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类论文

时间:2022-05-08 08:54: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新闻传播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闻传播类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高职全媒体新闻传播论文

一、建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媒体实践带动教学改革

一个中心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宁波电大文法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致力于培养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需的掌握全媒体信息采编技能的一线技术人才,培养的是多能复合操作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全媒体的意识,了解不同媒体的特性,掌握多媒体采制和传播的技能,能够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采制工作,并能根据不同媒体特点相互融会贯通。两个基本点解决的是如何培养的问题:一是坚持全媒体实践为主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二是坚持校内外实践平台搭建,以项目产品推动提升学生全媒体采编能力。两个基本点相互促进,开始前者搭建基本框架,现在后者进一步带动前者。

(一)建立强化全媒体实践能力的课程教学体系

1、改革课程设置,建立适应全媒体发展的高职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体系宁波电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从2004年创办以来,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高职层次的课程体系,不分具体媒体方向,突出全媒体采编技能培养的实践课程,相互融合互补。课程体系以专业技能课程群为主,涉及全媒体采编的各方面。主要有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报纸编辑、电视摄像、电视编辑、图像处理与动画制作、网站开发与管理、平面广告设计、播音主持、网络新闻实务、广告实务、公关实务等。这些专业技能课程群分布在第1-4学期,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相互融合。整合新闻理论课程,将原来的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概论课程合并为新闻传播学概论课,将新闻史的相关内容整合到新闻传播学概论课程及其他实践课程里面,精要教授必要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让学生具备全媒体的理念。同时辅之以应用汉语、中外文学经典等人文知识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其能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正确的价值和文字判断,还有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秘书实务、企业文化等辅助知识课程,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改革课程教学,教学手段全媒体化,突出全媒体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网络等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全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摄影棚、录音室、演播室等实现采编播教学全面数字化和网络化,使用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各种音视频案例、蓝易思多媒体控制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让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易于让学生接受,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多媒体的魅力。建立教学资源点播系统,把历届学生做的视频作品、音频作品、Flash动画作业放在上面,供大家交流学习。新闻摄影课开发新闻图片系统,让教师和学生上传和浏览新闻图片。教师可以在线评阅,也可以邀请同学共同评价,整个教学评价过程透明公正。学生则可以观看其他同学的作品,相互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精简理论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练习、小组讨论、现场练习、作品主导等方法,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灌输和讲授,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全媒体融合意识。不同的实践环节有机统一,围绕专业实践培养目标,以项目产品推动课程设计改革。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一幅动画、一本杂志(纸质、电子)、一张照片、一档音频节目、一个视频短片”为“五个一工程”项目导向,建立起全媒体融合的课程内容,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全媒体思维。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上注意融入全媒体的思维。比如采访课让学生学会网络采访、手机拍照和写稿,最快速采制信息,并能考虑不同媒体的特性采写有差异性的内容。写作课采写适用于不同媒体形态的稿件,尤其是及时关注最新的移动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的稿件特点。播音主持课让学生明白现代播音主持人要会自己策划采访制作“微节目”,既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还可以适当使用网络用语让节目更有亲民特色。

3、改革考核方式,最终以毕业设计可视化改革全面展现学生全媒体采编能力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为了让学生更重视全媒体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课程考核或结合平时实践作业;或直接用作品进行考核;或以考级考证为契机,以证代考;有些课程结合学生在系“新文人工作室”里的实践表现,作为加分内容。鉴于视频作品能较全方位考查学生的采编写全媒体技能,2012年起启动毕业作品可视化改革,要求学生组队制作专题视频短片,考核他们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掌握情况和整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实干能力,各门课程所学都能在此得到充分考察展现。2013年继续完善毕业作品操作流程,完善开题答辩、中期检查、验收评定、分组答辩等环节,加强指导和过程监控;2014年增设毕业设计指导课程,每组指导老师分设文案指导和技术指导,制定更完备的流程册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全程填写,考核更加科学。这几届学生制作的视频或展现宁波历史文化、或反映社会现实、或与实践基地合作,在提升全媒体采编技能的同时也增加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搭建全媒体实践平台

1、系内创建“新文人工作室”全媒体仿真实践平台新文人工作室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专业实践工作室,从本专业创立不久就创建了。十年来,工作室的组织架构随着媒体发展态势而不断调整,原来只制作平面杂志,后增加网站,仍以文字图片采集为主。2009年开始制作视频新闻,但量比较少,2013年创建官方微博,2014年开始制作演播室节目,创建公众微信号,并将部门调整为平面媒体部、网络新闻部和电视媒体部,分设平面媒体部、电视媒体部、网络媒体部,制作平面杂志、电子杂志、视频和音频新闻及节目,管理系网站信息、系官方微博和公众微信号,学生实践全媒体化。每个部门都有专业课程老师提供指导,由同学们自己策划选题,报道校内外新闻,展现自己各种多媒体原创作品。工作室模式创新了教育教学载体,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自主实践,融合各种媒介的采编技能,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全媒体思维和技能,是专业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在这里,信息的生产是个完整的全媒体融合流程,项目化的管理让学生的全媒体采编能力得到了可视化的呈现。尤其是2014年创建的“今日文法系”公众微信号较集中融合了全媒体的运作流程,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报道在这里集中展现,并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发送。同学们锻炼了策划管理、团队合作和各种媒体的采编技能,掌握了最新的移动社交媒体形态的特点。因为有了公众微信号每天快速便捷的终端展现,学生的视频新闻制作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电视媒体部打破了原来采编组、配音组、技术组和主播组各自分工干活的机制,所有实习记者都从基础的采编工作做起,全面掌握视频采编技能。自2014年9月以来,共制作165个视频报道,有些还使用了虚拟演播室系统,有主播播报。新文人工作室还通过表彰先进及出台《新文人工作室关于记者(编辑)业务考核及等级评定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对工作室记者编辑们的管理考核,激发同学们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是现代化媒体管理手段的仿真模拟。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得到各种反馈,更好地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和各指导老师相互间协同作战,相互促进。由此,工作室的全媒体仿真实践带动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2、积极开创校外实践和实习基地本专业在寻找校外实践基地时,注意选择可以锻炼学生不同媒体形态采编能力的地方。先后与宁海县文化馆、中国宁波网、天一阁博物馆、人民网浙江频道、江东区百丈街道、江北区芝红社区、新侨报、鄞州电视台新闻中心、搜地网、81890求助服务中心、宁波文化艺术研究院、江东区档案局等单位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受到合作单位好评。为了增强和业界的联系,本专业还建立一支由业内专家组成的校外导师队伍,聘请了宁波大学、宁波日报社、人民网、江东区档案局、宁波文化艺术研究院、海曙作协和影视家协会等单位的15位专家,校外指导或来校讲座。

(三)取得的成绩

本专业在2012年成功申报宁波市高校重点建设(特色)专业,是宁波市唯一一个高职新闻传播类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已培养了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新文人工作室在2008、2010和2013年被评为宁波市先进大学生集体。本专业老师一起做的《创高职高专新闻采编实践教学之路》、《创新载体丰富平台拓宽渠道教学相长——宁波电大以新文人工作室促进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学》、《轴心驱动可视呈现——宁波电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实操体系的创新探索》分获宁波市第七、八届高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和第九届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的毕业作品在校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受到宁波及全国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获得社会各界好评。学生多人次在省市的征文、演讲、播音主持、公益信息传播比赛中获奖。

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一)全媒体技能融合的教学实践还需深入

全媒体采编能力不只是掌握各种媒体的采编技能,关键还要有全媒体的思维,能够迅速判断适用于不同媒介的信息采制角度,能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整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精通。高职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如何让学生既有全媒体的思维,在综合掌握全媒体实践技能的基础上突出掌握某些采编技能,这是高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时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关键还是要加强训练和实践。每门专业课程要密切关注媒体发展的最新状况,研究最新媒体形态的特点,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全媒体思维训练,阐述在全媒体背景下,本课程内容所需要变化和注意的地方。相关课件可和学生网络共享,供学生随时自修。目前本专业的工作室虽已有各种媒体形态,但还是分部门各自运作。今后可以做进一步改革:建立全媒体信息处理平台,各部门采集的信息都发到这里,实现信息共享,然后各部门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度报道或制作音视频报道,可以彼此合作。公众微信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向各部门进行约稿,包括提出对已知信息做怎样的进一步报道的要求,由此提升报道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信息资源的全媒体有效配置。

(二)全媒体师资培训仍需加强

虽然本专业有系内外专业教师21名,高级职称比例占43%,部分教师毕业于复旦、浙大、中国传媒等名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也有具有媒体从业经验的教师,但要真正掌握全媒体的特点,具备全媒体思维和相应的教学能力,仍需要不断接受培训。目前本专业双师型教师所拥有的证书主要是高级秘书资格证书、律师资格证书、专业普通话测试员证书、MACROMEDIA授权的网页设计师资格证书等,离全媒体采编专业核心技能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全媒体采编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通过考取相关证书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如何让教师转变思路?如何创造进修培训机会?如何提高教师的培训积极性?如何协调繁忙的工作和培训之间的关系?这都需要校系出台相应政策进行保障,为老师培训创造条件。再艰难,也要保证老师不断进步,这也是学生能学到更多知识技能的源头。同时,要建立校外导师的定期指导或讲座制度,目前的联系仍较松散,缺少针对提升学生全媒体实践能力的交流计划。

(三)全媒体教材亟待建设

虽然本专业教师有编撰过《Premiere基础实用教程》、《宁波历史文化读本》等教材,但离全媒体教学所需教材的差距还较远。要进行适应高职全媒体新闻传播教育的教材改革和建设,一是广泛收集业内各种相关教材,取其精华;二是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关注业界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然后进行资料梳理,总结归纳,编撰相应的教材。

