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5 08:50: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音乐学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教学目标要更明确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观、人生观的培养
每位教师在钢琴教学的初期就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观、人生观的培养。教师应该有计划的、有方向的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使学生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能明确自己究竟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帮助学生树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及学无止境、知难而进的学习态度,从而逐渐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二)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培养高校音乐学钢琴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得以提高,还可以使学生们对钢琴艺术更加热爱,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因此,一方面,高校钢琴专业的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的插入历史知识、文化知识、舞蹈知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明白钢琴艺术与其他学科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名著、参观艺术展览,鼓励学生多亲近自然,寻找灵感,使学生在知识、艺术与自然的熏陶下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可以使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和认真,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言传身教必不可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全面展示作品的内容,积极表达对钢琴音乐的热爱,以此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对钢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聆听优秀的钢琴音乐很重要。为了提高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兴趣,教师应组织、鼓励学生多听一些优秀的钢琴音乐,多参加音乐会,多了解音乐家的人生经历。以此使提高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兴趣。第三,学以致用是关键。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们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来分析理解钢琴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到钢琴音乐的魅力。
(四)注重对学生音乐才能的培养
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建立在高超的钢琴才能的基础上的。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节奏是组成音乐的主要部分之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节拍的律动,指导学生正确认真地弹奏乐曲。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教师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带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想象作品描述的内容,体会作品的内涵。最后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注重乐曲弹奏的连贯性,鼓励他们多做练习,多弹奏、背诵一些名作,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二、教学内容要更完善
完善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的教学内容是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高校的钢琴教学不能只注重教授知识,传授技术,这是十分片面,十分单一的。高校应结合社会要求以及学生特点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巴洛克时期的优秀钢琴作品内容丰富,结构系统,对提高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十分有帮助,高校可以多引进这一时期的作品;高校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收藏大量与钢琴艺术有关的资料供学生们下载使用;高校还可以使用钢琴教学法,让学生了解钢琴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钢琴技巧与理论相结合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各种有关钢琴的知识及技巧,为学生将来的钢琴演奏技能打下夯实的基础;其次要泛弹精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视奏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论中学会知识,在实践中理解知识。
三、教学模式要创新
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钢琴教学的针对性要增强
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是增强钢琴音乐教学针对性的关键。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细心观察和了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对读谱有困难的学生应帮助其学习谱号、音符等,使其学会正确读谱;对触键有困难的学生应帮助其学习触键准则,学会触键方法;对不会指法的学生要指导其进行正确的指法练习,帮助其进步。
(二)钢琴教学的灵活性要增强
高校可以通过不定期开设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钢琴音乐的最新动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准音乐会的方式让学生们领略钢琴艺术的魅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学生音乐会的方式让学生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更加热爱钢琴艺术。
(三)钢琴教学的互动性要增强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引导他们参与到钢琴教学中来。一是高校钢琴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告别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学到知识,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二是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探讨,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四、结语
改革创新对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改革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技能和学习钢琴的兴趣都得到提升;完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提高钢琴教学的效率,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作者:郑雅丽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钢琴教学是高校音乐学当中一门较重要的课程。对于钢琴教学的模式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努力实现完善的教学课程系统话,丰富课程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科学性,实战性。随着新时期的到来,社会需求的日益加大。逐步反映出现在如今的钢琴教学还是按照传统的思路来学,忽视学生对钢琴技能的实战。高校音乐学专业其特殊性,使其在教学过程当中占有既特又重要的地位。由于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育,其专业的重要职能是向社会输送音乐教育者。这就要求合格的高校音乐学专业师资必须要有好的钢琴基础。高校音乐学钢琴改革,会影响到音乐学的前途和发展,会对今后的钢琴事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钢琴教学的改革是在新的体制下的必然产物。教学应向多样化发展趋势进行。在改革的同时也要同步发展,既要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还要有一定的即兴伴奏能力,同时还要学以致用,这些也是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去考虑的。在这就钢琴培养的目标,钢琴教学的内容,钢琴教学的理念来浅析高校音乐学钢琴改革。
一、钢琴培养的目标
当下,学钢琴的学生越来越多。喜欢的钢琴的学生也多。原来传统的钢琴培养目标是就是单一的练好钢琴作品。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可以即兴演奏钢琴的人员。而目前培养的学生中大多数都不太会弹奏即兴这部分,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不可以积极适应社会,不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这就使得我的钢琴培养目标该进行调整,在保证正常的钢琴作品的演奏情况下,也熟练掌握即兴的演奏.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音乐学专业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音乐教师。《新课标》要求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钢琴上要好的演奏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有好的钢琴教学能力。而学生到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缺乏实践锻炼,心里素质差,一上台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毛病。更多的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大好良好的基础。音乐学的学生必须要会往实践中走,而后又返回学习当中去,不断的提高自己。我国一直都在开展素质教育,大大地增加了音乐学科的课外活动。为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在培养音乐学学生在钢琴方面的登台表演经历和艺术实践活动能力,那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必需作出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让每一名学生都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中,多去校外实践基地实习。
二、钢琴教学内容
传统的钢琴教学当中,大量的都是世界名家做的钢琴作品。比如有拉赫马尼洛夫音画练习曲,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等。更具不同人的喜好有些同学喜爱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有的喜好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有的喜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那有些学生喜好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黑人音乐风格音乐元素的借鉴。在音乐学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即兴伴奏的强与弱,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钢琴的课程,更开设即兴伴奏这门课程。但是这门课开设,在这些年也反应出。由于学生钢琴基础水平的高低不一样,使得教师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难题。即兴伴奏是钢琴技能,基础课程融合的一个综合性科目。在学之前应该要学生具备车尔尼599,849水平,学习内容该重点强调说有大小调音阶琶音和弦。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和声基础。在钢琴教学内容中多多了解内容,情绪,风格。好的伴奏能力是通过多次的实践长期练习获得的。学生该主动多完成谢曲目,在完成老师留作业以外,还要多去找比较生疏的曲目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提高识谱能力。生选用的教材上太单一化。可以通过改革实现巨大的包括性,把钢琴基本的弹奏技能知识与即兴连起来,进行重新编写。那这样的教材也大大提升的教学效果。授课时时会对学生进行集成练习部分,有音阶,琶音,和弦以及哈农还有各种练习曲以外,可以加入伴奏音型,和弦的连接训练。这样使我们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内容中就得到丰富。同样要严格要求学生弹奏内容同时,更该让学生多多弹奏乐曲的伴奏部分。让学生多听旋律和声以及伴奏织体。例如学生弹拉赫马尼洛夫的作品时,就应该注意多多分手练习,多体会和领悟旋律的走向。
三、教学理念
破原有思维模式,敢于创新。音乐学的学生是要求钢琴,即兴伴奏,艺术实践活动三个大方向合成的。这三个部分是依托关系,缺一不可。虽然在学习过程当中这三课程由不同主教老师分开教学,但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将这三门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三个课程的老师应相互协商,相互探讨。如何让这三门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突破我们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使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多交流,多合作。并长期教师之间形成很好的交流,大大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三门课程的教师该多多找找科目的通性,及不同的地方一并解决。在基础和的同学生身上要多多发现好的学习方法,也可以让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这样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样在每个学期中,举办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观摩。根据音乐课的特点,定期开展以系部,班级为单位的教学观摩,同时也较强的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以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对于考核我们要多样性发展,把艺术实践的成果也计算学生的成绩之内。这样学生会更主动的学习。对于高校的音乐学钢琴的改革,必学坚持以科学为主导,主动放弃陈旧的课程观念,使钢琴这个大学科能够互相促进,这样才能使这一学科培养更多的人才高校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考虑的面广,量大。应该从实际出发,克服困难,勇于突破和大胆创新。这样的音乐学钢琴教学的实质发生了改变。才可以真正推动我国高校音乐学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更稳,更科学,更有活力。最终使学生好老师都满意,社会高度认可的改革。
作者:方飞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一、音乐学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现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意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创意经济迅速崛起,并席卷全球。中国创意文化产业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壮大。创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学校通过积极开展广泛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方面知识,为以后学生成功创业铺平道路。
2.满足音乐学专业教育内在要求
音乐学专业教育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来源,在音乐学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也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就是一种创新。任何真正获得成功演出作品只有依靠创新,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和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全方位的创业教育,让学生不仅能领悟创新对于创业的重要性,也会激发学生自身创新意识,同时还能让学生从创业者成功的事例中得到激励和启发。并结合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3.增加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高校扩招,音乐学专业的招生人数也在不断递增,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远远超过传统的就业市场需求,传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基础教育。计划生育基本政策的推行多年,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学生也逐年减少,音乐教育师资也逐年超编,传统的音乐教育人才需求趋向饱和,就业市场日渐萎缩。音乐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就业面相对较窄,就业压力也更大。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改革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音乐学专业大学生积极创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缓解和解决就业压力。
二、音乐学专业创业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创业观念滞后、缺乏科学的创业理念
中国的创业教育发展较晚、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大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教育体制改革战略意义认识不够充分,缺乏对有关学生创业教育的专项课题研究,对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区分点的认识比较模糊,导致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培养目标不明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势必缺乏科学的、标准化的指导思想,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创业方面的培训和提高。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绝大多数毕业生毕业之后,喜欢去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认为市场前景广阔,以期待更大的发展。现实情况不容乐观,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已接近饱和,创业业机会越来越少,这就需要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要转变创业观念,适应社会需求。
2.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匮乏
大学生成功创业要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完善。音乐学专业的学习只要基础知识、实践技能方面的。在创业能力、创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力度不够,没形成创业所需要的独有品质。毕业的音乐人才在虽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学有所长,但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学生对社会、对市场、对产业、对经营都缺乏应有的了解,在创业过程中毫无头绪、到处碰壁,甚至导致创业失败。从近几年毕业生创业的反馈信息来分析,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创业素质不容乐观。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学生大胆创业的意识不强,即使参加创业活动,往往是头脑发热、跟风创业,一旦遇到挫折,就缺乏长久坚持的创业意志。一些学生眼高手低,只到条件好的大中城市创业,不愿意到拥有广阔天地的乡镇基层创业,创业情感投入欠缺。这些充分显露出学生的创业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完善,创业素养要不断加强。
3.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学生创业实践缺乏
创业教育课程的合理设置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媒介,在国外有着较为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高校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还不普遍。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接轨的统一教材。在教育方法上以以校园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忽视社会实践环节,忽略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业教育中提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冒险精神的培育还相差一段距离。音乐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在常规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践,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学实习、校外实践演出等都只是专业实践,并不能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创业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创业经验的缺乏使得学生对于自主创业缺乏评估、顾虑重重,缺乏开拓市场能力,对市场潜在风险的防范不够,在创业过程中把握不了方向,创业难以成功。
4.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大多音乐学专业的创业教育由学校招生就业部门的科员及一部分音乐学专业教师担任创业教育课的工作。前者虽然直接在招生就业部门工作,了解就业市场的一些知识和信息,但毕竟也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学习,创业教育课也只能是就业指导课。不能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很好地融会贯通,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指导。后者由于传统学校管理中,限制在职教师开展第二职业,部分教师有一定的本专业的社会实践经验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经验,创业教育也只是专业教育的的拓展。即具备的教学经验又有创业经验的创业师资比较缺乏,成为制约高校音乐学专业创业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瓶颈。
