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7 11:48: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企业利润表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我国财政部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因此,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摘要: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现金流量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它是三大核心财务报表之一。对于使用者来说,要结合具体的、实际的决策需要从中获取最关注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可能存在于表内,也可能存在于表外。文章围绕什么是“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表”的界定展开,分析其编制的思路,重点阐述了三表的关联体现,并就其关联分析提出建议,这对报表使用者制定合理的投资、决策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关键词:现金 关联 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的界定
(一)现金流量的界定
现金流量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值得注意的是,涉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形式上的转换时,不会使其产生流入和流出,即不构成现金流量。常见业务如,用现金购买3个月内到期的国债;从银行提取现金等。前者属现金与现金等价物之间的转换,后者属现金存放形式的转换。
(二)现金流量表的界定
现金流量表主要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报表。在现金流量表中,通常现金、现金等价物被看作“一个整体”。除非提及现金等价物,否则“现金”的概念中就包含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现金”对应的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项目。
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思路
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主要分为三部分,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可依据企业规模、业务量大小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编制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直接从企业的相关会计记录中获取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等信息;
第二种思路是以利润表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调整相关资产负债表项目从而获取有关信息。例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数据。(具体见例1中表1、表2、表3的列示)
三、三表的关联体现
(一)企业基本财务报表间的关系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枢纽,可综合反映某一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主要从整体和结构两个维度上,架构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价值”。基于此,基本财务报表间的关系、具体项目的数字联动如图1所示。
在三表关系中,现金项目是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间联系的一个纽带。例如,当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不涉及现金等价物的情况下,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的年末年初之差应等于当期现金流量表中现金的净增加额。又如,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与利润表间也有其内在的对应关系,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的期末数扣除年初数,应等价于利润表中净利润的累计数。这说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存在密切的关系。而现金流量表主要揭示了企业的现金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它进一步说明的是资产负债表的结果。综上所述,三表间具有相互解释、相互说明作用。
(二)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例
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部分项目为例,进一步探讨三表的内在机理。
图1 基本财务报表间的关系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了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实际收到的现金。在填列该项目时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坏账”等。具体计算如下: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应收票据年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年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年初余额)-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
例1:M公司2014年有关会计报表、补充资料具体如下:
要求:根据上述相关资料计算分析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多少万元?
解析: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30000+5100+(340-460)+(375-330)+(170-80)-6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35109(万元)
例2:N公司2014年相关资料如下: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项目年初余额为8.5万元,年末余额为1.6万元;利润表中“营业收入”为28.5万元。本年度发生坏账为0.26万元已予以核销。
要求:分析填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金额为多少万元?
解析: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28.5+(8.5-1.6)=35.4(万元)
2、“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了企业购买材料、商品、接受劳务实际支付的现金。在填列该项目时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营业成本”、“存货”、“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等。具体计算如下: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营业成本+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存货期末余额-存货年初余额)+(应付账款年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应付票据年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年初余额)-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职工薪酬-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折旧费
例3:承接业务例1资料,假设M公司2014年在存货项目中包含计提车间折旧费为12万元,营业成本项目中包含计提车间折旧费为35万元,本期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为398万元,请计算分析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多少万元?
解析: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25500+398+(6220-8100)+(600-752)+(558-422)-(12+35)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23955(万元)
四、关联分析之建议
(一)关注三表的整体性、结构性
财务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每一种财务报表都有其特定的目的,除了“数字联动”还应结合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战略、政策等。立足结构、把握整体,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企业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等的认识和评价更客观、真实,为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
(二)动态分析现金流量过程
