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技术论文

时间:2022-04-28 09:51: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建筑安全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建筑安全技术管理论文

1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的存在问题

1.1安全意识薄弱

施工是事故发生率较高的行业,通过近几年频发的建筑安全事故,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安全意识薄弱是引发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安全意识的薄弱性体现在这几方面:

1)领导的重视不足,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3)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措施薄弱;

4)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1.2建筑安全技术方面,安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

传统的手工操作,人为制约的因素很多,如操作人员的懈怠、疏忽等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不仅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增加了施工的成本,施工的效率和进度都会有所降低。而近年来,施工难度大、施工危险性大、科技技术含量高的工程增多,而我国建筑业安全科技相对落后,这些都对施工安全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1.3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2004施行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加强我国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规范国内建筑市场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相关的建筑法律法规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和缺陷,相对于建筑业发达国家,我国的建筑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部分的法律法规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的问题。此外,建筑企业在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中,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往往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出现“真空”段,措施薄弱,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的管理工作也相当不规范。

1.4安全监督部门监管不力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监管工作的开展并未完全到位。主要体现在:

1)主体责任尚未落实,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不清,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2)缺乏日产的监督管理制度及措施,对建筑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停留在突击性的大检查上;

3)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足,资金不落实,手段落后,未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的改进措施

2.1强化安全意识首先,将安全教育培训全面覆盖所有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严格执行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其次,利用多媒体、报告演讲、案例分析及新兴的企业微信等多种形式,提升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最后,是要营造安全的环境氛围,个体的安全行为离不开现场的环境氛围,如果现场施工条件差、脚手架私搭乱设、材料设备随意堆放等,这些都会很容易降低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因此,整齐摆放现场材料,清晰明确的安全标识,会潜移默化地使得施工人员提高安全意识,降低安全隐患和违规操作的行为。

2.2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科研成果,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在建筑施工中,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优良品质的重要保证。积极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推广使用自动化技术,合理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不仅能极大降低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也提升了工程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施工企业要做好安全技术措施的交底工作,包括工程项目施工作业的特点、危险点、危险源及其具体预防措施,相应地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应注意的安全事故,以及发生事故后应采取的避难和紧急救援措施等交底内容。

2.3建立和完善建筑安全技术管理体系除了国家部门积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外,作为建筑企业,更多的是需要建立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

1)制定安全控制目标,包括伤亡事故控制目标、安全达标目标、文明施工实现目标;

2)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安全交底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专业性强、危险性大的专项施工方案审批制度,设备安装、拆除验收制度等;

3)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安全生产职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考核等。

2.4严格执行安全监督机制,保证监管到位,建立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可从这几方面展开:

1)建立合理的建筑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合理的施工监管模式,如引进建筑安全生产评价中介组织机构,构建企业、社会中介组织、政府三级管理体制;

2)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规范安全监管工作,实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充实安全监管人员,制定标准规范的组织机构,保证监督检查的质量;

3)建立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施工现场检验及评估情况、安全监督管理计划、依法检查资料及工程竣工查验等,都要进行归档处理,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记录提升监督检查的效果。

作者:史战锋单位: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的分析

一、建筑安全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建筑企业整体安全意识不足

近年来,我国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频率居高不下,归结其主要原因还是由安全意识不足所引起的。首先体现在领导阶层的安全意识薄弱,建筑企业领导阶层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导致相关的建筑施工资源配置不合理,安全监督体系不完善,相关的安全技术管理责任不明确,基本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其次体现在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在施工过程中任意违反相关的操作流程,或者不佩戴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没有意识到违规操作的安全风险,导致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2、建筑安全技术发展相对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构造和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施工技术含量高、危险系数大而又复杂的建筑工程越来越多,然而当前我国的建筑安全技术发展远远跟不上建筑行业的发展进度。技术的落后导致建筑安全管理不到位,不仅会增加建筑施工成本,甚至还会影响整体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所以,建筑安全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对建筑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3、建筑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尽管我国为了保证我国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国家早在1998就出台了《建筑法》,并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在2000年以后陆续出台了《安全生产法》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但是近年来建筑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直到2014年12月全国人民大会由进一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为保证建筑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然而,我国的建筑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部分的法律法规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差,不利于建筑安全管理的有效开展,建筑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4、建筑安全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

建筑安全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方面体现在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建筑工程日常施工的监督力度不够,仍然停留在突击性的大规模检查上,而且相关的监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有限,监管手段落后,不能及时的发现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细节安全技术问题,导致建筑工程埋下很多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建筑安全技术管理主体责任未得到落实,而且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相关监督管理职责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规范。

二、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1、强化建筑企业整体的安全意识

建筑企业领导阶层需要以身作则,自觉的通过学习,掌握建筑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深化对建筑安全管理的认知,并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建筑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建筑安全管理规范的学习。通过全面的培训教育,提高建筑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并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进而,通过领导阶层、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全力配合,共同致力于建筑安全技术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保证建筑安全生产,促进建筑行业长期发展进程。

2、创新发展建筑安全技术

建筑安全技术的创新发展与相关的建筑施工设备以及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机械设备,促进建筑行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帮助降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其次,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从国外引进或者是自主研发先进的施工技术,并聘用高素质的建筑施工技术人员来培训和推广相关的建筑安全技术,提高建筑企业施工人员整体的技术水平,为建筑安全技术管理提供机械设备、技术和人才基础。

3、健全建筑技术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健全建筑技术安全管理法规,需要建筑行业主动向国家相关部门反应建筑技术安全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就建筑安全技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完善,以推动建筑行业安全有序的发展。

4、完善建筑安全技术管理制度

完善建筑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需要加强监督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职能,规范安全技术监管工作,明确相关的管理职责权限,保证监管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业务素质和技能。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建筑安全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便于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检验和评估,提高监管的时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安全技术管理需要建筑企业领导阶层与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相互配合,并争取国家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发展建筑安全技术管理,提高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促进建筑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作者:孟立 李廷 单位:桓仁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北京建工集团沈阳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有关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的分析

摘 要:建筑业是我国最具有规模和活力的基础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及建筑行业自身特点,建筑安全问题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建筑企业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尤其是施工行业,建筑安全管理是其施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项目之一。基于此,本文从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的现状出发,阐述了现阶段建筑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现状;问题;措施

1 我国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的现状

国家统计局了2014年国民经济各项数据,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17.67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0.20%。而据住建部通报,2014年1-12月,全国发生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安全事故共522起,造成死亡人数达648人,相较于2013年同期事故起数降1.14%及3.86%。其中2014年全年全国发生的房屋市政工程较大及以上事故共29起,死亡人数105人,较于2013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了4起,死亡人数增加3人,同比分别上升16.00%及2.94%。频繁出现的各类安全事故,不仅给施工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人身伤害,也给施工企业、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2 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的存在问题

2.1 安全意识薄弱

施工是事故发生率较高的行业,通过近几年频发的建筑安全事故,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安全意识薄弱是引发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安全意识的薄弱性体现在这几方面:1)领导的重视不足,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3)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措施薄弱;4)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2.2 建筑安全技术方面,安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

传统的手工操作,人为制约的因素很多,如操作人员的懈怠、疏忽等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不仅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增加了施工的成本,施工的效率和进度都会有所降低。而近年来,施工难度大、施工危险性大、科技技术含量高的工程增多,而我国建筑业安全科技相对落后,这些都对施工安全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3 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2004施行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加强我国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规范国内建筑市场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相关的建筑法律法规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和缺陷,相对于建筑业发达国家,我国的建筑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部分的法律法规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的问题。此外,建筑企业在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中,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往往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出现“真空”段,措施薄弱,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的管理工作也相当不规范。

2.4 安全监督部门监管不力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监管工作的开展并未完全到位。主要体现在:1)主体责任尚未落实,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不清,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2)缺乏日产的监督管理制度及措施,对建筑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停留在突击性的大检查上;3)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足,资金不落实,手段落后,未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 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强化安全意识

首先,将安全教育培训全面覆盖所有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严格执行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其次,利用多媒体、报告演讲、案例分析及新兴的企业微信等多种形式,提升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最后,是要营造安全的环境氛围,个体的安全行为离不开现场的环境氛围,如果现场施工条件差、脚手架私搭乱设、材料设备随意堆放等,这些都会很容易降低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因此,整齐摆放现场材料,清晰明确的安全标识,会潜移默化地使得施工人员提高安全意识,降低安全隐患和违规操作的行为。

3.2 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科研成果,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在建筑施工中,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优良品质的重要保证。积极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推广使用自动化技术,合理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不仅能极大降低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也提升了工程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施工企业要做好安全技术措施的交底工作,包括工程项目施工作业的特点、危险点、危险源及其具体预防措施,相应地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应注意的安全事故,以及发生事故后应采取的避难和紧急救援措施等交底内容。

3.3 建立和完善建筑安全技术管理体系

除了国家部门积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外,作为建筑企业,更多的是需要建立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1)制定安全控制目标,包括伤亡事故控制目标、安全达标目标、文明施工实现目标;2)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安全交底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专业性强、危险性大的专项施工方案审批制度,设备安装、拆除验收制度等;3)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安全生产职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考核等。

3.4 严格执行安全监督机制,保证监管到位,建立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可从这几方面展开:1)建立合理的建筑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合理的施工监管模式,如引进建筑安全生产评价中介组织机构,构建企业、社会中介组织、政府三级管理体制;2)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规范安全监管工作,实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充实安全监管人员,制定标准规范的组织机构,保证监督检查的质量;3)建立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施工现场检验及评估情况、安全监督管理计划、依法检查资料及工程竣工查验等,都要进行归档处理,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记录提升监督检查的效果。

