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5 04:17: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质量保障的观念落后
首先,很多高校现阶段仍然采用落后的观念来判断教学效果的优劣。例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或者是学生考取证书的数量等等,单纯地使用这些方式来判断教学效果的优劣非常片面。尤其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很少能够利用分数和证书的数量进行衡量。其次,目前多数高校建立的质量保障体系,在经营和运作方面普遍存在很多不足。虽然高校管理者大都已经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投入依然比较少,使得目前多数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1.2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
虽然实践教学属于教学行为的一种,但是与传统的理论教学还存在很多区别。而多数高校在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普遍没有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区别。部分学校甚至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利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估,因此无法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其次,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管理模式比较陈旧,无法适应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使得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实施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1.3投入有限
对于很多高校来讲,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投入很多设备。例如:学校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房用于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机房需要购置相关的计算机设备,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网络体系,这些都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相对的,大多数高校目前对于实践教学的投入有限,造成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普遍欠佳;其次,随着高校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提高,虽然加大了对相关设备的投入力度,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数量众多,教学设备的增加效果相对不明显,教学质量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
1.4学生的自制力差
由于学校对计算机设备的投入有限,因此学校呼吁学生能够购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设备,从而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但是很多大学生购买计算机以后,主要用来娱乐,很少有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技术的学习。目前大多数学生的自制力比较薄弱,无法抗拒网络游戏等娱乐活动的诱惑;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使得多数学生浪费了大量学习的时间,从而影响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教学效果。
1.5教师的能力不足
计算机应用专业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对于实践教学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然而,通过调查和研究显示,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比较差。例如: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学生更好的实践操作指导,只是让学生进行自学,因此无法达到应有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部分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没有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只是具备相关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比较强但是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弱。综上所述,由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有限,使得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普遍无法获得更好的效果。
2优化策略
2.1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与理论教学的评价指标存在很大区别,因此不能盲目地沿用理论教学的评价指标,必须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首先,制定多个方面的评价目标。为了更好地评价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评价结果才能更加公平合理,也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找到未来的努力方向;其次,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努力方向,从而更好地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
2.2构建和完善符合办学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
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特色,所以在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将高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出来:首先,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联合办学,让学生利用寒假和暑假等时间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专门评价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教学效果的标准;其次,根据社会或者企业对于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针对性的设置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制定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质量评价指标,这样可以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符合企业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2.3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讲,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对于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首先,需要聘请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从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好地指导;其次,可以聘用企业的相关员工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教学,可以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开展实践教学课程,能够将实践教学与工作进行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3结语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大多数高校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建立的质量保障体系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影响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相信随着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修改和完善,能够更好地为高校的大学生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质量。
作者:王霞 焦小炜 闫爱平 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摘要:为适应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尽可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提出并实施了“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实施与管理办法。
0引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特点,实施了“一体化”实践教学。建成了配套的实验室、实训室和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的实验、实训设施,确保了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
1“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综合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1]
2“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标准,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确立:首先通过市场调研、专业顾问委员会,毕业学生的访谈,掌握社会对本专业技能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需求状况,确定本专业的定位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与规格要求;其次,将整体目标分解成基本素质、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和拓展技能等子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对应每一个子目标的模块课程;最后,通过各模块的专业基础课、“一体化”课程、专业认知实习、模拟现场实训、创新能力培养实训、综合应用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见习、毕业实习(设计)等教学环节实现培养目标。[1]
2.2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先确定该专业职业岗位群,然后通过广泛地社会调研和相关企业专家顾问委员会论证,掌握社会对该专业高职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确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再将整体目标分解成基本素质、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和拓展技能等子目标。
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就业与创业能力、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英语能力、心理素质、就业指导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日常交往礼仪等。专业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能力、平面设计能力、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开发能力、网站规划等有关基本操作技能。综合技能包括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能力,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技能主要包括学生的所学知识的拓展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1-2个模块的课程加以学习,学习的内容与技能鉴定的要求一致,并要求参加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实践、模拟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即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2.1 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实践包括了现场教学、案例分析、项目教学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综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案例分析、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Flash、Photoshop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形式,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讲解完马上给学生布置相应任务并进行实践,能较快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并加快掌握的程度。
2.2.2 模拟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拟公司的形式,引入到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模拟公司”中可以进行办公、信息处理、电子商务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中可以按照现实经营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模拟公司”其实就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法。我们专业在“创业工作室”模拟数码公司,处理打字、复印、创意、设计、制作等业务,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广告设计、打字、复印、刻录光盘制作过程,让教师和学生在反复演练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按照公司运行的模式,进行各种数码处理,并做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电子商务相关等工作。构建模拟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教师和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懂得真知、掌握技能,在掌握真知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了解运用市场,从而达到“学、练、用”三者合一。
2.2.3 综合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包括了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ERP综合实验、综合系统开发、综合平面设计、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等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系统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利用校内外相关项目及课题,由本专业的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开发、课题的研究以及网站建设等综合实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的ERP竞赛,培养学生的ERP综合应用能力;利用学校办公室、教师及学生电脑等设备,进行真实的电脑维护实践。为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做数据处理、广告设计及宣传。在网上实现了“创业网上便利店”,面对我院的全体师生员工,为他们网上购物、话费充值、网络产品的购买等提供了较好的服务,最主要的是锻炼和培养的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这些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让教室与实训场地实现了零距离的结合,让工学真正交替,让产学有机融合,让师生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种富有综合性、实战性、多层次的创作训练体系,真实有效的校园微型社会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使教师和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或相同的实践效果,有利于实现“双师型”队伍的培养,有利于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4 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企事业单位、IT行业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对家乡或某地区的IT行业的状况、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行业与社会发展水平,开阔眼界,扩大了教育面,调动了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2.5 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在校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检验,对学生进行思想与设计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计算机应用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计算机应用项目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的能力;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课题的全部内容。包括:掌握设计课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调查研究,进行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上机调试与测试;编写设计文档等。
2.2.6 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专业基本训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必须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了解现代电子商务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方式、软件开发过程及技术方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及“团队精神”;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双向选择就业单位,毕业后可到该单位工作。
