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类论文

时间:2022-05-15 04:02: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计算机专业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

计算机专业论文: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将云计算引入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云计算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民办高校现有教师队伍对这项技术的掌握还是比较匮乏,不能满足对云计算教学方面的需求。

2.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调整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增加支持云计算相关的课程。

(1)开设云计算基本课程,如云计算导论,让学生在了解云计算的产生背景及发展现状、云计算平台及关键技术、云计算安全问题、虚拟化与云计算、云计算数据库的研究、云计算的实用化、云制造、云计算服务与大规模定制模式应用、云计算的未来及面临的挑战。

(2)在现有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云计算机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讲解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程序开发类的课程,在讲解过程中增加一些关于云计算内容,如虚拟技术、云计算架构等内容。

3.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具体建设实验室硬件资源云端化,可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逐渐构建开放互联共享机制,搭建实验室互联共享基础平台。第二步,产学研一体合作与发展。实验室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资源共享、科研协作和成果产业化输出。最后,提供开放的服务,构建能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与技术转移的开放平台,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及协作创新是实验平台建设发展的趋势。

4.创新教学模式

云计算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式教学,而采用驱动式、探究式、协作性的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组建项目;其次,学生计划、决策、实施项目;最后,进行项目评估。

二、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云计算必定会迎来广泛的发展机遇和应用前景。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所有要求我们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云计算技术的教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作者:张冬冬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论文

1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1.1没有充分利用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

目前财经类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大都效仿理工类院校,普遍没有将计算机专业的工程特性与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更没有突出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这使财经类院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具有竞争优势。

1.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目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课程结构和体系,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出于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考虑[4],一些难度大、应用面小的理论课程都纳入课程体系中,如离散数学、编译原理和汇编语言等,课程体系“大而全”,学生学的“杂而不精”,课程的设置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而实践训练不足,偏重学科建设而应用技能不足”的现象,使学生毕业后感到没有学到什么真东西,其知识泛而不专,无法学以致用,没有形成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课程体系。

1.3师资队伍缺少工程能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

目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缺乏职业实践经验,技术更新滞后,而计算机专业是个实践性非常强、技术更新较快的专业,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致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

2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在财经管理类课程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中,应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创新创业实践,从知识体系更新、增强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实际技能的应用为核心,选择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实用技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学校充分利用财经类优势学科,突出交叉学科特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企业经济管理的情况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人才。

2.2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应充分利用财经类优势学科,让学生在主修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辅修财经管理类的主干课程,建立一种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项目设计的进程为主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由专业技术核心课程、财经管理类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三大部分组成。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专业技术基础,又重视培养学生在职场上所需的技能应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经历项目构思与设计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在特定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达到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3教学模式

2.3.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以“项目驱动”为主,以具体的实践项目贯穿教学,坚持“基于项目的课堂教学”原则,讲解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项目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3.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突出课内、课外实践并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创新创业指导,构建“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课内实践以单元实验为基础,使学生巩固每个知识点。课外实践以课程设计为目标,在开课初期就把课程设计的综合项目布置给学生,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分阶段完成综合项目。以Java程序设计为例,我们在课程教学初期(基础知识理论授课完成后),从企业引入资深专家给学生讲解目前Java语言的应用现状、应用前景及Java编程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学生布置实践项目(课外完成),对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完成项目。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既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分析能力。另外,我们还通过组织校内的技能大赛、大学生全国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积累、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2.4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就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能力,强化专业教师的工程背景。一方面,可以建立校企深度协作关系,每年选派骨干教师,以技术员身份去企业参加项目研发,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升教师的项目开发经验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由兼职教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及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指导,本校专职教师负责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课外辅导。

2.5学生学业评价

研究制定一个课内教学与课外创新创业成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标准。学生学业成绩的构成要实行多元化,增加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通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既知晓在知识体系中取得的进展和成功,又能清楚不足,找到进一步学习的方向,使考核评价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明灯。

