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业论文

时间:2022-05-10 09:31: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中国畜牧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国畜牧业论文

中国畜牧业论文:金融风暴下中国畜牧业发展探讨

摘要:2008年是经济动荡的一年,在金融危机中我们迎来了2009年。全国各行各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均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冲击,它们在2009年又将如何生存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中国畜牧业的发展概况,与国外畜牧业大国的行业发展情况相对比,并分析了畜牧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受影响程度,预测了其在2009年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畜牧业;行业集中度;金融危机

1 中国畜牧业行情回顾

1.1 畜牧业结构――猪禽为主,牛羊为辅

在畜牧业肉类产品中,中国的畜种结构与世界畜种结构节本一致,按照比重从高到底排序都是猪肉、禽肉、牛肉、羊肉。但是,在中国肉类总产量中猪肉产量占有65%的比重,远高于其他畜种的比重。世界食草家畜牛肉和羊肉产量的比重为29%,而中国的比重仅为15%。

同时,从1962年与2002年的数据比较来看,中国的猪肉产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禽肉比重翻倍增长,而牛肉、羊肉以及其他肉类的产量皆有所下降。这说明中国人的肉类消费仍以猪、离这些较廉价和易于饲养的牲畜为主,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也未能改变中国人的饮食消费习惯。

1.2 畜产品产量――回升明显,问题犹在

(1)分析1996年至2006年这十年间中国的畜产品产量,猪肉在肉类产量中占了50%以上的比例,其次为牛羊肉,与上面的分析相符。肉类产量每年稳定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基本在5%上下波动。奶类产品则主要由牛奶构成,其产量自1999年开始,保持着每年15%以上的增长幅度,增长势头惊人,说明了奶制品在居民消费所占的比例在增加。我国奶业作为一个产业已基本形成,奶业在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据统计,2007年全年奶牛存栏达到1387.9万头,比上年增长1.82%,是1978年的28.9倍;奶类总产量达到3684.18万吨,比上年增长11.56%,是1978年的38倍;人均奶类占有量为27.88千克,比上年增长9.6%,是1978年的27.3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了对牛奶的需求日益扩大,奶制品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2)进入2008年后,大部分畜产品产量的同比增长速度较往年仍维持稳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生猪生产明显恢复。养殖效益保持较高水平。一是生猪存栏增加。6月底生猪存栏同比增长9.4%,出栏同比增长2.1%。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幅超过20%,占生猪总存栏比重的10.8%。二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散户饲养稳定增长。三是仔猪数量明显增加。价格偏高。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全国生猪生产和供应影响不大。地震重灾区大多不是生猪主产县,因灾死亡生猪共370多万头,仅占2007年末全国生猪存栏量的0.85%。目前,四川、甘肃、陕西和重庆4省市生猪产品价格稳中有降,当地市场供应稳定。此外,年初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南方部分省区,生猪生产已全面恢复。随着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和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扶持政策的落实,生猪生产恢复发展的势头仍然很旺。

②家禽生产继续保持增长。蛋种鸡和商品雏鸡供求稳定。今年上半年,全国17家重点种禽企业父母代种鸡和商品代蛋雏鸡产销平稳,每周销售量分别为50万套和500万套左右,种鸡和雏鸡销售价格稳中有升。预计上半年家禽存栏50亿只,同比增长2%;家禽出栏53亿只,同比增长8.2%;禽肉产量785万吨,同比增长8.2%。

③肉牛和肉羊生产有所下滑,养殖户增养积极性不高。据农业部4月份对240个行政村共60325农户的数据监测,养牛户有6957户,比上月下降了2.1%;存栏肉牛39224头,比上月下降了7.8%。预计上半年肉羊出栏1.3亿只,同比下降0.2%;肉牛出栏2150万头,同比下降1.3%;牛羊肉产量500万吨,同比下降0.1%。

④奶牛养殖稳定增长,养殖效益下滑逐步得到缓解。在国家有关奶业扶持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从2008年9月份开始,全国原料奶收购价格逐月上涨,逐步缓解了前一阶段奶牛养殖保本甚至亏损的局面,奶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进入5月下旬以来,北方奶业主产区原料奶收购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降。7月份第1周优势产区原料奶收购价格为2.69元/公斤。比3月初最高价格下降9.7%。价格的回落对奶业生产构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总体来看,原料奶价格下降属于季节性调整,目前大部分产区奶农交售价格还处在合理范围之内。

(3)畜产品价格――养殖户收入不稳定。

进入2008年后,我国主要畜产品价格走势特点为:仔猪、活猪价格明显回落,猪肉价格仍处较高位,活鸡价格逐步走低,鸡蛋价格见底后反弹,牛羊肉价格持续保持高位。家禽上半年存栏、出栏较去年同期出现两位数增长,供应相对充足,目前,困扰养殖户最大的因素就是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成本不断提高。

(4)我国畜牧业在世界中的地位――竞争环境恶劣,集中生产是目标。

中国的猪肉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排在第一位。然而,中国仅仅是对香港出口活猪。现在中国也出口一些猪肉或猪肉制品到相邻的国家,如俄罗斯和南韩。

谁是中国畜牧业的竞争对手呢?在畜产品中,美国年产鸡肉1522万吨,居第一位,占全球总量的26.3%,出口量为62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7%;巴西是第二位,年产鸡肉81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5%;世界牛肉的主产国是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巴西,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牛肉四强年出口牛肉388万吨,占世界牛肉出口总量的83%;世界上羊肉最大的生产国是新西兰、澳大利亚,它们也是最大的羊肉出口国。年出口量为77万吨,占全球出口总量的95%。欧盟是个例外,它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国家”,其畜产品市场对内部成员是绿色通道没有壁垒。但对欧盟以外的国家则封闭排斥,设置了铜墙铁壁般的各种壁垒。荷兰等国的畜产品都是出口到欧盟的,应视为内销,不应看作是出口。

世界上的畜牧业强国还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行业集中度非常高,趋向于大规模、高质量生产。就肉类而言,美国6%的生产商生产90%的产品,欧盟11家企业占行业产量的74%。而我国2006年生猪屠宰量约5―6亿头,前三强占比仅为行业的5%左右。就流动渠道而言,发达国家65%的肉类销售是由现代超市及卖场完成的,25%是由肉类连锁店完成的,而中国目前75%以上是在农贸市场上销售的。

因此,中国畜牧产品出口的最大阻力便是所谓的“绿色壁垒”和过于分散化的生产。要想使中国突破层层壁垒,将畜牧产品送出国门,参与国际化竞争,最根本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在价格上取得优势,并且严把质量关,使我们的产

品达到国际标准。近几年我国农业部已下达多项指令和政策,促进我国畜牧业的高水平平衡发展和产业集中化,注重培养大企业的品牌效应,畜牧产品出口的晴天指日可待。

2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畜牧业

2.1 金融风暴对畜牧业的影响――利弊共存。影响不大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给许多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比如房地产业、钢铁行业、汽车制造业、IT行业等高端行业,畜牧业当然不可避免将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GDP增速放缓,城乡居民收人增幅下降,购买力下降导致消费需求降低,生产规模压缩,成本增加,金融信贷规模收缩等,都将使畜牧业今年乃至明年的利润率下降,预计本次金融危机将下拉畜牧业产值10%左右。

但是,有一些行业受金融风暴影响相对较小,比如医药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其中包括畜牧业)。这两个行业属于基础产业,无论金融风暴如何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但是吃饭和看病永远是人们生活的主题。生产肉类、蛋类的畜牧业养活着全国十三多亿人口,有人口的支撑就决定了畜牧业注定不会走入长期低迷。相信短期的影响过后,畜牧业便会走入正常发展轨道。

另外,我们应该看到金融风暴积极的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缓解通胀压力。我国从去年底开始的大幅度的通货膨胀为人们生活消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猪肉禽肉牛奶蛋类的价格大幅提高。此次金融风暴可以有效缓解这一压力,我国近期的CPI已回到4%附近,人们逐渐重拾消费信心,这对畜牧业的销量增加和利润增长有非常大的帮助。

(2)优胜劣汰,有利于行业结构调整。虽然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也是世界上猪肉产量第一的国家,但是生产非常分散,中小企业过多,这不仅不利于管理,同时也难把质量关。此次金融危机过后,管理不善、质量不过关、利润率低的中小企业将很快出局,而真正有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管理系统完善的大企业将留下。优秀的企业为了度过此次金融危机必将狠抓内部控制,完善管理和生产系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质量,有利于产业的集中化。从而带动行业利润的增长。

2.2 国家政策为畜牧业发展护航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注重畜牧业的发展,多次对畜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近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了投资力度,初步构建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从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看,一是建立了能繁母猪补贴制度。二是启动生猪良种补贴政策。三是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四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从奶业发展扶持政策看,一是实施优质后备母牛补贴政策。二是加大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三是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四是实施奶牛养殖保险政策。

此外,中国还将加大畜产品进出口管理力度。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努力扩大畜产品出口;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出口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模式。实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备案制度。加强对大宗畜产品进口的调控与管理,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等。

2.3 2009年畜牧业经济发展具体预测

养猪业预计增幅10%左右。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加大扶持生猪生产的力度。零星饲养户进一步减少,规模猪场增多,养猪业正在朝着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养禽业预计增长5%左右。养禽行情上半年将延续2008年行情,下半年较好。

牛羊业预计增长15%~20%。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羊肉需求比例快速提高。奶牛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迅速,全年可恢复到去年水平。

饲料需求量将继续增长,涨幅8%~10%。随着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食物结构的改善等,居民对肉、蛋、奶等动物食品的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从而拉动饲料需求量的上升。

中国畜牧业论文:当前中国畜牧业及饲料工业运行形势

今年以来,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总体向好,效益整体较好。上半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为3515万吨,同比增长3.2%;奶类产量为1915万吨,同比增长11.5%;禽蛋产量1340万吨,同比增长6.4%。全国饲料工业产量快速增长,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全国饲料总产量为5900万吨,同比增长11.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饲料企业茁壮成长,成为我国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两年来,畜牧业生产的波动,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宏观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使饲料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饲料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深入分析中小型饲料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共同商讨新形势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很及时,也很有意义。

一、当前我国畜牧业生产形势

今年以来,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克服种种困难,迎难而上,奋发努力,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总体向好,生产加快恢复,质量稳步提高,价格和市场供应平稳,效益整体较好。上半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为3515万吨,同比增长3.2%;奶类产量为1915万吨,同比增长11.5%;禽蛋产量为1340万吨,同比增长6.4%。

(一)生猪生产明显恢复,养殖效益保持较高水平。一是生猪存栏增加。6月底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0.6%,出栏同比增长4.8%。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幅超过20%,占生猪总存栏比重的10.8%。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母猪存栏增幅过大,数量较多,要适当予以控制,防止明年生猪数量过多,引发价格下滑。二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散户饲养稳定增长。6月份规模养殖户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6.9%出栏增长17.6%。散户饲养量相对稳定,存栏同比增长5.3%,出栏同比下降4.5%。三是仔猪数量明显增加,价格偏高。断奶至2月龄仔猪存栏同比增加20.2%,但仍不能满足大量补栏的需要,6月份仔猪价格34.55元/公斤,同比增长101.2%。四是生猪产品价格逐步回落。今年2月份以来,猪肉平均价格已经连续21周小幅下降,仔猪和活猪价格连续12周下降。7月份第1周的仔猪、活猪和猪肉价格比今年以来最高价格分别下降12.28%、11.4%和9.7%。五是养猪效益较高。养猪收益看好,但比较效益回落。目前,出栏1头生猪平均盈利在200元左右,但每头猪的利润与年初的450元相比,下降了250元。饲养一头母猪年盈利6000元左右,处于较高水平。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全国生猪生产和供应暂时影响不大。地震重灾区大多不是生猪主产县,因灾死亡生猪共370多万头,仅占2007年末全国生猪存栏量的0.85%。目前,四川、甘肃、陕西和重庆4省市生猪产品价格稳中有降,当地市场供应稳定。此外,年初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南方部分省区,生猪生产已全面恢复。

随着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和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扶持政策的落实,生猪生产恢复发展的势头仍然很旺。从母猪的生产周期看,能繁母猪补栏的持续增加,四季度仔猪供应偏紧的状况将会得到缓解。由于饲料、人工、水电等费用大幅上涨,目前每头育肥猪成本已经达到1400元左右,今后一段时期内生猪产品价格仍将维持较高水平。

综合分析,上半年全国生猪存栏4.71亿头,同比增长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175万头,同比增长22.5%,占生猪存栏的11%;生猪出栏2.88亿头,同比增长2.1%。

(二)家禽生产继续保持增长。一是蛋鸡养殖效益好转。受去年蛋鸡存栏数量增加的影响,2007年10月份以来,全国鸡蛋价格开始持续小幅下滑,养殖户出现亏损。2008年4月份鸡蛋价格有所回升,养殖效益有所好转。据我部监测,以鸡蛋价格和饲料价格的比值2.86为盈亏平衡点,6月份辽宁、山东、河北等8个主产省份平均蛋价为6.9元/公斤,配合料价格2.34元/公斤,比价为2.95:1,略有盈利,7月份第1周全国集贸市场平均蛋价为7.82元/公斤,同比增长3.04%,各地养殖户补栏基本稳定。二是蛋种鸡和商品雏鸡供求稳定。今年上半年,全国17家重点种禽企业父母代种鸡和商品代蛋雏鸡产销平稳,每周销售量分别为50万套和500万套左右,种鸡和雏鸡销售价格稳中有升。三是活鸡和西装鸡价格较高。7月份第1周活鸡和西装鸡价格分别为14.01元/公斤和14.43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3.06%和7.09%。今年以来,活鸡价格已有23周保持在14元/公斤以上,均处于较高价位,出栏肉鸡每只可获利1.7元以上,养殖效益看好。预计上半年家禽存栏50亿只,同比增长2%;家禽出栏53亿只,同比增长8.2%;禽肉产量785万吨,同比增长8.2%。

(三)肉牛和肉羊生产有所下滑,养殖户增养积极性不高。据4月份对240个行政村共60325农户的数据监测,养牛户有6957户,比上月下降了2.1%;存栏肉牛39224头,比上月下降了7.8%。今年以来,牛肉价格持续上涨,架子牛养殖效益较高。7月份第1周全国牛肉平均价格为31.81元/公斤,同比增长44.5%。但母牛饲养效益仍偏低,养殖户增养积极性不高。农民饲养一头母牛在不计人工、饲草成本的前提下,需一年时间才能繁殖出售犊牛,毛收入仅约1000元。基础母牛存栏下降将会影响肉牛产业发展后劲,是当前肉牛养殖面临的最突出问题。预计上半年肉羊出栏1.3亿只,同比下降0.2%;肉牛出栏2150万头,同比下降1.3%;牛羊肉产量500万吨,同比下降0.1%。

