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4 04:54: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课堂配合度高,学习反应快,但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的特点。笔者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阐述,并提出若干想法,以供业内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方法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是学生脱离幼儿教育后接触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学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与性格上都未定性,对于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制力很弱,常常会由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上一门课,讨厌一个教师而抵触一个学科。对于这样的年龄阶段来说,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应与学生建立起紧密而信任的关系,让学生从心里愿意接近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教学课堂进行创意化,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丰富。
一、情景教学法对于提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每个小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又爱动爱闹的,其情绪变化大,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非常明显。“三分钟热度”是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特征,他们会因为一个情绪而开始特别努力地主动学习,也会由于一点教师眼里的小事而开始不爱学习。小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的态度应是全面而细致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心情应全面掌握,在课堂上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开放鼓励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各种天马行空的回答。而情境教学法就是针对于当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设定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性语文教学中以文字和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同。情境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全面展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场景、视频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把课文中的知识“演活”。相比传统意义上单调的讲解与中心思想解读,情境教学法贴近学生心理,强调学生的感官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他们重视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与看法。如果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苛且冷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倾向于“沉默和应付”。如果教师展示给学生的课堂是“生动且活跃”,那么学生也就会表现得“积极和兴奋”。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文字内容的描写非常多,小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还处于积累学习阶段,而其感官上的印象却是最深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就在进行教学引入时,就向学生们提问:自己去过的绿色最多的地方是哪儿?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山、去过的湖边、去过的森林感受全说了出来。接下来,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选择了《阿凡达》里的树屋、九寨沟的山水等各种风景优美的视频片段,并且进行介绍与讲解。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的情绪已经紧跟着视频里的内容而起伏,此时笔者再切入网上所找到的《鸟的天堂》中相关的图片与资料,配上各类的鸟鸣声让学生听。每个片段中还放入一段课文的原话,并且提示学生,待会儿要把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勾选出来。良好的情境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对于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也得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让学生整堂课都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走,而且还让学生在各种感官体验中静思文字之美,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也大大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有效性。
二、情感融入对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语文的教学单位就是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这些课文都是饱含作者情感在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汉语抑扬顿挫的声调特点,带有感情色彩地去带读,把文字之美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投入情感,把呆板枯燥的文字句子用充沛的情感去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教学内容也占了一定比重。对于诗的教学,小学语文阶段并没有对其体裁、几言律诗、平仄等进行要求,而只是让学生进行积累与背诵。针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对于古诗的教学与传统的《千字文》、《三字经》一样,通过不断的诵读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性格特征,强制性地要求其去背去读,只会让学生对其产生“任务式”教学的反感。只有通过情感的带入,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文字之美,情不自禁地去吟咏才是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文字底子还处于积累阶段,自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对诗中的情感引发共鸣,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感受到情感共鸣。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先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了情感铺垫。让学生们想一想除了父母自己最舍不得的人是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说奶奶的,有说同学的,有说邻居小朋友的。接下来笔者再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最舍不得的人今天就要离开你去到很远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嘈杂,慢慢沉默,接下来就开始想自己的情感表达。当笔者挑了几位平时情感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形容了自己此刻的心情。学生的回答中,不舍是主要,但还有祝福,更有期待未来的见面。当情感铺垫到位后,笔者开始介绍诗中的作者与送别人的关系时,学生的情感很快与诗人取得了共鸣。甚至有学生说,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感觉,自己形容不出,但诗人却说出来了。特别是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他特别感同身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真实而针对性强的情境化教学创设,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是全身心的,教师不仅仅应从传统的听说背上去作创新,还应运用图画、音乐、动手等各种感官接触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其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对于知识的理解力。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时刻值得人们去学习,去思考,去探讨。语文这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就是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这一学科可以让学生陶冶情操,受到品德的教育,要学好语文,除了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以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教师在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阅读;感悟;情境
