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8 04:05: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本科大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现状及原因
(一)基层就业意识淡薄,就业首选沿海大城市当前,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还十分不平衡,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沿海发达地区则更加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不少学生由于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形势没有很好的把握,或因为过于乐观,期望值过高,或因为过于悲观,逃避竞争,终日无所。”〔1〕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纷纷加入了“啃老族”的队伍,他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在缺少理性思考的情况下,与众多奔向沿海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的毕业生一样,只身来到竞争压力更为剧烈的沿海地区,认为只有来到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然而,他们并没有结合自身的情况,对于目标城市也缺乏系统的了解,更没有掌握当地就业市场的基本信息资料,因此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致使在应聘的过程中频频受挫,严重地打击了就业的信心。
(二)择业时个人利益至上,缺少社会奉献精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很多人没有正确理解自由竞争、追求效益的社会特点,一度认为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必须要物质至上,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许多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个人利益的实现,严重地缺乏必要的社会奉献精神。当代大学生受到利益主义影响较深,他们的思想中存在着深刻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思想使得大学生在择业时思想狭隘,缺乏就业理想、激情与社会责任感。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更看重薪资待遇与福利发放等等,从而判定职位的好坏,并没有看到职位为自身学习锻炼所带来的好处,这种功利化的就业心理,使得大学生完全地抛弃了社会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没有从自身发展和社会长远利益角度思考问题。因此,面对这一情况,就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从高校、社会以及政府引导等多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促使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个人利益的满足,还能提高精神层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大众化就业观淡薄,缺乏普通劳动者意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就业观十分淡薄,缺乏普通劳动者的意识,一些大学生对工作的要求很高,比如工作岗位必须要档次高、地位高、工资高,再比如工作地点不能距离住所太远,工作环境要优越,福利保障要全面,是否有各种补助政策等等,为了找一个心目中理想的符合上述条件的职业,大学生错失了很多好的并且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就业机会,还有的一些大学生即便是找到了一个所谓好的职业,但是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忽然发现自己的选择可能是不正确的,开始怀疑自己,或者寻求更好的工作而频繁地跳槽,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择业过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只有在就业的过程中真正正确的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多角度去审视自己、评价自己,才能客观地解析自己,才能明确自身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从而调整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四)就业单位选择上看重工资待遇,追求稳定许多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追求稳定,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许多毕业生家长急于为孩子安排所谓的稳定工作,而给大学生灌输许多错误的思想,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更偏向于事业单位、公务员以及国有企业等单位,这些单位工作条件相对稳定,工资待遇也不会过低,特别是在福利待遇方便相对优厚,并且失业的风险较小,这种追求稳定工作的现象在女大学生中出现率较高,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观念还比较传统,更趋向于追求稳定。
二、大学生科学就业观教育和引导的对策
(一)改变就业观念当前我国高校的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择业时更加倾向于大城市,追求高待遇以及工作条件的优越,对于这种趋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理性认识,应该引导大学生意识到理想职业的选择具有相对性的道理,要鼓励大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想层次,到国家建设最为需要人才的地方去贡献力量。“刚入校的大学新生,要按公益观、功利观以及利己观三个层面来归类,通常是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2〕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以及民族的命运,从而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神圣社会责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和号召毕业生前往西部边远落后地区以及基层岗位发光发热。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有力地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大学生明白必须要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前提下,才能去追求更高、更远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培养大学生的敬业乐群精神大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中顺利的发挥才能,就必须要具备敬业乐群精神,只有如此,大学生才能够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情感,才能热爱并忠于自己的事业,由此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努力工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当前我国的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敬业乐群精神,敬业乐群能够促使大学生兢兢业业地去工作,让大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去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大学生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的成长更需要敬业乐群精神,才能稳定岗位,实现职业生涯有效实现,我国社会的发展更要求大学生要具备敬业乐群精神,这不仅仅是大学生的谋生手段和个人发展,更代表着大学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去培养大学生的敬业乐群精神,只有通过扎实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敬业乐群意识,从而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纪律教育在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中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廉洁自律的职业精神,要敦促他们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工作中时刻谨记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自我改造与锻炼,倡导自律精神,始终把履行职业道德作为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业准则,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廉洁奉公,自重、自省。只有如此,在未来的岗位竞争中,大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用人单位的群体生活,才能在人才竞争中根基更稳,不仅有效地约束了自己,更能感染其他人,共同地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帮助大学生尽量早的确定职业的发展方向,树立起正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制订出行之有效地行动措施与计划安排,更要争取学生对于就业指导服务相关教师教学的配合,从而帮助大学生真正地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并对自己的学习和目标做出时时的调整。社会在不断地变化,那么职业规划也必须要与时俱进,要在教育和心理疏导方面结合社会实情,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的发展方向做出职业生涯辅导的计划调整。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改善齐齐哈尔市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将成为一项长期问题,是否得到妥善的解决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要迫切地开展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意识,鼓励他们面向基层择业与就业,从而通过不懈地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社会建设者与劳动者。
作者:张蕊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一、开展课内、课外表演活动,激发学生潜能
还了解到英语学习其实也是一件有意义、有趣味、有成就感的事情。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虽然英语基础薄弱,但思维更活跃,善于表现,能够积极参加英语活动,有较高的表演天赋。因此,把课文编成短剧或小品,由学生表演;播放一段影视片段,分角色模仿;从课文中选出部分中心词语,由几名学生串联成故事或短文,都能很有效地激发学习热情。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分配给相对多的台词,而基础稍弱的学生则扮演台词较少的角色,这样可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多媒体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原本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听的动感内容,这已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这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且在讲解一些内容比较抽象的课文时,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直接的场景,便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理解、记忆所学知识。例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每两周有一次英语课安排在语音室,教师可以借此利用语音室所配备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设备,在互联网上下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片段,加以精心编排,使之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再适当地运用PPT,把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做很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享受中学习。
三、利用课堂汇报,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些英语小故事、幽默小品、小笑话,在正式讲课前5至10分钟进行“课堂报告”(ClassRepor)t,内容可以是自身经历、当天的天气、学习课程、班级记事、新闻报道、名人故事,等等。另外,课堂汇报还可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师提前让学生进行资料搜集,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的方式进行。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四、坚持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所以把握好授课语言的尺度相当重要。如果一味采用全英文教学,将使大量的学生一知半解。特别在初始阶段,学生的自信会受到打击进而丧失兴趣,对于教师本人及英语教学全局来说,其消极影响是深远的。如果过于迁就学生的实际水平,以汉语授课为主,又将背离英语教学的初衷。因此,笔者坚持“除单词、练习、语法外尽量以英语授课”的原则。久而久之,学生的听力、口语表达能力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课堂氛围中有了一定提高。
五、课堂穿插游戏环节,寓教于乐
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调动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十分重要。穿插于教学中的小游戏,既可使学生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笔者常用的课堂游戏有击鼓传花、单词接龙、故事接龙、传话筒,等等。英语游戏可以自行设计,也可以借鉴书本、杂志及网络上现成的资源。
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课堂上的问题,需要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有的放矢。以相对轻松、缓和或者幽默且有深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切入正题,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思维,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够起到和谐课堂气氛的效果,使相对紧张的课堂变得轻松且有趣味。经过精心设计的趣味性问题,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集中精力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与理解中去。在实际授课中,笔者也常用各种看似与课文无关联但精心设计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切入课题。
七、结论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发挥教学双向作用的既复杂而又细致的活动,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应用型本科学生自身特点,结合他们因基础薄弱、成绩不好而大多缺乏自信,自尊心较强的实际,在课堂内外了解学生心理,多鼓励、肯定学生。在这一总原则指导下,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赵丹丹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基础部
摘 要:文中介绍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主要从核心能力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素质拓展体系构建和质量保障体系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该培养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计算机
0 引 言
我国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准是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标准,忽视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因而导致各层次的本科大学都是一个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社会的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各自有相应的衡量专业人才的标准。因而,对于高校来说,结合学科与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厘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型大学区别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师资选择,都将实践性和应用性贯穿始终。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开设大量突出实践应用的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类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支撑,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保障。
1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大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具备类似特性:第一,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每个专业的学生必定要掌握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这种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工作的成败;第二,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要具有延展性。在校期间学生可能掌握了某种或某几种现阶段比较专而实用的技术,但对应的面不广,这就不能算专业核心能力。也就是说专业核心能力可以确保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第三,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具有独特性。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分别为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学校办学特色。从这三方面考虑确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得竞争者无法模仿或模仿代价高昂,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本校作为一所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中,以京津冀地区为调研中心,通过走访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对IT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走访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全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等各种会议,了解计算机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技术需求;走访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IT企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确定在软件服务行业所需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跟踪走访毕业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及就业岗位,了解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优势,凝练本专业特色为“IT+金融”,明确本专业的专业能力为计算机编程能力、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硬件系统分析能力、金融信息安全技能、金融软件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金融行业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行业软件测试能力。
