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论文

时间:2022-05-15 09:43: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中音乐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音乐论文

高中音乐论文:鉴赏教学高中音乐论文

一、从音乐欣赏启始课入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鉴赏单元的教学中,也要利用单元的启始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来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如湘版的高中一年级音乐鉴赏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中第一节《华夏音乐之光》,是古代音乐的竞选,旨在通过聆听和分析这些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虽然本课内容非常好听,但学生也会对本节内容会有点不喜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目标不能定的太高,重点就是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并熟悉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并对它产生兴趣。涉及到欣赏的音乐专业术语较多,要真正的理解音乐、说出作品在节奏、调式、和声等方面特点还有一点的难度,势必会影响高一新生系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八音和鸣》《酒狂》《阳关三叠》《黄莺吟》等作品进行鉴赏教学。

二、体验校园音乐文化,提升学生音乐鉴赏的品位

在通俗歌曲泛滥成灾,学生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的今天,学校应支持良性的发展导向,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构建绿色音乐生活氛围,渗透中国民族音乐和经典的西洋音乐,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品位。如中国作品《茉莉花》《小白菜》《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江河水》《梁祝》《二泉映月》,西洋作品《命运》《邀舞》《梦幻曲》《卡门序曲》《饮洒歌》《1812序曲》《水中倒影》《故乡的亲人》《我的太阳》等等。坚持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鉴赏能力。“以美辅德”,在高尚的音乐艺术中潜移墨化地善化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操,美化其行为、语言、仪表,用音乐陶冶心灵。良好的校园音乐氛围,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认真学习,课堂上所学曲目在课外也能再次听赏,使其产生内外共鸣。

三、搭建校园音乐践平台,实现课堂内外联动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为了实现课堂内外联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就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搭建校园音乐生活的实践鉴赏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展现其才能,增强求知欲。如利用校园广播给学生每天呈现不同的音乐,周一播放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格罗菲《大峡谷组曲》等世界名曲,提高师生品味,拓展音乐视野,周二播放《梁祝》《春江花月夜》《赛马》《茉莉花》等民族乐器和民族歌曲,学生通过音乐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多姿。周三播放《出塞》《明日歌》《江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古诗词系列歌曲,学生听歌又可记忆古诗词一举两得。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开展乐评兴趣小组,对音乐感悟强且写作出色的学生和演讲水平高的学生组成广播台乐评栏目,搜集整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鉴赏后感文章,利用中午和课外活动时间,每周播出一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乐评能力。搭建校园音乐的实践平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有效地促进了音乐课堂教学,使课堂学习变得生动而实在,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扭转了被动教学的局面,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价值也充分得以肯定和实现。

作者:朱竞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中音乐论文:让高中音乐课堂贴近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触摸音乐之美

让高中音乐课堂贴近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触摸音乐之美

一、改变思想注重课堂体验与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特别是教学中的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时间的环节,经常容易忽视这个问题,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等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单方面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在教学形式和教法上,重教师的教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内在感受与形式的挖掘;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师生间的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虽然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而我们的音乐课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意志,把学生看作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则毫无兴趣,乱作一团。一眼望去,教师与学生似乎是两个不同空间中毫无关系的个体与组织,各做各的,下课后一拍两散。很多学生就是在这种缺乏互动,缺少交流的音乐教育中度过的,虽然喜欢音乐,但对音乐课却没什么好感。以上的问题都阻碍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逐渐让人们认识到了师生交流与课堂实践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音乐课堂贴近生活,课堂师生交流与课堂实践的实施

1.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首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应成为学生的学堂。反思当前的音乐教学,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学生很少主动参与课堂,师生缺乏交流,课堂气氛沉闷。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是让音乐老师只图接近用多媒体来授课,使老师忘记了钢琴、声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乐、舞蹈才是我们上课少的工具,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走出传统的教师角色,变学习上的“传授”为“引领”和“促进”,变对学生的“主宰”为“合作”与“交流”,变“教书”为“研究”,变“执行课程”为“建设课程”,使学生脱离“被灌输”的状态,而且还要进一步解放学生的头脑,释放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2.相互尊重建立以实践为主的多种形式,让学生乐于参与

一是人格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看法、有需求的“人”来看待,正视他们的存在,理解他们的愿望,看到他们的努力,赞赏他们的成就。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课堂,尊重学生的创造。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我们看法不同的意见。二是教学民主。和谐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体现,和谐课堂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消除紧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融入课堂,在充分自由、轻松的环境里畅所欲言。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能“俯下身来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师生间的交流多了,学生间的交流多了,相互合作多了,关系也更融洽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更浓了。

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特殊的地域环境,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师生互动交流策略,如才艺展示、游戏竞赛、分析讨论、个体探究、谜语竞猜……从而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和新意。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则以普通身份加入,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的提高。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小舞台”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到创作的成功感。

(2)以生活激趣,促进教与学。学生常说学音乐到底有什么用?为了解答这一问题,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音乐源于生活,在我的课堂中我常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比如:在学习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基本要素时,我用了生活化的语言和学生一起在体验中学习十六分音符()时我用了跑跑跑跑、走跑跑,跑跑跑跑、走跑跑的方式。在学习切分节奏(2/4、xxxxx)时我用了大大的西瓜,再联系新疆特殊的地域环境我改变为咚哒哒咚哒,学生一学即会,在课堂中还可以组织一些比赛比如赛歌会,卡拉ok比赛等,以“赛”激趣。

(3)自主探究,合作创造。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代替,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进行互动。

总之,要做到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实践,我们必须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让我们的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不单纯是鉴赏应该与参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高中音乐论文:试论用流行音乐欣赏激活高中音乐课堂

试论用流行音乐欣赏激活高中音乐课堂

现在社会高中生热衷于流行音乐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音乐兴趣加以重视和培养,发展好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保证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和重要基础,也是学生能够持续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课标》中还提出学生们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对世界其他的文化能够体验、学习,并加以理解和尊重。通过音乐课堂教学,使学生们能够树立平等的多元化价值观,使得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能够得到共享。在这种科学包容的指导思想下,广大的音乐教师要开动脑筋,积极学习健康优秀的音乐作品,并将其与音乐课堂结合,并对学生加以正确的指论文联盟//导,从而激活音乐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利用流行音乐激活高中音乐课堂进行分析,对此提出几点有效措施。

一、 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作为音乐一种形式的流行音乐有它自身的特点:节奏简洁明快,歌词语言生活化,易于被听众接受。流行音乐虽然不具高雅音乐的生命力强,但是其表达了青少年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这些都是让青少年学生对其热衷的原因。对音乐教师而言,重要的是在于将流行音乐结合到音乐课堂中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这首先需要教师对流行音乐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引导好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态度。

二、 关注学生发展,了解学生心声

正确认识和把握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是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的关键。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清楚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殊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行为增强,对异性充满好奇,对朦胧的爱情开始向往。同时,青少年的心里发育程度还不够完善,自我控制能力也必然相对薄弱,对生活、人生的思考也不成熟,向往与异性交往。流行音乐大部分体现了现实的感情生活,其节奏简洁明快,能符合青少年尚未浅薄的欣赏观和爱情观,所以他们对于流行音乐情有独钟。相反,课本上的欣赏歌曲在他们看来就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情趣了。然而事实却是课本上所选的歌曲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筛选的,所以音乐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

三、 结合学生兴趣点,指导学生专题鉴赏

在新课改的教材中将通俗音乐、大众音乐设置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这样,教师可以再音乐课堂上设计若干个学生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且总是紧跟潮流时代的步伐,如果只是单单的听一些音乐,几首歌肯定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本人认为,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点,结合实际,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鉴赏,并引导他们深入学习音乐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在课堂上欣赏爵士乐,爵士乐由美国黑人创造,是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的通俗类音乐。教师在学生欣赏完,对之有一定了解之后,加以引导和讲解,使学生对于国外其它风格的流行乐也进行一定的了解。在上课前,我首先播放了一首周杰伦的歌,听到这歌,学生们立即兴奋了起来,还有很多人跟着唱。当我问学生周杰伦歌曲的风格时,学生们便说出 “r&b”、“hip-hop”、“rap”此类的词。由于大家对这些都很是出息,我就问学生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们一听到这歌问题立即答不上来了,于是我用音乐术语给他们一一解释,对音乐的节奏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再听一遍歌曲,这次学生总结出了音乐中的r&b风格。随后,我又选了一首后街男孩的歌,让学生将两种音乐对比,分析总结出同异点: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风格浓郁、鲜明,周杰伦的中文流行歌曲是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在借鉴国外音乐风格的同时没有全部照搬,而且加入中国的音乐元素,如歌词、音乐伴奏旋律等,都是更适合中国人鉴赏口味的。所以,周杰伦的歌曲是有中国特色的r&b风格歌曲。

