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6 04:14: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现代特殊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加强管理,提升教师队伍现代化水平
随着计算机进入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教学中原本需要花费几课时才能解决的难点,在计算机辅助下,几分钟就可以解决。于是,我们设法筹措资金,为部分一线教师配备了在当时尚比较昂贵、稀少的笔记本电脑,同时定期聘请计算机专家来校进行专业辅导,为教师使用计算机提供技术帮助。在这样的形势下,全体教职员工都争先恐后地学习信息技术。一时间,认真练习打字、相互探讨和研究课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蔚然成风,校园处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人人爱学习、个个争上游的喜人景象。在此基础上,学校强化了管理措施。
首先,确立符合教师实际的目标。为了使每一位教师都投身教育现代化,我们作出硬性规定:45岁以下的教师要学会做电子课件,35岁以下教师必须学习最新的软件技术,即使是老教师也必须掌握打字技术。为此,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郑重承诺,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带头做好。
其次,建立应用和检查机制。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引入到课堂检查之中,日常开课听课、班级教学视导都必须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每年进行的青年教师技能赛更是将其作为重要内容。这样,既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又促进了日常教学多语言平台的创设。
第三,完善激励机制。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检查督促,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对于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建设十分必要。我们划出专门资金,为愿意使用计算机的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以使不多的投入产生更大的价值;对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效果突出的教师,我们又从不多的奖金中列出专项,给予奖励;对于应用信息技术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的教师,还另外给予奖励。于是,信息技术很快进入了日常教学之中,多元化教育平台也就水到渠成地架设起来,并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二、全纳教育,引领“无锡特色”现代化发展之路
全纳教育理念提示我们,特殊教育担负着架设无障碍通道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为残障学生提供能够融入社会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又要向社会宣传接纳、优待残障人士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渠道是最有价值的无障碍通道之一,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让动漫走进特校”的要求,我们从实验课题出发,进行了动漫专业的探索和实践。起步阶段,没有专业教师,我们就把课程分解为两部分,由信息技术教师和美术教师分别担负专业授课任务。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发现,由于缺少必要的专门知识,教师只是凭着从书本上习得的一知半解和自己对动漫的理解组织教学,枯燥的说教影响了学生对动漫专业的兴趣。于是,我们有目的地组织研讨,多渠道、有侧重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对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使信息技术与美术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动漫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开始高涨起来。如今,毕业生在单位招聘和特殊教育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中,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
在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现代化在我校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为了使每一个听障孩子都能学会聆听、读唇和说话,我们每年都投入几十万专项资金,为新生配置调频语训系统;为了帮助学生尽早全面融入主流社群,我们把校园网建设作为架设无障碍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先后投入近百万元,优化网络空间和硬件设备;为了让每一个残障学生都能感受信息技术的便捷,我们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系统,并将校园网通到班级,使学生能在课后及时理解、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我们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管理网页,便于纵向沟通、横向交流……就这样,融康复、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逐渐成为我校办学特色。
三、上下求索,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现代化教育服务
教育的现代化,最终得益的应是学生。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也在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和听障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不断调整课程和专业课的课时占比,力求使信息技术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我们将与江南大学教授合作开发的“汉字工具箱”引入小学低年级,让孩子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识别汉字、学习汉字的规范书写;在电子白板的基础上,逐步实施新一轮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推进工程———平板电脑进课堂,真正让课堂充满趣味、师生互动成为一种常态,让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行为,也使教育教学与生活场景更好地融合;还在尝试借助鸿钟码进行更为简便的计算机教学……在大力建设现代化校园的基础上,我们还主动与无锡市残联携手,利用现有资源,为已经就业或行将失业的残障人士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服务,使他们能够在时代进步的大潮中驾驭自身命运。
四、总结
信息技术和数字校园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支持下,我们已经创设了一个适合听障学生的无障碍学习平台。今后,我们还要从残障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认真调研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仔细谋划、摸索和创设更多的适合听障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路径,为他们成长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务。
作者:谢骏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
一、自主与开放是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依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曼教授的观点,教育的重新定位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学校内部的要素以及要素本身运行的平衡。从矛盾的主次角度讲,我认为特殊教育学校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即在坚持培养学生成为尊严的人的教育目标下,寻找到特殊教育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学校办学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稳定期。这是以学校为主体形成稳定自我的时期,这时学校与环境保持平衡的状态,并保持良性互动的状态。而在变革时期,这种平衡将被打破,其实质就是外部环境对原来稳定成熟的主体发出冲击性、甚至否定性的改变要求,由良性的互动转化为刺激主体结构、功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社会评教育”符合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利益的最大可能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原来的系统就必须开放。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以原来的自我系统为基础,寻找与外界环境的对接通道,主动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并通过办学主体的自我调节,重新衡量环境关系,评估自我发展能力,确定各种资源和任务功能的定位,致力于新的平衡系统的构建。而对于新平衡系统的构建,我理解最为关键的任务就是学校办学价值系统的形成。因为人类的行动是由价值来支配、执行的。从前面对特殊教育学校定位的分析中,学校已经由原来的单一关系发展到复杂关系,每一种关系的存在都预示着其所代表的价值标准将会对关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干预影响。而且随着关系的复杂度不断增加,复杂的价值标准将纷纭而至,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面临多立场、多角度力量共同参与对同一对象服务的局面,决定了学校主体将会受到多元化价值标准的影响。这些价值标准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对立的。面对着矛盾、对立的价值标准,我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统一”,寻找出能把这些价值标准统一起来的价值系统,才能解决问题。而要做到统一,专业化和理性是关键。立足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对各种关系进行专业定位,明确分工,界定各种服务机构的专业功能,使各系统之间围绕着特殊学生的教育能协同而不是对立,能交叉而不过分重叠;在运行过程中,要以专业化服务质量为衡量标准,避免由于对弱势群体易产生的情感倾斜而影响到科学判断。通过建立起专业化的核心价值系统,来统领各种价值标准,在主体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进入新平衡下的稳定状态。无论什么时候,每个独立的主体都只有与外部环境要求保持平衡,才能稳定存在。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更应该在满足社会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之中服务好社会,才能实现教育者自身的价值和发展。毕竟,教育只是一个更大的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中,才能满意地理解和探讨许多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不能单靠教育体系的策略去求得解决,还需要具有涉及社会相互作用的各个部门的那些广泛的、综合的策略。
二、对现代特殊教育学校自主、开放新格局的探索
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为例来谈。该校开办于1999年,主要是承担对中度智障和听障儿童的义务教育。学校开办15年,经历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发展期、蓬勃期和变革期。在顺德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围绕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努力探索自主和开放的办学格局。
(一)以育人为核心
构建现代特殊教育学校制度体系。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认识人、培养人”,所以,该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按育人的尺度来衡量办学效能。一是立足育人,建设学校《章程》,以《章程》引导、规范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行为。在《章程》建设中,注重制度要保证学校有丰富的时间和资源别用于真正有教育性的活动上。二是建立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定期向专家、社会进行开放活动,在坚持育人的方向,听取、尊重各方的意见。三是对家长、从事特殊教育服务的人员进行引导性教育,建立他们的特殊教育专业意识,围绕着学生的教育核心,明确职责和分工。
(二)以增值为目标
研究、探索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育人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确保学生的教育能够增值,该校对特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一是丰富课上教育载体,建立多角色育人体系。立足学生关系的把握,开发角色扮演和真实角色呈现的育人形式。二是充分利用广义教育资源,建设系列课程。立足一个学生学习的丰富性、完整性、系统性,开发课下、家庭和社区课程。三是建设个别化教育课程。依据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学习的原则,制订全员课程学习计划,设计分层与分类教学内容。成立个别化教育部,建立学生缺陷补偿和专长发展机制,搭建教育与康复、艺术训练课程。四是建设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库。立足学生学习的有机性,开发各类环境育人资源,专业队伍育人资源,设计体验角色资源库。五是建设枢纽型教育服务组织架构。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加强各教育环节对接机制的建设。六是建立针对的学生多元评价系统。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增值,研究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发学生电子档案系统。
