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论文

时间:2022-05-14 11:17: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城乡规划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乡规划论文

城乡规划论文:理工结合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在全球性资源、环境和城镇化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设置的,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专业口径过宽、学生就业难等突出问题。对重庆交通大学该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该专业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从专业定位与发展战略、理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团队建设以及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专业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专业提升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理工结合型 策略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专业对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普遍存在着只注重专业数量的增加、轻视专业自身建设的现象,盲目求大,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得新专业的开办定位不准,办学基础条件薄弱,学科带头人以及师资后备力量缺乏,无法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1~2]在此背景下,探求专业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重庆交通大学该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该专业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从专业定位与发展战略、理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团队建设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专业提升的策略。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1.专业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在全球性的资源、环境和城镇化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设置的。该专业的设置对于解决人们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生态保护、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和城乡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学科研究领域和平台。近年来,我国设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也有显著增加,2010年统计表明全国共有165所高校开办了该专业,学校类别包括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理工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院校以及刚升本的地方学院。由于各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源流情况不同,各学校原来的相关专业情况不同、服务对象不同,所以现有办学条件、专业规模、教学水平各异。因此,目前各个高校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途径和专长各不相同。除重点院校及办学历史较长的学校外,大多数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色及优势不明显,没有明显的专业方向。

目前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定位与发展等方面。如牛海鹏[3]系统分析了分散实践教学环节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完善以及实施过程;邓琳[4]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与实践;高崇辉等[5]以广西某工科院校该专业的设置改革为例,探讨了课程设置应该注意的问题;陈兴鹏等[6]以兰州大学为例,通过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设置原则、学分分配和课程安排措施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优化;张利华等[7]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专业素质角度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何东进等[8]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剖析了该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专业交流平台、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评估体系等5个方面探讨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张仲伍等[9]采用网上调查、电话调查和典型调研等方法,分析了我国23所师范类院校该专业的发展状况,并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研究了该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机制;周秀慧等[10]认为应对接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定位,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基础课程,构建清晰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2.专业现状分析

重庆交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于2001年成立,设在河海学院,是学校在建设以工为主,经、管、理多学科协同发展综合性大学目标时所做出的重要举措,为学校第一个理学本科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地理学”2010年申报成功,校环境与资源保护协会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最初的专业方向为环境保护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环境科学”专业(2004年)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06年)开设后,专业特色逐步转向为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目前已毕业学生6届共237人,在校生114人。

(1)专业发展特征。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该专业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①专业实施“班级指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制度,注重专业引导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共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国家一等奖、重庆市优秀班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②以重点核心课程建设为契机,初步建立了课内外一体、重技能、讲实效的实践体系。目前专业拥有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和校级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初步构建了实验教学、实习基地实训、学术与科研活动交流以及技能大赛等实践体系;③专业师资力量较雄厚,学历、职称层次高,学缘结构合理,专业优势互补,学术水平较高;④建立了专业教学管理与督导制,实施“动、静”结合管理。

(2)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专业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培养学生效果较显著,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目前该专业发展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①专业特色及优势不明显,专业方向动荡游离;②学生实践技能较薄弱,缺乏创新能力,科技活动成果不突出,学生就业有待进一步拓展市场;③专业师资不足,团队成员年轻,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教学名师;④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部分课程不连贯,教学资源松散。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提升策略

根据目前该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专业定位与发展战略、理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团队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专业提升策略研究。

1.专业定位与发展战略

(1)专业定位。该专业建设思路是以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3S”技术应用和物质层面上的城乡规划管理为重点,多专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支撑,协调发展;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和城乡规划基础课建设,社会需求、专业实践、生产实习、技术技能课程和理论课程紧密结合,为地理科学类的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保障;以地理学一级硕士点建设为契机,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拓宽研究生培养方向,加强学科及其学术梯队建设,将地理科学建设成为市级重点学科,把专业建成同类院校相关学科中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

(2)专业办学方针。该专业办学方针为“抓基础、懂交叉、重实践、促创新”。即在培养中牢牢抓住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空间信息技术和城乡规划管理为主的专业基础;具有地理、资源环境、测绘、规划管理、计算机、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知识;注重提升面向城乡规划管理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工程实践及规划设计能力;用跨越式发展手段努力促进该专业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3)专业特色。根据该专业定位和办学方针,将专业特色凝练为:立足重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以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与数字化为主,兼具生态环境规划。

(4)专业发展目标。通过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以及配套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形式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培育师生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突出专业的“3S”技术应用背景和强化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特色,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城乡规划管理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专业特色与优势的进一步明确,使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2.理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

(1)坚持“加强基础、面向实践、突出能力”原则,突出学科交叉和实践环节,培养“宽广、复合、创新”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本科毕业生,并注重培育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研究生后备人才。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注重课程与竞赛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宽广、复合、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突出学科交叉、实践性环节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重视过程教育,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本领域复合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2)利用学科竞赛、兴趣小组和科技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包括利用教师科研资源促进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实现学生课外科技兴趣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基础,将其转化为开展学生创新活动的资源,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在现有科研成果之上进行技术或理论创新,并加强课外科技活动管理与指导的长效机制,分层次、有重点地建设普及性和专题性的工程实践与科技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专业方向成立多个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相应研究或参加各种竞赛,每个小组3~5 人,配备相应指导老师;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并做好活动项目内容的继承性和积累性工作,使后续学生的工作开展更容易上手和创新出成绩;将活动小组的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并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引发更多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实现专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3)注重因材施教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因材施教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切实实施完全的学分制和选修课制度,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培养计划,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结合专业特色方向集中精力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特长培养;针对学生特点加强个性化培养;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参与实验室建设、参加教师科研工作、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措施,使得一大批有特色的学生脱颖而出。文理兼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理工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人文、经管和文体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身体素质,同时还特别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4)加强产学研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寻求合作办学项目,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新模式,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3.师资队伍与团队建设

(1)以凝练学科和专业方向为切入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教研小组。确定教学团队建设引领人,按教研兴趣和课程特点以2~3人组成一个课程教研小组,定期与学校相关学科教师交流,吸取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具有学科交叉教学优势,不断凝练学科和专业方向;教学团队成员聘请校内外专家帮助寻找和把握教研水平的前沿,寻找创新点,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教研小组;以本专业教师为基础,聘请学校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师,根据学生科技活动的不同赛事特点,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指导小组,从交叉学科领域中容易出成果的角度寻找创新点,为指导高水平创新型学生及成功参赛提供有利保障。

(2)加强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力度,转教师科研优势为团队教学资源。加强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力度。坚持“突出素质、优化结构、注重形象、严格考核”的原则,注重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合理性,积极引进专业紧缺或瓶颈人才;鼓励现有教师队伍加强进修与不断学习,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科研合作,强化平台建设,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将教师的科研资源及成果转化为教学和科技活动教学素材加以利用,或转化成不同层次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开发平台,并通过学术报告、课堂讲授、教材编著、课外科技活动和毕业设计等方式或途径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提升学生能力。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升团队创新能力和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积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前沿,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根据专业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教改项目、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等,撰写教学研究论文,通过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积极编写、更新相关教材,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材。

4.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

(1)优化核心课程体系与选修课程体系,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在充分保证学生核心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专业方向课程的数量,增加核心课程的课时数量,优化选修课程的结构体系。理顺各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建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专业选修和通识课程为辅的课程培养体系。在专业主干课程方面,组建以“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和“空间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核心课程群。通过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在保证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减少选修课的课程数量,压缩选修课的课时量;适当增加低年级的课程,为高年级的课程实践做准备。在拓展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通才”课程方面,增加英语和计算机及各种专业应用软件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科技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增设一些短小课程提高学生科技文献查阅、科技论文写作、科技报告制作与讲解能力。

(2)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建设有专业特色的高水平教材保障体系。在理论教学资源整合方面,协调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各级精品课程及核心课程群的习题、试题库及网络资源建设;同时邀请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开设能够培养学生基于多学科交叉产生创新意识的系列讲座。在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方面,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共享,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实验场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教师科学研究积累的资源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编制的各类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等素材进一步转化为提升以本科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构建不同层次的数据处理、规划编制和系统开发与管理平台。积极建设一批反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关产业和领域新发展的教材,注重双语教材的选用及编写,设立专项配套资金,鼓励教师从教学、科研成果中提炼素材编写高质量教材,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保障体系。

(3)进一步理顺各门课程的逻辑关系,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方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以高质量核心课程群建设为引导,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进行全面改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反映学科及课程前沿的理论及案例及时更新,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老师的导向性与学生的求知性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采取教考分离方式,同时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尝试采取多种考核方式,把学生从应付考试而学中解放出来,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尤其要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通过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等手段,加速课程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使之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更大作用。课程考核要按教学计划规定进行,将平时和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考试内容重点放在考核学生的“三基”,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性质与特点科学设置考核内容比例;试题难度适当,既要反映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测试学生的学术水平,并不断实施多种形式的改革方式,降低高分低能的可能性。

三、结束语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专业口径过宽、学生就业难以及专业特色及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在分析专业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需要结合专业主要突出问题进行专业提升策略研究。以重庆交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对该专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专业定位与发展战略、理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团队建设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进行专业提升的主要策略与措施。

城乡规划论文:浅谈城乡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与管理

摘要:在现阶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在2010年已经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GDP却排在100多位。并且我国地区贫富差距很大,沿海城市非常富有,中部地区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且就目前来看,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城市和乡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国家为了减小贫富差距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城乡规划就是政策之一。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问题;管理

