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3 09:11: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药物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药物管理论文

药物管理论文:化学实验药物管理论文

化学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化学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是一项重要而又不容忽视的实验工作。下面先列举一些实例说明。

我校化学实验室平时设有废酸缸、废减缸,把实验中的废酸、废碱都收集起来,既减少了对下水道的腐蚀,又能利用废物。有的废酸可用于第二课堂活动,差的也可用于洗地板、瓷厕等。废碱可以放在挥发性酸的药品柜里,用以消除酸气,寒、暑假到来之际在药品室里摆放几盆废碱液,就能大大消除酸性臭气、溴气。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中氯化氢的喷泉和氨的喷泉,倘若接连在几个班做演示实验,本应需要带上很多指示剂试液,每班1大烧杯待用,又重又难带。但是如果懂得把这些试液用后回收作中和处理又可循环使用的话,那么,只需带1份(1大烧杯)就足够了。这样,就能减轻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节约药品。

高中分组实验制取乙烯后留下的废液因含有较浓的硫酸及部分乙醇,可收集起来作实验室洗液之用,它可适当地代替对人体有害的铬酸洗液使用,并已用于洗涤高锰酸钾残迹、旧石灰水瓶,浸除铁锈污迹等功效也相当好,还可以稀释后过滤适当地代替稀硫酸使用,如用于制氧气等。在回收废液的同时把碎瓷片也一起回收,经洗净晒透或焙过之后又可再用。这样,一方面变废为宝,能充分发挥每种药物的效用,又能防止这些废酸废渣对下水道的腐蚀与堵塞,避免对环境造成坏影响。相反,如果任由这些东西随意排放,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恶果。另一方面师生们都参与了这项回收利废活动,使人们从中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

把高中化学演示及两次分组实验所得的银镜试管收集起来,制取硝酸银溶液,所得溶液足够供卤素分组实验之用,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约药品费数百元。而更重要的是使人们从中都得到教育和学习。

分析上述实例可知,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环保和经济这几方面:

1.通过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以及学生参与这项活动,?教育人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培养人们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奉公精神;启发人们树立利废节能、物尽其用的观念,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保健意识。

2.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态度。因为要把实验药物有效地回收利用,就需要人们正确地认识它,科学地对待它,从而教育人们做事要讲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3.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要经历学习、运用和解决卖际问题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而这种生动的教学,包括教师(榜样)的示范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4.实验“三废”的排放有两大危害,对公共设施(如下水道等)腐蚀,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处理,除能开发其有用之处外,对环保也有积极的意义。

5.将实验药物回收利用,能提高药物的使用次数,节约办学经费。回收一种药品虽然能节省的金额是微薄的,但初高中化学全套实验都坚持这样做,能节省的金额就能达到上千元,如果我们从长远和宏观上考虑,其金额之巨就足以成为一个天文数字。这是一项不容低估的业绩!

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首先教师应坚持实行,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学生时起言传身教的作用。另外也应教育学生自觉地实行。例如在演示实验中不忘在这方面留下示范,在分组实验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回收药物。鼓励学生利用废物,处理废物。教育学生不可因事小而不为,这样做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行为。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下面以初高中化学分组实验为例,谈谈本人对实验药物回收利用的做法和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可回收直接再用的有:

1.初中《化学》(94年10月人教版本):E3食盐(E代表书上学生实验的编号,下同),E5锌粒,E6石灰石,E75%氯化钠溶液,E8锌、铁、铜,E9铁钉。

2.高中《化学》(90年10月人教版本)第一册:E3配制的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E4、E6、E8反应过剩的金属片,E5小苏打受热分解后留下的固体即碳酸钠。

3.高中《化学》(90年10月人教版本)第二册:E1反应过剩的铝,E3制乙烯废液,作洗液用,E4用过的乙醇,回收时倒人酒精灯作燃料用。

4.高中《化学》(91年10月人教版本)第三册:E3反应过剩的锌。

二、回收经处理再用的有:

1.初中《化学》(版本说明同上,下同):E4还原氧化铜所得铜粉,收集加热氧化后可循环使用。E6制取二氧化碳后留下的废液,经处理可作氯化钙溶液用。E9铁钉置换出铜后经洗净表层上的铜粉可再用。

2.高中《化学》第一册:E1和E2萃取碘后的煤油、四氯化碳经脱碘后可循环使用。

3.高中《化学》第二册:E3制乙烯废液稀释、过滤后可作稀硫酸用,回收的碎瓷片经过处理可循环使用。E5回收银镜试管制取硝酸银溶液。

4.高中《化学》第三册:E5回收银镜试管制取硝酸银溶液。

三、废物利用的有:

初中《化学》:基本操作实验和E3回收废滤纸,经处理用于制石蕊试纸、淀粉试纸和作钠、钾吸煤油之用,足够供分组实验使用。E5利用制氢气废液提取硫酸锌。E6利用制二氧化碳废液用石灰石处理后,当天气干燥时喷洒在实验室地下能防止多尘。

最后要指出,实验废物有的可回收,有的只适宜作处理,有的两者兼之,所以应区别对待,不能什么东西都去回收,例如,从高锰酸钾制氧废渣中提取二氧化锰,遇到最突出的问题是太脏,污迹又难洗,这些废渣沾到哪里哪里就有麻烦,实在是得不偿失。对它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收集埋掉。

药物管理论文:实现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实施基本药物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等都是政府管理部分对药品管理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当前已经出台了多项调控措施,但是在实际中收效甚微,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漏洞,需要逐步的去完善,本文也就此进行分析以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 问题 对策

1.基本药物制度简述

当前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9部委2009年8月18日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正式实施。除《实施意见》外,9部委还同时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根据规定,基本药物是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国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个人自付比例,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

2.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2.1药物价格管理不规范

价廉物美是所有人对物品的最终的愿望,药品也不例外,低廉的价格是基本药物的一大优势。当前我国对药品的定价上实行的是“双轨制”制度。其一、医保药物由政府来进行定价管理;其二、医保之外的其他药物以及一些新药,企业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申请单独定价。此举的目的在于保障国家对常用药品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处于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药的积极性,以促进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的健康,但是这一政策在实际中并没有发挥预想的功效。因为,政府管理部门在药物学、管理学、经济学上等缺乏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因而使得其在药品的定价上建议进行科学合理的估价,定价,也失去了可观标准;另外,当前许多企业为了获取自主定价的权力而进行了大量的公关工作,加上对新药的界定也是比较模糊的,因而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基本药物合理的价格还是难以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

2.2补偿制度不合理

“医药养医”是当前我国医院的普遍现象,也是我国医院管理的体制,也即允许医院在药品制造企业给出的出厂价之上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再一次定价,进而从药品价格上获取一定的差价作为补偿。这一体制虽然减少了国家对医院的财政支出,也使得医院提升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当今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如,医院按照这一制度,在药物的采购上引进新药、贵药、进口药等以提高价格;医生在开药的时候多开这些新药、贵药,在增加医院收入的同时,其实是将药品的价格转嫁给患者身上,也就造成了当今“看病贵、看病难、不敢看病”的局面。

2.3管理观念不正确

虽然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出发点是有利于群众的利益,但是当前不管是供方还需方对基本药物在理解上有着不正确的观念。有调查显示,不仅是普通群众对基本药物这一制度或概念不理解,而且一些医护人员也同样存在错误的理解。有些群众要么是不知道什么是基本药物,要么就是认为基本药物就普通药、便宜药、过失药等,甚至一些患者主动要求医院开贵药,好药而拒绝基本药物,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说明基本药物的实行上的不足,也导致了药品制造企业、经销商减少对基本药物的供给。

2.4医院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送红包,拿回扣的现象在医院也屡见不鲜,屡见报道,也是屡禁不止的,众多医院的医师抵制不住药品企业提供的金钱诱惑,进而违背医院管理层与企业进行一些不正当的交易,虽然谋取了自身的利益,但是却损害了医院以及患者的正当利益。

3.解决措施

3.1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医院面对基本药物管理制度的大前提其财务管理、药品采购环境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也就相应的对其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医院财务管理的好坏。但是当前由于我国医院大都属于公立医院其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心环境的适应能力还不足。因此医院必须要引进专业的财务人员,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同时最好是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以适应时代和医院的具体需求;另外医院在后期工作中应为财务人员提供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以使其保持与社会同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

