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

时间:2022-05-23 05:21: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

我国目前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诸多问题的解决已达成了共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政府对农村教育的稳定投入是农村义务教育正常进行的保障,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根本保障”。[1]这个观点是正确和合理的。但是政府和社会的帮扶以及硬件设施的改善仅仅只是外源性的条件,学校才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枢纽和核心力量,留守儿童教育的很多问题都产生于学校教育的疏忽和不足,所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要从学校内部来解决,以求更有针对性和可控性。作为系统性正规性教育机构的学校,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只有强化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才能真正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据__镇关工委对全镇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进行的统计,我镇共有留守儿童1494人,其中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有83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9.97%,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约有55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0%;隔代监护的有488人,其他亲属监护有70人。自__市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启动以来,我镇各小学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为重点,以师生结对帮扶为主要形式,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正常化的轨道,涌现出一批网络健全、活动丰富、效果显著的留守儿童工作先进学校,以及一批责任心强,甘于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默默奉献的留守儿童工作先进个人。

为了深入了解我镇农村学校里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掌握有价值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对__镇几所学校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65份,回收有效率为87%。同时乡镇分管教育的领导、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和部分留守儿童采取开放型深度访谈和半开放型访谈,为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在调查的农村学校里,有将近一半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种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的变化是学校教育应该面对和重视的变化,各个学校都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设置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条例如,永安小学针对农忙季节,多数农村家长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学校组织教师志愿者每天下午放学后对学生学习进行辅导,组织留守儿童在校完成作业,进行课外阅读,家长在忙完农活之后再接走孩子,切实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2007年开始,学校实施留守学生家长工程,解决了在外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目前,该学校59名教师已有43名成为了“家长”,他们每天为留守儿童辅导一次功课;每周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电话联系1次;每学期学生共同参加1次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度过1个快乐的节日,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这些措施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了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成效,学校领导小组发动全校教职工探索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思路,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1、市级课题引领,走科学关爱之路。

根据校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学校申报了十一五__市级课题《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从生活、学习、健康、道德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结合各级各类竞赛,学校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争当小标兵”的评比活动,分设“学习小标兵”、“自理小标兵”等。课题组的老师群策群力,根据各班实际开展各种活动,并及时总结,江都电视台《视点》栏目多次对该校留守儿童工作进行报道,《让农村少先队照亮留守儿童的心》等五篇有关留守儿童或获奖。

2、开设大课间活动,提高留守儿童身体素质。学校自编了“快乐课间三十分”系列活动课程,开设了十五个活动项目,要求留守儿童优先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合作创新意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远大的理想。以前,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很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注重自身的身体锻炼,养成不节约、懒惰等不良习惯。在活动课的参与过程中,他们变了,小胖墩少了,小病号没了,孩子们学到了本领,找到了自信。如:呼拉圈兴趣小组活动,孩子们先在腰间转,然后发展到颈部、腿部转,最后达到单腿转。孩子们在活动中提高,在运动中创新,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体质,培养了创新意识。

3、建立“亲情结对”制度,保证关爱覆盖率。

在征得留守儿童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建立“两覆盖、双自愿”的亲情结对制度。每名留守儿童和一名同龄伙伴结成互助对子,班主任是各班留守儿童的校园监护人;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尊重留守儿童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意愿,结成父辈、祖辈“亲情”关爱对子。

4、建立成长记录袋,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

学校从去年开始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分“让你认识我”,“我很棒”,“我很满意”,“我真努力”四个版块,搜集一句评语、一次作业、一张画、一幅字等“十个一”内容,真实地记录下学生的成长历程。充分利用成长记录袋,引导留守儿童关注老师、伙伴对自己的评价,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中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从调查

来看,学校把住校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放在学校所有日常管理工作的首位。每所学校都有围墙,控制校外人员的随便进出。学校安排教师宿舍靠近学生宿舍,就近管理学生。学生住校期间,有教师的监管,不会出非常大的安全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校针对寄宿的留守儿童实行的是周返校制,即学生周五放学后回家,周日晚上返回学校,因为部分儿童家庭离学校距离比较远,在上学途中有安全隐患,也增加了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回家路上安全的担心程度,这也是调研中所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针对回家和返校路途中的安全问题,各个学校也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预防。某小学校长对笔者说:我们学校对安全应该来说是非常重视,采取了严格的措施,首先我们通过家访、开家长会,让家长给予配合,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再有,我们执行严格的“接送制度”要求学生监护人星期五放学后将学生接回,星期日晚上将学生送回学校。不回家的在校登记。

留守儿童的生活被严格限定在校园范围内,接触校园外的世界的机会很少。而学校里的活动设施有限,很难满足学生需要。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如何充分合理安排安排他们的学校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与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和认识到,我镇小学校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展开的各种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和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动留守儿童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由于师资和资金问题,活动次数不定,在组织和制度上没有规范保障。

留守儿童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2]其心理问题根源于亲情的缺失和爱的需要。父母不能给予子女的心灵关注需要学校和教师来承担、弥补。在学生问卷中,笔者对“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办?”问题设置了不定项选择,表1-1是对问卷数据的统计。

表格略

从统计数据看来,作为同辈群体的同学是学生遇到困难时最重要的心理支持,这说明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同学将是他们最亲近的群体,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互助交往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注意的,有24%的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选择自己解决,一方面说明这些孩子比较懂事和成熟,不想父母担心,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封闭自己,内心的活动不愿意向外倾诉,同时又希望别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这种不平衡状态如果不及时给予其心理疏导的话,很容易产生持久的负面情绪体验,甚至泛化,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教师关注和沟通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是多么强大的心理支持。而在现实中,由于师生比例的差异和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把有限的时间都用来关注学习成绩好或有希望提高成绩的学生,课下也是尽量关心学习成绩好或有希望提高成绩的学生,而最需要得到特殊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反而成了被排除在外的对象。

对儿童来说,家庭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社会化场所,学校是对其影响最大的社会机构,而社会教育则贯穿了人的整个人生。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才有利于实现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有利于保证整体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避免它们作用的相互抵消,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3]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缺乏。学校教学因其学科多样和复杂性,使大部分家长难以涉及。而对于这些常年在外的农民工们来说,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偏低,往往没有时间和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只有依靠学校来承担其教育责任。[4]因此,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学校的事,而自己的力量则可有可无,孩子在学校,也就把教育的重任完全地交给了学校。在与家长们的访谈中,我们问到孩子们在学校的事情父母知道多少时,有的父母甚至不认识孩子的老师。孩子们在学校的活动、平时的学习情况,他们也不了解。只是在考试的时候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学生在学校出了某些事情,教师打来电话时,才会跟学校联系。而教师主要通过作业完成、上课状态、考试成绩等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除一些特殊学生,不会再向家长了解更多信息。

生命关怀,即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赋予教育以关怀的品质。[5]“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管理理念要求每一个学校都应该以生命关怀为办学指导思想,应该理解和尊重留守儿童的生命,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中能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都是其生命成长的历程”。 以“生命关怀”为教育理念,就要彻底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学校在对待留守儿童这群特殊的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命关怀,就应该“读懂”留守儿童的需求,为其生命成长提供适切的服务,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给予把学生当作是抽象的材料去进行“加工”,企图打造成整齐划一的“产品”。[6]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强烈愿望和坚强信念,把社会规范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观念,使他们对规范的感知变成一种积极进取的行动。因此应该更多地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管理,体验管理,在管理中形成内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遵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学生的宿舍生活教育,可以在学生宿舍中建立学生宿舍自治委员会,纪律检查组,扩大学生自我监督的积极性和参与的自主权,辅以各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以寝室为单位的宿舍风采展示活动等。通类似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也提高他们的生活自治自理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管理的客体变为能动管理的主体。

此外,教师应该意识到集体教育的发展功能,引导和创设健康积极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处在集体教育的场域中,这是教育别人也是教育自己的有效方式。在班级群体中学生之间在年龄、成熟程度及经验上相差不大,学生的心理比较自由,也没有压力去接受家长或教师的态度及想法,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比较自由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建立各种关系。[7]留守儿童更需要集体的帮助,在集体的交往中进行自我表达,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并以此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社会能力。学生也是教育者。学生良好的表现所形成的氛围,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学校应当去努力创造这样一种‘教育场’,去充分开发这样一种教育资源。

