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论文

时间:2022-05-09 04:19: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教师培训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师培训论文

教师培训论文:双环课堂教学和教师培训论文

一、“双环”教学的研究背景

我校是在南海区改薄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一所农村学校,因为地理、师资、生源等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沦为镇的薄弱学校。如何解决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比较滞后等突出问题,如何提升全体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实现科研兴校、创立特色品牌的办学目标,成了我们治校治教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高度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高度重视教育创新和课堂教学改革。而改革关键是在于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改革是难以成功的。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有关教育和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和师资培养的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教育改革必定在实践中失败。”我在骨干老师的配合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和潜心研究,终于探索出一条教师教、学、研、训“四维一体”的最有效途径,我们把它简称为“双环”教学。

二、“双环”教学研究主要的理论依据

(一)实践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我们努力在实施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二)最优化理论:

在实施的过程我们努力用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全面指导教学的过程:如,教学目标、认知规律、教学的结构、方式、主体性、教法、学法、媒体等的有机组合,使之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

(三)反馈理论:

反馈就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因此,在“双环”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均坚持反馈理论,进行诊断、改进与提高。

三、“双环”教学的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在实施中我们主要采用这种方法,按照各学科“教、学、研、训”的基本要求和操作程序,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然后选择和运用相应的研究,来解决存在问题。它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文献研究法。

这里主要指教师搜集、鉴别、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文献,并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形成对本课题的理性认识与策略的构建。

四、“双环”教学行动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2004年9月—2008年8月,是“双环”教学作为市级课题实施的初级阶段,主要针对农村小学改薄所带来的一系列教学问题而开展实验的。第二阶段:2008年8月—2012年2月,是“双环”教学作为市级课题实施和完善的发展阶段,落实“双环”教学各个环节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扎实推进“双环”教学实验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其宣传和推广工作,加大其影响力和辐射力。第三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是“双环”教学作为省级课题实验的准备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总结“双环”教学过去的成败得失,供新一轮实验参考,并形成“双环”教学阶段性总结报告;第四阶段:2012年8月—2014年12月,是“双环”教学作为省级课题实验的提升阶段,从教师的能力素质、常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到每一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均用“双环”教学进行有效的打磨和提升,形成“双环”教学的成功经验;第五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是“双环”教学作为省级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在继续深入进行“双环”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同时,全面总结和反思,形成自2012年以来“双环”教学实验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经验材料,编写“双环”教学专集,力争课题在国家级立项,为进一步推广“双环”教学成功经验作努力。

五、“双环”教学的研究成果

(一)实践成果

1.形成了两个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创新模式。

“双环”包含“一环”和“二环”,“一环”是同一备课组的教师根据自己备课组的计划和研究课题,选定一个教学内容,同备一节课,依次执教一节课,同评一节课,最后上的老师取长补短,力争把这一节课上到最好。如今全国教研盛行的“同课异构”就是来源于“双环”的“一环”;“二环”是每一位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主攻方向,各自精选一节教学内容,在个人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其在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的年级)循环上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把这节课做成精品。近年活跃在各地的“磨课”就是“双环”之中“二环”的翻版。具体做法是:“一环”:同一备课组的教师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和自己备课组的计划,选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经过至少三次的打磨,最终把这一节课上成“精品课”。二环:各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主攻方向,各自精选一节教学内容,在个人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其在不同的班级反复上课,集体反复评议,个人反复修改,把这节课做成精品。“双环”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环集聚集体智慧,着眼于出精品课;二环彰显个人才华,着眼于出精品教师。

2.创新了教师集体备课和校本培训的最优化模式。

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模式,同时催生了教师集体备课和校本培训的最优化模式。我校采取“备课组长负责制”,每个学期初,教导处遵照学校的部署将具体的研究任务下达到各个备课组;备课组长按要求制定实施细则着手完成“一环”或“二环”。习惯上第一个学期作“一环”、第二个学期作“二环”(当然调换过来也可以),一年才完成两个循环。第一次备课时间最起码要用两周的时间,新学期初就要制定好新的实施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以及详细的实施细则。“一环”就是要大家一起选一节课,而“二环”则要每一位老师各自精选一节教学内容。备课组长和其他老师都要拿出一个方案,让大家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来分析。只要能得到整个备课组的通过,就可以照此实施,如果不行还要反复修改,反复“碰撞”,集思广益,务必达成共识为止。各学科各备课组老师围绕“一节课”,按照“双环”的模式,进行备课、课件制作、上课、评课、反思、修正、总结、提升等,做到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和共同提高,学会在实践中找理论、找方法、找对策,巧妙地把教师的校本培训、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时间+汗水”的教学模式和“单打独斗”教学现象,使教师教学的意识、观念、行动、方法不断改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3.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我校教师借助以上两个的模式,实现教、学、研、训等方面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研训一体以及学用结合,既推进了课改,又突出了课堂,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实验在各班全面铺开,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课件制作、教学反思等各个环节,都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体现出把教研教改、教师培训与常规教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特色。第二,研训一体,齐头并进。“双环”教学是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而量身订造的校本教研。它注重理念和实践相结合,更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实效性。每个学期,学校教研处、科组制定好计划,然后各个备课组用“双环”教学的模式开展教研活动,备课组和教师则选择实际课堂教学中面临要解决、改进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双环”教学的模式在具体的上课、评课、反思、研讨的过程中根据情况不断加以修正,以求达到理想的效果。“双环”教学的整个操作过程,充分发挥了教研处、科组和备课组各级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校本培训的三级网络。它把教研、教改与常规教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把教研与教师的最实际需求的如何备课、上课、评课、制作课件等教学能力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研训一体化。它把培养教师的运行机制从行政部门行为转变为学校行为和教师行为相结合。第三,学以致用,显现实效。当前的教师教育培训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转换问题上有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这种困惑长期困扰着教师。一线教师普遍认为,教师之间广泛深入的交流和学习是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最有效的方式。“双环”教学通过选择一个非常小的切入口———一节课,激发起教师沉睡的研究欲望,使教师自觉地将问题变成课题,做到目标具体、重点突出,内容集中。这种模式强化了教研,淡化了竞争,增强了合作,提高了效率。教研方式及其成果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的,避免了“以教代研、以赛代研、教研脱节”的不良做法。它让教师理性地思考教学及自身的存在问题,努力去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工作状态和习惯,使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第四,推进课改,突出课堂。课改的最终落脚点是课堂,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课改的得失成败。我校的“双环”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为突破口,以推进课改为目的。通过多年“双环”教学研究广泛深入的开展,使教师的教育观和教学行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教学技能达到迅速的提升,大大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它的成功之处在于:(1)学会如何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2)懂得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好每一节课;(3)营造出浓厚和谐的教研氛围,提高评课能力,评好每一节课;(4)懂得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并制作好每一节课的课件;(5)养成教学反思习惯,能写出每一节课高质量的教学后记……

4.促进学校“精品”文化的生成。

“双环”教学以选择“一节课”作为切入口,以追求“精品课”作为阶段性目的,这种成就“精品”的做法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便内化成老师的一种“精品”意识和习惯,并渐渐辐射到整个备课组、学科组,从而孵化出整个教师团队的“精品”文化。近年来,我校能实现从薄弱学校到特色品牌学校的华丽转身,与这种追求“精品”的意识及其文化是分不开的。

5.打磨出一个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2009年2月,我推出了一个小学语数英三大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四自”课改。它借鉴杜郎口中学等经验,依靠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协助,通过学生的“自学、自教、自编、自演”四个基本环节,实现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能力的三大目标。为了走出一条“四自”课改的成功之路,我与全体老师借助“双环”教学的操作模式分别对语数英三科的教学进行反复“雕琢”和“打磨”,终于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使“四自”课改在实践中少走了不少弯路,使“四自”课改在我镇、我区、我市起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这充分证明了“双环”教学的相容和所包含的智慧。

(二)理论成果

“双环”教学缘于实践,依托当今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实践论、最优论等教学理论,有很强的生命力。

1.它为实践论提供了一个在教师教学“研训”上的范式:

“双环”教学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围绕一节课,采用“三备→三上→三评→录像→反思”的程式,通过同伴深入广泛的互助合作,完成教学改革的实践和理性的反思,呈现出螺旋式循环上升的教学效果。

2.它丰富了“最优化理论”在教师教学“研训”上的内涵:

“双环”教学将个人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通过备课组成员和个人的轮番进攻,集中力量攻其一点,反复打磨精益求精,使老师及其课堂教学达到一个相对更高的水平。同时,又以点带面,优化了教、学、研、训全过程,使教师处在教学的最佳状态,以此激励和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它拓宽了“反馈理论”在教师教学“研训”上的应用:

“双环”教学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课件制作、教学反思等各个环节都创造性地发挥了“反馈理论”的功效,使全体老师在“反馈-矫正”的周而复始中发现自己和问题,迅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和教学效果。

六、“双环”教学的发展方向

“双环”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教研和教师培训的模式,如何使其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使之向纵深层面发展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双环”教学主要是一种行动研究,如何在教师的教学教研行为上有机、有效地选择并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使教师既理论联系实际,又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理论,这是今后要达到的新要求。“双环”教学是一种包容性很大的课题。正如《中国教师报》描述的一样:“双环教学大到包罗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囊括有更为宽泛的意义。”在“双环”的模式下,还隐藏着一个又一个圆融丰满的“新环”,值得人们去研发、去实验。这为我们进一步提升“双环”教学的实验价值和理论价值指明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作者:巫洪金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树本小学

教师培训论文:人文理念下农村语文教师培训论文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管理应注入人文性

(一)建立富有人文性的管理体系

1、专业的管理团队。

组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团队,首先要考虑的是在研修内容、指导实习、后勤保障、沟通协调、摄影摄像等方面具有一定能力、基本能独当一面的老师,这样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参训教师班级管理上,管理团队要及时和专家沟通,设计好课程方案,并及时反馈参训教师的建议,保证活动的成效

2、敬业的班组团队。

在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参训教师和师范生的优势,以达成自我管理和共管的目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组班一定要打破地域的界限,把不同地域的学员分到同一小组,小组成员以5-10个为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参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在理念、方法、习惯等产生互动、形成碰撞,最终擦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二)选择富有人文性的管理内容

1、学业管理。

学业管理的要求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参训教师研修及学生顶岗的效果。首先,应开设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急需的课程,如留守儿童心理、农村教师心理调适等,这样才能使培训更切合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使培训效果最大化。其次,还要妥善解决好专家的研究领域与课程方案不一致的问题,例如,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占的分量比较重,不少一线的小学语文专家都对阅读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在选择培训课程时基本趋同讲授阅读教学相关的课程。

