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小论文

时间:2022-05-24 09:35: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植物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植物小论文

植物小论文:基于植物园作用的初中生物论文

1建立植物园的作用

1.1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它的学习过程需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辅助内化、理解.课堂中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如果能建立一个具备生物多样性的植物园,让学生带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动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寻找答案,最终解决问题.它不仅能丰富教学形式,更能深化教学内容,优化科学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建立植物园非常有必要,它可以作为实验活动与课堂理论相结合的实践体.

1.2拓展实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观察和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的基础,它具有积累感性知识,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训练操作技能等作用.虽然教师也意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当面临缺乏大量的活体实验材料时不得不放弃.以往,学生的很多分组实验,就是因此而被教师演示实验所取代,甚至直接放弃实验.而植物园的存在,完全解决了实验取材问题,提高了初中生物实验开出率,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3露天课堂,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如果总是让学生呆在教室里,面对着黑板上课,学生的学习情绪难免会低落,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偶尔换个环境,把课堂搬到植物园中,让学生徜徉在绿色世界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映入眼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实体例子,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2植物园的建设

场地选择:因地制宜,选取校内适合种植的闲置土地或屋顶空间,面积以不小于50m2为宜,要求阳光充足、浇灌方便.土壤以山坡土等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佳,也可以自己调配.花盆、藤架、喷壶等工具配足.植物品种的选择:结合教材,选取和实验要求匹配的植物,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容易栽培的植物,以方便教学需要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知识.种植和管理:按季节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各种植物的种植和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积极性,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种植和管理.植物园定期向全体学生开放参观,成果定期汇报交流.

3如何充分利用植物园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教学

3.1课堂教学与植物园观察相结合例如,在讲“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特征和区分时,可以把学生带到植物园中,通过分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观察、对比、讨论中了解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在根、茎、叶、花瓣、子叶等方面的区别,并能准确的区分.又如,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教学中,可以在植物园中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结合植物园中的各种植物及其环境,将三者的概念进行区分.

3.2就地取材,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如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中“观察叶片的气孔”的实验,我校学生在植物园中摘取书本中的选材———菠菜叶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无法获得清晰的结构图,学生将多种植物的叶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最后发现鸭趾草和空心莲子草这两种植物叶片的气孔在显微镜下呈现非常明显.通过此实验,学生不仅观察和认识了气孔,而且使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得以提升.又如,在“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中,我校学生在植物园中采摘茶花叶、桂花叶、樟树叶、红叶李叶进行实验,实验后,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有许多书本中未提到的意外发现,如:选材上,应选择质地较柔韧的叶片,角质层太厚(如桂花树叶)或者叶脉不够韧的都不适合;煮沸后不同的叶片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些像茶花一样是棕色的,有些是黄绿色的;茶花的叶脉会很明显地分成2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还撰写了实验小论文.

3.3寓教于乐,给学生参与建立植物园的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我校开设了“打造更美植物园”这门校本课程,让学生设计如何完善植物园,选出最佳方案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栽培植物,然后认养植物,观察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进行种植、观察、记录和管理的同时,养成细心做事和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在科学实践中体会到动手参与的快乐.

4我校利用植物园进行教学取得的成果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在2012年建成了一个植物园,成功引种了近百种植物,还在屋顶上建了一个近40m2的屋顶花园,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开辟了第二课堂,把“德育培养、美学培养、劳动教育、环保教育”融入此活动中,对学生“团结合作,热爱劳动,关心环保,服务社会”美德的养成、“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崇尚自然,关注社会”课外生活常识的拓展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对比我校2009届学生和2012届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情况(学校没有为2009届学生提供植物园),2012届学生在充分利用植物园配合教学之后,具有以下特点:(1)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能将生物学知识直接联系到具体实物上,从而更轻松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2)通过亲手栽培植物,观察植物的各个生长阶段,利用植物进行活体实验,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植物名称、种植养护方法等知识,表现出更强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具备更强的独立实验能力;(3)学生更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强烈.植物园从此成为了全校师生课余时间最愿意流连的地方.

总之,植物园是生物科学教学的好帮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最佳素材,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时效性极强的实物素材,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又为学生亲身实践提供了最佳场所,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课余生活,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议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积极开展植物园建设,它必将成为学校科学实践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者:吴海飞单位:北仑区泰河学校

植物小论文: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植物生物学实验是生物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主干必修专业基础实验课,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植物生物学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植物生物学实验;生物专业;教学改革

植物生物学实验是生物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主干必修专业基础实验课,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既是生物学科类各门专业实验课的重要基础,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生物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1]。因此,它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2]。

为更好地提高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简称“生物实验中心”)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整合与优化实验内容

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应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植物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3]。传统的植物生物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如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结构观察、植物理化性质的测定等,其优点是能够及时巩固课堂知识,缺点是教学内容重复,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实验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实验内容和实验规范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督导学生学习,但是多数学生因为缺少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照本宣科地完成实验,不去分析实验的机理,不去探讨实验中的问题,使实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发挥其相应的辅助作用。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生物实验中心借助新版实践教学大纲修订之机,进一步整合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将实验课内容分为四部分:基本实验技术、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同时设置选修实验供学生自行选择。

基本实验技术 植物生物学实验是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入学时第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课程涉及的基本实验技术训练对以后学习至关重要。显微镜技术、生物绘图技术是植物学实验里最重要的基本实验技术,也是生物学课程中常用的方法,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此外,还有其他的实验技术,如叶绿体色素提取技术、种子发芽率测定技术等可以分散安排在不同实验课中,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操作并在期末的实验考核中能有所反映。

基础的验证性实验 植物营养器官内部结构的观察和植物繁殖器官内部结构的观察等是植物生物学实验中较为经典的验证性实验。这两个实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各部分结构,了解花粉粒和胚囊的发育过程和种子的发育过程等。以植物生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和观察性实验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综合性实验 主要针对的是植物分类学的实验和植物生理学实验,以基本实验技术和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的技能为基础,变实验室单一观察的方法为实验室与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把传统分类学实验设计为以室内观察和野外资源调查为主的综合实验,主要包括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理化性质的测定等实验内容。以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为例,先通过理论讲授学习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不同类群的植物,总结各类植物的特征,然后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对照和采集,识别各种常见的种子植物,进而掌握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

设计性实验 通过基本技能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植物学基础知识、操作和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确定几个研究方向,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检查修改后,利用野外实习和课外假日时间来完成实验的题目。设计植物的无土栽培、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两个设计性实验,学生任选其一。

1)植物的无土栽培实验:学生自己选择植物,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进行培养,并与对照组土壤培养的植物对比,比较无土栽培和常规方法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学生通过研究洗涤剂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索环境污染对植物可能造成的危害。

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训练学生的综合科研技能和协作能力。

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贯彻,有利于学生实验兴趣和实验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中心从2001年开始,逐渐探索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和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如今已形成一套成熟稳定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开设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课程,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良好过渡 为了配合植物生物学的教学改革,植物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分为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课程植物学实验部分和植物生物学实验两门课程,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课程是学生大学四年必修生物学专业实验课的理论讲授,共分为9个部分,每一部分都配在相应的实验课程之前两周进行讲授。主要为学生在实验课开始前对这门课程所有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进行系统梳理,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植物生物学部分由植物学所有课程教师在实验课开展之前为学生对本门课程全部实验进行详细讲解和梳理,使学生实现从植物生物学课程到植物生物学实验的良好过渡。

基本技术提前培训,强化基本实验技能培养 为增进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给学生更加自主的选择机会,利用学校国家级生物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4小时开放的优势,植物生物学实验所用仪器设备采取提前培训。即在开课学期开学的前3周为基本仪器培训,学生课前通过教材进行预习,在课上由实验教师为学生专门讲解显微镜基本技术的基本原理、显微镜操作方法;讲解之后,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并当堂进行操作考试。操作合格的学生由实验教师在仪器使用证上签字,学生方可用显微镜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为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学生视野,在开学前将植物生物学的实验项目、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相关信息挂在实验中心网上;同时建立植物生物学实验资源共享课程,将实验操作视频、PPT、相关网络资源等挂在爱课网、吉林大学课程中心等网站上,方便学生预习。为保证预习效果,上课开始前10分钟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课前小考并进行打分,计入实验课总成绩。教师在实验课开始后仅需要对实验要点和实验注意事项进行简要提示,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然后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做总结。

课后组织总结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 在实验结束后统一进行实验讨论,学生将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现象、设计实验的思路等实验相关问题及由此拓展的实验项目方面的问题跟教师进行交流,使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改革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科学、客观评定学生实验成绩,会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4]。为此,通过实验预习、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习惯等统筹评定学生实验成绩。植物生物学实验课通过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成绩评定分配比例为:实验习惯占10%,实验预习占10%,实验操作占40%,实验报告占20%,设计创新性实验占20%。为加强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制定28条相关规定,学生违反一条减0.5~3分,累计扣除10分后,取消该门实验成绩,重修该门实验课程。历届毕业生在反馈意见中都反映实验教学对他们实验习惯的培养使他们终身受益。通过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改革,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起到导向作用。

4 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已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手段改进、实验实习、考试考核制度调整等方面均有所改革,取得显著成绩,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样化的实验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得以锤炼[5]。植物生物学实验考核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均能得到锻炼,使之成为学生接触社会的载体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

植物小论文:果利大植物营养液对花生灾后复壮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 进行果利大植物营养液对花生灾后复壮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花生苗期灾前使用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喷施2次,台风暴雨水淹过后花生苗生长发育与对照基本上无差别;解除水淹后花生苗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赤霉素对花生植株生理生长差别不大。解除水淹后湛油75号喷施果利大营养液5 mL/L 3次比对照喷施赤霉素10 mL/L 3次产量增加27.90%;同样湛油62号喷施果利大营养液5 mL/L比对照喷施赤霉素10 mL/L产量增加27.13%。证明花生苗短期被迫水淹受灾后,及时排水并喷施果利大可以起到缓解水淹胁迫症,提高抗逆免疫力,提高花生苗抗逆生理适应力,达到灾后复壮保产稳产的目的。

关键词 果利大植物营养液;花生苗;灾后复壮;生长发育;影响

近年来,台风灾害成为全球沿海地区突发性自然灾害之首,台风次生暴雨、洪涝、海水倒灌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减产绝收。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和种植结构调整。选育抗病、抗逆性的作物优良品种。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带风暴在数量、级别、受灾害面积上不断增大,造成的重大灾害时有发生。因此,为了降低台风对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的风险压力,必须提高人民群众自主抵御风灾的意识和能力,2012年受省科技厅资助,研究各种御台、避台、灾后自救、补救、复壮保产增产的技术,减轻台风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抵御台风暴雨灾害的能力。笔者采用在台风前后分别喷施植物营养液果利大、植物生长素赤霉素,对台风暴雨水淹花生苗复壮保产的效果、探讨该方法对水淹后花生生理变化及产量的影响,寻求花生抗灾减灾复壮保产增产的依据和方法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重复放大试验,选在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花生良种基地进行。湛油62号[1]、湛油75号花生种子[1]由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果利大植物营养液[2-3]由湛江南田龙肥料有限公司提供,赤霉素由江苏丰源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于台风前、后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A)、植物生长素赤霉素(CK)。3次重复,小区面积666 m2。

1.3 试验实施

试验示范田分别播种湛油75号、湛油62号2个品种,播种子28.5万~31.5万粒/hm2,株行距20 cm×23 cm,每穴播2粒种子。定植前采用一次性全层施肥方法。同时播种,设标记。土壤及水肥管理条件相同。在灾前2015年9月12日苗期处理A、CK分别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赤霉素10 mL/L各1次[2]。于2015年9月23日与第1次同量同时各喷施第2次。2015年10月2日受超强台风“彩虹”暴雨水淹没花生田。台风过后、全市停电,采用虹吸排水后,清理污泥杂物,同时冲清水洗去植株上泥土,处理A、CK各小区灾后立即分别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赤霉素10 mL/L各1次。间隔10 d喷1次,连续喷施3次。台风过后调深沟,降低地下水位。表土稍干后中耕扶苗培土根施肥1次。随后常规管理。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水淹结束后采花生苗主茎叶片测定有关生理特性的变化影响。测定丙二醛含量(采用TBA法测定)[4]、测定叶绿素总含量[5]、收获时测定产量、籽仁品质性状[6],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3]。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生苗期灾前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对水淹胁迫后生理特性的影响

2.1.1 花生苗期灾前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对水淹胁迫后叶片MDA含量的影响。植物叶片丙二醛(MDA)是膜脂过氧化的主要产物之一。MDA可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酶等结合,引起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联,从而使酶失活,破坏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其含量可以反映植物遭受逆境伤害的程度。从表1可以看出,湛油75号、湛油62号花生苗灾前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在受到台风强暴雨水淹后花生苗叶片各个采样本的丙二醛含量均为0.15 μmol/g。与对照喷施赤霉素10 mL/L(CK)水淹后花生苗的叶片MDA含量无差别。数据初步表明了灾前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赤霉素10 mL/L各2次,水淹后花生苗叶片MDA含量相同,及时排水没有造成花生苗严重伤害。

2.1.2 花生苗期灾前喷施果利大对水淹胁迫后叶片质膜透性的影响。细胞质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交换信息的屏障,是细胞内生化反应的场所。不良环境会造成膜的伤害,细胞膜透性增加,电解质外渗,外渗的电解质引起溶液电导率的变化来反映细胞膜的伤害程度[4]。从表1可以看出,湛油75号、湛油62号花生苗灾前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 2次,花生苗在受到台风强暴雨水淹后各个采样叶片质膜透性均与CK差别不大。反映其水淹花生苗受到伤害程度较一致。

2.1.3 花生苗期灾前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对水淹胁迫下叶片脯氨酸和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脯氨酸有很强的水合能力和很高的水势,蛋白质可借助脯氨酸束缚更多的水,防止淹水渗透胁迫下蛋白质的脱水变性,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水淹花生苗各个样本的脯氨酸含量差距不大,各个样本的叶绿素总含量比CK有所下降(表1),这说明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的湛油75号、湛油62号花生苗在受到台风强暴雨水淹后体内脯氨酸大量形成,起到渗透调节作用,抵抗外界的胁迫作用,提高了对水分胁迫的忍耐能力。

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在水淹胁迫后结合变得松弛,叶绿素遭到破坏,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会降低[4-7]。从表1可以看出,灾前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的湛油75号、湛油62号花生苗在受到台风暴雨水淹后各个采样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低于CK,但叶绿素含量均达到一定水平,与CK差异不太大。