三、音乐学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策略
1.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四年的大学生活对学生性格和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有着非常强大引导和激励作用。学校在常规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让学生不出校园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浓厚的创业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利用校园信息平台、广播站、宣传栏、展览馆等校园媒体积极宣传创业教育,使创业意识渐入人心。举办以围绕音乐学专业的模拟创业大赛,让学生通过模拟创业体验创业的酸甜苦辣。定期举办创业讲座,邀请音乐界创业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给学生讲述创业经历和创业经验,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在校园成立学生创业协会,邀请各个系部学生参加创业协会,并通过协会成员在各系部宣传创业教育,培养学生锐意进取、敢于创业的创业精神。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
音乐教育应重视并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优化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设置改革和实践,培养学生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把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纳入到音乐人才培养方案中去,把培养创业型人才定为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围绕培养音乐创业人才的目标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在创业理论教学中增加创业理念、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教学。通过创业案例进行讨论交流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拓宽其思想认识。在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到文化传播公司、音乐培训学校、地方演出市场、工商、税务部门等实地了解熟悉市场导向、创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等,为学生将来创业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3.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的音乐人才,需要一支专业素质高、创业知识、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学师资队伍。音乐学专业要想改变当前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现状,学校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努力构建一支符合本校、本专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音乐学专业教师自身创业知识相关教育培训,选拔一批具有创业意识的青年教师到在创业教育走在前列的院校去调研学习。安排有创业潜力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去兼职,鼓励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去,并定期开展创业教育案例示范教学和研讨会。另一方面,可以从校外聘请创业成功人才作为特聘教授对创业的学生进行现场指导,现身说法,让学生熟悉创业过程中市场运作方式,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
4.加大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
在校学生虽然想创业敢创业,但缺乏创业所需要的环境和资金,这就使得一部分有自主创业意识的学生对创业望而却步。音乐学专业学生在创业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资金就成了他们创业最大的障碍。学校应该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建立创业综合实训基地,更新实验实训设备,拓展校企合作框架等,为音乐学专业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创业后续保障。此外,学校制定出台相应的激励保障措施,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成立创业教育协会,出台创业资助计划等。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保障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随着“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建设时代即将到来,“中国梦”的崛起,中国将进入崭新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预示着创业市场大繁荣的到来,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充分综合社会优质资源,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积极开展音乐学专业创业教育,不断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前进。
作者:廖星麟 单位:湖南郴州湘南学院
一、弁言
音乐学(musicology)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来自于西方。萧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时,虽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续的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但是,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是比较晚的事情。新中国建立之前几乎没有,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很晚。除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于1956年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建立都较晚。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设立了音乐学系,武汉音乐学院于1986年成立音乐学系。而象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则都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渐挂牌成立了音乐学系。几所音乐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点则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是1982年获得的批准,博士学位授予点是1989年获得的批准。
在我们的西洋音乐教学、研究队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受过熏陶的学者。我们在西方音乐学的传播、教学、研究等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说音乐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许一点也不过分,这一点也反映在我们过去,以及今天许多人对音乐学的认识中。譬如,我们历来要求学习音乐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础好”。所谓的好“底子”、好“基础”,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指的是“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且不论表演、甚至作曲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是否仅仅只是具备了“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够了这个问题。就音乐学为学习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应该要求具备“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文史修为和写作能力的“底子”、“基础”,要具有音乐理论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从事音乐学专业工作与研究的人们来说,必须掌握音乐形态、音乐技能等音乐本体的知识,以及掌握中外历史、文学、语言、宗教、风俗、文献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识,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对于这一点似乎大家早有共识,似乎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我国音乐学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加以实施,至少做得很不够。而且,在我们还没有对原有西方音乐学领会得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其它西方音乐研究理论,以及一些音乐研究新领域、新知识不断为我们所认知,使得我国这门本来就很年轻的学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譬如,对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世界音乐(W0rldMusic)、多元音乐文化(ManyMusicofManyCultures)等新学科、新概念的系统解读,以及与原有音乐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就目前国内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现状来看,急需思考如何在借鉴西方音乐学学科体系、消化西方其它成熟音乐理论体系的同时,在所谓西方音乐学的构架中,建立符合我国音乐的发展历史、符合我国音乐文化生活存在的状况,以及符合我国音乐理论学习与研究现状的教育体系及教学体制等问题。也即,如何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的专业教育中,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训练中,无论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方面,在学制的设定和课程的设置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科。
二、音乐学专业从附中开始设立的意义
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应该从附中开始设立,至少,在附中的高中阶段一定要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要思考符合附中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而且,对于演奏、作曲等其它专业也要补充音乐学常识方面的课程。从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对于我国音乐理论的学习风气、研究水平等,都会带来很重大的意义。仅仅就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专业方向的教育意义而论,将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观念上的意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一个谬论:“学表演不行就改学作曲,作曲再不行就学理论。”除了可以认为人们缺少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认识之外,是否更应该对我们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检讨。
这个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应该说与音乐学系历来的要求标准有关。音乐学系历来视附中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学生为“嫡系”,并把其作为音乐学系的后备师资。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不是把音乐理论视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加以钻研。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根本就瞧不起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不去妄断、怀疑许多人有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有着很高的智商。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刊布于世,没有几篇论文为同行们所知晓。我们知道,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科研水准和研究基础的教学水平,究竟又怎样就不得而知了。历史的原因,人为的认识,瞧不起音乐学专业的人士,大有人在。这已经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事情。甚至,一些在音乐学专业方面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常常讲自己曾经是学习其它专业,而羞愧自己如今从事的音乐学教学工作。因此,从附中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志向,是一个立志的大问题。“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大话,音乐学系不应该把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生源作为培养的“嫡系”,不应该视有一点音乐技能,但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的人为“宝”。其实,表演学不好,作曲学不好,也就更不可能在音乐理论方面能够有所作为了。一些音乐学院今天在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上出现的窘境已经作了充分的证明。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别人的认识,那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应该首先使我们的学生立志音乐学学习与研究。必须在附中阶段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使得我们的学生从进入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始就立志于音乐学的学习,就确立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这样升入音乐学系的本科学生,从今天的自卑心理到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在当今发表的音乐理论论文里,的确有许多缺少对音乐本体进行的研究,让人们误以为音乐学的研究就是文字的工夫,认为音乐学的基本功就是背熟几本音乐史书。这也有其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音乐学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的队伍人员中,有许多人曾经学习的是其它专业,他们有的或是在外语,或是在历史、文学等方面受到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或在其它文化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较强的能力,等等。这部分人利用自我的优势从事了音乐学的工作,譬如,中文和中国历史专业方向的人,对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进行着辑录、校释,或从事着缺少音乐形态研究的中国音乐史的工作;而外国语专业方向或一些外语比较优秀的人,则从事着西方音乐文献的翻译,或从事着【清】毛奇龄在《竟山乐录》中所讲的“乐书不是乐,乐器不是乐”的工作。客观上讲,这类人中间的部分学者,为我国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完成了许多音乐学基础性的工作。音乐学的研究需要其它文化学方面人士的加入,音乐学者也需要具备文化学方面的学识,只是不能过于偏颇。如今就有些“过”的现象,因此,使人们产生了对音乐学的错误认识。这也许是我国音乐学这门学科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二,本科生源数量和素质保障的意义。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音乐学的生源数量不足,学生的素质更是不尽人意。
一方面,为了扩大生源,大大降低入学标准,有的音乐院校甚至以缩短音乐学本科学习的时间来吸引生源。另一方面,许多音乐学的出题老师抱怨目前音乐学的试题过于简单,认为如今学生的素质差。试想,要让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学理论的应届高中学生,应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试题,其效果肯定不好,其水平肯定很低。即使是那些从小就接触音乐的“琴童”、“天才”等,对音乐学理论可能也是知之甚少。没有学习过的东西,不可能考出好成绩;没有成体系的音乐学的教育机制,也就没有生源量和质的保证。所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必须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或在普通中学中协商选择一些学校,定点开设音乐学方面的课程。由于今天的许多考生没有进行过音乐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出题老师看来再简单的试题,对于考生也是难题,老师和学生都不好把握考试试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如果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一来不仅能够使升入音乐学系本科的学生数量有所保证,使本科生源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更能保障这部分学生在音乐学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音乐学方面的常识,升本科的试题自然能够上一个台阶,自然有一个深浅难易的层次。
我们经常争论是否让音乐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的问题,然而,如果在附中阶段设置了音乐学专业,学生们经过几年音乐学方面能力的训练,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后,通过第一学年的适应阶段,在第二学年中,完全可以进行有所目标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以来,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国音乐学的教育、学习与研究水平获得一个真正的提高与发展。同时,这也给从事音乐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本身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学上落后,会使我们在音乐理论的研究方面更加置后。我们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检验今天音乐学学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经验,要求提高从事音乐学工作和研究的队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前我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全面,对音乐学这门学科建设的思考也不多,特别是对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更没有做深入研究。今后当尽快补上,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三、附中、本科课程的合理衔接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
如果能够在音乐学院附中,甚至其它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学专业的课程,那么,这些课程要与本科招考的内容基本衔接。音乐学专业本科阶段设置的一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应该是附中及普通中学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延续。因此,课程的设置就十分的重要了。目前,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所开设的所谓专业课程,被认为就是音乐学的学习科目。它让本专业的学生一进入这门专业的学习后,就以为这些课程就是音乐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些音乐学学习的科目,是否真正体现了音乐学这个学科所应该包含的内容,这就很有讨论的必要了。仅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来看,今天音乐学课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这个科目,就需要添加许多的内容进去。譬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重构和建立,缺少的是文献学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文献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能否建立的基础性工作。就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音乐文献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和书籍的了解是学习的前提,是基础的基础。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就很是欠缺这方面的内容。即或是以西方音乐为研究方向的人,可能也首先应该去了解“西方的文献学”,或“西方文献批评”类似的“学问入门”课程。目前的音乐学专业教育中这些课程也没有开设。而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开设音乐学的课程,则更加应该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除了中学阶段的音乐和文化的诸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之外,还要顾及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需要一个系统、合理的,符合我国音乐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个体系延续到本科音乐学教育与教学的系统中去,要注意音乐专业与文化等各门课程的衔接。就是说,学生一旦在中学学习期间选定了音乐学的学习方向,那么,就应该学习在本科招考、录取时的一些基本课程和内容。譬如,现在每个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都开设有: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这些课程肯定不可能全部都从中学阶段开始开设,即使那些能够开设的课程,其内容的数量和程度也必须有所限定。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广泛征求意见,还应该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工作。而且,这里一定要考虑本门学科所存在着的层次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学专业缺少层次教育。目前,我国在音乐学的升学考试中,仅就专业而言,所出考题的标准,在本科与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考试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这与我国音乐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缺少层次有关?N颐敲挥醒刑殖鲆惶子泄乇究啤⒀芯可⒉┦可际钥颇俊⒛谌菁八蕉ㄎ坏牟馐员曜肌SΩ盟担杂谝衾盅ёㄒ档目纬躺柚谩⒉煌愦嗡降难芯浚唤瞿芄槐阌谥贫ㄒ衾盅ёㄒ笛难翱颇俊⒎较颉⒛谌莸龋遥苑且衾盅ёㄒ等嗣堑囊衾盅У难耙簿哂屑匾囊庖濉K裕颐鞘紫纫饩龅氖且衾盅ёㄒ档牟愦谓逃侍狻9赜谝衾盅ёㄒ档牟愦谓逃欠窨梢宰饕韵录父霾愦危?nbsp;一、音乐基础层次
