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类论文

时间:2022-04-25 11:23: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测绘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测绘类论文

测绘论文: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研与实施策略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技术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选择高职院校中实践性很强的测绘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以测绘类专业如何建设实训基地为主要探讨问题,首先对测绘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的意义及作用进行阐述,其次概述了建设实训基地的基本原则,最后就如何建设实训基地提出几点策略。希望以此对高职院校建设测绘类实训基地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职院校;测绘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法

1.高职院校测绘专业建设实训基地之作用

(1)教学实践功能。测绘类专业的教学主要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主要借助书本,在教室内由教师传授完成,而实训教学则需要借助测绘工具,在专业的实训基地中完成。建立教学实训基地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对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并且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较为完整的实际测绘过程。

(2)技术服务功能。实训基地建设完成之后,拥有较为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以及较为优厚的师资,能够真正地与企业产生联系,开展一些测绘专业活动,真正实现产学结合。并且能够克服在课堂上借助书本进行教学的抽象性等不足,切实提高学生掌握技能服务企业、社会的能力。

(3)培训及鉴定功能。高职院校建立实训基地,除了对自己学生进行培训之外,还能够对社会其他需要培训的人员提供培训,并且能够承办国家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和当地人民服务。

2.高职院校测绘专业建设实训基地之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建设测绘专业实训基地之前,要切实考虑在投入使用之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其需要较多的现代化测绘仪器设备,而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测绘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也较快,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则必须要保证测绘仪器的更新换代能够跟上科学进步的脚步。由于高职院校的建设资金是较为有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可以与企业联合建设,共同合作,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科学化原则。在规划建设实训基地之时,要坚持科学化原则。例如,要对仪器或者设备的采购数量、批次、时间等做出科学而细致的规定,确保有计划、科学化地建设实训基地。并且要对实训基地的使用制度、监管制度等进行明文规定,确保其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3.高职院校测绘专业建设实训基地之策略

(1)引进专业型教师人才。要想建设效果明显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必须具备一些具有专业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并且懂得教学方法的教师。这些教师将成为实训基地中最为可贵的人力资源,例如,与实训相关的专业教师、相关工厂的专业师傅、实践教学管理人员等都是实训基地建设所必须要具备的专业型教师人才。

(2)引入先进设备,加大建设投 入。测绘专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测绘器材和设备,学校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在资金投入过程中要注意资金流向问题,切实做到专款专用。除此之外,因为测绘专业仪器较多,更新速度也较快,学校除了在购入仪器设备之时投入资金外,还应在购入之后对其进行及时的维修、更新,等等。

(3)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问题,而且能够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使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更强,使学校课程安排更加合理。就我国当前现实情况来看,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模式较为单一,层次也较低,学校应该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式加以学习借鉴。

(4)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及运营制度。在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使用之后,建设科学可行的管理及运营制度是确保其发挥功能的保障和基础。学校应对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的职责、设备的使用管理、实训活动的开展等制定出详尽的规定,进行科学的管理。例如,实训设备使用应当填写相关表格,并且备案登 记;使用实训实验室要提前预约,合理安排使用时间;仪器归还时要对其进行仔细检查;要定时对仪器设备进行保养维护等。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在建立测绘专业实训基地的时候要充分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考虑,要明确自身的优劣势所在,对优势充分发扬,最大限度地避开劣势,要切实体现实训基地建立后的实用性、专业性、共享性等特点。

(作者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测绘类论文:高职测绘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校企合作教学初探

[摘 要]高职教育要培养比同类本科教育实践动手能力更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在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上下功夫。按照测绘生产项目完成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使学生适应市场、适应社会,切合生产实际,符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作业水平。只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实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念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并希望由此探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新思路、新方法,对我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所益处,为高职测绘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进行大胆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岗位能力 学习过程 工作过程 教学做一体化

“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理论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其实质是通过产学、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

一、该课程校企合作教学现状与问题

1.现状

(1)纸上谈兵的多,实际落实的少。

由于我院工程测量专业师资队伍多数来自刚毕业的大学生,从校门进校门,他们一般是理论有余而实践能力不足,所以,在落实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照本宣科、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现象,而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却未能实现。

(2)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未摆脱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这样的角色仍未彻底改变,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我院校企合作教学项目少之又少,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进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一体化实验室及一体化实习基地这样的场所还需加快建设步伐。

(3)课程的项目教学法、工学结合教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基于此,高职测绘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需要由原来的学科为主的课程结

构,转变为新的技能型课程结构――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实现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实用性、针对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4)“双师型”教师队伍还不能满足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要求。

2.问题

(1)如何按照“项目教学法”编写教材,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参照工程测量岗位职业技能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怎样才能遵循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3)怎样正确认识学生能力形成、发展过程,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突出强调职业性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考核体系

(4)怎样才能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职教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目标,把先进的职教理念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教学改革成果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5)如何体现“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理念?如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设计方案

1.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主导思想:体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突出“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表现为:

(1)理论教学改革思路

1)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

2)侧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公式的应用、技能的熟练掌握,淡化原理分析、公式推导;

3)强调测量精度指标、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执行,达到岗位技能标准化作业要求;

4) 强调观测、计算、绘图、放样、监测五项基本技能,注重知识综合应用;

5) 紧密结合施工现场和现代测量工作岗位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2)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加强实习、实训管理和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并完成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

2)实践教学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法,为今后全面展开项目教学法打基础。

3)增强教师实作演示或情景模拟,突出示范作用,强化现场直观性。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4)积极参加自治区及国家等各级各类测量技能大赛,提高竞技水平,鼓励学生树立“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思想观念,强调“一克经验胜过十吨理论”的技能竞赛理念。

5)贯彻落实中、高级工程测量工培训考证制度,实行“双证制”。

2.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测绘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的总学时为348学时,其中(理论108+课堂实训84+综合实训156),实践教学比例为69%。

(2)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课堂教学以作业完成质量为主要衡量标准;课堂实习以实习过程的规范性、成果质量及数据处理能力为标准;综合实习以团队协作、吃苦精神及个人品质、本人考核成绩、实结、成果质量等为主要标准。突出“测量、计算、绘图、放样、监测”五项工程测量工岗位职业能力基本功训练和掌握。

考核内容:实际操作占60%,理论考试占40%进行考核。

考核评价标准:实践考核,平时的过程考核与集中实习动手能力考核相结合,按照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程测量工(四级)标准要求,严格把关,采用百分制计分办法计分;理论考试,以工程测量课程标准要求的必须和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为重点,进行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同样采用百分制计分办法计分;总评成绩,由两项成绩所占比例求和得到总评成绩,60分以上为及格,70分以上为中等,80分以上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

(3)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一是建立昆都仑、新校区等校内实习基地,作为课程综合实习的主要场所,进行初步的综合能力训练;二是组织学生到各测绘单位集中生产实习,完成测绘生产任务,使学生在充分体验所学知识价值的同时,对作业规范、作业标准、作业方法和流程等产生新的认识,弥补课堂教学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不足,使理论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提炼升华。

三、校企合作教学实施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序化

我们将《工程测量》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工程测量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紧紧围绕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打破传统重点传授理论知识的思维方式,变知识传授主体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以项目为载体,创设工作情景,将项目分解为一个个任务,将技能大赛各项标准和工程测量工(中级)考证的相关知识、技能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本课程分为13个项目,采用递进式编排组织内容,由各种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各项工作任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设计各项目,使各项目环环紧扣,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工程测量岗位职业技能素质培训的有机整体,尽力实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的教学思路。

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工程测量》课程序化后重点突出我校铁路特色,增加城市轨道、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和铁路曲线测设新方法等内容,舍去与铁路专业无关的部分内容,使教材更完善,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实用性。

2.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水平、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建立、完善新型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真正实现“实习――生产一体化”校企合作教学,使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实现共赢。

(1)本次校企合作教学成果

2013年,我院工程测量专业1103、1104班的57名同学和5位教师利用工程测量综合实习时间,参加了河北中色测绘有限公司、内蒙古利丰测绘科技有限公司承接的数字城市外业采集、内业成图、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宅基地调查、建筑物沉降观测等各个项目为期6周的工作实践,为企业完成产值达80多万元,学生及指导教师收入总计达12万多元,为学校节省实习经费开支达3万多元。老师和同学们以吃苦耐劳的创业品质、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各测绘单位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目的。

通过“校企合作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对比,总结出值得推广的教学经验、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成果。

1)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程测量》课程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完成并于2013年4月出版,现正在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我院校企合作教学实践;

2)建立了校企合作教学研究指导委员会;

3)建立、健全、完善“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新型运行机制,确保安全、高效完成校企合作各项生产任务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4)把学习过程转移到测绘生产一线进行,建立“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做中教”,教得自如,学生“在做中学”,学得轻松。同时,使教学环境进入工作环境,真正将实习任务与生产任务对接,实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

(2)应用情况:

1)工学结合模式下《工程测量》课程教材已经应用到我校教学实践中;

2)到企业进行锻炼,提高了我院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职业素养,实现了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学生愿到企业实习、学校放心学生到企业实训的“三赢”。

3)与生产相结合,制定实训教学标准、开发实训项目和编写实习指导书,制定实训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以保证实训基地的优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发挥。

4)我院在制度建设上,有利于“校企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测绘仪器设备资源、测绘人才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我校工程测量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

四、几点建议:

1.要牢固树立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的观念,我院的校企合作机制需要尽快建立、完善;

2.课程改革应注重实用性,取材于实际工程项目,将测量规范和测量职业技能鉴定内容、测量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并突出本校铁路特色;

3.为了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实现工程测量专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50%以上,双证书率达到80%以上,我院应该积极推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作为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4.尽快建立校内、外工程测量实习、实训基地,满足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使学生学习实现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努力实现与生产单位的“零距离”对接,达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的目标。

