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系论文

时间:2022-05-21 04:43: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经济管理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管理系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探索旅游管理系经济管理专业未来前景研究论文

摘要:新建应用性本科院校因起步较晚、资源有限,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面临建设模式单一、实践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利益矛盾等诸多问题。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要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基地的建设,积极拓宽基地建设渠道,实现校企双赢的机制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制度化、实践基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是探索经济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模式。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院校;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从办学性质、学校体制、校园建设、师资引进、设备更新等方面不断适应扩招的需求。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地方性尤其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大专院校升本的步伐较慢,而发展地区地方性大专院校在2000年至2004年基本完成升本。百色学院2006年才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广西最后升本的几所地方性大专院校之一。由于升本较晚,资源相对有限,尤其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传统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性本科院校必须定位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需求,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地方性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和培养必须紧贴社会实际、针对行业特征、符合行业要求、优化学科建设,逐步构建完善的、独立的学科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稳定对口的实践基地,不断探索教学实践模式新途径,是当前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也是面临的最大难题。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提高实践质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应用技能,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采取了种种措施,探索应用型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地方性院校资源禀赋情况来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该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按照行业发展的特征和要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等方面来看,各地方院校不仅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也不断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心里有思考技能、眼睛有观察技能和手上有做事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系的所有课程都是从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设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加大了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内容,并占到总学时的40%。教学实践的环节离不开相应的实践实习场所,由于发展较晚、资源有限,校内实验室还处于筹建中,但我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重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至今已经建立了百色市金丰华美食餐饮有限公司、百色国际大酒店、田阳县供销社、靖西通灵大峡谷等20多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这些实践基地的建设,为我系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先后有大批毕业生到基地工作,并在相应岗位发挥出色,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2、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保障。招生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市场不完善、盲目的人才高消费、就业观念有待更新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就业高峰与社会就业高峰重叠。一些高校在专业结构上存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矛盾:盲目开展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不及时调整冷门专业导致未就业先失业。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高校的急剧扩张使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节节攀升,2001年的114万到2009年将达到700万;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就业率超过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7年为70.9%。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是其重要原因。

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根据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网络招聘会人才需求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专业位于职位需求前十位。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因面向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总体就业形势要好于其他冷门专业。但受就业大环境的影响,这类专业就业问题依然严峻。为了保证充分就业,地方性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立足市场,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生产第一线,积累实践经验,为就业做准备。

3、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保障。高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方面。

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百色学院作为百色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立足百色现状、依托百色资源,为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多输送合格人才。百色将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实施“四地一带一枢纽”的发展思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四地一带一枢纽”即:中国生态铝工业基地、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辐射滇黔桂接合部的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地、广西右江河谷城镇带、大西南交通枢纽),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将是百色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

经济与旅游管理系紧紧抓住广西把百色建设成为以铝工业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和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以及工业强市、旅游大市、文化名市和生态城市的重大发展机遇,依托百色铝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特色农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七个重点优势产业,先后与百色国际大酒店、百色金丰华美食餐饮有限公司等20多家单位签订了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加大了对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商务人才、管理类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每年为地方输送了一批综合素质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合格毕业生。

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已经引起不同办学层次高校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因起步较晚、基础设施不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滞后、就业严峻等问题,更加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为教学、科研和实习服务。为顺利完成从大专层次向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变,地方性本科院校既要扩大规模,又要讲效益,作为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指标就是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新建地方性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专业申报、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进行改革。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来看,基地数量逐年增加、校企合作不断加深、涉及行业领域不断扩展、实践基地效应日趋凸现。但因诸多原因,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面临建设模式单一、实践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利益矛盾严重等问题。

1、重数量,轻质量。这是实践基地建设初期面临的主要矛盾,因历史原因,大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都是由师范类大专院校升格而来,传统的学生实践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教育实习,实践基地集中在地方中小学。这类实践基地大多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定和安排,而且相对固定和稳定,建设起来比较便利。但升本后,学校要摆脱师范教育的单一培养模式并向综合性院校发展,新的非师范类专业不断增加,教育实践基地也必须向多行业、多领域拓展。因基地建设经验不足和人才培养的急剧需要,学校只能走惟数量而轻质量的建设道路。

2、重建设、轻管理。这一矛盾在基地建设中期比较明显。许多地方性院校非常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地方企业谈判并签订合作协议,但签订后却很少过问、缺乏沟通、更谈不上有效的利用和管理。当有教学实践需要和任务时,还必须经过间接渠道和实践基地进行沟通,实践基地也往往是不愿配合甚至排斥。比如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到旅游景区进行实践时,连门票都不能减免,更谈不上进行相关的实践指导。一方面由于学校还处于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阶段,缺乏经验,相应的配套环节跟不上,导致对基地的管理缺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和基地的双向互动不够,双赢效应不凸显。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发展初期既要扩大实践基地的数量,保证所有应用性专业都有对口实践基地,又要加强对已建立合作协议的基地的管理,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围绕实践基地制定教学实践环节,同时要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实践基地的利用率,充分保障学生实践基地的实践效果。

3、重就业实习基地建设、轻教学和科研实习基地建设。从实践基地的建设功能和利用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的时间大多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这属于典型的先学理论后实习的模式。作为常规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严重不足,而且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中教学实践环节不够,即便在教学计划中制定了,也主要体现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看看视频资料等浅层次的环节上,真正能走出校门、走向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太少。

一方面是高校“教授多、教练少”,也就是双师型教师太少,理论水平丰富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是学校、系部和实践基地的对接不够,双方利益机制不健全,尤其是企业认为接待实习学生只会增加麻烦。因此,这就导致常规的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起来困难重重,即便建立起来了,也因上述原因而利用率极低。作为科研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更少,除了部分工科类的专业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理论水平的优势和企业资金的优势而进行合作外,大部分专业都没有重视和利用好科研实习基地,只是关起门来做研究,也很少关注研究成果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多大。

4、建设模式单一、实践内容简单。目前,地方性新升本科院校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单一,除了上面提到问题之外,“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校企一体化”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从目前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实践实习来看,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属于一些体力劳动,比如到酒店或旅行社实习,主要是做做服务员、打扫打扫卫生或做一些讲解员,能够接触或从事相对复杂的管理工作的很少,而像其他一些专业就更加简单,只停留在参观参观企业、看看生产流程、和企业交流交流等层面上,真正在毕业之前能深入到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实习的很少,这是不利于有理论、懂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造成实践内容简单的原因主要是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置都过于简单,背离了专业培养目标。同时,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还要克服国内高校存在的先学习再实践的模式,要做到理论之前参观,边学习理论边实践的灵活模式。

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与模式

针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以上问题,并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不仅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同时要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基地的建设。从校内而言,院系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校内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严格制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计划;从校外而言,要加大投入,大胆走出校门,走向企业,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拓宽基地建设渠道,不断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地方性院校要克服自身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不足、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积极发挥年轻有活力、发展有后劲等优势,利用所处区域优势,抓住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机遇,大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应用性人才。

1、校企双赢的机制化。地方性高校在发展初期会面临着盲目追求校外实践基地的数量,同时会因诸多限制而缺乏与基地的积极联系与良好沟通,导致基地多,但真正能利用的上并发挥的好的基地很少。传统的实习实践模式因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对实习教学深层次认识不够,对实习目的、要求、实习内容和过程有很大的盲目性,校外实践只停留在到企业走走看看的层面。这对于企业而言,不仅不能给其带来利益,反而会增加接待的麻烦,而作为营利性企业并没有共同培养人才的义务。因此,在实践中,基地主动配合程度较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十分粗糙。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企业接待学生实习的热情,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功效,必须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并从机制上保证实现校企的双赢,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基地是校企实现双赢的保障。

