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安全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04 04:21: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安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经过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多年的努力,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中,仍面临诸多困难。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和政府,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都高度重视安全教育,涉世不深的学生,一直生活在家庭和学校提供的单纯、简单和安全环境里,或是由于未有过经历,或是过于自信,对老师、学校时时讲、天天抓的安全不够重视,所以大学校园内的违规违章电器屡禁不止,大学生晚归、校外住宿难以治理,学生酗酒、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因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导致身亡、在校外住宿被盗被抢,打架导致自身、他人痛苦等教训,都不能引发大学生们吸取教训,这体现出了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不重视,体现了大学生对安全的漠视。2.安全教育没有系统化、制度化。虽然安全教育一直被高度重视,但安全教育有着系统、复杂的内容,包含心理健康、安全意识、安全常识、应对各种安全事件的素质和能力、逃生和自我救助的能力等,而目前学校的安全教育过于简单,主要是针对社会当下的现象,结合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学校宣传安全的重要性,老师提要求必须要注意安全,不能深入地开展安全教育,没有将安全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也不能形成开展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这也是导致学生不能真正重视安全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3.实施安全教育的师资不足,安全教育的形式单一。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主要由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主抓,由辅导员、班主任或者部分保卫人员承担,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或者专门的训练,由于岗位和知识结构的原因,不能完全满足日趋重要的安全教育的需要,教育水平较低,高校缺乏实施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教育形式主要为班会、主题讲座、主题宣传等形式,较为单一,不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深入开展的效果。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1.心理健康知识。随着社会竞争加强,大学生所需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出现心理不适、心理困扰和心理疾患的情况变得比较普遍,因心理不健康而出现的大学生安全事故日益增多,大学生自杀屡见不鲜、近年来出现的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校园极端事件,都是由于当事者心理不健康而导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已经成为安全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心理知识是安全教育中重要部分。2.法制教育。很多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对于权利与义务、罪与非罪、罪刑法定等基本法律知识不明确,会出现因任性或者不知道的情况下做出伤害自己、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要全面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全面普及法制教育,使大学生自觉维护法律权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做到自己不做威胁他人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的事的基础上,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社会稳定。3.安全防范的意识和安全知识。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一直生活在相对安全的校园环境中,从未真正接触社会,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成熟,对校园安全状况和社会治安形势认知不清,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因此出现了许多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犯罪事件,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必须强化防范的意识,唯有如此,大学生安全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安全知识涵盖的内容广泛,笼统的可以分为人身安全知识和财产安全知识,人身安全知识包校内外活动安全、出行安全、防犯罪伤害、防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饮食安全等,财产安全主要有防盗、防骗、防抢。安全知识内容多、涉及广,需要仔细梳理,系统讲授。4.自我救助的意识、能力。当遇到安全事故、突发事件时,需要大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机智应对,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能够帮助他人,而不应该表现出因为安全知识的匮乏所而无知无奈、无所适从,这才是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1.增大投入,提升师资力量。针对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国家、学校应当增大投入,从高校教师队伍、管理队伍中选拔人员,并对其进行培训和训练,提高授课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确保安全教育的顺利实施。2.将安全教育系统化、经常化。针对学生不重视、安全教育不系统性的问题,学校可尝试将安全教育与其他公共学科同等对待,组织集体备课,給予相应的学时和学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视。在课程安排中,分阶段授课,大一内容偏重心理健康知识、安全防范的意识和安全知识,大二大三时期则注重安全实践活动、安全演练、自救互救的素质和能力,大四阶段需要仔细讲授法律法规、就业陷阱、社交安全等相关知识。通过以上途径可以将安全教育系统化、经常化,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3.创新教育形式。在安全教育中,在坚持讲授为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模式: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逃生演练、分组讨论等,并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如体育课程、实训课程、实习实践中,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喜爱度,强化教育效果。

作者:李雪莲 吴家燕 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管理机制安全教育论文

1.夯实一年级安全教育基础,掌握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

大一新生,对大学环境及各项规章制度不了解,没有独立生活经验,对突发疾病等情况不知怎样处理,对欺诈行为更不易辨识,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同时新生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充满期待和探索,是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并使其入心入脑的有利时间。因此,学院在安全教育中侧重夯实一年级新生的基本安全常识和管理规定的教育工作。每年的开学初,学院都会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容易遇到的问题,对新生积极开展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常识的教育,提高大一新生的防范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2013年秋季新学期的某夜12点,大一新生小明(化名)突然一声惊叫,便人事不省。学生报告辅导员后,辅导员立即拨打999急救电话,即刻赶到出事学生宿舍,同时向有关领导汇报情况,并及时联系学生家长。小明被送往就近医院,后由于心跳过快,及时将小明转到一家大医院,立即进行了手术治疗。后经过半个月的住院治疗,小明康复出院,返校园正常学习。此案例证明: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助和互助的意识和能力,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而且基础的内容。对于大一新生的安全教育学院采取了学习、实践和管理相结合的形式。一是抓住入学教育机会,通过主题年级会、主题班会,加强学生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结合以往校内外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安全教育,从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树立安全意识。二是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新生中绝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远离家人,因此对于一些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从心理到生活势必有些不适应,此时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深度辅导充分了解学生,及时发现特殊心理和身体状况的学生,因人制宜地开展相应的安全监控工作。

2.按年级建立纵向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

一年级,如上所述,学院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加强深度辅导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助与助人能力。二、三年级,则侧重在学业、职业规划指导过程中,加强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导和安全教育。此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具有了一定的法律常识。对于这阶段的学生,学院在定期开展排查性和实践性的安全教育工作基础上,重点解决其专业与职业认知迷茫的问题,不断帮助学生重新规划其职业生涯。该阶段,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导和安全教育及监控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要通过深度辅导、科学指导和有效监督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四年级,学院侧重于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毕业班纪律管理。一是毕业班学生面临就业,更多的困惑在于如何找到与自身匹配的工作,学院对其加强就业指导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二是毕业班学生经常会组织毕业旅行等活动,为了让大家安全愉悦地进行毕业留念,辅导员在严格请假制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出行安全教育。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纵向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学习到不同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按共性问题建立横向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

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无论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学生,都有一些共同的安全性问题。比如,学生身心健康、宿舍防火、交通安全、实验室安全、节假日安全、实践和实习安全、运动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饮食及饮酒安全、地震安全等,是不分年级、不分时间的各个年级共同面对的问题。为此,学院在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共性问题建立了横向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机制。横向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具有定期性和规律性的特点,只有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密度,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当中的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学院一线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定期或者在特定的时候,都会对学生及时开展横向的共性问题的安全教育。比如,在每次放假前都要通过年级会等形式,开展人生、财产、交通安全等教育;定期进行宿舍卫生安全检查,对学生的卫生、用电等安全进行管理和教育,等等。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无论横向还是纵向安全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学生离校请假制度是监管到位、不留死角的基础。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一定要保持和家长及时的沟通,尤其要加强开学初、放假时以及小长假期间的联系,避免学生教育与管理出现盲区。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要在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上,使广大学生充分了解安全知识,广泛树立安全意识,熟练掌握安全技能。完善有效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机制,不仅能保障学生的安全与健康,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下获得成长和全面发展,而且也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应贯穿于高校教育工作的全方位和全过程。

作者:于洪杰 王星星 周昕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教学安全教育论文

1第二课堂开拓不足

大一学生已经成年,生理与心理已经渐趋成熟,为人处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是相对较强的。在安全意识与安全教育这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具备了良好安全意识、防范意识、辨别危险因素的能力与意识、一定的自救与他救意识与技能。但是,由于很大部分大学生缺少一定的演练,导致他们在遇到危险时,不能立即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行为反应过慢,不利于在第一时间排除危险因素。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大学生,连最基本的安全设备的使用都没有完全掌握,比如灭火器、安全锤的使用等。而面对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灵敏、机智以及相关的技能,都是在课堂上无法用理论讲授来让学生完全掌握的,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演练才能熟练地掌握、正确运用。

2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效果的建议

2.1以案例讨论为主,理论讲授为辅

在大学生安全课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讨论法进行教学,是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3]案例教学讲究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恰当的植入、分析,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而案例恰当的植入,意味着不同的专题要采集不同的案例。案例的采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案例采集过程中,必须注意案例的类型、层次与多样性。案例的类型广、层次多、才能尽可能地通过教师的讲授,把现实生活中学生可能遇到的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归结与讲解,以让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更快速地作出正确的反应,脱离危险。案例法的使用,其中涉及到一块很重要的内容,即学生针对案例进行的有序的讨论。讨论是学生将教师所授内容进行内化而必经的一个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强化教师所授的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学生本人的思考,把知识与自我的认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学生自己全新的安全观、技能观。其实,这就是案例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念进行内化而成为自身的理论、意识、行为规范的过程。

