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0 09:24: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动物医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1〕:科技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出色的科学实践能力;不仅需要基本技能,更需要的是综合的实践技能.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主要内容.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建立和完善专业实践技能理论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1技能大赛的意义
1.1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高等院校的技能大赛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技能大赛可以考察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应用所掌握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察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次测试,也是对团队协作精神的一次考验.经过大赛,学生可有效地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把握整个知识体系,寻找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方向.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提高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增强自信心,提高职业素质.
1.2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技能大赛中所展示的能力,从一定层面上也反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2〕.在技能竞赛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熟知生产一线对本专业技术技能的需求,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实验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发展动态〔3〕,调整并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基本职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常规与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展示自我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和知识补充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在参赛过程中,可检验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能及时发现临床技能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为规范临床技能操作标准起到推动作用〔4〕.同时,通过比赛,教师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寻找自己与同行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的不足,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对自身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1.3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借鉴
技能大赛的规则,进一步规范教学要求,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现有的实验、实训的条件下,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生产实用性与实践操作性,努力营造实用教学环境,将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其中,从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将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中,使人才培养更具应用性、实用性.通过全国性技能大赛的比拼,教师可以博采他人之长,借鉴别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5〕,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学条件,拓展教学思路,对未来的教学设计与创新做出新的规划.
2我院技能大赛现状
2.1组织与管理
目前我院技能大赛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只是每1~2年,学生办公室作为“科技文化节”活动的一项,举行课程实验技能比赛,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和各教研室均未参加,参与的老师、学生均很少,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有限.还未参加过全国性技能大赛,没有把握大赛的定位和方向,没有受到学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充分利用全国性技能大赛这个重要平台,来展示我校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专业技能水平.
2.2校内技能竞赛状况
以往的校内技能大赛往往以某一课程为单位,知识赛点多是单一的一些基本技能,缺乏难度,各学科之间没有交叉和综合.而学生毕业后,在实践中往往用到的是专业综合技能,即需要多门课程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体现的是专业整体实践动手能力.在校期间,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机会很少,各学科之间存在断层现象,没有机会将其串并起来,实践教学整体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如何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践结合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使之成为能够尽快适应生产一线各项工作的高级人才,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3设想与建议
3.1完善组织与管理
为鼓励更多教师和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大赛,学院应制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及其职责、竞赛管理、奖励办法(包括学生、指导教师、集体表彰)、资金来源及管理等;建立稳定的大赛培训教师队伍,负责参赛选手的选拔、培训;争取学院、学校对技能大赛的支持力度,设专门的经费来保障参赛所需;每年要求指导老师上报大学生技能竞赛工作计划和立项申请,以此作为组织和参加校内外大赛的依据;形成规范的技能大赛组织体系,由学院统筹、教研室协调、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办公室具体实施.
3.2竞赛内容体系建设
改变以往以单学科、单一实验项目为技能大赛内容的现象,组织各学科老师总结出本学科应该掌握的和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本学科实践技能,分门别类统计,要点串并、汇总形成可操作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包括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模块、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6〕.该模块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有所不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实施,而“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是将实践教学目标与不同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要求和毕业生在工作中最常用、最适用、最需要的技能,集合而成.借助大赛形式,利用一定时间集中进行强化训练,能使学生对主要技能的操作、应用更加熟练.技能大赛将以生产一线直接顶岗实践综合技能为根本,设计参赛内容,考核学生专业综合实力.考虑不同年级所学课程不同,根据各模块内容,提炼出可操作、实践性强、考核学生能力的内容,建立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试题库.该试题库分为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两部分.专业基本技能包括动物的保定术;临床检查技术;尸体解剖技术;组织切片制作观察、血涂片的观察、显微镜的使用;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技术;细菌的分离、培养、标本片制备、染色、鉴定技术;血、尿、粪常规检查;常见寄生虫检查技术等等.该部分试题用于低年级学生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包括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常见疫病血清学快速诊断及畜禽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技术;不同动物的给药方法;各种穿刺术、冲洗术;公畜阉割术;动物助产手术;疝的外科处理;牛的瘤胃切开术;肠管吻合术;皱胃变位矫正术;畜禽舍消毒技术及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隔离检疫、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疫情报告、控制程序等〔7〕.该部分试题用于高年级学生大赛.试题库形成文本,分发给学生,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学校实践技能大赛提供参考,为参加全国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做准备.即使无训练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头脑中会形成一定的技能系统,在实践中也会做有所依,为毕业实习、走向生产一线奠定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专业技能大赛日益受到关注,技能大赛的类型将不断拓展,规模也会不断扩大.要深刻认识我院技能大赛现状,改革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我院动物医学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东彦新 李景峰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1、猪常见的几种疾病
1.1猪瘟
猪瘟又叫“烂肠瘟”,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病状为:急性猪瘟较少见,往往不显现任何病状,突然死亡。常见的病型,初期体温升高至41℃以上时,软弱无力、背腰弓起、喜钻草窝、食欲不振或完全不食,喜饮凉水、眼结膜发红、有眼屎、大便先干后稀,时而干稀交替。随着病情的发展,在腹下、耳根、内股四肢的皮肤上出现红疹。在小猪常出现神经症状。一般经过7~10天或延至2~3周后死亡。在预防方面,定期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工作,注意检查猪的健康情况。发现病猪时,除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等措施外,对受严重威胁的猪只,可进行紧急预防注射。目前无特效药,必须加强平时的预防工作。
1.2猪肺疫
猪肺疫又叫猪出血性败血病。由巴氏杆菌引起,传染力较猪瘟与猪丹毒小。病状为:流行性猪肺疫多发于5月份、9月份温暖的季节,急性的死亡快。病初期发高热至41℃以上时,呼吸急促困难。口鼻粘膜乌紫,咽喉部肿胀,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死亡。散发性猪肺疫,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发病后体温在40℃~41℃之间,咳嗽、流鼻涕、呼吸用力、不愿多动。咽喉部轻微红肿或没有红肿。病的后期在皮肤上出现红紫斑,常经过1~2周死亡。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除改善饲料管理外,要狠抓预防注射工作,定期注射氢氧化铝猪肺疫菌苗。治疗上,用青霉素注射(用法用量同猪丹毒),必要时加用链霉素,每日2次,每次0.5克(以百斤体重计),或磺胺噻唑(用法用量同猪丹毒)。
1.3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又叫猪病毒性肺炎,可由支原体或称霉浆体所引起。常见病状为:病初期即见咳嗽,先是短声连咳,逐渐变为痛咳,以早、晚及吃食、运动时较多。气喘多在病中期出现,严重时卧地作腹式呼吸如拉风箱状。猪体日渐消瘦,常常变为僵猪。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饲料管理,母猪单栏、小猪按窝饲养,定棚定栏,不随便加以调动。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调动猪只栏间用2%热烧碱水消毒后,冲洗干净,并空关3天以上,再调入猪只。配种采用人工授精,防止相互接触传染。治疗上主要通过机体内因,使病好转。在加强饲养管理的情况下,可选用下面的方法治疗:紫菀、苦参、葶苈、枇杷叶各2~3钱,煎煮20分钟,滤渣混入料中,连服5天;针灸疗法,主穴:苏气、耳中、肺俞、山根、尾尖;配穴:六脉、过梁、后三里、承浆,隔两日针灸一次,连续2~7次。或按体重每公斤每日颈部肌肉注射土霉素40毫克,连续注射3~5次。
1.4幼畜下痢
常见发生的幼畜下痢。一般病状为:粪便稀薄,先是粥状,后近水样,灰白或黄白色,有特别的腥气味。后期排粪常不能自主。身体瘦弱,毛粗乱,常造成失水、虚脱死亡。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应做好畜舍的清洁干燥工作,定期用1%~2%烧碱水消毒,或用20%生石灰水刷栏舍。母畜生产后要多垫草,乳头经常保持清洁。天气变化时加强护理,防止幼畜及仔猪舐食粪尿污水。训练仔猪提早吃料,以促进胃肠早期发育。在治疗上,用白头翁、胡连、焦山楂、龙胆草各5钱,黄柏1两,加水500毫升,用小火熬至100毫升。仔猪每日2~3次,每次2~3毫升。牛犊每日2~3次,每次10~30毫升。还可以用山楂、陈皮、麦芽各2份,酒曲1份,炒后研细。每天服一次:仔猪0.1钱,牛犊0.5~1钱或是用磺胺胍1份、单宁蛋白2份、干酵母粉2份,混合为散剂,用时调成糊状。一日2~3次。仔猪每次3~5克,牛犊每次15~30克。
1.5畜禽的流行性感冒
由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的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急,传播快,气候变化时发病较多。一般病状为:牛。眼发红,肿胀,呼吸困难,关节发炎,走路跛行,眼角、鼻孔流出浆液,发抖、咳嗽、不吃、不倒嚼,体温升到41℃以上;猪。体温升高、食量减少、甚至完全不吃,喜饮凉水、厌动,咳嗽、喷嚏频繁,鼻盘干燥,鼻流粘水,呼吸困难。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流感多发季节,要注重天气变化,不使受寒、受暑。加强饲养卫生条件,发现本病要及时隔离治疗,多给饮水。在治疗上,牛。鲜紫苏全草1斤,葱一大把,共煎汁灌服,每天一次,连服三天;磺胺噻唑粉1两,重曹1两4钱,大黄末1两6钱,混合加水,一次灌服。内服退热冰片,很见效;猪。针灸:主穴(山根、尾尖、百会、肺俞、鼻梁),配穴(苏气、六脉、涌泉、肺门、玉堂、三里)。复方阿斯匹林或复方氨咖片2~3片,一日三次内服,也可肌肉注射安乃近2~4毫升。
2、牛急性臌胀
主要是吃食较多的容易发酵或变质霉烂的饲料,在胃内形成大量的气体。病状为:反刍(倒嚼)停止。背拱起,头常弯到腹部,腹部迅速胀大,左边最显著。呼吸困难,以至出现张口伸舌状态。急性的有发汗、惊恐、不安等症状。在预防和治疗方面,不要喂发霉的饲料。春季初次放牧,宜注意不使牛吃嫩草过多,尤其是豆科的草,或在放牧之前喂给少量干草,以免牛贪吃嫩草过多。喂完草料休息1~2小时,让它反刍后再使役,在使役后应该稍使休息,再喂草料。在治疗上:用烟丝4两,拌和豆油或其他植物油成小团,放于舌根上,让其吞下,或用大蒜苗头半斤,捣碎喂服,将牛拉到斜坡上,头向高处,把舌头拉出来,在舌根上抹点食油或盐,再把舌头放回去,然后再拉出来,抹些油或盐再放进去,这样反复进行,使肚内气体放出。将牛牵到宽敞处,牵着它慢慢走走,口中横放湿木棍(木棍可固定在头上),让牛舌头舔食,并用竹杠从它腹下伸过,两人两边拿住竹杠,在它腹下慢慢推压,帮助它排出粪便或气体,豆油或花生油1斤,妇女头发1两,先将油煮沸,再将头发放入油中化掉,冷却后给牛内服。用上述方法无效时,可用套管针插入胃内,使气体缓慢排出,部位在左饿窝部。
3、畜禽肺炎
主要由于受凉感冒、过劳、饲养管理不周或吸入刺激性气体引起。病状:体温上升或高低不定,厌食、口渴、眼半闭、头下垂、喜卧、常有咳嗽、呼吸急促、流鼻汁。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注意环境卫生,搞好畜舍清洁。预防感冒和过劳。在治疗上:鲜枇杷叶(去毛)1斤,鲜金银花1斤,竹叶一大把,共煎汁,加童便1斤冲服,每天早晚各一次,连服三天。鲜金银花1斤,车前草1斤,枇杷叶(去毛)1斤,蜂窝1只,共煎汁,加蜂蜜4钱冲服;杏仁、地龙、白矾各一两,斗芩、双花、花粉、百合各8钱,浙贝母、大艽、知母、甘草各5钱,共研细末加蜂蜜5两为引,开水冲服(马);内服或注射磺胺噻唑,内服量按每斤体重0.025~0.05克,肌肉注射每斤体重为0.01~0.02克。一日2~3次。
4、胃卡他
主要是饲料调配不当,或吃下过多的发霉变质草料,误食有毒植物或霉菌也能引起本病。病状:食欲减少,喜吃不易消化及苦臭的饲料、食物。牛马喜舐冷冻物体或墙壁上的灰泥。马常打呵欠,眼结膜暗黄色;牛羊站立时拱背,毛粗乱,反刍减少,吐气恶臭;猪喜啃烂草污泥,呕吐,有舌苔,喜卧暗处。在预防方面,合理调制饲料,不喂发霉、腐烂的饲料。治疗上:猪。碘化钾4分~1钱,加适量水喂服;大蒜加烧酒5~15毫升或2~5克盐加2~5克龙胆末灌服;复方龙胆酊2克,碳酸氢钠5克,薄荷水8毫升制成散剂,分成4包,每天2包,加入饲料中喂给;牛、马。人工盐1两6钱,小茴香末8钱,大黄4钱,一次内服;龙胆草8钱,苦能7钱,煎服;食盐1两,小苏打2两,芒硝3两,内服。
5、牲畜烂蹄
病状:蹄肘肿胀,有不同程度的跛行,发热、疼痛,蹄底和蹄壳上缘和蹄缝里有裂口或烂伤,流臭脓和血水。预防方面,畜舍勤起勤垫,保持清洁、干燥,避免牲畜在低洼潮湿地区久留。治疗上,用温水把蹄子外表洗净,挖除里面的烂东西,用麻丝蘸松溜油放于蹄叉沟内包裹或洗净后,把热酒喷到蹄叉沟附近,再撒上些雄黄粉。每天一次。或用鱼石脂涂入患部;红升片6钱,白蜡5钱,冰片5钱,广丹5钱,研末涂在患部;马烂蹄,先将烂用刀子挖干净,用炼开的豆油(一次半两到一两),灌入烂蹄部位,敷上用猪油炒熟的烟末,再用洋铁板放在马蹄上,然后外边再装上蹄铁,一齐钉好,防止感染。一月一次,一般1~2次即愈。
6、牲畜生产中胎衣不下
主因是饲养管理不良,如母畜孕期中运动不足,过肥或过瘦等。病状为:摆尾弓腰,排粪困难。常由阴户中垂脱一部分胎膜排不出来。日久因胎衣腐败,阴户内有淡红色臭液流出,病畜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在治疗上可用吊物法:把胎衣露出部分,用绳绑上一个小沙袋或草鞋、木棍等物(不可过重);灌水法:将大量的温开水加一点高锰酸钾灌入子宫内,鲜芡实叶1张,荷叶2张,陈小麦秆4两,同煎汁喂服,大向日葵蒲1只,小向日葵蒲2只,陈麦秆1斤,同煎汁,加红糖4~8两,黄酒0.5~1斤冲服。手取法:将指甲剪光磨平,消毒后涂油,顺阴道摸入子宫,慢慢把胎衣分开,用0.1%高锰酸钾水洗涤子宫。
7、羊痘
病状为: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眼结膜充血发炎,流鼻涕,减食无神。1~2天后在头、眼圈、鼻翼、唇周围、尾下、四肢内面、乳房、尾根及胸腹部皮肤上发生斑点,周围红肿,逐渐形成水泡。在预防方面,每年注射鸡胚化蛋白筋胶羊痘疫苗。治疗上,注射羊痘免疫血清20~50毫升;用醋水、盐水或2%白矾水洗涤;黄连2两,射干1两,地骨皮5钱,山栀、黄柏、柴胡各5钱,混合后加清水20斤,煎成7斤左右的棕红色液,用纱布或滤纸过滤2~3次(纱布先用开水浸过绞干),冷却后行皮下注射,每次10毫升,小羊每次5~7毫升,一般2~3次即愈。
8、鸡瘟
又叫鸡新城疫由鸡瘟病毒引起,是鸡传染病中最厉害的一种,死亡率高。病状为:最急性型,常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病的初期精神不好,不爱动,不吃食,眼半闭或全闭,尾翼下垂,拉黄绿色很臭的稀粪,口角流出粘液,冠变暗紫色,援摇头喘气;后期两腿麻痹,倒地不起,抽筋而死。在防治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只有注射疫苗以后,才能保证鸡群不得此病(病初可试用刀豆根或南五味子根煎汤灌服)。
9、鸡霍乱
又叫鸡巴氏杆菌病,各种禽类都能感染,以7~9月发生最多。病状为:最急性型死亡极快,常见症状为不吃食、喜喝水、没精神、缩头、毛粗乱,鸡冠由苍白变紫黑色,拉黄绿或绿色粘稠带血的粪便,体温升高到43℃~44℃。在预防方面,保持鸡舍的清洁干燥,喂饲用具经常洗刷消毒,死鸡不可乱扔,不可吃肉,应埋入地下或烧掉。病鸡用过的鸡舍要严格消毒后才可使用。每年注射家禽霍乱菌苗一次。在治疗上,磺胺噻唑钠片,每只每次半片到一片,一天3次,连用3天,或20%磺胺噻唑钠针剂注射,每只1~2毫升,一天注射二次,共注3次;内服土霉素,每只每次0.02~0.05克,每隔3~4小时一次,连服2~3次;注射链霉素,每只每次用0.025~0.05克,一天2~3次肌肉注射;雷公藤、香附子等量研粉,一斤药加四两面粉,做成赤豆大丸子,大鸡每次服3~4丸。
作者:刘海峰 单位:镇赉县兽医院
1、AP-PCR的基本原理
AP-PCR基本原理与常规PCR类似,均为引物指导下的DNA扩增,同样包括变性、退火、延伸的基本步骤,其不同之处在于普通PCR使用的是序列特异性引物而AP-PCR过程中的引物是10个左右非特异性寡聚核苷酸链(随机引物)。AP-PCR之所以能进行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引物和模板并不需要完全的匹配,在较低的退火温度下,只要引物的一部分特别是3′端有3~4个以上碱基与模板(DNA或RNA反转录的cDNA)互补复性且方向正确,距离在一定长度范围内,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就可扩增出一定长度的DN段,利用多个随机引物可使检测区域扩大至整个基因组(Babu等,2014)。扩增后的产物经琼脂糖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核酸染料或放射性自显影得到DNA指纹图谱,从而分析比较其多态性或进一步克隆分析(Babu等,2014)。
2、AP-PCR的技术方法和优缺点
2.1模板DNA提取和质量检测
模板DNA提取的方法有很多,应根据组织的不同和试验需要确定,但其基本的原理相同,都是通过酶或有机试剂裂解组织使核酸游离出来,然后通过有机溶剂或吸附柱纯化后提取。核酸的浓度和质量可通过UV分光光度计读取D260nm与D280nm的比值和1%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检测来确定(Mohini等,2011)。目前已有很多商品化的核酸提取试剂盒可供选择,使用方便并可得到较高质量的模板(DNA或cDNA)。
2.2随机引物的选择