这节课以学生热捧的周杰伦歌曲为切点,使学生能够对美国的r&b音乐风格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更加多的了解,在对其音乐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客观的评价。

四、借助辅助鉴赏,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除了流行音乐的鉴赏专题歪,也可以在音乐课堂中加入符合主题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一方面也可以拓宽学生们的欣赏视野,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线上感受音乐内容,同时还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

例如,教材中有一课为《生命之歌》,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们欣赏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可以配合主题播放一段迈克尔.杰克逊的《地球之歌》的mv,声音、画面相互搭配,立体生动,吸引人的眼球,也发人深省,学生们深感震撼,更加明白了保护生命、真爱生命的意义。又如,教材中有一篇为李斯特的钢琴曲《钟》,这是一首古典音乐作品,在经过聆听、分析后,可以播放李克勤的一首《我不会唱歌》来加深学生对于这段音乐的感受和印象,因为这首歌的伴奏就是由《钟》改变而成的。学生在欣赏之余,不仅强化对古典音乐的记忆,同时还能体会到音乐的范围广阔,音乐是无界限的,不同类型的音乐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同样,在教授中国戏曲音乐的教学鉴赏时,可以穿插刘欢的歌曲《胡雪岩主题曲》,会将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诸如此类的流行音乐有辅助鉴赏的功能,所以在欣赏相关主题音乐时,都可以将之插入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流行音乐是主题音乐的一种补充和附加内容,为的是将教学内容以另一种面貌呈现给学生,丰富主题音乐的教学。个人认为,对课堂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有所选择,而且联系最密切的音乐作品,选取最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将主题音乐展现的淋漓尽致,主题得到升华。

无论是作为专题来鉴赏,还是作为一种辅助音乐作品来鉴赏,教师都应该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基础,以《新课标》为教学准绳,用来丰富教学内容的流行音乐作品一定要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完美统一的。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有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理性的鉴赏能力,用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各类音乐,感受音乐的真善美。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流行音乐的发展时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宜的,体现着这个时代的一些特点。因此,不同时代的流行歌曲的风格和内容都有所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流行音乐是一本教科书,而且更为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并终能改造生活,这样的音乐教育才是我们如今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新课导入尝试浅议

高中音乐新课导入尝试浅议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动人心扉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塑造人类美好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音乐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就不太重视,会出现课堂纪律松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学任务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思考了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音乐课、爱上音乐课,思考过后,我觉得要想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心甘情愿、热情洋溢的跟随你走进音乐课,那么,新课的开端----导入是很重要的。

导入是新课教学的第一步。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学习音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编辑: 。

导入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他们所需要的、所喜欢的去设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故事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是我根据平时学生们的表现而采用的一种方法,长时间来我发现,虽然他们是高中生,但是不免存在着天真和幼稚,他们接受故事或典故比老师上来就长篇大论要容易和喜欢,于是我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比如说,在欣赏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时,我讲到:“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庙中有楹联这样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故事讲完,我看到了学生们哀伤的表情,接着我不失时机的说:“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歌声来听听孟姜女的倾诉吧。”由此就把学生们引入到了本课主题,最后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他们很容易的就总结出这首民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视频导入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也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精彩纷呈的音乐世界。音乐课不再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架琴、一台录音机”了,它集形、声、色为一体,让学生在强化听觉效果的同时,也从视觉上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画面色彩艳丽,形象逼真,与音响浑然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我在上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走近藏族歌舞一课时,在课的导入部分,我就播放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藏族人民在不同的生活场面载歌载舞的场景,同学们看得入神,听得仔细,不时为他们高亢的歌喉、优美的舞蹈表演而赞叹,很快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三、听辨导入法

听辨导入法是音乐教学独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快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迅速进入主题。在讲民歌时,我选取了《送我一朵玫瑰花》和《洗衣歌》两首民歌片断,让学生听,听完后告诉我这两首民歌分别是哪个民族的。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自然就听得仔细认真。还比如,让他们听乐曲中都使用了哪些乐器或主旋律出现几次。通过听辨,学生们有兴趣试探一下自己耳朵的灵敏度,注意力自然就高度集中,回答问题准确性高,上课的效果自然就好。

四、问题导入法

教学过程的深度开放,不等于放手让学生自学,恰恰相反,和传统教学相比,对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管是知识储备上还是课堂驾驭能力上,都给老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很多实际教学表明,只有在老师合理的、恰如其分的引导下,学生才能顺着科学的思路去探索和总结。

高中音乐论文:培养学生音乐学习能力 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音乐学习能力 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质量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在本文中我所说的主要是音乐学习能力。什么是学习能力呢?所谓学习能力指的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最大限度地领会和掌握学习材料,使掌握知识简单化、快速化的活动方式。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愿望,教师应启迪和引导他们在音乐天地里展现他们的才华。通过聆听音乐和歌唱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歌曲《大海啊,故乡》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歌唱艺术的实践,有三位学生进行了独唱,六名女生、八名男生进行了小组唱。女生齐唱一、二乐句,男生齐唱三、四乐句,五、六乐句男女生齐唱。这样的设计很有创意,不但使学生的演唱进行了实践与展示,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感情。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教室变为舞台,让他们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愿望。

二、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

想要准确表达一首作品的情感内涵,光有热情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准确地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地分析和挖掘作品,对全曲展开分析,由最初的感性了解深入到理性的分析上去,由最初的感知情感发展到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和系统地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全部思想实质,从而达到一种全面深刻的理解。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三、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

歌词语言是一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师必须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下面以舒伯特的《冬之旅》为例,《冬之旅》的歌词由德文写成,德文从发音上来说比我们中文要简单得多,它的发音有明显的规律,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时对语言的把握要十分的到位。对于德语的咬字,我们在演唱和朗读的时候,那些连在一起的单词千万不能断开读,因为歌词是诗歌,因此也要注意句子不要随便断开。这样音乐句和语言句才能配合得好,更加融为一体,朗朗上口。在德语中,因为语种和诗歌的原因,歌词带有一定的诗歌韵律。尤其是在某些特别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单词和整个句子的“顿”或“藕断丝连”的感觉。一般情况下,乐句和文学的分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掌握原文的程度有限,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注意尽量要求他们认真地把语言演唱得靠近原文的风格就可以了。启发学生在演唱时根据歌词的语境,仔细研究,结合合理的换气,把握歌词语言的韵律,这样才能不会破坏乐句的完整性,从而使演唱的作品更加动听,更加富有韵味。

四、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首先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比,做引导性、示范性的剖析音乐元素及内在结构,并为学生建立某个想象的空间或设定一个联想的范围。这样,便于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音响的形象特点、领悟音乐情感内涵,并有助于丰富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假设根据四种三和弦的音响色彩差异,将四种三和弦比喻为四季,以便于学生对于三和弦的感知从抽象到具象,最终到达“想象”的境界。对于高中生来说,带着这样的“想象”来进行音乐学习、表演甚至创作等行为,较有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使用这四种三和弦。

笔者认为,像这样具有想象性、引导性的音响色彩分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的应用强调了逻辑智能——音乐分析能力的作用,它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才能对音乐表象进行拆分、肢解,了解乐思、乐汇的进行规律,理解音乐内在的含义,并对其形成联觉、加以想象。这样,十分有助于学生建立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

