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18 08:35: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教师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师管理论文

教师管理论文:初中教师教学课堂管理论文

一、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

研究采用的问卷有教师教学观问卷和教师课堂管理方式问卷,两者均为成熟的问卷。前者将教学观分为传授知识、应付考试、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五个维度,其中传授知识、应付考试属单向灌输取向,发展能力、端正态度及教书育人属互动发展取向,问卷的信度、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以上;后者将课堂管理方式分为放任型、仁慈专断型、强制专断型、民主型四个维度,问卷经过小范围的预测,问卷信度、效度均在0.60以上。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抽样方法,对石河子11所学校的初中教师实施调查,收回问卷172份,其中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87.2%;后用SPSS17.0对数据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初中教师教学观的现状分析

教师教学观是指教师从实践的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初中教师在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上得分较高,标准差较小,故教师对双向互动的教学取向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认同;在传授教学观各题上得分均值为2.73,在应付考试教学观各题上得分均值为2.79,标准差较大,说明教师对单向灌输的教学取向态度为中立略偏不认同,且存在较大分歧。

(1)“单向灌输式”取向教学观的现状

持传授知识教学观的老师认为学生获得的知识越多越好,强调学生对课本的识记及教科书知识的全面掌握。调查显示:首先,多数教师反对“学生的学习就是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之类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传授知识教学观各题上的得分均值都小于3.0,对于“学生的学习就是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的回答,反对的占69.3%、非常反对的占16.0%,故大部分教师反对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其次,相当部分教师认同“备课的最主要问题,是熟悉教学内容”、“要上好课,最关键的是能给学生提供大量、充足的材料”的观点。调查发现:58.70%的教师认为“备课的最主要问题,是熟悉教学内容”,36.70%的教师认为“要上好课,最关键的是能给学生提供大量、充足的材料”。可见,很多教师自以为自己是“传授知识”这一教学观的忠实反对者,却不同程度地在实践这一教学观。持应付考试教学观的教师认为“考得好”比“学得好”更重要,他们所选取的教学活动以提分快为第一考量,认为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是教学成功的的关键。调查发现:首先,教师对应付考试的教学观有较大分歧。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教师会上“经常公布测验的名次,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交流有关考试的信息和经验,是我最为重视的教研活动”、“我最关心的是学生能否在中高考中获得好的成绩”的态度上拿不准,且在应付考试上的标准差较大,教师在“教学是否应为考试服务”上有较大的分歧。其次,受教育制度的制约,相当一部分教师更多关注与考试有关的活动,强调对学生进行训练。教师在“交流有关考试的信息和经验,是我最为重视的教研活动”上的得分M为3.05,SD为0.995;在“把握住学校的要求,特别是考试的要求,对教师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上的得分M为3.07,SD为1.050。两题目得分M>3,可见,受现有教育制度的影响,教师虽知教学目的不应局限于应付考试,但因中考指挥棒没有变,教师只会花更多精力去把握考试的要求,交流考试的经验,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

(2)“互动发展式”取向的教学观

持发展能力教学观的教师认为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能力提升,他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强调学生与教师、教学内容、环境之间的互动;持端正态度教学观的教师相信好的态度是治学的关键,自己的求学态度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也会把培养学生好的态度作为教学的重点;持教书育人教学观的老师认为教学过程就是逐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过程,他尤其注重自己在操行、品德方面的示范作用。数据显示:发展能力各题的得分均值均大于3.6,端正态度各题的得分均值均大于3.9,教书育人各题的得分均值均大于3.75,三个维度的标准差均小于1,说明教师对“互动发展式”取向的教学观均表示认同。初中教师既表现出对教学互动发展取向的一致认同,又表现出对单向灌输取向不同程度的坚持。不同特征教师在课程观上也存在差异。地区重点的学校在端正态度得分上显著高于城镇一般学校,可能的原因是重点中学更能吸引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这些教师在教学上比非重点学校的老师更具职业使命感、自我批评的开放性、对学生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他们的教学理念也更新。这与陈冬梅的观点相似。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在应付考试教学观的得分显著高于4-9年、10-15年教龄的教师。可能的原因是这部分老师长期受应试制度的影响,在应对考试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能很好契合中考的要求,这种传统的观念已根深蒂固。且部分老师已接近退休年龄,他们不具有年轻教师的上进心,缺乏改变传统观念、变革教学实践的热情。这与赵取花研究结论相似。

2.初中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现状

课堂管理方式是指教师藉由师生交往活动所表现的对学生多方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为模式。民主型课堂管理方式的平均数为4.19,标准差为0.49;强制专断型课堂管理方式的平均数为2.22,标准差为0.53;仁慈专断型课堂管理方式的平均数为3.28,标准差为0.43;放任型课堂管理方式的平均数为1.65,标准差为0.46。可见,初中教师对民主型课堂管理方式表现为一致的赞同,对强制专断型、放任型课堂管理方式表现为一致的反对,但对仁慈专断型课堂管理方式持中立偏赞同的态度。

3.教师教学观与其课堂管理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1)教师教学观与其课堂管理方式的积差相关分析

皮尔逊相关是推断总体中两个变量是否相关,描述两个等距变量间联系紧密程度的常用方法,故可用之分析教师教学观与其课堂管理方式的相关。“民主型”与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呈正相关;“专制型”与传授知识、应付考试呈正相关;“放任型”与传授知识、应付考试呈正相关,与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呈负相关。

(2)教师教学观与其课堂管理方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通过初中教师教学观各维度对课堂管理方式各维度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得到教学观对其课堂管理方式的影响程度。“民主型”有两个影响因素进入了回归方程:端正态度和传授知识。“端正态度”对“民主型”有正向预测作用,可解释“民主型”变异程度的9.4%;“传授知识”对“民主型”有负向预测作用,可解释“民主型”变异程度的3.0%;“应付考试”对“强制专断型”有正向预测作用,可解释“强制专断型”变异程度的21.2%;“教书育人”对“强制专断型”有负向预测作用,可解释“强制专断型”变异程度的5.7%;“应付考试”对“仁慈专断型”有正向预测作用,可解释“仁慈专断型”变异程度的11.6%;“应付考试”对“放任型”有正向预测作用,可解释“放任型”变异程度的4.7%;“发展能力”对“放任型”有负向预测作用,可解释“放任型”变异程度的6.1%。

三、讨论

1.教学观与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相关分析

“民主型”与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呈正相关,故教师越认可教学应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就越易采取民主型的课堂管理方式;“强制专断型”、“仁慈专断型”与传授知识、应付考试呈正相关,故教师越赞同传授知识、应付考试的教学观,就越易采取专制型课堂管理方式;“放任型”与传授知识、应付考试呈正相关,故教师越赞同教学应传授知识、应付考试,就较多采取放任型的课堂管理方式;“放任型”与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呈负相关,故教师越赞同教学应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就较少采取放任型课堂管理方式。

2.“单向灌输式”取向的教学观对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影响

“应付考试”可解释“强制专断型”变异程度的21.2%,“仁慈专断型”变异程度的11.6%,“放任型”变异程度的4.7%,说明教师应付考试的教学观对其课堂管理方式有较大影响。故转变的教师课堂管理方式,应先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做起,而转变教师应付考试的教学观是关键。因此,改变评价机制,实施多元评价,使得教师应付考试的教学观得到矫正,所采用的“强制专断型”、“仁慈专断型”及“放任型”管理也会随之减少。“传授知识”对“民主型”有负向预测作用,教师愈强调知识的识记与积累,忽略掉学生兴趣的发展与心灵的成长,对学生或处处压制,或间接控制,或变得失望而不抱期望,师生因缺乏心与心的沟通,关系愈来愈冷漠,此时教育变得徒有其表。可见,改变教师重知识的价值取向对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3.“互动发展式”取向的教学观对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影响

“端正态度”对“民主型”有正向预测作用,“发展能力”对“放任型”有负向预测作用,“教书育人”对“强制专断型”有负向预测作用。“端正态度”可解释“民主型”变异程度的9.4%,“发展能力”可解释“放任型”变异程度的6.1%,“教书育人”可解释“强制专断型”变异程度的5.7%,说明持“互动发展式”取向教学观的教师会格外看重学生能力发展、态度培养、品德提高,他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强调良好情景气氛的营造、严谨治学态度的感召、操行方面的示范。教师高度民主型、低度放任型、低度强制专断型的课堂管理方式与其“互动发展式”取向的教学观有关。

四、结论

现阶段初中教师仁慈专断型的课堂管理方式广泛存在。教学观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互动发展取向,但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单向灌输取向,教师教学观的这一特点是其仁慈专断型课堂管理方式广泛存在的重要原因。