在广大农村地区,村里的民俗民风、民族舞蹈、民歌、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潜在的、可待开发的课程资源。乡间的植物,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及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等都可以运用和编写到学生的课本中。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资源是农村中小学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独特资源。农村以家庭为主的思想,可以养成学生的孝悌精神,有利于养成年轻人尊老爱幼的观念;农村生活的伦理资源,可以用来教育学生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与人相处,有益于矫正个体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农民对士地的价值观念,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的态度,有助于控制甚至消除当今社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为所欲为地掠夺的行为。

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其师资、场地和设施的优势,开展名目繁多、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以及开展“春游”、“秋游”、“野营”之类的

旅游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吸引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与社团,既培养和发展留守儿童某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又使他们在团队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与人相处。同时,在广大农村有许多善于学习、敢拼敢闯的农民科技能人,他们勤劳有头脑,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了力量。在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形势下,他们也是当地宝贵的人力资源。农村学校可以把他们请进学校,给学生讲一些科技常识和自己的拼搏历史,这些活动将农村生活中的传统资源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们,为他们树立人生路上的榜样。这种榜样案例的塑造真正实现了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抛弃了传统的空洞说教,用真实的活动来感染学生、唤醒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美国学者克里夫顿与罗伯兹将教师的权威分成四个层面,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专业的权威、感召的权威。前两者源于教育制度,后两者源于教师的个人因素。[8]对于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而言,教师除了具有专业权威外,最重要的还要有感召权威。一个具有感召权威的教师,能直抵留守儿童的内心,能用情感的力量温暖感化和影响他们的内心和行为。

1.关心孩子的尊严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9]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喜欢听的是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而不是老师的挖苦、讽刺。教师不应该把留守儿童看成是特殊的群体,而应该始终关注他们作为生命个体的尊严,对于学生的错误,少惩罚、多启发,多鼓励,教师只有用自己真诚的爱去温暖犯错误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教师的教育、关怀中获得力量,获得尊严感,才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2.做学生的朋友。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伙伴和朋友。师生之间平等交往,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可以无话不谈。对于教师来说,要多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认识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采取多种形式使远离父母的孩子能保持活泼、快乐、健康的心态,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帮助其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师只有做学生心灵的朋友,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烦恼与教师进行交流,把教师当成自己心里秘密的倾听者。

任何不良的发展都不能独立于积极的个体特征而存在。这些积极的特征可能会成为一种保护性因或发展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战胜、补偿或削弱留守状况带来的消极影响。[10]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正视现实、面对现实,留守儿童必须具有健康心理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父母外出这一现实未尝不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也许这种磨练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些观念需要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传递给他们,使其感到自己不仅应成为关注和同情的对象成为生活的强者,使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再单一化。这样,即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留守或者逆境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他们积极的适应环境以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亲子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人类文明传承的自然规律是代代相传,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儿童最亲密的抚养者是其最重要的榜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因此,学校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同时,理应重视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的共同体。

1.以学校为主导,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应该主动地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设施和即将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介绍给家长,并耐心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作为班主任,更应加强与学生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并通过家访、电话交流或书信等及时将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和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的情感问题通知给家长,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及时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吸纳过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同时,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办好家长学校。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特殊情况,往往只有在学期末才能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这是家长们了解孩子在校状况的最正式的途径,也是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好机会。学校可以请优秀家长介绍养育孩子的经验,由班主任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围绕孩子教育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11]在放松平等的交流氛围中,家长们一定可以分享到成功的教育经验,解决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实现家庭间的互动与互助。这种建立在经验分享基础上的互助活动,能够密切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家长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其他家长,为他们创造彼此学习交流的机会,对于学校来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尊重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除了学校要创造条件之外,家长们也必须有走入学校的积极意愿,要带着一种关怀孩子的心理,一种了解孩子的愿望。带着他们的一双眼睛去观察,带着他们的一对耳朵去聆听,带着他们谦逊的态度去请教,带着他们的关爱去感受。[12]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家长形成对孩子教育的更强的责任感,明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分担学校的压力。在家长对教育问题产生错误理解或者与学校及教师发生矛盾时,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和行动去与对方沟通,为家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来。只有这样,家庭和学校之间才能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善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在寄宿制学校,只要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经常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沟通,那么,留守儿童一定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也一定会获得长远而健康的发展。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论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其形成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虽然也有不少家长带着子女进城读书,不过相对于广大农民工而言,其数量实在有限。大多数孩子都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

调查发现,部分孩子在父母离开以后,生活、学习、安全、心理、品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家务活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没有营养充足、美味可口的饭菜,没有家长的辅导和管教,心理上产生畏惧感和自卑感,出现成绩下滑的迹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以下从家庭、学校、政府这几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一)家庭

1.父母不在子女身边,对子女的关心有限

父母平日都会打电话回家关心孩子的健康、生活、学习等基本情况,会定时向监护人寄钱,以满足子女生活学习所需。然而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而言,每周通话一次、每年同住两三个月,是不够的。

2.父母不在子女身边,对子女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农村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多都是文盲,他们不太可能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什么帮助,加上他们年迈,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离开而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不少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放任自流,不服管教,经常成群结队的到处游荡,留恋于网吧、游戏机厅,荒废自己的学业。

(二)学校

学校是孩子主要接受教育的地方,不过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教育的缺失不能得到有效弥补。

1.教学办学条件差,经费不足

农村学校的条件很差,很多基本设施都无法满足。教室和宿舍都十分残旧,冬天冷,夏天热。很多学校都没有足球场、排球场,没有完备的体育设施和场所。图书馆形同虚设,书籍存量很少,仅供教师们阅览。办学条件的不足使得孩子们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其主要缘由还是经费不足,财政拨款有限,几乎每所学校都负债累累。

2.教师流动意愿强烈,影响教学质量

教师老龄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或者骨干教师流向县级学校,以期望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和更好的福利待遇。由于代课教师的工资很低(调查数据为300元到400元),很多年轻教师选择外出打工,寻找更好的机会。唯有年纪大的教师流动性最差,占到教师总数的很大比例。教师的老龄化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3.学校以升学率为目标,政策制定不合理

农村的学校重视应试教育而轻视素质教育,制定了非常不合理的政策,取消音乐、体育、美术课,只剩下文化课,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为了提高升学率,有一所中学在中考报名之前,初三学生进行一次毕业考试,制定一个分数线,过线的学生继续留在学校,没有过线的学生则勒令退学,到学期末再颁发毕业证书。许多学生就此彻底离开了学校。

(三)政府

教学条件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教育经费的不足,以及监管的不力,对此,政府有很大责任。

1.县乡财力有限,致使学校教育经费不足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县、乡政府财权与事权之间的矛盾就突显出来。地方政府收入来源有限,却承担着很多职责。义务教育投资成本大、见效慢,无法得到以追求政绩为目标的地方政府的青睐。

2.政府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不够

学校周边有不少网吧、游戏机厅。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管教,加上生活费由自己支配,频繁光顾甚至痴迷于这些场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地方政府并未对此从严治理,因为他们更偏好其中的经济利益(开网吧需要向有关部门疏通关系)。地方政府为自己争取了短期利益,毁害的却是年轻一代美好的未来。

二、政策建议

1.各级政府扩大财政支出中的教育经费支出

从教育效率的角度,教育经济学的有关研究已经显示,教育阶段越低,教育的社会效益越高。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称,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是“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而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占全国公共教育支出的比例偏低,同时义务教育财政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向城市倾斜严重。

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十分严重,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则更加严峻。农村教育经费不应该由县乡财政负责,中央、省级财政应该向农村教育进行专项拨款补贴,完善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农村中小学的经费压力。

2.学校应该努力改善教育条件

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而不应该发展成为竞争升学率的赛场。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督,促进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应该增加教师培训的机会,保证教师及时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应该特殊关照,提供良好的宿舍和食堂,分配生活辅导老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另外,开通教师——监护人、教师——家长热线,增加学校和家长、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教育。

3.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教育机会、就业机会

政府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专门以考不上高中的广大中学生为培训对象,让他们接受更多的教育,学习一技之长。这类专业技术人员在以后进城务工会有更多机会。另外,他们也可以留在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建设。

4.促进户籍制度改革,方便农民工子弟进城上学

现存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公平的待遇。目前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由于户籍的问题,对于大量师资完备、条件优异的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同等的待遇。要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应逐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进城上学。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政府要发挥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齐抓共管的体系。横向上,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是对社会和对家庭有危害的,所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

现达的通信给我们带来沟通的便利。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3、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等这些优良传统不是口头上说的,是要亲身示范的。

