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班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08 05:02: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幼儿小班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的家庭养成教育论文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家庭基本情况(1)家庭的经济收入从家庭人均月收入情况看,绝大部分家庭的收入相对稳定,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总数的85%,个别从事个体经营的家庭收入不固定,占总数的15%。另外,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幼儿的家庭还有家里老人们的资助。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孩子的养成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调查结果见表1。(2)家长的学历父母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鸿智幼儿园家长的学历达到大专以上的约占调查总数的一半,总体水平较高。这也与幼儿园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这是一所位于屯溪中心城区的幼儿园,家长多为在城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工。(3)家长的职业父母的职业差别也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客观指标之一。家长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会对幼儿的家庭环境、家庭学习条件、学习气氛、幼儿的心理发展等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鸿智幼儿园小班幼儿家长职业为机关干部及企事业人员约占调查总数的一半左右。这个比例大致与表2家长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家长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除去10%的留守儿童的家长,90%的家长都在屯溪区范围内工作,并且大部分孩子是和父母共同居住,因此家长是有能力、有时间对幼儿进行家庭养成教育的。调查结果见表3。2.家庭的教育观念本次关于家庭养成教育情况的调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1.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方面;2.生活自理方面;3.学习习惯方面;4.品德行为方面;5.家长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家长在本次调查之前对家庭养成教育不甚了解,在完成调查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家庭养成教育的概念和内容。100%的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约有45.5%的家长对目前自己家庭的养成教育表示满意。在家长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情况环节的调查中,90.9%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同等重要;85.6%的家长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只有27.3%的家长能够坚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幼儿的教养方式方面,87.3%的家长选择说教、打骂、以及榜样,只有极少数的家长会使用激励和做游戏、讲故事等科学的教育方法。我们结合问卷中家长的教育理念来分析其它四大方面的养成教育情况。(1)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通过访谈得知,在卫生习惯较好的家庭中,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一般也比较好,特别是家长在医疗卫生部门工作的幼儿,都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由于职业特点,这些家长能给幼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而在那些家长平时不太注意自身卫生习惯的家庭中,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一般也较差。调查结果见表5。由此可见,在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家长的示范行为,直接影响幼儿行为。(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家庭结构是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反映出在目前的幼儿家庭中,大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年幼体弱,缺少生活经验和能力,需要得到大人的关心和呵护,特别是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对孩子过分溺爱、娇宠,不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由于是隔代教育,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往往存在“孩子还小一切慢慢来”的心理,更愿意包办代替,放松了对必要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形成这一部分孩子自理能力普遍较低的现象。调查结果见表6。(3)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长的学历存在较大关系。在家长学历水平较高的家庭中,更强调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家长学历较低,常常忽视这一点,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4)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幼儿能够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能做到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物品,但只有少数幼儿会主动去帮助和关心他人,能够做到父母提出的要求。结合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情况来看,如果家长平时在家能够言传身教,那么在这些家庭中的幼儿都有良好的品德行为表现。调查结果见表7。

二、结论和建议

幼儿养成教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每个家庭的养成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因此在幼儿养成教育的具体方面存在差异。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家庭教育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独特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养成教育观念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但遗憾的是,现代家庭教育普遍重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的教育。这不仅导致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习惯依靠父母和长辈,而且导致了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也趋于淡化,孩子更多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不懂得关爱他人,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二)掌握有效的家庭养成教育方法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教育都必须适应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否则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小班幼儿年龄一般是3-4岁,他们刚从婴儿期过渡到幼儿期,既带有婴儿的“痕迹”又带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爱模仿、情绪化和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等方面,因此,家长应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来进行科学的养成教育。1.树立良好的榜样模仿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像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主要依靠动作来进行。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家长平时的一些坏习惯、说的一些不文明的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在无意中被幼儿效仿,而一些幼儿的性格、行为习惯会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运用科学的养成教育方式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他们的行为常常会受到情绪的影响。[3]小班幼儿容易激动,常常越哭越兴奋,即使家长给幼儿讲道理,幼儿也不愿意听,这时只能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比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温柔的声调说话,让他感到亲切,情绪上渐渐不再对立或者暂时转移注意,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以后,才能对他进行说理教育。所以,对小班幼儿的教育应使用耐心说服和引导的方式。幼儿心理发展的泛灵论特征,在小班幼儿尤其突出。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可以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创设拟人化情境,利用各类小游戏吸引幼儿注意力。真实的或虚拟的生活情景、小故事都会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表扬法在幼儿教育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对于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家长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提出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例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如果仅有语言上的表扬和鼓励是不够的,这时家长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表扬手段来肯定幼儿,比如利用奖励小红花,奖励糖果等物质奖励方法,或采取榜样激励法等多种手段来鼓励幼儿。3.教育方法保持一致教育的一致性是家庭教育的原则之一。在家庭教育中,家庭不同成员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4]比如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就会造成家庭教育者管教要求之间的矛盾,结果削弱了教育效果,还容易造成幼儿“两面派”的性格。此外,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们格外疼爱自己的儿孙,他们总是想让孩子更多地得到爱,但是过度的宠爱,常常会使孩子依赖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庇护,甚至当受到父母的正常教育时,他们也拒绝接受,而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反抗这种教育的武器。这种爱,对孩子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害了孩子。只有家庭中各成员间不同的教育观点统一在正确的科学的基础上,保持教育过程的一致性,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养成教育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

(三)家园合作持之以恒地进行养成教育小班孩子的习惯养成基本上还没自觉的意识,需要通过成人的提示和帮助。好习惯的“养”不难,但要“养成”就需要持之以恒,多次强化。因此,家长可以为幼儿制订一个生活日程表,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具有可操作性。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从小就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为以后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单靠一个方面。除了家庭教育,还需通过家园合作。[5]家长们在家园合作中则应建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与幼儿园沟通交流,共同搭建起幼儿成长的阶梯。小班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只要家长们树立正确的家庭养成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家庭养成教育方法,并能够与幼儿园合作,持之以恒地进行养成教育,一定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柯俊单位:安徽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一、树立榜样,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兴趣

小班幼儿的模仿力较强,尤其是对教师言行较为信服。因此,在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并以幼儿同伴为榜样,通过鼓励激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兴趣。首先,要以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和熏陶幼儿。如在教学中教师的书本掉到了地上,此时教师可说:“小朋友们,老师的书掉到地上了,我可不想让书宝宝变得脏兮兮的,我要把它捡起来擦干净。”接着教师捡起书本擦干净。然后以问题“小朋友们,如果你的书或其他东西掉到地上该怎么办?”引导幼儿,让幼儿明白“东西掉了要捡起来并擦干净”的道理。如此,通过教师的言行感染幼儿,让幼儿有学习的榜样,促进其行为习惯养成。其次,要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如在“安安全全滑滑梯”的活动中,幼儿发生了碰撞现象,一个幼儿马上向另一个幼儿道歉了,此时教师及时对该幼儿进行表扬,并号召其他幼儿向他学习。此时,幼儿受到教师的鼓励,获得了满足感,其他幼儿以其为榜样,起到了相互激励和督促的作用,激发了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兴趣。

二、行动训练,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实践活动,行动训练即要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把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做到全面兼顾,突出重点。首先,要注重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渗透到活动的每个环节。如针对有的幼儿饭前没有洗手的习惯,教师可亲自示范并以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小手干净,吃饭没病”激发幼儿的兴趣。此外如午睡、争抢玩具等,教师也可在幼儿出现此类情况时及时引导,以正确的做法示范。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教师就可先引导其他幼儿说说什么该做,然后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做,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得到行为习惯的强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注重以游戏方式渗透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在搬小凳子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儿童口吻引导幼儿轻拿轻放,如“小凳子乖乖,轻轻抱起,慢慢放下,我带你回家”。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边说边拿,参与兴趣较高,轻拿轻放的习惯得到培养。同时,要注重以对比方式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打针吃药我不怕”的教学中,有的幼儿害怕吃药打针,此时教师可让较勇敢的幼儿先示范,然后鼓励其他幼儿,让幼儿在榜样的带动下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勇气。

三、家园合作,增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发现,一些幼儿在幼儿园形成了一定的习惯,但经过周末或假期,到园后习惯又变了。究其原因是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将已经形成的习惯破坏了。由此可见,家园合作对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要形成良好的家园合作模式,首先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除了每日家长接送幼儿的沟通,教师还可借助校讯通、飞信、班级博客等及时反馈幼儿在园内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幼儿的情况,及时进行教育。另外,要在教育方法上给予家长指导,这可通过家长会、家访、非正式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总之,在小班教育教学活动中,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重点工作,教师要以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全面渗透,让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杨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幼儿园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园礼仪教育论文

1生活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培养小班幼儿园的礼仪习惯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特别是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家里的长辈们不管是什么事都依着他、让着他,生怕他受一点点惊吓和委屈,孩子们自然成了家中的“老大”,什么事都是孩子说了算,滋长了一些作为独生子女而引发的不良习气,不懂得尊重他人,与人交往不懂得谦让、不讲礼貌,公共场所不守秩序等。为此,我们把礼仪教育渗透在小班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入园、盥洗、进餐、睡眠等各个环节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如每天早上我们老师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的迎接每一位孩子,哪怕是碰到不愿打招呼的孩子,我们也是主动笑迎:“小宝贝,早上好。”“宝宝,今天你真帅气呀。”“宝宝,今天的这件衣服好漂亮啊!”接着就抱抱或亲亲宝宝,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热情和关爱,慢慢地就会有更多的孩子愿意主动和我们打招呼,把我们老师当成他的妈妈或家人,也就懂得来关注和信任我们。事后及时表扬这些有礼貌懂礼仪的孩子,这样不仅给孩子们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给每一位孩子和家长带来舒心和放心,营造出了和谐、温馨的氛围,从而培养了小班幼儿园的礼仪习惯。

2集体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巩固小班幼儿园的礼仪意识

礼仪教育无处不在,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使之时刻受到良好语言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小班幼儿园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孩子们在家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把最大的或是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留给自己,在小班幼儿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在吃点心时,碰到自己喜欢吃的就专挑最大的,有的甚至把别人的一份也吃了,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专门设计了流传千古的礼仪故事《孔融让梨》,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懂得了与人相处应谦让的一些简单道理,增强了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同时通过实践的分享活动体验到了谦让所带来的快乐,为此在以后的吃点心、午餐、吃水果等环节中不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有些能力强的孩子反而当起了小组长,把好的、大的分给一组的同伴,留给自己的却是小的和不完整的。

