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7 05:05: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一地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脱离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知识和生活素材,有意识地融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而更加生动活泼。在课外实践中,教师应创设地理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促进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案例,对高一地理生活化课堂的打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设情境;生活化课堂;知识体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切身感受并体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喜悦,使其明白地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且用得上的学科,进而促进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造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使地理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用心并全力以赴。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便能取得好的效果。每个知识点的成功教学都需要一个精彩的新课导入环节,因为精彩的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如,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宇宙中的地理》,在导入“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的知识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们刚步入高中,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在一颗行星上可以真正体会度日如年,你们知道是哪颗行星吗?为什么在这颗行星上会有这样的体会呢?学生听了之后兴趣高涨,于是便借此时机我引导他们分析教材中的八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很快学生就知道,在金星上可以体会度日如年是因为金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比公转周期还要长。
二、巧用生活事例,探究新知生活化
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生活事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具体素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需要,提炼生活中的各种主题,进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比如,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我在教授时引入了这样的生活事例:刘先生今年四十岁,属于高收入人群,他对居住的要求是地段一定要清静,最好临海。因为平时接触的人很多,回家想有一个温馨宁静的环境,且要有良好的物业管理,以保证家人居住更舒适安全,交通也一定要便利,社区配套设施要完备、人性化。如果让你根据张先生的要求,从市中心到郊区,你认为他居住在哪里比较合适呢?说完之后学生很快就活跃了起来,边思考边与其他小伙伴激烈地讨论开来。如此一来,为学生营造了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深刻认识到学习地理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强化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并熟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进而合理运用其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夏季市区的气温与郊区的气温哪个高呢?为什么一到夏季市区的人们都喜欢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呢?”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城市热岛效应的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读图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接着给他们一定时间去搜集和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会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应验,谈谈如何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由此一来,居住在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在夏季的实际生活感受,在探讨中明白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严重,以至于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所以城市平均气温要比郊区高2 ℃以上。
总而言之,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容一个人学问广博、无所不知中就可看出,地理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活需要地理,地理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好地理可以弄明白生活中的许多天文地理现象,也能科学选择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按照新课程标准,现在高一地理正课只有两节,内容却与老教材的内容不相上下。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地理老师就非常伤脑筋。现把我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应该写详案
详案里包括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学生的知识储备等等,在自己的教案本里要详细注解,做到有备无患。在45分钟的课堂讲授完之后,还应该总结该节课的得失,在下节课还可以补充。
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很多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老师要能够不失时机地抓住当天或最近本地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与课本上的理论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分析解释一些基本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三、传统教学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象生动和容量大的特点。利用它们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有板书,可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四、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有趣
我们的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或方法,都离不开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在地理教材中,许多地理事物是学生没有见过或经历过的,在教学中需要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想象,包括肢体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以及形成过程。我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记忆较快,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就高了。
五、变老师主导为学生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在新教材中体现最突出的是活动题,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重点、难点,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六、课堂的记忆很重要
记忆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是理解知识的前提。在课堂里,当讲解完了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知识后,我会立马给学生时间记忆,让学生强化刚刚所学的,这样学生的第一印象就很牢固,下课后通过练习题的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问题不大了。
摘 要:文章结合淮北市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背景,以地理知识为载体,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地理空间思维;地理空间教学
目前淮北市值学校课程基本能正常开设初中,但中考不考。学生和家长不是十分重视。农村学校基本不能正常开设,学生也基本不学地理,且地理课程只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虽然空间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课本,且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有空间思维基础,但到高一升学后再学习地理有一年的学习间歇期。可以说,高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上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如何衔接好近乎遗忘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二是如何掌握高一地理课本中更为抽象复杂的空间知识。近年来高一地理试题往往从地理空间人手,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推理其他特征。如果空间判断错误,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空间联系的规律,已成为地理应考的首要问题[1]。
在日常教学中,应通过地理空间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空间思维是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从而在头脑中创造性的形成它们的空间形象,进行空间位置判定,确定空间分布状态并进行排列、组合,分析它们在空间上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交换和交流,比较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及对它们的空间属性进行多个维度思考的心理过程[2]。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的认识、思考能力,实现地理教育。以下结合地理知识,浅谈几点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初中基础知识适当回顾
在高一教学中,可安排一节课的时间结合经纬网模型、地球仪等直观教具复习初中经纬网知识,让学生在球形空间思维的基础上理解三种经纬网:平面图、侧视图、极视图,并以必要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好极视图中地理坐标的确定。初中地理空间知识的回顾可以让学生重拾以前的空间思维基础,从而更好的理解高一地理尤其是“宇宙环境”的重难点知识。
二、灵活使用教学媒介
1、绘简易图。
简易图能把复杂的空间图简收到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效果,可以提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显示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理解地理成因也有重要作用。绘图能力的初级阶段是能够完成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填充图册中的填图练习或能够将主要的地理事物落实到空白区域地图上,高级阶段要求能根据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实际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灵活地绘制各种地图,从而能够用图的形式来表达地理规律与地理分布[3]。指导学生绘制简易图要注意:做好示范,“取其神似,大胆剪裁”。
例如,在讲授晨昏线、日期分界线、正午太阳高度沿纬度的分布规律、锋面系统、气旋和反气旋、流水和风力的沉积地貌、等值线、地壳物质循环等知识点时,老师可在黑板上画相关简易图,并指导学生绘图,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可加深空间记忆;另一方面可加强学生读图能力有助于应试,因为在考试时的空间题多是以简易图的形式出现的。
2、直观教具演示。
进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必须以基本体的表象为基础,把这些基本体的表象,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才能想象出新的组合体。没有表象就不能给形象思维提供感性材料,形象思维就无法进行[4]。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需要有具体的感性材料,在地理课堂中,地理直观教具可以充当这一角色。