(三)学校层面

培育新一代江苏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3、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四)社会层面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构建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2、加强调查研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级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实际需求,反映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意愿和呼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决策服务。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的研究,我们要充分整合、转化研究成果,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扩大社会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4、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5、建立帮助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提倡: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助。各级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结合“春蕾计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妈妈”或“妈妈”活动,组织动员各界妇女如女干部、女党员、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户,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基层共青团组织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开展青年志愿者、城乡少先队员“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中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导致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长期见不到父母,同时由于教育条件受限,让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了很大的问题。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教育是民生大计,不管是城市中的学生还是农村中的学生,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在农村,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很吃力,教师在教导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应对一些突发情况,这些留守儿童在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关注,不能一味用知识去给这些学生灌输,这样反而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最后没人管教,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要发现这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并且积极应对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身边鲜有家长的陪伴,导致这些学生十分孤独,有很强的防范心理,不喜欢与人交流,三观也不是很正确,性格比较偏激,所有的这些特点都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会有很多的阻碍,比如不认真听讲、对教师的提醒和批评视而不见、屡教不改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和学生硬碰硬的话,会让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会不断的反复挑战教师。农村学生没有很好的生活环境,从小就比较内向和自闭,教育对这些学生来说是很重要,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无法保证自己能耐心教导,这些学生就会越来越锋芒毕露,面对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我们要妥善对待和解决。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时显现出来的各种问题都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时要看到根源,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生内心的了解和疏导帮助学生改正扭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以更阳光、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接受教育,成为栋梁之材。

(一)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内心

农村的留守儿童和教师很少有近距离的接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以学生和老师的身份面对彼此,多少会有很强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让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无形中成为了一道屏障,教师想了解学生为什么打架、为什么不愿意认真听讲、为什么无法和同学和睦相处之类的问题都很困难,如果能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学生对自己敞开心扉,那么找到原因就很容易了。比如,有的同学由于一些原因和其他学生发生了口角,在学习时受到了影响,教师直接问学生肯定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学之后到自己的家里,家里的环境和氛围都爱学校好很多,学生就可以放下防备,之后教师可以留学生在家里过夜,在夜里学生的情感会自然流露出来,教师就可以侧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知道学生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并且顺便问出学生犯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别的同学对他说的某些话让这位同学感受到被侮辱,可能是触碰到了这位同学的底线,中伤了他等等,不管是什么原因,教师都可以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开导,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暴力解决,这是最无用的武器,可能说者无心,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其他人并不知道,并给出学生适当的建议解决这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原谅别人,对另一个学生作出说明,要求他为自己对这位同学造成的心理的伤害道歉,从而使学生和解。通过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内心,能让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在接受教育时也能有更正确的思想的指引,帮助学生改正陋习,成长为更健康的人。

(二)注重细节,及时表达对学生的关心

对留守儿童来说,生活中最缺乏的就是关心,学生感受不到亲情,心理自然而然就会封闭。有很多留守学生年纪还很小,穿的破破烂烂,衣服也满是污渍,每天在这样的外表下学习学生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到学生的衣服哪里破了、哪里脏了,并给学生补衣服、洗衣服,及时表达出自己对学生的关心,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同时对教师有了更多的尊重与依赖,学生焕然一新了之后,在学习时也会更有动力和新鲜感。教师注重细节,及时表达对学生的关心,这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来说是内心一直对缺乏爱的渴望,通过这一小小的举动能让学生有更加正确的三观,能以教师为榜样,更努力的学习和生活。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更加重视,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留守儿童加以教育,使他们茁壮成长。

作者:乔世海 单位:铁岭市昌图县长岭子九年一贯制学校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义务教育下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摘要]现在我国的义务教育正处于均衡发展阶段,而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这个阶段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教师应该拓展知识、做心理辅导、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家校联动,全程管理,更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相互协调与相互督促。

[关键词]留守儿童;均衡发展;教育问题

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首先,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其次,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过度溺爱或自身文化程度不够而不能督促孩子学习等等。再次,一些孩子过早地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童年应有的天真与家人的呵护被剥夺。(二)学校方面留守儿童处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环境下。由于地区大多偏远,优秀的师资缺乏,而教学设施也不被当地政府所重视。从而使得薄弱地区愈加薄弱,形成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愈显重要。

二、大环境下的教育方法探究

(一)知识的拓展

在教育均衡的前提下,留守儿童被给予同等的师资力量外,还应拓展其知识的储备量,开阔其视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均衡。增加知识储备不光是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补充与拓展,还应是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量逐渐进行丰富。这样才能开阔留守儿童的视野,使其思想更加自由与饱满。在学生的心里,教师是崇高的,因此教师应正视自己的言行,不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还应在平时的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行为品性。

(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现今社会,人们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十分关注,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缺少家庭的关怀、过早分担家庭的重任、自卑心理作祟、虚荣心强,这些都易让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他们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倾诉或是正确的疏导。因此需要在教育均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其重新地、正确地、系统地进行辅导与引导,从而使其走上正轨。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还应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品行培养。同时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应该注意方式与方法,避免将其标签化,不同情况不同方法对待,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留守儿童与同年龄儿童的一大差别就是课余生活丰富程度不同。学校在加强课堂知识讲解的同时应注意课余生活的创建。课外活动在儿童学习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课外生活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偏低龄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平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很少;课外活动内容过于单一;这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学校应多安排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让儿童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还可以在活动中教育其养成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良好的品质。

(四)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加强有关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教育。首先,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积极组织安全演练,使其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其应急避险与自救的能力,从而预防溺水、煤气泄漏、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对留守儿童产生伤害。可以通过模拟灾害现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将知识融入其中,真正理解。其次,在家长中普及安全教育工作,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进而加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程。这并不只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对家长的督促,进而促进其对留守儿童做到全方位的正确教导。

(五)家校联动

开展家校联动工作。首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工作积极热心地进行引导,学校要成立相关的留守儿童家长委员会。在对家长的引导工作方面给出适当的建议,多方支持家长关心照顾留守儿童,支持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烦恼,积极努力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且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建立一系列的监督制度。减少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与隔阂,督促父母增加对自己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定期回家看看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等等,从而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逐渐从源头上缓解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的问题。

(六)全程管理

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管理,要从新学期新生报到时做起,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入学管理工作,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信息汇总,并对留守儿童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进行登记。清楚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将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纳入教师教育的重点内容,着重增强班主任照顾与看管留守儿童的能力。积极发挥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的模范带头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深入各项组织活动中。

三、相关实施方式

(一)政府的监督与实施

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这个大环境下起到监督与实施的作用。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特别是最近一级的领导更应重视,因为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不是十分重视,因此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应改善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其次,应完善法律建设,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其有一个合理、舒适、安全的受教育环境。

(二)学校的引导角色

学校在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时应发散思维,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联系个人情况,正确地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其树立信心;加强硬件设施的配备,真正做到教育均衡;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教师应多与其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其内心动向,以便于更加准确地对其进行定位与培养,所以学校要起到充分引导的作用。

(三)社会的正确关爱

在义务教育均衡的条件下,应营造出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在社会中通过与不同的人的交往来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并从中受到教育。这就是通过现实生活来教育留守儿童,让其更早更好地融入社会。但社会应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而不是过于同情,本着怜悯施舍的心情去对待留守儿童,给予多一些关心即可。

(四)家庭的呵护

家庭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缺失家庭关心会导致心理上的严重偏颇,家长对孩子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教育缺失,使儿童没有正确衡量对错的标准,容易引发各种不良习惯的产生,甚至会有仇视社会等极端行为。因此,家长应重视这一问题,多给予孩子一些呵护与正确的教导,在留守儿童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政府监督,学校引导,社会关爱,家庭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义务教育均衡的大环境下对留守儿童正确教育。这不只是说说而已,应用实际行动来进行证明。并且通过实践来检验各种方法的可行性与现实性,从而及时进行调整,寻找最适合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切实解决这个在社会大踏步前进中产生的突出问题。

作者:谭明全 单位:贵州瓮安县岚关中学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心理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留守儿童”所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父母的外出打工,所以很难得到精心的照料,很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尽管各中小学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本文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心理学展开探究,以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借鉴。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学;探究

前言:

留守儿童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弱势群体,在学习、心理素质以及安全等方面存在重大的隐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当下待解决的一项重大难题。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急剧上升,他们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受到关心和爱护,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不健康的行为。尽管社会各阶层已经对留守儿童给予重视并进行了一系列帮助,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为了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解决这一社会难题。本文就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学教育方法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展开论述。

