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7 05:24: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本文通过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寻解决这一现状的家庭教育对策。
【关键词】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家庭教育对策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一)单亲监护
1.母亲单方监护
虽然母亲单方监护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与留守前差不多,但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城市和农村生活差距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母亲改变生活面貌的愿望异常强烈,但条件所限只得将欲望间接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家除读书学习外什么事都不让做,在校学习成绩必须名列前茅。由于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有部分孩子尽最大努力仍与父母的要求相差甚远,结果打击孩子学习自信,致使学习兴趣下降,影响认知能力的发展。
(2)由于农村原有重男轻女错误思想的影响,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远不及父亲。而现在学生的课程结构变化大,留守儿童母亲对教材把握以及对孩子学习辅导的技能有限,加之农活负担重,时常心烦气躁,极易冲动,缺乏足够的耐心,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冷静思考,常常大吵大闹甚至体罚孩子,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2.父亲单方监护
(1)虽然父亲对孩子学习的辅导能力强于母亲,但由于农村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固定化分工和男性性格特点,父亲对孩子的生活不能悉心照料,对孩子的学习监督也并不乐观。
(2)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沟通太少,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人际交往的能力,导致行为偏差。在心理交流方面,留守儿童父亲轻易的将儿童心理问题忽视;在生理问题上碍于伦理,羞于启齿;在人际关系上以自我为中心,专横独断,只教育子女怎么做,而不帮助子女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志向方面,简单归结为现在好好学,将来上大学,才有出路。志向过高过远,不切实际,不但打击孩子自信心,有的则导致行为出现偏差,这样无异于揠苗助长。
(二)隔代监护
(1)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父母外出前滑坡很大。由于祖辈的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学习几乎起不到任何监督作用。很多孩子通常“伪装”成在看书学习的样子来骗得祖辈监护人的信任,而老人们往往并不知道。
(2)隔代监护人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与孩子缺少交流,使得孩子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农村隔代老人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这无疑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一部分孩子则出现任性、暴燥、容易冲动、不服从管教、叛逆,有时甚至离家出走。
(三)亲戚朋友监护
亲戚朋友的监护不能让留守儿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孩子缺少与人交往,自我得不到很好的展现,自信心就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致使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很多情况下孩子处于自我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出现自卑心理。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就对学习失去兴趣,注意力开始转移,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同辈监护
同辈监护的家庭中,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1)同辈监护人在监护被监护人时,本人也被对方反监督。在学习上他们互相赶超,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体谅、安慰,面对问题互出对策,倾听他人意见,商议解决,这是同辈监护的优点。
(2)同辈监护的双方生活阅历和经验都比较少,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和处理能力都较低,时常判断失误,存在安全问题。作为同辈监护人,顾及不到安全隐患,监护人可能带领被监护人一起在一些危险地带或做一些很危险的游戏,这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五)自我监护
自我监护是留守儿童所有监护类型中占比例最少的。处于这种监护状态下的留守儿童压力最大,除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外,生活、心理和行为上都有很多问题。一个人生活,生病或遇到困难时在家里找不到帮助,内心非常孤独,自闭、叛逆、敌视感逐渐增强。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综合考虑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迫切需要,建议留守儿童的家庭因地制宜,转变观念,创建新型家庭教育模式。
(一)就留守儿童父母提出以下建议
最佳选择。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父母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利弊得失。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退求其次。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可以采取如下行为,尽量减轻父母关爱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1)父母尽量多与孩子通电话。注意通电话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饮食起居,更要与孩子进行彻底的思想交流。发现不足,及时纠正。
(2)父母必须增加与孩子团聚的频率。利用节假日抽时间返乡探视孩子或将孩子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而且可以为孩子树立崇高理想提供条件。
(3)父母必须经常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子女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并与监护人、学校共同配合,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二)就监护人提出以下建议
(1)监护人要高度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监护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监护能力,以适应被监护人发展的需要。抛弃原有既定的原始教育观念,转换角度思考问题,多给被监护人提供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避免包办代替。
(2)监护人必须给予被监护人必要的爱的呵护,但绝不造成施舍“爱”的泛滥。爱源于关照活动的体现。重视被监护人生活细节,进行相应的指导教育;感觉被监护人心理变化,进行必要的开启和引导。
作者简介:
张金瑞(1983年―),男,回族,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兰炼二中。
【摘 要】自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孩子在家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再加上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以往贫困生所加在他们身上的责任与义务渐渐淡去。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多地转向孩子的未来,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心灵的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培养;心灵;平常心;平常人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如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更是集万千宠幸与一身。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也不在为温饱而操心。以往贫困生所加在他们身上的责任与义务渐渐淡去。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多地转向孩子的未来,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心灵的教育。虽然我们的住房空间越来越大而孩子的生活空间却越来越小了,彼此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了。
二、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1.首要的是更新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21世纪的家长应该怎样培养我们的孩子呢?若想获得家庭教育的成功,首要的是更新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不仅要把子女当作子女还要把他们当作朋友,当作一个与家长有着平等关系的公民。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我们天天都可以感受到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而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也应该试着改变呢?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 、“过分的溺爱” 、“过多的干涉”、“过度的保护” 、“过多的职责” ,这就很容易造成孩子“无情” 、“无能” 、“无望” 、“无奈”、“无责任感” 。
2.不要总认为他们还小
我们的家长常常不约而同的以一种思维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总认为他们还小。是的!在父母眼中,无论多大都是孩子。一切的一切都被设计、规划好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直画好了框来规范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或许你认为应该这样做,认为这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和爱。然而,世界上就有一位母亲不这么做,她从孩子懂事起就告诉他,“你要坚强,坚强得足以认识自己的弱点;你要勇敢,勇敢得足以面对恐惧。你要堂堂正正,在遇到挫折时能够昂首而不卑躬屈膝;你要能面对掌声,在胜利时能够谦逊而不趾高气扬”。她就是林肯的继母――萨利・布什,用勇气和坚强铸造孩子的心灵。而你们把孩子却当作“机器”,调上好“发条”就按照你们的思路走。可你们别忘了他们是有思想的而不是你们眼里的“机器” 。
现在全球都需要高素质的“现代型”人才。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各国、各个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世界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因此,人才的争夺也趋向于全球化。有一天,你们精心培养出来的孩子,他们走向社会。首先,要通过“人才市场”的精心挑选。然而,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
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受点挫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谁又能保证在孩子的一生中不受一点挫折呢?现在,我们培养目标应该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三方面并举。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综合教育,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孩子遇到了挫折没关系,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站起来。我们要知道,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挫折和失败。这也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孩子没有体验过失败哪会有成功带来的喜悦呢?孩子跌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从此一蹶不振了。或许你会觉得现在这些挫折和失败对孩子是天大的灾难,但当孩子真正成熟并战胜了更多的挫折和失败时,其实这些只不过是他们人生长河中一个小小的漩涡而已。应该告诉孩子“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们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可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培养。有时情商的培养比智商更重要!一个人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他做什么事都有可能成功。
4.不能什么事都替孩子包办
你可以办一时却办不了一世!人生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那么,做父母的使命是什么呢?应该是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孩子走一程。为了让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家长真是操碎了心,什么事都替孩子想好、办好、甚至把孩子将来的前途都设计好了。但活生生的现实向你们发问:你的那些设想和做法,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孩子的成长规律吗?你的那些设想和做法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吗?家长们对设计孩子的未来兴致勃勃,孩子却觉得苦不堪言。家长替孩子着急,替孩子花钱,替孩子受累,到头来孩子非但不领情,反而感觉被爱的“死去活来” 。作为家长要抓住原则问题,在原则问题上耐心疏导,以理服人。因为,孩子在分辨是非上很容易走上误区。我们要知道家长包办一切,孩子却没有事情可做了;家长情绪饱满、乐此不疲,孩子却早没有了兴趣,在一边“旁观”。对待孩子学习问题上,做父母的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父母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培养平常人,要有平常心。所为做平常人,就是少给孩子提一些过高、难以做到的要求,而是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听,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运。不要把你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要等着让孩子来实现你的愿望。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让孩子在规划中找到自己的路,留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成长,完全的自我发展。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能给他思想,因为他有他的思想。
三、总结
现在的孩子聪明、机灵,没有所谓的“笨小孩” 。与其要说是“笨小孩”不如说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试想,生长在室外的“小草”生命力是多么的旺盛而温室的“花朵”则一不小心就“夭折”了。那是因为小草它经历了风霜雨露的吹打使它变得顽强。我们的小孩也是一样!没有历经“风霜”的孩子是不会成熟的,永远是父母怀里的“宝贝”。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快点“长大”,就请让他们做回真正的自己吧!另外,在自己犯下错误的时候别吝啬说“对不起”,这样不但不会失去尊严反而会赢来孩子对你的尊重。平时多给孩子一点鼓励多尊重孩子,也给孩子留点自己的隐私权。
