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10 08:50: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现代科技论文

一、现代科技在当代大学美术的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由于现代科技的强力冲击,当代美术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以视觉文化的审美趣味性和创造性为主题的美术教育正在兴起。亦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美术教育的体制必然会出现相应变化。我国的教育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阵地。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中,我们对美术教育的诠释更加科学,如教育概念的界定范畴不仅包含技能上的培训,还需着重强调“视觉美术教育”或者“视觉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如今美术教育的空间范畴大而广,它包含了各种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视觉图像等方面,也包含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以及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当代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指的是视觉艺术教育,特别是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冲击和影响表现的尤为突出。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美术的产生,对传统艺术具有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更加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建立起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意识。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外围配套设备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其设计速度比传统美术样式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

软件方面,以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SMax为主的绘图软件对传统纸笔颜料美术绘图产生着巨大冲击。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显示出了微电子科技巨大的数字化魅力,而传统的美术表现技法,如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素描、水粉,必然受到数字虚拟界面的影响,而审美大众甚至美术教育的主体意识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次,摄影技术的诞生,使得对生产生活以至于传统绘画存在的必要性发生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似乎很难分清楚现代科技与视觉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两种对世界不同的掌握方式,必然有着各自内在不同的规定性。一般来说,现代科技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诉诸概念、原理,强调逻辑性、前沿性,需要主观符合于客观,追求真理,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知识性的给予;美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思维方式,它以审美体验为基础,诉诸形象,强调主体的感受、体悟等形而上的精神表达,要求客观见之于主观,追求审美,给予人们的是审美和情感的积极愉悦。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然而,随着审美意趣在客观再现的追求中发生异变,促使现代艺术走向内质与抽象的表达。如今,高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像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处理其与传统美术图像的表现关系,值得考虑。现代美术教育系统已经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处理传统图像学知识和技法,这将给予传统美术教育以巨大冲击。因此,美术教育这种特殊性的内在特质,决定了现代美术教育中建立起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显得相当重要。

二、现代科技对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迈入知识资源共享与信息网络化的境域,现代科学技术对美术教育的创新和变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现代信息获取技术,可以同步掌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教育资源。现代美术教育的创新离不开信息的支撑,无论是现代艺术的教育性质,还是技术手段的全新应用。这对于国内外美术流派与思潮信息的把握更是至关重要,而这些信息来源的途径主要是数字媒体。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突然与迅猛,它在不断发生裂变的同时,也在逐步改变着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譬如,视觉传达教育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变换角色。这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美术教育视觉传达数字机能的引入和传统的教育方式相结合。二是快速的科技发展给视觉传达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视觉语言,反映了全球化对中国现代视觉设计的影响。我们在很短时间内逐步与国际接轨,“读图时代”的到来,网络、电视和印刷品等“国际化”的特征更加明显,这些都归于西方视觉设计教育的影响。同时,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化设计特征逐渐显露。现代科技促使视觉传达艺术形式更加完美,而中国传统文化及图形融入到“国际化”的视觉语言中,显示了其不断的融合与交汇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几乎以登峰造极式的神奇方式,给人们的各个生活的空间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的变化,使人类几千来年的梦想在这里变成现实,变成了一个肯定现实生活和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憧憬的时代。

作者:李华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现代科技影响当代大学美术教育论文

一、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美术教育

1.发挥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功能

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性功能主要集中在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这样三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第一,就起大学美术教育的教育功能来说,“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换一种方式说,美术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人之“主体性价值”。按照鲁迅所说:“美术可以辅以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总之,美术教育功能是陶冶人之情操,净化人之心灵,让人们的主体性价值得到积极地发展,从而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席勒语)”。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的主体性包括了两个方面:首先人是实践主题,其次人又是精神主体。所谓实践主体,指的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主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动,这时人是实践的主体;所谓精神主体,指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对象建立主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的,这时人是精神主体。第二,就大学美术教育的认识功能来说,主要是指通过以艺术鉴赏为前提,去了解自然、认识历史、把握现实、体悟人生、扩大人生视野,以便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指导生活的价值,不断向着新的意义攀升。第三,就大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来说,它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接受教育的思想,而是为了人之身心愉悦,或者换一种方式说,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心身得到积极的休息,暂时摆脱外在社会的牵连,不与外在社会发生任何的功利瓜葛。因此,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总是一个不与现实社会发生任何利害瓜葛的世界,可以使人摆脱生活的千疮百孔,体验不能经历的冒险、不能得到慰藉。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艺术的最初动机都莫过于此,当然,这也无疑构成了大学美术教育中主体性的作用和重要性。

2.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创造性品格

当代美术教育对于创造性品格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急功近利的情况,从这个立场出发,大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品格其主要体现在主体性的不断超越,即:超越前人、超越同代人和超越自己。超越前人是大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整体所面对的任务,在他们的身后,是长长的过去,前人固然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创造,但过后却成为了过去、成为了传统。后起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有权从传统中吸取养料,但却无法原本的模仿。所以,如果没有对前人的观点、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又何来进步,主体性的价值功能何以得到彰显呢?超越同代人是要求我们加强教育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并借以启发灵感,激发主体意识的创造品格。所以,超越自己的是实现大学美术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条件,也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功能,才能使大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

二、结论

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教育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现代教育依然离不开科技的运用。从艺术教育角度看,全新的教育方法能够促使艺术手段培养的提高,使受教育者创作出有价值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解决高等美术教育的社会转型与主体性的被屏蔽、主体性的价值功能以及主体性创造意识的品格三个问题,将成为美术教育者新的课题。

作者:李华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刍议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实践

摘 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一门公共课,美术鉴赏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增强民族自信心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的文化和生活观念都在冲击着当代的大学生。一些大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大多都是为了学分问题才选择美术,而不是因为审美需要而自觉关注。高校的美术鉴赏课程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美术鉴赏课程才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才能激发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本文就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实践

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我国的美术鉴赏课程也在不断发展。美术鉴赏课程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品位和对美术的鉴赏能力。但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钻研的精神,美术欣赏能力和相关的理论能力较差,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本文论述了大学生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分析其解决的策略。

一、大学生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学识与修养方面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学识与修养是指大学生文化知识和道德素养。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特别是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将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了专业课的学习,影响了美术鉴赏课学习的质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只是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敏感性差,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把美术课当回事。

(二)师资队伍方面存在问题

对于美术鉴赏课程,学校方面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没有配备专业的教师和教学用具,致使美术课程的专业性和教学效果都没有到很好的传承。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没有把情景参与到教学中来,只是简单地讲解理论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校管理层的问题

美术鉴赏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必须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要切实认识到美术课程的重要作用,保证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目前一些高校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还不够,各种教学措施也相对落后,没有建立相应的课程体制。

二、提高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实践措施

(一)在教学观念上强调美术鉴赏课对学生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鉴赏课所带来的重要作用,在观念上重视美术鉴赏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美术鉴赏课。另外,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审美已经走到我们所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各种艺术设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现代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对于日后的发展会有滞后的影响。而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会有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在各种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主张。

(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

要想开展美术鉴赏课的情境教学,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配上独特的风格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在视觉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教材的内容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要尽量和学生的生活相融,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三)做好课程的导入

新颖的导课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课堂代入感,同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每一份经典美术作品的艺术沉淀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而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时展现也可以产生共鸣的效果。如何在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产生这种共鸣,使得不同的艺术形式“浓妆淡抹总相宜”,便是我们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在欣赏艺术大家的经典作品时,可以通过相关的影音资料使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的生平经历等。例如,我们教师在讲西方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梵高的《向日葵》时,可以先以梵高的肖像画为引,对其耳部的残疾产生疑问和话题后,利用多媒体播放《Van Gogh》的电影片段,使学生们了解梵高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从而使学生在欣赏中就能够进入大师梵高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对进一步鉴赏梵高的经典画作有了基本的了解。

(四)创设疑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能够增强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审美观念的提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大学生疑问为向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探究式学习中提出应对不同的问题都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只有学生切身地去体会,提高人文素养。

在以往的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更多的讲解书本上的理论思想,将总结好的观点灌输给学生。为此,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应多注重对课堂教学思想的设问讨论,让同学们通过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根本上也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自我探究来解决问题。