(四)全媒体设施设备需要资金投入

全媒体采编设备都是数字化网络化的,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宁波电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已建立大洋非编实验室、摄影实验室、虚拟演播室。另有摄影摄像仪器设备、平面媒体排版软件等,各类专业实验室固定资产总值近150万元,全面实现数字化采编播一条龙装备,为专业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条件保障。但现在还缺少全媒体信息处理平台来实现学生多种媒体形态作品的平面、网络和各种移动终端的同时全方位。而且,现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器材设备需要更新换代,仍需不断的资金投入,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除了向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申请以外,还可考虑争取和企业合作,目前国内校企合作建设的传媒学院亦有一些,如果能为企业输送人才,双方可以双赢,这也要求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全媒体采编人员。同时,还可想办法争取创收,比如目前大洋非编实验室已挂牌大洋非编系统培训认证中心,可考虑向社会开放相关培训。

作者:邬晶晶 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新闻传播类论文:个性化新闻传播论文

一、个性化新闻传播

伴随移动终端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移动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任何人通过移动终端,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景下接入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进行阅读。移动阅读具有多项优点,如便携性、实时性、交互性、可移动性等,但与此同时,移动阅读亦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即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和阅读进程的碎片化。人们往往利用工作、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利用移动端进行短暂阅读,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甚至更短,阅读时间呈现碎片化。在这一阅读过程中,人们会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目的选择性跳跃式阅读,从一个页面快速转接到另一个页面,呈现为阅读内容的碎片化。也因此,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们的新闻阅读、传播方式更加私人化和个性化,用户的需求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体现为个性化服务的追求。这就要求移动互联网媒体能够针对不同受众,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把传统新闻中统一、无差异化的新闻变成个性化、差异化的新闻推送过程。而移动互联网本身有天然的移动通信定位能力,通过收集移动用户的浏览行为,运用个性化推荐技术加以分析,预测用户的兴趣偏好,主动为用户推送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内容。另外,移动端的互联网媒体发展,在带来新闻资源丰富的同时,也形成媒体新闻资源同质化的情况,同质化成为移动互联网产品所需要面对的致命伤。我们在不同客户端上看到的新闻,无论是标题也好、专题也罢,内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在栏目设置上,很多新闻客户端没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栏目。要脱离这一窘境,就必须注重用户体验,从用户本身出发,满足受众需求。基于用户偏好的需求,基于场景的需求,利用大数据和云媒体技术,推送时宜内容并对用户进行需求引导,在缓解移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以个性化的新闻生产与信息服务,提升自身专业化与竞争力。

二、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快速发展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媒体应运而生。今日头条是由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信息推荐应用,也是国内社交化的资讯阅读应用,能便捷地了解最热门的资讯,并和朋友互动,发表对世界的看法。同时可收集用户关注的热门新闻和感兴趣的新闻,第一时间发现属于用户个人的头条。可分享阅读乐趣,查看好友阅读动态,和好友一起看新闻评时事,以其实时海量数据处理构架、社交和用户行为分析、精准定位人群进行传播等优点,赢得了大量用户群。截止到2014年第三季度,已经累计用户达1.6亿以上,其中日均活跃用户1600万人,成为增长最快的资讯类客户端。今日头条自身并不生产内容,而是提供了一个内容分发平台,实现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的连接,发挥互联网思维,充分尊重用户选择内容的权力,特别强调用户体验,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资讯类APP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面对传播环境的变化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各大网络媒体纷纷把眼光聚焦到新闻客户端,延伸自己在移动互联网中的业务内容,如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均推出了新闻客户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核心,是形成以用户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建立以自身平台为核心的盈利生态体系。

传统媒体也在伺机而动,利用移动互联网探索新的发展之路。2014年初,人民网研究院公布的《2013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显示,选取的150家报纸样本中共有109家入驻至少一个新闻客户端,占总量的72.67%。显而易见,新闻客户端不论对于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来说都将是一个新的发展市场,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更是进入移动互联网市场的一个入口。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浙江新闻”客户端,华西都市报打造的“两微一端”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探索了有效之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下,传统媒体适应新的传播媒介的媒介特性,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未来可能是谷歌眼镜、智能手表,或者是嵌入人体的芯片,生产内容、打开渠道、探索盈利模式,将是未来的趋势。此外,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传播还呈现了实时性、互动性、社交化等特点。当然,在诸多的优势中,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前面提到的同质化问题,再如网络安全问题。从詹尼佛劳伦斯等众多好莱坞女影星私密照片的泄露,到Snapchat13G的用户照片被公开,以及由沃尔玛等零售巨头联合开发的支付工具在试用阶段就出现了用户邮箱泄露事件,网络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在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移动设备存贮了大量的数据,安全隐患却越来越突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支撑,网络新闻传播挑战与机遇并存。要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运用互联网思维,掌握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特点,发挥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优势,为移动互联新闻传播赢得新的机遇。

作者:罗丽霞

新闻传播类论文:人文主义新闻传播论文

一、新时期人文主义与新闻传播的相互影响

(一)人文主义是新闻传播的文化心理基础

在新时期之前,人们处于““的思想枷锁中,而新时期人文主义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象,使人们突破了陈旧的思想,解放了自己,冲破了过去的种种不合理的规则制度。人文主义思想对群众的思想转变作用是这样的:首先,在人文主义思想形成初期,某一特定阶层的人们与之相遇并能够理解、支持;然后,这一阶层的人们互相交流使得这种思想在这一阶层中广泛传播。随后,在得到了绝大部分人的认同之后,他们开始发起思想运动,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到人文主义思想,从而引起全国人民观念上的改变,至此,人们的心里接受了这种想法,思想运动取得成功。人文主义思想重在强调“人”的重要性,解放自我。基于这种转变,人们,特别是新闻工作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关于新闻的一切,新闻的传播形式首当其冲。人文主义就这样给新闻的传播打下了群众的心理基础,新闻传播也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二)人文主义为新闻传播指明了发展方向

新闻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转变,大步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这个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被提出并确定之后,新闻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转折点。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的传媒业逐渐走向大众,被大众更加了解,新闻业也随之发生改变。从前的新闻业是由政治来指引,围绕着政治展开,而在新时期,在市场经济被高度重视的时候,新闻业的重心是否将从政治转移到经济上,是新闻业面对的首要难题之一。然后和政治一样,经济只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它是重点,却不是全部,若以经济为新闻发展的中心,则会像过去一样比较片面、笼统。在这个关键时刻,人文主义成了新闻业发展茫茫迷雾中的指明灯。跟随人文主义进行改革后的新闻业,以人为中心,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工作与生活等多方面来进行对人文的关注。新闻传播开始对普通的个体进行关注,不再只是关于某一个人。

(三)人文主义促进了新闻传播观念的转换

对比20世纪和如今的新闻内容,最显著的感受就是如今的新闻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将新闻和读者放在了平等的地位。在这一改变过程中,“受众”的观念被提出,认为新闻的形式与内容应该根据群众的需要来决定,这是新闻业的改变中强有力的一笔。但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20世纪80年代,受众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表面,主要体现为改变报纸的版块排列,增加互动内容等方面;到了90年代,才将传播者的姿态降低,和受众处于同等地位。观其发展历程,对“人文主义”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得越来越彻底,除了将传播者和受众放在同等地位,还能够把每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正视每个人的权利,人文主义已经不断渗入新闻业。从根本上来说,新闻传播观念的转变就是从漠不关心,到无限关注“人”,将受众的需要放到最高的地位上,无处不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新闻已经能够走进群众生活,贴近群众,更能被群众所接受,都是人文主义促进了这种转变。

二、传媒新技术对新时期人文主义与新闻传播的交互影响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互联网以及手机的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传播因其传播方式的高度自主性、广泛参与性、去中心化的互动性等特点,使广大民众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虚拟生活方式,对新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新闻传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提出,2012年以来,中国新媒体用户持续增长、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而新媒体应用也不断推陈出新、产业日趋活跃,特别是微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活跃度极高的新媒体应用平台和信息传播空间并频频引发热点。微博、微信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只要用户下载微博、微信软件并进行注册即可登录使用,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博、微信的使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而手机即时通信的移动化、碎片化和随时在线的特点,符合当代人们的使用习惯;微博、微信等媒体地出现在改变着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方式。微博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微博的特性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和智力发展的需要,深受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微博手机客户端和电脑客户端都可以随时随地信息,更新迅速,交互性传播快捷、信息海量,成本低廉,而微信则融合了腾讯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使关注和分享性更强,再加上微信资费便宜,只花费很少的流量费用,并且支持语音、图片、文字等各种信息的发送,让受众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微”软件除具有网络媒介信息传播量大、速度快、超地域性等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传播即时互动性强、高度自由性、信息内容与方式多样性、语言表达方式简捷性等特点。这使得新闻传播更具个人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并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模式,新闻传播又传播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三、结语

本文探究了大量新时期的人文主义和新闻传播的关系,其核心就在于对“人”的关注,人文主义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过程曲折艰辛,但人的主体性始终处于上升的趋势,社会的主体是人,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新中国的人们都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独立性,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懂得为自己的权利去抗争,当代中国的主要思想潮流即是社会主体的意识觉醒。新闻传播的变革,正是去传播这种意识,促进思想觉醒,改变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使人的进步带动社会进步,人与社会能够更加和谐。