随机引物长度通常为10个碱基,GC的含量为60%~80%的寡聚核苷酸链,随机引物不仅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随机的,而且所有引物的序列无直接相关性(韦莉萍,2001)。理论上,如果1条随机引物反应可产生x个独立的条带,那么a条随机引物同时参与反应就可得到xa2个条带,但多条引物同时参与反应会相应的增加结果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Nandani等,2014)。随机引物虽然可用于所有物种,但并不是所有的随机引物扩增出来的结果都有意义,想要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仍需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进行引物的筛选和反应条件的优化,一般来说选择能产生中等复杂度的图谱的引物(Nandani等,2014)。
2.3AP-PCR扩增条件
AP-PCR也包括变性、退火、延伸的经典PCR过程。变性过程在94℃进行,一般来说预变性3~5min;退火温度在35~38℃,也可根据引物Tm值来确定,一般退火温度比引物Tm值低3~5℃;延伸温度在72℃,在此温度下Taq酶的合成效率约为2000bp/min(Kumari等,2013)。AP-PCR的试验条件、模板的质量和浓度及反应体系中Mg2+的浓度等都可能对扩增的结果产生影响,想要得到较为理想的试验结果,反应体系的优化和试验操作的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Mohini等,2011;Kumari等,2013;Babu等,2014)。
2.4AP-PCR的优点
AP-PCR延续了PCR的效率高、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等优点,同时又兼有自身的优点:①不同种类的生物样品即可使用通用的随机引物进行基因分析(Welsh等,1991);②可在对研究对象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从而对研究对象进行遗传分析和分类研究(Williams等,1990;Welsh等,1991);③对于研究对象DNA样品量有限的情况也适用(Nandani等,2014);④随机引物易获得,试验成本低,技术容易掌握,除此之外,可对AP-PCR产生的基因条带进行纯化和克隆,以便进一步分析(Ge等,2014)。
2.5AP-PCR的局限性
AP-PCR虽然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但目前仍处于应用的探索阶段,其本身仍有局限性:①AP-PCR技术通常是对显性基因标记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不能将纯合子与杂合子区别开(Babu等,2014);②由于无明确的目的序列,如果发生扩增条带的缺失就无法得知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利于对扩增结果的分析(Kumari等,2013);③AP-PCR的结果分析需要专业的带谱分析知识,否则很难从结果中得到有意义的信息;④AP-PCR结果的重复性问题一直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由于其结果受DNA模板的质量、反应体系成分和反应条件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扩增产物的稳定性难以控制(Mohini等,2011);⑤AP-PCR结果通过凝胶电泳来观察,但迁移率相同的谱带的核苷酸同源型不明等情形易造成干扰,有时电泳迁移率相同的片段并非同源,这就给结果分析带来很多不确定性(Nandani等,2014)。
3、AP-PCR技术研究进展
3.1AP-PCR技术自身的优化
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者对AP-PCR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刘刚等(2004)对AP-PCR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多重随机引物PCR(M-RAPD)技术,M-RAPD通过使用3条组合的随机引物在较高的退火温度下对肺炎链球菌、粪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等的染色体DNA进行扩增获得了稳定的种株特异性的DNA指纹图,其所提供的基因信息要远多于传统的RAPD技术。Xiong等(2012)对AP-PCR进行了反应程序优化和随机引物中G/(G+C)不同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反应程序中从退火步骤到延伸步骤的时间延长,温度变化由3℃/s下降到0.3℃/s时,PCR产物条带明显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延长温度变化的时间可提高引物与模板结合的稳定性(Fu等,2000),在比较了随机引物中G/(G+C)不同比例的PCR产物后发现,当G/(G+C)比例在0.7时PCR产物的条带最多,也更适用于进行AP-PCR反应,因此反应程序的温度变化和随机引物中G/(G+C)的比例可能也是影响AP-PCR结果的重要因素。Zou等(2003)报道了利用两步AP-PCR方法在微量DNA样品中扩增未知序列DNA并进行克隆。第1步PCR利用29个核苷酸序列的引物进行扩增,Ran5-29(5′-GTTCTACACGAGTCACTGCA-GNNNNNNNTGGC-3′),这一随机引物包括21个已知核苷酸序列部分,7个随机核苷酸序列和1个3′端TGGC的卡子结构,在随机序列前6个核苷酸序列构成了1个PstⅠ位点,其中3′端卡子结构在退火时可与含有GCCA位点结合,保证了随机序列可与GCCA上游的序列匹配,3′端TGGC的卡子结构可使引物与模板的匹配数增加7~11个核苷酸,PstⅠ位点决定PCR产物的长度,并保留1个黏性末端,保证了克隆的顺利进行。第2步PCR使用可与Ran5-29相匹配的19个核苷酸的Fix5-29(5′-GTTCTACACGAGTCACTGC-3′)作为引物,获得的产物进行纯化、克隆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策略可检测临床样本DNA的最小量在1pg,克隆灵敏度达到100fg目的DNA模板。这种方法较普通AP-PCR灵敏度更高,适用于样本量极少的临床样品检测。Clem等(2007)在对比了AP-PCR方法的不同扩增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不明病原的多重随机RT-PCR方法。在对血液样本进行过滤后加入了DNase和RNase消化,利用宿主基因对DNase和RNase敏感而衣壳保护的病毒对其不敏感的特点,去除宿主自身基因的污染。其利用单一十聚核苷酸为引物,引物序列为(V8A2)5′-VVVVVVVVAA-3′,V=A、G或C,3′2个A提供了一个“lock”结构,引物中不含有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可避免发生引物二聚体,但这一结构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引物与模板的结合。试验结果一旦监测到病毒的扩增产物即可通过鸟枪法克隆测序鉴定。这一方法对病毒的出现或重组进行快速监测和鉴定有很强的实用性,其检测灵敏度达到1000克隆/mL,应用这一技术成功从血液样品中检测并获得了3种独立病毒的部分序列。
3.2以AP-PCR为基础衍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AP-PCR技术已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因此为了克服AP-PCR的一些缺点在其基础上衍生出包括非序列依赖单引物PCR(SISPA)、简并核苷酸引物PCR(DOP-PCR)、DNA扩增指纹印记(DAF)、微卫星引物PCR(MP-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SISPA方法最早是由Reyes等(1991)建立起来的,其以AP-PCR为基础,非对称的单一引物与DNA模板的钝末端直接连接,随后经过若干循环的变性、退火和延伸后,模板的数量得到扩增,后经克隆、测序、分析得到基因序列。Breitbart等(2005)在SISPA的基础上建立了DNase-SISPA联用的方法,增加了样品过滤和DNA酶消化等步骤,成功的从人的血液临床样品中发现了新的病毒基因。Djikeng等(2008)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改进,在样品的处理中加入RNase酶以清除外源RNA的污染如核糖体RNAs。针对有polyA尾的病毒,在反转录过程中加入六聚核苷酸随机引物5′端加入一段病毒特异性引物序列,形成结合引物(FR26RV-N:5′-GCCGGAGCTCTGCAGATATC-NNNNNN-3′),同时加入连接polyT的引物(FR40RV-T:5′-GCCGGAGCTCTGCAGATATC-TTTTTTTTTTTTTTTTTTTT-3′)以增加对病毒基因3′端的覆盖率。这种在六聚体随机引物连接一保守序列即病毒特异性引物,可增加对病毒基因5′的捕获,从而使SISPA的成功率大大提高。DOP-PCR技术是在AP-PCR基础上建立起来,其引物(DOP-ORI-Xho)由22个核苷酸组成,3′和5′端的特异核苷酸序列和中间的6个核苷酸构成的随机引物组成(Telenius等,1992)。由于随机引物的简并性,每个反应包含着数以千对的引物。DOP-PCR的反应程序包含2个不同的部分,前5个循环引物的3′端至少有12个连续的核苷酸与模板DNA相结合,对引物和模板的匹配度要求不高,在随后的30~40个循环里,扩增错配的几率会逐渐降低。初始反应产物将成为模板,用相同的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通过克隆测序即可获得基因序列(韩焘等,2013)。Csaba等(2002)打破了DOP-PCR只用同一种引物的传统,尝试了5条新的可用于反应的引物,使反应时间由原来的7~8h缩短为2h,缩短了变性过程的时间,在取得理想结果的同时,减少了扩增酶的用量,提高了DOP-PCR的效率和实用性。DAF是一种改进的AP-PCR分析技术,与AP-PCR技术不同的是,DAF使用的引物浓度更高,长度更短(约5~8个碱基),在PCR反应上只包含2个温度的循环,省去了延伸的步骤,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通过银染方法观察结果。DAF通常会产生非常复杂的带型,因此它所提供的谱带信息也比AP-PCR大得多(Caetano-Anolles等,1993)。Al-hag等(2007)应用DAF鉴定8株细胞系,研究结果表明,DAF可产生稳定的可供区分的PCR谱带。Ehsan等(2011)应用DAF技术对分离到的25株牛隐孢子虫进行亚型的鉴定,结果发现分离的25个虫株分属于为3个不同的亚型。MP-PCR是以AP-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Ma等(1996)发现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存在短串联重复序列,又称微卫星DNA或简单重复序列(simplesequencerepeats,SSR)。真核生物基因组中SSR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约每隔10~50kb就有1个SSR。SSR位点最常见是双核苷酸重复,即(CA)n和(TG)n,每个微卫星DNA的核心序列结构相同,重复单位数目10~60个。MP-PCR的引物是与SSR位点互补的二聚或三聚核苷酸重复序列,如其引物序列可是(TA)10或(CGA)6,扩增的是SSR之间不同长度的DNA序列,将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根据分离片段的大小决定基因型并计算等位基因频率(Dawson等,2013)。MP-PCR克服了AP-PCR引物的不确定性,增加了PCR产物谱带的稳定性和针对性,该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物种分子标记、基因图谱绘制和基因差异性分析等方面(Tian等,2014;Ding等,2014;Wei等,2014)。
3.3AP-PCR与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联用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是将基因组DNA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然后将双链接头连接到DN段的末端,接头序列和相邻的限制性位点序列,作为引物结合位点(Rikalainen,2013)。针对AP-PCR结果谱带核苷酸同源性无法确定的缺点,Tan等(2011)将AP-PCR与AFLP进行联用,利用2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在对可能含有未知病原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以实验室确诊的登革1型病毒为阳性对照,首先用AP-PCR对有限的样品基因进行随机扩增,然后使用AFLP技术对进行扩增从而得到样品稳定的DNA多态性标记。此方法克服了AP-PCR的同源性不明问题,同时比单独使用的AFLP方法进行检测的灵敏度提高100倍,在临床样品的检测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高通量的测序技术也被称为下一代的测序技术,其与AP-PCR技术的配合使用,让AP-PCR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Hang等(2012)首先使用锚定随机引物P17N8(5′-GTTTCCCAGTAGGTCT-CNNNNNNNN-3′)进行RNA反转录,在通过锚定随机引物P17N8和P21(5′-CGCCGTTTCCCAG-TAGGTCTC-3′)同时进行AP-PCR扩增,再通过高通量的测序技术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对得到的基因序列进行拼接处理,从而得到了奥罗普切病毒和卡拉帕鲁病毒L片段完整基因序列。vanderHeij-den等(2012)利用序列非依赖性病毒基因片段扩增方法与Roche-454测序技术联用,成功的从患急性肝炎病犬的肝脏组织检测出犬Ⅰ型腺病毒基因,研究结果表明AP-PCR技术和下一代的测序技术联合使用的方法在获得病毒完整基因序列和检测病原等方面的实用性。
4、AP-PCR技术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4.1在传染病流行病学和病原遗传学分类中的应用AP-PCR由于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兽医传染病学和病原遗传学分类中已得到广泛应用。Leh-marn等(1992)用此技术对念珠菌属的分离菌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菌种的不同菌型间呈现出DNA长度的多态性;此带型图在同一菌种的不同菌型间,其相似程度远大于不同种的菌株,这也说明每种菌的随机引物PCR带型极具特征性。Louie等(1996)用2种引物检查15株李斯特单核菌相关流行分离株和36株不相关流行分离株。经扩增后的带型分析,将其分为9个型,每个型中又分有不同的亚型。Zadoks等(2000)在牛乳样品中分离到2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AP-PCR鉴定1~8株属于Ⅰ型菌,9~20株属于Ⅱ型菌,其余3株分别属于Ⅲ、Ⅳ和Ⅴ型菌。Butler等(2001)应用该技术对3次牛霉形体暴发流行菌株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发生在其中2个养牛场的流行病原菌具有一致的指纹图,引而具有相同的感染来源,而在另一牛场分离的菌株间则显示了指纹图谱的显著异型性,说明它们具有多个感染来源。王雪敏等(2011)利用多组随机引物对副鸡禽杆菌10个国际标准株、血清C型疫苗株和4个国内分离株进行AP-PCR扩增,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可分为11个谱型,聚为4类。划分的11个谱型可和现有分型方法中的不同亚型一一对应,提示这种方法可区分不同血清亚型。AP-PCR作为寄生虫遗传学分类鉴定的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克服了传统分类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Macph-eson等(1993)应用AP-PCR技术区分来自不同宿主的7种艾美尔球虫,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引物可对7种球虫进行鉴别。张伟信等(2003)应用该技术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不同地理株的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株间及同一地理株亲代与子代间均存在DNA多态性差异,其中不同地理株间种内变异程度较大,同一地理株子代与亲代间也发生遗传变异,但变异程度较小。
4.2在病原差异基因分析中的应用
AP-PCR技术进行RNA指纹图谱分析不仅能鉴定基因的表达差异,而且能显示低水平表达的基因差异。Nicho-las(2000)应用此方法鉴定了丝裂霉素C诱导下鼠伤寒沙门氏菌SOS调控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丝裂霉素C诱导后21条基因谱带出现表达水平的上调,其中20个基因片段对应的是可辨识的基因序列,15个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基因序列无同源性,被确定为新的表达序列,6个基因片段与SOS基因编码的调控蛋白有关。Diana等(2005)应用AP-PCR技术对苄硝唑作用下克氏锥虫基因表达差异多态性的研究,结果发现对苄硝唑敏感和对苄硝唑抵抗种群之间系统指纹图谱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可能存在克氏锥虫对苄硝唑拥有抗性的表达机制,虽然抗性种群在苄硝唑作用下系统指纹图谱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敏感种群间的系统指纹图谱却有着明显的变化。AP-PCR技术为鉴定基因差异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4.3在未知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动物疫病呈现出复杂性和非典型性等特征,普通的临床诊断方法很难确定病原的种类,这种情况下使用传统PCR方法检测临床样品的效率不高,而且存在漏检可能。AP-PCR技术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快速和灵活的检测方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全基因组的检测(姚四新等,2010)。Djikeng等(2008)使用DNase-SISPA技术在牛的血清中分离到牛鼻病毒基因。Clem等(2007)利用改进的AP-PCR方法,从血液样品中检测并获得了3种独立病毒的部分序列,即腺病毒17、卡萨奇病毒A7和呼吸道合包体病毒B。周斌等(2004)在研究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时,发现其种毒可能受到污染,随后挑选4条随机引物对其进行反转录PCR扩增,共扩增出3条基因片段。克隆测序的结果表明,与禽腺病毒(鸡胚致死孤儿病毒)基因组部分序列同源性分别高达99.5%、99.6%和99.5%,从而确定了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鸡胚尿囊液种毒受到禽腺病毒的污染。黄欣梅等(2011)采用DNase-SISPA对导致鸭、鹅产蛋下降的病原基因进行扩增,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成功的扩增出新型鹅黄病毒JS804毒株基因。
5、小结
AP-PCR技术由于其简单、高效、实用等技术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未来,AP-PCR技术的发展可能朝着2个方向行进:①通过其本身的技术进步和完善,包括各种随机引物的开发、反应成分的优化和反应程序的标准化等措施,克服试验结果过度复杂和重复性差等问题;②通过与其他技术方法的联用,如与AFLP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配合使用,利用其技术优势,避开其缺点,拓宽应用领域。目前,AP-PCR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动物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相信随着其技术的发展,应用潜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必将成为动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沈学怀 张丹俊 潘孝成 赵瑞宏 胡小苗 戴银 侯红艳 周学利 朱传民 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一、改革的模式
1.基础性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实验内容共同的部分合并为基础性实验。2.经典性实验。四门课程实验不交叉无法替代的实验内容既较好的经典性实验部分保留,作为药理学经典性实验来完成。3.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第一、二阶段学到的知识,按科研程序自主选择探索性的题目—独立用计算机设计—完成实验和论文。探索性实验具体模式是:(1)探索性实验由3~4名学生自由选题,组成实验小组。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和预试验、班内预答辩、正式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和完成论文等步骤组成。特点是学生必须应用本课程第一、二阶段所学到的实验理论和操作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通过校园信息网检索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查阅主要论文,提出问题。问题选定后,进行实验设计和预实验。预答辩由小组成员讲解其选题内容和预实验情况,进一步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学生之间应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提问和答辩;最后由指导教师小结,提出修改或完善的建议,确定选题。(2)正式实验一般用20~30课时时间,由学生自主组织,独立操作,经过重复探索直至获得结果,要分析讨论结果和写出论文。论文在班内答辩进行组间互相评分,最后修改上交教师评分和存档。(3)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由于自主选题,师生都会面临一些难题。①教师需要自我提高,逐步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及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下,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②教师以提示和启发为主,肯定学生的合理设计和创新思维,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③实验进行阶段,学生需要帮忙的事情很多,这时教师要果断地抓关键环节。比如,选题设计前简要举例介绍校园网络的应用和图书馆收藏杂志的查阅,教会学生如何迅速获得相关研究进展、实验设计实例及估算动物数量、试剂浓度等,使实验设计快速有据完成。④预实验结果是对设计的初步验证,对估计实验的可行性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在小组预答辩时注意综合文献和预实验结果的情况,考虑选题的难度是否适中;设计方案如何修改;预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预计相符;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出发,肯定其选题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及提出修改的思路。⑤对正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样采用“导而不教”,即解释问题,指导方向给学生思考、鼓励探索而不教给具体的解决途径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实验时及时、客观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对结果适时作出分析,评定实验的成败和确定进一步实验的方向。这样可使实验在重复中不断改进,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平时积累的材料为完成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⑥实验不单涉及实验设计、操作和指导等环节,还需要仪器、动物、试剂(药品)和实验场地。实验计划进行统计估算,上报实验管理部门,将仪器、动物、试剂准备好,及时维护和维修仪器,按计划备好常用试剂和营养液等。若一些试剂和实验装置无法事先准备和满足,则将实际情况通知学生及设法解决。以上所研内容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方法和途径。