4 结语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应是企业坚持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筑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时刻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围绕人的健康和安全是落实执行,只有将“以人为本”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始终,才能确保建筑企业真正做好安全生产。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建筑安全技术的经济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安全问题。虽然建筑行业的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建筑安全事故仍然是屡见不鲜,且其危害性相当大,它不仅影响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还会影响到住户的人身安全,进而变相的增加建筑行业的成本。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施工单位应该加强相应的安全技术,降低建筑行业的施工成本,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安全技术;经济性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建筑行业的激烈竞争,建筑安全问题就在于建筑行业中愈发突出,并且严重的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基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它已经备受社会上各个阶层人士的高度关注,虽然在经过相应的措施减少了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但是它所呈现的局势依然不容乐观。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不仅会给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生命安全,同时它还会给住户带来一定的生命威胁,并且会给社会以及建筑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等。

一、建筑安全的概况以及现状

(一)建筑安全的概况

一般情况下,社会的稳定前提以及经济的发展基础都是安全,安全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建筑行业的安全对于建筑单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它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出现了一系列的安全事故,给建筑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目前,建筑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瓶颈,严重的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它是建筑行业的重大障碍。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它不仅给建筑行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住户带来一定的生命安全,有损施工单位的形象信誉等等。

(二)建筑安全的现状

目前,建筑安全技术的经济性研究还较少,相关的研究人员只是在安全事故以及安全收入等方面展开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国内对于研究建筑安全的投入相对较少,其中最有权威性的罗云,他认为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投入是对于建筑施工中的技术、施工人员以及劳动保护等方面消耗的费用,是关系到安全的全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黄盛仁通过对相关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数据的分析,他认为在建筑行业中,主要将安全资金投入到劳保用品、安全措施以及相应的职业病防治等方面;强茂山等一些学者经过对于广东省的若干城市进行安全调查后,他们得出在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投入,主要分为劳动保护、安全设施、文明施工以及安全教育等等四个方面,它们的分布主要是:3.61%的劳动保护、51.44%的安全设施、43.4%的文明施工以及1.54%的安全教育等等。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经济性分析。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发现它们在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措施上分布严重不均匀。

二、造成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问题的因素

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管理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都极易引起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问题。它们三个之间是相互连系、相互影响的,其中建筑安全技术这一因素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它制约着环境因素同管理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基于这种状况,施工人员在进行建筑行业的施工过程中,应该高度的重视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安全技术这一方面的因素。

三、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经济性分析的目的

投入建筑安全技术是为了有效的预防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由于安全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生命威胁等。并且可以通过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来判定建筑行业中投入的安全技术是否经济可靠,这是通过建筑行业中投入的安全技术成本以及它带来的相对收益而得出的有关结论。如果投入的安全技术成本低于它所带来的安全收益,那么它就是经济性的;如果投入的安全技术成本高于它所带来的安全收益,那么它就不具备经济性。所以,建筑行业中投入的安全技术,还有利于体现建筑行业中投入的安全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当今,在我国这个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中,建筑行业自身主动的积极地投入更多的安全技术、相应的减少安全损失,以及提高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的相应水平等方面的直接推动力就是正确的认识建筑行业中的技术安全经济性。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在对于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时,也有利于建筑行业改善自身的安全现状、相应的减少安全损失等,有利于建筑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经济性分析的意义

自古以来,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就备受大家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它不仅关系到建筑单位的经济利益,还关系到建筑施工人员以及住户的人身安全问题。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所以建筑行业应该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出现的安全问题。对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经济性的分析,不管是从理论还是现实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经过对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事故成因的相应分析,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寻找威胁建筑安全的相关因素,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对于建筑行业施工中投入的安全技术、计量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及相应的评价安全技术水平等。并且经过对于建筑行业统计的真实数据资料,进行仔细认真的总结分析,更进一步的明确在建筑行业中的所投入的安全技术,以及因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同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水平之间的相应关系。从而这些调查的数据也展现了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本身的经济性,也让建筑行业的相关单位明晰的看出投入一定的安全技术可以相应的、有效的减少由于安全事故带来的一些经济损失以及人力、物力的损失,最终对于建筑行业给出相应的解决安全事故的相应对策。同时,这对于建筑行业自觉的、主动地投入更多的、相应的安全技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还能减少建筑行业中的安全事故造成的相应损失,并且有利于改善建筑行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二)理论意义

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现状可以看出,那些传统的、固有的关于建筑行业中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理论研究以及相应的方式,现在都无法改变当下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隐患,不能降低建筑行业中频繁发生的安全事故的次数,同时也不能够减少现代建筑行业中因安全事故带来的较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损失等等这种现状。若要解决现代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就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摒弃已有的不符合现代建筑行业安全要求的思维,来发掘真正引起建筑行业中安全问题的根源,并且将其作为研究新的解决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的理论措施以及新的视角的依据,从而更好的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对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经济性的分析,就是一个另辟蹊径的新方法,从经济这一角度更好的警告建筑施工单位,让他们寻找更好的对策来解决在建筑行业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等等。从而更好的保护建筑施工人员以及住户的人身安全,有效的降低建筑物的相应成本,提供建筑单位在建筑行业中的竞争力等等。

结语

基于现代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单位应该着重考虑建筑中的安全技术问题,它不仅会影响到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还会给建筑施工人员以及住户带来较大的生命威胁,从而阻碍建筑行业的发展,所以建筑单位应该高度重视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

作者简介:

王亚伟[1]:第一作者,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本科学历,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

李芳芳[2]:第二作者,毕业于河南城建学院,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

魏胜昌[3]:第三作者,毕业于河南城建学院,专科学历,工程师;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工程监理过程中建筑安全技术与防护措施的实践体会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提升,经济步伐的推进,我国的建筑事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其中,安全以及质量始终是我国建筑施工的关键因素,而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做好建筑的防护措施以及安全监理。在本文中,将就工程监理过程中建筑安全技术与防护措施的实践体会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工程监理;建筑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实践体会 ;

1 引言

在建筑行业中,建筑的质量是我们一切施工的基础以及目标。而要想完成这个目标,首先就需要我们能够加强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更为安全的施工方式以及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则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施工企业是否能够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更能够直接影响到全体建筑人员的人身安全。对此,就需要我们能够对建筑过程中的安全监理以及防护措施引起充分的重视。

2 工程监理过程中建筑安全技术与防护措施的实施要点

2.1 加强建筑施工设计

要想良好的开展建筑的工程建设,首先就应当能够做好施工前的组织设计工作,其不仅是我们建筑工程项目得以良好开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对于整个建筑工程进行全面规划以及指导的组织依据,也是保证建筑工程整个施工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对此,就需要我们在建筑施工实际组织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对建筑施工安全措施以及现场用电方案等等进行认真的编写,并且对于具有较大危险性的建筑施工分项建设施工安全方案等等进行更为细致的编制,并且在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具有监理方以及技术方签证之后再指派相关的安全人员来到建筑的施工现场进行监督。

2.2 加强施工技术交底

施工交底是保证实际施工能够满足我们施工具体要求的重要方式。对此,就需要项目的建设负责人能够在建筑工程实际开工之前同施工组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工作,并在双方都能够保持良好沟通以及认可的情况下进行签字。其次,施工企业也应当根据实际施工的现场情况在存在危险的区域设置更为科学化以及专业化的安全标志,从而做好施工之前的安全防护措施。

2.3 注重机械保养

在实际施工跟之前,还应当经常进行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以及施工器具等等的预防性试验,,即在实际建筑之前或者施工的过程中进行设备机械强度以及绝缘度等方面的试验,从而以此来有效的对部分存在故障的设备以及质量不过关的材料进行提前的发现,避免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保证这种预防性试验的常态化。而为了能够保证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同机械设备能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就需要对这部分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检修以及保养工作,从而以此来保证这部分设备能够一直保持在较好的状态之中,进而在加强施工效率的同时也能够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而除此之外,我们要需要能够对施工现场中老旧、技术落后以及耗能较高的建设设备进行及时的淘汰,并能够以更为节能、环保的新型设备对其进行替代,从而保证施工设备的绿色化、长远化。最后,也需要能够保证我们在实际施工之前对设备进行各方面性能的测试,并建立起相关的档案,同时在对设备进行良好管理的同时做好河北的定期维护工作。

2.4 根据标准搭建临时建筑物

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对相关临时性的建筑物进行搭建也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一项工作。而在我们对这部分建筑物进行搭建时,则需要能够保持同施工作业保持一定的区域隔离,并保证两者之间能够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保证我们实际生活以及办公区域所具有的安全性。在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域中,则需要保证其中的饮食区域能够良好的符合我国相关的卫生标准,而对于临时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方面则必须保证材料的合格性。除此之外,作为施工企业来说也需要能够严格的根据我国法律法规中对于施工现场中所产生的粉尘、噪音等等进行良好的防护措施,并且避免在夜间施工对周边居民所造成的干扰。

2.5 做好人员的安全培训与管理

人员是建筑工程的一切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做好对于施工人员安全防护产品的发放,并且能够在保证相关工具发放及时性的同时能够以书面的方式通知部分危险较大的岗位的工作人员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需遵守的规程,同时也应当使其明确不遵守规定所能够为其带来的危害。其次,还需要各企业能够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对施工人员做好施工技术以及安全理念的教育以及培训工作,从而使其能够始终具有良好的安全施工意识。而在培训完毕之后,也需要对施工人员开展全面的考核,并且保证只有考核合格的员工才能够上岗,而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则坚决不能够进入到施工现场之中。最后,如果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危险情况,那么相关作业的工作人员则应当在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之后迅速撤离现场,一切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为主。

2.6 做好危险源的评价

除了对于人员进行所必须的培训之外,对于施工现场所存在的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安全隐患区域,施工企业也应当能够对其进行全面的辨识以及风险评估工作,并在评估其危险性之后能够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全面的预防以及控制。尤其是对于部分危险程度较高的区域来说,则需要我们能够加强对这部分的安全控制工作,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降低和消除。