5. 国家要制定配套的法规体系保障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各级政府要出台鼓励措施,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形成一种法律有规定、政府有措施、学校、企业、学生有要求,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更有吸引力的办学模式,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测绘类论文:陕西省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建设调研报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开设测绘类专业的10所院校进行调研,了解了各院校测绘类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了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建设的建议,对当前各个高职院校的测绘类专业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测绘类专业 技术技能型 专业建设

随着中国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测绘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面对测绘人才需求旺的形势,如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测绘人才是开设测绘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次调研以陕西省开设测绘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为对象,采用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调研方法,了解了各高职院校的测绘类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对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建设提出了建议,对各个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的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一 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陕西省有1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测绘类专业,现将各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汇总如下。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设有交通与测绘学院,开设有工程测量技术、工程测量技术(测绘与地理信息方向)2个测绘类专业,在校生约600人。有专职测量教师15名,外聘教师6人。校内建有测绘综合实训基地,拥有多品牌全站仪、GPS接收机等测量仪器设备。在太白、杨凌建立了3个校外实训基地,与测绘局等企业合作建立了2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2.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学院,2012年开设有工程测量技术1个测绘类专业,在校生200人左右,有专职测量教师4名。校内建有测量实训室3个,拥有电子水准仪、全站仪、GPS接收机等测量仪器。校外建有1个蓝田汤峪测量实习基地。

3.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测绘工程系,开设工程测量技术1个测绘类专业,现有在校生1200人左右,测量专兼职教师40余人。校内建有测绘综合实训基地,有多品牌全站仪、精密水准仪、GPS接收机等,建有控制测量实训场、土木工程施工测量实训场等实训设施。校外建有1个测量实习基地,与中铁等40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4.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系,开设有工程测量与监理1个测绘类专业,现有在校生150余人,专职测量教师4人。校内建有测量实训室,与大地测绘等10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5.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公路工程系,开设工程测量技术1个测绘类专业,现有在校生300人左右,测量专职教师5人。校内建有测量实训室,校外建有1个太白实训基地。

6.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地质测量系,开设工程测量与监理1个测绘类专业,现有在校生240人左右。专职测量教师9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6人。校内建有测量实训基地,设有普通测量实验室、GIS数据处理中心等,拥有全站仪、GPS接收机等测量仪器设备,与西安煤航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7.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开设有工程测量技术1个测绘类专业,共有在校生约100人,专职测量教师4人。校内有建筑测量实训室和测绘实训室,与陕西建筑总公司等80余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8.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设有矿业工程系,2012年开设有矿山测量1个测绘类专业,共有在校生80余人,测量专职教师3人。校内建有矿山测量实训室,拥有陀螺全站仪(1台)、全站仪等测量仪器,与榆林市有色有限公司、杭来湾煤矿等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9.西安科技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西安科技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设有交通工程系,开设有工程测量技术1个测绘类专业,现有在校生200人左右,测量兼职教师4人,校内建有工程测量实训室。

1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建筑工程学院,开设工程测量与监理1个测绘类专业,现有在校生100人左右,测量专职教师4人。校内建有测量综合实训基地,设有导线测量实训场、数字测图实训场、测量软件应用室等,拥有全站仪、二等电子水准仪、GPS接收机等测量仪器设备,与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15个校外实训基地。

二 测绘类专业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的测绘类专业以培养合格的测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三个基本方面,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1.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要有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测绘类人才也是这样。理论课程体系应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以专业技术课为主体来设置。如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构建以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等项目为主体,开设测量学基础、控制测量、数字测图、工程测量、测绘CAD等课程。

测绘类专业人才最基本能力是测、算、绘,必须建立与

理论课程体系相互交融的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要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以技能操作性、技能应用性实训项目为主。针对测绘行业不同岗位的技术,结合理论课程体系,确定实训项目及其内容,制定实训环节或方式,如课内实训、集中实训、现场教学、毕业技能考核、顶岗实习等,并建立考核制度,制定考核标准及评分办法。

2.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训条件是实施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保证,对于培养测绘类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合格技术技能型测绘人才的关键因素。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按照足够、先进、共享的原则,即测量仪器种类和数量足够,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测量仪器先进,与测绘行业现行仪器设备同步,新技术新设备及时可以在教学中使用;资源共享,在满足测绘专业教学的同时,为相关专业的测量基础教学提供公共实训平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校园内建立各种实训场地,如导线测量实训场、水准测量实训场、数字测图实训场、工程放样实训场等,把校园建成一个综合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按照两种模式:(1)学校筹集资金在校外建立一个综合的测量实习基地,基地尽可能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如长安大学太白山实习基地、太原理工大学地学实习基地等;(2)学校与测绘类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的局面。

3.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利于人才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中有许多测绘专业的专职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的测绘生产经验。为了建立一支既专业实践经验又丰富的教师队伍,必须加强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如定期安排教师去测绘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积累生产经验,使其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在培养专职教师的基础上,积极与测绘企业联系,从企业聘请一些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训课程的教学,建设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最终形成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为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测绘类论文:浅谈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摘要】测绘地理信息属于目前发展较快的交叉学科类专业,不断提高该学科本科生的专业英语读写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测绘类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提供一些经验,以供探讨,旨在共同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GIS;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测绘地理信息是涉及地球表面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制图与可视化的学科。目前该学科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很多新兴技术不断产生,需要从业者能够从英语材料上获取最新技术进展,灵活应用。因此,在该专业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十分必要。笔者所讲授的专业方向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大三上下两个学期。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完通识英语后能够直接转入英语在专业领域的应用阶段,提高英语的综合使用能力;在知识层次上偏重于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摒弃过于晦涩的技术细节。同时,为使地图学专业学生对整个测绘系统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在学科内容上安排了相邻专业通识内容,包括大地测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摄影测量等内容的介绍。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上,课程内容适当深入。

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始终思考的两个问题:(1)如何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2)如何保证学生的持续注意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的经验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控制课堂节奏两个方面来把握,具体介绍如下。

一、课程设置

1授课阶段划分与组织

笔者把每一次课的结构划分为预热阶段、知识回顾、内容讲授、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阶段。其中知识回顾、内容讲授、课堂互动为必选阶段。

1)预热阶段:从学科趣闻轶事,近期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等方面寻找英文原文报道或新闻视频,与同学一起学习交流。材料内容一般与当天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相关性,以起到课程导引目的,同时增加趣味性。重大新闻事件材料往往在上课前几天的备课阶段寻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能够激起学生讨论热情的材料。比如2014年马航失联航班事件涉及到地图、定位、GPS等内容,与本专业内容结合密切,被选入预热阶段的学习材料。

2)知识回顾: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记忆专业术语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重复。因此,我在这门课程中的知识和语言回顾分几个阶段。首先,联系较为紧密的知识讲授完毕后,进入小结性回顾。其次,每周上课时对上周内容进行回顾。最后,第二学期对上学期内容做简单回顾。此外,学科中较为普遍的原理会在课程讲授中进行适时阐述和提问,以深化理解。

3)内容讲授:所有核心概念以及专业词汇都在这个阶段介绍。

4)课堂互动:主要通过课堂问答,学生讨论,临场翻译等形式开展。这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词汇发音,口语表达。此外,由于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左右脑发生转换,可是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为再次集中注意做好准备。

5)多媒体教学:本课程每周课程中都会安排多媒体内容,形式多为视频报告。本学科属于新兴发展的交叉学科,需要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内容学习,通过互联网获得的学科最新发展状况,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此外可训练学生对专业内容的听力能力,通常播放两遍,第一遍获得内容梗概,第二遍抓取细节信息,在关键时刻老师暂停视频,进行讲解。

2灵活调节课堂节奏

控制课堂节奏旨在保证学生有效注意力的持续时长。每周课程通常安排为两节或三节连上,不光老师吃不消,学生高效学习的时间也不能保证。因此,合理调节课堂节奏至关重要。预热阶段往往能够使学生较为轻松的进入到上课状态,课堂互动和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因此通常视学生状态而定。当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注意力涣散时,可转入课堂互动或多媒体教学阶段。这两种手段往往能够激起学生讨论,使大脑重新充电,往往效果不错。

二、与中文课程的协调

非母语教学环境下并不适合从一开始就学习全新的内容,所以在初期笔者将内容锁定在已经学过的专业内容,如果选择与本学期正在进行的课程同步,一般在课程时间安排上比同步课程相对滞后较好。这样有两点好处:(1)学生对于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较为熟悉,只是对相应的英语表述较为陌生,这样能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较快的建立专业术语和现有知识体系的对应关系;(2)通过英语语言对习得专业知识的学习,温故而知新,且英文材料能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知识进行阐述,能够巩固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重视阅读与听力训练

加大语言刺激的输入量,语言输出会变得顺其自然。从笔者的海外留学经历来看,英语口语和写作(语言输出)就是在大量练习中不断积累和逐步成长的。然而,孤立的说和写很难取得实质性进步,一种输出需要对应一种输入,如口语对应听力,写作对应阅读。口语的提升一定是伴随着听力的刺激,当听力刺激达到一定量时,学习者就会想要主动进行口语表达。类似的,写作的提升则依赖大量的阅读输入,在阅读科技文献的时候,尽量选择母语国家作者的文章,内容上适合选择难度适中、具有较广读者群的科技文章,借鉴其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特定表述,固定搭配等,然后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尽量应用学到的用法,使英语写作越来越地道。

四、口语练习中的认知层次与认知支持

在课堂互动环节的问答从认知层次上分为低阶思维技巧(如what,when,where,which问题)和高阶思维技巧(如why,how问题)。后者需要用到更为复杂的语言技巧,认知负荷较大,根据国际同行的经验,应该在课程初期就尽快让学生进入发展高阶思维技巧阶段。当然,老师应该提供一定的认知支持,比如提供学生语言元素,让学生组织因果或逻辑关系。此外,笔者推荐使用概念图来辅助语言组织,概念图能够将所述内容可视化的展现在纸面上,并指明概念间的关系,能够记录非线性语言结构,在讲述时只用对概念图上的关键点进行正常语言组织,能够丰富对一个内容的口语描述。