传统的理工科类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得的比较好,企业在资金、生产经验、设备和具体生产管理及操作中具有优势,而科研机构和科研水平不如高校,校企合作的双赢效果非常明显。目前而言,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加强产学研结合方面不如理工科,这和其专业特点相关,该类专业的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相对较慢、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性院校面临的这类问题更凸显。

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计划到2010年将包括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工商管理、金融学等7个本科专业,设置有招商管理、酒店管理、国际商务管理、金融保险等13个专科专业,这些都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紧缺专业。百色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经济与旅游管理系,要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充沛的人力资源库,与实践基地企业展开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向企业提供优质、优惠的服务,为企业的生产与管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2、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制度化。双师型教师一直以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对师资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作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因办学定位是“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所以即具备理论知识又有企业相关经验并能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教师就必然成为这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是一个仅成立三年的新系,大多都是新进的具备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且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实际经验,如何拓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难题。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基地的建设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系部要从政策、资金方面鼓励教师走向企业,深入到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途径主要有:第一、鼓励青年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围绕实践基地需要申报课题,让教师带着课题走向企业,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了解企业、参与企业的管理与生产。比如物流、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应该深入到物流企业、外贸企业、港口等进行研究,在研究中锻炼了实践能力。第二、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第三、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

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建设要制度化、规范化,只有形成制度,才会人人去执行,只有达到规范化,才能上档次。首先要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和人员负责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工作。如日本的“职业训练指导员”、德国各州的职业教学管理机构等,专门负责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其次要给予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一定的津贴和科研经费。再次在职称评审、优秀评比等方面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公务员之家

3、实践基地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选择一些专业性结合较强、效益较好的校外实践基地并建立稳固的双赢合作关系,实现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既能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功效,又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充分满足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真正做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利益互动,实现了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因诸多原因存在重实习基地建设而轻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所以从整体来看,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实施情况较好。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子、寻求新模式,选择了一些地方相对较好的品牌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安排学生最后一学期到百色国际大酒店、百色金丰华美食餐饮有限公司、百色恒升集团等实践基地实习并实现就地就业,大大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既节省了学生找工作的成本,又保障了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比如学生不愿意到实践基地实习、实习后不愿留在基地工作、基地企业不愿录用合作学校毕业生。由于校企合作时间较短、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合作效益尚未凸显等诸多原因,合作双方应该在更广、更深的领域探索新路子,共同努力实现双赢。作为高校而言,要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的人格体系构建以保证培养质量。

从经济与旅游管理系近两年的就业来看,部分学生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不良就业心态,宁愿游手好闲也不愿意到实践基地实习,认为工资太低但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同时也有学生反映学校所学东西没学透、也不够用,和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感到力不从心。合作企业而也要加强与高校联系,合作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真正做到“企业你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为你培养什么人才”,因此,实践基地企业要从制度上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相应提高工资待遇,建立顺畅的人才提升机制,提高企业和职位吸引力。只有建立校、企、学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机制,才能最大化的实现三方的利益。

经济管理系论文: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摘要:

目前,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弱化,缺乏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创新地构建了民族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五位一体”(手工实验+上机实验+实习基地+全真实验室+创业实践)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能力构建和素质培养协同统一,旨在改变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的现状,提升民族院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民族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五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目前,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其培养目标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实训层次低、综合性差,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迫切需要改变现有的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推行高校和市场都能认同和接受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不同层次的实训环节无缝衔接,形成具有系统性、连续性、有序性的综合实训体系。

1“五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意义

(1)适应培养“执业型”人才的需要,加快民族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人员岗位适应和胜任速度。经济管理是一项实务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了提高经济管理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对其的感知,同时实现实务界与在校学生的互相交流,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对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加大了可操作性和感性认识,避免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状况,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以知识点、能力点、需求点协同培养为重点,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专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更好满足市场的需求。

(2)创新实践教学协作平台,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知。加强经管专业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协同创新,逐步建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培育学生的立体多元能力,为其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科研和竞赛活动提供基础保障。

(3)将培养学生市场适应性和经济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一是创建专业网站服务社会,在网站上开辟咨询、论坛交流、习题下载等;二是能促进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从而增加就业率;三是让学生具有获取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能力,从而保证其在职业生涯中持续性地获取综合性知识。

2“五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内容

“五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内容是构建民族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形式上相互补充、内容上相互关联、层次上梯度累进的“五位一体”(手工实验+上机实验+实习基地+全真实验室+创业实践)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1)上机实验方面,与软件公司联合建立开放式经济管理模拟实训平台。学生通过校园网能自主完成相关经济管理实训模拟实验,实现经济管理类基础实训模拟软件的校园共享,分别与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正式签约,加强校企合作,形成特色各异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通过实训实战,培养针对经济管理基础工作的管理决策能力和满足管理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

(2)与民族院校所在地政府签订《民族院校为高成长性企业提供经济管理服务的框架合作协议》。制定、实施经济管理岗位工作标准,训练学生的工作能力。从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出发,积极加强与当地政府开展交流合作。一方面,与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合作,聘请企业经济管理实务人才来校为学生讲授实务知识;另一方面,与当地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全真专业实验室,打造经济管理服务示范基地,将当地中小企业实时账务引入校园,让学生真实参与经济管理实务。

(3)与当地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签订《民族地区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秉持“两个面向、两个服务”的办学宗旨,通过与民族工作部门联合,组织民族地区经济管理实务工作者来校接受培训,并组织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与受训实务工作者举行座谈,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状况,增强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意识;以国家级、省级或校级经济与管理实验示范中心为载体,将手工实验、上机实验、实习基地训练、全真实验和创业实践等组成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归集成指导教材《民族院校经济管理实践教程》。

(4)加强经济管理职业判断能力。经济管理工作是一种技术方法和动手实践并重的职业。经济管理职业判断始终面临着利益驱动和信息公允披露等观念和立场的斗争。经济管理人员只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操守,合理地确认、计量和报告经济业务,客观完整准确披露会计信息和经济信息,审慎地遵循经济管理政策,才能真实、准确地提供有用的经济管理信息。职业道德高、责任意识强、专业水准好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具备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严谨细致、廉洁自律、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编制高质量经济管理报表,出具客观、公正财务报告,开展企业综合财务分析和财务判断;编制企业投资和融资计划,开展投融资项目财务可行性评价;从事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判明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公允性、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成本计算合理性判断;对财务软件的使用、维护和完善。

3“五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效果

(1)深入推进民族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市场需求的对接。积极探索创新民族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摸索实践课程教学和市场需求的平衡点和结合点,既注重实践教学,又兼顾职业资格和岗位需求,同时培养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以技能培养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创新,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个性化,能力培养突出岗位要求,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通过配套改革,在经济管理专业理论与企业管理实践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提高学生解决企业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2)创新民族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民族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五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使其形成形式上相互补充、内容上相互关联、层次上逐级递进的具有民族院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推进民族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民族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岗位技能和执业水平,打造其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就业竞争力。建立管理有序、保障有力、持续运行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长效管理机制,探索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的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提高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其在未来复杂、动荡的市场竞争中主动性与自主创新精神。

(3)实现民族院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落实“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制度,培养动手能力强、受企业欢迎、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根据专业和职业教学特点和要求,选用职业考证的教材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通用教材开展实践教学,把专业从业资格考试的能力要求作为实践教学的抓手,为今后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发挥经济管理服务的社会效应,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发展。

