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4 09:30: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音乐课堂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多元评价在音乐课堂中的激励作用
评价是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采用多元评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音乐课堂中,我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大力提倡同伴互评,适时进行教师点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扮演着演员、观众和评委的三重身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聆听习惯和竞争意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在音乐教学中,我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设置不同的聆听要求,如听歌曲的情绪、演唱形式、音乐风格、歌词内容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听边思考,在思考这些问题答案的同时,无形中加深了对歌曲旋律的熟悉程度。然后要求学生聆听歌曲旋律,随歌曲节奏张口默唱歌曲。经过反复的聆听之后,学生基本能把握住歌曲的旋律及节奏了,再让学生随录音小声演唱。第一轮试唱之后,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个评价实际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学生可以评价在演唱过程中唱的不对或不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自己难于掌握的部分,这样促使每个学生在认真参与演唱的同时,更要聆听录音的范唱,才能准确对自己进行评价,找出学习中的疑难。另外在小组合作展示之后,也鼓励小组长及组员针对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的参与情况、合作态度、合作效果等,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邀请其他小组给予补充评价和指正。这种评价方式,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时刻关注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从而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力提倡同伴互评。同伴互评在音乐课堂中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独立思考之后的交流,可进行个人评价;针对小组合作之后的展示可进行小组评价。评价的内容可是对其观念的补充修正,也可是对其出色表现的肯定和鼓励,还可是对其问题的挖掘和纠正。例如在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时,我采用小组接龙演唱或是PK赛的方法,让学生先进行展示,然后由其他同学或小组针对展示效果进行点评,要求每人至少能发现表演者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或是充当“小小纠错员”帮其找出演唱中的错误,并通过正确的示范帮其纠正;或是对其表现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向表演者公开挑战,进行再次PK。通过多种形式的同伴互评,形成了学生互帮互学的浓厚氛围,提高了个人或小组之间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实现了共同提高,共同促进的目的。
三、适时进行教师点评。教师的评价在教学中更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可以是激励性的言语,也可以是鼓励性的眼神和手势,还可以采用PK栏积分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作出公正的、极富激励性的评价。音乐课堂中,我除了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以外,正尝试着PK栏积分评价法,为我的课堂增色不少。我在讲台前的黑板上开辟了一块“PK评价”专用栏,上面记录着不同的组别,每个组别后根据不同环节和内容,针对各组的具体表现,用星星、月亮和太阳记录着各组的成绩。如回答一个问题、最先完成小组合作任务的,每次记一颗星,累积达到三颗星就升为一个月亮。帮助同学纠正一个错误、充当“小老师”引导同学学习的,每次记一个月亮,累积达到三个月亮就升为一个太阳。能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或展示的,且表演非常出色的就奖励一个太阳,累积达到三个太阳就奖励一面小红旗。采用这种积分评价法,一天一小结,一月一总结,得到红旗最多的小组即为优胜小组,将被优先推荐为学校表彰的优秀小组,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种短期与长期兼顾的评价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课堂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可见,评价的作用犹如杠杆的作用,只要我们使用好这根指挥棒,课堂教学中就能挥洒自如,使学生积极主动、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优化教学语言,达到准确简练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优美准确的语言能够传达有效的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为辅的阶段。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重视自身修养,规范语法,理清逻辑关系,用词准确,精确掌握知识,准确表达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及时准确的接收到信息。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有很多字义相似的术语,但是他们表达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节拍”与“节奏”,这两个词语在音乐教学中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这种时候,就要靠着教师准确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使学生明确的分清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异同点。另外,教师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进行教学,讲在点子上,紧扣教学目的,抓点带面,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输送最有用的知识,增强知识传授的透明度,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接收到全面的知识。
二、多媒体与乐器想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经济与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经能够普及到教学应用中,全国大部分的学校也能够用得起一些简单的乐器。教师要合理应用这样的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与乐器相配合,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的声音、影像、图片和文字等,通过听觉与视觉等感官的全方面刺激,都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不能够喧宾夺主,教师应该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能够使学生过度依赖多媒体,受制于多媒体,这样反而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教师适当使用乐器配合教学,比如说钢琴、手风琴、笛子、口琴、吉他等,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学生实时的了解一些乐器的特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比如对于《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入傣族文化的相关知识,并采用葫芦丝演奏,同时,向学生普及关于葫芦丝该种乐器的起源、声色特点以及演奏方法等等。
三、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性格和特点,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每一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这都是学生很宝贵的财富,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特质和优缺点,能够自主的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学习。教师要避免传统式的“生产线”培养,以培养出各种类型的新型人才。比如,在教授一首歌曲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喜欢哼唱,有的学生可能只喜欢唱谱,有的学生只喜欢唱歌词,这都只是学生对自己喜好的一种表现方式。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的这种表现,对于喜欢谱学生,引导他去学习更多关于谱曲的知识,而对于喜欢歌词的学生,可以引导他去感受歌词中的美,并鼓励他能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兴趣爱好去尝试填词。更有一些学生喜欢用舞蹈去诠释自己喜欢的歌曲,教师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跟着节拍跳舞。至于怎么跳,那是学生自主的想象空间,教师要以欣赏鼓励为主,只要在主要的关键点给予指导就行了。
四、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要敢于创新,敢于将新的教学方法实践到教学活动中,并善于自我总结,让学生从小就培养对艺术的喜爱,培养他们能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作者:吴秋月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培新小学
一、课堂活动设计同课堂教学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一)教学方法上的不同
首先,在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教师通常会采取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充分的进行交流,为学生构建出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是需要有灵魂的,教师会在课堂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不同的音乐进行理解,并将自己的生活以及阅历加入到演唱中来的目的。其次,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方法则截然不同,在授课中,处于主导位置的是教师。并且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仅限于提问回答的形式,并没有其他的互动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比较传统的,教师会先为学生讲述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之后再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最后在课下为学生派发一些练习任务。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上的不同
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内容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以及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能够让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锻炼。教师通常会给学生安排一个活动主题,之后让学生自行发挥,在过程中可以采取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然后再针对活动结果来给予指导性的意见。而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则会在上课之前制定好详细的教学大纲,在授课中按照大纲来进行,例如针对某一首歌曲进行讲解的时候,会首先从乐理知识以及演唱技巧进行讲解,之后再让学生加以练习,如果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同教学大纲不符合的情况,教师会将其视为错误的表现并且加以纠正。很显然,这种教学内容会将学生对于音乐的灵感以及个性扼杀掉,并且会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枯燥乏味,并不能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氛围上的不同
教师在针对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创造出一个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产生一种愉快、轻松的感受才能够改变他们对于音乐的认知,从而由内到外的去爱上音乐。而课堂教学则不会如此,教师注重的并不是教学氛围,而是教学频率。教师会抓住一切的时间来对学生灌输知识理念与演唱技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将他们的基本功得到进一步的扎实,并且针对课堂中空档时间,教师会让学生对所讲的内容进行练习和背诵,总体来说教学氛围是比较沉闷的。
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合并与互补
(一)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之间应该“动”“静”结合
在上文中我们提出,课堂活动的教学形式所主张的是“动”,而课堂教学则主张的是“静”,那么在今后的音乐课中,教师应该将“动”与“静”结合起来,在课堂活动中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去聆听音乐,用心去体会乐曲中所讲述的故事以及所要传达出来的意境,并且在活动的设计中将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与演唱的技巧融入进去,让学生能够自愿的将这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进行理解。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可以有“动”的时间,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次数,并且不要将交流的模式仅仅局限于问答,可以采取游戏、辩论、分组抢答等方法,让课堂中的教学氛围能够变得活跃一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应该扬长避短
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传统教学,都是有优势以及不足之处的,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方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这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演唱的技巧加入进去,让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领唱,并且对其他学生讲述自己的演唱心得,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小小的虚荣心理,还能够变相的教授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不被学生所看好,主要是因为过于陈旧,从而无法让学生产生新鲜的感觉。教师应该将课堂活动中的内容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经常性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新,让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一种期待感。首先,在音乐课堂活动的内容设计中要在原有的理念之上加入一些相对稳定的元素,让学生可以得到定向以及定时的培养,不能够一味地去寻求新颖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反映,虽然在活动课中非常开心,但是在应对考试的时候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由于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所以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就无法在活动课中吸取重要的知识点。其次,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教师要注意变化,不要完全的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授课,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音乐的风格以及流派时,教师可以将例曲更换为当下比较流行且适合的音乐,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只有让学生同音乐之间出现了共鸣,才能够将原本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灵活易懂起来。
三、结语
音乐是自由的,教师只有将音乐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让学生的音乐思想不被束缚,更好地徜徉于音乐的世界中。
作者:刘畅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
一、民族音乐的含义与意义
我们可以从狭义与广义来区分民族音乐。从狭义上来讲是指基于各民族社会背景与生产劳动过程中具有本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各个民族在一定文化领域中或者社会环境中所共有并且被传承的音乐总体。民族音乐从客观上来看属于人类每个民族文化领域中最真挚、最感人、最唯美、最富有内涵、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与民族特性的音乐文化范畴,可以说是人类音乐艺术中最伟大的成就其中之一。一个优秀的民族音乐对人素质提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能激发民族发奋图强,不断进步,用心灵去感受它,必定能振奋人心,提高民族自豪感,还能让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继续传承,因此,民族音乐充分的体现了炎黄子孙的精神,对于青少年还能起到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作用。
二、提高高中民族音乐教学的策略
大部分的高中学生都不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他们一致认为民族音乐没有流行音乐好听,更谈不上去如何欣赏与感受民族民乐的内在美,这是所有高中音乐教师遇到最为普遍的问题。剖析其原因来看,实际上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与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的,高中学生之所以对民族音乐如此排斥,是因为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积极性,自然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笔者通过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到民族音乐的精髓。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情境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打造一种可以将学生引入与教材内容相融的学习氛围中,而且这样的氛围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审美心境有良好的培养,可以更好的去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学会感知,达到认知,激发其想象,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情操。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青藏高原》,为了更好的营造氛围,创设教学情境,笔者先让学生对一片雪域风光进行欣赏:美丽的草原、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雪地,伴随着大家熟知的哈达以及向往的拉萨,这样的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很容易让他们的内心世界所到震撼,升华主题内容。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充分的激发出来,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才会不断的涌现出来,因此课堂之间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也决定一节课的质量。《青藏高原》体现了民族独有的文化领域,也是得到人们的肯定,无论是歌词与旋律都被得到广泛的推广,这样学生能感受到民族音乐也是被很多歌曲所借鉴的,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通过影片、画面,将学生带入意境,才能激发其创造灵感。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民族音乐的乐趣,达到静穆审度、情理交融的境界。
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对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说教方法,这类填鸭式的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只能让学生更被动,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逐渐失去创造灵感。我认为课堂可以交叉使用谈话法、发现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创设教学意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产生创作灵感,让学生养成积极学习的习惯。