人的生活中离不开阅读,阅读也就是“看”,看报纸,看杂志,看书,这些都是阅读,要想更好地去阅读,那就需要读者用心去阅读,去看,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体会作者的经历,才能让自身受益。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沿用传统的灌输的教学方法,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传达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挥想象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语文阅读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真正地理解文章,这恰恰符合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宗旨。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学会如何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要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通过自身的阅读来解决提出的问题,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以及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自身的想法要给予重视,不能一口否决,要耐心地解释答案本身的问题所在,让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想法,让学生可以真正地融入到阅读中,用感情去阅读,用心去思考,真正地有所感悟。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年纪正是叛逆的年纪,同时也正是好奇的年纪,要想让小学生认真地去阅读,那就需要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够更好地去提高阅读能力,现在的学生接触阅读只是单纯地在语文课上,仅仅局限于课本,阅读面就会变得很窄,阅读的数量也就会很少,思维就会变得比较束缚,这样不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自身的阅读感悟能力,书读得多了,思考得多了,在课堂上就会自然地进行独立的思考。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拼命地让学生学习做题,这些行为都阻碍了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道路,所以,学校针对小学生现状,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该改变现有的策略,除了正常的大纲教学以外还应该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课程,让学生读一些对自身有益的书籍,学校的图书馆也要定期地对学生开放,里面购进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让学生平时可以进行阅读,读后要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对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提高了课堂上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效率。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自发地去阅读也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小学教师讲课方式大部分是把课文的理解内容写在板上然后让学生去抄写去死记硬背,这样学生不仅不会独立思考还会觉得内容相当的枯燥乏味,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也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反感,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有趣性,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对课文讲解的时候,要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不要一味地唱独角戏,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可以结合幻灯片来讲解,让文章的内容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情景交融,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采用场景模拟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文章转变为现实中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演绎这个场景,让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文章中各个角色的真实感情,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语文是一个文雅的学科,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跟随着读者的思绪在写作中的世界里遨游,所以进行语文阅读是一个相当愉快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份快乐,小学生正是一个活跃的年纪,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一点让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在课堂上教师要善用评价,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夸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激发自身更加积极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其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活跃,这种活跃的气氛也会带动其他学生的情绪,从而让整个课堂显得很有活力,让学生们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快乐地思考。
三、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阅读的目的也是为了写作,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以外,还应该培养其写作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从简单的句子练起,把自己阅读的真情实感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写作之前教师要做到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写作,把学生引入文章的情境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其深入地进行思考,在此期间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并且进行评价,同时再提出下一部分要讲解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把自己思考的内容写下来,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让学生养成写随笔的好习惯,每天观察一件事物并且把它记录下来,或者把一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写上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感悟、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心里喜欢上阅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开展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运用适当的方法,让阅读变成一种乐趣,提高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使小学生的阅读过程充满生机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要让学生学习到,如何把一篇文章读出韵律、读出情感、读出内涵,要让学生在读中学习,在读中领悟,进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整理编写的长春版小学语文四言词组韵文二至三年级部分,已在《成才之路》上陆续发表了。此皆多年有效实践之结晶,事半功倍、立竿见影,颇受学生欢迎,可寓学习、教学于愉悦之中。现在将四年级上、下册韵文发表,以资学生复习、理解记忆之用。
上册
(一)曾观沧海,波涛汹涌。荡舟漓江,水平如镜。操纵自如,目不转睛。奇峰罗列,云雾迷蒙。连绵不断,崇山峻岭。雁出云岭,搏击长空。湖水碧绿,色彩明丽。峰峦雄伟,拔地而起。怪石嶙峋,危峰兀立。巍然屹立,刀削斧劈。百态千姿,五颜六色。走马看花,悠然自得。望梅止渴,生机勃勃。惹人喜爱,恋恋不舍。极目远眺,波澜壮阔。刻舟求剑,意马心猿。兴致勃勃,流连忘返。蜿蜒盘旋,形态万千。夜幕降临,大雾弥漫。夜色如墨,默默无言。