作者:郑晶晶 方建华 王争录 单位: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

教师管理论文: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论文

1研究目的和内容

1.1研究目的和对象

为掌握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应用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等10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旨在分析影响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共发放问卷21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95.2%。

1.2调查内容设计

问卷调查量表共28小题目,分为讲解示范、组织指导、课堂纪律、空间利用等4个方面。为便于使用描述性统计及定性统计分析,采用统一正向量化的形式。问卷的测试等级设置为:“A、非常赞同B、比较赞同C、赞同E、有一些赞同D、根本无法赞同”。在“讲解示范”类别中的设置问题:①教学内容讲解精炼,突出重点;②讲解的目标明确、层次清晰;③讲解语言清晰、声音洪亮;④讲解术语正确、语言标准、并具有启发性;⑤教师的示范动作正确规范;⑥教师的示范灵活性较强、重点突出;⑦教师示范的时机合适、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利于学生学习;⑧合理选择示范方法;⑨示范与讲解有机的结合。在“组织指导”类别中设置问题:①课堂组织积极较高,组织能力较强;②教师的口令准确,队列队形能够灵活变幻;③课堂教学形式多样;④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较强,能够因材施教;⑤能够找出自己课堂存在的问题、组织目标明确;⑥组织具体,指导的时机较为恰当;⑦组织与指导的方法新颖,效果较好;⑧组织指导具有启发性,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⑨教学指导紧密结合反馈信息。在“课堂纪律”类别中设置问题:①课堂规则能够及时的制订和适时调整;②课堂规则能够引导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讨论;③课堂教学结构合理;④教学环境氛围浓厚,引导学生的课堂行为;⑤能够正确有效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在“空间利用”类别中设置问题:①操场或教室的教学空间能够得到充分利用;②教学场地器材布置合理,措施得当;③能够留给学生充足的体验空间;④培养学生的课堂空间主人翁意识;⑤给予学生参与课堂空间组织设计与管理的机会。

2结果

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认可度参差不齐。在讲解示范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的讲解启发性不强,缺少灵活性,不能够使示范与讲解有机的结合;在组织指导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强;组织与指导的方法陈旧;教学组织指导不能够紧密结合反馈信息;在课堂纪律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堂规则陈旧;不能引导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讨论;学生的学习环境不浓厚;在空间利用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操场或教室的教学空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对于学生成功体验的空间营造不足;学生的课堂空间主人翁意识不强;学生没有参与课堂空间组织设计与管理的机会。

3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体系与现实工作的联系非常密切,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是否过关,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而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足,终其原因,这方面的不足之处与教师的教育能力、调研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3.1教育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育能力即为知识、技能、学习态度的引导能力和说服能力,新时期的高校体育工作者要求拥有较强的教育能力。

3.2调研能力

调研能力是指教师针对某一问题调查研究的能力,在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每个教师都是一名“调查者”。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够使教师能够对自己课堂管理进行“俯视”,使教师的思路更加开阔。

3.3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体育教师要拥有完善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能够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组织管理能力是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核心能力,在创设教学氛围、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指导时机的选择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3.4沟通能力

体育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思想、行动的交流与沟通。高校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师生实现有效的互动与对话,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3.5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够“循规蹈矩”,必须对学生工作有所创新,拥有较强的对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能力。

4提高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措施

4.1学习最新的教育学前沿理论,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

体育教师还要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学习最新的教育学前沿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教育能力水平。长期以来,受传统的“三基”教学理论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实行的是“讲解-动作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反馈”的教学流程,体育教师认为“学生的动作到位、成绩达标”即算完成教学目标。这种作法已不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体系,积极学习“多元认知、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相关基本教育学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不但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技能上有所锻炼,更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情感、态度上得到发展。

4.2积极承接各类课题项目,提高体育教师的调研能力

体育教师要拥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在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找到改善课堂管理的方法。要通过接触、了解学生,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善于攻克体育课堂管理的重点与难点。通过组织、引导,构建“学习型、研究型”体育课堂。而要实现“学习型、研究型”体育课堂的构建,就必须培养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练角色”,而要通过积极承接各类体育课题项目,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体育教师,不断探析新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得到有效的拓展,更好的对学习空间进行摆布。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积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改进。

4.3探索使用新型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师组织管理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要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体育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使学生树立起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摈弃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方法,大力探索任务驱支式、游戏式、角色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体育课堂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提高活动的覆盖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多元智能”得到发展,增强体育教师对课堂活动的选择、方案的制定、活动开展的能力,保障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序的开展。

4.4加强口才锻炼,提高体育教师的沟通能力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的活动,我国著名体育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毛振明教授指出“要像培养语文教师那样培养体育教师”。在现代体育课堂管理中,要求体育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对话”,构建“互动”的平台,这些都与学生的口才训练分不开。要求体育教师不但是一名“体育技能专家”,更是一名“沟通高手”。高校体育教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具备与学生“面对面”沟通的能力,能够“俯下身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的伙伴与朋友。及时掌握课堂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进行引导,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听从体育教师的引导与组织。在教学中,能够广泛听取广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学生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4.5改革传统的评价考核方式,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够“循规蹈矩”,必须在课堂管理中有所创新,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能够在坚持《课程标准》导向的前提下,能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拥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造与创新的能力,建构一种民主开放、自由平等的课堂“生态”。要改变传统对以“达标”为标准的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方式,将课堂内容的创新、学生的参与程度、发展指导等方面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增强体育教师创新的动力。要将学生引入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中去,让广大学生为教师“打分”,评选出“最喜欢的体育教师”,促进教师课堂管理的创新。同时,教师要进行经常性、全面的反思,建构一种反思型课堂管理风格,对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纠错,并不断提高。

作者:刘银蕊 卢玉梅 尤长青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教师管理论文: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论文

1研究背景

目前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现状很不乐观,主要表现在:意识淡薄,缺乏开放性;管理混乱,缺乏共享性;更新不及时,缺乏时效性;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现代化。再结合笔者在高校的工作经验,发现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产生一个设想,就是研究开发高效、安全、简便的管理系统。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对、SQL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进行深入学习、研究,进一步研究、开发科学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

2相关内涵界定

所谓教师业务档案,通常情况下是指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形成的各种材料记录,这种材料记录往往具有保存价值,通过这些材料记录可以进一步反映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等。教师业务档案一方面可以真实地反映教师的个人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展现学校的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结构和办学水平等,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职称评审、学校各项评估等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3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对于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来说,其用户类型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普通的教师和系统管理员。其中,教师的功能表现为:编辑、查询和修改本人的信息,同时可以对本人的登录密码进行修改。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其功能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具有教师的所有功能,另一方面能够查询、修改所有的用户数据,同时能够注册新用户,并且可以对用户进行删除操作等。对于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来说,其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查询、输入和存储教师信息,并且教师可以添加、更新个人的信息,同时可以设定和修改密码;对于管理员来说,能够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删除、添加等操作。在设计方面,利用模块化方式对管理系统进行处理,将整个系统的各个功能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通过对模块进行开发和设计,完成系统的修改与更新,同时维护数据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添加、删除、更新、查询和打印相关数据的需要。根据需求分析该系统设计了以下功能模块:教师个人信息、任课信息、科技项目信息、论文信息、著作信息、社会兼职信息、学术团体兼职信息、国内进修学习信息、出国(境)学习工作信息、专家信息、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师业务考评信息、教师实践经历和管理工作信息。

4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基于B/S体系结构,真正实现零客户端。采用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分层体系结构开发设计该系统,无需安装相应的客户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和管理。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交互性,系统采用SQLServer2005,对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和维护等管理。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同时能够容纳大量的专业知识,在安全性、准确性、运行速度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为客户端提供快速、稳定的运行环境。前台的开发工具选择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该开发语言由Microsoft公司推出,并且基于.NET2.0框架,这一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的战略性,Microsoft公司所有的编程语言的开发环境被框架统一起来,并且可以创建、配置和运行Web服务以及Windows平台,可以很好地连接SQLServer2005。它以构件化方式进行开发,统一了接口,并且访问简单、升级容易、易扩充等,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今IT技术的发展方向。在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B/S (Browser/Server)模式的三层架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严格的分层定义,首先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分解,将其分成相对简单的小分块,每一层只实现系统相应层的功能,相邻层对应的功能模块通过相互调用的方式完成层间的交互,由接口完成信息的传递。系统功能利用三层架构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为系统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对于程序设计人员来说,可以方便地将该方案转换为实现应用系统功能的B/S模式,这一计算方式由传统的C/S发展起来。对应于三层架构的多层结构,其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三层分别是: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三层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通过访问数据库操作层提供的接口,业务逻辑层可以对数据库操作层进行访问,对于同样的数据库操作层来说,访问数据库访问层则是通过访问数据库访问层提供的接口来实现,对于客户端来说,通过界面层对业务逻辑层进行访问。在三层架构之间派生类去实现接口,对派生类的方法和属性进行调用,并且三层之间可以相互调用。

