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04:36: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为了解不同学历大学生的就业观,自拟调查表,对**省**地区部分高校的在校全日制75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就业观在不同学历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不同学历;大学生;学历;就业观
引言
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对于一个高智商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其在大学校园学习的过程中和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使这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将使他们对就业环境、职业与待遇的选择和取舍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以便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时能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工作,而自拟调查表,调查和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观,现将调查与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一、调查样本与内容
在**省**地区高校中调查了1所二本高校,1所三本高校,1所高等专科学校,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对象为在校全日制大学生812名,调查内容包括学历层次、学生性别和学习专业,将专业分为理科、文科和工科三大类;自拟问卷调查表,将就业观拟定为30个不同调查项目。本文仅分析不同学历大学生的就业观。
二、调查与分析方法
将要调查的项目自拟成问卷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由调查人员将问卷调查表现场发给每个被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当时收回调查表。将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数据文档,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类并进行χ2检验,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在不同学历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有无显著性意义。
三、调查与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12份,收回812份,回收率为100.0%,其中有效问卷755份,有效率为92.98%;二本学生283名,三本学生188名,专科生284名;男生313名,女生442名;理科219名,工科270名,文科266名。
四、讨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更大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与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总数,大学生就业的供求关系,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否能适应社会需求等有关外,同时还与大学生择业观念和就业观的正确与否有着密切关系。从表1与表2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少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理想有95人(占12.58),或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有发展前途抱着迷茫(不知道)的态度有55人(占7.28),这140名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因素,在高等专科学校中的学生表现为更突出。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尚可或是理想的,影响自己就业的因素主要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关。公务员之家:
不同学历大学生个人就业观显示出有显著差异。大学生的就业观不仅是他们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心态,而且是他们自我价值取向在职业选择领域内的某种表现形式。多数学生择业看重工作环境和条件,其中专科生所占比例最大,择业时看重经济收入和待遇者,主要是二本大学生,从中显示出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差异,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从表3可见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其对自身价值是否能得到社会认可、是否能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等,其所占的比例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都想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应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发挥个性,追求真理,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本领,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我实现型。把表3与表4联系起来分析,755个学生中有218个学生择业看重经济收入和待遇,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这种自我实现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金钱,工作薪水带来的物质享受,把自我价值取向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个人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它在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教育,正确引导,在大学生中应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和就业观。
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时拟采取的就业方式绝大多数是表示要靠自己,被调查的755名大学生中有639名抱有这种态度,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着一种自食其力的心态,这是良好的一面。但认为靠父母帮助就业的65名大学生中,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有29名(占44.6%),也许是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历低,在校学习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依靠家长帮助自己就业有关。
大学生就业存在偏面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城市或省会城市就业,进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或专业性工作。这些大学生都存在就业理想化的心态,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强烈,对社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存在着许多美好的向往,有着比较强烈的就业动机。但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客观地评价自己,把就业简单化、理想化,对自己就业的定位往往偏高,认为只要找到“公家”的铁饭碗才算是就业,自己面子好看,名誉和地位双丰收;大学毕业后在私营企业、非国有公司、自己创业等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实现个人价值等错误观念,而影响了部分学生就业。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观的主流是好的,多数大学生都把自己个人价值取向定位在应能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上,自身价值应得到社会认可,但在就业观上存在偏面性、理想化。大学生是否有正确的就业观,将会涉及整个社会利益的重大问题,他们对职业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乃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应加强指导和教育,是当今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就业价值取向,并结合当前形势,提出改变就业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关健,并给出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年应届毕业生达611万,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将应届毕业生就亚纳入**年工作要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启动“**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将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就此我们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在就业时的价值取向,要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就要引导毕业生主动地树立符合当前就业形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就业价值观。
一、就业压力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2007年毕业生为478.97万人,2008年毕业生559万人,**年应届毕业生611万,加上未就业的往届生,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裁员也给毕业生心理增加了就业压力。据新华网最新进行的**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网络调查显示,91.05%的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5.33%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正常,而只有1.59%的人认为就业形势较妖
2.就业供求仍有矛质,形势依然严峻
高校的扩招使我国高等学校由精英教育模式进人到大众化教育模式,2002年以后就业率逐年增加,但是增长幅度缓慢,整体就业率只有76.25%。虽然我国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放慢,但是还是处在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1000万个,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分缺乏,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一些企业仍然找不到合适的人术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相对于每年的社会用工需求,与社会的其他就业群体相比而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竟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不存在。但每年却有25%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这其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目前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就业单位范围扩大,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仍然是首选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当前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中,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16%,19.93%.16.33%,14.29%,选择合资企业、自主创业的人数最久所占比例分别为12.84%和7.35%。另一份网络调查显示选择就业单位无所谓、国家单位、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是37.27%.20.86%.19.30%**年国家公务员报名通过审核的人数超过了105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为历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以上数据显示选择稳定的国家机关或者事业单位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但是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毕业生就业面已经慢慢地扩大。
2.大学生就业地区范围扩大,但经济发达地区仍为大学生首选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对于在校生来说,26.6%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地点为北京,36.7%选择上海,24.2%选择广州,12.5%选择中小城市和基层。另一份网络调查毕业生是否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发展,66.91%选择是,而只有33.09%的人选择否。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让刚走上社会的萃萃学子对其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但是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毕业生不再把这些地区当作找工作的必须地,而是转向了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
3.先就业,后择业已成为大学生主流的择业观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中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高达57.47%,而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人的只有29.68%,不就业继续深造和自主创业分别为5.49%和7.36%。但是部分毕业生职业规划缺乏,使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增大,同时也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且在就业选择中易盲目而行。现在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遵循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原则,部分毕业生并没有准确理解什么是先就业后择业,而是盲目就业,即使找到工作,也是从兴趣出发,往往对所面对的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估计不准,工作中会明显缺少责任感,导致最后跳槽。由此可引起的问题是用人单位担心为别人培养人术在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银。
4.大学生就业注重能力的发展
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和公司发展前景分别占30.53%和27.09%,薪水和公司重视人才程度分别占18.45%和18.04%。大学生就业更注重就业后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这是毕业生就业后的愿景,他们也更加重视单位对自身技能的培养,希望得到学习深造、专业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创造适合自己早日成才的环境。自由竞争的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为自己选择更好的环境,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但过高的期望值也给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失落。就业中过多的挫折,会造成人才的失衡和浪费,也使毕业生官己为顺利择业设置了障碍。
5.大学生就业行为存在一定盲目性
