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5 03:01: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记得学校要交实习报告的时候很头疼,网上找了许久,凑合凑合,参考了好几篇文章才流水般写完.工作要两年了,这是我毕业时的实习报告.
尊敬的老师:
您好!由于最近这段时间公司的工作很忙,所以一直没有空或静下心来写实结.但愿这份迟交的总结能让老师满意.
初踏社会,心情激动、紧张、难过。激动的是我终于可以长大了,可以开始我真正的人生;紧张的是不知自己是否能适应这个社会,战胜这新环境;难过的是从此我就要在这纯真的学生生活上画上句号了。心里矛盾,脑子里翻天覆地。
我现在在广东丰达高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担任网络管理职务。刚进来公司的时候经理就和我聊了很多,问我网络方面会不会,组装和维护计算机有过吗?我当时真是出了一把冷汗,不过还好平日在学校都有这方面的动手,自己的电脑被我也折腾过一段时间,还是游刃有余的回答了经理的“逼问”。到现在我工作有两个月了,还记得实习开始的那一天,我是在无聊中度过的,整日无所事事,几乎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一天,空闲得让我要打瞌睡了,真希望可以有人叫我帮忙做点事情啊!现在可不是这样了,五月一日劳动节是我们搬迁新公司的日子,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我进公司的那天起我就知道,我最大挑战的时刻才刚刚开始,五一全公司员工都有四天假期,我可是天天在加班的哦,因为我就是要趁着假期把新公司的网络弄好——组建局域网。这其实就是我的工作。我当然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做到最好。而且时间很紧,对于刚刚出来工作的我觉得压力挺大的,经理还给了我好几点要求,要所建的局域网能够做到:
1.网络类型为:服务器/工作站型;
2.各工作站之间可以互相访问,共享某些目录,就是所谓的资源共享;
3.服务器同时作为邮件服务器,可以在收发互联网的同时使得公司内部员工可以局域网内部自由收发邮件,统一内部邮箱地址如:而且这个邮箱可以用outlook 等邮件软件自由收发。
4.电脑收发传真。
5.公司最终实现一个无纸办公化的办公场所。
嘿...这回好了,我大学三年里老师好象没教我这上面几点耶?!但是…我是不太懂,不过没关系的,我有信心,怎么说也跟计算机相关,不懂就多动手多请教应该很快领悟过来的!劳动节第一天我就开始动手实干了。布线、接水晶头、装机、搞网络和调试;其实除了我,还有一个比较有经验的师傅一起做的,我一边做还可以一边学,他也会在一边指导,很快我对一些一直没接触过的事物了解过来!就这么一搞假期一下子就过去了,每天都是早上忙到晚上,很累,从未那么累!
新的办公楼正式开工了,到最后并没有按时间完成任务,但也不妨碍同事们办公!还好没有被骂。那时的局域网算是勉强通过,那位师傅也就离开了,因为他并不是我们公司的员工,只是一起协助把公司网络弄好。以后的事情都要我一个人去解决了,处理公司的电脑,打印机的故障,不知道是否能够顺利解决,而当真正将故障排除后,心里头有种说不出的高兴,我知道我的能力十分有限,但我始终没怕过,让我自己去摸索自己去解决,就算遇到实在不行的话,我会求助同学和朋友,给我做技术支持。我不怕问题的到来,因为问题总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通过这样我学习了许多,成长了不少。
五月的工作的确很累,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宿舍,但是后面也渐渐就习惯了。不断有新的知识学到,心里有一种充实感。经理除了让我维护网络和计算机之外,我还要维护公司一百多部电话(硬件故障维护与电话软件系统控制),以及维护公司的网站。网页制作可是我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一个科目,现在竟然可以让我在工作中实践,我真的很开心。在这两个月里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也巩固了以往许多知识.现在工作的每一天几乎都会有大的或小的问题,这样其实我很开心,我也有信心把现在的工作做好!因为我有我的信念:我不怕问题的到来,因为问题总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在这段实习的时间里,我经历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事,就比如第一次领工资虽然只是一点点的钱,但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一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东西,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尤其在大学学习时候,参于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赚钱不是主要的,作为学生,能赚多少钱,等你毕业了有的是赚钱的机会,这回可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挣来的钱,当时我真的是激动的要哭,那种感觉真的是无法形容的美妙。
实习是为将来打基础的重要阶段,珍惜自己每一个工作的机会,不论什么人,什么学历,从事什么工作,好好的表现、展示自己的能力,不要错过好的机遇。没有一件事情是轻轻松松的,但每一件事都是让人成长的,经历一段过程,喜悦或是艰辛,尽管经历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它的结果是相同的,我们都会因涉事而成长。
以上就是我这些日子来的体会,我的不足之处希望老师给予纠正和指导,谢谢!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文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介绍中职学校结合专业特点、职业岗位需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学习、工作方式,计算机成了我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融理论、实训、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对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推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近年来,笔者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紧扣专业技能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实践摸索,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一、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中的信息化处理能力为核心目标。由于中职学校开设专业的多样化,不同专业的就业岗位需求不同,其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区别。但是在目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学大纲相对统一,而教材没有根据具体的专业特点进行设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教学上大部分还没有结合幼儿教师的职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常规应用方面,各专业之间教学内容的区分度差,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融合。因此要求任课教师必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过滤、还原与重构教材,增强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脱节
目前,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Windows XP” “因特网应用” “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应用”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的应用” “多媒体软件应用” “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 ,传统教学的教学重点仍是提高打字速度、排版Word文档、处理Excel表格等,对于“因特网的应用” “多媒体软件的应用” “演示文稿的应用”只是简略带过。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不能满足她们的专业需求。在幼儿园中,幼儿园老师需要经常对多媒体素材进行处理,利用PowerPoint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对课堂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她们需要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却无从下手,于是,她们只能再花大力气去重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这就是传统教学中,教学实际与专业技术应用相脱节,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忽略了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造成了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导致学生不知道计算机和自己专业的联系,留给学生的只是困惑,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三)教学对象素质参差不齐,对信息技术应用认识不足
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多数来自农村,系统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机会少,不懂装懂。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总是认为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无关,不重视。二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遇到问题不愿多想,应付了事。三是联系实际能力较差,不能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有效教学,夯实技能的改革与探索
为适应时展和就业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夯实信息技术基础,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教学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标,增加教学的针对性
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应该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因此,在新时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重新构建特定的教学内容,在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的同时,突出学生对计算机实用技术、网络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切实把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为专业学习和应用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支撑。
(二)整合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面对差异化的生源素质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必然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再造和创新。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班的计算机教师应该多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需求,学会捕捉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跟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将它们设计成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科学利用计算机知识,帮助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从而享受学习过程带来的成就感。这样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整合,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模拟幼儿教师做一个《会说话的安全标志》演示文稿,让学生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安全标志文字素材、图片、视频、音频等,利用PowerPoint进行整合设计,最后让学生配合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演讲。这恰恰是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这一章节里面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因此,可以将之设计成一案例,供学生模仿学习,直接指导学生幼儿教学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灵活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培养目标看,中职学校的学生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的掌握都需要从感性认知开始,再上升到一定的理性,最后落实到行业的实践中,这就是知识与技能的产生与应用的情境。因此,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和综合实训阶段。
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笔者一般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巧妙地设计在“任务”当中,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的要点,又锻炼了她们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能力。如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一章中,设计 “制作校园周刊”这一大任务,再将任务进行细分为:素材的准备,素材的处理和加工,版面的设计(包括周刊整体结构的设计,每一个版面的布局设计,每一个版面具体内容的设计等)等子任务。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不断地激发她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她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综合实训阶段,结合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进行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在实际教学实施中,主要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如幼儿园教师要开展一个“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基于工作过程,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先利用各种渠道,如网络、照相机等去获取相关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信息,用word文档编写教案,利用图文混排做成小报,并进行幼儿园教室的布置,最后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以辅助幼儿课堂教学。
诚然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无论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还是综合实训阶段,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可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Word表格一节中,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实用又漂亮的简历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习表格的相关知识,培养她们的技能。
总而言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基础出发,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适应当前学前教育的需求。
【摘 要】面对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办学宗旨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更需要强化对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这一主题,从而反思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前景。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反思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掌握及应用计算机操作已成为目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上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重视和加强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即提高了高职高专的整体教育质量、又增强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涉及到的学生人数多、专业广、影响大,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必要环节,并且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好坏。首先,大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是按学科的体系来组织编写,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完备性,但缺乏了可操作性、实用性及应用性。其次,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最后,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不是“零起点”。
二、教学方法及反思
为了改变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发展需求,为了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反思。
(一)驱动任务法。驱动任务法即把教学内容设计为真实的课堂任务,为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以便学生拥有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代课教师需要做好的就是创造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的相应任务情境,所设任务能够有效的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用情景任务的方法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驱动任务教学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学习性,但代课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也不可缺少;2)具体教学任务的设计中,尽量“宜粗不宜细,宜实不宜虚”;3)驱动任务教学中不能完全忽略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应始终贯穿于实践教学当中去。
(二)引用实例法。实例教学法即代课教师以实例为基本教学方法,指引学生进入一定教学情境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本教学方法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际动手能力。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例教学法中,应要求代课教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相关实例操作课件,应用表格、艺术字、幻灯片等方法来充实实例内容,并能够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教学重点。其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实例是实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实例内容不仅要包括文稿、图表、网页等媒体形式,还要包括实例的具体制作方法及所涉及的知识点、操作方法及技巧,教学实例设计要有实践性、典型性、系统性和针对性;2)实例讨论是分析和解决实践步骤的关键,代课教师应用启发或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大胆讨论并思考最后的结论,通过概括不同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法,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3)学生能够按照所讨论的解决方法来操作完成实例后,再由代课教师及时的去对实例解决的方法进行总结概括,并肯定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指明学生在运用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完整掌握实例教学法中的技巧和相关知识点。
(三)实现“教、学、做”三合一的情境教学法。即教育部2006年12月了高教[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其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完全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上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2)讲课应采用投影+课件、网络+交流讨论,以及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等多种实践教学手段;3)以“做”为中心,教和学都围绕着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其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开展课程学习与技能考证结合法。即在教学中,把教学和计算机技能考证进行有效的统一结合,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即可直接参加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
(五)开展校企合作法。即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完美接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去向,”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最佳体现,这一合作模式以双赢为目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也可以说是对学校外部资源的一个有效整合。校企合作是实现实践教学最有效的途径。
(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法。即培养学生现代办公应用能力,并通过教学活动设计(例如,设计各种竞赛、团队合作、信息搜索、资料归档等),提高工学结合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协作、沟通、创造、运用信息科技、运算、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等),彰显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性,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
