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论文

时间:2022-05-09 10:19: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家畜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家畜论文

家畜论文:家畜繁殖学启发式案例教学论文

一、案例式教学法的优越性

案例就是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为基础,记录下的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教育性的实例或报道,这些实例或报道包含许多可能的问题,并且用一定的文字、录音和录像等媒介客观的记录出真实情景。案例教学,就是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选择特定的教学内容,以经典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且在教师的主导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调查等活动,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解决问题的确切可行方法。在进行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案例式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创建,最初应用于法学和医学教学上,后来才被引入管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教学中,通过企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学校内就能接触到各种商场争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家畜繁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步对动物科学专业课的学习。传统的《家畜繁殖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单纯的讲授知识为主,互动较少,这样必定造成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变成被动。上世纪80年代末,案例式教学传入我国,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高校开始试行,后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并广泛运用。案例教学就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相继开展了案例式教学,更加侧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改变传统式教学的短处,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注重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家畜繁殖学》案例库建设

《家畜繁殖学》的繁殖理论和家畜实际生产密切相关,在整个《家畜繁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教学、实验课和教学实习三种教学环节共同完成,不仅注重理论教学,同时还要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讲授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同时还要将家畜繁殖方面新的研究成果和有特色的技术进步,以及新的学术理论和概念引入课堂。在《家畜繁殖学》实验课上,通过家畜繁殖理论教学与繁殖基本技术操作、训练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家畜繁殖学》实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繁殖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到家畜生产的第一线,丰富实际知识,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加固家畜繁殖基本理论,训练繁殖基本操作技术,同时启发性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最新家畜繁殖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为学好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进行《家畜繁殖学》的启发式案例教学,首先要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案例。目前,在学校的硬件方面,绝大多数教室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成了由12个以上典型案例组成的《家畜繁殖学》案例库,制作了25个以上教学小动画,或小视频,丰富了授课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将学生引入家畜繁殖的生产实践情境中,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最后,教师通过以典型案例制作而成的多媒体课件,配合小动画或小视频,讲解正确的解决方案,加深学生对家畜繁殖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传授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根据家畜繁殖的最新研究进展,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和教学小动画,或小视频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家畜繁殖技术,以及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李井春等报道,在《家畜繁殖学》教学上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典型案例配合PPT进行案例式教学。我们采用的启发式案例教学,不仅采用典型案例,同时采用PPT配合教学小动画或小视频进行教学。

三、应用情况及问题

(一)应用情况

根据《家畜繁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大纲对其中某个章节的要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等因素,编写12个典型案例,授课教师根据案例将内容分成12部分。将准备好的案例在上课前1~2周通过邮箱或QQ发给学生,使学生充分熟悉和了解案例,同时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自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利用较少的时间讲解重点知识,然后选派代表对案例内容进行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见解。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控制讨论的气氛和节奏。最后,由教师对讨论的案例进行总结,采用PPT配合教学小动画或小视频进行教学,给出该案例比较典型的解决方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出要求。最后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如语言表达,以及对案例的分析思路和结论的准确性等进行打分,作为该学生的平时成绩。并且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参加讨论。

(二)存在的问题

案例式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改变了以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比如典型案例的选择、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学生的角色和责任、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及协调等,这些是需要教师下功夫处理的问题。

1.典型案例应该示范性强,并且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虽然相关的书籍、网络和各类音像制品等都提供大量的家畜繁殖学案例,但这些案例不能拿来就用,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素质,经过反复加工整理,精心设计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家畜繁殖的最新研究进展,不断更新案例内容。

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发言,并且适时地诱导学生、启发学生。学生在天马行空地联想下去的时候,要及时刹车,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不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使案例讨论始终围绕主题顺利进行。同时,教师需要经过良好的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要充分肯定那些具有创造性和思维独特学生的见解,又要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课前学生必须充分熟悉和了解案例,同时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自学教材,并且有自己的想法。在实施案例教学初期,由于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需要学生在课前花费一定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能会出现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见解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内容,而是活灵活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并且加深了记忆。

4.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教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启发式案例教学不能完全代替讲授式教学。《家畜繁殖学》有的重点和难点是不能完全通过案例教学实现的,理论教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的关键是怎样把理论讲授从填鸭式变成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

四、展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具创新能力和一定实践能力的动物科学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由于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着特别的优势,传统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启发式案例教学法在《家畜繁殖学》教学中值得应用。根据动物科学专业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的特点,将生产实际中存在与家畜繁殖相关的突出问题编写成典型案例,也可以将家畜繁殖科研上的内容以案例形式呈现给学生。并且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情况,不断改进案例式教学,同时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创造出适合《家畜繁殖学》的启发式案例教学模式。

作者:杨凌 王泳翔 张乐颖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家畜论文:家畜生态养殖论文

1重要性

根据相关部门调查,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每天1头猪相当于7人生活排放的污水量,1头牛相当于22人生活排放的污水量。2002年,我国年产生畜禽粪便量约19亿吨,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其中畜禽粪便产生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已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总和排放量,畜禽排泄物污染防治工作已经是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牛羊养殖给社会自然带来很大污染,会造成资源的减少,不利于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大力倡导生态建设。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生态养殖中把能量与物质要不断的转换和循环,在生产阶段方面,应充分利用生物资料,最大程度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在牛羊养殖中,把握好大自然中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的收入,这样环境也得到保护,同时减少了人力物力以及成本的投入。这种绿色环保的养殖模式有利于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态养殖一方面可以减少家禽牲畜所需饲料的成本,另一方面改善了池塘、稻田的结构,让不同的农业资源相互补充与利用,把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完全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养殖中可以把冲洗圈舍的水投入到池塘中,以供池塘中的植物吸收,过滤后的清水可以用于灌溉农田。这样就节约了很多的水资源,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这些都是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的表现。

2对策

畜牧业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把握处理好畜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因此我们就要转变畜牧业经营模式,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思想上我们要把重畜轻草转变为草畜并重,实现科学的养殖新观念。把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转变为舍饲、半舍饲集约化经营,改变过去草食畜发展完全依赖天然草场的局面,实现种草养畜和农作物秸秆科学处理后养畜的饲养方式。把传统单一数量型转向为质量效益型,这样才有利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在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的工作指导上,把闲散的畜禽转变为专业户规模化集中养殖,或者专业小区养殖,提高养殖的现代化标准化程度,这些都有利于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发挥畜牧业清洁生产新工艺作用,建立“畜—沼(有机肥)—草(种植)”新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首先饲料基地建设,生产无公害饲草,把好源头关。利用优良品种饲料草种、选择应用平衡施肥和土壤培肥等新技术、配套应用高效低残农药施用等技术,保证原料饲料的清洁生产。其次,饲料及饲料清洁生产技术。根据畜种、长势、阶段,根据动物营养学合理配方,应用先进的饲料配方技术和饲料生产加工技术,生产全价配合饲料。发展生态饲料推广秸秆养畜,农作物秸秆进行青贮发酵作为能量饲料。与无机盐等配制成畜禽配合饲料,代替30%~50%的原粮饲料,可降低饲养成本30%。再有,固液分离和干清粪技术。养殖场的粪污要进行固液分离。对固体粪便进行自然堆肥发酵,有利于杀死里面部分的病原微生物,起到自然消毒杀菌作用,再施到农田。液体经过沉淀后进行厌氧降解,杀灭部分病原微生物。尽多的采用干清粪技术,这样有利于减少水的消耗量。最后,沼气发酵技术。利用畜禽粪污进行沼气和沼气肥生产,合理地循环利用物质和能量,解决燃料、肥料、饲料之间的矛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间全面、持续、循环、健康发展,促进农民的产量增加、收入增加。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畜—沼—草”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最佳途径。

3结语

实施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针的具体表现,把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了生态资源环境,也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收入。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等经营水平,努力发展生态养殖,实现畜禽与生态建设的共同发展。

作者:何姝武何涛单位:陕西省洛南县麻坪镇农牧站

家畜论文:紫外线对家畜的作用分析论文

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照射机体后可产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和光电效应,不同的波长其生物学作用的强弱不同,一般将紫外线分为三段,即:A段,波长320—400nm,其生物学作用较弱,主要起色素沉着作用;B段,波长275—320nm,生物学作用很强,主要是抗构楼病和红斑作用;C段,波长200一275nm,来自太阳辐射的这段紫外线不能到达地面,以人工装外线灯进行试验,此段具有最大的杀伤力,对机体细胞也有强烈的刺激和破坏作用。紫外线的各种基本作用阐述如下:

1、红斑作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被照射部位皮肤会出现潮红,这种皮肤对紫外线照射和特异反应称红斑作用。在紫外线照射一定时间后,由于皮肤的反射作用,毛细血管扩张,这时出现的红斑称为原发性红斑。而当照射时,因皮肤表皮细胞被紫外线所破坏,释放出组织胺与类组织胺,这两者达到一定浓度,又能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加强,导致皮肤发红和水肿,这时发生的红斑称为继发性红斑。这一过程较慢,一般发生在照射后6—8h,甚至24h。紫外线的红斑反应有两个最敏感的波长区,即254nm和297nm,但两者所致红斑在性质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如在红斑深度、界限、温度、潜伏期、消失时间、色泽和血管反应方面均有不同,前者的表现分别为红斑深、界限明显、温度高、潜伏期长、消失慢、色泽为深红色、血管扩张;而后者表现为红斑深度浅、界限不明显、温度低、潜伏期短、消失侠、色泽为紫红有纹、血管痉挛。引起红斑作用的紫外线剂量以红斑学位计。不同紫外线的红斑剂量不同,现统一用功率入1w的297nm波长的紫外线灯的红斑辐射强度作为一个红斑剂量。由于产生红斑作用的这—波段紫外线也具有抗佝偻病作用,两者生物学作用的最佳效果光谱相近,故可用红斑剂量宋代表紫外线的生物剂量G它不仅在紫外线治疗上常以皮肤的红斑反应强弱,作为紫外线治疗的剂量标准,而且又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一般用红斑剂量来表示机体每天所必需的紫外线照射剂量。

2.杀菌作用细菌或病毒的蛋白质、酶和核酸能强烈吸收相应波长的紫外线,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离解,曲活性降低或消失,在核酸中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DNA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细菌和病毒的死亡。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与波长有关。280一302nm的紫外线主要引起蛋白质的离解;253—260nm的紫外线主要引起变性,而核酸对该波段的紫外线吸收量最为强烈。对260nm的紫外线的吸收强度比蛋白质高30倍。波长295nm的紫外线杀菌效果要比395nm紫外线的杀菌效果大l510倍.故波长越短,杀菌效果越好。因此,一般认为:波长在300nm以下的紫外线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而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为253—260nm。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可用