5结束语

借助当前流行的.NET技术开发设计该系统,同时结合C/S架构和B/S架构,对高校教师业务档案实现现代化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我们要不断完善教师业务档案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挖掘其应用价值,使其在高职院校各项工作中真正充分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胡冬艳 单位: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师管理论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管理论文

一、教师为何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定位局限及困境

分析传统教学理论对教学方法的理论规定,“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等”。从中可以解读出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其一,具有浓烈的目标导向性,即符合于既定的教学单元、课时目标的要求以及讲授固定知识点的需要;其二,具有强烈的规范性,即要求教师、学生必须共同遵守、遵循这些方法、步骤以及策略。反思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规定,其自身存在着过度的预设性、机械的程序性和僵硬的固定性等诸多内在局限,而消解与隔离了教学的生成性逻辑。传统教学理论之所以会面临这些理论的局限以及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法试图“建立一个基于演绎或归纳之上的完美的逻辑系统;但事实上,它是建立在残缺的或虚假的基础之上的,……遵从机械论的和决定论的模式来考察世界的学说只是一种虚假的合法性”。这种虚假的合理性势必引发以下问题: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在这种教学方法面前,教师完全受制于这种外在的、预设的和固定化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角色自然成为教科书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的机械程序的忠实执行者与搬运工,这势必将教师的反思精神、批判意识等从自身剥离,而最终丧失了教学的智慧性与创造力;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彼此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美国课程学者BernardRicca曾明确反对这种在教师熟知学生学习情况与状态之前便提前选择了目标、评价以及课程,从中不难看出学生的缺席以及不在场。

(二)超越传统教学方法的内在局限———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

产生上述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理论在寻求一种关于课堂教学的普遍性知识的同时,却带有根深蒂固的简单性思维,忽视或遗忘了教学实践本身固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为教学实践中学生、教师、学科知识和课堂情境之间的互动,进而产生教学实践中无穷的丰富性、动态性以及开放性,由此也引发了传统教学理论不得不面临一个悖论———“复杂情境不是被有效控制了,而是被有效逃避了”。也就是说,“试图以僵硬模型适应管理和操作的需要,来描述一个复杂系统,就像试图用一个不能弯折的木板覆盖一个球:我们连必须的合格目标都完全不能达到”。于是,消解传统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的简单性思维与教学实践所内在的复杂性便构成了鲜明的冲突,呼吁着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明确预设、正在执行或所潜移默化的个体性、缄默性等形态的教学知识进行知识管理。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将其不断地显性化、明晰化以及编码化,并分别从学生的角度、教学情境的角度、教师自身的角度以及学科知识的角度将其创造性地生成、自组织性地转化。这期间,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看作了一种待开发、亟待管理以及不断动态转化的知识资源;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机械执行者、实施者渐渐转化为反思的实践者以及自觉的管理者,学生也会成为主动影响教师教学方法改变、转化的参与者与行动者。也就是说,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并非单纯将教学方法进行简单叠加或随机转变,而是将学生、教学情境、学科知识以及教师的反思能够真正融合在一起,并共同构成了教学方法产生、实施的关键因素。整个进程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弹性化、情境性、适切性、生成性以及复杂性,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和生成性也由此得以恢复与实现。

二、教师如何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

依据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型,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至少涉及对教学方法的表征、编码、转化以及分享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之间彼此联系、相互递进又不断更新、循环反复。其具体过程如下:

(一)教学方法的表征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实现对教学方法的自觉省察,其表征的途径至少包括:一是教学故事的叙述。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故事和课堂情境的具体描述,从而对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全面反思;二是教学案例的整理。教师通过对教学故事或事件为素材的教学案例的整理,来对其中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由此实现将教学方法的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自觉的形式;三是教学生活的分析。教师通过对自身专业成长生活史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发觉教学方法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地位,由此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并逐步深度地清晰化。

(二)教学方法的编码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对所觉知的各种教学方法进一步分类、编码,实现对其理解、反思的条理化与清晰化。编码的分类可依据教学的宏观、微观层面,教学方法可以区分为: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讲授法、讲读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和阅读指导法等。依据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可以区分为:备课、导入、授课、提问、答疑、处理突发性事件以及课后辅导等方法。确定了教学方法的分类标准之后,教师便将教学设计中所预设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进行分门别类地编码,为下一步实施课堂教学场域中对教学方法的转化提供明确、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方法的转化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对所预设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动态性的生成,以此消减乃至消除由于教学展开前的教学方法的预设而诱发的简单性趋向。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持的是:一方面为反思性思维,即对预设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权衡利弊;另一方面为开放性思维,即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保持“悬置”,对教学的展开保持一种动态、开放的思维,等待教学实践的延绵与持续。教师实施对教学方法的转化可以依据以下维度:一是学生的维度。教师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身体参与、言语提问以及神态表情等反馈维度。二是学科知识的维度。教师要依据课堂情景中的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史、学习体验相联系的情况以及师生对学科知识探讨的进度、程度等;三是教学方法的维度。正如费耶阿本德(PaulK.Feyerabend)曾指出的:“每一种方法都既有其一定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有必要考虑课堂中对预定的教学方法的自身长处、局限以及实践中的实施状况等。四是课堂情境的维度。课堂情境中“,没有一种经验情景能够永远把它的这种最后特征保持不变,因为构成这个情境的互相关系就是一些交互作用的状态,而他们本身也是变化不定的”。教师依据课堂情境中的突发性事件、随机影响以及各种关系变量的角度,审查教学方法的使用境况以及由此确定是否进行更改的必要。最终,依据上述四个维度,教师“对实践情景进行反复讨论权衡,以对情景获得‘一致性解释’,最终做出切当的、一致性的行为决定并执行所做出的决定”,并最终实现对预设的教学方法加以适应性调整与转换,对教学方法做出弹性化、生成性的设计与改变。整个过程体现出所经过知识管理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学生、学科、课堂共同交汇融合而自组织生成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分享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整理何时、何地、何种理由进行了教学方法的转化与调试的记录,或教学方法转化发生的情境或缘由,亦或是基于学生、学科知识以及课堂情景等之间的何种关系考虑而进行的教学方法的转化等。通过这一环节,一方面将上述教学方法知识管理的过程形成各式各样的交流场,实现了教师彼此之间通过相互交流个人实现转化教学方法,以此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学校组织的层面;另一方面,教师个体自身在反思与创新过程中,通过教学方法的分享,了解到不同教师的知识管理,可以此获得相关教学隐性知识,从而帮助自我反思。

三、教师何以实现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

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体现出教师扎根于自身课堂教学场域,自下而上地从事学生研究、教学反思、课程审议以及课堂领导等的行动研究。教师实现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至少涉及以下条件:

(一)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增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敏感性

长期以来,由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与课程统一管理方式等因素的钳制,我国教师始终处于“忠实执行者”的教学身份与角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过多局限于考点的掌握与背诵,这也直接导致教师普遍信奉固定性、统一化的传授法、讲解法为教学中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认为毫无必要对其反思或加以质疑,久而久之导致了教师严重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以及相关于课程开发、领导与生成的知识和能力。而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则势必呼吁提升教师自身课程意识的必要与必须,从而教师才得以从整个课程系统、课程过程的视角,一种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自觉意识审视教学方法的使用与转化。此外,课程意识的提升也意味着教师逐步摆脱作为固定、静态和机械的教学方法执行者的角色,而是要在课堂实践中基于课程运作的整体视域动态,主动以及参与式地反思、建构以及领导规划教学方法。

(二)构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体系,实现教师知识管理的专业养成

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既是一项依托自身课堂教学场域的实践活动,同时更是一项理论参与的专业活动。这便要求教师不仅应清楚自身所掌握教学方法的样态、种类及其功能所指,还需明确其产生的背景、自身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同时还需要理解教学方法知识管理的意义,以及如何将教学方法进行表征,如何将教学方法按照理论逻辑或实践逻辑进行分类、编码和如何对所设计、预设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转化和生成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单凭教师自发的实践经验可能缺乏理论支撑,而最终导致低效重复或机械形式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构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体系,增强中小学教师与教育学研究者的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教育研究者与教师一起合作、扎根课堂,向中小学校提供知识管理的相关咨询和建议,帮助教师完成自身教学知识的更新、管理以及重塑。而且,两者间的合作有必要建立在寻求相互对话、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两者间的共识与视域的融合。

