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0 05:26: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幼儿教育获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社区是社会的一级基层组织,其社会功能日显突出,幼儿生活在社区里,社区是幼儿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社会环境,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社区资源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价值。而社区中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能成为为幼儿园服务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社区 幼儿园 教育资源
1.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总则里也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又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促进幼儿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因此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来说,应尽量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把幼儿园教育与社区资源相融汇,将社区的有利资源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形成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合力,同步、协调地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因此应该努力探索利用社区资源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有效途径,寻求为幼儿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内容。
2.社区资源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是幼儿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幼儿园教育固然很重要,幼儿生活在社区里,家庭的环境、邻里以及周围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这都会直接地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社区教育基地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幼儿教育只有溶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并参与幼儿教育的社会风气。
3.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的策略
社区资源对促进幼儿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如何利用好社区资源是值得仔细研究的一个课题,以下是对如何高效利用社区资源的一些浅见。
3.1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势,使之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幼儿教育做出贡献。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系统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幼儿园要合理地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各个方面,使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得到共享。做法是:
3.1.1挖掘社区人文资源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服务
第一:充分发挥幼儿家长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家长是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的社区人文资源。家长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注意发现与利用家长特有的教育优势,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利用其为幼儿园教育服务,定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家长、社区三者的互动与合作。
充分发挥幼儿家长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例如:为了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请在交通集团工作的家长协助,为幼儿准备了合适的交通图和相关的交通设施,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了解各种交通知识,这充分发挥了家长资源的能动作用。
第二:最大限度发挥社区成员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我们还挖掘了社区内的人才优势,运用社会的力量使我们的教育更丰富、更充实,也更贴近生活,更具说服力。社区中身怀一技之长的热心人士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例如为了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请来有二胡技艺的民间艺人,让他用生动的形式为幼儿进行了讲解,孩子们被中华民族的这一国粹吸引,渴望了解到更多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了这部分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
3.1.2借助社区物质资源的教育功能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服务
充分利用社区物质资源,既能让孩子们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又能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教育的有效整合,坚持幼儿教育的整体观,不断提高幼儿教育的成效。我们可以把孩子带出幼儿园,让孩子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例如在主题活动《车子叭叭叭》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各种汽车的构造和功能,组织孩子们参观学院的车队,还请车队的解放军战士为孩子们现场讲解车的构造,并带领孩子们到不同的车子里参观,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快乐和由此所带来的收获,让我们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
3.2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优势互补,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教育空间
社区和幼儿园各具不同教育特点,各有其不同职责,我们深感到幼儿园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和借助社区教育的优势,与社区一道共同优化社区教育环境,才能取得幼儿教育的整体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架起幼儿园和社区的桥梁,将幼儿园教育辐射到社区的各个环境中,构建起真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以充分满足幼儿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充分开掘社区优势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幼儿教育空间,丰富幼儿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为幼儿提供真实、健康、丰富的成长环境。我们还经常在节日到军营中为学员叔叔表演,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服务,落实到孩子的身上还不仅仅是把幼儿带到社区中去,还要把社区生活带回到幼儿园来,让幼儿在模仿中再现生活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区域活动中的“小超市”,让孩子们在这里游戏,学会了分工合作,自定角色,他们的动手、动口、合作、组织、实际计算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
3.3建立幼儿园与社区日常联络方式,确保社区活动便利、实效
要取得社区领导和各个部门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极大限度地调动人力资源和广泛的、经常性的联系,进而将这一关系程序化、制度化,使社区将幼儿园的活动视为自己份内的工作,变临时性为计划性,以保证社区活动的方便、及时、系统、有实效。
3.4完善幼儿园为社区服务的管理制度,以幼儿园的资源优势回报社区。
完善管理,就是完善服务,营建积极、和谐、开放的人际关系。幼儿园管理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我们的资源优势回报社区。如我园定期向社区开放,为社区的家长们提供方便;定期举办培训,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等。
4.结束语
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使之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服务,拓展了幼儿教育的空间,大大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了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具体表现为(1)教师树立了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坚持了幼儿教育的整体观。(2)改变了幼儿的学习方法,使幼儿主动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3)拓展了幼儿教育的空间,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也逐渐迈向了现代教育。(4)注重了幼儿教育的潜在效应和长远效应,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阅读学习是个体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是对一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们过多强调了口头语言的发展,而忽略了书面评议的发展。我们知道儿童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但是相关的研究却很少。随着早期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幼儿识字读物,也正是人们对儿童早期阅读还缺乏了科学理性的认识,片面地把儿童早期六言诗理解成识字工具,让本来就滞后的幼儿早期阅读,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分享阅读的研究,让我们的早期阅读教育看到了曙光,分享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早期阅读的理想方式,而重要的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手段。
一、分享阅读为儿童早期阅读开辟了新天地
许多研究指出:“学前期儿童集体早期阅读,有利于幼儿分享阅读快乐,提高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获得教师建立在观察和比较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个别帮助,从而使幼儿获得最佳的早期阅读效果,而分享阅读已成为儿童早期阅读的最佳途径。
1、分享阅读从幼儿入手,激发和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为幼儿提供易于接受而又非常喜欢的阅读方式。如:师生共读、伙伴共读、亲子共读,为幼儿提供舒适、温馨、安全、丰富、便于交流、展示的物质环境,以及宽松、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从倾听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大书,到师生互动的共读,再到因人而异的个别指导,分享阅读激起孩子们对阅读的极大兴趣。
2、分享阅读从阅读材料入手,创作了与儿童年龄特点相适应的有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阅读材料——分享阅读幼儿读本,与之配套的教学大书。
3、分享阅读从阅读指导入手,让幼儿学会阅读。
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读本,创设与之相适应的阅读环境及适宜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当地阅读指导,不断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帮助幼儿成为独立的、成功的阅读者。
4、分享阅读从家园配合入手,实现家园共育。
早期阅读的培养不仅需要幼儿园的努力也需要家庭的共同参与,家长同样需要在家庭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充分利用分离阅读优秀的家庭读本,选择恰当的方式与幼儿共读。
二、分享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乐趣。
分享阅读之所以被称为“分享”就是它强调的是“享受”是让孩子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也是让孩子享受到成人的爱,而这种享受是由成人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共同创造的。
1、分离阅读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乐于阅读,喜欢阅读。
分享阅读的教育理念开启了儿童早期阅读的新篇章,分享阅读的精彩“读本”唤起了幼儿对阅读极大的兴趣。一本极富意趣而又充满想象力的“我喜欢”让孩子们主裁判得爱不释手,老师:“我会用其它动物编出和书里一样的句子”老师“我知道企鹅生活在南极,它既能生活在海里,还能生活在陆地上”老师……一本书,让孩子们引发了许多的思考,也让孩子们对“书”有了新的认识。书中大量重复的文字更是让孩子们在不经意间认识了汉字。正是我们的“分享阅读”用童心去看世界用儿童的语言去描绘世界,再现的生活,才唤起了孩子们对书的渴望,才激起了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
2、分享阅读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知觉到的往往不是文字材料,而是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他们借助图画完成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分享阅读图文并茂的“读本”让孩子们轻轻松松花江把画面和文字连在一起,从看图猜故事到倾听教师指读故事,萌发了孩子们对文字的意识,他们开始了解文字的意义。老师“这两个字是什么”老师“这两个字是骆驼”老师:“这两个字是沙漠”为什么呢?因为图上有骆驼、骆驼在沙漠中行走。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不但对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对事物间相互的联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分享阅读融入了幼儿的一日生活
分享阅读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儿童的早期阅读成为一种乐趣,分离阅读的独特魅力,使它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开始走进了幼儿的一日生活,走进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区。
1、“多彩”的立刻活动区
在孩子们的热切盼望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班级的阅读活动区很快建立起来了,孩子们把图书分类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由小朋友轮流管理。老师把孩子们读过的分享阅读“读本”的文字部分打印出来巾在矮墙壁上,把故事中的句子、词语及重复出现的汉字做成卡片,分类摆放在活动区内。自选活动的时候,老师引导能力不同的孩子选择不同的活动材料,有的小朋友读词语、读短句,而有的小朋友则用卡片拼故事,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趣,每个孩子都在这里得到了发展,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美工区里的分享阅读
每一本精致的图书都让孩子们爱不释手,一不小心撕破了怎么办?孩子们会自觉地拿到美工区里精心地修补好。“这么好看的图书是谁制作出来的,我们也来制作一本自己的图书吧”分享阅读引发了孩子们制作图书的愿望。“我们来做一本动物乐园的书吧”。孩子们有的编故事,有的绘图画,他们一页一页地画,一页一页地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老师的协助下,孩子们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图书,尽管不是很完美,但创作的过程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和成就感。
3、表演区里的分享阅读
表演活动是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故事表演更能激发幼儿的分行的火花,孩子们在故事表演中,表现角色、创造角色,“老师,这个故事真有趣,我想演小蛇,我想演河马”……极富童趣的故事激发了孩子们表演的欲望,表演区里动物头饰和纸偶成了孩子们的道具,朗朗耻口的“台词”极富个性化的表演让每个角色都更加丰富多彩,孩子们不但演活了角色也演活了自己,分享阅读已经融入了幼儿的一日生活。
