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林业论文

时间:2022-05-22 08:24: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生态林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态林业论文

生态林业论文: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分析论文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6.1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6.2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6.3造林多样化。

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森林法》的立法目的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宗旨是: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在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运用法律体系保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超级秘书网:

生态林业论文:林业生态工程管理论文

1完善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机制的措施

林业生态工程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非常强的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会在很多方面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它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生态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1.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因为林业生态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复杂性,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多,这就需要对林业工程建设予以严格的规划,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结合我国目前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所出现的特征,政府对林业生态工程管理阶段应进行宏观调控和约束,采取直线型的职能结构,在国家和省、市、县设立专门的森林工程领导管理办事机构。

1.2发挥政府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程的约束作用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监督管理职能的发挥,为了能够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规范性,政府部门应该在审计和设计规划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方案以及建设的规模进行指导性管理。林业生态性建设对于资金的管理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管理,尤其是在国内和国外的资金注入方面进行监管。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确保林业生态性建设的良性发展,对于工程建设中的问题能够协调解决,不断加强政府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可以有效推动林业生态性建设的进程。

1.3发挥市场对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更好地顺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充分的利用市场竞争的机制使得林业生态建设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大幅度提高。因此,可以按照市场的招投标程序来对林业工程进行运作,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来优选林业工程的施工承包人和相关的工程监理单位,通过合同的管理方式共同去营造一个林业生态工程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实现建设管理目标可靠性得以提高,同时也促进林业工程的施工单位、企业不断去改进管理机制,不断去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可以积极探索、推广“先建后补”的工程管理模式,即先由林农按工程设计进行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按工程投资标准给予补助。

2结语

当前,我国更加重视的是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也成为了很多工作当中需要坚持的一个宗旨,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做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工作。从整体上来看,这项工作已经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促进其发展,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

作者:张禹 单位:毕节市林业局

生态林业论文:东北林区发展生态林业经济论文

1传统生态经济模式

发展民生,保护生态,是维持林业和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指导精神和有力保障,在国内外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共识和热烈的讨论。在国内,经过几代林业人的不懈努力,发展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经济模式,主要有:生态农业型生态经济、农工商一体化的生态经济、生态旅游、乡镇工业型生态经济、城市化生态经济、生态破坏修复型生态经济、流域生态经济。

2对生态经济模式的几点思考

发展森林生态经济,首先要明确森林的几项功能,从宏观上看,森林三大效益是木材生产、自然保护和游憩。在天然林停采的大形式下,传统独木支撑的经济模式明显已经不再适用,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森林的作用不仅在于物质上,更应该重视它对人们精神层面和心理影响上的作用,重点发挥森林的生物效应、景观效应和人文效应等。对于基于资源的林下经济,应该不断拓展产业内涵,丰富文化内容,创新机制和经营模式,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业价值。

2.1形式简单复制

人参、五味子、枸杞、刺五加等药材种植;蓝莓、葡萄、山梨等水果种植及加工;红松果林承包;林蛙养殖承包;蘑菇、木耳等食用菌培育;特色农家院旅游;矿产、地下水开发等,各式林业经济可谓遍地开花。深入调查可以发现,各地林业经济模式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复制,缺乏整体规划。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林业经济具有明显的微观经济特质,地域特性明显,所以各地在发展林业经济,制定发展计划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鲜明特色,走产业集群化道路。如以吉林省通化为中心,人参、五味子、葡萄、蓝莓等为主的特色医药、葡萄酒产业区;以敦化为中心,红松果林、林蛙养殖、木耳以及蘑菇养殖为主的食用菌交易中心等。都是基于当地自然条件特质规模化发展,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

2.2资源利用粗暴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营养丰富、天然绿色的山珍产品,广受好评和重视,产业价值巨大。山野菜、野生食用菌、生态鸡、山野黑猪、林下参、刺五加等食材、药材成了饮食行业的时尚宠儿。但是目前的行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水平较低,甚至没有经过加工便直接走向了市场。面对停采的大形势,林下经济将成为林业职工、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山珍产品,林下药材等林业经济,应深挖掘产业内涵,延伸产业链条,在内外包装、产销以及售后服务上下大力气,不断延伸产业链。同时,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对山珍产品进行深加工和高度提纯,寻求更加广阔的应用范围,推出更适合大众消费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的产品,增加行业产值的同时提高林业职工的收入。

2.3结合文化内涵

人文效应是森林的一个重要作用,蓝蓝的天空,幽幽的绿意可以使忙碌的现代人得到彻底的释放和完全的放松。特色农家院、乡村旅游等,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及天然的餐饮食材,得到都市人的广泛欢迎。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急于求成,往往只是简单地学到了这种形式,导致有形无神,缺乏特色,遍地开花的同时,行业发展缓慢。深入研究后,不难发现特色农家院之所以广受欢迎,不仅是自然风光和食材的吸引力,在淳朴的环境中得到完全的放松,远离喧嚣的宁静,充分享受休闲时光带来的身心愉悦才是隐含在行业中最大的吸引力。另外,旅游产品更应该结合当地民俗特色、历史文化遗产,提升产品的文化层次和服务质量,推出结合地方鲜明特点的特色旅游线路和休闲方式。

2.4创新机制

受区域以及传统经营思维的限制,林区经济发展与现代社会建设形成了严重的滞后,行业“欠账”较大。林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交通、通讯设施覆盖面非常有限,社会服务行业明显不足,导致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限制。缺乏资金、技术落后、运输不便、消息不通等是林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难题。转变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合作方式,是发展林区经济的必经之路。剥离林区“不良资产”,由政府买单,依托优惠政策,走产学研、产供销的道路,让林区资源与企业资金相结合,跟随市场需求寻找发展方向,以增产增收为目标,是发展林区经济的重要内容。企业资金建立规模化产业基地,林农以自有林地等有价财产入股或承包方式承担药材种植、畜牧养殖等工作,企业回收后进行深加工,进行市场化销售的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林农与企业双方各自面临的困难,实现互利共赢。

2.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国有重点天然林林区停采,对林区造成了极大的劳动力剩余,如何转移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是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在我国林业发展进程中,受传统观念以及林区自然情况等限制,造成了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基础配套设施迫切需要发展建设,这笔账成了“老大难”问题。根据目前政府和林场都无力完全承担“欠账”的状况分析,可以采用BOO或者BTO等模式对林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同时对于建设中毁占林地的,应根据相关规定严格审批并给与相应补偿。这种建设方式,在发展林区建设的同时,也将转移林区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

3总结

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已经开始,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才是林业发展的大趋势。面对新的发展大局,及时调整思路,转变发展模式是当务之急和现实所需。林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发挥资源优势、依托历史和文化内涵,增加科研与资金投入,依托森林资源,采用生态经济模式,做好生态保护与发展民生两件大事。

作者:邢昊 余刚 王燕 单位: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生态林业论文:生态文明建设林业科学发展论文

1、育林、造林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中国各个地区地形复杂,所具有的生态系统也多种多样,物种相当丰富。在林业建设中,首要任务应是对当前现存的天然林以及珍贵物种进行充分的保护。对于造林工作的开展,应该要效法自然,做到因地制宜。对造林所在区域的自然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以及历史背景等进行充分、综合的考虑,尤其需要对原有的地带性森林植被以及水体进行保护,根据当地的的地势,对乡土植被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充分体现,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植物组合的多样性以及稳定性,适合栽种林木的就栽种林木,适合种草的则种草。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功能分区、对具有不同主导功能的森林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例如在河湖渠等水网的沿岸需要对水岸林建设进行强化,让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防洪固堤、净化水质、改善土壤等各项功能。

2、合理调整林业政策

2.1从生态保护逐步转变为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

森林不仅仅可以保护改善气候与生态环境,还能够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具备重要的经济价值。为此,可以利用森林资源来提供一定的经济来源。首先,需要加速对森林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要不断发展森林生态休闲基地,并对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不断提升服务的水平。其次,对非规划林地造林的发展进行重视。要鼓励农村居民在可以利用的地方种上适合当地的珍贵树种,同时还需要对处置权进行放开,对收益权进行保护。最后,加强林下经济发展。要鼓励农户积极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的符合生产经营模式。

2.2合理调整造林树种结构

在过去,造林基本是采用单一树种,这样虽然能够快速地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但是对于生物多样性以及造林保护都是不利的。为此,需要对林种、树种结构单一的情况进行改进,合理调整造林树种结构。

2.3对传统经营方式进行转变

大力发展人工林,需要积极转变人工林经营方式,实现可持续经营。在人工林建设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进行保护,让森林的复合功能能够得以发挥,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林地整理开发必须采取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保留山顶的林木以及原生植被,在山场中部需要预留原声植被草带,并根据山场坡度、坡向的具体情况,适度地营造出防护林带、行道树。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带动的是全方位的发展,林业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需积极运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观念来指导,为林业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覃磊 单位: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沙坪管理站