作者:胡芳 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新闻传播类论文:新媒体时代企业新闻传播论文

1新媒体时代的企业新闻传播形态

新媒体时代的企业新闻传播的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及传播主体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1企业新闻的传播环境变化

新媒体的载体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故企业新闻传播会受到互联网即时交互性的影响,企业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传播、扩散及互动等工作,均可成为单独的个体行为,即新闻信息的传播,就是以上单独个体集合为整体的一个过程。在新媒体时代下,社会公众均可直接参与到企业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传播、扩散及互动等工作中,并在其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这是新媒体时代下企业新闻传播环境最大的改变。由于新媒体扩大了企业新闻的传播环境,非专业的新闻参与者会使企业新闻具备非专业性,且在新闻传播中会滋生诸多问题,如网络新闻暴力、虚假新闻等。由此可知,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企业新闻传播环境并非是安全和稳定的,企业的不当行为极易招来网络暴力,并对企业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

1.2企业新闻的传播方式变化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界的技术明显进步,企业新闻传播的手段、平台和形式也得到极大丰富,企业通过多种媒体的形式,将新闻向多种媒体平台传播,这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企业新闻传播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丰富企业新闻传播的最佳方式。企业在实际的操作中,能同时整合多个媒体平台,直接参与到企业新闻的一线采访、实事及动态播报等过程中,使企业的新闻能实现全方位的立体传播,并通过连续采集的大量新闻信息,使新闻素材的采集和制作均能符合不同媒体平台的需求,使企业新闻的传播形式逐渐走向多样化。

1.3企业新闻的传播主体变化

传统的媒体时代,新闻主要源于企业组织、政府机构及社会团体,并由专业性较强的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内容进行采集、制作和传播,故传播的主体为职业新闻机构。而步入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发生巨大变化,已经转化为职业新闻主体与社会公众共同组成的形式,尽管社会公众在新闻传播中并非占据主要地位,但是这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体中职业新闻机构独占鳌头的局面,使企业新闻主体走向多样化。

2新媒体时代的企业新闻传播策略

2.1建立新闻代言体制

在新媒体时代,活跃在新闻界的主体包括传播新闻的个人、依托传统媒体新闻资源的新闻机构及“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就是在发生一件新闻事件的现场,政府、主流媒体及专家等群体扮演的角色。而当“意见领袖”在新闻现场处于缺位状态,且公民亲历新闻现场时,公民可暂时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成为新闻的真实传播者。因此,企业选择可适当引进新闻代言制,选择最佳的新闻代言人,可对受众实施良性引导,并为企业树立正面的形象,减少网络暴力事件,进而扩大企业新闻的传播效果[3]。

2.2整合新闻传播平台

新媒体时代下的企业新闻传播工作,不但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支持,而且需积极参与到新媒体发展中,以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树立积极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企业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为整合新闻传播平台,扩大受众的数量和范围,如在企业内部树立真实、积极的传播理念,即新闻传播的目的是利用新媒体的受众群体,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并为企业打造专属品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3更新新闻语言

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融合发展,这成为媒体界发展的主流方向,新媒体不但能丰富新闻的传播形式,而且传统媒体的广播、报纸、电视等在新闻时,均大量使用新媒体中的网络词汇,已形成一种独特的媒体语言。新媒体语言就是将图片、视频或音频、文字融合的新闻语言类型,其不但使新闻更具形象性,而且也可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企业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为了打响自身的知名度,因此,企业在新闻传播的工作中,需更新企业新闻语言,引用新型的网络语言,能增加企业新闻的可读性,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企业发展,也更能引起受众的喜爱和共鸣,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2.4转变新闻传播思维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更自由地参与到新闻传播中,使企业新闻传播更具互动性。而新闻中的互动指的是新闻传播者凭借现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让受众能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地参与到新闻信息的采集、、传递等工作,且受众还能对新闻进行评价。新媒体下企业新闻的传播者和受众能互相交流,这一现象改变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的垄断地位。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出现及发展,QQ、博客、微博、微信等新闻传播方式的出现,为新闻传播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每个网络使用者均能成为新闻的发起者、参与者。在此种新闻传播环境中,受众的参与欲会被激发,其不但能主动提供新闻线索,而且还可参与到专业新闻的评价中,体现出企业新闻的全方位互动。新媒体时代下的企业新闻传播,需转变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传播思维,重点增强企业新闻的互动性,主动为受众提供互动平台,或者参与新闻传播的机会,将企业新闻通过多思维、多角度和多形式的方式对外传播,以增强企业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5建立新闻发言人

在新媒体时代,企业的新闻传播工作可引进世界先进的经验,如新闻发言人制度。企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为企业开辟一条正规、科学的发言渠道。新闻发言人制度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推行的一种基本信息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能体现出新闻信息的公开性及透明度,还能在企业的新闻传播中得到广泛应用,更能促使企业自传统封闭型的经营方式转变为现代开放式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新闻发言人属于企业新闻传播的主体,是维护企业形象的信息管理者,也是企业与外界沟通的重要窗口,更是化解企业危机的公关人物。在企业内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可将企业的新闻信息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化解企业的各种危机,并为企业赢得社会媒体及大众的支持,进而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和形象。

3结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并非是新事物完全取代旧事物的过程,而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两者共融的过程。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将日益加深,而新旧媒体的完全融合已经成为未来新闻工作的发展趋势,企业新闻传播需抓住这一契机,引进新媒体的新闻传播技术,加强与其的互动、合作,进而调动受众的参与热情,最终提高企业新闻传播的效率。

作者:贾楠 单位: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阜新供电公司

新闻传播类论文:电视媒体新闻传播论文

1传统电视新闻媒体面临的挑战

当前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还面临着不少挑战,在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互动性差、传播单向。传统的电视媒体也往往只是线性传播,传播形式往往是由中心向四面传播,单向传播方式往往只能够是由观众被动接受信息,而不能做出反馈。电视媒体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样的特点会导致实际传播过程中会形成终端个点的彼此孤立,没有联系。传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无法进行有效联系。

2)内容差,形式单一。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国内电视新闻类节目往往是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特色,大多数节目都是模仿央视,内容来源也比较单一。从形式上来看也是比较单一的。这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地话就必然会影响到实际工作质量。对于这些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2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获得了较快发展,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将能够重新焕发生机,重新得到科学合理地应用。在新时期新闻媒体要想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把握住电视媒体技术同其他技术之间的联系,要大胆创新。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应用。

1)增强传播透明度。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过去电视媒体的信息内容、生产以及传播方式。在新的形势下新闻媒体要想适应新形势就应该采用新的传播策略,要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民间话语、百姓话语来直面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增强传播透明度,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公众获得信息原以及话语权的机会。

2)逐步增强电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以及沟通感。用电视媒体技术来传播新闻应该看到,它在互动性方面不敌微博,微信等媒体。但是电视媒体可以通过互动以及反馈等形式来多向进行。在应用电视媒体技术传播新闻的时候要逐步增强互动性,要鼓励观众利用微博、微信以及互联网等手段来发表观点、参与节目以及表达意见。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民间各类微信息源的整合力度,要让大众成为媒体人,民间记者的存在将能够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活力。

3)增强存量资源,利用网络储存。在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电视节目内容制作以及提供等方面将会更具优势,在今后应该继续提升新闻类节目在网站上的节目存储能力,电视新闻媒体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网站,进而能够使得新闻品牌能够在其他媒体上被重复消费。这能够给新闻媒体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大力推广的一种形式。

4)整合资源,构筑新平台。在新媒体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的优势,对于移动电视、IPTV、CMMB等手机电视应该进行充分利用。要在不同层面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满足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消费的需求。今后应该大量融合互联网、手机、报纸以及微博等内容,报纸能够解读,网络论坛能够增强互动性,手机视频本身又能进行直播,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将能够打造出多向度,多视角的节目内容。对于这方面的情况,在今后工作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应该充分利用更新更快捷的优势,读网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出现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读网类节目往往有众多门户网站参与,这类节目能够调动的素材类型就会更加丰富。通过利用这些方式将更有助于新闻的传播。今后应该逐步向全媒体方向转型,电视媒体应该加强同新媒体的合作,加强节目同观众的沟通,这样才能够真正适应实际发展要求。对于这方面的情况今后必须要不断加强研究。新时期的电视媒体技术获得了较快发展,利用电视媒体技术来传播新闻仍然是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选择。本文首先是分析了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情况,而后分析了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最后结合这些因素分析了创新应用的措施。今后要不断加强对此的研究。

作者:张广峰 单位:山东省日照广播电视台

新闻传播类论文:电视台新闻传播论文

一、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

1.架起党群政群关系的桥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以民为本,民生优先是基本的执政理念。当前,各级党政在致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民生项目,改善民生。作为一方媒体,县级电视台要及时将各级党政,特别是当地党政出台的惠民政策宣传给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近几年来,上杭县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将绝大部分的财力投入到了民生领域,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房统保、“三农”综合保险等民生举措。每一项民生举措的推行,每一个民生工程的实施,上杭县广播电视台都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报道,《爱心献血屋落户杭城市民义务献血更方便》、《热水工程惠及上万寄宿学生》、《“关注推进城区教育均衡发展”系列报道》、《“关注才庄公路建设“系列报道》、《我县再次调整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不仅让群众了解了项目内容、政策出台背景、项目进展情况,也让党政领导及时了解到社会各方反映,为党委政府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2.关注百姓冷暖做实民生新闻,不仅要宣传解释好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更要关心百姓冷暖,给困难弱势群体足够的话语权。谁家孩子生病了没钱治、谁家农产品丰收了没人买、哪个小区物业不作为没人管……都是民生新闻好题材。近两年来,上杭县广播电视台《上杭新闻》中的《民生视点》栏目报道了大量这一类新闻,《才溪4岁白血病女童盼救助》、《求助!湖洋小胡星患“地贫”》、《稔田镇长滩生态园:葡萄熟了!》、《百嘴岩茶叶:销路不畅让人愁》、《物业停止服务小区垃圾成堆》、《广场舞,扰民舞?》、《关爱残疾人:盲道不应成摆设》、《辞职薪水被扣大半用人单位如此扣钱是否合理?》……一大批关注民生热点的新闻,把话语权交给老百姓,让他们表达诉求,帮他们解决问题。这样的新闻,有温度,有能量,自然而然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留住了观众。