走进“分享阅读”,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师生共读”、“伙伴共读”的乐趣,走进“分享阅读”让孩子们在家庭中体验“亲子共读”的快乐,走进“分享阅读”让书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走进“分享阅读”让孩子成为读书人,让社会充满书香。
(新郑市观音寺镇第二幼儿园河南新郑451100)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是我们的文化母体。如何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课题,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有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与责任。
一、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绘画活动是引导幼儿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如蜡笔、油画、彩色铅笔、彩色水笔、毛笔、纸、布、绢、水粉颜料、墨等等,通过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美术语言来表达幼儿的所思所想,创造出多样的视觉形象。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幼儿绘画只是手段和方法,画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培养美的情操和陶冶美的人格。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激发幼儿主动观察,给予幼儿自我表达的机会,使绘画活动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有效途径。幼儿的绘画并非要求幼儿真实地将事物的逼真形象再现于纸上,而是将画纸作为幼儿表达自我的舞台,任由幼儿发挥。通过丰富多样的绘画活动,幼儿能从中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陶冶情怀,从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手工即运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如剪刀、尺子、胶水、纸、泥巴、橡皮泥、石头、竹片、果壳、木块等物品,通过剪、粘、刻、织、捏、折等方式,用一些素材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广博的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许多古老的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作、传承下来了丰富的手工艺术,这些手工艺术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多彩。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这些丰富的手工艺术中寻找一种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切入点与方式,寓教于乐,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幼儿美术素养的提高来源于其美感的逐步升华,而幼儿美感的形成与提升则是在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中丰富审美经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选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作品,借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选取的美术作品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
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的,幼儿的眼睛更关注那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适合其接受水平的事物,他们接受什么及其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内化程度是受其感知能力和情绪情感制约的。因此,作品形式要多样化,将传统中华文化展现在幼儿面前,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感受,帮助幼儿形成美的认知与体会。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幼儿能产生直观感受,有自己的关注点和理解,为促进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感悟,则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幼儿。教师可根据作品内容先做一些欣赏提示,比如作品中有哪些人物或事物、他(它)们在做什么,分析其特征、关系,然后让幼儿自己欣赏,并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悟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创设与特定美术作品相关的情境,选取有感染力的音乐作为幼儿欣赏背景,或配之与美术作品相关的故事,使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体验,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我国民族精神,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的必要途径,其实施在于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幼儿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如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杰出名人和民族英雄的事迹等,给予幼儿以中华文化启蒙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四、传统文化与正常教育相结合
当今社会中现代化教育也很重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运用科学的形式和良好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由今引古:结合本地特色从实际生活引导幼儿感知传统文化,包括建筑特色、地方文化等。中外包容:对外来文化要适当接纳,在设计和组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中应合理引用。如,和幼儿交流中国的饮食时就拿幼儿熟悉的“肯德基”、“麦当劳”相比较,使幼儿更好地把握传统饮食文化并在与外来文化相比较中形成客观、平等的态度。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多彩的外来文化中,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加生动。
五、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要合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协作的能力。饭前、教学活动之间、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玩猜谜游戏、手指游戏《五指歌》和《手指一家》等,说童谣《排排坐》、《丫头丫》、《颠倒歌》等,讲童话、传说、美德故事《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大禹治水》、《牛郎织女》、《卧冰求鲤》、《黄香暖席》、《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使传统文化渐渐影响到幼儿。
总之,通过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幼儿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幼儿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了幼儿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激起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就是在新的时代,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教育也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陶冶师生情操、增长自身学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养幼儿全面素质。我们一定要激发幼儿求知欲,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其自主能力的发展,培养其自我评价能力。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一直秉承大教育观。
关键词:幼儿教育;全面素质;观察能力;自主能力;大教育观
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就是在新的时代,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教育也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陶冶师生情操、增长自身学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想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全面素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幼儿全面素质,教师要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幼儿教育是人的终身学习的开端,是为其整个人生奠基的阶段,有些国家幼儿教育从小就特别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充分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开发其潜力,发挥其天性,而我国的教育往往更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主要的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和搜集事实的勤奋。”那么我们在幼儿教育阶段,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教师要注意激发幼儿求知欲望,保护其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探究能力的开始,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孩子没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发明和创新了。当爱迪生孵蛋时,如果其妈妈对其进行批评,对他的很多匪夷所思的举动加以否定的话,爱迪生肯定不会产生众多的发明创造。因为幼儿的知识有限,所以他对事物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很浓厚,并会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形式进行探究,也许会出现一些过头行为,但此时,笔者希望所有的教育者,一定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赏识和鼓励为主,正确对待其因好奇而产生的破坏行为,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2.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幼儿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观察,所以教师要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层层深入地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边观察还可以边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来解答,以提高观察的目的性,这样会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孩子处于观察力初步形成时期,观察的目的性较差,也缺乏一定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会深入到本质,所以特别需要教师的引导。
3.教师要注重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很多的发明都是从想象力开始的,幼儿时期孩子的想象力正是活跃的时候,所以提升其想象力远比扩充知识要重要得多。可以说想象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幼儿园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去扩大幼儿的眼界,丰富其感性经验,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想象,为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拓展独立思考的空间,再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其向着真、善和美的方向发展。
4.教师要注重发展幼儿的自主能力,并进行适度地指导。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是一个健全人格必须具备的要素,自主能力对幼儿的生活、学习及成长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其心理调整的强大动力。可以说,要想看到孩子最真实的表现,一定要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进行。我们幼儿园要为孩子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自然发展,自我创新。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喜欢主动投入这样的环境,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我们不但要给幼儿提供充裕的玩具,还要给予孩子适时适度的指导,从而使其更健康茁壮地成长。
5.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因为幼儿还小,心理还不成熟,所以缺乏正确的自身评价能力。他们往往是以成人的角度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的,而且,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是非常崇高且权威的,其言行在幼儿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影响,很多幼儿都会受其教师的影响,教师活泼开朗,幼儿也会活泼开朗,教师沉默严厉,幼儿也会形成这种性格,所以教师一定要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培养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把这种积极的情绪带给学生。教师还要通过一定的暗示性语言使幼儿走向成功,对学生和生活充满信心。笔者就经常用鼓励的语言说“试试看”、“你肯定行”等语句来鼓励学生。
二、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教育和道德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立身之本,也是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生命力,使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笔者在坚持幼儿师德教育常抓不懈外,还加强教师的学习,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职幼儿教师一定要接受再教育,只有不断地进行再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对幼师这一行业的需求,我们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学习:
1.幼儿园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对知识的更新教育。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也处在了改革的过程中,要求幼儿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加强更新教育,学习一些新理念,掌握一些新技法,使在职幼儿园教师的思想更前沿,专业理论知识更夯实,技能得到更好地补充,形成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的目的。
2.幼儿园师资要加强终身教育。面对日益发展的幼儿,幼儿园教师应该将职前一次教育转化成终身教育,这是教育职业的最终发展趋势。笔者在幼儿园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自己已经被掏空了,还经常会遇到一些新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幼教事业的发展,笔者接受了再教育,提升了自己的理论修养,获取了新的信息,更新了陈旧的知识体系,现在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了。这就说明,幼儿园教师一定要进行提高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3.幼儿园教师要加强专业的补偿教育。目前,幼儿园的教师有没有受过专业的职前教育的,缺乏幼儿教育基本技能与知识的功底,幼儿园园长一定要采取补偿教育,让教师边工作边培训,使其逐步达到应掌握的水平。这也是对幼师教育的一种良好补充。只有这样,我们构建的教育才是不断前进的,也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