3游戏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规范小班幼儿园的礼仪行为

游戏是小班幼儿园的主导活动,也是小班幼儿园成长必经的过程。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不仅需要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这时向小班幼儿园渗透礼仪教育并落实到行为中,真是礼仪养成的最佳时机,同时也融入了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和待人之礼。比如在每天和孩子们开展的角色游戏“点心店”中,小顾客们要按着顺序排队买点心,轮到时会和点心店老板进行简单的对话,一声声“叔叔、阿姨,你好,我要买××。”老板也很有礼貌地问:“你好,请问你要买什么?”买完后相互告再见,显得是那么自然那么温馨,又是那么的有礼貌。买好点心,孩子们会到我们准备的餐桌前去吃,虽然是小班孩子,他们知道买的东西不能浪费,要全吃完了才可以放到回收站后才可以离开,这时的服务员们也很有礼貌地说:“欢迎下次光临。”为了让小班幼儿园更好地将礼仪行为落实到游戏中,笔者有意识地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做客游戏中,适时地渗透礼仪知识,让孩子在游戏中完全模拟了真实的生活情景,把良好的待客和做客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真正落实到小班幼儿园的游戏行为中,促进良好文明礼仪的养成。

4亲子互动中渗透礼仪教育,树立小班幼儿园的礼仪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接触最多的就是他的家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所以只有在孩子身边树立正确的榜样,才能促进孩子间的和睦相处、友好交往。但有的家庭没有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本身的礼仪习惯不是很讲究的话,那么他们的孩子对待他人时就会显得不够有礼貌,如我们班上有这样几位家长,由于早上上班来不及,把孩子送到教室门口就匆匆离开了,也不和孩子说要和老师问好,当我们看到孩子想和家长说话的时候,家长早已不见人影了,可见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主动问好还是有点难度的,甚至有时我们主动和孩子问好时孩子也无动于衷。反之,注重礼仪榜样的家长和孩子来园时,时时会提醒孩子要和老师说“老师,早上好。”开始有的孩子也不愿意和我们打招呼,但在家长天天榜样的树立中,让孩子明白了礼仪的重要,慢慢的也就会从他人的提醒到自己的主动问候,再慢慢的会扩展到大些范围的问候,会主动和同伴的家人打招呼。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时时处处都有教育的契机,时时刻刻都可以做得恰到好处,只要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就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班幼儿园良好的礼仪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的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课程”,又要有多方位、多渠道、多渗透的“隐性课程”。小班幼儿园的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的养成是由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主动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我们必须要求在实践中的一贯性和一致性,要有针对、有系统地将礼仪教育渗透于小班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家园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出发,塑造小班幼儿园良好的品质,启迪小班幼儿园幼小的心灵,相信礼仪教育会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作者:邹卫欢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小班幼儿园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幼儿园和小班衔接教育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结束愉快的幼儿园生活,即将进入小学学习,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新起点,它必然引起孩子生活环境、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和学习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并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社会要求的提高,生活制度的变化,生活环境的改观,教育内容的加深,形象化教学方法的减少等等。因此,只有做好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过渡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健康向上地发展。

一、孩子入学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

(一)、身体方面的准备。孩子入学前,虽然家长和幼儿教师也向孩子传授知识,但同小学的上课,学习的要求与形式都不同,而且学习也不是孩子的义务,更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孩子在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学习)。但孩子一上小学,学习就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和社会义务而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小学是对儿童进行正规学校教育的专门机构,孩子一上学就要独立地参加学习,开始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学好所规定的课程,接受各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每天都需要消耗较多的体力,这要有较强的精力和耐力,需要有健康的体魄。

(二)、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孩子在家里,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几乎都有父母、爷爷奶奶细心照顾,在父母照料下生活,孩子能独立支配的活动和事情很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理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差。为此,家长要提前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2)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

(3)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懂得爱护和学会整理书包、课本、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等。

(4)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和图书等。

(三)、学习方面的准备。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周围不明白的事物,总爱问个“为什么”,都想知道,都想懂得、这就是对事物感兴趣及求知欲的表现。孩子一旦有了兴趣和求知欲,就能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积极的探究,也就能自觉自愿,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所以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他们探究新事物的动力,也是推动他们学习新知识和从事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孩子上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的主要工具又是书本。家长应经常找一些图画书给孩子看,要经常念一些内容有趣的书给孩子听,这是很有益处的。

2、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而学习好还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也就是对待学习认真负责,积极努力,不马马虎虎。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决定着学习的成绩与效果。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能够按时上学,上课、不逃学、不旷课、不早退、不迟到,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说话,做小动作,而是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按时做作业,认真复习考试不作弊等。所以,入学前要培养教育孩子在做好每一件事时都要讲究认真、负责的态度,以便在进入小学后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儿童后天所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现在我们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老师会严格督促他们,在家里,需要家长的督促。他们一放学回到家,就要让他们把当天的作业先完成。做作业的时候,坐姿要端正,要一心一意,不能让他们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或者写一会儿玩一会儿,这样容易使他们分散注意力,不能专心致志完成一件事,将来功课多了就无法按时完成,这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写完作业,要让他们自己整理书包,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看一下课表是否有体育课,注意第二天的穿着。平时我们家长要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多给他买一些课外书,多让他知道一些科普知识、法制知识、安全知识。

(四)、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教育,首要任务是“成人”,其次才是“成才”。做个品德高尚的人是对全校师生提出的要求。我们应要求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在活动与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请等);要求孩子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友好相处,平等相处,平等待人,不逞强、不霸道,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打架骂人;教育孩子关心和爱护集体,遵守班级的纪律;培养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品德。

(五)、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和教师。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正规教育的专门机构,也是他们度过宝贵学习时光的地方。只有让孩子热爱未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他们才能生动活泼地成长。为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以十分高兴、愉快的口吻,向孩子描述有趣的学校生活和学习活动;向孩子介绍学校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带孩子到附近的学校参观,熟悉学校的环境,以便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爱与向往,使之产生急于学习,乐于上学的愿望,以避免惧怕上学的消极心理。教师,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不仅是学生的道德教员也是生活的导师。

二、小学一年级教师应做好的工作

1、教师要和蔼可亲,具有亲和力。教师的微笑面对、耐心教育会使刚入学的孩子消除紧张感,使他们热爱教师、乐于上学。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教师向孩子们讲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孩子们明确在校一日常规,并用常规来引导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自身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高尚的师德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3、拼音教学游戏化。从汉语拼音学习来讲,的确有点单调枯燥。就一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讲,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过拼音,拼音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缺少了吸引力,因此教师要通过游戏带动吸引每个孩子的注意力,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参与到每个课堂学习环节中去。

4、识字教学有情趣。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要上得有情有趣。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一年级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针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教师示范的内容包括坐姿、握笔、书写动作、笔画和结构等。最重要的是课堂示范,这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在学生进行练习之前,教师首先当众进行讲解示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然后让学生模仿书空笔顺,再描红练习。对于有些学生还是掌握不好正确的书写要领,就要个别辅导,通过手把手,教师直接牵动学生手指,使其能较快地形成正确的书写动作,同时想办法找出学生的好字或笔画表扬鼓励,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力求每个学生书写正确规范。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绘画教育教学总结

根据《小班幼儿绘画教学现状及措施》专题计划中的要求,我们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现小结如下:

一、改革“临摹式”,扬长避短,培养儿童实践操作能力。

1、基本技能技巧的传授内容和方法

我们否定传统的“临摹式”教学方法,并不是说儿童美术教育完全不要教技能技巧,其实,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是儿童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处理好其中的关系。

(1)儿童美术教育技能技巧的学习内容

儿童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使用各种画笔、如何涂色、调配色彩以及组织画面等技能;同样,为了塑造美观的立体手工作品,儿童还必须学习如何处理空间方位关系以及塑泥、粘贴、折叠、撕等手工材料、工具的操作技能,在这种操作过程中,儿童的手、眼、脑的协调性得到锻炼,儿童对多种美术材料和工具的使用也逐渐游刃有余,实践操作能力大为提高。

(2)儿童美术教育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引入“主题教育”理论:即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把所涉及的内容设计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周期性的若干单元,为了帮助儿童掌握必要的绘画技能。每个单元都有相互紧密联系的知识经验,使教育过程成为一个系统的连续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将绘画初步技能的训练分为涂色练习、点、线、面等单元。例如对幼儿进行“线条”单元练习,学习内容包括横线、竖线、斜线、锯齿线、波浪线、螺旋线等。将绘画与游戏和故事结合起来,安排了花伞外的小雨”添画长短不同的直线)一块格子布”练习交叉线)大河里的轮船”添画波浪线)小兔的青草地”练习锯齿线)小蜗牛的壳”练习螺旋线)等内容。通过单元练习,幼儿很快熟悉并基本掌握了线条”这项基本技能,又如“蜡笔涂色练习”可以根据儿童年龄以及手眼协调发展的程度,设定不同阶层的教育目标,再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小班上学期主要是接触蜡笔涂色,会用蜡笔有兴趣地来回涂抹;小班下学期可分为递进的三个阶层:1)注意不使颜色涂到轮廓线外;2)用看见边线就停或换色的方法不遮盖线条;3)从小面积到大面积,较均匀地把握线条的长短和力度。

2、范例的正确使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范例确曾出现限制儿童思维与想象、扼杀儿童创造力的现象,但这并不是说就应完全杜绝这种形式,只要注意在教学中恰当安排,就能克服弊端,发挥应有的积极意义。

(1)范例的适宜数量

在传统的教学中,范例只有一张,这大大束缚了儿童的创造力。如果我们每次绘画活动的范例数量不少于三张,而且这几张范画的难易程度尽量针对能力不同的儿童,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倾向自由选择,还可以起到拓展学生视野的积极作用。

(2)范例的恰当使用

我们根据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小班幼儿的想象力还不十分强,允许照范例画但不强迫;但能力稍强的幼儿我们就鼓励他们添画,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二、引导“涂鸦式”,趋利避害,培养发展儿童的创新精神。

1、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注重儿童内在图式的积累,提倡教师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同样也取决于贮存表象的质量。例如:孩子们都很喜欢汽车,儿童的绘画表现力固然取决于贮存表象的数量。但有的孩子却画不出汽车的样子。这是因为好多汽车的形象都在大脑里,却想不出汽车的结构共性,所以不知从何下笔,这时老师就要帮助幼儿观察和分析:汽车分驾驶舱和乘客舱或货舱,汽车下面都有轮子,然后提问:驾驶舱是什么形状的乘客舱或货舱又是什么形状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提问,一步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使观察对象转化为具体物象存于脑海中,幼儿作画时才不会无从下笔。

特别是幼儿期,儿童时期。虽已初步具备认识、记忆、想象的能力,但审美意识毕竟淡薄,绘画表现内容比较贫乏,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启发和引导,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丰富其内在图式,为美术活动中儿童积极、自主地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丰富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可以常常带领幼儿走出教室,通过参观、郊游、散步等方式接触公园、商店、街道以及节日活动等儿童可理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平时还可以为儿童选一些适合他不同风格的图书、影视,给他讲解,引导他观看,帮助他积累丰富的表象,为进一步想象与创作提供丰裕的源泉。

