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会计论文

时间:2022-05-04 10:27: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责任会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责任会计论文

责任会计论文: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初探

[摘要]在对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试图把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作业管理引入其中,实现对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同时对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责任会计;作业;作业管理

传统责任会计制度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企业所处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该项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此,企业应积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责任会计制度进行改进,使该项制度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本文在分析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特点及其不足的基础上,就作业管理对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谈一点看法。

一、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是指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的责任会计制度。这种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稳定,市场竞争不激烈,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二是企业生产一般追求规模经济,生产改进分阶段进行,并且允许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三是企业一般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订价方法,对顾客偏好的关注甚少。四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按职能权限划分,具有层次性、等级性。

与上述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有以下特征:一是按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划分责任中心。我国的一般做法是分级归口管理,即横向按设计、计划、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划分责任中心,纵向按分厂、车间、班组和个人划分责任中心,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二是主要采用价值指标作为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如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等。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并且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三是通过对各责任中心可控指标的实际值和预算值的比较考核业绩,计算并区分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作为奖惩的依据。四是把责任分解到各个责任中心,每个责任中心再分解落实到个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和传统责任会计存在的缺陷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生产经营环境在发生变化。在当今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下,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企业必须正视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提高灵活反应能力,改变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生产出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的高质量产品。二是企业需要采取满足顾客需要的营销策略。企业要不断创新,不能再以成本为基础计价,而需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订价模式,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传统的按职能设置部门,向强调顾客、销售渠道和产品的组织形式转变。

面对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传统责任会计那种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以较单一且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做法,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首先,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不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生存。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以稳定的标准考核企业业绩,显然不能促使企业各部门向更高水平发展。再次,顾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对产品质量、产品交货期、产品售后服务的要求等,以单一指标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显然不够。

面对种种挑战,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满足环境所需,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此,企业管理思想应进行重大变革,以形成新的企业观,使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新的企业观是把企业看作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样一个企业就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作业链,亦即价值链。作业的推移,同时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从顾客那里收回转移给他们的价值,形成企业的收入。收入补偿完各有关作业所消耗的资源价值之和后的余额,形成企业的利润。在这种观念下,企业把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便于索本求源,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同时努力提高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在满足顾客所需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利润,这样就形成了作业管理。企业将其责任会计制度建立于企业管理基础之上,就形成了新型的责任会计制度。

三、作业管理对传统责任会计的改进

当企业实行作业管理之后,其责任会计制度便相应实现了多方面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其一,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跨跃厂组织机构界限,克服了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也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在现代生产经营环境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而改进和创新的基本单位是由相互联系的作业组成的。组成过程的作业是联系投入与产出的桥梁,资源通过作业形成产出的价值。因此,以相互联系同质的作业组成的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便于责任的划分和业绩的考核。

其二,以动态的业绩考核指标代替传统相对稳定的业绩考核指标。业绩考核指标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且以过程为导向,与过程的效率和产出相关。另外,为了激励企业不断增加顾客的价值,该指标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现实情况下尚达不到的目标。

其三,以多样化的指标补充传统较为单一的价值指标。虽然成本仍是一个重要考核因素,但在现代经营环境下,时间、质量、效率等同样对顾客有价值,所以不仅像成本一类的价值指标,而且更多的非价值指标,如交货期、生产周期、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等同样成为考核业绩必不可少的因素。

其四,以更复杂的奖励制度激励职工提高效率。虽然引入作业管理后,奖励方式和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相差不大,但在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下,奖励制度比过去更为复杂。由于强调过程改进,而过程的改进是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以群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比以个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更为合适。

四、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责任会计控制要素来分析。制定责任会计控制要素的核心是划分责任中心,建立业绩考核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和奖励。对于控制要素的前两项,笔者认为,作业管理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分析作业,寻找成本动因,划分责任中心(作业中心),进而建立考核指标。在后两项的应用主要是出具评价报告。

其一,分析作业。分析作业是作业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对一企业所进行的作业辨认、描述和评价的过程。该过程需分析企业进行了多少作业,有多少人参与了该项作业,作业耗费了多少时间和资源,并评价作业对企业的价值,分辨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分析作业首先要确认作业。因为只有确认了作业,才能据此寻找成本动因,划分作业中心进行业绩考核。笔者认为,确认作业应遵循“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的原则,即先粗线地描述出企业大体的作业情况,然后再分层次、分步骤地细分。这里要把握作业细分度,不可过粗,也不可过细。过粗不能提供管理所需信息,过细则工作量太大,导致管理成本过高,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现以一制造企业为例,说明作业的确认。首先,把该企业的工作分为5大类过程(若干作业的集合体),即厂部维持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产品设计过程、生产过程和顾客维持过程。其次,把各过程分别细分为若干个子过程。厂部维持过程可细分为人事管理、会计记录、财务计划以及法律咨询等子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可细分为研究开发、广告促销、方案论证、订单处理和人员培训等子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可细分为设计研究、产品计划、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调试等子过程。生产过程可细分为预测、采购、生产、安装、维护等子过程。顾客维持过程可细分为包装、销售、顾客培训、技术指导及维修服务等子过程。再次,在各子过程基础上,再细分为若干更低层次的子过程。如生产过程中的采购子过程可再细分为购买材料、存储材料和质量检验等更细的子过程。最后,把更低层次的子过程细分为若干作业。如上述存储材料这一低层次的子过程可细分为收料、运料到仓库、存料、发料等作业。

其二,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管理作业必须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业成本的发生,以便有针对性地减少不增值作业,合理安排作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样,寻找到作业成本动因,有助于企业合理确定作业考核指标,更好地明确责任归属。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时应注意,对于一项作业成本而言,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应在其中找到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作为该项作业成本的原因。例如,设备调试费的发生原因可能与产品的批量大小、设备的新旧程度、调试的次数有关系,但调试费用的大小则主要由调试次数的多少来决定,所以应选调试次数作为调试费这一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

在分析了作业和作业成本动因之后,企业就可以跨组织机构界限,把从事同质作业的部门和人员组成一作业中心,根据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设置考核指标。

其三,进行业绩评价,出具评价报告。传统责任会计主要通过比较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来评价业绩。当把作业管理引入责任会计制度后,责任会计便不仅仅如此评价业绩了。一是增加了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周期、交货期等,用以评价相关作业的执行结果。二是要注意分清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通过实际成本与增值成本的比较以及前后期非增值成本的对比,为企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

责任会计论文:关于软件企业管理培训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探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it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软件作为产业核心地位地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诞生。但由于软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许多软件企业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系统、规范的责任会计体系。因此,如何通过职工培训在软件企业管理中推广运用责任会计制度,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软件企业实施责任会计制度的培训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在软件企业管理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的重要性。责任会计制度是按照可控原则,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实体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核算、控制、考核的一种会计管理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核算和控制为促进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其内涵来讲,它侧重对企业内部责任单位所负担的经济责任进行核算和监督,是会计工作职能在企业内部的延伸。责任会计的责、权、利、效紧密结合的经济核算制度和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原则,对于软件企业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地迅速普及,对软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各软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13益激烈。而要赢得竞争,质量是基本的保证。质量的高低不仅是指一个软件提供功能的多寡、界面的优劣而且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受益者的需要。要使受益者满意,软件企业必须在软件开发、供应、维护的所有阶段进行质量管理。因此,在管理中可以借鉴责任会计中的“例外管理”原则,有重点地抓住典型项目和特殊情况,跟踪管理,及时反馈信息,分析差异,尽早采取措施,近年来实施的is09000族标准为软件企业进行软件质量控制提供了标准。

其次,在软件企业管理推广运用责任会计制度,应注意以下原则:在管理中,体现“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这是责任会计的基本特征。

为此企业在实行责任会计时必须将其组织结构划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所谓责任中心,是根据管理权限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并能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企业内部单位,基本特征是责、权、利相统一。责任中心应具备如下四个条件:一是有承担经济责任的实体——责任者;二是有确定经济责任的客观对象——资金运动;三是有考核经济责任的基本标准——经济绩效;四是具备承担经济责任的基本条件——职责、权限。责任中心既是法律主体,也不是财务会计主体,如何建立、建立多少,完全取决于内部控制、考核的要求。软件企业责任中心按其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责任分为三类: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三类。这些责任中心有权控制、决定、影响成本的发生,或收入的实现或资金的筹集和投放,并应对所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成本中心对可控制的各项费用支出承担责任,其责任可由开发部经理一总需求师、总设计师、总实现师、测试经理、支持经理、技术经理一计划人员、软件需求分析人员、设计人员、实现人员、测试人员、支持人员三级承担利润中心以销售部门为基本核算单位,有权控制成本,并且可对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等问题作出决策,销售经理应为实现一定的收益承担责任。投资中心具有决定并控制其本身(包括下属)生产经营能力和规模的权力,决定本身业务发展的自主权.而企业领导人则应对本身及其下属各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经济效果承担总的责任。软件企业实i亍层层承包,能够调动各层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整休优势依据责权对等的原则,制定具体的管理u标,是实施责任会计的基本前提对任何一个部门和单位授予权力必须以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前提.而要求其承担责任,则必须以授予相应的实际权力为条件。各责任中心既要各负其责,互相之间又不能脱节,要处理好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下:

建立科学的责任预算是实施责任会计的重要前提。责任预算是从责任中心的角度出发.对企业总预算中确定的目标.层分解到各责任中心,将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数量化,以可控成本、收入和利润编制预算,并以此作为考核责任中心效绩的依据。软件企业的责任预算町按其责任者的责任内容和控制范围分为:责任收入预算(包括软件产品收入和软件服务收入)、责任成本预算(包括劳动力成本、开发成本和税成本等)和责任利润预算.编制的方法可采用基数计算法、直接计算法和闪素测算法。只有科学地编制责任预算,才能为考核、评价各责任中心的绩效提供合理的依据。各责任中心要定期编制预算,如软件开发中心要对开发成本按月、季和编制预算。各责任中心编制预算的方法可不尽相同,如开发中心编制弹性预算,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可编制滚动预算.只有定期编制预算,责任会计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建合理号核与评价各责任中心的指标体系足保障责任会计制度得以实施的晕要条件在责权对等的基础划分的设置责中心只是使企业有可能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至于各责任中心是否在实际发挥了预期的作用,则还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各自的实际成绩和设果加以准确地测定和严格地考核,最终作出客观的评价由于各责任中心被授予的责任和权力各不相同,因而对绩效的衡量、考核和评价也就采用不同的标准(包括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收益总额(主要包括边际收益、可控收益和直接收益)和资金报酬(主要包括投资报酬率、剩余利润)等三类指标如软件开发责任中心,在软件开发的每一阶段都编制成本预算,则可将实际成本与预算相比较计算成本差异