五、结语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提升学校和学科专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专业英语课程首当其冲。为了提高学生在专业业务方面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十分必要。本文以测绘类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以供相关专业老师讨论,共同进步。

测绘类论文:高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摘 要:对我国部分重点高校的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从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探讨了我国高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双语教学 测绘地理信息专业 问题 对策

实施和研究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深化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历史性新挑战。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国各高校开设双语教学课程[1]。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测绘地理信息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信息专业人才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之一。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我国部分重点院校的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相继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笔者对我国部分重点高校的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从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探讨目前我国高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 正确的目标定位是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

“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双语教学使学习者能达到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2]。调研结果显示,教师与学生均对双语教学目标定位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方面:部分教师认为双语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测绘地理信息专业词汇,并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最终实现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部分教师认为英语教学会影响学生对课程重点的理解,因此需要适当控制英语授课的课时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方面:部分学生认为外语授课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还有部分学生将双语课程与专业英语等同起来,单纯追求专业词汇的掌握量。这些认识偏差的产生,主要是师生没有对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做出正确的理解。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以及我国具体国情的需要,高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提供学生专业外语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更有效的获取专业知识;第二,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力。在这种目标定位指引下,不同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的制定目标定位和开展规划。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教师的外语水平和专业能力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的质量。调研显示,测绘地理信息类双语教学人才极为匮乏,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虽然专业知识功底扎实,但是不能很好的驾驭外语授课。因此,制约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类双语教学的瓶颈是优质双语教师资源的稀缺,当务之急是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语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大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分步骤、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级人才,聘请外籍专业教师来校授课,并对现有的师资进行专业的培养和培训。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选派正在承担双语课程的教师出国访学或研修,提升自身素质和外语水平,并学习国外双语教学的运作模式和方法,最终带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类双语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有效的教学管理是双语教学开展和推广的保障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类双语教学管理模式雷同,缺乏弹性。此外,一些管理规定严格划一,脱离学科教学实际,无法有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和推广。因此,双语教学管理应从测绘地理信息学科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规范且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首先,避免双语教学的简单化和形式化,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进行改革和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达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其次,将双语教学纳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内,合理并科学设置相关课程,保证每学期有一门专业课程使用双语教学,促使双语课程不间断。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和适应能力,由易入难循序渐进,逐步过度到全外语教学。第三,在采用国外先进和经典原版教材之外,对国外教材进行消化和吸收,并积极编写符合我国国情的外文讲义和教材。最后,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上,建立针对测绘地理信息类的指导和评价体系,通过建设示范课程以及专家面上课程跟踪听课等手段,带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类双语教学的推广和深化。

4 结语

我国高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语言环境的缺乏,大部分高校还难以实现纯粹的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测绘地理信息类学生“国际化素质”的提高。只有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共管、监督、和齐抓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以及在学生和教师重视和积极参与下,才能逐步促进测绘地理信息类双语教学的发展,实现双语教学的高层次目标,最终推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类教育与国际接轨,为我国测绘行业的发展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测绘类论文:海底底质分类软件QTC SwathView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当前的海底底质分类技术,详细叙述了海底底质分类软件QTC SwathView的技术原理和一般处理过程,探讨其在海洋测绘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海底底质分类技术 QTC SwathView 应用前景

声纳图像技术为研究海底表面特性和海底底质特性提供了一种十分快捷、有效的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海底声学参数反演、统计特征分类和图像的纹理特征分类。本文主要介绍QTC SwathView。

1.QTC View系统

目前主流的海底底质分类技术主要有美国的ASCS和VBT-Bottom Classifier系统、挪威的多波束系统和TRITON分类软件、加拿大的QTC VIEW系统,以及英国的RoxAnn系统,其中后两套系统目前已应用于商业领域,系统比较成熟,但是基于不同的原理和技术。RoxAnn系统主要基于包含在第1次和第2次回声信号中的能量分析,其系统分类使用E1和E2两个参数,E1反映了海底底质的粗糙度,E2则从两次回波中提取,反应了海底底质的硬度。QTC VIEW系统是采用数字技术获取所有接收的声纳数据,仅对第一次回声信号做分析,利用各种算法推导超过130个特征描述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后提取三个主要的特征参量,然后进行三维聚类分析,从而分离出各声纳波束特征中所包含的海底底质信息。QTC VIEW系统主要包含三个软件:QTC SwathView、QTC Impact和QTC Clams。限于篇幅,本文着重介绍QTC SwathView软件在海洋测绘领域的应用。

2.QTC SwathView软件的技术原理

2.1 计算“小块矩形区域”的全特征向量

QTC SwathView软件可以直接对带有反射散射数据的多波束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QTC SwathView软件利用影像分割法将多波束声纳数据数字化成像,然后对数字影像进行动态补偿,并根据采样频率和船速把影像切割为许多矩形网格,接着利用内部统计算法将这些矩形网格内的多波束反向散射数据计算出超过130组的描述海底底质物理性质的参数,这些描述性参数统称为全特征向量。

2 . 1 . 1常规统计算法

常规的统计算法主要是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因为这两项指标通常被用来反映声阻抗变化和反射界面的粗糙程度,其中均值定义为:

式中,γ为灰度,ρ(γ)为灰度的概率,其中一阶矩为均值,二阶矩为方差,表示图像灰度的分散程度。

2 . 1 . 3能量谱

能量谱是从多分辨率尺度上描述统计特性,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的谱特征参数可以得到描述反向散射强度数据能量谱的特征量。2 . 1 . 4灰度共生矩阵

纹理是对灰度图像特定区域进行有效区分的一个重要参数,基于统计特征的灰度共生矩阵是最常用的纹理分析方法。灰度共生矩阵描述了图像中不同距离上强度的变化,给出了他们之间详细的对比及相关性。通常灰度共生矩阵是由振幅量化的反向散射强度影像的每一个 像素块决定的每一个灰度共生矩阵元素(i,j)的值等于沿 方向间隔为d时,灰度为i和j的像元对出现的频数。灰度共生矩阵的维数依赖于量化单位表示的强度动态变化幅度。方向的标准值和0°,45°,90°,135°。

2 . 1 . 5分型维数

应用在地形地貌建模的分形概念就是二位空间谱分析的一个改进,分形谱有两个参数,其中一个是确定相关长度粗糙度的截止波数,另一个是分形维数。分形维数是对散射和深度变化的分布和结构进行测量的一种灵敏的方法。分形谱的公式为:

对于具有多种底质的海底地貌来说,海底地形可以通过分形结构建立相当简单和恰当的模型,另一方面,通过分形构建的海底地貌模型,估计参数较少,对于海底底质分类的简化是有益的。

2 . 2 海底底质分类的实现

计算出全特征向量之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值Q1,Q2,Q3,统称为Q-values。利用这新组合形成的三个向量值构建三维聚合空间,从而在空间中形成聚合的簇,一个矩形网格的性质分类就是根据计算得出的簇的空间位置来确定的,与之最接近的簇的类型都是相同的,从而实现海底底质分类――得到海底底质声学差异性图。

2 . 3 海底底质分类图的实现

从2.2中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一幅声学差异性图,还需要建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数据库对聚合的簇的底质类型进行分类确定。分类数据库建立的一般过程:在已知的测量区域a上采集一组回声样品数据和底质类型数据,并建立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在整个测量区域内重复该点a的过程,建立一个能够代表该区域所有底质类型的分类数据库。通过对该分类数据库的培训,将海底底质声学差异性图与底质类型建立相关关系,从而得到海底底质分类图。

3.QTC SwathView软件处理多波束数据的一般过程

①数据导入和过滤。将包含有水深和反向散射强度的多波束数据导入软件,对导入的数据进行底跟踪修正和边界修正,删除那些水深数据和反向散射强度显示不正常的数据。②数据整理。设定多波束数据的入射角度,选择那些位于合理有效入射角度区间的数据,一般为3°到65°,对数据进行删除和修正。③数据补偿和矩形网格的生成。通过船速和多波束的发射频率来调整即将生成的矩形区域的大小,同时调整补偿参数,对图像进行动态补偿,并生成矩形区域。④生成声纳图像特征值。系统可以根据矩形网格自动生成全特征向量。⑤生成声学差异性图。通过调整迭代次数、迭代使用的数据量等参数来生成声学差异性图。⑥建立分类数据库。利用已知数据点建立分类数据库。⑦生成海底底质分类图。分类统计声学差异性图上满足分类数据库属性的矩形网格个数,建立对应的统计表,声学差异性图中每一个簇团对应频次最高的即为该簇团的底质性质,从而生成底质分类图。

4.QTC SwathView软件的应用前景探讨

①QTC SwathView软件不仅支持Benthos、Edgetech等公司的旁扫声纳系统,还支持目前主流的所有多波束系统,QTC SwathView软件对于海洋测绘数据的充分利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②从上面的处理过程中可以看到,除去数据过滤过程需要较多的人工介入外,其余过程基本由电脑完成,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对较为常见的测量数据加以简单利用分析,得到海底底质分类的原始数据,再加以现场采样的统计分析,即可迅速得到海底底质分类的结果,该软件已在世界上多处地点得到实施和验证,具备简单、快速、有效的特点。③在目标区域内的海底底质情况较为简单且区分度明显时,结果更为明显,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混合型海底底质时,由于区分度很小,会造成分类数量较大,则要求区域内的采样数量会陡增,增加现场海底采样的工作强度,同时延长了系统迭代运算的时间。④QTC SwathView软件所采用的技术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一种统计学上的最大概率匹配,主成分分析后形成的三个新变量所代表的物理学含义仍然未明,利用这三个变量形成的空间位置分布图中的聚合簇的个数仍然具有主观性,不能完全符合并且完美解释沉积物的分类体系,因此,在应用上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⑤由于海底底质性质的多样性,理论上的海底参数反演方法依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声纳波束所携带的反射信息能否完整、真实反应海底底质状况仍需要技术突破,所以依赖于统计分析方法的QTC SwathView软件依然是当前技术途径的最优选择。目前国内尚未有应用该软件进行大范围的海底底质调查的工程项目实施,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该技术会逐步推向应用,同时,该软件所指出的技术路线――建立声学物理理论模型、数据资料可视化预处理、特征提取、样本训练、底质分类――仍然值得学习。

