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05:35: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首先要澄清一个流毒广泛的说法: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
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首先对要考虑的宏观策略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个别具体问题的解答。
一、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
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如果这一部分已经有人很明确的告诉你了,或者你个人已经很敏锐的感知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可以关闭这篇文章了,因为你已经是明白人,不需要我浪费口舌。
(一)5大利益象限
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就业市场上,我们可以按大的方面对各种利益单位归类如下:
1.公务员(含事业单位)
2.垄断行业国企
3.竞争行业国企
4.外企
5.民营企业
差不多所有的利益单位都可以在上述归类中找到位置。首先你要明白的是,这不是理论研究,这和你未来的事业、收入、地位、家庭都有直接的联系。你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招聘会上准备招聘你的这个公司(单位)到底是属于哪个象限的?
不同的象限拥有的力量和资源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在不同的象限就业获得收入的能力也大不一样。在你选择公司之前,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公务员(即官员),以及垄断国企的手中。但是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财富水平不一样,因此公务员集团的收入相差是很大的。虽然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大家都一样,但是你到广东、华东一带了解下公务员的实际年收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你的同龄人在报考公务员了。实际上,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在当地人群中仍然属于高收入群体。而且也许更关键的是,风险非常小。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你一定在课堂上学过吧?哈哈,告诉你,那是西方经济学原理,我们是中国特色的,不一样的。在中国当公务员,风险小,收益大。也许你会说,不对啊,在你们哪个地方,公务员待遇也不怎么样啊?那么我要告诉你:第一,你不能只看表面收入而不看灰色的部分;第二,当前中国允许地区间人员流动,因此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财富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落后地区的公务员确实是比发达地区的一般白领差的。这也就是利益格局的复杂之处,没有绝对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国企的情况。一说到国企,很多人马上就想到下岗。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首先,解雇员工并不是国企独有,大量的私企每年都在大量解雇员工,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们补偿,给他们“安置”。同时,也不是任何国企都效益不好,都需要下岗。我们看利益格局,首先要看谁拥有力量和资源。在中国,说白了就是谁拥有政府力量和行业垄断的权力,想效益不好都难。这不是国企还是私企来简单划分的。例如中国移动、电信、银行、石油,这些垄断性行业中的大国企,个个效益好。而那些国家已经“完全放开”了的竞争行业的国企,几乎都是完蛋两个字(不含假装放开的行业)。这里面有个很清晰的发展脉络:在90年代初,只有国企存在,民营力量非常微弱。而国企长期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使得闸门打开后第一批进入市场经济的人尝到了“高”工资的甜头;在90年代末,以20__年为分界线,时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抓大放小政策下,垄断行业的国企迅速利用其 行政资源做市场经济,毫无悬念,他们无往不胜,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当前阶段,以20__年为分界线,则又是另外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各地MBO此起彼伏了。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国企将出现分化,具体发展的预测比较复杂,我将
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门分析。但无论如何,在当前阶段垄断国企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高收入集团。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现在那些45岁左右下岗破产的竞争行业国企员工,在他们象你们这么大就业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工作仍然是最好的,收入也是最高的。只是现在利益格局已经改变。
再来看下外企的情况。外资企业主要是依靠资金力量、和政府的关系、以及高水平管理在做事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企业。但是,他们在中国仍然要遵守中国的潜规则的。由于能够跨国经营的外企一般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因此外企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利益单位,也是就业的高收入单位。注意,那些中国人海外注册弄的假外企不算,台湾、香港企业算民企。
看看民企的情况,民企仍然不占中国经济的主体。他们在政府力量和占有资源上都相对比较弱。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主要是进去的比较早的一批民企做大了,拥有一定的力量。而大量的民企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生活质量都不高。因为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机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或者有部分人有权不依,这造成了中国的完全竞争行业“扭曲竞争”的现象;在非完全竞争的行业,民企则主要是依附在某些拥有资源的单位周围生存,这种状态打个比方就是例如吸附在某个树上的虫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非竞争性关系利益群。由于职业保护的法律型同虚设,以及缺少工会等代表员工利益的力量,直接造成了民企员工在职场上成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关心国企下岗员工,而没有关注民企解雇员工呢?很简单,因为国企下岗员工年纪已经大了,无法再找到足以维持原来生活水平的工作了。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民企员工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社会问题并不明显。
好了,现在清楚些了吧,首先要看你要去的公司(单位)是在上述哪个象限。象限属性从大势上决定了你以后可能获得的收入和地位。而你个人的能力,是在大波浪上翻起的小水花。可以说,判断大势的能力比从事具体事情的能力重要得多。也许你要说,好象哪个象限都有收入高的人啊。是的,可是你不要忘记了,在不同象限获得高收入和地位的可能性,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在一些象限,你只要跟上平均水平,5年以后你就可以很轻易的存上一大笔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在一些象限,你要十分努力,10年以后,你有可能存上一些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当你达到这个水平时,在优势象限的和你同时起步的人,已经存上了更多的钱,换上了更大的房子和车子。象限是有优劣差异的,起点相同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通道,同样都很努力,但落到的结果将天差地别。
其次,光看哪个象限还不足够。因为在同一个象限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微妙区别!
二、转型中的一代
中国的事情要用放大镜看才会清楚,这也是老外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原因。上述人为差别按利益象限的不同也有差异:
1.公务员、国企类,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
政府工作人员难道也有非正式工?是的,如果你还不知道,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政府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以及所谓的“政府雇员”。在某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贫穷的省,这两者收入差距不大;而越是经济富裕的省,这两者的收入差距就越大。政府雇员要转为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有很大的难度,没有关系基本不用想。因此,即使你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即使你已经被某政府单位接收了,你一定要打听清楚哦!
摘要:目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直接实施部门,理应发挥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为此,高校领导必须尽快转变观念,顺应形势,实现学生管理部门的职能转换。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渠道作用
一、高校应发挥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高等学校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直接实施部门,理应发挥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和任务,袭定了高等学校在就业指导中的主渠道作用
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思想教育、信息指导、心理辅导和技术指导等几方面。
1.思想教育是就业指导的中心。它的任务就是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并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
2、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础和重要内窖。主要包括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人才市场供需形势分析、毕业生供需信息等。
3.心理辅导。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不步大学毕业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在面临职业选择和就业竞争时,往往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因此就业指导时大力加强心理辅导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4.技术指导。在双向选择中,毕业生迫切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求职技巧和方法。来宣传、展示自己。这就要求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就业技巧和方法指导.使毕业生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和方法,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二)现行的就业制度夏就业市场的特点,决定了高等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应发挥主渠道作用
学校一方面通过联系和协商.向用人单位介绍本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使用方向和毕业生的具体情况;一方面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及具体要求,然后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和条件,指导和推荐有资格参加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和规定时间内.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洽谈,相互达成就业录用协议.从而完成就业工作。高校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寻求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结合点.使双方的需求选到统一,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起到了纽带与桥梁的作用。
(三)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应发挥主渠道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探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发挥主渠道作用。
二、高校如何发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1.转变观念,尽快完成职能的转换。学校已从原来协助政府职能部门直接进行就业分配,转向为毕业生择业和用人单位录用人才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因此,高校应及时转变观念,加强服务功能+努力做到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校三方满意。
2.设立以服务为宗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尽快建立一个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可以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服务的机构。配备专门化、专业化、专家化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3.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如举办就业指导讲座等,另外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等。超级秘书网: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点之一,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价值取向相互作用,势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更新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己势在必行。完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拓展就业指导内容,以期完善和改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再流于形式,在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真正起到好参谋、好向导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
自2003年第一批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连年上升,到2007年将达到495万人。据初步预测,大学毕业生年增加的百分比将大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年增长的百分比,这将加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求职难度将加大,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也将提出新的要求。对于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原有的就业指导内容要适应新的形势,为高校毕业生内练素质外塑形象做好充分的准备,必须增加新的就业指导内容、拓展指导空间,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一、了解职场需求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以学生成功就业和为社会职场提供合格的从业人员为基本出发点的。调查社会职场需求将成为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之一。根据本校毕业生的专业设置及就业倾向,有计划地将社会需求划分成几大块,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详细地了解社会职场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其中问卷的设计必须切合实际,内容要具体,具有实效性,语言要通俗简洁,以增加问卷的可答性和调查的真实性;亦可采取走访的形式,深入社会各界,近距离了解社会职场对毕业生的需求,进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真实地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
二、充实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拓展就业指导工作内容
对调查内容要进行分析,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完善就业指导内容。
1.转变就业观念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延续着“精英教育”的教育理念,大学毕业生中也普遍存在着“精英就业”的错误观念。据了解,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认为毕业之后到大城市中找工作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是就业地区的适当选择,认为自己是精英式人才,毕业之后找一份受人尊重的体面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普遍存在着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错误观念,把从事体力劳动或服务性行业看成是“低贱”的工作。而把进事业单位、进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等少数部门、少数单位工作看成是理想的职业取向。由于上述错误的就业观念,导致大批毕业生拥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纷纷往事业单位和知名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应聘,使这些地区和单位的职位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人才浪费,从而形成“就业难”的假象,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来看,需要大学生的职位有很多,特别是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地区等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仍然很大,那里有广阔的空间可供大学生施展个人才能。但基于错误的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那里发展,从而造成了用人单位“空岗”,大学生“失业”的反常现象。为此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增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的指导内容。
造成不正确就业观念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是社会,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对职业的偏见,形成了职业有贵贱之分的错误习俗;二是父母,大多数家长往往用自己的老经验和陈旧的文化习俗,一厢情愿地为自己的子女选专业、定方向;三是同学,由于同学之间相互评论职业的好坏、工资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在没有实际了解调查的情况下,主观地认为某某职业好某某职业坏,从而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思维定势。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无贵贱之分,只要能发挥个人的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可选择的职业,在选择职业时应坚持生存优先的原则,在有工作可做的情况下,才能考虑更高一层的要求。
2.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鉴于高校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缺乏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思路,只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投入较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针对社会职场对各专业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适当地修改某些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优化专业课程计划,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实力。
3.优化知识结构,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生大多数是从小学一直念到大学本科、念到研究生,其中没有经历社会实践的锻炼,没有实际工作的体验,用人单位不知道我们的毕业生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从而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克服以往毕业实习形式大于内容、实习活动流于形式的做法,切实做好毕业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使毕业实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真正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同时由于毕业实习的时间较短,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对实习的体验不够深刻。应倡导学生把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贯穿于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工作、了解社会,从实际工作中体验思考自己将来的职业取向,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完善知识体系,重视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4.进行求职心理素质培训
要培养学生求职自信心理,引导学生分析就业市场的各种情况,如学业优势、职训优势等,了解职场的各种信息,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找回自信,增强自信力。
要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行为能力。行为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当一个职业机会到来时,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人,才会牢牢抓住机会,并且能主动地创造机会。对于未来的职业,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从事过,既使是做过也是短时间的,对于一些职业所需的行为技能并不是十分了解,这样就需要职业行为能力的心理素质储备。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实现目标的愿望,在实现职业目标之前要确定周密详细、操作性强的方案,通过调查和实证确定所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一旦方案确定,目标明确,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在工作中要有持久性,要集中精力,遇到困难不气馁,并有能力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其次要经常关注各行各业的专业技能,在日常行为中多锻炼,做好行为能力的技能训练。
5.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工作
要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自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测试学生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职业心理倾向,并与意向选择职业的客观要求进行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分析澄清自我形象,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符合实际的正确认识。
要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取向,分析研究学生的专业成绩、参加职业培训情况、获取各类证书和职业资格的情况以及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未来职业取向,其中包括想要从事的职业领域、职业种类以及期望的报酬水平、从业条件、可能性获得的职业资格等,分析职业对从业者的一般要求以及用人单位未来实际能够提供的职业岗位情况,针对学生的自身情况,对学生未来职业取向以及能够从事的职业进行详细可行性论证,依据人职匹配原理确定学生未来的职业取向。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努力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方法与途径,努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就业关乎民生,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进入一个急剧增加的阶段,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而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师范专业就业市场已成为理工、综合院校竞相抢占的目标,种种因素导致这一市场的竞争口趋激烈。在新的形势,如何让毕业生沉着从容地选择一份相对理想的工作,真正实现“毕业了就基本就业”,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而又回避不了的问题,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站在“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源”这一高度来思考就业指导工作,以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创新工作内容、方法与途径,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充分认识和克服就业指导工作的误区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信息提供,忽视教育引导;重视技巧指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择业观教育、择业心理调适和引导、创业教育、职业规划、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爱岗敬业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明显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和创业精神,个人主义和享乐观念仍很严重;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等误区或问题,从而难以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形象设计、面试模拟等手段的作用,而且应注意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建立一支专门从事有关大学生职业、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咨询、教育、管理、研究和服务作的就业指导队伍,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使就业指导能够真正受大学生欢迎,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二、深入开展全过程就业指导,分阶段落实就业理想
