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论文

时间:2022-04-23 04:23: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民营企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民营企业论文

民营企业论文:核心价值观培育民营企业论文

一、民营企业诚信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民营企业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就民营经济领域而言,加强民营企业的诚信建设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针对性。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诚信内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履行对职工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培育和打造诚信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诚信意识。另外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推动对社会大众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诚信。对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服务,对其他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营造共赢共进的良好格局;对社会要照章纳税,遵守市场规则,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2.民营企业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以实施“千企帮千村”工程为载体,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企业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在“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兴业。积极引导有条件、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光彩事业。积极引导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支持灾区建设,在“大灾大难”面前彰显爱心。旨在为社会行为导向和价值追求树立标杆,充分发挥诚信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建立人人诚信、支持诚信、参与诚信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有利于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的助推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营企业诚信建设提供基本遵循和动力支持。国家层面的“文明”,在经济领域主要体现为经济制度公正、经济运行有序、经济管理科学、生态环境良好、资源利用高效和财富分配合理等,能够保证民营企业经济运行的可持续性,从而在现代化过程中促进民营企业的经济文明素质提升,推动企业的诚信建设。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社会成员以及企业的经济关系及其协调准则,是重要的社会平衡器。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科学界定社会成员进行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从事经济活动都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企业高效有序运行的前提。

二、经济新常态下民营企业诚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营企业家诚信意识淡薄。根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部分企业家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持容忍态度。如对利益相关者行贿容忍度为73.2%,对虚假广告、亏大其词的容忍度为49.5%,对缺斤少两的容忍度为46.4%,这些数据尖锐反应出了少数民营企业家诚信意识淡薄的客观现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价值目标,于是少数民营企业家在最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罔顾政策、法规的藩篱,违背道德的良知,疯狂侵吞社会财富,滋生出形形色色的信用缺失现象,近些年来的地沟油、染色馒头、虚假广告、毒奶粉事件等等就是鲜活例证,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

2.民营企业信用制度虚置现象突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状况是现代企业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其制度体系包括财务信用制度、管理信用制度、人事信用制度等,是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完备规范、运行有序的企业信用制度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企业内部优势和活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有利于优化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如良好的融资环境和社会声誉。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太快,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粗放式经营模式弊端不断暴露,民营企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滞后,同时由于国家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备,少数企业对诚信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少数企业为追求短期自身利益而诚信缺失,当失信的个体实践成为群众行动,对市场体系的健康运行将带来极大危害和冲击。

3.发展困难期民营企业重大失信事件呈多发趋势。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下行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下,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增大,企业生产运营出现一定的困难,部分民营企业制作虚假财务报表,大肆进行偷税漏税与走私骗汇骗税等违法行为,有些企业甚至违背诚信原则,制假造假,合同诈骗,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融资成本加大,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与之相随,在房地产、制造业等领域民营企业家出现大规模的失联跑路现象。

三、推进民营企业诚信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和建议

1.夯实民营企业诚信文化,营造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夯实诚信文化,是构建民营企业诚信的核心。夯实诚信企业文化,主要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在管理层、投资者和社会各层面的监督和自身努力下,规范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二是树立良好社会声誉,企业的社会认可度是一种无形资产,良好的社会声誉不仅可以带来发展资源和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三是创名优产品,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标识和形象,品牌中蕴涵文化和价值;四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可赢得社会美誉和广泛认同,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体现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强社会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社会诚信环境,营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诚信气氛。从社会学来看,市场主体之间会有一个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相互影响的与社会互动的效应。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离不开社会诚信大环境,解决当前民营企业诚信问题,不仅需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更需要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作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新闻等传媒手段,对社会失信事实进行曝光,对社会诚信行为进行弘扬,加强对失信行为的传媒监督和约束,促使失信行为承受因失去诚信而带来的强大的道德压力和舆论谴责。在全社会树立起以诚为本、信守合同、讲求信誉、追求信任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诚信社会大氛围的形成。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诚信的水准。在此基础上强化民营企业经营要遵循合法经营、讲究诚信、互惠双赢的意识。加强民营企业内部诚信治理,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行动自觉。创新内部诚信治理是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的关键。加强企业内部诚信治理要从三方面去着手。一是理顺完善内部诚信管理体制机制,要把诚信作为核心理念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各个方面,促进诚信意识养成和诚信实践的实施。与此同时,抓紧制订企业商业道德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信用管理和信用建设上探索经验。二是要抓住民营企业家这个少数关键,增强民营企业家的信用意识,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对重大决策要发挥监督作用。三是要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主动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义务,特别是在环境保护、商业合同、人事劳务等方面的责任,不损其他参与经济活动的利益。

2.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服务评价体系,探索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一是加强政府对企业诚信的监管体系。企业良好的信誉离不开政府监管和引导。列宁说:“政治上采取诚信态度是有力量的表现,政治上采取欺骗是软弱的表现”。美国政治家罗斯金说:“所有的政府行为都在影响着人民。”政府诚信在现代社会诚信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现代社会诚信的倡导者,又是社会诚信的引领者。政府诚信既对民营企业诚信产生重大影响,也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构筑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后盾。因此,需要完善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政府形象,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诚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设诚信政府,推动企业诚信,主要应加强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加强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诚信建设,强化信用意识,建立规范、清廉、诚信、高效的政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失信现象一定程度上与政府行为相关,为此应尽快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政府职能的缺位及错位现象;加强对工作人员和政府行为的监管,加大对于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提升政府的办事效率,在百姓心中树立良好形象。增强人民对于政府的诚服度,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二是要加快制定《行政许可法》等规范政府行为的新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以规范、高效的行政服务搭建起政府信用平台,减少行政审批,打破地方保护,为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此外,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国家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二是建构民营企业诚信评价、检查、监督与惩处“四位一体”的诚信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及其个人的信用评价机制,施行行业承诺制度,评定民营企业及其资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的信用等级并向社会公布;建立健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民营企业的检查与回访制度;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的监督机制,完善与信用相关的举报监督制度及不诚信行为披露制度;建立健全执法与行政处罚力度,通过扎紧诚信法律制度的“篱笆”,让民营企业不敢冒失信的风险。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民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以打造“信用信息”网络平台为抓手,通过建立全覆盖的立体式信息收集和信息查询系统,企业和消费者能便捷、快速掌握相关企业信用信息,为经济交往提供重要信息资料。同时要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行业协会是企业和政府沟通联系桥梁,是企业自我监督的有力途径,及时制定出台行业公约及处罚机制,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有效网络。通过行业协会开展调研、教育、咨询、培训和宣传等活动,不断加强企业信用评价方面的综合能力及公信力,提升企业诚信管理水平,带动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诚信建设实践。三是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法律体系,构建民营企业诚信之基础。要通过产权改造和立法加大对民营企业产权的法律保障力度,促进产权主体改造,改善产权主体的“三缘性”特征(血缘、亲缘与地缘);促进产权结构改造,改变产权结构的“一元化”与封闭性;明晰产权关系,改变产权关系的模糊性做到产权明晰。强调产权对等,要强调产权约束,用产权制度保护民营企业诚信资产。用法制为民营企业诚信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作者:文斌单位:怀化市社会主义学院

民营企业论文:法律保障民营企业论文

一、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风险及合法权益受损的表现

1.民营企业面临的风险中国民营企业从国内到国外面临着不同程度上、不同方面的风险。由破坏力由小到大、风险等级由低到高的标准进行划分,就可以分为八种经营风险:市场开发风险、资金枯竭风险、人才风险、规则制度风险、体制风险、决策风险、信念风险及文化或信仰风险。我国的公司法的制定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但根源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特权阶级和专制理念,公司在治理中存在的权力失衡和由此产生的决策风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但是决策的正确与否关乎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从法律的角度上提出合理有效的规避风险的制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着涉诉的风险,这一风险主要包括:刑法制裁风险、行政制裁风险及民商事风险。在刑法制裁风险方面,从吴英案到黎庆洪案,都反应了对民营企业权利保护的争议:吴英案引起了关于金融垄断的争议,而黎庆洪案引起了究竟是合法经营还是黑社会行为的争议。行政制裁方面,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天然缺陷,往往民营企业求助无门。而民商事风险方面,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大量的合同风险。因此,制定相应民营企业规避风险法律制度的形势刻不容缓。

2.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具体体现虽然民营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其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之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企业产权纠纷、市场准入权利的不平衡待遇及民营企业财产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本文将主要分析民营企业的产权及市场准入权利问题。在企业产权方面,产权是人们对某种具有使用价值的资源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约束。若民营企业的产权问题无法解决,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阻碍。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已无法满足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进行产权制度改造并做好各方面的配套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应在宪法层次,通过相应的、原则性的法律,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最高的法律保障,帮助民营企业走出困境。在市场准入权利的不平衡待遇方面,在一些垄断和半垄断行业,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在某些非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中,民营企业也很难投资;并且有些行业,即使允许民间投资进入,但投资比例、投资形式受到许多限制。

