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1 03:14: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生与新时代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新世纪大学生上网状况思考对策
摘要:新世纪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必须具有科学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大学生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他们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交往、活动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分析新世纪大学生在网络时生的诸多变化和改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更好地建立校园网络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态度和行为,并借助集体的力量,对青年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新世纪开局,互联网以其信息的丰富性、专门性和快捷性等特点席卷了全世界各个角落。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到2000年6月30日止,上网人数达到1690万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6%。可见,大学生是上网人群的主要阶层,他们猎奇心理极强,乐于接受新信息,他们通过上网开拓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创新意识,扩大了交往范围,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中国大学生是中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必须具有科学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这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因此,了解大学生上网状况,及时有效地运用网络这个第四媒体的作用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新世纪的一个战略课题,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于2001年6月至9月,对地处西北的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工业大学等四所大学的计划内本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370份,问卷回收率95%。其中男性大学生233人,女性大学生117人;汉族大学生200人,少数民族大学生150人。问卷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对上网所持的态度、上网花费的时间、网络中人际交往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及大学生对现代媒体的利用状况等。
一、新世纪大学生上网现状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已十分普及。有的同学讲:“如果一周内上不上一次网,就感觉少了一点什么。”另有同学讲:“是互联网使我们的大学生活不再单调乏味,不再是三点一线了。”互联网使大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有的同学说:“上网让我很兴奋,在网上很自由,一点儿忧虑也没有。”可见,互联网深受大学生喜爱。
77%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加强了与远方朋友的交流和沟通。”互联网成了连接大学生与他们的老同学之间感情的桥梁。有50%的大学生认为上网没有妨碍他们的学习,没有任何影响。有55%的人都选择在休闲时上网,有17%的人选择随时上网。被调查大学生中每学期支付上网费用在200元以下的有80%,只有15%的人上网费用在200~500元之间,有5%的人达到500元以上。大学生中每次上网目的很明确的人占71%,而漫无目的、准备在网上消磨时光的人只占28%。说明上网成了他们意识明确的行为,体现了他们对网络这种媒介接触的积极主动性。300多名被调查者中有54%的人一周上网时间不足5小时,有46%的人一周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诺曼尼的一项网上调查表明,每周上网超过5小时的“网民”已经成为轻度的“网络偏执狂”。而本次调查的这些46%每周上网超过5小时的“网民”,有40%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大一的学生较之大二、大三的学生,更愿意在网上寻找知音,更多地求助于网络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阻碍。
有一位大一的学生讲:“一进大学校门,一切都和高中不一样了,身边没有父母的督促和约束,同学又来自全国各地,性格、习惯差别很大,班主任几周也见不上一次面,似乎我已经被世界遗忘了,而只有到网上我才能体会到乐趣,我一上网就有一种被别人承认的感觉。”另一位大一的同学说:“上网玩游戏必须要互相配合,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几个人联合起来,有一种群体的感觉,比班里同学们平时在一起有趣。”被调查的大学生在面对电视和上网这二种媒体的态度时,有54%的人首先选择上网,42%的人选择电视,这正说明了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电视在我国的普及也不过才20多年的时间,可在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很快被淘汰了。但是,在他们写论文搜集资料时,将杂志、报纸排在第一位的有63%,排在第二位的有52%,有20%左右的人都将网上提供的资料排在第三位,说明网络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存在缺陷,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学术信息量。88%的大学生从未有过网上购物行为,个别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网上购买,因为害怕网上宣传和实际不符合。”大学生对于网上聊天热情很高,调查中发现,90%的人都认为网上聊天有必要,但是,有56%的人认为网上聊天的内容要有所保留,约35%的人认为要开诚布公、直抒己见,只有8%的人认为可以编造。有80%的人认为与聊过天的陌生朋友没有必要通电话或相见,只在网上聊聊足矣。有59%的学生认为聊天室内要遵守公德,不能侮辱他人,否则,要采取踢出聊天室的处罚,另有20%的人认为聊天室内侮辱他人无所谓。每一个学生都申请了QQ号,这样,他们相互联系快捷、方便、省时。一些同学认为,和过去老同学聊天是一种享受,也只能和他们说说真话。一位同学讲:“如果和陌生人聊天,性别无所谓,反正也是乱侃,不会讲真话的。”大学生上网常爱访问的网站是新浪、搜狐、中国人,而对校园网却只有5%左右的人访问。原因是“校园网站没意思、信息量少、没新鲜感”。说明校园网的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常爱玩的游戏是帝国时代、红色警戒和反恐精英,这些游戏只有在网吧或自己配置的电脑上才可以玩。调查显示,上网玩游戏的人数只占34%,66%的人上网还是为了收发E2mail和浏览信息。
二、新世纪大学生上网状况分析互联网以其独特的运作模式、生存状态和机制特质成为大学生群体的生活一部分,通过互联网,大学生知识的积累更加迅速,记忆效率大大提高,交流范围不断扩大。然而,互联网又是一柄双刃剑,要一分二地看待,它既有大量进步、健康的信息,也有不少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黄色的内容,对于新世纪的大学生来说,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正面影响
1.互联网的运作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与传递互联网就是国际信息互联网络,是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信息异常丰富。它的更新周期以分钟计算,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的信息容量,大学生只需手持鼠标轻轻点击,就可以从一个网点到另一个网点。看到令人耳目一新的信息,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有目的地浏览信息。互联网使大学生由单方面听老师讲课获取知识和信息到自己有选择地去择取信息,完全由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还可以就某个信息发表所思所想。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量非常大,没有人能说清楚Internet上究竟有多少内容。互联网的这种广容性和共享性,使大学生可以在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教育网站“洪恩在线”就提供有大量的英语类的视听材料。
2.互联网的生存状态特点为大学生喜闻乐见预计到2005年,互联网用户总人数将达到10亿人,互联网开始全球化的趋势十分迅猛。大学生可以超越空间、时间的限制,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在这个网络上将自己和他人联结起来,只需手指轻轻一点,世界尽在眼前;可以自由分享他人的知识和资源,可以围绕相关问题和一群人讨论,可以展示自己的思想、才华。一些大学生认为,只有在网上才可以有自我发展的机会,才可以有与人合作的机会,有了更多的被相关的人或组织了解的机会。所以,他们渴望上网,特别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仍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他们渴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渴望曾经拥有的友情。同时,近几年内,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单一和封闭,导致他们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他们需要被了解、被谅解。所以,很多大一学生选择上网,一方面与过去的老同学能说说心里话,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另一方面,在虚拟世界里感受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上网次数多的原因之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还在于它的多媒体化。传统的授课和传统的媒体只能有一种形式,而互联网是集声音、文字、图像、数据等各种媒介为一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操作方便、容易更改、内容运动变化、交互性能好、视听效果优的特点,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注意力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据笔者访谈,一些大学生说:“上课记笔记太枯燥了,一节课下来写得胳膊都酸了,似乎我们都成了速记员。有些课不用记笔记,但是,一节课总是无法维持注意力,我们上课感觉太累了。”
3.互联网的机制特质实现了大学生的多元化交往,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传统的交往方式要受到地缘、血缘、业缘和亲密交往关系的制约,交往的层次仅限于特定的、封闭性的内部,缺乏包容性。而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克服了传统交往的刚性约束,大学生可以参与到网上任何感兴趣的话题、问题中,进行讨论并交换意见,实现了点对面的交流,可以跨地域、跨距离、跨种族、跨性别地进行网络空间内的沟通。大学生网上交友十分普遍,每个上网的大学生都有一个“交际圈”,在这个圈内,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他们相识,有些学生甚至十分羡慕《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男女主人公,梦想自己也能找到网上恋情。因此,他们不是带着烦闷的心情上网,而是每次上网都兴致勃勃。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很强。原因在于,在网上可以找到知音、知己,可以向一个远在天涯海角的人倾诉火热的感情,这种新鲜感,远比近距离的同学之间的聊天更刺激,更令人怦然心动。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负面影响
1.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模糊互联网里没有政府,没有制约,身临其境的大学生在这里可以按自己的原则说任何话,不需要对谁负责任,在网络里,他们可以了解到他国的政治态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如果一个大学生政治思想不坚定,就很容易丧失道德标准,接受西方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特别是腐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大学生群体正值青年初期,尤其是大一学生,上大学之前,两耳不闻窗外事,在题海中奔忙,进入大学校门后,时间充裕,他们开始寻求真理,涉猎广泛的知识,定位新的行为模式。随着进入网络的机会和时间增多,感受自己从未看过、听过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思想容易动摇,容易偏离主流文化,盲目地听信西方国家的一些有意识的传播,销蚀原有的伦理基本标准。
2.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缺损网络中的人际交往,质量难以保证。在一般交往中,人们不仅要借助语言,还要辅助以表情、体态等非语言系统来了解对方,而在网络中,双方交往只依赖一连串的符号、数字,甚至双方连性别都难以知晓。因此,网络中的人际交往缺乏基础,是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中沉迷的时间过长,会减少与外界的人际接触。笔者访谈发现,有些学生晚上上网,白天睡觉,晚上再上网……形成恶性循环,没有时间和周围人接触。他们过分地眷恋和依赖于网络,与现实中的人缺乏交流、沟通,表现为对周围人际接触的冷漠和对远方人际接触的主动和热情。调查中有25%的大学生与本班同学交往感到不投机,他们经常性地与机器交流,难以理解现实中人的情绪变化,心理承受能力会变得很低,对他人及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真正成了“隐士”,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得很严密,现实中的人也无法接近他,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与现实群体的隔阂,对老师、同学的冷漠,失去了对真实群体的归属感,因而也会缺乏为集体和他人投入和付出的献身精神,变得极端自私。
3.认知的单一化和感受性降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信息存储量和传播量。大学生一触网,就会浏览到丰富多样的信息,他们会感受到网上的神奇与精彩。然而,人的注意是先指向后集中的,由于注意指向于网络继而集中到网络上,这样,对外界其他媒体的注意力一定降低,抑制了与注意无关的活动,特别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抵触最大,对传统的说教提不起兴趣,甚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网上信息,这些信息容易造成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饱和”状态,即浏览的信息越多,感受性越低,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任何信息也记不住、记不全,感觉完全封闭了,难以容纳有关的信息量。而且,大量的未消化的信息残留在潜意识中,干扰了思考新问题,阻碍了创新行为,严重时会出现心理上的反弹现象,导致对其他信息置若罔闻。调查发现,有61%的学生离开网络后,脑海中仍然浮现上网的内容并有头部晕晕沉沉的感觉。有58%的学生有错估时间现象,他们感到上网的时间过得很快,丧失了对时间的感知。
4.社会责任感扩散有调查显示,一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大学生,在网上却十分活跃积极,互联网满足了他们的发表欲望和评价欲望,为他们情感的苦闷提供了宣泄的适当场所,因为,在网上没人知道我是谁,我可以将我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用一个虚拟角色来代替我,从而将内心深处不加修饰的“我”释放出来。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网上虚拟空间的匿名,会导致产生责任模糊。所以,大学生在网上完全行使了他们说话的权利,不需要对他人负责任,可以畅所欲言,无拘无束,没有人会追究“我”的责任,视自己为旁观者,导致产生责任的推诿和扩散,在现实中就容易成为我行我素、无组织无纪律的无政府主义者以及不考虑他人的评价和感受的极端利己主义者。
三、新世纪大学生上网状况的思考与对策
(一)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双向性,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新世纪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世纪的战略任务。青年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极强,他们爱国热情很高,同时,他们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不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十分必要。这项工作不仅是个别领导干部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几个两课教师、辅导员、团干部的责任,而是每一个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义务,高校的每一个干部教师必须要端正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念,在课上、课下注重自身素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鼓励大学生上网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对网络的一些言论、信息进行分析,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提高识别信息、认识问题的能力。
(二)健全和丰富校园网,建立校园网络教育阵地校园网络要以精彩的动感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吸引大学生参与,要组织一批思想素质过硬、有经验、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学人员在校园网站和大学生开展对话,回答青年学生的问题,指导他们的行为。可以开设心理聊天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矛盾,缓解学习中的压力。要使校园网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校园网上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有意识地各类信息。要组织学生定时地接触校园网,将德育课、形势与政策等第一课堂与网络相应结合起来,专门设置网络课堂周活动,开展网上匿名对话、匿名讨论,摸清学生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重视引导大学一年级新生的网络态度与行为大学一年级新生上网的时间要比其他年级大学生多,他们的大学生活与中学迥然有异,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十分有吸引力的网络。在此间遨游,摆脱了前二年因高考而带来的紧张感,更由于无家人监督和约束,上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大学一年级是步入大学这所象牙塔内的第一步,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首要环节,此时期态度和行为十分重要,能为大学生今后在大学的发展和学业取得成功奠定基础。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化早期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大学生在一年级期间也是大学四年级乃至今后工作生活的关键时期,是青年大学生伦理道德标准建立的关键期。大学对一年级新生的网络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大学教育的成败。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上网更多要采取鼓励加引导,而不是一味去堵,高等院校要将大学一年级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的重中之重。