三、结论

随着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美术鉴赏课程也在教学课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艺术来源于生活,并被人们在生活中所应用。我国高校根据市场的要求,高度重视美术课程的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优化自身与高校发展达到互利共赢。当代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更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总之,通过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应该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在教学理论与时间的结合上也将是更加成熟的。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美术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学会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本文对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释,希望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将大学美术教育列入学校基本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用美的眼光去看事物,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在大学教育中,美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促进大学生未来良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一定要重视大学美术教育,真正让其发挥出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一、美术教育特点

虽然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需要一定的天赋,但是天赋并不能决定一切。爱迪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努力更重要,对于美术教育来说亦是如此。因为美术是一门非常重视审美观的艺术,而审美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所以,只有持之以恒地给学生传授美术理论与技巧,重视日常教育的积累,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美术水平的提升。

二、大学美术教育现状

不可否认,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我国教育体系合理性大幅度提升,具体体现在: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份额明显增加,尤其是幼儿阶段的教育。现如今,在幼儿园中,孩子接受的是全方位的美术、音乐、舞蹈教育,其中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除了幼儿园阶段,美术教育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始终。虽然素质教育对美术教育的推进作用很大,但是,美术教育依然存在很多漏洞需要修复,比较明显的漏洞就是,在不同阶段美术教育所占比重有很大差别。

在中小学阶段,美术是作为必修课设置的,而在大学,美术往往是选修课程,而且课程种类非常有限,课程课时非常少,与中小学相比,重视程度大幅度降低。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生一般都忽视了美术教育对培养审美观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审美观对个人成长和民族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只把美术课程看成一门可以很容易获得选修学分的课程。

笔者认为,大学美术教育遇到的难题是,没有得到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等有关方面的重视、支持。

三、通过大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可行性策略

虽然美术教育尚未得到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的高度重视,但是,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方面扮演的角色还是非常重要的。

(一)立足多元化社会价值取向,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近代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非常严重,对国人思想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影响非常大,国人的思想意识和人文精神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杂糅变得极为复杂、多元。教育在与西方接轨的过程中,对于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取舍一直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科学技术可以学习、效仿,但是,文化精神的根本是与地域紧密相连的,是与民族分不开的,是不可以效仿西方国家的。因此,美术教育应该立足多元化价值取向,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将文化艺术和社会审美联系起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并提升审美趣味。

(二)凭借现存社会文化资源以及信息平台,拓宽学生的审美渠道

中小学美术教育致力于直观审美感受的传达,而大学美术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创造能力。

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已经拥有自己的理解力、感受力,因此,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洞悉社会的文化艺术特点、时代变迁,看透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异同,培养个性化的审美观念。高校美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博物馆、展览馆、画廊等地,结合历史文化感知与实际生活,丰富审美渠道。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从文化、审美角度鉴赏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培养起个性化的审美观念。

此外,高校还应该合理规划美术课程,将美术教育合理贯穿于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促进大学生养成独特的审美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大学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观,让学生用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欣赏生活中的美,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进而健康成长。审美观还能够给人带来愉悦,让学生主动去追求美的事物,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浅析当前大学美术教师教育发展中的生长性问题

摘要:美术教师掌控着教学活动的主旋律,因此大学美术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性,这样的他们才能有更大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他们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就在于大学美术教师必须主动的完善自己,不断地跟随时展完善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观念,进行自我反思,更好的扮演好自己的教师角色。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师;教育发展;成长性问题

在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问题也迎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教师学生角色的扮演及学生是否自主学习方面变得至关重要。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能自主学习并且具有创造创新能力的高科技新型人才。因此,学校的美术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美术学习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终生教育变得愈加重要。也就是说,美术教育在不改变优良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主动二字,注重创新创造能力,由此来改变自己未来的生活与环境。所以说,要想实现教育的本性,就要根据现实状况来完善美术教师的专业性成长也就是知识的成长性问题。

一、杜威提出的“生长性”含义

杜威关于课程哲学提出的基本命题中,有一个就是围绕教育发展中的成长性问题。他分别从微观宏观两个角度来展现“生长性”的涵义。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写道:决定青少年未来的是社会对于青少年活动的指导,这也同样决定者的这个社会的未来。就像现在的90后终有一天也会变成国家领导人,终有一天也会变成社会上的主要领导人物,而那时整个社会将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就取决于当下社会给予她们的指导。因为现在的指导所以才有积累下来的最后的结果,这就是生长性的涵义。也是生长性涵义的宏观角度。微观角度来讲就相当于人的一般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发展,更包括智力与道德发展[1]。

“教育即生长”这是杜威在教育哲学方面提出的命题之一。教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就像人的生长一样,人的一生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人们从生活中不断学习,这也是终生教育的涵义。

社会在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自2001年4月1日起,教师资格认定首次实施,我国教师资格的认定也走上正规的程序,变得更加科学规范。但是传统教学文化根深蒂固,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美术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文化就是以传达和完成为主,讲究老师下达命题,学生完成画作,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新的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素养,要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要有动手创造的能力,要真正意义上的认识美术。老师在旁引导,美术学习主体在于学生。

二、当前美术教育专业化生长性存在的问题

(一)以实践为主忽视教育

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类专业与美术专业院校基本相同,课程设置都是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性的教育课程比例很小。实践课程主要就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教师给学生命题,学生来完成作业,这也就导致了这种课程之下培育出的美术教师缺乏创造和创新能力,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了对艺术的判断力[2]。

(二)美术教育培训目的不明

1.培训形式过于单一

2001年8月,全国各地展开了关于新教材课程的培训。但是此次培训的方式都是以讲座为主,培训者讲,参加讲座的老师听,被动的接受培训者的知识,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而且讲座开展时间较短,参加的美术教师不会深入的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没有与讲座教授深入沟通,交流彼此的意见和想法。毫无疑问,这样的培训方式成效并不大。

2.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过于被动而且有依赖性

新教材的设计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大的自我空间,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当地教学的特点,来给学生深入的讲解,是课堂更加生动,也增加学生自主思考,引发兴趣。但很显然,当前的美术教师大多数并没有深入教学的能力,不会向外引申,只是被动地根据教材的顺序和内容进行讲解。培训过程中另一问题也随之暴露,教师对培训讲师依赖性太高,甚至会提出让培训者细心讲解每一课的要求。

3.教师缺乏整合知识的能力

新教材的出现,让许多教师完全抛开了旧的教材。但我们要知道,新教材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教材的废弃,这也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整合新旧知识的能力。需要美术教师接纳新知识,也不放弃旧知识,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自己具备了完善的结构体系,才有资格教导学生自主学习[3]。

(三)课时少课程无法延展

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美术并不是作为主科来教的,往往是作为一门让学生放松的学科,因此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甚至于美术课程不会安排考试。许多院校课时安排量少,这就使得教师无法将课程内容延展,只能循规蹈矩的按照教材内容交给同学们,在课时时间内结束课程。这样的课堂就使得学生无法对课堂产生兴趣,因此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热情。

(四)教师与艺术院校之间缺乏互动

杜威在互动理论中写道:互动的个人组成了社会,他们具有领悟力、行动力与创造力。社会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发展进步的,因此这也就需要互动的个人要一直保持不断学习进步的活力与热情。美术知识结构要想进步,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整的,它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教师与美术院校之间的互动。正因为这种互动,才能使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新时代美术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才能更好的知道怎样做才能让她们更好的认识美术教育,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师课件共享,缺乏自己特色的教学

在当下教学出现的很明显的问题教师们课件的共享。许多教师共用一个课件,按照其他老师的思路来讲解课程,不仅缺乏自己的特色,而且教师对课件的不熟悉同样影响着课堂授课的效果。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针对自己班级的情况备课,有适合自己班学生特点的课件,传授知识会更加得心应手。

