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学论文

时间:2022-05-08 11:13: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传媒经济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媒经济学论文

传媒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视角下传媒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传媒与经济有着极深的渊源,财经类传媒就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媒体,可以说传媒就是为对经济进行报道而出现的。从经济学入手,针对传媒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传媒与经济安全的关系,为传媒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找到理论依据。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对于资源的有限配置问题。通过经济学的分析研究,也可以认识到传媒在经济活动中起到的作用,进而分析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经济学 传媒 经济安全

宋萌,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王丽霞,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讲师。

经济学的划分通常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由于要在经济全球化视角下对其进行分析,所以国际经济学对于现阶段认识传媒对经济安全的影响,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传媒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是19世纪下半叶发生的边际革命而产生的结果。简单来说,微观经济学就是研究个体的经济单位在市场条件下运用供求关系的调整手段对市场进行配置的问题。经济活动中的4个基本要素为:生产者、消费者、市场、政府。其中政府对于市场是监管者,在微观经济学中没有涉及。所以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生产、 消费与市场。在这三者当中,市场又占据了重要地位,因为是市场把生产和消费联系到了一起。

在产品的自产自销阶段,人类的生活只能满足于自给自足。剩余价值的出现,导致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分离的状态。生产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己生活,更是为了其他人消费,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这里所说的市场不是说商场等具体的交易场所,而是抽象意义的市场,是为联系生产与消费而产生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调节生产与消费从而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为重要的方式。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主要是供求关系理论,并由此理论衍生出针对生产者、消费者、市场和市场对于参与者的回报等一系列相关理论。对于这些理论,通过简单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当市场形成时,生产者与消费者发生了分离,这时对于市场的了解就需通过经济信息来完成。这也就是为什么财经类传媒是最早产生的原因。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财经类传媒至今仍是传媒产业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换一个角度讲,经济信息保障了人们对市场的认识。由此亦可看出传媒对于市场的影响力度。传媒需对整个经济环境进行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还要信息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经济安全的保障是建立在健全的市场条件下的,且经济参与者都要有理性认知与思维,从而主动调节自身的行动。也就是说传媒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影响了生产者、消费者的行为。不仅如此,传媒出来的信息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企业行为与收入分配等。

微观经济学下,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仅靠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对经济进行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市场失灵也不可避免。对于市场失灵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的不平衡,也即不完全信息问题。现阶段,人们对于市场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传媒进行的,这一点可最大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完全竞争市场对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得到实现,是因为人们能够完全了解和掌握市场,在理智的基础之上作出判断。在现实社会当中,信息是不可能得到全面掌握的,大家都是凭借不完全信息在市场上进行活动,即便是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有些公司主动利用媒体为其散布舆论,从中获得利益。如全国多家报刊和互联网纷纷转载《燕赵都市报》在2002年7月15日报道的《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一文,该文称微波炉会引起人的心跳变慢、全身疼痛、睡眠被扰乱、记忆力减退,而且微波炉对食物的破坏也十分可怕,它使食物不再有任何活性维生素等。这篇文章四处传播后,当即导致我国微波炉市场两个月内的销量下滑了近40%。这时,某跨国公司推出所谓第五代微波炉新品,宣称能克服上述弊病,并在全国市场上大造声势。后经查那篇污蔑性的文章正是在这家跨国公司的操纵下出炉的。[1]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传媒对于市场经济的报道是否全面,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问题。市场决定了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希望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减少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期望通过这些不完整的信息在市场上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导致单纯的市场经济必定是有弊端的,是会对经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的。而传媒在这一情况下就要做到既对生产者负责也对消费者负责,从而保证市场的稳定,继而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积极影响。只有传媒对两方面都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才可保证经济安全。

微观经济学由于自身的弊端,很多问题不能单纯地依靠生产者、消费者和市场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就需要政府的调控。政府调控也要遵守市场规律,不能是盲目和无限的。在这一环节传媒作用巨大,不仅要向消费者和生产者呈现一个全面的市场,也要向政府传递充分的市场信息。传媒在连接消费者、生产者、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功能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各环节都能发出声音并得到反馈。可以看出,在微观经济环境下,传媒对于保证经济安全举足轻重。

二、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传媒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1929年末开始的经济大危机爆发后,人们看到了在微观经济学领域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随着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宏观经济学逐步确立并快速发展起来。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条件下对于经济的均衡和要素的配置问题,那么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整体的国民经济体系当中所发生的经济的均衡和要素的配置问题。也就是说微观经济研究的是经济个体,而宏观经济研究的是国民经济的整体。对于经济活动主体来说,微观经济更多考虑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研究宏观经济学更多的是为给政府提出建议并把握全国经济情况。

宏观经济学是把社会中经济活动的总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分析国民经济当中的各种有关经济总量和变化的问题,主要研究国民总收入、总体消费、就业率、国民经济增长和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由此看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似乎跟个体的关系很小,且传媒在其中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其实不然,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都是通过传媒进行的。传媒作为传播工具,传播信息是其最根本的功能,且传媒不单单是一个传话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更需对信息进行解读,让每个受众都可正确认识政府的决定。宏观经济并不是单独作用的,宏观调控必然影响到微观经济,所以政府信息并加以解读是传媒的责任。正确认识并进行宣传,使之产生正面的社会影响是传媒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义务。且政府进行调控的依据不完全是政府部门作出的统计,对于就业、消费等一系列问题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由传媒报道获得的。传媒关注社会变化,通过各种手段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不仅是让人民群众了解社会,也是政府部门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只有对整个经济社会进行充分了解,政府制定的调控措施才可维护经济安全,保障国民经济正常发展。

对于在宏观经济环境下进行的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实施及其效果,传媒也起到了监督与反馈的作用。政府部门所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传媒是有监督责任的。政府的政策与措施是否得当,传媒也会把社会的反应及时回馈,使之适时作出合理的调整。可见,传媒对经济社会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决策,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的措施。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传媒传递着政府、国民、社会之间的经济信息。传媒不仅为经济安全提供保障,高水平的经济报道还可促进国家经济生活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良性发展。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就可看出,传媒在宏观经济环境下对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三、国际经济学视角下的传媒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不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主要考虑单一国家内部的经济问题。而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需置于全球化背景下才能有较全面的认识,所以对国际经济学有关理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日益重要。现代的国际经济学可以说是结合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把经济学的视角放到了国际环境下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受客观经济规律和市场的制约,也都有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区别在于,国际经济学更加注重在国际范围内讨论资源的配置问题。

国际经济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研究的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关系即世界经济体系与经济组织。这些贸易、金融和组织的问题一旦置于国际背景下,要比在一国之内的运行复杂很多。受到各国法律、文化、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同时受控于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和各国贸易、金融的国际政策,使得国际经济学看起来要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更为复杂。

但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没有脱离经济学理论,对国际经济学的研究也不能脱离生产、消费、市场、政府等因素。它只是由对单一国家的研究转向对国际整体的研究。这就使得传媒的重要性更加提高。没有传媒对整个世界的观察,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也就脱离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当把经济安全问题放到国际化环境下时,对信息的需求更多更全面。

如上所述,国家经济安全必须以全球化视角来分析。这就要求传媒自身从规模到素质等各方面不断提高。传媒产业的发展须跟上国际环境的变化,否则就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这方面说,传媒也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

特别是近些年,传媒产业随着相关技术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产生了一些大型跨国传媒公司。这些公司主要形成于西方国家,掌握着世界问题的话语权,使得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从国际经济学的视角看,就是信息的不完整或不平衡。这也使得我国经济容易受到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不易得到保障。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雄厚的资金加上强大的传媒力量,为自己在国际贸易、金融等问题上,甚至于在国际经济组织当中争夺更大的权利。

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是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简称。它的出现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境外资金的进入对国内经济是一个刺激,可起到推动作用,但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安全问题随之受到影响。

2007年5月24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就中国股市过热进行的分析及提出的警告。他认为中国的热潮是短期的,在以后的某个时候股市会出现大幅度下跌。这个报道出现后,国内很多媒体相继对此进行报道,其中还包括国内的主要财经传媒。

2007年5月30日凌晨,一条震撼中国的重磅新闻出现在中国的三大门户网站上。这条新闻是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号称中国最大财经门户网站的和讯网是这样记录这一天的:

股指从5月29日的最高点4335点,一路下滑……创下了2007年中国股市暴跌之最。

B股跌幅更深。

沪市当日仅有1只B股上涨。

可以看到对于这次股市大跌的预测,格林斯潘是非常准确的。且有消息证明,QFII也的确从中国提前撤出大笔资金。这一举动和炒作房地产不同,在唱空的同时也确实是在做空。再分析一下QFII唱空做空的原因,“即由于受到资本管制等种种限制,境外资金在本轮牛市行情中并没有充分受益,并且如果大量境外资金涌入到国内以后,疯狂上涨的指数也给QFII们建仓带来了困难。所以,通过唱空来阶段性打压股市,为其自身的操作提供‘方便’,也就成为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

由此可以看出,外国传媒与QFII相互配合,达到了自己的利益诉求,更通过这些经济大师的话语权来左右了中国的财经报道,并成功左右了中国的金融市场。这就对中国的经济安全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样在人民币升值、鼓吹中国房价泡沫等方面,也为大量热钱的进出大造舆论。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外国传媒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是为外国的经济利益打算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媒与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传媒与经济安全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根本上讲,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问题,而传媒恰恰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在这些经济问题当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且越来越国际化。当经济安全的问题日益重要时,传媒在满足国家经济安全、(下转第61页)(上接第58页)促进经济增长这些问题上的作用也更加重要。从经济学层面上看,传媒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且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而传媒想要发展也需要稳定的经济环境,这也就对经济安全提出了要求。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可使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反之则相互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国家整体发展受到阻碍。

传媒经济学论文:浅析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架构

【摘 要】传媒经济学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与新闻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传媒经济这门新兴学科。传媒经济学有两个核心词汇,即“传媒”和“经济”,这表明传媒经济学研究是跨越传播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的双重研究,因此,其理论体系相对来说更加复杂、多元、多面,不少学者专家都对其进行了细致全面的研究,为明晰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传媒经济学;概念;研究对象;理论范式

传媒经济学是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是传媒文化跟随时展的最新成果。现代社会经济现象成为新闻传播业关注的焦点,促使传媒业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传媒经济是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经济现象,并且越来越成为主流的社会经济现象,传媒产业也逐步成为各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1]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产业链的延伸、管理制度的升级、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传媒行业自身的转型与改革等等,都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学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下文从传媒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等方面简要介绍传媒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初步建立起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架。

一、传媒经济学的概念界定

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跟随传媒行业的发展而兴起,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就将“传媒经营管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必修课,开启了国内对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大门。但由于传媒经济学涉及多门学科,加之其为新兴学科,缺乏充分丰富的研究材料,国内外学者对于传媒经济学的概念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我国真正开始关注研究传媒经济学则是近20年代的事情,随着国内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传媒产业的新要求以及受到国外先进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影响,点燃了我国对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热潮,不少专家对于传媒经济的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例如周鸿铎在《传媒经济导论》中指出传媒经济是研究人们在传播活动中所支配的各种资料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利用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以传输信息为主要任务的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的投人与产出的比例关系, 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各类经济活动及其运行规律。媒介经济学理论可以使媒介经营管理人员了解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耗费最小的资源来实现同样的社会效益目标, 而社会效益目标是媒介经营的一个约束条件。众多学者都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引发了人们对传媒经济学的重视,为今后全面深入地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媒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规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必须概括学科的实质,体现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显示与相邻学科的联系与区别,简明扼要地为学习这门学问的人提供一个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2]每一个发展的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传媒经济学当然也并不例外。从传媒经济学的名称我们不难看出,概括来说,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传媒学、经济学、传媒产业发展运行引发的经济社会影响等等,因此传媒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向与经济学是基本一致的,但因为传媒经济作为新兴学科的限制,以及受到时展,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传媒经济学又具有和经济学不同的特性。