(四)借助班级和社团文化,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青年大学生仍然是一个未成熟的个体,需要引导,如果一味地依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势必造成无政府主义泛滥。每个大学生都隶属一个群体和组织,可以利用集体的凝聚力、约束机制来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积极行为。在班级、社团里,组织一些对青年大学生关心的问题的探讨,通过班级、社团有意义的野外活动,增进现实中人与人的理解和合作,使青年学生自觉寻找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摆脱虚拟人际交往的局限。班级、社团要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知名网站,并宣传这些网站的优越性能,组织讨论由这些网站而来的信息,形成一种自我而无形的集体约束力,使青年大学生跟从集体行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猎取符合主流文化的信息,并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真正成为网络时代的弄潮儿。
摘 要 本文对大学生教育管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对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90后”进行了特征分析,来象征新一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教育管理方式。
关键词 “90后”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那个人们眼中追过杀马特,性格各异、独立的群体,那个人们眼中的“叛逆少年”。“90后”这一代人已经长大,已经步入了大学,不久那些所谓的“00后”也即将进入大学生活,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更加科学的教育管理,而不能一味的延续之前的教育方式了。当然,随着“90后”踏入大学校园,进入社会,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大学生自杀、网吧猝死、打架斗殴各种现象也层出不穷。面对这样一批全新的、思想各异的新鲜血肉,我们需要更好、更全面、更科学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管理。
1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分析
(1)“90后、00后”群体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更多的关爱,每个都是父母心肝宝贝,与此同时他们也就在成长的路上遇到更多地挫折和困难,也受到更多地禁锢。同时,他们由于被呵护的太好,也变得更加被动,总是被更多地约束着,每一个决定都得收到更多地争议与约束也就让他们变得愈加“叛逆”。并且他们的适应应变能力也不够,这就容易让他们因为恐惧和不安而走向极端。
(2)“90后、00后”群体成长在一个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也是社会转型和信息化时代。这个群体越来越喜欢网络这种封闭与虚拟世界中的沟通交流,而在现实生活中变得越加沉默。这代人的思想情感流露大多呈封闭式,与同学之间也缺少足够的沟通交流,也越来越喜欢待在自己的世界中,这种现象久而久之在步入社会的时候就会使其心理压力愈来愈大,各种心理问题突发。然而在认知方面,他们敢爱敢恨,善恶分明,可是有时却无法真正的辩是非。
(3)“90后、00后”群体受到了更多更完善的教育,其家庭教育水平也较之更为高一些,这就让这个群体有了更多自己独特的见解认识和对事情独特的分析方式。伴随而来的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冲突,这就更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也就需要更加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
2大W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书本教育往往只能获得理论性的教育,它只能告诉大学生理论上是怎样的。有时候,书本教育往往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心智的发展。有一位名人也曾经说过“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的处世智慧。”而全面的大学教育可以使人更富有方向感,全面的教育不仅仅包括书本教育,还包括了实践教育,通过多种活动实践来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而更加科学全面的管理则可以培养大学生更严于律己,更加自立自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其“90后”群体容易剑走偏锋,就需要更多地心理疏导,更完整的教育管理。
3大学教育管理的新方式
3.1阶段式的教育管理
大学生从步入校园的那一刹到离开的一瞬间,从懵懵懂懂的青涩少年到成熟稳重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要走过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遇到不同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
第一阶段即入学教育阶段,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一个新的环境需要去适应,大学生也开始独自生活,这就需要教育者开展各种讲座,举行各种活动来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成长。
第二阶段即确立目标阶段,当大学生开始了一段时间的生活之后,他们适应了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就会觉得稀松平常,就会产生一种空虚感,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者来告诉他们,他们该有新的学习生涯规划了,确立学习目标;也该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阶段即提升能力阶段,有了之前两个阶段知识的总结,经验的积累,大学生也开始出现了分层,这就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同学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通过辅导员找其谈话,学生干部树立榜样,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来实施教育管理工作。
第四阶段即就业阶段,大学生涯步入了晚期,开始为前程各自担忧,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来对他们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进行就业前指导和当前的就业前景分析和建议,通过请专家开讲座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教育。
第五阶段即实习毕业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就意味着大学生要在实习之后迈出自己母校,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者为其提供更多地实习机会,帮其做好毕业离校工作,文明离校,在离校前给其多灌输一些社会的生活方式,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3.2科学的教育管理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管理要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大学生无论文化素质还是思维方式都具有更高的水平,对他们的管理方式就应该更加科学。教育管理的中心在于以理服人,尤其是对于高素质和高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要有导向性、普遍性、预防性和针对性。要在工作中给他们传输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做到以务实为主,防患于未然。确定教育管理贯彻到每一位大学生身上,做到尽可能的平等。
3.3民主的教育管理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对此,教育者应该采取民主的教育管理方式。增强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淡化强制管理和单项管理,实现民主化管理。对此,教育者在管理大学生的同时要多听听大学生的心声,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现状,多听取他们的建议,做到走进学生中去。多开展座谈会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更好的管理学生。当然民主化管理并不意味着单单听学生的话,也得与制度相结合,取其可取之处,决不能一味听之任之。
3.4规范化的教育管理
规范是一步一步完善和总结出来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多年的大学教育也存在着其内在规律。规范得有,更得按要求实施。但是规范不可一层不变,规范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需要不断地总结。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得按规范来实施却又不可按部就班。
[摘 要] 懒惰思想、懒惰行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日趋普遍,尤其在大学生人群中更加严重,影响制约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和人生目标实现,如何消除这一障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去完成,找到懒惰的根源,采取有效的手段,彻底消除懒惰带来的危害,激发出大学生奋发有为的拼搏动力,为实现民族的共同梦想调动每一个大学生的全部力量。
[关键词] 新大学生;懒惰思想;勤俭朴素;奉献精神
一 大学生懒惰思想不能忽视
与其说是科学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不如说是技术产品所包含的巨量信息内容吸引了大学生,恰好满足了大学生渴求新奇、便捷、实用、高效“不出家T便知天下事”的心理诉求。大学生应该明白,再先进的技术也是人创造的,来自于人的聪明智慧,是经验和推理判断创新的结果,因进入新的领域具有了强烈吸引力,在深度吸引中大学生往往理性退后,感性主导,逐渐进入痴迷状态。然而,懒惰问题的出现成为困扰大学生的大敌,首先是因为大学生是家庭的掌上明珠,父母的疼爱过分延迟了大学生独立的脚步,衣食住行几乎替子女包办。其次,在对待网络问题上走极端,刚开始接触,看到有的大学生因为痴迷网络不能自拔,家长教师把网络当作洪水猛兽看待,想方设法阻止接触,但越阻止越推动大学生的好奇心,而当认识到网络的妙用后就全盘接受,再不去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使用网络。
网络游戏因其新颖独特逼真具有让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啃老族”宅男宅女的出现便是生活观改变的产物,贪图享乐,厌恶或是害怕劳动造成的畸形例子。懒惰是人的本性之一,表现为无精打采的游手好闲,它是大学生干事创业最大的敌人。解决它最有效方式是热爱劳动,出力流汗。网络文化所暗示的新的人生价值追求与传统意义的社会精神具有差异性。新颖的人生价值灌输于大学生的头脑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左右大学生的人生行为,对大学生的理想树立,道路选择产生深远影响。以前需行千里才完成的事不必走路几句话搞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时间,却养成部分大学生懒洋洋的习惯,不愿社交,不愿出门,不愿活动的懒惰习惯成为常态,懒惰习惯的养成使那些没有固定经济来源,又想过富足生活的人开始想入非非,借用娴熟的高科技手段,欺骗那些对互联网相对陌生的用户,以非法骗取他人财产为目的,完全背离了人类技术进步的初衷。
二 不择手段的索取是危险源
为更好的生活占有索取是人之常情,但脱离动物界的人类逐步建立起一定的规范,制约着人性肆无忌惮的贪婪横行。道德思想的传承及法律制度的建立实施,帮助人类从混乱无序走向秩序文明。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大学生的思想是否先进、理想是否远大,道德水准高低决定社会生活的质量水平。享乐主义思潮的日益严重,懒惰行为的普遍存在是人类进步思想的大倒退。大学生因懒惰自私自利,因欲望更加自私,难以大有作为,懒惰改变了良好的生活习性。一方面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人们更加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善物质生活,但思想教育工作的滞后导致问题频发:紧张的生活节奏,高消费的刺激诱惑,房贷等等的压抑,迫使大学生疲于奔命,迷失自我。另一方面各种潜在的意识形态纠结一起,争夺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掀起的焦虑、浮躁、急功近利思潮汹涌澎湃,成为大学生进步的最大障碍,迫使大学生放弃脚踏实地的精神,选择自我实现的捷径,走上危机四伏的道路。
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高技术性使大学生特有的冲动、任性得以充分的宣泄张扬,绝对利己主义,投机心理的作祟扭曲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无论工作学习一切以个人利益为目标,为达目的即便牺牲他人利益甚至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也在所不惜,造成网络欺诈案例层出不穷,所为者竟然绝大多数都是大学生,危害了国家的社会稳定,造成诸多家庭的贫困,惹得天怒人怨自己也付出沉重代价。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本应志向高远,理想伟大,努力学习知识,掌握高新技术,时刻准备为人民贡献一切,却借助互联网干一些不法勾当,着实可悲可叹。互联网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每个人都有接受和享受的权利,尊重社会公德的基本标识是互相尊重,共创美好未来,大学生尤其要带头,“一个互相尊重和自我尊重的公民所组成的共同体,将会是一个通讯自由受到极大尊重而且最为尊贵的社会。”追求个人功利必须在道义法则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不可利用率先掌握高科技的优势损人利己,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三 情感熏染渗透力不足
互联网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却变得遥远起来,现实生活里大学生冷漠现象非常严重。慷慨无私、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历经沧桑屹立不倒的根基,是大学生首先而且必须继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激发大学生丰富的情感生命,消除懒惰懈怠思想,养成勤俭、耐劳的良好品德,对实现人生价值具有深远影响。
(一)信仰信念丧失
借助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保持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先进的知识水平,热烈的爱国情怀,饱满的工作激情是大学生教育的关键。学校教育中以考试分数为最终目标的比拼,社会教育中唯金钱论英雄的观念对大学生思想起到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教育一直得不到足够重视,造成许多大学生认为有钱就有一切,经济决定一切的片面思想,“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出钱就行。”货币价值的无限扩大化造成人本质的异化,钱不过是互相流通商品的替代物,不可否认,有时候钱的作用不容小觑,但作用再大也不能代替法律道德。对“物的依赖性”决定了大学生远离正确的人生轨道,精神追求的错误是信仰缺失的根源。
(二)情感激发不到位
人因具有丰富的情感区别于其他动物。善良、仁慈的温度美好了人间,和谐了社会,成为共创未来的纽带。大学生是精力最旺盛感情最丰富的群体,情感热爱应是对祖国对人民对家庭对他人的无限忠诚,但是功利诱惑却遮蔽了人丰富的内涵生命,大学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者越来越多。教育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升华精神世界,借助网络传播面广的优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情感教育,使广大大学生脱离个人自我的狭小圈子,培育一批批敢想敢做奋发有为的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为民族复兴建功立业。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先从人性角度开始引导,远离假恶丑,向真善美靠拢,视获得不当利益为耻辱,为己更为人,爱家更爱国。忽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百害无一利。
(三)循序渐进地渗透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情感渗透是关键。利用高科技手段将激发人高尚情感的内容,用不同的宣传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经过长时间地慢慢熏陶。爱的教育不是强制和压迫,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契合是达到完美教育的前提。情感是人最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解决生存问题是第一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存意义的领悟是核心,要让学生依靠不嗟姆此甲芙幔热爱生活更热爱劳动,尊重他人也敬畏生命,从骨子里消除懒汉懦夫思想,经常聆听历史遗留的勤劳美德交响曲,陶冶情操,润泽心灵。随着社会进步,人的价值观的改变,机械干巴的说教不能使大学生心悦诚服,加上崇洋媚外思想的作祟,大学生思想教育越加困难复杂化。时间紧迫也不能急于求成,只能采用水滴石穿的步骤,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循序渐进完成。
四 去除懒惰需内修外练
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既要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出色的工作能力,更要有勤俭奋斗的豪情壮志。优秀人物的高尚品德并非与生俱来,是不断的学习和艰苦磨练得到的,是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代价努力,一点点成就自己。
内修使大学生养成“心勤”的习惯;常言道;头脑越用越灵活,思考是人独有的特殊能力,有的大学生不善于动脑,混天熬日不知为何生存。有的倒是聪明,却常常用错了地方,心中只有自我,只图个人享受,对每一次行动的代价精打细算,合自己利益则行,不合则弃,完全不从国家需求或他人需要考量,此心理导致大学生在以后工作中放不开手脚,畏头缩脑不会有什么成绩,还会处处碰壁。心勤的人肯钻研,凡事总探究竟刨根问底,一般不会被事物表象迷惑,变得通达明智境界高远。当大学生羡慕他人的成果,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乐趣时,静坐思过,发奋心勤,通过正确的努力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大学生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要跳出个人狭小的圈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时刻关注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大,心系人民的甘苦,为多数人利益“心勤”劳动,贡献全部智慧力量。
外练是“身勤”,是强壮体格提高才能的唯一路径。勤是摇钱树,勤能补拙,勤是懒惰的克星,自古以来,人类依靠勤劳创造生活需要的一切物质财富,得以使生活绵延继续,劳动是人类最美的艺术,是所有艺术的源泉,大学生当毫无条件地学习和继承。科技发展到今天,随着劳动观念的改变,原始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渐退出舞台,很多工作被不知疲倦的机器人代替,社会分工越加精细,体力劳动的价值不能同智力劳动等值,体力劳动在人心中的地位开始下降。部分大学生由于没经过战争饥饿的历程,对劳动的真正内涵缺乏足够了解,片面认为体力劳动下贱低劣,没出息无出路,因而厌恶劳动拒绝参加劳动。体力劳动的另一个优势被忽略,那就是劳动中出力流汗是最好的新陈代谢,四肢因劳动变得灵活有力,肌肉变得结实,身体强壮,虽然很多人意识到劳动对健康的作用,但仍歧视劳动,宁可去健身房运动,也不愿到田间地头去劳动,这种对劳动的偏见根深蒂固。只有大力宣传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思想,才能使广大大学生树立新型劳动价值观,积极投身火热的劳动实践,创造和锻炼一体,实现共同梦想。