二、改革的成效
经近几年的教改实践与探索,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的框架结构已基本形成,理论体系亦已初步建立。并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该项教学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成效。1.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过去该四门课的实验课的成绩占该科总成绩的10%。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少数人在动手实验,多数人旁观。这不利于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创建以后,是一门必修课,独立开课,独立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该项改革有利于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教学内容的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学生进行系列实验,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对动物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在致病因子或药物作用下所产生的机能变化进行连续的、动态的实验与观察,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学生对实验操作及仪器的使用逐步熟练。3.由于资源共享,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过去分科教学,各科实验室与仪器均不足,因此每班实验分组较少,有些实验甚至全班示教。现在资源共享,我们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较以前充裕得多了。4.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本门课程最后阶段是由学生自由组合、自选题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生理学与病理知识进行药理学机理及其毒理学的探索性实践,掀起了整个年级学生到图书馆检索校园网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热潮,激发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并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5.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本门课程教学需要。该实验课目前独立开课,不与以上四门课同步上课。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作适当改变。我们采取少讲、多做、启发诱导、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前以提问方式让学生叙述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师则加以补充。尤其是要让学生明白本次实验设计原理及完成实验的关键点。接着指导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标本制作示范,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如果第一次实验做不成功,则再提供动物让学生重做。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而不是单纯地用理论去解析实验结果。教师主动把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做“强心苷的作用”实验时,引导学生理解心力衰竭动物的症状、体征、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倍增。在学习基础课中学到一定的临床知识,让学生有了成就感。
作者:刘利 赵红梅 王洁 蔡行 纪美静 黄帅 单位:长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
一、大赛的赛事设置方案
大赛内容分为病原菌检查、鸡的病理剖检以及山羊瘤胃手术三个项目。其中,病原菌检查分为取病料抹片、瑞特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和镜检结果绘图;禽的病理检查分为外部、内部检查及尸体剖检记录;羊的腹腔手术分为手术前麻醉、保定等准备,术部处理、羊胃部分切开与探查、腹壁缝合等部分内容。
二、大赛的评分标准
大赛设立总裁判长1名,分组设置主裁判3(每组1名),裁判员30名(每组10名)。外科手术主要从手术前的准备(10分)、腹壁切开(10分)、瘤胃部分切开与探查(16分)、腹壁缝合(8分)、术后护理(1分)、动作的连贯性及无菌(5分)操作六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鸡的病理解剖主要从其外部检查(5分)、体腔剖开(8分)、内部检查(10分)、剖检记录(5分)、检后处理(2分)五个方面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优劣做出评价;病原菌的检查着重从病料的采集(5分)、制片(2分)、染色镜检(11分)及结果报告(2分)来考量学生是否能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三、裁判的评判及分析
裁判对各参赛队伍的比赛情况进行了全程观察并记录了各比赛环节所用时间,当场给予了现场量化评分。成绩评定依据是对参赛队伍现场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和配合情况等进行综合考量。从各比赛环节所用时间来看其中外科手术环节最长用时为97′14″,最短用时33′46″,平均用时67′50″;鸡的病理解剖最长用时67′55″,最短用时21′10″,平均用时41′35″;病原菌的检查最长用时83′20″,最短用时12′20″,平均用时53′16″。总体最长用时223′31″,最短用时109′10″,平均用时170′36″。从各比赛环节得分情况来看其中外科手术环节最高得分45.17分,最低得分35.26分,平均得分40.67分;鸡的病理解剖最高得分27.18分,最低得分23.83分,平均得分26.01分;病原菌的检查最高得分18.93分,最低得分13.96分,平均得分17.55分;总分最高得分91.94分,最低得分75.80分,平均总分84.24分。完成比赛时间的长短可以看出选手对参赛内容的熟练程度与比赛得分成正相关。但一味地求快并不一定能获得比赛的最终胜利。比赛规则明确是在得分出现相同的情况下,再按完成比赛时间的先后来划定比赛名次。总体最长用时的队伍得分为81.05分,总体最短用时的队伍得分为90.13分。前者的比赛成绩处于参赛队伍得分的第三层次,后者比赛成绩处于参赛队伍得分的第一次层次。比赛最高得分为91.94分,用时135′51″,用时上处于短时间用时的第一层次,但非最短用时。裁判对参赛队伍的各比赛环节进行了全面考察,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病理解剖环节裁判指出了选手要注意剖解术式的规范、对病理现象只应做出客观描叙不宜直接下定论,解剖应注重系统性,对剖解对象应做全面真实仔细的观察,记录的结果要如实、规范、翔实。病原菌检查环节则应注意整个过程的无菌操作,标签填写应完整,显微镜操作应规范、生物的安全性操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作图要清晰美观。外科手术基本环节应随时处在无菌状态,器械传递使用要规范,麻醉过程应进行监护,尽可能避免组织损伤,缝合对口要严密规整,注重控制手术速度不能只求快,消毒药及时彻底、强调动物福利。从学生比赛整体情况来看,某些学校由于当地所饲养的经济动物为某类动物居多,因此对小动物(鸡)或大动物(羊)接触较少,导致比赛中在病理解剖或外科手术环节中表现为操作不规范,欠熟练。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跳出区域性,做到对南北方经济动物品种兼顾讲解,以利于学生拓宽毕业后的就业面。大赛裁判组对赛事总体评价为整体水平良好,无重大失误情况,但各参赛队伍之间的水平也存在着一定差别,个别参赛队伍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从技能大赛可以看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技能大赛的举办对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是适应社会需求,能解决在生产实际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解企业之所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的有一技之长高素质人才。通过大赛的主办可以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也可以在认真广泛地听取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基础上,使竞赛内容联系生产实际。这样便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的技能大赛,让教师在本科实践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岗位练兵”思想,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让技能大赛实现“检验实践教学成效、广泛促动学生勤动手、引领规范实践操作技能”的三种功能。在校内举行专业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展示,也是对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检验的试金石。教师、学生和各级领导可通过单项看综合,越过个人看整体,并对受教学生、任课老师、教学过程等方面做出一个全方位评价。赛前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主选拔赛手。学生通过赛事提高了实践技能、发现了自身缺点。而在随后的比赛进程中学生会悄悄产生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因此,举办各种类型专业技能大赛应成为一种常态性的工作,也是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同时还需对指导老师、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激励,在教师评定职称、学生考研等相关方面作为获得肯定的依据之一。只有这样才会吸引老师、学生都参与到竞赛中来,使技能大赛逐步步入规范、规模、常态的道路上来。
作者:苏建明 彭涛 程天印 薛立群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院
1明确实习要求
在开展企业实习前应取得实习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就学生接纳人数、吃、住等方面进行沟通,做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教研室至少在实习出发前3天组织学生召开实习动员会,就实习的意义、目的、要求、考核、安全等进行宣传动员,强调实习安全和注意事项。
2明确实习目标
2.1知识目标了解定期消毒制度的制订、免疫制度的制订、各阶段动物的饲养管理、兽药使用和保存管理、采血和收集粪便的方法、病料的采集和送检、尸体的无害化处理、饲料仓库防盗和防鼠防虫措施、国家对种畜禽病种的检测技术、环境保护措施。
2.2能力目标会正确进行免疫接种;会对动物进行临床检查;会对常见疾病进行临床诊疗;能熟练对动物进行保定;会正确保存兽药和使用兽药;能对死亡动物进行尸体剖检;能按要求进行病料的采集与送检;能参与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控;会进行重要疾病的检测;能对血、尿、粪进行常规检验;会动物进行产地检疫;会熟练对动物进行采血;能配制洗手消毒液、雾化液消毒液、消毒池消毒液;会对病死动物进行生物安全处理。
2.3素质目标培养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3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
3.1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1)在实习准备阶段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商定实习实施方案;(2)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保持联系与沟通,检查实习开展情况;(3)解答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4)学生学生思想动态,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工作;(5)收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典型材料和异常情况,书面向系部汇报实习异常情况和违纪情况;(6)会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勤和办理请假手续;(7)批改学生实习报告和上报实习成绩。
3.2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职责(1)负责实施实习计划和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对学生进行实习鉴定和评价;(2)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厂(场)规厂(场)纪、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杜绝安全事故发生;(3)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安排学生的住宿,为学生提供安全的住宿条件;(4)负责学生考勤、请假和外出管理工作,教育学生用水用电用气安全。(5)保持与学校指导教师联络和沟通,向学校指导教师反映实习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制定实习考核与评价方法
实习考核由校外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共同考核。校外指导教师考核以《实习鉴定表》中的总评为准,纪律表现和考勤情况由校外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实习报告由校内指导老师负责批改。基本内容包括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综合专业素质的评价、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综合表现和专业素质的评价、学生实习报告三个方面,原则上分别由校外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按百分制打分、最后由学校专业指导教师按以下比例折合,得出实践成绩,实习考核成绩按等级制和百分制记,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86-100分为优、76-85分为良、60(含)-75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5实习效果
经过企业实习的锻炼,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得到明显的提高,有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逐渐明确了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
6存在的问题
6.1企业难联系畜牧行业是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一般人认为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就能把动物养好,还没意识到畜牧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实习安排中,往往是学校主动联系企业,而企业很少主动联系学校,且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出发点不一,有的是碍于孰人情面才接收学生,有的是因为生产人员不足才收学生以维持生产,有点是想通过实习提前接触学生以便在招聘时取得先机,很少有企业把接收学生实习当成企业人员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往往是学校热而企业不热。
6.2实习点分散养殖企业有自身的特殊性,一个生产点的规模不会很大,所以一般只能接收5-10个,实习点很分散,这给实习安排和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6.3学生管理难学生在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到了企业遵守的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学生刚到企业时不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相应人员也不善于做学生管理工作,而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无法远程有效地管理学生。这导致学生实习过程中纪律相对松散,更多是依靠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来坚持完成实习。
6.4执行实习内容难学生实习时应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但养殖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很大的防疫压力,所以企业一般不让学生百分百参与到整个生产过程,而只是让学生做一些喂料和打扫卫生等简单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到学生完成既定的实习计划。
作者:覃军 覃建基 梁珠民 陈桂先 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1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正是适应新形势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突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构建了“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学校专业知识学习和一年企业生产实践。校内三年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校外一年企业生产实践以上岗实习为主,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并在学校与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以此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步骤
2.1成立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成立由龙岩学院领导及下属生命科学学院领导、相关高校和企业的主要领导共同组成的“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预防兽医学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改革原有教学计划,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部分实践教学在企业实习中完成,优化主要课程的标准体系,根据生产企业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建议,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证,并一致认为“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校外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的优势,加强与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教育基地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到目前为止,已有福建龙岩闽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汕头德兴种养实业有限公司和深圳瑞鹏宠物医疗服务连锁机构等20多家企业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同时,还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森宝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50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单位雄厚的实力为我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实际,加强实践环节的认识和训练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平台,为“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2.3增设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为校内实践基地考虑到部分学生要考研,为了更好复习功课,增设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为校内实践基地。考研前他们在校内实习,考研结束后再安排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动物医学研究所自2002年成立以来,掌握闽西、闽南及周边省份的最新疫情动态,每年有700多例次的病例,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现场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的现场教学,学生可以在学校跟着老师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疫病诊断,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到实验室诊断的全过程,同时掌握最新疫病防治技术,为学生的实验提供新鲜而又丰富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
