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09:58: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服装设计与工程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服装人体工程学对于服装设计发展方向的影响
1.1让服装设计过程更加合理
人体工程学使得服装设计过程更加趋于人性化,同时也使服装设计过程更加趋于合理。人体工程学是人体对外界事物进行作用力的系统分析过程,对于作用力的分布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出更加科学的理论,这对于服装设计过程而言正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是新的知识领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体现形式。我们对于人体工程学更应该加以充分的研究,这是服装设计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所在。
1.2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
对于服装的款式而言并不仅仅是外在的美观,还要体现“舒适”二字。对于服装设计过程中的人体工程学的开展与研究就是对于这一点加以充分的保证,使得服装款式的发展更加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为人体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服装人体工程学对于服装设计的贡献所在。
1.3提供必要的科学基础
在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往我们重视的主要是外在美观,对于其“舒适度”的重视很少,这样导致对服装设计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同时对于相应的科学指标我们也并不是十分在意。在当今科学不断进步的时代中,我们对于服装设计的过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体工程学促使服装设计过程能够更加具有“人性化”,同时为服装设计的过程奠定了相关的科学基础,这是我们在以往的服装设计过程中并不能够真正意识到的,同时也是今后服装设计发展趋势所在。
2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对于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应用
2.1利于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
在当代的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于服装设计的定义并不仅仅是款式这一点,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服装设计过程中的面料做工等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也正是我们在服装设计过程中人体工程学对于服装设计理念进行应用的主要体现形式,同时也是今后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人体工程学中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对人体产生的作用都应该进行充分的研究,找出服装设计过程中对人体不利的一切因素,这样我们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就能够保证其充分的安全可靠,这是新时代下服装设计的主要观念之一,同时也是其主要的应用表现所在。
2.2利于服装材料与人体工程学的融合
在人体工程学对服装设计的应用过程中,服装材料的选用应该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能够影响人体工程学的关键因素。在服装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对于优质材料而言其服装设计过程的舒适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于服饰材料而言,是我们在对于服装设计与人体工程力学相结合进行运用的主要表现之一,在这里我们还应该加以充分的重视。
2.3肌肉运动状态下,不同的压力舒适性而设计
在不同的状态下,对于人体所受的环境不同,所采取的的舒适性的设计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在奥运会的比赛过程中,菲尔普斯的鲨鱼泳装对于他的手臂运动会有一定的收缩效果,进而能够促进肌肉在比赛过程中的收缩过程,使得鲨鱼泳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肌肉收缩的需要达到一种舒适感。而这样的设计手段,在很多特殊职业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比如说航天员的宇航服、防化队员的防化服等等,对于人体工程力学的应用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从此之中也能够看出当今社会对于人体工程力学在服装设计与应用过程中的主要体现。
2.4利于人体工程学与服装结构设计的结合
在对于人体工程学的研究过程中,服装设计过程主要受到一定的外在因素的影响才能够得以正常的实施。比如说服装材质的薄厚以及柔软度等等,这些都是影响人体舒适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要将这些问题进行结合并且加以充分地应用,使得人体工程学能够真正地为服装设计服务。比如说材料的选择过程中,我们则是要选择轻、薄、软、爽、挺、透气性好的材料进行相应服装设计,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满足人体舒适度的需要,同时也为我们人体工程学在服装设计的应用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琴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一、培养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卓越人才的必要性
(一)纺织工业发展的转变
在民生工程的“衣食住行”当中,“衣”首当其冲,这就充分的证明了服装的重要性。我国服装专业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裁缝到现如今的服装专业各类学士博士等,为服装行业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给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人们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心动力,人们在追求有穿着、能穿暖后,对于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品牌的追求成了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当前高等工程的教育上很显然还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国内如今有许多服装一线品牌在全球的范围内开始招募各类服装设计人才,有懂经营的、会管理的商务人才,有懂织布的、会染色的艺术家,有懂流行的色彩与色彩搭配的设计精英等。在新时期的纺织业中,必须转变其发展的方式,向着更新、更流行、更符合人们需求的市场而迈进,进一步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转变。
(二)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型
在新中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模式基本是模仿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高校体系的规模受到大改造,按照当时中国工业的落后情况,理工类学院建设上也就随之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在工业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而随着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这样的教育模式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重理工轻文化的人才结构打破了人才培养的平衡。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虽然高校的专业设置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但其并没有在根本上把人们固有的观念扭转,并且在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把文理学科的界限划开一道鸿沟,对于脑子灵活的学生,就要求其进入理科班去学习,对于记忆力好的学生就要求其进入文科班去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本质上就无法与“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规律相符合。当人们欣赏一件不仅合体还时尚的服装过程中,根本就无法区分出当中的文理属性。因此,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对策,其重要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更高的综合素质。
(三)人才的知识结构优化
经济的一体化,带动了商业、文化和科技的迅速融合,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生存方式上有重大的改变。基于此,就要求作为现代新兴人类,必须具备有能够快速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随时参与国际性政治、经济及文化的竞争能力,这不但要求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还必须要有能够跨越文化领域的适应力与交流能力。所以,在工程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注重知识变成注重知识和能力。而作为一名与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服装设计人才,必须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文与科技素质,拥有良好的职业修养与职业道德。
二、基于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
(一)制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在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与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知识相应的能力,具有创新的意识、国际性视野与实践的能力,能够适应服装的工程材料、企业管理、营销战略、信息技术以及人文艺术等各个学科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在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的某一个领域当中有其独特的见解,能够在服装行业及服装政府协会等相关部门以及其他的相关机构中从事产品的研发与策划、生产与管理、工艺与技术、市场与营销等。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的内涵
1.以培养的目标角度作为出发点,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人才的培训应该接受设计、纸样、工艺、材料与服装CAD、产品以及营销对策等各方面基本的培训,并具备有服装设计与生产、营销等各方面的初步能力。由于现在国内许多院校开设服装专业的起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传统纺织工科类院校,有新型流行设计院校,还有综合类院校,这些院校在设备、生源与师资力量各个方面侧重点都不同,其培养的目标也就存在一定的区别,有培养服装设计知识与能力优先的,也有培养服装技术水平的。
2.优秀服装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一些素质:第一,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素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二,要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或者是工程技术中所需的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等基本知识与理论;第三,要有良好的环境、品牌、质量、安全及服务等意识;第四,要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及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行业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发展的趋势;第五,要掌握服装的纸样、款式、工艺及设计基本的方法、原理及技能,并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理论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要具有独到的创新精神;第七,要了解行业相关发展的方向与发展动态、应用前景以及行业标准、市场变化等;第八,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交际能力,有团队合作意识与跨国际发展的视野及野心。
三、服装设计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法与具体对策
(一)课程设置企业化
制订各实践的教学大纲,仔细挑选实验的教学内容,整理实验项目可以用添加、完善、整合等方式,对实践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要遵守实验实训项目应用性的原则,把专业的教学与企业融合,添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根据我国人才市场的要求来开展专业课程,关注市场的需求,随之应变。
(二)采取“双体实训”的模式
构建“双体实训”的模式。“双体实训”包括技术实训和关键素质的训练两个体系,在培养服装行业的设计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实训是指以服装的专业技术实训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它的开展与组织需要根据实训项目的实战性进行,让学生在实战演练的过程中学习服装行业的新技术,并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技术要点。关键素质训练是指培养学生关键素质的教学体系,通过一些实训与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商业伦理、系统思考与有效沟通的关键处理能力,让学生在职场上能够随机应变。
(三)实施双导师制度
想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操作能力与职场能力,就必须实施双导师制度。学生在毕业之季需要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任务,在实训的过程中需要校内的教师与企业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才能完美地完成任务。企业的实训导师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指导学生现场操作,监督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并指导学生写论文,与校内的教师一起把关论文的质量。
(四)加强校企的衔接工作
根据校企合作、不同的专业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背景、教师资源等,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企业,做好准备工作,加强校企的衔接工作。企业也要做好保障措施与相应的工作,建立专业的组织团队与相关的规章制度,学生的实训导师让优秀的工程师担任,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场所、设备与实践机会,把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好,并保障学生的安全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制订人才培养的目标,探讨人才培养目标所具有的内涵,转变教学的模式,制订人才培养的方法与对策等方面,培养出高技能综合性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作者:王思懿 单位:惠州学院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思想认识不够