(4)建立并完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后续服务制度。经济管理毕业学生是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最终产品,毕业生步入社会后会受到所在单位的检验,同时也是学生未来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提倡对毕业学生实行“三包制”的后续服务,一是包政策咨询和解疑释惑,二是包后续教育和知识更新,三是包资格辅导和发展向导。建立毕业学生与学校的紧密联系机制,解决他们工作中面临的专业困惑和能力短板,夯实他们的职业发展能力。

作者:苏亚民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系论文: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探讨

一、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一)缺少基本理论范围

目前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学教科书,还缺少基本的理论范围依旧,科学特征模糊不清。理论依据总体上还是借鉴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还未能形成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同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不确切

任意一门专业的学科,必须要拥有确切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关系着学科长远深入的发展和实质性内容,各学科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对象不同。所以,确定研究对象,对任何学科来说都很重要。而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大多没有确切的研究对象,并且没有为相应的对象内容加以概括和介绍。也正是受到研究对象不确定的影响,造成现有不同版本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偏差,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内容上的偏差,部分专业认识可能会认为,不一样的教科书内容就应当是不同的。在此笔者认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内容上的区别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根本理论知识上的偏差,是不应当出现的。例如,经济管理基本职能、基本策略、基本内容更应当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学科体系缺乏合理性

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目的在于,揭露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来完成宏观经济正常运转。因此,可以将宏观经济概括为一门学科。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并不像一门学科,归根结低是因为其理论性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支撑,学科体系支配并不合理。最常见的表现是,将管理内容做为学科主要内容进行讲述。

(四)传统方法叙述过多

现代经济管理体系能够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综合管理,可以将抽象的宏观经济管理学体系,很好的阐述清楚,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还没有实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叙述的方法仍然较为过时,同时传统方法叙述较多,不利于现代管理人才的培植,从而无法达到现代管理实践的需求。

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策略

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济理论部门和现实操作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在此,笔者就完善经济管理体系提出了部分相应的建议。

(一)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准则

第一,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要满足一般理论体系,应当将相应的理论引入的相应的职能中建议叙述。第二,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牵涉的内容较多,如果各个方面都加以阐述,很可能造成内容条例相互混淆,因此突出内容重点,精简适用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实质在于现实中的运用,而定量分析能够更好的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所以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应当以定量分析为根本,尤其是要重视部分决策模式和调节模式的运用。第四,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

(二)明确理论体系内容组成

根据上述准则,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做出以下布置。首先,由引导论述组成。引导论述综合性的概括了宏观经济管理的定义、研讨对象、研讨策略、研讨内容、以及学科特点等。其次,由宏观经济运转规则描述组成。宏观经济管理只有对客观经济允许状况充分认知,才能够正确合理的允许,方能做到科学管理,进而更好的讲述经济系统的协同性,更加持续深入的改善经济增长行情。再之,由职能组织、管理目标、政策方法组成。另外,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还由宏观经济监管、评价标准等组成。新的理论体系内容结构与当前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相比较,既能满足一般的理论管理体系,又能拥有良好的逻辑顺序,其还可以有效避免管理内容与管理职责之间的冲突,凸显出了管理学学科的优点,更好的让人掌握体系内容,把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真正转变为一门指导下强的管理学。

三、对理论范围和研讨对象的观点

科学先进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应当拥有属于其自身的理论范围,理论范围设立的准则应当在下述基础之上。第一,基本范围必须是本学科的基础,同时融汇于整个理论体系过程中。第二,应当展现出学科特征,与其它学科具有很明显的差异,其它学科不属于这些基本范围之内。第三,基本范围能够支撑整个学科的内容。根据以上三个原则,可以将宏观经济管理学的基本范围归纳为,宏观经济运转、总体供应相互平衡制约、结构及时调节和改善、宏观经济决定、以及宏观经济调节等。而宏观经济管理学的研讨对象应该以,探讨国家维持宏观经济运转中的社会总供应平衡的规则。社会总供应矛盾是有史以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经济冲突。人类在生产过程,推动经济活动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矛盾。社会总供应的平衡和制约,则是宏观经济中各种不同问题的几种表现。失业率的高低、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等,都和社会总的供应有着密切联系。根据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对于社会总供应的研究,促进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形成。社会总供应的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理论目标和中心。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深入知道下,我国经济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仍然要意识到改革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综合而言,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还需依据我国实际国情来探讨,只有汲取前人们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消除完善新的问题,才能更加深入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进步。

作者:张亚非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经济管理系论文: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遵循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使用相关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能够凭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践中作出应有的贡献。迄今为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各大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大胆探索,并取得了相应成果。例如成立了新研究院、建立创新实践班、开设《创新技法与思维》等课程,其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也各不相同,有培养方案模式,学科融合模式,创新实践模式等。虽然形式各异,模式多样,但笔者研究发现这些都是围绕这学科竞赛展开的,要么是为学科竞赛做理论铺垫,如《创新技法与思维》课程的开设;要么是为学科竞赛提供训练平台,如各类创新实践班或创新研究院。由此可见,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1学科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是以超常思维和综合素养为基础的。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精通的专业技能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构成了创新人才的综合素养。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了超常思维和综合素养,其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形成。要想在学科竞赛中取得胜利,首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相关常识,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运用超常思维,独立思考,这样最终完成的作品才能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独创性。所以,学科竞赛这个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和提升提供了支持。

1.2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思前人未思、做前人未做之事,即不为私利也不惧困难而敢于做破天荒去吃榜蟹的第一人。创新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极其艰巨复杂的实践活动,因此创新型人才既要有敢于质疑、敢为人先、不怕打压、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学科竞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放开思想、大胆实践的平台,竞赛的题目本身就具有创新性,同时,在参与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理论,对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思路进行大胆创新和设计,在模拟环境中践行,这无疑为培养学生创新勇气,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厚重的土壤。

1.3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独立个性,同时也要有合作精神。另外,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有资料显示:诺贝尔获奖者中的合作获奖的比例从1947年的41%提高到1972年79%,可见,创新型人才要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善于整合多方力量,在团结协作中从事创新实践并获得创新成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的方式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但在学科竞赛过程中,整个竞赛题目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以组为单位的参赛形式为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提供了平台和机会,所以,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2.以学科竞赛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思路

学科竞赛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还为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关于学科竞赛的运行机制管理方法及其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风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近年来高教研究的热点内容,并已取得不少成果。论文在吸收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管理学科的特点和辽宁科技大学的运行经验,提出了“理论传授—技艺切磋—嵌入思考”的递进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

2.1以主干课程为基础,在学科竞赛中完成理论传授,培养创新能力

理论传授是教学之根本,对于经济管理学科来说,传统理论教学是目前最普遍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机械性地传达给学生,至于学生掌握如何,能否应用这只能靠学生自己的悟性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应该具有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但传统的理论课堂无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知识的平台和机会。随着学科竞赛技术和手段的逐渐完善,笔者发现在学科竞赛中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可以实现边教边学,边学边用的效果。例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成本核算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各种方法优劣势的比较都会涵盖,但很少有后台数据支持学生进行真实的计算和模拟。但这一点在学科竞赛中完全可以实现,例如在“挑战杯”竞赛中,学生根据自己公司所选择的目标市场设计产品,不同的产品组合可以计算出相应的直接成本,然后在计算人工费、管理费和收税等间接成本,最终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完成几近真实的成本核算过程。所以,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完成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四大主干课程的理论传授,可以实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实现不了的效果,以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2.2以三大赛事为依托,在学科竞赛中完成技艺切磋,激发创新精神