3.2加强药品采购等环节的监督力度

在医院的管理中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能够只顾经济问题,而要针对重大案件审计难度加大这个焦点问题,敢于揭露出造成“难度”大里面的权力问题。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就必须切实重视和监督对于审计出的经济违纪违法案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特别是权力人的处理问题。如果审计出的案件只是停留在暴光上,而没有下文,不但对不起辛勤工作的审计工作者,而且审计在百姓中的公信力也会下降。要使审计切实能够发挥对于权力人的监督,就必须审计一起,对责任人和权力人处理一起,这样才能够把对于权力的监督落实到位。

3.3强化成本预算过程的控制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也必然要设计多方面的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的形成是多个环节共同形成的结果,因此在费用管理的控制过程中也针对不同部门或不同环节制动出符合实际的管制措施,已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在采购环节中,要掌握采购信息,不管采购任何一种物料,在采购前要熟悉它的价格组成,了解你的供应商所生产成品的原料源头价格,为自已的准确核价打下基础。另外也要建立药品采购人员的月度绩效评估制度以及职业道德经教育或培训制度,以激励和提高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职业素养;在存储环节中,优化仓库布局,减少库存点,消减不必要的固定费,可以采用现代化库存计划技术来控制合理库存量、运用仓储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库存量,实现货物存储优化、在库存管理中采用ABC分类管理法,搞好库存物品种类的重点管理和库存安排,提高保管效率、加强仓库内部管理,降低日常开支;在生产环节中,要不断的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也要加强对员工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的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在销售过程汇总,合理运用资金进行产品的促销管理、广告投放等,应避免不顾成本地采取各种促销手段,要在效益与支出之间进行权衡。

3.4加大对基本药物的宣传教育

由于当前群众对基本药物的不够了解,在理解上观念出错,因此各地各级药品监督部门以及医院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宣传教育,多方式、多途径的向老百姓讲解基本药物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基本药物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观念,以获取群众对基本药物的理解以及配合。

药物管理论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总部园区规划设计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是美国卫生部下属的联邦政府机构。它的主要责任是保护消费者安全提供消费品的科学数据促进公众健康。i990年代初以前FDA所属的9个机构数千雇员分布在首都华盛顿地区20个不同地点的48栋建筑中。人员和设备的分散导致效率低下而且所租的建筑多有破旧,不适用,和租约将到期的。1990年FDA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设统一合并总部园区的研究。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关于强化FDA建设的决议案并委托美国卫生部和美国总务管理局(GSA)进行FDA统一总部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1991―1992年美国总务管理局完成了新的FDA统一总部设施的发展计划和设计标准。

新的FDA总部选址在首都华盛顿附近的3个地点之间展开。园区最后选在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白橡树地区。最初的总图规划计划将FDA所属的9个机构中的5个迁移到这里。到2009年总图第4次规划时,已计划将6个机构,近9 000名雇员迁入新址。它们是

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sEvaluation and Research,简称CBER);器械与放射健康中心(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简称CDRH);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简称CDER)i兽医药中心(center for Veterinary Medicine,简称CVM),局长办公室(0ffice 0f the Commissioner,简称OC)监管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Regulatory Affairs,简称ORA),园区建筑达到56万m2。

1995年美国总务管理局委托克林斯塔宾建筑设计事务所在RTKL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协助下进行FDA总部园区的规划设计。在同年完成的总图前期研究报告详细调查了FDA所属机构的人员设备及分期迁址可行性。报告结论指出集中统一的园区建设将会大大提高图书馆,餐厅,会议和培训设施等公用建筑的使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节省投资。

FDA总部园区的规划设计不但要向甲方美国总务管理局和FDA负责,还要通过首都规划委员会(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Commission,简称NCPC,美国国会设立的监督实施1910年麦克米兰华盛顿总图规划的机构,其权限后扩大为审查联邦政府机构在华盛顿大都市地区的一切大中型项目),马里兰州政府历史文物保护办公室,和当地居民组织的审查。自橡树地区是一片总面积47ha的林木覆盖丘陵地带。其中9ha为兴建于1947年的一个海军试验基地,该地区从此以基地得名白橡树。1993年基地裁撤后,整个地区移交给美国总务管理局。FDA新总部的基址就选在9ha的海军试验基地原址上。在规划前期调查中发现基地原有建筑都已老旧,老建筑的层高和进深也难以适合新实验办公设施的需要。但在马里兰州政府历史文物保护办公室和当地居民组织的要求下原基地人口建筑1号楼和变电站建筑100号楼仍被保留下来以反映白橡树地区的历史延续。100号楼成为新的供电中心的一部分,而一号楼及其前院广场则成为新园区的主入口和轴线基点。

总图规划

1997年克林斯塔宾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了第一次总图规划。在对FDA所属机构的人员设备及未来发展规划和白橡树地区现状的调查基础上,规划提出了5个目标

(1)以明确有力的主入口创造FDA的醒目形象。以高品质的建筑群体和空间组织帮助FDA树立世界领先科研机构的声望,吸引杰出科学家加入。

(2)建立集中有效的共用设施,消除重复配套设施。以紧凑的布局缩短FDA各部门之间人员往来的交通时间。减少FDA对园区外租赁建筑的依赖。

(3)通过集中的园区以及共用图书馆,会议报告厅,培训设施,和餐厅促进不同中心,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相互交流,共享信息,加强合作。

(4)园区总体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扩展。实验室和办公楼的设计尽可能采用模数设计以提高互换性。

(5)进行广泛深入的风向分析,尽量减少新园区对环境和当地社区的影响。所有新建筑将不超出原海军实验室基址,所有实验室均采用美国和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设备。

总图规划以1号楼为基点展开。1号楼依据历史保护规定保留了全部外立面和内部门厅。它与两侧新的建筑围合成入口庭院,设在2楼的局长办公室可以俯瞰整个入口庭院。新建2号楼位于l号楼背后,两楼以一个3层的中庭相连。2号楼全部为公用设施,包括图书馆,餐厅,培训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健身房。它位于全园的中心位置以方便与各个建筑的联系。2号楼的后面是240m长,80m宽的东西向主庭园。它的西端自2号楼开始,东端向东面30ha的林木覆盖丘陵地带开放。主庭园南北两侧的新建筑群分别围合成5个组中型庭院。每个庭院各自与主庭园串联,形成统一而又尺度各异的室外空间以适应不同形式,不同私秘度的室外活动。全园区的景观园林设计由SASAKI景观园林设计事务所主持。自1930年代以来,所有联邦政府大型建筑项目均需拿出1%工程造价用于艺术品设计。美国历史上许多著名艺术家都曾在联邦政府建筑中留下作品。美国总务管理局和首都规划委员会为FDA园区从众多应征艺术家种选择了Mathew Ritchie和Jenny Holzer两位。他们的大型抽象雕塑将分别位于主庭园的南北两侧,与园林设计结合,为新FDA园区生辉。

因为全部工程都是联邦政府资金,纳税人的钱,所有建筑都要力求俭朴,不得奢华。园区的单体建筑外立面材料和构图依建筑性质用途分为两组。所有办公楼依据1号楼立面,材料采用红砖,白石灰石板及少量绿蛇纹大理石板。构图多用方窗,少用幕墙。实验室建筑则使用金属外墙板和玻璃幕墙。考虑到减少实验室排放在各季节风向下对邻近居民的影响,实验室建筑都位于园区中部,办公楼位于外围。这样园区外观上尺度材料都接近原海军基地建筑,较易得到附近社区居民认同。新建筑的尺度以1号楼为出发点,1号楼北侧紧邻的21,22号楼和南侧紧邻的31,32号楼都不高于l号楼最高点。其中21号楼南立面和3l号楼北立面围绕入口庭院,构图基本对称,与1号楼新人口形成尺度适宜的空间,既体现了联邦政府科研机构的庄重,又避免了一般政府机构建筑尺度夸张,造型滞重的问题。根据总图环境影响报告规定,从l号楼以西320m园区入口处行人视点东看园区,视野中1号楼背后所有建筑均不应超过1号楼檐口线。这样即使园区东部建筑群利用逐渐下降的基地达到6~7层和相当高的密度,从主入口公共立面感受到的整个园区还是水平向的,舒展的。