我国大多数高校是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职业生涯设计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树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并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始终的观念。
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职业规划活动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就业竞争力。。不能仅仅局限在毕业班,如果只是在临近毕业时才把现实问题交待给学生,恐怕他们一时就难以接受,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我们应把工作做在前面,前置到新生刚入校,实施在全过程,构建以职业生涯辅导和学习职业角色技能为主线的就业指导模式。
1.从新生一人学就实施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成才教育。抓住新生刚刚进入高校成才意识强,而对专业知识肤浅、就业观念模糊的特点,教导他们认识到成才与就业、创业的道路必须从现在开始,引导他们从就业和职业的角度思考如何成才,从而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培养自我塑造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正确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做哪些素质准备,才能在毕业时取得理想的职业,把成才理想和就业观念结合起来。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上,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与任务,分阶段、分任务逐级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针对性。一方面,应针对某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在测评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技能、爱好、社会需要和专业,进行差异性的就业咨询辅导,使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都不同于他人。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以及职业分析,使其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知,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促进学生对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寻求与其自身特征相一致的职业适应范围,进行人职匹配的自我评价,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制定短、中、长期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各项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如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对文化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2.大二、大三时,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使学生在稳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扩大与就业相联系的知识面,明确就业方向,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职业角色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参与多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肴贡培养科研和实践教学方而的能力,实行考研和就业学生的人体分流,使之以良好的心态,确处理社会要与个人职业选择的关系。
此时,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在大学生的教育实习中,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敬业爱岗的精神,强化岗位角色训练;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聘请校外在岗人士作职业素质相关的系列报告;利用专业实习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职业要求,拓宽职业专业知识。总之,通过各种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掌握面试、笔试的技巧以及实践技能的考核方法,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优良品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大四时,应对学生加强就业政策的指导和求职技巧的训练,把重点放在招聘的模拟训练和角色的转变上,使其完成从一个“校园人”向“职业人”的心理转变,为尽快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愉快地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应根据毕业生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和心理等方面的具体实战指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择业定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就业的自主性。在指导方法和手段上,可通过集体辅导、分类辅导、个别咨询、模拟讲座、演练实习、技能实践、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各种适合自己大学的职业模拟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指导
(一)深入分析就业形势,加强就业形势的指导
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和指导可以使每一位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认真分析自己所具备的素质和基本能力,有意识地找准适合自己的岗位,避免就业选择时的盲目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就业机遇总是青睐于职业素质高的人才。据对找到工作的学生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毕业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综合能力以及素质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对是否担任过学生卜部和是否党员也有一定的要求。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最重要因素是“专业水平”(26%);其次是反映一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面试的第一印象(19%);再次是“社会实践经历(14%)此外,“外语水平"(13%)和“计算机水平”(9%)也是用人单位较为看重的,而这两项也可以视作专业能力。显然,专业水平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它是大学生所有就业能力的基础。
(二)强化就业观念指导,树立就业信心
就业观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前提,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就业观念指导应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评价体系,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的意识;在全面、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
1一帮助毕业生转变“四个就业观念”,即转变“铁饭碗”的旧观念,鼓励他们到私立民办教育单位就业;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一招技术吃一辈子”的旧观念,鼓励他们先生存后发展;转变“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到真正伸展自己手脚,发挥专业优势的地方去工作,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转变“我最向往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的幼稚观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准确估量自身条件,去找“最适合我的工作”,不好大喜功。要努力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和“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培养正确的义利观,鼓励他们到中西部和基层单位去发展。近几年我系就有相当比例的毕生到山东西部、河南中西部、河北和苏北等地区的中学任教,有的毕业生在这些学校担任了非本专业的英语、生物甚至宿舍管理员等教育教学几作,实现了就业,赢得了社会的承认。
2.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择业态度和自信心,树立自我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念。要使学生首先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再就是自尊自信,它是就业应聘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还得谦虚有度;谦虚过度,给人以缺乏自信的感觉,自信过度,又让人感到狂妄;在应聘中还要积极主动,勇几推销自己,勇于竞争,变被动的就业为主动的创业,充分发挥潜能,实现美好的人生。
(三)做好就业心理指导
毕业生在求知择业过程中,由于主观上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加客观上的诸多制约因素以及就业压力和困惑,容易在择业时产生矛盾心理,如:急躁焦虑、临阵怯场;患得患失,难以抉择;缺乏自信,自卑自弃等;同时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几种心态:一是以经济实惠为条件的急功近利心态;二是对大城市的追求和对基层及厂矿艰苦条件的冷漠心态;三是担心不正之风冲击平等竞争的忧虑心态;四是好高鹜远,“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攀比心态;五是自己的社会背景和自身条件都比较优越而引发的依赖心态等。
针对以上矛盾心理、心态,就业心理指导要因势利导,努力帮助毕业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提高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应帮助毕业生从自我素质方面做客观评价,帮助他们分析客观社会环境和他们将要从事工作的有利条件,教会他们如何控制应试心理和技巧,消除不适应的行为,学会各种正常的反应方式;同时对落选的毕业生要引导他门重新评价自己,分析落聘的原因,重新振作起来,重新树立信心。
(四)做好择业技巧的指导
求职是一门艺术,求职择业技巧对大学生能否成功择业影响极大。是否很好就业固然主要由毕业生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决定,但适当的择业技巧会使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更加锦仁添花。面临毕业的学生,普遍缺乏择业技巧。择业技巧的指导应使毕业生掌握白荐、面试、笔试的技巧以及实践技能的考核方法,在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如何依托各种关系收集处理就业信息,如何编写自荐材料,如何胸有成竹地参加面试、笔试和口试,如何把握机会展示自己才能等等方面加强指导,从而提高求职择业的实战能力,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总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积极加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和引导,把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其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优良的品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使其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工作,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拓展学生的职业知识,培养职业精神,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职匹配。超级秘书网: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又不同于普通本科和高专教育。就业出口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特色。为增强优势,突出特色,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高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基本目的,帮助高职大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择业活动,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确立正确的择业意向,让学生了解国情及就业形势,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决策能力,增强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能力,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状况看,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就业需要还不相适应调查中发现,不少同学选择了自主择业,但也有同学在择业过程中更看重待遇、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很多同学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参与竞争,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意识,但也有学生存在等待学校推荐或希望自己的父母亲友为自己联系工作等依赖思想;部分同学对社会现状缺乏了解,职业期望过高,不能准确定位;不少单位在人才需求上“高消费”,只要普通本科以上的学历,不管能力,不讲究实际岗位的要求,让很多学生担心以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无法安心学习,上高职有失落感,给高职毕业生求职造成了困难。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状况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是复杂的传统的就业意识与新的就业观念相碰撞,表现出多元化的择业取向,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在就业咨询、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较窄,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在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视不够,难以适应高职大学生的求职需要。
(二)从高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造成人们重理论、轻实践,把高职教育视为“二等教育”,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造成一些用人单位不敢大胆使用高职毕业生;二是很多企业面临转轨改制,下岗人员较多,不可能接收大量的高职毕业生;三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隐陛失业显性化,增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矛盾;四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加大,就业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高职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和指导。而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就业信息来源分散,缺少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同时在就业形势的预测和教育方面十分薄弱,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宣传的层面上,缺少适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从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来看,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养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缺少实际指导及帮助的部门,缺乏专门对市场需求进行研究的人员。尽管目前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由于人手少,忙于应付大量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还是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逐步使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通过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而作为高等人才资源之一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必然走向市场,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学校推荐、自主择业方式就业。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能充分发挥高职人才的作用和优势,使高职毕业生的配置、流动更趋于合理,更有效率,更好地满足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高职毕业生的一些择业心态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和主动性还不相适应。如何指导高职毕业生把握高职教育的特色,准确定位,正确选择用人单位,选择职业,如何指导高职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观、职业价值观等新观念,使高职毕业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要健康发展,必须为学生的出路着想,才能办出高职特色,才能增强高职的竞争力。如果高职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能充分就业,就会使高职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下降,造成生源不足,专业萎缩,形成分不出招不进的恶性循环,高职教育也必将陷入困境。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一手抓毕业生就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使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
(三)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要求
高职大学生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大学生只有顺利就业,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部分高职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估价自己,不了解社会需要,在选择职业时,往往脱离客观现实,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些毕业生缺乏全局观点,在处理事业和待遇方面,重利益轻成才;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不愿到基层一线去等等。上述诸多缺乏正确就业指导的片面认识都会导致择业的失败。由此可见,加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追求动向,正确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在思想上、政策上、信息上、心理上、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是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三、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开设就业指导课
把就业指导课作为高职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改变就业指导只局限在高职大学生毕业前夕搞的做法,使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大学生受教育的全过程。
(二)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
学院应根据高职大学生求职意向、求职心理的实际情况,聘请企业界人士、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校友作专题报告,以榜样的力量感染人。
(三)加强日常思想教育活动
要把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高职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座谈、讨论、板报、橱窗、专题报告会、模拟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对高职大学生宣传就业方针、政策,介绍求职知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和技巧。
(四)开展就业方面的心理咨询
通过咨询,帮助高职大学生克服择业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使他们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择业心态,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能正确地估计形势,面对求职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能沉着应变和处理,对就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业务准备和心理准备。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实现由学生到从业人员的转变。
(五)组织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
访问学院可针对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某些糊涂观念和高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专题的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然后加以理性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能收到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效果。
(六)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建立和利用人才信息网,组织多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为高职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咨询,开展就业技能方面的训练。
(七)实施预就业制(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为体现高职特色,学院可实施将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预就业机制,让学生直接到基层一线岗位,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的实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对社会、国情的直接认识和了解,充分认识到竞争、就业、生存等问题,培养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在校期间实施工学交替方案就收到了良好效果。
(八)重视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组织就业教育活动的专业能力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建设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除选拔精干人员外,要督促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在研究探索中不断成长,在学习提高中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围绕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探索就业指导工作内在的规律性,建立适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要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对于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养,学院要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也可采取以会代训、经验交流、专业会议、专题讲座和理论探讨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努力造就一批就业指导能手、就业指导专家,把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
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首先要澄清一个流毒广泛的说法: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
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首先对要考虑的宏观策略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个别具体问题的解答。
一、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
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如果这一部分已经有人很明确的告诉你了,或者你个人已经很敏锐的感知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可以关闭这篇文章了,因为你已经是明白人,不需要我浪费口舌。
(一)5大利益象限
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就业市场上,我们可以按大的方面对各种利益单位归类如下:
1.公务员(含事业单位)
2.垄断行业国企
3.竞争行业国企
4.外企
5.民营企业
差不多所有的利益单位都可以在上述归类中找到位置。首先你要明白的是,这不是理论研究,这和你未来的事业、收入、地位、家庭都有直接的联系。你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招聘会上准备招聘你的这个公司(单位)到底是属于哪个象限的?