事实证明,科技竞赛为学生技艺切磋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可以完成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理解过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想法,在竞赛平台上模拟实践,不断测试每一种经营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竞赛群的交流平台完成技艺切磋的过程。例如在群中,同学们可以就定价的方法展开讨论,试图找到一种既能使企业盈利,又能使竞争对手无缝隙可钻的定价区间,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以及参赛经验进行广泛而深入地交流,使得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热烈的讨论过程,技艺的切磋过程,效果非常好,同时这种平等的切磋可以使学生勇于发言,所无顾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创新精神。

2.3以案例分享为平台,在学科竞赛中完成嵌入思考,培养创新人格

学科竞赛的目的并不在于比赛的过程和成绩,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比赛过后带给参赛队员的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即嵌入思考。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往往会开设案例分享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分享对某个知识点的再认识、比赛过程中的沟通合作和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合作沟通的意识增强了,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更愿意倾听,更愿意合作,逐渐形成了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创新人格。

3.总结

综上,现代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事实证明,学科竞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笔者设计的“基于学科竞赛的递进式实践教学平台”中,学科竞赛可以通过理论传授、技艺切磋和嵌入思考等三个层次,全方位地完成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刘丽 朱晓林 马晓琳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系论文:建筑经济管理体系相关措施分析

摘要: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在于经济实力的竞争,加强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探讨分析了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简述了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相关措施,旨在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建筑经济;管理体系;措施探讨

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经济管理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企业施工单位想要施工进度顺利进行,施工质量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针对建筑工程整体而言,经济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并且施工周期相对较长,所以制定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建筑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经济管理的效益。建筑经济管理制度包含:现行规则在经济管理中的实际运用、房地产开发与经济运营、项目管理与监理制度、建筑企业的运营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决策预测、建筑工程的招投标以及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的预算和定额等多方面的内容。建筑工程产品的价值原理以及应用、利润、本钱、售价以及资金时间、等值计算、投资评价计划、建筑企业的本钱管理以及经济的核算和设备更新经济的剖析,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资金的筹措,在建设项目结束之后还要对其评价、经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等方面进行管理。

(二)建筑经济融资缺陷

建筑行业较与其他行业来说,在融资方面是有难度的。近年来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单位不得不扩大企业整体规模,同时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向银行请求资助。并且伴随着施工工期长,一时很难见到收益。等到企业再次扩充规模的时候,因为没有收益就不得不又要向银行进行借贷,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近几年来,我国在建筑行业内开展了一些调整和控制策略,银行也相应的提高了控制力度,使得建筑业在资金问题上处境更加艰难。

(三)企业管理体系内部权、责、利不清

虽然大多数企业单位设立了相关的职能部门,同时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职能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管理制度形如虚设。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点在于建筑单位管理体系,内部组织模式不合理。整体来说,我国建筑企业无法跟上大环境前进的步伐。尽管相应的改革方案已经开展了数年,但是企业采用改革开放前“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的现象层出不穷。

二、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相关措施分析

(一)完善的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本身具有施工队伍人员复杂,施工点比较分散,工程量大,这就使大部分施工单位采取了比较粗放式的管理方式。所以要想更好的对经济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就必须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定,并且还要严格遵守,否则制度相对而言就是个摆设。这些制度具体包括:(1)严格控制建筑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到实现成本最小化。想实现这一目标,相关的负责人必须要熟悉整个施工项目情况。只有做到对各个环节各个工序了如指掌,才能将整个施工过程所消耗的资源做个整体的规划,不浪费一分一毫,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2)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对资金的有效利用,真正做到经济管理的实效性。(3)提高对建筑现场的施工管理,有效避免成本风险。在施工现场上,严格有效的控制资金消耗,可以为施工企业挽回一笔不小的开销。施工人员可以根据以往的工程实例,总结经验教训,并对可能出现的施工风险进行预测,从而整理一套完善的对策。

(二)构建合理工程预算

合理的工程预算书是降低工程造价的基础。在工程初期,只有做出有效的工程预算,才能达到节约工程成本降低工程造价的最终目标。想要达到合理的工程造价预算与结算,就必须要有优秀的专业人才以及成熟的企业管理体制。工程企业应该严格控制设计图的质量,从根本上控制工程造价预算,避免因为工程设计变更提升工程造价。

(三)成本控制方案

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时刻监督施工人员务必要控制成本,同时积极宣传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使施工现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重视成本控制。加强成本控制关键环节的讲解和实证分析,从而帮助施工人员更好的理解成本控制。2.建筑施工企业,制定一套适应市场环境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案,以此来约束基层施工人员、项目经理和项目设计师。以往的成本控制过程中比较看重项目经理的作用,从而忽视了各环节成本控制的因素。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制不容忽视。具体的措施包括:制定科学的项目考核标准、强化成本控制的“三位一体”(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强调责任与利益挂钩管理。

(四)加强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创新

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科学运行机制,工程建筑企业必须要结合企业本身定额标准对合同单价的分解、分析、预测等环节后才能够确定内部的核算单价,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目标成本的指导性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作业成本运作作出科学的引导和监督。除此之外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依据合同当中规定的条款,组织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最终确定好整个工程建筑的目标成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监督,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同时明确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对质量管理的深刻认识,以期达到经济与质量双赢的目标。

三、结语

总之,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并且长久的发展下去,经济管理工作是建筑施工的根本。企业规模要想不断的扩大,只想单纯的靠银行借贷,根本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只有不断加强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才是硬道理。所以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经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想要做好具体的工作,就要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施工成本,加强施工进度,完善投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建筑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

作者:闻道林 单位:广东民航机场建设有限公司

经济管理系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摘要】针对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出发,指出创建差异化的民族班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并在民族班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疆;农业经济管理;民族班;教学体系

一、引言

农业一直是新疆的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农业产值比重也一直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新疆“大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客观上需要较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更加凸显了培养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因而与全国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生源总体处于萎缩状态相反,新疆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规模较大,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重相对较高。新疆高校设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系统的农业基础知识与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同时掌握农业经济管理基本方法与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用于满足各类农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等工作的需要。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没有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设置差异化的教学体系,民族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与汉族班基本趋同,导致民族班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影响了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因而亟待改革与创新。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根据对新疆多所高校的调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借鉴内地高校的经验,没有体现新疆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多数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名义上存在少数民族与汉族之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太大区别,一些对少数民族来说学习难度很大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依然保留在课程体系中。这种局面不仅增加了民族学生的负担,而且影响了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利于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各高校虽然分别制订了民族班与汉族班的教学大纲,也对民族班的教学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严格贯彻执行。多数教师既担任民族班教学任务,又担任汉族班同一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同一课件与同一教学大纲。担任民族班教学任务的教师对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理解能力缺乏足够了解,对授课内容与讲课速度也没有做相应调整,严重影响了民族班教学效果。大多数教师也不懂民族语言,一些重要术语与关键问题很难准确向学生传达。

3、缺乏民族班专用教材

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是社会主义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材建设的重要原则,但目前市场上鲜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编写的教材。以塔里木大学农业经济学课程为例,不管是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采用的教材都是华中农业大学王雅鹏教授编写的《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其它高校也大多采用钟甫宁、孔祥智、李秉龙等知名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一是内容上对少数民族学生偏难,二是未能体现新疆农业这一区域特色,让民族学生很难理解与吸收。多数高校的《西方经济学》也统一采用人大版教材,对绝大部分民族学生来说同样太难。

4、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的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实体背景材料,学生走向田间或企业从事观察、试验的机会较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二是在民族班课堂教学中强调现代教学的共性较多,关注文化差异性较少,这是导致民族班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PPT,PPT虽然有利于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但对民族学生来说,由于其汉语言水平相对较低,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经常出现观看PPT与听老师讲课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改革思路