2.学习成果的管理。

不管是参训教师还是顶岗学生,管理团队都会提出一些具体的任务和要求,这些任务和要求通过作业的形式来物化,以形成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不但要求提交纸质版,同时要求学员和学生充分利用QQ、音像等现代媒体技术平台,部分作业要求在QQ群上完成,部分作业要求提高音像材料,这样便于成果的交流和保存。

(三)采取加强人文性的管理策略

1、专业敬业。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要取得成效,对管理团队的要求必须是在人文性的基础上做到“专业、敬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团队的“专业”,一是要求管理团队成员在管理上的专业,二是要求管理团队成员在研修项目上的专业。因为项目涉及到的单位和人员较多、较复杂,而项目的时间又较短,这就对管理团队提出了高要求,必须具备比较专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每个成员都必须能独立展开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以“学”为本。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应努力做到以“学”为本,才能确保项目得以有效实施。“以学为本”,其中的“学”包括学习、参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参训教师还是顶岗学生,其最终的目标都是通过培训学习,获得专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项目的关键是培训学习方案和顶岗实习方案的制定,这些方案制定科学、合理,才能使培训和顶岗收到实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尊重参训教师和顶岗学生,以他们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灵活处理各项管理事务,这样才能确保项目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是为顶岗学生提供实习和锻炼的机会。作为项目的管理者,不但要在培训课程中体现人文性,而且在管理中也要充分注入人文性,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专业的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遵循以“学”为本,借助多方合力共推、形成合力共管的局面。

作者:杨显贞 单位:云南省昭通地区威信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师培训论文:农村体育教师培训论文

一、二个精心设计

1.精心设计培训内容

为了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富有成效,我们从农村体育教师的体育专业化成长为出发点,以发现和解决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做好培训内容的“三个贴近”,即贴近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贴近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贴近农村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了学员手册、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每个省结合地方特别需要略有不同)。我们的培训内容的特点是:一个核心是帮助体育教师领会体育课程目标,这个问题通过专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得到解决;两个重点是帮助体育教师学会选择与掌握体育课程内容和教会教师选择与运用体育教学方法,这个问题通过专家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案例分析(解决内容问题)和体育游戏的教学与拓展(解决方法运用问题)得到解决;两个基本是指导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和搞好课外体育活动,这个问题通过优秀体育教师的示范课和专家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得到解决。

2.精心设计学员培训的组织形式

将学员进行分班,分成4个班,每个班40人左右,为4个班配备了4名教师进修学校师训科的老师作为班主任。同时每个班又分成了6~7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都是来自于曾经在首都体育学院参加过集中培训的培训者(“种子”)。在这个组织中,每个成员分工明确,各尽其职。特别是培训者这些“种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超能量作用。①班主任:根据培训课程的安排,进行学员考勤、培训学习指导,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小组开展活动,要求小组长反馈情况,对培训中班级的所有活动全面组织,是学员培训的组织者、帮助者、监控者和参与者。②小组长(培训者):按要求组织本组的讨论和学习活动,检查学习情况,向班主任和全体学员汇报本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讲析专家预先布置的学习内容,向学员展示本组活动成果,帮助困难学员学习。③小组成员:相互合作,互相帮助,为本组出谋划策,讨论问题,设置情境,完成任务,组内成员可以补充或组间有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学员互动、互助、协同、整合、求新、辨析、评判、表现的培训效果,提高了每个学员的培训成效。④专家的归纳点评:在学员进行充分的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专家根据学员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补充、概括,做画龙点睛、简要清晰的归纳讲解,帮助学员构建、完善认识结构,培养学员正确的思维方法。专家也根据学员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以便学员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弥补学习缺陷与改正不足。让各组进行相互考察或评价,有合作也有竞争,以便产生出优秀成果。

二、三个考核办法

制定学员培训考核评定表,考核内容如下。

1.态度表现

考核学员的出勤情况;教学笔记情况;学员在培训学习中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学员在研修小组中发挥的作用;学员在观摩、交流、研讨、专家授课中参与互动交流的积极性与水平能力。

2.完成作业

考核学员完成培训要求的各项作业的情况。专职体育教师每一位学员自选教学内容,撰写一份规范的体育教学设计和教案。兼职体育教师每一位学员根据“我对体育教师基本功与体育课基本要求的理解”撰写一份800字左右的培训学习报告。

3.评价反馈

将对学员的考核结果报送项目管理与实施机构、所属教育行政机构和学员所在学校,给表现“优秀”的学员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在结业典礼上进行表彰。

三、四个紧密结合

1.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通过专家解读课标、名师示范教学、游戏教学技能实操训练等方式,使学员明确和洞察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价值,使学员亲身体会在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方法更多样、效果更明显。例如:体育游戏的实践丰富,需要从理论上加强引导,开发学员对体育游戏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专家在介绍了体育游戏的分类、作用和创编原则等知识后,亲自带领学员进行游戏的创新设计与实践操作,然后4位培训者要像专家一样,创编出新的游戏,并带领学员进行游戏实践,检验游戏的教学效果。

2.送培和送教相结合

一般体育教师很难有机会参加国培和省培,基层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在方法的指导和视野的拓展上下功夫,送培和送教相结合最能满足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结合学员情况和需求,将规范体育教学与创新课外体育活动能力作为专职体育教师的重点要求,将具有体育教学基本功与达到体育课基本要求作为兼职体育教师的重点要求,通过对学员进行教学研讨、专题讲座、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员感受到优秀体育课堂的魅力。我们的培训,因切合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很大地触动了他们对教学的思考与发现,培训效果显著。

3.专家和优秀体育教师相结合

专家的理论指导,给学员醍醐灌顶的震撼,结合优秀体育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有效的教学技巧与方法(如河南省安阳市62中学的体育教师张伟,上了一节结合舞钢市当地情况的耐久跑体育课,大班额80人以上、小场地一块篮球场,怎么上好一节体育课),从理念引领到方法层面的操作、从知识视野拓展到教学实践设计应用,在实际训练中推动了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与教学能力的发展。

4.专业培训和专业发展相结合

如何发挥体育教师培训的影响力,扩大培训效果,带动体育教师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是我们这次教师培训关注的一个重点。我们采用专家报告、培训者讲座、专家和学员(基于问题)的对话研讨、专家或培训者提供的优秀案例分析、名师体育教学课观摩、培训者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观摩及经验分享与交流、同课异构展示等培训方式,促进学员积极主动学习,激发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水平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四、五个培训成果

1.《全国小学兼职体育教师教学指南》和《全国中学兼职体育教师教学指南》,这套培训教材深受兼职体育教师的称赞

连专职体育教师也爱不释手,纷纷索要,解决了他们无书、无教材、无参考资料的问题。学员们认为这套培训教材简单实用,可操作新强。特别是教学简案,拿起来就能现学现用。

2.形成了二级培训方式(培训者培训和送教到县培训)、二个精心设计、四个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

经过2014年两个月培训的实践检验,效果显著。现摘录一段舞钢市第二初级中学体育老师刘晓峰的感言:“先后两次参加了培训,亲耳聆听了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学与报告,观摩了几位优秀教师的体育课。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专业技能精湛,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体育事业的追求和热爱,以及他们崇高的敬业精神,使我受益匪浅,也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与渺小,甚是惭愧。在我市培训期间,看到对我市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兼职教师专业技能不高,以及场地、器材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体育课的正常开展。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怎么办?作为体育人深感肩上那份责任和使命。此次培训,像久旱甘霖一样,引领我们赶快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上好体育课、搞好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种“接地气”的培训使我们受益匪浅,期望为舞钢市体育教师争取更多这样的培训机会。”

3.为地方留下了优秀体育教师的示范课和培训者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视频与案例。

4.为地方留下了我们项目的培训者“种子”,他们开花结果指日可待。

5.建立了所有培训资料的资源库。

此培训模式,经过我们一年多时间的准备、调研、设计、计划与2014年两个月培训实践的检验,证明其可以在其它地方复制,也是可以推广的,供大家学习与参考。

作者:杜俊娟 刘沛 刘永龙 张栋 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教师培训论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论文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偏离学校的实际教学

培训内容的合理选择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一环,培训内容既要反映新课程的需求,又要与学校教学实际相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培训中教师培训学习的内容脱离学校实际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方面,每个学校的教学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培训未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另一方面,学校的实际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培训的内容却没有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做出调整,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培训内容过时、老套,不能满足新课标下学校的实际发展需要。

(二)培训方式缺乏互动性

科学合理的培训方式对培训效率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枯燥乏味的培训方式必然对培训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现阶段的教师培训主要是以开展专家讲座、邀请优秀教师代表做报告等形式进行,这样的培训方式不利于参训教师在培训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极易使教师培训变成“培训者滔滔不绝,参训者不知所云”的独角戏。

(三)培训理念更新缺乏前瞻性

教师培训工作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后备支撑,是教育事业中一个独立而特殊的门类,其培训理念对教师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目前很多培训者和被培训者都认为教师培训是按时定期的例行公事,是教育主管部门指派的任务,完全没有认识到组织教师培训对教师自身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培训理念让教师培训单位处于极端被动的地位,不利于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也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工作的对策

(一)培训内容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组织教师培训的原因是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当前新课标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因此,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培训工作必须把握好培训内容。第一,培训单位要根据接受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明确每次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内容的制订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标准。第二,培训内容切忌过于理论化,要与实际相结合,纯理论的内容既不利于教师的实际吸收掌握,又缺乏实例的支撑,使得教师培训内容看起来过于空洞。培训单位要根据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以解答教师的教学疑惑,使其更好地进行教学。第三,要根据被培训教师任教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培训内容进行微调。例如,有的教师来自城市学校,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与农村学校的学生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培训内容要根据学校情况而定。除此之外,教师所教授具体科目的实际情况也是进行培训内容选择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培训队伍

教师培训的对象是在职教师,被培训者已经有一定的授课经验和能力,因此在培训者的选择上必须令受训教师信服,所以培训者要具有一定的素养。第一,培训者的专业素质要过硬。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是对新课标的解读,因此培训者必须对新课标的理论有全方位的把握,对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式了如指掌,唯有如此,培训者才能赢得受训教师的尊重与信服。第二,培训者要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调控课堂的能力。对教师的培训并不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第三,培训队伍内部要做好协调工作,提高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教师培训工作并不是靠几个培训者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整个培训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培训队伍必不可少。

(三)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

培训方式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培训主管部门要更新培训观念,明确教师培训工作不是例行公事,而是出于新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关乎全体教师、学生的切身利益。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培训方式要丰富多样、灵活机动。传统的专家讲座的形式容易使受训教师开小差、拒绝参与,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可以考虑以讨论会、辩论会以及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这样受训教师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开动脑筋、集思广益,从而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而且互动式教师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使培训者和受训教师之间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加强校本研修工作