生态林业论文:林业发展生态文明论文

一、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在党的十七大中将生态文化建设列入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中,随着对生态的建设和保护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也体现出了党对林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其次,森林是我们文明的摇篮,它在建设中起着支撑的作用;最后,森林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为生态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积极的改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建设良好、有序、和谐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它标志着人与社会的进步。因此,生态的建设是基础,生态的文明建设是目标,生态的安全建设是保证。林业属于一种纽带,将人与自然紧密相连,它担负着生产物质产品、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的重要职能,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的引导着文化的建设。

二、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林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生态文明的建设,而且还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只有加快速度发展林业,才能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才可以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资源和能源的安全、食品的安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自然客观规律下,积极开展林业的建设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任何一种资源都是有其适应的条件和环境,例如《晏子春秋》里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从这句话就直接应证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因此,林业种生态文明的建设一定要在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一定要保持生态的原生性,做到相互的协调、彼此间的适应。其次,加快林业工程的建设。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命脉,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目标,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森林资源的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的生态系统;规范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建防护林、治沙防沙、城镇的绿化建设、沿海的防护林建设、保护自然湿地等,加强治理石漠化。科学性的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能不断的提升资源的功能和质量。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加强林业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的转变林业的发展方式,由资源型向生态型的转变,是生态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需求。最后,大力发展现代化的林业。现代化的林业主要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行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运用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让先进的目标将林业做大,并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林业,努力提升林业的信息化、科学化以及机械化,从而构建完善、发达、繁荣的生态文明体系。

三、结语

在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的创建活动,强化人们的生态文明的责任意识,并积极投身到生态建设中去,从而开创“文明的生态建设”、“绿化模范城市”、“文明新村”等的活动。让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林业、认识生态、提升文明。

生态林业论文:林业管理生态文明论文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措施

1加强思想领域的认知和领导水平的提高

我国各级林业部门都要加强对林业管理工作的重视,积极做到从召开大规模高规格会议,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对林业管理工作进行细致部署和安排。同时不断深化管理人员对林业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本着全党动员、全民动员和优化环境抓好宣传,抓时机抓重点的工作原则,保证林业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完全达标,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比如通过电视、互联网、标语、简报等渠道。来达到林业管理教育深入人心,提高社会广泛参与性,从而实现全民绿化、全民造林的林业管理模式。

2建立健全林业管理的法律体系

根据各区域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建立全方面的,能够促进本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法律体系。将林业管理上升到法律层面,促进林业管理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同时还要进行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工作,根据新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使之符合当前林业管理工作的需要,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林业管理的科技化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化管理水平

针对我国林业管理工作中缺乏较高水平的技术管理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林业管理技术和经验,来提高我国林业管理工作的科技化水平。不仅如此,我国还要树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识,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结合绿色经济的要求,在发展中不断融入高科技,将我国林业系统的发展真正提升到我国经济战略发展的高度,不断提升林业管理工作的高科技管理水平和质量,来实现我国林业发展建设的信息化、科技化发展。

二、结语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方面多、持续时间长、内容复杂、意义重大的艰巨任务,对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为促进林业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需要对林业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不断完善落实林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林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多渠道和新的模式来加强对林业管理的生态文明化管理,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进程。

作者:申成才 白占林 单位:双辽市永加乡林业站

生态林业论文:生态林业的建构思索

本文作者:张桂英 单位:中卫市西郊林场

建立绿色生态林业、保护森林资源对于林区全部的居民都是有利无弊的,所以,林业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有关政策大力倡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中去。可以利用给予群众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奖励,动员他们科学地进行林分卫生采伐以及各项清林工作,切实清除林间植物的一些病残体,尽可能地对次级害虫以及锈菌的转主寄主进行控制,实现减轻病虫害发生的目的;此外,与有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对害虫虫卵价值的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例如天牛类以及蚕蛾类等,动员广大群众收集虫卵,特别是那些容易越冬的幼虫,林业部门通过收购虫卵的方式。针对那些无法被药用的,也能够通过收购例如花布灯蛾、舞毒蛾等容易集群越冬的,通过收购不仅提高了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效果,还能实现建立绿色生态林业的目标,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化学防治通常用于应急情况下,并且需要“专病专药”,尽量选用那些毒性比较低、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者尽可能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此外,应当不时改变药剂种类以及混合用药的配方,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而使得农药失去药效;并且需要采取科学的施药方式,尽可能避免采用大规模的喷雾防治,由于大规模的喷雾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药剂能够对靶标害虫从而起到作用,绝大部分都喷施在非靶标植物、水源、空气以及土壤中,不但造成严重的浪费并且还会产生污染。所以应当采用涂茎、根施以及注射等方式,尽量减轻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建立绿色生态林业系统。

病虫测报工作是保护森林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以,为了随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具体状况、造成的危害性,应进一步完善森林病虫害测报的预警机制以及预警系统。根据森林病虫害监测结果划分等级,按照问题危害大小、紧急程度、范围等各种综合因素进一步确定预警的等级,并且提交存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地区、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程度以及处理措施等。预警信息之后,监测预警中心还应当密切关注其它地区有关事件以及问题的处理经验,随时掌握处理情况及其实际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此外,也能够根据地区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地区出现的森林病虫害进行分类,在对森林病虫害进行监测过程中的针对性更强,高度重视林木营造种植、栽培、育苗以及管理等环节,针对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为因素等对森林病虫害造成的影响,实现准确好应对措施,以保证森林资源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伴随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将防治森林病虫害有机结合建立绿色生态林业的理念是当前保护并发展森林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现代林业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森林生态环境价值。不过,要想尽快普及预防森林病虫害有机融合生态建设的全新理念,不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还应当从管理制度、创新科技、强化意识等各个方面的配合,才能真正出现那种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

生态林业论文:现代生态林业中工程建设论文

1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生态保护观念意识还较为淡薄

目前大部分人生态保护观念意识都不断提高,这对环境保护和林业发展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林业发展的意义还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无论是观念还是环保意识方面都较为淡薄,滥砍滥伐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一些原始生态林业受到较大的破坏,从而导致这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一旦遇到大雨天气,则山体滑坡较为严重,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1.2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扩大对生态林业的建设造成了阻碍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不断扩张,一些林业用地大量的被征用,这不仅不利于生态林业的建设,而且还对原始生态林业带来了较大的破坏,特别是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无限制的对土地进行征用,对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所带来的影响非常严重。

1.3我国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缺乏经验

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并不是简单的进行种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不仅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而且还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但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缺乏经验,所以需要充分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林业工程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更好的推动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2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具体建议

2.1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政策指引

应该从领导和政策的层面上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制定现代生态林业的政策时应该兼顾各方面利益,从集体和个人共同获益的角度出发打造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在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点工程中要平衡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保护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样的政策才能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也才能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当前应该将政策的引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生态保护、环境改良、生态防护等工作中进行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整合,通过农林工程建设、灾害生态恢复、防护林建设等具体的工程达到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价值和作用的体现。

2.2保护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各主体经济利益

在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经济利益,要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各方进行利益上有效的调整,在此基础上保持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积极态度和大力支持。在政府的层面上要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做出政策、财税上的倾斜,加大和加快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力度和质量。要给予投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民间资金以帮扶和支持,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形成社会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更深层次的支持。

2.3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长期以来在我国林业工作中,更注重于单一的目标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将精力更多的放在了林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上,一味的进行用材林的营造,这就传统林业意识,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而且在这种传统的林业观念下,林业划分越来越细,导致很多林业工程的实施都得不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的维护。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更关注和经营技术,关心木本植物的种间和种内关系以及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等方面的深层次相互关系,在加强宣传力度,培养人民群众的现代林业意识的基础上,使人们可以正确区分传统林业与现代林业,形成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支撑,进而实现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综合价值。

2.4完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相关法律制度

在当前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补充,确保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能够得以顺利的开展。实践操作中,各级政府可以把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开展力度、开展情况、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纳入领导的工作业绩考核中来,对于由于领导方式、能力、态度等问题导致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工作开展不力,甚至造成工期延误的,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而对于能积极履行职责,能够认真协调组织好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保障工程顺利开展的要给与适当的奖励,真正形成以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推进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深化和提高。

3结语

在当前大力进行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情况下,需要对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同时在制度、政策和经济等方面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提供进一步的支撑,加快林业科学体系的形成,使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实现,确保林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王振彪 单位: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平山野生动物实验场

