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类论文

时间:2022-04-23 03:47: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中医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类论文

中医论文:中美中医药类杂志的文献计量学对比分析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中医药类期刊 文献计量学

《中医杂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中医药类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美洲中国医学杂志,ajcm)是由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美国/新加坡)出版的并且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medline、biological abstracts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的中医药期刊。上述两种期刊分别在国内和国外出版的综合中医类期刊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通过对两种期刊发表文献的引证与被引证状况的统计,分析对比两种期刊发表文献的老化速度、使用寿命和新颖性等,并以此分析中美中医药类期刊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美国thomson-isi出版的2005年journal citation reports-science edition(期刊引文报告-科技版),查询ajcm的引证和被引证数据;利用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通过“源文献”和“参考文献”途径查询《中医杂志》在2005年的引证和被引证数据。分别计算出两种期刊的引文半衰期、被引半衰期和普赖斯指数。利用计算机统计汇总,分析两种期刊的被引证状况及两种期刊引证文献的学科、文种、年代分布等特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医杂志》和ajcm两种期刊的被引证状况

2005年,《中医杂志》被309种国内期刊所引证,合计被引2 841次。同年,ajcm合计被255种期刊引用了689次。表1列出了两种期刊在2005年被引证文献的年代分布。根据被引证数据计算出《中医杂志》的被引半衰期为7.335年,普赖斯指数为31.33%;ajcm的被引半衰期为6.9年,普赖斯指数为38.61%。

2005年,《中医杂志》出版12期,发表带有作者的文献548篇,该年的影响因子为0.342。ajcm在2005年出版6期,发表文献94篇,影响因子为0.743。表1 《中医杂志》与ajcm发表的文献在2005年被引证的年代分布

2.2 高频引证两种中医药杂志的期刊分布

表2列出了在2005年高频引证(≥50次)《中医杂志》的12种期刊。《中医杂志》被这些期刊引证了810次,占该杂志总被引证频次的28.51%。说明《中医杂志》所发表的文献对这些期刊的学术影响比较大。表2 2005年高频引证《中医杂志》的期刊(略)

在引证《中医杂志》的309种期刊中,有95种为中医中药类期刊,占引证期刊种数的30.74%;合计引证2 265次,占总引证次数的79.73%;有214种属于非中医中药类期刊,占引证期刊种数的69.26%;合计引证576次,占总引证次数的20.27%。

表3列出了在2005年高频引证(≥13次)ajcm的8种期刊。ajcm被该8种期刊合计引证了212次,占该杂志2005年总被引证次数的30.77%。在引证ajcm的255种期刊中,只有6种为中医药相关类(中医、中药、植物药、替代疗法)期刊,占引证期刊种数的2.35%(6/255)。合计引证了157次,占总引证次数的22.79%。ajcm绝大多数是被非中医中药类期刊引证的。表3 2005年高频引证ajcm的期刊(略)

2.3 两种中医药杂志的引文情况

2.3.1 《中医杂志》的引文情况

在《中医杂志》2005年发表的文献中,只有198篇附有参考文献,占总发文量的36.13%;合计引证来自777种中外文图书和期刊文献1 631条,篇均引文数为2.976条;其中附有参考文献的论文篇均引文数为8.237条。

《中医杂志》2005年引证了338种中文期刊1 017次,占全部引证文献的62.35%;引证163种外文期刊265次,占16.25%;引证276种中外文图书349次,占21.40%。表4列出了《中医杂志》在2005年高频引证(≥13次)的12种期刊或图书。表4 2005年《中医杂志》高频引用的期刊与图书(略)

2005年,《中医杂志》合计引证来自273种中医中药类书刊文献839次(51.44%),引证504种非中医中药类中外文书刊文献792次(48.56%)。在全部引证文献中,发表于过去5年的文献有573篇,占全部引证文献的35.13%。引证半衰期为6.47年。

2.3.2 ajcm的引文情况

2005年,ajcm发表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研究文献94篇,合计引证来自1 003种期刊的2 076篇文献,篇均引文数为22.09篇。在全部引证文献中,发表于过去5年内的文献占全部引证文献的28.18%,引证半衰期为8.12年。表5列出了ajcm2005年高频(≥15次)引用的期刊。表5 2005年ajcm高频引用的期刊(略)

在ajcm引证的文献中,涉及中医中药类(中医、中药、针灸、植物药、民族药学、替代疗法)期刊25种,引证233次。其中引用中国(包括港台)出版的中医药期刊13种,61次。

3 讨论

3.1 两种中医药期刊的使用寿命和新颖性对比

期刊的被引半衰期是反映特定期刊的使用寿命和期刊老化速度的一个指标,对于期刊的保存年限和读者对期刊的利用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而普赖斯指数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量度文献的老化速度和程度[1]。一般来说,某一学科或领域发表文献的普赖斯指数越大,半衰期就越短,说明其文献的老化速度就越快,使用寿命也就越短。本统计结果表明,两种期刊的被引半衰期接近,均在7年左右,较现代医学类以及其它自然科学类期刊的半衰期长。同时,普赖斯指数分别为31.33%和38.61%,低于基础医学等自然科学类期刊[2]。此外,两种期刊被引证的文献有约1/3是在10年前发表的,说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在出版较长时间后仍然还有一定的利用率。可以认为中医药期刊的老化速度较慢,使用寿命较长。因此,对中医中药类文献的收藏与利用应该注意这个特点。

有研究证明,现代医学类期刊引证5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占总引证文献的50%[3]。而中美两种中医药期刊引证5年内文献远小于该比例,而且引证半衰期较长。虽然可以反映出中医类期刊的新颖性不如其它自然科学学科,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医药期刊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3.2 两种中医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对比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可以反映特定期刊在特定时间段内发表文献的平均被引证次数。在进行期刊的学术地位或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影响因子一直是国内外公认的客观指标。研究数据表明,ajcm的影响因子(0.743)远高于《中医杂志》(0.342),而且前者在计算影响因子时只计算被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源期刊的引证数据,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而后者的数据是来源于维普数据库,即引证数据几乎是国内出版的全部期刊引证该刊的数据,权威性较差。在国内较权威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该刊影响因子仅0.175[4]。另外,国内外在影响因子的计算中所采用的指标也略有不同。

此外,《中医杂志》发表的文献有4/5是被中医中药类期刊引证的,而ajcm则恰恰相反。这说明作为国内出版的中医药类核心期刊,《中医杂志》对中医中药类期刊的学术影响较大。因为scie中收录的中医药类期刊较少,因此,所统计出引证ajcm的主要是非中医药类期刊。但也可以说明ajcm发表的文献对非中医中药类期刊也存在一定的学术影响。同时也应该注意,国内出版的《中医杂志》也不排斥吸取国内外其它相关学科的学术思想。在《中医杂志》的引证文献中,有近一半来自于非中医中药类书刊,说明即便是在国内,其它学科的书刊文献在中医中药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两种类别的期刊存在相互影响。在传统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也离不开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同时,在科学研究与文献撰写时除了要参考国内的中医中药类文献以外,也要注意参考国外发表的相关学科的文献。

3.3 两种中医药期刊引证文献的特点

在两种中医药期刊的引证文献方面,《中医杂志》发表的大多数文献(63.87%)没有参考文献,许多属于经验交流类文章,如:当代名医、专题笔谈、学术争鸣、经验方荟萃等,研究性文献占得比例较小。即便是该杂志发表的研究性文献的篇均引文数(2.976篇)也远远低于ajcm(22.09篇),而且前者引证的1/5是图书。说明《中医杂志》的信息量较大,而后者的学术性更强。提示在中医中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还应该广泛参考已有的研究报告,以现代生物医学的相关理论作指导,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

对比两种期刊的引证和被引证数据,令人惊讶的是,作为中外两种重要的中医药学专业期刊,在2005年两种期刊发表的文献却没有相互引证,而且国外出版的中医类期刊引证国内出版的中医药期刊频率并不高。一方面说明国内出版的期刊在学术性方面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提示国内出版的期刊还应该扩大宣传,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文献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引证《中医杂志》以及《中医杂志》所引证的期刊多属于中医(药)类的综合性期刊,专业性较强或其它学科的期刊较少。引证外文期刊的数量就更少,而且集中在中风、风湿、循环、糖尿病等少数几个临床学科;说明《中医杂志》较注重中医中药的临床实践方面。而引证ajcm及ajcm所引证的期刊则除了中医、脑血管疾病类以外,还主要涉及药学、生物学、民族药学、植物药(医)学、神经科学、综合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说明ajcm更注重发表中医学、中药学(植物药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性文章,并且受以上基础学科的影响较大。

4 结语

通过文献的引证与被引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药类期刊与现代医学类期刊尤其是药学、植物学、综合自然科学类期刊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中医杂志》和ajcm作为中外中医药类的核心期刊,前者更注重于中医临床,而后者更强调药学包括植物药学、民族药学、药理学以及药学的基础性研究。《中医杂志》的信息量大,而ajcm的学术性强。

两种中医药期刊的使用寿命接近,老化速度均慢于现代医学及自然科学类期刊;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则ajcm高于《中医杂志》,这也可能是因为后者更注重临床的结果。虽然同属中医药学期刊,两种期刊在发表文献的侧重点、引证文献的学科和文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医类论文:中医学科技类档案的数字化保护

摘要:新环境下,新解新媒体,解出有时代之新、设备之新、公众之新的“三新”。再依据“三新”理念,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中对医学科技类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论得有以下三项措施:适应新时代要求,健全医学科技类档案的管理机制;运用新设备技术,推进医学科技档案的数字化保护;摒弃新公众缺陷,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借此企图对新媒体学科和医学科技类学科的发展和创新都能有一定效用,并有力推动新媒体环境中各种档案资料的数字化保护。

关键词:新媒介;中西医;保护;保存

新媒体,亦可称新媒介,是指不同于以往传统纸质媒体而以新型数字媒体为主的形态。新兴媒体的大环境中,由于碎片化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盛行,导致各种信息资料易破易碎且不易保存,因此提出对新媒体环境中各类信息档案的保护保存。本文今着重以医学科技类档案为例,来展开对新媒体环境中数字化保护的论述和议评,企图能对新媒体学科和医学科技类学科的发展和创新都有一定效用。

一、新媒体概念新解

自始至终,在学术领域内,专家学者们对新媒体概念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新媒体(New-Media)一词最早见于1967年美国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研究开发计划。随后,由于商品营销的需要,此概念便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简单地定义为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诸多通用通讯工具。埃梅里在《新媒体》一书中提到,新媒体的“新”在于它能让人们或人与机器之间实现前所未有的通信,并且与其他所有通信根本不相同,着重体现在快速。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媒体形态,发展创新了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且更多运用在手机、电脑、客户终端、微信公众号之中。既然至今对“新媒体”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因此笔者提出对“新媒体”概念展开新解,希望能对学术新闻有所帮助。同时,在此解出“新媒体”概念有“三新”,也企图对新媒体环境中医学科技类档案的保护保存能有借鉴作用。1.新在时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新媒体也因此应势而生,可说新媒体确实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然而这却也是机遇跟挑战并存的时代。具体体现在,新时代下各种新媒体、新观念过于繁多,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大量渗入,更会导致我国传统观念和社会主义正统思想受到冲击,思想观念的不统一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不稳定,这是新媒体时代的缺陷。但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思潮的碰撞和激荡,这才有了如今中国较为开放、较为先进的局面,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新媒体对各种先进思政理论的大量引入和大量报道,才推进了如今中国改革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新在设备。新媒体不同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更多则是指以数字报纸、客户终端、手机网络等新技术设备为主的媒体形态。新兴的媒体设备具有以下几大优势:其一,方便快捷。运用手机和电脑发送和传递信息比运用传统的报刊、广播等工具要方便得多。传统媒体时代里,从印刷报纸、搭建广播并有专人传递再到信息收入,这期间不知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几经周转会有信息断层和信息连接不通畅的情况出现。而如果运用手机、电脑这些先进设备和移动网络,任何信息都能及时迅速地传递到对方手中,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很是方便。其二,廉价高效。传统时代下,人们阅读报纸、观看电视,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的,尤其购买一份报纸更是如此,且收获到的信息大多也已经滞时和落后,而新媒体环境中,由于移动网络和数字报纸的出现,人们阅读刊物廉价了许多甚至全部免费,无须再去花费财力购买昂贵的杂志,且数字化阅读高效快捷,智能化搜索和智能化阅读更是极其方便了人们及时高效获取信息。其三,海量持久。新媒体网络中的任何信息,包括各种视频、图片、文件、文字,只要是在移动网络上以后,便能长久存在和长久查看,且移动网络上所能承载的信息也可能是无限量大,网络上各种信息的丰富多样和种类繁多是无法比拟的。新媒体环境中最重要还是新在各种技术设备上,数字网络、电脑手机、客户终端、微信公众号的普及运用是社会大趋势。3.新在公众。不像传统媒体中的客户公众必须具有一定的阶级地位和文化水平,新媒体环境中的客户公众只要拥有能上网的电脑,会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懂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就可以在网络上信息。新媒体环境中的公众大多属90后或00后的社会青年,他们大多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故意发表各种奇奇怪怪的言词言论和网络流行语,他们个性张扬、喜欢创新。但是这些网络青年也大多具有懒惰、敏感、过于感性等缺陷存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公众主要定位在年轻的青年群体中,着重关注并研究这类社会人群,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前瞻性。