(二)浩瀚戈壁,一望无际。高大坚固,雄关屹立。扬鞭跃马,马不停蹄。一马当先,如箭离弦。骏马雄姿,强壮剽悍。振鬃长嘶,渡水登山。毛色如血,马首是瞻。掣断丝缰,一瞬之间。猝然而至,焕发容颜。不知所措,心惊胆寒。螳螂捕蝉,鹬蚌相争。拈轻怕重,掩耳盗铃。一声不吭,酣睡不醒。功败垂成,相依为命。
(三)伯乐相马,马到成功。闻鸡起舞,与众不同。金戈铁马,遥相呼应。千军万马,万马奔腾。武功高强,百发百中。人强马壮,纵马驰骋。浴血拼杀,草偃风从。左拐右拐,无影无踪。急中生智,油然而生。仪态端庄,纹丝不动。老马识途,萧瑟秋风。不慌不忙,沉着从容。满载重负,车水马龙。
(四)万马齐喑,万籁俱寂。纷纷扬扬,景物凄迷。风雪交加,长途奔袭。火龙飞下,惊天动地。远远不及,啸啸搏击。举世无双,深明大义。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完璧归赵,井然有序。
(五)风趣幽默,敞开胸襟。能言善辩,龙马精神。不可开交,密不可分。自叹不如,掉以轻心。指鹿为马,自相矛盾。理屈词穷,山穷水尽。胆大妄为,议论纷纷。狐假虎威,胡言乱语。你推我搡,渔翁得利。灰心丧气,唉声叹气。
(六)尽人皆知,知书达理。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心口如一,一心一意。千虑一失,郑重其事。和颜悦色,善解人意。语重心长,意味深长。能文能武,固国安邦。愚公移山,山高水长。添砖加瓦,金碧辉煌。
下册
(一) 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目不暇接,杳无音信。装腔作势,滥竽充数。画虎类犬,美中不足。南腔北调,鱼目混珠。急不可待,裙袂飞舞。南辕北辙,有利可图。
(二) 天南海北,无奇不有。精美别致,晶莹剔透。左顾右盼,瞻前顾后。闷声不语,思前想后。囊萤映雪,赞不绝口。细嚼慢咽,叶落知秋。发人深思,令人振奋。举止高雅,聚精会神。匠心独运,一刻千金。口齿伶俐,业精于勤。翩翩起舞,鹤立鸡群。
(三)名山古迹,心驰神往。其乐融融,南来北往。隐隐约约,莽莽苍苍。若隐若现,似真似幻。密密层层,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亭亭玉立。翠色欲流,沁人心脾。多彩多姿,光彩四溢。五光十色,心旷神怡。一碧千里,尽收眼底。焕然一新,绿洲戈壁。莽莽昆仑,横空西域。千仞壁立,川流不息。惊涛拍岸,飞花碎玉。百川归海,一泻千里。海市蜃楼,瞬息即逝。波平如镜,鸥翔鳞集。心驰神往,兴奋不已。画中有诗,一览无余。千真万确,月朗星稀。锦绣中华,九州禹迹。钟灵毓秀,拍手称奇。勤劳勇毅,繁衍生息。
(四)英勇无畏,纪律严明。毒刑拷打,血雨腥风。昂首挺胸,气贯长虹。坚忍不拔,虎口余生。大发雷霆,虎啸风生。震耳欲聋,惊天动地。枪林弹雨,前仆后继。由远而近,声东击西。左膀右臂,所向无敌。不辞辛苦,尽心尽意。不由自主,气喘吁吁。画地为牢,画饼充饥。一本正经,不可思议。一反常态,战战兢兢。潸然泪下,泪如泉涌。
【摘 要】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语文的学习是非常的重要。教师主要就是要教会学生从识字到阅读,然后是口语交际与习作,最后是展开综合性的学习。但是,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小学教育的情况就是,课程安排的很紧,学生们学习不积极,使得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会感觉很累。为了探究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为此,笔者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材入手,进行了相关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人教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思考
一、教材内容没有创造力
纵观国内与国外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最大差别在于“创造力”。将这个差别与国内实际教育相联系,就四年级的语文教材而言。语文教材分为了上下册,在每一册的教材中必读的课文大概有32篇。其内容选材上通常都是名人之作,或者是一些文字比较优美的,又或者是其道理意义非常深刻的。不论是哪一种内容教材,在课文开篇的第一页下面对作者的介绍上,竟然在上下册的课文中都有13篇的课文中标注有“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关于这些改动的课文在整本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为40.8%,在改动的这一词上是极为值得人深思的,这些文章到底是名人作家所作,还是由编者进行的改变呢?就拿四年级小册中的内容来看,将第9课中的《巨人的花园》与《自私的巨人》这一名家原著对比,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其改动都是很大的。其原著在内容上更为符合教学的要求,但是将其改写成了《自私的巨人》,这篇文章无论是从人物形象还是情节的发展都已经脱离了剧情,在阅读完了后,给人的是一种面目全非的感觉。
另外,学生对于讲道理或者是介绍型的文章大多都没什么兴趣,更偏向于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等。比如:四年级上册中就有很多关于介绍小动物这些的文章。对于这一现象,不能将学生归结到不学无术,不爱动脑筋的原因上。而是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在选材上的失误,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儿童,如何提高他们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性?首先,就要先引起他们对教材的兴趣。如何才能对教材感兴趣,那就必须得投其所好。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其学习的结果往往都是事半功倍的。如果在文中只是一味的讲解一些大道理,在文中又运用到了多种专业术语。这种乏味的教材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半点吸引力,而且学生对于这些大道理是否能理解,是否看的明白?比如:在四年级下册教材中《黄河是怎么变化的》,对于黄河在变化上的问题,连专家都是十分困扰的。拿这篇文章去教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让学生如何看懂,如何能够理解。在介绍黄河的文章中,不乏有一些运用了童话形式的,为什么不用这些文章呢?一样的宣传黄河,但是这类型的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更有可读性,能让黄河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学习中。
二、教材内容过多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教材而言,其包含的内容过多。一学期通常都为20周,但是如果除开了复习与考试的时间,实际的上课时间大概在18周上下。一般,小学四年级一个周有6节左右的语文课。那么一学期算下来就110课左右。教材一共有8个单元,一个单元大概要花14课。光是教新课就要用去112节课,而一学期的正常上课时间也就110节左右。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复习,于是就导致了赶进度、占技能课以及拖堂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既不能全面的把每章教材的内容讲解完,占技能课、拖堂又会使得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所以,在选择有效的教材的同时还要注意内容上是否能在一学期内教完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有的选材内容看似对的,可是感觉不对。第一、有的文章内容在道理上都是对的,做法也是对的,但是也有针对性的。如果是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那就是不对的。第二、这些教材的内容里的大道理对于儿童而言,能明白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多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而且对于学生而言可读性不强,没有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教材的整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教材的内容上要结合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将每个单元的课文按照专题的形式进行编材,并且围绕相关的专题来开展学习活动。将整个教材融汇贯穿,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编材的时候还应考虑到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的编写,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利用图文对话的模式来引导学生的读和想。
对于语文的教材学习不能仅仅是在课堂上,局限于课本之中。应该将语文的学习融入生活之中,以这样的思想来编写教材,增加教材的开放性。可以在教学中加入学生的生活案例,以及口语交际等。
四、结束语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并不只是要让他们了解一些大道理,更多的是让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中能够去识字,写作,进行口语的交际等。要很好的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的学习、思考,在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有效地进行朗读训练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四年级;朗读教学
小学四年级属于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学习能力、认知水平都在逐步提升,他们渴望接受更多新鲜、美好的东西。朗读有着基本的一些技巧,掌握了朗读技巧,在不断的训练中才能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那么,朗读有哪些可以遵循的基本技巧呢?