首先,部分服装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还不明确,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形。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也普遍存在片面认识和消极情绪,仍然只关注服装设计的造型与美感,追求艺术设计的创新,认为工程技术是服装技师的工作。他们都忽略了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精通服装结构和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技能,通晓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设计、工业推板、服装CAD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鉴别、选用、初步开发制衣材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产品开发、服装营销、服装展示、服装工业化成产和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010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四)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
实践教学的成绩要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要有一套科学实效的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按照教学的要求进行量化打分。测评的内容不仅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作品和实训报告为主,同时把学生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实训过程中对服装材料性能、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工艺常识的掌握程度等作为能力要素的参考。通过制定严格、细致、规范的实训考核办法,进一步强调实训课程的严肃性。另外,认真撰写考察报告、设计进展手册、设计报告书和实习报告等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途径。实习报告是学生对所学的实训项目原理、操作工艺步骤、设备工具使用、工艺流程、材料性能、成品效果、结果分析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设计进展手册可以详细记录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轨迹和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设计报告书是学生设计思考概括展现的成果。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管理是高校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而具体的工作,也是高校实践教学应当关注的问题。为此,应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服装专业实践课程管理体系,实行规范、严格的管理,才能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服装专业人才。(本文作者:杨晓冰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服装工程学院)
摘要: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高等教育领域延伸,是现代教育体系改革的内容之一。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展中职-本科教育,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同类学校和相关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既能保持技能操作的优势,又不断提升理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目的,提出构建适应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以提高中职-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2014年我校(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始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中职-本科教育。该举措除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中国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学生的高技能特质明显不足,因此积极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明显不足。中职-本科培养模式将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的渠道,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这项改革要付诸实施将面临很多问题,如教育观念的更新、办学新机制的建立、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1]。本文就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一、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中职-本科教育采取的是“3+4”分段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既注重技能与岗位对接,又注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中职教育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操作型人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管理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即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级技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中职与本科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需要统筹考虑,使课程结构全面而不重复,以有效实现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贯通。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知识的交叉型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款式设计与工艺构成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应用设计原理和结构法则处理各类服装的造型与色彩、外观与功能、形式与材料、成品处理工艺的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
二、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两步走:第一步确定本科课程体系;第二步依据中职阶段课程的设置进行本科课程的增删,确保课程体系与中职阶段的学习相衔接。基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我校纺织服装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成员调研了武汉纺织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观了一些服装专业实验室,与服装专业教师进行座谈,收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相关资料,同时还走访了相关企业,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再结合该专业历年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当前大多数的职业教育都是在一所学校完成的[2-4],而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中职与本科教育是在两所学校完成的,故需要了解中职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浙江省服装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信息技术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创业与就业等。(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基础(7学分)、立体裁剪基础(3学分)、服装材料(2学分)、服装生产实务(2学分)。(3)项目课程,包括裙装设计制版工艺(8学分)、裤装设计制版工艺(10学分)、衬衫设计制版工艺(12学分)、女外套设计制版工艺(14学分)、男外套设计制版工艺(6学分)、设计CAD(4学分)、制版CAD(8学分)、创意立裁(3学分)、工业样版(3学分)。(4)选修课程,包括服饰文化、服装营销等。
三、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围绕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经过服装学科专业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样版、服装营销、服装生产等整个服装产业链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在服装设计与技术或服装贸易与营销两个专业方向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服装商品企划、贸易与市场营销、服装产品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为:注重课程体系的前后衔接———明确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增删与整合;既不同于原来,又不同于现有的体系———既区别于普通高中招生本科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5-6];着重补充系统的理论知识,保持操作技能的优势,增加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2.确定专业平台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对于在中职教育阶段学习过的课程,本科教育阶段将不再重复。比如在公共基础课方面,根据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本科阶段补充学习工程数学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夯实基础,突出实用,难易适中”。对照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课程、选修课程,再结合本科阶段的专业平台课程设置,我们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高度整合,以保证专业课设置的精简而又不失全面。中职-本科教育专业平台课有:服装设备原理与应用、服装生产管理、时装鉴赏、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成衣纸样与工艺、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服装史、男装设计、女装设计、CAD样版快速生成、立体裁剪、女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品牌服装商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心理学、服装专业英语、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服装电脑制版、男上装工艺、服装工效学、服装CAD、形象设计。专业方向课的确定要高度契合该专业就业方向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课程。中职-本科教育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面:(1)服装设计与技术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手工印染、服饰配件设计、服饰图案设计、服装整理学、服装厂设计、成衣设计、女装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2)服装贸易与营销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服装品牌营销案例解析、经济学导论、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展示设计、电子商务、时装表演组织与策划、服装零售管理、服装终端店铺管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3.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基本思路,基于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与行业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实际结合,是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门课程:(1)时尚买手。该课程介绍了时尚买手的职责,内容包括流行预测、计划安排、面料采购、服装采购等具体环节的知识,配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自有品牌、品牌服装以及服装采购等不同的市场要求进行详细的阐述。(2)童装设计。该课程通过对童装的设计特征、设计现状、设计视点及童装的分类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对童装设计领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品类童装的设计特点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童装设计作品实用性的把握能力。(3)面料塑形设计。该课程主要介绍对现有面料进行多种手法、材质和工艺技术的再设计的方法。通过讲授面料的特性和对面料采用不同方式的工艺处理,使学生对面料及其性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独立完成面料设计开发和制作的能力。(4)创意服装设计。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创意思维通过物化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美学和服装专业相关知识,通过创意思维转换成实物作品,突出对学生服装设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初认为要强化知识体系,突出理论应用,提升操作技能,贴近服装产业。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中职-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职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外语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侧重点不尽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很难把握学生的水平;中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稍差,中职毕业生的学习内化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本科教育阶段的教师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中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操作技能方面,但是他们的操作精准度不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职-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王祺明 张代宇 李旭明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摘要: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特点的分析,结合四个模块(以“学科基础实验”为基础,以“专业技能训练”为第二阶段,以“设计创新探索”为升级阶段,最终达到“职业能力养成”的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从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时装艺术学院的真实案例出发,探索了“工作室模式”的实践教学,形成了相对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培养了具有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特点