(2)调动儿童的审美情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地感受美,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性地表现美。

以画“吹泡泡”的题材为例:作画前,我们安排幼儿玩吹泡泡、扇泡泡、捉泡泡的游戏,幼儿在尽情嬉戏中,体验、观察了吹、扇、捉等动作,欣赏到大小不同的泡泡在空气中飘动变化的样子,以及在阳光下色彩的变幻,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审美情感,其后的绘画结果是:幼儿在操作材料上添画了许多五彩缤纷又大大小小的泡泡,还画得饶有兴致。

(3)培养儿童的美术兴趣,尽可能正面评价儿童的作品,让儿童参与评价作品。

而不应过分强调儿童最终完成的艺术作品。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小画家,教师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儿童美术活动的过程中。而是进一步发现儿童的创作火花,鼓励儿童的绘画兴趣。因此,教师应善意地接纳一切孩子的画,尽可能正面评价每一个孩子的作品。指导上可以用“谈谈你为什么这样画?来代替“不应这样画”应该那样画”每次美术活动结束后,总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他创作的一种肯定,且有利于他相互间的欣赏评价。每次作品展出后,孩子们总爱围着作业栏自豪地介绍:这是画";老师说我想象很丰富";或是自由地评论:这幅画的颜色真漂亮!这群小鸡好可爱"等等,这样既增强了儿童的自信心,又使他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体而言,素质教育观下的儿童美术教育乃至整个艺术教育,最终目的都是造就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人。因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工程的时候,必须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以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综合能力,提高儿童整体素质。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谈小班幼儿美术教育的探索

摘 要 儿童画是艺术,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绘画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形式。学前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挖掘幼儿潜在的美术素质和能力,塑造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兴趣 游戏 材料丰富

小班初期的幼儿由于心理、生理正处于发育之中,他们的思想境界还处在涂鸦阶段,他们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只是为了绘画过程中体现愉悦感。开展美术活动前,要把美术活动看作是一种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小班幼儿,更离不开游戏。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同时兴趣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通过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以教师儿童化的语言,以及为幼儿提供各种作画材料等发展创造性思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文学渗入,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采取各种形式,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其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下面就浅谈我关于小班幼儿美术教育的探索

一、生动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富有童趣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美术活动时,教师应该富有童趣的语言跟孩子交流。比如《美丽的衣服》这节活动,孩子们涂颜色时,我发现有个孩子涂得一塌糊涂,身上也沾满了油画棒。于是我轻声的说:“看,小熊的衣服漂亮吗?如果让你穿这样的衣服,你会高兴吗吗?”他笑着摇了摇头,又拿起画笔认真地涂起来了。因此,老师应该用儿童化的语言跟孩子交流,进行绘画指导。这样不但孩子对这节课感兴趣,而且知识也会掌握得更轻松、更牢固,从而才能更好的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园一直坚持“保护天性,张扬个性的”的理念,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因为孩子总是对有趣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从孩子出发,选择有趣的东西教给他们。例如在进行毛线粘贴画这个活动时,首先我带领幼儿用毛线进行游戏,例如抛线团、在地上学小鱼抖动、随意的摆动等。接着出示大的春天的背景图(粘好双面胶),再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并产生创作的欲望。整个活动幼儿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了解班级幼儿情况,因材施教

在美术活动中,同一年龄段幼儿的绘画发展水平往往呈现出不均衡性。为此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了解每个 幼儿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以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但能力有限,有的幼儿运笔的方法也不够准确。因此在活动中,幼儿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灵活的处理。教师应了解幼儿需要何种支持、鼓励和帮助,并尽可能在幼儿感到困难和乏味前介入,以 避免幼儿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对于内向的幼儿,及时鼓励他们的进步,同时对能力强的幼儿适当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应让儿童自己去探索世界的奥秘,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如出示一幅简单的圆圈,请幼儿说说它是什么,老师要给予肯定。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造型能力不够,但他们喜欢色彩丰富的事物,可以让他们观察彩色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些什么。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无论孩子的作品是好还是糟糕,在他的心中,永远是最美的。在孩子的画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幼儿年龄小,但他们的每一幅作品,教师都要进行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请他们说说自己都画些什么。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同时请幼儿欣赏一些有趣的儿童画或名家作品儿童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大大地开阔了眼界,在尚不识字的情况下,通过图象了解了许多新奇的知识,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地方发挥。

四、环境\材料和教学活动的选择要适宜

实践证明:幼儿的艺术行为深受周围 环境的影响。例如参观过艺术作品展之后的幼儿,他们往往表现出比往日更加浓厚的创作兴趣和热情。这是因 为幼儿接受了来自特定环境的信息和刺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展示幼儿绘画及手工作品,陈设易被 幼儿理解的名画,布置艺术图片及装饰品,来装饰教育环境,并让幼儿一起参与设计和布置,以激发他们的创 作兴趣和热情。如吹画,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它很适合小班幼儿进行。因为幼儿吹气的方向和用力大小不同,所以图画形态各异,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这种绘画游戏,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增加了幼儿的肺活量,锻炼了幼儿眼、口、手等多种器官的协调能力。

适合小班孩子的还有好多方法如:压印画。将积木、割好的黄瓜、青椒、藕、青菜根等蘸上调有糨糊的色彩,在纸上压印,就形成一朵朵的花。再用黄瓜切面蘸上绿色颜料压印,画出叶子,然后画上茎,这样就出现了一棵美丽的花草。另外,用积木可以压印出大楼、机器人等。手工方面,给幼儿运用不同的手工工具和材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品,来提高幼儿手工技能,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如:剪纸、泥工、小制作等。 同时要根据主题活动,及时更换美工区的材料,确保每位幼儿都参与其中,每个幼儿都有从自己创造中得到正面反馈的机会,使其自信心得到增强。

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采取游戏与美术活动的优化结合的理念,使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游戏中完成作品。同时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教学能使幼儿不只限于模仿式的完成作品。同时应通过美术活动让幼儿体验到绘画的乐趣,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

摘要:幼儿园小班的常规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以及教师组织每天的教学活动至关重要。因此常规培养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分析目前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教师教学手段、策略以及模式都有落后的地方,不仅制约了幼儿的发展,而且对于幼儿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相当不利。本文在阐述幼儿常规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实现优质常规教育的方式,希望促进小班幼儿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小班幼儿;常规教育

引言:

小班幼儿的年龄在3至6周岁,特定的年龄使得他们往往具有不健全的心智以及经验。而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行为习惯以及思想观念上都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让整个幼儿园的综合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幼儿常规在对幼儿行为进行约束的过程中,方便了教师管理工作的进展,从而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意义

常规就是日常的规则,小班幼儿的日常规则是指在幼儿园小班中建立的一系列有效规则,起到约束幼儿行为习惯的作用。教师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特征,让幼儿能够更好的适应班级的管理,促使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都能够有序进行、顺利开展[1]。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复杂、内容多样,对于幼儿的成长相当关键。整个幼儿常规包括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以及吃饭、睡觉等其他活动,它在养成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常规教育是一项需要引起重视的教学任务。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及方法

(一)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采用提醒的方式往往收效甚微。于是,教师可以试着换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就会特别感兴趣。之后,再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动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

(二)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小班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洗手后不擦手也是个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教师就可以把学生洗手的动作变为“给手洗洗澡”,让幼儿产生兴趣后,告诉幼儿“洗完澡不擦手,小手会像自己一样生病的”。因为幼儿大都有感冒的经历,因此往往会害怕小手感冒,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洗完手擦手的习惯。

(三)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

午睡前要B好衣服,椅子小,叠起来很困难。有的孩子在床上叠,有的孩子在地上叠,很不卫生。抓住矛盾,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里叠?怎样叠?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特别是“系扣或拉锁上衣怎么挂”的问题,有的说把扣都系上,有的干脆叠起来……其中一名幼儿的主意简便易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把上衣挂在椅子靠背上,把两只袖子交叉放在前面。当天中午脱衣服时,没有一名幼儿再把衣服放在床上或地上叠,所有的上衣都挂在小椅子上,并且不忘把两袖交叉放好。看来,幼儿自己出得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四)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力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午睡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

(五)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教师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在幼儿吃饭时教师要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小朋友吃饭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看他一口一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当值日生。”这时,幼儿们都一口一口慢慢地吃着,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所以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自己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六)更新观念,挖掘常规教育资源

未来全球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幼儿必须从小了解、认识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学习与人共处,而且会用一定的常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掌握以上四个“学会”。

三、结语

常规训练中老师的榜样和方法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是幼儿的领导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领导者,教师就应该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努力钻研各种课题,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常规环境,以便更好的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2]。当然,常规训练中所用的更好方法还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所以每个幼儿园教师,都有义务根据幼儿本身的各种变化,从幼儿日常生活入手不断的进行探索,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机会让幼儿掌握有关良好生活常规的知识、规范行为,让他们愉快有序的生活,并在活动中让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因此只要有爱心,有恒心,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地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浅谈农村幼儿园小班礼仪教育

(福建省闽清县第一幼儿园)

摘 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正如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明学好礼仪对每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礼仪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形成时期,让幼儿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更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孩子都不肯主动与人打招呼,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欠缺礼貌,在日常生活中没能形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如何对农村幼儿小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呢?在此进行简略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幼儿;礼仪教育;提高策略

在农村的幼儿教育中,本人发现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对幼儿教育并不熟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总是抱着随意的态度。由于农村的小孩父母大部分打工在外,孩子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看,过多的呵护和溺爱使得幼儿从小便不懂得尊重父母、长辈,在集体中各种自私、任性、无理等行为经常出现,而尊重、谦让以及合作意识显得薄弱。因此,如何加强农村幼儿小班的礼仪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1.创造模仿的环境

幼儿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模仿教育,这是由于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和认识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大的。他们常常会观察身边的人的一举一动,不自觉地开始模仿。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也必须做到。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用自己热情、礼貌、友好的态度去影响幼儿,一个仪表整洁端庄、谈吐举止文明礼貌的形象是孩子的好榜样。

2.创造实践的环境

课堂上的教导对孩子们来说并没有太多概念和印象。只有达到“知行合一”,幼儿的礼仪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教师需要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孩子们学习文明举止。每天,我会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将他们关于礼仪方面的进步在课堂上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例如,我发现有小朋友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很有礼貌,我会及时在班上说出这事儿:小朋友们,今天我发现鹏鹏在东西掉在地上之后,小恒及时主动地上前去帮忙拾起来,鹏鹏随后说了一声“谢谢”,小恒回答“不客气”,小朋友们真懂礼貌!在一般情况下,我还会让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实践各种文明礼仪,让孩子们在实践生活中关注文明礼仪,亲身体会礼仪教育带来的重要成就感。渐渐地,孩子们学会了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学会了热情礼貌地交谈,学会了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二、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1.故事、儿歌