动线设计

沿园区外沿是上下4―6线的车行环路。环路内侧4

个车库位于园区4角。工作人员和到访者从车库步行到中心园区。整个16栋办公实验建筑组成的中心区是步行区。除1层室外的步行道系统外,所有建筑在标高117m的2层由面向庭院的2.5m宽室内公共步廊和步行桥连通,使全国区步行联系风雨无阻。在标高106 g的地下1层整个中心园区由4.2m宽,3m净高的地下通道网联系在一起。每组建筑的货运电梯都与地下通道网相联。整个地下通道网通过4个功能明确的装卸平台与外部联系,一个平台负责动物室物品进出,一个平台负责实验室化学用品进出及储藏,另2个平台承担全园区日常邮件,办公用品,垃圾,回收等功能。地下通道网内的运输由电动拖车进行。通道宽度可容电动拖车对开。地下通道网同时也是园区的设备管网,园区热水,冷冻水,电力,电讯的干路都露明吊装在通道内,利于调整和维修。

可持续性设计

园区设计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设计的可持续性。2002年以后,随着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l3C)设立LEED认证制度以来,园区所有建筑都设立了达到银质认证的标准。

1,场地设计

因为所有新建筑都不超出原海军实验室基址,园区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了9ha用地内的林木,湿地。原海军实验室建筑物之间的大树也逐一注册保护。园区80%以上的停车位是在被遮蔽的车库内。为促进员工使用公交,停车位严格控制在1.5人一车位。以建筑面积对停车位比例比相对严格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Title33规划标准还低了40%。所有车库都划出5%的最佳停车位给电动/混合动力车,另外划出5%最佳停车位给两人以上合开车。园区还提供400多自行车位和多处淋浴设施以方便、鼓励员工骑自行车上班。为降低热岛效应,建筑物屋顶都采用白色卵石或白色防水层以减少辐射热。部分屋顶覆盖绿色植被。为降低光污染,园区采用的新型安全摄像装置使园区道路车库安全照明水平降低到规范水平的一半以下。另外所有室外灯具不得使用大于90°的仰角以控制泛光污染夜空。

2,节水

高效的园林灌溉系统和节水室内洁具使园区用水40%低于规范标准。

3,节能

园区采用了现场综合供电供暖系统,现场发电,发电余热为园区提供热水和冷却水。由于发电机组24小时运转,园区还设置了冷却水塔以储存非峰值时段的余能。新建筑的采暖通风系统采用了能量回收转轮(energy recovery wheelsystem),冷梁(chilled beam),地板送风空调等技术。照明系统广泛采用亮度调节和人员活动自动调节。

4,节约资源

园区每栋建筑每个楼层都有物品回收站,回收物品通过地下通道送到装卸平台,施工废弃材料也最大程度的得到回收利用。1号楼和100号楼的重新利用节约了大量建筑材料。园区工程全利用本地红砖,施工混凝土全部使用现场混凝土搅拌站。这两项节约了材料运输消耗的能源。

经过13年的规划设计建设,FDA总部园区已经完成了3/4。到2009年底,超过6000名员工将在园区工作。2010年6月,所有建筑设计将全部完成。再过两年半,2012年底,整个园区的建设将全部完成。

药物管理论文:风险管理在临床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风险管理; 药物管理; 护理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对经济损失的风险予以发现、评价,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是减少经济损失和法律诉讼为目的。在医院作业的范畴中,就患者安全领域而言,护理风险管理系指医院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预防及降低因意外伤害或药物损失所造成财务或威胁的自我保护行为,是指患者、医护人员或医院的经营体蒙受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在考虑护理风险时,必须重视人为因素的定义。用药问题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属直接风险。为减少用药差错和用药纠纷的发生,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将风险管理应用于临床药物管理中,确保了病人的安全用药。

1 方法

1.1 成立药物管理风险小组 制订风险管理预案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由护理质量小组成员及护理骨干组成。其职责是:按照风险管理程序开展工作,分析风险的主要因素,制订规避风险的措施;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来降低药物使用中的风险系数。

1.2 风险因素分析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法律意识,主观意识过强,自我保护能力差;实习护士、知识老化的护士是高危人群;药品说明书内容掌握不全。执行医嘱给药不当发生给药错误;护士对患者查对不当引发的执行医嘱错误;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药品的摆放、保存、配制及发放等环节也存在临床用药的高危风险因素。患者方面,患者不遵从医嘱用药。研究证明,患者的依从性可以决定给药所取得的疗效。

2 措施

2.1 完善药物管理制度 高危药品实行定量、定位置、明显的标识、专人管理,存放位置严格与普通药物分开,对药物质量、数量严格班班交接,抢救药品放置在抢救车内,毒麻限剧药品专人专柜加锁保管,需低温储存的药物放置在冰箱内,药物在配制或使用前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安全用药。科室基数药品也实行定种类、数量管理,做到班班交接。药品使用时要做到从盒内右边取出,存放时从盒内左侧开始摆放,即有效期接近的摆在盒内的右侧,使用后要有记录,并及时填补保证药品的齐全。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药品的保管、存放、使用、健康指导等进行检查并对检查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改进。

2.2 药品摆放环境 静脉输液瓶摆在操作台上,白天摆在前边,下午或晚上的摆在后边,错将夜间的输液当日间的输入时有发生。因存在风险,对摆药时间和输液瓶摆放的位置进行规范,日间输液结束后再摆次日的输液。静脉输液瓶签提前一天粘贴,查对后将下午、夜间的输液放在规定的操作台,与白天的输液严格分开,通过此措施规避了上述差错。

2.3 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护士药学知识及对药物的风险意识 学习药物配伍禁忌、学习药物的说明书。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制、使用及观察其不良反应。通过学家开始主动的收集药物说明书认真学习并掌握,提高了风险意识。

2.4 制定药物配制及发放的流程 建立高危药品、基数药品的使用流程。配制静脉输液、发放药品时由两人来查对无误后执行并签名。对抗生素过敏试验阳性、使用高危药品的患者,在病历、护士站、治疗室白板和患者的床头卡上做上醒目的标识,时刻提醒护士和患者。

2.5 加强患者药物知识指导 护理人员在使用药物时向患者详细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时间、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鼓励患者参与治疗过程,对治疗或操作有疑问时提出质疑,并及时反映用药后的自我感觉。警惕和询问是防止用药差错的好方法。另外,医生、护士、患者之间要相互沟通,增强患者对药物的理解,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3 体会 护士是处在医疗风险第一线的具体执行者,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存在风险。因此,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鉴别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是开展风险管理的关键。通过实施风险管理来指导临床用药,降低了用药护理缺陷及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发生率。有效提高临床安全用药质量。另外,护士的风险意识也明显得到提高,在护理全过程中能做到以预防为主,主动加强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积极参与科室管理,使各种潜在的风险得到控制,抗风险能力得到提高。

药物管理论文:PDCA循环法在产科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产科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实施PDCA循环法前后的产科医务人员抗菌素应用知识、抗菌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考核。结果实施PDCA循环法后医务人员抗菌素知识掌握情况较实施前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PDCA循环法;产科;抗菌药物

抗菌素管理目前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反应医院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但是其管理也成为相应的难点[1]。PDCA循环法是通过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的管理进行合理化的管理控制措施[2]。我院对产科抗菌药物的管理实施PDCA循环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1年1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法应用于产科抗菌药物管理中,选取2011年1前我院产科病历80份作为对照组,其中剖宫产与顺产病历各40份,选取实施PDCA循环法后的产科病历80份作为观察组,其中剖宫产与顺产病历各40份。观察组中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9.12±4.01)岁;对照组中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9.04±4.12)岁。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我院自2011年1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法,具体包括以下阶段:首先,计划阶段,先对产科医务人员进行抗菌素使用的知识问卷,查找医务人员对抗菌素使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可行的培训和质量管理方案,并制定适合产科使用的抗生素管理制度,对应用抗菌素情况进行监控;其次是实施阶段,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引入临床药师进行指导,实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方法,明确各级医师处方范围,提高细菌学送检率,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用药指导,把握用药时间,剖宫产患者断脐后要即刻使用抗菌素,48h后立即停药,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合理使用抗菌素的宣传,提高产妇依从性;第三,检查阶段,质控小组每周对抗菌素使用进行核查,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每月临床药师对于产科抗生素使用进行分析汇总,上报医院药事委员会,制定相应奖惩措施,纳入医疗质量考核管理中;第四,评价阶段,每个季度将检查结果和监测的信息在院务会进行反馈,并分析总结,通过院内电子信息系统进行公示,将处方点评结果同科室和个人绩效挂钩,对于存在的问题转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