例如,黑白球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昼夜的形成和昼夜交替;褶皱和断层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三球仪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雨伞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形成等等。直观教具的使用不仅以其直观的空间表现易于学生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无意识的记忆。
3、多媒体课件使用。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抽象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与空间或复杂图形有关的需要动态演示、观察其微观变化、形象直观显示等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模拟各种现实状态,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把整个形成过程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对虚拟现实的观察、归纳和猜想,再去发现结论,最终完成知识的建构[5]。
对于一些有变化规律的知识点,教师在授课时可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动画功能演示变化现象以易于学生理解。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三圈环流的大气运动、雨带的推移、洋流的分布。应用多媒件辅助地理教学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形象化、直观化、过程化,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形象材料,反复刺激学生的兴奋,激发学生兴趣,反复促进学生识记,从而掌握地理知识。
三、引导学生构建“心理地图”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认为:心理地图,即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出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的认识,这些脑中的地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贮存和提取地球上人文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必要方式[6]。“心理地图”的构建能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促进空间思维的发展,并能运用脑中地图分析各类地理事物,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洋流的分布图为例。在阅读知识窗“洋流的成因”的基础上,联系世界海陆位置、地转偏向力、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总结出“气压带、风带(左)与大洋表层洋流(右)的比较”所体现出的洋流分布规律。教师在讲述时应强调大洋东部、大洋西部、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大洋环流流向等空间特征以及寒、暖流的分布规律,再引导学生联系“世界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绘简易图,并让学生分大洋注意洋流的名称与流经海区附近陆地所在国家、岛屿等名称的关系。然后再辅以适当的练习加深对洋流分布的印象,进而使学生能做到“心中有图”。
总之,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空间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摘 要】高一地理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关系到初中和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贫困地区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造成了高一地理教学困难。本文在积极分析贫困地区高一地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转变教师思想、挖掘乡土资源、提高学生兴趣和加大资金投入四个方面,对有效开展高一地理教学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贫困地区 高一地理教学 方法策略
一、引言
贫困地区高一地理教学,与发达地区高中相比,无论是在教师教、学生学,还是在教学资源方面,都毫无优势可言,这严重制约了高一地理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积极探究有效开展高一地理教学的方法策略,这是搞好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一地理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贫困地区高一地理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思想观念落后
虽然在地理新课改实施之前,贫困地区教师已经接受了系统的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教师对教学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导致了教师缺乏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设计备课和授课的意识,对于新课标对高一地理教学的具体要求把握不准。
(二)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由初中生升格为高中生,地理课程内容不断增多、难度不断增大,而贫困地区高中生学习条件较差,面临着各科的学习压力,常常把地理教学看作“副科”。同时,高一地理教材内容较难,学生对此产生了恐惧心理。这都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参与式教学难以实施。
(三)地理教学资源配置不足
大多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广大贫困地区学校的高一地理教学由于受财政能力的制约,缺乏地理实验室、多媒体信息化教室、图书设备以及各种音像资料。同时,贫困地区的学生缺乏网上搜索、查阅材料等有利条件,对于探究类题目一般都难以按时完成,影响高一地理教学效率。
三、贫困地区有效开展高一地理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进行教学实践
转变教学观念是新课改的主要任务,也是有效开展地理教学的重要前提。贫困地区的高一地理教师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导致了其教学观念落后。为了提高高一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地理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与课改相关的教学资料,不断提升有关新课程理念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地理课程资源的共享。此外,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师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把教学理论运用到高一地理教学中去,积极转变师生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勇于创新与尝试地理教学模式。
(二)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地理教学活动
挖掘乡土地理资源是有效开展高一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高一地理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并且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大,学生单靠教师的讲解很难理解,而贫困地区缺乏多媒体网络、图书馆等课程资源,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贫困地区学校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本身蕴含着良好的优势。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深入挖掘高一地理课程资源,并根据课程资源内容组织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贫困地区的农业比较发达,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本地区的重要产区为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为什么能够大面积种植某种农作物,从而探究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师在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时,要注意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实施地理实践活动。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营造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开展高一地理教学的重要措施。当前,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贫困地区高一地理教学中,学生懒于动脑、动口,无论教师怎么去鼓励与启发,学生都不愿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因此,为了有效开展高一地理教学,教师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加强实用性的教学出发,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方面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由于高一学生刚刚接触高中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借鉴初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演讲、表演、竞赛等方式组织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能够做好高一地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实现合理过渡。
(四)积极加大在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
积极加大资金投入是顺利开展高一地理教学的重要保障。当前高一地理教学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导致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地理教学资源配置不足。要想改变贫困地区的实际教学状况,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资金投入的力度;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地理教学资源配置,尤其是一些信息化多媒体器材,要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学校之间的距离。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研究、开发新课程实验,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供平台。最后,不断拓展教师培训渠道,促进教师走上专业化道路,为贫困地区的课程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贫困地区积极开展地理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有助于提高高一地理教学效率。新课改形势下,地理教师要在坚持改革创新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深入挖掘乡土资源,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积极加大资金投入,从而使高一地理教学向更宽阔的领域发展。
摘 要:高一地理课堂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教师的地理教学和学生的地理学习。主要阐述个人在教学中获得的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见解。对于高一地理课堂: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由初中生形态向高中生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考试观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一阶段的学习,适应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其次,教师也要采取一些有效性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师的创新意识;注重课堂导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层教学等。这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学习,使地理课堂既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也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观念;地理课堂;课堂有效教学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的数量(增至9门课)、容量增加了,在高考面前负担也加重了。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地理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