一、前言

城乡规划设计是一项很有技术且需要长期来实现的策略。但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的规划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依据政府的相关的政策,在近年来对与城乡的统筹规划建设有新的方向和要求,城乡规划设计对于如何减少贫富差距以及如何带动城乡经济共同进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至关重要。城乡规划的设计被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也给我们城乡规划设计者留下了难题。下面就城乡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

二、我国城乡规划现况

1、国家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响应新时代的号召,应对现实社会的需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精神、素质等方面的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发达、设施完善、环境、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7年,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并且在5年的规划设计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城乡统筹规划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新农村不仅能开发农村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还能刺激消费,发展旅游也发展,缩小贫富差距。远景新农村规划设计,始终坚持以“质量第一,信誉至上,服务周到,信守合同”为原则。专业新农村规划设计服务有:农业规划、城乡规划、新农村旅游规则、古老建筑设计、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工程设计、装饰等工程设计。

3、城市经济资源规划

城市规划,是处理城市及其邻近区域的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的学科。它的对象偏重于城市物质形态的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主要内容有空间分配、道路交通规划、资源规划、绿化植被和水体规划等内容。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位于城市管理之规划、建设、运行三个阶段之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将城市资源和地理优势因地制宜的利用起来,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共同发展。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在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所谓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

三、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规划设计实际性不够

城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因为缺乏经验,只会在书面上研究,没能切合实际,没能从实际出发,导致城乡规划的相关部门对城乡的基本定位不准确并且不清楚明白,这些问题严重时直接导致城乡规划的大方向不准确,没有正确的方向性,进而让城乡规划不能正常的实施以及城乡规划的不得当,当上诉问题轻微时则会让城乡规划向纸上谈兵一样不能实施。还有由于负责城乡规划设计的官员不想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导致城乡规划设计者对于农村的各个方面研究的不够或者根本没有研究,不能正确看待农村的规划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以及站着怎样的位置,进而导致不能将城乡的规划结合起来,不能真正发挥出城乡规划的作用。在城乡规划的工程中我们最重要的是深入实地考察研究出科学的城乡规划方案,从而在城乡的共同的发展上很好的定位将可利用的资源都充分的利用起来,来促进城乡规划的正确走向。

2、官员用权贪污牟利

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一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做一些犯法的勾当牟取暴利,导致城乡规划只挂在嘴上,不能实际开展。有一部分地方官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更有甚者执法犯法,表面说不能贪污受贿,背地里却“只要有钱来一切都好说”,并且官员官官相贪,导致人民群众的利益被剥夺,国家的城乡规划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3、城乡规划的监督机构的设置不健全

城乡规划管理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一些官员找漏洞贪污牟利。并且没有正真的规划相关部门的管理制度,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进而导致城乡规划相关部门不能团结合作交流意见,导致城乡规划设计失败。

四、城乡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从实际出发设计规划方案

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国家和政府必须要求负责的相关官员至少深入考察一年,并作出详实的调查报告,认真分析当地的情况,其中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地理、资源等条件,然后整理成报告,供负责城乡规划设计的人员研究,并作出城乡规划设计图以及设计方案,最后经过国家高级负责部分通过后,方能实施,而且要在不能损坏群众的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实施。

2、建设完整的城乡规划设计编制管理体制

在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非常复杂与突出的情况下,我国是社会主义与外国的社区化发展不同的是,以为我国的特殊国情有自己的规划原则,民族的文化和基础不同,社会的基本意识形态不同,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形势更加复杂与特殊。我们在城乡规划设计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出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的效仿,导致不符合实际,做无用功,要尽量保留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特色,根据自己的风格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城乡规划设计方案的编制过程中,确定坚持党的领导、专家的决策、部门的团结合作、公众参与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了解到城乡规划的基本情况,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下,城乡统筹规划子在一些地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建设出一个完善的城乡规划方案,进而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城乡规划论文: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

[摘 要]经过分析,缩小城乡差距、加速现代化并从维持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和城乡规划无疑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然而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粗制滥造、资金短缺等严峻考验。因此作为被诸多因素限制的贵州地区应从自身出发,不盲目跟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规划建设的同时要创新性地加强特色乡镇的建设,做到资源的最优组合。

[关键词]贵州;城镇化;城乡规划;缩小城乡差距和特色

1.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城镇化指的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与城镇化不同的是,新型城镇化在其原有基础上加入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共处等协调发展的新概念,不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而以着眼农民、涵盖农村为核心,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及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而城乡规划则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推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的涵盖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等。

在发展过程中,首先,城乡规划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只有做好宏观调控,科学安排布局比例地进行规划并依据事实对规划贯彻性地进行建设,城乡才能以最健康合理的结构有条不紊地发展;其次,城乡规划建设水平决定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决定了城镇功能的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从另一方面来讲,城镇化建设进程牵涉到城乡结构的调整、空间地域的优化和人工、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等具体内容,而这些又必须通过城乡规划建设来落实,可以说城乡规划建设本身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为什么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规划建设

2.1保证城乡比例健康和人口流动

由于城乡比例失衡导致的矛盾愈发尖锐,全省发展被严重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若想实现目标,其关键便是从根本情况出发,正确调整城乡、地区比例,从严重失调到结构健康,同时实现人口和经济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以保证各领域又好又快发展。

2.2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数据显示,全省农村地区在对小康水平的实现上要低于城镇33%左右,也就是说全省仍有76%的人口分布在农村,为了在此条件下解决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种植空间严重偏低的难题,我们可以向一些发达国家借鉴经验,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非农化,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同时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才能根本上使农民摆脱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向非农化和城镇化迈进。

2.3双管齐下形成良性循环

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在对城乡规划的建设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使得农村文明被城镇文明影响并带动,现代文明得到了充分共享;同时,由于人均建设用地和城市聚集规模成反比,对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部分以从事农耕为生的农民的谋生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进而从根本上保护我省山多地少的脆弱环境。

3.推动城镇化和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城市规模基本偏小,布局松散

除去特大城市贵阳和大城市遵义,其余69个县城中只有31个城市居住人口达到3万以上,至于其他627个建制镇中,仅有34个镇居住人数过万,剩余大多不足5000,对周边可起到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偏差,并且分布松散,难以形成纽带。

3.2规划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较低

大部分城镇急功近利,缺少了上级对整体的编绘和详细的规划,不清楚自身发展目标,一味追求扩建速度,将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置之于外,不仅起不到拉动经济的作用,还破坏了整体。

3.3受到有限资金的制约。

贵州地区年度实际投资金额在10亿元左右,远小于理论预算值120亿元,属于典型投资拉动经济,间接导致了以下几点:

(1)无法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中提倡发展的支持产业提供后劲力。

(2)无法满足农村转移劳动力对工作岗位的大量需求。

(3)是一定程度上不能吸引规划人才常驻,难以保证建设进程足够顺利。

3.4忽视对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旧城改造和新城扩建过程中,盲目追求新、快、美的片面标准,大量文物古迹、历史名胜、文化名街遭到严重破坏。

3.5未注重土地管理

发展乡镇的一条成功经验是实行土地的有偿使用,遵循国家“占地平衡”的保护土地政策。在建设中忽视土地使用权和开发权的管理,导致难以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并参与开发。

4.创新发展,塑造特色重点城镇

4.1塑造特色城镇的积极影响

(1)形成示范效应。在对外界彰显其独到之处时,成为周边乡镇竞相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形成独特竞争力。促进了新文化的形成、新思路的开拓,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在众多城镇中独树一帜。

(3)更有力地推动新型城镇化。从根本上转变了当地居民谋生方式,拉动当地经济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还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吸引大量人力,缓解日趋严重的“城市病”。

4.2应当考虑发展哪些特色

针对贵州独到的本土风情,可以从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资源综合入手。

(1)特色文化。特色文化浓缩着重点城镇的底蕴和内涵,是重点城镇的灵魂和依托。在大力保护当地特色文化,赋予特色文化新时代内涵的同时,改变当地居民思想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处文化的特有价值。

(2)特色产业。发展有特色的第三产业会形成合理布局的新格局,调整城乡结构比例,不仅可以延长产业链、改变当地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还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如金融、运输、中介、餐饮等)蓬勃发展。

(3)特色资源。特色资源就是特色乡镇引人瞩目的名片,自然资源(如矿山、溶洞、奇异地貌等)和人文资源(比如古寨、寺庙、庄园等)遍布全省各地。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高效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特色。

4.3特色重点城镇的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特色是多方面的。特色包括文化、环境、建筑、风俗、甚至是当地小吃,而绝对不会仅局限在对某一角度的片面认识中。

(2)特色不是模仿。真正有意义的特色应充分认识当地事实,充分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先天条件,而不是盲目跟风,不了解自身条件随意开发。

(3)加强交通道路建设。提高贵州区位优势,降低城乡间物流成本,提高城乡开放程度,增加城乡间人员、资金、技术等的流动。

为了实现贵州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后还应规范和强化各项项目的规范、调整和审批,科学安排投资,防止盲目决策。不主观臆测、不浮夸做事,本着一丝不苟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对贵州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建设进行有力的推动,相信贵州终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城乡规划论文:试论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中的调研类城市实践课程是学生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这类教研实践课程处于本科教学核心地位,课程教学特点显著,即对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都存在课程设置,是一项跨学年的系列教学课程。调研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注重的是增强学生积极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这样既为大学教学效果的提升作努力,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

城市调研类的实践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这类课程重视学生亲自接触实践,深入社会,通过自身的实际调查去获得实践结果,印证学习理论。这类课程的施行促进了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完善了校内课程体系建设和内容的丰富,明确了对大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实施之中引入多种教学模式,将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并发展“适应课程不同阶段”的教学模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使得高校教学质量逐渐提高。