首先,无论是哪个研究学派,对经济学的研究旨在围绕“产业”来合理配置有限的社会资源,而对这种“产业”关注与研究的默认前提是承认收益与投入是成正比的,“在生产技术不变和一些投入为固定时,增加一种可变成本投入所增加的产量(边际产量)递增,但如果这种投入一直增加下去,所增加的产量就会递减,甚至成为负数。这是因为开始时,可变成本增加使固定投入得到更充分利用,但如果一直增加下去,固定投入已得到充分利用后,可变投入的效率就递减了。”[3]但是传媒产业并不适合这种默认规律,传媒产业是初始高“生产成本”,后期低生产成本行业,其实道理也非常简单,比如各种传播媒介,电视、广播、报纸等等生产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但后期复制成本却十分低廉,特别是对网络科技发展普遍性如此之高的现代社会来说,媒体复制的成本几乎为零。

其次,一般产业要保证其健康长期有效地科学发展,就必须要求经营者或者是管理者时刻保持冷静的态度,消费者相应也会沉着思考自己究竟需不需要这种东西,购入后其使用价值是否与其价值相符,因此,一般产业的生产、管理、消费环节都极具节制性,更多关注的是各个环节的有效收益。传媒行业并不是如此,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评判经常会出现误差,比如一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问世,可能只会有少数真正需要的人才会购买,但是对于生产者(可以使作者或是出版社)来说,这本书的发行可以改变文学的发展轨迹,或是开创某一领域的先河,其社会价值与长期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再次,一般产业的价值衡量往往是看得见的,使用材料的优劣,消费者需求的多寡等等都直接影响的产品的价值,并且体现在“价格”上。传媒行业作为一种特殊行业,价格与价值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比如一份报纸的价格并不能简单用纸张的成本作为标价标准,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等的价值实现更多的是通过其“社会价值”来实现的,是可以没有价格的,“没有价格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直接连接,通常纪录消费者对攻击进行选择的手段就会有重要失灵”。 [4]

三、传媒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2010 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根据2010 年2 月为止收集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2009 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907.96 亿元,比2008 年增长了16.3%。[5]传媒经济学由于产生的社会背景的复杂性以及开放性,融合经济学与传媒学甚至管理学在内发展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负责学科,因此,传媒经济学可借鉴多种学科理论并结合学科特点建立起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

1、本位研究

传媒经济学极具学科独特性,不能单一地用经济学理论或是传媒学理论作分析,我们可以多去关注传媒经济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一些有研究意义的重要课题。

2、结合产业经济进行传媒经济研究

侧重于研究传媒经济学的经济作用,将市场,产业结构,产业融合、产业布局等等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重点,去分析市场经济下传媒经济学的独特发展状况。

3、结合传媒和管理进行传媒经济研究

传媒经济学中有充分可供研究的管理与传媒因子,比如传媒产业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济动荡对于传媒产业的影响、生产者在传媒行业中的经济作用等等都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成长起来的传媒经济学具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加强对传媒经济学的深入探索研究,不断规范研究方法,增设多种研究方法,为建立完善的传媒经济学理论提供有利条件,指导我国传媒产业健康茁长成长。

传媒经济学论文:浅谈传媒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和未来的发展领域

从我国当前传媒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传媒实践的发展优先于传媒经济理论的发展。而随着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也为我国还不甚完善的传媒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更多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方向,与此同时,还为我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传媒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入手,针对当前实际,提出优化当前国内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措施,旨在不断加快传媒经济学发展,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传媒经济学研究方法广告购买指数

根据《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的相关资料表明,截止到2009年,我国传媒产业其总生产值已高达4907.96亿元,与2008相比,增加了16.3%个百分点。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怎样优化传媒资源日益成为了当下一门显学,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传媒经济领域的研究理论、方法与对象等框架上的发展也较为多样化,众说纷纭,而这种情况也促使其在固有的研究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除此之外,随着当前传媒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出现,而一切问题的出现,都迫使我们必须不断优化传媒经济学理论,以此促进传媒经济行业整体发展。

一、传媒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方法

不同类型的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方法。而就传媒经济学来说,其研究方法则是一般经济学方法具体在传媒领域当中的运用手段,且同时将传媒领域其特殊性引入到当中。一般而言,传媒经济学其基本的理论体系与经济理论形成的过程也是相符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确定经济变量的定义,且提出相关假设条件。第二,根据这些假设与定义,提出相关假说。且基于相关假说,提出对于未来的相关预测。第三,用事实来证明预测是否合理,如果预测与理论不相符合,那么这种假说就可判定为错误,要么进行修改,要么就放弃。

关于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性,其一就是不能照搬一般经济学理论的框架,我们必须要基于一般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引入相关的被抽象掉的现象与因素,从而确保理论与现实相贴近。Ramstad基于架构的绩效、行为、结构、基本条件以及政策之外,还增加了媒体使用者,主要包含消费者与广告、媒体产品元素,主要包含分销过程、媒体内容与媒体形态等两大主要的要素群体,以此勾勒出更具弹性与灵活性的传媒分析框架。

传媒经济研究的特性之二就是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在研究当中的关系。一般而言,实际分析就是将价值判断摒弃,只对经济自身的内在逻辑与客观规律进行关注的一种研究策略,要解决的问题是“是什么”;而规范分析通常是将价值判断作为基础,进而提出某些判断标准作为衡量事物好与坏的标准,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一般经济学领域都将规范分析同实证分析分开来进行,但由于传媒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性,因而在实际当中很验真正将二者区分开来。一般来说,正的外部特性有益于社会发展,而负的外部性则对社会有害。因此,在传媒经济理论研究当中,在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一种基于规范模式之下的一种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合二为一的模式。

二、强化当前国内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措施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当前许多高校也已开办了传媒经济理论相关的学位教育,因而,对于我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也更趋于规范化,传媒经济的发展也将随之不断发展。为此,根据作者相关实践经验,现总结出以下对策和基本思路来加强加我国当前传媒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第一,将传媒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历史之间的关系厘清,这也是研究传媒经济学的基础与起点。第二依据经济学的分析模式,建立传媒经济学理论框架。并且将相关的数学研究方法与哲学研究方法与之相融。第三,在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当中,不断深化对于传媒经济学的探索,这也是研究传媒经济学必须具有的战略性高度以及科学化的态度。第四,从我国传媒产业自身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传媒产业所面临的以下问题,服务于传媒实践。首先比如信息传播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所带来的赢利模式与传媒管理的变化。其次,随着政府不断放松的管制与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加强对组织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探讨,尤其是电信与传媒之间相互融合的问题。基于营销有效性与传播认知的有效性之上,对相关的广告购买的指数进行分析,一般而言,以阅读率或者是收视率为基础的当代广告营销策略,它的依据就来自于认知的有效性。而从营销层面上来看,营销有效性更具意义,因而将传播营销的有效性作为基础的现代广告购买指数进行分析会具有更为明显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五,加大不同领域学科的整合力度,促进传媒经济学健康快速发展步伐步伐。从传媒经漳学的构成来看,它是一门经济学与传播学交叉的学科,对于它的研究,需要集合管理学、经济学与传播学等学科,因此,对传媒经济学实行交叉研究极为重要。

总的来讲,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处于不断发展与演进的学科,它的框架应该相对较稳定,且其基本结构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就当前而言,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各方面还不甚完善。笔者期待我国能够尽快完善当前的传媒经济学理论,不断推动我国传媒经济产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传媒现代化水平。

传媒经济学论文:浅析系统经济学视角下的传媒产业组织

摘要: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传媒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大多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它的分析结构是一种比较微观的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体系。但实际上传媒经济学领域具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体系结构和产品属性,而且随着网络传媒的不断发展,这种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相关学者对传媒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争议性。本文就在系统经济学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的传媒产业组织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系统经济学;传媒产业组织;经济系统;传媒经济

一、传媒产业在市场中的发展

传媒产业经济运行最关键的部分就是传媒企业,传媒产业的系统可以通过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所以不同的组织结构需要有不同的企业主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系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就是产业结构内不同的个体,也就是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种就是传媒产业针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形成的自组织形式。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传媒产业也出现了巨型化、经营范围多元化和销售市场全球化的转变。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传媒市场在保持高度集中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巨大的市场波动。这种状况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根本就无法进行解释,因为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是获得最优产业结构的基础性条件,集中程度不高的市场结构根本无法实现规模生产,只有一些经济寡头和市场垄断的结构才具有规模生产的条件。但是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却表明,在它们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广泛存在,而且并不是越大越好,最好的例证就是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的合并失败。所以,在这里笔者采用系统经济学理论来对此进行分析。

采用系统经济学在对传媒产业的生产系统进行分析时,只需要从系统内部成员数量的变化、内部成员性质的变化和群体数目的变化等三个方面就可以对它们的系统内部进行动态分析。从传媒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它的宏观动态特点表现为:传媒产业的规模分布大致呈现帕累托的形态,它们具体的分布情况会随着它们产业的生命周期的阶段而有所不同。例如报纸媒体正慢慢衰退,所以很少有新开办的大型企业,但是在网络媒体这个新兴行业内,几乎每个月都有企业的重组、合并或者是倒闭。目前我国传媒企业在市场上的发展特点用系统经济学来阐述就是:由于传媒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不一样,所以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宏观表现就是该产业的市场结构。

二、传媒产业的竞争

按照产业组织的观点来看,竞争是用来分析某个行业内公司的数量和相关产品类型的一个概念,市场结构竞争最为激烈的可以称之为完全竞争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公司会提供大量同质化的商品。反之,竞争力最弱的则称之为垄断市场,所谓的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在系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本文将考察传媒产业之间为抢占消费者、资金流和广告收入等进行竞争的情况。因为传媒产业的竞争不仅存在行业之间的竞争,还存在跨界之间的竞争。引入系统经济学的观念会让媒介之间的这种竞争分析由复杂变得简单。

根据系统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发现,传媒产业中存在着非常广泛的层级系统。这些层级系统是由很多子系统按照等级的关系组织起来的。在对传媒产业的竞争模式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会按照由高级到低级的层级结构来进行分析。

(一)全球化的竞争。在全球化的竞争之中,传媒产业的竞争对象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在十几年前,联合国和联合国的科教文组织在国际性的媒介竞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制定了各个国家媒介竞争的相关政策。目前,这些政策已经被很多世界性或者是区域性的组织决策所取代。例如,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各个国家需要开放电信市场,使得中国的传媒产业受到了外来的竞争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国营和民营之间的竞争。在这个层级中,国家的媒介政策和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影响传媒产业竞争的主要因素。我国的媒介政策应该是为传媒产业发展服务的,所以应该为传媒企业设置一定的竞争参数。我国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我国的传媒产业所能够使用的资源情况,媒介的所有权会对国家内部的竞争起到催化作用。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美国的媒介政策,它处在两个极端中。由于1996年电信法案撤消了对媒介所有权的制约条件,所以美国的传媒产业发生了大规模的兼并和收购。反对撤销限制的人认为兼并会导致寡头垄断的产生,而支持撤销限制的人则认为这有助提高企业的个体竞争费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这就是两个极端,没有一个中间过渡的过程。除了媒介政策和国家的经济状况之外,国民经济的现状也是影响传媒产业的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经济环境的好坏能决定传媒产业运行的宏观经济因素。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传媒企业的发展形势会直接影响传媒企业广告的收入量。

(三)传媒行业之间的竞争。这个层级的主要内容就是行业之间的比较。传媒产业在进行内部竞争的同时还要面临来自行业之间竞争的压力。运用这种层级分析的方法,我们找到了一种能够分析传媒产业和其他行业进行竞争的方法。其实,竞争广泛的存在于产业之间和有很多产业所组成的群落之间。所谓产业就是一个群体或者是具有相同属性的企业结构。在这个产业之中,企业之间的相似度要高于其他产业的企业。对传媒产业来说,它是可以通过技术,尤其是生产技术来进行判断的。我们假设如果所有的媒介都是以数字化的形态呈现出来,那么用生产技术就可以让它们的每一个产业都变得非常清晰。

