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8 04:39: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幼儿社会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幼儿因为年龄小,知识经验少,理解能力差,容易混淆正确与错误,常常各种教育都容易接受。但是,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因此,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以热爱幼儿、尊重幼儿为前提,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树立正面的榜样,以鼓励表扬为主,用积极的因素调动幼儿自觉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提高认识,分辨是非,引导幼儿积极向上,逐步培养良好的社会品质。
二、注重一日生活的渗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幼儿的社会教育是跟社会紧密相关的,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因此,我们必须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在不改变生活原有的特质的前提下,将与某种生活内容或生活方式相应的社会教育目标结合起来。
(一)通过主题活动进行社会教育
主题活动,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应依据幼儿的特点和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定与之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围绕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活动中接受社会教育,养成优良的社会品质。
(二)注重一日生活中开展社会教育
幼儿优良的社会品质,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以练习,进行强化训练,使良好的社会品质得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标准。因此,教师要注重幼儿的养成教育。在养成教育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和规则是否切合孩子实际?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是否给予孩子充分的实践机会?是否让孩子充分参与常规的制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三)通过家园共育进行幼儿社会教育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家长与孩子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经济关系的强烈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方法的机制灵活性在幼儿社会教育中有着极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发挥其作用,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综上所述,幼儿的社会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工作。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应依据幼儿的身心特点,长期一贯的用心坚持,努力创设适合幼儿成长的优良环境,并提供机会,让幼儿在不断的、长期的、重复性的活动中习得优良的社会品质。
作者:张敬稳 单位:河北省衡水市第一幼儿园
一、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现状
1.“洋节日”的盛行
近年来,圣诞节、万圣节等外国节日在中国的流行呈现出越来越普遍的态势,让人担忧的是,这些外国节日的流行正在向低龄化发展,每年圣诞节时,孩子们总是翘首企盼着父母或“圣诞老人”在平安夜将梦想已久的圣诞礼物悄悄地放在圣诞袜中。
2.重拾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我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却日渐被弱化、被忽视。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对培养人的道德素养和健康人格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
幼儿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幼儿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幼儿的社会化离不开社会群体、集体和个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经验和形成社会关系。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去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我调节、交往技能等。
1.传统节日教育有利于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传统节日教育有利于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小班的幼儿也可以通过活动感知节日的美,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对传统节日文化有一个初步了解。中班幼儿粗浅地了解民俗节日的基本习惯礼仪及规范等,培养社会规则意识。大班幼儿通过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感知中国传统节日的含义,了解节日的风俗习惯礼仪,知道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发明和创造,从而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2.传统节日教育有利于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
第一,传统节日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尊敬长辈的意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幼儿尊敬长辈的意识,我们利用精彩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融人尊老的相关内容,如春节主题中的“我给长辈拜个年”、重阳节的“我为爷爷奶奶做件事”以及中秋节主题中的谈话活动“团团圆圆度中秋”等活动,通过幼儿讲述自己给长辈拜年、长辈对自己关爱和自己如何向长辈表达爱、如何用实际行动孝敬长辈等,让幼儿在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萌发他们尊敬、关心、爱护老人的情感,形成尊敬老人的观念。第二,传统节日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文明礼仪的行为意识。人的言行举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而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内涵,为了提高幼儿的整体修养、习得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我们不仅要在lE常活动教育中注重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还要充分利用节日的教育因素对其进行启发和教导。如在春节主题“拜大年”“我会做客”等系列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向亲朋好友问好,学会礼貌进餐用语,知道在拜年时说吉祥话的意义,懂得在餐桌用餐应文明进餐等文明礼仪。大部分幼儿表示在节日访亲探友时,能做到不在别人家中大声喧哗,取物时,须明求。这就说明传统节日中的礼仪文化已经慢慢在幼儿的脑海中形成意识,并内化成自觉的行为。第三,传统节日教育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每个传统节日里都存在传统的游戏活动,如端午节时幼儿最感兴趣的是赛龙舟。没有真正的龙舟,可让幼儿模拟赛龙舟,幼儿戴头饰的做船头,其他幼儿做船身和船尾,在长形塑料板上依次紧抱,双脚做浆,全队幼儿步调一致,有节奏地左右晃动,加快速度,齐心协力到达终点,任何只顾自己、不顾集体的行为,都会影响全队的成员。为了获到最后的胜利,每个幼儿都严格遵守纪律,努力协调自己与前后同伴的合作。这对幼儿规则意识、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克服困难的能力,无疑是最好的培养。
3.传统节日教育有利于幼儿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
第一,传统节日教育有助于幼儿了解社会规则、习得人际交往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幼儿在制作花灯、月饼、包粽子、剪窗花等活动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的幼儿一块制作。在这样的交流经验、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过程中,幼儿能学会分享、学习处理好自己和集体、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第二,传统节日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动脑、动手的能力。在传统节日活动中,由于环境、游戏的需要,常常需要幼儿一起制作民俗食品、饰物等,例如冬至节福州民俗文化搓(米时)活动、重阳节的自制九九重阳糕,端午节中缠艺术品小粽子等活动。民俗食品制作活动符合幼儿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认知特点,且具有很强的兴趣性、游戏性,不仅使原来有难度的社会认知活动借助操作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同时有利于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意识。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就没有现代文明。而身为独生子女的现代孩子在家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通过传统节日教育的制作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意识,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策略
利用多媒体动画资料通过图像、动画、声音的有机结合来展示节日文化内涵;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PPT,因为自制的PPT课件可以弥补动画资源不足的缺陷,同时又因具有形象直观、新颖多样、高效集成、易保存、易利用、易修改等特点,适应了民俗节日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节日情感体验,增强其对节日文化的记忆力。如冬至节的《“好吃”的冬至》、有福州地域民俗特色的《搓(米时)节节高》、清明节的《春暖花开话清明》、有美丽传说的《百花盛开花朝节自制PPT无不是我根据节日教育活动需要,将生僻难懂的节日习俗文化、食俗文化的文字资料以图片和自制动画等幼儿易于接受的形式向幼儿展现,帮助幼儿直观地、初步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2.实践操作策略
传统节日活动中涉及的很多内容都与民俗工艺有关,如清明节的放风筝、元宵节的闹花灯、春节的贴窗花等。这些民俗工艺就是动手、动脑、动身的艺术。教师通过收集相应的传统节日艺术作品资料,为幼儿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幼儿在观察、欣赏、感受和动手操作中直观地感受传统节日的民俗氛围,了解传统民俗文化。对于不易于在集体教学中体验的节日活动,我们则以周末亲子活动的方式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在亲子体验的氛围中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氛围,体验节日的愉悦。如重阳节的登高活动,清明节的祭祀、放风筝、踏青等活动以及中秋节的赏月和团圆饭活动都是在亲子体验活动中进一步让节日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
3.家园互动策略
第一,邀请长辈走进幼儿园参与节日活动。重阳节邀请祖辈(爷爷奶奶)到幼儿园与幼儿一起参与节日活动,通过制作重阳糕、品重阳糕、为爷爷奶奶送礼物(祝福)等活动,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从而l董得孝敬老人、尊重老人,让幼儿逐步从以自我为中心到学会关心他人,感受关爱他人的快乐。继承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又如福州传统节日拗九节,邀请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到幼儿园与幼儿一起参与联欢活动,通过做拗九粥、品拗九粥等活动,让幼儿了解拗九节的风俗习惯,体验与祖辈、朋友在一起过节的2014年第23期欢乐心情。第二,发动家长的教育资源,搜集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信息。邀请家长在活动前与幼儿一同收集相关节日的图片数据、声像数据、手工艺品等。请家长到幼儿园为幼儿讲述传统节日的风土人情、礼仪规范、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既可以使幼儿从不同方面了解传统文化,又加深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与认同。家庭是传统文化自然传承的桥梁,以家园互动为载体开展幼儿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可以深刻影响幼儿的精神世界。
4.游戏体验策略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很多丰富有趣的民间游戏,将这些游戏作为民俗节日教育的一部分,能提升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也能改变传统节日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民间游戏中了解民俗节日。结合幼儿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选择生活化、趣味性、活动性强的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元宵节组织“欢欢喜喜闹元宵”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制造一派热热闹闹庆元宵的景象。活动中还可以进行师生合作舞龙舞狮歌舞表演、唐装秀、花灯赛、看花灯、做元宵、品元宵、猜灯谜游戏等,一丰富多彩的元宵节主题活动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了浓浓的闹元宵节气氛,体验了传统节日的快乐,萌生了对祖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5.环境熏染策略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将传统节日文化融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为幼儿营造一个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我们积极创设节日环境,在搜集资料和设计布置中,通过展示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以图文并茂的版面、形象真实的实物展示形式,凸显节日文化主题,让环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活动室、主题墙、走廊、楼梯展示墙等,进行精心设计与布置,创设了“中秋节大探秘‘温馨的重阳节”“春暖花开话清明”等节日主题墙饰,突出节日的独特性,在环境创设中做到教师设计和幼儿作品呈现相结合的特点,让孩子在环境建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节日文化的熏陶。综上所述,在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选择适宜的节日教育内容,运用有效的教育策略,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完整的社会认知结构,.进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趋于完善。因此,传统节日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在幼儿园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陈静 单位:福建省实验幼儿园
摘要:研究幼儿的社会教育问题,提出了以社会情感为主体的幼儿社会教学的“以情优教四步教学法”。详细描述了“以情优教四步教学法”的酝酿情感、激发情感、体验情感和升华情感四种社会教学模式。利用“以情优教四步教学法”,激发了幼儿社会教学的情感效应,增强了社会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了以情优教、情满课堂的教学气氛。