二、专业知识、技能层次
三、文化修养层次
四、方法论层次
而不同的层次又必须要有不同的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中要解决不同学科的课程、不同音乐学内容。因此,层次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初级阶段:也许应该进行的是中西音乐概论性与感性知识的基础教育;中西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及音乐技能、技巧的基础教育;中西文史、文化、语言基础教育等。在第二个中级阶段则应该进行音乐学概论课程;其它音乐学各门学科概论性的课程。到了第三个高级阶段就应该进入所谓专业论题方面的研究,和专攻方向的研究,以及音乐学专业论文的写作阶段了。在这些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怎样的程度,针对哪些层次的学生又是很重要的问题了。譬如,强调音乐本体技能与音乐学基础能力并行、音乐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并重的中学阶段音乐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把这些课程的初级性质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在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能力和基本音乐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要中外历史、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个人以为音乐学专业,毕竟首先是一门以音乐技术、技能,以及音乐文化为基础性质的特殊学科,因此,如果不是在音乐学院附中一直专门学习音乐的普通中学的音乐学基础教育,还是应该放在对音乐本体理论所进行的学习上。就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具备音乐本体技术、技能、音乐学基础的基本功。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今后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今天,有许多没有经过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统学习的学生,可能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上就要欠缺一些。譬如,今天,我们都承认那些毕业于师范大学音乐系,和其它艺术院校音乐系非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方面要强于音乐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指出这些学生对于音乐本体了解的欠缺,音乐技能水平的低下,这的确也是事实。而且,这种情况也许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下去。这正是我国音乐学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在进入硕士的研究生阶段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程的设置上就要与音乐学本ㄒ当弦档难鹂础U庖卜稀耙虿氖┙獭钡慕逃枷搿S捎诶返脑颍写笈且衾盅ёㄒ档难芯可乇鹗欠且衾盅г旱难芯可蛐枰股细有枰衾旨寄芊矫娴目纬獭8荼究扑ёㄒ担凳虑笫堑恼攵匝芯可那榭鲋贫ㄑ凹苹C运车募忧恳衾旨寄艿牟钩溲啊6遥捎谀芄唤胙芯可锥窝暗难壤⒉淮螅裕衾盅У闹饕纬毯湍谌萦Ω迷诒究平锥瓮瓿伞L乇鹗且衾旨寄芎图际蹩纬谈Ω迷诒究平锥瓮瓿桑蛭杂谝衾中翁旧淼牟涣私猓苣焉钊虢幸衾盅У难芯俊R环矫妫绻衾掷砺鄣难芯柯畚模皇谴罅科桌亩鸦挥械览砜山玻蚪驳亩际谴蟮览怼⒕傻览淼龋鞘遣恍械摹5牵硪环矫妫绻皇谴永砺凵稀⑽幕辖擦诵矶嘁衾值牡览恚荒芤砸衾值氖导世又髌涞览淼目蒲浴⒑侠硇裕踔谅畚闹辛芯俚囊衾掷踊蚯灼桌肫淅砺鄄幌辔呛希蚋尚ΑR虼耍⒁桓龌境商逑档摹⒂胁愦蔚囊衾盅Ы萄Э纬碳匾R韵钟械囊衾盅У慕萄Э纬躺柚媒械髡⒉钩洹F┤纾肥涤幸恍┦粲谝衾盅У目纬棠谌荩怯值娜防胍衾直咎灞冉显叮衾治南籽У木褪鞘粲谡庋囊桓隹纬獭R严低车囊衾治南籽У慕萄谌莘旁诟呒兜牟愦谓逃腥淌凇F涫担夜澄幕难芯恐校丫幸徽壮商逑档姆椒ǎ凶懦墒斓奈南籽啾冉希颐强吹皆谝衾掷砺鄣难芯恐校;咕啦谘芯康亩韵蟆⒎较虻任侍獾奶致壑惺呛苡字傻摹T谌鲜读宋南籽У幕痉椒ㄖ螅颐蔷筒坏貌凰伎既绾伟颜庵址椒ㄔ擞糜谝衾盅У难芯恐校绾谓⒁衾治南籽У任侍狻N南籽欠椒郏跹颜庵址椒ㄔ擞糜谝衾掷砺鄣难坝胙芯恐兄档盟伎肌?nbsp;即使在音乐的本体教学上,今天的音乐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也缺少一些重要的门类。譬如,不可缺少直接接触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放在相应的层次里。在新的音乐研究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以新的理念和手段开展民间音乐的采风工作。什么是新的音乐研究思想?什么是民间音乐采风工作的新理念和手段?那就是民族音乐学的思想和方法。今天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中的民间音乐,不仅仅指的是山野之曲,同时也包括了城市中的音乐文化。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中,还要有意识地注重中国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
四、结语
在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学的专业教育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等都不完善,
如果能够在附中或普通中学设立音乐学的专业,并使其系统化、体系化,以及具有层次和阶段性,相信其作用及影响会更为明显和深远。
一、知识性方面
知识性方面指的是音乐的一般基础训练,包括音乐操作技能的训练,音乐的综合感觉,从拍子到节奏以及节奏的变化,从五线谱、音程到各个唱名、音名、调号、以及调式等等;同时包括音乐的理论部分,如曲式分析、音乐术语以及对各种乐器的了解,音乐的相关常识及各个乐派的音乐史及风格的掌握。世界各民族歌曲一般都是经过岁月洗礼而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因具有朗朗上口的歌词,鲜明的节奏,旋律充满民族生活特色的风格,所以,演唱民歌时是最能直接感受到音乐性的特征。
二、审美教育
对于音乐的审美包含了对音乐审美的美学范畴,也就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力与敏感度,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民歌的创作主题一般是描写大自然与人类的爱情、以及劳动人民生活劳动场景,演唱者在演唱当中会很快的和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心理学家通常称之为的“联觉”,通过这样的过程,学习者往往会很直接的体验到音乐的“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美的感受力。
三、品格修养方面
高等教育中的“德育”是放在首位的,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放在重要位置,而树立良好的人格品行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性,因为有了民族性学生才具有爱国情操,由于民族歌曲本身具备强烈的民族性特征,所以,在学习的同时就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现结合我国高等音乐学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析存在的若干问题。我国高校中的音乐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主修声乐专业的学生,另外一种是辅修声乐的学生,上课的过程一般是“一对一”,上课的主要内容是解决演唱中的一些发声的基本技术问题以及学习演唱一些经典的美声教学曲目;除此之外,学校设有“民族民间音乐”的公共课,上课的内容一般是我国各地方的一些民族民间歌曲,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觉得学习声乐应该是声乐专业的学生的事情,辅修声乐只是走个过场,考试要个成绩,这完全违背了柯达伊音乐教育理论的思想。
2、声乐教材资源的缺乏,无论是音乐学声乐专业的教学,还是辅修声乐的教学,所选教材应区别于声乐表演,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区别,也没有可选性。
3、对民族歌曲的演唱曲目选择过于单一,学校即使设置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公共课,但是老师一般所教授的都是我国各个地方民歌,没有把学习范围放到全世界,更没有将世界的各民族歌曲拿过来转化为本民族的音乐资源加以利用。民族的繁荣,国家的富强,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世界各民族的民歌学习给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如果高校的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还是走传统道路的话,就势必将这扇窗户关闭,这样的后果不仅仅影响到学生,更加严重影响到我国音乐基础教育。
作者:尹辉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对音乐学院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及音乐学院的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词:专业音乐学院;教学管理;现在;对策
在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先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在此种趋势与背景之下人们对文化艺术活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强大社会需求的直观体现。音乐在艺术领域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我国音乐事业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在专业音乐学院在实际进行管理时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必须提高重视程度。
1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管理现状
1.1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专业音乐学院的院校管理工作存在起步较晚的现象,在实际经营与管理中会受到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学管理机制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也就是说管理机制不健全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现象的出现。现阶段专业音乐学院不仅缺乏专职的教学管理人才,同时不能实现对教学管理机构的科学设置。部分学院存在管理人员不是专业管理专业毕业的现象,部分任课教师需要兼任管理人员,甚至部分学院存在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混在一起的现象,这对音乐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丰富多样是现代大学生对知识的主要要求。传统的课设置模式已经不能实现对社会发展与学生需求的有效满足,为实现对上述现象的有效改善,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创新,这不仅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为实现对社会需求与发展的不断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课程改革。部分学院并不能实现对课程改革的贯彻与落实,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依旧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这对学生音乐潜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部分学院在实际对课程进行设置时还存在照搬照抄的现象,不能实现对自身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这是导致学科建设不完备以及课程设置不科学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此种情况下不能实现对良好学习效果的获取。学院以及相关领导人员必须提高对上述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借助先进技术与结合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实现对上述现象的有效改善。
1.3教学与实际脱节
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必须实现与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艺术更是来源于生活。艺术在精神产品的涵盖范围之内,但现实生活仍是其主要来源,音乐教学必须实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防止音乐出现失去灵性的现象出现。首先从专业学院教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后发现,学院的教学放方法多数普遍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在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没有实现对民族音乐之间融合性的充分考虑,这就是课堂教学没有实现与情景教学有机结合的直观体现,最终对教学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2解决措施
2.1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音乐学院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首先需要满足的条件就是对教学管理机制进行完善,这可从根本上保障音乐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员的合理配置对管理机制的配置有直接影响,管理结构设置的完备性与管理制度的实用性也在上述范围涵盖之内,因此在实际对管理机制进行设置时必须实现对上述因素的充分考虑。一个专业的音乐学院必须实现对学科专业建设的高度重视,教学管理人员要在遵循音乐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这不仅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增强服务意识,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研讨会议,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平台;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熟练使用网络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传播工作,不断完善专业音乐学院教学管理机制。
2.2有效调整课程结构
有效调整课程结构,必须重视音乐教学学科设置,抓住重点专业,联系学生实际,从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老百姓乐于接受的专业做起。一方面,为了满足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可以开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选修课和知识讲座,除了音乐表演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课、音乐理论课和史学课程,其他课程都可以调整为选修课程,并且在不同学期设置电脑音乐制作、舞蹈创编、弹唱等课程,以供学生选修。另一方面,可以适当的增加社会艺术实践类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使他们更多的展示自己并从中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为今后走向社会、增强就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尽管当前我国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上升,但是我国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尚存在许多问题,只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进一步提高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水平。
2.3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为了有效解决当前专业音乐学院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还应当提高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不断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向上,大胆尝试,不断完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准则。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帮助任课教师结合课堂实际的教学情况,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接受学院定期开展的教师培训和教师考核活动,及时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自学习,同时采用微信、微博、校讯通等多媒体教学管理手段与学生互动,加强沟通与交流,努力实现专业音乐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3结论
通过分析专业音乐学院教学管理现状,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管理方法运用于教学已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当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也一定要从切合教学的实际出发,逐步完善专业教学管理体系,不断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音乐人才,满足社会和时代对于新型音乐人才的需求。
作者:范田佳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器乐是一门融知识性、技能性、专业性、实践性为一体的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和能力、适应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知识和实践的要求,认识和理解多元化音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高校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不断改革进步,在音乐学教育中,器乐课程的教学比例逐渐得到提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不容忽视和否认的是,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器乐课程设置以选修课为主,片面强调器乐演奏的技术高难度、专业性,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此外,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培养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社会需求的、专业化的器乐人才相比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必须从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出发,对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和实践探讨。
一、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现状
器乐课程作为高校音乐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音乐学专业是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在中、小学以及其他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学、教学研究的合格的音乐教师。换句话说,其专业培养目标在于为基础音乐教育而服务。而专业的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高级专门音乐艺术人才。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并不明确,导致器乐课程设置及其不合理,只片面强调提高学生的专业演奏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只注重器乐演奏的技术难度,而忽视了学生所应具备包括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内的音乐素养以及人文情怀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器乐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偏颇。认为高校音乐专业应重点突出声乐、钢琴、舞蹈课程的教学,器乐课程的设置可有可无,而事实上,器乐课程在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只是选修课程,课时十分有限,器乐学习难度大,教师不重视,学生没兴趣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器乐知识和技能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对到器乐课程的设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器乐水平可以分为完全没有基础、有一定的基础、有着较高的水平等三种。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如果套用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侧重点,教学效果不佳也就在情理之中。
(三)教学方法单一
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教学方法普遍单一,普遍采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缺乏对其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无法建立起符合高校学生发展的、具备自身高校特色的教学方法。
(四)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高校器乐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课程。要想使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能够顺利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强实践训练,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专业技能,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学生往往毕业了,在实践中还是无法灵活自如的演奏。
二、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多元化改革与实践探讨
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改革是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性的,也是势在必行的,改革的内容也是多元化的。在新时期,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高器乐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实践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
(一)明确课程目标
