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26 03:44: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初中地理论文范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生活现象初中地理论文

一、运用事例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如果把一节课的导语看成新闻导语,那结果提前、悬念设置,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把课堂导语的作用比作导游,那课堂导语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向导,其语言需精炼含蓄,举例生动有趣。如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章节,内容多,自然地理知识(地形、气候、河流等)也很多;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有关俄罗斯著名景点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国家,以引起对俄罗斯的兴趣。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不难猜出。可让学生观察俄罗斯地图,找出俄罗斯位于中国哪个方向?通常情况下,在北半球,位置越往北,纬度越高,气候越怎样?俄罗斯人喜欢喝什么酒?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看图较易得出结论,而最后一个问题,则会引起学生激烈讨论,学习兴趣被激发。教师解答:俄罗斯人经常喝较浓烈的酒来暖身,如伏尔加酒,原因是那里纬度高,气候寒冷;我国北方冬天气候寒冷,人们通常也喝较烈的酒来暖身,如大家熟悉的二锅头、高粱酒等,这样,学生兴致就被调动起来。顺势利用导语让学生记住俄罗斯的气候———寒冷。

二、结合理论与实践,学习生活地理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现象,决定生活现象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决定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实践性,也就决定教学并不能只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生活问题的认识。如八年级上册“水资源”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可将课文学习和走向生活以及提高思想认识结合起来,分三个步骤学习: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本,弄懂水对人类的作用;人类所需淡水资源占地球水总量的比重及其来源;我国水资源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等问题。二是在解决以上问题后,布置学生回家调查:周边生活环境水污染情况;自己及家人、同学有否浪费水;做到、看到或听到的节水措施。三是学生经过调查掌握一定生活现象和问题后,可适时召开讨论会,让学生把收集的材料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如停车场内洗车浪费水现象严重;福州内河白马河、晋安河污染严重,水质浑浊,臭味熏人;学校洗手间水龙头经常开着或没拧紧,浪费严重;家里的节水方法,如把洗米、洗菜的水用来冲洗厕所、浇花等。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还对水污染问题及浪费现象及节水方法谈了看法,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毕竟体现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很明显,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教师提示并使学生明确知识要点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接触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去形成对知识问题(亦是生活问题)的认识,而后再带着生活现象又回到课堂,去探讨地理知识、讨论生活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生活现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合生活事例,理解抽象概念

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存在专业术语。有的理论性较强,对于生活阅历有限的初中生来说,有的理解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但地理内容的生活化现象,又为学习地理、理解地理知识提供了很大方便。因此,如何使地理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地理教学生活化不但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更重要能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授八年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时,初二学生阅历有限,对于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先行作用和重要性一时难以理解。可先用农村改革流行语做导引:“要致富,应什么?”学生立即回答:“先修路。”这句流行语本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先行作用的最好概括。为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个问题,可以本校门前福州西二环路为例进行讲解,二环路还未开通前学校周围还有大片农田,较为僻静,人流车流都很少,属于城郊;开通后,车越来越多,路两边的房子也多起来,还建起宝龙和万象城两座大商场,面貌焕然一新。可见,交通对经济发展作用很大,由此加深学生对“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概念的理解。

四、结语

总之,地理课程生活化现象决定地理教学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生活,而要使生活现象走进地理课堂,使地理知识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既学好地理,又了解生活,就必须分别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服务、实现这些教学目的。

作者:张文颖 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地理知识教学视域中初中地理论文

一、活动主题

受课时限制,高中阶段不可能安排初中内容的专题复习课,因此有必要掌握在新授课中渗透初中内容的讲解应用,在复习课中渗透初中内容的例题示范,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初中内容思考材料的方法和技巧;受课时限制,高中阶段不可能对初中内容进行全面渗透巩固,因此有必要弄清高中学生的需要,明确渗透初中地理知识的最佳范围和所需巩固的重点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但不能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重复学习过程,而是通过渗透、巩固、复习让学生加深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扩展其地理观察视野,促进学生养成地理思维习惯,进一步做到学以致用,掌握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

二、活动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在高一伊始的前两周,利用零次考契机,测试初中学习内容,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并于第2周周五确定研究主题———如何应对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中的体现,并且研读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明确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试中的呈现形式、内容与要求,提出在新授课、复习课以及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理念,并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其实施。

2.第二阶段———研讨交流

研讨交流分阶段进行,旨在及时分析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原则上每月一次。组内每位教师将一个月来自己的策略与效果交流探讨,主讲人员由各位教师轮流担任,研讨内容也由主讲教师汇总。以下分别是组内一次复习课交流与作业补充材料实例。教学思考与设计:农业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存在两种困扰,困扰之一在于对所涉及的区域缺少背景知识,遇到题目无从入手;困扰之二在于对所给材料不能高效利用,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本着“诊断式”原则,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

3.第三阶段———文本整理

根据研讨达成的共识,整理出新授课与复习课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一般教学模式;总结出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常用习题模式。

三、成果运用与改进

各位任课教师对学生在“基于初中地理知识习题”中的表现做出成果应用前和应用后的对比与分析,寻找疏漏,改进不足,制定更加完善的方案。将2015届(应用前)和2016届(应用后)学生在高一阶段“汲及初中地理知识的习题”平均成绩进行比对,后者比前者高出6个百分点。当然由于比对结果与学生个体差异有一定相关性,每年应结合高一进校时的零次考成绩及水平考要求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

作者:刘洪湛 单位:上海市位育中学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西部农村初中地理论文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27人,女性17人,年龄在23~45岁之间,分别是来自四川省12个市州下属44所不同县级以下初中的地理教师,地域分布广,具有较强代表性。被调查者学历结构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30人,大专11人,中等师范1人。专业结构为地理科学18人,汉语言文学14人,物理1人,化学1人,美术3人,计算机2人,历史1人,教育学2人,英语1人,其它1人。表明初中地理教师学历水平较高。任教科目结构:专职地理教师31人,兼职地理教师13人,兼任科目有:体育1人、数学4人、信息技术2人、生物1人、英语1人、历史1人、语文1人、美术1人、物理1人。表明地理教师师资短缺,兼职较多。入职以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情况:在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中学地理教师中,参与国家级培训21人次,省级培训16人次,市级培训17人次,区级培训15人次,校级培训16人次,县级培训5人次。被调查者均参加过不同级别的继续教育培训。参与国家级培训者占被调查者的47%,表明骨干教师参与培训等级较高,培训素质较好。在参加此次培训的遴选方式中,96%的教师是受领导安排,仅4%的教师是主动争取。由此看出,教师培训的个人积极性不高。除个人因素外,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和教育管理的行政干预性较强可能是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2.初中地理教学状况简析