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集中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以实时动态的角度分析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过程,能够更加明确现金从哪流来,又流向哪去,这种“发展中求平衡”的思想,会使分析结果更为准确、科学,同时也降低了后续的审计风险,从而为使用者制定合理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摘要】现代企业面对日新月异、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企业决策者需要掌握更多的经营信息,以便把握正确的企业发展方向,作出科学的决策。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就必须编制符合企业需求的各类会计报表,并进行相应的分析。本文就制造企业内部报表的重要组成――利润表的分析进行探讨。
【关键词】制造企业 报表分析 决策
众所周知,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一般企业内部财务报表会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各项企业财务状况的经济指标。其中,利润表,作为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如月度、季度、半年度或年度)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全面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实现的各种收入、发生的各种费用、成本或支出,以及企业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情况,因此是企业最基本报表之一,也是很多企业领导在每月月初时最想看到的报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阐述如何有效分析企业利润表,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给管理层,为其决策提供依据。
一、利润表的分析方法
利润表是根据“收入-费用=利润”的关系来编制的,其具体内容取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及其内容,利润表项目是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内容的具体体现,分析利润表,可直接了解公司的盈利状况和获利能力,并通过收入、成本费用的分析,较为具体地把握公司获利能力高低的原因。
(一)整体利润表分析
在实务中,对利润表的分析一般使用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
比率通常指的是利润表各项目占当月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如成本比率=销售成本/营业收入;EBIT率=EBIT/营业收入等等。在分析各项数据时,除分析绝对数值外,还应分析各项比率,通过比率的变化来分析原因。
比较分析法,通常是将企业本月利润表与目标月份利润表进行比较,分析增减变动及差异原因。目标月份可选择上年同期数、本年上月数据,或产量和销量相当的月份,另外还需要与预算数据进行比较。当然,如果能有机会取得竞争对手或者同行业企业的利润表,亦可以作为比较对象,据此分析本企业与竞争对手在费用控制,利润取得等方面的优劣。
因此,对利润表的分析,第一步是比较当月利润与目标利润的差异,包括绝对值的差异和比率的差异,对各项变动进行具体的分析,查找其增减变动的原因,并建议领导层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应对。
其次是分析净利润及整体情况,如本期净利润金额及比率均有大幅增加,说明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均向良性发展。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收入增加,各项成本及费用控制较好,均无很大变化。当然,有的月份利润变动也会由于成本、费用变动较大造成,有时也会由收入、成本同时变动较大造成。
对利润表进行整体分析后,就需要对利润表的各项目作进一步的分析,尤其针对造成利润变动主要项目,着重分析其变动原因。
(二)主营业务收入分析
企业收入分析的内容包括: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分析; 影响收入的价格因素与销售量因素分析;企业收入的构成分析等。一般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加,有可能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1.收入确认计量方式有无改变。有的企业由于收入确认计量方式的变化,造成收入的大幅变化;
2.收入增加是由于销售数量增加还是销售价格提高所造成。再详细分析数量增加或提高的产品类型,属于新增客户还是老客户的业务变化所导致,要分析增加的原因以及具体的变化量供管理层参考,如是客户原因还是本企业原因,是销售人员努力工作的成果还是市场因素,增加销售的同时是否增加了费用开支(如广告费等),其他产品或客户有无借鉴的可能性等等。
3.是否是销售组合的原因,如本月是否有新产品出售等。分析主营业务收入时,可同时编制产品销售收入明细表,客户销售收入明细表等,通过上述明细表以便作进一步分析。
(三)主营业务成本分析
分析主营业务成本时必须按照主营业成本的细项分别分析,即分别分析料、工、费的增减变动情况以及对成本的影响。
二、直接材料分析
分析直接材料,一般比较成本比率,即直接材料占销售收入的比率。
首先,要从整个企业层面分析,直接材料成本比率变动的原因有:
1.销售组合的变动。若企业销售的并非单一产品,且不同产品的成本比率又各不相同,各月销售组合的不同会导致材料成本比率的变化。
2.汇率影响。有国际业务的企业(外销或者外购),汇率变动也会引起材料成本比率的相应变动。
3.同一产品不同时期的材料成本变动。这可分为量、价两部分。直接材料费用若有增减,首先判断是量还是价的问题。量,即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有无变化,损耗有无增减,是否存在工艺改善从而节约成本等因素。
假如是价格变动,则要分析原材料单价变动的原因,可能是:
1.供应商涨价或者降价,若是涨价,原因是什么,市场价格趋势怎么变化?若是降价,是否属于本企业采购的绩效。
2.更换供应商导致。由于合作的供应商变化,引起材料价格的变化,后期要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尽量采用规模化、长期化采购的优势,让其降低价格,从而控制材料成本。
总之,分析材料成本时,可配合制作原材料价格波动与产品成本变动表,及时为管理者提供数据。同时,通过分析材料成本用数据来反映由于采购部门的努力而节约成本的效果。
三、人工成本分析
人工成本通常与产量成正比关系,如果企业当月产销不均衡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利用利润表来分析,需同时分析各月人工成本与产量的比率关系是否有较大变动。在计件工资模式下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有较多返修活等情况才会影响;在计时工资模式下,影响成本比率变化的因素有:
1.生产效率的提升,标准工时降低,人工成本比率下降。
2.加班。根据国家规定,加班工资会高于正常工作日的工资,若当月加班安排较多,在同样的实际工时下,人工成本会增加。
3.各月实际工作天数。若企业实行固定月薪制,由于各月工作天数不同,影响到各月的产量,相应影响到固定月薪占产量的比率。
4.返修。若某月出现大量产品返修,则当月的产量势必会少。
5.批量新员工加入。通常情况下新员工的报酬与产出不成正比,且还会占用大量培训时间。
6.生产工人调薪和福利支出变化。分析人工成本,还可用数据反映生产部门工艺改革,效率提升等方面的绩效。
四、制造费用分析
制造费用主要包含设备折旧、水电等能源、一线管理人员工资、物料消耗和公共费用的摊销等。在实际操作中,一般认为设备折旧、一线管理人员工资、公共费用摊销为固定费用,主要分析其绝对值的变动。而水电等能源、机物料消耗等为变动费用,分析其占产量比例变动。
(一)设备折旧
重点分析当月是否新购入固定资产、处置闲置固定资产或改造现有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采购是否合理,是否与公司生产经营的需要相吻合,另外也可分析新增固定资产投入与产品产出是否匹配。
(二)管理人员工资
从金额角度重点分析当月是否有人员新增和离职。同时可将公司一线管理人员的配置与同行作比较,分析是否能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对人员进行调整,从而减少人员开支。
(三)公共费用
通过细化成本,分析每个责任中心的费用。通过差异化分析对各部门费用的波动情况和合理性作出判断,分析变动原因,控制不合理费用并在后续改善。
(四)物料消耗
根据产品特性区分各种物料消耗的占比情况及物料与产量的变动关系,从而分析物料消耗的合理性。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以请款或领用方式核算物料消耗,即当月入账的当月不一定全部用完,分析时要引起注意,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
五、期间费用及利润表其他项目分析
期间费用分析类同制造费用下的公共费用,分析时要细化到各责任中心,通过差异化分析对各部门费用的波动情况和合理性作出判断,查找变动原因,采取切实措施控制不合理支出。
当然,利润表分析除上述方法外,还可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信息相结合,提供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如将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进行比较,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将销货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比较,计算存货周转率;将净利润与资产总额比较,计算资产收益率等,以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金周转情况,便于企业管理层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总之,财务报表就是企业的“听诊器”,密密麻麻的数据所包含的是企业经营状况与潜在的风险,报表分析和分析结果应用是一项高深的技术,值得财务人士不断探索并掌握其中的奥秘。财务人员要对基础报表之一的利润表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分析,并得出有价值的分析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为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它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四表”中的第二大报表,是企业利用经济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本文在对多个利润表的错误和舞弊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编制利润表应掌握的要点,并介绍了审核和分析企业利润表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利润表 报表编制 报表审核 报表分析