1.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存在形式,强调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服务、管理、生产及建设等岗位,并且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重点是通过对学生的一定时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的职业素养。2.应用型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学生参加高考的分数低,文化基础差。近几年,因为高考升学的压力,许多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学习美术,认为有了美术成绩就更容易升学,近功急利的现象越来越重,高中老师也纷纷鼓励这部分同学通过美术的“捷径”去进入大学,所以越来越多的成绩不好的学生加入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队伍;另外部分高校也连年扩招,造成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文化基础差,美术基础也不好。二是实践性强。设计类的专业大多都是注重实践,包括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和环艺设计等,他们的特点就是技能为主。从课程看,时装画技法、服装平面制图、服装电脑设计、服装工业制版推板、形象设计、服装裁剪缝制工艺等都是注重动手能力的课程。三是人才的培养过程复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习具有要求学习资料形象化;对知识的更新速度有要求;服装专业相关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创新特征;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产品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四是就业前景好。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涵盖服装设计师、箱包设计师、鞋靴设计师、买手、制版师、形象设计师和服装搭配师等门类,它服务于人类基本的穿衣需求,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中“职业能力养成”模块的重要性
“职业能力养成”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高层次的环节,符合设计服务产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的结构需求,注重工作的过程导向。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学生进入校园后,先进行“学科基础实验”模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主要开展的都是验证性实验,涉及的是基本的设计原理,另外还有造型方法的实验和基本的技能方面的训练。“学科基础实验”模块通过验证性实验,效果明显的验证基本的原理和结论,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理论部分的知识。另外,设计造型方法实验则是通过实验和实训,使学生能掌握并且熟练运用涉及到的设计造型基础技能,反复的训练使得学生将相关方法熟练运用。第二阶段,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称为“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和工艺,针对不同方向的学生,开展专项技能训练,加强基础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工艺实现能力。使学生更好拥有职业技能,更加适应社会,培养真正需要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不同方向的工作项目进行真题真做,对相关岗位的设计流程和具体的工艺要求有相当熟练的操作,从而能够逐步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技能,有助于学生考取服装专业的职业等级证书,为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在第三阶段的“设计创新探索”模块中,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可以参加一些校内外的专业竞赛项目,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参加大学生课外活动实验,开展综合设计项目的实践,从各个方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通过“设计创新探索”模块的学习,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综合设计项目、专业设计竞赛或企业真实项目的参与过程中,做出符合设计要求、有创意市场的产品。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创新性实验获得创新方面的学分。“职业能力养成”模块是四个模块中最后的部分,是针对有了前三个模块的培训经历后的高年级学生,主要将课程中的服装专题设计和服装毕业设计动态展和毕业实习融合到一起,让共建单位(企业)企业参与进来,更真实的环境,更对口的岗位环节,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在与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模式,用企业的管理模式,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协同育人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养成。通过第四个模块“职业能力养成”的学习,学生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参与到工作室的项目中,在承接工作室项目的过程中,从设计、制版、图案到制作各个环节得到岗位技能的训练,职业素质得到培养,通过解决遇到的专题方面问题,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工作室”模式的案例教学
1.“娜娜工作室”。趁着国家“双创”新风,借助政府和学院的大力支持,服装设计与工程B1401班的武帅娜同学与她的伙伴成立了以私人订制和服装改版为特色娜娜服装工作室。私人订制、服装改版和团体服的制作。娜娜与她的伙伴通过私人订制服装,帮助消费者穿上能充分展现自己最美最帅最适合自己的服装。如果你购买的服装不合身,或者你认为它不够个性,娜娜与她的团队便可以对它进行改版,使你的服装更合体,更体现你的优美。当你的团队需要统一的服装,也可以找娜娜制定团体服,比如在衣服上印刷个性图案。娜娜与她的团队按照成本价,为师生定做属于他们自己风格的服装。经过他们的专业努力,可以让爱美爱时尚的追求个性的每位消费者穿上满意的服装。2.“领袖服装工作室”。“领袖服装工作室”最早是由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B0901的学生任烨雨和他的团队组成的。“领袖服装工作室”是在“三个结合”和“专业联动”的大背景下提出的,结合学校关于创新创业的教学改革精神,由当时的服装学院支持、学生自发组织的“模拟服装公司”的分支机构,所需资金全部由参与的学生和教师集资,组成人员不仅有服装专业的学生,还吸纳了市场营销和会计电算化两个专业的部分学生加入,该工作室由服装设计部、服装工艺部和服装营销部三大块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一些实质性工作,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同学们的实际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承接一些真实的项目,学生可以在学校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四、结语
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陕西地区创意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进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对服装及相关企业岗位需要的适应性,强调职业能力的养成,通过工作室模式,模拟企业的真实案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学生自己的创意工作室,重点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陕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郑芳琴 周莉英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1修正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知名服装企业的走访和调研,发现企业对“一专多能型”人才需求量大,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方向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宏观统筹规划的能力[2]。随着服装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对服装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企业紧缺设计、生产、运营方面的专业人才,如设计师、时尚买手、商品企划员、制版师、采购员及营销策划、陈列师等岗位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一现象,重点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细致分析,结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修正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三大模块:专业课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程(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经营与管理)、实践性教学课程。根据企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最终确定服装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服装结构制图、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学、服装史、图形图像应用(服装设计CAD、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服装专业英语、成衣款式设计。专业核心课主要有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制版CAD。
这些课程是从事服装专业任意岗位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主要有设计方向课程,如服装配饰设计、成衣款式设计、手工艺设计、服装产品研发课程。工艺方向课程,如成衣跟单、服装设计软件应用、高级定制版型设计、服装工艺推板。营销方向课程,如服装品牌管理与商品策划、服装贸易实务、服装电子商务、服装店面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有商品策划、服装行业概论、服装美学和心理学、服装工厂设计、服装机械原理、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根据服装设计、服装工程及营销方向,有选择地设置其选修课程。针对上述课程的学期分布,遵循的原则主要是:大一阶段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和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引起学生对服装设计学习的兴趣,专业课程上偏重于设计类和基础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大二阶段进入服装结构设计和制版工艺课程学习,设计强化类课程学习;大三阶段实施推板和工艺制作强化类课程及经营管理类课程,加强服装工艺的重点培养;大四阶段主要进行实践性教学。同时,根据企业及行业专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学时数、授课顺序及实习实训内容。
2进行“五段式”专业方向定位,构建服装专业创新型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市场紧缺的“一专多能”的服装人才,提升时装艺术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需要改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思路,主要实施“五段式”教育。学生在大一阶段学习服装专业导论课程,根据个人潜力和爱好及特长,细分服装专业方向(主要为设计方向、工艺方向和经营管理三方面),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即能为自己制作两件可穿服装。在大二阶段,依托寒暑假期,学生依据服装专业方向定点进行企业岗位实习,熟悉岗位操作流程及岗位需求能力,加强理论强化学习,真正实施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践能力方面,大二学生在校内模拟工厂,自己设计、制版并制作服装,参加校内大赛。大三阶段,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达到企业对熟练技术人员的操作要求,100%预就业,真正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四阶段,要求学生毕业时达到100%满意、稳定就业,无试用期,并热爱这份职业。第五阶段,学生毕业后,采用100%“售后服务”。针对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带来的困惑与专业技术问题等,始终和毕业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永久性扶持毕业生的职业生涯。
3拓展艺术类课程,加强服装专业学生艺术修养
为了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突破我国服装企业缺乏优秀设计人员的局面,在服装专业选修课程中增加艺术课程的设置。纵观世界知名服装设计师,多数有建筑学、美术、绘画、音乐等与艺术相关课程的学习经历。拓展艺术类课程设置,通过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要求学生在选修的过程中可以多选,实行学分互换制度,有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艺术类课程设置,对于加强服装专业学生艺术修养,对于培养我国优秀的设计师有积极作用。
4所有专业课程融入实践教学,密切联系企业,加强锻炼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所有专业课程都要有实践环节,做到理论和实践真正的结合,依托企业培训、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如与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专业设置上,针对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各专职教师积极探索服装与艺术设计、服装与工艺结构、服装与现代营销管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发挥学生的特征优势,以培养综合性较强的专业人才。
5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倾向性,进行创业与实践
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倾向性,通过竞赛、创业项目竞标等模式,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可行性市场分析,选拔出相对高效可行的创业项目。借助创业扶持基金,开展创业项目研究与实施。创办模拟公司,满足设计方向、制版方向、裁剪制作方向、生产管理及营销方向实战学习及创业就业。另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实践能力,定期举办“我型我秀”生活装设计大赛。要求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自我形象设计,为自己量身定制服装,展现青春、展现自我。
6总结
