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1 04:14: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管理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一般本科院校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案例教学虽然被管理类学科广泛应用,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一般本科院校自身存在的某些局限性,所以并没有很好的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1.案例来源较窄,不能和课程内容很好结合。重点院校师资水平较高,企业合作科研项目、从事管理工作的校友群都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例如,哈佛大学每年新编写案例大约350个,每个案例每年要更新案例内容的30%左右,其每个案例的编写费用大1万~1.5万美元。而作为企业也以被编入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库为荣,企业愿意主动为其提供相应的资料,这使其案例资源更加丰富。但一般本科院校案例来源较少,也没有固定的大量经费投入到案例资源收集工作中,往往都是采用已出版的案例书籍作为案例来源,往往书籍资料落后,而且质量参差不齐,与教学内容对应性不高,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理论基础差,参与度不强。一般本科院校生源相较于重点院校素质较差,且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填鸭式教学,对拓展学习内容、阅读相关书籍的积极性不高。案例分析在分组情况下进行时部分同学参与性不高,经常只有个别和少数学生完成作业,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案例的选择外,教师的引导也起到很大作用。由于师资水平的限制,加上教师接触企业机会较少,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基本上依据固定的思维方式,导致案例的拓展性和学生的创新性不能较好的发挥。
二、解决方法和措施
一般本科院校相对于重点院校更注重的实践技能,由于学生素质、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局限,大大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对市场机会识别能力、企业存在问题的判别力、扩展学生针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的目的。
1.加强校企合作。在学生培养方面,鼓励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在专业课教学前的认知实习阶段开始前,一定要系统地讲授学生在企业实习应该关注的问题以及与课程的联系,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抓住重点,有助于日后的教学工作展开。在教师培养方面,鼓励教师去企业脱产培训或兼职,有了实际的管理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管理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会提高教学水平,也会为日后教学案例库的建立积累丰富的资料。
2.加强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加重实验课程教学比例。在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优势在于动手能力更强。通过实验课在教学中比例的提高,通过教学过程中企业认知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在更多的实验课程中学生可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3.促进案例资源的知识管理。管理学科中各门课程的理论交叉性较强,而且相互联系要更紧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都使用自己的案例,在分析过程中也主要根据本门课程所讲授的理论展开分析,导致了学生对所学课程不能融会贯通。一般本科院校在资源来源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对学科案例资源进行知识管理,建立数据共享的案例知识库,在教师之间形成资源共享,估计不同课程教师使用相同案例针对不同理论角度出发对案例展开全面分析,即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兴趣又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又不会因为课程全部采用案例教学过多的加重学生的负担。另外,可以在案例资源库中开辟校友通道,欢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校友为案例库提供丰富的资源。
4.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尽量避免“搭便车”。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计期末成绩评定办法和案例分析小组考核制度,控制每组成员人数,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不但要依据案例分析结果的质量,也要考虑案例分析过程中每个人工作量、阅读量、沟通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多方面因素。同时,在案例分析中要给予同学充分的展示机会,并且对其成果做出中肯的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强化其参与意识。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号ZC12349)、防灾科技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点课程建设及题库建设项目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陈薇伶宋晓刚单位:防灾科技学院
作者:李虹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教授
网络资源下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构建应为教学目标服务,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目标,在网络资源下,可以分别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以学习管理知识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网络课程讲授式
这种模式是在传统的“传递———接收式”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的。“传递———接收式”来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主要利用教材、黑板、粉笔、挂图等教学设备,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网络课程讲授式是在这种模式基础上,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手段,把管理类专业的理论知识利用网络进行讲授的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模式,而是利用网络平台,把教师的授课录像连接到网络上,同时再把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单元及相关资料共同置于网络平台上,供学生根据需要在线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成本,操作简单,对于单纯以介绍管理类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
(二)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
1.网络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为目标。这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思想起源于17世纪末意大利哲学家维柯,之后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及外界的帮助下,通过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相互交流与协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率。
根据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特点,可具体分为如下两种形式:师生个别辅导式与网上小组相互协作式。师生个别辅导式是一种以师生交互式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网上小组协作式是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网上讨论组、群等相互沟通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而实现网上自主学习的模式。网上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要求教师提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重点、难点以及拓展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这些要求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总结、拓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教师或同学相互之间在网上通过交流平台进行互动,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教师也可以随时向全体学生发出公告,回答学生的常见问题,总结创新点。
对于管理类专业来说,很多课程都是定性的分析,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收效甚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深入理解管理理论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管理工作的实际。因此,从教师讲授内容到学生学习内容,以至于最终考试内容应该是一个倒金字塔形,学生应该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与研究,从而真正掌握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思想。
2.网络现象分析式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创建民主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网上利用多媒体形式某一现象,让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现象产生的结果,并最终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教学模式设计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掌握知识要点,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它特别适用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透过管理的现象,探求管理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仓储管理方法”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先不急于讲授理论知识,而是把知识模块通过链接的形式置于网络,同时在学生面前展示企业仓储管理的实际或模拟情况,通过正反面情况的模拟,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仓储管理的流程,结合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企业仓储管理的现象,找出不同企业仓储管理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应用于仓储管理的实际。
(三)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网络情景教学式
该模式是利用多媒体效果,通过对现实的虚拟、仿真或模拟,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情景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网络模拟管理流程的情景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模式通过设计虚拟仿真流程或模拟软件并将其置于网络平台上或局域网范围内,让学生们在网上进行模拟管理实践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设立权限范围,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模拟训练。
2.网络模拟经营演练的情景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决策、组织、沟通与协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该模式是在网络平台上安装基于实际情境的经营模拟软件,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经营演练,例如《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就是结合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强大处理功能,构造一个竞争和协作的虚拟营销环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企业营销部门管理的角色,进行模拟演练,最后以利润的多少来衡量业绩,并据此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该模式与网络模拟管理流程的情景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流程操作,是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后者侧重于经营演练,是在竞争的环境下,锻炼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
3.网络模拟设计型情景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侧重于学生设计规划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模式是在某一课程单元或整个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提出基于实际工作情境某一方面的规划项目,给出具体的要求及达到的标准,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需在网上进行大量的资料查询,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状况,必要时还需管理软件、统计软件的帮助,该项目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深度,以实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标。例如《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对企业的运输系统、配送系统、仓储系统等进行优化设计,教师可以把模拟的或企业实际的物流系统在网络平台中展示给学生,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网上对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和设计,并提交总体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物流知识、数学知识、统计学知识、计算机软件应用等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规划设计能力。
网络资源下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
网络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二)正确选择网络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管理类专业网络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目标必将导致不同的教学内容,能力培养要求也相差甚大,因而网络教学模式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确定后必须选择合适的网络教学模式。
(三)确定操作方法
教学模式确定后,就应做出具体的执行计划与操作方式,包括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情境设计、学生操作方法、信息沟通方式等。
(四)教学效果评价利用网络教学模式完成了一个教学内容后,还应该对此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二是对网络教学运行效果进行评价,二者相辅相成,网络教学运行效果好,对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促进作用,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好,也说明网络教学总体运行较好。评价过程中应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
(五)总结反馈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找出总体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1明确就业能力的内涵,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适切性
(1)专业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专业能力主要指工商管理类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专业知识是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及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学习,将外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这是学生个体成功的完成各项工作(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和思维习惯的优劣,而其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又基本决定了他的就业方向,因而在专业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这种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能够通过原有知识来融化新知识,进而产生新思想,逐步达到智慧的境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做好铺垫。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从历史、现实学习知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对现实的认识,掌握驾驭新知识,具有不断创新知识的动力源,从而形成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从狭义上讲,主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辨析及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兴趣特长及需求出发,广泛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填补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实、完善和发展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完全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努力实现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以形成科学的批评性思维方式,追求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成果。专业技术能力是指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应用能力,旨在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这主要依赖于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2)通用能力是提升学生适应能力的关键。这种能力是指那些与某种具体的工作没有必然关联性的通用性能力,即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得以圆满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近年来用人单位一直最看重的部分,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能力。其能力是随个人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通用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是要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也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参与实践、归纳总结、观察学习、模仿体会、专业训练、实习培训、业余爱好、娱乐休闲、社团活动等。这些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步入职场中最宝贵的财富。
(3)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提升学生应变能力的核心。这种能力主要是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进入职场后是否能成为职业精英、实现持续就业的决定因素。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是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这些能力只有在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近年来许多企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在签约前来单位实习或试用,其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通过我校多年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兼职等活动得以提升的。同时,从已毕业的历届毕业生我们也能发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持续就业的愿望,也关系到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态势是否兴旺。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据教育部资料显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毕业生适应能力不强、所学知识达不到工作要求、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等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重任,以加强“三项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强固基础以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一是夯实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应用,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主要是强化英语、数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坚持四年教学不断线。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质量的基础上,开设一定学分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为学生拓展专业基础做好铺垫,强化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质量。注重实践,以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导,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将企业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况通过ERP实验、会计仿真模拟、证券投资即时模拟等实验再现真实情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突出应用,以职业规划、特色培养为目标,以专业选修课为平台,进行专业人才的纵向深化培养。强化了专业技能训练,为工业、铁路运输、流通、银行等企业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各类科研训练的支持平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提升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能力与水平。二是抓好专业核心课程与及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学习支撑。