(六)重视成绩多于专业知识

众所周知,艺术生越来越受青少年的喜爱。艺术生的高考加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艺术生这一条道路。他们看重的并不是艺术专业本身对于他们的吸引力,而是学习艺术之后给她们带来的好处。这样子培养出来的艺术生专业知识并不强,没有扎实的基础,也没有自主学习的兴趣,没有自主探索的能力,她们也会进入艺术院校,最终成为一名美术教师。而这些美术教师在进入自己的教学岗位之后,教导出的学生也就不会有自主的能力,同样是被动接受知识,如此反复,专业化并没有生长,反而更加退步[5]。

(七)美术教师的选拔考核形式过于专一

当前教师资格认定就是简单的笔试和面试,无法全面的掌握应试者的能力。笔试只能证明应试者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否把它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只有专业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的应试者能否胜任老师的角色使我们不知道的。因此考核形式应该更加的多样化,便于我们全面了解老师的方方面面,然后再去评判他是否能够胜任。

三、如何促进美术教师教育的生长性

上面所说的几个美术专业化生长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现状,制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加强美术专业化的生长。

(一)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师

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当今这个时刻都在变化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科技的提高,我们有了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时代在进步,人人都在进步。当前许多美术教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了解发展现状与趋势,这也就意味着新的改革要以重点培育具有自主成长能力的教师为主要目标。美术教师是美术发展的主旋律,教师要有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能力,学会积极主动地去吸取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革新,主动发展自己[6]。

(二)课程价值的衡量

一门课程是否有价值,不仅仅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学会了多少技能,而是要看学生能从一堂课中引申到什么,除了老师讲的知识还领悟了多少。不会提问题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自主思考。会提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听课的好学生。他们不仅学会了老师讲的知识,而且融会贯通,会提问问题恰恰说明了他们有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有对学习的热情,这样的一堂课才叫有价值。美术教师的培育课程一定要有价值,这也就需要改革以往的教师培训方式。以前的教师培训主要以讲座形式为主,讲究培训者讲,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程要有价值,就要改变这种培训的方式,使培训方式变得多样化,不再只有简单的讲座。可以开展多个方面多个内容的讲解课程供教师们选择,让教师以选修课的形式来选择。这多个内容就不仅仅包括书本上带有的内容,更应该涵盖当前社会美术专业的发展前景、美术专业发展趋势、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及近期的美术专业成就。这些内容让教师们自己选择比较差的方面来加强自己,查漏补缺,不仅能提高兴趣,也能使教师更加的专业化[7]。

(三)教师上岗培训力度要加强

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需要的不仅是一张教师资格证。这种转变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意味着责任。相比于学生,教师承担着更大的责任。由学生变为老师,他们就承担起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责任。他们要培养的学生终有一天要成为社会的主心骨,指导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社会要怎样发展,取决于领导人的决策,领导者的决策取决于他们学生时代所接受的教育以及老师灌输的思想,因此教师的培训决不能马虎。通过了教师资格的认定的他们,对教学方法的把握并不到位,他们也会对将要面对的未来的教学路感到无所适从,怎样教学对他们来说依然是一个问题。因此新教师讲课时最好是安排有资历的老教师在旁指导,进行交流,直到他们能自主的带好每一堂课[8]。

(四)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特色

只有有自己特色的教师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更加容易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授课计划,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症下药,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体会艺术的魅力[9]。为让老师的教学有特色,老师可以对自己的特质进行评估,多参加老师间的座谈会,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老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等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和本班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特色。

(五)加强对艺术生专业化知识的考核

艺术生将来有很大一部分会通过各类艺术院校加入到美术教学专业中来,因此对于她们专业性的把握变得更加重要。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活力,要始终保持对艺术的热情,把这份热情带到工作中,带到对下一代学生的教育中。加强对他们专业知识的考核,能够让他们时刻保持着警觉意识,定期复习专业知识,久而久之,专业化的知识变会深入心中,久而不忘,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他们日后从事美术工作奠定基础。

(六)加强对美术教师多方面的考核

现在美术教师的考核大部分都是通过笔试的试卷成绩决定的,但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代表实践能力的强弱,因此一名美术教师的认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不仅要求美术教师有较强的美术知识,更要有实践能力。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通过之后就要有实战。课程的试讲更能看出教师对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掌握,看他是否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热情[10]。

四、结语

优秀的教师之所以成为优秀的教师,是需要时间和经验不断的磨练,他们也会经过不成熟到成熟的蜕变。教师只有拥有了自主探索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吸收新知识,革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加专业化。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要顺应时展,顺应时代改革,旧知识的沉淀积累,新知识的不断吸取,如此反复,才能达到真正的专业成熟。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运用影视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内容摘要:大学美术欣赏课对教育资源极为重视,一方面要保证教育资源选取合理性,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教育资源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效果,因此,必须重视教育资源的优化。

关健词:影视教育 大学美术 欣赏课

所谓影视教育资源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影视信息资源,而这与大学美术欣赏课非常契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但会增添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增添学生对美的认识。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应是教师教学重点关注的内容。

1.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1选用的影视资源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运用影视教育资源的本质目的就是服务于课堂教学,因此影视资源必须要与教学的主题相契合,但是很多教师却本末倒置,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口味或者兴趣,这就与运用影视教育资源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在大学美术欣赏教学中,选用经典影片,并与教材内容相契合与教材目标相联系,具有针对性,才能发挥出影视资源的教学价值。

1.2生活性原则。在教师选用影视教育资源时,除了要考虑影片的艺术性与思考性,还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而让学生在影片之中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识,才能达到优化大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而这也是教师应着重考虑的。

1.3适度性原则。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因此教师在运用影视教育资源时,应该明确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只是一个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运用的太多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只有直观、简单、适时的去运用,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影视资源的实效性。而这些都是教师要遵守的运用原则。

2.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运用策略

2.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美术兴趣。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兴趣应该贯穿教育的始终”。因此只有让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能够以兴趣为指引,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但是在传统的大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一直采用的是一种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枯燥死板,很难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青春洋溢、情感丰富、思维活跃,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去为学生创建一个教学情景,进而利用声光影像的直观性,刺激学生的感官,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鉴赏威尼斯画派作品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威尼斯商人》这部影片,让学生通过影视镜头去感受15世纪威尼斯的自然风光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学生在情景吸引的同时,就会激发学生对威尼斯画派作品的兴趣,这就改变了一潭死水的教学现状。

2.2在影视资源中挖掘美术元素。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影视教育资源去挖掘美术元素,无疑是实现感性与理性结合最好的方式,同时也是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的有效方式,从这一点分析,影视教育资源的介入无疑是最佳选择。在影视资源中,很多美术元素可以挖掘,如构图、意境、色彩等,其都对学生的审美观点与欣赏水平的提升都有所帮助,如在向学生讲授美术中的色彩元素时,就可以运用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在这部影片中,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北农村为时代背景,因此在这个影片之中,翠绿色的头巾、红格子的大棉袄、深褐色的棉裤、红色棉鞋,在配上臃肿的线条,就构成了秋菊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而房梁下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一种典型的农村味道扑面而来,这其实就是色彩与画面之间的作用,因此有很多人将张艺谋得作品誉为盖房子的艺术,这就说明其影片在色彩元素上构建的非常好,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陈凯歌的《黄土地》、波兰斯基的《钢琴师》都具有典型的色彩美。

2.3展示影视信息,丰富情感体验。笔者认为大学美术欣赏课开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在艺术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一点恰恰是影视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运用影视教育资源进行作品鉴赏时,应该将作品的信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被作品所感染,进而丰富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美国抽象主义作品鉴赏时,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波洛克》这部影视作品,而影片的创作背景也正是以美国抽象画家波洛克为原型,通过电影的观看,学生可以感受到波洛克一生的伟大与传奇,学生或被他的艺术精神所感染,同时也会明白抽象主义与美国战后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在影片之中,理解抽象主义作品的价值所在。

3.结束语

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还处于一种初级探索阶段,整个教学流程还有待优化完善,为此教师同仁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付出更多努力,使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课中不断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当前有关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进入大学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本文就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融入大学美术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策略

一、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价值性

(一)有利于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将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合理融入到大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情操。[1]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可以切实有效地利用文化表象将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及对现实生活的无限憧憬等内容进行表达。有效丰富学生美术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对大学生的品格、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内在思想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进一步促使大学生更加自主的投入到日常的美术文化课程中。