二、保护民营企业权益的法律规定和措施

财产权是法律的核心,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私人财产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财产同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国在宪法中制定对私有财产权保护的政策刻不容缓。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除了必须遵守本国法律之外,还要遵循与其进行交易的各个交易对方国家的法律,此外某些国际条约和国际上通用的国际商业惯例也必须维护。我国的宪法中应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出发,多方面、全方位的制定。在制定法律的同时也要树立司法方面的权威,从法律角度为民营企业争取公平、合理的经营生产环境。同样,制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结构合理有序的民营企业法律体系不容忽视。这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营企业享有公共事务信息知情权、政治民主参与权等权利。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的有关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逐渐增加,主要包括:《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公司法》、《乡镇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虽然这些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相关民营企业的法律问题做了回答,但没有统一的划分方式,使不少民营企业缺少有力的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此,我国必须尽快建立起民营企业有关的法律体系,这样才能够有效解决民营企业在生产与经营中的问题。在法律完善方面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只有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及严格司法执行程序,才能赢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有效、公平的法律制度,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褚佩瑜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民营企业论文:创新机制研究民营企业论文

一、民营企业创新机制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1.管理体制“家族式”、“亲缘化”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主要存在“家族式”、“亲缘化”等问题,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主通常是以伦理规范代替行为规范。民营企业家族式的自主管理在资金操作上比较灵活、组织运作方面也较简单方便,在企业创业初期确实起到过积极作用。但现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快速发展,家族式管理的缺陷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用人制度上的任人唯亲、家长式的管理方法、决策方面过分依靠企业主,这些已然都不能适应如今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

2.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与人员激励不足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就是资金,资金投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否,也影响着技术创新产出的绩效。在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这两个重要的阶段,密集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江浙民营企业R&D投入(即研究与试验发展,是指为了增进已有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用途所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资金比较欠缺,很多企业的研发资金还不到销售收入的l%,这说明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低。很多民营企业并没有足够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当然民企税费负担过重也是R&D投入资金少的原因之一,企业难有足够资本投资于成本极高、收益周期长的技术创新。从整体范围内看,虽然民营企业整体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很多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要想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但还有中小微民营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未摆脱小业主意识,安于现状,他们认为只有大企业才应进行技术创新。劳动密集型企业认为他们是从事加工、组装的小企业,没必要在技术创新上投资高成本,只需要把订单完成即可。这类企业只看到短期效益而不注重长期发展,随着市场的发展他们注定会被淘汰。

3.民营企业创新风险大随着竞争日趋全球化和技术创新频率的不断加快,市场不稳定性更为显著,企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如果研发成果不能被市场认同接受或者未取得成功,带来的损失和后果可能使企业无法承受。江浙民营企业获得创新成果后很有可能会受到同行的仿冒、抄袭,行业抄袭之风严重侵犯了创新者的利益。企业研究成果被剽窃,企业的创新热情也会随之减少。技术创新升级周期较长,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由于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不足且融资困难,导致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必备的实验基地、设备和工具。民营企业自主开发技术难度大,创新的关键技术难于突破,存在技术障碍和技术壁垒。在研发新产品、新技术过程中,民营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更大。新产品可能因为自身的性能、稳定性或消费者惯性等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被消费者和市场接受,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且新的市场开拓难度较大。

4.企业营销过程缺乏品牌创新民营企业在营销创新过程中对品牌创新的意识不足,未能正确看待品牌创新对营销的影响,在品牌的建立与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江浙很多民营企业做品牌重销量轻质量,在营销过程中,总是强调产品的销量,而没能从根本上做到提高品牌的质量。企业为了扩大销量经常进行促销,导致品牌贬值,长此以往逐渐失去市场份额。品牌的核心价值是独一无二的,核心价值定位的过程就是品牌创新的过程。江浙很多民营企业忽视对品牌核心价值进行定位的重要性,虽然他们打出的广告很多,但是广告的主旨却不停更换没能确定下来,导致企业的品牌缺乏核心价值。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认为产品销量会随着广告投入量的增大而有所提高,而且在短时间内也可以实现企业的品牌知名度。然而企业品牌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品牌的忠诚度也不是靠大量的广告投入就能维持好的,广告更是无法保证消费者对品牌品质的肯定。民营企业这样一味地投入广告,而忽略自身品牌的创新及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必然会失去顾客。企业要想进行营销创新,首先就需要在品牌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提出创新,只有创新企业的品牌,才能从根本上维持顾客的品牌忠诚度,最终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二、民营企业创新机制的改进对策

1.摒弃“家族式”管理,重构组织形态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是民营企业完善创新机制的基础,企业创新机制的起始点就是管理的创新。企业的管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组织的结构和形态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变动。企业通过改革旧的制度体系,创造新的制度体系,不仅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还能够使之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家族式民营企业亟需摒弃旧有观念、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制定可以交由专业的管理人才负责。专业的管理人才将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并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企业主一人决策的风险,还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收益。当外界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时,经营者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员工状况对企业组织形态和结构进行迅速的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抓住机遇,实现突破性的创新。

2.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有必要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寻找新的市场机遇。技术创新能力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想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企业的突破性发展,必须依靠动态能力,整合内外部资源,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技术能力。民营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就必须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民营企业创新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技术创新,企业要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引进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将新知识新技术吸收再创造以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还应联合各大院校、研究院研发新技术,发挥组织学习能力,以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另一方面,企业对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要加大,包括加大经费投入和对研发人员的激励。充足的经费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充分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根本上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铺平道路。

3.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营销创新企业的营销方案与战略需要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创新。企业通过整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在分析研究外部营销环境的基础上,迅速准确地发现有营销机会的潜在目标市场,抓住营销机会,从而在目标市场战略的制定上实现创新。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企业仍不改变原有的营销战略,必然会被市场淘汰。企业要根据具体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及企业的综合实力,对原有的营销方案进行重构,灵活调整营销战略,使其具有市场竞争力。在营销创新过程中要重视相关手段和方法的配套运用,通过综合性分析发挥营销手段的整合优势,切忌单一方法的孤注一掷。从一些民营企业营销创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上看,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某一手段和方法的运用。

4.发挥整合效用,推进创新机制建设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必须将企业中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等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套能够保证企业顺利展开创新活动的体系。完善创新机制是一个整合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活动的工程,创新机制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基础管理创新,重点是营销创新,三种创新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只有加强企业管理才能实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而实现管理创新又离不开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企业技术方面的创新为开展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管理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组织内部氛围,保证企业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活动顺利展开。在完善企业创新机制的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要做到整合资源,发挥1+1+1>3的功效,将三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有将技术创新做为基本手段、管理创新作为内在保障、营销创新作为外在保证,三种创新活动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民营企业的创新机制才能逐渐完善。

三、结束语

面对外部动荡的环境,民营企业要想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进行创新。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单一的技术已经不能维持自身的优势,只有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全面创新,形成完善的创新机制,才能在快变的环境中获得竞争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要想寻求更大范围的发展,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利用企业动态能力,通过创新机制来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作者:鲁安单位:常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

民营企业论文:民营企业文化变革和谐社会论文

一、民营企业文化变革的必要性

1.民营企业文化变革是建立信任机制推动利益相关者和谐民展的必然要求民营企业大都出身于“草根”且家族化特征较为浓厚,企业商业关系的基石明显地建立在亲戚关系或亲戚式的纯粹个人关系上面。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与管理的复杂化,需要有更多家族之外的成员进入企业并任职一些重要岗位。但“自己人靠得住”的传统观念会使得非家族成员难以获得全面的接纳与信任。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认为的那样,“儒家君子只顾表面的‘自制’,对别人普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阻碍了一切商业和信贷活动的发展”。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一书中也指出华人对外人的极端不信任制约了公司的制度化发展。这种缺乏信任的人际关系极大地影响到了民营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有良好的利益分享机制。而许多民营企业基于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并不惜损害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如在针对娄底的民营企业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民营企业都是以最低工资标准为参考确定员工劳动报酬的,一般员工的月工资在1000元左右;有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已经有3~4年没有涨过工资;68%的被调查员工签订的是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劳动合同;实行双休日的企业不到15%,而多数员工的加班工资低于正常的工资标准。此外为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忽视环境保护、忽视人身健康的事情在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中也屡见不鲜。因此,民营企业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变革来淡化家族色彩、彰显企业文化“治心”的本质功能,并通过“治心”达成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重构民营企业的信任机制,奠定企业和谐发展的心理与精神基础。同时也要通过企业文化变革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以促进民营企业的和谐发展。