3结语

将财经类院校的自身特色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相融合,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特色专业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学生素质、师资力量以及传统教学模式惯性延续等因素的影响,这个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确定培养目标后,应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完善培养体系及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作者:李凌霞 齐景嘉 郭瑞波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双导师制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理论基础。校外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理论知识转化能力。校内、外导师相互补充、互动交流,一起拟订学生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内容、进度,共同实施指导,及时交流反馈,便于对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将按照“3+1”的学制构成。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有特长”的原则,第一至第六学期配备专业导师,集中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课,构建学生学习平台;第七学期配备校外导师,开设技能型课程,利用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进行指导。第八学期,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实训,让学生感受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研究内容

1.对接行业,构建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按照专业技能要求,构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实施能力体系化的课程模式,开设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职业能力培训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类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立足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广泛地与区域内、外企业开展合作,围绕企业的人才需求、工作需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修订、完善。

2.搭建实验平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实践教学紧密依靠“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单位,建立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平台。1-4学期实践教学设置以基础实验、认知实验为主;5-6学期实践教学设置以专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为主;7-8学期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单位为学生开创专业综合实习、工程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实验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培养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全过程引导学生开展职业发展规划。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以提升教学和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设计、实施、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并确立现实的职业目标,确立工作与学习相长的职业选择。

三、计算机专业引入“双导师制”的意义

1.双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校内导师的基础理论知识指导和校外导师的实践项目指导,使得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培养就业能称职的技术性人才。

2.双导师制有利于教学相长,优化教师队伍。一方面促使导师时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另一方面校内外导师的合作交流即可以弥补双方实践与理论的不足。

四、结语

总之,计算机专业推行“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毛海涛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非计算机专业论文

1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

西安理工大学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虽然都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但是前者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对该课程的要求明显不同,仅仅按照“面向对象教学”的原则,适当调整教学组织活动和教学内容对于后者是远远不够的。针对目前工科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所暴露的主要问题,笔者积极开展了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教改工作。

1.1教学设计概述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教学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媒体的使用等)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不等同于传统的备课写教案。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使教学活动纳入科学的轨道。教学设计的意义就在于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仅关心教师如何教,更关心学生如何学,注重将人类对教与学的研究结果和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形式和方法及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设计等基本环节,其中,设计教学过程是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

1.2该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

西安理工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组于2003年出版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及配套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上机实验与学习指导》特色教材。自2011年开始,非计算机专业选用的教材与计算机专业不同。目前非计算机专业选用《C语言程序设计》(第1版,张毅坤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作为该课程的教材。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设计、章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验教学设计,以西安理工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以《C语言程序设计》(第1版)及其配套教材为基础,确定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①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义,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调试程序的能力”。②组织教学内容的关键是进行教材的组织呈现,理论教学内容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第1版)的第一章至第八章,实验教学体现于该教材的第九章及配套教材。③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工科非计算机专业的种类多,分析教学对象就是掌握学生特点与了解专业背景并重。④重点突出课堂教学设计,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讲解+多媒体演示+课堂板书”缺一不可。⑤设计教学过程与“组织教学内容”联系最为紧密,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遵循的总原则是:激发学生兴趣,注重能力培养,合理安排教学顺序,讲清重点与化解难点紧密结合,课堂提高与课后巩固拓展有机统一,并预测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⑥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主管教学的领导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这几种评价的结果综合起来,比较客观的评价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2教学设计的实践及效果

我们连续多年承担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先后承担过西安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印刷工程、包装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始终将上述教学设计的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之中。C语言程序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之各个理工科专业的特色鲜明,所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与需求,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当调整教学设计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2012年以来,学生对笔者的教学评分一直在95分以上,也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阐述问题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能理论联系实际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对于您的授课方式我们很满意,感谢您对这门课程的热忱,我们会努力学下去”;等等。

3结语

面对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暴露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学设计是改善该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其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通过开展教学设计工作,并将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其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编程思想的确立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教学效果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作者:赵明华 赵永刚 张亚玲 石争浩 李鹏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课程改革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

1.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模块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在设置课程模块时,要以实际的企业需要为基础,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结构,精选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综合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核心的专业能力确定,搭建“专业技术模块”;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企业岗位模块”;根据专业基本素质要求,搭建“公共基础平台”。

2.教学课程的改革

教学课程的改革是指教学课程的设置,在设置具体的课程时,既要具备稳定性,还要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中职高校采用综合课程、整合课程及融合课程的方式,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般来说,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四种:

①案例教学法,将企业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作为教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来实施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③分层教学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的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促进整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④任务驱动法及成果展示法,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并给出结果,学生进行自学,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教师也不要过分地注重学生的成绩,不能以成绩来确定学生能力的好与坏,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进而真正地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结语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改革时,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进行科学的改革,进而真正的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作者:胡艳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实践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影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不利因素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目前,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不够,认为其发展前景不大,出现了学生转专业或者毕业后根本不从事本行的现象。尤其是那些高考志愿盲目填报或者调配录取的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甚至有抵触心理。由于学生对应用背景、企业行情等没有深入了解,使实践活动进行得很艰难。

2.实践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欠佳

如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较广,产生了不同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结构也更加丰富,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学校中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的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3.缺乏完备的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从属于基础理论教学,比例少,通常占到总学时的不到四分之一,只有几个学时。绝大多数实践课均是对基础理论内容的验证,验证性实验比例多,设计性、综合性的比例很少;

(2)对于实践教学的时间、内容安排欠妥。实验课只有2学时/每次,大型实验课,一般一周一次,这对学生来说,任务布置是不恰当的;

(3)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缺乏,实践训练不足。

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

1.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增加学生的兴趣

学校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调整课程设置。比如,可以在增加数据库原理等实验教学的同时,将Java程序设计等语言类课程转变为实训方式。采取实验室教学,一周安排20学时,一天一次。通过软件开发的真实应用环境,解决学生的实际理论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编程水平和实践能力。

2.扩大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学校可以对实践教师进行选送外出学习、合作研究,引进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才,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

3.合理建立实践教学的新体系

将实践教学按照其特点、社会需求分为基础型、设计型等多层次来进行,并安排好教学内容,可将一个实验分三个层次,使学生完成难易不同的任务。课程设计时间可调整为两周,加强校企合作,安排好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等。总之,在计算机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编程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者:王永臣 单位:黑龙江绥芬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图形操作实践下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加强图形教学的实践性

学生学习图形设计最终也是希望在就业时有用武之地。作为老师如果只是在自己课堂的领地里苦思冥想。这等同与闭门造车。因此老师应走出去,向用人单位调查实情,才能掌握社会需求的一手资料。为了得到这一方面的资料,本人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系统向多个广告公司征求意见,并分析每一张问卷调查表格,了解目前图形设计在社会中的应用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难点,使其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问卷让我了解到目前广告设计领域中,AdobeIllustrator软件用得也比较多,抠图、蒙版、调色、图层样式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占了前四名,所以在课堂上要增强这方面的教学比重。而在中职学生在图形设计中必须具备的主要素质栏目调查中美感、版面布局、素材处理占了前三名,因此对于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成为重中之重。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组织的各类图形比赛,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一旦社会上有图形类的比赛,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2013年上半年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文明办、绍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绍兴日报社联合举办了绍兴市“讲文明树新风”平面类公益广告大赛,与绍兴市各家广告公司、专业人士一起比拼创意和创新设计,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精选了6副作品参赛,6副作品都登报了,其中12网络高工班的徐华同学设计的以《社会公德》为主题的图形作品,获得了优秀奖。

二、用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图形处理的教学环节中,比如个性签名照片的设计、图形脸部美容,我要求学生要采用自己的生活照片作为图形处理素材,学生的兴趣更大。因此我拿来自己的数码相机,为班级的每位同学拍了一张生活照片。教学中结合现实流行的图像处理风格,将学生的照片进行美化处理,采用磨皮技术、通道扣图方法、图像计算技术、滤镜、图层样式。并让学生进行自己的角色定位,把自己定位成影楼的设计师。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出了又酷又炫的个性签名照片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当他们把自己的脸部照片进行美容处理后,惊讶之情让人动容。除了采用生活照这个方法外,教师1.实训内容,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计出合适的实训内容,明节、圣诞节或元旦节到了,我又非常应景给同学们开设设计贺卡的课程,要求同学们设计节日贺卡,赠送给自己的同学、朋友、家人,优秀的作品,老师则奖励奖品,鼓励同学们精心设计。在中职学校里,学生因为不明白吸烟的危害,看到身边有那么多同学都在抽,看他们的样子很酷。于是在时髦和好奇心理驱使下也学起了抽烟,从开始的一支慢慢演变到染上烟瘾,香烟侵蚀着学生健康的肌体。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教育学生抵挡外界的诱惑,拒绝或谢绝吸烟,树立高度防范烟草意识。于是我组织了一次主题为“青春无烟更亮丽”的图形创作活动。通过图形创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创作技能,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抽烟危害的自我教育。同学们积极响应,从网上认真地寻找素材,精心的设计。