一、企业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利润表由表头和正表两部分构成。格式有单步式和多步式两种。由于单步式的利润表只是简单地将企业的收入收益减去成本费用,所以提供的经济信息非常有限,而多步式的利润表却是从营业收入-销售毛利-销售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将当期发生的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项目分别按不同性质进行归类填列,有利于企业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所以,目前企业选用的都是多步式的利润表。正确编制利润表,必须要把握好如下关键问题:
(一)要注意利润表设有两个金额栏,即“本期金额”栏和“上期金额”栏。要保证金额正确首先就要明确这两栏所属的会计期间。如果是年度利润表,“本期金额”栏应填列本年12个月的累计发生数,“上期金额”栏填列的就是上年12个月的累计发生数,该栏数据应根据上年年度利润表的“本期金额”栏填列。如果前后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不一致,则应将上年利润表中的项目名称、内容按最新规定对金额进行调整后再填入,如果存在前期会计差错,则应根据追溯调整后的正确金额填列。中期报表的“本期金额”栏应填列本年1月1日至中期期末的累计发生数,“上期金额”栏应填列上年1月1日至上年同期期末的累计发生数。简而言之,“上期金额”就是上年同期金额。这样,不仅可以知道当月的盈亏和年初至本月末的累计盈亏,而且通过比较“本期金额”与“上期金额”,还能发现各项目的变化趋势,便于及时采取措施,使企业保持良性发展。
(二)要清楚利润表是由两部分组成:利润形成和每股盈余。第一部分是利润形成部分,根据利润的来源和构成情况分三层,第一层是计算营业利润,是在营业收入的基础上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三大期间费用后减去资产减值损失再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这是企业通过主营、兼营以及投资业务实现的,是净利润的主要构成部分;第二层是计算利润总额,是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支净额;第三层是计算净利润,是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第二部分是每股收益,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三)要熟悉利润表中“本期金额”栏内各项目的内容。利润表中“本期金额”栏除了“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项目外,其他项目都是根据相关收入、费用总账账户每月月末结账时记录的年初至当月月末累计发生数填列的。编制利润表时需重点注意的项目有:
1.“营业收入”项目。该项目反映的是企业通过营业执照中注明的主营、兼营业务而实现的,是狭义的,即收入要素所指收入总额,应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账户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2.“营业成本”项目。因为“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之间存在因果配比关系,所以该项目反映的是企业因主营、兼营业务而承担的成本总额,应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两账户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3.“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反映企业应交纳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应根据“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的发生额进行填列。
4.“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项目应根据“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个总账账户的发生额对应填列。
5.“资产减值损失”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应收债权、存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各项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应根据“资产减值损失”账户的发生额填列。
6.“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该项目反映的是企业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应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填列,如果是借方发生额,则为净损失,应以“-”号填列。
7.“投资收益”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因对外投资而发生的损益,应根据“投资收益”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填列,如果是借方发生额,则为投资损失,应以“-”号填列。
8.“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项目。两项目反映的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利得、损失,应根据“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两账户的发生额对应填列。
9.“所得税费用”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因应纳税所得额而应交纳的所得税费用,应根据“所得税费用”账户的发生额填列。
10.“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项目。这三个项目都是直接根据利润表中提示的相关项目计算填列,如果是亏损,则以“-”号填列。
11.“每股收益”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项目。由于每股收益通常被用来评价普通股盈利水平和投资风险的大小,所以一般习惯将其作为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和预测企业成长潜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只有上市公司和正处于公开发行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的公司才填列。其中,“基本每股收益”只考虑本期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而“稀释每股收益”是假设企业发行在外的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等稀释性普通股都转换为普通股的基础上,根据其加权平均数计算得出的每股收益。
二、对企业利润表的审核
由于会计人员执业水平不高而出错或是通过舞弊调节利润,如提前或延迟确认业务发生时间、随意变更会计政策、错误地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等都会导致利润表的数据不可靠。为了保证利润表合法、公允,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所以,应对利润表的正确性进行审核。审核时要执行重新计算、检查记录或文件、分析性审计程序。审计的要点主要有:
(一)在对利润表的表头和正表两部分内容进行完整性检查的基础上,执行重新计算审计程序。一般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采用的都是逆查法,是从报表开始审计的,所以,对利润表的审核,可以先根据总账、明细账账簿记录进行账表核对,检查表中数据计算是否正确,对没有数据的项目,可以询问相关人员或检查总账账户。审核时,要注意各损益类账户是否全额转出,期末余额是否为零,有无故意截留或夸大情况;销售退回是否冲减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注意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和投资收益等项目的方向。
(二)因为企业提供的都是比较报表,所以在审计计划阶段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结合对企业基本面的了解和对其生产经营情况的观察,执行分析程序来分析利润表中各个项目的变化、变化幅度及趋势,以此来确定利润表中的重点审计项目。除了直接比较不同会计期间各项目的数据,计算变化情况外,还可以通过计算利息保障系数看企业偿债能力变化,可以结合资产负债表来计算应收账款、存货、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等,以此来审核企业获利能力、营运能力的变化,找出异常变动,从而确定重点审计领域。
