时间:2022-04-23 03:40: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中医药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总结近三年广西中医药专业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并对研究生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及就业单位地域分布进行分析,提出要认清形势,加强对研究生政策引导,帮助中医药研究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把握政策和区域优势给中医药带来的机遇,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服务水平。高校要根据现代经济建设的需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培养质量,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全面知识和实际动手技能的高级复合人才。
【关键词】中医药;毕业研究生;就业分析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而当今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医疗体制中,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研究生,则面临更大的挑战。与以往的就业情况相比,广西中医学院硕士生的就业日趋紧张,为了把握当前及今后的就业态势,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现就我院近三年的硕士生就业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寻找有效对策。
一、近三年毕业研究生基本情况
我院2007届、2008届及2009届三年硕士毕业生共696人;毕业生专业分布为中医基础理论29人、中医临床基础33人、中医医史文献7人、中医内科学122人、中医骨伤科学75人、中医妇科学20人、中医儿科学21人、中医五官科学12人、针灸推拿学45人、中西医结合基础14人、中西医结合临床171人、药物分析学28人、药理学27人及中药学92人。基本情况见表1。
二、近三年研究生就业情况
(一)就业率
就业率统计时间为每年8月31日。近三年我院硕士生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三年就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5),见表2。
(二)专业分布
为便于了解研究生就读专业的就业情况,分别按基础、临床和药学统计就业率,其中基础学科专业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及中西医结合基础;临床学科专业有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专业有药物分析学、药理学及中药学。我院三年来研究生就读专业的就业情况见表3。
(三)就业单位地域分布三年来我院研究生90%以上在市级以上区域就业,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就业者达50%以上。三年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5),见表4。
三、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趋势分析
从2000年实施研究生扩招政策以来,我院硕士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我院研究生招生规模为30人,到2009年招生331人,十年间规模扩大了11倍。近三年来我院毕业研究生人数每年增幅分别为61.40%、23.34%及25.55%,迅猛增幅的中医药人力资源,使得硕士生就业难度逐年加大,与以往一次就业率100%相比,近三年的就业率相对降低,但近三年的就业率仍在9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年的就业率持平,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
(二)专业就业分析
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范围、培养的侧重点不同,社会对毕业研究生就读专业的需求有不同的倾向,临床学科专业的人才依然走俏,而社会对基础学科专业的需求相对少,造成基础学科专业研究生就业难的态势。我院近几年基础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率虽然与临床学科专业的就业率无差异,但从实际的就业状况看,到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毕竟是少数,多数还是考博继续深造为多,且他们报考博士的专业是以临床学科为主。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稳中有升,特别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药学人才比较青睐,而从事药品开发、研究的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高,相应地对学历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高,因此,药学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在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海洋药物资源,面向东南亚有利的地理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广西中药产业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因此,我院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具有较好的前景。
(三)就业地域分析
由于直辖市、省会城市在现代化程度、经济发展、生活条件及就业环境等方面较为完善,而在人才竞争中,研究生依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在地域选择上,首选直辖市、省会城市。表4显示,近几年来我院毕业研究生半数以上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就业,而县级及以下单位极少人问津,说明研究生的就业考虑比较现实。在目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是多元化的,有的是为了做学问,而相当多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改变生活境遇,因此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首选多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直辖市、省会城市及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待遇偏低和业务发展前途受限是影响医学研究生不愿意选择基层单位的主要原因。
四、思考与对策
(一)认清形势,加强政策引导
2010年将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学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将大大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在当今的医疗体制中,西医占着主导地位,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更显得严峻。然而,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中医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加之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给与了政策的扶持,多种现代卫生服务形式给中医药院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认清目前的形势,利于对中医药专业毕业研究生进行政策引导,帮助研究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把握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等给中医药带来的机遇,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培养质量
随着现代经济建设的需要,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符合实际需要,让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医疗、教学等工作,使研究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全面知识和实际动手技能的高级复合人才。
(三)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服务水平
毕业研究生就业难不仅仅是研究生择业观念与价值取向的问题,更多的是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结构的失衡与错位,同时还有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因素。作为研究生管理部门除了加强对毕业研究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外,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扩宽就业市场,收集就业信息,如加大宣传力度,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可信度高的就业信息,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利用导师自身在本行业中的各种优势,向一些用人单位推荐研究生;发挥校友资源优势,获取就业需求信息,推荐研究生就业。此外,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有良好服务态度的就业工作队伍,做好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努力使毕业研究生顺利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5B52)、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专项重要课题研究(200710600R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杨美春,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处副书记,副教授,医学博士。
姜建萍,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处书记,教授,医学博士。
梁金葵,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处学籍管理科科长。
柳俊辉,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处招生就业办助教,医学硕士。
[摘 要]目的:通过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中医药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和中医药毕业生职业素质现状,为学校相关部门人才培养及在校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根据本校2007—2011届毕业生的流向确定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构成比,卡方检验等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最重视的因素为所学专业、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我校毕业生在专业素质方面较为突出,在协作创新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结论:医学工作者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思想素质,同时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
[关键词]用人单位 满意度 毕业生 职业素质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医药人才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用人单位作为毕业生的使用方,他们对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及其评价,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反馈,培育出适合用人单位发展的人才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在挑选毕业生的时候看重哪些条件?他们如何评价我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研究者对我校近五年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进行了调查。
一、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2011届本硕(博)毕业生,根据毕业生的流向确定用人单位数据源,选取数据源中在校内举行宣讲会、招聘会中用人单位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21份,回收问卷11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8份,有效率为93.91%。参与调查的单位以企业为主,占样本总数63.89%;事业单位占样本总数28.70%;其他为科研机构等单位。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法,调查前自行设计《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用人单位基本信息、挑选毕业生重视因素、对我校毕业生各类素质评价状况等部分。利用校内宣讲会、招聘会对用人单位发放问卷,问卷主要由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或熟悉我校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工作人员填写。经过统计分析,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方面的满意度。
二、结果与分析
(一)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重视的因素
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所学专业、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等方面,分别占总样本数的71.03%、63.55%、45.79%。由于中医药行业较强的专业性,所学专业成为用人单位筛选简历的第一道门槛;尽管思想品德这一素质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加以判断,因其对组织的影响之大,也是用人单位重点考虑因素;学习成绩一方面可反映出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其智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体现。另外,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学历等,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二)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评价
被调查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总体评价较高。其中24.27%用人单位表示很满意,63.11%用人单位表示满意,他们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持肯定态度;同时,部分用人单位认为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进一步加强。
(三)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职业素质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类职业素质均较为满意,用人单位评价为“很满意”和“满意”的占60%以上。在各种职业素质中,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职业核心素质评价最高,作为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最重视的因素之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大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主干和核心,大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应重点培养这些素质以提高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我校毕业生在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也有着较强的优势,赢得用人单位好评。然而,对于职业基础素质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社会中,人们负压前行,一心想要成功,反而忽视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而这些素质是职业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
(四)我校毕业生的优势与不足
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和社会交往与适应素质方面比较突出,这是大部分用人单位热衷于来我校招聘的原因所在;然而,在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灵活应变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讨论
如今,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用人单位难寻人才,大学毕业生难寻合适工作。本调研旨在研究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评价进一步研究毕业生职业素质,分析总结出需要加强的方面,给予一定意见。