三、传媒产业的创新

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看来,产业的创新只需要经过两个周期就可以完成,即知识理念的创新和生产工艺的创新。这种观点认为,当产品的形式确定之后,竞争的压力就会由产品向生产部门转移。在系统经济学的理论看来,创新的周期有四个阶段,它的基本原理是在宏观的经济系统中,产品的多元化和市场的多元化进行的一种交替演变。这种观念认为,产品的创新需要由动机、机会和方法的共同引导,如果企业管留着对生产效率的不满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自觉克服身上的惰性,产生创新的需要。随后,在产品市场的调查中,管理者发现消费者有新的需求,并伴有新技术的出现时,需要进行仔细鉴别,然后在企业或者个人的范围之内用各种方法进行检验,让创新的意向经过广化之后再经过不同的情景进行区分。当产品生产完成,需要进行市场推广时,管理者应该首先将创新的思路和理念从意识层面向转化为可以进行整理的知识系统。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传媒产业的创新在广化阶段,就是要将原本比较模糊的想法使之具体化、标准化,方便进行逻辑整理。

这种模式具体到传媒产业,比较常见的标准化生产和规模生产并不意味着垄断制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由传媒产业的产品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传媒产业的产品在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允许它们之间较大的差异化,这也是传媒产业产品所特有的。例如现代各大电视台都会设立一个频道的总监制,但是每个监制如何实现对频道把控的方式是非常自由的,而且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地方特色。整个栏目组的成员通过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和创造力就能打造一个非常优秀的节目创意,但是这也要建立在遵守相关专业标准、保证质量的基础之上。同时,传媒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其他的创意产品来达到自己创新的目标。而且因为传媒产业的特殊性,使得它们能够充分挖掘出创新产品中的潜在价值,实现价值的突破。根据我国目前的传媒产业现状来说,进行创新的大多是一些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因为他们缺少足够的营销能力和条件,所以只能选择不断创新,让自己和大企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并能从中获利。所以,这种价值的创新就实现了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动态协调。除了价值创新之外,传媒产业的技术创新是它们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在传播创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宣传的方法,如果创意不能得到有效的扩散传播,就很可能导致该项技术创新的失败。

综上所述,传媒产业具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特点,是信息化产业中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之一,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我国已经将传媒产业的结构调整列为扶持对象。传媒产业的组织结构和变化推理都是建立在系统学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笔者希望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传媒经济学论文:基于系统经济学的传媒产业边界模型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和基于科技发展的动态性,应采取科学、严谨的产业分类原则,以利于研究、总结传媒产业细化、融合和演进规律,采用系统经济学产业分类的(f ,θ,D)相对性准则解决了传统产业划分中某一产业“非此即彼”分类缺陷,并且给出了数学意义上的严格描述。产业融合加快和产业边界模糊的发展状态,本文的研究结论适用于当今技术、知识快速发展所导致的产业形态多变。

关键词:传媒产业边界 系统经济学 传媒经济研究

传媒产业概念界定的内在特征

在界定传媒产业概念之前,我们首先就产业的内涵和基本构成因素做出一致性界定,产业经济学对产业概念比较统一的理解是“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系统,是与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内部包含有部门、行业、业种等多层级;是面对共同市场空间,生产或提供某类具有共同特性的产品或服务的集合体”。这一概念包含了产业划分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产业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本质上要求符合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要求有投入产出;二是产业是复杂系统或集合;三是产业内部的构成要素如产品或服务,具有同质性;四是产业边界与生产力发展程度相关联。

传媒经济研究领域关于传媒产业的概念界定有以下几种:传媒经济学家阿尔瓦兰(Alan B.Albarran)认为“传媒产业是基于娱乐、告知和资讯等目的的服务产出及基于消费者偏好,自我肯定和社会展示等目的的人造产品的集合”该提法注重了产业产品产出的特征,但忽略了产业系统内的生产活动特征,具有展示平台作用的劳动诸如版面设计,传受终端研发没有包含在内,显然缩小了产业边界。英国学者奥康纳认为:“传媒产业就是经营符号性商品的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它们的传播价值。”这里将传媒产业的产出定义为符号性产品,这又扩大了传媒产业边界,符号性商品通常还包括艺术品的设计、生产等环节,而艺术品的主要特性是不可复制性,这与以大范围传播为基础的传媒产业是不相吻合的。在《中国传媒产业蓝皮书》中崔保国教授认为“传媒产业是指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传媒实体所构成的产业群,它是生产、传播各种以文字、图形、艺术、语言、影像、声音、数码、符号等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特殊产业。”该提法并未严格依据产业活动性质和活动特征进行分类,有些行业在中国尚未完全或不可能产业化,如新闻生产,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有些行业不属于传媒领域,如教育培训、管理咨询业态,如按照上述定义均应包含在传媒产业内,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国内学者对传媒产业的概念多未作严格界定,讨论研究传媒产业的相关问题时多采取传媒产业的概念范围已确定的研究假设,往往从单一子产业的特征、发展现状来归纳传媒产业总体特征。应当指出,概念和分类原则是指导学术研究的基本工具,传媒产业概念界定的多样化说明当前传媒经济研究领域对传媒产业相关问题尚未取得一致认识,概念存在差异,研究范围和统计口径就难以统一,不利于传媒产业的学术成果指导实践以及中外传媒产业的比较研究。把握好传媒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明确发展方针和指导原则。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产业边界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诸如市场进入、联盟或其他设计企业边界变化的决策中都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指导,并且都具备严谨研究假设和逻辑推导,以及大量的实证研究为依据。但是,每个学派都存在自己的不足之处。效率学派为人诟病的就是它的关于产业边界与资产关联性的因果关系。专有资产投资尽管与产业边界有很强的实证关联,但其中包含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资产专用性也有可能是产业生产活动内部化的结果;势力学派运用数学工具多于实证分析,并且现有研究多关注产业边界的扩大,而缺乏对称性的关于产业边界缩小的研究;身份学派的主要缺陷是个人身份、团队身份和组织身份相互关系到底如何还未有定论,造成实际应用和测度方面的困难。效率学派、势力学派、身份学派只是新古典经济学中在产业边界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其优点和弊端需要各自领域学者深入研究。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学派在研究假设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缺乏对国家制度层面的考察。原因是欧美经济学发展所处的社会系统相对比较稳定,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较少发生,针对中国的社会转型期的制度变革和传媒产业的特殊性,系统经济学在传媒产业边界这一问题上将有更多的研究机会。

对于传媒经济现象,当前主流的产业经济学认为:单一产业或经济区域内,不同的分工水平产生了不同的综合生产力,该产业或地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其综合生产力边界,并且分工水平越高,生产力越靠近生产可能性边界。但是,由于存在着分工收益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在交易效率不高时,效用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不会是最高分工水平。因此,系统经济学认为,现实经济现象中帕累托最优不一定与生产可能性边界吻合,而是当交易效率改进时,帕累托最优和市场均衡会生产可能性边界逼近。传媒经济现象中,交易效率是促进传媒市场发育和生产效率提高的推动力量,在传媒产品的流通效率决定着传媒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当交易效率改进时,它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减少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促进传媒经济体的增长和发展。

系统经济学产业分类的( f ,θ, D)相对性准则

产业概念的界定首先要基于产业的正确分类,已有的关于产业概念的定义绝大多数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缺乏定量研究的支持。传媒产业与一般工业品生产行业有较大差异,当产业发展较快时,研发的技术知识已远远超过产业最初定义,如果按照产业发展初期的划分原则,就人为的缩小了产业延伸空间。另外,针对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如果传媒产业定义为传播知识、信息的媒介组织的生产、分配、使用、销售等活动,则很难概括和表述传媒产业的生产形式和产品特征。

基于系统经济学的产业理论认为,产业的边界有产品特征决定。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将企业的技术变化和知识做为“黑箱”处理,简单抽象化为生产函数,产业边界由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成本决定,企业之间的垂直分工被认为是在给定的技术状态下,企业内部生产与外包生产之间基于交易成本的均衡。系统经济学认为,产业本身即为复杂经济系统,在系统内,个体为同一生产目的进行技术和知识集成,并体现为知识技术集成—新知识、新技术产生—产品创新的动态过程,产业边界是系统内知识集成效率的表现。

根据系统经济学当中的产业分类(f,θ,D)相对性准则以及产业经济学的概念范式,本文认为传媒产业是“创造、生产、流通、销售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信息商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参与、支撑服务的集合”。其中信息商品的限定排除了现阶段尚未市场化的组织或产品,对应于国家政策规定中事业、产业两分开的原则,即将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特定组织传递内部资讯的媒体与参与市场流通,侧重消费特性的信息商品区别开来;创造、生产、流通、销售在反映产业活动的同时,也突出了传媒产业的生产特征,创造既包括产品创新,也包括服务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创新性和智力投入是传媒产业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与之相关的参与、支撑服务的集合”则是根据经济关联度将以“创造、生产、流通、销售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信息商品”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各个离散的经济元按照分类原则连接在一起,比如印刷业、电信传输和接受终端制造行业,现阶段在产业划分中应被纳入传媒产业当中。

传媒经济学论文:传媒经济学视角下的公交移动电视经营

摘要:从经济学上的定义来看,电视媒介提供的电视节目是一种经济产品,电视媒介是生产出品的生产单位。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下,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两者是相适应协调发展的。公交移动电视作为电视的一种,它的产生与发展也在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中。它的产生体现了供需关系的相互作用,它的运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传媒经济学;公交;移动电视;策略

1 引言

将传媒经济学与公交移动电视的经营联系起来有利于通过把握传媒市场运作规律,准确预测公交移动电视产业的市场行为所产生的效用,并进一步指导其发展方向。在传媒经济学的视角下,讨论公交移动电视起源、发展以及产业进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将具有更开阔的思维视野以探索产业经营之道。

2 公交移动电视的现状

公交移动电视属于垄断竞争市场。这一垄断竞争市场的共同特点是,市场中的参与者个数是很多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竞争性的但不存在具有绝对决定性的寡头。其次,它们向受众和广告主提供的信息产品虽然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还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别,因此又具有一定的垄断势力。再次,存在具有明显长期性的进入壁垒。实际上,任何情况下潜在的新的媒介进入者都需要时间和资本,这个进入壁垒的界定几乎包括了媒介的所有行动。

2.1 公交移动资源的优势分析

2.1.1 传媒资源优势

传媒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价值所在。整个受众的注意力始终处于一种“买方市场”的优势地位。能够将受众资源凝聚起来的“注意力产品”的价值只会越来越高。[1]“长尾”定律实际上是统计学中幂律(Powe: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长尾理论”认为,只要渠道足够大,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商品销量也能够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销量相匹敌。[2]那么,“长尾理论”适用于公交移动电视市场吗?