(三)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运用分析程序对利润表进行总体复核。因为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有关经营成果的综合信息,所以它应该与企业的获利情况基本吻合,如果两者相互背离或企业脱离行业和宏观经济环境,就违背了合理性,脱离了现实性,提供的信息也就不可靠。
三、对企业利润表进行分析
从表面上看,利润表提供的大量会计信息就是一些数据,实际上,结合其他报表以及非会计信息来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有关盈利状况、营运能力及发展趋势的信息。虽然会计信息使用者较多,各自需要了解的信息不完全一致,但大家对利润形成的质量和利润结果的质量都非常关注。
(一)分析企业营业收入的质量。因为利润表是根据收入-费用=利润来编制的,所以关注利润表最主要的就是关注利润的质量,而利润的质量高低,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的质量,但收入中最主要应关注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稳定性的营业收入。对企业营业收入质量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收入变现的能力越强其质量就越高。一般收入的实现会伴随资产的增加,而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就表明收入的质量越高,如现销时增加银行存款的收入就比赊销时增加应收账款的收入质量高,这点还可以将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结合,对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进行比较和分析。分析时,一般选用的指标是销售收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该比值越高表明收入的质量越高。由于销售时对应资产增加的金额是销售额加上增值税销项税额,所以当比值小于1.17时,说明本期的收入有一部分尚未收回;当比值大于1.17时,不仅表明本期的收入全部收回了而且还收回了前期的应收款项或预收款项增加了。二是收入越稳定质量就越高。收入的稳定性可以从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品种构成、销售及畅销地区分布、采取的销售手段以及是否满足市场化运作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可以通过检查销售明细账和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来进行分析,判断企业全部产品中对营业收入贡献率最高的产品,并结合多期的情况来观察该产品销售的稳定性,并判断其未来的变化趋势,企业有主打产品才有核心竞争力。其次,销售的区域越广,受欢迎程度越高,收入的稳定性越高,所以要对产品销售的分布区域进行分析,是只在国内销售还是全球性销售,是仅仅在所在地区销售还是全国性销售,是仅专注南方市场还是南北畅销,另外,企业对尚未涉足的区域是否有推进计划,企业的产品是否进行了购买偏好细分等,因为不同地区的市场潜力不同,对企业未来收入的影响也不一样。再次,收入实现采取手段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收入的稳定性越高,如果企业的销售不是因为产品本身质优价廉,而是依赖当地政府采取行政干预,限制外地产品进入,这属于强迫性销售,该收入的实现与产品和企业无关,其稳定性较差,发展前景堪忧,故该收入质量不高。最后,市场化运作越规范实现的收入越稳定,分析时要注意收入中来自关联交易的比重大小及趋势。如果该部分收入比重较高,销售价格比市场价格高而且集中在期末,则一般认为这部分收入是为了企业的集团利益而人为炮制出来的,所以属于质量不高可以直接剔除掉的部分。
(二)分析企业费用的质量。对费用的质量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费用本身涵盖的内容不同,所以分析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如分析营业成本应重点分析其变动趋势,应结合营业收入计算分析毛利率的变化,以此来判断其增长的合理性;分析营业税金及附加,因为其对应的内容是应交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所以主要应分析其计算是否有误,交纳是否及时;分析销售费用时应考虑销售费用与企业的销售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所以主要应分析其变动是否合理,是否产生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分析管理费用时,应结合其明细账,侧重分析变动幅度较大的费用项目是否合理、有效,并判断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分析财务费用时应结合企业负债存在的合理性,并判断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的高低;分析资产减值损失时,应分析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是否充分,并结合以往情况来判断企业是否利用资产减值来调节利润;对营业外收支进行分析时,应根据其损失的特性重点关注金额大小是否异常;对所得税费用分析时应重点分析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是否合法,企业是否存在递延所得税问题等。二是分析时要考虑费用的发生与企业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的关系,如分析管理费用对营业利润的影响,会揭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一般管理费用支出水平与企业规模大小密切相关,企业对管理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可以体现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如果企业压缩研发支出和职工教育经费等则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所以一般在对管理费用进行分析时,要将其实际发生额与年初的预算数进行比较,这样更容易评价企业管理费用的质量高低;分析财务费用对营业利润的影响,揭示了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负债越多,利息费用越高,财务费用可能就会上升,但如果负债能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则该财务费用的发生就是有质量的,但分析时,应结合企业的负债进行,因为利息费用存在资本化和费用化区分问题,另外还要注意企业是否取得了销货方提供的全部的现金折扣,因为丧失现金折扣付出的代价很高,所以一般买方都会想法争取到,如果企业放弃现金折扣,就表明企业货币资金非常紧张。三是费用管理的重点在于对费用的控制,但要区分哪些是可控的费用,哪些是不可控的费用,这就需要对费用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如固定资产折旧费、企业人头费、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等一般无法降低;而与企业业务量成正比的运输费、业务招待费以及能促进企业销售收入实现的广告费,能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的科研经费支出,以及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人力资源开发费的支出等,在企业发展趋势良好的情况下应逐年增加才正常。
(三)通过比较利润表进行分析。企业提供的利润表至少有两栏金额,如果需要,还可以把连续的若干会计期间的利润表进行比较分析,一是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利润表中各个项目尤其是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等在不同时期的增减变化及趋势,再结合其他信息来分析其变化的合理和有效性。二是进行结构分析,对照企业的营业执照,紧抓营业利润,围绕主业进行分析。首先,要对不同时期毛利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如果企业毛利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且变化趋势呈稳步上升状态,则表明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地位高,反之,则表明产品销售竞争加剧,销售环境在进一步恶化。其次,可以比较不同时期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如果该比重较大而且呈现上升趋势,则表明企业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利润稳定。最后,要注意分析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对营业利润的影响,虽然这两者与营业收入一样都是营业利润的构成项目,但其风险要比营业收入高。三是要注意异常变化项目,对不合常理的变化,对方向相反的变化,对金额大小超过10%以上的变化等都要重点关注。
(四)结合资产负债表对利润表进行分析。一是进行财务分析,如用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报酬率进行盈利能力分析;用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流动资产周转率等进行营运能力分析等。二是要对利润变化进行预警分析。例如,在分析中发现企业在主业转移,盲目扩张,表明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加大,获取利润的稳定性在减弱;发现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扩大,周转速度变慢时,要想到企业的营运能力在减弱,获利能力也会受影响;发现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而且应付账款规模不断增大,付款周期延长,就要质疑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是否下降,也就预示着货币收入在下降;发现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比以往都少,就要怀疑企业是否将计提减值准备当作利润的调节器;发现企业违背一贯性原则,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则要质疑企业是否在利用其变更调节利润;发现企业换了会计师事务所、法律顾问等,就要质疑企业是否存在买卖审计报告的可能等。