一、注重朗读的层次性
按照“词语―句子―段落―全文”文章由基本元素到整体的组成,我把朗读训练分成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以“情”为中心,把这四个阶段联系起来。
1、词语理解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知道学生品味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感情色彩,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基本、重要的途径。我在教学的时候,用“换词”的方法去品味词语。把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开动脑筋,找一些意思相近的词语替换,品味哪个词语更好。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我让学生思考“滑”可不可以换成“游”?通过词语地比较,使学生感受到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用一个“滑”字颇有情趣,与前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才更加突出湖水的静。这样对学生后面的朗读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句子赏析
句子往往能表达相对独立、具体的情感。把握文章中精髓、优美的句子的赏析,有助于指导学生去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
3、段落体验
当学生对文章的局部能正确地理解之后,就要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一个对文章的情感理解。在这一阶段,文章中一些重要的段落的阅读,我利用了不同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1)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的、是对话课文中较为常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手段。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
(2)表演朗读。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
(3)配乐朗读。我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4)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领悟全文
在课堂中我经常启发学生“要把自己当成是文章的作者,文章所写的内容都是你亲眼所见,内心所感。你需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这样你的文章才有价值。”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学生读到“桂林山水的静、清、绿”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图,然后读文章。在这样的朗读训练下,学生会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久而久之,在以后朗读、作文时,就会有真情流露,这才是学生终身所需要的。
二、注重文章核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情感性、形象性等特点,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把握好文章中的这些关键点,回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寻找文章的情感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每位作者的每篇文章都带有一份独特的情感,教师在知道学生进行朗读时,首要抓住文章的情感点,这样才能尽可能准确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朗读文章时才能深情并茂。例如四年级上册《猫》一文,教师先让学生印象中的猫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可爱”、“淘气”,接着让学生在文中了解老舍笔下的猫的样子“性情古怪、淘气可爱”,透露出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这时候再让学生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读出喜爱之情。
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分析。小学课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鲜活的语言,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些学生印象深刻的词语进行有效朗读训练,让学生知晓语言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同时这些词语又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例如“……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这段话中,“没理他、踩着风、朝后院跑”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因为年龄小,面对雪亮的刺刀,敌人以为雨来害怕,不顾一切朝后院跑去,实际上,雨来是为了把敌人引开,保护交通员。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重点词语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生动的任务形象也展现出来了。
学生的朗读成效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西部农村小学,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朗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注重技巧训练,坚持生活化的感情引导,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一点点不断积累经验,最终阅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
摘 要:语文素养是语言学习及运用等综合能力的概括,小学阶段是夯实基础、迁移知识、培养良好习惯、生成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务必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认真分析他们的认知规律,设置符合他们认知发展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将他们打造成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的具有独立个性和完美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发散思维;自主探究
语文素养概括地指以语文综合能力为核心的素养,它涵盖了诸如基础词汇、语言表达、思维逻辑以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初期,也是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初级阶段。所以,一线语文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论说教,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新理念,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设置符合他们认知发展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将他们打造成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的具有独立个性和完美人格的高素质人才。鉴于此,笔者结合近几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对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充分挖掘教材,引导自主品味
教材是我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小学生语文知识毕竟有限,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东拼西凑,也不能狂妄地旁征博引,我们需要立足教材先帮学生夯实薄嫩的基础。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根据该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收集了许多富有语言韵律和美感的名家小文,让学生在品读中体味语文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提升语文素养首先要立足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品味和探索。
譬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雅鲁藏布大峡谷》时,笔者就先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走进那“云遮雾涌”的大峡谷,然后顺着雪山溶水的“涓涓细流”想象着一路优美的自然风景。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好先饱含激情地给学生们师范朗读,让美的旋律激荡在学生的耳边,渲染出美的语言情境。这样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描物达情技巧,让同学们学习和掌握教材中独特的状景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能够运用文中描写景物的优美字词,将教材的知识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提升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二、设置开放问题,牵引思维发散
问题是探索的引擎,知识和技能肇始于问题的驱动与探索。客观地说迁移知识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就要在教学实践中适时抓住学生认知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充满探索兴趣的开放性问题来刺激学生发散思维,进而在问题的驱动下探索、研究,最后达到厚积薄发,阐发创新的境界。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不仅能帮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我就抓住文章的关键点,设计几个开放问题,牵引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深入探索:①看到题目中“桥”这个关键词,我们在阅读之前想象这可能是怎样的一篇文章?②阅读中哪些情境和词句最让你感动?③读完课文,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的“桥”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呢?现在想一想文章用这样的题目合适吗?这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联系上文,牵引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学习与交流,培养了他们发散思维、开拓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完善口语训练,提升表达能力
古人语:学以致用。语言是我们交流的工具,如果没有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那学习语言就丧失了绝大部分功能,尤其针对小学生来说,口语交际更是我们要着重训练的能力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抓住阅读文本的机会,通过朗读和诵记来进行有效的训练。
在学习了人教版四年级《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后,就组织学生展开自主讨论:这封信对你有帮助吗?你妒嫉过别人吗?别人妒嫉过你吗?通过学习柯岩老师的回信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们通过阅读、分析和总结,结合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一时间亦轩亦轾,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养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良好处世习惯。这样的焦点讨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本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对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进行的讨论与研究。总而言之,要想引导小学生积极高效地学习,就必须发散思维、革新理念,努力摒弃传统的字词句识记的单层面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的桎梏,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学生竞相探索知识和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引导学生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自由探索,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山县红椿土家族乡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着较大的转变。课堂教学目标逐渐倾向于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感悟以及课外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是最为重要的教学阶段,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学四年级的语文学习,在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对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是必须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社会源源不绝的发展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从细节着手,更要从小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更是至关重要。在四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这一阶段小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组织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1.四年级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情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改革以往的教学方法,探索更有效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创新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的核心为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以实施素质教育为载体,适应经济时代、知识时代的环境挑战,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的转变、 教学模式的转换和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展现。 小学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极具情感意识、极富想象、极易产生灵感的学科,无论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是从树立学生自我学习意识方面来说,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环境。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课文教学部分,传统教学只重视课文朗诵、课文内容分析、生词讲解等内容。 而运用创新教学,增设课文内容讨论、课文情节表演、课文主题提问等环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质疑课文表达的含义,加强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视。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更提高了整体教学的有效性,一举两得。