1、加快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的课程设置首先需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差异、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结合新疆社会对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根据“加强基础,突出重点,提高能力”的原则进行。具体思路一是适当减少课程数量,压缩课内总学分,降低民族学生学习压力。同时适当删减一些纯理论性且难度较大的学科,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民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汉语水平与学习能力进行选修;二是以农业经济学作为主线,借鉴经济学专业与管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经验,增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且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同时有必要增加各学科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提高民族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

2、重视专业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对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需求的了解与把握则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本校民族学生的数量有计划地引进或培养一定比例教师,要求这些教师既具有丰富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同时具有长期从事民族教学与管理的实践经验,用于专门负责民族班的教学与管理,从而避免忽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差异、教学与管理方式民族班与汉族班趋同现象。由于新疆高校民族学生中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因而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引进或培养一批既懂汉语又懂维语的教师,开展双语教学。

3、编写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

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尊重不同文化,承认相对差异,是当前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思想,因而编写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是实行差异化教育的前提。农业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管理与经济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包含的课程相对较多,加上民族学生相对较少,教材适用范围受限,因而民族班专用教材的建设存在明显的成本过高问题,需要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民族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和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共识的特征,应重视基础知识与中国文化背景的介绍,同时在汉族班的基础上降低难度,形式上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以便于民族学生自学。

4、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结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学生的培养目标,选择适合民族学生发展的科学教学模式,是提高民族班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当务之急。民族班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师生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特点,并以此作为提升其教学质量的一大基础。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下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一是PPT教学与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事实上,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适合民族学生特点,对一些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的理论推导改用板书形式更好,因此在以PPT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有必要适当穿插一定课时的板书教学。二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式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让教师成为与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伙伴。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从课程内容中抽取部分相对容易的章节让学生自学自讲或相互讨论,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欧阳金琼 刘春风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系论文: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构建分析

一、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

1.构建前的保障措施。

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管理职能,在经济管理体系构建之前必须要做好下面几点保障措施:首先是要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企业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存在的不足,同时研究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从而确保在新的经济管理体系之下不会出现相同的问题,确保经济管理体系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服务;其次是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规划,预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确保新的经济管理体系可以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路线;再次是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同时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保证评价标准的科学化,同时还应当对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力求实现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结合,推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逐渐完善;最后是应当确保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之下的所有职工都能过理解这一体系的构建意图,明确了解经济管理体系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内涵和作用,确保整个经济管理体系在全体职工的配合之下能够顺利实施。

2.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科学化。

经济管理体系属于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它的构建不但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同时还会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企业经济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强调其科学化。一方面,应当借助于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来让企业内部各部门加强沟通和联系,比如说人力资源部、销售部门和生产管理部门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部门,这些都可以当成是小型的独立的系统,而将其联合汇总之后又可构成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各个部门都具有自身各自的职责,也有相同的奋斗目标,站在企业发展的视角来看,强化经济管理体系下各部门的联系,能够有效的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系下的主体为职工,体系的正常运作必须要依靠全体职工的配合。因此必须要注重职工所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尽可能的促进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科学化发展。现阶段,在经济转型的形势下,市场经济环境逐渐成熟,更多的社会民众希望加入自主创业的队伍中来,因此中小企业的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一席之地,企业应当进一步强化内部管控,构建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策略

1.加强企业内部管控力度。

第一,企业必须要强化对内外部的联系管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往往会关系到很多内外部门,各环节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制衡,唯有做好各部门的管理控制才能够保证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顺利实施。企业外部联系通常来说指的是与原材料供货商、经销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联系,需要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互信互助的关系,尽可能的利用有效沟通来营造信任,最终实现互惠共赢;第二,强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管控。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产业部门的扩展以及兼并重组带来的企业集团的膨胀,必须要充分注重和强化与兄弟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互通以及生产技术互补。另外还应当强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和同行业相互之间的联系沟通能够有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企业可以定期的组织召开交流讨论会议,强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强化技术研发与合作,进而有效的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第三,加强对企业职工的管控。企业应当要努力开展好员工的培训教育提升工作,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要进一步的挖掘出企业职工的创造性,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在开展好职工培训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也可以定期组织职工到兄弟企业或者大型企业交流学习,让员工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多有价值的贡献。

2.优化企业各项经济活动。

首先应当优化企业营销活动,按照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针对客户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产品营销计划。对相关的市场信息进行搜集整理,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进而找到企业与产品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挖掘出企业的优势所在,给产品和市场一个准确的定位。同时还应当强化企业营销队伍的建设,增强营销人员的专业能力,不断丰富其市场营销经验,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其次必须要加强企业职工的培训教育,每一个企业职工的专业技能水平、职业道德意识、岗位职责都各不相同,要行之有效的开展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就必须要注重对员工的综合培训,努力增强职工的文化素养以及专业水平,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调动职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组织进行各类技能综合评比竞赛并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让企业职工都能过熟练的使用各种生产设备,了解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最后是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制定相对健全的管理制度,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更好的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完善企业各类保障措施。

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总会有很多不可避免的因素对企业正常发展产生影响,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造成阻碍,因此构建全面系统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必须要努力做好各项保障措施。一方面是必须做好组织结构保障,实施经济管理,调整组织结构,结合企业发展以及市场实际需求来设置职能部门,保证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具备相应的组织机构,可以应对企业内部出现的各种问题。从相关技术岗位人员到企业管理负责人,都必须要结合实际的经营管理需求,从思想上重视组织建设,按照岗位职责配置相关专职人员,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要做好资金保障,企业的正常发展必须依靠足够的资金支持。紧紧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预备足够的资金,确保原材料与设备购置充足,企业内部应设置专门的基金来维持其正常经营,并利用这一资金来进行技术研发等工作,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另外还应当健全内控机制,为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确保各项工作的协调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不管是国有大型企业或者私营中小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通常都和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直接相关。科学系统的经济管理体系必须要囊括计划、执行以及审评三方面的内容,这三方面如果缺失了任何一环都会导致管理漏洞的产生。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规划,激发全体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经济管理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作者:张鑫 单位:辽宁省凌海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中心

经济管理系论文:企业经济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一、构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主要是指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统一计划、组织、协调,调动相关的人力资源来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作为市场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能够为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为社会创造大量的财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依靠一定的管理体系才能达到快速成长发展的目的,可以有效应对市场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文章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并科学实施提出了相关改进意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提升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目的,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构建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方法

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要想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要不断加强内部资源协调建设,构建更为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从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针对现阶段中企业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关的借鉴经验。

1.完善相关职能部门建设。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良好的经济管理首先依赖于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内部职能机构,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建设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领导作用,在重大经济决策方面具有很强的决策力,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方向。领导者的精力毕竟有限,这就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关的职能部门,通过部门的作用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高层管理者在企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协调相关职能权限,针对不同的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2.建立相关的企业经济发展制度。企业经济管理的建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作为制度建立的一个方面,要求企业在发展中通过特定规章制度的形式展示经济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经济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能够形成统一性,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经济管理文件要符合相关程序,尽量以内部发文的形式加以明确,主要内容是企业经济管理领域,针对的是本企业内部的经济运作管理程序以及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文件的要按照严格的操作流程,确保发表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3.加强内部资源协调建设。企业经济效益好坏与其成本的投入以及效益产出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受到经济发展规律影响,现阶段中企业成本构成相对来说更加复杂,会涉及到各种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管理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日渐突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主要涉及到两个部分。一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硬件投入,主要是施工场地、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核心生产设备等多个方面。另外一方面主要是对相关人员进行管理,现代企业中更加注重的是对企业内部有关人员的管理,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来说,加强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发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才选拔、培训以及考核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确保企业内部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期性有效性,最大限度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三、结语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败,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避免过分注重短期效益带来的危害性。作为企业的决策者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体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制定更加完善得到经济管理方式,明确各个环节中的有关责任人,定期对管理体系进行检查调整,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不利因素,协调各种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支撑。企业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科学的管理调控机制,只有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降低企业运营发展成本支出,激发内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运行水平的同时,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作者:王军单位: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经济管理系论文: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系和对策探究