多年来,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在已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9门核心课程中,已建成“财务管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3门省级精品课,5门校级网络课程。核心课程的高标准建设为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继而通过核心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先后建成了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课件库等,开通了网络课堂和网上答疑系统,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的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管理与工科知识的融合,形成了由“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和多个模块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图1)。该实验体系,其内容涉及24门课、193个实验项目,所占比重分别为50%、40%、10%。为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每年都要对实验项目做出更新,及时补充、完善各专业系列实验指导书;其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综合性、融通性、实战性、开放性;实现了实验教学内容、技术平台、实验教学团队的一体化整合;体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的有效对接与融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仿真软件的学习与训练,达到目前国内用户群最多的用友ERP管理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的熟练运用,真实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体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模拟与实训,使学生体验了从实验项目课程内实验独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小型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省及全国各种竞赛的创新教育的全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调查,学生对专业实验教学总体评价满意,认为对他们的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很大。四是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省级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管理类基础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经济法案例模拟”、“会计实训仿真”、“会计手工模拟”、“电子商务”、“情景模拟”、“经济模拟”8个专业实验室,有ERP-U8管理软件、福斯特等公司的应用软件28套。该中心已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服务平台、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中心已开设24门实验课,193个实验项目,面向全校8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点开放,每学年约有1800余名学生在该中心完成各类实验教学任务。另外,还通过跨专业实验、选修课实验、各种模拟大赛等创新实验课的开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心的作用;通过校企共建3S平台,合作教学、交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和示范效应。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学生在该中心完成的多项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好评。
(2)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
通用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大学毕业生当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中增强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中,努力构建多维度的组织、管理及服务体系,这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是强化相关的基础知识,为提升学生通识能力奠定基础。首先,将数学作为培养学生运算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从事经济研究必不可或缺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予以高度重视。我校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三类必修课,数学建模等多门选修课。其次,拓展英语教学。在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口语、商务(或财经)英语、经典外文文献选读等课程的基础上,还长期开展双语教学,现已形成以14名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语”教学团队;“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内的双语教学课程群。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使学生熟悉了国际商务运作模式,为学生进入外资企业或从事涉外业务奠定了基础。双语教学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历届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在80%左右,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第三,注重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无论是做出怎样的宏观决策或微观管理,都需建立必要的应用模型,这一过程都与计算机紧密相关。为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数据库、办公自动化四门必修课,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等多门选修课,专业实验课多数也是借助计算机模拟来实现。二是多措并举,为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创造条件。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促使学生清楚自己的社会使命。从情感教育、养成教育、自信教育、主题教育,探索体验教育、“自媒体”教育等6个方面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学校各级管理层面有效的联动机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本科生导师责任制,实现对大学生的全方位的精心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专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要精心指导,将其具体任务分解细化至每学期。举办各类论坛、讲座,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度。举办“创业创富论坛”,邀请北京中铁二十二局、甘肃武威市交通局、甘肃祁连山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甘青藏公司等企业的高管为学生讲授企业管理经验;邀请我校已毕业的MBA学员每年5月、10月两次进(本科)课堂,帮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事业成功经验分享,并开展企业发展、社会需求、能力养成等方面的讲座与交流;邀请实习企业指导教师担任学生的职业生涯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就业能力提升平台。挑选在就业、考研、公务员、选调生、资格证书、银行系统等考试与选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深入学生班级的形式进行经验交流活动;举办企业模拟招聘大赛,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高校招生就业处领导等作评委,通过制作简历、岗位竞聘演讲、专家点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以毕业实习带动就业,与广东智通人才、宁波人才中心、东莞人力资源局、德邦物流、红豆集团等形成了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邀请中储物流公司、西部中大建设集团、链家地产、光大银行、甘肃银行、TCL乐华多媒体事业部、兰州商业会计学校等单位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
(3)适切的教学方法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典型“案例教学”为导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赴企业实地调研形成的典型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已有2篇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精选选国内外经典案例,开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易于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等课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灵活应用。以“情景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主要通过教学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管理理念、学习管理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如营销学中的营销体验,会计基础实训中会计人员工作角色体验,模拟法庭、商务谈判、企业经营模拟中各种管理角色的体验等,使学生受到有益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锻炼。以“实验仿真”为依托,提高学生科学决策能力。如在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学生借助网络数据库资源获取相关资料,运用实验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方法。总之,近几年,我校在通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科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二是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搭建差异化的实习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依托学校在铁路行业的优势,注重铁路系统内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学校在工科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兰州电机厂、兰州机床厂等多家传统制造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地方知名企业共建校政企联合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采用集中、分散与轮转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各企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的实习实践体验机会。通过专人负责、科学考核、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等措施保障,增强了实习的实效性。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指导教师严把论文选题关,本科生导师为各专业进行“文献查阅方法与技巧”、“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如何做好毕业论文”等讲座,以及论文审阅、论文中期检查、、公开答辩等,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论文指导与写作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组织企业经营模拟对抗赛、股票交易模拟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重要赛事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潜能,提升了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11项国家社科和自然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横向项目等,这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创造了条件。在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80%左右的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主持的“甘肃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等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其选题均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另外,学校成立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实施菜单式培育,为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
一是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两年来,曾获全国联想营销创意大赛一等奖、“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第五届“尖烽时刻”全国模拟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甘肃赛区二等奖、甘肃省第十届ERP比赛二等奖、兰州交通大学第六届科技园杯创业大赛二等奖等。2013年至2014年,共获国家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共44项,学生个人获高级别奖项达305项,校级奖励35项,参加甘肃省、全国各类体育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63项,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二是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省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凸显优势。从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看,以毕业生离校当年12月31日作为统计时间,2011、2012、2013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以此为95.08%,93.54%,92.01%,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全国2011、2012、2013届管理学类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依次为91.9%、92.9%、93.5%。由此可见,除2013年,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略低于全国外,其它两年均高于全国水平。与省内其它院校相比,2011年兰州交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半年平均就业率为94.41%,排名全省第一,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也高于本校平均水平。从我校毕业生就业领域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为:以中国铁路总公司、中铁建、中铁工、中国南北车等为代表的路内企业;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以中石油、宝钢、中国人寿等为代表的国有大型企业;以华为、帅康、意尔康、森马等为代表的国内知名民营企业。从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来看,我们承担并完成与本课题有关的质量工程项目及教学改革项目32项,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0多篇,取得与课题有关的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这些优秀成果,为培养高质量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马玉萍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一、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标准教材的章节,结合互联网一些案例开展讲授式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会购买一些实验软件供学生实践。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关注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内容问题
电子商务课程本身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营销推广,从整体战略到商业细节,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电子商务的所有内涵以及操作手段包括技术实现都讲述清楚,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课时。另外,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课时中还包括上机实践的时间,显然,这又大大压缩了授课的时间,在规定课时内要将电子商务所涵盖的所有概念、内容、技术等全部讲遍,那么其讲授内容只能是泛泛的,灌输式的,很多时候学生对一个概念或者商务模式没有很好的理解,就已经转入到下一个章节的学习,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仅了解了某种电子商务模式的名称,而实际的内涵知之甚少,一知半解的学习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状况,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种状况与电子商务课程本身的实践性与创新性特点相背离,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相背离的。
(二)教材建设问题
就目前的电子商务概论类教材来看,主要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
1.教材内容广而泛。大部分教材与目前的课程内容存在同样问题,因为要将电子商务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涵盖在内,很多教材都是将所有的内容都点到,主要概念罗列全,但是却存在着广而全但难以深入的问题。
2.教材缺乏逻辑连贯性。由于电子商务从其概念上来看,既有经济管理类的又有技术类的,因此我们的教材中常常出现既有商业模式又有网页制作方法,章节与章节缺乏连贯一致性与逻辑性。
3.教材缺乏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虽然目前很多教材也陆续进行了改革,在枯燥的概念中加进了很多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还是以传授为主,并没有安排可操作的实践环节。
4.教材时效性差。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快,而教材编制订阅的周期很可能已经超过教材中某些案例与模式的发展周期,再加上一本教材并不是每年都会更新版本,其时效性就更差了,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手中教材里所提到的成功模式或案例,实际已经失败,而书中还在介绍经验,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疑惑和教学难度。
(三)实验教学环节问题
根据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特点,课程教学过程中都会配备实验环节,但是目前实验环节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实验模块与现实脱节。实验软件虽然能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电子商务前后台操作,但是,实验软件同样也存在着由于更新等问题所造成的操作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实验软件与教材相似,其更新的调研开发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就会出现软件刚更新,现实情况已经出现变化,软件本身是为了让学生更贴近现实,但是往往更新是赶不上现实的。
2.重操作轻创新。另外实验软件仅是模拟现实已有的情况进行开发的,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只需要按照事先确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太大的帮助。
(四)考核环节问题
传统的考核主要以卷面成绩、小论文和实验为基础综合测评,这样的考核形式目前还存在着卷面考试死记硬背,小论文复制粘贴,实验应付了事的情况,学生准备考核过程中仅仅提高的是记忆能力和查阅资料能力,综合评分很高却并不意味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总的来说,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虽然通过了该门课的学习,初步掌握了电子商务领域一些基本的概念,了解了电子商务的基本商业模式和技术性名词的内涵,并且也得到了一些实践的机会,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但是由于该课程性质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变的同时在规定课时教学以外对学生进行连贯性的实践,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协调、运筹等综合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改革策略
本次教改改变了传统的拘泥于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采取实践—教学—讨论再实践的模式,其创新性在于将竞赛结合到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实践、竞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后有部分学生将参加竞赛,其学习周期也将从原有的一学期延续到一年,参加竞赛的学生学习周期将延展至一年半或更长,教师贯穿其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启发。
1.强化课前实践。教师在课前布置探索性阅读和实验操作题目,学生通过课堂上机,对下一次上课的内容所涉及的模式及案例进行直观的分析,这个环节旨在通过关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最新动态,启发学生主动式学习。实验环节将放弃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验软件,由教师根据最新的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和最新的电子商务模式,结合课堂进程,设计实验项目,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和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完成相应的操作或实验报告,大多数实验项目将直接在互联网上完成,而不是基于封闭网络的模拟操作。
2.加强教学与课堂讨论。教学环节中,教师将就学生已经预习得出直观分析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讲解,结合辅助教材和互联网实时更新的材料和案例来分析该章节的内容,并与学生的直观分析结论相比较,解答学生的疑难与困惑。本次改革在综合考虑课时限制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加大了实践讨论课时,教学内容以经济管理类的电子商务模式和运营为主,技术类内容大幅度删减,仅保留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教学内容以教师制作的、随时更新的课件和课外阅读资料为主,并加入教师的启发式引导及与学生互动的内容。
3.确立创意方向。通过课堂启发式提问与讨论,帮助找到学生对于该章节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创意方向。
4.注重课后讨论及创意。由于课时有限,课后实践不占用实验机时,主要由学生自行上机,学生将就课堂上探索创意方向进一步讨论其可行性,并可通过教学群和面对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解惑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比较可行的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创意。