(四)奶牛养殖稳定增长,养殖效益下滑逐步得到缓解。在国家有关奶业扶持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从2007年9月份开始,全国原料奶收购价格逐月上涨,逐步缓解了前一阶段奶牛养殖保本甚至亏损的局面,奶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进入5月下旬以来,北方奶业主产区原料奶收购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降。7月份第1周优势产区原料奶收购价格为2.69元/公斤,比3月初最高价格下降9.7%。价格的回落对奶业生产构成了一定不利影响。但总体来看,原料奶价格下降属于季节性调整,目前大部分产区奶农交售价格还处在合理范围之内。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国牛奶产量1860万吨,同比增长12.1%;奶牛存栏1435万头,同比增长8.3%。

二、当前我国饲料生产形势

上半年,在养殖业加快恢复发展形势的带动下,全国饲料工业产量快速增长,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预计上半年全国饲料总产量5900万吨,同比增长11.2%。其中,配合饲料4540万吨,同比增长13.3%;浓缩饲料1120万吨,同比增长4.5%;添加剂预混合饲料240万吨,同比增长5.9%。

(一)配合饲料增长迅速,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养殖业由一家一户散养方式向标准化规模饲养方式转变,农户越来越多地使用商品化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上半年猪饲料总产量1940万吨,同比增长12.7%;蛋禽饲料1150万吨,同比增长6.5%;肉禽饲料1900万吨,同比增长20.5%。年初,受南方雨雪灾害影响,部分地区禽类存栏量减少,禽饲料生产第一季度出现下滑。此后,禽产品价格在生猪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拉动下出现上涨,禽产品生产快速恢复,带动禽料生产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二)原料价格居高不下,企业利润持续下滑。受全球能源、粮食价格上涨影响,饲料原料和多种饲料添加剂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今年1~6月份,玉米、豆粕、蛋氨酸等各主要饲料原料同比平均涨幅为43%,而同期猪、肉禽、蛋禽等配合饲料产品同比平均涨幅为25%。饲料生产企业处于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和稳价保市场的困境中,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三)企业规模优势更加明显,小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信息中心跟踪企业数据显示,1至5月份,月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规模企业,平均增幅达到49%;月产2~10万吨的企业平均增幅27%;月产0.5~1万吨的企业平均增幅13.4%;月产量在5000吨以下的企业,平均增幅10.5%。进入6月,随着市场供求的影响和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的严格实施,有三分之一左右月产量几百吨的企业处于停产状态,而行业内一些优势企业继续呈强势扩张的态势。

下半年,随着我国降低豆粕进口关税政策作用的显现和市场自发的理性调整,预计豆粕价格将在8月后期开始有所回落;磷酸氢钙灾后恢复生产和相关替代产品的使用,也将促使一些矿物质饲料添加剂价格出现回归;其他饲料原料价格虽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但继续上涨的空间不大。随着供应春节元旦两节生猪的补栏和禽类存栏的恢复性增长,进入8月饲料需求将出现较快的增长,在原料价格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饲料行业将会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三、我国畜牧业扶持政策及落实情况

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注重畜牧业的发展,多次对畜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近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了投资力度,初步构建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从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看,一是建立了能繁母猪补贴制度。2007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拿出11.06亿元、12.59亿元,按每头50元的标准,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场户给予补贴,累计核查补贴能繁母猪4656.5万头。2008年每头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增加至100元,补贴政策将于近期正式启动实施。二是启动了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为降低生猪养殖风险,国家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能繁母猪保险保费给予差别补助,中央补贴11.5亿元,地方补贴11.38亿元。截至2008年5月底,全国参保能繁母猪超过4100万头,覆盖率达80%左右。年初冰冻雨雪灾害中,有10多万头死亡母猪得到理赔。三是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下拨15亿元,对全国253个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2008年奖励资金计划增加至21亿元,其中15亿资金已按2007年明确的调出大县数量和标准下达各地。这253个生猪调出大县出栏数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支持生猪调出大县发展加快了全国生猪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保障了城乡居民猪肉消费。四是启动生猪良种补贴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1.8亿元,对全国200个县(农场)900万头能繁母猪实施生猪人工授精良种补贴,截至2008年5月底各项目县已基本完成项目实施任务。2008年补贴资金增加至3.6亿元,项目实施方案已经下发,近期补贴资金也将下达各地,随着项目的进一步实施,生猪人工授精网点逐步完善,有力地推动了生猪品种改良的进程。五是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2007年中央投入25亿元支持10791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今年再安排25亿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前期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全部结束,近期将下达投资计划。六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007年中央投入3亿元,支持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和资源场建设。2008年继续安排3亿元资金,近期将下达项目投资计划。

从奶业发展扶持政策看,一是实施优质后备母牛补贴政策。2007年中央投入4.302亿元,对2006~2006年实施国家荷斯坦奶牛良种补贴的荷斯坦改良后备母牛进行一次性补贴500元。目前补贴政策基本全部落实到场户。二是加大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1亿元,对全国22个省份以及黑龙江垦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1个奶牛重点县的奶牛养殖农户使用优质冻精改良奶牛进行补贴,改良奶牛346.7万头。2008年奶牛良种补贴资金增加至2.4亿元,补贴品种覆盖全部荷斯坦奶牛,同时兼顾奶水牛、褐牛、乳用西门塔尔牛等其他奶牛品种。奶牛项目补贴政策的实施,加快了我国奶牛品种改良的步伐,奶牛单产水平明显提高。三是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2008年中央投入2亿元在8个奶业主产省启动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试点项目。发改委项目批复已会签我部,近期下达。四是实施奶牛养殖保险政策。2008年中央启动了奶牛政策性保险,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负担30%,地方财政负担30%,养殖户负担40%。截至目前,各地参保奶牛达17余万头。

从蛋鸡生产扶持政策看,一是对祖代蛋种鸡实施补贴。2008年中央投入3800万元对全国38万套祖代蛋种鸡每套一次性补贴100元。目前,补贴资金已经兑现到养殖场。二是启动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今年国家对存栏1万只以上的规模化蛋鸡养殖场(户)给予适当补贴,以改善养殖条件和环境,提高养殖水平。当前我部正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完善项目实施方案,近期将付之实施。三是支持蛋鸡新品种配套系选育。今年起,国家将加大对蛋鸡育种的投入,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校积极开展蛋鸡新品种培育工作,提升我国种鸡自主育种能力,增强蛋鸡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种源基础。

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看,三个基本规律是不能违背的,那就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市场的竞争规律。总的来看,中央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要牢牢抓住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强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建设,夯实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切实增强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我国畜牧业和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更应深刻认识畜牧业和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饲养成本上升过快。受国际油价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以及今年以来低温雨雪冰冻、地震和洪涝灾害的影响,玉米和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涨幅较大,水、电、建筑和运输等成本上升较快,畜禽养殖成本大幅提高。据监测,6月份全国玉米平均价格为1.78元/公斤,同比上涨9%;豆粕4.31元/公斤,同比上涨61.6%;育肥猪配合饲料2.65元/公斤,同比上涨27.9%。按照一头生猪消耗300公斤饲料计算,饲料涨价带动饲养总成本同比上升约15%。一头单产5吨的奶牛年饲养成本增加1800元左右。另外,购买仔猪等费用也大幅上涨,6月份一头20公斤重仔猪价格比去年同期高出约350元。劳动力每日工资从2007年初的30元增加到现在的50元,涨幅超过60%。

(二)动物疫病威胁仍然严重。近年来,重大动物疫病隐患仍然是困扰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农民对疫情风险的担心仍未消除,养殖信心因此受到一定影响。目前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还不够健全,基层乡镇防疫站基础条件差、经费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防疫员队伍不够稳定。

(三)养殖业整体风险加大。随着饲养成本逐步加大,畜禽养殖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更加明显。除疫病影响外,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目前,除能繁母猪和奶牛外,其他主要畜禽生产保险体系仍未建立,广大养殖户仍然是养殖业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另外,国家对生猪等主要畜禽产品生产的调控措施仍未出台,价格大起大落导致产业波动的风险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四)中小饲料企业举步维艰。饲料工业上连种植业,下连养殖业,是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养殖业,饲料工业的压力和风险更大,特别是中小饲料企业,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压力。

1.消化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能力弱。受仓储和资金制约,中小饲料企业普遍缺乏原料储备能力,在饲料原料价格涨幅高于饲料产品涨幅的情况下,如果持续时间较长,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将远远高于大型饲料企业。

2.融资压力大。与其他行业中小型企业一样,饲料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资金紧缺的压力,凭借自身积累特别是在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金融贷款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在现有的条件下也很难有所突破。

3.管理挑战多。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许多企业不能根据企业的发展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就会在内部滋生问题,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往往会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困境其实是多方面的,包括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等,要保持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变化不断进行管理变革,但实际上大多数企业难以有所突破。

4.竞争力不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就是产品竞争。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比较单一,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质量安全水平与大企业也有一定差距,社会竞争优势不明显。其次是人才竞争。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往往很难留住所需人才,导致在产品创新方面大大滞后大型企业。第三是信息竞争。大多数中小企业因实力不足或重视程度不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掌握的信息往往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且所需的信息往往也不能及时获得。

五、促进我国饲料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几点考虑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兴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促进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发挥。

一是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7年,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达42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经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总数为460万户,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3%,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8.9%。在40个工业行业中,中小企业在27个行业中的比例超过50%,在相当一部分行业超过70%;二是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农民工相当一部分在中小企业就业。三是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我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中小企业完成的。四是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初级加工、建筑、运输、传统商贸等领域,向基础设施、机电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越来越多的地区中小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大型饲料企业集团都是从中小饲料企业发展起来的,认真研究大型饲料企业集团的成长轨迹,对于中小饲料企业当前解困,着眼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启示。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与农牧业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发挥后发科技优势。我国饲料企业技术研发工作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不高,中小饲料企业受资金、人才因素制约,科技水平更低,突出表现为研发投入少,产品低档次和同质化,市场竞争力弱。要改变这一现状,中小饲料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放在优先位置,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要建立学习型企业,形成全员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的企业氛围,增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要加强与农牧业科研单位的合作,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以饲料产品为单元,创新一个或若干个优势产品,尽快扭转“跟风走”的被动局面。要借鉴饲料企业集团研发和推广应用饲料科技的运行模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依靠发挥后发科技优势,追赶和超越大企业。

(二)要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紧密结合,发挥适应性强的优势。当前,我国现代畜牧业正在加快发展,畜牧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加速推进,区域化进程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效率明显改善。饲料工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支撑,作为饲料生产主体的中小企业,必须紧跟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的节奏和步伐,针对畜牧业结构而优化饲料生产结构,适应现代畜牧业营销模式而改进服务方式。近年来,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特色养殖发展很快,中小企业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贴近市场、贴近农民的优势,发挥“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抢占市场先机,提高生产效益。

(三)要与当地资源紧密结合,发挥布局广泛的优势。我国幅员辽阔,生物多样性强,适合多种粮食、经济和饲料作物生长,地方饲料资源丰富。这一资源分布,决定了中小饲料企业不一定都生产玉米、豆粕型配合饲料,要善于研究当地饲料资源的营养成分,按照科学配方理论,生产最低成本的配合饲料。中小企业大多是本地企业,最熟悉和了解本地情况,具有生产地域性独特饲料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产品供应半径短、产销直挂的优势,按照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配合饲料的供应特点,创造性地生产带有本区域特色的高效、低成本饲料产品,形成特色优势品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四)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发挥中轴产业的优势。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也是涉农企业发展的方向。在这方面大型饲料企业已经探索出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国家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不仅支持大企业发展产业化,而且鼓励中小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小饲料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加快与农民结成更加紧密地利益共同体,让农民真正成为自己产品的可靠用户,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中小饲料企业要将眼光放的更远一些,视野更开阔一些,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管理理论,在做精做强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上联种植业、下联养殖的纽带作用,在产业链上做文章,做产业链的组织者,面向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将养殖户组织起来,走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一体、产供销紧密衔接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五)要与大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发挥终端网络的优势。近年来,大型饲料企业发展战略出现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变化,大企业在扩张过程中更多地采取并购、合资、合作等灵活的方式,单纯依靠新建的扩张模式逐渐减少。这种变化表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竞争已经达到了争取要素、资源和市场更高层次的竞争。中小企业要想在这种更高层次的竞争中求得发展,一方面要认真研究饲料工业大企业发展战略,既要充分分析大企业的优势和特点,又要分析自身的长处和特色;既要认清并购是进入饲料更高平台的一条捷径,又要认清中小饲料企业仍然是主体的客观现实,坚持以我为主,继续发挥网络终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优势,在比较优势中不断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饲料信息网络和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共性平台,与大型企业同时占有生产信息和技术发展趋势,在与大企业竞合、联合、合作中处于平等地位,在竞争中实现共赢。饲料工业协会要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信用担保、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国际合作、人员培训和管理咨询服务,全面提升中小饲料企业发展能力。

今年,是我们国家发展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年初南方部分省区遭受了低温冰冻雨雪灾害。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隆重举行。12月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年。在这种特殊时期,我们肩负光荣的使命,重大的责任,艰巨的任务,保持畜牧业和饲料工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畜产品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意义更加重大。我们相信,经过全国共同努力,中小饲料企业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来更大的发展,为建设现代畜牧业和饲料工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根据国家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在2008中小饲料企业发展论坛上的讲话摘编)

中国畜牧业论文:金融危机背景的下中国畜牧业发展探讨

【摘 要】 本文就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实现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畜牧业 现状 对策

近几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大,我国国内各行各业普遍受到了影响。畜牧业也受到了波及,主要表现在:各种畜牧业食品价格普遍下滑,牛奶、猪肉、鸡蛋以及牛羊肉等,与往年相比价格下滑较为严重;各类畜牧养殖业经济效益总体呈下滑趋势,由于受到出口量下滑的影响,很多畜牧业养殖户只能变出口为内销,内销过程中,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导致很多畜牧业养殖户经济效益较差,有的甚至倒闭。这给畜牧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畜牧业整体发展放缓。

1 金融危机对畜牧业影响分析

1.1 畜牧业相关产业出口量下滑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波及,经济发展缓慢,国际上对于畜牧产品的需求持续减弱,居民购买力下降,导致我国畜牧业产品的出口不断地下降,很多畜牧业养殖户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口量减少,经济效益下滑,发展面临着较大困难。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国的畜牧业产品有一部分是内销,满足国内居民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出口量下降的影响,很多畜牧养殖户都把产品销售转到国内,市场容易出现饱和。再加上国内畜牧产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动物疫情时有发生,导致国内居民的购买消费热情下降。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1.2 畜牧业资金短缺,再生产受到限制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各行各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畜牧业发展也是如此,发展速度放慢。国际金融危机对畜牧业最大的影响是畜牧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企业融资困难,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不断地减弱,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1.3 畜牧业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由于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出现严重萎缩,国内通货紧缩较为严重,使得国际和国内消费需求下降。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畜牧业产品价格出现下滑,造成了很多畜牧业养殖户和生产企业发展信心不足。就近几年的畜牧业产品价格而言,国内商品雏鸡的价格由原来的价格下降为每只在2.4——3.6元之间,毛鸡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下降,由原来的每公斤9元下降为现在的每公斤6元左右,价格下降了将近30%左右,生猪价格由每斤18元下降为现在的10.6元每斤,下降了将近40%左右,猪肉价格也由之前的每公斤28元下降到现在的每公斤17元,每公斤下降了40%左右,鸡蛋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下降,由原来的每公斤9元,下降了30%左右,降到了现在的每公斤6元左右,肉鸡的出口量急剧下滑,相关副产品的进口在不断的增加,使得肉鸡的养殖和生产企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牛奶的价格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由原来的每公斤3元左右,下降到现在的每公斤1.5元左右,下降了50%。