高校的器乐课程需要明确培养的目标,即不是为了培养高级的艺术人才,而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也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不仅要强调器乐的演奏,更要通过器乐课程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体验,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音乐素养,更好的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音乐教育或教育研究者。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在高校开展器乐课程教学,必须首先对器乐课程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器乐课程的艺术性、实践性特点本身就决定了其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器乐课程和声乐、钢琴课程并不矛盾,音乐课程之间是相通的,将器乐课程与其他音乐课程相结合,有助于让学生涉猎更多的范围,更多的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造诣,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人才。因此,在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器乐并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必须设置的一门课程。其次,高校器乐课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同时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比如,以笛子为例子:对于完全没有器乐基础的学生设置“笛子必修课程”,设置在本科一、二年级,以2-3人为单位,每周安排一次课程,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加强演奏、欣赏等教学内容。这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让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器乐的相关知识和演奏技能。
(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器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让教学效果得到迅速提升,关键在于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在“口头心授”等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灵活的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奥尔夫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通过激发学生本能的唱、凑来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为了学生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总而言之,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多元化改革和实践有助于实现各种技能全面的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助于充分凸显高校音乐学科的特色。新形势下,我们将进一步与时俱进,以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指引,促进高校器乐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刘园园 单位:河南许昌学院
一、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课堂教学都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所服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大致分为两个方向———在中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并组织各项校内文体活动或在事业单位、文化产业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各项工作。面对市场需求,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知识素养,掌握音乐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备与表演、教学、创作相关的综合素质人才。舞蹈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在音乐学课程设置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舞台表演具有直观动态性,要求表演者在舞台上具备优美的体态和良好的气质。舞蹈可以塑造人的外在形体,使学习者拥有良好的体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气质的目的。其次,舞蹈教育能够加强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从而激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由音乐、灯光、舞美、服饰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舞蹈鉴赏课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舞蹈艺术作品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在思考与评价中激发了学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心理学上认为“肢体动作是大脑思维的基础,动作逻辑是思维逻辑的前身”,在有关舞蹈编导的课程内容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创作,从舞蹈的选材、结构与编排等方面引导学生完成创编过程,这种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激发学生个性化思维与艺术创造能力的最佳方式。
二、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与特点
在当前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中,舞蹈课程为基础必修课,大多只开设一个学年。由于课时量少,学生基础薄弱,同时没有针对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的统一规范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材大多照搬专业舞蹈教学的模本,内容涉及舞蹈理论和舞蹈技能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通常以舞蹈鉴赏为主要内容。通过众多舞蹈作品的鉴赏,使学生对舞蹈艺术有了直观地感受,同时也为进一步的舞蹈技能学习奠定基础。技能课包含了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舞蹈创编、艺术实践等四个部分的内容。从内容上看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与专业舞蹈教学无异,但却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非专业性
由于音乐学专业的生源特点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学不能与专业舞蹈院校看齐,将各种训练和考核要求等同于专业的舞蹈生是不现实的。首先,在内容安排上不需要也不可能将各舞蹈种类的学习进行细致分类;其次,在学习的深度和精度上也要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调整,教师要在短时间内使一批批“舞盲”爱上舞蹈,并具备舞蹈表演与舞蹈创编的基本技能,在某种意义上教学难度比专业的艺术院校更高。
(二)课程交叉性
音乐、舞蹈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舞蹈在创作与表演中,始终离不开舞者对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旋律性、节奏感、情感的表达,无不对舞蹈有着极大的启示与衬托作用。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开展舞蹈教学,教学对象无疑有着学科上的优势,音乐学专业的音乐鉴赏、视唱练耳、和声等相关课程使音乐学专业学生对舞蹈音乐的旋律、节奏、感知能力以及对音乐情感的把握等诸多方面事半功倍。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同学来说,走上舞台的机会很多。不管是校内外的文化活动还是本专业的艺术实践晚会,都是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体会到理论与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也能意识到自身各方面的不足。例如,舞蹈课的形体训练没有过关,体现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就不能自如流畅。没有学习舞蹈创编基础,就不能进行简单的歌舞节目编排。二者相辅相成。因此,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有着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统一性[1]。
三、提高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成效的途径
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当下学科教学体系中的不合理、不科学因素进行反思与改革。通过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成效,将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舞蹈虽然作为专业必修课纳入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但对于大多数学生甚至教育者来说,系统的舞蹈教学应该只针对专业的舞蹈学习者,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舞蹈只是附属课程,不具备较高的学习价值。造成这一个观点形成的因素有两个。第一,舞蹈技能并未纳入音乐类招生艺考的基本内容。生源特性决定了音乐学专业学生入校时大多不具备舞蹈表演所要求的身体柔韧性、肢体协调性与舞台表现力。入学后接触系统的舞蹈训练,学生常常因达不到课堂要求而对舞蹈训练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便敷衍了事或是干脆放弃,最终舞蹈课程在专业学习中形如虚设;第二,在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舞蹈课程只开设一个学年,每周两个课时。舞蹈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短时间的学习很难达到效果。一年的短暂学习,有的学生刚建立起舞感或对舞蹈产生兴趣,课程却已经结束。基于这一点,也挫伤了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最终使舞蹈课程流于形式。
从以上因素可以得出,认识舞蹈教育本体价值,加强音乐专业学科对舞蹈课程的重视程度是提高舞蹈教学成效的基础。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加强舞蹈教育比重,在注重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舞蹈基础创编能力的培养。首先体现在课时的增加,任何艺术的学习都有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课时的不足将严重影响到舞蹈训练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舞蹈课程应该在第一、第二学年贯穿始终。学生到了三、四年级,艺术实践的活动增加,虽然没有再开设舞蹈课,但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学习与锻炼;其次,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避免生搬硬套。目前,大多数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内容同样取自专业舞蹈院校的教材。在组合内容的编排上没有顾及到音乐专业学生特点,是造成了教学成效不理想的主要因素。
笔者认为,一年级的舞蹈课程应当以基础训练为主,避免涉及到技巧练习,以强调动作的基础性与规范性为目的展开教学。课堂组合的编排上,不能拘泥于单一的芭蕾基训或古典舞基训,可以采用把上芭蕾基训与把下身韵组合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以及肢体表现力在一节课中都能得到训练,同时难度的降低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可汇聚理论教学、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舞蹈基础编导等相关内容。四者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以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为例。第一堂课教师可以先讲解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征、蒙古族的音乐特点以及舞蹈的风格与特征,并给学生欣赏极具代表性的蒙古族经典剧目。这是学生在技能学习前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蒙古族舞蹈的上肢动作与典型步伐的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与动作风格;排练具有代表性同时难度适中的蒙古族舞蹈作品,加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布置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创编作业。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做编创示范以及对学生完成作业后评价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编创技巧[2]。
(二)利用互联网延伸课堂教学
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为人们开创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社会的公共空间———网络世界,它使人们足不出户便晓知天下之事。互联网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拓展与延伸,同样,也为高校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带来诸多便利。首先,随着各类舞蹈网站的兴建,对舞蹈的接触与参与,不再局限于高精尖的专业人才。网站中不断更新的文字、图片、信息等各种形式的舞蹈信息,缩短了非专业人才与舞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虚拟空间中与舞蹈有了不同程度的交流。对学生在互联网学习中的引导,将使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学在课外得到延伸。其次,教师可通过互联网为学生传输与课堂相关的教学资料与视频。音乐专业学生在舞蹈课堂中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大多表现得差强人意,由于还未达到自主学习舞蹈的能力,没有教师的适时指导,课后的练习与巩固就成了一大难题,互联网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老师传送的教学视频加以巩固与练习。同时可以将课堂教学视频作为课堂笔记加以保存。由此可见,互联网是音乐专业舞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3]。
另一方面,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要求学习者合理规避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大爆炸以及其它弊端。互联网让人们真正进入大众传媒时代,网络的自由性导致人人都是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音乐学专业舞蹈学习者通过互联网能获取众多舞蹈信息,海量信息让学习者应接不暇,其中包括民众上传的各类舞蹈视频与文字信息。由于信息量庞大与复杂,容易使学生一叶障目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规范或水平较低的舞蹈视频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产生负面的教学影响。例如:为了完成课后布置的创编作业或艺术实践的演出需要,学生往往会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视频进行参考,但专业水平的薄弱使学生不能对互联网信息准确地判断与筛选,接收了不规的舞蹈信息,导致互联网教学成效的失败。对此,发挥互联网教学优势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互联网的舞蹈相关信息进行正确筛选,例如提供专业的舞蹈门户网站或提供准确有效的舞蹈关键词让学生在互联网进行搜索。总之,互联网教学方式应当因势利导,使之成为新时期舞蹈教学模式的新手段。
(三)实践性教学是提高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实践性教学在舞蹈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实现了舞蹈课堂的教学目的,同时也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能力,其中包括舞台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创等方面。例如,摒弃以往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钟爱展示声乐与器乐能力,通过每年的艺术实践要求学生必须展示一定数量的舞蹈作品,通过舞台表演的实践,让学生明白舞蹈表演在一场综合演出中的重要性,了解舞蹈与舞美、灯光、道具、服装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同时学会运用综合的艺术手段完成舞蹈的舞台呈现;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是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骨干成员,承担着院系间的艺术交流以及校内各项文艺演出的任务,为其它院系的活动排练舞蹈或为了某个校内活动编排节目都是实践中音乐学专业学生所面临舞蹈能力的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挑选音乐、确定主题、构思作品、排练演出,都是对舞蹈技能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学习,其舞蹈编创能力、教学能力、以及自身的艺术表现力都在实践中得以提高[4];加强实践性教学还应当鼓励音乐学专业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主实践,例如到艺术培训机构兼任舞蹈助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演出、参加各类舞蹈比赛等,通过多样化实践形式,达到提升学生综合实践水平与舞蹈能力的目的。音乐学专业舞蹈由于本身的特殊性,既不能像舞蹈专业教学那样深入与系统化,但也不能完全脱离舞蹈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加强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是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重要环节,教学者要注意拿捏分寸,扬长避短,为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学总结出更多的方法与途径,以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作者:吴红叶 单位:闽江学院 音乐学院
一、课件制作能力
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最主要能力是能够胜任音乐课的常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板书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量更加丰富、相对粉笔板书更为直观,且集视、听效果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出现。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信息的一种教学手段。音乐艺术以声音为载体进行传播。音乐课教学应充分遵循这一特性,把声音的输出作为音乐课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能在课堂上娴熟操作,是每一名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目前,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流软件是美国微软公司出品的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这是一个“演示文稿”功能的课件制作软件。在制作音乐课课件时,该软件可以导入文字、课件背景、图片(包括乐谱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且能使其按照设计好的顺序出现,以动画的方式展现每一张幻灯片中的视听素材。它能很好地满足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唱歌、音乐欣赏等几种常见课型对多媒体课件的需要。
二、乐谱制作能力
音乐教师在常规音乐课教学、音乐节目排练活动中,经常要和乐谱打交道。因此,音乐教师的乐谱制作能力也非常重要。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常规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的乐谱,以便教师做示范,这就需要在课件中插入乐谱。在PPT中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很方便地插入乐谱,但乐谱需要用专业打谱软件制作,才能以图片的形式导入PPT中。中小学音乐教师经常会负责组织学校的合唱队、乐队排练及重大节日演出的任务。在这种活动中,乐队总谱不可缺少。或许有些经典作品的乐谱可以从专业乐谱网站下载,但更多情况是教师根据歌曲乐谱自行编配小型乐队总谱。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排练时能有乐队总谱方便视奏,用专业制谱软件制谱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国内通行的制谱软件根据乐谱类型分为简谱和五线谱两大类。在简谱绘制方面比较出色的有作曲大师、雅乐简谱等;五线谱绘制软件相对来说比较多,初级阶段的有Overture,高级阶段的有Sibelius和Finale。以上这些制谱软件都可以对乐曲的调式、节拍、声部、速度等进行设置,完成乐曲音高、节奏型、歌词的输入,以及对乐谱布局的排版和调整。因此,能够使用制谱软件绘制乐谱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是一项基本职业技能。
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然会涉及音频编辑方面的工作。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向学生阐述乐曲的曲式结构,然后进行分段欣赏。切忌采取从头播放到尾,囫囵吞枣式的听赏,特别是像交响曲、奏鸣曲等较大型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重复播放会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正确的做法是欣赏多段体音乐作品时,如A—B—A结构,用音频编辑软件将作品按顺序依次截开,让学生分而听之,去感受前后两段与中间段落的对比。或者在欣赏奏鸣曲式时,把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段落分割,让学生分段感受奏鸣曲式的核心内容,然后让学生单独聆听连接部和结束部,通晓奏鸣曲式各个乐章的段落进程,最后全乐章合而听之。以上做法可以加深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对大型曲式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中小学音乐教师一般要担任学校节日文艺汇演的组织工作,晚会演出也需要音频处理方面的工作。在制作歌曲联唱类节目的伴奏带时,需要从网上下载每一首歌曲的伴奏音乐,再利用音频制作软件将其串联起来,完成音响制作。这些工作都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音频编辑能力。目前常用的音频编辑类软件有AdobeAudition、SoundForge等,大多都支持对WAV、MP3、MPEG、AVI、WMA等多种音频格式的转换和播放,支持剪贴、复制、粘贴、多文件合并和混音等常规处理,支持对音频数据进行扩音、衰弱、淡入、淡出、压限、延迟等特效处理。四、网络音乐信息收集能力进入21世纪,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作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在互联网上搜索音乐信息的能力,包括在一些音乐类网站上检索音乐专业知识,从酷狗音乐、百度音乐等音乐搜索引擎上下载音乐作品,或是在优酷和土豆等视频网站上搜索中外音乐名作的演出录像等。通过以上信息的收集,学生一方面可以加深自身音乐文化知识修养,另一方面,这些从网上搜索到的内容可以成为音乐教学课件中的丰富素材。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有长远的规划,认清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所带来的革新和运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应该从在校阶段就熟练掌握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为将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徐杰 陈瑶