1.3观察指标实施前后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知识的考试,达到85分以上的定为优秀,统计优秀率,掌握医务人员使用抗菌素知识的情况。同时对实施PDCA循环法前后顺产患者使用抗生素、药物选择不当、联合用药、给药时间不当、给药时间过长、超范围使用抗生素和细菌学送检次数情况。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DCA循环管理法属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模式,将工作展开通过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理4阶段进行,我院将此种方法应用于合理使用抗菌素的管理中,推动了医务人员增强合理用药的意识与自觉性,让产科的医务人员掌握合理使用抗菌素的相关知识,纠正了以往的错误认知造成的如停药不及时、用药不合理等现象[3]。我们通过实施PDCA循环法加强了落实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实施,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执行分级管理抗生素制度,加强了处方点评,将临床药师引入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加大了对产科使用抗生素的监督力度。同时实施PDCA循环法有助于临床路径的管理工作,强化抗生素使用技术规范,加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力素质。此外实施PDCA循环法有助于加强合理用药的监测,发挥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监测机制,实现了信息共享,整体提高医院的用药监测水平与管理水平及应用的能力[4]。我院今后要继续加大PDCA循环法的应用,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加强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与培训,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对于医务人员使用抗菌素的处方行为进行检查并干预,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建立起一套适合里临床应用的抗菌素使用管理长效机制。本研究显示,实施PDCA循环法后医务人员抗菌素知识掌握情况较实施前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产科抗菌药物管理过程中实施PDCA循环法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素应用的掌握,有效提高产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药物管理论文:风险管理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我院从2012年1月开始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准确识别和科学评价病区高警讯药物的风险,对病区高警讯药物的种类进行确定,在风险管理方面制定相应的措施。实施12个月之后评价效果。结果:相较于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之前,实施过风险管理之后,明显降低用药缺陷和护理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士对高警讯药物的知晓率,p

关键词:风险管理;高警讯药物;应用探讨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活动,主要目的是识别、衡量和控制风险,采取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损失[1]。高警讯药物指的是会给患者造成最高风险伤害的药物。在临床护理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护理风险事件,其中用药问题最为常见。为降低用药差错和用药纠纷的发生率,我院从2012年1月开始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实施12个月之后,明显降低用药缺陷和护理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士对高警讯药物的知晓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2年1月开始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我科有40张开放床位,每年收治大约1000例次患者,有10名护士,年龄为23-45岁;其中2名护士为在读硕士,4名护士为本科学历,3名护士为大专学历,另外一名护士为中专学历。

1.2 方法

1.2.1 确立病区高警讯药物种类

为提高护士对高警讯药物的重视程度,对病区高警讯药物种类进行了确立。结合美国医疗机构和药物安全使用协会的相关标准,我科主要有5大类高警讯药物,分别是化疗药物、胰岛素、青霉素、肝素和10%氯化钾。

1.2.2 成立专门小组来管理病区高警讯药物

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来负责,组成人员是主班护士,来专门管理高警讯药物,对高警讯药物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完善和健全,规范化管理高警讯药物,每月跟踪评析药品质量,提出相应措施来防范高警讯药物风险,提高监控力度,保证用药安全。

1.2.3 定期经常组织培训

通过调查发现,不管是护士还是患者,都对高警讯药物不甚了解。针对这种情况,科室拟定了相关的培训教育计划,培训内容为高警讯药物知识,比如高警讯药物的概念、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护理风险以及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操作规范等等,从而实现护士药学知识以及高警讯药物知晓率提高的目的。

1.2.4 对高警讯药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本科室共确立了5大高警讯药物,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实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在指定区域内摆放高警讯药物,并且要有明显的警示标识[2]。比如对于10%氯化钾,管理时需要做到专柜专锁,且将比较显著的标识“10%氯化钾”贴在柜子上;禁止将10%氯化钾摆放在治疗室常用药屉内。冷藏保存胰岛素和肝素,将其分盒放置于冰箱内,同样做好标识。在单独药柜内放置化疗药物,若药品有着相似的包装、字体和发音,在放置时需要保证药盒颜色是不同的。专人管理化疗药物,实习护士不得配置这些化疗药物。护士如果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疑问,需要及时征求医生的答案,密切进行沟通和配合,不可以对医嘱进行擅自修改。

1.3 评价方法

对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前后护士对高警讯药物的知晓率以及常规用药护理缺陷和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发生率进行比较。应用风险管理前为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应用风险管理后为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

2 结果

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之前,共收治患者1200例次,常规用药缺陷出现了25例次,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出现了10例次;应用风险管理之后,共收治患者1250例次,有2例出现常规用药缺陷,有1例出现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应用风险管理之后常规用药缺陷和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p

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之前,只有3名护士知晓高警讯药物,应用风险管理之后,全部护士都知晓高警讯药物,显著提高了高警讯药物的知晓率,p

3 讨论

对于高警讯药物,若错误的对一个药物进行使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到患者,相较于其他普通药物,这种药物的错误使用率并不高,却有着十分严重的后果。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还没有认识到高警讯药物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明确规定高警讯药物的概念,在相应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范方面自然也比较缺乏。我院于2012年开始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对病区高警讯药物的种类进行明确规定,科学识别和分析高警讯药物潜在的风险,同时评估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3],大力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经过12个月的实施后,护理人员对于高警讯药物风险认知程度以及对高警讯药物的知晓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用药护理缺陷以及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可以用药的安全得到保证。

总之,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护理人员对于高警讯药物区风险的知晓率可以得到显著提高,用药护理的缺陷和纠纷可以得到显著减少,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值得应用和推广。

药物管理论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西药房抗菌药物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西药病房抗菌药物管理中的意义。方法:对本院自2011-2012年西药房中抗菌药物的等级使用品种进行归纳性的统计分析,采用金额排序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对药物等级管理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西药房中抗菌药物的用药金额逐年升高,但占总药品的销售比例逐年降低,比例分别为36.21%、29.26%。用药金额位居前列的药品主要为头孢菌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采用药品分级管理之后,一线(非限制使用的药物)、三线(特殊使用的药物)抗菌药物的用药频次每年下降,二线(限制使用的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上升。结论:采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指导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但也存在某些问题,需要在各个科室医师、药师以及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西药房抗菌药物的合理管理。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管理; 合理用药

目前,我国各个医院中普遍存在着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2011年4月卫生部了“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1-2],通知中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努力的开展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为了考察本院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情况,以西药房作为示范,采用WHO推荐的金额排序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分析方法[3],对本院自2011-2012年西药房中抗菌药物的品种的使用进行分级管理,以观察该制度在本院西药房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统计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西药房自2011-2012年的药物的出库数据,以抗菌药物作为统计的主要药物。抗菌药物的数据主要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以及金额。

1.2 方法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将本院中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采用用药使用金额排序方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对药物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某药年消耗总剂量/DDD值。其中DDD值以《新编药物学》第17版或者按照药品的说明书作为标准。

2 结果

2.1 2011-2012年分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数量、用药金额、百分比以及DDDs情况,见表1。

2.2 2011-2012年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其中抗菌药物DDDs排序前10位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具体使用情况结果见表2。

3 讨论

目前,根据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中华医学会联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规定[4],从药品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对细菌的耐药性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对本院目前使用的抗菌药物按照药物的分级管理主要分为三类,主要为:(1)非限制使用的药物(一线药物),该类抗菌药物经过临床中长期的应用后,其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价格经济合理,同时对细菌的耐药性影响较小;(2)限制使用的药物(二线药物),该类型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较好、但是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价格昂贵[5],需要经过主治以上的临床医师进行签字后方可使用,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3)特殊使用的药物(三线药物),该类药物对具有针对性的患者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但是毒副作用尤其明显,价格昂贵,本品必须有详细的用药说明书以及药理检验以及临床检验合格的标志方可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科主任的签名条件下开据应用[6],如万古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碳青烯类药物、两性霉素等。

其中,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是临床及西药房中感染患者首选的药物,因此,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每年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自2011年开始,本院西药房通过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措施,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多,随着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方案的实施而减少,限制使用的药品的用药频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特殊使用的药品因为临床医师对其用药过程中产生的适应证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因此,用药频度也逐年下降。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是西药房以及各个科室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否在发药品的过程中管理的透彻性[7]。本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有效的控制方法,主要分为:(1)按照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条件,同时结合本院的用药实际情况,将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药物、限制使用药物、特殊使用药物);西药房工作人员在发药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生的职称规定其可以开据的抗菌药物,同时将可以应用的抗菌药物范围发放到各个科室医生的手中[8];(2)对西药房中工作的人员,学习本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同时开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抗菌药物工作者进行详细的讲述,降低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比例;(3)建立健全更加详细有效的规章制度,强化药师在发药过程中对处方的审核力度,严格把关科室医师不负责任的越权开具抗菌药物、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使用的剂量问题、使用途径的等[9];(4)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定期的开展处方的点评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审查本院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每个月均向院内领导进行汇报,总结出有效的控制办法。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的审查力度,可以减少广谱抗菌药物以及增加窄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从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抗菌药物对细菌的耐药性,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10]。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医院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可以有效地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但是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某些医师总会凭借对某种疾病的累积的用药经验而开具处方,也有医师由于经验的欠缺、专业知识的不扎实导致联合用药方案的不合理,因此,对西药房工作的人员来说,仔细审核处方至关重要。应该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宣传教育[11],制定可行的奖罚措施,建立完善分级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本院西药房的抗菌药物的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以及有效的合理化程度。