最后,我们还要秉承大教育的理念,即幼儿的教育不能只依赖幼儿园,还应该家庭与社会携起手来,共同进步,我们一定要依赖这一大体系来培养幼儿,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开始把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其中幼儿的启蒙教育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当前我国幼儿启蒙教育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师资匮乏、幼儿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还存在,使得幼儿启蒙教育显得困难重重。本文笔者从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出发,阐述了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实施幼儿启蒙教育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对幼儿教育有所贡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启蒙;有效方法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各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劲烈。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整个国民科学素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科学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显得意义非凡。
一 幼儿教育中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启蒙教育,就是指在人处于幼儿时期时,使用一定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对幼儿进行启发、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早期教育活动。人在幼儿时期时,由于他们的年龄和性格特点的因素,幼儿在启蒙识字和学习知识技能的活动中,表现的很积极,有利于进行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一方面,它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启动幼儿的自主学习的动力系统,能在幼儿时期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启蒙教育能使孩子获得自我和主体意识,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在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在完善教育体系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树立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促进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接轨。
二 我国幼儿教育中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教育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幼儿的教育也有所重视,幼儿的启蒙教育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幼儿启蒙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经费不足。
幼儿启蒙教育的问题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从政府来讲,对学前教育有足够的重视,而且越来越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但是到今天为止,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学前教育财政拨款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比例,虽然在政府的工作计划里边会提到,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这个事业,财政收入增加,向学前教育倾斜,但是倾斜多少是没有保障,因为没有数字在里边去督导政府,所以总体来说还是经费投入不足。
2.师资匮乏。
在幼儿启蒙教育方面,不仅我国的研发队伍还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师资队伍也是数量不足。在我们目前全国现在有超过14万所幼儿园,在教师队伍里还有一部分没有教师资格证,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素质低下。可见,幼儿启蒙教育这一块,师资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令人堪忧。
3.幼儿教育理念落后。
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一方面,在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到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很少能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创设符合孩子启蒙教育的课程、环境等,孩子的学习比较被动,兴趣不足,导致幼儿启蒙教育效率低下。
三 实施幼儿启蒙教育的有效方法
针对以上幼儿启蒙教育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提升幼儿启蒙教育质量的一些方法。
1.加强幼儿启蒙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幼儿启蒙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政府来说,扶持幼儿启蒙教育是他们的责任,加大对幼儿启蒙教育的投入是他们的义务。在政府重视学前教育的同时,对学前启蒙教育的投入也应增多。应保证学前启蒙教育财政拨款有一个固定的比例,随着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也应不断扩大比例。在政府的工作计划里也应包含这项内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这个事业,财政收入增加,向学前教育倾斜,总体上解决幼儿启蒙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2. 提升幼儿师资的整体质量。
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幼儿启蒙教育的研发,使其能满足幼儿启蒙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不断提升研发队伍的研发能力。其次,加大对幼儿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在各大高校开展幼儿教师专业,培养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幼儿教师。对于已经就业的幼儿教师,要不定式地进行再培训。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坚决不能让其上岗,要严把教师质量关。
3.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
孩子就是民族的未来,在教师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作为幼教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同时,教师要努力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中启蒙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教育的开始时期,位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加强幼儿的启蒙教育,才能给抓住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缓解幼小科学教育脱节现象,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晏忍,女,出生年月:1963年4月,汉族,籍贯:贵州省金沙县,现供职于贵州省毕节地区金沙县幼儿园。
摘 要 许多学前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问题行为,这些早期行为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往往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而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纠正这些幼儿的问题行为。
关键词 心理暗示 幼儿教育 运用
心理暗示是一门崭新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尽管多少年来,人类不时地错误地利用心理暗示,甚至对心理暗示有过错误的解读,但是,近代心理科学的发展却不断证明了心理暗示的巨大能量。心理暗示必须内化为被暗示者的自我暗示才能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暗示者的权威性就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心理暗示者如何正确运用心理暗示方法也是更为关键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心理暗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一般来说,积极的心理暗示,让我们积极向上,自信而主动;反之,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我们心态消极,陷入自卑的泥潭。
1 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的相互关系分析
所谓心理暗示,其实就是在让他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被动接受接受某一思想的行为。科学研究证明,这种行为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心理暗示要起作用,还必须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被暗示者的心理暗示,也就是说心理暗示必须变成对方的的自我暗示才能起作用,有效果。如果心理暗示没有变成对方的自我暗示,那么心理暗示是不会起作用的。
自我暗示在本质上就是在自己脑中植入某种思想的行为。教育者可以对被教育者施以心理暗示,但是如果被教育者的潜意识或者意识不能够教育者接受心理暗示,或者不能消化它并转化成自我暗示,那么教育者的心理暗示就不能起作用或者说效果甚微。在现实情况中,并不是某些被教育者有极强的逆反心理,而是被教育者潜意识地拒绝这种心理暗示,没有将教育者的心理暗示转化为自我暗示。
但是,作为教育者必须明白,任何心理暗示应该是我们能够引导并成功控制的心理暗示,我们首先要明白的事实是,教育者、被教育者可以做到并且还要知道我们如何实现它。心理暗示不仅能驱除某些不正常的潜意识带来的病痛和烦恼,甚至可以治愈某些疾病,但是必须注意,心理暗示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它只是主宰人们精神世界的王,也就是说,心理暗示的指向必须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否则就会成为妄想,也就超出了心理暗示的范畴,从而不可能取得成功。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育者并不能总是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对自己、也对被教育者造成一些伤害却浑然不知。正如伊索评价心理暗示所说:“它既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同时也是最坏的。”
2 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不论何种心理暗示,它带来的结果要么是积极的结果,要么是消极的结果。“谴责只会招来你讨厌的结果,尤其对孩子来说是这样”。①一般来说,积极的心理暗示,让我们积极向上,自信而主动;反之,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我们心态消极,陷入自卑的泥潭。
教育者所说的话、所做出的行动,都是心理暗示的结果,暗示主要来源于榜样和语言,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在和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怎样正确运用心理暗示呢?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运用语言。教育孩子的时候,教育者要有耐心,要有平和慈爱的性情,要使用温和但却坚定的语气,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暗示孩子听话,而不是强迫孩子必须这样、必须那样,以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样,孩子就会对你较为顺从,内心深处就没有逆反的渴望。
第二,对孩子要充满爱心。这是教育孩子的重点。作为教育者要避免斥责和暴力。因为辱骂和殴打会将残忍这种暗示植入孩子的自我意识之中。在任何情况下,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永远不要对孩子打骂。诸如“你真无用”一类的话语,是不应该用在孩子身上的,因为孩子会接受这些暗示,结果可能真的变得“无用”。而我们要做的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告诉孩子:“你下次会做得更好。”由于受到鼓励,孩子一定会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渐渐地成长为一个优秀勤奋的孩子。
第三,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心里暗示可以改正孩子一些并不严重的缺点。可以在每天清晨,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轻柔地对他们重复说你希望他们所做的,你不希望他们所做的事情。通过这些训练,心理暗示会直通孩子的潜意识,从而改正孩子的缺点,决定孩子的性格和命运。
第四,帮助孩子热爱学习。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不应该得到讥笑或者惩罚,否则,孩子潜意识中会将学习和惩罚(讥笑)联系起来。他得到的心理暗示就是惩罚(讥笑)=学习。教育者的责任应该是小心并耐心地想孩子解释他没有掌握的知识,甚至可以引用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学习的故事,让孩子最终以愉快的心情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
3 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学前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问题行为,这些早期行为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往往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威克曼(Wickman,1928),早在1928年,威克曼就对儿童和教师态度的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②而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纠正这些幼儿的问题行为。
3.1 言语暗示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通过语言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而随意呵斥往往只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得到相反的结果。
案例1:徐睿强,女孩,4岁半,中六班。
自入园以来,徐睿强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思维敏捷,爱动脑筋,语言表达能力强。但徐睿强一直有个坏习惯,无论什么场合小手总是爱玩东西,比如纸片、发卡、衣服上的纽扣、头发等,课堂也不例外。但突然有一段时间,孩子上课发言不积极了,原来孩子的妈妈一心想改掉孩子乱玩东西的坏习惯,总是训斥她:“上课不要玩东西,如果发现你玩东西,就把你怎样怎样……”经过了解,我给孩子的妈妈提出建议: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用难听的语言反复刺激,要多一些宽容,发现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用合适的语言鼓励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乱玩东西的习惯慢慢改掉了。
3.2 行为暗示
行为暗示就是用行为语言把家长的意图、愿望表露出来,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或明白家长的用意所在。它包括神态表情和行为举止等。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教师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案例2:王梦涵,女孩,4岁半,中六班。
这个孩子的父母在上海打工,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在家里总是吵着要上幼儿园,可一到教室门口就大哭大闹不让爷爷奶奶回家,拼命拉着大人的衣服哭喊。后来我将孩子抱进教室,让她坐在我腿上,对她说:“王老师最喜欢王梦涵了,来,让王老师亲亲。”我在她脸上亲亲,真有效,她果真不哭了。从此,孩子上幼儿园再也不哭闹了,还常常和家人说,王老师最疼我了,还亲我呢。
3.3 认知暗示
孩子有不良习惯,如结巴、自信心不强等。不要直接批评他,更不要模仿、讥笑他们的缺点,而是弱化这些缺点和不足,树立他们战胜缺点的信心,避免心理对抗和厌烦。应抓住孩子的心理状况,利用积极的认知暗示,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案例3:申晔,男,4岁半,中六班。
这个孩子刚会说话时很流畅,2周岁半以后说话有点口吃,上幼儿园后快速说话有点口吃,但上课回答问题不口吃。但是2个月前,突然口吃很厉害,甚至上课发言也口吃。原来申晔的妈妈脾气急躁,孩子刚一开口,她就大声训斥:“你一定说话慢点,不准口吃。”而申晔父母的同事也故意模仿孩子的口吃,结果造成这种结果。我了解详情后,给申晔的父母提出建议:不要在意孩子的口吃,也别刻意纠正,装着没有听见;向同事说明情况,不要重复孩子的说话,更不能笑话;发现进步要表扬。经过2个月后,孩子口吃程度降低了很多。
3.4 权威暗示
对孩子来说,老师的暗示是一种权威暗示。权威暗示运用得当,也可以收到较好的积极暗示作用。
案例4:许李强,男,小学三年级。
我的一个同事米老师以前所教的一个农村三年级学生,其父母在外地打工,这个学生有不停眨眼的坏习惯,俗称“眨巴眼子”。一次,米老师让这个学生注视老师的眼睛2分钟,不要眨眼睛,结果这个学生从此再也不频繁地眨眼睛了。
3.5 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脑中注入某思想的行为”,③有意识地让孩子对自己说“我是聪明的孩子”、“我是勤奋的孩子”、“老师是爱我的”等等,这些语句就会慢慢内化为孩子的自我意识,这些正向的自我暗示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从而走向成功都具有积极作用。