2.民营企业文化变革是推动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一度被认为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奇迹和缩影,邵东也一度被冠以的温州之称。然而近年来邵东民营企业已不复原有强劲发展的势头。究其原因,忽视企业文化变革、忽视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培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国家的富强靠经济,经济的繁荣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文化”。现实中那些发展态势良好的民营企业,无论是三一、大汉还是晟通,它们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无一不是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变革。传统的企业的发展模式基本遵循两条道路,一是内涵式的发展,一是外延式的扩张。这两种发展方式在本质上都强调对资本、资源的利用,但时展到今天,“文化”对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文化作为一种“组织资本”,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制度、知识管理系统、客户和公共关系系统之中,可以降低监督成本、交易费用,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具有导向、约束、激励、凝聚、调适和辐射功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特别是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会产生极为强有力的经营成果。无论是面对自己的竞争对手,还是为顾客提供服务,它都能使企业采取快捷而协调的行为方式,也能引导掌握知识者在欢歌笑语中跨越经营的险滩。”民营企业的调查也表明,在推动民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多种因素中,属于企业文化范畴领域的企业理念、价值观、人才激励机制、利益分享机制乃至管理风格都对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起着润滑、推动和催化作用。

3.民营企业文化变革是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现阶段,许多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如保守封闭意识、墨守成规、中庸之道的影响还较为明显,这与现代企业文化所要求的创新求变、开放竞争、公平竞争背道而驰;“家族式”与“独裁式”企业文化还较为明显、普遍;企业文化建设遵循着没有选择的“拿来主义”,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有其独特性,不同的企业由于其创建历史、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同会需要不同的企业文化,因而不会有一种“普适”的、一劳永逸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有的放矢、顺势而为,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企业文化变革克服、消除既有企业文化的不足,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永葆企业文化的活力。

二、民营企业文化变革的对策与建议

1.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素质许多民营企业的创始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其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以及视野观念都还有着较多的不足。亚当·斯密曾说过,“经济行为者是一个具有善良意志、明智以及自制的人,他在基于道德、法及正义的社会以及经济的环境中开展既合作又竞争的活动”。Werhane则通过其研究强调企业家的道德品质是决定企业文化的关键因素。因此,民营企业的文化变革首先就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修养及道德水平,让民营企业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较高的文化修养与广阔的视野,实现由个人财富与企业财富创造者的角色向社会财富创造者角色的转变。在这样的企业家的带领下,民营企业的文化变革才能构建企业内部的整体和谐,推进企业外部的广泛和谐。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推进企业文化变革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属于正式制度的管理规章与属于非正式制度的企业文化,二者互为补充,共同管理和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离开企业文化,员工行为难以内化、沉淀为习惯,从而弱化制度的作用;但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企业文化的作用将变得软弱无力。缺乏约束、一团和气并不能建设真正的和谐企业。因此,在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一方面应通过制度建设消除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应通过制度明确规定员工的权利与义务,对员工行为予以必要的强制性规定。针对民营企业疏于制度建设、管理松弛的现实,尤其要重视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并在日常运营中落到实处,为企业组织文化变革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成立企业文化变革的专门团队惯性犹如一驾巨大的马车,缺少外力的推动很难自行改变方向。与此相同,企业文化变革也很难自行发生。企业文化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会涉及企业内不同的部门、机构和人员。为了破除障碍、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有必要组成兼具权威性与专业性的专门团队来推动、指导、协调企业文化变革。权威性有助于消除阻力,协调矛盾;专业性则更有利于企业文化变革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还可以借助于政府部门、专业咨询公司等外部智力。充分发挥员工的活力与主动性企业文化的内涵包含了共同的价值观、理念以及行为规范。这种“共同性”即要求员工尽可能多地参与到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来,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变革的积极分子,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杜绝“雇工”心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尼迪在其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中也将英雄楷模人物作为企业文化五大构成要素之一。在企业文化变革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在员工中树立榜样和英雄人物并大力宣扬,以促进企业文化变革的实施,推动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强化和传播。

三、结语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文化中。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竞争,而且越来越体现为企业文化“软实力”之间的竞争。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大背景下,民营企业文化变革必须紧紧围绕价值观这一核心,通过企业文化凸显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始终注意处理好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并以此为目标来建设和谐的企业与和谐的企业文化。

作者:杨振宇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民营企业论文:民营企业档案管理论文

一、按照统一集中程度划分为两种管理模式形态

1.集中管理模式形态民营企业档案集中管理模式,则是民营企业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对企业自身所产生的档案进行统一化的管理。集中化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能够对企业自身的档案进行妥善、科学地整理、储存、调用。因此集中化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民营企业内部的档案管理机构拥有较为集中化的档案管理权力,使得档案管理得以统一化的指导,对于保证企业档案的真实性、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在集中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之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行成了一条流畅的程序,使得档案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顺利进行。最后,集中化的档案管理使得企业可以制定一系列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制度,企业档案能够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之下更为顺利地进行。

2.分布管理模式形态我国的民营企业中,许多企业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实现集中化的档案管理,这些企业,可以选择分布管理模式,企业档案的分布管理又可以分为两种管理形式,一种是企业档案分级管理,而另一种则是企业档案分散式管理。企业档案的分级管理既能够适用于多家子公司合作而成的大规模民营企业,也能够适用于单一的小型民营企业。而企业档案分散式管理,则是民营企业内部不再设立集中的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而是让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对自身所产生的档案进行自主化的管理。分散式的档案管理工作较为灵活,节省了档案管理中的诸多环节,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并且分散式档案管理具有分工明确、职责明显的特点,填补了档案管理中的空白,使得档案管理更为可靠。

二、按照管理内容划分为两种管理模式形态

1.单一管理模式形态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中,选择单一管理模式,其前提是民营企业对档案进行自主管理、集中管理。而民营企业单一管理模式的本质只是对企业档案进行整理与保管。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适用于一些刚刚起步的民营企业,这时候的企业能力有限,还不足以对档案信息进行开发和大规模的运用。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选择这一种档案管理模式,能够将企业对档案管理的精力集中于档案的整理与保存,从而在保证企业档案完整性的前提之下,为企业节约更多的人力物力,使企业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致力于自身的发展。另外,除了创业初期的企业可以选择这种管理模式之外,一些对于档案信息的整合要求较低的民营企业也可以选择这种管理模式,通过档案管理的合理进行,促进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

2.综合管理模式形态企业档案的综合管理模式,则是在单一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档案管理中的整理、保存以及情报整合、信息利用等功能全部发挥出来,实现民营企业档案的整体性管理。这种档案管理模式,不仅整合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并且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先进的信息科学等,使得企业能够通过档案管理,及时掌握经济发展、信息传播中的先进资源,不仅提高了企业档案管理的积极性和实际效率,同时还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动力。企业档案综合管理模式所针对的不仅仅是纸质文件,企业所要建立的也不仅仅是档案室,而是针对信息化的档案资源,建立起一个包含丰富档案信息的企业档案管理中心,聘用专业化的管理者,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其进行管理,实现企业档案管理效益最大化。

三、按照管理层次划分为三种管理模式形态

1.档案实体管理模式形态企业档案管理中,最为基础的就是档案实体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中所包含的内容必须最为全面,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档案必须全部记录,并保证其始终完整,这就要求在档案实体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档案整理、档案保存等各个环节中都必须杜绝信息的遗漏,才能保证在以后调用档案信息时,能够得到真实、完整的档案。在过去的企业档案管理历史中,档案管理者最为注重企业档案的实体,这时由于受到科学技术、管理理念等各方面的限制,企业档案的内容完全依赖于档案的载体,这也就意味着,企业档案一旦出现错误、遗失、疏漏,将会严重影响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安全性。因此,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设专门的机构来对企业档案进行妥善的管理。

2.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形态随着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观念逐渐地进入了人们的思想,而信息资源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企业档案管理者,再加之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视程度,企业对于档案管理的重点由原本的档案实体管理逐渐地向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转移。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之下,企业档案的内容不再完全依赖于档案实体,而是通过档案管理者对档案实体进行加工,得到档案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整理、保管和利用。这种档案管理模式不再依赖于纸质的档案信息载体,而是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专业化的操作手段。随着大量的企业加快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脚步,在企业档案信息库中,企业的档案信息越来越丰富,这不仅更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档案管理工作,节约档案管理空间,更有利于实现企业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更为透明化的企业发展环境。在这种档案管理模式之下,民营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得到了更多的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3.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形态知识不仅是促进一个人不断发展进步的前提,更是实现企业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内在动力。如果能够将知识融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实现档案知识管理,将会为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在档案知识管理模式之下,档案管理的内容发生是极为明显的变革,加入了更多的知识元素,实现了档案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不再仅仅是注重档案本身所包含的信息以及所运用的管理技术,更为注重的是档案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与思想,这也就意味着,在民营企业档案知识管理中,将人放在了第一位,这就为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更有利于企业档案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通过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分析,根据其参与主体、统一集中程度、管理内容、管理层次等方面的差别来讨论不同的档案管理模式形态,为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选择方式,使民营企业的管理工作与发展状况相适应,从而满足民营企业对企业档案管理的需求,促进民营企业运用档案管理加快自身发展,使我国的社会经济进步获得更大动力。