2.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创新措施
2.1 转变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四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认知特点,为小学生创造更多的发挥空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小学生爱看的影片,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以此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教学互动,以促进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四年级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在接受别人的鼓励和评价时,能够发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对学习的兴趣就会比较高。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四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2.2 培养四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良好的习惯,其力量是十分巨大且长久的, 良好的习惯将会使人一生受益。 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将其所学知识全部转化成为自身的素养。新时期下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主要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科学性。 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帮助学生自学的一项重要手段,正好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自主性要求相呼应。 在上课之前对将要学的知识进行准备能够帮助学生对新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 从而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 带着目的来听课, 集中精力来听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 这样一来便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3 教学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掌握博大精深的语文学科知识是时代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设备在教学课堂的普及,将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选择更加优秀的模式和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开阔的视野,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很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4 改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听、说、读、写相结合。和小学一、二、三年级相比,四年级的内容相对来说明显加深,学生对不同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听、说、读、写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从而使语文学习成绩得到整体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始教学内容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朗读示范,在朗读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的同时对问题进行思考,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并根据教师朗读的内容回答问题,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一个话题说一段话,让学生通过思考,认真组织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有意义的文章和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或者经典的句子背诵下来,能够帮助学生增加语文知识的积累。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这些要求为起点,教好小学四年级的语文,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四年级在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 只有不断加强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视,才能真正将创新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发挥其优势。
摘 要:立体引学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的语文阅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从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语文阅读,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课文朗读,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立体引学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挥。作为一名四年级语文教师,根据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语文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语文阅读学习,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启发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现状时,教师能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三、指导学生语文阅读,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教会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连接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有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我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关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四、重视学生课文朗读,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课《去年的树》,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与树、树根、大门和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这样学生带着情感去阅读,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五、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写随笔,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和丰富学生视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的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引导的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摘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从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四种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方法,而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以小学四年级语文为例提出培养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四种方法。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一)以疑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强调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的《火烧云》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火烧云的颜色会是怎样?火烧云的形状又会是怎样呢?”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又如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鸟的天堂》一文时,通过阅读课文题目,使学生对“天堂”两个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明白作者两次经过大榕树叶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大榕树的动态美、静态美。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教材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以境引趣。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如对《观潮》《桂林山水》《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
(三)以读生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乌塔》一文时,可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在《乌塔》一文的教学中,可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懂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乌塔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的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火烧云》一文的教学,要让学生围绕火烧云颜色和形状是怎样的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住抓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们要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学生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为止。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们敬爱的总理少年时代的思想抱负这个重点内容的教学。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我们敬爱的总理为什么会有这么远大的抱负?学生通过看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敬爱的总理少年时代那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从我们敬爱的总理少年时代为什么会有这样远大抱负到后来又是如何实现这一远大抱负为线索。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在这国家危难的处头,少年时代的总理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能这样呢?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分组讨论,提问学生:你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当国家处到危难时刻,你又是怎样想的呢?通过教学,不仅对敬爱的总理的爱国热情深受教育,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的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总之,任何的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的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
