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4 09:11: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不足
近年来,全球经济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各大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与相互合作。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使自身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够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形势。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管理的同时,注重与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忽略企业经营风险问题,导致企业目标与实际发展相背离。由于我国的企业发展长期建立在计划经济中,一直随着国家的经营计划开展,企业为了满足国家的计划指标,对经营风险方面考虑不足;财务人员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不断加大计划指标的完成力度,对经营风险保持忽视态度。
2.企业经营的预测能力不够,导致企业的国定资产管理与财务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企业在构建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对财务资源的研究不透彻,企业管理体系漏洞百出。
3.企业在经营是只注重销售业绩,并采取赊销的经营方法;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相对较高,但由于忽视对合作企业的深度了解,企业间合作的信用度研究不够,财务死账和坏账的存在率高,导致企业资产的流动受到限制,并威胁到企业经营的安全性。
二、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认识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指的是一种有效的财务支持能力,旨在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为企业间的竞争提供良好的财务支持。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根本目的是利用财务筹集维持企业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建设既能保证企业核心能力的规范化,又能使企业在竞争中体现企业的管理优势。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在发展中具有创新的特点,创新是提升核心能力的前提,对财务的资源也具有引导作用。如经营方向和经营理念相同的两家企业,在财务管理方式上不同,两者间的财务资源就明显不同,财务管理方式决定企业创造的价值。另外企业核心能力包括生产、研发、销售及员工技术等能力,这些能力对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关乎企业的发展倾向,同时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财务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加强企业的综合核心能力尤为重要。
三、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协同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一个整合的过程,使企业财务更规范化和整体化。其管理方向主要体现在财务人员的核心能力上,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自身素养决定管理的力度,同时企业财务人员与财务资源具有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管理力度具有较高的价值性和缺席性,财务的核心能力不可仿制。
1.两者本质相互统一。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完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前提,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财务管理的倾向及管理活动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具有密切的关系。以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能够促进两者间本质的相互统一。财务管理的本质为组织能力、管理方法及指标系数,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本质为会计的专业能力、货币和数据信息采集能力及定期规范统计能力。两者间相互和谐,相互统一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对此,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指标必须建立在财务管理的内容上,两者间共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化。
2.两者目标相互一致。目前有不少的经济学者对企业核心能力方面出现不同的争论,但都一致认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经营的方向和目标的根本,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能力是转变企业经营观念、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技术产品、健全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改革方式,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推动市场经济的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企业核心能力也逐渐得到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选题,在企业的整体管理中占主导地位。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综合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的体现,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两者发展目标一致,都是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前提,因此,将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目标具有提升企业发展的一致化。
3.两者能力相互关联。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在财务管理中占主体地位,两者具有包容性和关联性。企业经营能力依靠企业财务管理方式,既能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还能提高市场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企业财务能力建立在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及对社会的贡献能力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财务的核心能力为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依靠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支持。企业财务核心能力都需要遵循企业的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出的各项要求,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总目标。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财务管理竞争培育的表现,两者间具有相互关联的包容性。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同时,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建立有价值性的管理方案,进行评价分析,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4.两者主体具有独特性。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是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这种能力由企业的管理阶层严格协调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是无法被模仿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开展财务核心能力的管理工作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内容和特征上,内容和特征的不同,企业的仿制性差异不同。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成长、盈利以及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企业能力中的盈利能力、运行能力和发展能力相结合,共同实现财务与资源间的协调关系。其中,可持续的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主要因素,充分反映了的企业的所有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将这一财务核心能力作为关键,重点研究财务核心能力,使企业的财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企业应该在此基础之上,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实现独特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基本得到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改革,逐渐从传统管理向制度化管理方向发展,并且管理制度已经逐步实现规范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决定着财务核心能力的发展,做好企业财务工作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财务核心能力的培养,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推动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协同发展。
作者:何宇川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要求
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应着眼于企业的总目标。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这是企业的重要本质属性,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经营应以提高经济效益、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为总目标。而要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就要对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才能具备继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及时筹集到所需资金,才能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只有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企业才能获利。
其次,财务管理目标应协调各契约关系主体的利益。随着经济学界契约理论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赞同把企业视为一个契约网络的观点,这种契约关系主要有:企业与所有者、企业与债权人、企业与职工、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契约关系的形成改变了企业要素所有者的地位,现代企业不再仅仅属于股东,而应归属于各利益关系主体,如债权人、股东、员工等等。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益是所有参加签约的各方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另外,从“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关系看,各契约关系的主体都为企业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他们的收益大小与其承担的风险高低相对称。所以说财务管理目标应力求使契约关系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第三,财务管理目标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考虑社会责任。企业在采用正当、合法的手段谋求利益的同时,更应担负起其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考虑其经济行为对国家、社会、公众的影响,才可能把“蛋糕”做得更大。也就是说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必须为此作出经常性的努力。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应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它的内涵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出资者权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企业或企业财务管理在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上保持平衡。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也是适应我国国情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是符合我国企业理财目标模式的三项基本要求。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最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目标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1)这种经过企业努力所达到的“最大化”目标,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的静态过程;(2)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的股东;(3)关心本企业职工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的认同感;(4)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5)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努力争取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以便争取出台对自己有利的法规,但一旦立法颁布实施,不管是否对自己有利,都应严格执行;(6)关心客户的利益,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以便保持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7)讲求信誉,注重企业形象的优化,持续发展能力的增长等。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还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而许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作为企业的股东常常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投机者”角色,他们只关心市场上资本价差蕴涵的套利机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并着意。
二是从产权理论分析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从产权理论角度可以推出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财富最大化目标的逻辑过程。一则非人力资本不仅易于观察和度量,而且具有可抵押性。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通过非人力资本抵押显示自己的信誉,而人力资本如人的知识、技术、能力等不经过使用过程,通常难以被准确观察和认可,而且人力资本与其主体天然不可侵害的特性又决定了人力资本是不能抵押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产权特征的这些差异,决定了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必然目标。二则人力资本与人非人力资本的产权差异决定了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初始缔约时成为雇主,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雇员,为了激发雇员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雇员人力资本的潜力,雇主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可能通过分享的方式使雇员的个人收益与企业的利润挂钩,并鼓励雇员参与多种形式的管理与决策。此时,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必然要兼顾相关者的权益。如果雇员参与分权的要求达到雇主对企业失去控制的情况下,雇主可能关闭企业。可见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但出资者的权益要求仍占主导与决定地位。因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必然选择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这个目标的关键还在于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均衡点的度量。从以上的逻辑分析可以看出,出资者对其权益的让渡是以其总体效用的增加为目的的,如果分权导致了其总体效用下降,出资者必然采取策略应对直至关闭企业,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都将受损。因而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均衡点由股东的边际效用决定,其边际效用为正值,呈下降趋势,并以零为极限。从这个侧面也同样说明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应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
三是这一理财目标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虽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国有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在国有经济中,企业的行为主要受国家利益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双重制约,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符合国家利益的要求。另外,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有着独特、复杂的发展历程,我国企业更注重职工的利益和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各方利益,从而实现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符合我国经济改革与建设的基本要求,而股东财务富最大化符合这些要求。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一)利润最大化。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通常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也往往建立在这一前提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具适用性。一则实现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长期亏损,势必导致资不抵债,从而陷入破产、倒闭境地,所以追求利润必然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二则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讲求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三则利润的获取,不但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还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所以人们一度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表述为“企业利润最大化”。在这种观点下:利润代表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企业的财富越多,越接近于企业的目标。然而,这种观点片面地将利润理解为企业的财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考虑利润取得时间、所获利润与投入资本额的关系及获取利润所承担风险的大小。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与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相比,由于它考虑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和股东资金的成本,无疑更为科学和合理。另外,股东(所有者)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充分考虑了利润取得的时间性、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以及获取利润所承担的风险大小这几个关键因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但同时,衡量股东财富的股票价格不稳定,不利于处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不利于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仅适用于上市公司。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对企业资产的影响,因而许多企业将它当作最佳的财务管理目标。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假说在理论上还不成熟:(1)“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且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所谓企业价值就是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而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不仅仅是根据企业目前的获力能力,更注重的是企业未来和潜在的获利能力,在实际中较难操作,实用性不强。(2)企业价值的概念模糊,其与股东财富的关系未理清。有观点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要领的两种表述方式,但有的学业者认为企业价值不能等同于股东财富,企业价值指的是企业总资产的价值。而股东财富指的是企业对股东的回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利益主体是企业,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利益主体是股东,由于理论界对企业价值的评说不一致,造成了其目标假设的理论也无法确定。(3)企业价值难以计量。由于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的界限模糊,因而其计量指标也不确定。“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也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他们共同参与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只强调一方利益忽视或损害另一方利益是不利企业长远发展的,而且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强调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在我国当前还只能是一个理论公式和理想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并不大。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概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利用价值形式,组织企业资金运动,正确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工作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目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目标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建立一个目标约束机制,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三是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民主理财,用以确认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可持续增长能力最大化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必须要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意图。从财务角度分析,销售增长其实就是资金增长。销售增长通常会引起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随之增大,如果过度追求发展而无视企业的承担能力,可能会陷入危机无法自拔;而如果企业发展战略过分保守,增长太慢,就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最终为市场所淘汰或沦为收购的目标。因此,既能弥补增长不足又能防止增长过快的可持续增长能力最大化就成为理想的财务管理目标。
1、可持续增长率的财务解释。罗伯特·C·希金斯教授将可持续增长率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企业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它基于以下假设:(1)企业意图以与市场条件所允许下的增长率一样的增长率发展;(2)企业管理层不能或不愿意发售新股;(3)企业已经有且打算继续维持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和目标股利政策。在满足以上假设的前提下,我们得到企业的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负债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且增加资产的现金只能来自于留存利润和增加负债。因此,我们得到可持续增长率的公式:(1)根据期初股东权益计算,可持续增长率=本期留存收益÷期初股东权益=(本期净利润×本期收益留存率)÷期初权股东权益=期初权益资本利率×本期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2)根据期末股东权益计算,可持续增长率=本期留存收益÷期初股东权益=本期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本期留存收益)=(本期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1-本期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权益乘数)÷(1-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权益乘数)