通过充分刺激幼儿的感官神经,利用好他们喜爱的故事、儿歌等文学形式,可以萌发孩子们讲文明礼仪的想法,也是教师可以实施的有效方法。故事通过有趣的情境和通俗的语言让孩子学习如何做到讲文明、讲礼仪,一般情况下,在平时的课堂中我都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关于教育幼儿讲礼貌的故事,并富有表情地讲给他们听。如给孩子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问小朋友:“孔融给自己的哥哥梨吃的做法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做过吗?”他们都会有不同回答。我又问:“这种做法大家觉得好吗?”引导幼儿说出这种行为是一种礼貌,我又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会对话,亲自感受礼让的礼仪之道。

2.游戏

幼儿最喜欢玩游戏,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融入各种游戏活动中,特别是玩角色游戏。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比如开展娃娃家、百货超市、小餐厅等角色游戏,让孩子通过接待、让座、倒茶等行为来认识礼仪知识。这些角色的扮演让孩子们懂得要排队购物,在公众场合遵守秩序,学会在适当情况下运用诸如“谢谢”“不客气”“欢迎光临”等礼貌用语。在入园、进餐、如厕、午睡、户外等活动中训练学生的礼貌行为。

三、将幼儿礼仪教育融入生活,展F礼仪教育的生活化

礼仪教育重在运用于孩子们的实践生活中。因此,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将各种礼仪教育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实现幼儿礼仪教育的生活化,使幼儿不仅在课堂中获得礼仪知识,在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受到礼仪教育,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礼仪相关的话题,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应当如何去表现礼貌行为,教育孩子们在生活中多运用“麻烦您”“您好”“谢谢”“对不起”“很抱歉”等礼貌用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礼仪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具备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开展幼儿小班礼仪教育必须从基础做起,一点一滴、一招一式地从细节抓起,通过各种灵活、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农村幼儿小班的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常规教育培养

【摘 要】如果有人问我家在哪里?我就骄傲地告诉他,我家在物产丰富的施甸县,我的家乡历史悠久,有许多抗日遗址,有很多纪念意义重大的历史故事,还有近几年全国全党都在学习无私奉献的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楷模。可以说施甸的历史和现代都很有别样风采,历史和现代的发展都具有特定的历史必然性。我爱施甸,更爱施甸的教育事业。

【关键词】幼儿;培养

身为幼儿教师,特别是作为小班级组的教师深知小班幼儿常规教育培养的重要性。万丈高楼从地起,小班幼儿常规教育培养的质量将影响到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还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像主席说的一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静下心来教学,潜下心来边教边学习探究。多学习,多和同事交流,向书本学,向身边能学的人学。学会感恩,记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有可学之人都是我的老师。我都要给予他们老师的尊敬和感激,学以致用,让他们看到,我的改变和提高。特别是结合幼儿实际,多看看一些研究幼儿教育的文献著作。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小班阶段是幼儿园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对一切事物感到新奇。

而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年龄小的问题,从未接受过正规性教育,从未过过集体生活,往往缺乏一定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在小班,教师应更加注重幼儿的全面性与个别性,采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这更有利于幼儿各项常规的培养及形成。

一、稳住幼儿情绪

众所周知,新生刚入园,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幼儿迅速适应班集体生活、稳住情绪呢?这对于许多幼教工作者来说也许是个大难题。怎么办呢?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了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各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来“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本班的小璇小朋友,她年龄偏小,性格又有点怪,每天早上家长送来都是又哭又闹,不肯进教室,一天哭几次(“马拉松”式的、哭累了就停、想想后又哭、又停……)。针对这种情况,就只能作个别教育,研究一种属于她的教育方式了。经过我们的耐心教育,多跟她讲讲话,让她感到老师也像亲人一样可信赖,吃早点、早饭时,告诉她认真吃好早点、早饭,才会长得漂亮高大。这位小朋友现已有很大进步、大有改观了,早上和妈妈手拉手来幼儿园,并主动跟老师打招呼,后积极到操场参加晨间w育锻练活动,吃饭、睡觉、上课都能正常化了,自理能力也明显增强。谈到她的变化时,她爸爸妈妈都竖起大拇指,脸上笑眯眯的,一副满意、开心、知足的样子。

二、重视个别指导

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智商是不可能比的。同样,小孩也是一样,有些聪明点,就学得快、容易接受;反之,则反应缓慢、迟钝些。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如教幼儿学区域活动,对于小小班的幼儿,是第一次接触区域,从区域常规到区域操作,是挺有难度的。为此,我绞尽脑汁,煞费苦心。除了在区域时间让孩子操作,其他多余时间我也让孩子操作(如课间休息时间、离园接送时间),尽可能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幼儿也学得轻松、愉快,容易接受,自然而然地学到了知识。这方法确实不错,一段时间下来,孩子的区域活动水平可真是大有改进,有些比小班的小朋友还厉害呢!

三、榜样教育与暗示教育相结合

面对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群群天真无邪的幼儿,这个时候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也极强。为此,在幼儿面前,作为教师的我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行举止应显得自然大方,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具有正面的、榜样的教育意义。同时,我要擅于用眼神、双手来表达情感,批评、指责时显得严厉点,表扬、赞许时面带微笑、轻轻抚摸等,给幼儿一个暗示,这样既让幼儿容易接受,又不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真是棒极了。特别是小班幼儿,对这方面的需求也许更为强烈,做为教师应适时地给幼儿这种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直观地告诉幼儿是与否、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教育方法得当,对本班幼儿常规的培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的常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当中,要让幼小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常规,刚开始时保教人员是很辛苦的,但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时时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就会使其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一个班级的常规好与否,取决于班上的保教工作者,班级常规好了,教室里不会吵吵闹闹、乱乱麻麻的,户外活动时安全意识增强了,教师也要少些担心。

总的来说,常规好的班级的教师相对来说要轻松些。作为幼儿家长或老师,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听之任之,那样的话可能会害了孩子,因为,一个人一生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我们教师及家长都要重视起来。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要: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喜欢模仿、尝试,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好习惯往往会叫人终身受益。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常把生活常规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现状出发,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教育理念

引言

幼儿时期作为成长的跟关键时期,良好的生活常规教育对幼儿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幼儿园将常规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对待,违背了其真正的教育目的。因此,如何真正做好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现状

1. 教育目的方面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在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能够适应社会对其的一些挑战。当前,在生活常规教育指导中,教师仍多沿用“重教轻保”的教育方式,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教育。教师在实施幼儿常规教育的时候,应当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正确对待幼儿之间的差异性,使幼儿实现更好的个体发展。

2. 指导方法方面

在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针对幼儿的习性确定了一部分教育方法,我们列举几个常用的生活常规教育方法有:(1)模拟法:幼儿通过教师的实际动作进行模仿性学习;(2)鼓励法:对幼儿进行赞许表扬法,树立其信心;(3)兴趣教育法:了解幼儿的兴趣特点,使其在洗漱和礼貌等方面得到进步;(4)个别教育法:幼儿具有差异性,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个性化教育。

3. 家长参与方面

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中,需要家长的共同配合。比如见了老师或长辈要问好、饭前要洗手等常规的生活习惯,幼儿园应当与家长达成共识,从而通过共同监督来使幼儿实现这些基本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当前,由于许多幼儿园的管理封闭,与家长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不利于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效果。

二、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目的不明确

生活常规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理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目的。教师往往把自己所认为的理所应当的安加在幼儿身上,这种教育方法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幼儿自主意识的形成。而且,教师总是以一个成年的教育者、管理者作为定位,跟幼儿之间呈现较大的等级差异,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2. 教育方法不合理

在多数幼儿园中,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过分强调学校的规章和教育原则,这种固有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幼儿兴趣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另外,为了方便管理,教师多采用强制性的约束手段,这种约束很多时候违背了幼儿的成长天性,幼儿难以实现快乐成长。

3. 家长参与不规律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家长配合的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目的。当前,一些幼儿园与家长沟通时过分强调幼儿的成绩也就是知识能力的发展,却忽略了基础的生活常规教育。这种盲目强调成绩的做法,不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使幼儿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加强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对策

1. 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

创造平等、科学、合理的教育环境,让幼儿能够切身参与到日常常规管理中。在生活常规教育中,教师一般都充当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进行活动。在经过一个阶段活动学习后,教师选出表现出色的幼儿赋予其“小老师”的权利,作为一种鼓励的同时,也是对幼儿的锻炼,和其他孩子的榜样示范,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式之一。幼儿往往以简单的喜厌来对待事物,如果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对其教学要求认真听从。所以,教师和幼儿之间应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完成生活常规教育活动的目的。反之,若是幼儿对教师产生排斥和抵触,就会影响幼儿良好习得的养成。

3.重视情境导入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力差,所以理论性的教学模式几乎起不到作用,教师应该采用具体的、形象的教学方式,例如,借用拟人化的语言、利用小故事、游戏和儿歌等形式进行生活常规教育。

4.良好生活常规培养的有效途径

(1)榜样示范作要

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模仿性强,作为教师,其行为举止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范本,幼儿通过多身边事物的观察,往往会一板一眼的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所以,教师一定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谈举止,起到好的榜样作用。

(2)设立科学的常规教育目标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成长规律,设立合理的生活常规教育目标,过大过空的目标,违背了儿童身心成长所能接受的程度,不仅难以实现,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成长。

(3)教育形式要活泼生动

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多采用游戏、儿歌等有趣的教育方式,将生活常规教育贯穿其中,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幼儿得到快乐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4)鼓励与监督相结合

小班幼儿还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约束力,所以,在生活常规的养成中,需要教师的监督。对待幼儿的进步要及时进行鼓畋硌铮在平时要耐心进行引导。通过明确的表扬、监督,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5)教师与家长要紧密结合

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园和家庭合力培养的结果,所以,家长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幼儿日常规范的养成中,教师要和家长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与家长进行沟通,或者通过电访的方式跟家长就孩子生活常规的养成进行说明,请家长与幼儿园一起,为养成孩子自主性、独立性而努力。

四、结语

在小班幼儿常规教育中,幼儿是教育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家长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介于幼儿阶段发展的局限性,在常规教育中,从幼儿的认知水平出发,采取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尊重幼儿之间的差异性,为幼儿创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帮助其生活常规的养成,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从家庭角度浅谈对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教育

摘要:语言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能够调节人的行为、促进交流、传播知识。为了从家庭角度探讨培养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浅谈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从而从家庭视角下对小班幼儿的听、说、读、写四个能力的提升给予建议。

关键词: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家长

语言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能够调节人的行为、促进交流、传播知识。作为思维的载体和物质的外壳,它以符号的形式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儿童语言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他们的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儿童语言能力是幼儿教育阶段儿童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标准

