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论文

时间:2022-05-02 09:49: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艺术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艺术设计论文

艺术设计论文:多学科交叉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发展演变

环境与艺术设计的出现首先要依附于建筑物设计,其次是在建筑物周边的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以达到美的效果。建筑物作为环境的主体,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设计基础是密不可分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号召,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对生活审美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我国建筑体系的不断成熟,环境艺术设计逐渐被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例如古代的壁画等家具装饰纹样以及室内空间规划,统称为室内设计,另一派是围绕着建筑物周围的空间进行规划,从而达到建筑物的艺术效果。这两派统称为环境艺术设计。

二、环境艺术设计多学科交叉特性的发展现状和必要性

1、发展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类学科,是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环境的客观需求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根基并不稳定,面对社会的需求,我国高校对社会发展定位的不准确,使我国缺少大量的环境艺术类学科的人才。毕业生理论知识的不系统,使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供大于求,与社会市场的需求脱节。毕业生的艺术素养与能力参差不齐,距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还有很大距离。从发展的进程上看,我国艺术设计的教育是从美术教育,机械设计等延伸而成,基础薄弱。当时正值我国经济发展的飞速时期,各高校一直忙于扩大规模,没有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整合,有些理论完全就是照搬照抄,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化的环境艺术类学科的知识体系。由于理论知识的缺失,导致各高校对艺术类学科的定位不准确,使我国环境艺术教育发展较缓慢。根据国情的发展,在当时大势所趋下,当时学生都面临着升学难,就业难的情况下,为了顺应国家的综合国力发展,各个高校普遍对学生进行统招,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因此走了捷径;在高校中,教师对学科认识不准确,专业性不强,有很多高校都是大班授课,致使很多人没有真正学到东西。在当下随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在这一方面所要要的人才供大于求,正是要求各高校对环境艺术类学科准确定位发展的关键。

2、必要性

就本身高校教育来说,各高校都没有准确定位环境艺术类学科的发展前景以及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的需求。而对环境艺术类学科定位的不准确,使得大量人才容易走到学习的误区,有悖于市场的发展。造成环境科学类人才培养的缺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学科本质认识的不彻底。高校因顺应时展的潮流,培养精英化人才。教育发展定位应适应社会发展,顺从大众教育方向。在充分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加以创新,从空间、色彩、生活等方面在进行创造。由于环境艺术类学科范围涉及较广,导致许多院校对其的概念认识定位不准确。随着科学进步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类学科的理论知识的不断增加和扩充,逐渐融合到新兴的景观设计,空间规划设计,城市设计等。在这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接受。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环境艺术类学科却是能改变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最根本方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的内涵

信息全球化时代,人们研究对象的方法趋于多元化。单从字面上来说,“环境艺术设计”环境是前提条件,而“环境”一词又颇为广泛,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生长而成的宽泛环境,人为环境是指某些空间设计,经过人为的后期设计而形成的环境。一些宽泛的词也可以统指环境,比如生态,物质,文化等等。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立足于艺术设计的学科,是一门集艺术、科学、文化的综合性发展学科。所谓多学科交叉可以用新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眼光去研究问题,从而得到新的发现,使交叉学科得以蓬勃发展,是各个学科的文化知识得以融会贯通。“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了多种学科,是环境艺术和环境设计的总称,包含了美学、建筑学,物理学,人体工程学,园林学,工艺美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各学科相互交叉构成了内容丰富的黄精艺术设计。多学科交叉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创新出新内容,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特性,还需要经过更多的实践发展来寻求方案。对学科的交叉性研究,转换新的思想,实践探索出一条跨学科的新的理论体系,以满足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需求。这对高校提高人才素质和质量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也对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联系,资源相互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的未来发展趋势

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一直立足于实践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也有了理解,从以前的为设计而设计的发展趋势已经演变成美化、舒适的人们所要求的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以“人”为主体的研究方向,人已经变成环境的协调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加强,使环境艺术设计知识更加融合,理论知识更加趋于系统化。顺应国情的发展,发展可持续世界发展观,我们应积极引导人们走向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的设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为环境是对当今社会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对于环境艺术类学科的定位,应立足于艺术领域发展。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作为新课题进行研究,环境艺术设计的“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必然是发展的趋势。对学科交叉特性的研究,应转换新的思想,整合优化资源,对教育体制进行新改革,满足市场的需求。

作者:谷晓龙 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艺术设计论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论文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1.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应与当前社会文化、经济、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紧密衔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保质保量地完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高职生生源质量较差、基础知识薄弱是长期存在的现象,很难立即解决,但是高职院校也应对此引起重视,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制订有针对性、有个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生应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确定专业层次与类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有特色、高质量、可满足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提高学校的特色与声誉。

2.明确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根据本校专业设置,明确艺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教学,保证基础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首先,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绘画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其次,教学需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独立判断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3.构建科学的基础课教学体系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体系设计中,很多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适应性和实用性较差。因此,教师应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教学方向,构建科学的基础课教学体系,对基础课程进行分类,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交错、横向排列的基础课程群,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构成完整、合理、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使学生成为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设计、管理、施工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二、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必须注意与专业院校间的差异,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良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改革措施,切实保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刘洪哲 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高等教育艺术设计论文