5.变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可根据该学期授课人数和具体情况选择开放式答题或课堂小论文的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将不拘泥于辅助教材的内容,均要求学生在查阅互联网实时通过更新的内容并结合课后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创意创新观点。开放式答题是指教师在考核前提供各个电子商务模式具有代表性的网站或平台作为研究参考对象,学生在考前全面了解这些网站或平台的基础上,回答试卷中的相关问题;课堂小论文是指,教师在考核前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电子商务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课后讨论结果和形成的创意方向,在课堂考查时间内当堂完成一篇教师命题小论文,论文可以电子商务创业者的角度也可以普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角度来写。
6.合理利用暑期实践。暑期实践主要利用暑期电子商务课程设计环节,在学生已经提出创意方向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沟通与讨论,组员之间沟通与讨论,确定设计组长,并进行任务分配和进度安排,教师对于创意计划书的撰写进行讲解,学生通过上网和实地调研,并在组内进行协调,分工合作,初步完成一份电子商务创业创意计划书。
7.开展电子商务竞赛。教师根据暑期实践计划书的完成情况并结合学生自己的意愿,筛选出参加第二年电子商务竞赛的项目,并进一步指导,重点在项目可行性分析的调研和项目主要模块的设计,学生完成电子商务竞赛中规定的内容。我们通过以上教改方案,建立一种通过授课扎实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深化案例研究,通过讨论提出创新理念,通过暑期实践深化创新理念和调研能力,通过竞赛全面提高协调、运筹、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教学实践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运筹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该种教学模式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各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去。
作者:顾冰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1现有教学模式中的问题
1.1知识更新不及时
在这个知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应该不断用最新的知识充实每一位学生。但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高校中,管理类学科的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还是很早之前的观点及理论,学生不能通过课本及课堂及时接触理论上最新的成果及观点,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相关方面的实际发展严重脱节,相关学科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使学生毕业后很难满足社会及相关企业的要求,影响学生的就业。此外,高校的管理类学科下设的许多子课程之间存在许多内容及知识的重复,且因为学校对于课程的优化整合没有做出做够的重视,各子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必要的沟通,致使许多知识点在多门课程的课堂上被重复讲授,且许多知识点并没有被透彻讲解。这导致了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点一知半解,掌握不透彻,此外,不断的重复也使学生产生厌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1.2对于实践的重视不足
现阶段,许多高校的管理类课程的授课都是以理论为重点,课堂上也主要是对书本上的理论及观点的灌输,导致学生仅有一些相关的理论基础,严重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这导致许多学生仅掌握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的能力及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企业的发展还会因为缺乏高素质人才而受到影响。
1.3教学手段太过单一
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学手段还是太过单一,教师依然依靠课本,通过板书的形式进行授课,即使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一些工具进行授课,也只是通过投影仪来展示一些文字类的内容,并没有将必要的音像等重要的教学手段很好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了约束,对上课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高校的教学成果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各种关注及期待。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已经开始步入发展的重要转型期,而这一时期的关键目标是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以促进我国高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高校的管理类学科将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企业管理类人才,这些人才的综合素质将对这些企业、行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各高校选择正确科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满足企业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结合社会的需求,不难发现,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培养管理类学科的人才时,要注重其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该成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开发学生们的智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还要求各高校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社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各种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到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创新教学模式的优点在教学成果中充分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为社会输入大量的高水平人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3改进教学模式的措施
3.1明确社会服务价值,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
对于学习,机械加工与创新加工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习者的基本加工以及生成加工是否积极展开。而这两种加工还要依据几种不同的方式实现,它包含组织、选择还有整合等。管理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及实践能力为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手段完成学习目标,利用课上的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得到观念的升华,知识的改变,以及能力的提高。
3.1.1鼓励学生自我探索,提高自学能力
现阶段,知识日益重要的新时代,激烈的社会和各种市场的竞争,刺激了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如果只局限于现有的知识,是无法应对未来挑战的,只有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管理类课程改革中,学习者应该按照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学会自我思考,努力探索新知识,从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需要内化的东西,认真辨别新旧知识,区别两者之间的异同,以便更好地理解内化新知识,最终利用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己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1.2拓展课堂研究,培养学习者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拓展性学习的好时机,拓展学习的研究包括思想,兴趣以及技能拓展等。思想拓展主要是鼓励学生思考所学内容是否科学,在批判性学习中获得思想的升华,思考能力的提高;兴趣拓展主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新兴趣的拓展,老师在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习者寻找自己的兴趣;技能拓展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并获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唯有利用所学的知识在现实中再创造,才会得到知识的内化,实现知识在原有基础上的拓展,唯有如此,学生才可以获得创新能力,应对社会未来的发展以及工作需求。
3.1.3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提高实践能力
知识是指将学到的某些理论、原则、以及其他观点态度应用到某些具体实例中,即指将所获得的知识片段有机联系起来,并把它应用到实践之中,从而使经验得到沉淀而得到新的经验。意义学习注重在以前问题的解决中总结经验从而对于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因此,老师需要在课程教授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需要教师教学中的指导,还需要学生对自身所学知识的组织内化。这样不但会使学习者组织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还会使他们学会如何在现实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3.1.4采用指导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应用技能
在人们看来,现在的大学生更适合指导教学。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还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技能。我们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运用获得的知识支撑未来的工作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些能力涉及了诸多技能。例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等。
3.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践性
3.2.1增加教材现实性
如今,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偏向理论,忽略现实,教学多以西方理论为核心,对那些企业竞争力,学习组织,企业再造等已被证明的合理正确的理论并未重视,这导致了教材与实际的不相适应。所以,将涉及现代管理的精华思想融入教材十分必要。
3.2.2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目前,在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几乎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基本定理的讲解以及特殊案例的分析,这远远无法培养出具有实践才能的学生。为了实现实践与理论合理的结合,必须摆脱传统的学习框架,引领学生思索解决企业运营中的新问题,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在现实中演绎,再将具体实例解决办法升华抽象,形成连接理论与现实的纽带。
3.2.3增强教材中所举事例的针对性
要增强案例针对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为在课堂学习中,设计环境,模拟情景,然后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给予学生自我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二为利用电脑软件模拟学习者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习并解决软件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问题的自我分析能力;三是根据实际问题开展教学,为了解决问题而努力探索,达到教学的目的,促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结合两种不同的方法,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使管理类课程教学具有更广泛的更深刻的可操作性。
3.3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实践技能
3.3.1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自我分析
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最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者批判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要层层深入提出问题,把启发式教学融入课堂。
3.3.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其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老师应该适当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习者来引导课堂,调动其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如项目教学、角色模拟、课堂游戏。角色模拟是根据实际发生的,在现当时的环境和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演绎中去解决问题,使其学习能力大幅提升,并掌握新的技能。项目教学主要指将比较完整的项目交给学生,督促其独立完成,从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到项目评价等。这种方法虽然在课下需要大量的工作,但是却提高了学用的转化效率。课堂游戏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实现再现和升华,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学到课本上的没有的知识。
3.3.3倡导课堂讨论,培养创新意识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对知识需要实践、创造和反思。成功性智力就是侧重人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不仅包括前期的创意,对于资源配置的能力,应对所出现问题的对策,还涉及对表面现象的考虑以及对未来的问题的预测。即指自我反思,创意探究,方案执行等几个层面。这种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拥有了主动权,他们对于课堂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提高。在课堂上面对诸多繁杂的问题,他们经过讨论碰撞产生了思想的火花,迸发新的思想,促进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3.3.4选择正确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选择以各种问题作为教学导向的新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设置时,首先选择一个开放性结构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各种信息来对这个问题的实质进行准确分析,并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它的学习所得,转变以往消极学习的状态,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探索式的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3.3.5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形成自我导向式的学习模式,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成为积极合作的人。团队学习可以很好的将学生的各种竞争意识调动起来,团队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身处竞争状态,这种竞争的氛围可以让每个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提高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3.3.6结合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将实践过程中的经典案例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可以依据相关案例提供的各种背景资料总结整理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案例中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实战的宝贵机会,以提高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的能力。此外,学生可以在进行案例分析中,加强对各种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相应的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各种管理类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同时,对于这些管理类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高校加强对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合社会的需求,并将学生的就业作为教学的导向,探索并选择正确高效的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他们的合作意识等,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管理类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陈培林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1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困境
已有的诸多研究将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把二者视为紧密结合、彼此融通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但我们需要分析创业教育关系紧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差异和困境。
(1)内在悖论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正在全世界迅速发展,但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向和方式的观点却不一致。现有的创业教育经常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为依托,必定绕不开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知识。而从理论深层分析,两者有着内在的悖论。库拉特科认为创业学是商学院的未来,创业学专业的相关教员正转变为领导人角色。商学院教育领域有一个相当有趣的辩证法:控制和创新,即服从于创造,他们是互相矛盾的两种方法,可以归类为不同的思维体系。服从导向的管理学科(如金融、会计)与强调创造和创新的创业学之间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分歧。澳大利亚的创业学教授凯文•凯德尔认为创业学教育摆错了位置,它好典型的大学商学院的教育不协调,无论是在教授课程的方式上,还是在评估方式上。新的领域必须拓展到管理学或者工程学领域之外,或许甚至是大学之外。创业学教育家戴维•伯奇认为,商学院教给你的恰恰是创业学的反面;基本上来说,商学院是教你如何为别人工作。欣德尔甚至质疑创业学专业是不是应该在商学院教授,提出创业学属于在任何地方都可教授的课程,只要那里具备了具有创业的天才想法和对待创业的正确态度。从形式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属于工业时代的产物,细化的分门别类学习,而创业教育具有后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特征,强调资源整合、持续发展等。工商管理类专业大致沿着工业时代思维——工具主义——专业细分——显性有边界——传统教育模式——聚集模式的模式进行,而创业教育则是根据后工业时代特点——人本主义——专业融合——隐性无边界——创新教育模式——辐射模式的路线展开。
(2)现实困境目前的创业教育的课程资源贫乏,内容零散未成体系。加上教材西化的倾向,不能与国情相符合,导致理论单薄,无法支撑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开展。首先,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从数量上、质量上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系统理论薄弱,导致理论研究尚不能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其次,高校的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教育,未能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更无法做到以创业教育来统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如能将创业和创业教育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特色来构建,本来就相当不容易,二者相互有机融入更加艰难。再次,高校的创业教育多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只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误以创业竞赛、创业报告代替创业教育。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从“点”上展开,相应地学生就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必须清醒地看到,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进行,因为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不能如同具体的技能那样传授,而需要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涵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积累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
2创业教育的显性开发融入
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至少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在显性层面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在隐性层面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1)创业教育的层面完备的创业教育具有某种层次性的特点,并非在一个点、一条线或一个面上展开。创业教育具有某种纵向的层次性,大致包括创业思维层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层面(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经济法、税务及知识产权等),创业能力层面(企业运营、组织协调、团队管理、组织策划),创业模拟层面(创业设计、沙盘决策模拟等)。每个层面均可由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来体现和落实,亦可提升学生的投入度。
(2)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共性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均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即眼光向外才有效果。这种外向性表现在教师视野和实践的外向性,专业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学生实践的外向性。美国高校教育创业模式的典型三种模式中的“聚集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面向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学生。课程内容表现为高度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经费筹措、课程设置等事宜都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组织和实施。