2.2以专题教学为主,完善、优化任课老师的专业结构

目前高校安全课课程教学任务从始到终都是由一位固定的教师来完成的,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善长国防安全教育,有的教师善长消防安全教育,有的教师善长食品安全教育,有的老师善长网络安全教育等等。由于不同的教师善长的内容不同,导致有些教师在讲授自己不熟悉、不善长的内容时,教学效果不佳,课堂氛围不高。因此,最佳的方法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担任不同的专题教学任务、工作,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高。专题教学,就要求,在排课时,根据每个任课教师的特长或者专业,安排相关的教学任务。因此,对于优化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结构是非常有益处的。

2.3重视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历来都是教师在课堂不间断地讲授知识,学生不间断地作笔记。但是,随着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现代课堂教学纯理论讲授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回了。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起学生的互动意愿。就安全教育课来讲,主要是多提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有利于启示学生的反思的互动例子,从而激起学生互动的意愿,刺激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行为反应。另一方面,重视课堂互动,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前,教师应该督促学生提前预习,交收集相关的信息,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互动时使用。学生对自我的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学习形象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害怕说错话,那么,在课堂互动中就不积极、不主动,导致班级课堂互动受到影响。

2.4适当增加安全演练的次数,增强学生自救与互救的能力

安全演练,本质是实践教学。演练,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场反应的以及刺激他们迅速作出判断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但是,由于学校的设施、设备、场地、人员等方面的配套有限,演练的场次往往受到限制。因此,应该与学校周边的相关部门联合,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安全教育演练场次受限的问题,也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探讨更多可操作性的经验、技巧,少走弯路。增加演练的场次,有一个问题必须重视,即在演练过程中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问题。由于演练活动不是纯粹的纸上谈兵,演练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演练活动所需的设施、设备,由于学生不熟悉,在操作中也可能发生不安全的事件。此外,由于学生所接受的演练活动有限,因此,在演练中,学生的纪律问题也可能影响到演练安全。比如,在开展消防演练活动过程中,如果演练现场突然烟雾不受控制,那么,在可视性不强的情况下,学生就有可能产生慌乱、紧张的心态而发生踩踏事件,伤亡事件。在演练过程中,演练相关部分及负责人必须排除各种伤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种问题与隐患,保障演练活动有序开展。安全教育问题,是伴随学生一生的问题,在促进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提高的同时,我们应该也要形成这样一个认识:安全教育不仅在课堂,也在平时。因此,安全教育必须体现在每一次活动、每一个场所中,尤其是在开展主题班会时,应当把安全教育的元素融入班会活动中,多形式、多途径、创新性地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较高的安全意识,掌握较强的安全本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作者:谭玉连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微信安全教育论文

一、维护大学生自身安全的需要

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转型时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易受外界影响,社会经验缺乏,好奇心重,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不强。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大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微信来对其实施抢劫、诈骗、诱奸等犯罪行为。甚至还有一些大学生也使用微信来对别人实施作案,从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切实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微信安全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自身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二、大学生微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大学生树立微信安全防范意识

微信安全事件一定要防范于未然,因为一旦发生就会给大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工作中,高校往往只注重教育大学生防范现实空间中的安全事件,比如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用火安全等等,而忽略了对像微信这样的虚拟网络空间中安全事件防范的教育。目前,微信已经成了大学生现实空间的延伸,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活动区域,大学生花在微信上的精力越多,时间越长,发生危害安全的事件概率就越大,必须教育大学生将微信安全事件与其他安全事件同等对待,微信安全防范意识必须入脑入心,切勿让微信成为“危信”。

(二)教育大学生了解微信犯罪的主要特点

1.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往往穿着打扮时尚、谈吐风趣幽默、花钱干脆大方,能快速骗取受害人信任,为作案做好准备。2.犯罪选择对象犯罪对象多为单身女性。一类为涉世未深、防范意识薄弱的女学生或年轻女性,另一类为有家庭、婚姻、心理等问题的中年女性。3.犯罪手法微信利用中“摇一摇”“漂流瓶”和“查找附近的人”等功能可以准确定位1000米内其他用户的地理位置并且建立起周围陌生人的社交网络。犯罪嫌疑人多是利用上述功能来确定犯罪目标,之后通过微信与其搭讪,了解被害人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再创造条件实施犯罪。4.犯罪形式微信犯罪主要分为侵害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两种形式。犯罪嫌疑人利用微信邀请被害人见面,在与被害人见面过程中实施强奸等侵害人身权利犯罪。又如在取得被害人信任后,在见面过程中实施抢劫、以“好友”身份趁机实施盗窃、以做生意或代购产品为名实施诈骗、获取隐私信息实施敲诈勒索、窃取微信号冒充本人向其亲属或其他好友发消息诈骗钱财等。5.破案难度大微信犯罪实施方式简单,手段非常隐蔽,风险小,成功率较高。并且由于受到技术和公民隐私权等方面的限制公安机关无法对微信聊天内容和用户的真实意图等进行监控,被害人被骗后取证困难,侦破难度加大。

(三)教育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微信使用习惯

习惯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结果,养成良好的微信使用习惯是预防微信安全事件发生的必要前提。微信上遇到朋友借钱或者索要个人信息的情况要首先打电话核实清楚在做决定。注意保护个人和他人的隐私,及时清除个人位置信息。多关注正规的、官方的微信公众平台,多从正确的渠道获取真实正确有价值的信息资讯,加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三、大学生微信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一)加强微信安全教育宣传

高校应合理运用传播媒介和舆论工具,比如校园报刊、校园网站、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板报等手段来提醒大学生强化防范意识,提高对微信社交的认知,在思想上筑起牢固的安全防线。

(二)微信安全教育要进课堂

高校应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应把安全教育课列入教学计划,条件好的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开展,条件差一点的每学期期初与期末也应至少开设一堂安全教育课。开展微信安全教育要时要将典型案例放入课堂中,以事实说话,通过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件模拟等形式来增强大学生的防范能力。

(三)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大学生微信安全教育,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应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开展微信安全教育自然也离不开第二课堂作用的发挥,利用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讲座、主题班会、主题团活等形式使大学生耳濡目染、时刻受到熏陶。

作者:李雯静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教育与安全教育论文

1.从我国高校安全教育培养来看

从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历程来看,他们从接受幼儿教育开始至高中毕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科学理论知识教育。从知识结构来看,缺乏系统的安全科学知识;从能力结构来看,缺乏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社会阅历浅,承受能力差,欠缺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安全需要,如果一个大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则将很难面对成长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考验[4]。目前,我国高校安全科学教育仅仅局限在安全工程专业,且是大安全观教育。实践证明,各个专业的高校生,包括文科生都应学习一些有关安全科学的理论知识,懂得安全的原理和本质。因此,只有经过了系统案例科学知识教育的人,才能更好地深层次发现安全隐患,识别重大危险源。现在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加强大学生的安全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高校中安全科学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2.1教学目标。高校中安全科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介绍正确的安全思想,并使大学生能够牢牢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用系统的安全科学理论知识武装大学生头脑;让他们在现实生活、工作中能够识别、解决安全问题。安全科学课程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形成安全意识和观念,根除他们错误的安全观念和没有安全的安全思想;将“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投资而不是消耗”和“生产与安全双赢”的正确观念植入他们的心里。其次应引入国外先进的安全理念,介绍国外完备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使大学生在以后不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安全观念,产生不同的安全认知和态度,进而做好对安全的规划、决策、管理和指挥。在具备了安全意识之后,学习一定的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理论上,要学习安全法律、法规,懂得事故为什么会发生,事故有哪些类型,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事故发生后应该做何处理,日常工作中如何识别危险源,等等。

2.2教学原则。安全科学理应看做是一门像法律基础课一样的基础课或工具课,文理科专业都应开设,让学生学会拿起这把工具在工作中保护自己、他人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安全科学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工具课程,课时不宜太多,教学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旨在让学生形成安全概念、树立安全意识,了解安全法律法规。具体的安全技术与管理还是由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完成。大学教育中,如一些矿业、化工、建筑、石油、交通和冶金等子学科的专业,在讲课过程中应该结合专业课的相关内容进行授课,课时可以适当多一些。安全科学课程的讲授任务应该由高校专门配备安全专业毕业的专职老师进行,有些课程最好能够和相关专业课老师一起讲授。

3.高校中安全科学的教学内容

3.1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目前对安全科学的研究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的,即对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系统预测、系统分析及系统评价,并采取系统控制,所以应向学生介绍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概念。其次必须让学生掌握事故理论,了解生产中的危险性是怎样变成事故的,要讲授事故的涵义、分类及构成要素;事故的影响因素和原因;事故模式理论;事故的发展阶段、特性、法则和预防原则。再次,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对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解、查明系统存在的危险性,估计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伤害及损失的严重程度,确定哪种危险能够通过修改设计或改变控制系统运行程序加以预防,应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安全检查表、事故树、事件数、故障类型影响分析和因果分析图法等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最后,要特别强调系统安全预测方法,这样才可以在工作中有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科学手段,分析研究历史资料,对安全生产发展的趋势或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事先分析。

3.2介绍安全经济和安全投入的辩证关系,明白现代社会对安全科学技术提出的要求,即用社会有限的投入实现人类尽可能高的安全水准,在人类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上尽量节约社会的安全投入。