【摘要】作为刚工作两年多的新教师,小学教育给我的感觉是:上课很赶,孩子很躁,老师很累。教育不是让人增长见识,学习本领吗?这本是快乐的事啊!现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这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能言明的问题。本文笔者试就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仿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做法,求得问题的真解。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思考
周三下午,适逢英国利物浦金斯威小学校长一行来我们钱塘小学访问,中间有一段与全体教师短暂交流的时间。当我用有些蹩脚的英语问她认为中英之间的小学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时,她毫不犹豫地用了一个词回答了我的问题:“creativity(创造力)”。虽不是第一次听这个词,但当这个词语在这样一个场合,在当下中国教改、课改喧嚣尘上之时,从一个英国校长的嘴里直接说出时,我很自然地联系起现实教育的种种,内心禁不住地思考起来。
作为刚工作两年多的新教师,小学教育给我的感觉是:上课很赶,孩子很躁,老师很累。教育不是让人增长见识,学习本领吗?这本是快乐的事啊!可现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这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能言明的问题。以下,我仅就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为着眼点,谈几点感想。
首先,四年级语文,每册有必读课文32篇,所选课文多为名家之作,或文字优美可倾心一读,或道理深刻可为之一悟。但有一点却十分碍眼,在每一课课文开篇第一页下方介绍作者时,上下册课文竟各有十三篇课文赫然标着“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改动”课文占整课文总数的40.7%。语文到底是名家名作荟萃,还是编者改编故事集呢?有时真替人教社担心,万一要是行文作者较起真来,真不知人教社会惹来多少文字官司。以上册第9课《巨人的花园》为例:对照《巨人的花园》和原著《自私的巨人》,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景物场面的描绘,还是情节发展的走向,改动是很大的,较《巨人的花园》而言,原著《自私的巨人》内涵更加博大精深。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对原著进行适度地修剪可以理解,但如果借此大刀阔斧,捉刀相向,对原著进行“面目全非”式的裁减,这就不免令人费解了。就如对《自私的巨人》的改写,一个貌似自私其实心地善良的巨人,被改成了外表任性、内心冷酷的形象,而后又突然“顿悟”,痛改前非,读完之后总不免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
其次,我还发现一个怪现象:比起讲道理、谈理想、介绍型的“大”文章,孩子更愿意学小故事、小动物类(如上册第四单元有关小动物类的文章)的“小”文章;比起正儿八经的必读课文来,孩子更愿意学习园地的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不打紧的“闲杂”文字。是孩子们胸无大志、不愿思考,还是我们的教材没有投其所好,深入他们的内心呢?我想答案无疑是后者。既然小学生是儿童,那么他们的读本就必须是儿童文学,这才是他们所关注,所在乎的,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思。不然就会造成:什么都说了,其实什么也没说的后果。如下册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立意很明确,就是告诉读者要有环保意识。行文不仅用了很多的专业术语,全无半点儿童味,阅读提示还列有一问: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且不说孩子能否看懂,有没有兴趣去看明白,治理黄河,这个从古至今都困扰当权者的超大难题,要是写书都能写出几百本,一个乳臭未干、尚未涉世的孩子能提出什么有效建议呢?这是一个既不能深入,更不能浅出的问题。黄河于中华民族而言所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远不止环保一主题。立意可不可以不这么高远,语言能不能儿童化些呢?记得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也有一篇以黄河为题材的课文。该文借用童话形式,赋予黄河以生命的律动,可读性强,这样的黄河才能真正流进孩子的心中和血液中。
再者,全册教材内容过多,老师普遍反映语文课内容过满。以一学期20周(除去半期考和复习等,其实一般只有18周左右)正常授新课为例,一周六节语文课,在理想状态下,整学期下来也就120课时。一个单元平均以13课时为记,共8单元,仅教授新课就需104课时。每个单元仅剩余2课时。那这2个课时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要对每个单元的测评考及订正讲评;每课一练的讲评及二次甚至三次订正……于是,为了完成正常的教学进度,抢占技能课,拖堂延时,追赶进度就成了常事,而这些,对于正常健康的教育而言,损害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我们似乎还应关注教材选材上的功利性,关注小学生存在两套语言系统。依我之见,很多课文是什么都对,什么又都不对;教材的时代性(如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现在都21世纪了,还在谈20世纪,有明显的滞后性);个别有争议性的篇章(如下册第9课《自然之道》,向导如果把小海龟不是抱向大海,而是抱回龟巢的话,不就既救了那只探路的小海龟又能使其他小海龟不会得到错误信号,不破坏自然之道吗?这些都是我班一个孩子所言);每课朗读要求标准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几乎从头到尾每篇课文的朗读要求都是有感情地读课文)。
以上几点,是个人几点粗浅的看法。仿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做法,求得问题的真解。
摘要: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必须明白小学语文课后习题中的内在逻辑,在教学策略上才更能量体裁衣,有的放矢。本文就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后习题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态度亲和化、教学习惯规范化、奖励机制多样化等应对策略,谈谈如何把握语文课后练习的内在逻辑,使课后习题更有利于教师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题;应对策略;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副主任郑宇老师在《课程・教材・教法》发表过一篇论文,在这篇《从课文后练习的编排看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走向》中,郑老师将半个多世纪以来小学语文的课后练习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为:“从2000年开始的课程改革,语文课改的根本点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体验、感悟和积累,强调语文素养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真可谓是一语中的。
纵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后练习题,确实如此。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规律:第一类题是朗读题,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短语:“多读几遍”、“读一读”。第二类题是互动题,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是:“讨论”、“交流”。第三类题是动手题,高频率词汇为“抄下来”、“抄写”,第四类题是感悟题,高频率词汇为“体会”。有时二者兼备,先体会体会,再抄下来;或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至于交替出现的“选做题”、“小练笔”、“资料袋”、“阅读链接”、“综合性学习”,我们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拓宽视野,如“资料袋”与“阅读链接”;一类是培养习惯,“小练笔”注重仿写,“选做题”注重搜集资料。“综合性学习”则是两者兼备,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再动笔落实。
这样的练习编排,其实是相辅相成,用心良苦的。朗读题培养语感,加深认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有利于个人理解。接下来的互动题,让已有个人理解的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互通有无,集思广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经过合作交流的进一步理解,再回头来体会感悟精彩语段,这时所运用的思维在角度上更加多元,在深度上更加递进,在广度上更加自由。有利于学生在讨论交流后,取长补短,巩固更加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在思维上已经有所进步,就要加深印象,巩固战果,于是出现朗读或抄写句段的动笔题。从单人朗读体会―多边互动讨论―重新全新体会感悟―用笔用嘴把句段复习巩固,拓宽视野类的资料无疑有利于加深认识,培养习惯类的练习则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这是一条完整的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练习系统链条,先自己朗读,接着多人交流,然后重新体会,最后巩固拓展。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必须明白小学语文课后习题中精心构造的这样一个内在逻辑,我们在教学策略上就更能量体裁衣,有的放矢。本人就教学策略方面谈四点个人心得。
一、教学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朗读理解
西汉文学家刘向有言:“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简言之就是一句俗话“百闻不如一见”,在书上看文字是一种感受,看见逼真甚至动态的场面又是另一种全新的感受。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教学内容形象化,可以借助图片,flash,视频短片,来加深学生的朗读理解。
比如在教第一课《观潮》时,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找“钱塘江大潮”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从听觉与视觉上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如此一来,再让他们朗读《观潮》的课文语段时,脑中已经有了对应的形象动感画面,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在理解文意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题里的朗读训练乃至要求背诵,都可以在播放视频讲解课文中穿插进行,不必非得死板地讲完课文再一题一题地完成课后练习。当然,在串讲完课文后,再播放一遍视频,然后让学生再读,就是在理解文意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当然是更加科学的一种朗读训练。
二、教学态度亲和化,有利于学生讨论交流
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见自信对于一个人工作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小学生尤为突出。小学教师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树立起孩子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勇于表达,乐于表达,所以教学态度的亲和化非常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重视自己的意见与说法,自己每次的发言都能得到老师的回应、肯定乃至褒扬,那么学生会勇于发言,喜欢发言,这对于练习中的讨论交流题就很有帮助。
明代谚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小学生,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即便有缺点不足,也一定要委婉点出,并及时多加鼓励。亲切和乐的教学氛围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兴趣,让他们畅所欲言,乐于表达。
三、教学习惯规范化,有利于学生持续学习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求得好习惯。”小学生的学习常常有一个问题――学习热情无法持久,经常是三分钟热度。作为小学教师,理应把语文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都规范化,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每节课都要让一部分学生开口表达,或朗读或讨论,让学生逐渐习惯这样的教学活动。定时检查有完成“小练笔”、“选做题”的同学,并加以表扬乃至物质奖励,大力弘扬这种好习惯,起到推广示范作用。其他没有做的同学就会“见贤思齐”,加入争取表扬奖励的队伍中来,这比苦口婆心地警告、督促乃至批评有用得多。及时批评作业,点评优点与不足,让学生及时反省改正。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英国另一个哲学家休谟说:“习惯是人生的最大指导。”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科学高效地完成学习活动的最大指导。
四、奖励机制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习动力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初的意思是送鱼给一个人,还不如传授他钓鱼的技艺。其实我们可以想到更好的一个方法就是经常地送他味道鲜美的鱼,让他品尝,然后告诉他钓这种鱼的技艺,那么他钓鱼的动力无疑加倍增长,因为他已经尝过这种甜头了。