药物管理论文:乡镇医院基本药物管理问题之我见

摘要:随着乡镇医院的发展,传统的基本药物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医院需求,此形势下迫切需要乡镇医院进行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宗旨的综合改革,因此我国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医疗管理改革,其中此次改革涉及范围较广,如人事制度、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等。虽然这次改革成效显著,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将逐一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乡镇医院;基本药物;药物管理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维护人民健康、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近期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实施有效的管理制度,保证基本药物的足额供应和合理使用,逐步改革“以药养医”机制,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镇医院基本药物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监管虚位。公立医院无论作为事业单位,还是国有独资的公益性组织,财政监管都是乏力的。由于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管理底气不硬。导致单位没有纳入年度财政部门预算,生存与发展明显缺失规划与控制。单位收入不上交,支出完全自行掌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处置,乃至于基本建设的投入,往往不受限制。更严重的是盲目扩张、借贷运行的情况也相当严重,形成了地方财政风险。

2.管理体制错位。整个社会把公立医院与公益性医院完全等同,管理体制上行政色彩太浓,官商不分。公立医院承担太多的社会义务,事业性负担太重。

3.经营管理篡位。改革开放以来,医院被体制完全推入市场,名义上采取事业单位管理,实质上全是市场化运作,经营管理全是企业化的模式,在公益性和商业性之间漂移。医疗价格在政府的所谓控制下,大处方、以药养医是其必然结果。资源的高度垄断和市场竞争不充分,必然导致看病难看病贵。

4.公益机制缺位。公立医院一直是政府的事业单位,承担政府交办的公益事业,而财政预算却是定额补助,连医生的工资都不够。严重的政府投入不足,迫使医院另谋出路。医院要生存,医生要待遇,必然找患者开刀。

二、乡镇医院基本药物管理策略相关建议

1.完善乡镇医院基本药物管理制度

应该进一步完善全员聘任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以及落实补助机制,其中由乡镇医院负责落实全员聘任机制,与各科室人员签订合同,之后医院需严格依照合同管理各科室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落实绩效考核机制,即依托于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乡镇医院各科室进行绩效考核,并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对各科室人员进行物质奖励或职位晋升,以增强其工作责任感、积极性;最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落实补助机制,即结合乡镇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财政补助,以确保乡镇医院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最常采用政府补偿与服务收费两种补偿方式完成医院财政补助工作。

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与医院各项机制制度变革他推动下,国内乡镇医院广泛推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其药物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同时,社会卫生服务机构以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与补充药物限量销售原则为指导,对基本药物进行统一定价、统一配送。

2.加强乡镇医院基本药物财务管理

(1)健全科室预算制度。目前,乡镇医院科室预算由单位公用经费预算、人员经费预算及药品、器材、设备预算三大模块共同构成,同时,乡镇医院结合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开展公用经费预算与人员经费预算工作。

(2)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实行科室综合预算。乡镇医院以科室为依据将收入划分为若干类,如诊疗收入、药物销售收入等,之后将各类收入分别纳入财政专户,并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特别强调的是药物销售收入不能用于对公用经费、人员经费的补偿,仅能够用于对药品成本的补偿;而诊疗收入仅能用于对公用经费、人员经费的补偿,不能用于对药品成本的补偿。同时,乡镇医院购买设备仪器或相关建设所需的资金,应有当地财政部门进行补偿投入。

(3)科学合理核定收支,构建与执行激励约束机制。乡镇医院为实现科学合理核定收支,需以“标准支出”与“标准收入”概念为指导,不断提升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保证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医院支出水平。同时,当地财政部门应发挥好督促管理职能,即从医院职工人数、科室数量、社会平均收费水平等多个层面对乡镇医院收入进行科学合理核定;另外,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与绩效考核机制直接挂钩,二者共同达到充分调动各科室人员工作能动性、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责任感、紧迫感的预期目标。

3.做好基本药物质量管理工作

一是相关人员要加强药品法律法规学习,切实解决好在药品质量管理上的认识不足的问题。二是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大投入,改善药品储存保管条件,切实保障药品质量。三是要加强规范管理,积极参与农村“规范药房”创建活动,提升药房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强特药管理,建立完善“一定五专”、“双人双锁”的特药管理制度,严格购进、运输、保管、使用、销毁各环节管控,杜绝安全隐患。五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细化基本药物购进、保管、使用各环节质量管理措施,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不任何差错。六是要认真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特别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要通过建章立制,落实工作责任,纳入常态管理,及时反馈信息。

药物管理论文:药物管理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摘要】 目的:对药物管理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155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其给予常规护理和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药物管理技能训练,而后对这两组的服药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比较发现,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药物管理技能训练; 精神分裂症; 服药依从性; 治疗效果

目前在临床上,精神分裂症为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对于其发病原因还不是十分的明确。一般在青少年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该类患者具有特殊的思维、情感、知觉以及行为障碍。其需要进行长期服药治疗,然服药依从性为该类患者长期用药治疗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药物管理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展开分组护理,并对两组的服药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抽取155例,在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78例和77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6~69岁,平均为(45.7±4.27)岁,住院时间为25~64 d,平均(42.6±13.7)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抽取的155名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分别定义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药物管理技能训练,而后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量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同时采用服药依从性调查表对患者的依从情况进行评估,并对两组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护理措施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药物管理技能训练。训练的主要方式为:在对患者进行技能训练时由两名专业护师进行,采取渐进式展开训练,所有训练内容分8次完成,每周进行2次。第1期的内容为:由护士对药品名称、用法、剂量、服药时间进行介绍——患者进行复述——患者按时到护士那里进行取药——患者对药品名称、剂量进行口述——护士指导患者认识所服药物以及相关剂量——患者自觉服下——护士进行详细记录。第2期的内容为:护士将服药的方法、注意的事项向患者进行讲解——遵医嘱领回患者一周的服药总量,并防止在固定位置——患者按时到护士那里取药,并对药品名称、剂量进行复述——患者依照标签核对药物——自行取用单次药量——护士再次核对——患者自觉服下——患者自行填写服药时间——护士对表现优良患者进行鼓励表扬[2]。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量表评估结果 两组入院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的评分均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服药完全依从者45例,部分依从者28例,仅4例患者表现为不依从;对照组患者服药完全依从者23例,部分依从者41例,不依从者14例。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该病每次复发均能够引起患者认知以及社会功能发生进一步的降低,使治疗难度得以显著增加。同时也无形中加重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以及情感压力,从而会导致诸多不良后果的发生[3]。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合理的药物管理技能训练,结果发现,该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以及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均较对照组发生很大改善。该结果显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相应的药物管理技能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这对于患者的治疗与预后而言,均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药物管理论文:上海仁济医院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系统》

抗菌药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实施除了要依托全院的整体信息化建设以外,还要在管理上配合其实施,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上海仁济医院成功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并使该软件能够顺利在临床中得到推广使用,取得实效。

2012年,卫生部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各级医疗机构实施抗菌药物严格控制。《管理办法》从医疗机构的行政、临床、指标上对抗菌药物从采购流通、临床管控上重拳出击,成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管理条例。《管理办法》细化了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提高抗菌治疗水平和合理用药水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加重、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都有着其积极的意义。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抗菌药物管理,上海仁济医院立足于现有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投入的情况下,以最少的人员、时间和其他成本投入,与金仕达卫宁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实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

专业全面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

上海仁济医院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医院管理实践要求而设计开发的这套专业全面的抗菌药物应用管控系统,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药品目录、分级、使用权限,三级管控,围手术期,规范制度和知识库,申购与审批,统计分析,违规处理等全面系统的管理。