三、多渠道培养学生美感

对学生美感缺失的情况,学习图形设计前期开设色彩课程,培养学生的色彩敏感度,学会调色和搭配。在实际操作中,还可借用配色软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配色基础,培养美感。只有具备了配色能力和版面布局的能力。学生设计的图片才会有美感,既使不具备高超的技巧,也能设计出美的作品来。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图形是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但要设计出这样的作品。首先作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结累和生活经验沉淀。作为中职生这一方面也是薄弱的地方,作为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多进行中外优秀作品的赏析,并推荐多个优秀的网站供学生学习和鉴赏。同时要求学生每创作一个作品,要写文字的创作说明,不仅锻炼了学生文字编辑能力,同时通过创作说明,学生在设计作品就会有意识地进行图形素材的处理,创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总之,通过图形操作课的实践探索,从一定程度上结合了生活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过程来看,运用这些应用性强的知识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从而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能很好地把这些实践技能牢固地掌握好。

作者:沈彩文 单位:绍兴市技工学校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教学资源库建设下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1.组建资源库开发团队。建立校企间信息交流平台,组建多元的专业化建设团队,成员主要包括企业一线人员、企业专家、校内骨干教师、校内专业带头人。由企业一线人员收集原始素材和案例,企业专家对资源进行审核和修改,校内专业带头人对资源进行整理和补充,校内骨干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依托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教学和企业做到零距离对接,各角色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确保资源持续更新。

2.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校企合作共建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必须建立完整的保障体系才能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包括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制度保障要在校企间明确分出权利和责任,制作配套管理制度,实施项目责任人负责制,责任措施落实到位,保证资源库的建设如期完成和持续发展。资金保障要求对建设资金进行专项管理,保证设备资金、软件费用、人员薪酬等能及时到位,同时,也必须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既激发各方面参与者的热情,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对未能如期完成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惩处。

3.以需求为导向。采取“以企业需求,开发课程设计;以课程需求,建设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特征,基于实际工作需要,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项目式设计资源库的结构和功能,满足学生、教师等各类人员的专业教学及其自主学习的需要。

4.遵循边建边用原则。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整理、编辑和存储的教学资源,服务于专业教师、在校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应用评价反馈再应用”系统化的良性循环方式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学校和企业要不断收集资源库用户新的需求及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并及时更新。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1.专业级资源建设。根据行业发展特点、结合订单办学、校内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方式需要建设专业调研资源,包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岗位能力调研、行业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标准、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及条件、专业测评等资源,包含了文本、视频、音频、图片、动画、案例库、试题库、素材库、教材等方面的内容。

2.课程级资源建设。资源主要由校内骨干教师提供,以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突出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的技能、知识相关。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配套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作业规范;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课程作业、项目实训、习题库、案例库。依据学习过程化考核理念,设计过程考核试题库,包括知识测试试题库、技能测试试题库、考证模拟试题库等,可实现在线自测、自我评价等。

3.实训级资源建设。实训资源最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是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点。利用教学互动平台将企业工作流程进行虚拟实现,包括虚拟工作环境、虚拟设备、仿真生产过程、虚拟作业流程、企业真实案例等。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引导,循序渐进,分阶段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动教学,学生在课外还可以反复地进行复习演练。实训级资源的建设就是将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融入到每一个教学单元中,充分满足学生实验实训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学完知识即可上岗,完全符合企业职业化岗位的需要。

4.行业级资源建设。提供行业政策法规、企业动态的信息查询,主要为了拓展学生对行业发展动态信息的了解需求,包括行业介绍、企业信息、岗位描述、行业法规、技术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等。

5.软件级资源建设。包括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资源库软硬件平台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系统及用于教学的其他工具软件等。

二、结语

总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累计的过程,建设、使用、推广必须同时进行,鼓励企业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尽量完善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确保资源库保持持续动态更新,使资源库的建设走向科学、标准化、动态化的格局,发挥共享优质资源和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

