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

时间:2022-05-16 03:32: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实践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特色

现阶段,职业教育表现出现代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比如日本、德国,它们的职业教育突出的是对学生工作态度、技能与知识的培养,采用的是工学交替发展模式[2]。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特点,它主要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专业人才,在计算机专业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学校的实践体系的安排进入企业实习,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需求,在将来的就业中才会具备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在工作中也具有更大的职业优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体制的影响下具有更加全面的学科技能,因此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力度,改变传统的高职教育观念,向社会更多的输出实用型的人才,将学生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实现实践课程的社会需求的实际意义。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

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这种不完善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陈旧上,计算机实际的操作内容比较单一,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下,电子产品日新月异,淘汰速度非常快,所以会产生大量的新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而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对于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定期的更新和调整,各个科目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缺乏不同技术操作层面的互动教学,学生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容易造成知识的遗漏。其次,在学生专业成果的评定上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最终的教学成果考核过程中往往只是单纯的按照实践报告上的数字进行判断,而不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团队也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照本宣科的不足,在实际的专业技能操作过程中不能准确的发现学生的不足因材施教。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过程中还存在实践场所设施落后的缺点,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中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课程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学校内部完成,缺少与外界公司的直接交流。

三、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所以高职的计算机专业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进行相辅相成,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要想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在将来的就业过程中,招聘企业首先注重的就是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教师在上岗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面试挑选,在教学过程中杜绝照本宣科的现象发生,应该加强理论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更好的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关于实践教学中的计算机设备必选时刻保持先进性,不能使用已经被主流计算机行业淘汰的旧的计算机进行教学,否则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成果的实现,现在电子科技市场更新换代非常快,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该格外注意这一特点,在提高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同时注重机器设备的更新也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手段。2.建立工学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完成实践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应坚持先进性、真实性、工程性、开放性的建设原则,实施校企合作策略,将实训基地建成具备多种网络架构真实环境集教学、实训、培训、职业技能认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技术与工程中心。工学结合在高职院校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校期间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企业中参加实际工作,这是培养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在建设方式上突出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特色,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增强了自身专业技能,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新鲜的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快实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社会输出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在经过不断地革新之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完善,形成了一套影响力广泛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并且取得了显著地教学成果。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帮助这一体系的整体构建完善,只有不断深化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教学水平。

作者:邵菲菲单位:临沂职业学院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语文教学结合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提高写作能力,进行应用文写作训练

应用文具有直接的功用性,是一种用来处理事务问题的文章。应用文的作用受逐渐加深的改革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企业的职务聘用、调职申请都需要用到应用文,企业的生产计划、产品说明、质量分析报告等相关的也都需要应用文,企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应用文了。学会写作常用和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是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必学内容和要求,这不仅是教育部的指示,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更是未来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所必需的能力,所以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广泛的交流探讨之后,慎重地选择了最适合的内容,补充了典型的例文,供学生借鉴、模仿与批评,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中掌握有用的应用文写作知识。

二、从专业能力上进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

专业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还能够很好地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计算机专业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是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办法。职业中学的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最直接有效的教育,语文教师应该从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文本,注重学习的主体。

(一)突出专业特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语文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文化课,已成为提高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对于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同专业的工作也不相同。不同计算机专业课程机构要求我们要调整教学内容,作为基础学科的职高语文也不可避免。日常生活中的“介绍”“解说”“交谈”等计算机专业听说的训练是从事基层工作所必需的能力,虽然大多数职高学生毕业后会从事基层工作,但是还应该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去进行相关内容的训练。在应用文写作中,除讲授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文体外,还可根据教材和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写一些关于计算机构造的和一些网络方面的文章,这样学生巩固了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内容,又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融合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整合的另一方面是从计算机专业中挖掘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1.为了让学生对专业知识可以“温故而知新”,我们可以将说明文单元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学多需要的说明文布置为根据计算机专业操作来写一篇关于计算机的操作技巧和日常维护知识的说明文,这样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达到了最初的目的。经过事实证明,由于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操作技巧和日常维护知识比较熟悉,他们兴致很高,说明的方法也很多。2.学生在计算机绘画艺术和文学技术的相互体验过程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艺术素质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专业的知识,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就拿《荷塘月色》来说,在计算机课上,我们要求学生分成四组,使用计算机中的画图软件将其描绘出来,最后再通过课文的品读来欣赏学生的作品。

中职语文教学理应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注重实用,融入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计算机专业内容相结合,体现职教特色,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求的语文素养。让中职语文教学和计算机专业相结合,定会激起语文教学的活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作者:吉羚单位:江苏省连云港海州中等专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就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论文

1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综合素质水平低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而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中职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适应市场的根本需求,稳定就业。但多数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训练,而忽视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接人待物的技巧等,不利于中职学生的终身发展。

1.2实际操作能力差中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提供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落后,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探索、设计、操作能力的过程等,都是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的因素。

2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措施

2.1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就业能力有极大的影响力,但当前却存在教师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不完整、专业水平不高等现象,再加上中职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机会到企业中亲身实践,致使其计算机专业素质水平较低,所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很重要。中职院校可安排教师定期参加多种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培训,对获得好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作为鼓励;在组网、组装维修等实验教学课程中可实行教师轮班授课,提高教师知识系统的全面性。同时,还可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此外,鼓励教师多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计算机网络市场,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系统,调整与改进教学方案,将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