3.增加人物报道关注身边事,身边人,是观众收看本地电视新闻的主要动力,也是县级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如何让身边的人,特别是各类先进典型生动形象地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传递正能量,成为大家可以学习、可以复制的榜样,是县级电视台电视新闻的主要任务。近几年来,上杭县广播电视台通过开辟“身边的感动”等栏目,把一个又一个见义勇为、敬老孝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上杭人搬上电视新闻节目中,先后采写了《陈立坤:纵身一跃托起两条生命》、《临城九洲一对夫妇汀江勇救六人》、《好儿媳廖戊莲:不是女儿胜似女儿》、《何福星:久病床前有孝子》、《廖发平:贷款农户的贴心人》、《林连英:模范乡里新模范》、《陈东红:捐献遗体器官女教师回报社会》、《司机寒夜困水中教师惊觉智救人》等一大批反映当地好人好事的人物类新闻。因为都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观众觉得可信、可感、可学,传递了浓厚的正能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关注。

4.强化服务功能近年来,新闻传媒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拓展。我们要重视新闻传媒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功能。县级电视台根植基层,直接面向群众。如何为观众提供有助于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的信息,是留住观众群,提升传播力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上杭县广播电视台在《上杭新闻》中开辟了“农广天地”“、生活信息服务台”等服务类栏目。“农广天地”与农业部门合作,根据时令节气、农事活动,适时播出种养殖技术培训、新种子新农机具推广等方面的节目,为广大农户发展种养殖业提供帮助“;生活信息服务台”内容更丰富,天冷了提醒保暖防病,天热了指导防暑养生,节假日到了播出假日安排、旅游攻略、出行指南,高考来了邀请专家指导迎考心理、饮食调节……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居家生活,锻炼休闲,不一而足。大量生活信息的播出,让新闻节目成为百姓生活指南,从而进一步吸引了观众眼球,留住了观众群。

5.加强监督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由此可见,通过新闻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对社会事务实行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健全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县级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报道要有度的把握,既要敢于直面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映群众心声;又要注意实事求是、促进工作原则,避免成为个别群众逞口舌之快,泄私愤的工具。上杭县广播电视台《上杭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分量十足的舆论监督报道。比如,针对县内黄潭河流域水环境质量长期偏低的现状,专门组织策划、采写报道了《“黄潭河污染直击”系列报道》,无情的揭开了黄潭河流域水环境污染严重这一“伤疤”,曝光了沿岸乡镇政府不作为现象,就连头顶“圣地”光环的古田会址所在地古田镇也未能幸免。节目播出以后,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促使政府下定决心,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大规模的黄潭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又比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针对县内党政机关作风不正的现象,与县纪委联合组织了机关效能明查暗访活动,将明查暗访中拍到的机关干部溜岗、走读、上班玩游戏、服务态度差等现象制作成《“作风建设进行时”系列报道》、《“正风肃纪进行时”系列报道》,曝光了机关工作作风不正现象,警示了广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节目播出以后,《上杭新闻》收视率一度飙升,机关作风一度成为群众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

二、在节目形式上下功夫

内容是王,形式是金。提升县级台新闻节目传播力,既要注重节目内容,也要注重节目形式,在新闻节目画面、语言和后期制作、包装等方面下功夫。

(一)画面要工整

县级电视台的设备水平和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要求采编人员拍出中央台、省台摄像记者那样水平的画面不太现实。基于这样的条件,上杭县广播电视台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改善摄录设备条件的前提下,要求摄像记者在拍摄新闻画面时力求工整。

1.画面平稳。每台摄像机都配备脚架,要求摄像记者在拍摄画面的时候,只要是能用脚架的都要用脚架,杜绝不必要的摇摇晃晃。编审在后期审片的时候,如果发现能用脚架的画面没有用脚架,对相应的摄像记者提出批评,并由编委会作出一定的处罚。

2.色彩正常。要求摄像记者在拍摄画面时注意不同场景的用光和白平衡,杜绝偏色、曝光过度或不够的画面。

3.构图合理。要求摄像记者在拍摄画面时做到简洁明了、主体突出,就算是在复杂的环境之下,也要保证必要的主次之分。

4.画面干净。画面不干净是电视新闻节目中普遍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不该出现的东西出现在画面里了。比如说,在会场上拍摄一组与会人员的画面时,长时间的会议难免会使与会人员产生疲劳感,于是就出现一些如交头接耳、玩手机、打瞌睡的不良现象。而新闻记者在拍摄时,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尽量避免这些不良现象出现在画面内。分散观众对新闻内容的注意力的同时,这些“开小差”的画面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也极可能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引导。

5.留好底音。电视新闻节目具有声画同期的特点,大部分的节目,特别是活动类节目在播出时保留底音,以烘托现场感。这就要求摄像记者在开机前检查摄像机的录音开关,保证所拍画面都有现场音。

(二)语言要平实

电视新闻节目语言要平实是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的要求,也是县级电视台提升新闻节目传播力,留住观众群的要求。没有哪个观众会喜欢连篇累牍的空话套话官话。为此,上杭县广播电视台要求文字记者在撰写新闻稿件时力求语言平实。

1.多用动词、名词、数量词,少用修饰性的形容词。电视新闻文稿不比其它文学作品,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新闻事实,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怎样发展”、“结果如何”……挤干修饰、形容的“水分”。

2.多用群众语言,甚至是方言俗语,少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是给当地观众看的,这就要求节目文稿在保证语言规范化的同时,要让观众听得懂。就算是涉及到一些比较专业的内容,也要想办法转化为通俗浅显的表述。

3.多用采访对象的现场音、同期声,少用越俎代庖的“记者认为”“、记者相信”等替代性表述。真实性是所有新闻节目的生命力。要保证节目的真实性,就要让事实说话,让事件当事人说话,还原新闻现场的场景、声音。4.创新新闻表述方式,尝试在一些趣味性节目中使用新闻新语态。比如,用拟人化的手法,让被损坏的公共设施向观众诉苦,让被解救放生的保护动物介绍它的遭遇,让丰收的果园表达心中的喜悦……

(三)后期制作、包装要精益求精

拍摄画面、撰写文稿只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前期工作。要让观众看到一条好的新闻,还要进行后期制作和包装。如果说,拍摄画面和撰写文稿是买菜、备菜,那么,后期的制作就是做菜,包装就是装盘。近年来,上杭县广播电视台对新闻节目的后期制作、包装提出了新的要求,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1.提倡记者粗编一条新闻拍了什么画面,要表现怎样的主题,采编记者最清楚。因此,要求采编记者对自己采写的新闻进行画面及同期声(现场音)的粗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记者参与新闻节目的粗编,根据节目文稿,对画面进行相对宽松的编排。所谓的相对宽松,是相对于节目合成的精编而言的。就是不要编得太紧,适当多留一些画面,供后期制作人员取舍。大致的松紧度把握在1:1.5~1:2之间,即1分钟的新闻编排1.5~2分钟的画面素材。

2.编辑后期精编如果说,粗编是为了体现记者对新闻节目主题的精准把握,那么,后期精编,则是为了发挥编辑的特长,从制作的层面,将节目以完整的形态呈现给观众。为了让节目更好看,后期编辑既要利用蒙太奇手法,根据审定的节目文稿,合理调整记者粗编中编排的画面素材,也要用好手中的“剪刀”,剪除画面中的一些瑕疵,并对必用素材中出现的偏色、杂音等问题进行调整。此外,编辑的后期精编,还要学会使用必要的动画、图表,熟悉使用字幕、配音,丰富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方式。

三、在节目编排上下功夫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是指电视新闻节目播出前的一系列具体编排、组合工作。在节目编排上下功夫,就是将节目编排视作一门艺术,通过一套节目的排列组合反映出编排者的各种意图和目的,赢得受众的关注。传统的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编排由于守株待兔,被动应付,往往存在手法单一、主题模糊、偏离中心、疏离群众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杭县广播电视台尝试对《上杭新闻》节目编排进行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慎排头条新闻

按照惯例,《上杭新闻》每天头条原则上编排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即县委书记或县长的政务活动。没有主要领导的政务活动新闻时,则将储备的重大经济报道、民生新闻安排在头条播出。为了加强头条新闻的分量和影响力,上杭县广播电视台要求每周策划若干条反映全县经济发展、民生领域的重大题材,作为头条新闻备播。这些新闻的播出,能够让受众了解全县阶段性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成就,知晓一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进而增强幸福感。这样一来,《上杭新闻》的头条因为经常权威的经济、民生类信息,从而吸引了观众眼球。