依照激励原则,建立绩效考评和责任仲裁制度,是提高责任会汁工作的有效措施各责任中心要制定出能激发职工积极性的奋斗目标和相应的奖惩标准,在日常控制中要及时表扬正确行为,纠正错误行为;在责任考评和奖惩工作中,要区别不同情况,考虑各责任中心及职工的多层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调动各责任中心和职工的积极性。各责任中心在往来结算和责任转帐过程中,常会发现一些责、权、利方面的纠纷,为此,企业应常设责任仲裁机构,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对这些做出裁决,以保障各责任主体的权力和收益。责任仲裁机构本身必须具有权威性,因此,软件企业的责任仲裁机构负责人应由董事长、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等各层主要负责人担任,责任仲裁机构还应有专业人员参加,如会计人员、计划人员、程序分析人员和微机操作人员等,以有利于责任仲裁机构从各专业角度对经济纠纷作出判断,提出解决意见,最终作出正确的裁决。

再次,在软件企业管理工作中,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实行责任会计的软件企业,必须有一个合理而有效的组织机构,也就是各个部门、单位的责权范围和界限极为明确,任何问题一旦发生,必有一定的部门和单位去负责处理,并对其后果承担责任,这也是建立责任中心的前提。

责任中心的设置并不意味着责任的逐级下放,而只是责任的共同分担,从而使企业的领导人能集中精力和时间处理重要事务解决重要问题,但在任何情况下,企业管理的好坏。经营成果的大小,领导人均应承担总的责任,决不会因为实行责任会计而有所减轻。

通过职工培训在软件企业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建立完善的责任会计体系,进而提高软件企业管理,这是当前软件企业管理的~项重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需要软件企业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

责任会计论文:浅论社会责任会计计量和披露问题探讨

【摘要】鉴于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的复杂性、和内容的广泛性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供给不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计量方法、报告模式、以及信息内容选择等,目的是督促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增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数量,提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会计计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际社会强烈的呼吁企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现在一些跨国公司已经把社会责任提升到了公司战略层次,把它视为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我国2006年《公司法》企业明确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公司法》总则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社会责任原则引入到会计核算系统中,如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在确认固定资产时应当考虑资产弃置费用。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对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是我国中央企业正式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2006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但是,据(《2008年

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内容的选择

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不同,信息内容差别很大,如美国还没有公布内容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也没有法定的要求。已经公布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侧重于环境会计信息,包括:(1)企业有关环境的总体情况。(2)企业与环境有关的可能的支出和负债。(3)企业的环境成本与费用。(4)环境法规及遵守情况。而法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职工福利方面,直接的反映了法国社会中的社会福利主义倾向。

根据目前研究成果,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社会责任会计要素信息和社会责任绩效信息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可以量化的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权益、社会责任收益和社会责任成本要素信息,后者是指不能量化的社会责任会计要素信息。

从我国企业实际履行社会责任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来看,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简化为社会责任收益(或称社会责任贡献)和社会责任成本(或称社会责任损耗)比较具有可操作性。

责任会计论文:浅谈责任会计制度在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责任会计是一项将经济责任同会计方法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反馈的会计制度。文章首先概述了责任会计的有关理论,然后对公路施工企业的成本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责任会计在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责任会计;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

一、责任会计理论概述

(一)责任会计的概念

责任会计就是把企业各个实施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责任实体所承担的各项经济责任同会计方法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反馈的一种会计制度。责任会计的本质是以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和各环节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为对象,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目的,以反馈企业经济信息为手段,为搞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微观会计管理活动。

(二)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发展较快,小企业竞争逐步变成大企业竞争,于是资本家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以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和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管理工程师泰罗首先提出和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即所谓的“泰罗制”,到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少数会计学者提出了“供管理上用的会计”这个概念,1920年,美国会计学家麦金西在芝加哥主讲“管理会计”,1924年正式出版世界上第一部《管理会计》书籍。

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深刻的经济危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处于困难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运用泰罗理论己经不够了,于是企业在管理体制上逐步将成本控制责任、利润管理责任和资本利润率紧密结合起来,以明确划分责任中心和责任范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责任会计体系。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的经营和生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泰罗制管理理论在好多方面越来越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因为企业既要考虑微观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宏观经济的制约,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和行为科学便应运而生,把责任会计提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公路施工企业的成本分析

(一)成本构成分析

施工项目成本是指项目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式,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消耗的主、辅材料、构配件、周转材料的摊销费或租赁费,施工机械的台办费或租赁费,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奖金以及项目经理部为组织和管理施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施工项目成本不包括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入税金和计划利润,不包括不构成施工项目价值的一切非生产性支出。按成本管理的要求分类,成本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工程预算成本反映施工企业的平均生产水平,是确定工程造价的基础,是编制计划成本的依据和评价实际成本的依据;计划成本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根据计划期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预先计算的成本,是考虑降低成本措施后成本计划数,反映在计划期内应达到的水平。

(二)影响成本的因素分析

要做好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工作,必须对影响成本的诸因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一般而言,影响施工项目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人员技能,项目部人员的水平、工作效率、团队适应性、沟通能力等都会对施工项目的内外产生影响,其中技术水平是关键的因素。

2.施工方案,具体包括了施工方法、施工进度计划、材料机具需求计划、现场布置图、劳动力组织以及安全组织措施等。

3.机械设备状况,机械设备状况主要考虑其设备状况、功率以及设备能否在施工过程中正常运作。

4.材料供应,材料供应在工程施工中,由于材料供应不及时,就会造成工期拖延,也会因为个别专业材料供应不好,造成交叉作业的专业被迫停工等待,进而影响整个工期。

5.施工质量,质量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质量要求等级越高,必然会增大成本。

6.组织管理,项目部人员配置是否与项目的规模、进度等相互吻合,都会影响项目部的管理费用的变化,从而对项目成本有影响。

7.施工进度,在施工中,要充分考虑进度与成本的关系,使工程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顺利完成施工工期。

三、责任会计在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划分责任中心

构建合理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地划分责任中心,以分清各部门的责任,克服各责任中心之间权责划分不清的弊端,避免推责争权的现象,责任中心的设置应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和单位现有机构编制及内部管理层次、劳动组织来确定,根据公路施工工艺及特点,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其责任中心可划分为项目部责任中心、工程队责任中心和施工工段责任中心。工程项目部既是本级的责任中心,又是下一级施工队的汇总部门和管理部门,该中心实际是以项目经理为最高领导者、组织者和责任人项目管理班子协同进行管理,负责整项工程的施工;工程队责任中心实际上是工程队队长负责的中心,同样体现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其中心是责任,以责定权,以尽责定利;施工工段责任中心是在工程队领导下对其所负责工程段进行直接施工管理,可以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分为多个工段责任中心。

(二)责任成本的预算和分解

责任成本预算是保证工程工期、质量、安全的情况下,核定给项目部的成本限额,它既是各成本中心的努力目标和控制依据,又是考核责任中心业绩的依据。对工程预算价进行分解对工程预算价进行分解,主要是企业将构成工程总成本的各项成本要素根据市场经济及项目施工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开,为成本管理及控制、考核提供客观依据,是成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施工总成本的构成,可把它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为项目部责任成本即项目部无额定利润的工程成本,包括项目部本级开支和项目部所属施工队的各项直接费,另一部分为项目部上级机构成本包括上缴税金、间接费、以及财务费用,对分解开的这两部分费用,可分别由项目经理部和项目经理部的上级机构(企业)来掌握控制,项目经理部在责任成本限额内组织施工队实施项目施工,企业对项目部进行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指导项目部在成本限额内完成项目施工任务。

(三)责任控制与考核

公路施工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等特点,成本控制与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以及施工过程的材料、机械、人工的合理利用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责任指标下达后,要想在施工过程中较好地执行目标责任成本,不能光靠指标约束施工主体,还必须配以切实可靠的管理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对责任成本进行控制,这些措施应当是配合责任成本的完成而进行的。比如,项目部对大宗材料统一采购,以免采购权分散成本难以控制,在实施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采购部门根据月度、季度或年度的施工计划,对施工所需材料的质量、价格、规格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及时认真分析材料价格趋势,严格按照材料消耗定额和工程进度灵活安排,保质保量地完成采购任务。

责任会计论文:谈责任会计管理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摘要:随着新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结构的复杂,会计的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作为一门古老科学,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促使会计科学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和方法。本文拟结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就责任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责任会计 企业管理

1 当前在企业中实施责任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在企业中实施责任会计的必要性

从会计工作本身来看,推行责任会计体现了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具有管理职能,是从传统的记账报账型发展为经营管理型的重要标志,是会计工作发挥管理作用、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说有基础的企业要尽快推行责任会计,基础不完善的企业也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步伐,把企业经济核算纳入责任会计轨道。

1.2 在企业中实施责任会计的可行性

在我国企业推广责任会计不仅必要,而且也有可能。我国的责任会计是建立在厂内经济责任核算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企业就开始实现“两级核算、三级管理”,实行内部计划价格。60年代初,在企业推行经济技术指标层层分解,资金成本分解归口管理。70年代处,推行内部结算。80年代处,推行厂内经济责任制、厂内银行等。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和西方管理会计的引进,中国责任会计理论和方法得到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涌现出了以邯郸钢铁总厂创造的“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为代表的一些责任会计新形式,有的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雏形。这些都为我们在企业推广责任会计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建立责任会计的程序

2.1 划分责任中心,确定责任范围

责任中心是为了贯彻经济责任制而建立的,是责任会计的基础环节。对责任中心的正确划分标志着企业能否有效实行责任会计。不同类型的企业应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所能控制的范围和承担的不同责任以及管理的需要建立不同的责任中心,。一般来说,企业通常将它所能控制的区域和责任范围划分为三大责任中心,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成本中心只对可控成本负责;利润中心既要对成本负责,又要对收入和利润负责;而投资中心既要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又要对投入资金的运营效果负责。

2.2 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责任目标

责任单位建立后,就要编制责任预算,确定各责任中心的责任目标,实行目标成本管理,进行责任成本包干核算,工资奖金与责任指标挂钩。各责任中心在确定责任指标时要切合实际,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出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的责任指标。

2.3 编制业绩报告,进行业绩考核

责任预算和责任目标确定后应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根据日常的记录来编制业绩报告,用实际完成的责任指标值与计划责任指标值进行比较,据此对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进行评价,同时肯定各责任中心的业绩,研讨各责任中心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制定措施。另外,在每个会计期末还应该核算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为下一会计期间制定责任指标提供依据。