(三)以有效为导向
建立新型家校、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下,家长、社区中的组织参与学校的管理,决不是“花瓶”、“点缀”,可有可无,而应当是有效地参与。一是建立家长、社会评价办学成效的机制。学校每学期邀请家长、不定期邀请社会人士评价学生的教育效果,分析出有效建议,合理改善教学。二是建立校内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服务家长和社区。为了保证家长和社会人士面对学校教育有整体性的概念,学校专设一名副主任统筹此项工作。三是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围绕学生的教育和生活,定期召集家长、社工进行研讨,消除误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四是善用家委会资源。家委会是家长群体的代表,拥有着强大的社会能量和活动能力。在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集中家长的力量,重点攻克残疾人教育和生活中的难点问题。
(四)以融合为追求
发挥专业辐射,吸引民智民慧。融合是特殊教育的最高追求,它不在于空间,不在于形势,而是对残疾人从根本上的尊重。所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在学校教育中要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一是建设共建单位,让学生社会交往有载体。特殊学生的社会交往应该是丰富而稳定的。为了他们能够顺利进入社会,要有固定的交往群体,有利于育人的效益。二是建立学生劳动教育与社区、企业的对接机制。定期将经过基础课程训练,人性发展好的学生送到社区和企业,从事真实的劳动活动。三是建立学生交往体验与义工、社会志愿者的对接机制。充分引入社会资源,扩展学校交往的范围和形式。四是研究、探索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发挥特殊教育的主导作用,为其他不能到特殊学校就读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通过培训家长、普通学校教师和机构训练师来发挥辐射作用。特殊教育学校的自主和开放之路,既是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启智学校还只是刚刚在这条路上践行。笔者坚信,在理性、客观对现状的分析下,围绕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特殊教育学校一定会寻找到新的平衡,实现自主发展的局面。
作者:梁敏仪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校长
一、特殊教育现代化概述
1、特殊教育现代化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以人为本观念深入人心,国家和政府从政策层面给予残疾人群体更多关注,包括教育部门、学校、企业在内的社会全体对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普遍提高,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特殊教育内涵与外延获得更新与完善,特殊教育事业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注重特殊教育的服务性、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2、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其实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更加重视生产实际应用的特殊教育。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特殊教育现代化将彻底改变传统特殊教育面貌,为推动整体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特殊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淤更加注重知识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突出理论教学的实践应用性,有助于残疾人群体职业生涯发展;于现代化的特殊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它更加开放、多样,强调“打开大门来办学”;盂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主动走出传统应试教育体制阴影,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社会输送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人才;榆转变教学思想,丰富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创新教学内容,将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二、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模式现代化。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实施情智教育。教育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人本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课程标准改革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特殊教育校园,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教育模式要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作用于学生,实施情智教育,更加强调对特殊学校学生的尊重与关心,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营造出富有浓郁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收获。
其次,完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硬件设施现代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教学硬件设施的现代化,特殊教育现代化才有了物质保证,同时它也是衡量特殊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教育设备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为教育现代化拓展了新思路。具体来讲,特殊教育学校应积极引进多媒体电教设备,完善电教硬件设施,如多媒体电子阅览室、语音室、投影仪、摄像机等,将这些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通过这些多媒体电教设备的合理运用,将音像动画融入到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感官感受,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根据不同残疾学生群体要求,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学习新知识。此外,政府应加大对特殊教育设施建设扶持力度,推动特殊教育现代化。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特殊教育现代化。作为特殊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特殊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尊重残疾学生,切实关心学生,其次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业务水平。学校应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训、进修,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积极主动地为教师创造深造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弥补特殊教育行业当前师资不足的情况,鼓励高校大学毕业生积极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来。通过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残疾学生实践应用技能提升,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现代化的特殊教育模式下,突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尊重与关怀,主动与之交流沟通,发现学生的价值,挖掘他们的潜能,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因材施教,实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蔡林 单位:安顺学院
摘 要: 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儿童作为特殊的受教育对象,也是社会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为促进他们的发展,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很有必要。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特殊教育 影响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由定义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更加强调现代的信息技术,比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等的新的媒体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并不忽视或抵制传统媒体技术的应用[AECT04]。本文更多的是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W校教育中的影响。[1]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过程的影响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化过程的复合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但就整体而言,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过程就增加了教学媒体这个要素。
首先它影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角色的定位。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要有爱心,这是第一位的。只有充满爱心才能真切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使特殊需要儿童感受到人们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让特殊人群的心理得以正常的发展。但仅有爱心是不够的。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迫使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软件媒体设计基本技术与制作。同时针对不同残疾类别的残疾学生开发的各种康复训练软件包,也需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去熟悉与使用。
其次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地位也有一定的影响。以前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即“人―人”系统,由于教育技术的运用使之变成了“人―机―人”系统。这是一种双向参与与沟通,平等与互助,共同受益的教学相长的系统。
再次对教学媒体作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学媒体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技术教学媒体、信息教学媒体等几个阶段。传统教学媒体语言、文字。粉笔、实物模型、文字与印刷媒体等。技术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电视等硬件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它对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一定的作用。而信息教学媒体是以现在正蓬勃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为起点的。在带宽动则上G的INTERNET这条高速公路上将信息教学媒体带到了新的发展高度,也给传统的教学媒体带来一定的冲击。网校、全球特教信息资源共享。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与需要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康复资源。当然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媒体之间也是相辅相成,不能厚此薄彼。