(二)形成组合版块

改变过去一盘散沙的编排手法,将反映同一事件或同一主题不同角度的几条新闻,有目的地进行集纳编排,使它们呈现出组合、对比、综合等整体,使“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1.同类组合将题材相同或主题相近的报道编排在一起,有利于比较充分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展状况,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防抗台风的组合报道。台风到来之前,除了在第一时间报道台风信息之外,还要组合安排各级各部门如何未雨绸缪防台风的消息;台风到来的时候,要根据预警等级,及时预警消息,并组合安排广大干部群众抗击台风的报道;台风过后,特别是发生灾情之后,着重安排各级各部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报道。再比如,党的十八大闭幕以后,各地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上杭新闻》开辟了“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老区崛起步伐”专栏,将各部门各乡镇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新闻编排在一起,在荧屏上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2.相关组合将同一新闻事件相互有关联的新闻报道进行组合编排,让观众加深了解。如假日组合报道,将假日出行信息、景区景点信息、有关部门加强景区景点执法检查、高速交警加强路面监控、劳动者坚守岗位等编排在一起,提供服务,营造氛围。

3.对比组合将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侧面的新闻报道进行组合安排。比如,在曝光黄潭河流域水环境污染情况的同时,编排有关乡镇加强养殖业污染整治,还百姓一片碧水蓝天的报道;在播发一条逆子虐待父母的消息的同时,编排一条敬老孝亲的典型报道。让观众在对比中判断美丑,明晰爱憎。

(三)注重编排节奏

研究表明,人们听觉的舒适度在3分钟以内,视觉的舒适度在7分钟以内。超过限度,就容易疲劳。这就要求一档新闻节目的编排,不仅要做到“软硬”适中,还要善于运用小版块来调节观众在节目中的注意力转换。一档新闻节目,既要有时政新闻、经济新闻这样的“硬”新闻,也要有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这样的“软”新闻。此外,节目中还可以穿插一些精美的片花、小宣传片。

作者:黄金林 单位:福建省上杭县广播电视台

新闻传播类论文:公众参与新闻传播论文

一、中国式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媒介理论观念的引进

近几年来,随着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在节目类型方面也积极地学习和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新闻专业主义和传播媒介理论的内容。从节目中我们不难看出,概念的学习和改进具有一定的实施意义,为很多节目的进行铺好了道路,并为中国式舆论监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典型的媒介制度,要想其长期稳定地发展,需要明确的文件规定作为支持,但是当前的中国式舆论监督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大众通过具体的传播媒介对国家政策开展的一种监管工作,这种形式发展目前还不成熟。引进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想在短时间内改变中国媒体现状,实现自主自由的媒介管理和公平公正的新闻报道似乎还需要更深层次的讨论和实践。新兴的概念主义想要改变中国传统的命令宣传模式地位似乎还需要更大的力度。现阶段,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制度进行了全方面的模式整改,社会公众的客观辨别和监督意识越来越强,由此为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和媒介理论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新闻的发展步伐。新闻传播理念在中国新闻界真正得到大范围的应用是在21世纪初,似乎成为了一种进步发展的标志,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电视台节目在明确体现出新闻传播媒介理论的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旧模式仍占据一席之地的情况,商业媒体与政治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突,阻碍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呈现了进退维艰的一种状态。在市场经济商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新闻媒介又想追求一种自由平等公正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发展过程比较艰难。

二、现阶段公民参与时代的新闻传播媒介理论

现阶段公民参与下的新闻专业传播媒介仍然受传统新闻模式影响颇深,缺少一定的透明度,容易给社会大众造成一种感受错觉,对播放新闻的侧重点和真实性产生了一定的怀疑和不信任,如何将事情的真相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下,呈现给社会大众是当前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逐渐参与到监督和管理的行列中来,中国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转变了自身的态度和观念,在这种发展环境下,中国媒体传播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自主的心态,及时向社会大众报道新闻事件,并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监督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法制进程。随着网络信息的逐渐普及,智能高科技设备也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备品,这种快节奏的发展步伐,为公众发现社会问题以及违法行为、违背道德事件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举报和监督平台,成为了现阶段公安机关收获关键线索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通过社会大众举报而发现的各种吸毒贩毒、腐败案件不在少数。同时通过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民众通过互联网、新浪微博、论坛等方式来大范围地表达自身的看法和意见,从自身的感受和角度出发,具有一定的主观情感,素质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网民也对当事人造成了一定的人身侵犯和语言攻击。从微博到网络的传统媒体传播行为,呈现了一面倒的恶性惩罚情况,我国相关的法律学者表示,这种恶性的人身攻击和透露隐私的行为,从各个方面显示了民众的道德底线和伦理意识。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相关机构也应当从实际角度出发,对恶性的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管理,尽可能减少触犯法律的案件的发生,随后更应该将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加大民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中国新闻在媒介管理现象中不遵守道德伦理的事件屡屡发生,只有避免社会大众媒介成为司法力量的反作用者,并最终沦落为屠宰伦理道德的工具,才能从根本上营造一个文明的社会大众监督环境。

三、我国公众参与下的新闻传播媒介研究结论

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新闻专业主义内容和媒介伦理理念方面一直以来都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不同学派学者根据自身的理解发表了大规模数量的参考文献,对其有效数据和理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在我国新闻界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媒介伦理观念的发展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对应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并不成熟,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媒介理念受到了中国老一辈专家的反对,从客观角度来说,这种管理方式与中国现实新闻发展也存在着些许差异,但是在公民参与时代新闻媒介理论需要这种西方主义知识进行积极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中国新闻的公信力,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为现阶段的中国新闻界提供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并提高新闻价值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实现新闻媒介的有效传播,展现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的魅力。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媒介伦理对中国整个公众监督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维系了新闻传播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

四、总结

社会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理论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中国新闻界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新闻传播媒介理论应该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管理措施,在遵守新闻客观传播原则的基础上,为社会大众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尽可能提高新闻传播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全力发展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其中,新闻传播媒介理论是一个长期讨论和研究的过程,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地配合。本文对我国公众参与下的新闻传播媒介理论进行了简要研究,希望能够发挥参考文献作用。

作者:刘俊杰 单位:广州珠江城置业有限公司

新闻传播类论文:新闻制作新闻传播论文

一、新闻制作方法数字化

(一)新闻采录数字化

在新闻采访和录制阶段,数字化的采录设备正逐步替代传统的新闻采录设备。以新闻数字摄像机为例,它对于高清图像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基于数字技术带来的高精确度、高灵敏度以及高稳定性,加之其智能化的设定白平衡、对焦及连续跟拍,免除了复杂繁琐的人工调节,高度的稳定性加上智能化使得数字技术摄像机能够第一时间快速的采录新闻现场,增强了新闻采录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在新闻编辑阶段,传统的线性编辑需要新闻编辑者从头至尾依次安排新闻制作片,前后顺序不可轻易调整,新闻编辑工作流程较稳固,不利于新闻制作效率的提升。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线性新闻编辑系统采用计算机对新闻片段合成处理,新闻编辑者无需从头至尾依次制作片段,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先做新闻头尾,后做新闻中段内容,编辑顺序可适时调整,改变了新闻编辑的制作流程。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编刘卓群,吉林电视台初级助理记者,研究方向:广播。辑灵活性提高了新闻编辑的工作效率。

(三)新闻传输数字化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输能力基于现代社会的信息传输技术。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传输过程是:先在新闻现场由工作人员完成新闻制作,然后通过交通工具传递至电视台,最后经过电视台的再次加工才能在电视上播出,新闻播报的即时性难以保证。现代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新闻实现跨越空间的快速、稳定传播,基于数字技术的卫星通讯、高速光纤以及数字网络等,通过整合数字传输技术,如SNG有力的支撑,新闻工作者可以将新闻现场画面直接传送至电视台实时播出。

二、新闻制作内容深度化

在数字技术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要想取得优势地位,单独靠时效性,例如“抢新闻”的工作方式已不能取胜,只有做到深度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网络技术的进步同样使得“独家新闻”难以维系,如今许多新闻的信息源都是众多的互联网用户,众多新闻热点也都首先现身于网络,在传统媒体日益失去其新闻传播的优势的同时,IPTV、手机电视、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对部分传统电视受众实现了分流,这部分受众被打造成为新的受众群体,形成新的收视习惯,他们开始以新的眼光来审视、解读传统电视节目。收视观众对于新闻播报的事件不仅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更需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他们希望从多角度接触新闻事件的本质,对单位时空内节目的信息强度、密度及深度的渴求大大加大,这种种需求将电视新闻报道指向深度化,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影响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其内容只有做到深度化,才能被新一代新闻收视者所接受。新闻制作内容深度化表现为新闻制作中对播报信息的解释能力不断增强,新闻报道不仅是关注事件本身,二是更加深刻地分析、发掘事件背后的因素,拥有深刻全面的新闻解析力,才能使新闻播报更具有内在价值,有价值的新闻才能逐步形成更具舆论影响力的广播电视媒体。

作者:刘卓群 单位:吉林电视台

新闻传播类论文:4G时代新闻传播论文

一、4G时代技术特点

1.兼容性好。4G通信在先进通信技术支持下可以更加快速地传输,但这同时也需要4G通信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促使4G通信可以支持各种智能应用同时运行。所以说,4G通信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2.提供增值服务。4G通信以正交多任务分频技术为核心技术,此种技术的应用使得无线设施可以在4G通信网络环境下有效应用,为人们提供无线通信增值服务。

3.高质量通信。未来4G移动通信系统被称为多媒体移动通信。也就是说第四代移动通信不仅满足人们正常的通信需求,还能够为多媒体传输提供更多的帮助。当然,这种帮助是提供高品质的通信,改善当前的通信现状,促使多媒体观看品质更高、更清晰。

4.频率效率高。由于4G通信运用了许多功能强大的突破性技术,这使得4G通信网络构架更加紧密、科学、合理,大大提高其无线频率和运行效率,使其应用水平更高。

二、4G时代与新闻传播

21世纪的今天,人类发展进入了信息社会,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可以说,4G时代引领了新的信息传播热潮,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那么,4G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会有什么影响呢?