2.2 花生苗灾后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对水淹解除后2个品种的花生苗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收获期分别取植株各5株,烘干后测定叶片全N及可溶性总糖含量,结果表明,处理A与CK植株中的全N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植株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比CK低。灾后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具有延缓哀老、延长生育期,从而利于植株体内的营养成分向花生籽仁中转运和充实(表2)。

2.3 花生苗灾后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对水淹后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花生荚果产量是考量花生苗受风灾水淹害胁迫后复壮、提高抗逆耐性强弱的最终反映。花生苗水淹解除后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小区产量幅度随着喷施次数增加而增加,湛油75号产量比CK增加27.90%,湛油62号产量比CK增加27.13%。花生仁籽粒有差异、出仁率影响不大(表3)。

湛油75号、湛油62号花生苗期,使用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喷施1次,间隔10 d相同喷施第2次,解除淹水后2个品种花生苗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 3次比CK喷施赤霉素10 mL/L 3次收获花生1 kg果粒数减少,1 kg仁数减少,出仁率比CK高。说明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荚果数较CK增加。果仁较CK重量有所增加。

3 结论与讨论

湛油75号、湛油62号花生苗期灾前使用湛江南田龙肥料有限公司生产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喷施1次,间隔10 d等量喷施第2次,受台风暴雨水淹后花生苗叶片MDA、质膜透性、叶绿素总含量基本上无差别;灾后解除水淹花生苗即刻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 1次,间隔10 d喷施1次,共3次。同时喷施赤霉素10 mL/L间隔10 d喷施1次,共3次。结果表明,湛油75号、湛油62号花生苗不论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还是赤霉素收获期植株叶片总N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差别不大。湛油75号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 3次较对照喷施赤霉素10 mL/L 3次产量增加27.90%。湛油62号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 3次较对照喷施赤霉素10 mL/L 3次产量增加27.13%。收获花生1 kg果粒数减少,1 kg仁数减少,出仁率较对照喷施赤霉素提高;说明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5 mL/L,荚果数比对照喷施赤霉素增大,果仁比对照喷施赤霉素重量有所增加,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出油率。表明花生苗短期被迫水淹受灾后,及时解救并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和赤霉素可起到缓解淹水胁迫症,提高抗逆免疫力及花生苗抗逆生理适应力的作用。

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可以起到缓解逆境应答和迅速恢复正常生长的作用。苗生长过旺,可在始花后25~30 d,用15%多效唑粉剂300 g/hm2对水1 500 kg/hm2喷施控制株高。正常情况下,花生苗体内脯氨酸含量并不高,但遭受水淹胁迫时花生苗体内的脯氨酸含量会增加,反映受水淹胁迫后花生苗对水的忍耐及抵抗能力,用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本次试验各个样本的脯氨酸含量差距不大,叶绿素总含量较对照喷施赤霉素有所下降,这说明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花生苗在受到台风暴雨水淹后体内脯氨酸大量形成,提高对水分胁迫的忍耐能力。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花生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低于对照喷施赤霉素,但叶绿素含量均达到一定水平,与对照喷施赤霉素有差异。正常条件下,叶绿素与叶绿体蛋白的结合紧密,水淹胁迫下它们之间的结合变得松弛,叶绿素遭到破坏,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会降低[6-7],但叶绿素含量均达到一定水平。前期试验于2004年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的湛油75号参加省区试,干荚果平均产量4 587 kg/hm2,较对照品种汕油523增产5.2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果仁产量为3 151.95 kg/hm2,增产6.2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的湛油75号复试,干荚果平均产量4 139.85 kg/hm2,增产14.0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果仁产量为2 893.95 kg/hm2,增产19.5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果利大植物营养液在长达10年的应用研究中,不只是用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在逆境的胁迫下显示有较强的抵抗逆境生长作用,抗旱、抗寒、抗病应用试验证明:果利大植物营养液应用于农作物种植,安全无毒副作用,可以安全使用,同时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收益。近年来,因灾损失严重,河水泛滥,台风暴雨、引起的涝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是毁灭性的。而且湿涝危害面积从南扩大到北,水淹农作物而造成的减产或者绝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国内这一领域研究较薄弱,因而深入研究涝渍对作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植物小论文: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

摘要 通过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植物资源及生长适应性调查,发现该公园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6种,共涉及22科,现存23种。园区内珍稀濒危植物大多能适应园区环境并开花结实,少数能天然更新。本文还结合园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和受到的威胁,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

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种和自然群落持续生存的基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工业原料等直接经济价值,而且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间接价值[1]。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过度的人类活动对植物遗传多样性构成重大威胁,造成大量珍稀物种消失,使其中的遗传信息丢失,且这种人为破坏加快了珍稀树种消失的速度。为了保护珍稀植物,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珍稀植物资源的调查。

1 调查地概况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柳州市东郊(东经109°26′~110°48′;北纬24°10′~24°27′),1993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距柳州市中心6 km;海拔一般为200 m,最高海拔556 m;气候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0.7 ℃,平均日照时数1 410 h,年总积温6 250 ℃,年平均降雨量1 450 mm;土壤以砂岩、砂页岩、硅质岩及泥页岩等发育的红壤为主,占90%以上,有少量石灰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的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形成了天然的植物基因库,据调查统计,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维管植物162科435属881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22科26属26种。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文献查询、资料整理、野外综合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3]、《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桂政发〔2010〕17号)[4]的分级标准,对所调查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资源现状进行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园区主要珍稀濒危植物

经调查统计,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现存及前引有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共26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18种,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的植物17种,广西地方文件规定保护植物5种(表1)。26种珍稀濒危植物中,原生植物仅6种,其余20种都为人工栽培。

3.2 园区引入的珍稀濒危植物适应情况

三门江国家级森林公园中26种珍稀濒危植物中,金毛狗、桫椤、樟树、红椿、白桂木、香果树为当地自然生长植物,在其适生环境中生长较好。如金毛狗常在杉木林下,成为主要草本植物;樟树在酸性土较肥沃地段成为常见种;红椿则主要分布于沟边等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段,常见高大乔木;白桂木、香果树则多为散生状,较为罕见;桫椤则仅分布于沟边等阴湿处。

三门江国家级森林公园中珍稀濒危植物中的苏铁、莲、福建柏、水杉、金钱松、长叶竹柏、银杏、蝴蝶果等为传统园林植物,在当地生长较好,多能结实并繁殖苗木。但银杏在当地虽已引种40余年,树体生长良好,但尚未见结实。龙眼、荔枝、杜仲、喜树为重要经济树,在柳州有较大规模的栽培,但在森林公园内由于气候条件或局部环境条件的影响,生长较差。龙眼、荔枝虽可结实,但产量较低,特寒年份嫩梢常受冻;杜仲由于高温气候条件,生长较差,且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喜树则由于栽植于疏林下,光照不足,生长差,逐渐死亡。

秃杉、南方红豆杉、鹅掌楸、油杉、格木、任豆、顶果木、降香黄檀等为近年来广西大力推广的造林树种,在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也有规模引种。秃杉、南方红豆杉为山地树种,喜温凉湿润环境,连续多年引种均失败。任豆为强阳性树种,引种时栽植于疏林下,生长势弱,栽植后翌年或第3年均死亡。鹅掌楸、油杉、格木、顶果木、降香黄檀则在森林公园内生长良好,顶果木五年生树高12.4 m,胸径16 cm;鹅掌楸十二年生,树高12 m,胸径15 cm,表现极为速生。油杉、格木、降香黄檀则为珍贵用材,在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生长也较快,可作为普通造林树种规模发展。

4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措施

4.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要完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法规体系,我国近年来颁布了环境和植物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文件,但有关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规尚不完善;其次,要加强法制的宣传教育,通过普及有关植物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群众保护野生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的法制观念;再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植物资源保护的条例和地方性法规,对破坏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5]。

4.2 定期开展调查工作

定期对森林公园内的保护植物开展普查工作,特别是濒危的乔木种。要查明现状,了解园内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环境等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4.3 保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就地保护是对植物保护的最主要方法。针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坚决不再开发新的旅游路线,对旅游路线之外的地带实行封山育林,避免人为破坏,使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有效改善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迁地保护是植物保护的另一种方式,公园自建园开始规模引进区内外的濒危植物,观察生长发育情况,探索栽培技术[6]。

4.4 探索开发和利用途径

珍稀濒危植物普遍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实际上多数濒危植物正是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导致了人们的掠夺式开发,使其遭遇灭顶之灾[6]。因此,在保护、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使之继续为人类做出贡献,即保护、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顺应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潮流,推动生态旅游的市场,增强公园的经济活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公园更好地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探索园内珍稀濒危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其繁殖、栽培技术,通过人工栽植扩大其种群数量;充分利用园内丰富的资源条件,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采集加工技术工艺,研制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产品。

植物小论文:达拉特旗绿化植物类型及其病虫害种类调查分析

摘要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以及对城市绿化的重视,绿地养护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中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林养护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达拉特旗绿化植物种类及其病虫害进行研究,以为绿地养护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园林绿化;植物类型;病虫害;防治;内蒙古达拉特旗

达拉特旗位于内蒙古西南部,鄂尔多斯市北端,黄河南岸。地貌复杂,土壤质地多样,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丰富,四季分明,无霜期短,降水稀少,蒸发量大[1]。

1 调查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2-3],对达拉特旗交通道路主干道及道路俩侧绿化带、公园、居民绿化区及山体的绿化植物进行调查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园林绿化植物主要类型

经抽样调查统计得知,达拉特旗交通道路主干道及道路俩侧绿化带、公园及山体绿化植物有89种(含引进种和变种,下同),其中乔木53种,灌木23种,地被植物11种,藤本植物2种,以上植物所占比例分别为59.55%、25.84%、12.36%、2.25%(图1)。

2.1.1 乔木类树种。达拉特旗区域内的53种乔木,占绿化植物总数的59.55%。主要有河北杨、新疆杨、圆柏、油松、樟子松、山桃、山杏、云杉、垂柳、白榆、国槐、山桃、侧柏、桧柏、小叶杨、沙柳、旱柳、杜梨、火炬树、五角枫、皂荚、紫叶英、紫叶李等。其中,油松、樟子松、山桃、山杏多用于山体绿化,育苗栽培最多,分别占乔木树种的37.1%、24.2%、11.3%、7.4%(图2);桧柏、侧柏、新疆杨主要用于道路绿化,其他为公园或居民小区内景观植物。

2.1.2 灌木类树种。达拉特旗区域内的23种灌木,占总数的25.84%。主要有榆叶梅、珍珠梅、紫丁香、金叶榆、侧柏、沙地柏、桧柏、玫瑰、黄刺玫、红瑞木、卫矛、沙地柏、沙柳、柽柳、金银木、连翘、文冠果、紫叶小檗等。其中,侧柏、沙地柏、桧柏、玫瑰、黄刺玫多用于道路绿化。丁香、沙地柏、连翘所占比例较高,分别达到33.31%、23.25%、11.65%(图3)。

2.1.3 常见地被植物及藤本植物。有人工地被植物11种,占总数的12.36%。主要有景天、草坪、大花宣草、土麦冬、鸢尾、千屈菜,其中景天、草坪草所占比例较高,分别达52.43%、43.72%。藤本植物有常春藤、五叶地锦2种,占总数的1.26%。

2.2 区域内常见病虫害种类

2.2.1 常见植物病害。①油松针枯病。又名落叶病,松针感病后针叶由暗绿变为灰黄,后变红褐色脱落[4]。油松、樟子松等松树类物种易感染。②杨树烂皮病。植物感病后呈褐色水肿状病斑,皮层变软,或发生龟裂,病斑边缘呈黑褐色。病变后表皮易与木质部剥离[5]。该地区的杨树烂皮病主要为干腐型,发生在新疆杨、河北杨等植物主干及侧枝上。③桃缩叶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花、幼果及新梢。病变表现为嫩叶刚伸出时就呈卷曲状,颜色发红,随着叶片开展,卷曲及皱缩程度会增加,全叶呈波纹状凹凸,甚至完全变形[6]。受害植物主要有山桃、山杏等。④白粉病。白粉病种类多,真菌的寄主杂,主要危害阔叶植物及草本植物,降低其观赏价值和光合作用[7-8]。该地区易感此病的植物有山桃、常春藤、卫矛等。

2.2.2 常见植物虫害。①天牛。主要为害木本植物,易感病植物为樟子松、油松、侧柏、桧柏、旱柳、垂柳、榆树、山桃、山杏等[7]。②蚜虫。俗称油旱,种类多,繁殖力强,寄主复杂,危害期长,气候干燥时容易出现该类虫害。③柳蓝叶甲。为害柳树的重要害虫,也为害杨树,尤其是柳苗受害最重[7-8]。④松梢螟。寄主以松科为主,幼虫钻蛀主梢,树冠呈扫帚状,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幼虫蛀食球果影响种子产量,也可蛀食幼树枝干,造成幼树死亡[7]。樟子松、油松为易感植物。⑤小蠹。对寄主的选择比较严格,为害极其隐蔽,直接取食树木的木质部,主要危害侧柏、桧柏、杉树等。⑥国槐小卷蛾。幼虫蛀食复叶基部、花穗及果荚(槐豆),叶片受害后萎蔫下垂,遇风脱落,树冠枝梢出现光秃枝[8],该地区国槐易感病。

3 结论

根据植物种类及其易发病虫害,从保障人类、园林植物和城市生态系统安全的角度出发,采取不同方法将预防与治理结合,控制病虫害,保护人及环境,达到最佳的防治效益。

植物小论文:苔藓植物对三种恶劣土壤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摘要:指出了苔藓植物结构简单,对土壤环境的变化反应敏感,是良好的生物指示植物。通过文献调查和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分析了苔藓植物对富含酸、碱和重金属三种恶劣土壤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苔藓植物对恶劣土壤环境的适应性较差,但对三种恶劣土壤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各不相同;比较而言,苔藓对酸性环境的耐受力最差,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和耐受力较差,但对碱性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以上结果可为当地苔藓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以及合理利用苔藓植物进行环境污染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苔藓植物;恶劣土壤环境;适应性;酸性;碱性;重金属