总之,音乐学习能力有了发展之后,学生便会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产生一种成功体验,有了这种成功体验,将会使他们更加喜欢学习,对音乐学习充满自信心。这个时候,便会自觉地总结自己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思考自己学习成功的原因,并且进一步追求更多的成功体验。

高中音乐论文:谈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谈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实施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内容。事实证明,学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整合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音乐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从而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摸不着头脑,甚至报怨音乐作品太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运用合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如此以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在合作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氛围,大力提倡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思想得到了解放,论文联盟//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3、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比如三部曲式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即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丰富优秀作品的积累,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作品的积累我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1、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象《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作品进行选择:

(1)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渔阳鼙鼓动地来》等;这类作品以传说、历史故事为背景,学生通过对故事的了解很快就能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而在感受音乐的节奏、曲调、和声等要素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2)具有较强的民族民间风格的作品,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江河水》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常常是旋律优美流畅或色调鲜明,能够在音响感知上首先抓住学生的耳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3)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如《蓝色的多瑙河》、《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沃尔塔瓦河》等。这类作品以自然风光为背景或作为艺术象征来表达情感,具有丰富而具体的联想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我的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优秀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高中音乐论文:跨越多彩文化 读懂音乐之美 浅议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相关文化的导入

摘 要: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民族传统、地方习俗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因此欣赏音乐应该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教学实际上也是音乐文化的教学,离开了文化,有效的审美就很难达成。在进行音乐教学实践中适当导入文化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的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免在跨文化审美中因不懂相关音乐文化而有可能引起的一些尴尬乃至冲突。

关键词:音乐教学 文化导入 文化意识 审美能力

习惯了听音乐,倒也不妨试试读音乐。读音乐可以是阅读、品读、释读,感性的音乐用文字加以描述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就像是文学里的通感,也正如喝茶一般,很多时候并不只为了止渴,也是为了品尝茶中的滋味,体会那种喝下去后唇齿留香的感觉。音乐也是有味道的,仿佛书本一样散发出独特的气味,等你去“阅读”。把音乐与相关文化(作曲家生平及个人风格、和其代表作品相关的历史传奇、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绘画,建筑、电影、文学、诗歌、舞蹈)适时恰当地嵌入音乐教学,充分利用通感、诱导、顿悟、联觉等心理原理,进行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相关文化的导入,不只是为了传递史实,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音乐的热情。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说:“我认为,聆听者对于某种音乐的偏好依赖于他对于相关音乐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解深度。因此,当一个学生说我知道我喜欢什么音乐时,往往意味着,我偏爱、我相信与我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和信念一致的音乐作品。”

课堂教学中,在一些音乐作品特别是器乐作品欣赏时学生会感觉枯燥和排斥心理,比如,高中音乐欣赏课《欧洲民间音乐》中有一首苏格兰古典风笛曲《优雅》,关于本曲相关的文化内容教材介绍的不多,聆听后,大部分学生就说:“风笛的声音太刺耳,体会不到曲调的典雅优美,”老师这时候如果仅仅说,这是由于东西方审美差异造成的感觉,我觉得是比较笼统的,也是缺少说服力的,我适时导入了这个作品的相关的文化知识,《amazing grace》中文翻译为《奇异恩典》,也有人称《天赐恩宠》,是美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乡村福音歌曲,也是全世界基督徒都会唱的一首歌,被奉为基督教圣歌。rov. john newton作于1779年,开始是一首传统的民谣,或黑人灵歌,它表达了宗教的忠诚,其中包含着一个平淡但是极富深意的赎罪的故事,它成了基督徒每次祈祷忏悔时必唱的曲目,后来它流行越来越广,超越了宗教,成了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成为人们祈求和平的经典歌曲,是人民精神世界的赞歌,歌的主题和《圣经》的主旨相符:忏悔、感恩、赎罪、重生,现在在任何庄严隆重的场合、在仪式上、在很多流行音乐唱片里、在国家级的典礼以及在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葬礼上,你都能听到这首圣洁、祥和、庄重的曲子,这首感人至深的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其实是首圣诗,西方歌手演唱此曲的版本很多。grace原意为“优雅、优美”,此处解释成“上帝对人类的慈悲、恩宠”。日本动漫作品《名侦探柯南》《空之音》等用《优雅》改编的歌曲《天赐恩宠》作为主题歌曲。

这段内容的导入立刻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和学生产生了共鸣,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形式以及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否合乎真善美的问题作出判断,对音乐作品相关文化的了解深度会左右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判断,音乐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审美体验中文化的适时导入,要注重个体在相关文化背景中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感受、联想与想象,并且将文化内容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就不仅要求音乐教师有较高水平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相关文化背景中“读”懂音乐的美。《新音乐课程标准》涵盖了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情感目标、文化意识及学习策略的培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音乐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音乐的本质差异实际上也是文化的差异。比如,在进行作品的演唱或者演奏时,我们要求把握好“分寸感”,才能给欣赏着以美的享受。这个“分寸感”就是要求表演要“恰到好处”。这个“分寸感”的把握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外,就是对作品文化风格的理解,在文化背景下把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情感、文化风格统一起来考虑,才可能能恰到好处地体现音乐的美。在梅里亚姆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中,他在理解文化与音乐这一对相关概念的同时,也证实了实现音乐文化研究的可能性,通过音乐概念、音乐行为的探讨,把音乐和人类社会、思维、行为方式等一系列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音乐学家罗伯特拉多说:“我们如果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音乐。”也就是说要想掌握一种音乐就必须懂得相应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其实情境的创设就是相关文化背景氛围的铺垫 。比如在上《拉丁美洲》音乐时,我首先放了一段在安第斯高原上印第安人歌舞表演的视频资料,神秘的高原,粗犷的舞蹈表演,模仿鸟兽鸣叫和带有呼唤声的歌唱,哀怨奔放的盖那笛声以及富有个性的服装和脸谱,先把学生带到了这片“新大陆”的文化氛围中再继续讲课。

什么是文化呢?人们通常把文化分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属于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我们这里主要说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比如,陕北信天游和黑人布鲁斯音乐容纳着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信息。拉丁美洲音乐和印度音乐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有时,即使是同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其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也有差异。如,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音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音乐,以及巴洛克时期的华丽音乐等。可见,我们学习音乐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了解其国家文化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异国文化或者说对其知之甚少,在审美中就可能会因此闹笑话,造成误会甚至导致冲突。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传授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和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氛围,提高对异国文化的敏感度,进而培养学生跨越文化时空进行音乐审美的的能力。

二、音乐教学文化导入的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趣味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几千年社会历史的积淀,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学中不可能将其全部教授给学生。我们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音乐;音乐的使用是为了审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做一些取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有针对性的。“艺术不允许说教”音乐更是这样,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感性的描述替换晦涩的理性的语句。并且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音乐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审美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音乐审美实践,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让学生对于音乐和文化的认识不再抽象、空洞,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和文化的兴趣。比如关于复调时我是这样给学生说的:“当你一个人唱歌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单调”,总希望有人来配合。这个配合的人也许是一个乐队,也许是一个训练有素的钢琴家,实在不行,哪怕有人在旁边拍手呐喊随着你的音调和节奏“击节而歌”也是好的。但无论如何,你一定不喜欢有人跟你“唱反调”。试想当你尽情在演唱《友谊地久天长》时,他却在一旁故意捣乱、怪声怪调的唱《铃儿响叮当》。这两人唱的根本不是一首歌曲调和节奏也不一致,所以唱的东倒西歪,曲不成调,很难听,如果两首不同的歌曲或曲调被有意的、巧妙的编织拼凑在一起,让人听起来好像是唱同一首歌一样,那么这首歌的演唱效果就一定不会“单调”-----这种技术就有点“复调”的意思了。”然后再聆听具体的作品,这样学生就搞懂了复调音乐是咋回事了。