案例5:幼儿园的班级,每天上午十点都发点心给孩子吃,我就有意识地让班内自信心不强,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孩子轮流发点心,目的是给这样的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最棒的,从而树立信心。每天的晨检、午检我还让孩子轮流当小老师协助我检查幼儿口袋是否有危险品。
摘 要:幼儿教育的任务,从根本上说,是做好启蒙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习惯所包含的内容范围甚广,一般有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社交习惯等等。对于幼儿来说,这些习惯在某种意义上都可归结为学习习惯。学习不能仅仅理解为学习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等智育方面的活动,诸如品德、劳动等等也都在学习之列。
关键词:幼儿教育;习惯;效应
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把教育归结为习惯的养成。幼儿期是一生的启蒙阶段,仅仅将知识、技能、品德作为教育的任务,是不够现实的。由于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培养,性格的形成都受到个体习惯的影响,我们必须将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关键。
一、习惯养成的发展效应与社会效应
1、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
首先,良好的习惯本身就是个体全面素质的几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属于高层次的素质。
个体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素质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其相应的习惯。如: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道德行为为标志的,而行为是有层次之分的,“要我这样做”属不自觉的行为;“我要做”代表自觉的行为;而当“我要做”内化为需要,巩固下来成为自动的自觉行为方式和倾向,就是一种道德行为的习惯,这才是品德素质中的最高层次。
其次,良好的习惯能有效的促进个体的成功与成才。
许多名人的造诣与他们的良好习惯密不可分。孔子的博学与他的“每事问”习惯、还有鲁迅的“随便翻翻”习惯、孙中山的“天天读书”习惯、的“多思”习惯等等,都是极有说明力的典范。
2、从社会的安定与进步的角度来看。
一个社会的公民是否有良好的习惯,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安定团结的程度。如:善于待人接物的习惯,、遵纪守法的习惯,善于谦让、宽容、自我控制的习惯,无疑可以形成一种团结、文明的社会风尚,减少甚至消除许多影响社会不安定不文明的消极因素。此外,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讲求效率等一旦养成习惯,全社会就会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人们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促进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
二、不良习惯阻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习惯的效应具有两重性,不良习惯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多方面的消极作用。一个生活无序、东西随便乱放、学习缺乏计划性的人,不仅影响学习、工作效率,还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三、幼儿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在幼儿教育中有着特别的重要性,这是因为:
1、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既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年龄,又是沾染不良习惯的危险期。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习惯,便会错失良好,养成不良习惯。
在幼儿期,最重要的养成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
2、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方面当前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习惯。例如:东西乱堆乱放,不想要的东西随手乱扔,稍不顺意就大发脾气等。概括地说,主要是生活处理能力差。
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和家长,特别是家长,对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及时纠正其不良习惯的认识不足。不少家长都注重对子女的智力投资,把着眼点放在知识、智力的培养方面,请家庭教师教琴、教外语等,而对于比学到的某些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观察思维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却未给予高度的认识,造成“抓了芝麻丢西瓜”的现象。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教育者,特别是父母,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幼儿某些不良习惯。如:有个男孩被另一个男孩打了一下,该幼儿的奶奶带着他找上打人的小孩家,当面要自己的孙子还手打那个小孩一下,而那个小孩的母亲也认为自己的儿子应该被打一下。看起来这位母亲是在惩罚儿子的打人行为,其实却暗示孩子“打人要还手”是合理的;长此下去,不利于宽容、谦让等社会行为的形成。
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障碍与难度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既是容易的事,又是艰难的事。一个孩子,由于单纯的需要提醒才可完成的动作发展为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自动化动作,本身就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对矛盾中:
1、教育措施的即时性与习惯养成的长期性的矛盾
教育措施的即时性表现在:人们对孩子的某个行为往往会作出及时的反应,对于偶尔出现的不良行为也都能适时而有力地纠正过来。这种即时性的教育措施,只是产生了暂时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并没有真正地从动机、意志出发去使孩子理解为什么大人要制止他的那种行为。如大人没有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为什么不行”,当类似刺激再次出现时,难免又会重犯,这同习惯形成的长期反复性形成矛盾。
2、幼儿园正规教育影响与家庭、社会现实教育影响的矛盾。
我国幼儿园一贯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摆在重要位置。并确定了各年龄班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目标。通过一系列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保证教育的正面性和有效性。
然而孩子最亲密的人是父母及家庭成员。可以说,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反映着家长的素质和教养程度。而家庭里表现出来的教养观、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社会影响的应答。当前,许多家长,受社会的影响,对“培养孩子的能力、竞争力”产生片面理解,错误地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例如,一位5岁男孩,侵犯行为非常频繁,智力发展也好,在看图说话时他可以有条有理地指出不团结友爱是不好的行为,应受到批评。而日常生活中,他却为了争位子、抢玩具老是把别人打哭,这种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说明了它尚未形成好习惯。他奶奶不止一次地接送他时“千叮万嘱”:“别人打你,你就打他!”这样就将课堂上所认识到的“不打人”行为和实际生活中所谓“自我保护”行为割裂开了,消弱甚至抵消了正面教育影响的作用。
3、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与幼儿社会化实际水平的矛盾
父母对未来的高期望焦虑使他们在孩子生活上、学习上不惜投下巨资,孩子起床父母帮他穿衣穿鞋;孩子学习,父母陪坐……然而许多“独苗”在父母的良苦用心之中不是锐气大增,而是更加“无能”。由于缺乏自我锻炼,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被父母包办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丧失了行为的动机与需要,还谈何良好习惯的养成呢?过渡的爱,过高的期望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主观能动性,极易形成逆反心理,这是进行教育的巨大障碍。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既重要又艰巨,它在幼儿教育中有特殊的重要性、紧迫性,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摘要: 幼儿教学小学化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幼儿按照性格、兴趣、爱好发展自己,还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共性发展,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切实做好幼儿园的监督、管理、帮助工作,幼儿园应坚持正确的办学宗旨,以及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四个方面详细探讨了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化相关问题解决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幼儿教育不仅关乎幼儿身心的发展,还对祖国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幼儿教育的指导和宣传工作,耐心地宣传一味追求孩子知识水平的提高及过分看重孩子的升学率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教育管理部门还要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要长期让孩子处于考试竞争的氛围中。《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我国开展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各个幼儿园都要坚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情况,因材施教,并将素质教育始终贯彻于幼儿教育之中,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要始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幼儿教育中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工作认真落实到位,并将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教育的教学目标。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有了正确的教育观,人们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这也能有效避免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求人们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人格、意愿及享有的权利,并且还要将其看做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尊重儿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让幼儿享受应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自由与快乐,而不应扼杀幼儿的天性、创造性,要将学生看做教学的主体,尊重儿童的天性,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让幼儿在轻松、愉悦、自由及快乐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二、教育管理部门应将幼儿园的监督、管理及帮助工作认真落实到位。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幼儿园的监督和管理,使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对幼儿园进行监督和管理时,应严格按照《幼儿园工作章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执行。首先对幼儿园中的硬软件设施进行严格的检查,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幼儿园,应给予一定的警告,并责令其进行改进,改善后依然达不到正规标准的幼儿园,应取消其开办幼儿园的资格。其次,对于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等,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监督,还要严格监督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学习的评价标准,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可靠的保障。再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在对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时,可以通过不记名投诉、暗访及开展座谈的方式予以实施。最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对开办幼儿园困难的人们给予资金上的帮助,使他们遇到的办学难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应坚持正确的办学宗旨。
幼儿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幼儿园园长的办学宗旨、教育观念及管理模式对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直接性的影响,特别是幼儿园园长的教学观念在幼儿的身心发展发展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幼儿园园长应该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如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教育质量重如生命的观念、现代教育观念及教学改革观念等等。《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都是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需要认识和了解的内容,要自始至终坚持正确的办学宗旨,并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理念对幼儿进行教育。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将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幼儿教育教学中,将幼儿作为教学的根本,要从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及性格特点出发,既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又重视幼儿的共性发展,最终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四、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育思想不正确是导致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引导及组织作用,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使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应加大对幼儿教师和培训和指导力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把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不是将传授幼儿知识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才有可能使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不高,应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能力的培训,并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相关规定,对幼儿教师的上岗工作进行严格要求。此外,幼儿教师还要积极主动地对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探索出高效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科学评价方法及教学手段,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可见,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出发,探索出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幼儿教学水平,对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 要: 幼儿园、幼儿教师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幼儿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让每位幼儿都能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家长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增强孩子的信心,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体验存在的价值,勇于表达自己的意愿,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自信心 赏识教育