测绘类论文: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法与探索

摘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测绘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本文重点探讨在如今的职业教育领域如何加强测绘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实训基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强化测绘专业毕业生的综合测绘技术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测绘类专业的教学工作。

0 引言

测绘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测绘专业毕业生适应测绘工作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训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实训环节教学主要依赖于实训基地的条件及实训环节教学的细节。测绘工程各主干课的教学安排中,教学实习占有教学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这三个方面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2]。

1 测绘类专业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1.1 校内测绘实践教学功能 测绘专业实训基地主要解决测绘类及相关专业的测绘类课程的实训环节教学。实训环节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能体现测绘工作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也能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测绘工作过程,在锻炼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1.2 对外测绘技术服务功能 利用测绘实训基地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仪器设备,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测绘类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展测绘展业技术应用和项目合作,努力实现产学结合。将测绘技术服务与测绘类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实习效果,克服模拟实践环节教学的一些不足,同时也能提高实训基地指导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1.3 对外测绘技术培训功能 测绘实训基地除了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外,还应开展对各地区基层的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测绘技能培训。培训对象:各基层水利站、水文站、土地所等。

1.4 测绘职业技能鉴定功能 目前国家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对上岗证、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越来越重视。测绘实训基地利用其技术、设备和场地,可向当地人社部门或劳动部门申请设立测绘职业技能鉴定站或鉴定所,从而开展校内学生及校外相关单位测绘技术人员的测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社会。

2 测绘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2.1 科学规范化原则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类仪器出现升级换代快的特点,因此学校在规划设备数量及购置计划时,应分批次、分缓急、分步骤地科学地制定实训基地设备采购,科学地利用现有设备,规范设备使用过程。另外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充分地加强内涵建设,在实训管理制度建设、实训环节各种资料收集、实训科目素材积累、实训考核方法研究、实训质量评价手段探索等方面进行加强,从而保证实训基地在高职测绘专业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测绘类专业实训基地投入通常较大,测绘仪器设备升级换代也较快,要使得高职学校教育跟上测绘技术发展步伐,其投入是相当大的。所以测绘实训基地应该在保证学校常规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寻找机会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承担部分测绘实践项目,通过实训基地自身盈利补充基地设备维护和更新发生的大量的费用,做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产性测绘实训基地。

3 测绘实训基地教学素材建设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各种测量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测量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运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要使测绘实训基地发挥最佳效果,不仅需要在硬件设备上升级换代不断加强,更需要在实训基地各门实训课程的素材积累方面不断努力,这样才能使实训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老师安排实训课程方便快捷、省时高效,学生学习起来素材丰富,流程清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训项目基本内容建设、实训项目教学方案建设、实训环节质量控制方法、实训环节考评指标体系、实训环节考核评价方法等。

4 测绘实训基地管理及运营制度建设

规范化的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方式,实训基地的运作和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4]。

良好的管理和运营制度是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发挥功能的基础,要对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职责、仪器设备使用、实训环节开展等制定规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如下方面:实训设备使用申请制度、实训设备领取登记制度、实训设备用后检查制度、实训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实训室工作人员的职责、测量实训环节基本要求、精密测绘仪器使用要求、测绘仪器管理使用要求、测绘仪器使用方法要求、测绘仪器维护保养要求等。

5 结论

测绘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校内实践教学、技术服务、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其开发性和共享性,增强基地自身造血功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加强其内涵建设,不断丰富各类实践环节课程教学素材,加强教学资料积累;不断完善各类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强化实训基地管理。

测绘类论文:构建测绘本科分类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

摘 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测绘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动力,而制定合理测绘本科培养体系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以“强能力重应用、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适时调整”的原则,不断完善“应用型”和“学术型”的结构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以强化专业基本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建立“学程分段、学业分流的‘5+1+2’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学术型;应用型;课程设置

商丘师范学院是以师范教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科的高等院校。自2006年开始招生测绘本科生,经过几年的建设,实现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其他开办测绘工程的工科院校相比,无论招生还是就业的质量,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提高测绘工程专业的办学质量,提高测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测绘人才,是测绘系测绘专业教学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从国内本科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经验来看,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专业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重要途径之一[1][2]。参照其他高校产学研合作经验,根据学校今年本科培养体系改革的要求,本文提出新的测绘课程设置,实行分类培养课程体系,即“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培养课程体系,以实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良性发展。

一、“分类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测绘课程是一种高度结构化、学科化的知识体系。我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是适应课堂教学需要而制定的,注重知识灌输而不是知识的应用,往往与社会需求人才存在距离,缺乏社会工程经验及科研能力。本科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课程设置应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为目标,满足将来创新研究和测绘工程技术要求。

经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分类培养”,测绘本科“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应该具有更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初步学术研究能力,相对一般测绘本科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和学术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必须根据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遵循加强理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测绘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和学术创新的理念,加强理论课程的优化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和学术性,按照“分类培养”模式对“应用型”和“学术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优化,构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理论教学体系。首先要确定测绘本科专业的若干基础理论核心主干课程平台,然后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应用型”课程和“学术型”课程模块,包括通用基础型、应用技术型、学术创新型、拓展提高型选修课程模块,这种科学的课程体系拓宽了知识面,保证学生知识的多样化、个性化,有利于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力培养不同类别的测绘人才。

加强产学研合作,缩短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的距离,是培养应用型及学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可以为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投入资金,在科技开发、工程问题解决、学术探讨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持,鼓励学生以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课题在科研、创新实践、学术上进行探索[3];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操作上去,努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毕业设计环节,学校可以将现实工程问题、专题等以任务形式下达给学生完成,实现真题真做,提高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4]。

二、建立“分类培养”体系

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分类培养测绘人才要求和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要求,我校以学期为学习段制定测绘工程本科培养体系,具体课程可参照此培养体系设置。

实施“学程分段、学业分流的‘5+1+2’人才分类培养模式”。“5”即前5学期年主要完成通识教育和测绘专业基础教育;“1”即第六学期进行分类培养,即“学术型”和“应用型”方向培养课程;“2”即第七、八学期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进行“应用实践”和“创新培训”拓展选修培训,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健全完善分流培养机制。根据测绘专业性质与学生个性发展、就业需要,对本科学生进行学术型、应用型两类跨学科创新性人才的分类培养。

三、应用型测绘本科培养体系构建

应用型测绘本科人才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产学研合作教学,使得这一要求有了实现的更好平台[3]。在课程安排上,注重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实训课程的结合,以加强基础为主线,以提高测绘工程技术能力为目标,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第六学期培养课程设置中,要以测绘技术应用课程为主,使学生掌握测绘工程技术应用知识基础,如全站仪的应用、测绘软件的应用、GPS测绘技术应用等,为学生第七、八学期的应用实践做好技术储备,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产学合作教育面向生产第一线,测绘本科人才培养紧贴生产实际需要[5]。由于近年来,测绘新技术发展和更新较快,故第六学期培养课程设置不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要具有灵活性,应适应测绘生产企业的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要注意课程知识的全面和关联,要易于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能力和测绘技术灵活应用能力,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特别紧跟测绘技术发展前沿[6],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更有职业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多学、学实、活学、能用。邀请测绘生产单位要参与培养体系的构建和修订,根据校内外实际情况,打造校单位对口的专业测绘人才如桥梁工程测量、地形图测绘、矿山测量等,更突出应用型。

四、学术型测绘本科培养体系构建

创新型测绘本科人才是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教学,使得这一要求有了实现的更好平台,因此,在第六学期进行分类培养构建中,要以“学习创新”为原则,全面注重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安排上,注重专业理论课程与学术研究型课程的结合,以加强理论基础为主线,以提高测绘专业学术研究能力为目标,包括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创新的能力,以解决实际学术问题的能力。

学研合作教育条件下,学术型测绘本科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应以满足学生学术发展为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各高校学术型硕士培养的要求。在学术型培养体系的设计上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选择,提供更多为学术发展而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和相关专业理论课程,紧跟测绘新理论及交叉专业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潜能,充分满足学生学术发展的培养需求,以使学生尽快适应科研创新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依托相关科研机构,加强学校与科研机构或其他硕士培养单位的联系,认真调研科研机构或其他硕士培养单位对人才知识需求,把研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培养适合科研需求的学术型人才。

五、结语

总之,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产学研合作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采用‘5+1+2’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可以培养出与社会接口的专业人才。“学术型”人才通过学术课程培养和学研环节创新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硕士或博士攻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型”人才通过应用实践型课程培养和产学环节应用实训,以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解决测绘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及积累实际工程项目经验,为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测绘类论文:浅谈工程测绘技术的种类及其应用

[摘要]工程测绘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大型的工程数量,而且工程数量还在逐渐增加,这也加大了工程建设中对测绘技术的应用。工程测绘技术可以与人们的经济生活建设紧密相连。本文浅述了几种比较常见的工程测绘技术以及其具体的应用。