(三)构建学校知识管理体系,配套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管理的制度条件

学校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为教师个人层面开展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与条件供给。这一知识管理体系促进了教师个人层面与学校层面知识管理的相互互动与彼此促进,最终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提升与发展。具体来说,学校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至少需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一是变革学校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有必要构建扁平式的学校知识管理和组织结构,最大限度地将学校知识管理、组织的决策权向学校管理、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以此提供给教师充分的参与权、决定权,从而改变阻碍知识共享、交流的组织结构。二是建立知识管理的奖励机制。有必要构建学校知识管理的奖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从而推动学校整体的知识共享与创新。三是创建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学校文化。构建旨在崇尚知识管理、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分享的学校文化,打破教师思想封闭、合作意识淡薄的思维模式,由此实现教师通过相互交流、合作与分享,不断将个人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转变成为学校层面相互分享的知识资源。

作者:李舒波 单位: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管理论文:我国幼儿教师课堂管理论文

一、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幼儿教师缺乏主动管理意识

课堂作为幼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需要具备主动管理意识,但有些幼儿园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书”,习惯于单向的灌输知识,认为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负责,过多的课堂管理甚至会影响到幼儿的责任心,所以缺乏相应的主动管理意识。究其原因,在于幼儿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不能准确地认识、识别和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缺乏管理技巧,从而影响了课堂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有的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忽略了个人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在面对幼儿在课堂上的各种失常行为时,没有采取正确的管理办法,或者管理方法运用不当,导致幼儿课堂的秩序比较混乱,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此外,有的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没有充分顾及到幼儿的个性化差异,或者过分看重个人在课堂上的权威,没有充分尊重到幼儿在课堂上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反而不利于幼儿个人情感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没能保证幼儿在课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要么太“紧”,要么太“松”,没有留给幼儿合理的自主管理空间,加上缺乏科学的引导策略,让幼儿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幼儿教师加强课堂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语言管理艺术

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就是语言,所以语言管理艺术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课堂管理技能。高水平的课堂管理语言艺术,可以有效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启迪幼儿的智力发育,加快幼儿对知识的吸收。首先,幼儿教师要尽量保证自身语言的诙谐幽默,这样可以有效吸引幼儿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出幼儿的求知欲,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幼儿课堂的管理效率。其次,幼儿教师在管理活动中要注重语气上的变化,使教学管理语言有“乐调”,如教师批评幼儿时,语调、语速和节奏上的变化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再次,幼儿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究欲进行充分的激发,促进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幼儿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能够正确认识个人在课堂上各种行为的对与错。

(二)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有效的课堂管理活动,需要幼儿教师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充分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式的管理。对此,幼儿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幼儿分别制定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付出更多的个人精力和情感,认真了解课堂上每个幼儿的性格特征和兴趣偏好,在课外多加强同幼儿及其家长之间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这样教师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更加科学的课堂管理策略。

(三)提高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管理反思能力

幼儿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只有幼儿教师喜欢幼儿、热爱幼教工作,以积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课堂管理活动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管理水平。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自身情绪调控能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掌握一些合理宣泄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减少对幼儿的负而影响,同时要对自身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和失误多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方能实现课堂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建立科学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

幼儿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个人的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整体上的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幼儿园要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评价机制,帮助幼儿园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和课堂管理的目标,认清可以采用和不能采取的课堂管理行为,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课堂管理理念,实现课堂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在评价幼儿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时,可以从教师个体的行为倾向、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师生互动等多个角度出发,实现结果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统一。

三、结语

总之,幼儿园课堂管理的高效、有序开展,需要幼儿园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堂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措施,在课堂上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管理氛围,充分激发幼儿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也正是课堂管理的主旨所在。

作者:李芳芳 单位:宿迁市府苑幼儿园

教师管理论文:幼儿教师课堂管理论文

一、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幼儿教师缺乏主动管理意识

课堂作为幼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需要具备主动管理意识,但有些幼儿园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书”,习惯于单向的灌输知识,认为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负责,过多的课堂管理甚至会影响到幼儿的责任心,所以缺乏相应的主动管理意识。究其原因,在于幼儿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不能准确地认识、识别和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缺乏管理技巧,从而影响了课堂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有的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忽略了个人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在面对幼儿在课堂上的各种失常行为时,没有采取正确的管理办法,或者管理方法运用不当,导致幼儿课堂的秩序比较混乱,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此外,有的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没有充分顾及到幼儿的个性化差异,或者过分看重个人在课堂上的权威,没有充分尊重到幼儿在课堂上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反而不利于幼儿个人情感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没能保证幼儿在课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要么太“紧”,要么太“松”,没有留给幼儿合理的自主管理空间,加上缺乏科学的引导策略,让幼儿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幼儿教师加强课堂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语言管理艺术

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就是语言,所以语言管理艺术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课堂管理技能。高水平的课堂管理语言艺术,可以有效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启迪幼儿的智力发育,加快幼儿对知识的吸收。首先,幼儿教师要尽量保证自身语言的诙谐幽默,这样可以有效吸引幼儿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出幼儿的求知欲,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幼儿课堂的管理效率。其次,幼儿教师在管理活动中要注重语气上的变化,使教学管理语言有“乐调”,如教师批评幼儿时,语调、语速和节奏上的变化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再次,幼儿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究欲进行充分的激发,促进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幼儿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能够正确认识个人在课堂上各种行为的对与错。

(二)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有效的课堂管理活动,需要幼儿教师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充分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式的管理。对此,幼儿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幼儿分别制定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付出更多的个人精力和情感,认真了解课堂上每个幼儿的性格特征和兴趣偏好,在课外多加强同幼儿及其家长之间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这样教师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更加科学的课堂管理策略。

(三)提高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管理反思能力

幼儿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只有幼儿教师喜欢幼儿、热爱幼教工作,以积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课堂管理活动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管理水平。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自身情绪调控能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掌握一些合理宣泄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减少对幼儿的负而影响,同时要对自身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和失误多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方能实现课堂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建立科学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

幼儿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个人的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整体上的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幼儿园要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评价机制,帮助幼儿园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和课堂管理的目标,认清可以采用和不能采取的课堂管理行为,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课堂管理理念,实现课堂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在评价幼儿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时,可以从教师个体的行为倾向、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师生互动等多个角度出发,实现结果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统一。

三、结语

总之,幼儿园课堂管理的高效、有序开展,需要幼儿园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堂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措施,在课堂上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管理氛围,充分激发幼儿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也正是课堂管理的主旨所在。

作者:李芳芳 单位:宿迁市府苑幼儿园

教师管理论文:英语教师课堂管理论文

一、教师课堂管理方式

课程管理方式是指教师对上课过程进行管理,调动各方教育资源、协调各方因素而使教学目的得到体现的过程。它的实现离不开教学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效率,课堂管理正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调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师行为过程,其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吸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行为有效性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一切行为,而教学行为有效性指能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教育行为。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到体现:首先在教课的过程中教学方式是否多样化,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育行为是不是明确的,学生的参与力如何,教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不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能否妥善解决突发事件,并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教课的模式。如果这五个方面都达到了标准,那么所获得教育效果也是显著的。

三、课堂管理方式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关系

1.教学重点向学习过程转变。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里更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知识是否全面等,学习成绩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样下来学生除了机械式的死记硬背,个人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创新思维也没有被挖掘。新课程改革中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方式的缺陷,于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并不是只看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向过程偏移,只要了解学生解题思维,然后教师进行逻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让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得到体现。

2.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转变。

不管是课堂管理方式还是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因此有效性教学还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需要教师组织出精炼的教育语言,将自己消化好的教育模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换一种方式进行英语题目的解答。英语是众多学生的软肋,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可以开展有效的学习。

3.良好的教育沟通模式。

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是受学生和教师沟通方式影响的,尤其是中职英语教学,此年龄段的学生英语能力较薄弱,并且中职英语又是最重要的英语学习时期,如果前期基础打得不好,常常会变成恶性循环,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涯遭受瓶颈。因此在此段时间,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耐心了解学生们的需求以及提出的建议,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学生们的需求相结合,研究出一套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解决“教”“学”矛盾的教育方式,利用宽松的课堂管理方式,改善死板的学习氛围。民主的教育方式、注重对话的教学行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4.注重实践。