1 引言

苔藓植物结构简单,是高等植物中最原始的陆生植物类群。我国有记载的苔藓植物有125科、572属,共约3460种[1],分布于从热带赤道到严寒极地的广阔空间,对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苔藓植物的生长及其矿质元素是否受生长基质的影响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苔藓植物生长受基质的影响小,苔藓植物中所含的元素来源于大气,因为苔藓植物没有根和维管束组织,组织不与地表接触,不能从基质中吸收营养[2,3]。另一种观点认为,生长基质对苔藓植物的生长和富集能力有显著影响,因此苔藓植物常用于指示寻找矿藏资源或作为一种生物修复手段用于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4]。有关苔藓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多探讨苔藓对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缺乏对苔藓植物的分布格局及相关环境条件的详细资料[5]。因此,要充分发挥苔藓植物的生态平衡效益,就有必要对苔藓植物的土壤环境适应性开展深入研究。

通过文献调查和取样观察试验法,在总结苔藓植物的生物反应性特征及其环境相关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苔藓植物对富含酸、碱和重金属三种恶劣土壤环境的适应性。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实验与苔藓植物对酸的单项检测试验方法相同,取样时间和地点相同,两项实验同时开展[6]。所有苔藓植物样本均于2015年9月2日采集自宜昌市某居民生活小区的绿化地带阴凉潮湿的苔藓生长优势区。该小区属于城市住宅区,东面靠山,阴凉湿润,具有喜阴植物生长的良好条件,苔藓植物生长旺盛。所采苔藓主要为真藓,植物体密集丛生,灰绿色为主。将苔藓生物结皮及其生活的土壤基质一起整片取回,等份切成4块,每块的面积约为2 cm×3 cm。

实验仪器:①四个相同型号和尺寸的透明塑料杯,单个容量约为180 mL;②混合型酸,主要含有盐酸(HCl)、硫酸(H2SO4)和有机酸,总体浓度约为1 mol/L;③碱(Ca(OH)2),浓度约为0.5 mol/L;④重金属污染模拟物,主要使用废弃电池提取液和硫酸铜(CuSO4)混合液。重金属污染模拟物的总体浓度不予表示,用量总计为一节5号电池、5滴硫酸铜(CuSO4)和10 mL蒸馏水;⑤自来水。

2.2 实验方法

实验采取对照实验的方法,分为一个对照组和三个实验组。将四份苔藓的土壤基质样品除杂,主要是除去附着其上的非苔藓杂草。然后将四份带基质的苔藓分别置入四个塑料杯。第一杯(Cup1,简称C1)为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添加适量蒸馏水,保持原样。其余三杯分次添加上述的混合型酸、碱和重金属污染模拟物,且塑料杯分别识别为C2、C3、C4。实验从2015年9月2日开始,至10月1日截止,持续30天,其中分别于9月2日,9月12日,9月22日三次添加完成。每次向C1添加适量蒸馏水,向C2添加3 mL酸液和3 mL水,向C3添加3 mL碱液和3 mL水,向C4添加重金属污染模拟物总量的1/3。

2.3 实验测定

采用观察测定和日记记录法,如实记录包含三种不同添加物的苔藓植物在不同阶段之间的变化。每次添加完成后,从当日开始,每日定时进行观察记录,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苔藓植物的差别,主要观察内容为苔藓植物及其土壤基质在形状、色泽等视觉性外观方面的变化,以判断苔藓植物对恶劣土壤环境的适应程度。

3 研究结果

由表1可知,与对照组苔藓植物相比,实验组的苔藓植物及其土壤基质在不同的恶劣环境下,颜色和形状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首先,对照组C1的苔藓植物在整个实验期间生长良好,保持嫩绿色,土壤基质保持原形,总体情况最好,表明了苔藓植物在正常土壤环境下的优秀适应力。其次,实验组C2在三次添加混合型酸的过程中,酸与土壤成分发生反应,均有少量刺激性气体产生,苔藓植株颜色和形态变化明显。9月2日第一次添加混合型酸的两日后(9月4日),真藓样品的植株全部变成枯黄色,濒临死亡。六日后(9月8日),苔藓生理形态完全消失,土壤与苔藓混为一体,整体呈土灰色。9月12日第二次添加混合酸后,与9月8日状态相比,无明显变化。9月22日第三次添加混合酸,后期观察结果显示无明显变化。再次,实验组C3于9月2日第一次添加碱溶液后,首日未发现明显异常。四日后,苔藓植株整体为绿色,生长良好,生理形态良好。但近土壤处泛黄白色,土壤表面覆盖有白色碳酸钙。9月12日第二次添加碱溶液后,苔藓植株上部为绿色,下部泛黄白色,生长良好,生理形态正常,土壤基质碳酸钙较为明显。第三次添加后,苔藓植株上部远离土壤处仍为绿色,生长良好,下部黄白色的比例增加,生理形态保持正常,但土壤基质碳酸钙厚度明显增厚。最后,实验组C4于9月2日第一次添加重金属溶液后,次日开始的随后五日内不断产生刺鼻的含土壤味道的锈味,苔藓植株开始萎黄,但土壤结构保持原形。第二次添加完成后,两日内苔藓植株大部分萎黄死亡,生理形态保持原形,土壤结构保持原形。第三次添加完成后,两日内苔藓及其附着土壤成为深黄色,植株全部死亡,但生理形态保持原形不变,土壤结构保持原形。至10月1日实验结束时,苔藓植株开始与土壤基质混合。

4 讨论和分析

实验表明,苔藓植物对酸、碱度和重金属的富集性和耐受性程度各不相同。

实验组C2的混合酸添加实验结果表明,真藓类苔藓植物对酸性土壤环境适应性极差。添加3 mL酸液到面积为6 cm2的苔藓土壤中,可在4 d内导致苔藓植物整体性完全死亡,说明苔藓植物对酸性环境反应极为敏感。研究人员进行人工模拟酸雨对苔藓植物生长的试验结果表明,pH3.0的酸雨会使大部分常见树附生苔藓死亡,但对其它种类的苔藓影响不大;pH4.5的酸雨若持续一年以上,可使80%以上的苔藓植物体死亡;喜酸性的苔藓种类,如实验用白发藓和曲柄藓,在pH3.0酸雨下一年后仍生长,但长势不佳[7]。此外,苔藓植物对酸沉降的反应较为敏感。对马尾松林下苔藓植物的调查发现,酸沉降会明显降低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使其结构更加简单。具体表现为经模拟酸沉降试验后,所选苔藓植物的平均厚度均呈下降趋势。形态及长势的恶化程度和苔藓植物体内光合色素总量也随喷洒酸雨pH值的下降而越趋严重[8]。在不受水分限制的湿润地区,树皮pH是影响苔藓生长的主要因素,酸度强的树皮不利于苔藓生长[9]。酸雨对苔藓植物的分布及其生理生态的影响已有大量报道,泉溪水体pH值的下降会引起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下降,而较高浓度的O3会影响苔藓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生长下降[10]。本实验的后续观察记录发现,C2的土壤基质在35 d后开始有新的苔藓植物萌芽,这说明苔藓植物具有一定改善生存环境基质的能力,这一结果有助于思考如何在恶劣土壤环境下充分发挥苔藓植物的“拓荒植物”功能,以帮助其它物种的安全进入。

实验组C3碱添加实验的苔藓在三个实验组样本中变化最小,表明真藓类苔藓植物对碱性土壤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前人研究较少涉及苔藓植物对碱性物质的富集性或对碱性土壤的适应性研究,这证实了相对于酸性环境和重金属环境而言,苔藓植物与碱性环境相容性最大,且与碱性环境下其它生物的共生关系密切,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许多极端环境下,可以考虑将苔藓植物作为土壤酸碱度的指示植物。比如,生长着白发藓、大金发藓的土壤是酸性的土壤,生长着墙藓、真藓的土壤是碱性土壤。苔藓植物多为外吸水型,且表面积与体积比例较大,导致大量的阳离子交换点和由于不发达的角质层而产生的对离子吸收很低的阻力,使苔藓能吸收大量的溶解于体表水中的碱性物质和矿质元素[11]。但是,苔藓植物的养分元素在配子体中的分布随年龄和植物体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在自然土壤环境呈碱性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较多限制苔藓植物生长的元素。但有关研究尚不足够,仅有研究表明石灰藓群落的生物量与土壤有效P含量呈正相关[12]。宜昌地区气候和土壤环境适宜苔藓植物生长,拥有较丰富的苔藓植物群落,本地区碱性土壤地貌也较为常见。苔藓植物尽管对碱性土壤环境适应性强,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碱性环境下苔藓植物所吸收利用的养分元素如何与土壤进行循环交换,相关研究较少,应引起关注。

实验组C4重金属添加结果表明,真藓类苔藓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完全缺乏抗性机理。苔藓植物对重金属污染极为敏感,是种子植物敏感度的10倍,具有强大的生物指示作用,因而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性植物。近年来由于工业废弃物和农药残留物中的重金属在自然界的流动和积累,致使重金属己经成为植物生长不可避免的环境因素。苔藓植物体内富集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空气和降水中,对于污染物的监测具有灵敏、精确和直接的特点,因此对重金属污染监测和金属矿识别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13]。研究者对不同苔藓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后发现,不同种类的苔藓植物对同一种重金属富集能力不同,同种苔藓植物对不同种类重金属富集能力也不相同。具体而言,苔藓植物能够指示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SO2)、氯化物、臭氧(O3)及一些重金属离子[14]。

5 结语

研究主要探讨苔藓植物对富含酸、碱和重金属三种恶劣土壤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苔藓植物对恶劣土壤环境的适应性较差,但适应程度不同。苔藓植物对酸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和耐受力较差,但对碱性土壤环境耐受力较强。酸在土壤中的沉降会明显降低苔藓植物的物种存活性,使其结构更加简单,具体表现为经模拟混合型酸溶液沉降实验后,所选苔藓植物尽数死亡,土壤的平均厚度呈下降趋势。颜色及形态的变化程度说明了苔藓植物的恶劣土壤环境适应性逐渐降低。相对而言,苔藓植物及其土壤基质对碱性溶液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和耐受性。最后,在苔藓植物及其附着土壤中添加重金属溶液,将导致苔藓植株尽数死亡,并逐渐与土壤混合,因而重金属是影响苔藓植物生态系统安全的一类重要污染物质,它能直接或间接对苔藓植物造成危害。当今城市环境的酸雨和重金属污染负荷日益增加,迫切需要灵敏的指示生物来反映环境污染的变化,研究植被破坏和恢复过程中苔藓植物群落的演替,有利于预测植被和环境的变化发展方向。

研究属于苔藓植物的尝试性实验分析,实验样本小,种类单一,因此研究结论不具有普适性。此外,由于时间所限,对苔藓样本的观察期较短,观察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时限偏差。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增加样本类别,并完善实验方法,在直观的观察实验法基础上辅以化学分析,或与野外调查相结合,从而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结论。

植物小论文:乌鲁木齐城市园林垂直绿化植物应用调查与分析

摘要:对乌鲁木齐市垂直绿化在植物材料的选择应用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并提出了开发利用本地乡土植物的对策措施与建议,旨在为乌鲁木齐城市园林垂直绿化材料的选择和合理配置应用提供借鉴,为垂直绿化乡土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垂直绿化;攀援植物;选择与配置;乌鲁木齐

1 引言

垂直绿化(Vertical Greenery)是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或其它构筑物表面攀扶、固定、贴植、垂吊形成的绿化,范围包括山体、护坡、花架、花格、栅栏、挡土墙、围墙、立柱及各类建筑设施的绿化[1]。充分利用垂直绿化植物是增加城市园林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垂直绿化植物指包括攀缘植物和其他植物在内的适合于垂直面绿化栽植的所有植物。攀缘植物是垂直绿化的基础材料,作为城市园林绿化不可缺少的植物种类,对于城市绿化植物群落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攀援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各地均有不少适于垂直绿化的种类,但在园林中应用的不足百种,绝大多数资源尚处于野生状态。新疆城市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上受到很大的影响,品种应用受到限制,一些本土的垂直绿化植物尚处于野生状态。因而进一步开发利用本地野生的攀援植物资源并将其应用于城市垂直绿化具有广阔的前景。

2 研究地自然概况

乌鲁木齐市位于中国西北、新疆中部、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北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东经86°37′33″~88°58′24″,北纬42°45′32″~45°00′00″。全市面积14216 km2,其中建成区面积383.3 km2。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属干旱中温带,冬季长、严寒,夏季短、炎热,春秋变化大,由于昼夜温差大,乌鲁木齐城区夏季平均气温为23 ℃,秋季温和怡人,冬季银装素裹,风采独具。辖区东以恰克马克塔格至大河沿一线与吐鲁番市接壤;西以头屯河与昌吉市为界;南以喀拉塔格-克孜勒伊接南山矿区,突出部分折向东南,沿未日洛克-阿拉沟以东与托克逊县相连,在夏泽格山脊线3以南与和硕县毗连;西南与和静县为邻;北部沿博格达山脊与吉木萨尔县、阜康市、米泉市分界。

3 研究方法

3.1 实地考察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区园林绿化现有栽培的垂直绿化植物进行实地调查并鉴定其种类,搜集有关乌鲁木齐垂直绿化植物的数据信息。调查范围包括乌鲁木齐市区内的主要公共绿地和单位、机关园林绿地。如植物园、红山公园、人民公园、南湖广场、水磨沟公园、儿童公园、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评价。

3.2 查阅文献资料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基于乌鲁木齐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应用气候相似论原理对引种植物进行筛选,以确定具有园林观赏价值的垂直绿化植物资源。结合园林植物配置的需要,基于不同植物的观赏特性和应用范围,了解并总结分析新疆本地野生的垂直绿化植物资源,筛选出乌鲁木齐地区可利用攀缘植物资源。

4 结果与分析

4.1 新疆野生垂直绿化植物资源概况

新疆高等植物有近4000种(含栽培种),若筛选其中15%的种应用于城市绿化,其物种也可达到600余种[2]。但其中能用作垂直绿化植物的很少,主要分布在新疆各山区、山地丘陵区、干旱草原带和平原荒漠地区。新疆野生垂直绿化植物不同种类的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各具特色,从总体来看,园林用途较为广泛,观赏特性各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表1)。

4.2 乌鲁木齐垂直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一些学校、公园、居住区、广场等地的绿化调查,发现乌鲁木齐市受地理环境的制约,能应用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仅10种,其中应用较普遍的有五叶地锦、爬山虎、葡萄等。其它种类应用数量极少,而且分布仅限于局部地点。因此全市种类单调,景观效果单一。除此之外还发现垂直绿化在植物配置上单一区域一般采用同一种植物进行绿化,没能与其他植物互补,使得在景观上达不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效果。如单一种植地锦虽然在春夏可以看到绿叶,秋季可以看到红叶,但在冬季景观不容乐观(表2)。