李岚清同志曾做出过科学的论述:“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教孩子正确做人转变,由单方面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现在,呆板的、单一的、简单的家教已经行不通了,父母要在人格魅力、学识素养各方面得到孩子的敬佩与爱戴。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1、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2、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3、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二、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1、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2、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3、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工作应进行指导
对家长教育工作的指导,也是实现家园合作的一种形式。许多家长在教育幼儿时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原因就是缺乏一些理论的指导,而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家长培训班,使家长获取关于教育幼儿的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幼儿园还可以把属于自己园内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以便使家园合作紧密相连,相互贯穿于幼儿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还可以把自己园内所创立的一些教育方法,通过家庭教育的实践得到检验,促使幼儿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办园质量,这一过程也使幼儿成为了教育的受益者,使教育真正做到是从幼儿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是为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而服务的。
人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在农村中学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对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68份。经过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出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1.观念陈旧落后
在农村,由于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变,“铁饭碗”不复存在,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读书无用论”在农村逐步蔓延,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关注度下降。
2.留守家庭学生增多
由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被留在家中,成为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他们的爷爷、奶奶进行监护。爷爷、奶奶隔着学生的父母这一代对学生进行教育,绝大多数表现出过分的溺爱。这些学生的家庭生活及家庭教育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学习成绩较差,自卑心理强、内向、孤僻,不善于与同学交流,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问题。
3.不断高涨的大学学费使部分农村学生望而却步
近年来,农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大学学费的迅速增长还是超过了部分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据统计,一般农村的人均纯收入约3000元,而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支出约12000元,一家四口一年的纯收入仅能维持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开支,所以,有部分的学生家长坦承没有能力送自己的小孩读大学。受此影响,部分农村学生认为,即使考上大学,家里也没有经济能力送自己去读大学,所以学习积极性较低。
4.过分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理性的教育方式
90%以上的家长表示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名次,极少关心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是否快乐。而在生活中,家长对自己的小孩百般呵护,极少让学生参加家务活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都较低,整天都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学生的灵性逐渐泯灭。
5.学校周边网吧及不良音像制品的影响
由于管理不到位,目前农村学校周边在规定的范围内仍然存在经营性的网吧和不良音像制品的兜售现象。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不能自拔,整天泡在网吧荒废了学业,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改善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学生家长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教育应该是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将来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过程。如果以“铁饭碗”为最终目标,那就偏离了教育的目标,也会使学生失去继续发展的动力。所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也可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大力宣传“不求人人能升学,但求人人能成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家长重视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多给学生鼓励,多与学生沟通,减少人为地给学生加压,促进家长与学生关系的融洽发展。
2.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父母亲应充分利用当今通讯发达的优势,经常与留守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感到亲情的温暖,及时化解心中的忧愁与烦恼。学校要对留守学生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矫正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开展感恩活动,设定适合本校特点的感恩节,邀请部分外出务工的学生家长来校参加感恩活动,促进留守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弥补亲情教育的缺陷,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
3.采取多种有效途径,保证农村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业
近年来,如何保证农村优秀的学生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是各级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除了政府提供助学金、助学贷款,学校提供勤工俭学机会之外,政府还要控制大学学费的涨幅,发动社会捐资助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多方面努力,才能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让农村贫困学生看到希望。
4.加强联合执法,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公安、工商、文化管理等部门要统一协调开展联合执法工作,规范农村网吧的经营管理,对违规经营的网吧和非法音像制品要坚决处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而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的教育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多年来从事班主任工作,我接触的家庭越来越多。面对形形色色的家庭,我深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对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并努力践行的职责。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家校教育整合存在的问题
对于教育,很多人立刻想到的是学校,这种观念给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时刻接受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辈子的终身教育,可是有些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常过度包容,这样很难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一直以来,家长都一味地把学校教育看成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和唯一途径,有些家长,甚至忽视了自己对孩子应尽的责任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成长不单依靠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整合起来,为学生打造一个完善的、良好的发展平台。手机是很普通的联系工具,家长为了学生联系方便,都给孩子配备了手机,这小小的手机却给老师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学生在课堂玩游戏,看电子小说,层出不穷,我多次说教也不管用,偶尔没收了家长马上就会过来“说情”。班里有一个家庭富裕的学生,使用的手机是最新的,上课经常玩手机,被没收过多次,我多次与其家长沟通,效果却很不明显。运动会前夕,他又在课上玩手机了,我还是像以前那样没收了他的手机。在运动会上,这个学生对我说:“老师,你要不把手机给我,我就打算再买一个,我妈已经把钱给我了。”像这样的事情,不是一件、两件,而且这样的事件还引起了不小风波,有的学生说老师这是做是违法行为,在网上谩骂,家长甚至帮着找律师。老师的说教、暂时性没收手机等方法都没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学校带手机这个问题,一些学生由于不恰当地使用手机甚至严重影响了学业。对待这个问题,家长如果能和老师站在同一个位置进行思考,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一定会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学生家长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客观型家长,能够正视孩子的缺点,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二是替代型家长,承认错误,但却不是让孩子承认或承担,而只是一味地自己承担;三是理想型家长,活在自己所希望的世界里,孩子表面做的很好,按着父母的期望,熟不知孩子的真实情况。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想做,生活没目标?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娃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家庭条件很优越,却不愿意帮助他人呢?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深思。一些家长不愿意接受自己孩子的缺点,当你把真实情况告诉家长时,家长不仅不接受,还不断掩饰,可以理解家长的心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谁不喜欢听到夸奖孩子的话呢,可当老师诊断出“病情”了,家长也应该接受并与老师配合“治疗”啊,隐藏或不接受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教学楼是新建成的,学校给每个班级分配了一定量的劳动,经过商议我决定把劳动安排在周末,作为一次德育教育实践活动。通知宣布后,当天晚上我就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说他的孩子周六可能要生病,所以想请假不去劳动。听到这话,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可能要生病,真让人难以理解。我说,好吧,既然这次这么巧,那就在家休息吧。放下电话后,让我想到了很多;记的小时候大家围在一起劳动,干的不亦乐乎,一个个脸上都变成了花脸,回家后才感觉到累,每次劳动及各项活动都变成了生活中的美好回忆。可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在家中很少干活,学校组织的劳动也是有限的,很多孩子什么都不会干,家长觉得只要学习上去了,就什么都上去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可行吗?
二、家校教育融合促学生发展
家庭教育既是基本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品格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的素质、家庭环境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作为教育的当事人,应该提高自身的认识,言传身教。学校教育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受教育阶段,是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塑造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教育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找出孩子的差距,再教育,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家长与老师的互访,是家长与老师沟通的理想方式。作为学校应有计划地精心组织班主任老师、授课教师进行家访。学校要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家访纪录,交流家访经验。老师家访主要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应本着关心、爱护学生的教育思想,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有策略地指出缺点,切忌不宜语言过激,要让家长能接受,肯接受,易接受,这样才能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全社会共同育人的大教育体系,育人环境才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全面提升民族素质的宏伟教育工程才有可能完成。
家庭教育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困扰着众多家长。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之所长,可谓林林总总,而其所短,也不在少数。本文仅就当前家庭教育中的几个误区及改进措施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误区
1.分数第一,品德其次
笔者从湖南省岳阳县第三中学8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以下数据皆出自此次调查)中发现,有31%的家长最关心学生的分数,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却常常摆在次要位置。的确,分数第一,已经成为目前一部分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能否考取大学,已经成为人们衡量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一种标准。而这种教育取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当代一些青年品质的滑坡,如不懂得孝敬父母,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讲文明礼貌等。
2.学习当先,劳动靠边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极端的爱,使这些父母不愿让学生受到任何一点劳累。同时,他们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够了,是否天天参加劳动根本就不重要。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其他事全都由父母包办。从相关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些青少年的劳动意识正日趋淡薄,他们生活都不能自理,不会干家务,甚至连起码的处事能力、自护能力都欠缺。这样做的结果是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不到良好的培养,依赖性大,适应性不强,不能承受挫折的考验。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将来走上社会,又怎么能适应激烈竞争的时代环境?