根据中国权威调研机构在杭州、大连、青岛等地的调查数据表明,乘坐公交车的乘客,平均家庭月收入4731元。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据,一方面,4000~5000元月收入的家庭是构成国内城市家庭的主体,市场基数非常大;另一方面,4000~5000元月收入的家庭实际上已经拥有有每月超过2000元的可支配收入。按照“长尾理论”,就抓住这些人群,进行重点宣传,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那么所取得的收益往往要大于由少数高收入人群所带来的收益。因此,这一模式最适合的产业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快速消费品等品牌广告。从这一角度来说,实际上各大移动电视运营商所采用的策略是符合这一市场分析,并已取得良好反馈的。

2.1.2 广告影响力优势

媒介的影响力是媒介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而借助某种传播手段向受众传

递某种信息而对社会所发生作用的力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的最大影响往往来自于“规模影响”媒介的规模经济效果来源于大规模地生产、传播信息产品允许使用更有效率的设备和技术、采编、经营管理人员在专业化的工作过程中也可以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从而导致平均成本的下降。因此,同质的竞争中,传媒比拼的是各自的规模经济最优化。其次,传媒比拼的才是各自的传播效果。

据AC尼尔森在上海地区的调查,平均每位乘客在公交车上停留的时间为26.5分钟。而新生代调查机构抽样调研出来的数据是,工作日,公交乘客平均在公交巴士上停留的时间是犯分钟,非工作日,在公交巴士上停留的时间为29分钟。北京市民平均每周花费在公交上的时间为5.18个小时,年运营总人数近50亿人次。“行驶中的公交车”这一传播环境具有相对的封闭性。[3]在乘车途中收看公交移动电视节目,乘客受众是无法回避的,也没有收视选择,处于被动收视收听状态下。公交移动电视这种封闭的收视空间,强制性收视,节目内容的不可选择性有利于避免信息流失。从传播效果上说,遥控器是广告最凶恶的杀手。

与家庭电视客厅休闲性、受众手中拥有遥控的自主权相比,公交电视受众选择继续收看广告的比例高达八成。另一方面,处于封闭的公交车空间里对于被动收视的受众来说,失去了家庭电视收视的选择性。这一信息获取模式具有强制收视的特征。但同时,公交移动电视也会因为提供“单一信息网”和“被动性消费”而导致电视的非人性化的使用。

2.1.3渠道优势

在我国媒介产业的起步阶段,渠道一度成为极其短缺的资源。谁拥有了这一稀缺资源,谁就是市场追逐的对象,谁就拥有传播市场的霸权地位。即是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传播市场上的渠道资源以几何基数的增长方式爆发了。信息传播渠道的数量、规模、种类,都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增递。以电视传播为例,上星频道管制的进一步放松、电视直播卫星的即将升空、宽带在线视频的普及、3G的商业化应用等等。所有人们熟悉的传播影响力的产生方式以及市场盈利模式都遭遇了空前的挑战。在传播渠道大规模扩张的北京下,传统的传播管制的力度和效能会有一个平均化的递减;而过去堪比“黄金”的版面和时段等等都会因其“过剩”而逐渐变得价格贬值。从传播效果来说,无论是舆论宣传的那种“媒体联动”还是广告投放的那种“集中轰炸”,其传播效果都在明显递减。

2.2 公交移动电视经营面临的困境分析

2.2.1 传播效果问题

尽管公交移动电视在“封闭环境”下取得的强制性单向传播效果得到了市场的验证,但是对于这一效果的取得,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在这一传播环境下对于电视的非人性化使用、传播过程中的噪音是公交移动电视面临的预期欠佳的传播效果。公交车到达每一站都需要报站以便乘客上下车,这样就必然会覆盖公交移动电视节目播出的声音,导致一部分无法观看屏幕“听电视”的乘客无法接受到完整的节目信息,从而造成一定的信息缺损。另外,户外广告的黄金地段,广告往往容易扎堆,挤作一团,包括车厢内的车体广告、招贴广告。严重影响了移动电视广告对于受众的到达率和记忆度,分散受众的注意程度。这些信息的拥挤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

2.2.2 内容缺失

由于政策上的限制,目前移动电视运营商不享有内容采编权,其节目内容供应采取制播分离的规定。因此各大移动电视运营商无外乎都采取两种模式。一是广电运营商模式,将移动电视接入本地有线电视网,实现电视节目的传输,由广播电视独立完成内容的制作和传输。二是合作运营模式,主要是传媒运营商与制作机构合作。这种模式采用数字广播技术,通过直播方式收看,广电部门主导运营,移动运营商提供用户管理,制作机构仍然主要以广电系统为主。前者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以东方明珠移动电视为例,它享有众多上海文广集团旗下内容制造的资源共享优势。因此在节目内容上,东方明珠实现了当之无愧的“内容为王”。后者是市场决定需求,移动运营商需要与内容制作单位形成一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内容提供上极大程度的依赖这一渠道供应,如巴士在线和CCTV移动电视的战略合作。

2.2.3 盈利模式单一

谈到公交移动电视,广告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公交移动电视的赢利点,除了广告,还能走什么路?目前的中国公交移动电视还没有第二个选项。这就说明公交移动电视的赢利模式是单一的,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北京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有限公司在这方面上作了一些尝试。他们制作了利用手机短信互动的娱乐节目,希望通过和移动运营商分账的方式增加收入。其实这也是传统电视媒体早已开发成熟的思路之一,而移动电视受地域限制,远远低于传统有线电视频道的收视率,这一天然缺陷,使得短信收入只能成为广告收入模式的补充。

3 公交移动电视经营的应对策略

3.1 注重实施品牌战略

①“造星策略”形成关注度与影响力

移动电视要重视“造星”,即制造自己的明星系列,比如,适时推出移动电视自己的“首席编辑”、“首席主播”,结合栏目推出“首席营养师”、“首席导游”、“首席导购”等等。“造星策略”不仅在企业内部可以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对外也可以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这些由移动电视自己培养和打造的嫡系“明星”们以其专业素养和自身魅力来吸引受众,利用明星的亲和力来获得观众们的情感认知,同进而营造移动电视的口碑,同时这些明星所带动的品牌栏目,都会提升移动电视的品牌价值。

②“营销策略”制造公关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度

媒介的公关是传媒与其社会公众之间全部关系的总合。它有利于传媒与社会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树立传媒形象,提高传媒知名度。对具有鲜明地域性的移动电视来说,可以争取主办、协办群众性大型活动和大型比赛,争取已经具有很大市场效应的大型活动的冠名权。同时,可以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向全社会征集移动电视内容的策划方案,或者举办移动电视“首席男、女主播”大赛,移动电视就可以是大赛的唯一播出平台,不但收获了主持人,聚集了人气,也取得了很高的社会价值。同时频道ID,口号的召集也可以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为市场客户度身定做系列性品牌活动推广方案,并有效实施,以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在品牌推广成功并树立起自身品牌之后。[4]公交电视可以通过自身的品牌价值,进行品牌延伸。品牌延伸是媒体完善经营的有效方式之一。著名的“迪斯尼”案例告诉我们,通过产业化运作和知识产权的延伸、保护,把形象品牌转化为商品品牌,以形象品牌的观众年龄段为衍生产品的目标消费群,通过商业模式的设定,提升出产业的最高附加值。

③分众定位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产业来说,做好受众调查了解受众基本面的情况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公交移动电视针对市场需求不断作出调整,创新和升级。也有利于提高广告客户的广告投放的有效触达率,是一个双赢的选择。数据显示,东方明珠移动电视的主要收视群体为18至40岁的社会主力消费军,占总数的52%,而月收入在3000以上的市民占总数的52%。学历为大专以上的市民占总数的78.3%,受众的男女比例为男性60.5%,女性39.5%。这群社会主力消费军,年轻充满活力,乐于追求新事物且学历高,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希望通过东方明珠移动电视获取大量资讯信息及可信赖的商品信息。[5]

④完善产业链

目前我国传媒产业的内部产业链己经基本形成,但在产品营销环节上还存在问题。以美国电影产业链为例,其产业化本土水平比较高,本土票房约占30%,海外市场约占30%,后期开发约占40%,包括游戏和各类产品的特许经营权。把每一个市场充分做足。如好莱坞的公司一直把打造链条作为自己取胜的秘诀之一。他们在市场中磨练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和策略:首先是打造精品;然后是广泛的放映演出或出版;接着做成相关的礼品;下一步做成游戏软件;然后给拍摄地带来旅游收入;接着做成DVD或录像带;然后再是游形象专利的有偿转让。有人把这种做法称为“滚雪球”,这其实是传媒的一种“链式”开发。

3.2 加强节目内容的优化

受众调查中所提到的缺损噪音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移动电视节目信息的传播效果。针对这一弊端,笔者认为准确合理地使用字幕补充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广告外的节目都应该配备字幕播出。首先字幕可以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当受众在收看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时,公交车到达站点需要报站名,节目的声音就会被切换成报站声。这样车内电视就会出现短暂的“失语现象”。即使受众此时正在全神贯注地收看节目,信息传递就会损失一部分甚至中断。此时,字幕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字幕能够弥补声音消失所造成的信息缺失,保持信息的相对完整性和准确性,维持受众的收视注意力。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声画同步时也需要字幕的参与来减少周围环境噪音带来的收视干扰。其次,可以增加字幕频道,加大信息容量。如果在电视屏幕一侧滚动播出各类字幕新闻,如气象信息、交通路况、预警信息、突发新闻、重要时事等。字幕就形成了另一个信息通道。不仅增加了信息容量,也实现了受众在公交移动电视单一频道下的双重收视选择。

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包括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五个要素。其中,受众的反馈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公交移动电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忽视了受众的反馈,破坏了信息传播系统的完整性,直接影响传播效果。互动环节的缺失,是公交移动电视单向传播的缺陷。为了避免这一弊端,公交移动电视可探索多种途径,以便顺利的“倾听”来自受众的反馈。互动,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需要的是受众的积极参与,以达到接受传播效果的目的。因此多平台的开拓,比如观众信箱、观众投稿、公益活动等形式都可获得第一手的直观材料,以便接受反馈信息,提高传播效果。

3.3 战略合作联盟强化竞争力

媒介市场战略联盟的出现与竞争环境的演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论实力多么强大的媒介也很难在各个方面完全靠自己,需要借助其他丈量来实现快速的增长,增强盈利能力,从而促进了战略联盟的产生。

中国移动电视协作体是由中国境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级市以上的广电系统移动电视运营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其成员包括中国教育台,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巧个省级移动电视和北京、重庆、天津、广州、深圳等18个市级移动电视。[6]各地移动电视采取异地联播、节目置换、广告互换等方式合作。在此基础上,各移动电视公司的节目可以互换,既丰富了节目源,又节约了制作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分销全国性广告投放。众所周知,单一的创收模式很难使移动电视产业形成霸主龙头,广告收入独挑大梁的局面逼迫移动电视公司们寻求良方,扩大传播范围,提高有效收视率,吸引广告商宝贵的注意力。用整合的办法成立协作体也许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传媒经济学论文:传媒经济学理论下的媒介认识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传媒业不仅有信息传播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巨大和潜在的经济功能。传媒经济这一概念逐渐在传播学术界和传媒产业界受到重视。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生产以及同传媒生产直接相关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经济运作规律。报纸和电视是传媒产业中的重中之重,也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传媒经济学理论的提出和完善,为媒体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优势和取得经济利益保驾护航。

[关键词]理论 西方经济 应用传播 电视业

一、理论认识

传媒经济学在国际和国内传播学术界均被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加以教授和研究,但是它作为经济和传媒的综合体并没有确凿的硬性定义,它是传媒产业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发展壮大的理论结果。有的学者侧重于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去定义和引导传媒经济学,有的学者则更倾向于把传媒经济学归结为应用传播学的实用范畴。传媒生产利用内容资源,通过创意与艺术活动进行创造性转换,使之成为人类所需要的思想、信息和娱乐的过程。在经济学学科分类中,传媒经济学即是研究传媒生产领域中内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以及由此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人类福利的经济学分支。它构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

在以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传媒经济学理论,以及以应用传播学实用理论指导下的传媒经济学理论,我认为,这两种传媒经济学理论依据并不应该是互斥的,相反它们应该是互补的。两种理论依据都有道理,都是对传媒事业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发展的有力指导武器。传媒产业既然可以称之为产业,那么它一定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它也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在研究传媒经济学过程中,顾名思义,既要重视其在经济学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又要重视其在传播学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

二、传媒产业与西方经济学

首先,在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当中,包括生产什么物品以及生产多少这种物品,怎样去生产,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等众多相关问题。传媒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被概括为,在传媒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上经济学中关于产品的问题的表现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会有哪些特殊的现象,以及怎样去注意这些现象,从而更好地利于传媒事业的发展。经过查阅资料,本人总结出了传媒经济学较之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些特殊现象。第一,一般产业遵循边际成本递增定律,而大部分传媒产业边际成本递减。所谓边际成本定律,即在生产技术不变和一些投入为固定时,增加一种可变成本投入使边际产量增加,但是如若持续增加这种可变资本的投入,将导致所增加的产量便会开始递减,甚至影响企业的生产。产量和成本有对应的关系,当随着一种投入的增加——产量递增时,其成本就递减;而当随着这种投入的增加产量反而递减时,其成本就会递增。有些学者认为,媒介产业并不一定完全符合这个规律,媒介产品属于高初始生产成本和低复制成本的产业,比如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音像制品、电子等。当媒介产品不断以复制等形式被产出的时候,其边际成本非常小甚至于为零,所以产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化,而传媒产品的“顾客”——受众会在这个范围内最大程度地获得这些传媒产品,这也是导致传媒产业大都具有“受众最大化”倾向的原因。