2.2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就业能力是一种以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根本、以社会适应能力为拓展、以专业发展方向为目的的综合能力。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大体上可分为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两大部分。一直以来,中职院校对于学生技能的提高过于关注,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过程的核心地位,是就业稳定性的重要保障。此外,根据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可知,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差、就业稳定性低,毕业后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其关键的因素是学生的专业技能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中职院校应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及其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3加强校企合作意识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实际生产中的生活,并使学校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建立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此外,由于中职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为薄弱,缺少学习激情,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所以,应减少逻辑能力、数学水平要求较高的编程、数据库操作等科目,而加强办公软件、网络组建、计算机维修等教学内容,以更符合实际需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其就业能力。

3结语

总之,对于中职计算机学生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培养很重要,但当前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中职院校应注重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更好地为中职生的就业提供有力保障,为我国现代化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作者:马典单位:广西第一工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启发式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1问题描述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熟悉“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知道各进程应该互斥地使用缓冲池,且生产者进程和消费者进程之间需要用信号量同步。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通过信号量实现同步和互斥的伪代码如表1所示。表1中,P操作实现信号量的申请,V操作实现信号量的释放。缓冲池是临界资源,用长度为n的数组buffer[]表示,每个元素buffer[i]都是一个缓冲区,用来存储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互斥量mutex保证各进程互斥地访问缓冲池,初始值为1。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用in和out来操作缓冲池中的各缓冲区,并通过信号量full和empty同步。full代表缓冲池中存有产品的缓冲区的个数,初始值为0;empty代表缓冲池中没有存放产品的缓冲区的个数,初始值为n。

2组织实施

为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加大他们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系统能力,我们把“生产者-消费者”实验的组织划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布置任务、课内检查引导、课后收集反馈。

2.1课前布置任务为加大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我们在实验课前向学生明确实验任务并提供相关API函数的简单说明,要求学生学习资料并思考“生产者-消费者”模型实现的方法。

2.1.1明确实验任务在理解“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多线程技术模拟实现一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假设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等效,即:只要缓冲池未满,生产者就可将产品送入缓冲池;只要缓冲池非空,消费者就可以从中取产品进行消费。

2.1.2提供学习资料由于大多数学生在本次实验前未接触过多线程编程,因此我们向学生提供一些与伪代码中各操作相对应的WindowsAPI。“生产者-消费者”实验涉及到创建生产者与消费者、操作信号量及使用临界资源。我们整理了与之对应的三类函数供学生预习,分别是多线程操作函数、信号量操作函数和互斥量操作函数(通过互斥量保证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临界资源互斥访问)。多线程操作函数包括创建线程的函数_beginthreadex()和等待多个线程结束的函数WaitForMultipleObject()。信号量操作函数包括创建信号量的函数CreateSemaphore()、申请信号量的函数WaitForSingleObject()和释放信号量的函数ReleaseSemaphore()。互斥量操作函数包括创建互斥量的函数CreateMutex()、申请互斥量的函数WaitForSingleObject()和释放互斥量的函数ReleaseMutex()。当生产者和消费者完成所有工作后,需要销毁线程、信号量和互斥量等资源。线程、信号量和互斥量都是内核级资源,用CloseHandle()函数销毁。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只对上述函数进行简单说明,学生需要借助互联网等资源学习它们的具体使用方法。

2.1.3提出具体要求提供预习资料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实现“生产者-消费者”模型应考虑哪些技术细节?

2.2课内检查引导与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目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操作不同,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发挥学生在实验课上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从而完成实验。本阶段又可分为预习成果检查和总结引导两部分。

2.2.1预习成果检查实验课开始时我们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考察他们对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技术问题的思考。检查预习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教师的监督可以强迫学生独立思考,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提问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有助于总结引导。

2.2.2总结引导根据经验,大部分学生会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思考,但可能不够全面。因此,在听取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后,应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我们以共用缓冲池(包含10个缓冲区)的二个生产者和二个消费者为例,实现该“生产者-消费者”模型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技术细节。⑴该模型使用的数据结构;⑵程序的流程;⑶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具体操作。以上三个技术细节的实现是本实验的关键。学生在课前已经对相关函数进行了预习,因此我们并不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基于预习和已有的编程知识,尝试解决这三个问题。问题一:由表1中伪代码可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信号量同步,并互斥地访问缓冲池。因此,信号量和临界区是实现该模型必不可少的数据结构。问题二:程序的流程在main函数中设定。具体可分为数据结构的初始化、创建多线程和资源回收。其中,资源的初始化及回收可以直接调用相关函数,较为复杂的是创建多线程。讲解创建多线程的方法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每调用一次_beginthreadex()函数可以创建一个线程(用来模拟生产者或消费者),因此,创建多个生产者和消费者要多次调用_beginthreadex(),这种重复执行相同的动作显然要用循环结构,从而引导学生写出创建多线程的语句。创建2个生产者和2个消费者的示例代码如下。上述代码中的ProducerFun和ConsumerFun分别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线程的入口函数,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将执行的具体操作,需要重点实现。问题三: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具体操作,即编程实现函数ProducerFun()和ConsumerFun()。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类似,我们以实现ProducerFun()函数为例,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ConsumerFun()函数的编写。在本例中,信号量empty的初始值为10,full的初始值为0,它们的最大值与缓冲池中缓冲区的个数相同(都为10);互斥量mutex保证缓冲池被互斥地访问。可根据生产者的伪代码对应写出源程序。函数ProducerFun()与生产者Producer的伪代码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2.3课后收集反馈学生的课后反馈是对实验课的重要补充。可由课代表收集学生对本次实验的感受和仍存在的疑问,统一反馈给教师。这种反馈能够加强教师和同学之间的联系,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并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在此阶段,可以向编程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示例代码,并对其辅导,尽量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