中职英语学习同样要注重实践,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例子:在学校学了几年,对于英语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是出国学习一年,似乎掌握了英语学习的诀窍。这正是传统英语教学不注重实践的后果。因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管理部署。设置多种模拟情景,增加学生说英语、用英语的机会。当然这种方式涉及到教师管理课堂的水平,如果没有很好的贯彻这一思想或是课堂管理计划还存在缺陷,即使让学生在课堂上彼此流利的交流,但是离开了课堂与外国人交流学生还是无法开口,排除学生自己沟通能力的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有课堂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不足,模拟对话已经流程化,缺乏学生思维的自主运作。因此有效的教学行为需要在课上开展多方面教学,不光是简单的对话、问答,还需要在歌唱、小品、画画等环节中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宽学生英语知识的涉及面,锻炼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从而提高英语的学习水平。

5.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特长。

一方面,需要了解的是中职英语教师一般都不只在一个班级上课,因此教师涉及到了班级特色也不尽相同,有的喜欢自主学习,有的喜欢小组讨论,有的爱好沉默背书,有的爱好大声朗读。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不可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课堂管理工作,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分配好个人教学、全班教学、部分教学所占的比重,只有符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不光是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的受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长处,例如会画动漫的英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利用单词拼凑出动画图案,会唱歌的教师每节课花五分钟教学生唱几句英文歌曲等等,教师的这些特长并不需要专业化,这只是达成有效教学的一种媒介,是将课堂管理和有效性教学进行结合的一种手段。

四、结语

总之,中职的英语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是为教学有效性服务的,两者相辅相成,教师需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利用对课堂良好的把握协调共同达成教学有效性的教育目标。

作者:严巧 单位:南京市六合中等专业学校

教师管理论文:教师发展视角下知识管理论文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是指教师对包括教育技术、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知识的获取、应用、共享、创新和从隐形到显性转化的反思和学习过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知道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相互转化,提高工作绩效,助力专业发展。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关注知识的个性化特征,强调个人参与,注重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

1.知识的获取

知识的获取是指从专家或其他专门知识来源,如传播媒体、学术活动等汲取知识,并向知识型系统转移的过程。在知识型系统初建时,一般只获取必需的知识,随着系统的调试和运行,逐步积累新的知识,不断对知识库进行扩充和更新。

2.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应用是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其方式包括引用、引申、整合、解惑和创新。引用是直接拷贝知识,拿来引用;引申是直接拿来做小批量的修改和编辑,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整合是对多点知识的杂糅和提炼,进行局部重构;解惑是用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创新是在潜移默化基础上通过创意联想等方式产生新的知识价值。

3.知识的共享

知识的价值在于共享。知识共享是指通过各种讨论、会议网络和知识库等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

4.知识的创新

知识创新是指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知识的创新要通过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四个过程完成,也就是从社会化———外化—连接化———内化的过程。

二、个人知识管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有助于外化隐性知识

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指深植于教师个体的教学和科研方法、教学技能、教育智慧、教育观念、价值观等,是教师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这些能力依附在教师身上,具有不易表达和传递的特征,必须通过教育实践获得。只有通过教师之间的不断交流互动和总结反思,有意识地组织、整理内隐知识,共享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进一步创新知识。

(二)有助于改善教师个人理论知识

教师个人理论是指教师个人构建的,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经验知识,是“引导教师的一套基于先前生活经验的系统信念,这些生活经验既来自非教学活动能够,又来自作为通过教学的课程设计、实施而发生的经验。”教师个人理论具有私密性、整合性和不断变化的性质。教师个人理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研究、反思、感悟和内化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和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会产生自己的感悟或者对一些观念产生反思,通过一定的形式记录这些感悟或者反思,可以帮助教师生成个人知识和理论,提升专业发展高度。

(三)有助于形成教育智慧

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的达到融通共生、自由和美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学智慧来源于教学实践中,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理论,对教学活动或前人总结理论的感知、思维、整合和创新。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帮助教师合理系统化知识结构,帮助教师不断丰富个人知识和教学智慧。

三、教师专业发展个人层面的知识管理策略

(一)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升华,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人们应当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处理和转换知识,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反映了人作为知识主体的核心价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复杂的,应该重视隐形知识,个人知识管理成为显性和隐形知识转化和互动的必然途径。

2.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关联主义是一种经由混沌、网络、复杂性与自我组织管理扥该理论探索的原理的整体。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可能存在于非人的工具设施中。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反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积雪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因此,为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将学习集中在将专业知识系列的连接方面。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与连接的建立作为学习活动开始将学习理论引入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亲身经历并习得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来自于各种不同领域、理念与概念之间连接的建立。这个时代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个人知识内化的个人活动,而应该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和目的,使用新的学习工具,人们需要有一定的识别新信息的能力,在源源不断的新信息中,区别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保持个人知识网络不落伍。

3.学习生态学理论

学习生态学主要研究学习者所在的学习环境、团体或社区的学科,是关于如何达到帮助人们从其社会情境下的被动观众,转化为主动积极的观众与演员双重角色目的的学科。学习生态学提倡经常性的进化和更新。作为动态的自组织系统,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是动态的、变化的和开放的。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给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文环境,使得个体之间的知识获取和共享变得方便快捷。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等技术支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得以实现,通过行动研究、个案分析等,调整自己的思路,改进自己的方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促进专业发展。

(二)具体对策

1.建立和维护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进入职业领域以后,教师专业发展面临非正式的学习环境,知识点多且零散。如何将这些种类繁多的、不连贯的、不系统的知识点组合成新的知识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建立和维护个人专业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管理。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专业知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普通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知识等。在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通过个人知识的SWOT分析,明晰自己目前的知识构成状况,面临的机会与挑战等。然后按照个人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核心知识需求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弥补自身的知识“短板”,并将个人知识管理持之以恒,持续培养个人终身学习能力。

2.实现知识的重组,提升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是教师培育职业感情,构建专业思想、改善教学技能的赋权增能过程,从而帮助教师走向自觉、自主与探究的专业发展之路。只有经过反思的教学生活才有意义,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找到自我。对于已有的隐性知识,应该尽可能将其显性化;对于将获取的隐性知识,应该将其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重构成为新的知识。在重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及时的反思,将知识转化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开展行动研究,论证自己所掌握的理论和实际教学实践的关系,不断修正和更新知识,促进知识的活化。

3.参与知识交流共享,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

个人知识管理由知识的获取、应用、共享和创新等四部分组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良性循环,有着马太效应。知识越多,其增值机会就越大,只要不断推动知识的使用和交流,知识就会不断得到创新机会,其价值就越来越大。教师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和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个体之间知识的不同,如果个体之间能够主动交流、分享他人的隐性知识,或者利用博客、微信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知识,促进知识的更新,共同解决专业发展过程的难题,可以达到个体的共同发展。通过这种知识管理活动,把自己融入知识加工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传递,不断思考,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四、结语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途径。教师通过获取、应用、共享和创新等四个步骤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获取新的知识,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后,这些知识才能真正成为有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必须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上,从被动学习者成为主动知识构建与创新者,主动地大胆地突破已有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尝试教学实践改革,自觉地进行知识管理,并把积累的知识大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助力专业发展。同时,教师需要改变过去单打独斗自我专业发展模式,重视群体合作的知识管理架构,通过集体互动,使各类知识和组织知识产生互动,挖掘更大的知识更新空间。

作者:蒋哲昕 单位: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教师管理论文:高校教师人本选择绩效管理论文

1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人本选择的必然

传统的教师绩效管理理念从本质上讲是以行政为本、以任务为导向,过分强调产出,忽视对人的价值、尊严及幸福的关注;教师在绩效管理中并没有起到主体作用,有效参与不足,教师个人的潜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挖掘,绩效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从绩效文化的层面讲,人本理念在我国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是当下高校管理理念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促进了我国高校管理文化、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变化与发展,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提供了新的价值导向。人本理念要求高校在教师的绩效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本取向的绩效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主体,不断完善教师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不断创新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谋求教师的全面发展。卓越的高校教师绩效水准来自于以人为本的卓越管理,坚持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人本选择成为必然。

2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人本选择的价值内涵

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面临着价值取向的问题。对于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价值取向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对绩效目标的确立、绩效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绩效的考核与改进都有着明确的导向性与本质的规定,它指明了高校在开展绩效评估与管理中所确立的价值活动方向,并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活动与行为表现。教师的绩效是衡量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成绩与效果的重要尺度,是其工作水准与能力的重要体现。坚持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以人的生命与价值为本,以人的权利与平等为本,以人的尊严与幸福为本,以人为主体,全面地发展人。这种理念深入到教师的绩效管理中,就要求高校在教师内部更加注重激励并形成机制,在绩效管理目标的选择上、在评估的主体上、在管理的模式上进行变革与发展。绩效管理的目标应更加注重教师潜力的发挥,教师的发展;评估主体上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学校的外在评价;管理模式上更加强调自我管理,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促使教师真正成为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人。另外,高校行政部门要更加人性化地为教师服务,更加注重其精神需要,并不断满足教师更高层次的需求与发展。