2.4对部分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动物医学专业实行“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的缩短,所以部分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比如在家畜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中,突出猪和禽的解剖胚胎,省略大家畜的内容,突出了地域性和特色。还有外科学和产科学,这两门课程有一些内容重叠,合并后,重新修订课程标准,这样可以节省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兽医传染病学,改变原先的教学模式,现以动物医学研究所为平台,部分课程实行案例教学,在学生接触专业理论课后,可以依附动物医学研究所,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典型案例讨论。通过介绍案例的发生,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循序渐进,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临床病例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另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疾病诊断开始应用到动物医学临床,课程设置中增加分子生物学、现代兽医诊断技术和动物行为学等新课程。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打通相近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了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课程,达到了资源共享,创新性强。另外,为了更好把握动物医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0年邀请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专家和其它高校相关专业教授、专家作为评委,进行“3+1”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论证。
2.5实习安排及制定实习内容首先对学生根据实习志愿由实习单位负责人进行面试,择优录取后安排实习单位。整个实习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半年以专业实习为主,后半年以专业轮岗实习为主,轮岗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实习单位之间相互轮岗,同时学生可以根据将来就业意愿,回原第一阶段实习单位进行就业实习。实习教学内容紧密围绕企业生产开展,主要包括各种养殖场、饲料厂、兽医院(宠物医院)、兽医站、动物医学研究所实习。根据动物医学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制定了实纲,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内容。如到猪场实习,要熟识养猪的全过程并掌握常见猪病的防治方法;到养禽场实习,要熟识养禽生产的全过程并掌握常见禽病的防治方法;到宠物医院实习,要熟悉兽医院日常工作的内容及常用的临床技术;到检疫局(包括屠宰场)实习,了解肉品卫生检疫的工作流程及相关的方法;在动物医学研究所实习,熟练掌握动物医学专业的实验室常规技术并应用临床诊断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个实践环节,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对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的感知水平。
2.6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与学院的联系,强化实践基地对学生实习方案的落实,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对学院学生实习的认同,讨论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3+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实习第一阶段结束后,我们都要邀请各实践基地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各实习基地的代表就基地建设与学生实习开展的情况进行了汇报交流,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分享,同时也对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剖析。实习基地代表一致认为,建设教学实习基地接纳学生实习意义重大,是互利双赢的,它既是企业人才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与学校一道在共同为社会培养人才。
3“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3.1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3+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学时数从改革前的一个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以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理论课时达1827学时,实验实践课时达1391学时,其中,在企业完成的专业实习课时为720学时(为期1年,以30周计),占总实验实践课时的51.8%。由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建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形成了浓厚的专业兴趣,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多项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都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3.2提高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推行新的“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教师必须亲自带队到生产实践一线指导学生实习,这就使中青年教师有了接触动物医学临床的机会,极大丰富了实践经验,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既有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能力,又有技师或工程师的实践技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激发科研灵感的过程,增强了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将收集的大量丰富的养殖场病例用于教学,丰富了教学素材,更形象更生动,提高了教学质量。
3.3大大提高就业率,增强了社会的影响力实施“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实践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大大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3年来共培养了198名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用人单位反映,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五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安心基层、脚踏实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强;三是创业能力强;四是适应能力强;五是综合素质高。动医专业考取研究生20人,考研率达10.1%,录取的院校有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反映了毕业生适应面广、综合素质好、能力强。一些学生在企业发展迅速,有的仅一年多时间,就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才,得到就业单位的认可,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口碑,增强了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4结论
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打破现有的大学生完全在校学习的培养模式,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训和就业平台,又为企业后备员工的储备和后备技术员的挑选提供了广泛的人选,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赢。项目改革了传统的兽医课程体系,压缩了部分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体系,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的实施成效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动物医学专业提供参考,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意义。
作者:何玉琴 黄翠琴 林炜明 李焰 邱龙新 杨小燕 单位:龙岩学院 福建省预防兽医学与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人畜寄生与病毒性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学术不端问题日趋严重[1-2],给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虽然大多数编辑部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3-4],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看,这项工作费时费力,被动性强,有时甚至是在学术不端之后才发现这种违规行为。为了遏止学术不端行为,抑制学术浮躁之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该系统检测速度快,抗干扰性强[5]。
笔者使用AMLC对《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新收到稿件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了解到学术不端论文在动物医学稿件中存在的严重程度,掌握了学术不端论文的种种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利用AMLC对稿件的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1材料与方法
以《动物医学进展》杂志2010年来稿为对象,使用AMLC对这些稿件进行,文字复制比大于30%且不为同一作者或同一课题组的后续研究,这类论文被判为学术不端论文,应退稿。
2结果分析
《动物医学进展》编辑部2010年共收到来稿968篇。使用AMLC进行筛查,文字复制比大于30%且不为同一作者或同一课题组的后续研究,单篇文字复制比较大或有大段落复制的文章共163篇,占总收稿量的16.8%。通过对163篇学术不端论文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以下结果。
1)学术不端问题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稿件中。以往大多数责任编辑及审稿专家均认为综述论文中抄袭问题比较严重;但从检测结果看,在各种类型的稿件中均存在学术不端现象,其中文字复制比较大的为试验研究论文,主要存在于材料与方法、讨论部分,占学术不端论文的46%。其中最大段长2673字,最小段长为25字。其次是综述类论文,以段落抄袭较多,整体抄袭较少,在学术不端论文中占35.6%。兽医临床类论文中学术不端论文所占比例为14.1%,其他类型稿件中学术不端论文相对较少,为4.3%(表1)。
2)在不同学历与职称的作者中均存在学术不端现象。笔者一直认为抄袭和剽窃等问题只出现在那些学术水平较低的年轻作者身上,但检测结果并非如此:有47.2%学术不端论文作者学历为硕士,学历为博士的作者学术不端论文所占比例为8.6%。有55.8%学术不端论文作者具中级职称,有21.5%学术不端论文作者为副高,学历为正高级职称的作者中学术不端论文占4.9%(表1)。
3)学术不端论文作者的单位及出生年分布。在被检测的163篇学术不端论文中,作者单位为大学的占39.9%,专科院校的占12.3%,科研院所的占15.3%,基层单位的占32.5%。从作者年龄分布来看,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作者的学术不端论文数量较多,分别占32.5%和44.2%,其次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分别占8.0%和15.3%(表1)。
4)学术不端论文中不同文字复制比所占篇数。
在163篇学术不端论文中,文字复制比最低为31%,最高达96%,文字复制比在31%~59%的论文数量最多,为121篇,占总篇数的74.2%,文字复制比大于70%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为24篇。说明在学术不端论文中整体抄袭相对较少,段落抄袭居多(表2)。
表1学术不端论文有关问题的分布
稿件类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临床资料其他综上所述,在《动物医学进展》来稿中,学术不端论文在不同学历、职称、年龄和单位中均有发生,各种类型稿件中均存在学术不端现象,尤其以作者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单位为大学、职称为中级、学历为硕士的试验研究性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最为严重。这一结论与《动物医学进展》来稿中作者的实际分布情况相符[6],也与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及职称评审制度情况相符[7-8]。一方面,《动物医学进展》近年所刊论文中,试验研究论文为期刊的主体部分,作者大多数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硕士研究生,所以AMLC检测结果中,这方面的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所占比例最大;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大学不断扩招,带来研究生质量整体下降,研究生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及职称、就业等方面的诸多弊端也是这方面产生学术不端问题严重的关键所在[9-11]。
3使用AMLC检测学术不端论文应注意的事项
1)对比库中相关学科应全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相近或相邻学科不断渗透,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所以,对比库绝不能是单个学科,否则,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论文就无法核查,会出现检测中的盲区。
2)重视自建对比库。在来稿登记中,题名相同或相近,或内容相近的文章很多,为了避免重复刊登,应自建对比库,把对各个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经审核比较优秀的论文添加到本刊对比库中,使以后此类论文在没有创新点时及时退稿,从而避免同类文章重复刊登。对于与本刊相近的交叉学科的来稿,只要符合本刊办刊宗旨与栏目要求,也可添加到对比库中,以丰富对比库的内容。
3)对文字复制比大于30%的论文应进一步核查。
检测中发现,虽然有些论文的文字复制比较高,但属该作者学位论文的一部分,或者是该作者或该课题组的后续研究,这类论文能否刊用应认真审核后再下结论,不能简单地按照文字复制比大于30%而将其划入学术不端论文。试验研究论文中,对试验材料中的实验动物名称及产地、病料名称及采集方法、试验仪器、试剂名称及生产厂家等方面的适当重复应允许;方法中常用的统计或检测方法的部分重复也不应计入文字复制比。动物医学论文中,有些专业术语或病毒名称较长,如“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等亦易发生重复;有些稿件中存在题名或层次标题重复,中、英文作者单位重复,部分参考文献重复,像这类种种重复也不应视为抄袭。由于AMLC无法识别图表,所以图表较多的论文常出现文字复制比偏高,对这类文章也应认真仔细核查后再下结论。总之,对于文字复制比大于30%的论文,应进一步核查和审读,不能一看到文字复制比较高就妄下结论。
4)AMLC存在漏检。一是不能检测专著,二是对于翻译其他语种的文献无法检测,三是不能检测图表和公式等;所以,一篇照抄书本内容平平无新意的论文,其文字复制比可能很低。对于那种把其他语种的论文翻译后归为己有的学术不端行为,AMLC也无法检测其文字复制比。对于图表、公式较多的论文,其文字复制比检测结果并不准确。鉴别这几类文章的方法只有靠编辑及审稿专家的专业知识水平,所以,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素养直接影响着对来稿鉴别的准确度。
4结束语
使用AMLC可快速、准确检测学术不端论文,它可作为编辑审稿的一个辅助性工具;但在实际使用中应认识到,稿件的情况比较复杂,要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正确利用AMLC的检测结果。要知道,它只是一部“机器”,所产生的报告只能用作参考,而不能取代专家、主编和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1实验宁乡猪生物学特性
1.1生长与繁殖特性
宁乡猪的繁殖期长,且繁育能力较强。公猪3月龄性成熟,5~6月龄可配种。母猪4月龄第一次发情,7~8月龄可配种,利用年限约8~10年。成年母猪的有效乳头可达12只以上,每胎产活仔数8~12头。
1.1.1种质特性朱吉等[1]发现宁乡猪经营养物质条件的改善及饲养科学的适应性变化,肢蹄卧系率降低92.2%,体尺体重性状和繁殖性状提高率分别达6.97%~27.67%、11.62%~17.44%,窝重提高率达26.91%~78.97%,特别是阉猪的生长速度和胴体性能明显提高。宁乡猪母猪日增重表现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下降的生长曲线,阉猪表现为前期高、中期低、后期回升的生长曲线,阉猪和母猪都具有生长肥育期日增重曲线的相似性。后备公猪的体重及体尺指标不及同龄母猪,主要是性成熟过早所致。
1.1.2肥育性能Rorz指出,改变日粮组成分与结构可以减少3.2%~62%的氮排出。宁乡猪与瘦肉型猪氮的消化利用能力存在差异,宁乡猪12.91%蛋白质日粮组具有较好的能氮平衡性。研究表明在宁乡猪生长肥育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半胱胺可促进生长、提高胴体瘦肉率和改善猪肉品质。宁乡猪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胴体品质。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的可塑性较强,阉公猪的生长肥育性能优于母猪,优化饲粮是提高其肥育性能的基础。宁乡猪肥育期日增重与膘厚、肥育率呈正相关;胴体长与胴体宽、后腿重与腿臀围呈强正相关,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眼肌面积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而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最近研究表明由于宁乡猪肥膘产量高,相对产值较低,所以55~85kg阶段是宁乡猪的最佳屠宰期。
1.1.3母猪营养需要研究表明宁乡猪母猪妊娠前期、妊娠后期和哺乳期能源分别为37%~39%、22%~24%和39%~41%,相应的日摄食标准消化能分别为18.9MJ、27.0MJ和45.5MJ,粗蛋白质分别为156g、242g、538g;提高母猪哺乳期采食量是节省能量、提高仔猪增重的重要途径,补饲青料可提高母猪的饲料利用率。近期研究表明14%以上的日粮蛋白水平有利于促进宁乡猪母猪的生长发育[7]。
1.2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表明宁乡猪白细胞总数、红细胞体积、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均低于三元猪;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甲状腺素T3含量高于三元猪,血清甲状腺素T4和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限值低于、上限值高于三元猪,血清葡萄糖含量低于三元猪可能与胰岛素含量高于、胰高血糖素低于三元猪有关。与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广西巴马猪和贵州小型猪等国内小型猪相比,宁乡猪的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较高,而γ-谷氨酰转移酶、三酰甘油、肌酐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与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等国外引进品种猪相比,宁乡猪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明显较高,总胆固醇明显较低,γ-谷氨酰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相差不大[9]。郭洁平等[10]研究发现与长白猪相比,宁乡猪血清精氨酸、一氧化氮浓度较低,空肠前段和肝脏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较高,肾脏中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最低,肠道和肝脏中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mRNA表达水平最高。
1.3病理特性研究发现猪流感(H3)诱发宁乡猪高热病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充血,肺肿大,小叶间质增宽,肺尖叶有实质病变,肠胃出现卡他炎症、弥漫性出血。外来良种猪及其三元杂交、二元杂交生猪发病严重,死亡率高,宁乡猪及其与外来良种猪的杂交后病症状较轻,治疗也容易一些,有的生猪甚至不治而康复,死亡率也相对较低[12]。
1.4肉质性状宁乡猪肌纤维纤细,纹理间脂肪分布丰富均匀,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北京奥运会唯一指定猪肉产品。根据营养需要推荐饲养标准配制日粮,测定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发现宁乡猪肌肉内脂肪为5.37%,风味氨基酸高达220.5%,必需氨基酸高达122.4%,油酸(18:1)51.0%,亚油酸(18:2)7.74%,不饱和脂肪酸59.6%,是与深海鱼油媲美的保健食品。宁乡猪和三元猪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1,13]。目前开展了宁乡猪与商品瘦肉型猪生长激素基因功能比较研究,王文策等选用了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宁乡猪生长激素的原核表达质粒,成功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GH。
