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09:56: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会计失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危害
(一)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根据财政部会计信息监督检查来看(如表1所示),2010年抽查企业114户,失真企业有24户,占比21%;2011年抽查企业85户,失真企业有9户,占比10.59%;2012年抽查企业106户,失真企业有11户,占比10.4%;2013年抽查企业95户,失真企业有20户,占比21.05%。对于上市公司、国有企业都存在10%以上会计失真行为,对那些未被抽查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会计管理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尤甚。另外,证监会对沪深两市2537家上市公司2013年报表披露,有2534家依法进行披露,有3家未披露。在已披露的2534家上市公司中,有84家被出具了非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占比3.31%。同时,在已披露会计年报中仍存在错漏、业绩预告违规,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担保事项、关联关系及关联交易,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涉嫌虚假陈述,存在违规使用募集资金、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等行为。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已成为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以多样化表现形式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中广泛存在。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多种操作手段,通过虚构经济交易、会计核算行为和会计信息披露失真。从最终目的来看,主要表现为:操纵利润、调节资产、偷逃税金。1.操纵利润:企业通过多计收入、少计成本、提前确认收入或滞后确认成本来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或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2.调节资产:上市公司通过对虚拟资产作虚假评估来虚增企业资产和通过加速折旧、隐瞒债权的方法虚减资产等。3.偷逃税金:公司为了少交或延后交纳税金,故意将部分应视同销售直接以成本价转入不作纳税认定,或延期确认营业收入等。
(三)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1.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利益,造成市场信用危机企业经营者为获得投资者和债权人投资,粉饰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虚夸企业经营业绩,侵犯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危及市场经济信用机制,削弱和扭曲了资本市场资金筹集和资源调配功能。2.影响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遏制战略经济决策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企业对自身判断做出错误分析,影响制定经济战略,在市场中寻求定位,从而造成企业决策失误、形象受损,散失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3.引发贪污腐败违法犯罪,造成社会两级分化会计信息失真与贪污腐败息息相关,经营者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会计造假,私设“小金库”谋取自身利益,为贪污行贿大开方便之门,滋生和助长了贪污腐败风气。4.削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影响国家宏观调控决策,虚增利润导致国民收入超量分配,账实不符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收支不实导致国家预算编制流于形式,降低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首先,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股权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会计信息不是真实状况的反映,而是以大股东的意志为导向,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会计政策选择受制于经理层,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其次,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欠缺经理人业绩评价机制,较少采取竞争性市场选择,资本市场不够发达,通过虚假财务报告上市圈钱时有存在。
(二)会计准则制度不健全首先,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滞后。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往往滞后于经济业务的发展,会计核算中估计和判断的存在,使得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计主体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其次,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可选择性。企业历史成本往往高估资产价值,造成潜亏而使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会计方法的可选择,使得会计主体就越倾向于选择有利的方法,而不论该方法是否能客观公允。
(三)会计人员业务道德不高首先,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不高。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有限跟不上时代进步,传统会计处理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坚持原则职业道德不高,按照领导意见办事。其次,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不强。在经济交易中,会计人员需要通过自身职业判断选择会计核算方法,然而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抵制利益诱惑,职业判断失去客观和公正,发生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难以避免。
(四)企业监督体系不健全首先,社会监督资源分散审计质量不高。财政、税务、审计机关监督重点不同、标准不一,缺乏横向沟通,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有偿社会审计,由于事务所之间存在竞争,导致了审计工作避重就轻审计质量不高。其次,执法不严违规成本低。《会计法》、《公司法》等存在着执法不严,没有起到惩戒作用,行政处罚手段单一,会计信息造假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纵容了会计信息失真泛滥。
三、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首先,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形成监督制衡机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切实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经理人薪酬激励与外部约束机制,培养企业内在动力。其次,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完善资本市场的治理,提高公司外部治理效率,促使企业的决策有利于资产所有者,完善产品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构建科学指标甄别优秀经理人,提高企业经理人素质。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会计准则修订完善首先,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实现制度设计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减少和杜绝政府行政干预,强化企业自律意识。其次,修订完善会计法规准则。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减少会计准则的不确定性,消除对同一事项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的差异性,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出具普遍认同的会计准则,确保会计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实现会计工作健康化。
(三)加强政府社会监督,构建“三位一体”体系首先,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内部审计相对独立性,防范违法行为发生。其次,强化政府外部监督。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监督职能,加强财政、审计、税务、银行、工商、证券监管等部门协调配合,互相联动信息共享,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的作用,按照“行业自律、政府监管、法律规范”的思路框架,不断完善“内部约束、部门监管、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监管体系。
(四)加大立法执法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首先,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加大会计监管空白立法工作,加强财会法规在司法方面的权威性,提高民法在会计违法惩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提高违法处罚成本。各级法院、检察院应设置会计法庭、会计检察科,专门从事会计司法,加强对会计信息违纪违规问题的深入查处,提高责任主体的违法成本。同时,公安、检察院和法院部门要对打击报复会计人员事件严肃处理,为敢于秉公执法创造良好环境。
(五)提升会计人员技能,建立科学管理体制首先,提高会计人员技能和职业道德。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提高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责任心和道德感,约束职业行为,建立主动的职业判断思维模式,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其次,建立科学的会计管理体制。推广会计人员委派制管理体制,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用科技手段固化会计处理方法,降低会计数据篡改的随意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作者:赵晶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全球都非常普遍,近年来的会计造假问题也屡屡出现,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在上个世纪末期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数不胜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深圳原野、黎明股份、红光实业等。在本世纪美国也上演了一桩桩财务丑闻,甚至包括默克制药、安然等规模较大的企业。因此,如何的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全世界会计领域所关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及信息失真的概述
(一)会计信息
对于会计信息的概念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四个。第一观点是徐玉德提出的会计信息其实是企业的决策者们为了创造利益,在做出下一步计划时必须要使用的一种工具。同时它也体现出了会计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经营决策的作用。第二种观点是认为会计信息主要是反映出经济活动当中会计主体的价值变动情况,集中体现于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等。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信息是人为产生的,遵循一定的规律、准则,采用特定的手段方法而得出的关于企业经营的相关结果。第四种观点认为会计信息就是一种经济性质的信息,反映出企业动态的价值变化情况。结合上述观点,概而言之会计信息主要就是反映出企业的价值情况,对其中的利益关系的变化,价值高低的变化都会有所反应。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以及环境的复杂化,会计信息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二)会计信息真实性
研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首先要明确的便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标准。在会计的发展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信息失真问题,即便是在先进发达的市场环境当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真现象。在1980年的时候,美国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公告,提出会计信息应当具备可靠性,而具备可靠性的衡量标准则是可核性以及中立性。到了1989年的时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提出评判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首要标准便是要能够真实地反映。同时,我国也在《企业会计制度》当中要求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必须要进行真实地反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计信息实现真实反映的过程当中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程度以及风险的问题,所以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要区分绝对的与相对的概念。绝对的真实反映要求会计信息要全面的反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还要达到精准、还原企业本来的面目水平。但是在实际中,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几乎不存在。即便其存在,也不一定能够全面的适用于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及决策的作出。而相对真实的会计信息反映则是当前普遍予以适用的方式,它主要是指较为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所有信息都是在合法性的前提下产生的,并且严格按照会计行业的制度、准则进行,符合行业标准。对于大多数的经营者或者投资者而言,相对真实性的会计信息反映能够达到其作出经济决策的要求。
二、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及影响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会计信息是所有会计工作开展到最后所形成的结果,并且其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生存发展。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指相关的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情况、数据与企业实际的状况不同,常见的有核算失真、款项失真、收入失真、成本失真等。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会计信息的总体质量较低,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非常的普遍。当中既有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有国有企业也有非国有企业,甚至还有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在上世纪末,我国财务部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选择的100家国企当中有80多家都存在虚报资产、利润等情况。发展到本世纪初时,一项统计了1999年前16年的财务会计数据的报告产生,阐述其中15年的违纪财务总额已经超过了同一年度的国民生产总值。时间推进到2004年,约有70%的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质疑。同年,国家审计署抽取16家对上市企业具备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检查,发现其中竟有14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失真的问题。到了2007年的时候,有上千家企业,上百家事务所因为会计信息失实,隐瞒会计主体真实情况而受到处罚,因此,我国的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是非常严峻的,需要引起重视。
(二)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危害
1.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破坏经济秩序
国家预算的产生是结合前一年度的实际收支情况确定的。因此,假设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数据、信息不是其真正经济活动的反映。那国家财务部门所收到的数据真实性便会存在问题,而这些存在问题的数据将会被运用到预算制定的依据当中,最后执行阶段便会产生很大的偏差。另外,国家对经济所制定的宏观政策也均是依据总体的会计数据而得来的,如果受到失真会计信息的影响,后果将会不堪设想。经济能够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在经济决策领域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稳定。1998年再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便是最好的例子。
2.会计信息的公信力将会大大降低
根据近几年财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约有七成的企业都存在不规范披露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形。甚至在2003年之前,我国的经济损失当中接近1800亿都是因为企业的财务问题造成的。通过对上千家的国有控股企业进行调查,显示出接近70%的企业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面有效且真实的会计信息,任何经济决策或者计划目标都是建立在会计信息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近些年来不断发生的失真现象,会计信息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已经大大的降低。
3.不利于进行投资决策
会计信息失真虽然是形式上的表现,但是其实质上却关系到经营决策者们的实际利益。例如在购销合同当中,会计的入账与实际价款不同,就意味着可能存在背后交易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因为在会计领域可以通过瞒报收入或者减少利润的行为来减少税负,所以不少企业都会采用此方法。要么延迟入账时间,要么歪曲事实,最终获得非法的利益。同时企业的投资人或者是债务人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失,有些失真的会计行为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
4.影响企业发展
企业需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当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营方案,而这些都需要依赖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问题,企业便不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地管理。更严重的是很有可能会导致企业做出错误的分析与决策,在竞争当中失去地位逐渐被淘汰。
三、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公司的治理结构从狭义上讲集中体现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四个方面,这四方面之间相互监督与协调,履行自己的职责,共同推动公司的发展。从广义上则表现为从法律与制度的角度上对企业的组织方式、运营方式、利益的分配所进行的安排。公司的治理与会计信息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企业治理过程当中需要对外披露的信息之首便是财务会计信息,该信息可以用来表明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获利的能力。而公司的治理结构则是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运转的核心要素,其与会计信息的质量之间相互影响。一个高效科学的治理结构能够为真实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这是因为会计信息是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而该系统的存在则是依赖于公司治理结构所提供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拥有健全的会计信息的披露体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公司的治理结构的完善。因为会计信息可以用来判定公司的经营情况、业绩如何,以降低投资者们在进行决策时的风险。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依托股东会、董事会以及经理组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理结构最主要的便是依托董事会来实现的。而董事会最主要的作用之一便是为了能够监督企业的财务系统所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准确有效。但是现实中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部分董事会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由于多数的权力集中于部分董事或经理上,他们完全的掌握了公司的财务系统,企业的财务会计所反映出来的数据信息便是他们意志的体现,最终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从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上看,也存在诸多原因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的问题产生。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发达。众多企业募集资金的正规渠道便是选择上市,但是由于上市设置的门槛较高,所以大多企业便会采取铤而走险,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的方式来营造出良好的经营情况来实现目标。其次,惩处手段所达到的效果不高。现阶段对于虚假财务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惩罚手段还限于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两种模式,其中最常用的便是行政的处罚手段,即通过罚款、警告、批评等。这样的惩处手段不能够给违法者的根本利益产生影响,自然不能够起到威慑的效果。
(二)会计政策及会计准则的不完善
会计信息产生的制度性文件便是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从会计信息的产生、记录、核算以及报告等一系列过程都进行了约束,有效的会计准则能够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但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具有剩余选择的权利,会计确认的方式手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些都为会计信息虚构留下了发展的空间。我国现代财务会计的确认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在核算期间,很多人便会通过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来操控会计数据,比如提前确定收入,推后确认费用。另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准则也出现了滞后性,对于很多新生的问题都无从下手。