2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2.1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依托学校行业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理论和专业技术,熟悉金融、会计的基本知识及业务流程,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具有基本的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较强的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金融软件测试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解决金融领域信息应用问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具备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金融、会计基础知识及金融业务流程规范知识;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应用技术;掌握金融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又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为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高的情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职业适应能力;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维护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为具有计算机编程能力;具有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具有硬件系统分析能力;具有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金融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有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具有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软件测试能力。
(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2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并构建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以期能真正达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实现基本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导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课外拓展教育。
为实现专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高级编程、离散结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信息安全技术、金融市场与机构、会计学、银行业务综合实训、网络数据库应用、企业级项目开发、C/S项目实训、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移动应用综合实训、B/S项目实训、软件工程、项目综合实训。
为实现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金融业务软件设计、云计算与应用、移动金融应用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软件测试。
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了课内实验、实践课、专业实训课的实践课程体系,并结合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学科竞赛的形式,形成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大实训平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
2.3 开展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依托行业优势,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任务驱动、结果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研讨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针对不同教学环境,灵活应用这几种方法,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3)依托金融特色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资源,以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金融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带+练”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案例、练习案例,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积极练、勤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到多个验证型案例中,并在综合型案例中体现整门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最后在设计型案例中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点的同时自学并扩充前沿技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练边思,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为切入点,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支付宝、微信红包、P2P网贷平台、学生众筹、滴滴打车、美团等特色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
(5)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学生与企业、行业零对接。依托学校金融特色,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为学生打造实战平台。聘请行业专家为专业指导教师,并参与授课、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参赛以及指导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过程,此外,还安排学生到相应的行业、企业参加校外专业综合实训和专业实习,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课程资源全部放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学生账号登录后,能够查看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外,还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实验,并能够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查看教师的评定成绩及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的基本资源的上传,同时可以完成对学生的实验下发、实验报告收集以及实验成绩评定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
(7)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课教师将学习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为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采用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学生讲,或老师提问题学生讨论,或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或设置游戏环节及对抗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课下学生复习、交流、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课程考核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项目,最终以提交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并参加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素质拓展体系
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狭窄的“技术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相适应的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以及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素质拓展体系将第一课堂和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比如课程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微视频大赛、指法大赛以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横向课题研发,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5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掌握了本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选派教师在企业一线挂职、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不同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对老师们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真正落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 结 语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突出“IT+金融”的培养特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对接的形式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后序将继续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
摘要:目前,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专门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同时结合我校目前实际,已有能源学院、材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的相关专业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的专业认证,因此研究“如何开展以培养学生为主的专业认证促进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旨在探讨应用型本科质量内涵,强化质量指标,与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关系,强化质量指标的路径和模式,为促进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和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专业认证;应用型本科;高水平大学
一、前言
安徽理工大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为动力,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地矿、安全学科群为支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狠抓落实,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安徽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安徽理工大学在本科质量内涵建设方面,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为了使高等教育办学在现有基础水平之上提升办学质量和内涵,必须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探索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康庄大道。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对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家对矿业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发展方向,我校培养的学生可在矿物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内从事生产、设计、科学研究与开发及技术改造与管理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我校矿物加工工程、土木工程及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各专业围绕服务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国家建设对各专业人才的要求。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以煤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能源支柱产业地位,这不会改变。有关研究显示,即使到2050年,煤炭仍将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到50%以上。矿产资源利用事业与人才培养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需要煤炭产量逐年增长,煤矿生产面临众多新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急需矿产资源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虽然国家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但煤炭行业人才队伍仍然十分短缺,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情况在煤炭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会上升。
安徽理工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具备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培养的人才社会认可度高,社会需求量大,已经成为我国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我校能源与安全学院的采矿工程与通风安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矿物加工工程、土木建筑学院的土木工程及机械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顺利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开展以专业认证促进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之前,将进行周密的调研工作。调研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将对五个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梳理和归纳,从加强应用型本科质量内涵、强化质量指标力度出发,总结出强化质量指标、促进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的路径和模式,为促进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和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供参考及借鉴。
二、调研对象及形式
调研对象为安徽理工大学已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五个专业所在学院为主:能源与安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以及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处等单位;调研形式采取咨询、查阅相关文件、座谈会、走访用人单位等。
三、调研内容及项目
1.调研学生情况。主要表现在招生、学生指导、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和学生转专业等项目上。招生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我校各专业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强化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巩固各专业在行业领域的优势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力,在保证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就业质量,以此来吸引优秀考生报考。②招生宣传。学校每年精心编制招生简章、招生宣传册等宣传材料,寄发全国28个省市的两千多所重点中学和优秀生源地学校。③“专业级差”录取原则。为最大限度地保障进档考生利益,综合考虑进档考生成绩与专业志愿的关系,我校按“专业级差”的规则进行录取,第一和第二专业志愿级差为3分,以后每两个专业志愿级差分均为1分。同等条件下,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会被优先录取。④设立专业奖学金。多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宣传知名校友事迹等方式,不断扩大优势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吸引知名企业在学校专门设立“国华科技”、“中泰国际”、“欧莱”等专业奖学金,以吸引优秀学子报考我校各专业。⑤实验班培养。为了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学校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自2011级起在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本科教学改革实验班。实验班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实行“多课程,少学时,重在培养自学能力”,在专业教育阶段实行导师制,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此外,实验班学生可优先享受学校教学资源,如在图书借阅方面享受研究生待遇、使用专用自习教室、选修超过最低毕业学分要求的课程免费、优先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优先推荐出国交流学习等。⑥专业介绍。每年新生入校时,新生专业介绍邀请本专业教师参加,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了解我校设置各专业的办学实力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使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有明确的认识。
学生指导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本着“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积淀,在学生指导工作方面,逐步形成学校、学院和教研室三级教学机构齐抓共管的局面,对学生入学时、学习过程中和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制定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指导体系。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专业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指导、社会实践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各专业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估,除考试成绩外,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估、考试成绩与毕业要求一致的确认、学生学习状况评估的相关文档目录及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评价方式。
学生转专业。《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对学生转专业或转学的申请、审批和学分认定做出明确规定,各专业严格执行学校的相关规定。
2.调研学生培养目标情况。主要表现在:专业社会需求、学科支撑、性质及定位;培养目标、就业领域、竞争优势、事业发展预测;培养目标实现的评估等项目。
3.调研学生毕业要求状况。主要表现在: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力与技能;毕业生能力实现的教学过程;毕业生能力达到的评估;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持等项目。
4.调研质量持续改进情况。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社会评价和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改进和调整等项目。
5.调研课程体系状况。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等项目。
6.调研师资队伍状况。主要表现在:师资数量与结构、教师信息及专业发展、教师的本科教学投入、教师参与学生指导情况、提升教学质量措施等项目。
7.调研支撑条件状况。主要表现在:教学设施、信息资源、教学经费、教师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平台建设、规范的教学管理与服务措施等项目。
四、时间安排
时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课题启动与筹备。召开课题组会议,研究部署课题调研内容,明确调研目的,制订调研方案,进行任务分解和成员分工,正式启动课题工作。
2.第二阶段,课题调研。通过咨询、走访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及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资料,论证高水平应用本科型大学的强化质量指标及内涵。
3.第三阶段,调研报告撰写。根据收集的资料,经分析、综合、论证等形成调研报告。
4.最后阶段,报告完善及结题。调研报告呈送学校有关部门,进一步听取意见,完善调研报告,上报社省委并结题。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充分认识五个已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在内涵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变化及意义等对其他专业的示范作用,把研究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
2.理论联系实际。按照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将应用型本科质量内涵、强化质量指标贯穿在“以培养学生为主的专业认证促进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研究工作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中。