一、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1.有利用国有资产的安全

我国的高速公路是属于国家的,因此,其是一种国有资产,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就是在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从投资角度上来讲,高速公路的投资主体无论是谁,管理者与经营者是谁,高速公路作为一种有形资产是归国家所有的。因此,高速公路作为一种合理的国有资产有必要接受经济管理体制的规范与约束,这对于高速公路的维护与管理,安全与完整都有重要的意义。

2.满足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无论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增加,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因此,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采取法律手段

(1)立法方面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之所以管理有序、发展健康,与其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是分不开的。与高速公路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比,我国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显得比较滞后,出现高速公路投资、普通公路管理的普遍情况,高速公路没有完全体现其应有的高效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立法工作刻不容缓。毋庸置疑,高速公路立法是高速公路健康发展的保证,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需要。当前要在遵循和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同时,积极制定和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人们在高速公路交通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有章可循,减少和避免纠纷。使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尽早实现法制化、科学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执法方面

高速公路的执法问题是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目前,高速公路执法主体繁多、效率低下成为阻碍高速公路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要解决好高速公路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特别是行政执法管理体制问题,必须要明确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统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模式,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也就是要实行综合执法,统一调度高速公路的各种力量和管理资源,形成快速反应能力,避免政出多门、多头处罚。同时,为了提高路政执法效率,维护高速公路安全,减少交通事故,还必须有先进的管理设施和配套的管理信息系统。

2.采取经济和行政手段

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一样都是经济社会活动赖以进行、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但它所具有的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它具有的起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经营风险大等特点,使一般企业无力经营或因无利可图而不愿涉足。这时就应该由政府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承担起提供这种公共产品的责任,组织建设和管理高速公路,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务,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即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允许企业垄断经营某条高速公路,但同时要对其进行治理,治理方式就是以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微观规制。政府对高速公路经营进行规制,既适应了高速公路运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了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

(1)高速公路的经营主体应当是以非营利性的特许经营机构为主要形态。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企业的特许经营,是有政府参与并由其授权经营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特许经营方式。

(2)政府和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企业之间签订的特许经营合同必须合理划分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以及确立合理的特许经营期限,尽量使其成为规制合理、激励适当的激励合同。

3.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1)公路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的预测与计划

①预算成本,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做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必须具有完善的定额资料,搞好工程施工预算。工程预算成本反映公路施工企业的平均成本水平,是根据工程施工图和《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计算出来的,经过公开招标确定的工程项目应为中标价。

②计划成本,是指项目经理部根据计划期内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及措施孟建玮河南省济阳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摘要: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态势有目共睹,而高速公路便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承载体,也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功臣之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了高速公路兴建力度,道路交通体系里的高速公路也与日俱增。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必须有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关于高速公路经济的管理需要加强,高速公路建设的各种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速公路质量得以进一步提高。本文作者从我国当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和着手,探讨了公路经济管理体制自身的重要性以及应实施的有效措施。成本发生前预先编制出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临时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对每一个公路项目的施工,都应当有精心的预测,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供应商,制定好该项目的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以免造成不应有的失误。

(2)公路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与核算

①项目施工过程中,在目标成本确定后,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岗位和职工就要依据目标成本对实际成本按成本计划进行控制。包括对生产资料费用的控制,人工消耗的控制和现场管理费用等控制内容。根据成本计划和成本降低率,通过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检查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成本升降的主客观因素,总结经验,制定下步降低成本的具体措施,寻找最佳途径。成本控制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职工的收入,与参加施工的每个人员都息息相关。

②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成本核算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对照找出偏差,为下一步的成本监控、成本纠偏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成本核算,为施工生产、施工技术和企业经营提供可靠的成本报告和相关资料,促进项目改善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四、结语综上可知,高速公路属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载体,普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提高对新时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高度重视与进一步完善和实行,有助于真正实现高速公路本身具备的社会价值。现如今我们不仅要完善与发展交通运输市场,还要尽可能的采取一套科学切实可行的公路经济管理体制,进而使得交通运输市场能够形成一个统一、开放并且可以有序竞争的平台。

作者:孟建玮单位:河南省济阳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经济管理系论文:物流经济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本文首先从物流学学科发展、物流教育和物流实践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进而用两种方法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设计,并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物流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经济管理系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探析

1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农村发展的资金不足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模式,多年来重心一直都集中在城市,资金投入上也基本上以城市为主,这就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相对比较分散,交通不便,教育又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薄弱,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行状态,在发展资金上明显不足,这在我国是个普遍的现象,虽然近些年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

1.2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中,以往的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二元制经济模式基础之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旧模式下形成的体制及观念已经对新形式下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这种新形式和旧体制间的矛盾,对农业发展以及多方利益间的协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矛盾加深,发展滞后。

1.3农业管理人员的意识落后

多年来旧体制下的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思维观念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定势,虽然新农村发展建设中,国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规定,但在传统思维的束缚下,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一些农业管理人员没能认真重视起来,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很多好的方法及方案都未能有效的执行到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后

很多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加上多年来自我成长过程中又未能充分学习,所以知识结构老化、业务水平降低、专业能力不强是农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特征。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较慢,自身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发展,人员专业水准不高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

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教学教育手段,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政策宣传以及专业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提高思想认识,认真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2.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中,中心目标就是要建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过合理的规划,科学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最终达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面貌彻底改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所以要深入研究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彻底转变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系,在具体的管理中能有效处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协调利益、保障权益、表达诉求,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以统筹与协调,保障新农村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稳步进行。

2.3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各自走不同的路子,城乡的结合度不高,多年的发展结果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对农村发展没能起到带动作用,而农村的发展也未能对城市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谁也离不开谁,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城市的工业产品离不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农村丰富的农产品也离不开发达的城市市场,产品、原材料、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循环流动,更离不开两个市场的融合统一。

2.4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科技服务站,将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组合在一起,强调市场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空间,进而帮助农民解决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为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一个管家式服务平台。

2.5多渠道融资,加大资金投入

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财政支出也差次不齐,所以在农村的发展中,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政府要统一规划战略布局,除政府的拨款外,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各地的农村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在政策、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进行农村投资、兴办企业,解决农村的发展资金及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

2.6加强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广大农村的整体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有思想、有知识、有作为、有担当的农业人才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已不再是简单的以人力耕种,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日趋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将来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机械为主体的生产模式,这些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及操作是需要有大量的专业知识人才来支撑才能完成,所以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需求。

作者:周瑞端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论文: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现状

(一)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为核心,而目前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设置核心课程时,普遍没有深入企业调研,缺乏对各农业企业管理、营销等岗位及岗位群的深入剖析,不了解实际企业管理工作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由此导致专业定位比较模糊,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设置的主观性强,主观地认定应学习哪些知识和掌握哪些技能,课程设置明显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课程设置仍然没有摆脱“学科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比较晚,一开始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早期的高职教育都是以学科本位为主要特征,就是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重要性,注重在校教育与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现在很多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依旧没有摆脱这种模式,课程设置大多沿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三段式结构,强调知识结构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适应性与创造性,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完全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就业。