于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及表面感染的治疗。

紫外线的杀菌作用还与紫外线的辐射强度、细菌对紫外线照射的抵抗力等有关。

不同类型的细菌对紫外线的抵抗力不同,如结核杆菌对紫外线的抵抗力比葡萄球菌强2—3倍;金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对波长265nm的紫外线员敏感,而大肠杆菌则对234nm的紫外线最敏感.在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对紫外线最敏感,黄色八叠球菌耐受力最强.紫外线必须达到一定的辐射强度才具有有效的杀菌作用,研究显示,大约3W/m2的强度才可抑制细菌的生长。

紫外线不仅能杀死细菌,还能破坏某些细菌的毒素(如白喉和破伤风毒素)。真菌对紫外线则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另据报道,因紫外线的能量能够破坏球虫的A链,因而,紫外线可用于生产中对兔球虫卵囊的消毒。

在畜牧业生产中,常用紫外线光源对畜舍进行灭菌。目前在鸡、鸭、猪等畜禽舍使用的低压汞灯,辐射出254nm紫外线,具有较好的灭菌效果.据生产实践证明,用20w的低压汞灯悬于畜舍2.5m的高空,每20m2悬挂1盏,即lW/m2,每日照射3次,每次50min左右,这样可降低家畜的染病率和死亡率,生产力明显提高。

短波紫外线(c段)对人眼损害很大,但对动物的眼睛影响并不大。因此,在布置低压汞灯灭菌时,可以直接向下方照射,而对刚出生的家畜,因其被毛稀疏,不能过多照射;奶牛、奶羊的乳部因皮藏在照射时应注意剂量。另外,紫外线也可用于饲料、饲养工具的杀菌。

3.抗佝偻病作用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亲D而发生的钙、磷代谢紊乱疾病。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并与体内调节钙、磷的其他因子协调作用,使钙、磷在体内保持正常水平,促进骨基质钙化。畜体在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血中钙、磷浓度下降,为维持血内钙、磷含量的稳定,钙、磷从骨中分解出来进入血液。因此,骨组织含钙的减少,成骨作用受到影响,成年家畜特别是妊娠及哺乳期母畜.则引起骨质软化症。

由于波长270一320nm的紫外线,将麦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口的能力最强,而这部分紫外线在太阳高度角小于35度时,一般不能到达地面,所以纬度较大的地区,在冬季一般都缺乏这部分紫外线。因此,在高纬度地区,冬季可对放牧家畜进行人工紫外线照射或通过饲料补加维生素D.在现代化的封闭式畜台中,由于家畜使用补充维生意D3的全价日粮,尽管常年见不到阳光,也不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症。

需要强调的是,为防止佝偻病和软骨症的发生,在对家畜进行紫外线照射时,必须选用波长283—295nm的紫外线,不可用一般的紫外线灯代替

4.色素沉着作用紫外线可使皮肤中的黑色素原通过氧化菌的作用,转变为黑色素,使皮肤发生色素沉着。黑色素对光线的吸收能力,较机体其他部位的组织大数倍,特别是对短波辐射的吸收量更大。色素沉着是机体对光线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由于色素在皮肤的沉着,增强了皮肤局部的保护功能,使皮肤不会过热。校色素吸收的光能则转变为热能,促使汗液分泌,因而增强了局部的散热作用;同时能防止太阳的短波辐射穿透组织,使深部组织不受损害。据观察,白猪和黑猪同时在夏季阳光照射下放牧(气温高于28度:),结果白猪全部发生皮肤损伤,黑猪发生皮肤损伤的只有1/16。紫外线产生色素沉着作用的波长为320一400nm。但在红外线和可见光作用下也能发生。最强最持久的色素沉着发生在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几种光谱同时作用之时。

5.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动物长期缺乏紫外线的照射,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易引起各种感染和传染病。因此,为保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接受适量的紫外线是必不可少的。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机体的组织细胞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抗原性发生变化,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同时紫外线照射可提高免疫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加补体和凝集寒,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补体是畜禽新鲜血清中的一组球蛋白,它能协同抗体系灭

病毒或溶解细菌.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凝集素也是一种能和细菌的表面抗原发生反应并使之凝集的抗体.其增加也是机体防御免疫功能加强的表现之一。紫外线照射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效果,还决定于照射剂量、照射时间以及机体的机能状态。在畜牧生产中,为增强畜禽体质,提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可采用小剂量紫外线进行多次照射。

6.增强气体代谢作用紫外线照射能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变慢变深,促进氧的吸收和一氧化碳、水汽的排出。同时能增加血液、红细胞和血红素的含量,提高血液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能力,加速组织代谢过程。在紫外线局部照射时,还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让痛、炎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7.光敏性皮炎当动物体内含有某些异常物质时,如采食养麦和三叶草等植物,或机体本身产生异常代谢物,或感染病灶吸收的病毒等,在紫外线作用下,这些光敏物质对机体发少明显的作用.能引起皮肤过敏、皮肤炎症或坏死现象,这就是光敏性皮炎或“光敏反应”。其机制有人认为是由于紫外线使机体对光敏物质的感受性增加所致;有人则认为是光敏物质在光化学反应(因光引起机体被照射部位的化学反应)中起接触剂的作用,导致机体发生一些本来不致发生的化学反应。光敏性皮炎专发于白色皮肤,特别是在动物无毛或少毛的部位,畜牧生产中多见于猪和羊。

8.光照性眼炎与癌紫外线过度照射动物眼睛时,可引起结膜和角膜发炎,称为光照性眼炎。其临床表现为角膜损伤、眼红、灼痛、流泪、怕光,经数天后消失。最易引起光照性眼炎的波长为295—360nm。长期接触小剂量的紫外线,可发生慢性结膜炎.此外,紫外线尚有致癌作用。

紫外线照射对动物有利、有弊,在畜牧生产中尽可能地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避免过度照射造成有害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使臭氧层受到破坏,而臭氧层能够吸收所有的C段紫外线和90%的B段紫外线,所以加剧了紫外线对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

家畜论文:紫外线家畜管理论文

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照射机体后可产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和光电效应,不同的波长其生物学作用的强弱不同,一般将紫外线分为三段,即:A段,波长320—400nm,其生物学作用较弱,主要起色素沉着作用;B段,波长275—320nm,生物学作用很强,主要是抗构楼病和红斑作用;C段,波长200一275nm,来自太阳辐射的这段紫外线不能到达地面,以人工装外线灯进行试验,此段具有最大的杀伤力,对机体细胞也有强烈的刺激和破坏作用。紫外线的各种基本作用阐述如下:

1、红斑作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被照射部位皮肤会出现潮红,这种皮肤对紫外线照射和特异反应称红斑作用。在紫外线照射一定时间后,由于皮肤的反射作用,毛细血管扩张,这时出现的红斑称为原发性红斑。而当照射时,因皮肤表皮细胞被紫外线所破坏,释放出组织胺与类组织胺,这两者达到一定浓度,又能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加强,导致皮肤发红和水肿,这时发生的红斑称为继发性红斑。这一过程较慢,一般发生在照射后6—8h,甚至24h。紫外线的红斑反应有两个最敏感的波长区,即254nm和297nm,但两者所致红斑在性质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如在红斑深度、界限、温度、潜伏期、消失时间、色泽和血管反应方面均有不同,前者的表现分别为红斑深、界限明显、温度高、潜伏期长、消失慢、色泽为深红色、血管扩张;而后者表现为红斑深度浅、界限不明显、温度低、潜伏期短、消失侠、色泽为紫红有纹、血管痉挛。引起红斑作用的紫外线剂量以红斑学位计。不同紫外线的红斑剂量不同,现统一用功率入1w的297nm波长的紫外线灯的红斑辐射强度作为一个红斑剂量。由于产生红斑作用的这—波段紫外线也具有抗佝偻病作用,两者生物学作用的最佳效果光谱相近,故可用红斑剂量宋代表紫外线的生物剂量G它不仅在紫外线治疗上常以皮肤的红斑反应强弱,作为紫外线治疗的剂量标准,而且又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一般用红斑剂量来表示机体每天所必需的紫外线照射剂量。

2.杀菌作用细菌或病毒的蛋白质、酶和核酸能强烈吸收相应波长的紫外线,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离解,曲活性降低或消失,在核酸中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DNA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细菌和病毒的死亡。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与波长有关。280一302nm的紫外线主要引起蛋白质的离解;253—260nm的紫外线主要引起变性,而核酸对该波段的紫外线吸收量最为强烈。对260nm的紫外线的吸收强度比蛋白质高30倍。波长295nm的紫外线杀菌效果要比395nm紫外线的杀菌效果大l510倍.故波长越短,杀菌效果越好。因此,一般认为:波长在300nm以下的紫外线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而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为253—260nm。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可用

于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及表面感染的治疗。

紫外线的杀菌作用还与紫外线的辐射强度、细菌对紫外线照射的抵抗力等有关。

不同类型的细菌对紫外线的抵抗力不同,如结核杆菌对紫外线的抵抗力比葡萄球菌强2—3倍;金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对波长265nm的紫外线员敏感,而大肠杆菌则对234nm的紫外线最敏感.在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对紫外线最敏感,黄色八叠球菌耐受力最强.紫外线必须达到一定的辐射强度才具有有效的杀菌作用,研究显示,大约3W/m2的强度才可抑制细菌的生长。

紫外线不仅能杀死细菌,还能破坏某些细菌的毒素(如白喉和破伤风毒素)。真菌对紫外线则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另据报道,因紫外线的能量能够破坏球虫的A链,因而,紫外线可用于生产中对兔球虫卵囊的消毒。

在畜牧业生产中,常用紫外线光源对畜舍进行灭菌。目前在鸡、鸭、猪等畜禽舍使用的低压汞灯,辐射出254nm紫外线,具有较好的灭菌效果.据生产实践证明,用20w的低压汞灯悬于畜舍2.5m的高空,每20m2悬挂1盏,即lW/m2,每日照射3次,每次50min左右,这样可降低家畜的染病率和死亡率,生产力明显提高。

短波紫外线(c段)对人眼损害很大,但对动物的眼睛影响并不大。因此,在布置低压汞灯灭菌时,可以直接向下方照射,而对刚出生的家畜,因其被毛稀疏,不能过多照射;奶牛、奶羊的乳部因皮藏在照射时应注意剂量。另外,紫外线也可用于饲料、饲养工具的杀菌。

3.抗佝偻病作用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亲D而发生的钙、磷代谢紊乱疾病。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并与体内调节钙、磷的其他因子协调作用,使钙、磷在体内保持正常水平,促进骨基质钙化。畜体在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血中钙、磷浓度下降,为维持血内钙、磷含量的稳定,钙、磷从骨中分解出来进入血液。因此,骨组织含钙的减少,成骨作用受到影响,成年家畜特别是妊娠及哺乳期母畜.则引起骨质软化症。