(1)教材使用情况:中国在2001年义务教育改革以来,发行多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各地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在44所调查学校中,使用人教版教材21所(48%),北师大版3所(7%),使用中图版4所(9%),湘教版5所(11%),其它11所(25%)。被调查者大多在教学中只参考了学校规定使用的教材,少数教师也参阅其它版本教材。(2)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问卷设计了“你认为影响你的教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有28名教师认为地理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低,10名教师选择课时少,10名教师选择教学资源不足。有4名教师认为教学任务重,学生素质差,7名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学技能不足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3)对地理中考分数的期望。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科目及分数由各地教育局规定。地理是否参加考试及其分值的高低反映了该科目的重要地位。被调查者均认为地理应参加高考,若以百分制计算,27%的教师认为地理分值应占100分,其余认为分值应少于50分合理。

3.教师培训需求剖析

从培训内容上看,100%的教师期望获得各地理知识点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案例培训,50%的教师希望获得课堂管理方法的培训,93%的教师认为应接受地理学和教育学发展前沿知识培训。从培训时间上看,50%的教师认为1个月的集中培训时间过长,46%的教师认为培训不应占用暑假休息时间。

二、结论与讨论

1.对初中地理教育重视不足

被调查者有64%的教师直观感受到地理科目不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其直接表现为地理不参与升学考试,有的地方参与升学考试但分值比重较低。这一现状的形成原因多样。一是学科本身的原因。地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因此地理教育相对于其它学科教育而言,教育历史时间较短。二是地理学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还未能被大众所熟知和认可,不可避免对地理教育比较忽视。三是教育管理者要在各个学科之间进行平衡涉及到各个利益体关系,改变地理弱科的传统还需要时日。但提高对初中地理教育重视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增加地理课时和在中考中的分值。

2.农村初中地理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中学因为编制和教育财政原因,以及学校领导对地理教育的不重视,所以不能保证专任和专职地理教师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其他专业教师兼任地理教学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兼任教师未经过系统的地理学学习和训练,加上授课任务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备课,势必会影响地理教学质量。被调查者最为关注的培训内容是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而不是地理教育的理论前沿,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还处于较低的需求层次,业务水平还需提高。

3.教师缺乏发展专业能力积极性

44名被调查者中主动参加培训的教师只有2人,其余均为主管领导指派。作为一名教学实施者,研究教材是进行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大多数教师只是熟悉指定使用的教材版本,而少有对其它版本教材进行研读和借鉴。这表明教师在业务上缺乏钻研精神。与教师访谈后总结原因有:一是因参加培训不能上课,导致课时津贴等收入降低。二是培训名额少,即使争取也未必能够选上;三是地理科目不受重视,职业前景与其它科目相比暗淡,自我提升的动力缺乏。

三、改进建议与对策

1.高度重视农村地理教育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教育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意识,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面对21世纪的全球问题挑战,以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现代公民的地理素养,地理教育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全社会都要重新审视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农村中学地理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同时要求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向社会介绍地理、向学生推销地理,帮助家长重新认识地理,传播地理科学的社会经济意义,使社会、学生、家长、乃至全人类改变对地理教育的认识。

2.提高地理教师综合素养

地理教育的振兴关键是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提高现有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素质刻不容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提供良性竞争的平台,让地理教师同其它科目教师一样具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学校层面在地理教师评定职称、奖金分配、课时安排等方面与其它科教师同等对待,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地理教师培训力度和激励机制,让教师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地理科学发展状况和新成果;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教师应对个人发展持有积极的认同感,要有追求专业发展良好意识、愿望、兴趣和行动,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素养。

3.加大农村地理教学设备投入

地理教学本身对地理用具的使用率较高,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能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要发展地理教育,笔者觉得地理设备的大力投入必不可少。农村中学每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应当有配套的地理设备,如:挂图、地球仪、GPS以及多媒体教学用具。

作者:宁龙梅 蔡永佳 李怡 刘洋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人口普查初中地理论文

一、模拟普查工作

我国人口规模庞大,各种人口指标复杂多样,然而在教材中没有体现这些人口数据的来源。课文中的第一句话“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提到人口普查以及人口普查的次数。由此会引起什么是人口普查,我国进行过几次人口普查,如何通过逐级汇总得到全国的人口数据等学生关注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可在课堂上向学生发放人口普查表,两人一组,一人担当普查员,一人担当申报人,现场模拟人口普查工作。普查表中涉及性别、民族、户口、受教育等情况,通过简单的表格填写,让学生初步了解人口相关数据来源,通过逐级汇总最终得到我国人口的相关数据,给予学生更为直观的数据印象。同时,模拟普查工作可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让学生了解普查工作的意义,以便向家长讲述,更好地配合国家今后的各种人口普查工作。

二、利用普查数据理解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普查每十年一次,建国至今已完成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到很多有意义的人口数据。可在课堂上提供建国以来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绘制建国以后的人口增长图,一张绘制好的建国以后的人口增长示意图,要求学生计算每十年的人口增长率,总结出我国自建国后人口增长所呈现的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口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在图中有所反映,使学生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的控制,对教材中图1.9我国人口增长的相关内容给予补充。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不是图中曲线的终点,通过绘制2010年后人口数量增加、平稳和减少三段可能的变化曲线,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口变化趋势,同时有助于学生识别这一类型的增长模式图。

三、分析所在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

由于各省市内部地形分布复杂,有平原、山地、盆地等,这一计算结果同样存在空间尺度大的问题,应借助学生所在城市小尺度范围内的人口密度情况,说明我国人口密度的特点。学生所在城市是其生长和生活所熟悉的地方,了解学生所在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能更好地理解当前城市人口的承载量、人口密度情况等相关问题。课前,教师可通过查阅地方统计局网站或地方统计年鉴,查找所在城市小范围如平原地区或所在几个临近区县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及辖区面积,然后在课上向学生提供这些数据以及相关的空白城市区划图,让学生自行设定图例标准,绘制这些地区的人口分布图,计算人口密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所面临的严峻人口问题。在人口分布总体上东多西少的前提下,西部大城市如乌鲁木齐、成都等人口密度仍然较高,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即城市人口分布过于集中,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划分的人口稠密的最低标准,说明当前各大城市所面临的严峻人口问题,由此引申出大城市拥有更多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等公共资源的负担。通过利用学生所在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城市人口的承载量、人口密度情况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大城市所面临的严峻人口问题,同时使学生在绘制人口密度图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这一类型的分布图。人口普查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在本节课中加入人口普查相关知识的教学,在小尺度范围内使学生理解我国的人口情况,进一步补充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来,完成课程标准需要达到的相关目标。