1 调研的意义

如果城市要进行创新建设就要做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首要需要通过调研做初步的探索,调研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准确、详实的调查数据,然后制定调查报告,将研究的城市当前社会状况、具体需求、社会问题利用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 大学课程中调研类实践课程的意义

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未来都是城市规划项目中需要的人才,为了保证对城市状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研究,在高校之中开展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是不可缺少的课程环节。高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给城市规划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进行着重辅导,设置必修课程。这类实践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教学培养意义重大,是为学生沟通社会实际、进行理性分析、科学统计的重要载体,是教学环节中典型的方法论教育,城市调研类的实践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这类课程重视学生亲自接触实践,深入社会,通过自身的实际调查去获得实践结果,所以,进行高校城市类调研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的研究意义重大[1]。

3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及存在问题

我国调研类课程的发展壮大开始于2000年,各大本科学校进行了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课程作业评优工作,这项评优工作由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进行。由此,使得国内高校提升了对调研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并且逐渐对调研类实践课程进行完善,不过,这类调研类的实践课程在高校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问题。

3.1 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是进行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的主体,所以城市调研实践课程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需要学生对调研活动进行深入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在历年的学习中都保持了传统的学习理念,认为分数和成绩是重要的,而课程的过程是可以忽略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调研类实践课程的不理解问题产生,学生们可能会产生两种状态。

第一种,学生会产生对这类课程的困惑。由于我国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缺乏相关方法论教育和实践例子的学习,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使得高校学生感受到困惑与疑问。只有拥有强有力的方法论的指导,指引调研的研究和实践,才能进行真正的调研类实践课程的开展。但是,我国各大高校当前的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缺少专门性方法论课程和实践指导课程的设置,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使得学生不能受到正确教学的指导,对于调研的实践还很生疏,甚至不能够独立完成调研实践的各个步骤。第二种,学生会对这类课程产生轻视的倾向。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对待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轻视是他们的通病,因为大部分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只是注重设计类的课程,主要的学习精力也放在了设计类课程上,而忽视实践教学对他们发展的作用,这就导致学生普遍对实践课程的热情缺失,进而使得他们学习主动性下降,不能掌握实践课程的基础知识。

3.2 教师教学之中的问题

我国对于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的重视和发展起步较晚,而大多数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都是具有建筑专业学习的背景,这就导致教师本身的不专业性。在教学之中偏重对物质实体设计的教学,产生轻视调研类教学的倾向[2]。而且根据目前的高校教学理论的发展,调研类实践课程仍然缺少科学系统的方法论知识的指导,在教学中也缺乏适当的实践教学和教学实例,这也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困扰。相比传统的理论教学,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多是与社会活动相联系,很多课程的进行都是学生参与实践,这也给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流程和监管造成困难影响。大学城市调研类的调研报告通常需要几个学生合作完成,组队人数大约3~4人,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协助学生进性调研类实践课程的完成时,要分散注意力,不足以细致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高校专业教师的缺乏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4 教学改革研究和探索

4.1 实践课程内容的完善与体系的健全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未来对于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大大增加。为了培养新型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国家应该根据实际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对当前的实践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健全高校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保证完成教学目标。

为了完善高校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一定要建构与之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实践课程管理体系,加强高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相互关联,将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同放在重要地位,实现专业课程的衔接和良性互动,保障高校教学培养目标的共同完成。在教学之中,要强调教师对调研类实践课程的重视,提高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水平,能够将实践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理解调研类实践课程重要性和可行性,保证学生能够真正进行实践课程的展开和调研[3]。

4.2 注重实践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了能够使人才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能够满足国家各方面城乡建设发展需要。所以这类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的设计能力与实践调研能力,需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高校学习中,学校要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重要性的宣传,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实际要求。

教师是向学生宣传实践课程重要性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之中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公平公正性,这样在教学之中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使得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实感,在学习之中听进教师的劝导,将对调研类实践课程学习的热情提上来,最后转为自身的学习兴趣,得到成绩的提高,这样在将来的工作之中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用心良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校也是向学生宣传实践课程重要性的重要载体,学校在设置实践课程时可以先请几位专业的城乡规划专业人士到校做相关的实践讲座,让学生在讲座中主动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5 结束语

高校改善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健全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向学生倡导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可以重新将学生引入实践课程学习中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主动性,这些措施和改革会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胡莹莹(1987-),女,河南信阳,硕士研究生,讲师。

城乡规划论文: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对策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乡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严峻的空间发展问题。为有效的解决新形势下我国城乡规划所面临的空间发展问题,本文从城乡规划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论述,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城乡规划发展的策略,希望对完善城乡规划的空间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形势;城乡规划;空间发展;策略

1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城乡用地结构问题突出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另一方面也严重的加剧了用地的紧张程度。人口的分布与建设用地的差距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农村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对耕地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极大的激化了城乡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第二,粗放型的用地方式,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三,用地结构的不合理加重了城市的交通拥挤情况,从而使得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人们的休憩空间减少,严重的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直接的影响到城市土地对产业与人口的吸引力。

1.2 生态环境日益紧张 制约生态环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我国资源分布不均、结构不佳和环境污染破坏两种因素。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缺水问题便已经出现,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日益的严重,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我国土地资源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多地少,而且平原少、山地多,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后备资源明显不足,因此可以成为建设用地的耕地非常的少。

1.3 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存在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区域竞争成为正常的现象,其可以使得生产要素实现优势积聚,但也会引发收益不均,拉大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在我国,地方政府的工作表现是与同等级的外部行政单位进行的比较,因此容易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这种观念的存在,很容易阻断技术和资本的流入,从而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城乡土地二元结构的存在也使得地方政府以低价征收农村土地成为可能,城市对农村的圈地运动便由此而展开,而农民为了保护自身的土地权益,便会采取各种的手段,进而引发了城乡的土地权益争夺战,非常的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事实上,不管是城市之间还是城乡之间的博弈,或者是区域之间的博弈,都是为了争取发展的主动权而引发的。这是因为不管是土地还是其他的资源,城市的增值空间永远都比农村大。

2 新形势下解决城乡规划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具体策略

2.1 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 在2010年年末的时候,我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终于问世,其从宏观上对我国城乡空间的开发格局进行了新的部署,依照开发的内容对全国主体功能区的意义,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城市化的发展要以都市区为重点,同时要包含一定的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第二,农产品生产区要以区域性农产地为重点,同时需要包含限制开发区;第三,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比较固定的,名录也非常的详细。

依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规定,省级的主体功能区需要覆盖其所管辖的所有国土面积与海域,同时需要以县级的规划为基本单位。由于是以县级地域进行的规划,因此其主体功能区与城乡的规划上存在很大的冲突。

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乡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区划的范围内产业结构的选择,其主要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方面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滞后所导致的建设结构布局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主体功能区划对空间结构的调整与布局。由于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编制涉及到评价因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潜力”以及“现有的发展密度”,因此,不同时期的评价结果不可能一样。由此可知,为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需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新增建设用地的依赖程度;同时两种不同类型的规划编制要适当的进行交叉,扩大新增用地的使用范围和规模。总之,城乡规划在制定编制阶段如果能够对规划内的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化评价、实现集约利用,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指导土地的利用,充分的发掘土地资源的潜力,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2.2 实现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 在区域城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解决发展的不协调问题,必须制定与之相关的政策,并在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方面严格的遵循。除此之外,还需要创新经济发展的思路,明确城乡建设用地的基本标准。当前我国的人均城乡建设用地呈现了一种基本的扩张趋势,导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状,即新增人均城市用地超过了实际的现实需要。为此,在进行城乡建设用地规划时,不能实施一刀切的做法,这种方法不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可以通过抑制新增人均城乡建设用地的数量来实现有效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目的。

目前,我国的人均建设用地基本上都处于高用地水平,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的浪费,这种用地方式是与当今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背道而驰的。为改变这种用地现状,需要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集约用地为原则,按照不同的人均用地水平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规划、设计。

2.3 优化空间结构 城乡的空间形态体现的是一种价值的追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服务价值。城乡内部空间结构不但能支持价值取向,同时也能阻碍价值取向,最主要的是要对城乡空间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事实上,优化环境和降低能源消耗的重点并不一样,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只有充分的考虑到两者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空间结构的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的规划与城乡的用地规模、交通布局以及市政基础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合理的设施安置既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会避免资源的浪费;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能够有效的降低人们的交通出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空间发展问题,为此,国家出台了各种的空间规划策略来应对,但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这说明我国的城乡规划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善,虽然城乡规划存在着各种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把握好城乡规划的目标与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并不断的完善各种法律法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够实现空间结构的优化。

城乡规划论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定位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日益凸显出来。为了满足国家社会的发展目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开设尤为热门,对专业办学要求和教学质量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章分析了近年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办学特点,明确了发展方向,以达到提升该专业办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特点;办学特点;专业发展;办学要求;教学质量 

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概述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包含的学科较多,范围较广。目前全国超过有160所高校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学校多,但并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有的学校着重培养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有的学校则偏重于培养资源环境。也有的学校会在大二时分方向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如云南师范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大一时为一个班级,到学生大二时会根据学生的喜好将专业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方向供学生选择。可以说这样的分类可以使该专业的定位更加明确,使学生能在不同的专业分类下学得更精、学得更好,更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使专业的前景更加光明。

1.1 专业特色

日前,我国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院校在该专业的课题安排上基本相同,都包含了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地质矿产、区域经济、房地产、建筑学、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知识几乎也存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城乡规划等其他类似专业的课程内容。由此而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自己的专业课程和特色优势,使得办学理念融入不到办学过程中,阻碍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向前发展的进程。