儿童语言能力可分为倾听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幼儿的语言能力的标准和入学儿童的语言能力标准有所不同。对于小班幼儿,在听力方面则要求能够听懂简单无逻辑的日常用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表达能力方面,要求幼儿能够愿意用语言进行交往,能够清楚恰当地表达语言,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在阅读和书写方面则要求幼儿对阅读产生兴趣,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并且拥有初步的书写技巧。

二、从家庭角度分析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影响要素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而3~4岁时语音发展的最迅速阶段。家庭是我们接受最初教育的环境,同时也是我们一生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又是一种终身教育。家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学龄前的幼儿,他们最熟悉、依赖的地方就是家,家中有他们的所爱所期盼的全部,所以说家庭环境是他第一所学习成长的课堂也不为过。并且家庭也是学前儿童最早获得早期语言经验的地方,在幼儿今后的语言发展中,家庭中的各种内部及外部因素会共同作用于幼儿,从而影响其语言发展水平。

有研究显示,家庭文化环境与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成显著相关;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职业也与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成显著相关。根据???(2006)研究表明,母亲的养育行为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有显著效果,其中包括母亲的对幼儿语言学习的关注度,母亲在平时生活对幼儿各个方面的合理指导也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有显著影响;母亲在平时在幼儿生活方面积极参与并给幼儿做反馈,都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母亲在平时孩子生活的各方面的行动给予反应,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早期阅读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起到显著作用,带孩子做家务也会开发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家庭中的各个方面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从家庭角度浅谈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建议

为了科学的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家长要从幼儿的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家长在加强孩子倾听能力培养时,建议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懂得去听,才能更快的达到让孩子“会听”的效果。那么家长平时多与孩子对话,并且学会尊重孩子,语气平稳、温柔,并且吩咐孩子做某件事情要反复重复,直到孩子听懂为止,在这过程中,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要清楚的呼叫孩子的名字,并用眼神进行交流。

在说能力培养时,家长应多给孩子创设一些情境,锻炼孩子会说、敢说的能力。例如,可以创设问路的情景,让小孩子扮演问路者,通过生动的场景,锻炼孩子在不知道路的情况下也敢向身边的人进行求助。当然,在进行孩子说能力培养时,还要强调礼貌用语,让孩子在刚开始会说话的阶段,就应该以文明用语进行引导。

在阅读能力培养时,家长首先应该选择适合小班幼儿阅读的图书,有的家长在选择图书的时候,没有选择适合孩子的,盲目的选择会不符合小班幼儿阶段孩子的认知和理解,那么就不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从而导致孩子不愿意阅读。在选择图书内容时,一定要选择一些正面积极的内容,还可以将图书放在孩子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例如床头和书桌上, 从小让孩子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阅读上提高语言能力,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图书所选择的图画进行模拟场景会话,还可以让孩子看图将故事重新复述的形式来提高孩子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班幼儿阶段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在家里乱涂乱画,家长为了让孩子喜欢写字、涂鸦,可以在家里创设一个“绘画区”,让孩子可以照着符号进行描摹,从而锻炼书写能力。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进行语言教育不能马虎,也不能单方面进行培养,而是从孩子的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认真的引导和教育,从而使孩子愿意说话、敢于说话,热爱学习、敢于学习,让孩子能更轻松、健康地走向儿童期!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培养幼儿安全的意识,重要的是不仅应该让幼儿知道哪里有危险,更应该让他们学习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自己。剪刀的使用是小班幼儿的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可能会过分的关注幼儿,或者不敢让幼儿使用剪刀。进行安全教育后,我们设计了"手指划破了"的活动,通过我班幼儿达达由于没有正确的使用剪刀而划破手的事情,教育幼儿使用剪刀时不能将剪刀对着自己和别人、取放剪刀时应握着小剪刀尖儿。并经常鼓励幼儿使用剪刀,使幼儿逐步掌握使用剪刀的技巧。避免了不必要的伤害,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一、在小事中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体验是孩子发展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途径。教师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是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幼儿是无法形成良好的技能的。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也要从小事入手,在小事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及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1.在小事中利用各种机会去丰富幼儿的自我保护体验。如热水、药品是幼儿日常经常接触的物品。花花绿绿的药物会让幼儿误认为糖豆吃进肚里,杯里的热水也会因为幼儿不会判断而造成伤害。为了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提高幼儿对事件的预见性,我针对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事例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一天,超群来园,老师发现他嘴巴上起了一个水泡,在老师的询问下,超群说出了自己在喝水的时候,因为拿起杯子来就喝,水太烫烫起了一个泡。随即老师很关心的问超群:"烫得疼不疼?""吃饭的时候疼吗?"许多小朋友都很关心这件事情,随即老师引导幼儿讲讲怎样喝水就不会烫到嘴巴?孩子们立刻回应:"先吹一吹冷了再喝。""可以用手试试烫不烫,不烫再喝!"在喝水的活动中,老师及时引导幼儿用手摸水杯的温度,如果水烫吹一吹以后再喝水;同时在幼儿的进餐活动中喝汤的时候,老师也有意识的引发幼儿先试试汤的温度再喝;当教师拿来花花绿绿的药品时,开始幼儿真的以为是巧克力豆呢,纷纷问老师:"真的是巧克力吗?真的能吃吗?"教师和小木偶一起进行情境表演,小木偶将药粒喝下,不一会开始肚子疼,幼儿马上意识到药是不能随便吃的,生病了应该去医院。在幼儿园应请老师帮忙吃药,在家应请爸爸妈妈帮忙。

这种运用让幼儿感官亲身体验的方法,让幼儿从活动中获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的预知的能力。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那么就应提高幼儿分析、判断的能力,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安全与危险事物的小图片,如插座、火、药、热水、食品、玩具等,幼儿自己来区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提高幼儿判断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事情的预见性,预防悲剧的发生。

2.在小事中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如:游戏"小红帽"、"小兔乖乖",为了树立幼儿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老师扮演大灰狼,带了一些好玩的、好吃的东西,运用不同的话去骗小动物(幼儿扮演小动物),引导幼儿对陌生人引起警惕,不上陌生人的当;又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当孩子们出现了"着火"、"救火"的情节,老师也参与其中引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方法从娃娃家里爬出来、打电话"119"等方法来保护自己;通过表演,进一步强化孩子们良好的行为。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是一种捷径,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导之以行,引导幼儿远离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幼儿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幼儿园是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生活,幼儿是未成年、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幼儿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

1.提供安全设施,创设良好环境幼儿活动的场所不能放置过多的东西,环境布置尽量简洁大方,桌椅,柜子尽量做成圆角。玩具不能有尖尖的角,小的孩子不宜玩过小的玩具。电器,插座的放置,热水瓶,玻璃杯的摆放都要有合适的位置,不要让孩子轻易碰到。对幼儿园的建筑、设施、设备、器材,用品要定期检查和维修以消除隐患。

2.从生活中的小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例如: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鱼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刺之痛,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们平时非常注意幼儿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使之远离安全事故。幼儿园安全教育主要内容

3.经常联系家长,给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如下:

(1)教育幼儿不要随身携带玩具及锐利的器具来园,更不应把它放在口、鼻、耳中,以防伤害。

(2)教育幼儿不能拿玩具和同伴打闹,更不能抓、咬、打同伴。

(3)上下楼梯靠右边走,不从楼梯扶手往下滑,不做爬窗、扒窗、跳楼梯、玩门、从高处往下跳等危险的动作。

(4)到公共场所参加游览,外出散步或户外活动时,教育幼儿要远离变压器、建筑工地等危险的地方,听老师(或者大人)的话,不得随便离开集体,有事应告诉老师。

(5)教育幼儿在运动或游戏时应听老师的安排,遵守纪律,有序活动,避免互相追打、乱跑碰撞。

(6)向幼儿讲解和宣传安全常识,让幼儿懂得玩火、玩电、玩水的危害,以防止意外事故。

(7)引导幼儿了解消防栓、灭火器的用途,知道幼儿园的安全通道出口;教育孩子养成到公共场所注意观察消防标志和疏散方向的习惯;知道各种报警电话,懂得如何报警。

(8)下午放学后,教育幼儿要拉着大人走,不能自己到处跑,不能停留在幼儿园玩耍,以防意外。

(9)教育幼儿知道自己的姓名、园名、家长姓名、单位、家庭住址、电话,会表达清楚,紧急情况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10)教育幼儿不随意轻信生人的话,未经允许不跟陌生人走,更不要让陌生人碰自己的身体,告诉孩子,只有家长、医生、护士才能触摸他(她)的身体,如果陌生人要这么做,一定要尽快逃开。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礼仪教育探讨

摘 要:幼儿对文明礼仪的知识所之甚少,礼仪认识与文明相脱节。因此小班幼儿入学的同时,对小班幼儿进行文明礼仪训练,教幼儿懂礼貌.讲文明.讲卫生,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做个有爱心、爱分享的好宝宝,因此我班启用了礼仪教育:做为我班的主题特色研究,针对我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礼仪教育。

关键词:礼仪教育;小班幼儿;实践;研究

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和互相交往的基础。幼儿礼仪是指幼儿在同伴、成人交往活动中表现出的和谐、文明的态度、行为或品格。幼儿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利益,也影响社会未来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的竞争力,因此,幼儿的礼仪教育问题理当倍受社会关注与重视。礼仪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

1.礼仪意识。礼仪教育是“生活秩序的教育”,所以,礼仪教育要让幼儿具有礼仪的意识,认知到礼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规范,同时也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表现,礼仪对于一个人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礼仪知识。幼儿的礼仪教育的知识,具体而言,包括(1)生活礼仪(进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行走礼仪)(2)交往礼仪(称谓礼仪、问候礼仪、交谈礼仪、做客、待客礼仪、接电话礼仪、同伴礼仪)(3)共场所礼仪(升旗礼仪、集会礼仪、购物礼仪、公共场合礼仪)(4)学习礼仪(课堂礼仪、活动礼仪)。课题研究的内容见下列的框架图。

3.礼仪行为。礼仪教育要让幼儿理解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的,哪些行为是违悖礼仪的,让幼儿了解到“有礼貌、谦让”等话语是用来形容符合礼仪行为的,而“霸道、专横”等词语是形容违反礼仪行为的。