(3)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创业教育是工商管理类教育的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创业知识层面和创业能力层面的一部分有共通之处,因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可以创业教育为专业支撑,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创业教育的载体。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是按照学科门类或技术领域划分的,重在传授工商管理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制定展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课程评价等。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完全可能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特色,反过来塑造专业教育,并按照不同教学阶段强化课程实践。
3创业教育的隐性渗透融入
创业教育在思维层面呈现出持续性、隐蔽性的特点,学生独立意识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无法靠显性的课程知识单独承担。
(1)隐性渗透的内容和方式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方式,更加具有现实性。创业教育不只是创业知识、能力,先导性的创业的思维和心理准备必不可少。我们的创业教育首先要强化创业意识、捕捉商业机会的敏锐程度,对创业激情和理性的理性关系的把握,保持创业者必须的好奇心、兴趣、激情、理想,使学生始终保持自我探索,摒弃赌博心态而保持风险意识的底线思维。这些内容可以渗透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大部分课程中,以创业教育作为主线,会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立刻饱满起来。另外,对于创业管理而言,某些行业的知识属于隐性的知识,只有身处那些行业中才可以领得到,因而,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方式在这些方面更好的作用。
(2)创业教育目标的实际达成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少数人能创业,而创业的学生中能有所成就的会更少。因而,不能把创业成功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受到的创业教育训练首先是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方面的,这是一种思维状态的提升,是对市场环境的把握和机会捕捉的敏锐度训练。需要让学生懂得创业的高风险收益特点,懂得把技术、思想商业化,构建商业模式的方法,创业思想落实到团队中并成为团队文化的运行方式等等。总之,除了培养创业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懂得创业的思路和方式,成为学生专业思维体系的一部分,为整个社会积累创业智力资本的存储量。
4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对策
(1)创业教育师资的开拓事实上,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普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师要深入而全面,除了较高的文化素质,还要具有强化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解决企业运营实际问题能力、市场策划能力,才能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的任务。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在具有较高受教育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具有创业教育的专业关联性,最好是具有创业实践、企业咨询经历,与社会和企业联系的交流能力、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乃至某方面的创新能力。简言之,创业教育应具备创业学和创业管理、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将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中。从创业管理角度看,创办企业离不开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风险控制等因素的制约。有过创业和咨询经历的企业家往往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环境认知和经验总结,对于创业共性的问题会有贴切的指导。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在企业管理、运营,财务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是指导创业和企业经营的导师;对于非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创业项目的策划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因而,创业教育开展的师资,很可能需要由富有经验的校内外指导者构成创业咨询团队。同时,应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进行创业实践的机制,包括培训、激励和创造条件,以鼓励高校教师创业。
(2)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靠岸”从创业教育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课程显性开发和隐性渗透方式,就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若不与行业相结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指向性,无论从学生就业还是专业建设,都容易导致方向模糊。没有方位感的教育,必然导致迷失,如大海上的航船缺少目标,缺少前行的动力。因而,从这个角度看,以创业教育为方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指明航向,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热点“靠岸”。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学生毕业之前就能对某些行业特点、规律有常识和经验,对某些行业的供需价格、供应链、销售渠道等有相关了解。
(3)运用商业计划书某种程度上,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可以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靠岸”的出入口,它要求专业必须结合行业的环境、规律和特点来展开。商业计划书可以横贯宏微观环境分析,战略分析,生产与运营管理,人员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薪酬、员工关系,新产品策划与开发、营销策划、品牌运作、渠道和销售管理等,财务管理的成本核算、融资并购、会计统计等等。紧密结合行业的商业计划书的高质量团队化撰写既可视为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类专业教育的结合点,也可成为创业教育的显性开发和隐性渗透的综合性训练,完全可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创业开辟道路。
作者:王学伍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一、管理类专业的学风建设现状及形成原因
1.学习动机较纯正,专业思想不稳固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对就业局势的粗略感知,学生的学习动机较为纯正,但因学生所学专业多有其父母选择,并非出于学生自己的意愿,因此学生入校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够稳固。虽然学院在学生入学后就开始积极进行专业教育,但专业思想稳固不是一蹴而就,所以这部分学生往往没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学习目的模糊迷茫,这些大学生学习风气较为涣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风建设。
2.学习目标较明确,学业规划不系统大学是专业教育,也是大学生走入社会必经的职业教育。虽然文科专业学生就业时专业限制较少,但总体来说,学生学习目标较为明确,短期目标一般为通过努力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长期目标则为大学期间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取计算机、健康管理类专业等相关等级证书。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年轻有朝气,但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出现学业规划和职业理想脱节,自我发展计划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符等现象。虽然学校开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学生不够重视,认为职业规划与他们在校生相距甚远,在学业规划上多存在随波逐流的现象。
3.学习态度较端正,自我约束能力差经过调研和座谈发现学生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但长期传统的应试教育,使他们习惯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约束下的被动学习,进入大学突然面对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时间显得无所适从、漫无目的,进而表现为自主学习的意识不足和能力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差。如因惰性等因素干扰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够多,只学自己认为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科,上网、参加活动等占据大多数课余时间,上课时个别学生有玩手机、睡觉、看课外书的现象,更有甚者因过度追求玩乐而无法完成学业。
4.学习主动性较强,学习方法不灵活在调研中发现,学生普遍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总体能够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习惯于中学阶段被监管的学习模式,在相对宽松自主的大学生活里,在没有老师督促的情况下更容易放松自己,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意识,在考试的压力下能够积极复习,但平时学习的主动性较差。由于大学学习方法与高中有所不同,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现象。与考试课相比,学生则较为轻视考查课,而不能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认真学习考查课内容。
二、加强管理类专业学风建设工作的对策
1.加强专业教育,稳固学生专业思想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是促进学风建设的必要手段。专业思想稳固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新生入学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培养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经常组织专家、教授、名师报告会和学习经验交流,使学生把握社会生活对专业的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热爱所学专业,同时提高学业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力,通过言传身教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自律性、自制力等方面的培养。稳定的专业思想以使学生在学分制背景下的自由度受到相对限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加强职业相关教育,使学生注重学业规划大学的专业教育与学生的未来就业息息相关。用人单位在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关注毕业生的整体能力素质,尤其注重学生的可迁移技能。但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满足于教材和课堂知识,忽视动手能力和其它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平时很少看课外书籍和参加社会实践,缺乏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学业生涯规划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为自己做好学业规划,协助学校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实现大学生从半强迫性质的“要我学”到自觉自愿的“我要学”的转变,由“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转变,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成为自己人生的设计者、领导者和管理者。
3.加强榜样引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学风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合理的导学模式在学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也能够使学分制发挥更好的人才培养作用。传统的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的双重导学体系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遇到对自身发展规划迷茫等问题时,除了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外,同样也愿意接受优秀学生行为和事迹的榜样引领,因此优秀学生可以作为教学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在学风建设上的纽带,用自己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其它同学,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承担起相应的导学任务,协助学校创建优良学风,从而使导学体系更加完整化。
作者:刘宇杰单位:辽宁医学院
1指标选取和数据收集
1.1选取研究指
本文在借鉴前人关于就业吸引力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武汉高校管理类大学生和光谷产业集群的特点,构建如下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分为:企业自身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4个二级指标和职位晋升空间、当地房价水平等22个三级指标。
1.2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问卷设计。通过小规模测试和实际访谈进行问卷前测,最终结果显示克隆巴哈α系数为0.735,KMO值为0.673,且通过Bartlett检验,说明问卷信效度都比较好。本文数据收集分为初测和再测两个阶段,初测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重测信度检验;再测用于验证性分析、信度分析以及因子等分评价相关研究。
2模型构建
通过描述性统计学技术EXCLE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和样本数据库的建立之后,本研究接着运用IBMSPSS21进行因子分析,以此了解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考虑因素和就业吸引力之间的相关关系。
2.1相关系数和变量求解
本文选取一些既能反映就业吸引力内涵的主要方面,同时又能从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获取数据的指标作为就业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它由丰厚福利与薪酬、企业规模、企业知名度、职位及晋升空间、企业文化、企业基础建设、企业绩效评估、企业发展前景、企业就业稳定程度、居住环境、交通便捷程度、房价水平、父母意愿及支持力度、社交网络发达程度、消费水平、社会治安环境、户籍政策支持程度、住房保障政策、区域就业政策、行业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前景、行业竞争状况等构成22个指标组成。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既可以消除量纲差异的影响,又可以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表。
2.2提取共同度
计算各变量对应的初始共同度和提取因子以后的再生共同度,对因子分析法进行检验。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指标变量的共性方差均在0.5以上,且大多数超过0.6,说明大多数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可以满足进行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
2.3因子特征值和特征点分析以及确定主要因子
前七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占整个方差的63.125%,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根据旋转以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这七个主要因子分别是:职位与晋升空间、福利与薪酬水平、房价水平、住房保障政策、区域就业政策、居住环境、行业发展前景。
2.4计算各因子得分及综合评价
通过因子轴旋转后可知,每个因子只有少数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企业自身因素”因子包括职位及晋升空间,薪酬与福利和企业规模,且这三个指标的因子载荷量均在0.8以上且数值接近,说明“企业自身因素”与这三个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很强,以“企业自身因素”因子来概括这三个指标因子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集群就业吸引力宏观层面上的影响因子。这一指标的方差贡献率17.625%。“区域政策支持”是产业集群就业吸引力的政府表现。在因子分析中,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2.717%,其重要性次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状况”因子的好坏决定着管理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是产业集群就业吸引力隐性的表现。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9.543%,对总体指标的解释贡献较小,但在现实中意义重大。
3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综合因子的重要程度及其相互关系,本文为提高武汉光谷对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吸引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企业应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对于职位及晋升空间的关注甚于薪酬与福利水平等其他影响因素。企业在给予市场水平薪酬与福利的前提下,应当大力关注新进管理类大学生的晋升之道,大大激发管理类大学生工作的激情。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员工的归宿感和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加武汉光谷这一产业集群的就业吸引力。
3.2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住房优惠政策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又一大重要因素就是住房。随着当今时代房价的水涨船高,买房成为大学毕业生特别头疼的问题。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得出,不管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中的房价水平,还是区域政策支持中的住房保障政策,都在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吸引力影响因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和优惠措施,提高管理型人才的安全感,增大其留汉就业的可能性。
3.3学校应当加强就业教育
从实地访谈和数据收集结果可以看出,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态度不端正,好高骛远。一方面,管理类大学生自身经验不足,缺乏实战经历,在人才市场上并不占很大优势;另一方面,他们又往往看不上蒸蒸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眼高手低造成自己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岗位与自身素质不匹配。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就业教育,帮助管理类大学生认清自己、端正就业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作者:张汝玲白建鹏张弘扬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金融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动荡和日益复杂化的经济活动,更是对人才的应变与创新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而这种高要求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显得尤为突出。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不少研究人士从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提高导师质量以及改革学术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1-2]。这些对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提高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明显的作用。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就应该突破现有培养模式中的种种束缚。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具体从“三个突破”、“三个结合”等方面探讨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提倡“三突破”
学术研究是管理类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重要学术活动,也是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重点予以指导、培养的过程所在。但是,目前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低、创新能力较差,对某一领域问题的研究总停留在前人研究的水平上,无法突破。并且由于创新能力差,为了完成某项研究或学位论文,甚至出现了拼凑或抄袭等道德失范行为。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应当改革目前较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从研究生培养的最关键的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突破“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指导形式的限制
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的都是导师制,说到底就是一人负责制。研究生除了完成规定的学位课程外,主要学习和研究活动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导师除教学任务以外,很多都承担有科学研究的任务,所指导的研究生也很自然地一道在本学科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然而,虽然导师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研究动态,但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学术研究要有新的突破,仅仅按照本学科的理论逻辑和思维定势去研究,很难有新的突破,必须走学科交叉、组建学术团队联合攻关的新路。另外,导师的研究观点往往直接影响所指导的研究生,研究方法及学术态度同样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当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时,对研究生的培养无疑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应当摆脱“师傅带徒弟”式的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打破单纯的一人负责制,为研究生的培养组建一个“智囊团”,其人员组成可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学校以及与企业配合。可以多渠道引进导师,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可以在不同高校实行导师共享,或聘请国外知名学者、企业高层管理人士、政府部门具有相关理论知识的人,在导师的组织下,综合各方面的优势为研究生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特别是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可实行正、副导师制,副导师可由具有某方面专长的学者担任。可在研究方法等方面对研究生提供更加细致、具体的指导,从而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3]。