2.7 文明安全防护

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文明施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是相辅相成的,施工安全生产不但要保证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保证施工井然有序,改变过去脏乱差的面貌,对提高投资效益和保证工程质量也有深远的意义。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我们现今的建筑施工中,做好现场的安全监理以及防护措施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而这就需要施工企业能够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同时以足够精力做好此项工作,从而能够更为安全、有效的开展工程建设。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论我国建筑安全技术创新模式构想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谁先掌握了新技术,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资源的创造。

关键词:建筑安全;技术创新;模式

1建筑安全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1技术创新源自人类安全生产的需要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我国事故的高发行业,伤亡事故的发生率排在矿山生产之后,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虽然近年来建设部加强了安全生产法规的建设,完善了建筑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但是,建筑安全科研投人严重不足,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手段落后,安全生产的技术含量低,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技术陈旧等仍然是制约我国建筑安全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推进技术创新,从技术管理的层面上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1.2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及发展的根本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谁先掌握了新技术,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资源的创造。入世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分享世界经济的繁荣,135个成员既是对手也是伙伴,有竞争也有发展的机遇。国民待遇不保护个体差异,惟有善于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走自立自强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之路,才能在国际市场公平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如广州市盾建地下工程有限公司走技术密集型和管理型的发展道路,在组建仅仅两年多的时间里,获得四个第一:第一家在中国城市地铁施工中引进德国先进盾构设备和技术;第一家使用 1.5 m 管片衬砌技术;第一家成功运用盾尾同步注浆技术;第一家采用电脑控制同步激光测量导向系统。在广州地铁 2 号线盾构施工中掘进进度打破了国内纪录,成为业界的排头兵。

2建筑安全技术创新理论分析

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新增长理论(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实现增长的决定因素。技术的本质是知识,技术进步的本质是知识存量的增加,也即创造新的知识。依据创新理论的创立者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指把一种前所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以下内容:引进新的产品;引进新的技术;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涵义相当广泛,而且规定只有将第一次的发明引入生产体系的行为才是创新行为,而第二个、第三个则是模仿。

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拥有符合熊彼特理论的创新行业很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创新限制在特定的技术经济系统内,这里所说的技术经济系统,可以指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生产、经济活动空间。进行这样的界定之后,对于建筑业而言,只要是在中国建筑业历史上没有过的技术,被引进了建筑业,并且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一种创新技术,从而当然是一种技术进步。

我国著名的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按其创新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按照技术量变化的大小,产品创新又可以分为全新产品创新和改进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又称为工艺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它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技术创新战略可以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施培公认为模仿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跟随率先者的足迹,充分吸收率先者成功和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创新进行改革与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竞争的一种渐进性创新活动。简单来说,模仿创新就是后发者的创新。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的战略应该是以模仿创新为主。

3我国建筑安全技术创新模式构想

①建筑安全技术创新体系构成

根据国家创新理论,建筑安全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分为三个层次:外层、中间层和核心层。外层是国际经济技术环境;中间层由政府、金融体系、其他产业和历史文化传统四个部分组成;核心层由建筑企业、建筑类科研院所、大学、建筑业技术开发基地、中介组织和培训机构六个部分组成。

②核心层功能分析

1)建筑企业

建筑企业是整个建筑安全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开发投入主体。国外的建筑企业对于技术研究相当重视,且组织方式比较多样,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建筑企业的集中式结构。我国的大型企业一般建立一个专门的研究部门来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但是大多数企业对技术研究中心的组织形式不够明确,可以借鉴日本模式的经验。

2)大学

大学是创造和传播知识的主体,也是进行科学基础研究,组织国际学术交流,培养科技人才的一个创新平台,在核心层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建筑类科研院所

建筑类科研院所是应用技术的创新主体,一般比较注重于公共项目的课题研究和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

4)建筑技术开发基地

建筑技术开发基地是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的一个技术创新机构,一般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建设项目为依托,采取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形式,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重大安全问题的技术瓶颈。

5)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主要是指建筑新技术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由各个专业化学会或协会进行组织,以提高建筑行业人员的技术素养。

6)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主要提供一些咨询服务,是各个企业及相关组织交流的一个信息平台。

③中间层的功能分析

1)政府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主要职能在于组织或授权行业协会或学会制定中长期应用技术的创新计划,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开发的领域,鼓励建筑业产学研的基础研究发展,增加和引导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推动科学的普及,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2)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技术的开发需要资金的支持,特别对于中小企业;另一方面,金融体系可以对技术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主要表现在分散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和项目的评估方面。另外,金融体系的激励机制还可以提高建筑技术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3)其他产业

建筑业与其他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借助其他产业的发展管理经验来发展建筑业,如煤矿安全、粮食安全等。

4)历史文化传统

历史文化传统不仅直接影响建筑的风格,更是技术文化的象征,可以将建筑技术和历史文化纳入到一个体系中,建立一个技术文化的系统来研究文化对技术的促进作用。

④外层的功能分析

良好的国际技术经济环境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所以我们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国家的技术进步绩效取决于该国的“社会能力”,即该国吸收新技术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建筑安全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互动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从概念与特点方面阐释了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内涵,接下来指出了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区别,分析了技术标准对技术法规的功能补充,最后明确了建筑安全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互动有良性互动、中性互动与恶性互动三种关系。

关键词: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互动关系

1技术法规的内涵

①技术法规的概念

技术法规是规定强制执行的产品特性或与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在内的文件。该文件还可包括或专门关于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标志或标签要求。技术法规一般是指规定强制执行的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的文件,以及规定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的文件。这些文件可以是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也可以是其它的规范性文件,以及经政府授权由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技术规范、指南、准则等。

在建筑领域,建筑技术法规的定义一般是以 1984 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委员会的《建筑法规术语及其定义》中的定义为准:建筑技术法规是一种法定权力机构所接受的约束性文件,它由技术性规定和涉及技术性规定的文件组成,其中还包括一些适用的管理性条款。

建筑技术法规一般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在政府管辖范围内强制执行,为保障建设领域中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环境等,能满足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而作的、符合特定的工作程序和要求的规定,它依靠或影响现行的自愿采用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

②技术法规的特点

1)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工程建设技术法规规定的都是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安全、人体健康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技术进步的推动等国家基本经济政策实现的内容。纳入技术法规的内容都要严格贯彻执行,违反或不执行时要进行处罚。

2)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技术和管理的综合性特征。工程建设技术法规既包括技术的要求也包括管理的要求,因此具有综合性。

3)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编制工程建设技术法规时,一般是以功能为基础或者是以目标为基础来进行编制的,目标和功能部分措辞比较稳定,一般不需要修改,而技术的性能和方法性条款一般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及时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技术法规又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4)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约束范围广的特征。由定义可以看出,工程建设技术法规不仅对建筑产品特性或工艺涉及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卫生等方面做出了技术性的规定,还对适用于产品的相关过程或生产方法以及一些适用的管理性规定做出了约束。

5)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性的特征。工程建设技术法规不仅包括国家法律,还包括政府法令、部门规章等强制性文件。

2技术标准的内涵

①技术标准的概念

技术标准是基于协商一致,被公认标准化机构批准的,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为目的的,为产品或其加工和生产方法提供规则、导则或特性的非强制性技术文件,是重复性的技术事项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规定。在建筑领域,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由政府建设管理部门授权专门的标准化组织或机构制定的,专门针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安装、验收和管理活动的技术性文件。一般包括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技术要求,并由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②技术标准的特点

1)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具有较强的生产属性。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关于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规定,按照技术规定的方法或规范来组织生产,可以保证建设产品的质量,并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工程的安全生产成本,提高安全生产效益。因此,它具有较强的生产属性。

2)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工程建设技术技术标准是通过国内专家学者验证后的技术条文,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产物,并符合技术先进的原则。同时,它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的作用,保证建设活动的安全、高效的运行。因此,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

3)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一套规范的生产方式,它不仅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能够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经济性。

3建筑安全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互动关系

3.1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区别

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法律效力上不同。技术法规是强制执行的,而技术标准一般是推荐执行的,只有当被技术法规引用后才具有强制性。

②制定机构不同。技术法规一般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和,而技术标准一般是政府授权委托相关社会组织机构来制定和。

③制定批准程序不同。技术法规的制定必须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一旦通过就成为法律文件应无条件执行。技术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是广泛参与和协商一致,最后投票表决通过,通过后仍然可以不执行。

3.2技术标准对技术法规的功能补充

①有利于弥补立法不足,协助法规规范市场。工程建设法规属于法律的层面,对于技术的要求不可能做出详细的规定,而工程技术标准正好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它是一种规范性的陈述文件,里面对于技术的要求比较详细具体,可以协助法规规范市场的秩序。

②有利于工程建设技术法规目标的实现。工程建设技术法规是企业建设活动的工作准则,可以规范市场的行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套建设活动的标准来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就是为了保证建筑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一个度,它可以用来保证技术法规目标的实现。

③有利于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工程建设技术法规是由政府来进行管理的,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由市场中的相关学会和协会来进行制定和管理的。在工程技术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是推荐和资源采用原则,这样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各个省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地区要求的标准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减少政府统一管理带来的弊病,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

3.3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互动关系 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存在三种互动关系:

①良性互动

当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呈良性互动关系时,两者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可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实施;另一方面,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可以对工程建设技术法规的行政手段进行补充,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

②中性互动

当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呈中性互动关系时,两者是混淆不清的关系。一方面,工建设技术标准在推广新技术、保证职业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等方面做了强制性的规定,促进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两者功能划分不够明晰,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措施进行了强制的实施,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难以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利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工程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对于一些需要强制执行的技术要求又没有进行强制实施落实,难免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利于建筑业的良性发展。