4.3 乌鲁木齐的垂直绿化植物的园林应用

垂直绿化的形式很多,在选择植物材料时首先应当充分利用当地植物资源,这不仅因为从生态适应性而言,这些植物最适于本地生长,而且从园林艺术角度考虑,极易形成地方特色;其次要考虑攀援习性的不同即攀援能力的强弱、观赏特性的不同,以及被绿化物与植物材料的色彩、形态、质感的协调。考虑到单一种类观赏特性的缺陷,在垂直绿化中,应当尽可能利用不同种类之间的搭配以延长观赏期,创造出四季景观。如爬山虎在夏季和秋季景观秀美,尤其是秋季红叶甚为宜人,但冬季一片萧索[4]。

4.3.1 棚架式

棚架式绿化在园林中可单独使用,也可用作由室内到花园的类似建筑形式的过渡物,一般以观果遮荫为主要目的。卷须类和缠绕类的攀援植物均可使用,木质的如爬山虎、五叶地锦、金银花、葡萄、黑果悬钩、南蛇藤、毛茛科铁线莲属,草质的如啤酒花、观赏南瓜、观赏葫芦、牵牛花等。花格、花架、绿亭、绿门一类的绿化方式也属于棚架式的范畴,但在植物材料选择上应偏重于花色鲜艳、枝叶细小的种类,如粉绿铁线莲、甘青铁线莲、西伯利亚铁线莲、东方铁线莲、金银花、啤酒花等。地锦类的叶片大,秋叶红橙也适宜选用。蔓生种类用作棚架式时,前期应当注意设立支架、人工绑缚以帮助其攀附。

4.3.2 凉廊式

凉廊式绿化是以攀援植物覆盖长廊的顶部及侧方,从而形成绿廊或花廊、花洞。应选择生长旺盛、分枝力强、叶幕浓密或者花朵秀美的种类,一般多用木质的缠绕类和卷须类攀援植物。因为廊的侧方多有格架,不必急于将藤蔓引至廊顶,否则容易造成侧方空虚。在新疆可选用爬山虎、五叶地锦、金银花、粉绿铁线莲、甘青铁线莲、西伯利亚铁线莲、东方铁线莲、南蛇藤、蛇葡萄等落叶种类。

4.3.3 篱垣式

篱垣式主要用于矮墙、篱架、栏杆、铁丝网等处的绿化,以观花为主要目的。由于一般高度有限,对植物材料攀援能力的要求不太严格,几乎所有的攀援植物均可用于此类绿化,但不同的篱垣类型各有适宜材料。竹篱、铁丝网、小型栏杆的绿化以茎柔叶小的草本种类为宜,如牵牛花、打碗花、篱打碗花、毛茛科铁线莲等;普通的矮墙、钢架等可选植物更多,如蔓生类的野蔷薇、藤本月季、金银花和具吸盘或气生根的五叶地锦、爬山虎等。

4.3.4 附壁式

附壁式绿化只能选用吸附类攀援植物,可用于墙面、裸岩、桥梁、假山石、楼房等设施的绿化。较粗糙的表面可选择枝叶较粗大的种类如有吸盘的爬山虎、五叶地锦。岩石和假山石采用打碗花、篱打碗花、田旋花、光白英、南蛇藤等。

4.3.5 立柱式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立柱式绿化已经成为垂直绿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依附物主要为电线杆、路灯灯柱、高架路立柱、立交桥立柱等,所用的攀援植物应选用适应性强、抗污染并耐阴的种类。由于新疆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这方面的应用效果并不好,立体式绿化也多是在一些交通路口、广场设置立体花坛。现在通过支架专门制成大型静物的形象:如大象、仙鹤、鼎、茶壶等,用攀援植物覆盖,在园林中可起到极好的点缀作用,尤其适于儿童活动区使用。

5 讨论

5.1 垂直绿化植物的观赏价值园林应用

垂直绿化植物大部分种类为攀缘匍匐植物,攀援的种类有很多,姿态也各种各样,他们所特有的形态、色彩、花香使植物更加具有美感和观赏价值。植物缠绕在树上、花架以及柱子上构成美丽的绿色走廊、空中绿荫等。有些藤本植物的茎比较细,风一吹尽显飘逸的风韵,藤本斑斓的花朵和怒放的鲜花以及奇异的果实向人们展示出大自然植物的美[5]。

5.1.1 “软化”作用

垂直绿化的攀附特性能随着物体外形的变化而变化,软化建筑物生硬的轮廓,不但与地面常规绿化相对应,而且能产生与城市绿化融为一体的效果。硬质景观与柔质景观配合既能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加强空间变化,还能突出景观的艺术效果、季相变化和增加层次感。

5.1.2 美化作用

运用各种攀缘植物搭建的棚架、回廊,编织厚密的绿篱,不仅可以遮盖城市景观视域中的不佳部分,还形成合理独立景观[6]。攀援植物与其他园林小品或建筑相结合,可起到渲染、烘托、协调园林小品与环境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的形态、色彩、季相景观[6]。

5.2 乌鲁木齐垂直绿化植物选择的原则

垂直绿化对植物的选择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在选择时首先应该考虑当地的植物资源,做到适地适树,这样不仅能提高植物的成活率,降低运输成本,而且更容易达到所需的园林景观效果[7]。要了解所选植物的生活习性、观赏价值及绿化物的实际情况,这三者协调与统一便是合理的。

在垂直绿化中,单一植物的观赏特性往往是存在缺陷的,所以在绿化当中尽可能的选用不同种类之间的绿化植物进行搭配使用以延长观赏期,使之在四季都有景可观。混合种植应该是现在园林垂直绿化中应该研究与提倡的方向[8]。

5.2.1 遵循“适地适树”的种植原则

在垂直绿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垂直绿化植物要求和适应能力,在不同的生境中所营造的垂直绿化植物景观,应有其地域性及自身的特色。如抗寒性、抗旱性、耐盐碱性以及耐冬季的极端低温和夏季的极端高温等,因此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环境条件的种类,以有利于景观的塑造和景观的可持续性。本土植物对当地的自然条件适应能力强,可迅速实现预期的景观效果,也更能体现地方的风土文化和特色。

5.2.2 遵循与绿地功能要求相适应的种植原则

城市绿地的功能和效益是多样的、综合的,绿化植物种植是为了实现城市绿地的多种功能服务。因此,在城市绿地实施绿化植物种植时,就要服从和适应于城市绿地的功能要求。所种植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其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用途和应用方式相适合。同时,在绿地内进行乔、灌、草等多种植物品种复层结构的群落式种植,这是实现城市植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措施[9]。

5.2.3 “生态相似性”的原则

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在同纬度地区的相同生态环境中选择植物进行选育工作,并进行种植试验,在时间积累和实际成果的基础上选育出合适的植物新品种,从而形成生机盎然的城市绿化新景观[10]。

5.2.4 “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心声。因此,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引入植物新品种,实现植物多样性时,也就必须要有“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化观念。因此,选用的绿化植物新品种应具有观赏及环境保护功能,能适应和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强的游赏的审美需求和希望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11]。

5.3 乌鲁木齐垂直绿化植物选择的建议

植物是城市绿化的主体,丰富多样的植物是合理构建城市绿地群落和提高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功能的基础。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引进、繁育植物新品种,有利于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完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适合乌鲁木齐市垂直绿化的植物的种类比较多,目前主要的垂直绿化植物有五叶地锦、葡萄。有大量本土野生的藤蔓植物有待开发利用。

5.3.1 引进新品种,丰富垂直绿化植物

不同城市地区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不同而适合生长不同的植物,而城市绿化中植物是不可或缺的,植物新品种的引进应用可以丰富城市植物资源库、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是搞好城市垂直绿化建设的基础,对城市生态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在引种的过程中,最好选用其他城市环境条件与乌鲁木齐市相似的物种,这样对提高垂直绿化植物成活率增加城市生态景观具有重要意义[12]。

5.3.2 加强对乡土植物的驯化

乌鲁木齐垂直绿化植物资源较丰富,绿化及观赏价值潜力很大,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利用,为园林建设服务。根据新疆地区生态建设和城镇园林绿化不同需求,对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种类进行引种驯化,推广和培育优良品种,满足不同生态建设及城市绿化需求。加强乡土植物的驯化,筛选适宜的植物品种。在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上,应以生态选育为基本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乡土木本植物天然变异类型,筛选优良种源或品种;同时保留观赏价值不高但抗逆性强的乡土品种,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基因工程目的片段的供体等[8]。

5.3.3 发挥政策推动力作用

政府制订发展垂直绿化的地方性法规,提出鼓励发展垂直绿化的政策,使垂直绿化工作有法可依。城市建设和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出垂直绿化建设和养护技术规范,科学合理地监管垂直绿化;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各种形式生动、内容具体的实例,宣传垂直绿化的重要意义,使之成为全民的共识,使垂直绿化的应用得以拓展。

6 结语

根据乌鲁木齐市园林中垂直绿化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在园林垂直绿化上应用的植物仅有10种,常用的垂直绿化植物只有五叶地锦、葡萄、爬山虎3种,因此种类单调,景观效果单一。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书籍、资料,发现乌鲁木齐可用的垂直绿化植物资源丰富,一些新疆观赏价值较高的乡土植物还未被开发利用,例如:西伯利亚铁线莲、粉绿铁线莲、光白英、戟叶鹅绒藤、打碗花、南蛇藤、野啤酒花等。合理的筛选驯化这些野生植物及引进其他城市环境条件与乌鲁木齐市相似的物种,开发利用植物资源,可以丰富垂直绿化种类,迅速提高绿化面积,增强城市景观效果。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及道路用地和绿化用地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合理利用有效的植物资源进行垂直绿化是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垂直绿化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垂直绿化植物资源也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也将丰富乌鲁木齐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小论文:基于园艺疗法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以园艺疗法中的植物元素为切入点,对植物种类、色彩、芳香、质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植物景观种植设计来表现园艺疗法,以期为日后园艺疗法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园艺疗法;植物景观;中心绿地

1 引言

园艺疗法是对有必要在其身体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对其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方法[1],通过与植物相关的活动达到促进体力、身心、精神恢复的 疗法,它是艺术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式[2]。现代社会的工业发展致使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人们身心健康。据调查显示,现代社会健康人群的比例仅占15%,大部分人群都处于亚健康状态[3],利用园艺疗法去治疗人的身心健康变得尤其重要。园艺疗法起源于17世纪末的英国,以治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伤的军人而逐渐在各国发展起来,目前,以美国园艺疗法最为成熟。现代园艺疗法的治疗对象不仅限于病人,它强调参与活动的过程和意义,通过接触自然来缓解压力,使亚健康的人变得健康,使健康的人更健康[4]。园艺疗法的研究和应用在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并深入人心,而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4],目前研究领域仅限于疗养院的景观设计,尚未在城市绿地中进行实践运用。

在深入研究园艺疗法的理论的基础上,对某居住区中心绿地植物景观进行创新设计,探讨了基于园艺疗法的景观功能分区,并详细阐述了各景区内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原则,旨在通过合理的植物景观设计为居民提供具有园艺疗效的休憩场所,以舒缓情绪、调节身心健康。

2 园艺疗法的理论基础

园艺疗法项目中,五感刺激是园艺疗法的基础,园艺疗法是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而感知事物特征或性质的一种科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精神发特性,医学、神经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都是研究园艺疗法必不可少的知识体系。园艺疗法是以园艺活动为媒介的,人们通过园艺劳动(如播种、施肥、浇水、修剪、松土等)和园艺交流(如交换栽培经验、分享收获成果、寻求合作等)参与互动,进行身体锻炼[5]。种植地的勘察,植物的选择、移植、栽培等管理,以及植物搭配都是需要了解并掌握的必须知识,作为园艺活动理论基础的植物学、生态学、土壤学以及与疗法场所相关的园林学、植物景观设计学等都对园艺疗法中植物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 项目概况

小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是某事业单位为其退休老职工所改建的居民楼,针对老年人性格特点,建立了以“减压舒缓”为主的园艺疗养花园,中心绿地花园位于小区中心,面积约1237.6 m2。

3.1 布局与构思

以“保留、改造、养生、和谐”为基本原则进行花园植物景观设计。花园围绕“森林浴”模式展开,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对原有植物进行一定修剪、造型,并将“养生”的理念融入进去,通过植物给人带来的五感刺激,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态进行植物选择、配置和活动安排,“和谐”指植物景观设计遵循协调统一的原则和人通过园艺疗法达到内心与自然的平衡协调。

庭院以“两个中心,六个分区”为主要布局,将花园分别以“五感体验区”和“活动体验区”为主题进行植物种植设计,全局分为视觉疗养区、听觉疗养区、味觉疗养区、嗅觉疗养区、触觉疗养区和活动区等六大功能区(图1)。

3.2 功能分区

3.2.1 味觉治疗区

在入口处单独开辟一角种植可供采栽、食用的植物,如石榴、枸杞、柑橘、薄荷等,并设置相应的采栽小路,以免人们破坏植被景观;此外还应种植一些花叶兼美、高矮不一的植物,如合欢、栾树、枇杷、石楠、法国冬青等,既而丰富林冠线景观。此外,对于食用花果要尽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农药,以免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3.2.2 视觉治疗区

研究证明观赏植物可以改善情绪、缓解压力并增强忍耐性,不同颜色的花或叶片对人的身心影响也不尽相同[2],视觉治疗区景观除了使用色彩丰富的植物外,应选择满足四季接替开花的植物,并将暖色调植物和冷色调植物交叉种植,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该区位于花园主入口附近,邻近中心广场,区内设有休息长廊和树池座椅,供人们休息、交流,视觉治疗区的植物选择见表1所示。

3.2.3 嗅觉治疗区

芳香疗法主要的作用机制是心理反应加上从植物芳香精油中提取的芳香分子作用于人体的交互作用得到疗效[6]。研究显示植物的芳香可以有效减缓紧张情绪,使人愉悦,并增进睡眠[7],不同香味、不同浓度的香花植物可以产生不同的嗅觉刺激,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若香味过于混杂浓重,则带给人晕眩,对健康不利。据调查,相比之下,老人更亲睐甜香型和清香型植物,因此嗅觉治疗区种植的香花植物主要以甜香型和清香型为主,如桂花、玉兰、月季、葱兰、盆栽米兰等。该区位于花园中部,以白色大理石为地下装饰,形成“桂花林”,树池种植地被葱兰,既在香味上形成协调,在叶形、大小、花色等方面形成强烈对比;四周用花池围绕成一封闭空间,花池里种植月季,并摆放盆栽米兰。