二、幼豪褚墙逃对策

1.创设良好的礼仪教育环境氛围。小班幼儿天生善于观察和模仿,可塑性强,容易接受信息,环境因素对于幼儿成长、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活动空间、人际关系、同伴行为、班级群体心理气氛,教师态度和行为都会对其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美化生活环境。九月份我们根据礼仪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将日常行为中,幼儿懂礼貌地行为习惯拍成照片,贴在班级门口显眼处,提醒幼儿时刻做个讲礼貌的好孩子。第二是树立礼仪榜样。教师就是幼儿的榜样,我们制定了《教师礼仪》,在教师中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教职工文明礼仪行为,塑造良好师德教育,努力形成具有良好修养的教师群体。第三是充分运用社会教育资源。幼儿园邀请警察叔叔给幼儿讲授遵守秩序的重要性;与社区联系,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组织幼儿给贫困地区的幼儿捐书、捐玩具,培养幼儿的爱心;在环保日,敬老日,节庆日时,带领幼儿积极参与,引导幼儿感受社会中的好人好事,产生模仿和学习的愿望。让幼儿在社会大环境中逐渐学会礼仪规范。

2.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幼儿教育活动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活动之中,我们开展“讲文明礼仪故事”讲秩序的“小小运动会”、“文艺表演”“礼仪小天使”、教幼儿学做礼仪操等系列大型活动,把礼仪教育安排到幼儿教育课程中,找准教育契机,并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如:《大象的生日会》这篇故事中,让孩子在表演“小老鼠与大象”的角色中,感受小老鼠的霸道和无理,了解做小客人的礼仪知识。另外教师加强探索和研究,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主题活动之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

幼儿礼仪教育要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幼儿从早上入园开始,就要经过户外活动、教育活动、混龄游戏、进餐、午睡、区域活动、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变化不定的环境,礼仪教育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一日生活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以常规训练为主,注重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行为规范的养成、文明礼貌的养成等方面教育。每日开展 “值日小明星”,“礼仪小标兵”“全能宝宝”“文明乖宝宝”等评比活动,每月教师根据《幼儿礼仪规范》给全班幼儿考核一次,课题组针对考核分数进行比较分析,对表现突出的幼儿给予表扬。

3.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分四种方式:教育、感化、模仿和熏陶。“教育”是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教导,孩子也有意识地去学习;“感化”是父母有意地为孩子做出榜样和示范,使得孩子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到很多习惯;“模仿”是并没有特意教导孩子,而孩子有意的观察并习得行为习惯,“熏陶”则是父母的教导和孩子的学习都是无意的,孩子也能获得很多行为习惯。

以上四种方式在每个家庭中都同时并存着,当我们明白良好礼仪形成的奥秘之后,就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某些因素,每月利用家长课堂;每周利用家长约谈;每日利用入园、离园时与家长沟通,以便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并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以无目的和无意识为主,因此“熏陶”和“感化”是他们形成行为方式的主要途径,其次是“模仿”和“教育”结束语:通过半年的礼仪教育,幼儿在道德行为、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改变,他们无论在礼仪活动中还是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中幼儿能和大人一起分享食物,不挑食,不偏食,懂得在公众场合的就餐礼仪。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会自由结伴,能灵活运用礼貌用语,有了玩具不争抢,懂得互相谦让,协商着玩;懂得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培养,幼儿在各类活动中都能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上课时坐姿自然,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特别是评价习惯的养成,幼儿能对自己的、同伴的各种行为作出恰当的评价,不贬低同伴的优点,对于自己的不良行为能及时纠正。

可以预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交往礼仪将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幼儿的礼仪教育也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教育话题。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去研究、去实践。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的思考

摘要: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维持活动秩序以确保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而且对于保障幼儿安全与健康、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以传递基本生活技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故本文将就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改善对策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存在问题;改善对策

现在很多家庭是“四二一”的模式,幼儿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如果要让娇生惯养的幼儿刚入园就习得一些生活常规并非易事。幼儿教师在生活常规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循序渐进的指导幼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另一番景象,例如“请小朋友排队喝水,要是谁把水洒到地上,那么今天就别想喝水了!”“吃饭快的小朋友,老师奖励小饼干,吃饭慢的小朋友,下午不能出去自由活动!”幼儿教师的语言里充满了训斥,这不禁让笔者思考,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是否必须在高压与强迫中进行?是否必须通过一定的处罚手段方能实现?是否必须以幼儿的驯服和个性丧失为代价?这些问题,非常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活常规要求过于刻板化。笔者调查发现,不少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要求过细,有时对幼儿来讲甚至是一种严重的束缚。比如:喝水要一手拿杯子的柄部,另一只手托杯子底部,小步轻轻绕过其他小朋友,站到蓝色点子上;进餐时如果想添加饭菜要求幼儿举手示意,吃菜就做剪刀状,吃饭就握拳头,喝汤就举起一只手掌,等等。过于刻板化的生活常规要求不仅不能帮助幼儿接受常规,反而容易导致紧张情绪,也很难让幼儿从真正意义上去内化常规。

第二,生活常规的制定方式侧重于教师制定。调查显示,小班幼儿生活常规起码有80%以上是教师制定的,很少有幼儿参与,幼儿根本不理解常规,不知道为什么要排队、为什么不让说话。由于不理解常,所以幼儿只是在被动地按老师的要求去遵守,规则意识一点没有得到提升。教师的监督稍一松懈,幼儿就不自主地开始违反常规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师不停“管”,幼儿不断“违规”的局面。

第三,生活常规教育的指导方法不合理。良好的生活常规指导应该从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给幼儿个性适当的自由,然而很多教师为了工作简单轻松而采取了不合理的指导方法。例如,催促是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的普遍现象,教师总在说“快点、快点!”“我倒数十个数,必须......”“音乐声一停,必须所有人都坐回座位”等等。小班幼儿还处于比较散漫的阶段,教师的催促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难以接受,而教师又强迫他们必须接受,一旦违反便会招至训斥与批评。

二、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改善对策

1.幼儿园要学习《纲要》、《指南》的精髓,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常规

调研发现,幼儿园有很多生活常规是不符合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比如,在集体活动的时间里不允许幼儿自己取水喝,更不允许幼儿吃东西,幼儿在饥渴或饥饿的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注意力的,思维和想象力也会受到影响。

为此,幼儿园应认真学习《纲要》、《指南》中有关生活常规教育的内容,针对小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科学的生活常规要求。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具体要求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班级良好秩序,更应该着眼于对今后幼儿成长有深远影响的,当有些生活常规超出了幼儿的能力范围,幼儿园不能仅仅为了便于管理而忽略了幼儿的需求。例如,冬季幼儿们穿的比较多,穿、脱衣服的时候很不方便,再加上幼儿本身对穿、脱衣的常规掌握的还不是很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不能只是一味的强调一致性。

2. 采用多元化的生活常规教育方法

在对小班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教师可以多采取积极且有趣味的方法,例如培养幼儿正确洗手时,为了让幼儿不把洗手的先后顺序搞错,幼儿园常有这样的儿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握握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这类儿歌很受幼儿的喜爱,他们跟着教师念几次就记住了,但教师还需反复训练,以免幼儿们过几天就忘记了。每次教学时,教师念上句,幼儿念下句,还配合动作,不但让幼儿们掌握了生活常规,还提高了积极性。

3.利用表扬和鼓励来激发幼儿习得生活常规的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要善于发现表现好的幼儿,真诚恰当地给予肯定。这样不仅有利于受表扬者习得生活常规,而且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其他的幼儿也会模仿受表扬者的行为,以期得到老师的表扬。当幼儿违反了常规时,如果教师严厉批评或恐吓威胁,幼儿可能会产生恐惧等负向行为,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教师应多从幼儿的角度考虑,多运用表扬、安慰、鼓励等方法,尽量不用批评、威胁等消极的方法,耐心地找出幼儿违反常规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切记一刀切。

4.创设家园共育的教育途径

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仅靠幼儿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争取到家庭的支持,实现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的途径很多,下面简单介绍两种:

第一,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册是家庭和幼儿园每日进行沟通的桥梁,幼儿园将幼儿在园的一日表现记录下来,并有针对性地提一些建议,家长由此可以了解到幼儿在园的情况,并了解到幼儿在幼儿园哪些环节表现的好,哪些能力还欠缺,从而主动配合老师进行家庭教育。家长也要在家园联系册上记录幼儿在家的表现,让幼儿教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让教师了解幼儿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每一个幼儿的培养方案。

第二,家访。教师要对刚入园的幼儿逐一进行家访工作,了解幼儿的家庭生活环境、幼儿的生特点、个性发展等。让家长填写幼儿调查问卷,多与幼儿沟通、做游戏,让幼儿对老师建立信任感,这样幼儿到了幼儿园才会配合老师的生活常规教育,教师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活常规教育。

三、结语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所有工作都要以幼儿为主体,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本,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然而,生活常规教育在小班幼儿的实际操作中却发生了异化,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多是为了方便班级管理,而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发展。故本文笔者从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常规、采用多元化的生活常规教育方法、利用表扬和鼓励来激发幼儿习得生活常规的积极性、创设家园共育的教育途径等角度入手,就如何良好开展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品格教育的渗透方法

【摘要】本文从师幼情感、园所环境、课程活动等三个方面探讨品格教育的渗透方法。

【关键词】小班 品格教育 渗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幼儿已初步形成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慢慢增强。这一阶段的幼儿,一方面情绪比较外露,容易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说话,不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不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再一方面听说能力基本形成,愿意尝试模仿,模仿的大多是一些具体、简单的外部动作。教师应对这个阶段的幼儿给予正确的引导,进行品格教育渗透,让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如何在小班进行品格教育的渗透呢?