初中阶段地理课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初中地理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地理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地理课仍然是不被老师、家长、学生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初期,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地理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地理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江西地理高考模块分别是:必修部分的必修一(自然地理模块)、必修二(人文地理模块)、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块);选修部分的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六(环境保护)。必修一当中一些系统地理中非常重要的原理和规律一直贯穿在高中地理之中,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高一阶段地理教材的知识是基础,是重点,也是难点,又是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高一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今后两学年的地理教学做准备。这种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转型、考试观念转型、学习习惯转型、学习方法转型等。
1.学习观念转型
教师在高一第一节地理课上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把原先思维中基本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为基础,让学生尝试接受高中系统地理模式,使其逐渐适应高一地理学习。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地理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使学生对地理课重视起来。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原来地理是副科转变为地理是高考科目,使其意识到高中阶段地理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之外,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考试观念转变
考试观念对现在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很大,是否属于必测、必考的科目直接关系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要让学生了解到高中地理学科考试在文科中是必选科目,考试成绩能否达到B级以上直接影响其是否被本科学校录取。即使是理科同学,也必须要参加每年举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对于普通类考生,成绩需要达到C级以上。初中生进入高一之后,对地理科目的考试观念改变了,会促使其端正地理学习态度,加深对课程的认识。
3.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转型
初中地理的教课形式和应试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甚至于造成部分学生轻视课堂学习,只是把它作为“学科调味品”。有的地理课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据,老师、学生只是在考前突击一下,因为在学生看来地理可以不看、不记、不理解,考试时在书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地理课出现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现象。
高中地理课要求学生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问几道“我不会做的题目”,应该注重培养“老师为什么是这样呢?”“与我平时感觉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
学习地理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如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获取知识,拓展知识面。
二、教师应该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高一地理课按照要求是每周2课时,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够充分利用45分钟,发挥个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当前的考试要求。如:了解、理解《江西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说明》,把握每一课的要旨,使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重点、难点适宜。2.重视课堂,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可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课一开始就以趣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艺术表演,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教师可以培养自己独特的方式以吸引学生。如: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开端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3.适量的作业与测试。高一地理学科保证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课后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内容也可以丰富一些,如制作地理小报、自绘地理漫画等。以达到巩固知识,适应高考的目的。4.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学后记可以让自己不断反思,总结,并不断改进。5.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开展“教师合作”。“教师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整体功能,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施教,实施教学过程的通力合作,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导教师进行合作教学,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通过“资源共享”使全组地理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三、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转变了观念,学会了怎样学习。教师在教授时又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既达到了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对高二、高三教师的地理教学和学生的地理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摘 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会让学生看到这位教师好不好、这门功课有没有趣味或吸引力,如果没有上好第一课,就会给整个教学带来困难。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准备,给学生介绍什么是地理、身边与新闻中的地理、为什么学习地理等,吸引学生的兴趣,展示学科魅力,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关键词] 第一课 兴趣 准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128
暑假过后,又一个新的学年到来了,如何很快地恢复工作状态,如何从高三教学中尽快适应高一的教学,如何定位教学,如何跟新学生进行新学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如何很快地让学生接受教师,如何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呢?这些都是第一课需要考虑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会让学生看到这位教师好不好,这门功课有没有趣味或吸引力,如果没有上好第一课,就会给整个教学带来困难。所以,笔者课前认真听课,并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别人第一课的精彩案例从中学习。
笔者的一位前辈在开学第一课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佩服她,并且用了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强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地理学习的规范要求,可以看出她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如果能在这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多添加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吸引学生的兴趣,分出点时间展示学科的魅力,让学生有一种期待,效果肯定会更好。
一、课前准备工作的检查
笔者提前到达班级巡视教室,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所有的学生把课本都准备好了,然后上课铃响后,师生呼礼后就算正式上课了。
二、亮相
首先笔者做了一个开场白,简要介绍自己的姓名和经历,帮助学生了解笔者的过去,促进师生友谊的建立。
三、介绍地理学科
主要从什么是地理、身边与新闻中的地理、为什么学习地理三个方面向学生讲讲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1.什么是地理
说起地理,相信大家都太熟悉不过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存在着地理,那什么叫地理呢?
笔者首先请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来说说他们认为什么是地理,这样就给他们营造了一种民主轻松的氛围,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回答。有的学生很快想到了地球、人类环境、昼夜变化、天气变化、海洋环境等。对他的回答笔者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其他的呢?大部分学生答不出来了,笔者就接着利用“同学们你们认为的地理应该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很快就有不少学生踊跃回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带领学生通过几个实例,通过一些视频,具体了解地理学科所具有的几个特征,这样明确了地理学科的范畴才好开展下面的内容。
2.关于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关于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这个环节,学生讨论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存在,日出日落现象,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以及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的大气环境、水圈、岩石圈、地理圈等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学习地理
除了刚才讲的学习地理可以揭示了解地球上人类生存的条件外,还有我们个人生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地理,国家建设离不开地理,工农业生产也离不开地理,比如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人口的发展、城市的区位布局等都离不开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另外,当今世界面临的四大难题(人口、环境、资源、发展)都与地理知识有关。
当然,同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地理也是高考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终身学习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如果不知道地理的相关知识就太落伍了,所以要学习地理。
四、介绍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及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就需要从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方面努力去做好。课前应该将这节课要用的课本、笔记本、听写`本和导学案准备好以备上课时用,教师会不定期检查;课上应该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勤于思考,做到课堂讨论收发有度,适可而止;课下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以及预习,及时进行笔记与错题的整理。
每节课剩下十分钟,笔者就让学生预习下节课知识,完成下节课导学案的填写。可是学生在预习时往往不能将前一级的内容包括进去,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心得来现身说法,把自己的理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灵活运用。