1“留守儿童”的含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当下留守儿童出现的最频繁地区就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和农村,他们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近年来留守儿童事件也逐年上升,所以我们要对留守儿童多一些关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一步探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出现的问题

2.1过分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学教育方面,过分的强调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儿童自身有一些逆反心理,过分的关注心理问题,只会使得情况更加严重。一些没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在长时间的被关注下就会有一个自我暗示,认为自己的心理有问题,而一些本来问题不太严重的留守儿童情况会愈演愈烈。这种过分关注会给他们贴上标签,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比如,在对于留守儿童的表述方面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过于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他们留下不健康的心理暗示。因此,必须要重视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从而可以更好地推进留守儿童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2心理教育方法太过片面:当前的心理学教育方法只是简单的把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现状以及处理方法传授给他们,没有全面的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认为没有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就不需要过多关注,在这种消极理念的指导下,传授给留守儿童的也是消极的理念,容易给留守儿童贴上心里标签。即使解决了留守儿童目前出现的问题也并没有教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现在的心理学教育下,一些心理健康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得到关注而情绪失落,产生逆反心理,出现一些不健康的行为。

2.3心理教育的形式太过单一:目前的心理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只是一味的老师讲给学生听,没有一些新意,儿童正是处在一个好奇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没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也就导致了教育的效果低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对于心理教育应该采用丰富的方式,在给孩子们带来乐趣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去义务劳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温暖自己的内心,给他们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必须要用多种的教育方式去推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3心理学改进的方法

3.1适当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为了避免留守儿童出现逆反心理,我们不能过于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在一些细微的小地方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要给他们贴上“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的标签,否则会使他们的心里有负担,要在无形之中给他们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比如,在对待一些心理有问题的留守儿童时我们要有耐心,即使在教育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多阻碍也不要气馁,坚信在自己的坚持下终将会有满意的结果。

3.2培养留守儿童的各种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为了让留守儿童彻底的远离心理问题,我们在解决了他们现在的心理问题后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去挖掘自身的潜能,发现自身的一些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让他们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从容的乐观向上的去面对。比如,我们在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时,可以给他们灌输一些乐观、坚强、健康向上的品质。

3.3多面化心理教育方法的形式:在心里教育的方式上,不能过于注重教师传授的方法,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不能够深入了解健康向上的心理。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主动获得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还可以播放一些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或者科技发展的成果,给他们留下对于精彩生活的向往之情,进行暗示,让他们健康成长,远离犯罪,远离痛苦。

4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要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提到了传统教育方法的三点弊端:第一,过分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第二,心理教育方法太过片面;第三,心里教育的形式太单一。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适当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其次,偶尔同各种积极向上得优秀品质;再三,多面化心里教育方法的形式。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对留守儿童适当进行心理教育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作者:成湛慧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第四小学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归因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农村人口流动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当前,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比较突出,且呈现出规模扩大化趋势,因此系统分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对策,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逐步有效解决。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归因;对策

作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是政府及社会各界乃至教育界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之一,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客观归因并进行对策分析,就成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关键一环。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归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的城市化进程,20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并贡献了令世人瞩目的GDP增长和城市化率,而那些被迫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孩子们,却成了这一宏伟进程的衍生品而被忽视。(一)家庭方面完整、稳定的家庭结构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往往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进程打工而出现裂痕,原有的家庭教育模式发生转变,出现了当前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隔代监护型”现象和“单亲监护型”,“隔代监护型”即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打工,子女由祖辈进行抚养的形式;“单亲监护型”是指父亲或者母亲外出打工,另一方在家照顾子女,这两种教育模式虽然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其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往往负面作用多于正面作用,例如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出现障碍、亲子关系淡化、儿童学习意识不足、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消极,不善交际等等,由于在人格发展和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完整的父爱母爱,多半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不等的身心建设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对其进行教育的难度。(二)学校方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和学校教育也有着极大的关系,一般来说,留守儿童就读的农村学校硬件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是常有的,尤其在师资配备上,当前农村教育场域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知识结构严重失衡的现象,例如语数外教师充足而其他学科教师比较匮乏,这使得农村学校很难有针对性对留守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身心建设教育和引导,只能简单地进行一些大众化的教育,难以实现有效教育的目的。(三)社会方面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社会方面的重要意义是无法取代的。从社会角度来说,社会环境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社会方面对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支持还远远不够,留守儿童生长的社会环境也比较复杂,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极为不利;与此同时,长期存在的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将户籍与教育进行挂钩,也限制了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接受教育的机会,尽管有的地方已经开始逐步接收一定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但由于资源配备、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其现存问题及原因上入手,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政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各地政府的有效帮扶和政策支持责无旁贷,各地政府应建立当地农村留守儿童专项经费和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对农村学校尤其是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学校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切实履行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职责。(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当前有效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政府及学校自身应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指导家长关心子女,同时在学校中开始相关课程,例如有关心理辅导的课程,引导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起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或父母定期联系机制,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引导父母承担家庭责任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是任何其他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应增强家庭教育的意识,夫妻双方应尽力避免同时外出打工,有条件的父母应尽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如果被迫将子女留在家里,也应多和子女进行联系、沟通,随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心理发展问题,及时和子女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共同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也应大力地方经济,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带动农民工就业。让更多的背井离乡的留守儿童父母都能就近务工或者返乡创业,从根源上大幅降低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这是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治本之策”。

三、总结

总之,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政府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都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好这一义务教育中的现实性顽疾,需要指出的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各方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基础实践,早日解决好这一现实性问题。

作者:王新羽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延边地区外出务工的人员增多,留守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愈发突显,亟待解决。本文旨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延边地区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并且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氛围,帮助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延边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调查数据显示[1],中国现在留守儿童人数大约有3500万。留守儿童,通常指:(1)居住在农村地区,属于农业户口的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2)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未成年人;(3)在相当长时间内,不能和亲生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并发生了亲子分离的儿童[2]。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即是指儿童在留守期间,缺少父母的教育及学校和政府的全面关心,从而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学习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知。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其个人的未来发展,家庭的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延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人文环境,外出劳务人员居多,这一特点导致的最明显问题就是本地区出现大规模的留守儿童。葛秀杰和李春玉的调查数据显示[3],在2007年时,朝鲜族留守儿童就有5.5万人,数量超过了朝鲜族学校在校学生的一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60%,比国内其他地区的留守儿童情况都更加严峻。学者对龙井市实验小学和龙井第一中学做了调查,数据指出[4],在被调查者中,龙井第一中学中留守儿童人数占56.3%,龙井实验小学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则更高,占被调查人数的60.4%。

一、延边地区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引发的问题

1.心理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极端性格[5]。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监护者多为老人或交由外人监管,这就导致了他们与人交流少,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缺少父母对其成长过程中的引导及教育,容易产生自闭、自卑、叛逆等消极心理。有学者认为[6],亲子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依赖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友好,并且有利于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而亲子关系不良带给孩子的则是心理阴影,不利于孩子的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养成。同时,由于儿童的攀比心及自尊心较强,通过在学校与同龄人接触及对比,存在感降低,容易自我封闭甚至是采取一些极端手段来强调自己的存在感。范兴华[7]在调查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情绪适应的差异时,采用总体幸福感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抑郁量表、孤独感等指标进行调查得出结论:留守儿童的幸福感、积极度都处于较低水平,而其抑郁和孤独感处于较高水平,儿童若经历过留守阶段,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比较强。有学者指出[8],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长此以往,这些儿童将很难树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2.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监管及照顾,在学习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儿童时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再加上缺乏父母的管教及督促,在学校时,有老师监督,但放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率也较差。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其成绩下降,甚至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延边地区留守儿童父母多为在韩国务工的低学历人员,研究表明[9],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受到在韩务工的父母影响,使他们无心学习,对知识缺乏兴趣,甚至有些儿童认为学习没有用,产生厌学的心理,另外还有有很多留守儿童一心想要出国挣大钱而不愿意接受学校的教育。另外,有研究发现[10],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通常是伴随着父母缺乏与孩子和学校的沟通和交流而产生的,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固定,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有限,不够重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及各种其他情况,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父母本人在外打工,与孩子练习较少,与学校也缺乏联系和交流。3.价值观问题延边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在韩国务工,由于其对儿童的关心和照顾过少,很多父母用大量的金钱给予来弥补其对孩子的歉疚[11]。然而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替代缺失的亲情,相反的,无限制的金钱投入使留守儿童养成了奢侈的习惯,助长了其不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由于监护者对留守儿童的管教较为松散,留守儿童对于金钱没有正确概念,挥金如雨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多在外务工,与学校缺乏沟通交流,同时,学校内学生众多,老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也是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的重要因素。林锦霞[12]认为,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学校不仅要关注已经出现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于没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建立预防机制,另外,通过提高住宿条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其在校园内的健康成长。同时,学校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调查发现[13],当前情况下,很少有学校能够有条件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即使设置了心理课程,也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任教,不能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社会及政府方面问题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延边地区也做过相应的努力,如延边州妇联提出的“54321工作法”等,其内容包括:外出务工父母做到“五个一”,留守儿童做到“四个一”,社区妇联干部做到“三个一”,留守儿童班主任做到“两个一”,监护人做到“一个一”。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对留守儿童父母提出的建议