三、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各个专业的学生,我们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并能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领会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等方面的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医院加强信息化建设,医院的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医院信息化建设。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进一步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的必然选择。本文将结合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常见问题来探讨如何做好医院信息化。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建设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医院管理效率,对于实现医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今后的主要任务。
1我国医院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工作变得日益重要。当前医院的信息化以及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医院已经逐渐实现由单机模式向HIS、PACS、LIS等系统的转变。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医院信息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明显进步。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医院信息系统开始实现从MIS系统、HIS系统、RIS系统、、CIS系统、LIS系统的转变。医院在网络管理、安全软件、办公自动化等领域都取得了明显成绩。HIS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HIS系统能够实现医院不同岗位的使用需要,对于提升医院宏观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患者透明度、提高服务水平、实现远程教育,数据传输以及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2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虽然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详细分析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就会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重视程度仍然不足。近些年来人们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从实际现状来看无论是医院领导还是医护人员对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仍然重视不够。从医院领导来看,医院领导层最关心的是医院的整体效益,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是间接效益,长期效益更是全局效益。信息化建设本身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与产出在短时间内不应是成比例的。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特点使得医院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些医院是把信息化建设放在次要位置的。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当前医护人员还没有冲心底里真正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往往是被动推广,存在着典型的得过且过的心理。这一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2基础设施薄弱。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还是存在着非常普遍的信息孤岛现象。无论是从网络规划还是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考察当前还没有真正摒弃掉传统理念,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仍然是在传统基础上的,这对于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当前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往往集中于住院、收费以及门诊等领域,在临床方面信息化程度还不高。医院信息化建设仍然是浮于表面,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然是按照传统工作方式来运作。模块化程度低、参数化程度差、关联设计有问题、规模化集中程度不足是当前比较典型的几个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医院有些应用软件如统计软件、财务软件还需要二次录入数据信息,这一缺陷使得工作量明显增加。这些缺点无论是对医院还是对患者而言都是非常不便的。
2.3缺乏专业的医院信息化人才。医院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医院还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医院招聘过程中很难招到计算机和医学知识都非常过硬的人才,专业人才的缺乏必然要影响到医院信息化建设。当前我国医院虽然已经建立起了一些信息中心,但是仍然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专业人才得不到充分利用。这是制约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这一点。
3医院信息化建设技术要点
上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针对上文中提到的一系列问题,在今后工作过程中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来予以应对。在具体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3.1科学规划,分布实施。在今后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医院领导层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要从全局角度来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一把手原则,所谓一把手原则主要指的由一把手亲自抓医院信息化建设,由一把手来抓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保证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推进。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地长期性地工作,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要从总体上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这是有效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规划医院信息化建设。同时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制定出科学的有效地就具体措施。要制定出详细周密的方案,这些方案应该是在得到充分论证之后才能实施。进行全方位的有效论证可以避免走弯路。
3.2设置专业管理部门来加快信息化建设。在今后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设置信息化专业管理部门来指导信息化建设,在今后这一部门应该全面参与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医院现状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医院的信息化战略要服从医院的长远规划。专业的信息管理部门的设置能够强有力地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部门本身应该是高于其他部门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克服部门之间的利益,才能充分调动医院的整体资源来实现全面有效地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的设置将能够增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3.3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病人是医院的顾客,病患治理是医院的中心工作。在今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紧密围绕着医院这个中心工作来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应用电子病历、触摸屏、LED显示屏等先进技术来为患者服务。在病房、手术室、急诊室等房间需要构建专业的无线局域网,无线局域网的建设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有效地开展各项医疗救治工作。今后还应该加强移动终端信息技术的研究,这项技术的研发对于实现真正的床旁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待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医院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人才培训,着重培训医疗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通过专业化地培训来适应信息化要求。此外还需要适当提升人才待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今后施工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要结合医院自身现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
【摘要】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载体和工具,在各学科的学习及日常工作中应用之广、作用之大,已为人们所深知。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已成为今天衡量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
【关键词】计算机;重要性;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的升级与计算机软件的出新也是每日一新,这使得计算机应用的教学跟不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往往学生毕业后所学到的知识已经成为过去时,与社会实际的需要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所以学校应对这个问题提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改革,与时俱进,提高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一、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社会职业需求的基本要求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将打破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并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必然要求进入社会就业岗位的劳动者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具有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信息社会对未来劳动者的要求,对培养社会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人才,学生在通过学校的课程学习后步入工作岗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
3.积累学生的实战经验
①积累各种操作系统的安装与应用经验。②积累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和办公软件的应用经验。③积累计算机软件与硬件故障检测和排除的处理经验。④积累计算机网络通信应用经验。⑤积累计算机多媒体设计与操作经验。
4.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①熟练掌握企业常用办公软件。②熟练掌握简单图形设计技术。③熟练掌握企业常用硬件。④熟练掌握网络通信技术。⑤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
二、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上的主导作用
1.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进步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班级式教学已经逐渐转变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途径也越来越多,为了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的学习意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进步,带动的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教师可采用如传统模式和多媒体相结合方式,学生可分工协作进行实践操作。
2.因材施教,整体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由于学生所在地域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太一样,有些地方计算机的文化氛围比较落后,甚至有些乡镇学校基本上没有计算机的文化环境。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生源构成,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有所差异,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讲授,既要解决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的问题,又要满足一部分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摸索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和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尤其是学习计算机课程,如果我们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以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训练,以后只须稍加指导,学生就会乐在其中地完成后续学习任务。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下述办法比较有效,应当重视。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更新与发展
①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这对于学生实际操作时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为进一步深造学习奠定基础。②计算机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计算机技术课程,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并对软、硬件的选择与安装操作熟练,懂得维护和维修。③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内容的学习。计算机应用是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方面对目前已有的和最新流行的操作系统、软硬件等进行学习,并对计算机未来软硬件的发展信息及时掌握,使学生能够在毕业的时候尽快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2.课程内容综合改革
学校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应用,是学生能够迎合社会发展需要,从技术和理论上符合企业需求。
3.课程内容多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培养方向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学生来,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应用教学的主要目标。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
1.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内容改革。
学生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将学生上机实际操作的考核归纳到总体考核内容中,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学习精神风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都进行综合的评价。
2.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改革。
学生在完成阶段性计算机应用学习后对其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不单单从考试成绩单上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打分,而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学习期间的客场表现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客观的评定,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多方面的、多样化的评价,提高人才的素质培养,打造实用型人才。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中的计算机教育)的本质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在研究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入改革时应当坚持面向应用的方向,并在该方向上有所突破;要正确处理好计算机应用与培养科学思维的关系,在计算机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在计算思维的研讨中要从实际出发,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要注意内容和方法的大众化,讲求实效。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应用;科学思维;计算思维
0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高校中陆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30多年来,计算机基础教育从理工专业开始,迅速扩展到农林、医学、文科、艺术、体育等专业,覆盖了高校全部的专业。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从零散到系统地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计算机应用人才。学校的教育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各行各业中的计算机应用。这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当前,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进一步发展,大家进行了广泛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思想活跃,探索实践。笔者也想发表自己的一管之见,参加讨论。
1 需求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动力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中设置计算机课程呢?”显然,这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30多年来,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定位始终存在着一些不同意见。有的专家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面向计算机学科,面向理论,要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就应该向理论的方向提高。另一种意见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面向应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任务是培养千万计算机应用人才。笔者始终支持后一种观点。
回顾计算机基础教育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于认识这个问题会有启示。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在大学中开设计算机课程,并不是由少数人闭门造车拍脑袋规划的,也不是由上面硬性指定的,而是由下面推着上面走的。笔者清楚地记得,当时清华大学的许多专业,在教学和科研中迫切需要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而教师和学生都不会使用计算机,因此各专业纷纷要求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笔者当时在清华大学计算中心工作,根据各系的要求,给全体教师和研究生讲授了BASIC语言和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再通过各系的教师迅速在全校各系普遍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并立竿见影地用于教学、科研和毕业设计中。各系研究生和应届毕业生在设计任务中纷纷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如土木系用“有限元法”编写程序求节点的应力。在此基础上,1981年笔者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央电大向全国师生讲授了“BASIC语言程序设计”,迅速在全国高校打开了局面,开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历程。可见,是计算机应用的需要推动了计算机教育,有需求才有发展的动力。
2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本质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当服务并推动计算机的应用,因此,它本质上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是为学生将来在各领域开展计算机应用打下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第一届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以应用为目的,从应用出发。这个指导思想在全国取得了共识,深入人心。
每做一项事情都有它直接的目的,譬如,人为什么要吃饭?因为营养的需要。为什么学开车?因为交通便捷的需要。为什么学外语?因为对外交流的需要。公务员为什么学电脑?因为工作需要。老百姓为什么学电脑?因为生活需要。为什么在中国先后出现了4次全国性计算机普及高潮,几亿人踊跃学计算机?因为离开计算机人们将寸步难行。总之,是应用的需要。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请思考几个简单的问题: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什么工作(是理论还是应用)?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最缺的是什么(是理论还是实际能力)?大学毕业生感到自己最缺的是什么?有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的工作找不到需要的人,问题在哪里?毕业生希望大学计算机教育应当加强什么环节?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就业中有更大的竞争力?