第二,在一般经济关系中,产品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一元产品市场”即产品从厂商到购买者的一次销售,而大多数媒介产品的价值实现,往往可以通过“二元产品市场”即传媒的二次销售理论。媒体第一次销售的产品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获得特定读者群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群的注意力,获得广告收益。媒介产出的产品,参与了两个不同的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这两个市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品在一个市场的表现会影响它在另一个市场的表现。传媒产业生产厂商例如报纸等,可以以低于生产成本很多倍的价格在第一个市场出售所产出的产品,但是可以在第二个市场里赚取意想不到的高额利润。通过这个二次销售过程,不但可以弥补在第一个市场里亏损的成本,而且可以使媒介赚取高利润。这种二次销售模式并不是说,除了传媒产业以外,其他产业全然没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哪一种经济产品像传媒经济产品那样明显地展现着“二次销售”的魅力。

第三,在市场经济中,一般产业遵循着价格机制。但是在传媒产业中,有些传媒产品是不一定遵循价格机制的,比如广播等。有些产业的产品价格与生产成本联系不大,比如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经济学范畴中的价格规律是指在商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当商品供大于求时,则价格呈现降低趋势,当商品呈现供不应求时,价格呈现上涨趋势。反之,当商品的价格降低,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消费者需求,当商品价格升高时,又会使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从而降低对该商品的需求。我认为,传媒产品的特殊特点决定了它不一定完全按照这种价格机制规律运行,那是因为传媒产品中向人们传达的多半是精神上的满足,传媒产品对于其消费者——受众来说,它的使用价值是向受众传递信息,这种信息是通过精神层面的沟通传达的。因为人的精神层面一般无法用价格高低来影响其在受众当中的需求度,并不一定是一档节目的制作成本或者广告费用低,这个节目就会不受欢迎。传媒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流通,它的需求度基于其产品的内涵是否与其受众产生精神共鸣,这是传媒产业的魅力所在,也是传媒产业不同于经济关系运行中的普通物质商品。

当然,传媒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其中也存在着微小的不同之处,传媒产业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活跃的经济体,作为媒体人,在传媒产业的经济运行中,既要看到经济学知识对其的指导作用,又要考虑到传媒产品不同于一般经济商品的独特特点,我认为,传媒产品要能够满足其传递信息引领精神世界的使命,又要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这是作为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最好诠释。

三、浅谈传媒经济指导下我国的传媒产业(以电视业为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事业与以往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传媒事业几乎是完全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服务,是国家和党的宣传喉舌,全天播出或报道的内容完全以国家政策新闻为主。在1991年后,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加之中央对传媒媒介的“事业管理,企业经营”制度,给予传媒介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的生存空间,我国媒介也渐渐有了自己的话语声音,传媒产品开始丰富多彩,日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与此同时,媒介作为经济运行中的个体,也获得了经济运行中的一席之地,经济利润也随之而来。

电视业同报纸业一样,是信息产业群中的一种分支产业,组建产业性广播电视的集团是我国传媒事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市场经济成熟化的一种表现。狭义的电视产业是指,以生产制作、营销、播出、传输和发射电视节目为主的企业组织,以及统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集合。在建国初期我国最先成立的电视台即为北京电视台,后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在起步之初,电视台纯粹是事业单位制度。电视产业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脚步飞速发展,先后经历了起步期、跑步期、高速期。发展至今,我国电视业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丰富的节目和播出剧目极大地开阔了观众的眼界,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生活。

在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下,电视业同我国报业一样,正在逐渐发展成更新的传媒经济体,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期,电视业自身也具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强化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传媒功能,更好地发挥起经济作用,我认为,电视业应当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第一,我国电视队伍的壮大完全是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内发展起来的,电视对于观众来说是接受新信息的窗户,电视产业团队中人员素质普遍中等,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如何能够更好更专业地满足观众们获得信息的需要是电视产业的首要议题。而这个议题最核心的部分即是电视产业的人力资源,只有有了好的人力,才能够创造出更多好的信息产品,满足精神需要。第二,电视产业应当更好地树立市场经济理念,营造出产业发展的新环境,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媒介产业观念、不断创新的步伐、国际化视野、强化特色的定位。第三,在传媒经济理论指导下,让电视业在市场经济中能够更加蓬勃发展,就需要改变高度垄断的电视业现状,市场经济体系中遵循自由竞争原则,如若在进入这一市场体系之初就以一种严厉的垄断作为开头,那么这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第四,我国电视业对于资源的浪费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电视节目雷同,品位不高,主持僵硬等众多问题,都是影响电视业广阔发展的芥蒂。

总之,我认为,我国电视产业若想长足地发展下去,必定需要更好地发挥其传播和经济作用,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也要适应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的要求。在全球化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国媒体要努力使自身更具竞争力,应对国际传媒市场挑战。

四、总结

在充满着无限可能的今天,传媒事业蒸蒸日上。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年代,作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我们,每天日常的传播活动无一不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传媒经济理论与媒介今日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二者相互作用与反作用。传播学自建立之初就把我们领进了综合学科的大门,在这里,我很感兴趣的两个范畴(经济、媒介)可以完美地结合并且指导着经济生活中的传媒发展。这使我更加热爱传播学这门学科,也是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是双重的,分别是:媒体人有责任丰富媒介产品,并且更好地去向受众传递更具价值的信息;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中,媒体人也有责任将自己所处的媒介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媒体得以继续发展的利润。我想,这也就是传媒经济学所要向我们展示的传播意义。它既不能急功近利不顾内容地去传递信息获得经济利益,又不能将媒介落后于整个市场。这种博弈的均衡点,即是媒介在经济社会中发展的最优目标。

传媒经济学论文: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摘要:相对来说,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早且已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传媒经济学刊》作为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主流方向。本文对2004年~2008年《传媒经济学刊》所刊文章从研究主题上进行分类,确定了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传媒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盗版问题与版权保护、市场结构与传媒表现、文化折扣与电影海外票房收入等五个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并对这些研究主题进行分析,以期提供当前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关键词:美国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刊》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发展迅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科归属不清、研究进路不明、传媒经济本质存在争议等问题,①在研究方法上同国外传媒经济学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对来说,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早且已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其研究雏形可以追溯至1925年,当时,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杰米提出了“广播经济学”的概念,此后,广告经济学、电信经济学、电视经济学、报业经济学等概念也相继被提出,并得到了日益深入的探讨。②1987年,《传媒经济学刊》在美国创刊,并发展至今,成为唯一被SCI收录的传媒经济学杂志,它作为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主流方向。

本文对2004年~2008年《传媒经济学刊》所刊文章从研究主题上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研究主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提供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并为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传媒经济学刊》的研究主题

2004年~2008年,《传媒经济学刊》共99篇,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从传媒政策的制定和演进到传媒产品的定价、广告的具体投放等,都有所涉及。笔者对这些研究主题进行详细分类,确定五个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传媒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盗版问题与版权保护、市场结构与传媒表现、文化折扣与电影海外票房收入。

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一般意义上,“多元化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业中进行经营,而且向不同的行业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1958年,安道夫(Ansoff)提出多元化战略,此后,多元化战略逐渐成为公司战略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其中,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动机、实施多元化战略时应考虑的因素、企业多元化的绩效等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研究的扩大与深入,以及传媒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多元化战略的问题进入了传媒经济学者的视野,并日益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所在。公司多元化战略包括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投资区域多元化和资本多元化。传媒公司在实行多元化战略时是选择一种,还是选择其中几种同时进行?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是否会导致传媒经济绩效的良好表现?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同其他类型公司如制造业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是否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有学者研究了出版公司的多元化战略,通过选取澳大利亚、欧洲、北美的大型出版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国家的大型出版公司实行多元化战略的内容是不同的,如北美的出版公司大都集中于它们的母国市场,更多地实行产品多元化战略,而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的出版公司同时实行产品多元化战略和地区多元化战略。③相关产品多元化战略及地区多元化战略会导致传媒集团良好的经济绩效,然而,过度的多元化尤其是不相关的过度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将会导致传媒集团经济绩效的下降。④

对于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同其他类型公司如制造业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是否不同,有学者认为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同其他类型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⑤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传媒产品在双重市场上进行二次售卖、产品本身的公共性等特点对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并无影响,因此,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与其他类型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并无本质上的不同。⑥

应该说,学者们对于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讨。但是已有的研究在样本的选取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如样本的选取集中于大型的传媒公司、样本的收集主要来自欧美国家等。未来的研究对于样本的选择可以更加多元化。

传媒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它具体可分为非股权模式和股权模式。非股权模式包括出口模式和契约模式,而股权模式则包括合资和独资两种模式,独资可以通过新建和并购进行。⑦进入模式的不同将会影响公司进入海外市场后的经济绩效,因此,传媒公司在国际扩张时要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谨慎选择。

公司在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交易成本因素和全球战略因素。⑧有学者选择环境变量中的两个具体指标即文化距离和东道国风险,检验它们对传媒公司进入模式的影响,该研究选取1981年~2001年美国广告公司在海外市场投资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文化距离和东道国风险对美国广告公司的进入模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当东道国与母国文化距离较大以及东道国风险较大时,美国广告公司会选择以合资方式而不是并购方式进入。⑨

并购模式与其他进入模式相比有哪些优势?已有的大量文献认为并购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其他协同效应的产生,这也是传媒公司选择并购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动因,但是并购是否必然导致上述种种优势的产生,有学者进行了检验,该学者选取1998年~1999年11家传媒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与已有文献不一样的结论。⑩

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对传媒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了研究,如探索美国传媒的国际市场问题(Dupagne,1992)、跨国公司的发展问题(Gershon,1993)以及特定市场的进入问题(Holtz-Bacha,1997)。至今,这一问题仍然是学者们的关注热点。

盗版问题与版权保护。版权是否应该进行保护以及如何进行保护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版权保护会导致把一部分人排除使用之外,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而主张不应该实行版权保护;也有研究者认为版权保护是为了保护作者、音乐家和传媒产品生产者的权利,否则就没有办法让他们进行创作,因此,尽管会出现不必要的福利损失,但还是要进行版权保护。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版权保护变得日益艰难,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有研究者认为应将传媒产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不同的传媒产品在受到非法使用时,其遭受到的经济损失是不同的,因此,该研究提出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传媒产品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法律。也有研究者提出应该从社会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版权保护,版权保护的不应该只是版权所有者的权利,也应该保护使用者和渠道拥有者的权利,以使得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

研究者在对盗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版权保护的问题上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对已有的研究来说可谓有所突破,其应用到现实的情况如何,仍需要进一步检验和审视。

市场结构与媒体表现。经济学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四种类型,公司所处的市场结构决定公司的行为和经营,因此,传媒经济学家十分关注传媒公司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的行为表现。市场结构如何影响媒体表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有学者认为市场竞争与媒体表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在集中的媒体市场中媒体有充足的资源去开发多元化节目。有学者则认为市场竞争与媒体表现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这些学者认为在一个集中的市场中,媒体会争取获得最大数量的受众,因而会导致节目的同质化。

市场结构与传媒表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很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矛盾的结论。笔者认为,可以选取不同的传媒类型,严格控制其他可能影响传媒表现的变量,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文化折扣与电影海外票房收入。“文化折扣”是指由于审美趣味、生活方式、价值观、语言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传媒产品在进行跨国传播时因不被他民族观众认同或理解而带来产品价值的折损,传媒经济学家对于文化如何影响媒介产品的欣赏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他们的焦点是在经济变量而非文化意义上。在解释美国传媒产品为何主导全球市场时,Hoskins和Mirus(1988)发明了“文化折扣”一词:“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具体到电影这一传媒产品,文化折扣和电影出口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不同类型的电影是否会遇见不同程度的文化折扣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结语