作者:刘鹏 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学生读图能力下初中地理论文

1.读图习惯的培养

(1)重视横纵坐标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横纵坐标往往是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灵魂所在。同样的曲线或者同样的降水量柱状图,由于横纵坐标的变化,其所传递的信息极有可能有巨大差异。而实际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在阅读这两类图像时,往往会根据固有的经验进行分析判读,从而忽视了横纵坐标所提供的信息。如甲、乙两图,虽然从外表上来看极为相似,但由于坐标的差异导致其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往往会根据曲线的形状,将甲图错认为北半球的气温曲线图。当然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还有诸如在阅读降水量柱状图时,根据柱状图的长短来判断降水量,忽视了纵坐标降水量数值的变化。这一系列的错误,最终都将导致气候类型判断的错误,而这又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所以,指导学生阅读横纵坐标是提高读图能力的重要方法。

(2)重视图中图例以及数值的提示。

图例是地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相对也比较简单。如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就可以根据图例和颜色判断地形类型和大致海拔高度,这对学生;理解图面含义帮助较大。对于图中的数值,在众多的图中系统中都有所涉及,这里重点强调一下数值变化规律对于读图的帮助作用。初中阶段接触的图像系统中,一类如丙经纬网图,这里判断经纬度可以借助于数值的变化规律。另一类如丁等温线图,根据数值的变化判断大致半球位置。以上针对初中阶段学生读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对于读图能力的提高,则需要长时间的指导与训练。

2.从图像中获取知识,提升读图能力

(1)利用教材的插图,提升读图能力。

新版教材与旧教材比,引入了丰富的图像系统,大量的信息承载于图像之中,而相应的文字部分的描述则进行了适当的精简。重视结论的同时,更加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突破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为了避免教学的枯燥性,教材中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于各地的人文特征的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这类图片时,深入理解图片背后的信息。

(2)利用多媒体,变静态为动态,加深平面图的认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某些静态平面图并不能较好地展示教材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如果借助于多媒体动画,就能够将某些原理、规律动态地、直观地呈现出来。观看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对这个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也都是连续的。再回到相应知识的平面图上,就更易于理解了。

3.自主绘图,提升读图能力

自主绘图就是学生通过知识再现,根据一定的要求绘制相应的图像。可见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上升到了实际应用的层次。如气温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等的绘制,学生必须掌握这些图像内含的相应知识点,才能较好地完成绘制。反之,如果学生能较好地完成相应的地理图像的绘制,相信在阅读相应的图像时也能够表现得较为出色。所以,学生的绘图和读图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在学习了相应的知识点后,尝试进行图像的绘制,不仅巩固了新知,同时对于读图能力的提高也大有帮助。

作者:柳军军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创意教具初中地理论文

一、关于创意地理教学用具的基本认识

创意地理教具的目的:在课堂上使用创意教具,首要目的是将知识点通过更简单的模型模具来直观表达,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明白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第二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创意教具来活跃整个课堂,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让他们能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最后就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具的制作,这样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并能让他们和教师一起参与,从而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得课堂更加活跃。

二、地理教学创意教具的案例探索

六年的地理教学探索,对于创意教具的使用也有几点心得,笔者通过教学中实际运用的几个教具案例和大家探讨分析。

1.经线及经度的划分———三个半圆形纸片的使用。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的认识地球,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到经度及经线的概念,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加之对整个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这一节中女生很难理解整个地球空间知识体系。针对学生理解的难度,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三个半圆状的纸片,分别引导学生来理解几个概念,分别让学生理解经线的概念,再通过圆片的夹角产生让学生明白经度的产生过程,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经线及经度的基本定义特点。

2.创意经纬网的课堂体验———以行列作为经纬网。

经纬网是初中阶段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经纬网的教学一直是地理教师深刻挖掘的一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经纬网的教学中,以学生刚来不了解作为课堂基本导入,并设定特定排和特定组分别作为赤道与本组子午线,根据教室里面的课桌分布,设定几个特定经度与纬度。授课时说一个经纬度,请该同学站起来,并且让其说出一个经纬度依次传递下去,这样在教室里就形成了一个局部的经纬网,每个学生就对应一个点,从而衍生到整个经纬网的讲授过程。这样,整个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怎能不生动活泼呢?

3.天气与气候教学———学生自主制作天气符号。

本课堂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作为一个基本导入,让学生知道天气预报的播报过程,上课过程中,拿出课前用彩色卡纸制作了一套表示天气符号和风向风级符号的卡片,许多符号可以制作在一起,制作成一个复合型的卡片,例如天气符号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雨夹雪,表示风向和风级的符号2~6级可以制作在一张上,8~12级可以制作在一张上。最后设计一个小游戏,利用这些卡片来做一些小游戏,例如利用这些符号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来向同学播报几个城市的天气情况。

4.再也不是难懂的等高线地形图———野外教学+自主制作等高线模型。

等高线地形图是学生在初中接触经纬网后再次接触到的知识性难点,对于等高线的判读是初中生较为难懂的地方,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看懂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目前教学过程中重点探索的。本课堂设计,首先初步讲解各种等高线基本判读,特别是在平面图上通过等高线的曲线变化,让学生建立立体概念并进行空间定位;在讲解之后带领学生去野外对于实际空间形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关于等高线地形的制作,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有彩纸板、海绵胶、泡沫板,工具有剪刀、裁纸刀。用不同颜色的纸板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用泡沫和彩纸板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山体分为六层。用画板作底板,用海绵胶固定。教学中的使用:底板上有山体模型,向学生说明“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顶的海拔高度为780米”,让学生形成山体的印象。读图认识山地不同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名称。学生侧视可见山体,俯视则可见清晰的等高线图。观察等高线疏密状况,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三、创意教具在未来地理教学的深度思考

根据已知自制学具,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不只是知识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源于观察学生、教学思考、思维想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而地理教具或学具的亲手制作,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首先,创意教具更应该体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运用与创新则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后,倘使能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出与此相关的实物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亦能在制作中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创意教具应当是以地理实体化、地图化呈现,将教具作为重要媒介,将教具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成为地理教学的主打阵营,丰富了课堂教学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共同协作设计教具,才能够更好地呈现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意教具以视觉的、数字的或触觉的方式表现地理信息。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意教具,它的基本功能都有两个核心:辅助地理知识的教学,优化难点教学过程;可视化表达地理知识。