由于波长270一320nm的紫外线,将麦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口的能力最强,而这部分紫外线在太阳高度角小于35度时,一般不能到达地面,所以纬度较大的地区,在冬季一般都缺乏这部分紫外线。因此,在高纬度地区,冬季可对放牧家畜进行人工紫外线照射或通过饲料补加维生素D.在现代化的封闭式畜台中,由于家畜使用补充维生意D3的全价日粮,尽管常年见不到阳光,也不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症。

需要强调的是,为防止佝偻病和软骨症的发生,在对家畜进行紫外线照射时,必须选用波长283—295nm的紫外线,不可用一般的紫外线灯代替。

4.色素沉着作用紫外线可使皮肤中的黑色素原通过氧化菌的作用,转变为黑色素,使皮肤发生色素沉着。黑色素对光线的吸收能力,较机体其他部位的组织大数倍,特别是对短波辐射的吸收量更大。色素沉着是机体对光线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由于色素在皮肤的沉着,增强了皮肤局部的保护功能,使皮肤不会过热。校色素吸收的光能则转变为热能,促使汗液分泌,因而增强了局部的散热作用;同时能防止太阳的短波辐射穿透组织,使深部组织不受损害。据观察,白猪和黑猪同时在夏季阳光照射下放牧(气温高于28度:),结果白猪全部发生皮肤损伤,黑猪发生皮肤损伤的只有1/16。紫外线产生色素沉着作用的波长为320一400nm。但在红外线和可见光作用下也能发生。最强最持久的色素沉着发生在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几种光谱同时作用之时。

5.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动物长期缺乏紫外线的照射,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易引起各种感染和传染病。因此,为保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接受适量的紫外线是必不可少的。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机体的组织细胞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抗原性发生变化,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同时紫外线照射可提高免疫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加补体和凝集寒,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补体是畜禽新鲜血清中的一组球蛋白,它能协同抗体系灭

病毒或溶解细菌.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凝集素也是一种能和细菌的表面抗原发生反应并使之凝集的抗体.其增加也是机体防御免疫功能加强的表现之一。紫外线照射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效果,还决定于照射剂量、照射时间以及机体的机能状态。在畜牧生产中,为增强畜禽体质,提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可采用小剂量紫外线进行多次照射。

6.增强气体代谢作用紫外线照射能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变慢变深,促进氧的吸收和一氧化碳、水汽的排出。同时能增加血液、红细胞和血红素的含量,提高血液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能力,加速组织代谢过程。在紫外线局部照射时,还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让痛、炎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7.光敏性皮炎当动物体内含有某些异常物质时,如采食养麦和三叶草等植物,或机体本身产生异常代谢物,或感染病灶吸收的病毒等,在紫外线作用下,这些光敏物质对机体发少明显的作用.能引起皮肤过敏、皮肤炎症或坏死现象,这就是光敏性皮炎或“光敏反应”。其机制有人认为是由于紫外线使机体对光敏物质的感受性增加所致;有人则认为是光敏物质在光化学反应(因光引起机体被照射部位的化学反应)中起接触剂的作用,导致机体发生一些本来不致发生的化学反应。光敏性皮炎专发于白色皮肤,特别是在动物无毛或少毛的部位,畜牧生产中多见于猪和羊。

8.光照性眼炎与癌紫外线过度照射动物眼睛时,可引起结膜和角膜发炎,称为光照性眼炎。其临床表现为角膜损伤、眼红、灼痛、流泪、怕光,经数天后消失。最易引起光照性眼炎的波长为295—360nm。长期接触小剂量的紫外线,可发生慢性结膜炎.此外,紫外线尚有致癌作用。

紫外线照射对动物有利、有弊,在畜牧生产中尽可能地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避免过度照射造成有害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使臭氧层受到破坏,而臭氧层能够吸收所有的C段紫外线和90%的B段紫外线,所以加剧了紫外线对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

家畜论文:农业考古家畜管理论文

史前先民将一些野生动物驯化为家养动物,大体要经过拘禁、野外放养、定居放牧(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几个阶段。50年代以来的一些考古发现,也大体反映了这一过程。如从内蒙古阴山岩画中的一些“野牧图”画面,可以看到野外放养的情形,河姆渡遗址曾发现直径l米左右的畜圈,可能是拘禁动物用的,其干栏或房屋底层,据民族学资料推测,可能是豢养家畜的地方。在半坡遗址发现两座长方形畜圈,长6~10米,宽1.8~2.6米,周围有密集的柱洞,说明围有木栅以圈牲畜。在姜寨遗址也发现两座略呈圆形、直径约4米的栏圈,栏中有20~30厘米厚的畜粪堆积,足证是畜圈无疑[109]。圈养对牲畜的肥育、配种、繁殖都有重大作用,是原始畜牧业有很大进步的重要标志。

根据考古资料,我国原始畜牧业主要驯养的家畜有猪、牛、马、羊、狗等,家禽有鸡、鸭、鹅等。

1.家畜

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家畜骨骼和模型中,以猪的数量最多,约占1/3左右。一些晚期遗址中出土的猪骨数量更大,如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43座墓中出土猪骨96块,甘肃省永靖县秦魏家遗址46座墓中出土猪骨430块,可见猪已成为财富的象征,也说明猪在我国原始畜牧业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真正的六畜之首。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材料是广西桂林市甑皮岩遗址出土的距今9000年左右的猪牙和猪颌骨,个体数为67个,其中65%为2岁以下,说明“是人类有意识饲养和宰杀的自然结果”。猪牙中“犬齿数量不多,较为长大粗壮的犬齿更少见,犬齿槽外突的程度很差,而门齿一般都较细弱。这些情况,可能显示在人类驯养条件下,猪的体质形态的变化”[110]。其次是在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和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等遗址出土了距今七八千年的猪骨或陶猪,其形态处于亚洲野猪与现代家猪之间,应属于原始家猪阶段(图一)。至目前为止,发现有猪骨或陶猪模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120多处,地点遍布各地[111],表明我国家猪的历史非常久远,也证明以养猪为代表的中国原始畜牧业是和原始农业同时起步的。

到了商周时期,养猪业有较大的发展,甲骨文有许多“豕”字,还有一字是在“豕”字外面围以方框,表示养猪的圈栏,《诗经·大雅·公刘》也有“执豕于牢”的诗句,说明猪已实行圈养。各地的商周遗址和墓葬中也常有猪骨骼出土。当时猪除用于肉食外,还用来祭祀,卜辞中有很多记载。亦有用铜铸造雄性猪尊作为祭祀的代用品,如湖南省湘潭县九华乡出土的一件铜豕尊,器形硕大,造型生动,前后肘部横穿一对直径1.4厘米的圆管,可贯绳索,便于抬动进行祭祀。春秋战国时期,养猪业受到进一步重视,“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到了汉代,养猪业更加发达,地方官吏都提倡百姓家庭养猪以增加收人,各地汉墓中经常用陶猪或石猪随葬,出土的数量相当多,造型也很生动逼真,因而可以据之了解汉代家猪的品种类型。如小耳竖立、头短体圆的华南小耳猪,耳大下垂、头长体大的华北大耳猪,耳短小下垂、体躯短宽、四肢坚实的四川本地猪,嘴短耳小、体躯丰圆的四川小型黑猪等等,这对研究我国古代猪种形成的历史,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

牛是指两种不同属的黄牛和水牛。黄牛既可用于肉食又可用于耕田,水牛主要用于南方水田耕作。它们是分别从其不同的野生祖先驯化而来的。在黄河流域和长城内外的上新世到更新世地层里,都发现有现今黄牛和水牛祖先的化石,为原牛或原始牛,所以,中国黄牛和水牛是独立起源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和巩义县瓦窑嘴遗址及舞阳县贾湖遗址、山东省滕县北辛遗址、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遗址等,都出土过牛骨,虽不能肯定都是家养的牛,但也不能否定当时已有驯养野牛的尝试。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曾出土16个水牛头骨(图一一),江苏省吴县梅堰遗址也出土过七个水牛头骨,特别是湖北省宜都市城背溪遗址出土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水牛头骨,说明南方驯养水牛的历史有可能早到六七千年以前。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遗址中,出土的牛骨大为增加,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牛已在原始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112]。

商周时期养牛业有很大发展。除了肉食、交通外,牛还被大量用于祭祀,动辄数十数百,甚至上千,这在卜辞中都有记载,可见牛在商代已大量饲养,各地商代墓葬中经常用牛殉葬,或随葬玉牛、石牛等,也可作为例证。《周礼·地官》设有“牛人”一职,负责掌管供应各种肉牛和军需所用之役牛,分为宾客之牛、积膳之牛、膳羞之牛、军事用的犒牛、丧事用的奠牛及军旅行役的兵车之牛。《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牛,九十其椁……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亦可想见西周养牛业已具相当规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已经推广,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养牛业得到迅速发展。秦国政府还专门颁布《厩苑律》,对牛的饲养管理和繁殖都有严格的规定,反映当时对养牛业的高度重视。春秋时期已创造了穿牛鼻子技术,《吕氏春秋·本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以所之,顺也。”《庄子·秋水》:“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这是驾驭耕牛技术的一大进步。有趣的是,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春秋铜牛尊,其牛鼻上正穿有一环,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图一二)。

秦汉时期,牛耕得到普及,养牛业倍受重视。“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为之强弱也。”(《风俗通义》)各地的汉墓中也经常随葬陶牛、石牛和木牛等。《史记·货殖列传》:“牛蹄角千(即养100多头牛)……此其人与千户侯等。”说明已有人专门养牛致富。为了改变公牛的暴烈性情,以便于役使,同时也是为了改进畜肉的质量,汉代已经推广阉牛技术,河南省方城县出土的一块阉牛画像石,就是目前出土的惟一有关汉代阉割技术的实物例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畜牧业的发达,已经总结出一套役使饲养牛马的基本原则:“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适其天性;如不肥充繁息者,未之有也。”(《齐民要术》)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墓出土壁画中的畜牧图反映了牧牛、饲牛的生动情景,使我们得以了解当时养牛业的生动情景[113]。

马在古代曾号称“六畜之首”,是军事、交通的主要动力,

有的地方也用于农耕。中国家马的祖先是蒙古野马,因此中国最早驯养马的地方应该是蒙古野马生活的华北和内蒙古草原地区。在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山曾发现距今近1万年的普氏野马头骨[114]。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也发现了距今10500年至9700年的马骨[115]。稍晚些有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的两颗马齿和一节趾骨,但有人认为其不是家马。不过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马已被驯养,当不成问题,因为东西南北各地都有马骨出土。如:陕西省华县南沙村龙山文化遗址就出土了两匹马骨架;山东省历城县城子崖,河南省汤阴县白营,吉林省扶余县长岗子,甘肃省永靖县马家湾,陕西省神木县新华,内蒙古包头市转龙藏,江苏省南京市北阴阳营,浙江省乐清县白石以及云南省通海县黄家营、寻甸县姚家村、麻栗坡县小河洞、广南县木犁洞、马龙县仙人洞、宣威县尖角洞、江川县古城山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都发现了马骨或马齿[116]。