生态林业论文: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监理论文

一、林业工程监理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监理是指监理机构受到组织的委托,对林业栽培的相关过程实施的监督、指导的整个林业工程,包揽了开始的选苗到最后的成功等,以便完成双方既定的目标的过

二、林业生态工程监理的依据

1、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2、经审查批准的《关中环线西安市北段绿化工程作业设计》。

3、《全国造林技术规程》、《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监理细则》。

4、《关中环线西安市北段绿化工程监理规划》。

5、西安市林业局、西安市发改委、西安市财政局关于《关中环线西安市路段绿化工程建设规划方案》

6、建设单位发出的与监理工作有关的书面指示和意见。

7、工程委托监理合同及其它工程承包合同。

8、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工程资金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制度、工程核查验收等有关办法、规定。

9、《国家林业局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度的规定》、以及国家省市有关植树造林的技术标准规定和要求。

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的特点

1、地域性差异显著

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仅是因为它所涉及的范围详单广泛,一个县估计都会达到几千hm2,这些大面积的林业造林,对于监理有限的情况来讲比较困难的,不可能安排更多的监理进行从旁指挥,只能够依据工程的状况制定出一系列的方案来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完工,并且,由于面积较广,每个地区的气候、土壤等具有差异性,所以势必会影响工程的质量,使得最后的效果也不能够安全整齐划一,这就使得林业生态监理出现一些不可预测因素。

2、时序性强

在农村种植粮食尚需看季节的变化因地适宜的播种,林业也是一样,需要一定的季节,根据适宜的时间与季节才能够栽种,要跟随者天气和季节的变化抓紧时间进行育苗和种植,不能够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改变时间、气候等一系列因素,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及时的进行育苗、整地、种植等步骤

3、不可逆性、可补救性

林业生态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他不能够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念去改变某些因素,而是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变化的,倘若不能够遵循自然条件的发展规律,将会导致其产生严重的损失,另外在林业生态造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因素,这些因素就会导致林业的成活率偏低,但是这是能够进行补救的,在进行林业生态造林的过程中也务必要考虑到“自然”这一不可预测因素,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条件将这些林木补充上去,提高存活率。

4、直观性强

林业生态监理不同于其它项目,它的成果可以非常直观的得到验证,不需要其它部分项目的严把质量关等一系列检查质量的环节,只要直观的看上去就知道其完成的最后结果,但是直观不能就说明简单,因为他的范围较广,所以在检查的过程中还是比较麻烦的,不能偶直接全部由人去完成,因为会导致一时的大意而出现问题,必要时还须借助相应的仪器。

5、长期性

林业生态造林是长时间的,不是短期就能够看到效果的,因为林业生态造林从育苗到栽种需要一段时间,在林木长大之后鉴定成果之时还需要3-5年,基本上可以说看到成效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四、林业生态工程监理的方法

要切实可行的针对现在林业生态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的同时,要先了解项目建设的主要意图,根据以前既定的项目工程目标来制定出每个阶段的目标计划,以及项目的完成时间段和流程,要掌握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资金的利用和实施情况,并且整个阶段的实施都要进行全方位仔细的监督,完工以后对其更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在这过程中务必做到“三控”。

1、投资控制

在整个林业项目开展的设计初阶段,监理的职责主要包含了与业主一起讨论林业生态项目进行的整个设计过程,在整个项目设计的过程中的策划方案要明确,并且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来组织相关的业主已确定好的设计方案,并且协助企业的相应协助单位开展相应的项目设计上面的工作,对开展每一阶段的资金利用情况进行相应的预算和支配,进行设计挖潜,合理的利用价值工程等来对项目设计实施一些技术经济分析,验证等,在保证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能将成本降到最低化,对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设计等阶段进行有效的预算支配和核实。

2、质量控制

针对目前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进行整体的策划和设计阶段的整个过程中,监理要进行现场的实地勘察,并且要针对项目开展的土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土质还有气候等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并结合这些因素开展适宜的整地方式、林木、林业造林的时间段;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苗源是否可以是林业生态项目建设的需要,注重林业苗木的技术性栽培,总体来说就是要尽可能的遵循上“适地、适树、适时”三原则。

3进度控制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度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整个项目建设的关键方面,这些都与生态项目将设的规划设计以及设计周期有很大的关系,倘若能够有效的缩短项目设计周期,就可以使整个项目建设的施工周期得到最有效的控制,好的进度控制对林木也是有影响的,否则会让林木错过最佳栽种期。

五、林业生态工程监理的措施

1、领导需高度重视,监理措施需得力

工程建设期间,应确定好相应的组长、分管副区长、政府办副主任为副组长,沿线各乡镇镇长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等来负责相应的一些监理过程中的环节,并且要设立相应的办公室,沿线的农村个乡镇组织和成立工程建设领导机构,明确人员,落实责任,做到高层干部亲自抓,分管中层干部具体抓也可从基层抽调若干名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中层领导作为实施监理方的驻地代表,自始至终坚守第一线完成租地工作。监理人员要按照监理规程,施工现场,认真负责,全程实行旁站监理。严把苗木质量关,坚持现地质量检查,严格按照设计指导施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施工专业队及时改正。保证整个监理工程的建设质量。

2、确立监理单位,实现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的监理管理

监理工程的成败最关键的就在于质量这一方面,针对这一因素在进行监理工程的过程中就应该成立项目监理部,编制监理方案,并落实总监及现场监理人员职责,规范监理程序,实行旁站监理。定期召开监理例会,对不合格苗木禁止栽植,并出具监理通知单。并且在这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成立质量监理和技术指导小组,分派到植树现场,具体负责技术指导和监理工作。在工程监理中,应按照作业设计和规范要求现场监理工程造林。对整地、苗木质量、放线、打点、挖坑、栽植、支撑、浇水等环节进行了现场指导和旁站监理,对每道工序应监理人员进行验收,确定这些工序合格后,出具工序质量验收单,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实现了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的监理管理。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理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3、加大检查验收工作力度,查漏补缺,落实责任,确保工程质量

监理人员以及在监理工程中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栽植的苗木实行扩盘、扶正风倒苗木、支护、修剪侧枝、及时浇水等几个关键环节的处理措施,对于死亡的树木和无用的支撑要及时的进行清理,对施工后现场垃圾要及时的清运或掩埋。并且调整苗木布局,讲求栽植效果,同时要及时做好抚育管护,确保树木成活和栽植成效,适时的进行扩盘,除草、除萌和浇灌。最后一方面即为加大管护力量,配备专门人员防止盗挖和损坏。尤其夏收期间增加力量做好防火,防止人为破坏。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达到原本进行监理所预期的目的,确保监理工程的最终质量。

六、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发展不快速的原因

1、一直以来,人们就不太重视林业生态的重要性,随意的进行砍伐、毁灭的同时还不愿意植树造林,可以说在保护生态环境这方面的思想比较淡薄,没有一定的意识,加之林业生态工程的监理是属于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人们觉得对于这方面的投资太过牵强,并且它的效益需要长时间的发现和观察才能看到,没有可以看得见的实际效益,这就使得很多人不愿意在这上面进行大力的投资,所以没有利润对投资者们施加压力,这就致使很多人失去了对生态工程投资的信心。

2、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不能够讲求速度,见效时间慢,而且它的实施和开展也比较麻烦,需要选择合适的季节合适的时间,在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使得监理人员不能够进行大幅度的施展工程的进度,这从一定程度上讲也为生态工程开展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林业生态的工程开展在投资方面还不够完善,一直以来,我国用于林业生态工程实施的投资的内容都是只包含了施工中的直接工程费,一般不会涉及到在监理过程中的开销以及在进行勘察设计中的开销,并且,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在投资不高的生态建设上面要进行实施的内容却很多,使得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用于工程监理上面。

总之,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监理的初始的步伐就比较慢,并且实施的也比较晚,不过相信在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监理的制度、投资、以及其它一些因素上面制度化和规范化之后,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将会开展的更好,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将会得到向前大大的迈进一步。

生态林业论文:生态文明与林业发展论文

1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1.1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林业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建设可以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在保护湿地以及森林资源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除了治理生态问题以外,还有构建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使命。

1.2生态文明是林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

进行林业建设就是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从而解决各种湿地锐化、沙地石漠化等生态问题,并缓解可能存在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灾害,充分发挥林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节能减排、调节气候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加大林业建设,才能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林业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管理对象,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加大林业建设不但可以解决各种生态问题,还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资源,例如,木材、药材、竹材等等。林业的各种材料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桌椅、竹炭纤维衣物等都是在林业生产材料发展起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相应的物质作为基础,林业建设正好符合相关要求,所以说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2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2.1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建立生态文明系统,就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林业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任何动植物都有其适合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要根据相应的条件以及自然生态规律进行林业的建设。林业发展中物种的选择、繁殖的培养、建设规模的大小、格局的布置、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看自然环境能否有相应的承载力。在自然承载力的范围内,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协调。