作者:雷抗 单位: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实意义

计算机专业教学必须实现优化,这是技工院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就业形式的客观要求。然而,针对专业教学进行优化,不单单针对教学内容,还要针对学生就业后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涉猎,否则,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便会越来越模糊。教学内容的优化也会触及到职业道德意识的课堂灌输,可见,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了土壤。

二、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策略

1、重视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必要性,彰显专业发展价值

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放在一个合理的高度,并对优化专业教学进行实际拓展,才能将教学优化活动进行到底。当然,这需要技工院校的领导要通过有效的学习增长自身的管理知识,使其从战略高度把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优化问题。与此同时,技工院校的领导还要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做以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使学生明确专业教学优化与未来就业的内在关系。计算机优化的进程才能稳步推进,计算机专业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搭就实习机会

通过实际行动才是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有效渠道,实际行动不仅包含技工院校的实际教学内容,还应当包含学生的实习活动。因此,技工院校学生的实习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对学生实习问题有一个提前的把握和预测。这就要求技工院校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构建并巩固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搭建良好的平台。如此,企业才能更加透彻的了解当代学生的自身能力,体会计算机专业教学优化的优势,也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各种需求。了解的越充分,合作平台则会越来越多,学生实习机会具备了充分的保障,企业选择优秀人才才可能性越来越大,最终,企业与技工院校实现了双方的互动,对彼此有一个较为到位的了解,实现技工院校与企业的双赢。

3、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确保进行优化进程

技工院校针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优化,是促使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要求,也是实现技工自身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技工院校要牢固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学生入学时就及时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使职业规划在起点上占据优势,并针对外界的情况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实用,使教学效果更加牢固,使教学目标及时实现。

三、结语

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是技工院校必须落实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积极用行动践行这个目标,通过有效的策略来帮助教学实现优化,使学生的学识转化为动力,使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真正与社会实现融洽的结合,以此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作者:孙予波 单位:焦作市技师学院信息工程系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既需要具备本学科专业知识,也需要具备从事未来岗位的工作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和用人单位相互配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特别适合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一)明确教学目标

由于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注重科学与工程实践的学科,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需要培养的是专业知识精、适应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技术技能人才。首先,要精通专业知识。在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更是融入到社会所需的各个行业之中,从而使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提升,同时需求的标准不再是大而全,而是要小而精,如对开发型人才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开发语言,熟悉数据库常用功能及扎实的SQL语句功底,对网络型人才则要求非常熟悉常用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具备常见故障处理能力等。其次,突出实践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趋势相吻合,同时也要适应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目标。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问题分析能力快速适应社会和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讲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快速找到问题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道德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任何员工都要遵守职业道德,否则将会被企业淘汰,被社会淘汰。因此培养学生时要注重德育塑造,对学生的心理、人文道德素质加以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岗位所需要的人才。

(二)健全教学体系

计算机教学体系需深化改革,满足社会各岗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技能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应该注重整体优化,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要保证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做到既有宽度又有深度。首先,公共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重在提升其自身文化素质,培养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最基本知识的保证,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重在加强培养学生信息处理和基础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自动化处理软件的应用技巧,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有机融合;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配置与维护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提升学生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重在培养实际工作任务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对基础性和原理性的内容重组,归并精简课程门类,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整合成实战性项目课程,学生通过在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职的带领下完成项目任务,加强课程之间知识完整性的理解,提升学生综合专业技能水平。

(三)优化教学内容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应该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使其综合素质得以协调发展,在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均衡发展。首先,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应拓宽学生知识面,避免讲解单一知识结构,灵活设置课堂教学方法。该阶段课程主要讲述的是全校公共基础课和信息技术基础课,计算机专业则应适当安排更具全面性和更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其次,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阶段也要注重加强各环节协调发展,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努力增加实践机会,对写作水平也要多加训练。该阶段学习应具备比较全面的专业基础课程,诸如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方法、计算机网络原理和软件工程等。最后,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备社会责任感、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加强团体之间的协调合作。