1.2 人才培养模式

依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该专业试图培养具备资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可以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科研、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涵盖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区域经济等学科知识,在专业设置上培养学生掌握生态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地质矿产、区域经济等相关理论知识,成为最典型的“通才型”专业人才。由于这种培训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涉及领域比较多,形成了一种“通”而不“专”的效果,真正放在市场上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学生竞争时,往往会处于劣势的地位。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通常面对着地理学科专业的竞争;在环境科学领域面临着环境工程专业的竞争;在土地管理领域面临着土地管理专业的竞争等。

1.3 实践技能薄弱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训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例如学习课程设置过多,课程就更加复杂性,学生总学时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学习完成理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另外,由于学时有限,理论知识都没有完全学习到位,如何抽出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育呢?而且一些院校虽有设计实践课程,但是实践课程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思维,使得学生也对实践技能提不起兴趣,加之院校更多的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技能的培育,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差,而社会更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的时候也会感到压力很大。

1.4 就业与深造

通过第三方面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导致实践技能差,同时引起很多方面的现实问题,一个非常重要并且直接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一个专业的就业率高与低,直接地反映了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程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人才致使“通”而不“专”,表面上选择性比较多,可以在城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就职,但是同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市场上也有很多的竞争对手,再加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身设置的局限性,使得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薄弱。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更多地追求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市场上也需要高技能高学历的人才机制。本科生更多地选择进行考研考博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的硕士学位几乎不存在,也就是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想深造都找不到相应的大学,最后学生只能寻找相似的专业进行深造考研或者干脆更改专业选择。致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会更加迷茫、没有信心,促使更多专业人才的流失。

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定位思考

2.1 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在学院教学中,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置课程较多、学习的内容非常复杂,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什么都学,却什么都不会。在实际教学中,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目标,忽略了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而非专门人才。其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也要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解决资源环境合理规划与城市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各学院应该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以及师资情况,明确专业办学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准确定位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增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增多实践课程学时,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上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2.2 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要根据学院办学特色,完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社会需求方向的因素,合理地设置学习课程内容的安排,避免课程内容设置的重复性和复杂性,使得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产生距离感。并且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不仅是靠几门课程就可以的,它需要充分学习各个课程,靠这些课程的相互补充和协调来实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学科专业,这也使得该学科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地理学科领域,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区域的规划特点,还要熟练地掌握当地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资环专业知识。例如,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校开办的专业应该更多地倾向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可以开设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资源环境调查等学科内容的传授,但是并不是一味侧重,不去关注城市建设、循环经济的发展、城镇规划、区域经济等人文环境内容的学习。

在专业课程开设时,要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也要注重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结合,同时课程在开设时还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值得提出的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目前已经基本协调和实现了以上要求。

2.3 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是高校对学生管理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战略所实施的一种优良制度。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渴望教师对自己学习状况的关注,及时给出指导和鼓励。如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施了导师制体系,每位导师就可以随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更容易从多角度了解学生,当学生遇到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上的问题时,及时给出解决办法或者及时给予关心和关切帮助。另外,导师需要更加的专业,不仅是在专业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对导师提出了较高的水平,导师要发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地采取措施,有助于更快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指引学生更好地发展本专业。导师还可以借助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使学生也参与其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创新性人才。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专业定位、特色发展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修正改良,调整人才培育战略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促使资环专业应对新的挑战,新拆分两个专业分别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可能更快地推进未来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高校在发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体系建设时,要积极吸取经验教训,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多方向和多角度来提高专业竞争力,培养一批又一批为社会所用的合格人才。

此外,学校在培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时,不能盲目觉得什么课程好就开设什么课程。学校培养人才终究是为了社会和国家建设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时,必须充分地考察市场、研究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的人才。总的来说,学校只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才能推动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陆艳湘(1982-),女,广东中山人,中山市南朗镇城乡建设服务中心城乡规划专业工程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管理。

城乡规划论文: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摘 要: 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的中小城镇规划管理与设计部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其实践教学体系应是一个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等构成的递进式、开放式的体系。目标体系包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内容体系包括素质教育实践、专业教学实践、岗位能力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实践等。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及质量管理等。保障体系包括双师型、开放式教学团队建设及智慧型、共享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等。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城乡规划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定位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内涵,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目前学术界针对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专题研究不多,开展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相对于其他类型教育,应用型本科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相对于其他学科,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内涵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研究型本科学术人才的培养,又不同于高职高专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2014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以2000年以来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加直接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1]。目前,我们国家普通高等院校是1200所,而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校差不多的总数的50%。这些高校的类型的就发生了改变,淡化学科、强化专业,不再是研究型大学的压缩饼干,而要按照岗位对接,即按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2]。在科学原理(即客观规律)成为社会的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三个转化:第一转化,是将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第二是将第一个转化的结果转化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工艺、程序、方法,进行现场管理、智力操作。第三是将第二个转化的结果进行技能操作,形成产品和服务。在应用型人才中,把实现这三个转化的人才分别称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3]。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型人才或初、中级工程型人才,对于工科来说,培养的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城市规划专业从原作为工学门类建筑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并正式改名为“城乡规划学”,无疑是实现我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历史性选择,其中包括6个二级学科: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和区域发展与规划。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许多新城镇、大量新城区在建设,对于物质性规划的需求较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小城镇的发展,城乡规划行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根据应用型本科和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服务基层,毕业生就业以中小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为主,即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的中小城镇城乡规划管理与设计部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在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应强化中小城镇规划设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的总结与探求,应是一个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等构成的递进式、开放式的体系。详见图1。

(一)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纲领,包含知识、素质、能力要求。

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与城乡规划相关的综合性知识,包括城乡规划、城乡工程系统、城乡设计与建筑、城乡科学、城乡规划管理、城乡规划法规与方针政策等核心知识体系,且涵盖城乡经济、城乡社会、城乡地理、城乡环境与城乡生态等专业群知识体系;应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关键能力;应使学生具备职业特质、职业素养、工程伦理、健康身心等工程素质。充分考虑本专业“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的特点,培养适应我国中小城镇城乡规划管理与设计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图1 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内容体系

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应涵盖课内与课外活动、分散与集中活动、因材施教活动等,是一个能力递进、循序渐进的体系。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素质教育实践、专业教学实践、岗位能力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实践等方面。

1.素质教育实践

素质教育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在素质教育实践体系中,首先应包括锻炼学生健康体魄及健康心理的实践活动,这是最基本的实践要素。其次,应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工程伦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在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中,从人的真正需求的层面理解工程,使工程的决策和实践更具人性化,更富有伦理。再次,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大一新生尽早思考毕业后有何选择――直接就业、创业或继续深造,等等,这样学习起来更有方向感和目标性;并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各自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岗位。

2.专业教学实践

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主要是校内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基础实践、课程设计与模拟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

基础实践是课程内的基本功实践操作训练,即加强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平面设计能力、效果图建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等基本功训练,大多以课堂练习、上机等形式进行,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日后的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课程设计,即学生的设计选题与工程案例结合,丰富设计内容、加强团队合作。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课程设计、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城乡设计、城乡规划模型制作等。

模拟实习是仿真实习环节,模拟评审会是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校内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即学生将自己的图纸挂在黑板上,介绍自己的方案构思,同时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学生就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并能表达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又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4]。

3.岗位能力实践

岗位能力实践体系主要是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专业调查、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

让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专业调查活动,使学生大体把握城乡规划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能使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工作内容和顺序,明确市场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

除了专业调查,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关注,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省情、校情、家庭情况等。譬如:可开展学生自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父母的理解,把自己的学习和家庭联系起来,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是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重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断裂”的现象,普遍模式是:教师给出题目,学生选题并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这种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如选择的虚拟设计项目未能与工程实际结合;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大,无暇认真指导;单师(只有校内教师)指导;题目重复;题目偏小单一,得不到综合性训练,等等。因而,需要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进行一体化统筹管理,即通过毕业实习为毕业设计提供实践平台和支撑,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丰富毕业实习的内涵;通过毕业实习提前融入工程实践,参与工程的设计、核算、管理、市场调查与开拓、对外业务处理等方面工作,全面了解城乡规划流程及工作要求,从而增加就业机会;通过结合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进而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5]。

4.创新创业能力实践

创新创业能力实践主要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质,引导其开展不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014年,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新时期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非常关键。创新创业能力实践主要包括专业社团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创业教育活动等。

专业社团活动带有专业实践性和多学科交流的特点,以满足学生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共同目标,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结合紧密,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质和兴趣参加不同类型的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社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活动及科技创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技术研发与应用团队,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创业教育活动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城乡规划行业、企业资源,通过创业讲座、创业培训、创业大赛、实地考察等形式,配备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水平。

(三)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保障。只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各项措施的落实和运行。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及质量管理等。

1.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提高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组织保证,应建立一个校内外结合、师生共同参与、“校、院、系”三级紧密衔接、协调一致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

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校企双方负责人、政府有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制定委员会章程,提出校企合作规划和目标、活动方式等,在学校设立办事机构,建立日常信息交流反馈制度;同时,发挥学校教学督导团、教务处的作用,发挥二级院系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信息员的积极性。

2.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是各个组织部门具体落实与实施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的过程。

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书、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等制度文件。

其次,应建立规范合理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以督促各管理部门将各种计划、大纲等具体落实。