加强校本研修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加强校本研修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做好研修内容的选择,校本研修的宗旨在于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其内容的选择十分庞杂,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校本研修内容与培训对象群体的需求相匹配。例如,针对授课教师的校本培训应当从怎么提高授课质量、如何进行课程设计、怎样了解学生心理等方面着手;针对学校管理人员的校本培训工作要强调管理的重要性,注重指导他们做好令师生、家长都满意的校园管理工作;针对班主任的校本培训则要强调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如何在班级中开展德育工作;等等。其次,校本培训工作要立足学校的实际,丰富校本培训的途径和形式。校本培训可以针对本校的教师开展,形式可以是座谈会、研讨会或者邀请专家学者莅临讲学;校本培训也可以开展学校之间的联合交流,比如互派教师,通过教师支教的形式学习外校的先进教学方式,推动本校教学事业的发展。再次,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要制订明确的工作要求,确保教师的参与率,保证校本培训取得切实的成效。另外,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为校本培训的顺利进行提供经济支持。

作者:施彩芬 单位: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

教师培训论文:新课程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挑战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重复而低效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参训教师的实际相脱离。具体表现为:内容陈旧,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脱离实际,对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无指导示范作用;重普遍性而轻特殊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重理论而轻实践,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程度不大。目前,国家重视和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也极为重视,国培、省培、校培等各种培训交叉在一起。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内容重复和效率低下。同时,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设计未能体现参训教师的差异性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对基础教育教师的不同需要。无论是城市教师还是乡村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还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都采用同样的培训内容,缺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划分和设计,培训内容学科划分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不能激发参训者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参训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解决参训者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任课教师构成单一,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缺乏足够了解

目前,担任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大多是各地、州、市的师范院校、普通高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其师资力量主要是以前担任教师学历达标培训任务时的原班人马,也会聘请一些高校教师和学术专家来担任授课教师。这些教师在培训中大多按纲讲解,脱离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现状;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教学内容陈旧过时,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注重知识的讲授,忽视参训者人格的塑造。因此,参训者不感兴趣、培训效果不好成为了培训的常态。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参与新课改实践的专家和学者才能了解中小学教师的问题和需要,才能寻找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正确方法和可行之路,其本身的教育教学才具有示范效果和榜样作用。

3.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培训效果不理想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职后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教学活动必然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而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仍然惯性地沿袭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采用集中授课的“课堂教学”方式,或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学形式单一,与新课改提倡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相背离,参训者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注入式的讲授法,枯燥、呆板、空洞,与新课改提出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要求相距甚远,不能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也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情。教育不是一次性消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提高自身就意味着落后和被淘汰。广大中小学教师都有学习进修的需要和愿望,关键是在培训中要把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和方法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参训教师掌握正确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4.考评方式及安排不够科学合理,难以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目前,教师培训的考评方式主要有考试、考评和论文,其中考试仍然是最主要的形式。其主要考核学员对知识的掌握,不重实际效果,对学员学习方法、技能的考核往往无能为力。一些以技能技巧为内容的科目课程结束后马上就安排考试,很不合理。更有甚者,考试内容在上课时圈定,考试成了走过场,教育的严肃性荡然无存。其实,教师培训应根据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考评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且,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集中体现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学能力的高低也通过教学实践得以充分展现。因此,只有通过对具体教学过程的动态的、综合的考核,才能展现参训教师的培训效果,而这正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评体系中最欠缺之处。

5.集中培训与训后的个别跟踪指导相脱节,培训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是集中于一定时间、地点的班级课堂教学形式,因受制于教学设施硬件的落后和简陋,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教学着力于当时的培训效果,虽因师生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发展跟踪和问题指导则无法实现。而借助于网络平台的远程教育,虽能利用网络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但授课却因教师与学员的分隔而难以取得较好效果。二者各有优劣,比较而言前者鲜活生动、比较有效,但无法完成后期的跟踪指导;后者缺少听课的情境,效果不佳,但可以随时对学员跟踪辅导。二者无法优势互补,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对策

1.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培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改的根本任务。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只教会参训者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掌握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教会参训者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品质和价值观。即培训的目标不仅仅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和提升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的真正内涵乃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或人格,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通过教师人格的深刻影响产生的,因此,在全面提高参训者业务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参训者的人文素质,是今后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内容。

2.根据受训教师的实际和新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逐步提高培训效能

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解决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需要为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培训要进行科学分类,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教师的提高培训、骨干教师的研修培训属于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应根据对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力求教学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参训教师自主选择需要的、喜欢的课程接受培训,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培训效果。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都有一定的学历和学力,他们的专业基础不同,教学经验的程度不同,从教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只有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使其具有层次性和递进度,才能消除人们认识的不平衡,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学习潜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实践性课程在培训课程中的比例。要遵循立德树人的要求,提高学员的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培养学员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乐于奉献的人文精神,增强学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国培、省培、校培的不同目标和具体要求,避免培训的重复低效,实现不同层级培训的无缝对接。国培主要负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研讨,使中小学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教改理念,了解教材的特点及教学策略;省培主要负责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经验交流与问题研讨,使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梳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交流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掌握教学研讨的策略和方法;校培主要侧重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使第一线的教师掌握教会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学会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这样可以避免多种培训方式的重复,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针对顶岗培训、轮岗培训、脱产研修和业余学习等不同培训形式,也要区别对待,根据其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3.丰富和完善任课教师构成

选聘一批有学术造诣的专家型中小学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科学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培训者队伍,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各培训机构要建立自己的培训专家库,并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精选一批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教师,发挥他们看问题准、解决措施有针对性的优势;对来自高等院校的兼职培训教师,要求他们掌握基础教育的改革内容,了解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和培训需要;对培训机构自有的专职培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学习和提高业务水平,深入教学第一线研究中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实用方法,实现培训教师队伍构成的多元化。在用人上实施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不适应者淘汰,合作学习,增强内部竞争力和凝聚力。通过提高培训质量,促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4.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思想和理念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这是中小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决定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实质性的改变。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典型教学案例分析、设计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现场指导,实际操作,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要针对教师学习的特点,探索走进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诊断帮助参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要尊重参训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新颖性,让他们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反思—学习—创新”来提高教学水平。要改革传统的讲授方法,吸引学员参与互动,积极研讨,发展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善教学行为,确保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改革和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是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他们有的是城镇教师,有的是偏僻乡村教师;有的是高级教师,有的是新上岗的大学毕业生;有的是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有的是对新课改知之不多的教师。他们层次不同,水平也有高低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培训中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职级、不同水平的学员特点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既要保持教育的先进性、引领性,又要紧贴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回答和解决他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坚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淡化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增加教学实践在考评中的比重,推动受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中小学教师培训应树立以学员为中心、以技能提高为依托、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的培训理念。改革培训考评体系,降低理论知识在考核中的比重,增加教学技能在考核中的比重。改变单一的考试形式,补充考查报告、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论文作为考核的备选方式。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和信息技术作为常规课程,引进培训内容。通过教学现场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诊断,考查学员质疑和反思的能力,并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指标计入学员的培训成绩。

6.运用现代网络及计算机技术,拓展培训的空间与时间,实现实体培训和虚拟培训的有机结合

以往的教师培训是集中在一定场所具体进行的实体培训,和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的虚拟培训是分开的,各有利弊。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将教师培训机构和远程教育机构进行合并或重新组合,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可以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双方的短板,以利业务的拓展。就教师培训而言,可以通过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开展教师网上协同研修,打造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的常态化。这样就可以将在一定时间地点进行的实体培训与在网络上进行的虚拟培训结合起来,将培训时间由集中培训延伸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将培训空间由培训机构场所拓展到教师学习生活的全领域,实现培训效果的长期化。培训机构还可以利用QQ聊天平台、博客、微博等,对培训后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跟踪指导。还可以探索与中小学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培训、科研和服务的一体化,使培训工作贴近一线教师,落到实处。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决定了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必须进行改革,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改革又反过来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改革和探索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之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既是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发展壮大的需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要放下身段,服务基层,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培训水平,送培下乡,送培上门,实现从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向职业教育服务机构的根本性转变。

作者:杨继昆 单位:昆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教师培训论文:中小学外语教育与教师培训论文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及问题

从任职资格来看,随着国家对师资队伍达标的新要求,中小学教师在学历上面临新挑战,相当多的教师必须进行学历上的再提高,将近一半的英语教师尽管有专科或本科学历,但并不具备从事英语教学的资格,他们在专业方面没有接受深入、系统的学习,其语言能力和教学技能不足以保障教学效果,给英语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从年龄结构来看,结构不合理,师资缺口大。教师队伍年轻,经验丰富的中老年老师偏少,年轻教师居多。这些年轻教师拥有新颖、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语言技能,但是教学阅历肤浅,教学经验欠缺,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从接受培训来看,大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足,觉得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自觉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意识淡薄,不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提高;教学任务过重影响了教师理论学习与研究,制约了教师发展的“后劲”。同时由于专业基础欠缺,丧失学习兴趣和动机。此外,培训也忽略了接受培训的教师的认知方式和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教学实践所形成的个人教育理念及这种理念在他们接受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加之时间短、内容多,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也不现实。因此培训工作也是流于形式,搞“一刀切”,而没有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作法,构建一种“分层要求、分类推进、多种形式、多方结合”的培养模式。

二、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

外语教学有其特殊规律性。培训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历,也是为了加强语言能力、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exam-orientededucation)的现象。从根本上讲,教师培训就是开发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s),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性和实效性。由于年龄、经历、性格、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要发挥其应有功效,培训务必确保差异性、应用性和实效性。正如优秀教师所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一样。培训所涉及的内容也应是全方位的。为了真正将培训落到实处、卓有成效,根据社会发展对英语教育提出的要求,再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实际情况及教育现状,教师培训应涵盖以下方面:

1、完善培训机制

完善的培训机制是确保中小学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培训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或者说还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再培训,再上岗”的原则,不断加强适合中小学英语继续教育课程的教材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从而在机制上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明确目标定位

培训旨在唤醒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和专业自觉,促进教师的角色重建(rolereconstruction)。根据叶澜教授的观点,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理想的风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二是多层复合知识结构,突破“传统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三是形成更高要求上的新能力,如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四是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就是我们期望的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理想风采。

3、更新教学理念

结合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观,培训的目的是使接受培训者完成对培训中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摈弃根据经验和教学实践所形成的教育理念中的不合理成分,树立相应的现代教育理念,能运用大教育观、学习观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reflection),探索新的教学行为。中小学英语教学应以交际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应充分领悟语言教学思想的内涵。克拉申(Krashen)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由主体变主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组织参与交际活动。