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独立性不强,容易接受暗示,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知所措,不敢果断地作出选择和决定,在压力下觉得还是从众有把握。因而放弃目标、计划和兴趣爱好,甚至放弃了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方面,盲目地以众人的选择来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很少从实际出发,认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合适的择业选择。就业价值观模糊导致毕业生就业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最终导致就业行为的盲目性。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与引导策略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是影响其就业的最根本原因。毕业生就业已不再是单方面的问题,它还会带来许多其他社会问题。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树立起适应就业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就业价值观对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
企业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大学生应该树立起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的理念,抱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寻找工作岗位,进人就业市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是大学生所不能改变的,只有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调整好就业心态,从而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面。公务员之家:
2.引导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从近几年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上看,大多数毕业生参加人才交流会就像赶集一样,没目标、没准备,靠碰运气,有意向没信心,有信心却准备不足,导致就业失败。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对个人职业愿景要有充分认识,在对企业用人需求足够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水平、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管理能力、个人需求等方面,对就业目标有更明确的认识。如果不清楚个人的职业愿景,或对企业的用人缺乏了解,就不会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也就难以真正适应企业的需要,即使已经就业,也会形成很高的流动率,成为一种“隐性失业”。
3.引导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的理念
由与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匾乏的现状,蕴藏着较大的就业空间,大学生在基层还有广阔的市场。政府为推动基层、西部发展,制定了许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到基层去,从基层做起,是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追求同国家与社会需要关系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迫切需要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去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在西部、在广大农村可以获得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大学生这种优秀的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就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且对于大学生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大学生创业因为缺乏资金的支持而使创业热情不高。创业给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企业管理、商业规划、经营活动等,毕业生要创业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注重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主动学习帐务财务、金融、税收及相关法律知识,培养良好的管理才能。二是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创业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调节状态,善于调控情绪,保持乐观心态。三是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思想道德、专业技能、人文知识和思维方式等。
5.引导大学生注重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除专业素质外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让自己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发挥创新意识,做到随机应变;大学生要加强社会实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技术的运用能力等。
摘要: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化性,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以及教育质量有所下滑,进而引发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本文拟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反思,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提出促进大学生合理就业的策略,以期能够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年有所转变,就业择业思路得以拓宽,并且能够拟定个性化的专属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科学就业观;就业观教育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而社会所提供的相应岗位并未显著增加,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面对又一次刷新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如何摆脱“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境遇,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是每个大学毕业生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就业观是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思想,对大学生就业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术界及社会其他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凌文铨等人在“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1999)一文中研究发现22条相关的职业价值观条目分为三组因素:和地位声望相关的因素,和收入、工资、福利等待遇相关的保健因素,和个人才华能力相关的发展因素.[1]康廷虎、王沛在“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的编制及初步研究”,把一系列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因素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如福利与待遇、工作的环境、个人爱好、社会需要、自我实现、社会地位等.[2]在就业观理论不断进行深化研究的同时,学者们亦在其他学科的视角下,充分而全面地利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归纳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影响的相关因素.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们在“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5)中,通过对北京市30所高校的6000名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行为的问卷调查,之后对问卷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以下五种因素:社会资本、劳动力市场、期望收益率和搜寻成本、家庭的经济状况.[3]曹计划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大学生自己对社会就业各种有关问题的根本态度和看法,这会影响着大学生把就业目标选择和定位得很高,与实际差距甚大,这就会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行为和心态,同时对就业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推动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因此科学就业观的树立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胡维芳教授认为就业观是人的一种固有的反应性倾向,是人们在择业和从事劳动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念和兴趣取向,也是人们对一种特定的职业的认知、态度、观点、心态等,由情感、认知、行为几方面组合而成.他的这种观点对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5]彭薇认为:“就业观是人们对跟就业相关的、重要的问题的一些看法和一些观点,例如:就业的观念、择业观、就业心态、就业心理、就业倾向、就业意识、就业意向、职业观、就业期望、就业预期、就业态度、就业思想、职业价值、就业认识等”.[6]因此可以说就业观是劳动者主观上对选择和从事职业的客观现实的反映.徐志怀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观就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一些择业、就业方面的反映和体现,大学生就业观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动力,指导着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行为.所以说大学生的就业观对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对于就业观的细分研究已经很到位了,从经济、社会、意识等等层面进行了理论化的深入分析.但是就业观的“理论”和实际上大学生具有的就业观的“实践”之间的实证研究有较大的发掘空间.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推导,从国家政策层面、社会氛围层面、个人观念层面,可以说对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实证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很多文章都是在描述现象,而对就业现象描述更多的是依赖于笔者个人主观判断,缺乏相关的数据支撑,同时对大学生就业观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也比较笼统.在部分有数据统计的文章中,样本统计的量和范围也非常有限,较少学者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但文章最后依然是定性分析.就大学生群体本身的分析研究而言,相对较少从调研数据方面开展分析研究,仅就大学生群体与其群体特质进行定性研究,缺少定量研究.
2科学就业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研究
科学就业观是指即将毕业的学生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各种职业的观点和看法,对于就业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综合、有效地评估相关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基础上,大学生通过本人理性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在头脑中自然而然形成了科学就业策略和理性就业选择的根本思想、观念等.现阶段我国关于科学就业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张文双学者认为,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相关人员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前提下,在客观评价自身,在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前提下,指导求职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来发展,从而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就业观念.[8]陈宁、刘锐等人认为,科学就业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综合、合理地评价、分析各种就业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经过理性的思考,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的发生,以及就业策略的选择.[9]王锐、刘锐、陈炳哲则认为,科学就业观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条件,结合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定位个人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目标,理性选择就业岗位的就业观念.[10]众多学者在对于科学就业观研究时,对于求职者主观认知角度研究较多,认为理性的认清形势,科学客观的评价自我,并在两者之间寻求可行的契合点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而也有部分学者从高校角度对于科学就业观进行对策因素方面的研究,认为在高校办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总结和凝练科学的就业观,以新的就业观理念作为指导就业的思想.王锐、刘锐、陈炳哲认为,在建设示范性指导就业中心过程中,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强化科学就业观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科学就业观立项的指导下,实现就业工作者角色的重要转变,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使学生在就业的大军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理性地思考就业,找准合适的定位.[10]不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从学校角度进行的研究,无一例外的强调了树立科学就业观对于大学生本身以及高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杨应慧、汪华林认为:“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对自主择业、拓宽就业渠道和奋斗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解决当前的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题,最主要的应该从端正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入手,重视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培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和可行措施.”[11]由此可见,树立科学就业观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得到了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不论是从学生自身还是高校教育的角度,合理的定位、科学的分析、适当的转变都是形成科学就业观的必要因素.然而对于科学就业观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系统性的研究仍相对较少,且科学就业观研究的时效性研究相对薄弱,缺乏数据性分析,应与时俱进,根据当下社会形势发展的实际与相关政策的变化进行同步研究.