2.2发展现代林业

现代林业是朝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现代林业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现代林业以先进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多目标经营的方式进行林业的发展,在林业的建设中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物质装备进行管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管理林业,从而提高林业的科学化、机械化以及信息化的水平。现代林业以森林为平台作为切入点,大力传播生态文化,培植森林生态文化产业。通过构建林业生态以及文化体系,提高林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所以,首先要加大绿化的面积,积极进行林木的培育,从而扩大林业的的面积;其次,对林业进行改革,构建适合树木生存的管理机制;最后,对森林用地进行科学地管理,包括林地、湿地以及沙地,通过相应的林业防控机制避免灾害的入侵。

2.3创新发展形式

创新是行业生存的根本。在林业的发展中,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林业发展形式、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机制才能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要进行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教育,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加强人们的林业生态责任意识。通过加强林业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宣传,提高林业生态文化的实力,合理规划设计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风景园林景观、古树名木和革命纪念林,方便人们对森林有所了解,认识生态建设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3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通过将林业与生态文明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林业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绿色环保公益事业,其在人们居住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卢毅 单位: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林业站

生态林业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论文

1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1.1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林业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建设可以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在保护湿地以及森林资源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除了治理生态问题以外,还有构建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使命。

1.2生态文明是林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

进行林业建设就是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从而解决各种湿地锐化、沙地石漠化等生态问题,并缓解可能存在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灾害,充分发挥林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节能减排、调节气候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加大林业建设,才能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林业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管理对象,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加大林业建设不但可以解决各种生态问题,还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资源,例如,木材、药材、竹材等等。林业的各种材料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桌椅、竹炭纤维衣物等都是在林业生产材料发展起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相应的物质作为基础,林业建设正好符合相关要求,所以说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2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2.1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建立生态文明系统,就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林业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任何动植物都有其适合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要根据相应的条件以及自然生态规律进行林业的建设。林业发展中物种的选择、繁殖的培养、建设规模的大小、格局的布置、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看自然环境能否有相应的承载力。在自然承载力的范围内,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协调。

2.2发展现代林业

现代林业是朝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现代林业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现代林业以先进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多目标经营的方式进行林业的发展,在林业的建设中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物质装备进行管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管理林业,从而提高林业的科学化、机械化以及信息化的水平。现代林业以森林为平台作为切入点,大力传播生态文化,培植森林生态文化产业。通过构建林业生态以及文化体系,提高林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所以,首先要加大绿化的面积,积极进行林木的培育,从而扩大林业的的面积;其次,对林业进行改革,构建适合树木生存的管理机制;最后,对森林用地进行科学地管理,包括林地、湿地以及沙地,通过相应的林业防控机制避免灾害的入侵。

2.3创新发展形式

创新是行业生存的根本。在林业的发展中,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林业发展形式、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机制才能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要进行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教育,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加强人们的林业生态责任意识。通过加强林业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宣传,提高林业生态文化的实力,合理规划设计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风景园林景观、古树名木和革命纪念林,方便人们对森林有所了解,认识生态建设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3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通过将林业与生态文明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林业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绿色环保公益事业,其在人们居住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卢毅 单位: 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林业站

生态林业论文:林业金融促进生态林业发展论文

一、生态林建设金融支撑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林业生态发展资金要素注入结构不平衡,财政资金需求差距较大

多年来,在生态林业的建设中,资金的投入仍然还是以来财政来源,外国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占较小的比例。另一方面,生态林业在建设过程中,难以符合金融信贷要求,面对融资困境,只能依靠建设者来积累再投资,但是单纯依靠建设者自身资金的累积来促进生态林业建设发展是不现实的,要依靠社会投资发展。可是由于生态林业管理难和本身产业的特点,很难准确地计算投资回报率和判断风险水平,也缺乏有效的投资收益保障,因此投资生态林业回收比较困难。而生态林业在我国的整个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建立适应生态林业产业特点的、满足生态林业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完善的资金来源,它决定了在国内对生态林业建设来源的单一性即财政,不能很好的吸引社会资本流向生态林业建设,生态林业产业资本积累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林业建设资金的缺乏,形成了生态林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造成了影响中国生态林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瓶颈。

(二)林业保险发展滞后,林农抵御风险能力弱,导致生态林业建设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林业的生产周期长,又受天气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有森林砍伐和其他人为的破坏,还有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也林业发展相适应的保险机制。在我国,对林业进行保险意识较弱发展很迟且发展速度不快;加上由于林民收入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对林业保险的认识不够,种种原因导致保险推广不开。此外,对于林业进行保险的险种非常少,又是一个高损耗率的险,加上在国内理赔频繁风险加大影响了保险公司进入的积极性。在现在众多的保险公司中,也仅仅剩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有在开展类似的业务,其他保险公司很少涉及,且这一业务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

(三)林业信贷保障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在农村信贷运营中利率偏高影响了其成本因素。同时由于不确定性的风险如气候、自然环境、市场和其他因素影响,使担保、抵押贷款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首先是对林业进行担保抵押困难,林农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很少,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难以转让土地使用权,因此很多小农户的贷款需求通常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其次,很多农村地区没有信用担保机构,也没有完善的金融服务和评估中介机构运作,它就使得金融机构难以进入这一信贷发展领域。如今已退出了林业权的抵押金融服务、林业利息贷款和其他针对林业的金融产品,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林业融资发展需要,其申请的手续也很麻烦,这样就使得财政对林业发展的支持大打折扣。

(四)林业融资信贷服务与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不相适应

目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严重阻碍了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措施不足。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把大部分网点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大中型企业和优势产业,逐步退出基层市场,网点覆盖率的下降直接导致林业相关业务减少,严重影响了金融业对林业的服务支持。而且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信用评级管理系统,农民很难获得贷款支持。单一政策性金融服务机构的如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落后,整体竞争力还偏弱,导致其对生态林业的发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对加强林业金融财政扶持的构想及对策

(一)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保护,支持生态林业建设

财政对于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补贴力度近两年来不断加大,2011年,中央财政全年安排林业投入1207亿元,比2010年增长27.3%。2012年,中央财政逐步扩大造林补贴规模,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2013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70087万元用于林业项目建设。同时我国第一个生态文明示示范试验区将落户福建,财税、金融改革和林业改革等诸多政策也将示范实验。这一次对我省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大致包括由中央财政设提供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试验专项基金、农村金融改革及森林管护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林下经济发展试点、森林经营示范区等。

(二)鼓励林业建设利用外资,并制定适合的政策措施

生态林业建设,是一个回收投资过程长、且具有很多难以预测的因素存在的长期发展事业,因此要积极鼓励引进外资建设生态林业。外资参与建设的生态林业项目要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如实施税收减免期延长,对专业林产品、林业机械和设备的进口应降低关税和免除其他进口增值税。其次,对外商投资林造林项目需要的土地也给予政策支持,例如从事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免征土地使用费。林业技术开发项目,可以给予土地租金优惠或者延长土地使用期,如果已经开发的土地,可以依法转让、租赁、抵押、继承等等。

(三)以林业产业集团为载体,通过股份制上市募集资金

生态林业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效益,发挥森林的调节生态功能。生态林业主要是注重生态和社会价值,有时经济效益会较差。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和发展一些大中型林业企业集团,以这些大企业集团为主体吸引社会投资。据现有的林业政策,由一些大型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地方、集体共同建设生态林业,共同开发林产品加工和贸易,开展林业科研研究,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

(四)充分发挥国内金融服务机构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完善国内金融服务机制,激发林农创业积极性

商业金融应拓宽林业信贷担保的范围,提高林业企业贷款的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放开林权抵押贷款、林业集团贷款业务等小额信用贷款。充分利用财政贴息政策,增加贴息贷款和对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补贴,对经过改良的茶林油林这些林木经济类品种,金融机构要大力给予信贷资助。在此基础上,积极介入资本市场,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直接融资,通过市场实现金融资源的配置优化,把社会资本引入林业产业。在金融政策性方面,可以制定适宜的林业金融政策措施,由专业的信用担保和融资机构,为客户提供服务支持。并根据银行现行金融政策,为林业债务融资担保提供一些优惠贷款,做好服务中介,支持林业创业者吸纳社会投资,帮助他们不断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