3.明确职责分工。课题组各成员按照课题相关要求,结合自身特长(课题组中有五个已通过专业认证专业的课题组成员,有担任过教学院长和校教学督导组组长成员)和熟悉教学及人才培养优势,合理筹划,精心组织,确保按时保质完成调研任务。
一、概述
随着通信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领域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出现,人们学习的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教育部于2012年3月引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在教育教学领域推进信息化的发展,扩大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英语的学习有着显著地影响。尤其对于以培养拥有突出实践能力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成效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助于当前教育教学瓶颈的突破。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与发展
1.翻转课堂的内涵。翻转课堂是英语Flipped Classroom的翻译,“翻转”的正式传统情况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教学步骤,学生预先在课外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课程素材,在课上教师再对学生观看视屏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课程的重点要点进行解答与分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2.翻转课堂的发展。翻转课堂雏形的建立是由美国人萨尔曼・可汗最先建立。他在2004年尝试通过借助绘图软件为其侄女进行数学课程辅导,并将整个过程录制成视频。在2007年,他建立了可汗学院,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中,供学生观看下载。在同一年,美国Woodland Park高中的化学老师Aaron Sam和Jonathan Bergmann将他们所授课程的PPT演示与讲解录制为视屏提供给学生课下观看,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这种方式在美国迅速被传播与推广。之后,哈弗大学、麻省理工、耶鲁大学纷纷推出在线视频课程。2011年,美国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对翻转课堂进行报道,促进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三、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
1.突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在一堂课所限定的45分钟内进行,教师需要完成教学大纲既定的教学任务,因而很难对学生个体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训练。学生则专注于记录听课笔记,很少有机会进行听说练习。即使有少量的时间进行互动,学生也因紧张、胆怯错失机会。有些课堂教学模式死板、僵化,更难以达到训练学生的目的。在翻转课堂模式下,上述的活动都有学生在课下自行完成,使得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梳理,也会因去除了外部阻力而有勇气使英语真正成为一门说出口的语言。对学生听力和口语表达都有良好的提升。使课堂摆脱了45分钟的时间枷锁,真正解放学生个体,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态。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习惯于听从老师的教导,忽略自主学习的过程。师生之间仅仅是知识的“赠与者”与“接收者”的关系,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视屏资源中选取适合自身需要的信息。改变了学生固有的观念,迫使学生从“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在这样的转变中,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技巧都将得到很好的提高。这对于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有着促进作用,使学生在转变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3.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在实际中,由于地域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教育资源存在分配不均的情况。翻转课堂的理念是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开阔了学生获得资源的途径,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高校的资源共享。这对于减少教育发展不均衡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有着其独有的优势,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益的尝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教学模式的短处,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可以用“翻转”的方法进行学习。只要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把握好应用的尺度和原则,使翻转课堂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传统教学方法与翻转课堂相结合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洪宇(1983-),女,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讲师,从事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王卓(1981-),男,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讲师,从事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摘要:“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是我省目前英语口语和演讲的最高水平赛事,也受到了各高校师生的极大重视,因此,如何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培养出最合适的人选代表学校参赛也成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基于沈阳工业大学多年的实践经验,论证与探索了合理有效的选拔培养机制。
关键词:英语演讲大赛;选拔培养机制;合理有效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素质文化教育热情的不断提升,从英语口语竞赛,写作竞赛,到辩论赛等各类英语竞赛层出不穷,这些竞赛也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积极响应。在辽宁,高校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英语赛事就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它是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之一,也是我省目前英语口语和演讲的最高水平赛事。大赛由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财政厅共同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其他单位协办,各省优胜者可继续参加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按照往年规定,相关院校可选拔1名英语专业选手参加专业组竞赛,并按照在校生总数万分之一的比例选拔推荐非英语专业选手参加非专业组竞赛。
由此可以看出,之所以说该赛事为我省目前英语口语和演讲的最高水平赛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省教育厅的参与确保了竞赛组织的正规性与获奖的权威性;二、一般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一共大概只能选派三名学生,全校范围内如此激烈的竞争基本可以保证选手能够代表各高校最高的英语水平。也正因如此,该赛事不仅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也成为各高校和教师之间的一种竞争,学校希望以此来证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力,扩大自身的名望;教师希望看到自己辛苦辅导的学生取得最好的结果,也借此促进与各高校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为了确保选派的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代表本校英语的最佳水平,如何在全校几万人中选择、培养出合适的参赛者就成为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要研究的就是这样有效的校内选拔培养机制。
二、以沈阳工业大学为例,阐述其选拔培养机制
在作者参与“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选拔与培训工作的4年时间里,我校曾采用过不同的选拔培养模式,并逐年进行修正、完善。在近几年,我们逐渐在实践中找到了一种相比之下最为合理的方法,其流程可简单总结如下:初步筛选全校选拔课程培训(假期)二次选拔单独辅导。
(一)初步筛选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于每年9、10月份进行复赛,而初赛需要在此之前在各高校内部进行。也就是说,初赛是本校学生的内部选拔,而复赛才是各高校选手间的竞争。由于每学年的下学期在9月份后开学,时间较为紧迫,所以我校往往选择在每学年的上学期就开始进行校内初选,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准备及教师培训辅导。因为我校英语专业人数较少,所以在校内初选阶段基本可以按照自由报名的原则,但是非英语专业人数庞大,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自由报名的口语选拔。因此,非英语专业我们采用的是初步筛选,然后再进行全校归总选拔的模式。
初步筛选可谓整套流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更是一切的基础。近几年,我校采用过的筛选机制主要有两种,现将其归纳如下:
1.教师推荐机制。即,让公共外语教学部门的老师在各自任课班级推荐出合适人选,然后再让这些学生参加全校选拔。按照比例,每班大概可选出2人。教师推荐机制是我校早期采用的选拔模式,其优点可被归纳为:选择较为精准、高效。因为最了解学生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的莫过于各班的任课老师了。这样的筛选机制可以快速定位有资格参与选拔的群体。
但是,这样的选拔模式也有一些弊端:一、这种机制很难考虑到不同系别、不同班级的差异。比如,某些班,尤其是文科班,可能整体口语水平都较高,而有些班可能整体水平都较弱。虽然在我校教师推荐的人数也比较灵活,有时也会视个别班级情况多推荐1至2人,但是在推荐出来的人选中仍然会看到各班、各系水平的差异,因此这种机制不能保证推荐标准绝对的一致性。二、这种机制可能会造成任课教师与部分学生失和。一些班级参与口语选拔的热情高涨,不免会出现有学生想参加却没被任课教师选中的情况。虽然任课教师都有自己合理的筛选标准,但在一些学生看来,这就是不公正的体现。为了解决如上问题,我们在近期采取了下面一种筛选模式。
2.四、六级分数筛选机制。这种机制筛选的标准为:大学英语四级分数在550分以上以及/或大学英语六级分数在500分以上者可自由报名。良好的英语四、六级成绩是演讲比赛有所发挥的基础。当然,这种机制也不是那么死板,如果四、六级分数距标准要求稍差一点,但口语极佳,任课老师极力推荐,也可列入考虑范围。这种机制的优点在于:一、它在最大限度上解决了教师推荐机制可能表现出的不公正性,使学生心服口服;二、这种机制也解决了不同系别和班级的差异性问题,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统一标准,这样就做到了整体英语水平高的班级参加全校选拔的人数也更多,而水平差的班级参加选拔的人数也少。同时,对于四、六级成绩不够,但口语水平高的选手采取教师推荐的特例模式,这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优秀的选手不能参加选拔的可能性。根据我们近几年的实践观察,整体来说,四、六级分数机制筛选的目标还是非常准确的。
(二)全校选拔与课程培训
在全校初步筛选名单整理完成后,便可安排时间和教室进行全校选拔了。选拔往往是两到三个即兴话题,每个话题没有时间限制,每人约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即兴话题可以突出学生最真实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因此也提高了选拔的效率。每个选拔组分配两到三名评委,实行评委打分制,最后按照比例选出需要的人数进入下一环节――课程培训。每年选拔出的人数会稍有不同,但一般是一个自然班的标准,约30人左右。这样的小型班级最适合口语教学。
课程培训由几位老师组成的团队负责,开设的课程包括演讲基础、演讲写作、演讲实练,等等,每周轮流授课。这些课程为学生介绍了参加演讲比赛所必须的素质、实际的技巧、以及比赛的模式,使学生对演讲比赛的了解更为充分,也更明确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此外,本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并给以学分,这样的管理机制使该课程更加正规化、也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动力。
上学期课程培训结束后便是假期,学生可以利用这段充裕的时间进行知识沉淀,同时,教师也将公布竞赛官网所提供的复赛定题演讲题目,作为学生假期的作业,开学后,学校将会用此题目对这些学生进行二次选拔。
(三)二次选拔与单独辅导
9月份开学后,负责竞赛的教师团队就开始安排二次选拔,选拔的对象为上学期挑选出来的30个人。由于选拔对象已经缩小,此次选拔的时间更为充裕,选拔模式也可更为复杂,加入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和回答问题等环节,对参赛者进行更为全面的考察。在此次选拔中,确定最终人选,其中英语专业一人,非英语专业两人。
在二次选拔结束后,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教师辅导。在这一阶段,每个参赛学生会被分配一名辅导老师进行每周2次的单独培训,在写作、语音、实际演练等方面给与全面、细致的帮助。
三、我校选拔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我校这套针对大学生演讲竞赛的选拔培养模式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优势阐述如下:
(一)选拔时间充裕,过程合理、精细
首先,整个选拔培养的流程横跨两个学期,避免了很多高校“游击队式”选拔培训所出现的时间仓促的问题,留出了充分的时间进行策划安排、选拔辅导,以及其他事务,同时又可以有条不紊地处理正常的教学任务。其次,这样一套从筛选、课程培训、二次选拔,到确定人选单独辅导的程序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去学习了解该竞赛,使真正基础良好、努力上心的学生崭露头角,所以说更为合理精细。
(二)宣传力度到位、参与范围较广
本校的选拔主要由外语系竞赛辅导团队负责,并得到了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在筛选统计阶段由各班英语教师负责监管到位,名单统计到系里之后,全校选拔的时间地点均在学校的校园网上通知。每年的获奖情况也会放在校园新闻上,非常醒目。所以,可以说我校在宣传上还是比较到位的,尤其是获奖的新闻会引起学生的广泛注意,使他们认识到该竞赛获奖的荣誉性。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积极的良性循环,还会有很多学生提前询问任课教师竞赛选拔方面的问题。
(三)建立长期有效的竞赛团队
从教师方面来说,参与竞赛辅导的团队人员相对固定,大多数人都具备几年的经验,在安排和辅导等方面可谓轻车熟路。从学生方面来说,教师会为每年初次筛选上来的几十人建立公共群账号,方便其学习交流,此外,由于他们是全校选拔出来的英语精英,如有其他英语竞赛,可随时从他们之中进行选拔。每年这个群体都积极代表我校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各类比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四、结语
几年来,本校参赛选手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中的名次在逐年上升,在最近一次比赛中(2014年)取得了迄今为止最好的成绩,这和我们选拔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不无关系。虽然我校也存在像拔尖人才少、部分学生缺少热情等情况,但总体来说,这种机制已经是非常高效地完成了选拔培养工作。当然,我们的探索不会止步,我们会继续基于实践,针对英语竞赛,研究更为完善、合理、高效的选拔培养模式。
摘 要:创业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能使得大学生由就业转变为创业,提高社会就业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创业教育的作用,为本科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新思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引导作用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创业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方式,能够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有效转变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在高校中具有重要推广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1.毕业生逐年增长,就压力不断增大
毕业生逐年增加,高校无暇顾及每位学生的个人成长,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犹如批量生产的零件,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变化,这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一大重要因素。
2.大学生的择业期望过高
大学生多数希望日后的工作薪资高,并且要留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发展,很少选择小城市或者偏远地区就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思想陈旧,只愿意追求稳定工作,他们希望通过考公务员、考教师等进入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所等机关单位,而不愿意选择到个人企业,或是基层岗位任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择业范围。
3.大学生对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当前很多大学生仍然认为考进高等院校有了文凭,自己就是社会的精英,将来的就业能很好解决。然而,本科毕业已经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当下的毕业生应该持不断学习的心态,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给自己准确定位。
4.社会实践经历明显不足
社会在蓬勃发展,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每天生活在象牙塔中,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社会经验不足,人际交往能力不强,这就会严重影响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最后导致就业失败。
二、创业教育在本科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1.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创业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使学生意识到他们也可以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创新的重要作用,能使大学生将被动的求职就业,转变成主动地积极创业。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岗位,推动社会进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2.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
高校教学单纯追求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际应用少。高校课堂单纯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 ,这就使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逐渐变弱,无法快速融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冒险精神、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创业教育能够真正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学以致用。
3.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
创业教育的开展形式不能局限于高校的理论课程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应用于学生的创业实践。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企业家、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提供许多与企业对接的机会。尽管学生不可能全部选择创业,但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积攒的人脉资源和社会经验,会为日后的就业提供多种便利。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会举办各种创业竞赛。在参加竞赛的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其他创业者的优秀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业想法,拓宽创业领域。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学生都会从总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提高就业能力,拓展就业途径。