③恶性互动

当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呈恶性互动关系时,两者是各自独立的关系。一方面,如果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制定缺乏开放性和透明度,那么很多技术规定将缺乏科学性和适用性将不能达到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的目的。另一方面,如果工程建设技术法规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要求,那么强制实施时,就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阻碍社会的发展步伐。此外,技术法规制定得不好,也会对技术标准的实施和技术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工程监理过程中建筑安全技术与防护措施的实践体会

摘 要: 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及人员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情况进行监理,对施工过程中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及现场文明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及时消除隐患,确保施工作业及人员的安全,且承担相应的安全监理责任。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工程监理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安全防护技术与措施。本文结合在“环保厅高层集资楼工程”中的监理实践经验,谈一谈这方面的心得体会,也是便于与同行们交流。

关键词: 监理施工 安全技术 防护措施

建筑施工安全防护技术是提高施工安全水平和构建文明施工场地的最为重要的保证条件之一,也是监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只有在施工方遵守相关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并在监理的有效科学的监督管理之下。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及减少施工现场的意外伤亡事故,确保作业人员、工程的安全与健康。

为了做好建筑施工中相关的安全监理工作,顺利完成工程施工全过程,通过监理单位工程施工各项工程的有效监督,对可能产生的隐患或危险源——督促施工单位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安全进行,经过归纳,总结如下:

一、在我监理有效监督下——施工单位加强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教育培训体系的落实,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负责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且做好安全检查工作,我监理单位对上述工作进行检查与落实。

项目经理必须要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相关工作全面负责,并且施工单位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安全生产的培训。且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负全责,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安全生产制度,以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使用。与此同时,建筑施工单位应设立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机构,分配相应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专门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严格监督检查,只有这样,对于所暗藏的安全隐患才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才可能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顺利。

二、做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包括:安全施工组织设计、临电方案、基坑支护方案、模板支设方案、脚手架搭设方案及其他专项方案等),同时我监理单位对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审核,以确保其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在审查通过的基础上,要求施工方严格按照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实施。

施工组织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准备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施工进行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它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成败。建筑施工单位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于拆除、爆破工程等有一定危险的工程,必须要有专门的安全施工方案,且经过的层层审批且须经过监理单位审核,确认核准后才可以付诸实施。

合理安排建筑施工作业——在保证安全的基础前提下,施工方必须按照已通过审核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现场平面布置图做好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工作。且要合理划分施工作业面,必须做到相邻作业的时间和工作面不能相互干扰,以保证作业的顺利、安全、有序的进行,同时,也能确保文明施工。

三、督促施工方要做好做好施工前和施工期间的准备工作:技术交底及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记。

工程施工前,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必须对在有关安全施工技术严要求向施工作业人员做详细交底,且交底须双方签字确认。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起重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楼梯口、电梯井口、孔洞口、桥梁口、隧道口、基坑边沿、爆破物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必须要设置明显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监理人员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上述工作完整、到位。

监理单位应对施工单位针对基础施工、主体施工、装饰装修施工、电气设备及及其他方面的施工过程结合周围环境及春、夏、秋、冬及雨、雪天等气情况,对施工现场采取的安全方防护及安全施工的措施进行科学、及时地检查监督,及时排除隐患。

四、施工期间,要时常做一些预防性的试验,督促施工方做好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工作,确保施工设备性能良好、安全正常——监理单位对施工方的上述记录资料进行认真检查,确保其与实际情况相符。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预防性试验就是对建筑施工现场所使用的设备、工具、材料、用品等,在使用前、使用中进行机械性能等特征的试验,避免“带病”运行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由于长期磨损或意外损伤,就很容易造成设备故障,严重的可能导致施工人员受到意外伤害。所以,做好机械设备做好保养和检修工作也是安全管理和顺利施工的前提和保障。

五、在建筑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必须要符合安全使用要求,对工程施工可能造成危及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的情况,监理单位必须要求施工方采取科学、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以确保此项工作的安全。

建筑施工单位应把建筑施工现场的办公区、生活区与作业区分开来设置,且要保持安全距离,而且建筑施工的办公区和生活区的选址应该符合安全性要求。施工的职工饮食、宿舍等方面需符合卫生标准;与此同时,施工单位不能在还没有完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并且施工现场使用的装配式活动房屋应当具有产品合格证且需经过相关人员的验收通过后,才能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督促施工方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和污染。在毗邻建筑物或市区道路的适当位置——建筑施工单位必须设置围挡,以确保安全、文明。

六、监理单位督促施工单位——及时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并教会他们正确使用与配戴

施工单位必须及时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且将各个危险岗位的正确操作规程和违章操作的危害提前告知他们。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要定期进行安全生产的培训教育,并将培训情况记入个人工作档案。不经培训或经过培训不合格的人员,禁止其上岗作业。

如果在作业中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现场作业人员有权立刻停止作业,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撤离危险区域。

通过本工程的实践,是我们认识到——安全与文明这两项是不可分割的:以文明保障安全,以安全提升文明,它们同为一体,共同保障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营造人人文明、环境优美的工地是确保安全的首要工作,同时对管理与技术工作也得到了磨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企业形象。

结束语:

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和文明施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是相辅相成的,施工中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施工作业中不但要确保安全施工,还要注重对现场人员的安全管理,对于以往施工中经常出现的杂、乱、脏等现状要予以杜绝,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只有这样的严格管理才能保证工程的安全顺利的竣工。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建筑安全在设计的应用

1疏散设计中的优化模型

1.1确保安全疏散的条件火灾中能够保证安全疏散的临界条件是:ASET>RSET。其中:ASET是可利用的疏散时间,RSET是疏散实际所需时间。RSET=td+tm+tpm,td是探测火灾所需时间,tm是人员在疏散通道上的行走时间,tpm是疏散前人员的延迟时间,包括反应时间和准备时间,td+tm基本为一定值c,而tpm则是呈正态分布的函数。ASET是从起火至火灾发展到临界条件(可能造成伤亡的不能忍受的状态)的时间,ASET∈[0,tuc]。λ=ASET-RSET,称为安全裕度或者安全系数。λ>0时人员能够安全疏散。1.2其他优化模型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还应当满足以下条件,才是最优的设计。(1)滞留时间最短。合理的设计可以调节人群到达出口处的时间,避免人群在出口处的滞留时间过长,如图1所示。通向走廊的门远离主要出口时,有利于人流的疏散;通向走廊的门离主要出口较近时,不利于人流的疏散。(2)疏散时间最短。根据人群的相互作用理论,建筑内人群疏散时间的综合计算公式,

2BuildingEXODUS软件的原理

目前,可利用的疏散模拟软件主要有26种,主要分为运动模型、局部行为模型、行为模型三种。与其他模型相比,BuildingEXODUS结合了社会因素的观点,包括了每个人员的特性及社会学的特点,共22项,如年龄、姓名、性别、步行速度、死亡等。该模型中的人员特征包括对建筑物的熟悉程度、自身的活力以及忍耐力等。该模型可以模拟大量人员在建筑物内的疏散,且考虑了因毒气或高温而使人产生的停留或延迟。BuildingEXODUS还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考虑火灾产物的作用以及出口处可能发生的堵塞。BuildingEXODUS已经广泛应用于超市、医院、车站、学校、机场等建筑人员疏散过程的模拟分析之中,可以用来评价建筑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分析人员疏散性能以及各种建筑结构中的人群移动效率。而且,通过研究疏散动力学的性质可以确定设计存在缺陷的区域,对改进建筑设计和疏散程序提出建议。

3案例分析

3.1基本情况该建筑为某市的新建歌剧院,一层为有500个座位的观众厅,楼上四层均为高档包厢,座位数量分别为350、348、280、350,总容量为1828个座位,具体情况见表1.通过对于RSET的模拟以及CFAST对于ASET的模拟计算可以得出:五层包厢中座位之间疏散通道只有0.5m,存在人员拥挤的安全隐患;五层包厢中ASET<RSET,火灾中存在安全隐患。3.2方案优化(1)在五层包厢只有一个出口能正常使用并且疏散通道的宽度为0.5m情况下,对人群在火灾中疏散的情况进行模拟。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主要是座位之间疏散通道的宽度不足,只有0.5m。模拟结果显示:在人群疏散中造成了严重的拥挤和堵塞。在该情况下进行了10次模拟,结果如表2所示。模拟结果分析如下:疏散开始初期,平均每人跳跃座位的次数较少;随着温度的增加,CO体积分数的加大,平均每人跳跃座位的次数逐渐增加。死亡人员都是由于发生极端行为跳入某些座位的角落,由于受到高温的作用,其可移动性下降,在较长时间的热辐射作用下造成的。FIH表示人员在火场中的遭受火灾影响的累积结果,它是由毒性子模型计算的动力学特征。FIH=1表示人将由于热而失去能力,FIH上升时可移动性下降;FIH=0表示人的行为不受火灾的影响。从模拟结果可以得出:虽然349人成功疏散,但是在疏散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高温和CO气体的影响。只有1人因受火灾的影响而死亡。口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五层包厢的人群在火灾中疏散的情况进行模拟。在增加了疏散通道的宽度之后进行了10次模拟,在这10次模拟中,350人都成功疏散出来,但每次的具体情况也有差异,详细结果如表3所示。将增加了疏散通道的宽度之后的模拟结果与增加之前的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增加了疏散通道的宽度之后,疏散时间的均值由344.2s减少至330.6s。增加了疏散通道的宽度之后,每个人跳跃座位次数由6.2次/人减少至5.84次/人,减少了拥挤和堵塞。增加了疏散通道的宽度之后,死亡率降低为零。(3)五层包厢在两个出口都能正常使用、疏散通道的宽度为1.2m、发生火灾情况下的模拟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的模拟结果可以得出:在两个出口都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火灾对疏散者的影响很小,因为平均每人跳跃座位的次数减少。(4)对五层包厢在增加到三个出口、疏散出口总宽度为4.5m、疏散通道的宽度为1.2m并且三个出口都能正常使用、发生火灾情况进行模拟,模拟结果如表5所示。每次350人均能顺利疏散;平均疏散时间为129.1s;平均每人跳跃座位的次数为2.1次/人;每次的FIH=0。从表5还可以看出:该模拟疏散过程中各个出口人流的分配是合理的;另外,最佳出口性能指数平均为OPS=0.375,说明疏散效率较高,达到了良好的疏散效果。(5)对五层包厢在增加到4个出口、疏散出口总宽度为6.0m、疏散通道的宽度1.2m并且4个都能正常使用、发生火灾的情况进行模拟,模拟结果如表6所示。每次350人均能顺利疏散;平均疏散时间为117.1s;平均每人跳跃座位的次数为1.8次/人;每次的FIH=0。从表6可以看出:该模拟疏散过程中各个出口人流的分配是合理的;另外,最佳出口性能指数平均为OPS=0.525,说明疏散效率较高,疏散效果良好。