这套系统和HIS系统充分衔接,全面融合,提供了抗菌药物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全程监控功能。监控环节涉及门诊医生处方录入、门诊处方收费、门诊药房发药、门诊输液室输液配制、住院医生医嘱录入、住院护士医嘱录入、住院小处方、出院带药、住院发药、手术申请单、手术情况录入等众多环节。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查询分析和报表统计,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等。这套系统软件分为六部分:

(1)抗菌药物基础设置:建立抗菌药物目录,并根据按“非限制使用”(一线)、“限制使用”( 二线 )和“特殊使用”(三线)的分级模式进行分级管理规则设置,对提供抗菌药物分级设置。

建立医生抗菌药处方权分级设置,对有处方权的医师可以单独设置抗菌素权限;可以对通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的医师开放抗菌药物处方权,逐步普及抗菌药物知识。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的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管理方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

(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根据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设置的规则,在手术申请单、住院医嘱、住院药房等模块中对抗菌药物进行监控和提醒;电子手术通知单能与开出的抗菌药物医嘱相关联,对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内启动跟踪机制,对用药时间、超量使用持续跟踪,提醒医师及时停止抗菌药物,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智能控制围手术期的感染用药,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降低病人住院费用。

(4)抗菌药物申购与管理:严格把控在抗菌药物的医院采购流通环节,提供抗菌药物申购与审批流程,控制医院内部的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来源;提供违规使用处理流程。

(5)抗菌药物文档与知识库: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药物政策法规、抗菌药物种类、各类医保政策对抗菌药物的政策、各类医保支付比例等。

建立抗菌药物知识库,提供抗菌药物抗菌谱查询、同类抗菌药物查询、抗菌药物剂量疗程查询、药物不良反应查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等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临床应用知识,对规范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医嘱进行指引。

(6)抗菌药物统计分析:提供医务科、药剂科、临床各科主任实时动态的药物统计数据,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

成熟的信息化软件

上海仁济医院利用《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依照卫生部的要求,对医院的抗菌药物进行了有效管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医院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

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的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管理方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

专家声音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范启勇

对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内容,各医疗机构着手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条例。其中,信息技术为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例如药剂师将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数据、药动学参数、所选抗菌药物的费用等数据综合起来提供给临床医生,将有助于临床诊断,从而提高处方的合理性。另一个信息化的优势在于对抗菌药物的持续跟踪,将有助于收集抗菌药物管理措施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方法,保障抗菌药物控制的持续改进。

上海仁济医院开发应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药品目录、分级、使用权限、三级管控、围手术期、规范制度和知识库、申购与审批、统计分析、违规处理等应用功能,内容全面而系统,符合业务操作需求与医政管理要求。这些都是前期调研充分的结果。

该项目是体现上海医疗机构在认真执行卫生部合理使用抗菌素业务管理要求方面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的一个成功案例。随着医院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用户成熟度的不断提高,“需求驱动”已成为上海医院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所开发的应用系统更加好用、实用。上海市政府在“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中明确提出: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运用“制度+科技”手段,实现对公立医院质量、效率、费用等多方面运行情况的实时、全程、智能化监管,提升监管能力。我们希望围绕这一目标,在上海医疗机构内开发出更多、更适用的优秀应用软件,为实现数字化医院而奠定基础。

药物管理论文:抗早孕药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抗早孕药物管理问题对策

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方法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城乡推行后,因具有疗效确切、流产率高、不良反应小、损伤小、痛苦轻等优点,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早孕药物,主要用于终止停经少于49天的妊娠[1,2]。但这种抗早孕药物有严格的禁忌证[3],孕妇药物流产后仍存在出血多,持续时间长及蜕膜残留等不良反应,尤其是重复药物流产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容易发生生殖系统的感染,甚至导致继发不孕[4]。因此,科学、规范、合理应用抗早孕药物,避免非法使用该类药物对药物流产者造成伤害,从而保护女性健康,维护家庭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抗早孕药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有资质医院中存在的问题:①非法买卖:为了谋取私利,个别医务人员勾结社会药房或(和)非法诊所,形成供销链锁,非法倒买倒卖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给患者带来了经济损失和极大健康隐患。也有个别医生见利忘义,利用职务之便,直接将该种抗早孕药物高价卖给患者,从中谋取暴利,使患者蒙受巨大经济损失。②管理松散: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本应当和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一样,做到帐物相符,在日常管理中,由于门诊中这类药物处方数比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数要多得多,专册登记时任务量大,造成处方少登、漏登现象,最终致使帐物核对不上现象普遍。此外,对抗早孕药物药师有外借、转借现象,医师有“人情方”现象。

药店、诊所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等相关法律,各地药监部门已经对抗早孕药物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办法,禁止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在社会药房和无资质诊所中流通。但是,仍然有不法分子钻营投机,非法经营、处方此类药物,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

患者因素:①未婚先孕,病急乱投医:目前,人们一改过去“谈性色变”的态度,某些青少年甚至视“性”如儿戏,未婚先孕现象早已屡见不鲜。这类患者往往既单纯无知又羞于见人,既手足无措又怕家长责怪,“病急乱投医”的心理为非法行医者和非法经营者提供了市场。②麻痹大意,擅用抗早孕药物:一些患者由于文化素质低,警惕性不高,过度相信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等抗早孕药物的“安全可靠”,忽视了其本身的局限性和危害性,不愿到正规医院去,而是图方便到诊所和药店擅自购买、服用抗早孕药物,因得不到医嘱而贻误了病情,最终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

规范、科学管理、应用抗早孕药物

对有资质医院医务工作者加强教育和警示:医院药房中的药师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药品的管理。管理是否高效,关键在于认识是否到位。因此,加强对医院药师的教育和警示至关重要。药师必须要过思想关、责任关和利益关,严格按照医师处方付药,做到不外借、不转借抗早孕药物,使该类药品和其他特殊管理药品一样达到帐物相符。另一方面,医院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对医师的教育和警示,使其做到:患者不到不开处方,不检查患者不开处方,有禁忌证不开处方;不开备用方,不开人情方,不开利益方。

对非法行医者和非法经营者加大处罚力度:非法行医者和非法经营者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利可图。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非资质医疗机构和药品批发、经营部门严查,发现一起,曝光一起,从诚信度和经济上从严从重处罚;设立举报电子信箱和电话,查清事实后重奖检举者;在网络、报纸和电视等多种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使重蹈覆辙者得到警醒而悬崖勒马。

加强部门间合作:抗早孕药物的监管必须由药监部门、计划生育部门和卫生执法部门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才能管出成效。因此,为避免条块分割、相互推诿扯皮,部门间应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

加大宣传力度和药物流产后指导工作:①宣传擅用抗早孕药物的危害:医药卫生部门和计生部门应该面向育龄妇女和未婚青年大力宣传抗早孕药物的适应证,使其知道内分泌疾病、肝或肾功能异常、高血压、心脏病、哮喘、宫内节育器妊娠和可疑宫外孕等等是该类药物的禁忌证;擅用该类药物而得不到医嘱和及时处理可能会出现子宫内膜炎症,长期得不到治疗会发生子宫内膜炎性萎缩,再次妊娠药物流产时蜕膜不易彻底排出,易发生胎盘其他,会增加不全流产率及产后出血率等,从而有效遏制抗早孕药物不规范使用现象。②全面开展药物流产后服务: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应提供药物流产后的注意事项说明,交待患者流产后2周内适当休息,饮食宜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保持外阴清洁,强调复查的重要性;药物流产的并发症很多,对出现并发症者应及时提供咨询、治疗等服务。此外,还要针对流产妇女表现在性健康、优生优育、避孕方法选择、重复流产危害、先兆流产的治疗等方面知识的匮乏积极做宣传和指导。

药物管理论文:品管圈在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管理中的应用及可行性,促进合理用药。 方法 运用各种品管方法,对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中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结果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由活动前的24.2%下降至活动后的14.3%,不合理处方占调查处方的比例由活动前的21.17%下降至活动后的6.89%,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 在门诊药房推行品管圈活动,能不断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明显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 品管圈;抗菌药物;合理用药;门诊处方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是由日本石川专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国内多称之为质量管理小组。20世纪90年代起,台湾、新加坡的医疗卫生体系陆续开展品管圈活动,并将其作为质量管理手段。品管圈就是由同一工作场所、工作性质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活动,应用品管的简易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中的障碍问题,以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1-2]。