综上所述,要想正确编制、审核和分析利润表其实并不困难,只要秉承职业道德,严守执业规范,在认真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利用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应付账款明细表、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情况表、投资收益明细表、各种费用明细表等内部报表,再将内、外部报表相结合,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数据分析与非数据分析相结合,就能对利润表的编制、审核和分析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
作者简介:兰博(1990―),男,汉族,江西萍乡人,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经济管理学部09级会计学专业6班学生。
摘要:本文将从我国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2006年,我国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 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2006年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 “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 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因此,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摘要: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是向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的结构性表述。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层如何学会分析和利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将会是一项“基础课程”。本文主要针对利润表中营业收入的确认、营业成本分析和期间费用分析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企业 利润表分析 目的
企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以及直接计入当期的利得和损失,也称为财务成果或经营成果。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是动态报表,表中的数据是时期累计数,反映了企业在某一时期内的累计经营成果。利润表是根据“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等式进行设计,其内容可以分为收入和费用两大类。利润表既反映了企业净利润的形成过程,也体现了利润的计算过程,所以也称为损益计算书。
一、利润表分析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而无论企业价值最大化还是股东权益最大化,其基础都是企业利润。利润是现代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基础,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都与企业利润的多少有关,如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以及人、财、物等各因素的变动均影响着利润的增减变动。企业各个环节和各个因素的状况较好,利润就高;反之,某一环节或因素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利润的增长。利润表分析的目的就在于了解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来源和构成,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判断净利润的质量及其风险,有助于使用者预测企业净利润的连续性,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二、营业收入的确认分析
收入的确认主要解决收入在何时入账,并利润表上反映的问题。收入准则规定了各类收入的确认标准。企业在运用收入的确认标准时,应根据交易的实质进行判断。
(一)销售商品收入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一收入》的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提供劳务收入
劳务可以分为跨年度劳务和不跨年度劳务。对于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 应在劳务完成时确认收入;对于开始和完成分属于不同会计年度的劳务,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视提供劳务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釆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提供劳务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3.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4.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按下列情况处理:
1.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补偿,应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劳务成本;
2.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补偿,则应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确认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三)让渡资产使用权形成的收入
让渡资产使用权形成的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不含债券利息收入)以及因他人使用 本企业的无形资产等而收取的使用费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形成的收入,只有符合下列两项基本条件时才可确认。
1.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在具体进行收入确认分析时,应在明确收入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收入确认时间合法性分析。即分析本期收入与前期收入或后期收入的界限是否清晰。
2.特殊情况下企业收入的确认分析;例如,商品需要安装或检验时收入的确认、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等;
3.收入确认方法合理性分析。例如,对完工百分比法的条件与估计方法是否合理等的分析。
三、营业成本的分析
营业成本是指与营业收入相关的,己经确定了归属期和归属对象的成本。在不同类型的企业里,营业成本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制造业,营业成本表现为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商品流通企业,营业成本表现为已销商品成本。在进行营业成本质量分析时,要关注以下要点:
(一)分析影响企业营业成本髙低的成本项目
影响营业成本高低的因素既有企业不可控的因素,如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价格波动,也有企业可以控制的因素,如制造业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项内容组成,在分析成本升降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分析单位成本组成项目的增减变动,查明变动原因,了解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挖掘潜力,从而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提供依据。
(二)分析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的配比
从企业利润的形成来看,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后余额为毛利。毛利是企业利 润的源泉,企业必须先有毛利,才有可能形成营业利润。企业毛利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存货的可增值性。企业毛利率的高低既与行业有关,也取决于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如果市场相对稳定,毛利率应当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毛利发生巨大波动,意味着市场风险大或企业产品成本不正常。毛利率下降,或者意味着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或者意味着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出现了转折,或者意味着企业生产的产品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或者意味着企业所从事的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进入壁垒较低。在毛利率下降的情况下,企业要想获得营业利润的稳定增长,就必须在扩大市场份额上下功夫,或者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低毛利的产品应当通过周转率来弥补。不同行业会产生不同的毛利率,如餐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高于制造业企业。分析者应分析企业的毛利率是否合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企业经营的范围不断扩大,经营活动日益增多,经营内容也呈多元化趋势。为了规范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企业能够适应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国际化贸易的需要,我国于2006年发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本文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分析投资者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使用方法。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利润表;资产负债表