二、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类档案的措施

医学科技档案是指医院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归档保存价值的文字资料、影像、图表以及各类电子文件等原始记录。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五大类: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医院开展科研活动的相关原始实验资料;基金课题相关资料;技术转让资料、专利证明等;其他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资料等。新媒体环境中,提出对医学科技类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既是顺应社会时代的大趋势,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医学科技类档案的保护意识,进而将有利于医学界理论技术的创新和传承。新解新媒体之概念,得出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类档案有以下措施:1.适应新时代要求,健全医学科技类档案的管理机制。任何举措的推行都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制,只有健全机制的约束才能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才能确保举措的顺利实施,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档案同样需要有完善管理机制的指引。但是在制定相关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要求,即管理机制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之内展开运行,不能走其他偏颇或者西方狭隘思想的道路。同时,健全的管理机制中也应当要有明确相关的责任人,把具体的分工详细划分到每个工作人员。责任人的作用不可忽视,明确的责任分工是促使管理机制透明高效的关键。2.运用新设备技术,推进医学科技档案的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类档案,自然离不开各项新媒体设备技术。具体来说,就是医院要健全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将现有的网络进行完善,有目标、有计划地完善医院综合办公系统,建设综合查询和网络办公系统,提高医院科技档案数字化保护和管理体系。医学科技档案数字化保护及管理应该成为医院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在制定信息网络建设的规划的同时,要将档案数字化保护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好。3.摒弃新公众缺陷,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新媒体环境中的公众,虽说个性张扬,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但是仍不能担负起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档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新媒体环境中新兴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有极高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其一,不张扬过胜;其二,医学科技档案人员要调整心态,更新观念。

三、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中,不仅需要对医学科技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对于其他类档案信息,例如:学生学籍档案、党员干部档案、国家历史档案等,都需要进行数字化保护,这是社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数字化管理和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医院应该从技术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社会环境等方面不断完善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更好地实现科技档案资源的共享,使之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才是。

作者:周纳新 单位: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医类论文: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中医类院校肩负着国家中医药事业的重任,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和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教育。因此中医类院校在实施体育教育时,应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将学生中医专业和体育教学进行结合,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对我国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现状进行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几点发展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现状;发展趋势

在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育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中医类院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改革与创新体育教育,鼓励师生参与体育教育活动,通过体育运动形成正确的健身习惯,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1]。当前中医类院校的体育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彰显中药类院校的教育特点,因此加强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一)特点

第一,学生个性差异性大。中医类院校学生具有较大的个性差异性,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个性特点、教育层次、家庭情况等,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教学要求、锻炼喜爱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个性差异性进行考虑,构建差异性和层次性的体育教学体系,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第二,职业化特征明显。中医类院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化特征,教学资源使用的指向性强,教育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化能力,这就需要体育教育学科服从于这一目标,将实践性和职业化的特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不是过多地设置理论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2],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第三,部分专业的性别比例特征。中医类院校专业培养方向中的女生比例较高,如健康保健咨询和护理等专业,这与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和院校教育内容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教学方式方法和检测内容等方面结合这一特征,使体育教育更符合院校实际情况,防止学生难以接受或不能完成课程。

(二)作用

随着世界范围内各项运动项目的开展,人们对越来越热衷于体育竞技,这使得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愈加突出。中医类院校的体育教育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①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现代生活具有压力大、节奏快等特点,中医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自身身心的健康成长,积极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始终保持心情的舒畅与精神的愉悦,增强自豪感与自信心。通常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和不健康的心理时,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及时消除负面情绪,陶冶情操、舒展身心,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3]。②提高学生身体状况。体育运动在强身健体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体育运动能够保持思维的活跃和头脑的冷静,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当然体育运动也具有其他的作用,如促进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增强肺活量、改善呼吸系统功能等,适当调节人体机能,改善原有体质,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③培养学生体育习惯。中医类院校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指导学生未来的良性发展。学生步入社会之后,一切事物都充满挑战性和新鲜感,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内心,而中医类院校的体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即便进入职场也可进行体育运动,保持强健的体魄。

二我国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单一。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只有少数中医类院校结合改革要求,改变以往单一的普修课教学模式,将其转变为普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并且实施学分制教学,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但是课程的内容仍然设置单一的技能学习,没有办法达到学生的运动需求。同时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展现健身性和科学性,没有更多体现出体质健康测量、养生理论、体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影响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提高。其次,教育理念滞后。中医类院校进行体育教育活动时,往往过于强调“短期效益”的实现,而忽视或者不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没有全面意识到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仅仅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衡量标准,导致改革效果不佳。此外,我国一直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有些中医类院校对这些法律法规不重视,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院校领导将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较为滞后,基本上与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相同,没有把目光投降学生体育理念和体育能力的培养,影响体育教育有效性的提高,不利于自身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中医类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是以便于开展的项目以及传统的田径和三大球等体育项目为主,在改革背景下开始将新兴体育设置在体育课程中,如健身气功、健美操、网球等,进一步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培养成健康积极的运动习惯。同时体育选修课的内容和形式也变得更为多样,如武术套路、篮球、健美操、排球、足球等,而在普修课中已经开始学习体操和田径等传统体育项目,加上项目过于枯燥乏味,与医学相关的体育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新兴的体育项目基本上都没有开展,所以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样化需求。

三我国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创新教育理念

中医类院校可以体育课程改革为依据,充分利用自身的学习优势,将体育和医学进行结合,开展全面健身计划和阳关体育工程等一系列活动,由竞技体育转向为大众体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健身运动,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树立积极健康的体育理念,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医类院校领导者要意识到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质提高的重要性,转变体育就是公共课的理念,以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为基础,加强技能培训,将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相结合,继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促进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中医类院校的特色体育学科发展。

(二)多元化设置课程

由于中医类院校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以育人为目标,使其与学生未来的发展相适应,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身体素质的要求,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在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环节,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为依据,增设一些拓展型、趣味型、娱乐型的体育项目,如跳绳、毽球等。另外,中医类院校也可以构建综合性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如拓展运动、休闲运动、竞技运动、传统保健体育等的结合,以此实现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三)突出传统保健体育教学

以往的体育教育大纲和教材仅仅只对经济体育加以突出,内容结构的合理性不够,项目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已经无法满足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医类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与人才素质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将体育教育的特色加以凸显,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选择体合理的育教材,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通常传统保健具有自身的特色,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类院校应该结合实际选择教材,适当增加传统保健体育的相关内容,使其与专业相符,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实现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四)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中医类院校在实施体育教育活动时,可以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学赛结合、以赛促学、以赛带学,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院校应该对第二课堂加以高度重视,使课内外相结合,适当打破传统课程的局限,树立“大课程”的发展眼光,在课程体系范畴内纳入课外活动,组织群众性强和普及面广的体育竞赛活动,如集体性太极拳比赛等,有效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综合性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类院校在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忽视终身体育教育、体育教育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导致体育教学改革效果不佳,不利于医学生未来的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基于这种情况,中医类院校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创新体育教育理念,加强体育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发展,突出传统保修体育教学,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吸收传统体育的优势,从而培养出应用性和综合性的医学人才,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效果,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郝震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类论文: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类目

一、方法

1、方法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共8名,其中护理部副主任1名,肿瘤科护士长3名,肿瘤专科护士1名,在读硕士生3名。

(2)文献研究形成症状评估条目池

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中医胃癌诊疗指南》(2007年)确立胃癌7个中医证候,分别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气血亏虚、胃热伤阴、气滞血瘀、痰湿凝结、肝胃不和。课题组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对胃癌的中医护理症状进行合并、修改、删除等规范化处理形成条目池。胃癌中医护理症状名称参照《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中医临床术语证候部分》,采用目前相对公认、规范的名称。症状内涵的界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16751-1997)、中国中医研究院组织编写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赵金铎主编)等进行界定。课题组成员讨论、修订,初步拟定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条目44个。

(3)症状评估条目指标的筛选

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初步构建的症状评估条目进行筛选。研究组成员以面呈方式将咨询表发给专家,请专家对症状条目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作出判断,对专家进行2轮咨询。咨询表内容包括①问卷说明。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任务和填写方法。②专家情况调查表。包括专家一般情况(年龄、职称、工作年限、学历等);专家对问卷的熟悉程度及填表依据,熟悉程度分为:很熟悉、比较熟悉、一般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分别赋予1.0、0.8、0.6、0.4、0.2分。判断依据为实践经验0.8分,理论分析0.6分,参考国内外资料0.4分,直观选择0.2分。③问卷主体。7个一级指标(胃癌7个证候,已参考相关文献确定,不需专家作答),44个二级指标(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条目),请专家根据症状条目与证候的相关程度按完全相关、有些相关、有些不相关、完全不相关依次赋值4、3、2、1分进行评价。设立专家意见栏,对条目进行补充、修改。第1轮专家咨询后,根据咨询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补充和修改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如14名专家建议脾胃虚弱证的“胃脘胀满”修改为“胃脘痞胀”、11名专家建议气血亏虚证的“头晕目眩”拆分为“头晕”、“目眩”等。第2轮专家咨询后,依据指标筛选标准,即同时满足相关性赋值均数>3.00、满分比>0.50、变异系数<0.25的指标予以保留。2轮调查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形成的“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类目”包含7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中脾胃虚弱证6个条目,胃热伤阴证5个条目,气滞血瘀证4个条目,痰湿凝结证5个条目,肝胃不和证4个条目,脾胃虚寒证4个条目,气血亏虚证9个条目。

2、临床实证调查

2013年1~6月将经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后确立的37个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条目,对我院肿瘤内科3个病区的胃癌患者进行临床实证问卷调查。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调查员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向被调查者讲解研究目的、填表注意事项以及资料的匿名和保密性等。问卷完成后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10份,有效问卷203份,有效回收率为96.67%。

3、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10.0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对咨询专家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运用专家意见集中程度、权威系数、协调系数对专家咨询的可靠性进行检验;采用信度、效度检验对指标体系进行考评。

二、结果

1、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1)专家积极系数

专家积极系数用问卷回收率表示。第1、2轮各发放问卷30份,第1轮回收30份、第2轮回收29份,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96.67%。

(2)专家权威系数

专家权威系数(Cr)等于该指标判断系数(Ca)和其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平均值,即Cr=(Ca+Cs)/2,一般认为,Cr≥0.70为可接受程度高。本研究中,专家判断系数为0.906,熟悉程度系数为0.783,专家权威系数为0.845。

(3)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W)表示,评价全部专家对全部指标意见的协调程度,协调系数为0~1,W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第1轮专家协调系数(W)为0.258(P<0.05);第2轮专家协调系数(W)为0.417(P<0.05)。

2、信度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最常用的检验方法为Cronbach′sα系数,大于0.70则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症状评估类目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2,胃癌7个证候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脾胃虚弱证0.863,胃热伤阴证0.885,气滞血瘀证0.874,痰湿凝结证0.871,肝胃不和证0.857,脾胃虚寒证0.892,气血亏虚证0.867。

3、效度

(1)项目区分度分析

203份有效回收的临床实证调查问卷中,症状评估类目总分最低62分,最高172分。全部条目得分前27%高分组和后27%低分组进行比较,t检验显示高低分组在37个条目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全部条目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将全部条目予以保留。

(2)结构效度

一般认为,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至少达到40%,则该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对症状评估类目37个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其KMO=0.87,Bartlett′s球形检验值卡方为5.73×103(P<0.05),适宜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以特征值>1作为标准,共提取7个公因子,7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6.69%。