一些资深的教育家提出:“中国的大学有两个‘不够’:一是创新能力不够;二是社会服务精神不够。当今大学发展潮流,不是越来越脱离社会,而是越来越靠近社会。教育要向‘应用性’和‘创新型’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我国的大学绝大多数是应用性大学,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将来多数人是从事计算机应用的,即使是计算机专业,多数学生将来也是计算机应用人才。显然,计算机教育应紧密与社会结合,深入研究社会需要,按照社会需要确定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教学要求与内容。可惜这方面恰恰是我们的“短板”,有的同志往往不认真调查社会的需求,不仔细考虑培养对象的特点,孤立地在书房中“纯学术”地研究教学改革,这样很难做到有的放矢。
有人有意无意贬低应用,认为应用就是简单操作、没水平,理论高级,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向理论方向提高。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计算机的第一属性是工具,应用是目的,离开应用,计算机只是一堆废铁。
应当回归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本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在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大批计算机应用人才,推动各个领域中的信息化。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动摇这个根本。
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已经走了很久,也已经走得很远,却往往会忘记我们出发时的目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高举计算机应用大旗,坚定不移地坚持面向应用的方向,着眼于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我们强调应用,但是应当说明:①应用并不等于简单操作,是分层次的。大学本科不同于高职和中专,不能满足于学生只掌握最基本的操作。用好计算机,用出水平,并不容易。②应用在发展。计算机应用要跟上科技的进步,要结合专业的特点,适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深化。③计算机应用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指导。要使学生在应用中游刃有余,就应当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学习必要的基本知识,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但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不应是脱离应用的纯学科理论知识,而是针对应用需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以飞机专业为例,飞机设计者和飞机驾驶者所学习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需要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后者需要学习的是应用知识。
什么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线?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当以计算思维为主线,一种认为应当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我们支持后一种意见。当前,要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入发展,首先应当在面向应用方向上有所突破,要深入研究社会和专业的需求,研究计算机应用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当前,如果能根据应用的需要,研究和制定出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体系,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要想争取各专业重视计算机课程,最根本的办法是把计算机课程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为专业服务,显著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各专业领域中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大学计算机教育应当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设计,学校与社会要形成闭环系统,计算机教育与各专业要形成闭环系统。这样,计算机教育自然就成为各专业教育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当前在面向应用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学内容跟不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在信息技术已远非20年前的情况了,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云计算和大数据正在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电子商务、搜索技术、微博微信已为老百姓普遍使用。智能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正在取代着传统的Pc,计算机的应用方式已由单机使用发展为各种应用平台,进而形成无处不在的工作环境。教材和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信息技术的新,有助于大学生清晰地了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而目前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基础课程只有一两门课,内容比较单一,跟不上发展。
2)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应用需求。
现在有的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的,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理论,有的甚至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浓缩版。应该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来设计课程体系,明确分析和提出应用能力的要求,编写出体现应用特点的教材。
3)教学面向应用以及与专业结合很不够。
我们对专业的需求研究不够,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社会的需求相比有明显的不足,难以满足各领域日益发展的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包括两部分:一是低年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二是与专业紧密结合的计算机课程。二者都应当面向应用,要把低年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和高年级的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和连贯起来,形成一个贯穿4年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这项工作需要有计算机基础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各院系专业教师的共同参与,相互交叉渗透,合力促进计算机在专业领域中更深入的应用。
低年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掌握必要的共性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信息素养。同时要使学生尽早了解学习计算机对本专业的作用。其实在基础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中,都可以找出它们与专业需求的相关性。有的医科院校在低年级开设“医学信息基础”,农业院校开设“农业信息基础”,艺术院校在低年级开设计算机用于艺术的课程(如动漫),都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4 计算机应用与培养科学思维的内在联系
科学思维是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不仅学会干活,还要学会正确地思维。
思维是无处不在的,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正确思维的指导,如吃饭很简单,但是如果乱吃,不仅无益于身体还会损害健康,所以电视台有养生节目,帮助人们建立营养思维,科学地饮食和养生。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人要培养和掌握设计思维,从事经济工作的人要有市场思维,公务员要有法制思维,军人要有国防思维等。几乎每一个领域都提出了与本领域有关的思维,如创造思维、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思维、网络思维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进行研究和描述,进行归纳分类,但这都是相对的,并无严格的定义和和公认的标准。其实,对一般人来说,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只要是科学思维,都应当提倡和推广。
创造性人才需要有科学思维。近一时期国内外一些计算机专家提出的“计算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启发人们更深入地进行思考,探索信息时代思维的发展与特点。
对于“计算思维”,无论国内外科学界和哲学界还未就此取得公认一致的意见,目前仍处在初步研讨阶段,有不少有益的见解,但还不成熟,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和实践中深入地积累经验。思维从本质上说属于哲学范畴。对思维如何描述和分类,可能哲学家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作出更科学准确的分析与说明。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但是精神又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不能脱离物质的基础孤立地研究精神。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样,不能离开计算机应用,孤立抽象地讨论计算思维。
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行动。培养计算思维很重要,但不能说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计算思维,正如不能说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营养思维、学开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交通思维一样。人们在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计算思维,它又反过来推动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发展。计算思维的根在计算机应用,离开计算机应用,计算思维就成为了无源之水。离开问题的处理过程怎样培养思维?
计算思维不是悬空的抽象概念,是体现在计算机教学和应用的各个环节中的。其实,在提出“计算思维”这个名词之前,人们通过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在头脑中已经有了计算思维。正如人们学习了数学自然地培养了逻辑思维一样。现在无非把“隐性”变为“显性”,由不自觉变为自觉。
学习和应用计算机不仅培养了计算思维,也培养了其他的科学思维,如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不能书生气地讨论“这个问题属于计算思维吗?”如果是就重视,否则就不重视。不应当孤立地突出其中某一种思维而不顾其他,大学生需要有多种思维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是多种思维共同起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也不仅是培养计算思维。
在教学改革中要有整体的思路,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综合考虑以下3个方面:①体现信息技术的新发展;②计算机应用的要求;③培养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这是一个三维的模型。三者紧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不同类型的教学在三维系统中的坐标不同,要具体研究和探索。
要把计算机应用和培养科学思维辩证地自然地结合起来,提高信息素养。从技术的角度,把计算机作为现代工具应用,着力培养应用能力;从教育的角度,要注意通过计算机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信息素养。在研究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时,要站在提高信息素养的高度,在落实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要强调应用的特点。
5 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科学思维(包括计算思维)并不神秘,是人人触手可及的。当前,在对计算思维的研讨中,不应当把它搞得深奥化、神秘化,使人觉得高深莫测。其实完全可以使它大众化,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大众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内容的大众化。
要区分专家的研究层面和一般群众的学习层面,不要把专家研究的学术问题直接搬到一般群众中。研讨计算思维有不同的层面:哲学家的计算思维、计算机专家的计算思维和大众的计算思维。它们的要求和内容是不同的。
以哲学为例,哲学是被认为很深奥、一般人难以企及的。20世纪30年代我国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写了一本《大众哲学》,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例子把哲学理论讲得清楚透彻。解放初,笔者15岁时就基本看懂了。这本书把哲学从书斋中解放出来,成为千百万群众所掌握的思想武器。对大众而言,不要牵涉太多的专业术语,不要说得玄之又玄,人摸不着头脑。
对计算思维的研讨,应当区分不同人群,不能要求一般教师和大学生都去研究那些深奥的内容,少数专家可以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提出自己研究的见解。一般教师应当对计算思维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计算思维。对大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是应用好计算机,在此过程中注意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计算思维。没有必要搞成“全民性”的研究和贯彻计算思维的“运动”,毕竟学习的是计算机课程而不是思维课程。
要求应当实事求是,要考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计算思维的内容很广泛,牵涉的方面很多,不能要求在仅有的一两门课程中把计算思维各方面都全部覆盖。如果多数教师能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培养计算思维,就很不错了。
2)方法的大众化。
要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让师生易于了解和培养计算思维。要从实际出发,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循序渐进,而不是另起炉灶,使人觉得是从天降之物,无可适从。
我们多年前曾提出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讲知识、讲应用、讲方法。讲知识,又讲应用,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应用性特点(不能只讲理论知识),讲方法就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不能满足于具体应用,还要举一反三,归纳分析,总结规律,上升为思维。一位大学校长说:“教授有三流:三流教授只讲授知识;二流教授除传播知识,还讲授方法;一流教授,听了他的课就能站在这个学科的前沿,并且产生一种进入学科前沿的冲动。”这充分说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创造。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多年前曾经提出,应当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培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研究会全面分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指出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升华,知识、能力与素质是创新的基础,信息素养包括养成科学思维。只有把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紧密结合,并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同时全面归纳了计算机教育的作用,即计算机是工具,是文化,是现代意识,是时代素质。
以上这些提法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承上启下,引导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这些提法容易为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教师经过努力就能够做到。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这种科学而实际的工作方法。采取合适的方法自然会事半功倍,而方法不对头必然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请考虑我们是怎样通过数学课培养逻辑思维、通过物理课培养实证思维的,我们就会明白怎样通过计算机课程培养计算思维了。它应当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生硬进行的过程;是本身存在的内在关联,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概念。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努力掌握业务知识,还要有正确的理念和思想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外,只唯实。当前,应当了解各发达国家各类大学在计算思维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和做法,了解国内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做法,分析比较,深思熟虑,谨慎行事,尤其避免用行政手段勉强贯彻,拔苗助长。
6 结语