自信是一个人在对自身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积极的自我评价,是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志。幼儿正处于培养自信心、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其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幼儿自信心不足的原因
由于年龄和交往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幼儿都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不敢和其他小朋友玩,不敢进入新环境。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导致自信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家庭生活环境单一,有的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有的是父母忙于事业打拼,与孩子接触较少,由爷爷奶奶负责养育,行为得不到承认和恰当的指导,缺少语言交流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差。
2.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自理能力较弱,动手能力差,形成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个性。
3.在专制家庭中,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对孩子的所作所为采取不信任的态度。长此以往,孩子做事无主见,事事依赖父母,不敢亲自尝试和探索。
4.性格本身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往。
二、幼儿园要把对幼儿自信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幼儿,教师要从理解他们入手,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详细了解他们的各方面状况,如身体状况、性格、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首先要和孩子多接触,了解情感动向,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孩子发觉身上的优点,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上课时对幼儿多提问。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期望,适时提供锻炼的机会,可以请他当值日生、负责人。其次,要多与幼儿接触,和他们多说话,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压力。及时给予帮助,取得他们的信任。对于不愿和老师接触的学生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可以让班上能力强的同学主动邀请他们参加活动,积极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逐步适应新的班集体。应该加强对幼儿自信心培养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增强失败的承受力。当他们遇到失败和挫折时,不要采用严厉训斥的语气加以教育,更不应该挖苦嘲讽他们的错误,而应该帮助他们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他们不会因犯了错误而使自信心挫伤。
1.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对幼儿自信心培养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和缺陷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经过对比发现,在民主型的家庭里,父母把孩子看做是独立的人,尊重孩子意见,听取孩子的合理化建议,和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让孩子充分使用自己的权利。其次,家长不会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他们会主动和孩子以朋友的方式聊天,了解他们在幼儿园遇到的事情。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会主动向父母求助,父母也会给出合理化的建议。父母对孩子的评价采用鼓励和赞扬的方式,对孩子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给出正确的批评和指正。这种家庭的孩子自信心比较强,遇事有主见。在专制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孩子遇到事情时,采取指责的方式,提出的建议孩子不能接受。专制家庭的孩子自卑、软弱,做事无主见。
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做到情绪稳定、宽容大度、积极乐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整理自己的玩具,帮助爸妈拿一些小东西,对孩子做到的事情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以便增强孩子的信心,做民主的父母。还要及时和老师沟通反馈家里的情况,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
2.恰当做好赏识教育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是增强自信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这个度,适当进行赏识教育,使孩子心胸开阔,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过度表扬和激励,会使孩子听不进批评,滋长娇惯之气,使他们为自己的失败和错误寻找理由,逃脱责任,抗挫折的能力降低。过度赏识教育下,孩子在成绩面前虚荣骄傲,在失败面前脆弱、自卑,没有责任心,合作意识不强。
进行正确的赏识教育,幼儿得到了正确的赏识,才拥有了自信,有利于发挥潜能。对于幼儿可以采用亲吻、拥抱等肢体语言激励,也可以运用“真能干”“你真棒”等语言进行精神激励。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微笑都能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安慰,帮助他们在以后的成长中乐观自信地面对失败和困难。
儿童的心理世界易读也难读,我们需要用智慧和真诚的情感理解和感悟。教育是一门个性化很强的艺术,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探究儿童的心理世界。尊重幼儿,爱护幼儿,用爱心和真诚和幼儿相处,关注幼儿的点滴进步,善于用激励和表扬的方式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在自信、乐观的环境中成长。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成人把儿童的当前生活和未来生活做了二元对立的区分,认为要想将来享“福中福”,整个儿童期都要吃“苦中苦”。于是,疲惫不堪的孩子终日随父母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间,努力成为“多位一体”的全才,忙着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准备筹码。其实,这种为了所谓遥远的未来生活而破坏儿童的当前生活,把幸福作为某种结果去追求的做法,只会使儿童本应快乐的童年陷于苦役之中,为他的一生留下不幸的回忆。
存在主义哲学曾提出了一个响当当的口号:“存在先于本质”。指出人是这样一个存在:人是其所是,又不是其所是,又是其所不是。“人是其所是”是说人首先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他必须首先解决好自己的衣食住行的问题,即生存问题;然而,人又要“不是其所是”,还要“是其所不是”,即说人还是一种应然的存在,生命应该实现自我超越:不仅要超越动物,还要超越自己;既要超越过去,还要超越现在,面向未来。人的发展遵循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更高层面的肯定)”的逻辑线索进行,这是人自身发展的辩证法。教育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联,帮助人实现并超越自我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使命,在幼儿教育阶段更是如此。
“儿童甚至整个人类刚生下来是‘早熟的’:他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些潜能可能半途流产,也可能在一些有利的或不利的生存条件下成熟起来”。这些潜能成熟的过程与人类生活的过程是同步的。在婴、幼儿期,儿童学会了大量的东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学会一切而不知自己在学习,与此同时他逐步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学会某些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仅仅是一个起点。当他们领会了一个练习的含义,会喜欢无数次地反复进行这个练习,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儿童喜欢反复听一首歌或一个故事,直到从中得到最大满足为止。他们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锤炼着自己的心智,为新的发展奠定基础。
儿童通过工作和活动获得自身的外延与加强。正如蒙台梭利所认为的: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儿童的工作就是塑造自身,这种工作是儿童必须自己做的——没有人能代替儿童成长。而这个塑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生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的生活就是成长。
儿童的生活是内在发展、自我超越式的。每天,儿童都要越过已知的界限进入未知的天地,因为他们每天的经验中都包含有新的挑战,他们必须对这些经验进行重新定位:有些必须将其内化,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有些则加以排除。一个儿童如果要持续发展的话,他每天必须在思想上、感情上充分使用感官运动的技能技巧消化这些挑战。在这种消化新生活经验的要求中,有着人类成长的自然动态。在这种以自己的经验来体验陌生的明天,有着改变现实的内在动态。
儿童是进行自我实现的人。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得到适当满足之后,他们又会受到更高层级的动机——超越性动机的驱动,去获取更大的满足。他们的工作就是锤炼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能,而这种工作的回馈是他们自身的成长、能力的提高。“自我实现”这种高峰体验必然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人性的极大丰满。真正的教育给幼儿以知识、勇气和智慧,启迪他们去体悟生活,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并向更高层面超越。
不断超越亦是整个人类追求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人类在从襁褓到坟墓的旅途中不断达到新的高度,但这决不暗示早期成就的简单消失。每个阶段都与高于它的那些阶段共存,从而提供了一种比原来更为广泛、深刻的知觉和理解能力。对于儿童来说,六岁决不仅仅指六年,而是指前面六年中一切存在的总和,两岁、四岁和六岁会同时存在于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身体和精神之中。不同时期不同技能的发展就像一架管风琴的许多音域一样,儿童则是精通自己乐器的艺术能手。他们知道在感觉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和具体操作阶段的音域间如何转换——如果形势需要的话,如何去合奏。
对儿童来说,他们的生活是逐步开展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前进的。而且,这个过程必须由儿童自己来完成,童年期每一阶段的生活对儿童未来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与学校结识后,“一个巨大而又无休止的战役迫使他们把自己的学习划分成一些零碎的部分,那些以前曾熟悉的关系破裂了,原本亲密无间的精神与身体、想象与理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分裂了。现在,学习的真实基础被削弱,自发性也受到了阻碍,游戏和无拘无束被放逐到课间的短短十几分钟……在学校的环境中,原来学前阶段那种普遍的自发性学习过程变得很少见了”。学校中间接经验的传授变成了对儿童生活的一种干扰和破坏。
所以,如何处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间的矛盾,对儿童的生活意义重大。当然,无论是不顾儿童的感受和需要,一味向他们灌输生气全无、进入成人社会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清单,还是对儿童不管不顾,任由他们自己去建构自己的生活这两种极端的做法对儿童都是一种伤害。我们的教育惯用的做法是灌输给儿童成人认为有用的知识,并美其名曰“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且不说这种无视儿童生活经验的灌输是否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必要的准备,就从它对儿童当前生活的破坏来说就是不可取的。教育不能为了所谓的“未来”而牺牲儿童今天的生活,把为未来生活的准备期变成儿童的消极情感期、焦虑期。难道儿童现在不应该享受完满的生活吗?
综上所述,童年不是为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流金岁月。今天的儿童长大后成为怎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如何渡过童年,童年时代由谁携手领路,周围世界中有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很可能,孩子从书本、从教科书、从课堂上所吸收的一切之所以被吸收,恰恰是由于除书本而外周围还存在着一个世界。儿童从出生直到他自己能打开书本阅读为止,就是在这个世界里艰难地向前迈步的。幼儿教育只有走进并立足于儿童当前的生活,才能体现教育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体现教育对人成长动态过程的关注,并帮助幼儿在适应当前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谁都不会否认,幼儿教育应该给予幼儿知识,应该发展幼儿的能力,应该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我认为这些还不够,幼儿教育还应让幼儿感受到幸福。幼儿有没有感受到幸福,是衡量幼儿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标准。
一、幸福是美好童年不可缺少的
幸福是人类的根本追求,人类的一切奋斗都指向最终的幸福。一切与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的积极感受才是幸福。因此,幸福不是一种外在的恩赐,幸福也不等同于物欲享受。幼儿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机体在生长发育外,他的精神也在成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许的确不能缺少成人的协助,但主要得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长大成人。对幼儿来说,不受任何阻碍地投入到自己的创造活动之中,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把幼儿在其内在的巨大潜能指引下的创造、建构活动看作是对整个人类的建构和完善,是人类迈向真正自由和幸福的必须经历的过程。
总之,幼儿的幸福是与幼儿的精神世界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的。一切有利于幼儿精神世界成长的活动,一切与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致的活动都有可能给幼儿带来幸福。一切违抗幼儿成长内在力量的、外在强加的活动对幼儿来说均是无幸福可言的,甚至是不幸的。必须指出的是,幸福是一种真正的愉快,它可能外露,也可能内藏。所谓真正的愉快是指这种感受是发自幼儿内心的,是与其成长的方向一致的。幸福的感受能引发幼儿不断地创造、探究和成长。愉快不一定都是幸福,不当的物欲、无理的要求、侵犯他人的快感等均与幸福无关。
二、幸福为什么与部分幼儿失之交臂
现实生活是否让幼儿感受到了幸福?首先,我要认定的一点是,许多幼儿感受到了幸福,他们生活在幸福中,并为了幸福而生活着。同时,我也断定,还有许多幼儿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幸福,或者没有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幼儿有没有体验到幸福,不是凭成人去问幼儿幸福不幸福就可以断定的。这需要了解幼儿的现实生活,了解幼儿的真实感受,要从幼儿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成长的历程中辨析幼儿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为什么有那么多幼教专业人士在呐喊“发展幼儿的主体性,进行主体性教育”?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幼儿教育领域中出现“愉快教育”的术语?这是因为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与幼儿内在的不断萌发的生命力取得一致。因而至少并非所有的幼儿都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社会、家长及教师应为幼儿真正的幸福而努力,这是一切真正关心幼儿健康成长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那么,在一个美好的社会制度下,幸福是如何与幼儿至少部分幼儿失之交臂的呢?