2.2.7 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平面设计大赛、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ITAT技能大赛、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等,学生在综合实验和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除此之外,我们还丰富了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单位的支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现场参现与见习,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计算机应用相关讲座等。以上这些形式,都是通过不同的学习场所和传播方式,将传播内容侧重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上。因此,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拓展了实践教学的领域,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3.1 修订实践教学计划,整合实践课程首先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实践课时至少占到教学总课时的1/2以上。三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总课时为3228,其中实践课时为2010(包括了教学实践、综合实践及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占总学时的65%。为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我们专业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修订了实践教学大纲。整合了实践项目和内容,修订并调整实践指导书。
3.2 课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现“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的核心。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职业岗位需求调查,确认岗位所需求的相关科学知识体系及技能结构,从“必须”、“够用”着手,开发出核心必修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设置好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确保教材、教师、课程、实习、实训与生产实践保持近距离或零距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岗位需求根据各课程按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了模块设置,共设置了办公自动化模块、系统开发模块、平面设计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网站建设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岗位需求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课程模块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本位、强调了能力本位,为教学的实践性、技能性,提供了链接的平台,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的保障。[2]
3.3 资源保障
3.3.1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拥有计算机应用综合实训室、硬件维修实训室、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素材采集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等校内专业实训室10个,昆明协创科技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8个,接收实习学生规模达500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职业资格考试中心、ITAT技能考试中心,为实施“一体化”实践教学式教学创造了条件,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要求学生参加职业证书认证考试,实施双证书制度,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3.3.2 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
3.3.2.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主要开展的途径为:一是对符合学历要求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普遍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便于他们在获得生产一线经验的同时参加社会职评或考试,获取相应的技术职称;二是对少数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的有培养前途的年青教师进行相应的学历达标培训等。
3.3.2.2 加强“能工巧匠”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理念更新、知能更新、方法更新的要求,需要大量“能工巧匠”性的教师。我们专业大力开展了师资培训。有目的地输送一些理论课教师到生产一线实习,而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培训了实训课教师的理论知识,加强了本专业“能工巧匠”性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3.3.3 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几年来,我们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我专业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5家,其中包括:昆明奥立德计算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三盛分公司、昆明益泰金穗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云南超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协创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易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合作的形式也从最初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发展到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生实训创建与管理以及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组织、课堂教学指导等多样化的合作形式。
3.4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培养出了真正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所培养的人才直接与企业、行业和市场相链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形成科学了规范“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通过“一体化”课程教学获取知识技能,通过岗位实习、综合实训应用知识技能,通过毕业实习检验知识技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根本目标。
摘 要: 根据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多年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分析和探讨如何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这门公共必修课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真正掌握将来护士岗位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护理专业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已成为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水平和护理效率必不可少的工具,当今护士必须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因此,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对护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教学。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现状
1.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高考分数一般在200-300分,学生学习成绩、习惯较差,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
(2)由于生源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入校前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有的学生则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3)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重视不够。虽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是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不够重视。有的学生认为不是专业课,不需要好好学习,只要考试60分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则认为计算机学习就是上上网、聊聊天,自己都会不需要学。
2.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缺乏专业特色。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通用的,适用所有专业,在教材中完全没有医学护理应用方面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完全和医学护理专业脱节,从教材中看不到计算机技术与他们今后的护理工作有联系,不知道学好计算机对他们以后工作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2)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快,计算机设备更新、配套跟不上,难以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求。
(3)在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中,由于计算机专业教师医学专业知识不足,在讲课时对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讲得少,而课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导致部分学生对学好计算机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要强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真思考并与同行相互交流,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与时俱进,突破教材。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快,《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材的内容往往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步伐,因此,老师在上课时既要着眼教材,又要与时俱进,将最新的技术和与学生将来工作有关的内容加进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能够获得最新的有用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2.大力提倡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的一种模式。在小组协作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也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材大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用一个个任务把教材内容串在一起,这种模式正好适合用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好、中、差搭配,通过协作学习完成一个个教学任务,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解决了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在互帮互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沟通能力,增进了同学友谊。
3.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重视。
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告诉学生目前国内很多大型医院都是通过计算机对医院护理工作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计划的制订和书写完全是用计算机完成,护理人员使用的许多现代化仪器、仪表都是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监护仪器,医院从挂号收费到病房病例管理,都是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不会计算机操作技能,很难胜任当今的护士工作。
在社区医院中,社区护士通常用电脑打字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用图片处理辅助制作健康宣传册,用电子表格汇总辖区内的居民健康信息。用幻灯片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为了取得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幻灯片中不仅要有文字,还要有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为了提高护士的护理能力,要会上网查资料,了解发达国家的社区护士是怎样工作的。学会上网知识,通过上网就可以足不出户地对辖区内的居民进行随访。学会使用QQ、E―mail等方式与居民联系。联系的途径多了,省时,省力,还不用担心打电话人家不接,贴通知人家看不到。
4.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生源基础不同,若不注意教学方法,则容易使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最终都失去兴趣,因此,要注重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协作学习”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实例等;课外提倡学生上网学习或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5.改革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操作内容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尽量让操作内容和他们以后实际工作应用的真实需要一致,能在以后的工作实际中发挥作用。例如:学完Word文档,让学生以“5・12护士节”为主题,设计一个电子版报;学完Excel,设计一张护士夜查房记录统计分析表;学完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护理礼仪”为主题,设计一个演示文稿。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勤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当堂解决问题,在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和肯定,这样,经过教师耐心的指导和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就会逐渐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6.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计算机软件硬件更新快,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技术学习;学校的生源情况不断变化,要求教师探索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医专不同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医学领域知识。计算机教师应到医院进行实践考查,了解护理专业用到哪些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学习了解涉及计算机的医学新设备。总之,只有教师个人业务素质提高了,教学才会更有专业针对性,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7.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
除了教师把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中,不断提醒学生学好计算机的重要性外,还需在高职高专学校实行“双证书”的教育制度。让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护士资格证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提高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
总之,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发展的步伐,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了解计算机在护理专业上的应用,为以后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为本专业服务打好基础,使每个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都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的护理人才。
摘 要: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不仅是电子与商务二者的结合,更是二者的融合。针对目前学科定位模糊、就业取向不明确等不足,本文做了一定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课程设置做了实践研究,并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能力 电子商务专业 教学改革
1.引言
电子商务专业是随着市场的需求而诞生的专业,专业定位、专业建设还在发展与完善中,很多学院只是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与商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做了一个叠加,这使得毕业生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作者从自己单位的实际教学出发,根据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与办学特色,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做了一定研究,对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做了一定划分,旨在提高学生的适应市场的能力,但是不管是哪个方向,都需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因为电子商务的任何一个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必备的技能。