1.4 畜牧业产品市场消费能力下降

在美国国内金融危机发生不久后,世界各国国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发展也不例外。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导致居民购买能力下降,畜牧业养殖和生产加工企业的订单出现大幅减少,出口量下降,企业生产出现了萎缩的状况。各大企业的生产均出现了停工或者半停工的情况,企业经济效益的减弱,居民购买能力的下降,严重地影响了企业、个人、群体等购买畜牧业产品的能力和需求,尤其是我国发达地区的消费者购买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了畜牧产品市场,影响了畜牧业养殖和畜牧业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1.5 畜牧业成本增加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饲料行业也出现了发展问题。金融危机对饲料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饲料企业发展困难,饲料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据相关统计显示,豆粕价格最高的时候将近每吨5000元左右,后来下降到每吨2800元,最近价格又出现了上涨的趋势,每吨上涨到了3000元左右,玉米的价格也受到了影响,在最高的时候每公斤将近1.6元,最近虽然有所下降,每公斤在1.3元左右,但是还是高于平均市场价格。虽然饲料价格有所下降,但是其下降幅度明显小于畜牧业产品下降幅度,所以导致了畜牧业养殖户的生产成本出现增长的局面。

1.6 动物疫病风险增加

近年来,畜禽饲养在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在向资源丰富、养殖基础好的地区集中,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逐渐减少或退出畜牧产业,畜牧业的区域化特色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另一方面,养殖业的规模化比重增加、集中化程度提高、养殖密度增加,使得养殖业面临的疫病风险加大,一旦发生疫情造成的损失更大。同时,区域之间调运畜禽数量的增加,也加大了疫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在交通方便,畜禽贩运范围更广,疫病防控难度加大。近年来,国内先后暴发多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就充分证明这一点。这些疫情的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先后发生人员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事件,严重威胁到畜牧业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居民消费热情减弱,社会购买能力下降,畜牧业企业融资困难,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居民购买能力,繁荣畜牧业市场,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2 畜牧业发展对策建议

2.1 拓展畜牧业融资渠道

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投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资金短缺成为其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针对畜牧业市场融资困难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银行的金融行业应积极为畜牧企业发展提供资金贷款,政府部门应积极加强地区性的招商引资工作,合理吸收民间资本,金融信贷资本及外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并存的多元化畜牧业投资格局,从而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

2.2 建立畜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是行业发展中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就畜牧业的发展而言,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所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畜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基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有必要建立畜牧业专业养殖协会和其它相关的经济合作组织,集中畜牧业养殖户的物质和精力,集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畜牧业的影响,另外,还要完善在良种引进、动物产品购销等方面的自我服务功能,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经济互补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带领养殖户走共同富裕之路。

2.3 发展畜牧业保险行业

在经融危机发生的环境下,国内动物疫情的发生对畜牧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建立农业养殖业保险和保险基金,以抵御市场风险。就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中,其数目较少,还不是很完善。在企业遭遇到动物疫情的环境下,大部分都是自己承担其损失,国家仅仅给予一小部分的补偿,市场上也没有相应的保险可以利用。所以,为了发展我国畜牧业,减少动物疫情对畜牧业发展企业的影响,需要尽快发展相关的保险业,同时,各级政府在财力上对参保企业和个人予以必要的财政扶持,降低畜牧业风险。

2.4 加强畜牧业企业的技术培训

由于大部分企业对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发展环境的预估不足,导致很多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发展严重受限。加大畜牧业企业的培训力度,提高畜牧养殖户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养殖技术,做到及时分析市场环境,搞好养殖消毒工作,减少企业养殖中的动物疫情的发生,及时的出栏,减少主观性的积压,保证在市场发展中能够实现及时的回笼资金。

2.5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畜牧业发展有必要根据市场发展及时地转变其生产方式,尽快建立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走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的发展道路。抓好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加大技术推广,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创新畜牧业服务机制,增强畜牧业服务能力,加快畜牧业优良品种工程,发展与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良性畜牧业繁育体系;加大与高校或者相关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强技术上的交流,不断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水平,及时有效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最新的成果,提高畜牧养殖的科技含量,降低其劳动生产率,有效的降低其生产成本;发展食草家禽,食草家禽是一种绿色、生态养殖,其市场发展前景较好,也可以减少疫情的发生率,在保证企业发展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能力和市场购买力,这对于我国畜牧业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需要根据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拓展畜牧业融资渠道,建立畜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发展畜牧业保险行业,加强畜牧业企业的技术培训,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畜牧业论文:中国畜牧业脱钩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畜牧业已成为全球人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 同时,畜禽粪便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本文在测算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基于脱钩理论分析了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与畜牧业产值之间的脱钩情况,并借助LMDI 模型对影响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畜牧业CH4和N2O排放量分别由2001年的1 06840万t和3937万t变化到2011年的1 04181万t和4087万t,肠道发酵是CH4排放的最大贡献者,而粪便管理则是N2O排放的重要诱因;在肠道发酵CH4排放中,排放最多的是牛,其次是山羊和绵羊,最少的是兔子,在粪便管理CH4排放中,排放最多的是猪,最少的是骆驼;生猪和牛是粪便管理N2O排放的主要贡献者,而骆驼最少;2001-2011年期间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与畜牧业产值之间的脱钩状态主要分为强脱钩和弱脱钩两种状态,整体脱钩弹性值为-0004,呈强脱钩状态,脱钩稳定性系数为1428 7,脱钩稳定性较差;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因素,短期内效率因素是我国畜牧业低碳化发展的最主要诱因,而从长期来看劳动力因素是我国畜牧业低碳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强化低碳养殖技术和粪便清洁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培育畜禽优良品种,提升畜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育职业农民,促进畜牧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饲料转化效率,是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脱钩理论;LMDI模型

工业革命以来,伴随大量化石燃料消耗而来的是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和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气象灾难,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若是无法有效应对全球变暖,未来十年由此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将造成每年全球损失额达到GDP的5%-20%[2]。农业作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而畜牧业在其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中指出,每年牛、骆驼、羊、马、猪和家禽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18%,其中CH4和N2O分别占65%和37%,而CH4和N2O的“增温效应”却是CO2的21倍和310倍。《世界观察》在2009年刊登的《牲畜与气候变化》的报告,指出牲畜及其副产品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了32564亿t CO2当量,占世界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51%[3]。我国农业源CH4(动物反刍、动物粪便和稻田)和N2O(动物粪便和农田)排放量分别为排放当量分别为42亿t和30亿t CO2当量[4]。因此,如何推进畜牧业的温室气体减排进而实现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与其产值增加之间的脱钩日益受到相关学者乃至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国内外大量学者对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研究。FAO曾预测2030年动物数量将在2000年基础上增加40%,而动物的平均氮排泄量也会增加,这就会增加畜牧业的碳排放[5]。Yang等测算了我国台湾地区家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田素妍等分析了我国畜禽养殖业的低碳清洁技术及其EKC假说检验,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中西部呈显著的“正U型”关系[6]。詹晶等借助回归模型得出我国畜牧产品对甲烷排放增加有显著影响[7]。胡向东等估算了2000-2007年期间全国和各省的畜禽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发现全国畜禽温室气体排放呈现下降趋势,各省区畜禽温室气体排放呈现区域集中特点[8]。本文运用脱钩理论,量化分析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产值之间的关系,分解其影响因素,以期对我国畜牧业的低碳化清洁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理论

11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方法

陈瑶等:中国畜牧业脱钩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3期在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测算方法的选取上优先借鉴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韦秀丽等采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在2011年的《关于印发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试行) 的通知》中的方法测算了重庆市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发现牛是最关键的排放源[9]。刘月仙等测算了北京地区畜禽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10]。结合相关文献,本文选取奶牛、非奶牛、骆驼、骡、马、驴、生猪、山羊、绵羊、兔和家禽的相干数据,测算我国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了便于统一标准,根据增热效应,将CH4和N2O转化成CO2当量。Ni表示第i种动物的平均饲养量,αi和βi表示第i种动物的CH4和N2O排放因子。由于各种动物的饲养周期不同,需要根据动物的出栏量和年末存栏量对平均饲养量进行调整,参考胡向东[8]提出的出栏率进行调整。当出栏率大于1时,其平均饲养量用出栏量除以365乘以其生命周期,主要有生猪、家禽和兔,其生命周期分别为200天[8]、55天[11]和105[8]天。对于出栏率小于1的动物,其平均饲养量由相邻两年年末存栏量的平均数表示。CH4的排放主要源于反刍动物的肠道发酵和动物粪便管理,N2O的排放主要源于动物的粪便管理。本文动物CH4的排放因子来源于2006年IPCC国家间温室气体排放指南[12],N2O的排放因子来源于胡向东[8],非奶牛是取黄牛和水牛的平均值。山羊和绵羊的数据来自韦秀丽[9],并取规模化饲养、农户散养和放牧饲养的均值。

32脱钩稳定性分析

根据公式(2)测算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与其产值之间脱钩状态的稳定状态,稳定指数为1428 7,变化率远远超过1,这说明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与其产值之间脱钩状态的稳定性较差,很可能出现反复。这主要是因为农民为了追求畜牧业的高产出,就会过度的投入饲料等畜牧业物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的需求必然会快速增加,使得畜牧业成为农业部门中有利可图的部门,其规模就会水涨船高,进而使得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迅速增加。

4基于LMDI的脱钩影响因素分解

本文借助LMDI模型和我国畜牧业相关数据,以Excel作为计算工具,从我国畜牧业的效率因素、结构因素、经济因素和劳动力因素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解,分解结果详见表6。

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诱因。2001-2011年期间,经济因素对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都呈现正相关,除了2001年和2003年,其余年份经济因素对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都超过了2 000万t CO2当量,最多的为2004年的3 00302万t CO2当量。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会大量增加对肉类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畜牧业不得不扩大养殖规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肉类需求,进而致使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因此,不难预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伴随我国经济的继续平稳发展和人们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并得到实现,经济因素仍将是影响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的因素。

结构因素是影响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因素。2001-2011年期间,2001-2003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结构因素对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正相关,对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贡献最多的为2003年的1 07175万t CO2当量,这也体现在农业结果的变化中,以2000年为价格基准年折算为实际产值可以看出,2003年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3155%,比2002年增加097个百分点,增幅最大。而2011年,结构因素对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负向影响最大,达到-92854万t CO2当量,反应在产值上,2011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124%,比2010年降低084个百分点,降幅最大。随着我国肉类需求量的增加,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将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这就使得结构因素在短期内仍是影响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

效率因素是我国畜牧业低碳化发展的最主要贡献者。2001-2011年期间,2001年贡献最大,效率因素减排达到了2 60194万t CO2当量,但是在此之后呈波动下降的趋势,2011年最少为88804万t CO2当量,只有2001年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主要因为随着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饲料改良和良种选育等方式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但是长期内,这些养殖方式和养殖技术趋于稳定,其减排效应就迅速减弱,甚至成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因此,在短期内效率因素仍是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的最大影响因素,但是长期来看其减排能力将会不断削弱,这就需要加大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的力度。

劳动力因素是影响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因素,且影响力呈上升趋势。2001-2011年期间,劳动力因素对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其影响力还在波动上升,最多的为2010年的92935万t CO2当量。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从业人员必然会不断减少,而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养殖规模化发展和养殖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畜牧业单位从业人员的负担就会大大减轻,同时畜牧业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使得其工作能力得到提升,进而转移出更多的畜牧业从业人员,单个从业人员的产出就会大大增加,促进畜牧业温室气体的减排。因此,在未来劳动力因素仍将是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因素,且减排能力将会不断提升。

5结论

本文基于2001-2011年期间我国畜牧业的面板数据,以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和畜牧业产值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脱钩状况,进而借助LMDI模型对影响我国畜牧业脱钩状况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总体较稳定,其中CH4排放量略有所下降,N2O排放量略有增加,动物肠道发酵是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与其产值之间整体上呈现强脱钩状态,脱钩状态较表6基于LMDI的我国2001-2011年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诱因,结构因素是影响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因素;效率因素和劳动力因素将是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动力所在,但是长期来看效率因素的减排能力将会逐渐削弱,而劳动力因素将逐渐成为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的最重要因素。强化低碳养殖技术和粪便清洁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培育畜禽优良品种,提升畜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育职业农民,促进畜牧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饲料转化效率,在满足人们对肉类需求的同时减少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关键。

中国畜牧业论文: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1 引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采集、渔猎、畜牧是与原始农业相伴而存在的生产部门。虽然在采集、渔猎中萌生了原始农业,而原始农业又分化出畜牧业,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明显的部门区别与区域分异,各生产形式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特征。例如在我国内蒙古东西部许多史前时期聚落遗址中都发现有代表畜牧文化的细石器与表现鲜明定居农业的陶器、石器共存的现象,其中内蒙古西部老虎山遗址出土的器物就是一则农牧共存的典型事例[1]。进入国家阶段以后,这样的事例也仍然存在,如夏商周三代时期华戎之间的地域分异仍然十分不清晰,许多中原民族往往在农业中杂以狩猎与畜牧。由于广泛存在这样的生产结构,以至于在中原文人撰写的文献中,也不过用西北多牧畜少农耕,中原多农耕少牧畜描述而已,你我之间还没有明显的界限。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不但在地域上与农业相互交叉,而且由于早期的畜牧业是与原始农业相伴而生,因此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进一步分化,以迁移生活为代表的游牧业逐渐游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依附于定居农业的放养型畜牧业继续与农业生产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以家庭舍养、近地放牧等不同形式持续发展到近现代。

游牧型畜牧业与放养型畜牧业存在许多差异,其中在以下几方面尤为突出:1)规模:放养型畜牧业中牲畜的食物来源主要限于聚落周围地带,因此畜养规模有限,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性很强。游牧型畜牧业中牲畜获取食物的空间范围很广,完全脱离了农业聚落的束缚,畜养规模很大。2)区域:由于放养型畜牧业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关系,其分布地区多与农业生产结合,出现在农耕区或半农半牧区。与放养型畜牧业分布地区不同,游牧型畜牧业则跳出农耕区的基本范围,成为草原环境的产物,并在迁移中建立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在各类非农业生产类型中,游牧型畜牧业(简称游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由人类活动而塑造的人文景观中,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学者就游牧业与骑马民族的产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见解,其中日本学者江上波夫认为骑马民族的发生和发展,极大程度上决定于地理环境。尤其欧亚大陆中部的茫茫草原,既因干旱缺雨而无法进行农耕,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对草原牲畜造成威胁,是理想的牧场[2]。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则就中国历史背景指出,草原游牧的产生与马的应用关系密切[3]。乘马可以使依草原而生存的牲畜与依牲畜而生存的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由部落发展成草原国家。那么除了草原环境与马具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成为游牧业脱离农业而趋向草原的动力呢?离开中外史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我们将问题的视点放在环境上,并指出游牧业的产生与环境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2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与气候变迁

