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04:11: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酒店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内容摘要: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化程度也随之进一步的加深。随着我国酒店业的不断发展,酒店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酒店竞争首先是产品的竞争,这是一种基本的竞争。然后是服务的竞争,广义上来说,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一种无形产品的竞争。但最终意义上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竞争是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竞争。酒店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的企业,客人到酒店来,有个很重要的心理预期,就是要享受文化和消费文化,获得最高的文化附加值。因此,酒店文化对酒店竞争力的强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从引入酒店文化营销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在阐明文化营销在酒店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分析斯格威大酒店实施文化营销战略的现状,以及指出斯格威大酒店文化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斯格威大酒店文化营销问题的具体对策,探究了斯格威大酒店文化营销未来合理的发展趋势。这对斯格威大酒店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酒店文化绿色营销网络营销
引言
现代酒店竞争已逐步从产品价格竞争以及服务质量竞争过渡到文化竞争,越来越多的酒店将酒店文化的建设视为企业的生命线。二十一世纪是文化营销的黄金时代,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使得文化营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消费心理的研究表明,顾客作为社会个体,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一定文化影响下,他们会寻求特定的生活方式,确认对自身形象的认同。因此,消费的需求将向文化型消费转变。每一个个体的消费心理都体现了对文化的需求,这种消费心理决定了二十一世纪的营销重点是如何满足人们文化心理的需求,即酒店应该以何种文化作为营销手段去开拓市场。
一、文化营销概述
(一)关键概念
酒店文化营销是指充分运用文化力量实现酒店战略目标的市场营销活动,即酒店根据自身情况,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文化理念,将该种文化理念融入到酒店的营销活动流程中,提高文化含量,营造文化氛围,以文化作媒介与顾客及社会公众构建全新的利益共同体关系,用文化来增添酒店产品的消费价值链、创造产品的亲合力、增强酒店的整体竞争优势。
(二)酒店文化营销的成因
1.内部原因
酒店具有自然资源、规模经济、资金与技术优势等战略优势,由于相互差距缩小而不再成为优势或不再是恒久优势;酒店产品、价格、渠道及促销等营销操作层面上的竞争,由于信息的畅通化,市场运作规范的建立与完善,使得相互间模仿和借鉴的速度越来越快,想以此建立起长久竞争优势越来越不可能。因此,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让营销披上文化的袈裟,赋予文化的品味与灵魂,实施文化营销,将是今后营销主要立意点。
2.外部原因
高品位高层次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立足及谋胜市场的根本。美国肯德基以及北京长城、上海新锦江等知名品牌,无不高举“文化兴店”的旗帜,以文化之“窗口”扬企业之美名,树企业形象。酒店业的许多品牌,通过市场的提炼,以其高品位,高附加值,高质量,高文化含量,高服务水平而被广大消费者喜欢,其文化含量远远高于产品自身的价值。文化营销的创意和成功进一步证明,当前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名牌的竞争已不单是经济竞争,更是文化竞争。酒店品牌立足市场,必须依赖文化,只有文化才能对酒店品牌产品有着巨大推动力。
(三)酒店文化营销的构成
1.物质实体文化
外观上来说,酒店建筑是酒店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酒店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一个酒店往往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建筑的代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旅游发展的水准。酒店通过建筑形式能够让客人感知酒店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民族思想感情和人文风貌。酒店在选择主题文化时必须吃透本民族本地方历史文化的精髓、理解时代精神,挖掘自身市场定位和地理优势,进行富于个性融会贯通的建筑设计装修,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让客人强烈感受到一种民族文化、地方色彩。
在内部设计方面,强调意境、格调和气氛的渲染,通过艺术形式把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融入其中,寄托感情志向,加深意境烘托气氛。从酒店的大堂到客房、餐厅;从地板到墙壁、天花板;每一处细节都作精心的设计布局,让客人在酒店任何地方都体验酒店文化内涵。
无形氛围包含感官体验,声、光、色等是环境中营造氛围的基本元素。声主要指根据文化主题播放的背景音乐,它可以调节顾客的情绪,活跃气氛;光线运用得当也能够对主题文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酒店还应当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色彩,并体现在文化符号、建筑装饰等各方面。主题色彩与其它色彩的搭配也应自然、和谐。
2.制度文化
酒店制度和酒店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共同构成酒店制度文化。酒店制度文化是酒店为实现目标给予员工行为一定方向、方式的具有适应性的文化,是酒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酒店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
酒店的经营与管理需要用制度来维护与约束,员工行为也需要用制度来监督,将管理制度融入到酒店文化中,去传播和实践这种文化。酒店一旦选择文化类型,那么它会在经营理念与经营思想上体现出来,也会间接在制度上得以体现。
3.酒店形象文化
首先视觉形象主要包括:店标与店徽、酒店建筑体、宣传用品、制服和广告等。在酒店视觉形象的营造中,不同档次、不同规模、不同星级的酒店要能体现自己酒店的特点,要简洁、温馨,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文化气息。例如在斯格威酒店的客房中,在洗漱用品,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等很多物品上都标有酒店标志,这就是在视觉上有了统一性,无形中又为酒店做了广告,使新老顾客都对酒店印象深刻。
其次是行为形象。行为形象的表现一个是行为识别的统一性,即酒店的全体员工和各个部门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塑造酒店良好的形象;二是指酒店行为识别的独立性,行为识别应体现出与其他酒店所不同的个性,这种独立于其他酒店的个性,恰恰是社会公众进行“识别”的基础。例如斯格威酒店可以开展促销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公共关系活动、宣传活动等方式来提升斯格威酒店的社会形象和口碑。
理念,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观念,也称指导思想。对酒店而言,它包括酒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例如斯格威酒店的传统服务精神是:(1)每位员工都是主人;(2)尊重客人的独特性;(3)想在客人前面;(4)绝不轻易说“不”。斯格威酒店的服务理念是“体贴入微,更甚于家”。通过这些文化理念的深入,员工对服务理念和精神的理解和应用也更进一步。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酒店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硬实力的竞争上升到软实力的竞争,而软实力的核心则是文化力。因此,提升斯格威大酒店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有效提升斯格威大酒店的文化竞争力。斯格威大酒店开展文化营销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酒店的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斯格威大酒店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从斯格威酒店开展文化营销的现状来看,文化营销还没有全面在酒店展开,消费者还未形成普遍的文化消费意识,政府也缺乏足够的鼓励措施。为此,酒店本身也采取了加大酒店宣传力度、培育酒店营销文化、引进和采用新技术等方法制定斯格威酒店的文化营销战略以及提倡强化政府导向作用等的文化营销策略。
二、斯格威酒店文化营销的现状
(一)斯格威酒店文化与酒店市场的分析
1.“服务世博”理念与世博市场
“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个国际会展,就好比开一架飞机在这个城市上空撒钞票。”这是一位外国经济学家做出的形象比喻。上海世博会期间预计将接纳超过7000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为上海地区的旅游业甚至周边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也给斯格威大酒店带来了在上海发展的新契机。
作为斯格威大酒店的业主方,就是当初基于要建一个离世博会展馆最近的豪华酒店的想法,才建成了如今的五星级豪华酒店——斯格威大酒店。为了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到来,斯格威大酒店正逐步把“服务世博”做为酒店的经营理念,这点在酒店今年的营销计划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斯格威的管理者已经在规划酒店未来的同时,也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机地契合到斯格威酒店今年文化营销的战略中来,例如酒店的工程部,在酒店结构布局与服务设置的方面,工程部的工作人员充分考虑了未来国际商务客人和国内参观者的个性化需求,如今正在对酒店的内部结构进行一步步的装修与改良,以适应世博会召开时的发展需求。
2.世博文化带给斯格威的商机
(1)世博纪念品销售
如今,许多世博会纪念品、特许产品都已在上市销售。斯格威也有共享世博资源的机会,例如酒店的营销部门也正在研究如何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商机,生产和销售带有世博会名称、会徽和吉祥物等标志的世博会知识产权产品,以及再开发一系列的周边产品,与此同时,酒店营销部的工作人员已经建议酒店的高层管理者,能否在酒店大堂内开设一个关于世博会纪念品的专卖店,这样做既有利于为酒店创造良好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为酒店创造了一个更好更新的文化主题,营销人员这样的举措也正是在悄无声息地夯实着斯格威酒店文化营销的基础。据说,酒店的高层管理者们也已经基本同意了酒店营销人员的建议,正在寻找合适的厂家与之进行世博纪念品的销售计划。比如,开发从“海宝”玩具到相关的衣服、文具用品、钥匙扣、手机链,钟表等等世博纪念品,只要消费者能想到的都能应有尽有。
(2)餐饮业自主进化
世博会带来的商机,也促使着酒店餐饮服务部门不断的自主进化。餐饮的水准决定着重复消费的概率,世博会期间,由于地域上的差别,靠近于世博会场馆的酒店必将迎来巨大客流。斯格威大酒店的餐饮部就已经把提升服务质量,营造国际化的就餐氛围,同时确保中式餐饮文化的内涵和风格做为酒店当前的服务准则,通过世博会带动酒店餐饮部门的经济效益,在这一规律的影响下,斯格威的华府轩首先做出了表率,为提升服务、提升人员素质、改良就餐环境而努力着,例如华府轩率先推出了中式的“世博套餐”,让客人在世博到来之际,提前感受到世博会的文化魅力。同时斯格威酒店的美食屋也已经将“海宝”制成模具糕点,供客人们品尝。
(3)世博会客房预订
春节过后,斯格威酒店已经在上海面向全球旅客推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酒店预订服务,旅客只需支付2009年的房费就可享受到2010年的服务。按国际惯例,在世博会正式举办期间酒店客房肯定供不应求,房费一般都是平时的2倍甚至3倍以上。而斯格威酒店如今就通过“经营创新”这样的新方法,为客人解决了明年的酒店住宿预定难题,为酒店和客人双方都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摘要:酒店专业毕业生在酒店行业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影响因素涉及酒店、学校、社会以及毕业生自身等方面,本文主要对影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于酒店的学校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降低专业性人才的流失,提高毕业生在酒店的就业率。
关键词:酒店专业毕业生;酒店就业;校方因素;肇庆学院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酒店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国外许多知名国际酒店集团争相落户我国酒店市场,国内本土酒店企业发展也十分快速,酒店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选择从事酒店行业的高校人才在不断流失,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院校也在不断减少[1]。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中,校方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为了满足酒店急需专业人才的现状要求,各大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流失,提高专业人才在酒店的就业率。
二、相关文献综述
闪媛媛(2010)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酒店实习感受呈正相关[2]。刘映桃(2007)对美国、瑞士与中国三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将来从事酒店业影响巨大[3]。赵风云、李静(2011)从酒店、毕业生个人和高等院校等方面对导致酒店专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措施进行了分析 [4]。包永宏(2015)认为当前高校许多方面成为制约大学生进入酒店行业的绊脚石[5]。杨云(2014)认为酒店女性占总员工比例较大,尤其一部门大多为女性,然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倒班,加班等,致使很多女大学生不愿去酒店工作[6]。
三、肇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于酒店的现状
为了了解肇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酒店的就业现状,笔者于2016年10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肇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近三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回收率为92.7%。本次调查对象中女性居多,占63.89%;2014届占28.7%,2015届占32.41%,2016届占38.89%;就职行业中,金融、保险业占29.63%,酒店服务业占25.93%,房地产业占17.59%,通讯、IT行业占10.12%,其他行业占16.73%;收入中以3001-4000元最多,占40.74%,其次为4001-5000元,占32.41%,第三位的为5001元以上,占15.74%,2000-3000元最少,占11.11%。
从上述就业行业可以看出,74.07%的学生毕业之后没有进入酒店工作而转向其他行业,专业人才流失率之高给酒店带来不小的压力,同时也影响着学校未来的招生情况以及课程设置与安排的问题。
四、影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于酒店的校方因素分析
据笔者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学校方面影响毕业生不愿从事酒店行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肇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负责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良好的就业观的形成,把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未来酒店行业的管理性人才,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然而43.3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明确,老师们大多是根据学校规划购买的书本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没有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酒店所需的人才,使得市场需求与学校的人才供给发生错位,导致67.33%的同学认为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定位不够准确,课程安排不合理。
(二)缺乏实践性教学
根据学校对近三届毕业生的专业实习酒店的选择,大多将学生安排在了学校周边的城市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然而酒店规章制度,操作方式的相似性使得学生思维得不到创新,在为期6个月的实习期内,学生轮岗实习的机会很少,从而使获得的实践操作技能较少而且欠全面。除此之外,统计显示66.67%的酒店专业学生认为其他实践课程寥寥无几,专业课程课内实训课时太少,每次实训人数太多,影响实训效果,太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
(三)教学手段单一
68.33%的毕业生认为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即为老师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讲解,采用“你听我讲”的方式来教学,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无法真正学到知识,更无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据笔者本次调查发现,42.67%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对其在酒店实际操作中作用不大。
(四)英文实训课程少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本次调查发现,67.3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为课堂讲解,缺少练习口语的机会,而高星级酒店对英语口语较好的人更为青睐,而口语不好难免成为其进入酒店一线部门的一道障碍。
(五)其他方面
很多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压根没曾想过从事酒店业,对酒店行业的认识不足,而学校对学生职业意识灌输不够,没有帮助学生做好从事酒店业的职业规划。此外,部分教师教学投入精力欠缺,很多老师不仅负责教学内容,还有很多其他日常工作需要完成,因此使得其不能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毕业生对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设施持不满意和很不满意态度的比例达33.53%。
五、对策与建议
(一)帮助和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学校要安排更多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择业课程,从大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好安排。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都是教学生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对于酒店基层服务员所需的技能教育较欠缺,但毕业生毕业进入酒店大多需要从基层做起,因此学校要利用自身本有的教学器材和教学实践场地,引入实践教学课程,让学生从动手中学习更多的实操技能。同时还可邀请酒店业的管理人员来校开展专业讲座,向学生灌输专业意识,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摘要: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发展特征分析,可以帮助高职教育在满足行业人才需求,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教学实施及考核,最终实现专业人才教育在行业内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酒店管理 能力 职业发展
酒店管理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背景下,成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最为科学、快速、需求量大的行业,国内相关高职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支撑行业发展、储备行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其毕业生发展特征的调研分析至关重要。
选取不同业态,在业界具有代表性的酒店进行调研,其中五星级酒店28家,四星级酒店2家,主要分布在青岛(11家)、北京(1家)、上海(7家)、浙江(5家)、江苏(2家)、厦门(1家)、济南(3家),其中外资品牌管理酒店为20家,约占66.7%。
1. 典型企业岗位需求调查及能力要求分析
(1)典型企业中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过去三年人才招聘情况,未来人才需求趋势上升占62.5%,下降无,无变化6.25%,没回答31.25%
(2)高职类学生需求数量:62.5%的酒店预测会增加高职类学生的需求,酒店对高职类学生的需求持积极态度;
(3)酒店提供薪资标准:62.5%的酒店将工资标准定在2000-3000元/月之间,30%家选择更多,其他选择在2000元/月以下;
(4)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主要集中表述为:与人沟通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具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会展等管理和基本服务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及一定的职业外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电脑操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吃苦耐劳;基本社交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学习能力;宾客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组织能力、大胆创新、爱动脑筋;服务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等;
(5)酒店管理专业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的知识缺陷:在统计过程中,企业对学生能力和所学知识要求上普遍集中在英文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实践应用能力、自我调节上等方面;
(6)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在调研此部分问题时,调研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增加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与酒店的交流和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并深化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标准建设等方面深入探讨;
(7)通过调查分析,改变过去认为从业人员以大专学历为主的看法,酒店大专学历员工最高比例51%,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为数甚少,最高不过3%。中职及以下学历大一半以上。在过去三年的人才招聘中,基层服务员依旧以高职类院校毕业生的校园招聘为主要渠道,而中高层管理者主要以社会招聘和内部晋升为主。
(8)对酒店行业而言,未来的人才需求中,技能型人才和具有强补位意识的服务型人才将是未来人才需求的热点。同时,酒店将更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如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办公室软件的使用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对酒店行业政策和法规的领悟和理解能力、酒店的经营管理能力等。
(9)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服务业,该专业以直接对可服务为主,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而标准的普通话则是良好沟通能力的基础。
2.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统计,2002年-2016年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达到近万人;伴随中国酒店行业10年间的高速发展,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体现出新的特征:
(1)总体就业率高,专业对口就业率较高,境外就业率不断攀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世界知名酒店品牌在国内市场的迅速布局,借助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等,大量新建酒店投入运营,既包括大批高星级酒店,同时国内的经济型酒店市场获得飞速发展,酒店行业专业人才的缺口急剧扩大,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酒店管理专业就业率不断提升,同时,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及境外就业市场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美国、新加坡、中东迪拜地区、澳门地区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酒店集团,学生就业数量及就业质量都有极大的提升。
(2)国际酒店集团和国内本土酒店就业比重不断变化:
世界知名酒店集团在国内不同城市的快速发展,国际酒店品牌以其完善的管理体系,良好的职业培训体系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薪资水平,不断吸引大量的本专业毕业生进入国际知名酒店集团,通过对近几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超过75%的毕业生就业方向首选国际知名酒店集团旗下酒店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起点;同时伴随国内本土酒店管理水平的上升,部分地区性的本土知名酒店以其较高的职业岗位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加入,增强了本土酒店管理人才的储备及管理团队的后续发展能力。
(3)毕业生就业地区呈现区域性集中特点:
与酒店行业的地区发展情况相对应,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集中在北京地区、长三角地区及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一线,中西部地区酒店业无论从数量还是酒店管理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存在酒店专业管理人才极度匮乏的现象,造成东部地区毕业生职业竞争环境激烈,中西部地区中高端管理人才极度匮乏的不平衡现象。
(4)毕业生所从事岗位以基层岗位为主,岗位分布逐渐增多,岗位层次相对集中的特点;
(5)学生在行业的停留率呈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的特点,经过3年以上在行业中的发展,职务的升迁情况呈现较为稳定的特征;
(6)毕业生从业者性别随着工作时间的变化呈现性别均衡到男性为主的特点;
(7)毕业生从业薪资情况来看,一线岗位起薪偏低,以2016年为例,基本工资集中在2000-3000元/月范围内;
(8)毕业生向相关行业发展的职业迁徙能力增强,主要表现为酒店行业上下游企业、邮轮、房地产等行业;
(9)毕业生进行学历进修积极性不强,本专业学生侧重行业实践操作,毕业短期内学历再提升意愿不强等特征。
综合以上论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通过理论教学、实训、实习,以期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心、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使命感和法制观念;具有能够胜任工作的身体条件,能够承担艰苦繁忙的工作;具备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多种媒介进行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能力、人际沟通及社交能力;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是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的能力及素质)、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
王政军(1983-10)性别:男,籍贯:山东潍坊人,学历:本科,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酒店管理。
摘要:“如何解决酒店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人才流失策略研究”课题经过中国智慧教育督导“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与研究》总课题组批准,于2015年7月立项。立项后,我多次聘请上级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课题研究已经完成,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流失
一、课题研究现状
中国的酒店业自1991年以来,连续二十年开始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为22.1%。到现在为止,以住宿和餐饮为经营项目的企业近320多万家,年收入超过元,约占GDP的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国餐饮收入约为20542亿元,同比增长 13.8%,从业人员约2200万人。根据国家公安局登记的数据,2014 年我国的酒店行业数量已经超过3260万家,同比增长8.9%;其销售收入2025亿元,同比增长25.3%;实现营业利润1528亿元,同比增长30%(节选自国家统计网数据)。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15年底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二、课题研究原因
对酒店的发展前景的意识不够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著名品牌的酒店管理集团纷纷登陆到中国酒店业市场,例如香格里拉(香港上市公司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的品牌)、喜来登(Sheraton)等世界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团,他们通过其强大的实力的美德、以及一流的管理和品牌,还有对人才本土化策略的实施,来逐步立足于中国市场,逐步做大做强。随着这些集团的的经验及实力的扩充,他们也开始从中国本土招贤纳士、储备人才。例如在在中国的北方 地区,有两个城市的香格里拉酒店(长春和青岛)的总经理由中国人来任职,而副总经理由外国人来担任。这意味着,在经历了酒店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转型之后,中国酒店业的现代 结构发生质的变化。酒店的管理层结构过去的中专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主,转变成了对高 等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据调查, “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目前提高人才质量已经成为了最为迫切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未接受过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人员占当地酒店对外招聘总人数的72.3%以上”。 因此,当今的中国酒店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事实上招收的大学生的留店率及晋升率明显过于偏低。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酒店行业的自身情况是存在联系的。由于目前,社会普遍存在“酒店是伺候人的工作”、“在酒店工作低人一等”的概念。 在大学生们受其影响的同时,大部分的学生家长也反对他们的孩子到酒店工作。因此一 但又机会的话,他们都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离开酒店、去其他行业工作。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工资水平低 目前,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和酒店员工中学的学生相比,中职生,工资水平几乎没有差异,使学生感到非常不均匀的,所以有机会,他们就必须要离开。而且很多酒店的 薪酬体系并不完善、酒店管理雇用学生采用对待“学徒”的形式,安排工作不仅缺乏灵 活性,但不具有挑战性。作为最大的福利的员工培训还提供较少,导致在酒店工作的许 多学生很快就失去了对其他行业。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本行业的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动机和职业心理。大学生应该来自基层建立,认识到工作的现 状后进入酒店。意识到不从服务员开始,就没有成功的管理层。在基层工作,为大学生的人才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要克服心理恐惧,有耐心,避免急于推动不安的情绪,树立文化从无到有的概念,从在校开始就注重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大学生还应树立起一个实事求是的概, 。不仅要考虑“我想做什么职业” ,“我愿意 做什么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我能做什么职业”的思维方式,全面地审视自己。大学生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抓住成功的机会。确定适当的期望值,协调个人志愿者和酒店行业的需求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得到合理的控制。从而才能得到业界的认可、顺利实现就业。以一个务实的精神参与工作,从工作的成果中找到乐趣。
五、课题研究措施
科学制定任职资格。任职资格是对工作的一项重要保证,酒店的适用性原则,使得酒店更加主动合理确定度比、确定大学生的招聘需求,使学生的招聘和酒店业的相“匹配”。避免“人才高消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课题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7月
学习工程理论知识,制定研究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2.课题研究阶段:2015年8月――2016年8月
根据实际环境,实际状况,研究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流失问题的原因,采取的办法及措施。总结经验,汇总研究分析材料。
3.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6年9月
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论文研究,总结经验分析,推广课题研究经验。
七、课题研究结果
为了减少和防止大学生在酒店核心员工的流失,酒店管理必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企管理念。坚持对相关人才的招聘,管理人员应尊重和鼓励员工,切实构建起“系统留人,事 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对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扭转不利局面,从而更好地建立大学生 和酒店单位相互信任。
同时,为了解决酒店管理专业的员工流失的问题,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爷必须树 立起正确的职业动机。从自我内心中建立了起一个从基层思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高 等教育院校要更新教育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 理人才。只有把“酒店、高校、大学生”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切实地 为酒店业的发展造福。在中国创造出一大批高素质酒店管理方面的技术及管理人员,从 而更好地促进酒店业的蓬勃发展,让中国旅游强国的目标早日实现。
通过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结合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及时转变校企合作的旧观念,加强校企合作的理念创新,建立适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旺季定岗实习新制度,打造学校、学生和企业“多赢”的校企合作格局。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高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行业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高职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内在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也是为了探索如何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有效的校企合作开放式办学,保证职业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注重对酒店行业人才的培养,加强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创新研究,是目前我国酒店行业发展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培养适合酒店行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已成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模式的必然趋势。通过对2008届――2014届七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调整、改善酒店管理专业的结构和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加强校企合作,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增强酒店管理专业的生命力。
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
(一)合作“形式”单一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学生顶岗实习的“阶段式”合作层面,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开设酒店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和各类酒店企业采取的所谓“订单式”培养,只是为了满足企业短期用工需求和教学计划安排,很少注重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计划。
(二)校企合作数量大于质量
高职院校为提升专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在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往往只强调合作企业的签约数量,不注重合作企业的质量,主要体现在缺乏对合作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规范程度的考查调研,学生本人的意愿以及学生在企业的发展空间等。同时,酒店行业由于自身员工更替周期较短,人员流动性大,在接收合作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时,只要求“有人即可”,片面要求其总体需求数量完成,还有部分岗位甚至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要求相对放宽,培训期也相应缩短。因此,学生在企业的稳定性难以保证,从而造成校企双方资源浪费,校企合作失去意义。
(三)重培训,轻育人
在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企业往往比较重视岗前培训,包括企业简介、岗位职责、行为规范、考核制度等方面,却忽视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育和熏陶,容易造成学生对企业没有归属感,从而导致学生流动性大,影响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分析
以2008届――2014届七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大连当地20家酒店进行跟踪调查,涵盖五星级酒店8家、四星级酒店5家、3星级酒店2家、大型餐饮企业5家。调研过程中,样本发放200分,回收195分,回收率为97.5%。
(一)单位性质
从图1的调研结果看,近一半学生选择外资企业性质的酒店工作,近三成的学生选择中外合资性质的酒店工作,不到两成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性质的酒店工作。可见,目前学生认为五星级酒店行业和外企性质酒店较为资深。
(二)从事的岗位
从图2的调查结果看,酒店管理专业近五年的毕业生,半数以上学生留在酒店的餐饮部工作,四分之一的学生留在酒店的前厅部工作,少数学生进入到财务部、人事部、销售部。由此可见,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酒店行业一线工作的人员岗位较多。
(三)从事酒店行业的工作职位
从图3的调研结果看,近五年的毕业生中,一多半已升为部门主管。可见,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前景和晋升发展空间较好,为另外三成从事服务和接待人员的毕业生打下了良好的口碑。
(四)岗位薪酬情况
从图4的调研结果看,从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薪酬情况可见,酒店行业的工资水平较高,八成以上的毕业生工资在2000元以上。
(五)所需酒店专业人才素质情况
调查问卷中,对于问题“您认为酒店行业对所需酒店专业人才素质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什么?”,调研结果显示:积极心态、责任心、敬业精神排名前三位,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比例也较高。可见,从事酒店管理学生教育过程中,要重点加强对学生积极心态的养成和责任心及敬业精神的培养。
(六)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最看重的能力情况
调查问卷的第6-7题,“您认为酒店行业对所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最看重的能力是什么?”调研结果的排序依次为: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可见,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酒店工作中,更看重英语能力和酒店专业技能。
(七)应届大学生初次就业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调查问卷中,“您觉得应届大学生初次就业时存在的问题”调研中,毕业生认为初次就业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依次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书面表达能力差。可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增加实习实践时间,增加帮工次数,提升工作经验和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八)培养技能重点
调查问卷中,为培养更优秀的酒店专业学生,调研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培养技能依次为:酒店信息系统、心理健康、餐厅服务技能。在员工形象与礼仪、普通话、酒店专业英语、酒店营销技能、前厅服务技能方面选择也较多。
(九)毕业生提出的经验
在问答题中,90%以上的学生都对目前从事的酒店专业工作很满意,想从语言方面、突发事件的处理方面、常客的维护等方面提升自己。鉴于此,毕业生也给酒店管理专业提出了四点宝贵经验:(1)前厅部的教学,要多一些与酒店操作系统有关的课程;(2)餐饮部的教学效果很好,可以适当多一些实习、实践的机会。(3)客房部的教学,学生认为“当今毕业生很少分在客房,所以只要知道客房部的基本职责即可。(4)财务管理方面,希望安排一些有关支票、信用卡等方面的讲解,有利于处理酒店结账时出现的问题。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更渴望侧重酒店英语、酒店专业实训技能教学上有所突破。因此,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要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大部分毕业生到酒店工作后认为,校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工作帮助并不大,酒店的培训对他们的帮助很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对其成长帮助最大的是酒店实习和酒店帮工,部分学生表示酒店实习的最佳时间段是1年。
四、校企合作创新研究
(一)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工学一体、校企合一”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学校、企业,见图5所示。它主要以就业和职业为导向,在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把校内教学与校外工作有机结合,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在这种校企合作新模式中,学生拥有双重身份,即:校内以学生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学习各种专业理论知识;校外则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这一新模式的特点在于三个层次的融合,即专业教学实验室为平台的岗位认知层次,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的岗位体验层次,以校外实习酒店为平台的岗位融合层次,如图6所示。它的重点在于最终实现三个零距离,即“教学与实训零距离、实训与实习零距离、实习与就业零距离”,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这一理念,达到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的无缝对接。
(二)实行旺季顶岗实习
针对酒店行业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学生的实训时间,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融入能力,还能解决酒店行业旺季人员短缺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保证校企合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1.入职培训。实习前,学校对学生进行完整的入职培训,将实习酒店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规章制度等详细地讲述给学生,并通过情景模拟和案例介绍使学生理解和牢记。通过这种培训,使学生更快地融入酒店环境,将自己的身份更快地从学生转换到酒店员工。
2.“实习课堂”交叉培训。实习期间,定期组织开展“实习课堂”,将实习中学到的内容和遇到的问题与教学相结合,将课堂搬到企业,不仅让学生能在工作中学到新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习其他部门的工作,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轮换到其他部门进行工作,不仅能让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还能让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地结合。
3.企业“师徒制”。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安排技能熟练的优秀员工作为学生的师傅,将更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师徒制不仅有利于传递企业文化,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在社会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指导,最终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4.实习岗位内容丰富化,可纵深发展。实习过程中,应让实习岗位内容丰富化。如果不能实现部门轮岗,可让学生在部门内部的岗位上轮换,大大降低学生实习的枯燥感。同时,在学生实习时间过半且已经充分胜任了实习岗位的工作时,可适当让学生学习本岗位更深层次的管理知识,让学生体验领班、主管或者经理的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树立实习榜样激励其他同学。
(三)以素质培养为核心,融入“素质订单”理念
学生在参加实习过程中,除把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入专业技能中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和人文修养,让学生“成才”的同时也“成人”。因此,把“素质订单”融入到企业实习尤为重要,可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最终达到校企合作的深入和良性运转而更具生命力。
(作者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命脉。本文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通过正确认识专业、提供职业咨询、优化课程体系、开展专业见习、提升顶岗实习质量等方面。
职业认知,是指人们对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认识和了解的程度,影响学生职业价值的确立、职业理想的生成和职业伦理的形成。根据对象的不同,职业认知又分为两个方面,社会职业状况认知和自我职业素质认知。社会职业状况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职业分布的状况、特点、要求、发展趋势等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自我职业素质认知,是指人们对自身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职业潜能及适应何种职业特点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酒店管理职业认知体系的构建,可以助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酒店人”的角色转换,快速适应酒店行业的工作环境,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酒店行业对人力资源适用性的认可,从而检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否准确。