再次,要将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高中学生排斥民族音乐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对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不够了解,因此要多注重这方面的呈现。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背景知识,并结合时下比较流行的音乐进行综合讲解,一步步带领他们去理解、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族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从歌词着手:“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
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在同学们了解了这个典故之后,再启发学生从故事情景中去想象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的动人画面,然后启发他们探寻《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作品的深层意义。总之,新课改的要求是让我们找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之确立;更要紧贴时代的步伐;教育重点要重在创新,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到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要了解到他们对音乐的追求意向;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说过,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本性、民族的尊严、民族的意志,高中音乐教育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的音乐基础上。学生爱自己民族的音乐,爱欣赏民族音乐,才会去创造,这样才能继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
一、借助教材重复,引导音乐自主学习
小学音乐教材包含丰富内容,教师在利用教材实施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文字。特别是需要强调的乐理知识内容,要让学生反复阅读识记。教唱歌曲时,也要对重要章节进行反复领唱。在教学反复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要让学生体会重复的效果,明确不同重复阶段需要完成的教学体验,并能够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在不断反复中进行总结。好的音乐因子能够对我们的感官造成刺激,也会触动我们的情感开关,重复之后,对音乐的审美评价也会发生变化。在学习《牧羊女》这首歌曲时,教师先对歌曲背景情况进行了介绍,然后对歌曲内容进行反复讲解,对音乐节拍、感情因素运用等进行针对性引导。为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深刻感知,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根据教材上歌词进行自编自演活动,就是根据歌词给歌曲配上动作和表情,学生自娱自乐。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涨,课堂内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教师让学生借助教材歌词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反复演唱中获得系统音乐体验,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二、借助媒体重复,强化音乐记忆功能
多媒体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展示。音乐作品声情并茂,反复聆听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音乐感知,丰富的画面色彩,也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特别是那些经典音乐作品,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品味、消化音乐元素。音乐学习需要强化学生记忆,因为音乐有流动性,唱过听过就会消失。采用反复聆听的方法,能够将音乐符号深刻地记忆下来,这对提升学生音乐感知有重要帮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可以进行歌曲分解,原来教师领唱教唱,有了多媒体就可以动手不动口了,让多媒体反复播放功能教唱歌曲。如学习《鹅大哥》时,歌曲中有强弱之分,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进行反复比对,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歌唱技术。多媒体可以反复播放音乐作品,为教学带来更多便利,通过教师针对性讲解,还能够让学生在比对中形成更细致音乐感知。这对丰富音乐积累有积极影响。
三、借助语言重复,实现音乐文字转化
音乐是有声艺术,而文字是无声表达。在音乐重复教学中,将音乐学习用文字表达来传播,体现的正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元性。为让学生对音乐有到位理解,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换一种表达方式。用诗歌、散文的形式来描述音乐内涵,学生获得的感知将是别样的,对音乐概念的认知也会呈现多元属性。文字介入音乐课堂教学,不仅给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丰富性,也为学生认知建立提供更多信息来源。教师在音乐欣赏中穿插文字解读,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立体的音乐感知。在音乐欣赏中加入诗朗诵,音乐学习必定会顺利实现升级。语言文字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利用文字对音乐作品进行别样解读,可以极大丰富学生认知。《好孩子要诚实》这首歌曲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唱这首歌时,教师将其中的几句歌词让学生抄写在卡片上,让一部分学生演唱歌曲,一部分学生朗读歌词,班级内呈现热闹景象。“爸爸没看见,妈妈不知道“”好孩子要诚实,有错要改掉”,这些歌词在学生演唱中反复穿插进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学生轮流进行朗读,对歌曲的理解当然更深刻。
四、借助动作重复,体现音乐操控功能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借助动作进行重复,就是要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在反复动作操作中形成实践音乐体验。应该说,亲自参与音乐活动,这是音乐学习的最重要成长途径。心动不如行动,如果能够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模仿歌曲画面动作,在实际演唱时有动作伴舞,这样的音乐学习体验将是特别深刻的。我们常常会看到爷爷奶奶们在一起跳广场舞,当音乐响起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舞蹈行列之中,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音乐基础,但却可以随音乐手舞足蹈。这充分说明参与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最重要形式。学习《划船》这首歌曲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课件,通过反复领唱教唱,让学生掌握曲调和歌词,然后教师弹奏旋律,让学生跟唱。教师还专门挑选了几个学生到前台来表演。多媒体播放《划船》视频,里面有很多表演动作,让学生先模仿,然后展示给大家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做动作,学生学习非常有成效。在这个实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反复播放歌曲,给学生带来音乐体验,学生反复练习动作表演,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音乐学习自然呈现高效性。重复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不断提升学生音乐感知有重要意义。由于聆听有不稳定性,音乐感知不会在一次聆听中建立起来,需要反复多次地聆听,并进行多次的认知升华,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音乐感知体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复还体现变化性、生成性,要让学生听一次有一次的收获,要注重个性发展,注重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的过程性。重复是好音乐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作者:曹文慧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小学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音乐课堂教学应从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教学内容的精选化、整合化;教学过程的灵活化、最优化;教学氛围的民主化、和谐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化等方面考虑,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1.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的考量标准:
学习时间(投入):学习特定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
学习效果(产出):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即学习收获,通过学习获得什么。学习体验:指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产生的心理体验。
二、有效音乐课堂教学的构建
1、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
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我们教学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即将达到或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的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我们的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我们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他们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最近发展区”和“层次需要”也是不同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具体化、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的目标要“跳一跳,够的到”,我国传统教学中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优秀经验,学生也只有明确了适合自己的具体的、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才能认定目标,集中注意力,进行有的放矢的、切实有效的学习,才能避免学习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教学内容的精选化、整合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孔子也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能否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是保证课堂教学有 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实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课程标准》也指出: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从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因此我们要树立音乐课程兴趣化,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精选和整合,根据学生的爱好、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课程资源,开设学生喜闻乐见和感兴趣的教材。切实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
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3、教学过程的灵活化、最优化
(1)灵活处理音乐教学中“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即精心进行“预设”,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的认识: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动态生成具有复杂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以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来指导我们理智的处理预设,教学不应该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完全执行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基于预设,又要突破预设的樊笼,不拘于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精心的“预设”,又有智慧的“生成”。
(2)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课改专家特别强调和呼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最优化实质也包含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含义。就一堂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纵向上是多样化的,即在一堂课上,教学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探究、讨论、操作等。就不同的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表现为不同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
(3)系统的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要经常静心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如果我们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灵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才能真正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教学氛围的民主化、和谐化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对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使教师感受到学生对自己尊重。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有效教学必需要致力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 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水到渠成,也势必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化
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它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它提倡注重质性取向、有利于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不仅注意结果而且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注意定量评价,而且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重视相对性评价。
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从关注学生学习的差距和不足,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区别对待,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评价目的的激励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情况,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的多种评价体系,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 厌学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在如今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下,如果要让学生花过多的精力来学好音乐课是不现实的,但是如何使音乐教育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如何把主要精力用在音乐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高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紧紧抓住课堂40分钟,做到“低负高效”,发挥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性,促进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但学生由于受遗传及先天素质影响,个体差异很大,在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活动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作如下尝试:
一、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认真备好每堂课。
系统了解中、小学阶段的教材,明确每册教材最终要实现的学生在音乐的态度与情感,知识与技能,每一课在每一册中的地位与作用。音乐是人类最具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情感性也是音乐的一个基本品质,明确新课程标准下,备课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上音乐课,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并全部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书籍、报刊上介绍的有效教学方法很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更要得法。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教师的自我创新和教学创新是培养落实“低负高效”的关键。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基础,需要和发展可能,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与老师共同研讨、共同交流、创新的场所。音乐教学要根据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的特点,教学形式更要用艺术化的手法创设音乐学习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为音乐教师在范唱、范奏中准确地表达,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方法和形式的设计中,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便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三、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在艺术实践过程中落实。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都非常重视实践对音乐的实践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课堂练习是落实“低负高效”的一种手段,一般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大多在课堂中进行,音乐课中的体验、模仿、探究等一般都在课堂中进行,所以音乐课的练习要求显得尤为重要。若要求提得高,难,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将导致教学失败,若要求太笼统,又会使学生顾此失彼。
现代课程评价已从仅仅静态地评价教学结果转向动态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注意两者的统一。“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应该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是教师灵活机智的再创造,应当体现教师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具有原创性和不可重复性。”怎样使课堂真正做到既低负又高效,我们更需加强学习,在教学的实践中体现课程的改革,转变我们的观念
提要: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越位综合与无边的拓展出现的问题:大拼盘式的课型结构、为活动而进行的活动、不需要创新的创新、为合作而合作的小组合作、无限制的创编活动。及对上述问题的应对策略:注重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积极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表现能力;教师在教与学中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进行探索性论述。
关键词:越位综合、无边拓展、音乐性、培养能力、主动学习
新课程提出“学科综合”这个基本理念之后,确实丰富了课堂教学,但同时音乐性也在逐渐地被削弱。我深深地体会到:音乐课的真实性少了,知识技能几乎看不到了,华而不实的的东西多了,音乐课的音乐本性相形见绌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流动的美,音乐实践活动也是如此。如果在以音乐作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中听不见音乐,看不到音乐的踪迹,那么,这样的活动会有多大魅力呢?