这两个公式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可持续增长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财务预测和计划指标,它的高低取决于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和权益乘数。这些构成要素分别涉及到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管理效率、股利政策和偿付到期长期债务能力。在分析这个指标时将涵盖三张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表),它与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规模、成本水平、资产和现金流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是资产净利率,它体现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即运用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决定于企业的综合实力。至于采用“薄利多销”还是“厚利少销”的方针,则是政策选择问题。收益留存率和权益乘数体现的是财务政策,取决于决策人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企业的实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上决定了企业的增长速度。可持续增长率从深层次综合揭示了企业的增长速度与目前的经营方针、财务政策以及盈余分配政策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在目前状况下销售所能达到的最高增长速度。计算可持续增长率并不是说企业的增长速度不能高于或低于这一指标,而是通过它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标准。一般来讲,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偏离程度以及造成这种偏离的原因对未来销售增长情况进行分析。
2、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时的财务管理策略。当企业实际增长率超过可持续增长率时,企业的管理者不能盲目乐观,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预测各种可能发生的财务问题。一般来说,销售的快速增长会消耗大量的资源,造成资源紧张、资金短缺,如果企业无法解决日益扩大的资金短缺,就会出现技术性支付困难,严重情况下会造成“成长性破产”。对于成长期企业的增长过快问题,通常采取以下策略:(1)增发新股。企业增发新股要考虑:增发新股的可行性;股票发行成本;控股权的稀释程度。(2)提高财务杠杆。如发行债券或长期借款。但随着债务的增加,企业和现有债权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随之增加,而且新的债券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债券安全,通常会对企业的再融资作出严格规定。(3)提高留存收益率。但收益留存率的上限是100%,而且取决于股东对于投资回报的前景和心理期望。(4)有益的剥离。通过出售收益仅敷支出的生产经营或非主业资产直接产生现金;通过摒弃某些增长点以减少实际销售增长,缩小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的差距。(5)定价。当销售增长相对于筹资能力而言太高时,就必须提高价格以减少增长,而较高的价格不仅增加了销售利润率,同样提高了企业可持续增长率。(6)提高总资产周转率。通过缩短应收账款的回收天数,多进货、少自制以减少积压库存,缩短生产周期,以及出售或出租闲置固定资产等措施来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从而提高可持续增长率。(7)兼并。有两种企业是理想的兼并对象。一种是以“现金牛”出名的刚进入成熟期的企业,这种企业正在为多余的现金流量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另一种是财务策略相对保守的企业,这种企业能给双方的结合带来较强的变现性和贷款能力。
3、实际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时的财务管理策略。当企业实际增长率低于可持续增长率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企业管理者首先应该进行判断。对于长时间的资金盈余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寻找新的销售增长点。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实际增长率可能低于可持续增长率,企业由曾经的现金吸收者转变为现金创造者。可进行新产品的研发,老产品的升级,或者调整产品结构,以刺激未来销售的增长;(2)偿还以前年度债务。利用盈余资金偿还部分债务,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杠杆,调整债务结构。(3)兼并。通过兼并来处理闲置的资金,购买成长以缩小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差距。(4)把钱还给股东。当企业进入衰退期,又找不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或进行有效转型时,企业可以增加股利甚至购回部分股票。增加股利有利于稳定股票价格;而回购股票可以改善企业资本机构,还可以提高每股收益率,从而缩小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差距。
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协调关系
企业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不再是个体行为,各项经营活动都可能对社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企业还必须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处理与之的协调关系,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也是十分重要。
1、处理好与债权人的关系。企业生产首先要处理好与债权人的关系,使债权人的利益不受到损害。一方面是企业对金融机构的选择。应该选择对企业立业和成长前途感兴趣并愿意对其投资、能给予企业经营指导、分支机构多、便利、资金充足而且资金费用低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企业要主动向合作的金融机构沟通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计划,财务状况,说明遇到的困难,以实绩和信誉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当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障时,债权人才会与企业保持长久的合作,企业获取了资金,才能持续发展。
2、关心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引进人才的条件。对已有的人才,企业的所有者必须能够放权,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满足他们自我成就的需要。而对于在生产车间的普通员工企业领导也要视他们为企业的重要的创造价值的主体。应该尊重他们,试着采取亲情式的管理,从生活中每件小事上关心员工,急员工之所急。
3、关注政府政策的变化,并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活动。宏观环境的变化着企业的发展,当宏观环境、政策变化时,企业所受的影响比大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因此企业更应该关注政府政策的变化,并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活动。市场的法则中优胜劣汰,经济实力不平等很难保证不同的企业具有平等的竞争条件。国家以管理者的身份,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行为的调控,可使中小企业的运行符合社会公平的一般条件。因此作为经济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应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交流,让当地政府感觉到其存在的重要性,如能为其解决居民就业问题,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企业应注重其在市场上的形象,不偷税,不漏税,不污染环境等;作为政府,应该认识到企业的重要性,通过相关的,法规的制定来扶持企业,如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特别是高新企业,通过制定“三免五减”的税收政策来扶持企业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对企业以资金拨款来扶持企业。
以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对企业制定财务管理战略和强化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现阶段我国是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制度、以市场经济为经济模式的国家,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有着独特、复杂的发展历程。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应更加强调职工的利益与职工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可持续成长能力目标更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国情,是我国企业首选的财务管理目标。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一些新的财务指标来衡量其经营业绩。本文在介绍经济增加值基本思想的同时,着重阐述了该指标的显著优越性及其在我国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EVA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为了完善财务管理的理论,有效的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必须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认真研究,因为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向导,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如何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位的更准确、更有操作性显得极其重要。
纵观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观,无论是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还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尽管它们的表达方式和主体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均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忽略了权益资本成本,并把它作为收益分配处理。这样权益资本成本的隐含部分即占用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就未加以揭示。这就使得对外报告的净收益实际包含两部分: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如果公司报告的净收益为零,报告阅读者一般会认为所有资本都得到补偿。但实际上此时获得补偿的只是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并未得到补偿。因此不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实际上是虚增了利润,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其实,早在几个世纪前,经济学家就认为“一个企业要为股东创造财富,就必须获得比其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更高的报酬。”其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lfedmarshall提出了经济收益的概念,并认为:“企业必须产生足够的利润以补偿所有者投入资本的成本才能长期生存。”这样我们就必须提出一种新的财务管理目标评价体系以准确、恰当的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EVA最大化这一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运而生。
EVA概念的雏形起源于美国,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流行于全美,于九十年代中期逐步扩展至欧洲,其后发展至拉美及亚洲地区。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和柯达集团曾成功利用EVA达到提高企业及股东价值的目标。EVA是英文Economicvalueadded的简称,亦即经济增加值,它是一种能够充分体
由此可见EVA是经济利润而非传统的会计利润,它必须在传统的会计利润中减去所有资本的费用。因而EVA最主要的特点是资本成本或加权资本成本率(WACC).根据传统的会计方法,很多公司是有盈利的,但实际上在这些公司中有不少正在蚕食股东财富及利润的行为,因为这些公司所获得的利润低于其资本成本。而EVA恰好是对以上问题的纠正,换言之,EVA是由股东所定义的盈利水平,是扣除所有资本成本后的利润。如果股东的预期利润目标为15%,即表示他们可获得的税后利润超过资本的15%,而在以前的利润均只代表了一个最低的可接受投资风险的代价。
同时EVA也是一条能将所有者财务管理目标与经营者财务管理目标紧密结合的纽带。对于经营者而言,所有者采用以EVA为基础的红利激励计划,使得经营者必须在提倡EVA的压力下提高资本运营管理能力,同时经营者也必须更有效的使用留存收益,提高融资效率,因为EVA使他人认识到企业的所有资源都是有代价的,运用EVA为基础的红利计划时,并不是只根据EVA的正或负进行奖励,而是根据EVA的增长进行奖励。而在另外一方面,在EVA系统下通过设置将红利报酬与红利支付分割开的红利银行,可防止经营者操作EVA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给予高业绩的诚实经理提供了很大的激励。对于股东所有者而言,EVA开发了企业四个方面的潜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节省税赋,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使利润增加;提高资本营运管理的能力,通过对资产的重组提高利润效率;追求健康的,有经济利润的增长,只要新项目、新产业、新规模给投资者带来比机会成本更高的回报率,就授予基层经理更大的灵活机动权和更大的责任压力从而使管理更加科学;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也能妥善的处理冲突,减低成本。
由此可见,EVA有利于将经营者利润与股东利益协调一致,维护股东权益,EVA最大化的实质就是权衡经营者利益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衡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个标准,它与其它常见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有着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和利润最大化,财富最大化相比,EVA最大化更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最容易诱发管理者的短期行为。“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导致的短期行为,但也存在以下缺陷:股东财富与利润有直接关系,“财富最大化”仍不能与“利润最大化”脱离关系。而EVA最大化目标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EVA原理认为,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战略并购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成本应予以资本化。因此,EVA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的代价来夸大效果,也就是不鼓励诸如削减研究和开发费用的行为,而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经营者进行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等。因而EVA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正相关,使企业能够获得长期、持续的增长。
其二、EVA考虑了企业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了融资效率。“琢食顺序理论”⑤就说明了企业人在融资方式选择上的偏好,运用EVA以前,由于内部留存收益筹资无需支付任何成本,且不需与投资者签订某种协议,也不会受到证券市场的影响和其他限制,内部留存收益往往被经营者视为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大加采用,而较少地考虑这笔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另外人偏爱多保留利润会形成较多可由人自由支配的资金,从而加大成本,EVA则促进经营者考虑留存收益的机会成本,扭转经营者的投筹资观念,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更好地维护股东权益,促进股东的权益最大化。
其三,EVA与MVA(市场增加值)正相关,能够正确评估公司的市场价值,MVA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股东和债权人投入企业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差额,它是一个以资产的市场价值为基础的业绩考核指标。由MVA可以直接度量企业给股东带来的收益,故已成为国际上衡量公司价值变化的通用指标。(MVA=ROIC-WACC)×投入资本/WACC-R其中R为企业未来年度现金流量的增长速度。UyemuraRantor和PettiT于1996年选择了100家美国银行1986到1995年的MVA和EVA及各种财务指标数据,经经验研究还发动MVA与EVA之间相关关系最强,同时还可看到EVA与其它财务指标相比,它对MVA的解释度明显较高。
其四,有利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的协调和统一,避免了财务决策与执行之间的冲突。在许多公司,管理层在进行资本预算时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指标(DCF),而在业绩评价时却又采用基于利润的另一指标如EPS、ROE等,这显然违背了事前预算和事后评价要采用同一指标的原则,不仅容易引起企
业内部管理上的混乱,而且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也难以保持一致。而EVA指标不仅可以用于业绩评价,而且也可以用于资本预算、收购定价、激励性补偿计划等几乎公司财务的所有方面。这是EVA更容易改变企业业绩评价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论文]
其五,EVA概念简明,易于应用和其它财务目标的指标相比,EVA的概念并不深奥,即使是非财务人员也能够从对该指标的简单描述中理解其含义,这使得它在企业内部推广非常方便。事实上在推出EVA指标的同一时期,一些学者也开发了许多以股东价值为基础的业绩衡量指标,如投资的现金流量收益、现金价值增量、股东价值增量、调整经济值等,这些指标在理念上与EVA基本一致,但它们计算非常复杂,从而使起在企业内部的推广受到阻碍。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经济增加值指标。
其六,EVA能促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现代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总是期望至少能获得最低的投资机会报酬,否则就会把资金投向别处。由于EVA反映了投资者投资与企业所能获得的真实报酬,因此能够正确引导投资者将资金投向于能为社会真正创造财富的企业,从而促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实现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
综上所述,采用EVA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一种科学而现实的选择。EVA真正考虑了所有的资金成本,真正的将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最大限度的结合起来,妥善地处理了经营者与股东的冲突,使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了企业盈利的经济目标。同时采用EVA最大化的理财目标有助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为解决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和国企扭亏提供了可操作的一个方案,极大地发挥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和核心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的经营思想正有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向股东权益最大化转变,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依据也逐渐由传统的会计指标转向股东价值指标,然而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大量上市公司的负债率极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企图尽量减少债务的利息开支来保证利润指标。根据:Modigliani-miner理论,权益资本比债务资本的机会成本高的多,显然这些负债率极低的公司忽略了资本成本的作用和资本结构的优化。EVA指标虽也有一定的有限性,但用它代替利润指标可以更好的制约管理者的行为,激励他们的创造热情,为股东赢得更多的收益,并可以推动中国股市进一步的走向成熟。
随者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EVA概念将被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普遍认同,EVA的广泛应用也必将为我国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推动中国股市走向成熟,但EVA的应用必须适应我国独特的文化与政策,所以我们应努力探索如何将EVA成功引入我国各个行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以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用。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多环节、多层次所构成的复杂社会系统。其运行目标也必然是一个由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的目标综合而成的目标体系。位于这一目标体系顶端的是该系统的总目标,位于这一目标体系下属层级的是该系统的分目标。财务管理的分目标服从于财务管理的总目标,财务管理的总目标则决定于财务管理的目的。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的总目标,是实现财务管理目的的前提。本文拟就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科学设置问题作一探讨。
一、对财务管理目标不同观点的评价
有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有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多种界定(荆新,1998)。下面,便对这些界定逐一评价,以求为科学地设定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总目标提供依据。
1.对以总产值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评价。
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社会总产值目标曾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目标。与其相应,总产值最大化也曾成为我国国营企业的奋斗目标。调查资料表明,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国有企业仍然存在着产值偏好(董辅(礻+乃),1992)。由此是否可以推论,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产值最大化曾是国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呢?笔者认为,产值最大化曾是国营企业的生产目标,但并不是国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这是因为产值不属于财务的范畴,也就不可能成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流动资金、固定资金、专用基金三大资金的专项专用。国家正是通过企业对三大资金的管理,达到实现国家的生产目标、投资目标和社会福利目标的目的。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国有企业的改制,以确保三大资金专项专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历史条件已不复存在,旧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为新的财务管理目标所取代。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探析
2.对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评价。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企业投资主体单一,利益关系简单,实现利润最大化无疑是当时企业财务管理的总目标。然而,在现代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与利益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企业除要实现利润目标以外,还必须同时考虑降低财务风险和谋求长远发展的问题。而利润最大化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无法涵盖规避财务风险与谋求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
3.对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不同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后者只是体现了企业对价值增值的追求,前者则不仅反映了企业对价值增值的追求,还蕴涵了企业对降低财务风险与满足长远发展的要求。因此,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无疑更具全面性与综合性。但也应该看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仅适用于上市公司,而不适用于非上市企业。即便是上市公司,该目标也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在股票数量既定的情况下,股东财富的多少取决于股票市价的高低,而股票市价除与公司自身的经营、财务状况相关外,还要受到非公司所能控制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既然如此,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就不是公司所能有效控制的,以其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无疑会因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二是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一个能层层分解的目标体系,否则就无法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层面发挥指导、调节、控制作用,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显然不具有可层层分解这一特质。
4.对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