3.2.4 听觉治疗区

人对于环境的认知,85%来自于视觉,10%来自于听觉感官,视觉和听觉是人对外界感知的最主要器官[8]。树叶随风发出的瑟瑟声,花朵上蜂蝶的嗡嗡声,潺潺的流水声等对人心情平复、身体放松有明显的作用。该区用潺潺的流水声与郁郁葱葱的山石景观组合形成听觉景观。选用的植物多为常绿植物,如凤尾丝兰、桂花、碧桃、杨梅、杜英、苏铁、鸢尾、花叶蔓长春等植物,溪流尽头栽植一株鹅掌楸,与周围郁郁葱葱的植物景观形成鲜明对比。

3.2.5 触觉治疗区

植物的质感是指单株或群体植物直观的粗糙感和光滑感[9],让人们触摸不同质地的植物,可以刺激感觉器官,达到一定治疗效果。该区以老人和小孩活动为出发点,既要选择无毒、无刺并无奇异花、叶的植物,也要注意应以灌木和地被为主,方便人们触摸,如鸡爪槭、紫薇、山茶、太阳花、杜鹃、红千层等植物。将休息座椅设置在花丛中,让人们随时随地触摸植物,享受乐趣。

3.2.6 活动体验区

活动体验区主要包括活动健身区和栽培区。活动健身区以老年人、儿童活动为主,此区设置有羽毛球场和一系列健身器材,四周种植高大落叶乔木,并搭配灌木球和地被花卉,植物色彩以亮色为主,促进人的活动,如复羽叶栾树、枫香、紫荆、大叶黄杨、红继木等植物。栽培区安排的园艺活动是结合人的参与性设计的,在园艺操作过程中,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了锻炼,尤其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退化状况,减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几率,是防止衰老的最好措施之一[10],人通过对植物进行播种、翻土、施肥、浇水、定植、收获等行为感受生命的意义,能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栽培区固定在封闭的空间,利用绿篱将其与其它景区分隔,区内安排种植池和栽培工具,进行以栽培草本植物为主的园艺活动,如太阳花、茑萝、雏菊、风信子、金鸡菊等植物,通过培育而开花的植物可以供人带回家中,进一步感受园艺活动的价值。

4 结语

以某一居民区中心花园为例,以园艺疗法的构成要素和功能作用为出发点,从植物种类选择、色彩搭配、气味选择、质感处理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具有园艺疗法功能的植物景观设计,确保中心花园达到保健、养生、美观的景观效果。

植物小论文:养多肉植物靠卖“萌”致富

编者按:多肉植物是目前很流行的绿化植物,又称多浆植物或多肉花卉,主要生长在沙漠、高山、戈壁、瓦砾、山崖中,全世界共有多肉植物1万余种。多肉植物的营养器官具有发达的薄壁组织,可以储藏大量水分,使其在外形上显得肥厚多汁或带粉。由于多肉植物叶子“小小的”“肉肉的”“萌萌的”,而且叶片颜色丰富,容易养护,时下深受人们的喜爱。

大学毕业的余亚民早在几年前就看到了多肉植物的商机,加之他自己也钟爱多肉植物。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2014年,他投资20万元建起了南昌第一家多肉植物花园,他的多肉植物生意做得越来越好。那么,他对于多肉植物有着怎样的养护经验以及在经营管理自己的公司上又有哪些独特的理念呢?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走进了南昌朝夕多肉植物花园,采访了85后创业青年余亚民,相信他的创业经验对您的创业之路一定会有所启发!

记者:余总,是什么促使您走上种植多肉植物之路,并决定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发展的呢?在创业期间,什么事是您特别难忘的?

余亚民:提到多肉植物,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因为促使我把多肉植物当作一个创业项目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盆栽花卉店。因为广州花卉行业比较发达, 2010年9月我南下去了广州,虽然初心是奔着实现梦想而去的,但到了广州后我并没有从事花卉方面的工作,而是就职于某家食品公司做了一名普通的销售员。在这家公司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我自己虽然在生活理念、人际交往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从未放弃最初的梦想,而且想把这个梦想变成现实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我心想,要做盆栽花卉这一行,就得先进入这个行业积累经验,于是我决定辞职去寻找花卉行业相关的工作。一次机缘巧合,我应聘到了一个拥有200亩基地,专门从事多肉植物生产及批发的花卉公司做销售员。随着每天与多肉植物的接触,我越发喜爱多肉植物,也越看好它的前景。凭借在该公司积累的经验和资源,2014年元旦我离职回到南昌发展多肉植物。能与多肉植物结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同时也倍加珍惜这个机会。如果说创业期间让我最难忘的事情,那莫过于家人在我创业路上给予的无私帮助、无条件支持和理解了。

记者:余总,据了解,您的多肉植物花园是南昌的首家。请问:多肉植物好养护吗?在养护管理上主要应该注意什么呢?

余亚民:多肉植物,在管理上相对一般花卉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多肉植物表皮的特殊结构使其蒸腾量大大减少,失水明显比其他植物种类少,具有较强的抗旱、抗逆性,因此,多肉植物不需要经常浇水。不过大部分多肉植物喜欢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此外,在养护上只要注意土壤、温度、水分等方面即可。具体注意事项如下:(1)土壤。建议潮土干种,而所谓的潮土就是指混合花土适当喷水后,手握成团、松开手轻轻一碰就散了的湿土。(2)温度。多肉植物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0~32℃,当低于10℃或高于32℃时,植株开始休眠。(3)水分。浇水没有特定的时间,一般半个月浇1次水。注意保持“干透、浇透”的浇水原则,先把根系养好再去控水。

记者:对于基地的选址您当初是如何考虑的呢?目前您的多肉植物大棚里有多少个品种,市场效益如何?

余亚民:我把基地选在江西省南昌市扬子州杨新路附近,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处沿江位置,通风性好,温度相对会低一些,尤其是夏天,不会太热。此外,这里离南昌市老城区和新区都比较近,可以方便顾客前来选购。目前我们大棚有300多个品种,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两个大棚(总共面积为1亩)一般每月平均销售额为3万~6万元,旺季最高销售额一天曾达到5000元,现在平均每天可出售100盆左右。不过目前我们获得的收益很大一部分投在了多肉植物品种的拓展以及维持公司的运营上。

记者: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品种有哪些?不同品种的多肉植物价格相差大吗?

余亚民:多肉植物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喜好的人的审美要求。目前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品种主要是景天科石莲花属、莲花掌属的植物,还有不少人喜欢番杏科的植物。比如吉娃娃、观音莲、玉露、雪莲、熊童子、山地玫瑰、桃蛋、奶酪、福娘、阿房宫、冰梅、布纹球等都是比较畅销的品种。现在兴起的由各种多肉“拼盘”而成的组合式多肉盆栽最受消费者的欢迎。很多顾客会选择喜欢的几个多肉植物品种让我现场帮他们组合,其中很多人一买都是七八盆,有的也帮朋友、同事买些。

多肉植物因品种不同,价格上差异也比较大,从几元到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的品种都有。不过我们基地卖的多肉植物以平价的品种为主,每盆5~600元不等,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的。由于多肉植物的“萌态”很吸引人,所以喜爱多肉植物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愿意花高价购买者。尤其是一些消费者普遍喜爱的品种,当市场供应量不足时,价格就直线上升。当产量大了,供应趋于饱和后,其价格又不断下降,甚至有时会创历史新低。在这里要提醒广大从事多肉植物种植的朋友:切不可盲目跟风,建议想商业化种植的朋友先调研市场后再谨慎栽培。

记者:近年来,为什么多肉植物会越来越流行?多肉植物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哪些?您的产品主要是零售还是批发?

余亚民:多肉植物的流行主要是受人们对绿植消费需求转型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都趋于购买一些干净整洁、容易养护的植物。而多肉植物就很好地迎合了人们这一心理,因为它们打理起来很容易,且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不会因为人们短期无暇照顾而死亡,所以多肉植物又被称为“懒人植物”。加之多肉植物迷你精巧的造型作为家具的百搭摆设,非常惹人喜爱。很多顾客都专门买来放在办公室和家里,他们说看着这些“萌萌的”多肉植物可以缓解压力和疲劳,绿色清新的“小肉肉”给他们心旷神怡之感。此外,多肉植物特殊的景天酸代谢是很适合室内种植的。因为大部分多肉植物长期生长在干旱少水的环境中,为了应对白天高温的环境,它们就选择把主要的新陈代谢活动放在温度较低的夜晚来进行,这样不仅减少了水分的流失,而且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起到释放氧气、净化空气的作用。因此,它们可以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

多肉植物因为外形小巧精致,叶片饱满可爱备受女生的欢迎,所以其主要消费群体为18~35岁的女性,而其中消费主力军是工作的白领女性。目前我们的产品零售和批发都做,但是以零售为主。销量好的时候,我们会经常去广东、福建、山东、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型多肉植物生产基地外调一些品种。

记者:多肉植物最适合的繁殖方式是什么?

余亚民:多肉植物的繁殖方式一般有叶插和枝插两种,也有部分“肉友”喜欢自己人工授粉、播种。但是其中以枝插最为常见,它是一种快速简单而又容易保存母本基因的繁殖方式。枝插在多肉植物的繁殖中也叫“砍头”,是指利用枝条的一段作为插穗的扦插方法。枝插的时候最宜选择株型端正、叶片多而肥的健康植株。因为选择健康的主体,扦插成功率才能高。此外,由于多肉植物中很多种类的体内有白色汁液或无色黏液,这种汁液和黏液在植物受伤时可使伤口迅速结膜,既防止了体内水分散失又避免了病菌感染。因此,在栽培中人们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将一些截面积很大的球形、柱形多肉植物切顶扦插。

记者:据了解,您不光是线下卖多肉植物,线上也在卖,多肉植物适合在网上销售吗?在营销方式上,您有什么建议?

余亚民:多肉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能储存充足的水分,在脱土情况下可以保持数月的生命力,所以它们比较适合在网上销售。不过多肉植物在线上销售,邮寄时要注意其根部需完全脱土,根系需充分晾干,因为在植株有水分的情况下寄送很容易患黑腐病。但是,目前我们主要还是以实体店销售为主。

营销手段上,我们主要是微信营销、口碑营销。以老带新是主要的销售方式。不过,我认为任何营销模式都应建立在保证产品的质量上,诚信经营,做良心生意。还有就是用心,比如,在微店以及淘宝上销售多肉植物,就必须把照片拍得漂亮一些,为此我还专门研究了如何摆拍,不少顾客最初都是被我拍的精美照片所吸引的。

记者:余总,您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对于想创业的年轻朋友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余亚民:下一步计划是继续扩展多肉植物花园,并把它打造成一个集生产、销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花园”。这座“花园”可以给喜爱多肉植物的人们提供一个慢生活的休闲区域。人们可以在里面喝着咖啡或品着茶交流养护多肉植物的心得及经验,甚至延伸到交流思想。把“萌物”――多肉植物带来的快乐一直传递下去。对于想创业的年轻朋友,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真诚待人、一步一个脚印,要始终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植物小论文:浅谈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配置关系

摘 要: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是园林组成的二要素,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园林效果。而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是互相依附衬托、互相补充呼应的的,二者是的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处理得当,可求得和谐一致。文章介绍了我国园林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并结合常见的园林形式介绍了园林中建筑与植物配置的相互作用及重要性。

关键词:景观;园林建筑;植物配置;环境协调

1 我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已遍及我国大江南北,并且由最初的寥寥无几的专属人士所有发展到各城市社区均已配置。现如今,园林已经发展成为社会服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为广大的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以及美的感受。同时,社会对园林的设计、组成与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宏观层次来讲,当代园林不仅要符合可休闲放松的标准,还要有一定的内涵意义,更重要得是还要符合生态绿化、保护环境的目的。从微观层次来讲,园林的设计、组成、管理都需要符合当代要求,要突出园林的艺术气息。

2 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重要性

我国园林风格多样,无论是大气浓重的皇家园林、清高风雅的苏州园林,或是庄严稳重的纪念园林,还是富有生活气息的街头绿地、社区公园等,建筑与植物配置都是极其考究,始终贯穿如一的。因为设计中植物与建筑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园林的整体质量,也直接决定园林植物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设计园林组成形式时要将建筑的大小、风格,门、窗、屋顶等元素,以及植物中花、草、树,高低、颜色都应考虑在内。只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既有的自然环境及气候特点,合理的设计、安排建筑与植物的组成形式, 才能使得建筑与山,水,花,木有机的结合组织,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了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结合,相互融糅的境界。

3 各种园林中建筑与植物配置

3.1 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

在我国近代史之前,统治阶级是权利的象征,有着至高无上、威严不可侵犯的形象特征。而皇家园林作为统治阶级的的一个所有物品,也不可避免的带有恢弘大气、尊严无比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具体表现不仅园林中建筑的形式以及植物品种、样式的选择,更重的是建筑与植物的搭配。皇家园林内建筑体型高大、布局严整,为了适应此类建筑,其院内植物也多选择四季常青、苍劲延年的树种来衬托,比如松柏被广泛应用借以表达帝王万古长青的寓意。花卉则多选用有着富贵之意的牡丹、长久之意的菊花、多子多裔之意的石榴等品种。

3.2 江南园林建筑的植物配置

江南园林以淡雅清高为主调,因此其建筑外貌也多采用白墙黑瓦,来大肆渲染其淡雅素净的色彩。而建筑组成多为隔层布置,来打造咫尺山林、以小见大,导出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因此,其植物以有着高傲之意的竹、梅、荷为主。

3.3 寺观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

寺观园林布置较为简约却不简单,其神圣、目空一切的本意也可通过建筑与植物来体现出来。寺观园林建筑多以庙堂为主,各个殿堂建造多样,或者富丽堂皇以供拜赏,或者朴素简单以供礼佛。庄严肃穆气氛不言而喻,因此一般多用银杏、油松、圆柏、松等植物。

3.4 陵园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

陵园是用来缅怀革命先驱,具体有庄严、肃穆的特点。其建筑与植物的搭配多以整齐为效果,再配以松柏、银杏来衬托革命先驱铮铮不息的革命精神,白菊等白色花朵来象征革命烈士的流芳百世。