(二)突破研究生只能参加本专业研究课题的限制
通常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术研究活动,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导师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这种安排当然很有必要。但是,有时研究生也可能会对本学科以外的某一问题产生研究的兴趣,如果导师一概加以制止,就有可能将创新思维的萌芽给扼杀。强制性要求研究生参加本学科的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造力的发挥,同时也打击了研究生探索新生事物的积极性。所以,应当允许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课题。在这一问题上,导师的思想观念要放开,允许自己指导的研究生选择一些跨学科的研究项目,以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指导研究生的目的就是培养其研究能力,而不是为了某一研究课题的完成。从课题负责人的角度而言,将相关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研究生组织成一个课题研究团队,不仅促使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能相互取长补短,并且还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这对于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无疑是有益的,同时又培养了研究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突破研究生只能选择本专业课程学习的限制
正如前面所述,管理学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复合性特点。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管理学领域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所需要的知识面越来越宽,现实经济活动需要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创新人才。因此,要改变现有研究生课程选择单一、专业限制过死的现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允许研究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应当尊重研究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激发他们的潜能为本;应该打破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专业限制,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热情、意识和能力,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实施“三结合”
培养应用型人才即要重视人才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性学习研究活动从来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对于工商管理类研究生来说尤其如此,社会实践是创新的根本,创新始于实践,终于实践。因此,培养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坚持理论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4]。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必须走出学校,强化三方面的结合,即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政府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一)校际之间的结合
目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虽然在专业设置上趋于综合化,但各地区的主要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多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体系、优势专业和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各高校基本上是相互封闭的进行人才培养,这一模式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我们可从一些重大的国家科研课题研究模式中得到启发,如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往往是几个高校合作进行研究,而通过这种校际合作研究过程,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科研任务,同时也培养出了优秀的创新人才。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实力的高校如果能联手培养高层次人才,不仅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达到较高学术水平就需要采用这一模式。应当说,校际之间的合作不限于国内,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意义更大。
(二)校企之间的结合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行为方式,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将要面对的是社会实践大舞台。与此同时,人的创造力的源泉归根结底来自生产实践等社会活动,生产实践中的各种管理难题往往能刺激人们的求知欲,激发人们的创造力。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结合不紧密,研论文究生比较重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习,对于社会问题的感性认识不足,从而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加强校企合作,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使他们了解到大量的管理实践素材,不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企业管理的知识更新和人才引进,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校企合作的实施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建立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机制。一方面,企业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在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力量,帮助高校培养管理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复杂而变化的社会经济现象不断给企业提出了新的管理问题,从而为管理类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因此,校企合作是一切发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成功经验。虽然我国高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但是一些高校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可以肯定,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第二,建立校企之间交流互动机制。高校与企业都是国家自主创新的主体,其中,高校有人才智力资源,企业有资金、实践经验和市场优势。高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可以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的基本经验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高校应该与更多的企业建立互动机制,为管理类各专业领域研究生提供接触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为企业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等专业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启发广大研究生的创造灵感,同时使校企合作朝着更宽广的领域发展。
(三)高校与政府及研究机构之间的结合
为培养管理创新人才,高校还应当加强与政府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高校与本地区各级政府的合作,可为研究本地区经济与社会问题,共同组建研究团队,使管理类研究生参与当地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等相关课题研究。如中南大学与湖南省政府有关部门联合研究我国中部崛起问题,并成立了“中国中部崛起战略研究中心”;与省内有关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了“湖南经济问题研究中心”、“湖南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等。这种合作的优点是研究课题的现实性非常强,由于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使研究经费、调研的实施等都能得以保证,有利于项目的完成。通过这种合作研究,一方面使研究生学以致用,有机会深入探索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在实际问题获得解决的同时也得到了一条有效的培养人才渠道。
三、营造好环境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创建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条件和氛围。
(一)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园学术氛围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氛围,要体现探索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探索性,即要营造自由探讨的学术氛围。在引导研究生尊重学术权威的同时,导师应鼓励研究生敢于向学术权威提出不同观点,甚至就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辩论。导师还应当鼓励研究生不盲目迷信权威行为,并积极加以指导,帮助研究生找出自己观点中的合理部分,或指出其理论和思维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一学术氛围中,研究生可以自由地“呼吸”、思考、学习和竞争,逐渐养成善于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出对知识、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具有探索性的学术氛围有助于研究生了解、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5]。导师应定期组织“seminar”,为研究生了解和阐述各自学术观点提供条件。
自主性,就是要给予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研究生在进行各项研究时始终应保持其自主的地位,即不能过于依赖导师。在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采用等方面要有自己的思想。导师要把自己定位在引导者的角色上,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更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的研究工作并提供现成的结论。要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广泛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中。一方面,学校要广泛地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园做各种学术讲座或报告,并形成品牌系列,如“名人讲坛”、“科学讲座”等。这些名人学者的报告对于开发研究生的创造智慧和创新潜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也要组织本校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如参与“博士生论坛”、“学术论文竞赛”等活动,通过这样一些学术活动,既能营造校园的创新文化氛围,也可激发研究生自身创造欲望和创新能量。
(二)创建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成长的优良校园环境
为培养工商管理类研究生解决现实经济活动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并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基本素质,可努力创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1.设立专业实验室。
学校应设立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实验室,比如对于会计专业的研究生,设立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软件开发实验室、国际会计互联网实验室等,研究生可利用实验室提高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
2.建立创业培训中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必要提高研究生应对各种就业环境的能力。而通过建立创业培训中心,可加强研究生进入社会之前的基本素质训练,使其从专业知识到心理素质都能符合社会对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
3.建立相应的校园网络体系。
由于网络面向全校师生,且使用方便、灵活,不受时间的限制,因此利用网络渠道开展各种活动无疑是一种理想的途径。利用校园网,可使研究生通过网络体系及时获得各种学术讲座、就业指导、校企交流活动以及研究成果介绍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同时,利用网络开办各种论坛,可为研究生与相关专家、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起桥梁。比如,中南大学邀请一些科研与教学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师在网上谈学术与道德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展鹏教授作客升华网,与广大师生进行以“治学与修德”为主题的网上交流,在全校产生极大反响。
综上所述,要有效提高我国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大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打破传统培养模式中的种种束缚,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新发展以及对管理人才的新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的思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高校应当为研究生提供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和学习环境,使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0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进程加快,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市场化必将浮致人才的全球性竞争在国内展开,甚至进一步加剧。作为时代先锋的当代大学生,是整个社会金字塔中的极具上升潜力的一层,他们面临着由理论到实践的巨大人生跨越,竞争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机遇与挑战在等待着他们,他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与适应性和开拓性思维以及极强的进取心,并有着较强的团队精神和较轻的社会压力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当代大学生如何主动学习,培育与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凸现个人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工作实践终的持续竞争能力,以在人才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众国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也是每个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旱是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最开始核心竞争力只是经济学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所以被引入经济、管理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域,其概念也逐渐被引申到了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事实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每个个体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套用普哈拉哈德和哈默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内化了的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能够史加有效地让用人单位快速接纳自己从而取得工作机会的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大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结构的优化、技能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途径,全而整合发展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性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找到适合才能发挥的工作岗位,理想就业而实现自身价值。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技能水平、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关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木要素,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公认的明确的定论。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笔者认为主要包括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几大基本要素。
1.1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
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价值取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强烈的社会贡任感。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是高校毕业生顺利成功就业的敲门砖。
1.2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复合型知识结构是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科知识与文科知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综合体现,是系统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灵活的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完善而全而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前提,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未来工作的新型人才。
1.3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
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终身学习观念、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融通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想象能力、能动应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同化顺应能力等,是各种智力性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综合参与的结果。学习创新能力是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是大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1.4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良好是指人的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涉及适应社会和人际适应两个维度,具体包括生活知识技能的掌握、正确活目标的确立、社会生活规范的遵守、社会群体的融入、社会角色的承担、社会生活的适应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
2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调查分析
本文以某些高校部分工商管理类学生为调研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涉及5所高校共计1000名学生。实际收回问卷982份,去掉填涂失误等无效问卷后共计收回有效问卷956份,回收率达到98.2%。限于篇幅,调查过程在此不予赘述,下面详细分析本次调查的结果。本次调查设置了4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为了客观的获取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①在“良好的心里素质方面”方面,有336人显示“非常好”,348份人为“良好”,142人为“一般”,剩余的130人为“不好”,分别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35.1%,36.4%,14.9%和13.6%。显然,认为非常好或良好的共计71.5%,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心理素论文质都不错。②在“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方面,有382人被调查认为“一般”,262人显示为“良好”,170人为“不好”类型,剩余的142人为“差”,分别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40.0%,27.4%,17.7%和14.9%。从这个结果看,大多数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并不具备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只有少数学习努力,目的明确的学生知识面较好。③在“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方面,有481人为“一般”,205人为“较强”,159人为“差”,剩余的111人为“很强”,分别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50.3%,21.4%,16.7%和11.6%。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一般的,只有部分学生创新能力强,这与各自的自我锻炼和学校的培养方式有关。④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277人被判定为“较强”,336人为“一般”,225人为“较差”,剩余的118人为“很差”,分别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29.0%,35.1%,23.5%和12.4%。相当一部分工商管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有所欠缺,事实上,这与大目前高校的培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3讨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能力并不强,一方面这与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方式有关,另一方面这也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背景有关。事实上,当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是一个需要个人、学校、社会、企业及上级部门共同规划和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把各个方面的因素都积极地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地把工商管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上去,使工商管理大学生能真正地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学校、企业和各种制度机制的保障真正体现出来,这也是对当前我国高校培养人才机制的一个挑战,也是对我国当前教育制度的一次完善,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基于我校“以飞为主,综合发展”战略目标,讨论工商管理学科在我校的发展前景及作用,并根据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对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目标的基本内容进行阐述,提出保障学科建设目标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发展前景实施策略