1.幸福观的偏差。教师尤其是家长,经常把幸福等同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裕,等同于成人为幼儿创设的各种成人认为十分优越的条件。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幼儿真正的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质条件越丰富,就越幸福。对有的幼儿来说,各种图书的确会给他带来内心的愉快感受,使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但也有的幼儿在众多的图书面前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图书并没有给他带来积极的感受。同样,有的幼儿在钢琴面前积极而兴奋,乐此不疲;但也有的幼儿见了钢琴就烦躁不安。成人经常为幼儿在不断丰富了的生活中没有感到幸福或没有出现成人期待的结果而苦恼,这是一种偏差了的幸福观导致的苦恼。这种苦恼的背后,是幼儿的不幸福甚至是由于被迫顺从而带来的苦难。因此,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幸福感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个体所从事的活动、所获得的体验与其生命成长尤其是内在精神成长取得一致,内在的生命潜能得以不断激发时,个体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受。
2.对个体需要认识的偏差。个体能否真正体验到幸福,关键在于当前的活动是否与个体的需要或兴趣协调一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展,在每周四十小时工作制下,还有许多幼儿在并不愉快更不幸福地度过他们的“星期六”和“星期七”(对他们来说不存在双休日);幼儿园课程内容不断超载,人们只知道往幼儿园课程里不停地添加内容,没有想到幼儿的发展是否真正需要这些内容,也从不考虑是否要从现有的课程中减去些什么、课程的内容对幼儿是否适合。人们要在幼儿园课程中注入成人自己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而需要学习的内容。幼儿一切需要中最合乎人道的需要,即他们精神的、心灵的迫切需要却被忽视了。我们要解放幼儿,要知道,幼儿自有其特殊需要,无视这些需要,就是无视幼儿的幸福。
三、幸福是幼儿教育的应有之义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幼儿的幸福与成人的作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成人的干预使幼儿没有充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同时,我们也可以认定,成人的努力──朝着幼儿生命潜能成长的方向的努力能使幼儿更好地拥有幸福。我认为,幸福是科学的幼儿教育中的应有之义。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智慧性的文明事业,它是人类幸福的有机构成部分,即“幸福需要教育”,科学的幼儿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幼儿的幸福;科学的幼儿教育,其内容和过程应该能够激起幼儿的幸福感受,让幼儿感到满足和兴奋。使幼儿教育充满幸福的关键在于教育中运用隐藏在幼儿内心深处的那些力量,这不仅可能,而且必须这样做。了解幼儿,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了。只有这样,幼儿教育才可能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联系起来,与幼儿的发展联系起来,最终与幼儿的幸福联系起来。
为此,我们热切地呼吁,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地关注幼儿的幸福,让幼儿的身心充分地感受幸福。幼儿今天的幸福,就是人类未来的幸福。
音乐,它是一种声音和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音乐对人们的情感影响有着特殊的作用,称之谓“心灵的语言”。它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认为:“整个教育以音乐为基础,每个人都要学。”孔子提出的六艺中有音乐。在福禄培尔所创办的幼儿园中,音乐成了有力的教育手段。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也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从上述教育家的言论和实践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正是因为音乐的这种特点和作用,在当今这个充满激烈竞争、需要全面人才的社会上,音乐教育正逐渐成为家庭乃至社会的一种时尚、流行的教育方式。为什么音乐教育会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新宠呢?以下是我对幼儿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一、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发育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科学家们对幼儿教育的研究正积极影响着家长们的教育方式。科学家们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有高度的专业化:左半球主要掌管语言的学习、数字的理解、概念的构成、对时间的连续性感受以及分析能力等;右半球则侧重在音乐、图画和图形的感受,认识面孔的能力,空间知觉及距离的判断、综合的能力等。因此充分挖掘右半脑的潜力,不仅能提高感性知识的吸收,而且能更好、全面的对理性知识的学习。
从智力的结构角度来看,智力包括感知,观察,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智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活动不仅依赖于大脑皮质的分析机制,它还依赖于那些主管感受与动机的次皮结构,而这些结构对人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爱因斯坦的音乐脑》一文中,谈到了美国的科学家对爱因斯坦的脑细胞组织进行了切片观察,发现其“棘突触”比普通人多(大脑神经发达的表现),这与他从小弹钢琴拉小提琴有关,这些音乐活动发展了爱因斯坦的音乐脑,扩展了他右脑的能力。由于左右脑的并进发展,给他带来了最佳的思维能力,增加了许多科学灵感,他在科学领域才获得了伟大的成就。
幼儿的听觉不仅在口头语言交往中获得提高,也在感受外界各种声音中发展,特别是乐音,对幼儿听觉发展意义更大。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乐音即是好听的声音,好听的声音容易吸引幼儿。美好的旋律能使幼儿的听辨能力迅速的提高。在训练和培养之下,幼儿的听觉就会提高得很快。由于兴趣使然,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不仅喜欢听,更喜欢记,他们记的内容有歌词、曲调、律动的动作、舞蹈动作顺序、音乐游戏要求及规则等等。音乐记忆能力发展了、增强了,自然促进了整个记忆能力的发展。幼儿的音乐记忆测验表明:他们在音乐活动之后,重复再现“小猫咪”、“小白兔”、“小鸭子”等音乐,幼儿会立即作出与主题相应的反应。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心身健康的提高
从特征上说,音乐发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的运动,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而体育运动锻炼人强健的体魄,它们以不同方面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古人云:诗、乐、舞三位一体,正是指这一状态,音乐音响表达人类的情感,而情感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命体运动一种状态。音乐与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优美的音乐可以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就显而易见了,医学歌唱家,琴见,指挥家比从事其它职业的同龄人显得要年轻一些,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点就是因为他们每天身在音乐艺术之中,音乐对他们有一种怡情健身的作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与体育会呈现日益紧密结合的趋向,例如,现在许多体育运动项目,如自由体操等,已经完全与音乐结合,而音乐性已成了评判这些运动不可缺少的标准,至于跟音乐密切相结合的群众性的舞蹈娱乐活动,更是广泛而普遍的社会行为。
音乐教育它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能令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和身体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三、使幼儿个性更融合
音乐是幼和游戏、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我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不仅让孩子学到音乐上的知识,还注重对幼儿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交流是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社会的初级阶段,幼儿进入幼儿园,就开始独立面对社会环境。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大都需要协作才能完成:歌唱以合唱为主;舞蹈以集体舞为主;打击乐中合奏占主要地位;音乐游戏中集体游戏又最受幼儿欢迎。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会合作完成老师所规定的音乐表演等活动,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有独特的作用。
在进行集体音乐活动时,幼儿之间会产生冲突、矛盾,让幼儿学会处理突发的事件,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必备条件。让幼儿理解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承认人与人的差异,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欣赏别的孩子,学会宽容与谅解。
音乐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它给人类带来了无数自然、直接的欢乐。幼儿早期接触音乐会带来积极的效果。而我们对幼儿音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其目标不在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而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其心灵的美感(和谐、统一),对音乐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其情感,激发智力和创造性,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这才是音乐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价值。借用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一句话那就是:“如果我能拥有音乐,我别无所求,因为音乐给予我无穷的力量和丰富的思想。有了音乐,生活不用付出艰辛的努力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是快乐的,只有关注儿童的主体发展与精神需求,幼儿音乐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快乐地成长。
幼儿的教育和发展是在与环境(人与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而在幼儿园环境中,教师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人物,可以说,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要十分重视自身与幼儿交流互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教师与幼儿互动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与幼儿个别的交往与作用;一种是教师与幼儿团体的相互交往与作用。这两种形式是幼儿和教师共生共长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一、教师与幼儿个别的相互交往与作用
教师与幼儿个别交谈是了解幼儿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表达、理解力以及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把握时机、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等环节上都有灵活机智的策略。同时,尊重幼儿的态度、生活经验、谈话技巧也是能与孩子展开交谈的重要条件。由于教师长期习惯自己讲幼儿听,所以不少教师尽管天天与幼儿打交道,但却很少与幼儿有真正的交流。调查表明,教师对幼儿的言语大多是否定的指责、制止或中性的命令、传授等。而与幼儿交谈首先需要教师从权威地位转为与幼儿共同分享、平等交流的地位,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无拘无柬、自然亲切的气氛,没有这种态度的转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是难以进行的。
二、教师与幼儿团体的互动交往与作用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往往面对的是幼儿的团体(班级或小组),教师与团体的交往要有驾驭团体的能力,即要求教师面向全体,使团体中的每个幼儿都积极投入到交往的活动中。这里谈谈活动展开时的一般做法:
教师提出问题(或让孩子发现问题)留出时空让孩子去体验(或思考)问题(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对幼儿帮助)展示孩子对问题的见解(当一个孩子在展示时,要求全体幼儿倾听,为评价作准备) 相互评价(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发言),取长补短教师或幼儿对此问题作总结。在这个流程中,可采用个别交往调控全体的策略,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相互交往与作用之中。
对于小组活动,教师不仅要有调控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指导小组活动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何促进幼儿小组的活动和如何组织幼儿展开讨论方面。当一组幼儿分组活动后,教师应有目的地穿梭其问,时而观察、时而帮助、时而评价、时而参与等。教师通过角色转换和直接或间接教育手段的交替作用,针对各组的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或创设气氛、或激发争论、或暗示解决问题的线索、或把扯偏的话题引上正题等等,帮助各组儿童实现教学计划目标。在这种指导过程中,有能力的教师特别注意观察,从问题的反馈中进一步了解幼儿的特点。这样既促进他们发展长处,又通过小组的调节保证他们协调平衡地参加活动,全体儿童都得到发展。
幼儿讨论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形式,被广泛运用在一日活动的任意环节上,可以说教师精心组织的讨论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使幼儿通过肯定或否定自己的观点,倾听、理解、赞成或反对别人的意见,大大地扩展深化其思维,并在语言和表达能力、社会化等方面得到发展。但组织幼儿讨论十分繁难,它需要教师充分地准备、灵活地指导、认真地总结,准备包括确定合适的讨论话题,按幼儿的经验多少或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及言语能力强弱等相互搭配,确定相应的分组,预计可能出现的讨论情况制定对策等。如有小组冷场怎么办?用什么话题能把幼儿的话引出来?如小组扯偏怎么办?用什么语句既不伤害幼儿讨论的积极性又能把话题引过来?幼儿可能说出一些什么来?怎么扩展他们的生活经验深度和广度等等。这些在事前都应在教师的计划中予以充分考虑。当讨论展开时,教师要从始至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各组情况,或鼓励支持、创设气氛;或抛砖引玉、激起讨论;或诱导启发、引向深入;或民主参与、推波助澜;或画龙点睛、概括提炼等等。当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让小组学习的成果予以充分的展示,并让小组之间进行对话、争论或评价,相互取长补短或把讨论引向深入,达到互动的目的。最后要对讨论进行总结,重点乃是思考是否每个幼儿都参与了讨论?何种因素阻碍了讨论?并在对效果一般了解的基础上重点了解若干儿童,看看他们学到了什么。综上所述,组织幼儿讨论所需要的,乃是作为一个教师最基本的东西——了解幼儿加灵活的技巧。
教师与幼儿要能有效的互动,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师必须按照《纲要》的基本要求,对自身角色定位进行调整。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互动环境的创设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如此的定位,才可能在实际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而不是局限于约束纪律和简单地传授知识。教师对幼儿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包含幼儿对教师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幼儿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可能真正产生。处理好教师和幼儿在互动中主动的、相互作用的主体间关系,摒弃教师主要影响和控制幼儿使其被动的关系,无疑是实现利用教师与幼儿互动,积极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和前提。教师和幼儿积极的互动中,不仅幼儿得到有效的发展,而且教师也在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而实现师生双方在互动中的积极建构和发展。
【摘要】本文从“明确目标,讲究方法方式;以直观活动为主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加强家园有效配合,构建环保生态教育网络;以课题促教,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五个方面,阐述怎样在幼儿教育阶段实施环保教育,培养幼儿的环保生态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教师的素质。