在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种种界定中,企业价值最大化恐怕是目前最受推崇的一种说法。笔者认为,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颇具科学性。其根据在于:一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内含了对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率、尽可能低的财务风险与稳健的发展前景等多重要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二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不仅适用于上市公司,也适用于非上市企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认为,该目标还存在一系列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的问题尚待解决,因此,该目标至今还只具有理论价值,尚不具备实践价值与现实价值。
综上所述,总产值最大化是我国企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目标,而非财务管理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曾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同,并得到过广泛运用,终因其内容单一而无法满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内容单一的缺陷,却因不具有可控性与可分解性而无法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又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只因存在种种技术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问题而难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现实总目标。
二、财务管理总目标与企业运营目的的关系
人们往往将财务管理的目标和财务管理的目的混为一谈。实际上,财务管理的目标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的目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目的的具体化,是为实现财务管理目的而设置的。一般说来,财务管理的目的是相对稳定的、抽象的、简约的,而财务管理目标则是随着系统内外环境的变动而变动的、具体的、丰富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企业规模不大,需要预付的资本不多,单个资本便通常能满足投资建厂与生产经营的需要。故此,企业的资金一般来源于自有资金。在这种单一自有资本的结构下,由于企业只需承担经营风险,而无需承担财务风险,且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意图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和解决资本积累的问题,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就比较简单,即只要确定好利润目标并付诸实施,也就架起了通向企业生产经营目的的桥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企业规模的扩大,单个资本逐渐失去了独立运营的能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信用经济加速发展,股份经济应运而生,企业资金来源逐步转向多元化与分散化,借人资本、股份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上述变化必然引起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变化。
1.单一的自有资本结构向自有资本和借贷资本并存的二元结构的转变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变化。自有资本运动的目的在于不断增值,取得尽可能高的或满意的投资报酬,借贷资本运动的目的则在于取得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资本运动的目的不同,所追求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必然有所不同。自有资本所追求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债权人出于对自身所投资金的增值性与安全性的双重考虑,则不仅要求借人资本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还必然要求借入资本企业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与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形成,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以法律手段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正是顺应这一要求,在国家的民商事基本法、民商特别法和刑事法等法规中,一般都列入了有关破产实体、破产事件,破产犯罪及其刑罚的规定,许多国家还专门颁布了破产法(王保树,1997)。按照破产法的规定,在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债权人有权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实施破产的请求,以维护债权人自身的权益。在这种法律环境下,一个企业既便有较强的获利能力,但若发生财务困难,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也有可能发生资金
筹集的困难,甚至被破产清算的危险。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既然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也就必然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
2.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变化。现代企业的利益主体不再是单一的利益主体,而是由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员工、国家等组成的多元利益主体。企业的所有者按其拥有股份的多寡,可被分为控股的大股东和非控股的小股东。大小股东的利益既相统一,又相矛盾。控股的大股东,更看重长远利益,希望有更多的利润用于资本积累,使企业获得更深厚的生存基础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非控股的小股东,更看重现期利益,希望有更多的利润转化为股利,成为被瓜分的对象。至于企业的员工,据有关资料显示,则通常具有较为强烈的消费偏向与福利性冲动倾向(董辅(礻+乃),1992)。在企业利益主体多元化与利益关系复杂化的情况下,处理好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维护企业的长远利益,保持适度的资本积累率,就成为确保企业稳健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将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成为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企业资本结构与利益主体结构的特点,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已不足以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只有确立以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积累能力三位一体的目标组合,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应该是企业财务状况目标、企业财务成果目标和企业资本积累目标三者的综合。按照这一总目标的要求,企业既要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又要获取满意的财务成果,还要保持适当的积累水平。
所谓良好的财务状况,是指企业具有合理的资本结构和拥有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现金流量,从而能够维系较低的资金成本水平与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所谓满意的财务成果,是指企业获得了较高的资本报酬率。所谓适当的积累水平,是指企业在正确处理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关系的前提下,使自身保持长期稳健发展的留利水平。
设置企业财务指标的目的,在于考核与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按照企业财务指标所反映内容的不同,可将财务指标分为四类,即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和反映企业保值增值情况的指标。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对应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目标;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对应于企业的财务成果目标;反映企业保值增值情况的指标,对应于企业资本积累的目标。由于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是对企业资金周转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的指标,而资金周转的快慢取决于资金占用额和资金周转额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又会同时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偿债能力,所以,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既对应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目标,又对应于企业的财务成果目标。概而言之,将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总目标界定为财务状况目标、财务成果目标与资本积累目标的综合,与目前企业所通行的财务指标体系的构成是一致的。笔者关于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认识不过是对现实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种理性的思考罢了。
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具有可控性与可分解性,才能够在实际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而笔者所架构的财务管理总目标与现行的企业财务指标的一致性,正是前者的可控性与可分解性的具体体现,或者说,现行的企业财务指标体系不过是对笔者所架构的财务管理总目标的进一步分解。既然企业是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值的预设来体现财务管理目标实现要求的,那么,财务指标值预设的合理程度,也就直接决定着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有的同志认为,系统运行的目标只能是一元的,而不能是多元的,否则就会因多元目标间的矛盾、冲突而无法将目标落到实处。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目标是系统目的的体现,是实现系统目的过程中的一个个阶梯。任何一个社会系统,其活动内容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复杂的。多样的复杂的活动内容,必然受制于多样的复杂的活动目的。而多样的复杂的活动目的,又必然使活动主体追逐多样的复杂的活动目标。笔者认为,企业所设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否实现,并不在于其是一元还是多元,而在于所设定的目标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把财务状况、财务成果与资本积累三大目标同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情况下,只要把每一项目标值都设定为一个合理区间,而不是设定为一个最优点,在三维坐标系中,就不难找到三大目标值彼此协调、相互重合的区域。这一重合区域中的任何一个点的三维坐标值的实现,都意味着三重目标的同时实现。
综上所述,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企业应从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和资本积累三个方面来搭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体系。良好的财务状况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较高的资本报酬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源泉,适度的资本积累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只有求得三者的统一与协调,企业才可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条件。
[摘 要]企业现阶段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较好选择,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使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而实现这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树立长远的观点,始终与企业总目标相一致,并与质量、技术等其他管理目标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全部理财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明确现财思想、建立现财方法和措施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为此,本文就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确立、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一浅析。
一、各种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分析
(一)关于股东权益最大化
以美国为代表。在美国,企业股东以个人股东居多,这些个人股东不直接控制企业财权,只是通过股票的买卖来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职业经理的报酬也与股票价格直接相关,因此,股票市价成了财务决策所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而股东权益也是通过股票的市价得以充分体现。因此,股东权益最大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的财务管理目标。
事实上,股东权益最大化有其不足之处:其一,股东权益最大化需要通过股票市价最大化来实现,而事实上,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不仅包括企业经营业绩,还包括投资者心理预期及经济政策、政治形势等理财环境,因而带有很大的波动性,易使股东权益最大化失去公正的标准和统一衡量的客观尺度。其二,经理阶层和股东之间在财务目标上往往存在分歧。其三,股东权益最大化对规范企业行为、统一员工认识缺乏应有的号召力。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不仅实现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而且实现了企业财富分配原则从货币拥有者向财富创造者的转化,这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
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第一,营造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第二,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关心职工利益,培养职工的认同感;第三,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重大财务决策邀请债权人参与,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第四,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并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此外,还要重视客户利益,以提升市场占有率,讲求信誉,以维护企业形象等,显然,以上利益相关者都有可能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表决决定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董事会直接任免企业经理甚至财务经理;债权人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以及按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劳动必然要求合理的报酬;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面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政府罚款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
那么何为企业价值?通俗的说,企业价值就是企业值多少钱。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企业总资产价值,即已形成的价值;另一种是指企业的潜在获利能力。我们认为,后一种看法更为科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代价,不仅考虑该商品的成本是多少,而更看重该商品将能带来的报酬。在财务管理的概念中,企业资产的历史成本,属于沉落成本,在决策中,属于无关成本。我们更关心的是未来现金流量。
二、我国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国有企业作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一部分,其目标是使全社会财富增长。不仅要有经济利益,而且要有社会效益;在发展企业本身的同时,考虑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有时甚至为了国家利益需要牺牲部分企业利益。并且,我国证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标准来确定“股东权益”。把“股东权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既不合理,也缺乏现实可能性。而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则是显得更为科学。
但是,用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如何计量便成了问题。为此,现在通行的说法有若干,其中,以“未来企业价值报酬贴现值”和“资产评估值”具有代表性,这两种方法有其科学性,但是其概念是基于对企业价值的一种较为狭隘的理解。企业是社会的,社会是由各个不同的人构成的,企业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对企业本身增值的作用上,而且表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表现在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的贡献。所以企业财务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那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衡量指标应该以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
广义上说来,企业的相关利益者包括存在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但是,在确认财务管理目标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时,这样说无异于推卸责任,将这个目标放到一个只能在理论上讨论,而在现实中无法运用的地步。因此,在这里,只将“相关者”局限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职工(包括经理人员)和政府。至于与企业有密切联系的供应商和企业客户(消费者),在假定他们是理性的人的前提下,其利益由其本身的选择与那个企业交易得到保证。
那么,如何计算相关者利益呢?在这里,我们借用王化成老师提出的“薪息税前盈余”的概念,它包括薪、息、税(所得税)和薪息税后盈余(即财务会计中通常所说的净利)。薪即职工工资,代表了职工利益;息即利息,代表债权人的利益;税在这里特指所得税,代表国家利益;企业的净利,代表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很明显的,这个概念充分体现了上面所述狭义的“相关者利益”。在理论上便于理解,在实际中,有确定的数字,也具有可操作性。
不过,单纯的“薪息税前盈余”不过是薪、息、税和净利的简单相加之和。这个指标有其缺陷,即它不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相关程度的差异与各对象所冒风险的大小。事实上,谁与企业关系越密切、为企业提供越为关键的资源,谁对企业的影响力就越大;另外,谁为企业经营所冒风险越大,其要求就应该越大程度地被满足。
因此,有必要对这个指标做出修订。一种可行的作法是为薪、息、税各按其重要性设定一个权数,权数依据各相关利益者的相关程度和其所冒风险的大小而定,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客观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当债权人的对企业的控制较大的时候,利息权数可以大一些;相反,可以适当提高税前盈余的权数而降低利息的权数;而在一些高科技企业,职工个人的劳动能力和成果对企业影响较大甚至于有时会对企业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这时,就必须提高职工薪金的权数。在企业偿债能力较强的时候,债权人的风险较小,利息的权数可以设定得低一些;相反,可以加高反映所有者利益的净利的权数。修订后的指标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资源情况及各相关者对企业的贡献,并且体现了高风险、高报酬的思想。
三、实现目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一)管理决策因素
1 项目投资和资本结构。这是决定企业报酬和风险的首要因素。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而企业实施科学严密的投资计划将会大大减少项目的风险。多年来,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大都是由于投资失误所致。因此,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审议制度规范和约束投资行为,对投资决策的主体、内容、程序、原则、责任、监督等作出明确规定,以便尽可能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具体操作时还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确定项目方面,实行“统一规划、民主集中和专家评审”的可行性论证方法;二是在使用资金方面实行投资预算、总量控制和封闭追踪的专款专用办法。
资本结构是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资本结构不当,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益,增加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使企业的总价值最大,就是要寻找一种最佳的资本结构,揭示资金成本、财务杠杆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所采用的工具应该是“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用该方法可检验各项融资计划在不同的息税后盈余(EBIT)水平上对每股净收益(EPS)的影响。当EBIT数额超过其无差别点水平时,财务杠杆作用较强的计划将产生较高的EPS,反之,当EBIT数额低于其无差别点水平时,财务杠杆作用较弱的计划只能带来较低的EPS。另外,未来增长率和销售的稳定性、商业风险、管理当局的控制能力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态度,也将对资本结构产生影响,在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也应一并考虑。
2 投资报酬率与风险。企业的盈利总额并不能反映股东财富,在风险相同的前提下,股东财富的大小要看投资报酬率。企业为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在面临众多投资机会时,往往通过资本预算来作出长期计划决策。“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从量上分析的一个重要观念,也是评价投资方案的基本标准。因此,为提高投资报酬率,必须对“货币的时间价值”有所研究,找出适合于对资金筹集、投资、使用和回收进行研究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如采用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决策质量,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收益和风险是直接相关的,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收益,收益面向未来,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风险,企业决策时,要在报酬和风险之间作出权衡, 研究风险、计量风险,并设法控制风险。风险报酬率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回避态度和风险程度(可用变异系数计量),因此,企业可采用多角经营和多角筹资的方法来控制风险,多经营几个品种,可以在盈利和亏损产品之间相互补充,减少风险;多种渠道筹资,可以把投资的风险(当然也包含部分报酬)不同程度地分散给债权人,以求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财富。
3 股利决策。股利决策的重要性是基于以下主要原因:一是影响融资计划和资本预算;二是股利减少了留存盈余,会引起较高的债务权益比率。一般来说,企业的股利决策一方面应使所有者的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要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融资。当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强时,采用“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的决策;当企业的收益超过投资者投资于别处所能获得的收益时,企业应保留盈余而不是分配,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外部环境因素
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更多地适应这些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变化。
1 法律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手段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将受到法律的具体规范,无论是筹资、投资还是利润分配,都要与企业外部发生经济关系。目前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休戚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企业组织法规、财务会计法规、财政税务法规等等。财务工作人员应该了解、熟悉并掌握这些法律知识,做到有法可依,在守法的前提下完成企业理财的职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2 经济环境。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体制改革的相关措施也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企业能够正确地预见政府经济政策的导向,对理财决策大有好处,国家对经济的优惠、鼓励和有利倾斜,企业如果认真加以研究,按照政策行事,就能趋利除弊。
商业竞争、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等外部因素,都将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存货库存、设备添置、债券投资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之目标,企业必须及时调整生产经营,适应经济政策,以迅速提高应变能力。
正确预测未来经济发展,实现资本大众化,分散经营风险。企业要尽可能提升自己的价值,对于还未上市的企业,要争取公开发行股票,从证券市场筹取资金,促使企业价值有市价可循,这也将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
四、相关问题的考虑
(一)紧密配合企业战略总目标,做好财务计划