1.5遗传学特性研究发现宁乡猪二、四、六月龄时体重变异系数均在16.28%以上,体长、胸围、腿臀围变异系数为5.66%~8.55%。宁乡猪的体长与胸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43,表型相关系数为0.74,这与宁乡猪属于脂防型猪种、具有边长边肥的特点有关。宁乡猪头长、额宽、腿臀围、体高具有高遗传力,头长、额宽表型变量受环境偏差的影响较小。宁乡猪的乳头变异系数较小,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泌乳力、断奶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宁乡猪毛色是品种特征和遗传稳定性的标志;与瘦肉量相关系数最高的是后腿重。研究发现TLR6基因片段MspI酶切位点的两种等位基因T/C的频率分别为0.186/0.814,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月龄体质量性状,TT基因型4月龄体质量比CC型高25.92%;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5日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体长和胸围性状,TT基因型45日龄体质量比CC型高12.46%,结果提示宁乡猪TLR6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宁乡猪育种应用中的一个潜在遗传标记。
2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1实验宁乡猪应用于医学研究的优点研究显示灵长类、犬、猫等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受到伦理限制,而猪被认为是研究人类疾病最合适的实验动物。既经济实用,又克服了同种器官的短缺。猪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特征和对致动脉粥样硬化食物的反应与人类高度一致,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标准模型动物;猪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几乎是人类的复制品;猪也是皮肤和整形外科手术、皮肤烧伤等较理想的模型动物;小型猪还是皮肤黑色素瘤研究的首选实验动物。刚出生的或剖腹产得到的仔猪,是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很好的模型动物,小型猪也是人类异种移植理想的组织、器官来源,可作为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模型。
2.2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最近研究发现原代宁乡猪与其第一代仔猪13项血液生理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积压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如总胆红素、尿素氮、总蛋白等有显著性差异,为宁乡猪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研究发现宁乡猪与人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3.2%,与小鼠同源性达90.76%,为内源性精氨酸的营养调节提供一个新的途径。赵拴平等发现宁乡猪的总蛋白、三酰甘油、尿素氮、葡萄糖等血液生化指标都处于人参考值范围内,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均高于人参考值范围。耿梅梅等还发现,门静脉灌注葡萄糖可使宁乡猪血糖短期升高,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α-淀粉酶活性下降,经机体代谢,上述指标逐渐恢复,但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基本无变化。研究还发现宁乡猪与瘦肉型猪相比有不同的代谢,包括脂肪生成、脂质过氧化、能源利用和分区、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胃肠道微生物的发酵,肥胖宁乡猪可能是儿童肥胖研究的有用模型,也可能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有利模型。宁乡猪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有关遗传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但研究还表明宁乡猪可能不宜作为异种移植的适当供体。
3展望
目前,宁乡猪在生物生态学、遗传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生理、病理方面的机制还远没有阐明。今后应进一步开展宁乡猪生理、病理、生物生态学、遗传方面的研究;建立宁乡猪封闭繁殖群及近交系,为宁乡猪实验动物化做好准备,努力将宁乡猪开发为实验动物模型,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肖国华王宗保单位:南华大学医学院南华大学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1生长与繁殖特性
宁乡猪的繁殖期长,且繁育能力较强。公猪3月龄性成熟,5~6月龄可配种。母猪4月龄第一次发情,7~8月龄可配种,利用年限约8~10年。成年母猪的有效乳头可达12只以上,每胎产活仔数8~12头。
1.1种质特性朱吉等[1]发现宁乡猪经营养物质条件的改善及饲养科学的适应性变化,肢蹄卧系率降低92.2%,体尺体重性状和繁殖性状提高率分别达6.97%~27.67%、11.62%~17.44%,窝重提高率达26.91%~78.97%,特别是阉猪的生长速度和胴体性能明显提高。宁乡猪母猪日增重表现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下降的生长曲线,阉猪表现为前期高、中期低、后期回升的生长曲线,阉猪和母猪都具有生长肥育期日增重曲线的相似性。后备公猪的体重及体尺指标不及同龄母猪,主要是性成熟过早所致。
1.2肥育性能Rorz指出,改变日粮组成分与结构可以减少3.2%~62%的氮排出。宁乡猪与瘦肉型猪氮的消化利用能力存在差异,宁乡猪12.91%蛋白质日粮组具有较好的能氮平衡性。研究表明在宁乡猪生长肥育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半胱胺可促进生长、提高胴体瘦肉率和改善猪肉品质。宁乡猪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胴体品质。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的可塑性较强,阉公猪的生长肥育性能优于母猪,优化饲粮是提高其肥育性能的基础。宁乡猪肥育期日增重与膘厚、肥育率呈正相关;胴体长与胴体宽、后腿重与腿臀围呈强正相关,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眼肌面积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而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最近研究表明由于宁乡猪肥膘产量高,相对产值较低,所以55~85kg阶段是宁乡猪的最佳屠宰期。
1.3母猪营养需要研究表明宁乡猪母猪妊娠前期、妊娠后期和哺乳期能源分别为37%~39%、22%~24%和39%~41%,相应的日摄食标准消化能分别为18.9MJ、27.0MJ和45.5MJ,粗蛋白质分别为156g、242g、538g;提高母猪哺乳期采食量是节省能量、提高仔猪增重的重要途径,补饲青料可提高母猪的饲料利用率。近期研究表明14%以上的日粮蛋白水平有利于促进宁乡猪母猪的生长发育。
2生理、生化指标
研究表明宁乡猪白细胞总数、红细胞体积、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均低于三元猪;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甲状腺素T3含量高于三元猪,血清甲状腺素T4和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限值低于、上限值高于三元猪,血清葡萄糖含量低于三元猪可能与胰岛素含量高于、胰高血糖素低于三元猪有关。与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广西巴马猪和贵州小型猪等国内小型猪相比,宁乡猪的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较高,而γ-谷氨酰转移酶、三酰甘油、肌酐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与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等国外引进品种猪相比,宁乡猪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明显较高,总胆固醇明显较低,γ-谷氨酰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相差不大[9]。郭洁平等[10]研究发现与长白猪相比,宁乡猪血清精氨酸、一氧化氮浓度较低,空肠前段和肝脏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较高,肾脏中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最低,肠道和肝脏中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mRNA表达水平最高。
3病理特性
研究发现猪流感(H3)诱发宁乡猪高热病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充血,肺肿大,小叶间质增宽,肺尖叶有实质病变,肠胃出现卡他炎症、弥漫性出血。外来良种猪及其三元杂交、二元杂交生猪发病严重,死亡率高,宁乡猪及其与外来良种猪的杂交后病症状较轻,治疗也容易一些,有的生猪甚至不治而康复,死亡率也相对较低。
4肉质性状
宁乡猪肌纤维纤细,纹理间脂肪分布丰富均匀,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北京奥运会唯一指定猪肉产品。根据营养需要推荐饲养标准配制日粮,测定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发现宁乡猪肌肉内脂肪为5.37%,风味氨基酸高达220.5%,必需氨基酸高达122.4%,油酸(18:1)51.0%,亚油酸(18:2)7.74%,不饱和脂肪酸59.6%,是与深海鱼油媲美的保健食品。宁乡猪和三元猪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目前开展了宁乡猪与商品瘦肉型猪生长激素基因功能比较研究,王文策等选用了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宁乡猪生长激素的原核表达质粒,成功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GH。
5遗传学特性
研究发现宁乡猪二、四、六月龄时体重变异系数均在16.28%以上,体长、胸围、腿臀围变异系数为5.66%~8.55%。宁乡猪的体长与胸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43,表型相关系数为0.74,这与宁乡猪属于脂防型猪种、具有边长边肥的特点有关。宁乡猪头长、额宽、腿臀围、体高具有高遗传力,头长、额宽表型变量受环境偏差的影响较小。宁乡猪的乳头变异系数较小,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泌乳力、断奶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宁乡猪毛色是品种特征和遗传稳定性的标志;与瘦肉量相关系数最高的是后腿重。研究发现TLR6基因片段MspI酶切位点的两种等位基因T/C的频率分别为0.186/0.814,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月龄体质量性状,TT基因型4月龄体质量比CC型高25.92%;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5日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体长和胸围性状,TT基因型45日龄体质量比CC型高12.46%,结果提示宁乡猪TLR6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宁乡猪育种应用中的一个潜在遗传标记[15]。
6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6.1实验宁乡猪应用于医学研究的优点研究显示灵长类、犬、猫等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受到伦理限制,而猪被认为是研究人类疾病最合适的实验动物。既经济实用,又克服了同种器官的短缺。猪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特征和对致动脉粥样硬化食物的反应与人类高度一致,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标准模型动物;猪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几乎是人类的复制品;猪也是皮肤和整形外科手术、皮肤烧伤等较理想的模型动物;小型猪还是皮肤黑色素瘤研究的首选实验动物。刚出生的或剖腹产得到的仔猪,是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很好的模型动物,小型猪也是人类异种移植理想的组织、器官来源,可作为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模型。
6.2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最近研究发现原代宁乡猪与其第一代仔猪13项血液生理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积压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如总胆红素、尿素氮、总蛋白等有显著性差异,为宁乡猪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研究发现宁乡猪与人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3.2%,与小鼠同源性达90.76%,为内源性精氨酸的营养调节提供一个新的途径。赵拴平等发现宁乡猪的总蛋白、三酰甘油、尿素氮、葡萄糖等血液生化指标都处于人参考值范围内,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均高于人参考值范围。耿梅梅等还发现,门静脉灌注葡萄糖可使宁乡猪血糖短期升高,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α-淀粉酶活性下降,经机体代谢,上述指标逐渐恢复,但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基本无变化。研究还发现宁乡猪与瘦肉型猪相比有不同的代谢,包括脂肪生成、脂质过氧化、能源利用和分区、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胃肠道微生物的发酵,肥胖宁乡猪可能是儿童肥胖研究的有用模型,也可能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有利模型。宁乡猪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有关遗传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但研究还表明宁乡猪可能不宜作为异种移植的适当供体。
7展望
目前,宁乡猪在生物生态学、遗传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生理、病理方面的机制还远没有阐明。今后应进一步开展宁乡猪生理、病理、生物生态学、遗传方面的研究;建立宁乡猪封闭繁殖群及近交系,为宁乡猪实验动物化做好准备,努力将宁乡猪开发为实验动物模型,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肖国华王宗保单位:南华大学医学院南华大学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摘要]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是目前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该学科具有内容丰富、抽象复杂,涉及面广,发展迅速等特点,总结近年来对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通过对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材的及时更新、免疫学实验课教学的改进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举措,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吸收免疫学的知识,更加积极主动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与最新的免疫学信息和知识的接轨。相信教学改革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动物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近几十年来发展迅猛,生物技术及新的实验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更是促进了免疫学基本理论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免疫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认为与免疫有关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免疫学的学习和研究也日益受到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视。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动物医学类免疫学,具有内容丰富、抽象复杂,涉及面广,发展迅速的特点。本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免疫学知识以适应将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宗旨,笔者在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多种教学方法统合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水平,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
一、精心设计、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动物医学类免疫学系统性比较强,各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深奥、难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困难。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相对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将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重组串联。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免疫学知识点多,且学科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医学免疫学领域带了日新月异的变革,造成了现有的教科书很难跟得上其发展。以免疫学为例,免疫应答及其分子机理始终是免疫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近30年来对先天性免疫细胞和T、B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抗原加工和递呈、免疫识别、免疫细胞活化以及信号转导进行了深入研究,迄今已发现和命名的淋巴细胞CD抗原分子超过了200余种,对其在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与作用机制正在深入研究。我们采取多媒体手段,将最新的研究内容和更新的科研创新点加入课堂讲述中,进一步丰富了课堂内容,保证免疫学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时俱进。
二、紧跟学科前沿,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及时准确地向学生讲述、传递动物医学类免疫学的新理论和新发现,保持免疫学教材的与时俱进,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学的知识点多,且发展迅速,教材的更新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针对免疫学的重要章节,我们采取对最近几年发表的高水平SCI期刊文章进行归纳总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最新的研究进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纵向深入的理解掌握。如讲述天然免疫系统时,介绍近年来重要的热点领域———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介绍今年来新发现的其他类的一些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的模式识别受体,包括识别胞内细菌等感染的NLR和细胞内的病毒RNA识别受体RIG-1和MDA5,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不同的天然免疫受体之间存在着交叉或者互补的信号转导通路。如讲述T细胞和细胞因子时,介绍最近发现的一类不同于Th1、Th2和调节性T细胞的CD4+T细胞亚群。向学生传授了这一类T细胞亚群的发现,完善了T细胞分化的途径,丰富了以往的Th1、Th2、Th3、Treg的T细胞亚群的种类,增进了学生对T淋巴细胞以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进一步了解。及时跟踪免疫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免疫学课程的兴趣。
三、强化动物医学类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注重实践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免疫学实验课所有的课前准备工作往往由学院的教辅人员提前做好预实验,同时协助准备实验所需要的各种试剂和实验材料。在实验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上交实验报告。学生缺乏对整个实验流程的了解也就造成了主观上的被动,造成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免疫学实验过程中,我们采取让学生加入实验的试剂配置和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符合实验室安全的前提下,免疫学实验室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实验进展,进行探索性实验设计,部分同学在探索性实验的前期研究结果基础上,获得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这些措施的实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设计能力,获得了一定的科研训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科研深造。