(二)循序渐进

音乐欣赏教学中,文化的导入要讲究一个“梯度”,就是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导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音乐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所以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地把音乐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使学生不断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审美能力,由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有限,涉及面窄,因此我们进行文化导入的内容应结合欣赏作品体裁的简繁程度适时导入。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准备一些与所学的音乐内容密切相关的或与日常音乐审美所涉及的社会热点话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我设计了一个课题叫“另类”巴洛克音乐,当然讲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一定要结合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风格,怎样才能体现巴洛克音乐的“另类”风格呢?主要是和欧洲以前的音乐比较,显得“另类”了。这就不得不提到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风格。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适度。可以先欣赏声乐曲后器乐曲 ,先独奏曲后协奏曲或合奏曲、交响曲。应先由感性聆听加上相关文化背景引导着手,利用通感、顿悟、联觉等心理诱导学生对作品的深层次的理解认识。

(三)机动、灵活性

文化是多元的,各民族、国家生存的环境、语言、传统、习俗不同,文化也就各不相同。在音乐教学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的音乐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会直接或间接在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来。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一直沿袭着对歌寻友的风俗习惯;又如苗族的清明歌会,还有每年的三月三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蒙古族和藏族人民在喝酒时都要唱歌,祝酒歌、劝酒歌充满了对客人的敬意。此外,还有一些与音乐相关的风俗习惯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或劳动需要而产生的。例如条件相对艰苦的高原地区音乐就会显现出高亢、嗓音嘹亮等特点,而在条件相对舒适的平原地区音乐就显得比较婉转、缠绵、妩媚。这些至今还一直沿袭着的风俗习惯都离不开音乐,那么,我们就也不能忽视与这些音乐相关的文化,只有了解这些文化,才能懂得其音乐的内涵及音乐所要传达出的情感。教师应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组织小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创设音乐剧、欣赏喜剧音乐等。从而使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使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文化洞察力、音乐审美能力同步增长。

三、音乐教学文化导入的策略

世界各民族或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可避免,也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互熟悉,相互了解。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即在音乐中教文化,在文化中教音乐,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信息

音乐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音乐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国或他地区的音乐,所以,如果不熟悉拉丁美洲的文化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拉丁美洲的那种融合的歌舞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理解能力是音乐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要提高欣赏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扩大对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知识面,在音乐中学习文化,在文化中理解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二)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巧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文化氛围无论在音乐作品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进行文化渗透,创造一个文化音乐环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要结合音乐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绘画图片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精选一些和音乐作品有关真实的文化材料,供学生欣赏学习,以创设强烈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又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达到音乐、情感上的沟通。

(三)利用音乐社团(合唱队或者乐队)或者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具体排练音乐作品或者课题研究任务中进行文化渗透

教师进行合唱队或者乐队在排练时都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处理。怎样处理这首作品才符合作品的风格,符合作者的原意?为什么这样处理作品?这里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只有给合唱队员或者演奏队员讲清楚才能更准确的表现作品。音乐课题研究本身就是音乐文化知识的探讨学习,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讨学习,比如,我给第一组学生布置的课题是:美国《爵士乐》,规定3个周完成,三周后分组汇报。学生查阅研读许多文字图片资料并且欣赏了部分爵士乐音视频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效果很好,这组学生比较彻底的弄清了美国爵士乐的来龙去脉,并且熟悉了爵士乐的风格、类别,有个学生还现场唱了几句,很有爵士风格,这堂课上下来,学生们收获颇丰,既学到了音乐知识,又了解了异国的文化传统,增长了不少见识。教学效果很好。

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沟通,互相支持,互相吸收。音乐是沟通人类灵魂最好的桥梁,音乐就是要让人类通过音乐文化互相交流、互相理解,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做到不同文化共存和互补。使自己在跨越多彩文化中读懂音乐的美丽。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其它学科有效整合探析

高中音乐欣赏的内容可说是纵横古今几千年,横贯东西几万里,包含了各类音乐作品(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剧舞剧音乐、民族器乐、管弦乐、室内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各个中外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西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现代音乐等)的音乐作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仿佛艺术百花园中的鲜艳花朵。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作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高中音乐欣赏与学科综合的做法。

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美国音乐”这节课,我讲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且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量的非洲黑奴被卖到美洲,大量黑奴被卖到美洲,也把黑人音乐带到了美洲,美国于1776年独立后,所以黑人音乐就成了美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欧洲、非洲等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美国音乐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美国音乐在黑人音乐、欧洲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才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我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解乐曲所描写的意境,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

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最后两段“项王败阵”与“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苍凉、悲哀与明朗欢快交替的情绪,我把李清照的《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两个乐段中“明朗欢快”的情绪是为了表现楚王项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对楚王项羽的较高评价。这节欣赏课引用了两首古诗,增进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三、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就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

又如,在欣赏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大草原风光摄影。然后,让学生看着那张美丽的草原风光图片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学生欣赏作品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管弦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东西方音乐融合的交响音画。四、音乐与政治的综合音乐作为一种文艺手段,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亿万人民起来保家卫国,《延安颂》号召了多少年轻人投身到革命圣地延安,投身到解放全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中。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音乐作品也为当时的政治服务,也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如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一部经典作品,乐曲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的雄伟气概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由于这部作品创作于1969年,不免打上了“”的政治烙印,在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中加上了《东方红》的曲调。虽然加上了《东方红》的曲调,但并不影响这部钢琴协奏曲的价值。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我向同学介绍了钢琴家殷承宗在回忆改编、创作《黄河》时的一些文章,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的政治背景。

高中音乐作为提高高中学生艺术修养的一门课程,对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有着良好的教育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综合历史、地理、文学、美术、政治、哲学、美学、戏剧、影视等学科知识,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会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上心得,愿与同行共勉。

高中音乐论文:试论高中音乐老师如何适应教育课改的形势

论文关键词:高中音乐 音乐教师

论文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迎来了高中音乐的课改。作为一名音乐学科的教学研究者,在这样的背景下,阐述了自己对本次课改的一些看法,并从心理上和具体的教学策划上来谈了教师应该如何来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2004年国家教育部通过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颁发了关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文件,提出了我们的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要:以审美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

音乐课程改革在近些年一直是音乐教育中备受瞩目的课题之一。出台后自2005年至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省市进行了高中音乐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其实在课程改革这件事中,关系最大,也可以说是面对最大挑战的其实应该是我们广大的高中音乐教师们。因为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给高中的音乐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反思,如何培养能够胜任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师资及如何对更高质量的生源进行专业音乐教育将是高中音乐老师必将面临的问题。在此,笔者想在这里简单地从几个方面就高中音乐老师如何调整、适应教育课改的形势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给大家在课改后的音乐教学之路上起到一点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心理上

我将这个心理上的因素列为第一条,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从哲学上来说,任何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内因。说白了,就是这个人心理上乐不乐意做、有没有决心、有多大的决心去做一件事。还有就是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接受的都是传统的老师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给予我们的音乐知识。这里的传统,其实是因为我们和现在的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不同,我们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现代化的程度不同,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自然也就不同,然后接受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知识倾向。所以当我们看到新的课改方案之后,我觉得难免会产生一点点不一样的感觉,或者说有点儿害怕,担心自己能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从心理上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我们要用一种欣然的态度去接受它,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方式去解决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我认为心理上的这个接受就是一个想不通想得通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就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就要跟着时代走,我们就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然这些不仅仅适合讲给孩子们听,也适合我们自己。我们要时时刻刻地关心国内外最新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也要时时刻刻地关注到底教给学生们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技能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发展才是最好的。然后再关注一下现如今的社会态势,我想这个课改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并且认为它是我们教育事业进步的象征。

二、比较

所谓比较,就是既然课改,既然我们要改,那我们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里当然不是打仗,而是我们要认真的研读一下课改的趋势。也就是我们之前是什么教学模式,以后要改成什么教学模式;我们之前教的是什么内容,课改后又要教什么内容;我们之前是以什么内容为教学重点,以后又要以什么内容为教学重点;我们之前缺少什么方面,之后又要补上什么方面······其实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课改前后做一个全面的比较,并且要做一个深刻的思考,最后得出一个自己的全新的教学策划。当然,这个策划要是符合现代化教育模式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生存方式的,能给孩子们提供比之前更好的生活技能和职业保障的。