(云南师范大学 文理学院)
摘要:随着大学生信用卡业务退出高校,以分期乐、趣分期等为代表的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迅速崛起。受新型消费观念的影响,不少大学生选择借助手续方便,到款快捷的网络贷款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但大部分学生会忽略“校园贷”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贷款利息高、拍裸照作为担保、债台高筑而选择轻生等)。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校园贷”,有效避免“校园贷”存在的风险及隐患,就大学生校园网络贷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减少及尽量避免“校园贷”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校园网络贷款;大学生;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前不久,“借贷宝裸条”10G文件在网上流传,其中包含167名年轻女子的“裸条”信息。浙江有多名女孩卷入此事件,她们的不雅照、视频及个人详尽信息遭大规模传播。至此“裸条门”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事件。同时广为社会关注与热议的“校园贷”也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因此“校园贷”需要得到全社会广泛的重视,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校园网络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借贷平台陷阱避无可避
众所周知,网贷平台申请手续简单、放款速度快,在校大学生只要在相关平台上注册信息即可,而平台为了获得更多大学生用户却忽略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偿还能力这一要点,因此出现有些大学生借款但无力偿还的现象。同时大学生网络贷款平台没有一个量化的行业标准、也没有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所以有很多虚假宣传、高利贷等陷阱深藏其中。为了抢占校园市场,平台工作人员为了扩展业务,将身份审核这方面做得形同虚设,在个人信息审核方面的把控有所缺失。例如一些大学生不满足于额度内的借款金额,向宿舍同学等借用信息或填写虚假信息进行多次借款,借贷平台也不进行信息的审核及查证,因此造成许多同学债台高筑等现象。同时贷款平台服务费不够透明化,有些平台打着免息贷款的旗号,实则变相收取高额的手m费。甚至采取传销式的宣传套牢大学生。“申请便利、放款速度快、手续简单”的宣传标语下,大多存在“高利率、高违约金、信息审核不严”的陷阱。
(二)大学生超前消费与虚荣心理
目前网络上被曝光最多的裸贷交易对象以在校女大学生居多,为了确保她们还款,贷款机构让女大学生手持身份证拍摄裸体照片作为抵押,逾期无法还款将被威胁对外公布。167名受害女子的“裸条”中,个人资料极为详尽,在被曝光的学生信息中,师范院校和医科院校居多。大部分女生的借款额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也有少数过万的。为何会造成贷款数目过高,逾期不还等现象,还需要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一些大学生受物质诱惑且具有攀比心理,或平时就有恶习,父母所提供的生活费远不足以满足其需求,比如购买奢侈品、整容、赌博等。这部分学生就会在借贷平台上进行借贷且不考虑自己是否能如期还款,参加裸贷的女大学生多因爱慕虚荣抑或攀比心理借贷大量金额,且不考虑后果,同时“校园贷”为大学生超前消费观的养成提供了条件,从而酿下自残、轻生等悲惨结果。
(三)借贷平台催款方式恶劣
有些大学生借款无力偿还,从而信用受到质疑,学校家庭也会受到不良影响,若不能及时还款,一些放贷人员还会采用恐吓、殴打、威胁学生甚至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讨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校园秩序都造成重大的伤害。在“裸条门”事件中,放贷人员以公布借款人的裸照对逾期无法还款的借款人进行催款威胁的行为则触犯了法律。性质恶劣的催款行为让借款的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有些无法还款或名誉受损的学生选择自残或结束自己的生命。
二、大学生网络贷款解决措施分析
(一)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严格审批各种平台在运营过程中不健全的机制,建立严格的风控体系,构建合规的网络贷款平台。并在个人信息审核方面严格把控,不能将身份审核这方面做得形同虚设。同时我国在征信体系方面并不健全,纯信用网贷还有待考量,由于征信体系缺位,信用贷款被大面积使用暂时不适合我国国情,所以要规范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健全体制加强监管,设置专门的部门来进行专业的管理。为大学生网络贷款提供法律的保障,使整个网络贷款行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个人素质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就业指导、三生教育等课程,作为日益被广泛关注的事件,可在学校中开设理财课程。我们应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理财观念。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经济金融方面的讲座,让大学生们了解更多的金融知识,理性的对待校园贷款平台,理智的看待金钱问题。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的氛围。
作为成年人,大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同时要树立正确、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不过分追求奢侈的生活,进行自我控制,拒绝攀比、从众,提高个人的理财观念,做到理性消费。同时同学朋友之间也不能互借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识。
(三)约束催款行为
网络借贷平台采取恐吓、殴打、威胁学生甚至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讨债属于非法行为,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规定明确催款行为的范围。同时学校要进行调查了解学生是否使用非法的贷款软件,对使用的同学进行宣传教育及时制止。家长方面也要了解学生的消费动向,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三、结语
“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就其本身而言具有积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存在风险与隐患,所以“校园贷”要严格遵守市场规则,法律法规。同时大学生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理财观,提高个人素质,从根源上避免风险的不可控性。学校也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使学生了解“校园贷”存在的安全隐患,尽可能的避免。家长也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消费动向,以及生活习惯等。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打击不法网贷平台,使正规的校园借贷平台蓬勃发展。
作者简介:
吕昶莹(1996.9.7),女,吉林长春,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014级本科学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吴敏娜(1987.9),女,安徽安庆,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讲师,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四有合格型和专业型人才,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本文主要结合当代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充分阐述了新时代下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以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甘于奉献、遵纪守法和勇于创新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内涵 主要内容
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正在接受高等学校教育而还没有步入社会的群体,作为社会新思维、新技术的载体人群,不仅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并代表着最先进的科学文化。[1]大学生应积极学学之道,努力将自己塑造为具备治国安邦才能的人,应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未走出校园工作之前一定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以大学生自身基本情况为基准,并结合新时代下社会的发展内容与要求,[2]教授大学生相关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与标准准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国家及省市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加深大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认知水平,为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奠定充实的基础。[3]因此,本文深入的研究了新时代下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内涵及所应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更是要使大学生在大学的阶段中能够形成稳定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道德态度,以及培养大学生在日后工作过程中分析道德实际情况的思维逻辑。因此,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性质是基于帮助大学生理解和认知各种具体职业道德规范、规则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大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情感态度,使大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内化、接受和引导自己使用职业规范处理工作,从而形成稳定的职业情操、职业态度,以便更好地处理职业问题。[4]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使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了基础,是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必要铺垫和准备,与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及事业发展目标都有着密切的联系。[5]因此,大学在培养学生时应把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点,积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涵,结合高校及社会实际,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补充新的时代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教育,最终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规范,激发大学生职业道德情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爱岗敬业为基础的职业情感教育
爱岗敬业是一种忠于职守的事业精神,这也是职业道德情感的基础和核心。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两者互为前提,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爱岗,就是安心,热爱本职工业,恪尽职守地做好本职工作;敬业,是爱岗的升华,是对本职工作的一丝不苟。[6]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还肩负着社会责任。爱岗敬业既是大学生在工作中的义务,也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7]对大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的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职业活动,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8]不仅如此,还应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职业观和成才观。
(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自古以来,诚实守信都属于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9]而现今,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二十四字中,诚信二字也体现在其中,这正表明诚信与敬业一样,都是当今社会所必的一种道德规范。[10]这充分说明了诚实守信在我国千百年来的重要性,[11]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同时,在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道德品质。
总之,诚实守信不仅是为人之本、从业之要,更是在职业活动中的一种道德品质。[12]诚实守信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作用是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行业形象,它体现了社会承认一个行业在以往职业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影响到该行业在未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大学生的考试作弊、拖欠学费等现象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加强与教育是坚决必要的,需要通过这种教育,使当代的大学生信守承诺、讲究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从事某项职业的立足点。[13]对大学生进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能够为大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14]大学生诚信职业道德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诚信系统的建立。
(三)以甘于奉献为宗旨的职业精神教育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在传承着奉献精神,他们用自身的故事留给了后人丰厚的精神财富。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激昂的诗句都表达了先人们甘于奉献的精神。甘于奉献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就是要为国家为人们做出贡献,就是要有对事业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15]同时,甘于奉献不仅是社会道德的最高体现,更是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相比,甘于奉献是职业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16]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对甘于奉献的精神所能领悟的并不多,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对大学生进行甘于奉献的教育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走入工作岗位遵守职业道德高层次的具体体现,是赋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前提。对大学生进行甘于奉献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使大学生今后能够关注社会利益,注重社会价值,真正做到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做出奉献,而不是只顾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17]
(四)以遵纪守法为基本要求的职业纪律教育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了依法治国,从而以法治为基准强调了职业道德等品德建设与培养的重要性。[18]因此,从国家对法治的重视及法治与职业道德的关系分析可知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纪律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9]遵纪守法不仅是社会道德的体现,更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还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要求大学生要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劳动法》等,使之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能够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遵纪守法教育作为约束力最强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自觉提高认知水平,增强自身的职业纪律。[20]
(五)以勇于创新为向导的职业理念教育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种创业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从国家形成的这种“双创”新势态来看,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正处于推陈出新的新时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大学生正是能够发挥创新意识的主力军,因此,更需要勇于创新。
新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大学生提出的时代要求,如果当代大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就将被社会淘汰。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薄弱是由于文化和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模式。创新意识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部分大学生缺少创新思维训练,只善于简单思维,所以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21]
【摘 要】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对245名在校大W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超过2/3的大学生有时或经常感到孤独;(2)这种孤独感在性别、专业、生源地、城乡、年级、是否贫困和是否恋爱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孤独感与其人格、社会环境、认知和背景因素有显著性相关;(4)新时代下,城市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成为造成大学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自身和社会四个方面进行干预。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应对