3.盯住特长,不及其余
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心想让孩子长大后出人头地,误以为只有学有所长,才能有所出息,于是,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硬逼着他们参加电脑培训班、演艺班、各种乐器班、美术班、舞蹈班、外语班等。在培养孩子专业技能的投资上,他们不惜花大量的精力、财力,不惜牺牲本应属于孩子玩乐的节假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的专业非但长进不大,就连文化学习、个性发展、甚至身体的正常发育亦受影响。孩子在父母的严格督促下,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逆反心理。
4.重视智商,轻视情商
智力商数主要是衡量一个人思维是否敏捷,对问题的分辨思维能力是不是好。现在,绝大部分家庭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对孩子的情商教育方面却不太重视。情绪商数主要体现一个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掌握能力和对外界各种事物的承受能力。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平时,当你遇到困难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做的?回答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回答:“代你解决”的占23%,“根本不管”的占6%,“强制你自己解决的”占26%,回答“耐心帮你分析情况,鼓励你自己解决,并注意培养你的自立、自治能力的”仅占45%。同时从另外一道题目我们发现,能够及时发现儿女情绪变化且采取相应措施的家长仅占22%。由此可见,当代有些家长们对情商教育的重视是很不够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只有20%归诸于智商的高低,80%取决于情商。智商高的儿童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不一定成功,因为他的性格上有很多弱点。所以,情商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决不能忽视孩子的情商培养。”
二、改进家庭教育的几点措施
上述家庭教育的四个误区与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处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我们的父母必须端正认识,统一思想,改进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1.德智并举
古人云:“有才无德,行不远。”的确,一个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和学问,也难以成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除了让孩子学好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他们怎么做人。针对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和长时性的特点,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的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因为父母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品行端正,子女才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反之,父母行为不检点,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总之,我们的家长在注意孩子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意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教子做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德才兼备,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2.重视劳动教育,培养自立能力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是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生活自理,先从自我服务性劳动开始,让孩子学会基本生活自理,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二是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从中磨炼孩子的意志,培养其劳动服务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三是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上组织的集体公益劳动,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常言道:温室里长不出大树。要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该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因此,务必把孩子的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3.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我国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特长培养。“全面发展”是要让学生有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所以,在家庭中,我们的家长既要根据孩子表现出来的兴趣、能力和性格来引导和培养他们的特长,又要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协调的发展。我们的家长在对子女培养上应力求一专多能,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后代在激烈竞争、急剧变化的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4.重视情商的培养
情商是测定人情绪情感的一种指标,它和智商不同,并不是天生注定的。情商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来提高。家庭教育是孩子情商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可以从五方面入手:①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一个人总有些个性上的盲点,孩子便是如此。所以,做父母的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帮助孩子察觉和认知自己的情绪,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从而让孩子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对自我持正面但务实的期许。②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父母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让孩子学会提高忍受挫折的能力,懂得疏解愤怒、舒缓减压的方法,让自己朝着一定目标努力。③让孩子学会自我鼓励,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如何将情绪专注于某一目标,克制冲动与永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④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了解与尊重别人的感受与观点。⑤培养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想让孩子取得成功的人际关系,父母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培养分析与了解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习与人合作解决冲突与协调的艺术,学会如何关心他人。总之,情商的高低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家长应给予高度重视,为孩子打下稳固的人生根基。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素质养成,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这个世纪之交的转折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青少年的家庭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赖以实现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环境、道德氛围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家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社会发展,为了适应发展需要,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必须走出误区,实现家庭教育的变革。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县第三中学)
[摘要]我国的教育正处在改革的时期,教育改革的趋势不仅是以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教育,而且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没有跟得上教改的步伐,没有达到一种平衡,没有促进教改,反而阻滞了教改的进程。
[关键词]教育改革 家庭教育 平衡 促进 阻滞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各种各样新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模式纷纷出现,使我国的教育改革呈现出一派繁华似锦的局面。从总体上来说,这是相当可喜的事情,因为它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正在从不同方面孕育着新的突破,也体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们可贵的实验精神和革新精神。但是,从具体方面来说,这又是喜中有忧,甚至是喜忧参半的事情。因为,在各种各样被人们广泛宣传和接受的改革主张和措施下,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的确确得到了促进和发展,然而在我们忽视下的家庭教育是否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呢?我认为,非但跟不上,反而阻滞礼教改的进程。
一、教育改革的趋势
现在的教育不仅是以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教育,而且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一)教改反映教育是一种“学生”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某种“才”的教育。它拒绝功力主义的教育,在重“才”的同时又更为注意对“学生”本身的培养;在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的同时又更为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道德价值的教育,实现完美热歌的塑造。简而言之,现在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二)现在教育强调的不是学生的素质的“特殊化”,而是学生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在的素质,它走的不仅仅是一条“特殊化”的道路,而更多的是采用全面开发的战略,或者说是一种多方面的“特殊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符合未来社会的要求。这种“全面开发”并不是否认个性发展,而是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因为,个性发展绝不是片面发展。
(三)现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或少数人的教育,因为,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少数经营和专家的力量,还必须依赖于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未来的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为基础的。更为重要的事,未来教育的大众性是自己学习和相互教育的形态。仅仅依靠少数人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每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由此形成一种学习化的社会和教育的社会化。
二、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期(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教育正面临市场经济极为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它加剧了家庭教育价值观念的冲击与变革。如:教育的育人功能要求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但用人部门则更多考虑的是人才的专业特长,在有限的教育经费和短期的教育周期中,专业化的训练显然要比全面和谐的教育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蒙上了一层难以抛弃的阴影。
(二)家庭教育具有早期优势,启蒙性能,是奠基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现在的家长,多数是结束后、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文化素质层次差别很大,对自己的子女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但如何教育却往往缺乏真正的思想和方法。有的家长认为家长只包孩子吃穿,教育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对自己的子女要求过高,自己却不思进取,正如唐代作家韩愈所批评的那种:“爱其子,择其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错误心态。在现实中很多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不科学、不仅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1.溺爱不明,过于娇惯。经济的发展使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再加上现在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部分家长对孩子今后成长的利弊。感觉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和别人打架、争吵,极力的袒护、包庇、溺爱不明。从而造成孩子从小为所欲为的行为,使其放任自由。
2.家长言谈举止、生活作风等对孩子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印象比造成影响,有的甚至是终生不忘的影响,父母的为人处世的态度,生活作风,做法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起到教育的作用。孩子在学校里张口就骂人,动手就打人,不能不说是对家长有意无意中的行为的一种模仿。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重才轻德。对孩子的学习采取物质刺激,奖金挂帅的方法,考试分数越高,奖金越高,不及格不给还要体罚,只要成绩好,其他的不考虑。在生活上讲究吃穿,从小就使孩子养成了铺张浪费,讲排场,讲阔气的不良习惯。
3.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网吧、电视、电影等传媒,使孩子受到某些不良诱惑,造成身心的伤害,这难道与家庭教育无关?
(三)家长对教学改革的错误认识。当前,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部分家长思想极端化。一是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单纯的文化教育,只要考试得满分,就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不重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甚至反对自己的孩子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不让孩子观看教育片,扭曲了孩子的身心。这种做法行吗?另一种思想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放松化学习,放任自由。多么可怕,这样的家庭教育思想能行吗?这样的家庭教育能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吗?