企业管理中,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所在,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财务管理首先要根据企业总目标的要求,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认真做好财务计划。计划并非一个资金问题,还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加以思考,以提高企业对不确定事件的反应能力;增加有利机会带来的收益。财务计划确定后,要将计划具体化,进行财务预算,进一步细化各种现金收支、长期资金筹措、短期资金信贷等预算,使财务预算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控制标准和考核依据,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报酬率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但单纯以成本最低为标准,只局限于降低成本本身,一般不能改变风险。因此,企业在投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证券管理、筹资管理等经济活动中,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利润,使企业总体边际收益最大,另一方面要以利润换效率,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以求达到股东投资报酬率最大。
(三)合理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企业的资产不是无限的,企业获得的利润不仅仅表现在降低成本和降低资产消耗方面,还表现在提高资产利用率方面。改变资产用途,利用有限的资产多生产盈利更高的产品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对于存在明显资产闲置的企业,提高资产利用率即是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的关键之一。盘活存量资产、增加产品产量、调整产品结构、销售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商品来增加数量收益,不仅是一种市场策略,有时也是一种成本利润策略,从企业战略意义上讲,提高资产利用率也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四)正确进行财务分析
为改善企业内部管理,财务管理往往要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筹资结构、利润分配进行分析,以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改善决策。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作出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并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企业现阶段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较好选择,应是使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而追求这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始终不能偏离企业总目标的要求。而且,确立财务管理目标,要树立长期的观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与否,不应该局限于短期行为,也不应该只考虑利润取得的多少,还要与质量、技术等其他管理目标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以求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了当前理论界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一个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否合理的评价标准,即市场经济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个特征,运用该评价标准对目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几个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进行了评述,最后选定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是比较科学的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近些年来,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论著发表了不少,但众说不一,各执一词,未能形成共识。这种对目标理论认识上的不统一,很难对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予以正确地指导,甚至还有可能把企业带入歧途。为了防止这种不良后果的产生,有必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和现实目标的选择作深入探讨。本文就此问题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近些年来所发表的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论著的学习,感到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即各自都是就自身提出的目标本身或相互比较来分析其优缺点,未能使用一个科学的可共大家共同使用的客观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这也可能就是在这方面未能形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吧!反过来,要想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达成共识,就必须寻求一个能够客观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优劣的科学评价标准。这个科学而又客观的评价标准如何来确定呢?笔者认为,应该从目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来寻找答案。依据目标管理基本理论和我国推行目标管理的经验,所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对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现代激励制度。它的核心是企业财务主管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使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始于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实施以目标作为指针,工作完成以目标来评价考核。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目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目标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树立起完成目标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励其为自觉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共同奋斗;其二是建立一个目标约束机制,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其三是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民主理财,用以确认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既然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伴随财务目标管理而产生,它又为企业的财务目标管理而服务,那么所提出(或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否适应财务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能否达到财务目标管理的三个目的,就是评价该目标是否正确的科学评价标准。依据目标管理确定目标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国有企业推行目标管理的基本经验,笔者认为,既能够适应财务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又能够达到财务目标管理的三个目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如下五个特征:
1.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所谓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相抵触。何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对于这个问题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论著中有高度的概括:“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间南巡讲话中也有高度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强调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呢?大家知道,在经济社会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主要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种规律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却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剥削横行的社会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被强制为追求统治阶级的最大经济利益,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则强调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物质利益上强调共同富裕。显然二者的差异很大,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目标上的根本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它就必然维护资本家的利益,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它就必须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在这二者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国企业,当然应使它的财务管理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只有这样,目标才能有现实意义,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也只有这样,目标才具有中国特色。
2.统一性。所谓统一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能使制约企业发展的与目标有关的几个主要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该特征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框定在企业范围内。在企业范围内制约企业发展而又与目标密切关联的主要矛盾有如下三个: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各自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收益和风险的矛盾以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大家知道,企业是由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组合而成的经济联合体,他们又各自带着不同的经济利益目标来创办企业,例如:企业的所有者追求分取红利和资本增值、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则追求自身的经济收入。既然如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这三个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目标必须予以体现,并且应使这三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达到统一。能够使这三者达成统一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明确各自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组成部分,在制定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时,要由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代表进行充分协商。通过协商能够使之达成统一的基础就是发展企业和互相让利,使各自目标达到满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明确体现组成企业的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是目标管理建立激励机制的需要,它是形成企业向心力、凝聚力,使企业具有活力的基本条件。在企业经营中经常存在着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科学的目标管理应该使这个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统一的办法是企业在赚取收益时要不忘风险,同时要正确处理风险,在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目前利益应服从长远利益。这两个矛盾都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在命名和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使目标能够体现这两个矛盾的正确解决,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科学性的主要标志。
3.货币性。所谓货币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指标,必须能够以货币度量。大家知道,企业财务管理是运用经济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它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财产物资的价值形态资金,反映经济价值必须能以货币度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货币性是它区别于企业内其他不同性质管理目标的显著性特征。
4.明晰性。所谓明晰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概念清楚、措词准确、内容明确。在财务管理目标中,企业所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工作的奋斗方向,是落实企业经济责任的条件和手段,是检查考核企业经济责任执行情况的标准,目标具有明晰性就可使目标管理方向明确、便于分解落实、有利于目标完成和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总之,目标具有明晰性是目标具有可操作的前提。
5.可控性。所谓可控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密切相关,企业的理财人员对其能够进行控制。目标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对目标确定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说,目标管理是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管理形式。企业经济责任制是一种以经济责任为核心,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从经济责任制角度来看,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质上是在明确规定企业财务管理的责任。如果所明确的财务管理责任与企业理财人员的工作无关或关系不紧密,企业的理财人员经过努力对其无法控制,那么,这种经济责任将无法落实,也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就形同虚设,严重者还会挫伤企业理财人员的积极性。目标不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的大忌。可控性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将所确定的量化指标可以按照工作的性质和业务的职责在所属范围内进行分解落实,以形成所属分部的可控指标。
除此而外,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所确定的具体定量性的财务指标还应具有先进性特征。具体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先进性特征,能起到对广大职工群众和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鼓动性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的内在潜力。
以上我们概括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大基本特征,这五大特征分别是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它们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比较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同时具备这五大特征,才能说它是科学的,如果它缺少某一、两个特征,该目标的科学性将会大打折扣。
二、对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评价。
下面我们运用所概括的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个基本特征,对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予以评价。
1.利润最大化目标。主张把利润最大化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人数不少。该观点在我国主要产生于粉碎“”以后。该观点的提出,在当时对于批驳“”批判利润挂帅和奖金挂帅的错误行为,在微观经济领域思想战线上的拨乱反正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把企业从抓阶级斗争为纲引导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了,这对我国经济的转轨变形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目标管理角度看,它也符合货币性、可控性特征。但是,它没有明确企业赚取利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干什么,这就与目标应具有的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统一性和明晰性三个特征不太相符。作为目标缺少了这三个特征,就不利于建立企业的内部利益的制衡机制,目标的激励鼓动作用也就不十分明显,这是该目标的重大缺陷。后来我国实行利润承包制的国有企业所出现的大面积亏损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该目标缺少统一性特征,所以它未能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结果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短期行为。现在看来,把利润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太恰当的。
2.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主张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人数也不少。何谓经济效益?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产出和投入的比例关系,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典型指标是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较,它的最大优点是剔除了企业规模因素,能够直接了解企业的获利水平。但是它同样具有与科学目标应具备的前三个特征不太相符的缺点,所以它并不能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所存在的致命弱点。
3.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受到严重挑战时,有的就借用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来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股分制或公司制企业,用股东最大化目标替代利润最大化或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确实它有利于克服企业的严重短期行为,有利于正确处理企业的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要求企业必须持续发展,企业收益持续上升,股价稳中有升,股东财富才能达到最大,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该目标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率等定量性指标来表示。所以它具有货币性、明晰性、可控性特征。但是该目标也存在重大缺陷。首先它的适用范围很窄,非公司制、股份制企业不能使用。最主要的还是它有违符合社会主义基本规律规律性和统一性两个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该目标只追求股东一方的财富最大化,这就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可以预料,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它很难使企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很难激发企业广大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看来,将该目标作为资本主义企业的目标很合适,但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目标还是有问题的。
4.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近几年来,有些学者为了克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忽略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目标的片面性,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取而代之。该目标乍一听起来很有道理,似乎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就能满足企业的各方面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需要,但仔细分析起来,它的缺点更多。首先,它有违明晰性特征,企业价值这个概念很不准确,可以作多种解释:从性质上看,企业价值有企业经济价值、企业社会价值、企业人文价值之分;从时间上看,企业价值有过去价值、现在价值和未来价值之别。这里所讲的企业价值究竟指的是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其次,它没有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最终的目标究竟是干什么,这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也不太相符。第三,它未能把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明确表示出来,这也有违统一性特征。第四,该目标很难实行分解,不能把它落实到各经济责任单位、个人。第五,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太多,好多外部因素企业财务部门也无法控制,这也有违可控性特征。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存在上述五大缺陷,所以它不适合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笔者认为,把它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理念还可以。