4.形成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
当前社会上已经建立起许多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便利。与此同时,创业基地也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形成众多新型创业产业链,在全社会中逐步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在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提供多种便利,使创业教育、活动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实施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使得高校教育更好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在实施创业教育的同时,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创业项目的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实施创业教育,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营造社会良好就业创业氛围。因此,高等院校应重视本科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业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何必夫,男,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和传统的大学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育体系也是不同的。本篇文章将主要研究一下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如何构建合适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构建
0 引言
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大学,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都和传统的有一定的不同之处。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既应该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秀方法,又应该大力发展其特征。培养技术性人才是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也在不断发展,人才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在当今社会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育体系和传统的教学体系相比,应该更加全面,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也重视实践活动。为了更好的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应当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
(一)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的特点
(1)全面性
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加强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整体性
教育体系是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对学生培养的方法,应该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合理地安排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整理好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联系等。这样一种从整体优化的教育体系做保障,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
(3)应用性
由于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育体系也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综合教导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增加一些有实践性的课程,并且开展课内和课外结合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适应性
社会一直是处于不断发展进步的状态,社会的行业、职位、所需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学体系的内容也应该不断改变。实时的掌握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的人才。
(5)规范性
作为一所大学,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育体系的规范性应该严格遵守国家关于高等学院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规范性主要包括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学位授予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应该在一定的规范性之上,发展自身的特征。
(二)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由于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等,其教学体系的构成内容包括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师资力量等等。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应用作为领导,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涉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一个完整教学体系。
提高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师资力量,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更好发展。从经济方面说起,学校应该在师资力量方面投入资金,老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质量水平,因此提高老师的知识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外,学校还应该在教学设备方面也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吸引更多的人才、培养更多人才。老师们也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完成教学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强大的师资力量应该是构建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育的关键。
教育体系还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检测,可以采用学分制的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学分制的检验方法不仅可以让老师充分了解学习的学习成果,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自己学习的人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总之,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学分制。
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中,应该适当的分散管理,不同系、专业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充分管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果。对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改革,不能一成不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的时候,不要坚持传统的模式,适当的创新改革。总之,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并且艰辛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实践,反复改进,才能构建成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
2 总结
一所院校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仅仅对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而应该是从整体上出发,系统的考虑到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流程,使得每一步都得到优化。总的来说,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本着整体优化的原则,系统的安排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等,这样以来,才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体系的功能价值,更好的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本文以我院大学语文精品教材建设为研究对象,选择四个方面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研究背景、改革思路及特色与创新,试图从中探索精品教材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大学语文;精品教材;建设
目前,大学语文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已获学院批准立项,尤为可喜。然而,如何顺利开展该项目的研究,这似乎对所有参与者都提出了挑战。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一、研究背景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往往是节选一些名家名作拼凑而成,除了具备知识性、工具性外,人文性与趣味性严重缺乏;选篇也与高中课本雷同较多,缺乏新颖性;教材内容偏重人文内容,轻技能培养;根据具体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编写的教材更是少而又少。因此,我院基础部中文教师经反复讨论、磋商,在研究、比较多种同类教材的基础上,取长补短,集体编写出全新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所需要的语文教材――《新编大学语文》,并投入教学中使用。
经过半年的检验,该教材的创新性、实用性受到师生好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然而,由于时间紧迫,该教材不免存在一些缺点,从而影响教材的进一步使用。具体如下:其一,教材编写质量问题。1、错误多,如标点有误、文字用错、用词不当、语法毛病等。2、篇章老旧,不够与时俱进。现有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所选篇章总体上能体现时代性与创新性,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然而,由于时间仓促,编写者仍把“乡愁”、“致橡树”等中学课文编进教材,不免让学生觉得有高四教材之嫌。其二,教材编写的针对性问题。新教材的针对性依然不够突出,众多章节与各专业联系不够密切,教材内容不能全面体现我院各专业的特点。于是,中文教师试图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根据教学中反馈的问题对相关环节进行调整,尽快编写出一部让师生都满意的精品教材,从而进一步提升教材品质与教学质量。
二、应用价值
我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开设课程要服从大局需要,从应用教育的特点出发,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要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宗旨,使其成为既有人文性,又有实践性;既有本科教育共性,又有行业的特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人才。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文教研室全体成员的呕心沥血之作《新编大学语文》颇能显示出教材的应用价值:在内容上由三个模块组成,即实用写作模块、实用口才模块和文学欣赏模块,这正是人文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体。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该教材未能全面贯彻应用型本科建设对教材编写的要求。应用型本科要突出产学研用的结合,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促进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这就决定了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教材要在现有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也使得大学语文精品教材成为众望所归,呼之欲出。
三、学术价值
何谓精品?“精品意味着一种精神、一种责任,精品更意味着品牌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建设大学语文精品教材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文化载体。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创造便成为一句空话。高校语文教育的定位应是强调工具性,提高读写水平,讲究人文性,把语文能作为一种基础素养来培育。同时,语文是思维、交际的工具,也是表达思想和精神的工具。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科学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语文教育中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此外,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语文的基础优势和本质力量在于最能促进人的能力、智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在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之时,引导学生把接受前人经验和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终身发展结合起来,将有利于激励学生实践、创造的机能,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四、改革思路及特色与创新
改革之处在于两个突出:其一,精品教材要突出我院应用型本科的发展需要,体现专业针对性,而非所有专业一本通;其二,精品教材要突出精品意识,而非传统语文教材的改头换面,更不是照抄照搬同类教材,要在宏观与微观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做到编写与校改并重,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
特色与创新体现在四个方面:1、精品教材编写者的理念创新。编写者都是中文专业科班出身,有着全面、系统的学科认识,而传统的专业知识结构也束缚了编写者对应用型本科教材的认识。因此,编写者要敢于跳出传统语文的单一视野,高瞻远瞩,以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最主要指标,树立公共课教学为专业学习服务的理念,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人才。2、精品教材内容的创新,突出专业针对性。由于现有教材的三大模块(实用写作、实用口才、精读文选)受到师生好评,因此,精品教材加以保留,但精读文选的章节名与选篇仍让人觉得有高四教材之嫌,精品教材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章节名及选篇进行重新编排,以我院90后学生的实情为出发点,增强教材编写的针对性、时代性。3、精品教材所搭配教法的创新。与现有教材的“重理论、轻实践”相比,精品教材将增强实践教学的内容。当然,教材内容的改革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将来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可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也要解决新教法在各专业教学中灵活运用的问题,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4、精品教材是今后辅助教材建设的奠基石。精品教材完成后,我们还可以推出辅助教材,比如营销语文、财经语文等,这将更有利于完善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
“精品教材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2]大学语文精品教材建设既任重又道远,我们要结合实际尽快完成该教材的编写任务。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基础部,广东 东莞 523083)
摘 要: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基本趋势。本文深刻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详细阐述了新型优质本科大学的内涵,提出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新型优质本科大学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新型优质本科大学;思考
为了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自1999年开始,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至2013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所。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驱动的引导下,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其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大多地方新建本科院办学定位和思路还不够明确和清晰,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4年2月26日,总理专门召开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推动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型转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开创一条新路,为地方或行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适用人才,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面临的机遇
机遇之一:高等教育改革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获得发展空间。教育规划纲要和“高教三十条”对地方院校的正面效应正在显现: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财政的支持下,地方高校债务得到化解;二是地方高校生均拨款大幅度提高;三是中央专门安排专项资金,通过项目的方式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四是国家给予地方高校在招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支持。
机遇之二:地方(行业)背景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带来比较优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般由专科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来,大多数位于地市级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在融入地方(行业)、服务地方(行业)、共享地方(行业)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紧贴地方(行业)、信息灵通。地方院校与地方(行业)文化、经济、政治联系紧密,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或行业背景,学校易于掌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信息、行业发展趋势、规律和标准等信息。二是专业设置灵活,新型专业多。相对传统大学,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没有历史包袱和惯性,具有面向市场设置专业、机动性强的特点,容易培植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三是教职工活力足,思想禁锢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尝试进行新的本科教育后,其在升本过程中形成的“升本精神”会持续发酵,教师和管理者没有形成思维定式和惰性,一方面具有强烈渴求吸收和借鉴老牌本科院校的办学的进取心;另一方面又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科研、人事、后勤、国际化方面等具有后发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超越老牌本科院校。
2. 面临的挑战
挑战之一:生源数量下降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带来的挑战。据河北省公布的数据,2014年河北省高考报名人数41.3万,比2013年下降3.7万人,这是自2011年以来,河北省连续第4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同时,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据预测到2020年高考的全国平均录取比例就可能超过80%,在经济发达、高校众多的省份,超过90%是正常的,甚至会达到100%。这就意味着,理论上考0分也可以上大学。可以预见未来十年,高考招生会一直持续“一高一低”现象,“一高”就是录取率的逐年攀升走高,“一低”就是报考人数的不断降低。届时考生和家长对高校的选择将会更加精细,更加理性,那些办学质量不高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或专业招生就会有困难。