(二)有利于充满展示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价值性。当前现存的民间民族美术文化继承与发扬,需要以人为物质条件。只有将其充分融合至课堂教学活动中,才可以更加有效地体现我国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价值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形式是最初的创造形态,仅仅满足于当时时期人类的物质需求。[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价值性也随之不断增加,进而逐渐彰显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于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

(三)为现有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大,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进而严重影响到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此现状,我们需要将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科学的融入至大学美术教育课程中,通过有效升华其艺术价值,为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3]

(四)有利于全面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当前阶段,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主要推动力,可以从根本上满足现实生活中人类的物质与心理需求,其中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精神,也囊括了大量人类对于宇宙以及美学观的相关理论,其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自身具备较强的生命力。相关教学工作者需要及时提高自我对其的认知,将其合理的融入至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感知,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从根本上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

二、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进入大学美术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操作能力,全面构建教学实训平台。在实际融入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过程中,教师需要事先构建教学实训平台。通过有效构建教学实训平台,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训场所。例如,定期举办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展会等方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创新实践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扩宽学生的美术艺术视野及文化内涵。

(二)不断增加大学美术教育课程中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授课比值。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以美术教育为基础,不断扩大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教学力度与深度,进而不断推动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价值性的发挥。因此,教师需要适时地增加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授课比值,通过此方法来从根本上实现文化传播的教学目标。

(三)积极创设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传播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需要为学生积极创设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传播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设置教学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发展目标。同时,我国相关部门需要及时构建专门的民族民间文化管理及价值性传播组织,进而从根本上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扎实的物质保障。

(四)不断提升大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当前阶段,大学生对于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文化创新思维的提升,文化情操的把控及民间民俗文化的认知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一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美术教育课程中,民族民间美术文化无法得到顺利发展的根本因素。[4]为此,大学校园内的美术教师需要及时提高自我教学能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注重班级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通过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呆板的问题,进而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做出自我的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文化处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体系中十分关键的地位,但是由于受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诸多影响,为此,大学院校需要采取诸多文化保护的应对方案,为我国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如何深入开展大学美术国画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 大学国画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了解国画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国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国画;美术教育体系;教学模式

国画主要是指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起初并无确定的名称,古人一般称之为丹青,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一般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近现代以来为了与源自西方的油画相区别,故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大多是文人抒情写意之作,作品中的形象虽取材于自然,却又经过画家的高度凝练,与现实有着一定的距离,讲究的是抓住形象的神韵,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在画法上有着一定的程序。总之,国画的构图、用笔都有着很强的程式性。

国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时期的岩画、彩陶画,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等等,这些早期绘画为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法奠定了基础;两汉、南北朝时期,国画进入发展时期,对于绘画开始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并提出了品评标准,这时期的绘画内容多以宗教形象为主,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隋唐时期,国画呈现了繁荣的局面;宋元时期,将书法融入画法中,以山水画抒发情感成为一种潮流;明清时期提倡艺术的创造意义,给后世绘画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随着时代的前进,国画的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近现代以来,西洋画大量涌入,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为此,国画教学也要弘扬时代精神,针对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进行改革。

1 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源问题 教育学认为,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学生素质越高,教师教学的过程会越顺畅,教学质量也会比较高;反之,学生素质越低,教师教学的困难程度也会越大,教学质量也将相对应地降低。特别是美术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参与的实践环节较多,学生素质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越发明显。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加速向普及化发展,全国各地高校在名誉和经济的利益驱使下,不论是否有合格的师资力量和成熟的教学条件,都纷纷开设美术专业,降低入学门槛,大量扩招,导致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很多学生美术基础不够扎实,综合素质偏低。另外,高考美术类招生重点考查学生对于素描和色彩的掌握程度,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导致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素描和色彩的强化训练,中国画基础普遍缺乏,这样的学生进入高校后无疑加大了中国画的教学困难。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国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以西方美学体系为基础,认为素描是一切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强调西式的写实造型能力,而对中国画的临摹以及书法则重视度不够,形成以西方审美原则与价值取向作为基调的文化氛围。课程设置不合理,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一年级为造型基础课程,开设的课程有素描、色彩、速写、中外美术史等;二、三年级为专业课程方向,课程包括花鸟、山水、人物等;四年级为毕业创作。大学生国画基础薄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国画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专业,让大学生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具有高超的绘画专业技能,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和画论的国画人才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达到普及专业培养的程度。

2 提升国画教育改革策略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国画的教学要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转变观念,正视中国画的基本规律,注重笔墨的训练,强调通过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临摹来体悟古人的笔墨气息,使学生的心、手、眼“合一”。人文画的教学要以线性素描融合白描作为基础课程,山水花鸟画的教学要以宋、元、明、清树石法及梅、兰、竹、菊画法为基点,深入学习传统,培养立足传统、与时俱进,弘扬传统人文精神,关注人生,注重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关怀,有修养的艺术人才。

设置合理的国画课程 在国画课程设置上要调整造型基础课程,在大一的时候就要让学生接触国画,欣赏国画的美,让学生认识我国传统国画的基本知识及形式、艺术特点、风格流派及其历史发展演变,熟知笔墨特点和作画技巧,了解国画创作的基本规律与方法,认识和掌握国画的分类及其工具特点,用描绘、构图等传统模式代替素描训练。重视书法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体悟中国画中笔墨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气韵,体悟“书”与“画”的“异质同构”;强调传统文学修养,倡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哲学名著,开设传统诗词课程,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的热爱,建构中国画审美意象,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笔墨品格与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中增设画理画论、中国绘画史、中国书画鉴赏、设计基础等课程,使学生对中国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转变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创作教学带动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推动创作教学,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汲取西方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艺术与教学成果,使中西方文化艺术在彼此交融、互补中共同得到提升和发展。坚持“传统――生活――艺术实践”三点支撑的教学内容构架和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专业训练模式。深化写生教学,扩展学生视野,丰富画面内容,对学生进行疏导,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在写生时不要限定内容和题材,让学生自由发挥。中国画是意象造型,注重物象的精神气韵,往往赋予梅、兰、竹、菊以人的姿态和性格,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认识学习国画,通过了解作者的历史背景来理解画面组织和风格。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程式理法和客观物象之间的关系,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无谓弯路,更快、更科学地进入中国画的门道。

提高学生绘画理论素养 绘画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对绘画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了解这门艺术的历史,才能够清晰地对画作进行评判。开设绘画理论课程,向学生推荐绘画理论方面的书籍,使学生能够理解古人的哲学和审美观。不同于西方,对于画作只欣赏其好坏而不评论其私德,中国古人以为“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不仅仅是欣赏画家的画工,还要看其品德、学识,一幅画展现的就是画家胸怀中的天地,画作中的线条、设计、意景表现的是画家的学识和功力,人生经验越丰富,学识越渊博的画家,其画作表现的内涵越加深远。因此,要加强学生品德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3 结语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尊重学生的创造,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内容、方法、策略,通过学生的反馈,修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调整完善模式和方法的缺陷,鼓励学生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不同画种、内容、领域,以适应时展的需求,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灵活,培养应用型人才。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试论当前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摘 要: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美学观点,提高学生审美价值观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大学美术教育开始步入转型发展期。然而,纵观当前美术教育实际,发展现状令人担忧,教育工作越做越难做、越做越复杂。面临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大学美术教育亟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基于此,文章就当前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根据新时期下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提出可行性策略,以供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问题;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美术作为大学美育教育的重点学科,对于大学学子来说,美术教学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美育渗透教育,让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然而,结合我国大学教育实际,美术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无论是在教育实施模式还是人才培养建设上,都与素质教育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早已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模式成为阻碍美术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鉴于此,新时期下,对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思考与分析,以找出可行性改革策略,是大学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

美术课程虽然是高校传统课程之一,但是由于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对该课程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在课程设置方面过多效仿专业美术院校,没有设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自身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美术教育与课程相脱节的现象日益突显。再加上,随着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部分大学开始把教学改革重点转投到专业建设和学校知名度的提升上,由此引发学校领导人对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视力度不足,基本持“口头上重要,行动上次要”的态度,美术课被看成“形式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准确把握美术教学的科学性,这对美术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美术学科所特有的美育作用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1.2 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能力相对差