不同的象限拥有的力量和资源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在不同的象限就业获得收入的能力也大不一样。在你选择公司之前,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公务员(即官员),以及垄断国企的手中。但是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财富水平不一样,因此公务员集团的收入相差是很大的。虽然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大家都一样,但是你到广东、华东一带了解下公务员的实际年收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你的同龄人在报考公务员了。实际上,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在当地人群中仍然属于高收入群体。而且也许更关键的是,风险非常小。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你一定在课堂上学过吧?哈哈,告诉你,那是西方经济学原理,我们是中国特色的,不一样的。在中国当公务员,风险小,收益大。也许你会说,不对啊,在你们哪个地方,公务员待遇也不怎么样啊?那么我要告诉你:第一,你不能只看表面收入而不看灰色的部分;第二,当前中国允许地区间人员流动,因此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财富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落后地区的公务员确实是比发达地区的一般白领差的。这也就是利益格局的复杂之处,没有绝对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国企的情况。一说到国企,很多人马上就想到下岗。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首先,解雇员工并不是国企独有,大量的私企每年都在大量解雇员工,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们补偿,给他们“安置”。同时,也不是任何国企都效益不好,都需要下岗。我们看利益格局,首先要看谁拥有力量和资源。在中国,说白了就是谁拥有政府力量和行业垄断的权力,想效益不好都难。这不是国企还是私企来简单划分的。例如中国移动、电信、银行、石油,这些垄断性行业中的大国企,个个效益好。而那些国家已经“完全放开”了的竞争行业的国企,几乎都是完蛋两个字(不含假装放开的行业)。这里面有个很清晰的发展脉络:在90年代初,只有国企存在,民营力量非常微弱。而国企长期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使得闸门打开后第一批进入市场经济的人尝到了“高”工资的甜头;在90年代末,以2000年为分界线,时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抓大放小政策下,垄断行业的国企迅速利用其行政资源做市场经济,毫无悬念,他们无往不胜,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当前阶段,以2005年为分界线,则又是另外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各地MBO此起彼伏了。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国企将出现分化,具体发展的预测比较复杂,我将
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门分析。但无论如何,在当前阶段垄断国企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高收入集团。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现在那些45岁左右下岗破产的竞争行业国企员工,在他们象你们这么大就业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工作仍然是最好的,收入也是最高的。只是现在利益格局已经改变。
要是依靠资金力量、和政府的关系、以及高水平管理在做事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企业。但是,他们在中国仍然要遵守中国的潜规则的。由于能够跨国经营的外企一般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因此外企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利益单位,也是就业的高收入单位。注意,那些中国人海外注册弄的假外企不算,台湾、香港企业算民企。
看看民企
的情况,民企仍然不占中国经济的主体。他们在政府力量和占有资源上都相对比较弱。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主要是进去的比较早的一批民企做大了,拥有一定的力量。而大量的民企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生活质量都不高。因为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机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或者有部分人有权不依,这造成了中国的完全竞争行业“扭曲竞争”的现象;在非完全竞争的行业,民企则主要是依附在某些拥有资源的单位周围生存,这种状态打个比方就是例如吸附在某个树上的虫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非竞争性关系利益群。由于职业保护的法律型同虚设,以及缺少工会等代表员工利益的力量,直接造成了民企员工在职场上成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关心国企下岗员工,而没有关注民企解雇员工呢?很简单,因为国企下岗员工年纪已经大了,无法再找到足以维持原来生活水平的工作了。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民企员工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社会问题并不明显。
好了,现在清楚些了吧,首先要看你要去的公司(单位)是在上述哪个象限。象限属性从大势上决定了你以后可能获得的收入和地位。而你个人的能力,是在大波浪上翻起的小水花。可以说,判断大势的能力比从事具体事情的能力重要得多。也许你要说,好象哪个象限都有收入高的人啊。是的,可是你不要忘记了,在不同象限获得高收入和地位的可能性,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在一些象限,你只要跟上平均水平,5年以后你就可以很轻易的存上一大笔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在一些象限,你要十分努力,10年以后,你有可能存上一些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当你达到这个水平时,在优势象限的和你同时起步的人,已经存上了更多的钱,换上了更大的房子和车子。象限是有优劣差异的,起点相同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通道,同样都很努力,但落到的结果将天差地别。
其次,光看哪个象限还不足够。因为在同一个象限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微妙区别!
二、转型中的一代
中国的事情要用放大镜看才会清楚,这也是老外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原因。上述人为差别按利益象限的不同也有差异:
1.公务员、国企类,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
政府工作人员难道也有非正式工?是的,如果你还不知道,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政府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以及所谓的“政府雇员”。在某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贫穷的省,这两者收入差距不大;而越是经济富裕的省,这两者的收入差距就越大。政府雇员要转为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有很大的难度,没有关系基本不用想。因此,即使你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即使你已经被某政府单位接收了,你一定要打听清楚哦!
一、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
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工作中主要包括就业观教育、择业观教育、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容单一空泛,观点过旧,基础信息更新换代过慢等问题,达不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部分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书面知识多于就业工作实效。高校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多来自课本、教材,缺少最新的就业政策、行业发展信息,不能把个人实际与职业规划相结合。许多老师也缺乏在社会和企业工作的经历,上课照本宣科,没有洞察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缺乏与学生互相沟通,教育内容大而空泛,不能真正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困惑和矛盾。
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
当前民办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沿用之前的传统的授课方式,民办高校将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组织辅导员或是任课教师定时向学生传授课程,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上能起到教育指导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族群结构发生了变化,九零后甚至九五后成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由于民办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知识体系与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同时受朋辈、网络,各种高科技信息的影响,内心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现代化。由于其认知水平不同,对就业、择业、甚至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认知都难以取得一致。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拓思路,结合运用出现的先进科技手段,做好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3、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民办院校在职业规划课方面存在着教书和育人的脱节现象。由于对此类课程不够重视,加上教师资源紧缺,所以民办院校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都是由别的课程老师或者辅导员兼上,只有少部分专职教师。部分兼职教师身担多份工作,无暇对目前学生关心的各种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专业的分析,往往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实践育人这一环节,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离。有些老师本身对这门课就不够重视,上课不注重对教学课堂秩序的维持,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
二、民办院校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构建就业联合机制
民办高校与企业、与毕业生建立联系制度,即民办高校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工作,民办高校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工作汇报。这样做一方面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造了就业实习的机会和企业吸纳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激励和帮助高校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不要小看榜样的力量,在榜样力量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能够自觉的完善自身,自觉地接受一切先进、合理地正能量,才能指导其不断调整自我的职业规划,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2、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现今时代中,一定要占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体现在就业指导中,首先,应利用网络,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势,在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学生输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适当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到基层去、到国家真正需要的地方去,抵制社会不良思潮对学生的冲击;第二,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就业指导老师要利用网络搜集大量最新信息,更新授课内容,使课堂内容紧跟时代脚步;第三,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师生交流方式,贴近时事热点,结合学生关注的话题,利用网络新媒体与学生互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方向性的引导,让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组建能跟得上时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都是按照课本和教案授课讲解,老师属于知识的传授者,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与崇拜。但是随着网络的无所不入,学生在很多方面的知识掌握上已经超过教师,尤其是对在新技能、新观念、新信息的获取方面,教师已经没有优势。目前的就业形势、就业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大家的价值取向也更加多元化。但是,教师在应对新局势方面显然准备不足,仍然讲授教材中过时的老一套。而民办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紧张,对这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开课只为完成教学计划,授课内容与就业现状严重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学生毫无兴趣,来上课只为凑学分。因此,在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配备高水平的授课教师。新的社会潮流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把指导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作为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实现学生上大学的目的;第二,大四是学生心理危机的高发期,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求职这个关键的时期的心理动态,化解学生心中的迷茫和恐慌,不但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还要做学生的心理支柱和坚强后盾;第三,教师要积极学习网络技术,利用QQ、微信、微博等年轻人喜欢的社交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民办院校的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一部分学生思想状态是否稳定、能否顺利就业,不但影响到学生个人和家庭,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就业问题,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新的工作方法,加强就业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作者:梁辉华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1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背景分析
1.1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合。在我国多元化经济发展的态势下,社会各种经济形式蓬勃发展,国有、私营、个体、民营等经济形态都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推动力量,一些大学生不顾社会经济形态的多方位发展,一味地看重大型、国有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而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民营、私营企业不屑一顾,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难与民营、私营企业求才难的矛盾凸显。
1.2大学生缺乏社会求职经验。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中,与社会实践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因而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缺乏社会经验和求职技巧,这也是问题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生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迷失在就业选择的路程上。
1.3大学生缺乏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目前,大学生群体还未建立完全的自主意识,对自主创新缺乏探究精神,由于缺乏一定资金的支撑,还必须依附于家庭的资助,因而在创业过程中还举步维艰。由上可知,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将大学生就业作为日常教学,纳入大学四年的全程,并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多渠道的高校辅导,进行系统化的就业体系创新与优化。
2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分阶段的重要意义分析
2.1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顺利就业的需要
大学生的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与其个人的发展和前途息息相关,高校也义不容辞应当承担起为大学生指导人生航向的重任,必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为大学生构建大学四年全程的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分阶段、有步骤、分层次的就业辅导,为大学生做好就业知识准备和就业心理调适。
2.2高校教学优化改革与创新教学的需要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全方位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其培养出的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和地位。因此,高校必须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的优化改革与创新,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学科课程以及教学模式,以全程、分阶段的就业辅导,为大学生提供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欢迎,用高评价和高反馈信息,证实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教学水平,促进高校的发展。
3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全程、分阶段优化体系措施
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遵循全程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全员性原则,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培养自身素质、提升自我评价能力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就业信息获取、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教学培训,在大学四年的全过程中,进行就业指导规划的体系构建:
3.1适应性教育———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探索期
初入大学的一年级阶段,是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角色适应期,高校辅导员必须对大学一年级学生介绍大学的意义、特点及专业,鼓励一年级大学生一入高校,就规划在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并以奋斗目标为出发点,进行个人生涯的拟定和设计,这是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的侧重点,在对大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注重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用正确的大学成才方法,实现由高中向大学的适应性转换,进而辅导大学生制定成才方案及四年的分期具体步骤,体现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有机结合。在适应性教育的就业探索期内,教师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具体讲授内容应当包括:人生理想、道德修养教育;所学专业的认识与教育;角色转换期的适应性心理教育。总之,在大学一年级的适应性探索期内,必须让新生明确其专业与就业职业之间的关联,初步确立大学新生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大学知识的积累奠定基础。
3.2认识性教育———大学二年级的就业定位期
大学二年级学生要进行逐步的人格塑造和智力成长,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用适应性学习阶段转为专业学习准备阶段,在公共基础课结束转入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要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学习方法,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高校辅导员要在大学二年级的期间内对大学生进行以认识性教育为主的辅助,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深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定位;确立初步的职业目标,进行自我的认识和定位;重视职业规划团体辅导,解答大学生职业咨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职业迁移能力的教育。
3.3专业性教育———大学三年级的就业实践期
大学三年级已经是大学专业的完全学习期,也是学生储备其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职业规划实施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这一期间内应当以自己的专业为主,结合自身的能力与特点进行学习,高校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辅助其与职业目标相适应,进行职业与专业的调适,进行具体的辅助与指导,重点包括:对大学生就业思想的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指导;国家相关就业政策的指导;社会相关就业信息的提供与指导。
3.4就业教育———大学四年级的毕业期
大学生的毕业四年级阶段,是就业选择的抉择时期,在这一关键阶段内,高校辅导员要对大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的专业性指导,在“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之下,要求大学生掌握相关求职技巧;并且,要对大学生进行敬业精神的指导,强调大学生不仅要选择职业,更要敬重职业,由学生转换为社会性角色,踏实地由校园转入社会;最后,还要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实践指导,通过聘请用人单位、人才专家点评等方式,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做好进入社会实践的准备。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全程、分阶段为特点,通过构筑长效、实用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大学四年全程的辅助与指导,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课程当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确定好职业人生规划,并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完成自身素质的培养,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道德品质,实现自己的社会人生梦想。
作者:方毓奇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
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第一,高校辅导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各方面的学习,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把握宏观的就业形势,了解相关的国家就业政策办法、就业形势、就业需求等信息。如哪些是最热门或最冷门的就业专业,所读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等,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免好高骛远、盲目追高或者缺乏信心、大材小用,造成大量人才待业。
第二,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咨询平台。各种就业创业信息繁多,但是大学生能够把握的有用信息较少,所以辅导员要善于利用相关力量,广开就业渠道,广收就业信息,搭建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咨询平台,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搭桥铺路。同时,通过亲身参加毕业生招聘会、实地巡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第一手宝贵的信息资料。还可以做好大学生的信息统计工作,把学生的个人简历整理好,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信息,适时地向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学生。
第三,重视大学生就业,担负起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具体责任。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创建个性化职业咨询体系,做好就业跟踪服务的各项工作。自学生入学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包括外貌特征、身心健康状况、个性特点、技能特长、兴趣爱好、家庭住址、家庭收入情况及贫困程度、家庭主要成员及职业、主要社会关系、校内人际关系等信息建立学生数据库;以学生职业心理测评、职业课程作业及实践报告为依托,创建包含职业生涯规划档案、职业能力测试与咨询档案、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体系的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档案,实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职业指导。[1]让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教育、求职面试训练、顶岗实习,到采集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市场、求职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参加“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洽谈会、签订就业协议书、上岗试用等环节都得到指导帮助。