三、实施

接着,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说一下具体的策划实施方案。

(一)教学内容上

首先,我们作为老师,要顺应教育部课改文件的指南针,重视我们国家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我国近、现以及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的教授。让我们的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祖国的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我们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并弘扬我们的祖国文化。

其次,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的死记硬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时候的那一张纸。我们要让学生真真实实地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如让学生掌握歌曲创作的基本方法,具备谱写二部及单三部结构歌曲的能力,还包括一些只有经过行家提醒才会注意到的发音小技巧等等,总之就是在他们离开老师之后还可以自己继续走自己的音乐之路。我认为,对学生来说,这是真正的学音乐;当然对老师来说,也才是真正的教会学生。

(二)教学方法上

我们要将之前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实践为主,当然,这个以实践为主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要有一定的教学突破的。

第一,教师在以往注重技能技法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即注重学生“德”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因为现在的社会越来越人性化,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就像北影的老师对学生说的话一样,要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学演戏。让学生明白其实这句话在音乐课上同样适用,就是学生要首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有资格去学音乐,因为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成为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否则,你即使是个音乐天才,贝多芬再世,也只能成为这个新时代新社会的垃圾,不同的是,你是一个顶着天才帽子的垃圾。

第二,与时代并进。就是我们的教师要力求做到与时代的步伐一致,起码不能落后。但这是专指教学上。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我们要通过网络等这种现在最简便的方式来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外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要吸收我们认为好的来大胆地用于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让我们的课堂,我们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不能和时代、和社会脱轨。因为毕竟学生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如果我们教的东西,学生还没走上社会就已经落后了,那就是我们的失职,一个教师的严重失职。

第三,鼓励学生要勇于并敢于创新。我们生活在以创新为主题曲的新时代。之前有人说,在这个新的世纪里,不懂电脑的人就是文盲。其实我觉得在现在这个到处充满创新的时代里,不会创新的人就好像是一具行尸走肉一样,生活没有光泽。在音乐上也是一样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要发展,要立足,就必须要创新;要成长,要健壮,更要创新。告诉学生不要怕创新拙劣,因为每一个成功的创新都是出现在无数次得拙劣之后。

第四,以审美为中心。好好利用音乐这一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来让学生明白并体会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就像贝多芬曾说的那样:“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也像冼星海讲过的:“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教育及其所起的深远而巨大的作用可概括为:第一陶冶情操,化育高尚人格;第二启迪智慧,开发原创源泉;第三交汇情智,提升精神境界。”

四、小结

总之,作为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国家课改的号召,顺应课改的方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目的,好好地来对比、分析课改前后在教学上应该要注意的各个细节,并在以后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将最有用,最适合孩子们发展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传授给他们。

高中音乐论文:用流行音乐欣赏激活高中音乐课堂

摘要:艺术需要百家齐放、百花争鸣,不拘一格地将流行音乐等音乐欣赏引进课堂教学,拓宽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新课标为教师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关键词:流行音乐 欣赏 高中 音乐 课堂

高中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热衷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课标》中还提出:“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它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面对这样科学、包容的指导思想,广大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开动脑筋,选取健康、优秀、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达到激活音乐课堂,提升审美情趣的教学目的。

一、结合学生兴趣点,指导学生专题鉴赏

新课改教材中已经将大众音乐、通俗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设置。这样,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三到四个课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专题鉴赏。而面对涉猎广泛、紧跟流行脚步、并且对相关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中学生来说,只单纯地听几首歌、几段音乐显然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鉴赏需求的。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地学习、欣赏。例如,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教学实例。

这节课安排在爵士音乐欣赏之后,学生们已经对这种由美国黑人创造的、有独特旋律节奏特点的通俗音乐类型有所了解。于是,笔者决定“趁热打铁”,使学生能够继续感受一下同样源于美国的其它风格的流行音乐。

课程一开始,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学生们的兴奋点,很多人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笔者提问:“周杰伦的歌曲属于那种风格?”“r&b”、“hip-hop”、“rap”,学生们开口便说出了这些词。笔者紧接着又问:“大家把这些词说得都很熟,那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一下子卡了壳。于是我将这些音乐术语一一进行解释,并展示出它们的旋律节奏特点。然后再听歌曲时,学生归结出了周杰伦音乐中的r&b风格特点。随后,我又选播了一首美国组合“后街男孩”的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找出中美两种r&b歌曲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们总结出:因为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歌曲风格更加浓郁、鲜明,而周杰伦等人的中文流行歌曲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但并没有全部照搬,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比如旋律、伴奏、歌词等等,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因此,周杰伦等人的歌曲可以称为“有中国特色”的r&b风格歌曲。

这节课以现今学生追捧的周杰伦歌曲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感受源自美国的r&b音乐风格。同时,希望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

从实际来看,这样的课是非常受高中生欢迎的。就像课后有些学生表示:“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以前只是一味喜欢,但什么也说不出来;现在了解了相关知识,我觉得自己不再那么盲目了。”由此可见,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作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评价。

专家分析认为,在整个高中音乐鉴赏学习中,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可以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其它音乐类型的欣赏学习平行设置,大约占到1/4左右。部分课题内容可以根据流行实际随时进行调整更新,这样既吻合流行音乐的时代特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二、借助辅助鉴赏,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除了专题鉴赏以外,在其它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材《生命之歌》一课中,除了课内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欣赏,还可以配合主题,给学生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地球之歌》mv,深刻的内容、具有感染力的歌唱以及发人深省的画面,会带给学生另一种震撼,更加深化了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德育目标。又如,教材中李斯特的钢琴曲《钟》,这是一首古典音乐作品,为了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印象,在一系列聆听、分析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香港歌手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因为这首流行歌曲的伴奏部分正是改编自《钟》,学生在欣赏之余,不仅强化了对于古典钢琴音乐主题的记忆,同时还了解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和古典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同样,在鉴赏中国戏曲音乐的教学中,穿插欣赏刘欢演唱的《胡雪岩主题曲》,也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

诸如此类的流行音乐辅助鉴赏,在很多的欣赏主题中都可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流行音乐作品是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的,目的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笔者以为,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作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

无论是主题鉴赏,还是辅助鉴赏,教师都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以《新课标》为准绳,精心挑选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流行音乐作品来丰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准确鉴别、理性对待流行音乐,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音乐类型,在音乐中感受真善美。

艺术需要百家齐放、百花争鸣,不拘一格地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教学,拓宽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新课标为教师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高中音乐论文:探析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探究性学习模式

论文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作用 实施 存在问题

论文摘 要:新课改高中音乐课程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对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作用、运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解决方法。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音乐鉴赏、表现和创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本人尝试在教学中引进探究性学习模式,对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认知发展相结合,起到较好的效果。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与作用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能力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协作精神,在探究—实践—论证—再认识的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探究性学习在欣赏课上的运用

1.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化人文化的课堂教学体系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搜集和处理信息,为终生学习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生的知识素养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等因素,这就决定了为达到音乐教学目标,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的科学教学体系,可以归纳为提出问题(选题)—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展示交流—评价总结几个环节。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教材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实际情况确定主题后,教师应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感染力、表现力强的作品来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善于提问,鼓励学生多提问,学生提问的同时也是思考表达的过程,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在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上有不同的见解,有差异就会有争辩,有争辩就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凸显其个性,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自主、合作、探究,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解决一般性问题,即学习的最基础环节和难度较小的问题。学生个体获得信息量较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主要是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

合作与探究环节,各小组将组员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课上集中,进行筛选、处理和讨论,对所要欣赏的作品有初步的分析,讨论中通过倾听别人意见、交流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确定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形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记录学生的观点,适当地予以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4.展示交流与总结评价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学习后,各组将在课上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单人或多人的艺术表演;可以是图文并茂的讲解;可以是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是播放音视频或影像资料对比欣赏等。每组展示结束后,学生相互进行评议,在评议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评议不仅要求研究小组的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样做”,对其他学生而言又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梳理和提高归纳能力的过程。通过感性体验活动,在理性的总结评价中,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从而达到音乐欣赏审美教育的目的。而教师的评价要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探究过程,教师都要给与肯定,培养其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三、当前在探究性学习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认识,更新观念