到了商周时期,马已成为交通运输的主要动力,养马业相当发达。甲骨文已有马字,商墓中常用马殉葬,各地都时有车马坑发现,河南省安阳市武宜村北地一次就发现了117匹马骨架[117]。《诗经》中描写养马牧马及驾驭马车的诗句也很多,《周礼·夏官》有“校人”掌国马之政,“辨六马之属”。这六种马是指:繁殖用的“种马”、军用的“戎马”、毛色整齐供仪仗用的“齐马”、善于奔跑驿用的“道马”、佃猎所需的“田马”和只供杂役用的“驽马”。可见西周时期养马业发达的程度。春秋战国时期盛行车战和骑兵,马成为军事上的主要动力,特别受到重视,此时马已成为“六畜”之首。各地的遗址和墓葬中也经常发现用马随葬,如山东省淄博市齐故城就出土了83匹马骨架[118]。有的墓葬开始用铜马代替活马随葬,如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安徽省寿县、云南省祥云县大波拿等遗址都有铜马出土[119]。商周时期在中国畜牧史上的另一大成就,是利用马和驴杂交繁育骡子。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出土的一件铜簋底部铸有骡子纹饰、陕西省长安县沣西出土的战国铜雕饰上有两匹骡子的形象,是难得的考古资料[120]。

秦汉时期,马已被视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因而养马业特别兴盛。西汉政府从西域引进大宛马,改良了中国马种,还从大宛引种优质饲草苜蓿,促进了中国养马业的发展。从秦俑坑和各地汉墓出土的陶马和铜马,可以见到当时良种马的矫健身姿(图一三)。唐代是我国养马业的另一个高峰,仅西北地区的甘肃、陕西、宁夏、青海四处就养马70多万匹,史称“秦汉以来,唐马最盛”(《旧唐书·兵制》)。当时还从西域引进优良马种在西北地区繁育:“以金帛市马于河东、朔方、陇右牧之。既杂胡种,马乃益壮。”(《旧唐书·兵制》)从各地出土的唐代三彩陶马的健美形态,亦可看到当时良马的形象,它们应是“既杂胡种,马乃益壮”的真实写照。

羊是从野羊驯化而来的。家羊分化为绵羊和山羊。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陕西省临潼县姜寨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出土过羊骨或陶羊,说明中国北方养羊的历史有可能早到六七千年以前。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羊骨的遗址已分布南北各地。北方有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辽宁以及安徽等地;南方有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等地[121],说明养羊业有所发展。一般来说,南方养羊的历史应晚于北方,但是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羊,塑造得甚为逼真,显系家羊无疑(图一四)[122]。看来南方驯养家羊的历史有可能比人们所料想的早得多。

商周时期,羊已成为主要的肉食用畜之一,也经常用于祭祀和殉葬。卜辞记载祭祀时用羊多达数百,甚至上千。《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每群羊数量达到三百,可见商周养羊业甚为发达。商代青铜器常用羊首作为装饰,如湖南等地出土的二羊尊、四羊尊等,铸造极为精美,亦反映出南方养羊业的兴盛。春秋战国时期,养羊业更为发达。“四海之内,粒食人民,莫不犓牛羊。”(《墨子·天志篇》)“今之人生也……又畜牛羊。”(《荀子·荣辱篇》)秦汉时期,西北地区“水草丰美,土宜产牧”,出现“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兴旺景象(《后汉书·西羌传》)。中原及南方地区的养羊业也有发展,各地汉墓中常用陶羊和陶羊圈随葬。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羊已成为农民的重要副业,《齐民要术》专立一篇《养羊》,总结当时劳动人民的养羊经验。从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壁画墓中的一些畜牧图,可见当时放牧羊群的具体情形。唐代的养羊业亦取得相当成就,已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河西羊、河东羊、濮固羊、沙苑羊、康居大尾羊、蛮羊等。各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墓葬中,也经常用陶羊、青瓷羊及羊圈随葬[123]。

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远在狩猎采集时代,人们就已驯养狗作为狩猎时的助手,因此,狗要算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在农业时代,它亦兼为肉食对象。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武安市磁山,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汝州市中山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山东省茌平县尚庄以及陕西、山西、辽宁、内蒙古、甘肃、湖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过狗的骨骼或陶狗。其中,徐水县南庄头的狗骨的年代距今近万年,磁山、裴李岗的年代都距今七八千年,可见其驯养历史之久远。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塑小狗和山东省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的狗形鬶(图一五),造型生动逼真,使我们得见新石器时代家犬的形态特征。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的狗骨,头骨较小,额骨突出,肉裂齿小,下颌骨水平边缘弯曲,与现代华北狼有很大区别,说明当时狗的饲养已很成熟,远远脱离野生状态[124]。

商周以后,狗已成为主要的肉食对象之一,先秦著作中经常“鸡狗猪彘”(《荀子·荣辱》)、“犬彘”(《墨子·天志》)、“鸡豚狗彘”(《孟子·尽心下》)并提,可见狗在六畜中的地位。据《礼记·少仪》记载,狗在当时有三种用途:“一曰守犬,守御田舍也;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庖厨庶羞用也。”狗还用作祭祀之牺牲,实际上也是供人们食用的,因此以屠宰狗肉贩卖为业的人也不少。春秋时期的朱亥、战国时期的高渐离、汉初名将樊哙等人,都是历史上屠狗卖肉出身的名人。因此商周墓葬中也经常葬有狗骨,汉墓中则经常以陶狗随葬。

大约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狗已退出食用畜的范围,只用于守卫、田猎和娱乐,因此《齐民要术》中的畜牧部分就不谈狗的饲养了。不过民间仍有食狗肉的习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墓中也常以陶狗随葬。

2.家禽

我国的家禽主要是鸡、鸭、鹅等,其中鸭、鹅驯养的历史较晚,而鸡的驯养历史却是很早的。鸡是由野生的原鸡驯化而来。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就发现了原鸡的遗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也发现过原鸡属鸟类遗骨,说明原鸡在长江和黄河流域都有分布,因而史前先民们就有可能将它驯化成家鸡。在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山东省滕县北辛等较早的遗址中都有家鸡遗骨出土,可见鸡的驯化年代在中国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记录。在南北各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有鸡骨或陶鸡出土,证明鸡在当时已被各地人们驯养成功,成为主要家禽[125]。

甲骨文已有鸡字,为“鸟”旁加“奚”的形声字。鸡在商周已成为祭祀品,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已发现作为牺牲的鸡骨架[126]。在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发现了商周时期的铜鸡,在河南省罗山县蟒张商墓中发现了玉鸡[127]。《周礼·春官·鸡人》的官职是“掌共鸡牲,辨其物”。《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有“鸡栖于埘”、“鸡栖于桀”的诗句,表明当时已实行舍饲养鸡,早已脱离原始放养状态。江苏省句容县浮山西周墓中出土了一罐鸡蛋,应是舍饲养鸡的产物(图一六)[128]。

春秋战国时期,鸡已成为六畜之一。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鸡豚狗彘”、“鸡狗猪彘”,说明鸡已被普遍饲养。当时还育成了越鸡和鲁鸡等不同品种,并且还有专门用来斗鸡的品种。河北省石家庄市庄村出土过战国鸡蛋(壳),广东省增城县出土过战国陶鸡,云南省祥云县出土过战国铜鸡[129]。

汉代的养鸡业更加发达,许多地方官吏如黄霸、龚遂、僮仲等都要求每家至少养四五只鸡。刘向《列仙传》记载:“祝鸡翁,居尸乡北山,养鸡百余年,鸡千余,皆有名字,暮栖树上,昼放之,呼即别种而至。卖鸡及子得千万钱。”虽是传说故事,亦反映当时已有人专业养鸡致富的现实。从各地汉墓常有鸡舍、鸡笼模型出土,可以看出当时已逐渐采用鸡舍饲养方式,从而改善和提高了鸡肉的品质和产蛋量,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养鸡技术更加成熟,《齐民要术》已列专章加以总结。唐宋以后直至今天,鸡依然是广大农村饲养的主要家禽。魏晋至唐代的墓葬中都有很多陶鸡出土,有的陶鸡是子母成堆,映射出当时养鸡业的兴旺景象。

鸭是水禽,家鸭是从野鸭驯化而来的。从考古材料来看,鸭的驯化远较鸡要晚得多。目前最早的发现是湖北省天门县石家河遗址出土的陶鸭、青海省马家窑文化的鸭形尊、福建省武平县岩石门丘山的陶鸭,其中最早的是石家河陶鸭,但也只有4000多年而已[130]。商代甲骨文虽然未见“鸭”字,但商墓中已有铜鸭、玉鸭和石鸭出土[131],可见商代确已饲养家鸭。西周青铜器中常有鸭形尊,西周墓中也有鸭蛋出土,亦反映了当时鸭的饲养已较普遍[132]。

在先秦古籍中,鸭称作鹜,亦称家凫或舒凫,凫即野鸭。《吴地志》:“吴王筑城以养鸭,周围数十里。”说明江南水乡,养鸭业已有很大发展。至秦汉时期,鸭与鸡、鹅已成为三大家禽。据《西京杂记》载:“高帝既作新丰衢巷……放犬羊鸡鸭于通途,亦竟识其家。”可见养鸭之盛。因此各地汉墓中也常用陶鸭随葬。至南北朝时期,养鸭技术更加成熟,《齐民要术》设专章加以总结。南朝墓中经常出土青瓷鸭圈,亦反映当时舍饲养鸭的情况。

鹅是从野雁(鸿雁)驯化来的。其驯化年代较晚,但至少在商代就已驯化成功。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就出土过三件商代玉鹅(图一七)。山东省济阳县刘台子西周墓中也出土过玉鹅[133]。先秦古籍称鹅为舒雁(《礼记》)。鹅字首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宋公子与华氏战于赭丘,郑翩愿为鹳,其御愿为鹅。”《尔雅·释鸟》注:“野曰雁,家曰鹅。”西汉末王褒《僮约》中已有“牵犬贩鹅,武都买荼”之句,说明养鹅已成为商品性生产,其社会需求量日益扩大。汉墓中亦有用陶鹅随葬的。《齐民要术》中更有专门篇章叙述养鹅的技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墓中也随葬陶鹅,但比起随葬的陶鸡、陶鸭要少得多。

家畜论文:三伏天家畜巧管理

三伏天高温高湿,天气闷热,氧气供应不足,家畜易患应激性疾病和继发性疾病.家畜管理需要采取以下三顶措施.