挑战之二:信息技术发展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带来的挑战。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数据”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都前所未有的丰富,学生通过视频公开课、慕课这样的网络课程资源,可质疑本校教师教学内容、方式和水平,可完全用“脚、耳、眼睛”来投票。虽然类似“慕课”这样的网络教育资源现阶段还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高等教育,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果还沿用“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及单一的考评方式,那么这些学校的老师和课程必然受到冲击和淘汰。
面对以上机遇与挑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较短,但与传统大学相比,教育观念还未固化。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只要我们立足地方或(行业),合理地组织与规划,及时向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就能够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获得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实力,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
二、新型优质本科大学内涵
所谓“新建”讲的是时间概念;所谓“新型”说的是属性概念,主要是从性质上来界定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即敢于用新理念、新思路、新定位、新模式、新方法等,开创性地走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发展之路。
1. 新型优质本科大学“新型”的内涵
培养目标:应用为本。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新型本科院校的基本共识。与高职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相对于职业技能更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与传统大学本科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相对于理论研究更注重知识应用。
学科专业:需求导向。注重依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学科专业是新型本科院校生存发展之基。社会或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办什么样的专业,特别是要办交叉融合的新专业或专业方向。同传统大学相比,新型本科院校重点考虑学科专业的社会适切性,而不是专业的数量扩充。
课程体系:知行合一。设计知行合一课程体系是新型本科院校的本质要求。在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上注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学科知识,尤其是跨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直接就业,又不缺乏发展后劲,应有别于传统大学的学科本位或高职高专院校的技能本位。
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是新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要求。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还要清楚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懂得行业标准及制定的过程,熟悉行业职业管理程序与规律,特别是有相当数量的业界经历和职业资格的教师,应有别于传统大学教师的高学历、学术标准。
培养途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合作教育是新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合作教育就是要打破学校的边界、专业的边界、课程的边界、课堂的边界,通过中外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开放办学,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应有别于传统大学自己的学生只由校方单方培养的单一途径。
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新型本科院校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强化实践教学,特别是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占有较大比重,应有别于传统大学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又不同于高职高专以熟练操作训练为主的实践过程。
教学方法:行动导向。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其核心要义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致力于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和动口,构建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应有别于传统大学的单项知识传递。
教学评价:能力取向。实现单纯从教师知识传授向以学生能力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转变是新型本科院校的应有内涵。能力取向的评价观注重学生“学”的有效性,注重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过程化,强调对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应有别于传统大学偏重知识评价。
就业创业:联动并举。就业创业教育服务的系统化成为新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方向之一。新型本科院校不仅能培养在业界“顶天”的人,也要勇于培养为地方做“小事”的人,做“立地”的人。与传统大学相比,更侧重学生的就业率、创业率而不是考研率。
培养质量:社会评价。以社会评价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依据是新型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与传统大学相比,新型本科院校在建立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时,更关注用人单位和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2. 新型优质本科大学“优质”的内涵
所谓优质,就是质量优良,主要是反映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质的标准。新型优质本科大学的“优质”内涵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践行“大教育观”。众所周知,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和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接触,了解到老师对待世界的方法、对待学校的看法、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质大学的教师不光会教书,还会育人,会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地把学校优良基因传承给每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是普及“教学相长”。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止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会从学生身上看到亮点,吸取力量,也会促进思考、激发灵感。在优质大学的校园里,互相启发,教学相长成为一种普遍的模式,教师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而且还是青年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者和朋友。
三是坚守“质量标准”。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如何保障?标准必须先行。作为一所优质本科大学其专业建设有标准,课程建设有标准,教学过程、考试考核、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应该有标准。标准一旦确立,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坚持标准,守住标准。建立标准、实施标准的过程就是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
四是实施“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一直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有效教学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学科专业功底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育理论功底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教师即使教的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教师要学会运用合作式、探究式、启发式等先进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是崇尚“团队协同”。在一所大学,由真心热爱教育事业的人组成的教学合作共同体,成为一个优质大学的必要条件。每个教师都蕴藏着自己的智慧和潜能,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团队中良好的研讨、互动氛围,将会有效地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的开发和释放,促进教师水平与素质的提高。
三、创建新型优质本科大学的若干举措
河北金融学院始建于1952年,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本之初,学校开展了全校性教育思想大讨论,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本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已经明晰:即确立了“创建新型优质本科大学”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培养适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创建“新型优质本科大学”战略目标定位,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1. 着力打造专业特色
创建新型优质本科大学,专业特色是前提。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力打造以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为主体,以文、法、理、工学科为支撑,金融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如各专业在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突出金融特色,构建了“金融+X,X+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学校注重发挥省级重点学科金融学、省级重点发展学科会计学、管理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了科技金融、金融统计与数量分析、金融会计与审计、金融营销、金融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英语、金融法等一批具有金融特色的专业方向。
2. 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创建新型优质本科大学,课程建设是载体。学校秉承设计课程的理念,确定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每年聘请高校专家和行业高管来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脉问诊,着力构建一套新型应用型课程体系。如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与新兴业态相匹配,通过打破课程界限,以课程内容单元为单位,将现有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重组,形成新的特色课程,如将信息技术与金融课程整合重组,开设了“互联网金融”课程。增加了行业、企业对学生能力素质要求密切的选修课程,植入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增加专业导论课程、经典著作课程,不断扩展学生课程选择的空间。
3.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建新型优质本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关键。学校注重行业背景的比较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机制,组建了河北省首家“区域资本市场”特色班,河北省首家ACCA特色班,开发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邀请石家庄股权交易所、河北融投集团的业务高管来校授课。学校通过改造教室桌椅布局,大力推进“小班研讨、小组实践,互动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试行“微型研讨课”、“翻转课堂”等新型课程组织方式;各教学范围尝试多种考核类型、在线考试、多个阶段考试,强化过程性考评;推行多种成绩评定方式,实行结构化成绩。注重考评结果运用,用考评的创新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4.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创建新型优质本科大学,实践教学是导向。学校构建了从大一到大四为纵向,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为三面的“金字塔型”立体化、相互协同的大实践教学平台,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围绕三个方面开展:一是研发设计了多学科、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平台,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二是校内建设了模拟证券、模拟银行、ERP沙盘等34个专业仿真实验室;三是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社会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共建,培育了一批切实可用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5. 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创建新型优质本科大学,“双师型”队伍是核心。学校出台制定了“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的激励制度,促进那些没有实践背景的教师愿意去企业、公司挂职锻炼;激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金融理财分析师等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还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网络资源、专题讲座、个别指导等形式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教学观念、模式、方法与工具及平台等方面的培训,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专业化的服务和支撑。
6. 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创建新型优质本科大学,质量监控是保障。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校、系(院)二级督导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了由专兼职督导人员、在校学生、毕业学生及社会中介机构各方面参与的多维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与体系。在明确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前提下,学校正推动教学评价重心要从“以教为主”的低阶模式向“以学为主”的高阶模式转变:即通过评价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
摘 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慕课”和国内“精品课程”的发展情况,指出了目前“慕课”的优势与不足,结合“慕课”时代对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的挑战,论述了利用“慕课”式教学方法来提升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路。
关键词:慕课;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
所谓“慕课”,实际来源于英文缩写MOOC的中文英译[mu:k]。其中,首字母“M”代表Massive(大规模式),它与传统教师课堂上只有容纳几十个或几百个听者不同,学习一堂“慕课”课程的人数可能超过万人或十几万人;第二个英文字母“O”代表Open(公开),指的是“慕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一个邮箱注册,既可以参与到国际课堂的学习中来;第三个英文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它指网络在线学习,只要有网络信号到达的地方,学生都可以进行课程学习,不受时空的约束。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整合进大学课堂教学之中,并借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课程建设,深化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全球范围内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国际“慕课”的发展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David Wiley基于Wiki技术,开设了一门在线的开放课程,来自8个不同国家的60位学习者,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建设。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产生式的学习,而不是消费式的学习。因此,其课程最大的特色可以说是开放内容。在2012年11月,迈阿密大学推出了它的第一个高中“慕课”作为全球学院,为其在线高中的一部分。2013年6月,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推出天网大学,它提供“慕课”介绍天文学。参与者获得了大学的全球机器人望远镜,包括那些在智利安第斯山脉和澳大利亚的网络。“慕课”平台与课程提供者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进来,“慕课”学习成为一种新潮流,它正以革新的教育理念浪潮般席卷全球。
二、我国“精品课程”的发展
为了提升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开始投入大量经费,针对很多应用型本科大学实施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精品课程”类似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慕课”,是资源,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仍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申报,而轻建设“精品课程”内容,即在单位和教师团队获得项目批复后便不再关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内容本质上仍然是获批项目时的内容,多年以后,“精品课程”网站相当大一部分教学材料过时、老化,教学理念未能跟上时代,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导致一些“精品课程”工程质量普遍降低,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学生学习的需求。当年“精品课程”已经过时,因此“精品课程”网站访问率下降,最后基本上被学生所遗忘。
第二,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部门害怕受到版权问题、专利自主权问题的影响,当“精品课程”项目获批之后,马上移除有可能发生版权问题的教学资源,或者强行设置登陆屏障,导致许多“精品课程”网站学习资源不能有效访问。
第三,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授课仍采用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回答为辅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且很多教学内容仍然侧重理论,没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在应用型本科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我国“慕课”的发展
在2011年左右,我国高水平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就开始探索自己的“慕课”课程建设,其中主要的实施方式还是参与到到美国教育平台等的“慕课”组织之中,这证明了中国教育者已经加入到“慕课”建设的潮流中来。
真正意义上中国“慕课”开启的元年是2013年。在这一年的10月10日,代表我国最高学术水平的清华大学建设了国内首个中文版“学堂在线”,标志着我国的“慕课”教育平台正式启动。与国外“慕课”发展相类似,当下中国的“慕课”供应商分为两大类,一种为高校或者教育组织。就高校“慕课”建设来说,除了像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外,还出现了诸如“上海高校课程中心”这样的系统平台。中西部高等院校“慕课”组织与共享平台目标在推动我国高等院校从经典的教学模式向国际化教学模式转型,通过建设高品质视频网络课程,建立基于网络视频的现代化混合教学模式,建立高品质课程市场化共享机制,进而实现高品质教学资源泛化共享。另一种则是商业机构建立的网络化教学平台,近几年来发展也很快。但总体上看,这些机构大致上是从过去的网络课程网站发展而来,例如超星“慕课”网站。这些“慕课”网站可谓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但是目前这些“慕课”课程基本上没有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开设课程,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学习目前还是局限在校园课堂中。