一以英国为主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英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为:第一,以学生个性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因,注重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同时要求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道德素养。第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即形象思维能力,形态简化和抽取能力,发散思维和逆向思考能力,以及绘画功底、设计软件技术、模型制作和动手操作能力,文字语言的阐述和表达能力等。第三,在专业素质方面,强调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和设计专业素养的培养。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英国艺术设计专业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1)采用分阶段大班小班小组单元式模块教学模式。其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即讲授式、启发式、案例分析式以及小组讨论式等。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启发和培养。

(2)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让学生体验项目的整个设计流程,感受抽象的设计概念变为现实的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将设计概念实物化的能力。

(3)采用跨界培养教学模式。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学生不应该过早精通某一门学科,而涉猎多学科的“通才”将来会有更广阔的择业空间[5]。因此,英国高校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多专业、多学科的交叉。鼓励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按照个人喜好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跨专业和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学到交叉学科、多种学术领域的专业知识。跨界培养教学模式,有利于设计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更有利于多专业、多学科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

(三)考核评价体系英国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是以德育为教学基调,以学生和老师严格遵守学术道德为评判界限,已建立完善的评判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评判标准。具体来说,英国利兹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由3部分组成:一是平时成绩占30%~40%,以考核学生出勤率为主;二是最终作品及答辩成绩占20%;三是完成设计作品过程及工作量的成绩占50%~60%。这种考核评价标准强调的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重视过程考核的优势体现在:学生通过设计准备、灵感构思、调查、筛选、表现、制作、再修改、再构思的反复过程,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原创动力,避免了抄袭剽窃他人或者现有设计作品的学术不端情况的出现;其次,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调查方法,研究手段,翻阅大量的资料书刊,对学生树立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设计管理能力提供了有效支持;再次,过程考核提高了学生观察、发现、解决设计过程中对不断涌现的问题的设计执行能力,为学生的设计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反思

(一)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的不符

在教育全球化的世界环境背景下,我国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和方法,均围绕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艺术设计行业,根据行业相关岗位需求而设置,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适用社会岗位的动手技能,能进行创意、设计、制作多层次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但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更迭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一直落后于同时期设计行业的领域扩展和技术革新速度,与企事业的人才需求错位,不符合社会与时俱进的创新要求,出现了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不符的现状。

(二)教学模式单一且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从创始之日迄今,在迷茫中摸索了三十载却仍然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既没有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教育体系,也没有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一面铺天盖地空喊高歌产学研和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一面跟随西方世界的教育强国将高等教育迅速产业化,主次颠倒地将经济价值列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单纯地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过度细分设计学科内专业,设置局限的专业课程框死了学科发展的可能性,忽视设计学科各专业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的交叉性和综合性。除课程设置的不科学与现实社会的行业发展和就业需要脱节外,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完善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由此导致学生甚至教师的抄袭、剽窃、作弊等学术道德败坏的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已经形成设计专业默许的潜规则。

(三)长期忽视师资建设

扩招犹如一夜之间拔苗助长,各艺术设计高校为解决迫在眉睫的师资匮乏问题,不惜“乱投医、广纳员”,以至于相当一部分毫无设计专业背景的教师从绘画、工艺美术、工程、机械、材料等专业改行成为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师。如此以来,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就逐渐演变成就了由各学科散沙课拼凑出的缺乏课程特色,与设计行业脱节的泛滥专业。综上所述,要把我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建成世界一流的专业,就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及经验。

作者:闫胜男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应用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民办高校艺术设计论文

一、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转型发展的障碍因素

民办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在转型前基本是依托校内资源来培养,换句话说就是将学生圈养在学校进行教育,既让学生脱离生活在艺术,也让学生的艺术失去现实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渠道狭窄,没有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也没有丰富的校外合作资源。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生涯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而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转型前的民办高校在实践教学课程方面还无法满足课程设置的需要,学生的艺术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难以有效掌握设计流程,没有紧跟市场需求艺术素养。

二、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有效应对转型发展的策略

1、重新定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艺术设计领域不但产生全新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维,也必然出现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如何使得艺术设计教育与时代特征相吻合,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满足市场需求。民办高校未来发展定位就是为什么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也是应用技术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提升技能。随着社会的演变,艺术设计人才不再是纯艺术设计,还要懂得运用各类技术。

2、拓宽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途径与渠道

民办高校难以克服的发展资金受限问题,难以满足艺术设计专业的科研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通过与校外资源协同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拓宽培养人才的途径与渠道。校外协同可以体现在校-校合作,与实训设施和条件比较好的公办院校,实现资源共享机制,比如说与艺术类高等院校合作;也可以校-企合作,与艺术设计类公司或艺术设计中心合作,实现利益共享机制;鼓励艺术设计师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设计博览会或者艺术设计大赛,突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建设好校外合作平台,建设友好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合作平台,将学生的创意挖掘,通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展示。