1.加强通风,巧饲喂.家畜的正常体温这猪三十九摄氏度,牛羊三十九点五摄氏度.所需的环境温度为十四摄氏度到二十一摄氏度.如果环境温度超过二十五摄氏度时,家畜就会出现机体不适,超过二十八摄氏度时,家畜就会产生应激性疾病,达到三十摄氏度以上,个体差的家畜就易发病,甚至死亡.因此要加强圈舍内的通风换气,降低温度.有条件的饲养场可安装排风扃,湿帘等来降温.还要加强饲养管理,调整喂料的时间,可早晚多喂,中午少喂,全天供给新鲜清凉的井水.

2.搞好卫生,灭蚊蝇.圈舍内的粪便堆积易产生有害气体,同时也使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大量繁殖,因此,一要保持家畜圈舍内良好的卫生环境,保证每天清洗畜禽水槽,料槽.防止剩水剩料发霉变质.二要在每天下午打扫圈舍粪便,清理角落卫生,让粪便尽量减少在圈舍内过夜发酵,产生有害气体,危害家畜生长.三要将院内房前屋后的臭水沟垫平盖上盖,清理干净污水,清除蚊蝇生存条件.四是在家畜圈舍门窗上装上窗纱,防止蚊蝇进入.

3加强防疫,少疾病.伏天加强家畜的疾病预防.搞好防疫,是增强家畜机体抵抗外界疫病感染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要严格执行不同季节和不同日龄预防注射和药物保健程序,决不能马虎.

家畜论文:马类家畜弩巴贝斯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马类家畜弩巴贝斯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2006年10月份以来,甘肃省武山县马力镇等6乡镇26村的马类家畜发生以高热、贫血、黄疸、心肺肠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共发病897匹,发病率达27.1%,死亡323匹,死亡率为36.01%。当地兽医按上呼吸道感染来治疗,通过用抗生素、磺胺类药及强心输液等对症治疗,收效甚微。由于误诊使病畜最终因心里衰竭和呼吸困难而死亡,给当地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省、市、县三级兽医部门从流行病学调查、病原体检查和药物诊断性治疗,最后确诊为弩巴贝斯虫病。

1 流行情况

2005年10月-2007年5月在武山县西南部较为偏僻的马力镇袁河等6村的马类家畜发生疫病,接着山丹、杨河、榆盘、滩歌、四门等乡镇陆续零星出现病畜,呈地方性流行,如果同槽畜有1头发病,另外几头也会出现类似症状,村庄内传染无规律性。易感动物为马、驴、骡等马类家畜,其他动物无易感性。

2 临床症状

病初患畜体温升高,达39.6-41℃,咳嗽,被毛粗乱,不食,不饮水,精神萎顿,心率60-100次/min,呼吸加快。有的出现心率不齐,眼结膜潮红或树枝状出血,渐变苍白,部分病畜出现结膜黄染;鼻黏膜充血或有出血点,中后期鼻腔渗出稀薄样血液。尿初期为淡红色,尿少、尿频,重症病例出现血尿。粪便初期干结,后期粪便带黏液。最后常因高度贫血、心衰和呼吸困难而死亡。

3 诊断

3.1 从外观看病畜消瘦,死亡后尸僵不全;鼻腔渗出稀薄样血液。采血时血液稀薄,凝固不良,无粘性;解剖时发现腹腔内有大量黄色液体,脾脏、肝脏肿大,心包积液,肺脏充血,有气肿现象;气管内有淡红色泡沫。

3.2 从不同疫点、不同发病时间采集的病料,送甘肃省兽医总站和天水市畜牧站进行血液涂片化验镜检,发现血片中红细胞内有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以尖端连成锐角,也有单个或呈三的梨子形的大型虫体。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弩巴贝斯虫病。

4 防治

4.1 预防 每年冬春发病季节,选择暖和天气,用敌杀死、螨净、巴胺磷于中午时分对马类家畜和圈舍彻底喷洒或喷雾1次,以杀灭圈舍和在其体表隐藏的蜱,同时进行1次内寄生虫驱虫工作。但要注意防止中毒,一旦中毒可用阿托品2-3ml颈部皮下注射或强力解毒敏20-40ml肌肉注射解毒。

每天及时清理圈舍,铺填干土,保持圈舍干燥,同时注意圈舍保暖,适当多给精料,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4.2 治疗 总体上应把握“早发现、早治疗,特效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4.2.1 特效治疗。①对一般病例,采用贝尼尔静注

。将贝尼尔1支(1g)溶于5%或10%葡萄糖或糖盐水中,按4-6mg/kg体重给病畜静脉缓慢注射,每日1次,连用1-3d。也可使用血虫克星(磷酸氨喹啉注射液)按0.06-0.08ml/kg体重给病畜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2-3d。②采用黄色素.水剂按50-100ml/次,粉剂按0.003-0.004g/kg体重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配成1%的溶液缓慢静注,每日1次,连用3次。但要防止药液漏出血管之外。③采用贝尼尔与黄色素交替用药的治疗方法,可提高疗效,即第1d用贝尼尔,第2d用黄色素。剂量与方法同上。④对较贵重和中后期病畜,应首选咪唑苯脲治疗。剂量与方法同上。⑤大剂量配合使用强力解毒敏(视病畜体重大小每次肌肉注射20-40ml,每日2次,酌情连用),解除虫体所产生的毒素,提高疗效。

4.2.2 对症治疗。该病在临床上通常划分为心肺型和胃肠型两类。在对症治疗时,应区别对待:①心肺型:应配合强心补液,静脉注射5%或10%葡萄糖或糖盐水,心脏衰竭的病畜,应用10%氯化钙100-150ml或安钠咖10-20ml强心剂静脉注射,但每次总补液量不宜超过1500ml。②胃肠型:以健胃整肠为主,内服人工盐,口服补液盐、健胃散及鱼石脂等调理胃肠、防腐制酵。腹泻病例应补充na+。

该病常伴有继发感染,且易被误诊。因此,要用丁胺卡拉霉素、庆大霉素或磺胺类等抗、抑菌药物进行预防,但磺胺类忌与酸性药物(vc等)混合使用时,心功能不全的家畜慎用磺胺类药物,而用其它抗生素代替治疗。

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忌用糖皮质激素类药,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需要降温时用柴胡或安乃近等药物。

家畜论文:甘孜州家畜寄生虫病侵袭来源初步探讨

甘孜州家畜寄生虫病侵袭来源初步探讨

加快甘孜州的经济发展,畜牧业是一大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畜牧业巳成为繁荣农牧区经济、加快脱贫步伐的有效途径;但因历史和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等原因,牲畜寄生虫病仍制约着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后,甘孜州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全州牲畜的主要传染病巳经得到有效控制,耗损性突出的牲畜寄生虫病上升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疫病对牲畜的危害仍然严重,其中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之一为内外寄生性生物,即寄生虫。根据甘孜州疫病资料统计:甘孜州有内外寄生虫230种,肝片吸虫在18个县的感染数第1,是牛羊的大敌,致使牲畜的奶、肉品质大大下降;棘球蚴不仅对牛、羊、马、猪危害严重,对人的感染也高达100%,被称为“第二癌症”的蚴虫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对我州农牧区的干、群及畜牧医护人员是一个威胁。因而应加快查清寄生虫侵袭来源,为防治寄生虫病提供依据,也是当前保障人、畜健康和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笔者调查、走访,结合生产实际,对甘孜州牲畜寄生虫病侵袭来源作如下探讨。

1人、畜粪便

甘孜州气候季节变差大,海拔高差悬殊,从海拔1 400m到冻土带跨越6个不同的气候带;按农牧业经济区分为牧区、半农半牧区及农区三大类型,境内畜禽品种繁多,以饲养牦牛、黄牛、绵羊为主;其次是山羊、马、猪、鸡、鸭、兔及引进的少量良种畜禽。牧区仍袭水草而游牧,牲畜和帐篷只是一帐之隔,水源、草场乃至人们的食物都很容易被人、畜粪便中的虫卵和幼虫污染。比如大多数消化道的蠕虫,主要是粪便对草场和饮水污染,经口食入的。半农半牧区人和畜虽有一楼一墙之隔,其活动还是难以隔离,楼下关牲畜的圈舍也是厕所,加上迷信和对人畜粪便未能妥善处理,对猪带绦虫病“重幼虫”、“轻成虫”是不可能消灭猪囊虫的,仍然是寄生虫病直接的侵袭源。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的猪囊尾蚴病和牛囊尾蚴病就是由人的粪便直接传播的。我州农区一般虽有厕所,但仍未很好地切断粪便带虫卵的传播,只是相应侵袭率低些。牲畜折价到户私有私养,草场承包经营,由于受到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习俗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极低,饲养方式落后,加之各地生活习俗不同,无论牧区、半农半牧区,还是农区,人、畜粪便随地污染环境,草场水源的生产生活环境状况是牲畜寄生虫病侵袭的主要来源。

2中间宿主

甘孜州以草食牲畜为主,放牧是主要的饲养方式,牦牛、绵羊终年以放牧饲养,草地上人畜粪便中的寄生虫(卵),也随牧羊狗、野狗、野生动物和一些低等动物的食入继代,并将带虫卵的粪便撒布草场增加了传播途径。如食肉兽和狗是绦虫的终末宿主,地螨、椎实螺及微小牛蜱等是莫尼茨绦虫、肝片吸虫和焦虫的中间宿主。草场椎实螺面积大、密度高,一般难以实施有效的灭螺措施,牛羊在污染的草地放牧就容易受到严重侵袭;在晴暖天气时,牛皮蝇、羊皮蝇在牛羊体表及面部大量产卵和直接产幼虫,扰乱牲畜食欲,影响抓膘,致使消瘦、贫血、皮毛质量低下。每年7~12月是流行羊蜱病发病时期。据了解,甘孜县拖坝有只死羊体上就有20 000多个蜱,以吸血为主,此病使羊毛干枯、脱落。由于牲畜寄生虫种类多、侵袭面宽、强度大、防治手段落后,增加了防治难度。近年来,州内一些地区尽力改进防治技术,有针对性采取了药浴、喷雾办法,虫体有下降的趋势。