再次,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设计地理教学用具,如何通过教具来让学生认识大千世界,构建学生自己的地理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琢磨设计的,丰富多彩的地理创意教具,在外形上极大地吸引了学生,高效地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干巴巴的文字中跳出来,能高效地调动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最后,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除了在对于地理课堂教学用具的创意设计,更应该进行地理教学理论探讨,增加自己对于地理教学教具的认识和感受,从而深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内化地理教师的素质。

作者:王宁 单位: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区实验中学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兴趣教学下初中地理论文

一、情境创设,趣之以“谜”

对“地球仪”相关知识讲授,本人通常首先给出“不是篮球也非蛋,用手推它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儿小,承载祖国河与山”,以此吸引学生猜测。其它内容我也会编出相应的带有一定“谜语”性质的打油诗、顺口溜式来进行新课内容导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想象,从而深化其对于地球仪乃至地球的感性认识,学生学习兴趣由此获得激发。

二、筛选细致,趣之以“熟”

实际教学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兴趣必需加以全面拓展、发掘,可以利用身边各种材料进行这项工作。比如,进行“地球的运动”有关知识讲解时,让学生观察太阳、月亮的朝起夕落等规律,要求他们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地球的自转、公转本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抽象的定义事实上就在生活中,触手可及。以此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三、故事引用,趣之以“横”

在课堂教学中引进有趣生动的小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把枯燥的地理学习幻化为趣味横生。比如运用“巧借东风烧曹营”来讲述“气候特征”效果比较好。课一开始,我用“当时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冬季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若用火攻反而烧了自家,为此,周瑜焦虑成疾”,当我读完这个片段时,学生们听得很入神,随后的教学展开会极其顺利。

四、巧用诗歌,趣之以“奇”

诗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学生对诗很感兴趣。地理课堂巧妙的引进诗歌教学,让枯燥的地理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往往会有以“奇”致趣的功效。比如,讲授“黄河”时,我会先自唱、再与学生齐唱“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等,激起学生对于母亲河的无限脊恋。在这种美的享受中,得本节课的主题进行切入,整堂课就会轻松活跃,教与学都会极为轻松,学生的审美情趣也会由此提升,可谓一箭双雕。

五、巧布疑问,趣之以“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换言之,授课之巧巧于设疑,善于设问可以全面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这样可以更快的完成兴趣培养目标。比如,对“洋流”的讲解,我预置了下列疑问:郑和为什么每次西行都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航?学生通常基于历史知道了解,会深入寻找课程答案,我也就顺水推舟进行新课导入,教学效果良好。

六、通过比喻,趣之以“喻”

展开“海洋资源”教学时,我问“谁见过大海,海长得什么样?”然后描述与大海有关的生命起源故事,描述大海的壮观美丽富饶等。这样的提问、解答、描述、比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会由此获得全面提升,对于相关的地理知识自然就印象深刻了。

七、授人以渔,趣之以“谐”

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趣味、新颖、灵活的记忆胜过死记硬背百倍。在进行“长江沿岸关键河港”这一节教学时,我把各地的口名称进行有效串联,形成如下内容,“宾(宜宾)客重(重庆)来,武昌会晤(武汉),敬酒(京九)五壶(芜湖),难难老张(南京、南通、张家港)”。这样妙趣横生的方法很快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河港名称记住、记牢。

八、琵琶反奏,趣之以“新”

教学不可因循守旧,可以把身边每天发生的新鲜事儿整理进教学课堂,以此激发学生们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相当不错。比如,对于当前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媒体会刊载一些国际人士对我们的抨击,我便在开始时这样说:“欧美街头的那些流浪野鸽、野鸡能体现出他们的动物保护意识吗?”以此类谐谑来进行课程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们的环保优劣,学生往往会在会心一笑中想到更多的问题。从而在环保方面激发学生更多的共识,陈述国内当前环保工作的得与失,课程内容也由此得到深化。

九、自编口诀,趣之以“教”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进行简洁、明快的编纂,使知识点口诀化,把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连,这样的条理化、系统化各章知识点,对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功效明显,课堂教学效率也因此而大幅度提升。比如,对于全球的人口大国排名(前十名),我编了以下一句话:中印美印巴,巴俄孟日尼。这样记起来方便,简单,也易于理解。

十、立足直观,趣之以“引”

相对其它学科,地理课程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学生兴趣极易激发,而且兴趣一旦生发,便会持久存在于学生心中。所以,必需要全面体现课程特点,于实际教学过程内合理运用。多用直观教学办法展开地理教学。比如,讲解“中国行政区划”这节内容,我会首先把行政区划方面的彩色板图以及自制的全国省级行政区域等小卡片充分展示,运用它们强化学生对于行政区划感性认识,了解它们的地理形状特征等。引导学生探索各区域之间地理位置及相互联系等,引导学生提升拼图、绘图能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强化祖国的行政区划印象。

十一、结语

总之,掌握学生心理,从教学目的入手,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启迪学生审美情趣,通过有趣、灵活的教学手段,便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收获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

作者:肖艳娜 单位:河北省固安县马庄中学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的初中地理论文

一、激发兴趣,为地理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对于初一年级上册的引言部分,本身其涉及的内容应该是能引起学生的普遍兴趣。但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准确把握一些新信息,不注重对信息的挖掘和整合,只是满足于照本宣科,学生定然感觉味同嚼蜡,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也自然会消失。而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材,给学生拓展、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信息,则可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我在上课之始,就通过大屏幕给学生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的片段,伴随着动画片主题歌的演唱:星星眨着眼,月儿画问号,彗星拖着长长的彩虹尾巴来架桥……教师此时给出问题:地理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的歌词已经给我们做了一定程度的回答。此外,在教学中,再通过给学生简述“玛雅文明”的形成、毁灭,引发学生思考,激起他们对历史地理的学习兴趣。再如,教学八年级地理上册,针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内容,我给学生介绍我国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的珍稀物种。在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之后,我提出问题:此地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众多的白化动物?这样的问题瞄准了学生的兴趣点,容易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真正用心去探究地理世界的奥秘。