[关键词]工程测绘 技术 应用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工程建设也逐渐增多,测绘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工程建设提供比较坚实的保障。比如在公路铁路的建设中,中心线的标定,水坝、桥梁等空间位置的确定等,都需要用到测绘技术。测绘技术是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一个基础,也能够为工程的质量检验提供必要的检测手段。在我们的生活以及经济建设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工程测绘技术。本文浅述了工程测绘技术的种类以及相应的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IS也就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这种技术是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图形以及数据库的技术来对各种地理空间以及相关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一种系统。将测量、地理、计算机技术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融合,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将地球表面的一些事物的空间位置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将其位置进行计算之后直观地显示出来。GIS技术不仅是一种公共的地理定位技术,而且是一种多维结构的反映,能够将地球上十分丰富的地理信息进行展示。在建立各种GIS系统时,需要对原有的地图进行一种数字化的处理,数字化和标准化是GIS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空间的地理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并且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工程测绘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很多工程测绘中,都应用了GIS系统进行相关的地理信息的确定以及分析,比如在铁路建设中,需要对铁路沿线的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掌握以便制定相应的施工计划,GIS系统就能有效地反映在工程施工沿线中各种地理信息状况。

2全球定位技术

全球定位技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程测绘技术,在当前的工程建设中,绝大部分都要用到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制的,具有海、陆、空全方位观测、定位和导航功能的系统,GPS包含空间星座、地面控制以及用户设备三个方面,能够对被测对象进行点、线、面等位置信息的确定。精度高、效益高,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比如军事、民用交通、工程测量、土地利用调查、森林资源调查等。在GPS的基础上又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叫做RTK,即实时动态。这种技术能够对流动站进行一种实时的监控和定位,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其监测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是一种全新的GPS定位测量的方式。RTK技术是在已知点的位置进行GPS接收机的安装,并且对GPS卫星进行相应的观测,将采集到的相关的数据发射出去。流动站不仅要对GPS的卫星进行相应的观测,而且也要接收相应的电台发射的信号,对各种地理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

3遥感技术

在工程建设中,有很多时候不能亲自接触到被研究的物体和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被研究的目标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就必须要通过遥感技术。RS遥感技术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即不直接与被研究的物体和目标进行接触,就能对物体和目标的各种特征信息进行有效掌握的一种的技术。比如电磁波的反射、辐射和发射辐射等,通过这种技术将目标的各种信息进行传递处理之后,人们可以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遥感技术的中的遥感有很多种,比如摄影、陆地、卫星导航等。根据波普性质的不同,遥感技术可以被分为很多种,比如电磁波遥感技术、声学遥感技术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逐渐发展,从最终的可见光到现在的红外以及微波,从单个波段的技术到多个波段的技术等。RS遥感技术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工程建设中,遥感技术主要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相应的信息源,而地理信息系统则可以为遥感技术提供相应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的手段,比如图像的处理。

以上三种技术在工程测绘中是比较常用的几种技术,也被称作是“3S技术”,这三种技术在工程测绘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其中的三个部分进行两两之间的结合或者三者的结合,都可以构建比较强大的技术体系,便于对各种环境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

4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在数字影像和摄影测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主要是运用各种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模式识别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进行测量的一种技术。

从工程测绘的角度而言,摄影测量技术是利用影像进行测量的一种技术,然而从信息科技的角度来看的话,这种技术就是一种利用三维表面模型的重建而进行测量的一科学技术。也就是在一个室内的环境中对外部的三维地面表面模型进行重建,在模型上进行具体的测绘工作。这与传统的摄影测量相比较而言,本质上都是利用摄影进行测量的一种方式,但是与传统的摄影测量相比较而言,却是有十分重大的变革的。当前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中,一般是在空中利用专业化的设备进行航空摄影,并且利用专业的软件进行处理。航空摄影对于各种大面积、大幅度的工程测量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摄影的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影像的匹配,从而建立其一种地面的数字模型,然后利用专业化的软件形成一种数字地图,就可以将工程测绘工作转移到室内。这种工程测绘技术不仅具有很好的精度,而且成本也比较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较小,随着全数字摄影工作站的出现,GPS技术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也逐渐加强,这种摄影测量的技术也在逐步实现现代化和数字化。

5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测绘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比如GIS、GPS、RS技术等,对于工程测绘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上各种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工程测绘中各种技术的应用数字化和现代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使得工程测绘的过程变得更加精确、科学。

测绘类论文:测绘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工程测量专业,探索并成功实践了依托企事业单位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借助企事业的资源优势,深化教学改革,共同培养人才。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在工程测量专业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结合生产实际,感受生产的先验性,学会生产中的技术、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技能水平。

1 现今高职测量教学中的缺陷

工程测量专业本身的专业特点就是:实践性特别突出,特别是随着测量仪器设备及方法的大力推广,只教给学生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常用的仪器设备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因为这当中缺少的重要一环就是学生的生产技能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走出去,通过真正的生产工作,将所学应用到实际,是理论和实践更加有效的结合起来。

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

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必须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根据我国职业教育提倡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必需与够用、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2.1 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起两只教学队伍:一支由本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队伍,承按工程项目中的部分测量任务,由这只队伍带领学生,进行生产任务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完成测量任务;另一支由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的技术员、技术专家和能手组成,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工程建设,由这支队伍知道学生在工作中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2 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课时设计上,以往的高职教学中多采用“2.5+0.5”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了使教学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我校的课程设计开始探索实行“1.5+1+0.5”的培养模式,即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工学交替式的学习,再用一年的时间即正好在一年中的3月至11月中,测量工作较为容易实施的时间段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最后半年中再将学习与实践知识相结合,锻炼综合分析能力。这样,能够适应测量工作的特点,更好的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2.3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学生在入校时,首先进行职业教育,使他们对测量专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课程建设和整合,大量压缩公共基础课,增加专业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在实训地实训交替进行,实现专业课与技能训练一体化,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到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到各个实训单位跟随实训指导教师参与到整个测量工作的过程中,将课本中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最后由实训指导教师给出学生表现的评定。在最后半年中,完成剩余一些选修课程的学习,并且根据自己在实训过程中的体会,完成毕业论文。

3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成果

随着辽宁省“五点一线”战略的提出,丹东市也借此东风,展开了新城区的建设,在此过程中当然也离不开测量工作。在辽宁省环保产业园的建设中,我校承担了产业园的土方量测量工作。在学生完成《工程测量》、《施工技术管理》等专业综合技能及专业拓展课程之后,参与到此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期间,由有工程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多次带领学生到产业园湿地测量土方,准确地测算了厂区内的填方量及山体爆破土方量,将学生在课程中所学的土方测量内容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使学生既能熟练仪器的操作,也了解了生产程序,更能体验到生产中的艰辛。

测量工作分为外业和内业,虽然我院测量教师侧重对学生野外作业能力的培养,但也同样不忽视对学生内业作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适应测量相关的各方面岗位。为使学生的内业作业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我院测量教研室与中冶沈勘有限公司的地理信息中心进行校企合作,将学生所学的《数字测图》课程中的地图数字化内容应用于实际生产,与该公司合作完成了阿富汗部分地区的地图数字化工作,测量专业30余名学生参与实习,圆满完成了该项细致繁杂的工作,完成的高质量的数据得到了合作企业的好评。这也让学生既熟练掌握了CASS软件的使用和常见的问题,也了解了测量内业处理的部分生产程序。

为保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我院专业教师积极联系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单位,先后与中铁十六局、十九局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并组织选派50余名学生参加京沪高铁、哈大客运专线高铁的控制、沉降任务,两项任务均是目前国内设计时速最高(350 kM/h)、技术指标最为严格(限差要求最小)的项目,在实训期间,同学们无论在仪器的使用方面,还是在成果的整理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并得到了相关施工单位领导的一致好评,此次实习两家合作单位还均需为学生们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打分,最终根据实际情况就每一位同学综合表现给出实习考核等级,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4 结语

测量工程专业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经过培养,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吸收到了生产中的营养,也使课程教学改革力度明显加强,教师教学方法明显转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现今高职培养人才的主流趋势,如何更好的完成人才培养,还是任重道远的。

测绘类论文:新形势下测绘档案分类方法的思考和实践

【摘 要】 测绘工作是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测绘生产、基本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重点保存的计算资料、图纸、图表和各种技术文件等资料就是测绘档案。测绘档案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是社会的不断发展,测绘档案的应用范围也更加的广泛。笔者通过对新形势下的测绘档案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测绘档案分类法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测绘档案 分类方法 思考与实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测绘档案从之前的传统实物档案向电子档案的方向发展。档案管理人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研究新的方法和新的模式,进而加强现代测绘档案的管理工作。

1 测绘档案分类和归档工作

首先测绘活动中存在一部分技术性较强的技术总结、验收报告、成果图、展点图、技术设计书和文件材料等测绘资料。这些资料涉及的专业比较广,形成过程也比较的复杂,所记录的介质种类也比较的多。基于以上特点,如果忽略对测绘资料的管理和收集工作,那么就比较容易造成测绘资料的失真与不规范。对生产和管理活动以及测绘科技方面的资料收集是测绘科技归档的基础,对测绘档案的归档、积累、整理和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在将测绘资料归档之前,各个单位要进行分类系统的整理,而且还要对档案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的验收。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参加测绘科研项目验收,进一步的了解项目的情况,明确档案的归类范围、内容的检定和手续的移交。在移交测绘材料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还要注意成果最终版本、移交期限等是否经过了归档份数、整理份数和项目鉴定验收的要求。在进行归档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归档。其次对于通用格式、数据成果形成单位、数据采用标准、管理部门责任和有关涉密资料在利用、保管、运输和销毁等的要求,都需要工作人员按照标准严格执行。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主要包括依法汇交的成果数据副本、基本测绘成果数据、出版发行的产品数据和相关的专用软件与设备参数等。对于需要入馆和上架的测绘资料,管理人员要及时的进行分类、登记、制作检索卡片以及编入档案目录,进而方便今后的查找与上报。对于需要编入档案信息库的数据,档案管理人员要对录入设备有熟练的掌握,进而做好软件的分类归档并对比较重要的信息进行备份保存。

2 内容方面的分类

2.1 按照载体形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测绘档案主要包括全国性测绘档案、地域性测绘档案和专业性的测绘资料。地域性测绘档案和全国性测绘档案都是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进行分级管理和归口负责的制度,并且由各个专业部门按照规定对专业测绘资料进行自行管理。我国对档案的有关规定为测绘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档案编制、归档范围和档案分类等依据。

