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2 10:24: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企业管理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概述
《企业管理》课程是我院高职数控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管理能力与素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数控加工制造领域中的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黄冈地区比较缺乏拥有该技能的高水平人才,而且,在黄冈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汽配、农用机械、钢构、窑炉等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数控技术一线操作及管理人才,而现代企业的发展与竞争的关键也是人才,但由于黄冈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建设滞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所以需要地方高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为此我院数控专业及时修正了人才培养方案,对相关课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企业管理课程从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具体内容如下。
2更新教学内容
从黄冈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原来的企业管理课程教材注重理论,内容枯燥,缺少针对数控专业所需的管理知识与实例,为此,本教研组教师通过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并与企业专家进行积极沟通,适当增加了数控设备管理、机加工生产管理、物资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并编写了取材于本地企业的系列管理案例分析,因为事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与其专业非常相近,学生很感兴趣,也易于被学生接受,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另外,为使学生更扎实的学到相关管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还适当延长了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时。
3改革教学方法
3.1课堂讨论与学生角色转换
在上有些企业管理的案例分析课程时,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10人,把这10人分别按董事长,总经理、车间主任、技术员、班组长、普通员工代表等分配角色(这其中包含了企业高层、中层与基层),让学生各自按自己角色并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对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形成研讨会分析总结报告、会议纪要、问题处理意见等形式的书面文件。而且,因为有多个不同案例,所以还要及时重新分配角色。在上市场营销相关内容时,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提前准备出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分别作为买家与卖家做市场调研,然后根据品牌、技术参数等指标谈判价格、合同交期等内容,并按正规格式签署合同。事实证明,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因缺乏经验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该方法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甚至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意愿,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企业名人进课堂
学院往届毕业生中有很多已成为企业老板,这是我院一个有利的资源,在合适的时机适当为学生安排一些讲座,由这些企业家来亲自谈谈自己如何创业以及如何对自己的企业进行管理等内容,可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深受学生欢迎。
3.3改革考试方法
在开始上这门课程时,就把学生分成组,然后每组布置一道源自当地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作业题,课程快结束时写成企业管理问题分析报告或管理类论文并按比例记入课程成绩,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强化实训效果
为提高企业管理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管理技能,只靠理论课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对管理课程实习充分重视起来,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有效利用学院内部实训资源
学院内部有“校中厂”-黄冈飞翔模具有限公司,还有金工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等资源,是学生进行企业管理实践的良好场所,可进行模拟车间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比如车间布局分析,可让同学们首先画出数控实训中心的平面布置图,然后分析当前这种布置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在飞翔模具厂可进行订单管理的实习,让学生分组对订单进行跟踪,并写出保证订单按期交货的方法。
4.2参观本地机械加工类企业分别组织学生到本地的管理
优良与一般的机械类企业参观,尤其那些管理优良的企业,往往在建厂前就已对平面布局做了充分的论证,而且在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在学生参观前布置任务,找出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点,参观过程中请参观企业基层或中层领导用实例讲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做法,并尽可能安排学生与领导互动的时间。
4.3充分利用企业管理实习软件
学院仿真实验室已购买市场营销、设备故障维修、数控编程等模拟软件,在学生进行管理实习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软件,提升实习效果。
5注重培养工程意识
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团体意识、市场意识等等。这些是构成工程意识的基础,也包含了管理的思想,例如安全意识,企业的安全管理是管理其他事物的基础,只有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等才能使员工安心、高效的工作,生产设备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能,安全管理需要管理人员与所有员工都要有安全意识,而且需要时刻牢记于心中,所以从本质上说,要想使人员与设备安全,就要对自己的行为、对设备按一定的规则进行管理。对于质量管理来说也同样如此,质量管理也需要所有员工都要有质量意识,现在比较成熟的企业大多都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全过程控制,这也对企业员工的素质与管理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灌输工程意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有企业优秀员工的思想,也更容易与企业接轨。
6结语
数控专业的企业管理课程改革要围绕高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同时,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要与地方经济及人才发展方向相结合,改革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地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与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后劲,从而更好的为当地经济服务,也为学生将来职业生涯提升、转型成为卓越的机械工程师以及高级管理人才或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成为地方企业的栋梁之才。
作者:阎涛 金桂芹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摘要:创业教育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主要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相互调控和相互渗透的关系,本文探究了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业教育;创业教育
一、理念的渗透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条件,而创业教育的理念核心是融合教育哲学中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观,并在不断的培养和激发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促进社会的长足进步,并使社会空间和团队发展得到开拓和进步。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不仅是教师传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重要方法,还能够依据专业和课程的实际情况和特征,充分结合授课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进专业教育,其实就是依据专业的特征,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简而言之就是以创业教学为基础,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加强对于专业创业背景的讲授,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在列举专业创业案例后,从中挖掘出创新元素和知识点,从而使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渗透。
二、课程的渗透
高校应当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充分体现出创业素质的培养,从课程的培养目标、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促进创业教育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渗透,从而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架构,促进学生的开拓性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在设置创业课程方敏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到创业课程的独立性,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和交叉,不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精神、能力等素质,还需要充分挖掘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创新性教学绒绒,并以此为基础开设一些具有专业倾向的创新创业课程,并通过选修课和必修课等形式将创业教育渗透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三、活动的渗透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的活动种类非常丰富,如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和竞赛等,甚至有很多基于专业教育所开展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和勤工俭学活动,因此可以充分结合活动的特色,以活动为载体,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活动当中去。另外,还可以以专业背景为基础,以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为依据,设计出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活动,如创业方案设计比赛、企业参观、专题讲座等,甚至还可以开展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的创业比赛,活动的内容可以使创业计划、能力和模拟实战,还可以与校内外的实训室、中心或基地相结合,使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真实的状态,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为未来的创业积累充足的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在进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时,可以从课程的正规性、活动的也与丰富性以及教育的多元化入手,培养出高质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四、师资力量的渗透
学校可以使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与引进同时进行,在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当前的专业教师创业素质和校内的创业教学水平状况,由此制定出相应的专业教学素质和创业教学素质培养计划,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到知名高校和企业中进行学习及培训。教师在经过实际的理论应用后,就能够在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及技术服务中积累到相关的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创业素质、能力。而外部的引进则需要遵循着求精不求广的原则,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从企业中聘请专业的人才来高校中担任兼职教师,甚至还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开设创业专题报告等。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够建立起规模庞大且专业能力及创业能力较强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团队,为高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论
总而言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研究,不仅是国家政策和当前形势的趋势,也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发展战略,高校应当大力推进创业教育,从中探索出适应专业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和提高人才质量的长远发展的目标。
作者:马喜珍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一、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是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并依靠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一定培养目标,使学生达到一定规格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教学运行方法。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实训教学等综合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人才的全过程中起主导地位,决定整个教学全过程。
二、应用型本科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企业目前对于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是中高层和基层管理者。毕业生由于缺乏实际管理经验几乎无法一毕业就有能力成为中高层管理者,基层管理岗位是大多数应用型本科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求职方向。但是不同类型企业所具备的管理特征完全不同,需要的基层管理者所具备的素质也各有不同,到底向什么类型企业输送何种人才,学校应具体结合自身特色和宏观经济环境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2.课程设置不完善。企业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内容应与实践紧密相联。但是长期以来管理类教科书的内容与实践都不能紧密结合,教材偏重理论甚至是纯理论化,案例教学法也只能将企业内部管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对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国内外最新理论也无法及时更新跟进。这就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彻底,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薄弱。课程设置的不完善还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没依据自己学校本身特长来设置课程,而是参考其他学校课程安排,忽视了课程的关联性。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如果教师缺乏实践实训经验,那么实践课程必然受到影响。我国高校很多教师都是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他们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是参与企业实际运作的操作能力相对来说较为薄弱,缺乏对企业实际运作的指导,指导学生实践课程存在难度。应用型高校对于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远低于理论教学方面的重视。
4.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现代人才培养中存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创新性,并且考核能力掌握的方式也很单一。对于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情景再现法、案例教学法都经常被采用,但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考核方式单一,无法反映其创新和动手能力,只能通过考试成绩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状况,不适合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意识。
三、实施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举措