通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突出并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教学内容实时更新,对市场紧缺的创新型综合性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扭转企业缺乏专业人才的局面,促进中国服装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张志新 曲梅 雷一琪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摘要:工程意识是工程师应具备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素质,大学生工程意识教育是我国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苏州大学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专业知识深入阶段、专业技能应用阶段。将工程意识培养融入不同的教学阶段,以激发学生对工程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操作能力,最终达到强化学生工程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意识;教学改革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服装设计基本技能、结构工艺设计与制作、经营管理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等综合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所采取的课程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偏重服装工程理论基础的学习,但在工艺技能及工程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较为欠缺,从而对工程意识的建立、工程设计观念的培养、工程精确度的把握等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完善的思考[1]。工程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它既包括学生在校内接受课程教学时的工程意识体验,也包括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时的工程实践过程[2]。其中,本科学习阶段是学生吸取新知识、构建逻辑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工科教育侧重于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1]。因此,探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新模式,不仅对于服装教育的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毕业生适岗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而且对于如何强化工科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强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教育的措施
笔者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工程认知;二是专业知识深入阶段,通过建立小组机制,优化课程的考核体系,不断强化工程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三是专业技能应用阶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工程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师将工程实践问题融入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对工程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操作能力,最终达到强化工程意识培养的目的。1.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工程意识服装设计与工程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融合了纺织、染整、艺术、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知识,并具有特有的工程实践性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一阶段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工程认知。这一阶段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外部因素,指教师的专业引导和知识传授技能;二是内部因素,指学生自身的学习积累程度和工程意识感知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如教学研究、科技发明、艺术设计、商业贸易等),有效处理教授课堂知识与引导课外实践等方面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4]。除此之外,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主动性也非常重要。教师通过进行各类教学活动,使得复杂难懂的工程知识变得生动易懂,这样具备主观能动意识的学生就能在此环节更有效地获取专业知识。学生通过对服装人体体型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面料的设计与生产、成衣制作工艺、服装立体构成、服装CAD/CAM原理基础、服装工业样版设计、服装市场与营销等一系列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知识学习与实验操作,会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形成基本的整体认知,为后续的课程实践与操作奠定知识基础。在此知识性教学环节,教师需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引导性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服装工业样版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时,教师可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先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进行讲解。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样版绘制的理解,教师随机挑选一些学生绘制的样版,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通过这种主动式学习,使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思考并加以巩固。在样版绘制时,教师要求学生有工程作图的意识,整个样版布局要美观,线条要有层次感,通过这些细节激发学生的工程意识。2.专业知识深入阶段,建立小组机制,强化工程训练学生在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一阶段仅仅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基础,并未彻底掌握相关的工程知识,因此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工程知识的理解,深入分析工程知识的形成。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工程意识[5]。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二阶段在专业知识深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小组机制,优化课程的考核体系,不断强化工程训练,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本文以“服装工业样版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考核为例加以说明。“服装工业样版设计与制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应用专业知识、着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实操技术的专业主干课程,它既是“服装工艺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知识准备和操作基础,又是“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延续和理论补充[6]。对此课程的考核方式,我们打破了传统的笔试形式,采用全程考核方式,平时绘制的样版作业和期末的课程设计均作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种全程考核的方式避免了学生投机取巧、在期末阶段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能够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期末的课程设计是以冲锋衣为对象分组完成,课程设计的流程及内容如表1所示。在课程设计前期,通过教师的现场讲解与演示,引导学生进行各项独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课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专业素养,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此仿真实践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接触相关的工程事物及工程因素,不断加强自身的工程观念和工程意识,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对工程实践的完整性认识[7]。3.专业技能应用阶段,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工程实践以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为基础,学生只有完全把握好以上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利进入第三阶段。笔者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三阶段称为专业技能应用阶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引导工程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工程问题。毋庸置疑,亲身参与实践,进行相关工程操作,对于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形成和培养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2]。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服装企业、社会实践活动等资源,使学生感知工程现场,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工程责任意识、系统创造能力、合作与竞争意识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工程结构、存在形式、技术应用等工程因素,从而获得真实的实践经验。例如通过学校或教师与相关服装企业进行协商沟通,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到服装生产流水线参观和学习,结合课堂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服装批量生产流程具有更加客观、形象的认知。再如建立人体测量团队,教师在暑期对测量团队成员进行严格的测量手法培训及实地演练,并于新生开学之际带领测量团队进行大规模的服用人体测量实践活动。此项团队实训环节可使学生认识到工程意识的本质,通过亲自实践体验工程性要求,逐步形成工程性思维。只有在这种团队体验和个人感悟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形成工程性思考及工程意识,激发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工程意识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7]。
三、结语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相互融合及交叉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兴趣和实践操作潜力,促进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感知工程内涵及工程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针对现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调整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融合多个教学环节,对于培养适应现代服装企业工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尚笑梅 田亚楠 洪正琳 沈芬 单位:苏州大学 苏州天源服饰有限公司
一、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不足之处
1.我国职业技术教学教育起步较晚。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还是以普通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讲述也以陈述、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足,教学实践较少,不利于当前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工作后的实际工作能力。中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应在国家教育部的要求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现状与上述基本原则的要求相差甚远。
2.师资制约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前不难看出很多的职业中学的教师都是从普通中学的教师中选拔出来的。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学生的经验,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者是教授,教学经验丰富。也正是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阻碍了职业教学的发展,很多老师是文化课教师出身,他们可能没有资格证书,可能没有从事过企业工作,这就缺少从业经验,而服装设计的教师,不了解市场、不了解服装设计、不了解加工、不了解流通、不了解企业的运作……这本身就与职业技师学校的初衷相背离,那么这样的专业教师再去培养学生,学生走向社会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科学。在当前的中职院校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状况即:有的学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教学;而有的学校又偏重与实践教学缺少完善的理论和文化课程。不难想象这样不平衡的教学课程设计都是不合理的。缺少实践教学的课程与国家的教学计划和中职院校设立的初衷相背离,同时对学生的就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缺少理论与文化课程是更加科学的。学校首先要教书育人,学校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门类开放齐全。
4.生源不足、学生素质不高。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存在着招生“饥渴”的现象,生源不足,学校发展缺少动力。同时也存在学生素质不高的缺陷,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成绩好的学生普遍都是通过高考走向更高的学府,而升入中职院校后学习的学习也存在只注重“一技之长”而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
二、科学构建服装设计与工作专业课程设计
要改变当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要让学生“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课程设置应以理论课程、项目课程、任务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融为一体。