最后,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给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观念带来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角色由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演者。现代教育技术为残疾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康复训练资源、学习材料与方式。特殊教育本身发展的时间也并不长,1951年总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特殊教育即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也是近年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他们与残疾学生一样,同样接受新时代的挑战与洗礼。第二,学生观发生改变,过去看成是知识的接受者现在他们变成了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主体。残疾学生接受教育技术提供的信息的刺激。人机进行交互,在人的思维方式下组织教学信息的环境下学习,信息导航,残疾学生自我评价与信息反馈。第三,教学媒体观的转变,媒体以前是教师作为教学交流的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将计算机运用到课堂中。第四,教学过程也由逻辑分析与讲授转变为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残疾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深刻的影响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2]。现代教育技术的新颖性与感受性有利于激发残疾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主动性恰恰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教学作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特技形象逼真生动新颖给学生带来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教育技术的可组合性与可扩充性,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很大的作用。残疾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就是一种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教育技术交互的特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学习内容与过程,具有个性的解决问题,这将有利于残疾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能力培养。同时INTERNET这个信息海洋里到处充满神奇,这有助于培养残疾学生的探索性。
四、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给特殊教育带来许多正面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它对学校教育带来的威胁。许多负面信息在网络上四处游荡。我们要注意虚拟世界带来的消极影响,垃圾信息,血腥暴力,色情等毒瘤要坚决抵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与监测等等。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对改进教与学双边活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 要】残疾儿童是弱势群体,因此需要社会的特殊关注。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特殊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本文就特殊教育的基本现状、教育技术为特殊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具体实例以及日本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特殊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平台;仿真技术;日本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儿童的受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及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但是由于残疾人群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特殊教育过程的复杂、艰难。我们应该公平地对待残疾儿童,尊重他们的发展。因而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独特的优势为特殊教育做出贡献。
一、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必要性[1][2]
(一)教育技术应用到特殊教育领域遇到的问题
1.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领域一般是在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面向的对象也是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的学习者,因此特殊教育领域成为了教育技术研究应用的盲区。
2.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的制约
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在供残疾人群专用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方面投资较少。使得随班就读的残疾学习者和特教学校中的残疾学习者在学校教育技术环境中进行学习时产生较大的困难。另外,网络教育中虚拟学习环境的易访问性差也增加了残疾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的难度。
3.残疾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低
由于感官和运动功能上的限制,残疾学习者获取信息技能并参与学习的难度远比普通学习者复杂、困难,同时教育技术工作者在运用教育技术到残疾人群的学习中去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4.辅助科技手段的开发和应用的不足
残疾学习者的学习往往要借助于一定的辅助科技手段来进行,如盲文打字机、语音输入软件等。尽管我国也有在辅助科技手段的开发和应用推广,但是我国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另外,对于我国庞大的残疾人人群,我国在这方面开发的产品远远不足。
(二)教育技术应用到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不仅仅面向普通教育学习者,而且面向残疾学习者,要使残疾学习者能够很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现代教育技术应当发挥其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教育方面的优势,让残疾学习者获取信息、参与到学习中去更加容易方便。全纳的教育技术环境要求在进行学校教育技术环境设计时,既要标准化,又要满足残疾学习者的特殊需求。
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中的实例分析[3][4]
(一)面向听觉障碍学生的iBaldi学习软件
iBaldi 是由加州大学开发的一款帮助听力缺陷学生学习语言的软件,它可以兼容iPhone 和iPad,可以通过拖拽、捏合等手势改变3D 人物的面部方向和大小,触屏、滑动等操作即可完成,该软件有自动朗读文本功能,对听觉或认知障碍学习者都有帮助。该软件提供“面部”和“剖面图”两种视图,使用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发音时口腔和舌头的变化。
但由于特殊群体用户狭窄,开发成本高,在人群中无法深度普及,因而现阶段在中国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
(二)基于仿真技术的聋教学平台
该教学平台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面向听障大学生的计算机语言学习。同时运用身心障碍补偿和技能训练的方法,对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进行现代技术知识的传授,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
首先,聋教学平台设计采用了屏幕机器人仿真和流程图与计算机语言对照的方式来讲解计算机高级语言,将语言的学习变成屏幕游戏的编写,用简单的图面对比来告诉聋生指令的意义和用法。
其次,聋教育仿真教学平台的教学内容在其知识内涵和组成中是根据聋生的身心特点由简单到复杂,使聋生能够挖掘出自身的能力,增强信心。
另外,聋教育仿真教学平台的使用能够让学生充当主角。聋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水平检验学习效果。
三、教育技术在日本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一)视觉障碍者
对于视觉障碍,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视觉缺陷者补偿教育的有力手段。针对低视力者,创设低视力教室,低视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清晰地观看投影、录像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弥补了因视物模糊、不清晰而影响感知事物的缺陷。而全盲学生通过已开发出的读屏技术。另外,专门的盲用计算机除读屏技术外,还拥有语音合成技术以及6 点式盲文标注的键盘, 盲人可以凭触觉判断键位。
(二)听觉障碍者
听力残疾包括聋和重听两大类。在聋生的康复训练中,日本致力于听力补偿的软件开发。而重听者多使用助听器,但单纯依靠调大音量也不是最佳解决办法。所以,日本特殊教育领域主张利用计算机选择、设定适合于不同重听者的助听器。
(三)认知障碍者
认知障碍可能表现在听、思考、说、读、拼写、数学计算能力不完善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教育技术的利用也极大地提高了认知障碍者的康复训练效率。例如,面对有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要经过长时间的指导训练才能理解,此时,只要把事先录制好的视频或制作动画反复播放即可,不仅使认知障碍者获得感官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
在我国,残疾人群不在少数,特殊教育也在不断发展扩大,但相比较于普通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投入还是较少的,尤其在教育资源方面。因此,我们要重视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我们也要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一些丰富经验,开发尖端技术,为残疾学习者创造无障碍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注意特殊需要者的缺陷与硬件设施的相互适应性,丰富适应残疾学习者软件资源,促进其生涯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也要接受相应的培训,促进教学优化。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多媒体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教,那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很多时候,教师过多的运用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却是收效甚微。这就是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可以说是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
信息技术 技术水平 教学手段
1概念界定
对现代信息技术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现代信息技术是与传统信息技术相对而言的,强调与以印刷技术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技术的区别;二是专指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强调与一般电子媒体(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的区别。
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就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具体到教育应用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技术,教师上课用到的课件,校园内信息共享的校园网,师生互动、讨论用到的论坛等等,都是现代信息技术。
特殊教育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特殊教育不等同于普通教育,它要求在贯彻普通教育之外,再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如聋幼儿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盲生的定向行走训练等等,这些都是在学校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合实际的要求。二是特殊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设计相关的课程、教材,教师准备适应特殊儿童需要的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也就是对校本教材的编排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聋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2.1存在的问题
2.1.1课件中跳动的画面往往会起到喧宾夺主的效果
一如上面举到的例子,利用多媒体确实在让学生学习认知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学生会只是一味的对其好奇,课堂秩序会有些许的失控,特殊教育聋教育的孩子不同于普通孩子,课堂上教师的一句“同学们注意了,请看黑板”似乎起不到任何作用,教师为集中学生的精力,甚至要走到学生面前拍拍他,他才会意识到现在应该是注意力转向教师的时间了,所以,有些时候,反而会弄巧成拙,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1.2某些学科的某些内容慎用多媒体