1.学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培养目标。学校要了解不同类型企业的用人需要,明确培养人才和企业需要人才的不同之处,让企业对培养方案提出使用建议和要求。应用型本科进行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在现代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课,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参加企业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体验到企业管理专业工作方面的实际要求。学校也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方向、数量,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培训。
2.构建核心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培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专业知识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具备理论基础,比如管理学、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为了学生掌握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生产运作技能、营销推广技能、财务管理技能,因此可以开设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财务管理等课程;专业素质是每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因此开设法律、哲学、思想品德、计算机、英语为必修课程。除此之外,因为企业管理专业是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必须适时开设实践教学,具体包括:ERP沙盘模拟训练、专业实践实训、市场运作模拟实训、毕业实习等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门课程融入专业课程当中,按照培养目标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获得核心能力。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材也要遵守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编写。
3.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必须具备与知识、技术同步更新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各大高校都纷纷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专职教师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但他们大多数没有实际进入企业工作的经理,因此要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来充分实训技术的训练,鼓励教师进入校企合作单位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流程一体化,由单纯的教学向教学、实践、科研全面一体化转变,为指导学生实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鼓励教师多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学科前沿信息,提高科研教学水平,扩充师资队伍的建设。
4.鼓励学生创新,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学校应当以思考、研究、分析、运用、创新作为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来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不断鼓励学生创新,增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检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改进的必要途径。在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考核内容应与企业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相对接,以案例分析题、设计题、实际应用题为主,知识性、理论性等死记硬背的试题为辅,旨在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可灵活多变,根据本专业的特色,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作者:杨依 兰东东 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对职业的认同。职业认同的发展其实是在专业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包括专业态度和就业认知两个方面,本文利用专业认同的理论,专门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知开展研究,了解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认知情况,为更好的专业教学和专业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国外较早就开始对专业认同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如CarolL.Colbeck(2008)对博士教育的专业认同发展进行了探讨;Silvia Gilardi&Edoardo Lozza(2009)J为在探究型学习可以促进大学本科生专业认同,并且分析了在欧洲探究式课程对学生专业认同的发展的影响;Brooks(2011)个人的需要、个人对他人相似性的感知和个人对专业的看法和对专业的内在识别是专业认同主要的三个影响因素。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对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教师、护理、英语、档案等专业的研究,如王顶明(2007)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进行了研究;胡志海、黄和林(2006)开展大学生MBIT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之间的相关研究;刘秋颖(2009)从教育模式比较的角度研究了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其中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就业认知,如朱芳琳(2016)研究了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认知,并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建议;黄娟、万品敬、夏菲菲(2009)研究了大学生就业认知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认知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与意见,从而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吕征、苏娜娜、唐心恬(2016)研究了大二学生的就业认知,为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董健(2013)对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业认知进行了研究;赵黎明(2016)对农业高职学生的就业认知进行了研究;卢银花、李华、张瑜(2011)针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认知开展了研究。
从目前研究看,针对大学生就业认知的研究对象群体范围过窄,且较多研究对象为研究生、本科生,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研究少之又少,且目前的研究没有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认知研究。本文利用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知,希望了解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知现状、影响因素以及针对这些学生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二、样本确定
本文研究样本的选择有两个标准:(1)样本学生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样本学生必须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生,即已经入学且在校就读的学生。
根据上述标准,本文样本来源于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13级、14级和15级三个年级的学生,调查对象覆盖了三个年级,共获得有效样本209份,其中男生占38.76%,女生占61.24%;一年级占32.06%,二年级16.27%,三年级51.67%。从样本分布情况看,样本性别和年级覆盖符合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满足了本研究的需要。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
1.对专业就业前景的认知。超过六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有设想,但是能按照设想实施的较少。从数据看,超过61.24%的学生对未来有大体设想,但是已经开始实施的只有14.35%,其余同学一部分有设想但未开始实施,还有37.5%的学生没设想也没实施,表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认知有设想但是大部分同学没有执行能力,不能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且按照目标实施。从性别来看,男生有设想且实施的占18.52%,有设想未实施的占50.62%;女生有设想已实施的占11.72%,有设想未实施的占44.53%;表明男生比女生对未来的设想更多,且具体实施的更多。从年级的分布看,大一有设想且实施的占13.43%,有设想未实施的占46.27%;大二有设想已实施的占29.41%,有设想未实施的占29.41%;大三有设想已实施的占10.19%,有设想未实施的占52.78%;数据表明,二年级有设想且实施的占比最大,三年级占比最小,表明进入求职期间学生们能有效实施设想的比重下降。
接近八成学生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认知比较明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专业特点是就业面广,但不集中。78.95%的学生对专业的就业广泛性认知较清楚,只有不到20%的学生对专业就业认知不清楚。表明学生们对本专业的特点和就业特性有认知,这对学生的就业选择有一定的帮助。
2.对专业就业的认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单位认知相对基本明确,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分别占36.36%和13.88%,有部分学生对创业表现出认知,创业的比例为10.53%。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就业单位的认识大部分有认知,但是仍然存在超过一成的学生对就业单位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就业岗位的认知主要比较集中。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行政人事管理岗、市场营销岗和创业,分别达到了58.85%、43.54%和44.02%,表明学生对这三类岗位比较比较认可。主要原因在于女生调查者占的比重较高,女生比较倾向与行政人事岗位,市场营销岗位入门门槛和收入是受到学生认可的原因,较高的创业比例表明学生创业的热情较高。
3.就业选择的认知。学生对就业选择的认知即结合个人又考虑前途,就业选择比较合理。就业主要考虑的因素即考虑到自己的特长兴趣,也兼顾到收入和职业情景。从数据看,就业选择考虑的三项主要因素是收入高低与福利待遇情况占76.56%,个人特长与兴趣占72.25%,职业发展前景与晋升机会占72.25%。表明学生就业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即“现实”又有“理想”。从年级的分布来看,大一考虑个人特长与兴趣的占70.15%,收入占76.12%,职业发展占61.19%;大二考虑个人特长占88.24%,收入占73.53%,职业发展占79.41%;大三考虑个人特长占68.52%,收入占77.78%,职业发展占76.85%;表明二年级学生更注重“理想”,三年级更注重“现实”。从性别看,男生考虑个人特长的占77.78%,收入占69.14%,职业发展占70.37%;女生考虑个人特长占68.75%,收入占81.25%,职业发展占73.44%,表明男生比女生更“理想”,女生更“现实”。
就业优势认知主要看重自己的通用能力,较少关注专业能力。根据数据我们看出,学生们对就业的优势主要的三个方面认知:学习能力占69.86%,人际交往能力占58.37%,实习经历占43.06%,三个方面都属于通用能力,而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关注占36.36%,并没有占主要的三个方面。就业劣势的认知主要是工作和实习经验的缺乏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占77.03%,专业知识技能占68.9%,沟通协调能力占41.63%三项是学生认为的主要就业劣势,其中工作和实习经验的缺乏与专业知识技能占的比较超过了70%。
4.就业求职的认知。就业求职的主要希望得到的指导和服务是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后发展指导占57.89%,简历制作、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占61.24%,收集和整理人才需求信息占50.24%。表明学生对职业发展、求职技巧和求职信息的需求比较高。
就业求职方式的认知主要的三个方式是学校组织招聘会占66.03%,各地方人事主管部门组织的招聘会占66.99%,专业教师推荐占48.8%。说明学生对就业求职方式比较看重学校、政府和老师的作用。
就业准备认知主要的三个方面是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占64.59%,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占57.89%,考取技能证书占62.2%。说明学生主要的就业准备在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就业准备相对能够满足就业的需要。
四、结论与改进措施
本文研究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得到下面4个方面的结论。第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有设想但是较少有实施,对专业就业认知相对比较明确,男生比女生行动性更好,二年级比其他年级行动性更好。超过六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有设想,但是能按照设想实施的较少;接近八成学生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认知比较明确。第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单位认知相对基本明确,主要集中在中小民营企业;就业岗位的认知主要比较集中在人事行政、市场营销和创业。第三,学生对就业选择的认知即结合个人又考虑前途,就业选择比较合理;从年级看二年级学生更注重“理想”,三年级更注重“现实”。从性别看男生比女生更“理想”,女生更“现实”。就业优势认知主要看重自己的通用能力,较少关注专业能力。就业劣势的认知主要是和实习经验的缺乏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第四,就业求职的主要希望得到的指导和服务是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后发展指导、简历制作、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人才需求信息。就业求职方式的认知表明学生对就业求职方式比较看重学校、政府和老师的作用。就业准备认知说明学生主要的就业准备在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就业准备相对比较能够满足就业的需要。
针对上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来改善学生们的就业认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促进学校改善就业工作。
首先,对学生进行执行力教育和培养。大部分学生有设想,但是能够执行的比例低,需要帮助学生提高执行力,更好实现自己的设想。其次,针对学生的就业预期企业和岗位提供就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提高适应这类企业和岗位的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比重,满足就业需要。再其次,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能力,通过入学、学习中和学习末的不同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技能。进行学习指导规划和就业指导规划结合提供对就业选择的认知。最后,提高三个方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学校、政府和老师在就业求职中的作用,三方分e利用自有优势,开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就业服务。[课题项目: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工商企业管理学生专业认知研究》(课题编号:2015-13)]
(作者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本文基于对IT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者的差异分析,从个人及组织对领导力的培养方面提出了椎憬ㄒ椋对转型面临着四大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转型的管理者个人习惯的养成上提出几点看法。以期能体会从专业技术人员走向管理岗位过程中的精要,在管理实践中做到如鱼得水,从胜任走向卓越。
关键词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转型;改变
IT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复合型高级人才,这种人才是指既有技术又懂管理的人员。此类人才向来都比较稀缺,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今在IT技术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比其他员工尝尝更有机会成为管理者,一方面是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在其岗位上表现出自己的核心技术价值,其工作绩效更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另一个方面是他们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了多年之后,想向管理方向转型,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五层次)。国内的IT企业比较倾向于从企业内部培养管理者,因为对企业的运营情况更熟悉,所谓技而优则仕,出色的企业管理者往往是从技术专家中产生的。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专业技术人员向管理者转型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挑战,从技术工程师领头人到管理层,这是一个充满着痛苦与挣扎的历练之旅。