三、讨论

1、构建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类目的意义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和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中医护理仍主要以经验型护理为主,中医护理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及国际上的认可,必须大力推进中医护理标准化工作。常见病中医护理标准化是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能够使中医护理的科学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广泛的认同。胃癌中医护理症状标准化是胃癌中医护理标准化关键步骤,目前,对于胃癌中医护理症状的认知上尚存在诸多分歧,如中医护理症状名称不规范,症状采集调查表没有经过严格的信度、效度、反应度检测等,成为胃癌中医护理标准化过程中的难点。因此,构建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类目是胃癌中医护理标准化的首要任务,然后在“辨证”基础上实施“同病异护”。

2、症状评估类目的

科学性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研究的关键是选择专家,专家的意见是否能代表该研究领域的权威观点,是研究成功的重要保证。本研究的专家均来自于肿瘤相关临床科室,大多数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及硕士以上学历水平;从事专业工作年限10年以上占80%,专家积极性、权威程度及专家意见一致性均较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研究的质量与可靠性。本症状评估条目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2,胃癌7个证候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0;共提取7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均大于40%,提示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

3、症状评估类目特色

(1)症状表述体现

中医证候特点胃部疼痛是胃癌患者常见症状,中医命名为“胃脘痛”,胃癌不同证候胃部疼痛的表述为:脾胃虚弱证“胃脘隐痛”,胃热伤阴证“胃脘灼痛”,气滞血瘀证“胃脘刺痛”,脾胃虚寒证“胃脘冷痛”,气血亏虚证“胃脘隐痛喜按”(见表1)。中医的症状,包括主观症状与他觉体征,是人体发生病变的客观反映及构成中医证候的基础和辨证施护的依据。中医的症状学概念相对宽泛,在建立和完善中医症状学体系时,须考虑到中医学的自身规律,不拘泥西医症状学概念。胃癌中医证候不同,胃部疼痛的特点亦不相同,症状表述时尽可能反映疼痛的程度、性质,诱发及缓解因素等信息,以此来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实施护理、效果评价,上述表述形象地描述了疼痛的不同感觉、程度及证候特点。又如胃胀是胃癌患者皆具备的症状,症状评估类目中有“胃脘痞胀”、“胃脘胀闷”、“胃脘满闷”、“胃脘胀满”等表述,亦充分体现了中医证候特点。

(2)症状与证候相结合,为辨证施护奠定基础

本研究所形成的症状评估类目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胃癌证候,二是胃癌症状,症状隶属于证候之中,层次清楚,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例如,胃癌脾胃虚弱证侯患者有胃脘痞胀、胃脘隐痛、乏力、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呕吐宿食6种症状。这样的内容结构为辨证施护奠定了基础。由于胃癌患者病程较长,具有复杂的演变过程,早、中、晚期不同阶段证型互有异同,而且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措施对机体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证候、症状的变化。因此,胃癌中医护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护理过程中须跟踪证候的变化,把握胃癌发展或治疗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及时针对新出现的症状进行辨证施护,即首先确定患者表现“什么症状”,再确定是“什么证候”,进而制定护理措施。

四、结语

由此可见,胃癌中医护理不能脱离证候,否则体现不了辨证施护的特色,在构建症状评估类目时需症状与证候相结合,才有临床实际意义。本研究应用德尔菲法构建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类目,并进行临床实证调查验证其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和科学性,为制定胃癌标准化中医护理方案奠定基础。本研究尚存在症状指标量化分级未完善的不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梅思娟 段培蓓 王晓庆 杨丽华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类论文:中医临床类专业临床中药学教学思路

摘要:本文针对中医临床类专业学生学习中药尤其应重视其临床应用的特点,从重点讲解总论、重视中药原药材及饮片的实践认知环节、运用性能理论分析记忆中药的功效、联系临床及引入中药现代研究成果等方面分析阐述了《临床中药学》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探讨《临床中药学》教学的临床实用性,为中医临床类专业学生运用中药知识服务临床及《临床中药学》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中医临床专业;临床中药学;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临床中药学是一级学科中药学下属的一门二级学科,以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为教学目的,该学科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功效理论、性能理论、配伍理论及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及应用,其主要目的是更好的为临床使用提供指导,从而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1]。对中医临床类专业学生而言,除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外,尤其应重视在教学中强调中药临床运用的功效特点和适应范围。在中医药院校的课程安排中,《临床中药学》是联系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的桥梁学科,是后期《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学科的基础,是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骨伤、中药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临床中药学》学习程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考虑到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运用中药服务于临床,本文从中医学类专业的实际出发,对《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梳理总论内容,重视中药功效、性能与临床关系的讲解

1.1内容梳理

《临床中药学》的总论部分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一是中药、中药学、临床中药学的含义及发展简史;二是中药功效的内涵;三是中药性能及其临床意义;四是分析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的诸多因素。讲授第一部分内容,除了要让学生搞清楚什么是中药、中药学包含哪些内容外,尤其应重点强调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学习《临床中药学》这门学科的最终学习目的就是运用中药为临床服务。功效内涵、中药性能与应用、影响因素为精讲内容。

1.2总论内容讲授思路

在《临床中药学》繁琐的内容中,“功效”这一内容是和临床直接相关的,所以在学习记忆时尤为重要,这也是设立总论第二部分“中药的功效”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讲述,能引导学生将本门课的核心、重点、目的以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关系搞清楚,然后在轻松的环境当中通过讲故事、说案例等方法把中药学的整个发展过程及不同时期的医家和著作进行梳理,使得抽象知识具象化,简单化,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提高了知识的识记程度[2]。总论第三部分是总论的重点和难点,其中药性能是在中药功效的基础上进过长期的积累总结出来的,对中药性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日后选药组方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这部分内容我们会在后面做重点讨论。第四部分“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的因素”也是非常有必要让学生重视的一章,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当中,可以采取自学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去自己发现除了正确的选药外,还有诸多方面会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如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煎服法等方面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是医学类学生必须重视的,而品种、产地、采集、炮制等方面对疗效的影响是医学类学生必须意识到的。总之,采用突出功效、着重性能、分析讨论诸多影响中药临床疗效因素的讲解思路和方法,强调中药的临床运用,层层递进对总论内容进行讲述。

1.3从性能出发对中药的功效进行对比记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在中药功效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掌握好中药的性能对深刻的认识中药的功效、区别相似中药的功效异同,最终准确选择中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此时如以中药性能、功效、临床应用为主线,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层次递进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由老师讲授到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转变[3,4]。例如:石膏和黄连,从性能的四性来看均为寒性,从归经来讲都归有胃经,都常用于胃热证的治疗,此时可问学生它们的区别在哪里?随后引导学生从其他性能的角度自己思考,从而得出从性能当中的五味分析,石膏是甘味的,黄连是苦味的,甘、寒在一起能清热兼生津,所以石膏适合用于胃热津伤的患者,苦、寒是清热兼燥湿的,故胃火炽盛或湿热蕴结于胃的患者首选黄连,由此可见,性能,功效和应用是一脉相承,紧密联系的。再如:黄连、黄芩都是苦、寒之品,功效均有清热燥湿,但黄连多用于中焦胃热,黄芩多用于上焦肺热,何故?可请学生自己思考找出答案,原因就在于性能的归经中,黄连主归胃经,而黄芩主归肺经之故。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能用心设计,相信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2重视对中药饮片的实践认知,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我校《临床中药学》课程的开设时间为大一的下半学期,此时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医药知识的了解很少,对中医药的很多理论和知识感觉生僻,难懂,而《临床中药学》内容繁琐,涉及300多味中药,药物之间也无必要的联系,如果只凭任课教师口头传授,难免觉得枯燥乏味,此时如能提供中药饮片配合教学,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能看到、摸到、闻到、尝到药物,必能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改善学习的乏味。因此,中药饮片识记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5]。例如天花粉,其饮片质坚实,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故名,因此当学生看到,摸到饮片后,就能很直观的体会到其药用部位是极其粉性的根,并非花粉;再如甘草,通过口尝饮片可感受其甘甜之味,性能理论中甘味具有能补、能缓、能和的特点,故甘草补气、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作用与其甘甜之味完全对应,趣味性和指导性大大加强。

3适当联系临床病例,重视“方药贯通”理念,加强学生对中药临床运用的认识

对中医院校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的目的是希望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中医药知识为临床服务,发展和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力并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做出贡献。《临床中药学》虽然属于专业基础课,但在教材内容当中涉及了大量的临床运用内容,比如中药与病证的联系,药物之间的配伍以及大量的方剂内容等等,我们认为此时适当的加入一些临床内容能更好的坚定学生的专业思想,能让一部分好学的学生更早的感受到中医辩证施治过程,为下一步的《方剂学》和《中医内科学》等学科做好铺垫。例如桂枝配芍药能调和营卫,前胡配桔梗利咽止咳、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石膏配知母清热生津,半夏配陈皮燥湿化痰等等,这些常用配伍、药对及所对应的病证在讲解中药时可以适当的分析讲解并引用病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否则学生有可能会感觉学了几百味中药根本无从使用,待学到后面课程时中药又忘得差不多了。在临床运用中,如果没有扎实的中药功底,临床的随证加减运用根本无法达到,那临床疗效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在讲授中药时,既重视单味中药的功效,又重视组间配伍作用,适时穿插常用配伍和药对的讲解及临床病例是很必要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在学院建立“模拟诊室”,在中药教学实践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较早的感受到诊疗过程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4适当引入中药现代研究内容,扩展学生对中药知识的掌握范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因此,对临床运用而言,在继承传统中药功效的同时,及时的了解和运用现代中药的药理研究成果和毒理研究成果也是相当有必要的。但在临床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这部分内容的引入,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学对中药发展的贡献,也没能指导学生更完善的使用中药。例如:麻黄确定的平喘作用;猪苓确定的利尿作用;大黄确定的通便作用;马兜铃的毒性;关木通的毒性;川乌的毒性等等,拥有了这些现代研究的成果可以指导我们在运用中药时一方面更加有信心,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同时,这也是现代科学为我们传统医学注入的新的发展方向和源泉,对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并引导学生为开发中药新的价值而努力。

作者:刘冬 杨卫平 梅颖 云雪林 单位: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

中医类论文:甲型流感中医证候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探析

[摘要]目的探讨甲型流感患者中医证候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甲型流感确诊病例151例,分别进行中医四诊资料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和中医体质类型问卷调查,进而作出中医证候分析和中医体质类型判定。以各证候为因变量,9种中医体质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51例患者中卫分证136例(占90.1%),气分证91例(占60.3%),无营分证、血分证。在气分证中,阳明证52例(占34.4%),肺热证30例(占19.9%),少阳证40例(占26.5%),胸膈证10例(占6.6)%,湿阻证28例(占18.5%)。体质类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回归分析显示,甲型流感气分证与平和质、特禀质呈负相关,与阴虚质呈正相关;阳明证与阴虚质呈正相关;少阳证与气郁质呈正相关;肺热证与痰湿质呈正相关;湿阻证与痰湿质呈正相关,与特禀质呈负相关;卫气合病证与阴虚质呈正相关,与特禀质呈负相关;单卫分证与平和质、特禀质呈正相关,与阴虚质呈负相关(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平和质、特禀质是影响甲型流感患者中医证候的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发病时的中医证候与患者中医体质密切相关。

[关键词]甲型流感;证候;体质类型;回归分析

流感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其中以甲型流感危害最大。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明确甲型流感的证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中医提高疗效的前提。我们认为,体质因素对甲型流感的选方用药具有重要影响,但至今仍然缺乏基于临床调查的研究数据来明确体质与流感证候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甲型流感病例的临床证候和中医体质类型的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甲型流感证候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调查医师对流感样病例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甲型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结果阳性者属于甲型流感确诊病例,应用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统一配发的病毒采集盒(海南兴南峰医药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再次采集咽拭子标本,送北京市丰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

1.2诊断标准

流感样病例诊断参照《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2年版)》[1],甲型流感诊断参照《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2]。

1.3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符合甲型流感诊断,年龄≥16岁,能配合完成问卷调查者。排除合并严重的精神疾患、恶性肿瘤者。

1.4研究方法

1.4.1临床调查制定证候调查表与体质自测表对纳入病例分别进行证候调查和中医体质类型调查。证候调查表除患者一般资料外,包括发热、恶寒、头身痛、头晕、头身困重、汗液、鼻塞、咽痛、咳嗽、口咽干燥、口渴、口苦、饮水情况、食欲、呕恶、脘痞、腹痛、胸满气喘、大便、小便、舌象、脉象等中医四诊资料,由调查医师(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填写。体质自测表应用王琦教授编制的“中医体质类型自测表”[3],由患者按未发病前自身状况自行填写。