一、无条件接纳每一名幼儿

教师无条件地接纳每一名幼儿,是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所谓“无条件接纳”,就是要向幼儿传达这样的观念:不论他们的言行举止如何,不管他们犯了多大的错误,老师始终如一地爱他们,同时予以正确的引导。无条件接纳能让幼儿获得安全感,对后期的教育、引导将起到积极作用。无条件接纳是一项全时间的工作,教师应该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让幼儿明白我们在接纳他们,让幼儿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关注。如我们班的泽泽小朋友从小是奶奶带大的,父母常年外出工作,陪伴教育他的时间少,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胆小、羞怯,刚刚进幼儿园时,常常表现出没有安全感、情绪不稳定等状况。保教人员了解情况之后,都像妈妈一样对待泽泽,无条件地接纳泽泽,久而久之,泽泽逐渐变得自信开朗了。

二、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一)创设品格教育的环境

环境是促进幼儿能力、水平发展的有利因素,是渗透品格教育的基础。幼儿园应注重创设无声的育人环境,让更多的硬件环境“说话”,从而促进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如我们班创设了区域“娃娃医院”,让幼儿在“医院”里扮演各种角色(专业认真的“医生”、耐心细致的“护士”、积极乐观的“病人”),在游戏中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小班幼儿还没有分享意识,独占欲比较强,经常有两个小朋友同时争抢一个玩具,而“娃娃医院”的创设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幼儿在游蚬程中不仅学会耐心对待每一件事,还渐渐学会了分享。如我们班的昊昊小朋友刚转来时性格很犟,占有欲很强,看见别人手里有玩具就去抢,还喜欢推倒别人用积木垒高的“房子”,小朋友们都不欢迎他。教师进行了多次教育和提醒,还给他的行为设定了界限都没有用。经过“娃娃医院”的“教育”之后,昊昊改变了很多,不抢小朋友的玩具和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了。

(二)在环境中粘贴暗示性的标识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太多的文字提示是没有用的,教师要巧妙运用暗示性的标识提示幼儿。首先,教师可以与幼儿集体讨论区域规则,确定规则后以简单的图文形式粘贴在醒目的位置,时时提醒幼儿要遵守区域规则。同时,要做好幼儿每天进区计划牌,让幼儿自主选择进区,且每天有一组得到优先选择权,这样的暗示教育效果远远超过简单的说教。

三、在课程和活动中渗透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无时不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良好的品格行为需长时间的培养和反复提醒,因此,品格教育还要渗透在课程和活动中。我园小班先后开展了“分享”“尊重”“守时”“勇敢”“节制”等主题课程活动。在课程活动中,我们设计了故事分享大行动、故事大王哼哼龙、迟到有关系、寻宝记等游戏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故事的内容,从中学到相应的品格。在这过程中,教师时刻用品格用语去赞赏、鼓励、引导幼儿,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良好品格的行为表现,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是渗透品格教育的有效途径。品格教育可以融入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如三八妇女节、感恩节、壮族“三月三”、端午节、圣诞节等。我们经常利用这些节日组织家长与幼儿制作贺卡、礼物、粽子、五色糯米饭、寿司等,让幼儿感受感恩、合作、坚持等品格的内涵,同时学会分享。

总之,品格教育不能靠说教,而要靠教师、家长与幼儿彼此的影响。幼儿时期是成长关键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格素养,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共同培养出具备良好品格的孩子。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查阅资料在小班幼儿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 在小班幼儿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中,如何发挥幼儿好奇的天性,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呢?其实,只要有心,我们就会发现问题无处不在。可以利用主题活动、自然角、科学区、科发室等活动与设施,结合幼儿园的各项传统或特殊活动、日常生活中的偶发事件等提高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其思维发展、社会经验、阅读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局限,充分利用老师、家长、同伴、幼儿园及社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资源,为幼儿的查阅活动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指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班幼儿 查阅资料 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

新《纲要》在科学领域目标中提道:“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①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点已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更要放在培养孩子爱自然的情感、爱探索的兴趣上;注重的不再是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对孩子实施科学教育时,要注重让孩子亲身体验,去发现、提出问题,把孩子的“为什么”作为出发点,激发幼儿通过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探究欲望,从而获得发展。

一、查阅内容

只要有心,问题就无处不在。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好奇的世界里,当他们对事物产生好奇,感到困惑时,常常会运动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幼儿好奇的天性,如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成为我们首要关注的焦点。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尝试,效果不错。

(一)利用主题活动,预成、生成相关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素质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幼儿能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主题活动中,我们非常注意这一点,如在主题活动《好吃的橘子》中,我们让孩子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特征,并激发他们想象“橘子一瓣一瓣像什么”。在阿姨收集橘子皮的时候,幼儿还生成了问题:“橘子皮有什么用?”在《香香的食物》中,我们让孩子通过看看、摸摸、闻闻等多种方法感知大蒜、芹菜、香菜等多种具有特殊香味的蔬菜的特征,并引导他们说说还有哪些蔬菜也有特殊香味,激发他们探索更多特殊香味蔬菜的兴趣,并鼓励他们与父母一起寻找答案。

(二)利用自然角、科学区、科发室等设施,鼓励幼儿细心观察,提出问题。

自然角、科学区、科发室中,材料丰富,幼儿可以在看看、玩玩中学到很多知识,尤其是一些蕴涵科学原理的自然现象、小制作等,幼儿在观察、游戏的过程中会生成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孩子在玩科学小游戏“翻跟斗的小人”的时候,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柱会滚到下面去呢?”“为什么两个圆柱上的小人翻跟斗的速度不一样呢?”在孩子产生这样的疑问的时候,教师可抓住机会引导幼儿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自己尝试着解答。

(三)结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进行有主题的专项探究。

幼儿园每年都会有一些传统的、特殊的活动,我们可以结合这些活动,让幼儿在浓厚的活动氛围中进行有主题的专项探究。如在幼儿园第三届科技节“奔驰”开展过程中,幼儿对“车”的兴趣日益骤增,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车进行观察比较,同时利用日常生活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如在观察特殊车辆时,幼儿在了解了警车、救护车、洒水车都有笛音后,提出问题:“这些笛音有什么用?”“为什么这些车有笛音,而其他车没有呢?”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正是思考的过程;在幼儿园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学校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如进行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回收等,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思考、和家人一起寻找答案等了解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种类及其原因,明白废旧电池的危害等,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查阅资料的兴趣。

(四)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偶发事件,鼓励幼儿提出“为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心,你就会发现问题无处不在。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如在吃饭的时候,很多幼儿挑食,不喜欢吃胡萝卜,我就对他们说:“胡萝卜很有营养,小兔子最喜欢吃?”孩子就问:“胡萝卜有什么营养?”“小兔子为什么最喜欢吃胡萝卜?”春天来了,很多孩子在散步的时候发现光秃秃的树上长出了好多新芽,而且这些新芽慢慢变成树叶,他们就问:“为什么春天树叶发芽,冬天不会发芽呢?”当孩子提出类似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先请孩子们讨论,但不会当场对他们的答案进行判断,而是鼓励他们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求证,在第二天再次进行交流。

(五)开展“我是小博士”活动,增强幼儿探究兴趣。

每个星期,我们都会给幼儿出几道他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找到答案,然后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交流,我们会给认真思考、认真准备的幼儿以小小的奖励。这样的活动不仅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探究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幼儿的探索范围逐渐扩大,思维越来越活跃,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二、查阅方式

只要给予指导,查阅资料,小班孩子也能行。由于思维发展、社会经验、阅读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局限,小班幼儿很难(或者说不可能)独立查阅资料找到所需的问题答案,但是,在孩子周围有很多资源(如老师、家长、同伴、幼儿园、社区等)可以利用,如何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为幼儿的求知提供帮助,从而不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我们关注的又一个焦点。本阶段我们把研究重点集中在教师、家长等成人对幼儿查阅活动的帮助上。

(一)教师、家长等直接参与、指导幼儿的查阅活动。

案例一:有一天,自主游戏时间到了,雯雯来到了自然角,突然惊奇地大叫:“老师,老师,我的芦荟怎么变黄了啊?”“呀,这只小乌龟死了!”“这花瓣也快掉下来了。”她看着看着脸上露出难过的表情,“怎么会这样啊?”我问她,她摇了摇头,我鼓励她自己去书上找找有没有她想要的答案。一会她拿了一本书跑来告诉我:“老师,这本书里也有乌龟的,但是这字我不认识。”我一看,果然书上有介绍乌龟的,说乌龟是要冬眠的,于是我念给她听,她又问:“老师,什么是冬眠啊?”我回答:“你很聪明,回家想想办法找到答案。明天你来告诉我好吗?”于是她就不再问了。

第二天,她高兴地告诉我,原来乌龟不是死了,而是在睡觉。

分析:小班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寻求大人的帮助,而没有自己查阅资料寻求问题的意识。在她向我询问的时候,我就直接告诉她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的方法找答案,让她在脑海里初步形成查阅的意识。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幼儿才会对此产生兴趣,并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技巧。小班幼儿由于不认识文字,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势必会遇到困难,因此,为幼儿提供画面内容形象、生动的书籍比较好,而且在查阅时需要教师或家长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当孩子遇到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时,成人还需要用一些儿童话的语言,采取一些策略(如打比方、做实验等)来帮助孩子理解,满足他们的求知、求真欲望。

在解释“冬眠”这一问题上,我还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查阅,激励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帮助幼儿提高查阅技能与探究能力。

(二)教师、家长等通过提供材料、创设环境为幼儿的查阅活动提供帮助。

案例二:自主游戏时间,科学区里来了好几位小朋友,他们有的玩“吸纸屑”游戏,有的玩“火箭上天”,还有的玩磁铁……

忽然,靓靓拿着手中的“火箭”问筱筱:“你知道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吗?”筱筱摇了摇头。靓靓很自豪地说:“因为我们一拍下面瓶里的气的力气就变大了,把火箭推上去了。”筱筱很佩服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啊?”靓靓说:“我家的VCD带子上有的。”旁边的小祯听到他们的对话也开始问靓靓:“那你知道这些小纸为什么会被吸上去吗?”靓靓被难住了,这下小祯得意了,他说:“那是因为有静电。哈哈,《十万个为什么》上面说的。”筱筱也很佩服小祯,问:“那这两块吸铁石怎么一会吸住,一会又弹开的啊?”靓靓不说话,小祯说:“那我回家再看看,《十万个为什么》上面不知道有没有。”靓靓马上接着说:“我叫我妈妈上网查查。”

分析: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地指导,很多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发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意识,并且在查阅途径上形式不一,有的是通过音像资料,有的是通过图书,还有的是通过网络,这些都是教师、家长为孩子提供的现成资料和信息,是教师、家长有意识为孩子创设的良好查阅环境。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除了为幼儿提供现成的书籍、录像、图片等多样资料外,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自制分门别类的书籍(如动物、植物、蔬果、各国国旗等)供幼儿查阅,师幼、亲子共同参与制作的图书更能激发、维持幼儿的查阅兴趣。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希望找到更多适合小班幼儿查阅的途径。

从本活动中孩子们的反应来看,他们对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答案的兴趣是浓厚的,并且为自己能够找到答案而感到非常自豪,为同伴们的赞赏而感到骄傲,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将支持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积极地探究。这样的良性循环必将不断提高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上发掘他们的潜力,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更为他们营造了一种“我要学”的学习氛围,为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同伴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家园间的互动,使得教师、家长、幼儿达到三维互动的效果,从而带动幼儿沉浸在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兴趣之中,使得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自主、自发的查阅活动之中。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幼儿园安全教育主要是帮助幼儿获得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幼儿逐步懂得爱护自己和他人,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小班幼儿更是如此,他们的能力和体力都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会诱发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当处于危险之中时,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

我们常常看到,自由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喜欢挤到门口去玩。一会儿开门,一会儿关门,片刻便听到了幼儿的哭声――幼儿的手在关门的时候被门夹到了。

晨间活动时,在教室里有孩子们在来回的跑着,有的孩子还拿了搭好的积木在追赶,一会儿孩子们便乱成了一团。

早操结束后,孩子们玩起了“开火车”的游戏,突然一个小朋友不小心被绊倒了,后面的小朋友觉得很好玩,兴奋地一个接着一个地压到了摔倒了的小朋友的身上。

在午睡室里,孩子们都呼呼进入了梦乡,萌萌小朋友的小嘴在咀嚼着什么。当笔者轻轻靠近她的身旁,在仔细询问中,才发现她咀嚼的是她衣服上的拉练头……

这些安全状况,时刻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所在,实施有效的教育。

1 小班幼儿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小班幼儿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差