技术以严谨求进,管理以艺术求精,在从专业技术人员向管理转型的这条路上,笔者认为一方面取决于个人;另一方面取决于组织。对于个人:第一、认识上的改变,由技术向管理转变中,个人应该转变角色,职业价值观要由技术型向管理型转变,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应该由只管自己转向团队管理;第二、技巧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沟通方面,管理者应该需要有更多的沟通工作,还需提高沟通的技巧,应当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沟通协调;目标制定上,管理者应让合适的人去完成合适的任务。第三、管理经验方面,主要是要提升个人魅力,提高决策判断能力,广学善谋,以远见卓识服人,要比普通技术人员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对组织层面上有三点建议:第一、充分了解员工的动机,对其成为管理者后未来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进行沟通,使其对管理岗位有清晰的认识,提早有心理准备;第二、建立岗位能力模型:对岗位进行能力模型分析,建立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使员工清楚进入管理层需具备哪些能力、知识经验等,这样可以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提升空间;第三,规划职业发展通道,在建立岗位能力模型后,规划清晰的职业发展晋升通道,对员工个人经验、知识等进行阶段性评估与判断,使员工清晰自己发展的道路。
专业技术人员转型为企业管理者,还面临着一些障碍,需要克服以下几个思维定式和角色认知:第一,强将手下无弱兵。从技术人员转型的管理者,都是具备较强的技能能力,以一个强者在团队成员面前,可以代为解决团队中一切错综复杂的技术问题,他认为强将手下无弱兵。这种做法却是在阻碍的团队成员的成长,使其产生依耐性,不能独当一面。在管理理论中,有种说法叫“强将手下多弱兵”;第二,不打无准备打仗,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崇尚科学的严谨性,很多时候如果认为还没有准备充分,就难快速果断的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而作为管理人才,有时需要在准备尚未充足的情况下做出决定,因为项目管理具有渐进明细性,如果什么事都等完全看清楚了再去做,可能就会错过一些重要时间窗口、错过难得的市场机会;第三,凡事亲力亲为,由专业人员转型的管理人员开始总喜欢凡事亲力亲为,总是替下属或团队成员解决本属于他们自己应该解决的问题,结果在这些方面花费过多的精力,却没有更好的去关注管理的优化改进、去提高整个团队的绩效。著名企业家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说过“什么都想自己做或功劳都归自己的人,成不了卓越的管理者”。试问如果一个项目经理只顾去解决技术问题,那么谁去管理项目呢?第四,追求技术完美,专业转型的管理人员往往过度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牺牲了工作速度,甚至舍本逐末,忽略了对最终结果的认定。管理是一门平衡的艺术,需要在各方面取得一种平衡,达到共赢。
从专业技术人员走向管理,还必须在个人习惯上做改变。第一,注重结果。思维习惯要从原来的关注过程转为养成关注结果,应该以结果为导向。第二,眼观大局。避免从单点或局部出发来考虑问题的,产生了“瞎子摸象”式的局面。作为管理人员一定要注意养成从全局思考问题的大局观、全局思维。管理者必须要掌握足够的信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第三,紧扣要事。重要性优于紧急性,要避免每天都在处理既紧急又重要的“救火”一类的事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做技术与做管理,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职业道路,要实现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变与成长,最需要的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去体会,要明白“唯一的不变就是一直在变”,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有处变不惊的心态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从资深专业技术人员完美转型为优秀的企业管理者。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必然要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专业技能向通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转变,实践教学要从课程到体制到结构化考核方式改变,总而言之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发展;隐性课程;通用职业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下的实体企业也按耐不住冲进了电子商务的大潮中,企业管理的人才无论岗位的高低俨然对互联网应用能力的需求成为了普遍性,如果说管理人才不具备互联网的应用能力,不善于整合相关网络资源,那么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提出的“新常态”下,行业、企业都在面临改变,首先是观念的改变再而是企业方式方法的改变,其核心就是要管理人才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及时接受变化和作出改变。反思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军,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也应适应”新常态”在教学工作中做出改变,突出技能教育的高职理所当然的就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改革环节。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实情况
自国家开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却变成了以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等职业基础能力作为职业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层面似乎说得过去,但仔细分析下与中职教育目标贴近,体现不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导致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出现困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通病。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既是应以管理能力见长,并具备管理岗位职业发展潜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养发展型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中职教育。
以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理论”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着重于学生的销售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等,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通过实训可以实现,但实践教学的要求把学生“圈住”了,自主意识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业能力没有,导致学生择业不明确,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体现,没有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当职业不理想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跳槽。每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习期后的跳槽率高达30%,毕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是50%,这些数据说明学生职业竞争力不强,职业发展能力弱的表现。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并具有较强企业管理能力,能在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包括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专业特定技能,然而到岗位工作后除了专业技能我们还需要职业发展技能――通用职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结构的变化使人们的工作岗位发生着变化,人们不能再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面对就业市场上职业结构的变化、岗位的轮换,人们需要有更高、更强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更高的能力并不是通常的生产技术或专业知识,而是一种非技术、非专业的要素,这种要素能实现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要素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一种可转移性和适应性,这种重要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它被称为“通用职业技能”。通用职业技能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以下十项技能:
(1)自我管理能力;(2)学习和适应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创新能力;(5)团队工作能力;(6)语言表达能力;(7)信息处理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9)系统化工作能力;(10)自我规划能力。
具备以上能力的就业者本身具有职业发展能力,能在社会变化的环境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工商职业技能目标定位缺乏职业的发展性
工商职业技能目标的定位主要在职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但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保守的职业技能培养显然不适应,企业需要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社会需要创业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3.业素养被忽视
《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但课程囊括的知识量多而杂,针对专业的职业素养内容没有。根据冰山理论,我们看到显性特质是技能知识,人的知识与技能,容易被感知和改变。而在工作中隐性特质是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较难进行评价和培养,花费的成本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潜能的形成与人的大脑的生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人脑的内在结构在经历了先天的塑造与后天的培养之后,到了一定年龄将不易改变,因此一个人潜在的动机、内驱力、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等隐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持久不变的。许多企业往往单凭专业知识与技能来选拔员工,这是过于表面的。事实上,素质中的隐性潜能部分对于指导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关键的,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如果能够凭借隐性潜能来选拔员工,再对其知识、技能等素质施以相应的培养与开发手段,便能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学生的隐性特质开发是实践教学一个真空带,我们需要在校内就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隐性特质从而形成自我职业素养。具备隐性素养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社会,在职业生涯中面对困境更容易走出困境,并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提升自我的价值。
4.实践教育缺乏开放性和市场化
相对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更应具备开放性和市场化的特征。反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缺乏,美其名曰的校企合作成为市场化的羁绊。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资源的限制,教学制度的局限开放性程度低,实训还是校内实训为主,项目实训为辅,学生体验较少,专业技能锻炼少,加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还不能实现无缝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自然就脱离了市场需求。执教老师长期在校内工作,业务能力得不到锻炼,市场化程度难以提升。
三、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对策探讨
1.加入“新常态”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要求:
(1)增速换档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
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在稳定规模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职业教育要开始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
(2)民生普惠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必须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接地气”的职业教育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备职业生存能力,在社会中的人才定位更清晰。
(3)创新驱动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
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新活力。我国确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所以,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
依此来看,如果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环节不进行改革何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新形势,适时改变工商职业技能目标。把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加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新常态下的职业能力需求。
2.电子商务课程引入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等,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各种资源的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的资源也包括了电子商务在内的所以网络资源,可以说未来企业各岗位群都或多或少与电子商务有关。而且现在多数的创业人群都以电子商务作为基础发展而来,电子商务课程内容有必要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中,比如市场营销应引入网络营销的内容,物流课程应介绍市场电子商务流通的相关知识点,经济法也应介绍电子商务法规等。将电子商务作为基础知识融入各个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利用低碳环保的网络资源来解决实训资源紧缺。
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根据麦克兰德的冰山理论,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开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应包括《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门店经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与营运管理》、《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小企业管理》;隐性课程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能和通用职业技能开设包括《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管理心理学》、《个人与团队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演讲与口才》、《沟通与协调》、《方法论》。
4.联合企业共同推进实践教学
高等院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市场化程度低,需要联合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跟上市场化的脚步,教学体系的开放性直接就影响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合作企业多半是活跃于市场竞争中的组织,由市场经济推动企业发展,但和企业合作就往往会和教学冲突,这是一个矛盾体,如何设置灵动的教学机制来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解决的前提是企业实训资源的稳定,接下来是校企合作的深入探,最后是实践教学机制的开放性,对企业项目实训在资金、资源和制度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师资结构化配置。实践课程考核应考虑结构化考核方式,也即是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考核要求细化到课程中。结构化考核更能体系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潜能。
四、结论
高职教育发展到现在还属于新兴的行业,没有一个最公认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供参考,但在的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感应新时代的到来并努力践行本职工作,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要改变观念,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新浪潮,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职业发展能力的新型高职人才。
摘 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就业形势,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就需要面向实际进行思维和模式的转变,以促进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后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随着ERP系统在社会的广泛使用,在相应的工商管理教学中搭建ERP模拟实验室平台,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野。