1.新闻传播向多媒体化传播发展传统媒介往往只是使用相对单一的传播符号作为传播方式,例如,报刊是通过文字向人们传播新闻信息,广播是通过声音向人们传播新闻信息。但4G时代的新闻传播不是单一的传播方式,而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新闻信息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促使人们更加清新明了地了解新闻信息。所谓多媒体传播是将声音、文字、图像结合在一起,共同覆盖在同一界面上,促使人们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通过文字的说明、声音的传播、图像的播放更加详细地了解新闻信息,促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新闻事件。所以说,4G通信的运用会增加新闻传播效果。

2.新闻传播更加广泛4G时代实现了原本由电视机主宰的客厅革命,使得电视不再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出口,而是一个多屏性终端。运用4G通信技术制造的通信设施,如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都可以作为传播信息的出口。在现代化的今天,全球60%左右的联网设备是智能手机或平板,4G作为优于3G的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支持智能手机或平板更加快速、顺畅地接收高品质的新闻信息。

3.新闻传播微视频化4G时代,移动视频受到更多用户的青睐,尤其是微视频。在闲暇之余,利用碎片时间,用户就能够了解周围乃至世界发生的新闻,这既不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还使人们了解更多新闻信息,增加自己的信息储备。另外,广大人民群众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等记录下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将微视频传播到网上,为别人提供新闻信息。可以说,4G时代新闻传播将摆脱限制,即拍即传的方式将更加普遍,新闻微视频受到人们的关注,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传播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的新闻信息更多,知道更多知识或新闻事件,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帮助。所以,4G时代对新闻传播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能够使新闻信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更好地传播,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崔瀚文

新闻传播类论文:数字媒介新闻传播论文

一、数字媒体传播环节面临新的伦理问题

现今的数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集中报道热门事件。他们热衷于从一些具体的事件升华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做出一种高度抽象的引申,迅速做出道德是非的判断,并由此判断引发出对社会道德现状的反思和追问。这种行为,理论上是媒体报道信息、舆论监督等社会职责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显示出一种过分的道德焦虑。媒介为了吸引眼球集中报热门事件,并将独立事件无止境的上升到整体社会层面进行“道德默哀”,这种泛道德化现象,不但不利于社会稳定,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自由度增大、社会价值多元化条件下的伦理失序问题,而且还容易导致人们的道德茫然,甚至道德虚无。在刚刚过去的8月,因为有几位年轻女性遇害,随后又被各大数字新闻密集报道,被封为“黑色八月”。例如,新浪网就推出《如何走出少女的黑色八月》的专题,不但采用了血腥的网页封面设计,还对近期的少女遇害案进行详细地报道。对于社会治安、社会道德现状也是大加批评,看后让人毛骨悚然。这个事件中,数字新闻媒体在传播环节就表现出的过分焦虑。媒介报道事实本是其职责所在,但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导致他们的报道会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数字媒体上充斥着对女孩被害事件的报道,在对于社会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更加重了社会没必要的恐慌。一件单独事件上升为整个社会层面的普遍性事件,随后对于整个社会道德的现状进行所谓的“彻底拷问”,除了让参与新闻传播环节的受众人人自危,对于社会的治安现状和现代人的道德水平再一次失望之外,其他正面效应微乎其微。

二、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1)数字媒体的特征更易引发媒介伦理问题

数字媒体传播过程中道德问题的大量发生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独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字媒体传播主体的匿名性导致其信息传播活动具有随意性,这样既使得数字新闻多而杂,又导致追责困难,一定程度上诱使人们采取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再加上数字媒体本身的开放性更使得很多充斥自由言论的网上社区诸如论坛、电子公告板等,成了数字新闻伦理问题的重灾区。

(2)把关人作用的削弱导致伦理问题

“把关人”作用指的是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相关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不同于具有严格编程序的传统新闻,数字媒介的把关人功能十分薄弱,这也是导致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问题高发的原因。数字媒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再加上现在的数字新闻往往采用采编播同步的方式,及时性的需求导致数字媒介的信息,有时候来不及把关就被上传到网络上和手机平台上,严重削弱了把关人的力量。而传受合一的特性,让传播者和接受者合二为一,直接削弱了把关的力度。

(3)道德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伦理问题

数字新闻在传播环节的媒介伦理问题与数字媒介的道德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如今,数字媒体的传播网络虽然已经遍布全球,但是迄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全球性的数字媒体网络道德规范,数字新闻传播环节急需与之配套的全新道德规范。对于不断出现的媒介伦理问题,法律法规方面的规定也十分不足。2014年10月29日,国家规定将在全国新闻网站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将全国范围内的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纳入统一管理。这一举措虽然有利于规范数字新闻媒介从业者行为,但是为了彻底解决媒介伦理问题,需要的是一部统一系统的数字媒介法,在这个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随着数字新闻传播环节伦理问题的层出不穷和数字媒体时代媒介伦理的新发展,加强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建设已经是当前媒介社会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从业者、行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入手。

(1)加强数字新闻从业人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指的是运用媒体和技术信息的熟练媒体技能。现今社会的媒介伦理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媒介从业人缺乏应有的媒介素养所致。作为数字新闻的从业者,不但要具备传统新闻从业者需要拥有的素养,还有掌握更多。不但要加强增强信息的选择、甄别和加工能力,还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掌握最先进的数字新闻技术,不断地自我提升,满足数字新闻的媒介要求。

(2)完善数字新闻行业自律

数字新闻传播环节的伦理问题多发与数字媒体的行业自律缺失有很大关系。数字新闻相比较传统新闻而言,是新产物,相应的媒体自律信条、媒体自律组织等都不健全。传统新闻的媒介组织例如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侧重于传统新闻,对于数字新闻领域的监管和约束十分有限,所以,从当前的形势来看,组建数字新闻自己的媒介组织,制定适应数字媒体的行业自律条例,对于完善行业自律,解决数字新闻的媒介伦理问题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

(3)加强数字新闻的法治建设

数字新闻的传播环节之所以成为媒介伦理的重灾区,与其法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2014年10月29日,国家规定将在全国新闻网站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将全国范围内的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纳入统一管理。这只是一个开始,要真正解决媒介伦理问题,要制定一部数字媒介法律,这部法律应该具体规定媒介伦理的失范行为,并明确相应惩治,用法律的强制力来约束数字新闻从业者的行为,解决媒介伦理问题,从而净化传播环境,提高数字新闻的质量。四、结束语数字新闻传播环节的媒介伦理问题归根究底是因为它的“新”,变化越大,与传统媒介的伦理规范相差也就越远,管理起来也就越困难。我们需要认真从现实社会理清问题,在理论方面寻求解答,在实践方面寻求解决,综合社会各个方面考虑,总结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以寻求问题的解决。数字新闻在传播环节的媒介伦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全面的对于问题发生的全新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从提高媒介素质、健全自律他律等方面入手,一步一步地逐渐实现。

作者:李楠 孙志刚 单位: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新闻传播类论文:新闻专业新闻传播论文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由于上述师资偏重理论性、硬件配套不完善的主客观原因,导致该专业教学模式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课外实训课程、试验室操作课程难以开展。课程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目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和合理。理论课比重偏多,实践课较少。

二、改革方向的探索

1、根据职业化教育的目标,合理分配课程教学比例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性较强,(比如需要具备新闻采访能力、新闻写作能力、新闻编辑制作能力、新闻策划能力、重大新闻直播的能力、口头报道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和课程性质来合理分配学时和学分,建议将60%-70%的学分放在专业和实践课上,既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能锻炼和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动手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扛机器能拍,进机房能编”的目标。

2、加强师资配备和教师深造

鉴于西翻院新闻专业师资力量的客观现实,我们首先应当加强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与深造,要求现有专职教师通过自学、参加社会技能培训、购买网络课堂等方式让让老师在现有较强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掌握1-2门新闻采编、剪辑制作、摄影摄像等实践专业课程,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以适应该专业设置的要求,从而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打下基础。另外,可以考虑从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引进几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同时要求自有教师参加外聘教师的实践教学,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达到师资力量的提升。

3、增强硬件设施的配套,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现有教学设施使用效率

针对现有教学设施匮乏的客观现实,学院应当考虑增强摄像机、照相机等教学设备的投入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考虑校园广播站、学院电视台对新闻采编专业学生有序开放,至少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平台。让新闻采编专业学生在校内有机会开展采访、编辑、摄影摄像、影片剪辑与制作、录音与播出等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大程度的发挥学院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节省再投入的费用开支,达到一箭双雕的良好效果。

4、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

(1)课堂教学适当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刚接触专业实践课的新生来说,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期让他们进入专业记者的状态未免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简短的电视新闻,新闻奖获奖作品,帮助学生记者的写作角度、写作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进而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了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针对当前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学生可以模拟现场报道,然后自己用一到两句话“说”新闻,并告诉别人这条新闻的价值点体现在哪里。通过这种现场实训的方式,不仅能让课堂更加生动,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也能更加精彩,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2)更加重视案例教学加情景模拟教学。

①要让案例教学始终贯穿于在《新闻评论》、《电视节目策划学》、《新闻作品评析》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在搜集整理国内外大量的新闻报道、优秀电视作品与电视节目,特别是在讲授《新闻评论》、《新闻作品分析》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新闻调查》、《新闻1+1》、《鲁豫有约》、《艺术人生》等节目以及新闻报道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报道方法、主持特色,节目成功要素等,此外,在讲授新闻写作部分的时候,还结合了大量的平面媒体案例,让学生根据报纸、杂志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比如对《南方周末》上的深度报道进行分析、对本地都市报(如《华商报》)上新闻标题和内容的评价等。