二、基于现代农业的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一)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思路

首先,针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岗位(群),分析对应的工作领域(业务范围);其次,由工作领域分析各工作领域包含的工作任务(行动领域);第三,通过对行动领域的分级、归纳、整理、排序,得到本专业典型的基本工作任务(基本行动领域);第四,通过对基本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干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开发本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干课程体系。

(二)基于现代农业的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设置。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的规格与质量标准,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构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部分:公共学习领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安全法制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财经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经济数学。专业基础课学习领域:现代农业基础、经济学基础、公共关系、消费行为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学习领域:农村统计、管理技能训练、农村财务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与策划。实践课程学习领域:商务礼仪与形象设计、市场调查与分析、农业投资项目管理、农产品网络营销、沙盘对抗、顶岗实习。拓展课程学习领域: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农业政策法规、现代推销技术、沟通技巧、逻辑思维与口才训练。

2.专业核心课程分析。农村统计这门课程能让学生理解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统计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会简单统计农业企业的一些原始资料;能熟练地撰写统计报告。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农产品营销策划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管理能力训练是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农村财务管理课程是经管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训,使学生了解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基本内容、方法体系及影响因素,掌握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投资价值的计算和应用方法,为筹资决策、投资与资产运用决策和资金分配决策奠定坚实基础。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设置对于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形成农业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质量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等。本课程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对于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形成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经营与管理两个顶层关键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农产品营销策划掌握营销管理的基本理论,具备营销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与执行、公共关系与谈判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各类营销策划能力,具有市场调查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重庆市示范建设专业,通过三年示范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重庆经济管理方面的行业号召力,转变学生传统观念和意识,突破体制及政策障碍,搭建农业院校学生和农业企业及农村基层的畅通的就业渠道,将本专业打造成为重庆现代农业企业基层管理和营销人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乡镇村社等农村基层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在西南地区领先的示范专业。

作者:陈现军 周长春 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系论文: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探讨

一、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一)缺少基本理论范围

目前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学教科书,还缺少基本的理论范围依旧,科学特征模糊不清。理论依据总体上还是借鉴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还未能形成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同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不确切

任意一门专业的学科,必须要拥有确切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关系着学科长远深入的发展和实质性内容,各学科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对象不同。所以,确定研究对象,对任何学科来说都很重要。而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大多没有确切的研究对象,并且没有为相应的对象内容加以概括和介绍。也正是受到研究对象不确定的影响,造成现有不同版本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偏差,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内容上的偏差,部分专业认识可能会认为,不一样的教科书内容就应当是不同的。在此笔者认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内容上的区别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根本理论知识上的偏差,是不应当出现的。例如,经济管理基本职能、基本策略、基本内容更应当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学科体系缺乏合理性

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目的在于,揭露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来完成宏观经济正常运转。因此,可以将宏观经济概括为一门学科。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并不像一门学科,归根结低是因为其理论性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支撑,学科体系支配并不合理。最常见的表现是,将管理内容做为学科主要内容进行讲述。

(四)传统方法叙述过多

现代经济管理体系能够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综合管理,可以将抽象的宏观经济管理学体系,很好的阐述清楚,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还没有实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叙述的方法仍然较为过时,同时传统方法叙述较多,不利于现代管理人才的培植,从而无法达到现代管理实践的需求。

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策略

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济理论部门和现实操作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在此,笔者就完善经济管理体系提出了部分相应的建议。

(一)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准则

第一,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要满足一般理论体系,应当将相应的理论引入的相应的职能中建议叙述。第二,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牵涉的内容较多,如果各个方面都加以阐述,很可能造成内容条例相互混淆,因此突出内容重点,精简适用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实质在于现实中的运用,而定量分析能够更好的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所以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应当以定量分析为根本,尤其是要重视部分决策模式和调节模式的运用。第四,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

(二)明确理论体系内容组成

根据上述准则,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做出以下布置。首先,由引导论述组成。引导论述综合性的概括了宏观经济管理的定义、研讨对象、研讨策略、研讨内容、以及学科特点等。其次,由宏观经济运转规则描述组成。宏观经济管理只有对客观经济允许状况充分认知,才能够正确合理的允许,方能做到科学管理,进而更好的讲述经济系统的协同性,更加持续深入的改善经济增长行情。再之,由职能组织、管理目标、政策方法组成。另外,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还由宏观经济监管、评价标准等组成。新的理论体系内容结构与当前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相比较,既能满足一般的理论管理体系,又能拥有良好的逻辑顺序,其还可以有效避免管理内容与管理职责之间的冲突,凸显出了管理学学科的优点,更好的让人掌握体系内容,把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真正转变为一门指导下强的管理学。

三、对理论范围和研讨对象的观点

科学先进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应当拥有属于其自身的理论范围,理论范围设立的准则应当在下述基础之上。第一,基本范围必须是本学科的基础,同时融汇于整个理论体系过程中。第二,应当展现出学科特征,与其它学科具有很明显的差异,其它学科不属于这些基本范围之内。第三,基本范围能够支撑整个学科的内容。根据以上三个原则,可以将宏观经济管理学的基本范围归纳为,宏观经济运转、总体供应相互平衡制约、结构及时调节和改善、宏观经济决定、以及宏观经济调节等。而宏观经济管理学的研讨对象应该以,探讨国家维持宏观经济运转中的社会总供应平衡的规则。社会总供应矛盾是有史以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经济冲突。人类在生产过程,推动经济活动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矛盾。社会总供应的平衡和制约,则是宏观经济中各种不同问题的几种表现。失业率的高低、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等,都和社会总的供应有着密切联系。根据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对于社会总供应的研究,促进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形成。社会总供应的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理论目标和中心。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深入知道下,我国经济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仍然要意识到改革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综合而言,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还需依据我国实际国情来探讨,只有汲取前人们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消除完善新的问题,才能更加深入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进步。

作者:张亚非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经济管理系论文:交通经济管理体系的应用研究

在如今城市的车辆拥有量出现指数式的增长,石油、燃气、电力、车辆零配件及各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政府如果不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客运交通必然会出现萎缩的情况,城市拥堵也会更加严重。客运交通为整个社会群体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政府的支持力度要不断加大,不能够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这样对整个客运交通的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由于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相对发展还不成熟,起步较晚,城市公共交通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各地方现行的一些制度与条例缺乏统一的规定。导致其执法力度不足,法律效用不高,很多条例制度只是在本省适用,缺乏一个大型的法律管理体系,因此对于交通经济管理体系的调控作用也会因为其局限性而削弱。公众参与管理,对于客运交通经济管理条例下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公众对于交通经济管理政策制定的参与度低,很多城市只是利用民主选举、座谈会等形式走过场,另外公众对于自己参与管理的权利缺乏有效认识,导致很多政策的制定都违反了其服务大众的制定原则,最后制定出来的方案政策当然会导致民众不满。

客运交通管理条例下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优化的相关策略及具体应用

(一)政府加强对客运交通的经济扶持

加强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经济扶持,对客运交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完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的必由之路。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与交通管理条例,以及根据经济发展,加大对客运交通的财政投入等措施,才能保证客运交通的持续发展。对此国内外都有深刻认识,例如,在济南政府网上,农工党济南市委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府应当提供政策支持并加大财政投入》一文向政府提议对客运交通的经济扶持并得以通过。此外在德国公共市郊客运法规也有定,“当公共市郊客运由于执行它在公共经济方面的任务,而这个任务又不允许它用交通收入来弥补费用支出时,它可以得到经济补偿。”由此可见,政府加强对客运交通的经济扶持对于客运交通管理体系下的交通经济管理有着重要影响。