【关键词】幼儿教育,环保教育,策略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环境污染问题却日趋严重。因此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主人,生态环保教育作为解决环境的根本任务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从而逐步养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习惯。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如何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怎样在幼儿教育阶段实施环保教育?下面,我就谈谈在实践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明确目标,讲究方法方式
幼儿环保生态教育目标可分为一下的方面:①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家园的情感和责任感;②教育幼儿具备基本的环保知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③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理念。环境与生态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问题,在幼儿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要在理论枯燥的层面上让幼儿理解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酸雨的形成与危害等复杂的问题根本不符合实际、不科学的,是行不通的,从根本上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所以不能把传授相关知识作为幼儿环保生态教育的方法方式。幼儿阶段小朋友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年龄、经验的限制,但他们的情感却是最容易受感染的,行为意识也容易形成。因此,我们应针对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讲故事、看有关的教育影片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优美环境、对动植物的珍惜之意,从而建立保护环境光荣,对浪费资源可耻的行为道德标准,并以这个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以直观活动为主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
作为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因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开辟一个活动的空间、平台。在收获的季节,老师在课前准备一些鲜花、蔬菜,课内组织小朋友装扮教室,加工蔬菜,品尝佳肴,这样就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幼儿收集废旧物品进行整理、分类、制作玩具,使幼儿体会到身边的事物都是宝的道理,减少环境污染。
3.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形成环保意识,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对幼儿实施环保教育仅仅靠开展一个主题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做个教育“有心人”。在孩子的生活中,也蕴含着许多生态环保教育的内容,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良机,把握尺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可以播放一些以环保生态为主题的动画片向儿童灌输环保生态意识,结合本校实际从幼儿在校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如洗手时提示小朋友水资源是有限的,节约用水是好孩子;吃饭时,保持周围的清洁干净,同时做到不浪费食物。平时教育小朋友说话声音要低一些,上下楼梯靠右行并脚步要轻点,从自己做起,不制造噪音。
4.加强家园有效配合,构建环保生态教育网络
幼儿园是小朋友学习活动场所,幼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起一动对幼儿的言行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园很有必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接孩子时,有意识地向各位家长介绍一下身边的小事,如:幼儿园室内外干净整洁的环境,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标语。也可以请家长有意识地带领幼儿观察自家居住的生活环境,或提醒家长多留意电视中的有关环保生态教育的公益广告,随时随地讲给幼儿听。要求家长首先从自我本身做起,树立榜样,讲明道理。如:节约用水,一水多用;有意识地带小孩去菜市场,少用一个塑料袋;出外吃饭少用一次性筷条,不用白色发泡盒,并告诉孩子为什么。当孩子看见地上有垃圾,主动捡到垃圾筒里时,家长给予的态度应是支持赞赏的,及时表扬,从而使幼儿初步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懂得环保应从我做起,应该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爱护花草树木等等。这样,孩子在这种耳濡目染的教育环境中,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运动中去。
5.以课题促教,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环保教育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在于教师的观念。因此,做好幼儿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前提条件是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全体教职工都必须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还没有把环保教育具体地纳入到幼儿教育课程里面,教师的参考书和教学材料也非常紧缺,给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居于这种现状,我们应大力开展以“幼儿园环境保护教育”为课题的教研活动,把环境保护教育工作纳入到幼儿园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大家齐心协力,积极参与,相互交流,才能够研究出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创新,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把开展环保教育,培养幼儿环境保护的意识纳入幼儿发展的目标之中,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游戏活动、直观、实例来进行说教,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总结提高,才能使幼儿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更有效。
习惯成自然。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把环保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小朋友树立环保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摘要】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父母是最初的启蒙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现在的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如何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取得成功,这是对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提出的一个更新层次的要求。
【关键词】幼儿教育,父母,心得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父母是最初的启蒙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现在的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如何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取得成功,这是对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提出的一个更新层次的要求。
1.家庭和睦,互敬互爱,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墨”,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的确,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成长历程,就会造就不同的人物性格。除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习氛围,还应积极和孩子交朋友,努力消除我们之间的“代沟”:给她说话的权利,让她感到自己是家庭重要的一份子。这样不但及时掌握了孩子的思想动态,还培养了孩子的乐观自信的良好品格,为其今后的成长与学习夯实了应有的心理基础。
2.身为父母,应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大部分习惯是在幼年养成的,应当在幼年时期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得不好,则终生受其累。”勤恳是孩子必须从小养成的一种好习惯,同时遵守时间、文明礼貌、尊重父母、长辈,这些在教的时候也必须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学会。相信从小就爱劳动、好学深思、关心和同情他人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幸福的人。特别是养成孩子的阅读和劳动的习惯,孩子的很多毛病都可以用阅读和劳动来帮助他们改正。书本中的知识和道理能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指导,而劳动可以让他感到一切来之不易。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对好习惯的培养上,家长一定要坚定立场,持之以恒,这样才能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要锻炼孩子的勇气,使他们更独立、自信
孩子想要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功,必须培养勇敢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孩子就会表现得自信。而锻炼孩子的勇气,其实常常是对父母的考验。有时父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安危而担忧,牺牲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其实这样对对孩子不利。父母更多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感情不要受到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害怕自己不能随由此而带来的沉重打击,因此为了保险而加倍地保护,使孩子养成缺乏勇气不自信的弱点。孩子有时候是反感父母老是像放风筝一样用绳子牵着他们,也反感父母过分细腻地表现出那种关心,这样在别的孩子面前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没有能力,当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放心大胆地自己玩,而自己老是被父母陪着会非常厌烦,觉得父母多事,有时候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父母要敢于放手,大胆地鼓励孩子去做他们能做的事,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们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变的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
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要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4.注意形象,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鲜活的榜样
《三字经》中有这么一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而我们既是孩子的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由此可见,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地巨大。我以前有个邻居,夫妻二人都是所谓的粗人,不但与书无缘,还天天出口成“脏”,满口脏话,结果他们的女儿也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了许多恶习,不但不爱学习,而且还经常出言不逊,成了令人厌恶的坏孩子。由此可见,我们做父母的对子女的影响真的很大。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鲜活的榜样,让我们的优点在孩子身上得以体现并发扬。
5.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育专家指出,兴趣是成功的第一动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学习中,那就是说,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去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取得优异成绩。
6.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本班有个小朋友发音不标准,我亦不断纠正,只要他有点进步,我们就给予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现在,发音有很大进步,这些赞美的高速就像一个个小光环一新,老师亲手替他们带上。
上述这些只是平时教育心得的点滴,幼儿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孩子都是充满希望的朝阳,每个孩子都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我相信,只要我们做父母的能够注意方法,因材施教,孩子们一定都能取得成功,走向辉煌。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环境,二是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可见的、有形的环境。心理环境实际上指的是幼儿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即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纲要的这一精神,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积极地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力求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发挥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我们班教育的主题是“健康教育、快乐成长”,在我们这个孩子的乐园里,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最重要的,为此,我们努力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吸引孩子的主动参与,让孩子在宽松、和谐、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内容上来说,应该是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与教育任务和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它是教育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就是说.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寓于环境布置之中。
1.利用自身资源,充分发展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
1.1由于我园是山区幼儿园比较接近大自然,我们山区有着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资源。我们在教室的一角、窗台上放置一些小动物、植物,供幼儿学习、探索,让幼儿喜欢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看到蝌蚪怎样变成青蛙,小鱼怎样游泳、呼吸,种子怎样出土、发芽,知道动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和阳光。,采集各种树叶、种子、昆虫制成动植物标本供幼儿展览。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发现,开阔了视野,懂得了节约,并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
1.2把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放大挂在走廊里,供幼儿观赏,知道林区有哪些动物和植物,老师通过这些图片为幼儿讲解这些动植物的习性、生长环境、它们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从而知道它们的作用,进而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保护动植物的情趣,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把创设环境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环境是为幼儿创设的,教师要给幼儿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机会,使其参与其中,保证幼儿有充分利用环境的自由。此时,周围的一切材料都是为幼儿服务的,幼儿通过身边的材料进行再利用,让环境变成幼儿手中的活画笔。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幼儿时刻都在进行自己的“绘画工作”。
以我园中班主题墙的创设为例:开学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布置墙饰,而是将“难题”抛给幼儿,请他们共同策划“怎样让我们的墙面更漂亮”。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画上许多恐龙吧!让活动室变成一个恐龙世界。”有的说:“画一个‘美丽的秋天’吧”。等等.让幼儿参与布置环境,就是注重了活动的过程,而不是追求活动的结果,在活动过程中,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在设计“美丽的秋天”,教师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2.1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秋天人们穿什么样的衣服?