上面的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也还算恰当,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学习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高年级的某些教学内容就应该慎用。如聋校初三年级的数学中,对于代数式的值、一元一次方程等等内容,教师为了上课方便,在做课件的时候也将解题过程做到了课件上,这样上课的时候,鼠标一点一动,题目就讲完了,但是学生似乎并没有理解,倘若在黑板上将教学过程边讲边演示,相信学习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慎用多媒体。
2.2原因解读
2.2.1教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作为教师要对所带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尤其是特殊教育学生数量很少,一个班最多也就十几个学生,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该班班主任了解情况,也可以找学生谈心。从事特教工作以来,我越来越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非常需要别人的肯定,你对他竖大拇指,他会将微笑挂在脸上,会对我们说谢谢,我每次找学生帮忙,都不忘对他们说谢谢,闲暇时间,都不忘找几个学生聊聊天,说说话,一则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再者,将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讲讲大学的故事,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学习。
2.2.2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所准备的教学资源要完全的切合实际,这样的教学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仅是简单的会用PPT做课件是完全不够的,这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3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3.1合理选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要求
3.2做足、做好特教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多媒体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教,那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很多时候,教师过多的运用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却是收效甚微。这就是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可以说是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
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我们有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譬如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学行为的转变,还有对教师的信息能力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我觉得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明确我们不能为了应用技术而用技术,我们的真正目的是有一个高效课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学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兼顾到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3网络环境下开发适合听力与语言障碍人群使用的软件,提高特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视频一定要有字幕。现在更多的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对于我身边的这个特殊群体,他们听不到、说不出来,只能靠眼睛来看,倘若视频没有字幕,学生只是看到视频中的专家、学者嘴巴不停的一张一合,却不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意思,当然作为教师,我完全有义务将视频中的内容用手语翻译给学生,但是这样一来,浪费时间不说,学生要电脑与教师两边兼顾,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样对于我们教师,也希望有字幕的配合。我们在听一些专家的讲座时,常常对一些很专业的术语感到困惑,听不懂,不理解,想要记下来查一下却又无法确定正确的写法,但是如果有了字幕,这些来自学生、教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网上有手语学习的相关资料,也有视频,这些是我们这些教师看的,供我们学习的,但是却没有适合我们学生的学习软件,我希望有一款软件,学生可以找到任意他想了解、知道的词语的口形,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我相信我的学生可以看懂更多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再仅仅是我们手语展示给他们的。
3.4定期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及专业技术水平
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因此要定期参加各种培训,不断给自己充电,用知识丰富大脑,以最饱满的热情来对待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
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运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正视这一发展过程对自身提出的新挑战,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将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经历,重点论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聋教学中的运用。文章先对现代信息技术、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听力与语言障碍四个概念做了界定,紧接着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通过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特殊教育 聋教育 运用
一、概念界定
(一)现代信息技术
对现代信息技术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现代信息技术是与传统信息技术相对而言的,强调与以印刷技术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技术的区别;二是专指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强调与一般电子媒体(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的区别。
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就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具体到教育应用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技术,教师上课用到的课件,校园内信息共享的校园网,师生互动、讨论用到的论坛等等,都是现代信息技术。
(二)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特殊教育不等同于普通教育,它要求在贯彻普通教育之外,再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如聋幼儿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盲生的定向行走训练等等,这些都是在学校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合实际的要求。二是特殊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设计相关的课程、教材,教师准备适应特殊儿童需要的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也就是对校本教材的编排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特殊儿童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包括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是沟通能力与正常情况下有明显差异的儿童。纵观中外学者对特殊儿童下的定义可以知道,所谓特殊儿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其身心特质的过分突显,二是非得借助特殊的协助,否则将无法满足其教育需要。例如,一个儿童智能特别低下,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教师在班级教学中的进度;他在学习上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上给予个别的考虑,那么,他就是教育上所谓的特殊儿童。本文重点研究有听力语言障碍的特殊儿童。
(四)听力语言障碍
先天因素或婴幼儿时期各种原因引起双耳重度听力障碍或全聋(没有残余听力),以致无法学习言语或巩固已掌握的言语,造成既聋又哑的状态。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聋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一)现状分析
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听力进行一定的补偿。举一堂语文课的例子来看。教师要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掌握马、牛、羊。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有美术功底的教师可能会在黑板上画出马、牛、羊的大体轮廓,然后告诉学生马的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两眼距离大等等。学生一方面要认真观看教师的手语、口型,一方面要快速的思考教师所表达的意思,再一方面还要快速的将教师表达的意思与马、牛、羊结合起来,学生要做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这种高强度的思维转换会使学生感到疲惫,但是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后,这样的一节课就会很轻松,很简单。通过电脑,我们可以将马、牛、羊静态的乃至动态的图像统统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看到立体的图像,相信这种教学方式很有助于理解、记忆。教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一方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理念,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存在的问题
1.课件中跳动的画面往往会起到喧宾夺主的效果
一如上面举到的例子,利用多媒体确实在让学生学习认知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学生会只是一味的对其好奇,课堂秩序会有些许的失控,特殊教育聋教育的孩子不同于普通孩子,课堂上教师的一句“同学们注意了,请看黑板”似乎起不到任何作用,教师为集中学生的精力,甚至要走到学生面前拍拍他,他才会意识到现在应该是注意力转向教师的时间了,所以,有些时候,反而会弄巧成拙,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某些学科的某些内容慎用多媒体
上面的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也还算恰当,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学习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高年级的某些教学内容就应该慎用。如聋校初三年级的数学中,对于代数式的值、一元一次方程等等内容,教师为了上课方便,在做课件的时候也将解题过程做到了课件上,这样上课的时候,鼠标一点一动,题目就讲完了,但是学生似乎并没有理解,倘若在黑板上将教学过程边讲边演示,相信学习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慎用多媒体。
3.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PPT制作课件,还要熟练操作FLASH等等操作软件。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竞争意识和知难而进的勇气,不安于现状,善于学习,大胆探索、创新,用新视野、新知识、新观念,构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异想天开;大胆质疑,不因循守旧,不盲从权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创造力得到发展的成功感。
(三)原因解读
1.教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作为教师要对所带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尤其是特殊教育学生数量很少,一个班最多也就十几个学生,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该班班主任了解情况,也可以找学生谈心。从事特教工作以来,我越来越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非常需要别人的肯定,你对他竖大拇指,他会将微笑挂在脸上,会对我们说谢谢,我每次找学生帮忙,都不忘对他们说谢谢,闲暇时间,都不忘找几个学生聊聊天,说说话,一则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再者,将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讲讲大学的故事,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学习。