关键词:ERP;模拟实验室平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ERP模拟实验平台课程体系的推出,使很多高校未来可以探索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扩充实践教学的含义,既让ERP摆脱单一的教学模拟,又可使高校和企业联合探索更适合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就是“就业难”,其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对岗位的迁移能力较差,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困境。因此,通过企业的实践活动,来把握理论教学的侧重点,能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一、ERP模拟实验平台的构建起到的重要作用
ERP模拟实验平台的构建可以使学生直面企业发展需求,充分进行自身的定位,更有效的贴合企业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就业。由于ERP系统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充分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来进行综合方面的整合,达到企业、高校、学生三方有效的对接,保证三方的需求在系统中有效的满足,这样就形成了三方共赢的局面,推动了企业、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ERP沙盘模拟课程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ERP沙盘模拟一方面能够在实际训练中提升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深刻理解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了解某个管理措施在实际中体现的当前效益和中长期效益,从而培养出较强的法律制度意识,也能提升思维。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前瞻性和共赢理念得到进一步理解,明白市场竞争中的企业不是单纯的争夺打斗,而是要在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上促进行业得到提升。
(一)实训课时设计不足
S多高校虽然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引入了ERP沙盘模拟教学方式,但在课时设置上存在严重不足。有的学生仅仅停留在会用或者能看懂的阶段,这样的课程设置就导致ERP沙盘模拟教学失去了应有意义。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增加ERP沙盘模拟在工商管理实训中的课时时间,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运用技巧,还具备相应的数据分析能力。老师能够在每个企业完成一年的工作计划后,对该企业的各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使学生理解自己的管理措施哪些能够获得收益,哪些不能促进企业成长。另外,还应该在掌握基本沙盘操作后相应的增加电子沙盘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站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面前,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使自己所掌握的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得到升华。
(二)理论课程与实际课程比例分配不科学
许多高校的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明显少与理论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与当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严重不符。大部分高校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开设在所有理论课程进行完毕之后。这种课程安排导致学生的理论与操作脱节,需要在开始实训教学后再返回去查找相应的理论知识。因此,需要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进行交叉安排,使学生边学边做,最后再进行真正的系统模拟,既能够对前期知识进行巩固,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体现。
(三)教师实际经验缺乏
双师型老师的需求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共性特征,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方面的老师更容易获得。如成功企业的管理者等,都能够运用自身管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但是,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仍旧停留在操作ERP沙盘阶段,难以用实际案例对学生展开教学。因此,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使具备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者得到流通,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案例教学。
(四)ERP模拟实验平台的构建需注意的问题
1、注重硬件设备的前瞻性。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相应的硬件设备也在更新淘汰,这就需要高校实际的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构建过程中,硬件设备的选购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避免设备落后导致的实际教学效果下降,学生无法充分体会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渴求程度,对企业需要的人才定位不能有着清晰的了解。2、实验室平台软件的全面性需求。实验室平台在硬件上满足之后,还需要相应的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软件在实际的运用中能够比较全面的反应当前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的主要工作方面,促使学生做出明确的发展方向,进而做出正确的努力,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避免浪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时间。软件的选购要注重时效性,既要做到全面,又要保证其质量,才能够带给学生足够多的帮助。
三、结语
从ERP实践教学平台和校企合作两个视角,我们提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体系,以解决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实践教学的现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具体的设计,并结合ERP教学和创业大赛中所积累的经验,对目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这一举动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技工院校企业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困境提出从创业意识革新、教育模式改革、弹性学分制、创业教育校本教材、组建“双师型”创业导师团队等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创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弹性学分制;“双师型”创业导师团队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另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2.3%)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届(2.0%)高0.9个百分点。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比上届(1.2%) 高了0.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3.3%)高了0.5个百分点。这表明,创业已然成为大学生的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且,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意愿更加强烈。作为与职业院校同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工类院校,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各式各样的创业教育。笔者就目前技工院校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一些建议。
一、目前技工院校企业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困境分析
1.创业意识落后,仅仅把创业教育作为消化就业压力的途径
目前技工院校创业教育走入一个误区,认为创业仅仅为就业服务,就业困难的学生才会走向创业这条路。这种思想造成学生在创业时过多考虑热门行业而不是真正从自身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上考虑,也造成技工院校学生创业项目创新度不够。但是我们看看全世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则是把创业教育当做一种素质教育,它不是单纯以就业为目的教育。它旨在将创业教育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从而实现一种类似于终身教育的创业教育。以做到掌握创业的基本能力,能适应各种创业,而不是为了创业而学习创业。
2.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很多技工院校都将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课混为一谈,只是简简单单用几个课时的时间来组织学生来进行培训,或者找几个企业专家或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开个讲座就认为已经在进行创业教育了。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真正思考将现有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相融合,将创业需要的技能转变为课程学习的内容。比如企业管理专业本身就要求学生具备对企业各个部门职能有基本认识,掌握相关知识。创业教育中涉及创业公司运行的全过程,包括市场分析、产品销售、营销策划和客户管理,这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购买行为分析、营销策划、网络营销、客户服务技能等课程本身就是相吻合的。但我们目前的教学方式还是专业课只上专业知识,创业课又将这些内容再上一遍,严重脱节和内容重复。课程评价体系也单一落后,还是以考试卷面分数为评价的单一标准。
3.创业教育师资不够,教材不符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
目前技工院校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大部分是德育老师,不仅缺乏创业所需基本专业知识,而且缺乏创业经验,对学生的教学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所用教材大部分是国际劳工组织编写的《创办你的企业》系列或是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编写的《创办你的企业(大学生版)创业培训手册》。但是这两套教材是社会培训机构的创业教育教材或本科的创业教育教材,教材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了实际的教育背景,降低的职业教育的效果。有的教材
还是把知识教育放在首位,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和操作性的特征。
4.专业研发优势不够,难以形成技术壁垒
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实际操作水平高,但是在技术研发上存在不足。通过笔者多次带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比赛的经验,在和大学生团队竞赛时,我们学生的创业项目明显存在技术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弱点。特别是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低,多集中在服务行业。
5.创业团队组建随意,专业同质化高
技工院校学生在组建创业团队时随意度很高,多数是从平时同学间的感情出发,选择和关系好的同学创业,完全没有考虑经验、人脉、资金这些关键因素。这样就造成团队成员的年龄、专业、背景、资源很难形成互补,同质化严重。正是这种随意性和同质化,造成在创业过程中团队问题频频出现,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运行。笔者曾经带过一只学生队伍参加比赛,整个团队中没有一个财务专业的学生,在制作创业计划书时连最基本的成本核算和财务报表都没有人会做。
6.创业比赛仅限于比赛,项目最终落地的很少
大多数技工院校学生参加比赛取得名次后,就将创业项目搁置一边,没有将项目转化为创业行动的想法。究其原因,一方面还是我们的创业意识培训不够到位,学生没有真的想创业,只是将项目作为参加比赛的工具,另一方面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来说,他们如果真的想启动创业项目还面临资金、经验、人脉等难题。而他们的年龄相对大学生来说较小,社会经验欠缺,如果学校不去推动,最终再好的创意和项目只能不了了之。
要打破技工院校W生创业困境,就要打破以专业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剥离掉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评价,深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视角出发,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让学生具备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所以我们要从创业意识、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二、技工院校企业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
技工院校首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不再把创业当做解决就业的唯一目的。要引导学生要清楚的认识自己,分析环境,理智的选择创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创业动机,并不是要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或者是一步成为大企业家,要脚踏实地,合理的分析风险,先从基础做起,努力成为小型的企业经营者。对于暂时没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要告诉他们作为一名企业的合格员工,也应该了解企业创办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创业并不是马上必须做的事情,而是在他们整个职业生涯当中也许某个机遇会触发创业这件事,所以创业这个技能是终身需要的。
2.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推行创业教育弹性学分制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高、实践性强的特点。技工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融到专业教育当中,建立以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型课程。将创业课程与企业管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重建,形成了创业教育与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两者兼顾、互相渗透、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比如商业计划与营销策划融合、创业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商业机会识别与市场分析融合、创业融资与营销成本控制融合、创业风险控制与营销风险防范融合等。
建立开放型学籍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创业教育弹性学分制,允许创业学生“创业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卷面分数考核方式,考核主体改变单一的教师为主,应该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市场调研报告、创业计划书、创业实战成果以及创业大赛成绩等指标综合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3.建立“双师型”创业导师团队,根据企业管理专业特点撰写校本教材
建立学校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师型”创业导师团队,企业导师参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制定,参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育,参与创业团队的培训、咨询和辅导等工作。由于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本身具备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这些教师应该是学校创业教育的主体师资,应该鼓励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下企业实践以及教师参与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创业。另外针对企业管理专业特点,在社会培训教材和本科教材的基础上编写技工院校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校本教材。
4.创业团队组建立足学校所有专业以及资源
企业管理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不仅应包含本专业的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发挥学校工科专业的优势,吸纳电子、机械、电气等学生加入,增加项目技术含量,并且也欢迎其他专业老师加入创业团队,增强团队技术力量。除了学校资源,还应联动校企合作单位,将技术项目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利用企业资源,合作展开创业。
5.做好创业大赛项目落地的后续工作
从学校层面做好项目落地的后续扶持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学校可设立学生创业基金、融资和孵化园房租优惠,并且帮助学生联系企业投资,针对创业阶段的各种问题,利用学校师资的力量进行诊断和解决。引导学生创业者形成创业者联盟,定期进行交流考察等。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企业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不应再拘泥于以往的模式,而该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企业管理和创业的人才!