二、循序渐进,由浅至难培养学生地理技能

学生地理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还很有限,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生实际,对一些繁难晦涩的内容不注重启发引导,不在学生疑难之处加以突破,学生就会思维受阻,陷入对知识和能力提升的死胡同。如学生初次接触南极洲的地图时,他们往往对图中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方向判断难以理解,从而产生了新技能的掌握与原有知识能力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学生学好地理技能的瓶颈。此时,如果我们教师巧妙运用直观教具,循序渐进,通过地球仪,让学生懂得判别同一经线上两地和同一纬线上两地之间的方位,再判别任意两地之间的方位,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南极洲地图的方法和技能,则学生即可突破认知和能力提升的束缚,不断掌握地理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三、创新设计,巧妙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些较为复杂的地理技能,往往涉及多个步骤,其中某一步骤或许就是整个技能掌握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针对这些教学难点,通过创新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克服,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对于“空气受热,会向上运动”,虽然物理学中也有相关教学,但是学生往往还不明就里,为此,我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回家烧水,当水开的时候,揭开锅盖,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学生经过亲自实践,在课堂上,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水开之后,热气腾腾,直往上冒,从而对热空气做上升运动形成了深刻而持久的认识。同样,对于“空气遇冷,做下沉运动”的教学,我则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壁挂式空调,问:为什么空调要挂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是向哪运动的?学生豁然开朗,对空气遇冷向下运动形成了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更教会了学生面对新问题,如何通过我们身边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去科学地分析判断,从而掌握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本领。

四、学以致用,内化地理学习的技能

技能的培养,既需要我们教师的点拨指导,更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学以致用,将掌握的基本方法灵活地运用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这样,学生地理学习的技能才会不断得到提升,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例如,对于等高线地形图,在如何判断山脊还是山谷的问题上,部分学生总结了可做山脊线(或山谷线)的垂线。如垂线经过的地形两侧低,中间高,则为山脊;反之为山谷。类似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了不断升华技能、内化能力的本领。

五、优化训练,巩固地理技能的培养

技能的形成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同时,学生的技能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需要学生的内化,自主地归纳、训练和体会。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优化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通过优选习题,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灵活多变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练习中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此外,教师更要针对学生每次的训练情况,对技能提升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做分析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学生得以改正。

六、结语

总之,技能培养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也尤为重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切忌忽视能力培养,盲目片面地追求知识传授,否则不仅会导致学生逐渐陷入被动学习的怪圈,还会培养出与新时期建设不符的低能儿。

作者:许东芹 单位:江苏淮安市北京路中学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趣味教学视野下初中地理论文

一、趣味导课

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趣味导课的模式逐渐展开。在讲授区域地理之前,可以通过“地理之最”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亚洲地形特征时,可以先向学生们提问: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山峰?海拔为多少米?在讲述南极洲时,可以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而冰层最厚等来导入。可以用“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作为日本地理的开端,也可以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入中东地区的讲述,可以用谜语“灰尘吹来”的猜谜底“埃及”来导入对于埃及地理的介绍。这些教学导入模式不仅新颖有趣,还能够让学生们记住这些区位的地理特征。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在领略一个国家或地区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再来展开新课的讲授。例如,可以让学生们先观察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地中海的迷人风光等,然后展开对于欧洲西部的学习。这些导课方式都非常灵活,这样能深化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体验。

二、趣味授课

授课过程不仅是整堂课的核心,这也是趣味教学的支撑点。想要让趣味教学法更好地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这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们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应当将知识讲活、讲通,应当借助更多趣味化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体验。许多教学内容中都含有对于一些特定区域与国度的地理特征以及文化特点的介绍,在介绍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提炼一些有趣的内容,这不仅是对于知识的浓缩,这也是趣味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良好应用。许多教学模式都能够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教师可以使用地名别称来进行教学。地名别称能够把地理事物的特征高度概括,有助于学生记忆众多的地名。例如,“世界公园”、“钟表王国”──瑞士;“火山之国”———印度尼西亚;“佛塔之国”———缅甸;“枫叶之邦”———加拿大;“日光城”———拉萨;“不夜城”———漠河;“草原钢城”———包头;“塞上江南”———宁夏等。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国家的地理故事以及地理趣闻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西欧国家时,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只有一棵树”的国家──冰岛共和国;在讲述泰国首都曼谷时,让学生知道它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首都,全称若译成汉字共有41个字;在讲述非洲热带草原上的树木──波巴布树时,可介绍“绿面包树”的来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方式都是很值得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使用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趣味活动

想要让初中地理课程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教师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们展开一些趣味化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能够深化学生们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课本知识始终都只是书面知识,这些知识始终都是平面的。然而,如果能够定期组织一些趣味化的课外活动,这是对于课本知识的一种很好的延伸与拓宽。不仅如此,这也是趣味化教学的非常直观的体现。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地质馆、矿产博物馆、天文馆等。这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给学生们设置一些趣味化且开放性的活动。可以事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当学生们带着问题来参观效率也会提升。此外,也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工业建设成就、农业生产状况、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作业是对于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全方位锻炼,这个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信息搜集、分析、总结的能力,这也是深化学生们对于课本知识的认知,并且拓展学生视野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社会调查作业的设置要合理,应当在突出趣味性的同时也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要设置那些学生们有能力完成,或者稍加努力能够实现的调查任务。这样的任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也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想要让趣味教学法更好地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这需要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设置更有趣的导入环节。同时,在知识讲授上采取更有趣的教学模式。此外,教师也可以设置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趣味化的课外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纪春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生活化教学的初中地理论文

一、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

生活中有许多非常好的并且非常实用的地理知识,这类知识的讲授往往能够非常有效的给课本内容的教学带来辅助功效。例如,一次课堂上和学生们探讨了如何辨识方位,随后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以北半球为例,在野外如何确定方向?这个问题如果单纯从课本出发很难找到直接答案,即使能够找到答案,辨识的方法也十分单一。然而,学生们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并且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发现很多实用的辨识方向的方式。我让大家课下仔细想想,回忆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方式能够辨认方向。在检验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时我看到,很多同学都非常善于利用生活素材,并且给出了各种好的答案。如在晴朗的白天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在晴朗的夜晚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在下雪天,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化得慢的是南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答案的汇集不仅让学生耳目一新,也将课堂推向高潮,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又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地理知识就在身边,通过学习地理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这也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二、列举生活化的教学实例