(三)监督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存在很多同会计监督相关的法律规范,比如《会计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但是大多数都有执法效率低下,惩处力度不够的特点,导致最终达不到规范的效果。导致上述现象出现最深层次的原因便是我国现有的机制不够健全,很多现实中的问题找不到解决的依据。此外,执法人员所采取的惩处手段还多限于行政处罚,很少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更没有相关的经济赔偿制度,这使得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非常低廉,因此屡禁不止。
(四)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其所承担的会计工作。具体而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低下容易背弃自己的原则,极易听从领导或者他人的意见,根据指示办事而忽略掉真实的经营状况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其次,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也将是影响会计信息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当中,随时都有可能进行职业判断,职业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最终不能够公正公平的进行判断,不能经受住诱惑,那么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四、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在公司治理结构层面上探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可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改变传统股权集中与少数人手中的现象,科学合理的分散股权,使股权结构更加的适用于决策的出台,从而防止少数人专治独揽大权。另外,还应当完善内部治理核心,即董事会制度,增设独立董事的席位。其次,健全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使资本市场切实发挥其外部监督的作用,约束经营者们的财务管理活动。此外,还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CPA以及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职能。
(二)完善会计政策及会计准则
对于会计管理的政策法规还应作进一步的调整。这就要求注意明确法定代表人对该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否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明确总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以及直接关联的会计人员的责任。对于会计准则而言,尽管现有的准则存在很多问题,但仍然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不能够取消。会计准则其实是由具体的准则和会计制度来组成的,而现在的首要任务便是实现会计准则内部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加快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工作,制定相关的操作指南进行统一的约束管理。
(三)加强监督力度
加强会计信息的监督力度主要是从两个领域进行。其一,从法律的角度要加大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等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在原有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之上引入民事责任。其二,要加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财务部门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审计单位则要对企业的会计报表以及资本等作出真实的反映,出具真实的报告。
(四)提升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在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时,除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灌输职业道德以及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外,优化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也是有效的手段。当今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比如委派制、统管制以及财务总监制等,这些管理体制的推行更能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提升。
五、结论
会计信息的失真不仅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债权人的利益,导致企业发展缓慢甚至破产,更会对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态势产生消极影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敏感时期,必须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减少失真现象的发生。
作者:王乃焕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已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从认识误区的角度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探讨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社会诚信市场经济
1.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人员的读职行为
会计信息失真从行为结果看,的确表现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故意。解决的途径就是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队伍整顿与职业素养、法制观念的教育。然而,会计人员并不是企业行为的决策者与制定者。会计不但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与企业经营者的“业绩”息息相关的信息,会计也要以核算的结果决定企业的效率和经营者的利益。所以,企业的会计“结果”.往往受到企业经营者的特别关注。作为企业经营活动必要行为的会计行为,必然地要为企业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服务。企业经营结果的利益归属,是由企业的经营者及治理结构所决定的。那么,会计失真的主体应该是企业的法人及其决策者、利益集团。会计委派制度的推行,并没有解决会计从业人员的利益基础。简单地将会计信息失真归咎于会计人员的故意,是没有从根本上找到和确认真正的原因。
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而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政府、中介机构、评价机构等社会公共机构,而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是经济利益集团、企业的经营者。他们为了追求自身效用(包括经营业绩和报酬)最大化,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未必会提供所有政府等社会公共机构所需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失真是一种利益分配动机支配下的经济行为,是利益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经济利益集团纯粹利益选择的最大化动机,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2经济转型国家或者经济转折时期的特殊现象
这种观点的直接证据就是,近几年来,发生在国内的大公司财务欺诈案。例如,在2001年的中国证券市场上,银广厦、麦科特、黎明股份、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因假账相继曝光,相关的中天勤、华鹏等会计师事务所被吊销了执业资格。2002年财政部继续组织开展对部分企业2001年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工作。在所检查的保险、烟草等行业的112户企业以及相关的91户会计师事务所中,资产不实11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24.2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检查的结果似乎在传递这样的信息:经济转型时期的特定环境,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基础。
其实,会计信息失真也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普遍经济现象与经济行为。即使是在美国等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发生了安然、世通、施乐等品牌公司的财务丑闻,而相关的久负盛名的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可见,会计信息失真是市场经济中的固有经济现象。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变革过程所伴随的会计信息的失真现状,以及市场经济国家的现实分析,经济行为的市场化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必然。因此,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与经营环境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时空性原因。
3会计信息失真是由于制度与法律的缺陷
会计行为原则上要求高度精确,而在具体的实施行为中又很难达到理想的精确。同时,会计人员在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运用上,行为本身就存在较大的选择余地。不同的标准选择必然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况且,会计工作中有相当多的业务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业务实践技能、会计处理手段、主观价值判断来进行。比如,企业的经营预算、资金调配方案的编制、财务计划的变动等等。由于主观因素的关联性作用,必然地会出现会计信息的偏差与失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同时也指出,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从这个角度分析,会计本身的标准运用与技术手段的非唯一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个无法避免的原因。所以,会计信息失真从产生的根源上分析,会计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信息的失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因此,强化法制观念,通过法律的手段避免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要充分地认识到会计行为的自身特点,通过提高职业标准与会计自身的自律水平,同样可以为实现会计信息真实化、治理信息的严重失真,创造良好的条件。
4会计信息失真是缺乏必要的监管
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具有很大的差别。如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性,政策运用的选择性以及数据的处理、运用和技术差异性等的存在,会计信息就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现象,那么,会计信息的产生也就必然性地存在非统一性。其实,只要会计行为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那么这样的会计信息就达到了可接受的真实程度。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是一个理论性的期望值,是一种相对的真实,是在一定条件决定下的动态真实。
监督与管理,只是对某一时期或者某一会计行为、会计结果的审核与检查。往往会使监管与会计核算之间出现相对的不一致。比如:使用技术的选择;资料处理方式的运用;政策法规的选择;数据使用的范畴等等不尽相同,导致两者之间出现相互的非一致性。所以,强化监督与管理只是避免或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虽然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监管体系,但是也无法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出现的现实,充分地证明了缺乏监管并不一定构成会计失真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国会计诚信制度缺位问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会计诚信缺位所导致的会计“诚信危机”的挑战,不单是经济转轨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现象,也存在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可以说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集团的利益驱动、市场经济的经济环境、会计业务自身的特点和社会诚信的缺位。只要存在市场经济行为,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那么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经济问题。我们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变化,认真地研究新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失真的辨识能力,更加有效地应对和治理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已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从认识误区的角度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探讨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社会诚信市场经济
1.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人员的读职行为
会计信息失真从行为结果看,的确表现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故意。解决的途径就是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队伍整顿与职业素养、法制观念的教育。然而,会计人员并不是企业行为的决策者与制定者。会计不但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与企业经营者的“业绩”息息相关的信息,会计也要以核算的结果决定企业的效率和经营者的利益。所以,企业的会计“结果”.往往受到企业经营者的特别关注。作为企业经营活动必要行为的会计行为,必然地要为企业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服务。企业经营结果的利益归属,是由企业的经营者及治理结构所决定的。那么,会计失真的主体应该是企业的法人及其决策者、利益集团。会计委派制度的推行,并没有解决会计从业人员的利益基础。简单地将会计信息失真归咎于会计人员的故意,是没有从根本上找到和确认真正的原因。
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而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政府、中介机构、评价机构等社会公共机构,而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是经济利益集团、企业的经营者。他们为了追求自身效用(包括经营业绩和报酬)最大化,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未必会提供所有政府等社会公共机构所需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失真是一种利益分配动机支配下的经济行为,是利益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经济利益集团纯粹利益选择的最大化动机,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2经济转型国家或者经济转折时期的特殊现象
这种观点的直接证据就是,近几年来,发生在国内的大公司财务欺诈案。例如,在2001年的中国证券市场上,银广厦、麦科特、黎明股份、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因假账相继曝光,相关的中天勤、华鹏等会计师事务所被吊销了执业资格。2002年财政部继续组织开展对部分企业2001年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工作。在所检查的保险、烟草等行业的112户企业以及相关的91户会计师事务所中,资产不实11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24.2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检查的结果似乎在传递这样的信息:经济转型时期的特定环境,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基础。
其实,会计信息失真也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普遍经济现象与经济行为。即使是在美国等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发生了安然、世通、施乐等品牌公司的财务丑闻,而相关的久负盛名的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可见,会计信息失真是市场经济中的固有经济现象。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变革过程所伴随的会计信息的失真现状,以及市场经济国家的现实分析,经济行为的市场化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必然。因此,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与经营环境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时空性原因。
3会计信息失真是由于制度与法律的缺陷
会计行为原则上要求高度精确,而在具体的实施行为中又很难达到理想的精确。同时,会计人员在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运用上,行为本身就存在较大的选择余地。不同的标准选择必然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况且,会计工作中有相当多的业务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业务实践技能、会计处理手段、主观价值判断来进行。比如,企业的经营预算、资金调配方案的编制、财务计划的变动等等。由于主观因素的关联性作用,必然地会出现会计信息的偏差与失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同时也指出,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从这个角度分析,会计本身的标准运用与技术手段的非唯一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个无法避免的原因。所以,会计信息失真从产生的根源上分析,会计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信息的失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因此,强化法制观念,通过法律的手段避免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要充分地认识到会计行为的自身特点,通过提高职业标准与会计自身的自律水平,同样可以为实现会计信息真实化、治理信息的严重失真,创造良好的条件。
4会计信息失真是缺乏必要的监管
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具有很大的差别。如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性,政策运用的选择性以及数据的处理、运用和技术差异性等的存在,会计信息就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现象,那么,会计信息的产生也就必然性地存在非统一性。其实,只要会计行为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那么这样的会计信息就达到了可接受的真实程度。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是一个理论性的期望值,是一种相对的真实,是在一定条件决定下的动态真实。
监督与管理,只是对某一时期或者某一会计行为、会计结果的审核与检查。往往会使监管与会计核算之间出现相对的不一致。比如:使用技术的选择;资料处理方式的运用;政策法规的选择;数据使用的范畴等等不尽相同,导致两者之间出现相互的非一致性。所以,强化监督与管理只是避免或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虽然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监管体系,但是也无法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出现的现实,充分地证明了缺乏监管并不一定构成会计失真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国会计诚信制度缺位问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会计诚信缺位所导致的会计“诚信危机”的挑战,不单是经济转轨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现象,也存在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可以说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集团的利益驱动、市场经济的经济环境、会计业务自身的特点和社会诚信的缺位。只要存在市场经济行为,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那么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经济问题。我们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变化,认真地研究新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失真的辨识能力,更加有效地应对和治理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现象也普遍出现。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制度、信息不对称、会计自身的局限性是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内部原因;社会道德秩序失衡、上市公司制度存在严重缺陷是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外部原因。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是防范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档案失真原因防范