②情景模拟教学。在《电视节目策划学中》,我们还尝试让学生模拟电视访谈节目,不是照搬现有节目,鼓励学生根据现有的一些优秀节目,再结合具体情况自主创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确定节目样式,搜集背景资料,设定选题,拟定采访提纲,扮演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谈话节目中嘉宾和主持的节目形式,虽然涉及的话题以校园生活占多数,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节目的基本流程,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现场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后期制作技术,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很好结合。

③外出写生。比如《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这两门课程,到了大二下学期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拍摄专题片。我们带领学生在南五台、周至沙沙河、熏衣草庄园野外拍摄实践,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记录了风景特色,回来制作的DV作品、照片等也可作为期末成绩及学生实习成果的一部分。还要考虑到如何做出一个新闻片或纪录片,突出与人交流的采访报道能力,并最终形成作品。教师要跟学生一起,随时讨论。这样的话,学生的野外拍摄也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④学生自办媒体实践。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简报等各种媒体(如西翻院的《娱乐E坐标》、《新闻时讯》、《西译青年》、《桃李文学报》、广播电台)都提供了学生良好的展现自我,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报(比如《报纸编辑学》)广电中心以及各级各部创办的各种刊物的相关工作,也能更好的解决人力等问题。同时,还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各种刊物更有个性。学生进入新闻单位完成实习前,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的有效演练,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敏感力、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这可以缓和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难以协调的问题。充分利用本校媒体资源(西译广播电台和西译电视台等),让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在西译电视台或西译广播电台创办专题节目,每周一期或每月一期,可采访本校知名学者、教授、学校领导、杰出校友等。内容可涉猎时政、焦点新闻、校园文化、学术观点等任意话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采编、主持、摄像等实践能力;新闻专业的教师对此进行专业指导;再次,积极开展校外合作,联络西安电视台、陕西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在这些地方建立新闻教育实践基地。

5、新闻专业实习的调整

对于新闻采编制作专业来说,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实习分为小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而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中期实习或毕业实习,即使有短期的小实习,往往出现时间短,实习仓促,效果不佳的情况。小实习针对低年级的新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如可以将大一大二的学生带去电台、报社、电视台等工作单位参观,让他们能直观地感受新闻工作,了解工作大体流程和情况,不仅可以使他们打下理念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寻找自己的方向。中期实习就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寒暑假的集中实习。学生可以自主或学校联系当地实习基地,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新闻媒体或者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各种工作中,这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跟随老师进行采访、写作、编辑、剪辑等相关工作,这位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比如新闻改革、节目改版等;了解国家社会的就业情况和政策情况,搜集撰写毕业论文及实习报告,为今后学生奔赴新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毕业论文与实习方式的转变

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三年知识的检验,也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在教学环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毕业论文写作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下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论文题目过于理论化,选题大而空洞,不能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的技术能力,大多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都是东拼西凑、抄袭现象特别严重,因此,不能达到论文写作的效果和目的。在民办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有必要对论文的写作方式及方法进行改变。毕业论文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方式,学生可以从参考题目汇总选择,也可以实习报告的形式体现,或者一定数量的实习作品,获奖的新闻作品代替实践报告或毕业论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习去向自由选择一个选题。这种做法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少毕业论文抄袭的不良现象,突出和强化对学生解决问题实际能力和技能的考查。在传媒人才市场上,“有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已成为业界共识。对于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来说,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培养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以一个职业化和技能化的人才显现尤为重要。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社会的需求应当成为我们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我们国家已不缺少理论性研究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当顺势而为,尽早起步,大胆探索,以适应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洪流,进一步适应民办教育从研究型向技术型转变的大趋势。

作者:梁燕 骆欣 庄杰 赵艳艳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新闻传播类论文:地方农业院校新闻传播论文

一、地方农业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

(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虽然新闻传播专业属于热门专业,能够吸引很多学生报考。但是,相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地方农业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并没有太多竞争优势。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目前,江西农业大学有220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以第一志愿进来的学生大约占总数的80%,20%的学生是调剂过来的。这些学生中,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的学生,但更多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其中农村地区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5%。在新闻素养上这些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从小就接触各种媒体,新闻素养较高,而有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秉承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原则,对新闻知之甚少。特别是在新媒体的掌握上,差异非常明显。这些现实决定了地方农业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状况,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因材施教,照搬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

(二)特色教育不够明显

农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地区,“农”也是农业院校的最大优势,农业院校办新闻专业,就应该围绕着“农”字展开,为广大的农村输送合格的新闻人才。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在新闻教育中农业院校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等院校的新闻教育模式。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手段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没有太大区别。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与农村地区和农民要求相适应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以形成农业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从9所农业院校的教学计划和培养计划来看,农业院校创办传媒专业基本借鉴综合院校的创办模式,很少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需求走特色化新闻办学之路。在我国,外语学院可以兴办国际新闻专业,为国家和地区培养对外传播人才;财经院校兴办财经新闻专业,为国家和地区输送既熟悉经济领域,又掌握新闻运作规律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农业院校的新闻专业也可以进行特色化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教学条件相对薄弱

地方农业院校办新闻专业相对较晚,其中华中农业大学广告与传播学系于1999年建系,2000年开始招生,是农业院校最早一批开办传媒教育的。其他院校大多是最近10多年才开始创办新闻与传播相关专业。由于创办时间较短,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人才培养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特别是新时期以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地方农业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如何适应市场、适应需求,这是所有地方农业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所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

二、地方农业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改革开放后,新闻传播学教育在我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冷静审视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繁荣的背后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地方高校该如何定位自身的办学方向,直接关系到能否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保障。地方农业院校开办新闻传播专业,急需要结合学校学科优势,走一条市场细分,差异化人才培养的道路。

(一)以农村市场为导向,确立专业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日益增多的今天,地方农业院校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大学生要具有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立市场细分,差异化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市场细分促使了大众媒体专业化,专业化的媒体需要一定专业特长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其次,市场细分理论也直接促使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改革,使得新闻专业办学走向多元化。为了避免人才的“同质化”竞争,高校开始走特色教育,差异化人才培养的道路。地方农业院校有着众多的农业学科和浓厚的农业学术氛围,是农业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农业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要有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紧紧盯紧农村市场,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培养一批既有农业专业知识,又有新闻传播专业背景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二)实行“2+2”模式,推进课程改革

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很早就确立了本科新闻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即新闻专业的本科生新闻专业课学分仅占总学分的30%,其余70%左右的学分必须从文、史、哲、商、法等其他学科选择。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这一做法值得我国新闻教育界深思。2012年9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创新本科生教育,率先实行新闻本科生课程改革,采取“2+2”的培养模式,即新闻学院学生在本科第一、第二学年时,可在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中任选一个方向,并按上述4个方向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第三、第四学年,按照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学习,在四年中系统掌握两门学科本科专业知识。地方农业院校可以借鉴中外优秀的新闻课程改革,走适合本学校本学科的特色教育之路。如江西农业大学新闻学专业,在借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可以对课程改革做如下调整,即新闻专业不招收大一新生,而是在全校大二学生中进行考核,考核成功的同学,可以在第三、第四学年进行系统的新闻学学习。这样,新闻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适应了如今媒体变化对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

(三)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实践创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刘海贵教授多次指出,新闻传播学是应用学科,对学生的培养应当参照医学等学科实行,有固定的学习基地供他们实践。正是由于新闻教育实践性强,因此,新闻教学改革要围绕实践创新展开,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1.整合学校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平台。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以专业为限制,各个专业拥有自己的实验室,这样容易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实验器材的重复建设。新闻教育要打破专业限制,实现专业融合。特别是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新闻专业的学生除了依托本院系的采、编、播、录等设备进行实习之外,还可以与其他专业融合,进行实践。比如,新闻专业的学生可以与计信院学生合作,结合学校优势,建立网络平台,地方农业院校可以开设有关农业知识的专业网站,与农民朋友对话,为地方农业服务。

2.整合社会资源,促进高校与媒体合作。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与当地的各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新闻实践基地满足学生进行媒体实习的需要,同时高校与媒体的共建使得人力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人才的培养与交流有利于共同开展教学、科研与新闻实践业务的探讨活动。例如,江西农业大学与江西省大部分媒体均签署了实习协议,学校负责选派优秀的学生和提供优秀的新闻稿件给各媒体。从今年开始,江西农业大学与媒体的合作进一步深入,媒体每年选派优秀的编辑记者给学生上课,学校也会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媒体去兼职或者挂职。

三、结语

总之,在新闻学教育繁荣的今天,地方农业院校的新闻学专业既要勇敢面对自身的不足,同时也要结合学校的优势,进行精准的专业定位,实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促进课程与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摆脱尴尬的地位,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作者:彭晶晶 徐凌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新闻传播类论文:学徒制教育新闻传播论文

一、学徒制作为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从1993年起,英国政府便在职业教育领域广泛推行学徒制,2001年又在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现代学徒咨询委员会,将学徒制纳入到了对社会发展来讲极为重要的位置。学徒制不论国外或是国内,都倾向于技能化的学习与工作,并具有共同的特点。

第一,学徒制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划分。学徒制必须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和领悟能力及表现能力,进行全面深入地探索。