0 引言
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和当自己的交往水平与所期望的产生差距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心理情绪体验。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这种孤独感可以说是现代人普遍的社会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折射与反映。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积累专业知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阶段。他们需要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当这些需求难以满足时,便会产生孤独感,造成心理的扭曲,引发各种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建立起自己的良好的社交网络,被社会孤立。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赣州市两所大学(赣南医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抽取大一至大三年级的24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改善学生孤独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和人际关系提供依据。
1 对调查结果的研究与分析
孤独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精神、心理现象,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格变量、社会环境、认知和背景因素四个方面。
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人们对社交情境或社会关系状况的认知与评价受人格的影响。人格因素对孤独感有如下表现:羞怯、内向、社交谨慎的人往往感到孤独;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尊呈负相关;个人的认知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归因方式,自我评价过高也可导致孤独;应对方式与孤独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求助是与孤独感最有联系的应付方式,且呈负相关,退避的应付方式与孤独感有正相关。
个体所处的社交环境和社会关系状况相当重要。孤单、陌生、封闭、不和谐的环境极易诱发孤独感;社交网络的大小、亲属比例、网络密度、关系密切程度等都会影响孤独体验;父母教育方式,社会文化背景与个体孤独感受存在联系。
个体对自己人际交往水平和人际处境状况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会影响个体孤独情绪的产生和表现强度。孤独者常在交往过程中过于敏感,对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常常曲解,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比较消极,缺乏人际信任,因此他们会用消极的情绪来处理人际关系。孤独者常将社交成败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如运气、个人背景等,这种归因的结果往往会使个体降低自我评价,影响个体对孤独的应对方式。
背景不同,孤独感的程度也不一样。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社会文化等变量分析:男生的情感孤独感更高于女生;孤独并不一定随年龄而增长,有研究显示,存在青少年的孤独感高于老年人;已婚者感受的孤独少于未婚者;经济收入与孤独的关系微妙,高、低收入人群都会产生孤独;在居住情况方面,居无定所,邻居少等情况与孤独有密切联系;个体职业的不同也可为人们提供不同的社交机会和社交网络。
2 教育引导建议与策略
针对引起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应该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位一体进行干预:
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是决定性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减轻大学生孤独的情感体验:(1)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大学生在一些团体活动中,需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乐观、热情、合作等一些积极的情感,塑造良好的人格;(2)培养大学生的社交技能:大学生要想走出孤独,首先要端正社交的观念,把社交当做是开拓个人视野,交朋友,增强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要扩大交际的范围,不管是学习上还是思想上有所帮助的,都可以与之交往,并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再次,要注意交往对象的甄选;最后,把学习到得社交的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去。(3)合理安排好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安排学习和休闲的时间,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拥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自我的调控能力,提前做好计划并及时检查自己的落实情况。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认识和提升自我。
家庭是爱的港湾。家长对子女的保护对子女健康心理、良好性格、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温暖和理解,注重家庭的亲密度,用鼓励、理解和尊重的方式和子女谈心,帮助大学生更好好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境,增强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减少孤独。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基地,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学校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好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及心理咨询工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一个充满合作和友谊,有较强的凝聚力的班集体,能使每个成员从中获得心理支持,从而产生归属感和自信心,减少孤独感。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他公民都有义务保护大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健康成长维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社会还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好的条件、场所,禁止他们参加一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活动。
3 总结与展望
孤独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主观的幸福感。我们只有先了解它,才能够正视它,最终才能够消灭它。总之,让大学生远离孤独,保持健康的心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来至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的努力,共同致力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摘 要】随着全球网络化的普及,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精神依赖也越来越重,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操守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发展在给大学生带来全新的理念及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了影响。在网络新时代下,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育正确的网络心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教育的状况,列举了大学生存在的网络心理及具体现象,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及实践成果,探讨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行为导向,切实分配好学习与上网的时间,提出了些许网络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状态;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从生活方式、思维理念、交际方式等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庞大的信息资源铺天盖地的涌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使网民的数量急骤增长,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的物质世界不断融合,使网络大军成员的身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娇子,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都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在接受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们过度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现实生活中反映的负面影响日益地凸显出来。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优化大学生的心理认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是摆在现代高校教育面前一个新的挑战。
一、网络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所谓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内部协调状态与外部的影响因素达到适应并相互统一的一种心理效能状态,可以良好调整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达到与外部的平衡与协调。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精英,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和未来。所以,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条件,促使他们对自身的能力有个正确的认知,对自身的人格完整和自信都有着实际的评价。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对网络世界的沉浸,产生了一系列的成长障碍因素,最终导致了他们社会生存心态的动荡,具体表现在:第一、学习系统障碍;广泛便捷的网络信息资源,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短平快的节奏,他们可以很快地在网络中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以及疑问答案,节省了大量的探讨思考时间,学术知识的奥妙在互联网的开放显得不是那么有吸引力,深层次的知识内涵不再被学生去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落千丈,简约式的断章取义使得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依赖,惰性从而产生。第二、情感心理问题;网络场域的开放,给正处于心理发育和完善渐进的大学生一种视觉及感官的刺激,生理发育的身体变化,从网络上可以给他们带来心理安慰,使他们对欲望的本能和猎奇心理得到了归属。而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学生,会无视社会法律道德的约束,放任自流,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第三、交往心理问题;网络的虚拟特性造成了网民之间的匿名,虚假的面孔和假意的交往危机随时存在。大学生通过网络扩充自己的生活范围,在网络场域里自由地游戏人生。第四、自我认知问题;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自信心缺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心理认知的天平产生了偏差,心态滑坡随着学习态度及实际能力的减弱而转化成必然。
二、网络新时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来看
1、资源泛化现象严重。在网络环境之下,大学生的网络资源过于庞大和繁杂,出现大量重复的文件和信息,导致资源的重复率较高,降低了网络资源的利用效能。同时,垃圾网络文化相对较多,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这导致部分学生的生存心态转变,产生网络环境下的自我迷失。
2、网络中的管理机制尚未完善。在网络之中,缺少对个体行为的约束机制,在这个虚拟的自由空间之中,大学生个体的行为不确定,难以真正实现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导致学生道德滑坡现象,产生网络负面效应。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
1、教学规范还不够到位。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教学场域内规则的失衡现象,改变了社会生存的心态,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文化气息不足。在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领域,大学生的物质追求远高于对精神的追求,他们关注自身对物质的索取,而对自身的文化内涵修养不足,缺少精神方面的补充和供给。同时,高校的环境也体现出一定的商业化特征,在高校的网络平台上盛行网络交易和买卖,这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三)从家庭层面来看
1、家庭支持过多。大学生在家庭的充裕条件的支持下,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导致大学生的本我能力下降,心理抗压能力减弱。
2、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一些家长不理解自己孩子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一味地指责和苛求,这就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阴影,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之下,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难以生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观念。
(四)从大学生个人而言
1、自我控制能力弱化。大学生对于网络中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弱,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难以形成稳定的生存心态和学习心态。
2、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逐渐弱化,出现片面看待问题的现象,显露出自信心不足和责任感缺失的问题。
三、网络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状态优化实施策略
网络世界是一个充满诱惑和幻想的虚拟空间,是种植在现实世界的层面上加以虚幻化。因此,要使当代大学生的人社会心态达到稳定的状态,自我能力的强化,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整合网络场域资源。要将现实的有限资源尽量增加,减少一些不切实际的虚幻观念。让网络资源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生活,让大学生不失本我,懂得并有能力约束自我,掌控自身能力范围内的资本。同时在游戏下载的资源上加以控制,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危害的资源严格予以阻截,不让进入网络绿色通道。增强现实与虚幻世界的平衡点。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获得有用的信息,对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但在上网时间的限制可以合理优化,在制约点上汲取到更多更好的知识营养,为学习的进步提供条件。
其次,网络资源的上下利用和组合要趋于合理和平衡。由于新的网络资源不断的更新,千变万化的资源信息投入到网络平台,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垃圾信息、网页,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当然,在一定程度上,网下资源的合理规划通过现实世界的洗礼,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文化体系,以积极向上的网上文化资本推动社会的发展,使网上与网下的文化交织促进网络文化的绿色健康。
第三,排除网络垃圾,建立关键性的防御机制。网络场域资源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机关实施相应的监督和监管,并走法律程序制定网络法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公正执法,严格制止违法犯罪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场所,绝不姑息网络犯罪行为,稳定人们的社会心态。
第四,回归教育之根本,规范学校教育网络系统。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合理净化网络空间,消除网络不安全隐患,抑制垃圾网站的侵入,保证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现代化的网络科技对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网络实践能力是必须的。教师也大力引导学生的科学思S模式,将超越传统的学习思维模式引入到新型的技术传授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育他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网络教育是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得力助手,现代网络科学技术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阶梯,网络的资源共享,渗入合理的崭新的结构元素,优化个人心态的资源信息,实现大学生的良知与人格魅力。
第五,将网络场域成为大学生改善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各类资源应接不暇、精彩纷呈。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知识和信息,提升自我品位和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个人的心理涵养及生存心态,为自我修养增加新的砝码,提高学生的个人自信心,塑造出优秀的个人形象,散发出网络文化知识的巨大能量。比如:当代大学生在网络场域中得到前人的真知灼见,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博览众长,取其精化,对新的知识领域进行攻关,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但是他们要深深地懂得,人生的历练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增强内心,强化个人的内力,提升心理承受力,才能成长,才能行使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增加自我控制力也要靠自身的努力,抵止住糟粕的文化的诱惑,建设并拥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空间。