关键词:幼儿 社会教育 以情优教 教学法
幼儿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社会情感作为社会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在社会教育中,情感因素总是伴随着认知因素而出现。经过多年的幼儿教育实践,提出了以社会情感为主体的幼儿社会教学的“以情优教四步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激发了幼儿社会教学的情感效应,增强了社会教学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了以情优教、情满课堂的教学气氛。
一、“以情优教四步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以情优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师自身的激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以振奋的情绪感染幼儿,充分发挥情感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其二是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激发幼儿感悟“情”、体味“情”,拨动幼儿的心弦,引起幼儿内心世界的共鸣。
“以情优教四步教学法”包括四种基本模式,其中“酝酿情感”是基础,重点是要找准受教育幼儿的激情点;“激发情感”是铺垫,重点是要引发受教育幼儿的兴趣点;“体验情感”是灵魂,重点是要碰撞受教育幼儿的共鸣点;“升华情感”是终极目标,重点是要扩展受教育幼儿的交融点。
二、“以情优教四步教学法”的应用
(一)酝酿情感――找准激情点
激情点就是教材中最能调动幼儿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2]。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选取教材中的激情点,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大卫,不可以》《我永远爱你》,这些作品都深刻的突出了“爱”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能给予幼儿以美的情感熏陶。其次教师在施教时要善于运用表情、语言、肢体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如用优美的声音将一个个“爱”的故事娓娓道来,将每一个提问、每一次小结都融入到一个个会心的微笑中,愉悦幼儿的情绪,营造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进而为教学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二)激发情感――引发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说:“铁匠在打铁之前,必须先把铁烧热”[3]。创设故事情境,以情境导入,就可以很好地把“铁”“烧热了”。如社会活动《快乐好心情》时,为幼儿创设了大森林心情播报站的情境,带幼儿走喜爱的大森林观看百灵鸟的心情预报,了解小动物们的心情,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4]。社会活动是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纲要》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2]。社会活动《我是小客人》我为幼儿创设了做客的生活情境,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做客时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和礼仪要求,在“娃娃家”开展了“做客”的社会游戏,使幼儿对做客的礼仪、行为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强化、积累,逐步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情感,使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及社会情感成为整合协同的统一。
(三)体验情感――碰撞共鸣点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 幼儿社会性情感体验就是把自己设身处地想象成他人,从而得以认识并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
首先通过以演激情,如在《快乐好心情》活动中,教师扮演生病的大狮子,幼儿扮演小动物,表演关心、帮助大狮子的情节,幼儿有的为大狮子唱歌跳舞;有的安慰大狮子,体验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其次以画激情,如在社会活动《原谅真好》中,教师设计了“原谅卡”,引导幼儿回忆与同伴之间互相原谅的美好往事,画在卡片上,互相交流、表达,感受到原谅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快乐。最后以言激情,如在《原谅真好》活动中,教师启发幼儿“假如你是**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引导幼儿在解决矛盾中感受到同班幼儿之间友好相处的快乐。在情感体验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恰当的启发、点拨幼儿,并借助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感其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升华情感――拓展交融点
社会性教育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应“始于课堂,终于课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教学内外结合、家园结合,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升华情感。如在《原谅真好》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棵“原谅树”,教学活动后投放在区角中,观察幼儿生活中交往的现象,看看是否知行一致、情行统一,幼儿可以随时将自己原谅别人的事情画下来,贴在“原谅树”上面,有效地拓展了幼儿的经验,达到情感的迁移和提升。
准确设计小结语有利于幼儿体验后的情感经验得以梳理和提升,教师要用优美、凝练的语言升华幼儿的情感,让幼儿在听觉上产生倾听的愿望,理解一层、小结一段,段段清晰、层层铺垫。为渲染氛围和意境,在小结时我还会以轻柔的音乐为背景,或者配以图片、课件呈现,增强教育的感染性。但由于幼儿在教学中的反应不同,教师的小结语要及时的调整、跟进,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善于架设沟通与教材、幼儿之间的“情感”桥梁,拨动幼儿的心弦,充实、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共鸣,显现出“以情优教”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
摘 要:以社区资源为媒介,主题活动为中心,探究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良好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园积累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建立活动资源库,丰富幼儿园课程和活动内容,梳理总结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社区资源 幼儿园 社会教育 活动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期是孩子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技能发展的关键期。抓住幼儿人生最佳的教育时机对幼儿进行社会文化熏陶,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我园利用社区的自然和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多元文化的探索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组织幼儿走进社区在丰富的活动中自主学习,发现世界、了解生活。
一、研究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强调幼儿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在社会中学习。社区是幼儿的生活环境,也是幼儿的学习环境,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幼儿园不仅应创设良好的园内环境,提高孩子在园的社会性品质的养成,还应树立大教育观,积极开发、利用丰富的园外资源,对幼儿产生影响,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提高。我园社区资源利用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旨结合课程活动的主题热点,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幼儿园周围社区资源,在与真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的互动过程中,唤醒幼儿的自我认识和社会意识,逐渐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完善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性品质。
二、概念界定
幼儿社会品质:是个体价值判断是非的内在依据存在,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内化的品质。依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本课题中的社会性品质主要指的是幼儿同情心、责任意识。
社区资源:幼儿园所在的社区中一切可能对孩子产生教育功能的人、事、物。社区资源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物质资源、社会物质资源、人力资源。
三、研究目的
1.以社区资源为媒介,主题活动为中心,探究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良好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为幼儿园积累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建立活动资源库,丰富幼儿园课程和活动内容。
四、研究途径
如何充分利用本地的社区资源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幼儿适应社会、亲社会的态度和情感。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注重“开放式”的教育,以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突破口,以《纲要》为指南,充分调动和挖掘社会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开放的、探索的、互动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丰富社会认知。
五、研究过程
(一)创设良好氛围多通道感受社区特色活动
社区内的人文气氛、环境布置、设施设备等因素对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会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满足幼儿认识社区的需要,让幼儿融入到社区这个大环境中,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会,让幼儿与社区亲密“对话”。我园所处的万科魅力之城社区文化氛围浓厚,资源丰富,这些资源成为我们生活学习的“活教材”。在《我们的社区》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调查,统计社区里超市、小区安保站、物业服务站、垃圾站等的数量,访问居民对万科小区的环境的看法,讲述自己的发现、与同伴分享收获等。这些活动也让家长、社区人员进一步了解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从而支持幼儿园的活动。孩子们走进消防中队、银行、邮政中心、超市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快乐和得到的收获,使老师们意识到,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才是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教育。
(二)依托课题研究开展特色活动
幼儿园坚持不懈地开展社区系列主题活动,逐渐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和课题研究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活动主题包括:(1)节日文化体验,如“喜庆端午节”、 “春节大联欢”、 “祖国妈妈生日快乐”;(2)社会职业体验,如“参观蚕研所”、“体验中国邮政”、“走进银行”“小小消防员”等;(3)感受社区自然景观,如“九华山路找春天”“HAIFAI西津渡”“大桥公园游”;(4)情感关爱体验,如“爱心宝宝敬老”、 “邮寄爱心包裹” 、“蝴蝶之家”爱心义卖等。每次活动各年级组教师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拟定详实的活动方案,商讨活动流程,做好活动开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幼儿人人参与,有的活动也邀请家长参与其中,注重每次活动的组织过程和实施效果;活动后,及时整理过程性资料。对孩子的发展、活动的效果进行总结反思,为后续的活动提供经验。
(三)园所环境创设与特色活动相互呼应
在以课题研究支撑幼儿园特色的同时,在园所环境的创设上注重发挥环境教育功能,注重每一块墙面与活动、与幼儿的联系和互动。在环境创设中彰显社会教育和活动的特色。在环境布置方面突出“感知体验”,各楼层根据所在幼儿班级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经验对教学区的走廊、楼层进行了设计和布局,教学区一楼走廊是美丽的四季,帮助小班的孩子建立对自然的认知。 二楼走廊是职业体验――邮政储蓄、消防、医院,结合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带孩子们走进邮政储蓄所、辖区消防中队、第二人民医院等,帮助孩子们丰富生活和认知经验,将环境创设与社区活动融合,有取之不绝的素材和谈之不尽的话题。三楼是爱之教育带来的小清新,孩子们成为每一个社会关爱活动的主角,在传递和表达爱的活动中,他们长大了。
班级的游戏区域活动中也融入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如“万科小魅力建构城”、“金宝育婴馆”、“爱美小会所”、“舌尖上的镇江”、 “冠城国际汽车美容中心” 等,各种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四)家长教育资源的挖掘利用形成教育合力
每个家庭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与利用家长特有的教育优势,利用其为幼儿园教育服务,定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园的研究活动,离不开家长的协助与支持,每次主题活动开展初期,教师都把活动方案、活动流程和家长共同研讨交流,让家长了解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家长们的参与设计丰富了活动的组织形式,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家长、社区三者的互动与合作。
循着《指南》方向,结合社区资源,特色教育与课题研究同步开展,社区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丰富了幼儿园课程,在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建设中,有机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优势,多种形式推进特色彰显,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朝阳楼幼儿园)
[困惑一]
一位教师的困惑:怎样把握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特征?
社会教育活动是与语言教育密切相关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很难把握领域特征。我的社会教学活动经常被评委老师批评为语言课,对此我非常困惑。例如,有一次我在社会教学活动《小熊很勇敢》中,以故事为主线让幼儿感受勇敢,并学做勇敢的人。但是,整个活动完成后,大家都感觉很像语言课。我很困惑:这一领域活动(或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重点是什么?此活动应该让幼儿获得哪些关键经验?教师从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设计与引导策略上如何支持幼儿实现学习目标?