1.4.2证候诊断与中医体质判定中医证候诊断参考《温病学》[4],采用卫气营血辨证,包括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气分证中又分阳明证、肺热证、少阳证、胸膈证、湿阻证。如该病例未见气分证,仅有卫分证者,属于单一卫分证;如未见卫分证,仅有气分证者,属于单一气分证;如兼见卫分证和气分证,属于卫气合病证。中医体质分类参照文献[3],分为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气郁质、平和质9种体质类型,各型的判定分“是”“否”两种判定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描述分析;以9种体质类型作为自变量,以各证候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式选用前向逐步法,以P<0.05作为进入变量的检验值。

2结果

2.1一般资料

共纳入患者151例,其中男性90例(占59.6%),女性61例(占40.4%);年龄17~85岁,平均(35.5±2.49)岁;病程<12h者18例(占11.9%),≥12h但<1天者53例(占35.1%),≥1天但<2天者43例(占28.5%),≥2天但<3天者29例(占19.2%),≥3天但<4天者8例(占5.3%);年龄<25岁33例(占21.9%),25~34岁66例(占43.7%),35~44岁15例(占9.9%),45~54岁16例(占10.6%),55~64岁10例(占6.6%),≥65岁11例(占7.3%)。胸片检查:未查胸片者119例(占78.8%),胸片正常18例(占11.9%),肺纹理增重9例(占6.0%),肺炎5例(占3.3%)。既往病史:无既往病史者116例(占76.8%),鼻炎病史者16例(占10.6%),高血压病史者11例(占7.3%),冠心病史者3例(占2.0%),糖尿病史者2例(占1.3%),哮喘史控制稳定者4例(占2.6%),胃病史者6例(占4.0%),心律失常史者2例(占1.3%),干燥综合征史者1例(占0.7%),痛风史者1例(占0.7%)。

2.2证候分布与体质类型分布

证候分布:卫分证136例(占90.1%),气分证91例(占60.3%)。其中,单一卫分证59例(占39.1%),单一气分证14例(占9.3%),卫气合病证78例(占51.7%),未见营分证、血分证。在气分证中,阳明证52例(占34.4%),肺热证30例(占19.9%),少阳证40例(占26.5%),胸膈证10例(占6.6%),湿阻证28例(占18.5%)。体质类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73例,48.3%)>湿热质(69例,45.7%)>气虚质(66例,43.7%)>阳虚质(59例,39.1%)>气郁质(57例,37.7%)>阴虚质(53例,35.1%)>血瘀质(26例,17.2%)>平和质(19例,12.6%)>特禀质(17例,11.3%)。

2.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在卫分证、气分证、阳明证、肺热证、少阳证、胸膈证、湿阻证、卫气合病证、单卫分证、单气分证共10个证候(因变量)中,除了卫分证、胸膈证、单气分证之外,其他7个因变量均有进入线性回归模型的自变量,进入各线性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有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平和质、特禀质5种体质类型,而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湿热质4种中医体质类型均未进入各线性回归方程。

1)进入气分证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平和质、特禀质和阴虚质,其系数检验的P值均<0.05;其中平和质、特禀质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4、-0.28,阴虚质则为0.21,表明气分证的出现与平和质、特禀质和阴虚质有线性回归关系,其中与平和质、特禀质为负相关,与阴虚质为正相关,即阴虚质的甲型流感患者出现气分证的可能性会更大,而平和质、特禀质甲型流感患者出现气分证可能性会更小。

2)进入阳明证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阴虚质,其系数检验的P值<0.05;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9,表明阳明证的出现与阴虚质有线性回归关系,为正相关,即阴虚质甲型流感患者出现阳明证的可能性会更大。

3)进入少阳证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气郁质,其系数检验的P值<0.05;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1,表明少阳证的出现与气郁质有线性回归关系,为正相关,即气郁质甲型流感患者出现少阳证的可能性会更大。

4)进入肺热证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痰湿质,其系数检验的P值<0.05;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8,表明肺热证的出现与痰湿质有线性回归关系,为正相关,即痰湿质甲型流感患者出现肺热证的可能性会更大。

5)进入湿阻证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痰湿质和特禀质,其系数检验的P值<0.05;痰湿质和特禀质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9、-0.18,表明湿阻证的出现与痰湿质、特禀质有线性回归关系,其中与痰湿质为正相关,与特禀质为负相关,即痰湿质甲型流感患者出现湿阻证的可能性会更大,而特禀质甲型流感患者出现湿阻证的可能性会更小。

6)进入卫气合病证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阴虚质和特禀质,其系数检验的P值<0.05;阴虚质和特禀质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8、-0.18,表明卫气合病证的出现与阴虚质、特禀质有线性回归关系,其中与阴虚质为正相关,与特禀质为负相关,即阴虚质甲型流感患者出现卫气合病证的可能性会更大,而特禀质甲型流感患者出现卫气合病证的可能性会更小。

7)进入单卫分证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平和质、特禀质和阴虚质,其系数检验的P值<0.05;平和质、特禀质、阴虚质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5、0.28、-0.20,表明单卫分证的出现与平和质、特禀质、阴虚质有线性回归关系,其中与平和质、特禀质为正相关,与阴虚质为负相关,即平和质或特禀质甲型流感患者出现单卫分证的可能性会更大,而阴虚质甲型流感患者出现单卫分证的可能性会更小。

3讨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王琦教授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将人群体质分为9种中医体质类型,并提出了“体病相关论”,即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发生有其内在联系,并影响着证候的类型与演变[5-6]。中医在治疗时行感冒的临床实践中,常常分为气虚外感、阴虚外感、阳虚外感等虚人感冒类型[7]而分别选方用药,因此,体质因素是中医治疗外感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在甲型流感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中已将体质因素纳入,例如,在《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8]中,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特点制定了4个成人用处方和1个儿童用处方,其区别应用方法就是设定了适应人群,而适应人群则主要是依据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甲型流感属于中医学外感热病、温病范畴,因此采用卫气营血辨证。本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卫分证、胸膈证、单气分证之外,其他7种证候均与该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具有线性回归关系,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平和质、特禀质是影响甲型流感病例证候主要的5种中医体质类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甲型流感气分证的出现与平和质、特禀质负相关,与阴虚质正相关;阳明证的出现与阴虚质正相关;少阳证的出现与气郁质正相关;肺热证的出现与痰湿质正相关;湿阻证的出现与痰湿质正相关,与特禀质负相关;卫气合病证的出现与阴虚质正相关,与特禀质负相关;单卫分证的出现与平和质、特禀质正相关,与阴虚质负相关。甲型流感大多为风热病邪外侵,而平和质平时气血平和,外邪不易于入里出现气分证而表现为单一卫分证,故平和质与气分证呈负相关,而与单一卫分证呈正相关;阴虚质患者平时即有虚热,一有热邪入侵,则入里化热,成为气分证、阳明证,故而阴虚质与气分证、阳明证、卫气合病证呈正相关;痰湿质平时体内痰湿较盛,湿遇风热,则常为风热挟湿,湿热中阻而出现食少纳呆等症状,痰遇风热,则成为痰热,而痰热最易热壅于肺,故痰湿质与肺热证、湿阻证呈正相关;气郁质患者平素气机郁结,一遇风热外袭而肺气郁闭,则热邪郁于少阳胆腑,故气郁质与少阳证呈正相关;特禀质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此类人群极易感受外界的“虚邪贼风”,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而其正气亏虚、易感外风是确定无疑的,但有关研究也显示,特禀质与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关系最为密切,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人群易出现特禀质[9],此类人群感受风热病邪外侵,其喷嚏、流涕等风邪特点会十分明显,而因为平素并无内热,故病邪入里化热出现气分证的可能反而下降,风能胜湿,热邪外孤而不能与湿邪相合,故湿热中阻证自然减少,故特禀质与单卫分证正相关,与气分证、湿阻证呈负相关。综上所述,甲型流感病例的中医证候与其中医体质类型具有线性回归关系,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平和质、特禀质是影响甲型流感病例证候的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同时也充分说明,疾病发病时的证候与患者平时的体质是密切相关的,“证”与“质”密切相关。

作者:王晓才 赵洪杰 董晓根 李安德 陈燕力 孙利红 崔宁 苌华颖 郭子宁 荣伟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 北京市丰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医类论文:中医类别全科教育培训探索与实践

进入21世纪,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研究已由单纯的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多层次、全方位转化。2008年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就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向群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一项改革重要内容是转变现有医疗就诊模式,大力发展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9年伊始,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就“如何推进高校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办学特色”等20个热点问题向公众征求意见。作为高等中医院校,如何在医疗、教育双重改革下,寻找一种既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保证毕业生就业率,又能彰显自身办学特色的教育模式,成为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共同讨论的问题。作为我国未来医师摇篮的高等中医院校很少开设正规和系统性的全科医学教育课程,大多数医学生至毕业都未接受过全科医学教育,对全科医学了解甚微。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在保证原有中医药教学特色的同时,适当增设全科医学教育课程,开展中医类别全科教育,培养中医类全科医师既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又能彰显中医药院校自身办学特色,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中医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方法

1.1制定培训方案

查阅文献,针对在校中医学本科生的实际情况,以卫生部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教材为蓝本,进行修改、筛选和补充,制定在校中医学本科生中医类别全科医学培训方案。

1.2培训对象

在广西中医药大学2009级中医学本科生中医专业、对外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和传统中医专业中随机抽取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制定的中医全科医学培训方案进行培训。另随机抽取60名未接受中医全科医学培训的学生,作为对照组。

1.3培训方法、目标及内容

(1)方法。采用理论授课、临床实践与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2)总体目标。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全科医学概念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开展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熟练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3)培训内容。①理论授课:由具有丰富临床及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中医全科医学概论》、《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卫生》、《预防医学》等相关课程。②临床实践:主要掌握内、外、妇、儿各科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诊原则及基本用药,熟悉相关的养生保健、健康教育与康复指导,掌握各科相关的基本技能操作等,将制定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临床实践手册,在学生大学五年级进行临床实习同时进行,由相关老师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③社区实践:大学五年级实习期间,安排培训对象到我校附属医院相关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行实习,由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老师带教,要求掌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熟悉社区常见病中医社区康复的基本疗法,熟悉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应用等。

1.4问卷调查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包括学习必要性认识和授课形式选择调查等项目)、择业意愿和全科医学基本知识的调查。培训对象分别在培训开始和结束时填写相同内容的调查问卷。

2调查结果

2.1调查表发放收回结果

观察组于培训前发放问卷调查表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58份;对照组发放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59份。观察组培训结束发放问卷调查表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60份;对照组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58份。

2.2统计学方法

采用Update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调研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学生培训前后对全科医学认知度调查结果比较

培训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后组间比较及组内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两组学生培训前后择业意愿调查结果比较

培训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后选择医院、选择社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各项内容培训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两组学生培训前后全科医学基本知识调查结果比较

培训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培训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基本达到了培训的总体目标

按本课题设计的中医全科医学培训方案,由调查结果得知,经培训后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全科医学的概念,基本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能将基本的中医药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中医预防、养生保健、健康教育等领域,并熟悉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基本达到了培训的总体目标。此外,很多学生表明,经培训后,自我的中医知识更加全面、扎实与稳固,心理素质有所提高,能融洽地与患者沟通交流,说、教、诊、治等临床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为今后的择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社区医院择业意愿有待提升

2006年,国家人事部等部委为加强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1],指出“加快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在提供第一级接触的服务项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地位,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战略[2]。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转变现有就诊模式,大力发展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是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社区医院的现状来说,因诊疗水平有限、管理制度不规范、医务人员搭配不合理、发展平台低、待遇不高等问题,民众对社区医院的就诊意愿并不高,不能较好地解决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由本课题调查结果得知,经过培训的学生对社区医院的择业意愿虽然有所提升,但总体上来说择业率并不高。作为我国未来医师摇篮的高等中医院校,应响应国家号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社区医院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增加学生对社区医院的择业意愿,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使其更能适应时展要求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莫春梅 荣震 史伟 唐梅文 钟建 张力 陈新日 郑伟平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类论文:小议中医药语言系统中的语义类型