1.自主学习表现为自己学习

学生完全地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完全自学。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原因是学生知识准备不足和缺乏方法上的指导。因而,正确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只有教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2.在合作学习中,只是个别艺术特长生表现突出

目前的高中课堂上多数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在欣赏课的合作讨论与展示等环节常会表现出被动消极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具体分配任务,把适当的展示机会给他们,一旦学生有所进步,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逐步地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勇气。

3.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

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误区或是结论性的总结有所偏差时,我们都要及时地发现予以引导,避免学生游离课堂。

四、音乐鉴赏课开展探究性学习后的初步成效

在音乐鉴赏课开展探究性学习后,课堂气氛明显活跃,课堂氛围宽松、和谐,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更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对音乐的兴趣浓郁了许多。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与思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我们是一种挑战,也对个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开阔视野的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总结和完善探究性学习模式,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更加的科学、合理、高效。

高中音乐论文:浅谈培养学生音乐学习能力 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音乐能力 培养 高中音乐

【论文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一种全新观念、全新方法、全新信息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教学中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音乐技能,而在于综合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在本文中我所说的主要是音乐学习能力。什么是学习能力呢?所谓学习能力指的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最大限度地领会和掌握学习材料,使掌握知识简单化,快速化的活动方式。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愿望,教师应启迪和引导他们在音乐天地里展现他们的才华。通过聆听音乐和歌唱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歌曲《大海啊,故乡》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歌唱艺术的实践,有三位学生进行了独唱,六名女生、八名男生进行了小组唱。女生齐唱一、二乐句,男生齐唱三、四乐句,五、六乐句男女生齐唱。这样的设计很有创意,不但使学生的演唱进行了实践与展示,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感情。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教室变为舞台,让他们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愿望。

二、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

想要准确表达一首作品的情感内涵,光有热情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准确的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的分析和挖掘作品,对全曲展开分析,由最初的感性了解深入到理性的分析上去,由最初的感知情感发展到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全部思想实质,从而达到一种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

歌词语言是一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师必须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下面以舒伯特的《冬之旅》为例,《冬之旅》的歌词由德文写成,德文从发音上来说比我们中文要简单的多,它的发音有明显的规律,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时对语言的把握要十分的到位。对于德语的咬字,我们在演唱和朗读的时候,那些连在一起的单词千万不能断开读,因为歌词是诗歌,因此也要注意句子不要随便断开。这样音乐句和语言句才能配合的好,更加的融为一体,朗朗上口。在德语中,因为语种和诗歌的原因,歌词带有一定得诗歌韵律。尤其是在某些特别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单词和整个句子的“顿”或“藕断丝连”的感觉。一般情况下,乐句和文学的分句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掌握原文的程度有限,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注意尽量要求他们认真的把语言演唱的靠近原文的风格就可以了。启发学生在演唱时根据歌词的语境,仔细的研究,结合合理的换气,把握歌词语言的韵律,这样才能不会破坏乐句的完整性,从而使演唱的作品更加的动听,更加富有韵味。

四、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首先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比,做引导性、示范性的剖析音乐元素及内在结构,并为学生建立某个想象的空间或设定一个联想的范围。这样,便于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音响的形象特点、领悟音乐情感内涵,并有助于丰富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假设根据四种三和弦的音响色彩差异,将四种三和弦比喻为四季,以便于学生对于三和弦的感知从抽象到具象,最终到达“想象”的境界。对于高中生来说,带着这样的“想象”来进行音乐学习、表演甚至创作等行为,较有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使用这四种三和弦。

笔者认为,像这样具有想象性、引导性的音响色彩分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的应用强调了逻辑智能——音乐分析能力的作用,它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才能对音乐表象进行拆分、肢解,了解乐思、乐汇的进行规律,理解音乐内在的含义,并对其形成联觉、加以想象。这样,十分有助于学生建立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

五、结语

总之,音乐学习能力有了发展之后,学生便会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产生一种成功体验,有了这种成功体验,将会使他们更加喜欢学习,对音乐学习充满自信心。这个时候,便会不自觉的总结自己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思考自己学习成功的原因,并且进一步追求更多的成功体验。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课视唱练耳教学探究

在音乐院校招生、其他院校特长生考试或业余音乐考级等考试中,对视唱练耳都有严格的要求。它是用来检测考生的基本音乐潜能和学习音乐的基本素质标准,也是衡量考生音乐天赋和才能的必考科目之一。

1.视唱练耳的概念

视唱练耳,就是看着谱子演唱和耳朵训练,简称为“视唱练耳”。视唱有两种唱名法;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在实际教学中以固定唱名法为主,首调长鸣为辅。练耳有音高模唱、固定音名听唱,还有音程、和弦和旋律等。其训练方法各不相同,但都是由音高和节奏组成。

2.唱好音准和节奏的教学方法

视唱练耳课程是由视唱和练耳两部分组成,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学习管弦专业的学生,在课上应以培养固定音感即绝对听觉为主;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应以相对听觉即首调唱名法的视唱作为重点;作曲专业则应当二者兼顾,混合使用。

学生学好视唱练耳,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表达音乐;有助于学生在表演时弹得更好,拉得更动听,唱得更感人。

2.1要唱准音阶和八度以内的旋律音程,学会模唱固定音的高度,模击常见的节奏型。初学者应先把c大调音阶唱准。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轻松和自然的声音来练习, 注意连贯和用耳朵去感受音高的准确性,同时结合乐理基础唱准四度以内的狭小音程。在教学音程的模唱与构唱时,要先进行各种音程的模唱。从纯一度、纯八度开始练习,当学生基本掌握了上述知识后,进行宽音程的训练。可分别进行纯四、纯五、增四减五的训练,其中包含#4 、降7。再进行大小三度,大小六度的练习,最后进行大小二度、大小七度的练习。宽音程训练最好先采用搭桥练习。如纯五度1 5,先在心里唱1 2 3 4 5,或心想唱和弦1 3 5;小七度3 2,可以先唱和弦3 5 7 2,然后套出3 2的音准。这一阶段还可辅以一些简单的节奏训练,在一般节奏型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在节奏型上加上固定的音高,这样就成了旋律听辨。这时候学生头脑中就可以储存一些音汇了,要注意多培养学生视听的内心感觉。

2.2用基本音级搭桥唱准变化音;单独凭记忆和感觉唱变化音难免会有偏差,我们不妨结合乐理用唱基本音级的办法,来唱准变化音,如唱2 #4 。2 #4 是大三度,根据音程的性质,可用基本音级中1 3 套,把1唱成2相同的高度,3就成了#4 的高度,#4 就很容易唱准了。又如要唱2 #5,先判定2 #5 是增四度,再从自然音阶中找增四度4 7,用上面的办法套#5 就轻而易举地唱准了,久而久之,唱和听变化音就不成问题了。

2.3音程与和弦的听记;单音视听掌握了,音程与和弦是不难学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唱从一到八度的音程,结合乐理在各个音级上构唱三和弦与七和弦。在课堂中经常指定一个音要求学生向上或向下构成指定音程与和弦,进行和弦连接练习,即几个人合作,每人一个声部,进行和弦连接练习,可作i──iv──v──i 的大小调的和弦连接,分别在各个调性调式上用固定调练习。为了更深层次记忆音程与和弦,音程与和弦的性质听辨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听辨音程、和弦的能力。

2.4节奏和旋律的交叉训练;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听单音、音程、和弦时还行,可到听节奏和旋律时就打折扣了。主要原因是对一些常见的节奏型比较模糊,几个小节的节奏连续敲出来,就无法记忆,当然节奏乱套了,旋律也就无条理性了。笔者认为,节奏训练应从最基本的节奏型开始,让学生了解每拍的时值是多少,学会单位拍。学生在训练时始终要和拍子结合模击。口中用“哒”念出节奏,特别注意不要赶拍子,要把握速度的一致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掌握了常见的节奏型后,再在节奏型里加上固定音高,用旋律的形式弹奏,让学生记出旋律中的节奏。熟练掌握了节奏,旋律也就随手拿来,这样长时间地训练,不但视唱水平提高了,练耳水平也飞速进步,特别是对培养音乐记忆能力大有鄙夷。