1.根据中职学生的入学成绩、年龄状况,开设课程。中职学生的成绩普遍较低,进而应该进一步丰富这些学生的文化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和计算机。而中职学生毕业后面向的是社会工作那么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方面应该开设必要的课程。再者中职院校的学生年级普遍较小,很多孩子还处于青春期,那么心理课程的开设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基础的课程结合专业课程开设是较为合理的课程设置。
2.就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而言,应根据就业市场对职业技能岗位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培养的目标和侧重点。应广泛的吸收和采纳专业人士的观点和建议。不能盲目的设立专业和课程方向,这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社会、对学生的不责任。应通过社会调研对需求较大的服装生产基层技术人员、服装营销人员、服装设计助理作为培养的主要方向。应把目标立足于当地的服装生产企业、规模较小的公司,从基层做起。
3.科学合理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安排。首先,调研定位中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哪些。其次,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队伍和教学体系能够有更加合理的保障。再次,工学结合,注重学生学期期间的作品。以作品说话,以作品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学生的作品为载体,教学在不断的学习、改进、学习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水平。最后,应设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教育部提出“普教有高考,职教有技能大赛”的口号,那么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竞争意识、同时还能反映出职业技术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技能和水平。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重要意义
服装本身就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说明在中国服装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中职院校设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1.中职教育对国民素质提高上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几年的职业教学的努力,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中职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教育当前从事的几乎是提高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中文化素质最低的人群的教育工作。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几乎处于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底线的这个群体的思想文化水平。从这个意义上可看,中职教育的社会意义可以说是非常巨大。
2.中职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以初中毕业分流后的生源为主,这些学生流入中职院校不仅仅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避免这些未成年的青少年在社会上游荡,减少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就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言,他们在学校不仅可以继续接受教育,在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他们的可塑性要比普通初、中等教育的劳动力更强。
3.中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发达国家已经取的了广泛的认同,因此很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都非常的好。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升级和转型,对于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投入大的资金和资源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社会文明进步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部分,意义重大。中等职业教育利在当代,功盖千秋的好事,要努力地创造条件,提高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于维晶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美术基础与动手能力的现状,主要提出根据服装设计职业特点提出调整教学方式、加强动手实践环节、同时与企业合作,积极参与贴近市场的专业设计大赛,强调服装款式设计教学应务实,以求满足服装企业对于工科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款式设计;务实;动手能力
众所周知,服装与人们生活、社会交往联系紧密,职业化的服装设计教育更与市场密不可分。其专业中的实践性和动手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但就目前对于工科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服装款式课程教学现状看来,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眼高手低,甚至一遇实践环节就心浮气躁最后敷衍了事。对于人体结构、服装比例、设计的形式美法则、色彩搭配等服装设计重要因素,由于缺乏美术基础练习而不能准确掌握。在课程结束时仍然拘泥于最基本的人体结构和比例,对于服装的表现也往往因为表现不好准确的结构和比例而影响最终设计效果,花了很大力气对于学习效果仍然不够满意。在企业到岗后,也不能马上完成企业工作要求,至少要再培养数月,才能勉强完成工作,无论学习和工作都事倍功半。
当然,作为服装设计者,离不开良好的理论水平、较高的审美素质、对时尚潮流的敏锐感觉。但这些必须要落实到动手实践上来,做出样稿只是服装设计的一个流程与环节,如果在这一环节问题频出,在服装的打样、配料等更为具体的工作上就更难胜任了。
如何能够把抽象的设计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紧密的结合起来,更适应行业要求与社会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学和行业的配合以及教师的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教学上调整增加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的务实性
(一)增加实践动手环节
企业的设计研发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指导,但是对于拼杀在市场最前沿的服装企业来说,反而是时新的款式及对于工艺的设计、工艺的优化或简化、协调的材质搭配、准确精致的样衣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在服装款式设计中后期教学上增加实践动手环节,增强学生的设计作品的掌控能力,对当前理解设计理论,日后引导企业大货生产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从具体的教学实施反应出来可以是如下方式,学生设计的样稿,可以在教师指导修正后,让学生用1:1或1:5的比例做出实物来,而且可以是同一款式以不同的面料搭配、不同的色彩搭配做出来,这样就能把抽象化的设计构想转化为具象的设计稿,再转化为可见可触的实物。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掌握各种设计的实物化方式的同时,还能了解怎么样的实物化方式最节约成本并且效果最好,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自己对设计的理解。
(二)收集和创建服装设计用人体模板
从目前教学中看来,学生对于人体结构及比例的掌握相对较难,其实放眼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工作任务来看,画好人体并不是最重要的要求,在这一环节耗费大量的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反而削弱了对服装的关注和把握。而且工科生在一段时候后再重新提笔时,往往又淡忘了各人体细节,对于服装设计的表现相当不利。
对于人体基础知识较差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会使用和创建服装设计用人体模板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这样不但能够避免在人体的描画上耗费时间,还能借用各种人体模板最大限度的展现优美大方的服装款式。
在收集各种人体模板时,可以根据表现不同部位的款式设计重点,收集正面、侧面、半侧面、背面、站姿、坐姿、蹲姿等各种不同角度、不同姿态的模板。也可以根据服装的不同风格,收集活泼、冷酷、温柔、大方等各种表情和动态的模特。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部位的配饰,收集头部、手部、足部等各人体部位的模板。
除了收集还可以创建各种服装设计用人体模板,在人体模板上标明各种服饰的最佳比例位置以方便对于服装长度比例的把握,如在模特上标明衣裤的黄金分割位置,衣裙的黄金分割位置等。
这样就可以直接在各类人体模板上直接设计服装,把精力都花在设计,表现优美大方的服饰上。
(三)以小组协作方式作业
现在的服装企业,一季度的新款往往动辄上百款,上新速度快、产品数量多,这样的服装设计工作不能以单打独斗的形式完成,往往需要多位设计师相互协调、沟通、配合才能增强最终产品的整体感、系列感,从而体现服装品牌的统筹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一般凝聚力较强,因此在校期间就学会在专业上相互配合,小组成员间取长补短,无论是以后走上设计岗位,还是在社会中与人相处都有着积极作用。
小组可以模拟某品牌或自拟品牌,做一个全系列的设计。可以根据各种服式的特点,分工设计上装、下装、配件。也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分工为款式策划、款式绘制、设计宣讲。
通过小组协作,学生能感受到每个成员对于一个品牌的作用,增强责任感,较好的完成款式设计练习,同学间也能相互带动积极性,优势互补,大大增强作业的完成效果。
二、紧贴市场增加服装款式设计务实性
(一)与企业课程共建,产学联合课中课
与学校周边服装企业增强联系,分清企业类型。在服装款式设计教学各环节中根据企业之优势及弱势项目分别设立课中课。企业的优势项目可在课中课里由企业服装技师授课,弱势项目可由学校专职教师分析研究后授课,或者可外派学习,回来后有针对性的授课。
学生合格作品可发往企业展窗或者参与展销。学生毕业时,企业可根据在学生在该企业的作品展销情况择优录取。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企业接轨,缩短中间环节,在校期间就能逐渐实现学习到就业的转变。
(二)积极参加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大赛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结构和工艺方面有较严谨的把控,在一些紧密贴合市场的大赛中,对结构和工艺也是格外的看重。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联合擅长画面表现而结构工艺稍弱的艺术专业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适当的参加大赛,通过参加这样的大赛既考验了艺术性和设计水平,又潜移默化的锻炼了学生对其设计作品找准市场定位的能力。
三、高校与教师应倡导务实
由于服装设计专业就业面广,开设门槛低,招生热门,现在的高校广开服装设计专业,高校紧缺教师,就直接启用应届生。老师刚脱离校园就直接走上讲台。与企业的接触几乎为零。老师与市场脱节就直接造成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纸上谈兵。
虽然教育现状无法立刻得到改变,但高校和教师应配合起来,让教师从学校走出去实训,或者让企业中的优秀技师走上讲台,以鲜活的案例结合理论知识,让教学首先务实起来。
有实力的教师可以创办个人工作室,产学研结合,将自己的设计实例带上讲台,将学生的作品通过工作室推向市场。将课程的成果实物化,市场化。
以上是笔者结合多年工科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经验提出的一些设想,也许实施起来仍然有一定难度,但希望能抛砖引玉,使该专业的服装款式设计课程更加务实,解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瓶颈的同时培养出更吻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摘要:为了培养市场紧缺的“一专多能”的服装人才,提升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需要改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思路,本文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的课程构建与实施过程进行阐述。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0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仍然还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依据单一学科的教学发展需要而建立的,实践环境相对封闭,实验教学目的单一,各相关学科间缺少有效地沟通与交流,资源分散,相关学科资源不能共享,各专业方向间的实验教学不能融合贯通与渗透,和社会及服装产业结合的很少。随着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走向规范和课程内容逐步走向深入,改革传统实践教育模式中已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部分是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意在打破传统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建立与我国新形势下服装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时展要求,适合服装产业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建立使学生专业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相对科学的教学体系。
1 加强以岗位需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广泛的服装行业企业调研,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注重职业素养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以课程改革与建设为核心,统筹配置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专业围绕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了专业核心领域课程体系,主要由《时装画技法》、《服装设计》、《服装平面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打板与推板》、《立体裁剪》、《服装CAD》作为工作过程体系化的课程,培养主要专业能力,同时将培养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对岗位及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发现,“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板型设计、服装工艺设计”三大岗位群的能力具有连贯一体性的特点,兼顾学生就业情况,我们将“款式设计、板型设计、工艺设计”三大基本技能,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贯穿到第二、三学期的《服装设计基础》《服装画技法》《服装平面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的课程与学习情境中。以服装种类(典型种类)作为主要载体,以每个服装种类的工作流程作为学习内容,每个学习情境都包含了“款式设计、板型设计、工艺设计”三个基本技能。在重复的过程中学习不同服装种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 加强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的课程实施?