3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人本模式

促进高校教师绩效水平不断提升,关键是要以人本的理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构建教师绩效管理的人本模式。

3.1坚持管理理念的人本选择

目前,以人为本已成为我国高校管理理念的新诉求,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也渐显人本化的特性,在管理范式上面临着人本选择。具体来说,要充分肯定教师在绩效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绩效计划与评估体系的制定立足于教师的发展,从教师的利益出发,搭建教师与学生、学校绩效沟通的良性互动平台;在绩效管理中,应尊重教师的社会与个人价值,把绩效管理的目的、落脚点放在人的解放与发展上,并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更大的价值与成果提供条件;要把教师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着眼于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潜力的开发;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激励,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进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从而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3.2坚持管理方式的人本选择

绩效管理是一个包含绩效计划与执行、绩效考核与评估、反馈与改进等环节的系统化过程,通过组织与个人持续开放的沟通,推动绩效目标的达成。随着人本理念的兴起与发展,高校管理更加突显人的重要性,体现人文关怀,因此,将人本的理念及管理范式应用到教师绩效管理的各个运作环节中成为必然。这就要求在绩效计划的制定上,将教师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的战略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通过强化自我管理、目标管理、责任管理,形成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促使教师成为不断追求卓越的新人。学校党政机关更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转变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真正从教师的利益出发,加强与教师的沟通,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使绩效目标更好地体现教师需求与发展的意愿。在绩效执行的过程中,为教师参与绩效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平台。同时,要加强行政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发展电子政务,使教师及时了解学校的工作动态,为教师表达意愿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在绩效反馈与改进上,人本模式注重绩效的评估实效,强调以教师的发展为核心,这也是绩效管理制度重视“软体型”的重要体现。

3.3坚持绩效评价的人本选择

绩效管理发展的人本化,不断改变着传统模式下单一的上级对下级的评价方式,绩效评价的主体渐显多元化。为此,应构建“360度”的绩效评价主体,加强教师的自我评价。要突出教师在绩效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只有教师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绩效管理中,才能在心理上、行动上支持组织的绩效管理活动,才能更好地诊断绩效差距,以此不断改善自身的绩效水准,才能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绩效文化,促进自我绩效管理的人文环境的培育,并驱动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

3.4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

“每个组织都需要做三个主要方面的工作:直接成果、价值的创造和确立、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组织的成长都会受到影响。为此,有别于传统的绩效管理,高校的绩效管理应以人员开发为目的,关注教师的全面发展。同时,应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高校中协作比竞争更为重要。在绩效管理中,要创建教师互学互帮、团结共进、协同创新的内在激励机制。要注重培训的有效性,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改善教师整体的心智模式,让教师在团队中有坚强的自信心、高水平的素养、卓越的工作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得到成长与发展。

作者:罗建 单位:承德医学院

教师管理论文:教师课堂知识管理论文

一、教学方法理论定位的局限及其所引发的困境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实践,一种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就是培养人活动的技术中介。由此,思考当今我国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问题与出路,其前提在于从思想、从理论的视角去反思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理论的规定与定位。本文所探讨的教学方法问题,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等。不难解读出,教学方法所明确的特点:首先,明确目标导向,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是要紧紧符合于既定的教学单元、课时目标的要求以及讲授固定知识点的需要,这里也自然突出了教学方法的过度预设性,即按照既定的知识目标而在教学开展之前所预设、分离的教学方法的属性。其次,严格规范诉求,也就是说教学方法一旦确定与规定,即要求教师、学生必须共同遵守、遵循这些方法、步骤以及策略,这里突出教师与学生对教学方法不可随意改变而应是按照固定的目标进行尊重与遵守。最后,强烈程序要求,也就是说程序性强调的是教学防范的结构完整、步骤清晰,课堂教学在执行教学方法过程中在整体上也并不会根据时空场域、学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里所突出的是课堂教学的展开应该按照方法的程序、结构逻辑与原理进行步骤、环节、程序的实施。反思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定位,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特征其自身势必存在着诸多内在局限同时从教师、学生与教学方法的角度也势必引发“防教师”、“防学生”取向的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师的角度,在这种教学方法理论规定的面前,教学方法在明确目标导向、严格规范以及程序要求的前提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角色完全受制于这种外在目标性的、预设规范性的、固定程序性的教学方法,其课堂角色即教学方法的机械程序的忠实执行者与搬运工,这期间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个人反思、独立批判等都从课堂教学场域中剔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由此不断丧失人文性与创造力。从学生的角度,这种教学方法理论规定的目的性、规范性以及程序性所对应的实践逻辑是对知识传递速度化、课堂教学管理效率的追求,其根本忽视了学生彼此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学生的身份与角色从来不会影响教学方法的改变与调试。对此,正如有学者指出:“当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目的在于去把‘学生’转变为‘受教师影响、加工、改造和受教师控制的对象’;同样地,当学生在使用教学方法时目的就在于去把‘教师’转变为‘受学生影响、加工、改造和受学生控制的对象’。尽管这样表述有点极端,但在实际课堂上也确实如此。”

二、教学方法转化成为课程知识的基本蕴含

上述“防教师”“防学生”实践困境的产生,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理论是在寻求一种关于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外在性、普遍性的方法。“教学方法可以先于教学活动而将实践中的步骤与过程按照一定程序表达出来,可以成为一种‘写在纸上’的‘蓝图’。这就是‘简单的秩序’的表现。能把实践‘写’在纸上,就是它的理想化表现;能把实践过程在纸上‘写’成步骤,就是它的线性化表现。而教学活动恰恰是一个复杂性活动,具有复杂性。”对此,我们不难理解教学实践是人类所有实践活动中最为复杂的,这种复杂性的根源在于教学实践中学生、教师、学科知识、课堂情境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教学实践中无穷的丰富性、无限的动态性以及无休止的开放性。然而,传统教学理论视野中的教学方法由于其自身理论规定的贫穷与困乏,使其成为约束、控制教学复杂性涌现、恢复以及实现的始作俑者。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用课程的视野来思考教学方法以其实现对教学方法的概念重建与重新理解。那么,运用大课程的视野理解教学方法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的角度,传统教学方法是排斥教师取向。教师的身份与角色并非是二传手,而课程的视野中是独立的研究者、反思者以及批判性行动者,教师不再是既定、预设教学方法的传递、执行者而是通过自身的反思、省思、批判进行课程研究的研究者。教师身份角色的转变则意味着教师已经与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体现为教师即课程的课程蕴含。其次,教学方法的角度,传统教学理论定位的固定性、目的性以及程序性成为了教学遭以简化的罪魁祸首,那么大课程视野中的教学方法则被看作了一种待开发、亟待管理以及不断动态转化的知识资源,在复杂性的教学实践场域中,教学方法在其演化过程中会分别从学生的角度、教学情境的角度、教师自身的角度以及学科知识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生成、自组织性的转化等。这种动态的生成、转化由此体现出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本身融为一体,教学方法称为课程的内在涌现与生成,其深刻的内涵实现了“方法就是事物本身,意味着‘方法’的结构与功能应该与事物即方法的应用对象是相一致与协调的。”最后,学生的角度,传统教学理论是明显的学生角色缺乏与失位,学生无非是教学方法驾驭、操纵的对象。对此正如有学者指出:“学校是一个‘加工厂’,教师是一个‘工程师’,学生是一堆没有生命、任人摆布、有待加工的‘原材料’,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张事先设计好的蓝图或图纸来组织、实施的一种生产过程,以此来塑造和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然而基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视域中的学生角色则大为不同,学生则是主动影响教师教学方法改变、转化的参与者与行动者。学生的反馈、学生的参与都成为课堂教学场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珍贵的课程价值,由此学生也成为了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而言之,在课程视野中,教学实践中的方法渐渐实现了与教师、学生、教学情境的紧密融合而是脱离与排斥,教学的复杂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与实现。

三、教师课堂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策略,以促使合适的人适时地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人们分享信息以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能。教师实现将教学方法转换为课程知识,需要进行课堂知识管理。那么实现课程知识管理至少有以下四种基本策略。