4结论

(1)疏散通道宽度不合理会造成人群拥挤的堵塞现象,还会造成人员的死亡。增加疏散通道的宽度可以减少疏散时间、降低人员伤亡。(2)增加疏散出口的数量可以有效降低疏散时间和跳跃座位的次数,避免火灾对人群疏散的影响,确保人群疏散的安全。总之,从所有疏散模拟的结果可以得出:五层包厢增加1或2个出口的改进设计是比较合理的。综合考虑周围情况,增加2个出口的设计为最优设计。

作者:田玉敏 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建筑安全的相关研究

1建筑装修与建筑结构安全

1.1建筑主体结构安全由于主体结构完工之后才进行建筑装修施工,这样会影响主体结构,特别是增加了荷载,尽管主体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后期荷载,但是,主体结构和装饰构件本身是两个独立的步骤,无论后期怎样处理都有可能威胁主体结构安全。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预埋装饰构件,即在主体施工时同时把后期装修需要的构件埋入主体结构中,避免装修时破坏主体结构。在建筑装修施工时,增加的楼地面铺装层、隔墙、吊顶等,需对主体结构进行强度、稳定性测试,只有测试合格才能使用,否则不能随意增加。这个环节必须严格标准,不然对建筑主体的伤害是不可弥补的。1.2装修构件自身安全装修构件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撑体,必须考虑本身的力学性质,连接和固定装饰面层的连接构件,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测试,确保自身的刚度、强度达到施工需求。装修材料与连接件之间的连接要可靠、紧密,掌握好连接的松紧程度,既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连接过松过紧都会造成面层材料脱落。1.3装修构件与主体构件连接安全建筑装修顶面和墙体的装修构件与主体构件连接更要牢固,装修构件与主体连接的位置也要选择恰当,特别是受力要合理、均匀,才能保证装修材料的耐久性、耐候性和稳定性,连接点的做法是连接牢固与否的关键点,必须牢靠连接,确保装修构件的整体安全性。1.4装修施工中不规范施工引起的安全问题建筑装修中工人不规范施工,也容易易造成结构安全:如施工时集中堆放水泥、河沙等建筑材料可能造成楼板裂缝;野蛮施工更会影响房屋结构整体性,如开槽的位置不当可能凿断或改变钢筋位置从而危及结构安全,为了防止产生这些安全隐患,必须要求工人规范施工、文明施工,如在拆墙洞时尽量采用切割开洞的方式施工;楼板上打小洞时,现浇板则要避免凿断钢筋;施工过程中,避免施工材料集中堆放,尤其是特别重的材料堆放时更要特别注意。

2建筑装修与环境安全

建筑装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粉尘、气味、放射性物质发生的放射性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较大的伤害,成为威胁人们生活和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这类污染已经逐步得到大家的重视。2.1建筑装修施工过程与环境安全装修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噪声与粉尘,对建筑环境的安全和人们健康的伤害非常大。装修施工噪声主要是由电锤、切割机等施工机械工作时和装修工人切割、敲凿施工时发生的有害声音,这种施工噪声的瞬时强度大,具有突发性、非连续性等特点,在装修期间严重干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其次,室内装修中水泥、石灰、砂石等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易形成粉尘悬浮在空气中,严重影响周围居民以及装修工人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对呼吸系统的伤害极大。为了防止施工发生环境污染,不仅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外,还要求施工人员具备环保意识,同时尽可能采用新工艺施工,尽量采取科学的方法减少和消除施工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2.2建筑装修材料与环境安全建筑装修中使用的涂料、粘合剂、墙纸等装饰材料会散发甲醛、苯等有毒有害物质,对室内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装修中使用的天然石材、瓷砖等会产生放射性元素氡。这些有毒物质威胁人们的健康安全,可能导致人体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发生病变。为了避免装修材料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除了尽量使用天然环保型材料外,还提倡功能主义的装修设计尽量少使用装修材料;尽量减少有机溶剂对室内环境的危害,尽量减少花岗岩、大理石等铺地材料等。只有严格控制材料的使用才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2.3建筑装修使用与环境安全住宅装修完工后,室内空气质量较差,纷尘和气味较重,入住之前应选用恰当的空气净化方式对室内空气进行进化,尽量采用物理净化方法,例如使用环保活性炭、绿色植物等放置室内净,同时,注意多开窗透气,经过一段时间的净化才可以入住,这一步需要住户高度重视,很多有害物质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净化后减弱或完全消失。

3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是装修的关键。现在,建筑安全问题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无论装修设计、施工还是材料选择都要严格参考相关规范和制度,充分估计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同时在装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到建筑安全。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建筑安全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实现建筑装修的绝对安全将指日可待。

作者:杨东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建筑安全的安全风险及评价管理

1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管理

1)风险预测风险预测和甄别需要找到引起风险和风险存在的主要因素,并且对由此而引发的后果进行恰当的判断和估计,这是进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对风险的范围、程度和种类进行人为的扩大或者缩小,导致了在后期对风险分析和处置中出现错误,造成了风险管理的失真[1]。2)风险识别要识别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常常需要准确地对风险因素进行解读,通过构建风险层次图,利用反向思维的方法找到其中的不稳定因素,经过论证之后,再经过对建筑项目的评估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率。在进行设备风险识别过程中要对所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正确的判断,确定其是否客观存在。风险预测是对施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判断,确定其发生的概率。但是仅仅确定其概率还是不够准确的,一般情况下还需要确定其概率分布密度,以进一步确定其发生的可能性。3)风险因素的定量分析在对风险识别和预测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出各个风险的概率及其造成的损失,从而找到其中的主要风险,为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提供根据。可以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从不同程度进行控制。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和一般的风险管理一样,常常要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把施工过程中的分析进行量化。定量分析有决策树分析、概率分析、敏感性分析、模糊数学法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也有相应的缺点,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综合某几个方法使用,提高其预测的准确率。

2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评价

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的目标确定了建筑安全水平的指标,按照不同的安全层次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结构层次。其中最高层表示施工安全的总目标是唯一的,是为了确保施工全过程的安全;中间层是由影响施工安全水平的主要相关指标组成;最低层是由影响施工安全主要指标的分指标组成。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是一个自我完善体系,有着其独特的评价方法和原则[3]。根据确定好的安全评价指标,对每个施工安全评价进行打分,然后带入到相应的数学函数中,从而对这些指标进行数学量化。在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中常常采用AHP-Fuzzy的评价方法,它是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确定每个层次指标在建筑施工安全指标中的权重值,然后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得到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从而来评价施工安全的状况[2]。在层次分析中,利用AHP的思想将影响安全的因素按照重要性的要求从高到低排列成不同的层次,然后对每一层次中的要素进行数学量化,建立起因素的权数,为最终评价决策提供数学支持。其具体步骤为:在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中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对每个层次的要素按照上一级中的某个要素判断其相对重要性,通常用1~9个标准来确定,其标度和含义如表1所示[3]。然后利用互相比较的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评分,建立判断矩阵;利用方根法、特征值法求解判断矩阵就是把一个层次上的所有元素相对上一层的某个元素排列出一个优先顺序,也就是求解矩阵的特征向量。在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分配通常是根据经验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然后确定其权重值,这样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做到客观准确,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结构,通过对比的方法建立判断矩阵,再对矩阵进行求解从而确定某个指标的重要性。在计算完成后还应当计算其权重的偏差,其中的重要一步是进行一致性检验,使偏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建筑安全评价的结果是根据相应的数学方法判断建筑施工安全水平和安全等级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好”就表示建筑施工安全状况良好,不存在安全隐患;“合格”表示安全水平处于恰好符合安全要求;“差”表示安全隐患比较严重,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加强安全检查[4]。评价对象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单元,例如在评价某个煤矿建筑工程中瓦斯爆炸事故的危险性,可以以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作为评价单元。假设隧道中有两个工作面,可以划分为甲、乙两个评价单元,应当怎么确定这两个评价单元的安全风险呢?一种方法是利用甲、乙两个评价单元结果相加的方法;还有一种是对甲、乙分别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也就是先得到各自评价单元的风险等级,然后利用等级比较高的作为整个评价对象中的风险等级。其中第二种方法可以看做第一种方法的补充,克服了第一种方法上的局限性。又如在贵族清镇到黄果树的高速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利用了世界银行的贷款。由于此项工程巨大,其中的风险管理要求也比较严格,对于施工方来说施工风险也比较大。但是由于采取了相应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大大地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同时也减少了施工方的经济损失。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够采取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将会给施工方带来各种难以估量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由此看来,在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通过引入适当的风险控制和分析策略,能够有效地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3结语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能够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风险进行具体的量化,确定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从而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利用数学方法建立施工安全评价的数学模型,从而把定性的问题转化为定量的问题进行研究,克服了在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通过数学模型来确定施工安全的等级要考虑到施工安全中的各个要素,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施工安全的评价,做好对施工安全的预防和管理。