3 责任会计在企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存在问题

3.1.1 照抄西方的责任中心设置方法。我国企业在划分责任单位过程中,往往效仿西方责任会计的模式,把企业内部各组织单位划分为三个责任中心,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作为责任会计主体。

3.1.2 责任指标的制定不够公平合理。不同责任单位的性质不同,相互间业绩比较缺乏统一的尺度,同样的指标完成率并不意味着为企业做出了同样的贡献,难以使各部门感到公平合理,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

3.1.3 内部转移价格可靠性不强。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责任中心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一个不合理或者难以发现的内部转移价格不但不能节约交易费用,反而增加了责任中心之间交易的难度或制约了他们的积极性。

3.1.4 考评体系不够健全。责任会计的可控性原则难以落实,如目前相当多的企业严重超员,隐性失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机器设备开工不足,生产达不到设计的能力。

3.1.5 责权利未能有效结合,激励机制不能发挥作用。责任会计的生命在于责权利的有机统一,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责权利中的权力落实不充分,这一点在国有企业中尤为明显。

3.2 解决对策

3.2.1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划分责任单位。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企业提高盈利水平的途径也呈多元化局面。因此企业要在鼓励降低成本的同时建立起能有效激励内部单位扩大销售,多创利润,提高投资效率,降低投资风险的机制。这就要求企业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企业规模,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和内部单位的职能属性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利润中心,投资中心,赋予它们与其经济责任相当的决策权,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盈利能力、投资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划分责任中心的目的之一是避免搭便车,每个责任中心都有明确规定的权利和责任,就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了车间之间、班组之间、甚至个人之间互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倾向。所以划分责任中心时应尽可能地把互相依赖互相牵制的车间、班组等划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确有存在于一个企业的必要,如果某个责任中心与其他责任中心之间可以进行纯市场化的交易,并且这样更节约交易成本,那么分拆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许多著名的企业都有将内部某个分厂、分公司分拆出去的记录,而且事实证明是非常成功的。

3.2.2 建立经济责任制,使责权利落到实处。第一,制定责任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根据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市场、资金筹措等情况,制定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责任目标应围绕着总目标来制定,对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第二,统筹安排,分解职权。在责任单位的责任已定的情况下,还应根据以责定权的原则,赋予各责任单位相应的权力。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责任单位,究竟要放哪些权,放到什么程度,需要根据科学合理的原则周密考虑。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考虑人员素质的高低,二是掌握好放权的力度,做到放而不乱,活而有序;三是责权对等原则。第三,明确责任,签订合同。各责任单位应明确责任人,责任人对责任单位的责权利负全责。

3.2.3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合理确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原则有二:一是凡成本中心之间提供产品或劳务,以及有关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转账,一般按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二是凡企业内部产品或劳务的转移以及责任成本转账涉及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则尽可能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内部价格的基础,而市场价格是指根据产品和市场的供求关系的供应价格作为计价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企业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市场价格可以及时取得,并且能客观公正地反应责任中心产品或劳务的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因而可以促使责任中心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以获得更多利润,另外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也能使责任中心更加贴进市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反映的灵敏度。

3.2.4 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评价与考核责任中心的业绩是责任会计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责任会计实施奖励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在进行绩效考评时必须考虑到其科学性、合理性、综合性。对于不同的考核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成本中心,主要考核成本或费用,生产制造部门可采用标准成本,非制造部门可使用费用预算作为考核标准;对于利润中心,主要考核收入和支出的差额,通常用企业预算来确定利润中心的标准;对于投资中心,主要考核其投资效果,如投资收益率等。

具体来说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要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对责任中心不能仅以短期内的经营成果作为判断其优劣的标准,还要看它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②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片面强调一种,往往会产生不良效果。例如对投资中心进行考核时,只以利润作为标准就无法了解投资效率如何;只以投资效率为标准又往往会使投资中心拒绝那些会降低它的投资利润率而实际上对企业有利的投资项目。

③价值指标与非价值指标相结合。能用货币表现的绩效固然重要,但是对不能或很难用货币表示的绩效也要加以考核,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合理。

④可控性原则。即进行考核时要把责任中心无法控制的因素排除在考核指标之外,责任中心只对可控制部分承担责任。

3.2.5 以行为科学为基础,完善激励机制。责任会计管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能否激励他们为完成企业整体目标而努力。责任会计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激励做保障,即使计划再周详,核算再精确,控制再严密,考核再严格,也只能事倍功半,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应把激励作为责任会计最基本的职能,责任会计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激励职能能否得以实现。责任会计应以行为科学为基础,充分考虑责任人的行为,根据责任人的行为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完善激励机制。如通过工资分配,使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工作业绩与经济效益挂钩。相对于月薪制而言,对责任中心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更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利益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年薪制最大的特点就是责任中心管理者的利益与下属职工分离,而与责任轻重、风险大小、经营成果挂钩,以责任中心一个生产经营周期(通常为一年)为单位进行考核确定其收入水平。责任中心管理者的收入包括“基薪”和“浮动收入”两部分。其中基薪反映市场上管理者的一般收入水平,而浮动收入则与责任中心的责任风险、经营成果挂钩确定。年薪制能够使责权利更加紧密地结合,有利于形成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在激励与补偿方面,国外企业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方面。如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餐饮服务企业——麦当劳曾尝试过一种较为有效的激励方案:连锁店经理每年的报酬包括基本薪金和季度奖金。地区经理每月对连锁店经理从六个方面进行评分,这六个方面是:质量、服务、整洁、培训、销售收入和利润。对于每个方面,不满意为0分,满意是1分,优秀是2分。总分是12分的经理,可以基本薪金的40%作为奖金,11分的经理奖金为35%,以此类推。年底对本年的两个半年总分加以平均,总分为12分的经理薪金涨12%,11分的经理薪金涨11%,以次类推。几乎所有较为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也是有才能的人员愿意留下来的主要原因。我们很少听到外资企业人才大量涌进国内企业,这是很值得让人深思的。

责任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管理不能没有责任会计。有效施行责任会计,必须有效到责任会计的每个方面,不应只强调其中的一方面,责任会计的各个方面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有机组成部分,希望我们的各种组织机构都能更新观念并仔细规划责任会计的各个环节,重视责任会计,让责任会计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

责任会计的激励职能已在西方国家作为内部管理制度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在我国少数企业也已初见成效。所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洋为中用”、“外为我用”,将作为企业的一种内部管理制度而加以确定和实施,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会计论文:浅谈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摘要:在对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试图把1种新型的管理方法——作业管理引入其中,实现对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同时对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责任会计;作业;作业管理

传统责任会计制度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企业所处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该项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此,企业应积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责任会计制度进行改进,使该项制度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本文在分析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特点及其不足的基础上,就作业管理对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谈1点看法。

1、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是指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的责任会计制度。这种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以下特点:1是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稳定,市场竞争不激烈,产品生命周期较长。2是企业生产1般追求规模经济,生产改进分阶段进行,并且允许生产存在1定程度的缺陷。3是企业1般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订价方法,对顾客偏好的关注甚少。4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按职能权限划分,具有层次性、等级性。

与上述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有以下特征:1是按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划分责任中心。我国的1般做法是分级归口管理,即横向按设计、计划、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划分责任中心,纵向按分厂、车间、班组和个人划分责任中心,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2是主要采用价值指标作为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如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等。这些指标在1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并且经过努力可以达到。3是通过对各责任中心可控指标的实际值和预算值的比较考核业绩,计算并区分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作为奖惩的依据。4是把责任分解到各个责任中心,每个责任中心再分解落实到个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2、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和传统责任会计存在的缺陷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生产经营环境在发生变化。在当今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下,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1是企业必须正视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提高灵活反应能力,改变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生产出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的高质量产品。2是企业需要采取满足顾客需要的营销策略。企业要不断创新,不能再以成本为基础计价,而需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订价模式,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3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传统的按职能设置部门,向强调顾客、销售渠道和产品的组织形式转变。

面对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传统责任会计那种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以较单1且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做法,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首先,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不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生存。这样,在1定时期内,如果以稳定的标准考核企业业绩,显然不能促使企业各部门向更高水平发展。再次,顾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对产品质量、产品交货期、产品售后服务的要求等,以单1指标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显然不够。

面对种种挑战,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满足环境所需,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此,企业管理思想应进行重大变革,以形成新的企业观,使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新的企业观是把企业看作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进行的“1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样1个企业就形成1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作业链,亦即价值链。作业的推移,同时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从顾客那里收回转移给他们的价值,形成企业的收入。收入补偿完各有关作业所消耗的资源价值之和后的余额,形成企业的利润。在这种观念下,企业把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便于索本求源,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同时努力提高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在满足顾客所需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利润,这样就形成了作业管理。企业将其责任会计制度建立于企业管理基础之上,就形成了新型的责任会计制度。

3、作业管理对传统责任会计的改进

当企业实行作业管理之后,其责任会计制度便相应实现了多方面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其1,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跨跃厂组织机构界限,克服了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也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在现代生产经营环境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而改进和创新的基本单位是由相互联系的作业组成的。组成过程的作业是联系投入与产出的桥梁,资源通过作业形成产出的价值。因此,以相互联系同质的作业组成的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便于责任的划分和业绩的考核。

其2,以动态的业绩考核指标代替传统相对稳定的业绩考核指标。业绩考核指标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且以过程为导向,与过程的效率和产出相关。另外,为了激励企业不断增加顾客的价值,该指标可能是1种理想的、现实情况下尚达不到的目标。 其3,以多样化的指标补充传统较为单1的价值指标。虽然成本仍是1个重要考核因素,但在现代经营环境下,时间、质量、效率等同样对顾客有价值,所以不仅像成本1类的价值指标,而且更多的非价值指标,如交货期、生产周期、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等同样成为考核业绩必不可少的因素。

其4,以更复杂的奖励制度激励职工提高效率。虽然引入作业管理后,奖励方式和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相差不大,但在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下,奖励制度比过去更为复杂。由于强调过程改进,而过程的改进是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以群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比以个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更为合适。

4、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责任会计控制要素来分析。制定责任会计控制要素的核心是划分责任中心,建立业绩考核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和奖励。对于控制要素的前两项,笔者认为,作业管理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分析作业,寻找成本动因,划分责任中心(作业中心),进而建立考核指标。在后两项的应用主要是出具评价报告。