5.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为了克服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各种缺点,结合中国国情,笔者在1995年《理论与现代化》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企业目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文章,在该文中,笔者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义为“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市场竞争为导向,力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所有者(股东)财富和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将该目标与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大特征来比较,笔者认为,将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是比较合适的。首先,它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的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由企业来组成,企业由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来组成,各企业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基本生产目的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就是要使组成企业的各个经济利益主体都富起来。其次,它符合统一性特征。它直接明确企业的目标由企业所有者(股东)目标、经营者目标和职工的目标来组成,主张三个利益主体通过协商使各自的目标统一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下。第三,它符合货币性特征,均可用货币量化,便于分解。第四,它符合明晰性特征,概念清楚、表达准确、没有疑义。第五,它符合可控性特征,如果将所有者(股东)财富量化,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来表示,所有者财富和人均收入指标都是财务管理可控的指标。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完全符合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五大特征,所以将它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不仅如此,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可以有效地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解决企业目标与国家目标的统一问题。对于解决我国企业存在的隐性收入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了当前理论界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一个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否合理的评价标准,即市场经济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个特征,运用该评价标准对目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几个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进行了评述,最后选定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是比较科学的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近些年来,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论著发表了不少,但众说不一,各执一词,未能形成共识。这种对目标理论认识上的不统一,很难对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予以正确地指导,甚至还有可能把企业带入歧途。为了防止这种不良后果的产生,有必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和现实目标的选择作深入探讨。本文就此问题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近些年来所发表的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论著的学习,感到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即各自都是就自身提出的目标本身或相互比较来分析其优缺点,未能使用一个科学的可共大家共同使用的客观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这也可能就是在这方面未能形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吧!反过来,要想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达成共识,就必须寻求一个能够客观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优劣的科学评价标准。这个科学而又客观的评价标准如何来确定呢?笔者认为,应该从目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来寻找答案。依据目标管理基本理论和我国推行目标管理的经验,所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对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现代激励制度。它的核心是企业财务主管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使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始于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实施以目标作为指针,工作完成以目标来评价考核。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目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目标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树立起完成目标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励其为自觉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共同奋斗;其二是建立一个目标约束机制,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其三是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民主理财,用以确认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既然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伴随财务目标管理而产生,它又为企业的财务目标管理而服务,那么所提出(或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否适应财务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能否达到财务目标管理的三个目的,就是评价该目标是否正确的科学评价标准。依据目标管理确定目标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国有企业推行目标管理的基本经验,笔者认为,既能够适应财务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又能够达到财务目标管理的三个目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如下五个特征:
1.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所谓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相抵触。何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对于这个问题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论著中有高度的概括:“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间南巡讲话中也有高度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强调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呢?大家知道,在经济社会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主要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种规律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却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剥削横行的社会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被强制为追求统治阶级的最大经济利益,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则强调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物质利益上强调共同富裕。显然二者的差异很大,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目标上的根本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它就必然维护资本家的利益,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它就必须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在这二者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国企业,当然应使它的财务管理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只有这样,目标才能有现实意义,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也只有这样,目标才具有中国特色。
2.统一性。所谓统一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能使制约企业发展的与目标有关的几个主要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该特征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框定在企业范围内。在企业范围内制约企业发展而又与目标密切关联的主要矛盾有如下三个: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各自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收益和风险的矛盾以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大家知道,企业是由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组合而成的经济联合体,他们又各自带着不同的经济利益目标来创办企业,例如:企业的所有者追求分取红利和资本增值、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则追求自身的经济收入。既然如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这三个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目标必须予以体现,并且应使这三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达到统一。能够使这三者达成统一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明确各自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组成部分,在制定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时,要由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代表进行充分协商。通过协商能够使之达成统一的基础就是发展企业和互相让利,使各自目标达到满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明确体现组成企业的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是目标管理建立激励机制的需要,它是形成企业向心力、凝聚力,使企业具有活力的基本条件。在企业经营中经常存在着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科学的目标管理应该使这个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统一的办法是企业在赚取收益时要不忘风险,同时要正确处理风险,在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目前利益应服从长远利益。这两个矛盾都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在命名和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使目标能够体现这两个矛盾的正确解决,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科学性的主要标志。
3.货币性。所谓货币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指标,必须能够以货币度量。大家知道,企业财务管理是运用经济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它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财产物资的价值形态资金,反映经济价值必须能以货币度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货币性是它区别于企业内其他不同性质管理目标的显著性特征。
4.明晰性。所谓明晰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概念清楚、措词准确、内容明确。在财务管理目标中,企业所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工作的奋斗方向,是落实企业经济责任的条件和手段,是检查考核企业经济责任执行情况的标准,目标具有明晰性就可使目标管理方向明确、便于分解落实、有利于目标完成和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总之,目标具有明晰性是目标具有可操作的前提。
5.可控性。所谓可控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密切相关,企业的理财人员对其能够进行控制。目标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对目标确定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说,目标管理是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管理形式。企业经济责任制是一种以经济责任为核心,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从经济责任制角度来看,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质上是在明确规定企业财务管理的责任。如果所明确的财务管理责任与企业理财人员的工作无关或关系不紧密,企业的理财人员经过努力对其无法控制,那么,这种经济责任将无法落实,也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就形同虚设,严重者还会挫伤企业理财人员的积极性。目标不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的大忌。可控性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将所确定的量化指标可以按照工作的性质和业务的职责在所属范围内进行分解落实,以形成所属分部的可控指标。
除此而外,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所确定的具体定量性的财务指标还应具有先进性特征。具体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先进性特征,能起到对广大职工群众和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鼓动性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的内在潜力。
以上我们概括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大基本特征,这五大特征分别是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它们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比较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同时具备这五大特征,才能说它是科学的,如果它缺少某一、两个特征,该目标的科学性将会大打折扣。
二、对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评价。
下面我们运用所概括的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个基本特征,对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予以评价。
1.利润最大化目标。主张把利润最大化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人数不少。该观点在我国主要产生于粉碎“”以后。该观点的提出,在当时对于批驳“”批判利润挂帅和奖金挂帅的错误行为,在微观经济领域思想战线上的拨乱反正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把企业从抓阶级斗争为纲引导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了,这对我国经济的转轨变形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目标管理角度看,它也符合货币性、可控性特征。但是,它没有明确企业赚取利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干什么,这就与目标应具有的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统一性和明晰性三个特征不太相符。作为目标缺少了这三个特征,就不利于建立企业的内部利益的制衡机制,目标的激励鼓动作用也就不十分明显,这是该目标的重大缺陷。后来我国实行利润承包制的国有企业所出现的大面积亏损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该目标缺少统一性特征,所以它未能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结果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短期行为。现在看来,把利润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太恰当的。
2.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主张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人数也不少。何谓经济效益?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产出和投入的比例关系,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典型指标是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较,它的最大优点是剔除了企业规模因素,能够直接了解企业的获利水平。但是它同样具有与科学目标应具备的前三个特征不太相符的缺点,所以它并不能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所存在的致命弱点。
3.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受到严重挑战时,有的就借用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来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股分制或公司制企业,用股东最大化目标替代利润最大化或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确实它有利于克服企业的严重短期行为,有利于正确处理企业的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要求企业必须持续发展,企业收益持续上升,股价稳中有升,股东财富才能达到最大,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该目标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率等定量性指标来表示。所以它具有货币性、明晰性、可控性特征。但是该目标也存在重大缺陷。首先它的适用范围很窄,非公司制、股份制企业不能使用。最主要的还是它有违符合社会主义基本规律规律性和统一性两个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该目标只追求股东一方的财富最大化,这就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可以预料,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它很难使企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很难激发企业广大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看来,将该目标作为资本主义企业的目标很合适,但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目标还是有问题的。
4.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近几年来,有些学者为了克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忽略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目标的片面性,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取而代之。该目标乍一听起来很有道理,似乎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就能满足企业的各方面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需要,但仔细分析起来,它的缺点更多。首先,它有违明晰性特征,企业价值这个概念很不准确,可以作多种解释:从性质上看,企业价值有企业经济价值、企业社会价值、企业人文价值之分;从时间上看,企业价值有过去价值、现在价值和未来价值之别。这里所讲的企业价值究竟指的是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其次,它没有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最终的目标究竟是干什么,这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也不太相符。第三,它未能把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明确表示出来,这也有违统一性特征。第四,该目标很难实行分解,不能把它落实到各经济责任单位、个人。第五,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太多,好多外部因素企业财务部门也无法控制,这也有违可控性特征。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存在上述五大缺陷,所以它不适合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笔者认为,把它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理念还可以。
5.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为了克服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各种缺点,结合中国国情,笔者在1995年《理论与现代化》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企业目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文章,在该文中,笔者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义为“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市场竞争为导向,力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所有者(股东)财富和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将该目标与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大特征来比较,笔者认为,将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是比较合适的。首先,它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的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由企业来组成,企业由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来组成,各企业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基本生产目的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就是要使组成企业的各个经济利益主体都富起来。其次,它符合统一性特征。它直接明确企业的目标由企业所有者(股东)目标、经营者目标和职工的目标来组成,主张三个利益主体通过协商使各自的目标统一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下。第三,它符合货币性特征,均可用货币量化,便于分解。第四,它符合明晰性特征,概念清楚、表达准确、没有疑义。第五,它符合可控性特征,如果将所有者(股东)财富量化,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来表示,所有者财富和人均收入指标都是财务管理可控的指标。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完全符合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五大特征,所以将它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不仅如此,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可以有效地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解决企业目标与国家目标的统一问题。对于解决我国企业存在的隐性收入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性质 eva
论文摘要:目前对于什么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对企业性质的分析进而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剩余最大化。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还未就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达成共识。本文试从企业的性质着手,谈谈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点看法。
一、企业的性质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看成是一个生产函数描述的一种投入产出关系;coase(1937)认识到市场中交易成本的存在,从交易成本角度提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成本而建立的以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一个行政权威,是以相对固定的一个长期合约来替代市场[1];张五常(1983)认为企业的性质是以劳动(要素)市场取代中间产品市场或是一种类型的合约取代另一种类型的合约[2];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1972)从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角度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2];周其仁(1996)认为从狭义上理解,企业就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一个合约[3]。我们在此并不想对诸多有关企业性质的观点进行评价,而是想从中找到一条通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途径。
我们从周其仁的观点出发,并借用谢德仁(2002)的分析框架[2],认为股东、债权人、工人、经营者等市场主体联合组建企业的目的在于:企业可以通过这些专用资产投资而产生某种准租金或组织租金。然而,生存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企业是一个不完备合约,企业的收入是变化不定的,因此,组成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可能都获得一个固定的报酬,总应该有人分享那部分不确定的收益,即分担不确定性风险,享有剩余索取权,那么剩余索取权是如何分配的呢?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张维迎,1997)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组合[4],并且企业的契约是不完备的,从而出现了“企业所有权”问题,而且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企业理论的经济学家已越来越认识到传统上讲“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是一个过分简化的说法。企业所有权只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若令r为企业的总收入,假定r在0到r之间分布(其中r是最大可能的收入),c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包括人工成本),w为应该支付工人的合同工资,i为对债权人的合同支付,g+m为经营者的支付(其中:g为固定薪酬,m为变动薪酬),股东的索取为s,并且规定工人的索取权优先于债权人和经营者。那么,状态依存所有权说的是:
①如果企业处于“r>c+i+w+g”的状态,则股东、经营者是所有者;
②如果企业处于“r
③如果企业处于“w+g
④如果企业处于“w≤r≤w+g”的状态,则经营者是所有者;
⑤如果企业处于“g≤r
从一般意义上讲,各个市场主体组成企业的目的并非期望企业不能持续,因此,企业一般会处于状态①,即此时股东和经营者是企业的所有者。
对债权人和工人来讲,他们是不想成为所有者的,因为成为“所有者”实际上是一件坏事,这意味着自己的合同收益无法保证了。进而,我们排除了债权人和工人成为财务目标主体的可能;而且,从会计假设之一“持续经营”假设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正常状态下的目标,不能是在选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就假定企业将破产或终结,这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也就不会出现w+g
对于经营者来说,他们也不想出现除①以外的其他状态,例如状态④,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将受到股东的惩罚,失去现有的一切,并且会损害其声誉,影响其未来在经理人市场上的预期收益。
我们再考虑状态①,此时,企业是赢利的,工人、债权人的固定支付都得到满足,可以说,只要股东和经营者能够得到正的剩余,那么工人、债权人等固定索取者的利益是可以自动实现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正常状态下,现代企业的所有者是作为“联合企业家”的股东和经营者,股东向企业投资永久性非人力资本,选择与监督经营者,经营者享有剩余控制权,从事企业的日常管理,而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则由股东与经营者分享,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企业剩余最大化,那么,现实中如何衡量呢?