第六,全方位多角度地完善大学生网络教育体系,实行网络心理教育系统。在网络信息时代,部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存在非健康问题,大学生在网吧的停滞时间多过正常的学习时间,对不健康的网络数据无抵抗力,使他们对网络的痴迷和颠狂的崇拜,理性地认知已荡然无存,所以,在校园内应开设网络知识普及课程、讲座,充分利用校园的绿色通道、网络小报等形式进行网络宣传教育,举办各类学生主流的网络兴趣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关注网络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状态,要依据网络特征和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合理规划和建设网络场域资源,并通过挖掘和开发资源的整合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激励和教育,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网络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对策,以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生存心态。
摘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缺乏创造性,还存在行政化色彩隆重、管理者专业化程度不高等诸多弊端。近几年,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探索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转型成为当前大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笔者结合当前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提出一些解决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型;途径
21世纪,我国的高校真正迎来了“大学”时代,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是两项重要任务,而管理是教育的一大前提,良好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培养出一批批严于律己、富有创造性、富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高校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建立符合当代大学生管理需求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建设。
一、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在我国的教育界,行政管理制度是普遍应用的一种校园管理制度。这里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是指教育被作为一种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这种制度让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变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实质性的“上下级”关系。管理者具有较高的权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被管理者发号施令。长此以往,被管理者容易形成反抗意识和逆反心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责任心和上进心。在被管理的群体当中,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讲成为了管理的牺牲品,这对当代的高校来说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二、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处于新时代,转型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势在必行的。首先,这是由当前我国教育背景决定的,我国当前的大学生毕业人数近年来呈现出极速上涨的趋势,这源于大学教育政策的开放和大面积的高校扩招,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青年人才。然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有外部条件就行,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转型是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这是由高校管理的现状决定的。现行大学管理的行政化弊端日益凸显,高校必须对此进行改进,建设一支高度专业化的教育管理团队,不断开拓创新,争取建立一支一流的教育管理团队为大学生解决在校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为高校的综合建设添砖加瓦,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快速转型。
三、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型的建议及途径
(一)创新大学生培养方式,重新定位当代大学生
新时期,高校在思考教育管理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创新,创新是促进其成功转型的一大灵魂。作为高校管理者,我们不能过多地否定大学生的种种“特立独行”的行为和“不一般”的性格。相反,我们需要转变自身的思维模式,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去重新定位当代的大学生,以一种全新的培养方式去培养他们,有针对性的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在承认大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探索他们的共性,尝试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二)坚持量化与定性相结合,创新学生的管理办法
众所周知,高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符合时代特征和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大责任。毋庸置疑,高校现行的教育管理评价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发展需求,高校管理者应该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创新学生管理办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对大学生的日常成绩和表现进行综合考评,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以此来促进高校管理秩序的规范化。
(三)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当前高校在管理转型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高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要彻底改变以往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误区,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一切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三是建立健全学生工作制度。高校应当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管理的效率;四是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想开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就必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真正确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建立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和人性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在高校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也不应止步。现今,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也应当有新的进步。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尝试与创新,才能真正开创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张 燕(1972-),女,籍贯长春,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助理研究员,中级职称。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方法,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背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提高。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入手,提出应对新时代背景的创新方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教育方法;创新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长久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沿用传统的以灌输式模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单一,采用教条式约束,忽略大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以成绩为取向,导致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时,只关注考试内容,忽略了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为分数而学习;另外,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论性极强且内容极为抽象,缺乏现实意义,尤其是一些基本理论与观点,几十年没有更新,与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轨。因此,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正视新时代的带来的各种挑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新时代特征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冲击社会价值体系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它能给教育带来便捷与裨益,但同时也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种种消极和负面的冲击,为教育工作增加了许多前所未有困难。
在互联网充斥着大量形形色色的信息,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让缺乏辨识能力的大学生受到侵蚀,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另外,网络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的虚拟世界,让学生沉迷其中,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困难。
(二)全球化背景导致学生思想上“崇洋媚外”
现在,全球化成为时代的潮流,而互联网这一开放的虚拟平台为各国不同意识形态的扩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实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停止过对我国的政治企图。企图以他们的意识形态侵蚀我国的意识形态体系。其主要对象就是还没有形成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年,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思想上“崇洋媚外”,在内心否定我国先进的思想机制体系、排斥与其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得非常艰难。
三、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在多个方面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那就是“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根本需要,为了学生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耐心细致,关心人,引导人,以情感人,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学习、择业、社交、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面对全球化、网络化的潮流,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现代化。需要教师有开放的意识,开放的眼光,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眼世界、着眼未来。积极引导学生有勇气面向未来,为他们的将来奠定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就需要落到实处,有所表现,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因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可摒弃,但要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理论,融会贯通,就要将其具体化、生动化,最好是与实践结合。因此,高校要为学生提供服务社会、锻炼应用能力的机会,如让学生去贫困小学、敬老院等地做志愿者,为贫困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勤工俭学的平台,让学生以此为契机,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2.引入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促使教学手段创新
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便利,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了解学生动向,满足其需求。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势,注意教学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创新激励手手段,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管理学生需要激励,大学生就是相对于中学生的被动、顺从,其自主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大原因是学生不再以最终的高考成绩作为目标,而是多元化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也有了很大的放松,但此时的学生往往是迷茫的,做事缺乏目标,没有动力,因此老师应采取适合学生的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口头表扬等,当然要对症下药,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而最大的激励是授权,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事的时候,可以适度放权,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新时代,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观念也虽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多元,作为学科建设的新课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坚守正确的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工作思路,以正确的原则创建全新的工作模式,增加思政工作创新的时效性。
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平台,支持大学生创业,服务三农,实现农民增收,是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教授一直倡导和支持的重点。自2013年盛军校长就对校内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资助,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学校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涌现了很多创业团队,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学生创办企业卖云南产品
2014年3月,受到校长盛军教授的启发,一支由已毕业的2008级电子商务专业(已经毕业)陈元林牵头,2010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刘健、马冬冬和汤泱,2010级生物技术的吉韬组成的创业团队正式组建。他们结束了之前的一些兼职项目,决心在云南农业的领域进行创业,并为下一步创立服务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企业做准备。
2014年底,他们注册成立了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云南高原特色产品的实体展示和电商销售。目标是以“互联网+”扩大云南优质农产品销售,引导农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维护消费者食品安全利益。为了便于农产品展示和销售,他们租用了实体店铺,也设计了网络销售平台。
公司注册了“晟世彩云”品牌,建立16州市农产品展示平台,和各州市建立了产品供应合作关系。与华大基因旗下华大优选签订稳定的玛卡供应合同;不断开展“惠民进社区”活动;建立酒店旅游特色产品展区,有效扩展了云南高原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晟世彩云”品牌的知名度。为了帮助学弟学妹们增加实践机会,创业者们还和经管学院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为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岗位。
探索“创业+大学+扶贫”模式
自“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模式实施以来,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作为大学生创业公司,幸运地参与到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的扶贫项目中。盛军校长亲自到展示店查看,对他们的创业精神给予了肯定,此举极大地鼓舞了豪晟商贸的创业者们。在盛校长的关怀下,创业者们开始探索精准扶贫的“学校+大学生创业+农村合作社”模式。
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沙桥镇和姚安县前场镇是云南农业大学对应的扶贫对象,为了有效并持续地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学校经过考察和深入了解情况,对两个地方进行精准扶贫的要点之一是进行产业扶贫。建立支柱农业产业的前提是市场,因此,农产品销售是制约当地发展农业产业最大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农超对接”、“农产品进社区”、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都可以帮助农产品扩展销路。但是,如何保证农产品品质、如何包装和运输、如何取得消费者的信任等等又成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创业者们决定依靠云南农业大学的科技力量,与对口扶贫的地方合作,一方面对产品质量进行科学管理,另一方面在城市打开农产品的实体销售渠道和网络销售渠道,力求探索出一条以大学生创业为平台,高校科技帮扶的产业扶贫之路。