四、增强与其他专业课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已学的其他专业课程和免疫学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做到融会贯通。以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例,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和新型药物的发展,一些以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已经被消灭或者发病率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新的病原微生物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H7N9禽流感等不断出现,很多公共卫生事件都与免疫学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根据变化调整、更新授课内容,及时将新颖性和实效性的最新研究内容放入课程中,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严重,本教研室针对疫情的发展,从免疫学的角度进行专题讲述,从流感病毒的历史、流行现状、临床症状和预防原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向学生传递了流感病毒是可防、可控和可治的,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产生恐慌心理。
五、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试是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融会贯通,评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水平和了解教学情况的重要途径。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索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免疫学的知识、平日的课程考核、期末考试和实验技能的考核结合起来,考核形式上采取笔试、开卷、闭卷、课堂提问和实验操作技能等多样的考核方式。开卷考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客观的体现了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发挥。课堂提问问题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能够做到提前预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验操作技能的方式督促了学生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语
通过对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材的及时更新,免疫学实验课教学的改进,免疫学与其他专业课间的联系的加强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吸收免疫学的知识,更全面地紧跟学科前沿,开拓了学生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与最新的免疫学信息和知识的接轨。改革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学,使之适应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性教学,使之适应现代化畜牧养殖业的需求,对提高高等农林院校的免疫学教学质量,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承宝 张永第 穆杨 杜涛峰 张毫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陕西省杨凌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确立化学课教学目标
以往的化学课是按着化学知识的本身系统性和完整性进行教学的,往往出现过分学科化,不管学时多少和是否需要,都一味追求学科的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结果使理论教学偏深、偏多。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化学教学理念也应发生变化,教师如何把化学知识应用到专业课中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为此我们首先根据动医专业不同课程对化学的需求出发,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进行化学教学为动医专业服务的教学改革,制定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然后进行培养目标的层次分析,再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确立化学教学目标,使专业培养目标与化学课教学目标有机联系起来。使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与培养目标相一致,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克服以往单纯的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束缚。
2了解动医专业的教学内容,明确化学课与动医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联系
化学教学同其它专业教学一样,都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现在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面向基层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教学思想必须适应新形势,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转变。在教材内容选取上,既要考虑系统性,又要注重实用性。教师要对动医专业课及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根据相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要求和学生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补,使化学知识能为相关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动医专业中的绝大多数课程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生物体呼吸作用的机理;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维生素和激素在体内的作用基理的阐明;利用研究DNA的结构揭露遗传学的秘密;弄清兽药的作用机制,设计出高效、安全、价廉的实用疫苗、药品;动物疾病剖检过程中的细菌、病毒分析;血液化验;药理、药性检验等等都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并且部分专业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着化学理论知识。做为基础课教师如果不了解专业课内容,不懂专业课对基础课教学的要求,那么基础课教学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做不到有的放矢,也就显示不出动医专业化学教学的特点了。所以化学教师应主动了解相关课程和专业课中的化学知识,自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如《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血液化学》、《动物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等等科学,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专业知识来讲授化学内容,做到胸怀全局,基础知识重点讲,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详细讲,与专业无关的内容减略讲。使学生学习起来目的更加明确,避免学生提出“我们学化学有什么用途?”的疑问。
3注意在讲清化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在动医专业上的应用
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讲清与动医专业课知识间的联系。如在《有机化学》醛的一章讲授中,在和学生讲授醛的结构、性质之后,介绍醛的重要化合物时,应联系《药理学》中防腐消毒药甲醛溶液,向学生介绍它的性质、作用,如甲醛在气态或溶液状态下,呈现强大的杀菌作用,能凝固蛋白质和溶解类脂,能与蛋白质的氨基酸结合而使蛋白质变性。对繁殖型的细菌、芽胞和病毒均有效。也可具体介绍其作用,如5%甲醛酒精溶液,可用于手术部位的消毒、甲醛气体可做小型无菌室内气体消毒剂、甲醛溶液内服可作为防腐止酵药,治疗肠膨胀。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到了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4用化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动医专业特点,根据动医临床实例,设计化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些课题,用讲授、讨论、课外作业等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与解答这些问题过程中,认识到化学理论在专业课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使化学理论知识与动医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例如在综合性练习中,可以根据动医专业《动物疾病》课程中“猪的急性饱潲症”这一病例来对有关的化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具体步骤如下:
4.1病因
家畜采食生长在富含硝酸盐土壤上的植物后,由于硝酸盐在消化道内转变为亚硝酸盐而发生亚硝酸盐中毒。猪饲料的烂白菜、苋菜、南瓜藤等青饲料在煮后,较长时间慢慢冷却(在5小时以上或隔日大量饲喂),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使其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猪食后引起中毒。有的虽然未焖煮,但因堆放不当,温度在20~40℃且有适当水分存在,经12~24小时也能产生大量硝酸盐,而引起中毒。
4.2毒理
亚硝酸离子能与血红蛋白作用,一个分子的亚硝酸可作用于二个分子的血红蛋白。亚硝酸盐能将血红蛋白的二价铁氧化成变性血红蛋白的三价铁,亚硝酸本身变为氧化氮(一氧化氮),因而血液失去了向组织携带氧的功能。经过一定时间,在二个还原酶系统的作用,变性血蛋白还能恢复为血红蛋白。在中毒时,一般是时间不允许这种生理的恢复,因而变性血红蛋白逐渐增加,出现中毒症状。
4.3解毒原理
用适当的还原剂如亚甲蓝和维生素C等使变性血红蛋白变为血红蛋白,以恢复其运氧的功能。
4.3.1通过上述病例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并根据化学知识加以解释。
4.3.1.1指出上述病例整个过程中有关化学方面问题。
4.3.1.2为什么亚甲蓝不能与碘离子或高锰酸钾同时使用。
4.3.1.3通过化学方程式实现硝酸盐到亚硝酸盐的转变。
4.3.1.4解释亚甲蓝解毒原理。
5采用激励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走上讲坛,首先要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讲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渗透压之前,可以设置问题情景:“在专业课的临床实验中,进行静脉注射时,为什么有时用0.9%NaCI或5%的葡萄糖等渗溶液,有时用NaCI、葡萄糖的高渗溶液?在讲授缓冲溶液后,结合专业课向学生介绍动物血液的pH值及血液中的缓冲对,并让学生根据化学理论解释“家畜血液中的缓冲对的作用及缓冲原理。并可根据此问题引伸到下面问题:“在动物出现酸中毒时,为什么不能同时使用维生素C和NaHCO3两种药物来解毒?又如在讲授元素镁的重要化合物硫酸镁时,可将动医专业课程中《兽医药理学》中硫酸镁,在动物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同的使用方式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向学生进行介绍。如对消化道的作用:大剂量硫酸镁内服有泻下作用,小剂量则有健胃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时,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明显地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兴奋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学活,做到触类旁通。
总之,在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化学课教学中,应有自己的特色,重视内容的实用性与专业知识间的衔接,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有效地与专业知识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动物医学专业以培养合格的兽医师为根本目标临床教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培养方案制定动物医院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进行讨论以完善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管理提高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质量
关键词:动物医学;临床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动物医学专业要求学生以成为兽医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应是具有在兽医医疗兽医技术服务兽医教育等相关部门从事动物医疗检验检疫疫病防控等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1]而临床教学正是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动物医学专业是吉林大学的品牌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近年来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薄弱如何通过完善动物医学临床教学进而提高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质量达到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是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1目前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各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主要存在理论与实验实践脱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教学体系不规范和临床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低等几方面问题[2-3]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现阶段学生的临床医疗虽然能够达到100%集中实习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学院临床教学动物医院规模小病例数相对较少临床医师数量少等一系列原因无法保障学生的临床医疗实践的需求而校外合作的动物医院由于距离管理经费和生物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无法接纳大批学生进行临床教学和实习实践因此完善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管理和提高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完善临床教学管理相关对策
2.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要要培养合格的兽医师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掌握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国家动物疫病防控人兽共患病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出口检疫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动物保护与福利的相关理论知识等掌握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动物疫病与人兽共患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防控技术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技术兽药使用技术等根据以上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知识要求制定了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主要临床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教学实验和临床实习2个部分主要临床兽医学专业教育课实验包括动物尸体剖检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外科手术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兽医影像诊断技术及兽医临床诊断技术实验等可以看出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临床类课程要求的实验学时比例增高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诊断能力实验教学学时占临床课程总学时的1/3以上在实习实践环节增加了临床兽医全科训练和临床兽医大实验临床实习要求必须在动物医院或大型动物饲养场的兽医部门完成主要集中于校内或校外合作的动物医院从而达到培养兽医师的目标
2.2加大建设力度
校内临床教学的动物医院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实践基地为满足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学生实习实践的需求学校和学院应积极建设校内临床教学医院努力按照建成面积不小于1000m3至少配备10人以上的专职执业兽医师具备候诊诊疗处置化验检验取药手术等功能诊疗设施齐全设有动物住院部年门诊病例数与在校生数之比达到50颐1以上的临床教学医院的目标完善临床教学医院的规模设备和部门设置从而达到满足学生临床实验实习实践的需求符合兽医师的培养目标同时努力争取达到国内一流教学医院的标准面向国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需求集动物医疗动物福利等教研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基地在硬件设施上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引进现代化的操作和诊疗技术是首要条件曰在管理机制上参照医院企业管理模式和国外动物医院的管理模式结合校内临床教学医院自身特色是必经之路
2.3改革教学模式
吉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为5年制本科教学采用野2+2+1冶的教学模式[4]根据这一教学模式针对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的临床教学特点梳理临床实验和实习实践课程内容根据各类课程的具体要求采取野先理论后实验再临床冶的三段培养模式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利用实时病例合理利用临床教学动物医院的教学条件针对门诊病例对学生进行现场实时病例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认症辩证的能力确立动物医学专业特色的校内校外实践方式一是校内实践通过确立实习制度和导师制度带领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临床的常规技术训练课程实验综合大实验和医疗轮训等要求学生要在临床专业教师和执业兽医的指导下在动物医院的各科室进行轮转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报告或答辩二是校外实践即集中时间安排学生分批到校外合作实践基地进行临床和专业实习实践如动物疾控中心动物医院大型饲养场的兽医部门等进行疫病检测与防控医疗综合实习等实习完成后需要提交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出具实习合格证明及反馈意见核算相应学分
2.4加强临床教师技能培训
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议学校提供足够的职位保证临床教学团队的稳定和科学发展鼓励教师到国内外临床教学先进的高校或动物医院进修学习不断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得到转变完善临床教师的技术能力提高临床教师和兽医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健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和考评体系学院要求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冶或野中青年教师双语教学大赛冶曰临床兽医学系的新进青年教师需在临床教学医院进行医疗实习轮转3个月以上方可参与其他教学活动学院层面上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先进的动物医院兽药研发和动物疫病防控等部门的生产一线上进行实践锻炼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教学
作者:解胜男 王宏娟 贺文琦 单位: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