生活化的教学同样可以体现在生活实例的列举上,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课本中讲到的一些知识通常较为理论,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教师如果能够列举一些生活化的实例来作为知识讲解的辅助,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也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发散与迁移,要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来增进大家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体会,这将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多知识点的讲授过程都可以穿插一些好的生活实例,并且实例的呈现方式也很多,教师应当做好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让生活化教学能够在地理课堂上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讲《海陆的变迁》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影像资料。学生从悲壮的画面中深深感悟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国四川汶川会发生大地震,如果一旦发生了灾害,我们大家应该怎样做。生活实例的列举不仅给大家创设了更为生动的教学情境,也能够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又如,在讲到我国人口问题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春运时上海火车站的情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深深地体验到我国人口之多,并且会结合课本知识为缓和我国人口问题献计献策。

三、设置生活化的探究活动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还可以体现在生活化的探究活动的设置上,这同样是丰富课堂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模式。想要增进学生们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设置一定的探究活动是很有帮助的,这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也能够深化大家对于相关教学要点的理解与吸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设置更多生活化的探究活动,这对于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也是一种推进。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之后,我给学生们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和探究活动:日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件很普通的物品,但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它呢?它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知识呢?我要求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日历,并且总结出日历的一些基本特征及呈现的主要信息。很多同学平时根本就没有仔细观察过日历,通过这次探究活动,很好的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不少学生回家观察的都很认真,并且总结出我国的日历通常由阳历和农历两部分组成的。阳历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依据,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并根据拓展的知识,分别说出了公历和阴历的优缺点。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不仅将课本知识很好地融入生活化的情境中,也让大家有效地展开了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实践。

四、结语

在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好的展开形式。首先,教师应当善于挖掘生活中好的教学素材,这将会给地理课堂的教学带来很多帮助。其次,可以更多的列举生活化的教学实例,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也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应当创设更多生活化的探究活动,这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也能够深化大家对于相关教学要点的理解与体会。

作者:梁影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云计算辅助教学中的初中地理论文

一、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教学设计更强调学习者的需求,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整体的、精致的课程资源,作为设计者和教学者要为学习者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活动和任务。在实验中,经过三轮的行动研究,我们的实验研究组提出了相对稳定的云课堂教学模式:以“翻转课堂”为核心,包括了课程开发、课前学习、课堂内化、测试与反馈、研讨总结等主要环节。在实施过程中,为了在教学应用上加强与“人人通云教学”平台的功能特点匹配,对传统“翻转课堂”模式的环节和要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以达到“翻转课堂”与云平台的深度融合。云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操作环节如下:

1.课程准备

首先是编制导学案。主备教师在该学科集体备课前准备好学案和电子课件,然后在集体备课时共同研讨、优化学案和电子课件,整合优化后上传到“人人通云教学”平台的“云盘”和“导学”模块。其次是资源的开发和收集,备课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后,依据教学难点和重点,制作微课,或者在其他资源网上收集相关的优质课程资源,推送给学生。

2.云学习

学生在独立预习教材的基础上,运用电脑或者其他电子终端观看导学案和视频,观看、阅读、听讲,进行课前学习。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制作课堂展示课件,学习完成后,利用云平台的笔记功能记录错误和困惑以待课堂上交流反馈。教师可以在课前登录“人人通云教学”平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调整课堂教学进度、难度,制定个别辅导计划,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云课堂教学和学习测评

经过三轮以上的实验教学,在学科组的研究讨论下,形成了在时间和顺序上基本稳定的云课堂教学模式课中教学流程,在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和不同容量的教学过程中,时间和顺序可以做灵活调整。课堂上,首先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人人通云教学”平台内准备的课件和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接着,学生在小组协作平台上通过同侪互助,形成统一的意见,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各学习小组在平台互动交流后,排除重复的提问后,提出本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教师在收到各组提出的疑问后,在班上统一对共性问题进行重难点的答疑和小结。最后进行在线测评,教师通过平台的后台统计可以得知学生存在的问题,测试后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对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问题进行辅导。

4.提炼深化

通过云平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表现情况、测验评价成绩,均被实时记录,形成学生云课堂学数据。通过平台系统的分析,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应用技巧、分层能力等进行客观呈现。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分析发现问题,进行批评性的反思,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二、实验情况和数据分析

1.实验的设计

(1)实验对象。从2014年4月起,在实验校七年级4个班中抽取两个人数、成绩基本相近的班级1班和4班作为实验班和对比班,其中1班为实验班,共47人;4班为对比班,共46人。(2)研究内容。“云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程序,“云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效性及学生学习策略的改变。(3)控制。实验班和对比班都由同一教师任教,都用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九年义务教材,为了避免实验时间过长而导致的干扰变量过多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本实验没有采用一年或一学期的实验周期,而是采用了按教材单元模块的教学来设置实验周期,实验的教学内容为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时间从4月开始,到6月底结束。按学校的统一规定,每周2课时,实验时间为12周,共24课时。教学的任务和要求也一样,实验班的地理课采用“云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比班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4)检测。前测用下学期期中成绩,后测用自编的第三章《走进国家》单元能力检测成绩,,前后测试卷在考后经过的学科组总结和分析,信度和效度均达到较高水平。实验完成后,实验研究人员还应用修改后的初中生学习策略量表(lassi量表)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测量,并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检测的数据进行处理。

2.实验数据分析

其中,n为样本容量,即各班级人数。X是样本的平均数,即测验平均分。S为样本的方差。

3.学习策略的测量及分析

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在动机、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学习辅助、自我测试和考试策略这几项上呈统计显著(P<.05)。表明实验班学生在学习上更认真投入,思维能力更强,更善于在学习中面对大量信息时,从中选择重要信息进一步学习,更善于创造和使用辅助性技术及材料来帮助学习,更善于使用复述和理解监控技术判断自己对要学习的信息的理解程度,更多地意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更善于备考。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验得知,云辅助教学对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教学实验是有效的。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云教学平台的使用,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以及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云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施,需要教师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的开发、加工、组合和整理,因此锻炼了教师知识重组、意义建构、资源整合的能力;其次,利用云教学平台的大数据功能,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批评性的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三、教学模式的改变,促使导学案的设计成为教学中的重点,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个颠覆,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所教的知识进行再加工,需要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进一步促进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1.必须认真编制导学案,重视导学案的应用

导学案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引领,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整个云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成败,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导引,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在认知上出现新的“冲突”,促使学生为解决“冲突”而自控性地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并利用原有认知结构针对新知识的不同情况进行同化或顺应,对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进行反思和重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2.提高云教学主导者的全程把控意识

云教学平台是一个新兴事物,学生的好奇心也很重,同时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被与教学无关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因此,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对云课堂的全程有意识地把控,通过把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把控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师生互动的频率、课堂氛围等.以期让云课堂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3.提倡进行传统教学和云计算辅助教学之间的混合学习