[思考与分析]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无疑是个难点。为什么社会课难上,主要困难表现在活动设计方面,目标难以确立,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难以选择,不能凸显社会教育的核心价值;《幼儿园社会教育》是综合的学习领域。在知识教学方面体现在五大领域知识的综合,社会教学活动《小熊很勇敢》就是和语言活动的综合。在活动形式方面,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我认为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住领域学科特点,在活动设计中欠缺对活动材料的深入分析与结构的把握,欠缺针对幼儿认知经验的引导。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然而,当前幼儿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而忽视行为养成,一方面,教给孩子们许多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孩子们能绘声绘色地讲解许多包含行为规范、为人处世道理的故事,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行为中多表现出任性、自私、争抢、不懂礼貌、不分是非等不良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社会教育过程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操行培养,以知识教学代替行为养成教育。这位教师的困惑是太重视给幼儿讲清楚大道理,知识灌输得太多、讲得太细致就像语言活动了。
要理清上述状况,首先要明确社会领域的教学重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社会领域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强调幼儿情感的体验和实践参与。其次是对教学活动的重难点要把握好,分清主次。幼儿情感体验、行为养成往往是教学活动的重难点。再次是注意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语,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不能跑偏关注幼儿是怎么说的而忽视社会行为养成。最后,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听多想,多改进。
[困惑二]什么是最重要的
星期一,李老师埋怨:“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王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果家长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李老师感叹道:“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提意见,要求我们多教孩子一些计算、多认识一些汉字。不知道对孩子而言哪些是最重要的。”
[思考与分析]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制约。社会、幼儿园、家庭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并不正确。他们往往对孩子有更多期待,希望孩子能在同龄孩子中显得更优秀,希望孩子早点学习小学书本知识。许多家长认识不到小学知识的学习,早期是立竿见影,后期会造成孩子厌学。影响孩子一生社会性发展是隐性的,家长看不到早期社会教育的缺失对幼儿有多大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学前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人一生发展影响重大。因为幼儿期是人格塑造、品行养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性发展方向和水平。
人才素质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人能力大小的并不是其拥有哪一项特长,相反,如果某项能力有所短缺,长项就会像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一样,成为一种“多余”。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实施的效果直接决定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各方面能力发挥。因此,幼儿园教育不仅要有发展幼儿智力的目标,更要担负起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任,要给予社会领域教育与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四个领域同等的地位。
家长这种教育态度可以理解,但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幼教工作者,不能抱怨,不能违背教育规律,迎合家长。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的等家园联系形式,让家长认识到家庭中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位老师进行《天鹅的志向》这一教学活动时,一开始就问:“小朋友,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孩子们困惑地看着老师,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想让幼儿领会天鹅坚持梦想、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可是怎么讲幼儿似乎还是不明白,该怎么讲呢?
[思考与分析]
“困难”这两个字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确实很困难。当老师问到生活中的困难时,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这和幼儿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知识、经验缺乏有关。社会教育注重培养幼儿一生都需要的许多优秀品质,例如:正直、合作、友爱、坚持、分享等。这些优秀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在生活中给幼儿创造形成这些优秀品质的环境。教师不要在课堂中空洞说教。
在活动组织方面,对环节的实施过程必须走出“言语说教”的困境。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社会性教育更应贴近幼儿生活。那么启发和鼓励幼儿在亲历活动中主动体验就是非常好的途径之一。体验生成于活动,丰富于活动,因此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是获得主题体验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件让幼儿自己体验和感知。例如:老师可以请幼儿试试拧开水瓶的盖子,试试解开鞋子上挽成疙瘩的带子等,让幼儿感知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内容摘要:社会性是指人由一个自然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的过程中,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其他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的,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核心是做人教育。我国的幼儿教育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而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指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 社会教育 策略
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正常成长的基础,而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教育又是重中之重。
一.目前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体系,但是由于社会教育的复杂性,再加上起步时间较晚,所以,至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社会教育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表面化
虽然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幼儿园也开设了幼儿社会教育课程,但从思想与观念上并没有真正的对其加以重视,没有摆正社会教育的位置,与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等基础教育相比,仍然处于次要地位。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幼儿教育仍然功利性较强,过分强调智力教育。另一方面,说明社会教育的内容相对宽泛、复杂,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国很多幼儿园都对社会教育认识不足,提出的相关的社会教育目标多以强制与灌输的语气提出来的,如“认识”、“遵守”、“懂得”等,这都使幼儿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众所周知,幼儿园社会教育应把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首要前提,幼儿的社会性是互动的、双向的发展过程。幼儿不应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应该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参加者,行使其主体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目前普遍存在,对社会教育相对忽视,部分幼儿园认为社会教育主要应该在家庭中实施与开展,也有的幼儿园认为社会教育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课程,只要让幼儿接受集体生活的规范即可。这种思想与观念上的欠缺,直接导致幼儿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大大降低,不能积极主动地去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集体生活体验,这样会使幼儿只知道教师所教授的书面知识与道理,很难去真正理解其中的真谛,使社会教育流于简单化、表面化、虚假化。
(二)课程设计过于死板,制定内容要求偏高
在我国很多幼儿园对社会教育的课程设计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一些课程设计没有认清社会教育自身的特点,设计得过于死板。某些幼儿园对社会教育课程设计过分强调计划性、组织性、结果性,教师在制定好的具体目标指导下,严格按照其教学方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这直接导致了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过于刻板、激发不起幼儿对社会教育的兴趣与热情,国外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教师只要从宏观上把握其课程目标,至于活动的具体内容与设计都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这该引起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集体反思。此外,有些幼儿园则没有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制定的目标、内容等要求偏高,不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在社会情感教育方面,目前很多社会情感教育都是首先从爱他人开始的,并且是命令、要求式的,然而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并没有预留让幼儿感受到爱的空间与时间,甚至有时,期待通过一次半次的教育活动就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实际上,教师应该教育幼儿如果想要真正爱他人,应该首先从爱自己,并爱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人,使幼儿明白自己为什么去爱,给幼儿搭建一个爱的平台,这些都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所忽视的。
(三)幼儿社会教育方法落后,对幼儿个性品质的某些方面重视不够
我国很多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都比较落后,不能跟上社会教育本身的步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实施教学方法的主体,而我国大部分幼儿教师接受的培训或教育都是被动式的,都养成了拿着笔和本,用感官去学习的习惯,被动的接受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准则。教师的经验与经历直接决定了其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而我国目前幼儿社会教育主流的教学方法都忽视了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教师对幼儿某些个性方面的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对幼儿的自信心、受挫能力、判断力等都不够重视,在相关教学活动中都很少提及,即使有所涉及也都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去指导。此外,教学方法的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幼儿社会态度的培养。现在某些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知识性、规则性,没有去认真研究培养幼儿对社会一些现象的兴趣起因,缺少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改进策略
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教育的成效。因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一)强化幼儿社会教育观念
强化社会教育观念,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把握社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从根本上转变对社会教育的误读,把幼儿社会教育摆到应有的地位。我国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直接影响着幼儿社会教育的开展,一些传统观念容易让幼儿失去个性、失去自我主导力与判断力,阻碍了对幼儿个性的培养,这样进一步导致了幼儿主体精神与独立思考的欠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对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此外,社会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顺利融入社会,顺应社会文化环境,还在于要从思想上转变对幼儿相关社会需要,形成带有社会性的价值观,促进幼儿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快乐地成长。当然了,转变幼儿的社会观念不单是教师方面,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应对幼儿的社会教育加以重视。
(二)拓展幼儿社会教育课程领域
幼儿社会教育课程是幼儿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我国幼儿园急需改变课程设计过于死板的现况,构建灵活多样的社会教育课程。社会教育课程设计首先要考虑到社会教育的自身特殊性,掌握其发展规律。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其整体教学目标,采取灵活有效的课程设计,注重幼儿的潜能开发,使社会教育不局限在课堂上,也要逐步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此外,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社会教育课程领域的改革。教师要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注重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反复性加以重视。如,在幼儿通过在一个学期在幼儿的社会教育的培养,有可能一个假期就能把所培养的良好习惯与行为破坏掉。所以,教师要注意在在制定课程规划时,要把社会领域的相关影响因素考虑进去,加强家园合作。
(三)改进幼儿社会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适宜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推动教育活动展开,教育活动才能取得成效。幼儿园社会教育有其特定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社会教育必须采取一些符合幼儿和社会教育特点的方法。要改进幼儿社会教育,重要的一环在于培训教师,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主动学习,帮助幼儿不断调整原有经验,经过自己的思考、实践,达到知识的内化。在幼儿社会教育中,师生间的积极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感染,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对幼儿要持有温暖、关爱、支持、接受和尊重的态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以自身的积极情感投入激发、影响幼儿。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摘 要 幼儿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幼儿社会教育过程的本质是:幼儿社会教育是一种认知建构的过程;幼儿社会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幼儿社会教育是一种社会模仿的过程。
关键词 幼儿社会教育 学科性质 本质
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既与一般的教育过程存在着共性,又有着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幼儿社会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学科性质。从专业的视角,通过幼儿社会教育的学科特点、任务或价值追求来探讨幼儿社会教育过程的本质对于从事学前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1幼儿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
幼儿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是什么?就是要回答幼儿社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属性、任务和本质是什么。作为一门课程,幼儿社会教育主要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教育原理、方法与途径,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门课程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从理论性来看,它需要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揭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创新幼儿社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据此来探索或建构与时俱进的教育原理等。当观念或思想一旦和行为产生融合,便会产生出巨大的教育力量。幼儿社会性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参与社会生活在环境互动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其发展和儿童的身体、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正是这些不同,决定了幼儿社会教育的原理和其他领域是不一样的。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来对幼儿社会教育加以探索。
从应用性来看,幼儿社会教育是一门教法课程。学习者应能在充分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正确理解和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方法和策略,把幼儿社会教育的基本知识内核融入到幼儿社会教育的行动之中去。
从实践性来看,幼儿社会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实践性的知识。学习者掌握幼儿社会教育学科领域里的相关知识并不是作为间接经验去直接传递给幼儿的。学习者最好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品格素养和行动智慧,这样才能产生有效的教育效果,并且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的沃土中,幼儿社会教育实践不断得到发展、升华和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幼儿社会教育的任务或价值追求包涵以下内容:
(1)幼儿社会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和我国千百年来的教育史所推崇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且旗帜鲜明地突出了社会教育的“成人”诉求。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①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即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②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即既要学会实践,报告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③学会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即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④学会生存(learningtobe)。即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
(3)上述教育的四大支柱集中体现了对于完整人格培养的要求,同时也和当今中国对于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相吻合。幼儿社会教育是实现教育四大支柱的基础性工作。幼儿社会教育的价值是着眼于“健全人”的培养的。为此,幼儿社会教育将追求幼儿整体人格的养成,注重激发和丰富儿童的感觉经验和生活体验,凸显对儿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释放和提升,顺势利导儿童成为保存自由天性、具有丰富个性和初步社会性的主体性存在。
2幼儿社会教育过程的本质
通过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及价值追求的分析,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幼儿社会教育过程的本质。
2.1幼儿社会教育是一种认知建构的过程
瑞士学者皮亚杰在谈到幼儿认知发展时提出,幼儿的认知判断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的,要根据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来确定教育的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创造机会让幼儿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推理方式,造成幼儿认知失衡,引导他们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认识客观世界的水平。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就是促进幼儿认知判断力发展与行为发生的过程。关于幼儿认知建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因此,进行幼儿社会教育时,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合乎理性的认知。比如,对于事物合理性的判断、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等。
第二,人的发展是建构的,因此,进行幼儿社会教育时,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幼儿认知理性的获得并非天赋或外界规则的直接灌输,而是主客体在实践的过程中互动的结果。
第三,人的发展是动态的,因此,进行幼儿社会教育时,必须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进程,关注教育的过程;重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灵活和创新,重视能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动因的研究。
2.2幼儿社会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
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费尔在谈到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时提出,与人友好相处是每个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做人的基础和核心,教育的重点就在于提高幼儿的人际意识,培养自我与他人相互关联的一种个人的一般风格。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就是以一系列的人际与情境问题启发他们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不断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关于幼儿情感体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因此,进行社会教育必须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发展的需求,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的选择应能充分调动起幼儿的主动积极性,激发起幼儿对于教育情境的感悟力,促进幼儿情感和理性的投入,增强幼儿对于教育情境的鉴赏和理解力。
第二,幼儿天性趋善,因此,社会教育应极富有感染力,以无限的真善美来促进幼儿的各种潜能自由、快乐的发展,使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靠成人的强迫而形成。
第三,幼儿生活即学习,幼儿的生活世界满含着儿童意义和价值的源初世界,是幼儿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幼儿可以自由想像、探索、创造的生存环境。因此,社会教育应充分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促进其社会性不断获得发展。
2.3幼儿社会教育是一种社会模仿的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班杜拉认为幼儿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幼儿既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幼儿的行为不仅可被现实经验所规定,也受未来预期所影响。幼儿是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的。幼儿社会学习是一种社会模仿的过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察是社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因此,创设和完善可供观察的环境是引起幼儿学习的最初动力。
第二,模仿是社会学习的操练,幼儿在模仿的进程中,不断习得所期望的社会行为。
第三,良好的自信心是进步的助推剂,因此,教师在社会教育的进程中,应重视榜样示范的效能,重视对幼儿进步的肯定,不断激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学习的实践之中去。
鼙疚南的暇厥饨逃耙导际跹г?013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学前与特教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美学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建构研究”(课题编号:10141205A)成果之一。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炉给幼儿社会教育指明了方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未来生活质量。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幼儿社会教育应严禁“独、灌、利”。《指南》指明了社会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与方向,对杜绝我国幼儿社会教育中出现的“独、灌、利”现象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幼儿社会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独生子女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重要精神和内容,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的颁布意味着中国学前教育顺应了世界的潮流,并与世界接轨。《指南》旨在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指南》指明了社会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与方向,对杜绝我国幼儿社会教育中出现的“独、灌、利”现象有积极意义。
一、幼儿社会教育应严禁“独”
有形的“独”:我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第一批610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出: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在近二十年左右的时间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在我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相当多的夫妻愿意只生育一个孩子。即使已经实行了单独二胎政策,许多夫妻也放弃了要二胎的打算,原因不外乎是生二胎的各种成本很高,或者是希望自己唯一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从长远来说,对于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发展,独生子女政策也在经受着各种挑战。对于这种“独”,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这种客观的现象在有诸多优势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给孩子也带来了不利。如张德民根据调研发现了独生子女的自身独有的特点:性格比较独立,自我意识很强;心理脆弱;性格孤僻叛逆。这种有形的“独”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有形的“独”造成的无形的“独”就值得关注了。
无形的“独”:心理上的“独”。马克思认为,每个儿童从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构成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构成了其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人无论如何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但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教育上的“因噎废食”,因害怕孩子和同伴发生矛盾而吃亏,而选择让孩子被迫呆在家里,造成孩子没有玩伴而感到孤独,这是人际关系的“独”。也有幼儿存在性格上的“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感受,因此“小霸王”、“小公主”增多。如笔者亲眼目睹因为一点小事就对照顾她的奶奶大吼着说:“我要杀了你”的极端幼儿,这看似是一句“气话”、“玩笑话”,但其中也有诸多“内涵”,如反映了孩子的唯我独尊、自私自利,这种不顾及他人感受,随意发泄自己情绪的做法是相当有危害的。而类似的案例也不是少数。一个身上充满各种“独”的特征的人必定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具备良好社会性的人,必定是一个具备诸多亲社会行为的人,而不是身上充满反社会行为印记的人。
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幼儿只有通过与社会、环境、他人的接触,才能逐步认识、掌握一些社会行为规范,慢慢发展出一些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随着独生子女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不当的家庭教育造成孩子的各种“独”特的行为及心理特征,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作为社会化的基础性阶段幼儿社会教育应严禁各种“独”,切忌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心理的良性发展,而应善于培养幼儿的优良社会品质,让幼儿在健康、和睦中感受良好的人际互动,感受愉快、良性社会化的阳光雨露的滋润。
二、幼儿社会教育应严禁“灌”
传统教育理念将儿童的大脑视为一个“容器”,将成人视为权威,成人似乎知道一切,想要把一切东西都“灌”给幼儿。幼儿社会教育受此影响,也出现了“填鸭式的教育”。在幼儿社会教育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偏差。
首先,是对幼儿社会教育注重说教缺少实践,甚至显得刻板。成人往往道理讲一大堆,拼命让幼儿记住社会规范、社会礼仪不能有任何偏差,其实有时幼儿的实践机会并不多。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单一的说教很难让幼儿掌握某种良好的行为,往往需要幼儿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重复多次,亲身去体验才能掌握。在目前复杂性视野的社会背景下,很难用非此即彼来形容一件事,但幼儿社会教育存在这样的刻板现象,如幼儿听老师话就是“好孩子”,否则是“坏孩子”,殊不知,幼儿与老师发生争执正是幼儿有主见、有见解的表现,这也正是一个人良好社会化的前提,否则岂不是成了“墙头草”。幼儿阅读中有时也存在刻板的“对”、“错”、“好”、“坏”之分,如成人告诉幼儿灰姑娘的妈妈是坏人,殊不知,灰姑娘的妈妈也是一个充满母爱的妈妈,只不过她还不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别人的孩子。
其次,幼儿社会教育存在不一致性。教育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但成人往往言语不一,只是强烈地要求幼儿做到,对自己要求却比较松,最后造成事倍功半。社会教育,其实就是做人的教育,是指导幼儿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为什么在幼儿园是彬彬有礼、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回到家里却成为啥事都不做的“娇小姐”、“小少爷”呢?为什么父母千万遍的“教育”,孩子却依然我行我素呢?原因即在于幼儿社会教育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家长看似是在“教育”孩子,其实只是在逼迫孩子成为理想中的样子,强迫“灌”给孩子一些所谓“好孩子”的标准,而自己本身却没有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其实,幼儿本身就是一部最鲜活的教材,幼儿自身的生活是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只有服务于幼儿,为其创造更好生活的社会教育才是最有意义的社会教育。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同时,《指南》倡导: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幼儿社会教育必须适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不能盲目硬灌,以免造成对幼儿时间的巨大“浪费”,而应加强对幼儿生活的关注。
三、幼儿社会教育应严禁“利”
越来越多的家长的功利心越来越强,导致对孩子的社会教育“利”字当头,殊不知“利”字旁边一把立刀。有幼儿家长为了孩子在园多受老师关注,引导幼儿在生日当天给老师送礼物,或者趁着节日给教师送卡的也大有人在。这无形当中给孩子诸多不利影响,会暗示孩子以后在社会中为了达到目的可以走各种不当捷径。学前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不少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也有点仗“优”择生源的现象,甚至对幼儿的父母职业都有要求,父母职业越好,就越有可能被接收。这就会造成父母是农民或者从事所谓较低层次职业的幼儿被排斥在优质教育资源之外。在这种教育功利化的背景下,幼儿社会教育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了。家长将自己功利化人格投射到孩子身上,为了孩子未来高人一等,从早期教育开始就让孩子掌握更多显性知识,而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人际互动等却相当忽略。《指南》指出: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学前教育是具有公益性的,诸多功利化的现象不利于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
《指南》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幼儿生存的世界日益复杂化、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社会教育理应承担起培育未来社会公民的重任。社会大环境是幼儿最大的隐性老师。只有大环境是和谐的,幼儿才能发展出健康的社会性行为。和谐的大环境、幼儿和谐社会性的发展,这应该也是所有幼教工作者的梦,我们的中国梦。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现状研究”(SKL-2014-1826)。
作者简介:刘小红(1985-),女,河南开封人,周口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教师。
【摘要】社会教育是个特殊的领域,它是通过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以及幼儿游戏活动中的社会教育、其他领域教学活动中渗透的社会教育、家园共育等途径来实施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社会教育途径
当前,幼儿社会教育已经在学前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已显得日趋重要,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时候,有以下几种途径。
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
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是指教师从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和原则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组织实施,以完成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有计划性与针对性,要有效地使教学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向其最近发展区转化,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例如,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很多教师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引导幼儿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但又经常忽略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小兔子的形象,出示自制的小兔生气的幻灯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兔的心情。提问:小兔子怎么了?也可以播放视频《心情娃娃》设疑提问:心情娃娃说的话代表的是谁的心情?为什么心情娃娃会用不礼貌的语言与人讲话?通过开展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充分认识、体验、接纳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渗透性的社会教学活动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角度将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1]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时,应注意与其他领域相互渗透。如进行科学活动时,鼓励幼儿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以及与同伴合作的精神。在进行艺术活动时,引导幼儿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以艺术的方式与人沟通、交流的乐趣等。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挖掘各领域所蕴含社会教育内容的能力。