最近笔者接触到由中国铁道出版社组织和支持、吴文虎教授和高林教授主持的、多所大学参加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他们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尤其在面向应用问题),从实际出发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全面解决的方案(如能力结构、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受到许多大学老师的好评,被认为符合多数学校的实际。笔者也看到刘瑞挺教授的近作《计算机新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他改变了概论教材的传统模式,创造出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以信息技术新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模式,体现了新思路和新探索。这些都是很可喜的成果。相信全国有更多的优秀成果,我们要善于发现,大力支持,积极推广。
总之,学术问题应当坚持百家争鸣,广开言路,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尤其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实践中探索,使已有的思想、方案和行动日臻完善。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得到长足发展。在新形式下,高校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应用软件不同于系统软件,在其教学模式上也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本文立足于对目前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几项教学改进意见以供探讨。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应用软件
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能力和解决此类软件问题的能力,这些软件包括Flash制作、3DMAX、Photoshop以及Dreamweaver等。这类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其能够熟练掌握应用软件的各项操作技术。但是目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学生毕业上岗之后由于操作能力的缺陷而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状况。因而进行应用软件教学模式革新十分必要。
1 目前计算机软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教材与实际需要脱节
目前高校中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教材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理论偏向性教材。这一类教材理论系统完整,但是课时设计较多,学生以此类教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实践操作的时间少,并且对于教材流水式的理论介绍会产生枯燥的情绪,并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二,实践偏向性教材。这种教材使用大量案例进行分析,严重缺少基本的理论讲解,使学生较难以理论知识为指导进行实际操作。此外,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性研究成果的生命周期短,即软件更新速度快,学校始终以滞后的教材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1.2 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水平不足
教师在应用软件教学活动中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严重打击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且学生缺乏学习动力,造成教学效果差,效率低下的现状。部分教师在本身专业水平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情况下上岗,在实际操作中只是将教材上的知识在计算机上进行简单的讲解,实践课程没有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对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更是难以讲解,学生学习效果无从保证。
1.3 教学实践环节缺乏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关键所在。通常来说教学的进行应该是以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但是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较多受到学时、设备以及时间环境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对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中上机实践课程的安排,致使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之后仍旧对应用软件的实际操作十分陌生,学生课程学习脱离了实际工作要求。
1.4 学校教学管理滞后
课程的设置应当以学生具体学习能力为基础,使每节课程的学习任务在学生的接受能力之内。多数学校在课时的安排中只考虑到学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走马观花一般,难以掌握所学内容。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只采用笔试的方法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教学活动中教学时间向理论教学倾斜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缺失。
2 关于应用软件教学的改进意见
2.1 选用先进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在教学活动中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与外部环境适应的教材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帮助学生能力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教材选择上,要选用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与实践课程安排并重的教材。在注重应用软件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2 教学方法革新
年轻学生富有朝气且对于新鲜事物更加感兴趣。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就教学现状而言,对比教学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Photoshop的图像功能教学时,可以将需要修复的原图片与修改后的图片进行对比,然后在进行具体操作步骤的讲解,先以成果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下开展教学活动。
2.3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高校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知识内容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知识,在高校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中实施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根据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的教学实际状况,创造相应的实践活动,例如:在Flash教学章节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动画短片,教师在布置任务之前,应当收集一些优秀的动画短片供学生们观看,在学生观看动画短片的过程中激发自身在动画短片制作中的创作灵感,对动画短片的题材不予限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于动画短片进行制作的方案,对制作动画短片的思路、方式以及想要呈现的效果进行描述;教师还要对学生在制作动画短片中必须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功能进行一个合理的限定,最后将每一个学生制作出来的动画短片进行播放,让学生自主进行点评,然后根据动作短片效果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在不断创新,其中,行动导向法在计算机教学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行动向导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纸上谈兵弊端,把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为学生成为应用型的综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行动向导法 应用探索
行动向导法是目前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不断教学改革实践的文化结晶,是以学生未来就业作为导向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行动向导法的应用,综合了计算机课程的知识性和技能性,提高了学生们的具体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
一、行动导向法的应用
行动导向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应用,即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的职业能力。以职业需要,实施对应的计算机教学,让学生从知识到实践,完整地接受计算机的学。
1. 现有教学方法的弊端
首先,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中职学校的课程相对简单一些,而且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应用,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或多或少的一些计算机知识。教师的教学也因此容易变得“简单”,对本学科没有足够的重视起来。以至于走学生上工作岗位之后发现,其实计算机基本的实际操作自己根本没有掌握起来,不能形成一定的岗位竞争力,甚至不能胜任工作岗位。
其次,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一般都是直接从高等院校走出来的“学霸”。专业知识过硬,但是没有相对应的足够的实践经验,对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够了解。以至于上课都是从教师讲授到计算机展示到学生的模仿,机械三步走,不对课程知识做相关的拓展,学生不能掌握具体知识点。这样枯燥的知识讲解甚至会让学生只把计算机当做娱乐的工具,认为计算机课程只要敷衍了事就可以,工作以后也用不到,轻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学习,为以后走上岗位的处处用到留下隐患。
再次,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高分低能。他们或许能持有计算机基础证书,却无法胜任工作。现在的中职学校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仍然是以等级考试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并依此标准,开展教学工作、进行学习行为,而学生的实际上岗操作技能,则无人问津,从学生自己到教师到学校都没有进行关注,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产生。
最后,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学生,都是没有信心高考的成绩相对落后的学困生。他们或自卑或顽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中职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想象力和实际动手力相对比较强一些,所以针对实践性和应用型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来说,教师采用行动导向法,因材施教,更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有效学习。
2. 行动向导法的应用必要性
首先,行动向导法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自主性差的问题,采用启发性教学,用具体活动进行循循善诱,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并且做到自主学习,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行动向导法,直面就业,从学生的实际操作运用出发,开展教学,不仅仅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更加满足用人单位对职工的计算机基础要求。行动向导法,摒弃了传统的用分数盖棺定论的错误教学模式,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授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相结合进行教学,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行动向导法,不仅仅让学生喜欢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更会让教师自身得到提升,不局限于院校里的知识存储,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相长,以身作则。这对于引导中职学校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在向师中,提高自身能力。
二、行动导向法的应用的探索
1.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指的是创设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由教师做引导和指挥,让学生扮演情景中的不同角色,搭建一个虚拟性的实践操作平台,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要求和知识要求,并且可以让学生从情景模拟当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内部动机,从而促进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进步。
比如说,在讲授PPT制作的时候,可以设置为客户讲解案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扮演其中的客户、PPT的制作者、文件的讲解者以及老板四个角色,让学生从客户的角度、制作者的角度、讲解者的角度和公司老板的角度分别体验,制作PPT文件的要点。从而促进学生PPT制作的细节知识点和具体操作要求,以及现实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和加分点,为学生的等级考试的应对以及就业实践都有巨大的帮助。
2. 典型案例教学
典型案例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以具体的典型案例为课堂的研究对象,让学生采取独自思考以及小组合作或者集体讨论的方法,对案例进行学习研究。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以方向上的指引和纠正,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得到实践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最佳学习方式的优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独立意识、合作意识,加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对具体事例的探究意识。
3.具体项目教学
具体项目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师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位依托,为学生创造一个实实在在的具体项目任务,确定课堂的方向,把控课堂的进度和质量。而学生则需要根据这个项目任务的要求,从计划到实施到检查到评价,步步落实,而且是全部自己完成。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综合分析项目任务,高屋建瓴,无论全局还是细节都可以照顾到,都可以顾及,从而促进学生完整地完成具体工作项目的能力。
例如,在Word表格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安排学生以全班同学为目标,预制一个叫做“毕业生信息登记表”的表格。这份表格的制作不仅需要学生对该表格的制作进行具体策划;,学生还要学会如何确定资料、如何采集信息,如何确定数据等各个环节。策划完成后,具体操作如何分配,如何安排,又是如何复查,最后又是如何确定信息的有效评价,所采集信息是否都是有效、有用资料等,都需要学生学会处理,这就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制作当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具体知识掌握水平和综合处理能力。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极为有帮助。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中职学校里,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之一。行动导向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符合学生们的专业性质和心理特点,可以积极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基础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为打造全方位实用性人才奠定基础,值得我们不断发扬和学习。
【摘 要】说课是教师学习和交流的方式之一,通过人才培养评估的课程说课活动,能够使教师更加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终推动教学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高职 说课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评估说课是在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期间进行的专门性说课,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中必须进行的一项内容。所谓课程说课,它不是备课,不是讲课,也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针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进行说课。它是说一门课程,重点是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为核心教学理念的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教学改革,是以项目为载体对一门课程的整体设计。
课程说课的目的在于专家通过听取教师的说课活动,了解教师对高职教育定位、办学宗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认识;了解说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也考察被评估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定位,了解被评估学校的师资状况、实验实训条件等情况。因此,课程说课在高职高专院校“以评促建”过程中非常重要。