其1,分析作业。分析作业是作业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对1企业所进行的作业辨认、描述和评价的过程。该过程需分析企业进行了多少作业,有多少人参与了该项作业,作业耗费了多少时间和资源,并评价作业对企业的价值,分辨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分析作业首先要确认作业。因为只有确认了作业,才能据此寻找成本动因,划分作业中心进行业绩考核。笔者认为,确认作业应遵循“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的原则,即先粗线地描述出企业大体的作业情况,然后再分层次、分步骤地细分。这里要把握作业细分度,不可过粗,也不可过细。过粗不能提供管理所需信息,过细则工作量太大,导致管理成本过高,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现以1制造企业为例,说明作业的确认。首先,把该企业的工作分为5大类过程(若干作业的集合体),即厂部维持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产品设计过程、生产过程和顾客维持过程。其次,把各过程分别细分为若干个子过程。厂部维持过程可细分为人事管理、会计记录、财务计划以及法律咨询等子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可细分为研究开发、广告促销、方案论证、订单处理和人员培训等子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可细分为设计研究、产品计划、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调试等子过程。生产过程可细分为预测、采购、生产、安装、维护等子过程。顾客维持过程可细分为包装、销售、顾客培训、技术指导及维修服务等子过程。再次,在各子过程基础上,再细分为若干更低层次的子过程。如生产过程中的采购子过程可再细分为购买材料、存储材料和质量检验等更细的子过程。最后,把更低层次的子过程细分为若干作业。如上述存储材料这1低层次的子过程可细分为收料、运料到仓库、存料、发料等作业。

其2,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管理作业必须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业成本的发生,以便有针对性地减少不增值作业,合理安排作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样,寻找到作业成本动因,有助于企业合理确定作业考核指标,更好地明确责任归属。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时应注意,对于1项作业成本而言,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应在其中找到1个最主要的原因作为该项作业成本的原因。例如,设备调试费的发生原因可能与产品的批量大小、设备的新旧程度、调试的次数有关系,但调试费用的大小则主要由调试次数的多少来决定,所以应选调试次数作为调试费这1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

在分析了作业和作业成本动因之后,企业就可以跨组织机构界限,把从事同质作业的部门和人员组成1作业中心,根据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设置考核指标。

其3,进行业绩评价,出具评价报告。传统责任会计主要通过比较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来评价业绩。当把作业管理引入责任会计制度后,责任会计便不仅仅如此评价业绩了。1是增加了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周期、交货期等,用以评价相关作业的执行结果。2是要注意分清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通过实际成本与增值成本的比较以及前后期非增值成本的对比,为企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

责任会计论文: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行为科学 责任会计 激励机制 团队建设 考核和评价

论文摘要:责任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创新,与行为科学理论紧密结合。企业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团队建设以及综合考核与评价实现企业效能的最大化。

一、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是“运用自认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包括低级动物)的行为的一门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梅约创立的。如今行为科学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它着重论述如何在企业管理中有效地进行“激励”与“领导”,这种在企业管理中的行为科学成为组织行为学,它是行为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责任会计制度

而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责任会计制度是指以责、权、利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责任中心为对象,对其所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核算以及业绩考核与评价的一种会计制度。适当的责任会计划分,能够清楚地界定每个责任会计主体的权责角色,再加上恰当的协调和控制,就能够提高主体成员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改善组织的整体表现。相反,如果企业责任会计管理之间相互脱节,那么就会产生延误决策、引发冲突、行政管理成本高涨和士气低落等问题。

三、责任会计中的行为科学

1.团队建设。对企业而言,其管理层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及承诺度,如何激励员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如何使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及绩效对整个企业产生正面的影响从而提升整个部门和企业的效能。另外,当今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员工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他们所拥有的劳动力上,还在于他们能够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观点。

行为科学理论中的“人本”观点认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人,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与企业管理的效应成正比,对人的管理和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责任会计制度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划分责任单位,确定责任目标,实行目标管理,践行团队建设,以实现企业效能的最大化。

团队建设作为行为科学理论在责任会计中的一大应用,有其突出的优点:观念相似、利益相关的人员组成责任群体,能够实现成员间的互补与密切协作,整合个体资源形成群体优势,是有效实现企业目标的基础。通过团队建设,每个责任群体部门都可以深入发展自己的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这样群体在专业技术和职能方面有很强的革新性。团队建设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此外,责任群体的团队建设允许每个单位拥有自己的激励和控制体系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并加强每个单元的优势。

然而,在我国的组织情境中,对于行为科学团队建设方面的应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一方面,企业员工经常担心就工作问题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影响责任群体的和谐和挑战领导的权威,不仅无法影响到管理层的决策,还可能会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这种担心正是责任会计制度发展不完善的结果。另一方面,我国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大中型企业虽然积极学习国外的企业管理理论,却只重于形式上的模仿,没有触及整个企业模式的核心,导致责任会计制度的发展不能为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绩效。

2.激励机制。行为科学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归根结底是要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是满足人的动机。动机的产生引发于两个因素:一是内部因素,即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即刺激,包括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行为科学认为,要使人们产生某种积极行为,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激发起人们的某种动机,动机激发起来了,行为就自然产生。而行为产生后,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目标。通过动机对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合理引导与调解,就可以激发和保持人的积极性 ,使人们的工作情绪、精神状态保持在为实现其目标所必需的高效率水平上。这在责任会计管理制度中的具体表现为激励机制。

行为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责任会计制度与传统的管理制度相比,能够提供更加有作用的激励工具:新的薪酬体系针对的是责任中心群体而非个人,同时新的薪酬体系的计量基础不是职位而是责任群体对企业的贡献,它的核心也不是定期升职和自动浮动工资,而是对任务的兴趣、获得的成功和辉煌;新的保障体系也并不单纯为了保障就业(只为你提供有保障的工作而不管工作本身是什么),还要保障员工的就业能力——这种能力能增加就业者在内部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新的忠诚也不是要忠于老板或是忠于公司,而是要忠于要实现的目标,为目标寻找机会、推进任务、赢得声誉。

目前被我国企业广泛采用,并且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责任群体的薪酬与经济效益挂钩取代传统的月薪制,是责、权、利更加紧密地结合,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利益激励机制,调动责任群体中各个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留住有才能敢于创新的人。

3.考核与评价。对于实行责任会计制度的企业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价时,除了要对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剩余收益等价值指标进行考核,各责任中心还应在报告中用文字说明对人的管理概况。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为企业最高管理部门对责任中心业绩的考评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而且也为最高管理部门提供了可以改进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价值的信息。通常,企业可以借鉴以下考核步骤(责任中心的任务应主要围绕着流程而非职能,把顾客需求作为绩效目标;减少流程中的子过程以使责任中心扁平化,最好平行组织责任群体,每个群体尽量控制可能多的步骤,这比有很多责任群体但每个责任群体管理很少步骤要好得多;高级领导负责管理流程的绩效;把绩效目标与评估所有活动对顾客满意度的作用联系起来;组织任务和设计的重点是责任群体而不是个人,单独的个人行为没有能力去持续改进工作流程;尽可能把责任性和非责任性的活动相合并,让责任群体自觉承担雇佣、评价和计划的责任;强调每个员工都应该发展各种能力;对个人技能的发展和责任群体精神进行奖励,而不是对个人单独的表现进行奖励),如果责任主体能够高度吻合以下标准,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行为科学理论已经深入渗透到企业中,并将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责任会计论文: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初探

[摘要]在对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试图把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作业管理引入其中,实现对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同时对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责任会计;作业;作业管理

传统责任会计制度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企业所处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该项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此,企业应积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责任会计制度进行改进,使该项制度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本文在分析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特点及其不足的基础上,就作业管理对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谈一点看法。

一、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是指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的责任会计制度。这种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稳定,市场竞争不激烈,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二是企业生产一般追求规模经济,生产改进分阶段进行,并且允许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三是企业一般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订价方法,对顾客偏好的关注甚少。四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按职能权限划分,具有层次性、等级性。

与上述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有以下特征:一是按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划分责任中心。我国的一般做法是分级归口管理,即横向按设计、计划、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划分责任中心,纵向按分厂、车间、班组和个人划分责任中心,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二是主要采用价值指标作为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如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等。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并且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三是通过对各责任中心可控指标的实际值和预算值的比较考核业绩,计算并区分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作为奖惩的依据。四是把责任分解到各个责任中心,每个责任中心再分解落实到个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和传统责任会计存在的缺陷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生产经营环境在发生变化。在当今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下,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企业必须正视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提高灵活反应能力,改变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生产出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的高质量产品。二是企业需要采取满足顾客需要的营销策略。企业要不断创新,不能再以成本为基础计价,而需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订价模式,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传统的按职能设置部门,向强调顾客、销售渠道和产品的组织形式转变。

面对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传统责任会计那种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以较单一且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做法,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首先,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不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生存。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以稳定的标准考核企业业绩,显然不能促使企业各部门向更高水平发展。再次,顾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对产品质量、产品交货期、产品售后服务的要求等,以单一指标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显然不够。

面对种种挑战,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满足环境所需,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此,企业管理思想应进行重大变革,以形成新的企业观,使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新的企业观是把企业看作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样一个企业就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作业链,亦即价值链。作业的推移,同时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从顾客那里收回转移给他们的价值,形成企业的收入。收入补偿完各有关作业所消耗的资源价值之和后的余额,形成企业的利润。在这种观念下,企业把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便于索本求源,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同时努力提高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在满足顾客所需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利润,这样就形成了作业管理。企业将其责任会计制度建立于企业管理基础之上,就形成了新型的责任会计制度。

三、作业管理对传统责任会计的改进

当企业实行作业管理之后,其责任会计制度便相应实现了多方面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其一,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跨跃厂组织机构界限,克服了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也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在现代生产经营环境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而改进和创新的基本单位是由相互联系的作业组成的。组成过程的作业是联系投入与产出的桥梁,资源通过作业形成产出的价值。因此,以相互联系同质的作业组成的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便于责任的划分和业绩的考核。

其二,以动态的业绩考核指标代替传统相对稳定的业绩考核指标。业绩考核指标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且以过程为导向,与过程的效率和产出相关。另外,为了激励企业不断增加顾客的价值,该指标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现实情况下尚达不到的目标。

其三,以多样化的指标补充传统较为单一的价值指标。虽然成本仍是一个重要考核因素,但在现代经营环境下,时间、质量、效率等同样对顾客有价值,所以不仅像成本一类的价值指标,而且更多的非价值指标,如交货期、生产周期、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等同样成为考核业绩必不可少的因素。

其四,以更复杂的奖励制度激励职工提高效率。虽然引入作业管理后,奖励方式和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相差不大,但在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下,奖励制度比过去更为复杂。由于强调过程改进,而过程的改进是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以群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比以个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更为合适。