例如,“秋天到了”这一主题常被老师们视作艺术领域课题,教孩子们唱秋天的歌曲,跳秋天的舞蹈。其实,在这一主题中,通过采摘果实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情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等内容,都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
日常生活活动与游戏活动中的社会教育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仅仅可以通过社会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更应该重视在日常生活活动与幼儿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例如,在幼儿吃水果这一环节中,教师给每位幼儿分了两块苹果后,还有一块苹果,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问孩子们今天谁没来呀?孩子们回答完后,教师说起儿歌“排排坐,吃苹果,你一个,我一个,谁不在给他留一个”。教师随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当然了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吃饭环节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懂得农民伯伯的辛苦等,利用晨检环节鼓励幼儿与同伴、教师友好交往等等。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最能反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真实水平,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在幼儿活动的具体表现,在必要的时候,老师应该转化自己的角色,如作为支持者、引导者、指导者等角色,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比如,幼儿试图进人其他伙伴已开始的游戏,可能会遭到拒绝,为了成功地进入游戏,幼儿往往会采取一些策略,如提供玩具、提出请求、提出建议等,在这样的尝试中,也发展了他们交往的能力。
家园共育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仅应在幼儿园内开展,也应与家庭、社区合作,三方共同担负起幼儿社会教育的重任,这也是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园、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教育合力的结果。家园一致会使教育效果大大增强,因此,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离不开家园共育的作用。
如通过家园联系园地,教师看到黑板上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坚持性”这一标题时,觉得很感兴趣,可仔细阅读其具体的内容:(1)家长给幼儿的任务要难度适中。(2)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示范者,自身要有坚持性(3)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语气一定要坚定,让孩子知道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可以随便对待,但也不可总在孩子身边不停的唠叨、催促,甚至训斥打骂。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是个需要耐心教导的过程。在生活中父母还可以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比如如果孩子喜欢制作一些小玩具,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回收废旧物品,引导孩子如何制作,让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观察制作的每一个细节,体会制作中的困难与制作完成后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明白:一个产品的制作过程是复杂的,需要有坚持性,耐心地去研究才能把它做得完美。
再如,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一座桥梁,家长委员会委员是园长和教师的得力助手。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由各班家长推选1-2位家长组成,分工协作,在园长指导下进行工作,制定活动计划,总结活动结果,并向家长汇报[2] 。比如,在“父亲节”到来之际,园长组织召开家长委员会,商讨如何利用这一节日对孩子进行“爱爸爸”的教育。
家园共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长开放日、家长园地、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咨询、电话交谈、家园联系本、家访等等。幼儿园可通过各种方式与家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社会性为目的,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我国的幼儿教育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而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指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策略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应该围绕着幼儿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情感、行为技能、道德品质、社会适应几个方面来开展活动。大量事实表明,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掌握。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选择应以幼儿发展为依据
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社会机构的生活经验,因此,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应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使教育内容真正被幼儿所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继而产生特定的情感和行为。
1.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的能力,制约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幼儿阶段,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还相当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社会机构的生活经验,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而幼儿的学习能力正在发展过程之中,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抽象思维水平还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适当扩展,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幼儿的社会性经验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脱离幼儿的生活而进行的社会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会带来假道德或不道德的恶果,对童年造成危害。
2.幼儿的经验和发展,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在选择活动时,应考虑到这种结构,考虑到幼儿教育和发展的不同侧面。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幼儿有多种多样的经验,也有多方面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发展的不同侧面,使教育内容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合理选择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一门关于人和社会、文化的课程,离开了社会现实,离开了幼儿熟悉的社会生活,远离了幼儿已有经验,这一课程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
1.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第一,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必须删除;第二,所选内容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以幼儿的心理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性;第三,所选内容要有启发性,能锻炼幼儿的思维,启迪幼儿的心灵。在组织内容时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逻辑顺序即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体系,心理顺序即幼儿学习活动内在的认知规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课程内容应当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有效教学始于学习者的现有知识,他们的文化实践、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对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
2.以适宜幼儿的发展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特别珍视人通过体验获得的生活经验。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克所言:“个人的情绪经验愈是多样化,就愈容易体会、了解、想象别人的精神世界,甚至会有‘密切的情感交流’。”在教育中抓住一切社会教育的契机是对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社会教育是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教育,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练习、实践,只有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社会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社会教育强调幼儿在做中学,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学习。
三、有效选择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方式
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是我们确定幼儿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的主要依据。幼儿教育的任务,要求一般都较为具体、粗浅,并要切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如知识上只要求了解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道德方面的要求多为具体的道德的行为,这些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提出来的。幼儿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越切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就越能促进儿童发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直观的教学方法就是基于幼儿思维、认识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而提出的,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该方法的使用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教学信息便捷、高效地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却忽视潜移默化的教育特点;呆板的言语说教无法深入幼儿心灵,也难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为“情感的本质就是一种感受,‘自我的感受’是情感的核心”。从某种意义而言,幼儿更多情况下是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在活动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教师教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不是幼儿的主动发现与主动学习。因此,许多教学活动常常表现出“内容是教师‘想’出来的,方法是教师‘做’出来的,结果是教师‘说’出来的,而不是幼儿发展所需要的学习,必然会浪费幼儿许多美好的童年时光。
2.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社会教育中既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又要考虑个别差异。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年龄特征只是某个时期幼儿表现出的一般的特征,它是从对大多数儿童的观察、评价中得到的,然而对于一个具体的幼儿来说,其发展水平都各有差异,对于同一个班的幼儿,不可能想象他们个个发展水平都一样。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考虑幼儿一般的特征,而且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差异,根据每个幼儿的个别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教育的内容、方法真正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引起他们积极、主动地活动,促进他们的发展。
3.运用移情、陶冶熏染法进行教育。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例如幼儿接触过聋哑人后,让幼儿用哑剧的形式进行表演,感受聋哑人的不便之处,真正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幼儿关心、同情弱者的心情和欲望。此外可能过身边的环境条件、生活气氛对幼儿进行积极硬化、熏陶。例如,在教育幼儿不摘小草时,可以把幼儿带到广阔的草地前,让幼儿置身于蓝天、绿草的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幼儿从内心感受到对环境的爱,从而懂得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总之,幼儿社会教育活动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相比于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四个领域而言,社会领域教育的实践是最为复杂、最为繁难的。关于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这个特征,不仅一线教师们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着,研究者们的实证研究也已多次证实。“我国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究竟是怎样实施的?”“如何真正提高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质量?”“如何真正提升我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们课题组对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实践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实地考察,获取了比较丰富且翔实的量化与质化研究数据。并由此形成了关于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现状与革新的多项研究结论。其中,与前面《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所述内容密切相关的有两项:其一,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类别及其特点;其二,两类基本的社会教育活动所共同存在的偏差。
在对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多次观察、反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依据教育活动的内容、目标、方式等,将当前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归纳为两个基本类别: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与随机性、弥散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所谓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那些生成于既定的课程规划。有专门的主题、详细的活动设计方案、明确的活动实施步骤,甚至配备了相应的活动效果评估的集体化社会教育活动;所谓随机性、弥散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那些缘起于幼儿即时的行为表现,随机发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场景之中,教师对之没有事先的设计与准备,只是单纯地遵循“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给予幼儿指导与帮助的社会教育活动。在随机性、弥散式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活动内容多聚焦于幼儿个别化的社会性发展特点,活动目标多侧重于幼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适宜的社会行为的养成以及社会性情绪情感的识别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在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活动内容多定位于社会文化的传递方面。活动目标多倾向于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社会规范的习得。
从逻辑上说。有了这两种教育活动作为支撑,幼儿园社会教育不仅有众多的教育契机,有充分的时间保障,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容与课程资源。因而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理应达到较高的水平,我国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也理应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借助于与教师的访谈、对幼儿具体社会行为的观察以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整体评估,我们注意到:即便教师在观念层面上很关注社会教育,在实践层面上也很努力地在实施这两类社会教育活动,但结果总是显示出极为明显的“高投入、低收效”的尴尬状况,与教师的预期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整体水平也堪忧,远远达不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设定的目标(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另文详细报告)。
这种教育实践与教育效果间的背离,不仅令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陷于困境,也使得教育者感到无比困惑。究其根源,我们除了可以归因于“重视知识与技能传递,轻视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社会整体氛围。归因于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所形成的教育合力不足,归因于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僵化、滞后,归因于人类个体社会性发展本身的复杂性等多个方面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所提及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幼儿的视角确实很不相同。