然而,在准备接受人才培养评估的高校教师中,因不了解课程说课内容而感到说课困难的人不在少数,这里笔者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说课案例,阐述具体做法。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三年制各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属于通识性课程,总课时64课时、4学分,分别在大一第一、第二学期开设。先修课程:信息技术,后修课程: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素材处理技术等。
(二)课程作用
计算机是未来信息化社会工作、终身学习、人们交流的一种方便快捷的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生存技能。因此该课程对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终身学习、人们交流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总体目标是能利用计算机,Office 2010办公软件(包含Word、Excel、PPT)和网络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为并行、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行动领域、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理念,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按照实际工作中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和项目内容,注重实际案例在教学中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学习与工作的深度融合。
(二)教学内容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本课程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工作岗位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计算机工作流程、学生学情分析、技能操作教学特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等7大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简化为工作与学习任务内容、计算机一级考试实训内容两大模块的教学。
(三)课程内容
学习任务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岗位的工作内容;计算机一级考试实训内容来源于历年一级考试真题。
1.内容组织与安排
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规划教学进度,组织课堂教学,确定学生的学习工作任务,如图1、图2。
图2
2.序化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操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合理序化教学内容,如图3。
图3
三、课程实施
(一)教学模式
以自导学习任务书(见表1)为载体,按任务书步骤通过学生自学、尝试操作―教师精讲演示―学生领会、操作―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贯穿整个课堂,形成“任务链”式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自主学习模式,如图4。
系部 班级 学号 姓名 自评成绩 教师
工作任务 根据汇报文稿的大纲完成汇报;演示文稿母版的修改制作
任务说明书 以活动、会议、课题等为主题的汇报型PPT演示文稿是未来同学们在学习、工作上遇最常见的的任务之一,它主要运用PPT软件完成,演示文稿与一般的PPT课件有区别,由于是汇报型PPT,一般要求,统一版面设计中的字体、格式、背景等,我们可以通过修改PPT母版完成上述任务的要求,还能节省大量的不必要的时间(避免修改每张PPT字体、格式等),因此汇报型PPT演示文稿制作完成的第一步就是选择相应模版和自我设计模版。
基础知识 运用到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基本功能操作
工作准备 汇报型PPT演示稿范例、PPT模版、需要修改的汇报型PPT演示文稿、完成的PPT演示稿
工作任务
完成 步骤 方法、案例 完成
1.在E:\新建一个文件夹,并重命名为T学号姓名PPT项目(如123东方-PPT项目) 1.右健-新建-文件夹
2.菜单-文件-新建-空白文档
2.将在桌面文件名为:2014PPT项目任务书移动到E:\(123东方-PPT项目)文件夹里 1.Ctrl+x Ctrl+v
2.右键:剪贴、粘贴
3.将桌面上活动PP项目资料rar压缩文件解压到当前文件 3.选定压缩文件-右键-当前文件夹
4.打开范例讲解提纲.doc阅读了解要做PPT内容―缩小为活动窗口
修改 PPT母版一般采用两种方法:(1)选定模版-直接用别人的模版制作(2)制作完成后再更换模版 1.选中范例讲题提纲.doc文件-打开(双击鼠标)2.选定图标:打开(右键-打开)
图4 教、学、做一体化自主学习模式
(二)多种教学方法
课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穿插使用,融会贯通。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半成品加工教学法、成品修改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自学自导教学法。
(三)教学手段
计算机教学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教学手段的特殊性。以“任务书”为载体,通过“极域电子教室”控制、展示案例,直观演示计算机的操作步骤,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案例资料等多种辅助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以演示文稿版面设计与制作为例,来演示课堂教学的流程:第一步,情景导入,通过一张仅有文字的ppt演示文稿导入新课――演示文稿版面设计;第二步,课件展示排版好的幻灯片;第三步,教师概括总结演示文稿版面设计的要求:能用图说明的不用文字,能用动画不用图,能用影像不用动画,用多色块或图形表示不同的文字观点;第四步,布置任务,发放本节课的自学导向任务书,学生自学尝试演示文稿的版面设计与制作操作,这时教师巡回单独指导学生;第五步,教师精讲演示,对大部分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通过教师端进行演示讲解;第六步,学生学习、领会操作,对教师讲解演示的内容,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再次学习、领会、操作,教师继续巡回指导。其中用到的教学法有案例教学法、成品修改法、半成品加工教学法、演示法,任务教学法,“自学、巡回指导、精讲演示、学习”教学流程环环相扣,交替进行直至任务完成,形成了大容量、快节奏的高效课堂,构建了“任务链”式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自主学习模式。
(四)教学实施保障条件
第一,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教学团队有专职教师7名,兼职教师10名,其中副教授3名,组成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二,学校配备功能齐全的“极域电子教室”的实训教室,每人一机,保证每个学生有实践操作的机会。
第三,丰富的教材和课程资源。本课程教材选用十一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书》,同时具备丰富的课程案例资源。
(五)考核方法
以证代考:学生第一学期通过高校计算机考试,第二学期可免修。
过程考核:累计课堂操作任务得分达到90分可以免期末考试,以实际分数作为期评成绩;超过100分以100分计算,过40分按40分计算。
期末考核:课堂操作任务考核、出勤占40%,期末机考60%。
四、课程效果
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并且高校大学生计算机一级通过率较之以前显著提升。
学生对本课程认可度高,大专学前教育13级2班和4班的学生评价本门课程时,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时间长,对学习帮助大,喜欢用任务书上课,能够提高自学能力。
五、课程特色
半成品加工教学法的使用;“任务链”式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与岗位需求;考核内容丰富,强调能力与态度并重。
课程说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内容,但是必须要说“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其中,为什么这样做是重点。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为切实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考核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任务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校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必不可少。可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经过一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也取得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后,但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能正确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名教学一线教师,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不足谈几点看法。
一 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科学地选取教学内容
高职校的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一部分同学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而一部分同学因为种种原因,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连最基本的鼠标都不会使用,打字更是“一指禅”。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在上课时对教学内容不分层次,因材施教,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下”。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学,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每个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的不同,对计算机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有所侧重。翻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本,教学的内容主要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和Internet应用这几个部分。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要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当侧重讲解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使用,并侧重于实践操作,重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在教学内容上要侧重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更全面。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根据“立足够用,狠抓基础,注重实践”的思想来选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到最实用、最有用的知识。
二 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目前,计算机的教学一般采用局域网控制,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练习,仍然是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引入到教学中。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通过项目的精心设计,将教学的每个知识点融到项目中。上课时,教师围绕项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根据项目内容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并进行交流、探讨,力求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项目。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可以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专业特点,考虑实用性,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案例,将教学内容融到案例之中进行教学。在设计案例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制作一个或多个案例,考虑案例的可延续性和可拓展性。在设计案例时要突出案例的丰富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又考虑案例的内容要有吸引力。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讲解案例来演示知识点,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案例领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导,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针对教学内容分层次、学生水平分档次设计问题,分类提问,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表现欲、成就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填鸭式学习为主动吸取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 以人为本,完善考评体制,注重过程评价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个正确的评价。注重过程考核,以实用、会用、够用为主。目前高职校的考试模式一般是“笔试+上机”,或取消期末考试,以国家一级B考试代之。通过考试,这门课就合格,否则不合格,不合格的同学下次再参加考试,直到通过为止。采用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国家一级B的操作内容相对简单,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局限,应该将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纳入课程的评价体系。根据课本的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对每个模块的内容进行阶段性考核,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第一学期的成绩由阶段测试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构成;第二学期的成绩采用考试和考证相结合,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总之,高职校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任课教师要对计算机教学有准确的定位,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层次、专业特点、就业方向,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就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当下,对于能否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为衡量个人的业务能力与工作能力的的主要标志之一。此文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目前高职院校授课教学中纯在的问题与矛盾进行揭示和讨论,旨在改进高职高专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出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需求的的技术职业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
前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告诉发展,计算机一级成为各行各业中最基本的工具,对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应用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在工作中能较好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重要条件。因此,各高校都会在新生入学后开设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但纵观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现状,形势却不容乐观:高职生在入学前的教育背景的差异导致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各不相同,导致教师对各类知识量完全不同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月方法有很大的困扰;第二个高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安排的课时都非常有限,导致教师必须在大幅减少的一些基础性知识的讲授,实践课的时间也会相应的减少,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反复练习熟练掌握相应的操作;第三,成就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无法对此门课展开兴趣,无法理解这门课的重要性,也就无法会使他们无法具备相应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能更好的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二、入学后先摸底,再分组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生入学之后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针对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学习条件及家庭环境,而导致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通常在给新生上第一课时,应进行水平摸底,对学生水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课后,根据他们的水平来分学习小组,即让那些基础很好的学生在完成练习后充当“指导组长”,去流动辅导几个很难完成作业的学生。小组长在辅导的过程中自己有新的发现和提高,而被辅导的学生也能跟上学习进度,体会到成功的感觉。通常一个组长带两三人,上机课时,他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就坐。这样整个教学活动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学生们也会感到特别充实,收获不少,那些基础好的学生在辅导他人的过程中摸索出了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此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改进授课方式,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硬件每18个月就会完全更新换代一次,软件技术每年都会进行一次以上的升级,相关知识也就需要不断的更新,但高校教学内容却往往与现实脱节。目前,对于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就应以实用为目的,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理论知识教学部分应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求更深入。因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去解决在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又能自觉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而不应把大量时间花在学习基础理论原理上。因此实践课教学应该在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占主要地位。不过在教学中,应把理论和实验实践交叉进行,不能把教材上所有的理论内容都讲完了,再去实践。理论知识内容很多,因此在实施理论教学时,一般采用“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三步曲。期间应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把要涉及到的一些概念逐一向学生提出,并让他们在书上的相关位置做上记号,便于课后翻阅,然后通过幻灯片对这些概念加以形象的解释和举例说明。如此下来,课程进度也可以顺利的完成。