2.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专业现状
2.1电子商务及其应用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是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增值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颁布了第一个关于电子商务的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实现经济的增长,带动工业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水平。
2.2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
电子商务专业是融计算机技术、管理学、市场营销等为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是商务与IT技术的融合。随着电子商务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了顺应潮流,国内高校也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是很多学校定位仍不是很明确,仅仅将计算机课程和商务课程做了混合设置,并把计算机专业或者商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照搬过来,这样办学就缺少了特色,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已成为制约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最根本的原因。
电子商务是电子与商务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将商务知识和电子化技术堆砌在一起,是知识的整合,希望二者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重“电子”与“商务”的侧重比,教学工作要以电子技术为手段、商务应用为目的而开展,重视二者的融合与转化,使学生通过所学的计算机技术达到解决商务领域的问题的目的。
2.3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一个合格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建立在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之上的,如果缺少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则只能被认为是普通的商务人才,称不上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计算机的发展给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方面都带来突破性发展,从电子商务的网站建设到电子商务信心安全技术的应用,这都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实际意义。
3.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的教学改革研究
3.1计算机课程设置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入学开始,我院就开设了计算机类的课程,计算机技术是融入电子商务技能之中的,课程的设置体现了计算机与商务二者的关系。以我院三年制专业电子商务的教学为例,大一期间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实训、电子商务网站数据库操作、电子商务平面美工、电子商务平面美工实训;大二期间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有:电子商务网站动画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动画设计实训、搜索引擎优化、网店建设与网店经营;大三期间开设的计算机类的课程有: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实训、电子商务技术综合实训。
3.2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技能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所采取的一种合作方式。校企合作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实践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3.2.1勇敢地走出去。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走出去,让学生参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建设、运营等,我院与多个电子商务公司有长期合作,每学期都会安排部分学生外出顶岗实习,以湖南供销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系湖南省供销社合作总社投资控股,于2009年5月成立,是全国供销社系统第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率先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网上供销社()。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不仅提高了业务能力,而且参与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与运营,对平台的构建技术,数据库配置与维护、后台安全保障等计算机技能都有实质性提高。
3.2.2积极地引进来。为了让电子商务专业更多的学生有企业实践经验,我院还积极引入电子商务公司来我院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2014年与湖南鑫瑞惠民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了惠民供销实训基地,公司与我院分别安排了专业的教师参与学生的指导,学生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目前已经开设了天猫店铺――鑫瑞惠民电器专营店(http:///),从网店的装修、店招设计到后台数据的维护与管理、物流配送等完全由学生参与,这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全方位的检验。
3.3基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设置优化
随着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的明确,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方向也日益清晰:以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以经济管理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以物流营销维护的办学模式,无论哪种去向,都要强调信息技术与商务的融合,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网页设计、数据库技术都有要求。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意愿与兴趣,根据学生的要求及生源性质,将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为两大类,理工科的学生以学习技术类为主,将来主要从事网站管理、网站编辑、网站开发、技术维护、界面设计等,商务类的以文科学生为主,将来主要从事商务类的岗位,从事网络营销、推广、电子商务物流等。技术类的对计算机水平要求高,这对以文科学习为主的学生会造成很大压力与负担,他们更擅长沟通与管理,但是不管是哪一类,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有一定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网页设计、电子商务数据库操作这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必须掌握。
3.4引入项目教学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中每个项目都包含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主题和重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为例,通过引入一个具体的网站建设,将日常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选取的项目都来自于工作实践,且难易适中,与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设置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4.结语
通过对专业设置的优化及各种教学法的引入,其目的都是实现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为技能型人才和商务型人才,但是不管哪一类人才都需要有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做基础,国家有关本门的统计显示,未来5年,中国对从事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等电子商务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且工资薪酬普遍高于商务型人才,所以在电子商务专业阶段的学习更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一、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
企业为降低培训成本,更倾向于雇用有实际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强的员工,这样的员工能更容易、更快地进入岗位情境。为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职业院校都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运用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就更需要企业的参与。
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另一方面,对学校的课程改革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企业的介入带动了学校专业设备的替换与更新,使学校能更有效地把握用人需求,提升学校的市场适应力。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职业院校积极进行校企合作的探索,教学模式也由学校本位向校企合作的模式过渡。但是,在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的形势下,仍存在校企深度合作的障碍。
第一,在校企合作的实施中,校、企双方的责、权定位表述笼统,一些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也缺少对企业的规范、约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使很多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难以深层次地推广。
第二,受企业人、财、物资源的限制,企业难以为计算机专业的实习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企业员工任务繁重,精力和时间有限,很难对实习生进行系统、具体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以获得实习效果,甚至出现思想懈怠、旷工辞职的现象。
第三,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偏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少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第四,教材和教师知识的更新远不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课程仍是教师讲授与学生上机操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策略
1.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创建良性校企合作大环境
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引导。政府 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加强规范和监督,使其规范化、正规化,引导校企合作进一步良性发展。
2.多方位开展校企合作
一是建立校企沟通机制。企业把用人信息传递给校方,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编制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企业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学,深入宣传企业文化,提供实习岗位。学校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巩固专业知识,提升技能水平,及时了解前沿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也可以传授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二是开设“订单班”。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传授技能知识,并接受“订单班”的学生顶岗实习。校企有利益共同点,企业能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从而“订单班”的学生和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环境。
三是引厂入校。引厂入校能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在真正的岗位上岗实习,及时了解、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动态和最前沿、最实用的操作技能,引厂入校能使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四是搭建职教集团平台。结合市场需求,依托职业院校,成立职教集团。在职教集团这个平台上,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把校企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区域内的校企合作。
3.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按照企业的用人计划和标准,确定招生专业和招生数量,招生招工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听取专家意见,调整专业设置,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点,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课程资源直接引入学校教学。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定向培养服务,从而形成校企资源共享、完善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4.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校企合作提供服务平台
整合教育资源,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使企业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效整合,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课堂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在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中,将教研、实训和师资培训融合起来,深化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实现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信息传输和学习过程的有效改革和创新。
(作者单位:衡水技师学院)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保定徐水区职教中心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校企合作方式,形成了“两室融一,产教给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两室”指学生学习的实训室和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的工作室,两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1 实施背景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产教给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校企合作,使企业的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双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学生可以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人力资源不足这个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
徐水区职教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和徐水微笑贝贝儿童摄影工作室、保定同发广告有限公司、保定燕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徐水思维广告设计部,徐水玫瑰之约婚庆公司、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合作。
其中四家企业和学校共同建立了四个工作室:徐水微笑贝贝儿童摄影工作室,影楼后期数码处理工作室,明杨图文广告设计部,玫瑰之约婚庆服务部。
2 主要目标
学校实训室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企业工作室是对实训室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两者在教育目标及内容上具有趋同性、在教育手段上具有互补性、在教育效果上的具有相似性。企业工作室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阵地。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完成企业的一些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地展示与锻炼。
“两室融一,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抓学校实习实训基础上,发挥好企业工作室对实训教学的辅助作用,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
以工作室为平台,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实现在校期间即融入企业,就业时与企业无缝隙衔接。
3 实施条件
(一)由行业企业专家、高校专家、域内学校、本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保障。
(二)合作企业和学校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企业和学校进行全方位合作,为建立企业工作室,实现“两室融一,产教结合”提供了条件保障。
4 实施过程
(一)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校企合作委员会对校企合作事项做统一安排和部署,包括人才供求信息交流、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几方面
(二)召开校企合作听证会