一、当前音乐课教学中的弊端。
曾听到这样的教学:教师将一大堆发音体(如瓶瓶罐罐等)堆于课堂上,让学生敲一敲,听一听,能模仿什么声音,然后引导学生或是为画面配音,或是创编音响小品,学生玩得其乐融融,课堂上气氛活跃,热闹非凡……细细品味,这样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正如一位专家在一次音乐创新教育展示课上说:“音乐课就是要体现音乐性,自然音响也好,身边的音响也好,都要有表现力,要有美感,节奏也是音乐,也具有表现力。”是啊,离开了音乐,就脱离了情感,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就成了空话。
越位的综合与无边的拓展能给音乐课带来什么呢?下面讲讲由此形成的五大弊端。
首先、大拼盘式的课型结构。音乐新课标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音乐课的综合是有条件有限制的,必须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体验,绚丽多采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看到的现象:一节音乐课让你分不清是语文还是音乐课,还是地理课,简直是非牛非马的大拼盘。偏离音乐而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做文章。例证《蜗牛和黄鹂鸟》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师却用了二十分钟让学生了解蜗牛和黄鹂鸟的生活习性,真让人犯糊涂:这是音乐课还是自然课?
其次、为活动而进行的活动。如一节聆听的欣赏课,从一开始学生就用手拍着节拍来伴奏欣赏,紧接是敲击种种打击乐器的伴奏欣赏、再下来是用肢体的动作、舞蹈来表现音乐,学生一直手脚不停,言而无暇,忙得不亦乐乎,在如此地忙碌、频繁的活动中,如此这般,学生们能深入到音乐中去体验音乐的美吗?配合音乐课的各种活动,都只是辅助手段,其前提是服从和服务于音乐之美的需要。
其三、不需要创新的创新。音乐创造在音乐教学中,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这种创造是一种艺术感觉的发展,不拘形式,不重结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为了体现创新而创新,不管什么形式的歌曲,就安排编歌词等类似的环节,不管这节课的内容是否需要,似乎音乐课的创新只有通过创编歌词才叫创新。更甚者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效果,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把深思熟虑的“创作”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演、去展示……这样的创新还有意义吗,这样只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其四、为合作而合作的小组合作。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却看到不管问题合不合适搞合作分组,就硬实分组搞合作,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有些小组的学生虽面对面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有的甚者打闹在一起。音乐课上的合作学习同样也是为音乐而服务的,在教学中不能失去音乐课的“音乐性”这个标准,否则就导致偏离音乐轨道失去方向。
其五、无限制的创编活动。在课堂上听得最多的是老师充满柔情的鼓励话语: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咋听起来似乎很注重学生的自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毕竟年纪小,知识水平有限,老师如果不给予指导,一味地任由学生自由地发展,那学生就不会进步。虽然学生在乱舞乱画中得到一定的快乐,但这种快乐是飘渺的,无意义的。例证《动物说话》中一个环节:当学生学完歌曲,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扮演小动物吗?……下面就让我们唱着歌曲尽情地跳起来吧!你们想表演什么动物就表演什么动物,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你推我、我拥你乱作一团,始终没听出一句学生的歌声……学生在这样的环节里有什么收获?这种自由的、没有正确引导的活动、表演,只是流于形式。老师在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的同时,一定给予适度的指导,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有效地参与,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行之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解决策略。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切合学生生活的音乐实践活动,并适时把握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和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音乐性、艺术性,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活动,并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这就真正体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注重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也付诸于实践。音乐课与其它课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音乐课的音乐性。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动听的音乐中完成的,充满丰富的音乐语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性”是指课堂内为了学习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掌握音乐作品而进行的二度创作为主线而展开的。怎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内的音乐性,而不至于偏离主题是每位音乐教师都在进行探索研究之中。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从而才能引导学生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
“音乐视听觉的艺术”。这句化流行了很久,但依旧显示着它真理的魅力。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唱歌、演奏乐器、识谱等等均离不开听觉的主导,音准、节奏感、声音表现力等诸因素也都需要听觉来鉴定和调整。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听,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它方面技能的基础。就是说:首先是研究教会学生听音乐的方法与过程,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有须依赖于听觉。研究训练与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的方法与过程,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音乐是听觉艺术。虽然音乐学科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向学生传授,但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只能靠想象力去再创造。
我对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从“听”入手的。精心安排“听”的内容,要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听;有成就感的听;听的懂的听。例如:在上《剪羊毛》一课时,我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资源,从网上下载了一首合唱曲《剪羊毛》,这首合唱曲声部和谐均衡;音色优美;充满了浪漫的幻想色彩。而课本中的范唱歌曲却速度稍快、充满激情,完全是一位活泼自豪的小男孩手持羊毛剪兴奋工作的素描。同一首歌曲,不同的艺术处理,得来是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享受。而这一切又源于音色、速度、力度、和声、配器等不同音乐表现手法的运用。为了让学生在“听”中明确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运用语言激情,创设“听”的氛围。——播放教材范唱带。——欣赏网络版合唱《剪羊毛》。——从两首不同艺术处理的歌曲中找到你认为不同的方面。——集体总结不同点。
(三)积极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表现能力。
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确而完美地唱出来,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在进行音乐欣赏时,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应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研究首先要建立在学生对音乐、对音乐活动有兴趣上。如:欣赏《牧童短笛》时,精心绘制了画面:两个小牧童在两只水牛的背上,小女孩面带微笑的倾听小男孩吹笛,碧绿的河水,微风轻拂柳枝。学生直观的感受画面,耳边聆听着贺绿汀的钢琴曲,学生已经融入画面之中;再让学生参与模拟画面参与表演。这时,他们的想象已经达到了超越自我的境界。
(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注重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参与、自主练习、自我教育完善。如歌曲《小鸭子》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唱歌,在学生歌词不熟练时即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通过唱、动(动作创编)这一安排实际上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练习、自我教育完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学习音乐的活动,不仅受到原有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的制约还受到学习动机、兴趣和价值观念的推动和支配。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和接受能力,力求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方法;音乐教学活动必须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积极探索音乐领域的奥秘和规律的方法与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的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评价等。
音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艺术教育功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不是其它学科可以 代替的。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目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在此,我谈点实践与体会。
一、巧妙构思,科学制定目标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输出的流动过程。制定目 标是提高这一流动过程的有效度,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因素。而目标是指使每课应有科学而明确的指向 性、能反映教材的本质内容。巧妙地构思目标是优化目标的前提,它要求摒弃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信息,突出 目标信息,给学生大脑以强刺激,加强学生对目标信息的理解和识记程度。同时,巧妙的构思是可以使学生思 维“入路”,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方向感强的可控过程,避免盲目性和多中心,从而实现目标的优化。在教学中 ,我注意了三方面的要求:
1.注意目标与大纲的统一性
音乐教学目标不是凭空制定的,它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而制定。每学年度我根据大纲要求制定总目标 ,在心目中对各年级教材有个总体认识,然后把它分类整理。如在三年级(第五册)教材中,我首先依据大纲 及学生年龄特点设立总目标,把它放入每课设有的“唱歌、音乐知识、视唱与听音、音乐欣赏、器乐”等栏目 中验证,再对当中的“音乐知识”从谱表到音符的时值,这种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作了了解。验证总目标对该 栏目要求的准确性。最后对其它栏目再逐个整理,这本教材的条理就清楚了。
2.注意大目标与小目标的相关性
在每堂音乐课中,大目标是靠小目标去实现,小目标靠大目标去统一,这是目标整体教学的原则。它们的 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没有总体目标,课堂教学组织就不明了,会显得乱。那光有大目标,没有每部分目 标,教学会显得空洞。所以有了大目标后,制定小目标必须注意,小目标有若干,都为实现大目标而服务,既 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坡度,让学生的思维经过“爬坡”的过程,而不是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也就是在学生已 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 陈安福 《中学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41、142页 维果茨基语)。
制定小目标教科书上没有,靠教师自己设计制定,设计必须有科学性、艺术性。因此,就要将其置于一单 元、一学期乃至小学阶段的教材中,以大纲为纲,通过纵横比较,研究个性,明确其地位和作用,从而使目标 的确定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如小学音乐第五册《卖报歌》这一课,在制定目标时,我从内容入手,作了 这样的分析:学生早在二年级上学期便已学过一个降号调的音位,而且在二年级已唱过几首一个降号调的歌曲 。本课只是将过去的知识整理一遍。只需让他们知道降号的形状和一个降号调各音的位置即可,让学生明白"d o"在谱表上是可以流动的等等,诸如此类的分析,我把这些分析用表格进行了归类,确定了本课的目标。
附图{图}
3.注意目标教学安排的科学性
目标教学安排的合理与否,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习效果有很大联系。我用两个班进行了实验。一个班 按序而行,第一目标完成后,紧接第二、第三目标。另一班我用了分、拆的方法,完成第一个目标后,教师示 范要求学生练习已学部分。然后教师反馈检查,再进入第二目标学习。实验下来,我觉得第二种好,学生学得 扎实。第一种方法一通到底,漏洞多,有些同学能领会要求;有的同学对要求理解模糊,所以说教学目标的合 理安排有无科学性、艺术性,对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
二、强化意识、合理实施目标
制定好目标,为优化教学创造了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意识,并使之渗透于整个教学之中。可见 ,实施目标又是优化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我在教学中,着重抓了三点:
1.使目标信息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做到似断实连。如《卖报歌》一课,由于学生对过去生活不够了解, 我提出:天气这么冷,天又蒙蒙亮,小报童为何不呆在家中,而要去卖报呢?这一设想似乎岔开学生的思维流 向,与目标信息无关,实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和听过去生活的小故事,将唱歌与自己的情感联系起来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信息的交流似暗似明。
2.“唱”、“听”、“看”、“认”、“写”、“动”围绕目标进行强化目标信息。教学中,运用幻灯、 图片、音像等展示节奏练习、音乐知识等。并用游戏的手段使知识“对号入座”等。这样经过目标信息的反复 训练,给大脑造成强刺激,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3.处理好目标信息与非目标信息之间的关系,不使实施目标成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信息的交流中 ,学生难免会提出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小报童生活这么苦,又为什么要用欢快、活泼的心情唱歌呢?……这 类问题引起信息交流,有的虽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有训练价值;有的与所实施的目标有这样、那样的间接 联系,那都让它们进入传递反馈系统,从而使整个教学呈单纯性与丰富性相统一的生动情境,优化了教学目标 的实施。
在实施目标时,师生通过双向交流,多次反馈中,形成这样一个循环系统:
附图{图}
从这个系统显示的教学结构中,可以看出目标与各组因素的有序性和整个过程良好的整体功能,这是提高 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强调反馈、注重评价目标
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
教学中的反馈线路有两条:一条是由学生学习效应的显示,直接向教师提出反馈信息,用以改进教法,可 称学对教的反馈;另一条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输出的信息作出评价,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用以改进学法,可称 为教对学的反馈。(注:卢专文 黄爱华 《小学数学教学专题研究》 南京出版社 第2、3页“三论”原理 论)在教学中,我对“反馈”有三条体会:1.反馈要在制定目标时,预先考虑安排好,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检 验。2.及时反馈能针对问题教学,教学收效大。3.反馈是调整教学计划合理与否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可见, 反馈是目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优化目标,调节后续教学的有效手段。它通过 学生输出的信息、学习效果、各阶段目标的达成度等的显现及作出的评价来实现的。
对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则要求教师在完成一个小目标后,要注意检查,就能反馈上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卖报歌》的歌谱学习结束后,我再让学生分组唱,个别唱,从中发现有的节奏不稳定;有的对一个降号 调各音的音位把握不熟练;有的对跨度较大的音程唱不准等方面存在问题,我把这些典型问题归纳起来,分析 漏洞所在。既利于对学生学习效应的评价,又利于下一目标的完善与实施。
同样,对学生成绩(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也是目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目标的制定与成绩的评价是联系 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关系是有评价没目标,学生就不知教学要求的标准。有目标没有评价,师生就不知教学要 求落实情况。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使学生对教学要求有个统一了解,有个衡量标准。如在第五册第五课的模唱练 习中,学生只要掌握了教学重点——音准,尽管在别的方面有些问题,也要肯定其成绩,给予表扬。以促进学 生本身学习动机的需要,推动学生学习。
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比较法,谈话发现法,试卷分析法等等。比较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 的比较,观察好的因素。如:通过两位学生的歌声对比、师生的评价,使学生对学习的效果有个明确的衡量标 准。谈话发现法:是指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从中发现优劣。当然,评价的方法不止这些,不 论用什么方法,都应该明确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对目标教学实施的检验。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制定目标是优化目标的前提:实施目标是优化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而评价 目标是优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只有使他们相互联系,和谐统一,发挥整体功能,才能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从 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后面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重视并抓好课堂教学中导入这个环节,以促进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教师必须首先引起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重视。教师要尽力熟悉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重要意义以及趣味性;要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联想,在上课时,特别是导入时要倾注自己的热情,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导入的几种主要方法
(一)情境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情趣导入法是一种非常能引人入胜的方法。比如:在学习《种瓜》一课时,我制作了一些直观形象的西瓜道具,课堂上将这些色彩艳丽的大西瓜粘贴在黑板上,并形象地画出叶、茎和一片瓜地,我通过创设这种与课题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体味到搞瓜的辛苦的同时,也感悟到了种瓜的艰辛,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思想渗透,并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随后我及时地抛出课题,引入新课。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成功运用情境导入法,要视教学内容。而论。
(二)谈话导入法
这种方法往往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和答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直接、明确,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教材《布谷》一课时,我便采用提问的方式:“世上的鸟类有千万种,你们都认识哪些鸟?”学生踊跃发言,然后,我出示一张插图,让学生辨认图上的小鸟是布谷鸟,在观察其外形特征之后,再请学生模仿一下布谷鸟的叫声。这样在教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引出课题《布谷》。这种方法是最直接、最适用的导入方法。
(三)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故意让学生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歌曲,从而为新授课题服务。复习导入法一般运用得较少,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复习内容与新投内容要有较大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在教一年级课改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时,就借助了这种方法。我运用精炼的语言,将前四节内容融汇贯通,指导学生在复习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方法自然、连贯、环节紧凑。我是这样设计导言的,“同学们,前几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了各种有趣的声音,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支动听的乐曲,有清脆悦耳的鸟叫声,汽车喇叭声……(学生接着回答还有风声、雨声等等)那你们说大雨的声音是──(学生回答哗啦啦),小雨的声音是──(学生回答渐沥沥)。”从而引出了第一首歌曲《大雨和小雨》。接下来我继续启发学生:“老师还带同学们到奇妙的音乐厅里走一走,布娃娃为了欢迎同学们的到来,为大家高兴地弹起了琴,你们听是什么声?”学生回答是木琴声。然后复习第二首歌曲《布娃娃弹琴》。在音乐厅里,学生们增长了许多知识,不仅认识了多种乐器,还听到了它们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有钢琴声、小号声、长笛声、二胡声、鼓声等等,随后教师趁机因势利导:“大鼓声是(咚咚),小鼓声是(嘭嘭),这是我们学的哪首歌曲?”学生在说出了歌名《大鼓和小鼓》后,配合律动表演完整演唱,就这样前几课的内容全部融会在一起复习了一遍,教师在学生兴致正浓时导入新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要继续运用大自然中这些有趣的声音来编织一个小故事,名叫--小白兔盖新房。”从而完成了一节课的导入。
音乐课堂的导入法,有多种多样,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配合起来交替使用,这一切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定,同样一堂课,各人着眼点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导入方法也就会不同。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就是: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找准契入点,运用最有利的方法,再辅以教师讲课的艺术美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好课,导入至关重要。
课堂教学是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实施课程的基本途径。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对这一环节非常重视,积极组织教研人员深入基层学校,深入课堂,对实验学校进行跟踪指导。经过听课、座谈,发现中小学音乐教师通过参加通识培训,课标、教材的一级培训,二级培训及座谈、交流后,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深刻的认识,对音乐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使宁安市音乐课堂教学景象一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使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
音乐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牢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改变以往音乐课堂重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视识谱、教歌的教学模式。教师用自己的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美传递给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石岩镇中学的高仁云老师在执教《祖国颂》一课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甜美的嗓音演唱了《祝福祖国》《一条大河》等歌曲。实验小学的关宁老师在执教《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时,在同学们欣赏歌曲的同时,即兴为同学们表演舞蹈。第二中学的祖欣桐老师在执教《金色的秋天》一课时,用清晰的语言为同学们做了精彩的朗诵,加深了学生对秋的认识及对秋的喜爱之情。
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教师应用影视(VCD)光碟,广播、网络等手段,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技术优势服务于音乐教学,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协作者,组织学生进行积极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引导者。通过音乐体验与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以及相关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音乐课堂中,改变了以往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弹奏,学生坐在下面听的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调整师生的位置,设计学生座次与站立的排列顺序。第四小学的郝芙蓉老师在执教《唐僧骑马步得哈》一课时,学生在前台编排表演节目,教师在座位上欣赏指导,改变了长尊幼卑的传统思想,构建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丹江小学何影老师在执教《三只小猪》时,将学生的座位排列成半圆形;王慧老师在执教《在动物园里》时,将学生站立队形排成圆形,教师站在圆心;四小郝芙蓉老师在执教《唐僧骑马步得哈》时,同学们分别扮演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正面人物,自己扮演老妖怪反面人物,师生共同参与一个表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中裴艳红老师在执教《绣红旗》时,根据歌曲的内容与同学们共同编舞蹈,一起跳,一起唱,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三、情境陶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适合的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中张雷老师在执教《金色的秋天》时,为了使学生充分地体验、感受到秋季丰收的喜悦、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个丰收的农家小院,同学们将教室看作是一个农家小院,自己动手剪彩条、拉花、写对联来布置,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把教室布置得很像一个丰收的农家小院,同学们在这个小院里欣赏《庆丰收》,欢歌跳舞,真正体验到了丰收、成功的喜悦。同时这一活动又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学习热情。