综合上述现象,家庭教育的要求与教改对学生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上述家庭教育不仅不是学校教育的外部条件、补充和发展,而且阻滞了教改的进程,妨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现代化教育的新功能具体体现在主动、开放、多样、超前和个性化上,是在观念上、思维方式上区别于传统的家庭教育的总体特征和总体意识。这种不良的家庭教育现象是历史的沉淀,但又是现实存在的。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忽视家庭教育就会给教学改革进程中放上绊脚石。家庭教育只有依照新的时代精神,首先在思想上、观念上发生变革,才能在方法上实行彻底改革,才能促成家庭教育的创造性转换,从而促进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桥板乡初级中学)
〔关键词〕家庭教育;成长环境;教养方式
一、孩子成长中面临的问题
1. 学习条件好了,但是学习压力大了
现在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明显比以前要好,但孩子们的压力增大了不少。虽然目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是教育的主要方式,相当一部分父母还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简单地把学习之外的兴趣特长等同于素质教育,更多的课后辅导班和培训班压在了孩子们身上,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在“减负”的口号提了十几年之后,依然还是那么沉重。
2. 升学条件宽松了,但是厌学、逆反心理重了
现在无论是小升初、初升高,还是高中升大学,升学率都已经大大提高了。但是,孩子们的厌学情绪、逆反心理反而加重了,原因是父母更加期望孩子在下一阶段考上更好的学校。
2002年,《知心姐姐》杂志在全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们最大的苦恼,是父母在学习方面否定自己。此后十年陆续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最大的苦恼依然在学习方面,父母最大的焦虑也依然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学习成了孩子生活的焦点,因为学习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值而带来的冲突也成为了亲子关系中的主要冲突。
近十几年来,大中小学不时出现学生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浙江金华的徐力弑母事件、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云南马加爵杀害宿舍同学事件、陕西药家鑫开车撞人事件……这些无不触目惊心。连同媒体报道的大大小小的其他群殴、自杀等事件,无不折射出今天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与父母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注、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视有很大关系。
3. 教育的功利性增强了,综合素质锻炼被挤压了
教育面临诸多的现实压力,一是来自于学校的安全压力,因为害怕孩子的安全出问题引发家校纠纷,所以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少了;二是来自于学校的应试思维,被媒体广泛关注的绿领巾事件、优秀生校服事件,无一不反映学校的应试心态;三是来自于未来求职与生存的巨大压力,家长寄希望于孩子将来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份高收入,来缓解生存和生活的压力。于是,除了学习课内知识和特长,更广泛的、社会真正需要的综合素质锻炼被挤压了。
这实际上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似乎接受教育的成本过高,但收益却过低。其实其根源在于学习成绩在工作中已经不是决定性因素了。孩子没有掌握好学习力、适应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责任心等处于决定性位置的“个人工作技能”,导致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单位的发展空间有限,收益自然也就有限了。
4. 家长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但亲子冲突上升了
毋庸置疑,今天家长的知识水平已经普遍提高了,但亲子冲突反而上升了。究其原因,是父母的家教观念和方法没有跟上孩子心理的快速变化。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孩子娱乐天性的限制也越来越多,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宽容度越来越低,所以亲子冲突上升了。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父母对孩子成长环境的认识不足以及不能适应不无关系,与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科学没有得到广泛深入的普及不无关系。
二、孩子成长环境的变化
1. 社会环境
社会发展带来的生存大环境在不断变化,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大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但这两点被家庭甚至学校教育忽视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两个需要,实际上是人对自我生存环境的基本需要。现在孩子在生理、安全方面的需要已经基本得到了满足,在此前提下,孩子的需要的起点实际上已经提升到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的层面。但是,今天很多父母一直忽视了孩子成长中这两种需要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没有紧跟孩子需要的变化,导致孩子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更加严重,亲子关系更加紧张,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厌学、逃学的现象更加普遍,孩子自杀、伤害他人的新闻也经常见诸报端。
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大环境也在急剧变化。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近二十年来有两大变化,一是提倡素质教育,要求人要具备综合素质;二是提倡创新教育,要求人具备创新能力。此前的教育偏重的是人的智力发展,大学毕业之后实行分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脉络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公式:上一个好小学=考上好中学=考上好大学=分配好工作、有个铁饭碗=有个好前途。近十几年来,这个公式的后两部分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变为了双向选择。
但是今天,很多父母甚至学校对孩子成长轨迹的看法并没有明显改变,给孩子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影响。孩子缺乏综合素质,缺乏创新能力,不适应单位需求,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稳定、收入偏低。今天许多人把这种结果归因于教育成本太高,甚至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其根本原因在于,今天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严重忽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孩子本应从小培养的素质没有得到训练,步入工作岗位时自然达不到要求。
2. 网络环境
网络功能没有被合理利用导致今天孩子成长的重要问题――网瘾。社会发展的变化,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一些具体而微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其中最困扰父母的问题,就是网络环境的变化。怎样培养孩子适应和利用网络环境,成为了今天让父母头疼的一件事情。
在家用电脑普及的今天,电脑作为孩子新的学习工具进入家庭。随着互联网这一交流平台和游戏娱乐平台日新月异的发展、网吧的遍地开花以及缺乏有效监管,网络作为学习和获取有用信息的工具的功能被弱化了,代之以孩子普遍地沉溺于网络游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网瘾。
大多数父母没有跟上这一变化过程,对孩子缺乏有效指导。初期,父母对电脑和网络不了解,无法指导孩子利用电脑和网络,这一情况在今天的大中小城市已经基本得到了改善。近年来,很多父母掌握了一定的电脑和网络技术,但还是缺乏指导孩子利用网络的科学观念和能力。所以,当孩子们沉溺于网络时,父母和社会一致把矛头对准了网络环境――网吧和游戏运营商,却缺乏对自身的反省。重新认识和利用网络,对父母提出了新要求,网络的积极功能应被充分利用,比如通过网络搜集学习方法知识;利用博客、微博展示孩子的表达才能;使用搜索引擎获取各种生活信息……父母要全面推动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教育,以适应孩子成长的网络环境的变化。
近几年来,团中央、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等部门和机构的专家正在推动一门新学科――媒介素养――认识、利用、掌控媒介的科学的发展。这门学科目前只有少数的学者在研究和缓慢地推进,只在极少数的学校,比如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开设校本课程。如果从孩子成长的现实需求出发,这样的课程实际上应该在学校教育和家长继续教育中更快速地推广普及。
3. 家庭结构环境
劳务流动导致父母缺席状况加剧。由于分居或离婚,只能与孩子保持偶尔联系或完全失去联系的父母,被社会学家称为“缺席父母”。中国家庭在近二十年以及今后更长的时间里,由于离婚、工作调动以及务工引发的跨区域流动(尤其以农村和中小城市务工人群的流动为主),使大量留守儿童出现。这些孩子往往只和父母中的一人生活,甚至父母均常年不在家,只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起生活。由于距离、时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多的身为父母的流动人群成为了“缺席父亲”或“缺席母亲”,这是孩子成长环境的一个巨大的变化。
这些父母缺席家庭的出现,对孩子的成长无疑会造成重大的影响。比如:祖辈的家庭教养观念和方法的滞后导致溺爱,进而引发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思维;同时也导致孩子在严重缺乏理解,身体和心理被伤害时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引发他们的多疑甚至仇视心理;陪伴孩子的时间,以及给予孩子的照料、关爱和支持严重不足,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投入不足,对孩子的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也不足。
4. 个人素质实践环境
孩子的综合素质训练被相对剥夺导致他们步入工作后被社会排斥的现象已经呈现。英国经济学家彼得・汤森早在1979年就从贫困的角度,研究了贫困对人的生活条件、饮食习惯、休闲与民事活动的相对剥夺。后来又有许多英国经济学家研究了相对剥夺的问题,大卫・戈登及其同事,进一步研究了贫困带来的社会排斥。他们的共同结论是,贫困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我们借鉴“相对剥夺”与“社会排斥”的概念,将之运用到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那就是:如果忽视孩子社会发展对成年后各方面需求的认识作用,并剥夺他们相应的受教育权利(或者忽视孩子相应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孩子成年后步入工作环境时,他们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的排斥。从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看,社会对他们的能力需求至少包括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交往和协作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抗挫折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公民意识(包括责任意识和公益行为能力),等等。
这些社会化的需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孩子本该在小时候逐步开始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但在单纯重视学科成绩和特长学习的今天,被越来越多的父母忽视了。这对孩子的未来将是沉重的打击,因为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所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内化的综合素质。
5. 心理环境
孩子心理环境的变化与家庭教育水平的发展不同步带来了严重问题。今天孩子的心理环境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些环境的变化源于:首先是孩子的信息来源更广泛,网络、影视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冲击,让孩子的视野更宽广,同时带来的心理诉求也更多。其次是孩子的娱乐时间和空间被大大压缩,学习负担重,导致孩子缺乏幸福感。再次是孩子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以及由于学习引发的亲子冲突,让孩子形成逃避的心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寻求宣泄。
三、家庭教育要适应孩子成长环境的变化
1. 以儿童观念为中心,理解与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适应孩子成长环境变化的前提
孩子首先是儿童,儿童有娱乐的天性,这一天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儿童还是有思想的人,成人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需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儿童的心理还没有达到足够成熟,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纠正错误需要一个过渡期,需要成人有足够的耐心和艺术;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主要源于外部评价,需要成人多肯定和鼓励。如果没有足够的儿童观念,那么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就会违背他们的成长规律。
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关注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才能让家庭教育把握住关键点