3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其就业策略与就业选择的行为指南和思想基础,从根本上影响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终身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深刻影响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程度和结构.如果大学生持有不正确的或者扭曲的就业观,将造成自己在求职的道路上屡屡碰壁.因此正确引导大学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对大学生的顺利求职尤其重要.谢庆军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正确的职业观教育才是正确的就业观教育,要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地位与金钱、索取和奉献等之间的关系,正确评估自己的实际能力,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以便选择适合自己也利于社会的职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实际的能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职业和合适的岗位.[12]孙琳认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的综合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以及个人形成的合力,也需要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及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社会、学校成立专门的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结构,需要社会、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机构,需要成立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发展观进行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有效的就业观教育,加强对学生挫折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一个充满竞争性、挑战性、多变性的大火炉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推动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13]朱贵水认为:“只有按照就业观形成的心理机制,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明确大学生个体的优势与劣势,采取可行的培育步骤,才能使之树立健康就业观.必须分析影响其健康就业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厘清健康就业观的主要内容,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来加强大学生健康就业观的培育.”[14]曾继平认为:“想要扭转严峻的就业局面,高校方面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判断当前形势,抓住一切就业良机;在顺应社会总需求的前提下,并兼顾个人的利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积极参与就业竞争.”[15]傅新华和杨琴则认为,教育毕业生准确职业定位、帮助毕业生认清形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注重就业价值观的培养、就业道德观的教育、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借鉴国外大学生先进的就业观教育经验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主要对策.[16]陈宁认为,在科学就业观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进行创新,不仅要对大学生的就业数量进行提高,也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提高,更需要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水平进行提高,提高他们的就业认同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人生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方式方法上,不仅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传递,就业技巧的讲解,就业途径的开拓,就业方法的指导,就业心理压力的疏导,更要调动全校之力,以科学就业观为指导,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变革更新,对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惊醒拓展和开发,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9]通过对以上文献资料的分析可见在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对策方面,不管是从各种制度、社会体制、学校体制、企业体制等宏观视角,还是在具体执行微观层面都提出了可行性性意见和建议.政府要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就业市场的机制,为大学生创建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的就业环境;各大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加大力度,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并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择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全面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疏导等;在大学生个人方面,择业前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要全面正确而客观的评估自我,理性认清就业形势、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四、研究述评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观、就业观教育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科学就业观”、“理性就业观”等也有所涉足,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主体应为在校大学生,而树立科学就业观的主体则不仅是大学生本身,并非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就可以解决就业难题,应为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从家长到用人单位的系统人群,该部分在很多研究中未被重视,对于对策实施的主体没有明确指出,缺少范围界定.第二,缺少真正从当代毕业生视角,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研究大学生就业的学者专家大多就业于“包分配”的年代,并且多就职于高校、政府事业单位等部门,他们的视角是有局限性的.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现在面临的新形势、新行业、新方法,理论界缺少跟他们境遇相同的前辈(比如公司同事)进行的理论研究.第三,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各方专家学者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等各维度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所存在的问题在制度方面、管理方面、执行力度、思想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而对于就业观念这一社会意识的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对就业现象的分析和描述,缺少理论支撑.
作者:常敏 顾晓静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1数据与样本说明
为了全面客观的了解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准备的情况,就“就业形势”、“就业流程和手续了解情况”,“就业认识”、“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75份,回收有效问卷550份,有效率为95.65%。其中理工类专业学生375人,占68.18%;文科类专业学生175人,占31.82%。博士研究生19人,占3.45%;硕士研究生76人,占13.82%;本科学生455人,占82.73%;女学生215人,占39.09%。大城市生源学生111人,占20.18%;中小城镇生源学生223人,占40.55%;农村生源学生216人,占39.27%。独生子女学生187人,占34%;非独生子女学生363人,占66%。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50人,占9.09%;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388人,占70.55%;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112人,占20.36%。
2求职准备方面
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做过一定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前景乐观,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这些情况说明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取得了成效,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大部分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1),有10.24%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73.3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相对而言,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学生对就业形势了解的比例要多5%。家庭经济状况的是影响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的因素,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情况,随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呈正相关线性分布,分别以8%的等差数列上升。根据数据统计规律,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更多的重视对非独生子女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2.2大部分学生做过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2),有13.98%的学生做过“很认真的规划”,有67.44%的学生做过“一些简单的规划”,仅有2.71%的学生表示“没做过,无所谓”。相对而言,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不知怎么规划”的情况要多6%,生源地差异比较明显。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学生选择“很认真的规划”的比例要多6%,选择“不知怎样规划”的要少4%,非独生子女在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很认真的规划”的比例达到1/3以上,是家庭经济一般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的3倍。
2.3半数以上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3),有12.45%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有47.87%的学生表示“基本清楚”,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比例要高,大城市生源学生了解就业相关工作的主动性较弱。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的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比例,比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低17%,比家庭经济差的学生低27%,呈明显的差异,经济状况导致的主观差异性值得重视。
2.4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4),有24.36%的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有51.38%表示“一般”,大部分同学对就业前景充满期望。对就业前景的期望值上,学科、性别等差异性比较明显。相对而言,文史学科类学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要高于理工学科类学生6%。各年级的学生中,应届毕业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均要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从侧面可以看出学生在真正面临就业的时候才会对就业前景有更加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同时,博士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最高,硕士研究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最低,既反映出博士生就业姿态高的对就业前景乐观程度的反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硕士研究生就业姿态与就业前景符合度高的特点。由于社会就业市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导致女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程度低于男学生。来自大城市的学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高于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7%,同样反映了大城市生源学生就业姿态与就业前景符合度不高的心理。在选择“不乐观”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要低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比例要远远高于家庭条件一般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这需要就业部门加以重视。
3就业认识方面