作者:祝亚英

民营企业论文:现代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一、现代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的现状

1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较晚,造成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短期内效益的增加,忽视了内部财务管理的完善,财务和会计严重分离,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核算的重要性认知不够,而企业自身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在机构设置上缺乏健全性。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在资本构成上规模也不大,造成有些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没有设置会计核算,把一些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机构统一为一个机构,这就是在核算上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相应的任职,对于企业的资金活动也没有高效的管理,对于财务管理对企业资源配置的促进作用不了解,缺乏专业理论水平,造成管理活动的盲目,没有针对性,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运行发展。

2管理机制落后

现代民营企业属于小规模的自营经济,在成立之初对于企业的各项活动大多是由管理者所决定的,长期以往,会弱化财务管理的功能,加上相关制度的配合不协调,造成财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第一,缺乏必要的成本管理。民营企业实际上就是由民营企业家独立发展壮大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弥补成立之初的资金花费,往往会注重短期利润的增加,会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压缩,忽视了成本管理的内涵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造成成本管理上的不足,导致企业预算体系不完善,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第二,财务风险意识弱化。企业财务风险是财务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注重短期利润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企业的其他方面出现漏洞,造成企业资金流动的不合理和使用率的低下,也给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埋下隐患。第三,投资决策不合理。在民营企业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过于集中是现代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通病,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决策的科学性大大降低,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投资选择时往往会忽略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而只是盲目的重视未来的经济效益,致使最终的投资决策脱离了实际,在执行上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

3财务管理的模式落后,管理目标不恰当

从我国民营企业长期的发展中可以发现,财务管理的内容大的只是限于运营资金的管理,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管理模式。现代形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加剧,财务管理已取代了生产管理,但是很多的民营企业在管理理念上并没有及时的创新,仍然是旧的管理模式,这与新时期下的财务管理思路是不相符的,会造成管理方式的不恰当,缺乏实效性,管理的目标没有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相吻合,使财务管理在企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发生偏移。另外,对于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作用并没有形成全面的、多角度的认知,缺乏长远整体的思考,忽视了其导向作用。

二、现代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途径

1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活动的高效性直接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财务管理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就需要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统筹能力,能够把各部门所需的资金有合理的分配,对资金的使用有科学管理,使资金的使用率大大提升,让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贯彻于整个企业发展中。

2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在新时期下,对于财务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资金的运营管理,而是涉及到企业的成本、预算、投资以及效益目标的实现等各个方面,因此,就需要把会计核算制度、成本预决算制度以及投资决策制度都规范化的施行,使之与财务管理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协调的体系,确保财务决策的科学合理化。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对风险的管理,要有强有力的风险预测防范机制,把风险的产生降为最低。

3创新管理模式,合理制定目标

采用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把财务管理的内容丰富化,使其具有的产管理功能更加的具有实效性。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管理素质,全面改革财务管理模式,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确保财务管理的信息涉及面足够广泛,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时的跟踪,从而确保企业的目标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有很好执行性。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财务管理作为其重要的内部结构,需要管理者加大创新认知,不断的对其进行优化改善,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而使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最大化的发挥。

作者:杨静斌单位:河南金瑞香精香料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论文:管理创新下民营企业管理论文

一、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

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主要采用家族化的管理模式,主要理念表现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占有上。在管理过程中,主要依靠亲戚关系而建立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安排企业老板的亲属担任管理岗位。这种血缘关系的安排不利于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

2.道德制度存在危机

由于民营企业采用的家族管理模式,控制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混在一起。企业没有形成董事、监事和股东三会监督机制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诚信缺失的道德危机。这样会对投资者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影响他们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进而造成信任危机。

3.财富占有观念强烈

民营企业的财富在法律形式上是属于企业老板的。但作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主需要有更加开阔的财富观念才能支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梯队建设不够阻碍

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一个最基本的障碍就是人才梯队建设不够。企业主在创业前期过程中过高的看待了自己,过分的相信自己的观念,形成了思维定势,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因素。

二、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对策

民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影响,就必须对其管理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具体对策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转变观念社会经济的进步

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的运行和外部社会因素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的时候首先要转变观念,摆脱在创业初期所依赖的过分依靠投机行为所带来的发展,让企业的发展完全市场化和实力化。同时,社会技术的进步为管理进行创新带来观念上的转变,这种转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管理的创新,转变和创新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老板对企业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总经理的授权为前提,进而主导董事会的决策,让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这种管理观念的转变需要民营企业主有大度的胸怀和勇气。同时管理观念转变的具体实施方案需要迅速反馈到企业主那里,让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能够扁平化,有利于减少管理跨度。

2.加强制度的建设

制度是进行管理的桥梁和纽带,制度的建设是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基石。民营企业在目前的环境下进行管理创新,首先要注重内部制度的建设,引导企业内部的创新。企业内部制度的有效实施对推动管理的创新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从企业老板到员工都可以做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进而推动了整个公司的观念转变。同时还要加强制度的维护,规范好企业的正常运营。这些都会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3.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虽然不能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它是进行管理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打造一个健康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使组织内部的沟通成本降低,凝聚力增强,再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信任氛围,帮助企业员工制定好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减少员工的流动率,从而巩固好团队的战斗力。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得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减少阻力,为企业的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作者:宁甲列单位:辽宁辽河油田恺拓实业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论文: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一、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主要采用家族化的管理模式,主要理念表现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占有上。在管理过程中,主要依靠亲戚关系而建立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安排企业老板的亲属担任管理岗位。这种血缘关系的安排不利于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

2.道德制度

存在危机由于民营企业采用的家族管理模式,控制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混在一起。企业没有形成董事、监事和股东三会监督机制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诚信缺失的道德危机。这样会对投资者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影响他们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进而造成信任危机。

3.财富占有观念强烈

民营企业的财富在法律形式上是属于企业老板的。但作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主需要有更加开阔的财富观念才能支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梯队建设不够

阻碍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一个最基本的障碍就是人才梯队建设不够。企业主在创业前期过程中过高的看待了自己,过分的相信自己的观念,形成了思维定势,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对策

我国民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影响,就必须对其管理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具体对策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转变观念社会经济的进步

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的运行和外部社会因素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的时候首先要转变观念,摆脱在创业初期所依赖的过分依靠投机行为所带来的发展,让企业的发展完全市场化和实力化。同时,社会技术的进步为管理进行创新带来观念上的转变,这种转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管理的创新,转变和创新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老板对企业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总经理的授权为前提,进而主导董事会的决策,让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这种管理观念的转变需要民营企业主有大度的胸怀和勇气。同时管理观念转变的具体实施方案需要迅速反馈到企业主那里,让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能够扁平化,有利于减少管理跨度。

2.加强制度的建设

制度是进行管理的桥梁和纽带,制度的建设是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基石。民营企业在目前的环境下进行管理创新,首先要注重内部制度的建设,引导企业内部的创新。企业内部制度的有效实施对推动管理的创新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从企业老板到员工都可以做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进而推动了整个公司的观念转变。同时还要加强制度的维护,规范好企业的正常运营。这些都会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3.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虽然不能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它是进行管理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打造一个健康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使组织内部的沟通成本降低,凝聚力增强,再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信任氛围,帮助企业员工制定好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减少员工的流动率,从而巩固好团队的战斗力。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得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减少阻力,为企业的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作者:宁甲列单位:辽宁辽河油田恺拓实业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论文:劳动关系和谐度民营企业论文

一浙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评价模型

1调查情况

依据企业劳动关系的内容、和谐企业劳动关系的内涵,并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按照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和指标选取的原则,确立从工作环境和员工个人发展2个维度对浙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评价指标进行初步选取。接着,将初步选取的劳动关系和谐度评价一、二级指标设计成调查问卷并进行个案研究,然后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最终确立浙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评价模型。调查问卷涉及的行业主要包括网络通讯、服装纺织、文教卫生、酒店旅游(餐饮)和农林渔。调查的企业总数达324家,分布在浙江11个地市。问卷共发放1100份,实际回收1048份,问卷回收率为95.27%,剔除无效问卷62份,共得到有效问卷9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64%。