3、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与教学方法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念已经被新技术所突破,新兴技术的发展迎来了各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艺术设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但是传统的培养在注重技术的时候忽视了对于创意的开发。增加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认知的机会,让学生了解真正的而艺术,强调能力培养的实践实训,设计实验性教学活动,通过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团队设计作品、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设计贴近生活,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掌握设计流程与技巧。

4、重视艺术设计教师队伍建设

艺术设计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转型发展的员工里,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角色定位,改变陈旧的知识结构,不断汲取新知识,改变科研态度。注重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应该组建课程开发团队、课程设计团队、课程讲授团队,加大艺术设计教师团队中行业人士的比例,加大艺术设计教师的专业性,注重提升教学技能与水平,拓展新思维,寻找发展的新路径,最终艺术教育团队既懂得理论,也懂得实践操作,熟悉艺术设计专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实用技术,懂生产、懂工艺、能够实操的专业教师,这才能顺利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数字与技术化特征日益明显,新兴产业如动漫、游戏、漫画等就飞速发展,这必将对于高级艺术设计人才需求旺盛,为适应新的发展契机,民办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向应用技术方向转型,培养高素质有创意的艺术设计人才已经很迫切,民办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为满足社会对于人才需求,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曹保荣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图形艺术设计心理学论文

一.设计心理学与图形艺术之间的关系

计心理学的应用范畴图形艺术的形成吸引了各行各业专家的注意,由于不同专业的人共同参与进来,以设计心理学为基础的图形艺术,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为社会和民众广泛服务,成为设计心理学应用的重要结果。

二.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艺术作用

图形艺术具有选择性、整体性、可识别性、和恒常性等规律,在信息交流、引导行为、解释议题、宣传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特别的优势及特定的作用。

1.图形艺术建立了世界性的

图形艺术语言体系图形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语言,能够跨越民族、语言、文字等的障碍进行信息的传递。它创造了无需语言的沟通,与无国界障碍的交流。即使是较为复杂的议题也可以通过图形读懂。目前,各个国家将一些极为重要的图形标志进行了统一,已经部分实现了世界性图形语言的通用。如交通标志、医疗标志、环保标志、绿色标志、安全食品标志、安全卫生标志、禁止标志等。

2.促进图形艺术的理性发展

图形艺术的创作,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具象思维,将具象或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图形进行阐释说明。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介入可以更好的与感性思维方式相结合,有利的引导和扶正图形艺术的理性发展。

3.提高图形艺术的实用价值

图形艺术信息的传播建立在设计师与受众之间。设计师与受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相对差异性导致了图形艺术设计和接受的双重差异性。而介入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艺术,可以最大化的降低这种差异性。从使用或需要的角度出发,使双发对图形的理解趋于相对一致,从而图形艺术的实用性得以加强。

4.增强受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由于部分议题或较为复杂的内容需要专业知识基础才能够理解,因此受众在接受这类信息时会存在一定障碍。但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艺术如果在这些领域进行表达,就可以更好的增强受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计算机软件中,对于界面、工具、命令、各种面板等的图形化设计就非常有效的提高了受众的理解能力。在多层次作品和图形艺术之间,受众有能力选择更为有效、更高品质的图形艺术。综上,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使用舒适度的关注逐步提升到对视觉舒适度及心理舒适度的关注。图形艺术的功能被更大程度的发掘出来,将以其独特的优势更加广泛的被人们所应用。

作者:徐明霞

艺术设计论文:家具陈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一、教学方法创新手段

设计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的认知过程,而是要在课程体系中全面培养学生对设计定位的敏锐感知力、设计分析的洞察力和设计解决的创造力。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认识“What”,更要教会学生认识到“How”和“Why”,积极寻求思维转化途径、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目标

1.关注材料与工艺的选择与运用

材料是家具陈设设计的物质基础,而工艺是家具陈设设计的方法基础,制作模型的过程需要学生实践家具的成型工艺以及形态、材质、空间对于家具设计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到了不同材料的性能和构造方法,从而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家具的结构特性,在设计过程中避免了出现违背材料特性的结构形式;学习掌握常用家具施工机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理解家具构造中各层结构的连接、嵌缝、饰面的工艺,了解家具施工构造,即“结构+基层+面层”的设计原则和内容。

2.关注家具尺度之于人体工程学和经济考量的运用

家具陈设设计不是单纯的“机械设计”,而是以人为本的“生命设计”,仅仅依靠书本上关于人体工程学的尺度数据,学生无法直观、有效地以科学的观点做设计。因此,在家具实践制作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常用材料的规格,并学会计算和下料;同时,利用等大实物模型可以随时切身感受家具的尺寸和使用功能,并按需调整其尺寸使之舒适、耐用。

3.关注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沟通能力是设计师的基本技能,在课程中引入团队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提前演练自我发展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团队成员之间在方案选择与优化、材料选择与购买、工艺操作与选择上都会有不同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实时与同事、业主、工人、供应商等沟通交流,通过教学上的实战可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塑造学生积极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仅要学会课本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和做事。