合作企业和学校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企业和学校进行全方位合作。
(三)建立“两室融一”工作室
1、摄影工作室
与徐水微笑贝贝儿童摄影长期保持合作关系,企业在校内建立儿童摄影工作室。学生在学习摄影理论的同时,在摄影工作室进行摄影的实际拍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2、影楼数码后期工作室
微笑贝贝儿童摄影于2014年又增加了一个影楼数码后期工作室。企业定时派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图形图像处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企业数码照片进行后期处理,校企合作更进一步。
3、明扬图文广告设计部
计算机应用专业和徐水县思维广告设计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随着合作的深入,和示范校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校内成立了明扬图文广告设计部。
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把学习的平面设计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完成广告设计的工作任务。
4、玫瑰之约婚庆服务部
2013年,徐水县玫瑰之约婚庆公司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校内成立了玫瑰之约婚庆服务部。
学生学习礼仪、摄影、录像及后期剪辑等理论知识,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演练,同时承接社会上的颁奖和婚庆活动。
5 实施效果
(一)、校企双方可以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
(二)、企业可以协助我校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
(三)、在“两室融一,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开发了《平面与摄影实训教程》的校本教材,并获准公开发行。
(四)、有利于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
(五)、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
(六)、共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6 评价与思考
“两室融一,产教结合”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能将课堂所学的理论与企业实践很好地相结合,激活了专业发展,提升了学生能力,为企业创造了利润。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较好方式,值得同类学校借鉴。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学校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开展提升理论知识的培训服务,为企业的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可把班级办在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工作的培训与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将继续深入进行校企合作,在保证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合作模式。
摘 要:从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广泛进行社会调研、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拓宽人才培养口径五方面研究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素养与技能实训教学,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职业素养;技能;实训;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素养培养和技能实训,帮助他们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
一、进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培养职业素养和技能
在学校的指导下,计算机信息应用专业与企业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并和其中两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定向培养合作,为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学生开展校外实训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实际情况,学生分期分批地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中,要求企业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并记录考核,要求指导教师上门给予具体的专业指导,培养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对此感到满意,学生对此感到满意,教师也对此感到满意。因此,开展以训练为主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合作多赢的举措。
二、进行师资团队建设,引领专业素养培养与技能实训教学工作
教师是开展职业教育素养与技能教学的关键。计算机信息应用专业的专任教师队伍现有二十余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十余人。这些教师不仅科研能力强,还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计算机信息应用专业的部分毕业生,现已在就业岗位上进行系统开发和维护。
三、广泛进行社会调研,为专业素养培养和技能实训奠定基础
目前,人才培养理念深入人心,教师在专业教育和生涯设计中应向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理念,通过影视媒体、企业体验、毕业回访等各种途径向学生宣传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专业是学什么的,将来是干什么的,应当怎样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一些来自计算机企业并担任班主任的专业教师,发挥自身双师资质的特长,与家长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理念的沟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进一步树立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使其贴近社会,了解专业,学校连续两年组织了暑期学生的专业社会调查。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明确了专业的性质和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为开展职业素养与技能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撬动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实训发展
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充分挖掘教学管理、企业管理中的信息管理因素,引导学生开展各类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积极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力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并将这些教改与科研项目引入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中。为了更大程度地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将学校的就业指导站列为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现场教学点,开展现场教学课,目的是利用就业指导站进行各个企业的岗位介绍、产品介绍。部分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或企业提出了初步的信息系统功能框架和业务流程,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和纠正,这种现场教学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在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计算机实训环节上强调项目引入到教学环节,创新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企业专家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并从项目中发掘竞赛课题,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课堂教学手段上,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够在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营造的职场氛围中认知计算机应用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能有效解决中职校生编程能力弱的问题,体现教学的特色。
五、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类专业职业素养与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在专业设置上、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上要循序渐进。首先,按照认知性、摹习性、操练性和仿真性的培养过程,由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入手,先临摹简单的原型信息系统;其次,强调实际项目的训练;最后,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实战化项目训练模式,在计算机课程综合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中体现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总之,在计算机课程内容设置上要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适当增加管理类课程,包括会计类、物流类课程,让学生考取管理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与优势,使他们成为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既拓宽了就业面,又满足了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摘 要】从“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加强专业实践课教师队伍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专业实践课教学的全过程,改进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结合校本教材将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相关项目引进专业实践教学案例,利用模拟仿真软件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等六个方面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是指为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数值、文字、声音及图像信息所利用的计算机、手机、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技术方法。随着经济的长足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各个环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买电视、服装、牙膏等,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他们称心如意的商品,水电费、手机电话费等通过电脑或手机可在网上交纳,此外,还可通过电脑在网上炒股,利用网络学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所在的学校,经过两次职教攻坚后,建有普通微机实训室3个,网络实训室1个,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1个,校园网内有教学和办公用计算机200台、服务器2台,安装有中国电信光纤20兆带宽专线和中国移动光纤10兆带宽专线,并通过无线路由器让无线网络覆盖所有实训室,此外,每个实训室均安装多媒体系统。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开展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为此谈一谈学校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的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
一、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实践教学是在教室开展理论教学之后于实训实习场所进行的,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开来,在教室的理论教学课上,教师专讲理论,即便是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也只是死板地在电子白板或多媒体幕布上展现操作步骤,学生没有机会尝试操作或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实践教学课上,学生接受实践任务后,只能去翻阅理论学习笔记、参考案例,在痛苦地回忆好久前理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努力去完成实践学习任务。这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开来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的支撑,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指导,降低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练的效率与学习兴趣,浪费时间,事倍功半。
针对传统实践教学的弊端,笔者所在学校对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将用于上实践课的操作实训室与用于上理论课的教室整合在一起,教室即实践操作训练室、实践操作训练室即教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进行。在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时进行,专业课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训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提高实践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事半功倍。
二、加强专业实践课教师队伍建设
除积极派送专业课教师参加教师省级、国家级培训外,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到相应的大学、IT企业培训。在教师接受培训期间,学校对受训教师严管理、高要求,确保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专业课教学能力等得到提升,胜任专业实践课的教学。
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因特网上非常丰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如网络上现有的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各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以及各种学习软件、设备模拟仿真软件主动学习。利用网上互动交流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同时也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网上互动交流平台,有计划、有组织地大力开展专业实践课教师校本培训,提升专业实践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坚持利用非上课时段,尤其是暑假,安排专业实践操作课教师到一线生产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研修,提升专业实践操作课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将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专业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建立专业课学科QQ群,专业课学科教师将实践操作教学任务及有价值的相关视频、图片、文本发送至学科QQ群空间,鼓励学生带能上网的智能手机到实训室上实践操作课。学生通过微机或手机终端,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师的协助下,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同时,学生可在QQ群空间里提问、答疑和讨论,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将实践操作过程拍摄成视频或相片上传到学科QQ群空间,或者将实践操作训练课的作品或成果上传到学科QQ群空间,将实践操作训练过程或作品与成果分享给教师和同学,同时也让学生自己有更多机会回味实践操作训练过程和欣赏实践操作训练课的作品与成果。这不仅有利于巩固教学成果,而且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申请免费空间,通过学校服务器在网上展示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课的作品或成果。像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应用等课程,将学生实践操作实训课的作品,不管是成品还是半成品,都尽可能传送到学生申请的免费空间或放置到学校的服务器上通过网络展示出来。通过展示,学生自己及其朋友圈都能欣赏到学生的作品,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自觉地去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实践操作教学课的效率。
有目的地带学生到淘宝网逛一逛,买一个U盘或一条USB网卡,让学生体验网上购物的便捷和惬意;带学生到阿里妈妈网站看一看,让学生懂得通过网络推销商品也可以赚到钱;通过多媒体系统给学生演示网上缴纳手机费的流程,让学生体会网上交易是多么省事和高效。课堂内外全时段开放网络,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互联网的魅力和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剌激学生想要掌握电子商务、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等实践技能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的兴趣。
四、改进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分值在学科总成绩中的比例,实践操作分占总成绩的80%,理论知识与平时出勤纪律考核分占总成绩的20%,保证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重视。