(五)开发新品种林业保险,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保障支持

设置“寿险型”森林保险,例如,参保后,如果有火灾等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保险公司和政府财政资金一起理赔,比如70%的财政资金补偿,另外的由保险公司赔偿。如果保险期内参保人没有出险,则返回80%的森林的保费,也由财政资金扶持,以保障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双方的利益。可以先试着采用如政策性森林保险,也是完善风险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研究生态林业建设,这一问题不仅与国家政策有关,而且还与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金融政策支持、行业环境和许多其他因素联系在一起。林业金融体系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涉及政府、金融机构、林业产业和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各个方面的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构建林业金融体系是加快生态林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极大地促进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合理优化林业资本结构、扩大林业融资渠道,让各级金融机构发挥作用,将会使生态林业产业发展更平稳。

作者:冯洁 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

生态林业论文:基于生态学的林业发展论文

1引言

林业既是一项有益当代,造福子孙,平衡生态的宏大事业,又是一项周期长,见效缓,工作条件十分艰巨而目前又比较薄弱的事业。它怎样发展才能既为国计民生提供大量的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又为社会的继续发展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故结合黎平县的特点谈点几点的看法。

2黎平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自然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分析

黎平县位于清水江和都柳江的分水岭两侧,北纬25°44′~26°31′,东经108°37′~109°31′,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树种组成丰富,植物区系成分交叉荟萃。全县总面积为44.41万hm2,林业用地34.05万hm2,有林地面积29.88万hm2,森林覆盖率为70.51%。黎平是山区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5%,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征。低山面积较大,占全县总面积的55%,多为杉、松、阔等乔木生长地;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34%,多为常绿乔木及针阔叶混交林。全县年降雨量1200~1800mm,年蒸发量在1000mm以上,相对湿度为83%,年日照时数为1100~1400h,全年无霜期为280~300d,年积温5600~6100℃。这些条件对多种乔木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在地球的南、北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气压的控制,雨水稀少,大部分地区沦为不毛之地,属干旱沙漠带。唯独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虽然也处于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夏季湿润季风带来的丰富雨水,又有占土地面积50%的森林卫士保护,使之成为风调雨顺的大绿洲,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仅木本植物就有7000多种,其中乔木树种2800余种。而与我国纬度相似的美国只有乔木870种,整个欧洲仅有250种。因此,世界公认我国长江以南是“亚热带的绿洲,树木的宝库”。黎平县恰好位于亚热带的轴心线上,南岭西端与雪峰山南端、苗岭山脉的交接区域,贵州高原向湘西山丘和广西盆地过渡地段之中,清水江与都柳江的分水岭两侧。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和境内有数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阻隔着西伯利亚寒流的袭击,而东南季风又可顺长江、珠江水系深入腹地,因而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相对高温和多雨季节的一致,对植物生长发育特别有利,是一个从事林、农种植业的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以低中山为主的群山地貌,海拔多为400~800m,优越的板岩和页岩地质结构和母质,宜林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黎平的林业资源优势,也决定了黎平林业发展的巨大潜力。黎平县的孟彦、罗里、敖市、高屯、德凤、坝寨、茅贡、九潮、岩洞、口江、双江、中潮、德顺、洪州、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地坪等乡镇,气候温和,雨水丰富,乔木树种生长快,再生能力强。群众有经营人工林的悠久历史。黎平的杉木和马尾松,早已驰名中外,别国已绝迹而我国独存的活化石树种水杉、银杏在黎平均有自然分布的合抱粗古树。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决定着占全县土地7%的平原和占4%的江河水库自然成为鱼米的重要生产基地。占55%的低山土地必然成为林业生产基地,责无旁贷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幸福提供众多的生物量。同时维护这片大绿洲的生物兴旺,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贡献。然而,全县山地面积大(中、低山占65%、岩溶地占10%、丘陵占15%),坡度陡,降雨多(年降雨量为1200~1800mm)且相对集中(4~6月降水量占50%)。一旦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水土流失,造成水患灾害,生态平衡十分脆弱。据初步统计,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县总面积的18%,每年冲走表土100万t,黄泥水危害稻田近万亩。黎平的大部分区域属长江水系,部分为珠江水系,全县每年流入江河水库的泥沙量达100多万t,使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河流每年淤高2cm,长此下去,40、50年后,如双江电站、八舟电站等,水电站将不能发电,必须清除河底淤泥,这将耗费一笔巨大的资金。由于天然林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河床普遍提高,进一步抬高了洪水水位,减少坝内汛期的调蓄能力,使得沿河两岸的一些农田被水淹没,一遇大雨便泛滥成灾。一旦久晴,便出现旱灾,有的年份,不少地方连群众饮水都出现困难。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自然生态平衡,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我们的任务在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发展林业生产,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3深刻理解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性和协调性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决定着黎平发展高位芽植物生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而,林业怎样发展才能既为全县建设提供大量的生物量,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能发挥森林在治理国土,改善生态条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效益?纵观世界各国林业的发展,大体上存在着3种方式。第一是木材经济效益方式。以生产最大限度的木材或林产品作为发展林业、经营林业的主要目的,用生产多少木材或多少林产品作为估量森林价值的主要依据。至今在许多国家仍采用这种方式。第二是生态效益方式。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由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植被破坏后大自然的报复接踵而来,森林的生态效益论便应运而生。他们主张发展林业经营森林的主要目的在于生态防护,以提供多少生态效益作为估量森林价值的主要依据,对森林的生态价值定量化。例如日本1972年对森林的生态效益估量为一年内涵养水源2300亿t,防止水土流失57亿m3,供给氧气5200万t,栖息鸟类8100万只,一年的森林生态效益高达12.8万亿日元,相当于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3.8%,农林渔业产值的2~6倍。1998年第二次评估中,加入了保健、疗养、保护野生动物、防治大气污染等,所有生态效益合计75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的国家预算总额。芬兰估量森林的环保价值相当于木材的三倍。瑞士已将全部人工林天然化,不求生产木材,只注重生态效益。显然,森林的生态效益远远超过直接的经济效益,这说明森林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第三是森林效益协同论方式,主张林业建设应为治理国土、维护人类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服务。发展林业、经营森林应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它们协同一致。称之为森林效益协同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既是矛盾,又具有统一性,对于当今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正确认识到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由经济与环境所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中,坚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观点,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那么就一定能取得经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森林效益协同论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在逐步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协同论”方式内部现在已出现“最佳结合理论”、“多用途森林利用理论”、“木材培育理论”等林业发展模式。在宏观控制上以及在林业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对木材培育理论模式越来越容易接受。因为,在同一地段上既要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又要发挥森林的最佳经济效益,本身是矛盾的。在一般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大面积实施是困难的。如果在林业用地和现有森林中,划出一部分立地条件最好的地方发展木材生产,施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用少量的地生产出大部分木材。而其它的大部分林业用地和森林主要作为生态效益林,只生产少量木材,这样在具体地段上将生产木材和生态防护分离开来。在大范围内使生态效益和生产木材协同起来了,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木材生产。新西兰采用这种木材培育理论模式,只用了全国林业用地10%的土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实行高度集约经营,生产出全国所需木材的80%以上。而将占林业用地80%以上的森林列为生态效益林,仅生产少量木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提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概念,为百姓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这些都是生态产品,都与林业发展息息相关。为此,必须加快扩大全县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生态保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承包经营、农户联营、公司加农户等多种造林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广大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组织投入营造林之中,在指导思想及战略措施上为黎平县林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4黎平林业的振兴应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方向

黎平林业的发展应立足长远和未来,强化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的经济社会竞争力,构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功能完善、系统稳定、空间布局合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环境。深化林业改革,坚持科技兴林,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在加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机制建设,明晰产权,强化森林资源市场配置,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林业在山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同时要制定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严格控制木材采伐量,以保持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低于生长量。要大力开展科技兴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发展“两茶”产业基地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前做好战略规划和准备,全力以赴,精心组织,超前安排。根据全县《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黎平林业的发展,既要凭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认真建设好速生丰产林基地、“两茶”产业基地、珍贵树种基地和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生产出大量木材和林副土特产品,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人民富裕起来。又要考虑黎平自然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在各大江河、水库的周围建设好生态防护林,发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环保功能。同时,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业,使黎平这颗位于贵州东南部的绿宝石,能为全省生物的繁荣,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出更灿烂的光芒。所以,黎平林业应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路子,应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4.1借鉴木材培育理论,认真建设好速生丰产林基地