一、工商管理学科建设
在我校“综合发展”中的作用及前景配合学校“以飞为主,综合发展”战略的需要,我校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工作于2001年6月进入实施阶段,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申报工作于2001年11月通过了民航总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生,目前已有两届共160余名学生进入该专业学习。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和商务管理与航空服务专科专业于2003年通过民航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将于2004年开始招生。
学科建设基本要素包括学科方向、学科梯队、研究基地、科学研究、学术环境、人才培养等。其中,学科结构及学科方向的确立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学校“以飞为主,综合发展”战略下,不可能建设所有的学科或学科方向。因此,在学科结构和学科方向选择上应综合考虑以下观念:一是本体观念,即从现有学科上进行建设,在现有的优势学科基础上加以发展;二是特色观念,学科方向的特色是学科生命力所在;三是创新观念,只有不断寻找新的学科方向生长点,才能持续发展;四是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观点。[1]
两年多来,在专业申报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实际调研、横向比较、综合分析,从客观环境要求和学校自身条件来看,在我校办学的综合发展方面,工商管理学科的作用和前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社会经济等宏观环境因素来看,大量分析预测结果都显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深化和完善,面对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全球竞争格局,工商管理学科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其知识结构、素质能力也会提出新的要求。在我国的人才状况中,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类人才始终是个薄弱环节,总量相对不足,西部地区管理人才缺乏现象尤显突出。
对企业来说,管理职能作用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数据事实说明,越来越多企业已非常重视市场业务的开拓,市场业务的开拓加大了企业对具备管理知识、营销知识人才的需求。这种需求在短期内会有较大波动,但大趋势不会变。
2.民航行业发展的要求从行业环境因素来看,民航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根本转变,民航企业运营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目标将逐渐成为民航企业经营的出发点。随着民航运输市场的不断扩大,未来航班密度、旅客流量将大为增加,旅客、货物中转衔接环节增多,对航空公司及机场管理会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国外航空公司激烈的竞争,提高航空公司运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直接关系到航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都为从事航空公司及民航机场经营管理的工商管理类人才提供了较大的市场需求和更高的素质要求。目前民航各院校都开设了层次不同的经管类专业,但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不能满足民航发展的需要。
我校开办工商管理学科,起步较晚,但与民航其他院校相比,并没有难以逾越的差距。
如果对民航这一市场不积极争取,则可能错失发展良机。
3.对学校发展的作用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快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而且也是国内诸多高校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为此,不少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重点院校都从自身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为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创办综合性大学的重要内容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2]
工商管理学科的建设,既是学校“以飞为主,综合发展”战略的需要,其教学资源也会对我校其他专业带来正面辅助效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厉以宁教授谈及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时认为管理知识的教育应作为当代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大学各专业学生都应开设管理学课程。我校飞行技术专业和空中交通管理专业培养的民航飞行员、空中交通管制员以及情报、签派人员都是工、管复合型人才,是价值昂贵的航空器的操作者、指挥者、管理者和营运者,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更应对他们进行现代管理理论和知识的培训。
4.对学科建设风险的认识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有机遇,也有风险。发展工商管理学科的主要风险是新专业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学生分配受影响,专业发展昙花一现,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造成学校资源浪费,丧失其他发展机会。要高度重视、正确对待学科建设中的风险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市场竞争中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我校优势专业现在面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还追求一种不担风险、回避竞争的发展模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与我们面临的现实也是矛盾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的可行性不应该仅以有无风险来衡量,以我们现有的条件作为唯一的依据,而应以社会及行业发展是否有需求、能否更好利用和整合学校资源、能否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撑和带来潜在利益等方面去考虑。经管类学科专业发展空间大,可拓展的专业面广,相互支撑和互补性强,投入产出比高,如果不抓住现在国家深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申报、抢占先机,则可能丧失一块很好的教育培训市场,为学校长期发展带来影响,留下遗憾。其次,在学科建设中要有高度的危机感和风险意识,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明确学科建设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市场定位,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逐渐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通过精心规划和踏实工作,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二、当前我校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中急需完成的几项工作
1.专业规划与课程建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专业规划是专业建设的蓝图,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的制定和完善上。要通过专业规划工作,把环境影响、市场需求和学院自身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培养目标、市场定位,突出我校的行业优势和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核心竞争力。这一工作在专业申报和评审阶段已初步完成,如把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在民航企业以及各种类型的工商财贸企业从事生产、营销、财务、人事与决策管理等工作,也可在国家外经贸业务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的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立足于面向民航建设和地方经济服务,形成主辅修专业多出口、多技能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基于上述考虑。
目前已基本完成专业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大纲的撰写,进一步应该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各门课程(特别是民航运输经济和民航管理类课程)的大纲和教学资料,搞好具有民航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作好实验实习计划。
2.教师的引进和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我校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条件决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教师引进与培训。管理科学系经管类专业教师基本都是2002年专业申报完成后从地方高校引进的应届毕业研究生,工作经验不足,对民航系统不熟悉,有一个逐渐成熟和成长的过程。但他们面临的任务繁重而艰巨,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担负起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科研等任务,因此教师的引进和培训工作意义重大。要配合学院相关职能部门把好教师入口关,尽力引进专业对口、综合素质强的新教师,积极引进本专业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对新教师要加强教学指导和工作检查,把好教学质量关。在我校现有条件下,聘请外校资深教授来校担任客座教授非常必要,可以提高整体科研、教学水平,指导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对引进的新老师应根据所学专业和自身条件确定主要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进修和培训,特别是民航运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如IATA组织的各种培训、民航相关院校的专业培训班和专业课程。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3.实验实习基地与毕业生分配渠道的建立工商管理学科属应用型学科,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锻炼。今年开办的商务管理与航空服务专科专业,更是针对市场需要培养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所谓“灰领”型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对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实验、实践环节有较高的要求。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是搞好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需要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协调,借鉴相关院校经验,按照专业规划的要求,切实做好建设工作。公务员之家
虽然本科教育已逐渐进入大众教育行列,但仍应对毕业生分配给予高度重视。同任何产品一样,产品质量、供求关系、销售(分配)手段是决定毕业生市场需求走势的基本因素。建立广阔完善的毕业生分配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影响力度,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公务员之家
实习基地建设与毕业生分配渠道建设密切相关,是建立用人单位与学院关系的纽带,能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三、工商管理学科长远发展的努力方向一是结合民航经营管理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开展科研工作,为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增加特色和内涵,并培养出一批既懂经济管理,又懂民航运输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我校经管类专业建设刚刚起步,科研水平低、没有积累,一时难以承担大型科研项目。因此,必须立足行业和地方经济需要,针对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科研工作,使科学研究与行业、地方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逐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水平。
二是搞好学科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工商管理学科各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相互支撑,有很大的专业拓展空间。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为经管类其他相关学科专业构建了发展平台。做好学科发展规划,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和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资源共享格局,有利于采用可灵活调整专业的柔性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学生入学后,先确定大致培养方向,两年内统一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然后根据社会需求,再划分专业,实施模块式教学,定向培养人才。
[摘要]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论述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并指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并介绍了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相对独立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共315所,在校学生近200万人,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独立学院大多办学历史不久,所开专业多为举办高校已有专业,而目前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开设专业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是第一大类,加上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对于其他工科专业开设的门槛较低,全国各独立学院都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因此,对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和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全国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占到15%以上。同时调查发现高等院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口径过窄,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相关课程设置不完全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部分课程过于理论化,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环节缺乏等。由于目前独立学院在多方面都移植了母校长期积累的传统与经验,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基本上仍由举办高校负责。独立学院从开始举办之初就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受到举办高校的制约,在短期内,其人才培养模式都难以有明显的改善。因此,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亦不可避免的存在上述问题。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出于节约教学成本,追求短期的办学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对实践教学投入不足。例如,大多数独立学院都需要共享举办高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在原本有限的资源约束下,独立学院的生均实践教学资源更加匮乏,从而使得实践教学难免受到一定影响和制约。
另外,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自身的特点也使得目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不佳。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除了整体上学习成绩略差,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方面丝毫不亚于甚至更强。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加强激励和引导,以激发的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大多社会性较强,很多专业知识很抽象,不像理工科专业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有些空洞,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课程缺乏应有的兴趣,认为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这或许只是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集中反映。
二、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意义
一方面,从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来看。独立学院作为我国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所创新,方可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取得一席之地,并逐步发展壮大。而经济管理类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时也是独立学院具有代表性的专业类型,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于整个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独立学院这种新型办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倾向,即大量的毕业生失业与用人单位的职位空缺同时并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普遍反映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是:缺乏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有待加强;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等。而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经得起社会的检验。独立学院要真正具备独立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获取稳定优质的生源市场,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打破目前所依赖的举办高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及各专业自身特点,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创新。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对于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的途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国内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对目前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继续研究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目的就是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够的状况。要改变这一状况,有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径,其中通过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被认为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但是,由于独立学院采用的民办机制,投资者或者举办高校要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所以光靠一味的增加投入的方法在目前独立学院自身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并非上策。如何寻求一种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又可以带来较好的办学效益(主要是经济效益)的模式,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关键所在。根据我院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指在老师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的相专业知识领域内的科技活动,包括各种专业社会调查活动、学术性竞赛活动和发明创造活动,是一种群众性的学术活动。由它属于课外活动或者第二课堂的范围,因此一般没有具体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从学校的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课外科技活动主要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首先是在实践教学功能。课外科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而且是专业领域内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专门的社会实践,为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可以在一种十分接近或者完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在专业教学方面的功能。大学生科技活动一般都是围绕参加学生所学的专业来开展。学生为了参加自己所学专业或者相近专业的科技活动,主动的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强化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学术和行业发展动态。同时,在参加的过程中,他们会切身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涵义。特别是当取得好的成绩或成果时,他们会感到一种成就感,从而最终极大的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是在创新教育方面的功能。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通过在课外科技活动发现问题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了善于思考、追求创新、崇尚创造的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最终初步具备了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公务员之家