结合我国大学美术课程设置来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由于大学美术学科的授课模式局限性较大,授课内容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使得美术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的技能在此过程中也无法得到增强。事实上,实践能力在大学美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但是部分地方高校过于借鉴专业美术学院的办学模式,在授课时偏重理论教学,把实践教学当作“辅助性”课程,仍旧停留在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学上,由此造成美术教学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学生在实际中所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水平并不高。

2 新时期下大学美术教育改革的可行性策略

2.1 寓教于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和宝贵精神财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无法脱离学校教育,因而作为培养素质人才重要基地的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以美术课为渠道,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由于受到学生文化素养、个人情感以及经历的局限,她们即使对美术作品的作者情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难以深入地把这种情感表述出来。只有从文化视野对作者情感进行挖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内在世界。

以米勒的经典美术作品《拾穗者》为例进行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单纯知道《拾穗者》是一幅经典的美术作品,理解作者的个人才华。但是,学生在学习以及鉴赏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绘画的技巧,对于画作自身所蕴含的情感,却缺乏深入层次的感悟和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立足作品自身的创作基础,在强调绘画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拾穗者》所体现的自然简朴的田园之美,以及作品所传递的主题思想,如勤劳节约的美德、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清晰阐释,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作品内涵,形成文化认同,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提升。

2.2 传教于技,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

美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之中,同时也溶于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可见,要想使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为此,大学应针对自身实际,在美术教学形式的运用方面力求多样化,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实现美育教育目标。例如,在学习《大学美术鉴赏》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具备的大容量教学信息,一边播放与美术作品相关的音乐,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在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影像切换中,多维度、多层次扩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寻找画与美术之间的联系。相信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深入了解美术作品特有的魅力,作品中抽象的绘画语言演变成形象的视觉符号,教学重难点问题也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也可以在浓郁的学习氛围渲染下,完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获得审美的享受。

2.3 课内外一体化,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在高校美术教育现有模式下,如何从教学内容入手,进行优化选择,以顺应素质教育发展需求,是相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点课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美术教材着重于素描、临摹等内容,这些项目内容与时展实际逐步脱离,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办学情况以及地方特色,学校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特色的美术项目,如壁画、油画、雕塑、版画等。此外,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美术学科所特有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指导能力,增强指导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美术教育与课外活动达到一体化。

2.4 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地方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校的内部组织架构也愈发复杂,教育工作开始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征。根据这种情况,大学必须从人员素质建设入手,以确保美术教育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效以及育人功能,突显其优势。一方面,学校要深入市场调查,根据市场发展新动态,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提高美术教学软实力,增强教育综合实力。其次,还要培养美术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学校可以组织美术教师和其他院校的美术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组织他们接受相关培训,使他们能够从深层意义上学习最新知识和理念,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3 结语

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不仅给大学美术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还为其翻开了新的篇章。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美术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相关教育人员必须要更新自身知识,立足当前美术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改革创新发展方向,加大对教育创新发展的研究力度,紧握时代脉搏,找准可持续发展方向,全面提升美术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张慧明(1971―),男,湖北十堰人,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讲师,汉江师范学院美术老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探究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

摘 要: 大学美术教学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引导学生感知美术作品中的情感思想,体验生活,丰富情感,感知美术作品的丰富情感,创作出更加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 大学美术教学 真情实感 培养方法

美术作品以线条、色彩、意象为载体,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依靠情感感动读者,一流的美术大家都是在作品中表现丰富的情感,读者通过美术作品这个中间媒介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灵魂沟通和情感交流。大学美术教学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引导学生感知美术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在创作中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追求。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表现纯真的情感,矫揉造作的绘画一定不会得到更多共鸣,也不可能产生持久影响。美术教学重视并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确保美术作品更富感染力。

一、培养学生认真务实的生活态度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只有立足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才能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才能获得更多情感共鸣。没有生活阅历的人不能真正感知生活的真谛,也就不能创作展现生活状体和生活本真的艺术作品,所有文艺作品都和现实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创造者都是在以艺术作品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大学美术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培养他们认真务实的生活态度,既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艺术作品,又是在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更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和成长。艺术起源于生活,又是以不同形式反映生活,对生活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就很难感知生活的真谛,也就不能创作出体现生活本质的艺术作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端正生活态度,发现生活之美;激励学生认真对待生活,热爱深厚;不断强化的生活体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能够更好地获得审美体悟,才能创作出情感丰富、思想饱满的艺术作品。教学中选择更多的贴近生活现实的美术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知美术理论思想,激发他们的情感。

二、从优秀作品中发掘艺术家的真情实感

艺术家都比较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很多艺术家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有高超的创作技能。但是他们非常纯真,他们纯真得就像一个孩子,表达的作品真挚而又强烈。不管是文学家,抑或是美术家,他们在创作作品时都是从生活中找到真情实感,表达真情实感,用真挚的情感与读者交流,用真实的感悟和朋友沟通,从情感上引发更多共鸣。大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可以从美术作品创作和表现引导学生感知艺术家表现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美术作品时,可以从美术作品创作的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切入,让学生感知美术作品和社会生活时代及作者的生活成长经历,感知作品中的情感。为了能够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搜集一些美术家的个人资料,了解其创作背景。这样既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从背景和作者经历出发,感知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知美术作品的艺术之美。再从艺术作品中深度挖掘作品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播放一些背景音乐,寻找最适合学生感知的赏析切入点,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营造适宜学生情感抒发的情境氛围

情感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生成和波动,需要一定的情景触动,需要一定的氛围感染,需要一定的场景带动。大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需要营造适宜的情境氛围。高校美术教学,需要注重他们的情感调动,情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核心,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需要让学生能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情感有较为直接的感受,能够更好地表现,也能够真切地感受,引发作品的情感共鸣,表现丰富的情感。美术作品是静态的存在,需要动态的呈现,在美术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融入自己的情感,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引发情感共鸣。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展示生动画面,播放录像或者幻灯片,或者直接带学生进入真实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以此帮助学生感知美术作品中的情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四、以教师的丰富情感修养去滋养学生的情感田野

大学美术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策略,还需要以教师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滋养学生情感。由于教师对社会生活和艺术人生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情感修养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倾入更多情感,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能够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传递,诱发他们的直接感受和间接感悟,得到最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总之,大学美术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真情实感培养,采取有效策略,让学生体验生活,丰富情感,和美术作品进行情感对话,将真情实感融入艺术作品之中,感知美术作品的丰富情感,创作出更加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浅论大学美术欣赏课的开展

摘 要:大学美术是我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美术教学中有效开展美术欣赏课,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但我国高校美术教学的形式较为单一,仅仅将绘画技巧作为了教学的核心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美术发展,并且与当今社会的美术人才需求相背离。本文就大学美术欣赏课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大学美术欣赏课开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在大学中开展美术欣赏课的创新方式。

关键词:大学美术;欣赏课;审美教学;创新方式

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感悟和体味。在大学的美术教育中,往往忽视了美术最基本的美学概念,而是片面的以提升学生美术技巧为教学纲领。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功利性的追求学生绘画能力,导致学生在审美等美术综合能力上的缺失。要有效的激发学生美术潜能,就应该在高效美术教育中开展美术欣赏课,以美术鉴赏和品味生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于美术的个性化和创造力。同时,美术欣赏课提升了学生的美术内涵,迎合了新时代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大学美术欣赏课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

美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对生活的不断感悟是美术的灵魂。要获得美术灵感的启发,就必须要从生活中进行挖掘。正如著名艺术家罗丹的那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在大学中开展美术欣赏课能够培养学生感悟作品感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形象中感受到直观的造型艺术,并于美术的色调、明暗、比例、构图等关系中获得美术流派、风格等特点的认知。这样的一个过程,紧密的将美术感染与美术认知相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美术视野,从而实现了学生美术内涵的提升。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开展高校美术欣赏课,塑造了学生的美学价值观,使学生不断成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美术综合性人才。