问卷以“就业影响因素”、“自身具备的能力”、“就业制约因素”和“就业中突出自己”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开展了就业认识方面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学生对综合条件、自身条件和人际交往等就业影响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对自身条件欠缺、知识结构欠缺、容易引起困扰的问题、专业不对口等就业制约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识。这些反映了广大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就业认识观念和舆论氛围。
3.1学生对影响就业的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5),多数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是“自身条件”,其次才是“专业行情”和“学校知名度”。相对而言,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理工科学生对“专业行情”比文史类学生更为看重。由于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对自身准备就业的行业和岗位的期望不同,存在着对“学校知名度”看重程度的差异性,表现在学历层次越高的学生,越看重“学校知名度”,博士生最看重“学校知名度”。同时,硕士生对“专业行情”更为看重,这与硕士生就业面相对较宽、就业层次相对较高的学历特点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表6),“影响就业最大的自身条件”因素很多,排在前3位的是“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和“社会关系”,比例分别是28.13%、21.71%和20.50%。相对而言,由于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特性和能力要求的不同,理工科学生对“综合能力”的认可度高,文史类学生对于“社会关系”的认可度高。博士生普遍社会阅历较深,实践经验丰富,选择“实践经验”的比例远远低于总体水平,对于“社会关系”的认可度远远高于总体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对于“综合能力”的认可度,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低9%以上,反映了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存在比较独特的就业心理,值得深入研究。统计数据显示(表7),“影响就业最大的人际交往因素”最集中的是“父母或其他亲人”,认可比例是37.23%,突出反映了社会上传统的家庭观念对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体现了就业工作的中国特色。其次是“学校老师”和“学长或校友”,比例分别是18.84%和16.36%,对于“同学”、“不认识的成功人士”等人群的影响持认可意见的比例很小。相对而言,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科研,与学校老师互相了解更多,老师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更大,博士生对“学校老师”的认可度比平均水平高得多。女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的缘故,独生子女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缘故,都表现了对家庭更大的依赖性,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认可度高。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就业中家庭依赖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对家庭依赖性越大,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认可度越高,反而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就业帮助认可度远低于平均水平。
3.2学生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8),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近1/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1/4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实践能力”。这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在大学期间需要锻炼的能力所持的态度、树立的目标和达成的结果,也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参加就业竞争时对自己能力优势的评价和自信。相对而言,博士生各项能力比较均衡,“团队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远低于平均水平,这与博士生年龄较大、性格可塑性较小有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见识多、视野开阔,来自农村的学生依赖性少、独立性强,这两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均高于来自中小城镇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了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发挥,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越强,这与社会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观点一致。统计数据显示(表9),近半数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能力”,近1/3的学生认为不具备“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近1/4的学生认为不具备“管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与历史形成的立足现有岗位稳妥就业的观念有关,也和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追求内敛、不张扬、不突破的观念有关。
3.3学生对制约就业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10),1/3以上学生认为在就业中最欠缺“实践经验”,这与用人单位强调“人才的直接可用性”的短视行为有关;1/4的学生认为最欠缺“社会关系”,这与我国社会的传统习惯有关。同时,少数同学认为“综合能力”、“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学习成绩”、“所学专业”、“人文素质”、“外表及形象”等也是较为欠缺的条件。相对而言,博士生认为自己欠缺“社会关系”的比例更高,这与博士生与社会接触更多有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社会关系较多,来自农村的学生社会关系少,但期望的较多的社会关系帮助,这两类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相反原因,在“社会关系”的认可度上达到了观点上的基本一致。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认可“社会关系”的欠缺性起了重要作用,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学生越认为自己缺少“社会关系”的帮助。统计数据显示(表11),近1/4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工具性知识”,特别体现在博士生认为缺乏“工具性知识”和“科学基础知识”的比例较高,而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的比例较低。
3.4学生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12),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突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优秀”来突出自己,4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突出特长,表示胜任招聘岗位要求”、“事先了解单位,表示有兴趣和准备”和“通过沟通让招聘者记住”的方式来突出自己。这种强调内在因素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消除社会上“唯包装论”的片面观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非常有好处。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认为“制作精美、详尽的自荐材料”和“请有信誉威望的人推荐”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生,反之,选择“突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优秀”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学生。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和总体分析,我们得出以下观点:(1)大学生对参加就业的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大部分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了解,做过一定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多数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2)大学生对参加就业的条件认识比较客观全面。大多数学生对综合条件、自身条件和人际交往等就业影响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对自身条件欠缺、知识结构欠缺、容易引起困扰的问题、专业不对口等就业制约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方法有比较科学的认识。(3)在不同类别的学生在求职准备和就业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大城市生源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群体在求职准备方面处于较低水平,文史学科类学生、女学生在就业前景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困难,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找出规律,在工作中特别关注,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作者:牛珩 陈章华 张林虎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
一、缺乏诚信意识,对用人单位左顾右盼
现在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据了解大部分学生每个人手中至少有一两个用人单位的offer,在多家用人单位之家举棋不定,“脚踏几只船”,左顾右盼,一旦有更好的单位立马跳槽,不办理任何离职手续和工作交接。导致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攀高。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任意抬高自己,修改考试成绩、编造获奖荣誉等。这些行为不但有失学生个人诚信,损害学校的良好声誉,而且影响了学校与就业单位的友好合作关系。因而,阻碍了学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下届毕业生的就业资源。
二、依赖性强,自主性差
大部分毕业生依赖性强,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据有关数据统计,在已签约的毕业生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学生自己主动求职并实现就业,然而更多的是依靠家庭、亲戚朋友等帮助就业。在未签约毕业生中,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关系实现就业,根本没想过自己去求职,只是坐享其成。然而,在校大学生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非常焦虑,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家庭或学校,希望他们能帮助自身就业。这种现象明显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依赖性强,也显示出他们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
三、解决措施
(一)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关系着就业成败。大学毕业生追求实现个人价值和高回报的教育成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今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们必须转变就业观,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首先,拓宽就业途经,要有长远的眼光,建立到环境艰苦地工作的观念。目前,一二线城市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而农村和基层正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些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实现理想的条件。大学生应放长远眼光,在发挥专业所长的同时又注重长远发展。其次,树立先择业后就业的观念。不仅考虑所学专业,也要考虑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一味重视专业对口,会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很多机会。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道路进行的设计和规划。有目标,生活才不会盲目;有追求,生活才有动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帮助求职者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确立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和安排,实现自身与职业的合理配置和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
(三)树立诚信意识
当今就业市场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我们的社会大环境提倡以“诚信为本”,要适应社会环境,大学生就应该树立起诚信意识。古人说:“人无信而不立”,缺乏诚信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大学生必须从主观上树立牢固的诚信意识,才能经受住当代市场经济浪潮的考验。因此,大学生应主动认识环境,客观评价自己,建立起诚信意识,做一位有职业道德的人。