一、素质教育与美育、舞蹈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素质教育是推动人才发展的重要手段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军,他们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的能力,其实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因此,以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发展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才的形象化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可帮助学生体验审美,从而达到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和自我完善能力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佳途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学生从艺术的角度体验审美,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审美情趣。
(三)舞蹈教学是开展艺术教育的必备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专业性的舞蹈教育逐渐演变成一种有特色、有体系、有目的的艺术教育形式,舞蹈艺术作为人体的动态文化有助于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不但锻炼了形体,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发挥舞蹈教育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艺术教育的特征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舞蹈课程属于非专业的舞蹈素质教育,主要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为目的,学生将通过舞蹈课堂认知舞蹈、融入舞蹈、热爱舞蹈乃至传播舞蹈艺术。高师音乐教育舞蹈教学具有以下两点特征:
(一)音乐学专业广泛的教育对象决定了舞蹈课程形式的非专业性
舞蹈课程面向全体音乐专业学生,通过舞蹈课程的形式和舞台实践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作为一种普及型舞蹈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相应有所调整,如授课形式的多样化,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开展舞蹈知识讲座、校园舞蹈比赛等形式会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二)舞蹈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理论传授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统一性
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育包括舞蹈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舞蹈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其目的是奠定学生欣赏和实践舞蹈艺术的基础,提高艺术修养。艺术实践则注重增强学生的参与力度,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舞蹈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与审美经验。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高师音乐学专业中舞蹈艺术教育的功用
(一)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舞蹈艺术教育,是人类最早的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之一。舞蹈可以使人体各个器官变得灵活敏锐,有助于受教育者的体貌匀称发展。舞蹈在帮助学生增进思维、发展智力的同时,使其养成优雅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习惯,以及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随着现代审美多元化的发展,观赏性与娱乐性的舞蹈作品增多,舞蹈艺术与社会道德情操、现代生活产生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
(二)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舞蹈艺术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呈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情操以及文化素养。它通过肢体动作的形象美和艺术作品的内容美来展现对现实生活与理想的追求,达到情感抒发和精神追求的协调统一。通过学习舞蹈,学生不仅有了美感体验,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使道德情操和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艺术修养得以提高,这是舞蹈美育的重要作用。
四、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育发展的改革与探索
(一)把握时代脉搏,更新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理念
社会在发展,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唯有教学理念的突破才能带动教学改革的创新。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从强调专业对口转向适应社会需求。注重综合性、跨学科教育的发展,将推动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更新,舞蹈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具备以下几点转变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兴趣”是学生探索求知、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能否上好舞蹈课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直接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潜意识的选择有助于学好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兴趣不足则会出现各种学习障碍。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精彩、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等,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顺利开展课堂训练与艺术实践。
2.充分锻炼和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随着舞蹈教育在高校的普及,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舞蹈艺术。面对大多数没有舞蹈基础的音乐专业学生,教师需要以鼓励为主,无论学生能力大小都要平等对待,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去领会和感悟舞蹈艺术。舞蹈教育对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离不开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给予学生参与的动力和实践的机会,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去感受舞蹈艺术,由此必然会帮助他们达到健美体魄、提升气质、增强审美、丰富感知能力等目的。
3.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和实践
在舞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保持宽容的心态让学生各展所长,充分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一旦拥有了自信,将会乐于尝试和自愿追求下一个学习目标,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在舞蹈创作中既要保持训练的规范性,也不能忽略相关文化理论的修养筑造,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对舞蹈进行原始创作或二度创新将有助于师生共同进步。
(二)完善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培养目标
1.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内容的设置
舞蹈教学内容应遵循“形体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舞蹈艺术名作赏析”“中小学舞蹈编创与教法”相结合的原则。没有优美的体态,舞蹈艺术就失去了基本的载体,所以开展舞蹈教学时首先要进行形体基础训练。其次,民族民间舞蹈训练的介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各民族舞蹈艺术的特点,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体态特征、运动规律以及优美的民间音乐等给学生带来更为生动直观的审美体验。再次,学生在积累了一定量的舞蹈理论和形体训练后加入舞蹈名作的赏析,可以更加充分的感受舞蹈艺术,顺利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最后,通过舞蹈艺术实践与教学法规范学生对舞蹈普及教育的正确认知,在学生懂得和喜爱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开展基础的舞蹈创作,为今后步入社会和进行中小学艺术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舞蹈教学的培养要求
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舞蹈普及教育能力,不必苛求学生的外在条件,只需具备一定的软开度和准确的舞蹈基础动作示范能力即可。任课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且忠诚于艺术教育事业。在教学实习中可引导学生从事舞蹈普及工作的热情,帮助他们了解教学对象,懂得如何培养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让他们懂得欣赏和理解舞蹈艺术作品,具备一定的舞蹈表演、舞蹈创作、舞蹈理论的基本能力,便于毕业后开展与舞蹈艺术相关的普及教育工作。
(三)改革和探索音乐学专业舞蹈课堂的教学模式
1.丰富音乐学专业舞蹈课堂教学的教育途径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在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中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改变过去单一的口传身教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教授舞蹈的基础知识可以从单一的动作组合入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与运动规律。另一方面,广泛使用舞蹈术语,鼓励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专业性语言和科学的练习方法,加强对舞蹈训练的系统认知,以便形成正确的运动记忆,并提高自身的感知能力。
2.拓宽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视野提高舞蹈艺术素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院校开始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运用,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了很多新的思想观念。相关学科与舞蹈艺术的有机结合,既丰富了舞蹈的内涵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生动的形象,多维角度开阔视野,学生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到舞蹈实践中去,达到既能歌善舞又能投身于舞蹈普及教学与艺术创作的目标,真正成为具备一定艺术修养,适合中小学需要的艺术教育人才。
3.加强少儿舞蹈元素的渗透
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大多会从事中小学的艺术基础教育工作,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应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构想,注重加强少儿舞蹈方面的知识技能普及,为学生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摩中小学校举办的各类文艺汇演,让他们更为直观的了解少儿舞蹈的特点和规律,区别成人舞蹈与少儿舞蹈的不同,突出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学校可以利用艺术实践组织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参与少儿舞蹈编创,从编排简单的少儿舞蹈组合开始,加强对学生舞蹈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4.注重基础教育中舞蹈教学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指导等多方面出发,要求学生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舞蹈动作特点编排舞段,锻炼学生组织舞蹈活动的能力,并在相关的艺术活动中予以实践,指导学生自主设计节日演出方案、组织毕业晚会排演,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课堂听课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中小学舞蹈课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儿童舞蹈活动的基本要求与内容,积累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综上所述,通过舞蹈艺术特有的手段与途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教育,是现代音乐学专业舞蹈课堂教学的责任与使命,它不局限于传授学生基础的舞蹈知识与技能,而是致力于从多方位培养适应中小学需求的艺术教育综合型人才。
作者:盛慧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一、音乐学专业现状
虽然频频设立,但是对“音乐学”的学习内容,课程安排往往并不清晰,不仅是学生不太明白所学专业究竟学些什么,教师们对此概念也是相当模糊。很多人将“音乐学”看做是学习音乐中的理论方向,当音乐作曲或者表演不能很好的学习时就选择“音乐学”理论加上实践的方式,似乎这样就可以为专业的音乐或者表演的缺失找寻弥补的方法。在录取上,“音乐学”专业的同学有时就是从表演专业或者其它专业调剂过来的。这些同学通过“音乐学”专业继续深造。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术学”、“舞蹈学”、“戏剧学”等学科上。油画家、文化学者陈丹青曾经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任教,后来主动公开辞去职务,当时,他就公开申明表示不理解什么是“美术学”,又为何要完成科研任务,以论文作为科研成果。这种情况不单是在一人身上发生,就连一些专门从海外聘请的人才专门担任“音乐学”教授、博导的老师也不能完全明白“音乐学”究竟是什么学,什么人才能胜任“音乐学”教授、博导,心中也不太有数。
二、音乐学学习目标
“音乐学”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是什么,其实在很多著述中早有论述,例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俞人豪先生在《音乐学概论》中已经将这个概念的来源和学科内容讲述的十分清晰:“‘音乐学’这个词在欧洲最早见于米茨勒1738年在德国成立的团体名称“音乐学协会”(SocictactdermusikalischenWissenschaft),这个德文字的意思为‘音乐的科学’。”俞先生还说明,后来有加提(A.Gathy)的《科学手册》,把当时的音乐学(Musikwissenschaft)作为一个门类排列在其科学分类体系中。被后人认为是这门学科确立者的德国音乐学家克里桑德(F.Chrysander),1863年编撰《音乐学年鉴》不仅使用了音乐学这个名称,还指出“音乐的研究,特别是历史的研究,应该提高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长期采用的那种严肃而精确的标准上来”,他还主张“音乐学应该与当时呈上升趋势的‘实证科学’相联系,应成为受到尊重的、完全意义上的科学”。俞先生指出,在西方,“音乐”这一概念包括音乐实践和音乐理论的研究,后来逐步则分化为既有联系又有分工的“两个领域”:“音乐本身逐渐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而音乐研究则向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音乐学或音乐研究看做是音乐艺术的附属品。现在西方的学术体系通常是把音乐学看做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部门。”当前,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撰写论文,通过答辩才能毕业,这种情况不只是硕士和博士,本科生也是同样的制度。这样的教学制度显然不同于一般的表演专业的学生,以音乐演奏会或者音乐作品的创作作为毕业任务。音乐学就其对象和主要方法而言,属于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范畴,所以,在西方“音乐学系被设在综合大学的人文科学学院之中”。在我国,音乐学系(或专业),大多设在音乐学院或艺术院校音乐系中,把音乐学放置在这样的院系中致使这一学科不同于音乐(或艺术)的独特性质即科学性质,不易显现。因此,很容易产生对此学科的模糊看法,甚至是误解、偏见。音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音乐,音乐学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自然是接触音乐、了解音乐、分析研究音乐,也就是要对音乐进行感知,尽可能深刻的懂得音乐。包括音乐概论,音乐的起源学说,音乐史。但音乐学基本性质是科学,归属艺术科学领域,将其再引申一步,它还属于人文学科和精神科学范畴,与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等诸多学科。由于音乐的载体是声音,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所以,音乐学也要相应的了解一些物理声学和其它一些相关的自然学科。除此以外音乐学还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音乐学还要学习民族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等。
作者:吴梦萍
《黑龙江高教研究杂志》2015年第六期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科建设出现长足稳健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不可忽视的是,绝大多数高校存在办学模式趋同、专业方向一致、教学思路单一、缺乏特色等问题,既影响音乐学专业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的进程,又影响民族艺术资源的保护、传承与挖掘,还影响学生就业。在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化建设迫在眉睫。因而,从保护、传承、挖掘我国民族艺术资源的角度,深入进行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构建特色专业理论与路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保护民族艺术资源与建设特色音乐学科的互动效应
广义地讲,特色是一个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品行。特色音乐学科,是高校在特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音乐理论探索与反复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在教学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高水准、高质量、高标准,并产生良好效应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优我特的专业。形成自身特色的路径有很多,如依托优势研究成果设立特色专业;依托优势师资队伍设立特色专业;依托地缘音乐艺术资源设立特色专业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高校大致可分为综合与多科性大学、单科学院和应用性高等专科学校等三种类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至2014年7月我国高等学校总数已达2540多所,其中地方高校2240余所。而设置音乐学专业的就有400多所。研究发现,众多的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学科设置、教材选用及教学方法雷同、办学方向不够明确,学科及专业设置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音乐学学科设置与办学方式基本上仍沿袭以欧洲音乐为中心,民间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附属地位的体制。导致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了解甚少、民族音乐传承遭遇困境、学校办学特色不鲜明、生源竞争激烈,学生出口窄小、就业难、专业不对口、学无所用的问题凸显。大学音乐学专业设置不应当雷同,不同学校应有所区别,就如同企业和人一样,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事实上,大量的普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音乐学专业设置、办学特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地缘优势及特色潜力。
以琼州学院为例,该校扎根于少数民族地区,常年致力于民族教育,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黎族音乐文化对其影响深远,其音乐学专业教师中有一部分是省内知名的黎族音乐编创、演唱与演奏人士。该校坚持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在研究与教授黎族文化理论和黎族民歌、乐器方面有着天时、地利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该校音乐学专业定位仿照学术型、专业型大学,其结果是教学成果泛泛,理论研究平平。这也是众多地方普通高校多数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教育的多样化,只有以教育的多样化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学特色专业设置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定位于教学型的地方普通高校应以应用型教育为主,应根据社会需要和地缘及自身优势,把民族音乐教育引进课堂,改革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创建音乐学专业的地方民族特色。立足于地缘优势的应用型高等教育既可以培育本学校的专业特色,又可以构建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避免了普通高校专业课程的雷同,有利于实现办学特色化目标。蔡元培先生指出,欲知明日之社会,看今日之校园。高校既肩负着教书育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使命,也肩负着促进民族音乐艺术文化传承、保护与发掘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之中,有利于发掘、研究、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资源,溢出良好的社会效益与文化效应。
二、优化配置民族音乐资源,构建特色音乐学专业