摘 要:文章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点和课程设置,构建了一套合理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进行评价,可以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提升、未来职业选聘、培训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可雇佣能力 工商管理 综合素质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商企业管理人才需求仍存较大缺口,同时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水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征和课程设置,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市场更贴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高层次人力资源就业的特点和规律,也能够为其他专业学生人力资源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为出发点,结合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尝试建立多维度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力图使学生能够更贴切市场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可雇佣能力,同时帮助学校提升学校的就业质量。
一、建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所有者,是未来企业优质人力资源的后备力量,也是未来企业价值的重要创造要素。但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化,为实现企业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可雇佣能力,并致力于打造一支能征善战、远见卓识、门类齐全和实力雄厚的精英团队。但就现实来看,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还不能够很好地同市场需求相吻合,其可雇佣能力还有待探索。特别是在当下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时代,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也需要管理自己的职业路径, 因为职业发展是所有企业员工工作的期望,职业发展意味着员工能沿着组织层级阶梯的晋升而获得内心的成就感,或者能跨越组织间流动而获得的自我价值感。而职业发展须具备明确工作动机、信念、价值观、态度,具备相关的职业可雇佣能力、技能、专长,掌握适当的社会网络、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保持自己在将来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可雇佣能力,强化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影响力、创造力、亲和力、穿透力、执行力、学习力、企划力和控制力。从本质来看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可雇佣力,只有这样,才能直面挑战,科学发展。因此,如何站在可雇佣能力的角度,来建构一个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就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建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归宿就是能够充分揭示导致高可雇佣能力所必需具有的可雇佣能力要求,其作用在于它可以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品质和工作能力。可以让我们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可雇佣能力的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要求的熟练程度。
本研究通过访谈法、调查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来总结和搜集具体指标,以可雇佣能力为侧重点进行探讨,设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以达到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升可雇佣能力的努力进行评估。
根据上述方法构建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在表1的基础上,构造判断矩阵,得出指标权重。在模型中,每个因素对整个Y构的价值或者说重要程度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采用比较法来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矩阵运算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据此类推,可得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表,如表3所示。
根据表3中的权重结果可知,就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组成要素而言,业务能力是最重要的,其权重达到 0.3095,之后是个性品质(0.3040)和社会资本(0.2803),最后是组织与发展(0.1062)。从具体二级指标中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风险意识、团队管理与合作、人际关系、行业和区域背景等都是组成可雇佣能力要素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三、结语
由上可知,建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就学生自身而言有利于提早认知职业发展的构成要素,对其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影响;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学校优化培养方案,培养更多能够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具有较强可雇佣能力的学生;对社会而言,拥有较强的可雇佣能力可以减少就业或者择业的困难,有利于当下就业择业难问题的解决。当然,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提升,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与全力配合来实现。
(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惠州 516000)
[作者简介:汤云芳(1980―),女,山东阳谷人,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存在的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缺乏能够提供给学生实践操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等现象,探讨建设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运行机制,为学生提供系统地、较全面的实训教学体验。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和利用过程中,并不像工科专业那样能有现成的工厂车间内完成,学校也不可能提供一笔资金给学生去创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如何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也成为了众多院校极力探讨,以期改进和突破的一个问题。
一、学生岗位实训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高职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广泛性,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意愿是十分强烈的,但是企业的合作热情明显缺乏,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总的来说,企业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缺乏动力的。
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一)“平台式”校外实训基地(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政府、相关行业组织的合作,搭建“平台式”校外实训基地(群)。依托生产性的企业行业为主体,搭建“一校+多企”的平台,建立集群式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应主动与相关行业协会,如食品行业、电子行业、房地产行业的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建有不断推进产学合作内涵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本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真实的生产和管理体验。
(二)建设“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
在与本市、本省的大型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拓宽合作范围,加强与外省,甚至国外的企业建设“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大型企业实力相对雄厚,可由企业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提供工商企业管理人才需求信息,指导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发挥各自优势,共建专业教学与培训团队,开展企业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并且在校内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参与产品营销或研发,与评优或补助挂钩。力争做到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在校内完成,其它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主要在生产现场进行;三是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习与就业结合,将“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推向全面;四是大力支持合作企业发展,开设企业“定制式”培养人才的班级。
(三)建立“项目导向培训企业型”校外实训基地
与中小企业合作,建立“项目导向培训企业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融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的“培训型企业”合作,将企业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流水线生产过程中多工种中高级技能训练,以及相关岗位人员的应知与应会培训。
三、校外实训基地的机制建设和政策建议
(一)动力机制
学校方面,专业建设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并将其与国家财政拨款相挂钩,深化高职院校共建共享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能性,为学生搭建真实的生产性实践平台。
企业方面,应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较好的预期利益,包括:优先获得优秀毕业生的选择权;可以利用高校资源对本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企业和员工竞争力,并把员工对学生的帮带教育与奖金等挂钩,落到实处;同时依法享有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
学生方面,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应有相关法律确保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获得真实的管理工作体验,并能取得相应的工作报酬,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提高就业的可选择性。
(二)激励机制
针对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这一问题,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考虑,如何激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建立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或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相应利益补偿机制。如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加拿大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与校企合作),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相关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相关税费。让企业切实感受到参与职业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同时又是一项能给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带来好处的事情。
(三)约束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企业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以此从法律形式上加强各行各业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力。
同时,政府应鼓励各行各业建立非政府非市场的公共性行业组织团体,在政府的引导下,让相关行业性组织、协会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建立起连接企业、学校和政府的中介组织和机构,以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向企业和学校宣传等。
(四)利益分配与财务管理机制
在财务管理方式上,明晰相关的利益分配关系,让学校教师参与的实训课程指导报酬和教学课程建设的工资,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报酬,企业员工的帮带指导报酬等都有明确的财务支出明细,校方和企业方按协议进行利益分配。另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额资金、设备损耗等专款专用,统一核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和成本预算。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充分发挥多种模式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校企合作带来的真实场景或项目的学习体验,也让企业和政府在这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结合多年从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及研究经验,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与研究基础上,对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并归纳总结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为提升大学生就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学生就业 情况调查 分析研究
一、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带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法律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国教育问题已经被提上日常,大学校园作为当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都逐渐引起了学术界以及教育界的热议。有关于应试教育、大学生犯罪、大学生就业、高考等名词成为了互联网上的热门搜索名词,并且逐步成为了当代家长、社会各界人群关注的重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当代我国各大高校的人们专业,其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体系,拥有多个发展方向。由于中国的发展现今已经进入了以服务业为主,农业、工业为基础的重要时代,从而在我国社会当中有关工商企业管理相关人才的缺口也逐渐增加。并且,大学作为与社会相互连接的重要纽带,其每年为社会中输送大量的人才,也就使我国社会各大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逐渐增大。这一现状给予了当代我国各大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由于国家及有关部门对这一专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也就使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这一专业,以提升自身的办学声誉,希望以此学科的培训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本校当中。但是,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却逐渐偏离了我国教育界的预期,由于盲目扩招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当代进修工商企业管理学生带来了就业困难的严重现状,并且由于高校资源有限,大多数学校打着优质办学的口号,不断扩大对该学科大学生的招收人数,使得该专业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较低,不具备与社会岗位相互接轨的能力。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其是一门实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缺乏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会给当前这一专业学生带来就业问题、工作晋升问题等。为此,作者在本文中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渠道对学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工作行业、职位及内容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汇总与分析,以期找到更加适合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与内容。
二、调查方案
(一)调查方法及内容
本论文所获取的研究数据,均由作者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全国各大高校论坛上派发,通过同学号召、教师号召、互联网宣传的方式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共计在全国发放24个省市高校,共计165所高校(皆属于二本以上全日制高等本科院校)。在本调查问卷发放过程当中,共计发放问卷数量为120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1200份(由于便于统计,故发放整数份)。经过统计,此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人数中有800份为女生,400份为男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统计毕业生均为应届生,不包括办理暂缓就业的学生,也不包括社会工作人员。调查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项,具体如下列示:第一为性别;第二为地区;第三为是否找到工作;第四为就业的行业及岗位。
(二)调查结果