会计信息档案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行状况的经济信息。真实的会计信息档案可以如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在过去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合理决策;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评估和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动。所胃的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简单的说就是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档案严重偏离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现象。因此,真实的会计信息档案对于企业本身,甚至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找出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原因,研究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造成会扛十信息档案失真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下面列举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一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原因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应该从会计行业所处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和会计行业自身特点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外部原因
1.社会道德秩序失衡
任何经济活动和经济模式里面总是渗透着某种道德文化观念。在逐利原则的驱动下,人们忽视了对道德的修养,出现了见利忘义等行为,侵蚀着会计领地,恶化会计环境,“真账假做,假账真做”,会计信息档案严重失真,会计诚信面临危机。
2.上市公司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①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在股东大会上,其他股东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对大股东形成约束。②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表现为缺乏必要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董事不履行诚信义务、不勤勉尽责的现象时有发生;独立的非执行董事缺乏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能力与动力;董事长的地位与作用过分突出。③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不规范,导致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其他股东利益。加之我国目前缺乏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开、公正和有效传递,而信息量又空前增大,且瞬息万变,这就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不诚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④失信成本低且处罚不妥。导致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重要外部原因是直接的利益驱动。虽然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有风险,但会计造假带来的收益却是呈几何级数放大。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企业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档案迎合企业负责人,骗取投资人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
(二)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内部原因
1.缺乏内部控制制度
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防范错误和舞弊,提高会计信息档案资料的可靠性。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从总体上看多属于事后控制为主,这必然导致内控成本较高而收效甚微,无法有效防止会计造假事件的发生。
2.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表现为会计信息档案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档案的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会计信息档案的制造者一般是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档案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档案制造者提供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使得会计信息档案制造者有可能为着自己机会主义的动机和欲望冒着“道德风险”进行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档案。
3.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
由于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而不同的选择又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为:①业绩评价体系中会计指标设计的局限性为会计信息档案失真提供了可能。所谓会计信息档案失真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及相关的业绩评价指标不真实,虚报了企业实际情况。而我们的业绩评价指标大多数是针对特定目标完成状况的考核与衡量,如过去用的总产值、企业利润,现在用的利润率、企业价值等指标,无一不是侧重于对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考核,而不问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这种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产生过程的指导思想,诱发了会计造假行为的不断产生。②会计原则为会计信息档案失真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费用,会计信息档案制造者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人,推迟确认费用等。③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会计信息档案制造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会计目的的会计政策,给会计信息档案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档案失真的防范:实施五项“工程”
(一)建设会计信息档案的“龙头示范工程”:政府诚信
政府诚信,主要指政府在行政过程的诚信,包括政策的权威性、连续性和执行政策的公平、公正、公开性,特别是行政官员的言行一致性和诚心的人格的魅力fzl。就会计师行业来讲,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各种法律文件,如果这些不真实,会计师又奈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打造会计诚信信息档案,需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坚持依法行政,把诚实守信贯穿于一切工作之中。财政部门是会计的主管部门,它是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及财经法律的组织者,指挥者和监督者,是会计界的龙头。打造会计诚信信息档案无疑首先要建设好这一“龙头示范工程”。①加强行风建设,进一步提高财政部门对自己诚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②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存在的某些不诚信信息档案问题。③严格把握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发放、注册登记和年检制度,定期对批准设立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单位的培训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④切实监督检查各个单位会计情况。
(二)建设会计信息档案的“主体工程”:企业诚信
会计信息档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主导会计行为的是单位负责人,会计信息档案的主体应是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个人道德修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单位的整体信息诚信水平。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会计信息档案造假,虽经会计人员之手,但却是长官意志所为。因此,领导要带头开展“讲诚信”。为此,企业及企业负责人在经营理念上,须牢牢坚持诚信信息原则,在经营活动中,加大对单位员工的诚信教育力度。
(三)建设会计信息档案的“环境工程”:社会诚信
从会计信息与社会信息关联性看,构筑社会诚信信息这一“会计工程”最重要的是加强社会各行业人员规则意识的培养。要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诚信信息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全方位、多形式地对会计人员开展持久、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法律意识。会计职业道德即“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具体包括:①正直客观立场;②公正平等意识;③独立自主人格;④会计职业判断与责任能力;⑤廉洁奉公作风。
(四)建设会计信息档案的“防御工程”:制度建设
1.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以提高经营效益和工作效益、防止因混乱而导致经济数据严重失实为目的,用于行政和业务管理方面的方法、措施和程序[3]。为了确保会计信息档案的真实完整,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要贯穿于生产经营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如对资产的账实核对,对成本费用的指标控制,对购销业务的监督考核,更是需要通过实施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来保证其数据的真实完整,这不仅仅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事情,它更与企事业的整体管理环境和程序密切相关,与生产、销售、储运等部门密切相关,是一个系统工程。①建立责权控制制度及业务凭据流转规程。建立责权控制制度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使各部门之间既合理分工,相互制约;又协调配合,相互联系。建立业务凭据流转规程就是规定各项经济业务凭据的传递程序。经济业务凭据的传递程序既能体现各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又能使各部门在凭据的传递中相互监督。有了健全的凭据传递程序,经济业务就能迅速地有条不紊地得到处理。如:材料采购业务要经过申请、批准、采购、验收、人库、付款、入账等手续;产成品销售要经过签订合同、开单、收款(现销)、发货、委托收款(赊销)、人账手续;成本费用的发生要经过申请、批准、付款、签字、报销、人账等手续。这些手续由谁签字、由谁负责,要有明确规定。②建立信息档案系统管理制度。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档案系统,并制定相应的信息档案系统管理制度,将有效地加强对生产、销售、财务各环节的管理,确保企业各环节经济业务的信息和数据真实完整。③建立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就是重大经济业务事项要有科学合理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像巨额投资、大额成本支出、资产处理、资金调度等重大经济业务事项决策,如果存在盲目决策、程序混乱、管理失误的现象,将给国家、单位和社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新修订的会计法对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做到制度化、规范法;在决策和执行程序中,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④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建立成本控制制度不仅能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也是确保成本管理中成本数据真实完整的重要手段。成本控制制度是包括成本决策、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等环节构成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管理不是一项单纯的财务工作,而是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的综合成果。真实完整的产品成本数据应是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事后核算出来的。⑤建立业绩考评分析制度。建立业绩考评分析制度,就是要对企业的人员工资、财产规模、生产进度、成本控制、产品销售等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考评分析,以便于及时全面地反映生产经营状况,检查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各项经济数据的准确完整,为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要加快建设社会诚信信息档案监督制度
用制度搭建“会计诚信信息档案防火墙”,使会计诚信信息档案从“良心主导”走向“基本规范”,使会计诚信信息档案从一种单纯的说教,而成为会计人自觉的、理性的选择。总之,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养教育,完善监督机制,完善外部监督职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个长远的工作计划,更是21世纪的必然要求。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必须坚持不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摘要: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治理对策
会计信息是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有发生,给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严重地干扰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已势在必行。
1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1会计制度体系不完备首先,会计原则为会计信息虚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来操纵利润;另外,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其次,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虚假会计信息制造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交效或其它会计目的的会计政策。再次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有其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信息方法、会计信息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不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便利。
1.2产权不明晰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奕的规则。清晰的产权是保证人们考虑长远利益的前提。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条件下,当受托人没有追求长期利益的动机和动力时,他们就会选择不守信。所有这些不诚信的行为,都将通过会计造假而以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见,失去了建立诚信的产权制度基础,会计信息失真也就在所难免。
1.3执法与惩治力度不够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是现行会计规范的基本要求。但当社会中的行为人违法获利大于守法获利时,行为人便不会选择守法;当制假贩假的风险成本(即违规成本)低于为此而获取的收益时,行为人便甘愿承担这种风险。而我国相应法规和制度的执行、监管与惩罚均缺乏力度,给造假和失信者不能产生足够的威慑力。惩罚对象和标准弹性大、不明确、也不具体,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执法腐败问题,往往使造假和失信者反而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1.4职业道德缺失会计职业道德严重滑坡,少数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败坏,主动违法犯罪,他们的个人利益膨胀,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监守自盗,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也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严重欠缺,表现为:违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不熟悉法规、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公务员之家
另外,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有时也是屈从于领导的压力,被动作假,这主要是受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的属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有了这种天然的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而这种从属性又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负责人的道德水平密切相关。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
2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2.1进一步健全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其一,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一是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这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进一步完善与严格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几个方面入手。二是加快制订和完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我国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问题的准则加以规范。三是考虑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的规范更加具体。其二,将会计诚信写入《会计法》。任何违背会计诚信的行为,最终都是企图获取非法的利益。《会计法》必须明确获得非法利益的人或集团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仅仅把会计人员推向前台,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诚信的问题的。必须让所有怀着侥幸心理的会计造假者面对法律的威慑力知难而退,不敢以身试法。对于违背会计诚信,强迫或具体实施会计造假者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2明晰产权真实世界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就是行动者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行为结果。人如何行为,关键在于他所处的约束环境。产权就是一个让人说实话的约束条件,因为明晰的产权促使人们自觉追求长远利益,能保证说实话的收益不小于说假话的收益。这样一来,为了获得长期利益,社会行为人便会努力维护自己的声誉。因此,产权是信任的基础。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和道德规范就建立不起来,整个社会就会没有信任可言;而没有信任,就不可能创造长久的社会和经济繁荣。
2.3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与惩罚力度法律和信任既有分工,又有互补性,法律可以促进信任的建立。有了明晰的产权,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一定守法守信,还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使不守法不守信的人付出更高代价,只要他一次不守信,就要让他再无翻本的机会。为此,我国要在完善法律体系方面下功夫。在会计方面,要协调好财政部与证监会的关系,以避免会计法规之间的漏洞和矛盾。其次,要改变过去罚则中的补偿性处罚规则,变为惩罚性处罚,惩罚力度要能事前遏制人们萌发不守信的动机。例如,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失信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并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使造假者无利可图,从根本上遏制操纵会计信息行为的发生。整治会计诚信问题,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对相关会计人员、有关企业领导及会计主体进行惩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中介机构的整治和规范,强化行业自律性监督体系,加强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对其出具不真实、违背审计准则的审计报告,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并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公务员之家
2.4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第一,建立会计行为者诚信档案,对相关人员失信和处罚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披露,是加强会计人员自律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使诚信执业者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失信者受到市场的处罚。第二,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和相关领导人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引导每个会计行为者自觉履行《会计法》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二是引导会计人员自省自律,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对与错,自觉纠正言行偏差,按照会计职业道德要求,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境界。第三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各单位和社会公众的督导之下。