海南是黎族的聚居地和黎族文化的发源地,其特殊的文化环境、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锻造了黎族传统音乐具有的独特文化与民族性。黎族民歌曲调有近30种,黎族民间歌曲从其反映的题材与内容角度来看大致可分为六类:劳动歌、生活歌、情歌、时政歌、仪式歌、儿歌。黎族有5个方言区,各方言区因居住的地域不同又形成不同的土语,而每个土语的民歌所唱出来的曲调和唱腔风格也略有差异,形成若干支系。黎族特色的民族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口弓、唎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制作原料多是就地取材,手工制作。黎族民间存在大量的音乐人才,著名黎族歌手符其贤曾在全国20多个省市演唱100多首黎族民歌;黎族乐手卢玉昌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吹奏的“口拜”乐器连续20多分钟不换气,博得满场喝彩;乐手黄会基吹奏的唎咧乐曲《相会在山兰园》,从1984年至1992年先后应邀到新加坡、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出,享誉国内外,这些都印证了海南黎族音乐文化的精深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及其特色。
近年来,为振兴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推进黎族音乐可持续传承发展,海南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组织力量收集、挖掘、整理了大量黎族民歌、器乐资料以及民间传承人的影音资料;发现、培养了部分黎族音乐艺术人才;2002年、2007年分别出版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海南卷》。而且多年来海南省省内高校对于黎族音乐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且有规模化、系统化趋势,但遗憾的是多限于理论研究而鲜于教学实践。毋庸置疑,学校教育是文化普及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它可以通过选择文化、传授文化、创造文化,进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普通高校顺应市场经济和高校办学及专业竞争的趋势,创建教学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提升办学层次,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必要选择。通过系统、深入的民族音乐艺术的挖掘,让黎族音乐文化在海南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中占有一定比例,就能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特色,从而使黎族音乐文化在较高的层次上得以提升和发展;地方高校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时又可彰显专业特色建设的创新力,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教学特色,增进专业教学活力。
三、在发掘民族艺术资源视域下地方高校音乐学特色学科建设的路径
只有把学科的特点、特长拓展成特色,才会有生命力和吸引力。而这种特色不仅体现在目标确立上,还体现在教育者、教育对象、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等诸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音乐学教育基本是一个模式,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成果考核等基本大同小异。注入新的教学内容后,这一切都将出现根本性改观,要让师生认同这种改变,特别是要学生理解和认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兴趣是学习民族音乐的基本动力。确立民族音乐教育为专业特色的学校,在招生方面可适当向少数民族考生和有意民族音乐学习的考生倾斜。在教授民族音乐时,要首先启迪学生的认同感,要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获得音乐经验。要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行开放式教育。可以通过“听赏—体验—兴趣”这一流程来操作,听赏就是组织学生观摩专业民族音乐艺人的演唱、演奏及音像作品,从音乐欣赏教学入手,把民族音乐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体验就是教师示范及学生自己操作练习;兴趣则是听赏、体验所要求达到的效果。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素质,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选订或编创优秀民族音乐教材音乐教材是进行音乐教学的载体和保证,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目前,民族音乐教材资源并不平衡,一些边缘民族的音乐教材较少,有些器乐教材基本难觅踪影。音乐教材的选择应坚持突出民族音乐的教育特色,体现特色的民族音乐观。民族音乐教材的选订不一定局限于出版部门,也可邀请专家学者或民族音乐表演家协助编写教材。理论教材要注重与民族知识教育相结合,在相关的民族文化背景中,民族音乐更容易感染学生,为广大学生所接受。专业教材要去粗取精,立足素材挖掘,搜集整理民间资料和乡土教材,提炼精华。也可采用田野调查法,让师生深入民间,通过采风、调研、访谈等拓展发现、发掘范围,让散落和湮灭在民间的民族音乐资源成为新教材的宝贵素材。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明白民族音乐是一切音乐创作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提高对民族音乐的感情,为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提倡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并重,鼓励专任教师编撰本专业民族音乐教材。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目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基本仿照专业艺术院校,课程设置都是以西方音乐理论、西方音乐辅以民族音乐作为学习基础。多数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音乐教育的全面开展。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首当其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习提高,使自己具备三种素养,即基本音乐素养、民族音乐素养和民族音乐教育素养。对于一些由于教师原因影响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学校,必要时可以外聘专业教师。对于确立开展民族音乐特色教育的学校,要及时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必要时可选派教师到国内专业音乐院校、地方文化艺术团体和民间教育机构进修、学习、深造,以适应教学需要。
(四)通过开门办学巩固办学成果提升特色民族音乐教育要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求使学生达到适应需求、通专结合、创新自立。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在注重音乐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能力,要加强基础训练,要给学生更多自学和实践的机会。这里不一定需要增加这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但有必要拉长它们的学习期限,从而腾出足够的课外时间来开展采风、调研、演出等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过去只有通过教师教才能学到知识和技艺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使用学习到的东西,再通过自学获取新的东西,进而创造新知识。专业教育要和开门办学相结合,改变现存的音乐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局面:一是与地方文化部门及民间教育演艺机构合作,建立文化艺术基地,共同开展民族音乐艺术教育,共同培养民族音乐艺术的领军人、传承人。现代教育手段使民族音乐文化的书面传承获得了更大的可能,如果能与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目的地方文化部门及民间教育演艺机构结合起来,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二是与企业界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共同进行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既可以及时反馈、检验教学结果,又可以了解人才需求动向,增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契合度。高等学校的专业特色教学除了一般性的校企合作还可以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如以企业命名或出资设立专业或建立独立学院,这对普通高等学校探索教学改革、解决办学经费不足、增加学生就业都是一个新路子。三是加强横向联系,通过与省内外高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合作交流,实现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共享,交流开展民族音乐专业特色教育经验。
普通地方高校专业特色应该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通过挖掘地缘民族音乐艺术资源,创立高校的音乐学专业教学特色,使其具有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增强学校和专业教学的竞争力以及学生的知识实力,从而推进普通地方高校的教育创新和彰显办学特色。
作者:唐宁 单位:琼州学院 艺术学院
【摘要】音乐学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只有具备了较好音乐知识和技能、具备了较高中外文化知识和驾御中外语言及写作能力的人才能胜任。对于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要加以改革。音乐学的专业教育要从附中开始设置。音乐学的课程设置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性,要求不同阶段的学习和教学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培养方向要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训练手段。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理论教育音乐学课程设置
一、音乐学
音乐学(musicology)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来自于西方。萧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时,虽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续的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但是,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是比较晚的事情。新中国建立之前几乎没有,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很晚。除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于1956年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建立都较晚。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设立了音乐学系,武汉音乐学院于1986年成立音乐学系。而象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则都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渐挂牌成立了音乐学系。几所音乐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点则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是1982年获得的批准,博士学位授予点是1989年获得的批准。
在我们的西洋音乐教学、研究队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受过熏陶的学者。我们在西方音乐学的传播、教学、研究等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说音乐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许一点也不过分,这一点也反映在我们过去,以及今天许多人对音乐学的认识中。譬如,我们历来要求学习音乐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础好”。所谓的好“底子”、好“基础”,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指的是“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且不论表演、甚至作曲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是否仅仅只是具备了“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够了这个问题。就音乐学为学习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应该要求具备“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文史修为和写作能力的“底子”、“基础”,要具有音乐理论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从事音乐学专业工作与研究的人们来说,必须掌握音乐形态、音乐技能等音乐本体的知识,以及掌握中外历史、文学、语言、宗教、风俗、文献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识,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对于这一点似乎大家早有共识,似乎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我国音乐学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加以实施,至少做得很不够。而且,在我们还没有对原有西方音乐学领会得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其它西方音乐研究理论,以及一些音乐研究新领域、新知识不断为我们所认知,使得我国这门本来就很年轻的学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譬如,对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世界音乐(W0rldMusic)、多元音乐文化(ManyMusicofManyCultures)等新学科、新概念的系统解读,以及与原有音乐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就目前国内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现状来看,急需思考如何在借鉴西方音乐学学科体系、消化西方其它成熟音乐理论体系的同时,在所谓西方音乐学的构架中,建立符合我国音乐的发展历史、符合我国音乐文化生活存在的状况,以及符合我国音乐理论学习与研究现状的教育体系及教学体制等问题。也即,如何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的专业教育中,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训练中,无论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方面,在学制的设定和课程的设置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科。
二、音乐学专业从附中开始设立的意义
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应该从附中开始设立,至少,在附中的高中阶段一定要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要思考符合附中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而且,对于演奏、作曲等其它专业也要补充音乐学常识方面的课程。从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对于我国音乐理论的学习风气、研究水平等,都会带来很重大的意义。仅仅就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专业方向的教育意义而论,将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观念上的意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一个谬论:“学表演不行就改学作曲,作曲再不行就学理论。”除了可以认为人们缺少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认识之外,是否更应该对我们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检讨。
这个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应该说与音乐学系历来的要求标准有关。音乐学系历来视附中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学生为“嫡系”,并把其作为音乐学系的后备师资。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不是把音乐理论视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加以钻研。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根本就瞧不起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不去妄断、怀疑许多人有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有着很高的智商。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刊布于世,没有几篇论文为同行们所知晓。我们知道,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科研水准和研究基础的教学水平,究竟又怎样就不得而知了。历史的原因,人为的认识,瞧不起音乐学专业的人士,大有人在。这已经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事情。甚至,一些在音乐学专业方面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常常讲自己曾经是学习其它专业,而羞愧自己如今从事的音乐学教学工作。因此,从附中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志向,是一个立志的大问题。“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大话,音乐学系不应该把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生源作为培养的“嫡系”,不应该视有一点音乐技能,但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的人为“宝”。其实,表演学不好,作曲学不好,也就更不可能在音乐理论方面能够有所作为了。一些音乐学院今天在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上出现的窘境已经作了充分的证明。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别人的认识,那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应该首先使我们的学生立志音乐学学习与研究。必须在附中阶段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使得我们的学生从进入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始就立志于音乐学的学习,就确立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这样升入音乐学系的本科学生,从今天的自卑心理到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在当今发表的音乐理论论文里,的确有许多缺少对音乐本体进行的研究,让人们误以为音乐学的研究就是文字的工夫,认为音乐学的基本功就是背熟几本音乐史书。这也有其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音乐学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的队伍人员中,有许多人曾经学习的是其它专业,他们有的或是在外语,或是在历史、文学等方面受到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或在其它文化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较强的能力,等等。这部分人利用自我的优势从事了音乐学的工作,譬如,中文和中国历史专业方向的人,对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进行着辑录、校释,或从事着缺少音乐形态研究的中国音乐史的工作;而外国语专业方向或一些外语比较优秀的人,则从事着西方音乐文献的翻译,或从事着【清】毛奇龄在《竟山乐录》中所讲的“乐书不是乐,乐器不是乐”的工作。客观上讲,这类人中间的部分学者,为我国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完成了许多音乐学基础性的工作。音乐学的研究需要其它文化学方面人士的加入,音乐学者也需要具备文化学方面的学识,只是不能过于偏颇。如今就有些“过”的现象,因此,使人们产生了对音乐学的错误认识。这也许是我国音乐学这门学科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二,本科生源数量和素质保障的意义。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音乐学的生源数量不足,学生的素质更是不尽人意。
一方面,为了扩大生源,大大降低入学标准,有的音乐院校甚至以缩短音乐学本科学习的时间来吸引生源。另一方面,许多音乐学的出题老师抱怨目前音乐学的试题过于简单,认为如今学生的素质差。试想,要让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学理论的应届高中学生,应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试题,其效果肯定不好,其水平肯定很低。即使是那些从小就接触音乐的“琴童”、“天才”等,对音乐学理论可能也是知之甚少。没有学习过的东西,不可能考出好成绩;没有成体系的音乐学的教育机制,也就没有生源量和质的保证。所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必须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或在普通中学中协商选择一些学校,定点开设音乐学方面的课程。由于今天的许多考生没有进行过音乐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出题老师看来再简单的试题,对于考生也是难题,老师和学生都不好把握考试试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如果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一来不仅能够使升入音乐学系本科的学生数量有所保证,使本科生源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更能保障这部分学生在音乐学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音乐学方面的常识,升本科的试题自然能够上一个台阶,自然有一个深浅难易的层次。
我们经常争论是否让音乐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的问题,然而,如果在附中阶段设置了音乐学专业,学生们经过几年音乐学方面能力的训练,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后,通过第一学年的适应阶段,在第二学年中,完全可以进行有所目标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以来,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国音乐学的教育、学习与研究水平获得一个真正的提高与发展。同时,这也给从事音乐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本身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学上落后,会使我们在音乐理论的研究方面更加置后。我们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检验今天音乐学学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经验,要求提高从事音乐学工作和研究的队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前我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全面,对音乐学这门学科建设的思考也不多,特别是对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更没有做深入研究。今后当尽快补上,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三、附中、本科课程的合理衔接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