通过对2004年~2008年《传媒经济学刊》发表的文章进行梳理,发现当前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一)研究视野开阔,研究视角多元化。传媒经济学研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对于同一问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旨在检验、补充和发展已有的理论。

(二)研究范式遵循经济学研究范式。传媒经济学研究主要是理论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遵循经济学研究范式,对于与传媒相关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三)研究方法有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其中,实证分析占多数。这5年里《传媒经济学刊》共刊文章99篇,其中,实证分析的文章有66篇,约占总体的66.7%。

(四)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研究问题如传媒产品的版权保护、文化折扣与电影出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传媒产品的定价及付费模式,等等,这些问题无一不紧扣现实进行研究,旨在提供解决方法和可能性建议,现实指向性强烈。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选取《传媒经济学刊》一本期刊作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未来可以选取更多的期刊进行研究,以提供当前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全面图景。

传媒经济学论文: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传媒改革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传媒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不仅认识到了传媒业的经济属性,而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其产业属性的充分发挥,使传媒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大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依然面临一些制度和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的难题,这关系到我国传媒产业能否进一步健康发展。本文试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出发,揭示当前传媒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历史上的制度改革与制度构成

纵观中国历史可知,封建社会是统治时间最长的一种社会形态。之所以其一直处于经久不衰的地位就是因为,从公元755年到公元960年,封建社会进行了体制的转变,即由刚性体制转变为弹性体制。换句话说,也就是经历了205年的朝代的更迭,而封建制度这一最根本的社会基石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使中国在历史长河里自然而然的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国家。历史告诉我们,在同一种制度下可以有不同的体制,一种体制转换为另一种体制就可以称之为制度调整。这种制度调整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改革。

改革也有很多种,但仔细划分无非两类:激进式的和渐进式的。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可以说是激进式改革的最好代表。俄罗斯从1992年初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盖达尔改革”即“休克疗法”。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秩序。这种改革忽视了制度转变中的非正式约束的影响。而中国的改革较之成功的原因就是走了不同于俄罗斯的“休克疗法”的改革道路,我国注意到了制度的构成,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

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又称为正式约束,它是指人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创造出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规则,从宪法,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各种政策规定、实施细则,最后直到个别交易的个别契约。非正式制度又称为非正式约束,它是指一个社会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不依赖于主观意志的社会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在新制度经济学中,若斯认为,制度变迁总是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变化的统一的和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非正式约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正式制度的演变方向、演变过程和演变结果。正式制度的建立必须满足非正式约束的条件,它的建立过程必须同非正式约束即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等的逐渐变化的速率相一致。如若不然,即使新制度建立也会因为制度突变带来的非正式约束的不适应影响新制度功能的发挥,甚至彻底失败。这就是中国较之俄罗斯改革得以成功的真正原因,我们对正式制度的建立和非正式约束的发展速度上予了更多关注。

二、对制度概念的量化解析

究竟什么是制度?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还没有形成对制度概念公认一致的定义。现存的定义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制度的涵义,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有以下几种:凡勃伦认为制度是一种习俗,由于被习惯化和被广泛地接受,这种习俗已成为一种公理化和必不可少的东西。康芒斯认为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T.W.舒尔茨认为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设计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这些概念都是从语言文字上对制度作了详细的表述,可以说是一种定性的分析。

为了使制度的概念更加直观形象化,我们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将它量化地描述出来,即制度是行为空间里的一条封闭曲线。这个定义是建立在拓扑学基础上的。所谓行为空间就是经济主体各种可能的行为共同构成的抽象数学空间。如图1所示,可以用平面图表示整个行为空间,用平面图上的小方格表示各种可能的行为。要注意,这里的每一个小方格表示的是一类行为的集合。因为各种经济主体的具体行为不计其数,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只能把每一类行为作为制度设计的基本对象单元,不可能针对每个具体的行为都设计出一种具体制度。

制度曲线必须是封闭曲线,其意义在于能够清晰地分出制度内部和制度外部。在行为空间中,制度内部的行为就是指制度所允许的,制度外部的行为就是指制度所不允许的。在制度内外部之间还有一个制度边界,也就是科斯所提出的“制度灰色地带”。在图上就表现为封闭曲线与小方格相交的部分,如图2所示。

三、制度经济学与传媒改革

如上所述,“制度的灰色地带”就是封闭曲线与小方格的相交部分,是否利用这些相交部分以及利用多少,是判断保守型企业家和积极型企业家的标准。保守型企业家希望制度制定者将行为空间中的小方格划分的很小,尽量减小制度边界,少用或是不用相交部分;而积极型企业家恰恰相反,他们会积极主动的影响制度制定者,将网格尽可能扩大,加大相交部分的面积供其利用。

既然传媒产业具有经济属性,是国民经济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制度经济学中的理论也适用于它。如何利用这些相关理论解决困扰传媒发展的制度问题、体制问题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从宏观整体上积极利用“制度的灰色地带”,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封闭曲线与小方格相交部分的面积。国家发文规定不得进行的活动不进行,但是如果没有明确说明的,还是可以尝试。

例如,湖南卫视举办的活动“超级女生”。国家广电部没有相关文件说明不得举办此类节目,湖南卫视就打擦边球,不仅上节目,更是将节目大众化、平民化、娱乐化,此举获得了巨大成功,很快在全国的电视节目中得到广泛“克隆”,以致节目在发展中走形,出现了一些低级化、庸俗化的东西。于是广电部在2007年初发文,严格审查此类节目的举办权。或许还有电视台期望在2007年可以举办类似的节目活动,但是广电部的政策制订者们早已将这一类行为空间中的网格细化,使得制度边界变小,缩小了“制度的灰色地带”,那些保守型的传媒企业家们也只有望“格”兴叹了。

再看看传媒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对传媒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没有稳定的资本运营,传媒业就无法做大作强,无法与国际上的大型传媒企业集团抗衡。目前我国传媒资本市场上存在着几大缺陷,首当其冲的要算是结构缺陷。我国传媒资本市场总体是“权力嫁接”,而非“资本联姻”。传媒企业要想得到资金发展,就必须首先得到行政权力的许可,方能合法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这使得一些省级、国家级的大型传媒企业比地方上的小传媒企业更容易得到发展资金,人为地使传媒资本市场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在股票市场上,规定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权不能流动,这使得上市传媒股本结构行政化,难以按市场信号和市场规律运营。深沪股市上对上市公司的要求苛刻,将许多中小媒体挡在资本市场外。

既然政策如此规定,那么就要积极寻找“制度的灰色地带”。除了规章制度中明确说明的涉及到传媒政治属性作用发挥的领域外,其他部门,如节目的制作、播出、售卖等环节都可以吸纳民营资本。在股票市场上交易时,传媒业都是以现货交易为主。这里也没有制度规定不准进行交易形式的创新,所以可以考虑传媒期货交易的可能性。再者,目前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是否可以应用到传媒产业中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这些方法和手段都是建立在对封闭曲线与小方格相交部分的面积即制度拓扑模型中的制度边界扩大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就是在小方格较为稀疏的基础上得出的。它是站在制度的利用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

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其与制度利用者的立场刚好相反,他们要做的是将行为空间中的小方格由稀疏变得细密。这样封闭曲线与小方格的相交部分就变小了,即制度的边界就变小了。如图3、图4所示:

我国的传媒业最大的问题是产权不清,国有资产出资人缺失,所有者缺位,管理层缺乏长期激励机制。我国媒介机构的产权属于国家,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政府作为人民的人行使剩余所取权,同时作为媒介经营者的委托人,行使监督权和管理权。这样,我国媒介机构的所有者实际上处于一种虚拟状态,而委托人和人却呈现出身份重叠的现象。媒介制度的制定,就是要消除这样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在媒介机构的行为空间中,要将原来松散稀疏的方格细密化,就是要根据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将存在的网格再次细分,形成清晰的委托关系,从而彻底弄清媒介产业的产权、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使制度利用者没有多于的制度边界可以利用。

可以将媒介的委托分为三步。首先,是最高层即政府间的委托,这是国家权力机构对媒介管理权、选举权等权力的高度控制,此时非国有资本除外。也就是说,全国人大与政府的管理部门间形成了委托关系。其次,是基层政府通过对媒介财产管理等手段将政府意志设定为舆论目标,通过媒介机构实现,这称之为政府与媒介间的委托。由于法律对政府职能的界定,政府主管部门行使的是行政管理职能,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所以按照《公司法》要求把企业的控制权委托给企业的董事会,于是出现了这第二步的委托关系。最后,是媒介内部的多层委托关系,经过第二步关系后,董事会再按照法定程序委托职业经理人对媒介运营进行监管,从而形成了媒介组织内部委托。这样,国有媒介的委托关系就成了国家――政府管理部门――董事会――经理人的三重格局。

经过委托关系将媒介行为空间的网格细分后,国有媒介的出资人缺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即参照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办法,由各级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媒介出资人职责或是政府成立专门的特殊法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媒介产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明确了出资人地位的前提下,再根据可观测到的有限信息来激励处于不同层次的人,使人与委托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一致。对于普通的媒介工作者,一般主要采用物质激励约束,对于媒介的组织管理者,通常采用精神激励约束和控制权激励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在控制权激励约束中,特别是剩余控制权的激励约束往往会给媒介管理者带来更大的精神满足,使媒介管理层体会到除薪酬外的其他长效激励。这样就有效地减少了媒介制度的灰色边界,可以建立高效的媒介公司治理结构。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

传媒经济学论文:威客模式的传媒经济学解读

智慧兑换货币――威客模式的简介

威客,是指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为实际收益的人,他们是以个人智慧换取经济价值的网民。英文名为witkey(wit智慧key钥匙)。2005年7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刘锋在研究生院管理学院BBS上发表《搜索引擎的困境与对策》一文中,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威客和Witkey的概念①。刘锋不仅对于威客及威客模式概念进行学术性研究,还进行实际商业操作――建立威客网()、组建北京中科威客科技有限公司,并利用媒体宣传开展专业的威客模式推广。

2007年3月,刘锋根据威客网的实践结果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了《威客模式的车轮式模型》,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成熟的威客模式网站运营模式②。威客模式,指威客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个人收益的互联网新模式,主要解决科学、技术、工作、生活、学习等领域的问题。成熟的威客模式由提问与悬赏系统、个人威客地图、企业威客地图、智力产品交易平台、信用系统③等五个模块组成,凸显出智力资源、信用、信息等智力资本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基于威客模式所建立的著名网站除刘锋的“威客网”()外,还有“Toidea创易网”、“k68”、“猪八戒”、“智囊团”、“任务中国”等。这些威客网站的运营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可以作为知识经济实现形态的一个细小分支。

智力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威客模式的传媒经济学特性

美国学者布赖恩・卡欣和哈尔・瓦里安在他们的著作④中曾经指出,目前所发生的数据处理和数据通信革命(意指互联网发展)正在削弱着亚当・斯密有关生产和分配所提出的三个假设:商品的排他性、竞争性和透明性所代表的有关财产和交换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由于“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网络时代传播准则,使得目前网络中的经济交易准则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从传媒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威客模式,可以看出整个威客模式所圈定的智

力产品消费市场具有以下三种特性――

⒈被削弱的排他性

在经济学中“排他性”是指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商品的排他性是市场的重要基础,没有排他性的商品流通就难以建立合适的商业交易模式⑤。缺少排他性的市场交易行为,商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就更像是一种交换礼品的朋友关系,而不像是一种买卖关系。