孩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视野更远、更开阔。如果我们把孩子放在某个特定的阶段来看,那么孩子在这个阶段呈现出的问题,比如幼儿吃饭的习惯不好、中小学学习成绩不好这些问题,或许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烦恼;但是,同样的问题如果放到孩子一生中去看,这些问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同样的道理,有些问题,比如孩子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积极的心态、人际交往能力、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孩子一生的发展,却容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被忽视。
所以,包括父母在内的教育者,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孩子的成长,分清楚哪些问题是阶段性问题,哪些是终生问题,并把影响孩子终生发展的问题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孩子的发展才是良性的、可持续的。
3. 父母主动的、持续的学习是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的关键途径
有人提出,父母是一种职业,理应得到培训和学习。正如前文所述,社会在不断变化,孩子成长的环境和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那么,父母持续不断的学习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今天这种共识显然不足,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除了大学里有少量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生课程之外,其他家庭教育的相关课程严重不足甚至一片空白。
同时,职能部门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也有待加强。据笔者所知,云南昆明的某些区,妇联和教育局在孩子幼升小时,开展父母取证学习,只有父母参加了培训学习,拿到了培训证,孩子才可以上小学。还有一些区域的教育局、妇联、团委、关工委等职能部门,在一些家庭教育研究机构的推动下,会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但这些活动大多缺乏持续性、系统性。
其实,今天父母学习的渠道和载体并不缺乏。近十几年来,在包括“《知心姐姐》杂志社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团”在内的诸多家庭教育培训机构的推动下,很多职能部门和学校都邀请了专家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许多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开设了家庭教育栏目;每年都有大量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推出。但是,家庭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有主动、持续的学习态度。
4. 学校重视家长的继续教育是父母提高教育能力的加速器
包括学校教师、财务人员、新闻出版从业人员在内的诸多工作人员,都需要取得从业资格证,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职能部门只有不断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任职要求,接受大量的规模化的继续教育,其工作人员才能不断进步并胜任。作为父母,更需要对自己提出要求。
近年来,包括《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全国妇联等部委联合下发)在内的许多文件都提出了一些家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但是,怎样让目标得到贯彻和系统普及,有待广大家长共同努力。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无论从工作关联(家校沟通、家校结合),还是从规模组织(只有学校有全面号召父母的能力,也只有学校能提供足够的场地)来说,如果想让父母普遍获得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需要学校给予充分支持和配合。相应地,也需要各级教育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孩子的健康成长,归根结底是国家的财富;孩子如果在成长中走上歧途,归根结底会成为社会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编辑部,北京,100022)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可见,优质的家庭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笔者注重优质家庭教育,给孩子创设一个文明、和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常言道,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不当的方法。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要运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注意四个“不宜”。
一、不宜简单粗暴
自古以来,我国就流行着“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人才”“黄荆棍下出天才”之类的“治家格言”。可今天,仍然还有人交流经验说:嘴巴子、竹鞭子、草绳子才是教育娃娃的“三大法宝”。然而,事实证明,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应不应该有威信呢?当然应该有。不过,应该先弄清楚什么叫威信。我们所说的父母的威信,是父母应受到孩子的信赖与爱戴,而不单是要孩子惧怕自己。做父母的能否赢得这种威信,取决于自己是否具有使孩子信赖和爱戴的品质。“高压政策”只不过是对孩子的一种“威胁”罢了。经常在家挨棍受骂的孩子,纵然在父母面前循规蹈矩、胆小如鼠,一旦避开父母便调皮捣蛋、胆大包天。大量事实证明,成长于父母高压手段下的孩子,不是倔犟粗野,就是胆小懦弱,甚至发展成为虚伪奸猾的败类。
二、不宜娇惯溺爱
如果把简单粗暴看成是把孩子驱赶向错误之途的鞭子,那么,娇惯溺爱便是拌着蜜糖的毒饵。娇惯溺爱孩子主要表现有三种:一是疼爱无原则。比如,家里来了三亲六友,或者是父母要走亲访友,或者是孩子稍感不适,父母就不让其上学,要么从学校叫回去,要么写请假条、开假证明“骗”回去。孩子在父母这棵“大树”的荫庇下,逐渐养成了不守纪律、学习懒散、讲吃喝、贪玩耍、说谎话的坏习惯。二是百依百顺。孩子要吃什么、穿什么全满足,孩子动辄污言秽语,乱甩乱砸,父母不批评制止,还百般呵护。三是护短。孩子同别人争吵打架,父母不问是非,指斥对方;孩子在学校受批评,父母总为其鸣不平;有人说到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便跟别人过不去。父母的娇惯溺爱,悄无声息地在孩子心田里播下了贪婪、任性、自私、粗暴的种子,为孩子的成长留下了隐患。
三、不宜放任自流
有人说,树大自然直。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荀子在《劝学》中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其意思是说,木材用墨线弹划后才能锯直,金属做的刀剑经过打磨才会锋利。这句话比喻人要受到严格的教育才会成才。孩子生活在社会上,必然要受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影响,其影响有好有坏,孩子阅历有限,是非辨别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当然需要父母、师长、亲友指导,甚至采取某些强制性措施,才能抑制各种不良的影响,才能让孩子辨清是非、识别好坏,绝不能放任自流。孩子的成长、成人、成才与父母循循善诱、行之有效的管教是分不开的。
四、不宜要求不一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往往被奉为真理的化身,具有绝对权威。他们不管什么问题都要问父母。正是这种清纯的心理状态,做父母的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不可低估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一个说是,一个言非,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孩子做错事就有推诿:妈妈追究,就往爸爸身上推;爸爸批评,又往妈妈身上推;爸爸妈妈都过问,又躲进爷爷奶奶的“避风港”。日子一久,孩子的性格被扭曲,并养成了“推诿”的不良恶习。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认识一致,要求一致,方法一致,形成合力,才能教育好孩子。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大阿中学)
一、儿童心理问题调查
现如今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家庭中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从家庭结构方面讲。
其一,独生子女家庭,如今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孩子缺少兄弟姐妹,在家中独一无二的地位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形成任性、孤独、不合群等不良个性,故也容易养成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个性品质。
其二,单亲家庭,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单亲家庭中以离异家庭为最多,这些家庭中的孩子通常表现的孤僻、愤怒、自卑、缺乏安全感,身处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会觉得与父母有距离,逐渐出现不愿意与他人说话,疏远周围的亲友的行为。
应为儿童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和睦的心理气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让孩子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培养孩子在学习或社会生活中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2.从家庭经济状况方面讲。现代家长尤其是城市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子女的物质达到了有求必应的状况。有些收入较高的家庭,出入上下学都用车子接送孩子,从小为孩子买名牌衣服、玩具等,至使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懂得攀比。虽然想给孩子最好的是人之常情,但如何让孩子树立良好的金钱价值观念至关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工作繁忙,从小无法好好的照顾孩子,一味的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保姆,而为了弥补往往是给孩子更多的零用钱,只要孩子开口无论多贵都买,这样就容易养成了孩子炫耀、奢侈、花钱如流水的习惯。
3.从家庭教育方面讲。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国际夏令营活动由许多国家的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参加。中国的孩子进入夏令营,父母在所带的背包中装满了零食,而背包都是由父母拿着,吃完的零食袋都帮孩子处理;而西方的父母在孩子背包中装着移动帐篷、野营工具等,且一路上沉重的背包都由孩子自己背,只陪在孩子身边鼓励,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父母对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不同。
目前中国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①过分溺爱,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好,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养成孩子无法独立、依赖性强。②过分干涉型,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用所谓的“我是为你好”的心态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活动,使孩子缺乏认识错误、独立思考的能力。③严厉型,这种一般很少但真实存在,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等,如孩子不从就动手打,这种行为使孩子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容易养成胆小、懦弱的性格。
西方国家的父母通常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以家庭劳动或打工等方式得到零用钱,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如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也不严厉的指责,而是设法让孩子自己认识、改正错误。
三、幼儿期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
如今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人应该时刻注意观察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幼儿的衣食方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其身心潜能。
1.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珍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往往把溺爱与珍爱混淆起来,把孩子摆在至高无尚的位置上,以孩子为核心,娇生惯养、诸事依从。容易形成孩子自我中心、任性、自私、缺乏独立性、怯懦等不良性格特征。将来一旦失去家人的保护,就会变得胆小畏缩、人际关系紧张,再加上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低,势必要在心理上造成更大更多的挫折。
2.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和谐而又温暖的气氛,是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对形成他终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义。相反,有的家庭不和睦,争吵不休,常使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有人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至于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更坏,因为丧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离婚者的子女受人歧视,更有害于心理健康。
3.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孩子小、知识经验少、能力不强,许多是非不清,因而出现过失和犯错误都是不奇怪的。对于孩子的过失和错误要心平气和,教育要耐心仔细,尤其要讲道理,不要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打骂孩子,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批评和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批评教育孩子时,父母口径要一致。以免使孩子无所适从,不愿接受教育。