二、可操作性和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
1.可操作性问题
我们基于企业的性质,把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于企业剩余最大化,考虑企业剩余最大化的操作性及eva的本质,我们应用eva财务管理系统来评价财务目标,而且在上文中我们也分析了,企业剩余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和eva是不矛盾的,从本质上是统一的,这样做使得企业剩余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务基础,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论和实务的完美统一。
2.社会责任问题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组合,企业是应该遵守社会责任的,而且社会责任也包含在这一系列契约之内,但是是否应该在财务管理目标中考虑社会责任呢?这里应该明确企业和国家的关系,国家的任务是提供制度安排,合理界定产权,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自觉或半自觉遵守的,因为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不履行社会责任是有成本的,如果产权明确,企业是不会任意违约而不顾违约成本的,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企业来解决社会问题,它不是社会福利制造商,他所关心的是经济利益,所以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是不用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的,既社会责任不应该包含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之内。只有通过制度安排将社会责任是否履行同企业利益联系起来,将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作为约束条件,才能解决社会责任问题。
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备的契约组合的性质决定了企业正常状态下是“联合企业家”的企业,这又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剩余最大化,又因为eva所特有的优点,使其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天然评价指标。也许“企业剩余最大化”不可能尽善尽美,但eva弥补了这些缺点,是个可操作的概念,要求经理“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也可能导致经理无所适从,到头来还是无的放矢。把企业剩余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反映了目标主体的要求,而且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概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利用价值形式,组织企业资金运动,正确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工作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目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目标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建立一个目标约束机制,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三是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民主理财,用以确认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可持续增长能力最大化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必须要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意图。从财务角度分析,销售增长其实就是资金增长。销售增长通常会引起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随之增大,如果过度追求发展而无视企业的承担能力,可能会陷入危机无法自拔;而如果企业发展战略过分保守,增长太慢,就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最终为市场所淘汰或沦为收购的目标。因此,既能弥补增长不足又能防止增长过快的可持续增长能力最大化就成为理想的财务管理目标。
1、可持续增长率的财务解释。罗伯特·c·希金斯教授将可持续增长率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企业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它基于以下假设:(1)企业意图以与市场条件所允许下的增长率一样的增长率发展;(2)企业管理层不能或不愿意发售新股;(3)企业已经有且打算继续维持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和目标股利政策。在满足以上假设的前提下,我们得到企业的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负债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且增加资产的现金只能来自于留存利润和增加负债。因此,我们得到可持续增长率的公式:(1)根据期初股东权益计算,可持续增长率=本期留存收益÷期初股东权益=(本期净利润×本期收益留存率)÷期初权股东权益=期初权益资本利率×本期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2)根据期末股东权益计算,可持续增长率=本期留存收益÷期初股东权益=本期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本期留存收益)=(本期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1-本期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权益乘数)÷(1-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权益乘数)
这两个公式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可持续增长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财务预测和计划指标,它的高低取决于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和权益乘数。这些构成要素分别涉及到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管理效率、股利政策和偿付到期长期债务能力。在分析这个指标时将涵盖三张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表),它与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规模、成本水平、资产和现金流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是资产净利率,它体现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即运用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决定于企业的综合实力。至于采用“薄利多销”还是“厚利少销”的方针,则是政策选择问题。收益留存率和权益乘数体现的是财务政策,取决于决策人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企业的实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上决定了企业的增长速度。可持续增长率从深层次综合揭示了企业的增长速度与目前的经营方针、财务政策以及盈余分配政策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在目前状况下销售所能达到的最高增长速度。计算可持续增长率并不是说企业的增长速度不能高于或低于这一指标,而是通过它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标准。一般来讲,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偏离程度以及造成这种偏离的原因对未来销售增长情况进行分析。
2、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时的财务管理策略。当企业实际增长率超过可持续增长率时,企业的管理者不能盲目乐观,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预测各种可能发生的财务问题。一般来说,销售的快速增长会消耗大量的资源,造成资源紧张、资金短缺,如果企业无法解决日益扩大的资金短缺,就会出现技术性支付困难,严重情况下会造成“成长性破产”。对于成长期企业的增长过快问题,通常采取以下策略:(1)增发新股。企业增发新股要考虑:增发新股的可行性;股票发行成本;控股权的稀释程度。(2)提高财务杠杆。如发行债券或长期借款。但随着债务的增加,企业和现有债权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随之增加,而且新的债券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债券安全,通常会对企业的再融资作出严格规定。(3)提高留存收益率。但收益留存率的上限是100%,而且取决于股东对于投资回报的前景和心理期望。(4)有益的剥离。通过出售收益仅敷支出的生产经营或非主业资产直接产生现金;通过摒弃某些增长点以减少实际销售增长,缩小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的差距。(5)定价。当销售增长相对于筹资能力而言太高时,就必须提高价格以减少增长,而较高的价格不仅增加了销售利润率,同样提高了企业可持续增长率。(6)提高总资产周转率。通过缩短应收账款的回收天数,多进货、少自制以减少积压库存,缩短生产周期,以及出售或出租闲置固定资产等措施来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从而提高可持续增长率。(7)兼并。有两种企业是理想的兼并对象。一种是以“现金牛”出名的刚进入成熟期的企业,这种企业正在为多余的现金流量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另一种是财务策略相对保守的企业,这种企业能给双方的结合带来较强的变现性和贷款能力。
3、实际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时的财务管理策略。当企业实际增长率低于可持续增长率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企业管理者首先应该进行判断。对于长时间的资金盈余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寻找新的销售增长点。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实际增长率可能低于可持续增长率,企业由曾经的现金吸收者转变为现金创造者。可进行新产品的研发,老产品的升级,或者调整产品结构,以刺激未来销售的增长;(2)偿还以前年度债务。利用盈余资金偿还部分债务,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杠杆,调整债务结构。(3)兼并。通过兼并来处理闲置的资金,购买成长以缩小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差距。(4)把钱还给股东。当企业进入衰退期,又找不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或进行有效转型时,企业可以增加股利甚至购回部分股票。增加股利有利于稳定股票价格;而回购股票可以改善企业资本机构,还可以提高每股收益率,从而缩小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差距。
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协调关系
企业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不再是个体行为,各项经营活动都可能对社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企业还必须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处理与之的协调关系,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也是十分重要。
1、处理好与债权人的关系。企业生产首先要处理好与债权人的关系,使债权人的利益不受到损害。一方面是企业对金融机构的选择。应该选择对企业立业和成长前途感兴趣并愿意对其投资、能给予企业经营指导、分支机构多、便利、资金充足而且资金费用低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企业要主动向合作的金融机构沟通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计划,财务状况,说明遇到的困难,以实绩和信誉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当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障时,债权人才会与企业保持长久的合作,企业获取了资金,才能持续发展。
2、关心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引进人才的条件。对已有的人才,企业的所有者必须能够放权,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满足他们自我成就的需要。而对于在生产车间的普通员工企业领导也要视他们为企业的重要的创造价值的主体。应该尊重他们,试着采取亲情式的管理,从生活中每件小事上关心员工,急员工之所急。
3、关注政府政策的变化,并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活动。宏观环境的变化着企业的发展,当宏观环境、政策变化时,企业所受的影响比大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因此企业更应该关注政府政策的变化,并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活动。市场的法则中优胜劣汰,经济实力不平等很难保证不同的企业具有平等的竞争条件。国家以管理者的身份,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行为的调控,可使中小企业的运行符合社会公平的一般条件。因此作为经济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应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交流,让当地政府感觉到其存在的重要性,如能为其解决居民就业问题,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企业应注重其在市场上的形象,不偷税,不漏税,不污染环境等;作为政府,应该认识到企业的重要性,通过相关的,法规的制定来扶持企业,如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特别是高新企业,通过制定“三免五减”的税收政策来扶持企业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对企业以资金拨款来扶持企业。
以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对企业制定财务管理战略和强化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现阶段我国是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制度、以市场经济为经济模式的国家,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有着独特、复杂的发展历程。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应更加强调职工的利益与职工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可持续成长能力目标更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国情,是我国企业首选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一)利润最大化。 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通常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也往往建立在这一前提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具适用性。一则实现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长期亏损,势必导致资不抵债,从而陷入破产、倒闭境地,所以追求利润必然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二则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讲求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三则利润的获取,不但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还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所以人们一度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表述为“企业利润最大化”。在这种观点下:利润代表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企业的财富越多,越接近于企业的目标。然而,这种观点片面地将利润理解为企业的财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考虑利润取得时间、所获利润与投入资本额的关系及获取利润所承担风险的大小。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与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相比,由于它考虑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和股东资金的成本,无疑更为科学和合理。另外,股东(所有者)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充分考虑了利润取得的时间性、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以及获取利润所承担的风险大小这几个关键因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但同时,衡量股东财富的股票价格不稳定,不利于处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不利于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仅适用于上市公司。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对企业资产的影响,因而许多企业将它当作最佳的财务管理目标。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假说在理论上
还不成熟:(1)“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且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所谓企业价值就是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而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不仅仅是根据企业目前的获力能力,更注重的是企业未来和潜在的获利能力,在实际中较难操作,实用性不强。(2)企业价值的概念模糊,其与股东财富的关系未理清。有观点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要领的两种表述方式,但有的学业者认为企业价值不能等同于股东财富,企业价值指的是企业总资产的价值。而股东财富指的是企业对股东的回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利益主体是企业,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利益主体是股东,由于理论界对企业价值的评说不一致,造成了其目标假设的理论也无法确定。(3)企业价值难以计量。由于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的界限模糊,因而其计量指标也不确定。“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也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他们共同参与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只强调一方利益忽视或损害另一方利益是不利企业长远发展的,而且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强调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在我国当前还只能是一个理论公式和理想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并不大。 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要求
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应着眼于企业的总目标。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这是企业的重要本质属性,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经营应以提高经济效益、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为总目标。而要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就要对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才能具备继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及时筹集到所需资金,才能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只有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企业才能获利。
其次,财务管理目标应协调各契约关系主体的利益。随着经济学界契约理论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赞同把企业视为一个契约网络的观点,这种契约关系主要有:企业与所有者、企业与债权人、企业与职工、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契约关系的形成改变了企业要素所有者的地位,现代企业不再仅仅属于股东,而应归属于各利益关系主体,如债权人、股东、员工等等。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益是所有参加签约的各方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另外,从“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关系看,各契约关系的主体都为企业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他们的收益大小与其承担的风险高低相对称。所以说财务管理目标应力求使契约关系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第三,财务管理目标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考虑社会责任。企业在采用正当、合法的手段谋求利益的同时,更应担负起其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考虑其经济行为对国家、社会、公众的影响,才可能把“蛋糕”做得更大。也就是说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必须为此作出经常性的努力。
三、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应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它的内涵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出资者权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企业或企业财务管理在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上保持平衡。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也是适应我国国情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是符合我国企业理财目标模式的三项基本要求。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最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目标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1)这种经过企业努力所达到的“最大化”目标,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的静态过程;(2)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的股东;(3)关心本企业职工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的认同感;(4)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5)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努力争取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以便争取出台对自己有利的法规,但一旦立法颁布实施,不管是否对自己有利,都应严格执行;(6)关心客户的利益,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以便保持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7)讲求信誉,注重企业形象的优化,持续发展能力的增长等。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还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而许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作为企业的股东常常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投机者”角色,他们只关心市场上资本价差蕴涵的套利机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并着意。
二是从产权理论分析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从产权理论角度可以推出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财富最大化目标的逻辑过程。一则非人力资本不仅易于观察和度量,而且具有可抵押性。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通过非人力资本抵押显示自己的信誉,而人力资本如人的知识、技术、能力等不经过使用过程,通常难以被准确观察和认可,而且人力资本与其主体天然不可侵害的特性又决定了人力资本是不能抵押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产权特征的这些差异,决定了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必然目标。二则人力资本与人非人力资本的产权差异决定了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初始缔约时成为雇主,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雇员,为了激发雇员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雇员人力资本的潜力,雇主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可能通过分享的方式使雇员的个人收益与企业的利润挂钩,并鼓励雇员参与多种形式的管理与决策。此时,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必然要兼顾相关者的权益。如果雇员参与分权的要求达到雇主对企业失去控制的情况下,雇主可能关闭企业。可见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但出资者的权益要求仍占主导与决定地位。因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必然选择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这个目标的关键还在于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均衡点的度量。从以上的逻辑分析可以看出,出资者对其权益的让渡是以其总体效用的增加为目的的,如果分权导致了其总体效用下降,出资者必然采取策略应对直至关闭企业,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都将受损。因而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均衡点由股东的边际效用决定,其边际效用为正值,呈下降趋势,并以零为极限。从这个侧面也同样说明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应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
三是这一理财目标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虽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国有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在国有经济中,企业的行为主要受国家利益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双重制约,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符合国家利益的要求。另外,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有着独特、复杂的发展历程,我国企业更注重职工的利益和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各方利益,从而实现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符合我国经济改革与建设的基本要求,而股东财务富最大化符合这些要求。 ———— 参考文献: [1]王光远:《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2]朱翠兰:《论股份公司财务管理目标》,《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 [3]刘惠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4]徐波:《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再认识》,《上海会计》2002年第8期。 [5]李心合:《关于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第1期。
[摘 要]企业现阶段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较好选择,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使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而实现这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树立长远的观点,始终与企业总目标相一致,并与质量、技术等其他管理目标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全部理财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明确现财思想、建立现财方法和措施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为此,本文就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确立、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一浅析。
一、各种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分析
(一)关于股东权益最大化
以美国为代表。在美国,企业股东以个人股东居多,这些个人股东不直接控制企业财权,只是通过股票的买卖来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职业经理的报酬也与股票价格直接相关,因此,股票市价成了财务决策所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而股东权益也是通过股票的市价得以充分体现。因此,股东权益最大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的财务管理目标。