一、正确认识酒店管理专业
新生开学季,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报考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认知并不十分清晰。在新生入学报到后的当晚,就可以围绕“酒店管理专业辉煌的过去”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配备”等主题展开宣传,使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拥有足够的自信和自豪感。课题组建议以以下几个活动为抓手,切实展开酒店管理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酒店管理专业,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一)军训。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姿态、严整的仪容仪表、时间观念、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军训不仅是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考验,更是为了培养酒店人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学会以严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酒店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
开展主题讲座。围绕酒店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和职业发展前景,让学生认识到若想在酒店行业拥有更高的职业发展空间,还需要努力跟上现代化酒店发展迅猛的步伐,为把握更好的就业机会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对未来的高质量就业充满信心。
(三)制订学习手册。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课程体系、评价制度、行业发展、专业活动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入学初期就知道“结果会怎样”,有利于学生调整心态,找准“坐标”,把握“自我”,合理安排大学生活。
举办迎新晚会。通过酒店管理专业成长微电影、酒店职业形象秀、酒店情景剧、酒店管理专业活动展示等不同形式的节目,精彩呈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三年大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要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使学生正确认识酒店专业,为高质量就业做好职业能力储备工作。
二、持续提供酒店管理职业咨询服务
职业咨询是指针对咨询对象(来访者、咨客)在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平等交往、商讨的方式,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的理论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方法,启发、帮助、引导咨询对象正确认识社会需求,正确认识自己,从心理和行为上更好地完成学习、工作与生活角色转变的过程。课题组建议,担任酒店管理职业咨询服务的工作人员由酒店管理专业相关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酒店行业各岗位、各层级资深高管兼任,定期提供酒店管理职业咨询服务工作,除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等咨询内容以外,对于酒店经营管理的行业专业知识也作为咨询服务的工作重点之一。当然,酒店管理职业咨询服务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制度保障、机构保障、人才保障、技术保障、组织保障、理论保障等方面,才能使咨询服务科学地、高效地、持续地、协调地发展,才能真正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持续性发展保驾护航。
三、优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众彩纷呈,纵观其课程设置可以发现,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致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本课题组结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定位,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以下课程设置建议。
(一)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题组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为切入点,先后与学院公共基础课程部门多方展开教学研讨,开展有效的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奠基作用,也是作为酒店人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形成的基本需要。
(二)专业基础课程
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因生源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为薄弱,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应当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应尽而未尽的职责,为专业课程做好铺垫,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且能够对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等创造条件,实现酒店管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多元化。
(三)专业课程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应用性、实践性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通过组织酒店参观、毕业生就业访谈、酒店行业调研、教改课、同类院校专业活动体验等形式,重新调整酒店管理专业课课程设置科目及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与实践同步开展,体现专业课在酒店管理专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基本保证。
(四)选修课程
依据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特色需要,为使学生高质量就业,以郑州旅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在不同学期开设应用性很强的鸡尾酒调制、茶艺、插花、高奢品鉴赏、酒店清洁设备操作、西点烘焙、酒店岗位英语口语、酒店服务礼仪训练等内容,使学生实实在在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另外,学院还需长期致力于打造“酒店专家进校园”系列讲座,让学生零距离了解酒店行业,努力成为合格的现代酒店人,顺利实现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教学全过程是高质量就业的奠基,不能凭借最后一道工序总成,而是一道有一道无数工序的逐渐累积。每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始终贯穿“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样?”,有了教学过程的把关,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也就必然在教学过程中奠基了。
本文从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即转行的现象入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即学校应该通过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慎重选择实习酒店,以及培养明星学生等途径来解决酒店行业人才流失的问题。
酒店专业学生应届毕业以后转行的人数逐渐增多,换句话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对酒店行业而言,流失率非常高,这一现象在高职高专院校也逐渐普遍,不得不引人深思。
一、酒店专业大学生毕业即转行的原因分析
笔者根据多年的高校从业经验,分别从从学校、家庭、行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对职业的忠诚度欠缺
酒店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基本上只接受过一次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就是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开展的新生入学教育,通过这次活动,能让学生对酒店行业形成的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会让刚入学的学生对酒店行业有一定的憧憬,形成短期的职业印象冲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缺乏不断的意识强化,起初对行业的美好印象会逐渐淡化,导致学生可能还在学校期间,已经不想从事该行业了,加上实习期繁重的任务,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更让很多学生不堪重负,于是,学生毕业便转行了,更谈不上对职业的忠诚。
(二)受学生和家长,尤其是家长对酒店行业的偏见影响,导致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不够
酒店行业属于典型的服务性企业,使得在物质资料非常丰富,精神生活也很幸福的环境下长大的学生从思想上便产生抵触,而家长由于对酒店行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也对该行业有着很深的成见,不愿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大学毕业后还受苦受累,更有甚者,认为孩子从事酒店行业做服务员很丢脸,种种不正确的认识导致的偏见,无疑会对酒店专业的学生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不热爱。
(三)酒店行业对学生实习期关心不够,不负责任,导致学生对行业失去信心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期间,可能还对行业抱有幻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一旦进入酒店进行实习期间,很多学生的美梦便被现实摧毁了,这和酒店企业本身是分不开的。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于是很多企业便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他们的付出和报酬不成正比,酒店华丽的外表,豪华的装饰和简陋、拥挤的员工宿舍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很多学生产生了强烈了心理落差,而酒店方却忽视了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另外,有的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一直被安排在客房部,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了学生对酒店行业彻底失去信心。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学生未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酒店专业毕业后的学生之所以会大量流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前途很迷茫,在他们眼中只看到基层工作的辛苦,毕竟酒店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基层员工,而且进入酒店基层工作岗位的门槛非常低,这让经过了几年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们心理极度不平衡,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错误观念,短期的艰苦磨练让他们忽略了酒店提供的长远的发展平台,未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因而也就在短短的实习期后知难而退。
二、解决毕业即转行的对策
为了让酒店行业有更多的人才储备,也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高校的资源,更为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美好的未来,笔者主要从高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能尽量减少学生毕业即转行的数量,已达到减少酒店业的人才流失的目标。
(一)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接受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酒店专业尤其需要,并且应该长久地持续地对学生进行辅导、教育。第一,重视新生入学教育。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也会很深刻,能让新生对酒店行业有一定的认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专业课教师持续不断地教育。大学期间,跟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的是专业课教师,他们的思想、态度、理念会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影响。因此,作为专业课任课教师,无论是上课还是业余时间,跟学生接触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鼓励学生热爱本专业,培养他们对职业的忠诚。第三,辅导员老师的关心。实习期间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是辅导员老师,而实习期也是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学生会因为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烦恼而对酒店行业失去信心,因此,作为辅导员老师,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动态,适时地给予学生安慰和鼓励。 另外,辅导员还应该和家长保持联系,就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慢慢解除家长对酒店行业的偏见。相信通过辅导员和家长双方的努力,一定能让学生度过难关,以积极、良好的态度来面对工作。
(二)慎重选择实习酒店
不少学校在选择实习酒店时比较草率,没有对实习酒店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考察,这反映出学校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作为学校,不仅要在前期选择实习酒店时认真考察,而且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一定要与实习酒店保持信息的沟通,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利益。第一,学校应意识到,目前酒店业的需求很旺盛,而学生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学校应掌握主动权,主动筛选适合的酒店,包括酒店的星级、酒店的管理,酒店所提供的岗位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实习的要求。第二,学校在联系实习酒店时,应就酒店所需要提供的培训等提出合理的要求,毕竟学生是去酒店学习的,当然,酒店要以盈利为前提,所以,学校和酒店应该找到利益均衡点,在不影响酒店运营管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针对性培训,使得学生在实习期间有很大收获。第三,学校须就学生实习岗位等关键问题认真和酒店沟通,坚决避免让一个学生始终待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岗位实习,尤其是客房部,这样很容易让这部分学生对未来的职业丧失信心。第四,在学生实习期间,不仅需要学校的关怀,更需要酒店方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生活中的不愉快。酒店方应定期召集实习学生进行开会、总结以及经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酒店的温暖,从而帮助他们更快的成长。
总之,选择好了实习酒店,就为学生在酒店业的发展开启了一扇成功的门。
(三)培养“明星学生”
不少知名院校之所以声名远播,可能归功于某些优秀的教师,也可能因为他们培养出了不少成功的学生,这些学生便是我们所谓的“明星学生“,这样的”明星学生“不仅是酒店的骄傲、更是母校的骄傲。培养“明星学生”有诸多好处。
第一,“明星学生”是酒店的招牌。洲际酒店便有一个鲜活的例子,他们制作了一个宣传片,主要用作校园招聘宣传,这个宣传片的主人翁便是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短短一年的实习期过后,她已经发展成为洲际酒店的客户关系经理,通过这个宣传片,不仅向大家展示了洲际酒店的魅力,而且也展示了酒店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在酒店获得很好的发展平台。第二,“明星学生”是学校的广告。学校需要“明星学生”来提高其在同行中的知名度,以此来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学校可以将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工作经历制作成DV,挂在学校相关的网页上,让学生和家长方便浏览。专业课教师可以对发展势头比较好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以便能够成为将来的“明星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激励。为了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为之努力拼搏。
三、小结
培养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如果学生毕业即转行,对于学校而言,是资源的浪费,对社会而言,就是人才的流失。因此,高校应重视此现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对酒店行业的热爱和忠诚度,并通过培养“明星学生”,对在校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最终实现为酒店行业培养对口人才的目标。
(作者单位: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摘 要: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和对酒店离职员工的调查走访,分析了高职毕业生离职的特点和原因以及对酒店带来的不利影响。站在酒店的立场,提出了针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流失现象应如何调整工作思路和如何改进工作方法。
关键词:流失率 特点 影响 调整思路 改进方法
根据我院旅游系在2013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进行毕业生调查发现:工作不久,有10%左右的同学再择业表示根本不愿意到相关的单位去,有30%的同学面对多项选择,如文秘、打字员、公司职员等职务时,他们宁愿“跳槽”,而放弃所读专业,另有30%的同学到了无可选择时,被迫进了酒店服务行业工作,只有20%左右的同学能真心实意地到酒店中去,坚守岗位,为酒店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以上是对现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情况的调查分析,尽管是以点盖面,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发展旅游酒店服务业时,所需求的人才结构中存在着一种潜伏的危机,就是有大批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正悄然流向其它领域。[1]
一、职业院校酒店管理毕业生流失的特点和影响
(一)毕业生到岗后流失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到岗后不到一年者离职的占流失的绝大多数;
2.客房部和PA相对其他部门流失的人数更多;
3.星级越高,流动率越大;
4.流失后对原工作酒店的评价较低。
(二)毕业生流失率高给饭店带来的负面影响:
1.员工频繁离职使饭店服务质量下降,新员工不可能立刻熟悉工作,造成饭店服务质量不稳定;
2.新员工的从进店培训到成为一名熟练工的花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随着人力资源的培训日益受到重视,此类成本大大提高,造成培训和经营成本增加;
3.营销人员的离职还会带来客源的流失;
4.员工流动在酒店内部被理解为对现状不满,引起不必要的揣测和人心浮动,影响其他员工的士气;
5. 员工流动在酒店外部来看会对自身信誉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在行业中损害了苦心经营的品牌形象。
二、针对高职毕业生流失现象,酒店应调整工作思路和改进工作方法
(一)改变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主动进行人才储备的战略合作。
1.建立“学院派”的管理决策智囊团或参谋机构,邀请旅游院校的科研主力参与酒店的经营决策,进行利益捆绑,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形成“订单式”培养模式,给未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职业平台。
2.酒店人力资源部门主动和学校教务部门加强联系,甚至参与教务部门制定或调整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合作双方的教学计划,既能保证酒店的正常经营,又能完成校方的教学计划;
3.善待来店实习的学生,考虑学生的利益,与带队实习老师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调整大学生的职业心态,稳定“军心”,把在校学生作为饭店正式员工的后备军。
(二)改善酒店人力资源发展的环境,留住高素质人才。
笔者根据一些高职院校的的毕业生信息反馈和对毕业生的走访发现,毕业生多在一年内选择离岗,从他们的角度分析,造成他们离岗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1.由于酒店对于新员工都安排在基础岗位,他们觉得酒店行业只要求简单的技能,感觉才能无法施展,特长无法发挥;
2.提升的前景渺茫,无法实现自我价值;
3.报酬较低,理想和现实落差较大;
4.酒店缺乏人性化管理,管理仍程序、标准、制度和层次为特征的管理模式上,带有浓厚的军事管理色彩。[2]
(三)针对上述高职毕业生离岗心态的调查反馈,酒店应该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加侧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设计,帮助学生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设计,建立提升、按绩效付酬和培训制度,这些将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2.另外,对于新招的毕业生实行工作轮换制度,特别是处于以“暗”为主的客房服务工作会使他们无法表现和展示能力。实行岗位轮换制度,鼓舞他们面对新的环境、信息和知识,避免重复性和无挑战性的工作。
3.善于运用企业文化增强酒店的人才“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成功之本、活力之源、发展之基、竞争之根。酒店文化需要管理者的非权力影响力来加以引导和扶持,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比刻板的制度和主管的苛责更具有说服力和亲和力,这正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非常崇尚和认同的,此所谓“智者相逢仁者胜”。 和谐的酒店文化氛围可以使大学生有认同感,并形成自觉遵守的价值观。酒店文化更能内化成为大学生们自身的的行为准则和职业操守。
(四)与离店的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
1.与员工进行坦诚交流,诚恳地询问员工辞职的原因。如果是对企业内部制度、人际关系、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不满,管理者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反思,如确有失误,可以坦率承认并酌情改正。对提意见的员工表示感谢。如果辞职原因是出于员工自身的职业规划,那么就真诚地祝福他们,留人不留心往往会遏制员工的积极性,同时损坏企业形象。
2.建立离店员工的档案,与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关系。“留下的是战友,出去的是朋友”应该是开明的企业对于离店人员的基本态度。保持与他们的联系,使其成为拥护者和合作伙伴。[3]
3.建立“回聘”制度,进一步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开明态度。对于主动离去的毕业生们采取积极的挽留措施,鼓励再返回酒店工作。