基于我们所作的社会教育活动类别划分,《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所描述的国庆节庆祝活动即是一个典型的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案例:活动设定在每年固定的时间段(国庆节前夕);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完整的计划与细致的准备;活动归属于“传递社会文化”的主题,围绕“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目标而展开,借助于结构化的仪式与多种游戏,从认知与情感双重通道入手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项活动是幼儿园秋季学期中的一件大事,每年为了这项大约为期一周的活动,教师们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活动整体设计到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再到活动所需资源的选取,处处可见教师的精心准备与巨大付出。然而,研究者把摄像机定位在幼儿的视角“看幼儿之所看”、让幼儿以画画的方式及时表达他们在活动中的“收获”时,却惊讶地发现,这项“看上去很美”“看上去很科学”“看上去很精致”的教育活动在幼儿的视野与感受中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拥挤的、混乱的、茫然的、无所事事的;尽管幼儿也体验到了关于“国旗升起来”的新鲜,并且从“吃蛋糕”“拍照”“呼口号”“游行”中找到了乐趣,但又不免陷入关于“谁是祖国妈妈”的疑惑与猜测之中……
毫无疑问,这种情况足以让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们感到尴尬、困窘,甚至懊恼与灰心:在经历了一个如此周到细致、立意高远的爱国主义集体教育活动后,幼儿记忆中留存的最为深刻的印象竟然是吃与玩!而这恰恰是幼儿关于这一活动最为真实的理解与表达。也许幼儿确实会因为这项活动而在有关国庆节的社会认知方面有所长进,但是相比于教师们的付出而言,足以让我们由此体会到什么叫“得不偿失”。
对照文中的活动设计,反复分析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表现,我们看到教师在竭力推动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很难找出教师在当时有任何行为上的失误。但是,仔细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仔细分析幼儿的真实“收获”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正如作者所判定的那样,自活动设计之初,教师所选取的视角便牢牢地圈定在了成人自己这一边,虽然他们也会在一些维度上关注到幼儿的心理需要与社会生活经验,比如“过生日要有生日蛋糕”“以拟人化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理解祖国的含义”(参照文中幼儿的对话我们知道,“祖国妈妈”的比喻实际上让幼儿产生了认知与理解上的冲突),等等,但仍然主要是围绕着成人的视角在设立他们以为对幼儿最为适宜的方案,并且把这个方案带到了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实践之中;他们单方面地认为这项方案足以担当起对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却不曾预想到,因为成人的视角与幼儿的视角不同。所以很难从幼儿身上看到与这份活动方案相匹配的教育效果。
其实,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不论是采取专门化、断点式的教育活动还是随机性、弥散式的教育活动,教育效果都会因为教师与幼儿视角的不同而偏离教师的预期。这从师幼任何一方来说都不是故意的。成人与幼儿各自所处的社会性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视角的不同。教师虽然都曾经是幼儿,都曾经对幼儿的视角极为熟悉,虽然在职前职后都经历过或经历着各种关于“如何理解幼儿”的职业训练,虽然也在努力地让自己从幼儿的视角与立场去想、去看,但最终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自己的初衷,忽略了幼儿的视角。按照自己认为好的、对幼儿却并非适宜的方式来实施社会教育活动。
从师幼互动的角度来看,尽管这种“不知不觉的偏离”的主导者在教师一方,但是若想让教师为此作出改变是非常不容易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幼儿与成人间的差异,关注幼儿个体间的差异,与幼儿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各地各类幼儿园也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行动研究(具体情况可参见2002年至今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但是类似于《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中听描述的“国庆节庆祝活动”在当下的幼儿园中仍屡见不鲜。
究竟应该怎样去改变这种“教师费大力、孩子微获益”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困境,是我们课题组目前正在着力探究的问题。在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有两个方向正在日渐清晰、稳定:其一,将社会教育真正植根于幼儿的社会生活(这一点在新近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已经有明确的表述);其二,寻求教师与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共同成长(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另文阐述)。这两个方向的思考具体到对《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所描述的教育活动的分析。或许可以提醒我们:接纳幼儿关于活动过后的全部表达,站在幼儿的立场对每一种表达进行客观而细致的分析,从中把握幼儿真实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增补、删减原有的活动设计,降低对原有教育效果的预期,进而使得教师即便处于“不知不觉的偏离”状态中也能真正帮到幼儿和自己的社会性发展。
摘要:为了加强幼儿教育,本文提出在幼儿社会教育中,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换角色定位,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建立宽松的环境,让家长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来,建立新型的家庭与幼儿园互动的模式。
关键词:双向互动 共同促进 新型模式 健康成长 多种合作方式
目前,在幼儿的教育实践中社会教育相对较少,而家园互动更属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又称为家园互动,特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其主要目的性是:本着尊重平等的互动原则,争取家长最大化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以及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从而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1 在幼儿的社会教育中,教师要注意的家园互动原则
1.1 幼儿教师要注意“换位”思考的原则
包头地区大多数幼儿园的老师年轻化,好多老师尚没有为人父母,有的即便是已经做了母亲,在与家长沟通时,也常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幼儿在社会活动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时候,由于家长对幼儿的疼爱,有些过度反应是肯定的,有的老师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态度,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不够关心,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配合,给家园社会互动设置了障碍。如果老师从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去解决家园互动活动中遇到的特殊情况,家长就比较容易接受,也有利于家园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1.2 幼儿教师要注意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要求不能因为是在幼儿园外面的社会实践,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一致性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以及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一致性。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如果家长不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那么很容易导致幼儿的行为表现出两面性;如果家长没有坚持与教师一致的教育要求,那么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行为就很难在家里延续,社会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消极影响。为此,教师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理念,应经常就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与家长沟通,以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削弱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效果。
2 增强家园互动对幼儿的益处
2.1 更好地增强幼儿在成功中的自信
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的话,以及正确的教育评价,都容易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但孩子对家长给予的认可度远远超过老师,因为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它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幼儿自信心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家园之间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2 迅速提高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不只在幼儿园,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大部分的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有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让孩子在父母的具体帮助下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知识。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
3 在包头地区建立新型的家园互动模式的思考
3.1 书面交流法
有的家长由于忙于工作,不能到园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老师把孩子需要得到的知识经验、行为习惯、动作技能等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把活动目标、要求、操作要点等印发给家长。
3.2 开设“家长开放日”
每月定期一到两天对家长开放,家长全程参与幼儿在幼儿园的一天。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本班家长不能参与本班开放日,家长数量需要控制。
3.3 改进幼儿园的家长会
家长会作为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在家园互动中具有特殊价值和重要地位。从幼儿园家长会的内容、作用、流程、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改进。
3.4 家教现场指导制制度
这是一种互相观摩、直接指导的活动方式,由教师通过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或家长目前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教育活动设计,家长通过现场观摩来学习,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3.5 设立“园长家访接待日”
每月一天由园长对家长进行接待工作。主要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反映,征求意见或建议,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以达到相互配合,改进工作的目的。
作者简介:贺雪,内蒙古包头市新世纪民族幼儿园,内蒙古包头 014000
【摘 要】社会领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关系到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情绪情感的发展,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了社会教育的特殊性,强调通过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达到教学目的,忽视渗透在其他领域中进行教育,这样常常得不到满意的效果。本文介绍了在幼儿四大领域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的理念,对如何实施进行了举例说明,力求保证社会教育活动持久长效的进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融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将社会教育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之一,揭示了幼儿教育的使命是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人一生的发展影响重大。因为幼儿期是人格塑造、品行养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我们的教育不应局限于仅仅教会孩子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住与合作。《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的第一要素,凸显“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培养幼儿的独立个性、自创力、专注性、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通过社会领域学习让幼儿在与他人的自由交往中体验规则的公正与互惠,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规则意识。
社会领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品质;社会适应力;社会行为;社会交往技能;规则教育;自然教育;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
幼儿的社会教育有其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殊性。他们相当一部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是发生在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中的,而是发生在其他领域教育和实际生活活动中的。它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强调幼儿情感的体验和实践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对幼儿的潜在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对幼儿的社会教育渗透在其他领域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性,仅仅期望通过专门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来达到教育效果,而忽视渗透在其他领域和一日生活中进行教育,这样过分强调了计划性和系统性,忽视了生活环节以及其他领域教育中的教育机会的影响,容易造成社会领域教育与幼儿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的现象。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的社会教育须与其他领域教育有效融合,共同作用,才能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持久长效的进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在健康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不仅要帮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卫生知识,提高幼儿健康知识水平,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还要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的体能,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适应自然的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幼儿获得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乐观自信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品格,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例如,在洗手时让幼儿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荡秋千、滑滑梯时,了解保护自己的运动方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勇敢的意志品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孩子学会关爱与宽容,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
二、在科学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要求我们的孩子,不仅要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还要具备适应时展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既要注意孩子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又要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从小启迪幼儿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教育,培养幼儿的专注性、创造力、独立的精神。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与分享,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分享的快乐,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乐于助人、细心耐心、快乐自信的良好个性品质,养成遵守规则与秩序的好习惯,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比如,科学教育活动“植物的生长”,孩子们在料理植物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有关植物生长的经验,并且要经常互相交流学习,从这项活动中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创造收获到知识,享受到探索过程带来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还培养了幼儿探索的精神,从中也增强了孩子们分享与合作的意识。
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一些有难度的内容,培养幼儿的科学尝试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个性品质,提高教育效益。实践证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应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注意随机教育,适当保留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懂得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去帮忙,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教师才出面帮忙。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勇敢尝试的精神,又可以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让他们的脑筋动起来,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提高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