抗菌药物是临床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类药物,由于细菌敏感性变迁以及药品审批工作和医疗机构药品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加之药品流通领域不规范竞争严重,导致其不合理应用率逐年上升[3-4]。2011年,为加强医疗机构中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生部决定自2011~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为了配合此次活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从2011年7月起,本院门诊药房的药师开展了品管圈的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体会及抗菌药物管理的优化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1年1~12月本院门诊处方3 600张(每月300张),统计对策实施前后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并进行相关比较。

1.2 方法

按照品管圈的十大步骤与品管圈活动的七大手法,通过相关知识培训,让药师了解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意义,激发药师的兴趣,从而自发的参与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中,及时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并与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2.1 组圈与主题选定 6名药师自发组圈,自己创作和设计了圈徽,征集并确定圈名(微笑圈),推选门诊药房组长为圈长,邀请科主任担任辅导员,并针对目前抗菌药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本次活动的候选主题:分别为降低门诊就诊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降低门诊中就诊使用针剂的百分率,降低门诊每张抗菌药物处方的平均金额,降低不合理用药情况。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及各项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确定降低不合理用药情况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1.2.2 数据收集与目标设定 利用“门诊处方抗菌药物调查分析表”对2011年1~6月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本院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无适应证用药、用法用量不当、溶媒选择不当、药物选择不当、联合用药不当等。通过分析讨论,确定存在用药问题的主要科室与主要原因,分别进行沟通并加强用药教育,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达到医生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节约医疗资源的活动目标。

药物管理论文:规范病区重点药物管理初探

【摘要】 目的 规范病区重点药物管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方法 设计制作了重点药物手册,规范重点药物放置专柜及醒目标识,统一全院急救药品基数和编号,标明有效期,设计并制作了重点药物印章,在每瓶输液卡上完善标识引起大家重视。 结果 通过对重点药物规范管理,强化了护士的风险意识,2010年因用药安全管理不到位所致的临界差错发生率较2009年明显减少,避免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 加强病区重点药物的规范管理,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病区重点药物;规范管理

1 方法

11 规范健全了各种用药管理制度 包括病区用药安全管理制度、重点药物观察管理制度、输液帮辅的安全管理制度、重点观察药物规定及观察程序、输注药物安全管理及配伍禁忌管理制度等。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认真学习,达到人人知晓掌握。

12 对重点药物实行科学、规范、分类管理,标识醒目 ①急救药品编号管理:规定全院常用抢救药品种类及基数,各科室再根据本科病种及用药特点,配备若干种类及数量的药品,用同一规格的塑料药盒盛装,药盒中间标明药名、剂量、数量,按抢救患者用药频率,在药盒左上角统一编号,如新三联、呼三联、西地兰等编号靠前。右上角注明药品批号及有效期。遵循从左到右取用,补充药品一律排在原有药品最后一支的右边的原则。②制定重点药物手册:各科根据本科特点,制定重点药物手册,内容包括重点药物管理制度及观察流程,重点药物清单,清单内容有药名及别名、规格、药理作用、用法及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组织包括实习护生、进修护生在内的新入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手册内容。③重点药物专柜、分区、标识管理:将青霉素及头孢类抗菌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高浓度电解质、细胞毒化药物、中枢性肌松药、抗精神失常药、中枢镇静催眠药等药物列为需重点观察的药物范畴,临床各科在治疗台下设置重点药物专用抽屉,统一外贴注有“重点药物”字样的红色三角形标识,用塑板将抽屉分割成若干独立区域,分门别类放置各种重点药物并有明确标识。

13 加强用药环节管理,保障用药安全 ①完善患者信息识别制度,提高双向核对效果 在输注重点药物之前,对意识清醒的患者使用核对床头卡加护士呼叫患者姓名确认,及护士询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作答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对昏迷、神志不清、新生儿及儿童、语言表达障碍等患者均规范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依据,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②细化、明确病区用药管理标识,实行温馨化、人性化、精细化护理 护士到床边给患者做治疗时,如发药、输液等,患者恰巧离开病房外出做检查去了,在床头柜上放置 “您还有治疗未完成,回病房后请呼叫护士。”的 温馨提示牌。输液夹上贴统一粘贴“患者您好!为了您的安全,请您不要自己调整滴速。” 的安全告知。③加强患者情况评估及用药安全教育 护士在用药前明确用药目的,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及患者及家属对药物治疗的认知程度,确定有无用药禁忌证存在,并收集用药前的各项检查资料。告知患者及家属将要使用的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用药过程中按我院制定的重点药物观察管理制度要求留守观察,严格巡视,遇到患者及家属提出疑问,仔细查对,耐心讲解。细心询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并正确处理。④自行设计并制作重点药物印章 凡输注重点药物的患者,均在输液大卡及小卡相应药名前加盖 “五心”重点药物印章。其标识醒目,意义明确,能警示患者及家属勿自行调节滴速,如用药后有何不适,需及时呼叫护士。并随时提醒护士加强巡视观察,严格交接班,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遏制少数护士因倦怠心理、责任心不强,缺乏自律、慎独精神导致的静脉输注重点药物不安全后果。

2 效果

我院鼓励全院各科对护理不良事件(包括临界差错)积极上报,对杜绝或避免了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个人进行奖励。经回顾统计, 2009年,我院因用药安全管理不到位所致的临界差错发生例数为96例,自2010年规范病区重点药物管理后,临界差错发生例数为23例,具体见表1。

表1结果显示,2010年因用药安全管理不到位所致的临界差错发生率较2009年明显减少,极大地避免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3 讨论

31 对全院急救药品实施统一、规范管理,使急救药品名称及有效期一目了然,方便护士检查更换,缩短检查时间,避免药物过期现象,确保药品质量,且极大地方便了护士在抢救患者时取用药物,提高抢救患者的工作效率,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有作者认为,将药物说明书收集起来,建立药物说明手册,用于病区药物管理[1],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弊端,如各种药物的说明书规格、大小不一,字体均偏小,且重点放在介绍药理结构、药效动力学等方面,内容过于繁琐,不便于护士记忆掌握。我院自编的重点药物手册,是将药物说明书上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如药物的用药方法及常用剂量、适应证及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打印、编排成册,便于护士有侧重的记忆。有资料显示:新护士是发生用药护理缺陷的高危人群[2],此手册能对护士尤其是对低年资护士具有指导性作用丰富了护士的用药相关知识,在使用时对药物作用、用法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宣教,达到告知的目的,较好地履行了护士作为健康教育者的职责,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

33 使用重点药物印章,能时刻提醒护士在使用重点药物前应细心询问患者用药情况,用药过程中认真巡视病房,向患者和家属询问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警示患者及家属勿自行调节滴速,如用药后有何不适,需及时呼叫护士,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排除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3]。

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求,是医院生存的根本,是患者择医的标准之一[4]。据统计我国近几年药物不良反应(ADR)病例报道在逐年增多,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成立4年来已接到了17万例ADR病例报告,其中50%是可以预防的[5]。护士是用药的执行者、观察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因此,加强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护作用和安全管理,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药,可有效提高用药准确性及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药物管理论文:抗菌药物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控制医院耐药菌流行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绩效管理在医院抗菌药管理中的效果。 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在抗菌药管理中引入一系列绩效管理措施,对比实施绩效管理前后临床抗菌药应用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 应用绩效管理措施后,耐药菌株比例明显下降,抗菌药使用率由92.86%下降为49.98%,医院感染率由5.65%下降为4.37%。 结论 在医院抗菌药临床应用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抗菌药使用率,控制医院耐药菌流行,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关键词] 抗菌药管理;绩效;细菌耐药;感染管理

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抗菌药使用指标监测结果显示,国际医院抗菌药总体使用率为30%[1],而中国医院抗菌药的总体使用率达80%[2],说明我国医院抗菌药滥用情况比较严重,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本院感染管理科在抗菌药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措施,有效预防、控制了医院感染及耐药菌的流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状况

本院是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较高,尤其是高效广谱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造成耐药菌流行比较严重,另外,本院感染管理科没有结合临床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抗菌药使用考核标准,职能部门未赋予监管职责,缺乏监管措施,使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没落实到位,医务人员对滥用抗菌药的严重后果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义认识不足。

1.2 抗菌药绩效管理方法

1.2.1 完善抗菌药应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与药剂科、医务科联合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及“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结合本院实际负责起草,经医院感染专家、药学专家及医院领导审定,经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讨论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抗菌药物遴选与定期评估制度、抗菌药动态监测与超常预警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2.2.2 制定抗菌药临床应用绩效考核标准: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抗菌药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应用现代化绩效管理理念,实行目标责任制,为全院各科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及目标责任。