4、提高教研意识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教研水平低下,难以适应外语教学改革的要求。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外语教学应根据个体认知差异(cognitivedifferences),把握语言教学的规律及特点,科学实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就要求外语教师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培养良好的教研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教研能力。教研能力的培养说到底就是培养用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在正确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技巧,这是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必然挑战,也是教师的必备本领。科研工作应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外语教学理论,在教材、教法等方面开展实证研究(empiricalresearch)。研究不能凭感觉,而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回顾课堂教学行为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缺点并适时加以调整,形成新的教学决策能力,开展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提高科研水平主要是培养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5、强化信息技术

仅有良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还不够,还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能切实理解当今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把握如何选择合适的信息通信技术来呈现中小学英语知识体系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应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利用网络搜集获取信息、加工利用信息、整合交流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的整合。

6、形成整体衔接

我国的外语教育要不断改善宏观调控措施,立足整体,统筹安排,应根据国情(缺少语言环境、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不高等),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外语教育整体方案。中小学、大学外语教育应形成系统,环环相扣,“三位一体”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条龙”的整体衔接。这就要求三者在大纲、教材、方法、考试等方面有可行的衔接安排,避免衔接不利而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对机械重复、炒现饭的外语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相衔接的问题严重违背了教育学原理:前一阶段的学习要为后一阶段打基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深化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外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尴尬局面。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给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也给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新挑战。这种培训需要新的理论指导,需要采取合乎教学发展需要的新方式,需要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和信息技术的提高及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真正提升、教育质量的真正优化、教师培训的真正有效才有实现的可能。

作者:王盛 单位:湖南耒阳市长坪乡石枧中学

教师培训论文:有效性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

一、建立教师培训师资库,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

根据我的相关调查和了解得知,目前新宁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力量方面仍然显得非常单薄。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大都依靠培训主讲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分散作业”。而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方式选择以及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各培训主讲教师往往也是各自为政,各主讲教师之间也缺乏经常性学习及交流。这样的培训局面,与国家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对于提高新宁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也是不利的。基于此种情况,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新宁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库,将新宁县甚至是邵阳市整个教师培训师资组建成一个专家队伍,进而充分利用所建立的培训师资库,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之间的信息互通。在师资库中,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师培训资料及方法公布出来,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有效带动各地中小学培训主讲教师在培训形式以及内容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及尝试,为新宁县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使这些教师成为新宁县课改的带头人。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相关部门在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方能有效实现。

二、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制定培训考核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对于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考核和评价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据了解,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方及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往往把培训的考核与评价放在并不重要的位置,甚至认为其可有可无。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是非常不利的。我认为,新宁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可以研究制定一个专门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考核与评价实施细则》,并有效运用于各类教师培训考核及评价的开展当中。制定《中小学教师培训考核与评价实施细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思想上重视考核与评价,并且主动配合做好这项工作;其次,要针对不同的培训类型,制定不同的、可行的考核与评价方式,从而保证考核与评价方式可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起到预期的作用;最后,这种考核与评价不仅仅只是针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还需要针对培训主讲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需要对培训的具体内容以及形式进行考核和评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新宁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让参加培训的教师真正有所收获,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

三、加强教师培训队伍建设,让考核与评价工作落实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新宁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新宁县相关部门还应该大力加强教师培训队伍的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能单靠某一位讲师就可以独立完成,它需要充分动用整个教师培训队伍的力量才能够真正有效完成。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及效果日益看重的今天,新宁县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在未来必将会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以及专业化特点,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培训队伍来作为支撑。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培训的考核及评价方面的工作量也非常大,环节也非常多。如果没有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培训队伍来支撑,那么培训的考核与评价很可能会流于形式。基于此种情况,新宁县相关部门必须要不断重视和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队伍的建设。第一,在决策层应该由高素质的人才来担任,他们必须真正懂得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进而才能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特点,才能真正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第二,管理人员必须要熟知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流程以及具体的操作管理方法,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各个环节得到落实;最后,要配备素质过硬的后勤人员,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坚强的后勤支持,进而保证新宁县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做好这一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信只要有效解决好上述几个问题,新宁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一定会更加有效地提高新宁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李路明 单位:湖南省新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师培训论文: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论文

一、建立训前自学环节

以往的培训在开始之前很少有培训方与受训教师之间的互动,基本上都是培训教师报到后,直接开始面授,对于受训教师对本领域知识的把握程度、接受能力缺乏必要的了解。而笔者认为,培训教师应该根据培训计划,在每次培训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对受训教师做问卷调查并布置学习任务,内容包括英语知识的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及教学案例的学习等,要求学员完成一定量的自我学习并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让受训教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明确参加培训的目的和目标。培训机构可以根据问卷调查反馈的情况,全面把握受训教师所擅长以及所缺乏的专业知识,作为下一步进行个性化培训的参考。

二、建立多样化的面授模块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专业背景以及教育经历各异,很多人甚至并非英语专业出身,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培训内容应该按照难易程度区分开,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面授模块。模块的设置可以参照高等院校学生的选课方式,设置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种。必修模块包括专业的英语听、说、读、写,选修模块内容应该涵盖教学方法、中西文化以及一些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文学素养等。同时,在培训期间,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等方式帮助学员掌握知识、开拓眼界、提升教学素养。

三、建立个性化的网络辅导

多样化的面授机制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受训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个性化的网络辅导则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教师不同的特点以及需求,使培训更具针对性。教师的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不同,对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的接受度和关注点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接受培训后,其问题点也会不同。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即时交流的途径,E-mail、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让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因此,利用这些媒体工具建立远程辅导系统的可行性大,有效性高。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辅导可以实现培训教师一对一具体教学,让教师的辅导更具有针对性,而学员的个性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网络的随时性也有利于师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

四、建立训后实践、观摩环节

面授和网络辅导可以帮助受训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和理论能力,但这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还远远不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理论培训结束后,还应邀请城市中小学优秀英语教师将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介绍给受训教师,同时采取一对一联络的助学模式。因为城市的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教材特点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可以帮助受训教师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等,在学习策略、评价方法、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也能够提供一定的建议。同时,可以组织受训教师走进城市中小学英语课堂,一方面,可以直观感受优秀的英语课堂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另一方面,在备课—说课—授课三个环节接受指导后,可以自己尝试组织课堂活动,感受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积累教学经验。还可以组织受训学员互相听课,共同探讨。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笔者所在单位在对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邀请了杭州、宁波、金华等地的名师到教学现场,为学员上示范课、研讨课,使学员从中了解到了英语教育的多样性。

五、结束语

加强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体系的研究,探讨教师培训的模式、方法、管理制度、保障措施,对总结教师培训规律、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但仅依靠一次或几次的集中培训并不能全面提高受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全面实现《纲要》的目标,就需要中小学教师以及负责培训的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英语教学领域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并通过教育实践去伪存真,保留优秀的教学经验。

作者:龚奕峰 张赫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师培训论文:高师院校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

一、做好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的差异性分析

教师的职后培训与学历教育在办学特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厘清这些差异,是高师院校开展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础,也是培训工作专业化水平的体现。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与内容

从课程目标的取向来看,高师院校学历培养的课程,是要为学生提供未来教师职业所需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知识内容,关注于行为目标取向。而教师职后培训则要为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发展障碍、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供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属于展开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重点在于教学问题诊断的实践性操作,核心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水平,这也是学科教师与学科专家的区别所在。因此,不能用学历教育的课程思想来指导职后培训的课程设计。

(二)师资与管理

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教师的知识要求来看,它即包含学科知识,也包含教学技能,还蕴涵教育精神和教学经验。因此,帮助教师诊断并消除职业发展的障碍,需要多维度和分层次的介入。既要有学科专家的引领支撑,又要有各级教研员的督促指导,还需要一线教师自身的同伴互助。这使得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要打破固有的校本位的人事观念而重建。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

基于学习者在经验、目标与动机上的差异,教师职后培训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与学历教育相比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式课堂模式;变讲台为交流的平台,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的互动式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强化师生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所形成的新型师生关系等基于实践的教学方式的大量应用,使得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和“师生”等概念与传统认识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

(四)培训组织与管理

基于实践和真实课堂的教师职后培训形式,必然使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在培训方案设计、实践性课程的组织以及训后跟踪反馈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与中小学校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协调。只有充分考虑中小学正常的教学次序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才能使培训工作的开展、实践课堂教学的实施和培训成果的跟进式推广得以顺利实施。因此,组织与管理工作是教师培训工作中非常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培训团队既要关注学术性工作,也要关注这些公共关系行为。

(五)评价与监控

作为终身教育一部分的教师职后培训,其特殊的学制很难给出类似学历教育的形成性评价。培训质量(培训者)和学习效果(受训者)都有待于更客观的效标建立和效度分析。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学员对培训质量满意度评价,受学习者水平差异的影响颇大,受训学员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永续的实践热情及行动等能力的评价和监控,还有待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二、做好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特点的分析

教师职后培训与学历教育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教师培训形式的特殊要求。因此,根据教师职后培训的特点,开展培训模式创新,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所在。通过五年的教师培训实践与反思,我们认为在教师培训模式改革上需要突出以下特点:

(一)主题化的方案设计

长期以来,教师职后培训始终摆脱不了“来的时候很激动,听的时候很冲动,回到岗位后什么也没法动”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的主题空泛、目标不明,培训教师上位的教学理念如何落实于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的问题与障碍?这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特别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实践是,在短学制(5-10天)培训中要力求培训真正收到实效,必须从培训方案的顶层设计抓起,明确培训的主题即培训的核心内容。一定要“小切口,深挖掘”,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的研讨并力求达到问题解决,使培训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学员返岗后的实践行动。这就要求培训团队找准需求,做好培训需求的调研。培训需求的调研要“多维立体”,既要关注学员的个体需求,也要关注国家需求、地区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凝练出引起各方共鸣的研修或培训主题。

(二)问题化的教学设计

在主题化的方案设计下,培训课程必须围绕主题所分化出的不同问题来设置,使每一个课题目标都基于解决主题框架下的实际问题。因此,以案列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主导、以问题解决为成效,是开展教师培训课堂教学设计要切实贯彻的目标,也是评价课程设计好坏的重要指标。因此,培训方案设计中大力推广微课程、小讲座、深研讨的课程结构,对有效完成上述目标极为重要。

(三)研讨式的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经验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最适合于教学经验丰富的高中高级教师的培训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上,我们认为教师应把课堂变为论坛,把教学设计变为问题设计,把教学实施变为教学研讨,把教案最终转化为研讨总结,真正实现培训教学形式的转变。

(四)生成性的教学内容

面对教学经验丰富的高中高级教师,开展以问题为主线的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是不可能对课堂问题做到精确预设的。因此,重视由预设所引发的生成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发展性地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有机融合,是我们对高中高级教师培训教学内容,在实践层面上的深刻认识和体会。

(五)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教师的职后培训更多地体现为职业性的属性而非专业性的属性,因此,它应该强调的是教学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为此,基于实际课堂的教学问题的研讨和解决,最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教育经验的提升。突出实践性是教师职后教育培训在课堂环节的主要特征。