3.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体现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包括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实践教学准备阶段、开始阶段、中期检查阶段及结束阶段等关键节点进行监控,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抽样检查相结合,对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文件、实践过程材料、实践教学环节现场授课情况、实践总结环节等进行检查。应加强对学生校外实践过程的监管,让学生能真正融入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评价主体应由教师、学生、第三方共同组成,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关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工程伦理素质,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评价标准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过程,应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及努力程度进行评价,以及对学生的成长、变化、提升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动态性;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应多样化,不仅要有实践报告和卷面考核,也要有实际操作考核,可采用自评、互评、团体评价等多种方式,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四)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主要包括双师型、开放式教学团队建设(人力资源)和智慧型、共享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物力资源)等方面。

1.双师型、开放式教学团队建设

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教学团队应是双师型、开放式的,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我国中小城镇城乡规划管理与设计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双师型教学团队有整体和个体两层含义:在整体上表现为教师来源的双元结构,即“一元”为专职教师(来自于学校),“一元”为兼职教师(来自于行业、企业);在个体上表现为每一位专兼职教师都应具备双师素质,即不仅有较强的城乡规划及相关理论水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及教育教学技巧,也具备较强的工程设计及相关实践操作能力。

学校应打开校门,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聘请工程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需要将专职教师送出校门,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再者,这种开放性还指部门之间、学校之间的师资开放,可组建跨系、跨院、跨校的教学团队,加强教师的交流合作,相互带动,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2.智慧型、共享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建设智慧型、共享型实践教学资源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是加强网络实践平台建设。建设完备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师生在网上共建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即教师将实践教学计划、工程设计任务、主要实践项目公布在网上,学生可参照完成实践活动,同时学生也有权限上传实践项目信息、实践心得体会,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是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建立建筑设备工程实训室、数字城乡与虚拟实训室和生产实习工场等仿真实训室,并保证实训开出率和利用率。全面开放实训室,调动学生投入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以教师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课题引导学生自觉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的素质。

三是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及其他相关学校以协议形式,建立综合性、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形成共享机制,在实践项目建设上积极与其他院校取长补短、增进交流。

总之,实践教学工作是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

城乡规划论文: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分析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为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城乡规划方面的技术性人才培养上,更具有创新性。高校扩招的增加让学生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要想获得优势,不仅要重视专业的应用性,还要注重创新性。文章对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方面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独立学院;城乡规划;技术型;人才;创新

1对于“三个平台”和“三个课程系列”的分析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从学校的建筑学专业出发,集合城乡规划以及景观建设的教学资源,按照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对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创新性的实行三个系列课程的优化和三个平台的搭建教学新体系。在这种体系的作用下,把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以此让学生更具有学习基础,并且充分地对城乡规划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领域问题进行理解和研究,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在课题的组建方面包含三大课程系列有建筑设计和理论基础、城乡规划、景观规划等。在此体系中充分的包含了城乡建设规划方面的内容,注重对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专业实战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期望能够让三个课程之间相互渗透,三个平台主要是指校内的教学实践、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以及校外工程实践平台的搭建,更加期望平台之间能够相互作用。通过这种三加三的课程实践,让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让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结合在了一起,让创新和创业结合在了一起,突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更加深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素质,以此成为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

2校内外实践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城乡规划应用能力21以校内办学为实践平台,增强校内实训

校内教学平台的建立主要是以建筑学教学为基本,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学习基础知识,进入大学第二年以后开始筹划城乡建设专业化平台,并且三四年级时将专业分成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和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两个方向。每一类知识都需要在教师的各个环节教学中加以渗透,让学生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才能有更加突出的实践能力。另外,学校还应该给学生提供配套的模型制作实验室、专业的设计教师以及CAD绘图室,给学生创建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并且对课程内部的教学内容加以优化,突出教学实习的双向性。在课内教学设计上,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模型的制作、图纸的绘制以及课程设计和课程联系,还有毕业设计等。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让知识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表现出来,能够初步的对知识加以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一些比较有实践应用意义的课程,让学生能够边学边做,采用真题真做和假题真做的方式,运用多个环节的指导方式,分配给不同学生不同的任务,然后也可以让一部分学生指导另一部分学生,在检查合格以后,学生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实践。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手册的查阅、图集的审阅以及手工绘图的进行,另外在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绘图,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教学实习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写生实习、对实际地区进行测量性实习,并且对城市的一些建筑景观进行参观和认识。在整个城乡规划专业实习中,只有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夯实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应用工程的能力,以此不断地弥补教材知识带给学生的缺陷,让学生对现实的城乡发展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相关专业进行多方面的了解,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全力搭建校外工程实践平台,对校外的实践方式进行创新化研究校外专业实践能够让理论知识向着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工程实践能力,这也是培养城乡规划过程中专业人才特色的主要方式,更是展示高校人才实践培养能力的方式,能够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要改变很多设计单位被动接受学生实习的情况,学校可以选择将学生的专业实习落到具体的方向上,与城市规划、园林以及景观建设相关的企业单位取得联系,走校企合作化的道路,也可以建立起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的技术方面进行培训,与这些单位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定期把学生安排到实践基地去,并且落实实践的内容,协调好各方面的安排。学生进入实践单位以后,应该服从组合上的安排,实习基地也要实行一定的管理机制,让学生在规范中强化自己的能力,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校外的基地也要聘请相关的指导人员或者工程师,对学生加以全面的指导,明确转,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在土地市场交易环节中,一些地方征地补偿标准低、补偿费被截留挪用情况严重,这些都侵害了农民对土地的收益权。

3“三权分置”下保护农民权益的对策建议

31明确主体权利,落实集体所有权

集体所有制的本质在于农民对集体土地的共同所有,重要的是寻求农民原始所有权的有效实现途径,确保行政力量不再凌驾于农民的所有者权益之上。唯此,才能保证农民公平获得土地承包权,充分享有经营权流转自由,并获取相应的土地收益。政府作为集体土地产权体系之外的宏观调控力量存在,现阶段工作的着力点应是积极发挥其在处理土地撂荒、平整和改良土地、建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促进土地集中连片和适度规模经营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明确所有权主体,进一步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合理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符合当前实际的集体土地入市模式,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行为进行规范。

32兼顾公平与效率,稳定农户承包权

承包权作为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既包括公平问题,又涉及效率问题。一方面,坚持土地承包权长期稳定政策,不以任何名义,不以任何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承包权;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城镇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状况,科学进行土地承包权的适度而必要的调整。

稳定农户承包权,当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承包权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拥有的一种权利,承包期长期化与集体成员不断变化是矛盾的,但又不能根据成员变化无休止地调整承包关系,公平只是相对的。是否调整、如何调整,应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见。二是应当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增长适当增加土地承包数量,这样既确保了土地占有上的公平,也能鼓励农户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三是鼓励探索市场化退出机制。承包期内,在自愿前提下,引导承包户有偿退出承包权。四是鼓励创新承包权的实现方式。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村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寻找符合本地特点的农村改革之路。

指导老师在校内和校外的责任。校内指导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作,指导好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把学生在学校的基本表现告知给校外教师,然后定期的到现场去巡查,和校外指导教师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另外,成立教师专业工作室,以此提升教师在教学、选题、科研以及规划项目中的特色性,让设计项目趋向个性化,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也更加频繁,以此形成专业化特色教育。

3利用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时间段内人才培养的一种新趋势和新方向。很多独立院校在人才的创新性培养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一般以学生的创新意识积累以及经验的增加为主要的目标,以此开展专业化的创新性教育,并且课程也更加倾向于创新,例如,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大课堂,开展专题讲座以及模拟竞赛和创业实践项目的策划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让学生选择新的是新理念,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为以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平台的建设,第二课堂的开启等,这些都能够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越来越突出,以此能够在城乡规划过程中表现出最佳的状态。

城乡规划论文: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探索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开办城乡规划专业的地方高校越来越多,办学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寻求特色化发展已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面临的新形势,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从特色凝练、课程优化、就业导向3个方面探讨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以期实现发展创新力、提升竞争力及扩大影响力的目标。

关键词:城乡规划;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特色办学;安徽建筑大学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同济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1]。到2015年5月,我国设有城市(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有207所,其中通过评估的高校有42所①。可以看出,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迅速,但水平差异较大,大城市、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发展良好,地方性、新办专业的高校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2]。为此,2013年高等学校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和硬件条件等进行了要求,提出地方院校可根据本校专业特色和定位增加有关教学内容,制定专业培养方案[3]。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要求。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凝练特色,将是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 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地方高校办学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开办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以安徽省为例,目前有8所高校开办城乡规划专业,除合肥工业大学属于部属院校,其他7所高校均为省属地方高校(表1)。从办学时间看,除了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开办时间较早外,其他高校城乡规划或相关专业开办时间均小于15年。从办学背景看,5所高校是依托建筑学的工学专业,1所高校是依托地理学的工学专业,2所高校是依托农林学的工学专业。从招生数量看,年招生数量普遍在50~70人。这些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大部分依托原有相近专业开设,不同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建立自身特色,已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表1安徽省高校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简表高校名称专业名称开办时间学制专业类型招生数量/年是否通过评估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19835工学60是合肥工业大学城乡规划20005工学50否安徽农业大学城乡规划20025工学60否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20085工学70否黄山学院城乡规划20114工学70否安徽师范大学城乡规划20124工学30否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20075工学60否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城乡规划20045工学100否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顾康康,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快速,城乡规划行业市场需求火热,毕业生就业面不断拓宽。但是随着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部分城乡规划设计企业需求日趋饱和,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由图1可以看出数据由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办公室统计。,2011―2015年,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整体高于90%,但2015年降到70%。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城市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中小城市及乡镇选择较少。从就业方向来看(图2),35%的毕业生进入设计公司,25%的毕业生读研,这2个方向的毕业生占总数的60%。进入建设单位、考取公务员以及出国的毕业生分别占21%、7%和9%。就业方向以大中型规划设计企业为主导,就业区域以省内大城市和省外大中城市为主,就业选择仍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率的提升。