结束语:酒店员工的流动率一直居高不下,应该值得酒店业高管深思,职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学历高、外语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符合我国酒店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而象这样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却大量流失,可见我国酒店业在人力资源发展方面是多么令人担忧。希望本文的撰写能对目前的酒店人力资源发展有现实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蒋彦,(1973.11.)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市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学士,具有国家二级职业资格,酒店服务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湖南省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长期从事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
摘 要:在对400多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及多家实习酒店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通过实际调研开发中澳合作环境下酒店客房服务校本课程。
关键词:酒店管理;市场调研;客房课程体系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基于酒店行业发展对于专业人员的现实需要,根据对毕业生市场跟踪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对酒店客房服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旨在提高酒店专业人才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实现酒店人才无缝隙就业。
二、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不同需求,共采用两种调研方法。首先利用问卷法,对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情况调查。然后采用访谈法,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随访。
(一)酒店企业调研:通过访谈、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考察用人单位对客房岗位的具体任务、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
(二)毕业生调研:通过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本专业毕业生就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就业定位、专业建设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调研
三、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学会全面规划职业生涯
调查数据说明,大学生在酒店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职业发展的过程,而起点是基层工作。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对客房岗位的职业发展做好全面的职业提升培训。既要端正学生心态,从基层做起,又要鼓励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向职业发展过渡。
(二)提高素质,加强外语学习
企业单位一致提出语言交流是招聘中考虑的重要因素。对此,首先我们要强调英语的教学,教学中增加英语口语和听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外语交流的水平。同时注重自身酒店人员素质的提升。
(三)指导学生正确对待酒店的实习
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实习,将酒店实习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起点,谦虚地向其他员工学习,深入了解酒店的运作。
(四)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训
教会客房服务人员与其他部门沟通的技巧,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学会和客人良好沟通,才能使客房的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四、客房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设计明确化
明确本课程是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入手,依据酒店客房部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设置。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岗位需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课程内容,以对客服务与管理活动为线索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二)课程目标具体化
1.知识目标
(1)了解客房产品的概念和构成;
(2)掌握客房部的主要任务、组织结构和业务分工及主要职责;
(3)熟悉客房接待服务的环节和项目内容;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介绍客房类型及客房设施的功能布局;
(2)能够初步掌握客房布置和装饰的方法;
(3)能够熟练掌握客房中式或西式包床的程序、方法和动作要领,能在规定时间按标准完成一张中式或西式床;
(4)能够按程序和标准独立完成走客房的清扫;
3.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3)具备使用外语进行接待服务和业务沟通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
1.学生学习评价
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同时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2.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主要指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尤其要关注对教师解决客房服务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评价。
3.行业企业评价
组织酒店行业定期到校考核评价,根据行业用人标准,对在实际工作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予以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客房服务与管理是一门操作技能性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使用多媒体等教学用具,采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以备学生自学调用,使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同时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建立实训、实习基地,确保足够的工位数以满足学生的技能实训要求,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中,就能够对客房服务的精髓与内涵有非常好的理解与把握,从而理解并热爱客房这个岗位,从而让一部分学生愿意为客房服务去努力!
作者简介:徐敏,硕士,高级讲师,旅游管理专业。
【摘 要】在我国酒店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潜流失现象却日益凸显。本文根据问卷调查,从酒店企业,高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对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潜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潜流失
1.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的内涵及就业现状
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潜流失指大学生毕业后不选择酒店作为就业单位或不在酒店实习,工作后对专业的排斥现象[1,2]。据中国旅游网统计,2012年底,我国已有星级酒店13991家,酒店从业人数158.2万人。全国共有旅游院校专业的1968所,在校大学生108.6万名。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人才储备的角度来看,酒店业的就业前景是十分广阔的。然而,每当学生正式就业时,现状却变成了一边是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或跳槽,一边是酒店业人力资源的短缺的怪圈[3-5]。
2.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潜流失的原因分析
本文对西安市几所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42份),针对问卷调查情况进行数据分析(见表1),结果令人深思。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尴尬的局面,这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本文从就业的四个层面――企业,学校,社会和学生进行全面分析。
2.1酒店企业因素
第一、不够科学的薪酬制度。酒店对录用大学生的待遇一般按职位和经验进行划分,不重视学历。在西安,高星级酒店基层员工月工资大约在800~1800元,而2011年西安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155元。同时,许多酒店对员工的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不能像其他行业那么执行到位。第二、酒店管理机制不完善,不能给大学生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在调查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68.75%的学生不去酒店的原因是由于在酒店工作晋升慢。第三、酒店工作环境欠佳。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50%是因为嫌酒店工作太辛苦和感受不到应有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而不选择酒店工作。
2.2学校教育因素
第一、学校教育跟市场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真正适应酒店的需要。第二、学校就业指导缺乏战略性,仅停留在向大学生灌输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层面,忽视对其创造性、忠诚度、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意识等的培训。
2.3社会因素
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的“职业等级观念”认为酒店服务是“下等”职业,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在酒店工作学生的自尊心。在现实中,存在于在酒店里的不良现象,也导致部分家长不愿子女到酒店工作。
2.4大学生自身因素
第一、大学生在毕业前没有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在进入酒店之前,原本以为华丽的酒店提供的是优美的工作环境和令人羡慕的“白领”工资待遇,然而逆规律的工作时间、经常性的加班,导致他们对所从事行业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想退缩。第二、没有设计好职业生涯规划。酒店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从基层干起,面对从事此行业必须要过的心理关、体力关、技术关,与技能占优势的高职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劣势暴露无疑,也就影响了他们参加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实践经验不足。大学生在工作中,与注重实际操作的高职生及在岗工作几年的普通员工相比有一定差距,就会产生自卑感,进而逃避现实、逃避岗位,不愿在酒店工作。
3.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潜流失问题的对策
3.1酒店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体制
第一、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在酒店可实施“固定工资+绩效工资+效益工资+奖金”的结构工资模式。还可让优秀的人才参与到利润的分享中来,更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企业应健全员工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才能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第二、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发展规划,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提供良好的个人晋升空间。第三、酒店可以通过座谈会了解大学生员工的合理需要和思想动向;通过经验交流会帮助大学生尽快的融入集体;通过各种比赛让大学生员工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不足,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举办各种有益的活动,丰富业余生活,缓解工作压力。
3.2高校完善教育,培养出色的专业人才
第一、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的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首先,在教学环节上必须处理好教学与实习的关系,体现学以致用。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二、加强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及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组合,才能有效解决供需脱节的问题。在理论教学方面学校的课程设计应该与酒店的岗位设计或者人才需求相吻合。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更应该做好与酒店的衔接,定时地带领学生到酒店实习。第三、高校一定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对酒店有正确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合理地给自己定位。同时也提前请酒店方给学生介绍企业文化。
3.3积极宣传引导,培育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首先,家长要摒弃落后的就业观念,鼓励和支持子女自主择业。其次,加强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报道,使饭店大学生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认可。再次,行政管理部门可参照其他行业的技术等级职称的待遇规定,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酒店大学生员工学历、职称与待遇挂钩。
3.4端正大学生就业思想
第一、大学生要克服怕苦心理,避免产生急于升迁的焦躁情绪,树立从零开始的理念,培养从大处着眼,小事入手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第二、大学生应在毕业之前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不仅应考虑“想要从事什么职业”,“愿意干什么工作”,更要用“我能干什么”,“酒店需要我干什么”的思维方式全面地审视自己。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捕捉成功机遇。
摘 要: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酒店业的迅猛扩张,酒店业正处于品牌发展的上升期。伴随着酒店业的繁荣发展,酒店业的人才流失沉疴仍存,不利于我国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成为我国酒店业长远发展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从校企两方面入手,深刻挖掘问题存在的主要根源,以期对症下药,解决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题。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就业难题;校企;根源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开办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的高校也越来越多,招生数量也日趋见涨。但目前面临的窘境是:一方面酒店行业急需大量的人才而不可得;另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通过调查发现,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和社会偏见大环境方面的原因之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的用人模式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主要根源。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
1.市场定位不准确
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定位不准确,甚至是角色错位,造成人才培养规格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在规模定位上盲目推崇越大越好,不断地扩大招生数量;在类型定位上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轻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完全背离了社会需求这一横向坐标;很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将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中高级酒店管理人才,过高的专业目标定位对大学生的从业心理产生了误导,重管理轻服务,致使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2.师资力量薄弱
酒店管理专业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是仓促上马,教师队伍更是临时组建,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较高的素养。部分专业教师是转行过来的,部分是“半路出家”的,企业外聘专家缺少丰厚的理论功底,而从高校招聘的专业教师动辄就要求研究生学历或重点大学毕业,忽视了应用型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行业从业经历,进而导致理论型的教师培养理论型的学生,而酒店业所急需的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却培养不出来。
3.专业课程教学缺乏创新精神
我国大部分拥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从教学方法上来看,仍沿袭着以往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基础课程与理论课程所占比例偏重;专业核心课程、实操性强的课程所占比例偏轻。在课程设置上采用照搬照抄的方式,别人开设什么课程我们就开设什么课程,缺乏特色,忽略市场需求;从教学观念上看,只注重按照书本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工作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使得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差距很大。
4.职业观与劳动观念教育缺失
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着能力的发挥和行为的结果。我们现有的大学生往往自身就缺乏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而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各大高校也忽略了这一观念的培养,致使大学生就业时总是对工作挑三拣四,对工作、工资福利待遇抱怨及不满,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不强。
5.对大学生的就业实习不重视
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实习就表现得不太积极和重视,主要体现在:(1)就业实习的时间过短;(2)对实习单位的选择不重视;(3)对于实习过程管理不重视;(4)把学生实习当作是赚钱的渠道。实习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个环节,实习单位的环境对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职业观的形成有重大的导向作用,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方向的选择。
二、酒店企业原因
1.福利待遇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酒店餐饮行业的平均工资在19个行业中连续十年排名倒数第二。福利待遇是满足员工生存、安全等物质方面的主要渠道,也与员工的利益关系最为密切。很多人都将自己所得到的工资福利的高低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尺,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更是如此,在酒店里的低学历和高学历的工资一个样,英语好与不好一个样,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没有证书一个样等等,这对大学毕业生的成长缺乏有效的激励作用,这就造成了酒店大学生员工流失率较高。
2.低成本、短效益,酒店企业管理者缺乏长远意识
酒店企业管理者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大学毕业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和缺乏科学有效的系统培训这两个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为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看重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这种现象往往为企业管理者所忽略,在用人方面目光短浅,埋没了大批优质的员工。部分企业也知道培训的重要性,在入职的时候也会给员工做些简单的培训,但总体上缺乏完整有效的培训体制,从新手到成功的酒店管理人才,大学毕业生缺乏有效系统的引导。酒店这种低成本、短效益的运作模式导致的后果就是,为解决目前工作问题进入酒店的大学生一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而渴望在酒店得到发展并长期为酒店工作的大学生最后也往往选择去其他有更好发展机会的企业。
3.企业文化不良,员工缺乏归属感
在中国,一些知名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有完善的员工成长升职方案,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较强,他们不仅仅关注工资待遇,更关心可以学到什么,未来晋升的空间有多大。但更多的企业,企业文化仅仅是一种招牌。管理者目光短浅,总觉得在这些方面的投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企业文化徒有其表,不能有效地为实际管理工作服务。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对于未来发展产生了质疑。在酒店工作的一线服务人员,还必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老员工的欺负、排挤,客人的挑剔和苛责,酒店管理人员的粗暴指责,甚至被克扣工资。一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在这种复杂的企业氛围里疲于应对,一旦受到外界同行业的诱惑,跳槽或转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4.人事制度不完善,员工发展空间受限
我国的酒店业起步较晚,各方面发展并不均衡,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浮现出来。一方面,虽然大批五星级酒店在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带动下,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酒店内很多中层干部年富力强,使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觉得职位提升机会过少,只能黯然离开;另一方面,在国际化大发展的环境下,部分酒店企业照抄照搬其他外资酒店的人事管理制度,但实际操作上却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在人才选拔方面,固步自封,新员工的提升,永远没有老员工快,致使员工情绪不畅,这都促使了酒店业人才的大量流失。
作者简介:佟安娜(1984― ),女,辽宁沈阳人,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在职研究生,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与饭店管理;张培茵(1962― ),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审美文化
(作者单位 佟安娜: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张培菌: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