2统计分析

2.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采用

普遍通用的Cronbach''''sα信度系数来进行问卷的信度分析,各二级指标的α系数均大于0.7时,该问卷可信。工作环境效度分析时,KMO值为0.916,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0.142%。员工个人发展效度分析时,KMO值为0.854,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3.171%。本问卷的结构效度能被接受。

2.2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测量6个一级指标与劳动关系和谐度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将劳动条件及保障、劳动争议满意度、员工参与企业治理、收入情况、合同管理和员工发展作为6个自变量,劳动关系的状况作为因变量。整个回归方程的F值为39.354,P值为在0.05水平下显著,R2为0.483,调整后的R2为0.470,所以该模型整体线性回归效果比较明显。各变量通过了T检验(P<0.05),且VIF均处于0~10之间,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其中,收入情况对劳动关系状况的评价影响最显著(回归系数为0.315),其次分别是合同管理(回归系数为0.213)、劳动争议满意度(回归系数为0.209)、劳动条件及保障(回归系数为0.155)、员工发展(回归系数为0.153),最后为员工参与企业治理(回归系数为0.124)。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该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模型的拟合度都通过了检验,所以,该回归的结果比较可信。

2.3指标体系及权重

将问卷的各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归一化处理得出各指标的权重。限于篇幅,代表各级指标的字母也放入该表中。

2.4浙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

和谐度值的计算公式上述研究对评价指标数据定量化后,依据权重分配结果计算浙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的值。主要采用线性加权函数法进行计算。

2.5民营企业劳动关系

和谐度的等级分布本文将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的评价值分为良好、一般、较差、差4个等级。这样划分等级便于后续研究时通过模型计算与调查问卷所得评价值能在同一阈值上进行比较。

二浙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评价的个案分析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根据浙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评价模型的24个二级指标分别设计一个问题供被调查者评断,同时,增加一个反映企业总体和谐的评价问题供被调查者评断。仍然应用利克特五级评分方法(完全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并分别赋值5、4、3、2、1)设计选择项。调查对象是金华市SS烘焙食品有限公司的员工。本次问卷共发放100份,实际回收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1份,共得到有效问卷9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按照本文第二部分的计算方法,对金华市SS烘焙食品有限公司的调查数据进行了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相关性分析。24个研究变量的α系数值、6个一级指标的α系数值都大于0.7。KMO值为0.887,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1.745%。6个评价指标都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

三浙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对策建议

1改善员工收入状况

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收入情况”是对劳动关系影响程度最大的指标。工资水平、工资分配和工资增长率是影响劳动者对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的关键。所以企业要改善劳动者收入状况。

2提高员工劳动争议满意度

本文中,“劳动争议满意度”是影响劳动关系和谐度的第二大指标。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设立”指标得分最低,说明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对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设立未投入精力,忽视了企业自身劳动争议委员会在处理劳动争议问题上的巨大作用。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并投入精力加强管理。

3健全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影响

劳动关系和谐度的第三大指标,样本企业的“合同管理”指标得分也偏低,“合同冲突”在企业中发生频率较高,由此可知,需要健全民营企业的合同管理。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就应明确规定双方各项权利和义务。

4完善劳动条件及保障体系

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中,劳动条件及保障是员工发展的基础。企业应该为员工配备安全防护措施,并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安全卫生教育知识,为员工建造舒适安全的工作场所环境,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在工作强度方面,要保障员工休息休假的权利;同时,要加大员工培训方面的投资,确保员工在工作中都有培训的机会;在保险及福利方面,要做到按国家法律规定购买保险,并及时发放福利。

5实施民主化管理

让员工参与企业治理,可以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认同,从而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有利于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一是赋予员工参与管理的权利。二是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向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管理者应该鼓励员工提出创造性或者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见,并支持员工创造性工作。

6促进员工个人发展实现员工发展

首先要培养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企业在发展时应考虑员工的发展,承担为员工谋福利的义务。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要进行合理规划,让员工了解未来就业预期。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和较多的晋升成长机会。

7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劳动关系出现问题

归根结底是因为劳动者和企业价值观的偏离。而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愿景和经营理念的体现。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需要建立以人为本、关注员工利益和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应该将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目标,实现劳动者与企业价值观的统一,以避免劳资矛盾的发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作者:李长江江娜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民营企业论文:党建创新民营企业论文

一推进民营企业进行党建创新工作的主要方式

1重新确立服务管理理念

重点突出服务意识民营企业在发展时,无论是生产管理还是制度确立都与国有企业有着很大差别,因此,在民营企业中要想成功推进党建创新工作的发展脚步,就必须要确立起服务、促进、教育、引导的综合性管理理念。根据这一理念要求,在民营企业中需要正确处理党组织的管理作用,并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发展的同时还要找到切入点与着力点,争取形成长足有效的发展机制。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企业需要将重点放在服务上,凸显出民营企业的服务理念。

2跟随党组织的脚步

保证经济建设的稳定性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因此要树立党领导企业,党领导经济的党建创新理念,让党组织为党建工作提供发展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不断有民营企业涌现出来,随之而来的却是空白点的产生。在非公有制的民营企业中,建立起党组织能够及时得到组织的帮助与支持,享受到党给予的温暖。因此,民营企业要避免党建空白的出现,让经济增长与党建创新工作共同发展,防止党建工作的停滞不前。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必须要将党建创新当作基础所在,这也是保证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关键点,只有明确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迅速、稳定。

3党建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

扬长避短民营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趋利目标更为明确,因此必须要扬长避短地开展党建工作。党组织的活动发展必须要同企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在方向上保证正确性。党组织部门需要帮助工作者提高工作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党员同志必须要以身作则,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企业与工作者之间建立起感情桥梁,实现党企共同进步。

4做好经济能人

发挥政治能人的先进作用党员树立起先进理念是党建创新的重要思路,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党组织在建设上、在活动上的先进性、领导性。尤其是民营企业,企业的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党员同志要发挥出政治领导作用,不断更新政治理念,无论是技术还是思想都要保证与时俱进,发挥出政治能人的作用。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必须要充当经济能人的角色,发挥出经济指导作用,从而满足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

5创新党建形式内容

提高组织活动效能在党建创新中,创新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是党组织部门提高吸引力、执行力、发展力的主要方式,更是发挥领导作用、体现活动效能的基础载体。由此看出,创新党建的形式与内容对民营企业来讲至关重要。以广州某民营企业为例:该企业的党组织部门坚持以“服务大众、促进增长、引领时代、监督管理”为指导思想,大胆创新,坚持实现“三个结合”,分别是,有效性结合现实性、党组织生活结合企业中心工作、党组织活动结合党员同志自身的生活、工作活动。这样能够充分地将党组织和企业连接起来,融为一体。除此之外,企业将自身面临的新形势、工作时产生的新理念、转型时制定的新思路以及各类法律法规、党员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当作是党建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从而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围绕企业服务理念、提高社会责任感、保证党员同志自身的先进性,由此开展活动能够增强吸引力,体现活动效能。在形式上,以“小型、业余、务实”为原则,以“实效、正规、长久”为目标;在时间上,要保证工作时间结合业务时间、大块时间结合小块时间,保证时间的充分利用;在空间上,要保证企业内部发展同企业外部集合,实现一体化、综合化提高。该企业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建工作的有效性,还针对经济工作的实质变化,变化党建工作的思路方法,开展灵活多样、与经济发展挂钩的党建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创新,该企业已经获得相当可观的工作成效,极大地提高党组织在企业中的覆盖率,组织组建率从之前的32%已经提高到了99%,由此看出,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定会同党建工作融为一体,实现党企的政治共赢、经济共利。

二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对如何推进民营企业党建创新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民营企业在进行党建创新时,需要对此课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改善基层建设。从大局出发,党建创新工作有助于民营企业提高思想性、制度性,对企业文化的发展起到保障、示范等作用。同时还能够创新企业文化精神,促进职工的价值观转变,更为有效地发挥出党组织的凝聚力。相信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会紧随党的脚步,实现党建创新,为社会、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沈阿二单位:浙江湖州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论文:资本形成民营企业论文

一贵州省民营企业资本形成的现状

1“富饶的缺口”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民族文化也丰富多样。此外,贵州省还是全国烟、酒、药材的生产大省,但由于自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贵州省民营企业经济水平发展长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薄弱,民营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差,同时贵州投资环境差,外资吸引能力不强,还导致内部资金大量外流。尽管贵州省资源丰富多样,但丰富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了“富饶的缺口”。

2规模小、发育程度低、市场融资能力弱

长期以来,贵州省民营企业规模小、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企业效益差、偿付能力弱。近几年,贵州省通过不断健全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创新担保方式、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等举措,多元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但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与省外同行业相比较,民营企业无论从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融资能力、市场成熟度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会公布了中国工商联评选的最新《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贵州省只有贵阳宏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一家民营企业上榜。