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转变外出务工方式,可以选择留一方在家监管留守儿童,给予其身心的爱护,多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其成长过程、心理发展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另外,还应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且加强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在学习方面,父母应加强与学校和老师的沟通,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避免留守儿童厌学及辍学情况的发生。赵兴民[14]认为,当前的文献研究中,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主观性、片面性以及针对性不强等,他指出,要加强留守儿童父母和学校、老师的沟通,建立友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为留守儿童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

(二)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认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着主导作用。首先,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关注,增设心理辅导等课程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及早采取相应措施,纠正留守儿童的消极或不良心理。其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便于学校老师针对其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杨会芹[15]等认为,学校应严格执行对于寄宿留守儿童的监管,建立学校内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机制,从家庭环境、社会支持及社区教育方面做出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社会及政府方面

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取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政府也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体制。有学者指出[14],要把大力发展延边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为留守儿童父母提供大量、报酬丰厚的岗位,使得他们能够回国就业,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另外,研究表明[17],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入手,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作者:杨梦 金鸿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参考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也搞了一定的实地调查,认真分析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客观准确地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从品德到操行,详细地探究了留守儿童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失学情况严重,家庭及情感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失去了依靠,或者因为父母亡故或者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又或者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他们无法得到成年人的照顾。所以他们就没有接受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无依无靠,连吃饭穿衣都很难解决,面临着生存与死亡的挑战。为此,这些可怜的留守儿童都纷纷辍学,失学,不能接受教育,连义务教育都无法接受。没有生活的来源,这些孩子没有家人的照顾,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所以在情感教育上是非常缺失的。从小得不到父爱、母爱,导致他们的性格较为孤僻,很难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他们总是充满着恐慌、偏执,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二)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刻苦意识

留守儿童没有家人的照顾,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遇到各种学习问题的时候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他们就会不管不顾。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督促和监护人的约束,就我行我素。可以不写作业,可以不上课,可以没有时间概念地去玩耍,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得不到平等的看待,其他孩子还歧视他们,也会导致无心向学,出现厌学和逃学的情况。

(三)道德行为失范

德育的教育首先应该在家庭中得到开展,留守儿童恰恰缺乏家庭的关爱,他们的行为具有不可控性。由于从小失去父母或者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导致他们不会分享,不懂得理解和宽容,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处于生物的本能,不能够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和做事,这些就使得留守儿童的道德出现了失范的现象。他们不会按照道德,甚至是法律的要求去做事,往往在采取行动之前考虑得都非常的简单,只要自己想做就会不顾后果地去做了。

二、优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政府机构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

在帮助留守儿童上,政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作为政府机构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真抓实干,想尽一切办法,提升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失去了家人和成年监护人的帮助,没有生活的来源,所以每天他们都面临着生存的问题,为此他们也无心向学。政府机构应该重视问题的存在,针对这一问题应该适当地增加财政支付,针对这些孩子适当地增加拨款,并且做到专款专用。只有保障了这些孩子的生活问题,他们才有心思求学,才有精力去学习。具体来讲,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适当地增加存在留守儿童的地区的帮扶资金,做好相关的社会保障工作。

(二)将留守儿童纳入寄宿制补助范围

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需要资金的支持。既然这些孩子无依无靠,那么政府就应该创造条件,适当地增加生活补助,在免除相关的教育费用之外,还可以把孩子们的寄宿费用免除掉,并且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要采取鼓励的方法,给予一定的奖学金。政府在增加拨款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本地域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适当的拓展帮扶项目。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各种资源优势,给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教育。比如创建留守儿童特殊学校,让这些孩子在纯洁的环境中学习,没有歧视,没有不公平,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样,这些孩子的学习心理就会放松,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并且由于孩子们之间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所以在沟通和交往上也会减少很多的障碍,进而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了,学习就会充满自信,内心就会充满阳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和教师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

学校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心态、情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学校中都会受到影响。教师作为孩子的依靠,在留守儿童心目中教师应该是高尚的,应该看待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会存在任何的歧视。所以教师应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好榜样的力量;在与留守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平等的看待他们,尽可能的给予关爱,让孩子们享受到失去的家庭温暖。作为同学,应该主动关心留守儿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多关心他们,多和他们交往,用积极乐观的性格去影响他们。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中,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做好常规教育,引导孩子们正确地相处,形成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孩子们具备较高的班级归属感,使其享受到班级的温暖和关爱。

(四)社会慈善机构持续救助

对留守儿童的帮助,社会慈善机构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帮助,政府也只是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要想全面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帮助。社会慈善机构在关心帮助东河乡留守儿童的时候,除了提供必要的生活费用、教育费用之外还开展专业的心理辅导。社会慈善机构在帮扶留守儿童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当地的政府部门、学校,做到分工协作,同时正确地引导媒体扩大宣传,宣传帮助留守儿童的正能量,引发全社会的思考,让全社会都动员起来,一起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

作者:张兆凯 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周家镇中心小学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讨

摘要:城镇化不断推进,促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快速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通过介绍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及其教育中存在的家庭教育缺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缺少各方关爱等问题,探析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性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当前实际,提出从城乡二元体制、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政策体系等方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城乡二元体制

作者简介:罗杰(1988—),男,彝族,云南丽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教育问题的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产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为改善自身经济条件,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由农村走向城市,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把孩子留给老人代管、亲戚朋友照看或送入寄宿制学校。于是,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伴随打工潮的出现自然产生。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急剧上升。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以来,国家相应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全国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辍学率也多年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分布不均,引发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不仅阻碍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诱发了诸如少年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我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有利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产生。因此,本文尝试从教育公共政策角度剖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原因,同时探索促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法。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受教育状况堪忧

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在初中教育水平以下,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未经过扫盲培训。他们虽重视留守孩子的教育,但无力开展相应的家庭教育。外出务工人员逢年过节回家或周末有空打电话对孩子开展的家庭教育也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状况的询问层面。同时,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有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因为自身文化水平低,无力辅导教育孩子。此外,农村寄宿制学校主要以私立学校为主,办学环境较差、教学人员较少,招收的学生又较多,学校课余只是负责照看孩子的安全问题,起不到家庭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资源有限,分布不均衡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教育分配政策偏重将教育资源分配到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所能配置的公共教育资源极少,使农村地区除国家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外,得不到更多教育资源来解决体制、历史等因素所造成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现行户籍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限制,不能进入城市的公办学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只能在农村的公办学校或私人寄宿制学校就读。

(三)缺少各方关爱,学生易误入歧途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很难与父母团聚,无法体验亲情的温暖。同时,留守儿童又与代为管理的老人或亲戚朋友存在感情上的代沟,导致其与正常家庭的孩子存在心理差异。时间一长,他们往往容易产生寡言孤僻、偏执暴躁等性格方面的缺陷。另外,儿童的性格、心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多变性和可塑性,良好的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才,但不好的引导却会让孩子误入歧途。由于长时间得不到情感上的关爱,留守儿童容易受社会中不良环境的影响,或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染上吸烟、喝酒、赌博等恶习,更有甚者还会被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参加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性原因

(一)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人力投入、教育经费投入等。人力方面,我国农村中小学的生师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城市中小学的生师比,说明我国在教育的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倾斜于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人力投入不足。2009年,我国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达到122310935.4万元(占GDP3.58%),全国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却仅为44205028.8万元(占GDP1.29%)。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相关教育经费支出计算,2011年农村小学的经费总投入为27230002.2万元,农村中学的经费总投入为16975026.6亿元。从教育经费的总投入上看,我国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二)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