传统的评分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每次在实践操作课上的出勤、纪律表现、卫生情况以及学生呈现的操作实训报告独自完成评分的,难做到客观、公正,难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难体现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为了克服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学校采取如下两方面的改进措施,一是推行教考分离,授课教师不参与出题、监考、评分;二是成立专业课学科出题、监考、评分小组,试题充分体现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仿真岗位工作场景,考生以成果或作品形式上交答卷,由3位教师组成的评分小组给考生上交的成果或作品评分,确保对学生实践操作考核的客观、公正,考核成绩如实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学校教务处更易于了解和掌握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效果,保证学校对专业实践课教师的教学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结合校本教材开发,将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相关项目引进专业实践教学案例
结合专业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的开发,将本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相关项目引进专业实践教学案例,丰富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的内容,保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接地气。这样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仅可操作,而且易操作;不仅保持了先进性,而且具有强的实用性。例如,将本校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设备采购招标文件的书写、具体的布线施工建设、管理维护工作细则、成功排除故障的实例,专业实践操作训练室布线工程设计及实施、网络设备采购招标文件的书写,专业实践操作训练室无线网络规划设计、安装、路由设置,以及校园服务器的配置等编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从而将其引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案例;将学校网站站点的建立操作实例、学校网站网页的设计操作实例、教师的优秀个人主页设计操作实例等编入网页设计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从而将其引进网页设计实践教学案例;将计算机管理与维护工作中成功排除软硬件故障的实例编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从而将其引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践教学案例。
六、利用模拟仿真软件,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神速,正如摩尔定律揭示的,“集成电路芯片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也就是说学校实践操作训练使用的电子设备,每隔一年半到两年,就会有一次显著的升级,实践操作训练所使用的电子设备永远是落后的、永远跟不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再就是像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这类电子设备,由于厂商品牌的不同,配置操作差别很大,同一厂商同一品牌的不同型号,配置操作也存在较大差异,学校不可能将所有厂商的所有品牌和所有不同型号全部买齐,供学生实践操作训练。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模拟仿真软件,充实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就可以很好解决实践操作训练当中,所使用的电子设备永远跟不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设备厂商品牌型号不齐全两大难题。例如,华为公司提供的eNSP,主要针对华为公司生产的各型号企业网络路由器、交换机进行软件模拟仿真;H3C公司提供的HCL,可以模拟仿真H3C公司生产的各种型号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全部功能;Cisco公司提供的Packet Tracer可以模拟仿真Cisco公司生产的各种型号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所有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模拟仿真软件,不断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加强专业实践课教师队伍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专业实践课教学的全过程,改进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结合校本教材将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相关项目引进专业实践教学案例,利用模拟仿真软件充和实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的一个重点课题,以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专业建设的思路、目标、内容与举措,对同类学校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思路
围绕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坚持“常规教学规范化,校企合作深度化,专业建设科学化,课程建设精品化,人才培养多样化,师资队伍工程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评价企业化”的专业建设思路,力争经过建设,使本专业逐渐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发挥良好示范作用的同时,带动学校其它专业、乃至兄弟学校同类专业的共同发展,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迎接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端技术的到来奠定雄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二、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目标
以培养服务深圳市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人员为目标,将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成为教育理念领先、人才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专业成果突出的重点专业,成为深圳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并在华南乃至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同类专业中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品牌专业。
三、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内容与举措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三层融合,三双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三层融合”是指学校与行业协会、专业与企业、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三个层面的融合。学校加入行业协会,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行业协会深入学校,指导学校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双方互相支持,实现开放式办学,构成“工学结合”的基础层;专业与企业融合,专业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共同育人,构成“工学结合”的核心层;专业教师下到企业技术人员工作岗位挂职锻炼,完成企业工作任务,企业获得两股技术力量,技术人员受聘学校,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学校形成两种教学师资,构成“工学结合”的关键层。“三双结合”指的是以“三层融合”为基础的双环境、双师资、双证书相结合。双环境――学校环境和企业环境,双师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能力为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组织教师深入进行人才市场调研,同行业企业专家深度访谈,同兄弟院校同行进行广泛学习交流,同就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网络资源、电话沟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专业调研。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深圳地区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确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根据岗位任职要求,结合办公软件操作员、微机组装调试员、网络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对接院校、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能力为主体的模块化对接课程体系。
开发“工学结合”优质课程及教材。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课程,保证课程建设的职业性与开放性;通过各级教科研项目与专业教研活动相结合方式,保证课程建设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明确课程建设负责人,成立由课程负责人牵头的课程建设专门小组,签订课程建设责任书,保证课程建设的进度与质量;制定课程建设激励制度,按计划分阶段落实课程建设任务;利用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共享型学习平台;建立课程反馈与评价制度,积极听取企业专家和学生的课程评价意见,及时完善课程内容。
推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推行以具体化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树立“通过行动学习、行动就是学习”的教学观念,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教学环境上,创造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的教学环景。实现教室、实训室和工作室三位一体。采用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手段上,坚持用多媒体、用网络、用教具、用辅助教学软件。加强学生职业体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建设“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每门课程成立课程建设小组,指定课程责任教师(课程建设负责人)。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建设10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本地化工学结合教材、网络课程资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项目库、多媒体素材库、职业资格标准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通过网络或其他共享平台使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开发师生实时交互系统、构建答疑、网络考试系统,网络QQ群等共享平台。实现所有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形成由辅助训练系统、机房管理软件、课程教学资源和师生互动平台“四维互补”的电子教学资源平台特色。
探索“企业化”教学评价方式。在专业教学评价方式上探索按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用行业、企业的工作环境,联合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员实施评价。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拟开展以证代考(依据职业资格标准)、模拟招聘(用企业环境和企业人员)、以赛代考(企业任务、参照职业标准)、学校企业综合评价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评价活动,实现教学评价“企业化”。
2.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一”工程,即每个教师主攻一个专业方向、主讲一个模块的课程、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联系一家对口企事业单位,实现专业教师精通专业、熟悉企业。把教师的师德师风作为对教师考核聘用的重要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专业带头人培养。落实专业带头人制度,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一是从专职骨干教师中选拔教师,采取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学术交流、国内外培训、下企业锻炼等培养措施,使之成为深圳市内熟悉行业发展前沿,实践技能突出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计算机技术专家,使其成为职教理念先进,专业技能、教学能力、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带头人。二是培养来自企业的热衷教育事业的技术能手作为企业专业带头人,采取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国内外教育教学培训等措施。从而实现校内校外两个专业带头人的引领机制。
骨干教师培养。在现有的专任教师中,挑选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主要培养措施有国内学习,主要是参加广东省和国家骨干教师培训,提高中职教育理论和课程建设的能力,并到公司挂职锻炼,获得企业现场培训经验,参与各类应用技术开发课题等等。通过专业带头人指导、国内研修、教学实践等措施,将他们培养成为教学能力较强、实践技能娴熟的骨干教师。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参加生产、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科技服务、技术研发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在两年建设期内,专任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90%。认真执行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度。认真落实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达标制度。开展专业教师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依托联想仿真服务站,培养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多种形式的对外技术服务、社会培训。
兼职教师聘任。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教学实习、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与专任教师共同进行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共同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
3.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基地建设
三层融合机制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的“三双结合”是建立在学校和行业、专业与企业、教师与员工的深度融合,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基础上。我们将在现有的校企合作单位基础之上,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探索构建校企深度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优化校企合作实施流程,开辟校企合作新领域,为重点专业建设搭建一流的校企合作平台。
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在现有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聘请区域与专业相关的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扩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分布。形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工作机制,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充分发挥各位专家在校企合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机构专业建设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建设集教学、实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计算机实验实训中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虚拟工厂,扩建计算机维护虚拟实验室,在原有综合实训室的基础上,安装虚拟软件,增加新的实训功能,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开展技能鉴定及培训工作。依托学校申请建立的深圳市第十二职业技能鉴定所,成立计算机职业技术鉴定培训部,为学生、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开展计算机专业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鉴定工作,同时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广泛开展培训工作,每年完成不少于300人的各类人员培训任务。
合作建设“联想仿真服务中心”。吸纳社会资金与联想集团联合投资建设“联想仿真服务中心”,按照企业模式经营,面向社会开展多种技术服务。该中心包含服务中心实训室、笔记本维修实训室、台式机维修实训室、呼叫中心实训室、四屏一云展示区、上门维修区、备件库、无尘车间、服务产品展示区、外挂机房、会议室,洽谈室、机房、员工区、实训硬件设备等。在向社会服务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实战操作,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式”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一个老牌而又广受欢迎的专业,做好其内涵建设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到校企合作等方面工作的扎实推进,将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供保障。