2.2.3 教育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如多媒体讲座、专项演讲等)组织全员学习抗菌药合理应用的相关文件、规章制度等,不定期对全员进行抗菌药临床应用知识考试,考试合格方可上岗,并把考试成绩作为个人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考核指标;不定期请兄弟医院专家来本院进行示范教学。

2.2.4 分析细菌耐药趋势:每月对全院病原学检查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统计,通报临床各科室主要耐药菌的分布情况,为临床各科室合理选用抗菌药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细菌耐药动态监测与超常预警机制,科学编制同步循环使用抗菌药体系,有效遏制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2.5 加强抗菌药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全院各科抗菌药应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根据绩效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对科室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每月对临床各科室抗菌药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处罚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的医生,甚至吊销其处方权。

2 结果

2010年(应用绩效管理前)本院出院患者10 245例,院内感染率为5.65%(579/10 245),抗菌药使用率为92.86%(9 514/10 245);应用绩效管理措施对抗菌药应用进行监管后(2011年),临床耐药菌株比例明显下降,出院患者16 482例,院内感染率为4.37%(720/16 482),抗菌药使用率为49.98%(8 238/16 482);实行绩效管理后,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由92.86%下降为49.98%,医院感染率由5.65%下降为4.37%。

3 讨论

抗生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其发现是抗感染治疗里程中的一次飞跃。但是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据1998年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合理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一项就浪费7亿元人民币的卫生资源[3];还有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8万人死于抗菌药的滥用,成为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因此加强抗生素的管理迫在眉睫。

绩效管理强调的是团队所有成员都明确肩负的职责和奋斗目标,特点是具有相应的科学考核管理办法,核心是发挥人的作用,按照确定的目标,建立岗位职责,利用检查反馈和奖惩来促进实施,是目前比较先进的科学管理措施。在医院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措施,能极大提高管理水平[4]。本研究结果也证明,在抗菌药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措施,制定一系列抗菌药管理制度,通过科学的监督管理保证执行,抗菌药使用率由原来的92.86%下降为49.98%,医院感染率由原来的5.65%下降为3.37%。

医院感染管理科利用专业优势和管理职能,充分发挥了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作用,通过实行科学的绩效管理手段,有效地预防与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促进了临床抗菌药的合理使用。事实证明医院抗菌药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抗菌药使用率,控制医院耐药菌流行,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药物管理论文:加强药物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我们采用抗菌药物横断面调查的方式,调查1天全院住院病人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给药途径、用药剂量、用药频次,上半年与下半年各进行一次,并且与同期进行比较,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我们将2006年11月30日定为调查日,对全院8个病区的所有住院病人,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横断面调查,将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给药途径、用药剂量、用药频次、是否做药敏等,作详细记录,然后进行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的8个病区272例病人中,使用抗菌药物95例,使用率34.9%,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26%。标本送检及药敏者6例。

2.2 95例应用抗菌药物的病人中,应用1种抗菌药物78例,占82.11%,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3.2%,应用2种抗菌药物17例,占17.89%,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2%,无联用3种抗菌药物的情况,局部用药4例(见表1)。

2.3 95例应用抗菌药物的病人中,应用青霉素25例,使用率26.32%,每日使用2次15例,使用率占60%。应用头孢三代32例,使用率33.68%,每日使用2次26例,使用率占81.2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5%。

2.4 95例应用抗菌药物的病人中,排列在前六位的:见表2。

3 讨论

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而且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话题之一。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来,我科每年分2次对全院住院病人进行抗菌药物横断调查,并加以比较、分析、讨论,制定措施,持续质量改进,由去年同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52.19%下降至今年的34.93%,下降了17.26%。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是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抗菌药物最多的科室是ICU、儿科、外科,高于卫生部的要求(抗菌药物使用率<50%),并且存在预防用药的情况。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一项宏观管理的问题,需要领导及医院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各级医务人员应熟知各类抗菌药物的结构特点,作用机理,耐药机理,掌握新老各类、抗生素的特点和同类抗生素不同品种的差异,对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至关重要[1]。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1)建立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规章制度,规定了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分级使用的范围,超出范围者,主治医师或科主任写出申请报医务科,经批准后方可使用。(2)反复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培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手册每人1本,多次聘请北大医院教授授课,讲解抗菌药物如何正确临床应用,用药时间与药物疗效,对人体的危害等,充分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意识。要求提高临床标本送检率及检出阳性率,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3)建立质控组织,对病历进行环节及终末质量控制,使用抗菌药物要有依据,更改抗菌药物有分析,对无依据无分析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4)科室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登记薄,对住院病人人数、抗菌药物使用人数、标本送检例数,进行详细登记,每月1次报院内感染科,由院内感染科汇总后再反馈到各科室,每季度再以简讯形式,将抗菌药物具体使用情况、是否合理、本季度细菌耐药情况分析后发给各科室,使各科室了解全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指导下步工作。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做到准确、合理、有效的使用抗菌药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药物管理论文:从药品的不良反应分析如何加强医院药物管理

【摘要】通过对不良反应的定义及其识别的认识,分析近年来频繁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药学管理对策和措施,防范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不良反应;临床药学;药物管理

在临床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药物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极其重要的地位,用药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从疗效上,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作治疗作用;一类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对机体产生有害的作用,称作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E)频繁发生,报告也越来越多,我们临床药学工作者必须引以为戒,究其原因,加强医院的药物管理,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药品不良反应(ADR)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指患者为达到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或调理生理功能的作用,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或停止用药后机体所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机体有伤害的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副作用反应、后遗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反应以及致畸、致癌和抗感染药所引起的双重感染等,故意超剂量、用药不当、意外用药引起的机体不良反应,都不包括在药物的不良反应中[1]。

2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

药品不良反应(ADR)通常被分为两类:A型反应和B型反应。A型反应的发生与药理作用和剂量有关,可被预测,包括过度作用、毒性反应、首剂反应、继发反应和停药综合征;B型反应与常规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而可能涉及变态反应和遗传易感性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较难预测,包括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等[2]。

3现阶段引起药物不良反应频繁发生的原因

一般认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由药物和患者两方面因素引起的[3],药物因素包括药物的质量、剂量、剂型、药学的选择性等方面的影响;患者因素包括有性别、年龄、个体差异、患病状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而近年来,随着药学的发展,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却频繁发生,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分析《国家药监局公布2010年10大典型假药案》,不难分析现阶段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还包括下述内容,同时这也是现阶段引发不良反应的最主要的原因。

3.1各药厂只注重对利益的片面追求,漠视人民的生命健康,大量宣传自己的医药广告却掩盖其药品的毒性、不良反应等,误导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

3.2药品管理混乱,各药厂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将不合格的假冒伪劣药品打进医疗机构,导致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频繁发生。

3.3药物更新换代频繁,医务人员普遍药物学知识缺乏,这也增加了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4受药物回扣的冲击,医务人员滥用药品成风,高价药的使用,抗生素以及激素的滥用都是今年来药学的重大问题。

4加强医院的药物管理,防范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4.1保证药物质量,加强药物质量管理

4.1.1严格坚持从正规渠道获取药物,保证药物的质量,避免收售假药

4.1.2加强对药剂人员的专业和道德综合培训,充分发挥其基层药品监督员的作用,严把质量关,保证药物的质量,扩大药品质量检查的覆盖面。

4.1.3严格执行药品备用基数管理的要求,安排专人保管所有药品的记录,保证药物的供给。

4.1.4深入宣传《药品管理法》,对制造经销假劣药品的不法分子进行严厉的打击。

4.2保证用药安全,加强用药安全管理

4.2.1使用药品的通用名代替药品的商品名,减少因药名频繁更换带来的影响。

4.2.2建立健全新药信息传递制度[3]:将新药说明书装订成册,及时分发以供医护人员查阅。医护人员通过学习新药的药品说明书,掌握各种新药的商品名、通用名、类别、成分、剂型、皮试液、用量、用法、配伍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

4.2.3药师必须深入临床做好合理安全用药,做好医师的参谋,同时作为医师合理用药的监督员,保证合理用药。

4.3保证安全用药,加强医患沟通在用药前,医务人员要对用药者进行全面的用药安全教育[4],充分沟通,使患者了解基本的用药常识,并能够主动协助医护人员观察用药后的机体反应,保证用药安全[5]。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不一,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较为严重也可能表现轻微,因此用药过程中应严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密切观察,一经发现不良反应后应及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防治不良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管理者应该从临床用药的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完善工作流程,增大监管力度,充分调动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自我监护作用,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