四、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儿童期是一个人性格、个性、思想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的儿童往往身心发育的更加良好,也更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1.情绪积极稳定。保持持续的快乐与积极的心境,是第一个儿童心理健康标准。这样的情绪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多会受到父母和邻居的表扬与称赞,而积极的情绪又得以强化,使孩子进入良性循环。儿童也有喜、怒、哀、乐,健康的孩子也会出现短时的消极情绪,但消极情绪表现得太过分,太频繁,如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情绪反复出现,就难以称得上是心理健康了。
2.智力正常。将智力纳入儿童心理健康标准,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智商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关。智力正常的孩子具有独立的、独创的、机敏的、充满活力的人格特征,能够快速适应周围环境。而智力低下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各种儿童心理问题,需要特殊的教育和护理。
3.性格。儿童心理健康标准的第三个方面,是考察孩子的性格和自我意识。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表现,而自我意识在性格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心理健康的儿童性格相对稳定,开朗、热情、大方、勇敢。在自我意识上,开始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自尊心在发展,寻求独立性,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孤僻、自卑,缺乏自尊心。
4.与人交往能力。儿童心理健康标准还体现在与孩子社交范围相称的人际交往和谐。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5.意志健全与行为协调。儿童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后一个方面,是考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意志和行为的健全和协调。
心理健康的儿童3岁前就有意志的萌芽表现,能初步借助言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出现独立行动的愿望。3岁后,意志品质中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得以发展,但总的说来,发展有限。然而意志不健全的孩子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难,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在行为表现上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
五、家园配合创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幼儿园单方面实施是不够的,有效的操作主要还需依靠家庭,因为家庭才是幼儿的来源与归属。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通力合作才能切实发挥幼儿园的“主导”和家庭的“主体”这两方面的积极性。
1.家长必须注意交流但更要重视倾听。注意交流、更重倾听不但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起码策略,而且也应成为家庭教育的原则之一。在幼儿园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主要是老师说,孩子说的机会相对较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家长是孩子倾诉的首选对象,应该注意把说话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比较内向的孩子。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由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即使在餐桌上的轻松话题,只要有人倾听、欣赏性地倾听,那都会让孩子深感家的温馨,这对其言语能力的锻炼乃至健康人格的发展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2.家庭教育应宽容与约束有机结合。宽与严的优劣比较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致的意见,而当代家庭教育的失策往往不是过宽就是过严,极端化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家长应该很好地理解宽严的对立统一,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平等对待和宽容孩子的同时,又要给予必需的限制。事实证明,可控的民主才是有效的民主,过分宽容容易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容易导致寡爱。失度是失败的根源。家长要领会幼儿园所倡导的表扬为主原则,在可控的条件下施加必要的鼓励,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家长应尽可能地与孩子一起活动。时间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许多人难以抽出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客观上无数的事情必须做,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工作与孩子之间做出绝然选择。有的时候,孩子甚至可以协助大人完成某些任务。只要稍加想象,许多事情都可变为娱乐。我们可以边玩边做,比如“厨房游戏”并不耽误做出丰盛的晚餐。每天都应抽出一段时间与孩子玩耍,哪怕只是20分钟甚至10分钟,重要的是“经常”,对于孩子来说,给予时间就是关爱。
4.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后备力量,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作为幼儿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开设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②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③家访,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家园联系活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上述活动,使教师和家长配合默契,步调一致,使幼儿心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以落实。
总之,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主要因素来源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而人的一生中从小开始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庭教育成为培养孩子的基石。
摘要:以目前宁波市小学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为基础,深入了解现阶段小学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程度;发现不足,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为小学教师能更有效地与学生家长沟通提供新思路,与家长共同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关键词: 小学教育家校联系家校共建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学校已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众所周知,学校教育一直是现代人们所认识并接受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依然是我国以及社会教育工作最坚实的基础。但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家庭教育可以看作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更可以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实验。因而社会发展势必要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建立一个彼此沟通的平台。
为了创造有利于孩子成长和成才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我们就必须寻找一条能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径。
1 问卷调查与分析
从教师问卷调查来看,有三项选项有很大一部分老师选择,分别是,第4题:您一般对于家长在家校联系册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怎么处理?大部分老师选择了A项,也就是采取打电话询问的方式。客观来讲,打电话方式的确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所以从这方面来讲还是做的不错的,当然也有老师选择了其他方式;第6题:您最常以哪种方式与家长联系?大部分老师依然选择了电话联系这个方式。所以通过这两个题目的选择来看,电话交流这一种形式还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虽然电话交流的确很方便直接,但有时候难免会有解释不清的情况;第7题: 您要求学生家长对学生的作业或考试卷做哪些反馈?很多老师选择了A,也就是家长看过后,签名。当然也有老师选择B。家长和老师的互动有点少,有点局限于打电话交流。
综合分析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学校越来越重视家校联系制度的建立,而且形式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校联系的方式补再局限于电话、面谈、家长会、家校练习册,还有了短信平台、班级网页、QQ等等,使得家校联系更为便捷和多样化,从中能感觉到学校对于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愈发重视,想尽一切更可行的方法和家长做到一个有效的沟通。2、家长主动与老师进行联系交流的次数比较缺乏。从老师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出,每学期与老师主动交流的家长数并不是很多。说明在家校联系制度的建立上,多数家长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并不积极主动的与老师联系。3、老师就学生成绩学业方面的信息与家长交流的比较频繁。如考试前后的联系,考试成绩阅读并签字等。说明家长和老师对学生成长比较关注的还是成绩,而家校联系制度建设的着眼点更多的也是学生的成绩。建议可以开设家长开放日,可以让家长来听老师上课,然后和老师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当然,学生家长有时候也要主动一点,主动和老师交流,相信这种互动多一点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1.2.1学校北区步行街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发放问卷意在了解孩子在校和家里的学习情况以及家长与老师的沟通等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有些孩子平时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外,还需要完成家长布置的课外作业,但是寒暑假期间,孩子的学习时间很少,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很少参加培训班。每一学期,老师很少来家访,学校也只在期中、期末的时候开过两次家长会,平时与老师的沟通很少。在随后的个别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了解到这些孩子暑假基本不上培训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可能是费用问题,现在的家教或者培训班费用还是有些昂贵的,所以有些家长就望而退步了;二也可能是家长培养孩子的观念不强,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更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关注,来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健康成长。重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孩子在各方面的成长,并给民工子弟的孩子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正面的引导。
1.2.2学校双桥村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发放问卷,结果显示:家校共建有待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平台还不够完善,有些家长甚至一学期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老师的电话,老师也很少进行电话沟通以及家访。那这样的家校共建合格吗?家校共建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家长和学校共同合作为孩子的成长都付出一份力,可是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恰恰暴露了这一活动的弊端,家校共建形同虚设。
1.2.3涨监社区外来民工子弟学生以及个别家长的访谈结果及分析
在家长访谈中,有些家长也坦言,孩子从学校回来后在家做作业时间不多,也没有时间学习其他课外的知识,家长也每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同孩子进行学习,孩子们多数跟周围的同龄孩子一起玩耍,假期尤其是暑假玩耍占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而民工子弟的老师几乎不来家访,有小部分家长连老师电话也不知道,学校的家长会多数在其中或期末开一次,而由于家长忙,家长会只是形式而已。基于这些信息,我们知道家长对这种情况不是很满意,他们觉得是学校不够重视他们民工子弟的孩子,他们极其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得到学校以及老师的关心和培养。对于民工子弟的孩子的学习,我们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不仅是老师,学校,更应该是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对于家长反映的情况,我们作为未来的老师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更不应该看不起他们,他们同样是我们国家的栋梁。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关系着孩子的成长,必须建立并完善。希望通过调研,我们能从中得到启发,并在之后的日子里重视家校共建,给民工子弟的孩子一个同样和谐的学习环境。
2宁波现有小学家校联系方案调查及利弊分析