【摘 要】该文针对中职教育现状,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设计思路,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置课程体系,重点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三个方面来介绍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对国内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职教育 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 一体化教学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教育层次、类别的区分,也集中反映在课程观、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等之间的区别。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的类别特征、层次区别,也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之中。近十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观念,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改革了课程内容,增大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课程模式和体系上还没有根本的变革。
1构建合理专业课程结构
1.1专业知识结构
线上与线下和明确学习目标的混合教学。
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模式和基于学习目标的混合式学习。在混合的设计上,达成学习目标。混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更为广泛,既可能是传统方式,又可能是混合式教学。如:课堂学习以及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等,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或是通过网络虚拟教室学习,以及网络讨论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等。
1.2能力知识结构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在进行理论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自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化成混合式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等。在计算机应用的软件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编程能力是整体教学的关键。那么,就要根据专业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平时实践所得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具体的编程问题。可以让学生组成项目小组,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充分的交流,教师对学生开发或设计的系统进行测评并且指出学生问题的不足。真正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创造性编程开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积极求新求变。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转为主动探求实际操作的知识和经验,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
1.3人才素质结构
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要培养的高精尖的专业技能,还要强调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所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培养专业技能高的人才上面,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技术更是这样专业技能高的典型代表。所以,学校应该加大对于学生内心建设上的培养,育其成为人才之前,应先立其为人。高精尖人才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拥有高素质才是未来过得更多技能的根本性前提。促使学生可以不断积极的探索和发现自我的潜在能力,不断塑造自我。所以,进一步改革我国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要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加注意对于综合能力的塑造,改变教育课程模块化的现状。
2专业课程设置
计算机课程专业的设置可以根据市场调研或是市场的流行技术,来集体讨论共同制定一个适合的专业课程。如: 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和程序设计进阶; 信息系统开发综合训练;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开发技术;软件编程;面向对象程序等等。在具体的教学中,不需要强调严谨的系统教学,而是要根据课程设置,强调实用性,强调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可以将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换为《 计算机导论》等等。将具体的实际操作系统知识、数据库知识等等整合到课程中去,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精髓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综合课程和混合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研发或是设计类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增强学生理解和操作技能。
3理论、实训教学一体化
在综合课题、综合课程的授课中, 全程采用理论、实训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手段。该种授课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融为一体,全课以项目为主线题贯穿始终,以学生完成课题/项目为教学目的,学生以小组完成项目的方式进行学习,以作品的形式的作为考试的结果。针对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实际特点,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三方面同时并进, 落在实处, 我们一定能培养出合格的有较强就业能力和职业生存能力的大学毕业生。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之中,帮助我们下一代具有美的情感,更好的认识世界和认识生活。其次,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除了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高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好的感受外,还应在上课的示范中特别注意。在此,应注意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讲授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并在示范动作准确的前提下,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 达到能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目的,也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
摘 要 中职计算机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立足学生实际,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创新,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应用能力培养,提升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 应用专业技能 培养
中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应用技能是专业学校的根本特色,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是中职学校的核心任务。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实践性学科,中职计算机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立足学生实际,结合社会发展和计算机进步,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创新,把学生的应用技能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应用能力培养,提升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1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中职计算机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立足职业教育特色,结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以造就实用性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结合社会发展,深入企业研究,做好市场调研,积极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理论,真正培养他们的硬件安装、维修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根据职业教育特色,针对学生未来工作和发展需要,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发展后劲,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数学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让学生能够对计算机有更为全面深入的把握。课程设置是保障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中职计算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做好优化。首先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实践操作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具体实践中掌握基本的组织和操作技能,在反复训练中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在不断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安排好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让学生能够在校内有足够的学习和实践时间,奠定较好的应用基础;给学生有充分的校外实习时间,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和企业环境中得到更为有效的锻炼,真正掌握最新的技能,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影响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的专业技能制约着学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影响着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的实训教学素养和实习指导能力决定着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加双师型教师比重,确保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更能够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能够对学生校内实训教学,又能够对学生进行实习跟踪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就业和工作发展所学的综合素养。中职学校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激励更多的教师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习指导能力;以考核促进更多的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指导经验。派遣更多的教师深入企业,一方面能够掌握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确保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与企业用人要求一致,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获取更多的企业经验,熟悉企业用人环境,制定更适合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又能对学生进行实习跟踪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实习期间得到教师更为有效的指导,真正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培养专业应用技能。同时,引进更多的实践性教师,聘请一些企业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更为直接的指导,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完善教学应用设施,建设现代化实训室
学生应用技能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在功能全面先进的现代化实训室强化。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需要完善的教师设施和设备。为此中职学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将更多的资金向教学倾斜,购置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购买最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配置信息化教学设备,满足学生的实践操作要求,服务现代化教学需要,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技能奠定物质基础。完善校内实训室建设,根据企业工作环境和岗位特点,添置先进的实训设备,购买最新教学模拟软件,让学生能够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应用计算机,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实现资源供共享,优势互补,一方面能够缓解中职学校资金不足问题,引进最新的教学设备;另一方面,拉近和用人单位的距离,缩短与社会发展的距离,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应用技能。
4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搭建最佳实习平台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模式,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中职计算机教学深入开展校校企合作,搭建最佳的实习平台。中职计算机教学和企业展开合作,由企业结合市场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用人需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确立人才培养标准。企业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围绕用人单位工作环境和岗位性质,对学生进行专业化训练,确保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合乎岗位特点。派遣优质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授,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职业规划指导。与企业合作,依托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为学生提供最优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真实能力,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应用掌握最新技术,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早日熟悉工作环境,缩短与社会的距离,练就过硬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中职计算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中职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职业技能人才,中职计算机教学从实际出发,立足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应用能力培养,提升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摘 要]《InDesign》软件是Adobe公司开发的针对排版艺术的软件。在排版艺术领域中,它被广泛地应用到广告、传单、海报、书籍出版和印刷等众多领域。本人凭借多年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InDesign排版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及反思。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InDesign排版设计教学
一、引言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许多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了《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CorelDraw图形图像处理》和《InDesign排版设计》等平面设计课程。InDesign是Adobe公司新推出的一款面向创意和排版领域的专业软件,它融合了Photoshop、Illustrator的优秀功能,为灵活多变复杂的设计工作提供了一系列更完善的排版功能。它能够制作几乎所有出版物,从书籍、手册、传单、报刊、杂志、广告、书信、外包装以至PDF电子出版物和HTML网页无所不能。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多年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InDesign排版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及反思。
二、《InDesign排版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现状
计算机应用涉及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全部掌握它是不可能的。但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却面面具到,学生看似学习了很多,但却没有一个主要方向,以至于学生是“万金油”,但就业单位却连连摆手。
2.学生和教师现状
根据调查,往年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从事平面设计岗位的并不多,就业质量也不高。因为非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学生缺乏基本的艺术熏陶和艺术修养、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个人兴趣、审美能力也相对较弱,诸如此类的各方面原因制约着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也限制了他们在平面设计行业的就业。同时,由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的不足,承担InDesign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分也是与艺术设计类教师在专业水平上有一定的差距的非艺术类的计算机教师,甚至有些计算机专业教师认为艺术就是纯粹的、单纯的绘图跟美术而已,并没有将现代的艺术设计给规划在自己的教学系统中,于是教学目标就只是针对在教材中的几个效果图进行灌输型教学,不注重学生目前所需要的综合性教育跟动手能力的培训,更不用提及鼓励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创新思维。