(四)提升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包括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求职技巧等。尽管不少大学生比较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的优缺点,但往往是临近毕业时,才认识到的这些优缺点,那时已过了最好的就业时机。因而,大学生从大一进校就要开始主动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在大二大三时做足充分的就业准备,夯实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考有针对性地考取相关资格正式的。在毕业求职时才不至于茫然失措。因此,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从而牢牢掌握就业的主动权。
四、结语
就业观的转变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过程。大学生必须转变依赖社会、学校、家庭的观念,依靠自己实力,准确定位,大胆推销,主动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明确目标,建立诚信意识,提升就业能力,为自己的职业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
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态度较为开放,体现出较大的宽容性。有48.48%的被调查者认为“干什么都可以,主要是积累经验”,有24.24%的被调查者要看“单位文化氛围”,23.23%的被调查者“很看重,需要精挑细选”,只有3.03%的被调查者“不惜任何代价,找一份高收入工作”,这种选择与大多数90后较为宽裕的家庭环境和物质条件有很大关系。在对待就业难的态度上,75.76%的被调查者的态度是先就业再择业,18.18%是先择业再就业,5.05%和1.01%选择出国留学和考研(与国内大规模考研大潮的形势截然不同),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更加趋于理性与务实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各大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学生们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二是从大学生自身的方面上来说,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学生们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日趋自信与成熟。三是基于现今工作岗位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当代大学生对工作的态度由以前的保守稳定转变为多元化的尝试与锻炼,看重个人素质的提高、人生体验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是当代大学生鲜明个性的体现。
1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积极应对就业
当代大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学习之日起,对未来的学习就直奔于就业的目的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在对“在校期间考过相关职业证书”问题的回答中,选择“考过”的人数比例高达91.92%,选择“未考过”的人数比例仅为8.08%。在“在校期间做兼职工作”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做过”的人数比例为76.8%,选择“未做过”人数比例仅为23.2%。在“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学院或系部)”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有”的人数比例为46.46%,选择“没有”的比例是53.5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学习目的愈加明确,就业准备愈加积极和活跃。
2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
通过对本次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从总体和主流上看是合理的,大多数学生能够按照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标准去对待就业、择业和创业的问题。但是,也必须看到,部分大学生在这些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功利性的认识,“以自我为中心”,“金钱至上”,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并采取积极和有效的措施去加以教育和引导。笔者认为,在对大学生实施就业观教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结束,是走向工作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是实现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开始,青年人在大学阶段对知识的追求和能力的提升对未来的就业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采取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坚持引导和疏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业和就业中的各种关系,坚持学业与就业、学业与创业、目前需要与长远生涯的和谐发展。
2.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的就业观社会变革大潮之下,我国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职业内容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因此,必须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的就业观。一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理性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考试、求职和就业以及处理求职和择业中的各种关系;二是要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标准,知道“什么是发扬的,什么是批判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劣的”。
2.3加强成才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要在高校继续加强大学生的成才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中,应该向大学生强调以下两点:一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不仅需要理论学习和实践,更需要理想、信念和事业,如何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成才发展是他们重要的课题。二是摆正学业与择业的关系。坚持学业与择业协调发展,坚持把学业放在第一位,只有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活动上,才能为以后就业找到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主席在2014年5月4日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过:“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因此,从走进大学的第一天,大学生们就要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不但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个性,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念,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而且要有意识地在大学期间提升未来发展所需的知识与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功底。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就要引导他们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依法行事,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此外,还要掌握择业和求职的道德准则,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责任意识,方能促进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
2.5做好就业和择业的准备大学生就业的准备贯穿大学生涯始终,从跨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就要抓紧:一是明确目标,制订计划,掌握方法,勤奋学习。做任何事情,目标不明确就容易迷失方向。没有计划,就会杂乱无章、影响效率。二是积极参与,用于实践。各种技能是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形成,并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实践是培养各种技能的重要途径。三是加强锻炼,强健身心。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社会各行各业无不要求就业者拥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从入学起,大学生们就应加强锻炼,强健身心,唯有如此,未来的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胜任本职工作,才能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作者:郭钰 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一、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观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观“就业”指的是具有劳动能力并且具有劳动意愿的社会化的公民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一定劳动酬金或经营利润的个人或群里行为。所谓“观”,即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就“就业观”这一概念来说,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将就业观定义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领域的体现,是社会群里或个人对有关就业方面的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念或认识,是社会各行各业对不同职业、不同工种的评价与态度,是人们的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在其大脑中的体现。大学生的就业观,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学校参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投身于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如何看待就业这一问题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或者想法。具体表现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判断、职业道德修养与维权意识的提升以及其所从事社会活动形成的认识。具体来说,第一,从就业观的主体是大学生包括应届毕业生以及非应届的在校生;第二,从就业观产生的过程来看,经历了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这一观念是在大学生接受教育与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第三,从就业观方式上看,大学生的就业观是由大学生对具体职业社会活动的看法、态度等多种因素所构成的思想观念的表现形式;第四,从就业观的具体内容来看,包括就业环境、就业动机、就业行业、就业地点等。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1)就业的主动性逐渐增强。随着“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普及,在校大学生逐渐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势头,包括择业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大学生基本不用关注就业问题,因为当时施行的包分配制度,到了90年代大家开始逐渐关注就业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在一入学就开始关心就业问题,年级越高,越关注这一问题,包括了就业的方向,行业,高校以及政府的各项就业政策以及所学专业的就业率,发展前景等等。(2)就业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据统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伴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压力而不断增强。因为他们很清楚,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环境,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只有不断竞争进取,才能适应社会环境。那么具体到人才市场的竞争环境,往往是十几个人甚至上百人去竞争一个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大学生要逐渐改变现状、勇于竞争。刻苦进取,平等竞争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的现实基础。(3)就业价值取向多样化。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一与融合使当今社会每个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差异较大,同样在大学生就业过程领域也会相应呈现出多样化的价值判断。目前来看,很多学生在就业时还是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有些大学生则对从事职业的发展前景考虑的更多一些,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更多的是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这些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社会服务意识,功利化趋势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趋于完善,以“双向选择”为主要特征的就业制度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就业分配制度,大学生就业观念也慢慢转向市场化。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然而,由于但是受到经济利益诱惑与市场经济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就业选择上,过分强调经济收入,淡化了服务社会的意识。据调查,目前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吧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主要表现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与行业选择相对集中。大家基本首选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或地域就业,很少有人愿意去基层或西部地区就业,大多数都选择从事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或合资企业就业,基本不选择条件相对较差的行业或地区就业,这直接导致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均衡。