3牲畜体质

近年来,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速了牧业生产的发展,养畜不再只为了自给,转向比较注重养畜效益而采用适用技术发展生产;但也存在着急功近利,偏重草、畜建设的投入。然而,任何时候都不应放松牲畜疾病的防治,特别是多呈慢性经过的蠕虫病。笔者在2005年4月带学生实习过程中,一成年黄牛体质消瘦,毛被稀疏干燥,体表有30多个牛皮蝇幼虫,剖后肝内有16个大小不等的肝片吸虫,并有5~6个肝包囊,肠内还有许多消化道线虫。每年的3~4月牲畜体质衰弱,抵抗力极度下降,加之这时青黄不接,缺草造成大批死亡,它不象传染病以急性多见,而是多以长期消耗性慢性的摧残危害家畜,直到机体免疫和抵抗力崩溃,呈现大批死亡,以致于难以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此外,这几年从州外运进大量的屠宰畜,可能带进新的寄生虫种类,特别是多产地运进的猪、禽将未查到的寄生虫病传播到我州,应特别注意。

4兽医技术

甘孜州地域辽阔,畜群分散,乡村交通尤其不便,比较闭塞,开展牲畜兽医防治工作难度较大。对村对户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多由半脱产兽医人员把守,他们虽有一定的实干动手能力,却因文化程度多在小学以下,理论知识缺乏,处理兽医技术问题的能力弱;另因现有的防治队伍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半路出家”的,每年要忙于春播,秋后收割及夏秋搞副业,以致耽误适时驱治寄生虫,使虫体自然继代繁衍,而 扩大侵袭的来源。同时,一些地区在驱虫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竭力实行有偿服务,农牧民不愿交费驱虫,也使驱虫空缺加大,扩散了侵袭来源。

5兽医管理体制

缺乏把牲畜寄生虫驱治责任落到基层的动作机制。每年各地都按部就班地下达牲畜寄生虫的驱防任务,但层层落实和督促检查不够。笔者在培训区、乡、村兽医人员过程中,了解到个别半脱产兽医人员为了交帐,采取瞒真上报,蒙混交帐,加之基层行政领导不熟悉业务管理知识,不予重视,乡镇畜牧兽医站普遍陷于“人员无工资、工作无经费、防疫无防护、办公无场所”的困境。宣传和组织不力,防治措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法规和条例,或已有的法规和条例贯彻不力,也导致牲畜寄生虫病年复一年的扩大了自然侵袭。

为了保证畜牧业顺利的发展,必须切断寄生虫病的侵袭来源,首先是继续大力宣传寄生虫病的危害性和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人畜粪便进行生物热发酵,可杀死虫体、幼虫、虫卵及卵囊;有条件的要建立厕所;屠宰有虫体的内脏要深埋,禁止用来喂狗;尽量做到饲草、饮水清洁;要计划利用草场,分区放牧,并对家犬、牧羊犬定期驱虫,切断寄生虫生活史的循环链。二是积极推行合理轮牧,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实行间歇放牧,避开有虫卵和中间宿主多的牧场上放牧;在铁丝网围栏和草库仑建设的同时,人为破坏严重的地区栽种有刺的植物,既防风,又防动物,有助于天然和人工草的生长,为秋冬季节准备足够的草料,增强动物的抵抗力。三是积极使用广谱驱虫药在秋后进行预防性驱虫和在春季进行治疗性驱虫,减轻驱治工作量,提高驱治效果。驱除人、猪带绦虫的药物,有氯硝柳胺、甲苯咪唑和吡喹酮等,中药南瓜子-槟榔合剂和仙鹤草根芽亦有良效;牧区每年应对牧民及基层工作人员进行棘球蚴病诊断,治疗药物有甲苯咪唑、阿苯唑和吡喹酮;驱除犬体内的细粒棘球绦虫,除用上述药物外,氢溴酸槟榔碱有良效;可应用丙硫咪唑、左旋咪唑、阿福丁、硝氯酚等药物开展规模化的驱虫工作。四是加强兽医人员培训,从理论和技术上得到提高。要做到农忙季节,基层兽医人员家庭的农活、副业与驱虫工作两不误;兽医检疫部门要对各种渠道调进的牲畜进行严格有效的检疫,重点打击经营专门收售患病动物及病死动物、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以达到减少或消除牲畜寄生虫病的侵袭来源。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技术队伍的建设和稳定问题亟需解决,要加强对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加强动物防疫执法力度;检疫部门要协同相关部门,按要求做到防疫到位、检疫到位、监督到位、服务到位;尽快进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甘孜州畜牧业稳步健康的发展。

家畜论文:家畜产前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家畜产前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入舍前的清洗消毒工作

仔猪出生后,几乎没有抗病能力,病菌最易侵入并导致仔猪生病。其中,通过母猪带来疾病是最主要的感染渠道,清洗干净并消毒上床前母猪显得更为重要。一些猪场采用一次冲洗两次消毒的办法,再结合随时清理母猪粪便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初生仔猪前期患病几率,即在种猪舍将母猪身上脏物冲洗干净,然后用药液消毒一次,到上产床后再连猪带床进行一次消毒,尽可能减少从种猪舍带来病原菌。

二、产前母猪乳房检查的作用

母乳是哺乳仔猪唯一的营养来源,而且猪乳房又不同于其它动物,一头仔猪都只吃一个乳头的乳汁,有固定乳头的习惯。乳房是否正常将决定一头仔猪能否成活或正常发育。生产中常见到母猪乳房出现发炎肿胀或萎缩现象,从而导致母乳分泌不足,仔猪因营养不良而发育受阻,易患病,死亡率增高。而如果能在母猪上床时,就注重对乳房进行检查,对不理想的乳房采取相应措施,会提高哺乳期间泌乳量,提高仔猪成活率。

三、关注产房温度

产房温度过高会降低母猪采食量,泌乳量少,仔猪营养供应不足。所以给产房过高温度既浪费能源,又不利于仔猪生产。一般情况下,产房温度在18℃--22℃比较合理,而且注意保温箱及供热设备的利用。

四、注意舍内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对猪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些猪场采用深坑集粪方法,也就是产床下面是一个很深的坑,有的在坑内存水,有的为保持干燥不放水,二者存在的同一个问题是粪便在舍内存放时间太长,舍内气味难闻,空气太污浊。如果定期清理,效果要好得多。

五、善待上床前的母猪

母猪产前都需要从妊娠舍赶到产仔舍,有时路程很远,有时产床过高,有时路面太滑等,母猪上产前并不顺利。这时不能急,更不能粗暴对待母猪,有可能一阵急赶或踢上几脚或抬猪上产床,就可能造成肚内胎儿的死亡,形成死胎。

六、母猪料的营养问题

据一些学者研究,母猪要满足仔猪最大限度的生长,每天需要在选用饲料时,能从能量蛋白的平衡方面或是能量与氨基酸比例及氨基酸之间的平衡上动脑筋,而不是一味地增加粗蛋白的含量,来提高母乳的效果,否则由于蛋白含量过高增加了体内代谢负担。

七、产前的供料

一般人们都要给产前三天的母猪减料,到产仔当天不喂料,这从理论上是合理的。但由于猪产仔并没有固定时间,有时会提前,有时会推后,如果提前两天不给母猪喂料,母猪也会因饥饿无力发生难产,或使产程延长,增加死胎的可能。所以,给母猪减料,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另外,没必要将料减得过少,也不需要在产前不供料,因为猪对自己的生理最清楚,到临产时是不会吃料的。

本文对母猪产前管理进行了阐述,希望对饲养员有帮助,提高养殖场的整体效益做好铺垫。

家畜论文:山区县畜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草食家畜

山区县畜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草食家畜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畜牧业不仅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阶段,而且处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中,曾经支持畜牧业发展的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的畜产品供需结构矛盾及畜牧资源需求的浪费矛盾日益突出,由此规范了规模了养殖业的规模与发展的限度,尤其是使一些依粮型的养殖项目受到相对制约,无论其饲养和商品量都无法满足畜产品市场日益扩大的需要,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我认为,进一步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有限饲草资源的效能,大力发展节粮高效的草食家畜,是实现传统畜牧业向商品畜牧业过渡的重大战略转移,是畜牧业体制改革的一场革命,同时也是畜牧业的内涵潜力所在。

一、草食家畜发展的必然性

草食家畜是以植物性青粗饲料为主要日粮的一类动物,包括牛、羊、兔等,在养殖业内部结构中有相当比例,如2010年,草食家畜占我县畜禽总饲养量的36%,其发展势头将进一步增强,这是由社会、经济、自然及其自身的特点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首先,草食家畜在畜牧业中具有较高的商品属性和制约因素少等特点,养牛、养羊、养兔都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次,在现阶段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饲料粮紧缺将成为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大力发展不与人和依粮型养殖业争粮、争地的草食家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是摆脱饲料紧缺这一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

第三,从保障肉食市场均衡供应来看,单靠猪肉支撑难为长久之计,只有广开肉路,大力发展多肉、少脂的牛、羊等草食家畜,为人民提供营养丰富的瘦肉和奶类,才能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第四,农作物生产发展需要草食家畜为其提供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料,因为有机肥料具有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态、蓄水保水能力,促进粮食的增产丰收的生态效益。

第五,轻防、医疗、食品、外贸等行业需要草食家畜为其提供大量的原料和丰富的货源,肉、毛、皮、绒、脂、肠衣都是目前国内外市场的抢手货,是当今世界性的紧俏物资,价格逐年上涨,为国家出口创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草食家畜的可行性

大力发展草食家畜,是符合我县现阶段畜牧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草食家畜以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已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的高度重视,成为农村养殖业中又一“热点”,本文以我县为例,对发展草食家畜的可行性作一 阐述。

1.资源条件

牧坡饲草是发展草食家畜的先决条件,我县有天然牧坡草地达69万余亩,人工草地3万亩,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三种饲草资源可产饲草2.5亿公斤,这些饲草除去现有大牲畜、羊、兔约4000~6000万公斤外,还有1.6亿公斤饲草,年复一年的白白浪费和荒废,有待于扩大开发,充分发挥其效能,这部分未被利用的资源,粗略计算,可养羊8万余只,或养牛3万余头,如果在用一些现代科学实用技术,如牧坡改良技术、秸秆青贮、氨化技术、草粉加工技术等,栽畜量还会大幅度提高,由此看来,饲草资源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

2.社会条件

养牛、养羊、养兔都是广大农村的传统养殖项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县养牛户均2头以上的乡有一个,户均一头牛的有三个乡镇,还有许多户均十头以上的,如车城的天申院张铁礼,中垛、文城、柏山寺等乡均有,羊群生产经过较大调整后,经济羊种明显增加,存栏增长幅度加快,上年末存栏羊3万余只,但仍没有达到历史最高的水平,这也说明吉县发展养羊业的潜力还很大,在草食家畜存栏与商品同步增加的同时,在品种上也有明显改善,全县现有草食家畜优良品种10余种,品种的优良化,不仅提高了畜群质量,而且成为增加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3.技术条件

有着比较健全的家畜繁育体系、饲草饲料体系、防疫灭病体系和加工销售体系,可为养牛、养羊、养兔业等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三、发展草食家畜的效益分析