辅导员要全面指导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第一,辅导员要通过德学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象牙塔”,大学生也从“天之骄子”变成“天之焦子”。辅导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可以通过讲座、交流、课程培训等多样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确立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到根据自身实际调整就业观念和心态,准确定位,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的就业观念,看清大城市、大单位的职业前景,避免片面追求报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倾向。辅导员还可以通过积极宣传中央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政策,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一线技术岗位就业,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发展之路。在不断积累经验、增长阅历、历练心智,拥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人脉关系之后,再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缓和我国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第二,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培养就业创业意识,通过“五进”活动提高就业能力。我院邝邦洪院长提出的“进课室、进图书馆、进体育场、进实验实训室、进社会”的五进活动理念,对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培养就业能力的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就业指导课、宣传栏、校报、网络等形式,一方面培养大学生成为信念坚定、理想远大、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人,另一方面向大学生介绍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让学生明白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培养独立思辨、实践的能力以及如何让自己成为雇主青睐的人才。进而引导大学生主动“进教室、进图书馆”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考取各类对就业有用的从业资格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择业能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篮球赛、毽球赛、羽毛球赛、校运会等阳光体育活动,既能劳逸结合强健体魄,又能增强大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辅导员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海通杯”、“用友杯”、“银行技能”、“模拟沙盘”等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实践性的训练形成良好的实训室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大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辅导员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就业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如鼓励、引导学生参加“模拟经营节”、人才市场招聘、创业项目推介市场、网上市场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创业者的就业经历、创业历程,了解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再如,鼓励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暑期“展翅计划”实习见习行动、社区探访等活动,围绕专业和兴趣到社会中去实践体验,这样既能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受挫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使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产生学习动力,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方向,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有效地为社会、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第三,辅导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助解决就业心理问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面临挫折和失败,从而产生自卑、焦虑、茫然、嫉妒、盲目攀比、消极依赖及失落等心理压力或障碍,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首先,辅导员可以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如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根据自身能力和性格特点,尽量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以后的职业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培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方法,为求职挫折做好准备;引导大学生培养诚信意识,从小事做起,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素质,并在就业过程中形成诚信的职业理念、态度和作风,从而顺利实现就业目标。其次,对已出现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个性化咨询服务和调试训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减少、消除就业难毕业生的习得性无助,从而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质量和效益。在就业过程中,辅导员要及时主动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通过个别交谈、电话咨询、邮件咨询、个案研究等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有关简历的准备以及求职的技能、技巧、策略等方面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适时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和积极评价,调整他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让他们树立就业的信心、制订符合自己的就业方案、学会求职面试的技巧,沉着、冷静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以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辅导员可依托学生组织,立足宿舍阵地,发挥朋辈教育影响力
学校的学生组织是学生校园生活的有力推行者,辅导员可以通过鼓励、指导大学生参加校友经验访谈系列活动、创业沙龙、个人简历大赛、模拟招聘会、宣讲会、模拟经营节等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自主地关注就业,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危机意识、开发潜能,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与积累。宿舍是除课堂外,大学生停留时间最长,交流最为广泛的场所,辅导员可以通过平常的生活交流与闲谈了解学生所需,并通过学生干部循序渐进地渗透和普及各类就业思想,解决就业困扰。这样的就业指导活动既缓解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又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锻炼实践技能,提高竞争意识,效果显著,影响深远。
总之,辅导员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就业指导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和总结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习工作中锻炼和培养个人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以满腔的热情积极就业。相信在辅导员的积极引导、大学生的自主努力及全社会的通力合作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作者:熊玉琴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从学校的组织领导、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就业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政策落实、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0引言
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职能部门,肩负着指导学生就业、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平台的责任,我们要本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千方百计服务好学生就业,力争使每位学生在就业中能适的其所,进而达到人尽其才,为社会做H{更多更大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将毕业生送人社会很好的就业,使我们的就业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社会,是需要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我从事就业作的几年中,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组织机构,为学校就业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对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如何,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站在影响学校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就业工作,把它作为学校“生命线”工程来对待。为了保证学校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高校首先要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将这种设置涵盖全校各个教学院系,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格局。例如我校除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专门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部门外,各个教学院系都成立了实习就业科负责本院系就业工作,我们还制定了《河套大学院系就业:作实施细则》,并对就业科长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这样从组织上保证了学校就业工作畅通高效的进行,更好的体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性。
2加强就业部门队伍建设,进一步凸显“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我们就业部门承担着对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学生毕业报到证的办理及档案的邮寄,就业指导课的落实和讲授,就业市场的开拓,大小型招聘会的组织等工作,是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全校所有的学生和社会上所有用人单位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同时,我们还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兄弟院校的对口部门打交道,是学校的“窗口”单位,我们.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服务质量怎样,直接代表着学校的社会形象,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所以,必须要不断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每一位人员都明白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而且是具有重大责任的服务人员,不仅要细心,而且要有恒心、耐心: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时了解有关就业的政策方针,充实闩己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工作中能更好服务于学生;另外要提高自己的公关能力,以便在开拓就业市场,对外进行业务交流中发挥史积极的作用。
3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与就业情况密切联系,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首先要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全面认真分析,根据每年的毕业生数及经济发展情况形成对就业总体形势的了解,另外再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对本校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情况,扬长避短,使我们在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例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些专业招生困难,而一些新的专业需求量在增加,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专业设置,使学校办学更贴近市场;再如,近年来,与我们毗邻的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量大,待遇较高,而当地又没有大学,所以我们将就业市场重点放在该地区;有些学生在就业方面思想观念不正确,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我们对这类学生主要是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困难或心理因素导致就业困难,我们就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和帮扶等。这样,我们在就业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就。
4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做好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课作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的主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从2009年新生起,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高等教育教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我们选派专门教师参加了上级组织的一系列课程培训,学校又对各院系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对就业指导课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课时及分配都作了统一要求。教学形式上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将参观学习与模拟实训相结合;教学安排上从学生人学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有侧重的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内容上包括就业形势、就业观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及能力教育,创业培训等方面教育。真正发挥了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帮助学生理性、科学、可持续的择业、就业。例如,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摆正自己位置,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大学生出现就业难和就业紧张的情况,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就业工作部门通过入学教育的就业形势分析,聘请专家校友及企业界人士作专题讲座等形式,教育大学生要领会“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经受磨炼,健康成长;转变唯外企、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观念,选择到能够真正发挥自己才能的各类基层用人单位中就业的思想;树立创业思想,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5发挥就业工作部门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构建就业服务平台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一是与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在学生与用们单位之间沟通对接的渠道;二是利用报刊、广播、网站等宣传手段和阵地,开辟大学生就业专栏,通报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宣传学生求职意向,在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平台;三是做好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推介工作;四是进一步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长效机制。
6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期,捷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毕业生角度来讲,根本的办法是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就业作部门要坚持把服务青年成长成工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学校教学、管理等部门通力合作,全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着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等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切入点,组织实施相血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团会、团课、报告会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促进各种专长的发展;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抓好与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建设和“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7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神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毕业牛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应把对创业人才的培养逐步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帮助获奖的大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和申请专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组织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对有意向、有备件的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和辅导;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多层次、多渠道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办法,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提供支持。
8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教育部出台了七大举措伞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与有关部门共同出台了四项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基层和西部建功立业是新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国家相关部门、各省市和许多高校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三支一扶,去农村嘎查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已引起了积极反响。高校就业部门要进行充分的宣传和动员,使更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使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强青;做好志愿者的招募工作,为大学生报名、签定协义和培训提供服务;要落实好有关政策,搞好衔接,跟踪服务,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还要为走上作岗位的大学生志愿者做好服务,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排忧解难,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使他们在志愿服务期间顺利地工作和生活,使志愿服务: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总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促使大学生尽快走上合适的作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为经济发展和礼会进步做贡献。同时,也可以极大的促进学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作用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就业并不是学生毕业才面对的问题,而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这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
大学生找工作难,原因很多。第一,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致使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降低。第二,用人单位一方面盲目求高,另一方面存在性别偏见。盲目求高既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又增加了低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一些单位“宁要素质一般的男生,也不要素质优秀的女生”,致使大学女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第三,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曾是高校的痼疾,几经调整,已有很大好转,但“长线专业年年剩,短线专业年年缺”的觋象依然存在。加之个别学校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增设专业,扩大招生数量,使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业务技能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理论与实践脱节,这就更加加重了就业问题的紧迫性。第四,毕业生期望值偏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又达不到要求,必要的求职技能也未能掌握。而作为人才培养和供给方的高等学校,缺乏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的计划,具体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学习计划、训练计划和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
2.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就业能力即就业力,是指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应聘能力、心理素质等。就业力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把握机会找到理想的工作,找到工作能否尽快进入角色,胜任这一工作。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的职业指导教育和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最关键的因素。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作用
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从学生上小学开始,在高中阶段就进行了职业启蒙教育,在大学阶段,学校设立了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辅导中心机构,并在各层次的教育管理中把学生的学业和校园生活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学生为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好全面的准备。西方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即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与社会和市场的发展要求相结合。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技能,即大学生应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要求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
1.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系统,提高就业指导的实用性
大学的就业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阶段的教育活动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就业教育系统。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需要首先考虑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积累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其次,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再次,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多从事一些社会兼职工作,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正确地引导自己的职业发展。
2.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化服务机构
职业生涯教育服务机构的核心是学校,其次是社会和企业。这些机构不能只是提供眼花缭乱的就业岗位信息,临时举办一些就业指导讲座。高校要与社会结合,探索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建立校外实习租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这样大学生既积累了经验,又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缩短了走向社会的适应期。
3.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契机努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第一,改革招生制度,建立人校后选专业制度。以往的招生方法:是让学生在高考前,根据文理科分类和可能的方向、兴趣填报志愿。只要高考成绩达到学校、科系的投档线后,学校就择优录取。而录取的专业并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有特长的,甚至有些是调配去的。这样根本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刚,也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动力,结果面对的将是职业选择的高风险、高成本。因此,我国高校应大力推进由专业招生向学科大类招生转变,允许学生在了解自我特性、学科建设及社会需求后再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