2.5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能有效起到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能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信用的依据。企业的会计工作,由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规范;企业财会部门,应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必要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对会计资料的取得、记录、保管都有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并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尽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严格贯彻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努力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分明。
摘要: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信息,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是广大的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依据,是确保市场有序、规范运行的必要条件。新闻出版会计信息的准确也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会计信誉危机。究其根本原因,既有会计制度本身的内因,也有经济利益驱动,人员考核体制欠完善及各方面监督不力等原因。虚假的新闻出版会计信息不仅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助长了虚假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因此,分析新闻出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表现,采取相应对策,大力整顿新闻出版会计秩序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闻出版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新闻出版会计信息是出版社在图书出版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出版社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出版社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据统计,它占到了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70%以上,可见图书出版会计信息对经济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新闻出版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新闻出版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图书经营活动,从而给新闻出版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找出新闻出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造成出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下面列举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1.会计人员叶务水平参差不齐,素质低下。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却不高。一方面,在一线从事财会工作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数甚少,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职业意识淡漠,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规违纪作斗争的少,相反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因此,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和会计信息失真。在这一点上,新闻出版业的会计人员与同行业的会计人员有着共同弱点。
2.领导人的非法干预造成主观意识上的会计信息失真。一些新闻出版企业负责人出于种种目的利用自己的权利,指使会计人员造假,他们有的虚增利润骗取贷款,有的隐瞒利润逃避交税,有的甚至虚列数据来掩盖其贪污受贿的罪行。这些人,把国家、集体的企业当成知己的小作坊,胆大妄为,无所顾忌,任意造假,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是当前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3.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尽管《会计法》赋予了会计人员依法行使监督的权利,但真正敢于监督的人并不多,许多事项还得按本单位“上司”的意志去做,原因是:一方面,会计制度混乱,财务失控,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没有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没有形成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旧的会计制度有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完全建立,使得会计准则制定与会计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时差”。财政部于2004年1月14日对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规定了统一的核算办法。个别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采取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利润,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了企业经济交易的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公务员之家
4.社会审计监督不力,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恶性循环。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在人员数量上,现有注册会计师与《公司法》关于所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年度报表都要经注会审计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质量、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上,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素质偏低、偏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松弛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往往是查帐容易,处理难,这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对内部人的监督,滋生其舞弊的可能。由于图书出版行业的特殊性,使审计部门对出版行业会计年报的审计工作不到位、不深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5.采用计算机记账带来的一些问题。将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加上现有软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许多漏洞,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这个问题由于其“不可见性”,其危害性可能更大。
6.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针对上述这几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新闻出版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首先,经济全球化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吸取、更新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新闻出版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其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
二、对企业严格审计,对出版企业的管理决策者,进行声誉评价。加强审计机关对企业的审计可以不受企业负责人的控制,使审计工作可以独立地进行,从而使要作假的人心有余悸。声誉是出版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获利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声誉有利于图书出版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劣迹斑斑的声誉记录则很可能使他们被逐出竟争市场,甚至毁掉其一生的事业。因此,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要由有关机构定期对他们的业绩、行为进行考核,并评定其声誉,记录在案。对于他们的劣迹要随时公布,从而迫使他们放弃短期行为转而追求长期利益。这两种措施有助于较好地防止企业负责人及经营管理者制造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在认真总结现行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同时,鉴于会计核算制度将在较长一个时期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努力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应强化《中国注册会计师法》的全面贯彻执行,整顿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加大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注册会计师应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依法执业,客观公正,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在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水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的专业性社会公证和监督作用。
三、在认真总结现行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同时,鉴于会计核算制度将在较长一个时期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努力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
我国近年来先后制定并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尽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只要严格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除了对有关的财会人员处罚外,特别要对指使造假的有关领导进行严厉的处罚,治理了造假的源头才能大量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
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也是新闻出版企业自身的生存之道。因此解决治理好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的有效运行。
摘要: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信息,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是广大的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依据,是确保市场有序、规范运行的必要条件。新闻出版会计信息的准确也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会计信誉危机。究其根本原因,既有会计制度本身的内因,也有经济利益驱动,人员考核体制欠完善及各方面监督不力等原因。虚假的新闻出版会计信息不仅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助长了虚假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因此,分析新闻出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表现,采取相应对策,大力整顿新闻出版会计秩序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闻出版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新闻出版会计信息是出版社在图书出版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出版社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出版社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据统计,它占到了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70%以上,可见图书出版会计信息对经济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新闻出版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新闻出版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图书经营活动,从而给新闻出版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找出新闻出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造成出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下面列举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公务员之家
1.会计人员叶务水平参差不齐,素质低下。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却不高。一方面,在一线从事财会工作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数甚少,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职业意识淡漠,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规违纪作斗争的少,相反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因此,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和会计信息失真。在这一点上,新闻出版业的会计人员与同行业的会计人员有着共同弱点。
2.领导人的非法干预造成主观意识上的会计信息失真。一些新闻出版企业负责人出于种种目的利用自己的权利,指使会计人员造假,他们有的虚增利润骗取贷款,有的隐瞒利润逃避交税,有的甚至虚列数据来掩盖其贪污受贿的罪行。这些人,把国家、集体的企业当成知己的小作坊,胆大妄为,无所顾忌,任意造假,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是当前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3.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尽管《会计法》赋予了会计人员依法行使监督的权利,但真正敢于监督的人并不多,许多事项还得按本单位“上司”的意志去做,原因是:一方面,会计制度混乱,财务失控,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没有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没有形成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旧的会计制度有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完全建立,使得会计准则制定与会计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时差”。财政部于2004年1月14日对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规定了统一的核算办法。个别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采取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利润,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了企业经济交易的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社会审计监督不力,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恶性循环。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在人员数量上,现有注册会计师与《公司法》关于所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年度报表都要经注会审计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质量、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上,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素质偏低、偏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松弛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往往是查帐容易,处理难,这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对内部人的监督,滋生其舞弊的可能。由于图书出版行业的特殊性,使审计部门对出版行业会计年报的审计工作不到位、不深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5.采用计算机记账带来的一些问题。将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加上现有软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许多漏洞,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这个问题由于其“不可见性”,其危害性可能更大。
6.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针对上述这几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新闻出版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首先,经济全球化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吸取、更新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新闻出版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其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
二、对企业严格审计,对出版企业的管理决策者,进行声誉评价。加强审计机关对企业的审计可以不受企业负责人的控制,使审计工作可以独立地进行,从而使要作假的人心有余悸。声誉是出版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获利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声誉有利于图书出版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劣迹斑斑的声誉记录则很可能使他们被逐出竟争市场,甚至毁掉其一生的事业。因此,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要由有关机构定期对他们的业绩、行为进行考核,并评定其声誉,记录在案。对于他们的劣迹要随时公布,从而迫使他们放弃短期行为转而追求长期利益。这两种措施有助于较好地防止企业负责人及经营管理者制造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在认真总结现行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同时,鉴于会计核算制度将在较长一个时期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努力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应强化《中国注册会计师法》的全面贯彻执行,整顿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加大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注册会计师应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依法执业,客观公正,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在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水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的专业性社会公证和监督作用。公务员之家
三、在认真总结现行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同时,鉴于会计核算制度将在较长一个时期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努力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
我国近年来先后制定并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尽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只要严格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除了对有关的财会人员处罚外,特别要对指使造假的有关领导进行严厉的处罚,治理了造假的源头才能大量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
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也是新闻出版企业自身的生存之道。因此解决治理好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会计信息权利责任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生活的问题之一,文章从会计信息相关权利的行使和相关责任的追究两个方面,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进行了探讨。
相对于安然事件在美国引起的轩然大波,国内的银广夏事件则显得的过于平淡,安然事件或许比银广夏事件更复杂,其手法也更高明,但在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程度上两者却是一致的。同样的情形为什么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会计信息中相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利的认定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会计信息中的权利现代会计理论是“以会计用户为导向”构建起来的,为相关的会计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是会计的基本目标,相关用户据此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所以对于一项会计信息,它至少存在两个主体: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他们之间就形成了会计信息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权利及相关权利的法律保护。会计信息的提供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法定的要求,二是公平交易的要求。法定的要求有:股票公开交易的公司必须向投资者、监管部门、相关机构提供会计信息,需要纳税的企业必须向税务机构提供会计信息等;公平交易的情况有:信贷者应该向金融机构提供会计信息,被兼并方应该向兼并方提供会计信息等。无论是哪种情况,获得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基本权利。从法律上讲,如果提供了虚假的会计信息,就意味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得真实、完整会计信息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对“该种权利”的保护。