黎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乔木生产快,又是贵州省特有的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树种杉木的中心产区,是发展速生丰产林的好地方。贵州省委、省政府已将黎平列为全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主产区之一,全县的杉木年产量约占全省的1/10。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是加速该县林业发展的重大工程,其目的在于尽快扩大森林资源,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缓和木材供需矛盾,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它是通过良种壮苗和集约化经营措施,定向为制浆、造纸、人造板等林产工业和建筑、家具、装修等行业提供原料或大径级用材的林分。速生丰产用材林与一般的人工林相比,在经营目标、资源投入和经营方式上有根本不同,它具有单位面积投入高、木材培育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要选择最好的立地条件和最适宜的优良树种,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缩短林木生长周期,提高单位面积的森林蓄积量和经济效益,建成可靠的商品林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原则上年蓄积生长量应达到15m3/hm2以上。从全县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情况看,1976~2010年35年间,该县共建成万亩以上基地林16片,千亩以上基地林105片。“十二五”期间,黎平县将在建设好生态公益林的同时,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等商品林基地。实行定向培育,加大引进外资和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建设商品林基地的步伐,建设以杉木、马尾松等树种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按照该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总体布局,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建设实行人工造林与培育相结合,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总规模2万hm2,其中:新建0.67万hm2,现有林培育1.33万hm2。安排重点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的乡镇有:孟彦、高屯、德凤、九潮、双江、中潮、德顺、洪州、水口等15个。

4.2加大“两茶”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促进林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黎平县加快了茶叶和油茶基地的建设速度,每年发展茶叶基地0.13万hm2,油茶基地0.1万hm2、油茶低改0.04万hm2。

4.2.1茶叶基地建设概况及发展规划

茶叶种植从1975年开始集中连片发展,到2013年全县有茶园面积1.6万hm2,其中:幼龄茶园0.71万hm2。主要品种为:福鼎大白茶群体、福鼎大白茶无性系、安吉白茶、铁观音、黄金桂、龙井43号、龙井长叶等。孟彦、高屯、德凤、茅贡、岩洞、洪州、雷洞等乡镇的土壤含硒(Se)量较高,土地肥沃、土层深厚、生态植被良好、无污染,是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和含硒茶开发的最适区。黎平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良,春茶上市时间早,名优茶外销市场空间大。按照高标准、规范化的要求,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叶生产基地。引进适宜发挥本地产品特色的无性系良种,重点推广福鼎大白茶、龙井系列等国家级良种,扩大本地特色良种种植规模。加快良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全面推进茶叶良种化和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种植工作。开展“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由茶叶产业局和农业局专人负责,加强对农药、化肥和植物激素等投入品的管理,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建立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生产基地,并使这些基地成为区域产业带的核心和品牌依托、技术示范基地。预计到2020年,全县茶园种植面积将达到2.53万hm2。

4.2.2油茶基地建设概况及发展规划

油茶是黎平主要的食用木本油料树种,全县有油茶林近1.41万hm2,集中分布在南、北两个片区,北片区为高屯、敖市两个镇,东南片区为肇兴、水口、雷洞、龙额、地坪五个乡镇。北片区属丘陵,地势平缓,是培植和扩展油茶林的理想地带;东南片区属低山,气候温和,全县油茶林70%的面积集中在这个地区,增产潜力大,而且又是田少人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贫困乡村。近年来,黎平县高度重视油茶的发展,加强了对低产低效油茶林的改造和科技栽培示范基地建设的工作力度,有效地推动了油茶的良性发展。2000年随着天保、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科技支撑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的协助下,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科所油茶实验林场引进油茶优良品系:长林3号、4号、21号、26号、40号、53号、56号等13个品种,引进湖南省茶科所选育的优良品系和本省(地)的优良品种,已在全县推广栽培试验示范,栽培面积0.04万hm2。采穗圃也进入了采穗期,每年可提供优质穗条数百万支。2012年,在全县油茶林发展规划中,对低产油茶林改造,提高油茶产量进行了部署,并要求在此期间每年完成0.1万hm2的新建高产油茶林、0.04万hm2的油茶低产林改造。采取向国家申报立项、银行贷款、地方、个人、企业等多方筹措资金的方式实施。预计到2020年全县油茶林面积将发展到2.13万hm2(其中:新造1.29万hm2、低产低效林改造0.67万hm2)。

4.3加快珍贵树种发展是维护木材供应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

黎平县是“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境内自然分布的乔木树种共有87科近500种,其中珍贵树种有42种之多。由于珍贵树种其材质具有硬度高、密度大、颜色深和纹理美观的特点,木材材质优良、具有特殊用途、市场上稀有、经济价值高,可用于制作高档家具、高档乐器、高档工艺品等实木制品及高档装饰、装修材料。该县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林地广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无霜期长,植物生长快,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林木生长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2倍。适应人工栽培的珍贵树种有近百种,珍贵树种资源丰富,许多珍贵树种都有发展成大产业的潜力。从2001~2013年全县通过国家重点工程造林项目营造珍贵树种人工林总面积达0.33万hm2。与煤炭、石油等资源一样,珍贵用材树种资源也是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且珍贵木材是唯一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目前,黎平县珍贵用材树种的资源主要依靠采伐天然林,人工培育珍贵树种资源的工作从2001年才开始启动。人工栽培的主要珍贵树种有:楠木、荷木、香樟、含笑、红豆杉、黄柏、檀木、桂花、银杏、柳杉、厚朴等。珍贵树种是城镇绿化、村寨绿化、公路绿化及单位园区绿化的主要推荐树种。为提高全社会对珍贵树种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利用报刊、有线电视、各种会议等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并发放资料宣传珍贵树种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激发广大群众的栽培热情。通过宣传发动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珍贵树种,20、30年后经济效益一定相当可观,种植珍贵树种就是培育“绿色银行”、“藏富于林”。加快发展珍贵树种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帮助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大举措,要不断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抓好示范、循序渐进,积极鼓励种植珍贵树种。充分发动群众利用自留山、自留地或“四旁”地种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高的珍贵树种,带动产业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县的珍贵树种造林面积(含零星栽植按1500株折算1hm2统计)将达到0.53万hm2。

4.4加强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黎平的经济林建设,除调整巩固原有的茶叶、油茶、油桐、楠竹等基地外,要借鉴水果之乡从江、榕江等县的经验,既发展板栗、茅栗、核桃等干果类,又要发展柑桔、椪柑、杨梅、桃梨、葡萄、枣、柿、蓝莓等水果生产,使一年四季均有新鲜果品上市。尽可能地利用山区得天独厚的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发展五倍子、天麻、杜仲、茯苓、金银花、金钩藤、太子参、桔梗、百合及香菇、木耳、玉兰片等名、特、稀林产品,使山区的林农迅速地富裕起来。只有充分利用该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建设特色经济林产业,才能为实现绿色经济强县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资基础。该县绝大多数林农生活在山区半山区,靠山、吃山、养山,希望在山、致富在山,有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发展特色经济林是实现摆脱贫困,达到富裕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充分说明,只要开发和发展全县的经济植物资源,就可以尽快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偏远山区的人民迅速实现脱贫致富。

4.5运用森林的次生演替规律,建设以天然林为主体的生态防护林

4.5.1大力恢复和营造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是为防止﹑减少水土流失而营建的防护林。是水土保持林业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表现在:调节降水和地表径流。通过林中乔﹑灌木林冠层对天然降水的截留﹐改变降落在林地上的降水形式﹐削弱降雨强度和其冲击地面的能量。黎平县处在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清水江(属长江水系)和都柳江(属株江水系)的分水岭两侧,雨水十分丰富。因此,应在育洞河、孟彦河、八舟河、亮江河、双江河、洪州河、南江河以及各大、中型水库的集水区,划出一定面积为水源涵养林,河流两岸的山坡应划为水土保持林。采用造、封、改、补等措施,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提高生态防护效益和林分质量,遏制水土流失,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打造河流两岸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以防止水土流失及水源减少等现象,即建立完整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体系。

4.5.2建设好自然保护区,繁荣亚热带的生物种源按森林生态系统的观点,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种生物群落,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研究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是人类认识自然、拯救和保存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基地。它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黎平地处典型的中亚热带,在僻远山区,还零星保留着一些常绿阔叶林的顶极群落或原始天然次生林。这些森林中的每一个生命类型,都经历了漫长的发生、发展和演替序列才形成了向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复杂和多样化的森林群落,并达到了与周围环境的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它们的面积仅为全县山地面积的0.5%,却保存着数百种高等植物,几十种哺乳动物和几十种鸟类以及10来种古老孑遗植物,是国家资源中的宝贝,应列为保护区,严密地保护起来。它们是南泉山风景林、太平山楠竹林、乌嘎冲鹅掌楸天然林及弄相山原始森林等,都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原始天然次生林。现已列为全县的重点保护区,禁止砍柴、守猎,禁止挖坡种地。其目的就是为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4.5.3建设好生态防护林生态防护林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为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分。它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黎平广大山区以木本植物为主要家用能源,森林资源消耗量大,然而,全县山区溪流峡谷,坡降大,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是发展小水电的好地方,宜建立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代柴,以电促林的良性循环,改变山区的能源结构。生态防护林应以封山育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人工造林与天然更新相结合,尽量少动土或不动土。亚热带季风湿润地区树木生长快,生物再生能力强,只要健全封山育林制度,运用森林的次生演替规律,进行适当的人工促进,森林恢复是很快的。