4.关注创新能力和设计素养的养成

家具陈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在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完备的同时,努力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动力,教师要积极扶持学生设计思维的多元化,补充教科书中没有的背景知识和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当今设计行业的概况和发展趋势,使在校学生以从业者的姿态而不是以旁观者的姿态进入这个行业;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列出系统的课后阅读书目,以阅读和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家具陈设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专业基础教育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结合;针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系统整合,强化教学内容与手段的贯通机制;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为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事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单位: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创新实践教学艺术设计论文

一、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创新思路

1.实施创新设计案例课堂讨论实践教学

作为教师,在结束艺术设计专业课基础理论部分的讲授后,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社会调查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上交调查报告。在结束社会调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逐一对自己的调查报告进行介绍,由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提出看法、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对理论、实践等环节进行总结与点评。显然,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能够有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还能够从根本上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2.教学课程“特色化”

对于课程的安排,教师应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优化与整合。如图案课程与平面构成课程,这两者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可以将其整合为一门课,既避免了重复,也可以取长补短,同时还能缩短教学学时。另外,教师应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观念与方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一些既具有时代精神也符合艺术设计发展规律的校本课程。

3.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作为21世纪的设计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团队意识、独特的艺术个性以及严明的纪律观念。只有在拥有突出业务能力的前提下培养自身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以及自觉接受现代社会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才能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其次,只有建立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灵敏的市场嗅觉,自身的才能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读懂市场、接近市场、把握市场,还应该引导学生对市场学、管理学、营销学等进行了解与学习,以此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与市场竞争中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二、结语

要想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需要结合当前教学观念、专业建设、课程安排等对教学理念进行优化。同时,应主动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成果,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创新,从而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的长足发展。

单位: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色彩教学艺术设计论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中色彩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采用主题性设计教学模式

主题性设计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讲述基本色彩理论之后给学生设计一个课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分析思考,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思路变化,及时为他们提供素材,启发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师生互动学习研究,合作完成作业,不断提高学生的色彩理论水平和技法技巧,不断拓展学生的色彩视野和创作思维。这种主题性设计教学,引入色彩设计观念,以色彩研究为手段,强化了色彩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主题性设计教学,设计主题可以多元化,扩大色彩研究学习范围,使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广泛性,学生专业知识具有全面性,夯实探索色彩表现力、创造性运用色彩的基础。

2.运用电脑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般都学习了素描与色彩写生课程,基本掌握了色彩的调配、组合、表现、造型知识。色彩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系统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运用色彩对比、调和、统一关系使画面色彩优化组合。在色彩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引入“电脑辅助设计”思想,把传统手绘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电脑在艺术设计中辅助作用,也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传统手绘与电脑辅助手段各有优劣,不可能以一种替代另一种,要结合使用,优势互补,但电脑辅助设计的优势是强大无比的,恰当运用电脑辅助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实现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向以研究为主方向转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改革色彩课程教学体系

建立一个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体系,提高色彩教学在课程中所占比例,强化色彩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在色彩课程教学体系中要提高色彩调和练习和色彩对比练习的实践课时比例,锻炼学生的色彩创造能力。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色彩课程设置中要各有侧重,要区别对待、显示特色。要适当调整色彩课程内容,不断探索出一个科学有效的色彩课程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的色彩教学不能与高职院校完全匹配,要以培养学生色彩调和能力、色彩表现能力和色彩创造能力为侧重点。如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主要侧重于空间色彩认知和色彩搭配,所以要多安排“色彩调和”内容,使学生受到严谨的色彩构建训练、理解色彩调配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4.改变色彩课程授课方式

高校艺术专业的色彩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色彩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教师要求学生口述物体色相,以及物体之间的色相区别,写生时要严格尊重事实,不能改变物体色相。在中后期写生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把握整体画面的能力,要求学生适当提炼物体的色彩偏向,适当添加主观意向,既要画得“像”,又要把握画面氛围,注重画面效果。在讲解动漫游戏专业学生作业时,要注意结合动画或影视场景,让学生知道专业对色彩应用能力的需求,知道色彩课程对后续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专业课程方向发展。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色彩》课程,加强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力求提高学生色彩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加大由基础课向专业课的引导力度,加强学生主观色彩表现和色彩应用训练,使色彩教学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后续课程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独立的色彩设计能力。

二、结论

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色彩教学模式,有意识、有目标、多方位、多角度训练学生,使学生能自由驾驭色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展现主观色彩表现与创造性思维,把一个个学生培养成与时俱进的优秀艺术设计创作者。