二、 国内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案例探讨

(一)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中唯一一所土建类高等学校。其城乡规划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一向注重实践,实践教学共计69学分(课内实验120学时,折合实践教学7.5学分),占总学分33.5%,加之所在地域为经济发达地区,其将专业实践与城市发展互动,形成了共赢局面。该校的课程设置以设计课为核心,从本科低年级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以学生创造力培养为侧重点,围绕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下的六个研究方向,在学校的大平台课程基础上,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设计课、专业核心理论课,同时辅以宽基础、宽知识面的基础课与选修课程,构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实践性强,学生除理论与设计类课程学习外,还应参加多项专业实践环节。围绕“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良好的就业前景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良好的声誉又吸引了良好的生源,形成了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历史长,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三所开办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学科基于地方院校的特点,立足地域城乡发展,在山东半岛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省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半岛蓝色经济区村庄建设研究、浅水层城市有轨交通研究、城市洪水防治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其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特色是土地使用,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城市核心功能要素配置和布局、城市建设用地变化测度和分析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山东省区域类型多样,城市发展各异,为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空间与样本。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技术服务方面,为地方城市建设做出较大贡献,业已成为山东省城市规划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基地,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三、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

(一)特色凝练

1.依托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创造交叉方向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团队。因此,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积极寻找城乡规划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方向,构建相关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科特色凝练的途径之一。

2.依托地方合作资源优势,创新实践教学

落实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4]。“产、学、研”相结合是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传统,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应把面向市场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锻炼学生。由城市规划系、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及研究所(教授工作室)等单位共同形成了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互相支持的体系,在省内外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3.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创新研究领域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体现了徽州工匠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古村落群之一,其代表黟县西递、宏村是至今为止我国唯一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5]。近年来,城乡规划专业依托学院下设的徽派建筑研究所,以及学校和世界遗产地宏村同时设立的徽派建筑陈列馆,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与课程设计中,设置了地方建筑或古村落及古建筑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课程作业,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徽派建筑,为弘扬徽派建筑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夯实基础。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更加重视乡村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提出通过振兴乡村和农业来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社会矛盾[6]。安徽省农村人口多,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建筑大学开展大量乡村规划与研究(表2),乡村规划课程在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比重日益增大,乡村规划教学与实践已成为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一大特色。表2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实践项目时间地点人员成果委托单位萧县新农村规划2011年7月至8月萧县20个村庄教师2人,本科生20人编制《萧县新农村规划》萧县人民政府皖北美好乡村调研2012年8月皖北6市12村教师3人,本科生6人编写《皖北美好乡村调研报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皖北农民及企业员工城镇化意愿与影响机制调研2013年3月皖北地区教师6人

本科生28人编写《皖北农民及企业员工城镇化意愿与影响机制调研报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岳西县水畈村美好乡村规划2013年11月岳西县

水畈村教师2人,本科生4人编制《岳西县水畈村美好乡村规划》,水畈村荣膺“2014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岳西县人民政府岳西县美好乡村规划2014年4月岳西县6村教师6人,本科生12人编制《岳西县美好乡村规划》岳西县人民政府宁国市美好乡村规划调研2014年7月宁国市2村教师3人,本科生12人美好乡村调研报告宁国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农民流动与宜居性调研2015年7月安徽省5县30村教师5人,本科生10人编写《安徽省农民流动与宜居性调研报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金寨县村庄布点规划2015年8月金寨县教师2人,研究生5名村庄布点规划(文本、图纸、说明书)金寨县人民政府海门市海州乡美丽乡村规划方案竞赛2015年8月至12月海门市

海州乡教师4人,本科生8人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同济大学(二)课程优化

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既注重高等教育“宽口径、厚基础”,工程教育理念的落实,同时又要适应城乡规划学科综合性、社会性与政策性发展趋势,与我国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接轨,注重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7-9]。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以城乡规划设计与城乡规划管理两大方向为核心构筑系列课程群,其中规划设计类课程以我国现行规划体系及城镇化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进行区域规划设计、总体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设计能力,城乡规划管理类人才培养在设计表达类课程设置基础上增设规划政策、规划管理及规划实务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体系设置围绕规划专业“双主线、三阶段”教育过程,按专业认知规律要求分阶段设置城市认识与体验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城市建设史实习、系列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三)就业导向

据统计,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就业以规划设计单位为主,且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较少。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面向二、三线城市以及乡镇的规划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因此,中小城市及乡镇将成为未来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就业市场。此外,除了规划设计单位,拓宽就业方向将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例如,安徽建筑大学近年来组织的“创业之星”活动,多名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扩宽了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对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由于种种限制因素不可能延续985、211高校的发展模式,只有凝练特色、错位发展才能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积极创造特色化发展道路,依靠学科和地域特色凝练教学、实践和研究内容,学科建设逐步发展创新力、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城乡规划论文:诸暨市城乡规划管理现状问题与策略

【摘 要】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健康发展,是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城乡规划管理作为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对于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诸暨;问题;策略

我国实施城乡规划管理是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起的,虽然发起时间相对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规划法》的颁布,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尽管如此,我们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依然存在很多困难,无法与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相适宜,城乡规划管理需要不断完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

所谓城乡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村庄和集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村庄、集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乡规划管理是指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即通过行政的、法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管理手段,对城乡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控制、引导和监督,使之纳入城乡规划的轨道,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乡镇空间上协调、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二、诸暨市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

1.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低

截止2015年底,中心城区的控规覆盖率为83.4%,除去山体、水体和江东下坊门建成区外,基本做到控规全覆盖。各镇乡控规编制情况不尽理想,中心镇的控规覆盖率为45%-65%,其他镇乡为10%-45%。城乡规划法颁布以来,目前为止市域范围内尚有岭北镇,陈宅镇,赵家镇,东和乡未编制镇乡总体规划。

各镇乡对于控规编制的积极性不高,习惯一事一议或上报会议的做法。同时城乡规划法规定控规确定的强制性内容,如地块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不可改变。然而实践表明,有的指标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面临反复调整,因此觉得控制意义不大。而现行技术条件下难以在控规编制阶段对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对混合发展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强制性的控制单一的土地利用性质往往导致规划修改,而控规的修改要经过几个必定程序和较长的公示时间。同时,规划指标的确定有直接影响土地的评估价格,牵扯到拟用地单位的直接利益。

2.村庄规划设计相对滞后

2007-2008年编制了诸暨市所有村庄的村庄规划;2014年8月,市规划局根据省住建厅《关于做好农房设计通用图集修编完善工作的通知》(建村发[2015]252号)精神,编制完成《诸暨市农村住宅方案图集》。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规划设计和农房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2017年实现村庄设计全覆盖。我市共有村庄468个,除市区、集镇区范围,共有350个村需重新编制村庄规划,一般每个村庄规划编制费用在40万,考虑经费因素,该项工作尚未在我市全面启动。村庄规划要进行公开招投标,中标单位水平不一,对诸暨尤其是镇乡情况了解不深入,难以提交优良的规划方案。

镇乡层面仅将村庄规划作为农村宅基地审批的依据,对村庄规划的大局观不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涉及审批依据不足就要求村庄规划局部调整,依法依规意识不强;村庄规划普遍存在现状地形测绘不更新或无测量经费,导致规划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不高,后期放样矛盾凸显。

3.规划管理薄弱、专业技术力量不足

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但全市规划专业人员缺乏,且县市规划部门很难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干部队伍人手严重不足。随着“三改一拆”、“无违建”城市创建、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多项工作同时开展,每个工作组、每个镇乡(街道)都需要规划局派人参加,由于本身技术人员缺乏,临时性工作又多,导致人手严重不足。虽然各乡镇都设分管城建的乡镇长和城建办公室,但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不够。现有的规划技术力量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需要差距较大,随着城乡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规划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亟需引进和充实规划专业技术人才。

当前执法监管人员有限,力量相对薄弱;法律、法规管理未授予规划管理部门以行政强制权;相关职能部门协作、联动监管配合不到位。种种原因造成规划实施过程监管、施工图报审管理等未能及时跟进。

三、城乡规划管理改善策略

1.加强宣传,提高规划严肃性

做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宣传普及工作。以电台、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为载体,进一步强化规划宣传,举办大型法制宣传展,使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深入人心。巩固阵地、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在规划局专门设立法律咨询服务台,发放法律法规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解答市民的政策咨询,将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常用知识、印制宣传彩页,免费向广大居民发放。激发城乡居民参与、支持和监督城乡规划实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城乡居民的规划意识、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领导带头执行规划,建设单位自觉落实规划,广大群众自觉维护规划的良好氛围。

大力推进城乡规划设计创新,提高规划覆盖率的同时,探索城市设计与规划有机结合,更直观的解析用地情况,把握空间层次,提高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

2.保障经费,实现规划全覆盖

将基础测绘、规划设计经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实现基础测绘投入持续增长,各级规划全覆盖。要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周期和经费投入、计划管理等条件相匹配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建议考虑规划设计经费,现场调研,方案深化、优化等诸多必要环节;建议在招投标过程中设置合理的条件,如中标单位一定要在诸暨承接过镇乡总规,控规,城市设计或专项规划等,以便增强设计单位对项目的针对性。

3.部门互动,加强执行力

规划管理向来不仅仅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工作,涉及发改、国土、行政执法局等部门单位及各镇乡,加强部门互动,定期召开规划委员会全体会议。