在对上述调查问卷进行分类以及整理之后,具体的统计结果如下列示:(1)对于性别的统计。在调查问卷当中男生所占毕业为三分之一,共计400人。女生所占毕业为二分之一,共计800人;(2)对于地区的统计。在调查问卷当中,学生来自于中国24个省市的高校,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学生总人数占总体学生样本数量为百分之六十,其中来自于二线城市例如武汉、南京、重庆、天津等地区学生样本数量为百分之三十,其中来自于其他地区,例如港澳台地区、广西、云南等我国西部地区学生的总体样本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十;(3)根据对第四个选项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之后,作者发现,其中大多数学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走入社会岗位之后从事前台、文秘等文科类岗位的为百分之五十,其中从事企业咨询工作的为百分之十,从事销售工作的为百分之十,继续选择深造的为百分之十,其他为百分之二十。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经过上述的统计之后,作者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了下述的分析:(1)对于性别的分析。根据统计男女数据的比例,经过三个选项相互结合之后,作者发现,其中男生的就业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而女生的就业比例相对于男生较低为百分之五十;(2)对于所在区域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位于一线城市地区的就业比例为百分之七十,而位于二线城市的就业比例为百分之五十,位于其他地区的就业比率为百分之四十五;(3)将三个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合并进行分析之后,作者发现,其中位于一线城市地区的男性就业较为容易就业,此项统计与学生专业性无太大关系;大多数学习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都是偏向于文科类的,也就是管理类的工作,他们需要保持较好的与人打交道、撰写文书、朗读主持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四、对当代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现状的建议
(一)完善现有专业授课体系,开展多样化教学
我国高等院校应当对现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授课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1)对现有教科书内容及所选课程门类进行甄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非常偏重于实践性的课程,而现有大多数高校对于该专业教学都是偏向于理论课程教学。为此,应当不断整合与更新现有授课内容,对给学生授课的教材进行不断的调整,在其中添加实用性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理论、阅读与自学的能力;(2)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互联网科技飞速影响下的高等院校,应当与这一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以及现有多媒体设施,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社会,使他们对社会中该专业的实践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素质,聘用校外导师
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当不断提升现有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对于该专业而言,其实用性较强,就决定了其授课教师不仅仅需要拥有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还需要拥有实践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我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课题研究与校外企业相互合作,从而增强自身实践能力,发挥其在授课环节当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我国各大高校还应当积极的聘请校外导师,利用学校办学的特点与主打的学科,吸引校外导师加入到学校中来,为班级学生现身说法,提供有益于其今后成长与发展的建议。
(三)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实习实验室
三、以正确的方法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科学合理的规划,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庞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因学校性质的不同而变得简单。因此,高职院校虽与普通全日制高校的性质有所不同,但其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合理规划。首先,要在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奠定高职特色的基调,从校情出发形成鲜明特色;其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同时有所偏重地适时做出调整,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再次,学校各部门全员参与,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以主人翁姿态共建校园文化,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后,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始终都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付诸实践。“行百里者半九十”要避免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空喊口号不做实事,应以科学合理的实施框架,将具体而详尽的内容和措施全面落到实处。
与时俱进的网络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1世纪已步入互联网时代,各高职院校纷纷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利用网络文化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环节效率。如今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堂和图书馆获取知识,还可以借助网络这个方便快捷的渠道,足不出户交流学习心得,而老师也可以为学生们网络答疑。因此,校园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和学习模式也得益于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所转变,师生之间形成互动教学体系,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此外,学校可利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广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网络文化也可能对高职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正确全面地认识信息化,并利用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它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摘 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提升,迫切需要整个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以利于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管理人才。而素质教育实施的全面深化,将会推进教育体制的深刻变革;这是全局性、战略性和全面性的系统工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承担着培养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重要使命,素质教育也应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素质教育开展需要高素质教师作为基础和延续。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以推进高职教育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
关键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素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素质教育是培养造就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素质教育却存在一个认识误区:素质教育发展与专业教师素质提升毫无关联,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应不断深化专业发展和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
一、高职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关系认识
教师素质,或称教师专业素质,是指从事教育活动并能使之顺利进行的基本品质或条件,是在职业生活中,教师与他人、集体、职业工作等方面关系的协调过程中所适用的基本规范或行为准则,和基于这些规范或准则所展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他涵盖了专业性的知识、能力和精神三大部分。专业性的知识分为:通用性的(教师具备的推进教学有效实施的普通文化知识)、本体性的(教师就职的专业知识)、条件性的(有助于教育教学实施的知识)实践性的(教师处理教育问题的个人经验积累);专业性的能力分为:组织教学、语言表述、教学过程设计和过程监控等方面能力。专业性的精神分为:观念(对专业或教师岗位的认识)、态度(对教师岗位的基本观点,包含专业的理想、情操、性向和自我。)、道德(也称师德,教师工作过程中人际关系处置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原则。)
高职素质教育和教师素质提升是独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素质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专业教师作为承担者重任在肩。当前,大多数高职教师的教学经历多是成人教育,理论教学能力较强,还不很熟悉高职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规定。高职教师有必要提升自身素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专业教师提升了自身素质,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当然,素质教育的推进也会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两者之间关系体现了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素质教育前提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重大意义。我们主要从教师职业发展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提升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正是区别教师专业性与非教师的标志。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经历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足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绩效。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和身份转换过程,即岗位新手转变为专家型教师的整个过程。教师走向职业化的过程也是其专业发展的过程。为此,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体现了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1)教师专业发展内部影响因素。1)缺乏本体价值观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价值是其专业发展本题价值观的关注点,这个本题价值观主要体现了教师参与专业发展过程积极性。现实中,一些教师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讲课、改作业等,教育教学成了讨生活的方式。这样,作为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其就难以体会。教师只有从内心深处产生专业素质提升的源动力和专业发展的意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努力收获成功。2)缺乏工作过程自主反思。自主反思指的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回顾和思考教学过程和效果,如此多次反思可以清晰认清教学实践本质,并以此为指导使教学经验的准确程度和多样化得到提高,进而提高教学和素质教育实施绩效。当前,教师教学反思有一些问题:形式化,未深刻认识反思的现实意义;模式化,反思的方式过于固定。(2)教师专业发展外部影响因素。1)事务性工作繁琐。专业教师日常工作事务性工作繁琐,很难集中精力集中与专业发展,常规项目:听课、论文、作业批改、实训辅导等占用大量业余时间,教师专业发展所需时间不能得到保障。纵使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缺少实践和空间,也会影响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2)缺乏人性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人性化不足,专业教师就成为持续工作的机器。学校在管理理念上,工作狂人和道德圣人成了专业教师最好的定位。管理方式上,管理制度太传统,限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定和内容过多。3)缺少专业化发展经济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得到学校的相应资金扶持。但现实中,由于财力不足和资源有限,教师专业化发展能调配到的自己和资源有限。比如:一些地方的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较差,工资待遇只能维持正常生活。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项工作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开展。
三、高职素质教育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一)关注群体,关注自我。关注群体,就是要对自己所在的组织、社团比较在意,积极研究并融入自己周围环境的职业文化、伦理、生态和成长当中,乐为其中一员,依托群体的滋养不断成长为合格成员。关注自我,就是置于群体环境中,要认真对待相对独立的自我和群体成员的自我。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关注群体就是要重视校园文化、校规校纪和人际和谐,尤其是要重视自身所在较小群体。关注群体并非重视别人隐私或私事,以及搞小团体、信谣传谣、喜欢告状或恶语相向,而是对群体运作特别是人事政策进行研究,学习其他成员的学术、教学特点并熟悉其性格和成长环境,积极主动融入周围大环境,在人际关系的和谐基础上追求个人的成长,在人文素质的融和基础上提升个人的学术素质,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当然,高职专业教师的关注群体还涵盖重视高职教育、学校招生、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和学校生存与发展,主动在高职教育发展前提下追求教师自身发展,与时俱进。
(二)反思教学,反思自我。反思教学,就是指教师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教学规范,研究和思索自己日常教学过程,找出弱点和不足并积极改进,提炼成功经验并发扬光大,善于学习和研究教学,逐步成为为专家型教师。反思自我,就是指在反思教学基础上,教师理性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理念、策略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和认识,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积极打造和谐的环境关系,努力成为道德达标、学识丰富、作风扎实的教师,充分展示自身的师爱、人格、学识、形象和才华等魅力,反思中逐渐成长和成熟,成为专家型教师和学生爱戴的教师。高职专业教师应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素质要求,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基于服务地方经济、推进学生就业原则来反思教学的内容和行为,将自己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建立在学生职业道德和情感的培养上,逐渐推进自身专业发展。
(三)成就事业,成就自我。国家和企业的未来发展要靠人才,而人才培养依托教育培训。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国家和企业兴衰的战略事业,而教育的成败关键看教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和国际竞争不断激烈等,但我们正面对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历史关头,转型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人才,特别是需要更多的素质和技能较高人才,这正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宗旨。近些年,高职教育发展很快,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困境共生,而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专业教师专业素质水平高低。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师应该勇于拓荒前进,敢于承担重任,积极献身于高职教育事业,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促进自身素质提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强化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率先垂范并带领学生积极成才。
(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性化管理机制。从动力和制度上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扶持将有利于学校管理效率提升:第一,学校要建立人性化水平较高的管理制度。管理的科学化应依托软性的疏导、思政整治工作和硬性的规范、制度来落实;将人性化的规范、制度渗透和融入到科学规范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中。第二,科学结合和适度控制目标管理与教师合理需求,学校进行工作目标制定时,应该科学分析和定位教师合理需求,使学校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和谐统一。
(五)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压力得到有效舒缓。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到知本主义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重要,专业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更多更好人才越来越艰巨。然而,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各种培训、会议、作业、检查等工作,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消耗了教师精力和时间。这样,就会影响到教师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改变培训、会议、检查等工作的时间和方法,为教师减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助力。
(六)从经济上积极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持,经济上大力扶持教师专业发展,可以有效推进高职教育的健康而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很多学校经济实力有限,况且国家支持教师进修的资金有限,教师的工资水平也低,一些学习进修机会的不得不放弃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七)充分利用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共享知识。教师可以任何时候以文字或多媒体形式上传自己的心得、感悟、资料,不受时空限制,全社会都能共享教师的知识和思想。通过访问别的老师博客,可以进行相关对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共享信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2)同行互动。借助博客,没有身份、地域和学科等方面的限制,即使远隔千里外的同行也能集中到一起,进行即时互动式交流,借助积极地参与、回复和讨论,他人思想和经验能够分享,可以解决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跨越式的提升和发展自己的思想观念与知识结构。(3)引领专业。博客往往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由专家或学者充当博客的远程技术帮助的平台,他们会想尽办法地搜集整理该领域的精华,该专业最核心的问题、最新的趋势和发展、最重要的人物和成果、最新的产品、最好的文章、期刊和网站等不断向读者展示。