(六)互换化的师生角色

“同伴互助”学习方式是让受训学员成为“教学指导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这使教师职后培训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可能随时发生互换,同时,学员沙龙、一课多研、专业对话等都将使培训的“师—生”形成平等的同伴互助关系。因此,多元的师资队伍和互换的师生角色是教师职后培训中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七)过程化的质量评价

教师职后培训很难在短期内给出明确的形成性评价,因此,过程性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应成为教师培训质量评价的主要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但如何理解和掌握评价的方法、建立评价机制和效标,使之真正成为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我们仍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三、对高师院校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若干建议

高师院校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件大好事,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但高师院校如何更加有效开展好教师培训工作,还需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深刻领会文件的八点主要精神。通过培训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需要特别重视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落实按需培训。落脚点在于强化培训需求调研,要保证“多维立体”的调研活动的开展,高师院校在当前学科专业大发展的同时,切不可弱化和忽视自身最具优势的师范教育专业的发展,要强化与中小学和教师的联系,真正做到想教师所想、办教师满意的培训。二是强化实践性培训。要深刻领会实践性培训的内涵,认真研究实践性培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避免实践性课程的形式主义倾向,把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的课简单当作实践性课程。真正的实践性课程应是切实实现了基于教学问题的实践解决、基于教学实践的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三是激发教师参训动力。要认真研究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针对不同对象研制出真正有思想引领、内容恰当的个性化培训方案,使之成为每个参训教师都有收获的培训,真正激发教师参训的动力。四是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服务,该服务是灵活的、开放的、专业的服务,真正将中小学教师培训落实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中。

四、结语

总之,高师院校要做好教师培训,需要参与培训的高师院校教师更认真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总结。

作者:吴新建 郭春芳 张贤金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教师培训论文:资源开发视角下县域教师培训论文

一、县域教师培训资源现状调查

(一)培训教师资源贫乏

一是起点低。教师学历结构调查发现:初始学历为中专或大专的比例高达56%,本科44%,研究生学历为0,最终学历达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75%,研究生学历占2.5%,专科以下比例占22.5%。与普通中小学的教师结构相比,学历水平高于普通小学,低于重点中学。二是培训的专业化水平低。由于培训教师一般都从普通中小学调入,既无教师培训的专业化训练,也无教师培训师的专业认证,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培训的专业化水平无从谈起。三是进修学习机会少,专业发展缓慢。调查发现,在教师培训者队伍中,参加过国家级培训的占8%,参加过省级培训的占56%,从未参加过省级以上培训的占36%,每年都有机会参加培训的占12%。四是业务骨干少,专业引领乏力。由于教师培训工作既无升学压力,也无规范的考评标准,被许多人认为是工作轻松的地方。有资历、没实力或不愿出力的人多,真正因工作需要考聘的业务骨干少。

(二)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没有保障

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向来低于经济增长的发展速度,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都是入不敷出。尤其是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更是缺乏保障机制。据调查,从2010年到2014年,教师培训拨款最多的区县累计拨款180万元,最少的仅有20万元。教师培训人均年拨款不足10元。有的地方政府不出钱,只出政策,通过培训收费以“培”养“培”。这不仅难以激发培训机构的热情,同时也不能激发参训教师或送培学校的积极性,因为政策性收费的负担要么转嫁到送培学校,要么转嫁到了参训教师头上。

(三)培训机构建设滞后

培训机构建设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硬件建设。仅就硬件建设而言,教师进修校常常不及普通中学。不仅因为它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活动场地狭小,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等也捉襟见肘,不仅难以适应参训教师的学习需求,也难以满足培训教师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调查发现,仅就图书资源建设而言,图书室藏书最多的约有8万册,最少的约有2万册。近五年添置图书最多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共添置图书约1.5万本,最少的添置图书不足1000本。

(四)课程资源贫乏,教师培训随意性强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出台以前,县级教师培训往往都是政策主导型或任务驱动型。要么像课程改革那样全面动员,全员参与,要么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指令完成一定的培训任务,要么根据培训机构的设想随意设计培训项目。教师培训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对教师专业发展缺乏一个长远的、整体的规划。每一次培训工作培训机构感到最困难的就是编制培训方案,如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培训需求,避免培训雷同或重复培训成为培训规划的最大难题。县域教师培训资源贫乏,分配不均,使用效率不高,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成为制约县域教师培训水平提升的颈瓶。合理开发利用培训资源是走出县域教师培训困境的重要举措。

二、县域教师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培训资源内涵极其丰富,凡是与教师培训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都是培训必不可少的资源。目前,县域教师培训中下列培训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一)培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部前师范司司长管培俊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师的差距。”决定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培训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培训教师资源、培训管理资源与参训教师资源的开发。

1.培训教师资源的开发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途径。第一,必须加强县级教师培训中心自身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一流的教师培训专职队伍。为此,地方人事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办法,选拔留用优秀的培训教师,对观念陈旧、知识老化,不适应新形势下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妥善安置、合理分流。第二,通过严格考核、公开招聘的办法,从高等师范院校选拔优秀毕业生补充到培训教师队伍。第三,到基层中小学选拔一批师德好、素质高、能力强并有志于继续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到教师进修学校来工作。第四,与高等院校、中小学基地学校建立培训者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高校中心模式、基地学校模式等加强对培训者的专业提升培训,提升培训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第五,通过上挂下联、外请内聘的办法,聘请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基层中小学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及兄弟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优秀教师做兼职教师,组建起一支结构完善、学科齐全、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兼职培训教师队伍,使教育专家的专业引领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示范有机统一,有效地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2.培训管理资源开发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历来是一个难题。教师作为培训对象本身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有的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县级进修学校的培训教师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培训对象的教师角色短期内难以转换。同时,教师培训工学矛盾突出,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开发管理资源,一是应加强培训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才能够在参训教师中建立威信。二是倡导学员自主管理,增强学员的自主意识。有学者认为“有意建立共同愿景的组织,必须持续不断地鼓励成员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教师培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已有经验,发挥参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的参训热情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三是联合送培学校与主管部门参与管理。教师培训不单是培训机构独立进行的工作,送培学校与主管部门都是教师培训的利益相关方。促进地方教育均衡发展与学校教育质量提高,需要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关注。与相关各方及时通报教师参训情况,把教师培训纳入对教师的常规管理工作,建立教师培训、进修、评优、晋级考核管理的长效机制,必有利于在教师培训管理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促进教师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3.参训教师资源开发

随着教师培训制度的不断变革,参训教师在教师培训中的选择权、自主权不断扩大,参训教师参与培训的愿望与热情将直接影响县域教师培训的规模与质量。第一,应积极宣传、认真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教师的参训意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明确要求:“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使教师把参与继续教育培训作为自己的必选项目。第二,应不断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激励教师的参训热情。调查表明,教师其实并不反感参与继续教育培训,反感的是参与低水平的继续教育培训。第三,协调教师培训管理,营造良好的参训环境。争取主管部门及送培学校领导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支持,为参训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必有助于正确处理工学矛盾,提高参训教师的学习热情。第四,加强学习需求引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的职业竞争与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调查发现78%的教师感觉压力很大或较大;47%的教师认为压力主要来自职业的竞争。参与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养,是中小学教师参与职业竞争,改变生存环境的有效途径。

(二)培训财力、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培训要正常进行,离不开必要的物质保障,但县域教师培训机构多年来受财力、物力资源的困扰,使培训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培训水平难以提升。培训物质资源开发,应着重做好三项开发工作:

1.培训财力资源开发

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明确要求“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保证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本是地方政府的应尽之责,但各地对教师培训投入政策的执行不尽相同。一些地方仍然通过培训收费的方式,把教师参训的经费负担转嫁到参训教师或送培学校。开发培训财力资源,一方面应积极宣传有关政策,争取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切实保障培训经费按比例拨付到位;另一方面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提高培训机构建设的水平。同时,开发财力资源,还要善于吸纳社会财力资源,争取社会资金对教师培训的投入与支持。

2.培训平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进修校是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平台,但不是唯一的平台。开发利用平台资源,应突破教师培训的进修校中心模式,发挥多种培训手段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域外教师培训资源。一是发挥教师培训多层次网络资源的作用,早在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通过建设三网(“天网”、“地网”、“人网”)协同促进教师队伍提升的建议,“国培计划”也加大了远程培训的支持力度。时至今日,网络资源已遍及中小学校,但调查表明,教师参与网上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应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喜闻乐见的学习资源。二是建立教师培训的基地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地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一模式早在20世纪中期,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得到成功验证。三是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通过到中小学进行校本研训指导,使参训教师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与同行相互学习,引进校外教育资源加强对校本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促进全校教师共同发展。培训平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教师进修学校拓宽了培训空间,扩大了施教范围,培训效果与影响也必然随之升级。四是与培训机构附近的中小学合作,就培训场地、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的利用达成协议,实现培训与学习资源共享。

(三)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对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是教师培训成功的重要保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着重做好下列几项工作: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选择开发课程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次课程改革的浪潮,教师教育也顺应时展的潮流加入了这一行列。2011年,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国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秉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从“信念与责任”、“知识与能力”、“实践与体验”几个维度明确了教师教育的具体要求。2012年,我国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对合格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成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2012年5月,为规范“国培计划”项目管理,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教育部依据《教师专业标准》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实际,研究制订了“国培计划课程标准”,对教师培训的目标、内容、课程安排、实施建议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些《标准》的出台,为规范我国教师培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统帅作用。县域教师培训应在深入解读《标准》的基础上,树立“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注重培训实践取向,针对问题解决,突出专业能力提升,服务教师终身发展”的培训理念,选择或设计培训课程,真正体现教师培训的专业性。

1.根据各类教师培训需求,精心设计课程资源

无论“国培计划”还是普通的教师培训项目,人们都逐渐认识到需求调研的重要性。英国的教师培训非常注重教师的谈判权、参与计划权和选择权。德国的教师进修学院也常常和州文教部、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制订教师培训计划,并且在培训方案制订前还要深入中小学校做广泛的调研,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我国的“国培计划”采用竞标的方式落实培训项目,方案申报中历来重视需求调研这一重要环节。从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到方法的运用、时间的安排都得考虑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县域教师培训,只有按需施培,因势利导,注重对教师的观念引领与能力提升,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县域教师的培训需要。

2.根据培训目标要求,灵活组织课程资源

每一次教师培训都必须有明确具体的培训目标。培训目标不同,课程的选择、设计、组织、实施必然会有所不同。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为目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为目的,则以活动课程为主;提高教师参与度,注重教学交流与对话学习,以现场培训为主;超越时间限制,体现自主学习,则体现网络课程的优势。县域教师培训应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组织方式。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结合,现场培训与网络课程结合,基地培训与流动培训结合,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保障教师培训的质量。