2.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所准备的教学资源要完全的切合实际,这样的教学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仅是简单的会用PPT做课件是完全不够的,这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一)合理选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要求
比如说聋初三班信息技术中的一节动画课——制作蝴蝶。建议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以兼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上课之前先设计三个任务:
1.基本任务:导入蝴蝶飞翔的序列图片,修改各帧,使蝴蝶可以随意飞翔。(60分)
2.提高任务:通过复制帧、翻转帧、改变飞行方向等,使蝴蝶能飞回原位。(80分)
3.拓展任务:不同蝴蝶(或小鸟、蜻蜓等)同时运动。(100分)
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个任务完成并提交即可。
有学生选择并完成了基本任务,提交后当堂打分,如果做得很好,这时我会让他继续挑战提高任务、拓展任务;若是做得不是很好,就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将最基本的任务完成。有学生选择并完成了拓展任务,很显然这部分学生就是程度比较好的学生,经过打分,做得很好的可推荐给全体同学,如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就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因生而异,对症下药,让所有的学生都“吃得了”“吃得饱”“吃得好”。
(二)做足、做好特教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多媒体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教,那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很多时候,教师过多的运用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却是收效甚微。这就是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可以说是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
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我们有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譬如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学行为的转变,还有对教师的信息能力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我觉得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明确我们不能为了应用技术而用技术,我们的真正目的是有一个高效课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学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兼顾到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网络环境下开发适合听力与语言障碍人群使用的软件,提高特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视频一定要有字幕。现在更多的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对于我身边的这个特殊群体,他们听不到、说不出来,只能靠眼睛来看,倘若视频没有字幕,学生只是看到视频中的专家、学者嘴巴不停的一张一合,却不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意思,当然作为教师,我完全有义务将视频中的内容用手语翻译给学生,但是这样一来,浪费时间不说,学生要电脑与教师两边兼顾,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样对于我们教师,也希望有字幕的配合。我们在听一些专家的讲座时,常常对一些很专业的术语感到困惑,听不懂,不理解,想要记下来查一下却又无法确定正确的写法,但是如果有了字幕,这些来自学生、教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网上有手语学习的相关资料,也有视频,这些是我们这些教师看的,供我们学习的,但是却没有适合我们学生的学习软件,我希望有一款软件,学生可以找到任意他想了解、知道的词语的口形,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我相信我的学生可以看懂更多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再仅仅是我们手语展示给他们的。
此外,我们知道写作是聋哑学生的弱项,通过校园论坛这一版块,学生可以留言咨询,可以向老师讲述一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可以要求老师帮忙辅导,这样,我们既了解了学生,又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写得多了,老师帮忙改得多了,暴露出来的问题自然就会越来越少。再者,我们可以在网上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精品课程,比如说老师讲的优质课,老师对教材中重、难点的解读,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定期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及专业技术水平
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因此要定期参加各种培训,不断给自己充电,用知识丰富大脑,以最饱满的热情来对待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
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运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正视这一发展过程对自身提出的新挑战,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将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与电信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而成的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一种技术。(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以锐不可挡的气势对教育进行冲击。那么,现代化教育技术究竟有什么特点。他能否很好的服务于特殊教育,促进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呢?其应用的前景又如何?本文对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效率;途径;信息库;转换;课改整合;信息管理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聋校中的应用前景
1、建立网络学校,开设聋人网站。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量的急剧增大,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以及需要教育人群的增长,“一次性教育”已不合时宜。单纯的学校教育也远远的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现代普通教育已实现网上课堂教学并实现校校相联通,教师学生可以进行网上沟通。遗憾是专门为聋人开设的网站并不多见,更不用说聋人网上学校了。因此,有条件的聋校开通Internet后,应尽快的建立聋人网,并开设网上学校,使聋人在网上教育成为可能。这既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又便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使聋校的信息资源、师资力量得到合理的利用,并对课改带来深刻的影响。
2、设立网上优秀教师专栏,提供教育新途径。
现代是信息时代,作为一名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当在 Internet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的天地,能够把平时积累的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在网上,这样既有利于进行资源共享,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进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聋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新的途径。同时,应该在专栏后面附上评论,以便随时与同行进行交流。
3、丰富教育资源,建立多媒体信息库。
现在我们国家的特殊教育主要以三种方式实现:一是特殊教育学校,二是通过学校中附设的特殊教育班,三是现在越来越广泛的随班就读。将网络引入到特殊教育则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它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特殊教育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
4、建立学校个人主页,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方式。
特殊学校教育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尤其是聋校家长的配合。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主要是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书信等方式,而且有时给家长带来诸多不便。聋校个人主页的出现为学校和家长带来了新的沟通方式,提供了一条捷径。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拥有自己的主页,以宣传特殊教育工作,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赢得社会的支持。
二 、现代信息技术是发展特殊教育的客观需要
1、有利于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育。
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个别差异有时是多方位的,特殊儿童的个别差异则更为巨大。在传统教育中,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因为每个教师都要面对一群孩子,教师只有根据大多数孩子的发展水平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能使个别化教育成为可能,学习变成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个性化的学习难以真正实现。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适合于他们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资源。
2、有利于促进特殊需要人群的基础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终实现终身教育。
特殊需要人群是整个人类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他们也应该享受到合适自己的教育,为每一个具有特殊需要的公民提供合适的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仅可以改造传统教育,使其更适合特殊教育对象的需要;而且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特殊需要对象除了可以在学校,还可以在家,在工作岗位上,在其任何的时间,任何地方,自己学习。从而促进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发展,最终在特殊教育的领域实现终身教育。不仅如此,在特殊教育中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还能加快这一人群回归主流的社会速度,体现出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
3、有利于改变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特殊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平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网络的使用有助于我国特殊教育的平衡发展。我国特殊教育资源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等边远落后地区在特殊教育的发展则极为落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这一切,他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集中最优秀的教师资源把最优质的教育内容传送到全国各地。为需要得到特殊教育指导的家庭和学校提供帮助,使每个需要特殊教育对待的儿童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安置,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有利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师已经开始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学习资源来使用。教师只有真正把计算机当工作生活的一种工具后,才能可能从所任教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中去,这就是“课程整合”的关键所在。当然,从目前的条件看,聋校工作要实现上述构想还存在一定困难。也正是具有这些困难,才需要我们每一位聋校工作者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使聋校工作冲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在新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突破,为聋校改革开创一片新天地。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指标;区域性;特征