1使用数量多的语义类型情况分析

1)“方剂”和“中药”类数量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具体的方剂名称、中成药以及具体的单味药数量很多;2)“中医文献”位居第二,是由于系统收录了大量的古代和现代医书、医案等名称,如“《经方要义》《南阳类案》”等,均属于中医文献类;3)“医学人物”类,系统收录了古、近、现代中医医家,如“朱丹溪”“葛洪”等,这部分内容也很庞大;4)“动植物”类实际指“药用动植物”,即单味中药的原植物和原动物,如“白斑角鲨”“黄凤仙花”等,有些概念词的中药名称与原植物、动物相同,既属于“中药”也属于“动植物”,如“黄柏”“蜈蚣”等;5)“诊断的过程”这一语义类型是原来系统加工西医诊断学时设立的,目前暂时保留了这一部分数据,该部分的概念基本为西医诊断学术语;6)“疾病或证候群”这一语义类型也是系统设立初期建立的一个语义类型,其内容包括了疾病、证候和症状,系统旧数据有大量的概念标为这一语义类型,还未修改;7)“中药化学成分”类包含具体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统收集了中药涉及的化学成分名称;8)“食疗-药膳”类包含可以用作食疗和药膳的具体名称,如“安神茶”“八宝粥”等;9)“中医机构”类包含了全国所有中医药研究机构、行政机构、医院、制药企业等,如“安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安庆市中医医院”“安顺制药厂”等。综上所述,使用最多的10个的语义类型都属于实体类型,均有较多实例,故包含的概念较多,在语义类型的使用上属于正常现象。

2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

具体分析语义类型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有30个,它们的使用情况分析如下。1)语义类型本身为大类,按照“能用具体类型的就不用上位类型”的语义类型归类原则,这类语义类型本身在分类中只起到分类节点的作用,而具体归类则归为其下的具体类型,如“事件”“物理实体”“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信息文献学”“中药性能与功能”“有机体”等;2)语义类型本身定义范畴过窄,不能包含更多的概念,如“血”“血的功能”“津液功能”“精的功能”“腧穴功能”“五色”“五化”等;3)在中医药学系统里不能或者不需要作为语义类型存在的,如“归经”“针灸处方”“中药功能”“方剂功用”等;4)由于与其他语义类型定义分辨不清而归类错误或不完全的,如“针灸研究”“辅料”“中医预防”等;5)由于中医药学语义类型也是在不断修改完善过程中,有部分数据还未完全修改为目前的语义类型,如“中药药理作用”“矿物”等;6)语义类型分类过细,如“心理功能-中医心理”“神”“情志”“七情”。

3未用到的语义类型分析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率为86.72%,未使用到的17个是:人工物质;中西医结合;医古文;自然物理学科;颜色;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中西医结合疗法;制药工艺、农业;脏象学说;药用设备;思想或概念;研究设备;升降沉浮;研究活动;中药研究;师承关系;症状或体征。1)语义类型本身为上位概念,其下还有更具体的语义分类,如“思想与概念”“人工物质”“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制药工艺、农业”“研究活动”“中药研究”等;2)语义类型本身表示的是一种组合关系,而不是单一概念所能表达的,如“师承关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等;3)语义类型设置过大,过于空泛,目前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未涉及其内容,如“自然物理学科”;4)语义类型设置问题,不表示一种语义分类。如“医古文”表示的是一种语言形式,每个医古文形式的字、词、句都会表示具体的语义含义;5)语义类型设置太过于狭小,仅表示特别具体的意思,如“升降沉浮”是具体指中药药性的一个方面,不应作为一个语义类型存在;6)语言系统目前收词范围的局限导致未使用到该语义类型,如“研究设备”“药用设备”等;7)语言系统数据问题,“症状或体征”是最近修改的语义类型,原有这部分数据均标为“疾病或症状群”,数据还未修改。

4小结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到的有111个,使用率为86.72%。使用最多的语义类型为“方剂”,使用了33102次,占系统总数的26.86%。使用最少的为“雌雄霹雳火”“方剂功用”“经络学说”“矿物”“声音”“心理功能-中医心理”“针灸处方”等8个语义类型,使用频次均为1次。除“雌雄霹雳火”“针灸处方”为错误类型外,其他6个类型占语义类型总数的4.7%。4.7%的语义类型使用情况占系统概念总数少于0.006%。由于中医药学语言系通过的语义类型是存在等级结构的,上位语义类型都是比较大的概念,或仅作为分类而存在,所以其下归类的概念数量较少,不能仅以数值来说明整体使用情况。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分类整体框架合理,但在具体下位语义类型的设置上还需调整,不能将过于具体的概念或组合概念作为语义类型。综上,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语义类型是一个动态的、逐渐完善的体系,它需要根据中医药学及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发展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

作者:贾李蓉 董燕 田野 杨硕 朱玲 刘丽红 高博 李敬华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中医类论文:中医药术语语义类型分析

本文作者:胡雪琴、李莎莎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本文对所有主题词的语义类型进行统计,对未曾加工的新词,进行语义类型的人工添加。但是,由于文献是来自临床,主题词中有很多西医的术语,例如:理化检查、手术操作、抗生素等。为了保证“腧穴”文献报道真实的语义环境,本文适当增加了一些语义类型,保证主题词至少具有一个语义类型,并且对相应的实例进行语义类型的加工,实例如表1所示。

经过对主题词的语义类型加工,得到主题词的所有语义类型,一条记录是一个主题词集合,也是一个语义类型集合,结果如表2所示。同时,也统计了TCMLS系统中所有与“腧穴”相关联的概念词的语义类型,作为系统中与“腧穴”共现的语义类型集合,如表3所示。对这两个语义类型集合进行对比,发现临床文献的语义类型集合与TCMLS加工的语义类型集合明显不同,前者注重临床,而后者则主要来源于术语词典,明显偏重在理论方面。

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者簇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本文使用SPSS18.0的层次聚类法,通过对语义类型集合的聚类,获得了与“腧穴”共现的几类语境。并且通过层次聚类,得到“腧穴”的共现语义类型,从而得到常见的共现语义关系。聚类得到的层次图如图1所示。

从上面图1可以看出,“腧穴”主题词集的语义类型大致聚成了4类,分别体现为:“治法语境”、“处方语境”、“辨证语境”、“空间语境”。例如,“疗法”和“针灸疗法”最先聚在了一起,这个结果说明在“腧穴”这个语境下,“疗法”和“针灸疗法”经常和“腧穴”一起共现,可以说“疗法”、“针灸疗法”、“腧穴”构成了一个语义类型的“治法语境”。同理,推理得到“腧穴”的“处方语境”、“辨证语境”、“空间语境”,从而,可以得到“腧穴”临床报道文献的一个大语境模板。

通过对语义类型共现的分析,可以得到新的语义关系,例如目前TCMLS中尚未有“腧穴”和“证候”的语义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了“腧穴”发生于“证候”情况下这一语义关系。此外,根据聚类结果,可以新增加一些语义关系,例如“共现”、“操作部位”等。

这些语义关系并非来自于术语词典,而来自于临床文献,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个实验结果对语义类型的加工也具有提示意义。因此,从主题词集来进行语义类型的挖掘,是一个值得尝试的研究方向,有利于TCMLS的发展和应用。

中医类论文:高职高专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研究

1国内就业质量研究概述

对于就业质量内容的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是在微观层面上开展研究,注重毕业生的个人感受。张桂宁[2]认为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就业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8个方面: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工作安全、尊严、福利、培训可能性、平等参与、晋升机会等;李军峰[3]指出就业质量的内涵分为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稳定与安全、个人尊重、健康与福利、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劳资关系、机会平等9个层次;陈韶[4]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毕业生最需要考虑的指标选择中,从多到少依次是发展空间、薪酬水平、专业对口、事业成就感、行业、职业升迁、工作氛围、个人幸福感等。

2高职高专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特征

与高职高专其它专业相比,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如下特征:一是执业资格转入制度,要从事相关工作必须要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二是就业质量显现的时间滞后性较其它专业要长;三是肩负着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使命,只有具备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

3构建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1就业率

就业率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需求越大则毕业生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就越多。从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可知,需求越大、供给越少,则价格越高,同样的对于毕业生的需求也是如此,就业机会越多则毕业生可获得的报酬或收入就越高。

3.2就业对口率

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等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专业性较强,只有提高就业对口率,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中医药类毕业生的专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3薪酬福利

薪酬福利包括工资收入、企业基本福利和企业补充福利三个部分。其中工资收入和企业基本福利是维持员工生活和改善生活状况的基本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

3.4职业发展前景

职业发展前景包含行业发展趋势和晋升机会两个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医药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为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其次,晋升机会也是分析职业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单位能否为毕业生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一个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来实现自我价值是高就业质量的体现。

3.5执业资格证

中医药行业实行执业资格转入制度,因此,执业资格证的获取情况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3.6满意度

满意度包括个人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三个方面。在三个方面中个人满意度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是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主观感受,与个人定位及职业生涯规划息息相关。广义上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表明毕业生的工作效率较高,但是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满意度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性,真正的高质量就业应该要实现个人与就业单位的双赢。某一就业岗位或职业能得到更高的社会认可和更多人的尊重,本身就体现着较高的就业质量。

3.7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包括工作稳定性、工作强度、人际关系、硬件条件等方面。员工置身于一定的工作环境中,其行为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能使员工积极投入工作,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同时,工作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主观判断。

3.8区域中医药文化

文化是指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内会形成一个主流文化和无数的亚文化,中医药文化在该区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与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4结束语

高职高专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且其会随着社会环境及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性,研究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在于更好的指导人才培养过程,将就业质量融入人才培养工作之中,更好的促进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杨麒 周月倾 单位:云南省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系

中医类论文: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科类学习力调查分析

1研究方法

自拟高校大学生生学习力情况调查问卷,涵盖学科学习观点、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力水平和影响因素等维度。对调查员统一培训,按照统一调查方法和填写标准,采用不记名的自我报告开展调查,统一发放问卷,当场收回。数据分析和统计调查表经专人审核,剔除不合格问卷。采用SPSS15.0进行分析。

2结果

2.1学习毅力情况

调查显示,在第一课堂中,学生上课情况:72.8%认真,21.1%有时认真,6.1%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学习习惯,心踏实不下来”,仍然有相当大部分同学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呈现出心不在焉的状态,很难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35.3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习惯不好,经常处于临时抱佛脚的状态,22.76%的学生是“想好好学,但管不住自己”。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必要的自我调控意识,对自己的学习特点缺乏了解。26.54%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依赖教师的安排和监督。

2.2学习自律性情况

2.96%的学生承认经常不上课;29.8%学生承认上课有时开小差;能按时完成老师作业的有88.22%;其次,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课外时间,大学课程的安排相对于高中生活来说比较轻松,上课时间少,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但也有部分学生并没有利用好充足的课外时间。调查数据显示,50%男生利用大部分的课外时间,在宿舍打游戏,吃饭都是叫外卖;40%以上的女生的课外时间,都是进行逛街、唱歌、看电视剧等娱乐活动。再次,大学生对图书馆、实验室、体育设施等学校资源利用不充分。很多大学生很少去图书馆,甚至有学生大学四年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偶尔去和很少去图书馆的学生分别是31.64%和44.06%;45.33%的学生在课余喜欢网络游戏;21.03%的学生在课余在宿舍呆着或睡觉,学习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这么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都被学生白白的浪费掉,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教育资源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2.3学习动力状态

66.70%的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63.55%的学生和70.20%的逃课学生是因对专业或授课内容不感兴趣而不去上课;26%的同学认为不懂得科学规划大学学习生涯,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24.56%的同学不知道所学知识对长远发展有什么用;78%的同学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36%的同学不清楚所学专业是否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也不清楚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2.4学科学习基础

调查发现,11.31%的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差,特别是高中方向是生物方向的同学,面对大量的化学课程表示无法适应;22.52%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方法不对,又没有提升的途径。在化学、外语、专业理论基础等课程学习中,学科学习基础显得尤为薄弱,加上学习动力不足,有17.6%学生对学习中遇到困难听之任之或不知所措。

2.5对学习条件的认知情况

73.0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耐心解答问题;然而,62%的同学从未跟老师沟通过,20%的只是偶尔聊聊,只有18%的同学经常和老师探讨学习问题;43.02%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评价“教师讲得不好”的占18.25%;36.2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态度一般,9.35%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38.04%的学生希望老师多给予学业上的指导;58.13%的学生反映自己的学习常常与学校安排的活动发生冲突。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缺少认同感,不按教学计划要求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综上所述,由于自觉学习的能力不足,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学习心理知识,学科学习基础力不强,学习能力匮乏,教师的学习力培养意识和能力欠缺,导致目前大学生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如不能合理的分配学习时间)、学习态度不积极、专业兴趣不是特别浓厚等,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学业生涯规划不足等。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这些学习问题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而学生所获得的学业指导帮助大多通过辅导员班会、任课老师授课过程中的零碎指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3以加强学业指导为路径提升学科学习力