通过小学生,学生家长,学校教师三方的问卷调查,总结归纳出现有的家校联系方式有:
1、家访: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通过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交换意见,共同教育学生。在家访活动中,班主任要有准备,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就学生的教育问题充分与家长磋商,以达到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2、家长会:根据实际需要,学校或班主任在确定的时间内将全体或部分家长召集起来以开会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学校有关的教育管理制度与规定、措施和方法。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有关情况和学校的工作情况,总结成绩找出差距,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时可以对家长提出一定的要求和希望。
3、家长学校:家长可利用空闲时间个别来校访问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向教师反映学生在家表现,询问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活动等情况,可以提出各类问题及意见。
4、电话联系:老师于家长直接电话联系和沟通。
传统模式下的家校沟通一直比较落后:从老师的角度讲,上班期间往往很难找到家长,而下班之后又要忙于备课和家务,要将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于家长,经常打电话怕打扰老师的日常生活,不打又无法了解孩子的情况。虽然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但是留给每位父母的时间那么有限,况且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在家长会上讨论的。久而久之,家长与学校之间会形成一片教育上的“真空地带”,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因此,寻找一种理想的家校教育的模式一直是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3新思路的提出
通过分析结果和查阅文献资料,可以提出来新思路。从学校方面来看,我们走过每一所学校都可以看到家长学校的牌子,但是如果深入实际就会发现,这些家长学校多是名不符实,形同虚设。而作为学校领导和老师,都非常清楚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家长学校怎样办才能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如何让学校的教育有效地向家庭延伸与扩展,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无疑是家长学校的最佳选择。
5、学习型家庭是21世纪的家庭模式。前面已有不少人涉猎研究,但由于受地域、家长的文化层次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没有谁的经验可直接搬来用的,学习型家庭实际上就是在倡导一种文明的家庭生活,把学习当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提升家庭的文明程度、家庭的生活质量、形成最理想、最有利于儿童成长和家庭成员发展的家庭类型,能在真正意义上让素质教育走进家庭,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正向合力。
3总结
现代社会中家长普遍工作繁忙,教师的业务负担也日益加重,家长和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家校联系工作死板、被动,滞后,家长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班主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此,改变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建立一种高效、便捷的家校联系方式势在必行。学习型家庭不仅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父母自我改变和自我发展,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家庭免疫力,有利于在社会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家庭成员不受文化水平高低,不受经济条件限制,不受职业影响,只要有信心,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建出不同类型的学习型家庭。
作为学校应积极参与学习型家庭创建过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获得充分发展。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农村小学教育严重滞后。发展农村小学教育是实现农村现代化教育的当务之急,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如下:
一、现代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现状
1经济落后是最主要的制约条件。农村经济大多比较落后,大多数家长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贪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他们主要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空白。
2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责任心。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希望是读好书、上大学,将来从事脑力劳动或较轻的体力劳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信奉“不打不成才”,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社会就业形势严重影响家长的思想。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高,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分配走向市场,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的花十几万元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时候收入还不如一个初中毕业生。所以这些只讲究“实惠”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热情大大降低,对孩子的升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目前农村小学的家庭教育现状,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要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最好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专业的培训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价;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等。
2、学校要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中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学校要适时召开家长会或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档案,掌握学生家庭情况,以便能及时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
3教师要时常有“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
教师要经常性地有“走出去”做家访的思想,这是开展家庭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如走进家庭、电话、短信等等,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很好的作用。
4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应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营造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在孩子的学习之余,家长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重视农村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现代化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共同的目标,教师和家长必须联合起来,走和谐教育之路,是现代农村发展教育的当务之急。
当前,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我既是学校的一名老师,又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今天我想就家庭教育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想作为教育重要阵地的家庭,应该及时转变教育观念,紧紧围绕家庭教育的重点和内容,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注重孩子的道德素质教育。有句话说得好:体育不好是残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废品。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道德素质。要提高道德素质,家长自身要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进步,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进步。现在我们很多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方面就不太重视,甚至认为无关紧要,这种想法很普遍。试想我们培养出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如果长大后不孝敬父母,不尊敬领导,不热爱祖国,那还能是个人才吗?所以我认为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情操,胜过任何物质财富。
家长是孩子模仿的第一个教师,经常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作风、为人处事的态度等等,时时都在影响着孩子。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出表率,不要把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带到家庭中去。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往往是在家里表现的,有些父母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情绪,对孩子的教育是很不好的。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说一套,自己实际做的是另一套,孩子都很聪明,他们能够识别真假。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家长就应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对我儿子的教育过程中,我就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断改正自己的一些缺点,我觉得是和孩子一起成长了。
其次,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培养。自信才能创新,才能战胜困难。现在有许多孩子缺少自信,这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现在许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关心和爱护,事事包办代替,对孩子这不相信,那不放心。我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开始也是这样,但我发现孩子在小学时自信心不强,就进行了反思,也阅读了很多这一方面的书籍,终于想明白了,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相信他,他还有自信吗?为了要增强儿子的自信心,我决定要转变教育方式,放手让孩子去面对挑战、经受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他的自信和能力。学习上和生活上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去做,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遭受挫折的时候,面临新的挑战的时候,都及时地给予鼓励。慢慢地我觉得儿子长大了,成熟了,在上高中期间担任三年班长,受到同学和老师的表扬,还被评为了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实践证明家长的鼓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当孩子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时,内心会产生愉快的感受,会增强成功的信心和渴望成功的愿望,不断向新的目标努力。当然,家长的鼓励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注意方法和时机的选择,既不要夸大成绩,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第三,注重教育的平等性。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家长要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作孩子最亲密的朋友。家庭生活里一切责任、荣誉、悲伤、喜悦,家长都可以和孩子分享。当儿子高中时,我有什么事情经常和儿子谈谈,有时儿子还真能帮我想出一些我想不到的主意,当儿子有什么事时,不管是喜悦或忧伤,也会主动向我和他爸爸倾述。这让我觉得作儿子的朋友真好。
第四,注重教育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孩子最反感家长拿他和别人比较,尤其是然后一味地抬高别人,贬低自己的孩子。这会激起他们强烈的逆反心里要学会夸奖自己的孩子,因为有调查显示,经常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其成才率比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高五倍。
第五,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朋友,家长也不应该去干涉孩子的交友,没有一个家长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朋友,当你替孩子筛选朋友的时候,其实是在替孩子选择孤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更要允许孩子改正错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在2011年的高考中,我儿子以645分的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了,同事们都来向我取经,以上是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感想,愿和大家一起探讨。