2.2让幼儿观察秋季花草、树木的变化:秋天哪些花还在开?大树变得怎么样?让幼儿把所见画下来,并一起粘贴在墙壁上。
3.环境能够帮助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首先,环境具有教育的功能。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可以让儿童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同时在幼儿参与布置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可获得认知的发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幼儿园在环境布置时,要选用幼儿的作品,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后,会增加对创作的兴趣和信心,这是对他们最好的表扬。
其次,环境能把引起幼儿相互经验的各种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构筑新知识。如:在“秋天”这一主题中,所制作的背景是幼儿常见的蔚蓝的天、洁白的云,画面的手工制作是幼儿熟悉的菊花、落叶等。当幼儿看见这幅墙饰时,结合自己以往已有的经验,不用老师细说,也就能大致理解“秋天”的含义了。还有,在环境创设和布置中,给幼儿的茶杯、椅子、毛巾钩等物品贴上汉字,将汉字融入区角,在各区角和材料上贴上相应的汉字,如给角色区“宝宝超市”中各种商品上注上汉字,“娃娃医院”的柜台窗口贴上相应的汉字,给幼儿选择的角色制作挂牌,让幼儿自然而然认汉字.
4.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环境
幼儿从出生起,就在不断地探索着整个世界:听到声音会到处寻找,看到水洼会想去踩一踩,手里拿着东西会放到嘴里。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探索行为中,他们逐渐获得了有关世界的经验,逐步理解了周围的世界。正如科学家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幼儿的思维与成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主要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表象,从而形成他们的认识结构。所以,幼儿需要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来认识事物,学习科学。而丰富的物质材料能刺激幼儿的探索行为,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适合其发展水平,满足其内在需要和兴趣的物质环境,诱发幼儿自主活动,自发探索。以使幼儿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动练习和自我发展。现代幼儿教育就是环境教育。环境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就年龄而言一般是成反比的,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就越深刻。
因此,重视环境教育,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需要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园坚持以人为本、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大教育观,对幼儿园、家庭、社会三大环境进行优化整合,给孩子营造一个快乐天地,把玩的权利还给孩子,使孩子在玩中与环境融合、对话、使孩子在玩中探索精彩的世界,使孩子在玩中体验成长的快乐,促进了其整体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
【摘 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教育意识的提高,农村兴办了许多幼儿园,农村幼儿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从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别较大,农村幼儿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管理是制约农村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教育行政管理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构建良好的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从而达到学前教育的规范、有序发展。
【关键词】农村 幼儿教育 行政管理体制 构建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圩镇居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幼儿教育迅速发展,乡(镇)中心小学、村小学都举办了学前班或幼儿园,一些富裕起来的圩镇居民、农村农民也举办了私立幼儿园,适龄幼儿入园率已经过半。然而,在这种欣欣向荣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幼儿教育还不完善,存在许多弊端。制约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教育系统内部的因素,也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其中行政管理体制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混乱,县教育局与乡镇教育办公室等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其职责、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有些农村幼儿园,包括乡镇中心幼儿园,还存在着多方管理。乡镇中心幼儿园还没有纳入统一管理状态,监管主体分工不明确。没有建立完善的学前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幼儿园处于无序、无监管状态。教育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政府对学前教育管理力度弱化
管理中存在忽视农村幼儿教育的倾向,幼儿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不突出。由于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所以在一些地方还有可办可不办的倾向。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忽视幼儿教育的问题。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发展幼儿教育更要强调政府行为。
2.各行政部门的权限与责任模糊
农村幼儿教育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县妇联、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等都有管理的责任,但谁都没能真正管起来。农村幼儿园随意开设,只要交管理费,有一间空房和几张旧桌椅就可以办幼儿园。由于缺乏监管,幼儿园的经费常常被克扣、挪用。
3.幼儿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严重不足
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力量严重不足。一方面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责任成倍增加;另一方面目前各级教育行政力量严重削弱。不少县教育局没有独立的学前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幼教专职干部,或专职干部不“专干”,其往往身兼数职,这样的管理力量不仅难以有效履行基本的行政管理职能,更无法有效处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二 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统筹农村教育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教育系统的管理者、幼儿园负责人与教师都应认真学习党和政府关于发展幼儿教育的系列方针政策,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2.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现行农村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弊端明显,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县妇联、县教育部门、县卫生部门等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要建立新型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就应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3.举办者与管理者适当分离
针对目前农村幼儿园或学前班教学点举办者与管理者混为一体的现象,笔者认为应坚持“举办者不管,管理者不办”的原则,例如,乡(镇)中心小学作为全乡(镇)幼儿教育的管理单位,就不能开办幼儿园或学前班,负责管理幼儿教育的工作人员也不能开办幼儿园或学前班。
4.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适当分开
针对目前存在的小学办学前班或幼儿园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逐步取消、禁止。幼儿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应该按其自身的规律办事,保持其相对独立性,把幼儿园与小学合在一起,容易把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混为一体,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乡(镇)中心小学受县(市)教育局委托对全乡(镇)幼儿教育进行管理,就应当承担起管理的职责,但不能把幼儿教育纳入小学教育体系中,应严格区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界限,把幼儿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来对待。
三 适合农村幼儿教育的新型管理体制
1.建立“齐抓共管”的良好运行的管理体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幼儿教育应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助配合,社区内各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首先,各级政府应起领导、筹划作用,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作全局上的调控、把握,确保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实实在在地把幼儿教育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并扭转“办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的旧观念,加强与卫生部门、财政部门、建设部门、民政部门、妇联等部门的协作,从管理体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
切实按照《意见》要求成立县(市)、乡(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幼教工作领导小组,对幼教办、中心小学、幼儿园予以专门的系统管理。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财政局、卫生局、妇联、团县委等部门为成员的幼儿教育领导机构。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乡级领导机构,形成以政府和教育部门为主的两条教育管理网络:一是县政府——乡(镇)政府——村公所教育管理网络;二是教科局——乡中心校——幼儿园、学前班教育管理网络。县设专职幼教管理干部,每个乡镇均任命一个幼教专干,每个乡镇均建有一所以上公办的中心幼儿园。
3.实行乡(镇)和村分层负责的管理体制
由于财力限制,农村幼儿教育不可能像义务教育一样统一由县一级负责,因此,可以建立由乡(镇)和村分层负责的管理体制,以缓解投入压力。乡(镇)政府负责管理辖区内学前教育,改善办园条件,办好乡(镇)中心园;村民自治组织负责村幼儿园的建设和维修。中心园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接受县幼儿教育管理培训中心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乡(镇)中心园负责本乡(镇)其他农村幼儿园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这样使各部门分工明确,分层管理脉络清晰,理顺了县、乡(镇)、村的幼教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