作者:贺林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论文:设计课程教学艺术设计论文

一、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而忽视创造性的培养。艺术类院校的绘画基础课程、课时较多,这导致学生的美术基础与写实能力远远超出国外艺术设计院校学生,但是设计的创意和效果却远远落后。艺术设计课程方向的设计应强调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创造性的由表及内、由此及彼的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我们迫切需要拓展对专业与知识的认识,努力拆除“专业”之间的界限,打破小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强调学科交叉、知识交叉。在“淡化专业,突出课程”的原则下,开设综合设计课程,把多个设计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以设计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精心设计的课题进行探讨研究,以若干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设计课题构成课程循环,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强化综合的创造性训练的内容。以课题带动课程,这种系列化设计课题面向设计的程序及方法论,强调相关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以及交叉学科教学与专业教学目的相统一,从思维方式上、工艺方法上解决了多门课程教学要求。这充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要重视通过隐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类,所谓显性课程,如造型、色彩、图形等课程教学,它们是能够纳入教学课表进行教学的课程。而隐性课程,如思维方法、设计师的气质和创造意识等,它们是长期专业教育和艺术熏陶的结果,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二、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包豪斯的瑞士画家和设计教学家伊顿曾说过:“首先应解放和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注重技术的自由发挥”。同时,伊顿认为“提高和促进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教师最艰难的工作”。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工作方法。它包括任课教师授课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教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意识与观念,而非具体过程与结果。无论是基础教学还是专业教学,都应形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尤其要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方法来实施教学。要提倡“互动性”交流法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在课程中打破讲台的局限,提倡师生对话式授课。运用提问式、启发式、反问式教学,着重启发和诱导,通过“质疑”引起兴趣,由问题导入设计,采用“头脑风暴法”、“典型案例分析法”等课堂教学形式,鼓励探索学习,从不同设计方向和不同定位的角度,快速进行大量的创意练习。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之间进行多向交流,相互评定,相互启发,这种交流式学习,使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自然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全方位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占有主体性地位,教师应视学生为教学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潜能。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实行学分制,给学生自主权,选择自己要学的课程,使学生能自主组合专业知识构架,按学分制选课规划进入课程学习,这是一种新的学习革命,学生在自我选择中可以看到自己前进的方向。除了必修课、选修课之外还可以通过专家讲学、素质教育多种形式将课堂教学延伸,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另外,在条件许可下,建立多学科工作室,不同专业、风格的工作室,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爱好选择,参与实践训练,在不断的训练当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环境,激发他们各种发展的可能性。

作者:吴昀辰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地区经济与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1.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环境艺术首先是对自然环境中元素加以合理利用,因而环境艺术依赖于自然环境,但是环境艺术不是对自然环境的简单利用,在设计过程中还呈现出对人的爱护与关心人的人文精神。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做到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达到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

2.正面性与无害性的统一环境艺术设计要遏制肮脏、丑陋与低俗同时体现出精神上的美好与纯洁,并在此基础上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建立和谐关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理性规划上的审美创造,因此,环境艺术系统必须做到整体上的美学设计,从而使全系统体现出正面性与无害性的统一。

3.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脱胎于建筑设计范畴的室内设计,因此实用性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考虑人们的生活需求,方便人们的物质生活应该是其根本目的之一。任何对这一本质的舍弃都会失去设计的本意。在满足实用性的条件下环境艺术设计还必须满足人的审美体验。给人创造一个身心健康与愉悦的生活环境,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做到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4.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由于环境艺术涉及的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设计中涉及到的感性质料和个体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但是通过设计必须将这些感性质料和个体通过有机的联系创造出统一的整体意境。

二、地区经济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一)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于人类的经济活动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最早出现在石器文化时期,并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其本质是人类进行的原始造物活动,是人类为实现实用价值而进行的物化劳动形态。当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渗入一定的审美功能和价值时,这种创造便具有了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原始的环境艺术设计便由此产生。人类的文明史是伴随着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社会经济活动开始的,环境艺术设计也从这里发源。当我们的祖先把石头制成一件件实用工具时,最早的设计活动就开始了,首先工具的创造必须满足实用性,用起来要方便、省力,以引起主体的快感。同时还要看起来美观大方。因此其制作就需要有一定的设计思想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这种功能和形式相结合的石制工具的原始猎人就是人类第一批设计师。这些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联的工具和器物就是最早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伴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而产生,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虽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科学性与技术性越来越高,并且由自发转变为自觉地、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但作为协调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手段的经济特征并没有根本改变。

(二)环境艺术设计元素与灵感源于地区经济发展

长期来看,环境艺术设计要想取得进步,离不开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环境艺术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提供的广阔创作源泉。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要求、设计材料、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都受制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元素都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的。首先,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最终推动力。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工作、生活环境设计的要求逐步由实用性为主、审美性为辅,逐步转变为实用性与审美性并重,并且经济愈发达的地区,人们对环境设计的审美要求越高。这种新要求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其次,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在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还不断创造出新材料和新产品,这就为环境艺术设计在原料选择和设计思想上的多元化不断提供了新的可能。再次,由于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从物质层面的多样化到精神层面的多元化都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设计新思路和新灵感。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环境艺术设计不再是客观世界的简单复制,它被多元化的设计选择赋予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将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很多细节,化作了精妙的艺术作品。最后,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和高新科技手段的融合可以丰富设计作品表现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提供的高科技手段,社会经济发展支撑下的高新科技手段不断发展成熟,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并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方式、目的、途径的不断革新。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地区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创造了更好的表现条件,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经济因素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全过程