从长远看,在营造亲切和乐的教学氛围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过程中,还要有多样化的奖励机制,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就是让学生不停地觉得有“鱼”吃。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吃“示范朗读”的鱼,讨论发言讲得特别好的学生吃“大家向他学习”的鱼,抄写特别工整漂亮的学生吃“张贴示范”的鱼,收集资料特别用心的吃“奖励水彩笔”的鱼……只要有一个学生吃到味道鲜美的鱼,旁边的同学就会蠢蠢欲动,就会“心动不如行动”,那么学生在学习“钓鱼”技艺甚至是研究“钓鱼”技艺上就会有源源不竭的动力。长此以往,又加快了养成好习惯的进程。
总之,准确把握语文课后练习的内在逻辑,更有利于教师科学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理应学会管中窥豹,从这一练习系统逻辑中举一反三,更好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这绝不是说以应对练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包含有灵活应对课后练习的教学策略,为人师者,就是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教学策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应对课后练习,让学生学好知识,好学知识。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有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我教学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关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四、重视朗读,读出“其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学《去年的树》,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与树、树根、大门和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当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
五、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写随笔,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和丰富学生视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摘 要: 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小学四年级课内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要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果教师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进行指导,强调朗读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朗读,做到读写结合,使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 四年级 语文 课内阅读 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是被动的,机械的,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地阅读。
作为四年级的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利用课内阅读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阅读。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进行课内阅读。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我每天利用午读时间来指导学生阅读,首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时时刻刻感受到教师在与他们一起阅读。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我觉得就应该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如教学《搭石》第四自然段时,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才相背而行。问:这样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什么?生谈感受。接着问:这种事情是不是经常发生?你从哪里读懂的?二是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观潮》第 3、4 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又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我教学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关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四、重视朗读,读出“其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学《去年的树》,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与树、树根、大门和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当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
五、读写结合,提高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段,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写随笔,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总之,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而且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当前,国家正在实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其改革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改变当前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旨在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阅读是评价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逐渐完善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着重阐述我校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四年级 阅读教学 问题 方法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但是对学习的热情比较高,而且其心理情绪方面较为不稳定,因此必须进行合理的引导与纠正。语文阅读教学在某些方面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同学而言比较沉闷、无趣,难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四年级是小学生的过渡阶段,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概况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认识字的能力、总结文章内容以及阐述思想的能力。小学四年级是小学六年教学阶段中的转折点,关系到今后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情况,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实行教学改革制度,这就需要中小学、高等教育学校共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
二、当前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小学的教学基本情况较城市小学教学基本情况而言差距甚远,这不仅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目前,我校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政府部门虽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逐渐加大,但仍然无法改变当前我校的教学格局。学校内部的教学设施较差,与其他地区的多媒体教学而言,我校目前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工具(黑板、黑板檫以及粉笔),这种教学模式意味着学校的教学效率较差。阅读技能是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当下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小学语文作为一种基础教学,其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形成和以后的继续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教学环境与条件下,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只能够讲授书本中的阅读或者是少部分的课外阅读,这对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消极的影响作用。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因为教学条件受限,使得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与陈旧,相关方面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过分的强调要学生刻苦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传统的教学工具,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这不仅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偏低,学习的热情较低。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频率比较低,一旦遇到教师课堂提问,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与教师进行交流,其余的学生课堂积极性较差,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3.由于农村学生家庭条件较差,较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地区的学生视野比较窄,而且相关方面的表达能力比较弱,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其在学习资源方面的限制性比较大,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教师的教授以及书本知识,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高。不仅如此,农村学生的课余活动尤其少,较城市学生而言,其参加活动与比赛的次数少,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对外交流的机会,这就导致农村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弱,朗读能力差。在这种基础上,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也会随之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逐渐加重,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解决阅读教学问题的相关措施
1.国家政府部门要逐渐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量,积极建设农村学校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质量与科技含量,从而带动教学课堂质量的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及学校应当共同合作,逐渐转变学校内部的教学现状,使其向多媒体教学转变。这样才能够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不仅如此,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加大学生的课外知识学习量。
2.教师也要积极改变阅读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从而提高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法,积极改进与创新,从而有效的吸引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3.学生也要积极转变学习态度,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积极与教师互动,课外多多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为提高阅读能力奠定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抛弃与时代不符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能迈上更高的台阶。
四、结论
小学四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学习阅读技巧与方法的最终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改进。
摘 要: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在探求语文知识路程上的助推器,帮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间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语文学习至关重要。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小学阶段从低年级步入高年级的时期,正处于孩子习惯的定型期,学习习惯将开始逐步固化下来。此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影响。