让孩子在与同伴分享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这是在科学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三、在语言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掌握交际工具的过程,语言教育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分不开的。儿童在掌握语言系统的同时,也在学习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社会规则,如讲话要文明、有礼貌;说话要清楚,力求使对方听明白;不同场合需要有不同的讲话方式等。掌握这些言语交往技能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童获得语言后,就能用语言与周围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的言行,使他们能够主动地适应他人的行为调节,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语言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习惯、行为等与社会规范逐渐接近并相吻合。
选择恰当的内容,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语言教育,就可以在语言教育中自然的融入社会教育,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文明的社会行为、良好的个性品质、体验丰富的社会文化、增强社会交往的技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了谦让;《礼貌用语我知道》这首儿歌,让孩子们知道“请”“对不起”“别客气”等礼貌的用语要常用;《学做小客人》让幼儿知道到了别人家做客时应该轻轻敲门,礼物要双手送,在别人家不能吵闹发脾气,不能乱翻别人家的东西等;音乐游戏《坐汽车》知道要给奶奶让座,《热心肠的笨笨熊》告诉大家要像笨笨熊一样帮助别人得到快乐,《两只小猪大嗓门》让孩子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要遵守秩序,这些语言活动中渗透着礼仪教育、个性品格教育,让孩子在浅显易懂的活动中懂得了道理,达到了社会教育的目的。
四、在艺术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一)在音乐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幼儿音乐教育不是音乐技能的训练,不在于培养未来的专门音乐人才,而是为了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正面的情感与态度,让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音乐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适宜的音乐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和优秀的个性品质。
比如小班歌曲《爸爸妈妈去上班》,贴近幼儿入园生活实际的歌词让经历着与家人分离焦虑的幼儿们有所安慰,他们虽然想爸爸和妈妈,但是“我不哭,也不闹”的歌词让他们勇敢,让他们学会用良好的情绪面对成长与独立。比如歌曲《来收拾》就用歌词:“来收拾、来收拾,我也来收拾。收一收玩具(垃圾),家里变得真干净!”带动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整理、收拾的活动中去,慢慢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物品整理、摆放的习惯。歌表演活动《找朋友》中,幼儿通过互动找朋友的尝试,学习与人交往的礼貌并感受友好交往的乐趣,对人际交往方面的习惯养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又如,在《我不上你的当》《不和陌生人说话》这些儿歌里,幼儿边听边做游戏,这样不但培养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还学会了自我保护,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教师还要在音乐课上对幼儿进行安全常识的渗透,让课堂既不失音乐性,又非常自然地在歌声中学到了正确的遵纪守法的行为。
(二)在手工活动中融入社会教育
幼儿手工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主要是利用手工活动材料、借助辅助工具,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凭借幼儿的发挥与想象,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型作品的一种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细致耐心、责任感、自信心、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与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件复杂的手工作品,做起来不仅需要细心耐心,更重要的是能不能从开始到结束,做到有始有终。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细致和耐心,让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背后都是需要努力付出的,同时也是一次责任感的累积。孩子的自信心在小小的成功中也得到了提升,处理一些事情,遇到一些难题都能从容应对,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借用丰富多彩的材料可以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品质,手工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越聪明、自信、大胆,更加勇于探索。一块布、一张纸、一片树叶、一团毛线、一把蔬菜都可以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制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来。一把玉米须可能就是一个老爷爷形象的大胡子,几个小小的西红柿可能就是一群小小的瓢虫。
幼儿的良好品质在幼儿的一生中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我们应努力让幼儿的良好品质在手工活动的带动下得到积极健康地发展,让孩子在积极、有利的环境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总之,社会领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关系到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情绪情感的发展。社会教育应注重整合,即多领域有效融合,以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摘要】目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把握不好活动目标,以致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组织,最终导致社会教育活动效果较差。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个性,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应注意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从而把握好教育活动的重难点,确定适宜的活动目标。
【关键词】幼儿教学;社会教育;目标设计
最近在幼儿园观摩了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发现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知道自己是在准备一次社会教育活动,但不论是写教案还是实际组织教育活动,往往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了其他领域的活动,如语言、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具体,导致具体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不能围绕目标进行,教育活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许多教师对社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在目标设计上遇到困难,以致社会教育活动事倍功半。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解读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在目标设计中应该注意哪些些问题,从而提高社会教育质量。
一、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幼儿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环境的认知,社会情感主要是指由于他人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体验,社会行为则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或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可以说,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三者缺一不可。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个方面。
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社会情感的发展是首要方面。情感更多的是与幼儿社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当幼儿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就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内心体验。对幼儿来说,情感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是幼儿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推动幼儿行为发展的作用。例如,在组织“尊重他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幼儿对他人的同情心。产生了同情心,幼儿才可能会主动去帮助他人。
认知是社会情感产生的重要前提。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中,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很重要。社会认知对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知识经验,即传统的社会常识部分。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社会常识教育普遍受到教师的重视。二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比较容易忽略这一方面。例如,在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目标设计中,教师注重让幼儿认识各种残疾人的标志及知道要帮助残疾人,但却相对忽视了让幼儿学习去理解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以及如何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对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的认知就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行为的培养包括行为技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幼儿的社会经验较少,对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不够了解。因此,行为技能的学习很有必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幼儿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与人交往。在学习社会行为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很重要。
可见,在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方面内容,做到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有机统一。
二、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内容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其他领域的活动,才能使社会教育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所谓深入挖掘,就是要仔细分析教育内容,思考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目标应该如何体现。以中班社会教育活动“嘻嘻哈哈的信”为例。单从题目上看不出这是一个社会教育活动。然而事实上,“嘻嘻哈哈的信”讲了两个好朋友嘻嘻和哈哈在分别一段时间后互相给对方写信表达情感的故事。因此,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注重激发幼儿的内心体验,引导幼儿感受他人对自己的感情,并学会表达对他人的感情。如果教师不注重深入挖掘故事内容,很容易浪费这个适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好故事,而使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一个与社会领域无关的语言或者美术教育活动。
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许多年经教师由于缺少经验,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特点及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不足,导致目标设计不适宜,社会教育活动质量不高。
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教育的目标设计也要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小班、中班以情感体验为主,辅以行为技能训练及习惯养成;大班则以社会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为主,同时还要注意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例如,“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个社会教育活动,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的重难点是体验残疾人的情感,而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体验残疾人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心理需求。
在关注发展普遍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幼儿的个别教育问题。有些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就已经具有任性、胆小、不合群、自理能力差等特点。教师要注意矫正这些幼儿的问题行为,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矫正个别幼儿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总之,要使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准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了解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要深入挖掘教育内容的内涵,明确一些社会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只有准确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才能围绕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社会教育活动。
【摘 要】幼儿社会教育视野下,教师的职业准备包括:树立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掌握广泛的相关知识;提升教育能力,从而实现幼儿社会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幼儿社会教育 职业准备 教育能力 学前教育
教育具有强大的力量。卡西·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我们的安全掌握在原子强国的手中,但是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来,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教育所要唤醒的是人的潜在本质,能让儿童逐渐认识自我、认识知识和探索道德。”莫兰也指出,教育应该对人格的自我形成和学会成为公民做出贡献,而在一个民主制度中,公民是通过他与祖国休戚与共的关联以及对祖国的责任来确定的。社会教育不能代替全部的教育,但是在人生的幼儿阶段,社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幼儿时期的社会教育能够使儿童真切地体验到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它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鉴于此,幼儿教师在进行这方面教育时,应具备以下职业素质:
一 树立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
不管是幼儿园一线的教师,还是将来要从事幼儿园教育的准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树立起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幼儿社会教育观,是指对于幼儿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观点,如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的认识、对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以及对于幼儿社会教育规律的把握等。
1.成人支持下的发展观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对幼儿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幼儿时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幼儿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类似教育的幼儿。相反,不良的幼儿教育则容易使幼儿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幼儿更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适应性不良问题,严重的可能会产生情感、人格方面的障碍。
因此,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环境和教育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
必须具有自觉的教育意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给予幼儿适宜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促进其社会性不断发展。
2.成长取向的目标观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学习的教育目标观在幼儿教育中还较为流行。反映在社会教育领域就是重视规范和规则的学习,对于形式的追求远胜过内在品质的培育。实质上是没有给社会教育以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学习强调的是幼儿外在行为的改变,它更倾向于追求量的累积。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更应当保护和培植他们身体及精神的发育成长,把幼儿各方面的潜能挖掘出来,这才是基础教育的重心所在。
因此,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成长取向的,成长取向就是社会教育要面向生活,教育要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主要目的和任务,最终把幼儿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3.融合视野下的方法观