(四)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要打破以往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其次,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多参与讨论、实践,适时给予启发,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专业素养。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参与具体项目为主要教学形式,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将知识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一)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针对计算机相关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标准,结合学校的地域特征及资源分布情况,制定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首先,注重区域经济特色。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所偏重的技术领域也不尽相同,要针对不同的产业发展形势,围绕地区产业布局特点,制定符合本地区的人才需求形势的培养目标。其次,注重专业岗位技术领域要求。针对专业岗位技术领域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的要求,分析并建立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应表,确定核心课程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之间的关系,明确培养目标人才市场与人才专业岗位(群)之间的对应关系,制定符合专业岗位技术领域要求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培养体系

要培养计算机技能人才,需要确立人才培养方案,而确立最佳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以课程为载体,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首先,注重社会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要对计算机专业相关岗位进行调研,了解相关岗位就业标准,以此为根据来设计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制定详细的校内教学计划和校外教学计划,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具系统性。校内课堂传授基础知识,并适当结合案例,完成第一阶段学习。校外学习则与岗位需求直接挂钩,让学员提前了解岗位需求,岗位任务,对应培养基本岗位和核心岗位能力,为以后胜任工作打下基础。其次,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强化专业能力。课程体系设置要突出能力培养,应与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切实做到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相吻合。因此,以能力本位为主线,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按照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培养等方向确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中的每个教学知识点与实际岗位技能相对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因循守旧,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对学生分阶段进行实践能力的考核,督促学生自主自愿提升专业能力,使学生无论是在生产第一线还是在系统管理、技术服务甚至是高技能应用中都能胜任,最终形成一整套符合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

(三)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信息网络产业不断升级的大环境下,要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需要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与市场岗位需求相结合,以此适应产业升级换代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首先,工学结合教育促进信息技术发展。由于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端人才短缺,必须建立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通过持续的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学校,把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真正接触工作内容,在人才培养上与经济、市场、用人单位和岗位需求相吻合,毕业实习时即可上岗,上岗时就可以胜任,以此来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其次,工学结合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获取行业、企业的最新用人需求信息,设置和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技能项目及岗位能力标准,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体系。聘请大量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调整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师资结构,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作者:帅晓华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英语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英语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选择或编排专业教材

一套好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应符合以下要求:职业性、应用性、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中职计算机英语教师应选择或编排基础英语与计算机专业英语和谐统一的教材。首先,选择教材既要具有语言交际功能,又要突出计算机专业特色,在每个单元的编排模式方面,我采用基础英语教材的模式,即包括听、说、读、写、译、练模块,但每个模块的内容又与学生所学的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同时突出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工作特点。其次,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计算机岗位需求,增加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实际计算机业务中所需的知识模块。

2.优化英语教学内容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就必须合理优化英语教学内容。首先,我积极树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确保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还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适量增加英语听力教学、口语教学以及读写教学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知识和内容,以充分满足社会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英语的生活运用活动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和市场需求的有效统一。

3.优化英语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改革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还必须合理优化英语教学方法。目前,在我校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因此,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该注重优化和创新英语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应用分层教学、小组讨论教学、英语游戏教学以及情境对话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和动脑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课堂上开展一些游戏、比赛、情景朗读、唱英文歌曲、模仿英文小品等[5],还带领学生进入计算机实操室,让学生直观感受计算机英语界面的操作,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带给他们的兴趣和收获,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注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心理素质较差,存在自卑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良好的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而且是创设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教育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融洽的情感交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是说明了教学效果与师生情感二者关系的重要性。

二、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专业英语是他们综合素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是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的。较多的中职学生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欠缺,给中职英语教学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因此,笔者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对英语课程教学的教材进行编排或选择,摒弃老套的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把英语从课堂带入生活和工作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当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自信心,以期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率。

作者:孟倩岚 单位:贵州省内贸学校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高校基础课程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1.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最近几年的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认为我国普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内容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少,教学内容亟需更新。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也未能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授课内容没有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展开,可能会忽略计算机在各专业领域内的应用性。

1.2教学模式问题。

在我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效率不高和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教学环境也亟需改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还采用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结合的方式,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这种模式不能给学生主动实践的机会,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教学的开展,教学效果整体比较差。

1.3教学手段问题。

目前,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上课和实验教学,不但顾及不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1.4考核方式问题。