一、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什么是学习习惯呢?它是指在学习过程、学习生活中,在学习环境的影响下,经教育反复练习形成的,最终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方式。对于一名四年的学生来说,培养适合本年龄阶段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适合四年级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内容
1、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字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尤其是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汉字的书写用法,但还不能够自如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勤于查字典,学会通过字典来学习字词的用法。作为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字典的作用,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问题;教学设计增加查字典的内容,大胆进行家庭作业改革试验;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查字典的良好习惯。
2、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提倡并引导孩子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十分重要。教师可以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查找读音、组词的预习,还可以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标记出不懂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同时老师在检查预习作业的时候,也能够及时地发现哪些字词学生不易掌握,在进入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就能够有所导向,教师有针对性的尽兴教学,学生自然就能够记得更扎实,学的更透彻。
3、养成认真听课,独立思考的习惯。(1)对于四年级学生,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想的习惯,当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此时教师不但要耐心的讲解,同时还要予以适当的鼓励,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学习意识,在课堂上消化掉疑难问题。
(2)对于重难点问题以教师要着重强调,可以提高语调,稍作停顿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
(3)边听边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做笔记是课堂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需要重点记忆或是难以辨析的字词,更应该随时动手记录,反复复习,才能够加深理解。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4)排除课堂干扰因素,在上课之前需要准备好的物品要提前拿出来,整理好,避免在上课过程中翻找物品分散注意力,也对其他同学造成干扰。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当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时,需要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养成独立认真书写作业,及时订正错误的习惯。课堂与家庭作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作用,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还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那么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家庭作业的优质、高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与自觉性。另外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些评价机制的渗透与辅助,通过评比,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做好家庭作业的积极性,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学习。监督学生及时订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也是学生反馈其学习效果的重要渠道,及时订正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回顾、整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5、养成勤动笔、善积累的习惯。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学习是源于生活,同时也实践于生活。这就要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倾听,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多读多背中积累语文材料。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最好让学生准备好笔,以便阅读一边动笔,可以在将精美的词句进行勾画,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批注,以便在下次看到的时候有大致的印象。对于描写的特别优美的词句,可以将其摘抄下来,为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相信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勤动笔、善积累的习惯。
6、养成爱读、多读课外书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多读书,加强课外阅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有效的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课外阅读能够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多做读书笔记,能够将书中的优秀内容变成自己的文学积累,为语文的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强调作用。教师要讲清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其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
2、明确目标。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有巨大的导向性和动力性。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过程就是语文学习习惯与语文特性相融合的过程,并在学习中树立习惯意识,努力克服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要求具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定要有具体要求。首先,这几种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都要具备,缺一不可。其次学生要针对自己的实情来确定一种或几种自己欠缺或不足的习惯来着力培养。第三每一习惯中又都有度的不同差异,学生因人而定。第四学生要有一个具 体可行的达标计划。
4、严格督导。习惯的形成非一夕之功,所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时务必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从一招一式人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开始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出现偏差及时给予指导,直到行为方式固定化。
5、坚持不懈。习惯的培养犹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所以培养习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否则良好的习惯之舟就会搁浅,甚至倒退。
在新课改的要求中,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项最为主要的内容,并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强调了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基础课程的重点学科,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重点学科,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树立正确的语言意识的关键课程。而小学四年级正处于至关重要的阶段,其课外作业的设计,不仅要具备趣味性,并且还要具备多元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完成课外作业的同时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
一、变琐碎为简明,建立多层次的课外作业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体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教学陷入了繁琐的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课文被肢解得七零八散,课外作业表现为繁琐化以及复杂化,其中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习题的繁琐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题量比较大;二是题型比较多。根据笔者对当地小学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完成语文作业的时间为两个小时,另外很多语文题型呈现出越来越古怪的现象,仅仅是句子练习就超过20余种,甚至还出现了按照相应的要求完成句型等难度比较大的题型。
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将繁琐的语文习题转变为简明、多层次的课外作业。首先,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中,需要进一步突出重点,虽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需要将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现,并且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其次,需要改革题型,要保证题意的简明,避免出现怪题以及难题,要让学生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之中。最后,在对四年级学生的课外作业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其整体性有所认识,加强综合训练,减少单项训练,为学生设计具有多层次的课外作业。
二、变机械为灵活,建立多特性的课外作业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中,作业设计过于机械,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机械抄写。很多教师将抄写生字词作为主要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对课文中所学习到的生词抄写几遍,甚至部分教师发现学生将生字抄错,甚至将错字抄写多遍。
二是机械记忆。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教师会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词语含义以及句子的含义,部分教师甚至让学生背诵课文的段落大意以及写作特点。
三是机械理解。四年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比较多,很多语文教师会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含义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并且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
以上的几种模式对学生的思维会产生束缚,对学生理解课文知识产生阻碍。笔者认为,需要变机械为灵活,进一步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让整个课外作业更加具备灵活性、多特性。比如,在设计语文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生字进行巩固,虽然可以进行抄写,但是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利用写作、造句的方式。另外,教师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中心含义进行表述的时候,需要将其方式进行摒弃,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学到的不是毫无价值的结论,而是掌握学习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建立多特性课外作业,才能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变封闭为开放,建立多类型的课外作业
在笔者的调查之中,当前四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得比较封闭,很多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仅仅将其局限于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其课外作业仅仅是抄抄写写的书面训练。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封闭式的课外作业,不仅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割裂,而且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枯燥。针对于此,笔者认为,需要将封闭的课外作业转变为开放型,建立多类型的课外作业。比如,让学生收听广播以及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记录自己最关注的新闻。观看动画片,写短小的童话故事,阅读课外读物,做好读书笔记。这样的课外作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