(二)培养学生艺术兴趣

美术的魅力在于创作出了“美”,而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形成了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而观赏美的学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了浓重的吸引力,产生了对美术作品的羡慕、喜爱等心理情绪。有效的开展大学美术欣赏课,能够引导学生在观察美、追求美的过程中不断激发美术兴趣,从而更好的体验、理解和感受生活,并从中获得美术的感染。我国古代将赋诗、抚琴、绘画称作雅趣,其中绘画能够生动的将诗、乐内容跃然于纸上,使其产生高雅的情趣,由此可见美术的纪实性与塑造性能够将生活中的所闻所见艺术化,使其产生高于生活的新的魅力。在大学开展美术欣赏课,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艺术作品本身的故事,在文学与艺术中获得兴趣的不断延伸。

二、大学开展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化的社会的背景下,人们所最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这决定了大学教育必须要面对严峻的社会问题,对自身的教育体系作出转型。而我国如今也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和运输基地,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在整个教学模式中,高校教学目标应该朝着“知识转化为经济”的体系发展,培养综合性的实践人才。传统的大学美术课程教学过于单一,片面的以美术绘画技术为教学重心,忽视了对学生美术审美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培育出的美术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要改变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就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在大学美术中开展美术欣赏课,能够更加综合、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美术基础素养,拓展的学生美术视野,使学生不断朝着高层次的新时代美术人才发展。

其次,在高校开展美术欣赏课强调了学生个体发展与自身价值,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是科学有效的教育形态。在美术欣赏课中,通过对高雅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够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自身的艺术潜力得到有效激发,这就更加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充分满足了我国综合素质教育的需求。在大学的美术鉴赏课中,除了西方的鉴赏作品,还会以更多我国的传统艺术作品作为鉴赏,这就在一定程度弘扬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了艺术精神,促进了我国高校教育传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大学美术欣赏课开展的创新方式

(一)漫讲启发式

漫讲启发式指在教师的视觉引导下,将学生引入课堂章节内容,并启发学生产生艺术灵感。这种方式对教师的美术功底有着极大的要求,必须能够独立的在黑板上画出所授内容,或根据章节地域,作出周边的环境图,在一种环境漫游的教学引导中不断引发学生美术的想象。

比如,讲述两河流域及古埃及的美术特征时,教师就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两河流域,并对其周边的地理位置做出符号标记,然后将古埃及相离于两河流域的位置画出。接下来可以让学生上台讲先前用符号的标记的地理位置所一一写出,比如地中海、红海、巴尔干半岛、阿拉伯半岛、苏伊士运河等等。在充分的引导了学生地理空间的回顾以后,就可以开始切入章节知识。在切入内容时,教师需要新颖的引题。比如,人们对于埃及美术的研究,并不源于师身人面与金子塔,而是来源于一次偶然的考古发现。这样的引题充分运用了悬念,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在考古时发现了什么呢,教师进入正题告诉学生发现了陶瓷的碎片,而这些陶瓷碎片居然来源于我国,并且有着从唐朝到清朝的时间跨度。最后教师还原我国古代陶瓷之路的真相,讲述我国与古埃及的往来,从象形文字、古典建筑的特征中就我国的艺术美学与古埃及的艺术美学相比较,进行美学法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美术文化底蕴。

(二)辩论式

辩论式是调动学生集体学习热情的一种有效形式,利用辩论式的教学特点能够使学生在美学鉴赏中各抒已见,促进共同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进行辩论式的教学时涉及的教学内容要全面,教学主题要新颖鲜明,同时还要设计由浅至深的教学层次。

比如,以审美与功用的比较开展辩论,让学生辨别美学的功能先于审美,还是审美先于功能,亦或者是审美与功能并存。在面对这个命题时,学生不同的出发点会产生不同的分歧,以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观念来看,应该是功能决定着审美,因此先诞生了物品的功能然后才有了美学的概念。但就另一个观点而言,人们从美学的角度创造了物质,然后物质被发掘了新的功能,这样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不过从实际上看,人类所诞生的第一件陶器,既形成了物质的美学意义,也起到了物质的装饰作用,这说明了审美与功能的依附性。从一个普通的问题中引发美学的哲学问题,将能够更好的启发学生,塑造学生哲学性的艺术价值观。

(三)学教互换式

学教互换式指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已的美术见解或观点,而教师作为一个听讲者。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阅读、交流、表达等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设置专题性的知识点,并让学生对此表达看法,并由此深入展开,实现教与学的互换。通过这一形式,可以加强学生对大学美术的欣赏评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大学美术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大学美术欣赏课在大学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漫讲启发、辩论式以及学教互换等形式进行大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将教学活动落到实处,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大学美术教育的教改方法浅析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规模的逐步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大学美术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为提升当代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加大教改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本文在分析大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美术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大学美术教育的教改思路,最终提出笔者个人总结性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教改方法

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抓实的理论性知识,但缺乏实践性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单位。因此,对大学美术教育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一、大学美术教育的基本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不足。大学美术教育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使得美术专业课教师多样化教学方式不足,以现实法教学为主,忽视了抽象主义教育法的应用。单一的高校美术教学法,严重影响到当前我国大学美术教育教学有效性及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育观念落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美术教师群体中仍然存在一些死板的教学思路和墨守成规的教学手段。教师处于绝对性主导地位,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缺乏艺术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意识,大学生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方式显然与新课改下的大学美术教学要求不符。

(三)教学的技术性水平低。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多媒体教育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于高校课堂教学中。由于美术课程的特殊性,有些高校美术教师仍然处于“一支笔、一张纸和一幅画”的教学模式中,其教育技术的运用范围较窄,基本上也只是运用CAD和Photoshop等软件来进行绘图教学。较低的多媒体运用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大学美术教育的教改方法

1.采用直观性教学法。大学美术是技能性要求较强的一门课程,需要借助于形象思维能力才能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因此,直观性教学法被呼吁运用于高校美术教学中。大学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直观观察才能获得亲身体验的机会。当前,我国大学美术课程又比较注重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实践性知识的操作,这就容易陷入无效性教学境地。如果教师只是运用丰富的语言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而不是亲身示范,学生是很难感同身受的,更不懂得这些美术作品是如何完成的。这种现状下的高校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低下,也浪费了大量的教学和学习时间。因此,大学美术教育教学需要引入直观性教学法,美术教师缩短理论知识的讲解时间,投入到实践中开展直观性教学,力争使大学美术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2.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处于美术教学的主导性地位。互动式教学法需要教师提前备好课,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在双向互动中来提高大学美术的教学质量。互动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外就搜索好课堂所学的材料,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式课堂的被动学习方式。当然,教师要主导好课堂互动过程,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承担起互动式教学的责任与压力。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关爱每一位美术学生,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最终提高大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于大学教师无法将世界上所有的美术名作都一一展现给学生并讲解,所以需要大学生具有自己的艺术个性来欣赏每一幅作品。很多大学生在对一幅世界名作进行鉴赏时,往往只听教师说一通的赞美之词,教师观点先入为主,然而自己并不理解它究竟好在哪里。因此,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摈弃教师先入为主的赞美或评价,而应该给予学生发表言论的机会,使用头脑风暴法或启发性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个人见解的阐述。在启发性教学课堂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探讨来总结出学生们对每一件艺术品的理解,不断在启发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美术是一门艺术性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充足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美术作品。大学美术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性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创造出更多富有新意的艺术品。大学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勇于创新,启发美术生进行散发性思维。大学生只有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兴趣,进行艺术品的创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高校美术教师需要结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大学美术教育教改过程中,它要求教师结合美术课堂特色和美术生的个性进行创造性的培养,以便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性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艺术性人才。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大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美术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及高校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一、大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高校美术教育不仅仅要教学生美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要想取得飞跃就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创新的核心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美术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它需要学生理论和技能并重发展。大学美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富有审美情趣、具有独到见解、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很多时候教师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学习美术需要有一双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除此之外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大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⒈培养创新型的教师

美术是一门艺术,与普通的学科相比,它较少受到传统逻辑和规律的约束,比较讲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培养。美术教师是美术教育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引导者,所以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观念以及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要注重培养创新型的教师,定期给美术教师做培训,力求更新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使教师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积累知识、开拓创新,提高审美能力。