2.2 根据载体的不同进行分类

图纸档案主要是包括纸质的图表、照片文字说明、卡片、测绘记录和成果成图等,电子档案则是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编辑的测绘档案,并且还需要通过硬盘、磁盘和光盘等进行保存。

2.3 根据记录的内容进行分类

根据所记录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测绘档案分为生产技术档案、仪器设备档案、教学科研档案、测绘管理档案和基本建设档案。

2.4 根据档案的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档案的性质可以将测绘档案分为特业测绘档案、专业测绘档案、基本测绘档案和现势资料测绘档案。另外,常用的测绘档案分类还包括专题分类、作者分类、职能分类、时间分类、区域分类、型号分类、外形分类和项目分类等。

3 加强测绘档案分类管理的重要性

3.1 国土资源的基础资料

目前,我国已经大范围的开展了林业、土地等的详查工作,测绘档案则是不同时期土地资源开发现状的记录。测绘档案能够使组织人员实地的进行调绘,进而准确的反映出土地资源的变迁和利用的现状。

3.2 测绘是经济规划的科学依据

科学的规划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它必须根据能够反映真实情况的测绘资料档案,使布局更加的符合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而达到合理、经济、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一些重点的建设项目在选址、布局设计、线路选择等方面都是以测绘资料为依据,并在考证、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在对测绘档案的充分利用上,科学合理的利用了地理优势。

3.3 能够确保勘定界限的可靠性

我国决定用5年的时间来勘定各个省、市县的界限,进而确定各个行政区的范围。影响勘定界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历史记录等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依靠测绘档案,它对勘界的地图有着详细的记载,为界限的勘定提供了比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3.4 测绘档案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

测绘档案是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的记录,是不同地域进行历史编纂的重要依据。很多记载都对各地的历史进行了直观、具体的描述,这些地形图为以后研究经济、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测绘资料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测绘生产单位在提交测绘资料之前要向上级上交测绘资料的目录或者是副本,进而实行统一的管理,以防测绘档案资料的丢失,确保测绘资料的安全可靠,使其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4 结语

测绘档案管理部门要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完善的档案分类系统,进而提高档案的质量,进一步的规范测绘档案管理。测绘档案不仅是一般的文档资料,而且还涉及到经济、军事和政治等多个方面,所以我们要使测绘档案的分类与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方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测绘类论文:矿业类院校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地图制图》教学大纲修订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其专业设置是高等学校测绘学科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是为了使培养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宽的专业口径,并富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和实践能力。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地面测量、海洋测量、空间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地图编制等方面知识,能在各个测绘领域从事研究、管理、教学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因此,对于矿业类院校测绘工程专业来说,学生除学习测绘工程专业的普适知识之外,重点掌握面向矿业需求的测绘技能。

2011年,本校进行了本科生培养计划的修订,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对教学体系的调整,合并原有的计算机制图类的三门课程为《计算机地图制图》课程,必须对原来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一、教学大纲修订的原则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具有教学指导意义的文件。是组织、指导和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秉承学校“办精、办强、办特色”,打造能源工业精英教育的办学理念,教学大纲的编写与制定要遵循如下原则:

1.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做法是根据本专业设定的矿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两个专业方向,在编程技能方面要求不同,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学生的编程能力要求。

2.学为所用:让教学内容在基础理论传授的基础上,结合实践需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懂、学会,能够学以致用。

3.突出特色:结合行业特色,加强矿图的制图的设计与生成内容。

总之,要从学科设置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定位

本课程开设于本科生第四学期,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测绘基础、地图学等课程。对于计算机地图制图有了初步的认识,接触过借助计算机绘制的图制,但对于计算机是如何绘制出所需的图纸没有认识,这也是本课程需要教授的内容。因此,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意义、发展概况,理解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概念、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地图制图数据获取方法,掌握基本图形的生成算法、图形变换的原理、普通地图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处理算法,典型矿图的设计与生成,了解三维地图模型及基本可视化方法,使学生基本胜任计算机地图制图工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确定

1.绪论: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意义、基本概念、发展概况;计算机地图制图系统、基本原理。

2.计算机地图制图数据获取:计算机地图制图的一般过程;矢量数据获取;栅格数据获取;其他数据获取。

3.基本图形的生成算法:直线生成算法;圆生成算法;椭圆扫描转换中点算法;多边形扫描转换与区域填充算法;字符的生成;开窗算法。

4.图形处理变换:用户坐标到屏幕坐标的变换;二维几何变换;三维图形变换。

5.普通地图矢量数据处理:矢量符号(库)生成,包括点状符号生成、线状符号生成和面状符号生成;等值线生成算法、曲线光滑算法、地图综合算法。

6.普通地图栅格数据处理:栅格数据处理的基本算法;栅格数据处理的宏运算;栅格数据的修涂、边缘特征提取、栅格符号制作、计算多边形面积、距离变换图等。

7.典型矿图的设计与生成:典型矿图的特点、上图元素、设计与生成等。

8.三维地图模型与可视化:实体的表示模型;求交分类;分形造型技术。

四、课程教学模块设置

《计算机地图制图》是一门紧密结合实践的课程,为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理论教学、讨论教学、上机教学、设计教学等四个模块(见图1),各模块主要内容如下:

1.理论教学模块:由课程教学内容组成。

2.讨论教学模块:针对某一个地图元素的不同生成算法,先指导学生查参考文献,总结,然后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地图制图算法多样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参与算法设计的热情。

3.上机教学模块:上机教学以验证性为主,让学生根据给定代码实现计算机制图的底层操作,加强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识,打破动手恐惧,体验编程实现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乐趣。

4.设计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2个案例让学生设计计算机制图方案,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结语

本教学大纲的制定,不仅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而且体现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对本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测绘类论文: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办学中存在的实践教学质量问题,就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反馈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测绘;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0 引言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是“实践操作”特点突出的工程应用型专业,随着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如何构建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类专业在第三批国家教育部高职院校示范建设过程中,探索并成功实践了“学做相融、全真训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区。专业实践教学采取课堂实训、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技能培训与鉴定、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人才培养规律,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一专项技能训练一综合技能训练一职业能力培养”递进式的能力培养。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和运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反馈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 目前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近年来市场对测绘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良好的就业形势促使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竞相开办了测绘类专业,其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测绘类专业教学强调“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突出实践操作训练”,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是在师资短缺、实训设备严重不足、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开办测绘类专业,专业定位模糊,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支撑职业能力的养成,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另外,专业办学缺乏科学可行、规范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及时反馈、跟踪验证和有效的解决措施,结果是“监而无效,控而无法”。

2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构成

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教学管理与运行、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全方位调动与配合。要立足于“能力本位”,准确定位,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才能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测绘职业教育体系。

3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3.1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测绘类专业办学点的专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的测绘生产经验。为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体现高职特色,教育部倡导积极从企业引进生产一线的技术员、技术专家和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但由于测绘行业工作场所不稳定、工作时间不固定、测绘工作任务重、野外作业多等特点,很难从测绘企业生产一线聘请到兼职教师。即便能有幸聘到,也多为临时的“客串”,兼职教师的不确定因素多。而且,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但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学校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教学质量同样得不到保证。

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稳定的实践教学队伍,可分两步走:一是加强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利用寒暑假期安排教师到生产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积累生产经验,使其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加强与测绘行业企业、测绘学会的联系,拓宽信息渠道,聘请身体条件好、已退休的测绘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根据需要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3.2实训条件建设实训条件是实施专业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基础保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坚持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示范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满足多层次、多方位的培养需求,使之成为一个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为培养测绘高技能人才服务。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足够、先进、共享、配套、合作”的原则,即数量足够。能满足所有专业教学的需要;设备先进,与企业现行使用的设备接轨,突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体现先进性;资源共享,在满足主要专业的实训教学同时,为多个专业的测量基础教学提供公共实训平台:设备配套,实训室建设尽可能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i校企合作,合理安排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项目。

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仪器操作和软件操作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实训室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行进行技能训练,使实训室和实训设备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开放实训室也为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平台。测绘类专业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经济贫困。涉及许多信息化测绘技术,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单靠教师课内安排的有限学时是很难掌握的,需要在课外加强操作训练,开放机房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提供良好的条件。

实训室可以从有条件开放过渡到全面开放,利用课内外多种形式实现开放。对于象机房这类实训室,设备单一,管理和维护方便,可先试行定时开放,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聘请计算机操作熟练、有一定的系统维护能力、责任心强的学生进行管理。我校近几年也进行了开放实训室的一些尝试,如在常规测绘仪器数量充足的条件下,将部分仪器集中,在课外时间对学生开放,开放使用的仪器聘请仪器操作熟练、有一定的仪器维护和保养能力、责任心强的学生进行管理。管理仪器的学生在完成常规的仪器保养和维护工作外,还可以兼作仪器操作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训室开放给实训室管理和实践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为了提高开放效果,实训室可建立开放实训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开放对象、开放时间、开放实训室管理规定、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实训室管理办法等,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使开放实训工作能够顺利实施,最终达到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广、覆盖面宽。当然,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开放实训管理制度,设立实训室开放专项基金,加强开放实训的指导,实训室开放才能持续、有效。

3.3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3.1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本专业今后的职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从今后能胜任的对应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使实践教学内容符合实际生产,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与实际生产接轨。对于各门实践课程的开设时段、学

时、课程间的相互链接、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内容组织与实施等需要经过充分地论证,使所构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能够支撑专业核心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养成。

3.3.2开发模块化的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对测量技术的需求,开发学科交叉、横向复合的实训项目,不仅能支撑本专业教学,而且要满足其相关、相近专业或不同专业的需要。对实训项目进行模块、标准和项目菜单化设计,以适应不同专业教学和培训的要求。