3.5 现代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

现在建筑样式多样灵活,因此可以选择多种树种,应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功能和景观要求选择适当的树种,如白皮松、榆叶梅、圆柏、海棠、玉兰、银杏、国槐、法国梧桐、合欢、龙柏等植物,栽植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4 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园林建筑本身也是园林景观之一,相对于园林的其他组成要素,园林建筑的轮廓、线条、色彩较为生硬、单一。而植物曲线以弯曲为主,因此,合理的选择植物品种来搭配园林建筑,可以减弱、软化园林建筑的生硬轮廓,增添园林建筑自然柔和的曲线之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园林建筑与植物可以互相补充,但是要根据园林建筑的风格来确定选用何种形式的植物来互相衬托。此外,众所周知,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而富有生机的植物恰如春天的温暖可以暖化建筑的冰冷,赋予建筑生命力,使其达到诗情画意般的效果。再者,建筑的组成形式较为单一,而植物尤其是盆卉花景可灵活移动,这样多样化的植物就会赋予建筑物错落有致、上下呼应的空间感觉,使园林建筑表达效果不再孤单。

另一方面,园林植物的生长是需要园林建筑的保护的。园林建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园林中的植物提供一个遮、挡、围的作用,可以减弱突如其来的风雨雪等恶劣天气对植物的破坏力度。园林植物呈现的是柔和的自然美,而建筑却以是以植物为依托,隐形于建筑之中,用其阳刚之美将植物的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植物小论文:野生植物肾叶打碗花的生长特性及观赏价值

摘要:通过对秦皇岛市滨海地区野生盐生植物肾叶打碗花进行调查与分析,初步探索了肾叶打碗花的生长特性和经济价值,阐述了肾叶打碗花在园林绿化中的观赏应用价值,认为其在园林观赏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前景,并提出了在滨海地区园林应用上的建议。

关键词:肾叶打碗花;野生植物;生长特性;观赏价值;滨海地区;秦皇岛市

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L.) R. Brown]又称扶子苗、肾叶天剑、滨旋花,为旋花科(Convolvulaceae)打碗花属(Calystegia R.Br)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台湾等省的沿海地区,也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的温带地区及大洋洲海滨地带。肾叶打碗花耐盐碱、耐瘠薄,耐旱性很强,多见于海滨沙地或海岸岩石缝中[1],大多生长在距离海岸不远的海岸沙丘或海滩上,常年受海雾侵蚀,基本都是野生状态[2]。由于肾叶打碗花的茎具有匍匐性,覆盖性很强,因此具有很高的护滩抗风性能[3]。故而肾叶打碗花在滨海城市的园林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生物学特性

肾叶打碗花为多年生匍匐性草本植物。地下茎较粗,地上茎光滑或近光滑,平卧,不缠绕,有细棱或有时具狭翅。叶互生,肾形至近圆形,长1~2 cm,宽2~4 cm,先端圆形,有小凸尖,基部凹缺,边缘波状,叶柄长于叶片。花单生于叶腋,具花梗,花梗长于叶柄,有细棱,长2.5~5.0 cm;苞片卵圆形,紧包于花萼外,比萼片短,长0.8~1.5 cm,顶端圆或微凹,具小短尖;萼片近于等长,长1.2~1.6 cm,外萼片长圆形,内萼片卵形,具小尖头,5片,宿存;花冠漏斗状,直径3.5~4.5 cm,粉红色,冠檐微裂;雄蕊5枚,花丝基部扩大,无毛;子房2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蒴果卵圆状,长约1.6 cm。有种子4粒,黑褐色,长6~7 mm,表面无毛,亦无小疣[2,4-7]。

2 生态习性

肾叶打碗花喜欢温和湿润气候,也耐恶劣环境,适应沙质土壤,是我国温和气候区沿海地带盐碱土的指示植物[6]。肾叶打碗花是浅根性植物,根系集中在5 cm左右深度的土层,常生长在土壤酸碱度偏中性的粗沙砾地里,主要集中分布在北方沿海一带的砾石海滩上[2]。肾叶打碗花是一种卧地生长的草本植物,每年在4月上、中旬萌发,在秦皇岛市一般于6~8月开花、9月前后结实,主要借海潮传播种子繁殖后代;但是在秦皇岛市生长的肾叶打碗花大部分不结果,主要以根扩展繁殖[4]。肾叶打碗花总是作为沙质、沙砾质、砾石质土地的优势种或伴生种出现在海滨地带,在靠近海岸的花岗岩、片麻岩或片岩组成的砾石土上,特别是海水浪花经常可以到达的山坡上,有时以单一群落出现;作为伴生种常出现在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灌草丛的海滩上,有时与生活力极强的砂钻苔草(Carex kobomugi Ohwi)组成海涂沙生草地群落,或与泌盐灌木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等植物组成不同的建群层片结构群落出现[8]。可是在距海岸稍远的沙土台地上,由于海水浪花不能经常到达这里,虽然可看到砂钻苔草、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 Schmidt ex Miq.),但见不到肾叶打碗花的生长,这可能是由于肾叶打碗花根系太浅,不像砂钻苔草和珊瑚菜根系深,可从底层吸取盐分,而海水浪花又不能经常到达这里,使盐分供给不够所致[9]。所以它是一种近海沙滩地上的好盐植物,具有很高的护滩抗风性能。每到春末夏初,植株碧绿、喇叭状花粉红盛开,如绿带镶嵌在开阔的海岸带上,赋予滩涂草场以美丽的季相,为单调的海岸线凭添一番野趣[10]。

3 观赏价值

肾叶打碗花在每年的6~8月开花,花大、艳丽而且花期长,十分耐看;而它那亮绿的叶片呈小巧的肾形,叶脉明显,使之成为粉红色花朵最好的陪衬,因而整个植株的观赏价值较高。每到春末夏初,叶绿花红,赋予滩涂草场以美丽的季相。同时,肾叶打碗花具有耐盐、耐旱、耐瘠薄的特性,加上成蔓性、缠绕力强,可以引种到海边旅游区作为一种地被花卉加以应用[4,7,11]。如在盐碱地上将其作为岩石中的点缀,能充分展现海滨的原始气息;将其作为岩石园的造景植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 其他经济价值

4.1 饲用价值

肾叶打碗花叶片所含的蛋白质很丰富,灰分和脂肪含量也较高,钙和磷的比例接近于平衡。加上其茎蔓粗壮、茎叶脆嫩、叶片肥厚、纤维素含量少、气味纯正、适口性好、覆被性很强,为牛、马、驴、骡等多种家畜所喜食[6],据研究,肾叶打碗花在花期的茎叶鲜重比为1.0∶1.1,茎叶干物质重量比为1.00∶0.98,干叶重占茎叶干物质重量的49.00%,茎叶干物质达12.50%,整个生育期间茎叶干物质重量变率小,直到枯黄前期,其青饲价值也不减,青饲期长达150 d之久。晒干后是大家畜及兔、羊越冬的好饲料,放牧青饲或调制干草均为良好牧草[6],并且其生长快、产量高,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花前期放牧或刈割,其再生草量可达第一次收草量的75%以上,初果期刈割,再生草量也可达花前产草量的一半,直到夏末秋初才逐渐失去再生能力[6]。肾叶打碗花营养期的叶面积指数可达1.45,在阳光充足、气温较高的夏季,光能利用率较高,生长快,生物量大,其单一群落的鲜茎叶产量可达52.5 t/hm2,这在土壤条件比较差的近海盐性沙滩地上是一种高产的植物[12]。

4.2 药用价值

肾叶打碗花还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中药资源,其全草及根状茎都可入药,性味微苦、温,具有祛风利湿、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于咳嗽、肾炎水肿、风湿关节疼痛等病症[13,14]。为了充分挖掘该资源,有关单位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变资源优势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生态价值

肾叶打碗花除了具有观赏价值、饲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外,还具有生态保护价值,是一种良好的滨海沙生植物。

4.3.1 保护沿海滩涂 可用于盐碱地绿化。由于肾叶打碗花茎蔓粗壮、生命力顽强、覆被性很强,耐盐碱、耐瘠薄、耐旱,能够抗高强度的海风,具有很高的护滩抗风性能[15]。所以在海滩上经过翻耕、整地、播种栽培,能很快形成植被[16],这样能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盐碱环境的绿化与植被修复。

4.3.2 改良土壤 人工在沿海沙地补种肾叶打碗花,不仅可以美化海滩,还可以使盐碱荒地得到充分利用,增加土壤中氮、磷、钾及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含量[15],从而改良沿海沙滩盐碱地的土质[17]。

5 肾叶打碗花在滨海地区园林应用上的建议

5.1 与岩石和假山配置

由于肾叶打碗花生性强健,适应能力强,可与海边的岩石或园林建筑里的假山相配,起到对岩石坚硬线条的软化、平衡作用[18];而且在海边盐碱地将其作为岩石中的点缀,可充分展现海滨环境的原始风貌[19]。

5.2 做盐碱地地被绿化材料

肾叶打碗花耐盐碱、耐干旱、耐瘠薄,绿化面积大,可粗放式管理,用作盐碱地地被绿化材料是不错的选择。肾叶打碗花在盐碱地绿化布局上可片植形成独立的块状模纹,而且娇美粉艳的花朵可形成自然美丽的花坪,达到色彩缤纷的渲染效果,体现出朴素的自然美感[20]。尤其是滨海沙滩前缘的绿化,其淡淡的粉红色花朵和嫩绿可爱的叶片可将海滩点缀的异常秀美,能形成如诗如画的植被景观[21]。

5.3 建立滨海野趣园

肾叶打碗花的适应性强,在粗放管理的野生植物景观中配置最为适宜。在滨海地区园林应用方面,尤其是滨海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疗养区、休养所等处,可布置、栽种大片的肾叶打碗花群落,为海边单一的自然色调凭添一番绚丽的野趣[22]。

植物小论文:前十字韧带重建中两种移植物的选择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异体人工移植物重建膝关节前十字韧带(ACL)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4月~2010年2月收治入院的ACL断裂患者60例临床资料,将采用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B-PT-B)重建ACL患者30例设为A组,将采用关节镜下异体B-PT-B重建ACL患者30例设为B组,两组手术方法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红细胞沉降、C反应蛋白及体温变化情况,并用KT-2000、BiodexIKDC、Tegner、Lysholm等方法评估手术效果及肌力恢复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随访30~55个月,两组发热天数、术后第6天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A组膝前痛21例(70.0%),明显高于B组13例(43.33%);髌股关节压痛B组为18例(60.0%),A组28例(9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IFDC评分、Lyshom评分、Tegner评分、大腿围度差值、KT-2000前移距离、Biodex等速肌力测试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自体和异体移植物在术后均需要经历再血管化和韧带化,使得移植物强度在术后早期不足。

[关键词] 前十字韧带;移植物;重建;选择;运动;生物力学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eiate ligament,A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韧带,主要限制胫骨的前移和旋转,在膝关节活动中起到重要的稳定和制导功能[1]。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运动损伤日益增多,ACL损伤发生率不断增加。其治疗的方式多以手术韧带重建为主。但无论何种方法,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和稳定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移植物的选择成为了临床争论的焦点。笔者对2004年4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采用两种移植物重建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4年4月~2010年2月收治的ACL断裂患者60例,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15~49岁,平均(28.6±4.5)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18例,运动性损伤33例,其他9例;受伤位置:左侧26例,右侧34例。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将采用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B-PT-B)重建ACL患者30例设为A组,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6~45岁,平均(27.5±6.1)岁。将采用关节镜下异体B-PT-B重建ACL患者设为B组,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15~49岁,平均(28.8±5.8)岁。本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写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术前准备,于患者膝部中线纵行切口,抽取自体肌腱(临床常用肌腱为髌骨肌腱)抽取髌骨肌腱中段1/3部分(宽9 mm),连同肌腱两端一小段骨骼(1.5~2.0 cm长的圆形骨块)(图1)。抽取部分作为自体移植物替换受损的膝关节ACL,自体移植物取出后关闭切口。关节镜下观察膝盖内部情况及移植物(自体、异体)放置的正确位置,清除受伤的ACL,采用导针沿胫骨隧道插入股骨,位置在胫骨平台下方4~5 cm、胫骨结节外侧1~2 cm处,并依靠导针引导前十字韧带重建(图2)。在确认关节内出针位置良好后,空心钻顺导针出胫骨隧道,将移植物(自体或异体)一端固定在导针,自遂道穿入,放置在正确位置。应用特制螺钉固定移植物于股骨和胫骨上(图3),关节镜检建的移植物位置良好后,缝合手术切口,手术结束。

1.3 术后处理

用长腿石膏或支具固定下肢于伸直位6周,术后1周开始行关节被动活动器(CPM)被动关节锻炼,4周内在0°~90°范围活动,4~6周逐步恢复关节正常活动范围。6周后可去除支具保护,负重行走。3个月内不许跑步,6个月内不变向跑,1年后才能参加剧烈运动。

1.4 观察指标[2]

观察患者术后每天体温(> 37.2℃为发热)、术后第6天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并随访IKDC、Lysholm、Tegner评分及疼痛情况,采用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实验、关节活动度、患侧及健侧大腿围度差值。应用KT2000膝关节测量仪测量胫骨前移距离,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采用Biodex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量患膝在60°/s和120°/s伸屈的最大扭矩,并计算与患侧的百分比,评估股四头肌和N绳肌肌力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第6天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比较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30~55个月,平均(35.8±6.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无感染、免疫排斥发生,两组发热天数、术后第6天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随防结果比较

两组Lachman试验试验阴性分别是B组19例(63.33%)和A组25(83.33%),1度阳性分别为10例(33.33%)和5例(16.67%),2度阳性分别为1例(3.34%)和0例。两组前抽屉试验阳性者各有1例。两组轴移试验阳性分别为B组3例(10.0%)和自体组5例(16.67%)。A组膝前痛21例(70.0%),明显高于B组13例(43.33%),髌股关节压痛方面B组为18例(60.0%),A组28例(9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可能与自体移植物导致损伤扩大有关。两组患者IFDC评分、Lyshom评分、Tegner评分、大腿围度差值、KT-2000前移距离、Biodex等速肌力测试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5。

3 讨论

ACL断裂是相当常见的伤害(运动伤害、摩托车车祸和摔伤)。因其发生几率较大(运动伤害约为PCL伤害的10倍),所以为临床研究重点。近年来由于国人越来越强调运动的重要性,因此伴随而来的运动伤害也有增加的趋势。ACL断裂可引起膝关节不稳而影响运动功能,若治疗不当可发展为ACL缺失而导致膝关节进一步损伤,随着微创外科及膝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膝关节ACL的重建有了新的发展,而关于移植物的选择却存在很多争论。