(一)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高校扩招使得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日趋激励,此就业环境下,较强的专业技能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法宝,也是工作中高质量高效率的保证。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毕业生虽基础知识扎实却无法很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缺乏活学活用的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采用正确的培养方式,而非填鸭式教学;学生应认真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二)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校除了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思想品德、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大学生首先应端正思想态度,利用学校社团活动、暑期实践等学习机会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各个领域的发展,社会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业生只有具备各种优秀素质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三)制定可行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市场经济中,“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十分重要。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好高骛远,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而定下较高的目标以致无法解决就业问题;工作后心态浮躁,缺乏实干精神,过分重视物质回报而妨碍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四)丰富实习实践经验
实习实践是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学习和检验,通过实习实践,能加强专业学习,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能使学生提前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并适应社会,为将来迈向工作岗位做充分准备。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拓宽渠道,尽可能为更多在校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践实习机会;在校生应利用好机会,施展所学做好本职工作给实习单位留下好的印象。
(五)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掌握外语的优势越发明显。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正在走向世界,其过程离不开外语应用;工作中,尤其是外企工作者,更需要掌握熟练的外语。如今,部分企业招聘时甚至有对持优秀托业成绩的应聘者免试的优待,可见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也是求职的筹码。
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关键在于学校的培养方法和学生的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人才市场的主体,在校学生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符合时展的技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摘 要:本文希望通过对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目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提升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 毕业生 跨区域 就业意向
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而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区域差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所掌握的数据,不难发现,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区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是经济发达、生源较多的地区在编人员需求少,门槛高,但求职者人满为患,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另一方面,一些经济欠发达、生源较少的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医护人员需求量大,却很少有毕业生愿意选择去这些地方就业。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目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结合各区域对中医药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对策,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还可以给地方性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设置提供参考,提升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力,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进而提升就业质量。
“跨区域就业”是指劳动者到其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区域去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跨区越的分析单位可以是国家、省份、地区、县区或者是乡镇等,本文以县区为最小的分析单位,所指的跨区域就业是指毕业生到生源地所在市、县以外的其他区域就业的情况。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云南中医学院2015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共计发放4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51份,有效率为98%。调查对象覆盖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市场营销等14个专业。其中,男生128人,女生323人;云南省农村生源318人、城镇生源79人,外省农村生源26人、城镇生源28人;党员107人,非党员344人;独生子女95人,非独生子女356人;学习成绩排班级前50%有404人,50%以后的有47人;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有120人,偶尔参加的有297人,从不参加的有34人。
2 调查结果分析
王文波、宋琦等人在《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研究述评》中认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区域性流动产生关键影响”,“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本文以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做参考,其中个人因素主要以性别、政治面貌、是否是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和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情况作为参考,家庭因素主要以家庭人均年收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父亲的职业、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的社会关系为参考。
2.1 个人因素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影响
从毕业生的个人因素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目标很明确,同时,不同的个人因素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呈现出不同的影响特征。生源地市区或县区是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区域,50%左右的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在生源地市区或县区就业,其中40%以上的独生子女和经常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学生更倾向于在生源地市区就业,这与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生活环境以及对周边人际关系的熟悉程度考虑有关。从跨区域就业的区域选择看,所占比例较高的是学校所在地昆明,其中35%以上的独生子女和学习成绩在班级前5%的毕业生自我认同度更高,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而出于对自身在求职中竞争能力的考虑,仅有11.11%的学习成绩在班级50%的毕业生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其次是离家较近的县城,其中17.19%的男生和32.14%的学习成绩在班级50%以后的同学出于能顺利就业的考虑,愿意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县城就业,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所占比例在10%左右。而愿意选择到外省中小城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不到10%,愿意到外省大城市就业的比例不到5%,其中独生子女无人选择跨省就业,男生、学习成绩在班级50%以后以及从不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毕业生无人选择到外省大城市就业。
2.2 不同家庭(家人)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态度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来自不同家庭、家人对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的态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说,大部分家庭对于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持“一般支持”的态度。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40%以上的家人对于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持“一般支持”态度,其中出于家庭对求职成本和回报的考虑,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更加支持毕业生离开家乡到外地就业。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对于毕业生选择到外地就业时,53.62%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家庭表示“尊重毕业生个人的就业意愿”。从父亲的职业因素来看,35%左右的来自父亲在企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和公务员家庭的毕业生,较其他情况而言,家人更加尊重毕业生的个人意愿,同时,29.27%的来自父亲是自主创业的家庭非常支持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从生源地来看,较省内的毕业生而言,省外生源的毕业生其家人更加支持毕业生到新的环境去就业,占30%以上,而省内的家庭所占比例不到省外家庭的一半。从家庭社会关系来看,家庭社会关系较为广泛的家人可以利用家人在当地的社会关系网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帮助,因此25%以上的“社会关系较为广泛”的家庭不支持毕业生外出求职,25%以上的家庭社会关系一般和较少的家庭表示尊重毕业生个人的意愿。
2.3 阻碍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因素
阻碍您到生源地以外的其他城市就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36.14%的毕业生在选择是否跨区域就业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对家人的牵挂,可见,亲情仍然是90后毕业生较大的牵绊,“父母在,不远游”这一传统的思想观念对90后毕业生的影响依然很大。其次,因为来自家庭收入较低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考虑到就业的交通成本和住宿费用等经济问题,17.07%的毕业生认为其跨区域就业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就业成本高。同时,16.85%的毕业生认为对其他区域生活环境的不熟悉是他们选择跨区域就业最主要的阻碍因素。而没有熟人、单位是否有编制和工资待遇这几项因素的比例均在10%以内。只有7.76%的毕业生表示到生源地以外的其他城市就业毫无阻碍。
3 对策及建议
解决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实现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存在诸多困难和阻力,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方面。首先,针对这种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政府在继续推进完善目前的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的同时,还应该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打造政策“洼地”,构筑人才“高地”。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环境,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常年在基层工作的医护人员。保证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不仅引得进人才,还要留得住人才。其次,在人才输出方面,为了鼓励更多的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应继续加大对贫困生的求职补助,为贫困毕业生解决因为就业成本造成的跨区域就业障碍。政府应加大与其他省份区域的人才输出战略的构建,帮助毕业生搭建“走出去”的平台,为毕业生拓宽外出就业渠道。
第二,学校方面。首先,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专业建设,构建一张属于自己的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名片。其次,在进行招生时,学校应针对地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需求,适当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招生名额。同时,还应该多了解省内各区域以及省外各地对中医药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和行业准入情况。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提升人才质量。再次,为了更好地输出人才,学校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出省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到外面的医院岗位去了解和熟悉外省医院的需求,提前适应当地的环境。
第三,老师方面。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及时向学生就业信息,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传,让毕业生能结合自己的求职竞争能力来理性定位自己的求职目标。专业课教师更应该结合专业特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四,毕业生本人方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及早奠定自己的求职资本。同时转变就业观念,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竞争力,理性地定位自己的求职目标。
【摘 要】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就业压力增大。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医院药剂科、制药厂、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毕业生从事药品销售。总体来看,药学类毕业生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
【关键词】药学;中医类;基层就业观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提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要求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近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本科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本科生想进公立大中型医院、研发机构越来越困难。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大力发展,面向基层就业已成为时代和市场的要求。[1]