四、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责任会计控制要素来分析。制定责任会计控制要素的核心是划分责任中心,建立业绩考核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和奖励。对于控制要素的前两项,笔者认为,作业管理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分析作业,寻找成本动因,划分责任中心(作业中心),进而建立考核指标。在后两项的应用主要是出具评价报告。

其一,分析作业。分析作业是作业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对一企业所进行的作业辨认、描述和评价的过程。该过程需分析企业进行了多少作业,有多少人参与了该项作业,作业耗费了多少时间和资源,并评价作业对企业的价值,分辨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分析作业首先要确认作业。因为只有确认了作业,才能据此寻找成本动因,划分作业中心进行业绩考核。笔者认为,确认作业应遵循“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的原则,即先粗线地描述出企业大体的作业情况,然后再分层次、分步骤地细分。这里要把握作业细分度,不可过粗,也不可过细。过粗不能提供管理所需信息,过细则工作量太大,导致管理成本过高,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现以一制造企业为例,说明作业的确认。首先,把该企业的工作分为5大类过程(若干作业的集合体),即厂部维持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产品设计过程、生产过程和顾客维持过程。其次,把各过程分别细分为若干个子过程。厂部维持过程可细分为人事管理、会计记录、财务计划以及法律咨询等子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可细分为研究开发、广告促销、方案论证、订单处理和人员培训等子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可细分为设计研究、产品计划、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调试等子过程。生产过程可细分为预测、采购、生产、安装、维护等子过程。顾客维持过程可细分为包装、销售、顾客培训、技术指导及维修服务等子过程。再次,在各子过程基础上,再细分为若干更低层次的子过程。如生产过程中的采购子过程可再细分为购买材料、存储材料和质量检验等更细的子过程。最后,把更低层次的子过程细分为若干作业。如上述存储材料这一低层次的子过程可细分为收料、运料到仓库、存料、发料等作业。

其二,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管理作业必须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业成本的发生,以便有针对性地减少不增值作业,合理安排作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样,寻找到作业成本动因,有助于企业合理确定作业考核指标,更好地明确责任归属。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时应注意,对于一项作业成本而言,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应在其中找到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作为该项作业成本的原因。例如,设备调试费的发生原因可能与产品的批量大小、设备的新旧程度、调试的次数有关系,但调试费用的大小则主要由调试次数的多少来决定,所以应选调试次数作为调试费这一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

在分析了作业和作业成本动因之后,企业就可以跨组织机构界限,把从事同质作业的部门和人员组成一作业中心,根据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设置考核指标。

其三,进行业绩评价,出具评价报告。传统责任会计主要通过比较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来评价业绩。当把作业管理引入责任会计制度后,责任会计便不仅仅如此评价业绩了。一是增加了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周期、交货期等,用以评价相关作业的执行结果。二是要注意分清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通过实际成本与增值成本的比较以及前后期非增值成本的对比,为企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

责任会计论文:论责任会计的激励职能及其实现

一、责任会计的基本职能-激励

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内部划分的责任中心为会计主体,确定其在经济活动中应负的经济责任,并同记录、考核、评价其业绩的会计工作相结合而形成的会计制度。它适应了企业内部分权管理的需要,将企业经营管理上的责任同会计的职能方法结合起来,成为企业内部实施会计管理的基本形式。

关于责任会计的职能,目前理论界的归纳有多种,如计划、控制、反映、考核、调节等等,但是对责任会计的激励职能则很少提及,通常都把激励作为责任会计实施中应贯彻的原则。实际上,责任会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责任会计将现代行为科学引入到会计管理中来,按照行为科学确立的原理和方法来实施会计管理,引导和激励员工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争取实现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责任会计无论是其机构设置、组织划分还是操作方法无不遵循着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履行着激励的职能。责任会计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内在激励。根据现代行为科学的观念,工作本身的兴趣、价值、挑战性和工作者的责任感及成就感是更直接的激励,可以激发人们内在的积极性,因而称之为内在激励,运用内在激励能得到更强的动力。责任会计根据责权范围的不同,将企业内部各级单位划分为不同性质的责任中心。一方面,通过划清责任来避免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给他们造成压力感、责任感,促使其尽职尽责;另一方面,通过决策授权给责任中心的管理人员创造发挥其才干的机会,使其工作本身产生挑战性、趣味性,因而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即使他们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又能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出贡献。

(二)目标激励。目标的设置可以引发人们行为的动机并规定行为的指向。一般来说,目标的激励作用主要受目标的难度、目标的明确性、人们对目标的接受程度等几个因素的影响。责任会计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来实施目标激励。首先,责任会计根据企业的整体目标来为各责任中心分别编制责任预算。责任预算规定了责任中心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成为激励他们的有形的可测量的成功标准。其次,责任会计通过各责任中心自己参与编预算,能够使责任预算难度适中、切实可行。同时这样也可以激发广大职工参与经营管理的热情。最后,企业根据预算的完成情况对责任中心人员进行奖励,有利于企业目标与个体目标相融合,增强员工对责任目标的接受程度。

(三)过程激励。过程激励是相对事后激励而言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是进行过程激励的主要手段,而这正是责任会计的特长所在。企业管理当局通过责任会计核算和定期提交的责任报告可以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因而能使责任中心感受到监督的压力,同时也能对责任中心的良好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另一方面,责任中心通过责任会计核算也能随时了解到自己的经营状况以及取得的成果,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完成感,从而促使他们寻找差距,再接再励。

(四)绩效考评。绩效考评是对组织的劳动成果的总结与评价,它也是责任会计评定组织效能和进行激励的重要手段。责任会计能核算出每个责任中心的经营成果,并可利用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对此进行分析与评价。首先,责任会计在进行绩效考评时,遵循可控性原则,即考核只限于责任中心所能控制的活动和因素。因此只要责任中心员工努力工作,就能达到上级所要求的目标。这样可有效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其次,绩效考评可以产生比较效应,能激发责任中心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各责任中心相互竞争,相互赶超。最后,绩效考评也为企业的事后奖励提供公平客观的依据,从而使责权利更紧密的结合,起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五)群体报酬激励。这里所谓的群体是指一些人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而组成的群体。群体报酬激励就是根据群体的工作成果以及对企业的贡献来对他们进行奖励。责任会计对责任中心的事后的奖励正是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责任会计在对责任中心进行绩效考评后,根据其预算完成情况和经营成果的好坏来确定其成员应得的报酬,责任中心员工的切身利益与责任中心经营好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做可以激发起职工的群体协作精神,提高群体行为,增强职工和管理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同时也能对群体中行为较差者产生压力,促使其改正。

综上所述,责任会计把激励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成为企业激励由事后向事前、事中过渡的桥梁,它的运用,不仅使企业激励手段更加多样化,而且使激励的广度、深度都有大幅度提高。

责任会计是一种企业内部管理形式。企业实施责任会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它来促使责任中心尽最大努力完成各自的任务,从而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责任会计管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为完成企业整体目标而努力。责任会计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激励作保障,即使计划再周详,核算再精确,控制再严密,考核再严格,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据此,笔者认为,应把激励作为责任会计的最基本的职能;责任会计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激励职能否得以实现。

二、责任会计激励职能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实现

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效制度,责任会计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它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无疑对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运用责任会计的一些做法来看,却存在着诸多阻碍责任会计激励职能实现的因素,从而制约了责任会计作用的发挥,不利于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充分发挥责任会计的激励职能,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由传统的集权管理模式向现代分权管理模式转换。有责必有权,权责必相符,是实施责任会计的基本前提。适当的分权,有利于责任的明确。没有权利作保障的责任会严重挫伤责任中心的积极性,妨碍他们发挥作用。由于体制原因,我国企业一直沿用集权管理模式,这无疑无法满足责任会计分权管理的需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分权管理模式有着集权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决策权的划分,能使企业最高层管理人员将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企业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同时使处于基层的责任中心管理者在其授权范围内能对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作出及时决策。再者通过决策授权,能充分发挥中心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群策群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在我国大中型企业中推行分权管理是大势所趋,这也将为责任会计激励职能的实现和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合理划分责任中心。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我国企业主要按国家的计划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机制的僵化,价格体系的单一,决定了企业提高利润水平的根本途径是降低成本和费用。在这种条件下,我国责任会计工作主要是围绕成本和费用水平的降低来展开的。企业从上到下层层建立成本中心,落实成本责任,实行目标成本管理,而对于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建立不太重视,即使建立了也由于经营权限过小以及经济环境的限制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企业提高盈利水平的途径也呈多元化局面。因此企业要在鼓励降低成本的同时,建立起能有效激励内部单位扩大销售,多创利润,提高投资效率,降低投资风险的机制。这就要求企业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企业规模、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和内部单位的职能属性,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利润中心、投资中心,赋予它们与其经营责任相当的管理决策权,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盈利能力、投资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另外,我国企业在运用责任会计时往往存在责任中心之间责任划分不清,可控性原则难以落实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对责任中心划分过细上。我国企业划分的责任中心可以是车间、科室、班组、个人。最低层次的责任单位划分很小,经济责任和经济权限也很小,因而导致成本与收入的可控与不可控难以区分,往往发生谁也不负责任的现象,引起经济纠纷。这样不利于责任会计激励职能的实现。因此企业不应过多划分责任中心,对已划分的责任中心应赋予较大的经济责任和经济权限。

第三,建立以市场价格为主的内部转移价格。内部转移价格是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中间产品时计价结算的依据,也是责任会计核算的基础。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责任中心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不合理的转让价格将会使责任会计无法反映责任中心的实际绩效,造成责任中心之间分配不均,反而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我国企业实施责任会计时往往采用企业总部制定的内部计划价格作为内部转让价格,与外部市场价格相差很大,因而不能如实反映责任中心的经营成果,同时也无法反映出责任中心的实际支出水平,使该承担的费用没有承担。这样不利于责任中心积极性的发挥,不能诱导他们从挖掘内部潜力去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来多创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企业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市场价格可以及时取得,并且能客观公允地反映责任中心产品或劳务的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因而可以促使责任中心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以获取更多利润,另外,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也能使责任中心更加贴近市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

第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评价与考核责任中心的工作成绩,是责任会计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责任会计实施激励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产值、利税、利润等单一化指标对企业进行考核,使得企业在对责任中心考核时采用的指标也往往单一化、片面化,产生的激励作用不大,甚至误导责任中心片面的完成指标,而置企业整体利益于不顾。因此企业在进行绩效考评时,必须考虑到其科学性、合理性、综合性。具体来说,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要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对责任中心不能仅仅以其短期内的经营成果作为判断其优劣的标准,还要看它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2.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考核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片面强调其中一种,往往会产生不良效果。例如对投资中心进行考核时,只以利润作为标准,就无法了解其投资效率如何;只以投资利润率作为标准时,又往往会使投资中心拒绝那些会降低它的投资利润率而实际上对企业有利的投资项目。3.价值指标与非价值指标考核相结合。能用货币表示的绩效固然重要,但是对不能或很难用货币表示的绩效也要加以考核,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全面。4.可控性原则。即企业进行考核时要把责任中心无法控制的因素排除在考核指标之外,责任中心只对其可控制部分承担责任。