四、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形成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形成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宁安第三中学音乐教师张营在执教《金色的秋天》时,结合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谈一谈对秋天的认识与感受。这一问题与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学生谈起来兴趣盎然,没有障碍。然后再提问学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内心的活动是怎样的?学生答是非常欣喜的、激动的。教师接着问,那么人们在丰收的季节用哪些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呢?这时,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很多种表现形式,教师随即引导学生自由组合,组成小组,采取他们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秋的喜悦。学生们集思广益,于是就出现了用舞蹈、唱歌、器乐、手工、剪纸(剪窗花)、诗朗诵、书法(写对联)、绘画、小品等多种表现形式,他们以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方式形象地表现了秋的喜悦。学生们在兴趣的激励下,在美的熏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获得新知,培养了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在本课中也突出了音乐与影视、戏剧、美术
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的综合,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改变以往那种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五、少挑剔,多鼓励,重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以挑剔的眼光去对待学生,而是采取欣赏关爱的态度,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去对待学生,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从而形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评价中关注“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在参与,增强学生的勇气、自信及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常用语言是“太好了”“你真行”“有进步”“你真棒”,学生用掌声加以鼓励,并说“嘿!嘿!你真棒!”这样的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增强勇气与自信心。课堂中教师还经常用小红花、学习用品等小礼物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红城小学徐坤老师在课堂中创设了奖励几个第一的方法,如:第一个发言的同学,第一个参与表演的同学,第一个开口唱的同学,第一个动手弹的同学等等,不论你说的、唱的、跳的、弹的水平如何,只要是积极踊跃地参与活动,都要加以鼓励,并奖励小礼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胆怯、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了学生的勇气,使学生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六、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教材。实验教材在编写的体例、结构上有其明确的特点,每单元、每课都设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围绕主题选取音乐材料。例如,石岩镇中学高仁云老师在讲授《祖国颂》一课时,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又选取补充了《我的祖国》《祖国、祖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两首歌曲;三中张蕾老师在执教《金色的秋天》时,围绕主题又选择了《好收成》《好日子》等歌曲来表现人们在金秋时节的喜悦心情;四中谢丽华老师在执教《亚洲之声》一课时,除学习教材中例举的几个国家的乐曲、歌曲之外,又让同学们课后收集亚洲其他国家的歌曲,并了解这些国家的地理、人文等知识,在下节课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分享,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及参与的积极性;石岩小学高云老师在执教《咏鹅》一课时,又收集了《数鸭子》《两只小象》《小袋鼠》等表现小动物的歌曲;等等。教师们都能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单元、课时、主题延伸教材,充分体观音乐课改新理念。
音乐教学的导入:激发音乐审美注意与审美愿望
导,指的是引、引导之意。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导入的作用在于:中断学生的日常经验,唤起其对音乐课的审美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情感的交流,燃起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渴望。音乐课堂的教学导入就像歌剧作品的序曲一样,结构虽短小,但正是由它引导人们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一段充满新意而又匠心独具的音乐课堂教学导入,对成功上好一堂课关系极为重大。音乐课堂教学的导人常用以下几种方式:(1)感情导入式,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经验的教师善于用朗诵般的音调、言词恳切的语言,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开场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友善感,令学生产生情感心理的共鸣。(2)表演式导入,教师运用表演的手段取悦于学生,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益而无害。音乐课的教学导入,以教师充满感情的演唱或演奏作媒介,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本体特征,借音传情,以音代言,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处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渴望。(3)趣味式导入,比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有位教师是如此导入的:先在黑板上写“曲谱一菜单一土豆”几个字,然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有关“曲谱、菜单、土豆”的音乐故事,在学生的迫切渴求中,亮出本课的教学题目,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渴望。(4)悬念式导入,在欣赏乐曲之前,可设置若干问题,如:该乐曲由什么乐器演奏?速度如何?情绪怎样?学生便会带着问题、集中注意力去听音乐。音乐课教学中用悬念式的教学导入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也不失为音乐教学导入的好方式。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与审美愿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是音乐教学过程实施审美教育效应的重要环节。当然,也请记住下面的话:音乐课开始五分钟后如果没有听到音乐,那叫窝心;十分钟后如果还没有昕到音乐,那就叫伤心。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要遵循本节课的音乐主题展开,明确地指向音乐本体,切忌庞杂、繁琐。
音乐教学的展开: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的积极状态
该教学环节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音乐课堂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审美主体——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审美感知状态之中,并在此条件下,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充分进行审美感的基础上,积极进入审美探索阶段。
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包括识读乐谱、音高音准的训练、节奏练习、基本的演唱与演奏技巧练习等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很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背离的现象,过去注重“双基”训练的音乐教学正是没有处理好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才导致了音乐课繁、难、偏、旧的现象。要改革枯燥的基本技能教学方式,把基本技能教学作为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一个过程来进行。例如:在节奏练习中,结合自由协调的身体动作(拍手、走步、跳跃等)来感觉节奏,变机械的节奏训练为对音乐节奏的优美反应,从中得到节奏美感的体验;识谱教学中,根据学生“先感性后理性”的音乐艺术认知规律,先听、唱歌曲,后识谱是可取的教学方式,教学生识谱可结合具体的歌(乐)曲旋律进行,将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自然演化,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感受;歌唱技巧或演奏技能的学习掌握虽不可或缺,但应以美好的音色为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技巧难度,尤其不能以纯技术训练的方式进行。
在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一般可看成是新课教学)等内容的教学实施中,均渗透着丰富的音乐审美的感知要素。对歌曲的录音欣赏尤其是让学生现场聆听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会大大地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渴望;追求美妙音色的轻声学唱,使得对歌曲的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审美探索活动。歌唱教学重在声音、音色的开发,以声传情,让歌唱学习成为学生音乐审美探索的主阵地。音乐欣赏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对优美的音响的听觉感知,包括旋律走向、织体组合、音色变化、乐曲结构等音乐要素的综合感受。随着音乐音响的展开,配合教师富有感情的引导,将大大加强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欣赏教学中,也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身体动作、音乐主题演唱,尤其是欣赏过程中积极的想像与联想的参与,这些都是音乐欣赏教学能否取得审美效应的关键。中小学“器乐进课堂”的目的在于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个体审美表现与审美创造的能力。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来讲是个很好的途径:在非器乐化的教学中,视唱和听音是很枯燥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乐器学习的过程中,则可调动学生的有意或无意注意,从而掌握视唱与听音。当然,学习乐器的目的是学“音乐”,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因此,器乐教学应尽可能地减少技术难度(当然不是不要技术),对音乐美(声音美)的探索是学生学习乐器的动机所在。另外,教学过程中“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有“乐趣”的学习过程也是“器乐进课堂”的成功之关键所在。
音乐教学的复结:深化情感体验,加深对音乐美的认识与理解
在师生共同进行了审美感知与审美探索的基础上,音乐课堂教学进入到复结阶段,它是对音乐审美对象(歌曲或乐曲)的重复过程,目的在于通过重复,使学生对审美对象的印象加深或熟练,进一步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审美实施的层次。音乐教学的复结不是简单地再唱一遍、再听一遍,要能使得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达到对音乐的审美认识与审美理解层面,获得更多音乐美的享受。有位老师在执教高中一年级音乐欣赏“摇篮曲”一课的结尾是这样总结的:“今天为人儿女,记住摇篮曲,你会更好地体谅和回报;明天为人父母,记住摇篮曲,将会更好地奉献和生活。”最后在勃拉姆斯《摇篮曲》的音乐中下课。这样的复结不但进入了深层次的审美实施,并必将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当学生以美好的心情结束一堂课后,自然产生对下一堂课的期待,也即新的音乐审美渴望产生了。
新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个“新”字。“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审美情趣。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利用现代多种教学手段。达到课堂气氛活跃.愉悦学生身心.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 我就对于新课标后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从音乐课程价值体现的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优化音乐课堂中的整个审美情趣。
新课标下的音乐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知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基础。
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一个学生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不喜欢那种音乐,和学生的家庭、经历、性格、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关系。首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趣味,进而更深一层地通过音乐教学,把健康、纯正、明确、自然,对人类社会有意的音乐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重视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目的和任务。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此也愿为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比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
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
2.淡化教学目标,增强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 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⑴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初中简谱版第三册)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
⑵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更愉悦……
⑶结尾要愉悦
俗话说:“好聚好散”吗?好的开端很重要 ,结尾更重要.老师要巧妙的设计下课前得几分钟 ,争取让学生能有你‘好结尾’的魅力吸引他们愿再来光顾音乐课!