3.3介绍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清楚我国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了解我国从中央至地方各省、市,已基本制定了对各种行业及特殊性质工作的安全法规、规定、条例和办法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到具体的《安全帽GB2811-2007》等法律法规,基本做到职工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有法可依。了解我国各方面的安全监察执法机构,并学会利用它,为自身的案例提供保障。了解我国企业安全目标管理的意义和内容,以及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认证等。

3.4介绍安全生产危险性评价和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评价,监控和安全管理制度,针对导致安全事故危险因素的系统管理。

3.5介绍应急救援预案的制订与实施等内容,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遇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不延误救援工作,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应该做的正确决重。同时,掌握必备的卫生急救技术。介绍安全文化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安全文化建设,是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理念、意识、态度和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目的。

4.高校中安全科学教育的辅助途径

高校中除进行课程教学外,高等院校应结合全国的“安全月”、“消防日”等活动在校内开设一些诸如安全法律、法规、案例分析、职业病防治类的讲座、报告和学习班等。大学校园中的学生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成立大学生安全社团或协会;在校园生活中,应各个季节时期和学习生活各个环节进行相应安全的宣传。另外,对于交通、建筑、冶金等特殊行业,学校的专业教研室应根据情况在学生毕业期间进行一次专业安全培训;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论文提问一两个有关安全的问题。

5.结语

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的关键在于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基本途径是安全教育。大学教育对安全科学课程的开设,具有历史责任。安全科学教育应不分文理专业限制,在大学中普遍开设,并采用辅助教育方法配合进行。

作者:赵丽敏 单位:江南大学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户外安全教育论文

【摘要】当前大学所处的环境不容乐观,比较复杂,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就非常有必要,其不仅是因为大学生所处的当前环境的驱使,在长眼光来看待此事是因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在高校本身的角度来讲,加强大学生户外安全教育是因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为创造较好的育人环境打下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户外安全;安全教育;必要性

随着我国对高校改革的逐渐深入,与以往相比,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更加广阔,他们的交流领域相比以往更加广泛。在校期间,大学生不仅需要进行正常的学习,进行正常的生活,还要勇敢的走出去,走到宽广的社会当中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经济结构正处在转型时期,政治改革正处于深水期,同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在此过程中不断产生了新的矛盾,虽然社会整体乐观,但社会的局部不安定因素也时有发生。

一、当前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决定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安全教育

其一,“黑社会”性质犯罪与以往相比更多。这种性质的犯罪,其具有成员的结伙性的特征,其不仅手段暴力残忍,其对人侵害也有预谋性。“黑社会”性质犯罪己经涉及到高校,将犯罪对象转变为在校大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抢劫以及敲诈,女大学生因为性别特征,所受伤害更为严重,通常遭受骚扰,对高校的教学秩序以及高校管理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其二,诈骗犯罪呈增长的趋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不过社会经验明显缺乏,因为这个弱点成为了某些不法分子犯罪的着陆点,利用各种手段骗取在校大学生的同情,部分大学生出于助人为乐的目的的,就不知不觉走入了他们的圈套。某些大学防范意识不强,擅自留宿不法分子和陌生人,导致被窃的事件层出不穷。其三,智能犯罪成为新时代的犯罪类型。对于安全教育,大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某些分子就借此盗用他们的银行密码,此类事件也已司空见惯。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内容

大学生在步入校门之前,大部分都是从家里直接走进校门,高校管理老师不仅承担着保护大学生人生安全的重任,也肩负着保护他们健康的职责。大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军,是宝贵人才资源,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大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小而言之关系到个人生命安全,大而言之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和谐,国家的繁荣富强。高等教育的法制规范化是高校改革深化的一大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能确保高校管理处于科学有序的状态,就要制定较为完善和可行的规章制度,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是高等学校某些规章制度落到实处的保证,更是使许多制度行之有效的保证之一。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而且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有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这不仅是各大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众所周知,各大高校是人才汇聚之地,大学生关系着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着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国家的后备军。他们对国家安全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狭隘的范围,例如国土安全和主权安全以及国防安全,这些都是些传统上的内容,对于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以及科研安全这些只有在当前才有的内容没有引起重视。某些西方的敌对势力把我国的高校作为他们政治斗争的重要地域,利用各种手段,利用各种渠道,对西方的政治以及经济模式进行公开式或秘密式进行传播,向他们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向其输出腐朽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针对此形势,要求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利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将其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用这种体系不断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学会运用马克思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以及方法对当前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我国正面临繁复多样,严峻的安全形势,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又明显缺乏,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形势所驱,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

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创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需要

目前,各大高等教育学校的改革以及发展正处于重要以及关键时期,调整各种利益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很多矛盾以及摩擦,某些意料之外的事也有可能发生,此外,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就极有可能产生一些不好的因素以及苗头,不仅对正常的教学有所影响,还会影响到科研和生活秩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培养国家的接班人,这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毋庸置疑,良好的育人环境利于学生的成才和学习。社会和学校是相互作用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一个良好的高校环境,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将都是很有利的[1]。

五、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培养出合格的国家接班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所在。一个合格的大学不仅具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也体现在他们具有良好的能力。无论是从古至今,还是全球国际,安全需要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命题,安全是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人类个体生存的保障,是人类个体发展的保障。只要在安全的条件下,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化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涉足的领域不能只局限于马克思注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等渠道,其涉足的领域应该更宽更广[2]。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来说,它既是新形势下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学校应当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渠道和形式,使大学生去学习安全知识,使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得以强化。大学生要学法并且懂法,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保护好国家和自己的财产。此外,老师应当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其法制观念得以增强。

六、结语

高校在追求育人目标的同时,也要为大学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繁荣富强。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法制观念,还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作者:方振庭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高校把游泳课作为体育的必修课,安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游泳安全教育的任务更加繁重、复杂,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该文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现状,对其游泳课安全教育的内容、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保证一定时间的游泳课安全自护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有权威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教材、提高游泳教师师资和课程实践、加强游泳池管理和安全的警示宣传工作来提高大学生的游泳安全意识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为普通高校游泳课更好地实施游泳安全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游泳课;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安全教育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的永恒主题。随着越来越多高校把游泳课作为体育的必修课,安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游泳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任务更加繁重、复杂,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因此,在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必须受到高度重视,加强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工作,需要从诸多方面做出努力。加强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是高校游泳课中一项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工作。

1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内容

1.1加强安全教育

应在第一次水上课前系统地对学生传授游泳安全教育知识(如要求学生要做到不在游泳课中潜泳,不在水中打闹和嬉戏,不在泳池中跳水,学生起水离队和归队下水时须向老师报告经同意)。利用互联网和墙报开展游泳安全教育,宣传游泳的安全知识及安全的重要性。

1.2游泳课前了解清楚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游泳课开课前应对学生的身体进行常规性检查,凡对游泳教学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生应禁止他们选修游泳课。如果这样的大学生选修游泳课会大大增加游泳课的安全隐患,所以应把大学生的病史调查和常规性健康检查落实到位。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身体实行网络化管理,让游泳教师了解到学生的身体情况。对于例假不能下水的女生任课老师安排见习内容。

1.3了解场地情况

上下课前游泳教师应对游泳池底池边的坡度、水温情况、形状和深度等进行全面了解,并标出深浅区的范围,让学生了解,并提出注意事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还要对损坏和不符合要求的用具要坚决及时更换,跟学生讲解注意事项和教学用具的使用方法。

2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意义

加强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游泳课安全防范能力的需要。大学生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游泳安全意识薄弱,忽视游泳安全防范。在没有救生人员的情况下游泳,在不知深浅的水域跳水,在没有安全保障设置的野外水域游泳,在水中与同伴毫无顾忌地嬉戏打闹,在天气情况极差时下水游泳,等等。在各种溺水事故中,由于缺乏游泳安全知识,不会判断或自救,结果导致溺水死亡。大学生因缺乏安全游泳知识导致溺水死亡的教训是非常沉痛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游泳的教育,使他们在溺水事故中学会自救,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学校对游泳课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游泳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在游泳课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对游泳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更没有在下水课前将游泳安全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一次课进行施教。

3.2游泳安全教育的目标没有明确,只是表面功夫

游泳安全教育目标是有效地实施安全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开展游泳课安全教育的根本保证和方向。游泳课安全教育的目标是向大学生普及游泳安全知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游泳安全防范知识,使他们逐渐形成游泳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游泳课时是游泳课安全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课时不充足会对游泳安全教育形式有影响,对其内容有所限制,更不能保障教学质量。因此要做好游泳安全教育工作,首先要先保障课时充足。