在整个智力产品的消费市场中存在着“排他性”被削弱的特性,这是由于威客作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公共分享性,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免费消费是一种难以抗拒的主流,所以当威客作品被到网上之后很容易被抄袭,即使已经有人买下版权。目前大多数威客们所做的并不是经济交易,而是一种自发进行“以赛代练”的竞标行动,他们正在冒着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停地被侵犯的风险,而依旧以饱满的热情对于整个威客市场的客户进行普及性的义务教育。未中标的威客们并不认为自己在做无用功,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个E时代的传播背景下,只要这种智力任务的提供者存在着竞争者或替代者,客户的需求一旦在自己这里得不到满足,那么千千万万的未来客户就会在第一时间迅速地向你的竞争者靠拢,或者客户自己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竞标作品的复制。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网络世界内绝不缺少聪明的拷贝者。

⒉被改变的“竞争性”

“竞争性”在经济学中意味着: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也就是说如果某人消费该商品时,其他人就不能消费了⑥。

在威客模式下,威客们对于任务信息的消费以“共享”的方式进行。可以说,信息产品市场的竞争性几乎消失了,商品的传统成本概念改变了,每复制和拷贝一个智力成果花费的成本极低,威客们在以无成本的方式进行着创富行动,因而在默许着整个行业盗版、剽窃行径的出现。也正是基于信息的公共传播性,在网络信息复制与传递的便捷性很强的状况下,加之威客们之间有着一种认同意识使得大多数威客们在逐步树立服务口碑的同时,与其他威客们保持既互相参考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作为威客模式的网站运营商经过长时间沉淀,也积累了大量来自威客们的智力成果,这些成果将成为他们的信息实力,变成他们进一步吸引价值客户和风险投资的砝码。

⒊增加的“完全信息”

“完全信息”在经济学中的含义是:市场上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和自己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⑦。威客模式中,企业的要求、整体实力是透明的,个人威客通过企业威客地图进行企业的信息查询和联络;威客的个人信息是透明的,其技术实力、服务质量、信誉水平早已作为个人地图的组成部分清晰地公示在互联网上。在以传播力见长的网络时代,订单任务的者会发现,他们可以不再拘泥于现实中有限的几个合作伙伴,甚至可以不用自己花费高昂的人力成本去聘请精英员工,自己需要做的仅仅是把业务到企业的威客地图上面,企业此举既拥有了很大的作品挑选余地,花费的成本也极低。

对比传统市场中消费者关于生产商信息所知甚少的历史状况,网络时代的传媒信息消费者可谓神通广大,威客模式也正是迎合这种市场需求,尽量要求企业威客地图和个人威客地图的信息可以更加全面、细致、个性,方便供求双方更精准地找到他们想要的合作对象。

保护威客的智力成果――威客模式中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威客模式中,运营商搭建平台为威客提供零成本的创富机会,威客进行智力产品的价值创造,在威客们为自己辛苦赚钱的同时,运营商们凭借信息服务也力图赢取符合自身利益的商业成功。他们期望自己的经济成长与威客的经济收获成正比,这样一来运营商与威客之间有着隐性的利益竞争关系,因此在实际运营中也多少暴露出威客模式的短板,本文在此指出该盈利模式中两个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⒈智力产品知识产权问题

智力产品与实物产品存在着形态、属性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实物产品可以让购买者“先看后买”或“先尝后买”,但智力产品如广告语、FLASH等一旦让用户观看后就失去了价值。

⒉智力产品定价问题

由于互联网前二三十年的机构性问题,互联网创作者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无偿地奉献自己的智力成果,免费地宣扬互联网精神,一以贯之地积淀才有了互联网今日的繁荣。而今,互联网的天平才刚刚开始向知识创造者倾斜,如电子文献资料收费下载模式的成功运作。但是从威客的发展现状来看,许多用户依然存在不愿付费的心态,要么只愿意出与智力投入不对等的极低价位。

有鉴于此,关于有效保护威客智力成果的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

⒈威客自身应增强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

威客合法保护自己应得权益,可以在作品中加上水印,或者加上防止恶性拷贝的软件。威客们创作时不仅仅从国外既有的优秀作品中进行借鉴,还不能忽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挖掘出属于中国智力成果创作者自有的民族风格与独特主张,只有威客们自己先自信、自主、自重,才能争取更多的外界尊重。

⒉威客网的运营商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宣传

威客网站在运营过程中同样有对于威客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行教育的义务,有保护威客合法权益的责任,面对企业客户时有阐释知识产权合法归属方的责任和义务。

⒊发挥威客网络平台的互动传播作用

威客网站本身可以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宣传平台,威客网络的运营方略应从信息提供、商业关系建构的简单操作层面进一步上升到人类现代主义、主体意识的文化传播层面。

结语及未来的期望

威客模式关注到人类大脑的智力优势,鼓励网民自主创造,开发智力阶层网民积极性,进一步挖掘人类贡献价值信息的潜能。威客模式与博客、播客、换客、掘客等互联网“客”文化范畴的网络运营模式一起,把互联网的整体思考重心再一次拉回到了人类本身。由于威客模式所提的“价值”并不单指货币价值,货币价值仅仅是有效的激励手段,知识体现的价值还包括自豪感、成就感,这样一来,以人为本的新型网络运营模式必将引发现代人类对于未来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考。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级研究生)

传媒经济学论文: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传媒融资问题探讨

媒介融资制度是指在一定经济体制下如何筹集资金并有效使用资金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融资主体和融资模式。媒介融资制度变迁同时也包括融资主体角色的不断转换和融资模式的不断变化。媒介融资制度发展与变迁的实质是政府的主体地位与角色不断转换的过程。

一、媒介融资制度发展与变迁历程

长期以来,传媒与资本市场结缘是一个敏感话题。媒介融资制度的变迁经历了市场化、集团化和资本化三个主要阶段,媒介资本化贯穿媒介制度变迁的三个大阶段。

⒈市场化阶段

从1978年国家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开始,我国传媒已经走上了市场产业化道路。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传媒在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的以传媒产品生产为核心,其他多种经营相并进行的经营活动,可以看做是我国传媒资本化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国家逐步取消了财政拨款,媒介组织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为了取得自身的发展和效益最大化,开始在经营范围上突破,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国家强制性、整体性地取消了财政供给制度,开始了媒介融资制度的强制性变迁。在这一阶段,政府通过对原有媒介财政供给制度的评估,认为放弃原有融资制度使媒介融资逐步走向市场的预期收益高于推行其他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为媒介融资走向市场提供了外在制度背景,一些媒介组织开始突破原有意识形态束缚,开始了对融资制度市场化的探索,但由于制度变迁的认知时滞、初级行动团体的低效率,这时融资制度的创新是艰难、缓慢的。

⒉集团化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媒介产业改革不断推进,由于我国传媒业内部普遍存在的散滥、低效、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并且认识到规模优势对传媒发展的重要性及我国传媒所面临的国际传媒市场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1996年1月,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为标志,以政府主导为手段逐步成立组建了一批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等。到2002年底,我国已成立传媒集团75家,其中,广电集团18家、电影集团3家、报业集团39家、出版集团9家、期刊集团1家、发行集团5家。在这一阶段,传媒组织已经对传媒融资的多元化扩张取得了一致性认识,在传媒微观主体对外部利润的追求下,传媒集团化与融资多元化得以快速展开,有时甚至突破了政府对媒介市场化改革步伐和规则的限制,出现了政府的制度环境与媒介微观主体利益的“抵触”和“冲突”(如政府陆续出台了对媒介集团组建的若干政策)。

⒊资本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和传媒业产业化探索的开始,有的媒介已经开始考虑通过进入资本市场筹资融资,吸收社会资金,壮大自身实力。截至2002年初,深沪两市已有40多家媒介类上市公司。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等四大传统媒介已经全部触市。从整体上讲,目前我国传媒业涉足资本市场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直接投资金融、证券业;借壳上市和直接上市。

综观我国20年来媒介融资制度的变迁,其实是一个以资本化为根本特征的重新制度化过程,即政治力量与资本力量结合,政治力量借助资本力量继续进行资本化后的政治控制,加强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资本力量渐渐成为媒介重组的主要力量,它借助政治力量的保护获得更加丰厚的资本回报。我国媒介融资制度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供给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市场型制度的变迁。

二、媒介融资制度发展与变迁的特点

我国媒介融资制度变迁的方式是通过制度供给拉动需求同时需求诱制制度供给,形成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稳定的均衡机制,现正处于政府主导型融资模式向市场型融资模式过渡的一种混合型融资模式,带有明显诱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

⒈我国采取“市场增进式”制度变迁方式

我国的媒介融资制度变迁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改革开放前我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府控制全部金融资源,采取财政供给的方式将有限的资金进行有效配置;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步转换自己的角色,逐渐退出自己直接干预和参与企业融资,通过调整市场开放、产权制度安排和产业政策,实行由“划桨者变成掌舵者”的根本转变。在变迁路径上,政府采取改革开放、逐步放开的渐进方式。由最初的财政拨款,到由政府主导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集团,再到媒介自己独立的在市场上做融资主体,政府的角色逐渐转换。中央政府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型媒介融资模式。而最优的媒介融资模式是以市场融资为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才能有效利用国际资金资源,更好地使媒介有效融资;政府在其中需要起的真正作用是纠正“市场失灵”,通过市场竞争促使提高媒介融资制度创新绩效,减少中央政府对媒介的保护和补贴,使得媒介具有自生能力和竞争优势,有效实施对金融的控制权,保障金融安全。

⒉边缘突破是我国传媒融资的主要途径

我国传媒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不仅仅是进行信息加工、传递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起着舆论引导和政治宣传的作用。党和人民要掌握话语权,就必须牢牢把握住媒介的控制权。这也是为何在《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规定,报纸、电台、电视台及频道、频率等由国家主办经营,不得吸收境外资本和私人资本的原因。因此,我国传媒在进行融资时,没有采取大幅度“跃进式”的制度创新,而是采用了比较稳妥的边缘突破这样一种途径来进行。也就是在传媒和资本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这个“缓冲区”既具备了媒介的某些特性,又不被纳入传统的媒介管理体系,以此来规避政策和行业冲突带来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媒介往往将报纸的出版、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播等传统业务和媒介的广告、发行等经营性业务相分离,使不涉及传统业务领域的资本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运作。这样,既避免了与政策壁垒的冲突,又承担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的经济使命,从而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⒊政策导向是我国传媒融资的指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媒业由先前的完全的事业属性,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实现了媒介经营管理的重大转变,但其事业单位的性质仍然不可动摇。政府和新闻管理机构在传媒融资的过程中,往往先静观其变,然后根据一段时间内媒介融资的效果,或通过统一文件、或通过领导讲话等形式自上而下地意见、做出决策。得到肯定的,就实施推广;得到否定的,就令行禁止。从总体来说,国家始终是持谨慎态度的。政府在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制度变迁推进的次序与时机的权衡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扮演着“制度决定者”的角色,是制度供给的主要来源,政府政策的导向是我国媒介融资制度变迁的指南针。

三、规范媒介融资发展的制度措施

媒介与资本结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驱动力,应当予以积极的支持与引导。为达到以上目的,一方面需要从政府层面进行改革,改革不合理的经济体制,淡化政府直接干预的力量;另一方面需要从媒介组织微观层面入手,强化媒介融资的主体地位,培育良好的外部市场,促进企业微观主体自身的发育成长。

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市场的功能是依靠价格机制自我实现供需平衡调节,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是它的主要优点,但是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如市场的脆弱性、滞后性等,市场在一些公共部门表现出市场失灵,而计划经济在这一点上往往是克服市场弱点的有力武器,这也是计划经济优越于市场经济的主要表现。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采取了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和渐进式变迁方式向市场经济转轨,但是政府长期以来的影响在短时间里难以消除。政府对许多资源的过度垄断和政府的不恰当战略对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政府权力的集中和对资源的过度垄断,是阻碍我国媒介融资制度创新的主要原因。转变政府职能重新划定政府的边界,消除由政府权力的集中和对资源的过度垄断造成的影响,让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主导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在市场运行中发挥其纠正与协调、战略与前瞻的优势,让二者的互补性更好地发挥在媒介融资制度创新中。