第二,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全学分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应性、选择性和自主性,能够成为辅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力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它对所修课程的考查比较变通,所修课程不及格者,可以补考或重修,直到及格取得学分为止;它方便因事或因病而休学、停学的学生学习;它促使高校开设更多的选修课来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的要求。
第三,高等院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等院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同于以往的就业指导课。以往的就业指导课是只在毕业生中进行,主要向学生介绍相关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教授应聘技巧;而现在开设的这个课程是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辅导,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就业。
第四,高等教育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是求职者,也应该是职业岗位的刨设者,这样也是提高就业率的一种途径。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出现了“就业——失业——再就业”的经济现象,使人在一生中将面临多次的择业与就业的选择;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具有“择业意识”而缺乏“创业意识”。因此高校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创业、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去发现事业的成长点等。
总之,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等院校必须进行高等教育改革,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对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我们要大胆探索与创新,以提升学生就业指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制度改革 就业政策倾向 市场导向 就业形势展望 全新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内容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改革,现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纵观其改革历程,分析其内在的政策性倾向和市场导向,旨在创建全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适应我国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改进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从目前我国高校就业趋势分析,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年多年来,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高校和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从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形势和发展趋势来看,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政策倾向
1999年国家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方面就出台了政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工作意见》(国办发〔1999]50号)明确要求各部门积极储备人才,需要加强的部门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机会,吸纳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同时,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或到企业锻炼,还支持和鼓励毕业生到非国有单位就业,并协助解决好户籍和人事等问题。各地方、各部门都要积极疏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放宽对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限制,消除各种人为障碍,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为顺应时代的要求,教育部于2000年采取十大措施支持西部大开发。其中第七条明确提出“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吸引高层次人才在西部创业”。200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唱响了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就业和创业的主旋律,重塑了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时代强音。国家首次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积极响应。2003年也是国家出台毕业生就业政策最多的一年。先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11项政策措施,后是中组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团中央等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了14个配套文件,明确了107项具体政策,从不同角度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同时,各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配套措施,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框架体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会紧扣时代脉搏,会紧随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大局。而且还有一点内在的趋势就是政策会越来越宽松,广大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会越来越开放。我区师范类毕业生一直以来原则上只能在教育系统就业,对师范生的就业机制依然实行派遣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关于切实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中决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区域开放,允许在全区教育系统内流动,允许长线专业毕业生跨行业就业。可见,政策的宽松性是必然的趋势,同时有一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在就业政策不断得以“解放”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法制化进程应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引下得以快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关系合同化,就业行为法律化是必然的趋势。
二、就业形势的回顾与展望
(一)市场需求分析
从学历需求上看,研究生的需求旺盛,2002年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 2.6,2003年研究生供需比为1:2.5;对本科生的需求大体持平,2002年本科生供需比约为1:1.3,2003年本科供需比依然保持1:1.3:对专科(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2002年专科(高职)毕业生供需比约为1: 0.4,2003年供需比仅为10.37。由此我们可以预见,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大战将愈演愈烈,而低学历、低层次的学生就业将变得举步维艰。
从学科专业需求上看。就全国范围而言.近年来需求数量较多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与电子工程、英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市场营销等。需求数量比较少的专业有: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农学等;就我校而言,外语、中文、数学等短线专业依然十分抢手,只有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就业市场反应平淡,形成这种情况.其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教学课程设置以迎接高考为主要目标,所以对必考课专业教师始终有较大需求。
从地区需求来看,就全国范围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打乡后的地区需求不足。就我区而言,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需求旺盛、其余地区需求不足。
从院校需求来看,重点大学、名牌院校、名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而一般院校、一般专业的需求相对不足。
以上对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作了简要分析,显而易见,市场需求很不平衡,这是市场规律作用于大学生就业领域必然会产生的一种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会在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中长期存在。
(二)市场流向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年来毕业生所向往的大城市、大院所、大单位和党政机关等传统就业单位的人才日趋饱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层次等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见图表1),到三资、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增幅较大。另外,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增多,2003年到重庆、陕西、贵州、内蒙古等西部12省区就业的毕业生共有38451人,比2002年的31 240人增长了7 211人,可见相关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初见成效。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流向发生显著变动的大背景下,我校毕业生流向也随之产生新特点,以我校本科生毕业去向为例(见图表二、三).除充分保证教育系统的需求外,依据我区师范生就业政策的持续宽松性开始向其它行业辐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进企业去锻炼自己。另外,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深造,使得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更可喜的是,我校毕业生中报名志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三)未来几年就业形势展望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进人一个急剧增加的阶段、而同时期.社会的就业岗位并没有急剧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人了买方市场趋强的阶段,换言之,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人“就业大众化”的阶段。加上每年新增几百万的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几十万的复转军人就业等多方就业需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构成明显压力,不难想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未来几年的竞争会日趋白热化。
对于师范专业的就业市场也会如此,从总体上看,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随着适龄儿童的人学高峰和教师退休高峰期的度过,一些地方师资出现饱和。加之国家实行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政策,师范专业就业市场已成为理工、综合院校竞相抢占的目标.种种因素导致这一市场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因此,师范院校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感,勇于迎接新的挑战。
三、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转变与全新就业指导体系的创建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促进了就业工作部门职能的逐步转变。我校的就业工作者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转变
就业工作部门职能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纯粹的管理职能转变为如今的服务兼管理职能,但管理是基于市场规律下的管理。是开放式、灵活式的管理,不再是过去计划经济下的封闭式、呆板式的管理”。
当前,就业部门应下大工夫扮演好如下五种角色:(1)教育者,为使毕业生尽快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应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力、各类讲座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使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把握好自己的职业期望值,掌握推销自己的技巧,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竞争,主动择业,顺利就业;(2)宣传员。宣传当前的就业机制、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还应通过宣传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相互沟通;(3)服务员,一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服务。二是快速、准确地为毕业生收集、人才需求信息、,三是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如提供招聘场所、推荐毕业生等等;(4)管理员,推荐、审批毕业生就业手续、规范毕业生就业行为和就业市场;}s}调研员,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调查,正确把握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研究各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吸纳大学生的潜力,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考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从而为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此同时,还应多方面调查了解毕业生在择业前的思想状况、职业期望值以及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种种心态与行为,为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工作提供材料和依据。
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将进一步转变,强化服务、淡化管理,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业队伍建设将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
(二)全新就业指导体系的创建
1.转变就业指导观念。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不仅是要强调要为毕业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就业服务、构建一流的就业平台,而且强调要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具体体现。
2.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要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这是构建全新就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条件。其次,要探索高校就业指导的新方式、新途径、新方法、新内容,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此,面对新形势,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更科学、更有效的指导,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三)科学、有效地指导高校的就业工作。
1.就业指导将更注重激励创业。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
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引导、鼓励和教育毕业生面向基层;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相信随着就业指导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人,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并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2.就业指导会更加突出时代特色。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多进行就业政策、就业策略、就业准备、就业技巧等方法上的辅导,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而省略或忽略了就业指导的时代性。在国际国内形势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人,就业指导将更加紧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脉搏,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对毕业生除进行传统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创业和创新教育。
3.群策群力,加大力度,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对高校来说,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难以预测的因素。而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层次)还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气候影响,因而市场需求时起时伏;对高校来说,自己有多少“产品”,质量如何相对来说比较清楚,而对社会究竟需求多少,类型如何则很茫然,处于一种“知己不知彼”状态,这样势必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须在一批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以保证市场运营中良好的供求关系。
4.大力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辟就业工作的网络平台。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2003年。2003年6月13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亲临教育部,点击开通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标志着我国就业工作进人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教育部于最近提出,2004年要实现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联网,教育、人事、劳动等网络和市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所有本科高校要在2004年上半年以前开通自己的就业信息服务网并与国家网联通。教育部将和各部门加强毕业生就业中心网站建设,积极举办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网上招聘活动,大型毕业生招聘会主要在网上举办,可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即将成为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对扩大就业产生强有力的拉动;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将拥有更多的就业空间。已出台的各项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效应将进一步释放,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必将对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全国统一就业市场的形成,大学生的就业可谓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论文关键词:“SWOT”分析;就业观念;就业教育
论文摘要: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时代背景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和职业发展观念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在就业上观念上存在的误区。提出了职业理想和专业发展规划教育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核心。职业发展引导是当前大学毕业生教育的基础。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指导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教育观念。并在就业教育中引入了“SWOT”分析,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素质、水平和知识、能力进行全面的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把握机会,找到满意的工作。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高等学校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作为学校教育的“产品”,大学生能否找到工作,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能否工作后有很好的发展潜力,是反映学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高等学校的就业教育,就是要审时度势地为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有效的指导,对大学生学习进行科学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对工作后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是当前就业指导的重点。
1就业面临的时代背景和严峻形势
1.1就业面临的时代背景
1.1.1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
信息化对就业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导向作用。一方面是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受到了市场的普遍欢迎和重视,逐渐改变人才市场的结构;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一些传统产业也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精神。
1.1.2国际化和市场经济的时代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发展与国际的接轨程度越来越高。基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的信息化、复合化、国际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来配置,劳动力作为最主要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然也不例外。市场经济使得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到主导作用,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大学生只有树立了市场竞争观念,才能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
1.2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1.2.1高校扩招使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长
根据新华网5月12日的报道,2003年,我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有212万,比2002年增加了67万人,而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280万,比2003年增加了68万人,增幅达到32%.同时,往年离校待业的毕业生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1.2.2国内的经济形势导致全国的就业压力增大
当前我国的经济处于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时期,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出现了机关工作人员分流,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得下岗人员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进城等导致了全国就业人数的急剧增长,出现了大学生和下岗人员竞争岗位的情况,全国的就业压力加大。
1.2.3用人单位新的要求
由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结构发展非常快,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也非常快,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有经验的、即用型的人才,要求大学生工作后能立即上手,很快创造效益,这就是所谓陕餐型用工”。“快餐型用工”方式给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进一步增加了难度。一些专家指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使自己的知识更贴近市场,能力要更全面,以弥补缺乏经验的不足。
2正确认识就业意向和职业发展观念
以桂林电子工业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系2004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职业发展观念的一次问卷调查为例。共有482名同学参加了本次的调查,收到有效的调查问卷478份。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大学生当前的就业意向和职业发展观念有如下特点:
(1)学生缺乏就业的心理准备。多数的毕业生是从大三下学期直到大四才对就业有主观的了解和重视,这说明学生在就业准备上重视不够,在为自己的发展进行规划时缺乏理性的计划和必要的知识、能力的储备。
(2)学生的条件和市场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差距。大约47.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找到工作原因是缺乏工作经验,没有认识到这是自身缺乏的素质。而25.1%有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强,实际经验丰富,在工作后能很快独立承担工作。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自己“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是动手能力的仅有13.8.