上完第一课后笔者看到学生在第一次学习反思中写到地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表露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期待。学生的兴趣有了,就意味着第一节课暂时取得了成功,但这又是远远不够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它还需要教师在接下来的日常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反思的自己经验与不足,逐渐带领学生步入地理学习的快乐海洋中。
摘 要:高中是学习生涯的一个转折点,随着课程难度提高,学习强度加大,除了要求学生牢记知识点,更加强调学生能够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高一所学的知识是接下来所有知识的基础,因此,高一的学习尤为重要。高一的地理涉及范围极大,上至宇宙,下至地形,广至各国的气候及风土人情。相对其他课程而言,它记忆的内容较多,与实际联系更加密切,是一门较难学习的课程。因此,引进情感教学这一新的方法。本文就情感教学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一 地理 情感教学
众所周知,学科分为文理两科。文科偏向于记忆背诵,理科偏向于理解计算。在中学阶段,地理被划分为文科科目,而在大学,地理被划分为理科。由此可见,地理不仅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各类知识点,还要求学生有理解和运算能力,是一门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科目。而在高中的学习中,众多科目会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花过多心思在地理上。因此,教师们只能尽可能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达到预期效果呢?在此引进情感教学。情感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代入自己的真实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表情肢体语言来传递感情,并通过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下理解知识点。
一、为什么要引进情感教学
对学生来说,地理课程性质介于文理之间,偏向理科的学生把记忆和背诵看作一种酷刑,偏文科的学生则对地理中要用到的计算等有深深的恐惧感,导致很多同学对这门课程有很深的倦怠感。由于无法克服心理障碍,对其他的学科也有一定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引进情感教学不失为改变教学现状的一种好方法。情感教学不仅注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情感的融入,也注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师生之间也能进行情感交流,使老师改善教学方式,也能使学生以更好的心态去学习。
对老师来说,情感教学是一种符合当今需求的教学方式。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已经无法真正全面地培养学生,陈旧的授课模式逐渐被新的授课模式取代。在这种新的授课方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课堂气氛也能活跃,师生间的相处也会更加融洽,同时还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二、如何引进情感教学
引进情感教学益处良多,然而如何把情感教学运用在课堂中才是本文的主题。在此,我们列举一些要点。
(一)提前备课,拓展课外知识
由于课本上的知识以简述知识点为主,语言会很精确,同时也会略显刻板和无趣,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记忆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老师应该提前对所讲内容进行阅读和扩充。在授课时,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课本以外的有趣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宇宙知识时,可以以外星人为引,讲地形时,可以以古诗为引子。在讲课过程中,切记勿一味念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尽量以自己的语言将课本上的知识点概括出来,在概括的同时也可以给同学们扩展其他知识,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样容易使学生记忆、理解所讲内容。
(二)借助工具,使用多媒体设备
随着教学设备的完善,投影设备在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常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投影仪播放相关图片、音乐或者介绍各地风土人情的短片。这种方式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保持学生的新奇感,使学生感到放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还能使课堂丰富多彩,让同学们逐渐产生对课程的兴趣,开始尝试主动学习。因此,提前准备好图片、PPT会使课堂更加有趣。
(三)融入真情,注重师生交流
有人说过,如果你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何谈感动别人。这虽是戏言,但充分展示了自身情感对于别人情感的带动性。因此,老师若想在课堂上调动同学们的情绪,就必修自己融入真正的感情。让同学们从教师的言语神态、举手投足中感受到老师的情感,从而被带动,逐渐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减少倦怠感。然而,在课堂上,仅有老师一个人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老师需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懂得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例如,在课堂中,老师不仅要自己讲,还可以让同学们讲述自己知道的地理知识和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各个地方风土人情不同的原因,让同学们融入课堂。这样做容易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克服学生的学习恐惧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极大的益处。因此,若想使学生喜欢上老师,喜欢上地理课,情感教学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然而如今的情感教学方式依然不够完善,存在不足,希望广大的教学工作者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逐渐进行完善。当然,情感教学并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它只是千千万万教学方式中的一种,但是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式而言,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能够创造教育的价值,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在此希望广大教学工作者勿忘初心,不断进步。
【摘 要】作为“新课标”具体落实以来在中学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对于中学语文、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都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和之前的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即是把情境以及高一地理教学综合在一起,详细阐述了对于地理教学而言,情景教学所产生的作用,为了使阐述更加直观易懂,在本文中也会涉及到相关的教学案例以及教学理论研究。
【关键词】情景教学;高一;地理课堂
对于当下所存在的众多教学理论而言,发源于我国且对教学领域具有关键影响作用的理论――情景教学理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其的探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对于国外而言,对其探究是构建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情境认识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流传到我国,最初被运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体系中,因为其具备广泛性以及可操作性,所以,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教学过程会具备广泛性以及借鉴意义,所以众多学科持续采用此理论对自己的学科教学进行指导,在这当中就包含地理学科。因此,以下笔者将首先针对地理教学的案例进行相关分析。
一、高一地理课堂情境教学案例
教学情境的是否良好,关系着学生是否可以主动高效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让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尽量达到最佳状态,促进整个教学的总体效果能够起到积极的能动作用,笔者在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之上,综合类型探究结合办法,试着去进行高一地理课堂情境教学实例的综合开发,以下是我对于案例开发的总体设计流程。
二、案例设计流程
对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而言,要求所创设的方式十分开放。可最为本质的目的还是要为课堂教学进行相关的服务。但是,本文作者通过对高一地理课堂情境教学实例的行动进行总的探究,归纳总结了相关的情境教学总流程,具体是:掌握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中情境的实际运用小结。
(1)掌握课程标准,前提是对于课程标准进行相应的解读。是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为主要发展参照,主要是对于标准摘录和活动相关建议进行全面而仔细的解读,使学生学习的方法、内容以及所需掌握的层次和达到的效果具备全面性和整体性的总体意义。
(2)确定明确的教学总体目标,首先进行分析阐述的对象是三维目标,除此之外的教学目标是对于课程总体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分类,从对教材的整体解析到对整个课程标准的全面解读,再从过程以及方法、挖掘知识以及技能、情感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作为出发点非常重要。
(3)教学中情境的实际运用,这是对于之前掌握课程标准以及确立教学目标的总体说明,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情境设计主要分为三个不同流程:营造情境明确问题学习活动。营造情境,综合全面的学情分析,创设一个适合学习者学习综合需要的学习情境。比如营造问题情境,主要指的是通过内部问题以及外部问题知识经验在契合构成中所产生的矛盾,借此来引起学习主导者的强烈思考目的以及最积极向上的思维倾向从而达到的一类心理状态。明确问题所在,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主要是指教师在营造学生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或者协作的基础之上才可以达到的学习任务。通过一定的情境,选取出和目前学习息息相关的事件或者问题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解决。在情境创设之下,学习活动主要指的是可以引发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以及沟通。能够选择的学习方式有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比如,通过图片营造一个独具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可以全情投入,进行观看。要对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即使是简单问题的提出。让每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倘若提出较难的问题,应该激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沟通来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可进行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合作交流,进而确保活动内容的进一步完成。(4)归纳总结,主要指的是在情境教学之后,对某一案例的总体归纳总结,具体包含学生的反应、达到的效果还有对相关问题进行的思考。
三、具体案例分析
通过综合情景教学的案例设计总体过程,以我校使用的地理教材的部分能容为例,列出以下案例:
(1)活动情境教学为主的案例
案例・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联系
课程标准
解析工业区位的相关元素,通过具体实例总结说明工业区域的构成条件以及发展特色。不管从部门上来说,还是从布局来说,工业生产都非常复杂。可因为工业的“非天然性”十分突出,教学中更适合使用“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的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制约工业区位选择的三个主要因素。
2.过程和方法
在对角色进行探究的基础之上,更深层次探究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使用辩证的、整体的、联系和进步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
活动情境:把握问题:淮河流域关闭了数量庞大、污染严重的造纸厂,部分人认为淮河的水质得到了改善,部分人却认为这样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加准确?比较淮河流域前后的各种变化状况,对淮河流域智力的可行性举措以及策略进行相关的探究。