这里说的融合包涵三层含义:(1)幼儿身心发展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年龄越小其身心素质分化程度就越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以及身心内部各因素之间都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所以作为幼儿身心发展的外部主导因素——即幼儿社会教育也不可分割。(2)幼儿教育各领域是一个整体,相互渗透。幼儿园课程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是相对划分的,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幼儿社会教育是和其他领域的教育相互依存和制约的,总是整体作用于幼儿的发展。(3)幼儿社会教育的外在力量是一种综合的合力。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和影响。只有当幼儿园的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的时候,幼儿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因此,幼儿社会教育反对狭隘的教育观,应怀有一种宽广的教育视野,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融教育于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 掌握广泛的相关知识
作为一个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掌握许多相关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有关自我的知识即教育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种自身的社会性发展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时,正确作出判断,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以自身的喜好去影响孩子的学习。
2.有关幼儿的知识即学习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甚至0~3岁的婴幼儿,幼儿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许多能力的关键期都在这一年龄段形成。因此,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对其教育的对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及认知特点,尤其是要全面吃透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规律、因素,以及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标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社会教育活动。
3.有关社会教育方面的知识
幼儿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育者应具备关于教育的一般的原理、原则、规律和方法方面的知识。但社会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性,正确理解和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内涵、目标和内容;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等都是进一步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三 提升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的内涵很广,这里主要是指进行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直接具备的基本能力。
1.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的能力
幼儿园社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幼儿鲜活的生活世界。深刻把握幼儿的生活是进行幼儿教育的前提。幼儿的生活包括主体外生活和主体内生活。主体外生活主要是指文化习俗、环境气候、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儿童时而产生的生活;主体内生活主要包括教师、幼儿(自己)、同伴、幼儿园等因素在互动时而产生的生活。教育者应能借助自身的教育智慧,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深刻挖掘各种资源教育价值的能力。使幼儿社会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教育者能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法则和幼儿的具体情况,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筹划与安排,并能根据设计方案熟练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教育活动是流动的、变化的,因而活动的设计不是静态的、程序化的,而是以幼儿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幼儿是活力四射、具有丰富个性的,因而活动的开展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而是适应个性要求、合理生成的。
3.教育研究的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指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并能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它是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创造优质教育的保障。在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何使社会教育顺利进行,如何使幼儿能健康发展,最终依赖于教师解决问题的品质。如需要教师细致的观察幼儿的能力、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需要教育者进行研究性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行研究,从而不断使幼儿快乐、幸福的成长。
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为日常生活作准备而进行的。因此,我们自中班开始就开展了值日生活动,并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在活动中着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并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与幼儿的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一、开展值日生迎宾活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每天早上,班级的门口会准时出现两位佩戴值日生标志的幼儿向每一位同学问好,让每一位幼儿来到班集体就感受到浓浓的爱,创造出了一个关爱他人的良好氛围。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每一个孩子都自然而然地与值日生相互问候,相互交流。同时我们根据幼儿能力强弱,安排能力强的带一位能力弱的幼儿共同担任晨间迎宾活动,保证了活动的有效进行,从而培养了幼儿乐意与人交往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安排值日生承担劳动任务,培养幼儿为集体做好事的意识
我班幼儿分组轮流担任值日生,值日时间为一星期。首先值日生要协助老师管理并维持班级良好秩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如在区角活动结束时,值日生要提醒小朋友把玩具收拾好,看到小朋友乱扔纸屑及时阻止。值日生还要巡视教室,把地上的纸屑捡干净,为班集体做事。同时活动之中的桌椅摆放工作也由值日生来完成,如上美术课需要桌子,值日生要立即把区角的桌子搬到指定地点,活动结束又把桌子搬回区角。
其次,在餐前餐后值日生要承担摆放桌椅、分发碗筷、收拾桌椅等工作。在幼儿用餐完毕,值日生就会争先恐后地拿抹布擦桌子,并把桌子摆放得整整齐齐,整个就餐结束工作井然有序。
最后,在幼儿午睡、午点等活动中,值日生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如帮助班上小朋友穿衣服、折被子,给幼儿分发点心等等,这些活动锻炼了幼儿的劳动技能,树立了为他人服务、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集体意识,并在实践中巩固行为,使之形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
三、每周进行优秀值日生评比活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规则意识
每周班上都要进行优秀值日生评比活动,对本周值日生做得好的方面提出表扬,并指出做得不够的地方。通过这个活动过程,让孩子明辨是非,知道哪些值日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值日行为还不够,帮助全班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意识,同时对下周担任值日生工作的幼儿也起到了帮助作用。
四、提高家长对值日生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做好校家配合
开展值日生晨间迎宾活动,值日生必须7:45准时到院,这就需要家长准时送值日生来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把值日生活动向家长宣传,让家长了解活动的目标、过程、意义。家长非常支持我们的活动,不管是刮风、下雨、下雪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孩子准时送到院,并在家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锻炼幼儿的劳动技能。
在班上开展了近一年的值日生活动,我们深刻感受到孩子们身上的巨大变化,每个孩子都以当值日生为荣,形成了良好的集体意识。
1.值日生活动,能帮助幼儿增强自信心
如我班幼儿彤彤和洋洋,他们性格内向胆小,刚做值日生时很开心,但主动性不够,常常是小朋友先叫他们,他们再回答。经过几天的值日锻炼和教师的鼓励,他们声音胆子都变大了,能主动问候小朋友。当值日生的荣誉感极大地帮助了幼儿克服羞怯、内向心理,增强自信心。
2.值日生活动,能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值日生要在理解并遵守日常基本行为规则基础上帮助其他幼儿遵守规则,解决困难。这样的行为培养对存在不良行为性格的幼儿起到了自我约束的作用,如旭旭小朋友,老是喜欢乱撕纸屑并丢到地上,轮到他值日了,要主动帮助集体捡纸屑,他就自觉地控制了乱撕纸屑的行为。又如有些幼儿老是迟到,当上了值日生就不能迟到,很早就来到幼儿园,为他们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值日生活动,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
在刚开展值日生活动时,幼儿值日意识不强,经常有值日生忘记自己的职责。而现在经过锻炼,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到了什么时间就知道该做哪些工作,值日生活动中具体的值日内容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形成了初步的责任感。
4.值日生活动,能帮助幼儿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
在值日生活动中,需要全组小朋友相互合作、相互帮助、齐心协力才能把值日工作做好,当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老师与其他小朋友的肯定时,他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集体的力量,增强了集体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总之,幼儿社会教育需要借助日常生活不断重复的特性,日积月累地形成与巩固,所以我们开展的值日生活动把幼儿社会行为的培养贯穿于生活之中,树立幼儿自信心、责任感,培养集体意识。通过校家配合,为幼儿提供持续一致的行为锻炼机会,使值日生活动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情境创设的现状分析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形成,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和体验来实现的。在当前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喜欢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但是,有的教师只注重以情境吸引幼儿,却忽视了情境的教育功能。他们设置的情境好看、热闹、花哨,却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他们只把情境作为活动的点缀,弱化了其教育的本质。
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就会使社会领域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避免盲目,注意把握两个要点,一是有必要,即教学主题确实较为抽象、难以把握,或离幼儿的已有经验较远,需要借助情境帮助幼儿理解;二是要切题,即情境设置要与教学主题相关,不要牵强附会,追求表面的热闹。有的教师为创设情境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在情境中隐含教育线索的重要性。偏离了主题的情境即使再有吸引力,也很难对幼儿的社会领域教育产生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进行深入思考,以切实提高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情境创设的注意点
1、求准。情境创设不在于新、奇、多,而在于是否准确,能否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是否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
2、求简。在观摩幼儿园公开展示活动时,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活动的确很精彩,但是如此大量的活动准备只能在偶尔的公开展示活动中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本无法实行。其实教师每天都要组织集体活动,不可能每次都去准备大量的图片、录像、音乐、动画片、表演等,创设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情境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我们无需“作秀”,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一次简单的操作或实践,一次小型竞赛活动就会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
3、求挑战。在情境的设计上,还可以根据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特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真正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让幼儿跳一跳能够的着的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适宜的教学活动情境,从而尝试训练幼儿的学习心理。让不同幼儿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考内容,让每个幼儿都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方法,形成技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建构和占有。例如锻炼幼儿意志品质的社会活动“我不怕困难”,我开始以“解绳结”的操作活动导入,接着通过不断增加具有挑战性的“绳结”障碍,在不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实践中培养幼儿坚忍不拔、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幼儿既能体验到挑战,又有信心和能力加以解决的,真正做到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1、参观情境法。社会领域中的参观法是指幼儿进入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社会现象的状况。社会领域的观察法主要是针对一个或两个社会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渠道。即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让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情境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儿教育活动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教育。参观法的运用必须服从教育目的,根据教育的要求进行。参观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是根据教育目的和要求确定参观的地点、对象和进行的步骤,制订好参观的计划。参观时要指导幼儿围绕参观目的进行观察感知。参观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对参观内容作小结,使幼儿对参观内容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2、表演情境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幼儿通过身态动作、语言及表情去体验、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目的。一般应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可以是幼儿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的。幼儿可根据这个主题自行确定或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相应的角色。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表演总是指向特定的发展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行为、情感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表演的主题和相应的角色,并为幼儿表演创设或引导幼儿共同创设特定的情景,为幼儿的表演提供相关的材料。一般幼儿表演的主题来自现实生活事件或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电视等)。对幼儿现实生活的关注,有助于表演主题的丰富和生动,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3、谈话情境法。谈话情境法是教师与幼儿及幼儿和幼儿之间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语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现形式。它经常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及幼儿和幼儿之间的相互提问、对答。谈话情境法在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使用,有助于幼儿表达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和教师之间分享思想和情感,也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些正确的观念。话题可以是教师引起的,也可以是幼儿提出的,但任何话题一定要蕴涵社会教育的目标,并具有可谈性,即谈话能够深入下去。一般说来,话题与幼儿生活的关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谈性。谈话可以在全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可根据需要灵活组织。
4、故事情境法。故事情境法不仅可使幼儿在专注倾听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故事的结构和氛围有所了解,同时还能通过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表述,将幼儿的兴趣点更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起来,让活动真正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
当然,这些只是社会教育情境创设中的一部分方法,俗话说“教育有法,而无定法”,这是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教育方法的确定和选择,是依据教育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不是任意的,需要老师发挥教育机智,根据条件和需要,对教育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灵活地艺术地运用于教育实践。
【作者单位:常州莱茵双语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