目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考试多采用笔试或上机考试的方式。无论是笔试还是上机考试,考试成绩受到批改老师的主观影响较大。尤其是上机考试,每次考试都要复制上千张软盘,由于软盘质量问题,每次考试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软盘打不开的现象,影响学生的考试心情和考试进度。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2.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逐年上升,可以赋予学生选择相关课程的自由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可以根据知识深度分成3个层次:基础层,应用层和深化层。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和计算机深化课程的学习。

2.2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高校应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重视教与学两个部分。可以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将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是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3完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定“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自主学习平台,促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高校还可以成立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中心,构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软件开发为一体的基础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地。

2.4改进考核方法。

增加平时上机实验中的考核环节,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程度,训练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若有创新,就可以得到高分。

3.结论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提出了改革建议。部分方案已在教学中实施,效果良好。只有实施改革,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来。

作者:张倩 张青青 韩春梅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中职教学中计算机专业论文

1.项目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项目学习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项目学习模式,或者说项目教学法的实际适用范围比较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教育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项目方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还可有效提高相关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的良性发展。下面对项目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作相关分析。

1.1有利于人才培养

项目教学方法是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上创新而来的,它将链状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了设立项目教学方式,即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具体分析:在传统的链状式教学模式中,其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关联的,如果学生上一堂计算机课上没有认真学习,或者没有掌握好相关的知识内容,那么在进行下一堂课程教学时,其往往会由于上一堂课程内容的缺失,导致本堂课的学习变得困难,长此已久,会严重影响学生计算机学习的质量。而项目教学方法则与之不同,项目教学方法强调将教学内容按项目去想办法自主完成,将关联度较大的知识合并,形成独立课程,避免链状反应的影响,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和教育。比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而教育学生有关财务电算化的知识,也不用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项目教学法,使教育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化,因此,对于人才培养工作来说,具有更高的可行性。

1.2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当前社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紧缺,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国内广大院校将更加重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就目前来说,国内企业的生产和运营都需要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则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来实现。而当前我国院校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大多存在不足,甚至有些院校的计算机硬件维护、网络管理、网络编程等基本工作都无法进行有序的开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院校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能力来开展教学活动,以使学生能更好的领悟和掌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概领,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2.项目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具体实施策略

2.1做好调查和分析工作,保证项目的合理制定

首先,在开课之前,应该对学生做好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工作,认真了解学生的兴趣方向,根据学生的需求情况进行教学项目的制定,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全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计算机知识全面加以掌握,因此,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学习和强化,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教学项目较多,教学内容较多,如果不做划分直接向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将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泛泛,不但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使得学生无法较好的掌握一门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失去了良好的社会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同学生间的交流工作,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划分,对学生开展有针对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实用性人才。

2.2确保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充分确保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由学生来根据个人爱好和个人兴趣进行相关项目的选择,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有效提升。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就传统计算机教育教学来说,由于内容的多样化和全面化,导致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强迫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但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还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个人所喜好的项目的完成情况。项目学习法的合理应用,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计算机教育教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划分,而保证学生小的自主选择权,则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来说都有这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3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提高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应用项目法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在保证了项目教学法应用合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其实际方法上的应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模块学习法、分组学习法等,以期通过对学生全方位知识的培养,提高并控制其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

3.结束语

在21世纪信息经济时代下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给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技术还将在未来的无数时间里继续为人们提供服务。所以,为了计算机事业能够得到长久的发展,在今天,我们必须加强国人的计算机教学工作,采用先进、可行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使其能够在国家未来的发展中,利用其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春国 单位:哈尔滨技师学院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应用型院校计算机专业论文

1.应用型院校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为响应应用型院校计算机专业育人成才,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工作第一线,成功就业的总方针,需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责任心重,师德高尚,专业水平高,结构优化,应用实践能力强,适应应用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队伍。以建设“教风”优化“学风”,适时“教改”促进“学改”,外引内培,打造双师,最优人才梯队建设,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校企联手,产教研相结合等措施建设出具有高教学能力,高科研能力,高实践运用能力的三高师资队伍。

1.1建设“教风”优化“学风”,适时“教改”促进“学改”