从经济利益上讲,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会计信息失真中,其经济利益可能或已经受到损失,他们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受害者,因而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坚决反对者。所以,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过程中,应该在法律上赋予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应的权利,在实际操作中设计出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用发挥的程序和制度。会计法已经明确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责任,在中国证监会日前实施新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也明确表明董事个人应保证年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承担法律责任,但我们翻遍目前的法律、法规,却见不到对利益损失者赋予什么样的权利,这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非常不利,现实情况会计信息造假者的肆无忌惮就表明了这一点。所以,在法律上应赋予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应的权利,以保证其获得真实、完整、合法的会计信息。这些权利应该包括:(1)有权利要求对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会计报告;(2)有权利聘请中介机构对提供的会计报告进行审计;(3)当发现对方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虚假时,有权利向对方起诉,要求赔偿经济利益的损失。
2.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权利的自我保护。从实际利益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坚决反对者,但在制度安排上把他们作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中坚力量是否可行。这一问题的实质:一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如何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判断;二是他们是否具有会计信息真假的判断的资格;三是有无能力和时间去对会计信息的真假进行判断。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和潜在用户有业主、贷款者、供货者、潜在投资者、职工、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以上有些成员和潜在的成员对特定企业有直接的经济利益,有些成员,诸如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管辖机构以及工会等则又为向拥有或企图拥有直接利益的人们提供咨询或充当他们的代表而得到利益,或拥有直接的利益。上述会计信息用户的绝大部分既不具有判断会计信息真假的能力,也不具备判断会计信息真假的资格。
在实际中虚假的会计信息是如何发现的?一部分是由会计信息的用户发现的,例如税务机构、企业兼并中的购买方、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这些发现者有的具有作出会计信息失真判断的资格(税务机构),有的掌握充分的证据,可以使司法机构或行政机构作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判决。一部分是由会计信息管理机构或公司企业的监管机构发现的,在我国主要是财政部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他们或者在例行的检查中,或者经过举报进行检查时发现的。前一种情况主要是特定的用户,后一种情况主要是广大的投资者。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只要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他进行决策所依据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就有权利对会计信息的提供者起诉,即使他没有资格和能力对会计信息进行判断,也可以寻求具有资格和能力的机构予以帮助。我们在制度上给予保证的是,使他们具有起诉的权利和寻求帮助的权利。然而,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只听到政府有关监管机构的声音,却几乎听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声音,一般公众在遇到会计信息失真时也习惯于寻求政府的帮助。在司法实践中,当股民起诉上市公司时,也没有立案的资格。政府可以充当利益损失者的代言人,也可以承担追究造假者的责任,但是相比而言,利益的损失者动力却更强,他们所具有的能量更大。我们在制度上,应该赋予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的权力,同时要赋予他们当其利益受到实际损害时要求赔偿的权利,这样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才能落实到实处。
二、会计信息中的责任如前所述,基于法定的或公平交易的要求,一方有义务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会计信息,如果有义务的一方提供了虚假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使另一方作出错误的决策,进而导致经济利益受到损失,提供会计信息的一方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有关责任的认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但从这几部法律的有关条文看,现行的法律规定对会计信息中法律关系的认定,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现行的有关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基本上是从对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惩罚角度去规定的,而没有体现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权利的保护,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会计信息提供者法律责任的认定,是根据违反法律规定情节的轻重,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而没有根据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2)对违反法律规定的有关会计信息行为,只有行政处罚、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的规定,没有民事赔偿的具体规定。
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四十二条中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规定,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但依据什么法赔偿,如何赔偿等还是空白。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会导致经济后果,所以在我们的法律规定中,不但要体现政府管理的职责,还要保护会计信息中的民事关系,不但要打击造假者(违法者),而且还要给予受害者(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法律救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民事关系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在确立会计信息中的有关责任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民事赔偿制度。要根据虚假会计信息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立相应的民事赔偿制度。对于没有造成实际利益损失的虚假会计信息提供者可以只给予罚款的惩罚,对于那些已经造成实际利益损失的虚假会计信息提供者应作出民事赔偿的惩罚。民事赔偿是民事关系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民事赔偿既体现了对过错一方的惩罚,也体现了对受害一方的保护。基于会计信息的决策所造成的后果,和会计信息之间应该推定为因果关系,民事赔偿也就顺理成章。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多,虚假的会计信息会对很多人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害,可能会导致集团诉讼,所以要制定出关于会计信息民事赔偿的诉讼程序,包括诉讼主体、认讼地点等,对其中的民事赔偿的金额也要有原则性的规定。公务员之家:
2.要有明确的关于会计信息的刑事责任。对当事人追究刑事责任是非常严厉的惩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虽然有相应的条款规定在什么情况下追究和会计信息有关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但在刑法中只有偷税罪、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罪,应该从会计信息提供的角度,制定全面的、明确的和会计信息相关的罪名。
3.对中介机构的责任要具体。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分工中,会计师事务所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在确立会计信息的有关责任时,必须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加以明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中介机构有追究刑事责任和承担赔偿责任的条款,但过于简单,缺乏相配套的条款和措施,应该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条款。确立会计信息中的权利和责任只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方面,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是多方面的,其最终目标是使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从主观上不产生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欲望。
会计通过一系列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程序,能够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各个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信息,是有关方面据以进行经济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考核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主要有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等。会计信息失真,会使得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降低社会诚信程度。诚信与法治是市场经济得以确立和运行的两大支柱。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概念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条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一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在各个阶段必须符合客观要求;会计确认必须以实际经济活动为依据;会计计量、记录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经济业务;会计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掩饰。会计信息失真有三大原因:
(一)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太完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的很多职能由政府操办,就连企业干部都是按照国家机关党政干部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国有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大生产车间而已,其经营目标也多具有行政色彩。国有企业改革,强调政企分开,就是强调企业应有的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形式,但这只是具有公司的形式,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建立起来的现象却很常见。董事会、经理会、监事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具有的作用。内部人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公司所有者的权益并未得到很好的保障。公司管理层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公司重大决策没有做到科学化、民主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很严重。为了实现管理层特定的目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往往就成了牺牲品。由于公司管理层的直接指使和授意,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就很严重了。
(二)会计制度的变化未跟得上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是用原有的会计方法核算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济活动
首先,部分经济活动的内容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核算和反映。因为这部分内容在传统的会计看来,不是会计应该反映的内容,但这些活动却影响企业的经营和收益情况,甚至还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其次,即使在会计报表中有所反映,这种反应也称不上真实,可靠。比如,根据历史成本原则,土地价值在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样的会计信息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三)外部监督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
在我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是财政部门。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制度及监督实施。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按理说,我们的监管应该是有效的,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泛滥。但是,实际上监督乏力、监管手段缺乏的现象依然存在。正因为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都有权监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导致各个监管部门缺乏配合,各自进行监管,没有达到各家齐抓共管,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补充的监管机制。例如受到监管比较多的上市公司来讲,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企业上市后,经营不善的,就采取各种手段,虚增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获得增资配股的资格,进一步套取广大投资者的资金。有的上市公司还配合庄家,违规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到了亏损得无法维持下去的时候,就进行债务、资产重组等手段,利用政策的优惠条件,整合资源。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必须运用法律、经济、文化等手段综合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研究,完善会计制度;充分发挥审计作用;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监管。
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局限性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真实性也不例外。所以,为了全面透彻地理解真实性的含义,有必要用辩证的方法,从反面再对这一问题认识一下,这就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局限性。
首先,会计信息是历史信息。是对企业过去已经完成了的经济活动的反映,其真实性是对过去经济业务的真实反映,是过去的“真实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是构成决策有用性这一反映会计信息总体特征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但决策是与企业未来相关的。因此,真实的会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必须输入预测模型,计算出预测的会计信息。如果输入的过程中,输入发生错误或预测模型本身有问题,都会使这一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决策的作用降低,甚至导致决策失误。会计信息的历史性还表现在资产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多数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快速的社会发展,历史会计信息与企业现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之间会出现较大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会计理论界一直在努力寻求新的方法,例如对存货采取现行成本计价,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提高,却会因为现行成本涉及太多的不肯定因素而使真实性降低。原因在于,“可靠性和相关性常常相互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因此,为了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在真实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在二者之间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让任何一方变为零。为了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使真实性和相关性都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但有时不得不降低真实性以增强信息的相关性,从而使真实性显示出局限性。其次,会计信息计算具有不确定性。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指在会计规定允许的范围内由于选用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在反映同一经济事项时显现不同结果的特征。例如《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计价,现行制度规定的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五种。企业选用不同的方法对存货计价,会导致收益产生差异。可见,产生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由于对同一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的结果,而这些方法都具有理论依据并且是会计准则所允许的。
再次,会计信息中有经验判断的因素。在会计核算中,相关规定总是力求做到准确性,但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判断做出估计,这就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例如,坏账准备、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残值、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年限等八项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是出现偏差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贯彻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可供企业选用的谨慎性原则,由于采用稳健的态度来确认、计量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导致信息偏离实际的情况。
三、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现实思考
从以上论述可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本质属性的重要质量特征。同时,由于会计信息本质的局限性又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呈现出相对性。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应达到何种程度;反过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实际达到的程度又会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状况令人担忧。正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包含有反映真实性、反映准确性和完整性一样,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包括有不真实、不准确和不完整三个方面。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在真实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会计信息反映真实性受制度的局限性。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其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对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是不利的。企业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上的规定,对于准备的计提与否以及比例的确定都有公司自行根据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因为同一会计事项,会计人员可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作出不同的处理,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不能完全保证。