3.根据培训教师的优势与特长,合理安排课程资源

教师培训的课程不象职前教育一样有统一的标准,规范的教材,它是在教师职业成长的过程中,针对教育教学的现实难题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而随机生成的。进修学校有限的师资必然难以满足各种类型参训教师的培训需要,在培训课程资源的设计上除了参考培训课程标准与教师的培训需求,培训教师的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再优秀的教师不可能每次培训都讲同样的内容,应考虑不同培训教师的不同的优势与特长,以适应不同参训教师的培训需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培训资源的作用,不仅避免资源浪费,有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变换教师、变换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可以增强培训活力,消除教师培训倦怠。

三、县域教师培训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县域教师培训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将伴随教师培训始终。有效开发培训资源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扩大宣传,良性互动,积极争取政府投入

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培训机构保持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让地方政府认识到,教师培训是县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地方教育均衡发展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争取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挖潜革新,充分利用、合理搭配现有资源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本身存在资源短缺的问题,但由于管理不善,使用不合理,资源浪费的现象依然存在。合理搭配现有资源应当强化内部管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分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比如,让不能胜任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师到附近中小学代课或换岗,一方面可获得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培训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换出一线优秀教师担负教师培训任务。

(三)与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等合作开发培训资源

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域外教师培训机构及中小学合作,引进培训教师资源,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培训专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校专家的引领作用,一线教师的示范作用与培训基地的阵地作用,实现培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提炼总结,生成积累培训资源

首先,培训最宝贵的资源是教师队伍,加强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增强进修学校的造血机能,是培训资源积累的重要途径。其次,应注重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建立县域教师培训的课程资源库,必将有助于增强教师培训的选择性与灵活性,使培训适应各类教师不同的培训需求。再次,注重培训成果的收集整理。教师培训成果最主要的表现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伴随培训过程,必然会生成系列成果,无论是培训教师的研究成果,优秀课件,还是参训教师的经验文章,经典案例都是培训的宝贵资源。经过提炼总结归纳整理,可成为教师持续学习的财富。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是培训者提升的重要法宝,也是促进县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培训资源,不是培训机构一个人的事,而应该是政府、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关切。县域教师培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不仅有利县域教师培训质量的提升,对地方教育均衡发展与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也不无裨益。

作者:冯光伟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教师培训论文:移动学习专职教师培训论文

1专职教师培训简要历程

专职教师培训项目属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人事部计划内的B类项目,培训对象为各企业培训机构专职教师,培训内容以提高专职教师胜任能力为主。近年来培训手段、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及充实。2011年之前,培训内容聚焦在授课技巧的提升等方面,共举办了20期;2011年起,适应集团公司人事部关于培训项目开发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又开发实施了2期以提高项目开发能力为主题,采用行动学习方式的培训项目;2012年,随着集团公司远程培训系统的应用,尝试了利用远程培训平台开展混合式培训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中国石化依托远程培训系统又开发了智能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客户端(APP),将基于PC机的远程培训系统学习与移动设备学习完美结合,提高了学习的即时性和便捷性,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降低了移动学习课件开发的技术门槛。

2移动互联在专职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探索与应用

回顾近年来专职教师培训历程,培训项目组始终紧密跟踪现代培训发展趋势,及时关注集团公司对人才培养和培训者队伍建设的要求,并将最新培训理念、要求和技术融入到项目开发方案中,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骨干专职教师,他们在各培训机构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2014年开发的专职教师培训项目,借助移动学习平台的推出,首次利用新技术、新途径、新工具开展了培训项目开发与实施的新探索。

2.1移动学习项目实施流程

通过分析移动学习的特点、方式及应用实践等,我们开发了移动学习项目的实施流程(见图1)。包括训前、训中、训后共27个关键节点,每个关键节点均包括分流程或模板。

2.2利用APP功能,突出“移动”特色

本培训项目的设计以“培训项目的规范化设计与开发”为主题,遵循“关注学员感受、满足学员需求、促进行为转化、创造培训价值”的现代培训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深度体验了移动学习技术和行动学习方法,呈现出三个特色。

2.2.1充分发挥APP功能,让学习向前“移动”

移动学习客户端APP,为培训组织者提供了强大的项目开发实施平台和无限的设计空间,使项目“前移”轻松实现。学员集中培训前10天,项目组利用“双平台”——中国石化远程培训平台和移动学习APP平台,创建“专职教师培训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专职教师微信群”。其中“专职教师微信群”发挥了通知和公告的作用,项目组将训前安排和相关要求等通过微信群,学员第一时间了解学习任务,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远程培训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则发挥学习资料共享的作用,项目组将所有的学习资料,如学前作业、培训手册、培训方案、课程安排、微课件、在线课程、学员名单、学习要求以及HSE宣传片等推送至两个平台,学员进入平台学习或下载,充分发挥了两个平台的学习功能和知识储存功能。训前移动APP的实践,让受训者初步感受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交流的移动化、碎片化、社区化的特点。受训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前了解学习任务和要求,不仅起到了培训前移的作用,还起到了学员之间、与项目团队之间的快速熟悉,互动交流的作用。10天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了解现代培训技术的兴趣,他们更加关注中国石化移动和远程两个平台,对即将开始的集中培训充满了期待。

2.2.2深度体验APP功能,让学习伴我“移动”

集中培训开始后,项目组继续利用移动学习APP功能,充分挖掘移动技术对培训的激励和辅助功能,给受训者提供了全新的培训理念和学习体验。培训破冰最大限度地利用智能手机功能,开发实施了“扫一扫认识我”、“拍一拍建团队”、“摇一摇定组长”;这种新颖的破冰方式,迅速消除了学员之间的陌生感。培训过程中按照每天不同的培训主题,利用移动学习APP平台,开发了规范的推送流程,如课前推送教师简介、推送当天课件、推送相关学习资料,课后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估,课间分享“教你一招”移动技术小技巧。项目组利用晚上的非集中教学时间,定时推送与培训主题相关联的“每日晚间培训播报”,这种为学员延伸学习需要,从学员角度出发的方式受到他们的一致称赞。“我与专家微对话”实现了始终与学员“零距离”。学员们将课堂上来不及解决的问题通过微信群提出来,由专家进行答疑解惑。每天的对话环节讨论气氛热烈,提出问题尖锐,专家与学员一问一答精彩纷呈,通过与专家对话有效解决了每个学员的个性化问题,这是学员最喜欢的教学环节之一,这种借助互联移动网络实现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方式,突破了传统培训存在的“课上没明白,课下无渠道”的现状。在项目开发演练环节,学员也充分利用移动学习APP和微信双平台功能,比如填写调研问卷、组内学员的交流、获得本组专家的指导、修改完善需求分析报告和培训方案等,沟通更加便捷、及时,有效提升了沟通效率,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教你一招——移动学习小技巧”的分享活动,学员们都掌握了用手机设计与制作“美图秀秀”、“小影”、“微视”、“二维码名片”等现代培训微技术。他们将课堂上的精彩镜头用手机拍下来、录下来,编制了多个反映学员学习、开展行动学习、访谈场景、体验移动学习的微视频,甚至自编自导自唱了“小苹果——移动学习版”。通过移动学习APP和移动学习小技巧的体验,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员学习的粘性、参与度。集中培训结束后,项目组将学习期间的所有培训资料、课堂表现、学习状况、调研情景、研究成果、领导寄语等收集整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制成“目册•典藏”电子资料纪念册,并推送至“双平台”,实现了知识储存、共享和传承。

2.2.3继续探索APP功能,让学习向后“移动”

为了继续探索移动学习给培训带来的理念更新、实用价值,专职教师项目学习时间向后延伸两个月。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将按照项目组的要求,按期完成训后行动计划的制定、定期反馈项目开发与实施进度以及移动学习技术应用与推广具体情况。学员在新项目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继续借助“双平台”与学院专家、学员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发挥微对话、微交流、微学习对工作的指导和帮助,APP移动学习技术的出现,将为促进学用转化提供更加便捷的实现途径和技术支撑,从而推动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有机融合,必将加快训后行为转变及工作绩效提升的速度。

2.3借助“三平台”,四“度”成效显著

借助“三平台”——远程培训平台、移动学习平台和微信平台,学员们的学习时长显著增加,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习热度持续旺盛,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2.3.1高参与,学习广度拓宽

借助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受训学员充分体验了移动学习设计的全部活动和学习环节。项目组在训前和训中及时推送大量与培训主题相关的知识、工具和练习题,提供丰富而实用的学习内容,学员们可根据自己所需进行下载或在线反复学习。这种随时随地,打破时空限制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们的关注度、参与度,学习气氛活跃,交流研讨便捷,学习广度拓宽,学习时长大大增加。

2.3.2广交流,学习深度加大

针对培训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学员们借助微信即时交流体会、分享心得。充分利用“我与专家微对话”环节,学员们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学员与学员积极讨论,头脑风暴,专家们认真反馈,解疑释惑。这种借助移动技术实现的课堂之外的交流,大大增强了学员们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习深度增强。

2.3.3强凝聚,学习粘度增强

利用“三平台”,项目组有计划、高频度推送微提示、微应用、微资料、微课件;学员按要求实时微活动、微分享、微访谈、微成果,有效实现了碎片化的移动学习,学员们根据自己所需,再将各种“碎片”进行粘合拼接,还原为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种依靠移动互联网才能形成的强大凝聚力,使得学习粘度大大增强。

2.3.4深渗透,学习热度持久

项目组将开发与设计的多个有趣的移动小活动与培训方案进行有机嫁接和融合,培训过程更加生动,培训模式更加新颖。比如通过“点一点答问卷”、“动一动做统计”进行需求调研;通过“扫一扫认识我”、“摇一摇建团队”进行破冰,通过“推一推传资料”、“刷一刷练习题”开展学习,通过“测一测验效果”、“评一评做评价”进行培训评估,最大限度地将移动学习技术渗透到传统培训的各个环节。训后继续利用“三平台”推送新的学习资料和新的学习技术,继续主动与培训相关的话题,引导学员开展交流和研讨,营造社会化学习氛围,这种将传统培训优化与升级的创新,使得学员的学习热度得以持续。

2.4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培训呈现出新特点

专职教师班通过尝试移动学习技术,使得培训与学习呈现出“长与短”、“高与低”、“大与小”、“快与慢”相结合的四个特点。“长与短”——借助移动平台和微信平台功能,学员们学习“时长”增加,而微内容使得每一次学习时间“缩短”。“高与低”——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手段,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学习效率“提高”,而用移动平台对授课教师、培训项目等及时评估,“降低”了培训成本。“大与小”——信息技术承载了“大容量”的数据,而用手掌中的“小手机”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浏览学习。“快与慢”——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人们接受知识的速度和进度,而移动互联平台实现了知识的储存和重复学习,又使学习的遗忘曲线“变慢”。