3结束语

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静态实验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按教师讲解的步骤按部就班进行实验,容易使学生陷于被动,失去对实验课的兴趣。本文针对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操作系统实验课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以“生产者-消费者”实验为例,阐述了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经验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加大学生在实验课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系统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该方法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其他问题及实验的讲解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杨雪单位:浙江警察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技能竞赛下的计算机专业论文

1技能竞赛提升计算机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水平

职业技能竞赛不仅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还能反映出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同时,也提供给专业教师一个展示教学水平、向兄弟院校学习和深入了解行业新技术、新发展的机会。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专业知识更新频率快。从早期的Basic到现在的Java等第4代编程语言、从FoxBase到SQLServer2012、从DOS到如今的Linux,决定着计算机专业教师从走出大学校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才能跟得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而这种专业知识的更新除了教师的自我学习、外出培训之外,职业技能竞赛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通过指导学生或作为教师代表参赛,使得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得到检验,看到本校学生与其他院校学生、教师自身与其他院校教师之间在该专业领域上的差距。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技能竞赛这个平台,结识本地区或更大范围的本专业教师,可以共同探讨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中遇到的问题,取长补短。教师通过参与技能竞赛,可以结合本学院的特点,改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设计,创新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2技能竞赛改变计算机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重在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讲究速度和熟练程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技能竞赛的需求及时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为了学生能够参加技能竞赛,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补充相关考核内容,拓展技能竞赛方面的知识。同时,各地区的技能竞赛又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经济与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紧密联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班级或实训基地,将学生的实训过程直接放到企业,由专业教师或企业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符合企业实际的需要。通过“校企双制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与生产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企业生产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零距离实现从学生到现代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搭建起机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2009年起,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与江苏瑞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创建“软件测试”专业,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企业专家到校指导实训课程,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技能竞赛促进专业实训基地设备更新和条件改善

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以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重点,并注重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且多在技能竞赛中使用现实社会生产中的新型设备,具有技能型突出的特点,使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择优功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学校必须配备教学需要的实验实训设备,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配备了计算机机房,这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技能竞赛对硬件设备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生实训、实习条件的改善,先后建立了多个综合(实训)机房,还建立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和计算机硬件组装维护实训室。综合(实训)机房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求购置当前最新的硬件配置,能运行当前最新的各类软件,保证所有专业课程的实训需要。网络实验室提供技术先进、全面交换和路由实验环境,可以根据不同教学要求进行网络实验,充分结合当前网络工程的典型应用,并能模拟真实环境.

4结语

技能竞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对计算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时的具体选择。开哪个专业,选择哪些专业课程,都会参加技能大赛的比赛科目,通过技能竞赛看到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方向,培养出更多、更好、更快适应地区需求的人才,增强本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通过技能竞赛,使得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摆脱理论到理论的教学状态,培养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双师型”“应用型”专业教师,推动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作者:李晔单位:无锡广播电视大学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高职院校招生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稳定生源的对策

1.调整专业设置,与计算机边缘专业相结合,开办复合型特色专业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来看,单纯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的企业很少,大多数企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作工具。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与学校的优势专业、重点专业、地方支柱产业相结合,开设具有计算机技能加行业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计算机教育。我校近年逐步进行此改革,停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专业、新开设了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工程方向)、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等专业。

2.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工学结合的有效方式,校企合作能够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计算机专业应探索新的校企合作形式,比如校企共建特色班,学校负责招生,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专业的教学计划,提供教材、师资培训以及项目案例,推荐学生就业,或保证就业,入学即签就业协议。这样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职业适应性明显提高,再加上由企业推荐就业,学生就业的业质量明显提高。联合企业开展毕业实训,企业提供正在进行的项目作为实训内容,学生与带队教师组成开发团队,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3.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不能立即胜任就业岗位,还需要在企业接受短期培训。教师还是存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轻产学项目的研发,少社会实践的问题,多数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更少一线的企业实践经验,导致教学与行业应用脱节比较严重。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进行产学研,如建立工作室、公司等形式,接受来自学院、社会的项目和工程;有计划地将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安排到企业培训、学习,参加生产实践等,同时让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从事实践教学;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加行业认证考试,获得证书,取得双师资格,从而打造出既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又具有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实现教、学、做、用的一致。