由于规划跟踪管理全权委托于行政执法局,而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往往不具备规划知识,所以必须加强规划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着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认真组织全局执法人员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以及地方性法规、规章。学习宣传与规划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规划执法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正确运用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城乡规划论文: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摘 要】结合长沙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调整为契机,以实践教学的特色化为突破,建立“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能力、专方向”的实践教学理念。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的调整,在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课程的课题实践、实习课程的专题实践三个层次逐步深化实践教学,并形成“详细规划+建筑设计”的微观设计特长,以及“社区规划+村庄建设”的基层管理特长。

【关键词】城乡规划;实践教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经济发展至21世纪,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城市化进程开始增速减缓,因此城乡规划建设市场变化,城乡规划人才需求量减少;同时在此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类型也开始由增量规划转至存量规划,城乡规划专业的知识重点也需要调整。就业人才需求减少和专业知识重点调整,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面临办学挑战。顺应时代变化,并且形成专业自身特色,才是地方高校的生存之道。

1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特色化教学之路

相较于教育部属重点高校的优势资源,地方院校特别是中西部院校,受限于地方经济财政等原因,资源优势不明显,则更需要突出其专业教学特色化理念,才能使学生在就业市场和执业初期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的指导,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已定,相应的知识点与指导教材也已达到共识,那么基于不同高校不同办学背景条件下的专业建设,唯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形成差异化及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2 以“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强能力、专方向”的实践教学理念

长沙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于2002年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开始四年制招生。2008年由于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城市规划专业划归于土木与建筑学院,同时开始五年制招生。同一学院的相关专业有建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因此依托于建筑学与地理学专业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专业,结合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强能力、专方向”的实践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长沙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课程的课题实践、实习课程的专题实践三个层次逐步深化实践教学,并形成“详细规划+建筑设计”的微观设计特长,以及“社区规划+村庄建设”的基层管理特长。

3 优化实践教学,突出办学特色

根据《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城规专业规范》)要求,城乡规划专业实践包括认识调研、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三个领域。每一个实践环节有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具有现状调研、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能力。

3.1 实践教学体系调整

长沙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在《城规专业规范》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实习课程提供,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与特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方向实践课程。

通过古建测绘实习、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以及总规实习及详规实习调研等阶段,训练现状调研能力;通过美术实习、总规实习、详规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训练规划设计能力;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综合实习等阶段,训练规划管理能力。其中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是根据实习单位实习项目要求,既可能是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也可能是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

表1 长沙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实习实践领域构成

而由于专业教学是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组成,且相辅相成。理论课程为实践课程提供理念基础和内容支撑,而实践课程的设置将为理论课程的实践提供可能。结合实践课程的前置理论课程也为其特色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校结合建筑学办学背景,就业岗位适应性,以及面对往届学生的就业实际,设置中国建筑史、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课程的选修,以突出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通过规划时序的调整,在高年级阶段强化城市详细规划实习、景观设计等课程选修,着重锻炼学生的微观规划设计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公共课、公务员基础知识、名城名镇名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乡村发展与村镇规划等选修课程,强化学生的社区规划与村庄规划与管理能力。

3.2 实践教学内容调整

在设计课程实践阶段结合教学大纲,根据现阶段实际工程项目,在详细规划课程里面,安排社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内容;在城市设计课程里面加入景观规划的内容。一方面能保证到高年级阶段因大部分学生选修学分已满,而致使一些专业选修课因为选课学生少而不能开课的情况下,这些专业知识能够在一些相关设计课里面体现。同时也是因为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且更能体现实际规划项目发展的需要。

在实践实习课程内,在社会调查内引导学生关注社区规划。在生产实习阶段,针对非规划设计或管理岗位的情况,学生也能结合建筑设计知识,能够从事小型公建或住宅方面的设计。

3.3 实践教学方法调整

目前的教学方法分为教师中心法、相互作用法、个体化方法、实践法。而实践教学方法中大部分校内实践采用教师法、作用法与个体法;而校外实践则多采用实践法。

作为实践课程的基础部分,即理论课程,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加上小组讨论,针对一些特殊的案例教学时,还可引入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等方法,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中,可引入电视法制节目分析,让学生分组体验开发商、政府职能部门、设计工作者等不同角色,并在案例中分析不同主体在城乡规划中应承担权利与义务,以及如何实现。

作为设计类课程的实践环节,通过教师讲授、小组讨论、个人设计等方法实现。例如城市设计课程,在小组讨论中除了要表现出自己小组的设计意途,同时其他小组也可扮演其他专家、市民、政府等不同群体来质疑其方案,从而训练多角度思考的思维习惯。

城乡规划论文:新形势下城乡规划档案管理的现实问题与解决途径

【摘 要】城乡规划是政府的主要工作职能,是指导城乡建设、城乡发展以及调控空间资源的关键措施。在制定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因素、合理规划城乡布局、协调以及分配社会利益、配置空间与土地资源等方面具有关键意义。城乡规划档案管理是城乡规划工作的关键组成环节,为提高规划质量和效率起到重要的凭证以及参考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新形势下,城乡规划档案管理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解决途径,希望给予相关部门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形势;城乡规划;档案管理;现实问题;解决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但是如果只单纯的追求建设速度,而忽视城乡规划,会对城乡的协调发展造成一定制约。城乡规划管理档案是城乡发展、规划以及建设的重要凭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颁布以来,档案工作逐步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但是在当前的档案管理中,由于其受到环保部门、土地部门、建设部门以及规划部门的影响,管理条件有限、管理模式不完善、管理设施落后,管理人才断档,导致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存在乱、杂的情况。同时,档案管理的水平也在很大程度对新农村建设造成制约。因此,在新形势下,为了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的严肃性,确保档案的完整和安全,还需要不断加强档案法治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城乡档案规划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措施进行改进,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的同步以及协调发展。

1、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1.1管理缺乏规范性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我国城乡相关部门对规划档案管理缺乏重视,而对其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没有根据有关法规条文对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城乡规划法》指出:规划档案是城乡规划以及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经过法定程序,不得擅自修改,如果规划被审批通过,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落实,规划内容不得随意篡改。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社会各方面包括档案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档案事务中的权利、 义务和责任,对各类违法行为的处罚以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执法监督的职能与权利。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地方领导对于规划档案依然存在认识的误区,在规划内容上更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随意修改,导致规划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同时,我国对规划档案的宣传工作不到位,社会公众对规划档案认识程度较低,更谈不上参与管理,规划档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1.2管理方法与管理模式落后

新形势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城乡建设中,很多目标和要求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提高和完善。但是,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在技术支持以及人才配备方面并不完善,我国大部分城乡在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中,依然采取以往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没有实现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管理。以往的管理模式在功能性以及技术性方面相对简单,但是规划档案管理想要全面实现数字化以及信息化,对管理模式的功能性以及技术性要求较高,因此,管理模式的落后不能满足时代对管理工作的要求。

1.3管理人才缺失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在信息技术方面缺乏足够的支持,不能有效支撑起档案管理对信息的需求,同时,管理人才的缺失也是导致其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规划档案的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因此资料繁杂,如果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会导致档案管理无序杂乱,出现档案流失、查无所处的情况。同时,由于相关领导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专业人才也严重缺失。所以,城乡有关部门一定要通过培训现有人员和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

2、新形势下提高城乡规划档案管理水平的相关途径

2.1加强档案管理网络建设

首先,要加强城乡领导对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将其作为城乡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制定科学的工作制度、完善责任制和问责制。其次,要设立专门机构,实现对规划档案的统一管理,并且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能。再次,合理配备管理人员,相关部门要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同时,各个单位以及各个部门也要设立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最后,纳入计划,相关部门要将规划档案管理纳入到规划部门的年度计划以及发展规划中。

2.2完善管理制度

要充分落实领导责任制,将档案工作纳入到城乡规划的工作体系中,与其他工作同步发展、同步进行。在管理中,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且有效实施。同时,在档案管理中要根据相关法规条文,结合部门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档案管理制度、考评标准以及管理办法,档案资料要确保完整、齐全,并且定期进行自检工作,进而形成自建、整改、自评以及自查机制,为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以及正确运行提供保障和监控。

2.3主抓重点业务

相关部门要对规划档案管理进行研究和分析,开展分类指导,提高档案质量,根据归档内容,强化跟踪管理,认真收集各种文件资料,确保档案的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同时,为了提高电子档案、人事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会计档案以及规划业务的档案质量,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档案的整理和收集,严控质量。对不规范的档案进行重新整理,促使档案管理实现规范化以及标准化。

2.4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档案管理中,要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引入计算机技术完成档案的统计、汇总、等级以及检索等工作,将数字办公化与档案管理充分结合,进而满足新形势下对档案信息化的要求。管理人员也要结合岗位需要,了解以及掌握数字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而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同时,在档案的收集以及整理工作中,也要实现信息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人工可能出现的失误,发挥现代管理优势,进而更好地为城乡发展而服务。

2.5强化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

相关部门要强化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管理观念,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进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对档案资料进行深度加工,形成规划信息、大事记以及发展沿革等编研成果,采取现代技术,收集国内外的优秀城市规划方案,并且编辑、整理、加工成刊物,为城乡规划提供信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 颁布实施后,档案工作从“封闭型”、“半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经验型”转变为“科学型”、“法治型”。各级综合档案馆(室)按照规定和要求,对档案进行了收集、鉴定、移交、整理以及编目等基础工作,能够充分满足利用者需求。

2.6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湖南省档案管理条例》中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因此,相关部门要注重加强人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其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增强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以及服务意识。管理人员要通过自学以及参加培训的方式,学习信息技术以及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且根据岗位特点,学习相关法规条文。有关部门要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并且提供给管理人员学习的机会,提高其工作水平,促进规划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城乡规划档案是城乡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历史资料,对提高城乡建设水平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具有关键意义。因此,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专业水平、完善服务意识,将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理念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城乡规划论文:关于城乡规划管理现状探析改善策略分析