[论文摘要]区域性特殊教育指标,有益于全国各省、区、大中城市特殊教育的评估、督导与规划,有益于在发展地区特殊教育中增强科学性,避免盲目性。以天津市特殊教育指标为例,探讨了区域性特殊教育指标的基本属性,设计了区域性特殊教育指标的结构框架,并且对指标体系所含的四个领域做了简要分析。
国际上通常将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与此同时,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整体质量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有效的指标。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特殊教育应该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特殊教育指标的属性
本课题全称为“天津市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的发展指标研究”。
依据我们对课题主旨的理解,本课题应当完成一个指标体系的建构过程,而这个指标体系应该定位于“不确定性研究取向”,并且应该满足“区域性”、“完备性”和“特殊性”的要求。
(一)指标应定位于不确定性研究取向
鉴于本课题并未明确指标体系的研究取向,我们暂且将其定位于“研究取向不确定”性质的指标。正因为其研究取向不确定,经过加工改造可以随时转化为具有特定取向性的指标体系,因而具备广泛适用性。
教育指标通常是在一个特定的目标或需求下开发出来的,因而必然会带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取向,以下几种比较常见:(1)统计指标。由教育统计部门收集并,旨在描述某个时间点(例如某个项目结束的时候)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2)督导指标。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旨在对教育活动某个方面的状况进行监控和过程反馈。(3)规划指标。由教育规划部门,旨在描述某一时期教育事业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4)绩效指标。多由办学主体采集,重点关注的是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比例关系。(5)公平指标。由不确定的主体与执行,例如某个研究机构。它是用来描述不同个体、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在教育机会、教育投入和教育效果方面差异的指标。
本课题研究的“天津市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的发展指标”在其执行的主体、功能、对象等方面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因此暂时将其按照“研究取向不确定”性质的指标进行研究。这样的定位自有其有利的一面:无论将来出于何种理由,都可以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出符合特定价值取向的指标体系。
(二)指标应具备“区域性”的特点
区域性的含义应该主要指向“天津市”这一概念,但其中也并不排除在一定意义下包含“区县”一级的区域性质。天津市作为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在国家新一轮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与天津同为直辖市的城市尚有北京、上海和重庆,相对其他省市自治区,这三个城市更具直接可比性。因此,本指标的区域性特征应当定位在“直辖市”这一水平上。
(三)指标应符合“完备性”的要求
一个“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的发展指标,至少应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体现它的完备性:
(1)特殊教育门类的完备性
理想的特殊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讲,各个门类的特殊儿童都应得到公平的、能够满足其特殊需要的教育机会。我们国家目前只发展了听力残疾、视力残疾和智力残疾三个类别的特殊教育,天津市的特殊教育发展也基本是在“三类特殊儿童”这个框架里面展开。“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向更多类别发展,近期可以做好的是将超常儿童、问题儿童、肢体伤残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尽快发展起来,并且将其纳入特殊教育体系进行管理。以后,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逐一发展其他门类的特殊教育。
(2)特殊教育层级的完备性
我国的特殊教育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顾及到学龄前和高中阶段的省市不是很多,能够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省份就更是屈指可数。天津市的特殊教育虽然也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高中阶段的特殊教育已经初具规模,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当然也不排除尚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或许正是需要“完备”的地方。
(3)支持系统的完备性
支持系统的完备性主要指对教师的全面支持。这里包含新增教师的养成、在职教师的进修,重大课题的攻关,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以及信息、技术、技能的有效提升。此外,还应该在“资源教室”和“教育康复”等特殊领域提供人力支持、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
(四)指标应充分体现“特殊性”的品质
特殊教育毫无疑问应该属于教育整体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与众不同的一部分。它纵向贯通了从婴幼儿教育(甚至包含胎教)到高等教育的所有等级,横向涵盖了生理残疾、心理障碍和资赋优异等所有类别。它既自成体系,又与普通教育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该指标既要充分体现其特有的完整性,又要最大可能体现其特殊性,例如“全纳教育”,例如“资源教室”。
综上,本课题的具体任务可以表述为:(1)设计“天津市完备的特殊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整体框架,(2)为该体系解释理论依据以及细节说明,(3)提出关于天津市完备的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二、指标的确定方法与主要特征
(一)确定指标的基本方法
首先,我们在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充分梳理的基础上,依据课题研究目的,运用演绎法分解出区域特殊教育完备发展程度的构成要素,归纳为“资源”、“机会”、“机构”和“成就”四个领域,称之为一级指标。以此为基础,对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得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在确定第一、二、三级指标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参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指标体系,比较多地参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进行教育分析时常用的教育指标,同时也经常比照我国进行教育统计时常用的一些指标。对于上述指标,我们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进行选择,同时根据天津市的特点和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还创建了一些新的项目。
(二)指标的主要特征
在科学性与易用性原则的思维框架内,我们试图使本研究所创建的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指标体系的规模较大,因而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能够比较准确地实现指标项目的具体功能。
第二,逻辑上层次分明,实际使用时可根据需要进行时间和空间重新编排而不至于混乱。
第三,既具有比较强的国际可比性,又与我国目前常用的教育指标最大限度衔接,在凸显我市特殊教育指标国际化的同时,又增强了指标体系的现实可用性。
与常见的教育统计指标相比,它可以更综合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因此具有独特的价值。
三、指标的结构框架设计
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的教育指标体系为主要参照,较多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教育指标,同时比照我国进行教育统计时常用的一些指标,我们设计了天津市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的发展指标,它由分别代表“资源”、“机会”、“机构”和“成就”四个不同领域(一级指标)构成,这四个领域又被分解成47个二级指标,继而将二级指标再次分解为l75个三级指标。(参阅图1)
四、一级指标及其含义分析
(一)“资源”指标所体现的政策含义
“资源”指标包含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用于考察政府的教育投入以及对其控制的强度。具体说来,本指标反映出社会的全部教育投入,以及用于发展特殊教育的专项经费占国家资源的比重、资金来源以及全部资金在各个教育层次的分布比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突出反映特殊教育方面投入的充足程度。这是体现政府对教育(尤其是对特殊教育)努力程度上的重要指标。
(二)“机会”指标所体现的政策含义
“机会”指标包含学生获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反映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的办学规模和入学率。包含一切服务于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学历教育完成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和非就业性的成人教育。通常将义务教育阶段理解为教育机会,义务教育后自第三级教育开始理解为发展机会。
(三)“机构”指标所体现的政策含义
“机构”指标包含学习条件与学习组织,指向全部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任何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学习机会的组织。“学习条件”集中反映教育机构的硬件设施的拥有与使用状况;“组织”侧重反映教育机构的软件环境,重点是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的状况。
(四)“成就”指标所体现的政策含义
“成就”指标包含教育质量及其影响,反映特殊教育的整体质量及其社会影响。其中包含:学前教育和康复教育的预期目标达成情况,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保持情况,第三级教育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完成情况,第三级教育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情况,以及从事上述各级教育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情况。
五、尚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虽然已经初有所获,不过尚未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另有不少在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集中表现在:
(一)教育指标体系的学理问题
教育指标的研制与开发如果离开对于指标原理的探掘和解析,则只能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难以构建出经得起推敲的指标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也会时常遇阻。本研究虽深明此意,但精力所限,难以深究。这将是日后长期研究的课题。
(二)指标体系功能化
本研究的成果并非指向明确的某种指标体系,因此我们将其定位于“研究取向不确定”性质的指标。接下来还应该在得到具体指向的任何时候,将其按功能重新设计为“统计指标”、“评价指标”、“规划指标”或者“督导指标”。
(三)重点问题扩展性
特殊教育本身尚有不少值得深入探究的领域,其中有些问题对当前天津市特殊教育发展进程有相当重大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天津市教育的其他方面。例如,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全纳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儿童”选修课,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上述问题都不单纯,都有一定的扩展区域,有望成为若干具有很高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课题。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美术教育;关怀;生活
论文摘要:在缓解精神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改观心理状态等方面,美术教育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逐渐成为了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特殊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十分独特的一类教育形式,由于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生理或者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特殊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与常规教育相比都有较大差异。特殊教育的目的往往不在于教授知识的深度,而关注于特殊教育群体精神和心理上的变化,致力打开特殊教育群体心扉,扫除其心理阴影和障碍,能够走出阴霾,更好地融入到与周围人之间,进行较为正常的社会生活。