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
再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黄征的《奔跑》,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3.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
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再比如在欣赏广东音乐《步步高》时,我让学生边欣赏边画一幅想象画,结果有学生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画了一幅类似旋律线的画面,有的学生画了一幅重阳节和外公爬泰山的画面,还有学生画了一幅一群小孩打日本鬼子的画面……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我们尚且不去分析作品的好坏,单从众多的想象画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 主动地在思考、在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4.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这是音乐的本质,也是利用音乐开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依据。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
三、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可以以多媒体手段辅助音乐教学,达到课堂气氛活跃、愉悦学生身心、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的教学手段。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 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 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 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 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 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认识并 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播放每一种乐器 演奏的MIDI音乐片断,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 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 能自然分辩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作过这样的尝试,听 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煤体欣 赏乐曲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 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 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
3. 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突破重难点
音乐课不同于绘画课,可以用色彩线条来展示作品,也不同于语文课,可通过语言文字来叙述,而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巧妙演示,把抽象的乐理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变得直观、有吸引力,更好地突破难点。
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乐器是必要的,可是,一整套民族乐器数量多、体积大,教学中不便于也不可能一一展示实物,如果教师仅仅是纸上谈兵,一堂课讲下来也不能让学生体验各种乐器的音色,教师演奏多种乐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借助多媒体视听设备能很容易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乐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声画同步技术,让学生感受每一件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效果,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互补结合,增加了学生分辨和记忆能力,避免教师费时费力空谈乐器的形状、音色以及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象,抽象的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而 " 改头换面 " 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合理恰当地重视了视听的体验结合,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音乐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在新课标提倡下,我们的音乐课是活跃的,快乐的,但要真正达到在中学音乐课堂中使学生“乐中学,学中乐”那还是一件艰巨的任务。我们就需要从实践课堂中体现: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审美,能通过我们的课堂体验到生活中的美.音乐中的美!让学生去创造音乐.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课堂结构安排,更需要不断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和提高教学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一 、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例如,在教授唱游课《小企鹅》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南极,很少看到过企鹅,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课堂。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我也骑马巡逻去》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少儿歌曲,在教学中可利用“超级解霸”软件,把有关蒙古大草原、那达慕盛会等风光录入硬盘,再配上二胡独奏曲《赛马》,在导入时,先问学生去过蒙古没有,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呈现在学生眼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正骑马扬鞭奔驰在茫茫大草原上,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再如,《十面埋伏》是一首描绘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情景的琵琶独奏曲,在欣赏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乐曲表现的那种四面楚歌,悲切壮烈,气吞山河的历史场面,可将电影《西楚霸王》的片段剪辑下来,配上乐曲,让学生边看边听,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楚汉之争的战场,从而更好的理解乐曲表现的涵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直观形象,突破难点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MTV,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心。再如,教学《敲手鼓的小巴郎》时,由于此歌曲中的音乐记号较多,学生不易掌握,有V(换气记号)#(升调记号)等,在歌单显示时,把它们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并不停闪现,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注意这些记号的变换。如《大鹿》中的后十六节奏,以及表现小兔求救心切的乐句,《放牛歌》的衬词、《雨花石》中的难点节奏,都可以用闪现、移动、颜色变换、放大显示等方法来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乐理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集成化功能制作软件,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时,就可通过“小兔分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并在每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这样一来,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使之眼到、耳到、心到,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那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
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我放慢了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再如,欣赏《森吉德玛》时,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单簧管、圆号等,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将更广泛的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上,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借助音乐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鉴赏能力太差,对事物认识程度也不高,对其进行鉴赏教育就是浪费时间。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正因为小学生没有任何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他们才能欣赏出成年人所欣赏不到的美。因此,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充分发挥鉴赏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鉴赏《嘀哩嘀哩》时,这是一首学生非常喜欢的歌曲,轻松活泼的旋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活泼。所以,在学生学唱之后,我引导学生对这首歌进行了鉴赏。为了让学生更有目的性,我引导学生从歌词、旋律等方面对这首歌进行鉴赏,说一说自己在学习完之后的感受。有学生说:“歌词很优美,好像将各处的春景都展示给了我们”;有学生说:“旋律很轻松,唱完之后感觉很愉快”;还有学生说:“歌词展示的春天的景色很美”……虽然学生的在鉴赏的过程中不能用较为准确的辞藻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但是,从学生的表述中我能感受到这首歌带给学生的愉快心情和美感,从而使学生在鉴赏中感受春天的美,感受自然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鼓励歌画结合,注重个性发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而歌配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个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的歌配画就是将音乐和美术结合在一起,打破传统狭窄的单调知识技能教学,而且,对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由于这首歌词描述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情景,所以,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了歌配画的教学形式。首先,我引导学生聆听这首歌曲,让学生在歌曲的引导下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画,可以是通过其中的一句歌词产生的画面,也可以是想象出来的画面,之后,让学生在音乐的衬托下去画出一幅图画。令我出乎意外的学生在歌词中抽离除了各种绘画的素材,如,小船、白塔、太阳、鱼儿、湖水等,之后,一幅幅带有儿童气息、富有个性的画展现在我的面前,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欣赏音乐中蕴含的价值,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当然,也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扩展学习范围,提倡学科结合
所谓学科之间的结合就是将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我们综合应用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建构起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能轻松地掌握更多的知识,进而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音乐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雨中曲》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雨的内涵,也为了让学生感受一个多彩的雨的世界,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语文教学中的《春雨的色彩》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感悟春雨的美如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去感悟语文教学中春雨所带来的五彩世界,而且,语文中形象的语言描写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雨”中蕴含着孩子纯真的友谊,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创建表演平台,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强,表演欲旺,不喜欢单一呆板的课堂,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搭建表演平台,使学生在表演中找到学习的欲望,找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粉刷匠》时,这首歌曲轻松风趣,语言活泼而幽默,生动地描绘了“小粉刷匠”愉快劳动的情景。所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跟着歌词“: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更漂亮。刷了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哎哟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将歌词所表现的情景表演出来,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而使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音乐学习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培养。
五、借多媒体技术,理解多元文化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受到年龄的限制并不能真正地对民族音乐做出正确的理解。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进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多元文化。例如,在教学《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我们美丽的祖国,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蒙古一望无垠的草原、蔚蓝的天空、蓝色的海洋、长城、故宫、圆明园、长江、黄河等,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展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而且,对学生理解文化的多元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价值,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六、完善评价体系,重拾学习信心评价是一堂课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让音乐课堂在教师多样化的评价中富有活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使学生在教师肯定性的鼓励中重拾学习信心,进而促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走进音乐学习当中。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评价模式,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进而促进学生获得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总之,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的价值,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唱,还要促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健康而综合性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育人 美育 情感教学 欣赏教学 德育
[论文摘要]当前,“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与教育战线的各个领域,音乐课也不例外,我们的教育应以“育人”为前提,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使音乐教学多姿多彩,创造音乐的美。
一、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当前,“应试教育”、“升学第一”的观念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存在教育战线的各个领域,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桎梏,以致连音乐这门在普通学校中的“小儿科”,在学期总结上也往往要冠以多少人升上高一级音乐院校,领过多少奖项来标榜所取得的惟一业绩。透过这一点,便可找出当前普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首要应是变单纯的“育才”为“育人”基础上的“育才”,而其中“育人”应是主要的方面。
音乐教学中要实践这样的改革,急切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真正把美育作为音乐教学的根本内容。这样,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就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贯穿着审美因素,以能让学生产生美感,作为评估一节音乐课优劣的最高准则。彻底改革过去根深蒂固的各科通用的“四个环节”的形式主义教学法。这样,音乐教育才能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音乐《新课标》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但是,有些地方的音乐教学还在沿用“循规舞矩式”的教学法:如先教育音准、节奏,再教感情和表现手法,这种教法把认知同感情因素,技能同审美因素分割开来,忽视了“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着中心位置,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心理学家穆塞尔语)的原则。要知道,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充分表现在感染、激励、教育、启迪等效应上,因而教师必须善于诱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指出:普通音乐教育不以培养音乐特长为其目的,更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首要目标是育人。这不仅扼要地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同时也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其他形式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
情感教学在《新课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教学改革中具有很高价值的一个科研课题。因为它在研究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既注意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又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认识它们互为条件的一面,又强调了它的和谐统一、同步发展的一面。情感教育已经不再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位置已上升为教学目的之一,它和认识在课堂上处于同样的重要地位。对于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来说,情感教育,个性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创造情境,进入角色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介绍一首歌曲(乐曲),首先由教师进行富于感情的范唱(奏),它会使孩子们久久难忘,那是因为经过启发,带动了他们的情感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这给教师提出了既要善于认识美,还必须善于表现美的要求。我们在执教《多年以前》一课时,由于歌曲的旋律,早为儿童所熟悉,我们采用让孩子们的个性获得充分展现的教学方法,课一开始便让学过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的学生,分别以不同的音色、感情处理、演奏风格表现同一旋律,给儿童从比较中学到语言所难以表达的艺术表现;接着教师和儿童一起进行重唱、合唱,并运用律动来增强了歌曲艺术的表现力。在这“火候”上,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这首优秀儿童独唱曲,反复的感情起伏,让儿童进入丰富的情感角色。这样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采用各种各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使孩子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迅速发展。
三、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
中国自古以来礼乐并重,极言“礼乐云者,其关天下之盛衰”,“礼乐教化系天下之根本”,并在实践中获得“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结论。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新要求,音乐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能,是迫在眉睫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事实证明:音乐能够陶冶性情,培养人们爱祖国、爱人民、为真理、敢斗争的情操美德。正如贺绿汀说的:“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至于音乐教学中德育应根据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予以体现。我们的体会是:培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开启求知的兴趣大门,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花大力气选编好民族民间音乐教材。针对一段时间以来,流行歌曲备受青睐,而民族民间音乐却颇遭冷遇,音乐课上一些同学对欣赏民歌不感兴趣,对传统戏曲更不愿意听的现象,要迫切要求我们选编曲调优秀、活泼轻快的民歌影响儿童的审美心理。
在唱歌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唱歌教学始终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一定要重视做到“感人以情,叩击心灵”,善于在歌唱教学中从艺术的高度帮助儿童深刻理解歌曲的内容,使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在感情上获得升华。现实里,往往认为歌词的讲解等于思想教育,其实这是对艺术作品的扭曲。要知道,音乐作品的情感和理性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如果光从歌词着眼作文上的解释和启发,那就失去了音乐的审美价值,再美好的词句也难以引发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准确而强烈的情感反应。
欣赏教学更是体现德育渗透的重要部分。教材中的作品,一般音乐形象比较鲜明,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乐曲时,我们可启发儿童从优美的乐声中去想像那春风和煦、山水相连、花月相映、渔舟晚归的动人画面,领略伟大祖国山河的无比壮丽,更爱自己的祖国;欣赏近代作品《我的祖国》、《红旗颂》等也可介绍作曲家如何用音乐赞颂祖国的光辉历程,颂扬祖国的英雄业绩,增强对伟大祖国的浓厚感情。
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让我们充分运用音乐这门有力的武器去净化、美化少年儿童的心灵,在他们心灵深处培育起最深厚的爱国之情吧!