1 我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
1.1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因无法获得我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及数据,通过与其他中医药院校的药学院沟通,了解到其他高校药学院的毕业生存在着相似的情况,本文主要以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近三年的就业状况为依据进行分析。
我院毕业生在不设区的市(县)以下基层就业的比例占1/3左右,2/3左右的同学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在基层岗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不足1/3。
1.2 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认知
2014年4月共向药学院本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286份,回收254份,有效问卷254份,回收有效问卷率88.81%,覆盖学院本科毕业生65.80%。问卷采取问答的形式进行,经过汇总整理后发现,影响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因素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前景、城市、薪资待遇。
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观的因素主要包括:51.20%的学生认为边远地区薪资水平较低、32.11%的学生认为职业发展前景不清晰、17.44%的学生认为户籍制度下后代的教育问题、14.56%的学生认为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9.01%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无法得到应用。
2 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困境及原因
2.1 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困境
我国中医药院校培养的药学类毕业生以中药方向为主,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的发展速度要明显落后于西医药,大中城市的医疗机构提供的中药方向的就业岗位明显偏少。随着中医药院校的不断发展,培养的毕业生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制药企业对中医院校的药学类人才需求量巨大,但是企业基本分布在城市郊区或者县级以下的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属于艰苦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根据2013年在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全省医疗卫生单位大型招聘会收集的信息显示,福建省的中医药院校药学类的供需比关系中,基层单位、基层岗位基本处于供不应求,大中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处于供大于求状态。
表1 福建省2014届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供需表
2.2 原因分析
我国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虽然比较乐观,但是专业对口率较低,基层就业率偏低,专业对口率反映社会对人才的利用效率。基层单位和基层岗位专业对口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吸引毕业生。其中可以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面来探寻原因。
2.2.1 毕业生基层就业观念较差
对基层就业的定位不够准确。大学生由于受到从众心理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在就业取向上常表现为“非大城市不去”和“非公务员不为”,需要大批毕业生去服务、去建设的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带几乎元人问津,每年的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则变成了千万就业大军拼抢厮杀的必经之路。但是,另一部分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中也不乏抱有“退而求其次”心态的人,他们或把基层就业当作一种镀金手段,以此获得公务员考试加分或其他有利就业政策的机会;或把基层就业作为权宜之计,认定基层就业只是自己最终就业的中转站,认为在基层待不久,服务期满就会离开。[2]
对基层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不了解。很多同学对医疗单位、制药企业等基层工作岗位缺乏深入了解,“制药企业从事的工作只需要初中文化就可以了”。一位在药厂实习的同学反映。据药厂反映,企业需要大学生在入职以后在多个工作岗位进行轮转,熟悉基层岗位的性质和内容后,才可以从事相关技术性较高的岗位或者管理岗位。毕业生和制药企业的这点分歧是比较明显的,毕业生刚踏入社会,生活压力较大,急需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2.2.2 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制药企业缺乏长期的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仪器设备普遍价格昂贵,担心毕业生在技术岗位上进行操作损坏仪器设备,没有将人才培养放在战略高度。毕业生到医药企业后,两三年内都需要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上工作,毕业生感觉不到自己和知识的价值,所以两年内的跳槽率偏高。通过信息传递,下一批次的应届毕业生到企业相关岗位工作的积极性出现下降。
3 培育毕业生基层就业观念的对策和建议
制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人才培养方案偏向于基础知识等理论方向,本科生的实验技能、实用性操作技术等方面较为缺乏。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实验经费没有相应提高,相关的实验室、实验器材无法跟上,课时也无法充足保证。在目前的现实状况下,只有积极培育毕业生的基层就业观念,通过鼓励、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激发学生的基层就业积极性,到企事业单位基层岗位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为我国的制药行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3.1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
国家和高校对基层就业的宣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表现在,在中部及其他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毕业生和家长仍抱持着非城市不去,铁饭碗,一次就业定终身、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等陈旧择业观,缺乏扎根基层和参与竞争、进行创业的意识和激情。这就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人才密度过大,就业困难,而基层人才匮乏的局面。另一方面表现在,毕业生和家长对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对国家相关基层就业的政策不了解。[3]通过宣传教育,培育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风险意识,培养大学生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的新风尚。在毕业季可以在学校的公共宣传栏、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大力进行基层就业宣传。通过树典型、学模范等活动推动宣传力度,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树立良好的基层就业观。
3.2 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国的中医药院校基本上属于本科院校,大部分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研发能力,研发能力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能牺牲主干课程。可以在保证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教学实践课,推动学生走出去,安排一定的课时到制药企业、医疗卫生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实验操作技能课适当增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3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多数高校是辅导员进行授课,缺乏专职的教师。辅导员本身的工作任务繁重,而且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没有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知识,导致授课缺乏针对性,偏重于理论方面的引导,授课效果不是很明显。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引入相关专业的校外专家和企业中高层管理层来校进行授课,校外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热情,效果良好。但是因为校外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授课无法融入教学体制内,存在无法形成长效机制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进行教学体制改革。
总体而言,我国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而且在基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技术能力也存在欠缺,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几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
摘 要 毕业实习是中医药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转入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本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医药技术人才。①②本文以当前毕业实习管理中存在的管理症结为突破口,通过强化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探讨并建立一种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期能有利于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中医药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毕业实习 质量监控 信息反馈 人才培养
毕业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上社会的预演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学校、 教师和学生都应非常重视这个教学环节。本文通过分析毕业实习存在的管理症结,就如何建立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为切入点,阐述了建立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从管理模式、信息反馈方式、毕业实习质量评价、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对如何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进行了探讨。
1 毕业实习存在的管理症结
我省是教育大省,有120余所高校,在校生约109万人,由于在校生的校园环境较单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容易把握,学生管理工作也因此相对容易开展。但到了学生实习期间,大部分学生离开校园进入其他实习单位,成为“半社会人”,管理上的“真空”现象让部分学生思想上出现松懈,在生活和工作上相对散乱,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近几年国内外研究发现,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社会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使得学生感到就业的压力以及前途的迷茫,激发了考研的决心,而就业、考研与毕业实习在时间上的重叠度高,引发了学生们在三者时间分配上的矛盾。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毕业实习这一动态教学环节出现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环节的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大幅下降,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就业竞争力的增强。③④
2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如何应对当前形势下的毕业实习管理,_保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如何协调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考研的矛盾,是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的管理工作模式思路过程,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需求的过程,而体系的构建也有有助于学校对实习生的监控管理,可进一步的加快、满足社会和教育的需求。因此,建立合理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能够有效解决毕业实习中的管理症结,是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同时,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提供大量反馈信息,为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的调节、控制和决策依据。因此,加强中医药院校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且科学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 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构建策略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促进毕业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最终目的,以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基地为主要对象。在体系构建思路中,我们首先必须理清他们各自对体系的需求、理清社会和教育对体系的需求。初步考虑可以从管理模式、信息反馈方式、毕业实习质量评价和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满足各方面需求。⑤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3.1 管理模式
按照三层次、三阶段进行实施管理。
三层次:学校管理部门、各实习辅导部门和老师、各实习学生小组。
(1)学校管理部门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与实际情况,统一部署实习任务,制定切实有效的实习方案。
(2)各实习辅导部门和老师通过充分学习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制定的实习方案,进一步对实习内容进行组织与安排。
(3)各实习学生小组通过认真学习实习内容,并且根据实习内容的指示,认真完成具体的实习任务。
三阶段:实习前、实习期、实习结束。
(1)实习前:学院开展实习动员活动,并进行实习前学生心态的调查,适时地调整实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加强实习管理质量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毕业学生实习的效果。
(2)实习期:打破传统的实习模式,将实习期分散分配。将实习期前段时间安排给学生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培训或其他与毕业实习相关的培训工作,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考研与到外单位实习的时间冲突矛盾。此外,在校内进行毕业实习有关知识培训的同时,学院相关管理部门能够进一步对毕业实习任务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实习期的后一部分做好准备工作。学生也能够在前段时间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以此来更好地进入之后的实习阶段。
(3)实习结束: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实习结果进行总结,规范实习后的学生论文答辩等流程。同时,及时总结,找出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下年实习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经过以上过程实施,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规范的管理流程。
3.2 信息反馈方式
各种渠道或信息源反映的与实习方面有关的问题、建议、改革思路和现状能够及时地反应出学院整体教学工作的质量状态。