3.3游泳教师的安全素养与业务能力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

游泳教师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总结。游泳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让学生思想上多重视,安全知识与技能传授较少,这也导致大学生只能从其他途径获得游泳安全知识。大学生游泳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总结、媒体手段、宣传栏,游泳教师的讲授排在了后面,游泳教师在游泳安全教育方面未能发挥主导作用。游泳教师不单单只要做到对学生的游泳安全保护,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第一,选择合适的游泳场馆参与游泳活动;第二,选择合适的游泳服装与装备参与游泳活动;第三,了解自身的基本情况,科学地进行游泳锻炼;第四,遇到紧急情况能处理,懂得如何应对溺水的特殊情况。如果大学生掌握了这些游泳安全知识与技能,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体育活动中。当然,这对游泳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4高校游泳池管理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学校制订游泳池规章制度,如游泳池(馆)使用制度》和《紧急情况处理制度》,用制度和严谨的工作程序来确保学生在游泳课中的安全。游泳池的管理规章制度要发挥其管理的最大功能,还必须严格遵守才行。然而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例如,为大学生建立身体健康档案可以让游泳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高校仅有很少的学校为学生准备了医疗箱。对于游泳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方面,有很少有学校能够认真制定和执行。

4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4.1最为有效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方式

保证一定时间的安全自护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有权威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教材。把游泳课安全教育纳入游泳教学大纲,由游泳教师在游泳课程中完成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的传输。课程缺乏系统性、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检查监督是当前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变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的薄弱状况尤其值得思考。该研究尝试提出将游泳课安全教育融合在大学生游泳课程之中,并从教材、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与游泳课进行结合,这对快速建立和发展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体系无疑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4.2提高游泳教师师资和课程实践

学校必须根据游泳课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游泳教师学习或者进修游泳课安全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程,具备传授游泳课安全教育的专业能力。在游泳课安全教育实施环节,安全教育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特点要符合大学生层次学生的需要和身心特点;避免单调枯燥的说教,而是利用易于为大学生接受的形式进行,以有效吸引大学生的注意;结合发生游泳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景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以掌握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让学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的内容:加强安全教育、游泳课前了解清楚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了解场地情况等3个方面。(2)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对游泳课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游泳安全教育目标不明确,只在于表面功夫;游泳教师的安全素养与业务能力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高校游泳池管理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4个方面。

5.2建议

(1)保证一定时间的游泳课安全自护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有权威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教材。(2)提高游泳教师师资和课程实践。游泳教师不光肩负着安全教育与安全监督的任务,也肩负着让学生学会游泳的任务,同时在游泳教学过程中还要向学生传授游泳安全的技能。所以这对高校游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加强游泳池管理和安全的警示宣传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游泳安全意识。在对大学生加强游泳安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在容易发生游泳伤害事故的地方悬挂安全标语,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注意,禁止学生在游泳池进行危险的行为。例如:在湿滑的游泳池里,在做好防滑工作的同时,张贴“小心地滑”的警示语,有助于提高安全注意,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警示宣传工作确能起到提醒安全注意的作用,在减少游泳风险、保障游泳课安全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惠 梁超英 符壮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部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风险防控安全教育论文

一、从风险防控的视角看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

现代社会,在人们日常活动的公共领域,各种影响安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多,类似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等公共安全事件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安全风险如影随形,这一事实给公共安全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防控风险成为公共安全领域的新常态。风险是客观现实,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应对,以形成主客观之间良性互动,从而化解风险,避免风险转化为实际的危险。良性互动的形成需要人们对风险有深刻的认识,具备良好的风险防控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包含三个层面: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认知风险的自觉性及对风险保持的警惕性;在行为习惯上,表现为防范风险的主体性、主动性及化解风险的积极性;在危险规避中,表现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的应对技能及协同配合、规范秩序的整体性。纵观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风险防控能力的缺乏是事件发生并酿成惨痛后果的重要因素。第一,风险认知上的集体无意识。据媒体披露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一个细节:警察一直在维持秩序,要大家不要再挤了,可是没有任何效果,人群还是继续向前。假如大家能够充分地认知风险,听从警察指挥,不出现人多势众的“集体无意识”,也许悲剧不会发生。第二,行为上的集体无规则。调查证实:外滩广场东南角北侧人行通道阶梯处的单向通行警戒线被冲破以后,现场执勤民警竭力维持秩序,仍有大量人员逆行涌向观景台,上下人流不断对冲后在阶梯中间形成僵持,继而形成“浪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事件发生。如果每个人把自己看作为一个风险控制因素,主动恪守公共规则,就可以降低风险,甚至避免事件发生。第三,危险规避中的集体无秩序。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现场混乱不堪,拥挤失序,人群焦虑,手足无措。倘若身处危机中有更多的人能够冷静处置,有效组织疏导施救,也许是另一种结果。

二、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视域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风险认知教育有待加强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需要大学生树立具有社会全局视野的个人安全与社会安全有机统一的安全观。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还不能适应现实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内容偏向于涉及大学生自身安全知识传授。据对北京、上海等8个地区的16所高校近800名大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情况调查显示:分别有79.3%、72.4%和53.8%的大学生认为教育主要集中自我防范意识、人身安全、防灾知识,以及心理安全、购物安全、网路安全、就业安全等方面,虽然内容繁多,但知识结构零散,呈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统性。第二,教育目标侧重于唤起大学生维护自身安全意识,62.4%和52.4%学生认为看到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等危机事件信息,学校会提醒和通报,警示学生注意人身安全。教育着眼点在于对大学生个体保护,缺乏公共性。第三,教育时间集中于低年级大学生,且随着年级增加而减少。调查显示,认为安全教育安排在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比例分别是87.3%,58.4%,45.4%,14.9%,有72.1%的学生认为学校强调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教育阶段性、应急性特征明显,缺乏长期性。高校安全教育囿于大学生自身安全,缺少对社会整体安全目标价值引导。大学生虽能感知到安全风险,但没有完全形成对安全风险的理性认知,对个体行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个人因素对大环境安全的影响乃至如何自觉纠正行为偏差,保持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还缺乏认识,表现为对安全的焦虑和对风险的漠视并存。

(二)大学生安全责任教育仍显薄弱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需要大学生具有安全风险共担的责任意识,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尚不能完全促成大学生安全责任意识养成。一是安全教育方式趋于管理化模式。高校安全教育实施过程,常常是学校按照上级要求提出工作任务,职能部门布置工作方案,辅导员及具体执行人员负责落实,安全教育散落在职能部门常态化管理和辅导员常规性工作中,教育的管理特征明显,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动性和潜能没有充分发挥。二是教育实施主体倾向于单一化。高校安全教育,一方面是保卫处采取邀请校内外专家集中作报告的方式来讲授安全知识,另一方面由辅导员承担日常安全教育任务。据调查,有75.9%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承担着安全教育管理的任务。教育实施主体单一,大学生参与度不高,突出大学生主体性的自我教育和实践教育缺乏,教育功能难以发挥。据调查,83.65%的大学生认为安全应由学校负责,91%大学生认为在学校或社会上出了安全问题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大学生对安全责任共担没有产生共鸣,一方面对安全有着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在自身需求与公共安全规则相抵触时又表现出对规则的无视、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的心态。

(三)大学生逃生技能培训实效不足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需要大学生具有应对危险的逃生技能,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危机逃生演练还不能达到实际要求,亦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高校开展危机逃生演练基本是依照上级提出的相关要求组织实施,尚未形成制度化的体制和机制。具体表现为:一是安全教育重知识,轻实践,据调查显示,有些高校安全教育中模拟训练仅占教育比重的12%;二是实践演练项目单一,主要是以消防演练为主;三是阶段性开展,集中演练时间多安排在大学生军训、“119”消防日期间及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检查阶段;四是不规范,专业化程度不高。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现场指导,40.90%的学生认为学校安全教育师资力量欠缺。危机逃生演练专业性和针对性要求更高,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指导上,学校更是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演练停留在“组织逃生”环节,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现实中往往一个异动或偶发事件就能引起学生群体失稳、造成混乱。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千名大学生进行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7.5%的学生赞成开设自救课程,82.9%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演练,79.3%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实践性、针对性强的安全教育活动。

三、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视域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改进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风险思维

大学生面对公共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掌握安全知识固然重要,培养风险思维更为关键。公共安全风险成因存在人为因素,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依靠人的认知和行为,思维和观念决定着人的知行。风险思维是一种专门用来处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思维方式,是将规避风险或将风险降到最低为价值目标的。因此,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中,风险思维强调人对安全问题应持有前瞻性、全局性、关联性、警惕性认识,这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对安全风险事先预判、对安全形势全局把握、对安全因素关联思考、对安全隐患预防为先的覆盖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安全观念。高校应以培育风险思维为目标,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一是要拓展教育内容,不拘泥于各种知识点的学习,而应从安全风险防控视角,引导大学生养成预判生活中可能面对的公共安全风险的习惯,特别是在涉及公共领域的活动之前,对所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的概率和后果进行预测,并且做好应对准备,提高对安全风险的预判意识。二是要拓宽学生视野,教育着眼点不限于学生个体安全,应延伸至社会整体安全,帮助大学生辨析个体安全与整体安全之间的有机联系,认识到“风险是每个人和风险因素的结合体”,它与每个人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三是要提升认识高度,在安全防范意识上,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在安全风险面前人不仅是处于防卫状态,而是可以影响公共安全风险的发生、发展及走向,可以化解、降低风险,避免其转化成实际危险。在公共活动中,个体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四是养成行为自觉,大学生由对安全风险的感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还要将正视和规避风险、追求安全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保持维护社会整体安全的警惕性和自觉性。