[论文关键词]育人 美育 情感教学 欣赏教学 德育
[论文摘要]当前,“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与教育战线的各个领域,音乐课也不例外,我们的教育应以“育人”为前提,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使音乐教学多姿多彩,创造音乐的美。
一、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当前,“应试教育”、“升学第一”的观念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存在教育战线的各个领域,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桎梏,以致连音乐这门在普通学校中的“小儿科”,在学期总结上也往往要冠以多少人升上高一级音乐院校,领过多少奖项来标榜所取得的惟一业绩。透过这一点,便可找出当前普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首要应是变单纯的“育才”为“育人”基础上的“育才”,而其中“育人”应是主要的方面。
音乐教学中要实践这样的改革,急切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真正把美育作为音乐教学的根本内容。这样,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就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贯穿着审美因素,以能让学生产生美感,作为评估一节音乐课优劣的最高准则。彻底改革过去根深蒂固的各科通用的“四个环节”的形式主义教学法。这样,音乐教育才能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音乐《新课标》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但是,有些地方的音乐教学还在沿用“循规舞矩式”的教学法:如先教育音准、节奏,再教感情和表现手法,这种教法把认知同感情因素,技能同审美因素分割开来,忽视了“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着中心位置,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心理学家穆塞尔语)的原则。要知道,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充分表现在感染、激励、教育、启迪等效应上,因而教师必须善于诱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指出:普通音乐教育不以培养音乐特长为其目的,更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首要目标是育人。这不仅扼要地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同时也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其他形式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
情感教学在《新课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教学改革中具有很高价值的一个科研课题。因为它在研究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既注意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又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认识它们互为条件的一面,又强调了它的和谐统一、同步发展的一面。情感教育已经不再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位置已上升为教学目的之一,它和认识在课堂上处于同样的重要地位。对于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来说,情感教育,个性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创造情境,进入角色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介绍一首歌曲(乐曲),首先由教师进行富于感情的范唱(奏),它会使孩子们久久难忘,那是因为经过启发,带动了他们的情感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这给教师提出了既要善于认识美,还必须善于表现美的要求。我们在执教《多年以前》一课时,由于歌曲的旋律,早为儿童所熟悉,我们采用让孩子们的个性获得充分展现的教学方法,课一开始便让学过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的学生,分别以不同的音色、感情处理、演奏风格表现同一旋律,给儿童从比较中学到语言所难以表达的艺术表现;接着教师和儿童一起进行重唱、合唱,并运用律动来增强了歌曲艺术的表现力。在这“火候”上,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这首优秀儿童独唱曲,反复的感情起伏,让儿童进入丰富的情感角色。这样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采用各种各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使孩子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迅速发展。
三、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
中国自古以来礼乐并重,极言“礼乐云者,其关天下之盛衰”,“礼乐教化系天下之根本”,并在实践中获得“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结论。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新要求,音乐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能,是迫在眉睫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事实证明:音乐能够陶冶性情,培养人们爱祖国、爱人民、为真理、敢斗争的情操美德。正如贺绿汀说的:“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至于音乐教学中德育应根据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予以体现。我们的体会是:培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开启求知的兴趣大门,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花大力气选编好民族民间音乐教材。针对一段时间以来,流行歌曲备受青睐,而民族民间音乐却颇遭冷遇,音乐课上一些同学对欣赏民歌不感兴趣,对传统戏曲更不愿意听的现象,要迫切要求我们选编曲调优秀、活泼轻快的民歌影响儿童的审美心理。
在唱歌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唱歌教学始终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一定要重视做到“感人以情,叩击心灵”,善于在歌唱教学中从艺术的高度帮助儿童深刻理解歌曲的内容,使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在感情上获得升华。现实里,往往认为歌词的讲解等于思想教育,其实这是对艺术作品的扭曲。要知道,音乐作品的情感和理性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如果光从歌词着眼作文上的解释和启发,那就失去了音乐的审美价值,再美好的词句也难以引发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准确而强烈的情感反应。
欣赏教学更是体现德育渗透的重要部分。教材中的作品,一般音乐形象比较鲜明,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乐曲时,我们可启发儿童从优美的乐声中去想像那春风和煦、山水相连、花月相映、渔舟晚归的动人画面,领略伟大祖国山河的无比壮丽,更爱自己的祖国;欣赏近代作品《我的祖国》、《红旗颂》等也可介绍作曲家如何用音乐赞颂祖国的光辉历程,颂扬祖国的英雄业绩,增强对伟大祖国的浓厚感情。
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让我们充分运用音乐这门有力的武器去净化、美化少年儿童的心灵,在他们心灵深处培育起最深厚的爱国之情吧!
在音乐教学中,我认为, “同课异构”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借班授课的形式,对于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水平,注重了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就能更加贴近常态教学的教学研究,明确了当前音乐教学研究的方向,为一线普通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和方法。教师实施过去对于音乐课学生兴趣不大,对教材中的音乐不屑一顾;他们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对他们如数家珍似的能为教师报出一长溜的、我听也没听过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教师竭尽所能讲解的歌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什么原因呢?
新课程改革的可贵之处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创设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艺术的美、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教材把握得正确,就能把学生引导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老师很有亲和力,在授课过程中走到学生当中,缩短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学生觉得很新鲜,注意力也相对要集中些。试想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受到感染、没有参与其中、没有感受到、体验它音乐学习的乐趣,教师无论怎样强调和讲解可能都是苍白和无用的。
高中的音乐课程应提倡“聆听——感受——讨论──探索──实践──创造”的方法进行教学,构建一个平等、开放、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氛围。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体验、实践、探究、比较与合作的方法贯穿始终。
一、选择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适合学生
作为一所学校的音乐教师最了解本校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实际水平,也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艺术和学生的审美趣味。因此,绝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希望能够选择更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教材,这时教师就应该调整、补充一些教材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得到学生的喜欢,也使我们的音乐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应该永远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材,应该敢于昂首做学科的教育决策者。”音乐学科不是考试科目,对学生的学科评价权利“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我们不妨使用一下这个小小的权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教教师所擅长的,教教师所爱好的,教学生所喜欢的。”让音乐教师以“导师”的角色自选教材,从而肩负自己所教学生的音乐教育责任。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材更有活力
教学方法的转变将会促使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个体独立学习,也不管是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要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精神。如何使教材真正“活”起来,某些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式教学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新课程是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的产物。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材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搜集资料的指导。
2、活动式教学方法。音乐学习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活动过程。这种活动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必需,课上让教师隐退至后台当“导演”,把活跃在舞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施教学手段的多重组合,把紧张、枯燥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活动。“智慧是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在活动舞台上获得能力。
3、合作式教学方法。合作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之一,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作为老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合作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在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
4、把激情带入音乐课堂
一名好的教师就是一团火,能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点亮;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和学生的心总是共发共涌、相互渗透的。
教师语言表达感染力要强。每节课各
有特点,风格不一,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学习内容中审美因素,课堂中的语言美,选择美的音像,动作美,音乐作品处理美等。教师将这些点滴的美贯串整节课中,使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追求以音乐为主体,追求教学环境的美和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设计了适合学生课堂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听,看,唱,舞,表演,创作等,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享受美,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在实施学校提出的有效教学研究过程中,不足之处在于:提出问题的都是教师,还没有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在学生自我评价这一方面也体现得不够。通过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感觉以往我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中的自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充耳不闻,学生对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热情。我想音乐课应该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激发和提高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喜欢音乐课!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摘 要 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气息、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理应占有一席之地。推进职校高中音乐教学,仍然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方向。本文正是结合上述话题,提出了几种音乐课堂教学的合理化举措和建议,希望对新时期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有所启示。
关键词 音乐课堂 学习兴趣 音乐体验 节拍 律动
无论是在普通全日制学校教学中,还是在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中,音乐学科都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音乐课的存在感与重要性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忽视,与基础学科相比很难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音乐课的教学长期以来限于固化、传统的泥淖,难有创新。基于此,有必要对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音乐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剖析,以得出相应的合理化实施建议。其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就要从音乐课堂教学做起。
1不断改进音乐课堂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教学,大都与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学科学习为主,音乐课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这也是职校音乐课教学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所以,广大音乐教师必须首先提振自己的士气,树立信心与信念,要做好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的心理准备。其次,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吸引职校高中生对音乐课、音乐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们了解、认知音乐的内涵,进而不断产生学习音乐、追逐音乐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改变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则是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的多变与教学主体的转换。教师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自身对音乐的喜爱,从而激活整个音乐课堂。课堂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基地,只要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工作就很容易取得突破。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即在音乐课堂中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协作,共同学习好音乐课程。再如,教师可以将全部学生分为5人为单位的多个小组,然后定期、定量的分配任务,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最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授课之前,教师也可以选取优秀小组的同学发言,鼓励学生们让他们学习,激发其他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总之,类似这样的办法一来可以创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二来,上述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培养职校高中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而将这种兴趣逐渐培养为爱好、习惯。当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习惯形成的时候,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因此归根结底,职校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音乐熏陶学生们的身心,培育学生们的艺术气质与良好修为。