学院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地收集有关信息,并且根据毕业实习生的跟踪调查结果呈现的信息,及时调整实习方针与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校各个部门、相关教师、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实习基地的各个部门、学生家长等对象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明确分工、拓展渠道的效果。
同时,设立院主管教学领导信箱、教学办公室主任信箱、党支部书记信箱等相关领导信箱。公开相关职能部门的电话,使信息的收集更加简便、快捷、直接,更加有效地提高信息反馈的效率。
3.3 毕业实习质量评价
建立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学校、实习基地、教师、学生四个方面的相互评价及自我评价。
采用量化质量监控指标,按照对实习生的要求将实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种必须掌握的实习技能赋予一定的分值,并且要求在各科实习完成后必须达到一定的分值,对实习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
对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使其具体化和量化,具有可测量性,最终反映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能力、投入幅度、技术掌握熟练程度等,在此基础之上,对毕业实习生的实习过程进行量化的评分,以此评分作为毕业实习生实习考核的最终成绩。同时,对带教老师的工作情况在组织与管理方面进行思考,具体考虑带教老师工作过程是否到位、是否按时填写工作情况汇报、是否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等,从而形成一种规范化的建设模式。
3.4 制度保障
始终坚持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纳入文件,形成文件系统,制定相应的制度,并汇编成册。如《毕业实习应注意的事项》、《药学专业毕业实习流程》、《学校毕业实习管理及考核规范》、《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等,为及时发现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习质量和效果、体系的运行畅通提供保障。
4 展望
我校药学院每年毕业生高达800余人,其中药学专业的有200余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成功构建将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加快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能。同时,能极大的提高我校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并能进一步促M我校院系及学科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批新时代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此外,在省内乃至国内推广优质教学管理模式,构筑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可供其他院校借鉴,以进一步提升我校在国内知名度。
1国内就业质量研究概述
对于就业质量内容的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是在微观层面上开展研究,注重毕业生的个人感受。张桂宁[2]认为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就业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8个方面: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工作安全、尊严、福利、培训可能性、平等参与、晋升机会等;李军峰[3]指出就业质量的内涵分为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稳定与安全、个人尊重、健康与福利、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劳资关系、机会平等9个层次;陈韶[4]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毕业生最需要考虑的指标选择中,从多到少依次是发展空间、薪酬水平、专业对口、事业成就感、行业、职业升迁、工作氛围、个人幸福感等。
2高职高专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特征
与高职高专其它专业相比,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如下特征:一是执业资格转入制度,要从事相关工作必须要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二是就业质量显现的时间滞后性较其它专业要长;三是肩负着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使命,只有具备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
3构建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1就业率
就业率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需求越大则毕业生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就越多。从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可知,需求越大、供给越少,则价格越高,同样的对于毕业生的需求也是如此,就业机会越多则毕业生可获得的报酬或收入就越高。
3.2就业对口率
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等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专业性较强,只有提高就业对口率,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中医药类毕业生的专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3薪酬福利
薪酬福利包括工资收入、企业基本福利和企业补充福利三个部分。其中工资收入和企业基本福利是维持员工生活和改善生活状况的基本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
3.4职业发展前景
职业发展前景包含行业发展趋势和晋升机会两个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医药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为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其次,晋升机会也是分析职业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单位能否为毕业生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一个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来实现自我价值是高就业质量的体现。
3.5执业资格证
中医药行业实行执业资格转入制度,因此,执业资格证的获取情况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3.6满意度
满意度包括个人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三个方面。在三个方面中个人满意度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是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主观感受,与个人定位及职业生涯规划息息相关。广义上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表明毕业生的工作效率较高,但是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满意度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性,真正的高质量就业应该要实现个人与就业单位的双赢。某一就业岗位或职业能得到更高的社会认可和更多人的尊重,本身就体现着较高的就业质量。
3.7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包括工作稳定性、工作强度、人际关系、硬件条件等方面。员工置身于一定的工作环境中,其行为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能使员工积极投入工作,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同时,工作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主观判断。
3.8区域中医药文化
文化是指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内会形成一个主流文化和无数的亚文化,中医药文化在该区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与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4结束语
高职高专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且其会随着社会环境及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性,研究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在于更好的指导人才培养过程,将就业质量融入人才培养工作之中,更好的促进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杨麒 周月倾 单位:云南省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系
【摘要】该文从目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出发,结合实践来探寻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思考
中医药学是一门科技含量极高的传统医学,其完整的学科体系、博大精深的理论和科学思想,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发展价值。大力发展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
1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
1978年首次招收中医药研究生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已达到一定规模,实现了与国家学位制度的接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当前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1.1大学扩招的影响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升级”,研究生教育也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数量多和层次高的现实国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教育规模的过度扩张使得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同时由于教育投资机制不健全、教育资源投入有限,在研究生数量扩大的同时,其质量并未同比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幅度不尽如人意,研究生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1.2生员素质的缺陷
目前的中医药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着中医药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中医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科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知识、经典著作的学习无法深入,这就使得学生在中医药学术视野、基础知识的掌握、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上,都与研究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相去甚远。同时受经济条件、就业形势的影响,很多学生报考研究生,继续学习是一种权宜之计,其选择考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功利主义的表现。由于这些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激发他们对中医药深入研究的热情。
1.3导师素质的差异
研究生导师能否按照教育规定施教,将主要精力有效地注入有潜力的学生身上,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由于目前学术界学风浮躁的影响,有些导师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则整日忙于兼职或者繁重的行政事务,同时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不断扩大,许多导师负担过重,没时间潜心于学问,以致自身的科研能力止步不前[1]。
1.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中医药研究生课程还存在不少缺点:内容落伍,跟不上学科发展;课程设置过分狭窄,只关注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而缺乏了对人发展的关注;和本科内容重复过多,甚至是本科课程的翻版;对研究生的重要评价指标仍然是考试成绩等等这些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中医药事业的大力发展,关键在教育。为了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应顺应目前的形势,把握机遇,培养各种外向型中医药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以便适应目前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这些除了知识需要长时间积淀和融合这一因素之外,我们需要对中国的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一些思考。
2.1提高导师素质要想培养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首先要有一支治学严谨、学风正派的导师队伍。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提高导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和学术能力。引入评估淘汰机制,严格导师遴选条件,进行任期考评,打破导师职务“终身制”;采取留学深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承担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等形式,不断提高导师素质;大力做好中青年导师的培养工作,切实保证新老导师正常交替;推行集体指导和联合指导研究生制度,发挥每个导师之长,使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共同合作培养研究生;充分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使研究生在治学和为人两个方面都达到中医药人才的要求[2]。
2.2开办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根据新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等相关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和健全中医药专业学位教育与学科教育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将传统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硕连读的后期实践教育融为一体;按照重点学科建设模式改革,加强其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探究,搭建研究生实践教育的平台,与中医药继续教育相衔接,培养适应性强的专科应用型人才。
2.3建立评估制度为有效地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打破学位授权点的终身制,促进学位授予单位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巩固和提高教学水平,国家应定期开展对研究生授权点的评估工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评估机构也应对学校进行的评估,并且将评估名次向社会公布。授权点应经常性的开展自我评估工作,每一年或间隔一年评估一次,把评估工作作为学校日常性工作长抓不懈。在自评工作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形成良好的质量约束体制,以保障研究生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2.4调整课程体系知识经济呼唤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尤其是大力发展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知识越丰富,基础越宽厚,就越有利于创新。因此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研究领域有关的相邻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具有坚实的外语基础和其它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下,中医学院校要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大胆进行调整创新,将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3]。