四、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因此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三步曲模式,即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这种方法符合计算机应用教育的特点和人们的认识规律,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解决新问题,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因此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五、转变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按照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和好的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把所有问题的具体操作步骤都讲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地依葫芦画瓢,没有机会去思考、探索操作的方法和步骤,而且操作中发生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以致不能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讲授法、演示法等不同,它是由教师提出具体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并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师不再主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能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六、改进考试机制
高职高专院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鉴于实际应用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应实行上机考。这样就可以把考核的重心放在评价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上,使考核更具科学性。从而实现教学与社会上各类水平测试的接轨,促使学生提高持证率,同时还能更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了,课程及格率也就相应的提高了。
教育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在高校,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成为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具有创新开拓精神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教师应改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使他们更好的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想和各位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探讨一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摘要】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原有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内容与专业教学和工作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尝试论述基于工作过程理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几点设想和实践。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基于工作过程
我校原来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常是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PT演示文稿和初步的网络知识。由于课时较少而内容较多且繁杂,基础知识冗长过时,内容全面但无法深入讲解,与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要求和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相距甚远,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出勤较差,又由于考核规定学生以参加等级考试且通过为标准,基本不设课程过程中的考核,教师无法掌握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能力情况,从而使该课程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效果。要改变以上问题就要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和相关专业要求入手,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和设计该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之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调整
原大纲的教学目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适用于学校的各个专业,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了解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基本方法。掌握Windows XP、Word 2003、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Internet应用等基本操作。熟练的处理各种文档、数据等。”新的教学目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学习和应用于日常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性工具类的基础课。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根据专业要求学习和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应用等相关基本操作。重点掌握本专业职业技能需要的各种文档、数据处理方法。在上述教学目的要求中,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定位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应掌握的内容更加清晰,而且规定在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重点掌握本专业职业技能需要的各种文档、数据处理方法”。这就为不同专业根据特点有侧重面的教学提供的依据。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使用
原大纲的教学要求:
1、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学习计算机编码、程序等基本概念。2、能够熟练的进行Windows文件操作3、能够熟练的处理Word文档,进行文字编辑、表格处理等4、能够熟练使用Excel处理数据,计算、表格编辑、图表生成等。5、能够使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档。6、能够使用IE、OE访问网页和处理邮件。
新的教学要求必须研究不同专业的专业需求和职业技能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不同内容的学习要求,再应用基于工作工程的理念组织教学模块。下面分别以幼儿师范和财会专业为例:
幼师专业:
考虑到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工作中主要应用演示文稿进行教学,同时使用简单的文字编辑和表格处理,所以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微机的基本使用;2、教案的编写(文档处理);3、教学演示文档的制作(PPT使用),教学重点;4、教学素材的搜集(网络应用)5、班级学生数据处理(Excel使用);
财会专业:
基于同样的思想,财会专业突出数据处理,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微机的基本使用;2、财务报告的编写(文档处理);3、财务数据处理(Excel使用),教学重点;4、网络的简单使用(网络应用)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原大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在内容安排和要求上主要按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标准进行。主要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学习。课堂讲授内容中以讲授和学员实习相结合。新教学内容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工作过程的模拟为前提,用实际案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过程考察和阶段目标完成为目的,使学生为主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在行动中学习,关注学生行为的改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工作情景,引导学员分析工作过程的环节,工作过程的操作动作,使学员体会学习如何应用和实践的策略性知识;注重在强调过程性行为的教学中学生间的合作,学生和教师交流,通过具体演练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
下面以财会专业财务数据处理模块中的一个工作过程的教学为例,说明教学设计过程:
1、任务的提出:创建一个表格,完成数据的录入、编辑、格式化
2、任务过程:
1)分别使用Word和Excel创建如图片“过程任务一”。
思考:⑴使用Word和Excel创建表格的异同;⑵Excel窗口中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⑶使用Excel表格时的知识点。
2)回答问题:
(1)Excel窗口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Excel表格编辑时的知识点有哪些?(教师讲授完再回答)
3、知识点和教学过程设计:
1)对表格设计的方法,通过学生分别使用不同方法体会;2)Excel表格设计中对Excel界面的认识和使用3)表格编辑的方法,特别是Excel数值格式的设定对显示结果的影响等。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针对性指导过程中,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1、教师分别使用了什么方法?你认为有哪些知识点?2、重新完成任务,你使用了哪些方法?学会的哪些方法?3、尝试完成补充学习资料中“公式与函数”,总结自己的体会。
通过上述课程过程的设计,学生可以较好的完成任务,自主的学习相应知识,教师适时指导把重点和难点准确解决,课堂以学生学习为主,又不脱离教师的知识和进度掌握,教学效果较之传统的方法有比较直观的改进。
四、考核和评价
在课程设计中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能力,安排高中低三类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过程,学生自主选择一类进行学习,积累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目标完成情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考核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工作的积极态度,独立工作,互相合作,制定计划并实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对学员所学专业知识体系和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过程能力要求的认识,即要通过工作过程的模拟将教学要求的内容贯穿其中,使学员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也要通过此过程使学员掌握分析问题、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校级公选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基于Sakai系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能够提供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控制。该项改革从分班制度、教学模式、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Sakai ; 教学改革 ; 过程控制 ; 主动学习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尤其是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得到了迅速发展。网络平台是进行教学协作研究和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工具。因此,如何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构建多元辅助学习模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但是,针对高等教育研发的网络教育课程,从课程编排顺序、课程内容、学分分布以及教育重点等,每个院校差别很大。Sakai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开源学习平台之一,因此,本研究将其作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其理念、系统特征以及一些辅助工具来组织教学研究和管理。
1.Sakai简介
Sakai是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于2004年发起的一项开源的课程与教学管理系统(CMS)开发计划。它是一个自由、开源的在线协作和学习环境,由Sakai成员开发和维护。Sakai支持国际化标准也遵守SCORM(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等教育技术标准。
Sakai提供一组软件工具来帮助需要开发一个共同用于协作或学习环境的研究院校、商业组织和自主群体创建一个用于协作的网站。Sakai的协作和学习环境是一个免费的、共享源代码的教育软件平台,主要用于教学、研究和协作。是一个类似于moodle的课程管理、学习管理系统,以及虚拟学习环境。目前使用Sakai 系统的高校中,用户最多的是印第安纳大学,拥有超过13万的活跃用户,使用10 台服务器搭建系统集群。国内也陆续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
笔者所在院校是属于中外合作办学,所以对于西方高校优秀经验能直接引入。并于2011年引入了Sakai系统,并以Sakai 系统为基础,搭建了西亚斯交互式网络学习系统――CAS (Cyber Academic System) 。系统于2011 年秋季学期开始试运行,2012 年春季学期开始正式使用。目前,累计使用过系统的用户超过2 万人,累计开设了超过1500个课程站点,覆盖近2000门课程;本学期有超过90%的本科生课程使用此系统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开通了课程站点。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校级公选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辅助工具课程。具有内容覆盖面大,学生人数多的特点。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能够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环境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主要介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等内容。 虽然操作系统、各种软件版本经常更新,但整体内容没有变化。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这些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渴望,他们希望学到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并且对于各个院校学生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分,如理科、文科、管理、医学、艺术等。 由于每个学科的差别很大,加上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如果简单地按同一方案、同一大纲进行教学,势必导致一部分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其今后的专业学习,直接影响了其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1]。
3.基于Sakai系统的教学改革
3.1 分班制度改革