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必然导致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新追求。环境艺术设计区别于其他艺术活动的首要特征是它的经济属性。它以艺术与技术为双重基础进行创新设计,来创造着以艺术为表现形式的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而经济因素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从设计到实现设计的全过程。在产生阶段环境艺术设计师需要把握与设计对象相关的各种因素,然后通过设计思维创造形成设计方案。其中对设计对象的经济价值、市场需求以及设计方案的经济内容等方面都要进行分析,而这些方面无一不体现着经济因素。并且经济因素是影响设计观念的重要方面。实施阶段指的是将设计方案由图纸转变为实体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需要建筑、装饰、机械等多方面的参与,其中的每一步都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因此也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艺术相比更具有明显的经济特征。现代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而在经济高度发展与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遵循设计与经济的结合的原则,把握好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全过程的经济属性。

三、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地区的高新科技的发展是促进这一地区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科技和艺术从没有被割裂开而单独发展的历程,科学技术总是以丰富的形式与艺术相互融合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当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是人们对审美追求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正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的进步离不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其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多元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段的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也通过其促进人们对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需求,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来看,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设计理念与风格的现代化,不断创造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的优秀产品。而这些产品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审美追求与创作需求,并对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思想、材质和建筑加工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就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进行支撑。在这个层面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不断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腾飞的翅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产物同样也是一种生产力,在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人的使用与审美的双重需求,不仅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目的,也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需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是以满足、引导和创造需求为目标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段是对物改造,但是其目的是人。环境艺术设计除了给人带来物质与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以外,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把未来生活和观念的现实化和实物化,其中孕育的是人们对于将来美好生活的审美表达,是人们对所进行经济建设活动作出的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因此,强调创造性与个性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低层次改造,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经济腾飞的翅膀。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个艺术设计分支学科,由于其设计对象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室内外工作环境,设计理念的实现需要各种现代技术的支撑,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区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于社会经济活动,需要地区的社会经济进步为其提供设计元素与灵感;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推进作用,是地区经济发展与腾飞的翅膀。理清和把握这一关系,无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进步还是当地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乐 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教学改革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现状

1.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

环境艺术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要求相应的知识与技术密切联系社会发展,要求大中专院校培养出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仍沿袭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体现在师资与教学环境等方面。大中专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技能的培养等教育教学体系落后,集中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无法提供大量的案例与实践教学。

2.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差

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往往采取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吸引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注意力,更加无法对本专业的知识理论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本专业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而且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的入校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是经过美术联考考入本专业,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有的学生是未经过美术联考而直接填报本专业,没有基本的美术功底。学校的教学并未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按照以往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基础差的学生无法跟上进度,最终失去对本专业的兴趣。长此以往,大中专院校将无法培养出市场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普适教学改革

1.课程改革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果能够将其与时代需求结合,产生新的设计理念,并运用到实际社会生活当中,必然会形成我国特有的艺术设计风格。我国的多民族文化体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相应的艺术设计也应体现出多民族的特性。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应符合时代的特性,体现出我国环境艺术独有的特性。我国有着广阔的土地,拥有丰富独特的民族环境风格,如丽江古城、苏州园林、皇家园林、平遥古城、湘西吊脚楼,掌握着多种多样的民间技艺,如陶瓷、印染、刺绣、雕刻。我国大中专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应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将这些元素加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其贴近实际生活,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又能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2.注重基础技能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相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创造性的思维的人才。该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更要求学生在设计的作品中体现出创意与创新。对本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应遵循以下两点,在低年级注重基础技能的训练,在高年级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低年级的课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及相关技能的培养,同时多让学生接触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创新的思想。高年级的课程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由于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要求学生在低年级时尽早培养创新意识,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创作中能够逐步地、独立地设计出具创造力的作品。

3.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是枯燥乏味的,大部分的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时也仅仅是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丧失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仅讲授课本中出现的理论与知识,不涉及其他相关的理论与知识,不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思维的扩展。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学习重点与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并发散学生思维。大中专院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手段,如网络、多媒体、投影仪,展示课程有关的图片、影像、文字信息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社会中。教师在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时,应考虑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设计能力,让其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技术与技能。

三、结语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才刚刚起步,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与不足。相关的大中专院校也在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市场的需求。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普适教学改革,各学校也在积极探索中,只有大中专院校能够落实到实处,并进一步改善,一定能够培养出符合大众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邹航英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人才培养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的合理体系

1.设计基础课程部分

设计基础课程包括造型基础、构成基础、专业基础等课程。进入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后,要使本专业学生从临摹型思维向创意型思维转变,从一名美术类学生过渡为设计类学生。

2.设计理论课程部分

设计理论课程包括设计原理、计算机二维三维设计、工程构造、材料等课程。针对本专业“一专多能”的市场型人才培养目标,掌握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在以后的设计课程中应用到,并且能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如景观设计方向开设的景观环境原理、景观工程、景观设计初步、景观构造与材料等课程。