摘 要:店业缺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与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对口率低两种现象并存,且大学生员工的流失率居高不下。这种教育与行业需求不适应,学校、酒店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十分普遍。本文就上述问题展开论述,即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原因、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旅游专业毕业生;酒店;人力资源管
酒店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酒店是以人为中心的行业,酒店的管理说到底就是人的管理。大学生员工是知识型员工的代表,是酒店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酒店能有效地吸引旅游专业到酒店就业,能有效地降低旅游专业毕业生员工的离职意愿,成为提高酒店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一)旅游专业毕业的对口就业率低。根据,郭倩倩的研究发现旅游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的人数一般在10%—20%之间【1】。
(二)饭店业缺乏高素质的员工。根据,仇学琴的研究表明,2001-2002年云南省星级饭店员工学历层次专科及以上为37.1%、高中(含同等学力)及其以下占63.9%【2】。
(三)高离职率。根据浙江省饭店协会的《2008浙江饭店白皮书》近5年来酒店业员工离职率分别为25.64%、23.92%、24.2%、22.56%、23.41%,比一般行业5%—10%的员工离职率要高出1—3倍。据其不完全统计杭州市内酒店学生员工三年内离职率高达66.1%,进酒店一年就离职高达48.2%,甚至有些饭店招聘的大学生员工一年内全部离职。【3】
二.问题的原因
(一)薪酬低。据国家统计局《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工资情况统计公报(2009)》了解,2009年餐饮业员工平均年收入为21193元(非私营)和15623元(私营)。为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4.7%,在19个分行业中居倒数第二【4】。
(二)劳动强度大。据笔者对在酒店工作在酒店工作的同学不完全统计,他们一天工作时间是10—14个小时,远远大于国家法定的8小时,且没有节假日(节假日的劳动强度更大)。
(三)酒店的“逆向”选择和淘汰。由于酒店业对员工的隐性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5】,所以酒店特别是高星级酒店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把许多有到酒店就职意愿的旅游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拒之门外。另由于对隐性知识的培训成本高,酒店就采取更方便的方法——挖墙脚,造成了高的离职率。
三.问题建议
(一)在校期间
1.就学校而言。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以案例教学为载体的理论教学;以实习实训为重点的实践教学;以职业训练为核心的第二课堂【6】。要坚持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把学生培养为适应社会、适应酒店的高素质人才。
2.就酒店而言。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到酒店中兼职,为酒店发展储存人才。
3.就学生本人而言。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学会热情待人的处事方法;善于人际沟通、善于学习。总之要不放过充实自己的每一次机会,提高自己综合素质,为将来从事酒店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实习期间
1.就酒店而言。在安排工作岗位时,应尽量考虑实习生的能力、综合素质、心理状态,因人设岗。对实习生的进行必要的培训。让实习生充满自信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使他们能在工作中感到成功、成长的快乐,提高成就感【7】。酒店要支付给实习生合理的薪酬;要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关心和帮助实习生【8】。
2.就学生本人而言。要通过建立同事、师徒、上下级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资源。通过具体的工作,了解酒店的经营模式、总体规划;学习到各种工作技巧;丰富酒店工作经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要以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最终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酒店员工,而不是酒店实习生。
3.就学校而言。要尽量选择高星级酒店为实习合作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10】。
(三)正式上岗期间
1.就酒店而言。对新招聘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更好更快的融入酒店;尽可能通过内部提拔,争强员工的积极性,留住大学生员工;尽可能使员工感到公平,这不仅仅是工资的公平,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公平、提拔机会的公平;合理工作安排,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员工工作时间和个人生理与家庭需要之间产生一定矛盾和冲突,导致员工工作压力较大,这也是员工离职率高主要原因之一【9】。
2.就大学员工而言。要干一行,爱一行;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来回报酒店、回报社会;积极为酒店发展献言献策;不仅仅把酒店当做工资的来源,还要把酒店当做家来热爱。
3.就社会而言。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到酒店工作,对到酒店工作的提供政策(如户籍、劳动、人事等)支持。
四.结论
要解决教育和行业需求不适应,学校与酒店人才供需错位现象,不仅需要我们高校的努力,还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更需要酒店的努力。只有高校、学生、酒店、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酒店业和旅游高等教育稳定的可持续的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梁远姚,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研究方向: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本文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和酒店业人才供需矛盾的现象入手,介绍了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供需矛盾,分别从毕业生自身角度和酒店业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种供需矛盾的原因,并从酒店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自身和酒店三方面提出了解决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的方法。
【关键词】 酒店业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 供需矛盾
引言
近年来,我国酒店业一直处于持续快速的发展之中,并且高级酒店管理人才也势必将成为职场上炙手可热的高薪阶层[1-3]。据文献报道[4],截止2005年底,我国已有星级饭店11828家,饭店从业人数151.7万人。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酒店管理的岗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国许多高校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据中国旅游网统计, 2005 年底,全国旅游专业院校共有1336所, 在校大学生56. 65万名。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人才储备的角度来看, 酒店业的就业前景都是十分广阔的。
然而现实中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存在着严重的供需矛盾。一方面,许多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酒店业岗位的人逐渐减少;另一方面,酒店行业对于相应对口专业毕业生也不够青睐,酒店业出现的人才缺失问题并没因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生员数量的增加而得到缓解。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甚至危及到酒店管理专业及酒店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需思考产生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从而采取对策改变这种现状。
本文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现象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产生供需矛盾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种供需矛盾的方法。
1.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现象
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问题,这种供需矛盾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5]:
第一、酒店业对人才需求的激增,然而却招不到合适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截止到目前,我国酒店业的从业人员中没有受过专业化教育的人员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酒店业的人才现状使得酒店行业中迫切需要引进一些专业化强、文化水平高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然而现实情况却相离甚远,高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却在酒店业招聘中屡屡碰壁。
第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招生规模逐年剧增,毕业生的数量也大量增多,然而,这些专业人才却找不到相应的酒店管理岗位。近年来,每年都有众多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在酒店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纷纷转行、另谋它业。还有一部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直接选择跨专业考研,跳出酒店业。
第三、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酒店业从业过程中的流动性太大。在现实中,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是把酒店业当作了人生的一个避风港,他们在这里暂时驻足,稍作休息,便奔向了下一个目标。巨大的人才流失率给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也造成了部分酒店业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产生了不认同的心理,从而进一步地给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2.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的原因
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的现象可以看出,这种供需矛盾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酒店业的影响。
2.1从毕业生角度来看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的原因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方式近几年都进行了改革,在大多数高校中,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的。就读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既需要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又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此外,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还要进行校内实习和校外岗位锻炼,这也就是说,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正式踏上酒店业岗位前,均已掌握了全面的专业技能,那么为什么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会在就业中放弃岗位呢?
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没有正确认识酒店服务业的特点,刚刚参加工作还不具备太多的经验,对福利条件和工资待遇的要求过高。一些毕业生从事到酒店业行业中比较浮躁,在工作中捺不住性子,不肯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怕吃苦,好高骛远,自视甚高,优越感过强,眼高手低,不愿意向文化水平低的老员工学习经验,总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第一本职工作等,因此,也导致了这些年轻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即使签订了合同也做不了多久便辞去工作,跳槽到其他工作岗位。此外,刚刚毕业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缺少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导致他们在从事酒店业中目光短浅,限于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目标。
2.2从酒店业方面来看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的原因
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人才市场已拥有了一支偌大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队伍,但对于酒店业来说,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方面却存在很大的空缺。从酒店业来看,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部分酒店业的招聘制度存在较大的漏洞,大多是通过人际关系,开后门进来的人,这一现实给酒店专业毕业生很大的打击,使专业人才由于没有人际关系而看不到希望时,主动退出了应聘,或者即使签订了合同,也会辞去工作。另一方面酒店给予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待遇过低,用人制度不完善,使得那些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不愿意继续合作,造成人才流失。此外,还是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有吃苦的心理准备,愿意从基层做起,虽然认识到酒店的待遇普遍较低,但是在刚就业时他们还是选择了酒店。而许多酒店却只看眼前利益,在旺季时招来包括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内的大批人员,只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培训,把他们当作劳动力来使用,在淡季时把精力投注于削减成本,而不考虑对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从而导致那些较为优秀的酒店专业毕业生一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 而渴望在酒店得到发展并长期为酒店工作的大学生最后也往往选择去其他有更好发展机会的企业。
当然,造成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的原因很多,如家庭经济的影响、个人情感的影响、学校教育模式脱离市场需求实际等等[6],此处不再展开论述。
3. 解决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的对策
笔者认为,为了较好地解决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自身以及酒店业都需做出努力。
3.1酒店管理专业高校在解决供需矛盾时需采取的对策
首先,高校应该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来着手解决这个问题[7]。在理论教学方面,学校的课程设计应该与酒店的岗位设计或者人才需求相吻合。高校应该和酒店多联系交流,并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机制。现在很多酒店已基本实现服务现代化的模式, 有许多现代技术设备, 有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此时学校要给学生进行补充学习,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更应该做好与酒店的衔接。首先要定时带领学生到酒店实习, 亲身接触自己所学的行业,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深层次的理解自己所学的东西;其次做好总结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在实践的基础上扩展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样才能出效率。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才真正是酒店行业需要的人才。
其次,高校应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酒店聘用毕业生时最初大都安排在一线服务岗位上,这也符合企业用人的一般规律。但许多学生会在实习初期或工作初期因为酒店基础工作的辛苦而跳槽或改行。这就要求学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在学生刚进入专业学习时,就要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酒店工作的本质特点。帮助学生尽早做好思想准备,避免学生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问题,强化职业责任心。
3.2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解决供需矛盾时需采取的对策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首先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为胜任酒店业的工作打下基础。毕业生普遍都感慨:走上社会才知道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应该确定目标、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牢固掌握专业技能。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要看清专业本质,多了解社会需求,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发扬刻苦钻研精神,加强对专业课程和语言课程的学习,将专业课知识学专学精,并能熟练地将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这是胜任酒店工作的基础。
其次,认清自己,合适定位。所谓的自我定位,就是在很好的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和大概的行动方向。对选择在酒店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合适的自我定位可以使其在了解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根据酒店业对人才的要求,确定其能力水平在酒店所占的位置,从而制定出其在酒店合理的发展线路。由于其实际能力不足,酒店往往不能满足其要求。因此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欠缺的特点,在一开始进入酒店时,把自己定位为初学者,投入到基层工作当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工作技能,积累工作经验,逐步提升个人的能力,最终符合酒店对人才的要求。从而避免因要求过高,在酒店不能获得理想的职位而转入其他行业,导致流失。
最后,毕业生在校期间应该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就业前,毕业生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就业意向对将要从事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 建议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到酒店进行实习,通过实践来更好的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减少自身与酒店对管理人才要求的差距;平时也要多搜集酒店业方面的资料,及时了解酒店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制定更合理的职业规划。
3.3酒店业在解决供需矛盾时需采取的对策
酒店业在解决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对于酒店业来说,可以通过采取改善福利政策,完善用人制度来改变供需矛盾。福利政策与用人制度的完善与否常常会成为择业人员作为是否选择该行业的重要因素。很多的国有企业工资并不高,可是却非常受待业人员的青睐,原因就是国有企业的福利待遇及用人制度比非国有企业完善。酒店行业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完善福利制度和用人制度,通过福利和公平的晋升空间来吸引优秀的酒店人才。酒店行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我们可以在不增加酒店开支的基础上给员工多一点小实惠,比如在酒店淡季的时候多举行一些小活动给员工一些物质性的奖励, 在旺季的时候更应该给员工一些实质性的鼓励,比如提高员工餐的质量,特别忙的时候给员工加餐或者加薪水来表示关心。这些都是酒店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但是在员工看来却是非常值得珍惜的。在用人制度上,公平对待员工,荐贤举能,尽可能地为给每一位员工提供提升技能和业务培训的机会,在晋升职位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现实表现,不偏不倚,为员工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升迁的空间,就能使员工竭尽其能为酒店效力,从而实现双赢。
[摘 要]当前,我国酒店业发展与旅游人才就业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择业观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普遍存在着“有业不就”的现象,旅游企业的专业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解决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问题,需要高校、社会、学术界、业界、毕业生、政府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ASSIST”对策,即学术界做好研究(Academy)、毕业生做积极努力(Student)、学校采取措施(School)、行业采取对策(Industry)、社会采取策略(Society)、旅游管理部门实施方案(Tourism)。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就业观念;供需错位
作者简介:郑岩(1967-),男,辽宁大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
基金项目: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分会“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大连大学2010年度教学改革基金资助。课题号: LX2012Y231。
一、问题的提出