4.科学地进行招生宣传,促进学生对专业价值正确判断在招生宣传工作中对专业的特色进行重点宣传,不是仅仅告诉考生和家长本专业开设什么课程,培养的目标以及泛泛的就业方向,要让考生了解报考本专业毕业后能够干什么,工作环境以及待遇等详细情况,对专业价值进行正确判断,对专业的报考做出正确选择。

二、结论

在目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对内要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合理设置开设复合型特色专业,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计算机教育;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校企合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对外加强招生宣传,促进社会对专业价值正确评价和认可,稳定生源,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高职计算机教育。

作者:王维畅李锋张宝玲单位: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技术培训学校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技术培训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市场供需分析

技术培训学校主要以基础性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性技术操作能力和相对的技术岗位认识为主,通过对技术培训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课程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通过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学习,认识计算机专业在实际工作需求中可能会用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认识计算机的相关组成原理,学习实际的基础操作手法,了解相关的多媒体操作方法,学习实际的应用系统操作环境,完成办公软件、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等计算机相关问题的研究,从而保证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对于办公常用软件OFFICE的应用,利用网络信息获取知识,加深对于数据内容的处理能力,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能力,保证职业性技术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技术培训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特点

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特点以加深计算机专业应用为教学目标,建立一个合理的、清晰的教学思路,通过由浅入深的系统性的计算机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学习,保证学生对于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场操作能力的有效提升,保证计算机培训的有效目标,完成学生对于实际就业的需求。在市场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的职业目标逐渐特显,为了加强求助者在市场竞争中的技术能力优势,加深市场的科技改革开放发展,保证计算机岗位的市场需求,合理的安排学生对于计算机培训的课程是加深技术培训学校对于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

加强市场需求和技术培训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课程的合理化,加强企业对于实际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方向认识,保证学生可以在技术培训学校学习完成后,直接在企业中有效的进行计算机专业应用,加深计算机硬件组装、计算机软件维护的能力学习,加强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培养,保证计算机人才的相关市场实训经验,从而降低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术培训时间,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完成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应用。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应用,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的技术能力的培养,树立合理的计算机能力的解决方法,保证学生在实际计算机应用中的能力培养,保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拓展性学习,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能力,保证企业对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有效学习,从而提高企业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发展。

三、加强技术培训学校的实际教学能力水平

1.加深技术培训学校对于计算机职业模拟环境的培养通过对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师技术能力的配需,加强技术培训学校对于专业技术教学的特殊性认识,合理的编排教学课程安排,合理的分配完成专业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工作的环境,模拟实验完成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工作场合的认识,与实际的工作过程相契合,保证实际工作的真实可行性。

2.提高技术培训学校的计算机实际教学加深技术学校对于计算机实际教学的培养是保证对于计算机学生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方法。加深计算机专业教师对于教学的培训,以专业的技术能力加深计算机教学与市场的培养,深刻认识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认识,参与合理的课程培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教学能力,保证合理的、切合实际的计算机教学,增加计算机教室对于计算机培训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的知识体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3.完善计算机课程体系,加深计算机技术培训市场份额技术培训学校以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的学生为目标,有效的保证教师对于学生的合理计算机教学,完成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方便的完成学生在职业前的计算机专业的方方面面的技术培训。

作者:叶田原单位:北林区民营办培训学校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职业指导的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1.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随着大众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普遍提高,中职毕业生凭借一些浅显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只掌握了办公软件的使用,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这些基本的技能根本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2.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很多学生对自我的期望值很高,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希望毕业就进好单位,但又不能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事实证明,凡是态度端正、敬业、诚实、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的实习生都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好评,也为他们迈向成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些学生因自身综合能力的不足,或因机遇时机把握不准,导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他们往往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了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学生对社会以及人生产生偏颇的看法。有些学生因自己专业技能不如其他同学,或因面试屡次受挫,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失去了求职的信心和勇气。还有些同学因职场竞争的激烈,以及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再给父母增加负担的想法,使自己无形中背负着很沉重的压力,常常会表现出焦虑和急躁,缺乏自我控制,烦躁不安,无所适从,有时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二、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它既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服务手段,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行最佳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是指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职业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为此,必须改变仅将职业指导作为学生临近毕业时开设的一门课程的做法,而应切实将职业指导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切实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培养出社会适应型人才的目标。笔者认为职业指导在解决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时,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教育部办公厅、信息产业部办公厅联合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将计算机专业进行了具体细化,同时明确了相关的培养目标,这就充分说明: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并非无用武之地,关键在于你是不是人才,在于你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懂技术,会操作的实干家。采取辩论、游戏、典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和就业政策指导,帮助其树立学好本专业的信心,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和形势,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和就业准入制度,同时让学生树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意识,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途径,以及劳动关系与个人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指导学生设计编写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职业意识训练与指导职业意识包含职责与服务、人际沟通等方面。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过程中,围绕工作责任感、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奉献意识、沟通意识、创业意识和协作意识等主题,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深刻理解现代企业的文化特征,增强其职业适应性。现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是职业化的人才而不是“学生”,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为职业服务的,是把普通学生变成具有较高素质劳动者的过程。学校本身的性质要求其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现在,笔者学校在研究市场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开始将计算机专业“解体”,细化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装、电子商务等专业,这就是一个进步的标志。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这一“硬”技能的培养,其实学生的职业意识这一“软”技能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软”技能对帮助学生走向社会时勇于面对现实,树立起“行行出状元”的正确职业观,正确地进行择业的准备、职业选择,关系极大。