摘要:组织胚胎学课程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验课程对于理论课程的辅助作用非常重要,研究主要区别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从教师、学生、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进行实验课程的改革。通过改革后,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同时对于组织胚胎学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动物医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组织胚胎学
动物医学门类的实验课程与其他理科项目的实验课程不同,需要用到动物实体或标本。组织胚胎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主要的形态学课程之一,是动物解剖学的内化和延伸。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包含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通过理论课程的讲述使学生对每个器官组织的形态有所掌握,实验课程则是对理论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通常的实验课程都是作为理论课程的辅助,但组织胚胎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质很强的课程,实验课程对学生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同时组织胚胎学又是微观形态学科,多数的概念是从具体的组织形态和结构中抽象出来的,不太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动物组织学的实验课程要有所设计,灵活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概念理解、特征性记忆和学生能力等学习效果。
1传统的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方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观察为辅,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课程的学习,在教师讲述完一堂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后,由学生使用显微镜进行切片标本观察。这种教学方式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常用的。但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就像流水线一样,将教师要求观察的切片,通过观察后将所观察到的切片标本的大致结构在纸上进行绘图,绘图后将结果交给教师检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提示和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完成和说明所观察到的标本,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而教师对学生实验课程的掌握与否最终只是通过学生提交的绘图来判断,这种方法会导致教师根据学生的绘图情况进行错误的判断,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是十分不利的。
2改革实验课程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针对于传统的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弊端,同时为了贴近近年来教育部对人才质量培养的各项要求和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1],本次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要求,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课程设置改革
组织胚胎学属于形态认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很重要,像其他课程一样,理论课程学时多、实践课程学时少,对于课程的掌握是不利的,实践课程教学对提高整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因此,从源头上课程设置方面就应入手,调整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比例,大大提高实验课程的课时数是最有效的,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调整实验课时数是最为合理有效的。
2.2从教师入手改革
教师对于课堂的重要性来说是毋庸置疑的。推进实验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教师入手。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课程改革来说,尤为重要。从教师入手,首先要求教师对于课程做到烂熟于心,并且要将这些知识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传播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接受并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兴趣后自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去挖掘,从而达到想要去掌握。其次,教师要对实验课程有计划,包括要求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对理论课程进行理解,知道即将进行的标本观察是哪些内容?大体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特征性的结构?这些可以在上课时进行提问,从而知道学生是否进行预习和理论的理解程度如何。这样就避免在上课的时候要占用一部分学时对学生讲述实验课内容及如何进行操作,标本片子的主要形态结构是什么等等。学生主动掌握的肯定要比教师告诉的印象更深,且不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2]。从教师入手,还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随堂指导,避免出现教师拿了一堆片子给学生,学生自己看不懂,找教师找不到的情况。另外,对学生指导,一定要体现指导的作用,而非自己代替学生操作,导致学生完全依赖教师,不重视实验,不能提高实验技能,更谈不上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教师入手,要求实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教师不严格要求,会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课程,认为实验课程可有可无,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抓好学生的思想转变是根本。
2.3从学生入手改革
教师课程准备得再充分,手段形式再多样,也需要有学生的配合。从学生入手,首先要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从学生的观念中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让学生了解组织胚胎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实验课程进行巩固,否则,空有理论不会知道具体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例如,在讲述“细胞膜”的结构时,常说“两暗夹一明”,如果不通过电镜观察,完全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由此学生可知晓实验课程对理论的辅助确实非常重要。让学生了解平时不学习、考试时突击的情况对于组织胚胎学课程是行不通的。只要学生思想上重视了,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多手段化教学,学生的动手操作自然就融入进课程教学了。
2.4多手段化教学改革
现在的学生真所谓是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师讲述的概念、知识准确与否,学生立刻就动手百度。再使用原始的上课方式势必没有新事物的使用让更加吸引学生。同时,组织胚胎学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图片,需要让学生了解[3]。因此,在组织胚胎学的实验课程中有必要多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首先,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教学普遍被应用,这对于组织胚胎学来说是福音,教师不再需要使用投影或手绘来进行图片讲解,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用声音、动画等手段来动态演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验课程中,使用了网络共享平台。给每个实验小组中配备一台电脑,同时,教师的电脑作为管理者平台,把每节实验课中所涉及到的普片制作成一个PPT,供学生共享,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随时查阅幻灯片来找出所看切片的结构特点。建立微信群,把所有学生加入微信群中,教师在群内发一些组织图片,不告知学生是哪个组织的,由学生们根据理论知识、教科书以及网络,共同分析讨论组织图片的结构,必要时教师给出一些参考答案,最后得出结论,说出判断的结果及理由。这种讨论方式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现在的学生几乎是“机不离手”,且此种方法趣味性强,因此学生们参与度高,效果比较好。
2.5从考核方式上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为单一报告形式进行实验课程考核,这种方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因此,考核方式必须改变。首先,改变实验课程及比例。实验课课程成绩所占比例改为占总成绩的40%,要学生充分了解及重视组织胚胎学的课程特点。实验课学不好,势必影响总体的成绩。其次,单一写报告,写好报告并不代表能取得好的成绩。教师的考核方式由教师看报告改为学生看切片,并描绘出切片的基本形态,采取一对一的考核方式。以口试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来决定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同时也能知道每位学生的掌握情况。虽然这样会增加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但会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程的足够重视程度。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此方式比较推崇,原因是避免了有的学生不掌握知识、抄袭别人的报告而取得比较高的分数。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组织胚胎学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这门课的课程性质,对于实验课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4]。
作者:张立娜 肖向红 柴龙会 华彦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1实验设计
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研究者通过正确地运用统计学知识,可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统计学设计的任务在于对研究的部署、实施,直到研究结果的解释进行系统的安排,力争做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获得可靠的结论和信息。其目的在于确定某种处理是否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效应。在实验设计时应遵循惟一差异原则,即在进行两组比较时,两者之间仅有因处理因素不同而引起的差异,而其他实验条件相关的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等同。然而,处理组与对照组在反应上表现出的差别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处理的结果。另有两种引起差别的可能性,即偏倚和偶然性。偏倚是指系统性差别,它不是因组间在处理上的不同所引起。生物医学实验中统计学设计和分析的目标就是消除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2]。
1.1实验的偏倚和控制
偏倚是在研究中从设计到实验实施和结果分析的各环节存在一些人为的、有系统倾向的非随机误差,它不是由于抽样造成的,而是某种偏性使得实验结果偏离它的真值。从所选择的生物医学问题到研究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实验的完成过程、实验的分析与解释,乃至实验结果的发表,均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偏倚[2]。这种偏倚常常表现为系统误差。偏倚的大小取决于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实验条件。常见的偏倚主要有选择性偏倚、观察性偏倚和混杂性偏倚。必须认识实验过程的偏倚,从实验设计起直到整个研究过程结束均要加以控制。正确的实验设计可控制选择性的偏倚,事前人为控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避免和减少观察性的偏倚。对于混杂性偏倚,可将重要的混杂因素在设计阶段进行分层随机设计,使混杂因素在组间分布均衡;在统计分析阶段将混杂因素作为分层因素或采用有协变量分析方法,以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只有有效地控制或消除偏倚,方可减少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1.2减少偶然性的潜在影响
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即使是在精心实施的研究中,接受同样处理的动物,其反应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适当的统计分析可使实验人员评估出现假阳性的概率,即根本不存在处理效应的情况下观察到差异的概率。这种概率越小,实验者发现真实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更有把握地检测出真实效应,有必要减少偶然性的作用,并通过实验设计确保能在“噪声”之上识别真正的“信号”。
1.3实验设计的要素
要消除生物医学实验中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就应对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这三个实验设计要素,按照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项原则进行周到的设计与控制[3]。1.3.1实验对象实验中处理因素所作用的对象称为实验对象。不同性质的实验研究需要选取不同种类的实验对象,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中所需实验对象的总数称为样本含量。生物医学试验中考虑动物实验对象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动物种属的选择:选择实验动物的种属与品系时,尤其需要注意其背景反应的水平。为了将反应“信号”水平最大化,常常意味着应避免选择那些背景反应水平极低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但如果采用过度反应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也同样会出现问题。动物物种选择中的其他问题,无论是实际问题(寿命、体型、易得性、对动物学特征的了解情况)或是理论问题(生化、生理或解剖结构与人的相似性),都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认真加以考虑和权衡。②动物的数量:虽然从统计设计角度考虑可得出某项实验所需的动物数(样本含量),但所得出的数值往往很大。因此,虽然样本含量估计是保证结论可靠性(精度和检验效能)的前提,但基于实验的可操作性及经济原则方面的考虑,应结合统计学的计算结果与以往的生物医学研究经验予以确定。③动物的体重与年龄:为确保实验对象的同质性,实验中所使用的动物体重与年龄应尽可能相近;动物体重的标准差不应超出平均值的10%;啮齿类等小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周,大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个月。④动物的分层:为了准确检测一种处理因素引起的差别,各处理组在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非处理因素方面应尽可能具有同质性。当存在动物亚系间的差别时,有两种方法可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一是在结果分析阶段将亚系作为一个“分层变量”处理,包括对两个亚系的结果进行单独分析,然后将结果综合,得出处理效应的总结论;二是将亚系作为实验设计的“区组因素”,这种情况下可使对照组与处理组中每个亚系动物数量相等。除以上所讨论的“亚系”之外,其他的非处理因素,如性别、窝别、体重段等也可作为分层变量进行局部控制,并据此进行分层随机化分组。1.3.2处理因素设计实验研究时,要明确研究中的处理因素和影响实验效应的非处理因素。研究者希望通过对研究设计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从而能科学地考察其效应大小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或实验因素;研究者往往忽略对评价实验因素作用大小有一定干扰的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或非实验因素(如动物的窝别、体重等);其他未加控制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统称为实验误差。实验结果是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实验效应,因此如何控制和排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正确显示处理的效应,是实验设计的基本任务。1.3.3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的反应和结果,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通过观察指标(统计学常将指标称为变量)来体现。如果指标选择不当,未能准确反映处理因素的作用,获得的研究结果就缺乏科学性,因此选择好观察指标是关系整个研究成败的重要环节。指标的观察应避免带有偏性或偏倚,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尿液pH试纸读数值)或主观指标(行为测量、病理观察),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1.4实验设计的原则
为了防止结果的偏倚,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最大化的表达,在进行生物医学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统计学设计的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个基本原则。生物医学实验中对照组的设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对等原则,即惟一差别原则,除处理因素外,对照组具备与实验组对等的非处理因素。在相互比较的各组间,除了给予的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方面应与实验组具有一致性,如相同的实验单位来源(动物种属、体重等)和相同的实验条件、操作方式和喂养环境等。②同步原则,对照组与实验组设立之后,在整个研究进程中始终处于同一空间和同一时间。③专设原则,任何一个对照组都是为相应的实验组专门设立的。不得借用文献上的记载或以往结果或其他研究资料作为本研究之对照。
1.5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如果需要在同一实验中同时评价几种不同的效应,实验者应该安排能区别各自效应差别的实验设计方法。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有以下几项。1.5.1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是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它是一种单因素有k个水平(k≥2)组的实验设计。即实验设计可设置一个对照或多个剂量组的实验方案。本设计保证每个实验动物都有相同机会接受任何一种处理,而不受实验人员主观倾向的影响。本设计应用了重复和随机化两个原则,因此能使实验结果受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基本一致,真实反映出实验的处理效应。1.5.2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简称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组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它将几个条件相同的受试者划分在同一个区组或配伍组,然后再按随机的原则,将同一配伍组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该设计方法的优点是每个区组内的k个实验单位有较好的同质性,比完全随机设计更容易察觉处理间的差别。这种方法须特别注意的是要求区组内实验单位数与处理数相同,实验结果中若有缺失值,统计分析将损失部分信息。1.5.3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从横行和直列两个方向进行双重局部控制,使得横行和直列两向皆成区组,是比随机区组设计多一个区组因素的设计。在拉丁方设计中,每一行或每一列都成为一个完全区组,而每一处理在每一行或每一列都只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在拉丁方设计中,实验处理数=横行区组数=直列区组数=实验处理的重复数。1.5.4析因设计析因实验设计又称全因子实验设计,属于多因素、多水平单效应的设计。它不仅可以检验每一因素各水平之间的效应差异,而且可以检验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是指一个因素不同水平间的效应差受另一因素的影响,包括协同交互作用和拮抗交互作用。析因实验主要用于分析交互作用,当因素及水平数过多时,所需的实验对象数、处理组数和实验次数大幅度增加,故一般采用较简单的析因实验。含有较多因素和水平的实验一般采用正交实验设计[5]。
2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描述统计学
2.1生物医学实验资料的类型