为了适应岗位的要求,缩短毕业生就业后的适应期并增加稳定期,解决用人企业反映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使教学服务生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进行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改革,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实施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以目标岗位的工作环境为模板,创设学习情境;以主要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任务为载体,分角色分模块组织教学;以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具有综合全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毕业生为目标;以特色教材为核心,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可采用按主要岗位生产过程情境组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收集企业真实资料,再根据校内实训条件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整理并改编成可应用于教学的各项模拟任务教学资料,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完成这些模拟工作任务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各项改编自企业真实操作资料的仿真模拟任务,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因此,以任务为载体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其次,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利用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平台充分来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如精品课网站课程、学习网络论坛以及多媒体课件等的优势,将网络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从而根据学生的情况尽快在教学中进行调整教学节奏和重难点。再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和探究讨论中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方法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外自主学习,掌握从科技文献的检索阅读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口头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3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实践中注重项目设计与企业的结合,注重毕业设计与企业的结合,提倡“校企产学研合作”,实践形式就是形成校企双向制,树立学生的市场观念。实行“校企产学研合作”,使学生毕业课题能与企业或公司共同合作研发,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另外“校企产学研合作”,促成了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完成项目形式设计的内容,其主要形式是根据企业专营方向和特点向企业提供设计款式和样板、或根据企业提供的样布设计款式和样板、或向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各类社会调查报告等。通过学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了稳固的校企双赢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了企业与教育的能动性,使企业从被动接受学生实习转化为主动邀请。项目形式设计和毕业设计课题共同研发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拓展了与现代企业经营、大众消费文化相关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当今世界一体化,不仅是行业的竞争,地域的竞争,更是国际化的竞争。造就可持续发展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是当今我国高等服装教育改革中的必由之路。因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教学体系,才能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学习过相关的色彩基础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是在没有绘画基础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进行客观物象的写生练习,于是造成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的陌生,对色彩搭配缺乏正确的感受,想画好,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会理解画面的整体感,喜欢钻入细节,与就业相关度不大,对本门课程失去信心。倘若在教学中,如果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快速提高色彩修养的方法,往往能使学生们的色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将色彩写生教学传统模式进行选择性的改革,教师可以围绕“如何教”与“如何学”为课堂设计的重点,将相关的色彩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和更新。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现理论,实践,鉴赏、创意一体化,课堂中运用启发式,参与式,协作式进行教学,为本课程与就业接轨奠定思想的基础,为专业欣赏提高审美修养。以下是将本课程分为四个阶段的循序渐进训练的方法的具体阐述。
第一阶段,培养基本的素描关系的训练
传统的色彩基础教学中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无论学生们对整体画面是否有层次的观点,只要一上课便开始写生,学生们多少会有不知所措之感。造成画面常常显脏,无立体感,色彩搭配生硬,整幅画缺乏层次感。于是先从素描关系着手训练,是第一位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虽然是色彩基础的训练,可还是需要先从单色素描开始,这样,学生上色时才能根据画面的整体明暗度进行上色,进行冷暖的对比,进行合理地提炼训练,对后期的色彩写生画面起到层次丰富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培养高品质的审美修养
传统的色彩写生中,往往强调写生物象的色彩冷暖关系对比,使得物象的基础色变得模糊,或者是明度关系不明确。要想将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快速提高审美修养,最好的办法就是临摹。先临摹一些简单的单个物体,色彩较鲜明,层次关系好的作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范画,还有写生的步骤。学生可以选择大画面中的局部进行临摹,体会画面的层次把握。
第三阶段,培养简单物体写生的兴趣
改革后建议选择与专业相关的物体写生,比如不同质感衬布的写生,毛绒玩具写生等等。主动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这样物象的立体表达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会更深一层的了解到什么是画面的层次感,为后面的创作奠定审美基础。
第四阶段,提高学生与本专业结合的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色彩大师的作品进行鉴赏讲解,可以是写实的静物,人物,抽象派的,立体派的,印象派的油画欣赏,强调画面的色彩搭配技巧,还有画面的整体层次的审美。临摹或创作抽象色彩。这一阶段,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色彩,并选择性的掌握和运用技巧。
本阶段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真正提高学生色彩能力的阶段,也是考核学生掌握色彩的能力阶段。是本文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我们教学目标是学生将学会色彩知识再生的能力。是一种现代设计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合理地发挥想象的能力,把被动转化为主动,训练学生将主观的组织处理而成为结构严谨,给人以丰富联想的视觉效果,可以发挥想象,绘制各种图像,还要练习与专业相关的花型设计,从而加强与本专业的结合度。
考查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们不必要求形体的具象准确,不要求色彩的写实性,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不相干的事物组合起来,进行画面合理的设计;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技法进行绘制,将个性充分表现在作品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价:
1) 色彩的呼应。即选择一种色彩为关键色,分别用到从中心到外围的几个部位,形成画面的主次色彩搭配。同时,也能使色彩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色彩上取得彼此呼应的关系,才能取得视觉上的联系和唤起视觉的运动。
2)节奏和连续。色彩的有规律布置,容易引导视觉上的运动,或称色彩的韵律感。色彩韵律感不一定用于大面积,也可用于位置接近的图形上。可以显得更有内聚力。
3)加强对比。提到色彩对比,不要以为只有色相上的对比,实际上采用明度的对比、纯度的对比、清色与浊色对比、彩色与非彩色对比,都能加强色彩的魅力。
古人认为高明的艺术创作能够“以色传神,以色夺人,以色抒情,以色写意”。色彩能引人入目,色彩本身不存在美丑,各种色都有固有的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完成本门课程任务时,能够做到欣赏各种风格的绘画作品,并且对抽象的色彩有了切身的体会,对未来的服装面料花型的设计及配色都有了基本的审美意识。
本文目的在于抛砖引玉,面对日新月异的服装市场,学习服装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应强调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把师生的设计思路引向企业和市场,并放眼于国际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教学的整体目标,从而促进学生设计思想的提升,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适应社会。
摘 要 围绕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五段式”教育思想进行专业方向定位,结合企业紧缺的综合性服装专业人才为目标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为服装类专业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综合性服装专业人才;教学模式改革
回顾近30年来我国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为辅的方式授课。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服装实时更新,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践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快地适应工作[1]。因此,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服装专业人才,必须对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目前,很多高校积极加强服装专业校内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以校企结合,“订单式”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然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个性化特征明显,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枯燥的基础训练及校内实训等形式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特点。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一套创新的教学改革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 修正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知名服装企业的走访和调研,发现企业对“一专多能型”人才需求量大,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方向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宏观统筹规划的能力[2]。随着服装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对服装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企业紧缺设计、生产、运营方面的专业人才,如设计师、时尚买手、商品企划员、制版师、采购员及营销策划、陈列师等岗位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一现象,重点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细致分析,结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修正专业课程设置内容。
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三大模块:专业课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程(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经营与管理)、实践性教学课程。
根据企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最终确定服装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服装结构制图、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学、服装史、图形图像应用(服装设计CAD、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服装专业英语、成衣款式设计。专业核心课主要有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制版CAD。这些课程是从事服装专业任意岗位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主要有设计方向课程,如服装配饰设计、成衣款式设计、手工艺设计、服装产品研发课程。工艺方向课程,如成衣跟单、服装设计软件应用、高级定制版型设计、服装工艺推板。营销方向课程,如服装品牌管理与商品策划、服装贸易实务、服装电子商务、服装店面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有商品策划、服装行业概论、服装美学和心理学、服装工厂设计、服装机械原理、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根据服装设计、服装工程及营销方向,有选择地设置其选修课程。
针对上述课程的学期分布,遵循的原则主要是:大一阶段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和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引起学生对服装设计学习的兴趣,专业课程上偏重于设计类和基础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大二阶段进入服装结构设计和制版工艺课程学习,设计强化类课程学习;大三阶段实施推板和工艺制作强化类课程及经营管理类课程,加强服装工艺的重点培养;大四阶段主要进行实践性教学。同时,根据企业及行业专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学时数、授课顺序及实习实训内容。