我校测绘学院开办有测绘工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三个测绘类专业,承担采矿、地质、道桥、给排水、市政、建筑工程等15个专业的测量学课程。结合这一实际,可开发图根导线布设与施测、四等水准测量、一级导线平面控制网设计与施测、二等水准路线布设与施测、数字地形图测绘、公路选线与放样、建筑施工放样、一井定向、房产测绘、管道测量等多个模块的实训项目,既可支撑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专业和工程测量与监理的测绘技能训练。同时,学校采矿、地质、道桥、给排水、市政、建筑工程等专业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及其对测绘技术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实训模块开展技能训练。

3.3.3制定实践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审查的要求等。

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训、课程综合实习、课程设计、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多种类型。课堂实训是穿插在理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完成,主要突出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是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施行。课程综合实习、课程设计、顶岗实习都是1周以上集中的、单独考核的实践课程。为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须对课程综合实习、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制定教学标准,作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

课程综合实习和课程设计一般采取学生集中教学的方式进行,主要是结合理论课程中所授知识进行专项实践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教学内容明确、单一,教学形式和要求统一。教学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实践课时、实践教学任务和总体设计思路、总体能力要求、工作项目模块,以及各工作任务实训方式、能力要求、执行规范、课时分配和考核标准等。

顶岗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正式上岗之前的最后一次演练。根据学生的就业需要和就业意向,将学生分散到各生产企业,由企业安排专门的工程师进行现场指导,学生所在的岗位不同,实习内容、实习形式和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学标准应结合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对每个职业岗位提出具体的实习目标、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明确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的角色分工、教学方式、考核与评价等。

各门实践课程应按照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制定出一套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考核指标体系,着重考核学生的测、算、绘等能力,兼顾测绘工作必备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等综合素质。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根据考核指标体系所规定的内容逐项考核,既促使学生严格按规范操作仪器,又培养了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3.4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结合实践教学实际,及时修订并完善教学规范与管理制度,包括实习计划、实践教学运作管理规定、经费使用管理规定、实训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管理规定、实践教学学生管理规定、实践教学日志、顶岗实习协议、顶岗实习工作日志、学生到企业的生产经历技术档案、评教信息员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使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精细化,保障实践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通过制度建设,巩固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制度约束和规范师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促成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此基础上,严格执行各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3.5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反馈体系

3.5.1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与管理实践教学要达到预期质量目标,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使实践教学的过程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目标对接。按照实践教学组织实施过程,在准备、实施、考核各阶段,对实习准备、现场指导、教学分析、实结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规范教师的实践教学行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体系。

3.5.2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要体现“能力为本”的教学思路,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从教学文件、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6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要素、内涵与标准以及权重系数的确定,应根据实践课程的实际考核要求以及情况的不同而科学制定。

另外,可建立课程抽孝机制,由学院组建课程考核小组,按一定比例在学期末对各班级学生进行抽查考试,根据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评价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5.3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学相长”的互评制度让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充分发挥其教学主体作用。学生评教有2种方式:一是每学期组织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填写“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表”。内容可包括:实习实训条件、教学组织与管理、实训内容安排、与实际生产对接情况、规范执行情况、教师指导情况、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职业能力提升情况、团队协作与沟通、质量意识提升情况等。二是选聘学生信息员,规范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信息员主要工作职责包括:广泛收集、了解学生对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活动安排等方面的意见,并定期填写“学生信息员反馈意见表”,向教学管理部门反馈,促使教师能够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等。

教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以往我们只注重单向的学生评教工作,所获取的信息仅仅反映了学生单方面的认识和评价,信息不全面、不客观。应加强教师评学工作,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另外,可建立网上评教系统,实现教师、学生网上评教,使评教数据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5.4构建“及时反馈、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反馈与反应系统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形成多渠道反馈并存、持续改进的机制。建立以工作简报、会议、网络实时反馈为主,电子邮箱、电话、QQ工作群等形式为辅的双向反馈通道,一方面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工作动态、学院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及时:另一方面对教学评价、座谈、问卷、检查、听课、网络等渠道获得的教学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快速反应,实行自我调控的质量诊断与预警,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出诊断,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改进和提高Ho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通过学校、学院、教研室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督导小组、学生信息员、学生、任课教师收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并及时进行反馈。在反馈系统中,反馈的信息应及时整理、分类,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送达各教学部门、授课教师和学生,在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前提下。把信息反馈工作落到实处。

4 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测绘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只有把好质量关,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测绘高技能人才。作为测绘类高职院校,应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尽快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改善实训条件.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促使测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测绘类论文: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摘 要: 本文从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实践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从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手段、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成绩的评定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对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搞好测量实践教学做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 非测绘类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1.引言

测量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巩固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1]。我校是一所以土建类为特色的高校,自2002年升本以来,我校的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园林、建筑学、给水与排水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造价和信息与计算机管理等非测绘类专业都开设了《工程测量》这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仪器、新内容不断增加,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证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了测量任课老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我校测绘工程教研室对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2.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实践教学的现状

我校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实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对于非测绘类专业开设工程测量课程来说,由于测量课程不是专业的主干课程,存在着对测量课程教学目的认识的偏差,对于提高测量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一些院系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严重压缩测量实践教学课时,突出表现在对测量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成了测量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2]。而对于非测绘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专业课程模块安排得不尽合理,他们似乎感觉到测量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只不过是限定的选修课程,认为毕业以后不太会用到,是不太重要的,从而更加忽视测量实践,于是,部分学生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态度散漫。针对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实践教学现状,为了提高非测绘专业测量实践教学质量,促进测绘科技广泛应用与测绘学科的快速发展,解决非测绘专业测量学实践改革问题刻不容缓。

3.对非测绘类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对非测绘类的实践教学,我们不能按照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那样进行。非测绘类的实践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其实践教学内容应有所不同。如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给水与排水、工程造价和建设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将从事工程设计、施工或工程监理的工作,尽管他们一般不从事专门的测绘工作,但是在工程规划、施工方案、设计方案的确定等工作中都包含许多测量任务的布置,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根据需要与可能全面衡量,从而提出适当合理的要求[3]。而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特别对路桥方向的学生而言,实践动手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显得更加重要,像路线勘测、施工放样等工作更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就对非测绘类测量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根据不同专业毕业生的不同去向、不同工作岗位,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实践内容方面,都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教学原则,指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案,从而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4.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4.1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储备了必要的实践知识,而且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组织好、安排好测量实验教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4.1.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测量课程压缩,实验课时少,过去不同专业的课间测量实验的内容相同,这样就很难满足不同专业的培养需要。传统的测量实验包括:(1)水准仪的认识;(2)普通水准测量;(3)四等水准测量;(4)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5)经纬仪的认识;(6)水平角测量;(7)竖直角测量与视距量距;(8)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9)三等水准测量;(10)大平板测图;(11)点位的测设;(12)缓和曲线及圆曲线的主点的测设;(13)建筑物的变形观测;(14)缓和曲线及圆曲线的中边桩测设;(15)全站仪的认识和使用等15种实验项目。经过改革,我们将课间实验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的课间实验包括:(1)―(8)个项目,(9)―(15)为选修的实验项目。不同的专业除了要完成8项必修的课间实验外,还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选修2―5项实验,这样既有针对性,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时间安排可以在授课期间,也可以与集中实习联系起来[6]。不同专业的选修实验参考如表1。

4.1.2加强测量实验室建设

我校测绘实践教学中心在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承担着全校10余个专业,近4000名学生的实验任务。借申报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契机,我校加强了测量实验室建设,主要体现在: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使实验室的工作有条不紊。

(2)加强对测量仪器的管理。我校每学年有30多个班级开设了测量课程,测量仪器的使用率很高,除及时做好维修和仪器检校工作以外,还加强仪器的管理和保养,编制了《仪器借用办法》及《仪器使用注意事项》,从而保证学生在使用测量仪器过程中提高了效率。

(3)加强实验室网络建设。我们把测量实验做成动画和录像,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同时我们还开发了网上实验预约系统,学生通过实验预约,提高了仪器的使用效率;学生通过网上答疑,与教师互动,解答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习兴趣。

(4)加强测量实验场地的建设。由于测量实验受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我校在2011年投资兴建一个约500平方米的风雨实验测量实验场地,可以进行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的认识实验,以及水平角测量、垂直角测量等实验,从而提高了测量实验的针对性和实验效率,确保了测量实验的教学质量,为测量实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4.2实习教学的改革

4.2.1实习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

传统的测量实习一直是围绕着大比例尺测图这个中心进行的。当然,测图是测量基本功的一个综合训练,对学生全面了解测图过程,掌握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的操作、测量数据的处理及绘图起着重要的作用[6]。随着社会和各专业发展需要,我们在实习教学内容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之与测绘新技术和专业发展相适应。例如我们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地图应用方面的实习训练,同时对部分专业,如土木工程专业,注重学生测量程序编写的培养;采用全站仪数字化测图方法取代常规的经纬仪测绘地形图的方法,让学生及时掌握现代的数字化测图技术。利用电子地形图的特点,让学生在电子地形图上进行土石方量的计算、库容计算、水淹分析、模拟选线等地形图应用方面的一些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另外,考虑到学生以后可能要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考试,如测量工、造价师、监理师、房产评估师等,我们在实习教学的训练中加强了与这些考试的基本要求紧密相关的一些实践,通过此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

4.2.2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的建设得到重视。为了使实习基地既符合现代测绘生产实际的全过程,又能供多个班级同时作业,遵循节省实习经费的原则,经多方考察、反复论证,2007年末我校在周立波故居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校外工程测量综合实习基地。从踏勘、选点、埋石、造标到全面观测、内业数据处理,经过四个月的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周立波实习基地建成并迅速投入使用,每年该基地可接待超过约1000人的测量实习任务。