虽然我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但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城乡二元体制却没有被废除。城乡二元体制下,孩子的受教育问题首先要受到户籍的严格限制。虽然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在保障农村孩子就近上学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但由于城市的中、小学总以学生户口不在本片区、学校教育承载能力已超负荷等借口推脱留守儿童就近上学,严重阻碍了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城市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同时隐性拉大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影响社会公平、公正。

(三)教育政策不健全

当前,我国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政策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首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的法律法规完善进度较慢,而且现有的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性政策法规只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宽泛的界定,没有具体的操作要求、问责制度,使教育政策在贯彻执行中的效率大打折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从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讲,我国没有出台相应的教育政策对资源配置方式、配置均衡情况等进行硬性规定。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把大量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到城市,而将少量的教育资源分配到农村,造成城乡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出现巨大的“南北差异”,导致我国城乡教育不公平发展。

(四)教育政策执行效率低的影响

近几年,国家为提高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继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特岗教师计划、志愿者支教、希望工程、农村孩子免费午餐计划,等等。这些有益的尝试或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部分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但是,由于教育事业的过度行政化,也使许多教育政策在经过复杂的层级传递后发生实质性变化。例如,农村孩子免费午餐计划。在西部一些较偏远的地方,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中央财政支付用于提高孩子免费午餐的专款被截留一定比例,用于修建翻修学校教室、购买教学设备等。教育政策执行的低效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

四、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的总量与结构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在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立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教育经费增长机制,扩大教育财政性支出,增加教育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保障基础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其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结构,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最后,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对农村地区的人才投入,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学历层次结构,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人才队伍,逐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对高品质教育的现实需求。

(二)打破教育的户籍壁垒,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应出台具体的政策或法律,取消农村留守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户籍限制。同时,对巧设名目收取农村留守儿童转校费、借读费、捐资助学费等违规违法行为的公办学校或私人学校,进行监督查处,规范基础教育秩序。同时,探索城乡中小学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的试点工作,缩小城乡基础教育事业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事业均衡,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完善教育政策体系,规范教学活动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离不开政策保障,而我国目前的教育政策体系不健全,亟需加以完善。政府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管方面的政策立法,出台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儿童教育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监管权利与义务,并配套出台相应的奖惩政策,保障政策有效执行;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政策,科学合理配置公共教学资源;出台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奠定人才基础。

(四)提升教育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我国教育公共政策执行效率低,一方面与政策执行程序复杂有关;另一方面,与政策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关。贯彻好国家相应的教育政策,政府一方面要精简教育政策执行程序,并对政策执行进行全程监督与管理,使政策执行在阳光中进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行政人员及教育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领会政策精神和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提升教育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不断促进基础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作者:罗杰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在心理、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境遇,出现了性格孤僻自卑、道德品行滑坡、学习成绩下降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少年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家庭、学校、社会要予以足够重视,并积极探讨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身安全无法保障

留守少年儿童虽然有监护人,但一般为老一辈亲属、亲戚、邻居等。由于他们自身存在年龄偏大、经济有限、精力不济、知识缺乏等各方面的原因,因而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细致的照顾和有效的监管。因此,孩子们在离开学校的课余时间就成了绝对自由的人,处于几乎完全失控的状态。由于他们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极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攻击和侵害的对象。

2.人格心理缺陷

留守儿童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通常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之间缺少共同语言,更缺乏沟通能力,而且祖父辈的管教方式要么是仅限于生活上的简单溺爱,要么是放任不管。这些都会造成留守儿童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自卑感。当他们遇到失败挫折,也没有人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只能把心灵之门紧紧关闭,从而更加孤僻、内向,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

3.道德品行滑坡

由于父母长期远离,留守儿童无法感受父母亲情的关爱和呵护,在是非观念、道德规范以及日常行为方面缺乏及时的正确指导,加之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种种不足和弊端,以及农村环境的特殊性,极易造成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行上出现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自律、不服管教、小偷小摸、撒谎欺骗、逃学旷课、打架斗殴、沉湎网络等。

4.学习成绩差强人意

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老人的文化水平通常较低,致使他们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辅导。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成绩一般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而且他们在学习上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对学习缺乏兴趣、毅力和主动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不做作业,甚至轻易逃学、辍学。以上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业进步和今后发展,并进而影响到了他们所在家庭的生活和幸福,也与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和谐是格格不入的。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

1.督促家长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虽然教师也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学校、教师要积极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我们定期督促学生主动与父母打电话,鼓励他们通过书信或电话与父母交流,汇报学习成绩,进行思想交流。父母和子女,只要主动沟通多了,亲情温暖自然也就直达了。

2.营造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学生在校外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校内,我们可以施加影响并正确引导。我们由学校牵头,通过校内广播、黑板报、宣传栏、集体活动等形式,努力营造和谐团结的班集体,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留守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完善他们的人格。当然,学校只是一方小小的净土,复杂难控的是学校周边环境,我们希望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整治运动,让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娱乐场所远离学校。

3.鼓励学生住校,专设教辅老师

目前不少农村学校,一方面由于担心管理麻烦和安全问题,往往不主动提倡学生住校;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寝室只简单地设置门卫和清洁工,对寄宿学生只进行粗放式管理。我们的建议是,一方面学校应鼓励留守儿童住校,以便校方集中管理,并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安全系数,学生也增加了大量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寄宿学生,专设教辅老师,可以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关注学生的课后生活与学习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学习问题,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习惯。

4.积极推行家访制度

学生毕竟不能一年365天都待在学校,因此只把学生收进来还不行,教师还得走出去。我们学校制定了“分工家访,信息共享”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进行分工,分头对班里所有学生进行家访,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针对其中的突出问题,老师们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以便于对学生进行长期的了解与帮助。

5.家长制

由学校出面组织,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有条件、有爱心的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共产党员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充当“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家庭,与他们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在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照料、辅导他们,做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守护人和陪伴者。

6.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除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外,更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我们应有这样一种意识,即每个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是平等的,我们有义务教育好每个学生。教师修养的提升,非一日之功,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都要加强重视,并采取集中培训、自我学习、科学管理等手段,逐渐积累和提高。

作者:王桂云 杨尊淼 单位:梁山县拳铺镇初级中学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家乡,外出务工或经商。这些农民无力解决子女进城受教育的问题,只好将他们留在农村,让家里的长辈或亲戚照顾,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者委托人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存在诸多的社会问题,如:教育、安全、心理健康、医疗等,其中,以教育问题较为突出。那么,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将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本文以XX县为调查对象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一、XX县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XX县位于云南省的南部,下辖5镇2乡,县域内居住着彝、哈尼、傣、拉祜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全县总人口数为122900人,其中农村人口数为99856人,占总人口的81.2%。5镇2乡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分别为86.5%、85%、81.3%、78.8%、98%、84.2%、75%,平均为81.4%。全县18岁以下人口数有41300人,占总人口的33.6%。据调查,全县共有留守儿童519人,占儿童总人数的1.25%。该县留守儿童中少数民族有482人。519名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为:0~5岁的58人,6~12岁285人,13~18岁的176人。经分析:与全国28.29%相比,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比例较低;该县留守儿童中92.9%为少数民族儿童,超过全县少数民族比例11个百分点,可见,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儿童留守的比例较高;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呈现低龄化,66%的儿童为12岁以下。

二、XX县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结果分析

在519名留守儿童中,笔者对250名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下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进行分析。1)家庭教育。在被调查的250名留守儿童中,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监护的比例高达75%,有11%由其他亲戚代为照顾,5%由父或母一方监护,还有1%的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调查数据表明: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年龄都在13~18岁。尽管在该年龄阶段的儿童已基本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但还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需要监护人对其进行监护。此外,由监护人知识水平的调查结果可知:24%“未受过教育”、57%“小学”、13%“初中”、6%“高中”、0%“大学”。被访留守儿童在回答“监护人对你在学校受教育的关心程度”问题的回答中:13%“非常关心”、17%“一般关心”、57%“很少关心”、13%“不关心”。数据表明:该地区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为“隔代教育”,尽管祖辈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但他们大都文化层次较低,无法担负起辅导学生功课的任务,此外,祖辈们大多思想观念陈旧,不够关心儿童的学习问题,且极易造成溺爱。2)学校教育。从师资的角度来看,该县教育发展较为完善,师资力量充足。以经济发展最落后的A、B乡进行分析,A乡:辖内有1所普通中学,教师数为36人,学生数为294人,师生比为1:11。还有4所普通小学,共有教师57名、学生773名,师生比为1:14,其中A乡的中心小学教师数为32人,学生数为478人,师生比为1:15。B乡:辖内有1所初级中学,46名教师,480名学生,师生比为1:11,还有4所完小,共有69名教师,612名学生,师生比为1:9,以上数据均达到国家核定的中小学师生比例标准。在对250名儿童进行了受教育情况满意度的调查中,回答“非常满意”38人,“满意”54人,“一般满意”93人,“很不满意”65人,各占的比例为15%、22%、37%、26%。该地区大多数(63%)的留守儿童表示对受教育的情况不太满意,仅有37%的儿童表示满意。可见,目前该地区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满意度较低。此外,被调查留守儿童在“学校多久召开一次家长会”问题的回答上,93名“没有或者很少开”,54名“一学期一次”,45名“一年一次”,28名“两个月一次”,30名“不定期召开”。把家长会作为常态化工作的仅占被访儿童的12%,说明学校和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不能及时关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3)社会教育。据了解,近年来,该县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县妇联和教育局成功协助县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某农业有限公司、某超市爱心人士深入学校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争取爱心资金来帮助贫困的留守儿童;在学校展开以“儿童为本”的主题教育活动,为孩子提供自我表现的平台。