1.强化教学实践中方法存在的自觉意识

实现教师课堂知识管理的前提则在于唤起、强化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各种方法存在的自觉意识。强化这种意识,教师首先通过对自身课堂教学的生活史反思教学方法的内涵与意义,发觉教学方法在教师自身教学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地位,以此实现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反思逐步深度地清晰化。其中,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观察、描述、访谈、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敏感于教学案例、课程故事、教师教育叙事、优秀教师成长日志等他人教学生活中的方法存在,通过对这些教学故事或事件的整理、反思与研究,实现从教学方法的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自觉的反思、探究状态。

2.掌握教学方法分类与编码的基本知识

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管理则有必要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分类的基本知识,例如从一般与特殊的角度,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一般性教学方法和特殊领域的教学方法。一般性教学方法即一般性、普遍性、基本的教学方法,指的是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设计、管理、组织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方法等。特殊领域策略既可以指基于不同学科内容需要、不同学科差异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包括具体学科内部具体问题的教学方法等。依据教学方法的宏观、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教学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微观层面的教学方法涉及到讲授法、讲读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依据教学所展开的环节,教学方法还可以区分为备课、导入、授课、提问、答疑等等。掌握一定教学方法分类与编码的知识不仅为教师理解教学方法存在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同时也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提供了基本方向。

3.实现课堂场域中课堂方法的动态转化

实现课堂教学场域中将教学方法动态转化成为课程知识则是教师课堂场域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旨在对所预设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动态性的生成,对此,教师可以依据以下维度:首先,根据学生的维度,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体参与、言语提问以及神态表情等反馈角度有针对性地调整所预设的教学方法。其次,根据学科知识的维度,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前,教师根据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史、学习体验、学科知识与当今生活、学科知识与社区生活、学科知识与学校生活以及学科知识与社会当今发展潮流与趋势相联系的情况,由此作为设计、组织、生成以及调整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学科知识探讨的进度、程度等也是作为教师可以调试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再次,根据教学方法的维度,一般角度教学方法自身包括若干环节、策略以及相关程序,对此,教师课堂教学展开前,对所预定的教学方法的自身长处、局限以及实践中的实施状况等角度实现转化。最后,课堂情境的维度,教师根据课堂情境中的突发性事件、随机影响以及各种关系变量的角度,审查教学方法的使用境况以及由此确定是否进行更改。

4.实现教学方法转化过程的校本分享

实现课堂教学场域知识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有必要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把自己有效的教学方法、知识管理的经验与体会整理总结出来,并在合适的场合与大家一起讨论与分享。这一方面可以训练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知识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取长补短学习的机会。这一环节中教师就自身课堂中所采取的何时、何地、何种理由进行了教学方法的转化与调试的记录,或者教学方法转化发生的情境或缘由亦或是基于学生、学科知识以及课堂情境等之间的何种关系考虑而进行的教学方法的转化等等进行分享。这种校本分享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采取以学科组、教研室为主要交流场的校本研修形式,实现同学科教师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以此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学校组织的层面。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跨学科、多学科的研讨形式,分别将教师个体自身的反思、创新、转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体会等进行研讨与交流,期间教师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教师的知识管理,以此获得相关教学隐性知识,从而帮助自我反思。

作者:李舒波 单位:贵州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管理论文:教师知识转化旅游管理论文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教师需要进行知识转换

旅游管理专业是以旅游学为基础,以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美学等学科为辅的综合性专业。旅游学是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要求下滋生的学科。中国的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旅游行业的自身特点,因此它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各个方面知识,强调知识的全面性。该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拥有从事景区、旅行社、酒店等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掌握现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由于旅游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在它的组织内部的知识里蕴含大量丰富的隐性知识。比如较强的社交能力。而社交能力所需的知识大部分就是隐形知识。因为社交能力主要是依据个人的实践活动,敏锐的洞察力,它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很难去规范和传播。首先是与内部要有通畅的沟通,每个部门要有直接的密切配合。其次,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保证企业的利益,还要确保顾客对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满意,而处理好和顾客的关系,就需要他们具备好的公关知识;再次,由于旅游活动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在接待过程中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具备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这些都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重知识转化,让学生掌握更多有利的隐性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知识转化在旅游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促进教师个体和组织的持续学习

旅游专业教师知识转化可以使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教学有更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解决新的问题,获得与旅游情境相联系的知识和智慧,积累优质的教学经验,增加教师知识结构中隐性知识的比重,教师通过知识转化的过程,形成循环持续的学习过程,促进教师在组织中学习,并培养了组内成员的创新和合作的能力和精神。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知识转化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里教师可以进行研讨、个别顾问、论文交流等活动,教师能够通过知识转化展示、发展自我,不断地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通过知识共享,群体互动来获得支持与挑战,有助于教师明确自己的信仰并追求信仰的过程中获得勇气,同时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满足学生学习就业需求

教师知识转化过程是从独白式的内在反思走向对话式交往活动,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学生习得隐性知识的需要,通过教师知识转化培养和谐的师生文化,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开放、互信和支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课堂变成一个高效互动的课堂。

三、教师知识管转化在旅游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师知识编码策略

其一就是将教师的教案、论文集、教材、学术报告、期刊杂志、视频和音频教育资料、学习手册及存储在教师大脑中的解答问题的技巧和经验、电子演示文稿、教学经验等收集起来,进行知识的组合、整理,建立教师知识库,供教师进行学习和研究。知识库可以将知识资源进行有序化组织,构建关系框架,使知识处于随时随地的可用状态,使知识最有效地应用于教师活动中去;其二是设立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在这里为教师提供知识的导航服务,帮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纷繁复杂的资源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师的学习效率。

(二)教师知识的个人化编码策略

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对教师交流和验证知识有利的宽松环境,建立一个组织内部信息网络。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学习要的是复杂的知识交流和逻辑思维,基于知识编码策略的系统不能很好地传达这些通过人与人直接交流才能传达的复杂信息和知识,教师知识的转化可以通过个人化的编码策略弥补这一缺陷,沟通交流是教师个人化编码的主要目的,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教师共同体,形成学习型教师组织,让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参与对话,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平等的交流,建立知识地图实现知识共享,明确重要知识的方位,方便教师快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学与学习知识有关的线索。

作者:喻文婕隋鑫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教师管理论文:幼儿教师与幼儿管理论文

一、如何管理幼儿

对待幼儿要宽容耐心在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中,幼儿教师应该多用宽松的态度对待幼儿,对他们无关紧要的错误进行宽容。因为幼儿与教师的年龄差距太大,使得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分歧,这样的情况,教师更加应该多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只有使幼儿有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并且与幼儿建立和睦关系才能理解幼儿的世界与他们沟通交流,这样的教学环境,才会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教师的日常管理

(一)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幼教应该是每个人得到的最早的教育,幼儿园对每个幼儿来说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新形势下的幼儿管理工作中。幼师必须积极的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多去进修提高幼儿教育工作的相关经验水平。还没有取得有关任职资格的教师需要尽快的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不断的提升自己在幼儿管理方面的经验。

(二)倾听幼儿的声音

幼儿教师在日常面对犯错的幼儿,不应该马上就粗暴的喝止,要询问幼儿的原因,让幼儿能够把自己的原因说清楚,即使是不正确的,教师也应该耐心的听完幼儿的解释。幼儿年龄尚小,我们要积极训练他们的语言能力,不能压制他们说话的权利。不能让幼儿变成只会听老师话,没有自己思想也不会表达的乖孩子。有的幼儿在家人面前就是很活泼大方,到了学校却胆胆怯怯不敢说话,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关爱,减轻他在集体环境的压力。不要在集体的面前批评幼儿,选择个别谈话的方式来教育幼儿。尽可能的多鼓励幼儿。教师日常管理中要平等的对待幼儿,关心他们,这样幼儿再回在教师面前没有拘束,健康成长。

(三)注重对幼儿品质培养

幼儿教育更多的应该关注幼儿成长健康,他们独立人格品质的培养。教师平时一定要引导幼儿做人诚实讲真话,要从小培养他们诚实的品质。对于撒谎的小朋友教师也不要马上就严厉的批评他们,一定要问清楚他们为什么要撒谎,然后进行教导纠正,许多幼儿撒谎的原因就是怕讲真话教师会批评他们,这样让他们知道说出真实的原因并没有得到严重的后果,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形成讲真话的习惯。

三、结束语

从本文得知在幼儿与教师的关系中,教师还是应该多用宽松的管理方式对幼儿进行管理。幼儿心智不成熟使得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样情况教师就应该多多的关心幼儿,理解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教会他们做人的品质。这样的管理方式再是正确管理幼儿的管理模式。