在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也加强校内测量实习基地建设。目前我校有朝阳校区实习基地和新校区实习基地两个校内测量实习基地:(1)新校区测量测图基地,用于地形测量的首级控制点有22个,这里保存了较完好的原始地形地貌,自然地物、人工地物丰富多样,该基地的建成为实习内容和范围安排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完全满足地形测量综合实习的要求,可同时供24个组同时进行实习。(2)朝阳校区实习基地,该基地拥有16个二级控制点,可同时供18个组进行控制测量实习和路线测量实习。

除了进行实习基地的建设外,我们还将测量实践的场地移出校园,面向社会。如近年来,我校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了我校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测量队承担的益阳桃花江核电站勘测、G207国道(益阳段)的带状图的测量、永州207国道改线修测、沪昆高铁湖南段的沉降监测项目、包茂高速(益阳段)红线的放样和益阳高新区工业园的土方测量等一批项目,提高了测量实践的真实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实践教学手段的改变

测量实践教学一般采取指导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动手―教师辅导的模式,但由于受到时间、仪器设备的限制,使得很多实验难以开设[5]。通过改革,我们对于一些耗时多、仪器设备投入较大的实验,借助CAI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开展常规实验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学生操作与教师演示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实践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在有限的条件下,将教学实习与工程实践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自己制订方案,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

对于一些学校目前未购置的贵重新设备、新仪器(如测量机器人),我们积极与当地仪器销售商联系,让仪器经销商进校园为学生演示这些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而销售商则在演示仪器的同时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共创双赢的局面。我们还充分利用寒暑假,积极为学生联系相关的实习单位,鼓励学生参与测量方面的工程实践锻炼,为学生的实践打下基础。

4.4实习成绩评定的改革

过去,实习一般是以组为单位,每组4―5人,实习成绩的评定往往是在小组内进行比较、权衡,这样缺乏纵向的、组与组之间的比较。针对实习成绩评定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对实习成绩评定做了修改,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学生,除了关注每个小组的实习成果及个人的实习报告外,指导老师还需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经常与学生交流、探讨,对动手能力强、实习中能提出独特见解的学生,实习成绩应适当给予加分。为此,我们在每组抽取2―3名学生,对实习的基本知识、仪器操作进行考查,以此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另外,对实习成绩的评定制定统一的标准,该标准在成绩评定中经过检验,发现不合理的,及时修改,保证实习成绩的公正。

4.5加强教材建设

现有的非测绘专业测量教材版本众多,随着测绘科技的发展,教材大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加上受教学大纲的束缚,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我校在现有的教材基础上,充分利用校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和《数字测图原理》的优势资源,组织部分老师编著了《建筑工程测量》和《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两部教材,将在年底出版。同时还组织编写了《测量实习指导书》、《测量实习报告》、《非测绘类专业实验指导书》和《非测绘类专业实验报告》等补充教材,充实了教材内容。教材改革,提高了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结语

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还锻炼了青年教师的组织领导能力,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通过教学实习改革,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机会。测量实践教学的改革涉及很多方面,除文中提到的外,实践内容与课时的矛盾,仪器设备的更新与投入不足的矛盾,学生扩招与师资不足的矛盾等问题都要引起重视,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得到学校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需要有关教师的全身心投入,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工程。

测绘类论文:高职高专测绘类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入手,对高职教育的测绘类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通过整合课程结构,构建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的测绘类高等数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从而提高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使之适应专业课教学需要,以实现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测绘类高等数学 模块化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

一、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改革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规模快速发展;二是职业教育模式转型。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内容过多,背离了高职教育“够用、实用、突出应用性、技术性的原则”。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课程建设相对滞后,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存在着“供需”矛盾,构建模块化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趋势。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以“必需够用”为度,与各大职业岗位群及各大类专业的需求有机地进行整合,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以便提高和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每一个专业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是有一定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有所侧重,有所补充,而不能每一个专业都上同一个内容。课程改革实现普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融合,许多教师自己本身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十分有限,制作的课件和教学要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改革应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效率最优化。

二、测绘类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工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职业基础课,是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进一步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后续技术课程知识、掌握高职教育技能提供必需的高等数学知识。通过对高职高专测绘类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置现状的调研与分析,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彻底更新“学科型”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新的高职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观,构建符合专业课需要及学生日后成长成才计划的数学课程内容,从而使得高职高专数学课程能更好的接近实际与专业的学习,实现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课学习的无障碍衔接,将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

三、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整合的原则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模式设计等方面。课程体系的整合必须在深入了解市场,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模式框架中走出来,真正做到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知识和技术多元整合的原则,形成以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协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高职的理论教学特别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

四、测绘类高等数学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树立新的高职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观。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应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出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专业课教学的实际需要,坚持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出发点,构建测绘类高等数学模块化课程体系。

1.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制定

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以增加对专业课学习的了解,测绘类高等数学课教师应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一起根据高等数学课的特点、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以及该专业的发展前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深度、广度,共同研究制定高等数学课的教学目标。

2.测绘类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整合方案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与体系的整合问题。因此,我们以高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按照模块组合形式,对高等数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构。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数学》、《空间解析几何》等课程整合为《应用数学》(测绘类)。将高等应用数学分为: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选学模块三个模块。基础模块:微积分,以培养多数专业所公共需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应用模块:这一模块依照不同专业,有侧重地选择、整合而成;选学模块:数学软件介绍与使用模块,使学生学拥有一个“多功能可编程计算器”工具。

3.测绘类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按专业课教学需要确定,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专业课教学的实际需要,高等数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体系构架上,坚持以应用性和针对性为出发点,以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这就要求担任高等数学教学任务的教师,把今后要支撑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讲深、讲透,而关系不大的内容,在不影响课程的连续性的情况下则可以删去不讲,充分体现基础课程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定理的证明要尽量避免逻辑性强的推导等。优化更新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使之适应专业课教学需要,保证高等数学课程为专业课服务功能。

4.测绘类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力争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匹配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既要考虑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匹配,又要考虑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一般说来,内容较抽象的内容,可以使用课件,经过多媒体的演示让教学内容变得直观一些;只需学生做一般了解的部分也可以使用课件,以增大课堂的容量。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好,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当然,有的内容可以二者结合,互为辅助。

课程改革是高等学校高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法,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应围绕“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作一定的探索和实践。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大手笔的改革举措和扎实工作,把高数建设成一门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我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

测绘类论文:非测绘类专业的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测量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对有关专业学生的实际作业能力等方面等方面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测绘学科是受新技术影响最大的传统学科之一,全站仪、GPS-RTK、数字测图、PDA电子手簿的使用普及,对测量的方法和效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非测绘专业的学生来说,传统测量教学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毕业生在工作中也面临知识面窄,知识陈旧,操作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对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学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培养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关键词:测量学 教学过程 实践教学

1、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测量学课程的非测绘专业有土地资源管理、土规、园艺工程、林学、园林、土木工程、城市规划、水利水电等多个专业,虽然以上各专业对测量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教学时数也不一样,但测量学作为各非测绘类专业的基础课的职能是相同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更好地为本专业服务,各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如何把握,做到因人施教,必然成为非测绘类专业测量课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近年来一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教育领域也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在厚基础、宽专业,增加选修课的大趋势下,非测绘院校各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时数都在不断减少,在此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摆在每位测绘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1]。

2、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测量理论与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相关非测量专业对测量技术的要求不断变化,目前测量学教学内容已经呈现了许多的不适应,比如很多原有测量仪器(如平板仪、机械求积仪、小平板等)和教学内容已经或濒于淘汰,同时也增加了很多新的测量技术与方法,这就需要在进行测量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取舍和补充,对于即将淘汰的测量仪器和计算方法应该精简,简单内容和公式推导让学生自学,讲课时针对重要内容重点讲述。同时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测量技术,适当增加测绘新技术、新仪器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更加适用和社会生产相适应。例如数字水准仪、全站仪、GPS、CORS系统等新型仪器,还要增加新仪器的基本原理、用途和使用方法的内容;又如3S(GIS、GPS、RS)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在农业生态、土壤规划、森林经理方面的应用技术等,尤其是现在很多专业都拥有手持式GPS接收机,让非测绘专业的学生了解这些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对测绘科学的现代化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测量学的学习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提高测量学的教学水平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将来利用这些新技术去解决他们本专业的问题。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

3.1选取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求事半功倍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技术[2],其形象性、趣味性、多渠道、到色彩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有效弥补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方面的缺陷,并且,海量的数据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可以节省教师板书与绘图的时间,扩大课堂信息量,有效节省教学时数。将测量实践教学中的仪器工具的使用、测量的基本工作方法、施工放样的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制成CAI课件,并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使用,可以加强学生对测量工作过程的认识,可以有效弥补实践教学时间短、内容多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前在讲授一起的结构和使用时,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学生掌握仪器的结构和操作方法,效率非常低,而采用多媒体、网络、虚拟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具有清楚直观、信息量大的优点,在教学效果上也优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所有学生看的现象,还能带给学生较强的视觉感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1)联想启发。把各个章节中有联系的部分结合起来讲,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能记住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并加深对新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在讲到距离测量这一章的直线定线部分时,可以结合水准测量一章的连续测量部分的内容,因为二者有一部分内容相通,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两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在讲到施工放样时结合测绘讲解,因为二者正好是相反的过程。

(2)“方法”启发。“方法”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路,为解决问题提供捷径。如在讲到地形图应用一章时,要求学生自己动脑筋,在地形图上设计一条从驻马店到信阳的最短的高速公路(要求坡度不超过2‰)。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启发学生联想前面讲过的怎样识别地形图和应用地形图的知识、等高线的概念、坡度与比例尺的概念等,通过启发,学生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

(3)动机启发。激发学生对获得科学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动机启发的目的。尝试学生主体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比如,个别重要章节学习完后,要求学生自己上台概括章节的重点、难点,结合实际讲解该章理论知识的应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4]

4、结语

通过近年来对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我校在对教学改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课程建设为出发点,逐渐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教学体系,使我校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学教学较好的适应了当今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测绘新领域的知识不断地推陈出新,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新技术,非测绘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还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