3专业人才匮乏,品牌意识淡薄

竞争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人才是资本,高素质人才是企业的核心优势所在。贵州省可以说是一个老少边贫的内陆省份,信息闭塞,导致了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缺少未雨绸缪的竞争意识,这导致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人才储备的意识,忽视人才战略,使得民营企业的人才培养滞后,人才供给不足和对人才的吸引不足,贵州省民营企业人才长期匮乏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贵州省民营企业家的品牌意识不强,对自身品牌的认识和开发也不足,只关注生产经营,忽略了产品品牌的研发。在品牌意识缺乏的基础上,严重制约了贵州省民营企业取得更长远的发展,使其在发展中丧失竞争力。2008年,贵州省一共有9家企业生产的10个产品获得了中国名牌的称号,但除了“老干妈”来自民营企业外,其他9个品牌全部都是国有企业。

二贵州省民营企业资本形成不足的原因

贵州省民营企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如传统落后的经营模式、政策的倾斜、企业融资难、人才匮乏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方面的因素

贵州是一个内陆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实力较弱。贵州省民营企业与省内国有企业相比较,呈现规模小、散沙状、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差、知名度不高等特点。政府没有多余的财政资金投资民营企业,另外政府依靠财政融资能力也较弱,就算政府有多余的财政资金,政府也不愿意对民营企业进行投资,因为民营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全省经济发展效果不是特别显著,政府宁愿大力投资国有企业,如在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中,贵州没有一家民营企业上榜,只有国有企业贵州茅台上榜。此外,政府政策制定者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多数政策以国有企业为重,坚持国有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使得民营企业在各方面都受到了“所有制”的歧视性待遇,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2市场方面的因素

截止2013年10月末,贵州省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0037亿元,比年初增加1679亿元,同比增加了315亿元,同比增长22%;各项存款余额12807亿元,全年新增存款首次超过24000亿元,较年初增加2238亿元,同比增加了659亿元,同比增长了24%。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省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月达50125亿元,其中存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027.66亿元。虽然企业贷款较以前有所增加,但是在贵州省民营企业的发展中,仍存在贷款难的困境,由于贷款存在风险性的问题,所以银行对贷款非常谨慎,特别是对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且成本高、收益低、周期长的民营企业的贷款。银行与贷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不知贷款人的信誉和还贷能力,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考察贷款人的情况,这加大了银行信贷部门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此外,民营企业除了遭受到“规模小”的歧视,还遭受到“所有制”的歧视,使得民营企业贷款更加难以进行。在贵州,农村信用社成了金融市场上一个特别有效的正规金融组织。当前,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贵州省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都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的,试图获得最大的利益,对风险大、收益小的农村贷款尽量避免甚至不发放,客观上形成多数金融机构的资金只存不贷,从而导致大量资金外流。此外,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吸引外资难的问题。

3企业自身方面的因素

就贵州省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来说,多数民营企业都存在着产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企业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晰;传统的家族经营模式不具规模性和计划性,在质量和财务等方面没有严格的标准规范,更重要的是企业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现代管理模式去指导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这一流程;人才机制的落后和不重视使得企业在发展中人才匮乏,缺少实用型人才,缺乏活力与创新的思想观念;企业管理者求稳求定,惧怕风险的守业思想根深蒂固,不敢创新,缺少品牌意识;另外受贵州省落后的经济社会与信息闭塞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也导致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产生满足当前的成就,安于现状的心理。这些问题也成为民营企业资本形成的障碍。

三针对贵州省民营企业资本形成的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1政府应当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制定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当前民营企业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民营企业在整个贵州省经济发展中所做的贡献越来越大。首先,政府政策制定者必须转变观念,放宽政策,落实政策,制定一些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少民营企业税收负担,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正常环境,同时加强招商引资,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内资和外资的注入,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助力,也减少内资的外流。其次,制定和完善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拓宽民营企业贷款渠道,积极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尽量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此外,政府还要完善金融监管职能,不要让民营企业继续遭受“规模小”“、所有制”的歧视。因为贷款难,造成资金链断裂,迫使企业倒闭。与此同时,政府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和经营等方面的指导,为贵州省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政策。

2转变观念,引入竞争机制

针对贵州省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金融部门不应惧怕风险,完全以营利为目的,在政策上为作为贵州省经济发展主体的国有企业筹融资有大幅度的倾斜。金融机构积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信贷担保体系,提升民营企业的信贷担保能力,提高民营企业在信贷市场的比例,拓宽民营企业的信贷渠道,鼓励和推广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到银行贷款来发展企业,为民营企业筹融资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引入金融机构竞争机制,银行金融机构应和其他非金融贷款机构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贷款主体多元化,从而为民营企业筹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

3转变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企业融资能力。首先,管理者必须明确产权结构,启用现代管理制度;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在思想观念上转变,摒弃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增强自身素质,改变落后保守求稳求定的守业思想;其次,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增强人才储备的意识,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质量和服务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留住了人才,企业才能得到发展。再次,敢于创新,培养企业自身产品品牌。民营企业自身要想做大做强,走出贵州,与省外一流民营企业齐头并进,就要敢于创新,同时不可缺少的是要有品牌意识。民营企业管理者应打破地域的限制,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来定位自身的品牌,加大对核心产品的研发,通过各种渠道推广自己的核心产品,让更多人接受并认可,这样民营企业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作者:杨光祥单位:铜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民营企业论文:IPO民营企业论文

一、民营企业IPO困境应对策略

(一)准备阶段———充分评估,谨慎决策

首先,分析上市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企业为什么要上市,怎样才能上市。以“圈钱”为目的的企业不适合上市。上市能够打破民营企业融资瓶颈,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本金,但融资不能作为IPO的主要功能,更主要的是通过IPO过程实现企业运作机制的规范化,即:通过IPO完善资本结构,改善治理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借助股权融资独特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实现股权资本收益最大化。其次,了解证券市场运作规则。从硬性和柔性两方面判断企业是否具备条件,谨慎决策。民营企业IPO决策前,要先了解证券市场运作规则:资本市场的法律环境、上市的条件、运作规则、流程、硬性指标、柔性要求,在此前提下充分评估企业现状,首先综合判断硬性指标包括利润或现金流、CommercialAccounting2015•03•06期净资产、股本、所处行业等是否达到IPO标准且无实质性障碍;其次评估企业上市可能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处成长阶段,行业特点、盈利模式及规范成本。最后,确定上市地点。选择上市地点的前提是了解不同证券市场的基本情况和规则,判断各自的优劣势,并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确定上市地点。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上市目的。如果融资为主,则选择成本低、市盈率高的资本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为主则选择国外证券市场。二是考虑企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及政府对经济管制程度,如由于国内市场宏观调控,限制融资,许多房地产行业到新加坡市场融资。三是企业自身的特征与上市地点的契合度,如:具备有形资产相对较小、高成长性特征明显、高收益特征初步显现、风险构成因素更加复杂、股权结构体现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等特征的民营企业,适合选择创业板上市。

(二)改制重组阶段———操作规范、合法、科学按照公司法的规定

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够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实质上是股份公司的资合性质以及公众公司的特点,股份公司成为上市公司的最佳载体。我国筹备IPO的民营企业组织形式大部分都是有限责任公司,要上市就必须改制为股份公司。改制重组阶段的目标是改制重组方案要科学、过程操作要规范,改制后主体资产构成合理,组织结构清晰,产权界定明晰、责任分明,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在主体资格、独立性、规范运作、财务会计、募集资金等五个方面符合首发办法。

1.主体资格合法

出资到位,历史清白,股权清晰,三年存续期且期间内的主营业务、控制人、管理层未发生重大变化。

2.保持独立性

规范关联交易,避免同业竞争。发行人应当具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即:资产完整、人员独立、财务独立、机构独立、业务独立。影响独立性的主要因素是存在同业竞争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同业竞争是指上市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所控制的企业所从事的业务相同或近似,双方构成或可能构成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关系。目前属于不能触碰的“红线”,必须在上市前予以解决,解决方式一般是控股股东将相关业务授予发行人或无关联第三方或兼并,原则是保持资产的产供销完整性。关联交易是企业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公司运作中经常出现的而又易于发生不公平结果的交易。发行人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应减少和避免,不能避免的情况应履行相应的程序,保证交易价格公允。

3.规范运作

规范运作是证监会规范性文件的要求,也是公司治理的必然要求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民营企业一般内部结构简单,呈原始状态,职能部门相对缺失,这种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会导致信息披露不及时或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此外,民营企业产权单一,基本上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突出表现在实际控制权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未分离、家长式管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大股东之间的关联度强等。这种家族式管理容易导致投资的随意性,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民营企业应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转变理念,以法制代替人治,培育企业文化,建立由“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章建制,包括三会运作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以强化公司治理,规范运作。