第五,对责任中心的管理者实行“年薪制”的奖酬制度。我国企业在实行责任会计时,对责任中心的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一直沿袭的是“月薪制”,而且同企业职工执行的是同一套工资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责任中心被推向了市场竞争的第一线。责任中心的管理人员拥有较大的权利,也承担着较大的责任和风险。月薪制将管理者与职工的利益混在一起,无法适应管理者的工作特点,不能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笔者认为,对责任中心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更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利益激励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年薪制最大的特点就是责任中心管理者的利益与属下职工分离,而与责任轻重、风险大小、经营成果挂钩,以责任中心一个生产经营周期(通常为一年)为单位进行考核确定其收入水平。责任中心管理者的收入包括“基薪”和“浮动收入”两部分。其中“基薪”反映市场上管理者的一般收入水平,而“浮动收入”则与责任中心的责任、风险、经营成果挂钩确定。年薪制能够使责权利更加紧密的结合,有利于形成管理者的激励机制。

责任会计论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阶段性设计

作者:李遮伟 王玉红 赖雪梅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不规范、不完整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短期与长期发展模式。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 信息披露模式

一、目前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1.披露内容不全面,避重就轻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都只集中在正面影响的问题上,例如职工权益、政府税收等方面,而对于其给社会带来的重大负面影响则很少提及。

2.披露方式以文字说明为主,货币计量较少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大多采取的是文字叙述的方式,几乎很少有企业利用以货币计量为主的财务数据进行披露,尤其是在生态资源保护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3.披露科目和报告依附传统财务报告,未单独列示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将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和传统财务会计问题融合一起,都放在传统的会计科目下进行归集,几乎没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当然,也仅有极少数的国有大型企业就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编制了独立报告并进行披露。

二、国际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介绍

1.文字叙述披露模式

这种模式以文字叙述方式披露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多为报表附注的形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披露方法相对简单,提供的信息比较直观,易于理解;缺点是不能提供相互可比的定量信息,不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不同企业进行比较。所以,这种模式一般多在信息披露的初期被使用,随着信息披露模式的逐渐完善,多被用来作为信息披露的辅助形式使用。

2.依附传统报告的披露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添加部分反映社会责任的新会计科目,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披露。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理解、便于操作;缺点是披露内容有限,大量利益相关者需要的信息难以体现在有限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之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容易受到影响。所以,这种模式随着信息披露模式的逐渐完善,也慢慢变成过渡模式或者最终被淘汰。

3.编制独立报表的披露模式

这种模式是要建立独立的社会责任报表来反映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是目前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设置了专门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对企业的社会经济事项进行确认与计量,并且编制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表,能够提供详细的会计数据,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种模式的缺点是不适用于刚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国家使用,因为编制这种独立报表需要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政策的支持,因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阶段性设计

我国企业在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模式,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企业的特点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即可以采取由粗到细,由简单模式到高级模式,由文字叙述到独立报表列示的逐步过渡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划分两个阶段,即现阶段(10年左右时间)和长期发展阶段。

1.现阶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模式

我国企业大部分规模小、实力弱、经营观念陈旧,面临的首要问题仍是生存和发展,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不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有限,对已承担的有限的社会责任,将其信息对外公布也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现阶段,对于我国企业应采用在现有报告中增设反映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地增加定量信息。具体操作时注意以下两点:

(1)现阶段,企业不需要设置单独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和披露,只需要在传统的会计科目下,列示涉及到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即可。从成本费用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也不会给企业带来太大的负担,所以容易实现。对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又可以便捷而快速地取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方便其决策。

(2)对于披露模式,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并尽可能采用定量方式进行披露。对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可以确认和进行数据计量,则应优先采用定量指标进行反映,对于确实无法进行定量反映的,也可以用文字叙述的方法进行披露。这样做主要是基于如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不论是企业的会计工作者还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善于从会计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定量的会计信息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责任会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社会责任项目是无法进行会计计量的,但是这些信息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仍应考虑文字叙述型的披露方法。

2.长期阶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模式

社会责任中的许多内容是不能用传统的会计方法加以反映的,或者以传统方法反映并不能达到应有目标。究其原因是,传统会计报表中的项目是用货币计量的,而社会责任会计报表有的用货币计量,有的用非货币计量。如果将社会责任信息并入传统会计报表,虽然能节省成本,少花精力,但因某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采用非货币计量,从而会影响传统会计恒等式的平衡关系。因此,从长期发展家督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建立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1)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可以不拘于某种形式,它既包括财务信息、又包括非财务信息,可以采取多种表述形式,如文字叙述、表格、图形等等。该报告应以传统的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即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和社会现金流量表,并在必要时附加辅助报表和以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形式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标分析体系。

(2)企业在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应包括企业对生态环境及资源方面、社会福利方面、企业人力资源方面以及消费者责任方面的全部责任会计信息。当然,除了报表以外,还可以采用各种图形信息进行表示和说明。

责任会计论文:关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构想

[摘 要] 利润最大化这一过分狭窄的企业经营目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益。为了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文章通过案例分析,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披露模式

一、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披露机制的重要性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起源于欧洲。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暴露出一些工业化的弊病。由于这种“外部不经济”的存在,测定和报告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迫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其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的要求,引发了会计信息结构的调整,“社会责任会计”应运而生。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发表了《社会经济会计》一文,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一词,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资源、环境、产品质量、员工健康、公益事业投资不足等。所有这一切,都给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单元,面临如此多的社会问题,应该承担一份责任,同时,随着政府和越来越多的公众(包括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开始关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我国急需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披露机制。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地震袭击了四川,此次赈灾中,涌现出了王老吉、荣程钢铁等一批优秀的企业及产业集群,也有一些企业因行动迟缓或不当言论备受公众指责,甚至影响了其品牌和社会形象,给企业前景蒙上了阴影。可以说,我国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越来越多,但从整体上看,做得还远远不够,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近年来,美国等国家研究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标准sa(social accountability)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强调保护企业内部劳工的权利,其标准广泛涉及到不用童工,不得强迫性劳动和惩戒性措施等内容。目前,sa8000标准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制约我国服装、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必须要重视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的披露。我们应主动变社会责任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树立自身良好形象,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还可以获得长远的商业利益。

二、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问题

1.案例选择与介绍

为了直观地了解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状况,本文选取了分别属于钢铁冶金、航运交通、石油化工行业的宝山钢铁、中远集团和中石化为对象,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进行分析。在案例选择中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所选择的行业具有代表性,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有突出和不突出之分,本文所选行业均属于社会责任问题突出的行业,比较具有说服力;二是所选择的企业具有代表性,宝钢、中远和中石化在其所属行业均为龙头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比较健全,生产经营状况比较好;三是参考了胡润“企业社会责任50强”排行榜,所选择的案例企业均排在前15位,是担承社会责任比较好的企业,客观上避免了刻意隐瞒社会责任信息的可能。

2.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查阅、浏览案例企业的招股说明书、年度财务报告、公司网站中关于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信息,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的承担,已经初步具有了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意识;国内企业正尝试使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案例企业的招股说明书、年度财务报告、公司网站中均有相关信息,这些对于探索规范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来说是很好的消息。

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采取自愿的原则,披露内容零散分布于网站、董事会报告中的经营情况回顾部分或会计报表附注中,没有公司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加以披露。

第二,披露形式单一,主要以非会计基础型的定性描述为主,仅局限于公司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及履行情况等,会计基础型的定量描述几乎没有。

第三,披露不充分,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对与自己相关的全部社会责任内容进行全面的披露。例如,宝山钢铁会计报表的定量信息中仅涉及企业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税收的责任等。

第四,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单独报告的意识。不仅在案例中,在我国,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远比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覆盖面广,他们像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样,需要精炼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第五,在实务中没有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导致社会责任会计项目加列,即将企业发生的社会责任项目归入传统的会计科目内,例如,将“排污费”纳入“管理费用”科目内进行列示和披露等。企业虽然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但却无法在会计报告中体现出来,使得信息使用者很难区分财务会计信息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三、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建议

为了企业能更好的发展,为了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站在一个高度上,不惜眼前人力物力财力的耗用,通过强制性地改变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来督促企业履行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不能单纯依赖自愿披露,必须从无序走向有序。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等,强制企业披露一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强制披露范围之外的信息企业可以自愿披露。

第二,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应转向以可以定量描述的会计基础型的信息为主,以便于将来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比较。

第三,明确规定社会责任会计应披露的信息内容。对特定企业来讲,要界定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比较困难的。关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目前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规定,综合各国情况,根据我国国情,本文认为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的信息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

①企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包括环境保护设备的投入情况;有关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费用支出;减少使用稀缺资源等支付的费用;对环境保护方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等。

②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包括企业的职工人数和平均工资;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措施投入;企业在职工的招募、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企业在美化工作环境、与员工交流等方面的投入等。

③企业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贡献:包括企业在公共交通、医疗保健、市政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企业对文化、教育、体育、公益活动、希望工程等的捐款;企业向社会提供平等就业机会,聘用的失业者、妇女、残疾人的工资薪金;按规定及时缴纳的税款等。

④企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贡献:包括产品的安全性和售后服务;产品的耐用年数;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对消费者的忠实程度,是否欺诈消费者等。

⑤企业是否具有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是否存在欺诈、不正当竞争等损害其他企业及利益集团的行为。

第四,落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制定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以定量的会计基础型数据为主,更好地体现企业担承社会责任的信息。

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

1.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我们可以根据信息能否量化,分为社会责任会计基础型信息和非会计基础型信息。

对于会计基础型信息的披露,先要解决及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设置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要紧密围绕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来设置,尽可能与传统会计科目相对应,从而使得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一系列工作都可以参照现行财务会计的操作方法,尽量减少因单独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而造成的人力财力耗费。我们可以设置以下科目:

①社会责任资产类科目

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划分社会责任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其中,非流动资产下可以设置“社会责任固定资产”、“社会责任在建工程”和“社会责任无形资产”。其中,“社会责任固定资产”用来反映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而购建的固定资产;“社会责任无形资产”用来反映企业由于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而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得到提高而蕴含的一种经济资源。

另外,由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划分二级科目,例如在“社会责任固定资产”下设置“生态环境固定资产”、“职工责任固定资产”、“消费者责任固定资产”、“社会福利固定资产”等。