“教风”就是教师风范,是教师德与才合二为一的表现。良好的教风可以对学生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是其素质优良的美好体现。建设“教风”就是使教师具备爱生,进取,奉献的良好品德。我们可以采用绩效激励、优秀教师评比、授课试听研讨,教学经验交流等措施,调动教师爱岗敬业的积极性,这样教师不再对厌学的学生不管不顾,他们会从情感上感化,思想上促进,观念上转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教改”就是根据教学内容与形式适当改革,添加有实践性,操作性,趣味性的授课内容与形式,从而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建设“教风”适时“教改”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优化“学风”,使全校师生严谨治学精神,端正治学态度、探讨治学方法,从而促进“学改”,即师生思想与行动都变得积极、进取、向上了。

1.2外引内培,增加“双师型”教师,建立最优人才梯队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应用型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为增加“双师型”教师,我们采取“外引内培”方案。外引是从企事业单位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作教师。内培是对不符合“双师型”的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实践培训提升其自身实践应用能力。院校应鼓励和调动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积极性。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可建立最优的人才梯队。学科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核心骨干,是提高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专业带头人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质量好,能够团结、凝聚、带动全体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分清主次,组级实验实习、课程建设与开发,传、帮、带使师资队伍良性发展。

1.3改变人才引进模式,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为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就必须改变人才引进模式,改变以往注重学校出身、学历、在校学习成绩随意聘用的思路。我们需明确引进人才标准:具有被社会、企业承认的实践操作能力或成功作品。只有这样的人才被引进,才能优化我们的师资队伍,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贴近“地气”,获得社会,企事业单位、家长的好评。

1.4校企联手,产教研相结合

近年来,计算机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很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跟不上步伐,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差,就业后屡屡碰壁,或根本与工作失之交臂。从此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教师质量因果相关。培训+实习+深造=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院校应该尽早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教师走出去,与企业联手。即积极安排优秀教师去有实力的信息技术企业培训、实习、实训。鼓励引导教师参与开发科研项目,在项目研究和开发实践中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做到产教研相结合,从而打造出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计算机应用型师资队伍。

2结语

三字经有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古人尚且知晓教师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我们更应明白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经过探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应用型院校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和积极改进的措施。正所谓百思百想不如马上付诸行动,让我们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责任心重,师德高尚,专业水平高,结构优化,应用实践能力强,适应应用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队伍贡献力量吧。

作者:邢文奇 单位:黑龙江工商学院

计算机专业类论文: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论文

1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编程内容包括C语言、C++、JAVA、VB等,应用软件则以平面动画、网页制作为主,而网络技术类的课程包含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设置等。尽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全面,但是实践中存在不少弊端:首先,计算机教学没有严格区分软件和硬件,在当前软件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这种分类方法满足不了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要;其次,教学内容相对重复,尤其是编程类的教学,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这种泛而不专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实现一专多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2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2.1教学计划的改革

为了培养与社会需要相符合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改革。计算机技术在更新换代的速度上超过了世界上的其它技术,正如摩尔定律所言,微电子技术以每18个月性能翻番的速度向前发展。所以,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了适应其知识结构的变化,尤其是新技术和理论的出现,必须保持动态的更新。

2.2教学模式的改革

2.2.1运用实例教学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用项目递进驱动教学的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手、眼、耳、脑等知觉。教师要为每节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一个实例,利用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对实例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网页制作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Flash技术制作一个动画,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同时,鼓励学生对该动画的制作技术提出问题,比如有学生提出是否能用3D技术来修饰该动画的问题,教师不仅要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要对网页制作技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实例来达到软件技术传授的目的。

2.2.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尽量不要进行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而需要利用一些课堂悬念来启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复习原有知识来导入新的内容,比如在三维动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有关二维动画的制作技术,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此外,可以开展一些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比赛活动,例如网页制作大赛、动画展示活动等,不仅可以考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和院校可以推荐他们参加全国级别的大学生计算机竞赛,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

2.3考核模式的改革

依照新的教学观念,考核不再是简单检测学生记忆的知识量,而是全面检测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教学需要革新考试方法和内容,采取综合评价标准来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是用分值来论英雄。可以将学生的考核成绩分为四个组成部分,通常为平时作业成绩、作业设计成绩、上机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比例依次按照20%、20%、30%、30%的标准设置。其中,平时作业以考察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主;作业设计则是学生有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程序编程等方向,制作一篇具有实际意义的作品,促使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满足社会用人的需要;上机考试则以考核学生独立进行上机操作的能力为主;而期末考试尽量要反映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水平。

作者: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