酒店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前景广阔、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我国酒店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酒店管理教育和业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却一直为供需错位问题所困扰,酒店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宾馆饭店业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专业技能人才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同时,我国酒店管理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酒店管理教育规模日益扩大。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了就业与专业错位现象。一方面酒店行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选择酒店就业的人越来越少。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是对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真实写照。这一现象说明,全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大都改变了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初衷,在毕业后选择了其他行业。酒店行业对员工需求标准与旅游高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大学生对未来理性追求和对现实感性认识间存在的矛盾,导致了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供需错位”。到“十二五”期末,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将由2010年的1150万人,增加到1525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70万人。调查显示,近年来,酒店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据2012年1月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公布的最新五星级酒店名录显示,全国五星级酒店已达651家,各地待建、在建及已竣工的按照五星级标准设计的酒店项目约有500家。预计到2015年,全国的五星级酒店数量将突破千家。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酒店)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每年缺口至少200万,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因此,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应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二、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前景与市场需求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入境过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5%,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我国已跃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直接就业达1350万人,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目前,我国有22万家旅行社、14万家旅游饭店、30万家住宿机构和2万个规模以上旅游景区。
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旅游人才。《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将达到1149亿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6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为9750万人,高级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旅游业能直接创造出1740万个工作岗位,将占总体就业机会的23%。此规划科学预测的就业数量充分反映旅游景区与酒店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这为酒店管理专业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
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匹配,我国酒店业飞速发展。据2010年统计,我国星级饭店已达180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就已经超过600家。我国星级饭店从业人员180万人,旅游院校毕业生327万人,其中高校165万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162万人。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各大酒店中大专、中专甚至高中学历者仍是酒店从业人员的主体,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较少。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国际集团化管理酒店在我国的快速增长,旅游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国际化酒店管理能力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旺盛。这使得酒店业越来越愿意招聘和录用具有酒店管理知识背景的本科毕业生。从全国酒店管理人才市场调查情况来看,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非常受业界的欢迎,但由于国内酒店管理本科生源数量有限,无法满足酒店用人的需要,酒店管理人才“卖”方市场特征非常明显。总之,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市场存在着需求总量逐年增长、供需缺口较大、供给结构不尽合理等现实问题,酒店管理人才紧缺的形势特别严峻。
三、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ASSIST”对策
解决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问题需要高等院校、社会、学术界、业界以及毕业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学术界应做的研究(Academy)
专家学者应高度重视旅游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目前,我国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供需状况与就业意向调查的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研究主要侧重于某特定地区,并且很少将大学生的特定专业融入到研究的范畴。同时,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大都偏重于情商培养等外在就业适应力的研究,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还有待于作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旅游专家学者应将研究领域延伸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动态、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领域,开展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供需状况和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供需错位现象,并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引起更多学者对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更多的思考和研究,从而丰富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等相关问题研究的理论体系,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状况、就业现状和择业意向研究提供指导。
(二)毕业生应做的努力(Student)
郑 岩: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郑 岩: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就业的主体,要实现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就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了解旅游企业的需求,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提升就业能力。热爱是干好酒店行业的第一把“利器”。首先,从主观上加强对酒店行业的认同,认识到在旅游服务工作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如锻炼人际沟通的技巧、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其次,从行动上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认识性实习,参与教师科研、教改项目,参加旅游考察调研、旅游策划等活动,在培养自身旅游组织、策划、公关、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自身学习旅游、热爱旅游、愿意与酒店业共同成长的决心与信心。尽管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但受传统思想影响,旅游服务被认为是“伺候人的活”,因此不被众多学生尤其是家长认可与接受。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一定要正视现实,转变观念,找准理想职业与现实就业的平衡点,积极寻找机会就业。学生应当针对自身的思想实际,不断激发自身的职业热情与从业积极性,更好地投入到旅游服务工作中。
(三)学校应采取的措施(School)
美国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艾略特曾经说过“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学校应更加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对毕业生职业心态进行教育。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要从主观上增强对酒店行业的认同。这方面授课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与旅游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到酒店业是新型的朝阳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改变部分学生心中导游服务、接待服务等工作低人一等的观念,调整学生的择业心态;此外,可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实习、考察等活动,从培养学生对旅游的兴趣中激发对本专业的热爱。为了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大学教育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方面,国外院校有许多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充分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还可通过辅助性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素质;此外,要科学安排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这方面学校可与一些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使之成为毕业生的实习基地。
(四)行业应采取的对策(Industry)
星级酒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的主阵地,学生在旅游企业能否获得较好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旅游就业的质量。旅游就业一方面需要有良好的酒店业发展大
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各旅游企业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成长提供一个好的机会。旅游企业要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做好内部员工的培训,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首先,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其中包括“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人才破格提拔任用制度等,并为员工设计好发展的“通道”,建立起旅游企业素质型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为优秀员工提供带薪脱产培训、学习以及境外培训的机会。第二,构建学习型组织。旅游企业可将组织培训、自我培训、跨地区培训与海外培训结合起来,鼓励员工自发性参加各种与其工作有关的培训课程,在旅游企业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社会应采取的策略(Society)
宏观就业政策的改善将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本行业就业产生积极作用。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确定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招生规模。同时,改善与毕业生就业直接相关的劳动、人事、户籍制度等就业机制和就业政策,促使毕业生市场更自由灵活。因此,政府方面应通过制定鼓励政策、健全人才配置渠道、设置更多的职业指导师等方式,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广大民众转变对酒店行业的偏见,正确认识和评价旅游企业大学生员工。要认识到旅游服务工作是社会分工重要的组成部分,使整个社会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以提升旅游企业员工的社会地位,为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六)旅游管理部门应实施的方案(Tourism)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和实施技能人才培训、选拔、职称评定等系列措施,使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方面的从业人员都有相应的职称评定,如酒店设立高级、中级厨师等职称,把技能人才筛选出来,使酒店行业更加具有吸引力。各地要将旅游人才培养工程纳入到当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在岗位培训、导游培训、旅游人才信息库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大力培养各类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旅游人才,包括酒店经营管理、外语导游、中高级导游、旅游策划、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的人才。鼓励酒店行业培育和引进一批酒店项目策划、产品开发、电子商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对旅游领军人物给予重点培养,促使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摘要: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和对酒店离职员工的调查走访,分析了高职毕业生离职的特点和原因以及对酒店带来的不利影响。站在酒店的立场,提出了针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流失现象应如何调整工作思路和如何改进工作方法。
关键词:流失特点;人力资源;调整思路;
据中国旅游协会机构对国内饭店的调查统计,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占流失人数的73%。造成如此严重的流失状况,原因是两方面的:从员工角度出发,饭店把新员工安排在最基础的岗位,大学生身份转型,很多人无法承受心理落差,认为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单一规矩又多、缺乏晋升的机会、绩效与薪酬不挂钩;饭店方面,企业对大学生缺乏沟通,忽视对他们岗位的规划和设计,缺乏人性化管理。
一、职业院校酒店管理毕业生流失的特点和影响
(一)毕业生到岗后流失有以下几个特点:1.到岗后不到一年者离职的占流失的绝大多数;2.客房部和PA相对其他部门流失的人数更多;3.星级越高,流动率越大;4.流失后对原工作酒店的评价较低。(二)毕业生流失率高给饭店带来的负面影响:1.员工频繁离职使饭店服务质量下降,新员工不可能立刻熟悉工作,造成饭店服务质量不稳定;2.新员工的从进店培训到成为一名熟练工的花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随着人力资源的培训日益受到重视,此类成本大大提高,造成培训和经营成本增加;3.营销人员的离职还会带来客源的流失;4.员工流动在酒店内部被理解为对现状不满,引起不必要的揣测和人心浮动,影响其他员工的士气;5.员工流动在酒店外部来看会对自身信誉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在行业中损害了苦心经营的品牌形象。
二、针对高职毕业生流失现象,酒店应调整工作思路和改进工作方法
如何改善高职毕业生流失率高的局面呢?笔者认为,在强调酒店应调整工作思路和改进工作方法的同时,高职院校应对酒店专业学生加强教育、培训,并重视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施加积极影响,以降低高职毕业生的流失率。
学生改变就业观念的同时,酒店方从长远利益考虑也应该自省,考虑如何留住人才,储备发展潜力,在观念上要认识到“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对于饭店员工,特别是高素质员工要重新认识,使饭店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改变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主动进行人才储备的战略合作。1.建立“学院派”的管理决策智囊团或参谋机构,邀请旅游院校的科研主力参与酒店的经营决策,进行利益捆绑,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形成“订单式”培养模式,给未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职业平台。2.酒店人力资源部门主动和学校教务部门加强联系,甚至参与教务部门制定或调整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合作双方的教学计划,既能保证酒店的正常经营,又能完成校方的教学计划;3.善待来店实习的学生,考虑学生的利益,与带队实习老师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调整大学生的职业心态,稳定“军心”,把在校学生作为饭店正式员工的后备军。(二)改善酒店人力资源发展的环境,留住高素质人才。根据本人调查,毕业生多在一年内选择离岗,特别是从事客房服务工作的更加迫不及待地要脱离“苦海”,且离岗前的压抑和劳资纠纷让他们对原工作酒店怨声载道。从他们的角度分析,造成他们离岗的原因可以概括为:1.由于酒店对于新员工都安排在基础岗位,他们觉得酒店行业只要求简单的技能,感觉才能无法施展,特长无法发挥;2.提升的前景渺茫,无法实现自我价值;3.报酬较低,理想和现实落差较大;4.酒店缺乏人性化管理,管理仍停留再80年代中期以程序、标准、制度和层次为特征的管理模式上,带有浓厚的军事管理色彩。针对上述高职毕业生离岗心态的调查反馈,酒店应该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加侧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设计,帮助学生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设计,建立提升、按绩效付酬和培训制度,这些将是留住人才的关键;2.另外,对于新招的毕业生实行工作轮换制度,特别是处于以“暗”为主的客房服务工作会使他们无法表现和展示能力。实行岗位轮换制度,鼓舞他们面对新的环境、信息和知识,避免重复性和无挑战性的工作。3.善于运用企业文化增强酒店的人才“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成功之本、活力之源、发展之基、竞争之根。健康向上酒店文化给饭店员工带来的将是一种“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分享”的和谐气氛。(三)与离店的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人才的流动是每个酒店都面临的问题,酒店可尝试按照下面的方法处理他们的辞职:1.与员工进行坦诚交流,诚恳地询问员工辞职的原因。如果是对企业内部制度、人际关系、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不满,管理者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反思,如确有失误,可以坦率承认并酌情改正。对提意见的员工表示感谢。如果辞职原因是出于员工自身的职业规划,那么就真诚地祝福他们,留人不留心往往会遏制员工的积极性,同时损坏企业形象。2.建立离店员工的档案,与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关系。“留下的是战友,出去的是朋友”应该是开明的企业对于离店人员的基本态度。保持与他们的联系,使其对原饭店产生眷念情节,这种情感往往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成为“义务宣传员”,甚至是拥护者和合作伙伴。3.建立“回聘”制度,进一步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开明态度。对于主动离去的毕业生们采取积极的挽留措施,扭转他们“好马不吃回头草”的观念,鼓励再返回酒店工作。
结束语:酒店员工的流动率一直居高不下,应该值得酒店业高管深思,笔者选择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这个群体作分析和调研比较有代表性。最终就看哪些酒店能更好地运用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职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学历高、外语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符合我国酒店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而象这样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却大量流失,可见我国酒店业在人力资源发展方面是多么令人担忧。希望本文的撰写能对目前的酒店人力资源发展有现实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长沙市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本文拟从酒店管理水平、校企合作模式和学生个人实践经历来探讨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的现状、影响及原因,并提出可供采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潜流失;酒店业;专业实习;对策
1 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现状
1.1 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潜流失的相关概念
欧臻提出:“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专门为酒店培养的高级管理人才,但在目前我国酒店人才市场上这个群体并未受到酒店企业的青睐,同时这些大学毕业生也没有对酒店企业倾注应有的热情,而是流失到其他行业领域另寻他途。”他将这种流失称之为“潜流失”。
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总结,绝大部分学者定义毕业生“潜流失”为酒店管理方向本科生在面临毕业时未选择行业内就业,或到岗后短期内跳槽、转岗流失现象。其定义的角度区别于酒店企业在职员工的流失。
1.2 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潜流失现状
(1)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低、流失率高
大量的高校就业统计数据和酒店人力资源结构显示大多数酒店管理本科生并未在酒店相应岗位就业,如下表所示,以我校2008―2010年三届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为例:
如上表所示:近三年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一直持续在较低水平,并呈下降趋势,行业内就业率不高,同时就业后流失率居高不下。
(2)缺乏竞争优势,流失方向多元化
在酒店专业性岗位的竞争中,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似乎更占优势,以笔者亲历的酒店招聘为例:某四星级酒店需要招聘酒店市场营销人员、宣传部美工、工程部弱电工、财务部核数数名,由于收到简历较多,通过一轮笔试和两轮部门面试,最后拟录取结果分别是来自市场营销、文秘、会计等专业的毕业生,其中只有营销部一名员工来自酒店管理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即使面对本专业对口就业方向时,酒店管理毕业生在招聘和使用中也不占优势,而他们却难以以明显优势去竞争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应工作。除了继续深造或政策性就业外,最后往往分散在各个行业,就业领域与专业关联度低,流失方向多元化。
2 低就业率、高流失率带来的影响
2.1 对个人投入和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酒店管理方向本科生构成旅游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力量,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又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而是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因此受教育者、施教者和国家都要适当分担它的成本,以湖北经济学院旅游学院平均学费为例:旅游本科四年学费2万余元,住宿费约4千元,该部分为硬性支出,还未包括四年的生活费、学校和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以及机会成本和隐性成本等,面临毕业时,大量毕业生选择另谋出路,四年的投入收效甚微。
2.2 酒店人力成本增高,行业发展低水平循环
酒店业进入门槛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现状很难吸引真正的人才,这也是毕业生在考虑就业前景时拒绝酒店的重要原因,同时酒店在招聘大学生时也抱着“招进来再看”的态度,没有将大学生员工的发展切实落实到人事管理流程中,最后还是面对人才的流失,于是又重新组织招聘、培训,如此的循环往复往往治标不治本,陷入“高成本、低水平”的循环发展中。
3 酒店管理本科生潜流失探源
3.1 酒店业行业性质对酒店管理毕业生吸引力有限