⒉营造创新氛围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包容学生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多元思维的存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其次,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表扬学生作品中的优秀之处,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信、自强。

⒊美术教育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学生是否具有主体地位,是学生能否发挥创造能力的重要前提。现代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学会创新,美术教育也是如此。所以,在大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美、表达美。首先,教师要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遇到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处理问题,并与学生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多与学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想象、多创造、多动手、多参与、多质疑,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⒋注重对学生创新美术思维的培养

创新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到创新思维上去的,没有创新思维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所以,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教师要重视美术基础教育,特别是美术理论和美术史教育,只有以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专业技能才会学得更好,因为美术学科涉及到很多艺术思维和抽象思维。第二,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践,不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探索。美术学科是由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字体与编排设计等组成,它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要让学生多多参与美术设计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切实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美术教育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创新,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好美术。现代社会,人们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所以我们要培养具有独到见解、富有创新精神、具有独立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同时,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手段之一。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创新型的教师,还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还要注重对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

作者简介:甘晓春(1971― ),男,陕西安康人,本科学历,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综合类大学美术教育的传承与流变

摘 要:中国美术教育在建国初期,在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下以专业美院的形式开启中国高端美术教育的征程,时至今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文化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方兴未艾,全国各大综合类高校基本上都开办了美术专业或建立了美术学院,为新时代的美术教育提供了更为优越和宽泛的教育平台。全球文化共荣的社会背景下,推动本土艺术教育的传承,把握发展过程中的流变成为当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责任所在。

关键词:美术教育;本土化;审视;传承;流变

一、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回望中国整个艺术发展史,中国作为东方最为古老的国度,历史长河中沉淀出大量璀璨的文明。原始时期质朴天然的脸谱器皿;秦代工程浩大的皇陵兵马俑群;魏晋南北朝气势憾人的石窟造像;两宋时期画工严谨的山水画;明清时期规模闳大的宫苑建筑,皆为世人所惊叹。而今,我们以阶段来划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就不难发现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的强国效应一度统治着整个社会的艺术风气,伴随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前后将近30年西方文化的介入,中国的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国人艺术观念改变后,艺术作品开始作为一种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之后的中国,美术教育进入将近30年西式模式,高校美术教育把与西方模式无缝对接作为最终理想。直到今天,高校美术教育依然是西式模式,本土文化与西式文化的多年论战其实从另一个侧面催生了两者的融合与发展。而发展的概念,一方面指的是不断完善现有的事物;另一方面指的是在完善的基础上另一些事物的因素逐渐趋于合理性的调整,而调整的重点在于根本点是否清晰。对于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行为上的倾向性进行有的放矢的自我把控,将提醒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更为具体的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面对变化,从而逐渐适应和把握这种状态和规律,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求新的突破。

二、表象与内因

当下全球教育事业百花齐放,教育界整体沉浸于全球文化共荣的大背景之中,在这样一个活跃的教育氛围下,美术教育学科也是包罗万象,面对学科的不断革新调整,要求我们必须用清晰的思路来考量以往纯粹美院式教学和综合类大学复杂知识网之间的关系,把握住符合国情的美术教育的重点和美术教育的当代性特征。

如今以东亚三国为例,美术教育伴随全球知识风暴的风起云涌现象,内容逐渐呈现多样化。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课程中,大体分类上有这么几种方式。

1.绘画、设计、史论、工艺和欣赏(中国内地)。

2.表现、鉴赏和实践(中国台湾)。

3.美术知识、美术创作和美术与生活(韩国)。

4.设计、表现和欣赏(日本)。

每个国家都反映着自己国家对于艺术教育各不相同的态度,这要基于自己的国土背景和文化历程。如果漠视背景和历程问题来谈当代高校美术教育宽泛的知识架构问题,自然不能清晰的发现其问题所在。这种环境下,培养敏锐的眼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以及研究的侧重点加以研究传承和发展,才是美术教育传承本土精神不断提升的表现。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切实通过教育的传播方式走入时下高校学生的头脑之中,中国的美术教育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发出独立的声音。早先国家文化部提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究其根本,这其实是一个国家文化教育核心问题“由外而内”转变的体现。这个文化核心,在当下诠释的是现代化社会艺术价值观与当今世界文化产生互动,在互动中提出问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的高度自醒过程,而中国当下的美术教育正是需要这样的发展理念来权衡大局,以完成传承到流变的过渡。

三、反思与展望

西式教育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教育的方式是否同样适合中国的社会背景,这便需要从长计议。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当代中国更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在对待文化历史的反思和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批判的过程中,应该有主题意识和高度自觉的态度。各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决定了其文化的生命本质只能由各个民族去创造,如果抛开文化的这个载体和根基,作品表达上也很难把握住创作体裁的精神所在。当然,倘若仅仅看到文化类型的具体特征,只注重理解民族文化的特定历史,无视整个人类文化所蕴含的普遍性意义,忽略世界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的话,我们的观念也将由固执的文化相对主义走向绝对的自我的境地。这提醒我们,中国的美术教育应该在抛弃中有所选择,在选择中果断的抛弃,应该在兼容并蓄中寻求新的突破。而回头反思不是固步自封,是对于所走之路整体性特征的把握,发展的进程需要我们对既往做出总结,这样才会对发展本体提供更多雄辩的依据,而这正是务实的教育发展基础的体现。

中国美术教育在中央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文件的影响下教育平台逐年扩展,首当其冲的便是国家重点综合类大学。1995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主管教育时,给全国省市教委主任美育学习班的一封公开信中指出: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1997年,北京大学成立艺术学院;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美术学院,浙江大学也于同年开办艺术专业;2001年,吉林大学、兰州大学成立艺术学院;2002年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成立艺术学院;2003年,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成立艺术学院。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视觉艺术学院。至目前为止,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均都成立了艺术学院或开办了艺术专业。自此,中国的美术教育在全国重点高校成熟的学术环境带动下,教育成果在发展中逐渐显现。我们发现,虽然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在成立之初,发展上有其诸多现实困难和挑战,但是质疑声中,综合性大学的美术教育却日益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首先,综合类大学有其完备的学科配置,虽然学生并不能所有学科都精学精专,但是大环境的感染可以积累更多相对丰富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知识视野拓展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其次,综合类大学的美术专业多以与其相关的专业互相拼合的方式出现,虽然整体艺术氛围较专业美院来说相对薄弱,但是学科交叉的思维碰撞,却对日后艺术创作形式的多样性准备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方向。因此,几年来各类创新学术成果奖的桂冠不断被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博得,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2014年6月统计的数字来看,今年的艺术类毕业生数量即将突破80万的大关。而这批毕业生当中竟有70%的学生将于综合类大学毕业。而今,传统的八大美院招生数额有限,综合类大学其实是应试考生非常难得的选择,综合类大学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如今已经承担起中国本土美术教育的重任,各院校的毕业生不但专业素养在逐年提升,知识涉猎的广泛性也令其学术维度更为多变,而这正是美术教育的当代性流变的特征所在。10年风雨,综合类大学的美术教育渐入正轨,而我们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在新的培养模式中更有利于其潜力的发挥,丰富的教学背景培养出了中国美术教学更为多变的形式,艺术的最终结果也越来越符合时下大众对于艺术公共性的追求。

四、结语

世界上第一所美术学院――佛洛伦萨设计学院(Accademia del Disegno)在1563年成立之前,主要是由“行会”在承担着美术专业教育的职责。然而,绘画、雕刻、建筑被划分到与其工作毫无相关的“行会”之中,如绘画被很可笑的划分到药剂师行会等,并因此使其发展受到各种限制,但像莱奥纳尔多(Leonardo da Vinci)这样的大师还是从韦罗基奥(Verrocchio)的作坊里成长了起来。比起早期美术教育的荒唐背景,时下得美术教育不但培养机制完善,而且各高校的美术创作环境均十分优越,这些条件无疑为艺术作品的创作实践提供了各种史无前例的便捷性。当青花长袍设计伴随奥运走进世人心里,当草船借箭雕塑在国际掀起视觉风暴,当中国生态装置走上国际舞台,当中国当代女雕塑家向京走进BBC,中国美院的王澍教授顺利拿下普利兹克建筑奖社会对于艺术创作创造奇迹的诉求也在日益增强,艺术已经不单纯承担美的传达责任,也在承担一个民族的国际话语权,诸多的挑战仍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当教育本体真正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使命,青年一代真正能够全力以赴勇于去开拓的时候,那便是收获的时候。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挖掘iPad的学习功能为大学美术学习服务