生物医学实验对实验对象(动物)进行干预后测定的观测指标通常有以下类型:①连续性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有数字大小和单位的数据,统计上称定量资料,如生理、生化指标,体重值,器官重量等。②分类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按某属性划分的定性类别,统计上称为定性资料,具体又可以分为二值资料、多值名义资料和多值有序资料。如某反应为出现或不出现,死亡或未死亡,有畸形或无畸形;病理损害的严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等。
2.2统计描述指标
描述性统计学(或归纳统计学)是对样本观察/测量数据频率分布的定量研究,描述性统计的目的在于:①对测量值或观察值进行归纳浓缩,用统计量、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表现;②估计总体分布的参数。2.2.1资料的整理与探索对于某一测量指标,一般应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其分布类型。如果没有判断概率分布的理论基础,应重复以大样本测定,绘制样本的频数分布图(理论上样本量要大于100),并经统计学检验拟合其分布。2.2.2数据的描述统计量①连续性数据的频数分布:通过对样本资料编制频数分布表或做茎叶图,以确定资料分布的类型、频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估计总体参数,也便于发现离群值。②中心位置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常用指标为算术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均数等。③离散程度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离散趋势,常用指标为标准差和方差、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变异系数和离散系数等。④统计学图表:统计图包括连续性数据分布的直方图、茎叶图,表示数据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的点杆图(做图时表示均数和标准差)和盒须图(做图时表示中位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描述构成比数据资料的百分条图、饼图,描述经时变化趋势的线图,以及预测和检验分布类型的概率-概率图(P-P图)等[6]。统计表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比较的优点。编制统计表时原则上应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避免层次过多或结构混乱。一般的统计表应为三线表,表中只有横线,无竖线和斜线。统计表的标目应层次清楚,不宜过于复杂。
3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假设检验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常见的情况是给予不同受试物后进行组间比较,通过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说明受试物的作用。假设检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3.1检验方法的选用依据
3.1.1资料的类型和变量的数目不同类型的资料(定量、定性)的组间比较应采用不同的统计检验方法。单变量、多变量的统计检验方法也各不相同。3.1.2实验设计类型应该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检验方法,以便得到处理组效应的真实结论。3.1.3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选用假设检验方法前,应了解所分析的数据资料是否满足相应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如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要求数据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χ2检验要求样本含量大于40且理论频数大于5。
3.2正态性检验及拟合优度检验
统计学假设检验须判定样本的频数分布是否符合某一理论分布,如符合要求就可按此理论分布来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正态分布可采用正态性检验,其他分布可用拟合优度检验。通常可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实验参数符合何种理论分布。
3.3方差齐性检验
连续性数据未达到参数法统计分析前提的第二种原因即为方差不齐。一般而言,数值愈大,其固有的变异性也愈大。例如,若某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100,其数值范围可能为80~120;而另一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300,其数值范围可能会扩大至240~360。解决方差不齐的措施是进行数据转换。若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成正比,在统计分析前宜将数据转换为对数值之后再进行分析,据此,不仅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同时还可确保其更符合正态分布。若数据变异度增加幅度与平均值的关系不太明显,采用平方根转换则更易使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某些数据经对数或平方根转换后可能仍存在方差不齐,此时宜采用非参数检验。
3.4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检验假设选择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应事先根据专业知识做出选择。一般而言,若研究目的仅须了解是否存在组间差异、实验者无法预测组间变化的方向以及实验者希望获得正负两方面的结果时,应采用双侧检验。若事先可预测组间差异的变化方向,实验者仅对某一方面的重要性感兴趣,实验者仅希望了解与对照组差异或正或负一个方向,则应采用单侧检验。此外,剂量设计预试验中应采用双侧检验,正式试验在了解相关信息后可采用单侧检验。
3.5多重比较及多重性问题
生物医学实验经常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做多个变量的比较。即使不存在真正的实验效应,也有可能纯粹由于偶然性而有一个或多个变量在5%检验水平出现显著性差别。除了上述均数多重比较导致Ⅰ类错误概率增加的多重性问题之外,其他的多重性问题还包括多次的中期分析、关注多个结局、亚组间的多重比较。处理多重性问题的原则包括:①预先计划进行多重比较;②限制比较的次数;③多重比较时采用更严格的界值标准;④多重比较具有生物学方面的依据。
3.6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的独立性
许多统计检验方法要求比较的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相互独立,如二项分布的率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但是,有的生物医学实验中观察单位并不独立。例如,生殖和发育研究中就存在窝效应:由于遗传因素、宫内的发育环境和药物的代谢环境相似,与异窝胎仔相比,同窝胎仔之间对毒性效应的反应概率趋于系统,即同窝内数据为聚集性数据,这就是一种常见的非独立数据。在统计学分析时,忽略数据的窝内相关性具有潜在的风险;因同窝母鼠所产k个胎仔的观察值存在共性,其所提供的信息不及k个独立的来自不同母鼠所产胎仔所提供的信息;窝内相关性愈大,其信息量愈少。聚集性数据的均数标准误小于独立的数据,因此,若基于观察值独立的统计分析方法,就会增加犯Ⅰ类错误的概率,即假阳性的风险增加,降低实验的有效性。
3.7历史对照数据的应用
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发生率较低的情况下,单项研究可能提示处理可影响肿瘤发生率,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可能想到的分析办法之一是将处理组的数据与来自其他研究的对照组动物相比较。虽然历史对照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强调的是,众多原因可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变异度大于研究之内的变异度。动物来源、饲料及饲养条件,研究期限,研究中的动物死亡率、读片的病理学家等均可能影响最终的肿瘤发生率。故此,忽视这些差异,将处理组的肿瘤发生率与合并的对照组发生率相比较,可能得出严重错误的结果,并进而明显夸大统计显著性水平。Tarone[4]曾对历史对照组的比率数据分析进行过综述。
3.8假设检验的局限性
首先,假设检验中的P值并未提供有关处理诱发效应大小的直接信息。某一受试物可诱发一定量的、反应的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则取决于研究的规模和数据的变异性。在规模较小的研究中,有可能错失较大、重要的效应,尤其是在检测终点测量精度不高的情况下。相反,在规模较大的研究中,较小、非重要的效应则具有统计显著性。例如,D药与C药相比,降血压效应相差近30mmHg,但因为例数仅10例,假设检验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31);相反,B药与A药相比,降血压效应仅相差0.2mmHg,但因为例数达500例,假设检验却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由此可见,统计学显著性与效应大小无直接相关性。因此,愈来愈多的统计学家主张以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值的95%置信区间表述处理的效应。据此,若处理反应的增加值为10个单位(95%置信区间3~17单位),则该区间包含真实差异的几率为95%。若置信区间的下限大于零,则双侧检验的P值小于0.05。其次,假设检验无法消除实验设计或实施不当所带来的影响。虽然前述的分层分析等有助于发现真实的差异,但若实验设计存在偏倚,或实验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或失误,假设检验方法一般也于事无补。因此,在生物医学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对实验设计或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强化GLP规范意识。其三,对统计学分析本身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也是确保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所用统计分析软件包应经过充分的认证,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数据的录入、核对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归档,均应制订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综上所述,在动物实验研究的多个环节,统计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统计学不仅可以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极大地提高研究效率,节约研究成本。在这里还必须强调,除了实验后期的数据分析以外,在实验方案的制定阶段也需要统计学人员的早期介入,这样有助于避免实验设计出现大的偏差和漏洞,有利于研究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吴立利a 谢英华b 柳伟伟c 工作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a.科技部 b.生物工程研究所 c.研究生部
1注重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福利的实质就是善待实验动物,是在饲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使实验动物免遭不必要的伤害、使其不受到饥渴、惊恐、折磨、疾病和疼痛,保证动物能够实现自然行为,受到良好的管理与照料。我们在动物实验教学课程中,注重讲述实验动物福利,不断加入人文关怀的内容。实验动物福利内容主要涉及饲养管理过程与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诸多方面。我国的实验动物福利工作起步较晚,对动物福利的认识更是滞后,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成型的关于实验动物福利方面的法规。实验动物虽然不是人,但是它是生命。善待动物、关爱生命无疑是动物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动物在安逸的状态下生存,在无痛苦的状态下结束生命历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物实验中的事例、有关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肺腑的一些影片,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愫。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严格要求教师的实验操作行为,带动学生做到不惊吓、虐待动物,尽量给它们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选择最佳仁慈终点,对实验用后的动物实施安乐死等等,让学生从一接触实验动物,就养成爱护动物的良好习惯。
2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些学生对实验动物学虽然有兴趣,但惧怕动物,不爱动手操作,这一点表现在女孩子尤为突出。这是由于在讲授理论阶段,我们的学生接触动物实验的机会比较少,为此我们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并把常规动物实验技能作为授课的重点,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讲授的同时,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专业老师给学生加强规范操作的实验指导,严格执行实验操作抽签考试制度,从而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强调动物实验中实验者的自身防护
首先,加强卫生管理和个人防护。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每次接触动物或者培养物,以及离开实验室之前,必须彻底洗手。学习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动物、排泄物或感染性材料时,必须戴上手套、口罩、禁止用手触摸面部、鼻、眼、口部,禁止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或存放食物。提醒学生实验期间应穿着白大衣,离开时必须脱下,定时消毒清洗。
其次,严格的实验动物选择及规范实验操作技术。近年来,有不少因动物选择或实验操作不当,导致学生甚至老师感染人畜共患病的事例发生,严重危害到实验者的人身安全。我们教学实验用小动物,如大鼠、小鼠、豚鼠以普及为SPF级动物进行实验,但是某些大动物如兔、狗、羊等都多为普通级甚至民间收取的动物。若由于条件有限,购买清洁级以下动物,引进后必须检疫,检查是否携带人兽共患病原,合格后才能引入动物实验室用于实验。实验操作过程中,选择合格实验动物的同时,规范动物实验操作方法,杜绝因实验动物携带病原体而使实验人员感染。
第三、搞好实验环境,正确处理“三废”。良好的实验环境对实验动物来说可以减少受感染的机会,提高实验处理的敏感性,而对于操作者,可以降低动物传染源的感染。动物实验产生的一切垃圾废物,处理前应对各类废弃物分类存放,并对其危害进行评估,确定处理方案。废气必须经过滤消毒后集中排放,含有致病菌的废液与固体物料和一般垃圾必须分开存放。例如动物尸体必须包装消毒后存入冷柜冰冻,定期焚烧深埋处理。其他废料应严格分开存放,存放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病原细菌滋生,包装好以后由专人转交给专业的处理厂家进行无害化处理。
最后,及时治疗疾病。实验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被动物攻击(咬伤或者抓伤),一旦被清洁级以下的实验动物攻击,尤其是啮齿类动物,或者是操作者的伤口接触了实验动物的排泄物,应马上处理伤口,挤出污染血液,消毒伤口。第一时间前往疾病控制部门注射相应疫苗(24h以内),发生疾病症状,应及时到传染病类医院作出明确诊断,及早治疗。切勿抱侥幸心理,延误治疗时间。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1],几乎所有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都离不开实验动物的贡献。因此,在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动物福利意识的灌输、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动物实验中实验者的自身防护等,为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学科。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经验,就如何让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知识进行了简单探索。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多媒体教学;新兴疫苗技术
1由浅入深,充分利用学生已知信息引入分子生物学概念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而言,分子生物学仍停留在“传说阶段”,听说过也大概了解,但其中具体涉及哪些内容仍不得而知,仍是一些“高大上”的理论内容。因此,如果将学生由门外汉引入分子生物学的世界至关重要,也是学好这门课的首要前提。由于专业限制,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视线多集中在各种动物疫病的诊断、防控等领域,因此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熟悉,比如疾病诊断中常用的ELISA检测及动物免疫疫苗等。以禽流感病毒为例,大家肯定都知道最近国内留下的H5N1及H7N9禽流感病毒,也知道养殖户需要打疫苗进行防范,那么这些疫苗是如何生产的呢?传统的疫苗生产基本围绕鸡胚扩繁病毒并灭活,而一些新兴的疫苗技术,如DNA疫苗、亚单位疫苗及反向遗传疫苗等势必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都是我们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分子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
2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分子生物学课程中涉及大量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前所未闻的新鲜概念,如果单纯的依靠传统板书进行讲解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势必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晦涩理论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白我们究竟讲的是什么内容,具体的原理是什么,真正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精髓,才能将分子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如分子生物学中最常见的“PCR技术”,如果我们说这是“聚合酶链式反应”,学生必然一头雾水,其设计到引物、目的基因、扩增温度等等因素,单纯的讲解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将PCR反应的各种组分及反应步骤一一分解,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最新科研进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知道分子生物学知识发展非常迅速,每天都有新的研究进展,因此课本上的知识永远无法跟踪到最新的科研进展。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将最新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引入教学,既能让学生了解研究前沿知识,深入理解掌握所学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含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前面讲到的“反向遗传疫苗”,这是几年来研究比较火热的一个方向,“反向”是相对于“正向”而言,“正向”指的是生物学的初始阶段是由表型到内部,即由蛋白到核酸的过程,而“反向”则是由核酸到蛋白质的研究过程,即通过改变核酸从而改变蛋白质表型,生产新型疫苗,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近年来做了大量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的反向遗传疫苗并应用于实际生产,这样会迅速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4比喻教学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晦涩难懂的理论
利用恰当的比喻教学方法在解释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时效果很好,能生动形象的让学生明白我们讲授的内容。比如在讲授蛋白质翻译过程时,从DNA转录为RNA并翻译为蛋白质,其中信使RNA(mRNA)、转移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是细胞质中参与蛋白质合成的三类主要的RNA,如何更好的理解这部分内容呢?我们可以将mRNA比喻为上司下达的一道命令,具体的碱基就是命令的具体内容;rRNA则是能帮助读懂这些命令的秘书,随后秘书将信息传代给具体执行操作的信号兵,也就是tRNA,这样三者配合完成从RNA到蛋白质的翻译过程。5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上,恰当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比如我们学习了PCR技术,知道这是一种针对遗传物质DNA的特异性扩增技术,那么具体有什么应用价值呢?这时我们可以引入病原检测方面的例子,让学生分析一下目前进出口检验检疫方面常见的手段有哪些?除了传统的ELISA检测,很多时候PCR技术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针对某种特定病原菌的特征性基因设计引物,只要PCR技术检测出阳性结果就说明有这种病原菌,快速灵敏。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意识到分子生物学知识在实际中是如何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当代动物医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让非生物专业的动物医学学生更有效的掌握这门重要的基础知识仍存在许多难点,需不断总结实践提高,真正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作者:姜延龙 王春凤 杨桂莲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