发展草食家畜是一条投资少、风险小、周转快、效益高的农民致富门路,在近几年的畜牧业发展实践中,已得到证实,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典型事例对发展草食家畜的效益作一分析:

先以我县发展养羊业为例,我县的养羊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高存栏达到过12万多只,但由于多年沿袭的传统养殖方式的影响,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养羊业长期是“毛不过斤,绒不过两”的低生产水平,加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不合理,养羊就是养羊,不是进行商品生产,诸多因素构成养羊业压栏重、商品量小、经济效益低的畸形发展状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羊产品价格的放开,各级政府的重视,优良养种的引进和品种改良,养羊业得到稳步、协调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发展养羊业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改良求发展,以改良求效益,以改良求致富,在政策上鼓励,资金上扶持,使全县存栏羊由过去1万余只发展到现在的3万只,增长了3倍多,其中纯种绒山羊280只,绒改羊2528只,2010年全年出栏6000余只,出售绒900公斤,羊毛1800公斤,总收入达400余万元,占畜牧业全年总收入的20%,另外还有一笔未算的账,那就是肥料账,这也是一批可观的收入。

养羊能致富,那么,养其它草食家畜如何呢?吉昌镇社悉村农民郝小东2010年养兔6000余只,纯收入2.7万元。在养牛上,群众收入也相当可观,2010年全县出栏牛3138头,总收入1800万余元,占畜牧业总收入的35%。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展草食家畜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已成为一些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我们相信,草食家畜将在今后相当时期的畜牧业商品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并将成为养殖业的骨干产业,影响和带动整个畜牧经济的稳步发展。

四、发展草食家畜的战略目标

发展草食家畜的近期战略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努力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度和利用度,实现我县畜牧业由依粮型向节粮型的战略转移”。

五、发展草食家畜的实施措施

1.由于山区县农民经济基础差,无法启动产业,因而采取政府贴息,群众小额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

2.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建设规范的舍饲圈舍,转变生产方式。

3.有计划的、科学的采取自然牧坡轮牧,对于“封山禁牧”不要搞一刀切,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草坡退化。

4.大力开展饲草科学化处理,如颗粒饲料、草粉、氨化、青贮等。

5.大力发展人工种草,采取谁种、谁管、谁用的政策,开发新的草资源。

6.加强对饲管人员的技术培训,强化防疫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家畜论文:家畜繁殖改良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家畜繁殖改良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一些地区基层家畜品种改良工作不规范,畜禽良种化体系建设薄弱,家畜繁殖改良站(点)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短缺,配套服务滞后,房舍简陋,繁改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地方品种改良区划不清,种源繁杂,不重视地方品种的选育与保护,造成优良基因流失,群体遗传水平逐年下降,杂交后代生产性能下降;还有的地方由于缺乏管理机制,配种记录记载不全,选种选配不清、甚至造成近亲繁殖等现象,家畜繁改站(点)现存状况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

加快家畜改良步伐,提高家畜养殖水平,促进畜牧业优质、高产、高效发展,就必须优化配种站(点)布局,使其结构合理,推进畜禽良种化进程;加强家畜繁改队伍建设,提高素质,保证服务质量;强化种畜及冷冻精液管理,有计划地进行选种选配。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制定当地家畜品种改良区域规划,有计划的扶持家畜配种站(点)建设,投入必要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种站(点)有固定的房屋,接待室与精液贮存、处理室分开,显微镜、液氮罐、消毒设施齐全。

2.合理设置家畜配种站(点) 家畜配种站(点)的设置应符合家畜品种改良规划,铺设布局与家畜存栏数量相适应,同时要考虑地理区域、交通状况,确保家畜繁殖改良工作需要。

3.确保家畜配种站(点)持证经营 经营性质的家畜配种站(点)必须具有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从事家畜配种经营活动的人员,必须取得国家《家畜繁殖工职业资格证书》和当地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家畜繁殖工聘书》,家畜配种从业人员要持证上岗,每年县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要对《家畜繁殖工聘书》进行年审,证件不全或证书未通过年审禁止从事家畜配种活动。

4.保证使用的种畜禽符合标准与要求 配种站(点)使用的种畜禽必须符合种用标准,具有《种畜禽合格证》和种畜禽场出具的家畜系谱,使用的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应来源于有资质的正规厂家,并且符合当地畜禽品种改良区域总体规划要求,家畜繁育员自行购进畜禽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需向当地县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在规定区域内使用,严禁经营与当地良种繁育规划布局相悖的遗传材料。

5.完善制度建设 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职责,用制度约束行为,文明经营,热情服务。

6.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家畜繁育员要严格遵守家畜配种技术操作规程,防止输精器具不洁引发母畜生殖器官疾病。详实填写配种记录,主要包括畜主姓名、母畜种类、母畜号、生殖状况、配种日期、公畜品种、公畜号、妊检情况及其他需要说明事项等内容。按要求保存资料,及时向业务部门报送记录表。

7.抓好业务学习与培训县级牧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有计划的对基层家畜繁育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经验交流活动,增进技能,提高素质。

8.依法规范家畜繁殖改良工作家畜繁殖改良工作要实行依法治理,《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为规范家畜繁育工作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畜牧部门要搞好宣传,增强从业者法律意识,组织执法人员经常性地开展稽查活动,依据《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以确保家畜品种改良工作正常开展。

家畜论文:有家禽家畜密切接触史的腹泻患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测结果

有家禽家畜密切接触史的腹泻患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测结果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病原菌,由其引起的感染在人群中比较常见,属于全球性疾病\[1\]。该菌分布于自然界多种动物中,家禽家畜带菌率较高。国内既往对该菌重视不够,医务人员普遍缺乏对该菌的认识,极易造成误诊使感染者很难得到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疗。为了解南通市家禽家畜密切接触者腹泻人群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感染状况,我们于2011年5—10月采集与家禽家畜有密切接触史的腹泻患者粪便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采集在乡镇医疗机构就诊且未使用抗生素治疗,职业为家禽家畜饲养员的腹泻患者粪便,置cary-blair转运培养基,冷藏尽快送实验室检测,共采集214份标本。

1.2 检测试剂与设备

改良磷酸盐缓冲液(pbs)、干燥培养基等检测试剂购自江苏博达生物卫生技术有限公司。o:1,2、o:3、o:5、o:8和o:9分型血清由日本生研株式会社提供,其他的分型血清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上述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atb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等设备运转正常。

1.3 检测方法

参照文献\[2\]提供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1.3.1 分离培养 将送检标本置含有10 ml无菌改良磷酸盐缓冲液的螺口试管中,充分混匀,放入4℃生化培养箱冷增菌,分别于7、14、21 d接种麦康凯平板,在26℃培养48 h。

1.3.2 生化鉴定 挑取透明、半透明的可疑菌落接种改良克氏双糖,在26℃培养24 h,挑取底层斜面均变黄、不产h2s、不产气者接种半固体培养基,分别置26℃、37℃培养24 h,挑取动力26℃阳性、37℃阴性者接种尿素培养基置26℃培养4 h,挑取尿素酶阳性者用atb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作进一步生化鉴定。

1.3.3 血清学分型 对经生化试验鉴定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菌株用玻片凝集试验按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血清分型。

1.3.4 生物分型 用生化试验对分离鉴定的菌株进行生物分型。项目包括:脂肪酶(吐温酯酶)、七叶苷、水杨苷、吲哚、木糖、海藻糖、硝酸盐还原实验、dna酶、脯氨酸肽酶、β-d-葡萄糖苷酶、吡嗪酰胺酶等。

2 结果

2.1 检出率

214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经形态学检查 、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综合判断,鉴定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共4株,总体检出率为1.87%。

2.2 菌株分型情况

对4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血清学和生物分型鉴定,结果显示该4株菌均属于生物1a型(七叶苷、水杨苷、吡嗪酰胺酶均阳性),其中2株为血清o:12,26、1株为o:7,8、1株为o:6,30。

3 讨论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动物宿主尤其在家禽家畜分布非常广泛,人类与受感染的家禽家畜接触,或食用了被动物粪便污染的水源、食品,均可造成散发感染甚至疫情爆发\[3\]。因此,加强对有家禽家畜密切接触史的腹泻患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监测,对由该菌引发的疫情进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家禽家畜密切接触者腹泻人群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总体感染率为1.87%,属较低感染水平。未分离到我国主要流行血清型o:3和o:9,且均为非致病性菌株(生物1a型),提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有地域差异,南通市可能以非致病性菌株为主,家禽家畜引起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

家畜论文:微卫星DNA标记在家畜遗传育种上的研究现状

微卫星dna标记在家畜遗传育种上的研究现状

1 微卫星dna标记

随着分子克隆、dna重组技术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不断完善,加之另一类重要的遗传标记—多态dna分子标记图相继出现,使我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操作某些dna片段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目前重要的遗传标记主要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小卫星dna和微卫星dna。而微卫星dna在度量品种遗传多样性及构建系统发生树,其显示出分布广泛、多态性丰富、易于检测等特点,被认为是各类遗传标记中最有价值的一种。

2 微卫星dna标记的研究方法

在使用微卫星方法之前,如何获得所需要的微卫星位点?大致有三条途径:第一、寻找已存在的微卫星引物;第二、使用与所研究物种亲缘关系较近物种的引物;第三、用经典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所需要的微卫星位点。一旦拥有微卫星位点,便可自行选择作探针或作引物。因此获得所需要的微卫星位点后,就可以进行微卫星dna的多态性分析:一是在微卫星数据库中直接寻找合适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凝胶电泳分析。但其局限是所研究的基因序列是已知的,不能反映整个基因组。另一种是首先构建基因文库,然后以想钓取的微卫星去杂交,从中选去阳性克隆,提出质粒后利用载体插入座位两端的已知序列设计引物去测定插入片段序列。最后在微卫星dna两端选出适当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凝胶电泳去分离、测定基因组样品中微卫星dna的多态性。再进一步分析计算等位基因在研究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及群体中各位点的杂合度等。

3 微卫星dna标记在家畜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微卫星被广泛用于家畜的基因组变异研究,由于它多态性丰富,易于获得,在构建物种的遗传连锁图、基因鉴定、qtl相关及系谱确证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1构建基因组连锁图

微卫星是构建完整基因组连锁图时使用的主要基因标记。在进行基因组图谱建立过程中,标记的基因位点一般有两类:一类主要有编码基因和结构基因位点组成,位点变异小;另一类为具有高度变异的重复序列来标记dna上的基因位置。现在使用最广泛的是微卫星标记。同一类微卫星可分布在整个基因组的不同位置上,从而适合于基因定位,是基因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理想界标。