作者:马殿英单位:宁夏海原县第一幼儿园

教师管理论文:幼儿教师幼儿管理论文

一、如何管理幼儿

在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中,幼儿教师应该多用宽松的态度对待幼儿,对他们无关紧要的错误进行宽容。因为幼儿与教师的年龄差距太大,使得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分歧,这样的情况,教师更加应该多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只有使幼儿有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并且与幼儿建立和睦关系才能理解幼儿的世界与他们沟通交流,这样的教学环境,才会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教师的日常管理

(一)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幼教应该是每个人得到的最早的教育,幼儿园对每个幼儿来说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新形势下的幼儿管理工作中。幼师必须积极的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多去进修提高幼儿教育工作的相关经验水平。还没有取得有关任职资格的教师需要尽快的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不断的提升自己在幼儿管理方面的经验。

(二)倾听幼儿的声音幼儿教师在日常面对犯错的幼儿,不应该马上就粗暴的喝止,要询问幼儿的原因,让幼儿能够把自己的原因说清楚,即使是不正确的,教师也应该耐心的听完幼儿的解释。幼儿年龄尚小,我们要积极训练他们的语言能力,不能压制他们说话的权利。不能让幼儿变成只会听老师话,没有自己思想也不会表达的乖孩子。有的幼儿在家人面前就是很活泼大方,到了学校却胆胆怯怯不敢说话,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关爱,减轻他在集体环境的压力。不要在集体的面前批评幼儿,选择个别谈话的方式来教育幼儿。尽可能的多鼓励幼儿。教师日常管理中要平等的对待幼儿,关心他们,这样幼儿再回在教师面前没有拘束,健康成长。

(三)注重对幼儿品质培养幼儿教育更多的应该关注幼儿成长健康,他们独立人格品质的培养。教师平时一定要引导幼儿做人诚实讲真话,要从小培养他们诚实的品质。对于撒谎的小朋友教师也不要马上就严厉的批评他们,一定要问清楚他们为什么要撒谎,然后进行教导纠正,许多幼儿撒谎的原因就是怕讲真话教师会批评他们,这样让他们知道说出真实的原因并没有得到严重的后果,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形成讲真话的习惯。

三、结束语

从本文得知在幼儿与教师的关系中,教师还是应该多用宽松的管理方式对幼儿进行管理。幼儿心智不成熟使得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样情况教师就应该多多的关心幼儿,理解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教会他们做人的品质。这样的管理方式再是正确管理幼儿的管理模式。

作者:马殿英单位:宁夏海原县第一幼儿园

教师管理论文:高校教师绩效管理论文

1探寻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发展新模式

1)绩效准备

在准备实施绩效管理之前,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第一,使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使命和战略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绩效管理顺利实施的最根本的前提;第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教的事业,所定的岗位职位要有详尽的了解,既要了解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职业要求,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职责有清楚的认识,了解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能力和其他特征。这个可以参照胜任力模型,即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胜任力水平和胜任力结构。这也是我们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师的岗位职责相对明确,教学、育人、科研、创作都是评价教师绩效的重要指标,这既包括教师自身综合水平的提高,同样也包括所教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以培养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

2)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体制的重要阶段,它既是组织目标细化为绩效目标的重要阶段,同样也是绩效执行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教师管理时,针对学校提出的“五年发展规划”和“党政工作要点”,在教师间进行大范围内的讨论,结合自身岗位职责要求,细化要求和目标,这能够使教师对于组织目标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就如何达成组织目标有更明确的思路,同时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创作实践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和实施奖惩的标准。绩效计划的执行既要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样,也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确保绩效计划可行。传统的机制正是缺乏对教师应有的计划控制,导致对教师的考核缺乏相应政策依据,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导致教师的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工作的动力和热情不足,这对高校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有章可循,这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前提。

3)绩效执行

一旦绩效周期开始,我们就必须按照先前制定的绩效计划去实施和推动。但是绩效管理不是过去那种只认结果、不看过程的“到期对账式”管理,而是一种积极参与指导式管理,管理者既要求教师努力工作,达成组织的目标,同样也注重对个人成长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绩效管理的二维性是区别于以前管理模式的最本质的要素。一方面,作为教师,利用学校为其搭建的平台,针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师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加责任心,努力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以培养政治素质高、科研能力强、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为己任。其次,管理者也应该经常保持与教师的联系,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加强对教师的沟通,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强反馈和对教师的引导,并做到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等有助于提高执行能力的机会,增强其执行力,引导其更好地执行绩效计划,并适时地根据学校的组织目标及绩效目标的变化修正当初制定的绩效目标。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教师更好地达成组织的目标,也实现其个人的价值。

4)绩效评价

教师绩效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职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的工作行为,这也是教师提职、晋升、奖惩或解聘的依据。而绩效评价注重的是双向评价,上级管理部门对教师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负责填写相应表格,教师自身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对上级管理部门也进行评价,负责填写相应评价意见。只有上下级都参与绩效评价过程,才能发现问题,找出相互间认知的差距和理解的误区,从而对绩效管理进行修正,最终帮教师找出能够提升和需要开发的领域。

5)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需要教师和管理者坐下来,针对教师的绩效进行审议。通过绩效反馈,教师可以明确知道哪些方面和高校发展目标相一致,哪些方面和高校发展目标相背离。只有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不偏离,才能够达到双赢。同时,教师可以对自己绩效中效能低的方面进行有效的强化和提升,为提升总体绩效找到新的目标和切入点;管理者也能了解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改进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反馈沟通为教师提供工作指导,寻求提升绩效的方法,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师个人进步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绩效反馈并不一定都存在于绩效管理的末尾,而是贯穿于绩效执行的始终,绩效反馈不是对教师行为的指责和追究责任,而是积极地引导教师沿着绩效目标前进。

6)绩效计划的修正

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伴随着对绩效计划的不断更新和修正。绩效计划的修正是绩效管理过程中最后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下一阶段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始,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绩效计划的更新和重新签订需要以在绩效反馈阶段收集的教师工作和完成的信息作为参考的依据,同时在必要时需要对不合理的计划作出调整和修正,使其更好地满足高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要。这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也是一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进程。

2强化激励形式,提升高校绩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不断深入,处在高等教育改革前沿的各个高校,在面对外界竞争日益加剧的同时,更应发挥绩效管理在高校组织战略中的重大作用,这就需要绩效管理从建立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科学的绩效管理流程、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合理设立绩效指标、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各种奖惩措施并重的形式激励员工、完善和细化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提高高校教师的执行力、竞争力,以提升高校绩效,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健康、科学、快速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更多的价值.

作者:高海燕 谭萍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教师管理论文:科任教师班级管理论文

一、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班级卫生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难题,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刚打扫过的教室,不一会儿地面上就会出现许多碎纸片。对此,笔者虽然多次强调不能在教室里乱扔垃圾,但是学生仍然做不到。有一次,学生们正在做练习题,笔者发现教室地面上有一些小纸片,于是顺手捡起小纸片放进垃圾桶。此后,每当发现教室地面上有碎纸片,笔者都会随手捡起来放进垃圾桶。学生发现了笔者捡碎纸片的行为后,不再乱扔废纸了。笔者还发现,有几个学生还在课桌边用胶带粘了一个“小纸篓”用来放垃圾。对于学生的做法,笔者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并号召其余学生向他们学习。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实际行动感召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配合科任教师管理学生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经常向科任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虚心接受科任教师提出的合理建议,争取得到科任教师的配合与支持。同时,班主任要在学生面前树立科任教师的威信,肯定他们的教学,让学生配合科任教师的工作。当科任教师与学生发生矛盾时,班主任要及时做好协调工作,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李文(化名)是一个调皮的学生。在一次数学课上,他与同学打闹被数学老师发现了,数学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对于数学老师的批评,李文不但不接受,而且还顶撞老师。气急了的数学老师动手打了李文,委屈的李文在教室里又哭又闹,导致课堂教学无法继续。数学老师只好带他到办公室找笔者处理。看着情绪激动的双方,笔者先请数学老师冷静下来,回教室继续上课,然后向李文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对他说老师动手打人确实不对。待李文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笔者引导他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请他换位思考,假如不是他在课堂上捣乱,老师会不会批评他;假如自己是老师,面对一个不认真听课还顶撞自己的学生该如何处理?最后笔者告诉李文,老师批评他是为了他好,说明老师在关心他,没有放弃他。在与笔者进行交谈之后,李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随后笔者带他来到教室,请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数学老师认错,让全班学生明白犯了错就要及时改正。此时,数学老师也意识到了自己动手打人的错误行为,并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向李文道歉。课后,笔者找到数学老师,请他不要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还与其探讨管理学生的办法。这样一来,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增进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之间的感情,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

三、结语

总之,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班主任只有在长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才能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张德俊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镇金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