(二)加强客运交通管理条例的统一立法进程

加强对客运交通管理条例的进程是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统一立法,并以此为后盾,依照统一的执法制度对客运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规范交通经济管理体系中的经营、营运、罚则等过程的具体事项,完善客运交通管理条例下的交通管理条例。客运交通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且任务繁多的管理工作,政府应该建立一个一个全面系统的法律法规的保障下,从而改进整个客运交通经济管理体系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消除整个客运交通经济管理工作的失真和混乱,进而改进和优化整个客运交通经济管理体系。

(三)加强公众在交通经济管理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度

由于公共客运交通政策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公众在交通经济管理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度,对于客运交通管理条例下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公众对参与公共政策指定的意识逐渐加强。因此,引导加强公众参与交通经济管理政策,是科学、民主制定政策的重要措施。在很多的客运交通站点,一些便民的服务设施应该得到完善,并且设置充足的意见和建议箱,这样就使得人们在使用客运交通时能够享受的一些基本的义务和权力。整个客运交通经济管理体系应该面向公众实行透明化、公开化的管理,有效地对整个客运交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监督和评估,体现出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的宗旨。

总而言之,在我国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客运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下的重要方法。客运交通管理条例下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需要借助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与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改与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定,使交通经济管理体系成熟。(本文作者:袁卫东 单位:徐州市睢宁县交通局)

经济管理系论文:市场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研究

一、从内涵上划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主要有两个标志

第一,是否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一个企业、公司,它的范围再大,产值再高,但它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属微观经济范畴。而县、乡的经济,它的范围再小,产值再低,由于它不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因而属宏观经济范畴。在旧的体制下国家直接经营企业,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实际上是国家政府部门的附属物,而全国实际上也是一个大企业,也就很难区分宏观与微观经济。第二,是否是经济总体。一般说宏观经济表现为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而微观经济则表现为一定的经济个体或经济系统要素。据此,不难得出结论,宏观经济就是指一定范围的经济总体及其总体运行。其外延包括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地区、城市、部门、县、乡镇总体等。微观经济则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及其活动,其外延包括企业、公司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基本经济单位。因此,单从管理主体方面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凡是国家政府机构发挥其应有的经济职能所进行的管理则是宏观经济管理。这一点也是划分宏观、微观经济管理的显著标志之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大体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所进行的规划、调节、监督和服务等过程。在这里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是宏观管理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是它的客体,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是目的。规划、调节、监督、服务则是它应发挥的主要经济职能。

二、理解、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的本质特征

综观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包含了两个基本方面:即一是要坚持搞活企业,搞活微观经济;二是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这两个基本方面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国民经济就不能协调稳定地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就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管理体系,这是由它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与微观经济管理相比,它的特点主要是:(1)管理主体的行政性;(2)管理客体的总体性;(3)管理方式的间接性;(4)所需信息的综合性;(5)管理目标的全局性。其次,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与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也有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1)指导思想不同;(2)管理主体与客体不同;(3)管理内容不同;(4)管理方式不同;(5)管理目的不同。总之,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宏观经济体系不同于过去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在指导思想、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从指导思想上说,传统的国民经济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产品经济基础上的,而宏观调控体系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力求做到计划与市场即价值规律调节的统一。从管理的内容上看宏观调控体系则以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为前提,而传统的国民经济管理则混淆一起,统包统揽。宏观调控体系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国家政府部门以对整个宏观经济的长远和全局发展进行规划、调节监督和服务上。从管理方法上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主要运用间接管理的方式,运用指导性计划和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方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间接的调节和引导,而传统的国民经济管理则运用直接管理,指令性计划、行政手段为主的方法进行直接的全面的控制。

三、完善探索实现经济管理结构规律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的总量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主要采取经济办法”,并对近期财税、金融等方面改革也作了详尽的阐述。根据《决定》所提出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的观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看到社会主义优越性,又要结合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方法,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结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新兴科学,由于它的广泛性和多层性,决定了它的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以及规律性都需在改革的不断实践中加以探索。对于这些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以下归纳和分类:按经济运行过程和所采取的管理政策不同可以分为需求、供给管理;按管理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直接、间接管理;按层次不同可分为国家、地区、城市、乡镇宏观经济管理;其次,按管理主体的不同经济管理职能是把整个经济管理划分为宏观经济决策、经济规划、经济调节、经济监督等。

总之,我们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以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政府部门经济管理职能为骨架,以保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并取得较好宏观经济效益为核心,将供给与需求、直接与间接、中央与地方管理之综合探索揭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规律,并结合当前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实际,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又要吸取失败的教训;同时,要正确对待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做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大胆借鉴。我们相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过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一定能得到充分的健全和完善。

经济管理系论文: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创建

1.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发展的重点,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起步较早,从出现至今,为全国输送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农业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最初的几个课程到现在的涉猎广泛,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以更加成熟的姿态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从整体来看,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可以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系的建设问题,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2.完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系的有效对策

从上文分析中我们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系从创建至今发展迅速,推动了我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但是仍有些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实践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高校的农业经济管理系水平。

2.1提高我国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系的教学团队水平

作为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系基础的教师对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系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最关键的两项内容包括:优化教师的人员组成与人员素质的提升。要想人员组成的优化主要是教学团队的构成更加合理,而人员的优化则主要是实现教学团队构成的优质化目标。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第一,增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提高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第二,加强教师的基本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层次,增强其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第三,开展多样的教学研究方式,加强教学督导,增强群体能力;最后,结合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奠定教师提高的基础。

2.2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农业技能型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多,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实行行业与学校相结合、校农相结合的方式来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的培养上可以采取专业单项技能培训、岗位能力模拟训练、岗位实习训练、层层递进的方式,培养更多的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2.3根据发展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经过实地调查,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毕业生应职岗位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员、农业企业经济核算人员、农产品推销员、农产品经纪与人。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农业经济“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产后营销”流程特点,根据专业课程的门类职业化与内容的逐渐综合化,根据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主要包括:农村经济调研与策划、农村经济核算、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营销。根据国家发展的需求以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需求,设置了专业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2.3.1宣传案例教学的方法

相对而言,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系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十分严格,而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案例分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大大提升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2自学与讲解相结合

相对小学与初中,高校的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但是在在自学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教师的讲解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学基础等重要课程中,有一些难点是学生自学无法解答的,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3.3实行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多数高校设置了经济学等新的课程,对原有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普遍性,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3.4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强教学水平,突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感知性,强化基本的技能训练,提升教学效果,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4校企结合,培养针对性的人才

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因此,要建立校企结合的模式,有针对性的输送人才。

2.4.1利用有效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基础

结合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并且发挥手中有限的资源,与社会上相关的企业建立联系,为学生实习奠定基础,最好可以与其签订合同,建立直接的学习与生产关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4.2利用社会资源,组织专业性的教学过程

为了增强办学的社会适应性,各大高校可以组织相关单位进行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知道专业的教学与协调工作。

2.4.3建立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的联系

只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具有有效地实践基地,利用积极有效地手段,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5课堂与社会发展不脱节

2.5.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具体而言,就是聘请专业的人事制定出严格的用人标准与规格,按照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根据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2.5.2实行“四位一体”的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运用多种关系,将学生、老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实行一体化教学,避免就业难的问题,推动教学体系的发展,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5.3完善评价方法

在很多高校,农业经济系需要取得多个证书才能毕业,根据发展的需求,可以制定合理的评价方式,以技术考核为主,理论知识为辅,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评价,切实改善当前的教育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系的发展现状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改善其当前的不足也有了清楚地方向,总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从多个方面共同改进当前教育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