3小结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改革,努力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中医药学术更大的发展。
【摘要】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对近20年来公开发表的治疗食管癌的方药进行了分析。用药频次较多的有补益药、活血化淤药、清热药、化痰药、解毒药;总体用药、中西医结合用药和针对食管癌梗阻用药情况有异,总体及中西医结合以补益药最多(24.4%,31.140%),特别是中西医结合;食管癌梗阻以清热药(16.79%)、化痰药(16.79%)较多;同时还对所用频次较多的药物进行了排序和分析,反映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和用药特点及规律,指导临床组方和科研选药。
【关键词】中医药食道癌用药分析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又是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河南省世界人口调整年死亡率为32.22/10万[1]。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笔者对近20(1986-06~2005-05)年来公开发表的治疗食管癌的方药进行了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方法
1.1方药选择标准凡1983-06~2002-05《中国医学文摘·中医》收录的有关食管癌的完整方药,皆进行收集整理。
1.2整理方法对于辨证用方,每一证型有方者,所处方按一个单独方药处理,如果是基本方加减用药,只能按一个方处理;剔除针对放化疗、手术后遗症或含中药不明的中成药处方;注明中西医结合和针对食管癌食道梗阻治疗的处方。
1.3分析项目总体用药频度;总体用药类型情况,中药分类依据六版教材;中西医结合治疗用药频度和类型情况;针对食管梗阻用药频度和类型情况。
2结果
2.1总体情况共得方101首,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用方者34首,针对食管梗阻者14首,总用药次数898,药物种数194种,类别28个,其中补药(补阴药、补阳药、补血药、补气药)219次,占24.4%;清热解毒药101次,占11.2%;如加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凉血、凉血止血,清热药共143次,占15.9%;其他解毒药(拔毒化腐、解毒杀虫,熄风止痉:全虫、蜈蚣、牛黄等)52次,占5.8%;活血化淤药146次,占16.3%;化痰药112次,占12.5%;其他药物占25.1%。
排在前30位的药物是:半夏30,黄芪30,党参26,甘草25,白术24,当归23,茯苓20,丹参20,半枝莲18,蛇舌草17,代赭石17,旋覆花16,陈皮16,威灵仙16,瓜蒌16,守宫14,太子参13,沙参13,山豆根12,硵砂12,急性子12,莪术11,薏苡仁11,黄药子10,南星10,人参10,蜈蚣10,贝母9,郁金9,桃仁9。
2.2中西医结合用药情况用药350次,其中补药(补阴药、补阳药、补血药、补气药)109次,占31.14%;清热解毒药35次,占10%;如加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药共53次,占15.14%;其他解毒药(拔毒化腐、解毒杀虫,熄风止痉:全虫、蜈蚣、牛黄等)6次,1.71%;活血化淤药54次,占15.43%;化痰药36次,占10.29%,其他药物占26.29%。
排在前10位的药物:黄芪17,甘草14,白术、党参12,茯苓12,当归11,丹参11,半夏10,太子参10,蛇舌草10。
2.3针对食管癌梗阻用药情况用药137次数,其中补药(补阴药、补气药,无补阳、补血药)21次,占15.33%;清热解毒药14次,占10.22%;如加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药共23次,占16.79%;活血化淤药22次,占16.06%;化痰药23次,占16.79%;其他解毒药(拔毒化腐、解毒杀虫,熄风止痉:全虫、蜈蚣、牛黄等)6次,占4.38%;平抑肝阳9次,占6.57%,其他24.08%。
排在前10位的药物是:半夏7,瓜蒌5,党参4,代赭石4,硵砂3,甘草3,南星3,蜈蚣3,郁金3,丹参3
3讨论
由上结果可知,总体和中西医结合用药,都以补药为最多,特别是补气药,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各医家都认为在食道癌病理过程中正气虚为主要矛盾,因此以扶正为先。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补药更为重要,可能因为各医家都认为放化疗和手术疗法最易伤正的缘故。由药物排序也可看到,黄芪、党参、甘草、白术、当归等补益药在总体和中西医结合用药中都排在前10位。现代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体内突变的细胞不能被免疫系统有效清除而逃逸,导致肿瘤发生。肿瘤发生后,肿瘤组织细胞由于快速增生,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由于肿瘤对机体的损害,导致发热、疼痛等及胃肠道功能低下,特别是食道癌,阻滞食物的摄入,使机体摄入减少。如此种种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中药中的补益药现已证明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由于放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等,同时,有些补益药还可以直接针对肿瘤细胞,如党参、人参主要成分人参皂苷,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甜素等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2,3]。
中医认为肿瘤的产生、发展与痰、淤、热关系比较密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气机失调(如气虚),从而使津液、血液运行受阻,产生淤血、痰饮,日久而发肿瘤。因此从淤从痰论治肿瘤始终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由上统计结果可看出,活血化淤、化痰药所占比例较重,也说明了这点。值得一提的是,在药物排序中化痰药半夏,活血化淤药丹参在总体和中西医结合用药中都在前10位。特别有趣的是,半夏在总体用药中是第1位,这可能因为半夏既可以化痰软坚,又能和胃降逆,对食管癌有针对性的缘故。有些报道还特别指出半夏要生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丹参一味,功盖四物,说明丹参既可活血又可补血,因此用的次数也比较多。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痰药可改善血液循环,阻滞肿瘤转移,有些药物还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细胞凋亡与分化,如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4],被广泛用于临床。肿瘤之热多由痰阻淤血日久所化,放疗也可致热。因此清热药也为治疗肿瘤常用,特别是清热解毒药。由统计数字可知,半枝连、蛇舌草为治疗食道癌的常用清热解毒药,现代研究证明此两味中药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1],这也可能是多被选用的原因。
毒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肿瘤的发生不论是由于气滞血淤,或是痰凝湿聚,或热毒内蕴,久之总会蕴积化毒。所化毒邪进一步损伤机体,而产生多种复杂证候,因此邪毒结于病体是肿瘤的根本之一。中医在治疗肿瘤时还多从毒论治,食道癌也不例外。由统计结果可知,中医治疗食道癌除选用清热解毒药外,还用一些其他解毒药,特别是有毒中药,所谓以毒攻毒。如硵砂、硼砂、蜈蚣、全蝎等,有的还选用砒石、蟾酥。现代研究认为一些有毒中药可以从多种途径起抗肿瘤作用,如对砒石As2O3研究已经享誉中外,As2O3因此已经在各国应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细胞白血病[5]。因此有必要对有毒中药进一步挖掘研究,如对硵砂的研究,有可能由此而找到治疗食道癌新的突破口。
在针对食管癌梗阻所用药物中,补益药比例明显减少。在排序中前10位化痰药有3味,补益药2味,活血化淤2味,其他解毒药2味,另一味是代赭石,没有清热解毒药。说明针对梗阻以攻为先,选用药物多峻猛有毒,如南星、半夏、硵砂、蜈蚣等,兼顾补益。而在一般用药,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用药时,以补益为主,兼顾攻邪。
还有一些药物值得提及,如代赭石、旋覆花、守宫等。代赭石在总体用药中排第11位,针对食管癌梗阻时为第4位,在统计时它被归为平抑肝阳类,它的重镇降逆作用被针对性地用于治疗食管癌所引起的呕吐、吞咽困难等胃气上逆证,且常和旋覆化同用,说明各医家有取旋覆代赭汤之意。值得一提的是,《神农本草经》说它还主“腹中毒邪气”。《衷中参西录》云:“能生血兼凉血”。因此有必要对本药进一步研究,如对其主要成分Fe2O3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等。守宫也为常用之药,多与黄酒合用,值得对其有效成分进一步分析提取研究。
总之,由于我们所选方药是以《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为依据,基本上能反映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食道癌的用药情况,对其用药规律及用药特点的分析,对于指导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有一定帮助。但也有不足之处,如选方涉及的文献不能囊括所有公开发表的,因此有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痛风中医药痹证
痛风病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疑难病,血(尿)中嘌呤代谢最终产物——尿酸持续增高为基本病因而引起各种病变的疾病。过去我国此病被认为是罕见病种,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病的发病率已逐年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人体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尿酸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的速度和经肾排出尿酸速度的平衡关系。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或虽排泄不减但生成超过排泄,均可使尿酸积累而出现高尿酸血症。长期高尿酸血症,尿酸盐在组织内沉积,引起痛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文所言,主要是指原发性痛风。
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多数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不足。肾排尿酸通过肾小球滤出、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3个环节来实现。原发性痛风排尿酸不足,主要是因为肾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碍所致;少数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生成过多,或生成过多伴排出减少。此外,由于酶的缺陷,也可导致尿酸生成过多;阳性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常与痛风伴发;高嘌呤食物对于具有痛风素质者可成为发病的促发因素;饮酒、创伤、受寒可使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原发性痛风的初期是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患者只有一部分发展为临床痛风,因此,高尿酸血症和临床痛风两者间的界线往往不容易划分。痛风的典型表现为:①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骤,多于夜间或清晨发作,受累关节以拇趾、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其次为踝、足跟、膝、腕、指和肘;肩、胸锁、下颌、脊柱、骶髂和髋等处偶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并有发热、局部皮肤脱屑和瘙痒、关节腔积液,约数天或数周后缓解。每因受寒、劳累、感染、创伤、手术、饮酒、进食高嘌呤饮食等诱发。长期反复发作后,则转为慢性关节肿大、僵硬及畸变。②痛风石:以对耳轮、耳轮、跖趾、指间、掌指等部位常见。痛风石经皮肤破损可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③肾尿酸盐结石:常致泌尿道阻塞而引发肾绞痛和血尿发作。不少患者可有肾性高血压和蛋白尿,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血尿酸(BUA)增高,男性在380μmol/L,女性于更年期前在309μmol/L以上,更年期后与男性相同。另外尿液中尿酸增高(正常为2.36~5.9mmol/L);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慢性期有关节畸形、痛风石、肾功能损害等。
1从痹论治的源流和局限
中医早就有“痛风”之称,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就曾撰“痛风论”专篇,并设有“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不过此言痛风,大抵指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致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实为“痹证”。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痹论》认为:风寒湿邪留连于筋骨,则疼痛难已;病深日久,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则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则导致脏腑之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素问·痹论》的基础上,把痹证分作“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其论述对唐宋医家影响很大,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重要著作,都遵巢氏之说,把痹证和历节加以分别,而都纳入“风”病门中论述。
目前,中医学术界在辨治痛风时,多根据患者的某些临床症状和Gout的汉语译名“痛风”而将此病辨证与中医学中的“痛风”相等同,而在治疗上多从痹论治,笼统施以风门诸通套药,关节症状可暂得缓解,但降低尿酸效果殊欠理想,或仅有近效而无远功。故而在认识和疗效上存在极大局限性。
2对痛风病的探索和再认识
从痹论治痛风之局限,促发了众多中医学者对痛风的深入探索和再认识。近代中医界有提出痛风症乃浊毒淤滞使然,其名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采用运脾渗湿法治疗;也有认为痛风病与中医关于“脚气”病的某些认识相符,故运用温宣降浊,行气决壅等治法;为数不少者认为痛风病实属“历节”范畴。即便是古代医家亦对祛风药的滥用提出了质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瘘厥近世差玄说》对隋唐以降,风痹痿厥脚气均混入风门中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些病“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所以旷日弥年而不能愈者”。顾松园《医镜》认为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起,就是风寒湿邪,“邪郁病久,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亦为湿热,提出以通络活血、疏散邪滞,降火、清热、豁痰的治疗大法。王清任《医林改错》还提出痹为淤血致病说,唐容川《血证论》、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有颇多阐发。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淤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笔者经过广泛查阅文献,联系临床实际,认为痛风的病机乃酒醴乳肥过度,伤脾生湿化热,浊湿毒邪流注于下,聚于隐白、解溪等处,治则为清热利湿,祛淤止痛。
3清热利湿的实践和疗效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首选清热利湿法治疗痛风,尤其是在急性关节炎期,以三妙散化裁,大剂量黄柏、知母、车前子、泽泻、苍术,加强清热利湿作用,实践证明,该法疗效可靠,疗程较短,效果巩固。
4活血化淤的依据与验证
现代医学的实践已证实,痛风患者除血(尿)中尿酸高外,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提示高黏血证、高聚血证等淤血指标者占有绝大多数,而中医亦素有“久病入络”之说及病处固定属淤等经验,故在治疗痛风时加入活血化淤及少量虫类药物,如丹参、玄胡、水蛭、牛膝、乳没、路路通等,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关节红肿疼痛之消退尤速。
5中西优势互补的思路与方法
目前,西医对痛风的治疗多采用抑制尿酸生成如别嘌呤醇,促进尿酸排泄如丙磺舒及急性期的消炎镇痛如消炎痛、秋水仙碱等,尚不能彻底治愈本病,且服用化学药物因其副作用较大而难以长期坚持。