4.6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早在退林还林工程实施初期,黎平县便开始着手森林复合经营模式的探索,并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大胆进行了“林-茶”、“林-竹”、“林-药”、“林-菜(森林蔬菜)”、“多树种混交”等5种复合经营模式的尝试,并获得成功,林地增效明显。这5种成功的造林模式,2004年被省林业厅录入《全省典型的退耕还林治理模式》一书,在全省进行推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对森林、林地的经营性、整体性、效益性和长远性的意识逐步增强。为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产出,缩短林业经营周期,实现远近结合、以短养长的目标,部分具有一定市场经济观念、思想认识先进的农户开始积极主动探索立体、复合型林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部分种、养殖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户在项目、资金、技术上得到林业、农业、扶贫等部门的积极扶持,少数已成为发展林下种养殖经济的示范户和典型户,通过示范和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推动全县林下种养殖经济的整体发展。据2012年统计,全县共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近1.33万hm2,实现林下经济收入4.5亿元,带动农户受益近5万户。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区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认真做好全县林下种养殖经济的发展规划,积极引导林下种养殖经济向“一村一品种、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明确思路、确定目标,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种养殖经济的发展潜力。下一步主要规划在三个方面:一是林下养殖:利用黎平县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养家禽(鸡、鸭、鹅)、牲畜(猪、牛、羊、兔)、蜜蜂、蚯蚓、珍贵野生动物(野猪、蛇)等及其产品初级加工。林下养殖可重点推广“茶-鸡”模式,利用茶叶林面积1.03万hm2,油茶林面积1.2万hm2。通过茶叶、油茶与鸡共生关系,促进生态经济双丰收。计划从2013~2020年,每年发展规模60万只(头)。二是林下种植:利用林间空地和林下土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用林间空地发展种植中药材:百合、太子参和丹参等;发展林下薇菜、折耳根等野生疏菜种植;发展林下野生茶叶种植;发展林下香菇、平菇、木耳、松木菌等菌类栽培。计划从2013~2020年发展规模达到1.33万hm2。三是林下采集:开发利用县境内近0.67万hm2竹林资源,计划从2013~2020年实现年采集竹笋3000t,并引进龙头企业加工带动,产值达1亿元。

4.7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黎平的旅游资源由自然山水风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和历史人文旅游组成。全县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原始森林古木参天,苍劲挺拔,蓊郁茂密,人工林成行如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对发展旅游,尤其是森林生态旅游,可谓得天独厚。全县的旅游景观有: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跨度最长的天然石拱桥———高屯天生桥和风光旖旎的八舟河风景区;有被誉为原始林海和竹海的弄相山森林和太平山楠竹林等,楠竹蓄积量居全省第二位。人文景观有肇兴鼓楼群、黎平会议会址、堂安生态博物馆、东门翘街古建筑群等,还有被誉为东方艺术奇葩的侗族大歌、琵琶歌等,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文物古迹于一体,是贵州东线旅游精品线的重点地区。

目前,全县有规模较大的11个森林旅游景观。其中:森林面积较大的有楠竹林场太平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东风林场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弄相山原始森林景观、平甫森林景观、石龙山和八舟河森林景观、天生桥森林景观等。计划2013~2020年用近8年的时间进行森林旅游景观打造,利用森林面积1.47万hm2,达到每年接待游客近33万人次,实现收入3亿元以上,解决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要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把林业的潜在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作者:赵永贵 单位:贵州省黎平县林业局

生态林业论文:生态林业经济论文

1我国生态林发展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这样为林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因此社会上对于林业发展问题的探讨也越来越激烈。而生态林业自然而然的再次被提上日程,成为更为突出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本身森林资源匮乏,林业的基础相当薄弱,竭泽而渔的森林开发使得我国的林业面临“两危”困境,即经济危机和资源危机,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近年一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全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森林产业的认识也更加全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为生态林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2生态林业是林业的发展趋势

生态林业需要我们以整体的观念去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也就是尊重自然的规律来进行森林的经营管理,从而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以达到人类预期的设计构想,满足各方面的不同的需求。

2.1土地潜力的充分发挥与防止地力的衰退,是可持续发展对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首要要求。现在一直提出的生态林业主要强调的是生态平衡。我们虽然赞成采用分类经营,但对于生态森林的经营构想必须要将生态平衡作为根本。当今时代,人工林在林业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但是林业一旦脱离了生物措施也是行不通的,简直难以想象。以大量的施肥来换取丰收,已经在农田种植上由于明显的土壤退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加以证明是不可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树种的选择、轮作及间种栽培等具体的环节时,做到科学认真。通过仿照自然条件下森林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并加以人工干预,最终形成高效可靠的“近自然林业”。目前看来,速生、密植、短轮伐的工业人工林失败之列比比皆是,也造成很大的经济与环境的损失。各国正在摸索,我国的热带林业研究所也正在进行这一研究。新西兰的辐射松种植,是25年轮伐期,有很高的生产力。但它是在充分选、育种的粮种壮苗条件下,在集约经营主干材同时,在种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复层混交林的状况下获得的,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2.2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在实践中可以利用的。在保证核心区域不能采伐外,其他的部分去可以用于采伐利用。关键就在于怎么样利用。“近自然林业”的一个经验是不能进行皆伐,并要加强经营。我国在“三北”防护林的发展中也冠上了经济生态性保护林。林业在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鼓励广大农民经营林业从中取得环境保护。这样既关乎到广大农民的造林积极性,也是地区能否形成林业发展环境所必须的。但是,就目前的某些政策和构想带有权宜之计的想法。如国家出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近期是不能动的。只能把此当做“矫枉过正”措施。目的在于真正制止过伐和滥伐。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有一个生长、发育到死亡的过程。这就要更新。为了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也需要加强育林,这样才会有质好量多的产品产出。

3生态林业是现代林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生态林业是现代林业经营的基本模式森林是活的生物群体,经营方式受地区限制很大,林业经济实际是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因此,我们才提出,生态林业的经营方针为“:地域分工、分类经营、总体协调、效益最佳”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各地区各林分可以相互协调配合,实行系统优化,从而达到总体效益最大化,保持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可否认,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样,其最终实现是要靠世界各国共同合作才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发达国家有责任扶持发展中国家,因为这曾是发达国家殖民发展的恶果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生态林业是一个适应性较广的林业经营模式,它所涉及的层次和方位也比较全面。尤其是因为我国的地域相对辽阔,森林的分布相对不均衡,而且区域经济发展也不够平衡,由此导致各地的现代林业的发展趋向截然不同,由此看来,林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多层次、多类型。它不但依赖于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而且也要依靠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所以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民俗进行有机结合,合理组装,以建设出更高效的林业经营模式,使自然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使得低投入获得高回报。生态林业的经营模式虽然比较现代化,但是它完全可以以我国的传统林业为经营萌芽点,从而更加实际和高效。正是基于这一点,生态林业经营模式的兴起为我国现代化的林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就包括现实和理想如何统一结合的矛盾问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代的林业基本都是将现代的科学技术作为自己的动力机制,这又使其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人们对于森林的多效益、多功能特点认识的逐步加深,使得经营林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性事业,它已经上升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的公益性事业。总体上来看,生态林业的重点在于其保护性和生产性,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木材资源以及林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上的非再生资源消耗殆尽,因此人们自然而然的更加关注森林的动态,其中,对于非木质的林产品关注度最高。森林生长具有可循环性,这项特征也是生态林业的优势所在。因此,我们不但要对森林保护性能进行不断地完善,更应当从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好产品,而这也是生态林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完全迎合了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所谓生态林业也就是能够持续发展、不断更新的林业系统,而生态林业经营也就是一个持续经营的过程。总之,生态化的林业经营是一项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不同的是,它是将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主要的劳动对象,将森林资源作为经营基础。并通过整个系统生态效益的发挥,通过调整内部给因子的关系,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实现生态原则和经济原则的有机统一,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作者:方剑侠 刘彦良 单位:沈阳铁路局沈阳林业总场