2.5二声部的视唱练习;二声部视唱练习不但能调正和平衡声部相互间的音响关系,理解和体会协和,有助于和声听觉的发展,也能促进单声部市场音调的准确性,增强自己的音乐表现力。

3.把握好视唱谱中的跳度和速度

3.1养成正确读谱的习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不要看到谱例张嘴就唱,而是先看看调号、拍号,再看看有无难点,这样对视唱谱有一个总的结构概念,唱起来才不至于心慌,速度也会控制得恰到好处。

3.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多考生由于心理素质较差,平常唱得好好的,可一到考试就不行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经常出一些新视唱谱例,临时抽查学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3.3注意视唱的线条美。视唱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识谱能力、音准、节奏及音乐感受能力。视唱不同于舞台演唱,只要中弱声就可以了。在把握好音准、节奏的基础上,注意强弱,保持整体的完整性,用轻巧、柔美的声音把每个乐句唱清楚、唱连贯、唱流畅,以达到最好的视唱效果。

高中音乐论文:谈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谈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实施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内容。事实证明,学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整合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音乐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从而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摸不着头脑,甚至报怨音乐作品太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运用合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如此以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在合作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氛围,大力提倡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思想得到了解放,论文联盟//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3、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比如三部曲式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即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丰富优秀作品的积累,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作品的积累我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1、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象《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作品进行选择:

(1)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渔阳鼙鼓动地来》等;这类作品以传说、历史故事为背景,学生通过对故事的了解很快就能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而在感受音乐的节奏、曲调、和声等要素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2)具有较强的民族民间风格的作品,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江河水》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常常是旋律优美流畅或色调鲜明,能够在音响感知上首先抓住学生的耳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3)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如《蓝色的多瑙河》、《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沃尔塔瓦河》等。这类作品以自然风光为背景或作为艺术象征来表达情感,具有丰富而具体的联想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我的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优秀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高中音乐论文:用流行音乐欣赏激活高中音乐课堂

摘要:艺术需要百家齐放、百花争鸣,不拘一格地将流行音乐等音乐欣赏引进课堂教学,拓宽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新课标为教师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关键词:流行音乐 欣赏 高中 音乐 课堂

高中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热衷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课标》中还提出:“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它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面对这样科学、包容的指导思想,广大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开动脑筋,选取健康、优秀、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达到激活音乐课堂,提升审美情趣的教学目的。

一、结合学生兴趣点,指导学生专题鉴赏

新课改教材中已经将大众音乐、通俗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设置。这样,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三到四个课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专题鉴赏。而面对涉猎广泛、紧跟流行脚步、并且对相关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中学生来说,只单纯地听几首歌、几段音乐显然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鉴赏需求的。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地学习、欣赏。例如,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教学实例。

这节课安排在爵士音乐欣赏之后,学生们已经对这种由美国黑人创造的、有独特旋律节奏特点的通俗音乐类型有所了解。于是,笔者决定“趁热打铁”,使学生能够继续感受一下同样源于美国的其它风格的流行音乐。

课程一开始,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学生们的兴奋点,很多人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笔者提问:“周杰伦的歌曲属于那种风格?”“r&b”、“hip-hop”、“rap”,学生们开口便说出了这些词。笔者紧接着又问:“大家把这些词说得都很熟,那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一下子卡了壳。于是我将这些音乐术语一一进行解释,并展示出它们的旋律节奏特点。然后再听歌曲时,学生归结出了周杰伦音乐中的r&b风格特点。随后,我又选播了一首美国组合“后街男孩”的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找出中美两种r&b歌曲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们总结出:因为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歌曲风格更加浓郁、鲜明,而周杰伦等人的中文流行歌曲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但并没有全部照搬,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比如旋律、伴奏、歌词等等,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因此,周杰伦等人的歌曲可以称为“有中国特色”的r&b风格歌曲。

这节课以现今学生追捧的周杰伦歌曲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感受源自美国的r&b音乐风格。同时,希望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

从实际来看,这样的课是非常受高中生欢迎的。就像课后有些学生表示:“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以前只是一味喜欢,但什么也说不出来;现在了解了相关知识,我觉得自己不再那么盲目了。”由此可见,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作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评价。

专家分析认为,在整个高中音乐鉴赏学习中,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可以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其它音乐类型的欣赏学习平行设置,大约占到1/4左右。部分课题内容可以根据流行实际随时进行调整更新,这样既吻合流行音乐的时代特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二、借助辅助鉴赏,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除了专题鉴赏以外,在其它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材《生命之歌》一课中,除了课内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欣赏,还可以配合主题,给学生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地球之歌》mv,深刻的内容、具有感染力的歌唱以及发人深省的画面,会带给学生另一种震撼,更加深化了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德育目标。又如,教材中李斯特的钢琴曲《钟》,这是一首古典音乐作品,为了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印象,在一系列聆听、分析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香港歌手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因为这首流行歌曲的伴奏部分正是改编自《钟》,学生在欣赏之余,不仅强化了对于古典钢琴音乐主题的记忆,同时还了解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和古典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同样,在鉴赏中国戏曲音乐的教学中,穿插欣赏刘欢演唱的《胡雪岩主题曲》,也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

诸如此类的流行音乐辅助鉴赏,在很多的欣赏主题中都可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流行音乐作品是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的,目的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笔者以为,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作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

无论是主题鉴赏,还是辅助鉴赏,教师都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以《新课标》为准绳,精心挑选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流行音乐作品来丰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准确鉴别、理性对待流行音乐,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音乐类型,在音乐中感受真善美。

艺术需要百家齐放、百花争鸣,不拘一格地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教学,拓宽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新课标为教师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高中音乐论文:跨越多彩文化 读懂音乐之美 浅议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相关文化的导入

摘 要: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民族传统、地方习俗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因此欣赏音乐应该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教学实际上也是音乐文化的教学,离开了文化,有效的审美就很难达成。在进行音乐教学实践中适当导入文化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的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免在跨文化审美中因不懂相关音乐文化而有可能引起的一些尴尬乃至冲突。

关键词:音乐教学 文化导入 文化意识 审美能力

习惯了听音乐,倒也不妨试试读音乐。读音乐可以是阅读、品读、释读,感性的音乐用文字加以描述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就像是文学里的通感,也正如喝茶一般,很多时候并不只为了止渴,也是为了品尝茶中的滋味,体会那种喝下去后唇齿留香的感觉。音乐也是有味道的,仿佛书本一样散发出独特的气味,等你去“阅读”。把音乐与相关文化(作曲家生平及个人风格、和其代表作品相关的历史传奇、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绘画,建筑、电影、文学、诗歌、舞蹈)适时恰当地嵌入音乐教学,充分利用通感、诱导、顿悟、联觉等心理原理,进行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相关文化的导入,不只是为了传递史实,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音乐的热情。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说:“我认为,聆听者对于某种音乐的偏好依赖于他对于相关音乐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解深度。因此,当一个学生说我知道我喜欢什么音乐时,往往意味着,我偏爱、我相信与我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和信念一致的音乐作品。”

课堂教学中,在一些音乐作品特别是器乐作品欣赏时学生会感觉枯燥和排斥心理,比如,高中音乐欣赏课《欧洲民间音乐》中有一首苏格兰古典风笛曲《优雅》,关于本曲相关的文化内容教材介绍的不多,聆听后,大部分学生就说:“风笛的声音太刺耳,体会不到曲调的典雅优美,”老师这时候如果仅仅说,这是由于东西方审美差异造成的感觉,我觉得是比较笼统的,也是缺少说服力的,我适时导入了这个作品的相关的文化知识,《amazing grace》中文翻译为《奇异恩典》,也有人称《天赐恩宠》,是美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乡村福音歌曲,也是全世界基督徒都会唱的一首歌,被奉为基督教圣歌。rov. john newton作于1779年,开始是一首传统的民谣,或黑人灵歌,它表达了宗教的忠诚,其中包含着一个平淡但是极富深意的赎罪的故事,它成了基督徒每次祈祷忏悔时必唱的曲目,后来它流行越来越广,超越了宗教,成了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成为人们祈求和平的经典歌曲,是人民精神世界的赞歌,歌的主题和《圣经》的主旨相符:忏悔、感恩、赎罪、重生,现在在任何庄严隆重的场合、在仪式上、在很多流行音乐唱片里、在国家级的典礼以及在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葬礼上,你都能听到这首圣洁、祥和、庄重的曲子,这首感人至深的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其实是首圣诗,西方歌手演唱此曲的版本很多。grace原意为“优雅、优美”,此处解释成“上帝对人类的慈悲、恩宠”。日本动漫作品《名侦探柯南》《空之音》等用《优雅》改编的歌曲《天赐恩宠》作为主题歌曲。