3.1 前十字韧带重建术选择

参与膝剪力、跳跃、扭转等活动的运动选手;活动力强而ACL撕裂即可修复的半月软骨撕裂的患者;活动力强而ACL撕裂且合并另一条主要韧带完全断裂(后十字韧带、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的患者[3];关节不稳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3.2 手术治疗

ACL重建术的目标,在于保护膝关节免于反复性的伤害;使患者日常生活中膝关节保持稳定;给予运动员稳定的膝关节从事高风险运动,避免创伤后关节炎的产生。一般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有下列特点:①膝关节不稳定或半月软骨须修补者;②想继续从事高难度的体育活动者;③不愿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膝关节不稳定者。

单纯的韧带缝合愈合较差,且愈合后有强度问题,因此目前手术的方法是取移植物作ACL重建术。移植体可分三类:自体移植物、异体移植物、合体移植物。目前广泛使用的是“骨-髌骨肌健-骨”自体移植物。因为两端均带骨,移植后植体两端是骨对骨的愈合,故愈合良好[4]。但其主要问题是有20%~25%的患者术后会发生前膝部疼痛。其次是用腿后肌健自体移植物,另外也可以用股四头肌肌健或异体移植肌健[5]。移植物两端的固定,可以用阻断式螺钉、特殊固定物或一般螺钉。ACL重建术后如果加上积极的康复训练,患者可以在6个月左右恢复正常的运动。

3.3 移植物选择

目前主要有三种:自体B-PT-B、自体四股N绳肌腱(G/ST)以及同种异体肌腱。各有优缺点,均有足够的初始强度,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尽量选择用自体材料,避免疾病的传播。骨道的位置,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胫骨骨道偏前则导致伸直受限及与股骨髁间窝顶撞击,而导致失败;太偏后则成“悬吊”韧带,不起作用。有学者主张较正常偏后2 mm,中心点位于外侧半月板游离缘延长线上,距后十字韧带约7 mm,稍偏内为佳。股骨骨道偏前则屈曲受限,被动屈曲则导致韧带撕裂而失败,所以股骨骨道尽量靠后,以距股骨后缘1~2 mm,2点(左)或10点(右)左右的位置为佳。牢固的初始固定强度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6]。股骨端:B-PT-P一般采用界面螺钉固定,而G/ST多采用固定钮扣或穿针。胫骨端的固定:骨腱骨仍是界面螺钉为多,而G/ST则用界面螺钉加门钉或拴桩或Intrafix均能提供足够强度。固定角度倾向于伸直位或30°,固定时韧带张力并非越大越好,一般以80 N左右为宜。近年来ACL四骨道双束重建越来越受到重视。理论上,双束重建能更好地控制膝关节的旋转功能。在临床上,近期的结果尚有分歧,有报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有报道旋转控制功能改善,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人工韧带远期效果有待提高,应慎重选择。对未成年患者,主张先保守,劝其改变活动水平,使用支具,加强肌肉锻炼,在骨成熟或接近成熟时行ACL重建。但对不愿意改变活动量、关节不稳、轴移试验阳性的年轻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应该考虑重建术。但如何避免骨骺损伤,目前争议很大。已经证实骨块或金属固定物跨越骨骺会导致骨骺闭合,因此手术方式有很大挑战性。关节外重建效果不好,减少或不损伤骨骺是一个尝试,可取得良好效果。

将髌腱或N绳肌腱下端保留,经过半月板前角和冠状韧带下方或骨槽进入关节,固定于过顶位置,或避开骨骺的沟槽内。也有学者将肌腱的腱性部分经过骨骺钻孔,固定于过顶位置,未见明显生长影响。骨孔大小目前尚有有争议,需尽量小,以6 mm左右为宜,但这些移植物是否随着生长和肥大,目前尚不清楚。肌腱重建固定后,愈合需要时间,一般认为骨骨愈合至少6周,腱骨愈合至少8周,异体肌腱再延迟2周。对髌腱移植物,最薄弱处是3周时移植物骨道交界面,6周时位于骨块的近侧;对N绳肌腱,最薄弱处是3周时移植物骨道交界面,6周时是骨道内的腱性部分。关节内肌腱的改造是从表面开始,3~5个月血运化完成,半年左右愈合完全。但对异体肌腱,有人观察约3年仍不完全。

3.4 并发症

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ACL术后膝关节相关并发症及其发病机制,有学者对患者进行了平均2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术后膝关节存在触发性或功能性疼痛,膝关节疼痛常位于髌股关节、髌骨下极、髌韧带供区及胫骨结节部位。部分患者术后患膝活动度有不同程度受限、髌韧带发生不同程度的短缩以及髌股关节间隙变窄。所以应用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ACL不仅应注意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还应关注髌韧带供区及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重视其发病的病理基础。髌韧带的1/3缺损可引起髌韧带短缩及髌股关节退变。目前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移植物有自体材料(半腱半膜肌、股薄肌、骨-髌腱-骨)、异体韧带、人工韧带。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处理则是康复医生和治疗师应考虑的问题。

植物小论文:模拟酸雨及苔藓植物化感条件下紫苏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摘要:通过模拟酸雨胁迫及苔藓化感作用两种不同的生长环境,初步探讨了模拟酸雨及3种苔藓凤尾藓(Fissidens bryoides)、提灯藓(Mnium hornum)、缩叶藓(Ptychomitrium)种植水对紫苏(Perilla frutescens)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为5.0及以上的低浓度模拟酸雨环境对紫苏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不大,但随着酸化程度的加深,对紫苏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加,当pH降到1.0时种子不发芽。紫苏幼苗叶片POD活力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叶片MDA含量除pH为5.0处理组与对照组相近外,其他胁迫浓度下均有显著增加,说明pH低于5.0紫苏幼苗生长受到较严重损害。在苔藓种植水培养环境中,与对照组相比,紫苏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随苔藓植物种植水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浓度为100%时对种子萌发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

关键词:紫苏(Perilla frutescens);种子萌发;生理指标;酸雨;化感作用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别名赤苏、红苏、红紫苏、香苏等,系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1],目前各地均有栽培。紫苏全株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具有低糖、高纤维、高胡萝卜素等特点;在医疗保健方面,紫苏具有保护肝脏、降血脂、降血压、预防癌变、提高记忆力、抗过敏及抗微生物等功效,是卫生部首批颁布的60种“药食同源”品种之一,可以开发出多种保健食品,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2]。随着紫苏相关研究的深入及产品市场的拓展,对紫苏的数量与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种子往往被认为是植物生命周期的开始,幼苗的生长是天然更新过程中最敏感的阶段,受环境影响较大。研究表明,紫苏种子表面有较厚的蜡质层,种皮透水、透气性差,从而导致其休眠期较长、发芽率较低[3]。紫苏种植大多采用育苗移栽法生产,而当大面积栽培(如进行山坡荒地改造和生态恢复)时则需要撒播,发芽率很低。相关研究也指出,恶劣环境条件的胁迫会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4]。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矿物燃料消耗的增多,酸雨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发生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研究表明,酸雨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5,6]。而酸雨是否会对紫苏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造成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如何目前未见报道。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苔藓植物作为一类对环境条件特别敏感的高等植物类群,对其生态功能的研究开始兴起[7]。苔藓植物在涵养水源、营养循环、环境指示、天然更新及次生代谢物积累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8];同时,其作为生态系统的主要地被植物,不仅在物理结构上对种子和幼苗产生影响,而且可能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建成存在化感作用[9,10]。化感作用(Allelopathy)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化学物质而对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或有益影响。Steijlen等[11]发现赤茎藓(Pleurozium schreberi)对欧洲赤松种子萌发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认为是一种化学影响。杜桂森等[12]用5种苔藓植物配子体的水提液分别培养5种作物种子,发现羊角藓(Herpetineuron toccoae)、山羽藓(Abietinella abietilla)、塔藓(Hylocomium splendens)和细叶金发藓(Polytrichum longisetum)对种子萌发均有不同的促进作用,而温带光萼苔(Porella platiphylla)则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Equihua等[13]用苔藓浸提液和新鲜植物体对帚石楠(Calluna vulgaris)的种子进行了处理,发现没有化感作用。可见苔藓植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目前,关于苔藓植物种植水对紫苏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模拟两种不同的生长环境(酸雨胁迫及苔藓化感作用),初步探讨模拟酸雨及3种苔藓植物种植水对紫苏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为紫苏在不同环境下大面积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对坡地利用及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种子及苔藓 紫苏种子由湖北蕲春李时珍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新鲜凤尾藓(Fissidens bryoides)、提灯藓(Mnium hornum)及缩叶藓(Ptychomitrium)均采自湖北省黄冈市龙王山。

1.1.2 药品和化学试剂 愈创木酚,30%H2O2,三氯乙酸,硫代巴比妥酸(0.6%TBA)溶液,20 mmoL/L KH2PO4(pH 6.0),100 mmol/L磷酸缓冲液(pH 6.0),70%乙醇等。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722型分光光度计;HH-2数显恒温水浴锅(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生产);YP1201N型电子天平(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AB204-N型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飞鸽牌系列高速冷冻离心机;具塞试管、研钵、培养皿、滤纸等。

1.2 方法

1.2.1 模拟酸雨对紫苏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挑选子粒饱满、大小一致的紫苏种子,用蒸馏水冲洗3遍后放入盛有30%H2O2的烧杯中消毒20 min,再用蒸馏水彻底冲洗。将种子分为6组,分别用pH为1.0、2.0、3.0、4.0、5.0的模拟酸雨溶液和蒸馏水(对照)浸泡24 h,待种子充分吸水膨胀后将其整齐地排列在铺有2层滤纸的培养皿(直径12.5 cm)中,每皿50粒,每个浓度梯度重复3次。每粒种子之间留有均匀的间距,以保证与模拟酸雨溶液的良好接触;且生长空间应足够,以防止种子发霉后相互感染。将培养皿放入25 ℃培养箱中进行暗培养,每天喷淋1次上述6种溶液,液体喷淋量随紫苏幼苗的生长从5 mL到10 mL逐渐增加,共培养10 d。每天观察发芽种子的生长状况并进行发芽指标和生理指标的测定。

1.2.2 苔藓植物种植水对紫苏种子萌发的影响

1)苔藓植物种植水的制备。将野外采集的3种新鲜苔藓用自来水冲洗,去掉夹在其中的其他苔藓和杂质,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阴干后称重,取相同重量的苔藓分别置于3个盛有等量蒸馏水的培养皿中培养4 d。4 d后各培养皿中的液体即为相应的苔藓植物种植水。

2)种子发芽及处理。紫苏种子经消毒(70%乙醇中浸泡15 min,蒸馏水漂洗3次)后,挑选子粒饱满、大小相近的种子播种于铺有3层滤纸的培养皿(直径9 cm)中,每皿50粒。滤纸已滴加蒸馏水(对照)或不同浓度梯度(1%、10%、100%)的苔藓植物种植水8 mL,每个处理重复3次。25 ℃恒温条件下暗培养10 d。每天记录种子发芽数。发芽结束后,从每个重复中选出20个发芽较整齐且具有代表性的种子,用镊子将其胚根取下,测量胚根长,取其平均值[1]。

1.3 发芽指标和生理指标的测定

试验测定的紫苏种子发芽指标有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各发芽指标的测定参照文献[1]的方法进行。生理指标有紫苏幼苗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POD活力的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比色法[1个酶活力单位(U)定义为每分钟每克样品OD470 nm的变化值];MDA含量的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14]。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拟酸雨胁迫对紫苏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1.1 模拟酸雨胁迫对紫苏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 由表1可知,紫苏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随着模拟酸雨溶液pH的下降而降低。当溶液pH为2.0时,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发霉及部分芽死亡现象,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其中发芽率仅为对照的57.1%;当溶液pH为1.0时,种子不发芽,可能是种子已经被高浓度模拟酸雨溶液杀死。Fan等[15]研究发现,模拟酸雨溶液pH 2.0可能是抑制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阈值,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当溶液pH为5.0时,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表明溶液在该酸度下对种子萌发无影响。因此,种植环境pH 低于5.0不宜进行紫苏栽培。

2.1.2 模拟酸雨胁迫对紫苏幼苗叶片POD活力的影响 由图1可知,紫苏幼苗叶片POD活力随胁迫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胁迫初期3个处理组的POD活力都高于对照组,但在第十天时都逼近对照组,表明种子受酸雨胁迫后,机体启动应激修复机制,POD活力上升清除体内的活性氧,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积累过多的活性氧超过了其耐受能力,从而对植物本身产生了伤害,影响了生理代谢,导致POD活力下降[4]。

2.1.3 模拟酸雨胁迫对紫苏幼苗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MDA是植物体内膜脂过氧化的产物,其含量的高低反映了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大小,含量越高表明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越高,细胞膜结构完整性越差[4]。由图2可知,紫苏幼苗叶片MDA含量随着模拟酸雨溶液pH的降低而增加。在试验处理的10 d内,与对照组相比,除pH为5.0的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组紫苏幼苗叶片MDA含量明显增加,表明模拟酸雨溶液pH在4.0及以下时引起了不同程度的细胞膜损伤,其活性氧积累导致紫苏幼苗叶片不同程度的膜脂过氧化,且模拟酸雨溶液pH越低,膜脂过氧化程度越高。第四天时,pH为3.0的处理组紫苏幼苗叶片MDA含量约为对照的3倍。

2.2 苔藓植物种植水对紫苏种子萌发的影响

2.2.1 不同浓度苔藓植物种植水对紫苏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由图3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用不同浓度的3种苔藓植物种植水培养紫苏种子,种子发芽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浓度组除外),且随种植水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浓度为100%时最高,凤尾藓和提灯藓种植水处理组紫苏种子发芽率均达到90.5%,缩叶藓种植水处理组为89.3%。因此,本试验选取的3种苔藓植物对紫苏种子萌发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方差分析可知,相同苔藓植物种植水处理下,不同浓度种植水对紫苏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差异不显著。

2.2.2 不同浓度苔藓植物种植水对紫苏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由图4可知,当用浓度为1%的苔藓植物种植水培养紫苏种子时,种子发芽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而浓度为10%和100%时种子发芽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凤尾藓组和提灯藓组种植水浓度100%时,紫苏种子发芽指数均达到最大,缩叶藓组种植水浓度为10%和100%时,种子发芽指数相当。