(3)学生就业的价值观念有待更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上受社会和家庭功利性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很多大学生注重的不是长期的发展和奉献,更多的是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和自身的享受。调查显示30.9的被访大学生是工资福利,理想的就业地区集中在沿海开放城市,而西部和农村基层急需人才的地方却很少愿意去。
3 就业观念上的认识误区
大学生的期望和实际交汇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就业结构调整使得大学生在就业面前无所适从,出现了就业观念上的偏差和误区。
3.1对工作地域选择上的误区
从表1调查的情况可以明确的看出,现在大学生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上明显的呈现“孔雀东南飞”的状况和趋势,在农村和城市、东部和西部、小城市和大都市的选择上,都出现了显著的差别。
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西部相对薄弱;城市条件优越,农村和基层条件相对艰苦。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人才相对过剩;而欠发达地区人才缺乏,求才若渴。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发达地区工作环境优越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片面认为只有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3.2对工作单位选择上的认识误区
由于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单位之间差距很大,给予毕业生的待遇和条件以及发展的机遇也不同。如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政府工作人员的长远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以及优良的工作待遇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为此,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以此为择业的首选。对待外企或民营、私营企业的认识上亦出现了较大升温,但是对国有企业前去应聘的毕业生门可罗雀,无法吸纳所急需的人才,加剧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这对供需矛盾。
3.3对发展前景的认识误区
在对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统计中看出,不少大学生在择业中看重的是物质利益、待遇和单位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忽视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和长远规划,较少考虑对是否适应其专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对学非所用也在所不惜,学生在择业上出现了对自己定位和发展规划上的误区。
其一是“一次就业定终身”,把就业看成一辈子的大事,过分强调把收入的多少当作选择的标准。
其二是功利意识较强,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不考虑自己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适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其三是普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不少同学缺少明确的定位目标,没有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他们只看到是眼前的部分物质利益。
3.4对于收人和待遇上的认识误区
就业的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对用人单位的期望值太高,片面地追求收入和待遇,主要表现在对工资收入、福利和工作环境等方面有过高或不切合单位实际的要求。从调查表1上可以明确地看出,表1的期望值太高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总是倾向于用收入的标准来衡量比较自己的意向单位,忽视了个人在公司或单位的发展前景、升职的机会、受培训的条件等各方面全面的比较。
(2)确实有的毕业生家庭条件困难,经济收入成为他们衡量工作的首要条件。
(3)当代大学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好,很多同学缺乏艰苦朴素的精神,读书期间花费很高,他们也希望工作后有较高的收入。
4加强对就业的引导和教育
4.1职业理想和专业发展规划指导是核心
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指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指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构思。远大职业理想和合理的发展规划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时就应清醒地对自己所要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了解哪些是基础性的,哪些是实用性的,哪些具有市场价值,哪些具备转化条件,哪些需要深化,哪些需要转化,这种做法叫做知识鉴别能力。标准就是当前就业市场的热点和需求。
在学生的就业误区中,对发展的认识误区的几方面: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重功利意识,轻奋斗精神;重短期目标,轻长远规划。这都是学生缺乏职业发展规划的表现,缺乏职业理想的现实反映。
当前的就业教育核心应该在大学生的发展教育上,帮助他们明确大学学习的目标和自己的专业理想,并且形成大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帮助他们在就业时找到满意的工作,以及工作后能够有好的发展潜力。
首先,应该根据学生专业状况和自身特点制订专业发展的理想,也就是在学习了本专业工作后的发展目标。学生进入大学的校门,学校就应该对他们进行专业基础、专业定位和专业发展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大学专业学习的内容和前景。同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专业理想。一些院校现行的导师制,就是非常好的帮带渠道。导师一般都是专业水平教高的老师,熟悉专业的发展现状,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专业定位和发展进行帮助指导。
其次,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大学生学习规划和发展的教育。必须在大学生职业理想的指导下提出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案,通过确定阶段性和长期性职业目标,寻找适合学生自己的发展道路、方式、方法,确定学生个人的奋斗目标。发展规划可帮助学生从大一至大四分阶段、分层次地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个方面的指导。
4.2职业发展引导是基础
对近两年来到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进行人才招聘的单位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数据来源: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招生就业处主页),从共计170多个用人单位的情况的性质来看,主要有国际知名大集团、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国内著名的企业、部队、中小企业、个体或私营企业等不同的用人单位。其中国际知名的大企业有海尔集团、LG电子有限公司、香港长城电子集团华硕电脑集团等;国内著名的企业有厦门夏新电子有限公司、深圳中兴公司、深圳华为技术公司、中国联通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研究所等;部队有广州军区、广西武警总队等。而来招聘的中小企业、个体或私营企业的数量也在稳步增长。
通过以上的人才招聘单位的分析,发现不同的单位需求人才的数量和岗位要求各不相同,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工作的性质和方向。
(1)专业研究与开发。一般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专业素养,学习成绩优秀,有科研或专业实习等相关的经验。
(2)从事专业相关的辅助支撑工作,如技术支持和测试等工作。要求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广阔的专业知识。
(3)从事市场营销类型的工作,如信息类、电子类产品的销售等。要求销售人员不仅要懂得使用IT类产品,还需要有相关的知识背景,能够用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介绍产品,还必须熟悉专业知识,擅长交际,对销售工作有浓厚的兴趣。
(4)从事行政管理、人事或企划等相关方面的工作。这类工作对工科学生来说,往往要脱离本专业,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
4.3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的指导是重点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局限于信息会和招聘会等形式,较少顾及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等,整个就业指导工作只是面对毕业生群体而非每一个毕业生。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策,开展有针对性强的职业意识的教育与引导,不仅要对毕业生群体开展教育与引导,同时还要注意针对个别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在就业教育中引入“SWOT”分析,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素质、水平和知识、能力进行全面的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把握机会,找到满意的工作。
学生在就业市场时,面对不同的公司和单位,根据自身的情况,要进行“SWOT”分析,一般遵循三个步骤:
(1)内部环境分析。根据自身的情况,分析所处的优势和劣势位置。了解自己的自身的素质以及具备何种优势和存在哪些不足。
(2)外部环境分析。根据用人单位来招聘时的不同要求,在熟悉当前的行业情况下,充分把握机遇应付面临的威胁,准确展示自身优势,避开自己的弱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
(3)仔细地对自己做一个“SWOT”分析评估,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就业的机会相结合,找到满意的工作。
4.4评价正确是择业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在择业中对自己进行正确的“SWOT”分析,通常把毕业生分成学生干部类型、学习优秀类型、动手能力强类型、综合素质高类型、其他特长类型等五种优势类型。
(1)学生干部类型。通常情况下优势是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劣势是专业学习成绩一般,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等;他们的机会在于从事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持等性质的工作。
(2)学习优秀类型。其优势是出色的学习基础和成绩,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劣势一般是与人交往的能力普遍不足,社会实践经验比较欠缺;机会在于从事专业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3)动手能力强类型。该类学生在工科大学生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他们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很强的实践和制作等能力;劣势相似于学习优秀类型的同学,他们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普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综合素质高类型。在学习、社会工作、文艺体育等方面综合能力和素质比较高的同学。
(5)其他特长类型的学生主要是指在艺术、文艺、宣传或体育等方面有突出特长的学生。
通过对自身条件“优劣”工作能力所属类型分析评价,结合单位招聘时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准确地达到择业目的。同时还可根据不同学生优势类型,采取不同的择业指导。例如对优秀毕业生要重点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自身条件一般、性格内向、机会相对较少的同学,要较早地给予关注和指导,与他们一起分析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论文关键词:就业问题;职业规划;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与成才,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积极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服务。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的2007年和20o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因此,进行必要及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给要求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求职与择业的活动。做好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就业工作的指导包括帮助大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社会需求,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择业意识.掌握求职技巧。不断提升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从而达到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统一。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一)供大于求
伴随着1999年的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扩招对毕业生的直接影响是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供需总量的矛盾加剧;扩招也导致毕业生学历层次、专业结构失衡;同时扩招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了用人单位接受毕业生的积极性;而且扩招也加剧了人民群众的教育消费投入,使毕业生及家长的预期回报心理加强。就业期望值偏高。与社会需求相对不足产生矛盾。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ll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再看前几年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直至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不断上升,如此多的学生毕业后都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而往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也对应届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长与社会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需求脱节
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滞后性和周期性,与社会的需求不够紧密,产生需求脱节,往往是社会需求的人才没有或数量很少,而学校培养的人才社会需求不大。有些高校不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所设置专业.一些老专业成为冷门专业,造成热门专业冷就业的局面。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另外,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进一步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苗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随着时代进步,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
(三)市场混乱
现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和规模化。现在的就业市场尚不能完全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下进行,有些用人单位不能完全公开用人信息.在录用人才时暗箱操作。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可混乱的市场始终不能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同时,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此外,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无法接受。
(四)毕业生就业存在误区
部分毕业生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影响,在择业方面过分看中经济收人,社会地位和工作舒适程度等。他们往往痴迷大中城市。事业单位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工作,而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只愿到机关,事业单位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工作。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oO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用人单位也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时为了实现快速就业,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普遍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和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定位脱离实际、薪酬要求过高、迷恋大型企业、追求热门职业是毕业生的择业主要误区.这是在社会、个人双方合力下形成的。
二、重视和落实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活规划
针对每年都有一部分大学生面临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岗位的严峻事实和大学生因缺少职业规划而频频跳槽的现状,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而且贯穿于大学阶段的全过程,分环节进行。
(一)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只有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才能扬长避短,准确定位,但认识自我是个困难的问题,个体对自身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的认识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借助科学的测量手段对自身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达到对自身及适合职业的了解,为自我定位和选择合适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提供依据。这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基础一环。因此,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必须相结合,以此为契机,更好的认识自我。通过实施全面的指导。坚持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这两种固有的学校教育形式.给学生以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双重培养与指导。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德育教育和个性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就业的最基础性的指导。对学生来说,这一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积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人的职业生涯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若不能奏效或效果不佳.就会直接影响学生个体以后的职业生涯.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只有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穿插进行,才能真正准确定位自身发展方向,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
(二)认知社会,预测未来
只有在认知自己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有的放矢,确定出最佳职业目标。应让学生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社会将来出现的热门职业及需求状况;不同就业方向的社会需求状况;从事所选职业的所需能力,并及时向学生宣传就业制度改革方向,当前就业政策,供求形势等。学校可通过就业指导课的指导,指导毕业生掌握当年相关的就业政策和规定,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走出择业的误区。毕业生只有掌握就业政策。摸清社会规律。才能在关键的时候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才能提高求职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才能使毕业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并结合个人的实际,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选择职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去联系单位,并主动避开部分省、地的“政策壁垒”,顺利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也只有掌握社会动态,预测未来,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才会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违约现象。以实现顺利就业。
(三)确立目标,扬长避短
一是职业目标要符合个人的价值观,职业兴趣。专业技能,人格特质及社会需要;二是目标要适度,要有弹性,便于面临挑战性环境时进行适当调整;三是现实性和挑战性,可行性与激励性相结合,激发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成才的斗志,并把目标的实现落实导大学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中,步步为营。在确定目标的同时,就业指导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同时,要指导毕业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指导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克服从众心理。培养科学决策能力,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三、根据社会需求。应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