第一步,创业者们将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沙桥镇和姚安县前场镇两个挂钩扶贫点品质较好的山药、天申堂萝卜、新华白芸豆等农产品按照一定标准收购,销售到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食堂和教职工手中。这次一共销售山药8.4吨,萝卜8.4吨,白芸豆5.6吨。由于沙桥镇和前场镇的农产品质量好原生态,绿色环保,消费者吃过后都对产品很满意,向他们打听着下次销售的时间。
下一步,公司计划继续扩大该销售模式,并积极开发APP平台,及时推送更多品种的时鲜农产品;另外,公司还准备进行“山区农产品进社区”的活动,让更多的昆明市民了解、品尝到生态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还有,公司继续发挥网络销售平台的跨地域优势,积极探索有效的网络营销手段和措施,扩大云南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公司注册的品牌知名度,为下一步更好的服务于云南“三农”奠定基础。
“新时代大学生农场主”
第一次扶贫点产品得到云南农业大学教职工和学生的认可之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不断探索精准扶贫的新模式,通过“晟世彩云”,建立新时代大学生农场主。
引入“农场主”概念
创业者们通过在贫困地点建立农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流转土地、土地入股、技术入股和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逐步替代当地的一般种植作物,形成蔬菜种植、黑山羊养殖的产业化发展路线,提高当地村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最终形成当地的支柱产业,帮助当地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大学生农场主”依托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精准扶贫”项目,旨在探索“高校科研机构+大学生创业+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既能为大学生创业作示范,又能将高校科研成果技术融入扶贫中,走出一条“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的科学持续之路。
为了配合国家十三五全面脱贫,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和云南农业大学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帮助挂钩扶贫点建立支柱产业,把农业科技、产业扶贫、大学生创业融为一体,依靠市场拉动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经过实地调研、贫困村农产品的试销,确定在挂钩扶贫点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为当地农民做示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期间,云南农业大学负责种植养殖技术支持,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则利用自已搭建的网络销售平台及传统展示店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
“农场主”项目三步走
大学生农场主项目的实施中,三方分工合作。种养殖技术依托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和云南农业大学,包括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指导、检测和改良,为当地选择适宜的农畜禽产品;大学生农场主则建立种养殖基地,在学校专家指导下进行种植/养殖示范,并对当地种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负责市场开发、品牌建设等销售活动。
项目实施的中期目标,创业者们计划要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利用二维码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食品安全追溯查询,为中高端消费者群提供优质农产品。销售采取“互联网+实体店铺”的模式,利用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的“晟世鲜品”在线平台、APP、微信商城、淘宝和地区性O2O平台,多渠道展示和销售项目点的生态农产品,实现同城配送。线下实体店铺建立“互联网+”下的产品展示区域,现场参观体验、线上订货配送。为了更好地树立中高端优质产品形象,豪晟商贸还计划与中高端餐馆合作,举办大学生农场优质农畜禽产品菜肴品鉴活动。并在楚雄扶贫点建立大学生农场示范参观体验活动,引导省内旅游者到场体验和品尝。把第一产业的种养殖与第三产业的餐饮、旅游相结合,增加产业链和附加值。实现依靠市场需求拉动楚雄贫困村产业发展,使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项目的长远目标是将这一模式进行复制,在更多的地方建立示范农场,引导支柱产业。随着规模扩大,逐步建立生鲜农产品冷库、食品加工厂、农业观光示范园和种植参观体验馆,把农业(种养殖)、工业(加工)、服务业(餐饮、旅游)三个产业有机结合,促进整个云南农业的现代化,带动云南农业和农产品的升级。
扶贫成果走出大山
与扶贫点签署蔬菜销售意向书,得用现代销售手段让生态蔬走出云南,走向北上广的饭桌。
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从确立项目至今,姚安县前场镇木薯村已经收获第一季蔬菜,作为扶贫的成果,在“云南农业大学精准扶贫项目――生态蔬菜成果会”上,生态蔬菜开始向广大师生销售,并且木薯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大学生农场主”创业团队的云南万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扶贫点蔬菜销售意向书,共同将扶贫点的优质生态蔬菜销售至省内乃至省外,实现当地贫困村民的可持续性增收。
作为云南农业大学挂钩扶贫点之一的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心新华村,扶贫工作也热火朝天的进行中,与姚安县不同的是,这是由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农场主”创业团队结合云南农业大学技术指导团队共同建立的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结合“市场+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互联网+贫困村”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基地蔬菜已在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水利学院的指导下种植完毕,预计在八月下旬收获。其中基地的运作以云南万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新华村蔬菜种植合作社、贫困村民的共同管理为主,切实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最终带动当地贫困村民致富。
线上线下助推村民脱贫
“大学生农场主”晟世彩云团队通过O2O模式,线上完成订单,线下实体店为消费者提供品尝、试用,让消费者体验通过网络观察自己所购买蔬菜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通过农产品追溯平台可以直接感受产品生长环境中的水源、土壤和空气状况,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报告,多种服务帮助消费者购买到真正的生态产品。
运用线上和线下营销方式吸引用户、方便用户。如运用互联网体验区域引导更多的消费者实现网络购物体验。鼓励他们撰写消费体验,形成良好的口碑;针对老年消费者不善于使用互联网,为他们开通电话订单、微信订单以及现场由工作人员帮助其互联网订单。
新时代大学生农场主,依托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的技术支持,通过“市场+大学生创业+互联网+贫困村”的发展模式,为贫困村民建立支柱型产业,形成市场化扶贫模式,带着爱心前行。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雷锋精神的培育面临着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挑战。高校培育雷锋精神,要拓宽普及路径,增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系统认知;强化融入路径,提升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内在认同;丰富实践路径,助推大学对雷锋精神的自觉践行;完善管理路径,保障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
关键词: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路径
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培育雷锋精神无疑对于大学生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一、新时代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来自社会的挑战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和全面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矛盾日益凸显。随着文化多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部分人为了过分追求利益出现了价值迷茫、道德失范等不良现象。受市场经济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缺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忽视了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承,这无疑给新时代大学生雷锋精神的培育工作增加了新的课题。
(二)来自家庭的挑战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并且终生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基本群体,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和智力发展,还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当代大学生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长期受到家长的关注和呵护[2]。但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偏执,重视孩子智力的早期定向培养,忽视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传统家庭美德教育和孩子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道德品行的养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形成了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生活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实现,集体观念淡薄,团结协作能力差,缺乏关爱、理解、团结、分享和奉献精神[3]。他们将这些思想和性格自觉或不自觉地带入高校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影响了高校雷锋精神培育工作的过程和效果。
(三)来自学校的挑战
中学阶段,学校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盲目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雷锋精神的培育。进入大学后,雷锋精神的培育往往注重形式,忽视内涵,注重短期效应,忽视长远规划,学雷锋活动往往载体有限、内容单一,偏重程序性和表面化[4]。这使部分大学生存在对雷锋精神认知的误区,有的同学对学雷锋活动表面敷衍,内心抵触,有的同学把评优评先、活动加分或毕业求职作为参加学雷锋活动的主要目的,把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变成了现实功利主义的思想驱使,培育工作常常停留在传授知识与教育感化层面,雷锋精神未能真正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5]。
二、新时代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路径
(一)拓宽普及路径,增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系统认知
雷锋精神是高校重要的德育资源,只有不断拓宽普及路径,丰富教育内容,将雷锋精神深厚的精神内涵与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成长成才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系统认知,使其深入人心。
1.植入课堂教学,发挥主阵地育人功能
将雷锋精神植入课堂教学,通过普及宣讲,提升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系统认知,引导大学生建立完善的雷锋精神理论体系。教育内容上,注重由“高、大、全”向“本、真”的回归,巧用代表性案例,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变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事实依据,深化大学生对雷锋精神实质的理解;教育方法上,注重以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以启发式讲授法为主,灵活穿插运用讨论法、问答法、阅读法、教学互动法等课堂教学方法,增加大学生思考、研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上,可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像资料,增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注重提高教师个人素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解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问题[6]。发挥雷锋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性、理论性强,又有较强的故事性和感染力。
2.搭建新媒体平台,丰富宣传教育渠道
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它以其内容多元、终端多样、方式简单、互动性强、传播快速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培育雷锋精神要将新媒体作为雷锋精神普及教育的新阵地,构建多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平台。建立培育雷锋精神的专题网站,举办网上学雷锋系列活动,增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建立学雷锋网络社区,培养选拔高素质的网络意见领袖,开展雷锋精神的学习、交流和探讨;建立微博、微信、短信平台,推出电子杂志、手机报,开展雷锋精神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大学生深化对雷锋精神的理解[7]。
(二)强化融入路径,提升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内在认同
雷锋精神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只有使大学生在系统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对雷锋精神的内在认同,才能使其建立共同的理性信念和价值追求,成为雷锋精神的自觉践行者。高校雷锋精神的培育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优势,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受到熏陶,行为得到规范。
(1)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开展学雷锋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寻找身边的感动”摄影图片展、以传承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朗诵、辩论、征文、访谈等活动,鼓励大学生拍摄爱心电影、社会公益微片段、公益纪录片,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中接受雷锋精神的洗礼。丰富载体,拓展空间,以党、团、班级组织为载体,开展学雷锋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以社团为载体,开展富有时代气息的学雷锋特色社团活动,使大学生在基层校园文化活动中探索雷锋精神的价值和内涵[8]。
摘 要: 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各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挑战,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挑战,坚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帮助大学生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得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得以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侵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形成挑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向我国传输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试图将自身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传递到我国,实现其文化霸权主义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宣传和灌输,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也对大学生的政治理念形成了干扰。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对我国年轻一代产生了错误的引导,使他们不屑于继承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也使得他们趋之若鹜地追求西方所谓的先进的思想与价值观念,从而对我国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2.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形成挑战
社会中一些典型的现象就也对大学生形成了不良诱导,比如诚信的缺失、信用的欠缺、各种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等等。而一部分大学生也在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马列主义产生了怀疑,对社会基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质疑,思考问题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更多的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忽视了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德。这些都使得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困难。而大学生自身抵御诱惑能力的降低,对自我要求不高,也使得各种不良价值观念有了滋生的土壤,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3.网络的普及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形成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异常丰富的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思维与视野,也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了冲击和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学生的被动接受这一方式来展开的,教育者处于核心地位,主导着教学工作的展开,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把握。但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高校教师的固步不前,缺乏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欠缺对网络信息的掌握,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面临困难。