首先,随着旅游市场格局的逐渐变化,目前酒店业的工资水平较其他行业而言相对偏低,美国Occupation Outlook Handbook 中的资料指出:“Earning in hotels and other accommodations generally are much lower than the average for all industries.”首先,酒店薪金相较其他行业没有竞争力;其次,社会传统观念对一线的服务业一直存在偏见,且酒店的工作环境复杂,是犯罪行为的常发地;再次,随着国外高水平酒店管理集团纷纷入驻,行业体制发展日趋完善,提升机会减少。
3.2 人才需求的差异化与旅游教育同质化之间的矛盾
(1)酒店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酒店在面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时,要求有实践技能,同时具有管理者的眼光和潜力、创新的管理思想,针对酒店纷繁复杂的部门,需要的人才也是类型各样,例如前台接待的要求特点就是形象气质俱佳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如果是只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外语能力的毕业生,显然是无法胜任前台职位的。
(2)旅游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扩展快,但培养模式趋同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院校扩展迅速,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均不断扩大,根据历年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旅游院校数与在校生数数据公报,可以看出,2001―2005这五年期间,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增加了122.8%,而在校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旅游院校总量增长的幅度,这些现象反映出高等旅游院校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结构不平衡,大部分的旅游院校在培养方向的选择时折中为偏重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加强旅游管理理论的教育,相应的实践教育内容没有跟上,同质化的教育模式使学生面对酒店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无所适从。
3.3 酒店顶岗实习对择业的影响
(1)经济效益第一位决定了酒店接受实习生的目的简单、功利
酒店企业接受实习生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实习生是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其二,名义上的校企联合可以增加企业的知名度,而旅游院系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其三,协议的达成建立在各方利益妥协之下。以某一实习酒店为例,同酒店实习的13人中11人被分配在人手紧缺的餐饮部门(中餐、西餐和大堂吧),1人在前台,1人在客房,均为一线服务人员,半年实习时间,实习岗位的调动仅限于餐饮部内部之间,无任何管理岗位的安排。酒店根据自己用工情况分配实习岗位打击了实习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不到位导致对酒店信任缺失
实习生遇到与酒店管理密切相关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地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倾向,笔者从湖北经济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08届、2009届共计79人的专业实习报告分析,得出影响毕业生不愿进入酒店工作的因素如下:部门管理不够科学;基本权益未受重视;授权不够;部门沟通不足;同事素质普遍较低;管理岗位实践不足;酒店业薪酬太低;服务行业环境复杂;老员工难相处。由材料可知,①酒店专业实习深刻影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酒店工作的倾向;②实习生最终不愿进入酒店的主要原因为酒店管理水平较低。实习生对酒店的反馈说明如果酒店方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很难培养学生对酒店良好的印象和强烈的行业认同,进而难以招到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
3.4 酒店对人力资源认识的缺陷
杨效忠等的研究认为经过实习之后,酒店管理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一定变化,在将来选择就业时更侧重于个人的发展空间。然而目前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是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进入酒店后往往没有职业目标,在很长时间内处于摸索状态,一旦时机成熟便会选择离开。这种情况是酒店所不愿看到的,所以,酒店往往不愿意培养新人,结果酒店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不进行新员工职业规划―员工选择离开―企业更不愿意职业规划―更多本科毕业生离开”的恶性循环。
4 有效改善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潜流失的对策
4.1 科学合理的薪酬和福利机制
对本科毕业生最有效的薪酬体系便是与专科生和社会人员有差别的工资标准,提升制度的相对倾斜,通过能力与业绩等核心价值的薪酬体系使员工认识到个人利益与酒店利益的一致性,如酒店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福利措施,如生日假期及礼物、奖励旅游等福利,更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4.2 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结合
(1)酒店企业将实习的宽度扩大到老师,安排相应岗位供老师挂职锻炼,协助实习生管理;为酒店注入新鲜血液,从专业的眼光来审视酒店管理中的不足;更新老师的酒店管理知识结构,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引导学生与行业间的配适性教育。
(2)学生专业意识的加强需要行业内优秀人员的引导,旅游院校可引进合作企业优秀员工、管理者走进课堂与学生交流,可采取讲座、实验课、座谈等方式开展,教导同学们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安排酒店管理专家与高校合作制定酒店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3)定向合作培养优秀学生,笔者在法国波尔多市交流时了解到,当地很多酒店都与附近旅游院校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人才,酒店为学生支付一部分学习生活费用,学生根据协议在规定期间在酒店连续实习伴随整个教学过程,毕业后工作第一选择也是该酒店,这样的合作方式不仅仅替学生解决了部分学习费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定向的培养灌输企业经营理念与文化,培养行业忠诚感,同时他们由于有相当时间在酒店的锻炼,甚至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走上管理岗位,这样的合作模式值得借鉴。
4.3 注重实习生专项管理
实习生计划的良性实施对酒店是一笔潜在的财富,规范实习生的管理有重大的意义,合理分配实习岗位,并适时安排轮换岗位,针对酒店管理本科生,管理型岗位的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注重与实习生的沟通,实习结束后的反馈机制也是提高酒店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具有现代酒店服务技能和基层管理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近五年来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指导,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毕业设计模式单一,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仍采用毕业论文的模式,以学科为本位,沿袭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式,与专业人才目标培养大相径庭,也与其他教学环节脱节。有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论文写作基本素养如资料检索、分析、整理等方面能力匮乏,导致不知如何撰写论文,产生畏惧心理,抄袭、拼凑、节选、剽窃现象严重。其次,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每年的四到六月份是高职毕业生最忙碌的时刻,既要为毕业做准备又要忙于找工作。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就业显得尤其重要,最后一个学期往往成为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往往将重心放在择业上,有的忙于实习就业,有的忙于到处赶场参加招聘会,有些学生甚至已提前就业。同时毕业生通过与往届学生的交流发现,极少有人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拿不到毕业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些毕业生直到毕业论文提交期限前几天才开始撰写,甚至出现个别学生答辩当天才将论文提交给指导老师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在论文提交后就认为万事大吉,无视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个别学生提交论文后就再也不与指导教师联系,直到出现在论文答辩现场。第三,指导考核过程重形式轻内涵。由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低下,毕业生学术水平的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就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无奈之下,高职院校更重视毕业设计的形式,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提出论文格式不对不能答辩的要求,因此在论文指导以及答辩过程中出现过度注重论文形式的情况,论文样式、字体、字号、行距等要求必须严格符合论文的写作格式。即便如此,有些学生的论文格式也达不到要求,指导教师只好一点一点地教,给他们补课。论文答辩过程更是流于形式,只要不出现原则性错误,基本都能够顺利通过。笔者认为要解决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必须进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由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衡量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的作用。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采用多种创新模式,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结合起来,根据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选题,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酒店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采用工学结合导向的毕业设计模式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可进行以下几种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毕业实习报告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以及校内实训课程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最后的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酒店的认识,让学生全面掌握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向“酒店职业人”的转化,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毕业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对专业进行思考。毕业实习报告是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求内容实事求是,有独立的见解,能够反映岗位、企业的真实情况,表达出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是对实习过程获得的经验的整理、提炼和升华。毕业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实习情况、实结及体会等。
(二)案例分析报告
据北青网报道,自2008年起清华MBA要求所有毕业生写一份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以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或报告。笔者认为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服务、管理和经营案例,有些案例对他们的触动和影响很大,能够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而言,描述一件工作中亲身经历的事件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撰写毕业论文更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案例的描述可能不够生动条理,分析可能肤浅、片面,但是,他们会有自己的分析视角,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案例分析报告可包含案例描述、酒店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取得的效果、解决方案的利弊等,同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之进行比较。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案例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可以成为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酒店活动策划方案
酒店活动策划方案是酒店活动策划成果的表现形式,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对饭店活动进行全面构思和谋划,并进行持续完善,其目的是客观、清晰、生动地展现活动策划的内容和思路,并对实践行动进行有效指导。虽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参与酒店活动的策划,但却会参与策划方案的实施过程,有特色和创意的酒店活动的实施,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酒店的实习经历,针对酒店活动的不同类型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策划,形成策划方案。策划方案的内容包括酒店活动类型、活动目的、策划主题、策划内容以及形式等,要求策划方案突出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可行性。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酒店常见的节假日型、庆典性、家庭活动型等活动类型进行策划和方案的撰写。
(四)酒店接待方案
酒店接待方案是酒店为保障接待服务质量,满足客人需求而为接待VIP客人、会议、团队及有特殊要求的客人所制定的综合性的接待服务方案。2012年4月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院举办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酒店服务”项目竞赛规程打破了传统的酒店技能大赛的模式,对各参赛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由技能大赛向服务大赛的转变。此次大赛以“客人”“需求”为核心,要求各参赛队进行接待方案的设计和阐述。接待方案要求主题明确,并设计相应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要与接待方案相吻合,突出了竞赛的行业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此次竞赛的规程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指导教师可参考竞赛规程,设计几种常见的客人类型或由学生自行设计熟悉的客人类型,要求学生从客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禁忌及特殊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一个综合接待方案,重点对前厅、客房、餐饮三个接待项目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接待方案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饭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合理化建议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后进入酒店实习,会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问题,部分学生会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毕业生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对酒店的组织、制度、服务流程、工作标准等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完善、提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方案;另一类是指通过学生的实习,对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内容、授课方法等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议提出的原因或理由、建议方案或措施以及预期效果等。合理化建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习经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同时有助于改进酒店经营管理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六)创业计划书
麦可思公司于2011年6月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比2009年的比例1.2%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2%,比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出1.3个百分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青睐于自主创业。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创业做基础。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店面地理位置的选择、筹集及投资方式、产品设计、实施方案等,是对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毕业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相当于提前在理论上演练了一遍创业的过程,同时创业计划书经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后,往往更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增强毕业生创业的信心。对于创新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计划,学院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
(七)获取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励
目前,各高职院校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其目的在于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工学结合和教产结合,检验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现高职学生规范、精准的职业风采。从近年来大赛的规程看,大赛设置的项目越来越贴近于工作实践,参赛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为激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允许获得省级以上职业竞赛奖项的学生申请不进行毕业设计。因为参加比赛的都是在学生中选拔出的佼佼者,并且其在参赛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比赛项目进行设计、分析、论证以及操作技能的强化过程中,各项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是高职院校优秀学生的代表。基于工学结合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创新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研究课题,需要通过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的通力合作,并在工学结合中不断实践、总结和提高。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洪艳工作单位:淄博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
学校与合作酒店可以开展学生订单式能力培养计划,在能力培养的活动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维护学生的利益。
1开展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工作重点
从一般的服务工作常识讲解入手,让学生能够深入浅出的了解酒店服务和酒店管理的实际状况。培训人员不仅应该对学生从严要求,还应该制定一套更加严苛的学生训练评价标准体系,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习到岗前培训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将学到的专业能力投入到后期的工作中去。除此之外,培训人员还应该在实训岗位上做出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充足的培训训练,从而保证在确保学生求知利益上不出现偏差。合作培训的酒店需要做好针对学生的在岗培训工作,在学生适应了训练强度之后,可以适当地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挖掘,对于基础性的岗位分配,让学生之间参与到顶岗操作的活动中去。酒店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要想推行学校就业能力培训方面的工作取得实效,必须要建立科学的学生就业培训机制,保证高职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和技能是最新的、是符合酒店招聘和市场需要的。虽然学生在在岗培训中可能会出现由于业务不熟练而导致的工作出差错的问题,但是,出现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够在错误中重新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员工的在岗培训,既是一个良好的训练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过程,又是一个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再教育的过程。除此之外,酒店培训人员在针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岗前培训的过程中,还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实习生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分析酒店管理行业的发展前途,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向着更高的目标出发。酒店实训基地的负责人需要对学生进行定期关怀,对于学生前来进行顶岗实习,应该对其进行激励和压力疏导,从而保证学生的就业素质整体性提高。
2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手段
2.1制定科学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计划
学校的就业能力培训工作还应该涉及到针对学生就业信息采集的动态反馈体系建设,及时地根据市场需求做出修正的闭环运作系统,学校在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时候,应该注意紧紧跟随市场的脚步,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授进度安排方面以企业中的职业需求为最终导向,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提升学生的职业水平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满足市场竞争和企业岗位的需要。根据我国2015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行业分布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从事酒店服务行业的学生就业率并不高。其中,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顺利参加IT行业的人数比例最高,占所有高职毕业生群体的26%。高职毕业生在金融行业成功就业的比例为15%,高职毕业生进入房产领域工作的比例占11%。除此之外,毕业人进行教育行业的就业比例为7%。最后,参加高职学生进入制造业、化工行业、酒店服务行业、通信类专业就业的比例都比较低,分别为4%、4%、4%和3%(。进入其他行业的毕业生比例为26%。)酒店服务行业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为了提高学生竞争力,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学习能力设置针对性的人才培训方案,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培训的针对性。在合作酒店的职责划分方面,酒店实习单位应该设定合理的实习期间的工资薪酬。选用酒店企业专业的人才开展相关的业务活动,对学生群体开展岗前培训以及在岗培训工作。在岗前培训中,可以展开针对学生的大密度、高强度的专业技能培训。