2 进行“五段式”专业方向定位,构建服装专业创新型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市场紧缺的“一专多能”的服装人才,提升时装艺术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需要改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思路,主要实施“五段式”教育。学生在大一阶段学习服装专业导论课程,根据个人潜力和爱好及特长,细分服装专业方向(主要为设计方向、工艺方向和经营管理三方面),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即能为自己制作两件可穿服装。在大二阶段,依托寒暑假期,学生依据服装专业方向定点进行企业岗位实习,熟悉岗位操作流程及岗位需求能力,加强理论强化学习,真正实施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践能力方面,大二学生在校内模拟工厂,自己设计、制版并制作服装,参加校内大赛。大三阶段,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达到企业对熟练技术人员的操作要求,100%预就业,真正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四阶段,要求学生毕业时达到100%满意、稳定就业,无试用期,并热爱这份职业。第五阶段,学生毕业后,采用100%“售后服务”。针对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带来的困惑与专业技术问题等,始终和毕业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永久性扶持毕业生的职业生涯。
3 拓展艺术类课程,加强服装专业学生艺术修养
为了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突破我国服装企业缺乏优秀设计人员的局面,在服装专业选修课程中增加艺术课程的设置。纵观世界知名服装设计师,多数有建筑学、美术、绘画、音乐等与艺术相关课程的学习经历。拓展艺术类课程设置,通过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要求学生在选修的过程中可以多选,实行学分互换制度,有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艺术类课程设置,对于加强服装专业学生艺术修养,对于培养我国优秀的设计师有积极作用。
4 所有专业课程融入实践教学,密切联系企业,加强锻炼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所有专业课程都要有实践环节,做到理论和实践真正的结合,依托企业培训、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如与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专业设置上,针对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各专职教师积极探索服装与艺术设计、服装与工艺结构、服装与现代营销管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发挥学生的特征优势,以培养综合性较强的专业人才。
5 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倾向性,进行创业与实践
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倾向性,通过竞赛、创业项目竞标等模式,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可行性市场分析,选拔出相对高效可行的创业项目。借助创业扶持基金,开展创业项目研究与实施。创办模拟公司,满足设计方向、制版方向、裁剪制作方向、生产管理及营销方向实战学习及创业就业。
另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实践能力,定期举办“我型我秀”生活装设计大赛。要求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自我形象设计,为自己量身定制服装,展现青春、展现自我。
6 总结
通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突出并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教学内容实时更新,对市场紧缺的创新型综合性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扭转企业缺乏专业人才的局面,促进中国服装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张志新,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服装制版与工艺;曲梅、雷一琪,陕西国际商贸学院(712046)。
【摘 要】广东科技学院于2011年4月升为本科院校,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计算机系、管理系、财经系、应用英语系、艺术系等六系二部一院,开设了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17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与2013年升为本科,同年九月开始招收第一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到目前为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达到大约107人,两个年级一共设立了4个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教学班。如何建立特色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我们研究探讨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一、专业背景与发展前景
针对未来服装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在应对未来服装品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挑战下,也同时要求高校教育体制对服装人才培养方法的不断更新。这个改革主要有三个层次:
首先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地的改革。改变过去笼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合班上课,通过分层次、分类别的高效项目教学,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增加人才市场挑战力。在经过一年基础专业学习后,通过学生自愿报名考试,然后专业教师选拔,将合格学生分为品牌服装设计与高级时装设计两个不同层次。前者的培养目的是为广东沿海品牌服装企业广州,深圳,东莞为主,直接输送服装设计师,设计总监,制版师,工艺师等服装专业核心岗位;后者培养目的是为目前中国尤其以广东为主出现的大量的量身定制也就是向高级时装工作室输送大量创新性人才或自主创业性人才。
其次改革内容在于课程的重新整合与提高。过去的项目教学只是强调学生的技能能力是否能完成或达到基本教学目标。改革后的项目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否能达到企业核心岗位或自主创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具备毕业后能直接或快速到达理想核心岗位的核心专业竞争力。而非像传统的项目教学改革后学生在择业时大多数选择的是小作坊或小企业,并长期处于助理岗位。
再次,提高学生主动输入与输出的综合素质能力。传统的项目教学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而在本课题的项目改革内容中,将传统的服装市场营销理论教授转换为实际销售环节。让学生以班级为主,进行分组,注册淘宝网卖家账号。然后从服装策划,到设计,制版,制作,最后将成品放到淘宝网进行销售。通过这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更切实地掌握从产品策划,运作与推广与设计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使学生主动了解与切实掌握服装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动态以及客户需求。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的特殊性
首先,如何引导学生理性、科学地选择高效项目教学的层次内容。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区分时,如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自己的优势能力时做到科学地选择专业方向,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的,合理的引导与选拔方案。
其次,如何优化高效项目教学中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更加针对不同层次高效服装项目的人才培养目的。贯彻服装教育适应“泛时尚时代”发展的宗旨,根据服装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必然要求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依据学科分类设置的专业其课程模式按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特性,由浅人深、由易到难进行课程结构组合,它忽视了职业能力培养针对岗位活动过程特点进行课程结构组合的客观要求,常常导致教学过程中“学”与“用”的脱节。打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并据此选择相关知识体系模块建立统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模式 ,使“教”“学”互动,“学”“做”相通,从而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了解服装审美,掌握服装设计原理及方法,具备设计、制板、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服装设计公司和服装厂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板和服装工艺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培养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2.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设计学、工艺学和服装结构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及技能,熟悉我国有关号型、质检的规定及国际服装行业惯例,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运用适当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从事服装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板及服装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对大学本科外语要求,并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普通话水平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服装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服装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6.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二)专业方向设置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目前为止,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包括服装设计、服装工程设计、服装色彩、服装营销学等内容。
主要内容: 素描及应用、服饰色彩、构成、服装效果图、服装结构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专业英语、服装设计学、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成衣设计、形象设计、服饰品设计、服装工业制板、成衣工艺制作、服装CAD、服装经营管理、服装展示等职业规划: 品牌服装设计公司(服装设计师、服装结构制版师、服装工艺师、服装跟单、服装外贸等);服装杂志社(服装编辑、记者等);成立个人服装品牌公司
(三)课程体系设置
1、基础必修课。基础必修课是服装设计工程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主要包括:服装材料学、成衣设计、成衣工艺、服装工业制板、形象设计、服饰设计、服装CAD。
2、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主要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设置,在基础必修课的基础上,提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课程包括:CorelDraw、Photoshop、Illustrator、服装印染、服装市场营销、服装经营管理、图案设计、中外服装史。
3、专业组选课。专业组选课是为了加强各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课程包括:戏剧服装、影视服装、民族服装、针织服装、鞋艺设计、立体裁剪、服装广告、服装摄影、服装跟单、服装展示、美术欣赏、服装商品学。
4、专业任选课。专业任选课是专业组选了的扩展。主要开设课程有:裙装制板实训、裙装工艺实训、裤装制板实训、裤装工艺实训、衬衫制板实训、衬衫工艺实训、礼服制板实训、礼服工艺实训。
5、专项实践课。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主要开设课程有:军训、工艺劳动与拓展训练、社会实践、实习与设计。
摘 要:本文对艺工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从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革新设置以及实践教学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培养技能性强、适应性强、竞争性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空间的艺工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艺工复合; 服装设计与工程; 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装行业发展中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实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围绕上海发展都市型工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学科交叉、重视新兴技术的专业特色,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满足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不断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的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
紧紧追踪上海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势,艺工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和强化艺术与技术结合特色,将学科链对接产业链,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将创意思维培养与实际课题训练有机结合,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资格考证培训对接。培养适应一线职业技术岗位需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人才培养技能性强、适应性强、竞争性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空间。
一、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化服装产业,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把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补、融合的趋势,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优良的工程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从事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工程管理、服装工程设备配置与运行、服装企业信息管理、服装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服装高新技术应用与管理等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要求,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针对我国未来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依据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凸现我校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和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特色,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指导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如下专业培养标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列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领域标准)。
> 了解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