3.职业技能的基础指导职业技能的基础指导包括个人形象设计、撰写求职简历、体验求职面试、掌握求职途径和制定求职计划五个方面。通过职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及求职过程的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提高其竞争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4.职业适应期的追踪指导中职毕业生从学校进入社会面临着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多数毕业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有一段适应过程,即“职业适应期”。笔者学校近几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期”的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难以适应社会和职业环境,稳定性较差、频繁调换单位和岗位的现象。导致学生频繁转换单位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工作报酬太低、工作环境太差、劳动强度太大、生活条件太差、不喜欢所做的工作等。这种随意离职、不讲诚信的做法如果不加以纠正,必将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对学生进行角色转换的追踪指导,引导他们找寻应对职业压力的方法以及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同时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学校的重要任务。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因为只有让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他们才会更快收集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从而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获得既适合自己又有发展前景的职业。

作者:戴音单位:北京市财会学校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教师教学的计算机专业论文

1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只靠课堂理论课程的讲解并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学生在听完之后不进行实践操作很快就会忘记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工作时应注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主要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包括:

(1)改进教师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满堂灌”为主,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学知识非常容易忘记,教学效果很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知识的原理性讲解,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但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在理论课程的讲解完成之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习,将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印象,学以致用。

(2)改进教师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围绕书本进行讲解,书上有的就讲,书上没的就不讲。由于教材上知识有的过于宽泛,有的过于片面,学生按照书本所写按部就班地去学习,所学知识并不一定实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精讲,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适应社会发展方向为原则,务必舍弃一些现在用不到,以后也不用的内容,不要太在意学科的全面性,而应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中面面俱到并不一定是好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让教学工作持续、高效的开展下去。例如在讲解网络操作系统时,教师应多讲解当下的Windows操作系统,舍弃NetWare、Linux等现在几乎不用的系统讲解或者精简其部分重要内容,避免繁琐又无用的过时内容进入课堂。

(3)改进教师教学手段。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集现代化技术于一身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更应注意教学手段的技术性。现代化计算机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IP互联网工作原理时,文字描述晦涩难懂,但如果配上相应的图片或多媒体动画演示,就使得整个网络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容易,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再者,多媒体教学本来就是属于计算机学科领域,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学生既学到了教学内容,又对多媒体应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可谓“一石二鸟”之计。

2针对中职院校学生现状的教学改革

教学,即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光靠教师教而学生不学,这就失去了教学本身的含义,也不可谓教学。中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差,学习积极性低,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但学生不愿学习理论课程不代表不喜欢实践操作,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虽然不乐意在课堂上听课,但非常喜欢实践操作,而且动手能力并不弱。这时候,教师应该调整角度,发现学生的长处,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愿意去学,而不是随学生“破罐子破摔”。很多情况下,老师的一句鼓励和认可可以让学生大大提升学习积极性,使教学的双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而计算机恰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的缺陷可以在实践操作中弥补,实践带动理论的学习方式特别适合中职院校大多数学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教学模式。此外,中职院校还应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评估方法。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为了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就业型技术人才,因此在教学评估中应更多地注重实践环节的学生表现。例如,计算机硬件维修,程序语言设计等应作为计算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平时学生的实践表现再加上期末的理论考核作为教学评价指标不仅可以提升差生的成绩通过率,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也是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方法。

3结语

计算机发展迅速,计算机教学工作也应不断更新变化,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要想取得突破,教师把握好“教与学”这个双向过程是关键。教师除了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也应加强对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引导,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热情,为培养社会职业性专业人才做出贡献。另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兴趣的学习方法,主动去探索、求知,不能一味苛求老师的知识灌输。只有协调好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社会需求三者的关系,计算机教学工作才能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梁礼勇单位:河源理工学校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人才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论文

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缺少必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想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培养计算机人才的创新能力,采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只有采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中职教育的改革才能进一步落实,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才能在根本上得到提升。

1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获取新方法,开辟新途径。同时,也要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培养创造力。比如,在进行CDR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选择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所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更多的抓住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也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图像、设置不同的场景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尽快在中职院校实行起来,才能切实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让中职毕业生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为了能让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好的实行,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更加生动的教学方式,在传授晦涩难懂的知识时,尽量把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究所学的知识,给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问题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去解决,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创新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主动、有意识的去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

3增设校外实训内容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让课堂氛围活泼宽松,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受新知识。教师在课外还要多多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在进步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一般来说,中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学校要有计划地把学生送到实训基地进行校外实训。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实现,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学生在实训中不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创造力也得以发挥。

4结束语

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的十分明确,为了满足社会上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就必须加快实行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作者:陈传炎单位:福建省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创新教学的计算机专业论文

1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变化迅速,再加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与调整,同时教师也要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加快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资源,制定出明确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采用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能够灵活运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尤其是在现代信息化时展背景下,中职院校中的学生思想超前,如果仍旧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势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多多采取个性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方向,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主观性、创造性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型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复合型人才。