[摘要\]在学习型的社会里,大学生要加强学习的自制性,充分挖掘一切先进的学习方式,使一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都成为有效的学习工具。iPad运用于大学美术教学有很多优势,它可以满足美术学习者读图赏析、浅阅读、外出写生、举办微型画展等多种学习需求,可以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

\[关键词\]大学美术学习;创作;娱乐工具学习化;iPad

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人际学习资源开发的西部地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2012JGA118)。

\[作者简介\]朱艺华,女,广东潮汕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在信息化社会,新媒体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我们更应该重视“如何用”的问题。在美术学习中,应发挥高科技的最佳作用,使技术产生价值,而不是将一切新媒体娱乐化。学习者应该具有坚强的毅力,将娱乐方式合理地“学习化”,最大化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学习服务。

一、iPad运用于教育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美国、爱尔兰、新加坡、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中、小学相继使用iPad平板电脑(以下简称iPad)进行教学。iPad变成课堂教具,可以进行教学演示、测验等,使教学尝试了一些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大学校园里,年轻人手持iPad娱乐也成了一道风景。iPad用户群普遍年轻化,他们自制力较弱,容易陷于娱乐的表层功能。教育者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充分挖掘iPad的学习功能,使学习者在人生的黄金时间有效地利用先进信息设备进行学习。

二、iPad符合美术学习者的阅读特点

(一)视听功能完美满足美术赏析的学习要求

大学美术包括国画、油画、雕塑、版画、艺术设计、动画、影视技术艺术、平面设计、环境设计、书籍装帧、服装设计、舞台美术等诸多专业。美术的学习环节可以归结为“看”“思”“做”。“看”即赏析,是一切美术专业的学习基础。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演示大量的影像、图形,学生也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来进行欣赏、分析,这才谈得上进一步的借鉴、创作。这就需要用视听功能良好、色彩显示功能良好的多媒体设备来播放学习内容。iPad屏幕色彩鲜艳细腻,图、文、声并茂,率先采用了1920×1080分辨率的OLED液晶屏幕,触控屏表面使用了耐指纹抗油涂层,提供了1000个感应点,支持多点触控和重力感应,色彩精确度极高,对触碰、甩动和摇晃的敏感性都远远高于其他同类产品,对图形、图像、声音都有优质的再现。\[1\]赏析作品以视觉艺术作品(图形、图像、视频等)为主,同时还包括音乐作品、文学作品,如此海量的阅读仅靠课堂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学生能用iPad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艺术作品的大量赏析,就可以为创造打下审美的基础。

(二)阅读功能及时满足求知心理

iPad正是由于阅读功能极其人性化才广受欢迎的。当我们用iPad阅读一本关于民间美术的电子书并希望对某个细节进行详细了解时,可以使用 iPad上的其他工具来查找资料,或直接点击文字中的相关链接,或通过浏览器登陆YouTube查看。在阅读过程中,或许你可以听到当地原生态的民族歌谣,可以看到更多详细的民俗服饰图片,可以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来个民族生态游。当我们在读一本介绍后印象派的电子书时,用手去触碰链接,会发现梵高的名字变成了传记小说,可让我们了解作者坎坷的生平;文字变成美国著名歌手Don Mclean演唱的Vicent,让我们聆听梵高作品的意境。这种寓教于乐的人性化阅读方式所产生的美好感受,纸质书难以实现。拥有多点触控技术且非常灵敏的iPad2毫不迟疑地满足了学习者“想立刻知道”的求知欲望。手指滑动翻页、缩放旋转图片、做笔记、建书签、书籍书架归类等功能保留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合乎人类传统的学习习惯,也符合人类喜欢控制的心理要求。它跨时代的崭新阅读方式和技术给学习带来了无限乐趣。

(三)符合美术专业的浅阅读特点

当下是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信息时代,学习者的娱乐和学习都已经被嵌套进各种零散的状态里。浅阅读是娱乐性、浏览式、碎片化的,这种阅读方式有其存在的价值,美术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更需要的是大量“读”图以获取最大流量的视觉信息。而这种视觉化的信息一闪而过,具有浅阅读特性,因此,iPad里的iBooks给学习者带来良好阅读体验的同时,也通过大量的浅阅读提高了学习者阅读的基数,为日后浅阅读转变为深度阅读提供了可能性。\[2\]

三、iPad协助创作的功能使用

(一)丰富的学习资讯提供了创作灵感

美术专业离不开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需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结合当下寻找素材。iPad的书店iBook可以提供专业电子书、教材、报刊、期刊、影视节目、艺术栏目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美术学习者可以从中浏览到丰富的生活资讯、社会新闻、艺术资讯,不断获得创作的灵感。

(二)可协助外出写生

1.在校园内及外出写生时,往往会因为绘画时间太长、天气变化而无法用手中的画笔完成写生,这时可以直接用iPad的视频头进行摄影、摄像,得到较高清晰度的写生对象。这利于搜集素材,也利于再创作。

2.iPad的地图和指南针软件为经常需要外出的师生们提供了便利。点触地图软件之后可以得到路线和方向,可以看到各地街景,可以搜索到附近的饭店、旅馆、银行。iPad还可以通过应用程序搜索到用户当时所在的地理位置,甚至可以通过用户的签名、留言知道用户当时的状态,然后媒体就能通过iPad给用户发送一些个性化的新闻、信息产品,给用户提供有用的资讯。\[3\]

3.轻巧便携的iPad有利于互动、传播和交流。在户外时,可以通过WiFi或3G网络实现无线连接,可以及时发送设计稿、设计方案等进行交流。大部分媒体的iPad版应用程序还有存档功能,读者可以在下载之后保存自己需要的报纸或文章,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可以阅读,在户外查询相关艺术数据。

4.iPad提供了移动学习的良好设备和技术。随着校园无线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师生可以在校园内任何角落与创作小组互动,进行移动学习,师生可以利用iPad新近开发的iBooks Author和iTunes U软件共同规划采风活动或者策划一个美术展,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人际交流的现代化。

(三)iPad的电子相册功能利于交流、创作、举办环保画展

iPad是一个现成的电子相框,参加艺术讲座和活动时,可以直接把屏幕当成超大号的取景屏进行活动录制,回来后与师生、朋友一起分享前沿艺术信息。可以不定期举办艺术沙龙,用iPad演示个人摄影作品进行思想交流,演示名家作品进行艺海争鸣,或者搞个小型的班级海报设计展,让大家共同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以摄影基础课为例,可以充分挖掘iPad的学习功能为创作服务,并且在学习链中体现了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环保学习的特点(如图1所示):

1.教师摄影主题和作业要求(WiFi或3G网);

2.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准备(App Store书库,iBooks);

3.外出采风(iPad2地图、指南针软件)、户外查阅资料(iBooks2);

4.摄影、摄像(iPad2双摄头);

5.采风当天可与远方同学分享(iPad2无线冲浪、Email或QQ班级群贴图);

6.师生共同策划一个小型摄影展(iBooks Author、iTunes U);

7.利用多台iPad2举办一个环保的电子摄影展(iPad电子相册功能)。

图1在摄影课上运用iPad教学的流程示意图

(括号内是运用到的iPad功能)

四、结语

iPad的娱乐性较强,但在实际上它也具有很强大的学习功能。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当代,如果我们没有顽强的学习意志,那么再先进的信息设备都会沦为玩具,“信息技术如果不在实质上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就必然会丧失生命力。”\[4\]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比中小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愿景,在学习型的社会里,也更要加强学习的自制性。大学美术专业的学习者,不能仅沉浸于iPad这一类新媒体设备的娱乐表层功能中,而应有效地利用先进设备,充分挖掘先进的学习方式,使一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成为我们最好的学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