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分班管理制度采取自然班、“大一统”的管理方式,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大学新入校的学生,很多已基本学习了目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要内容,不再是“零起点”。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 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已经基本掌握,埋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刚接触计算机,学习起来有点吃力,从此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 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不同层次的学生难以按照自己的知识准备进行学习和训练。
基于这种现状,有必要对传统的分班制度进行改革。在新生入学后针对全校新生进行一次基于Sakai系统的在线考试。Sakai系统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在线考试功能。在考试中,将试题分为三个级别,根据学生自愿来选择考试的级别。测试后,再将学生分为三个级别,最高级别的可以免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低级别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全部课程,中间级别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高级课程,因材施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教学模式的改革
现代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必要的课堂教学讲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难于掌握的内容。[2]在Sakai教学平台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教师整合大量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课件、网站链接、图片等资料,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环境,根据学习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学生点击各种学习材料,参与各种在线学习活动。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较好地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涉及知识面广、课时相对较少等问题,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扩宽学习层面、掌握知识重点等。
Sakai 系统提供了网络教学中的许多常见功能,如课程大纲、通知、发放课件、在线作业与考试、在线讨论、花名册、站点统计等。能够满足各类教学的需要。此外,它还提供投递箱(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共享私有的文件)、资源工具有(包括资源上传/下载、RSS推送、搜索、收藏、标记、评价等)、作业、学习进度、学习监管、分组、花名册等。教学资源是课程学习的支撑,Sakai平台中的资源工具做得非常完善,它支持多种格式的资源,而且学生可以共建共享资源,甚至还可以形成一个小型的课程资源库。
另外,由于Sakai系统需要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教学。为此,我们重新分配了理论课和上机课比例,从原来的“2:1”改为“1:1”,将学生计算机实际能力培养阶段分为“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和“综合技能训练阶段”。
3.3 学习过程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过学生提交的纸质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实践性较强,学习的过程中实际操作较多,传统的方式不宜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控制。Sakai系统提供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跟踪与管理功能。教师在平台上可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学习记录全程跟踪,对学习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3]
Sakai平台中学生不仅可以提交作业、参加练习与测试,每个人还拥有一个电子学档。Sakai平台中的档案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保存作品的空间,记录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给学生一个公平合理的形成性与总结性并存的教学评价。优秀的网络教学平台对于项目式学习的开展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协作学习以及对整个活动项目进行管理的工具,Sakai平台强大的功能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在课后总结、反思阶段,Sakai 软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功能模块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分工与同伴协作完成,包括建立自己的电子学档、查看站点相关学习材料、教师课件等,还可以在线提交作业、查看教师对作业修改的评语或等级。
3.4 考核方式的改革
2013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通知:调整改革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体系。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体系调整改革进行部署,新的考试体系将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在调整改革中,取消了二级“Delphi语言程序设计”科目,新增“MySQL数据库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MS Office高级应用”三个科目,所有考试科目全部实行无纸化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基石,特别是在二级考试中增加了“MS Office高级应用”,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我们的考核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以往采取的考试,题型多是单选题和判断题,只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而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我们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即“总评成绩 = 一级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作业、实验、平时测试)(40%)”。
在Sakai系统教学平台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等客观条件来自主地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不被局限在自己本身的条件内。在Sakai教育环境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激发。这些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都能进行学习。基于Sakai系统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应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很多其它课程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如何让Sakai系统更好的发挥作用,还有待广大的教师更进一步的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尚怡君,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摘要:在建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从技术上进行革新成为重要课题。尤其是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内容繁复,涉及范围广等问题时,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工程项目的工作效率。本文分析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原因,同时分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及问题。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
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已不能继续满足其工作效率。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引入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有机融合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向信息化、集约化管理发展,可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相关信息资源快速地收集、整合处理,改变了传统人工收集工程项目管理中信息资源速度慢,信息搜集不完整,工作实效性低的问题。
一、项目的信息管理综述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信息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工程项目而言,从工程项目的启动、策划及实施,同工程项目有关的信息就会伴随其产生。笼统来讲,信息主要包括纸介信息和非纸介信息,如项目合同、图纸、照片、报告、文件以及音像等,从信息的性质来分析这有包含了技术类信息、管理类信息、经济类信息和法规类信息。信息内容复杂,涉及的面广,因此信息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的效果如何和信息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管理是指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传输及控制的过程。通过对项目信息的快捷采集、存储、分析及处理可有效地指导项目系统各项工作的高效高质地开展。信息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整个项目工程的运作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不仅影响到项目实施的工作效率,还会影响项目的成本投入和项目质量。总而言之信息管理是对项目中信息传输的合理组织与控制,为推动项目的高质高效实施而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将会不断地扩大。目前较为成熟的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数据库和电子商务等形式的通信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成为推动工程项目管理从人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管理方向发展的主流技术。此项技术为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规划以及实施提供了全新的管理思想、技术支持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案。将引领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影响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因素
1、管理模式方面
管理模式是影响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元素是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多年的不懈研究才得出的结论。工业时代是专业分工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自进入 21 世纪信息时代,管理模式演变较为缓慢,暴漏出来与时展不相符的缺点也越来越多。信息时代的企业运营和管理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融合才能有效地促使企业运营的健康发展,其中包括设计、物质储备、设备、财务、技术、运营、市场、采购等部门,但是每个部门都是在分工的模式下进行各种和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难以得到实时畅通,在此情形下信息系统建设难度较大。
2、系统和软件认识方面
信息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衍生体,不同的专业领域会选择不同技术的应用。软件公司和用户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共同协商才能使软件公司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管理软件。但通常情况下用户都是根据自己部门的需求,笼统地对软件公司提出某些应用要求,软件公司需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开发出与用户需求相符的软件,假如软件公司和用户没有进行必要的协,即用户没有给软件公司提供有关的需求信息,而是盲目地选择软件公司的有关软件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系统建设起来的成功几率就很小。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工程项目管理中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其进度与质量已势在必行。为了进一步的抢占建筑市场的一席之地,适应建筑市场任务形势的革新,推行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信息化已成为各大建筑企业的客观要求。
同时,由于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大多集中向大型化、复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呈现出的工程项目管理特点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信息流量大、约束性强等,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也不能满足当前的工程项目管理特点。因此,考虑到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快速、有效率且经济实惠,并维持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样能够使得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处理更加快速准确,有助于降低建筑工程成本以及工程施工效率的提高。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广泛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数据管理优势及能力,能够适应于各大行业的广泛应用。而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它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巨大优势及特点,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涉及管理内容、范围广泛。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快速的建立网络数据库,将庞大的工程项目数据、资料进行整合、完善,快速有效的将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推上更高层面,也将信息管理程度不断的提升发展。
(2)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后,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及能力,快速的完成了工程项目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分析,形成了全面直观的可利用信息资源库。它对于工程项目的文档、信息、资料的合理保存管理,大大的提高了整个管理水平,促进了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
(3)众所周知,工程项目管理与其社会、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工程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这可以说是工程项目管理手段的改革,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进行工作模式创新的结果。
(4)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内容多、涉及面广一直是主要问题,它们相互间进行制约影响,增加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难度。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超强的信息集中处理的优势,能够按规定将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工作处理好,因此工程项目管理中借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正是对自身工作缺失的补充,具有良好的管理效果。
(5)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需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辅助,主要是整个工程项目中具有很多各方面的信息数据,例如: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者、施工者,以及工程施工的各种设备、材料,以及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等都需要进行实地跟踪记录,才能收集到最精确的各项数据,将其录入计算机中,进行数据的保存管理,以备不时之需。
3、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1)计算机硬件问题,通常整个工程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经费要求,而计算机硬件的购置等需要增加相应资金的投入,才能顺利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例如:计算机的购买、网络设备的准备、电缆及网线的搭建,以及各种安装都需要不少的人力无力及财力。虽然无形中,增加而来工程项目管理的费用,但却是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增加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也是必不可少的。
(2)软件问题。在整个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软件市场的竞争也在逐渐白热化。于是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软件,因此要综合考虑软件功能、价格等原因,找到适合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综合性软件成为一个难题。