在缓解精神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改观心理状态等方面,美术教育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在压力不断增大的现代社会,美术艺术已经成为了社会人群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一种有效方式,而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发现了美术教育对于抚慰心灵,释放心理压力的明显作用,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逐渐成为了一种教学方法。关于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1.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的优势
1.1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
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美术教育在形象性和生动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对于聋哑儿童,由于其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受到较大的限制,于是视觉感知便成为其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而美术教育中可以运用大量的运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述相关的知识,一个个的画面有效地弥补了聋哑儿童听觉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当学生想和周围人或是老师交流、沟通、甚至是讨论时,除了传统的哑语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大丰富了聋哑儿童的表达方式,也加强了他们与正常人群沟通的能力。
1.2 良好的心理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很容易引起观赏者的共鸣,进而进行发散式联想,对其心灵产生影响甚至是震撼。特殊教育受众是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自闭症、妄想症等等。在这样心理因素的影响之下,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而美术教育可以在教学中展示大量表现真、善、美元素的作品,教师可以这些作品为突破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美好且积极向上的方面。例如通过赏析《自由引导人民》,来与学生讨论为了取得自由和尊严,多少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乐观,不畏艰险,这些教学内容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从而为其他教学带来便利。
1.3有效地多感官协同训练
美术教育一般包括了赏析和创作两个部分的内容,而当中又涉及到色彩、搭配、比例、构图等一系列的因素,通过赏析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表达能力,而创作更可以将学生的手、脑等多个部位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对于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这些训练对于开发其智力和激活大脑部分功能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特殊教育中开展特殊教育的方法
正如前文所言,特殊教育中由于受众包括了聋哑、残障、智力缺陷、心理缺陷等一系列的非正常人群,所以其开展美术教育的方法与一般教育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2.1加强理论教学的融合
基本的美术理论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但是考虑到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理解和表达能力上的缺陷,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应该更多的放在感知和感官的训练及开发上。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大量的美术基本理论融合到趣味化的教学之中。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描绘一定的场景,待大家绘画完成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展示,再一起评选出大家觉得“最好看”的作品,在这里要注意,我们不要用深奥的理论去引导学生,标准就是简单的“觉得最好看”就行了。之后我们再组织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那几幅画得“最好看”,是不是在色彩搭配、画面比例、布局等方面有一些优势?在这样的引导之下逐步将色调、构图等美术理论引出,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和自然。
2.2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性,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大,更多的关照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围圈的座位布置形式,教师站在中间讲课,以拉近和学生的亲近感,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作品多鼓励多引导,必要时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轮流在圈的中间和大家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加强与周围人的交流与融合。
2.3以生活为素材
特殊教育的美术教育应该将素材锁定在学生日常所见所闻的事物,而不是高深的名作或是费解的大师作品,生活素材可以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同时也可反过来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我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解生活中的电话、自动售票机、公交车等事物,之后再让学生一边练习画这些事物一边讲解它们的功能。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美术动手的能力,更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美来源于生活,学会用开放的眼光去搜寻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这其实达到了特殊教育中较高的层次。
特殊教育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当中的美术教育对于改善和提升特殊教育有重要意义,只要我们多总结和创新,善于引导和关怀,相信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一定可以迈上更高地发展平台。
论文摘要:新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实现由教到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特殊群体的聋哑学生,将来到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少之又少,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业又远比正常人困难的多,这对我们特殊教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特教工作者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方面,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应该是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应是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增加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与认识生活。特殊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生活感悟水平。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春天来了》时,可以做充分的课前准备,给聋生展现春天的景象,勾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记忆。上课前,可以组织孩子们走出校园去踏春,郊游时可以拍照片,比如春天郊外的美丽景象、孩子们活动的情景,之后把这些图片资料加以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给孩子们展示“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画面,还可以让他们观赏更多春天美景和他们自己活动的场面,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春天来了,春天真美丽”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通过欣赏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回忆郊游时的情形,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活动中。到了朗读训练时,虽然只是几个词语和短短的一句话,但是他们却读得那样认真,从他们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聋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特殊教育的语文教育更要走近聋生,走进生活,注重让聋生去感悟、去体验。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更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文关键词】 特殊教育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浅谈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构想了一些切合聋哑学生特质的方式方法,以便更好的在课中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更是对残疾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体育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尝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认识:?
1 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中?
通过体育探讨、教学培养聋哑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好品质。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加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 注重“全面”?
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聋哑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就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对优秀学生适当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则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鼓励,加倍关心他们学习的进步,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让他们通过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建立: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优良品质。让他们明白自己只是身体上有残疾,而不是残废,也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因此教师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开动脑筋,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学生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3 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形,促进机体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教师要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气质、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4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无论是普通学校还是我们特教学校,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如以篮球比赛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篮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篮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好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5 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和比赛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让聋生以健全的身心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来,以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6 关注学生心理、生理?