有鉴于此,应用中西理论,进行优势互补尤有意义,往往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亦为患者乐于接受,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①痛风患者多为尿酸排泄不足所致,故宜多采用促进排泄药而少用抑制生成药,改变目前有尿酸高则用别嘌呤醇的现状。②消炎药宜多采用静脉给药以减轻其胃肠道反应,且药物选择以青霉素类为主。③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多采用含生物碱较多的中药,中和血尿中的尿酸,防止尿酸盐结晶的生成,如黄连、吴萸、土茯苓等。④多用中药止痛药,减少秋水仙碱的用量,甚至完全替代之。如山慈姑的主要成分即为秋水仙碱,急性期使用止痛迅速,几乎无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玄胡、蚤休、寻骨风等亦可选用。中药截血散、消炎膏等外敷亦为有效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对痛风病非风致病的观点是有依据和经得起临床实践检验的。应用清热利湿,化淤止痛,结合痛风专病用药的治疗方法,值得倡导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科学价值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论文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研究痛风性关节炎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病因病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3个方面综述了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痛风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痛风性关节炎常表现为跖趾关节、踝关节等处红肿热痛,甚至活动障碍和关节畸形,迁延难愈,令人苦不堪言。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逐年提高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对痛风性关节炎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饮食不节、形体肥胖、起居不慎为基本病因,脾肾亏虚、清浊不分、热毒为患是病机关键,热毒、痰浊、瘀血交相为患是主要病理产物。何国珍等[1]认为本病为平素过食肥甘厚味,以致湿热郁结,日久累及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脉而成。许树柴等[2]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应从湿热阻痹(脏腑功能失常,湿浊内生)、瘀热阻滞等来辨证。廖竹芬等[3]认为本病之邪来自脾胃湿热,久而酿生痰瘀,以致湿热痰瘀流注凝涩,故本病当属内伤实证之范畴。王乙黎等[4]认为,无论是六淫诸邪,还是痰浊、瘀血,对本病而言,最终均可归结为“毒”,其邪毒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饮食偏嗜致毒,二是“六淫之毒”,三是七情化毒。
2临床研究
2.1辨证分型论治丘青中[5]把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浊毒瘀滞型和痰湿阻滞型。浊毒瘀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Ⅰ号方,药用土茯苓、薏苡仁、忍冬藤、车前草、萆薢、蒲公英、地龙、赤小豆、赤芍、川牛膝。痰湿阻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Ⅱ号方,药用黄芪、土茯苓、防风、薏苡仁、白术、车前草、蚕砂、陈皮、川牛膝、甘草。王孟和[6]将其分为4型:(1)湿热蕴结型:白虎加桂枝汤加减。(2)瘀热阻滞型:身痛逐瘀汤加减。(3)痰浊阻滞型:蠲痹汤加减。(4)肝肾阴虚型:三痹汤加减。总有效率89.47%。方策[7]将本病辨证属湿热蕴结者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者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痰湿阻滞者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者治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收效良好。
2.2专方治疗王政[8]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以清热泻浊通络为主,酌加健脾之品,黄柏、知母、苍术、川牛膝、土茯苓、虎杖、山慈菇、制大黄、白术、木瓜、蚕砂;恢复期以健脾益肾化浊为主,白术、川牛膝、土茯苓、山慈菇、木瓜、生黄芪、茯苓、杜仲、补骨脂、鸡血藤、川芎,治疗25例,临床痊愈23例。张贤等[9]方选羌活汤,药用羌活、苍术、黄芩、当归、赤芍、茯苓、半夏、香附、木香、陈皮、甘草。风甚加防风;湿重加苍术;热重倍黄芩、瓜蒌、枳实、竹沥;偏寒加川乌;上肢加白芷、威灵仙;下肢加黄柏、牛膝;痛甚加乳香;发热加柴胡。
2.3针灸推拿疗法董建萍等[10]采用纯中药制剂正青风痛宁针刺穴位注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选穴: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照海、八风、阿是穴。总有效率80%。潘红玲[11]应用梅花针加拔罐治疗痛风39例,有效率100%。方法:将患者关节红肿热痛处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重叩至皮肤出血,立即加拔火罐,等瘀血出净,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每周2次,4次为1个疗程。熊曼琪[12]点按大椎、风池、肾俞,揉拿手、足三阴经,点按手三里、肩贞、合谷。每次20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使用于痛风各症。
2.4综合治疗倪毓生[13]用四妙丸加味合别嘌醇内服,辨证使用外洗药,红肿不甚者用生川乌草、生半夏、生南星等,红肿甚者用双柏散(大黄、侧柏叶等)治疗9例,疗效理想。许吉梅等[14]用针药并用,内外合治法,针刺三阴交、商丘、丘墟、太白、八风均双侧,泻法,留针0.5h,留针期间每10min捻转1次,并取继发病灶部位穴和相应的背穴,阳性反应点,针刺加拔罐。内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并外敷金黄膏加青黛散以水醋或蜂蜜调和之。治疗35例,全部有效。
3实验研究
陈文照等[15]将尿酸钠溶液注入大鼠踝关节内造成急性痛风模型,实验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内的胶原酶活性明显增高,胶原纤维断裂成片明显,且秋水仙碱和防己黄芪乌苡汤均能显著抑制胶原酶活性,减轻胶原纤维断裂,但防己黄芪乌苡汤的作用较秋水仙碱更为强烈。张史照[16]应用痛风洗剂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后,显示其能明显降低大鼠周围软组织K+、NE、DA、5-HT、PGE浓度,从而起到镇痛作用。张明等[17]研究发现痛风冲剂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和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降低巴豆油致炎小鼠炎症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数量。认为痛风冲剂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与其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减少致炎物质的释放有关。
4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日益增多,积极防治痛风性关节炎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西药秋水仙碱、别嘌醇、丙磺舒、非甾体类消炎药等能降低尿酸,减轻症状,但由于副作用大,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10余年来,中医药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显示出了一定的中医特色和优势。但尚存在着一些问题:①临床研究方面,样本量少,科研设计欠合理,结论的可信度不高,缺乏前瞻性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已迫在眉睫。②实验研究方面,量很少,同时设立对照组,系统研究的则更少。全面、系统、深入地进行基础实验研究,对进一步筛选有效中药,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研发新药作准备,意义重大。
【摘要】肩-手综合征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现代医学对此疗法有限,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则疗效独特。该文就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脑卒中中医药治疗进展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SD),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12%~74.1%[1]。根据临床表现,RSD可分3期:Ⅰ期表现为手部肿胀,色泽改变,肩、手部有疼痛性运动障碍;Ⅱ期表现为肩、手部疼痛性运动障碍减轻,肿胀和色泽改变部分减轻或完全消失,开始出现肌肉萎缩;Ⅲ期表现为手和肩部呈营养不良性改变,肌肉萎缩明显,关节活动受限,挛缩[2]。RSD如不及时治疗,手部皮肤肌肉萎缩,手指挛缩,X线上有广泛的骨腐蚀,手功能丧失[3]。中医药在治疗SHS方面疗效独特,但是单用一种疗法起效慢,收效低,一般治疗本病是以一种疗法为主,其他疗法与之相结合。现将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SHS的进展综述如下:
1中药治疗
1.1中药外用
蔡超群[4]报道将烫疗药(由川断、宽筋藤、独活等组成,用纱布包装成小袋,每包150g)对患者进行患侧穴位烫疗,取患肢肩贞、肩髃、曲池、内关、外关、合谷及阿是穴等,每穴治疗时间30min,有效率为92.5%。余恒旺等[5]治疗SHS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舒筋活络散(药物组成为生川乌、生草乌、胆南星、生半夏、麻黄、红花各10g,桑枝、川芎、伸筋草、透骨草各20g,宽筋草、松节各30g。制成散剂),50g/次,用风湿跌打酒调匀装入布袋中,煮沸,热敷患处,2次/d。对照组采用冷水交替法。两组都配合运动疗法,共进行4周,治疗组总疗效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总疗效70.83%(P<0.05)。吴海科等[6]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将舒筋洗药颗粒(由透骨草、威灵仙、苏木、钩藤、田基黄各15g组成)水溶后浸洗患肢。对照组用冷水交替法。两组都配合运动疗法,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70%(P<0.05)。史利军[7]报道采用整体熏蒸疗法治疗SHS。治疗组将中药熏蒸药袋(药物以桂枝汤加味,含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乳香、没药、川芎、甘草为主方。气虚加党参、黄芪、鸡血藤、三棱、莪术;局部畏寒加防风、羌活、当归;局部肿胀加细辛、地龙、延胡索;手指拘挛加木瓜、葛根、延胡索、制何首乌)置于熏蒸治疗仪内治疗患者。先熏蒸督脉30min,后熏蒸患肢30min,1次/d。同时将上述药物研粉,加入氮酮、甘油制成膏剂贴敷于肩髃、肩井、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穴,1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针刺选穴与药物贴敷穴位相同,1次/d。两组均于治疗2疗程(14d为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总疗效91.7%,显著高于对照组72.2%(P<0.05)。
1.2中药内服刘玉霞[8]
对治疗组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SHS,处方:黄芪30g,当归、川芎各15g,地龙、赤芍、桃仁、红花、川牛膝各10g。加减:肢体麻木甚者加全蝎3g,炮穿山甲、丝瓜络、木瓜各10g,丹参20g;疼痛甚者加炒乳香、炒没药、徐长卿、木瓜各10g,延胡索15g;浮肿甚者加茯苓15g,车前子(包)、泽泻各20g;偏气虚者加太子参20g,茯苓、白术各10g;偏阳虚者加杜仲、菟丝子、威灵仙各10g;偏阴虚者加沙参、天花粉、玉竹各15g,芦根20g。水煎服。对照组予弥可保、维生素B1、泼尼松治疗。两组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50%(P<0.01)。马云枝等[9]对治疗组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气虚血淤者加党参、黄芪、鸡血藤、三棱、莪术;局部畏寒恶风者加防风、羌活、当归、川芎;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细辛、地龙;手指拘挛明显者加川木瓜、葛根、玄参、制首乌;痛剧影响睡眠者加姜半夏、珍珠母、酸枣仁、夜交藤等。水煎服。同时采用常规针刺方法,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为主穴;肩手痛者配关冲;病久配大椎、肩外俞;肘部拘挛配曲泽;腕部拘挛配大陵。并且指导患者康复训练。而对照组仅用常规针刺和康复训练。两组观察6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70%(P<0.05)。马卫琴等[10]对治疗组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方,方为:生黄芪30g,当归、广地龙、杭白芍各15g,粉葛根、丹参、鸡血藤、川桂枝、茯苓皮、木瓜各10g,红花8g,全蝎5g,杜仲、炙甘草6g。水煎服。同时以药液热敷于疼痛处。若气虚明显加党参、白术;痛剧加徐长卿、元胡;睡眠差加珍珠母、酸枣仁、夜交藤;局部肿胀明显者加猪苓、大腹皮;青紫甚者加蜈蚣。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两组连续观察6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70%(P<0.05)。
2针灸治疗
2.1体针疗法张琳等[11]
以针刺为主治疗脑卒中后SHS,采用(1)针刺取穴: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颈臂、外天柱;配穴:肩髃、天宗、养老、合谷、腕骨等。(根据不同的症状适当加用配穴)。操作:针刺主穴时严格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规范要求操作之后,取辅穴。(2)刺络拔罐:用三棱针于肩贞等穴及手肿胀高点处点刺,闪火拔罐放血。(3)康复训练与推拿:①首先松动骨关节。②对患肢关节进行被动运动。③视患者情况予适当的器械训练。以上治疗15d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1.39%。蒋明珠等[12]报道采用针刺配合促通仪治疗肩-手综合征,针刺治疗取穴:主穴:肩三针(肩前、肩髃、肩后)、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配穴:中渚。两天1次。以上60d后(均为两疗程)评定疗效总有效率85%。于桂杰[13]利用针刺结合体位疗法和手法治疗,针刺取穴:主穴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配穴:肩手痛者配关冲,病久配大椎,肩外俞,肘部拘挛配曲泽;腕部拘挛配大陵。方法体位治疗:卧位时患肢适当抬高,坐位时患肢放置于腕关节轻度背屈状态。运动功能严重丧失者可用石膏制一小夹板,使手腕处于轻度背屈状态。手法治疗:首先对患肢进行提捏、按揉、搓等手法,然后点按肩髃、天宗、肩井、曲池、外关、后溪、三间等穴。再做肩关节各种被动运动和腕关节的旋转背屈运动。然后放松手法收尾。3个疗程(1个疗程10d)结束总有效率为92%。
2.2电针疗法电针治疗
一般在进针得气后进行,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孙增强等[14]对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中西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治疗脑卒中后SHS,电针治疗方式为:取患侧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4穴,用疏密波。而对照组仅予中西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观察两疗程(20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唐强等[15]对治疗组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SHS,针刺法取侧臂、肩髃、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后溪,选用断续波。康复训练方法:采用Bobath方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方法。同时介入OT治疗,肢体肿胀明显的病人配合向心加压缠扎法。以上两种方法10次为1个疗程。1疗程后休息2d,重复第2个疗程。而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73.33%(P<0.05)。李梅等[16]用电针并上翘夹板治疗脑卒后SHS,(1)电针治疗:取穴,肩三针(肩、肩前、肩臂)、曲池、外关、合谷。采用疏密波。(2)按摩及功能锻炼:首先在手三阴、三阳经上进行按、揉、捏、拿,然后按压穴位上的敏感点,再进行肩臂的搓拍。在按摩的同时尽量让患者做肩关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手指等的运动训练。(3)在非治疗期间,保证患者的手不悬垂在一边,并用上翘夹板固定,保证腕关节背曲。以上治疗20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总有效率98%。
2.3穴位注射
赵敬东等[17]报道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35例,选用丹参注射液,取肩髃、肩贞、肩前、曲池、合谷、手三里、手五里、阿是穴,每穴注入药液1~2ml,隔1~2d1次,30d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4.29%。
3推拿治疗
董福生等[18]对治疗组采用手法治疗,方法为:(1)肩的运动:使脱位的肩关节复位,然后缓慢将上肢前方上举90°,一手握住患者手指成悬吊位,摆动上肢做各种运动;(2)肘关节的运动:术者一手控制肩的活动并使肘屈曲、伸展,反复活动;术者一手固定肘关节,另手握住前臂远端,做旋前、旋后运动;(3)手的运动:保持上臂水平位,肘最大限度伸展位,术者与患者合掌,将腕关节背屈,活动各指关节并左右扭动;(4)按摩:患侧肩手进行按摩。以上手法连续、反复进行,共进行3个月。对照组进行无规则的被动或随意运动。3个月后,治疗组180例中显效32.8%,有效58.3%;对照组128例中显效4.6%,有效21.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结语
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独特,但是单一的治疗方法疗效难以令人满意多是采用以一种疗法为主,其他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中药外治法主要将活血化淤通络止痛之品外敷、经皮给药于穴位或患处;中药内服以补阳还五汤、桂枝汤等加化淤通络止痛药物为主;针刺一般取穴阳明经,正所谓“治痿独取阳明”;而推拿按摩疗法多能活血通络除痹痛。
【摘要】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对近20年来公开发表的治疗食管癌的方药进行了分析。用药频次较多的有补益药、活血化淤药、清热药、化痰药、解毒药;总体用药、中西医结合用药和针对食管癌梗阻用药情况有异,总体及中西医结合以补益药最多(24.4%,31.140%),特别是中西医结合;食管癌梗阻以清热药(16.79%)、化痰药(16.79%)较多;同时还对所用频次较多的药物进行了排序和分析,反映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和用药特点及规律,指导临床组方和科研选药。