3移动学习方式应用的启发与体会

将移动学习方式应用于企业的培训中,既丰富了学习者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手段,也是对培训方式的创新和拓展。但是,移动学习模式也给企业的培训组织带来了很多挑战,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培训内容和展现形式都是需要培训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展培训学习是未来发展趋势,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二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出现,促使专职教师角色与身份进行调整与适应,由注重方案开发和实施向方案设计与资源整合转化。方案设计者角色需要在全面了解现代培训技术、了解成人学习需求、了解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基础上,设计出具体的混合式培训方案。资源整合者角色需要具备协调和组织能力,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有效调配技术团队、内容专家和项目团队进行分工协作,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移动学习的应用和推动,需要加强项目设计团队、项目内容团队、项目技术支持团队之间的合作,整合各团队优势,有效发挥团队作用

作者:包文静 单位: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

教师培训论文: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培训论文

1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的学历结构偏低

以天津和江苏为例,列举了两地高职院校教师学历状况。在我国的高职学校中,教师的学历结构呈椭圆状,大专及其以下学历和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而大多数教师的学历集中在本科阶段,达到75%左右,高职教师的学历水平的提升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难点。

1.2教师的来源比例不合理

以浙江省为例,高校毕业直接来学校教师占51.96%,其他学校教师占19.61%,已退休教师占5.88%,工厂企业占20.59%,其他(含留学生)占1.96%。相当大比重的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实践的能力。

1.3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

以浙江省为例,从下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浙江省的高职院校教授(含其他正高)、副教授(含高级讲师、其他副高)、讲师、和助教的比例为1:10.4:14.6:15.4,而根据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教授、副教授、讲师与助教的比例应当保持在1:2:4:3为宜,显然,讲师的比例偏低,助教比例偏高,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

1.4“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小

列举了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和江苏五个代表性城市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并且和全国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2005年至2006年期间,除了天津之外,虽然我国的浙江、上海、北京和江苏四地的教师的比例有了增长,但是总体而言,“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足,还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

2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2.1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供需矛盾的考虑

在当前世界经济高度发展的浪潮下,我国对于具有高水平和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现阶段的人才储备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业、信息产业领域短缺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在整个技工队伍里仅占3.5%,断层现象严重。浙江的许多民营企业为了能招到合适的技术人员,月薪都在6000-10000元,但仍无人问津。

2.2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是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自2005年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数量从921直线上升到了1071,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增多,高职的吸引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教师数量却没有显著的增加,民办高职院校比例更低,严重地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2.3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是满足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使得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加强教育理念和专业课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自己。

3培训“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3.1培训时间的协调

为了能更好地协调上课时间,保证所有的教师都能够顺利地完成所需的课时,可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专业课的开设可以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实现,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大量的交通费用和其他开支。

3.2培训内容的安排

①培训内容要具有广泛性,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职业道德等,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服务。②在以前的培训过程中曾经有过重专业轻教育,重理论轻实际操作的现象,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不能仅仅关注理论知识,还应该注意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过程中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水平。③教学内容的制定还应该基于教师的自身实际和需求,作为受培训的对象,教师具有选择权和话语权,我们应该重视教师的主体性作用。

3.3培训方式的选择

培训方式是根据培训内容而选择的,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可以采取培训者上课、演讲、座谈以及看录像等方式。针对实际操作的知识的传授,可以选择与企业合作,到企业参观以及参与实际的操作过程来增强培训对象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4培训费用的使用

国家近些年来的确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注,但是投入却远远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支出,提高培训费用的使用效率,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明确费用的使用和分配,保证所有的费用都能用到实处,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5培训效果的检验

培训目的是否达到主要看培训的实际收效,培训结果的考核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考核的内容。检查受培训对象是否掌握了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不仅仅要关注课本上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关注这些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情况,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应该是考核的重点。②反馈机制的建立。我国目前负责高职“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培训师主要是本校教务处、人文学院高教研究所或外校聘请的教育学的教师,在安排必要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应该拓宽交流渠道,为师生提供教学效果反馈的平台。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是衡量“双师型”教师的尺度,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是我们高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在培训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把一切都落到实处,不仅仅从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要关注到教师的利益,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技能水平强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将会更加的顺利。

作者:王慧 方惠玲 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培训论文:实践取向教师培训论文

一、实践取向是教师培训的必然选择

对于教师培训而言,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供尽可能真实的教育情境,给予尽可能准确的现场指导,使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和研究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智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专业的实践性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教师培训无法脱离实践而展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出富有实践智慧并且能够反思实践、改进实践的教师。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模式是最符合教师教育内在规律的培训模式。

二、实践取向教师培训培养模式的内涵

对实践取向教师培训模式的全面理解需要对其提出的现实背景进行思考。实践取向教师培训模式的提出,主要针对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教育实践环节、轻视教师自身经验等问题。这种以培训机构或高校为中心的理论取向的培训模式,容易造成认知与实践的脱节、知与行的分离。坚持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就是要坚持培训面向实践、走进实践、服务于实践。培训要扎根于教师的工作职场,与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教学活动紧密相连,以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培训内容,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能力为重点来开展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岗位上得到训练,在教学中实现成长。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以中小学为基地

与“以高校为中心”的传统培训模式不同,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模式是一种以中小学为基地,把教育实践作为主渠道,辅之以理论课程学习,高校与中小学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培训任务的培训方式。将中小学作为培训基地,能够为培训提供最充分的、情境化的培训资源,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思考问题,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中小学和高校之间是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培训的每一阶段都是培训双方沟通、协商和共同实施的。

(二)关注实践反思

对于实践取向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技能训练”这一狭窄的视野内,也就是说,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所倡导的教育实践不是“操作性实践”,而是“反思性实践”。后者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实践观,认为教育实践不只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获得,而是通过在行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反思的方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形成对策、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主张中小学教师成为反思型实践者,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剖析,进而学会解释和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交融

理论和实践是一种相互滋养的关系。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中缺乏相应的理论背景,就会导致知行不协调,其教育行为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无法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实现专业发展。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并不否认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要打破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相互脱离的培训模式。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以“嵌入式”的方式开设理论课程,将理论学习融入到教育实践过程中。只有教育理论在复杂的情境和特定的案例中被重新解读,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并转化为教师的内在认识,使教师在“先行后知、知而再行”的不断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

三、实践取向教师培训模式的现实构建

近五年来,聊城大学以高校与中小学合作、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方式探索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并逐渐构建了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师培训模式。该模式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强化教育实践为主渠道、并以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为依托,解决了传统培训中存在的脱离教育教学实践、内容重复、效率低下等问题。

(一)“三位一体”的协同运作机制

聊城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合作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区域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三方都十分重视和珍惜这种合作关系,明确了各方的责任与权力,并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工作研讨制度。聊城大学并于2011年成立了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所,作为研究与服务聊城基础教育的新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之间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在这种“三位一体”协同运作机制下,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并不是松散的教师个体学习方式,而是以中小学为主体、以高校为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三方通力合作的培训模式。

(二)“一核心二结合三关注”的培训理念

培训坚持“一核心二结合三关注”的理念:以教育实践为核心取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近期培训目标与可持续的专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始终关注教师在实践反思中理解教育的内涵,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转变,关注教师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

(三)“六阶段”的培训过程

聊城大学通过大量调研和长期探索,将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总结成“六阶段模式”,即“确定需求、沟通协商、制定方案、前期培训、主体培训和评价反馈”。具体思路如下:

1.确定需求。

培训的意向首先产生于中小学,而不是产生于培训机构。中小学感到教师在教学中有进一步提高和进修的必要后,首先确认需要培训和提高哪些方面,然后与高校培训机构联系,也可以由当地教育局向高校传递信息。

2.沟通协商。

在确定教师特定需求的基础上,中小学与高校培训机构协商怎样依据教师的需求编排出培训课程。中小学要明确提出高校应提供什么样的培训课程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高校要尊重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允许他们在沟通协商中表达自身的需求,允许中小学拥有教师培训的决策权和规划权。

3.制定方案。

协商结束之后,要在多方面人员参与下制定出一份详细的培训方案。方案完稿后首先交给即将参加培训的教师修改,得到教师的认可后才能最后确定下来。这样能够使教师有目的地参与到培训中。

4.前期培训。

培训的前两天一般是以高校培训机构为基地进行的。前两天的课程作为导引课程,从“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网络平台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讲解,使参训教师对培训课程有一个宏观把握。同时还介绍新的知识技术概况、教学原理与方法论,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在跨学科横向联系与交流方面受到教育和启发。

5.主体培训。

两天导引课程之后,以中小学为基地,在高校教师参与下的教师在职培训才正式开始。这个阶段是整个培训的关键一环。高校教师深入到中小学教学的第一线,直接参与中小学教师的集体备课,定期组织现场观摩,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引导教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有效的行动策略,并付诸实践。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实践—反思—研究—行动”的循环往复,反映了主体培训阶段的基本过程。

6.评价反馈。

在培训过程中和结束时,以多种方式获得参训教师、主讲教师、中小学校、管理部门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以积累培训经验,完善培训方案,提升培训质量,实现培训分层推进。

(四)“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是影响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除了专题讲座、示范、集体备课、讨论交流等形式,培训还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让参训教师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

1.课堂观察。

中小学优秀教师提供现场课例观摩,高校教师引领参训教师开展课堂观察式评课,包括课前制定观察量表、课中做好观察记录、课后提出观察建议等环节。参训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个人反思、同伴互动,提升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

2.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文字或视频)研究可以让参训教师分享优秀教师的智慧与经验。好的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启发性,能使参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行为与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对照,不断研究和反思,构建与教学事件相关的情境性专业知识。

3.行动研究。

结合参训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合作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辅以具体的行动跟进。引领参训教师在查找资料、与同行研讨、设计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开展行动研究,亦教亦研,提高他们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4.任务驱动。

培训要求每位参训教师完成“三个一”的任务,即一篇教育叙事、一篇教学反思、一节公开课。任务驱动的培训方式改变了参训教师被动学习的状态,使他们成为主动的探究者、反思者、实践者。培训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由外到内的传递,更是参训教师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四、实践取向教师培训模式的反思

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将教师的教学、科研、培训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的实践取向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而言,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保持反思和注意。

(一)如何增强参训教师的主体意识

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是基于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实践。就目前的教师培训而言,参训教师距离“反思型实践者”的角色定位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培训中,他们的行为更多地表现为对实践的简单学习、机械模仿和盲目遵从,而缺乏对实践的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改进。因此,进一步增强参训教师的主体意识,才能够使实践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二)如何在实践中回应理论