4.财务会计核算规范、指标优良

发行人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是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最核心的判断依据。中国证监会于2013年1月8日对在审IPO企业发出《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后,启动了“IPO在审企业2012年度财务专项检查”,实际上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向在审阶段的延伸。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林瑾表示,财报所披露的信息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此次对拟上市企业进行的财报专项检查工作,充分显示了管理层对财报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视,其主要目的正是为了打击和限制财务报表造假问题。“财务报告无虚假记载”,这是作为公众公司的基本要求。作为IPO企业,首先要规范运作,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客观;其次要科学分析企业财务状况,通过合并、分立等改制重组方式优化企业财务指标,原则是合法、真实、不粉饰。

5.募投项目合理稳健

在2011年否决原因中,因为募投项目设计不合理而被否决的企业有很大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募投项目的产能消化和市场前景不明朗导致对于发行人未来持续盈利能力的判断存在不确定性。募投项目是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的需要,设计募投项目时要坚持两大原则,即符合国家基本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专业化的主营方向。

(三)申请发行阶段

披露规范、完善治理、持续发展申请发行阶段主要是接受保荐人上市辅导工作,包括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三会”机构和运作制度,完善财务、内控体系;二是配合保荐人完成尽职调查及起草全套发行上市申报材料。该阶段IPO工作的困境主要来源于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原则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信息披露是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促进市场理性投资、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良好的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规范内容之一,也是民营企业的弱项。首先,曾经的运营不规范让民营企业不愿对外进行信息披露,其次粗放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让民营企业的披露缺少制度和数据的支持。2002年9月,香港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欧亚农业因未及时披露敏感信息遭香港证监会停牌,引发了从主板到创业板的民营企业股的小型股灾。“欧亚农业”事件是漠视信息披露导致严重后果的典型,使内地民营企业赴港上市受阻。解决信息披露质量导致的信任危机的根本在于公司首先要认识到履行诚信义务,是其取信于投资者、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保证。企业应该为自身信息质量负责,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合理科学使用募集资金等方面加强诚信建设,以严谨的态度和合理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披露,一旦出现相关公司信息披露问题时,以危机意识做出迅速决策与反应,促进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完善治理,持续发展。

二、结束语

IPO融资是许多民营企业家的光荣与梦想。上市是重大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战略、治理结构和股权分配等重大问题。要知己知彼,充分评估,谨慎决策,以规范促发展。通过IPO走向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让IPO真正成为民营企业的转折点,成功的助推器。

作者:彭桂英单位: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民营企业论文:民营企业党建论文

1在民营企业中进行党建创新的主要意义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较为显著的发展,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现如今的民营企业已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已经是推动当地发展的基础性力量。近几年,我国的各级党委、党组织,都开始重视民营企业中的党建工作,将党覆盖在企业工作以及企业组织上,发挥出党的先进带头作用,但是,在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存在相应的难题。根据调查,部分民营企业中的党务工作者,自身的思想觉悟并不高,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党建工作的真正含义,甚至很多人认为党建工作就是简简单单的“建党”工作,导致一些工作在开展时有名无实,无法发挥出作用。还有一些企业,他们认为在企业内部搞党建工作,就是党组织在一味地发展党员,这种错误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中的党建工作发展,更不用说党建工作的创新。事实上,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党建创新工作都是必须要认真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往往一些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民营企业,他们会高度重视党建工作,都会有一个起到指导、教育作用的党组织部门,对企业进行领导、指挥,这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特点之一。党建创新工作能够为民营企业指明方向,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因此,我国所有的民营企业都要积极地开展党建创新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找寻切入点,凭借踏实肯干的精神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党建发展、企业发展的双料共赢。

2推进民营企业进行党建创新工作的主要方式

2.1重新确立服务管理理念,重点突出服务意识

民营企业在发展时,无论是生产管理还是制度确立都与国有企业有着很大差别,因此,在民营企业中要想成功推进党建创新工作的发展脚步,就必须要确立起服务、促进、教育、引导的综合性管理理念。根据这一理念要求,在民营企业中需要正确处理党组织的管理作用,并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发展的同时还要找到切入点与着力点,争取形成长足有效的发展机制。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企业需要将重点放在服务上,凸显出民营企业的服务理念。

2.2跟随党组织的脚步,保证经济建设的稳定性

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因此要树立党领导企业,党领导经济的党建创新理念,让党组织为党建工作提供发展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不断有民营企业涌现出来,随之而来的却是空白点的产生。在非公有制的民营企业中,建立起党组织能够及时得到组织的帮助与支持,享受到党给予的温暖。因此,民营企业要避免党建空白的出现,让经济增长与党建创新工作共同发展,防止党建工作的停滞不前。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必须要将党建创新当作基础所在,这也是保证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关键点,只有明确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迅速、稳定。

2.3党建创新工作的开展

需要扬长避短民营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趋利目标更为明确,因此必须要扬长避短地开展党建工作。党组织的活动发展必须要同企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在方向上保证正确性。党组织部门需要帮助工作者提高工作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党员同志必须要以身作则,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企业与工作者之间建立起感情桥梁,实现党企共同进步。

2.4做好经济能人,发挥政治能人的先进作用

党员树立起先进理念是党建创新的重要思路,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党组织在建设上、在活动上的先进性、领导性。尤其是民营企业,企业的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党员同志要发挥出政治领导作用,不断更新政治理念,无论是技术还是思想都要保证与时俱进,发挥出政治能人的作用。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必须要充当经济能人的角色,发挥出经济指导作用,从而满足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

2.5创新党建形式内容,提高组织活动效能

在党建创新中,创新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是党组织部门提高吸引力、执行力、发展力的主要方式,更是发挥领导作用、体现活动效能的基础载体。由此看出,创新党建的形式与内容对民营企业来讲至关重要。以广州某民营企业为例:该企业的党组织部门坚持以“服务大众、促进增长、引领时代、监督管理”为指导思想,大胆创新,坚持实现“三个结合”,分别是,有效性结合现实性、党组织生活结合企业中心工作、党组织活动结合党员同志自身的生活、工作活动。这样能够充分地将党组织和企业连接起来,融为一体。除此之外,企业将自身面临的新形势、工作时产生的新理念、转型时制定的新思路以及各类法律法规、党员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当作是党建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从而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围绕企业服务理念、提高社会责任感、保证党员同志自身的先进性,由此开展活动能够增强吸引力,体现活动效能。在形式上,以“小型、业余、务实”为原则,以“实效、正规、长久”为目标;在时间上,要保证工作时间结合业务时间、大块时间结合小块时间,保证时间的充分利用;在空间上,要保证企业内部发展同企业外部集合,实现一体化、综合化提高。该企业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建工作的有效性,还针对经济工作的实质变化,变化党建工作的思路方法,开展灵活多样、与经济发展挂钩的党建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创新,该企业已经获得相当可观的工作成效,极大地提高党组织在企业中的覆盖率,组织组建率从之前的32%已经提高到了99%,由此看出,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定会同党建工作融为一体,实现党企的政治共赢、经济共利。

3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对如何推进民营企业党建创新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民营企业在进行党建创新时,需要对此课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改善基层建设。从大局出发,党建创新工作有助于民营企业提高思想性、制度性,对企业文化的发展起到保障、示范等作用。同时还能够创新企业文化精神,促进职工的价值观转变,更为有效地发挥出党组织的凝聚力。相信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会紧随党的脚步,实现党建创新,为社会、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沈阿二单位:浙江湖州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论文: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一、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依据

国有企业改革始于1984年,但当时的改革只定位在承包经营责任制上。1997年朱镕基总理上台后,提出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政策性地关闭有困难的企业,但仍未明确提出民营企业参与到国企改革当中去。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标志着国企改革迈向新的阶段,2010年5月,为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更好地参与国企改革,国务院通过并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民企参与国企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同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再次通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要求各部委负责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重组。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和民企参与国企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保障。2013年,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为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法律依据。

二、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选择

1、兼并收购

这种形式多为实力较强、资金比较雄厚的民企所采用,同时也是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最多的一种形式。民营企业一般通过协议转让和市场拍卖等方式取得所需国有企业的产权。通过产权联合获得更多更强对生产要素的支配权,发挥在市场、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的优势。此外,高效灵活的机制与国企嫁接,使其人才、技术、厂房、设备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民营企业也能实现低成本扩张。民企凭借较强的资金、驾驭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兼并收购国企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发展所需的新机制、新体制。能较快获得良好发展,原国企的优势得到较有效发挥,民企也实现了较低成本的扩张。

2、承包或委托经营

是指国有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难以支撑时,通过合同或契约将经营权交由有实力的民企管理,明确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对国企来说,这种方式转换了机制,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民企来说,这种形式投资少,风险低,并能利用国有企业的平台和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实现企业扩张。