【关键词】中医药食道癌用药分析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又是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河南省世界人口调整年死亡率为32.22/10万[1]。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笔者对近20(1986-06~2005-05)年来公开发表的治疗食管癌的方药进行了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方法
1.1方药选择标准凡1983-06~2002-05《中国医学文摘·中医》收录的有关食管癌的完整方药,皆进行收集整理。
1.2整理方法对于辨证用方,每一证型有方者,所处方按一个单独方药处理,如果是基本方加减用药,只能按一个方处理;剔除针对放化疗、手术后遗症或含中药不明的中成药处方;注明中西医结合和针对食管癌食道梗阻治疗的处方。
1.3分析项目总体用药频度;总体用药类型情况,中药分类依据六版教材;中西医结合治疗用药频度和类型情况;针对食管梗阻用药频度和类型情况。
2结果
2.1总体情况共得方101首,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用方者34首,针对食管梗阻者14首,总用药次数898,药物种数194种,类别28个,其中补药(补阴药、补阳药、补血药、补气药)219次,占24.4%;清热解毒药101次,占11.2%;如加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凉血、凉血止血,清热药共143次,占15.9%;其他解毒药(拔毒化腐、解毒杀虫,熄风止痉:全虫、蜈蚣、牛黄等)52次,占5.8%;活血化淤药146次,占16.3%;化痰药112次,占12.5%;其他药物占25.1%。
排在前30位的药物是:半夏30,黄芪30,党参26,甘草25,白术24,当归23,茯苓20,丹参20,半枝莲18,蛇舌草17,代赭石17,旋覆花16,陈皮16,威灵仙16,瓜蒌16,守宫14,太子参13,沙参13,山豆根12,硵砂12,急性子12,莪术11,薏苡仁11,黄药子10,南星10,人参10,蜈蚣10,贝母9,郁金9,桃仁9。
2.2中西医结合用药情况用药350次,其中补药(补阴药、补阳药、补血药、补气药)109次,占31.14%;清热解毒药35次,占10%;如加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药共53次,占15.14%;其他解毒药(拔毒化腐、解毒杀虫,熄风止痉:全虫、蜈蚣、牛黄等)6次,1.71%;活血化淤药54次,占15.43%;化痰药36次,占10.29%,其他药物占26.29%。
排在前10位的药物:黄芪17,甘草14,白术、党参12,茯苓12,当归11,丹参11,半夏10,太子参10,蛇舌草10。
2.3针对食管癌梗阻用药情况用药137次数,其中补药(补阴药、补气药,无补阳、补血药)21次,占15.33%;清热解毒药14次,占10.22%;如加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药共23次,占16.79%;活血化淤药22次,占16.06%;化痰药23次,占16.79%;其他解毒药(拔毒化腐、解毒杀虫,熄风止痉:全虫、蜈蚣、牛黄等)6次,占4.38%;平抑肝阳9次,占6.57%,其他24.08%。
排在前10位的药物是:半夏7,瓜蒌5,党参4,代赭石4,硵砂3,甘草3,南星3,蜈蚣3,郁金3,丹参3。
3讨论
由上结果可知,总体和中西医结合用药,都以补药为最多,特别是补气药,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各医家都认为在食道癌病理过程中正气虚为主要矛盾,因此以扶正为先。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补药更为重要,可能因为各医家都认为放化疗和手术疗法最易伤正的缘故。由药物排序也可看到,黄芪、党参、甘草、白术、当归等补益药在总体和中西医结合用药中都排在前10位。现代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体内突变的细胞不能被免疫系统有效清除而逃逸,导致肿瘤发生。肿瘤发生后,肿瘤组织细胞由于快速增生,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由于肿瘤对机体的损害,导致发热、疼痛等及胃肠道功能低下,特别是食道癌,阻滞食物的摄入,使机体摄入减少。如此种种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中药中的补益药现已证明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由于放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等,同时,有些补益药还可以直接针对肿瘤细胞,如党参、人参主要成分人参皂苷,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甜素等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2,3]。
中医认为肿瘤的产生、发展与痰、淤、热关系比较密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气机失调(如气虚),从而使津液、血液运行受阻,产生淤血、痰饮,日久而发肿瘤。因此从淤从痰论治肿瘤始终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由上统计结果可看出,活血化淤、化痰药所占比例较重,也说明了这点。值得一提的是,在药物排序中化痰药半夏,活血化淤药丹参在总体和中西医结合用药中都在前10位。特别有趣的是,半夏在总体用药中是第1位,这可能因为半夏既可以化痰软坚,又能和胃降逆,对食管癌有针对性的缘故。有些报道还特别指出半夏要生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丹参一味,功盖四物,说明丹参既可活血又可补血,因此用的次数也比较多。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痰药可改善血液循环,阻滞肿瘤转移,有些药物还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细胞凋亡与分化,如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4],被广泛用于临床。肿瘤之热多由痰阻淤血日久所化,放疗也可致热。因此清热药也为治疗肿瘤常用,特别是清热解毒药。由统计数字可知,半枝连、蛇舌草为治疗食道癌的常用清热解毒药,现代研究证明此两味中药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1],这也可能是多被选用的原因。
毒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肿瘤的发生不论是由于气滞血淤,或是痰凝湿聚,或热毒内蕴,久之总会蕴积化毒。所化毒邪进一步损伤机体,而产生多种复杂证候,因此邪毒结于病体是肿瘤的根本之一。中医在治疗肿瘤时还多从毒论治,食道癌也不例外。由统计结果可知,中医治疗食道癌除选用清热解毒药外,还用一些其他解毒药,特别是有毒中药,所谓以毒攻毒。如硵砂、硼砂、蜈蚣、全蝎等,有的还选用砒石、蟾酥。现代研究认为一些有毒中药可以从多种途径起抗肿瘤作用,如对砒石As2O3研究已经享誉中外,As2O3因此已经在各国应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细胞白血病[5]。因此有必要对有毒中药进一步挖掘研究,如对硵砂的研究,有可能由此而找到治疗食道癌新的突破口。
在针对食管癌梗阻所用药物中,补益药比例明显减少。在排序中前10位化痰药有3味,补益药2味,活血化淤2味,其他解毒药2味,另一味是代赭石,没有清热解毒药。说明针对梗阻以攻为先,选用药物多峻猛有毒,如南星、半夏、硵砂、蜈蚣等,兼顾补益。而在一般用药,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用药时,以补益为主,兼顾攻邪。
还有一些药物值得提及,如代赭石、旋覆花、守宫等。代赭石在总体用药中排第11位,针对食管癌梗阻时为第4位,在统计时它被归为平抑肝阳类,它的重镇降逆作用被针对性地用于治疗食管癌所引起的呕吐、吞咽困难等胃气上逆证,且常和旋覆化同用,说明各医家有取旋覆代赭汤之意。值得一提的是,《神农本草经》说它还主“腹中毒邪气”。《衷中参西录》云:“能生血兼凉血”。因此有必要对本药进一步研究,如对其主要成分Fe2O3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等。守宫也为常用之药,多与黄酒合用,值得对其有效成分进一步分析提取研究。
总之,由于我们所选方药是以《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为依据,基本上能反映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食道癌的用药情况,对其用药规律及用药特点的分析,对于指导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有一定帮助。但也有不足之处,如选方涉及的文献不能囊括所有公开发表的,因此有一定局限性。
【摘要】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狼疮肾炎的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在临床治疗上,从分期治疗、分型治疗、中成药的应用、固定方治疗四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狼疮肾炎中医药治疗
狼疮肾炎(Lupus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累及肾脏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在SLE患者中,70%有明显的肾损害,肾组织检查光学显微镜下显示90%的患者有肾损害。结合免疫荧光和电子显微镜检,则100%累及肾脏,在我国肾活检病例中占继发性肾脏病之首位[1]。而约20%的患者可在5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LN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霉酚酸酯、来氟米特、硫唑嘌呤等药物的应用及血浆置换、干细胞移植等疗法的开展,LN的治疗取得了长足性进展,但仍存在疗效不一、价格昂贵、毒副作用大、临床难以普及、停药后复发率高等弊端和不足。近年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在防治LN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就中医药治疗LN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虽无LN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阴阳毒”“红蝴蝶疮”“日晒疮”“水肿”“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LN的发生是由人体先天禀赋不足,阴阳气血失调,加之毒邪侵入,导致毒邪内蕴于肾,血脉凝滞而致。故本病以肝肾亏虚为本,热毒瘀结为标,本虚标实的症状贯穿疾病的始终。叶任高等[2]认为,LN的发病基础是肾虚,热毒内侵是发病的诱因,热毒内蕴、瘀血停滞是贯穿疾病始终的特征性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孟如认为,LN的病因多与感受邪毒有关,热毒为患是关键,热毒伤阴可致阴虚火旺。在内则素体阴虚,易感邪热。虚热与实火,两热相加,同气相求,肆虐不已,戕害脏腑,损伤气血[3]。钱桐荪认为,LN以阴虚为本,由阴虚而致内热,热阻脉络。因此,在治疗中均加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4]。陈以平[5]认为,LN的形成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内因多为禀赋不足,或饮食起居失调,或七情过用,劳倦过度以及经孕产乳耗伤阴血等,导致五脏阴精受损;外因为热毒侵袭,如烈日曝晒或服食毒热之品(如药物)等。其中以肾为本病的病变中心,而以肾阴亏虚,热毒炽盛为病机关键。
2临床治疗
2.1分期治疗
将LN分急性活动期和缓解期加以治疗,急性活动期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或清热解毒,兼顾养阴;缓解期以虚为本,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多见,重在培补元阳元阴或益气养阴,扶正祛邪。史伟等[6]认为泼尼松首始治疗阶段分为三型:阴虚火旺型、热毒壅盛型、瘀血内停型,分别采用养阴清火、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泼尼松减量治疗阶段为肺肾阳气亏虚和气虚血淤两型,分别以补益肺肾之阳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激素维持量阶段辨证为肾阳不足、阴精亏虚,治宜温肾助阳、滋阴填精。在治疗过程中,始终加入活血化淤之品。经过1~2年治疗,36例患者中狼疮停止活动28例。结果表明中医药具有减轻西药副作用,改善自觉症状,增加疗效,调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的优点。陈秋月[7]将54例L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照组26例单用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临床表现有SLE病情活动症状、属急性期者,辨证多为热毒炽盛,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病情缓解,激素减量阶段,患者多表现为肝肾阴虚,治以滋阴活血为主,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表现为脾肾阳虚者,多见于LN慢性期、病程较长的患者,而且对激素不敏感,治以温补脾肾为主,结果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平均缓解时间、复发率、毒副作用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伍强等[8]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为肝肾阴虚,在不同阶段可夹水湿、热毒、淤血等标实之象。热毒内蕴、淤血阻滞是本病的特征,并贯穿疾病的始终,故在治疗中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为治疗基础,辨证用药,随证加减。LN急性期以热毒炽盛为主,应着重凉血化淤、清热解毒,方用牛角地黄汤或清瘟败毒饮加减;处于相对缓解期时表现为肝肾阴虚,所以在滋养肾阴基础上,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大量激素所导致的阴虚火旺,可加滋养肾阴中药;而在激素撤减时,可增加温肾补气中药,以防止反跳和激素撤减综合征。朱辟疆[9]认为LN活动期及应用大剂量激素期间,中医证型主要为热毒炽盛,阴虚内热两型,前者常用清瘟败毒散合犀角地黄汤化裁,后者用知柏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缓解期及激素减量期,临床证候以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两型多见,前者常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化裁,后者用参芪地黄汤或六味地黄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稳定期及激素少量维持期,中医证型为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两型,常用金匮肾气丸合四君子汤化裁并适当加上仙灵脾、肉苁蓉等补肾药以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
2.2分型治疗
左振素[10]将LN分为热毒炽盛、气营热盛,阴虚内热,阴虚火旺,气虚肾气不固四型,分别治以清热泻火,凉血活血;清热养阴,养血活血化痰;养阴泻火和胃;补肾益气固涩;并将化痰活血法贯穿治疗的始终。卢叶明等[11]辨证分为:热毒炽盛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通阳利水,方选真武汤加减;阴虚内热型治以养阴清热、凉血解毒,方选二至丸和大补阴丸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滋养肝肾、养阴清热,方选杞菊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每方必加用活血化淤药物,以增加清热解毒功效。结果:中西医组总有效率为89.7%,复发率为7.7%,西医组分别为72.2%,34.7%。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中西医组的病死率和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组(P<0.05)。李世宏等[12]将LN分为热毒炽盛型,脾肾阳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四型;分别治以清热解毒,佐以养阴;健脾补肾;养阴清热;益气养阴。并将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的始终。治疗组有效率91.67%,对照组61.7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3中成药的应用
杨玉贵等[13]在常规治疗32例LN的基础上,对其中20例LN患者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照组则不用灯盏细辛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两组临床活动症状积分及slL-2R明显降低,C3、C4增高。治疗组治疗后,C3、NK细胞及CD4明显上升,尿蛋白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2%,对照组总有效率74%。高延霞等[14]将62例LN患者随机分两组,均给予激素加环磷酰胺加低分子肝素常规治疗。其中实验组32例给予杏丁注射液20ml静点,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血脂、尿蛋白及肾功(BUN、C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降低,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惠仪等[15]将38例LN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采用激素标准疗程、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和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石韫珍等[16]将24例L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12例。对照组采用激素标准疗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磷酸川芎嗪注射液静滴,疗程与治疗组一致。分别比较两组之间及治疗前后血浆TXB2及IL-6、TNF-α水平。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血TXB2及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下降程度亦明显高于对照组;TNF-α水平两组均无明显变化。周丽华等[17]将48例LN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13例。治疗组加服中药百令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NK细胞活性均下降,淋巴细胞亚群明显上升或下降。两组治疗后NK细胞活性升高,淋巴细胞亚群均有改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固定方治疗