(一)培养学生的定位意识
所谓定位就是指毕业生能把自己放在最适合于自己的位置上。学生要充分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环境。并在客观的基础上评价自我。人生轨迹的起始点是对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活空间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大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性格,能力,兴趣等有确定自己合适哪种职业。什么岗位也才能确定自己的择业标准。
帮助学生创业,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就有自我创业的意识,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能科学的,客观的评价自我。树立一种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的择业意识,到祖国最需要和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培养学生的自荐意识
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下,学生自我推销也和商业广告一样。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自我推荐,可以从同学们在大一刚入学就培养这种意识,这样有了平时的积累,在参加就业面试时,方能有信心去争取,不紧张,不卑不亢的面对用人单位更能勇敢的面对失败,使自己有良好的择业心态。第二.要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让学生认清,竞争已渗透导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社会的每一个人的活动中。第三是要引导学生准备自荐材料,自荐表是在大学期间自我成就的书面表现,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最主要途径。这是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只有有了自我推荐的意识,才能把自己这块金色放到最发光的地方,使大学生通过就业指导提高自己的推荐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就是诚信。而现代的市场经济更是诚信经济,缺乏诚信的经济主体在竞争中是没有市场的,为了使毕业生有诚信的意念,必须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内心素质,提高学生的诚信度。
首先是毕业生的自荐材料造假现象。这种失信于学校的现象会造成极坏的影响,最终只会贻误毕业生自己。第二在签订就业协议中不够诚信,动机不端正。这些都是某种程度上不仅反应挫伤了用人单位接收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而且给学校和毕业生本人带来很多后遗症。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必须履行诚实守信原则,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
(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依法律治国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法律意识。一是要从自身做起,依法行事,二是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生一旦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它就有了法律效力。就业指导应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免学生失信于用人单位而影响自身的发展。总之,毕业生要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就业指导是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择业意识。努力做好就业指导与学生学习一体教学。学生学习也是为了就业,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必须把有用之才用到有用之处,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让用人单位放心,社会放心,家长放心。使学校的各方面都能快速而有效的发展。有规矩,才成方圆,就业政策和法规不仅仅是对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进行限和约束,而且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条件下,更重要的是保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随着社会就业体质改革的深入及高校“大众化”教育的到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复杂的新形式下,高校就业工作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高校的责任,是大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也是完成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义务,更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研究和探讨,展望时展前景和社会前进趋势,相信各高校都能结合自身教学模式特色和当地劳动力需求状况,实现良好的就业势头。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就业问题 模式 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确保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教育环节,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模式及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大学生提出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还存在着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来看,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就“就业指导”而就业指导,与整体的教育规划、教学活动、管理工作相脱离,就业指导内容零散和不切实际,就业指导方式主观随意,就业指导队伍非专业化,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不佳。
(一)就业指导观念陈旧
很多高校并未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与招生工作全校动员,教学科研工作始终处于中心地位的情况相比,就业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一些名校认为“皇帝的女JL不愁嫁”.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而一些高校则认为,就业指导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只要在学生工作部门的指导下,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则不得而知。
(二)就业指导的内容和评价体系有局限性
就业指导缺乏相对规范的统一教材,普遍采用的是自编、参编或翻译教材,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在就业指导效果的评价上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目前部分高校仅以简单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在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上,虽然目前进人了初级的研究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就业指导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局限于信息、政策宣讲和执行、提供“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提供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在指导方式上没有统一的要求,有的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有的学校举办就业讲座;有的学校仅由辅导员“全面负责”就业指导工作,没有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因此其就业指导作用不明显。
(四)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教师在做,他们大多是党政干部。总体上看,队伍知识结构不甚合理,而且就业指导方面知识欠缺,很多同志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有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有的有一定理论水平,但实际工作经验欠缺,距离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要求相差甚远。
(五)在就业指导具体操作上忽视“过程教育”
就业指导应是一个过程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了解自身职业倾向,确定自身的职业规划,使大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不再盲从。而作为学生培养环节的传统的就业指导,仅仅体现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是在大学生面临择业压力时才着手进行简单的、初级的指导工作,没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因而有人戏称就业指导是“季节性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部分高校领导甚至包括一部分就业指导人员有这样的想法:“既然强调市场导向就不需要学校管那么多了。’川就业是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事情”。在这种模糊认识下,有相当一部分院系领导、教师对毕业生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就业与学科专业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等闲视之。毋庸置疑,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结构中处于龙头地位,其培养对象是直接面对社会需要和为社会服务,而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其培养的学生是否对路,能否较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只有明确树立以就业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就业理念,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方可使学校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就业指导理论不够成熟
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系列的就业指导理论研究,在就业机制、就业心理、职业倾向的测试以及创业等方面的研究逐步深人,但就总体而言研究队伍的力盆比较薄弱,研究的层面较低,特别在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等方面还很欠缺。目前在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进行的“个性”研究也基本上是嫁接在国外理论上的,在适应“国情”方面还很不够,特别是在推广应用上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致使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三)社会缺乏对就业指导的了解
一是社会大众缺乏对就业指导内涵的正确认识,对就业指导“指什么?”、“导什么?”了解不够,把高校的就业指导等同于社会上的“职业介绍所”。二是家庭误解就业指导,认为上了大学就不愁没有好的就业机会,认为就业指导可有可无,对接受指导缺乏激情。有的家长及学生认为学生就业主要是家庭的事,要通过亲属、朋友、同事来拉关系、找门路来解决,学校指导与否,作用不大。三是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简单地把就业指导的工作内涵理解为传达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并就业信息,举办招聘会,为毕业生办好就业手续等,造成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和“简单化”。
(四)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功利思想
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把就业率同高校的招生计划、教育经费投人、学科专业设置、教学质量评估等直接挂钩,致使就业率成了高校就业指导的“指挥棒”。因此如何“短、平、快”地提高就业率就成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势必造成大批高校就业指导的急功近利。
(五)就业指导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就业制度建设的力度很大,到目前为止国家共制定了100多项关于就业的工作制度,但是地方和高校真正落实的较少。一方面,有的政策在结合实际执行的时候困难较大,所以不能落实。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高校的领导对就业工作的轻视导致很多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其原因是就业指导过程难度大,地方政府认为是高校的事情,高校则认为只要有较高的就业率就行,工作能做多少做多少,致使就业指导工作进展缓慢。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就业指导要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要在帮助满足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下形成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从而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变突击式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大学四年的全程指导,如从人校起就业指导中心进行性向测试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爱好作出正确评价,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职业定向;二年级开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思考与专业的结合,进而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三年级引导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深人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提升职业修养,提高职业适应性和爱岗敬业精神;四年级进行求职择业训练和职业角色的顺利转换,开展择业技巧、礼仪心理调试等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推销自我,从而顺利实现从大学生到社会人、职场中人的角色转换。
(二)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对待就业指导课要和其他专业课和基础课一样重视,要从社会需求和本校毕业生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学水平。除了继续进行传统的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教育和就业信息服务外,尽可能为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如职业的性质、发展前途、经济收人、就业的难易程度、专业和学科的发展、职业规划技能、学生职业兴趣的测定、择业准则与技巧、招聘的程序、面试技巧、模拟测试心理测试等,并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人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依据内容和全程培训计划逐步健全上下衔接的课程体系,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适应性测定、择业技巧与择业礼仪、劳动合同和劳动法、职业指导等课程。
(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拥有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是开展高水平就业指导工作的人才保障。应该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配齐具有专业水准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的就业指导队伍。要利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教师为本校学生量身定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个性与职业适应性测试、择业心理辅导等。在这种模式里,学校就业中心人员由学校领导、就业中心的专业工作者(包括专职的就业指导师和信息管理咨询人员)组成院系就业辅导队伍,由专职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兼职的专业老师构成,切实达到高校1:500的师生配置。同时对专职指导师加大培训力度.如进行专职人员的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考试。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新生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特点和教育管理理论,设立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就业指导师的认证,并给高校就业中心的老师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培训,不断提高其职业化水平,逐步形成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论文关键词:就业信息 大学生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利用就业信息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要不断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利用现代化手段逐步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指导毕业生收集信息、整理筛选信息、科学利用信息,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信息,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人,高等教育已实现了大众化。200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从2002年的1巧万到2008年的559万,6年间增加了近四倍,而就业岗位却没有同比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打破了“统招统分”的传统就业模式,将大学生就业推向市场,并逐步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各级政府和学校促进就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毕业生对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的需求日趋强烈。如何利用就业信息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信息,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就业指导是一门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信息学等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美国全国职业指导协会把职业指导定义为“帮助个人准备职业、选择职业、获取职业和转换职业的一种过程”。常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一系列相关的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主要包括生源信息、国家及省市有关的就业政策、人才市场需求信息、毕业生就业与工作情况反馈信息、市场人才竞争信息等。高校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信息,通过现代化的工作流程,及时向外学校有关信息和毕业生资源信息,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分布及流动等情况,并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充分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了解学校对企业人才需求的适应度,了解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对人才需求所占比重等,以此作为就业服务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使就业指导成为毕业生求职的好参谋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决策的好助手。
二、做好就业信息的收集、筛选,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就业选择
1.就业信息收集的主要范围.当今社会已进人信息化时代,如何在浩瀚无垠的信息海洋里选取我们就业指导所需要的信息、进而为就业工作服务呢?第一,要及时收集当前社会职业状况的有关信息,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及有关省、市的职业需求情况;要收集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社会就业制度、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帮助毕业生准确了解职业需求情况。第二,要收集特定职业的有关信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信息需求。要关注不同职业岗位的性质、任务、操作及工作程序、资格要求、工作环境,同时收集这些职业的工资待遇、晋升机会、就业几率等信息,提高毕业生择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三,要收集职业培训方面的有关信息,帮助学生通过专门的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开展职业培训旨在提供毕业生就业的准人资格,提高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对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学生群体来说,适时参加相应的职业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职业培训信息主要包括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构、培训科目及内容、培训目标、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及预期效果等。