(二)完善以学生为本的校园安全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学生安全责任意识

乌尔里希•贝克在对风险和风险社会论述中说:“一场风险或灾难的来临,在其影响范围内个人和群体都难以逃避,因此,风险社会必然会形成一种新的风险文化,也呼唤着一种责任共担的风险价值”。的确,当公共安全受到威胁时,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平安的社会环境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全社会责任共担的共同意识。在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当中,高校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是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吸纳学生参与,组织学生讨论,征求学生意见,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二是提倡学生开展自我安全教育。教育家叶圣陶主张“自能教育”,他说“要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是以大学生为主角的教育载体,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将安全内容引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三是倡导学生以社会实践方式参与学校安全管理。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等方式,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让学生参加与之密切相关的校园安全管理和安全检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增强大学生遵守安全规则意识和维护公共安全秩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增强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逃生技能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阐述风险社会理论时说:“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抵御风险的保障,也需要具有面对风险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对待风险的能力。”大学生应对安全风险,既要具备积极的心态,也要掌握应对的本领和技能。在汶川大地震中,桑枣中学2000名师生用1分36秒全部逃离教学楼,创造零伤亡的奇迹,令人印象深刻。奇迹的创造与平日制度化、规范化逃生训练分不开,也让我们看到了危机应对演练在风险规避中的至关重要性。风险规避中的逃生技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需要具备处惊不乱的心理素质、协同配合的整体意识、科学规范的逃生技巧、自救互救的专业知识,对人的安全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仅靠“纸上谈兵”难以取得实效,需要通过实际演练获得切身体验,在实践中养成。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应重视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克服客观条件制约,联合社会力量,借助社会资源,争取专业指导,建立常态机制。一是要社会化。高校应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利用防灾训练基地等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组织大学生开展危机情景模拟演练。二是要专业化。高校要与社会相关专业机构部门开展合作,争取专业技术支持,请专业人员现场进行逃生技能、自救互救技术指导,强化对大学生的专业规范训练,力求实效性。三是常态化。高校应协调校内外各相关部门,建立长期协同合作、相互配合的体制和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常态化危机应对演练,提高大学生安全逃生技能。

(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培育校园安全文化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风险逐渐让位于人为风险,人类面临风险的成因,主要是由某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们的思维模式及行为习惯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规避风险的安全文化可以使人产生抵御风险的内驱力,正如风险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社会学家斯科特•拉什所说:“风险文化体现了人类对风险社会的反思与自省。风险文化是依存于非制度性的社会状态之中,它的传播不是依靠程序性的规则和规范,而是依靠其实质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因此,风险文化倡导对社会成员的管理方式不是依靠法规和条例,而是依靠带有象征意义的理念和思想。风险文化理论强调从人的角度管控风险,特别是人为风险,强调人的认知性作用,强调文化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规避风险的理念,如“天人感应”的思想,它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风险文化。大学生安全教育应顺应时展变化,不断丰富校园安全文化内容,挖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将规避风险的安全文化思想理念植入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应引导学生树立“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的安全价值观念;在思想上重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警示,对微小异常现象正确加以判断处理,不掉以轻心,视若无睹,遗留隐患;在行动上追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目标,体会美好生活取决于安全意识是否根植于自身头脑,将安全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葛冬冬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和范畴

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外部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与主体对环境危险的认知、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等息息相关,后者正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这项教育应包含如下内容。第一,生命安全教育。影响生命安全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自然灾害类,如地震、火灾等;事故类,如交通事故等;刑事犯罪类,如杀害、抢劫、绑架等;生活隐患类,如宿舍用火用水用电不当引发的事故、饮食不注意导致的食物中毒等。要教育引导学生规避以上因素,学会防灾自救。第二,财产安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避免财产的不正常损失,如因盗窃或诈骗等导致的财产损失。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持有正确、健康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热爱生活。遇到学业就业压力,看到不公平的现象,面对社交障碍等能够积极进行心理调试,不致抑郁彷徨,不会做出伤害他人或自伤自残等举动。第四,网络安全教育。要教育引导新形势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提高警惕,不能沉迷其中,不受不良信息的侵蚀和教唆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全球化带来了各国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和互相影响。各国在享受全球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一些不良文化,对涉世不深、分析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有一些意志力薄弱的新形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错位,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2.社会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当前全社会教育的注意力仍然过多地集中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对学生的心理、法纪、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则关注不够甚至有所忽视,导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必要的资源投入。

(二)校园因素

1.校园安全环境日趋复杂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已由象牙塔演变为开放的小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的外来人员与学生同在校园内生活,不法之徒乘虚而入,敲诈勒索,侵害学生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扩招而新建的校区不少位于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水平不高,刑事犯罪风险相对较高,食品安全状况堪忧。

2.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关心与就业率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仅停留在文件、报告层面,没有在整个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部分高校虽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建设,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投入较多,但却忽视了安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工作陷入被动。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体系。多数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的问题,教育形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安全教育远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家庭因素

1.少数父母成为安全教育的反面教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和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孩子,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过马路闯红灯,孩子也会模仿;父母习惯吃路边摊,孩子也少不了馋嘴要吃;父母不重视用电防火安全,孩子的防火防电意识也往往不强。

2.过分溺爱对大学生安全产生“负能量”新形势大学生多为“90后”,父母溺爱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溺爱会产生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除了学习什么都舍不得孩子去做,也就使孩子失去了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安全教育、获取安全知识的机会,对危险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性,容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溺爱也会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时容易感到彷徨无助,面对挫折和人际交往的障碍容易心情抑郁、自怨自艾,甚至反应过激、报复他人。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由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其目的不仅是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是要将其打造成为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高校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采取有效举措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成效。

(一)拓展安全教育的内容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当成为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大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尊重自己和他人,理性、淡定地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远离侵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高校应当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各项安全教育有效衔接,互相补充,甚至将安全教育课程定位于必修课,用“学分”的刚性要求唤醒学生对自身安全的重视。

2.强化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人身财产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案例显示,大学生遇到危险时往往手足无措,坐以待毙,以致酿成惨祸,这也凸显了实用技能的重要性,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技能培养:

(1)基本逃生技能,如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常识,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不要贪恋财物等。

(2)基本防盗防抢技能。如加强个人财物的保管,接快递保持警惕,不贪占小便宜等。

(3)基本急救能力,学校安全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专业人员现场演示等教会学生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急救措施的具体操作以及食物中毒的现场急救等。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不要沉溺其中;提醒大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防止各类网络电信诈骗及黑客攻击;有效识别、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提高甄别能力,不轻信陌生人,不轻信网络上的各种言论,不造谣、不传谣,从心理上构筑网络“防火墙”。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显示,由于学业、就业和情感等缘故,1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伤人、自虐等事件。高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广泛开展心理安全教育,通过广泛宣传、举办知识讲座等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同时要关注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遭遇家庭变故和学业、情感挫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持续跟进开展心理干预,防止出现问题。

(二)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转换思维,从“学校要学生学习什么”向“学生希望提供什么”转变,做好安全教育需求调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不断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提高工作针对性。

2.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充分利用好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等传统教育载体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增加有关实战演练的内容,如邀请公安、消防等单位走进校园举办演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街道、派出所,帮助学生对社会整体安全形势以及危险程度较高的地域、场合、时段有直观的认识。

3.充分用好新媒体教育平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生活。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充分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例如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用更加专业的安全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风格、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推送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关心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与网络、影视公司合作开发安全教育趣味游戏、微电影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健全完善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体系

1.建立安全教育责任制高校要将校园安全提升到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部门以及各年级、班级设置专项负责人,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与学生安全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及工作预案,确保有备无患。

2.健全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各高校应当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学生安全、重视安全防范的良好氛围;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有效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人员的排查和管理,面向学生加强安全服务的宣传,使更多有安全需求的学生可以便捷及时地获得安全服务。

3.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涵盖安全教育课程教授者、年级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主体的安全教育队伍,邀请公安、消防、网络、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4.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配合建立学校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渠道,帮助家长改变“学生安全问题只是学校责任”、将学生送入学校后“大撒把”、对学生安全不闻不问的错误观念。加强对学生思想、学习状况的摸排掌握,任何一方了解到影响学生安全的不利因素均需及时向另一方通报,共同研究解决对策,确保学生安全实现从学校到家庭的无缝衔接。

作者:董子静陈征微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意义

互联网络的确是一个信息宝库,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中除了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外,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以及虚假信息也充斥着网络。这些不良信息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中拥有很多陷阱,也有很多木马、蠕虫、病毒等恶意软件,如果不加强重视,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譬如大家人所共知的熊猫烧香等病毒全球大面积感染事件、趋势科技等数千网站被挂马的黑客事件,今年破获的境外网上银行诈骗案等事件以及网络博客钓鱼事件等令人深思的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网络世界充满着信息安全威胁。然而,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普遍非常薄弱,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毫不例外。当下的互联网正在改变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搞好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避免大学生本身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已经成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合格人才的最基本的条件。了解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现状、研究信息安全教育措施业已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现状