如果能够在音乐学院附中,甚至其它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学专业的课程,那么,这些课程要与本科招考的内容基本衔接。音乐学专业本科阶段设置的一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应该是附中及普通中学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延续。因此,课程的设置就十分的重要了。目前,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所开设的所谓专业课程,被认为就是音乐学的学习科目。它让本专业的学生一进入这门专业的学习后,就以为这些课程就是音乐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些音乐学学习的科目,是否真正体现了音乐学这个学科所应该包含的内容,这就很有讨论的必要了。仅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来看,今天音乐学课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这个科目,就需要添加许多的内容进去。譬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重构和建立,缺少的是文献学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文献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能否建立的基础性工作。就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音乐文献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和书籍的了解是学习的前提,是基础的基础。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就很是欠缺这方面的内容。即或是以西方音乐为研究方向的人,可能也首先应该去了解“西方的文献学”,或“西方文献批评”类似的“学问入门”课程。目前的音乐学专业教育中这些课程也没有开设。而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开设音乐学的课程,则更加应该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除了中学阶段的音乐和文化的诸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之外,还要顾及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需要一个系统、合理的,符合我国音乐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个体系延续到本科音乐学教育与教学的系统中去,要注意音乐专业与文化等各门课程的衔接。就是说,学生一旦在中学学习期间选定了音乐学的学习方向,那么,就应该学习在本科招考、录取时的一些基本课程和内容。譬如,现在每个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都开设有: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这些课程肯定不可能全部都从中学阶段开始开设,即使那些能够开设的课程,其内容的数量和程度也必须有所限定。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广泛征求意见,还应该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工作。而且,这里一定要考虑本门学科所存在着的层次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学专业缺少层次教育。目前,我国在音乐学的升学考试中,仅就专业而言,所出考题的标准,在本科与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考试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这与我国音乐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缺少层次有关。我们没有研讨出一套有关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考试科目、内容及水平定位的测试标准。应该说,对于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层次水平的研究,不仅能够便于制定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科目、方向、内容等,而且,对非音乐学专业人们的音乐学的学习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问题。关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是否可以作以下几个层次:
一、音乐基础层次
二、专业知识、技能层次
三、文化修养层次
四、方法论层次
而不同的层次又必须要有不同的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中要解决不同学科的课程、不同音乐学内容。因此,层次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初级阶段:也许应该进行的是中西音乐概论性与感性知识的基础教育;中西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及音乐技能、技巧的基础教育;中西文史、文化、语言基础教育等。在第二个中级阶段则应该进行音乐学概论课程;其它音乐学各门学科概论性的课程。到了第三个高级阶段就应该进入所谓专业论题方面的研究,和专攻方向的研究,以及音乐学专业论文的写作阶段了。在这些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怎样的程度,针对哪些层次的学生又是很重要的问题了。譬如,强调音乐本体技能与音乐学基础能力并行、音乐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并重的中学阶段音乐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把这些课程的初级性质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在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能力和基本音乐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要中外历史、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个人以为音乐学专业,毕竟首先是一门以音乐技术、技能,以及音乐文化为基础性质的特殊学科,因此,如果不是在音乐学院附中一直专门学习音乐的普通中学的音乐学基础教育,还是应该放在对音乐本体理论所进行的学习上。就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具备音乐本体技术、技能、音乐学基础的基本功。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今后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今天,有许多没有经过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统学习的学生,可能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上就要欠缺一些。譬如,今天,我们都承认那些毕业于师范大学音乐系,和其它艺术院校音乐系非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方面要强于音乐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指出这些学生对于音乐本体了解的欠缺,音乐技能水平的低下,这的确也是事实。而且,这种情况也许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下去。这正是我国音乐学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在进入硕士的研究生阶段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程的设置上就要与音乐学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区别开来。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大批非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非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则需要补上更加需要音乐技能方面的课程。根据本科所学专业,实事求是的针对研究生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名正言顺的加强音乐技能的补充学习。而且,由于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比例并不大,所以,音乐学的主要课程和内容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特别是音乐技能和技术课程更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因为,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一方面,如果音乐理论的研究论文,只是大量谱例的堆积,而没有道理可讲,或讲的都是大道理、旧道理等,那是不行的。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从理论上、文化上讲了许多音乐的道理,而不能以音乐的实际例子证明其道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甚至论文中列举的音乐例子或曲谱谱例与其理论不相吻合,则更为可笑。因此,建立一个基本成体系的、有层次的音乐学教学课程极为重要。要对现有的音乐学的教学课程设置进行调整、补充。譬如,确实有一些属于音乐学的课程内容,但是又的确离音乐本体比较远,音乐文献学的就是属于这样的一个课程。要把系统的音乐文献学的教学内容放在高级的层次教育中去教授。其实,同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已经有一整套成体系的方法,有着成熟的文献学相比较,我们看到在音乐理论的研究中,经常还纠缠于研究的对象、方向等问题的讨论之中是很幼稚的。在认识了文献学的基本方法之后,我们就不得不思考如何把这种方法运用于音乐学的研究之中,如何建立音乐文献学等问题。文献学是方法论,怎样把这种方法运用于音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之中值得思考。即使在音乐的本体教学上,今天的音乐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也缺少一些重要的门类。譬如,不可缺少直接接触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放在相应的层次里。在新的音乐研究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以新的理念和手段开展民间音乐的采风工作。什么是新的音乐研究思想?什么是民间音乐采风工作的新理念和手段?那就是民族音乐学的思想和方法。今天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中的民间音乐,不仅仅指的是山野之曲,同时也包括了城市中的音乐文化。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中,还要有意识地注重中国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
笔者于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由学校公派,赴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留学,就读该院钢琴系,师从钢琴家H.C.格罗玛娃攻读硕士学位。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对该院的钢琴教学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就教学工作中感兴趣的话题走访了该钢琴系主任沙斯基、明斯克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阿罗夫里阔夫和其他几位教授。本文从该院钢琴系的主课教学及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设置、上课形式、上课要求、各年级专业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等几个方面分析总结其教学特点。
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创建于1932年,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该校是白俄罗斯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一所历史悠久、师资雄厚、人才济济的高等学府,设有钢琴、管弦乐器演奏、作曲、指挥、民族乐器演奏、声乐、合唱等系,为白俄罗斯培养出大量优秀的音乐人才,现有在校生一千一百多人。本科学制为五年,在五年时间里,学生们除了学习共同的公共课和音乐基础课之外,还要根据不同学科系部的特点,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下面就除公共课和音乐基础课之外的钢琴系的专业教学进行介绍说明。
一、钢琴系的主科教学①
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系有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每个老师都有着极强的演奏能力,许多老师本来就是职业演奏家,在音乐学院任教的同时在国家音乐厅和室内乐团任职,经常在世界各地举行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像我的导师H.C.格罗玛娃就是白俄罗斯国家音乐厅的专职演奏家,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不同的演出任务,仅在我就读的两年中就观看了她9场曲目和风格完全不同的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其中包括了和乐队一起演出的巴赫协奏曲专场音乐会;法国作品专场音乐会;俄罗斯作品专场音乐会;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专场音乐会;德国作品专场音乐会;改编作品专场音乐会;舞曲专场音乐会等等。
钢琴演奏课的教学授课多为一对一的形式,学校安排每个学生一周有2次课,上课时间一般为1个小时,所有的教室均设有2台音乐会使用的大三角钢琴;教师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能够熟练完整地背谱演奏,许多老师对于学生即使是第一次上课的新作品也是同样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习惯,每个老师在具体上课的时候有所不同:
在上课方式上,有的教授喜欢在上课的时候听学生演奏完全部上课的作品才进行讲解,并且有意识的安排自己其他的学生在一旁听课,有点类似小型的观摩音乐会或者大师班;有的教授则喜欢在上课的时候边听学生演奏边讲课,并且不允许有其他人在旁听课。
在上课的内容上,有的教授给学生上课时会针对学生的演奏或作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讨论.并引用相关的例子加以说明解释,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上课的过程中;有些教授上课则比较侧重培养学生自己演奏的音乐个性.只针对一些原则性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提出要求。
白俄罗斯音乐学院钢琴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有所长,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完成钢琴系规定的各种考试曲目要求的基础上,再学习不同数量的其他作品。音乐学院每学期进行两次专业考试,但期中考试不计成绩,学生必须完成钢琴系规定的相应年级的考试曲目,考试一般在学校的音乐厅公开举行。
毕业的国家考试――包含巴罗克、古典、浪漫、现代四个不同时期的作品,体裁也不能相同,整套曲目中要求有复调作品、一套完整的大型作品或协奏曲、一首现代作品或白俄罗斯民族作品,其中一首允许重复过去几年考试里使用过的作品。规定整套曲目演奏的时间在50分钟左右。
以上是钢琴主科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虽然有许多教学特点无法仅从教学课程设置和考试要求中体现出来,仅仅从表面上看待这些课程及教学安排也是十分有局限性的,因为一些专业课程授课的具体内容。完全是由教师个人决定的,不仅仅拘泥于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有一定的临时性或机动性,在这里无法具体说明。但是笔者通过在该院学习的两年,还是深刻感受到了其钢琴专业教学的一些突出特点:
1.所有的上课都要求能背谱演奏。这样的要求不仅使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音乐演奏风格的学习中,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练琴时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练琴中主动去寻找乐谱上的各种规律,充分的调动了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来强化记忆,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教学中准确出色的示范。在教学过程中,在针对某个难以用语言表述的问题时,老师都会进行准确出色的示范,让学生对演奏所需要的不同的触键感觉、踏板的灵活运用、丰富多变的音色、弹性速度等要求一目了然。
3.严格规范、因人而异的教学内容。严格规范是指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安排教学,所有的教学曲目、训练规格绝不降低;因人而异是指在不受到学生个人的音乐偏好的影响下,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扬长的同时绝不避短。
4.强调音乐风格的学习。在注意学生钢琴演奏技术发展的同时,将音乐的表现力、音乐风格的准确性放在首位,力求技术、音乐的协调发展,使技术为音乐服务。
5.注重学习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作曲家的 作品。白俄罗斯音乐学院不仅是前苏联最好的音乐学院之一,也是白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的摇篮,学院不仅开设了大量俄罗斯与白俄罗斯音乐相关的课程,例如俄罗斯音乐史、白俄罗斯音乐史,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有所侧重,例如在钢琴的主科教学中、室内乐和钢琴伴奏等课程里,老师就坚持使用许多俄罗斯作曲家和白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来进行教学,如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就经常出现在复调音乐的训练曲目当中;而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练习曲、前奏曲、奏鸣曲、协奏曲和各种乐曲更是课堂和音乐会上的常见曲目。
二、钢琴系的专业必修课的教学②
钢琴艺术发展史:上课形式为集体课,课程设置是2年,主要介绍钢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以及各历史时期主要的音乐风格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不同的钢琴演奏流派及一些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主要由教师结合音响资料进行系统授课,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的文字和音响资料。考试是以师生一对一的问答形式进行的,老师就平时上课中学习过的知识点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则需要运用自己平时学习积累的相关知识.临时组织材料,条理清晰的回答。
钢琴伴奏课:上课多是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课程设置为4至5年,部分学生可以在第4年的考试后申请免修。专门学习钢琴作为伴奏乐器,如何为声乐的不同声部进行伴奏,以演奏为主,结合部分声乐理论知识,由浅入深的系统的学量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不同声乐声部的作品;其中看谱转调的训练贯穿于全部的教学过程。考试是以音乐会的形式在音乐厅进行,由主考老师现场指定曲目和转调。毕业时需要参加统一的国家考试,要在近百首的歌曲中演奏由评委指定的作品。
室内乐课:上课是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课程设置为4年。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和其他乐器的合作能力,需要学习与单簧管、小号、长笛、小提琴、大提琴等管弦乐器合作,也同时涉及到和俄罗斯民间乐器的合作学习;学习内容多是一些代表性的经典乐曲、奏鸣曲或室内乐重奏作品。平时的考试是以音乐会的形式在音乐厅进行,毕业时需要参加统一的国家考试。
钢琴合奏课:上课是由两个学生一起进行,课程设置为1年。主要是学习钢琴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四手联弹和双钢琴作品。考试是以音乐会的形式在音乐厅进行。
钢琴教学法:上课形式为集体课,课程设置为1年。教师系统的传授钢琴启蒙时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与解决办法;基础的教学方法;科学的练琴方法以及老师与学生的沟通等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和各个其他方面的东西,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怎么去教钢琴,但重点是在如何和学生进行效果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上。考试也多是以师生一对一的问答形式进行。
钢琴教育学:上课形式为集体课,课程设置为1年,这门课主要是学习如何教授那些已经有一定专业基础和技能的学生,如何准确的理解音乐.有分寸的处理音乐;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表现音乐,并介绍一些前人已总结出的优秀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与钢琴教学法不同的是,这门课重点是从老师这个角度来学习作为一个钢琴老师应该学习和知道的东西,重点在老师自己身上。
钢琴教育学实践课:上课是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课程设置为1年。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的钢琴教学能力。上课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老师亲自示范怎么给学生上课,学生在旁边学习怎么样安排、组织和进行教学;二是由学生自己给学生上课,老师在旁边给予指导、及时的纠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两种上课形式相互结合,是由授课老师自己安排的。被钢琴系学生授课的小朋友,是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教学能力、学习程度的深浅白行安排,有可能是音乐小学的学生、也可能是业余初学钢琴的小孩。考试不仅要看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还要看学生上课的教学成果。
当然,这些仅仅是和钢琴专业的演奏特性紧密相关的一些课程,学院还安排有许多让学生学习的一些阶段性、综合性、基础性的课程,例如学生不仅要学量的基础音乐理论课程,还需要学习世界、俄罗斯、还有白俄罗斯的音乐历史;以及与音乐相关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观点、艺术观点等课程。这些课程目的是让学生透彻的了解音乐的本质,正确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逐步树立正确的音乐观,这里不做详细说明。
通过对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系专业必修课的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的了解,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突出特点――课程的设置不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方面,都体现了钢琴教育体系系统、科学、完善的特点③:
1.全面系统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许多对教学和演奏起到积极作用的关联性课程。学生除了学习钢琴主课之外,还要学习室内乐、钢琴伴奏、双钢琴演奏、钢琴教学实践等与钢琴演奏和教学紧密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音乐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演奏及合作的能力,还对钢琴主科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2.理论与实践科学的结合。学生在学习钢琴的教学方法时,设置了钢琴教学、钢琴教育学、钢琴教育学实践课三门相关的课程,虽然都是关于如何教学生学习钢琴和教学法的课程,但在学习过程中有先有后并相互关联,课程设置上有着一定的连续性,既有理论课程又有教学实践,将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很好地运用在具体教学中,使学生学有所用,既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
以上对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主课教学和专业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进行了介绍,并且从两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其特点,当然,只从表面上看待这些特点是十分有局限性的,还有许多钢琴专业的教学特点无法从中体现出来,尤其是一些细致的音乐处理、具体的训练方法、音乐会曲目的安排等等,更无法在这里具体说明。本人在学习期间通过观摩学生考试、欣赏音乐会、多方面的访问、收集整理出的这些相关资料,是想能够对国内的各所音乐学院和艺术院校的钢琴专业教学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德国专业音乐教育,由于音乐史上德奥音乐大师辈出及其深厚的音乐人文底蕴,一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使得德国成了世界音乐学子的朝圣之地――德国各地音乐学院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的数量也在飞速增长。2001年至2005年笔者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在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攻读音乐教育学博士学位(钢琴教育方向),对德国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培养模式有亲身经历,并怀着浓厚的兴趣收集相关文件资料进行了研究。本文谨以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钢琴专业为例,介绍其三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它们在德国其他音乐学院都大同小异。或许能够给有志于到德国深造的钢琴学子一些信息,以及能够为我国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德国很多音乐学院专业齐全,但不像我们设置很多的系,而是按照其共同性质划分几大专业范围(Fachbereich),例如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所有专业分别归属于三个专业范围:(1)音乐表演;(2)作曲与音乐教育、音乐学;(3)舞蹈与戏剧。钢琴专业有三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全部设在第一专业范围“音乐表演”之内。它们在入学要求、课程设置以及就业出路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下面分别介绍。
1.钢琴演奏专业(Klavier)
主要培养职业钢琴家。高中毕业,年龄在25周岁以下者,通过专门的入学专业测试即可申请入学。标准学制为10个学期①,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基础学习(Grundstudium)和主科学习(Hauptstudium)两个阶段:一般4个学期之后举行一次学习中期考试(Vordiplomortifung)。通过后进入主科学习,在第10个学期进行毕业考试(DiplomprÜfung),获得硕士文凭。主科毕业成绩特别优秀的,可以申请继续学习(Aufbaustudium)4个学期,毕业获得“音乐会考试文凭”(Konzertexamen)②。
入学考试要求:(1)钢琴演奏:4首不同风格的高难度的乐曲,要求完整地(包括奏鸣曲和组曲)背谱演奏,总演奏时间不低于40分钟;视奏总成绩在25分的总分内至少必须超过13;(2)视唱练耳:包括45分钟的听音笔试(听记一条单声部、一条两声部旋律、和弦听写)和10分钟的口试(音程、和弦的听辨,旋律听唱、视唱,节奏听辨模仿与视奏);(3)基本乐理:包括60分钟的笔试(音程、和弦、音阶,为旋律配多声部等)和10分钟的面试(和弦功能与曲式分析)。
学习内容:课程设置见下面表1。第2栏“学习学期范围”是推荐的一个大致的学习时间范围,学生实际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在哪一个学期学习该门课程。第3栏是必须总共参加几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所有课程中,只有钢琴演奏、作曲学、曲式学、作品分析、音乐史、视唱练耳等课程需要有考试成绩,作为通过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的证明,其他课程只需要按规定的学期数参加听课,认可教师出具参加证明即可,而不规定必须考试。其中钢琴演奏作为主科不在每一个学期考试,而只在学习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中进行。代替学期考试的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在学习期间至少在校内各种音乐会中公开登台钢琴独奏演出两次。
学习中期钢琴考试:1首高级练习曲,3首不同风格的高难度乐曲,总时间至少40分钟,要求全部完整地背谱演奏;钢琴视奏。
毕业钢琴考试:首先向考试委员会提供一份演奏曲目单,其中包括至少1套巴赫平均律中的前奏曲与赋格和另外1部巴罗克时期的大型作品(后者也可以用另外的两套巴赫平均律或一些斯卡拉蒂奏鸣曲代替)、2首练习曲(至少1首是肖邦练习曲)、古典奏鸣曲、浪漫派作品、印象派或新古典主义作品、1950年以后的现代作品、钢琴协奏曲、较大型的钢琴室内乐各1首/部。所有曲目必须是在本院未参加过考试的(招生入学考试除外)。曲目审查获得通过后将分两次考试:1场公开的钢琴演奏音乐会,曲目从所报演奏曲目单中自选,总时间50至80分钟;1场不公开的考试演奏,包括30分钟的钢琴演奏(曲目由考试委员会从未参加公开音乐会演奏的其他曲目中现场挑选指定)、1首现场学习演奏的新曲目(有3小时的准备时间)和视奏。
2.钢琴教育专业(Klavierpadagogik)
该培养方向归属于“器乐与声乐教育学”专业(Instrumental―und Gesangspädagogik,简称IGP),主要培养钢琴教师。高中毕业,年龄在25周岁以下者,通过专门的入学专业测试即可申请入学。标准学制8个学期,也分为基础学习和主科学习两个阶段(4+4),需要通过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获得硕士文凭(Diplom)。
入学考试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钢琴演奏:4首风格不同的、具有相当程度的曲目,总演奏时间至少20分钟,加视奏;(2)选修乐器:原则上要求选修一种管弦乐器,演奏3首不同风格的简单乐曲,总时间10分钟内;(3)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基本与上述“钢琴演奏”专业相同。
表2中是从IGP整体培养计划中提炼出来的钢琴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名称”栏目里列出的只是课程方向,例如“演奏实践”课程,包括歌曲即兴伴奏、即兴演奏、爵士和流行音乐、改编弹奏等;“作曲学”为分析并掌握各种典型音乐风格作品的特点;可能以风格流派或者作曲大师为单元逐步学习,所以有些课程要学习好几个学期。“学习证明”栏目的“考试证明”(Leistungsschein)表示该课程需要参加考试,“参加证明”(Teilnahmesschein)则可以只参加课程学习而选择不考试,教师出具参加学习证明即可。该栏目的两项之和等于“必修学期数”栏目的数字,代表该门课程总共必须修几个学期。其中“视唱练耳”课未规定学期数,但总共必须通过四个级别的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上课或者直接参加考试。
学习中期钢琴考试:至少3首不同风格的高难度曲目,大型作品可以是其中的一个乐章,总演奏时间不低于25分钟;视奏。中期考试最迟必须在第4学期完成,以显示学生具备继续深入学习该专业的能力。申请参加中期考试必须出具参加了以下课程学习的证明:钢琴和选修器乐每学期一份证明,室内乐、演奏实践、音乐学、教学法各1学期,音乐与器乐教育学4学期,曲式学和音乐史各2学期,视唱练耳和作曲学各1学期。中期考试未通过者可以在1学期之后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合格必须退学。
学生按照要求修完全部课程后,即可申请毕业考试,毕业考试可以申请按科目分期分批进行,或者申请在一个学期内全部完成。毕业考试钢琴演奏为4首完整的、不同风格的乐曲,其中1首必须是协奏曲或室内乐合 奏曲目,总演奏时间约50分钟,另加1首现场抽签指定的新曲目,有60分钟准备时间,然后是10分钟视奏。此外,递交一份毕业论文,论文的选题由考试委员会和学生谈话商定,从开题到完稿提交时间为6个月。
与“钢琴演奏”专业相比,钢琴教育专业在钢琴演奏要求上稍低,但增加了音乐教育学、钢琴教学法以及教学实践等课程,而且全部要求考试成绩,作为毕业条件之一。
3.钢琴室内乐、钢琴伴奏(艺术指导)专业(Aufbaustudiengang Klavierkammermusik und/oder Liedbegleitung)
主要培养音乐会合作演奏人才。报考者必须已经获得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毕业文凭,所以称之为深造学习(Aufbaustudium)。标准学制为6个学期。学习者可以在第四个学期之后选择到底将钢琴室内乐、还是钢琴伴奏、或者两者都要作为毕业考试重点。毕业获得硕士文凭(Diplom)③。
入学考试:分为钢琴独奏和钢琴室内乐/钢琴伴奏两部分。前者包括3首不同风格的、高难度的作品,1首练习曲,总时间不少于40分钟,加钢琴视奏;后者包括与本院师生合作演奏1部钢琴室内乐的一个乐章,2首歌曲伴奏,曲目在考试前四周公布。
学习内容:表3是具体课程设置。由于这是深造学习,所以要求的必修课全部是演奏实践性的课程,而没有其他音乐理论课程。当然学生如果有兴趣,所有课程都是敞开可供学习的。此外,钢琴室内乐方向学生必须参加乐器演奏主科学生的课堂伴奏,钢琴艺术指导方向学生必须参加声乐主科的课堂伴奏以及学院合唱排练伴奏。
在一些其他音乐学院,该专业方向也如同钢琴演奏、钢琴教育一样作为常规硕士专业设置。例如莱比锡音乐学院称之为合奏专业,培养音乐会演奏的职业音乐家,标准学制为10个学期(4+6)。分为不同的重点方向,其课程设置也稍有不同:(1)钢琴室内乐方向,除主科外,学习古钢琴(Cembalo)、歌曲伴奏、即兴演奏、视奏、总谱弹奏、指挥、为其他乐器主科的课堂伴奏等;(2)钢琴艺术指导方向,除主科外,学习古钢琴(Cembalo)、室内乐合奏、即兴演奏、视奏、总谱弹奏、指挥、为声乐主科的课堂伴奏、嗓音训练、意大利语音、法语语音等,在主科学习阶段要参加一次戏剧排练演出实习。其他音乐基础课程为共同课程,例如作曲学、视唱练耳、音乐史、乐器学、曲式学、音乐分析等。在学习阶段学生可以申请双主科或者另外一门副科学习。
以上简要介绍了德国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三个培养方向的基本情况。这些方向在我国音乐学院中实际上已基本存在,入学、毕业考试要求也大致相同,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各学院师资力量的不同而有变化。其不同主要体现在:
(1)课程考试的灵活性。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必须要考试,一些课程可以选择只参加学习而不考试,这样可大量节省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使其能够毫无畏惧地、尽可能地多听课,或钻研感兴趣的课程。尤其是主科钢琴演奏,在整个学习过程只有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次。而我们是每一个学期都要考试,学生常常为了准备考试曲日而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有的人甚至整个学期就为了准备考试的几首曲目,导致无暇、也无心学习其他乐曲,严重阻碍了学生广泛涉猎各种风格的作品、扩展音乐视野。
(2)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量身定做”。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主要得益于其全学分弹性学制。而我国的现行模式是固定的四年制,所有课程按照教学计划固定在某一学期,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表来学习。
(3)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一些重要课程要求学习多个学期,但并不一定非得具有连续性,而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学期参加不同专题或由不同的教师主讲的课程的学习。例如“钢琴教学法”课程,至少有两位教师同时开课,都没有固定统一的教材,而只推荐参考文献,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专题的形式授课,其内容可能在各个学期轮流开设或不断补充,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试听,然后选择听谁的课程和听哪一个专题。这样的好处,对于教师而言,体现了一种竞争性,可以形成以教学促进研究和以研究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对于学生而言,不必硬去听自己不喜欢的某位教师的课程,由于教学内容常换常新。能够不停地接触到新的成果和观点,而不会局限于某一位教师、某一本固定教材的“一家之言”。
笔者认为,这些不同之处正是我们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在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钢琴人才获得国际比赛奖项,显示了中国钢琴教育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愿我国的钢琴学科建设更加完善发达!
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和声课究竟应该怎样上,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与探索从未停止过,至今虽仍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原则,但各方也都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传统和声学已越来越不能适应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需要了。
多年来,学界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索,试图建立一套有别于传统和声学、而更符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无论是2007年在教育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中,由王安国教授倡导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还是2009年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都对传统和声学的教学提出了大胆而深入的改革设想与实践。
那么,传统和声学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吗?它真的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毫无作用吗?其实,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和声学的价值,并能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和声学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作用的。
一、传统和声学的价值
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而言,传统和声学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自1772年拉莫发表《和声学教程》以来,传统和声学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完整而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整个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是对过去数百年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和声现象的高度提炼,无论是功能的进行原则,还是和弦的连接方式,其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严谨的理论逻辑,无论从事作曲还是演奏、研究还是教育,传统和声学都是重要的基础。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而言,对于传统和声学的掌握或许无需达到作曲专业那样的学术高度和专业深度,但作为音乐学科中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和声学理论的深刻影响,若完全脱离传统和声学的理论与原则,也就难免会使教学偏离专业课程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其二,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其中理论概念与逻辑思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但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其专业特点和性质的限定,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的是表演技能与教育实践,学生普遍缺乏对理论的敏感认知,更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而传统和声学恰恰注重的就是对学生理论概念与逻辑思维的培养,通过教学,能较好地解决学生这方面的不足,从而更广泛地引起对理论的兴趣与重视。传统和声学可以说是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最为基础与重要的理论课程,如果完全放弃其教学模式,而取而代之的改革课程又不够成熟和完善的话,就会使学生失去培养理论概念与训练逻辑思维的机会,这对于整个专业教学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二、传统和声学的尴尬现状
既然传统和声学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为什么又越来越不适应专业教学了呢?以至于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事实上,这是因为传统和声学在教学模式上的僵化与刻板,已使得课程教学陷入了一个艰难的瓶颈之中。
迄今为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和声教学基本都是以音乐院校作曲专业的“四部和声”为规范、以前苏联斯波索宾等四人经典的《和声学教程》为模本进行教学的,在讲授功能进行原则与和弦连接方法同时,还要遵守一系列复杂琐碎的繁文缛节,如考虑到和弦原位与转位的排列,和弦的重复音,和弦连接的平稳与跳进,七和弦的解决方法,避免横向连接中的增音程,避免四部同向,禁止平行与反向五、八度,禁止隐伏五、八度、禁止声部交错与超越、禁止声部对斜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而言,有三大不足是较为明显的:
其一,课程内容既深奥晦涩,又枯燥抽象,与专业的实际需要脱节,即便艰辛地学了下来,也是除了能刻板地做一些和声连接习题外,基本都无法有效地运用于专业实践之中;其二,教学上仅仅是“为了配和弦而配和弦”,常纠缠于和弦连接的各种原则,小心翼翼地遵守着那些清规戒律,如同做数学题一般地进行演算,而对和弦与整个旋律的关系、和弦功能在旋律中的作用却无法做到有效地认识和理解;其三,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于单个音的和弦配置和单个和弦的连接,却不能从完整和流畅的音乐中直观地把握和弦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在实践运用中基本无用武之地,与学生专业学习的进一步需求相距遥远。
由于这样的弊端,使得传统和声学的教学越来越体现出僵化的教条主义倾向,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需要也脱离甚远,使得“和声学”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难教又难学,且没有在学生整个专业音乐学习的积累、提高和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深入浅出”的教学策略
鉴于此,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传统和声学教学就有必要实行一套既能保持其课程体系,又能直观高效的教学策略。实际上,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大可不必按照作曲专业的教学模式,那样高深精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教学,则是较为理想的策略。
所谓“深入”,就是要坚持传统和声学的课程体系,贯彻其基本理论与原则;所谓“浅出”,则是要抓大放小,去繁就简,以最简洁直观的方法,最大程度地直观体现和声在音乐中的作用与意义。
1、构建清晰明确的理论逻辑
传统和声学的体系复杂,理论深厚,作为作曲专业的学习与研究,在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前提下,尚需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面对的是普遍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不可能如此面面俱到了。所以,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来说,传统和声学的教学,首要的就是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整体到局部,逐一理清和声的理论逻辑,以简明通俗的理论,构建清晰明确的理论逻辑。
将传统和声学复杂的理论简而化之,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逻辑,即以和声功能为框架、以正三和弦(含属七和弦)为核心、以副三和弦(含副七和弦)为补充、以重属与副属和弦(含重属与副属七和弦)为色彩、以转调为新动力。其整体关系如图1所示:
这个理论逻辑基本上清晰地概括了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传统和声教学所需的内容。在此理论逻辑的指导下,便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了,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既简明扼要,又通俗实用。
2、以首调唱法贯穿始终
人们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大多是以首调为基准的,而传统和声学的教学,却多强调固定调思维。这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就显得十分抽象了,因而很难产生对旋律的完整流畅的概念,只能一音一和弦地进行机械地和弦连接,无法有效地把握旋律与和弦的直接对应关系。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首调唱法,让学生形成对完整旋律的感性认识,使旋律成为和声编配的直接依据。然后再用固定调概念进行谱面写作。这样既可使编配直观简洁,又能锻炼学生对首调与固定调对应关系的熟练与敏捷。
在首调概念中,所有大小调的调式音阶与和弦的首调唱法见图2表:
3、和声编配的四个步骤
有了和声理论逻辑的指导,结合首调唱法的帮助,在进行和声编配时,以简单的四个步骤,便可较为轻松地完成了。第一步,反复吟唱旋律,在明确调性的同时,充分感受流畅的旋律中对和声的某些暗示;第二步,为旋律标记相应的和弦级数。同时,要尽量事先预计到低音声部的流畅性,以及与高音声部尽可能地反向进行;第三步,根据所标配的和弦,写出相应的低音声部;至此,四部和声中已具备了高低两个声部,已完成了和声编配中最重要的步骤,余下的工作,仅需填充中间声部即可。第四步,根据已有的外声部,填充中间声部。中间声部的填充,是非常清晰明了的,只需按照和弦排列与重复音的要求,根据已有的两个声部,看还差什么音就填充什么音,其横向进行的原则就是以平稳连接为主,跳进连接为辅;而在同和弦转换时,则无需连接,只需根据需要转换一个合适的排列即可。
以斯波索宾等四人经典的《和声学教程》中“正三和弦的六和弦”一章中的习题为例,将四个步骤展示如图3:
由图所示,和弦编配的过程清晰流畅,易于操作。至于为低音配和弦,无需作为主要内容。如需涉及,也可照此步骤,举一反三地进行操作。由于低音题已经给出了和弦级数,只需在第三步根据已有和弦,写出相应的高音旋律即可。
总而言之,只要能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正确地认识传统和声学的价值,并着眼于准确的理论概念与清晰的连接逻辑,而不受诸多教条的约束,那么传统和声学的教学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当然,同时还应该结合实例作品进行必要的和声分析,以此作为和声运用的有力支持,那教学的效果就更能事半功倍了。
张力: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