在实验中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情感的交流和活跃课堂气氛,而这恰是基于云教学平台下的云课堂较难达到的,因此在实验后,我们提倡进行传统教学和云计算辅助教学之间的混合学习。对于教材中出现的较为抽象、理论性偏强的章节的讲解可以借助云技术。何克抗教授也曾经指出混合学习“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作者:杨涵伟 张英华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电化教学仪器设备中心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激励教学视域中的初中地理论文

一、兴趣激励,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理解较快。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天气是多变的,你们见过哪些多变的天气呢?”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可以说“一天上午还是晴天下午就下雨了”,“东边有太阳西边在下雨”。学生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感受天气的不同。接着教师进一步深入教学,让学生从诗句中分辨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教师还可诱导学生说出更多的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诗句,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些都是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课文,学生的熟悉感是激发他们兴趣的诱导点,以这种激励激发学生,让课堂氛围活跃。

二、表率激励,增强学习动力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在各个方面给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以自己作为楷模,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水资源》这一章节的“节约用水”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节约用水的榜样,让学生能够去模仿、去学习。但是课堂并不是生活,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的节约用水呢?这时候教师就设计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节约用水的日常生活。教师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此次课外活动,学生与教师分别扮演家中不同的角色。体现“一水多用”和“用多少放多少”的原则节约用水。教师在家庭中扮演母亲的角色,首先教师在非节水型抽水马桶水箱内放置一块砖头、一个装满水的可乐瓶或盐水瓶。接着在表演洗澡的时候,教师扮演的母亲角色,间断放水淋浴,搓洗时及时关水;给小孩子洗完澡后,将水用于洗衣、冲洗厕所和拖地等。表演在厨房的时候,炊具、食具上的油污,用纸擦除再洗涤;洗涤蔬菜水果时,应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在这个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节水小常识,教师这种亲身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有了模仿对象,自然学习积极。

三、竞争激励,寻找学习方法

竞争意识存在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都有相比别人做得好的想法,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自己比别人优秀。教师要善于利用竞争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动力,发觉自身潜力,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课文《欧洲西部》的时候,教师利用课程特点,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竞争游戏。欧洲西部是一个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而这些也是教材的一个重点,教师由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赛学习。教师让学生联系前面已有的知识,通过提问、学生回顾、动手计算、读图查找等学习方式,进一步突出欧洲西部各国的经济特征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学生可以分析自己要介绍的国家在欧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或者分析其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或者人文小故事,不局限于课本,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最后教师评选出分析的最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让学生们能在这种竞争机制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批评激励,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犯错误,这无可厚非,但是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主观原因犯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这时候,教师除了要帮助其改正错误以外,还应该给予正确的评价,这叫做批评激励。学生在接受到了来自教师的批评之后,对其错误就会印象深刻,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如在学习《地形与地势》的时候,教师会引入分层设色地形图这一概念,而且围绕这一概念进行全面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的,三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并再次提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按照课堂上已学完的知识去分辨,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但有的学生因为粗心大意,在活跃的气氛中得意自满,所以出现了错误。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表扬踏实、诚恳的学生,批评自满、得意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上的错误。

五、结语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开发者、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教学去引导学生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激励下,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式,同样的在教师的鼓励与鼓舞下获得学习地理的自信。

作者:王凌伟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王凌伟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口号式朗读法视角下的初中地理论文

一、理解学习内容

地理知识的记忆需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只有深刻理解了知识的内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首先是教师自己,需对初中地理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在研习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教学内容理解充分。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教学目标下的知识点准确地,有创造性地进行总结和加工。而学生在进行口号式的朗读前,也需要先进行初步的的学习,理解所学的知识。口号式的朗读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牢地记忆。

二、总结关键词句

口号式的朗读不适合所有的地理语言,需要将某些地理知识经过总结、提炼、加工、概括,形成相对比较工整或对称,词句相对简练的地理语言。例如,在教学“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知识的时候,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该知识总结成“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在教学“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形特点”的时候,将该知识总结成“南北走向,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在教学“夏季风对降水的影响”的时候,将该知识总结成“夏季风强,降水多,易洪涝;夏季风弱,降水少,易干旱”。

三、韵律朗读训练

口号式的朗读,需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这样学生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还读出了趣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乐于朗读,特别是当集体朗读时,就特别有意思,类似于喊口号了。如在朗读“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时,将每三个字的最后一个字故意拉长些。还可以学生之间互相训练。如一同学读“迎风坡”,另一同学接着说“降水多”,一同学读“背风坡”,另一同学接“降水少”。这种口号式的朗读法,富有韵律和节奏,只要多朗读几遍,学生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忘。

四、联想想象并举

在学生朗读时,还是要引导好学生注意思维的同步性。很多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因为韵律与节奏感比较强,所以很容易就进入动口不动脑的状况,“有口无心”式的朗读是在口号式朗读过程中最易出现的问题。根据笔者实践,将联想和想象结合到口号式的朗读中,这样就能“口脑并用”了。例如,在朗读“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过程中,朗读者需想象一座山,在山的迎风一侧,暖湿气流吹来,气流抬升后下着大雨,在背风一侧,气流下沉,没有降水。在朗读的过程中,这个想象的画面跟着快速闪过。这样知识点就记得更加牢固。口号式朗读法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地理知识,那哪些知识适用呢,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与创造。同一地理知识点提炼的关键词句可以不同,但要能概括该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口号式朗读法给了学生一种趣味性比较强的学习记忆方法,我们教师如果在平时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多注意运用,相信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定能增色不少。

作者:张淦均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海中学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基于学习兴趣的初中地理论文