角色分配:政府官员,列出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计划,探寻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协调进步的相关举措;分析环保专家,调研造纸厂对于环境的污染的相关数据。
总结:请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完整的结论。
归纳总结:角色扮演主要指的是教师依照教学内容模拟各种现实工作以及生活情境,通过学生或教师和学生一起扮演情境中的不同角色,借此来对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及其人际关系进行了解掌握,并探寻出详细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的基础上,可以体验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结语
笔者在前人已有的关于地理情境教学及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进行的地理情境教学问卷调查,然后得出了当前中学地理情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笔者对地理情境教学的一些思考和看法,最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来说明地理情境教学的实施。
近年来,针对地理课时少、学习时间紧且高一学生难以适应难度较大的自然地理学习的实际情况,创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优化高一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新理念,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高一地理高效课堂的“151”模式:第一个“1”指课前准备,“5”是指课堂上的五个教学环节,后面的“1”指课后的练习巩固。
一、课前准备
要构建高一地理高效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
教师要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构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明确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但不能面面俱到,同时,要在导学案中体现班级中各小组的资料搜集任务,以便在课堂展示时有明确目标。另外,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坚持先学后教。高一学生学习时重点在于抓住基础知识,学生利用导学案预习课本知识,可以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基本认识,同时,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探究找出存在的疑问,导学案可以使学生在预习时有目标、有方向,从而提高预习的效率。
二、课堂实施过程
1.创设良好的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导入新课。课堂教学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导入时间一般应控制在五分钟之内。教师可以用提问方式复习导入,直观明了,并且强化知识记忆;也可以利用一些图片、音频、视频、影视剧等资料创设好的课堂情境,充分唤醒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探究
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明确的定位,接下来应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问题并互相解答,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这样也可以较好地避免传统“你教我学”中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3.学生成果展示
在强调高一地理基础性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自身搜集整理资料并较好展现给大家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将课前搜集的与课堂有关的资料通过演讲、解说、表演等形式向全班展示,小组派代表评价其他小组搜集的成果。
4.教师适时引导并全面评价学生的成果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并不能解决学习中的所有问题,课堂点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直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课堂展示的同时也要适当指明不足,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在课堂内容完成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整理本节课堂内容的总体思路,让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5.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当堂检测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不少于七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节经典的当堂检测题,目的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三、课后练习
教师要借助课后作业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有层次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课后练习要以质取胜,这样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在高一地理的“151”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想学”“乐学”而且“有目标的学”,同时,学得透、学得快、学得活,能够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这才是高一地理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所在。
摘 要 湘教版地理必修Ⅱ以人文环境为主,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环境教育目标明确,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对渗透环境教育可能性做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环境教育 湘教版 地理必修Ⅱ 实施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理环境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地理必修二的课程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人口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的形成和特点,从而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是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很好的一个平台。
本文通过对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内容的分析,探讨环境教育实施策略,以便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1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讲述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就是让学生理解人口问题在人与环境关系问题中的重要地位,是必修二的基础内容。第二章“城市与环境”是上一章“人口与环境”的延续,目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世界普遍关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树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使学生获得有关城市的基础知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从产业活动这个层面进行论述,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交通运输的发展,都是紧紧扣住“人地如何协调发展”这一线索。要求人类理性、辩证地审视自然的发展,最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做一总结,使学生在理论上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通过地理教育使学生正视环境现状,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对环境负责的态度。树立起环保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2高一地理环境教育的实施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师最为关注的,应当切实让高中地理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从而实现地理教育的环境教育功能。我们应当优化教学过程,促进环境教育。地理学科有很多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环境教育效果。高中地理教材中含有很多环境教育的内容,本文主要以湘教版必修二为例,深入挖掘教材,找到进行环境教育的切入点,有针对地进行环境教育。
传统的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新时代的讲授法要求在其它教法的配合下完成教学。在运用教授法时可以结合挂图、模型、版画等形式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一些时事教育。例如,讲到人口合理容量时讲到人口老龄化问题可以介绍一些外国的养老政策;讲到工业的区位因素时有环境因素,可以说湖南一家电锌化工厂附近300多名儿童铅中毒这一恶性事件。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思考分析这些问题,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其次是现代地理教学中常用的电化教学法,通过幻灯片、音频、视频等视听工具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化为更具体更有感染力的知识,使学生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使课堂更具感染力。例如讲到交通运输与城镇时可以播放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介绍短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不同的城镇不同的交通布局以及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交通布局的原因,结合亲身感受到的本地区的交通状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讨论法是现在地理教学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教师提出自学思考题目或内容,个人学习或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讨论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创造民主自由的气氛。例如讨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利是弊?讲到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时可以让学生就之前的计划生育到现在的“单独二胎”政策展开讨论。也可以讨论某一工厂的厂址选择对周围地区的影响提出改进措施。这些活动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环境意识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感悟学习的内容,提高积极性。
案例分析也是一个有效渗透环境教育的手段。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避免泛泛而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例如,学生在看了“扬州的变迁”的案例后,分析扬州的兴衰与交通运输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体会到了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镇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环境教育中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组织学生走访调查,深入到工厂,周边农村亲身体验当地的环境问题。还可以通过建立环保宣传小组让学生亲自参与环保活动。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通过课外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培养了环境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渐凸显,并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为此应将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深入推进环境教育,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我们造就了“五岳”这般的瑰丽壮阔之景。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同时,如何培养他们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现象,并运用地理思维思考地理原理、规律的能力,这才是高中地理课堂的根本。