(二)就业期望值过高当前很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心态摆不正,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理想,大部分只是盲目求职,基本不考虑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能找到一个名利双收的职业,是众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态,这种心态可以理解。然而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理想化倾向严重,大多数不能认识自己,不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社会发展趋势,而是盲目追求理想化的行业。在这种条件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基本趋向于收入多、工作体面有发展潜力的工作;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上,大学生基本都向往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因为这里机会较多,发展前景好。相当一部分学生普遍认为西部地区或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遇差,因此不愿前往该地区就业。
(三)大学生创业动力缺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制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促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又提出了贯彻劳动者自主创业、政府调节就业、市场促进就业等一系列促进就业的基本方针政策。然而由于受到重农轻商思想的约束,加滞创业的市场条件不成熟,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据统计,在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还不到0.1%,大部分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制约而选择就业而非创业。相反在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高达30%左右。近几年来虽然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人数以及成功案例每年都在递增,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基本是在求职碰壁后的无奈之举,当同事面对就业与创业时,大多数都会选择就业而非创业。
(四)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严重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价值判断标准,大学生在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与就业选择的时候基本会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考虑因素,对国家与社会利益的考虑相对淡化。很多大学生以经济收入水平作为其判断职业发展前景的依据,基本只是注重福利与待遇,都希望到待遇好、收入高的单位去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生将从事行业的社会地位看的比较重,总是希望过上上等人的享受型生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求满足正当的收入水平乃人之常情,然而若仅仅以物质利益作为判断标准,摈弃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忽视社会效益与国家利益的行为也是不妥当的。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腐朽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等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当前社会,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功利化思想倾向日渐严重,他们基本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中心,过多地考虑近期的现实利益,对职业的长远规划相对缺乏,对家庭与社会担当精神也相对欠缺。
(二)高校原因一方面是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亟需完善。按照一般社会学理论,受教育者水平越高,求职相对就越容易。然而现阶段在我国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完全进入市场化的状态,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还不能满足大学的就业实际需求。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明显与大学生就业心理差距较大,就业指导相对滞后,这是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矛盾冲突的外在因素。大学生在就业季,非常希望周边的老师同学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以保证就业季的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与心理平衡。然而,笔者对北京某高校的调查显示,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挖掘空间。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如果说社会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是外因的话,那么由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产生的对其就业观的影响就是内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因此用人单位在选择求职者的时候必然择优录用;一方面一些单位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应变能力等的就业资格,包括: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等;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更注重的是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然而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无论是个人的综合能力还是人格品质等方面都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三、当代大学就业观问题的对策分析
就业观是大学生在多年的生活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从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和转变的因素来看,笔者认为要使当前我国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也应从国家政策、教育改革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通过就业政策扶持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杠杆作用,剔除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科学的劳动和人事管理制度,逐渐打破地域限制与行业壁垒,以科学的政策和措施来教育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中共中央2008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深入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不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与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精神依托。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实际问题等,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深入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二)高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就业指导团队与服务体系一方面,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专家化的师资力量与团队作为人力支持,当然也包括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各高校可尝试在大学生入校之时便开始着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就业能力的相关培训,积极引导大学生逐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与快节奏的社会发展速度。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深入分析并调研当前社会的就业情况,并根据社会就业现状来制定下一个阶段的就业计划,目的就是给学术提供合理化的就业建议。
(三)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个人的一种积极主动行为,它是社会个体对其人生不同阶段所从事的工作所进行的设计和规划。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进大学生人生目标的早日实现。有计划,生活才方向;有梦想,生活才有动力。卢梭曾经说过:“就业是人生的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而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价值就在于帮助个体实现其与所从事职业的科学配置,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大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着就业,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将自己的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要求有机结合。在选职业的过程中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更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与人生发展目标的实现。
总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正确指导,依靠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来完成,逐步实现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能客观评价与合理定位自身,以实现顺利就业的目的。
作者:张春艳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机关党委
(一)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就业指导思想,逐步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指导的重点由技巧、信息的收集等逐渐向素质教育的改进。把就业指导贯穿学生教育的整个过程。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大一重点于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规划,大二对大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大三进行定向的深入性指导,大四对就业进行系统性服务指导。
(1)高校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素质较高的职业规划指导队伍,并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使其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队伍的专业性。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好职业规划。(2)高校应实行专业课导师职业规划制度,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的就业方向、领域、环境比较清楚,对本专业领域内职业所要求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把握较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会更有针对性,更具有专业化、系统化指导。(3)高校应该改变课程设置,把传统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课变为公选课,必修课,重点学习,再进行讲座、辅导、报告的形式进行讲授,教学中渗透职业和劳动力市场信息,使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帮助学生分析、讲解怎样进行就业。(4)高校应该加大教育经费,建立职业规划教研室,确保大学生实践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和学生紧密联系为学生的各项活动做出相应的指导,对大学生心理状态有全面了解。鼓励学生老师对大学生就业有独特的建议,做出相应的发文,使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去。(5)开展职业规划实践活动,高校应该加强对社会实践的建设,加大和各大企业公司的联系,争取更多的机会去进行实践学习,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使大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较为理性的认识,能够客观准确地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定位。
(三)完善就业平台