⒉坚持市场导向

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资本,为国民经济提供“第一推动力”,进而引导经济资源进行配置与再配置。这一制度目标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构建一个综合性融资的组织模式。包括构建一个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发挥银行信贷融资在融资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建立一个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促进融资的内生成长、深化财政融资职能与发挥国家信用职能。二是构建传媒融资制度运作模式。市场化企业融资制度的核心是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资金配置功能,构建现代市场型媒介融资制度。三是构建媒介融资制度效率模式。要提高融资效率,走市场均衡的发展路径。

⒊加强对有效制度供给的研究

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不是缺乏资本,更重要的是缺少一种激励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机制,适应性强的制度不仅在于它的高配置效率,它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那些决定经济周期演化的路径、一个社会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愿望、引领创新,分担风险,进行各种创造活动的愿望以及解决社会长期“瓶颈”和问题的愿望。一种制度是否有效就是要看这种制度是否具有适应效率,是否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增强创新性媒介融资制度的适应性,首先我们应积极吸取制度创新国的经验教训,因地制宜,建立起一个功能完善、制度健全、符合国际惯例并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有利于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广泛参与的高度发达的媒介融资制度。其次要加强产权制度的改革,加强对产权的保护,形成有效的产权制度激励基础。再次要建立风险分担和风险匹配机制,让风险和收益对等,形成有效的利益激励。

⒋坚持媒介组织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错综复杂、边际调整的过程,大的制度环境决定了一系列制度安排与变迁,一系列的制度变迁也使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对于任何情况而言,初级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的主力军。缺乏初级行动团体往往是制度变迁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有效率的行动团体也是减少组织费用推动制度创新的基本力量。因此,要注重和加强媒介组织制度创新,培育有效率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使媒介市场主体能主动适应媒介市场融资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并加强媒介组织的学习,增加制度变迁所需的知识存量,减少制度变迁中的时滞,尽可能通过融资制度创新和组织外部经济内部化为微观主体创造更加丰厚的利润。

四、结论

我国传媒融资体制的制度发展与变迁轨迹昭示:制度创新都是在多元利益主体的联合行动或者矛盾协调中完成的。概言之,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媒介融资体制沿着分权化和市场化的方向,以一种渐进式的方式,逐渐由集权主导型向分权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继而由分权主导型向全面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再到需求驱动型以及市场引导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每一个改革阶段的制度创新在解决旧体制的某些弊端、引进市场化机制的同时,由于新旧体制的冲突及受传统制度的路径依赖,会出现新的问题。传媒融资体制在解决这些新旧冲突和矛盾的过程中,自身也在“扬弃”中不断推动传媒行业的发展,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作者邓正华系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系媒介经营管理教研室主任, 张鑫系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干训局局长)

传媒经济学论文:浅谈传媒经济学的现状

【摘要】 我们大家都知道,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然了这种变化有好的当然也有坏的方面,但是从大多数情况来说,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态势呈现着一个好的趋势,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带入了一个更加快速的发展平台,也就是我们国家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传媒经济。自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来,我们国家就进入了一个电子产品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是不得不说,传媒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冲突问题,本文我们就来分析当前我们国家传媒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 传媒经济学;现状

对于传媒经济的发展来说,它不仅仅是新媒体的构成,它也充斥着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升级,传统媒体它包括很多,有电视机、无线电报、收音机等这些比较传统的电子产品,特别是有线电视的发明,从它的出现到现在社会,它虽然无论是外形还是产品结构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一直没有被人们淘汰。我们可以说它是传媒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它的l明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它可以说是传统媒体的代表,它们的出现在我们国家发展时期也促进了一定的传统传媒经济的发展,通过电视机,人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上最新出现的一些新闻热点, 可以观看好看的电视节目,可以说让人们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但是,与新媒体相比而言,传统媒体它所发挥的价值是相对微弱的。也就是说,在传媒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对传统媒体进行改造和完善,从而让它们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找出传媒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相融合的地方,并且提出有效改革措施,把握机遇,尽快对传统媒体进行好的转型,从而更好的促进传媒经济的发展。

一、当前传媒经济发展的形势

我们大家都知道,传媒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意味着新媒体的发展与壮大,它还包括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在传递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新媒体它有着高效率、高速度、高广度等优势,所以人们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往往对新媒体有很大的偏重性,这不是一种好的发展趋势。接下来我们将对传媒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传媒经济更好的明天有帮助。

(一)传媒经济发展业务方向单一

对于传媒经济的发展来说,它不能单方面的去依靠新媒体的发展来带动它整体的发展,而是应该以新带旧,相互支持。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就是以电视、收音机、无线电报等,这些电子产品最初的发明是从西方国家传回来的,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在改革开放前后对于我们国家整体传媒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得不说,新时期,新媒体的到来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对于电视机来说,它只能给人们播放一些视频让人们了解一些信息,而新媒体可以完全取代,它们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说给传统媒体进行升级改造工作是迫在眉睫的。对于传媒经济发展而言,它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的业务太单一,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也自然就不能创造更好的经济价值,因此,这一点必须进行改进。

(二)传统媒体在传播技术上存在一定问题

作为传媒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的传统媒体,它跟新媒体的发展相比 较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新媒体方便、快捷、高效,这不管是从外形结构还是从它们传递信息的方式上我们都不难看出。传统媒体需要依靠电线来接收信息,这个过程复杂而且不好操作,但是新媒体只需要安装无线设备就可以迅速搜索所有需要的信息。特别是对于电视来说,它是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它就是通过天线来接收信息,这样天气下雨电视屏幕就会出现雪花、雨刷等不良反映。这些弱势表明了传统媒体需要被改造升级的必然性。

(三)农村传媒经济发展滞后

对于传媒经济的发展,它们受地域影响也很明显。农村地区一般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因此他们在进行有关的物质享受的时候会去选择最经济实用的产品,因此他们对传媒经济发展认识的更少。因此,传媒经济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显得更加逊色,他们认为自己有电视设备就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去浪费金钱在一些不实用的科技产品上面,这就造成了农村地区传媒经济的极大差距。也就阻碍了传媒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二、传媒经济在新时期的发展任务

有通过上面我们对当前我们国家传媒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我们不难认识到当前推进我们国家传媒经济发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鉴于当前新旧媒体在社会当中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尽快提高新媒体对于人们生活的应用水平。

(一)追求业务多元化增长战略

新时期,人们要更好的发展传媒经济,也就是要对传统媒体进行改造,也要对新媒体进行推广和传播,从而剔除传媒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良因素。 从前面提出的第一点问题我们知道,当前传媒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业务比较单一,这很难满足当前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新时期为了更好的推进传媒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从而去最大程度的扩大传媒经济发展的业务水平,当然了也应该充分吸收国内外传媒经济发展的一些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经历才能更快的发展。

(二)有效改进传统媒体传播技术

对于传统媒体的使用,人们也应该逐渐的去改善他们的提供信息的方式和模式,同时也应该采取技术上的支持去加快新旧媒体的融合,让他们的业务多元化的同时安装操作也逐渐简化。特别是无线路由器的安装是新时期的一个进步,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现代家庭中用无线电视、手机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已经被无线wifi所覆盖,这是新时期传统媒体传播技术的进步,这是人们必须认识到的一点。

(三)促进农村新媒体的使用

对于农村地区这些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必须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他们认识到新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从而让她们主动的去接受新媒体,同时,也应该适当采取一些惠农政策,让他们能“买得起”电器“,“用的了”电脑,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传媒经济才能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发展经济要从基层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传媒经济学论文:传媒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边际效益分析

传媒经济学是关于传媒经营人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受众,广告商和社会对信息及娱乐服务欲望的需求的经济学分支。传媒经济的产品不同于普通经济中的产品,它并不是某种实际物体,而是一种无形产品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传媒经济学有着和广义经济学不同的地方,其中就包括边际效益的差异性。

一、传媒经济学和普通经济学边际效益的区别

边际效益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即一个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一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有一个差,这个差就是边际效益。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普通经济学产品在多次扩大再生产后将会造成边际效益的递减和边际成本的增加。传媒经济学虽然属于普通经济学的范畴,但传媒经济学又具有其特性,因为传媒经济的产品并不是一个有形的实物,而是一种无形的产品。传媒经济的部分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再生产是几乎没有边际成本的,甚至后期还会带来边际效益的第二次大幅度增加。

二、传媒经济学和普通经济学边际效益的差异性

戈森第一法则指出当其他投入要素的量保持不变时,如果某种投入要素不断地等量增加则在超过某一点后其产品的增量会越来越小。在普通经济学中,一种产品的其他要素不变,如果在达到生产量之后继续扩大再生产,边际效益会递减,边际成本逐渐增加。但在传媒经济学中,其他条件稳定的情况下,当传媒经济学产品扩大再生产后,其边际效益也会递减。但由于传媒经济学产品的边际成本很低,扩大再生产不需要成本的投入,所以边际效益递减的就会比普通经济学产品慢很多。延缓传媒产品的边际效益的递减方法就是让传媒产品尽可能地在反复多次使用和推广后依然具有价值,即提升传媒产品的内涵。

首先,信息产品的效益是靠使用的数量来测定的,使用信息产品的人越多,信息产品的效益越好。由于媒体还具有公共服务功能,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当传媒产品的前期成本固定后,后期的边际成本很低,传媒产品后期扩大再生产的边际效益就随之递增。这个递增是有一定限度的,到了只增加投入而效益不增加的时候,需求新的突破就势在必行。

其次,由于传媒产品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所以具有不可消除、不可磨灭性,甚至每一次都是无损耗。并且传媒产品中的部分信息延续性价值很高,在一段时间依然具有可使用性,所以传媒经济学产品的边际效益在一段时间后可能还会出现递增趋势,而不是像普通经济学的产品的边际效益始终递减。第三,由于传媒产品具有双重售卖的特点,传媒经营人并非只将传媒内容产品销售给社会大众,而是主要在第二次售卖中将受众出卖给广告商。广告是传媒市场的主要经济支柱,广告的投放与否取决于一个传媒内容产品的受众的认可度。一个优秀的电视广播节目,如果收视率或者收听率很高,这个节目播出时段的广告费也就随之升高,这些广告费再投入制作成本中,节目自然也就会做得更好,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第四,传媒产品的边际效益具有不可精确的预测性。

由于大部分传媒产品是单向传播的,所以无法预测受众的反应和回馈率。例如,一部电影在上市前我们只能预估票房的大概,但是其中的各种各样变化是我们无法预估的,所以对传媒产品的投资也是属于一种风险投资。第五,传媒产品中大部分产品是没有价格这一环节的,因为一个传媒产品在加工制作后,将被传媒制作者卖给广播、电视台、网站、报社等大众传播媒介。再由这些媒介将产品转卖给受众,而受众则是用时间这种支付方式去消费产品。所以传媒产品中的大部分产品由于没有价格环节(收费节目除外),几乎很难精确衡量其边际效益。第二次售卖市场变动弹性也会增大。想要得到更高、更持久的边际效益,首先需要的就是提高传媒产品的质量,这样传媒产品的自身价值也会相应地提高。受众对于该传媒产品需求量的广度和高度也会增加,广告市场的饱和度也会增加,传媒产品的边际效益就会慢速递减,甚至会产生第二次递增,递增的主要前提是在提供不同质的产品情况下才会产生的。

三、结语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传媒经济学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两条曲线是不重叠的,传媒经济学产品的边际成本是先上升,在后期逐渐下降,最后趋近于零的。而传媒经济学产品的边际效益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在一段时间后,传媒经济学产品的边际效益还会出现回弹的上升趋势。只有在同质的产品情况下,边际效益才是递减的。为了让传媒产品的边际效益能够减缓递减甚至二次递增,首先要提高传媒产品的质量和提供非同质的产品,从而获得大量受众,再吸引更多的广告商投资,在资金回笼后将资金投入后续传媒产品制作中,达到传媒产业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平衡局面,使得传媒经营人和受众达到双赢,促进传媒市场的发展。

作者:韩向东 刘鸽 单位: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