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国家财政部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规则,结合我国会计制度的实际情况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中,对企业收入、支出、资产、利润、负债、权益等要素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并引入了资产负债表的理念,改变了以往企业财务报表中,利润表占主导的地位。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中,利润表的内容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改变是引入了在规定情况下使用公允价值分析模式,下面我们对新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原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对收益的确认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这仅仅反映了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以前当期时的价值,不同时期资产及负债的计入只能按照当时历史成本进行折旧计入,但当期的收入却是按市场现价计入。这样就存在收入与前期费用无法对应匹配比较,利润表中所反应的利润数据,也就无法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在一些规定的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能够比原规则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这样就能够提供给决策者、投资者比较客观的信息,使利润报表在财务分析报告中起到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作用。公允价值计量中,资产和负债刚开始时按照当期价值计入,在后续计算中,对于需计算资产公允价值与计入时的资产当期成本计算差额,并计入损益,确定此部分差额为未实现收益,这样就可以定期反映企业的当时的真实价值。公允价值计算时主要根据相应资产和负债的市场实际报价,计算的结果较真实客观。新会计准则中,规定公允价值要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使用,如运用不当,则可能使一些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来进行资产瞒报或慌报等不良行为。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与原准则相比,新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先进的理念,具有比旧准则更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接近。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既真实客观体现了企业经营状况,反映了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责任,又为企业管理层调整后续企业的经营活动及策略提供了数据参考,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实际使用中,利润表数据使用者会按照自己角色目的从中选择所需的数据信息,下面从利润表的使用角度来进行分析。
1.评价管理者经营情况
现在的企业管理,一般强调的是经理负责制。也就是投资者与管理者是两个不同的主体。所有权是投资者的,经营管理权限可委托给职业经理人负责。而对一个企业经营的好坏,现行制度下评价标准之一就是利润表中主要的经营利润指标数据,利润表中统计时间点当期的营业总收入,去除当期的营业成本、税金等总费用后所获得的指标数据,就是主要反映企业在此段时间内的经营好坏情况。同时这个指标数据,还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可以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经营的状况起到预测作用。但需要引起使用者注意的是,在利润表中还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等指标数据,这些指标数据不容易持续性获得、收入和支出前后变化也没有太多持续性,因此不能根据这些指标进行预测,所以在评价企业管理层经营状况时应将上述指标去除,不作为评价数据。
2.为投资者提供企业财务信息
一般投资者大多通过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利润报表来获取企业经营信息,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对于企业的收益的确定,旧准则利润表中所反映的企业收益没有将持有资产价值变动的收益包括进去,只是体现了已经实现的收益部分。新准则通过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资产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利润表中体现的企业收益情况,既包括了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资产价值变动中未实现的收益。所以,需引起投资者注意的是要区分已确认的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未实现收益在企业实际经营中,没有给企业带来真正的现金流,如果根据此数据进行相应的利润分配等决策将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因此投资者在通过利润表获得信息的同时,要审慎选择利润表中的各项指标,根据自己的角色目的,对各项指标进行有目的分析、采集,切不可盲目只看指标数据。一般的投资者,在计算企业利润指标时要把公允价值计算中资产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以客观真实评价企业当前经营状况。如果长期看好该企业的投资者,可更关注企业利润增长能力,在分析上述指标数据的同时,还要多留意主营业务外收入、支出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部分体现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及增长能力。
三、总结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为投资者更好的了解、观察企业提供了客观、真实的信息,同时也为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数据,推动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但任何管理方法都会有不足之处,新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也不可能将企业所有经营状态都真实客观体现出来。在具体利润表的使用时,还需要投资者、管理者从企业自身实际状况出发,在结合分析利润表中数据的同时,多角度观察企业状况,多渠道了解企业信息,以便更准确地从利润表中分析提取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运用利润表的比较分析法对中纺投资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利润表 比较分析 企业财务
一、 利润表的基本理论
利润表又称收益表或损益表,是依据"收入-费用=利润"来编制的,反映上市公司一定期间内公司的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支出之后的净收益的会计报表。通过利润表反映的收入、成本和费用等情况,能够反映公司生产经营的收益情况、成本耗费情况,表明公司生产经营成果;同时,通过利润表提供的不同时期的比较数字(本月数、本年累计数、上年数),可以分析公司今后的利润的发展趋势、获利能力,了解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完整性。
利润表分析也叫做损益表分析,是以利润表为对象进行的财务分析。利润表比较分析法就是企业内部通过比较相关指标和内容,从中寻找产生收入(收益)和支出而形成的共性和差异,得出产生这种共性和差异的原因,以便企业更好地改进和完善自身管理工作的方法。共同性使它们具有了可比的基础,差异性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特征。在实际分析时,这两方面的比较往往结合使用。利润表比较分析法在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和经营成果时,必须要从利润表中获取财务资料,而且,即使分析企业偿债能力,也应结合利润表,因为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同其获利能力密切相关。
二、利润表分析的案例研究