第二,师与生的关系是点对点的关系。学徒制,需要师与生在专业技能兴趣上有较大的吻合,建立起来亲密的师生关系,这样点对点的模式,强调学生因类而分,因类而教,而这不同于传统文学教育点对面的培养方式。

第三,学徒制强调实践操作性。学徒制一般来说都与职业技能直接相关。因此让学生学会如何直接处理在事情进行中出现的问题,是核心培养目标。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是主要技术课程,另一方面是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再一方面是技术等级考核培训。通过三方面的考核和具体实践才能决定一个学生是否符合了既定的教育标准。学徒制的三个特点,恰恰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诸多特点相吻合,其目标应放在培养具有新闻传播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上。而这种实践能力,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先导性考查,从而对学生进行更符合个性特点的深入指导。由于新闻传播不单纯等同于某些纯技术领域的技能学习与工作,其工具是文字,而文字的运用是个人文化素质的综合体现,还需要具有深入的人文思考能力,而不单纯是动手能力,因此在教育上也不能照搬英国的或中国传统的学徒制,而应将传统的中文教育与学徒制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辽宁新闻传播教育呼唤学徒制的教育新模式

既然新闻传播教育本身与学徒制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应该从学徒制中借鉴相应的优长之处,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出新的属于辽宁新闻传播教育自身的学徒制新模式。

第一,确立新的培养目标。新闻传播专业属于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一般来讲,学生不可能一跃成为管理型人才,而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实践积累。因此,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适当向“下”调整,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思考能力的高级人才。

第二,重新改革教育方法。强调在老师的示范之下,多从事与实践相关的工作,需要老师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关的具体的新闻传播工作,在老师的示范下,教师与学生共同实践与进步。

第三,调整教育课程体系。新闻传播教育的学徒制,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形成良好的师生共读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和艺术感知力。将每个老师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开发出来,体现专业和院校特色。当然,辽宁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模式的学徒制改革,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实践。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培养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以服务辽宁,服务社会。而辽宁新闻传播专业教师本身,更应本着事业精神及教师操守,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吴晓东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新闻传播类论文: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论文

一、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变化及其特点

1.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形式变化

新媒体之前,新闻传播的主导一直是由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占据,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垄断者。到了新媒体时代,大众也参与到新闻的传播中来,他们用手机、电脑等记录身边的事情进而传播开去,使新闻传播主体趋于平民化和大众化。之前,新闻传播的方式只是单线的“传”与“接”。现在,我们不但“接”而且可以回应,甚至自己也可以“传”。这样的双向互动使新闻更接地气,让新闻与大众的距离缩短。当前热门的传播途径有:微博转发,2013年,半小时内王菲的那条微博就被转发10万次,足见微博传播的影响力;微信传播,微信从诞生起,从聊天工具到信息传播的平台,实现了功能的不断完善,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微信新闻也成为热点。门户网站,各大网站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增加点击率,也把奇闻异事作为吸人眼球的噱头,在新闻标题上标新立异,在新闻事件上挖空心思。比如时下热门的腾讯网,其名下的QQ、微信等自带新闻弹窗功能,让使用者不经意间就能浏览到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总之,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的方式带来了多样的变化,使新闻传播更加便捷、流畅、迅速。

2.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内容变化

因为传播工具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手中,所以,除了传统的新闻记者采编新闻之外,一些“平民记者”也加入到新传播的队伍中。在此情况下,新闻的内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精彩丰富的内容在为新闻增添活力的同时,也为新闻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上至国家、国际大事,下至平民小事、糗事,我们都可以从新媒体中发现;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或者发现的事情作为新闻的一部分传播出去,这就扩大了新闻范围,增加了新闻热点。五湖四海的内容应有尽有,因此也促生了不少专业门类的民间高手,如美食达人、摄影达人、八卦达人、旅游达人等。不少新闻的接收者非常喜欢这样更生动、更实用的生活类信息,他们在天南海北却能积极互动,为各自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增添了别样的篇章。现在非常火的“朋友圈”就是最好的范例,A君将自己做好的饭菜放到朋友圈,其他人就可以评论、转发,大大缩短了传播的时间,也让喜欢美食的大众找到了一个新的美食方面的平台。类似于这样的内容和这样的互动,让我们高高在上的新闻真正走进了百姓的圈子里。对于国家和国际大事,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同样不可小觑。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举国悲痛,人们在网络上将“汶川挺住”等这样有爱心的消息接连转发、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汶川的真实情况,将救灾物资通过合适的渠道转移到需要的地方。这期间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了安县桑枣中学应急反应的训练有素,也看到了“范跑跑”这样的反面事例。总之,新媒体综合了传统的内容和新鲜的民俗内容,既让传统新闻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也让新鲜的民俗新闻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都要归功于新媒体的出现。

3.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在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化,让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快速融合,实现了之前一直追求的常态化直播和深度报道,让原生态的新闻成为可能。基于以上两点,本文对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特点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1)新媒体的优势

一是及时性。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第一时间”的新闻。这远远快于传统媒体的速度,把新闻的及时性做得更到位。特别是手机功能的逐渐完善,可以及时信息。2014年愈演愈烈的马航事件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各大网站、手机新闻、电视、聊天群落等都在热议该事件,事实如何,大家各有说法,一些背景消息也在滚动更新中,大众可以随时了解事件的进展。二是开放性。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线性特点不同,新媒体视域下的新闻传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大众参与新闻、传播新闻,能实时进行文字、对话、视频等个体或群体的交流。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量从2012年底的5.7亿,到2020年预计的8.2亿,互联网普及率将达58.4%。这一可观的数字为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让这个开放的平台具有无限的潜力。三是互动性。新闻的接受者变成新闻的评论者或者者,这都是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变化,大众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自主性更强。

(2)新媒体的劣势

一是新闻传播主导方弱化,不利于宏观的思想“调控”。人人可以参与到传播渠道中来,是新媒体的特点,但这也容易让人们各执己见、各自为阵。虽然言论自由没错,但正能量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是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示范,所以传统的新闻渠道也不能舍弃,只有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功能。二是虚假消息、垃圾信息的滋生。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打破了之前的“传”与“接”的格局,一些垃圾信息、虚假消息也借机蔓延开来。你不“接”也得“接”,消息满天飞,让浏览者眼花缭乱,难辨真假,无从选择。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受到了伤害。网络诈骗、虚假消息、不良信息等都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打扰了我们平静的生活。三是开放平台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个人作为新闻的者,其文字、图片、视频等可以随意被引用或者更改,这实际是侵犯了原创者的知识产权,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没有展开,相关的侵权证据也不好收集,造成目前十分尴尬的境地。

二、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策略

1.建立适用的法律、法规,净化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环境

新闻自由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无限制、无边界。2011年的“抢盐风波”就是新媒体负面影响的一个典型案例,所以对于虚假消息的散布者要根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2.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机制,提升传统媒体的技术含量

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不容置疑,但同时需要借助数字化手段不断提升新闻的品质,提高的效率,将新媒体的优势与传统媒体的优势合二为一。中央电视台的很多节目都已经实现了转型,既保留权威性和有序性,又增添了亲民性和新鲜性。总之,新媒体是时代的产物,带来的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的巨大变化,影响着受众群体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也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我们正确认识的同时,要科学地加以利用和发展,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之路。

作者:杨萍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

新闻传播类论文:科技新闻传播论文

一、科技新闻在传播过程的出现的问题

(一)出现虚假科技新闻

一些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新闻的点击率以及新闻换播媒体的知名度,不惜以传播虚假科技新闻作为代价。在虚假的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关注度以及良好的点击率,但是一旦受众群体认识到这是虚假新闻的事实,在很大的程度上不会再次信任新闻传播的媒体,从而导致科技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受到阻碍,受众群体不会再次新人科技新闻的真实性。

(二)科技新闻的受众选择出现的问题

科技新闻的受众群体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一方面,需要对我国的未成年人进行科学技术的启蒙,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我国的城镇劳动人口以及农民进行科学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受众群体的划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无法在合适的受众群体中进行科技新闻的传播,也就会造成科技新闻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无法较好传播的情况。

(三)科技新闻在传播方式上出现的问题

在传播方式上,科技新闻是有自己的传播特点在,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往往是需要简单易懂,能够让受众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了解到科技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科技知识。但是在实际上,科技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闻内容晦涩难懂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也就会导致科技新闻无法让大众接受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科技新闻的正常传播。

二、改进科技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科技新闻的真实程度

为了让我国的科技新闻较好的进行传播,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加强科技新闻的真实程度。在这一方面,首先我国的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科技新闻的审查力度,尤其是对一些传播虚假科技新闻的媒体,需要做到绝不姑息,查处一起需要严格地进行处理,以保证我国的科技新闻媒体的相关媒体不会再为了关注度铤而走险,传播虚假的科技新闻。

(二)科技新闻需要选择正确的受众

在受众群体的选择上,媒体需要做到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对一些不同的科技新闻,需要在撰写方式上进行改进,例如在对我国的青少年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尽量将新闻写的生动和有趣,保证青少年能够对科技新闻产生兴趣。而对城市劳动人民以及农民的传播上,则需要贴近生活,以保证能够拥有正确的受众群体,保证科技新闻的传播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

(三)科技新闻在传播方式上进行改进

在传播方式上,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真正的从我国人民的方面入手来将科技新闻进行传播。例如在对一些科技成果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来进行参照,进行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让科技新闻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三、结语

科技新闻的传播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我国科技新闻的传播现状并不佳,因此就需要对我国的科技新闻传播方式进行相应的讨论。文章针对目前科技新闻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科技新闻传播的方法,可以为我国科技新闻的传播提供可参考依据。

作者:徐梦佳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