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模式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是在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认识与理解的偏差,在操作层面上容易出现将实践取向窄化为“教学技能提升”或“操作性实践”的倾向,可能导致参训教师理论基础薄弱、思想理念混乱等问题,从而距离优秀教师的培养目标越来越远。因此,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要尊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将理论与实践充分地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相回应。

(三)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小学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中小学作为培训基地,在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当前的教师培训中,中小学对于自身的责任和作用还缺乏一种自觉认识和主动担当。怎样使中小学更加主动地调整自身的角色认知,怎样使中小学优秀教师更加充分地参与到培训指导工作中,都将是实践取向教师培训模式构建过程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丽萍 单位: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

教师培训论文:基于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论文

一、微课程概念和发展现状

(一)微课程教师体验式培训的特定和概念

微课程重点在于强调学员体验和情境设置的重要作用。这种理念和体验式学习理念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体验式微课程培训是把微课程当做是培训的纽带和桥梁,将教学和培训内容运用微课程这种模式呈现出来。这里培训的中心和主题不是微课程本身,而是让主题得以开展的工具和方式。各个微课程培训中,每个环节和其他微课程形成统一性整体,又以独立信息的形式存在,各个微课程之间有着紧密内部结构,并不完全独立。微课程只是对于教学的某个知识点很适用,但不适用所有知识和单元,尤其比较复杂的信息就难以使用了。根据体验式微课程教师培训模式给学员带来的学习感觉完全不同,微课程内容较短且针对性比较强,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人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对学员有着较大吸引力。同时这一模式的培训亮点就是学习持续性比较强且时间灵活,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够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达到持续学习的目的。

(二)国内外微课堂研究的现状

首先国外研究微课堂的现状。微课堂研究内容既要研究概念,也要研究课程设计方案,其方向在于微课程是教育变革的一种形式,是在线方式学习和收索知识的一种全新方式。在著名的《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中阐述,微课程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初衷,构建知识框架并介绍其概念和关键词。在美国职业安全课程上将微课程率先用于教学,获得良好效果。课程将几小时的课时压缩在很短时间内,利用音频和视频文件可以进行重复收听。另外学生喜爱度和通过率的高数值也说明微课程的价值。国外主要面向学生,而将微课程用于教师发展专业培训的研究比较少。其次国内研究微课堂的现状。国内对微课堂的研究和与探索基本是跟时代相对应的知识、信息的碎片化尝试,是运用科技媒体技术,让信息能够为知识领域服务。现在进行的微课堂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名字尚未统一,有微课、微课堂、微型课程等等很多,根据对E-learning行业、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理解和定义不同,各种微课程呈现多元化发展。虽然在教师培训中启用微课程模式,但是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对开设教师培训的微课程展开方式以及效果如何还是未知数。

二、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的策略

(一)培训策略和模型构建、实施的理论基础

首先成人理论。因为环境、生理、心理、年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成人表现出的学习特征和青少年儿童不同。成人学习具有自主和独立的概念,其主动性和孩子有着明显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教育知识的模式不能是灌输式,要运用交流、探讨的学习模式。成人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验,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要将学员的经验纳入设计范畴,并通过学习加以利用。其次ADDIE教学模型。ADDIE模型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广泛和经典的模型,将教学体系分为评价、实施、开发、设计、分析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各自任务形成综合性整体。不但包括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还包括对指导结果进行修改;实施是设置教学环境并实践教学目标;开发是考量教材怎样编制;设计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如何学习;分析是考察学习者的目标以及对其目标进行分析。最后Kolb体验式模型。这种模型包括四个结构是:培训中具体感觉、对教育的观察和反思、逐渐形成较为抽象的概念、在现实教育中对概念进行检验,这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让学员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并进行互动评价和反思交流。

(二)构建微课堂体验式培训的初级模型

首先对培训者的需要进行分析,包括对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联系。尽可能多的对培训者的需要进行了解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其次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陪训方式、学习策略选择、培训内容、培训目标等课程进行选择,并将目标细分成为不同的子目标。其三培训资源和课程。在培训设计的基础上策划活动需要的资源,包括环境开发、数学媒体开发、培训内容开发。第四培训实施阶段。通过体验、分享、反思、应用、交流、总结等六个环节对微课程进行试验。最后反馈培训的效果,利用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学员的满意程度数据。

三、微课堂体验式培训对教师的启示

(一)对构建教师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精神有促进作用

微课堂实验式培训要在认知、行为、情感的学习上获得收获和平衡、推进模糊了解和主体概念、练习和发展技巧以及培养感情和态度于一身,为重新制定教师培训体系设计和寻找新思路。在教师培训传统模式中,不管的参训教师还是培训基地,对完成培训目标基本是收获规律性、普遍的知识,缺少培育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必要参照。换句话说,教师知识能够分为背景知识、实践知识、策略知识以及本体性知识。背景知识和本体性知识能够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获取,但是实践知识和策略知识却不能够引用简单的传递信息等方式获得。人们一般运用分析他人教育案例进而了解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渠道,而他人因为实践而掌握的知识就没有办法用替代经验的方式得到,只能通过经历进而获得经验。教师职业是专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沉淀,之后逐渐形成的体系和心理特点,一部分是通过技巧反复练习而形成,一部分是通过分析、实践、讨论、领悟、反思问题情境而促进能力不断提升。前者能力属于比较低层次的,后者则是教师具有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技能形成是属于比较高水平能力的扩展,都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而需要在一定情景和环境中展开。培训教师过程中,最难以实现的目标就是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很多培训班运用讲座形式对教师专业精神进行培养,这种方式把参加培训的主体变成旁观的客体,他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不能真正震撼参与者的心灵。

(二)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的内容要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目标

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关注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站在教师的角度上,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见的问题和困难是他们真实的世界。培训活动所进行的内容不要仅仅注重提升教师素质,也要将解决实际问题纳入培训的内容中。取向是解决问题的培训,才能够真正彰显教师为本的理念,这种培训追求的是针对性和真实性。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应该是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训内容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优秀教师基本能力是对学生学习概念的把握和理解。教师最大问题是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关怀缺失理性,其表现为对学习中的学习策略、差异点、难点和起点缺少认知。教师在理想化的假设中进行教学行动。另外教师对学科成绩和学科教育比较关心,并没有把学生当作社会人来关注其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此类具有缺失性的关注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跨越学科的制约,对学生不同阶段特质和遇见的问题进行了解,将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快乐、健康的人。其次对教师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状态予以关注。教师面临的另一种问题是职业生存的状态,特别是教师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德国就进行过关于合理发声的教师体验式训练,它的目标是让每个参训者都能够听见最好的声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能够掌握发声的正确方式。另外教师心理问题和压力的疏导和缓解也是培训的重要课题之一。最后体验式培训要对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关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适应变革,并解决变革中遇见的问题。例如在面对教材改革时,就要对新知识进行定位和梳理,对新增加的知识点进行提升和拓展,将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特别是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在面对变革时,就需要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帮助他们适应变革。

(三)微课程构建起培训教师全方位、立体式的模式

微课程体验式培训构建的理念对于教师来说既丰富教学目标又丰富教学模式,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组成教师素养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他们分别是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演练式是提高专业能力而进行的训练模式;讲授式的针对提升专业知识而进行的训练;开启心灵是对专业精神而进行的培训模式。假如微课程能从根本上拓展到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上,就会从根源上对教师培训的实践和理念进行改变。目前不论是体验式、演练式还是讲授式,就要将参与的理念渗透其中,因为只有参与才能够建立其微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够让培训成为积极、主动的教育活动。

四、结束语

国内外教育界对微课程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从概念到构建规范化模式仅有两年时间,学术成果尚未完善,需要进行应用和理论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重视微课程怎样推进学习等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教师通过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在自身获得体验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分享、反思等活动,对教师培训的实质和内涵是一种丰富,并为培训奉献一种新模式和方法,也为教师研究教学方式提供全新方式和理念。

作者:虞梅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培训论文:幼儿教师培训论文

一、以园本为依托,突出培训的实践性

(一)研培活动。

根据参加培训教师的范围和年段,分为若干小组,由骨干教师担任组长。每个小组按照活动要求,制定活动方案。还可以由培训者统一下发教材中的研究课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把研究成果在小组内交流并达成共识。因参加培训的教师年龄结构不同、知识背景不一,有不同的教学、管理风格,需要面对不同的幼儿,所以每一次的集体备课,都是一次信息的大汇集,一次观点的大碰撞,一次智慧的大超越。研培时要求教师有“备”而来。一是要提前搞清楚教材的编排意图,活动的要求及注意的事项;二是要对教材进行梳理,把握教材的具体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要做好教学或活动设计和活动总结。在集体研备中教师之间可以“汲取优点、秉持个性”,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创造性劳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个性,丰富了教师积极情感,培养了其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抽签,确定展示组和评价组。首先每个小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并制定成果展示方案;第二进行成果展示,展示方式可各种各样。如派代表展示、全体展示、口头表达展示,情景表演展示等等。第三进行评价。展示组展示结束后,评价组及时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看是否正确、有创意;其次要对展示的形式进行评价,看展示的形式是否新颖、多样;三要进行补充和质疑,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还有哪些问题,应当怎样纠正;最后培训者要进行评价。培训者评价很重要,可以帮助梳理归纳和提升。通过这种形式,为教师搭建研究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培训反思。

培训后反思对于参加培训教师来说很重要,老师的反思过程就是老师提高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培训内容,从中体会到培训的收获和不足,以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真正实现培训的预期目标。因此每一次的培训都要写出自己的反思。时间允许可以在培训会上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更加促进教师的理解,并从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如果时间不允许的化,可以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二、依托园本研修,对教师进行科研培训

(一)指导课题研究。

将区域内的幼儿教师组织起来,积极参加课题研究,要突出“以园为本”的科研理念,课题的选择与确立要体现“小、近、实”的原则。“小”就是选题要小,小课题好研究,便于操作;“近”就是贴近幼儿园教师及幼儿的实际,满足教师的内在需求;“实”就是实效性,不搞花架子,不作秀。小课题看似都是一些小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是有其独特价值的问题,如《园内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幼儿焦虑问题的研究》等等,都是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幼儿的健康生长。

(二)建立研究团队。

充分利用园内的科研力量,帮助与指导建立课题研究团队,以鼓励教师从实际出发,依托幼儿园的自身优势及特色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着重围绕“做中学”、“游戏活动”等问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

在园本研修活动中开展具有实效的课题研究活动,意义非常重大。不仅提高了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还可以为骨干教师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教师进一步加深对课题研究的理解和认识,规范课题研究的操作流程,使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以形成具有借鉴与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从而服务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从而促进幼儿园的和谐发展。

三、结语

总之,对幼儿教师的培训,要从教师的现实需求和幼儿园的实际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培训的主体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姜莉影 单位:长春市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