1.信息安全意识淡薄。以我们对唐山所在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为例,有28.6%的学生由于计算机安全方面的事件对自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37.5%的学生选择不清楚,由于未防范软件漏洞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总数的45.2%,登录密码过于简单或未修改密码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35.1%,足见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之薄弱。尽管如今众多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高校属于信息安全高危环境,但只有少数高校进行这方面意识的培养,也很少有高校能够达到指导教工和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信息系统安全在现有科技和新兴科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些学校中开展的尚不健全且目的不明确的教学研究项目可以反映出当前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很低。与此相反,信息技术的进步却不断要求学生具备更多信息安全的知识。显然,这两方面已经成为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常常陷入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多数研究局限于信息安全对于军事的价值和意义,工业、商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用途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投入。这种全民信息安全意识的缺乏将造成一个恶性循环,高校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必将成为未来企业中的中流砥柱,由于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将重要的商业信息暴露于危险之中,或者在遇到这种不利的处境时束手无措,而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明显滞后。也以我们对唐山高校的调查为例,发现学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滞后。滞后的情况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对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快速发展的网络已经延伸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搞好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不但可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培养优质人才的需要。第二是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与培养健康、理性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系处理不当。搞好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不但能提高大学生自我防御、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的能力,同时也避免大学生本身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是高校保证其“产品”高质量、高出品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三是未能处理好安全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设置的关系。不少高校片面认为大学生安全信息教育不是学校教学内容可有可无,因而大学生的安全信息教育也就不能列入学校的教学日程。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6.5%的同学表示,学校的信息安全教育不系统。

3.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缺乏重视程度。学校的重视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水平。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各个高校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第一是领导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安全领导或管理机构。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以什么形式纳入学校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安排,有的学校把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放在各院系办公室,有的放在学生处,教务处,有的放在保卫处等等,从管理体制上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第二是没有把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信息安全教育方面的专门课程、专业教师和教科书寥寥无几。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一般也只是以报告、宣传等方式零敲碎打,致使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全面系统。第三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没有信息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信息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因此说,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应有的位置。

4.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缺乏力度。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制度不健全,没有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二是教育手段落后。多数高校教育手段都是老一套,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脱离实际,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三是缺乏系统性。教育过程比较随意,而在法律规范、伦理道德和防范技术、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缺陷,没有形成较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

作者:曹健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论文

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角度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心理认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诱因的影响,此类心理认知偏差定会引起个人行为失范或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问题及诱导因素所致。可见,若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且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定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

(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

(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

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

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4整合资源及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学生的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组成,且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我国高等院校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因此学校有必要与专业的心理医院联合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就心理疾患进行防控合作,同时开设24小时心理咨询与辅导援助热线。此外,大学的心理教育顾问由心理专家及医院医生担任,以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之,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高等院校务必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的防范,具体从上述四方面进行把握,由此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专业知识过硬及心理健康的人才。

作者:张燕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音乐教育中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生命安全的作用及影响

(一)音乐有治愈心灵的功能,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大众,消遣生活的方式,在现代心理研究的过程中,音乐是治疗人们心理伤痛,引导人走出心理困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对于养生保健,调节人的心理情绪和生理现象也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美好的音乐旋律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在舒缓的音乐旋律中,人们可以忘记伤痛,放松自己的心情,使人们摆脱焦虑不安和孤独抑郁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学习以及各方面的压力造成了人们各种不安定的负面情绪,使人们在生活中身心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悲剧现象的发生。对于这种情况来说,人们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音乐活动和一些锻炼来舒缓自己的情绪,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当人们处在一种相对优美、轻松欢快的音乐环境中时,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会得到很大的缓解,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音乐可以引导人们感悟生命,珍惜生命

古往今来,在音乐领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人不乏少数,有一些伟大的音乐人,他们在创作著名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难,而在面对生活的重重阻碍之时,他们仍能用积极的心态很顽强的精神与命运做斗争,最终创造出伟大的音乐作品。正如贝多芬、莫扎特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他们虽然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的精神长存于人世,永远激励着人们。他们的音乐作品传达出了对挫折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鼓舞着人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使人们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三)音乐能给人以自信,使其乐观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热衷于音乐,并把它当做娱乐,调剂生活的一种方式。有些人则把音乐当做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对于这些热爱音乐的人来说,音乐是他们的希望,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和光明。在人们情绪到了低谷时期,励志欢快的音乐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调动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美好的音乐都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使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使生活也变得更加有意义。而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应尽到自己的职责,给予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多一些鼓励和包容,让他们坚定自己的目标,乐观的生活。

二、有效的把音乐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一)创造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

加强对女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的重视,创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高校和各大教育部门应从安全问题着手,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加大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让学生自身也提高安全意识,时刻培养自己的自我防范意识,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在校的大学生自杀、失踪等悲剧的现象尽量减少发生,为了这个目的,要做出很多举措和努力,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做出一些创新和改革,使音乐教育辅助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和发展,使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中,努力创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内容

在音乐教育中注重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音乐教育的内容多种多样,由于音乐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痛苦挣扎、抑郁低沉、也有热情激昂、欢快轻松,所以不同音乐作品传达的精神和故事有所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这些音乐作品,选择性的把正面积极的内容传达给学生,每个课程都要用心挑选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作品,让学生在名作中得到启发,用一些鼓舞人心,对生活态度乐观积极的作品,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透过作品看到生命的本质和真谛,从而理解到生命的伟大和面对挫折时应有的不屈不挠的态度。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扩展音乐教育的层次

扩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以提高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性。在现在社会,音乐已经渗透到很多行业领域,在医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社会工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抓住音乐能对人们情绪和心理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辅助一些病痛的治疗和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疗。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用积极健康的音乐来辅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开展不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与人交流,探讨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的真谛,让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对自身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和定位。

(四)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者

培养一批优秀的、具有正能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生教育问题上,教师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情绪以及一系列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积极性,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正确的培养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因此,高校应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人才,在音乐教学和生活中都要有自己正确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把自己积极乐观的正能量通过课堂扩散给每一位学生。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来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生命个体的存在,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正确对待生命,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三、结束语

音乐可以传达人们的各种情感,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如何利用音乐来更好的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对待生活,这是人们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关注大学生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把音乐教育融入到生命安全教育中,让教育充满人性的关怀,在广大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努力下,让女大学生的安全隐患日渐消除,让他们提高生命安全意识,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也为我国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阚兴芳 单位: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创新乏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和方法上缺乏创新,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法,缺少个性化教育,导致不同学生群体难以用自己的方式和思维接收到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思想实际问题的教育内容;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质不了解,以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代替理想信念教育,出现少讲或不讲的现象;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只会讲空话、套话甚至假话,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课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2]。

2.社会实践教育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

目前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外活动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具体的实施大纲,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配套制度,考评和监控机制更是处于空白阶段。一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领导存在着片面的政绩观,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属于“虚功”,没有完善合理的活动机制和科学管理方式,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教育越来越边缘化,使教育者产生了一种应付的心态,导致实践教育陷入了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以不要”的尴尬境地。

3.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运行不协调

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建设上,有些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具体的措施和明确的规划,一些高校有意压缩队伍编制,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待遇过低,教育队伍工作条件改善、职业培训深造、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制度不到位、不落实,使从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人员积极性不高,教育资源严重流失和浪费。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1.西方“西化”阴谋不断渗透,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搞“人权”外交,无非是想以虚构和捏造等伎俩在国际上给中国制造舆论压力,以此来混淆国内不明真相的人的视听,达到动摇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险恶目的。宗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敌对势力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千方百计地用宗教渗透的方式,在我国新疆和西藏等地是备受敌对势力“关注”的地方,煽动教徒和部分群众寻滋闹事,破坏社会安定,极大地冲击了人民的思想武装,更给众多无辜百姓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3]。

2.信息网络化对意识形态传统功能的弱化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从网上获取和信息,网上信息的这种共享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落差越来越小,教师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却越来越大。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使年轻一代垄断了网络的话语主动权,他们不再简单地按照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获取知识,而是“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再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网络上那些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不良信息就有可能被大学生认同接受,进而达到侵蚀国家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成果的目的。

3.社会转型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挑战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转型期出现了新问题和新矛盾,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巩固和提升带来了重大影响。例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状导致了贫富阶层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失业与就业的矛盾冲突,导致人们的社会心理失衡等,这些突出问题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人民对社会失去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根基。

4.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必然选择,也必将面临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深入,包含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技术和知识,已经在我国大面积扩散和加速流动。当前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备受冷落,国富民强、八荣八耻的传统观念渐隐渐退,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日益匮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立世精神已成空谈。因此,我们必须竭力捍卫民族文化的个性和根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以国为重的文化传统,充实及适应文化全球化,又保持鲜明民族个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不断增强其吸引力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强化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课堂上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切入点,是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应注重把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和阐述,善于将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用社会热点问题导入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听理论课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理论灌输是必要的,课堂讲授必须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创新。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思想感情、心理特征的综合反映,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理应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排除干扰、抵御风险、坚守社会主义阵地;只有进一步发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才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积极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使教育得到切实保障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第一关,就是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功能充分发挥的优秀教师队伍。高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实践操作,选拔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优秀的人才,通过在职培训、脱产进修培训等手段加以落实。不断提高教育队伍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专业和文化素质、教育技能,以及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通过运用目标激励、政策等多种激励方法,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者对从事的工作产生认同感和成就感,始终保持工作的积极性,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性。还要建立健全流动机制,拓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的发展空间,适度地转岗分流,以保持队伍的活力,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真正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者保持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态势,从而保证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顺利实施。