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学科学习力薄弱,不但直接影响学生自身学习效果,也将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并成为困扰中医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障碍。因此,要解决学生学习力不足的问题,亟需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加以教育、引导、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得到合适的、科学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力水平,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3.1加强学习指导

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提升学科学习动力。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广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讲座及研讨辩论等学术活动,开拓其对本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视野,树立专业信心,进而引导学生确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同时,结合学科知识的运用,加强对学生学习价值观的教育,增强社会意识、国家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揭示本专业的文明价值和伦理意义,引导学生对学科、专业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科学习的动力。

3.2重视学生在学业上的发展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导、咨询与服务,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加强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辅导与学业指导,包括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从专业方向选择、课程选修、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业困难的学生赶上教学进度,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3.3探循学科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的学习转化力即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知行合一。自古以来学习就是人类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学习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获得、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甚至提升为能力和智慧的种种行为与表现,是将“知”和“行”不断统一的渐进过程。学业指导的目的,在于不但使个体产生“知”的效果,还有产生从“知”到“行”的效果。“知”的效果无形,“行”的效果有形。通过学业指导工作,既要看到“知”也要看到“行”,即让学生习得知识并掌握由知识转化成为技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作者:龙泳伶 龙雪梅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中医类论文:中医药类风湿关节炎教学创新初探

笔者从事风湿科临床工作多年,本方应用得当,收效颇著,此方若无黄柏、苍术、川芎三药,疗效会明显降低,使用时应加注意。在临床实习课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不同,导致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因此中医药特色的风湿科临床教学创新探究不仅要考虑到班级的专业特点,比如: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运动康复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等,而且更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个体的差异来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老师应该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充当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创设真是情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目前的临床实习课教学中,较以往传统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接受而言,形式和内容上已有很大改观,但如何使学生更有兴趣的接受知识,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是临床实习课教学老师更为关注的问题。

在教科书中关于川乌这味中药的描述如下:药性:辛、苦,热。归心、肝、肾、脾经。功效:祛风湿,温经止痛。应用:1.风寒湿痹;2.心腹冷痛,寒疝疼痛;3.跌打损伤,麻醉止痛。这些中药书上的知识点对于考试来说,甚是重要,但在临床实习课教学中,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川乌是一味中医风湿科常用药,笔者在临床实习课教学中,通常给实习医生讲医案的同时,喻方于理,讲授清楚用药的宜忌,让同学们生动地理解并掌握风湿科药物的应用,共同探究中医药特色风湿科临床带教的方法。为了检试乌头的毒性,近代名医张山雷曾以身试之。张氏云:“予曾以天生之乌头附子等分为末,试服二厘,至一小时,力轻浮微茫,如分剂再加,即至眩晕,因知此药先至脑部。”张氏此举,颇有献身精神,深受医界赞誉。古称乌头为“大辛、大热、大毒”之品,乌头的块根中含有乌头碱,有很强的镇痛、镇静作用,但具有强烈的毒性,2~4mL的乌头碱结晶体或2~4mL的乌头酊就可以使人中毒而亡。

乌头碱中毒,病人很快会感到头昏眼花,口舌及四肢发麻发胀,由于乌头碱对迷走神经的强烈兴奋作用,出现口角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出冷汗,心跳减慢。又由于乌头碱对心脏的直接毒害作用,而表现出各种心律紊乱,甚至出现心室肌肉颤动或心脏停搏。乌头碱对神经系统,特别是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出现呼吸困难,手足抽搐,神志不清,二便失禁,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乌头的有毒成分为乌头碱,而有效成分也是乌头碱。据日本矢数道明博士研究,发现乌头含有六种生物碱,其中四种是有毒成分,另两种是无毒乌头碱,前四种在高温下,可以被破坏,后两种则不能被破坏。日本研究乌头,是有血的教训的。《头注本草纲目》的作者白井光太郎博士,就是因为乌头碱中毒而献身的。这种用生命换取的教训,在日本国研究中药史上,还是很少的。现在,日本加工无毒乌头的方法很简单,用高压锅加温120度,经过2h就可把有毒成分全部破坏掉[4]。

从上面的两个医案我们不难看出,临床用药是很灵活的。我本人从事临床教学工作多年的经验之一是:学生很喜欢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记忆深刻,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知识,使学生正真意义上成为教学双边关系、临床实践的主动方。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中医风湿科的临床病症更是注重实践。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在中医风湿科的临床病症实践中更显现出尤为重要的作用。注重实践论是从辨证论治,还是遣方用药都能深刻的反映出之一道理。

所以,单单是川乌这一味风湿科最常用的中药来说,都有这么多的知识要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我们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还是很重的。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不同医学始终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如何取长补短、结合创新变成了又一重要途径。随着中医药特色风湿科临床教学创新的深化,中西医有机结合与互补的临床教学已成为医学生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将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只要我们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就能更好更多的解决学生重书本轻能力、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灵活性与主动性的问题,能够切实地解决学生在临床学习、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提高风湿科中西医结合实践教学质量。

作者:古结乃特 巴燕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风湿科

中医类论文:探究职业技术学校女性中医分类调查

由于调查对象均已完成中医课程学习,因此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当场收回。调查结束后,根据各亚量表的得分,判定各调查对象的体质类型,计算各体质类型的例数及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并与相同性别、年龄的全国人群体质流调结果相比较[3],分析其差异。

1一般资料

294例均为女性,为我院各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年龄:(20.30±1.65)岁,均为汉族、江苏籍贯,身高:(160.4±19.5)cm,体重:(49.53±13.42)kg。25.13%有不良饮食习惯,14.10%睡眠较差,47.38%不经常锻炼。有贫血病史15例,肝炎病史3例,胃炎病史12例,哮喘病史4例,癫痫病史1例,甲亢病史2例。

1.1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分布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九种体质分布情况是:平和质131例(判定为“是”与“基本是”),其中88例单纯平和质,43例兼夹偏颇体质。偏颇体质163例(平和质判定为“否”的人群中,某种偏颇体质判定为“是”与“倾向是”的例数之和),其中单纯偏颇体质(只有一种偏颇体质)52例,兼夹偏颇体质(两种或两种以上偏颇体质)111例。兼夹体质呈现从兼夹两种体质至兼杂四种体质的情况。

1.2不同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本次调查结果,按偏颇体质类型出现频次来看,以阳虚质为最多(单纯阳虚质与兼夹阳虚质例数之和,下同),其次为气郁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而以特禀质出现最少。

1.3与同类人群体质分类比较根据王琦对全国人群所作的体质调查,选取其中女性及(15~34)岁人群数据[3]与本调查结果进行比较。需要说明的是,本调查是将某种单纯体质与兼夹该种体质数据合并计算,王琦的调查是计算单纯某种体质的数据。笔者认为兼夹某种体质也是具备该种体质特点的,应与单纯该种体质数据合并计算。在本调查中,体质类型居前三位的是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全国女性人群中,体质类型居前三位的是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全国(15~34)岁人群中,体质类型居前三位的是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

2讨论

本次调查对象年龄在20岁左右,正处于青年时期,《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说明在青年阶段,随着形体发育逐渐完善,脏腑功能逐渐健全,表现出人体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充足、精力充沛的状态,此时是体质最为强健的阶段。本次调查中占44.56%。平和质,这一调查结果的出现符合上述的理论分析,说明我院女生的健康状况整体是良好的。尽管调查结果说明我院女生的整体健康状况良好,但是也可看出一些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阳虚质人群所占的比例与同类人群相比过高。阳虚质多因先天不足,或病后阳亏,或平素偏嗜寒凉损伤阳气等所致[2]。结合我院女生的情况来看,除上述原因以外,笔者认为,一个原因是我院部分女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平时伙食水平较低,虽经一定补贴,仍不能改善营养状况,这造成了一部分女生的阳虚体质。另一个原因是女生户外运动的缺乏,运动可使气血运行加速,体质增强;当长期运动缺乏时,人体机能经常处于低下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气虚,日久渐至阳虚。第三个原因是部分女生盲目减肥,也可造成营养不良而导致阳虚。从调查结果还可看出,调查对象的气郁质所占的比例高于同类人群。结合我院女生情况来看,在高中时期普遍承受很大的升学压力,进入我院学习后,学习压力依然很大,同时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情感、家庭等诸多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思想压力较大,如不能进行适时的疏导,极易累积负面情绪,从而导致气郁质的形成。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出,兼夹体质的人占总人数的52.38%。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阴阳之间总是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形成一类偏颇体质的因素往往会导致另一类偏颇体质的形成,久之则个体表现为复杂的兼夹体质。回顾本次调查,也有不足之处值得注意:一是调查对象均具备中医知识,本次调查直接采用单独的亚量表进行调查,容易造成调查对象先入为主、对号入座的情况,影响体质判定的客观性;二是调查人数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样本的代表性。这些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需加以注意。

3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笔者建议:对于平和质学生,应注意饮食营养、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及时调整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锻炼身体,适度运动从而保持平和质不向偏颇体质的方向转化。根据中医体质具有可调性的理论[1],应积极改善学生中的偏颇体质,使其转化为平和质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大力宣传健康饮食文化,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经济条件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饮食;二是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苗头,予以疏导和治疗;三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四是广泛介绍中医中药、中医食疗在调整体质方面的重要作用,给予偏颇体质的学生以具体的指导。

作者:陈静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中医类论文: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类别探究

1使用数量多的语义类型情况分析

对表1的具体分析如下。

1)“方剂”和“中药”类数量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具体的方剂名称、中成药以及具体的单味药数量很多;

2)“中医文献”位居第二,是由于系统收录了大量的古代和现代医书、医案等名称,如“《经方要义》《南阳类案》”等,均属于中医文献类;

3)“医学人物”类,系统收录了古、近、现代中医医家,如“朱丹溪”“葛洪”等,这部分内容也很庞大;

4)“动植物”类实际指“药用动植物”,即单味中药的原植物和原动物,如“白斑角鲨”“黄凤仙花”等,有些概念词的中药名称与原植物、动物相同,既属于“中药”也属于“动植物”,如“黄柏”“蜈蚣”等;

5)“诊断的过程”这一语义类型是原来系统加工西医诊断学时设立的,目前暂时保留了这一部分数据,该部分的概念基本为西医诊断学术语;

6)“疾病或证候群”这一语义类型也是系统设立初期建立的一个语义类型,其内容包括了疾病、证候和症状,系统旧数据有大量的概念标为这一语义类型,还未修改;

7)“中药化学成分”类包含具体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统收集了中药涉及的化学成分名称;

8)“食疗-药膳”类包含可以用作食疗和药膳的具体名称,如“安神茶”“八宝粥”等;

9)“中医机构”类包含了全国所有中医药研究机构、行政机构、医院、制药企业等,如“安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安庆市中医医院”“安顺制药厂”等。综上所述,使用最多的10个的语义类型都属于实体类型,均有较多实例,故包含的概念较多,在语义类型的使用上属于正常现象。

2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

具体分析语义类型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有30个,它们的使用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大类,按照“能用具体类型的就不用上位类型”的语义类型归类原则,这类语义类型本身在分类中只起到分类节点的作用,而具体归类则归为其下的具体类型,如“事件”“物理实体”“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信息文献学”“中药性能与功能”“有机体”等;

2)语义类型本身定义范畴过窄,不能包含更多的概念,如“血”“血的功能”“津液功能”“精的功能”“腧穴功能”“五色”“五化”等;

3)在中医药学系统里不能或者不需要作为语义类型存在的,如“归经”“针灸处方”“中药功能”“方剂功用”等;

4)由于与其他语义类型定义分辨不清而归类错误或不完全的,如“针灸研究”“辅料”“中医预防”等;

5)由于中医药学语义类型也是在不断修改完善过程中,有部分数据还未完全修改为目前的语义类型,如“中药药理作用”“矿物”等;

6)语义类型分类过细,如“心理功能-中医心理”“神”“情志”“七情”。

3未用到的语义类型分析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率为86.72%,未使用到的17个是:人工物质;中西医结合;医古文;自然物理学科;颜色;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中西医结合疗法;制药工艺、农业;脏象学说;药用设备;思想或概念;研究设备;升降沉浮;研究活动;中药研究;师承关系;症状或体征。该17个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上位概念,其下还有更具体的语义分类,如“思想与概念”“人工物质”“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制药工艺、农业”“研究活动”“中药研究”等;

2)语义类型本身表示的是一种组合关系,而不是单一概念所能表达的,如“师承关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等;

3)语义类型设置过大,过于空泛,目前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未涉及其内容,如“自然物理学科”;

4)语义类型设置问题,不表示一种语义分类。如“医古文”表示的是一种语言形式,每个医古文形式的字、词、句都会表示具体的语义含义;