四、应用型本科大学“慕课”建设
应用型本科大学“慕课”建设,只有改变传统“慕课”教学的局限,才能从本质上提升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第一,打造一批特殊的“慕课”师资队伍。第二,改变传统的“慕课”课程环境。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应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应该将“慕课”课堂环境迁移到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使用偏应用型的“慕课”教材。在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编写针对性、实践性强的应用型教材。第四,合理安排和组织“慕课”教学内容。“慕课”教学内容应理论联系生产实践,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指导和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等。第五,提供人性化的“慕课”网络平台。第六,提供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应用型本科大学可以根据“慕课”学习者实际学习的情况,给他们提供“慕课”学习场所,增加“慕课”学习者“同班同学”“集体生活”“同窗校友”的团体概念,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第七,社会评教。根据“慕课”学员对网站的真实评价、网站访问的数量、资源使用的情况、网站被转载的次数、社会对网站的捐赠情况等客观指标综合评判“慕课”平台的好坏。
五、结论
将“慕课”教学模式引入应用型本科大学教学中,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让学生真正体会“慕课”的奥妙、感受“慕课”的魅力、享受“慕课”学习带来的乐趣,让“慕课”真正发挥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直面应用、服务行业、辐射社会、走向未来”应该成为未来中国应用型本科大学“慕课”教学发展的路线图。
作者简介:林萍(1982― ),女,福建泉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机器视觉;陈永明(1982― ),男,福建莆田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模式识别。
摘 要:项目式教学在应用型本科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常用且效果显著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上用得较少,笔者试着将项目式教学引进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板块教学中,本文阐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具体运用项目是教学法及其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 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项目教学法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很多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的项目式教学,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上却鲜有提及。实际上,大学语文课程中“实用口才”和“应用写作”教学同样可以运用项目式教学,尤其在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种方法更值得运用。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应用文写作”板块教学中具体运用的项目教学步骤和取得的成效:
第一步:设置项目
校园各项活动是学生亲历的,教学内容整合校园活动的内容,教师必须了解本校全年的学生活动计划,将教学内容、确立项目、教学进程和校园活动相互配合起来,让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去实践社会活动,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接近“做中学”或“零距离”的教学模式。例如,每学年上学期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基本上有:学生干部招聘、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文艺会演等,确立项目以选取综合性较强或可运用两种以上应用文文种的活动为原则,并“取易去难”。这样设置项目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学习、实践活动为材料,即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比如笔者在日常文书和事务文书教学中就确立两个项目“举办演讲比赛”“举办元旦文艺汇演”,将日常和事务文书中常用的“申请书”“策划书”“海报”“邀请函”“会议发言稿”“主持词”“简报”“总结”等等文书融合在项目中。
第二步:小组讨论
项目教学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能较好地发挥同伴的影响作用和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对具体的教学项目,小组各成员先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实践,然后小组将思考分析讨论进行整合,形成与项目任务要求相一致的成果。以“举办演讲比赛”活动为例,在教学开始设立项目情境:“假如学院演讲协会要举办一次全院性质的演讲比赛,从想要举办到比赛结束,期间涉及到要写哪些应用文书?”小组成员讨论得出要写:“申请书、活动策划书、通知、邀请函、海报、新闻报道、总结”等文书。
第三步:小组分工
在各小组讨论得出完成此项目要写的应用文书之后,以抽签形式进行分工,还是以“举办演讲比赛”为例,某小组抽中“活动策划书”某小组抽中“申请书”,每个小组都会抽中该项目涉及的一种应用文书,然后各小组集体合作查找抽中文种的相关资料、写作要点和进行具体写作,要求制作成PPT。
第四步:小组展示
这是项目教学的中心环节,分成几个步骤:1.各小组将各自的学习成果、感受及有价值的信息,采用PPT演示的方式展示。2.小组代表阐述本组学习收获,进行全班交流、讨论、质疑。3.各组交流对所学习知识、疑难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及时评价引导、启发思考,提升完善。落实学习目标,突破学习重点,解决学习难点。4.学生记录下对问题讨论、释疑的结果。这样生生多线条对话,有利于打破师生一对一主客体对话模式,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内容、学生与媒介的多元对话。笔者主张改变以语言阐释为唯一手段的对话方式,注入写、展、评、演等诸多表现形式。这种改变将课堂展示由单线变成多线,进而形成一个网,以实现展示集约化,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也需制定明确的展示规范要求,培养学生规范展示素养:“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
第五步:注重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每一次,最佳小组和展示之星都有相应奖励。在展示之前,教师给出评分标准:(1)格式10分;内容20分;重点难点突出15分;展示中学生口语表达的流畅程度、表情达意的准确度10分。(2)在每一次展示之后各小组选代表(评委)打分,并对该组进行评价,互评后自评(各组讨论的结果),教师点评。(3)公布最后得分。(4)教师对此次计划大赛做总结。(5)授课教师和学生双方,针对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及时多样地对学生或小组的活动予以认可或奖励。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个人评价与他人、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合理公正的评价是学习互动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因此,教师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明确的规则和操作流程,既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又要各小组展开友好竞争。教师应对小组成员互动过程和结果适当加于评价激励,对基础欠佳者予以激励的积极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互动中都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项目教学让学生边做边学,学生一方面了解并把握工作项目的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学学语文的重要性,明确了应用文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大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学生不但能主动去掌握相关的应用文写作技能而且还能在具体工作实践当中运用。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开展项目教学法的新探索,而项目教学法在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竞争意识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项目教学法;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中应用型指的是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的职业能力,因此在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高度一致,为专业教学打基础,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而笔者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项目教学法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重要作用:
一、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
进行项目教学,教师首先得创设具体教学情景,指导学生根据教学情景去完成设定的项目任务。而所创设的教学情景,要么与学生社团活动要么与将来实际工作有关,让学生置身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比如在完成“求职”项目任务时,模拟现场招聘会的情景,按合作小组由学生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在招聘过程中,招聘者先得设计一些检验应聘者职业素养的情景,有些应聘者觉察到了,有些没有,最后应聘的结果也不一样;接着在招聘者面试应聘者时,要考察应聘者是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所有这些,都决定应聘者最后能否被录用。在此过程中首先给学生传递重要理念就是做人比学习和做事更重要,强调职场上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强调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这样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在实施项目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调和提升。
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企业要很好地发展,团队合作精神是必须的,也可以这样说团队合作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应用型本科教育要为社会造就一批合格甚至优秀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懂得与人合作、与人配合、彼此协作扶持的团队精神。实施的项目教学,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要依靠小组各成员力量才能完成。如做一次社会调查,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及课堂上的演示、解说,组内的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其他的项目也一样,因此,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也相应地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2005年,美国著名的克莱恩咨询公司进行了一项调查,在谈到世界五百强企业家的成功的因素时,三百位较成功的企业管理人有85%的人认为,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沟通跟人际关系的能力超人一筹,他善于沟通,善于协调,善于说服,善于把自己的一些理念、思维,能够让人愿意来帮助他。所以可以说沟通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个人生活需要沟通能力,家庭生活需要沟通能力,职业工作更需要沟通能力。而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教学情景,营造了许多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如学习小组讨论某年度某单位工作计划的制订,教师会启发学生应如何悉心倾听、交流意见,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应如何对事不对人,如何表达更让他人容易接纳自己的观点和理念,使学生理解他人的能力和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都逐步提高
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以知识化、信息化、高科技为特征的21世纪,竞争无处不在,并日趋激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学生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必须学会合理竞争。因此,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己成为当前大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笔者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将竞争意识的教育也融入其中。项目任务都是通过分组完成,在分组时有意识安排好小组之间成员的搭配,注意男女比例、性格互补、基础差好等方面搭配。在确定项目分配任务时订出明确竞争目标与规则,与学生成绩挂钩,为学生营造竞争氛围。并且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过程中,使学生懂得竞争体现的不是得失的计较,竞争者要具有宽广的胸襟;真正的竞争不应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而是以自身实力和能力超越对手;竞争必须依靠集体团结协作,孤独的强者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也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因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步步的完善和提高。
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通过创设有效的模仿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真正作为一名担任某个职务的“工作人员”参与工作的全过程,让他们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思考和判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样在“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中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就逐步形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当他们真正走向职位的时,也就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并进而独当一面。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这样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新内涵建设的发展,才能够使各课程教学更贴近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更具核心竞争力,也为企业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为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基础部,广东 东莞 523083)
摘 要: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特点是以专业应用能力指标为引领,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培养与行业培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缩短了毕业生与社会的“磨合期”,真正实现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变高,对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引导高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1]。广大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目标和定位上也已基本达成了共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以“应用”为主导,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应以培养现代技术的应用者、操纵者为目标,即要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应用型本科大学是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是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生产力方式的变革需要,是为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是中国整个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节点[2]。
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构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体系[3]。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制定中,依据服务面向地方区域、为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注重依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建立了食品和化学两大专业群,并初步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应用能力指标为引领,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培养与行业培养相结合,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突出动手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缩短了毕业生与社会的“磨合期”, 促进了学生尽快进入“熟手”的行列, 真正实现了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培养,能够为社会提供行业所需的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总结该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特征。
一、专业应用能力指标明确
围绕食品和化学两大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充分考虑现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需求,以社会需要、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为主线、实践体系为主、理论为其服务的新模式,明确各专业培养目标,精雕细琢每个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指标,精挑细选实践教学内容,依据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平台,配置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出职业能力的核心性,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的科学统一。力求尽量避免“过度教育”、“学非所用”,做到基础够用为度,技能好用为尺。每个应用能力指标都有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撑,形成理论教学、校内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链,可确保能力指标的真正实施,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建立了教学纲领性保障。
二、搭建完整实践教学链
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能力指标为主线,将实践教学贯穿各个教育环节,改革单一实践方式,建立了八学期实践教学链,从校内实验发展到校外实习,从单一实习扩大到多样实习,从认知实习到就业实习,形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技能实训、就业实习、毕业设计“七点一线”的实践教学链。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基本技能,通过认知实习了解专业,通过生产实习了解工艺,通过技能实训提高技术,通过毕业实习实现就业。在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中加强专业意识,补给学习动力,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确保了实现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能性。