2.2强化学校和企业联动,服务于学生实训能力培养
学校可以与对口企业展开更加紧密的合作,联合成立就业咨询会,接受学生的就业疑难问题的咨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学生对于企业招聘方面情况的掌握,从侧面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努力创造,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水平,符合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学生在就业实训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受训任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分度实现岗位业务能力的提升。在不断的提升个人服务能力和管理技能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水平。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培训计划的修订,如果学生出现对在线培训的逆反心理,学校教师应该做好跟进工作,将实习期间的心理辅导工作落实到应有之处。在学生、酒店企业和学校这套完整的就业培训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老师可以安排为学生更换实习的岗位。总之,在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从而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酒店应该及时地反馈实习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接收到学校的统一调配和管理。2.3打造真实环境下的职业训练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培训人员要建立真实环境下的职业训练平台,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实训基地的建立工作。通过打造真实环境下的职业训练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学生大一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训的讲座学习,让学生对自我认识有客观的了解。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未来求职方向进行评估职业机会的相关工作。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个人的长处,还能够了解到酒店管理专业的招聘需求情况,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能力实现路径。在学生大二上学期,应该组织学生分批次地参加企业的就业实训。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培养自己酒店服务方面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企业负责人还可以适当的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操活动,让学生和酒店员工工人展开密切的交流探讨。学生可以提前详细地了解酒店运营活动上的各个服务环节,多向一线的生产工人提出问题,通过实践检验出课堂教学知识点的真伪。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在贴近真实的酒店管理职业环境中完成实训内容,学生应该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是求职方向,有效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同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还应该重视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职业迁移力的培养,学生在实习培训的时候,应该时刻注意发现服务行业中的不足,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因为酒店管理方面是一种服务劳动型的科学工作行业,因此,学校需要给予学生大密度的思想意识培训工作,将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同步提升。
3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培训活动
在实际的酒店服务工作过程中,学生由于尚未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对酒店日常管理的环境比较好奇和新鲜,可以通过他们敏锐的目光进行酒店服务模式创新和改造,帮助学生树立酒店环境中就业的信心。切实有效的做法包括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直接结成就业联盟,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企业的就业培训基地,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岗位配置情况对高职院校提出订单式的培训计划,这样学校在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时将会更加具有针对性。从本质上来看,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带动了酒店服务行业的模式创新,开展相关的就业培训,应该强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意识,让学生在酒店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付诸于高效的学习行动。由于酒店服务培训科目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涉及职业指导、信息技术、公关礼仪、人际关系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一系列学科理论知识。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较高的教学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当了解与掌握市场人才需求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以此针对性对就业实践进行指导。为此,学校应该保证针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必须由拥有酒店服务经验的职业咨询师资格的教师进行讲授;但是,因为职业咨询师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职业,每年考取职业咨询师的名额十分有限,因此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课教师队伍主要是由兼职人员与专职人员组成的,其中大部分均来自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无法有效确保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在就业能力培训师资力量建设的活动中,应该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积极引进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服务管理经验的教师来校工作。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对老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带领学生开展理论学习加实地学习的培训活动。
4结束语
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培训的活动中,学校、酒店和学生应该明确好三方的职责,做到各方权责分明,从而打造出一种高效的就业能力培训机制。
作者:周珊红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近几年中国旅游经济快速发展,酒店、旅游业逐渐成为服务产业支柱,据统计至2015年,中国五星级酒店已达到862家,酒店管理专业逐渐吸引大家视线。本文作者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在读学生,深入酒店、学校充分开展调研,了解分析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酒店内的工作状态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调研结果及分析;专业前景
调研团队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走访了上海,天津及北京部分高校,对高考生和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解其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知,并深入各个酒店,与人力资源部总监等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围绕酒店的行业发展现状、人才现状、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等话题进行访谈。通过调研数据分析,了解酒店业发展情况,以及对人才的需求。
一、调研结果及分析
1.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报告
本次调查实际下发问卷76份,回收有效问卷76分。其中男性32人,女性46人。调查对象为高考生及大学生。在专业选择原因中,69.57%的学生选择为“专业前景”。选择的专业中有47.83%的同学选择了经管类。而酒店管理专业隶属经管学科范畴。在酒店管理专业学习目标中,有71%以上的同学的目标是学习相关知识,毕业后,运用自己所学,凭自己的努力达到管理层的位置。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同学们对酒店管理专业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也相信能学习到管理层知识,只是需要凭自己的努力。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选择的原因分析,68%以上的同学认为,本专业可以学习到很多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知识,47.83%的学生认为,酒店业发展很快,对工作人员的需求量大,将来有很好的就业。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多数同学相信能学习到管理层知识,认为酒店管理专业会培养绅士和淑女,并认识到目前酒店业发展快速,对于人才需求大,方便就业的现状。在酒店业未来发展分析的调查中,75.36%的同学认为,随国家的发展,酒店业将不断发展。大部分同学相信未来酒店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对于酒店业发展持积极态度。在是否会从事酒店业工作的调查问卷中,39.13%的同学选择会继续进行本专业,大部分同学愿意从事酒店业和愿意考虑在酒店工作。
2.深入酒店调研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问卷数据,我们发现,同学们对酒店管理专业前景抱有很大的信心,除此之外,我们还深入酒店中,对各部门工作人员、酒店实习生、酒店管理层进行了深入访谈。大部门的实习生表示作息不规律,工作强度大劳神劳心,但就业几率大,且能学习到财务人力销售餐饮等综合知识,尤其是管理培训生,不仅受到酒店重视而且可以拿到经理级的薪资,薪资待遇可观。酒店管理层则表示未来中国酒店业发展势头和就业前景良好,酒店人才流动性大,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极大,但是由于酒店的综合性和工作强度大,更多的是需要综合能力强的高级人才。对于实习生要求则相对低,因为实习生有着就业的不确定性,缺乏社会经验,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完成实习时期的基本工作。
二、酒店管理专业前景
通过上述调研分析,酒店行业前景广阔,在当下就业竞争压力大,职业规划意识为先的理性回归下,酒店行业被认为是职场上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宝藏”。
1.就业容量大
近几年,随着中国各地大中小城市把旅游业作为其经济增涨的源动力,政府与社会投资的不断增加,旅游酒店业,成为最具活力的行业,来自全球各个知名品牌酒店集团也纷纷瞄准了中国市场,并大力投资和加盟,促使中国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更是日益增大,导致行业内的专业人才形成供不应求的局势。
2.行业待遇好
酒店行业其高级管理者薪金收入远远高于其它传统行业,同时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其待遇会稳步上升。例如,将采访的天津丽思卡尔顿,北京来福士,北京四季,上海香格里拉,上海半岛,等酒店不同职位正式工的信息分析,普通正式工工资均4000左右,主管级均7000左右,经理级均12000左右,并表示酒店除工资,年终奖,固定休息外,会照顾员工吃住,节假日加班工资翻倍等。
3.看重长期发展
酒店管理行业没有年龄、性别的限制。在初期薪金较少,职位较低,但随工作时间的累积,经验的丰富,越受酒店重视。在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沟通中了解,初期从部门普通员工干起,随工作经验的累计,2年便有突破万元者,并表示随工作时间的增加,每年工资均有小幅度提升,职位也已有人力培训主管,餐饮部主管,值班经理,等中高级管理职位。
4.需求高级人才
从行业特性来看,酒店业也尤其需要那些专业度高、综合能力强的高级管理人才。语言能力强、具备全球化视野、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尤其受到酒店的青睐。这也对酒店管理专业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实战与理论相结合,走进业界,迎合酒店业需求。例如,我就读的中瑞酒店管理学院,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合作办学,学院重视实操教学,四年学习时间,我们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学院教学酒店完成,四分之一时间在酒店进行实习。学校以培养酒店业高级管理人才为办学目标,培养了大批酒店业高级人才。
5.就业方向广阔
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访谈,与收集的信息显示作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服务型专业,毕业生结业后不会有太大就业竞争压力,不仅可在酒店各个部门任职,还可在各类旅游公司,航空公司,会展中心等单位从事行业管理、导游、业务洽谈,市场调查等服务型工作。
作者:喻明远 刘琳 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
基于工学结合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采用多种创新模式,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结合起来,根据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选题,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酒店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采用工学结合导向的毕业设计模式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可进行以下几种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毕业实习报告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以及校内实训课程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最后的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酒店的认识,让学生全面掌握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向“酒店职业人”的转化,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毕业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对专业进行思考。毕业实习报告是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求内容实事求是,有独立的见解,能够反映岗位、企业的真实情况,表达出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是对实习过程获得的经验的整理、提炼和升华。毕业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实习情况、实结及体会等。
(二)案例分析报告
据北青网报道,自2008年起清华MBA要求所有毕业生写一份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以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或报告。笔者认为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服务、管理和经营案例,有些案例对他们的触动和影响很大,能够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而言,描述一件工作中亲身经历的事件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撰写毕业论文更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案例的描述可能不够生动条理,分析可能肤浅、片面,但是,他们会有自己的分析视角,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案例分析报告可包含案例描述、酒店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取得的效果、解决方案的利弊等,同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之进行比较。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案例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可以成为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酒店活动策划方案
酒店活动策划方案是酒店活动策划成果的表现形式,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对饭店活动进行全面构思和谋划,并进行持续完善,其目的是客观、清晰、生动地展现活动策划的内容和思路,并对实践行动进行有效指导。虽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参与酒店活动的策划,但却会参与策划方案的实施过程,有特色和创意的酒店活动的实施,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酒店的实习经历,针对酒店活动的不同类型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策划,形成策划方案。策划方案的内容包括酒店活动类型、活动目的、策划主题、策划内容以及形式等,要求策划方案突出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可行性。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酒店常见的节假日型、庆典性、家庭活动型等活动类型进行策划和方案的撰写。
(四)酒店接待方案
酒店接待方案是酒店为保障接待服务质量,满足客人需求而为接待VIP客人、会议、团队及有特殊要求的客人所制定的综合性的接待服务方案。2012年4月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院举办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酒店服务”项目竞赛规程打破了传统的酒店技能大赛的模式,对各参赛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由技能大赛向服务大赛的转变。此次大赛以“客人”“需求”为核心,要求各参赛队进行接待方案的设计和阐述。接待方案要求主题明确,并设计相应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要与接待方案相吻合,突出了竞赛的行业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此次竞赛的规程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指导教师可参考竞赛规程,设计几种常见的客人类型或由学生自行设计熟悉的客人类型,要求学生从客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禁忌及特殊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一个综合接待方案,重点对前厅、客房、餐饮三个接待项目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接待方案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饭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合理化建议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后进入酒店实习,会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问题,部分学生会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毕业生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对酒店的组织、制度、服务流程、工作标准等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完善、提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方案;另一类是指通过学生的实习,对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内容、授课方法等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议提出的原因或理由、建议方案或措施以及预期效果等。合理化建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习经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同时有助于改进酒店经营管理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六)创业计划书
麦可思公司于2011年6月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比2009年的比例1.2%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2%,比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出1.3个百分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青睐于自主创业。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创业做基础。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店面地理位置的选择、筹集及投资方式、产品设计、实施方案等,是对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毕业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相当于提前在理论上演练了一遍创业的过程,同时创业计划书经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后,往往更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增强毕业生创业的信心。对于创新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计划,学院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
(七)获取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励
目前,各高职院校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其目的在于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工学结合和教产结合,检验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现高职学生规范、精准的职业风采。从近年来大赛的规程看,大赛设置的项目越来越贴近于工作实践,参赛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为激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允许获得省级以上职业竞赛奖项的学生申请不进行毕业设计。因为参加比赛的都是在学生中选拔出的佼佼者,并且其在参赛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比赛项目进行设计、分析、论证以及操作技能的强化过程中,各项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是高职院校优秀学生的代表。基于工学结合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创新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研究课题,需要通过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的通力合作,并在工学结合中不断实践、总结和提高。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