②社会责任负债类科目

根据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可以设置以下负债类科目:

“生态环境负债”,用来反映应交的环境治污费、资源补偿费等;

“职工责任负债”,用来反映应付工资、应付社会保险金等;

“消费者责任负债”,用来反映应付的售后服务费用、消费者赔偿金等;

“社会福利负债”,用来反映应交的各种税金及附加、社区服务费用、应交公益捐款等。

③社会责任权益类科目

该类科目用来反映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投资者对企业实际投入的社会责任资本,如股东以治污设备等向企业投资;二是社会责任资本的盘盈或溢价等,如企业植树造林的培育或生长等。

④社会责任收益类科目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能直接或间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

“社会让利”,用来反映政府等为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给予的经济优惠等,如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而享受的税收减免等;

“社会奖金”,用来反映政府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而给予的物质或现金奖励等。

“机会收益”,用来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前后相比带来的收益等的增加。

⑤社会责任成本类科目

反映企业直接或间接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各项费用等,主要包括:

“生态环境治理成本”,用来反映企业因治理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而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为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改进生产工艺或设备等而发生的费用,企业因污染环境等而交纳的环境补偿费或各类罚款等;

“职工福利改进费用”,用来反映职工培训、改进工作环境等各项费用;

“消费者责任成本”,用来反映企业为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因顾客退货或产品返修等而增加的相关费用等;

“社会福利事业捐赠及赞助费用”,用来反映企业为公共交通、市政建设、医疗保险等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对希望工程或公益事业等的捐款等。

⑥社会责任利润类科目

由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收益”和“社会责任成本”不一定相关联,所以社会责任利润不一定等于收益减成本。社会责任利润的数据仅反映在会计期间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盈亏情况,其数值大并不完全意味着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一定多,其数值小或者为负数并不意味着企业没有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2)采用多样的社会责任会计计量方法

社会责任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既可能是财务信息,也可能是非财务信息;有的可用货币计量,有的则无法用货币计量。信息的特殊性决定了计量的特殊性。因此应采用一种较为灵活的方法,实行计量单位的多元化。能够定量揭示的就通过货币、实物等加以反映,不能定量揭示的则通过文字进行表述,即定性揭示。

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

目前在我国的经济大环境下,能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有限,承担了社会责任的企业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基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及其披露机制的紧迫性,本文建议:对于未上市的企业,应要求其在现有报告中增设反映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对于上市公司中的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应要求其在报告中增设反映上文所提到的全部五个方面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对于上市公司中的大型企业,应要求其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至少反映上文所提到的全部五个方面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应以以前传统的三大报表(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利润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所披露的定量数据为核心,关于社会责任的定性描述可以在附注中加以披露。

责任会计论文:浅谈社会责任会计

摘要:近年来,企业发展中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社会责任会计便应运而生,成为会计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出发,探讨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 会计

1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激烈争论。至今大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仍然各不相同,综合起来主要是指即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主要目标之外所负有的对企业利害相关人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逐已渐深入人心,社会责任会计便应运而生,其主要是运用会计的方法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计量、记录和分析,从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进行核算,最终向政府及公民全面反映企业对社会的各种影响,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

2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还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社会责任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从法律上看,属于义务的范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保障公民和组织履行其义务。相对于国外关于社会责任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我国还有很多空缺。譬如说,现在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在遵循sa8000,而我国很多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我国目前虽然已制定了《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仍未全面地规定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的内容,以至于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时没有法律依据,或主观随意性大,给具体实施造成很大障碍。

2.2 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成本过高 与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内容相比,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核算的内容更为复杂多样,包括企业收益的社会贡献、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对社会公益的责任等。例如企业排放“三废”造成了环境损失,而企业并没有因此而要求收取罚金时,按照社会责任会计的要求,企业应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就必须寻求相关资料和咨询有关专家人士。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还多处于生存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企业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致使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过高,尤其是对一些小型企业而言,甚至超过其提供这些信息的最终产出,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性。

2.3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很多问题 从我国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来看,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强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所以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实务上有部分企业开始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但内容相当有限,还停留在原始的自发阶段,格式也十分不规范和不完整,披露的内容差异较大。

2.4 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还很薄弱,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文献专著也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来说,社会责任会计从其产生到现在还不到40年,我国研究起步就更晚,在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另一方面是社会责任会计中出现了许多用传统会计方法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如内容的广泛和复杂性、计量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编制统一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相当困难。

3 完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与完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 社会责任会计实务与社会责任法规之间联系密切,这是因为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将不会为承担社会责任义务买单。即使承担了一定的义务,也都是报喜不报忧。因此,要推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建立与完善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暂时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虽然有一些,但是不能满足日益复杂和广泛的社会责任问题,相关的法规比较空洞,缺乏可操作性。鉴于此,我国政府部门、社会责任部门应该本着注重法律法规的实务操作性,着手社会责任的立法工作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工作,以此推进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3.2 制定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处理准则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工作的准绳,起到了规范会计核算,提供真实和完整会计信息的作用。社会责任会计也必须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这是企业处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依据和原则,也是对社会责任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我国可以采取目前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程序,先成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制度研究小组”,吸收财政界、会计界和企业界的有关人士参加,通过研究提出一个纲要,由财政部审查通过颁布,并组织实施。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会计准则的建立和实施,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开展对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研究,规定社会责任成本和社会责任收益等具体内容和信息披露方式,使社会责任会计制度化、标准化和程序化。

3.3 制定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我国没有制定相关法规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的主动性较差。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呈消极态度。因此,基于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的现实,我国应制定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此,国家应制定制度,强制企业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责任,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最低信息要求,要求企业必须披露相关信息,使企业在“阳光下运作”。对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道德责任,则采取自愿制度,鼓励社会责任意识强、社会责任好的企业做更多的自愿性披露。通过制定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信息披露制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成为既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既能促进企业履行基本的社会责任,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社会与企业的“双赢”。

3.4 深化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执行层面的工作 企业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能否披露,披露是否全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可行的途径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如组织社会责任方面的讲座、通过媒体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宣传等。充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由于我国正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员下岗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如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等情况;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如招募员工人数、员工技术培训、员工工资水平、员工福利情况、工作条件的改善等。对社会的贡献情况等,如对慈善、公益、文化教育事业的捐赠、对社区环境美化、公共交通、娱乐设施等的贡献。

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考虑到成本与效益原则,对于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对于小企业而言,可以在现有的报表体系中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科目尽可能单列,对于无法量化的信息,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用文字表述的方式披露。对于大中型企业以及污染比较严重、资源耗费比较多的小企业,不仅应当在原有会计报表中单列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在附注中披露定性信息,而且还应当单独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以此全面反应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3.5 深入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 会计理论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会计实务。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方法体系的多元化,核算对象的复杂性,尤其是在计量环节尚未突破,使得当前社会责任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其结果是社会责任会计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出现盲点。对此,会计理论界应对社会责任会计这门新兴学科进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力求解决诸如计量和确认等基本理论问题,以突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障碍。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必须借助于适当的理论导向:一方面是政府或相关部门应该恰当地引导会计理论界在社会责任会计方面做些研究;另一方面应该成立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及运用专门课题组或研究机构认真研究出相应成果。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水平,促使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早日与会计实务相结合,突破实务操作的主要障碍。

责任会计论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综述了当前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系统、完整、公认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尚未建立起来。通过对已有研究的评述,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 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 综述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早期将企业单纯地看作是一个为盈利而存在的经济组织,到逐渐认识到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除了经济责任之外,还担负有其他责任。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可能会耗费一定的企业资源,但从长期来看,承担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诸如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等长期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正是出于以上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逐渐认识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企业如何向外界报告、披露自己已经履行的社会责任的情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规范研究。本文即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规范研究

( 一 )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的定义根据其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吴俊(1994)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作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活动,它的任务在于测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损益。阳秋林(2000)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二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核算对象,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代表观点有:葛家澍、林志军(2001)提出:所谓社会责任会计,就是通过一定的以货币或非货币的形式,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以衡量和报告反映。黎精明(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李东生、阳秋林(2005)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作了如下归纳: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效益。

( 二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观点。其中大多数学者,如阳秋林(2000),钟子亮(2001),白世秀、章金霞(2007),胡素华(2008)等,认为会计目标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目标的共同影响与制约,同时由于会计系统的多层次性,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提高社会效益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则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李东生、阳秋林(2006)则将上述两个目标称之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持一元论观点的学者大多是从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出发,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是上述二元论观点的基本目标或具体目标的一种,比如:陈今池(1998)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对各会计期企业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净社会效益或社会收益进行鉴别和计量。张亚梅(2001)则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相关客体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 三 )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与原则钟子亮(2001)、李昕(2002)、胡素华(2008)均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假设与传统财务会计假设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上是一致的,不同的一点在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多重计量假设,原因在于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并不确定,如果仅依靠货币计量单位进行计价往往不能全面恰当地反映核算对象。赵娟(2005)、胡承德(2009)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环境价值假设,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有价值,而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因此,传统财务会计没有将对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纳入核算范围,他们认为要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的一点就是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在会计原则研究方面,钟子亮(2001)、李昕(2002)、胡承德(2009)等认为社会责任会计除适用传统企业会计原则外,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还应强调社会性原则、充分揭示性原则以及政策性原则。阳秋林(2000,2005)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提出了强制和自愿相结合,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以及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姚正海、孙自愿(2003)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可控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预警性原则。章金霞(2009)则强调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综合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 四 )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与核算内容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研究主要有“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三大观点。胡素华(2008)构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交易、社会资产、社会负债和社会损益。李素枝、谭?、刘胜花(2009)认为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可借鉴传统会计要素形式进行分类,但又有所区别,提出了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收入与社会责任成本四大要素。张亚梅(2001)则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五个要素包括社会成本、社会效益、社会产权、社会资产和社会资产净额。陈东升、阳秋林(2008)初步讨论了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净资产等社会责任会计概念。姚正海、孙自愿(2003)认为社会成本效益法下会计制度的设计可以确定六个社会经济要素:社会收入、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资产、社会求偿权、社会资产净额。王爱国(2009)从传统会计恒等式出发,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六大要素: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权益、社会责任收入、社会责任费用及社会责任利润。在核算内容方面,众多学者(吴俊,1994;刘长翠,1997;田昆儒,1998;张亚梅,2001;罗金明,2006;等)多首先是从企业利益相关理论出发,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所应当包含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所应当反映、核算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企业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企业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履行的其他社会责任;企业收益方面的责任以及企业对政府履行的义务。此外,宋献中(1997)、刘秀琴(2003)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组成项目。前者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和其他效益;后者则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金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岳彦芳、袁晋芳(2005)则认为社会责任成本包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消费者责任成本、社区公益成本和其他责任成本。