二、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1.国际化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利开展,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继承与弘扬传统民族精神与文化的目标,不能脱离我国的现实国情,更要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展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以及传统道德中所倡导的“正义”、“诚信”、“中庸”、“和为贵”等思想,在现阶段有其积极的价值。这些思想并没有落伍,而且与全球道德观是趋同的,是一致的,同时又与其他民族文化与道德观念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在肯定自身精神与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吸纳国外先进道德观念,使之与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相融合,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比如,在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爱物”思想,可以与西方国家所倡导的环保理念相结合,使之共同为提升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而服务。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顺应这一趋势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国际化的趋势相统一,要体现国际特色,也要吸收国外先进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同时以马列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加大弘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与国际化趋势同意的思想政治教育。
2.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新时代,大学校园更加开放、包容,也因此而成为多元文化聚集与碰撞的场所。各种文化观念、政治思想、价值理念在大学校园里得以呈现,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也使得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观念方面出现了困惑与迷惘,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一方面要改造大学校园环境,从各种外部设施、场所的构建,到人文环境的塑造,使大学校园能够对大学生形成正面、积极的熏陶与影响;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大学生正面的影响与引导。
3.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然成为影响社会公众的最主要的因素。而在我国,大学生上网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而网络则是有效的阵地与平台。互联网不仅仅是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更是文化传播的必要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相关网站的建设、网络媒体的报道、高校网站宣传等方式来进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受到了各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挑战,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挑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坚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帮助大学生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得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得以健康成长!
摘 要:培养具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目标,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重要作用。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模式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文从高职大学生创新时代精神的培养途径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有所共鸣。
关键词:创新;高职;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创新的基础在于人才,在于青年。培养具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目标。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快速增长,布局更加合理,发展思路进一步清晰,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明显提高,但目前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模式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些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变大。一方面,因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对新产品的开发与技术转换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对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呈高标准趋势,专业技术好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受到欢迎。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越来越多的人要面向中小城市,边远地区或农村、乡镇,现实的工作环境要求他们不仅能独当一面,自如地应付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而且要善于创造性地工作,开创出工作的良好局面。
此外, 终生只就职于一个单位的观念已渐落后,高职毕业生岗位迁移,职业转换较多,甚至也面临下岗、再就业及重新学习深造问题。因此,高职类人才作为适应社会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迅猛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素质即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身心的同时,更应突出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培养的途径
1.构建创新教育体系,普及创新理念
为了实现培养创新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教育体系。通过充分运行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达到培养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创新需求的目的。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延伸,应该是全员参与的教育活动,学生创新所需的知识、能力、方法需要通过特定的课程学习获得。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要将创新教育纳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
2.发挥专业课教师对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
创新精神的培养,仅仅通过专门的创新教育课程来进行,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容易脱离专业实际空谈创新。专业课的教学也要加入其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环境。专业课教学时间长、载体多,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未来发展与未知奥秘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专业技术革新的浓厚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极大的推动力。
3.构建具有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创造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高职院校要利用校园文化传播方式,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多媒体、图书馆、板报等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学校可以邀请行业或专业战线上卓有成就的人才,与同学们见面谈心,做学术报告,巩固学生专业思想,让学生吸取经验,培养成才意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举办多种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数学模型竞赛、设计竞赛、手工制作大赛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肯动脑、勤动手的思想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在充满欢乐的活动中使学生们学会管理自己,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操作能力。所有这些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又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
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高职学生不仅要牢固地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更要具备科学的思维和创新素质,以满足现代的经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作者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国际环境风起云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你们不能仅限于眼前,这已经不是你们的目标,更不符合新时代赋予你们的责任。迎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你们略有所思;见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你们激情澎湃;分享着今天的科技,你们小有成就感:这是你们的时代,在你们的手中国家将承前启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你们已经走上了社会,你们已经在体验着社会,你们也在改变着社会。作为大学生,今天的你们将是明天的栋梁。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奋发向上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迈着时代的脚步,追赶着时代的潮流,你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庆典。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95年,95年的风雨兼程,相继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确立了“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治国方针、改革开放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你们肩负着新一代的使命。你们这一代延续着改革开放的思想,承接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追赶着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潮流,沐浴在新时代的春风中,你们体验着新时期的繁荣昌盛给你们带来的一切。新时代的你们,就是新时代的动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你们身上肩负着一定的责任。你们应该珍惜国家为你们提供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注重提高自己处事的能力,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尤其是注重德育方面的培养,做诚实守信,热爱祖国,乐于奉献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有的同学作为党员,应该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理论,关注时事热点,了解国情和党情,做以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可靠接班人。 十八大提出的文化方针政策告诉你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你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创造出更加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努力的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扬者。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党建意识,积极参加党政活动,明确自身的任务和使命,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服从组织安排,坚定信念用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回报社会,成为一个符合新时代标准的大学生。作为党员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你们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秉承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自身实际,不断去追求进步。共产党员要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开拓进取,埋头苦干,为周围的群众作出表率,努力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在的行动要求。作为大学生,你们须明确,你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
而大学生党员,怎样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呢?我认为除了思想表现好不好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专业学习成绩突不突出。大学生活是短暂和美丽的。你们不应虚度如此黄金岁月,不能让大学过得碌碌无为而遗憾一生。你们要明确自己读大学的目标,明确对自己的定位,明确要培养哪方面的能力,明确要怎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明确学习的计划步骤,明确自己对比的人群等等,逐项明确以后,并付诸行动中,才能使自己经过四年后有所得,有所长 十八的成功召开以及十八大精神的提出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大学生能借此良好的机会提高自身的党性意识,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确立远大目标,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作为大学生,你们须明确,你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怎样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呢?我认为除了思想表现好不好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专业学习成绩突不突出。大学生活是短暂和美丽的。你们不应虚度如此黄金岁月,不能让大学过得碌碌无为而遗憾一生。你们要明确自己读大学的目标,明确对自己的定位,明确要培养哪方面的能力,明确要怎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明确学习的计划步骤,明确自己对比的人群等等,逐项明确以后,并付诸行动中,才能使自己经过学习后有所得,有所长。作为你们而言,现阶段主要任务是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努力提高先进性。
具体说来就是搞好自己专业学习并投入更大精力来考研,争取一次成功。争取在未来在更高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提升。 总之大学是一个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平台,他更强调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学习场所。
因此,你们只有对自己高定位,高要求,专中且全,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并在知识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鱼跃而出,独树一格。科学技术乃第一生产力。当前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纵观时代风云,非知识不能驾驭。非技术不能驰骋。在人生的海洋里,你们需要知识的引导;在生命的天空中需要知识的导航。为了你们祖国早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 你们要提高心理素质。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在一定心理活动之下进行的。心理素质是你们成长和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人尽管才华横溢,博文强识,但由于心理素质有严重缺陷而身败名裂者不乏其人。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科技创业的重任,正热切呼唤着你们:在调适各种心理矛盾中成长,在塑造良好心理素质中走向未来。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还必须学会在感情问题上自我约束。注意感情问题,爱情在大学里是永恒的话题,不可回避的问题。不要看得很重,若来了,不妨积极地对待使其变为学习的伙伴,而不是为了寂寞无聊追求时尚,毕竟这样的人太多了。大学生只有好好把握,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才能真正地胜任新时代的新要求,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愿所有的新时代大学生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用知识铸就一个新世界。要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加强学风、校纪校规的学习。同时,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感,能够明辨是非,有感恩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要有安全意识。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同事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同时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和乐观的心理。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一专多能,以及强健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要做到自律、自信、自理、自尊。