(1)高校要努力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立完备的毕业生信息库,以便随时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要拓宽就业信息收集渠道,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准确记载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及用人情况,随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2)高校要多方联系,精心筹划,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举办各种形式、多种类型、不同规模的现场双选洽谈会、网络人才招聘会等活动,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创造双向选择的机会,尽力提高一次性就业率。
(四)鼓励开展创业创新项目
学校应多参与省级,国家级的知识评比,带领学生去参加,通过学生与老师进行发文,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学要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适当的派出某个老师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应该开设创业方面的课程让更多学生了解,并积极地参与其中,培养大学生的能力。
作者:王宏伯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关键词:不同学历;大学生;学历;就业观
0引言
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对于一个高智商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其在大学校园学习的过程中和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使这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将使他们对就业环境、职业与待遇的选择和取舍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以便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时能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工作,而自拟调查表,调查和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观,现将调查与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调查样本与内容
在江西省南昌地区高校中调查了1所二本高校,1所三本高校,1所高等专科学校,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对象为在校全日制大学生812名,调查内容包括学历层次、学生性别和学习专业,将专业分为理科、文科和工科三大类;自拟问卷调查表,将就业观拟定为30个不同调查项目。本文仅分析不同学历大学生的就业观。
2调查与分析方法
将要调查的项目自拟成问卷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由调查人员将问卷调查表现场发给每个被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当时收回调查表。将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数据文档,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类并进行χ2检验[1],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在不同学历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有无显著性意义。
3调查与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12份,收回812份,回收率为100.0%,其中有效问卷755份,有效率为92.98%;二本学生283名,三本学生188名,专科生284名;男生313名,女生442名;理科219名,工科270名,文科266名。
4讨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更大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与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总数,大学生就业的供求关系,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否能适应社会需求等有关外,同时还与大学生择业观念和就业观的正确与否有着密切关系。从表1与表2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少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理想有95人(占12.58),或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有发展前途抱着迷茫(不知道)的态度有55人(占7.28),这140名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因素,在高等专科学校中的学生表现为更突出。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尚可或是理想的,影响自己就业的因素主要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关。
不同学历大学生个人就业观显示出有显著差异。大学生的就业观不仅是他们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心态,而且是他们自我价值取向在职业选择领域内的某种表现形式。多数学生择业看重工作环境和条件,其中专科生所占比例最大,择业时看重经济收入和待遇者,主要是二本大学生,从中显示出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差异,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从表3可见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其对自身价值是否能得到社会认可、是否能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等,其所占的比例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都想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应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发挥个性,追求真理,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本领,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我实现型。把表3与表4联系起来分析,755个学生中有218个学生择业看重经济收入和待遇,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这种自我实现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金钱,工作薪水带来的物质享受,把自我价值取向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个人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它在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教育,正确引导,在大学生中应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和就业观。新晨
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时拟采取的就业方式绝大多数是表示要靠自己,被调查的755名大学生中有639名抱有这种态度,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着一种自食其力的心态,这是良好的一面。但认为靠父母帮助就业的65名大学生中,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有29名(占44.6%),也许是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历低,在校学习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依靠家长帮助自己就业有关。
大学生就业存在偏面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城市或省会城市就业[2],进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或专业性工作。这些大学生都存在就业理想化的心态,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强烈,对社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存在着许多美好的向往,有着比较强烈的就业动机[3]。但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客观地评价自己,把就业简单化、理想化,对自己就业的定位往往偏高,认为只要找到“公家”的铁饭碗才算是就业,自己面子好看,名誉和地位双丰收;大学毕业后在私营企业、非国有公司、自己创业等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实现个人价值等错误观念,而影响了部分学生就业。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观的主流是好的,多数大学生都把自己个人价值取向定位在应能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上,自身价值应得到社会认可,但在就业观上存在偏面性、理想化。大学生是否有正确的就业观,将会涉及整个社会利益的重大问题,他们对职业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乃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应加强指导和教育,是当今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国内随机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韩国随机发放问卷24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12份。(二)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文献,通过文献资料的了解,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和深度等。(三)专家访谈法对于论文的选题、调查问卷设计、研究对象规划,以及论文的难点和重点,咨询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四)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3.0中文版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以求数据的准确严谨。
二、数据分析研究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现阶段,中韩在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合作。其中,就业问题是两国现阶段共同面临的难题。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显性的因素,比如,公司的规模和待遇、工作环境、稳定与否、就业区域、发展空间等,当然也有很多隐性的因素,如就业倾向性、可持续发展、父母的影响、社会的引导和宣传、就业观念等。
(一)中韩两国大学生对当前国内就业形势预测的对比分析
就业形势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慢,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心。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侧重于研究主观愿望对就业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中韩两国大学生在就业形势预测上,持不乐观态度的韩国99人,约占问卷调查人数的一半,远远高于中国的30.80%。由此可见,韩国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形势更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韩国大学生对就业的担心程度比中国大学生严重。而在非常乐观和非常不乐观两个方面,中国的大学生要略高于韩国。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做了进一步的了解,持非常乐观态度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这部分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很强,对就业很有信心。第二,通过假期的学习或者是实习,对就业市场的需求比较了解,就业准备上会更到位。第三,从很早的时候开始,这一部分学生就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家长在这个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也非常到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即使就业的前景不乐观,但学生就业的决心和信心还是非常好的,大多数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而持非常不乐观态度的学生,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对就业前景不太了解,再就是对于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因此就业会处于一种比较迷茫的状态。但在比较乐观和一般乐观这两个方面,中韩两国大学生就业预测上差别不大。
(二)中韩两国大学生就业侧重点的对比分析