( 五 )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与报告 会计计量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责任会计的难度就在于其计量的问题。潘清平(199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两个特点。复杂性表现在计量属性不能单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计量单位不能仅仅局限于货币,计量形式具有多样性;社会责任模糊性是指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组织的不确定性,有鉴于此,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有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机会成本法,间接评价法、社会公正法、预防成本法等。宋献中(1997)、许家林(1997)指出社会责任会计除应用货币计量以外,还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替代品评价法、历史成本法、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法院裁决法、影子价格法等。刘长翠(1997)、文建平(1999)则认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主要有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两种,前者包括支付成本法和成本收益法,后者包括文字表述法和评价法。阳秋林(2005)认为社会责任的计量,是将涉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等主要内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认其金额的过程,对自然资源的计量主要采用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提出了综合报酬收益折现法进行计量,对生态环境的计量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对社会收益的计量则采用成本收益法、历史成本法和替代品评价法。

( 六 )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形式大部分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报告采用非货币性信息叙述报告、货币性信息定量报告,非会计基础型和会计基础型相结合的方式,如郭黎、霍建伟(2000)认为对一些非货币性的企业社会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叙述报告形式,而对货币性信息则有以下几种报告形式:在现有财务报表中增加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项目;编制社会收益表,反映企业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以及社会损益;编制社会经济营运表,反映企业与社会公众、社会环境、社会产品等方面的情况;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社会资产和社会负债。李正(2006)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指出我国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应从年度报告内的分散披露形式过度到年度报告内的独立性报告阶段,可以采用描述性披露结合简单报表形式或者单独采用两种形式中的一种。他并不赞成采用复杂的社会利润表、增值表、社会资产负债表等高级报表形式。谢良安(2007)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设计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制定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应当强制要求其在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中用货币形式披露,而对企业应该履行的道德责任则采用自愿披露的方式,对自愿披露的部分,可以非会计基础型与会计基础型并举,披露工具应当灵活多样: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公司网站、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宜采用按行业、规模、地域等特征先试点执行。时薛原(2008)则认为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按照企业的不同规模分别采用不同的报告模式:中小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披露模式、大型企业可以在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社会责任项目或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上市公司则应当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宋献中(2009)总结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三种形式:年度报告披露形式、年度报告外的独立披露形式及大众媒体披露形式。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应当编制对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对外报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黎精明(2004),裘莉娅、徐植(2006)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出了如下建议: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尽可能单列,并与传统会计科目相对应;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并举;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并在必要时附加辅助报表和说明;提倡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阳秋林、曾娇益(2005)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健全,在我国企业中编制独立的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和社会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社会责任会计实证研究

(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同规范研究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相比,实证研究解决的主要是“是什么”的问题。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以及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肖淑芳、胡伟(2005),陈玉清、马丽丽(2005),刘长翠、孔晓婷(2006),沈洪涛(2007),李正(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自愿披露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甚少,在信息披露内容方面很不全面且主要是叙述式说明,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处于年度报告中分散披露的阶段,市场对社会责任信息反应不灵敏,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信息不关注。

(二)社会责任会计绩效研究 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但研究结论尚未统一,二者之间正相关、负相关甚或是不相关的研究结果均存在,如王怀明、宋涛(2007)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国家、投资者和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则是负相关关系。任力、赵洁(2009)则发现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会显著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汪冬梅等(2008)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邵君利(2009)的研究却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刘冬荣等(2009)、王秀丽(2009)等的研究则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与企业价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沈洪涛(2007)、马连福与赵颖(2007)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行业属性以及规模是影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包括上市地点和披露期间在内的披露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显著影响,但是公司财务杠杆、再融资需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并未表现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显著影响。

三、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评述

从规范研究的角度看,目前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类似的一个系统、完整、公认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尚未建立起来,在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及目标、假设与原则、要素与核算内容、计量与报告等方面均存在值得探讨之处。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使得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不确定;由于“责任”的“多样性”,使得对企业履行责任的计量需要采取与之相对应的计量方法,同时,不同的计量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使得社会责任会计也不能像传统财务会计那样单纯地采取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从当前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存在着报告名称、格式缺乏统一标准,报告内容以定性信息为主,定量信息较少,缺乏可比性等问题。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经过检验已经证实不容乐观,目前的研究热点也是主要分歧在于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以及与企业业绩、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方面,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众多学者在研究此类相关问题时,所采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各有不同,由此方法论上的不同进而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上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依然没有建立起来。本文认为,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之所以尚未建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尚不完善。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研究一直停滞不前。伴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逐渐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流,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具体内容及范围得到了明确,并为测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提供了科学方法,而上述几方面问题也正是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当前的争议之所在。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完善可以有两种选择:从宏观角度,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不妨也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借助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框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诸多争议将会得到合理的解决,从而可以在宏观上对社会责任会计做出一定的规范;从微观角度,则可以选取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要求较高的某些行业,如采矿业、石油化工业、房地产行业等,将其社会责任与行业特点相结合。

责任会计论文:浅谈责任会计

责任 会计 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产生并逐渐 发展 起来的,随着国际 经济 大市场的形成,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 向大规模集团化发展,相应的管理层和管理机构日趋复杂,生产经营的决策权、经济责任的管理层次之间,不同的管理人员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合理的分解从而摆脱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子 现代 化的分权管理模式。

1 设置责任中心

(1)成本中心的设立:以厂内生产车间在班组为单位划分为若干个成本中心,明确其各自在职责和权限,使其在规定的范围内运用和履行班组的职权和义务,如:班组人员出勤考核,生产工时的核算等等。

(2)利润中心的设立:以各生产车间为单位划分为若干个利润中心,根据厂部的承包经营合同书下达的管理及经营要求,进行日常的收入、成本、费用的核算,并对所辖的各成本中心负责,它是较为高级的责任中心,不但对利润负责,而且对成本负责。

(3)投资中心的设定:以企业厂长为主,各管理部门为辅,设立企业责任会计的投资中心,它是企业的最高层,具有最大的决策权,承担最大的经济责任,它不但对企业的成本、利润负责,而且对企业的投资效果负责,企业的以营情况好与坏,投资中心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各责任中心确立以后,它们是相对独立而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发生的提供产品及劳务,应当依据年初企业确定的内部结算价格,在各责任中心之间进行结转,使其各负责,各行其职,这就是需要建立一个结算中心——内部银行。

内部银行是在企业内部设立的,隶属于企业,将社会银行的管理机制和基本职能同企业的内部结算制度相结合的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机制;横向把企业的计划成本管理,经营控制管理,经营管理,业绩考核等各个环节紧密联接;纵向把各个成本中心(班组)、利润中心(车间等各个独立核算单位)、投资中心(企业的管理部门)统一起来,从而成为企业内部横向、纵向管理的纽带和桥梁,是企业内部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经济核算单位,它是责任会计向纵向发展的必然产物。

厂内银行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设立内部结算账户;发放内部贷款;筹措资金;发行厂内支票或厂币;制定结算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2 加强内部银行管理,形成“四位一体”

(1)内部银行与,内部经营承包相结合,强化经营目标管理.承包是我国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管理办法,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是实行“四位一体”经营的机制的前提,但随之出现了以“包”代“管”的新的“大锅饭”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将内部银行机制引入经营承包中来,确立合理的费用指标,并对其加以考核评价,建立起“包”代“管”的辩证统一,其问题关键就是确定的承包指标是否 科学 ,是否合理,定的过高则高不可攀,流于形式;定的过低则不必努力即可达到,发挥不出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合理目标,方可达到“包”与“管”的有机结合。

(2)内部银行与内部核算相连接,引深 经济 核算。内部银行与内部核算相结合,进行 企业 经济核算的关键进将责、权、利相结合,运用价值手段进行全面核算,具体作法就是以内部银行为中心,以各车间、班组为关键,建立起二级核算三级管理体系,在单轨制下,运用内财务 会计 的有关数据进行各责任单位的收、支、余的核算,进而进行全厂的生产耗费核算,写出有关的分析材料,以供投资中心(企业领导及管理部门)进行经营决策,充分发挥责任中心的核算与监督控制的职能。

加强内部银行的管理,达到承包目标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核算,因为企业在产、供、销各个环节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市场开拓、销售发运、物资采购供应、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其他一切管理活动,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必须通过经济核算反应出来。同时,这项经营管理工作又必须建立在经济核算的基础上,才能用经济效果给予全面正确的评价。

(3)内部银行与经营调度相协调,完善善信息反馈系统。实现内部银行管理机制,就会出现“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为了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建立内部调度系统,通过收集、整理和反馈经济信息,调解各责任单位的利益关系,将生产调度与经营调度有机结合,共同调节企业的产、供、销,使各责任中心更好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这样就可以克服实行内部银行所带来的负效应。

内部银行是企业实行责任会计的手段,它不可以脱离责任会计和企业财务管理而独立存在,在业务上构成企业财务工作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内部银行更好在为责任会计服务,为财务工作服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还必须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和程序,确定各自的业务范围,设立必要的账本和会计科目,制定结算方式和程序,建立对账、结账、报表等方面和程序,理顺内部银行与各方面的业务关系,充分发挥责任会计的作用。

实行承包加强经营管理,需要一个高效益价值住处系统,以便及时地反馈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情况和外部的市场变化,做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有利在组织指挥生产经营活动,保证承包任务的完成。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有的企业在落实承包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时就把生产调度、营销调度和能源调度协调起来,组织起灵敏、及时的价值信息控制反馈系统,即经营调度。运用信息系统,揭示差异,预测未来,实现了跟踪和超前管理,有计划在组织实施了经营目标。建立工厂、车间的两级调度体系,并与生产调度合并,统一调度生产和流通,把产、供、销全部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总的看来,内部承包、经济核算、内部银行、经营调度四者的关系是:承包是前提,核算是基础,内部银行的手段,调度是关键。

3 企业实行责任会计的体会

(1)实行责任会计,充分体现了我国按劳分配的原则。各种目标的分解、落实与奖惩的结合,使车间、班组、人员多劳多得,充分体现了激励的原则,责任自负又体现了约束性原则。

(2)建立责任会计强化了会计管理,促使会计管理由消极的算账、报账会计向积极主动的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充分发挥了企业对经营管理的主动性、预见性。

(3)建立责任会计完善了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责任会计的建立,把责、权、利相统一,摆脱了只包不管的现象,使扣个责任中心以各自的经营目标为前提,在其职责和业务范围之内,充分发挥各责任中心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了包与管有机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