结语:随养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实施“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都应承担的历史重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应将专业发展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拓展专业教学的职责和功能,持续不断地鼓励学生学习,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让他们更好更快地对接理想的工作岗位和达到工作岗位实际要求。
【摘 要】能力本位思想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意识,企业在人才的聘用上十分关注人才能力的高低,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需要以能力作为第一培养目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
在我国近年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该专业。能力作为社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如何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高职教育的一大难题,需要在实践中对其加以完善。
一、能力本位的内涵
所谓能力本位,其基本内涵是在人才培养或者人才选拔时,以其本身具有的能力作为第一参考性因素。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力本位是多数企业聘用人才时具有的基本理念。就企业而言,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多数人才都是理论型,该种人才的知识含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却缺乏应有的能力,尤其是一些应届毕业生,其在参与工作后,学历与能力严重失衡。这类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表现出能力不足,制约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很多企业更侧重于人才能力的选拔。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能力本位思想。从某种概念来说,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高职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手段,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然而,高职教育本身就是面向社会职业能力培养。其原本的培养方式过于片面化,不符合其本身的设定。而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不少高职为了保证其长期发展也开始转变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介绍
工商企业管理也就是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人员配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在早期的教育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自学考试学科调整后产生的一种新型专业,该种专业的设置最早是为了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以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专门性人才。从我国教育层次的分类来说,本科教育中的该种学科侧重于管理性,也就是专业本身所具有的指挥能力。而在高职教育中,相对侧重于该种学科的实践性能,也就是其中的具体实践事项。这就使得我国对于该种专业的定位清晰度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实际上,企业所需要的这类型人才,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具有系统的了解,知识相对广泛,熟悉管理的基本技能与科学方法,从而实现管理工作。当前来说,该门学科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的学科。在学习中,主要针对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能力。而当前高职所培养的对应专业的学生却并不具备这两项能力。
三、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本位思想固化。虽然我国高职教育中引入了能力本位思想,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过于概念化。在专业的培养中,其更侧重于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对应的能力本位内容。再者,在我国提倡精品课程的构建时,也忽略了该种意识的应用。从而导致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严重缺乏。
(二)课程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同步性较差。虽然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中,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也在实际的教学中改变了对应教学计划的格式与形式。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建设中,却严重缺乏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区分,对于能力并没有明确的划分。该种状况使得其课程设置的统一性过强,目标得不到保证。
(三)理论与能力的偏差。在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应知所占比例过大,导致很多学生都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的第一目标,他们能够侃侃而谈,却做不到从容应对。尽管素质教育提出后,我国很多院校已经开始重视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等,都导致其能力培养受限。
(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环节缺乏协调性。课程体系建设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教学实施单位以及广大教师的协调运作,才可以达到设定的效果。然而,从目前的状况上来看,多数高校将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文件,而没有采取对应的措施。
四、构建以能力为本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该处所说的能力,通常被界定为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通常需要职业教育才能实现。
(一)专业能力。这是指现代工商企业管理能力,包括生产、采购、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出来的人才本身所具有的企业管理类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从而使得其整体的知识结构满足合理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可以以情景模式作为基础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从全方面去了解该种能力的实用性。
(二)方法能力。这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以及学习的方法。通常来说,每一个职业的职责实现都具有多样性,而不同的人员可能采取不同的实现方法。在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瑕疵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该种方法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构建体系时,需要对该种方法能力的认知深化,从而保证其培养的正确性。
(三)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其主要包含一些必要的公关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过程中,实际上很少会有相关的能力培养,这就导致我国很多人才存在能力缺失。因此,在实现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要将其本身的内容作出一定的调整。
(四)评价体系存在的必要性。一个教学方式开展是否有效,需要一定的评价系统来对其进行客观的确认。而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院校本身也不能保证其100%的正确。因此,需要构建对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来保证课程体系构建的正确。
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明显的学科,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以及进入企业而工作时的工作能力与技能培养。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面对企业管理的实践问题。CDIO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其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1. CDIO教学模式
CDIO即为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分别为构思、设计、实现与运行。第一步为构思,主要内容为明确客户需求,考虑企业技术、战略与规定,制定商业计划;第二部为设计,主要内容为进行创作设计,制定计划、创造图纸、描述产品;第三步为实现,完成从设计到实现的过程,其中包括软件设计编程、硬件制造、设备测试;第四步为运行,实现产品的价值,满足用户需求,对系统后期进行维护、改造与回收。CDIO教学模式的理念来自于“做中学”教学方式,主要强调凸出学生的本能与兴趣,从实践中学习,从实践中获取经验[1]。让学生能够在CDIO教学模式下获得较强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组织沟通能力。CDIO教学模式展现了与传统模式不同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其是一种基于问题,主动探索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单单可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实践能力与交流能力。
2. 基于CDIO模式下的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2.1教学内容的组织
CDIO教学模式将能力、社会需求与知识点融为一体。在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单单注重学生拥有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学生满足社会对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基于CDIO教学模式下“做中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方面更加侧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进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系统讲述理论知识。根据企业管理的教学内容模块进行系统的知识点传授,在课堂上利用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开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使用案例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案例后,让学生分为各个小组开展小组讨论与发言,然后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最后针对案例进行综合点评,以便让学生可以有对照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以便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点,深化对案例的理解程度。
2.2教学实践开展
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更早的接触到企业工作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在基于CDIO教学模式下,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可以按照“识岗―学岗―用岗”。首先,识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主要是要了解企业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并且掌握相关岗位的工作技能。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参观企业产品装配现场、管理岗位模拟部门等,让学生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同时,学生还需要参与“对抗模拟实训”、“企业经营仿真训练”等模拟企业经营活动,完整真实的将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的团队建设、物料采购、产品生产、市场广告、销售决策等环节,让学生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模拟工作中熟悉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能力需求[3]。其次,学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核心岗位能力,在学习企业工作实践的过程中穿插理论知识,并且在课程完成结束后进行所有技能的整合训练,以便让学生掌握岗位的核心能力。最后,用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需要将在识岗、学岗阶段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融汇贯通,将零散的知识综合起来,转化为专业岗位能力。
3. 结束语
在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利用CDIO教学模式可以从教学内容组织与教学实践开展两个方面来对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进行改革创新,建立了集合理论知识、岗位技能、企业综合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以便全方位培养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人,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从而更加完善的实现企业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就业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的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应能适应某一类的职业岗位群。工商企业管理作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进一步系统学习专业课程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中职工商工商企业管理课教学必须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本文就中职工商企业管理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选择合适教材
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教材的选择相当重要。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使教师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更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工商企业管理内容多,知识量大,授课时间却相对较少,这对教材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还充当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对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重视,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对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视刺激了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又推动了工商企业管理教育的蓬勃发展,但同时教材建设却显不足。一本好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不应该只是空洞理论的阐述,更应密切联系中国和世界的工商企业管理实际,在分析工商企业管理领域中那些震撼人心的事件中,传递工商企业管理实践中那些取得重大成功的经验和信息。作为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慎重选定。
二、改变陈旧单调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企业运营模式及管理学基础,但中职生并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教师采取适用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明显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工商企业管理的教学,而管理学常用的案例教学法又是否适合中职生呢?这便是接下来要讨论的重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将特定企业业务情景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良好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师生交流由被动听课到互动教学,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气、活力。当同学们看到案例后,运用所学知识,经过缜密的思考,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以正确的提示和引导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思辨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无论是经验欠缺的还是经验丰富的学习者,案例教学都适用并可以有效地运用,特别针对工商企业管理这门抽象性知识学科,其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但对中职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法就受到较多因素的约束首先,中职生的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储备学习能力都不足,不具备相关的社会阅历,对企业的机构的运行机制等并不了解;并且好的工商企业管理案例篇幅长,阅读量大,远超出中职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对于案例没有深入而正确地了解,就无法展开充分地讨论。其次,中职生习惯了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在教学中直接采用大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学生的接受程度不高,互动性的效果不明显。最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实践经验又未经系统培训,根本无法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及引导学生思考,案例教学只是教学的补充和说明,对学生而言吸引力不足。
与此相反,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或角色扮演法等情景模拟教学法却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教学法,由一名同学担当领导者通过口头语言教全体同学画图,在此过程中不允许其他同学提问,看看有几位同学能画出完全相同的图形游戏结束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并结合管理知识写一份心得体会。我相信只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寻找适合的管理游戏,合理组织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通过游戏的过程及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各小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分析整个游戏,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让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最终学生会爱上工商企业管理。