作者:吴丽萍 单位: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建筑安全保障的提高

1建筑消防工程验收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现代建筑不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完善,搞好消防验收,是为了能够减少或是降低火灾危害,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当前的建筑,不论是由于其用材还是由于其结构设计,只要发生了火灾,人员的疏散与逃生通常较为困难,为了防止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建筑消防工程就必须要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以将火灾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搞好消防工程验收,保证建筑消防工程质量,对于提高建筑安全保障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2建筑消防工程的验收

现代建筑的消防工程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而在进行系统性事物分析的时候,最好是采用分层分析法进行分析。采用这种方法来对建筑消防工程系统进行分析、验收,可以确定多个目标的权重,还可以作为方案的比选,以增加对多目标问题的解决。在当前的建筑消防工程验收中,层次分析通常用于进行综合效果评价。层次分析模型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底层、中间层以及最高层。在这些分层中,最高层所代表的是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在最后通过解决问题,要想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中间层主要代表的是方案、政策,以帮助目标达成,中间层又可以分为策略层、准则层、分目标层、约束层以及指标层。层次分析模型的最底层,则代表的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在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的设计与构建过程当中,应当坚持可比性、科学性、有效性以及操作性等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为了保证模型中的各项指标具备可比性,以及权重能够合理分配。同时,坚持科学性是为了保证评价内容全面、合理,坚持有效性,为了能够将建筑消防工程的真实水平反映出来;坚持操作性是为了使分析评价符合建筑消防工程验收的基本条件。现代建筑的消防工程包括了许多内容,比如防火分区、防火墙、楼梯、消防电梯、消防水池、水箱、电气线路、以及室内的二次装修。所有与防火、灭火以及火灾疏散等相关的消防设施工程,都属于建筑消防工程,都是建筑消防工程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消防工程竣工之后,对其进行验收时,应当检查与分析的主要指标有火灾自动报警、水灭火、防排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消防电气以及施工资料等等。施工资料的检验分析主要是针对验收记录、材料的检查、进程设备以及生产消防。竣工验收资料包括了工程验收的人员、验收的项目、所参加单位以及验收的时间。

另外,还需包括对火险隐患的整改、防火检查、各项消防规章制度、灭火计划、疏散人员方案、消防组织、消防人员、消防设备等。对于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防火门、卷帘、自动阀门等消防电气的消防用电,要对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严格的检验分析。简单来说,消防用电就是能够在防火火险危机的时候,进行独立供电的电源,通常情况下不会受到其他电路与火灾的影响,能够保证逃生疏散对于用电的特殊需求,防止因为停电而对早期报警、早期灭火作业以及人员疏散逃生带来危害。另外,建筑消防电气还应当具备可靠性、耐火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与科学性,要在能够对火灾起到有效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费用开支。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能够迅速的做出有效反应,同时在应急的过程当中,这些消防电气还必须要持续可靠的运行,要耐热、耐火,不会出现触电事故。还有,这些消防电气的有效运作,必须要有持续可靠的供电,如果店里得不到保障,反而会对建筑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害,所以必须要保证消防电源的可靠性。在火灾出现的时候,建筑内的人员首先要想到疏松逃生,此时就需要有疏散照明来给予必要的支持,在发生火灾的时候,很常规的生活用电都可能会中断,此时照明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最后再说防排烟系统,现代建筑的内部结构都非常的复杂,发生火灾烟雾通常都难以排出,很多时候发生火灾,人员死亡其实都是烟雾造成的。建筑防排烟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使火灾的火势发展能够得到控制,并将建筑内部火势燃烧产生的烟、热排散出去。系统联动自动控制功能、系统联动手动控制功能、防火阀、排烟口位置、排烟管道、送风管道、机械排烟综合性能、机械送风综合性能、排烟机检查、送风机、排烟设施设置条件等都属于防排烟系统。现代的很多建筑都已经配备了水灭火系统,这种能够自行做出早期灭火反应的系统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作用:一是,对建筑内的人员起到警示作用,报告有火灾发生;二是,在火灾发生的早期,进行能力范围内的喷水灭火。水灭火系统包括了系统联动、消火栓管网、消火栓给水系统综合性能、消火栓布置、喷头安装、喷淋管道的安装、水流指示器、湿式报警阀、水泵接合器、消防水泵、给水装置、水箱、以及消防水池等。火灾报警装置、触发器以及其它辅助功能装置构成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根据建筑物的系统大小和重要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分为控制中心监控系统、集中监控系统以及区域监控系统。如果建筑物发生或火灾,或是具有引起火灾的能力的着火点时,水灭火系统中的探测器便会探测到火源的存在,并通知报警控制器,在着火点的真实性被确认后,着火点的具体位置便会发出警报,并进行早期喷淋头灭火。

作者:李洋 单位:临沂市公安消防支队 防火处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建筑安全的风险管理系统

1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目前而言,信息化发展非常快,如何将已有的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应用到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系统中是目前软件开发的重点和核心。对于城市大型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管理而言,需要建立基于信息共享、协调控制、技术集成等于一体的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框架体系;集成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性状跟踪、监测、预警、应急等专项技术;设计集监测、预警、应急响应于一体的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系统框架,以提升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技术水平;提升风险跟踪监测与预警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缩短预警和应急联动控制反应时间。基于上述关于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目标,结合目前国内外建筑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调研,亟须开发的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系统应能实现如下几方面的关键技术。1)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分析与识别技术通过统计分析国内外影响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的事故案例及相关建筑结构信息,构建集建筑结构类型、建筑功能等关键信息的大型建筑安全运营数据库,通过系统开发实现数据知识推理。通过建筑信息和风险发生信息的相关性分析,建立风险事件和风险因素间的耦合。基于典型建筑的工作分解结构与安全运营风险结构,得出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识别技术。2)大型建筑安全运营动态风险评估技术结合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和建筑本体功能特性分析,建立城市大型建筑抗风险等级标准和风险等级综合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建筑物风险承载能力、风险等级等因素,软件系统自动建立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评价模型;分析建筑安全运营风险发展态势,研究态势风险的关键指标,得出如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基于贝叶斯网络等技术的动态风险评估方法;针对不同类型风险,通过知识推理系统自动生成风险预控技术措施和管理建议。3)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动态控制与应急响应关键技术根据城市大型建筑安全动态风险跟踪特征参数,建立大型建筑运营监测和预警关键指标体系;进行典型建筑人员密集程度与分布规律、人员类型、风险发生时行为方式等调研和分析,在不同类型安全风险发生时疏散与逃生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安全风险发生时的人员疏散模型,得出城市大型建筑运营突发安全事故防范与快速处置技术。

2系统设计思路

基于上述关于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的迫切需求和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本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系统拟由数据存储与维护层、业务层以及数据表现层3个层次组成。数据存储与维护层包括数据层和支持层2部分,其中,数据层由勘察与设计、施工资料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以及运营监测与安全管理数据库3个数据库构成,涉及建筑工程中大量文档数据、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监测与安全监控数据的分类存储,并相对独立,便于系统的扩展与维护;支持层包括统一数据访问接口、数据安全性检查员、数据交换中间件。业务层包括应用层和表现层2个层次,其中,业务层描述了系统的功能架构与业务流程,与业主方开展安全风险管理项目工作的工作流程一致,由数据上报、数据分析、安全评估、预警、警情处理等步骤组成;表现层包括无线网络、IE、视频监控等,为安全运营风险管理采用的技术手段,无线网络应用于手持现场终端设备,实现安全巡检、预警预测与应急状态下的专家、人员等信息的及时获取和上报;视频监控应用于对现场状况的及时监视和控制。用户层展示了参与信息系统协同工作的各方,包括业主风险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咨询机构、运营管理方与第三方监测方。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3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1系统逻辑结构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系统将风险管理流程分为评价分析、决策支持2个部分,其中评价模型分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划分3个模块;决策支持有风险跟踪、风险预警、风险应急响应3个模块,采用基础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库支持。数据库的主要作用:①存储风险评估计算结果;②为风险决策的技术预案提供信息,并存储决策信息;③记录和存储风险跟踪情况。整个系统由评估模型、基础数据库模块、决策支持模块和输出模块4个部分组成。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3.2系统功能结构(见图3)1)风险识别模块通过把建筑安全运营事件与风险库进行比对,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分析、预测、辨识、推断和归纳,生成安全运营风险清单,对风险发生概率大小和可能性进行知识推理,得到其量化指标。2)风险评估模块对风险清单进行分析,确定各类风险大小的先后顺序,确定各类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估风险事件等级。风险等级包括:①利用已有数据资料和相关专业方法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②分析各种风险的损失量,包括可能发生的运营工期损失、费用损失以及对运营的质量、功能和使用效果方面的影响;③根据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量确定各种风险量和风险等级。3)风险跟踪监测模块识别剩余风险和新出现的风险,修改风险管理计划,保证风险计划的实施,并评估消减风险的效果,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目标。风险跟踪的关键在于培养敏锐的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从“救火式”风险监控向“消防式”风险监控发展。4)风险预警模块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由风险特征参数、风险控制目标值等组成,有助于决策人更好、更准确地认识风险整体水平、风险的影响程度及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风险特征参数是对引起风险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权重排序分析,得出权重较大的风险因素设置为风险特征参数;风险控制目标值一般是根据运营经验或者参照设计预估值对风险特征参数给出一个数值,当超过这个值时,给出工程预警,并要求采取相应控制措施。5)风险应急响应模块依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设计风险控制机制,包括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和信息保障机制。通过高效的控制机制,预防、减少、遏制或消除建筑运营风险。3.3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业务流程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系统数据流程如图4所示,运营监测数据、现场巡查数据以及勘察与设计、施工资料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工程文档数据通过客户端系统与Internet连接发送到信息中心数据库,经由风险咨询机构专家组的综合分析,确定预报警等级、应急响应措施,预报警信息通过网络与无线通信设备进行,并对事件处理过程与结果进行自动记录。系统还通过Internet为用户提供查询、报表输出、数据预测、事务管理等操作。1)输入信息项目的基本信息后,可将信息分为勘察与设计、施工资料数据信息、地理信息数据以及运营监测与安全管理数据等。提供这些完整的输入信息后才能进行下面的数据处理流程。2)风险估计根据输入信息,通过需求方提供的算法以及事故数据库、风险事件清单库、风险事件损失库、风险事件概率库、风险事件预控库、风险事件案例库进行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损失计算。3)风险评估通过前阶段的数据处理后,开始风险识别,生成风险识别树等一系列的操作。风险识别结束后,再进行风险评估。4)输出信息通过前阶段的风险识别生成风险清单,风险评估后生成风险事件P,C值,风险事件等级,还有风险事件预防措施、应急措施等,其中P代表风险事件或风险状态发生的概率,C代表风险事件或风险状态造成的损失价值。根据以上的输出信息及输入信息,打印报告。5)动态评估在运营过程中,将最新信息当做输入信息重新运行一遍,可实现系统动态评估。