作者:张丽媛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高校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论文

1公安高校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公安高校大学生非传统安全认知现状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公安高校大学生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认知现状,笔者于2014年6月在中国刑警学院开展了非传统安全意识网络调查,共156人填写调查问卷。15%的学生认为我国周边威胁因素增多,形势不容乐观。12%的学生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正在逐渐步强,而高达86%的学生则认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在逐渐减弱。此外,还有83%的学生对我国所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并不关心。因此,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国家安全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我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增强非传统安全意识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1.2对公安高校大学生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公安大学生思想活跃,他们对非传统安全的认知反映出他们对国内外社会的了解状况,体现出他们解决危机或协助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更强调个体价值等不足。因此,公安高校要针对这些个体因素,积极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安全机器”队伍。

2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公安高校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

2.1实现公安高校非传统安全教育纵深发展

将新媒体技术与公安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相结合,既借助新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为非传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广阔、先进的平台。更重要地是将该技术与现有的信息系统相结合,提供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实现对以往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的根本性跨越。

2.2更新公安高校非传统安全教育模式

公安院校具有较强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大多通过军事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等少数传统安全课程来获取信息。如今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无论从解决问题的数量上,还是在平等沟通的氛围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利用网络新技术制作符合当前形势,体现与时俱进的教学视频、教育网站,把他们通过“微信”和“微博”等新传媒传播出去,拓展了教育形式。

2.3抢占网络和舆论等新传媒非传统安全教育阵地

公安院校宣传部门、团委以及从事非传统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密切配合,建立符合公安院校特色的非传统安全教育网站,并紧密结合时事开展非传统安全形势政策教育,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对非传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理解。

2.4提高公安院校非传统安全教育水平

公安院校的管理模式多为半军事化管理,老师与学生之间相比地方普通高校缺少一种轻松的氛围,思想和非传统安全教育模式较为单一。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创造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情景,使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升华思想。

作者:刘皓 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情感关切安全教育论文

一、引言

近年来,部分高校发生了性质严重的安全惨剧,如武汉某高校“一双臭袜子引发的血案”、河北某高校“富二代开豪车撞人案”、上海某知名高校“同寝室室友投毒杀人案”,以及时常在高校会发生的宿舍火灾、交通事故、自杀自残等事件,使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安全教育管理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技巧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核心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各种安全保障和服务。高校的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如果仅靠硬性的“教”与“管”,而不运用柔性的“以情感人”,学生多半会口服心不服,安全教育管理应得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情感关切、情绪管理、情谊感染、情份联接的运用。[1]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内容与意义

(一)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内容

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校园内的安全事故主要有七类:一是安全措施不完备的学习设施和危险建筑所导致的安全事故;二是集中在楼道、通道、台阶、校门等处发生的拥堵挤压造成的意外伤害;三是火灾事故、爆炸、食物中毒、煤气中毒等意外伤害;四是与教职员工有关的学生伤害事故;五是在文体活动中的意外伤害事故;六是与学生本身有关的伤害事故及学生违纪行为所导致的人身伤害;七是校内外交通事故等等。[2]一般认为,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安全事故与隐患包括以下几类:政治安全、学业安全、住宿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安全。就高校现实状况而言,学校安全事故具体发生形式有:政治安全如,邪教蛊惑、非法集会、恐怖事件、泄密等;学业安全如,安全事故,如无故出走、无故退学、失踪失联、考试作弊等;住宿安全事故如,入室盗窃、入室抢劫、诈骗、火灾、打架斗殴、晚归不归等;人身安全如,如食物中毒、校内外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各类纠纷、涉入犯罪等;心理安全事故如,自残、自杀、伤人、报复社会、自闭、与家庭亲友和周边人际关系紧张等。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内容应与高校易发易生的各类安全事故相对应,有针对性地完善教育和管理措施。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可以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

近些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校园内学生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造成这些伤害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大部分当事人在事故发生时,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自我保护意识极其淡薄,对一些不怀好意之人、社会群体性事件缺乏理性认识,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欺骗或者利用。他们都缺乏安全防范的意识,给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许多隐患。由此可见,开展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从而预防犯罪和伤害事故的发生,减轻学生家长的担心,减少对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威胁。[4]

2.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可以优化校园“软”环境

当今大学办学形式多样化、管理方式社会化、校园规划开放化、学生结构复杂化等新的特征,使大学校园的治安形势也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因此,开展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有利于形成“全员”安全意识,强化高校防护管理措施和能力,优化高校软环境,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舆论支持和人文氛围。

3.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可以提高学生国家安全保卫意识

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复杂多变,不容乐观。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使大学生放松了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警觉,大部分青年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不全面、不透彻。全面准确地认识国家安全形势,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责任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国家安全意识是国家赋予大学生的新的使命和任务。

三、“情感关切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一)“情感关切法”的内涵

情绪、情感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成分,它们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动力和组织作用,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情感关切为一个系统性的名词,包括情感表达、情绪管理、情谊感染、情份联接四个方面。“情感关切法”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感情、诚挚的心情、温和的语气、亲切的关怀,运用情感共鸣、情绪感染、情谊联接、情绪引导的方法,不断加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思想沟通、心灵交流、行为互动,满足被管理者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管理效果,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式。情感关切法是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管理理念、人本思想和“需求层次理论”的借鉴与延伸。“情感关切法”是现代高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情感关切法”避免了传统管理的高严肃性与非人格化,转以一种亲和力、人情味来管理教育学生,强调自律,运用情感的手段来约束人的行为,用“内在”的影响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因为“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5]使被学生心甘情愿的服从规范,接受管理教育,从而增强对他们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情感关切法”在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1.高校安全教育管理运用“情感关切法”更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就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言,“爱”和“信任”需求是他们在本年龄段最渴望的成长营养元素。如果学生管理者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作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学生管理人员运用“情感关切法”,以亲友、长者的态度和胸怀,用情感感染、情感传递的方式更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与认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树立安全忧患意识、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增强自身防护能力是对自身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只有让学生自身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意义,他们才会信赖学生管理人员,才会把学生管理人员当作朋友,才会主动配合学生管理人员做好自身及校园的安全防护工作,从而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

2.“情感关切法”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互融通

当代大学生有他们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遵循“以生为本”,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符合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育管理。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正在感受我国高校教育与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代,他们在接受新的管理模式的同时必然出现了一定的情感脱节。由于过去习惯于“他律”,学生被动地接受命令和要求,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势必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要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强化情感教育。[5]

(三)“情感关切法”在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都是围绕着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目标展开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建章立制,还要保证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以谈话、谈心、关怀、关心等方式,实现情感表达、情绪管理、情谊感染、情份联接的目的。所以,情感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归根到底是要做到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辩证统一。

1.坚持“以人为本”,用情感与学生建立互信关系

高校应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情感关切法”强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理智的沟通和行动消除误会和疑虑。在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中,学生管理人员(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首先应把学生置于平等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熟悉学生的家庭背景,才能让学生对学生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理念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师生才能建立安全“命运共同体”。对于学业安全,学生管理人员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在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的时候对重点学生进行开导谈话和心理激励;对于政治安全,应把握重要节点,保持头脑清醒,提前做好介入式宣传和警示教育;对于住宿安全,应经常深入学生寝室,调查了解学生在宿舍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住宿环境、宿舍设施安全状况,以便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对于人身安全,学生管理人员应以一个家人亲友的胸怀,耐心细致,通过各种警示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对于心理健康安全,应深入了解学生性格、家庭特点,对重点学生应重点关注,给予正能量的关怀和跟进指导,促进这些学生心理状态转好。

2.坚持“重点预防”,强化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度

学校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工作,它事关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事关学校的声誉与影响。高校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的原则,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高校安全教育有重点时期,即新生入学、老生开学、寒暑假放假前、法定节假日、灾害易发期。具体说来就是:新生入学后向学生派发安全提示,组织安全教育和警示讲座,向学生介绍安全防范知识;开学前后,重点向学生宣传防盗防骗知识;法定假日、寒暑假,重点做好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交通安全、宿舍防盗、防人身伤害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灾害发生季节,重点加强防雷、防汛、防地质灾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高校安全教育有重点对象,即新生、毕业生以及心理异常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较为薄弱,因此要加大对他们的教育和宣传;即将毕业的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容易被犯罪分子诈骗和误入传销组织,需要提醒他们注意谨防诈骗;心理异常学生,学校要对他们进行定期追踪式辅导,帮助学生克服问题,防范事件发生。高校教育应重点关注图书馆、实验楼、学生宿舍、饭堂、校园周边商铺等场所,应定期组织宿舍检查和消防演习疏散演练;要通过广播、宣传横幅、网站宣传等方式提醒学生在这些场所警惕偷窃行为。[6]