最后是在人格教育功能方面。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与人沟通的人际能力。由于课外科技活动是一个较长的学术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性格。有的学生在参加全国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后感言:“大赛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巩固,也是对个人心理素质的考验。它让我明白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每个人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
课外科技活动不仅具有上述四个方面的重要教育功能,同时从办学效益来看,亦具有较好的拖入产出效益。投入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是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如实验机房和相关软件等,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这些投入属于固定资产的投入,可以长期的高效利用;软件方面主要是师资队伍(主要是专业指导教师)建设,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教发现学生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中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长,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再去调整课程体系、授课方法等理论教学,直接为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服务。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型课外科技活动,可以让独立学院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展示自己的实力,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招生宣传效果。
四、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的实践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近几年来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崭露头角,并且初露锋芒。我院学子(主要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继2006在首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之后,又在2007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冠军、股指期货组全国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这充分展示了我院学子的综合素质。同时,课外科技活动的效应逐步得到显现:通过大赛的承办方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推广活动,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参赛选手(尤其是获奖选手)亦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有些单位甚至提前预定参赛选手作为人才储备,直接促进了学生的就业。这种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为我们的创新我们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启示。总结我们的经验,主要是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未雨绸缪,精心组织。我院经济管理系在最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理念,在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还在学生当中倡导“无假期”计划(即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深入企业的一线岗位开展实习、实践),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加入“创业计划”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比赛正式开始之前,我院教务管理部门和经济管理系的老师就非常重视,积极组织学生报名,并将所有参赛选手分成小组,然后由具体的专业教师负责大赛的全程组织和指导工作。
二是重视过程管理,进行全面指导。由于此次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时间长,所以参赛学生在参赛期间难免会有怠懈情绪,甚至是遇到暂时的挫折后半途而废。而坚持不懈的品质正是当今很多学生所缺乏的,同时也是参加比赛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我们的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同时,也密切跟踪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坚持不懈,正确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合理看待各种可能的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和积极的理财意识,帮助参赛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为了使参赛效应最大化,我们不仅在比赛过程中经常组织参赛学生一起交流经验体会,同时在比赛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及时地全面总结,写出相应的报告。
三是通过制度形成对参赛学生的激励。为了更好的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学院于2007年专门制定了《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奖励办法》。另外,学院还颁布了其他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便为学生和教师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制度保证。
四是以参赛为契机,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由于此次参赛选手众多,而且是以网络远程参赛的方式,因此学院决定为了方便学生参赛,扩建了原有的实验室机房,并更新了有关设备,同时新建了参赛专用机房,从而为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设施。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合理地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累积,以至形成个体核心的职业竞争力,顺利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社会需求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综合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达到413万,2007年预计达到495万人!然而,据统计,按照历年的就业率,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75.6万人,2005年达到98.2万人,2006年达到123.9万,2007年将达到148.5万!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平均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无良好的职业管理意识,不能充分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管理自身大学生涯,正是造成现今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2004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
一项针对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及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尽早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现状及理论
1.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美国最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专家当属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E.H.施恩教授。1978年他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率先从职业发展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为我们认识个人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角色与管理功能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由于他在书中首次提出职业锚的要领而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经典著作。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家、尤他州立大学管理学系教授布鲁克林.德尔1986年出版的《管理新职业者—当代工作者的多种职业生涯成功向导》论述T职业生涯的多样化,将职业生涯定位分为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平衡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职业者的特点及其管理进行了研究。
2.法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让.M.普雷地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人力资源》和1995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两书中都发表了同样的论述:企业中的职业生涯首先表现为一系列工作职位,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企业结构中一个员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职位连续。这种对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的定义在1995年出版的里昂高等商业学校教授F.丹尼所著《干部管理》一书中被称为传统定义而受到批判:职业生涯的概念不应仅局限于它的客观含义,还应包括个人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职业生涯开辟了实现可以令一些员工满意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新道路。他们要面临各种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的职业尝试,其职业生涯与他们和客户关系的发展而非和他们的新职业紧密相关。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管理在法国得到重视和积极研究,其定义和内涵的不断更新,向侧重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转化。
3.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及管理理论
在中国,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基本还属于引进、介绍阶段。台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黄英忠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著中论述了职业生涯开发管理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张添洲著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以说,这是中国学者中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的开创之举。
我国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以厦门大学廖泉文教授的“三三三”理论为代表,“三三三”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和淡出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三个子阶段;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和再适应阶段,而每一个子阶段又可分为三种情况:顺利晋升、原地踏步、降到波谷。按照她的观点,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应该属于输入阶段的关键部分,是输入信息、知识、经验、技能为从业做重要准备的;认识环境和社会,锻造自己的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
三、浙江省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趋势
2006年,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人才市场大盘较为稳定,人才供需良好。从省人才交流中心2006年度人才交流统计数据来看,共有2.8万家(次)单位招聘信息,累计各类专业岗位70余万个,有近300万人次求职,供求比例为4.2:1。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为:大专学历的占41.0%;本科学历的占22.3%;高中、职高、技校的占14.1%。
2007年浙江地区五大热门行业人才需求强劲。据业内人士预测,2007年根据浙江省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布局的总体需求,将有五大行业成热门:计算机行业、金融投资行业、信息管理咨询行业、新型能源行业、高科农牧行业。
根据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报告,技术型人才需求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就业歧视现象不断变化出新形式,但总体有所减少。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顶替工作经验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训练应该引起更多高校的注意。
同时,专业加外语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也要求大学生要注意学好专业同时,加强另外一个关联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毕业生.特别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在专业之外,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管理人才,真正具备管理者的职业素质。
四、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按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大学四年处于职业生涯准备阶段,也即是尽量吸收各种知识,信息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的时期。公务员之家
从大学校园的一名学生到作为独立的成年个体加入社会之中,这一人生巨大的变化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埃里克森将这一变化称之为“危机”,即发生必要变化的时间。他认为成年期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危机的处理结果。在大学阶段职业选择在学校经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大学生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应付未来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实际上就取决于大学生如何理性的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如何去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对个人的发展计划并不明确,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能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督促学生提前准备,准确定位。
我们从职业素质培养这个核心出发,建立一个基于职业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把大学生的大学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个体职业分析、职业认识培养、确立阶段职业目标和职业实践,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备内容。
我们知道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需求中,以职业素质为最重要,职业素质包括熟练的读、说、写能力,应用型计算机、外语能力、敬业素质、团队精神等。因为管理类工作是实践性十分强的职业,在笔者的一次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需求调查中,47家企业要求工作经验的占了38家,占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人力资源专员平均要求2.1年,人力资源副主管平均3.2年,人力资源主管平均4年。而不做工作经验要求的企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把职业素质培养做大学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的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然要求。
1.个体职业分析
从高中选专业是已经初步进行了个体职业分析,但是这还显粗略。进大学后,可以基于学校或社会的专业测评或咨询机构和人员,对自己进行更为专业的个体职业分析,掌握自身的各种信息,了解自己的特质并重点发展,为接下来培养自己核心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2.职业认识培养
在充分掌握自身信息的基础,也已调整好自己的专业及方向后,可以就目前的专业或方向进行了解,收集相关知识,咨询相关人士,形成对自己将来职业的一个完整直观的认识体系,开始有目的的重点学习相关知识技能。
3.确立阶段职业目标
在了解自己将来职业信息的基础上,有了职业方向就可以确定职业目标了。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需要进行目标划分阶段,先进行自己个人的职业SWOT分析,根据社会需求,首先确立短期职业目标(即大学毕业时要达到的目标)。
4.职业实践或深造
确立职业目标后,就要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职业素质,按照工作的胜任力模型,有目的参加相关培训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以顺利进入社会,融入职业环境。或者感觉知识储备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则可以选择深造。
当然,职业实践是一个过程,不是短期的事情。大学整个期间都要求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实践,这即是职业素质培养,需要贯穿整个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始终。
五、总结
大学生职业生涯处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也是各种知识信息输入阶段。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累积,以至形成个体核心的职业竞争力,顺利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作为职业生涯关键阶段的大学四年,有目的地合理进行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园和社会的资源,为自己的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才能真正的实现职业目标,迈向职业成功。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趋向,探索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经管类人才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
本文以经管类专业为视角,从人才供需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把大学毕业生培养成“准熟练”人才是问题解决之道。
一、应届毕业生的供需失衡
从知识的更新性看,应届毕业生应该更具有优势,他们有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然而在对江浙千家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中,“多数企业普遍看重的是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实践经验”,“八成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所学知识实际用处不大,需要在岗位上重新学习”。根据人事部对北京、广州等城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调查,2006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比往年下降22%,而高校毕业生人数是逐年攀升,从2001年的114万到2005年的338万,2007年将达到495万人,创历史新高。应届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导致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5年的待业人数达79万人。
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整体状况如此,作为其中一部分的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其就业形势更不乐观。值得深思的是,用人单位在降低对应届毕业生要求的同时,仍在抱怨招不到既懂先进理论又有工作经验的满意人才。
二、应届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分析
1.用人单位倾向于有经验的人才
用人单位的人才来源主要有应届毕业生、社会待聘人员、其他单位在职人员,也就是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是同整个社会在进行竞争。从专业技能上,应届毕业生对实际工作还是很陌生。从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看,应届毕业生还缺乏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踏实肯干、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此,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培训,而人才流动性的日益增强,使用人单位担心为他人做“嫁衣”。市场经济讲求的是效益,用人单位最终会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应聘人员。
2.育人单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
现有经管类专业设置实行宽口径原则,体现了大而全的特点,这种教学有优势,为大学生构建了较宽的理论体系,适应面广,但也应看到,在一个具体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应届毕业生能遇到的经济事项是很有限的,能运用的经管理论知识也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学与用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现有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普遍侧重热点和难点的经济事项,轻视实际工作中常见事项。以会计为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和外币折算等知识是教学重点,而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又有多少公司会遇到这些经济事项?即使遇到,又有多大可能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做?