[摘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是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提出了切实可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方法 大学生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党中央的名义专门就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下发决定,这在我党和我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当代大学生的关怀和关心,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意见》深刻论述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系统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新世纪阶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正确的思想方向
《意见》中指出,目前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式的多变下,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不良倾向。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发展自我”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但国际形势的多变性,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1)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2)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3)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4)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重视道理又要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5)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二、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改革,要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落实教学时数,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形式,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实行自然班教学,倡导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地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2.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扩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覆盖面和广泛性,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各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2)大力开展积极向上和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和学校特色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与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立全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整合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而且要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
(3)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我校众多贫困学生的特点和由此产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
(4)关心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我们要加强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要多方面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和学费减免等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三、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努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短期内是不会有明显的成果的,若不能长期坚持,单凭一时一地的口号和所谓的枯燥学习,不仅不能对同学们思想进行引导甚至会让一部分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如此一来与我们的初衷可谓南辕北辙。充分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同学们的现实生活问题进行彻底的剖析,抓住思想问题进行点滴的渗透,让同学们在耳濡目染中学会自己抵制不良思潮是我们的工作重点。由于思想是个抽象的事物,它具有难以把握性,极不稳定性,不易于被认知,因此,我们的工作会面临很多困难,所以我们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而不是半途而废。思想活动也带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因此不要仅看一时的成绩而骄傲,一定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工作扎实的、长期地进行下去。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就必须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必须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及时研究解决涉及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每一代大学生都有其在社会生活影响下形成的时代特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我们要在前人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去粗存精,既要继续实践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又要根据学生群体的时代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的活动,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摘 要】当代大学生呈现了独立性、敏感性、超前性、现实性等新特点。本文主要阐述如何有效运用激励教育的多种形式和方法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激励教育
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独立性强但又敏感,思想超前但又非常现实,多重而矛盾的心理诉求使得他们在实现自我的心路历程中充满煎熬,而思想教育工作者又很难选择到一条快速且高效的方法帮助其实现自我和他人的肯定。
激励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和管理的方法恰好最适合他们的心理需要,良好的运用能有效使之产生快乐的内心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通过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推动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完善和自我学习能力增强,形成良好集体观念,进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家建设人才。
一、激励教育的概念和形式分类
激励教育,就是指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积极进取、健康发展,以激励的教育行为,从外部给受教育者以适当的激发,使受教育者将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觉行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有两类:一类是物质激励,另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就是指奖金、奖品或其它物质行为的奖励,而精神激励是指各种形式的表扬、嘉奖给予一定的荣誉等。物质激励在一定的情况下是不可少的,其效果也可能是巨大的,但它不如精神激励灵活方便、作用持久而且相对更适用于学生。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用最多的还是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榜样激励。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在每个学期,可以为学生确立几类榜样。这些榜样可以是伟大的杰出人物;可以是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人们;可以是本校、本班的先进分子。抓住学生善于模仿,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一方面扬声势,造气氛,请先进者介绍先进事迹,激励其他学生仿效榜样,向他们看齐。另一方面,在给予先进者肯定的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引导他们看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激励先进,又激励了后进。另外,也要十分注意教师的榜样作用,做好学生的表率。
2.前景激励。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人所共有。对自己前途的思考和憧憬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不可替代和估量的动力。特别是刚进校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理想的想象是积极的,也是多向的。在教育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的美好愿望,引导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同时,也注重教育学生尊重现实,教育他们以实际出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自己完美人格的必要性,以及充分认识个性的差异性和社会需要的层次性,要求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要用平常心去对待,不要期望过高而不切合实际,避免产生失落感。另外在教育学生时,多说鼓励性的话;少说讽刺、挖苦学生的话,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3.情感激励。学生的情感具有两面性,既有对现实否定情绪,产生消极伤感之情;也有对现实的积极肯定,激昂向上的进取情感。在教育学生时,抓住时机,巧妙激励学生。有时运用学生对昔日的痛恨之情,使其吸收失败教训,警惕重蹈覆辙;有时充分利用学生获得成功时体验到的那种兴奋,让积极的情绪长驻学生心中。同时,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可以从欣赏学生的角度同学生交谈,缩短师生距离。
4.归属激励。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感受在集体中有地位,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加倍努力。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或纪律差,得不到老师、同学及集体的认可,往往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自卑心理,个性畸形发展。在班级管理中,组成不同形式的活动小组,让每一位学生有职责、有任务,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这种形式,把每一位学生拉进集体中,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
5.成功激励。成功,能给人带来满足、幸福等美好的感受,从而激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增强自我效能感。 学习生活中,要求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具体要求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争取超过以往、超过自己的榜样,争取更好。另外,在日常班级活动中,积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后获得成功时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6.肯定激励。得到他人、社会的肯定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过程中,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这是激励学生的良方。为此,对每一个学生,哪怕他们只有一点点小进步或者是一个小优点,及时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从教师那儿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激发内部动力,发挥学生潜能。
7.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才能有所提高。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寻找差距,寻找优势,确立新的标准,明确努力方向,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二、激励教育的运用
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有了好的激励方式,并不一定能达到最佳激励教育效果。激励教育关键要把握好“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出这个界限,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就是说。如果刺激过“度”,就会出现“超限效应”,引起学生心理不耐烦或边区现象,“欲速则不达”,“激”而不“励”。相反,“度”不及,不能感奋,“励”而不“激”。因此,教师实施激励教育,一定要把握外界教育影响与学生思想内部需要和动机,情感和意志联系起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选择好角度
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时,师生间感应敏锐,随时会发生心理上的交流与撞击,产生多种心理效应。因此进行激励教育一定要选择好角度,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变换角度,巧妙地寻找学生最佳接受点。
2.掌握好程度
激励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性格和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确定场合、范围和火候。现在的大学生自觉性与盲目性错综复杂,有时因好奇冒险,出现偶发事件。这时教师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掌握激励教育的程度。尽量不使他们因“栽面”而破罐破摔。
3.把握好时机、尺度
教育者要善于抓住激励教育时机、尺度。平时多观察了解学生,对其“闪光点”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外界刺激与行为之间迅速建立联系,以巩固良好的行为方式,加强思想认识。学生获得荣誉和成功之时是鼓励教育的最佳时机,但如果对学生进行批评、否定、惩罚等负强化激励教育时,不要爆烈激化,造成不可协调的局面。如遇到倔强的学主要借机宣泄对立情绪时,可以转个弯说:“先谈到这吧,我们都回去想一想。”这样冷处理不至于把事情弄僵。而当他们稍有悔改之意时就应及时鼓励,把握时机,以达到教育之目的。
激励教育的指向是学生的情意系统。“感人心者莫乎情”,教师在激励教育中要注入情感精度,把自己的爱心与温情化作清凉的细雨,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把外界刺激逐步转化为自我鼓励的内缀力。同时,学生也在被爱护与尊重中感到老师的理解与真诚。愿意把老师当知心朋友,吐露内心秘密。老师从而窥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激励教育的最好契机。
三、激励教育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激励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从教育思想的高度来研究教育者的教育行动,从学生需求的层面来研究学生主体的发挥,这突出地体现在激励教育理论的三个支点,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和“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激励教育的前提。被尊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爱”的核心。激励是在正视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的教育行为,只有从尊重出发,引发出各种激励的教育措施,才能唤起神奇的力量,使学生的品格、智慧充分自由地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正视学生的潜能,善于把差异当作资源来开发。
2.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是激励教育的动因。需求产生动机,动机转化为行为,通过行为实现既定目标。需求是人的行为最浓厚的动力源。只有不断地培养、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施激励教育就是要不断地满足学生受尊重、有兴趣、参与、交往、成功等需求,使学生把心理需求转化为积极的学习行为和道德行为,从而得到主动、充分地发展。
3.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是关键。实施激励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外动力转化为内动力。当教育的要求,目标让学生感到有意义,有强烈的需求,而且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时,外激励即可以转化为内激励。这个转化的机制在于创设充满情趣,丰富的学生活动。学生只有在属于他们的活动中,才会如鱼得水,才可能感觉到自己是主体,才可能实现自我激励。
总之,激励教育是众多教育手段中最有效的,也是最易实施的,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行为科学认为:工作成绩=能力×动机激发程度。这公式应用在学生身上同样成立。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环境给予了他们极高的期望,在他们身心中也集聚了超量的动力,但是他们所处的生理阶段和精神层次决定了其仍处于较稚嫩程度,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激励教育的方式,以表扬鼓励为主,以谅解引导为主,对培养教育出当代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