(2)会计信息不准确。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核算程序、方法不熟悉,往往造成账账之间、账实之间以及账表之间数字不符,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差异给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推动力,尽管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力求准确,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但由于会计人员本身专业知识、经验不同,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职业判断水平存在差异,就出现同样一项会计政策,由于理解的不同而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3)会计信息不完整。包括反映不全面和揭示不充分两个方面。造成第一个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者的操纵引起的,如少计利润以达到偷漏所得税的目的等。第二个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这对于规范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运行极为不利。针对上述问题,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出发,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将会计诚信写入相关法律,显示出政府部门、法律部门、执行机构的坚定决心;二是利用培训等各种形式,会计人员及时吸收新的会计制度、准则,把握政策,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三是积极利用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营业绩,对经营者进行评价,对经营不善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四是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队伍,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教育,加强行业自律,也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同时要从法律的责任方面,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目的。
摘要:企业会计作为一顶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企业管理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信息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本文拟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批评指正。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原因;对策
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其目的主要是向会计主体外部提供会计信息。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真实、相关、及时、可比、清晰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求。然而,近几年,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以至于影响企业投资、纳税及相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各个方面。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拟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并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批评指正。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虚假的会计信息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从微观角度来看,假如企业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那么对于企业的投资者来说,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投资收益。若是国家资产的投资,则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就产生了投资风险对于企业的债权人来说,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还本付息的结果。若国家银行是其债权人,则造成了呆账或死账,形成了金融风险。若公众是其债权人,则形成了债务纠纷。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有可能进入瞎指挥、盲目管理的状态,并使企业的商誉水平大幅度下降。从宏观角度来看,假如企业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那么国家对企业征收的税收收入有可能被大量地偷逃,国家就得不到应有的国库收入,国家机器就不能得以顺利地运转。国家应征收的税收收入大量散失在社会上,就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激化社会在分配上的矛盾。
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了宏观调控与微观决策的失误。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传递给全国、全社会的信息失去真实性,影响所及诸如国民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统计资料误传给国家计划、统计部门,凭以制定的国家长、短期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起误导作用。基层会计信息失真,给微观主体的决策也会造成决策失误的后果。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市场销售、资金流转、成本水平、效益状况等数据虚假,会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由于买方和卖方之间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物质性,使所有市场参与者面临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风险,而会计信息供求关系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使会计信息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
内部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试行了各种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绩效与生产经营者的个人收入挂钩,以隶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企业的生产经营者为了实现个人的高收入,自然会努力工作,但在某些主客观原因不能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时,为了保护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不致减少或丧失,自然会将目标转到篡改其经营业绩的财务资料上,通过作假帐来达到预先确定的利润分配方式和比例的目的。这种内部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带有普遍性的。
外部监督机制的弱化。在计划经济年代,尽管我国没有实行国家对企业的审计制度,但由于当时的企业经营者、国家政府经营部门、工商税务、财政部门或机构都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监督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国家机构甚至包括地方政府,也有了自身的利益。这样以来,原有体制的服务功能就相应地弱化。为弥补监督机制不足,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垒面恢复了国家的审计制度,并辅以每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国家审计机关对企、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的大检查所取得的成绩必须予以肯定,但也应当看到仅靠这些手段是不足以遏制和纠正会计信息不实和由其造成的危害的。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着缺陷和漏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改革长期以来处于滞后状态,将计划经济做法应用在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核算,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会计信息不实的问题,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缺少一个博弈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经济规范有待更新,会计规范也难免有漏洞和不足之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应当采取的对策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极大,长期失真不仅会导致企业破产,而且会导致政府决策失误,扰乱经济秩序,同时将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必须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即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垒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会计基础,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坚决制止管理者任意违反财务规定、自行支配企业财产物资的经营行为。
建立外部约束机制。即完善社会监督体系,这是制止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首先是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管理者在信息披露中的法律责任,制定有关信息管理法规,对管理人员提供伪劣信息的惩处作出明确规定。其次是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与权威性,加强对信息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约束企业会计行为,增强信息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公开性。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发挥社会审计的公众作用、健全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以外部审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是会计信息到达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最后一道关卡,这一体系的完善程度和运行效率对于市场上的信息流通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三,政府对信息市场进行适度的管理,通过行政手段强化对企业外部监督,通过政府审计机构、财税部门加强审计监督,并与会计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会计信息规范体系,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披露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以及重大环境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加强会计规范建设。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会计规范在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对于我国会计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博弈主体不到位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减少会计变迁的阻力,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应参照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政府机构要维护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等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而通过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获取经济利益的动机得以消除。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会计人员要按照《会计法》赋予的职权依法核算,依法监督。其次,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要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研究新问题,用新的手段规范会计资料,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摘要:企业会计作为一顶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企业管理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信息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本文拟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批评指正。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原因;对策
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其目的主要是向会计主体外部提供会计信息。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真实、相关、及时、可比、清晰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求。然而,近几年,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以至于影响企业投资、纳税及相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各个方面。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拟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并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批评指正。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虚假的会计信息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从微观角度来看,假如企业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那么对于企业的投资者来说,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投资收益。若是国家资产的投资,则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就产生了投资风险对于企业的债权人来说,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还本付息的结果。若国家银行是其债权人,则造成了呆账或死账,形成了金融风险。若公众是其债权人,则形成了债务纠纷。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有可能进入瞎指挥、盲目管理的状态,并使企业的商誉水平大幅度下降。从宏观角度来看,假如企业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那么国家对企业征收的税收收入有可能被大量地偷逃,国家就得不到应有的国库收入,国家机器就不能得以顺利地运转。国家应征收的税收收入大量散失在社会上,就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激化社会在分配上的矛盾。
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了宏观调控与微观决策的失误。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传递给全国、全社会的信息失去真实性,影响所及诸如国民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统计资料误传给国家计划、统计部门,凭以制定的国家长、短期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起误导作用。基层会计信息失真,给微观主体的决策也会造成决策失误的后果。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市场销售、资金流转、成本水平、效益状况等数据虚假,会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由于买方和卖方之间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物质性,使所有市场参与者面临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风险,而会计信息供求关系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使会计信息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
内部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试行了各种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绩效与生产经营者的个人收入挂钩,以隶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企业的生产经营者为了实现个人的高收入,自然会努力工作,但在某些主客观原因不能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时,为了保护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不致减少或丧失,自然会将目标转到篡改其经营业绩的财务资料上,通过作假帐来达到预先确定的利润分配方式和比例的目的。这种内部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带有普遍性的。
外部监督机制的弱化。在计划经济年代,尽管我国没有实行国家对企业的审计制度,但由于当时的企业经营者、国家政府经营部门、工商税务、财政部门或机构都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监督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国家机构甚至包括地方政府,也有了自身的利益。这样以来,原有体制的服务功能就相应地弱化。为弥补监督机制不足,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垒面恢复了国家的审计制度,并辅以每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国家审计机关对企、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的大检查所取得的成绩必须予以肯定,但也应当看到仅靠这些手段是不足以遏制和纠正会计信息不实和由其造成的危害的。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着缺陷和漏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改革长期以来处于滞后状态,将计划经济做法应用在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核算,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会计信息不实的问题,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缺少一个博弈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经济规范有待更新,会计规范也难免有漏洞和不足之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应当采取的对策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极大,长期失真不仅会导致企业破产,而且会导致政府决策失误,扰乱经济秩序,同时将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必须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即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垒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会计基础,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坚决制止管理者任意违反财务规定、自行支配企业财产物资的经营行为。
建立外部约束机制。即完善社会监督体系,这是制止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首先是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管理者在信息披露中的法律责任,制定有关信息管理法规,对管理人员提供伪劣信息的惩处作出明确规定。其次是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与权威性,加强对信息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约束企业会计行为,增强信息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公开性。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发挥社会审计的公众作用、健全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以外部审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是会计信息到达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最后一道关卡,这一体系的完善程度和运行效率对于市场上的信息流通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三,政府对信息市场进行适度的管理,通过行政手段强化对企业外部监督,通过政府审计机构、财税部门加强审计监督,并与会计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会计信息规范体系,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披露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以及重大环境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加强会计规范建设。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会计规范在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对于我国会计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博弈主体不到位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减少会计变迁的阻力,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应参照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政府机构要维护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等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而通过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获取经济利益的动机得以消除。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会计人员要按照《会计法》赋予的职权依法核算,依法监督。其次,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要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研究新问题,用新的手段规范会计资料,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摘要文章首先明确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分析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外部原因,提出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会计;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据统计,它占到了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70%以上,可见会计信息对经济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投资市场上,投资者追求的目标便是投资利润。其投资的主要依据及最为关心的便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若是提供虚假的会计资料,势必误导投资者,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使国家利用市场完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的方针无法实现。