3.坚持“内外结合”,加大学生心理安全预防力度

高校安全教育除了要加大对学生预防可控的、不可控的“外在”危险环境、事件的教育外,还应着重加强大学生“内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开设心理学课程,讲授心理学知识。心理学课堂最能表达情感,实现心灵共鸣与情感宣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调节心理、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方式方法,可以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预防危险行为。第二,通过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豁达、阳光的心态,去看待学业、感情、人际交往、就业等问题,增强抗挫能力。第三,重视学校专业性的心理辅导机构建设,提高学生专职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注重心理咨询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帮学生解决存在的心理困惑。第四,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危机处理跟踪机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不仅要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和治疗,还应跟踪观察他们在后续的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便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作者:李杨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国内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综述

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稳定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2004年4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强化师生安全意识”,2006年北京市教委提出:在首都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简称“三进”)的工作,2008年上海颁布了全国首个地方性《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规定该市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以此为契机许多省市和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而安全知识课程教学也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取得了积极的发展。不过就全国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整体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2012年通过对17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南开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三进”情况的调查发现,实现安全教育“进课堂”的不到60%,“进教材”的不到40%,“进学分”的只有10%左右。如今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依然仅处于宣传阶段,实践教学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的层次。同时,对于积极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高校,“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让人困惑,在校大学生因安全意识差而被抢、被盗、被骗、被害的案件及火灾、交通事故等仍屡有发生,大学生参与违法犯罪仍呈增多趋势,安全教育到底有没有用?还要不要继续?这样的追问令人疑惑,更令人深思。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之原因分析

国内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是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特别是信息科技变革带来的安全教育“教”“学”双方观念需求冲突的结果,其原因可归纳为:

(一)教育体制滞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安全”一词的内涵已扩展了许多,非传统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先后进入安全视野,但一直沿用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制模式却没有对此及时做出调整。教育规划上,国内却至今没有统一、权威、可操作的政策条例来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开展缺乏强制力,知识内容缺乏深度广度和系统性,带来了诸如教学随意、目标模糊、主体不清、评价缺失等等一系列问题。

(二)内心认同缺失

当代大学生中许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脆弱,一方面普遍对自身的安全期望很高,总强调别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安全防范、身边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对学校的安全教育不当回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安全教育多为发生问题后非常重视,但具体落实却是重管理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重事后轻预防;高校职能部门地位尴尬,落实空间和能力有限;具体从事安全教育教学的同志,对安全教育的前途发展方向迷茫、信心不足。对安全教育缺乏内心认同的普世心态,导致安全教育的思想根基脆弱,难有作为。

(三)教学创新乏力

当前,校园和社会安全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安全概念、安全情势、犯罪形态、教育手段等诸多领域的深刻变化。在新生活方式冲击下,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明显,他们追新求异,对知识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需求,在对安全知识的兴趣上:新颖的形式、轻松的课堂、互动的模式、感兴趣的知识点、社会热点安全问题等,才是他们更愿意看到,并能留得下深刻印象的安全教育。这些变化,没有被教育、管理和研究人员及时捕捉、重视和研判,安全教育缺乏思考和创新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需求,也让高校在持续、深入推进安全教育方面力不从心。

三、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体系

破解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困局,需要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需要高校安全教育保守思想的转变,更需要从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上锐意创新、寻求突破。

(一)完善体制“要重视安全教育……”、“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2章第4条和第22章第70条的规定,虽然其再次重申了安全教育的重要,但缺乏配套细则,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有效落实。而翻看《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规定》《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动准则(试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政策法规,也存在类似“落实难”的问题。因此,必须制定一份专门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统一、权威的规范性条例或文件,以强制力和导向性解决大学生安全教育“落实难”的体制障碍。文件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为主负责起草,根据当前安全情势和大学生特点,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体制、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安排一一规定,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指导各项安全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实开展。

(二)科学规划

1.明确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教学性质在教学开展中的具体表现,分为选修课与必修课,不同的教学形式因其教育定位、教学投入、师生重视度、考评的不同而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应明确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只有从制度上规定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才能给高校领导、职能部门及学生带来约束和压力,有效保证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在课时学分设置上,建议不少于32学时/2学分,并在大一首学期开设。同时,应积极发挥选修课的作用。相对选修课,虽然必修课效果更好,但开设难度较大,不仅需要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而且教学资源也不是每个学校都具备。而选修课则不同,一般具备中级职称的高校教师或专技人员就可以申请开设,在落实安全教育教学方面更灵活及时,可以成为安全教育必修课教学的有益补充或过渡形式。

2.化解师资困扰

任何教育最终都需通过人来落实,教师就是其中实现知识传承的纽带,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师资方面的多重困扰。首先,高校内部长期存在对安全教育权责划分不明晰的问题,学院认为安全教育是保卫部门的工作,保卫部门则认为安全教育主要是学院领导和学工处的责任。对此,从职能归口和专业性角度出发,保卫部门是校园安全归口职能部门,熟悉校园与周边治安状况,安全教育能有的放矢,牵头安全教育名正言顺,是最为合适的施教主体,能有效主导教学和指导各院系、学工部门共同落实安全教育工作职责。其次,专业安全教育师资匮乏。安全教育没有对口的学科设置和专业师范生,也无专业培训机构,师资来源和素质一直是落实安全教育教学开展的瓶颈,因此必须着力拓宽师资途径。对此,可以在高校开设安全教育学科来培养科班师范生,也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社会机构成立专业培训机构,组织高校教师或保卫干部等进行安全教育岗位技能培训,解决教师数量和质量上的困扰。最后,还需优化安全教育师资环境,着力解决高校保卫、学工、思政部门中从事安全教育工作人员的岗位、职称、待遇、科研课题、交流培训等,为其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促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3.丰富教学内容

安全教育不仅包括行为安全、防护技能、心理健康,还包括思想安全、非传统安全等诸多方面,因此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要力求丰富,不仅要包括传统的法制教育、防盗抢骗、火灾交通、避险逃生、急救护理等,还应将非传统的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环保生态等知识一并涉及,并注意顾及学生对热点安全问题的关注、对感兴趣安全知识的需求,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建立系统全面的安全观。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既要有感性层次的讲解——具体意识形态、法律、防护技能、心理常识等技能知识的学习和社会阅历的开阔积累;也要有理性层次的引导——在具体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从安全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更新扩展自身安全知识的学习能力。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都需围绕核心——安全意识的培养,因为安全的最高境界不是事发和事后的处置,而是事前的防微杜渐,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就是学生自觉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

(三)创新引领

1.兴趣引领,创新教学手段

兴趣能激发学习动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特别是对于像安全教育这样的课程,首先,大学生大多认为安全教育就是训导说教、索然无味,而实际中也确实普遍存在忽视对学生兴趣激发与引导的情况,因此急需创新理念,努力激发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兴趣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借助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力。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把握力,把安全知识用精彩的形式讲授,如充分发挥视频教学、案例评析、情景模拟、分组辩论、团体讨论等教学方法手段的效果,配合师生互动,营造愉悦气氛,让学生对安全知识留下清晰深刻印象;另一方面要重视PPT课件的作用,制作内容精炼、简单易懂、形象生动、要点突出的PPT课件,从书籍、网络、新闻等渠道选取素材,插入相关案例照片、现场图片、漫画、falsh、游戏测验等,配以页面动画、音效将枯燥的安全知识点新颖丰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借助网络,放大教学资源

网络在当前信息传播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传播渠道,青年大学生群体恰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忠实受众,占领网络信息阵地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未来至关重要。为此,既可通过与安全教育教学开展成熟、经验丰富的高校联系,开展远程视频教学,共享兄弟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也可将精彩的安全教育教学课堂摄像刻录下来,或制作短小精炼的“微课”视频,挂到校园网专门的安全教育视频教学专区,学生想了解什么方面的安全知识,点击学习即可。还可以通过网络将最新的社会热点安全问题、安全提示、防范经验视频下载下来,通过校园安全教育网站平台把安全资讯及时,给学生多样的安全知识学习了解途径。

3.多途多法,重视教学评价

对安全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有三方面,第一是老师给学生的评分,它有助于学生客观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明白不足之处,增强安全自信心;第二是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它有助于老师真实掌握课堂状况,改进教学、提高水平;第三是安全教育对校园整体安防体系建设的贡献评价,它有助于校园安防体系的完善和安全管理政策措施的改进。但现实中注意收集分析这些评价,并重视利用这些评价的不多,甚至不乏对安全教育不评价和乱评价的情况。对此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评价,并创新评价方法——多途径、多方法综合评价安全教育的效果,比如:将学生答问、作业、互动参与等课堂的表现计入对学生的期评成绩,考试试题的设计着重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拓展学习的能力,注重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意见和建议,将校园发案情况与安全教育挂钩,整体评价教育效果等。

四、结语

直面挑战,创新安全教育教学体系,破解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难题,若能有效落实这些措施,大学生安全教育将迎来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李丹 程燕 单位:湘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