这段内容的导入立刻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和学生产生了共鸣,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形式以及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否合乎真善美的问题作出判断,对音乐作品相关文化的了解深度会左右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判断,音乐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审美体验中文化的适时导入,要注重个体在相关文化背景中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感受、联想与想象,并且将文化内容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就不仅要求音乐教师有较高水平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相关文化背景中“读”懂音乐的美。《新音乐课程标准》涵盖了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情感目标、文化意识及学习策略的培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音乐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音乐的本质差异实际上也是文化的差异。比如,在进行作品的演唱或者演奏时,我们要求把握好“分寸感”,才能给欣赏着以美的享受。这个“分寸感”就是要求表演要“恰到好处”。这个“分寸感”的把握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外,就是对作品文化风格的理解,在文化背景下把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情感、文化风格统一起来考虑,才可能能恰到好处地体现音乐的美。在梅里亚姆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中,他在理解文化与音乐这一对相关概念的同时,也证实了实现音乐文化研究的可能性,通过音乐概念、音乐行为的探讨,把音乐和人类社会、思维、行为方式等一系列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音乐学家罗伯特拉多说:“我们如果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音乐。”也就是说要想掌握一种音乐就必须懂得相应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其实情境的创设就是相关文化背景氛围的铺垫 。比如在上《拉丁美洲》音乐时,我首先放了一段在安第斯高原上印第安人歌舞表演的视频资料,神秘的高原,粗犷的舞蹈表演,模仿鸟兽鸣叫和带有呼唤声的歌唱,哀怨奔放的盖那笛声以及富有个性的服装和脸谱,先把学生带到了这片“新大陆”的文化氛围中再继续讲课。

什么是文化呢?人们通常把文化分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属于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我们这里主要说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比如,陕北信天游和黑人布鲁斯音乐容纳着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信息。拉丁美洲音乐和印度音乐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有时,即使是同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其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也有差异。如,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音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音乐,以及巴洛克时期的华丽音乐等。可见,我们学习音乐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了解其国家文化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异国文化或者说对其知之甚少,在审美中就可能会因此闹笑话,造成误会甚至导致冲突。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传授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和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氛围,提高对异国文化的敏感度,进而培养学生跨越文化时空进行音乐审美的的能力。

二、音乐教学文化导入的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趣味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几千年社会历史的积淀,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学中不可能将其全部教授给学生。我们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音乐;音乐的使用是为了审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做一些取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有针对性的。“艺术不允许说教”音乐更是这样,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感性的描述替换晦涩的理性的语句。并且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音乐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审美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音乐审美实践,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让学生对于音乐和文化的认识不再抽象、空洞,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和文化的兴趣。比如关于复调时我是这样给学生说的:“当你一个人唱歌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单调”,总希望有人来配合。这个配合的人也许是一个乐队,也许是一个训练有素的钢琴家,实在不行,哪怕有人在旁边拍手呐喊随着你的音调和节奏“击节而歌”也是好的。但无论如何,你一定不喜欢有人跟你“唱反调”。试想当你尽情在演唱《友谊地久天长》时,他却在一旁故意捣乱、怪声怪调的唱《铃儿响叮当》。这两人唱的根本不是一首歌曲调和节奏也不一致,所以唱的东倒西歪,曲不成调,很难听,如果两首不同的歌曲或曲调被有意的、巧妙的编织拼凑在一起,让人听起来好像是唱同一首歌一样,那么这首歌的演唱效果就一定不会“单调”-----这种技术就有点“复调”的意思了。”然后再聆听具体的作品,这样学生就搞懂了复调音乐是咋回事了。

(二)循序渐进

音乐欣赏教学中,文化的导入要讲究一个“梯度”,就是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导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音乐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所以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地把音乐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使学生不断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审美能力,由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有限,涉及面窄,因此我们进行文化导入的内容应结合欣赏作品体裁的简繁程度适时导入。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准备一些与所学的音乐内容密切相关的或与日常音乐审美所涉及的社会热点话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我设计了一个课题叫“另类”巴洛克音乐,当然讲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一定要结合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风格,怎样才能体现巴洛克音乐的“另类”风格呢?主要是和欧洲以前的音乐比较,显得“另类”了。这就不得不提到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风格。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适度。可以先欣赏声乐曲后器乐曲 ,先独奏曲后协奏曲或合奏曲、交响曲。应先由感性聆听加上相关文化背景引导着手,利用通感、顿悟、联觉等心理诱导学生对作品的深层次的理解认识。

(三)机动、灵活性

文化是多元的,各民族、国家生存的环境、语言、传统、习俗不同,文化也就各不相同。在音乐教学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的音乐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会直接或间接在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来。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一直沿袭着对歌寻友的风俗习惯;又如苗族的清明歌会,还有每年的三月三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蒙古族和藏族人民在喝酒时都要唱歌,祝酒歌、劝酒歌充满了对客人的敬意。此外,还有一些与音乐相关的风俗习惯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或劳动需要而产生的。例如条件相对艰苦的高原地区音乐就会显现出高亢、嗓音嘹亮等特点,而在条件相对舒适的平原地区音乐就显得比较婉转、缠绵、妩媚。这些至今还一直沿袭着的风俗习惯都离不开音乐,那么,我们就也不能忽视与这些音乐相关的文化,只有了解这些文化,才能懂得其音乐的内涵及音乐所要传达出的情感。教师应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组织小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创设音乐剧、欣赏喜剧音乐等。从而使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使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文化洞察力、音乐审美能力同步增长。

三、音乐教学文化导入的策略

世界各民族或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可避免,也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互熟悉,相互了解。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即在音乐中教文化,在文化中教音乐,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信息

音乐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音乐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国或他地区的音乐,所以,如果不熟悉拉丁美洲的文化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拉丁美洲的那种融合的歌舞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理解能力是音乐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要提高欣赏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扩大对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知识面,在音乐中学习文化,在文化中理解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二)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巧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文化氛围无论在音乐作品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进行文化渗透,创造一个文化音乐环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要结合音乐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绘画图片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精选一些和音乐作品有关真实的文化材料,供学生欣赏学习,以创设强烈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又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达到音乐、情感上的沟通。

(三)利用音乐社团(合唱队或者乐队)或者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具体排练音乐作品或者课题研究任务中进行文化渗透

教师进行合唱队或者乐队在排练时都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处理。怎样处理这首作品才符合作品的风格,符合作者的原意?为什么这样处理作品?这里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只有给合唱队员或者演奏队员讲清楚才能更准确的表现作品。音乐课题研究本身就是音乐文化知识的探讨学习,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讨学习,比如,我给第一组学生布置的课题是:美国《爵士乐》,规定3个周完成,三周后分组汇报。学生查阅研读许多文字图片资料并且欣赏了部分爵士乐音视频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效果很好,这组学生比较彻底的弄清了美国爵士乐的来龙去脉,并且熟悉了爵士乐的风格、类别,有个学生还现场唱了几句,很有爵士风格,这堂课上下来,学生们收获颇丰,既学到了音乐知识,又了解了异国的文化传统,增长了不少见识。教学效果很好。

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沟通,互相支持,互相吸收。音乐是沟通人类灵魂最好的桥梁,音乐就是要让人类通过音乐文化互相交流、互相理解,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做到不同文化共存和互补。使自己在跨越多彩文化中读懂音乐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