在广义农业的范畴之内,游牧业出现最晚。就中国的历史背景而论,对亚洲草原民族研究具有权威地位的拉铁摩尔、江上波夫等外国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游牧业与骑马民族兴起的标志[2~5]。对于这一观点的理解应包含这样的内涵,即胡服骑射是中原民族对抗草原骑兵的应对措施,因此这一时段不但标志着骑马民族的成熟、强大,而且也显示了真正以文化、生产手段与分布地域不同而区别出农耕与畜牧两大区域的历史进程。在此之前游牧生活已经在北方民族中存在很久了,只不过那时这些民族的空间发展还仅限于北方草原地带,农牧民族双方还没有在空间上发生激烈冲突,以中原诸国为代表的农耕民族也用不着采取任何防御性的应对措施。

2.1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

见于文献记载最早活动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匈奴人。战国以前的文献中也将其称之为“鬼方”、“猃狁”等,战国时期“匈奴”一词开始反复在文献中出现。大约从战国初期这些活动在山陕、内蒙古一带的非农业民族逐渐具备了骑马民族的特征,不但有成群的牲畜,而且有极具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屡屡对秦、赵等国构成军事威胁,并以中原诸国北方劲敌的定位而见诸于史籍。伴随游牧活动,整个民族具备典型的“行国”特征。“行国”之称始见于《史记·大宛传》,其中提到所谓的“行国”就是“随畜迁移,与匈奴同俗”。这时匈奴已经成为人们理解中的典型“行国”。正像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匈奴人的马背生涯扩大了他们的活动空间,不但带领他们驰骋于欧亚大陆中部草原地带的东西南北,而且这一骑马民族自从公元前5世纪左右登上历史舞台后,在近10个世纪内影响着中国历史,影响着中亚乃至于世界历史。

2.2 气候变迁导致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的考古依据

匈奴人如何骤然兴起、如何发展成影响中国北方乃至于整个欧亚草原的“行国”,是研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牧业的重要问题。在对文献记载进行考辨的同时,考古发现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1974~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队在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朱开沟村进行了近10年的发掘工作,其中取得的成就对于探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起源的问题作出重要贡献。朱开沟遗址的文化遗存共分五阶段,表1归纳了这五阶段文化遗存的年代、环境、文化以及经济特征[6]。从中可以看出朱开沟遗址的文化时期内,这一地区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活动方式由农耕、狩猎、采集向畜牧业为主方向的渐进过程。

植被类型是环境特征的标志性指示物,朱开沟遗址不同阶段木本与蒿科、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比例的变化,显示出遗址所在地区环境的基本面貌与变化特征。蒿科、藜科均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草本植物,这类植物对旱生环境有较明显的指示作用。虽然在整个朱开沟遗址文化的5个阶段中,木本植物中针、阔树种花粉比例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存在冷暖、干湿波动的特征,但从整体看变干则是气候变迁的基本趋势。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文化层中蒿、藜科植物花粉的比例仅占50%,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植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由50%增至70%,至第五段已达到93%,成为占绝对优势的植物。由于蒿科、藜科植物的旱生属性,这类植物比例增加反映了环境逐渐向干旱方向发展的变化特征。对于全新世湿润期以来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具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向,地理学家从另一角度也给予了证明[7]。

早期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伴随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类活动方式与生存手段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发掘的生产工具中既包含农业生产工具,也有用于射猎的工具,这些工具证明了人们在这一阶段不但从事于原始农业种植,同时也将射猎作为辅佐农耕的重要谋生手段。在农耕与射猎两种生存方式之外,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朱开沟时期的人们在从事农耕与射猎的同时,还存在放养业。如果对于朱开沟遗址五个阶段的环境、工具以及猪、羊、牛骨骼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遗址文化层从第一段到第五段随着气候干旱程度逐渐增加,羊、牛与猪之间的比例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猪、羊、牛虽然都属于人类驯化、饲养的动物,但由于动物之间生理特征的差异,一般将猪的饲养视为农业生产的标志,而羊与牛的饲养则成为畜牧业的象征。朱开沟遗址五个文化段中猪、羊,牛比例的变化,说明的正是农业与畜牧业比例的消长。第一段中猪所占比例超过羊、牛比例的总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在各业中占有突出地位,此后各段中随着气候转干,农业逐渐消退,而畜牧、射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中指出,当文化发展到第五段时,不但房址、墓葬数量明显减少且分散,而且人们使用的工具中已经出现了大量青铜工具,这些青铜工具与后来在内蒙古其它地区发现的青铜器均带有游牧经济的文化特征。

朱开沟遗址的文化信息清楚地显示了随着气候变干,草原边缘民族一步步放弃农业生产,转向畜牧业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没有像拉铁摩尔曾经指出的那样,由于农业民族的强大,逼迫游牧民族从自然条件较好的农耕区退向草原,也不是源起于与农耕区对立的其它环境中,草原边缘民族在由原始农业转向放牧业几乎没有发生空间区域的位移,或许几代前他们的祖先就从事着原始农耕业,到了后来他们却渐渐放弃了农耕技艺,将谋生的方式变换为射猎、畜养,而导致所有这一切转变都与气候变化有关,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当然,促使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的环境背景,并不仅仅限于气候变干一个环节。大量的研究明确指出距今3500多年前中国北方经历过一次变干且变冷的过程,随着气候变冷、变干,温性森林减少,草原扩大,那些原本在草原与农耕区的边缘地带生长的农作物,渐渐失去了生存条件,而面对环境变化牛、羊等牲畜却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6]。生活在这里的草原边缘民族失去了农业这一食物来源,自然而然将生存的依托转向畜牧业,并在越来越多依靠畜牧业的同时,不断积累动物驯养经验,从牛、羊的畜养到马的驯化,进而使驯养牲畜变得更加成熟、独立。

2.3 游牧业产生

朱开沟遗址第五段发掘的青铜工具虽然带有游牧经济的文化特征,但若对遗址的全部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时朱开沟人从事的仍属于放养型的畜牧业,而不是游牧业。前文已经指出放养业与游牧业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放养业是在定居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饲养过程,而游牧业则完全脱离了定居生活,随阳而居,逐水草而迁。在整个朱开沟文化的发展阶段中,尽管定居农业的比重越来越低,但定居生活在遗址中却始终显示出核心作用。定居生活与畜牧业相伴的现象维持很久,直至春秋时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畜牧业中仍含有定居、半定居的经济成分[10]。

在活动区域上游牧业与放牧业最大的不同在于空间的拓展,对于游牧业来讲,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在于土地占有权,而更多地取决于迁移权,只有在随阳而迁的迁移过程中,草原民族才能不断获得丰美的水草,发展壮大。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草原边缘民族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中外学者就马具出现与游牧业兴起的因果关系早已形成共识。其中拉铁摩尔在论证这一问题时,就注意到草原与农耕区的边缘地带存在既非完全农耕,也非绝对游牧的草原边缘民族,随着马具的产生使这些民族脱离定居生活,放弃过渡文化最终成为真正的游牧人[11]。与这一观点相应,由朱开沟阶段代表的放养型畜牧业向游牧业转型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马具、车具的应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宁城南山根3号石椁墓及其它墓葬中发现了成套马具,包括马衔、镳、銮、铃、节约、铜泡等,其中马衔有两种形式,一种比较罕见,两端有齿状倒刺;另一种为常见套环式。两端有齿状倒刺的马衔外侧有可以转动的环,只要马头偏离方向,倒刺便刺入嘴中,任何野马也会被驯服。南山根墓葬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12,13]。内蒙古考古队在鄂尔多斯地区墓葬中也多次发现马衔、节约、马镳、轴头等马具、车具,经研究证明,这些马具、车具的所属时代早于公元前6世纪[10]。有了马具,有了骑马术,才有了真正的骑马民族。内蒙西杭锦旗桃红巴拉遗址是一处时代相当于公元前665~590年的典型匈奴墓葬,墓内已没有殉猪、殉鸡以及任何表明从事农耕的遗留物,而是以数量可观的殉马、牛、羊的头、蹄为主,显然马、牛、羊牲畜是当时主要的财富与生活来源[14]。如果说马具的产生是草原民族脱离定居生活,走向游牧化的标志,那么至少早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二百多年前,以匈奴人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形成。在以后的二百年中随着匈奴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成长壮大,逐渐与中原诸农业国构成文化、生产方式以及活动区域的分异,至公元前4世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正是在空间上明确这一区域分异的标志。

2.4 匈奴等北方草原民族的空间扩展

匈奴既是典型的北方草原民族,也是最早见于文献的游牧民族之一。自70年代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鄂尔多斯地区开展考古工作,相继发现大量极具特点的青铜器,这些被称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珍贵文物经考古学界研究,认为是以匈奴为主体的中国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与游牧业伴生的文化。这批青铜器不但反映了匈奴人的游牧生活方式与文化内涵,而且也揭示了这一草原民族的起源历程。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属于起源于鄂尔多斯以及临近地区的土著文化,其早期往往与商式铜器伴出,以后不断向东、向北扩展。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鄂尔多斯青铜器分布范围很广,并在不同时期形成各自的分布中心。其中:相当于商代晚期的多分布于鄂尔多斯、山西吕梁地区以及陕西北部。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相继在鄂尔多斯,北京昌平、延庆,河北平泉,内蒙古赤峰、宁城等地发现,并在外贝加尔出土了相似的器物。相当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的主要发现于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宁夏固原和河北北部。其中仍以鄂尔多斯地区发现为最多,向北在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也有类似发现。相当于两汉时期的除鄂尔多斯外,蒙古境内诺颜乌拉、海尔罕山、色楞布贝勒赫、呼尼河等地以及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左岸、科伊巴尔草原都有一定数量器物发现[10]。

上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分布中心的变化,既证明了朱开沟所在地——鄂尔多斯地区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渊源关系,也清楚地显示了匈奴人的空间发展历程与气候变迁的对应变化。在匈奴历史早期,即相当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具有游牧文化特征的民族从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以及山陕等地开始向塞外延伸,这一点可以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分布区多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区吻合得到证实。这一时期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农耕区尚处于岛状分布状态,农耕区之间还存有大片未开发地带,这里或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或成为非农耕民族的活动区域,这一切都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穿插式出现在山陕一带构成了背景条件。大约距今3500多年前中国北方气候开始转冷,气候变迁不但促进畜牧业进一步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使塞外辽河流域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转向含有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与此同时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标志的草原民族也进入了辽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当历史进入战国时期,随着以匈奴为主的北方草原民族逐渐强大,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之间的对立日趋明显,农耕民族在作出“胡服骑射”的应对性措施的同时,也在双方的交接地带修筑了防御性工程——长城,在长城的制约下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下活动受到限制,故这一时期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多呈现沿长城一线分布的特征。秦至两汉是匈奴人壮大的时期,这时匈奴人不但建立了王庭,而且依凭马上优势将自己的势力从漠南伸向漠北,直抵西伯利亚的旷野之中。

2.5 中国北方畜牧业与欧亚草原文化的同步性

畜牧业的产生地不仅限于中国北方草原,整个欧亚草原现已发现多种典型畜牧文化类型。这些畜牧文化虽然显示了各自区域性的文化特征,但在发生时间上却表现出极大的同步性。与朱开沟文化晚期、夏家店上层文化时代相近,欧亚草原除长城沿线及以北地区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外,黑海北岸的斯基泰文化、咸海沿岸、谢米列奇耶和天山地区的萨基文化、叶尼塞河中游米奴辛斯克盆地的塔加尔文化、图瓦的乌尤克文化、阿尔泰的巴泽雷克文化、蒙古西部的乌兰固文化、蒙古东部和外贝加尔的石板墓文化等都是典型的畜牧文化。这些典型的畜牧文化几乎出现在同一时期,从欧亚草原的中部一直延伸到中国长城沿线,构成世界上连续性最长的文化景观。能够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驱动欧亚草原上不同地带的人们同时脱离定居农业生活,走向草原与畜群相伴,其促动因素不应仅来自于人类活动本身,全球变化是其最主要的驱动力。目前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仅限于中国北方,在气候变迁的共同背景下,欧亚草原不同地区的人们作出了共同的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15]。

3 结语

畜牧业作为人类的生产方式之一,它的起源不但取决于人类生产自身的发展,而且深受环境变化的影响[16]。距今3500多年前随着气候变冷、变干,萌生于农业生产内部的放养业逐渐脱离农业生产,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游牧业。游牧业一旦兴起之后,就在中国人文地理区域分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与包括渔猎、采集、放养型畜牧业等非农耕生产部门并存,构成北方草原与森林草原地带的基本文化景观。

中国畜牧业论文:当前中国畜牧业及饲料工业运行形势

当前中国畜牧业及饲料工业运行形势

今年以来,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总体向好,效益整体较好。上半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为3515万吨,同比增长3.2%;奶类产量为1915万吨,同比增长11.5%;禽蛋产量1340万吨,同比增长6.4%。全国饲料工业产量快速增长,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全国饲料总产量为5900万吨,同比增长11.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饲料企业茁壮成长,成为我国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两年来,畜牧业生产的波动,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宏观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使饲料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饲料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深入分析中小型饲料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共同商讨新形势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很及时,也很有意义。

一、当前我国畜牧业生产形势

今年以来,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克服种种困难,迎难而上,奋发努力,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总体向好,生产加快恢复,质量稳步提高,价格和市场供应平稳,效益整体较好。上半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为3515万吨,同比增长3.2%;奶类产量为1915万吨,同比增长11.5%;禽蛋产量为1340万吨,同比增长6.4%。

(一)生猪生产明显恢复,养殖效益保持较高水平。一是生猪存栏增加。6月底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0.6%,出栏同比增长4.8%。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幅超过20%,占生猪总存栏比重的10.8%。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母猪存栏增幅过大,数量较多,要适当予以控制,防止明年生猪数量过多,引发价格下滑。二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散户饲养稳定增长。6月份规模养殖户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6.9%出栏增长17.6%。散户饲养量相对稳定,存栏同比增长5.3%,出栏同比下降4.5%。三是仔猪数量明显增加,价格偏高。断奶至2月龄仔猪存栏同比增加20.2%,但仍不能满足大量补栏的需要,6月份仔猪价格34.55元/公斤,同比增长101.2%。四是生猪产品价格逐步回落。今年2月份以来,猪肉平均价格已经连续21周小幅下降,仔猪和活猪价格连续12周下降。7月份第1周的仔猪、活猪和猪肉价格比今年以来最高价格分别下降12.28%、11.4%和9.7%。五是养猪效益较高。养猪收益看好,但比较效益回落。目前,出栏1头生猪平均盈利在200元左右,但每头猪的利润与年初的450元相比,下降了250元。饲养一头母猪年盈利6000元左右,处于较高水平。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全国生猪生产和供应暂时影响不大。地震重灾区大多不是生猪主产县,因灾死亡生猪共370多万头,仅占2007年末全国生猪存栏量的0.85%。目前,四川、甘肃、陕西和重庆4省市生猪产品价格稳中有降,当地市场供应稳定。此外,年初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南方部分省区,生猪生产已全面恢复。