三、整合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已打破了理论带实验的常规做法,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大幅度改革各层次实验教学内容及模式,采取基础实验课以强化训练为主,重在加强基本技能培训;专业实验课以综合、设计实验为主,重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整合和调整小而零散的实验为大综合实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并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工程性、实用性、多样性。从工程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应用课题,开展体验性、问题性、自主性、开放性等实践活动,多方面、多层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同时不断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摆脱实验课辅助理论课的地位及思维方式,使课程设置真正向着企业需求发展,实实在在地服务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
国际上应用型大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并且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值得借鉴的经验[4]。我们认为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高校和产业界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是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极好办法。黑龙江东方学院树立攀高结贵提升合作层次,抓大不放小发展实践基地的观念,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积极促进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研合作,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水平和质量。目前已实现了与政府机构的合作办学,携手与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和乳品龙头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建立了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成立了一个校企共建的联合学院,积累了几十个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使学生的实践基地遍布各个行业和各个地方。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使企业和学校实现双赢,学校通过合作解决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有机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真正掌握最实用的技术,而企业从学生中找到自己理想的人才,节省了人员培训的时间和费用。
五、采取多样化实习实训形式
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实习实训形式也采取多样化。如乳品专业与国家乳业技术中心签订了“3+0.5+0.5”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一年时间的工学结合授课;食品专业的检测方向与各大检测机构签订定期实习合同,分别经历理论学习、行业培训、检测机构实习等专业能力训练;而食品专业的粮油工程方向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合同,通过顶岗实践了解企业文化和培养职业素养;生物工程专业最先引进了“订单式培养,社会化就业”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共同培养的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使学生的实践形式为实习、顶岗相结合。并且各专业课全部增设课程设计,同时还引进了仿真生产线来加强实训,不仅建立了工学结合、以工促学的实践教学法,还使岗前培训和教学结合在一起。
六、实施制度化管理,提倡科技活动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和管理有制度化保证,各项内容全面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教师定期下厂培训制度,将“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化;建立实习实训总结考评制度,严格监督实习实训质量。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将学生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计入学分,推动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建立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考评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将科研与学生课外实验活动相结合,开放实验和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引导各项竞赛与学生就业、创新相结合,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立足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七、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将职业资格培训融入教学计划
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中,充分考虑相关职业资格培训内容,使本科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并驾齐驱。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毕业时在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还能拿到职业资格证、行业认证书等相关专业准入证,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和顺利进入社会奠定基础。目前多数学生可以拿到国家高级食品检验资格证,国家高级化学检验资格证,食品质量内审员资格证,食品营养师资格证,环境质量内审员资格证,食品分析化学工程师认证,环境分析化学工程师认证,制药分析化学工程师认证等国家职业资格证或行业认证证书。
八、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始终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我们认为应该要校内外相结合,即在通过考试、实验、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环节进行校内质量评价的同时,还要以社会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薪资、专业对口率和离职率,关注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的评价,良好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是学生良好发展的保证。因此我们在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中,不仅进行专业相关基本素质教育,还在每学期均设置了专业导论课程,安排行业专家、名人名师等进行职业素养讲座,细水长流地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现状,以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本专业、立足本专业。实践表明,黑龙江东方学院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及社会用人单位评价均较好。
【摘 要】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攀升,我国政府提出了“全民创业”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创业型人才就成为应用型本科大学发展战略的核心命题。文章从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现状和特点出发,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政产学结合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以提高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创业型人才
我国每年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而这个群体是极具创业潜力的,因此,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式。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同时,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将创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报告精神,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今年将大力推行两个计划,即“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如此就对应用型本科大学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大学生就业方式呈现多元化、就业压力不断放大的情况下,培养创业人才,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业教育,使更多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不可否认,大学是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驱动力。应用型本科大学应当以解决就业问题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让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更加系统,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具开放性,让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断增强,逐步探索一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新路径。
一、我国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政府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方面高度重视,短短十几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新创业的服务环境和制度得到空前的优化。近年来,各高校都积极进行探索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将创业教育与服务地方紧密结合,培养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我国最早的创业人才培养是在高职院校进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后,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本科院校逐渐加入进来,但刚开始主要集中在经济类院校和管理类专业进行,然后逐渐向经济类以外的综合类院校和管理类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发展,目前主要有三种典型模式:第一种模式的代表是上海交通大学。重点关注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并以创新教育为创业教育的基础,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第二种模式的代表是中国人民大学。侧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并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和社会实践;第三种模式的代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商业化运作,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同时,其他综合类院校也在不断探索新模式、新途径。值得一提的是,青岛飞洋学院在2009年成立创业管理学院,领先于全国其他高校,设立市场营销业,分市场营销、创新管理、战略管理、创业管理四个方向。而正在筹建的“全球创业孵化中心”,将引入全球知名企业的创业项目,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转化到实践中,在实战中培养和提升创业能力。
二、我国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科学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主要形式是开设创业课程。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深入,基础也比较薄弱。尽管在部分高校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效果不尽人意,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在应用型本科大学中也很少开设创业课程的,创业教育主要是采取创业系列讲座和“挑战杯”等创业技能大赛等形式。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总学分的设置教育部有较为严格的限制,高校的课程设置很难平衡大量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因此很难将创业教育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完善。从已经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来看,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支撑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学科体系比较缺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侧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教材和课程体系,不同的教师对创业教学的内容差异很大,导致学生对创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学习流于形式。
虽然在部分经济类院校的专业教育中也包含部分创业教育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并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创业型人才培养意识不够清晰。加之由于教师业务水平的限制,只是在专业课理论教学中零散的渗透,缺乏系统的指导。尽管学校网站有所宣传,第二课堂也可能涉及创业活动,但仍然有许多不足,学生心里没有真正种下创业意识。尽管各高校都很关注大学生生就业的问题,可是却很少真正关注创业教育,导致创业教育不够深入。
(二)实训基地流于形式
目前最为有效的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主要形式是建立实训基地是。各高校进行了大量探索,如创业孵化园、创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等。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尽快适应社会需求。但目前来看,效果还不尽人意,存在不少问题:如资金投入不到位、缺乏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双师”型指导教师、基地岗位数量限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等。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很少有实际操作的机会,校企双方没有形成长期稳定、双向互动、运转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训链条。这样一来,基地真正发挥的作用有限,致使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同时,一方面,学生受学业限制,实习时间有限,另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岗位也有限,长期连续不断地接纳不同批次的学生实习不太现实,导致学生实习走马观花,学习到的内容有限,结果实习基地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
就目前来看,各高校比较关注创业基地的形式,而对大学生真正能够运作实施的项目却较少关注。大学生信息量有限,视野较窄,对那些既有市场前景又适合自己投资的项目知之甚少,项目选择比较盲目,短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好的创业项目,创业积极性严重受挫,创业成功率很低。另外,政府的创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尽管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已经出台,一些地方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创业扶持基金,但各项优惠政策缺乏统筹,往往散落各个职能部门,缺乏宣传,很难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对接。因此,急需构建一个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
(三)政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创业教育应当由大学、政府、企业三方来共同完成,单靠高校的单方面参与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政校企深度融合。在合作中,大学、政府、企业应当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高校应当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有机融合;政府的主要职能则是完善政策和机制、搭建创业平台;企业主要是为学校提供有效的岗位实习,促进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
目前,政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政府提供的宏观政策没有奖惩机制、没有考核目标、没有管理机构和经费保障,仅具有指导性与方向性,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三方的深度融合;第二,高校方面,有的是为了项目申报而“合作”(精品课程、示范专业等申报检查时都有相关的考核要求),有的是为了应付教育部的检查而进行“合作”(如升本评估、合格评估),有的是为了追求数量而“合作”,导致各合作协议合作内容都是标准化的,只有企业名称不同,无法保证合作质量;第三,以生产效益为目标的企业很难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三、应用型本科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一)开设创业课程,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人的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包括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的创业课程大多归于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缺乏科学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因此应当尽快完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材资源,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职业生涯规划更为清晰。
构建应用型本科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途径是,由政校企共同合作开发课程,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导向,紧紧围绕创业要求,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校企应当共同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创业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共同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共同建设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共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毕业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对教学质量、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等环节进行科学评价等。创业教育的培养路径应当是: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循序渐进地培养实践能力。
(二)完善实训基地
要想使实训基地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可以考虑在政府统筹安排下,各高校相互交换利用实践基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着力建设具有自身优势的专业实训平台;另一方面要扩大基地规模、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实践岗位数量。这样既可以高效利用资金,也可以实现技术资源的互通,相互扶持以得到更快的发展。
高校应当处理好与企业合作后的利益分配问题。一方面重视创业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和科研方面的问题,推进企业成果转化,同时也能够激发本地区的经济活力,打造政产学共赢局面。由政府着力打造一个创业平台,建立创业项目数据库。建立企业与个人共同开发、市场化运作,政府监管并支持的创业项目推介和评估制度,依照社会化的运营方式,对储备项目进行科学有效评估论证,做好相关的调研和数据收集,形成有效采集和定期制度,出台政策鼓励社会上有实力和责任心的自然人、法人参与该创业项目,依托创业平台为毕业生开发、储备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好项目。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包括创业指导、法律咨询、绿色通道等特色服务,支持大学生创业。
(三)加速政产学深度融合
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实现共赢是政产学深度融合的目的。政产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路径是指,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达到协同培养人才的目标。即将政府的资金资源、政策资源、企业的技术、场地等资源以及学校的科研资源、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因此,政产学深度融合的载体需要不断完善:
第一,共促学生就业、创业。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分为两个板块:就业板块和创业板块。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生意向,将新增职业、创业项目、招商、创业等信息在创业平台上定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行业导师、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到学校进行岗前培训,设立创业基金支付所需费用,使学生毕业与就业岗位实现无障碍对接,为学生创业积累经验,也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参考。
第二,共同评价培养结果。由政校企三方共同对参与实习实训的学生进行实习考核,考核结果与毕业成绩挂钩。实习评价由政府选派的行业指导教师、校内班主任和实习单位负责人分别给出,按照权重比例打分。作为未来大学生就业、晋升、创业的测评依据,可以将成绩信息录入创业平台。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实习流于形式,有效督促学生提高实习效率。
第三,在创业平台的基础上共建人才库。建立由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高校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导师团,使各方人才资源充分整合,使人才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针对不同项目进行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流动,确保大学生实习、实践收到预期效果,提高创业成功率。
第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原因,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参与来调控两者的关系,政府职能更多地表现出为校企双方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双方更好地合作的同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协调引导。而我国的创业教育处于初级阶段,政府没有完全发挥出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不能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政产学合作中,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都有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是独立的主体,所以这种合作是一种各自发展、相互促进、达成共赢的模式。
总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尽管各国家和地区都结合本地特点对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体来讲都是离不开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的配合。其中,学校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和理论基础,而企业的实训基地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想建立学生内在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只有校企进行协同培养。在此过程中中,需要准确把握政府的参与度,既不能过分放松,使校企在彼此的合作中责任不明、分工不均,管理混乱,一旦事故出现不能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损害双方利益。又不能过分管理,使得学校和企业不能灵活地调整合作战略,不能完全行使出应有的权利,打消合作积极性。就目前而言,我国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合作办学模式就是政产学有机结合,目的是通过政府的政策倾斜和监督保障制度整合资源,从而使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有效地完成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提高培养人才的创业素质。
作者简介:王换娥(1976.06- ),女,硕士,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杜亚涛(1978.09- ),女,硕士,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赵建敏(1976.03- ),女,硕士,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
[摘要]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本文就桂林理工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英语选修课系统的建设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着眼于提供有益的和建设性的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改革
一、非英语专业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意义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而英语教学改革则是一项与时俱进的进程,不存在过去时、也不存在完成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探讨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时,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研究以其特色和吸引力而应列为其中一项“必修课”。而在非英语专业中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是在传统上单一重视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多样化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拓展,既是一项建设性的实验工程,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完善全面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非英语专业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现状
我校针对大二第一学期学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中开设的选修课程有:美国文化、英语新闻阅读、英语写作、英语演讲、跨文化交际、英语口语、英国文化课程简介、英美影视英语、科技英语翻译、高级视听说、英语语音等,基本涵盖了英语教学与英美语言文化的各个领域和角度。这些课程设置旨在满足通过已经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学有余力的学生之需求,充分尊重和合理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英美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地理概貌和英美国家发展的历史、经济的兴衰、政治体制,认识其教育体制、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文化传统及移民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阅读英美主流英语报刊、网络新闻和部分中国国内英语报刊、网络英语新闻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获取广泛时事信息,学习丰富语言知识和了解英美文化。课程教材选用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社会聚焦、世界头条、政经风云、科技博览、教育传媒、文体娱乐、时事趣闻等多个话题。课程内容翔实紧凑,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英语新闻报刊的基本信息结构、词汇特点、修辞特征、体裁风格,更能够通过广泛而丰富的阅读,对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视域的对比,既能增进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也能帮助学生从英语第二语言的视角实现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跨语境认知。
三、非英语专业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
(一)给予学生选课指导
一些学生在选择课程时有盲目地追随大流的倾向,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出发,或者图简单省事选择容易通过的课程,只求凑够学分,而忽略了自身的学习提高发展,最终导致原本非常有意义的课程学习犹如过眼云烟,什么都没有留下,完全没有理解课程设置的初衷。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建设性的指导和帮。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基于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Garde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和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认知风格理论,此时教师的介入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可以有效地满足不同语言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差异需求,真正实现选修课程学习的意义。
(二)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学习的评估,我们采取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平时的学习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而课程考核占总成绩的60-70%。这样的比例既保证了公平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硬性掌握程度,也强调了合理回报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课程的投入与付出,有助于调动学生在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程的设置与内容应与时俱进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阶段,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一样,英美国家的文化和语言发展也十分迅速。因此,在本课程的设置上,尤其要重视知识和内容的更新、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与时俱进,不但使得英语的学习更具时代感,还可以增进与当代大学生的共同语言,提高其英语学习兴趣。例如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网民正经历和感受着“知识爆炸”和“智慧无极限”所带来的头脑压迫感和快感。崭新的词汇、崭新的词义和崭新的表达方式,不仅在中国,在英美国家同样是无时无刻不在快速累积之中。作为任课教师,只要在平时和备课过程中注重广博吸纳和学习新知识、新词汇,一定能够在教学大纲的限定内容之内设计和安排足够的热点和亮点,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新教学内容的愉快准备与施教,任课教师自身同样达到了知识与时俱进、水平不断提高的成长目的,是相得益彰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加强学科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项英语教学改革任务,需要教学团队群策群力,共同推动任务进展。一方面,各位教师不断通过学习和进修以提高自己的课程讲授水平,拓展广度和加强深度,另一方面,教师之间也应该互相学习与交流,彼此促进、互相提高,从而推动整个教学改革团队的水平和能力建设,最终体现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高等人才培养蓝图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是顺应中国全球化进程最为重要的一环;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又在这一重要环节中发挥着关键角色。其根本目的在于着眼未来职业规划,使学生角色从“考试型”向“技能型和专业型”转化,以培养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智能复合型人才。该课程建设的积极实践和宝贵经验也将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建设平台,有助于丰富学科建设、优化教学资源。
【摘 要】伴随我国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创业型人才需求空间不断扩大。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攀升,政府战略性提出“全民创业”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创业人才,使之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创业教育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大学发展战略的核心命题。本文从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现状和特点出发,在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政产学结合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以提高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创业型人才
一、我国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服务环境。短短十几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强化创创业能力训练,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各高校都积极进行工作安排,深入探讨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将创业教育与服务地方紧密结合,培养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再度掀起创业教育的高潮。
我国最早在高职院校进行创业人才培养,侧重于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后来,本科院校逐渐加入到创业教育中来,最初主要在经济类院校和经济和管理类专业进行,后逐渐向其他的综合类院校和其他学科发展,目前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模式:第一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鼓励学生投入社会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二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提升,为学生创业提供所资金和技术支持;第三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采用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所资金和技术支持。其他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模式。2009年青岛飞洋学院率先在全国成立创业管理学院,下设市场营销业,分创新管理、创业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四个方向。目前正筹建“全球创业孵化中心”,力求引入全球知名企业的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实战中培养和提升创业能力,将理论转化到实践中。
二、我国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科学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课程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主要形式。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创业教育发展不够深入,创业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尽管部分高校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应用型本科大学中开设创业课程的也很少见,创业教育主要以“挑战杯”等创业技能大赛和创业系列讲座等形式存在。由于教育部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总学分的限制,大量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对学分需求很难平衡,因此还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就已经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来看,缺乏相应的学科体系支撑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趋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不同的教师,对创业教学的内容差异性很大,没统一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以及评价标准,导致学生的创业课程学习流于形式,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尽管一些经济类院校的专业教育中可能包含创业教育的因素,但这些因素不是有意识的,整体的、清晰的。尽管也存在一些创业型人才培养意识,但由于教师业务水平的限制,只是在专业课理论教学中零散的渗透,缺乏系统的指导。在学校网站宣传和第二课堂的创业活动上仍然有不足,没有真正将创业意识种在学生的心里。近年来各大学都很关注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可是却很少真正将注意力放在创业教育上,创业教育只是仅限于第二课堂或是初步的理论涉及,创业教育不够深入。
(二)实训基地流于形式,缺乏创业平台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创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各高校也建立了多样的实习实训基地,如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园、大学科技园等。旨在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发挥创业能力。但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基地岗位数量限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缺乏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双师”型指导教师等问题,部分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实习走马观花,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甚至仅仅停留在协议书上,没有形成双向互动、长期稳定、运转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训链条,致使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基地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同时,校外实训基地也不可能一次安排太多学生实习,更不可能长期连续不断地接纳不同批次的学生实习,学生也不可能拿出大量时间实习,一般集中实习的时间十分有限,这就导致学生实习变成了短瞬的参观,学习到的内容有限,结果实习基地没有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
就目前来看,尽管各地区的政校企为大学生创业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等,但对大学生真正能够运作实施的项目关注太少。大学生毕业后对那些既有市场前景,又适合自己投资的项目知之甚少,只是凭招商广告或者朋友介绍进行项目选择,缺乏适合自己的好的创业项目,创业成功率大大降低,创业积极性严重受挫。另外,政府的创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还设立了专门店创业扶持基金,但各项优惠政策往往散落各个职能部门,缺乏统筹,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导致鲜有创业者前来申请,无法实现政府优惠政策的目的。因此,急需构建一个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
(三)政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靠高校的单方面参与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应当由大学、政府、企业三方来共同完成。而政校企深度融合就成为应用型本科大学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合作过程中,三方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全方位促进创业型人才的塑造。其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和机制;高校则应当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有机融合;企业主要是结合生产实际,为学校提供真实的就业需求和岗位实习,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
目前,政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以生产效益为目标的企业很难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第二,政府提供的宏观政策仅具有指导性与方向性,缺乏可操作性,如没有奖惩机制、没有考核目标、没有管理机构和经费保障,不利于三方的深度融合;第三,高校方面,有的是为了应付教育部的检查而进行“合作”(如升本评估、合格评估),有的是为了项目申报而“合作”(精品课程、示范专业等申报检查时都有相关的考核要求),有的是为了追求数量而“合作”,导致各合作协议处理企业名称不同,合作内容都是标准化的,无法保证合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