三、边疆多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家庭方面。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家长普遍存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投资性和人才筛选功能,如果能让所有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么,留守儿童也将不复存在。因此,家长们应当足够重视儿童的教育问题,外出打工时尽可能让父或母一方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沟通,避免完全的“隔代教育”,彻底杜绝无监护状态。此外,作为监护人的父或母应当及时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状况。2)学校方面。学校作为适龄儿童学习知识,增加本领的重要场所,应当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然而,从调研数据得知,尽管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师资配备充足,可是留守儿童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较低,学校和家长之间没有较好的沟通。因此,学校教师应当走近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此外,还应当和监护人之间有效建立多种沟通机制,如:定期家长会、不定期家访和电话交流等方式。3)社会方面。从教育部门的角度,加强宣传《义务教育法》,正确指导农民处理好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问题,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到最低。此外,县、乡镇政府要加大对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尽可能的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政府还应当努力引导社会爱心基金来扶持有困难的留守儿童接受教育。4)儿童自身。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应当要学会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态,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者简介:段淑芬,1984年生,女,云南鹤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喻晓艳,1984年生,女,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

作者:段淑芬 喻晓艳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

1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1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种好的家庭教育模式会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根据抽样调查显示,目前,耿圩镇的居民平均文化水平还不到初中程度。作为父母,他们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而且苦于生计,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由于父母大部分外出打工,作为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祖辈来讲,其文化层次更低,从认知、心理以及精力上都没有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好的管教。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这样,给孩子就留下了生活行为上的无限制空间,认知能力上的局限空间。这种家庭教育的突然缺位,潜藏着留守儿童产生性格极端、行为偏畸、心理障碍的危险。

1.2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1.3社会方面的原因。校外不良少年和不良社会传媒的影响,留守儿童,特别是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他们渴望尊重,独立,渴望无人管束的自由,渴望被他人重视。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很容易与校外的一些年龄相仿的小混混拉拢。他们整天没有正儿八经的事可以做,三五成群,四处游荡。时间一久,这些人就容易做些小偷小摸的事,或寻衅滋事等等。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进而又影响下一梯级的在校学生,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由于这个时期的少年对事物有极大的好奇心,由于缺乏正常的引导和管教,儿童就容易沉迷于游戏厅,网吧,受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的影响,性格容易变得暴力,不仅荒废了学业,整个人也堕落了。

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2.1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首先,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2.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咨询机构,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学校和教师应更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体系。在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要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精神需求,使留守儿童在就学之余,也能感受到生活上的温暖。留守儿童往往缺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家庭亲情的缺失,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性,建立关爱扶助制度,由学校在本校留守儿童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志愿者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同时设置“亲情电话”,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为留守儿童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2.3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如何促进“三农”更好发展的问题。没有父母愿意漂泊异乡忍受分离之痛,只要家乡有适合自己能够务工谋生的岗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在家务工。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让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家不远依然有挣钱的门路,以此减少外出务工现象。三是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关工委和“五老”的作用,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他们成长。此外,农民工集中地的政府要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有关政策,通过办农民工子女学校、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等有效举措,让更多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在异地享受平等、良好的教育。四是加大对农村各种娱乐场所的管理。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三室两厅一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邵能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委党校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经济落后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悬殊,导致农村大部分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同时留下大量的留守儿童。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也为教育带来了严重问题,大部分农村的教育基础投入非常少,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教育质量不高。

(二)户籍制度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居民身份存在很大差异,农民工要将子女留在城市接受教育需要花费更多财力,这种城市、农村户口上的不公平待遇,让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学校。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监护人自身经济条件和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局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很多盲区。目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大多是隔代教育,监护人多为祖父母。祖父母一般对孩子过于溺爱,缺乏必要的心灵沟通和社会道德教育。加上农村思想观念落后,很多农村家庭错误地认为学习无用,只有打工才能挣钱。同时,农村的教育质量较低,毕业后学生失业率较高,这也是导致家长不愿子女接受继续教育的原因。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逐渐消除城乡原有的二元结构,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方法。政府要建立促进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统一发展。政府要从相应政策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积极推动农村贫困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投入更多资金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保证农村劳动力能够在附近区域就业,逐渐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二)改革户籍制度

通过对传统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逐渐消除城乡存在的隔离制度,有效保证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相关政府部门还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落实配套措施,为农民工提供法律保证,保证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接受农民工子女的监督工作,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确保相关政策和制度真正落实,避免城市对农村子女存在歧视以及各种乱收费现象。

(三)重视家庭教育

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家庭教育。首先,村委会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具体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定期组织探访,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各种活动,给与其更多关爱。其次,提倡留守儿童的父母履行监护职责,让其清楚自己需要承担的教育责任和义务,鼓励他们与子女长期保持沟通、联系和交流。另外,在信息技术逐渐发展的时代,还可利用各种媒体、电视、网络等形式,宣传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以及有效措施,推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逐渐完善。

(四)注重对监护人的指导

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更加注重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正确指导,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施力度。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下长辈履行对儿童的监护责任,监护人具有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因此,组织监护人的指导及培训工作十分必要。只有监护人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五)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应开展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设置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其健康成长。教师应更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和成长情况,对他们进行家访,了解其具体情况。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都缺乏家庭关怀,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所以教师不仅要成为儿童教育的引导者,更应该像亲人一样,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及时解决其心理问题。

三、结语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定位不当、心理健康隐患、道德行为缺失和升学困难等问题,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不仅需要家庭的关爱,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关注。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才能让留守儿童更好地接受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

作者:章珍祥 单位:鄂州职业大学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习成绩不佳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并没有自己独立学习的习惯,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多数由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作为监护人,由于老人们年事已高,再加上文化素质比较低,不能辅导孩子们完成课后作业,监督的作用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由于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不足、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心都不能达到尽善尽美,学生在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家长与学校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庭和学校很难对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逃学、厌学、辍学的情况。有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正常家庭的儿童普遍偏低,尤其是在进入初中以后,留守儿童的辍学率普遍提高。1.2安全教育问题当前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明显、尖锐。由于学校的监管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儿童的监护人又缺乏安全教育,很多留守儿童都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诱导,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酗酒、打仗斗殴的事情屡见不鲜。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2.1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是最前沿、最重要的阵地。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最贴心的关爱,让他们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在农村学校,要由校领导做牵头,各级骨干教师为成员成立专业的留守儿童工作组,由工作组的教师负责一个年级,各班由班主任教师作为班级的主导,对全班同学进行摸底排摸,统计班级的留守儿童情况,对家庭的亲属进行登记,并进行建档。安排班级干部进行重点帮扶,学校要成立图书室、心理咨询室、文体活动室等,让留守儿童在课后可以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的心里疏导,逐步完善学生的性格,锻炼学生的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在一些团队活动中让孩子们找到自信、增长知识、增进友谊。所有教师在工作中要注重学习上的鼓励、生活上的多多关心。教师要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波动,在生活上作为他们的朋友,在学习上是他们的师长,教师要掌握好角色的转换。在生活上,要让学生了解父母在外打工工作上的艰辛不易,也要让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承担一些责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文化课程的学习热情,教师要与学生的家长进行必要的联系,及时沟通,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变化,让家长定期与学生取得联系,对一些行为存在异常、心理孤寂的学生要格外关注,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及时将心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千万不要对这些学生置之不理,避免他们走上歧途。2.2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力度,确保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对一些法律法规要落地执行,避免空谈政策。对农村的各种教育资源都要进行合理、公平的进行分配。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多的农村学校,要重点的关注,保证师资的力量以及各种教育设施的准确到位,让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些农村寄宿学校要重点进行关注,政府要合理利用资源对学生在学生的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要重点进行解决。对农村学校要加强管理,对一些违规的问题要严肃处理,在相关部门进行通报,对相关的负责人要进行行政处分。对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出色的学校要进行适当的奖励。鼓励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2.3提高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认知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以及健康的身体都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因此要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对于传统的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自己负责赚钱交学费的这种错误观念要进行扭转,要主动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付出更多的情感,与孩子进行交流,如果工作繁忙就要通过一些通信手段与孩子进行沟通,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苦与乐、喜与悲。对他们的一些苦闷要进行合理的开导。对它们一些错误要及时的进行教育、约束。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也要让他们感觉到对于他们的关爱却一时都没有少。