随着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和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扶持政策的落实,生猪生产恢复发展的势头仍然很旺。从母猪的生产周期看,能繁母猪补栏的持续增加,四季度仔猪供应偏紧的状况将会得到缓解。由于饲料、人工、水电等费用大幅上涨,目前每头育肥猪成本已经达到1400元左右,今后一段时期内生猪产品价格仍将维持较高水平。

综合分析,上半年全国生猪存栏4.71亿头,同比增长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175万头,同比增长22.5%,占生猪存栏的11%;生猪出栏2.88亿头,同比增长2.1%。

(二)家禽生产继续保持增长。一是蛋鸡养殖效益好转。受去年蛋鸡存栏数量增加的影响,2007年10月份以来,全国鸡蛋价格开始持续小幅下滑,养殖户出现亏损。2008年4月份鸡蛋价格有所回升,养殖效益有所好转。据我部监测,以鸡蛋价格和饲料价格的比值2.86为盈亏平衡点,6月份辽宁、山东、河北等8个主产省份平均蛋价为6.9元/公斤,配合料价格2.34元/公斤,比价为2.95:1,略有盈利,7月份第1周全国集贸市场平均蛋价为7.82元/公斤,同比增长3.04%,各地养殖户补栏基本稳定。二是蛋种鸡和商品雏鸡供求稳定。今年上半年,全国17家重点种禽企业父母代种鸡和商品代蛋雏鸡产销平稳,每周销售量分别为50万套和500万套左右,种鸡和雏鸡销售价格稳中有升。三是活鸡和西装鸡价格较高。7月份第1周活鸡和西装鸡价格分别为14.01元/公斤和14.43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3.06%和7.09%。今年以来,活鸡价格已有23周保持在14元/公斤以上,均处于较高价位,出栏肉鸡每只可获利1.7元以上,养殖效益看好。预计上半年家禽存栏50亿只,同比增长2%;家禽出栏53亿只,同比增长8.2%;禽肉产量785万吨,同比增长8.2%。

(三)肉牛和肉羊生产有所下滑,养殖户增养积极性不高。据4月份对240个行政村共60325农户的数据监测,养牛户有6957户,比上月下降了2.1%;存栏肉牛39224头,比上月下降了7.8%。今年以来,牛肉价格持续上涨,架子牛养殖效益较高。7月份第1周全国牛肉平均价格为31.81元/公斤,同比增长44.5%。但母牛饲养效益仍偏低,养殖户增养积极性不高。农民饲养一头母牛在不计人工、饲草成本的前提下,需一年时间才能繁殖出售犊牛,毛收入仅约1000元。基础母牛存栏下降将会影响肉牛产业发展后劲,是当前肉牛养殖面临的最突出问题。预计上半年肉羊出栏1.3亿只,同比下降0.2%;肉牛出栏2150万头,同比下降1.3%;牛羊肉产量500万吨,同比下降0.1%。

(四)奶牛养殖稳定增长,养殖效益下滑逐步得到缓解。在国家有关奶业扶持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从2007年9月份开始,全国原料奶收购价格逐月上涨,逐步缓解了前一阶段奶牛养殖保本甚至亏损的局面,奶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进入5月下旬以来,北方奶业主产区原料奶收购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降。7月份第1周优势产区原料奶收购价格为2.69元/公斤,比3月初最高价格下降9.7%。价格的回落对奶业生产构成了一定不利影响。但总体来看,原料奶价格下降属于季节性调整,目前大部分产区奶农交售价格还处在合理范围之内。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国牛奶产量1860万吨,同比增长12.1%;奶牛存栏1435万头,同比增长8.3%。

二、当前我国饲料生产形势

上半年,在养殖业加快恢复发展形势的带动下,全国饲料工业产量快速增长,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预计上半年全国饲料总产量5900万吨,同比增长11.2%。其中,配合饲料4540万吨,同比增长13.3%;浓缩饲料1120万吨,同比增长4.5%;添加剂预混合饲料240万吨,同比增长5.9%。

(一)配合饲料增长迅速,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养殖业由一家一户散养方式向标准化规模饲养方式转变,农户越来越多地使用商品化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上半年猪饲料总产量1940万吨,同比增长12.7%;蛋禽饲料1150万吨,同比增长6.5%;肉禽饲料1900万吨,同比增长20.5%。年初,受南方雨雪灾害影响,部分地区禽类存栏量减少,禽饲料生产第一季度出现下滑。此后,禽产品价格在生猪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拉动下出现上涨,禽产品生产快速恢复,带动禽料生产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二)原料价格居高不下,企业利润持续下滑。受全球能源、粮食价格上涨影响,饲料原料和多种饲料添加剂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今年1~6月份,玉米、豆粕、蛋氨酸等各主要饲料原料同比平均涨幅为43%,而同期猪、肉禽、蛋禽等配合饲料产品同比平均涨幅为25%。饲料生产企业处于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和稳价保市场的困境中,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三)企业规模优势更加明显,小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信息中心跟踪企业数据显示,1至5月份,月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规模企业,平均增幅达到49%;月产2~10万吨的企业平均增幅27%;月产0.5~1万吨的企业平均增幅13.4%;月产量在5000吨以下的企业,平均增幅10.5%。进入6月,随着市场供求的影响和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的严格实施,有三分之一左右月产量几百吨的企业处于停产状态,而行业内一些优势企业继续呈强势扩张的态势。

下半年,随着我国降低豆粕进口关税政策作用的显现和市场自发的理性调整,预计豆粕价格将在8月后期开始有所回落;磷酸氢钙灾后恢复生产和相关替代产品的使用,也将促使一些矿物质饲料添加剂价格出现回归;其他饲料原料价格虽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但继续上涨的空间不大。随着供应春节元旦两节生猪的补栏和禽类存栏的恢复性增长,进入8月饲料需求将出现较快的增长,在原料价格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饲料行业将会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三、我国畜牧业扶持政策及落实情况

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注重畜牧业的发展,多次对畜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近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了投资力度,初步构建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从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看,一是建立了能繁母猪补贴制度。2007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拿出11.06亿元、12.59亿元,按每头50元的标准,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场户给予补贴,累计核查补贴能繁母猪4656.5万头。2008年每头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增加至100元,补贴政策将于近期正式启动实施。二是启动了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为降低生猪养殖风险,国家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能繁母猪保险保费给予差别补助,中央补贴11.5亿元,地方补贴11.38亿元。截至2008年5月底,全国参保能繁母猪超过4100万头,覆盖率达80%左右。年初冰冻雨雪灾害中,有10多万头死亡母猪得到理赔。三是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下拨15亿元,对全国253个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2008年奖励资金计划增加至21亿元,其中15亿资金已按2007年明确的调出大县数量和标准下达各地。这253个生猪调出大县出栏数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支持生猪调出大县发展加快了全国生猪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保障了城乡居民猪肉消费。四是启动生猪良种补贴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1.8亿元,对全国200个县(农场)900万头能繁母猪实施生猪人工授精良种补贴,截至2008年5月底各项目县已基本完成项目实施任务。2008年补贴资金增加至3.6亿元,项目实施方案已经下发,近期补贴资金也将下达各地,随着项目的进一步实施,生猪人工授精网点逐步完善,有力地推动了生猪品种改良的进程。五是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2007年中央投入25亿元支持10791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今年再安排25亿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前期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全部结束,近期将下达投资计划。六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007年中央投入3亿元,支持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和资源场建设。2008年继续安排3亿元资金,近期将下达项目投资计划。

从奶业发展扶持政策看,一是实施优质后备母牛补贴政策。2007年中央投入4.302亿元,对2006~2006年实施国家荷斯坦奶牛良种补贴的荷斯坦改良后备母牛进行一次性补贴500元。目前补贴政策基本全部落实到场户。二是加大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1亿元,对全国22个省份以及黑龙江垦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1个奶牛重点县的奶牛养殖农户使用优质冻精改良奶牛进行补贴,改良奶牛346.7万头。2008年奶牛良种补贴资金增加至2.4亿元,补贴品种覆盖全部荷斯坦奶牛,同时兼顾奶水牛、褐牛、乳用西门塔尔牛等其他奶牛品种。奶牛项目补贴政策的实施,加快了我国奶牛品种改良的步伐,奶牛单产水平明显提高。三是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2008年中央投入2亿元在8个奶业主产省启动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试点项目。发改委项目批复已会签我部,近期下达。四是实施奶牛养殖保险政策。2008年中央启动了奶牛政策性保险,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负担30%,地方财政负担30%,养殖户负担40%。截至目前,各地参保奶牛达17余万头。

从蛋鸡生产扶持政策看,一是对祖代蛋种鸡实施补贴。2008年中央投入3800万元对全国38万套祖代蛋种鸡每套一次性补贴100元。目前,补贴资金已经兑现到养殖场。二是启动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今年国家对存栏1万只以上的规模化蛋鸡养殖场(户)给予适当补贴,以改善养殖条件和环境,提高养殖水平。当前我部正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完善项目实施方案,近期将付之实施。三是支持蛋鸡新品种配套系选育。今年起,国家将加大对蛋鸡育种的投入,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校积极开展蛋鸡新品种培育工作,提升我国种鸡自主育种能力,增强蛋鸡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种源基础。

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看,三个基本规律是不能违背的,那就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市场的竞争规律。总的来看,中央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要牢牢抓住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强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建设,夯实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切实增强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我国畜牧业和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更应深刻认识畜牧业和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饲养成本上升过快。受国际油价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以及今年以来低温雨雪冰冻、地震和洪涝灾害的影响,玉米和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涨幅较大,水、电、建筑和运输等成本上升较快,畜禽养殖成本大幅提高。据监测,6月份全国玉米平均价格为1.78元/公斤,同比上涨9%;豆粕4.31元/公斤,同比上涨61.6%;育肥猪配合饲料2.65元/公斤,同比上涨27.9%。按照一头生猪消耗300公斤饲料计算,饲料涨价带动饲养总成本同比上升约15%。一头单产5吨的奶牛年饲养成本增加1800元左右。另外,购买仔猪等费用也大幅上涨,6月份一头20公斤重仔猪价格比去年同期高出约350元。劳动力每日工资从2007年初的30元增加到现在的50元,涨幅超过60%。

(二)动物疫病威胁仍然严重。近年来,重大动物疫病隐患仍然是困扰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农民对疫情风险的担心仍未消除,养殖信心因此受到一定影响。目前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还不够健全,基层乡镇防疫站基础条件差、经费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防疫员队伍不够稳定。

(三)养殖业整体风险加大。随着饲养成本逐步加大,畜禽养殖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更加明显。除疫病影响外,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目前,除能繁母猪和奶牛外,其他主要畜禽生产保险体系仍未建立,广大养殖户仍然是养殖业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另外,国家对生猪等主要畜禽产品生产的调控措施仍未出台,价格大起大落导致产业波动的风险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四)中小饲料企业举步维艰。饲料工业上连种植业,下连养殖业,是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养殖业,饲料工业的压力和风险更大,特别是中小饲料企业,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压力。

1.消化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能力弱。受仓储和资金制约,中小饲料企业普遍缺乏原料储备能力,在饲料原料价格涨幅高于饲料产品涨幅的情况下,如果持续时间较长,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将远远高于大型饲料企业。

2.融资压力大。与其他行业中小型企业一样,饲料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资金紧缺的压力,凭借自身积累特别是在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金融贷款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在现有的条件下也很难有所突破。

3.管理挑战多。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许多企业不能根据企业的发展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就会在内部滋生问题,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往往会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困境其实是多方面的,包括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等,要保持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变化不断进行管理变革,但实际上大多数企业难以有所突破。

4.竞争力不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就是产品竞争。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比较单一,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质量安全水平与大企业也有一定差距,社会竞争优势不明显。其次是人才竞争。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往往很难留住所需人才,导致在产品创新方面大大滞后大型企业。第三是信息竞争。大多数中小企业因实力不足或重视程度不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掌握的信息往往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且所需的信息往往也不能及时获得。

五、促进我国饲料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几点考虑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兴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促进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发挥。

一是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7年,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达42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经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总数为460万户,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3%,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8.9%。在40个工业行业中,中小企业在27个行业中的比例超过50%,在相当一部分行业超过70%;二是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农民工相当一部分在中小企业就业。三是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我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中小企业完成的。四是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初级加工、建筑、运输、传统商贸等领域,向基础设施、机电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越来越多的地区中小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大型饲料企业集团都是从中小饲料企业发展起来的,认真研究大型饲料企业集团的成长轨迹,对于中小饲料企业当前解困,着眼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启示。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与农牧业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发挥后发科技优势。我国饲料企业技术研发工作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不高,中小饲料企业受资金、人才因素制约,科技水平更低,突出表现为研发投入少,产品低档次和同质化,市场竞争力弱。要改变这一现状,中小饲料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放在优先位置,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要建立学习型企业,形成全员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的企业氛围,增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要加强与农牧业科研单位的合作,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以饲料产品为单元,创新一个或若干个优势产品,尽快扭转“跟风走”的被动局面。要借鉴饲料企业集团研发和推广应用饲料科技的运行模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依靠发挥后发科技优势,追赶和超越大企业。

(二)要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紧密结合,发挥适应性强的优势。当前,我国现代畜牧业正在加快发展,畜牧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加速推进,区域化进程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效率明显改善。饲料工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支撑,作为饲料生产主体的中小企业,必须紧跟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的节奏和步伐,针对畜牧业结构而优化饲料生产结构,适应现代畜牧业营销模式而改进服务方式。近年来,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特色养殖发展很快,中小企业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贴近市场、贴近农民的优势,发挥“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抢占市场先机,提高生产效益。