摘 要: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有效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的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传统的城乡规划是当前城乡规划的主要方案,为了对城乡规划新时期的要求进行满足,就需要全面完善和改革传统的城乡规划方案。本文围绕着城乡规划管理现状和改善策略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首先介绍了城乡规划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了城乡规划管理现状以及改善策略。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现状;改善策略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施了城乡规划管理,这种管理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开展进行了保障,从而对我国经济建设进行推动,与此同时,其还影响着城乡资源的配置。我国在较晚才发起了城乡规划管理,但我国城乡规划条例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促进了我国人均生产总值的提升[1]。

一、城乡规划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政府行政管理工作

若想科学的开展城乡规划工作,就需要保证政府部门人员的行政管理处于较高水平。在我国,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出现的较晚,其发展空间虽然十分广阔,但却仍然有许多问题存在,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管理机制。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不断发展的经济使得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这些都使得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不合理的城乡资源配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和城市商业成为了我国重点关注的对象,却对城乡经济的发展予以忽视,目前的资源配置只是单单依靠市场进行,其无法对城乡资源配比进行使用,这对乡镇经济的发展会产生阻碍和约束,使得我国城乡经济建设的速度变慢[2]。

(三)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环境建设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忽视,因此环境也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无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保障。与此同时,政府也没有真正落实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破坏环境的现象屡屡被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很难得到保障。

(四)利益分配不够有效合理

要想对城乡规划利益的配置进行有效的保障,就需要使得城乡规划的管理机制尽量完善。然而目前的城乡规划管理机制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其没有站在利益分配的角度对城乡规划管理方案进行制定,因此这种管理方案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其没有对一些造成市场不稳定变化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这就造成其利益分配不够合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3]。

二、城乡规划管理现状以及改善策略

(一)对市场经济形势的转变进行深入的了解

我国政府部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进行管理方式的制定过程时,都会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尽量完善市场经济,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其管理方式并不是固定的,其调整一般是以市场经济的变化为依据进行的,所以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地创新管理方法,因此其面对的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城乡规划管理需要与市场经济的变化相适应,从而对市场变化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控。

(二)对经济模式的变化进行满足

在长期固定的管理模式下,我国的计划经济的发展就会被阻碍,其发展也无法顺利进行。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会受到不断增长的经济模式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使得我国的城乡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满足,政府就需要在城乡规划管理的过程中,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合理的配置资源[4]。除此之外,城乡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对这一经济模式进行很好地使用,因此需要所有人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从而尽快适应这一经济模式。

(三)熟悉经济结构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农业经济一直是经济的核心,占据次要地位的为工商业,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就会被制约,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落实了各项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就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的主导地位渐渐被工商业所取代,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就需要对资源配置工作进行完善,面对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就需要对其进行适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城乡规划管理中去,从而合理地配置城乡资源,使其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明确城乡规划管理方案

科学的落实需要建立在完善规划方案的基础上,但完善的规划方案也需要科学地落实而实现。然而目前实施方案有效性和完善性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乡规划管理实施的效率和水平[5]。政府需要做的是将城乡规划决策部门建立起来,对城乡规划这种跨区域的规划要求进行满足,只有做好规划工作,才能将城乡规划这一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对城乡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结语

本文就城乡规划管理现状和改善策略进行了探析。为了对城乡经济建设的水平和质量进行提升,政府部门就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对资源分配的力度进行加强,从而对我国经济建设进行保障,使其发展健康而稳定。然而,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的变化需求目前的城乡规划工作还无法予以满足,因此会使得各种问题都出现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只有将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进行充分发挥,才能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从而对城乡规划的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使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城乡规划论文:新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研究

[摘 要]在我国经济逐步走上正轨之后,城乡的建设成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在新形式下,城镇建设工作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的新领域。城乡规划作为新城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和着力点,对城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分析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成果和趋势出发,对新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设计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分析。重点针对我国新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的要求和管理办法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新城镇化;城乡规划;转型;大区域规划体系

1 规划设计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1.1 城镇化进程中规划设计的地位

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虽然城乡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一些地方上还是让人担忧。进一步提升经济水平,更高程度地实现人民富裕、生活美满,还需要人们进一步地提高城乡的规划管理水平。在新形式下,城乡规划管理已经成为必须走的一步,也是需要着重进行的工作。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人们不能盲目地急于求成,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并正确地把握规划管理权力下放和统一的关系。在新城镇化的背景下,城乡规划与管理必须稳扎稳打,做好设计,管理好规划,将规划转型问题做到位。

在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的过程中,盲目地进行探索必然会走弯路,碰墙壁,而杂乱无章的建设也会适得其反,达不到人们的预期目标。在转型规划中,人们必须结合政府进行合适的规划设计,了解政府的意图,结合城乡的实际发展和开展设计工作,继而进行合理的规划。由此可以看出,结合城乡发展进行规划,是政府建设决策的基础性工作。科学有效、合理有序地进行城乡规划的设计更是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一步,通过合理地开展和实施规划设计工作,对城镇化建设做好宏观调控和针对性的指导,科学、规范的城乡规划设计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调整人口布局,并在城乡规划过程中,有效合理地开发当地资源,确保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良好发展和循环。

1.2 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念的分析

在新城镇化背景下,要想有效地规划转型就需要人们在建设中遵循合理开发、量力而行的规划准则,在人们合理进行城乡规划的基础目标上,合理布局城市蓝图,有效开展基础性设施项目,设置以服务人民、满足基本需求为理念的城乡布局。在确定建设理念和建设目标之后,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规划,推动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同时,人们还需要认识到,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合理规划和建设城乡能够为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和充足的经济支持和基础保障。在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方便地方性产业以及增强政府执行力,进而为城镇化提高有力的保障。

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将农村变为城市,也不单单是将农家小居变为高楼大厦,更多的是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帮助传统式农村更好地发展经济。这也就是说在考虑农村合理布局的同时,还需要对当地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在城镇化建设成功转型之后,必然会使大量的人口进城,这就需要人们同时解决人口剧增和人口分布的问题,与此同时人们也需要考虑到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所以,人们还要对企业有一个合理的评估和规划,必要时还需要引进就业企业,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总之,就是要在结合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上同时满足人民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规划出更加符合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实质是在结合自身当下的三农问题的基础上,协调可持续发展,快速有效解决城乡差距较大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2 新型城镇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问题研究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下,农用机械水平自动化发展、农村土地减少等现象都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涌入城市,很多农民自愿放弃土地的使用权。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规划管理部门为了合理充分利用有效土地,将这些闲置土地进行再开发。不同程度地进行土地征用和拍卖,甚至抬高土地价格,有的只关注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土地合理利用的问题。制定城乡规划政策,就是在合理规划城乡的同时,兼顾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土地管理和规划。由于城乡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城乡的发展,而土地规划主要是为了实现当地利益的最大化,目的的不同造成了矛盾的产生。

(1)在城乡规划过程中,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建筑用地和公路用地不断增加,而实实在在的耕地面积则在不断地减少。对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的控制不够、规划不足,造成了建筑用地侵蚀耕地、农民没地的情况。

(2)在土地规划过程中,对土地的征用现象普遍存在,但是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时常会发生补偿款不足或是征用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农民的极大不满,从而也影响了土地的正常使用和征用工作。在对土地征用的过程中,不规范的现象逐渐增多,土地得不到合理充分地利用,如何解决土地使用问题成了一大难题。

土地规划过程中和城乡规划过程中的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两个部门处理原则的不同,导致两个项目矛盾不断。土地管理部门一直以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土地的最大利用率为工作重点。而城乡规划则认为,在满足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兼顾和谐发展才是工作重点。观念不同导致的工作差异制约着整体的发展。

3 完成城乡规划的手段和方法

在多方面考虑城乡发展的现状之后,人们进行合理的总结研究。如果要科学合理地转变新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发展规划,必须抛弃以前的旧思想,在融合当前的不同规划的前提下,总结经验,扩大规划区域,深化规划内容,与经济有效地结合,注重对县级以及镇级办公人员的思想培训和技术培训,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技术,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的流程规范和体系审核管理制度,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逐步完成城乡规划的转型布局。总之,人们需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3.1 结合当前规划,创建大区域规划体系

本着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策方针,针对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进行协调发展,将城乡规划进一步完善,改革城乡规划编制办法,规划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统筹考量协调发展。转变当前规划布局中局部思想,有效执行制度创新和快速创建的原则,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体制。结合政府政策进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逐步完成城乡一体化。

3.2 城乡土地制度配合城乡规划管理

由于土地管理制度不协调导致的诸多问题,都在影响着城乡规划管理进程,所以必须协调创新,合理规划工作流程,避免出现土地利用混乱和浪费土地的现象。针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进行适当的变革和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规划一定要统一标准和目标,并且进行合理的政府监督和管理,在对农村土地开发和使用时,一定要满足城乡规划管理的需求,逐步完成农村土地的合理规划,执行统一管理标准。

3.3 培养专业人士,提高管理能力

大部分的土地管理监督机制并不完善,农用地随意圈占、不合理地开发和使用,土地利用混乱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同时监管工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不论是城市的规划还是建设都需要当今的信息技术和专业人才,人们应该大量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城镇管理制度,强化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执行能力,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智能高科技化动态检测和管理。

4 结 语

新城镇背景下城乡的转型问题是人们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走向更好的未来,人们要以认真的态度、严谨的思维做好这个项目,成功实现城乡规划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