在对教学理念进行转变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创新出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向,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学习技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在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利于更为高效地展开教学工作:一是目标任务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制定近期目标及远期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二是建立课程学习激励机制;课程教学中,制定具体的目标及任务,对于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学生予以奖励。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实践创新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目前学习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游戏、聊天上,而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教学效率及质量的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原动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将学生对电脑游戏等的兴趣引导到对计算机技术上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方法如可以播放一段生动的动画短片引起学生注意,然后再告诉学生制作这样短片的具体方法,讲解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最后可以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布置一个动画短片任务,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职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拥有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操作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增加上机实践课时的比例,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操作中并通过上机操作发现新问题,通过这样反复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学习效率及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取得较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重视提升其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计算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编程学习中,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编程方式实现同一个效果,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3结论

计算机课程是中教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必修课,计算机的学习对学生后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受到硬件设施及教学科研水平的限制,职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滞后、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缺乏积极性、教学手段方法也相对单一。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如何高效地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成了教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作者:杨震单位:哈尔滨技师学院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论文

1当前课程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与业内著名企业和著名培训机构进行3+1合作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学生在前3年已基本学完专业主干课程并经过多门课程实验环节的训练,但知识点仍然零散,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和系统能力仍十分欠缺,究其原因,目前的课程设计环节存在着如下问题。

(1)选题目标不明。教师没有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精心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选题具有随意性,一般从参考教材中挑选题目;局限于自己熟悉的问题范围,而不是从课程应达到的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选题,缺乏有针对性的训练。

(2)任务内容简单。在课程设计内容的安排上,显得内容简单,任务单一,学生只要依葫芦画瓢总能完成设计;对学生学习潜力认识不足,选题挑战性不够,供选题目较少,创新空间不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3)知识体系关系不清。每门课程设计各自独立,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关联考虑不够,甚至课程内部的知识点之间都缺少联系,使得学生在理论授课中被动地、盲目地接收大量不成体系的知识,并未能通过课程设计得到有效综合,特别是对于很多核心内容通常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至于到毕业设计时尚不能利用学过的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4)与实际联系不紧。由于教师的工程实战经验不足,课程设计选题常常是老师拍脑袋产生,且许多选题多年沿用,老生常谈,与企业需求联系不紧,与实际应用联系不紧。这样一来学生做课程设计缺少动力,缺乏兴奋点,收集资料的能力差,系统地思考问题能力差,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高,对课程设计敷衍了事,抄袭现象严重。

2以项目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整合计划

近年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企深度合作基础上,认真反思校内各个培养环节的利弊,发现课程设计环节有着很大的可改革完善空间,从而着手对该专业贯穿4年的8门课程设计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整合,积极探索以项目任务为主线的阶梯式、连环式、实战式课程设计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特点,我们首批选取了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和综合课程设计等8门专业主干课程,对其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践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整合,精简理论课程的学时数,以独立设置课程设计的形式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数,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综合能力培养的支撑。首先要求各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是最精炼、最实用、最核心的,同时按照聚焦应用、逐层综合、项目牵引的思路,自顶向下进行了8门实践课程的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在考虑每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选题时,既考虑达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又努力体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既考虑本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考虑与先修后续课程的衔接;既考虑选题的实用性、可行性,又考虑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新形成的课程设计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能力提升递进式。原有教学计划中仅C++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两门课有独立的课程设计,最后由综合课程设计进行综合性训练,其余课程的实践环节均为实验。然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门课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需由一系列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环节来支撑。目前的实践环节仅由验证型的实验和一些简单设计型实验组成。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技能随着年级的上升而逐步发展,专业知识和理解力也在不断增加,原来所开设的综合课程设计内容已不能满足要求,为此,我们采用了自顶向下的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施方案。首先聚焦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应用能力,由此设计一个顶层应用型项目,如城市公交查询系统,该系统要求实现中心控制、实时更新、查询方式多样化等功能,提供方便、快捷的公交信息查询方式;房产中介公司运营管理系统,该系统一方面实现公司的业务需求,可以和查询房源信息,并能及时维护房源信息和客源信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方便员工为顾客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另一方面实现公司的内部管理,主要包括人事管理和各项制度管理等。这些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涵盖了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根据这个应用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自顶向下列出每门课程要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对每个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按照教学内容的递进关系和课程间的依赖关系,将选取的8门专业主干课程分为基础层、算法层、应用层和综合层,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基础层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和C++程序设计,主要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算法层课程数据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应用层课程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综合层课程包括软件工程和综合课程设计,分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化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学生通过7门环环相扣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将所学的散点知识串起来,最后通过综合课程设计完成顶层应用项目。

2)设计要求分阶式。由于课程设计是面向所有学生的,首先考虑选题具有普适性,这需要对本专业的学生基本水平有正确估计,选题适度超越学生已有的知识,使他们感到所给题目虽有一定难度,但经过调动个体积极思维可以达到要求,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会使学生消极应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设计,其内容是在所提供的条件范围内设计一个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要求自行定义数据格式和指令格式,用电路图的形式实现,最终可执行7条指令。在教师的引导和不同程度的指导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由于学生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在执行7条指令的基础上,增加指令执行的条数。而对于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的学生,提出了创新要求,如建议他们在所设计的模型机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展,自己提出方案,可与教师讨论并自行设计和实现。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也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创新的学习热情。