(三)要与当地资源紧密结合,发挥布局广泛的优势。我国幅员辽阔,生物多样性强,适合多种粮食、经济和饲料作物生长,地方饲料资源丰富。这一资源分布,决定了中小饲料企业不一定都生产玉米、豆粕型配合饲料,要善于研究当地饲料资源的营养成分,按照科学配方理论,生产最低成本的配合饲料。中小企业大多是本地企业,最熟悉和了解本地情况,具有生产地域性独特饲料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产品供应半径短、产销直挂的优势,按照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配合饲料的供应特点,创造性地生产带有本区域特色的高效、低成本饲料产品,形成特色优势品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四)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发挥中轴产业的优势。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也是涉农企业发展的方向。在这方面大型饲料企业已经探索出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国家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不仅支持大企业发展产业化,而且鼓励中小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小饲料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加快与农民结成更加紧密地利益共同体,让农民真正成为自己产品的可靠用户,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中小饲料企业要将眼光放的更远一些,视野更开阔一些,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管理理论,在做精做强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上联种植业、下联养殖的纽带作用,在产业链上做文章,做产业链的组织者,面向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将养殖户组织起来,走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一体、产供销紧密衔接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五)要与大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发挥终端网络的优势。近年来,大型饲料企业发展战略出现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变化,大企业在扩张过程中更多地采取并购、合资、合作等灵活的方式,单纯依靠新建的扩张模式逐渐减少。这种变化表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竞争已经达到了争取要素、资源和市场更高层次的竞争。中小企业要想在这种更高层次的竞争中求得发展,一方面要认真研究饲料工业大企业发展战略,既要充分分析大企业的优势和特点,又要分析自身的长处和特色;既要认清并购是进入饲料更高平台的一条捷径,又要认清中小饲料企业仍然是主体的客观现实,坚持以我为主,继续发挥网络终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优势,在比较优势中不断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饲料信息网络和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共性平台,与大型企业同时占有生产信息和技术发展趋势,在与大企业竞合、联合、合作中处于平等地位,在竞争中实现共赢。饲料工业协会要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信用担保、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国际合作、人员培训和管理咨询服务,全面提升中小饲料企业发展能力。

今年,是我们国家发展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年初南方部分省区遭受了低温冰冻雨雪灾害。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隆重举行。12月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年。在这种特殊时期,我们肩负光荣的使命,重大的责任,艰巨的任务,保持畜牧业和饲料工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畜产品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意义更加重大。我们相信,经过全国共同努力,中小饲料企业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来更大的发展,为建设现代畜牧业和饲料工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畜牧业论文:中国水产业与畜牧业中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水产业与畜牧业中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和机构都从各自的立场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多样的研究。本刊从众多文章中选取了下面三篇视角比较独特的文章予以刊发,它们分别是刊登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网站、由林登·j.埃利斯与珍妮弗·l特纳合写的《中国水产业和畜牧业中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刊登在“中国环境论坛”(china en-vironment forum)网站、由杨扬与珍妮弗·l特纳合写的《中国的食品安全》以及由娜塔莉·拜尔写作的《有机食品在中国的扩张》。希望这三篇文章能为我国研究者在这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2005年夏天,中国最大的猪肉生产省,四川省,在人身上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病原性猪链球菌感染,多达215例。超过了以前全世界受感染者的总和。一年之后,《经济学家》报道说,数百上海人如何因食用喂过减肥药的猪肉或为增加体重而注水的猪肉才生病的。2007年的夏天,江苏省政府禁止在阳澄湖中或阳澄湖周边地区饲养毛蟹,因为从养殖场排出的过量的营养物导致藻类的茂密生长,这些藻类威胁了江苏的饮水安全。在海南省的苍东村寨,一个万头猪的养殖场放出的臭气激起了村民的抗议,因为这个养猪场就建在距村寨仅2英里的地方。所有上述事例都涉及源于高密度饲养动物而引发的健康问题和环境问题。家禽工厂化养殖场(高密度的动物养殖业)以及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是中国家禽养殖革命的组成部分,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家禽养殖革命开始于70年代末。中国失控的“蛋白工厂”造成相当严重的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这种风险源于病原体和细菌在所饲养的动物间相对轻而易举的传播与蔓延,源于高密度的屠宰、分装、缺乏透明的市场,源于所产生的废物。日益增长的中国食品安全恐慌——无论国内的还是国际的——正在催生新规则的产生,也给国际间的合作带来更多的机遇,这会有助于推动由于中国的水产养殖和高密度动物饲养而引起的环境保护问题和健康问题的解决。

一、牲畜革命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

食品安全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重点问题。中国人口最多,但是可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人均淡水资源只有全球的1/4。在自由市场改革中,始于1979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政府最早对该问题提起关注的试验之一。在完成国家的粮食生产目标的基础上,农民被赋予权力,可以从所生产的粮食中获得利润。这些改革旨在鼓励生产更多的农产品来养活整个国家,并促进更广泛的经济改革。粮食、水果、蔬菜的产量剧增,是不断使用杀虫剂和化肥的结果。为了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肉类、奶类和蛋类的需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开始鼓励建设工厂化牲畜养殖场,或者高密度的动物养殖业。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高密度动物养殖业(以下简称cafos)供给全国猪肉总量的15%,鸡肉总量的40%和鸡蛋总量的25%。在过去二十年间,cafos使中国人均肉消费量增长了200%,因而引发了更多的肉类工业化生产。目前,牲畜养殖是中国农业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个世纪80年代,水产养殖业成为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中国海产品总产量中,64%来自该产业,这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惟一一个人工水产养殖超过野生捕捞的国家。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增长了490%,成为世界上水产养殖产量最高的国家,占世界总产量的57%。如此高速的发展并不是没有任何代价的。事实上中国的高密度动物养殖业(cafos)和水产养殖业所造成的污染给水、土壤和空气的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这也转而成为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工厂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业可能带来巨大利润,但是sails和禽流感的爆发以及人类不断感染猪链球菌的病例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即动物极度密集饲养如何造成这种疾病的快速变异,进而传播给人类。

二、棘手的威胁

中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养鱼历史,这使中国成为最早的文明国度。因此,海产品已经构成了中国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到2020年家庭海产品消费量预计增长40%。水产养殖业是很有活力的产业。中国地方政府把发展水产业作为一种脱贫致富的途径,并对罗非鱼等可盈利养殖物种的养殖生产实施了补贴政策。对水产品的统计主要集中在产量上而不是养殖场结构和数量方面,但是这个产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更为密集,而且它主要是由私人经营的小鱼塘组成。

由于鱼自身能够将污染保留在鱼肉中,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中国水产养殖业的一大挑战。国际上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已经让中国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这是由于一旦发现污染,相关国家将禁止该产品的进口。2005年日本禁止中国鳗鲡进口和2003年欧盟禁止中国虾进口,这两个重要的事件给中国相关企业造成了重大影响。2007年美国禁止进口中国五类海产品,又一次打击了中国的水产养殖业。由于水产养殖业中养殖用水的污染、危险的养殖操作和粗劣的加工,中国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关注食用鱼的安全问题。在生态影响方面,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严重地污染了河流、湖泊和沿海水域。此外,该行业对鱼粉饲料的大量需求也正造成海洋资源的枯竭。

三、令人生畏的养殖动物

随着许多其他引人注目的工业污染事件和丑闻的出现,来自中国14000个猪、牛、家禽工厂化养殖场的废料在很大程度上被新闻媒体忽视了,这些养殖场平均每个饲养1000多头(只)动物。中国动物养殖场的规模大小不一,但养殖场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即便它们在全部养殖场中只占有很小的百分比,中国消费的大量肉和动物产品都来自高密度动物养殖业。给人印象更深刻的是,4%的生产适于烤焙的小鸡饲养场生产了占总量84%的小鸡。2005年中国的猪肉产量有38%来自那些年生产50头左右的养殖场。

据估计,2003年中国有90%的动物养殖场没有采取控污措施,而只有10%的养殖场实行了环境影响评估。中国的高密度动物养殖业比工业工厂多产生40多倍的氮污染物和3.4倍的固体废料。作为密集饲养动物所必备的条件,要使动物存活并生长,必须使用抗生素,有时也使用一些含有重金属的兽药。因此大量此类物质渗透到土壤、人类饮用水和肉类中。随着中国cafos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其对全球也有一定影响。首先,有证据表明动物饲养环境有助于传播疾病,例如禽流感。自1983年以来,中国一直出口养殖动物,远至中东地区。因此,中国养殖场的病原体事关世界健康。其次,中国的劣质肉和肉类相关产品也通过出口影响国际市场。再次,cafos日益导致全球变暖。动物的密集养殖产生大量温室效应气体,由于cafos的动物食用谷物,更使得这些气体增加。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统计,在2004年,与北美的844万吨沼气相比,中国产生了1219万吨的沼气,这些都是通过肠发酵(即食草动物的消化)和肥料产生的。另外,在中国生产的大量化学肥料——主要用于集中养殖动物所消耗的谷物中——占全国煤炭型工业能量消耗的20%。

四、中国动物饲养对环境健康的影响

高密度动物养殖业中,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过程都影响着人类健康,究其原因都是因为食用了cafos的产品和居住在养殖场附近。cafos通过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以及病原体,污染土壤、水、空气、食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由于生产结构的原因,危及人类健康的动物养殖管理操作一直处于无节制状态。尽管农用地中每平方公里动物的养殖密度被经济与合作组织高度重视,很少有个体养殖场能像美国个人养殖场一样容纳同样多的动物。中国大多数动物都被饲养在数百万的中等规模的家庭式饲养场,这些养殖场难于得到有效管理和监控。这样的养殖场经常喂养包括工业化合物和肥料等动物必需的饲料,根本不了解后期影响,而只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

(一)高密度动物养殖业中的不公平

1.经济影响和贫困

上面有关食品安全的案例所带来的后果并非对每个中国人都有影响。穷人和民工常常容易光顾那些街边小店,因此也最有可能食用患病动物或者死于自然原因而不是屠宰的动物。高密度动物养殖业带来的空气污染影响着附近的村庄,尤其影响老人和儿童等敏感人群。中国有限的可耕地面积意味着高密度动物养殖业所造成的土壤退化对贫穷的农民具有很大的经济影响。大量营养成分,特别是从高密度动物养殖业中释放的氮使土壤酸化,使植物耗费更多的能量来吸收氮,而不是用于生长,于是便减少了贫穷农民的农作物产量。在空气中传播的氮——肥料中有95%的氮暴露于空气中——落在距离高密度动物养殖场80至160公里处。不断增长的高密度动物养殖业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含量以及水产养殖池塘也是产生有害的海藻繁茂,即赤潮的部分原因。赤潮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影响了中国东部沿海的大部分海域。其他类型的海藻繁茂也由于水中不断增加的营养成分而激增,于是在湖泊、河流和沿海水域产生了巨大的“死亡地带”,这样几乎没什么生物能够在低度溶解的氧气下生存。从事水产养殖业的农民和渔民在这样的环境灾难中遭受了极大损失。政府的某些整顿措施也同样损害了养殖者的利益。例如,江苏省政府禁止在阳澄湖饲养毛蟹,而后并没有对养殖者进行任何补偿。2007年8月,新华社宣布,到2008年底,中国三大淡水湖的养鱼场将被彻底清理,以此措施来阻止赤潮的再次出现。但当政府将成群的带病动物驱逐出当地后,动物的饲养者很少得到补偿,这也导致了疫情被隐瞒而没有上报。

2.对养殖场工人健康的影响

养殖场的工人是易受cafos影响的又一人群。cafos的排放物包括一些在空气中传播的污染物,像氢化硫、氨和内霉素,这些物质对工厂内的工人和周围社区的居民都构成了威胁。美国cafos的工人至少有25%的可能性患哮喘、支气管炎和急性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并有30%的可能性患肺中毒,即一种急性但并不致命的呼吸系统疾病;他们还有可能死于窒息或者呼吸衰竭。在美国进行的研究表明,居住在cafos周围两英里的居民都有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

3.对易受污染人群的间接影响

在中国农村,有3亿人不能使用安全的水源,这主要是农业生产和动物饲养的排放物造成的。下面将要讨论cafos的废料对水质的直接影响。但是这种污染也根源于cafos的投放物——即所投放的饲料和注入其中的水。

清理和加工cafos动物所带来的水中废料和水污染是另一个对养殖场附近环境和社区的间接影响。中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缺乏——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只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应该鼓励研究人员考虑到cafos中水的保持和循环利用,特别是东南沿海。

(二)有机污染物

有机废料的产生是动物饲养过程不可避免的;然而,随着动物高密度养殖的发展,这种废料会很危险地集中起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中有机废料的消耗会导致致命的细菌感染和疾病。细菌都聚集在肥料中,尤其常见于cafos肥料中,这是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所导致。当未经处理的肥料用于蔬菜时,以及屠宰过程中排泄物污染了动物的肉时,病原体就会传染给人类。

1.有机水污染

在中国,只有5%的动物废料得到处理。当未经处理的废料被施用于田地中,40%-60%的氮从土壤中滤出并进入水中。生态系统中的“富养化”,或叫作“高度营养集中”和海藻的繁茂掠夺了水里生物所需的氧气。来自cafos的废料也严重影响了长江的水质,这条大河占有全国淡水总量的35%。

2.有机土壤污染

动物肥料是不错的肥料来源。动物肥料中的有机物质提高了水的容量,减少了对土壤的侵蚀。尽管cafos废料往往包含大量病原体和其他添加剂,但是通过对动物饲养和其他农业方面的整合,许多经济和环境利益都得以实现。例如把动物废料当做谷物的有机肥料,或者利用放养的小鸡来控制庄稼中的害虫。

(三)无机污染物和有害添加剂

肉食性物种如大马哈鱼和虾类等的养殖,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抗生素和废物,会对环境产生危害。所有的动物在高密度条件下,为了生存下来都需要精制的饲料,更不用说生长了,尤其是因为被关养的动物不能根据它们的营养需求选择自己的食物。这些人造饲料就含有有害添加剂。当饲养者和饲料生产者走捷径减少成本时,这些有可能产生危害的物质就参与到食物链中。

1.抗生素和荷尔蒙

将抗生素和荷尔蒙作为防治性药物来喂养动物的做法在西方确立下来,也可由此增加动物体重。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些添加剂仍保留在肉和动物的排泄物中,并渗入到土壤和养殖场周围的水里。而在中国,荷尔蒙和抗生素在养殖业中是被禁用的。尽管禁令出台了,但是由于过去对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的抗药性仍是中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2.重金属

动物养殖场的肥料产生相当多的重金属,包括铜、锌、硒、钴、砷、铁和锰,这些重金属很可能对食物和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它们被添加到动物饲料中来以增加其体重,减少疾病;因而大量重金属留存在动物体内并散布于周围环境中。

(四)食品安全

2007年3月,中国卫生部报道2006年有196人死于食物中毒,但是由于瞒报,真实的人数很可能更多。中国薄弱的监控能力、强大的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和为数不多的保护消费者的监督人员,使得食品安全控制一直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重金属留存于所有动物中,尤其是鱼类。

汞中毒的一种常见方式就是吃鱼,因为汞沉淀在鱼肉中。汞中毒还会引起流产、影响大脑发育以及损伤内分泌系统、肾和其他人体器官。

另一个令人不安的添加剂就是三聚氰胺,一种从煤炭中提炼的工业化合物。在中国,这种来自煤炭的工业化合物通常被添加到鱼、猪和动物饲料中,因为它是增加食品中氮含量的一种省钱的方式,氮含量的增加使该食品显得富含蛋白质。