事实上,股东权益最大化有其不足之处:其一,股东权益最大化需要通过股票市价最大化来实现,而事实上,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不仅包括企业经营业绩,还包括投资者心理预期及经济政策、政治形势等理财环境,因而带有很大的波动性,易使股东权益最大化失去公正的标准和统一衡量的客观尺度。其二,经理阶层和股东之间在财务目标上往往存在分歧。其三,股东权益最大化对规范企业行为、统一员工认识缺乏应有的号召力。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不仅实现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而且实现了企业财富分配原则从货币拥有者向财富创造者的转化,这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
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第一,营造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第二,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关心职工利益,培养职工的认同感;第三,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重大财务决策邀请债权人参与,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第四,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并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此外,还要重视客户利益,以提升市场占有率,讲求信誉,以维护企业形象等,显然,以上利益相关者都有可能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表决决定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董事会直接任免企业经理甚至财务经理;债权人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以及按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劳动必然要求合理的报酬;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面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政府罚款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
那么何为企业价值?通俗的说,企业价值就是企业值多少钱。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企业总资产价值,即已形成的价值;另一种是指企业的潜在获利能力。我们认为,后一种看法更为科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代价,不仅考虑该商品的成本是多少,而更看重该商品将能带来的报酬。在财务管理的概念中,企业资产的历史成本,属于沉落成本,在决策中,属于无关成本。我们更关心的是未来现金流量。
二、我国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国有企业作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一部分,其目标是使全社会财富增长。不仅要有经济利益,而且要有社会效益;在发展企业本身的同时,考虑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有时甚至为了国家利益需要牺牲部分企业利益。并且,我国证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标准来确定“股东权益”。把“股东权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既不合理,也缺乏现实可能性。而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则是显得更为科学。
但是,用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如何计量便成了问题。为此,现在通行的说法有若干,其中,以“未来企业价值报酬贴现值”和“资产评估值”具有代表性,这两种方法有其科学性,但是其概念是基于对企业价值的一种较为狭隘的理解。企业是社会的,社会是由各个不同的人构成的,企业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对企业本身增值的作用上,而且表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表现在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的贡献。所以企业财务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那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衡量指标应该以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
广义上说来,企业的相关利益者包括存在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但是,在确认财务管理目标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时,这样说无异于推卸责任,将这个目标放到一个只能在理论上讨论,而在现实中无法运用的地步。因此,在这里,只将“相关者”局限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职工(包括经理人员)和政府。至于与企业有密切联系的供应商和企业客户(消费者),在假定他们是理性的人的前提下,其利益由其本身的选择与那个企业交易得到保证。
那么,如何计算相关者利益呢?在这里,我们借用王化成老师提出的“薪息税前盈余”的概念,它包括薪、息、税(所得税)和薪息税后盈余(即财务会计中通常所说的净利)。薪即职工工资,代表了职工利益;息即利息,代表债权人的利益;税在这里特指所得税,代表国家利益;企业的净利,代表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很明显的,这个概念充分体现了上面所述狭义的“相关者利益”。在理论上便于理解,在实际中,有确定的数字,也具有可操作性。
不过,单纯的“薪息税前盈余”不过是薪、息、税和净利的简单相加之和。这个指标有其缺陷,即它不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相关程度的差异与各对象所冒风险的大小。事实上,谁与企业关系越密切、为企业提供越为关键的资源,谁对企业的影响力就越大;另外,谁为企业经营所冒风险越大,其要求就应该越大程度地被满足。
因此,有必要对这个指标做出修订。一种可行的作法是为薪、息、税各按其重要性设定一个权数,权数依据各相关利益者的相关程度和其所冒风险的大小而定,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客观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当债权人的对企业的控制较大的时候,利息权数可以大一些;相反,可以适当提高税前盈余的权数而降低利息的权数;而在一些高科技企业,职工个人的劳动能力和成果对企业影响较大甚至于有时会对企业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这时,就必须提高职工薪金的权数。在企业偿债能力较强的时候,债权人的风险较小,利息的权数可以设定得低一些;相反,可以加高反映所有者利益的净利的权数。修订后的指标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资源情况及各相关者对企业的贡献,并且体现了高风险、高报酬的思想。
三、实现目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一)管理决策因素
1 项目投资和资本结构。这是决定企业报酬和风险的首要因素。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而企业实施科学严密的投资计划将会大大减少项目的风险。多年来,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大都是由于投资失误所致。因此,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审议制度规范和约束投资行为,对投资决策的主体、内容、程序、原则、责任、监督等作出明确规定,以便尽可能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具体操作时还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确定项目方面,实行“统一规划、民主集中和专家评审”的可行性论证方法;二是在使用资金方面实行投资预算、总量控制和封闭追踪的专款专用办法。
资本结构是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资本结构不当,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益,增加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使企业的总价值最大,就是要寻找一种最佳的资本结构,揭示资金成本、财务杠杆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所采用的工具应该是“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用该方法可检验各项融资计划在不同的息税后盈余(ebit)水平上对每股净收益(eps)的影响。当ebit数额超过其无差别点水平时,财务杠杆作用较强的计划将产生较高的eps,反之,当ebit数额低于其无差别点水平时,财务杠杆作用较弱的计划只能带来较低的eps。另外,未来增长率和销售的稳定性、商业风险、管理当局的控制能力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态度,也将对资本结构产生影响,在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也应一并考虑。
2 投资报酬率与风险。企业的盈利总额并不能反映股东财富,在风险相同的前提下,股东财富的大小要看投资报酬率。企业为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在面临众多投资机会时,往往通过资本预算来作出长期计划决策。“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从量上分析的一个重要观念,也是评价投资方案的基本标准。因此,为提高投资报酬率,必须对“货币的时间价值”有所研究,找出适合于对资金筹集、投资、使用和回收进行研究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如采用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决策质量,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收益和风险是直接相关的,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收益,收益面向未来,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风险,企业决策时,要在报酬和风险之间作出权衡, 研究风险、计量风险,并设法控制风险。风险报酬率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回避态度和风险程度(可用变异系数计量),因此,企业可采用多角经营和多角筹资的方法来控制风险,多经营几个品种,可以在盈利和亏损产品之间相互补充,减少风险;多种渠道筹资,可以把投资的风险(当然也包含部分报酬)不同程度地分散给债权人,以求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财富。
3 股利决策。股利决策的重要性是基于以下主要原因:一是影响融资计划和资本预算;二是股利减少了留存盈余,会引起较高的债务权益比率。一般来说,企业的股利决策一方面应使所有者的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要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融资。当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强时,采用“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的决策;当企业的收益超过投资者投资于别处所能获得的收益时,企业应保留盈余而不是分配,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外部环境因素
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更多地适应这些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变化。
1 法律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手段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将受到法律的具体规范,无论是筹资、投资还是利润分配,都要与企业外部发生经济关系。目前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休戚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企业组织法规、财务会计法规、财政税务法规等等。财务工作人员应该了解、熟悉并掌握这些法律知识,做到有法可依,在守法的前提下完成企业理财的职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2 经济环境。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体制改革的相关措施也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企业能够正确地预见政府经济政策的导向,对理财决策大有好处,国家对经济的优惠、鼓励和有利倾斜,企业如果认真加以研究,按照政策行事,就能趋利除弊。
商业竞争、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等外部因素,都将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存货库存、设备添置、债券投资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之目标,企业必须及时调整生产经营,适应经济政策,以迅速提高应变能力。
正确预测未来经济发展,实现资本大众化,分散经营风险。企业要尽可能提升自己的价值,对于还未上市的企业,要争取公开发行股票,从证券市场筹取资金,促使企业价值有市价可循,这也将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
四、相关问题的考虑
(一)紧密配合企业战略总目标,做好财务计划
企业管理中,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所在,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财务管理首先要根据企业总目标的要求,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认真做好财务计划。计划并非一个资金问题,还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加以思考,以提高企业对不确定事件的反应能力;增加有利机会带来的收益。财务计划确定后,要将计划具体化,进行财务预算,进一步细化各种现金收支、长期资金筹措、短期资金信贷等预算,使财务预算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控制标准和考核依据,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报酬率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但单纯以成本最低为标准,只局限于降低成本本身,一般不能改变风险。因此,企业在投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证券管理、筹资管理等经济活动中,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利润,使企业总体边际收益最大,另一方面要以利润换效率,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以求达到股东投资报酬率最大。
(三)合理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企业的资产不是无限的,企业获得的利润不仅仅表现在降低成本和降低资产消耗方面,还表现在提高资产利用率方面。改变资产用途,利用有限的资产多生产盈利更高的产品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对于存在明显资产闲置的企业,提高资产利用率即是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的关键之一。盘活存量资产、增加产品产量、调整产品结构、销售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商品来增加数量收益,不仅是一种市场策略,有时也是一种成本利润策略,从企业战略意义上讲,提高资产利用率也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四)正确进行财务分析
为改善企业内部管理,财务管理往往要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筹资结构、利润分配进行分析,以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改善决策。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作出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并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企业现阶段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较好选择,应是使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而追求这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始终不能偏离企业总目标的要求。而且,确立财务管理目标,要树立长期的观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与否,不应该局限于短期行为,也不应该只考虑利润取得的多少,还要与质量、技术等其他管理目标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以求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社会责任 一致性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劳动纠纷、消费者权益受损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各企业的共同价值追求。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社会责任不仅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而且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观点及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一切理财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企业活动具有导向和约束作用。在财务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观点是: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长期以来,管理者一直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但是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来看,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所以往往导致企业决策的短期行为。企业为了获利,可能产生劣质产品、损害工人的健康和利益、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这不仅会影响股东利益、企业价值,而且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股东财富最大化主要是从公司所有者——股东的角度设定的目标,但是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固然要承担风险,其他契约方同样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所有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和集中表现。当然,在特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是所有利益集团共同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只有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所以,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第一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这主要体现为:1.强调风险和报酬的均衡,将企业风险控制在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2.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培养安定的股东;3.加强与债权人之间的联系,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4.关心企业职工的利益,组建核心员工团队;5.关心客户利益以保持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6.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努力保持供货渠道的畅通;7.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在考虑各契约方的利益并使其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利于企业财富的增加,实现价值增值的良性循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四号——社会责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作了重新界定,该指引所称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
美国大卫·施沃伦博士的研究实践认为,用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盈利有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实施利润驱动的社会行为。当今社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至少具有如下意义: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促进企业创造利润或财富。企业创造的利润或财富越多,上缴税收和分红就越多,员工的年薪和工资也就随之升高,从而为国家、股东和员工作出贡献,同时促进客户发展,等等,从而实现企业社会价值最大。这在本质上也属于履行社会责任。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如果不能做到安全生产、提升产品质量、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保护员工权益和促进就业,将受到来自政府、客户、员工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惩罚、诉讼,就会支付罚款、赔款,损失客户,减少收入,流失人才,最后导致企业的失败,如三鹿奶粉质量问题直接导致三鹿集团的倒闭,丰田汽车质量问题导致丰田汽车大量召回,损失了大量收入和利润。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创造利润两者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企业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反之,如果单纯为了追求利润或财富而不履行社会责任,就难以实现发展战略。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归根结底是要求提升发展质量问题。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众所周知,如果企业做不到安全生产,事故频繁、人员伤亡,必然是欲速则不达甚至关闭;如果企业产品质量低劣,损害消费者利益,很快将失去市场,或者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定会导致停产;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逐利润,这就违背了企业发展宗旨;如果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健康,就是犯罪行为;如果以浪费资源为代价追求速度和效益,必然危及子孙后代,如此等等。由此可见,企业在制定和实现发展战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否则,企业必然短命。因此,企业只有重视和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持续长远发展的目标。3.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打造和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举措。企业形象是指企业的社会认同度,包括国内认同度和国际认同度。社会认同度高的企业必然是优质企业。企业如何提升社会认同度呢?有的企业通过广告宣传,有的企业通过包装手段,形式多种多样。但是,这都不能持久,真正提升企业形象取决于履行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切实做到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第一、环境保护符合国家要求、避免掠夺性开发资源、促进社会就业和参与公益事业等等,从发展质量上下功夫,苦练内功,重视内涵,在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实现发展目标,或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优质企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不断提升企业形象,在此基础上的企业形象必然被社会广泛认可。
因此,只有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求得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和支持,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才能实现企业总价值的最大化。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的责任就是使利润最大化”。这一观点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和波斯纳的认同和推崇。他们认为如果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会损害股东利益,而且会损害经济自由,进而导致社会混乱。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很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种观点使许多人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导致企业经济负担加重,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影响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最终阻碍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过大时,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会导致企业亏损甚至破产,最终影响到社会的持续发展。可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维护股东利益的目标经常被对立起来,并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被认为是企业发展的障碍,会减少企业的价值,从而使企业缺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事实并非如此。短期看,承担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股东财富,但是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承担社会责任获得的收益将会大于付出的成本,企业的净现金流量将会增加,企业价值也将增长,使得财务目标得以实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矛盾,而是相统一的。
(一)安全生产与财务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该贯彻的一个重要理念。企业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个细胞,只有抓好自身安全生产、保一方平安,才能促进社会大环境的稳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总之,“安全第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企业只有安全地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如果企业的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这给企业带来的将是长期发展的最大化损失。2010年发生在上海的“11·15”火灾就是一起严重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这一事故正是因上海静安建设总公司层层分包工程,导致管理混乱,安全措施不到位所造成的。该公司在一味地追求企业利润的同时,忽视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害。这一事故的发生也给公司带来了致命的灾难,该公司不仅被要求承担每人65万元的一次性死亡赔偿金(包括火灾中遇难死亡的赔偿金在内)、受伤人员的伤残赔偿、失火房屋和财产损失赔偿金都将全部由事故单位进行赔偿。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一事故造成的悲剧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企业的社会形象严重受损,这将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应有的活力和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同样,山西煤炭企业每年由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事故的抢救和处理不仅将耗掉企业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而且事故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无疑企业会因此失去利润和效益,这将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的透水事故造成约5 000万元的直接损失,事件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是深刻的。因此,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尤为重要,企业应该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财务目标之间的关系,主动承担安全生产责任。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是任何一个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切实搞好安全生产,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国家才能富强安宁,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平安幸福,企业才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二)产品质量与财务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产品质量是企业长久发展的生命线。由于企业获利的主要途径是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因此,企业应该设法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能够长期而稳定地发展。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石家庄三鹿集团公司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它本是一家有着60年历史、16亿资产的大型企业,作为奶制品行业的龙头老大,2007年实现销售100.16亿元,三鹿的品牌价值高达149.07亿元。三鹿有雄厚的资本,顶级的品牌,一流的人才、技术、设备,富有竞争力的产品,然而正是有着如此耀眼光环的企业和产品,却在2008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破产并被三元收购。究其原因是三鹿为了使企业经济效益损失最小化,在已发现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情况下,抱着消费者“无知”的侥幸心理,没有立即向社会公布和公开收回产品,在神州大地上制造出了让一千多个家庭流泪的悲剧。并且在发生这起严重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重大责任事件后,三鹿只是想尽办法推卸责任,而不是积极承担事故责任,使企业形象严重受损,这给企业带来的是长期发展的最大化损失。因此,企业只有重视产品质量,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才会赢得顾客的青睐,塑造良好的形象和获得竞争优势,并使其转化为稳定增长的财务收益,最终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与此相反,海南大印置业集团作为房地产开发经营者,则是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把提高房产质量作为己任,竭诚为广大用户奉献地产精品,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大印置业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每一步都是稳扎稳打,力求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追求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保护与财务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企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消耗的社会责任,直接关系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关系到企业长期而稳定的发展。如果企业对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因此,从短期来说,这种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可能确实会为企业带来较高的利益,但是,从长期来看,尤其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保护意识高涨的经济全球化世界里,环境机会成本对企业的影响随着参与全球竞争会日益显现。