3.专业设计课程部分

专业设计课程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植物设计、家具设计等课程。以景观设计方向为例,开设景观设计(庭院、社区、综合场地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植物配置与造景三个门类的课程,还可以增加景观规划专题这一系列的辅助设计课程。

4.专业选修课程

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雕塑、陶艺、城市家具、景观生态学、城市设计、中外园林史等专业课程。该类课程为完成基础及专业课程之外的扩充,既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兴趣。5.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建筑风景速写、手绘表现、设计实践项目调研、毕业设计等课程。专业实践包括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将四年学习期间所学综合完成的毕业设计。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室模式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参与课题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途径。课程的开展有规范的内容,由实题开始,以副教授职称以上导师和至少两名辅导教师构成的工作室形式展开。将专业教师分为多组,承担不同的设计课题,由学生及工作室教师双向选择,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给予了教师教学充分的自由度。学生在工作室学习不仅深化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能熟练掌握相应的制作技能,有利于团队管理和协作、现场踏勘、资料分析与研究、设计创新创意、市场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同时具备设计能力与表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练习是主要教学方式,实践课程少,实践时间短,忽略了社会实践环节,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而开展工作室模式教学正是针对此弊端而进行的改革。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工作室模式教学很有必要,也迫在眉睫。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素质和学历职称不容忽视。除此以外,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很重要的,优秀院校创造的成果,都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设计学院的专业教师队伍现阶段年龄结构和层次比较合理,中青年教师占的比例比较大。这就需要学院多提供深造、培训、交流的机会,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深造

针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的继续深造,学院应给予支持、鼓励及制定相关的奖励机制。

2.培训及交流

社会需求的时效性、行业的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推动力,其影响是全面而持久的。而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决定了设计企业的管理技术、经验和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能否及时融入相关的实践教学。因此,环境艺术专业教师在行业间的培训和交流对于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及项目工作室的顺利进行是基本保证。教学经验和专业发展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学院内部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专业教师教学与学院管理层之间的交流。为了保障顺利交流,除了学院提供交流的机会及平台以外,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制定一些正式的规章制度,采用如展览、座谈、考察等多种交流形式,以形成良好、持久的交流机制及氛围。最后,校际相关专业之间的考察及交流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

四、结语

每个专业建设的阶段性是必然的,成长是迅速的,过程是曲折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值得肯定的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发展之路,正是沿着这个发展方向前进。

作者:杨霞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设计教学艺术设计论文

一、新型艺术设计教学理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1、双主教学模式。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在保留传统的“传导———接收”教学活动开展方式的基础上,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艺术设计是一个自主创作的过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充分利用双主教学模式,能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发挥。教师要注重情景的建构,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经验对新知识进行顺化,并使其根据反馈信息形成对问题解决方法的自主构思。此外,双主教学模式还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与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建学习团体,通过各类信息设备的支持开展相关理论、课题的讨论,使学生间形成思维共享,共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2、3P1D教学模式。当前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师布置课题、学生搜集资料、构思、确定设计方案、设计图展示、教师评价的顺序,课堂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与学生交流存在一定缺陷,利用3P1D模式能够有效处理这些问题。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要注重以下几个基本点:

(1)教学中的课题选择(Project):教师的课题的选择上可以是实际设计项目或非实际练习,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注重对课题内容的构想,在保障课题要求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可操作性与时代性的课题,并根据实事求是原则制定规范的评定标准,便于学生把握艺术设计方向。

(2)课堂教学质量(Process):教师要注意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项目,对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进行系统性提升,在学生课堂项目评定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对学生作品开展点评,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

(3)设计说明(Description):教师应把学生的设计说明作为其成绩的重要参考因素,培养学生对课题认识、设计方法探索、图纸模型绘制能力,在艺术设计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眼、脑、手的全面训练。

(4)课题陈述(Presentation):教师在学生进行课题陈述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其设计构思、问题处理方式、语言组织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考量,结合学生设计方案为学生指出设计亮点及存在问题,在设计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设计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二、艺术设计教学理论体系的完善策略

1、与时俱进,提高艺术设计教学创新性。艺术设计是一门更新速度极快的学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若只关注于学生对事物形态的描摹能力,则易使学生丧失应有的个性表达与自主创新能力。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教师首先要对教学手段加以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地融入新型教学手段与流行设计元素,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具有时尚元素的影视剧展示等手段向学生表现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自主创造欲望。

2、推进教学目标分层化。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对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有计划、有层次的设定,例如大一学生要加强对基础课程的巩固,大二学生要实现专业课程的初步入门,大三则要全面提高专业素养。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可采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艺术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尽量做到简明扼要,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建立艺术设计教学整体框架。在图形技术、色彩、传播等艺术设计基础原理方面,有必要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框架进行科学建造。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务必保证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使对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培养能够始终贯穿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