2003年中国成立了食品与药品监管局,来应对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问题。2003年以后,中央政府开始通过更多的有关食品质量监控和卫生许可证的规章制度。即使卫生部门颁布了规章制度,食品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但实际情况是地方的渔业管理部门因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能力而无法对水产养殖进行严格的管理。新华社的一个采访披露,一些负责鱼类食品安全监管的地方政府机构没有能够认真地履行其职责,或根本没有行使其监管职能。进一步使食品安全问题复杂化并影响消费者信任度的方面是,当公开宣布进行调查时,一些针对养殖场和市场的调查结果的细节却并不向社会公布。

(五)传染病

疾病,以及对疾病的恐惧是全球cafos改革的强大推动力,尽管有关cafos的安全研究的结果仍被讨论,尤其是禽流感的争论。一份2004年的评估报告估计,中国的养殖场因动物疾病每年要花费238亿多美元。提倡大规模的cafos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被圈养的动物能得到更好的监控,它们的饲养者在动物安全饲养方面也是见多识广的。

但是,2005年,青海湖一些大型鲤鱼养殖场和饲料加工厂附近有大量的迁徙鸟类感染了禽流感,上述现象被质疑与其养殖方式有关,更有一种假设认为,以家禽粪便为饲料的鱼类养殖方式在禽流感传播到野生鸟类种群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为开始新的牲畜革命所做的努力

当今中国的政策意见把cafos当作解决耕地约束问题和解决对蛋白质不断增长的需求的方式。作为中央政府对此行业的许诺,2001年国务院签署了农业部有关《加速国家动物养殖业的建议》。中国政府给予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考虑使其向农业和渔业研究允诺了大量的资源,而这项研究也为饲料、鱼的种类和养殖操作提供了一些很有希望的新的选择。这样的研究有望促进生态上更为安全的养殖场的建立,从而也保护人类健康。

中国出口商品中越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引起了对所有食品生产部门监管的关注,这就使cafos和水产养殖业的管理质量得以改进,并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针对高密度动物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国内政策

1.水产养殖业

为了促进cafos的生产更清洁,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部开始向养殖户提供贷款。而且,农业部在生态农业、动物排泄物产生的沼气和改善有机肥料等方面实施了示范工程。最给人希望的是中国第一部《动物养殖法》于2006年生效。这部法律致力于鼓励大规模养殖和确保产品安全。按照这部法律,政府已采取措施来表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这包括2007年8月,政府划拨11.6亿美元用来建设食品安全监控的基础设施,加强对cafos和水产养殖业的控管。

(二)沼气

动物排泄物本身含有沼气,大量的沼气就来源于此。在中国,生物燃气的研制有望提供更急需的能源和安全的肥料,同时也能处理cafos的主要污染物。海南省提供津贴鼓励使用沼气的加工设备的研制,在这方面它已成为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了。使用沼气的加工设备可以限制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同时也可为贫困的农村地区提供能量。农业部在“国家农村沼气建设方案”中鼓励该设备的研制。

(三)更安全、对环境更有利的饲料的研制

饲料被直接投入水中,那么多余的养分和添加剂(包括抗生素和为保护鱼类免患疾病的杀真菌剂)也就污染了水质。新的饲料可以帮助降低养鱼场一些废物的排放,并减少工业不能承受的对于鱼粉饲料的消费。正在研制的新饲料有以下几种。酵母型饲料: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报道,“中国的研究者们正在研究一种基于酵母的饲料添加剂,这种方法可减少水产饲料中一半以上的鱼粉饲料”。大豆型饲料:截至2007年,中国的水产业每年消耗450万到500万吨大豆粉。一些物种,如一种中国主要的养殖鱼种罗非鱼,可以接受大豆组成高达50%的饲料,其他高价值的鱼种仅能接受大豆含量10%以下的饲料。尽管如此,即使是只能减少一分对海洋鱼粉的依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全球海洋资源的利用压力。

(四)更好的养殖方法和养殖方式整合

1.复合养殖

对养殖业的综合治理很可能是主要的减少污染的方式。更好整合养殖场的一个方式就是将它们置于能够分散肥料的更广阔的土地上。

复合养殖是一种可持续的解决措施,该方法在中国非常常见,一个实例就是浙江省青田的稻田养鱼。在青田,渔民在水稻田中采用流水养殖鲤鱼。然而,农民为了增加鲤鱼的产量,不仅投喂人工鱼饲料,还筑起水泥围栏来加深池塘的深度,这种为了营造鲤鱼塘而给河流筑坝的做法导致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农业和社区供水受到影响以及导致鱼类病害等。为鼓励采用过去那种环境友好型的复合养殖方式,政府应该出台一种在稻田中养殖“有机鲤鱼”的认证措施,这可以帮助青田农民在附近的旅游中心——杭州和苏州建立可赢利的市场。

2.放养体系

在中国,允许养殖场的动物自由活动,只是解决动物饲养问题的部分方案。中国缺乏广阔的用来放牧动物的土地资源,由此也证明政府不能很好地指导许多中型的、自由放养的和家庭式的养殖场,使其进行安全操作。况且,如果监管不当,自由放养的动物也会使环境遭到不同类型的破坏。例如,土壤不断被侵蚀、土壤的荒漠化——这在生态较为薄弱的中国北部的那些草原上已成为一个主要问题。这些草原也由于农业用水过度抽取、工业污染和采矿而受到威胁。增加自由放养动物的养殖可以大大提高食品与环境安全。自由放养的动物,尤其是小鸡,在像多岩石的山坡这样不适合种庄稼的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

中国畜牧业论文:中国设施畜牧业的现状及发展重点

中国设施畜牧业的现状及发展重点

畜牧业是从事动物的饲养、繁殖以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产业,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能反映一个国家农业整体发达程度和居民生活水平。发达国家都是农牧并重,畜牧业的产值往往达到甚至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在逐渐增长,可以达到2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78年为15%,2007年上升到33%,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数量型畜牧业必将向质量型畜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型畜牧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设施畜牧业就是质量型畜牧业和可持续发展型畜牧业的主要表现形式。

1设施畜牧业的概念及特点

设施畜牧业是在现代工业发展之后,采用先进设施和饲养技术为畜禽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并保证饲料营养和防疫条件,使分散的畜禽养殖实现规模化工厂养殖。现代设施畜牧业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依托,以提高劳动效率和畜禽生产力水平为方向,以在有效保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不断提高装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的经济活动[1]。设施畜牧业具有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目标标准化、产品保健化、设施技术高科技化等特点。

现代畜牧生产设施包括畜禽繁育、饲料营养、环境与建筑、机械设备、疾病防制、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与传统畜禽生产相比,除了畜禽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畜禽、饲料、畜舍)等要素之外,现代畜牧业设施主要包括畜舍建筑、机械设备、生产工艺(主要是指科学的饲养技术)和管理制度4大要素。畜舍建筑布局上要符合生产工艺流程和畜禽防疫的要求,并为机械设备的应用提供基础条件;机械设备是设施畜牧业的一个重要体现,运用于畜禽生产的各个环节,如喂料设备、饮水设备、通风降温或供暖保温设备、排粪设备、集蛋,挤奶设备、孵化设备、粪便和污水处理设备等;生产工艺和管理制度是设施畜牧业的软件,但却是硬件在生产中发挥效益的重要保证[2]。

2养殖规模小影响畜牧业设施化生产

2006年农业部畜牧规模化饲养统计数据表明:(1)畜牧场的最小饲养规模标准很低,如猪场年出栏生猪的最小规模仅为50头、肉牛出栏仅为10头、奶牛场存栏仅为5头;(2)规模化饲养的生产量占全国生产总量的比重小,如规模化饲养生猪出栏占全国总出栏量的43.0%、肉牛仅为30.4%;(3)规模化程度总体水平较低,如在养猪规模化养殖场中年出栏500头养猪场的数量仅占总数的3.2%,年出栏100头肉牛的户数仅占2.2%;相对而言,养猪生产规模化程度最高、养羊最低;(4)各地区畜牧业发展不平衡。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郊区,规模化饲养的水平相对较高,如2006年北京、上海和广东规模化养殖产量比重均在60%以上。适度规模(最小规模提高2档)占规模化饲养场(户)的比例也具同样规律,如广东适度规模占规模化饲养场(户)的7.6%,而生猪出栏最多的四川省,规模化饲养场(户)生猪出栏量只占四川生猪出栏总量的24.2%,适度规模场(户)占规模化饲养场(户)的比例仅有2.1%[3]。如此小的饲养规模,难于应用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影响设施化生产。

3中国发展设施畜牧业的必要性

3.1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由于设施畜牧业是在高度机械化(喂料、清粪、集蛋、挤奶机械化)和自动化(饮水、温控自动化)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可以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

3.2缓解饲料资源短缺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人畜争粮的矛盾日益突出。设施畜牧业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原本不能被利用的饲料资源转化为可以利用的饲料资源,将原本利用率低的饲料资源转化为可以被高效利用的饲料资源,节约粮食,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

3.3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山区和草原,放牧依然是当地主要的畜牧生产方式。但是连年的放牧导致树木和草地植被严重破坏,得不到恢复,以致发生沙漠化。为响应国家的“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设施畜牧业势在必行。

3.4保证动物食品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瘦肉精”、“三聚氰胺”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人们对食品安全日益关注。小规模的农户散样式畜牧生产,不易于全程安全监管,容易出现违规违法生产,影响畜产品的安全,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3.5可以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农业市场的发展也没有了国别的限制。中国加入了wto,农业的发展必然会面临国内外双重竞争压力,没有规模化、缺乏标准的农业难以抵御外来农产品的冲击,更不可能走出国门,作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的畜牧业也是如此。通过发展设施畜牧业,以标准化为手段,提高畜产品质量,才可以增强中国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4设施畜牧业的支撑技术

4.1生物技术

应用于设施畜牧业的生物技术有“工程菌”和酶制剂处理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以及单细胞蛋白质饲料生产的微生物技术;有利用胚胎移植与分割、胚胎性别鉴定、胚胎嵌合和胚胎冷冻保存等胚胎工程技术;有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多肽蛋白(药物)、疫苗、抗体、血液蛋白、工业用酶和其他功能蛋白的技术。

4.2工程与材料技术

应用于设施畜牧业的工程和材料技术有骨架承重系列、透光调温系列和饲料配制系列等工程技术;有以塑料薄膜为主的大棚舍饲覆盖的材料技术。

4.3模拟生态与自动控制技术

在设施畜牧业中要求每一个畜禽舍或养殖场都是一个生态单元,应采取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模拟技术;采用电脑控制,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实行自动送料、饮水、产品分检和运输等自动控制技术。

5 设施畜牧业的典型建设模式

“五位一体”日光温室即将种植、养殖(鸡、猪、牛、羊等)、沼气及co2施肥、节水灌溉、农村改厕集合在一起的农业高效生产和废物生态化再生利用的综合农业设施。其结构由塑膜覆盖的种植温室、太阳能暖舍、沼气池、节水灌溉系统、水厕5部分组成。其循环系统为:日光温室饲养畜禽→畜禽粪便产沼气→沼气用作高效设施农业日光温室瓜、果、菜的co2施肥和家庭燃气→沼渣、沼液肥田→滴灌→作物增质高产[4]。沼气池是“五位一体”的纽带,是畜禽粪便、废料转化和能量转化的生物反应器,建于畜禽舍底下,以畜禽粪便和废水为原料,在温室条件下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为作物提供co2,为生活提供能源(照明、炊事);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沼渣是温室或露地种植蔬菜瓜果的上等有机肥料,极有益于绿色农业发展。

6发展设施畜牧业的工作重点

为了更好的发展设施畜牧业,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集约化畜牧业的设备、设施以及材料的研制开发。目前,先进设施、设备开发研制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要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和多种先进实用技术的组合配套,加快畜牧业新设备、新设施以及新材料的研制开发步伐,降低设施畜牧业的投入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有效地推进设施畜牧业的发展,坚持科技先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2)加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发展设施畜牧业要与畜牧业标准化工作紧密结合,用标准化手段促进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要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法规体系,加强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监测手段,建立质量认证制度,以此推动优质畜产品开发,创建一批名牌产品。加入wto,中国的农业生产受到来自国内外的严峻挑战,没有一套严格的质量标准,规范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我们的农产品就无法走出国门。

(3)加强畜禽繁育、饲养、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畜牧业发展品种是关键,良种繁育是支撑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包括畜禽改良站在内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合理、层次分明的种畜繁育结构和良种推广体系。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可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改善畜禽的生产性能,促进动物健康生长。疫病防制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发展设施畜牧业,只有建立新的防制体系和防制技术,才能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降低疫病的危害,控制畜产品药物残留[5]。

发展设施畜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对保持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推进中国畜牧业的设施化进程。

中国畜牧业论文:关于中国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的思考

关于中国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的思考

1中国畜牧业发展的成就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畜牧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前,老百姓买肉、蛋得凭票。今天,肉蛋奶不但敞开供应,而且开始讲究安全放心。

据统计,2005 年中国畜牧业总产值为1.3 万亿元,至2008 年,已达到2 万亿元。全国共养殖有16亿头猪、4亿头牛和7亿只羊,鸡、鸭、鱼等其他畜禽类的数量就更多。2008 年,全国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 278 万t、2 701 万t和3 781 万t,比1980 年增长了4.7 倍、9.5 倍和26.7 倍,平均年递增6.4%、8.8%和12.6%。1978年,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只有8.9 kg、2.4 kg和1.0 kg,到2007年,人均占有量已分别达到52.0 kg、19.0 kg和27.5 kg,分别是1978年的5.8倍、7.9倍和27.5倍,中国人均肉蛋奶的消费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1],畜牧业经济已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是一个畜牧大国,但在当前的畜牧养殖产业体系中,存在着国家、集体、股份制、个人等多个生产业态。农业和牧业相结合的农牧业结构仍然还是目前畜牧养殖业的主体,工厂化畜牧企业依然只是凤毛麟角。据统计,91%的猪肉产品、99%的牛肉出自农牧方式,工厂化养殖方式仅为1% ;羊肉的散养方式占98% ;禽肉的农牧式占82% ,禽蛋的农牧方式占94%,其中专业户占36% ,散养户占58% ;牛奶农牧式占80% ;绵羊毛放牧式占70% ,农牧式占30% ,工厂化则为0。以农牧结合为主的畜牧业在中国的畜牧产业中仍占主导地位,而在农牧结合的畜牧业中又以非专业养殖户的传统式散养或小规模圈养为主[2]。如此一个大规模的行业产业,再加上上述生产模式,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行业的发展很容易受市场价格的制约。据2009年上半年统计,四川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 596.3 元,同比增加了307 元,增长13.4%,但是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只有571 元,同比减少了60.56 元,减少了9.59%。农民人均出售猪肉26.57 kg,同比增长了5.25%,人均收入380.29 元,同比减少了21.73%。据对亳州、合肥等地部分养殖场(户)调查,每出栏1头肥猪平均亏损50元左右[1],可见,畜牧业是增产减收。对于上述诸多的问题,诚然有些问题属于政策、法规层面,需要各级政府配合有关部门解决。但是有很多的问题是与畜牧业经济信息及市场信息密切相关的,没有建立起有效、科学、快速的反应机制,使得产业容易出现价格上涨一哄而上,价格下跌生产收缩,这就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波动,这种冲击和波动不利于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有效的市场信息引导。由此看来,市场信息体系的滞后和不完善,直接影响到行业产业的发展与稳定。