3结语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巨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要想把这个问题解决好那么就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参与进来,并进行有效的合作,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要想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做好,学校要担当起重要的角色,家长也要进行积极的配合,社会上的其他力量也要注入进来,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儿童教育和监护的体系,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提供一个必要的条件。

作者:梁国忠 单位:吉林省舒兰市七里乡农林小学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严重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这些孩子的心理方面出现问题,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表现特别严重。他们的主要表现有爱激动、不爱沟通和胆小怕事等心理问题。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经常感到孤独、懦弱、自卑等等消极的情绪,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沟通,性格古怪、胆小怕事、自我封闭等,所以他们与同学或朋友交往上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孩子。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疏导和解决,将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的农村孩子最大的区别是父母长期不在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由于年纪比较大,自身素质低,加之过于溺爱孩子,只关心孩子的吃喝住,教育方法不科学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孩子的教育存在问题。而那些寄居在亲朋家的孩子,由于是别人的孩子,不能严格管教,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也受到影响。还有一些长期寄居在学校的孩子,由于没有父母的监护,更是自由自在,一些孩子养成上网玩游戏、吸烟的恶习。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投资少,村小(不科学的撤并)和寄宿制学校少,环境差,学生距离学校太远,乡镇政府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的数量有限,不能解决他们生活、学习、教育等等方面的问题。(二)学校教育管理没有制度化、科学化父母长期外出打工,长期不回家,孩子缺乏亲情,在学校容易产生自闭、孤独、自卑等消极情绪,大多数孩子年龄偏小,自律能力差,需要老师的监管,学校制定的措施的执行不严格,或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留守儿童的办法和措施。(三)家庭环境教育不良家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是儿童长期生活的主要场所,爸爸妈妈和孩子的沟通是直接进行的,交流的内容多,沟通形式多样,教育孩子主要以言传身教为主。长辈是孩子的学习的典范,这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所不能超越的。可是长期在外地打工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特别少,沟通方式有限,一般只是通过电话进行,没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家庭的教育严重不足导致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差,致使这些孩子在行为和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四)监护人自身素质存在问题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地打工,孩子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照顾,其中有一大部分寄居在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家,他们的年龄大、自身素质偏低、过分溺爱;还有一部分寄居在亲戚朋友家,亲戚朋友受心理因素影响,无法严格管教,造成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三、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要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认识,加大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力度第一,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资,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在工作地有学上、有书读,和当地的孩子享有同等受教育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第二,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从法律、制度层面使农村留守儿童受到应有的教育。第三,政府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企业,给外出打工人员优惠条件,使他回家开办企业。榆树台三小刘顺副校长把自家的所有积蓄拿去来开办了一个由他们学校12名留守儿童家长组成的黑板厂,通过刘顺副校长和留守儿童家长的共同努力,他们的黑板远销到内蒙古等地,这不仅为学校、个人增加了收入,也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二)学校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营造轻松的教育环境第一,严格执行《吉林省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标准(试行)》,学校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农村留守儿童知道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减少各种违法行为和受伤害的事故发生。通过建章立制和板报、墙报宣传,改变农村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胆小的意识,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制能力,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第二,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要定期召开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会议,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例如:双河乡学校陈国英校长非常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组织,每位领导负责不同的年班,做到了责任明确措施得力。另外,每个学期的开学初,还针对他们学校的56名留守儿童做由心理健康教师主讲的专题辅导,教师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并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心和照顾,通过老师的情感教育和疏导改变这部分孩子胆小、多疑、自卑、孤僻、不合群、性格古怪、不愿意与他人沟通的现象。其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的跟踪和监控。例如,蔡家镇中心校王金生校长就把他们学校的22名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在档案中记录了每个孩子父母打工地点、联系方式、监护人情况及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及包保人等等信息,做到了责任到人,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心情愉快地生活,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这些留守儿童充满自信,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从而使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三)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增强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意识,协调村、社妇联组织开展对农村留守的关爱和帮扶,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及时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认识。还要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提高监护人的综合素质,转变他们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增强监护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学校还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留守儿童联谊会活动,在节假日采取临时父母代为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机制。例如,双河乡学校就开展了亲子教育活动,他们积极与乡、村、社联系,建立了在节假日由优秀的家长组成的临时“父母”把留守儿童带回家,让他们享受着与其他儿童应有的教育,实现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享受亲情的呵护和抚慰。

四、结语

总之,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儿童,特别是培养留守儿童学会自律,懂得自尊,拥有自信,这不仅仅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全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促进和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

作者:吴泽贵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教师进修学校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论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应对措施综述

一、留守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在儿童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比较短,这可能就导致父母关爱的缺乏,虽然有周围的亲戚朋友取代,但是是不能进行父母角色作用的替代的。有些儿童性格柔弱内向,遇到一些挫折及其困难,就容易自卑、自卑,甚至出现心理逆反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很可能因一些挫折就自暴自弃,失去信心,走向歧途。受到外界经济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可能会更加注重物质上的享受,这种物质攀比心理也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很少在身边陪伴,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成长上的问题就可能因为父母指导的缺乏,而产生孤独寂寞心理,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抑郁心理等。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过程中,也要注意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中东部的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的比例是比较高的,一些单亲或者无亲的学生犯罪率占据学生犯罪总数的60%以上。这些留守儿童的失衡很大程度来自自身家庭功能的不平衡。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面工作,把子女托给亲戚朋友监管,一定程度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要,也就可能导致留守儿童走向歧路。有些父母太注重对孩子的物质层次的报偿,一方面很少抽出时间回家陪陪孩子,一方面对孩子疏于管教,放任自由,这对于孩子的教育管理是非常有害的。我国现阶段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是不健全的,无论是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是社会的保障体系都在起步,这就不能仅仅依靠社会的力量进行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更重要的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要照顾好自己的子女,避免其亲情关系的疏远,这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孩子成才过程中,父母的关爱深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自身心理健康、性格等的发展。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方案

为了更好的进行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化,需要集合社会的力量、学校的力量及其留守儿童父母的力量。相关的政府部门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展现相关保障模式的应用,确保政府的留守儿童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留守儿童情况的深入调查,为现阶段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开展奠定基础。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也要积极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比如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志愿者、爱心教师等,对留守儿童进行更好的呵护、照顾。在留守儿童合法权利维护过程中,也要进行执法体系的健全,从而杜绝侵害留守儿童的相关行为,确保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角色。学校有必要进行寄宿制的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这需要强化国家相关教育监护组织,确保其监护责任体系的健全。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也可以进行社区托管机构的建设,筹集社会资助资金,进行留守儿童社会保障的健全。当然,上述环节的开展需要父母积极的展开配合,留守儿童父母要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定期进行联系,展开温馨对话,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及其关爱,这对留守儿童的良好心理状态的保持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的进行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也要配合父母,进行留守儿童档案体系的健全,对父母的外出情况及其家庭情况等展开登陆,明确好监护人员的自身责任。在日常学校生活中,校方应该在学习上提供帮助,确保每一位留守儿童的良好心理的保持,进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同学关系的融洽,为其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了更好的塑造留守儿童的性格,校方要配合社会定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自身不良习惯的改造,帮助其走出自我封闭空间,比如定期组织一些春游、集体活动等。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学校也要进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心的建立,以缓解留守儿童的自身压力。

三、结语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经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这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进行家庭环节、社会救助环节、学校教育环节的协调,以保证现阶段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作者:周嘉倪 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