(3)管理人员问题。对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需要具备先进高科技管理技术的人才来实行,这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而且,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还是一门较新的技术,况且计算机信息技术本身更新换代快,因此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是迫在眉睫解决的问题。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推动我国各个行业的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行业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信息处理网络安全计算机应用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计算机已经应用在各个方面,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网络中的信息处理和网络的信息安全都成为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就网络信息处理和网络安全方面涉及的内容,探讨计算机在这些方面的应用问题。
信息处理是指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它获得新的结构和形态,或者产生新的数据。比如,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就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输入数据的处理,可获得不同形态的新的数据。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采集和输入、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存储和信息的输出等处理工作。
1 网络信息处理与计算机应用
目前,信息正朝着以电子形式替代的无形化方向发展,从而使社会的一切活动向着无形化发展,人大缩短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运用基于Web的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就是这种优势的主要体现。从技术手段来看,与传统方法相比,网络信息处理解决了存储介质、查询速度、快速复制和远距离传播与处理等问题。网络和计算机给人们带来许多合形的和无形的利益,使人们通过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按需提供给各方面、各层次的人共享,人们可以及时且非常容易地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降低办公成本,更容易实现企业、学校、政府等各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管理的范围从组织内部扩大到外部。
网络信息处理能处理网络中的所有信息,包括信息的采集、定制、、传输、存储、交流、分类检索等技术,囊括所有人、财、物等方方面面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教育、医疗、保障服务信息等所有商务和政务信息。政府办公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办公(电子政务),商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做生意(电子商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管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之间传递教学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协作学习,服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及时的服务。
网络所具有的功能都是通过计算机以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来实现的。有人说,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的功能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功能。计算机通过网络信息经过处理后有很强的及时、方便的功能,不但能文字信息,还可以多媒体信息、广告信息,还有一些时效性很强的信息,如天气预报、产品供求等信息,从而位信息传播更加广泛,提高了信息利用率,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2)信息采集功能。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技术不但能采集到组织内部信息,还可采集到外部信息,扩大了信息采集的渠道,使信息采集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决策更有依据、管理更有成效。网络信息采集的效率指标,如采全率、采准率、及时率、费用率和劳动耗费都比一般的方法和工具要好。信息采集主要依靠留言板、网络调查等技术来实现。3)信息管理功能。是指计算机主要用于政府各部门、企业的事务处理,提高办公效率,提供方便,如人、财、物的管理,报名、租借、预订等工作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4)信息检索功能。利用计算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所关心的信息。5)信息传输功能。计算机的网络快速传递信息的功能是Internet迅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主要原因。信息传输包括用户的计算机网络下载、上传和邮件形式。6)信息交流功能。计算机和网络具有用户之间相互交流的功能。这种交流有实时交流,如聊天空,还有非实时交流,如BBS、网上答疑等。7)信息存储功能。按一定数据结构将信息存放在计算机的网络数据库,供查询与检索,实现数据共享。8)综合应用功能。利用计算机浏览各种大型专业网站实际上就是各种功能的综合应用的组合。
总之,与传统的信息处理方法相比,利用计算机、网络处理和管理信息有以下优势:被授权者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信息管理和处理工作,不再需要客户端;可以在全球范围进行产品、企业、服务的宣传;可以方便地与所有用户进行交流,获取他们的反馈信息;充分体现Internet上的信息及时、快速、多变和灵活的特性,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实现信息的资源化、系统化和标准化,信息采集自动化,为信息的进一步挖掘提供了可能。
2 网络信息安全与计算机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信息网络涉及到国家的政府、军事、文教等诸多领域,存储、传输和处理的许多信息是政府宏观调控决策、商业经济信息、银行资金转账、股票证券、能源资源数据、科研数据等重要的信息。其中有很多是敏感信息,甚至是国家机密,所以难免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人为攻击(例如信息泄漏、信息窃取、数据篡改、数据删添、计算机病毒等)。网络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但随着网络应用的扩大,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和风险也变得更加严重和复杂。原来由单个计算机安全事故引起的损害可能传播到其他系统和主机,从而引起大范围的瘫痪和损失;另外加上缺乏安全控制机制和对网络安全政策及防护意识的认识不足。这些风险正日益加重。通常利用计算机犯罪很难留下犯罪证据,这也大大刺激了计算机高技术犯罪案件的发生。计算机犯罪率的迅速增加,使各国的计算机系统特别是网络系统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信息共享应用日益广泛与深入。但是信息在公共通信网络上存储、共享和传输,会被非治窃听、截取、篡改或毁坏而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是银行系统、商业系统、管理部门、政府或军事领域对公共通信网络中存储与传输的数据安全问题更为关注。如果因为安全因素使得信息不敢放进Internet这样的公共网络,那么办公效率及资源的利用牵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位人们丧失了对Internet及信息高速公路的信赖。由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存在各种各样的危险训不安全因素,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止常运行,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措施来增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确保系统正常运行。例如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技术,一般有计算机的身份认证技术,防治病毒的技术,计算机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是网络安全的基础,它可以减少网络的脆弱性,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能。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己成为当今杜会的首要资源。信息与越来越多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利用各种公共通信设施接收、存储、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用户不仅要求信息处理和传输过程是有效的和可靠的,还要求重要而敏感的信息是秘密的、完整的和真实的。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网络的利用和安全保障技术都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操作和维护,所以计算机往往成为这些技术的操作工具和机器。没有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软件、硬件设施的发展,就没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那么网络安全也无从谈起。
摘要:文章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为中心话题,探讨分析了软件的一般知识、软件开发存在的问题、软件开发技术及维护。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软件;软件开发技术
引言
软件在整个计算机系统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中,不能单一的选择某种方法,单独运用某一开发技术。应该根据应用软件的性质和功能,来选择恰当的开发技术,以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提高开发效率和开发速度,常常采用几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一、关于计算机软件一般知识的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计算机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种。在计算机系统软件中,操作系统是最为重要的,它全面的负责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工作,在整个计算机系统软件中起到了管家的作用,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软件,Windows、DOS是较为常见的系统软件。一个计算机的运行必须要安装一个操作系统,否则计算机将无法进行正常运行。而我们在使用电脑进行看电影、听音乐等,这些功能所使用的就是应用类的软件,比如:Office、flash等。在我们对软件进行拷贝时要注意版权问题,只有这些软件的开发版权所有者经过授权以后才能够尽兴安装使用,否则会引起法律纠纷。因此,我们不能去购买或使用那些盗版软件。
软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软件和硬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硬件是能够为人们所见的且具有自己的形状和空间。而软件却和硬件存在很大的不同,软件是一种存在于纸面上的东西,它只是由一些数据组成。只有在计算机运行以后才能够判断软件的优劣。软件是人们智慧的结晶,这一个小小的软件包括了太多人思考和智慧,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有很多地方与硬件开发的过程相同,但是软件总归不是硬件,硬件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以后会出老化或者损坏的情况而软件则不会,软件是一种边使用边维护的特殊状态。
二、软件开发存在的问题
文档的有效性不能保证。软件的各模块由于是不同的人去开发的,就造成了文档的编写形式不够紧凑,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书写。同时维护程序时不能完全的得到文档的帮助,而且不能在更新软件时同步更新相应的文档。
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分开。软件的开发人员在开发软件的时候多数是不会考虑软件以后的更新,没有留出相对应的接口,这样使软件的维护变得更加的困难起来。出现新的问题的时候,常常需要软件重构,不仅浪费了资源,维护的时候容易带进新的问题。
程序与其对应的文档的内容不够紧凑。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采用了不同的角度,面向的对象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了这两者采用的描述不同,在软件的开发我维护中不能同步的更新所有的文档,这样就导致文档基本上不能准确的描述程序。甚至开发人员对社会需求理解得不是很恰当,加剧了分离,还会给用户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和损失。
三、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技术
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来说,小型的软件一般可以由某个人就能够完成开发工作。而对于大型应用软件,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大型仿真训练软件,其开发工作比较复杂,单个人的力量不够,往往需要多个人来共同完成。在这些大型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为了保证应用软件的质量,必须遵循相关的开发原则,运用相应的开发方法,并协调好开发人员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就目前来说,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种类。
1、原型化开发技术
生命周期开发技术的要求比较严格,在进行开发的时候,首先必须做好严格的定义和预先说明,在系统开发的初期,开发人员就能够对软件的功能和信息需求做出全面的认定。但是该技术存在着不足与缺陷,比如无法详细描述输入、处理或输出需求,不能确定处理算法的效果,操作系统的适应性等问题。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在边开发的时候应该有相应的认识,开发和认识应该同步进行,基于这种认识,原型化开发技术应运而生。
第一、原型化三种形态。包括纸上原型、工作原型、现有原型三种形态。都是边开发边认识,并在开发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的方式。
第二、原型法开发过程。具体过程为:可行性研究、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建造原始系统、用户和开发人员评审、开发人员修改系统。
2、自动形式的系统开发方法
此类方法的特征在于使用了第四代技术所包括的许多软件开发设计工具,使得软件实践开发者只需要说明软件所需要进行实现的具体内容,却没有必要说明怎样去实现处理。4GT的软件实践工具可以依据系统规定从而进行需要的分析,达到自动设计与自动编码的目的。在软件工程的实践开发过程当中,不能够武断地去选取某些特别的方法,应该跟相应的使用特征来决定所需要使用的方法。
3、生命周期开发技术
该技术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将软件相关的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包括软件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等,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并做好每个阶段的开发工作。对于每个阶段的开发,都严格遵循相应的标准和方法,做好衔接工作,前一阶段的结束就是后一阶段的开始。为了提高整个软件开发的质量,对于每个阶段的质量都要把握好,提高每个阶段的质量。通常,软件的生命周期分为六个时期,包括问题的定义及规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码以及运行维护六个阶段,只有做好每个阶段的开发工作,才能提高整个软件的开发水平和质量。
四、应用软件维护方法
软件维护有很多种类,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种:一是改正性维护,即改正开发时的疏漏和潜伏的漏洞或者错误,大约占总维护的19%;二是适应性维护,就是对当前数据进行革新以满足实际变化的需要,大约占22%;三是完善性维护,即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对应用软件进行完善和优化,大约占56%;四是预防性维护,即为了软件的未来提前做出适当的修改,约占1%;最后是其他维护,这部分所占的比例少,可针对某些突发事件,约为2%,不同的分类有不同的影响因素。而影响软件维护的因素有:团队素质;客户需求的调整;文档同步;维护成本等。面对如此多的诱导因素,我们要抓住主要因素进行有规律的改进和提局。
电脑在使用当中,软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硬件同时也会有很多的故障出现。所以想要让计算机正常稳定的工作,就需要经常对计算机进行维护。系统软件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系统软件出现了问题,硬件和应用软件就无法正常的配合工作,所以对系统软件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系统软件的维护说简单点就是对操作系统的维护,系统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很多的临时文件和垃圾文件等,这些文件不仅没有什么作用还影响系统的运行速度,同时也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维护软件的首要的任务就是清理无用的文件。以Windows XP操作系统为例。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有的垃圾文件是很容易找到的,但是有的文件是隐藏在系统文件中的,我们可以使用磁盘清理工具来清理。Windows操作系统中就自带了一个磁盘清理工具,用户可以很方便的使用。打开以后就可以自动清理临时文件、回收站等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另外的软件来对系统软件进行维护,例如Windows优化大师、超级兔子等等。对于应用软件的维护主要的途径是在网上即时下载更新。
结束语
计算机的使用是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构成的,所以,要充分考虑计算机的硬资源和软件资源,对计算机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软件的开发离不开应用软件的支持,所以对于应用软件的开发技术应当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