三、加强课外实践,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中职教学环节当中,实践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企业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从当前的职业教育水平来看,其仍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偏重于理论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行为,使学生都成为了只懂知识但不会应用的“书呆子”,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对中职教育水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了阻碍。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原理当中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应该加强课外实践,来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做好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来实现学习进步,同时又避免课外实践过多而影响学生的主动性。课外实践的模式有很多种类型,教师可以根据对内容形式的把握来进行课外实践模式的选择。例如让学生去参加一些工商企业管理专题讲座,让学生切实的融人到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氛围中,通过听讲座来实现对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认识,并在讲座中实现知识水平的进步与提升,为学生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应用能力提升提供支持。
四、做好校企联合,构建良好实践基地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以职业教育为目标的学校,想要真正的发挥出职业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要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来搭建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作为学校的教学目标,以学校作为企业人才输送的主要阵地,通过这种双赢模式的构建,为中职学生打造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职业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在与企业联合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实习阶段进人到企业当中去进行实习,通过实习来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和融人到工商企业管理职业角色当中,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学校书本上的知识与职场上工作之前的差距,并在实习过程中实现对自己工商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与发展,为自己的专业进步提供帮助。在这种校企联合实践模式下,不仅学生能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职业进步,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工作水平来发现一些潜力人才,并在他们实习结束后,享有优先聘用的权力,从而真正的实现学生职业发展与企业人才引进的双向发展,发挥出中职学校这一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总之,工商企业管理课程属于一种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职学生综合涵养,积极适应社会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职学校工商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必须要紧随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及时的改革和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改良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提升教学效果,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杰出的实用性人才。
摘 要 目前,努力建设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非常重要,这是高职教育大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促进校企合作,促进教师与企业的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 校企 高职院校 双师型
1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创新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提供给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与此同时,对师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科研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等都是理论性偏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大部分也是直接由高校走进高校,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不足。这就需要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锻炼,着力打造理论知识充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
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点
除了扎实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向的理论基础,“双师型”教师应熟练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拥有企业管理相关专业技能,充分了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就业市场和前景,能制定符合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向,能对专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3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3.1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高职院校选拔教师还是处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主导,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优秀高校,拥有较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不能完全掌握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缺乏创新教学意识。目前仅仅依据专业职业技能证书来认定“双师型”教师还远远不够,拥有双证的教师必须经过真正的实践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质量要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指导。
3.2专家型教师普遍缺乏
尽管高职院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的专家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可以胜任一部分的专业实践课程,但是并没有参与到专业教育和建设工作中。尤其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中理论课程居多,很大一部分教学工作还是依靠高校教师本身。而高校教育体制下,教师仍然注重理论科研水平的提升,忽视了自身技能学习,真正能通过校企合作向企业专家学习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师的综合水平总体偏低,专家型教师普遍缺乏。
3.3产学研没有有效结合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需要创新发展,就需要高质量、高实践能力的教师以及完善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式。而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往往还浮于表面,社会生产、职业教学和科研三者严重脱节,教师的教学理论很难转化为实践,更不用说用实践来检验科研成果。
4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
4.1培养实践教学理念,创新专业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创新专业教学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偏理论,需要充实专业实践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应充分了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发展前景和行业发展方向,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引进更多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兼职教师机制,让兼职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杜绝挂名的兼职教师,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考核,确保兼职教师的质量和稳定性,提升教学整体水平。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争取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证书,加强教师与企业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理论和实践资源共享,努力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好的教师队伍。
4.3改善实践教学环境,优化校企合作平台
近几年,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平台,与此同时,还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企业的市场化平台,加强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与交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师和企业专家“岗位轮换”制度,让高职院校的教师有更多开展企业培训和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实现理论知识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同时,更多的企业专业人才也可以走进高校带来更多的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这种轮换机制,高职院校将发展更多“双师型”教师,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5总结与展望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师实践锻炼培养机制,探索“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途径和模式,加快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真正地将理论知识结合企业锻炼,实现高校和企业各取所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摘要:实践教学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特点提出的实践教学创新理念及方法。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包括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践内容更新及完善、协作式学习和充分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师生交互课程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一、引言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专业;因此,实践教学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说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致命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实践训练,就会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和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可。笔者长期从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与本课程相关的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理念,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实践及学生创业创新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全面的掌握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保障。所以,要求教师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加重视该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引导工作。切实做到使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备动手能力强的技术能力,让我们的每位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行动指南--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践活动的理解与掌握,着重提升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和技能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双创”精神,运用科学管理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理论理解专业方面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位学生成为企业岗位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理念实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较为成熟的专业,专业建设时间较长,早期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为主,很少涉及到实践教学方面的工作。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很多教师都没有系统全面的学习或接触过这门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教学的需求。因此,针对高校电子商务教师欠缺的背景下,培养更多的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切实提高该课程教师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此外,我国国内电子商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相对狭隘,研究成果滞后于电子商务实践发展的态势,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有意识的跟踪学习最新的电子商务知识,从而有效的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校学生专业能力的需要。同时,高校可以考虑聘请一批在电子商务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电子商务工作经验,而且还具备未来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态势,从而避免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不会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情况的发生。
2.理论与实践课程统筹兼顾,着重提高实践教学比重
在立足于传统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程,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任务训练与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重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笔者以嘉兴南洋学院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着重讲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统筹安排。笔者由原先的电子商务概论实训比重占总课程比重的30%提高到现在实践教学课程占总课程的60%。课程教学考核从原先单一的期末考试转变为期末考试、任务训练、实训教学、课堂测试来考核学生。考核分值比例由原先的30%提高到60%,也就是将期末考试成绩、任务训练成绩、实训教学成绩和课堂测试成绩分别占总评成绩的40%、20%、30%和10%。笔者需要声明的是任务训练、实训教学以及课堂测试都属于实践教学范畴。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侧重于实践教学,从而淡化了期末考试和加强了学生平时对实践课程的学习。
3.摒弃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倡导团队协作式教学方式
基于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理解,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授课模式,切实转变为师生协作式授课方式中来。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技术与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组建协作式团队完成特定的项目与任务已成为高校教学普遍采用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要顺应这一潮流,电子商务概论课堂教学改革要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要明显突出在电子商务概论课堂教学中组建学习团队,从而实现由原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到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专业技能。笔者在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协作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小组各个成员之间的协作组织能力。此外,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小组之间的竞争压力,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热情,全面调动广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加压力,自我激励,勇于竞争的精神风貌。
4.借助网络平台资源开展师生互动,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可以有效的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从而实现由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转变为双向知识传播。网络平台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自主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着重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将“教”与“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资源在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实现课程教学资源与学生共享,能够更为直观、生动,支持学生自主式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在网上进行相互交流,方便师生之间相互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