2、拓展就业信息收集渠道,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准备职业、选择职业”.(1)通过报刊上的商品服务广告,可收集到产品的种类、产品大致销售范围及该企业的经营特色;通过阅览图书资料或上网查找企业资料,可尽量细致地收集诸如总经理和董事长姓名、企业服务项目和产品说明、企业的规定、各分支机构的位置和业务范围、企业的历史沿革和管理公布等信息;通过深人企业,可获得第一手信息,如索要企业简介、产品目录或样品,了解产品原材料、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设备,了解销售、产值、利润和主要竞争对手等情况;通过报纸等媒体,可进一步了解企业需要添补的工作岗位。(2)指导大学生通过政府有关部门主办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中高级专业人才职业介绍机构、涉外劳务输出机构或对外劳动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获取相应的就业信息。(3)指导大学生利用人才市场获取就业信息,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人才市场的信息量大,人气也旺,要鼓励大学生不要“吃上几口闭门羹”就灰心丧气,要走访每一个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摊位,不仅走访有名的大企业、大公司,也要走访小企业、小公司,争取更多的面谈机会。在走访求职者众多的大企业、大公司时,要避开高峰期,这样可得到更多的时间。(4)指导大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大学生可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家庭、亲戚、朋友、老师、同学、校友、邻里、街坊、认识的其他求职者和专业领域的其他人等,要把这些人员的姓名和通信方式一一记录下来,通过写信、打电话、上网咨询,甚至登门拜访等方式,对求职方向及拟选择的就业去向等征求他们的意见,不断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s>指导大学生充分利用以现代科技为支持的就业信息网,获取更便捷、更全面的就业信息,从而实现理想择业的目标。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求职”方式逐渐盛行起来。与传统的供需见面会相比,网上求职有着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等多种优势,通过网络和收取信息,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要把这种技能充分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去。随着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形势的不断严峻,国家和各省市等都相继开通了就业信息网,进一步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畅通了人才供需的渠道,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就业信息平台。如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开通了职业查询、就业办事指南汇编、就业最新关注、大学生电子信息卡、西部志愿者计划、就业新闻、网上办事、热点招聘、党员之家、网上服务中心、就业促进会、下载中心13项服务项目,仅职业查询一栏中就有38个职业类型,11个单位性质类别、91个行业用人岗位、近三个月的用人日期等信息。合理利用就业信息网,将极大地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效率。
3.科学地分析、筛选收集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细,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一项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对就业信息和趋势的把握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如果总是用一个思维模式、一种眼光来看待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有可能会误导学生。就业发展趋势是通过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结果,而不是光靠在办公室看看相关文章就可以想出来的。为此,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深人用人单位,深人社会,及时了解用人信息,并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善于把握经验和规律,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科学地分析、筛选收集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细,学会在良秀不齐的网络招聘信息中,分析出准确有效的信息,及时向毕业生提供指导性信息,并给予正确的就业指导;同时,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也能给学校将来专业结构调整、制订专业招生计划等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水平。
三、采用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方式,构建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阶段性就业指导是指大学生毕业前的集中就业信息与咨询,以及对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进行的集中教育。连续性就业指导则是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提供不同的就业信息内容,同时把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层次并有所侧重。如新生人学后,要对新生进行就业形势指导,帮助新生认清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并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调查问卷分析,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帮助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针对求职的毕业生,要进行求职技巧指导、就业法律知识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等。高校就业指导者要采用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方法,用快捷、全面的信息服务人,以热情、真诚的服务感动人,创立诚信服务品牌,为大学生建立长效的就业机制,满腔热情地服务学生。对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思想间题和实际困难,要采用网络咨询、电话咨询和现场咨询“三位一体”的就业信息服务方式,耐心细致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力求在第一时间为大学生提供他们所需的就业信息,并随时解答大学生提出的各类就业信息咨询。
四、指导毕业生根据用人单位详细的就业信息,写好求职信
1.根据用人单位的详细职位信息,写好求职简历。在指导学生充分了解求职单位的详细情况后(如该单位职业岗位的性质、任务、操作及工作程序、资格要求等),要进一步指导毕业生根据这些信息写好求职的个人简历。在写求职简历过程中,首先要向招聘人员传递他们最希望看到的信息,也就是向他们提供关键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胜任该职业岗位的任务、操作及工作程序的能力、技能和资质等,达到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一致,让用人单位清楚地意识到求职者完全符合招聘的条件,从而引起招聘方的较大兴趣,确保得到下一步面试的机会。
2.根据用人单位的详细职位信息,写好求职自荐信。在写好求职简历后,毕业生还要根据已掌握的用人单位的详细信息,设计好争取面试的重要环节—自荐信(又称求职信)。自荐信是有针对性地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而书写的一种书面自我介绍,其意义在于帮助毕业生准确地推销自己,信中包括求职者已具备的能力、想要什么、能做什么等。要指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招聘方所需的关键信息,用简洁、诚恳、得当的文字概述自己在什么地方得到的求职信息,对哪个职位比较感兴趣,对此职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自己重要的经历、能力,愿意到该单位就职的愿望和胜任此职位的资格,提出面试的请求,并告知自己的联系方式等,以吸引招聘方的注意力,从而提高面试几率。
五、指导毕业生根据用人单位详细的就业信息顺利通过面试,获得职业
面试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重要的一种考核方式,是供需双方相互了解的过程,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后以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以了解被试者综合素质及用人单位所需信息为目的的一种测试方式。因主考官提出的问题与招考单位及职位要求密切相关,因此,在面试前,要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招考单位的详细情况,如招考单位的性质、业务范围、发展情况、与职位有关的能力要求、知识技能要求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面试时能够根据招考单位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展示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另外,如有可能,还要了解主考官的姓名、性别、名字的正确发音和职务,了解主考官的专业特长,分析能够引起主考官兴趣的话题等,以获得主考官的好感与关注,提高面试成功的几率,从而获得职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个艰辛而复杂的工作,要建立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行之有效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目前,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仍然不够完善和健全,如何进一步建设,仍是一个堕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论文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 全程化 专业化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就业指导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已经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包分配、包就业”的状况已不存在。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建立之后,就业指导工作愈发显得重要。而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开始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后逐步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显著,同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比,我国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此的专门研究和系统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还存在较多问题。川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开设就业指导课或专题讲座、组织洽谈会、推荐毕业生、提供求职信息等,内容和任务主要涉及就业思想教育、就业政策指导、信息搜集、求职技巧指导四个方面。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机制僵化,教学方法单一,多数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学习成才、就业心理等方面辅导较少。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在毕业学生中进行,在高校教育和改革中所占比重偏小,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就业指导工作尚未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了解就业指导的现状和需求,不断加强就业指导,才能够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不够充分,观念存在误区,就业指导与教学脱离
《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条规定:“高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这说明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2]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这些机构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很难发挥作用,大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就业指导更多地进行就业的事务性、表面性工作,过分突出就业指导的行政职能,根本无法发挥就业指导的真正作用,不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思想上,由于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正常的高校教学计划,基本是采取在大学生毕业前,由学生的辅导员或是相关行政人员对学生进行就业相关知识的灌输,就业指导课不能融入真正的教学计划中,从而也使得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存在误区。
2.2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内容过于简单,就业指导缺乏理论性和科学性
大多数高校都是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学习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形势、招聘需求信息、传授求职技巧等方面。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诊释过程中,采用的教学形式多为灌输式、填鸭式,通过大会灌输或集中上大课,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等进行就业指导,没有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使就业指导缺乏科学性和理论性。同时由于就业指导人员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不全面,高校就业部门也尚未完全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导致信息来源分散,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2.3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时间误区,季节性明显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是“临门一脚”的工作模式,就业指导往往是作为大学教育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学年,甚至是在双选会期间进行,没有形成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就业指导对象多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仍存在短程性和季节性,缺乏连贯性和全程性的就业指导机制。
2.4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缺乏对就业指导作用的认识,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队伍多为学校就业部门和院系辅导员,他们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一支专门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对就业指导工作只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上。[5)他们因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抽出更多精力和时间专门从事就业教育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对一些求职技巧、面试礼仪等没有实际经验,不能给予学生令人信服的解答,就业指导大多是纸上谈兵,指导的质量与效果难以提高。部分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不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缺乏专业性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是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环节。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目前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进行研究和开展工作,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思想贯穿始终,以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3.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全面认识其重要性
2002年教育部就已制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2003年又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高校要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并在场地、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所以说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转变思想,宣传和提倡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就业指导服务部门,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学校院系两级领导机构增强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形成校院各级领导“全员化”的就业指导局面。
3.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深化改革,与教育教学相渗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人才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现代化进程对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教材,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尚未列人正式的教学计划。针对这样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就业指导理念渗透到本科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按照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此外,在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与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高校要将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改革深化的一项重要课题,列人学校规划中。
3.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内容多元化,指导个性化
高校就业指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的基本环节,也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就业指导的内容应是全面而多元化的,通过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招聘信息、传授面试技巧等确实能帮助毕业生就业,但仅靠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经济要求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政策指导和求职技巧的指导,还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人生指导,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就要不断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个性特点的发展。应当注意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指导上是不同的,同时在就业指导上也应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开通个案咨询热线,以便快速全面地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就业。
3.4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全程化贯穿与大学生活始终
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逐步建立起从大学新生到应届毕业生全程化的指导体系。对一年级新生主要是在就业意识和方向上的培养,着重于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的了解以及将来所能从事的职业领域,确定奋斗目标,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学生应着重于结合自我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自我完善,培养和锻炼与目标相适应的各方面的能力,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掌握各项与职业目标相应的技能;对毕业生应重点开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择业的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行全程化、连续性和系统性,为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
教育部教学【2002]18号文件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就业指导工作不应是简单的行政工作,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向专业化的方面发展,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这就需要一批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应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6]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配备力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以师生比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老师,同时加强对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理论素质的培训,争取做到持证上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要按“专业化、职业化、稳定化”来充实与调整,最终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全员化。
4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市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充满机会,也充满竞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正确把握国家就业政策,认识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情况,不断深化改革,探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才能实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开创高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