三、《InDesign排版设计》课程的教学反思
1.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中职学校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根据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和岗位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宽基础、重技能”的培养模式为目标,其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模块。公共基础课可以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同时也为少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专业基础课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专业必修课则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让学生掌握相应职业岗位中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在专业选修课中让学生学会一个或多个制作类的专业软件,并精通其中一个专业制作软件使其将来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多一份竞争优势。《InDesign排版设计》课程就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根据当前的视觉文化社会对平面设计人员的大量需求而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建议第一学期先开设《CorelDraw图形图像处理》或《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这样即可以减轻语、数、英的理论课程带来的枯燥,同时利用图像软件对文字、图像以及颜色等基本的视觉元素进行前期的艺术引导,提高一年级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将所学立即应用于生活、学习中,第二学期再开设《InDesign排版设计》课程,使他们在自身的专业领域获得一定的深化,加强专业性,组织创作出来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InDesign排版设计作品,增强学生将所学技能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
2.改革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简单和熟练使用,更重要的是掌握版面设计的方法与技巧。教师需要加入版面设计的内容,介绍版面设计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在应用软件设计的过程中,才能有理论知识的支撑,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有内涵。根据自己多年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在学习此类课程时,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加入《美学基础》、《美术鉴赏》、《摄影》、《心理学》等课程的相应知识内容,帮助学生体验审美的过程,掌握审美的方法,熟悉审美的基本特征,逐步提高学生作品设计的内涵,减小与艺术类学生在专业上的差距。对于不需要通过复杂的理解来学习、了解和记忆的内容,就可以在学生接受比如学校招生简章、专业宣传展板等设计任务之前,一点点的补充进去,甚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利用网络资料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创建和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创作品提供素材,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优秀作品展示和评价的平台,激发学生兴趣,体验分享和快乐。项目教学法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也是当今社会非常需要的合作技能。
4.改变教学观念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虽然没有在艺术领域中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但他们的优势在于对计算机的使用和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另外,平面艺术课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强化专业选修课程的关联性,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学习此类课程的兴趣。多鼓励学生细心观察课堂之外周边的事物,对学生的想法和创新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与鼓励
5.培养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计算机专业教师虽然理科出身,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其学习能力也是最强的。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计算机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如文字修养,阅读课外书籍,欣赏美术作品或音乐作品,积累一些与艺术类课程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排版设计的整体构思、色彩、整体布局等。
四、结语
总之,计算机应用专业的《InDesign排版设计》课程是让该专业学生多熟悉一种软件的使用,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挖掘有艺术潜力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摘 要: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台,那么,最新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怎样的教学方法适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该文对此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作参考。由于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成为教育领域发展和改革的新的突破点。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怎样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了职教教改的最高点。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专业 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不但会推进现代职教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还会推进职教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如今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就是教育信息化,我们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职教院校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1 专业优势,促使我系信息技术整体运用程度较高
计算机专业教师均为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强。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教学中充分运用互联网、微课及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研究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效果
2.1 多媒体课堂的教学应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引入到教学课堂,是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中不仅阅读了文字和图片,还可以欣赏到大量的有声读物、动画、视频资料等。多媒体课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多媒体课堂成为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奠定了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第一,多媒体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追求的目标。每个人的兴趣和动机都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刺激学生的探究心理而引起的。课堂中多媒体就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传输知识的工具和手段。它不仅传递了教学内容,而且还帮助创设学习情境、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直观媒体信息的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为学生展示学习情境,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创新精神。现在这个提倡素质教育的年代,教师的教育不应该是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而应该是鼓励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就是求异思维。呈现思考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形成一个活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构建桥梁,培养创新精神。
第三,多媒体教学促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信息化教育环境里,不再是传统的以教师能否讲解清楚教材内容、将知识点分析透彻为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教师的角色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从主体讲授转变为客体辅导,教学精力主要放在前期备课上,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收集丰富有序的学习资料,为学生设定模拟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究,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快乐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四,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新、更多、更广的知识点,开拓学生视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有课程均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课件效果制作精良,通过录像、动画、图片等方式对学生的眼、耳、手进行多方位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结合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灵感,诱发学生的未知渴望,实现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2.2 课后通过QQ、E-mail等方式实现网络答疑
教师在教学教室中向学生提供QQ号或电子邮箱,使学生在课后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交流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学习问题,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课后辅导答疑。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或其他专业网站进行网上自学,遇到困难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这些教学手段不受时空的约束,使教师、学生的交流更为高效、便捷。
2.3 课外的教学活动组织
自我院校园网建立之后,系部的网站已经开通,教学活动、系部和班级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和竞赛都可通过系部网络信息,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积极参与活动,并收到良好效果。有些教师开通博客或者好看簿之类的个人主页,提供教学、学习、学术交流方面的内容,给教学和学习增加乐趣和内容。
2.4 教师课外作业的布置
教师在办公室或者家中都可以直接和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创建QQ群的形式,参与班级讨论和布置课下作业,而且非常便捷地就可把优秀作业提交到群内供大家参阅。
3 确保信息技术运用适当,严防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3.1 严防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课件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多媒体教学能否实现最终教学目的。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课件质量一般水平都不高,体现在制作方面的问题主要如下:第一,缺乏现代教学理论作指导。课堂上应用的课件大都属于演示性课件,结构单一,设计上存在着缺陷,没有现论指导。第二,过分的装饰,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课件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个前提之下,适当注意课件的版面美观与结构新颖,使其与教学内容相映成辉,相得益彰,这是完全必要的。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版面美观或结构新颖,花费太多的制作时间,添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装饰,例如每一张幻灯片边框镶嵌了艳丽的图画、动画。这样的课件画面背景过分复杂,按钮形状怪异,还在课件页面内容切换中应用了大量的动画和音效。这样的课件喧宾夺主、画蛇添足,违反了学生在认识新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中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关注,最终破坏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3.2 严防过多依靠多媒体教学技术
客观的讲,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的。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给传统枯燥的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让传统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功能,教师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由静态变动态,由抽象变具象,放大微观世界,微缩宏观天体。然后,我们也应看到,课堂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为了电脑而电脑的现象。有些都是显示存在喜新厌旧的情结,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了计算机现代媒体技术,传统的媒体手段都完全没有价值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应当是为促进教学而应用的,不应该为哗众取宠而应用。
3.3 严防多媒体教学技术成为课堂教学装饰品
教学中,严防教师轻视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只重视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做秀,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板书的动画版,课本的电子版。计算机成了课堂教学简单的演示工具,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看屏幕,由过去的照本宣科转变成为照屏宣科,由过去的“人灌”转变成“机灌”,甚至是“人机共灌”。课堂上,学生只顾繁忙的记笔记或繁忙的听课,减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定程度上丢失了教学信息,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
摘要: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目前在国内学校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成功的样本。在中职计算机类专业《常用工具软件》课程教学中,对照翻转课堂的实施条件,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学校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职学校;学习特点;信息化
近年来,很多学校积极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涌现出很多成功的样本。比较常见的是以“微课视频”为载体的翻转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通过系统的设计,紧扣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标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厘清学科的知识结构,有效提高教学效果。[1]
中职《常用工具软件》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入门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日常流行的工具软件的用途,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应用软件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译工具软件》为该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工具软件作为实用且常用的工具软件应用广泛。随着互联网和各类电子媒介的发展,各种便捷的现代交通方式促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信息传递越来越方便,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大家交流就像在一个村里那样便利。然而,语言文字的差异是制约“村民”们沟通交流的最大障碍,人们会面临外文文献、外出旅游、购物等各种语言的交流,需要学会利用翻译工具软件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要转换观念,不应该局限于计算机环境下的工具使用,手机APP软件的使用同样重要。[2]
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微课视频”导学和问题情境教学。首先,在学校的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讨论题,根据课前学习内容,在上一章节学习中制作了电子相册,看到世界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你看世界的步伐”。通过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微课视频”导学,两个视频分别对应着翻译工具的“电脑版”和“手机版”,学生开展翻译工具的学习,阶段学习后设置三个任务点,考察学生的软件使用能力,任务点分别考察了“电脑版”和“手机版”的使用方法。教师利用平台及时跟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做题质量和观看时长都能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取信息,及时督促提醒部分未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学活动流程如下表所示:
本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课前学生在泛雅平台观看微课自学,并检测学习情况。教师课堂上对任务点完成出色的作品点评,通过提问、回答、思考、交流,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最后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利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升了应用软件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对于本门课程的其余章节,根据软件的应用情况,依旧可以采取先学后教的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软件的能力。
当前的教育正在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对学生的教育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课前的微视频自学来高效地完成,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检测知识的应用,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相应的技能。通过展示、辩论、讨论与交流的过程,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对于翻转课堂的有效翻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思考。
1.重新建构学习流程的翻转理念
传统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通过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学生练习等课堂教学环节完成“信息传递”的阶段,通过课后复习和知识巩固,完成“吸收内化”阶段。在吸收内化的阶段,学生自己完成,缺少同伴互助和教师的支持,学习动机并不强烈,特别是职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往往并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流程重新建构,利用“微课视频”为载体,进行“先学后教”。课前通过学生观看,自主学习进行“信息传递”,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资料,还可以在线答疑和线上辅导,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互助,“吸收内化”在课堂上完成,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讨论、交流和探究,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载体更加丰富,数字化资源平台成为学生课前学习的保障,“微课视频”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
2.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课程设计能力
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熟练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制作“微课视频”,具备网络资源的搜集、整合和再次加工的能力。翻转课堂中的“微课视频”,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录制拍摄,或者把PPT演示文档通过软件转换成为动态视频,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项目的规划,提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课程设计,为学生建立“知识地图”,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的起点。在课程学习之前,教师设计“前置测试”来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检测知识点学习之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可以看视频讲解或者解答的提示。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上的知识讲解,进行积极的学习。同时,拍摄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微课,形式“微”而内容要“精”,教师要警惕“微课视频”制作的唯技术化倾向,不宜将过多精力放在追求“微课视频”制作精美等方面,而应通过简短的时间,条理清晰地达成知识点学习目标。
3.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习惯于教师的讲解,机械性操作,缺乏主动自觉学习的习惯。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感知觉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增强,观察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注意力更加的稳定,记忆力从原先的机械记忆,改变成为以理解记忆为主,思维表现出更高的抽象概括水平,有更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都有明显发展,想象力也日益丰富和新异。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能够独立的进行自我评价,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这些心理特质就决定了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改变学生厌学的状态,积极思索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的意识。
当前的翻转课堂实践,离不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持。“微课视频”作为先学后教的载体,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开展学习更为便捷。我校近几年打造网络智慧校园,校园网建有教育数字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引进泛雅学习平台,鼓励教师通过平台建课。
泛雅学习平台集教学互动、资源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学管理评估于一体。以“平台+资源+服务”为基本的研发理念,所含的教学资源包括了超星数据库、互联网资源、学校资源和个人资源。教师在泛雅学习平台搭建课程,编辑课程内容,准备好相应的视频、文本、图片等资源内容,还可以将需要的网络资源平台通过内嵌网页技术,加入到课程内容中来。通过设置,课程可以直接发放给学生进行学习,可以通过闯关模式发放。学生完成上一部分课程任务点之后,后续课程才发给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闯关欲望和学习兴趣。泛雅平台的讨论区域,根据课堂教学章节内容,选择讨论“问题”,在讨论界面可以查看师生最新的讨论,也可发表自己的言论。作业、考试设置部分可以通过设置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从首页即可直接查看同学的状态,在学习统计部分,对教学内容的章节统计,包括具体章节的任务,视频,作业以及同学们的平均完成情况等。平台提供超星图书模块,可以添加超星书籍资源。平台中的“资料”模块,可以查看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参考视频、图书和其它课程共享资源。使用泛雅教学空间,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由研讨问题,教师通过平台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现状,做好引导和统计。
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科学地安排课前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获取、利用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5.“微课视频”的录制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视频”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不宜超过10分钟。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课例而言,“微课视频”是“课例片段”,需要有系统性,所表达的知识需要有全面性。对于“微课视频”的制作,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复杂,最简单的方式采取屏幕录制,即屏幕录制软件+PPT,把知识点梳理制作的PPT,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展示操作过程,辅以录音和字幕,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Snagit或CyberLinkYouCam等。还可以采取教学过程摄像(录像机+白板)或者便携视频工具拍摄(手机+白纸演示)。此外,也可以选择使用iPad中的Educreations、Showme或Explaineverythin等软件进行微课程录制。
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中级专业人才。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的效率。对于翻转课堂,教师都要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和课程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简言之,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需要翻转课堂,对于一门学科,也不是所有的章节授课都适合翻转。教师要加强符合职校教学特点的理论学习,如“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等,同时研究适合职校教学的基于行动教学的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范例是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任何学科的教师都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类的教学模式之中,陷入“教学模式”的怪圈。
摘 要: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高职教学的关键内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如今,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但是,很多高职院校还在在采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创新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人才培养手段,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专业 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职业为向导”的人才培养理念,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学生还应该具备知识的整合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团队协作完成,高职学生还必须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融入到集体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高职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发计算机软件。
2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分析
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在采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导致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矛盾,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而且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无法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而计算机应用专业又属于时代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必定会导致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脱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时间设置不合理,教师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差,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不够熟练。二是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教师未认识到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团队精神,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符。调查分析显示,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或是不明确,未认识到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的重要性。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读,未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无法突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特点。三是缺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陈旧。四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较低,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对策
加大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力度
要想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加大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力度。在开展课程建设之前,教师必须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在了解两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程改革。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拓宽该专业的教学基础,二是教师必须认识到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三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还需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二是实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IT行业也在快速发展,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IT行业当下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还必须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高职院校可以定期举办“专业技能讲解座谈会”,让全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参加,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眼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对该专业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
计算机应用专业属于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时间教学的时间。实践教学设备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高职院校必须加大购买教学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教师只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比较低,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技术性的案例,增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开展计算机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教学主题,让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查询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做好课前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强教师培训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人才培养成效有很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定期派遣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教师还需要到IT企业参加实践,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来学校授课,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高职院校还需要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内部建立奖励和惩罚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人才培养中。但是,对于表现不佳的教师,高职院校也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规范教师行为。高职院校还应该不断从外部聘请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师,壮大教师队伍,平衡教师比例。
4 结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技能。要想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加大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力度。实践教学设备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高职院校必须加大购买教学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技术性的案例,增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开展课程建设之前,教师必须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在了解两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程改革。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