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褶皱山》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以山地形成为典型案例,具体选取“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三类典型山体,剖析内力作用如何影响地表形态形成。
此时,学生已具备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内外力”的基本知识。但内力作用下的长期地质过程无法直接观测。通过本节褶皱山的详细案例教学,将为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奠定方法基础;也为山地对交通运输影响、自然灾害等内容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总之,将为“人地关系”理念的渗透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材、学情分析,立足于课标: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 运用内外力作用,分析“倒置地形”成因
2. 能正确判断背向斜构造
3. 运用背、向斜特征,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运用 )
4. 树立地理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
三:重难点
重点阐述我对本节重难点的拟定:
难点一:判断背向斜构造,这里强调运用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背向斜的根本方法。
难点二:分析“倒置地形”成因,内力作用下的长期地质过程无法直接观测,且学生欠缺将内外力作用结合的综合性、发展性眼光。因此,难点1、2由此拟定。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有用地理知识,因此:背向斜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是本课关注重点。
如何实现以上教学设想,且看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
首先,借“智利地震”实事新闻,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其关注实事意识。并由此引入三大褶皱山系,自然过渡至今天的学习主题。
以自主探究学习法为主,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书本)模拟背、向斜。将野外无法直接观测的大范围景观简单明了展现于学生面前。并以此为观测模具,让学生变身“地质专家”,结合板图绘制。轻松掌握利用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背、向斜构造的根本方法。
针对第二个难点:“倒置地形”成因分析,我将采取三步突破法:
1、在伯乐相貌环节,先后放映“正地形”、“倒置地形”实景图,引导学生走入“矛盾”
2、适时给予学生短暂讨论,学生求知欲最大化时,运用双手进行简单模拟,体验岩层受力情况。即背斜顶部受张力,向斜槽部受挤压。使学生将感官体验迁移至“倒置地形”成因分析中。
3、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性,播放简易视频,更直观展现倒置地形形成过程。帮助各水平学生突破此学习难点。
各种感性认识要回归理性,运用图表对比法进行知识梳理,同时规范地理语言运用。
最后一个难点设置在学生思维开始涣散的后半段,以身边的实例“龙泉山隧道”建设的引入为突破口,以“何处适合建隧道为论题”,开展3分钟左右的小辩论。活跃气氛下,检测学生对背向斜基本特征的掌握和迁移运用情况,也可检验学生专业地理术语的运用情况。
接着,进一步加上经典高考例题的练习巩固,最后一大难点也相应突破。课堂练习,既作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进行教学调整。
其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纲目式结构。
五:教学评价
整堂课我采用五步走战略,一一突破我的三大重难点。
动手动脑,贴近生活的课堂设计,在多媒体、启发式教法和自主探究式学法的结合下,最终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规律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但活泼的课堂也是最难把控的,需教师把控时间得当,课堂控制灵活有度。例如众多活动、讨论中教师应当恰当引导学生,形成用专业地理术语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聆听,恳请各位指正!
摘 要:班级授课制长期以来“多快好省”地培养出大量人才,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人们对教育要求的提高,班级授课制在教学内容、方法、时间和进度等方面整齐划一、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要的缺点也凸显出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以教育者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重点,而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也开展了适当的小组学习,但其以教师为核心的本质仍然没有改变,所以并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逐步以学习者为重心的趋势,忽略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封闭的教学过程,和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探究式、开放式的学习是不相符的。
关键词:高一地理;分层教学;实践
多年来教育学者为探讨更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很多的方案以进行分层次教学,诸如小班教学、快慢班教学、个别化教学等。但是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所谓的“分层次教学”模式只是在形式上对学生进行了分层,但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如何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进行分层次教学就是一个亟待研讨的问题。
一、高一地理分层次教学实践研究
1.学校的发展趋势需要差异对待学生。
“普九”之后,小学直升初中,初中取消了留级制度,学生两极分化同益严重。同时,高中近年纷纷扩大招生,导致生源的质量下降,且良莠不齐,出现正式生和择校生两类。以我校为例,就是由六十一中学和华光中学两部分组成,即使是在一个班罩面,入校分数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可以相差几十分。虽然分数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它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本身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即使在班级内部,学生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总是存在着优等生和后进生,甚至学困生的区别。这样必然导致班级内学生情况比较复杂,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很可能会导致“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下”的状况,而且很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抵触情绪。在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班级中,要想真正大范围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关键是要承认并思考如何对待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
2. 分层次教学的起源及内涵。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科学分层,有区别的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创立新型评估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在适合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有可能的最佳发展。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最优化”,所谓“最优化”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据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按照一定的准则来衡量是最好的。”最优的组织教学过程,应当是各个班级的每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达到他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教学要遵循“可接受原则”。所谓“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上、体力上、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更明确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的年龄和心理力量的许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
二、高一地理课堂教学“分层成功教学”的实施
1.分层方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而不是区分学生,分层成功教学是实现平等教学、尊重教学规律基础上的差异性教学,因此在学生分层上,不能单纯通过学习成绩为依托进行机械简单的划分,这样易造成偏差过大,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打击。我们要采取模糊类的分析,进行动态、综合和科学的评价。先根据学科表现进行基础人事,再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心理发展水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评价。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对学科的潜在兴趣的能力发展研究。这样才可以对学生分层有较客观的处理。且学生分层也应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有所调整,秉承“因地制宜”教学观,坚持给不同层次学生创造更加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空间,更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让学生能感受自己的进步,有冲劲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
2.分层实施。
(1)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指的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大纲的具体要求和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可能性,做出不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起学习导向和激励作用,在保证基础学习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学习。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考虑C 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可以适度安排一些辅导内容,保证他们的学习基础的达成。对于B 层次的学生要保证他们对课程标准的完成基础上,注意能力的发展。而对于A 层次的学生达成教学准则之上,增加难度,关注其知识迁移运用。
(2)课堂教学的分层。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成功引导学生在各自需要努力的学习发展区域内前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掌握一定知识与能力的满足感。这是一个挖掘自身能力的学习过程,关注好学生的学习变化。比如说在完成“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节的教学任务中,可以设定三个类别的问题,C 层次的学生了解陆地淡水占水体的比例,并叙述相应环节及意义;B 层次学生的能作图表示水圈各部分的组成,并制图描述水循环过程;A 层次的学生则关注以上两类基础之上,还能联系生活理解三类水循环的差别并作相应的水资源宝贵表述。 而在实现“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就可以联系分组形式,采用小组报告,由简入难,彼此合作,每个人都有任务,每个都要做一定表达,彼此都要对报告内容有认识,在这样的报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被很好的鼓励,有的同学负责报告成因类型、分布规律,有的学生谈如何解决地理问题等的等。而在布置作业环节,也要体现分层教学的内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完成水平布置。
高一地理教学作为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教学阶段,也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前沿,因此我认为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应该从高一地理教学做起、做好。