3)项目选题实战式。为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体验项目开发的规范与原则,我们模拟软件企业运行模式,利用仿真的软件开发项目,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学习从工程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习如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初步具有对真实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提供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采用学生分组的形式,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中型软件项目,选一名项目经理,小组成员按照软件项目开发各阶段进行分工合作,分别担当一定角色,如总体项目分析人员、设计人员、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要求每人至少负责一份开发文档的编写,全员参与每个阶段的工作,人人承担责任。然后按照软件开发流程完成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最终提交软件和各阶段文档。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按开发阶段召开讨论会,每次会议抽选若干组的代表,给予每个人15分钟的发言时间,发言人向大家介绍本组软件开发本阶段的工作成果,由其他学生充当用户和专家,指出该组当前阶段工作的不规范之处,最后教师当场给予点评并适当补充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验结束时,每个小组提交一份总结,包括整个项目的成果介绍、每个同学的工作内容和自我评价,项目经理给每个同学的评分。根据学生反馈信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课程设计,增强了学生的实战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4)考核评价多元式。在对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重构外,还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设计了与实践教学目标相适应、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的实践环节考核形式。该考核重视实践环节的过程训练,平时成绩由学生到课率、参与讨论情况和阅读参考文献组成,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项目验收和实验报告组成,项目验收采取答辩形式或验收提问形式,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学会总结与归纳,包括课程设计方案的比较,本设计的主要特色,测试结果和性能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设计需要改进之处及体会等。要求教师认真阅读设计报告并给出评语。

3结语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改革深受学生的欢迎。经过多门课程以项目驱动的课程设计训练,从广度和深度上逐层递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探索创新精神,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提高和升华,同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过程,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王晓蔚李香菊潘晓卉单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计算机工程系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人文素养培养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积极发挥校企文化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和价值引导作用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操作要求高,知识更新快,应用领域广”的特殊专业。目前,大部分的高职计算机专业都采用了“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特质、人际关系、沟通管理等因素无不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从而逐步具备所需要的各种人文素质[1]。目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种模式培养下,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校学到了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在企业,通过实践不仅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学有所用,同时,又提高了自身的环境适应、沟通交流等能力,使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运用中,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符合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要求、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的培养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目前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重视不够、联系不够紧密,“放羊式“管理,评价体系落后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校企联合”的人文素养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社会、院校、企业等各层面应该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政策、甚至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宣传,加大管理力度,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人文价值引导和培养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加强计算机专业教育与人文专业教育的专业融合

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计算机专业学习占有的时间比重非常大。如果将计算机专业学习和人文培养看成不交叉的学习个体,很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进一步加大计算机专业与人文专业的融合。既要在课程设置中,科学合理地将人文课程纳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也要在教学方法上,将人文教育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暂的高职学习生涯中,快速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课程设置上,用系统论原理[2]分析高职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人文专业之间存在的诸多联系,将人文课程科学、合理的融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去,从而达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以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为例,在IT行业中,管理能力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如何去管理团队,如何去管理项目,这些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专业知识。因此,应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专业建设等过程中,科学地融入管理学专业相关知识和课程,使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有效融合,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管理才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2.在教学方法上,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性提问、团队协作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主动性,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从而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认可。鉴于计算机专业“动手能力要求高、应用针对性强”的独有特点,学生所学的所有实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项目开发中去,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种特点正好符合项目教学法的本质要求。通过项目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未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项目的开发必须通过全体小组人员共同努力、协作才能完成,而这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际等能力。因此项目教学法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也能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等人文素养。

三、加强高职计算机系的人文建设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中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计算机系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特有的院系,因其特殊的学生群体和专业特点,计算机系的人文氛围相对其他院系较弱。因此,计算机系的人文建设亟待加强。除积极组织计算机专业学生多参与学院开展的体育竞技、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外,也要结合计算机行业独有的文化元素,多开展编程、软件开发、网页设计等团队性竞赛,提供计算机专业学生和IT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平台,在计算机系中,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围,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程海水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实训基地建设的计算机专业论文

1.实施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实实训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校内实训可以某个实训项目的开发过程为主线,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对于新知识和新技能,由指导教师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讲解,不单独安排时间讲授。根据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特点,软件实训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搭建开发环境、软件开发项目的需求分析、模块设计、编码、测试和制作说明书、软件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等。以上内容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出计算机软件课程的实用性与科学性,丰富的实训内容,对学生整体专业水准的提高尤为重要。

2.以实训考核提高整体实训水平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训教学的目的所在。学校除了要提高专业实训教师的个人授课能力和完善软件实训方案之外,还要有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以便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和成绩进行有效评价。通过阶段性考核,使学生能够及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最终的实训任务。为了营造仿真工作氛围,更准确地对学生实训的阶段性成果进行量化,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推出优秀学生和进行学期表彰的形式对学生实训的质量和表现进行评价。实训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和完成相关任务的质量,每节课推选出一名学生,在课程结束前给其他学生做演示。以此延续到学期末,根据学生获得优秀学生次数的多少将学生实训的成果按照质量从高到低分为3个档次,分别是较好、一般和不合格,分别给予100实训元到60实训元不等的虚拟货币加以鼓励。