2、导致税收和其他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企业歪曲会计信息的动机有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不外乎借此为个人或小单位捞取好处,将原本应归国家或企业的资产窃为已有。此外,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有的企业对国有资产不照实估价,制造虚假信息,压低资产价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破坏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各种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人员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管理者势必难以做出正确、甚至可能做出错误的生产经营决策,使企业的经营政策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扰乱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4、宏观决策的失误
会计信息使用者除本企业管理人员外,财政、税务、银行、物价部门都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作为制定和调整税收、财政、金融、物价政策的依据,也就无法满足国民经济汇总管理的需要。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原因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会计环境决定着会计人员的行为举止,制约着会计工作的各项成果。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就是市场存在对虚假信息的需求。
(1)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要政绩
为了在自己的任期内显现“政绩”,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热衷于搞浮夸,通过对企业实行效益目标、扭亏增盈考核等形式来给企业下达效益指标。当企业完不成目标任务时,又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虚报利润、隐瞒亏损。
(2)领导的人为因素
一些企业负责人出于企业效益、顾及企业盈利形象,满足上市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利用自己的职权,指使会计人员造假。他们有的虚增利润骗取贷款,有的隐瞒利润逃避交税,有的甚至虚列数据来掩盖其贪污受贿的罪行。这些人,把国家、集体的企业当成自己的小作坊,胆大妄为,无所顾忌,任意造假,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原因
在诸多因素当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个原因:
(1)财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却不高。一方面,在一线从事财会工作的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规违纪作斗争的少,相反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因此,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和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
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建立和修改着有关的法律法规,但相对于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言,仍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之处。有些概念的判定标准模糊、含混不清,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差;有些还有不少可选择性,导致了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难有具体界定标准。个别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采取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利润,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了企业经济交易的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现行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从企业内部看,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使企业的领导者有了相当广泛的权利,由于财会人员作为企业成员之一,其任免、晋级、聘用等切身利益均由领导决定,企业的领导者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利,迫使财会人员按自己的意图制造假账。财会人员在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只能偏向企业利益;在坚持原则与俯首听命之间,只能选择俯首听命。所以说,企业领导者权利的过于集中与监督不力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拟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1、深化改革、转换机制
改革经济体制,尽快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一种真实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提供会计信息的机制,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有重要意义。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首先要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财务、会计制度,把企业从政府的附属地位下解放出来并推向市场,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生产经营者。
2、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加强法制约束
完善《会计法》等相关法规,规范会计人员行为准则。在执法上,对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除给予行政处分外,还要对指使做假行为的负责人和会计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国家有关部门要对违反会计法规需追究法律责任的情节和界限作出详尽规定。完善法制约束,会计人员就会自觉地学习掌握各项会计法规,从而避免会计信息失真。
3、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就是要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真实公正,“责业、廉业、精业、勤业、敬业、爱(乐)业”等方面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且要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会计职业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道德感和思想觉悟,而非受制于外力,因此会计职业道德的制定不宜由政府直接出面进行,而应该由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民间组织、中介机构来制定、颁布与监督实施,实现会计行业自律。
4、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
首先,要加强国家的行政干预。各级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进行经常的财务监督工作,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执业情况的监督检查,注重提高中介机构人员素质,审验其资格水平和执业的公正性,发现问题要按规定从严惩处。其次,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的社会监督作用。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在进行业务监督中,要坚持公正的原则,严格依照国家有关的法规、制度执业,将舞弊行为压制为最少。
综上所述,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抵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恶化,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危害;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探讨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消除会计信息的失真要治本治表双管齐下、从外部宏观上看、要按市场要求,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用人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办,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财经法规制度,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加大外部控制力度,强化政府和中介机构对企业的财会管理和监督权、从内部微观上看,企业可通过加强会计控制建设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加强会计控制,拓宽对会计控制的认识、充分发挥会计控制的作用,改变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暴露的越来越多,会计信息失真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建设。本文主要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作了客观和主观方面的探讨,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几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1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也已经逐步显现。
1.1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有时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来制作假账,从而使一些非法的会计业务变成“合法”的会计业务,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表现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且又是最难遏制的一种现象。
1.1.2记账凭证的科目填写不准确。科目的填写错误就会使资金的收支渠道不能够正确地被划分,混淆了成本、费用、资产和收益等的界限从而使随之产生的报表信息也就大相径庭,这也就使会计信息与合法的真实的会计信息发生了偏离,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1.3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设置和使用,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和准确性,所以致使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1.4会计报表虚假。其主要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有些单位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账外账,这无疑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够真正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1.1.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其中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资金的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通过多列或少列成本,或者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就是故意地将成本费用化,以根据目的不同而达到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将该进入费用的直接进了生产成本从而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资产的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和其实际价值,资产管理的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于是就形成了资产夸大或低报资产的假象,从而使会计信息也随着人的“愿望”的不同而变化着。
1.2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在微观管理、宏观调控以及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是否合理有效。然而,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日益严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通过会计做“假账”来掩饰自己的劣迹,而这些行为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其主要的危害有以下几点:
1.2.1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缺乏依据,干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致使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够真正进行宏观调控,使其失去应有的效力。
1.2.2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使国家的资产流入个人的腰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同时也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1.2.3会计信息失真使企业的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和了解企业真正的运营状况,使企业在宏观管理上陷入被动,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力。
1.2.4会计信息失真会给投资人、债权人、潜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决策的误导,难以发挥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中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影响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带来决策上的损失。
1.2.5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认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的必备,更有些会计人员因其制造的虚假会计信息没有被查处而感到骄傲,这都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行为从而使其丧失了应有的职业道德。
1.2.6会计信息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促使一些单位和个人为谋求不正当利益,而滋生腐败观念导致堕落,败坏社会风气,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2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探讨
消除会计信息的失真要治本治表双管齐下。从外部来说,要净化外部环境,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完善法规;从企业内部来说要加强会计控制建设,从管理层抓起,抓好源头,并要提高财会人员思想品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标本兼治。
2.1从外部宏观上看
2.2.1要按市场要求,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2.1.2企业用人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办,充分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单独依靠未经核实的“数字”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的做法。
2.1.3完善财经法规制度,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要加强会计工作的理论研究,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提出会计信息形成与提供的规范或准则,克服会计信息失真。并通过会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会计工作紧跟社会时代的潮流,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
2.1.4加大外部控制力度,强化政府和中介机构对企业的财会管理和监督权,确保会计信息真实。
2.1.5加大处罚力度。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各级检查机关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应严格依法执行,改变以往工作中“重查轻罚”的作法,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并大力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制建设,做到账目清晰,账证准确,定期编制财务报表,按时上报。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一旦发现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就要依法严肃处理,做到打假不手软,包括对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进行处罚。对违规企业实行经济制裁,令其对因会计信息失真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进行经济补偿。同时,对那些来自行政方面干预的压力所致的作假,要层层追究有关领导人责任,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使作假者和指使作假者无处藏身。使企业行为规范化、法制化,切实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2.2从内部微观上看,企业可通过加强会计控制建设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2.2.1加强会计控制,拓宽对会计控制的认识。传统的会计控制是指会计人员通过对反映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的复核与检查以证实其是否真实地记录了各项客观的经济业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记账凭证、各类账簿及报表的相互核对及审阅,实现对经济业务的监督与控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情况下,单一的控制环境使会计履行控制与监督职能比较容易,会计信息输出也较客观。但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客观上存着利益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及激励不相容三大矛盾,使得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反映失实,会计控制弱化。在承认“人都是有限的理性经济人”这一前提条件下,会计代表谁来控制经济业务这种主体选择的不同,必然导致其控制内容与方法的不同。代表经营者的控制或再监督显然不同于代表所有者的监控,所以两权分离环境下会计控制的利益代表及控制目标需要重新审定。
2.2.2加强会计控制,优化会计控制的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设计出一套使经营者在获得激励的同时又受到相应的约束,以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机制。激励与约束的有效结合,将使经营者行为与所有者目标实现最大程度的一致。对经营者的约束,所有者可以利用业绩评价,或通过董事会利用公司章程规定经营者的权限范围,还可以派出监事会直接监督经营者的权,以维护所有者权益;对经营者的激励可以尝试推行年薪制与股票期权计划,使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相结合。
2.2.3充分发挥会计控制的作用,改变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由所有者委派财务总监,领导会计机构及会计工作,财务总监对所有者负责,会计人员对财务总监负责。公司业务运行则由经营者全权负责,财务总监与经营者相互配合相互监督,通过财务总监使所有者与经营者达到激励相容。财务总监制的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控制的范围不仅仅是账、证、表的相互核对与审阅,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设计与控制、业务处理过程不相容职务的控制、事后的复核与分析控制、财产清查核对控制。此外,各公司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结合经营战略、管理方法设置其他必要的控制点。通过关键控制点的有效运行,实现会计控制的目标,使会计提供的信息具有相关性与可靠性。
2.2.4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使会计控制有效发挥作用。首先,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将对外提供真实信息作为聘任、考核会计人员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主要是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以保证持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保证会计证的权威性、严肃性。再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修养。一个财会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熟悉法规,具有高超的会计水平,更要品质好、思想过硬,真正与企业共命运。因此,财会人员需要不断充电、回炉,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供前提条件。
总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一要从宏观方面入手,真正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营;二要从微观角度入手,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和继续教育,加强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遵守国际规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把握好这两个方面,真正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将指日可待。