一、动手操作,开展课堂游戏和小组比赛,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知识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适时增加游戏和竞赛,既能起到变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又能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时,如果是老师简单的描述和板画,学生感到很抽象,很难完成从空间向平面的转移。我在课堂设计时,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造山运动”,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造一座“山”,把“山体”高度(海拔)相同的曲线想办法投到平面纸上,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学生接到任务很兴奋,各显神通。有的同学用橡皮泥捏,在不同高度用彩笔描出来;有的同学用萝卜削,在不同的高度处切开;还有的同学用湿沙堆,用不同颜色的包皮线给“山”上了个“罩”,很形象。课堂上各小组踊跃展示自己的设想和方法,虽然不那么准确,但从感性上对等高线认识更深刻了。再如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让学生动手把各省级行政区轮廓用硬纸剪出来,然后各小组之间相互竞猜抢答,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好像是在“玩”,实际上在“玩”中学,已经把课堂知识掌握的很牢固,学生本人还感到很快乐,很有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加强电化教学,增加兴趣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对于提高地理趣味教学增加了一个新渠道。靓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惟妙惟肖的动画让学生耳目一新,同时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学习《地球的公转》时,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拿着地球仪演示,也不好弄光源,不好真实直白地反映太阳直射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教师授课费劲,学生听着难懂,索然无味。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斜着身子”自转的过程绕着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可以说一目了然,“此处无声胜有声”。在学习《首都北京》时,借助互联网链接短片视频《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鸟瞰图,对于没去过北京的学生来说,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纪念堂的位置关系一目了然。天安门恢弘的气势,加上解说员富有激情的语言,一种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每个同学对北京都心驰神往,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通过课本剧表演,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爱表现,很多学生都有表演欲,夸张滑稽的表演,让学生捧腹大笑,在笑声中收获知识,使地理学习没了负担,饶有兴趣。有些同学为表演好,业余时间反复练习和背台词,没上台表演已经把教材内容弄得烂熟于心。在学习《西亚》中的《世界石油宝库》时,西亚石油储量和产量之丰富,石油分布和输出路线,必须凸显出来。简单的数字描述和读图查找石油的分布及运输路线,学生兴致不高。我就根据教材内容编排了课本剧《助理招聘》,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石油价格大跌,石油总公司“经理”招募助理,通过“招聘会”,各“助理应聘者”争先恐后为“经理”献计献策。通过课本剧,生动活泼把教材的知识点展现到学生面前。为了加强环境教育,我编排了课本剧《地球会议》,构建了几个关键人物:“地球”、“南极”、“北极”、“西欧”“巴西”、“非洲”。“南极”抱怨臭氧层有空洞“,北极”说冰川面积在缩小,“西欧”讲述工业革命排放的“三废”,“巴西”地球之肺在呻吟,“非洲”为避免沙漠扩大而焦头烂额,“地球”步履蹒跚,伤痕累累,有述说不尽的苦难,最后振作起来,要求人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学生的表演,增强了趣味性,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在恶化,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加强。

四、贴近实践,情景教学,发展兴趣

学习是为了应用,只有通过应用,学生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有的时候可以亲身实践,有的时候需要创设情境,完成实践应用。比如,在冬天,海南岛的同学想去哈尔滨看冰灯,乘火车需要经过哪些铁路线?随身应携带哪些衣物?学生很容易感觉到生活中很可能遇到这些问题。为解决好这一问题,学生就会自己读《中国铁路分布图》和《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自己得出结论,很有成就感。自然认可地理是一门非常有趣而非常又有实用价值的学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实际上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借助民俗谚语、古诗文、趣味故事、新闻事件等,也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作为地理教师,只要我们用心,不断积累,在处理地理教材时,总能找到最佳的最适合我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作者:岳忠华 单位:阳谷县第三职业高级中学初中部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分层教学模式初中地理论文

一、分组分层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含义

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分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是初中学生在教师的间接管理下,由学生自发自愿的组成学习小组,特别是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分配也应是通过知识点的强弱划分层次的,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空间,把学生有机地分成几组学习小组并区别对待,再经由学生自由讨论、合作探究、疑问解答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解决及探讨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团队意识等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分组分层合作学习模式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1.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是进行学习研究的前提。通过教师协调同学之间形成了学习小组,学生才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才有机会在小组组员相互合作交流中培养地理实践能力。2.师生互动是分组分层教学模式的特色之一。分层分组模式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每当两两相沟通时都会从对方中获得更多的知识量,特别是教师在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后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反馈,在师生两两相交流时给与学生小组的肯定与建议,这一点是整体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3.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在初中学生增进课本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逐步掌握一些课外的地理知识,并且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

二、分层分组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教师教学中分层分组教学模式总是可以很好地安排和分配学生,并且可以达到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量,这里就先以人教版的《地势与地形》进行举例。此课时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与重点:了解我国地势总的特征及对河流和气候的影响;了解山脉走向的含义及主要山脉分布走向与特征;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及分布。2.过程与方法:以自由阅读自主讨论的方式结合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归纳整理出我国地势总体特征;指出主要山脉走向及主要的地形区名称。3.情感态度:通过对我国的总体地形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加强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培养。分层分组教学的学习过程:首先教师应该在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空间的分析前提下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且在小组中选出小组组长,其次再让学生通过自己选择及推荐的情况下负责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某一方面。然后再正式进入地理课程学习。1.10分钟自主学习,阅读本章的内容,小组中自主进行本章内容的浅谈,可以使学生各自分享课前自身所了解的关于本章的地理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在教师叫课前就对本章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最后可以达成一定的共识,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加入一些需要讨论的题目,如“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山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___”,第一组有的学生说是1/3,但是有同学就提出了质疑,这时老师可以带领大家一起翻看教材,发现山区面积的正确含义,通过比较就可以得出最终确定答案为2/3。2.讨论与阅读之后,每一组学生各自展示阅读成果,每组可展示1~2道本组研究较深入的类型题,展示时间约为10分钟。如第一组展示“我国第一、二阶梯,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第二组展示“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什么?这种分布对我国的气候的影响是什么”等等。3.除展示组外的其余小组进行点评,当然也可以提出质疑,如第二组在展示时并未能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其他组可以上前纠正,或者其余的组可以进行本章内容常识性提问。4.对答案不唯一、难点问题或是学生质疑较大的问题,比如说“造成中西部一些地区人口贫困的原因和措施”,首先各小组进行自由讨论再经由小组代表发表观点,教师各个小组观点进行评价,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5.教师在同学自主探究学习之后,再一次进行本章内容的重点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分层进行教学。上述教学程序是按照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学习的顺序进行的,遵循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都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地理学习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并没有的到基础的交流,同学之间形成一种为学习而学习的死板学习氛围,而在分组分层的教学模式下,强调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三、分层分组学习模式的影响

分层分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师生积极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合作、探究、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形成当下流行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分层分组学习中还可以灵活多变的进行地理学习,并列式、拼盘式、课题式、辩论式,而到底哪一种方式更适合学生这还是需要教师的经验,只有教师优秀的宏观调控能力与这一开放式的学习模式相配合,才能达到分组分层模式最为高效率的作用。这样的模式致使每一组每一班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转变。

四、总结

“分层分组”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极大地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使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把因材施教的学习理念贯彻整个学习过程,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地理兴趣和成绩,所以分成分组的地理学习模式正是当下最为适合的教学模式。

作者:李悦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