生态林业论文:关于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论文

1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概述

1.1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多,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这是休闲观光林业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节假日的增多,双休日的实行,为人们外出休闲、观光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时间。而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显得相对匮乏,这就为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同时,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发展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城在林中、道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园在画中、绿在心中”的意境,使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场所。据《中国绿色时报》报道:美国家庭收入的1/8,用于生态的游憩,每年总花费约3000亿美元,参加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人次突破20亿人。因此,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2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瑞安各地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林业,加大生态休闲观光园建设力度,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据调查统计,2012年度瑞安已有健身型生态休闲主题公园10多个,特色经营型休闲观光园(特色村)29个,农家乐形式休闲观光园经营户110家,直接从业人员2300多人,年接待量超过213.75万人次,年营业收入估计超1.2亿元,全年总投入1.7亿元。2013年瑞安的雅林现代农业园入选温州市十大最美农庄,福泉农家入选温州市十大最美客栈。湖岭镇东坑村评为省级旅游特色村,雅林农业生态园、富豪绿化生态观光园、集云富景农业观光生态园等3家评为省级旅游特色经营户。同时,在2013年10月份世界温州人大会上,就有瑞安市神州观光休闲园等3个政府招商项目,投资额6亿多元。

2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状况分析

2.1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特点分析

2.1.1资源依托特色化

各地在开发生态休闲观光项目时,依托于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和淳朴自然风光,挖掘当地的生态、人文、民俗、历史内涵,涌现出诸如湖岭新垟滩、永安垟山溪等休闲度假型,高楼杨梅园、陶山金潮港观光果园等果园观光型,马屿石垟湖等农家体验型,寨寮溪、桐溪等特色旅游餐饮型,万松山、大罗山等体育休闲型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场地。

2.1.2组建方式多样化

一是农民自发型。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个别农民敏锐地把握市场机遇,在景区景点周围和城乡结合部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开设餐饮、游泳、休憩、住宿等项目,或是开展登山、锻炼等体育活动。二是政府驱动型。各地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引导农民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开发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涌现了一批由政府带动的生态休闲专业村。如芳庄乡直坑村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合作互助型。一些地方农民自发组建了互助合作组织或公司企业,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在组织协调、策划指导、规范管理、培训教育和宣传促销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如湖岭新垟滩生态休闲旅游点通过成立新垟滩旅游有限公司来运作。

2.1.3投资主体多元化

一是政府财政投入。这类牵涉投入较大,公益性强的特点。如瑞安万松山、高楼绿道、桐溪等大型的生态休闲场所。二是农民合股投入。实行共同、合作经营,一般经营规模和投资金额较大。如马屿石垟湖神洲休闲点、湖岭新垟滩生态休闲点等规模较大的,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村集体参股投入。把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资源折算成股份,参股休闲场地的经营,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芳庄乡直坑村以溪寨飞流,村集体就占到1/3的股份。四是吸纳社会投入。一些工商企业主看到较好地发展前景,以参股等形式,涉足生态休闲观光园的建设与经营。

2.1.4经营效益显著化

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是一种集三大效益为一身的新兴产业,受到了大众的青睐。它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灵活、生态和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可观等特点,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休闲观光林业项目更是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2.2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主要类型模式分析

(1)健身型休闲观光模式。

以健身、休憩、观光的方式,享受生态乐趣。如万松山休闲公园、大罗山生态园、高楼绿道休闲度假区等。

(2)采摘型休闲观光模式。

如华星农场休闲园、金潮港观光园、上泽村杨梅观光园等,以亲身体验果园采摘等乐趣。

(3)农家乐型休闲观光模式。

如瑞安市巾仙溪农家乐旅游有限公司、瑞安市神州农家乐园、湖岭镇新垟滩农家乐休闲旅游有限公司等。

(4)度假型休闲观光模式。

构建人们回归自然、度假、避暑、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如河岙绿谷休闲养生园、桐溪户外野营基地。

(5)民俗文化型休闲观光模式。

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风俗。如中国木活字文化印刷村———平阳坑镇东源村、高楼上泽村、湖岭永安均路村等。

(6)体验型休闲观光模式。

如漈门溪、双溪寨、巾仙溪。游客可体验漂流、垂钓、撑木伐等等。

2.3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分区建设内容分析

观光林业项目建设内容一般有:生态林区、水果采摘园、园林花卉、垂钓池、儿童乐园、设施农业、田园风光区、生态养殖、骑自行车、野营烧烤等项目。在休闲活动安排上,生态休闲观光园追求与游客的互动性,游客参与性项目安排有采摘、走迷宫、酿酒、编织、垂钓、植物组织培养、老式农耕活动等,是久居城市的人回归自然,追究野趣,体味乡村生活乐趣的理想休闲场所,也是学校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理想之地。一般有生态林区、园林观光区、垂钓嘻水区、水果采摘区、餐饮美食区、生活体验区、附属建设等分区组成。

2.4存在的问题分析

2.4.1规划编制滞后,导致其盲目开发和无序发展

一是规划滞后。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对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发展缺乏一个具可操作性的专项规划和长远规划。二是盲目发展。一些农户看到这个行业生意火爆,就盲目跟风、重复建设;项目定位不明确,缺乏互补性,导致恶性竞争、经营管理秩序混乱的局面。

2.4.2片面追求量的提升,造成其单调性和同质性

经营还比较原始单一,品位不高,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利用;经营模式简单,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园林艺术等内涵的深度开发。造成功能雷同,项目单一。

2.4.3设施与政策尚未配套,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通往相关项目所在地的道路、园区公厕、生态停车场建设滞后。还存在卫生设施、接待设施、环保设施、安全设施尚未达标,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体检和专业培训等现象。政府在信贷、税收、市场促销、公益宣传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2.4.4行业监管和协作机制缺失,影响其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休闲观光林业还没有产业标准和完善的发展制度,造成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时有发生,服务质量达不到相关标准,整体接待水平偏低等。经营者缺乏自律意识,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影响了效益。此外,政府投入不足,融资困难,也严重影响了生态休闲观光产业的健康发展。

3对策与建议

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人们增加了一种新的休闲载体。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大投入,整合规范,乘势而上,促进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1)加强宣传,强化服务,为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整体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强化服务,要利用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特点和优势,造就一种新的休闲理念,营造一种良好的休闲文化氛围;要注重服务的质量,倡导健康的生态休闲方式,鼓励热心群众参与活动,这样才能使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得到真正可持续的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和重点支持对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整体包装和宣传推介,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打响生态休闲观光项目的品牌。

(2)统筹规划,科学引导,为推进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前谋划。

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要遵从科学发展,按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满足人民需求的目标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生态发展总体规划,按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的原则,精心编制可操作性强的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具体规划,突出各自的特色。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市场容量、投入能力和环境承载力,实行合理布局,适度开发,有序发展,避免盲目跟风。要统筹规划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发展,做到布局合理、功能清晰、配套有力、联动发展。

(3)彰显特色,打造精品,为提升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整体品位夯实基础。

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必须借助本地优势,创特色、出品牌。一是立足优势、力创特色。要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展现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独特魅力,走“园林化、特色化”的道路。二是找准市场、打造品牌。要明确项目的发展定位和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的需求群体,细分市场,开发个性化的项目。不断优化布局结构,提供面向不同需求层次、具有不同需求内容的生态休闲产品,逐步形成各类项目既相互补充又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

(4)加强培训,完善配套,为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提供良好的后盾保障。

一是加强人员的培训。要注重对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服务规范、民俗文化、产品加工技术、风土人情、接待礼节、诚信经营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文化品位、服务档次。二是加大配套设施的投入。除花大力气抓好场地、交通、通迅、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还要完善公共图形标志、信息网络建设、游客咨询、接待中心建设;特别要改善卫生条件、完善环保设施,建设好基础配套等,真正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玩有题材、看有内容”。三是落实扶持政策措施。政府要出台鼓励和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并建立工作的常设机构,负责协调解决产业发展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财政部门要设立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特色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建设补助,以及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公益宣传、生态建设、品牌塑造、行业组织建设的补助。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政策倾斜,努力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

(5)建立组织,规范管理,为建立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

一要尽快出台标准化的规程和管理办法。如《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评定办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特色项目认定标准》、《食宿经营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价办法》等,加强卫生防疫,消防安全、技术监督、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动态管理,努力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二要规范行业竞争、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组建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行业协会或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服务中心、林业休闲观光旅游公司,引导经营户联合起来,对内加强统一服务与行业自律,对外树立品牌形象,统一参与市场竞争。三要做好服务质量的认定工作。政府要组建服务管理认定小组,具体负责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特色项目的评审和认定工作。通过自愿申报、专家论证、联合认定的方式,培育一大批符合标准要求的、对验收达标的特色项目,奖励一定数额的以奖代补资金。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对生态休闲观光的需求越加强烈。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就是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作为新兴的休闲载体,在瑞安还属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规范,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加强宣传,完善配套,提高品位,彰显特色,建立组织,规范管理,把瑞安的生态休闲观光园发展推向更高的层次,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态休闲观光的不断需求,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休闲观光场所。

作者:余维可 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