2为学生创造实践、参与的机会,增加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艺术范畴中特殊的一种,主要通过听觉、感觉等渠道感受、理解、传递。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根据音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运用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学生们只有亲身感受、倾听和参与,才会真正认识到音乐的力量,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大音乐学习中。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15-18岁的阶段,他们喜好流行音乐与时尚元素,对于新事物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观察力。自然的,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也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学生们创造感受、认知和参与音乐的机会,增加学生们的实践与体验,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如,职校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巧设音乐情境,让学生们都参与到音乐活动或游戏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另外,要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提供课堂实践和参与的机会。比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基础乐器来演示传统民乐,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当教师演示完毕后,可以选取几名学生上台,跟着老师学胡的演奏技法,然后模仿演奏《二泉映月》,最后由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进行评点、议论、纠正。通过此类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音乐设施、乐器的作用,让职高学生们有音乐体验的乐趣和快感,进而帮助他们形成对音乐的良好认知。所以,坚持课堂这个阵地不放松,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不转移,为学生们创设实践、参与和
验音乐的机会,增加他们的音乐感觉与享受,是新时期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选择。
3 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和资源,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思路和模式
前面已经提到,职校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由于面对的是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因而具备一些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教学的走向。也就是说,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需要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资源和工具作为支撑,以此彰显出音乐课堂教学的风格和吸引力。简而言之,单纯依靠音乐教材和课堂授课来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在当今的职高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即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模式,而音乐教学素材、资源与工具的丰富就是其中之一。音乐教学的素材和资源,涵盖了教学的器械、工具、媒介和其它多种内容。比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实现音乐教学的数字化和科技化,无疑可以大大丰富音乐课堂教学的层次和范畴,从而吸引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可以融合声音、视频、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可以对音乐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带来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除此之外,将其它艺术资源和素材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构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例如,在爱国主义歌曲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图书、电影、电视剧等多类媒介,引导学生们欣赏其中的爱国主义歌曲,并积极思索,产生思维反映。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断的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综合不同教学资源和素材的优势,产生全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看到,“寓教于乐”和“因地制宜”必须成为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要让学生既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又可以不断学到知识,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4注重情绪的调节与渲染,不断增加音乐课堂的“节拍与律动”
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对气氛的烘托与把握,能否将学生们带入到好的教学氛围中,其实是分辨教学优劣的关键点。之于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想方设法渲染、调节学生们的情绪,让学生的情绪、思想情感与音乐课、课堂活动连接起来,融为一体。要千方百计地增加音乐课堂的“节拍与律动”,即通过场景布局、音乐调整、课堂活动等形式创设出具备强大吸引力的课堂场景,从而将学生完全带入其中,使学生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课堂。学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情绪、思维的变得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而教学策略的运用也必须完全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
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击拍、挥拍、跺脚、律动、舞蹈等方式动起来,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妙。如在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可以让学生挥拍子或随音乐击掌;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体会圆舞曲的节奏,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跟着音乐跳起来。当学生在听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让他们走出座位,在预先设置好的空地上,边听边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用简单的舞步参与到音乐中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意境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大凡此类的方法,都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与学生情绪,进而增加音乐课堂的活力。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动人心扉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一端是成功的一半”。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牛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精心设计好的“一场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情感的交流,燃起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渴望。可见,对于一堂好课,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律动参与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律动参与法,即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音乐活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境下,通过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缩短与新课内容之问的距离,使学生在音乐与肢体相溶的气氛渲染下和教师产生共鸣,引发兴趣,体验情感。
对于低年级音乐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好动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些情趣适度,动作难度不大的律动。如在教《同唱一首歌》时,教师准备一些不同民族的头饰及自制打击乐器作为教学道具,然后让同学们随着老师喊出的节奏作不同民族的简单代表性动作。最初让学生自由做,随后老师稍作一个小总结,把动作简单统一,带领学生一同由慢到快、边一起喊节奏边一起跳。最后,放音乐载歌载舞。学生们听到好听的音乐,跳着喜欢的动作,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首歌曲,并且还初步体验了解了各民族的风情,懂得了祖国大家庭的道理。
通过律动参与法,不但调动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了音乐情绪。
二、形象设疑,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马文学艺术相比,音乐可称之为非语言艺术,但她又是语言的尽头艺术。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色彩来表现,他虽不能表现“十二个半音阶”这种量化词却能让人看见活泼的孩子在跳 动。特别是对小学生,在形象设疑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狮王进行曲》威风凛凛的狮王形象;又如《魔法师》中魔法师念咒的样子,都很生动具体,让学生通过乐曲的形象去想去构思意境,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提高学习效率,以先声夺人的效果,使课堂的教学有个好的开头,设疑是为了解疑,当谜底揭开时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就成了发展的过程,因此音乐课上通过音乐形象去设疑,给孩子一个具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三、情境诱趣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诱趣法,即是可借用让人产生无限联想的道具,如画面、音乐、舞蹈、大自然风景等,或是通过大家都很熟悉的某个相关联的作品为纽带,对另一个陌生的作品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国旗国旗真美丽》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升国旗时的情境、国旗的形状、颜色及所代表的意义。学生们立刻对国旗充满了敬意,并立志要努力学习,热爱祖国国旗。用情境进行导入,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联想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音乐课中获得更多美的感受,爱的教育。
四、故事导入法,提高学生领悟能力
小学牛天真幼稚,他们接受故事比老师上来就直接讲授新课要容易和喜欢。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音乐的欲望。如在教授歌曲《拉勾勾》时,教师讲述在一桌小朋友下课在一起玩耍时发生了小矛盾,在上课时,其中的一位小同学忘记带橡皮了,恰巧另一位小同学带了
两块,他毫不吝啬地取出一块借给同桌,同桌不好意思地说声“谢谢!”就这样,两位小同学在下课时手拉着手又成为了好朋友,并拉勾勾约
好不忘记带橡皮了。故事讲完,我发现同学们都同桌之间相对微笑着。接着,我不失时机地说:下面就让我们听《拉勾勾》,由此把学生们引入到本课教学当中。
通过故事导入法,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们还说出了今后如何与同学相处,这样,不但调动了学习积极件,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歌曲内容的领悟能力。
五、悬念的设疑,引导学生探索的欲望
悬念的设疑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需要,创设悬念,并以此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进行新课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音乐欣赏课用来设计悬念的问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知识储备较薄弱的学生,设疑必须由浅入深,另一种是针对知识储备丰富的学生,设疑问题要加大难度,发展其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欣赏《红河水》之前教师先不说曲名,但事实在教室黑板有目的给学生设置一个启发性的悬念提问,你听到之后情绪如何?这首乐曲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才能进行专注的思考,第二次复听音乐,再次提出问题:“请问分几段,每段表现了什么内容,描写什么意境?”
通过设置这种程度不一的悬念问题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并对这首作品进行思索分析,判断总结,使思维得到积极的、主动的发展,提高并吸引学生的听辩能力,获得良好的欣赏效果。
音乐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设施等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灵活运用,选择最合适的导入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学习热情不断提高,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愉悦,真正的喜欢上音乐课。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观、课堂教学观,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谈了我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初中音乐 课堂教学 教育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观、课堂教学观,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作为多年从事一线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师,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
一、音乐教学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必须紧跟形势,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时展。首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摒弃传统音乐教学“培养几个优秀生,排练几个节目”就算完成工作任务的思想。在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现全体学生的整体进步。其次,要树立为了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大家对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异常重要。只有接受很好的音乐教育,人生才是完美的。最后,要树立美育教育思想。初中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美感能力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展开。尤其是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初步比较、评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在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理解和创造美好的东西。
二、音乐教学必须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主要的要求是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建立一种以突出学生主体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的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不断教给学生新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有序地走进音乐的殿堂,从而获得新的发展。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习的氛围宽松而友好,学习的效率也非常高。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三、音乐教学必须重视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良好课堂教学的开端,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对学生来说,中学教育只是其人生中的一个学习阶段,因此,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掌握音乐学习的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学生一旦具备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如在学习笛子这门乐器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笛子的简单吹奏技巧。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喜欢上了笛子这门乐器。他们中间的很多学生自发地学习吹奏校园歌曲或者流行歌曲,兴趣十分浓厚,吹奏的技能也不断提高。再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扎起彩绸,走出课堂,在欢快热烈的音乐伴奏下,扭起秧歌。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学生的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对于音乐的感受更加形象、直观,对于音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四、音乐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
音乐即生活。大部分学生喜欢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其中有不少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分析原因,问题在于我们的音乐教育距离生活太远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采取开放的姿态,突出音乐的生活特征,推动音乐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转化。让学生感觉音乐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增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通俗音乐、流行音乐等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捕
音乐的美,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在生活中理解音乐,在音乐中理解生活。
五、音乐教学必须要注重激励评价
激励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为宗旨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音乐学习效果无法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更无法全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一首歌、一张卷子无法评定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的学习效果。音乐教学中评价方式运用得不恰当,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容易扼杀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激励评价的教学手段,能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早日形成。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明显提高,主动参与唱歌教学活动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会有明显进步。
一门学科就是一个舞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之在音乐中感受美,感受音乐传递的各种思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