【摘要】当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大幅度的改变,更多全职母亲和80后母亲们承担了更多对子女进行教育的重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对当代中国文化背景下母亲们家庭教育的观念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母亲对于家庭教育的观念可由8个维度构成。在当代中国母亲看来,家庭教育不同方面的重要性程度排序为:教育方式、道德情操、社会技能、行为习惯、性教育、文化修养、心理健康和劳动技能。
【关键词】家庭教育 自我评价 指标体系
一、引言
大量的实证与理论研究都表明,早期家庭教育的对孩子成年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都显示,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独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立的体系和特点。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国家家庭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政策的支持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家庭结构从原来的联合家庭更多被于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尽管生长在更好的物质条件下,但从各种不时出现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负面事件的报道中可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都较为缺乏。
目前国内在社会学领域研究主要有经济结构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离异家庭、进城务工人员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问题等。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有父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虽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具体到应用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人提出应该通过制订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欧美等国家从二战之后就开始对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1987年在美国家庭关系的全国会议上,人们对家庭教育所涵盖的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教育等10个方面的问题做了明确定义。国外有报道,对于父母行为的指导和系统性的培训可以有效改善家庭教育的质量,而为年轻父母提供指导性的手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家庭教育中的行为。
在中国现代社会家庭中,母亲一般承担较多教育的子女义务,她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中国当代文化背景下。中国母亲对于家庭教育的基本观念对于帮助明确家庭教育的内容,评估家庭教育的现状,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就当前中国母亲们在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态度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希望为人们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对1990年以来,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评价的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选取具有评价意义的内容形成考察家庭教育观念的基本框架。通过对来自城市和农村24名家长的结构访谈,形成初步的评价指标内容。经专家筛选,合并了内容相近或相同的指标,去除了其中被认为难以理解和缺乏代表性的内容。之后,我们组织母亲们就指标内容是否合适以及有无缺漏进行4次,每组6人,共有24名母亲参加的焦点小组讨论,并跟进结果整理形成初步的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问卷。初步发放400份(农村地区200份。城市地区200份)问卷给被试填写后回收,对获得的数据在SPSSI1.5社会学统计软件平台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去除其中统计学无意义的部分,形成标准问卷。最后,将形成的标准问卷再次发放500份(农村地区200份,城市地区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为363份,有效率72.6%),回收后数据后在AMOS7.0的平台上运用结构方程对各二级指标进行建模,检验评价体系的结构效度,并根据各维度拟合指数的值,形成重要性排序。问卷所有项目采用对重要性评价的方法,以自陈式Likert五级量表评分的方式呈现。
三、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共得出101条关于家庭教育观念的自评项目。采取聚类分析的方法,可分为:劳动技能教育、社会技能教育、道德与情操教育、文化修养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式,共计8个维度。对第二次问卷发放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建模,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结果显示:结构测量方程模式中所有待估参数的t检验的绝对值均大于2.58(p
根据对各个维度的主成分分析,家庭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一共分为四个级差。分别为一级指标:家庭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二级指标:教育方式、道德情操、社会技能、行为习惯、性教育、文化修养、心理健康、劳动技能8个维度;三级指标:涉及家庭教育不同方面101个自评项目。
根据结构方程建模结果中拟合指数的得分,母亲们认为家庭教育中重要性排序为:教育方式、道德情操、社会技能、行为习惯、性教育、文化修养、心理健康、劳动技能,见表1。
结果表明。家庭教育内容的重要性被母亲们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次分别是为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和道德情操,拟合指数得分在4.0以上的维度。这两个维度靠前是与母亲们对这家庭教育中这两个问题普遍存在困惑有关。首先,由于缺乏教育孩子方面的技能和培训,母亲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和孩子沟通、并实施教育。其次是源于母亲们对独生子女道德情操问题普遍存在的忧虑。第二层次分别为社会技能和行为习惯,拟合指数得分在3,50以上。由于城区和农村住房内部的功能不断增强,居住环境也趋向于封闭;加上网络的普及。独生子女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正不断趋向于退化,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为习惯方面,由于规律性的学习、生活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母亲们重视行为习惯教育与传统的认识没有大的区别。第三层次包括了性教育、文化修养教育维度,拟合指数得分在3.00以上。母亲们认为加强性教育应该可以帮助孩子更好防范由于性问题而导致终身遗憾,他们希望获得有效的家庭性教育的模式。虽然,文化修养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环节,但是大部分母亲把文化修养和学校的学业对立起来,由于过度担心考试成绩,母亲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注重考试知识的掌握。结果是孩子知识面的匮乏。第四层次为心理健康维度,拟合指数得分2.0以上。母亲对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的直接反映了我国城市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母亲们对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关注是今天独生子女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五层次为劳动技能,拟合指数得分仅为1.35,母亲们对孩子劳动技能的漠视,客观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能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今天的孩子普遍考试能力强,动手能力差的状况。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实证性研究,教育方式、道德情操、社会技能、行为习惯、性教育、文化修养、心理健康、劳动技能8个维度大致反映了当代中国家庭中母亲们对家庭教育的一般观念。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家庭教育的方法有更为明确的认识,使家庭教育行为更具可操作性。诚然,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有许多内容需要完善,也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成果来不断填补了家庭教育态度与观念评价指标体系这一领域的空白,进而为实施家庭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而且对于形成我国家庭教育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如何有效沟通,下面通过几种方式来阐述。
【关键词】幼儿成长;家庭教育;指导方式
家庭教育指导是幼儿园开放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意义及课程活动,了解幼儿园“教什么?”和“怎么教”,更好配合老师的工作。第二: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幼儿发展观。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有关知识,让家长重新考虑如何配合幼儿的发展运用适合的方式来教育幼儿避免拔苗助长。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分享的益的育儿经验,帮助家长了解、重视民主、支持与关怀的教养态度,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成长,协助家长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家庭教育。
我们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分为个别指导与集体集体指导两种方式。个别方式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家长间一对一地联系与进行工作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密切家园联系,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集体方式是指对家长群体进行工作的方式,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或家庭专题讲座、家教经验交流、各种家教研讨活动、设置家园联系栏(家教园地)、组织面向家长的开放日以及印发有关家教学习资料等等。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必须将集体方式与个别方式有机的结合交替进行,这样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以下是我们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几种方式:
1 新生家长见面会
在幼儿入园前邀请家长来园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安排家长签到,并注意没有来园的家长,与他们保持沟通务必保证新生家长的100%到会率。如果家长有制度,也要将会议记录整理成文让家长看到。这样做一方面希望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理念上取得共识,家长在今后能配合幼儿园的各项措施。另一方面也为了加强家长对幼儿园对教师的信任。
2 定期举办家教讲座
幼儿园邀请在幼儿教育、保育方面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来园给家长讲授幼儿发展的基本知识(生理、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等),传授教育幼儿的经验(健康与保健、心理问题与治疗、行为偏差的原因与治疗等)和家园配合的意义作用和途径。
3 电访、家访、家长手册及园刊、宣传橱窗
及时的家访、电访、每周一次的《家园联系手册》都是教师与家长进行个别沟通的好形式,在《手册》中家长可以通过幼儿自评、教师寄语了解孩子在认知、行为习惯、性格、合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填写“父母的话”、“幼儿在家情况”,希望家长重视幼儿行为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教育幼儿,使家园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园刊、宣传橱窗可以刊登幼儿园活动动态、家庭教育的文章、幼教专家的教育论文、卫生保健知识、教师的育儿心得,家长的育儿经验、幼儿膳食食谱等信息。
4 设立亲子教育热线
由园长、家教组长或有经验的老师接听家长电话,倾听家长的心声解答家长的提问,与家长交流教育幼儿的经验,帮助家长解决遇到的困难,舒解家长的困惑和焦虑的心理。教育热线使个别工作繁忙的家长多了交流的渠道;也使部分比较害羞的家长避免尴尬。
5 家长开放日
家长可以来园观看、参与幼儿的在园活动,参加幼儿园各项大型活动,如:亲子趣味运动会等,以此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了解自己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以便客观的看待孩子,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6 开发家长资源,拓宽家园互动的渠道
我园开设了热线电话、家园信箱和电子邮箱,便于家长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教学工作提出要求。
7 建立幼儿成长档案,展示孩子的进步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观察和关注对幼儿来说是首要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和家长协商共同为幼儿建立了“幼儿成长档案”,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记录幼儿成长的轨迹,在成长档案中记录了孩子的生长发育,教育的评价,家长和孩子的对话等等,这一工作得到了许多家长资源的大力支持,我们将一起见证幼儿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