由于体育教学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身体上有残疾的聋哑学生,心理问题更为严重。自卑、好斗。在现实教育中,必须把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忽视甚至损害生理健康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反之,不注重心理素质而孤立发展体质、体力和身体技能的体育也同样是片面的。和谐发展,既要求对个体体育内部教育的和谐发展,也要求对个体的体育教育与其他方面教育的和谐发展。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培养和谐的个体,只有众多的和谐的个体,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论文摘要:阐述了和谐社会大学图书馆为特殊教育学生服务的意义,探讨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方式方法,并对今后此项工作提出了建议。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和谐社会;特殊教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等方面的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和文化和谐的辩证统一过程,促进三种和谐也是将其作为“三位一体”的目标。三种和谐体巾,每种和谐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在三者关系中,经济和谐是政治和谐、文化和谐的基础,而政治和谐则是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的保证,文化和谐则是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的内在动力。
1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图书馆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知识载体和文化窗口,承担着保存文献资料、开展社会教育、传递情报信息等多种重要职能,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设施。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广大师生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2l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宝贵人才,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三大支柱之一、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服务窗口,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服务弱势群体是图书馆的职责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由IFLA和UNESCO共同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必须敞开大门,不分民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学历,面向所有成员免费、公开开放。”这不仅明确了在图书馆,读者的阅读机会原则上是平等的,实现了在阅读起步阶段的机会平等,而且要求图书馆克服本位主义的影响,开放收藏;要求图书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在读者资格的认定上不得有歧视性的差别,保证每个读者都是受到图书馆尊重的个体,保证和谐社会巾每个个体都享有尊严。
3服务弱势群体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为残障读者服务,保障残障读者的合法权益,满足残障读者的特殊需要,是摆在图书馆人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图书馆理论研究的一项新课题。我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约6000万人,其中听障者约2057万人。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缺少社会的关心与帮助,他们难以自立生存。因为他们除了身体上残疾,在精神上与正常人有着相同的追求。让弱势群体不仅承担社会代价的后果,也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正像总书记所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当明白,不保障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社会不可能是稳定的。可以说一个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的社会,一个社会弱者受到歧视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稳定型的社会,更谈不上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图书馆的大门向全体社会成员敞开着,它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视角范丽广阔得多。领导前苏联文化教育工作20多年的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率先提出:图书馆作为一个主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必须在自己的服务性工作巾体现思想性原则。我国图书馆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利用图书馆具有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等特点,通过图书流通、图书宣传和课堂讲授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推荐好书,辅导阅读,提高其健康的欣赏情趣、高尚的思想品质,并且能够使社会各界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弱势群体。在这方面,我国的一些公共图书馆走在了前列,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举办图书馆宣传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向弱势群体宣传图书馆的资源、功能及服务,从而让更多的弱势群体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2)配合各种宣传,为弱势群体献爱心。如广州图书馆在“全国助残日”开展了系列助残活动;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倡导下,2007年在世界读书日前后,各地图书馆举办了以“阅读丰富人生,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读书活动,充分体现了“全社会都要关心弱势群体”的时代精神。
4大学图书馆要为特殊教育学生服务
4.1特殊教育学生服务现状
教育部200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十九条就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护读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应该为残疾人等特殊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便利”。1990年l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也对如何保障残疾人平等的利用公共资源的权利做出了规定。这些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使大家特别是图书馆界对残障读者的服务意识有所增强。随着高校扩招,进入高校学习的人数在逐年增加,身体有各种残疾的残障学生也相应有所增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无障碍没计,图书馆的设计中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对残障读者的关怀。为了给残疾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许多高校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作为残障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理所当然地应该为残障读者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周到的服务。以加拿大为例,基本上每所大学的图书馆都有专门为残障读者设计的坡道、盲道、扶手、专用洗手间、专用电梯、方便按钮、音响、信号装置等设施。馆内各个阅览室均有专为残障读者服务的低位借还图书柜台,开放式书架之间的间距设计和阅览桌的高度均保证轮椅运转自如。报告厅内特别划定有专供轮椅使用的区域,并专门设有导听系统,帮助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者听到演讲。为方便视残读者阅读,还配备了具有放大功能的阅读器,提高了残障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信心和能力。
4.2完善服务途径
4.2.1增强服务意识
图书馆员面对弱势群体读者,应具备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意识和技能。首先要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分析,弱势群体在社会上常常是受歧视的对象,在图书馆中,这种现象也偶有发生。在服务态度和言语表达方面,一定要热情谦和,千万不能伤害和刺激他们脆弱的心灵。要让他们在图书馆这个文化氛围里,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通过学习和交流增强自信心,使他的人格得以升华。
4、2.2改进服务方式和内容
一方面,图书馆应热情地为到馆的弱势群体读者提供各种优先服务,如检索资料、查找图书、协助使用图书馆的电脑设备等;另一方面,图书馆还应主动为无法到馆的弱势群体读者提供各种便民服务,包括义务上门办证、送书,利用流动阅览车送书上门等。图书馆应为弱势群体中的某些群体,提供享受服务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如专用通道、卫生设施、特殊视听设备、盲人专用电脑、特殊家具等。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应该开设盲人电子阅览室、聋哑人视听室等。为了切实符合弱势群体的身体状况和需要,图书馆在进行馆舍建设、设施规划时,应充分听取弱势群体的意见。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与相关产品制造商合作,设计出更方便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设施设备。此外,应强化图书馆员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知识技能。针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情况,图书馆应对图书馆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使他们了解国家有关弱势群体的法规政策、弱势群体的心理特点、使用图书馆的模式和习惯、对服务和信息的需求特征、常用设备的使用、有效交流的方式、方法等。国外图书馆为了让弱势群体读者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招募了符合专业资格和一定条件的弱势群体成员从事图书馆工作,这样不但体现了就业平等的原则,也改善了图书馆与弱势群体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水平和效果。
4.2.3建立监督考评机制
图书馆上级主管部门应监督、定期检查和总结各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情况,并制定专门的指标评价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质量,将其作为图书馆整体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
5天津理工大学图书馆的经验
以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为例,它是我国第一所面向聋人的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学院。1991年以特殊教育部的名义开始招生,1997年挂牌成立聋人工学院。有汁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2007年,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余名聋人大学生在校学习。馆领导不断加强馆员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意识,请来聋人工学院的老师教大家一些日常手语,以方便互相交流。特别是每学年新开学的时候,对于完全陌生的学习环境,很多特教学生都没有离开过家,加之与其他人交流有障碍,我馆组织专业馆员深入学院进行人校讲座,讲解办证、查询、借阅、检索等相关知识,使特教学生能够尽快融人新的生活里。在实际的接触中,我们发现他们都非常的聪明,只要辅以耐心的指导和示范都能很快地掌握。我馆还针对他们的专业,购人了大量相关书籍和手语方面的资料,并开通多种渠道,积极听取关于服务方面的反馈意见。在新馆的设计中,从切实符合弱势群体的身体状况和需要出发,广泛地吸纳了多方的意见,争取使所有读者都能更有效地使用文献资源,为全校的教学科研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