(2)讲授知识重长远、轻当前。现有经管类专业学生学到的很多知识要到毕业后多年才有可能用到,而对大学生一进入社会就可能遇到的或运用的知识,却因理论含量少和难度低,讲得少。如会计专业教学强调成本核算并单独开设成本会计课,而成本数据属企业核心财务数据,刚毕业的学生很难接触到的。
(3)师资力量有理论、无阅历。现有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多数没有实际工作的经历,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师资不足,只能从应届毕业生补充,与社会脱节严重,加上教学重心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不足。
3.供需双方对实践教学的主体责任不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高校这样的育人单位,还是企事业用人单位,都是国家拨款。人才培养,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放在高校或是放在用人单位,最终都由国家承担,并基本形成了这样的格局:高校负责理论教学,大学生毕业后,由用人单位对其进行实践教学,叫“见习”。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不断深入,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多数用人单位追求效益,不再为实践教学买单。不仅如此,如果有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用人单位还收实习费。而高校的观念转变滞后,没有承担起实践教学的责任,更谈不上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对经管类专业更是如此。
三、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准熟练”经管类人才
1.育人单位应充分开展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
要培养出市场经济需要的“准熟练”经管类人才,高校应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工作。
一方面与用人单位建立有效的沟通,为经管类实践教学确立培养目标。高校应深入到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以获取社会对经管类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以此进行教学改革,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证。高校应改革现有的人事制度,从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突破在工资待遇、体制、学历、编制方面的诸多限制,从社会招聘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经管类人才充实到实践教师队伍并选派优秀的教师深入到企业实习或兼职,充分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公务员之家
2.用人单位应配合高校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才需求标准
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特别是职业教育水平很高的德国,职业界对高等教育有重大的影响力,它们与高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目标,并深入到教学计划的修订,学生的学习考核等工作中。更有行业协会为教育改革适时修改示范性课程,发表人才需求特别报告,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才需求标准,从而使得各教育机构在教育改革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以此为鉴,我国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经管类行业协会、职业团队在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基础上,对高校经管类人才应提出培养需求;其他各行业协会和组织也应从本行业的特殊需求出发,对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提出具体需求。只有这样,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才能有目的,有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论文关键词]实验平台实验资源整合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目前财经类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的设置及其功能分析,结合财经类院校的实际教学模式,提出整合实验资源的设想,以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速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引言
目前,财经类院校一般都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电子商务等专业,该专业开设的实验课主要有:“ERP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等,这些课程所用软件一般都是在计算机上借助网络来运行,即计算机网络与各专业模拟软件相结合。因此,可构建一个实验平台,将这些模拟软件完全整合在一起,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是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课程功能分析
1.ERP实验课程
ERP实验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掌握现代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获取现代管理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最佳途径。目前,该专业设有《ERP生产运作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系统》等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可在金碟ERP-K3系统、金算盘ERP等模拟操作系统上运行,服务器使用windows2000操作系统,工作站使用多重操作系统,包括Win2k、WinXP。
2.会计电算化实验
该实验开设初、中、高级电算化,都是在多媒体会计实验室操作平台下进行实验,主要完成账套的建立,总账系统的管理,利用工资管理系统完成企业的日常工资业务处理等操作。本软件也都以WINDOWS2000为基本操作平台。
3.证券、外汇交易实验
证券交易包括股票交易、外汇买卖、期货交易等。该实验是在世华模拟股票财税系统V2.0平台上进行业务处理,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理论,了解证券交易的主要流程,服务器使用Windows2003AdvancedServer;工作站(包括学生机和教师机)使用多重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2000、windows98。
4.电子商务实验
该项实验开设有《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实用技术》等实验,通过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来完成电子商务、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实验教学课程,借助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和网上资源,掌握电子商务主要模式流程及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本软件也是以Windows2000为基本操作平台。
从以上各专业实验课程的功能要求,以及对同类院校的考察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在财经类高等院校中实验室建设中大多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形式建设,主要是财经类院校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其相应实验大多是采取软件模拟的实验方式,以验证性实验居多。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实验教学资源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为硬件平台,以各专业软件为载体,以科学组织的案例、数据和知识系统为实验材料,可以搭建一个完成特定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平台,以达到资源共享。
三、实验教学平台建立
1.硬件资源整合
(1)服务器配置与建设。服务器的作用主要用于网络版教学应用软件访问、数据存贮、数据交换等,由于实验教学数据的重要性,特别是金融专业证券期货、外汇交易及其他等课程实时在线数据的完整性。因此,服务器管理不仅要在速度、软件调用等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而且也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学院网络中心服务器规划采用硬盘阵列形式,支持RAID的级别有:RAIDADG,RAID5,同时硬盘的阵列形式可以自由扩展、获取最佳兼容性,并对系统数据采取容错保护。由于金碟ERP-K3系统等软件运行的要求,要求服务器配置要高些,运行速度要快,存储容量要足够大。目前实验中心服务器配置:配置两个双核IntelXeon5110处理器,配置4GB(4x1GB)PC2-5300全缓冲DIMMs(DDR2-667)内存,64MB高速缓存,集成双NC373i多功能千兆网卡等。另外,选用性能较好的CISCO4006交换机为核心交换机接入和级联,用HP高性能服务器作为整个网络硬环境支撑的平台,在学院整体网络结构上,由多台三层交换机和二层交换机组成网络平台,校园网主干为1000M以太网,实验中心100M交换到桌面。采用这种模式,实验中心可为工商、电子商务等专业开设实验教学课程,并可为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课程提供实验场所等。
(2)服务器安全管理。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用服务器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院每台服务器均设有实时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管理,以防止本网及外网的非授权访问和病毒攻击造成服务器瘫痪等现象的发生。
(3)工作站配置与建设。工作站是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操作的主要工具,在选型上要充分考虑工作站运行速度快慢、性能稳定等因素。因此,工作站除了安全管理外(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还配有各专业应用软件供学生进行实验。目前ERP机房硬件环境。学生机基本配置:CPU:
INTEL赛扬处理器346/512MDDRII533内存/硬盘80G7200转SATA接口/主机:INTEL915GV芯片组等;安装Windows2000Professional、WindowsXPProfessional多重操作系统,公务员之家
把基础软件和低版本的软件装入Windows2000,把专业软件分别装入WindowsXP上,为保证专业软件的正常使用,每台工作站上都安装硬盘还原卡,对计算机硬盘实施保护。
2.软件资源方面
有了硬件平台,要发挥实验室的功能,软件建设尤其重要。目前学院也非常重视软件建设,购买正版金碟ERPU8、纳税申报实验室、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室、世华模拟股票系统V2.0、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等正版软件。
四、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模式分析
随着近几年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纷纷加快建设的步伐,建设了大批实验室,提高了硬件配置。同时,财经类院校校园网络平台都日益成熟,合理利用学院的网络规模,根据实验课程的不同应用需求选择最有效的接入Internet的方法,进行IP地址的合理分配,是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中应考虑的问题。采用用户使用最多的网络协议--TCP/IP,建立基于B/S的网络模式。同时实验平台上应给每位学生与教师、管理员设立唯一账户,给每位学生设计像资源管理器式的专业课程实验数据存放文件夹,建立学生、课程、班级与教师之间的关联,如需要某门课的实验数据,只需选上课教师所对应上课班级的学生的课程实验数据文件夹进行汇总,就可快速得到实验内容。同时还将实验的原始数据如统计数据、证券数据等不断的存储在数据中心,为今后的实验室评估及科研开展积累数据。
五、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思路
学院实验网络的建设,我们在考虑硬件设备的同时,还要考虑各专业特性和特色。增加形式多样化的实验手段,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实施实验考核制度,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目前我院建设的ERP实验中心、国际贸易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在硬件配置上都已具有较高的水平,还要把新颖的实验项目与教学方案加以融合和渗透、采用优秀的专业应用软件和良好的管理理念方法,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才会显示出专业特色,才能造就出类拔萃的人才,才能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特色的人才,这就是整合实验资源,进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