> 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 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
> 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
> 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 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
> 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 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
> 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三、艺工复合课程革新设置
在艺工复合课程革新中,我专业瞄准知识复合与能力复合并进的方向,开展教学内容改。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艺工结合”,实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要实现知识、能力复合,首先要建立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但艺工结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艺工课程的共存比例、模块结构,要注重“艺”与“工”内容的融合,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有机地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学科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1]。
以服装设计学为例,服装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主要专业课,从基础的服装设计入门逐渐深入到具体的成衣设计实践与操作,最后结合毕业设计完成具体的成衣设计企划和成品的操作训练。课程主要进行流行趋势分析、市场调研、成衣设计实战能力的培养,采取课堂讲授、团队组合市场调查分析,全班交流讨论,独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成衣设计和设计师基本素质的全方位训练;强化学生们对品牌服装设计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该课程的设计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服装品牌风格设计拓展训练。
由于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成衣设计与生产”。不同于高级时装设计,成衣设计是按照一定的号型规格系列标准,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模式制作的衣服。同时有高级成衣和大众成衣之分,因此针对市场需要,要求课程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基本的款式设计能力。通过对成衣市场的调研分析以及商品企划的具体操作和训练,逐步掌握基本的服装商品的企划方案到成衣单品的设计,学生通过调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展开掌握整体的规划、设计整合能力及设计方案制定的基本技能。该课程区别于服装设计学课程的地方是针对性更强,方向明确,主要针对市场和成衣这一块的内容来进行基本的设计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以及产品设计的整合能力。
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合作教育的特色办学模式,在综合性设计课程中引入企业小型项目任务,结合企业的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更密切的产学合作教育,加强企业与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企业的大中型项目作为教师科研课题,再由此带动更多小型项目的课程导入。交互循环使产学研合作得到切实的成果展现。
分工明确的专业教师团队形成的具有创新思维表现形式的成衣品牌设计、制作、展示的分段一体化企业服务流程,根据企业实际的阶段性需求,给予分段服务或一体化的项目跟进。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宗旨,提供企业自身市场以外的创新途径探索。
四、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服装工艺实习、服装工程认知实习、服装工程岗位实习、服装工程见习实习、职业装课程设计、针织服装课程设计、礼服课程设计、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工业样板企业实践、服装生产管理企业实践、采风、毕业设计等。
1.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
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和主线,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服装制作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科技教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是学生全部学完课堂教学任务后,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各生产环节,跟班劳动,巩固和加深理解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知识,了解服装企业运作的过程,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获得专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受到生产技术工作的严格规范化和科学技术严密性的熏陶[2]。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是从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语实践的一种初步尝试,是设计与工程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 要:本文对艺工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从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革新设置以及实践教学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培养技能性强、适应性强、竞争性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空间的艺工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艺工复合; 服装设计与工程; 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装行业发展中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实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围绕上海发展都市型工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学科交叉、重视新兴技术的专业特色,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满足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不断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的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
紧紧追踪上海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势,艺工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和强化艺术与技术结合特色,将学科链对接产业链,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将创意思维培养与实际课题训练有机结合,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资格考证培训对接。培养适应一线职业技术岗位需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人才培养技能性强、适应性强、竞争性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空间。
一、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化服装产业,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把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补、融合的趋势,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优良的工程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从事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工程管理、服装工程设备配置与运行、服装企业信息管理、服装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服装高新技术应用与管理等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要求,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针对我国未来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依据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凸现我校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和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特色,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指导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如下专业培养标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列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领域标准)。
> 了解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
> 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 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
> 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
> 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 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
> 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 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
> 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三、艺工复合课程革新设置
在艺工复合课程革新中,我专业瞄准知识复合与能力复合并进的方向,开展教学内容改。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艺工结合”,实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要实现知识、能力复合,首先要建立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但艺工结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艺工课程的共存比例、模块结构,要注重“艺”与“工”内容的融合,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有机地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学科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1]。
以服装设计学为例,服装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主要专业课,从基础的服装设计入门逐渐深入到具体的成衣设计实践与操作,最后结合毕业设计完成具体的成衣设计企划和成品的操作训练。课程主要进行流行趋势分析、市场调研、成衣设计实战能力的培养,采取课堂讲授、团队组合市场调查分析,全班交流讨论,独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成衣设计和设计师基本素质的全方位训练;强化学生们对品牌服装设计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该课程的设计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服装品牌风格设计拓展训练。
由于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成衣设计与生产”。不同于高级时装设计,成衣设计是按照一定的号型规格系列标准,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模式制作的衣服。同时有高级成衣和大众成衣之分,因此针对市场需要,要求课程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基本的款式设计能力。通过对成衣市场的调研分析以及商品企划的具体操作和训练,逐步掌握基本的服装商品的企划方案到成衣单品的设计,学生通过调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展开掌握整体的规划、设计整合能力及设计方案制定的基本技能。该课程区别于服装设计学课程的地方是针对性更强,方向明确,主要针对市场和成衣这一块的内容来进行基本的设计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以及产品设计的整合能力。
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合作教育的特色办学模式,在综合性设计课程中引入企业小型项目任务,结合企业的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更密切的产学合作教育,加强企业与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企业的大中型项目作为教师科研课题,再由此带动更多小型项目的课程导入。交互循环使产学研合作得到切实的成果展现。
分工明确的专业教师团队形成的具有创新思维表现形式的成衣品牌设计、制作、展示的分段一体化企业服务流程,根据企业实际的阶段性需求,给予分段服务或一体化的项目跟进。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宗旨,提供企业自身市场以外的创新途径探索。
四、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服装工艺实习、服装工程认知实习、服装工程岗位实习、服装工程见习实习、职业装课程设计、针织服装课程设计、礼服课程设计、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工业样板企业实践、服装生产管理企业实践、采风、毕业设计等。
1.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
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和主线,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服装制作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科技教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是学生全部学完课堂教学任务后,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各生产环节,跟班劳动,巩固和加深理解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知识,了解服装企业运作的过程,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获得专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受到生产技术工作的严格规范化和科学技术严密性的熏陶[2]。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是从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语实践的一种初步尝试,是设计与工程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应围绕“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的专业目标和理念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服装产业和市场需求的素质高、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艺工融合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