4结语

以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耦合分析与识别技术、大型建筑安全运营动态风险评估技术、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动态控制与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等关键技术理论为基础,考虑整合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跟踪监测、风险预警、风险应急响应等风险管理业务流程,从风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设计理念、系统结构设计等方面对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框架体系进行探讨,为进一步进行风险管理软件的开发提供总体思路和理论依据。风险管理软件系统硬件的配置、软件开发等各个方面的技术还须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作者:汪再军 单位: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建筑安全疏散策略研究

一、大型商业性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一)用电设备多,火灾风险大大型商业性建筑内设有大量用于照明、暖通及其他作用的用电设备和繁杂的电线电路,如果在安装电器设备时违规操作或使用低质量的电器电线,将会成为商场中的一大火灾隐患。(二)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意识淡薄大型商业性建筑人员密集,特别在购物高峰期。据统计,深圳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平均每日客流量为3.2万人,节假日一般可达6.5万人,最高曾超过8万人。人员身处商场内,往往专注于各项炫目的功能,忽略了对灾难的警觉。由于人员的流动性,也导致人员对疏散路线不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疏散时间及进度。(三)防火分隔困难,火势蔓延快为了方便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大型商业性建筑大都处于城市黄金地段,寸土寸金,商场内柜台较多,业户紧密相连,商场内大多采用防火卷帘来进行防火分隔,而不是采用防火墙,一旦起火,火灾蔓延快,很容易形成立体火灾,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扑救十分困难。

二、大型商业性建筑安全疏散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疏散人数难以确定作为商场业主,总是希望营业面积多一些,愿意将楼梯设置在角落并仅满足规范的基本要求甚至离规范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何确定大型商业性建筑内安全疏散的人数一直困扰着相关研究人员,我国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给出了商业性建筑物人员数量计算的依据,如表1所示。在《商店建筑设计规范》中对商业建筑营业厅内的疏散人数计算也做出了相关规定。但这些依据是一个笼统的范围,有时在进行面积折算时就已经存在不确定性,根据这些计算得到的疏散宽度在实际建筑中也不能完全应用。一些地方性规范中有针对不同功能商业建筑的人员数量计算依据,但是这些地方性规范无法应用到全国范围。根据不同规范计算所得的理论疏散人数往往相差较多,并且规范计算人数也仅仅停留在研究阶段,与不同公共场所不同时段实际的客流数有较大出入。(二)疏散宽度不够或疏散距离过长大型商业性建筑内,商家的主要意图是突出商品和卖场功能,卖场内货物货架琳琅满目,摆放十分紧密,甚至会占用人员行走道路的一部分位置,变相缩小疏散走道宽度,不利于人员在疏散时确认疏散方向及寻找安全出口。商业性建筑中的超市对人员进出路线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比如分别设置超市的出、入口。收款台会设置在出口处,顾客从入口进入超市后,只能通过收款台离店。一些商场考虑到防盗因素,营业期间超市内部的疏散楼梯仅对员工开放,顾客通道加装防盗门或防盗锁,商场经营时段关闭,顾客无法通行,减少了人员有效的安全疏散宽度,大幅度地降低了人员疏散的效率。

三、大型商业性建筑安全疏散策略研究

在进行人员安全疏散时,合理的建筑消防安全布局和完善的安全疏散设施是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首要因素,另外提前建立疏散预案并定期演练,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加强消防安全培训,设置各种辅助疏散设施等均不同程度地优化大型商业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

(一)设置灭火救援窗

很多商业建筑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外立面悬挂巨幅广告或其他可以带来震撼视觉效果的摆设如灯箱等,外墙上不开设窗户,不利于进行灭火救援。一些地方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地方标准,解决此类问题,《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规定大、中型以上商业建筑的外墙三层以上应在每层外墙设置灭火救援窗,为火灾时受困人员迅速得到解救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严格按规定划分防火分区

大型商业性建筑宜采用防火墙划分防火分区并控制防火卷帘的使用。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情况下,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多层商业建筑地上部分防火分区不应大于5000m2,当设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层建筑内或多层建筑首层时,最大允许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0m2;高层建筑内地上商业部分的防火分区不应大于4000m2,地下商业部分不应大于2000m2。

(三)合理设置安全疏散设施

大型商业性建筑的疏散楼梯多为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火灾时,电梯会停止载客运行,疏散楼梯在发生火灾时是惟一的竖向疏散通道。疏散楼梯的设置位置应符合防火规范中有关疏散距离的规定,设计时要考虑人员在危急的情形下可能选择的疏散方向。一是楼梯应设置在靠近电梯厅的地方。人员在商业性建筑内,大多是乘坐电梯穿行于各层之间,会对电梯厅附近的环境较为熟悉,因此靠近电梯厅的楼梯,可使人群在危急时迅速找到,及时疏散。二是满足“双向疏散”的原则,即每个区域至少保证从两个不同方向进行疏散。三是疏散楼梯应为不燃材料,并与建筑物的其他部位分隔。

(四)合理设置安全出口

一是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安全出口应清晰可见,通向每个安全出口的通道处应有明显的指示标志,保证人员身处建筑中的任何位置都能迅速辨别疏散方向。二是疏散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门开后,不应影响疏散走道的位置和安全通道的宽度。三是常闭式防火门的上方应有明显、持久的安全出口标识,并与背景有明显的对比度。不得在安全出口处设置镜子,避免引起混淆。四是疏散楼梯应满足一定的距离要求,如符合双向疏散条件的,商业性建筑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直线距离不宜大于30m,如建筑物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疏散距离不大于37.5m。[1]五是如果安全出口设置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的电磁门锁,应保证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报警或停电情况下能立即全部打开。六是超市的收款台等应设置在安全出口附近的位置,如果收款台是闸机封堵的,应保证收款台的闸机在火灾时全部自动开放,如果不是闸机,则应保证这些收款台处的通道不因人为因素而无法通行[3]。七是连接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可以作为其所属防火分区的第二安全出口[1]。考虑到相邻两个防火分区同时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相邻分区之间防火墙上的防火门可用作第二个安全出口,但要求每个防火分区至少应有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以保证安全疏散的可靠性。

(五)设置完善的建筑消防设施

大型商业性建筑必须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设置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防排烟系统等建筑消防设施,并配置足够数量的灭火器,为及时发现并扑救初起火灾,控制有毒有害高温烟气的蔓延提供保障,有效延长人员的疏散时间。

(六)制定安全疏散预案,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消防安全教育能够使人们在应对火灾时更加从容,并且不会贻误有效的疏散时间。安全疏散方面的教育应包括:(1)认知火灾的发生及燃烧过程;(2)烟气的产生、扩散和下降过程;(3)紧急情况下安全疏散的方法;(4)救护队的任务;(5)减小火势的保护措施;(6)火灾初期人员的应急处理。安全疏散预案作为大型商业性建筑防火预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安全疏散的组织与管理;(2)疏散方式;(3)防火安全教育;(4)安全疏散演习。除必要的安全教育外,疏散演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疏散演习能使员工熟悉疏散通道及疏散标志,累积疏散的技能和经验,最终使疏散预案得到有效的实施。大型商业性建筑应每年进行一次火灾疏散演习,其中包括:(1)熟悉火灾警报声音、疏散通道的位置、疏散标志及疏散的目的地;(2)细化工作人员的疏散任务;(3)保证全部人员按照疏散计划从规定的疏散路线进行疏散。由于大型商业性建筑内的人员流动性极大,不能保证身处其中的人员对建筑疏散路线熟知,也无法预测人员应对火灾时的心态及状态,所以在疏散演习中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明确自己在疏散时的职责,责任到人,合理分配任务,防止因了解疏散路线的工作人员不在岗而影响疏散。

(七)完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大型商业性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消防设施定期的维护与保养。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就应与具备相应资质的维保单位签订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合同,对商场内的消防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及检修,确保建筑消防设施能够正常运行。二是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及落实。建立健全并切实落实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如每日巡查制度、消防控制室值班制度等。在进行每日的消防巡查时,不仅要检查各种消防设施设备的外观状况,还要检查疏散通道是否通畅,楼梯间的门是否能够打开,消火栓是否被遮挡。在节假日、大型促销活动期间,尤其要检查各种促销的临时柜台是否影响防火卷帘的下降,是否占用疏散通道,宣传广告、张贴画等是否遮挡疏散指示标志等。三是切实履行工作人员职责。如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巡检人员等应时刻牢记并履行其职责,熟练操作消防设施,熟悉各种报警信号[4]。商业建筑内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各疏散楼梯的位置,熟悉灭火器的放置地点和使用方法,能在火灾初起阶段正确使用灭火设备进行扑救。建筑内的工作人员往往比其他人员更了解建筑内的情况,他们如果能够在火灾发生的初期阶段及时地进行有效处置,就可以为迅速扑灭火灾、疏散建筑内人员赢得宝贵时间,从而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