一、地理新课标、新教材的认识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目的,为提高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地理素养而努力,使学生具有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现行高一地理课程必修一、必修二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教材中改变了以往文字论述为主、图表为辅的模式,改以读图表思考、活动、阅读材料、案例等探究的形式为主,要求学生从中接受信息、分析信息、思考并获取相关知识、规律。因此为适应新教材的要求,要改变以往重教轻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师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参加地理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地理考试大纲的理解
广东省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大纲》提出“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力立意是广东高考文综地理命题的主旨。近两年的新课标地理试题在考查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重视理解能力考查的同时,强化了对获取信息能力、读图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多元化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主旋律。主要考查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中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和用地理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对生活、社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而且历年来的广东高考都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图像新颖丰富;二是重视地理探究;三是关注现实;四是素材来源广泛。
三、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应对策略
1. 高一地理教学不应过早、过分强调高考。
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目标、学生实际水平去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应该以高考考纲为教学目标,并告诉学生“这些要考,那些不用考”,这样会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也容易造成学生功利性的学习心态,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地理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 在结合生活实践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学习不应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发生的实际事件、现象,甚至是我们的广东、生活的佛山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发展等作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投入,带动学习积极性和对家乡建设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效率、能力的培养。
3. 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去设计教学与活动,实施引导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是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性,注重开放与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因此,在高一地理教学中实施引导探究式教学直到很好的教学作用。所谓引导,将教师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探究就是教会学生探索、推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参加地理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施引导探究式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把地理现象作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地理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再现地理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发挥地理现象演示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等环节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系列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精心设计的设问下,让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启发学生通过地理现象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思考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实现学习方式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摘 要】高一地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涉及的学科较多,空间性和时间性较为抽象,学生在刚刚开始接触高一地理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学习比较吃力。然而高一地理又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效率就变得尤为重要。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高一地理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所有高一地理老师重视。
【关键词】高一地理 课前预习 有效性 地理教学
坚持正课前的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个良好方式,也是新课程倡导和鼓励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地理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综合体,既包含有理科知识特点,又设计文科所学知识。也因此,对高一新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一/打下夯实的基础,有必要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顺应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修订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在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总体来说,课前预习体现在学生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地理课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说来,有效性主要是相对于预习的投入而言,是指预习的质量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符合老师和学生对积极进步的需求。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改善:
一、教师要充分重视“观察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高中地理老师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天体系统时,由于该课程的空间跨度大,涉及的学科多,因此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可通过动画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系统学习课程之前,给学生演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以及其排列顺序,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总结,进而再学习地球的普通性在于其只是太阳系众多行星中的其中一颗,而其特殊性又在于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存在的行星。要注意空间概念的建立,深刻领会相关的原理和规律,从多角度层次思考问题。
又如,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直是高一地理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但是由于其过于抽象而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对知识点的掌握往往不够扎实。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提前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对其分布、移动规律进行观察,先对这一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了解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其中还有3个低气压带。并且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周期性季节移动。这样,等老师在课堂上正式讲授的时候,学生由于已对这一难点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理解起来就相对简单了许多。
二、充分培养学生学习高一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高一地理课程的时候,由于其大多数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并且兼有文理特点,因此往往会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表现出畏难情绪。针对这一问题,在高一地理的课前预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下,通过让学生自主制作一些简易地理模型,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来提高学生对高一地理的兴趣,让他们喜欢地理,热爱对高一地理的学习,进而增强课前预习的效果,提高成绩。例如,在学习“水循环”这一知识点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沙土、石子等,在上课之前自主模拟水在地表和地下的渗透循环过程,从而引申出水在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凝结、水汽输送、将水、下渗和径流过程。通过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联系,同时结合进行物质迁徙和能量的交换,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即:使自然的地理过程得以延续,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并且持续利用。这些活动在让学生热情参与其中之时,还会让学生感到惊奇、意外,从而产生进行探索的欲望。既学习到了该有的知识点,还对学习过程进行了简化,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地理老师还可以通过课前讨论的方式来强化课前预习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寒潮”这节课时,可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如“512地震”,让学生们在课前自由讨论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自身的体会及现有的知识分析其危害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学生在讨论结束之后再开始系统学习地理教材中寒潮的知识点,必然会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探知欲,课堂效果也必定事半功倍。
三、注重学案的编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高一学生在进行地理课前预习的时候,经常会通篇全看,很少能够准确把握重点。因此,地理老师可以在一堂课结束后,对下一节课所涉及的内容预先进行指导,预留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在自主预习的时候,不仅会避免盲目预习,还能提高预习的效率。如学习“水循环”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预习的时候思考“水圈的构成?”,“思考我们所在地河流的水源补给方式及注入海洋?”,“结合生活常识理解水循环的意义”等问题。
在高一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多样化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中学习进步。避免包办和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避免对学生过分强调成绩和升学等问题。同时还应重视课前预习对课堂效果的影响,努力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高中地理老师通过对课前预习有效性的改进,增强学生学好高一地理的信心,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因此,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在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值得倡导!