中纺投资于1996 年经中国纺织总会以纺生(1996)第60 号文批准同意,国家体改委以国家体改委体改生(1997)22 号文批准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于上海浦东新区,注册资金4.29亿元人民币。公司募集设立之初总资产3.844亿元,所有者权益1.178亿元。至06年底公司总资产已达7.67亿元,所有者权益5.09亿元。公司主要经营纺织原材料、纺织新材料、纺织品、特种纤维、跨行业新材料的开发、生产、批发、零售、代购、代销、进出口、保税贸易、实业投资等。
利润表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中方投资2006―2010年的利润表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1、企业在连续五年中,一是经营规模创历史新高。2010 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845308391元,同比增长48.98%,一举突破销售长期徘徊在12亿元左右的局面,尤其是国际国内贸易业务快速发展,销售收入突破10.65 亿元,增长了 47.07%。
2、主营业务利润创近年新高,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有较大幅度的上升。2010 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利润 25864190.21元,同比增长 200.12%,全年实现利润总额 26584993.31元,同比增长 79.54%,净利润21278090.2元,同比增长 375.85%,主业盈利能力得到加强和发展,企业运营更加坚实,竞争力不断增强。
3、资产规模稳步扩大,资产状况良好,公司 2010 年期末资产总额954501516.8元,净资产 56,821 万元,分别较去年增长 21.93%和 3.86%。
4、营业收入2010年度较以前同期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因经营环境趋于好转,公司加大营销力度,国际国内贸易额增长迅速,相应营业收入增加。营业成本2010年度较以前同期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因本期营业收入增加,相应营业成本同步增长。
5、销售费用2010年度较上年同期增加12196138元,增幅为75.49%,主要原因是:因销售大幅增加,本期运输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1030万元。
6、资产减值损失2010年度较上年同期增加611万元,增幅为537%,主要原因是:期末部分羊毛品种市场价格有所回落,公司对期末羊毛产品计提跌价准备增加。
7、投资收益2010年度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公司一级市场申购股票收益较上年同期增加。营业外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主要原因是:本期收到的政府补贴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所得税费用2010年度较上年同期减少485万元,减幅为47.77%,主要原因是:因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增加,相应计算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较年初增加。
8、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较上年同期增加 46.34%,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因经营环境好转,公司国际国内贸易额增长迅速,营业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公司加强货款的回收力度,货款回收增加。
9、收到的税费返还本期较上年同期减少 34.15% ,主要原因是:收到的地方政府返还税收款及出口退税款减少。
10、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较上年同期增加 48.10%,主要原因是:公司本期销售增加,相应采购量增加,支付货款增加。
11、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较上年同期增加 440.60%,主要原因是:本期出售申购新股所收回资金增加。
12、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较上年同期减少 64.28%主要原因是:本期处置长期资产较上年同期减少。
13、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较上年同期增加 30.21%,主要原因是:本期公司借款较上年同期增加,使本期公司支付利息增加。
三、结论
从总体上看中纺投资公司具有理想的营业收入和较为合理的营业成本,而且从过去几年的趋势来看,经营规模创历史新高,收入越来越可观,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了。总体而言,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大环境下,中纺投资应该把握机遇,在财务状况很好,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也要居安思危。
[摘要] 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 新准则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我国财政部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1.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2.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3.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1.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2.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因此,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3.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我国财政部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因此,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摘 要】 通过对利润表中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分析,可以对企业的工作业绩作出评价,同样有助于关注企业财务风险,保证企业良好运行。
【关键词】 利润表;盈利能力;分析
利润表又称收益表或损益表,是反映上市公司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把一定时期的营业收益与其同一会计期间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计算出公司一定时期的税后净利润。通过利润表反映的收入、成本和费用等情况,能够反映公司生产经营的收益情况、成本耗费情况,表明公司生产经营成果;同时,通过利润表提供的不同时期的比较数字(本月数、本年累计数、上年数),可以分析公司今后利润的发展趋势、获利能力,了解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完整性。由于利润是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体现,又是进行利润分配的主要依据,因此,利润表是会计报表中的主要报表。
一、利润构成分析
企业的利润,一般分为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将企业的利润表按照其收益来源构成划分为经营性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业务收入。通过上述收益的划分,将企业的利润构成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六种类型,从而可以判定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
A型企业属于正常状态的利润表要素构成状况,这类企业最好,属正常企业的经营状况,当然这类企业财务状况最好。而B往往是由于非经常性的特殊情况发生损失而造成的亏损,通过采取措施,加强经营管理,也会加以扭转,故该类企业可望迅速好转。C型企业属于危险状态的利润表要素构成状况。这类企业虽有盈利但非营业所得,而是靠非正常经营业务所得,故既不能持久,也不会过多。D这类企业在不能获得主营业务利润情况下必导致亏损,该类型企业产品销售获得毛利已不能弥补期间费用的支出,产生营业亏损,继续下去亏损额越多,亏损比例越大,导致破产速度越快。E型企业属于濒临破产状态的利润表要素构成状况。这类企业虽然最终有盈利,但正常经营业务所得,既不会多,也不会持久。这种偶然性所得,最终还是不能持续企业支出。F这类企业当然难以维持下去。如果亏损累计数据超过所有者权益时即为资不抵债,导致破产,这类企业已无健康可言。
二、利润表构成分析
利润表构成是指利润表中各项目要素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通过分析各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而识别影响利润形成的内在因素和盈利能力的大小。具体分析方法是:首先将利润表数据填入表内,其次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100%,再计算出其他各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最后识别利润形成是否正常、各项目比例是否适当、盈利主要来自何方,从而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健康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利润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即收支结构、业务结构、主要项目结构。通过利润结构的分析可以判断利润的质量,进而为预测未来的获利能力提供依据。