2.2.3 不同浓度苔藓植物种植水对紫苏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由图5可知,用不同浓度的3种苔藓植物种植水培养紫苏种子时,种子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种植水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种植水浓度为100%时,紫苏种子活力指数均达到最大,但3种苔藓植物种植水对紫苏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程度不同。

2.2.4 不同种类苔藓植物种植水对紫苏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由图6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苔藓植物种植水浓度为1%时,3种苔藓植物种植水对紫苏种子萌发均没有影响。随着种植水浓度的升高,3种苔藓植物对紫苏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而不同种类苔藓对其促进作用程度不同:浓度为10%时,提灯藓种植水处理组的种子发芽率最高;种植水浓度为100%时,凤尾藓和提灯藓种植水处理组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最强,种子发芽率均最高,而缩叶藓种植水处理组的种子发芽率与10%浓度组相同。由方差分析可知,相同浓度种植水处理下,不同种类苔藓植物种植水对紫苏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差异不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种子的萌发除了与自身因素如种子的生命力、成熟而完整的胚、充足的营养储备等有关以外,还与外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随着模拟酸雨溶液pH的降低,紫苏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显著下降,幼苗受胁迫程度加深;当模拟酸雨溶液pH下降到2.0及以下时,紫苏种子的发芽率大幅降低,且出现严重的发霉、死苗现象;pH为5.0的低浓度模拟酸雨环境适宜紫苏生长,这与马玉涛等[1]报道的紫苏种子萌发pH适宜范围(5.0~6.3)较窄的结果基本一致。紫苏叶片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均随着模拟酸雨溶液pH的降低而增加。在试验处理的10 d内,与对照组相比,除pH为5.0的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组紫苏叶片MDA含量均显著增加。因此,pH为5.0以下的模拟酸雨溶液对紫苏种子萌发及生长影响较大,可见紫苏对酸雨胁迫的耐受能力不强,在酸雨地区种植紫苏要考虑种植环境的酸碱度。

苔藓植物生境的多样性和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远远高于维管植物,同时多数苔藓植物都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物质,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10]。由于苔藓种类、植物种子特性各不相同,苔藓的化感作用对不同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作用也不同。目前关于苔藓植物对不同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也有不少研究。在试验材料的选取上多是选用苔藓植物水提液[12],考虑到苔藓植物主要是通过其分泌物来影响其周围环境,因此本研究选用苔藓植物种植水,即培养过苔藓的液体。二者的内容物不同,前者的主要成分是苔藓的代谢物和苔藓的组成成分,而后者是苔藓植物的分泌物,较前者成分简单。从这方面来说,苔藓植物种植水更符合自然条件下苔藓在植物天然更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凤尾藓、提灯藓、缩叶藓种植水对紫苏种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种植水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因此可以推断,在这3种苔藓的代谢物中的某种或几种化学物质能够打破紫苏种子的休眠,促进其萌发,至于到底是何种物质以及其具体的影响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为在苔藓生长的坡地进行大面积紫苏种子撒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至少对其早期的萌发有着积极的影响。而苔藓伴生的生境对紫苏幼苗生长及其成分的影响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植物小论文:吉林省抚松县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资料,得出吉林省抚松县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此文对于林业界同行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抚松县;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整个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为宝贵的天然财富,与人类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较为活跃的环节,对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美化生活、提高人类精神文明起着重要作用。尤其一些珍贵稀有动植物又是大自然的历史遗产,因而具有保存自然种源和基因库的作用。

1 基本自然概况

抚松县地处长白山腹地,处于长白山前玄武岩台地,东邻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西隔头道松花江与靖宇相望,北以白山湖与桦甸为界,南与临江、江源接壤。全县总经营面积644524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61392公顷,疏林地面积2573公顷,灌木林地面积248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3026公顷,活立木总蓄积7647万立方米,人均绿地面积25.52亩,人均活立木畜积231.73立方米,森林覆被率87.8%。

我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秋两季气候多变,夏季短促而温暖雨量集中;冬季漫长寒冷,积雪较深,年平均温度6.1℃最高温度36.7℃,最低温度-44℃;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97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冬季最大积雪厚度为1米左右,最大冻土厚度97毫米,年平均日照2387小时,海拔平均700-900米,分布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2 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

2.1 针叶林动植物群

在海拔700-1500米之间,地貌是由玄武岩构成的倾斜高原,土壤以山地棕色泰加林土为主,气候冬季严寒多雪,夏季湿润凉爽,树种组成简单,以红松、云杉、冷杉及落叶松为主,阔叶树在林下零星分布,因而形成四季常青的针叶林带,主要分布有马鹿、狍子、野猪、高山鼠兔、松鼠、飞鼠、棕背鼠等耐寒和食性比较简单的种类。鸟类以黑啄木鸟、煤山雀及花尾楱鸡为主。

2.2 针阔叶混交林动物群

在海拔600-1200米之间,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这里地势平缓,气候温和湿润,土壤为灰棕壤,主林层有红松、水曲柳、春榆、黄菠萝、赤杨、紫杉等树种,林下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良好,植被层次明显,层外有软枣子、狗枣子、五味子、山葡萄等。由于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隐蔽场所。主要分布的兽类有马鹿、梅花鹿、野猪、獾、青鼬、白鼬、豹猫、松鼠等。鸟类有大山雀、沼泽山雀、榛鸡、灰棕鸟、柳莺、黑琴鸟、长耳^、老鹰、雀鹰等。爬行类有腹蛇、极北奎等。两栖类有中国林蛙、爪鲵等。

2.3

阔叶杂林动植物群

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下,气候温和湿润,降水量700-800毫米之间,土壤主要是灰棕壤,植被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多为幼龄林,较不稳定,有如下几种类型:在火烧迹地或采伐迹地上生长的杨、桦林;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段上生长的水、胡林,并有黄菠萝、槭、椴等树种伴生;还有次生蒙古栎林。三种主要类型中,唯数蒙古栎林最多。阔叶杂木林的主要林层不高,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多为单层林,反之,多为复层,林下幼树灌木、草本植物较多,生长茂盛,多生长名贵中草药野山参、天麻、五味子、刺五加、龙胆草、穿龙骨、贝母、细辛、百合、黄花菜、羊胡草、黄芪、党参、黄连等。兽类有花鼠、林姬鼠、野猪、狗獾、狐、狍、狼、刺猬等。鸟类有红尾伯劳、白腹兰姬翁、冕柳莺、黑尾蜡嘴雀、黄鹂等,雉鸟、斑翅山鹑、鹌鹑、榛鸡、鸽子分布也不少。爬行类乌蛇、游蛇等。

2.4 河谷、草甸动植物群

在河谷和溪流沿岸,多生长柳、大青杨、赤杨等喜湿树种,有的散生或成疏林,有的成柳林,下面生长茂密苔草及禾本科等草本植物。春夏季节,草甸内鲜花盛开,成为绚丽多彩的五花草塘。

主要分布国家珍稀水生动物中华秋沙鸭、鸳鸯、斑嘴鸭、绿头鸭。两栖类有爪鲵、中国林蛙、中华大蟾蜍、游蛇类。鱼类有鲫鱼、泥鳅、鲢鱼、青鳞子等。

2.5 农田、居民点野生动植物群

在农田和居民点附近,人类活动极为频繁,动物种类也较少,兽类主要有小家鼠、褐家鼠、黄鼬、狐等。鸟类数量最多的是麻雀、家燕、灰脊翎、金翅雀等。

3 抚松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

3.1 梅花鹿

栖息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附近,在茂密的大森林中或多岩石的地方较多。冬季多在山地的南坡低洼地或雪覆盖较少之处;春秋季在旷野少林的地方;夏季常在较密的林子里。晨昏在较开旷的田野,并常到有积水及潮湿的环境,有时迁移高山草原,以避暑和避蚊、蝇的侵扰。

3.2 长耳^

栖息于低山地带、平原森林中,白天隐伏于树干道旁树枝上或林间空旷的草地间,很少活动,黄昏后飞出觅食,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也兼食昆虫和小鸟。

3.3 花尾榛鸡

多栖息于下木及植物被繁茂的林间巢期起居在固定的森林地段,巢期以后,结成小群,作短距离季节游荡。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一窝产卵7-12枚。

3.4 鸳鸯

栖息于山地的河谷、湖泊、沼泽地带。性杂食,动物性主要以小鱼、小型软体动物及昆虫。植物性食物有山葡萄种子、木贼、稻谷及蓼科、十字花科、松科的种子。4月初迁来,9月末离去,约有半年时间,每窝产卵7-12枚,孵卵期28-29天。

3.5 红松、水曲柳、黄菠萝、怀槐

以上四种树种在我县分布较多,蓄积量高,整体林分组成在四成以上,天然红松以我县东北部居多,黄菠萝、怀槐在我县西南部分布较多,水曲柳在全县均有分布。

抚松县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不但是“东北三宝”的故乡,而且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境内有野生动物3010种,野生植物1243种。由于近年来禁猎禁枪行动及野山参保护区的建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激增,其中大型兽类主要有马鹿、梅花鹿、黑熊、野猪等;中小型兽类主要有狍子、麝、猞狸黄鼬等;还有众多的鸟类、鱼类及长白山林区特有的珍贵两栖动物林蛙;野生珍稀植物有有人参、日本对开蕨、天麻、北五味子、草苁蓉、红景天、木灵芝等;天然无公害山野菜有薇菜、广东菜、刺嫩芽、蕨菜、山芥菜、猴头蘑等;食用菌类有元蘑、榆黄蘑、猴头蘑、木耳、榛蘑等;浆果类有红松籽、弥猴桃、蓝淀果、越桔等。因此当前积极加以保护利用,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增加资金投入,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植物小论文:开展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课外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植物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性强、发展快和与生产联系紧密等特点,仅靠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课堂教育引导为起点,以课外主题活动为渠道,以团队合作为组织形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植物生理学课外学习活动专业素质综合能力植物生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植保、园艺、蔬菜、种子和生物技术等植物生产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与农作物高产优质抗逆生产、设施农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药用植物栽培和食品贮藏加工等领域密切相关,具有理论性强、发展快、知识点多、需要大量记忆、与生产联系紧密等特点。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方面起重要作用。目前,在教学内容速增、学时紧缩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考核模式,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加强课外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环节,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考核模式难以圆满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专业基础课的专业特性。目前,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基本上是不同专业授课内容基本相同,考试试题相同,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出专业基础课其“基础”与“专业”的桥梁作用。该教学和考核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的专业学习目的和目标不够明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依据是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导致许多学生靠上课记笔记、考前背试题,临时突击就能过关甚至取得好成绩,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不足,不能及时了解学科最新进展。第三,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以个人为考核对象的传统考核模式,虽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习惯,但不利于学生团队协助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第四,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为此,本文根据农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学科建设特色和地域农业经济特点,以课堂教育引导为起点,以课外主题活动为渠道,结合导师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专业素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上进行了探索。

二、课外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

1.查文献撰写论文

生物科学如植物生理学学科发展迅猛,近年来在植物营养生理、抗逆生理、植物激素作用机理和细胞信号转导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课本上的知识远不能使学生及时掌握植物生命活动的本质。为此,与课本知识体系――植物生理学的内容(主要分为4篇――代谢生理篇、信号转导篇、发育生理篇、逆境生理篇)相结合,在开课时就要求学生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报道,让学生自主选题,利用课余时间分工合作查阅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撰写微型进展论文。如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写的“ABA信号转导进展”和农学专业学生写的“玉米的抗旱栽培生理”,等等。该形式的课外学习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电脑操作、分工合作、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和写作能力。

2.多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关注本专业知识与人们生活、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网络、书籍和新闻报道,开展信息收集活动。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与植物生理学有关的研究进展和新闻报道;蕴含植物生理学知识的农谚或谚语;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与植物生理学相关的问题;以植物生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专业课程或专业技能;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与植物生理学的联系,等等。如“滨海盐碱地棉花栽培技术体系”“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代替农药肥料”“冬雪是麦被,春雪烂麦根”“雷雨发庄稼”“知名校友――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等等。通过该活动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从事植物生产相关领域工作的热情。

3.接触实践团队合作演讲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协作能力较为欠缺,接触农业生产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根据专业基础课密切联系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科研基地,借助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农村的优势,通过课外活动接触实践,了解我国农业现状,关注生产实践中蕴含的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最后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演讲的形式展示合作的成果。如“设施农业与植物生理学”和“果园管理中的植物生理学知识”,等等。该活动促使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团结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4.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通过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才能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只有在科研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于是,我们与本科生导师制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如“参与气孔运动调控的新组分-硫化氢”和“牡丹叶片早衰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等等。多名同学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其中2008级叶青同学的“H2O2介导H2S诱导的拟南芥气孔关闭”发表在《植物生理学报》上。该活动在促进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巩固知识、娴熟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作用。

三、实施课外学习活动的成效

1.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

与生活和专业密切联系的课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过程考核所占比重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生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不良倾向,学生自律能力提高,上课出勤率提高。促使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关注本领域相关新闻,积极参加课外实践的习惯。

2.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新活力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收集的信息和撰写的科研进展论文,也为任课教师补充课程内容,注入生机和活力提供了资料,有的甚至激发了科研新思路。如2011级生物技术的学生课外收集了121条谚语,近20首诗词,71条相关新闻。此外,个别学生在查阅文献时,发现了新的突破点,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老师课题的申报提供了重要基础。

3.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有所增强

统计学生关心的植物生产类的相关问题和新闻结果显示,西南5省干旱、山东东营的盐碱地开发项目、高光能系列农膜和果树反光膜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生产结构与成本等主题所占比例最高,说明学生更加关注本专业技术发展,对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有极大的帮助,激发了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热情。

4.基础课与专业课间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将“以植物生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专业课程或专业技能”和“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与植物生理学的联系”列入学生的信息收集范畴,归于课程成绩,同时增加了“本年度植物生理学理论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附加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茫然感,促使学生早了解专业,调动了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积极性。

5.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增强

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调研和演讲,教师根据团队的整体表现(分工、合作和表达能力)赋予分值,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智慧的魅力。曾有个同学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没有与其他同学组队,个人下很大的功夫查阅了植物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收集了相关的图片,但只做了一部分。教师一方面对他的工作给予肯定,另一方面,指出他的协作意识不足,如果他和大家一起做就可以完成的更好。团队课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社会调查能力、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为他们今后参与工作面试(如应聘面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是地方农业院校实现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究植物生理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同时探讨活动成绩在学生课程考核中的比例,以期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问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