3.2基因鉴定标记

基因鉴定的主要任务是在dna水平上鉴别群体中存在的某个基因位点的全部等位基因或者说该基因位点的所有变异体。用微卫星标记来鉴定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时,仅涉及dna结构,通常与表现型无关。用这种方法可以将群体中存在的所有等位基因无一遗漏地鉴定出来。在家畜中用分子遗传学基因技术研究发现的遗传缺陷多数均是使用微卫星标记后发现的。

3.3 qtl的连锁分析及基因定位

可以利用标记的连锁特点,将一些功能基因或qtl定位在染色体上或连锁群中。微卫星dna指纹图是由20-30个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组成,可同时提供数十个随机分布的标记位点,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定位。

3.4系谱确证

在家畜育种中常常必须搞清楚畜群中的亲子关系,或者说必须知道畜群的系谱关系。这样做有利于防止群体近交的发生,这在普通育种学中称为系谱记载。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分子遗传学方法比目前使用的血型、血液蛋白型等研究更为精确地描述个体的遗传变异程度,所以用dna定型来进行系谱确证(或系谱起源)是一种较好的选择。由于微卫星位点的特性,使它在亲仔鉴定、胚胎移植、混合受精、亲缘关系分析和品种遗传纯度分析上十分重要。

3.5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杂交优势预测

微卫星多态性分析可以评估畜禽遗传多样性、对品种资源进行分类等,利用微卫星位点估计品种间或品种内遗传结构和变异是非常有效的。在紧密相关的物种中,微卫星位点具有位置保守性,这使得我们能在相关畜种间如牛、绵羊、山羊间使用跨物种引物进行研究,从而更快更准确地找到该物种中更多的微卫星位点,用于遗传作图或其他研究,从而说明了微卫星位点的保守性。

4 结论

微卫星标记具有较高的突变率、较高的多态信息含量和杂合度,主要用于研究品种内及品种间遗传变异,为基因作图、群体遗传变异研究、亲代评估等提供了很好的标记。由于微卫星标记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在已知的微卫星位点还不够多,以及其分析成本较大等,需要我们进一步利用此标记进行快速、灵敏的遗传分析。而且在目前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微卫星的获得较为繁琐、分析成本大及pcr扩增产物在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基因带重叠,很难判断等位基因,造成研究结果不准确,因此我们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以能够准确的判断等位基因。

家畜论文:浅谈家畜青草搐搦的诊疗与预防

原文作者:梁兆旭,徐大文

青草搐搦亦称镁缺乏症、低血镁症、缺镁痉挛症、青草蹒跚、牧草中毒、牧场搐搦等,是家畜在春季放牧时采食幼嫩青草或禾苗后发生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矿物质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中常以阵发性痉挛或强直性痉挛为主要特征,大多呈急性经过,治疗不及时则发生死亡。该病多见于牛、羊等反刍家畜,马属动物、猪也偶有发生。该病发病率一般较低,反刍家畜为6%~10%,马属动物、猪为2%,但死亡率很高,达70%以上。笔者曾接诊患该病的病牛3例、病马1例,除1例病症较轻的病牛经治疗后痊愈外,其他3例均因来不及治疗而死亡。

一、发病原因

青草搐搦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多数学者从临床血液生化变化情况分析认为,该病症的发生是由于血液中镁、钙浓度降低引起,直接原因是饲料中钾、氮过多,而镁、钙不足所致。其理论依据是:家畜在采食幼嫩而富含钾、氮的青草后,机体内会产生大量的柠檬酸、反乌头酸和氨,柠檬酸、反乌头酸可与镁结合形成螯合物,而氨与镁结合则形成不溶性的硫酸铵镁,使镁的吸收受阻,导致血液中镁浓度的降低和钾、钠、钙、镁离子在机体内的分布与比例关系失调,从而引起以低血镁为主并伴有低血钙的抽搐。

笔者分析认为,该病症的发生与血液中钾含量增多和镁含量不足有关。正常情况下,家畜血液中兴奋性离子(钾离子、钠离子)和抑制性离子(镁离子、钙离子)保持着相对平衡,在采食了大量含钾量高、含镁量低的青草或禾苗后,这种平衡被破坏,从而引起惊厥、呼吸困难、共济失调等病症;同时,由于镁含量的不足,导致钙、镁的比例失调,当钙、镁比值超过5∶1时,则发生强烈抽搐,甚至瘫痪。[论文网]

二、临床症状

患病家畜大多突然停止采食,感觉过敏,惊恐不安,肌肉痉挛,共济失调,站立不稳,突然倒地;头颈仰起呈角弓反张,四肢划动,牙关紧闭,口吐白沫,眼球震颤,瞳孔散大,瞬膜外突,粪尿失禁;体温初期正常或稍低,而后由于强烈地搐搦,体温可升高到40℃以上;听诊心跳每分钟100~120次,呼吸每分钟40~60次。有的无任何先兆症状就突然倒地,抽搐并呈昏迷状态,而后发生后肢麻痹。有的在阵发性抽搐后并不倒下,呆立或啃舔自己的被毛和其他家畜,但非常敏感、惊慌。若不及时抢救,大多很快死亡。

三、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家畜,可见骨骼肌出血,混浊,肿胀;胃肠黏膜出血或有轻度脱落;肝脏呈不均匀的暗红色,切开呈斑纹状,被膜下和实质有出血斑;脾内膜下和心内膜下,特别是心脏乳头肌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肾被膜易剥离,切开肾实质多汁似脑髓样;肺发生气肿,色不均,特别是尖叶部位气肿明显,被膜下和肺实质有淤血。

四、诊断

根据患病家畜采食青草饲料史,结合出现以抽搐、惊厥、共济失调等为主的神经症状,可初步做出诊断。若病情较缓,可通过血检进一步确诊,当血镁含量在1.5毫克/升以下(正常值为1.8~3.5毫克/升)时,即可确诊。

五、治疗

首先,肌内注射盐酸氯丙嗪以缓解家畜惊厥,用量为1~2毫克/千克体重;其次,静脉缓慢注射20%硫酸镁溶液100~200毫升、10%葡萄糖200~500毫升、维生素c 20~50毫升;再次,为保证血镁的稳定,静脉注射后可肌内注射20%硫酸镁溶液40~100毫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环境安静、保证无过强光线、避免任何刺激,并在患畜身下和周围铺好干麦草或稻草。

六、预防

1. 放牧前1~2周,每天在饮水或日粮中添加10~50克镁盐。

2. 放牧时间要逐步增加,尤其是放牧第一周时间要短,青草采食量不能太多,同时,每天至少补充1~2千克干草和一定量的全价配合饲料。

3. 如果是自有天然草场,可在放牧前喷洒20%~30%硫酸镁溶液。

4. 如果是自有人工草场,可在施肥时酌情考虑减少钾肥和氮肥的使用量,抑或间种10%~20%的三叶草。

5. 放牧前两周,要认真观察家畜的行为,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兽医。

6. 设有兽医室的养殖场(户),在放牧的前两周要按时测定家畜血液中镁的含量,若有异常,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家畜论文:家畜胃积食的综合防治

家畜胃积食的综合防治

瘤胃积食是由于瘤胃内积滞过多的粗饲料,引起胃体积增大,瘤胃壁扩张,瘤胃正常的消化和运动机能紊乱的疾病。牛瘤胃积食的发生在畜牧养殖业中较为普遍。因此,掌握大量的临床资料及饲养管理方面的知识,对预防以及治疗本病有积极的意义。

一、病因

原发性瘤胃食滞。

主要是过食草料造成。如饲喂粗劣的饲料;饲料突然变更,如由适口性差的饲料改喂大量优质青草或多汁饲料;牛因饥饿而暴食精料,加上饮水不足,缺乏运动。

继发性瘤胃食滞。

在前胃弛缓、瓣胃阻塞、创伤性网胃炎、皱胃变位或阻塞等疾病过程中,常继发瘤胃食滞。

二、 发病机理

采食过多饥饿而食之过急,咀嚼不全;或因饲料搭配不当,精料过多,饲草过少;或因管理不当而吃过多精料,以致胃部过充,食滞不化。

三、 临床症状

过食伤胃型。

发病较急,病初精神不振,耳耷头低,采食、反刍减少或停止,鼻镜干燥;左腹胀满,重压成坑或坚硬如板,时现疼痛起卧,然卧地短暂,复又起立;回头顾腹,后肢蹴腹,拱背拧尾,时作排粪状,粪便干黑难下且臭;空嚼伸舌,嗳气酸臭,偶见喷出食团;口色赤红而燥;听诊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病重者,左腹胀大,呼吸喘急,四肢张开,后期,痛苦呻吟,卧地难起或昏迷不醒。

胃热型。

病初采食、反刍减少,逐渐不食,嗳气酸臭,有时空口咀嚼;牛左腹膨大,触压坚硬,叩诊呈实音;瘤胃听诊,蠕动微弱或消失;行动迟缓,呈不安状态,回头顾腹,时起时卧;粪便干燥,色暗量少;气促喘粗,鼻镜无汗或少汗,有的干裂;口涎少而粘稠,口干喜饮;脉象沉数。脾胃虚弱型发病缓慢,病势较轻,左腹胀满,上虚下实,腹痛不明显或无;呆立拱背,神疲乏力,肢体颤抖或卧地呻吟;粪便干少,间有拉稀。

四 、诊断

1、视诊:发病牛鼻镜干燥、龟裂、无鼻珠,有时出现腹痛不安,摇尾弓背,回头过腹,粪便干黑难便下。

2、触诊:瘤胃胀满,用手按压坚实,用力重压可成坑。

3、听诊:瘤胃蠕动音减弱,蠕动波短,次数减少,严重者消失,由于胀满的瘤胃压迫住隔膜,引起呼吸困难。

五、 治疗

泻下疗法。

选用硫酸镁或硫酸钠500~800g,加水1000ml,液体石蜡油或植物油1000~1500ml,给牛灌服,加速排出瘤胃内容物。

洗胃疗法。

用直径4~5cm、长250~300cm的胶管,经牛口腔导入瘤胃内,然后来回抽动,以刺激瘤胃收缩,使瘤胃内液状物经导管流出。若瘤胃内自物不能自动流出,可在导管另一端连接漏斗,向瘤内注温水40~50ml,待漏斗内液体全部流入导管时,取下漏斗并放低牛头和导管,用虹吸法将瘤胃内容物引出体外。

输液疗法。

病牛饮食欲废绝,脱水明显时,应静脉补液,同时补碱,如25%的葡萄糖500~1 000ml、复方氯化钠液或5%糖盐水2000~3000ml、5%碳酸氢钠液500~1000ml等,一次静脉注射。

六、 预防

该病主要在使役或饥饿后暴食适口性较好的食物,通常是采食易膨胀的干料或难以消化的饲料,且饮水不足致使疾病发生。应正确饲养管理,防止饥饿过食,勿使家畜过食易膨胀的干料和难消化的饲草,防止运动不足,注意合理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