企业所要承担的环境机会成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不能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而造成的价值损失,如由于污染的存在造成社区对排放物的担忧,而得不到社区支持,这可能减弱企业运营能力。二是随着社会公众和社区环境意识的提高,污染行为会导致企业的能力下降,从而可能影响销售,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和长期盈利能力。三是环境友好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得到新产品的环保许可,使企业先于对手一步将产品打入市场。这就会使形象差的企业丧失竞争机会,最终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于造纸行业来说,保护环境这一社会责任显得更为重要。像苏州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之所以能在造纸行业立于不败之地,得到快速而稳定的发展,就是由于该企业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并将其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金红叶纸业不仅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在吨纸耗水量、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等指标方面都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而且还投资近4 000万元建设了中水回用设施,虽然吨水的处理成本超过两块钱,而直接取江水的成本不到三毛钱,表面上看不划算,但考虑到省去净化江水的程序以及减排污染物、节约水资源的双重效益,这个付出是值得的。同时这个项目还得到了当地环保部门每年1 000多万元的奖励和补贴。可见,企业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社会责任,既可以得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扶持,也可以享受税收上的优惠,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一致的。
(四)促进就业和保护员工权益与财务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促进就业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保障就业、稳定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计,而企业的发展又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同时,政府还为企业承担就业责任提供了优惠政策,例如《就业促进法》第十七条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企业作为就业的最大载体,应当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各方人士,为国家和社会分担困难,促进充分就业,这将为其自身发展创造稳定环境的同时获取收益。
保护员工合法权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既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企业应当尊重员工,关爱员工,维护员工权益,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稳定和共同发展。如果企业对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人才流失,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浙江传化集团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成功范例,之所以能发展成产值、资产双双逾百亿元的现代企业集团,是由于它秉持“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的理念,并且树立了自身对职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良好形象。传化集团的经营管理者徐传化、徐冠巨等人,践行“事业以人为本,发展以人为先”的企业核心文化理念,承担对职工经济责任的同时履行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使企业不仅是赚钱的工具,更是推动职工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他们着力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通过物质保障、精神激励等途径体现“企业关爱职工,职工关心企业”,给予职工公平的职业发展通道与自我发展机会,点燃职工的激情与梦想,让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二是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认真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回报社会,通过创立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关心职工下一代的成长发展,激发职工对社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感、使命感,实现职工、企业与社会的价值观、目标、利益的有机统一。因此,企业在成就一批又一批传化人精彩人生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最大化。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担负着许多社会责任。企业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公众的支持和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而投身公益、回馈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增加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契机,使企业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企业只有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了当前理论界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一个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否合理的评价标准,即市场经济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个特征,运用该评价标准对目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几个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进行了评述,最后选定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是比较科学的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近些年来,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论著发表了不少,但众说不一,各执一词,未能形成共识。这种对目标理论认识上的不统一,很难对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予以正确地指导,甚至还有可能把企业带入歧途。为了防止这种不良后果的产生,有必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和现实目标的选择作深入探讨。本文就此问题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近些年来所发表的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论著的学习,感到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即各自都是就自身提出的目标本身或相互比较来分析其优缺点,未能使用一个科学的可共大家共同使用的客观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这也可能就是在这方面未能形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吧!反过来,要想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达成共识,就必须寻求一个能够客观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优劣的科学评价标准。这个科学而又客观的评价标准如何来确定呢?笔者认为,应该从目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来寻找答案。依据目标管理基本理论和我国推行目标管理的经验,所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对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现代激励制度。它的核心是企业财务主管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使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始于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实施以目标作为指针,工作完成以目标来评价考核。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目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目标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树立起完成目标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励其为自觉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共同奋斗;其二是建立一个目标约束机制,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其三是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民主理财,用以确认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既然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伴随财务目标管理而产生,它又为企业的财务目标管理而服务,那么所提出(或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否适应财务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能否达到财务目标管理的三个目的,就是评价该目标是否正确的科学评价标准。依据目标管理确定目标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国有企业推行目标管理的基本经验,笔者认为,既能够适应财务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又能够达到财务目标管理的三个目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如下五个特征:
1.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所谓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相抵触。何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对于这个问题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论著中有高度的概括:“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间南巡讲话中也有高度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强调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呢?大家知道,在经济社会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主要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种规律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却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剥削横行的社会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被强制为追求统治阶级的最大经济利益,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则强调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物质利益上强调共同富裕。显然二者的差异很大,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目标上的根本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它就必然维护资本家的利益,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它就必须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在这二者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国企业,当然应使它的财务管理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只有这样,目标才能有现实意义,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也只有这样,目标才具有中国特色。
2.统一性。所谓统一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能使制约企业发展的与目标有关的几个主要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该特征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框定在企业范围内。在企业范围内制约企业发展而又与目标密切关联的主要矛盾有如下三个: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各自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收益和风险的矛盾以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大家知道,企业是由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组合而成的经济联合体,他们又各自带着不同的经济利益目标来创办企业,例如:企业的所有者追求分取红利和资本增值、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则追求自身的经济收入。既然如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这三个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目标必须予以体现,并且应使这三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达到统一。能够使这三者达成统一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明确各自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组成部分,在制定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时,要由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代表进行充分协商。通过协商能够使之达成统一的基础就是发展企业和互相让利,使各自目标达到满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明确体现组成企业的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是目标管理建立激励机制的需要,它是形成企业向心力、凝聚力,使企业具有活力的基本条件。在企业经营中经常存在着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科学的目标管理应该使这个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统一的办法是企业在赚取收益时要不忘风险,同时要正确处理风险,在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目前利益应服从长远利益。这两个矛盾都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在命名和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使目标能够体现这两个矛盾的正确解决,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科学性的主要标志。
3.货币性。所谓货币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指标,必须能够以货币度量。大家知道,企业财务管理是运用经济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它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财产物资的价值形态资金,反映经济价值必须能以货币度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货币性是它区别于企业内其他不同性质管理目标的显著性特征。
4.明晰性。所谓明晰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概念清楚、措词准确、内容明确。在财务管理目标中,企业所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工作的奋斗方向,是落实企业经济责任的条件和手段,是检查考核企业经济责任执行情况的标准,目标具有明晰性就可使目标管理方向明确、便于分解落实、有利于目标完成和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总之,目标具有明晰性是目标具有可操作的前提。
5.可控性。所谓可控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密切相关,企业的理财人员对其能够进行控制。目标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对目标确定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说,目标管理是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管理形式。企业经济责任制是一种以经济责任为核心,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从经济责任制角度来看,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质上是在明确规定企业财务管理的责任。如果所明确的财务管理责任与企业理财人员的工作无关或关系不紧密,企业的理财人员经过努力对其无法控制,那么,这种经济责任将无法落实,也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就形同虚设,严重者还会挫伤企业理财人员的积极性。目标不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的大忌。可控性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将所确定的量化指标可以按照工作的性质和业务的职责在所属范围内进行分解落实,以形成所属分部的可控指标。
除此而外,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所确定的具体定量性的财务指标还应具有先进性特征。具体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先进性特征,能起到对广大职工群众和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鼓动性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的内在潜力。
以上我们概括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大基本特征,这五大特征分别是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它们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比较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同时具备这五大特征,才能说它是科学的,如果它缺少某一、两个特征,该目标的科学性将会大打折扣。
二、对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评价。
下面我们运用所概括的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个基本特征,对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予以评价。
1.利润最大化目标。主张把利润最大化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人数不少。该观点在我国主要产生于粉碎“”以后。该观点的提出,在当时对于批驳“”批判利润挂帅和奖金挂帅的错误行为,在微观经济领域思想战线上的拨乱反正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把企业从抓阶级斗争为纲引导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了,这对我国经济的转轨变形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目标管理角度看,它也符合货币性、可控性特征。但是,它没有明确企业赚取利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干什么,这就与目标应具有的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统一性和明晰性三个特征不太相符。作为目标缺少了这三个特征,就不利于建立企业的内部利益的制衡机制,目标的激励鼓动作用也就不十分明显,这是该目标的重大缺陷。后来我国实行利润承包制的国有企业所出现的大面积亏损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该目标缺少统一性特征,所以它未能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结果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短期行为。现在看来,把利润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太恰当的。
2.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主张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人数也不少。何谓经济效益?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产出和投入的比例关系,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典型指标是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较,它的最大优点是剔除了企业规模因素,能够直接了解企业的获利水平。但是它同样具有与科学目标应具备的前三个特征不太相符的缺点,所以它并不能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所存在的致命弱点。
3.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受到严重挑战时,有的就借用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来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股分制或公司制企业,用股东最大化目标替代利润最大化或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确实它有利于克服企业的严重短期行为,有利于正确处理企业的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要求企业必须持续发展,企业收益持续上升,股价稳中有升,股东财富才能达到最大,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该目标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率等定量性指标来表示。所以它具有货币性、明晰性、可控性特征。但是该目标也存在重大缺陷。首先它的适用范围很窄,非公司制、股份制企业不能使用。最主要的还是它有违符合社会主义基本规律规律性和统一性两个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该目标只追求股东一方的财富最大化,这就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可以预料,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它很难使企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很难激发企业广大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看来,将该目标作为资本主义企业的目标很合适,但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目标还是有问题的。
4.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近几年来,有些学者为了克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忽略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目标的片面性,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取而代之。该目标乍一听起来很有道理,似乎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就能满足企业的各方面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需要,但仔细分析起来,它的缺点更多。首先,它有违明晰性特征,企业价值这个概念很不准确,可以作多种解释:从性质上看,企业价值有企业经济价值、企业社会价值、企业人文价值之分;从时间上看,企业价值有过去价值、现在价值和未来价值之别。这里所讲的企业价值究竟指的是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其次,它没有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最终的目标究竟是干什么,这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也不太相符。第三,它未能把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明确表示出来,这也有违统一性特征。第四,该目标很难实行分解,不能把它落实到各经济责任单位、个人。第五,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太多,好多外部因素企业财务部门也无法控制,这也有违可控性特征。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存在上述五大缺陷,所以它不适合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笔者认为,把它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理念还可以。
5.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为了克服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各种缺点,结合中国国情,笔者在1995年《理论与现代化》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企业目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文章,在该文中,笔者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义为“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市场竞争为导向,力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所有者(股东)财富和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将该目标与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大特征来比较,笔者认为,将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是比较合适的。首先,它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的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由企业来组成,企业由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来组成,各企业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基本生产目的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就是要使组成企业的各个经济利益主体都富起来。其次,它符合统一性特征。它直接明确企业的目标由企业所有者(股东)目标、经营者目标和职工的目标来组成,主张三个利益主体通过协商使各自的目标统一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下。第三,它符合货币性特征,均可用货币量化,便于分解。第四,它符合明晰性特征,概念清楚、表达准确、没有疑义。第五,它符合可控性特征,如果将所有者(股东)财富量化,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来表示,所有者财富和人均收入指标都是财务管理可控的指标。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完全符合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五大特征,所以将它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不仅如此,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可以有效地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解决企业目标与国家目标的统一问题。对于解决我国企业存在的隐性收入问题也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