叶任高等[18]以自拟狼疮肾衰方加减治疗热毒炽盛型、阴虚内热型、肝肾阴虚型LN,并主张在急性期用大剂量激素时加滋阴降火中药,在缓解期则加益气温阳中药,因使用环磷酰胺致白细胞下降者加养血益气中药,共治疗尿毒症28例,总有效率为92.9%。陈湘君等[19]以补肾固精方(生地黄、生黄芪、桑螵蛸、白花蛇舌草、丹参、莪术、金樱子等)治疗LN37例,并以糖皮质激素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明显高于对照组77.3%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组在降低24h尿蛋白定量、血沉、抗ds-DNA抗体,提高补体水平,减少激素用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王岸俊[20]报道,将87例经肾活检确诊为Ⅳ型L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双冲击治疗组(对照组)42例,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和环磷酰胺为主双冲击治疗;双冲击加中药治疗组(治疗组)45例,双冲击治疗的同时给予自拟中药方(白术、知母、生甘草、当归、生地、玄参、麦冬、忍冬藤、益母草、虎杖、紫丹参、白花蛇舌草、龙石芮)。比较两组副作用,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40.3%,1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钟池晃[21]将53例LN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治疗组(治疗组)27例,西医治疗组(对照组)26例。对照组用激素标准疗程、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参考叶任高教授狼疮方,自拟经验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紫草、野菊花、乌梢蛇、全蝎、柴胡、黄芩、黄芪、熟地、山萸肉、丹参、益母草)为基础,辨证加减。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6%,对照组69.2%(P<0.05),对照组副作用及复发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
3问题与展望
综合文献报道可以看出,近年来LN的中医药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病因病机、辨证用药在多样化的基础上日渐趋向一致,中西药合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LN已有了初步规律性,尤其在减少西药毒副作用、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等方面作用肯定,而中西医结合已被普遍接受。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如多数文献报道仅局限于主观经验总结和临床资料汇总,随意度较大,效行性较差;用于治疗LN的中药很多,但仍未能用现代医学理论予以充分阐述;临床观察重复报道多,观察指标反映性差且重复,等等。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重视下述三方面的工作:①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化LN中医药研究,逐渐形成统一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辨治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进一步验证和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LN”的近中期和远期疗效,及不同中药方案的疗效差异。②进行LN辨证治疗和实验室指标、肾脏病理相关性方面研究,使辨证治疗客观化、更具针对性。以整体观念为辨证指导思想的中医证候学与微观的病理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参考,应用辨证分型结合病理类型,来统一诊断与治疗标准,指导LN的中西医结合治疗。③加强对治疗LN行之有效的单味药或中药复方筛选,并进行药理、药动学等分析,进一步深化中西药合用配伍规律的研究力求从细胞分子水平阐明中医药治疗LN的作用机制。随着上述研究的开展和深入,中医药将在LN治疗方面显示优势和前景。
[论文关键词]传统中医药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
[论文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目前在国际上占有优势的少数领域之一。为了促进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鼓励创新,防止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不当攫取,应对我国目前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在符合国际国内法要求的前提下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特殊保护制度。
一、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断扩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全面走向国际。因为原有的疾病没有得到充分治疗,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重新关注传统医药的作用和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应当推广使用传统医药,从而给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药是目前我国在国际上占有优势的少数学科领域之一,其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几千年的实践经验。中医药具有一套与西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常见病,疑难病方面优势的发挥,中医药的科学性已逐步得到全球各地区认可。
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流失非常严重。中医药知识产权目前基本随着资本在流动。一方面我国在技术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在传统的中医药验方中按照西药的开发模式开发出符合西药标准的新药,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即使开发出来了,也往往在产业化之前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而被国外的公司参股或控股。
2007年1月11日,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国务院十六个部门联合《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从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全局出发,《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如何在中国加入WTO后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改革,以促进中医药的创新和防止国外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攫取是一个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知识产权的保护涉及专利、版权、商标等。就传统药品而言,主要涉及专利保护、商标保护、著作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和行政保护,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专利保护和行政保护。
1984年我国颁布的专利法规定对药品和用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不授予专利权。1993年我国专利法第一次修订,增加了对药品的保护,保护的内容包括:
(一)作为药物活性成分的药品化合物、生物制品和药物组合物可依法获得产品专利
(二)制备药品的方法
(三)药品的用途专利
2000年第二次修订后的专利法沿袭了1993年的规定,也就是说所有医药领域的发明都可在中国依法得到专利保护。
国务院于1992年以第106号令颁布实施《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列入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的品种均可申请中药品种保护。2001年2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中药品种保护正式进入国家法律规范。回顾中药品种保护工作的历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对中药产业生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条例实施以来,已有2224个品种获得品种,涉及企业1030个,同时中止了1645个中药同品种生产批准文号的效力。
总体来说,我国国内中药企业对专利申请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有1.由于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不同于现代的中医药,在专利申请时难以确定专利技术应具有的“三性”: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2.专利的专有权获得是以公开其技术为代价的,而传统中药的复方一旦公布,往往给“二次开发”提供资源,使得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企业或发明人利用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分析技术开发出疗效更加明确、质量更加可控的产品。3.专利的申请审批周期长,保护期限为自申请日起20年,而中药行政保护审批周期为最长6个月且最长保护期为30年,并可申请延长。同时专利侵权诉讼所需要花费的财力物力巨大,时间漫长,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第十七条:“被批准保护的中药品种,在保护期内限于由获得《中药保护品种证书》的企业生产。”在行政审批环节,行政部门即保护了已获得中药品种保护证书企业的权益。
三、中药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专利保护的冲突
由于近年来我国对《专利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的修改,出现了中药品种的行政保护权和专利权之间的冲突。《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第2条:“申请专利的中药品种,依照专利法的规定办理,不适用本条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是行政法规,在法律效力上低于专利法,所以依据专利法,未经专利人许可,即使企业获得中药品种保护证书,依然不能制造、使用和销售该产品;2001年我国修订《药品管理法》后,《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具有特别法的效力,法理上其效力应优于作为一般法的专利法。《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和《专利法》的冲突需要在今后的修订中解决。
另外,我国于1985年加入了巴黎公约,巴黎公约是当今国际社会保护工业产权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全球性多边公约。中国加入WTO后必须履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而我国对中药的行政保护与巴黎公约、TRIPS协议存在权力保护主体方面的冲突。《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中国境内生产制造的中药品种,包括中成药、天然药物的提取物及其制剂和中药人工制成品。”这一规定与巴黎公约和TRIPS的国民待遇原则相冲突。
四、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探讨
我国完善目前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工作应同时考虑三个方面:挖掘传统中医药的宝库,鼓励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促进中医药国际化,为我国中医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奠定好法律保护的基础;系统继承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宝贵知识和经验,防止中医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西医化;防止发达国家利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对我国在中医药的传统知识方面的相关权利不当占有或不公平利用。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的建设应在专利保护的根基下同时拓展传统知识保护的途径。这是一个保护“现在”和一个保护“未来”的问题。
(一)完善专利制度及相关法律
1.采用国际耗尽原则。所谓耗尽原则,就是规定专利权人在首次将产品投放市场后,即丧失行销控制权的原则。这是一种避免专利权人控制整个销售体系得规定。发达国家多采用国内耗尽原则,主要目的是禁止专利产品平行进口,保持技术输出国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因为多为技术输入国,国内所授权的专利多为外国人拥有,为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多采用国际耗尽原则。《多哈宣言》明确了成员可以采用权利国际用尽原则,宣言指出:TRIPS协定的这些规定的作用,是使每个成员自由地、不受挑战地建立各自的权利用尽原则。
目前我国专利法采用的是国内耗尽原则,这不利于保护中医药产业和促进行业的创新,以及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如果我国专利法采取专利国际耗尽原则,将会减少国内企业对技术研发的限制,提高我国中医药的产业技术竞争力。
2.制定中医药专利强制许可的规则。《多哈宣言》明确了:TRIPS协定各成员国依据各自决定的范围授予强制许可。我国目前中医药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下,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在申请中医药的专利方面缺乏竞争力。我国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关中医药专利强制许可的规则,对利用我国传统中医药资源获得的专利进行强制许可,进行二次开发,以推进我国企业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从事原始性创新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3.要求披露利用的传统中医药来源信息。印度于2002年对其专利法进行修改,规定专利申请人必须在其说明书中公开涉及的任何生物物质的来源和地理起源,并规定允许以整个说明书没有公开或不正确地提及发明所用的生物材料的来源或地理起源为由,对专利提出异议。建议我国在专利法中也采用相应的规定,对盗用传统中医药资源的专利申请人起到一定的震撼作用,应可为我国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利益的特殊保护制度做一个铺垫。(二)构建中医药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新制度
传统中医药和西医药分别建立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之上,中医药学重视整体,“辩证施治,随症加减”,其创新主要依靠临床实践,缺乏数据上的实证。这一特性很难适应按现代科学特点设计的知识产权法规体系。传统中医药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认定存在难点也是大家公认的。
1993年12月29日生效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nBiologi
calDiversity,CBD)确立了尊重传统知识和鼓励公平分享利用传统知识创新而获得的惠益的原则。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呼吁修改现有专利制度,增加保护传统知识的内容,但这一要求遭到对TRIPS有重要影响的发达国家的抵制。2004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CBD第七次缔约方大会上,双方经过磋商和妥协,通过了“制定保护传统知识、创新和做法的特殊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
目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已在国内立法并寻求区域性合作,以保护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一种是单独立法,如泰国;一种是综合立法,即将传统中医药知识纳入传统知识一并立法,不做专门区分,如:巴西、巴拿马、葡萄牙、秘鲁、菲律宾等。为了促进传统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和防止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攫取,我国应尽快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制度。
【关键词】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科学价值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