3中国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组织

中国畜牧业市场信息和其它行业在大的格局上没有区别,也存在着市场、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工作是畜牧业发展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做好了,畜牧业经济也将被带动起来。大量事实可以证明,中国畜牧业的发展,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供给日益丰富多彩,优质产品率不断上升,新品种、新产品层出不穷,毫无疑问与中国畜牧市场信息的服务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畜牧业市场信息主要来自以下服务组织[4]。

3.1政府性质部门

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他们负责向社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政策信息、统计数据、市场动态等。

3.2准政府性质机构

各级国家有关部门的信息中心、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他们是政府部门直属单位,承担政府的部分信息服务任务。

3.3教学科研系统

各级各类畜牧教学、科研单位。他们产生和传播大量畜牧科技等方面的信息。

3.4 社团组织

畜牧行业协会和学会。他们发挥着协调、咨询、服务、桥梁纽带作用。

3.5其他信息服务组织

有关媒体、商业性机构、大型企业内部的信息服务机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经营大户、农民经纪人等。他们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搭起了畜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弥补了政府信息服务功能的缺欠。

4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述信息服务组织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很难满足农牧民对畜牧市场信息的需求。

(1)中国经济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现在人们已经在围绕市场情况考虑和安排生产、加工、经营、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但畜牧交易市场体制不完善,畜产品贸易市场建设滞后,仍属传统自由交易,交易行为不规范;市场信息缺失,畜牧业生产信息、销售流通信息不畅,对市场的需求变化把握不准,由此使畜牧生产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某些畜产品存在阶段性、结构性过剩[5],造成了畜产品价格的起伏不定,既浪费了资源,又损害了养殖户的利益,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畜产品由不同部门归口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信息服务管理机制,各部门和各单位分别依靠各自独立、相对薄弱、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信息资源尚不能得到充分共享;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有较大差距;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等手段落后;信息的采集面相对较窄,采集、分析和缺乏统一的标准;信息分析形式和窗口的实用性、统一性和固定性较差。

(3)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不足,培训工作滞后等[5]。

这些因素影响了市场信息服务质量与效率,使得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在结构、质量、有效性、时效性等方面存在巨大缺口,难以满足加入世贸组织后畜牧业和畜牧经济发展的需要。

5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应采取的措施

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质量与畜牧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灵通,就能解决农牧民的生产问题和“买难卖难”问题,可以致富。反之,农牧民就不知道养什么、怎样养、养多少、卖给谁。因此,要建立多元的畜牧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

5.1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工程,改进完善信息采集系统

依托农业部和省级农业部门,强化建立和开发畜牧业市场综合数据库系统,如建立畜牧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信息、畜牧业生产区域性信息、畜牧业经营性信息、畜牧业产品结构信息、畜禽产品进出口信息、畜禽生产水平信息等数据库。强化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建设,搞好批发市场价格采集、分析和。探索传感网、物联网技术在养殖场的应用,开发高质量畜牧市场信息技术软件研究,推广应用电子标签技术(rfid)。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开发数据交换接口,建设公共数据平台,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涉农信息共享。

5.2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完善主要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

在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市场信息监测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畜产品市场监控体系。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开展主要畜产品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与决策,规避市场风险。

5.3加快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化进程,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关系

目前,农户的畜产品的销售主要依靠农民经纪人。他们以市场为坐标,以本地产品为资源,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从事经营某一项畜产品的购销,不同程度的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但有的逃避检疫,存在一定的疫病传播风险,市场价格他们说了算。因此,农民们最信不过,而又最离不开,乡镇干部很怕他们,而又得靠他们。随着规模化养殖逐渐扩展,经纪人销售规模与数量有限,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养殖企业之间相互不能交流所掌握的市场供求信息,结果又影响了畜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7]。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育生产者利益代言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吸纳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形成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利益关系[8]。

5.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涉农信息化法律法规

畜牧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市场信息、市场信息传播,政府部门是主体。维护信息主体的权威与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也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如美国在农业信息管理上,从信息资源采集到都进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法国有关法规规定,所有社会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义务如实填报自己的生产经营情况,违者按偷税行为处罚。中国应尽快制定涉农信息化法规,制定信息采集、分析和的统一标准,建立权威性的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确立为常规、不为例外的工作制度,为农牧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

5. 5促进信息的有效利用,必须提高农民素质

怎样解读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恰当地进行畜牧生产等各项经济活动,还取决于农牧民自身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学校式的传统教育和各种培训,提高农牧民的认知能力;还可以通过各种畜牧项目示范区和典型示范户,帮助农牧民更新观念,增强对知识和信息的接受与分析能力。

6结束语

畜牧业市场信息的获取、存储及传播,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今天,体现出得天独厚的价值。为更好地满足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的需求,就必须完善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畜牧业市场信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服务内容上涵盖各个环节,包括国家宏观决策、生产者微观决策、政策、法规、市场、技术、疫情等信息。

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服务,需建立并完善政府、协会、企业、院校、科研单位共同参与的畜牧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这不仅为中国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驾护航,同时对于提升畜牧业现代化、信息化的水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中国畜牧业论文:金融风暴下中国畜牧业发展探讨

摘要:2008年是经济动荡的一年,在金融危机中我们迎来了2009年。全国各行各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均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冲击,它们在2009年又将如何生存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中国畜牧业的发展概况,与国外畜牧业大国的行业发展情况相对比,并分析了畜牧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受影响程度,预测了其在2009年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畜牧业;行业集中度;金融危机

1 中国畜牧业行情回顾

1.1 畜牧业结构——猪禽为主,牛羊为辅

在畜牧业肉类产品中,中国的畜种结构与世界畜种结构节本一致,按照比重从高到底排序都是猪肉、禽肉、牛肉、羊肉。但是,在中国肉类总产量中猪肉产量占有65%的比重,远高于其他畜种的比重。世界食草家畜牛肉和羊肉产量的比重为29%,而中国的比重仅为15%。

同时,从1962年与2002年的数据比较来看,中国的猪肉产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禽肉比重翻倍增长,而牛肉、羊肉以及其他肉类的产量皆有所下降。这说明中国人的肉类消费仍以猪、离这些较廉价和易于饲养的牲畜为主,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也未能改变中国人的饮食消费习惯。

1.2 畜产品产量——回升明显,问题犹在

(1)分析1996年至2006年这十年间中国的畜产品产量,猪肉在肉类产量中占了50%以上的比例,其次为牛羊肉,与上面的分析相符。肉类产量每年稳定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基本在5%上下波动。奶类产品则主要由牛奶构成,其产量自1999年开始,保持着每年15%以上的增长幅度,增长势头惊人,说明了奶制品在居民消费所占的比例在增加。我国奶业作为一个产业已基本形成,奶业在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据统计,2007年全年奶牛存栏达到1387.9万头,比上年增长1.82%,是1978年的28.9倍;奶类总产量达到3684.18万吨,比上年增长11.56%,是1978年的38倍;人均奶类占有量为27.88千克,比上年增长9.6%,是1978年的27.3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了对牛奶的需求日益扩大,奶制品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2)进入2008年后,大部分畜产品产量的同比增长速度较往年仍维持稳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生猪生产明显恢复。养殖效益保持较高水平。一是生猪存栏增加。6月底生猪存栏同比增长9.4%,出栏同比增长2.1%。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幅超过20%,占生猪总存栏比重的10.8%。二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散户饲养稳定增长。三是仔猪数量明显增加。价格偏高。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全国生猪生产和供应影响不大。地震重灾区大多不是生猪主产县,因灾死亡生猪共370多万头,仅占2007年末全国生猪存栏量的0.85%。目前,四川、甘肃、陕西和重庆4省市生猪产品价格稳中有降,当地市场供应稳定。此外,年初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南方部分省区,生猪生产已全面恢复。随着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和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扶持政策的落实,生猪生产恢复发展的势头仍然很旺。

②家禽生产继续保持增长。蛋种鸡和商品雏鸡供求稳定。今年上半年,全国17家重点种禽企业父母代种鸡和商品代蛋雏鸡产销平稳,每周销售量分别为50万套和500万套左右,种鸡和雏鸡销售价格稳中有升。预计上半年家禽存栏50亿只,同比增长2%;家禽出栏53亿只,同比增长8.2%;禽肉产量785万吨,同比增长8.2%。

③肉牛和肉羊生产有所下滑,养殖户增养积极性不高。据农业部4月份对240个行政村共60325农户的数据监测,养牛户有6957户,比上月下降了2.1%;存栏肉牛39224头,比上月下降了7.8%。预计上半年肉羊出栏1.3亿只,同比下降0.2%;肉牛出栏2150万头,同比下降1.3%;牛羊肉产量500万吨,同比下降0.1%。

④奶牛养殖稳定增长,养殖效益下滑逐步得到缓解。在国家有关奶业扶持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从2008年9月份开始,全国原料奶收购价格逐月上涨,逐步缓解了前一阶段奶牛养殖保本甚至亏损的局面,奶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进入5月下旬以来,北方奶业主产区原料奶收购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降。7月份第1周优势产区原料奶收购价格为2.69元/公斤。比3月初最高价格下降9.7%。价格的回落对奶业生产构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总体来看,原料奶价格下降属于季节性调整,目前大部分产区奶农交售价格还处在合理范围之内。

(3)畜产品价格——养殖户收入不稳定。

进入2008年后,我国主要畜产品价格走势特点为:仔猪、活猪价格明显回落,猪肉价格仍处较高位,活鸡价格逐步走低,鸡蛋价格见底后反弹,牛羊肉价格持续保持高位。家禽上半年存栏、出栏较去年同期出现两位数增长,供应相对充足,目前,困扰养殖户最大的因素就是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成本不断提高。

(4)我国畜牧业在世界中的地位——竞争环境恶劣,集中生产是目标。

中国的猪肉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排在第一位。然而,中国仅仅是对香港出口活猪。现在中国也出口一些猪肉或猪肉制品到相邻的国家,如俄罗斯和南韩。

谁是中国畜牧业的竞争对手呢?在畜产品中,美国年产鸡肉1522万吨,居第一位,占全球总量的26.3%,出口量为62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7%;巴西是第二位,年产鸡肉81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5%;世界牛肉的主产国是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巴西,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牛肉四强年出口牛肉388万吨,占世界牛肉出口总量的83%;世界上羊肉最大的生产国是新西兰、澳大利亚,它们也是最大的羊肉出口国。年出口量为77万吨,占全球出口总量的95%。欧盟是个例外,它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国家”,其畜产品市场对内部成员是绿色通道没有壁垒。但对欧盟以外的国家则封闭排斥,设置了铜墙铁壁般的各种壁垒。荷兰等国的畜产品都是出口到欧盟的,应视为内销,不应看作是出口。

世界上的畜牧业强国还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行业集中度非常高,趋向于大规模、高质量生产。就肉类而言,美国6%的生产商生产90%的产品,欧盟11家企业占行业产量的74%。而我国2006年生猪屠宰量约5—6亿头,前三强占比仅为行业的5%左右。就流动渠道而言,发达国家65%的肉类销售是由现代超市及卖场完成的,25%是由肉类连锁店完成的,而中国目前75%以上是在农贸市场上销售的。

因此,中国畜牧产品出口的最大阻力便是所谓的“绿色壁垒”和过于分散化的生产。要想使中国突破层层壁垒,将畜牧产品送出国门,参与国际化竞争,最根本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在价格上取得优势,并且严把质量关,使我们的产品达到国际标准。近几年我国农业部已下达多项指令和政策,促进我国畜牧业的高水平平衡发展和产业集中化,注重培养大企业的品牌效应,畜牧产品出口的晴天指日可待。

2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畜牧业

2.1 金融风暴对畜牧业的影响——利弊共存。影响不大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给许多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比如房地产业、钢铁行业、汽车制造业、it行业等高端行业,畜牧业当然不可避免将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gdp增速放缓,城乡居民收人增幅下降,购买力下降导致消费需求降低,生产规模压缩,成本增加,金融信贷规模收缩等,都将使畜牧业今年乃至明年的利润率下降,预计本次金融危机将下拉畜牧业产值10%左右。

但是,有一些行业受金融风暴影响相对较小,比如医药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其中包括畜牧业)。这两个行业属于基础产业,无论金融风暴如何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但是吃饭和看病永远是人们生活的主题。生产肉类、蛋类的畜牧业养活着全国十三多亿人口,有人口的支撑就决定了畜牧业注定不会走入长期低迷。相信短期的影响过后,畜牧业便会走入正常发展轨道。

另外,我们应该看到金融风暴积极的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缓解通胀压力。我国从去年底开始的大幅度的通货膨胀为人们生活消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猪肉禽肉牛奶蛋类的价格大幅提高。此次金融风暴可以有效缓解这一压力,我国近期的cpi已回到4%附近,人们逐渐重拾消费信心,这对畜牧业的销量增加和利润增长有非常大的帮助。

(2)优胜劣汰,有利于行业结构调整。虽然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也是世界上猪肉产量第一的国家,但是生产非常分散,中小企业过多,这不仅不利于管理,同时也难把质量关。此次金融危机过后,管理不善、质量不过关、利润率低的中小企业将很快出局,而真正有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管理系统完善的大企业将留下。优秀的企业为了度过此次金融危机必将狠抓内部控制,完善管理和生产系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质量,有利于产业的集中化。从而带动行业利润的增长。

2.2 国家政策为畜牧业发展护航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注重畜牧业的发展,多次对畜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近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了投资力度,初步构建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从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看,一是建立了能繁母猪补贴制度。二是启动生猪良种补贴政策。三是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四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从奶业发展扶持政策看,一是实施优质后备母牛补贴政策。二是加大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三是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四是实施奶牛养殖保险政策。

此外,中国还将加大畜产品进出口管理力度。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努力扩大畜产品出口;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出口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模式。实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备案制度。加强对大宗畜产品进口的调控与管理,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等。

2.3 2009年畜牧业经济发展具体预测

养猪业预计增幅10%左右。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加大扶持生猪生产的力度。零星饲养户进一步减少,规模猪场增多,养猪业正在朝着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养禽业预计增长5%左右。养禽行情上半年将延续2008年行情,下半年较好。

牛羊业预计增长15%~20%。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羊肉需求比例快速提高。奶牛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迅速,全年可恢复到去年水平。

饲料需求量将继续增长,涨幅8%~10%。随着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食物结构的改善等,居民对肉、蛋、奶等动物食品的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从而拉动饲料需求量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