高一年新生普遍认为地理难学,高一年地理教师普遍认为地理难教。为什么难?难在哪?如何解决?是值得每一位地理教师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学生认为地理难学的原因
学生之所以认为地理难学,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知识储备不足。
首先,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存在巨大“断层”。从知识角度讲,初中地理主要要求学生认识一些重要区域及地理特征,虽有涉及地球和地图等知识,但难度较低,且初中阶段各方面普遍对地理重视不足,主要在初二会考阶段进行“催肥式”强化训练;到了初三,对地理学科而言,即进入了“绝食减肥”阶段;到了高一,学生的地理知识已是“如烟往事俱忘却”。
其次,地理学科是一门跨文理两大门类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学习过程中,大量涉及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讲地球运动,学生还没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概念不强,再加上不能对一些物理知识灵活应用,导致不能正确理解地球运动规律和意义,学习难度陡增。
(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重在讲“地”,高中地理重在说“理”。初中地理主要要求学生认识一些重要区域的特征,即“在哪里”、“有什么”,以识记为主。而高中地理则要求学生全面分析,即分析“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善于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多角度思维。而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常见晚自习时,一些学生大声诵读背诵。思维角度较单一,如当问学生:“从近地面某地往高空,气压如何变化?”学生往往回答“升高”,问及原因则回答“高空气温低,则气压高”。
(三)对学科特点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被认为是一门次科,高考曾有几年没有考地理。虽然近年来,地理也被视做中考科目,但地理在许多人心目中不受重视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地理属文科,只要考前认真读一读、背一背,就能考好。平时可把地理放一边,临考抱佛脚。
(四)教材结构先难后易。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地理教材的编排普遍被认为最难学的“地球运动”放在最前面,成了高一学生的“拦路虎”,许多学生谈“地”色变,失去学习地理的热情。
二、针对地理难学现状提出的措施
针对地理难学的原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课前做好学情分析。
认真研读初高中教材,多与学生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比如,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先复习“经纬网”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经纬线的特点,能画出不同角度的经纬线的形状。这样,学生在阅读光照图时,就较易区分众多点和线。为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则,经常用生活中的例子作类比。如讲太阳的视运动,让学生回忆坐车情景,看窗外时感觉道路两旁树木后退,从而让学生明白相对运动的,明白太阳视运动和地球运动的关系。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上课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观察、体会每一种重要地理现象,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如冷空气南下,造成降温降雨过程时,要求学生连续几天做好记录:气温、降水的变化。当学到常见天气系统时,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对地理原理的认识就加深了。
地理学科涉及大量其他学科知识,有些学生还未学过,就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补上这一课。如台风眼的形成,需要学生了解离心力的原理,而学生未学过,我就举生活实例。如下雨时,雨伞上有水滴,这时把雨伞旋转起来,雨滴会被甩出,这就是离心力的作用。
通过为学生构建知识背景,学生学习地理的梯度、难度降低了,跳一跳就够得着,学习有了收获,学习劲头更大了。
(二)培养兴趣,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地理感兴趣,上课过程中才能保持敏锐的思维,才能理解一个个抽象的地理问题,每一节课的导入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机。我常用小故事导入,如讲日界线时,用麦哲伦向西进行环球旅行,每天记录航海记录,可回到出发地时,却发现“丢失了一天”的事例辅助说明,这是怎么回事呢?奇特的现象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思维容易跟着老师走,学习效率大为提高。久而久之,逐渐养成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地理问题。
上课过程中,常用一些诗词作为地理知识点的小结,如讲锋面时,列举“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使学生对不同性质的锋面的差异有更深的理解,能运用所学原理加以分析,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的趣味性、实用性,也更有成就感。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能力。
高一新生带着初中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学习较为被动,思维方式单一。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巨大断层使他们无所适从,此时加强学法指导非常关键。第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讲、笔记、复习、作业等环节,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提高学习效率。第二,要善于思考、比较、分析、归纳、记忆等。地理学科中有大量概念,学生易于混淆,通过相似或相异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理解更为深刻。第三,要善于读图、画图、用图。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高考无图不成题,可见地图在地理中的地位。第四,要养成“左图右书”的习惯,做到图文结合,把所有地理规律、原理都落实到相应图中理解、记忆。第五,要掌握读图的一般方法,即先看图名,了解本图类型和基本内容,再看图例,最后看图中的内容。形成看图、析图、绘图、默图的能力,学会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
(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顺序。
高一新生初上高中即遇到“地球运动”这一巨大障碍。我在教学中一般尽量放慢教学进度,这样,一些思维反应慢的学生也就有机会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原理。由于高中地理采用模块教学,是否可以调整一下必修一、二、三的教学顺序,值得各位同仁探讨。当然由于涉及统考及教材征订的问题,教师个人没有能力这样做,有关部门可以广泛地征询意见。如能获共识,则在全县或部分校之间试点,或许能造福学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逐步踏入地理学习之门。到了一定阶段,再次面对自然地理特别是地球运动这一拦路虎时,已不足为惧,学生将更自信地战胜这一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