小班的幼儿年龄小,缺乏安全知识经验,识别危险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加上活泼好动、又好奇、好探索,在活动中对危险事物不能作出正确判断,不能预见行为后果,如:幼儿在跑来跑去时,对迎面跑来的其他幼儿却不知要躲闪;有的幼儿在骑木马时,不顾坐在后面的小朋友,自己突然走开等;都是幼儿不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出现什么后果的表现。幼儿面临危险时不会保护自己,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应有的防范知识,不知道躲避风险。如:幼儿出现的砸伤、摔伤、烫伤、骨折等事故的发生。

1.2 在家庭教育方式上也存在偏差和过度保护,家长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什么事也不敢让孩子去尝试做一做,视自己的孩子为小皇帝、小公主,限制孩子的活动,过多地对幼儿采取各种保护性管理措施,忽略了对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失去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机会。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只管孩子生活吃饱穿暖,忽视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家长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孩子一旦出事故,家长就束手无策。

1.3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也有重“被动保护”轻“主动自护”的倾向

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常常出现只重视对幼儿的被动保护,取消可能有安全隐患的活动来保安全,为追求安全不惜降低教育要求与标准,为了安全限制幼儿活动的范围,将“安全带”紧紧地系在幼儿身上,而忽视了对幼儿主动自护的积极引导,幼儿不能自由地活动、自由地游戏,这样的过度保护,等于不护。

幼儿的安全不仅需要成人的保护,更重要的是通过安全教育来实施的。

2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主动自护的能力

安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引导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远离安全事故,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2.1 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正处于身心逐步发展的阶段,缺少生活经验和各种社会方面、自然方面的常识,自理能力较差,虽然教师和家长在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以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但我们应知道成人对孩子的保护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孩子、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应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只有把安全的金钥匙交给孩子才是比较可靠的。所以,我们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有效环节随机强化教育。教师像妈妈对待孩子一样,做到“眼看,嘴说,脚跟上”、“了解幼儿身体情况、精神状态如何,看幼儿在干什么”等,从源头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和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

2.2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通过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躲避伤害。例如,幼儿养成吃饭前、喝水前摸一摸、吹一吹的习惯,可以避免烫嘴、烫手;走路和跑步时靠右边行,过十字路口时看红绿灯行走,可以大大减少与同伴碰撞或被来往车辆碰撞的概率,鞋带系得牢可避免跌倒、受伤,吃鱼前把刺挑干净可免受咽刺,吃饭时不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家庭和幼儿园应相互配合,反复强调,持之以恒,使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2.3 从环境中渗透安全教育

幼儿园的环境不仅起到美化的作用,而且还为幼儿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我们注意合理利用幼儿园环境资源来渗透安全教育,让幼儿在环境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懂得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防护措施。一是设置安全标志。在班级的各个角落的墙面上画上各种各样的安全标志,让幼儿每天在活动、放学、上学的同时,轻松、自然地认识各种安全标记。二是开辟安全教育宣传栏。在家园联系栏中专门设置安全教育知识栏目,通过定期更换安全教育内容,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在教室的互动墙上制作了“交通安全”、“防火安全”、“地震知识我知道”等墙报,让幼儿在欣赏色彩鲜艳的版画,学习琅琅上口的儿歌、浅显易懂的故事中,了解安全知识,提高自护能力。三是创设安全教育小画廊。让幼儿做班级环境的小主人,运用所学的绘画技能,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如:“消防安全组画”、“热闹的十字路口”、“规划与标志”等绘画活动,不仅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又为幼儿分享经验提供了平台,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强化了幼儿安全意识。

2.4 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一安全教育日这一契机,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安全教育活动。通过讲故事《小明和陌生人》,向幼儿介绍迷路时或陌生人带走自己的自救方法。开展“危险的地方”、“遇到意外的时候”安全主题活动,教育幼儿应该怎样注意安全,避免危险,遇到危险时不慌张,能够沉着应付,采取应急措施,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开展“受伤了怎么办”、“小纽扣不能吃”、“碗里的汤泼了”等故事向幼儿介绍烫伤、烧伤、出血及出现意外事故的自救方法,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开展谈话活动,如“我身边的危险”,看图讲述“谁对谁不对”,美术活动“我来设计安全标志”等,让幼儿主动获取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求助方法,树立了安全意识。开展角色游戏《大街上》,让幼儿懂得过马路要走斑马线,遇到红灯停,绿灯行,走失时要找警察叔叔帮助,能说出父母姓名、家庭地址和电话。还可以开展“保护自己办法多”、“会打求救电话”等活动,增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我们还组织幼儿参加幼儿园举行的应急疏散演练、消防疏散演练、地震疏散演练等活动,让幼儿在模拟的情景中感知危险,学习正确的保护自己的方法。这样,当危险真正来临时,孩子们才不会不知所措。

我们还让幼儿通过自身观察、寻找和发现周围生活中的危险源,并把危险的地方记录下来,设计安全指示标志,当好安全小卫士,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同时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把安全金钥匙交给孩子。

2.5 家园配合,形成安全教育合力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长配合,形成安全教育合力。我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教专栏、手抄报、致家长一封信、寒暑假告家长安全书、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家长主动参与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切实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延伸到每个幼儿家庭中。如:请家长制定“家庭应急逃生预案”,成立家长安全应急志愿者小组,开展《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儿童营养和饮食卫生》《好习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等活动,让家长增长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与我们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幼儿安全防范工作。

此外,我们还组织幼儿开展“做个小交警”、“做个安全小卫士”、“做个小小环保人”、“做个文明小市民”等主题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受到交通安全常识、环境保护和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通过上述各项活动的开展,小班幼儿树立了初步的安全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安全常识;增强了遇到危险情况不慌张、不害怕的心理品质;提高了主动自护的能力。

幼儿小班教育论文: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

摘 要: 本文结合实际经验分析了在小班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中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发展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 小班幼儿 同伴交往 发展实践

在与小班幼儿的交往中,我发现他们刚来幼儿园,因受到习得性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影响,不能够理解大人和周围变化的环境的要求,往往处在原先的生活状态之中,交往的范围十分狭小,主要是长辈和经常接近的人员,刚到幼儿园与老师和老师交流十分被动,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也不主动,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他们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不是很稳定,有稳定的互动平凡朋友的幼儿不多。小班幼儿不能正确地理解同伴的语言,产生一些小的矛盾,常常会用拉拉、拍拍同伴身体等动作解决的方式,但这被认为是同伴在欺负自己,就会出现交往中的矛盾。

小班幼儿随着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乐于接受与同伴交往,关键是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矛盾,调整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我结合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不同环节,采用礼貌待人的多种不同方式方法促进幼儿同伴之间交往能力的发展。

一、礼貌待人渗透一日活动的多环节

小班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情绪状态不稳定,一时难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利用来幼儿园的晨间接待主动与幼儿用礼貌用语热情地打招呼,相互问好:“X,早上好!”“X,我们一起来玩一玩,这是我们的好朋友Y。认识一下,打个招呼。”等,让小朋友一来到幼儿园就感到教师礼貌待人的态度,消除对教师的陌生感觉,和同伴之间互相认识了,消除了隔阂,相互之间亲近了。

日常生活比如就餐、洗手和如厕中的礼貌也是促进幼儿间友好不可忽视的,在小朋友吃小点心和午餐的时候,学习你先我后不着急,吃东西不讲话,会说:“谢谢阿姨,您辛苦了。”洗手和如厕时不着急,一个跟着一个来,不争抢等,一两句简单的交流和有序的活动,让幼儿体验到交往的快乐,情绪变得愉悦,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而乐于交往。

幼儿园的玩具的品种和数量是有限的,有一些小朋友将自己家里的玩具带来,可是出现几位幼儿同时看中某一玩具,大家都想玩,个别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就会抢,出现矛盾。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相互交换的方式,幼儿会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带来与同伴一起玩,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体验到同伴之间礼貌交换交往的乐趣。

二、主题活动中渗透礼貌待人

小班幼儿在《我上幼儿园了》这一主题活动中的《宝宝有礼貌》中,通过看情境表演和实践操作,乐意做个有礼貌的宝宝,与老师、同伴礼貌交往,并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老师早(好)!”“老师再见!”“谢谢!”等。故事《点点爱上幼儿园》通过3岁的点点开始不愿意上幼儿园,到高高兴兴跑进幼儿园,相同的心理活动让幼儿深受同感,他们能够听懂故事内容,逐步喜欢幼儿园。儿歌《你是我的好朋友》在正确区分你和我等人称代词的同时,乐于和小伙伴用有礼貌的行为一起游戏。

我们选择一些有助于幼儿社会化交往发展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幼儿体验到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和乐趣,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游戏中礼貌行为习得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放松和可以发展想象力的空间,在游戏中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习得经验通过自我模仿不同的活动情境下的人物活动和对话,增进对同伴的了解,学习与同伴积极交往,愉快合作。

户外晨间锻炼游戏《老猫睡觉醒不了》发展了幼儿轻轻走和奔跑能力,体验到和同伴一起进行躲藏、寻找的游戏乐趣。自主性游戏《娃娃家》是幼儿十分喜欢的,在这里我们布置了小床、小桌子和小凳子,玩具柜里放着一些娃娃家的用品,如奶瓶、小锅、煤气灶盘子和一些小点心,等等,他们走进娃娃家就像真的进入家里一样,可以和好朋友商量谁扮演爸爸和妈妈等家人的不同角色,特别是扮演妈妈的小朋友抱娃娃,是一定要女孩子的,爸爸一定要男孩子的,在他们的生活经历告诉他们爸爸是男的,要找男孩子,妈妈是女的,要找女孩子。在这里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交往,把平日里自己与大人交往和看到的别人交往生活经验带到游戏之中,这样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密切了。

自主性游戏《小吃店》里,幼儿可以分成另外一种不同的角色营业员和顾客,成为服务和被服务的对象,在这里幼儿不仅体验模仿成人的生活,还运用已有的数的知识模仿成人买卖的交易活动,学会不同情境下礼貌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对话,和同伴交换不同的角色,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参与不同活动交往的主动性,而且自然地将角色的行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总之,幼儿园作为幼儿走向社会的开端,是幼儿社会化交往开始的重要场所,幼儿在幼儿园各种不同的活动中主动或是被动相互作用。我们将幼儿礼貌与同伴相互交往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将礼貌待人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不同的环境预设活动时间,通过运动、主题活动和游戏等不同的活动促进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