3、投资参股

这是民营企业开始进入一些垄断性行业、实行投资多元化战略采取的一种形式。这种方式多以国家控制、垄断性的国企,或者是“门槛较高”的,对其它企业群体有一定限制进入的国企,如金融业、自然资源、垄断业、高科技领域等。进入这类国企的民企多为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努力在寻找使资本升值的行业和领域,又有一定运营经验和能力的民企。随着国家对民营企业投资领域的放宽,相信民营企业投资参股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垄断领域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4、租赁

这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组改造的主要形式之一。中小型民营企业租赁国企闲置的厂房、设备,盘活国有资产,发挥生产效益。初创或规模较小的企业,常常采取这种形式,既简单快捷,又省时省钱。而对国企来说,实现了国有资产增值,对双方均有利,而风险却很小。这在民营经济实力相对不强的地区,是一种比较现实和有效的形式。

作者:黄雷何姣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民营企业论文:民营企业文化论文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产品层竞争,包括以产品和质量、成本控制能力为代表的企业生产水平、企业服务水平、以企业研发和营销能力为代表的市场适应能力;第二层是制度层竞争,包括企业环境优劣、企业资源厚薄、经营机制的优化程度、品牌策略及制度等;第三层是核心层,包括企业理念和企业价值观为内容的企业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其中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企业显现旺盛生命力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2.有效增强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企业的粘合剂。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激励士气,使人奋发进取,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还可以使员工自觉认同和遵守企业的价值理念,实现企业与员工的融合,员工的成长同企业的发展同步,员工对企业更具有信赖感和责任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一些企业已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进入再次创业阶段,一次创业靠机遇和个人素质,二次创业则要靠团队奋斗。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聚力的源泉,通过推行企业文化让全体员工达成共识,增强企业高层与基层员工相互理解和沟通,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塑造企业品牌和形象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且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企业必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员工就会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提供给消费者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良的售后服务,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企业形象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外化形式,是人们可视的可感觉的“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通过品牌形象,使顾客在产品体验中熟悉企业,认同企业。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深厚的企业,企业的知名度和顾客忠诚度就愈高,企业的整体业绩就会上升。

二、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制约因素分析

近年来,浙江省民营企业形成了丰富多样、体现创业创新精神、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不少民营企业在企业发展实践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以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内容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变成全体职工共同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对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民营企业通过文化建设,实施名牌战略,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在参与市场竞争中赢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和好感;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企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扬弃,在企业文化上进行更新和深化,力求用崭新的中小企业意识来培育职工;一些新兴的高技术中小企业,针对知识密集、知识分子密集的企业特点,普遍把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视为中小企业的灵魂和生命。近段时间通过走访调查多家民营企业,我们感到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企业文化的构建缺乏特色,把企业文化理念分解、细化为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行为规范的企业不多,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融入到标准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建设中的企业更是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企业文化存在认识误区

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仅局限在口号、标语等形象文化上,只是找一些华丽动听的词汇,给企业贴上几个标签,搞几条朗朗上口的口号;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深,将企业文化口号化,立足于硬性规定、钢性管理,强调贡献,淡化关心,缺乏理性和人性化,难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达不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一些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企业文化活动或等同于企业形象工程,如搞一次读书活动,一次文艺演出,或在电视上频频亮相,只注重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忽视企业文化的内涵;一些企业经营者不介入、不重视,没有把企业文化战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的整体战略中,没有专项经费投入,企业经营理念涉及企业使命、宗旨和目标等内容的规定力度远远不够。

2.企业精神塑造缺乏个性

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价值理念是在长期经营中自发积累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零碎而不稳定;有的企业虽然提出了经营理念、经营使命、经营价值观等内容,但往往带有较明显的模仿性,盲目照搬照抄,结合自己的特色进行创新不够,造成内容上空洞化,表述上的趋同化;一些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涵,与企业经营管理联系不紧,企业精神既没有突出本企业鲜明的文化个性,也没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实效性不强。

3.不同程度存在家族化色彩

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传统家族制管理阶段,企业文化中企业家个人意志烙印明显,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老板的文化。老板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初级阶段,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其价值观往往表现为家长意志。受企业主个人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家长制集权管理导致企业在发展中缺乏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家族力量对企业领导权的垄断,导致企业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团体。如用人制度是唯亲是举而不是唯才是举,强化人情,聘用亲友。在企业发展决策上难于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有时不顾客观规律,盲目扩张,最后导致“激进后遗症”。

4.存在信用和责任缺失现象

一些企业守法意识不强,责任和诚信意识缺失,贪图短期利润而几乎不顾及顾客健康与生命,甚至贻害子孙;一些企业管理政策和企业文化相脱节,管理政策往往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要求不一致,造成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轻于承诺、耽于信守”,无信失信,不履行对职工的承诺,伤害了职工的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

5.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

许多民营企业为忙于生计,不被残酷的市场所淘汰,更多地考虑企业当前所处的位置和现状,忙于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对于相对注重长远利益的战略无暇顾及;一些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缺失,企业管理不规范,企业品牌和形象缺乏有效塑造;有些企业没有把企业创业初期的老板文化提升为企业家文化,沉迷于创业初期的“爱拼才会赢”,忽视在全企业范围很好地文化宣导、提升与继承,没有广泛的凝聚力与感染力,出现了“文化断层”。

三、推进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数量多而规模小、发展快而后劲不足、平均寿命短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企业经营者缺乏企业管理意识,没有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忽视企业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因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民营企业价值观,重点培育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诚信为本的经营准则,创业创新的精神追求,合作共赢的发展指向。企业精神的提炼、企业发展理念的构筑、企业价值取向的确立是企业文化的实质内容,在对自身发展历程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请有关专家帮助和指导,发动全体员工共同讨论,注重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国内外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挖掘整理本企业长期形成的宝贵文化资源,并进行提炼和加工,使之得到提升。

2.提升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Werhane在研究了亚洲和新西兰的企业时强调企业家道德品质是决定企业文化的关键因素。企业家有没有文化战略眼光,能否引导和创造文化,推动企业文化的构建、强化和变革,是民营企业能否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重视企业家文化素质修炼和价值观培养。一是企业家要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由单一追求利润转变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企业家,做民族振兴的推动者;二是企业家要把自己塑造成为真正的具有渊博知识、辨证思维、敏锐洞察力的企业家,推动企业文化的构建、强化和变革,将自己成功的经验融入职业化团队管理,形成自己风格的管理文化;三是企业家加快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强做精做优企业,做敢为人先的开拓者。

3.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展开竞争。民营企业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汲取浙江商业文化积累的丰富营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结合企业特色优势,进行合理的扬弃和大胆的创新,突出企业文化的个性和可操作性,以企业文化的创新,带动职业价值理念的创新,进而推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要围绕企业的产品特性、品牌特性、发展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善于挖掘真正属于自己、精华而有特色的东西,充分体现出具体鲜明的时代特点,显示出个性的企业文化。

4.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卓越的企业总是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借企业文化的力量强化企业经营过程中劳动者生产力这一要素的协调管理工作,使企业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家要善待员工,重视员工的思想情感以及合理要求,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实施“人本管理”,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会极大地提高,并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效能。企业文化和个人发展融合在一起,淡化家族观念,广纳天下贤才,让有能力的人来经营和管理企业,以保证每位劳动者个性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联想集团让产品开发者上主席台介绍产品,担任形象代表。给每个员工都压上略重于现有能力的担子,并经常性地变换工种,让最好的工人来搞技术,让最差的技术人员去当车间工人,打破界限,能上能下,最大程度发挥每一个员工的潜能,实现人尽其才。

5.强化企业品牌文化塑造

企业文化是品牌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品牌之所以生生不息,被人们所信赖所忠诚所热爱,是因为品牌有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蕴含着鲜明的文化个性,流传着感人的文化传说,不断满足着顾客对它的文化诉求和某种情感需要。因此民营企业要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坚持面向市场做文化,强化竞争理念、顾客理念、创新理念、诚信理念、环保理念、社会责任理念、双赢理念等,增大企业文化的市场公信度和辐射力;其次要着眼文化做品牌,突出品牌的核心价值,把企业文化中的人本内涵及独特的审美倾向等注入品牌的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当中,增加品牌的文化含量;三要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的“本土型”文化,员工来自本土,产品销售集中在本区域,品牌源自本土文化,深深保留地方文化印记。

6.推进企业文化可持续观

现代企业文化可持续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坚持低碳理念。因此民营企业在追求效益增长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把商业道德、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将循环经济、绿色GDP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决策,每一个流程和每一个环节,渗透到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让低碳理念深入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坚持低碳和可持续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让低碳理念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

作者:张松岳俞松坤单位:宁波玖隆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