3.以多目标的实践教学完善实训效果

在实训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多目标实践教学。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可以采用一定的实训策略。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项目组,最终的实训成果评比以项目组为单位。再如,在实训的过程中,由2至3个项目组开发同一个项目,在阶段性考核时对他们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比较,并且将其成果进行公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从侧面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不断更新项目,动态推进实训成效

校内实训基地所使用的软件项目要始终与社会需求同步,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实训作用。在实训开始前,应认真准备实训方案,并对其进行严格审核。具体过程描述如下:首先,由实训教师在实训开始前2个月向教研主任或教学校长提交一份详细的实训方案,包括实训计划和实训大纲。然后,由教研室主任或教学校长组织人员对实训方案进行审核,审核方案的时效性与可行性。如果实训方案中所涉及的技术过于滞后,则将审查修改意见反馈给实训教师,要求按照相关要求修改实训方案,使其与社会需求同步。最后,实训教师按照反馈意见修改完实训方案后,再重复先前的审核过程,确保技术的常新性,从而全面推动实训成效。

校内实训基地作为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将实践教学贯穿于职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搭建好这座连结学生与社会的桥梁,推动学生实现由理论知识学习到适应实际社会需求的有效过渡,使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日趋完美,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吴颖单位:河南省电子科技学校

计算机专业相关论文: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论文

(一)基本概念

“一体化”在教学上是指教学、实训、考核等环节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形成高效运行的有机整体。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边做、边教、边学,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课程整体。简单说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通。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尤其是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二)载体选择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课程与课程之间以及课程内容与内容之间进行重组,强调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因此,需要寻找一个载体,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做中学的一体化课程,而这个契合点就是典型的工作任务。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采取工作任务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下的“一体化教学”课程具有下列特征:一是针对来源于企业实践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注重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这里所指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能够承载知识,技能,态度的工作任务。对于整合教学内容,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重新调整与组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整合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内容都结合典型工作任务讲解。教学内容要与考核方式相融合。配套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讨论式、团队式、抢分式等等,并要注重考核的实践性。在不同类型课程中的表现也各有不同。公共课开发应与生活结合,以培养社会能力为主,主要采取表演,辩论,朗诵等活动方式;基础课开发应寻找典型问题,采取讨论等方式以培养方法能力为主;专业课开发需引入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专业能力。例如,在网页制作课程中,涉及到创建站点、网页设计、动态效果、网站与维护等“主模块”;网站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站点目录结构规划与设计、网页链接结构设计、网页素材制作、页面色彩与布局规划、文本网页制作、图片网页制作、框架网页制作、网页风格控制、域名申请、网站与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合适的载体后,通过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化分析,明确完成某项目的工作过程、能力要求、完成标准等相关内容,若干个项目的集合就是一体化课程的精髓。由于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较复杂、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较多,所以,需要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该任务的典型应用。如计算机专业的“办公应用”的开发就是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1、企业(公司)的简介。2、企业招聘启示。3、企业录取通知(图文并茂)。4、设计企业(公司)的电子报刊。5、制作一份企业产品说明书。6、个人简历设计。5、自我推荐信。6、企业机构及功能设置一览表。7、企业部门工资表。8、制作产品报价表。9贺卡的制作。10、制作演讲稿。11、制作与企业产品相关的宣传方案设计等。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就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方法改革

1.团队学习模式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厌学情绪大等特点,针对非本意入学的学生,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本着竞争性、民主性、自愿性原则划分学生学习团队,将分科课程分解为学习项目,团队成员围绕项目学习讨论,抽签形成对抗性的夺分团队,成员从团队总分中得个人分。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课堂教学由“排排坐”变“围圈坐”;使传统的教师考核全体,变为学生考核自己,使寓个体培养于团队培育之中,是“快乐性的学习,娱乐性的考核”的改革。具体的如集体讨论时选组长的方法可以是教师指定、小组推选,也可以是轮流坐庄;团队合作规则是每位学员最起码当一次组长,每半天更换一位新组长,组长负责该小组半天的工作分工,组长负责在该半天里对组员评分,若小组里有不同意见甚至产生争论,谁当组长,谁说了算,组员有责任尽全力为领导(组长)分忧。由多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达到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相互对等交流的目的,引导学生在交流、协作中学会合作和竞争,从而提高学生协作学习、协作克服困难的能力。2.多种教学手段融合一体化课程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时“做中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讲解、演示、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听、看、练等方法全面调动大脑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能够使其思维活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在工作目标的驱动下,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就要求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时注重教学媒体的使用,并将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灵活运用。同时其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一体化教学的表面层次,似乎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实质上它是奠定职业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

(四)课程资源建设

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手段后,应抓好课程资源的建设。主要包括教学文件建设、校本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其中,教学文件主要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核标准等。校本教材是一体化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按照项目规模和难度递进式的编排,既要覆盖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全部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实训基地为一体化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一体化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通过设计和开发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程,培养更多技能型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使学生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竞争能力。

作者:陈国清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