(八)发挥广播及声光报警系统的作用

大型商业性建筑应在每个防火分区设置一个声光报警装置,声光报警器的位置宜设在各楼层靠近楼梯处的走道内,报警装置在一般情况下采用自动控制方式,并辅助采用手动控制方式。人耳所能感受到的最敏感声音频率范围在500~3000Hz之间,在设计报警信号音频时,除最大限度考虑人耳最敏感范围外,还应考虑声音的传播。据研究显示声音频率传播途中能量不易被空气吸收且传播距离最远为1000Hz,而低于500Hz的低频音段则可以绕过屏障物及分隔物。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如商场的环境,声光报警器的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以区别报警信号和背景噪声。为了引起人们注意,应尽可能采用复合音调,以利于商业区内的人员能及时识别报警信号。大型商业建筑内均设置有应急广播系统,目的是及时准确的播放事故信息。火灾时,广播能够削弱警报带给人们的紧张情绪,商业建筑内的顾客在广播的引导下有序地疏散至安全区域,这样可以缩短安全疏散所需要的时间,特别是缩短了人员反应并做出疏散行动的时间[5]。火灾事故广播系统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进行优化:一是广播时,应使用通用语言如普通话,并保持平缓的语速。同时为了确保信息被所有人听见,重要信息要重复播报。从心理学角度讲,女性声音更容易被人们注意到,所以紧急通知时,宜采用女性声音,但男性声音对人员更具有导向意义,所以发出疏散指示时,则宜采用受过训练的男性声音。二是应保证足够数量的应急广播扬声器,从任意位置步行到最近的扬声器不超过25m。

作者:马云飞 单位:安徽省消防总队

建筑安全技术论文:建筑安全系统设计的可靠性

1高层建筑安全逃生系统

1.1安全逃生系统的基本构成

高层建筑安全逃生系统承担着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和逃生功能,主要包括安全出口、逃生楼梯、消防电梯、防火门等供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安全疏散的通道[2]。现代高层建筑内人员的安全逃生主要依靠安全出口和逃生楼梯。为了避免人员在逃生通道中出现拥挤和踩踏等不利于安全逃生的现象,除了常规的安全逃生设施外,在人员密集的特殊高层建筑内,也设置了包括消防电梯、避难梯、救生袋和避难滑梯等在内的辅助安全逃生设施。

1.2安全逃生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高层建筑安全逃生系统的可靠性高低决定着其能否有效承担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和逃生功能。影响高层建筑安全逃生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人、环境、管理的因素。在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不同性别和年龄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应时间、认知能力、决策能力和逃生行动能力存在差异,导致火灾发生时的安全逃生行为不同。一般来说,老人、孩子和女性的安全逃生能力相对较差。不过,火灾时人员逃生行为基本遵循“尝试—失误—再尝试”的循环认知模式[3]。管理因素包括在日常活动中,定期对楼内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逃生演练,让楼内人员熟悉安全逃生路线;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安全逃生设施及辅助安全逃生设施的完好。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高层建筑内本身设计的安全逃生通道状况、配备的安全逃生设施状况和人员状况等。足够数量的安全逃生出口能有效保障人员的安全撤离。在进行建筑逃生设计时,尽量将安全逃生通道设为人员日常行走的通道。照明和指示可以指明逃生方向,使人员迅速安全地撤离。照明和逃生指示设备的可靠性将直接影响安全逃生的效率,是保证安全逃生的重要设施。由于人员在建筑物内分布具有随机性,造成安全逃生较为复杂[4]。

2高层建筑安全逃生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安全逃生系统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安全逃生系统,能够使人员全部逃生到安全区域。因此,安全逃生系统设计其实就是以逃生时间为中心进行的人流组织设计,逃生时间是安全逃生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控制指标。本文以成都某18层宾馆作为分析对象,对其安全逃生时间进行计算,确定该宾馆的安全逃生系统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2.1计算方法

目前,安全逃生时间的计算方法很多,每个方法都有其自身优点和缺点。由于在进行安全逃生系统设计时,并不需要安全逃生时间的准确数据,只需要确定其是否满足安全逃生要求。因此,文章采用最常用的四阶段法。四阶段法是指将逃生时段分为4个时段。第1时段:从室内向客房门口的逃生;第2时段:从客房门口向室内楼梯间入口处的逃生;第3时段:从室内楼梯间入口到室外楼梯的逃生;第4时段:从室外楼梯向地面的逃生。各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即为总的安全逃生时间。只要总的安全逃生时间小于高层建筑的允许逃生时间,则该高层建筑安全逃生系统可靠性符合要求。

2.2计算参数

(1)假定火灾发生在该宾馆第10层距楼梯口最远的房间,安全逃生采用楼梯,楼梯宽度1.75m,楼梯设置在楼层的最右侧。(2)酒店第3层为娱乐室,人数较多;4~18层为客房,每层10个客房,单侧依次排列;每个客房长5m,宽3m;发生火灾时第3~18层共有人数550人。(3)根据经验,楼梯上人流的逃生时间为楼梯高度h的4倍,即酒店第1层楼梯高6m,第2层楼梯高5m,第3~18层楼梯高4m。(4)允许逃生时间[5]:高层建筑的允许逃生时间按5~7min考虑,即300~420s。(5)逃生速度[5]:人群在平地上的逃生速度大约是1m/s(拥挤状态下)。(6)通行系数[6]:我国的防火规范中,门或走道的通行系数为:平地1.3人/(m·s),楼梯1.1人/(m·s),第1层到第3层设室外逃生楼梯。

2.3理论计算

该宾馆4~18层情况相同,可选其中一层进行分析,选第4层来进行计算。2.3.1 第1时段逃生时间T1T1为第4层每个客房人流从室内到房门口所需时间,可由室内最远点到门口的距离和人流疏散速度来确定,即T1=L1/V1。在紧急情况下的水平行走速度,男人为1.35m/s,女人0.98m/s,儿童和老人0.65m/s[5]。按最不利条件考虑,取0.65m/s。室内最远点到门口的距离为5m,因此有T1=7.7s。2.3.2 第2时段逃生时间T2T2为人流从各房门口通过走廊到达楼梯口所需时间,可由各房门口到达楼梯口的走廊长度L2和人员在走廊上的通行速度V2来确定,即T2=L2/V2。房门口到达楼梯口的走廊长度最远为30m,最近为3m,人流疏散速度按0.65m/s计算,所以有:T2max=46.2s,T2min=4.6s。由于单个客房居住人数少,每个房间的人从房门口通过走廊到达楼梯口时,能依次顺利地逃生下去,并不会发生滞留。因此,第1、第2时段总逃生时间只需考虑其最大值,所以有Tmax(T1+T2)=53.9s。2.3.3 第3时段逃生时间T3由于各客房情况相同,第4~18层人流从各自房门口通过走廊到达楼梯口都不会发生滞留。当火灾发生时,各层人员同时通过楼梯向下逃生,逃生情况相同,每一层的人流都不会与它相邻的上下层发生滞留。但是,由于第3层人数较多,当4~18层的人流陆续逃生到达第3层时,就可能发生滞留。要直接计算人流在第3层楼梯口的滞留时间并不容易,可以将这段滞留时间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计算:①第18层最后一股人流到达第3层室外逃生楼梯口所需的时间;②第4层最先一股人流到达第3层与第18层最后一股人流到达第3层楼梯口期间所需时间。第4层最先一股人流从室内到逃生楼梯口所需时间为12.3s,从逃生楼梯口到达第3层室外逃生楼梯口所需时间为16s。因此,第4层第一股人流在第28.3s时,到达第3层室外逃生楼梯口。第18层最后一股人流从室内到达逃生楼梯口所需时间为53.9s,从第18层逃生楼梯口到达第3层室外逃生楼梯口所需时间为240s。因此,18层最后一股人流在第293.9s时,到达了第3层室外逃生楼梯口。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第3层室外逃生楼梯口逃生出去的人数可由式(1)确定。Q=NBΔT(1)式中,N为第3层室外逃生楼梯口的通行系数,取1.1人/(m·s);B为第3层室外逃生楼梯口的宽度,1.75m;ΔT为第4层第一股人流到达第3层逃生楼梯口与第18层最后一股人流到达第3层逃生楼梯口期间的时间,ΔT=265.6s。代入得:Q出=512人第3~18层共有人数550人,还未逃生出去的人数为38人,这些人要从第3层室外逃生楼梯口逃生出去所用的时间为:T出=Q余/NB=19.7s3.3.4 第4时段逃生时间T4所有人从第3层室外逃生楼梯口到室外地面逃生所用的时间为44s。因此,第18层最后一股人流从房间逃生到该宾馆室外地面所用时间为:T总=53.9+240+19.7+44=357.6s经校核,T总小于420s,该宾馆安全逃生系统设计基本合理,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3结论

(1)在高层建筑安全逃生系统设计中,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相关要求,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用途、楼内疏散距离等因素,进行安全逃生时间的计算和可靠性分析,以此确保每一层楼的防火门、安全疏散通道等安全疏散设施符合紧急情况下人员进行安全逃生的需要。(2)高层建筑物内应配备适宜楼内人员的辅助安全逃生设施,使安全逃生系统真正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本身存在设计缺陷的高层建筑,应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补充配备安全逃生设施设备,以弥补消防安全的缺陷。

作者:勾红英 吴玫 罗智文 陈星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