4、强化设计实践。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艺术设计学科发展中,更强调对设计实际经验的积累。要健全艺术设计教学理论体系,便要加强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艺术设计的交流实践。艺术设计的实践活动可分为欣赏课程与创作课程,前者可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优秀艺术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形式美法则进行体会,后者则通过教师布置设计课题,由学生自主创作并上交方案,使学生获得艺术设计的实际经验。综上所述,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过分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将无法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高校只有不断深化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结合时代特色不断对教学模式与手段进行创新,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才能建立完善、高效的艺术设计教学理论体系,不断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人才。

作者:刘畅 单位:衡水学院分院

艺术设计论文:实践教学下艺术设计论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在经过漫长的考察多个地区、多个企业、多个院校,针对不同社会结构、不同调研对象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市场人才的真正需求,笔者当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市场需求之间的真实差距,应该并针对该现象提出了“入学即实践”、“随市场需求阶段性渐进式结合”等创新建议、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如何通过转变课程设置来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让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顺利就业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艺术设计教育已具备相当的规模,高校数量、每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比规模的快速扩张,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却在渐行渐远,培养的人才质量提高并不快,且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艺术设计教育也得以迅猛发展,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与实践等日益呈现出了其不合理性。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有效转型即与市场接轨是最终目标。

二、艺术课程实践发展方向

调研与分析,抽样调查我国当前部分高校和职业教育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学生就业、校企合作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症结所在。

1“.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基础理论学习。

2.针对我国当前不同地区经济特点、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在“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双元制”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理论基础上,引申并提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新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培养体系,从“制造走向创造”,包括:

①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新定义。

②学校与企业社会的合作教学、课堂与工作室的结合。

③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及时配合。

④院系根据社会需求建立动态的培养体系。

⑤网络实践培训“企业、学生一对一监控”、“教师、学生一对一辅导”。

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模式等。

⑦对教师的提出新的评价及要求标准。

三、艺术课程实践发展目标

以办学机构的教育内容形式为主要视角,同时也将多角度的考虑接受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者即学生的最终培养效果、社会企业等经济活动实体的相关收益、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因素等方面。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立足根本是调查研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和来自多方包括教师、学生、社会企业及学校的总结汇总对比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主要是:一、相关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通过文献、网络查询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发展脉络和当今高职院校开设艺术设计学科的数据;二、问卷调查收集毕业生及在校设计专业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看法及满意度的相关数据;三、走访企业、行业协会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建议的相关数据;四、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研究。五、归纳分析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环节的不足之处,并在分析实践环节不足成因后归纳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作者:邓凡 单位: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数字化技术艺术设计论文

一、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1)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大众化

艺术创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繁缛的传统艺术设计所耗费的时间之长、训练过程之艰苦都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所难以接受的,以高技术代替大量传统技法训练的数字化艺术设计只需要很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艺术设计,大大缩短了艺术创作的过程,这对追求简易快捷的现代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在数字化环境中,各种绘图软件为创作多样化的设计效果提供了方便,人们可以从各种预存的“素材库”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形象,进行色彩调配、重新组合表现新的感觉;而应用软件中画笔、数位板等数字绘画技法的设计为人们随心所欲的展现自己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可能性,这种便捷的表现形式不仅更贴近大众,为人们独立实现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设计提供了平台。美国学者在谈到数字化艺术设计作品时说到: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数字化技术不仅能证明计算机分析现存技术或规则的潜力,帮助艺术家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而且还能证明普通人的创造能力,使人们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

(2)为设计师表达设计意图提供了新的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数码图形制作的重要手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适合处理高质量图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已成为艺术设计表现的主流。设计人员可以运用数字化绘图和数字化三维动态手段等辅助电脑设计的诸多软件将复杂的四维空间形象绘制在二维空间,反映空间状态、构造和装饰材料的质感,尤其是在艺术设计的后期制作中数字化绘图软件更是体现出明显的优势:数字化图形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设计的表现手法,提升了设计的艺术效果、优化设计方案,而且还能较好地反映空间的视觉效果、写实地模拟真实的空间环境、装饰材料的光影等,从休闲到工作、从娱乐到学习、从欣赏到创造改变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习惯,为人们的预期判断提供了更加可信的依据;而数字化图形技术还可以对效果图进行造型、色彩、灯光等进行反复修改,有助于多角度展示设计的构思和表达。

(3)改变了视觉设计

以传统艺术设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数字化技术设计摆脱了传统艺术环境单一化、表态化的视觉传达形式,实现了视觉传达的综合化、动态化和瞬间化,加强了艺术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着人们的感官和思想。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印章的设计不仅让全世界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而且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字化技术对视觉艺术的影响不仅造成了人们对艺术品个性化创意的忽视,也非常容易将艺术设计带入发展的死胡同,这显然与技术发展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二、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对传统的继承、对新事物的吸收和借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艺术设计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对社会新变化的体现是艺术设计永恒的追求。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艺术设计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还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设计语言。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在个性张扬的数字化时代,只有个性化和有艺术价值的设计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数字化艺术设计丰富了艺术设计语言,为设计人员表现产品提供了新手段,符合人们对个性的追求。随着信息视觉化的发展,数字化艺术设计将获得更大范围的发展,将侵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胡玥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