5)语义类型设置太过于狭小,仅表示特别具体的意思,如“升降沉浮”是具体指中药药性的一个方面,不应作为一个语义类型存在;

6)语言系统目前收词范围的局限导致未使用到该语义类型,如“研究设备”“药用设备”等;

7)语言系统数据问题,“症状或体征”是最近修改的语义类型,原有这部分数据均标为“疾病或症状群”,数据还未修改。

4小结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到的有111个,使用率为86.72%。使用最多的语义类型为“方剂”,使用了33102次,占系统总数的26.86%。使用最少的为“雌雄霹雳火”“方剂功用”“经络学说”“矿物”“声音”“心理功能-中医心理”“针灸处方”等8个语义类型,使用频次均为1次。除“雌雄霹雳火”“针灸处方”为错误类型外,其他6个类型占语义类型总数的4.7%。4.7%的语义类型使用情况占系统概念总数少于0.006%。由于中医药学语言系通过的语义类型是存在等级结构的,上位语义类型都是比较大的概念,或仅作为分类而存在,所以其下归类的概念数量较少,不能仅以数值来说明整体使用情况。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分类整体框架合理,但在具体下位语义类型的设置上还需调整,不能将过于具体的概念或组合概念作为语义类型。

综上,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语义类型是一个动态的、逐渐完善的体系,它需要根据中医药学及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发展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

作者:贾李蓉董燕田野杨硕朱玲刘丽红高博李敬华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中医类论文:类比思维对中医基础理论构建

1类比思维的概念、形式、特点

类比思维是指古人在对自然界观察的基础上,将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的事物划为类,并在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推导,确定不同类间的联系,使知识在不同类间迁移的一种思维形式。其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运用为中医类比思维。中医类比思维则是从天人合一的前提出发,根据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现象来推论人体的功能活动、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治。

类比思维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三种[1]:(1)比类:比类是在对自然界直接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不同现象或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其联系起来归为一类的方法。(2)类推:类推是在比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知识的扩展,类可以涵盖更多的事物,具有推演的特征或功能。可以从作为前提的类、模型或命题推演出另一类的属性。(3)比附:比附就是在不同的类之间建立某种必然性的联系,表现为对类的一种表象的理解。上述三种基本形式,是类比思维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在运用中密不可分,统一于类比思维之中。

类比思维的特点,首先类比思维是在个别或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做横向的运动,即从个别走向个别,从具体走向具体。这种横向思维所涉及的两端事物之间完全是一种表象上的类似,并无任何本质上的和知识上的类属关系。其次是思维的联想性。由于在类比思维中不受任何的边际约束,因此它可以跨越种类界限在两个看似完全不着边际但有一定相似性的物像之间建立联系。所以类比思维的可靠性很小,创造性大,能够充分发挥思维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引导人们发现新的知识,探索新的问题。

2类比思维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原则等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及方法论基础中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对正常人体认识论中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对疾病的认识论中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对疾病的认识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部分,现分述如下。

2.1对藏象理论的影响首先中医学将人体五脏六腑与形体官窍,生理心理活动,乃至自然界的物象联系起来,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构成了中医学的藏象系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肾藏象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其次借用类比思维对脏腑生理功能进行认识。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将脏腑系统与社会系统相类比,不仅说明五脏六腑是统一的整体,同时也阐述了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地位。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另外,在藏象理论中,五脏、六腑、奇恒之腑都具有自己的生理特点,而对这些生理特点的认识,同样是通过类比思维来完成的。总之,类比思维贯穿于整个藏象理论之中。

2.2对经络理论及气血运行的影响经络学说也是中医学的一部分。经络理论的构建也运用了类比思维。如经络数定为十二,就是从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推理而来,《素问・阴阳别论》说:“人有四经,十二从……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同时,关于经脉中气血的多少以及气血的运行也运用了类比思维。《内经》将十二经脉与十二经水相对应类比,借河流之大小,水量之多少,源流之长短远近来说明十二经脉之气血的多少。并且借用气候变化对江河之水的影响,来类比六淫邪气对经脉气血的影响,指出:“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焯泽……”。

2.3对病因理论的影响中医学的病因理论是极其丰富和全面的,一般人们将其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和其他病因三个部分。其中外感六淫病因的认识,主要就是通过类比思维而来的。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以风邪为例,人们是观察到自然界的风,善行数变,轻扬上行,并能动摇树木,因此当病人感受外邪后,出现头疼,恶风,汗出,游走性关节疼,游走性瘙痒等与自然界风的特性相类似的症状时,就认为是感受了风邪的缘故。

2.4对治则的影响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治病求本的确立,就是因为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变化生杀的根本,由此而推出阴阳是疾病发生的根本,故治病必求于本。所谓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

因势利导也是中医的一个治疗原则,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顺应病位、病势特点,以及阴阳消长、脏腑气血运行的规律,把握最佳时机,采取最适宜的方式加以治疗。而其中所涉及的种种病势也多是采用类比思维的方法加以推论的。如《灵枢・逆顺肥瘦》所云:“临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3结论

我们可以看到,类比法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的哪个部分,都可以看到类比法的痕迹。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类比法自身特点的缺陷性,只注意到两个事物表面的相似之处,就将其作为推理的前提,从而作出荒唐的推理,这对中医学的发展将是一个负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类比思维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构建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它有力的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另一方面,它也阻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运用类比思维时要遵守一个原则,即两个事物一定要在其成为同类现象的水平上进行类比。

中医类论文:中医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分析

摘要:大数据分析技术在许多学科领域中运用十分广泛,并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该文结合笔者多年指导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的工作经验,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基础,对多届毕业设计作品质量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呈现出最终研究分析成果。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技术;毕业设计质量分析

1 毕业设计工作现状分析

1.1 什么是毕业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对所学知识全面的总结以及系统的运用,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知识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

毕业设计的难度要大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的课程设计,因为通常毕业设计设计的知识面很广,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1.2 毕业设计工作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毕业设计工作对于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设计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中医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教学中,毕业设计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前,要对其最后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进行综合训练,同时,学生综合素质也要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毕业设计对提高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2)毕业设计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演练

毕业设计可以看做是对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最后演练,在校教育的最后一年,学生面临多种选择,就业、创业等。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四个转变:从经济不独立到经济即将独立的个人转变;从同龄人活动群体到非同龄人活动群体转变;从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工作项独立的学习、工作转变;从学习为主到工作为主的生活节奏的转变。

为了学生可以顺利的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毕业设计成为重要的过渡阶段,在这一环节,可以迅速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毕业设计可以成为衡量专业教育水平的标准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因此毕业设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所学专业的教育水平和总体的教学质量。毕业设计是高校专业教育最后的一个环节,可以对教学的质量进行综合性的检验,是衡量高校专业教学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准。

1.3 当前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分析

在以往每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中,都只是简简单单的教师指导,学生主导执行,然后到最后的毕业设计答辩,得到最终的结果,以往的毕业设计工作到这就结束了,缺乏最终的总结分析,通过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分析,毕业生才能更清楚明白的了解本次毕业设计自己毕业设计作品结果。

(2)对于存在的问题不清晰

在毕业设计工作过程中将会有许多的问题或矛盾出现,以往的毕业设计工作没有将这些问题很好的呈现,更没有发现这些问题的实质所在,也就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矛盾,所以毕业设计工作也就没有体现出最重要的意义。

(3)学生评价不准确

在当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而进行答辩时,各专业也都将会为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给予相应的分数,人们往往会通过这个分数去衡量一个毕业生,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可能是由于在做毕业设计作品期间,学生忙于找工作等原因,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所以说以分数衡量学生是不准确的。

(4)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不明确

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对学生的培训和实践,也是衡量高校专业教学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标准,但是目前许多专业中的毕业设计工作对各专业没有推动作用,毕业设计工作反馈回来的结果对教学改革没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2 大数据分析技术

2.1 什么是大数据分析技术

大数据分析技术,通俗地讲,是在多样或巨量数据中快速收集和分析数据,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存储、 管理、分析挖掘、可视化等技术及其集成。

当前,大数据不仅指数据量的巨大,更重要的是要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才能获取更多智能、深入、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之所以具备战略意义,之所以能够有效提升竞争能力,不在于掌握了何等巨量的数据,而在于其有能力对这些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用。没有高性能的分析工具,大数据的意义与价值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洞察和释放。因此,解决大数据问题的核心,是大数据分析技术, 它是最终决定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一般而言, 大数据分析主要涵括预测性分析能力 (Predictive Analytic Capabilities)、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 (Data Quality and Master Data Management)、可视化分析( Analytic Visualizations)、 语义引擎( Semantic Engines)、数据挖掘算法(Data MiningAlgorithms)等五个基本方面。

具体的大数据处理方法有很多,但大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采集;导入和预处理;统计和分析;挖掘。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处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其基本理念可以凝炼为: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从具体操作的层面来看,大数据处理可能用到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包括:数据采集、基础架构、数据存取、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处理、模型预测、结果呈现等。

2.2 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具体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顺利开展。当面对7届(从2005届到2011届)毕业生,854件毕业设计作品时,没有一个良好的技术手段,是无法对如何庞大的工作进行整理和汇总。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解决数量大的问题,所以说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顺利进行。在面对如此多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时,将会遇到许多无用或错误的数据(俗称“脏数据”),这些“脏数据”对毕业设计分析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面对着这些“脏数据”,选择删掉,从而保障了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3)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顺利完成。当完整对数据的整理和汇总后,这样的工作其实仅仅完后了一部分,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这才是本次工作的重点。大数据分析技术是对有关联的数据进行再一次的整理和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以某种形式呈现,从而可以更直观的表现出某种观点,从而实现分析的最终目的。

3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目标与流程

3.1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预期实现的最终目标

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主要为了解决上述中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有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1)整理分析历届毕业设计工作内容。本次毕业设计数据分析统计的数据概况如下:

3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升本

7届毕业生:从2005届到2011届7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

41位指导教师:统计7届毕业生的所有指导教师信息。

854件毕业作品:统计7届毕业设计中所有毕业设计作品的全部信息。

(2)客观的评价学生。在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中,分析了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通过时间的长短可以较为客观的评价学生的能力。

(3)将存在问题呈现,直面问题。将毕业设计质量分析的结果以绘图的方式呈现,直观的看出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促进问题与矛盾的解决,从而使毕业设计工作在以后的开展过程中更加有力、有序的进行。

(3)以强有力的数据分析推动教学改革。通过对毕业设计作品质量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查看出学生总体的学习范围,并且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改变,推动教学体系的前进。

3.2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阶段和流程

本次毕业设计工作主要有四个阶段,分别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集成、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解释,具体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目标详见表1所述。

4 毕业设计分析数据模型设计

(1)相关分析模型

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的关系。例如,在本次的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中,以X和Y分别记一个毕业设计作品质量和该作品毕业生的性别,或分别记毕业设计作品质量与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则X与Y显然有关系,而又没有确切到可由其中的一个去精确地决定另一个的程度,这就是相关关系分析。

相关关系分析模型也是本次大数据分析过程中使用的主要的分析依据模型。

(2)对应分析模型

对应分析也称关联分析,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在本次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中,使用对应分析模型主要是为了以点的形式形成趋势,从而可以在趋势中看到数据波动变化。

(3)对比分析模型

对比分析是按照同一个参考依据,将同一类别的不同变量放在一起形成对比,通过不同变量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变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根据上述的分析模型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收集以及整理过程,如整理毕业设计成果形式数据分析时的内容如图2所示。

5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指标设计

在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过程中,整理的大量指标及其数据,具体的指标有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数量、毕业设计成果形式、科研项目衍生课题数量、参加二次答辩分析、不同软件开发技术的毕业设计作品、不同数据库技术的毕业设计作品、不同作品成果形式的毕业设计作品数量、作品扩展形式等众多分析指标,分析指标的具体内容详见表2所述。

6 毕业设计工作分析结果

6.1 分析报告结果形态

笔者与团队经过长时间的整理,最终将如此多的数据整理汇总,并对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进行分析,本次分析的结果改变了以往纸质分析报告的常规,本次的毕业设计质量分析结果以Web化的形式呈现,网站地址为:http://,如图3所示。

本次的分析结果以网站的形式呈现,这样这设计的主要目的及意义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方便快捷。本次主要使用的是ECharts画图的方式,运用ECharts多种绘图的方式,将数据导入到ECharts画图代码中,可直接生成图像,也可对图像进行形状改变,从而方便快捷。