(一)收支结构分析
收支结构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额及比例。利润与收入(或成本)的比值越高,利润质量就越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第二个层次是总收入和总支出各自的内部构成。显然,正常的企业应以主营业务收入为主,而其他业务收入上升可能预示企业新的经营方向;营业外收入为偶然的、不稳定的收入;靠反常压缩酌量性成本、各种减值准备计提过低、预提费用过低而获得的利润,是暂时的、低质量的利润。
(二)业务结构分析
利润的业务结构就是各种性质的业务所形成的利润占利润额的比重。利润总额由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净收入构成,营业利润又由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构成。对于生产经营企业,应以营业利润为主,主营业务利润下降可能预示着危机。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的上升可能预示新的利润点的出现,高额的营业外净收入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甚至可能是造假。
(三)主要项目结构分析
利润的主要项目是指为企业作主要贡献的各种商品、产品或服务项目。通过主要项目结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利水平变化的原因。主要项目分散则难以发现主要项目的企业是否陷入了困境。分析为企业作主要贡献的产品或服务项目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市场竞争力,可以反映企业的利润质量。
三、巧用利润表分析盈力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因此,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一方面,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盈利能力是反映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则给予股东的回报越高,企业价值越大。在分析公司盈利能力时,要分析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用到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获利率等。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仅要看利润多少,还要关心利润质量以及盈利模式
对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取决于企业提供的利润信息,企业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在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应越好;反之,企业利润越少,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差。因此,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非常重视利润数量的多少。然而,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受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资产的质量、利润的确认与计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质量风险问题。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途径和方式,是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巧妙而有机的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模式。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若没有一个独特的盈利模式,也很难生存。显然,企业盈利模式并不是指从表面上看到企业的行业选择或经营范围的选择。因此,要想发现企业盈利的源泉,找到企业盈利的根本,财务人员就必须关注该企业的盈利模式,要分析这家企业获得盈利的深层机制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从其经营领域或企业特征上进行判断和分析。
(二)不能仅以历史资料和销售情况评价盈利能力
在财务分析时,大多数财务人员都是以企业年度决算产生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计算各种盈利能力指标,来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这种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所计算、评价的数据反映的是过去会计期间的收人、费用情况,都是来源于企业过去生产经营活动,属于历史资料。而对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要分析其过去的盈利能力,还要预测分析它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不仅与前期的积累、前期盈利能力的强弱有关,还与企业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有关。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评价。然而,影响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质量等,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另外,还要关注税收政策、非物质性因素、利润结构及资本结构对盈力能力的影响
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然而,由于税收政策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困素,很多财务人员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注重对影响企业发展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容易忽视税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
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是指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只注重分析企业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物质性因素,而忽视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专有技术以及宏观环境等一些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事实上,非物质性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动因,比如企业有良好的商业信誉、较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将会使企业在扩大销售市场、成本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等方面有所收获。这都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企业的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
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分人员往往只注重对企业利润总量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有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多,如果从总量上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好,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高于企业借款利息率时,企业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否则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忽视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
[摘要] 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 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我国财政部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1.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2.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2006年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3.报表列报的变化。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2)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以下三个方而值得关注。
1.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2.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因此,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3.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