会计信息的失真必然降低信息的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且严重影响和干扰了正常社会经济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先治”的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经济越发展,管理越重要,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越来越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成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所以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前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也多次强调“不做假账”。“不做假账”看似一句很普通的大实话,然而仔细体味,却寓意深刻。一方面反映了当前会计造假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表达了全社会要求会计人员不做假账的强烈愿望。会计工作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晴雨表,是把守“钱袋子”的重要一环,其最要紧之处就是如实记账,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质量意识,要让观念深入人心,使会计信息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会计信息真实性及其相对性和动态性;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分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这已是不争之实、真理是相对的和发展的,而不是绝对的和静止的、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当事人是否可从中得到个人利益、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一关系、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必须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由于会计制度不完善。产权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以及委托一关系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最后提出从明晰产权、加强会计规范建设、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以及强化契约关系等方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这已是不争之实。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集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催化’的结果。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难以筹集到足够资金而出现“贫血”,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及其相对性和动态性
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可以说,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削弱,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损害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真理是相对的和发展的,而不是绝对的和静止的。因此,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既受反映者本人的条件的制约,也与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关,因此,会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这就决定了他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作出和可能作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由其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别。
从所运用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而言,受会计自身特点的制约,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首先,会计对经济活动(在会计上表现为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是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实现的。会计所运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肯定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如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这就使会计反映的当期利润与当期实际现金净流入可能不一致,从而使利润缺乏实际货币保证,会计收益的概念与人们通常的“经济收益”的概念有差异,会计提供的仅仅是名义收益加非“真实”收益。其次,对相同的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这种可选择性虽然也有一定原则以供遵循,但由于选择何种会计处理方法才最合适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当事人对其合理性的判断,因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我们很难说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是真实的,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就是不真实的,这就给判断是否“如实反映”带来困难,例如,存货计价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辨认法等,固定资产折旧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各种加速折旧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方法,但我们无法证明自己的结果是否真实。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模糊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界限,因此对会计而言,无所谓真实不真实,只可说客观不客观。第三,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动态的,主要是因为世界在不断运动,经济活动经常变化,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从发展的眼光看,都是历史的和过去的。在当时条件下,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会发生变化,原来被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不正确,原来认为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变得不真实。相反,一些原来认为是不正确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会得到承认和支持。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以一定的条件为转移的,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呈现动态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分析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产生过程看,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账算算”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即“假账假算”。
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具体可以依据下列两个标准进行判断:(l)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2)当事人是否可从中得到个人利益。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说,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得到改善。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其原因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的利益,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组织中的其他个体行为不影响该个体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可见,制度的实质就是合同,一个关于组织内个体行为及其后果的合同,而制度的形成是多万博养的结果。
会计制度,从广义上说,泛指为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而制定的、引导会计活动的各种法律、规则、准则等,同时按照诺斯的制度定义,会计制度还应该包括约定俗成的惯例、道德准则等等。作为一种制度,会计制度当然也不能例外的是一个多重的、多次的社会博养的结果。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成为博弃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什么好处,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惩罚,从而是得不偿失的,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会计规范中也难免有漏洞和有不完善之处。二是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制度经济学进一步考虑了交易成本之后,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
一般而言,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对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信息使用者确实需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而有些则不然。从理论上说,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信息使用者,因为它们肩负调节社会经济运作、管理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它们能直接感受到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但是有时由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出于某种特殊国的如粉饰政绩或隐瞒事实等的需要,他们可能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这些真实的会计信息时它们的目的不利的话。从债权人角度分析,它们关注债权是否能按期收回,也应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早采取对策。目前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是否所有银行真的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呢?恐怕未必。这里同样涉及到银行的利益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接受贷款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如果说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所要求的话(实际上连这一点都存在疑问),那么贷款发放之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和信贷部门及信贷人员自身业绩考核的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不见得有好处,二是就算他们知道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当然是财务状况不好的情况),他们也无法做些什么。剩下股东,应该说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因为他们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最明晰,其利益相关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论,投资与投机并存里后者占的比重较大,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众,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却为数甚少,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有时,不同的产权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标,可能相互串通,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虽然这不仅可能损害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而且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例如,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共同动机,经营者可能与某些以短期炒作、获取差价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走到一起,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借以操纵股价、牟取暴利,最终贻害社会和坑害广大中小散户股民。“琼民源’案件即为典型一例。可见,某些产权主体可能存在的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作出不同的行为。产权指的是人们所接受的、与物的使用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实际上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
在很多企业中,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经营者为企业作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处于变革的年代,可变因素太多,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因此,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行为,这样,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造假者得好处,不造假者反而吃亏,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理性依据,因而促成了个体的违规行为,“X—非效率”问题、“五十九岁”现象、“穷庙富方丈”现象屡见不鲜。
四是企业中存在着委托一关系。根据科斯奠基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企业的委托理论实际上是对企业的契约组合理论的具体化。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人成为了企业的“内部人”;而股东则“已没有任何权利与那些已成公司资产的东西发生实际联系”,成为了“外部人”。委托人和人之间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不对称既有时间上的,也有内容上的。
企业中存在的基本的委托一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这种委托一关系由四个更低层次的委托一关系组成,形成一个多层面的、金字塔式的委托一关系。
(1)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2)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3)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虽然经营者直接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直接对经营者负责,二者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由于有限理性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之间也可能有着不同经济利益,加上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可能造成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如为了贪污、挪用公款等),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真实情况,从而逃避惩罚。
(4)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因此,由于委托、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个体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是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产权是伦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合同,该合同广义地规定了哪项任务应当由企业中的哪些成员来完成,在这里,基本权力(收益索取权、使用权、让渡权)实际被分割给了不同的利益团体。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权力的让渡不足,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
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产权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即会计信息失真在私营企业大都表现为虚减利润,以逃避交税;而在国有企业则大都表现为虚增利润,以形成业绩良好的形象,使经营者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
此外,产权明晰有利于改善会计制度制定过程中博弃的充分性。当会计主体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要按严格市场规律办事的时候,由上至下而制定的会计制度便会凸现出更多的不足之处,从而产生变革的力量。利益主体的变革要求博弈更新进行,从而改善博弈不充分的情况。
二是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对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博夺主体不到位,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在会计改革之初,为了减少会计制度变迁的阻力,使会计准则能早日出台,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会计实务,尽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即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应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使准则能为各博养方所接受。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使各博奕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从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
三是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多层级的、复杂的委托一关系,因此理顺委托方和方的利益关系就极为重要。
经济行为的后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实施经济行为的个体的选择,即决策厂是由于环境的原因,造成经济行为最后显现出如此的后果。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能得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别经济行为的后果到底是由于主体的选择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做成本极高。因此,委托方应当根据某些假设(如关于人偏好和冲击的分布函数等信息),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委托方应当使得在这个方案下,人将不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同时也最大化委托人的效用。这样,委托人和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使指利益关系清楚,减少利益冲突,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设想,首先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人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选择权等),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此外,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可以考虑将会计按其职能和作用的不同分成内部管理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前者仍属企业内部委托一网络的一环,受托于经营者,起参谋和决策支持作用,后者则直接受托于董事会,起反映和监督作用。同时,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即拥有据实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权为限,不得擅自于涉经营者的决策甚至替代其作出决策。对于经营者的一些明显不合理、不合法以及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应拒绝进行业务处理,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同时为抑制对外报告会计人员其与经营者“串谋”欺骗所有者、出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还需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的制衡和约束机制,加强基础工作,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减少或消除“X—非效率”现象,同时,建立一套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激励的机制,使其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目标函数一致,最终使所有者、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三方达到经济利益上的“激励相容性”。
四是强化契约关系。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合同的事后支持制度是重要的。合同关系的强化有利于降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提高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首先,必须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这就意味着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严格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以使得违反合同的成本极其之高,远远高于违反合同可以得到的利益。同时,防止那些等到饼做大了以后想捞一把的行为。尽管饼做大了是他的功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只允许新的谈判,而绝对不允许机会主义。
第二,应当订立关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应当允许一定的发展余地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此时,违规行为变得没有必要,或者说违规行为的成本变得很高,合同当事人就不会故意地选择舞弊、欺诈等违背合同的行为,从而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除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从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