(2)修改整理方便。当在分析的过程中,可能发现某些数值或字段是缺失或错误的,可在源数据中进行准确查找,并可将查找后的结果直接写在代码中,这将会自动从新绘制新的图形,从而可以在修改、查错的过程提供方便。

(3)分析结果直观、效果强。以网站形式将分析的结果呈现,可以直观、方便地看到毕业设计质量分析的结果,同时也可根据每个分析指标结果的色彩不同,从而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示出各个字段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使分析的结果更具有可视化。

6.2 分析结果呈现

(1)历届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作品成绩层次汇总分析

首先对历届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数量进行统计,具体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然后对历届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作品成绩进行统计,并对其成绩层次比例进行汇总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历届教师人均指导毕业设计的数量成逐步上升趋势,从图5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质量来看,所有的毕业设计中,优秀比率在30%以上的教师有9人(22%),优秀比率在30%以下的教师有32人(78%),从而充分的说明了,教师指导的力度不够,从而促使毕业设计的优秀率偏低。

(2)指导教师初评成绩分析

对历届指导教师初评平均成绩与毕业设计参加一次答辩时的平均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指导教师给自己所指导的毕业设计的打分(平均值),普遍高于一次答辩时评委组给相应毕业设计的打分(平均值)。

充分的体现出指导教师对自己所指导的毕业设计作品的存在一定的“私心”,指导教师没有进行严格把关,展现出毕业设计工作中的问题。

(3)毕业设计所用软件开发技术分析

对历届毕业设计作品中所使用的软件开发技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在本次分析的过程中,也根据性别进行统计,统计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通过两个分析结果,可以看出HTML/CSS和JS/Jquery是毕业设计中用的最多的技术;.NET、C#的比例也较高,但从趋势来看,C#的比例有下降趋势;JAVA、JSP和C/C++呈上升趋势;PHP的比例相对稳定;ASP技术明显呈下降趋势。结合性别分析发现,男生中,使用C#与使用JAVA的人数基本持平,约为1.3:1,而女生中,这一比例达到2.8:1,说明女生更倾向于使用C#。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为本专业类教学内容体系的改变提供重要的依据,学院可以根据学生使用的比率而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7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存在的不足与改进

7.1 存在的不足

(1)指标点少。由于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是第一次对毕业设计质量进行分析,所以在设计和整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指标点都较少,所以造成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内容有待升华。

(2)关联性低。在进行关联数据分析时,对收集到的数据关联分析较低,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每一个字段的价值,同时,在本次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中,关联分析力度不足,如没有对毕业生的在校职位与毕业设计最终成绩分析、指导教师的年龄与指导毕业设计作品成绩分析等,这都是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中的所欠缺的。

(3)数据清洗度不高。虽然在前期对数据进行清洗处理,但是处理的力度不够,所以在分析过程中,仍能发现存在许多错误的数据,这样给毕业设计分析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7.2 下一步计划

根据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分析工作中,将加大对指标点的统计整理,如学生的籍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奖项、教师的工龄、教师的性别等等,同时也将增加每个指标点之间的关联分析,从而使每个指标点数据更加有意义。

8 结束语

随着国家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分析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每个项目的发展和前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也结合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质量分析,从分析结果中得到许多的结论,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也推动了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和发展。

中医类论文:颈椎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调查颈椎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颈椎病的相关关系,为颈椎病的中医体质辨识及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入组200例颈椎病患者并以200名同期参加健康体检的非颈椎病健康人群作为对照,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一般资料及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指南对研究对象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采用 字2检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医体质分型与颈椎病的相关关系。结果:200例颈椎病患者以偏颇体质为主,偏颇体质145例(72.5%),其中91例(45.5%)为单纯偏颇体质,54例(27.0%)为兼夹偏颇体质,兼夹两种、三种、四种偏颇体质分别为32例(16.0%)、11例(5.5%)、11例(5.5%)。健康人群平和质比例35.5%高于颈椎病患者19.2%,偏颇体质构成比例低于颈椎病患者,且各种体质分布较为均匀;颈椎病人群偏颇体质所占比例较高,占80.8%,而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阳虚质25.8%,两组体质类型的分布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颈椎病; 中医体质; 调查; 相关性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间盘脱出症、颈神经根综合征的总称[1-2]。颈椎病的治疗包括手术及非手术疗法,针对颈椎病的发病特点,临床上多采用非手术疗法,而中医体质基础上的健康管理在治疗颈椎病过程中显示了更好的疗效[3]。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并分析疾病的病变性质与发展趋势等,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4-5]。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逐渐深入,颈椎病的主要体质研究及相关体质标准的统一化、定量化便显得更加重要。本研究以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调查颈椎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颈椎病的相关关系,为颈椎病的中医体质辨识及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被诊断为颈椎病的2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入选标准:①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本研究;②按照《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确诊为颈椎病;③意识清楚,具有基本的语言读写能力,能够理解和回答问卷的问题[6]。(2)排除标准:①中途主动退出研究或不配合问卷调查及中医体质辨识者;②罹患急性疾病、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同时,在体检中心随机选择200例非颈椎病的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来收集颈椎病患者的资料,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即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健康相关行为,参加体育锻炼情况,是否熬夜等。

1.2.2 中医体质辨识 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进行体质判定,该量表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等9个分量表组成,共计60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1-没有、2-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调查对象根据个人情况据实回答。原始分和转化分主要根据调查对象的回答结果计算,其中原始分=各个条目评分之和,转化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分数为0~100分。依据转化分对调查对象进行中医体质判定,具体判定标准见表1。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析中医体质类型与颈椎病患者之间的关系,以P

2 结果

2.1 颈椎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200例颈椎病患者中平和质55例(27.5%),偏颇体质145例(72.5%),以偏颇体质为主。91例(45.5%)为单纯偏颇体质,54例(27.0%)为兼夹偏颇体质,其中,兼夹两种、三种、四种偏颇体质分别为32例(16.0%)、11例(5.5%)、11例(5.5%)。

2.2 两组的中医体质分布比较 两组的中医体质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6.226,P

2.3 颈椎病患者中医体质分析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解中医体质类型与颈椎病的关联,以颈椎病患病情况(颈椎病=1,健康者=0)作为因变量,偏颇体质作为自变量,同时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人口学特征及是否体育锻炼、每日平均步行时间等健康相关行为指标作为混杂因素一起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自变量赋值见表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平和质相比,阳虚质人群患颈椎病的危险度显著增高(OR=1.329,P=0.002),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进行体质判定,探讨分析了颈椎病患者和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为患者建立针对性的中医体质调理方案奠定基础。而且可作为一个动态研究,成为下一步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效果的评价依据,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所谓兼夹体质,是指以一种体质为主,兼夹其他类型体质,即受调查的个体同时有多个体质类型的量表得分均达到该体质的判断标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颈椎病人群以偏颇体质为主72.5%,且27.0%的偏颇体质人群为兼夹体质。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兼夹体质(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普遍地存在于广大人群当中,且占有一定比例[7-8]。中医体质学认为,9种体质类型是体质的相对稳定状态[9-12]。在一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不同类型的体质可相互转化。兼夹体质也就是转变的中间过渡阶段,是一种体质向另一种体质移行阶段的状态。针对兼夹体质进行有效调治,能极大改善个体健康水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健康人群的偏颇体质构成比例低于颈椎病患者,且各种体质分布较为均匀,而平和体质构成比例高于颈椎病患者,说明体质类型对是否发病具有倾向性[4-5]。本次研究还发现,阳虚体质人群患颈椎病的风险是平和体质的1.329倍,危险度显著增高。阳虚质主要是指阳气不足,该体质以脾肾阳虚为多见,是一种脏腑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同时精神状态可表现为萎靡不振,喜静[13-16]。阳虚体质的锻炼方法主要以振奋、提升阳气为主,可选择如散步、慢跑、跳绳、太极拳及球类运动等各种适合自己的项目[17-18]。

综上所述,颈椎病患者中,绝大多数为偏颇体质,阳虚体质是与颈椎病具有正向关联的体质类型。

中医类论文:浅谈中医药院校专业类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医类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中医药院校专业类学生社团发展的对策。要拓展活动内容,提升社团创新力;加强专业指导和管理,实现社团可持续发展;规范社团档案管理,注重社团文化积累。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对策

中医药学院的专业类社团是以中医、中药、针推、护理等中医药特色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为活动内容的学生社团,是中医药院校建设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建设和发展需进一步挖掘探索。

一、中医类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活动形式单一,创新后劲不足

中医药院校课程多以中医学、临床类课程为主,课程多,学业重,专业类学生社团又与专业课程学习联系较为紧密,加之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思维保守,因此专业类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多以学术讲座、知识竞赛、义诊实践为主,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协会为例,在2013-2015学年中,中医临床协会举办义诊服务共28场,学术讲座8场,学科竞赛7场,而名老中医人物访谈及其他形式的活动总共只有8场。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们专业知识的不足和对新兴技术以及文化的不敏感,导致活动内容单一,加上受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创新力后劲不足。

2、专业指导缺位,核心竞争力不显著

专业类学生社团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巩固和扩展中医药专业知识的第二课堂,其目的在于升华课本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因此,相较于其他非专业类社团,专业类社团不仅要求指导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更要求指导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没有多余精力分给社团,加之高校对社团指导教师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造成指导教师对社团辅导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无人愿意担任社团指导教师这一现象。种种原因导致专业类社团专业指导缺位,专业性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足。

3、学生骨干队伍“青黄不接”,缺乏规范的档案管理

学生社团纳新之初社员多以大一年级学生为主,经过一年的锻炼后,不少社员由于课业压力等各种原因退团,留下来的老成员多以“大二”为主,且比例较小,只能靠新一年的招新来补充。这样一来,“以老带新”压力较大,社团骨干队伍“青黄不接”。而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多处在专业知识学习阶段,专业知识掌握尚不全面,课业负担也较重,久而久之对社团工作力不从心,造成新一波的人员流失。

频繁的人员调整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社团历年的档案流失严重。以中医临床协会为例,上一届秘书部遗留给下一届成员的文字、视频档案等都不完整。其原因在于社团平时的档案管理就不规范,虽然社团管理章程里做出了关于档案管理的明确规定,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全凭社员自觉,加上人员流动频繁,社团管理者疏于管理,久而久之,社团历年的档案资料流失严重。

二、中医药院校专业类学生社团发展的对策

1、拓展活动内容,提升社团创新力

中医药院校专业类学生社团除了开展常规的义诊、讲座和学科竞赛外,还可以拓宽思路,在活动形式、活动主题上大胆创新,如开展亲身体验制作丸药、足浴包、香囊等活动,增强活动趣味性;开展一些传播中医文化的活动,将实践服务与文化传承融合在一起,提升活动层次。继续扩大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如中医临床协会的“杏林春暖名老中医访谈”、“一站到底”等活动,本身就已经积攒了一定的口碑,可以通过内容上的创新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提高自身感召力。

社团活动全部要靠社员来策划执行,要提升社团创新力,社长及部门骨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医药院校应注重对社团骨干的培养,开展创新创意类的培训、交流等,不仅能扩大学生骨干的知识面,增强创新力,还能增进社团成员感情,有利于稳固社团建设。

2、加强专业指导和管理,实现社团可持续发展

高校社团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二课堂,对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类社团更是将学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地融合起来,因此需要更专业的指导。[2]中医药院校应当选派政治素质较高、业务精湛、有一定社团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并制定鼓励教师指导社团的激励制度,对于指导教师采取计算工作量、给予表彰奖励等措施,创造条件设法努力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课题介绍给所指导的社团,让社团成员参与其中,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等活动,实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3、规范社团档案管理,注重社团文化积累

一个优秀的学生社团,应当有其完整的文化积累和精神传承,这就需要规范社团的档案管理。一是整理社团历年的大事记,包括所有社团活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二是整理社团资料,包括各个时期社团的培训教材、实践记录等,还有就是有不少中医药界的大师、成功人士等与社团的交流也是值得珍藏的资料。如中医临床协会成立于2005年,前后共有6名中医大师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第一任名誉会长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在社团成立初期也给予了社团很多的帮助,这些都是社团值得收录珍藏的宝贵资料。三是社团的管理经验,将历届社长的管理思路和建议总结整理成文,交给下一任负责人参考。这样一来,才能够让社团成员了解社团历史,增强集体凝聚力,实现社团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专业类学生社团是中医药院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将学生专业兴趣培养、专业知识实践和社团活动有机结合的重要组织。尽管专业类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指导、文化传承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但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拟通过对专业类社团的组织建设探索,以期能够助力高校此类社团的发展,进一步发挥社团的育人功效。

【作者简介】

焦 璇(1987-)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