当前就是这样一个“供需矛盾,双向选择”的就业环境,因此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表2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大学生更侧重工作的稳定性,希望可以找到一份比较稳定而长久的工作。而韩国大学生更侧重“就业为先”,从工作中学习,从工作中积累经验,进而解决生活和生存的问题。由此可见,韩国大学生的想法更务实,更能适应目前韩国国内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这方面2017年3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父母和家庭也是很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在对我国208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关注父母家庭的学生有39名,占总人数的18.8%,高于韩国8.0%,大约高出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目前这批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虽然大城市的收入和就业空间较大,父母却不愿意孩子离家太远,尤其不愿意孩子到离家较远的大城市工作;另外,由于受中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思想的影响,一些生更愿意选择离家近的地方上班,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工作区域的选择,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而韩国则不一样,大部分家庭都不是独生子女家庭,据韩国1993年的人口调查统计,韩国家庭大都是2个孩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范围,增加了就业的成功率。在就业过程中,侧重于兴趣爱好的,韩国高于我国10.6%,高出9.2个百分点。韩国高等教育发展从二战结束以来发展很快,在20世纪90年代,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被世界公认为“教育兴国”和“科技立国”的楷模。韩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培训。所以韩国的大学生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上都愿意从事与专业对口和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可见韩国虽然就业形式严峻,但是对大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而在自主创业、薪资待遇、发展潜力这三个方面,中韩两国大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一方面,中韩两国都鼓励和提倡创新创业,不仅在政策支持力度上有倾斜,而且资金扶持上都投入很大。另一方面,对于目前面临的不乐观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慢慢趋于理性,就业的薪资待遇、休假制度、培训升职,都不再视为就业的刚性需求。
(三)中韩两国大学生对就业渠道的对比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也是越来越多,早已改变了以前报纸期刊招聘、现场招聘会的传统模式,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求职方式,也丰富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使企业和学生能够实现双向选择。表3中韩两国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渠道数据统计表从表3整体来看,就业渠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韩国大学生在兼职实习方面,是所有就业渠道中占据比例最高的,占总数的21.20%,这与韩国政府实施“政府支援青年实习制度”有很大关系,即由政府出资,鼓励中小企业聘用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实习,帮助他们提升工作技能和经验,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另外,韩国政府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实施“分享工作”计划,鼓励企业雇佣更多新人,来缓解就业压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则是网络求职,占调查总人数的20.10%。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求职的方式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相比其他求职渠道,网络求职有其自身的特点:快捷灵活、成本低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职位明确、成功率高,这是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求职渠道,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青睐。在上门求职方面,韩国大学生有31人,占总人数的14.6%,而中国只有17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韩国大学生就开始提前找工作了,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韩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鼓励高校聘请大学生担任助教或者实习研究员,给他们定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和经验。同时,鼓励他们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去了解企业的现状和人才需求,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准备。学校和教师在就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我国大学生通过学校这一平台,实现成功就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7.7%,明显高于韩国的10.3%。高校的根本职责是人才培养,这是高校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但是,面对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在人才输出方面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从本次调查的国内高校来看,以下几个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第一,加强用人单位和学校的联系与交流,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第二,建立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专门网站,及时为学生传递就业信息。第三,鼓励在校教师和毕业校友利用自己的资源,搭建就业平台,使更多的学生实现就业。第四,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主动利用假期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实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条件允许的可以就地工作。在就业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利用社会关系来实现就业是一种有效的实现就业的方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利用社会关系可以有效达到就业目的的,我国大学生所占的比重高于韩国,这与各国家庭教育、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三、结语
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虽然韩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持不乐观的态度的人数更多一些,但这并不影响韩国大学生就业的信心和决心,这一点值得国内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在就业侧重点方面,韩国的大学生更为务实、灵活,本着“就业为先”的原则。而我国的大学生过分注重稳定性和待遇两个方面,所以偏向于选择报考公务员、医生、国有企业或者合资企业,或者规模较大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公司,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范围。韩国的岗位实习帮扶政策落实比较到位,为韩国大学生的就业开拓了一个重要渠道。同时,在毕业之前就具备了很好的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大学生,更容易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难度也大大降低,这一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者:戴丽莉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究其原因,有经济社会发展本身的原因,但大学生不科学的就业观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本文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的意义,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对策
1.加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研究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校在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这对于满足广大学生接受更好教育的梦想来说是件好事,但扩招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不足、师资队伍紧缺、教育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学生整体素质下滑等。特别是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形势更加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难上加难,就业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想办法、出措施、保就业。大学生就业难有整体经济形势发展的因素,但也与大学生个人的技能、素养和不适应的就业观有关。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思维、经济发展模式等都已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观念也是一样。但当前一部分的8090后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享受新时代带来的物资与精神的富足外,却跟不上时代的思维和发展。比如,大学生就是“香饽饽”,是“稀有人才”的思想还在一些学生当中存在;一些学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不断蔓延,这与当前的就业形势格格不入。因此,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应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摒弃“等、靠、要”的思想,立足实际,规划好学业,脚踏实地的学习和锻炼,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积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结合个人实际情况,主动适应当前国家就业指导的政策,通过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研究,不仅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把握学生的思想观念、就业观念提供参考,也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科学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指导提供帮助。
2.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
2.1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不断转变
前些年,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很守旧。社会上也出现了企业找不到员工,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两难局面。有的学生在择业时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有的学生对职位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有的学生刚毕业就要求做管理,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意干苦活、累活,讲究职务、级别,不谈付出和贡献,讲究工作环境是否舒适,不谈个人能够创造的价值。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大部分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环境、就业趋势,关注用人单位的需求,特别是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很多学生愿意从基层做起,愿意先试一试,逐渐树立起了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
2.2薪酬要求趋于合理
从大学生高薪酬要求的心理角度看,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中大学生是人才,大学毕业就意味着高薪和体面的工作,这是很多大学生竞聘时提出高薪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一些学生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活花费了家庭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积蓄,出于急于挣钱回报家庭的心理也会提出过高的薪酬要求。从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工资要求来看,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薪酬期望明显降低,很多学生都更看重企业的规模、学习培训的机会以及今后的成长空间等等,这说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逐步与社会发展形势相接轨,逐步趋于理性化。
2.3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发展
传统就业观念中,专业对口是最基本的就业方向。很多大学生在一开始就业时抱定要找到跟个人专业一致的单位,在观念上拒绝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非对称的岗位,但随着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学生也逐渐放宽了对口行业的要求,在职业选择上更加注重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个人基本经验的积累,这相比于以前的观念有了质的改变,大学生眼光放的更远,更加注重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的成长。
2.4创新创业意识有所增强
自党的十七大起,国家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党和国家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思路,并指导相关部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这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拓展了新的思路。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也不断提高,就业观念也有了很多改变。
2.5基层就业意识还很淡薄
虽然大学生就业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但受传统思想和时展影响,一些大学生不是很愿意到基层单位工作。有一些学生虽然到基层单位就业,有的也是迫于就业压力而无奈的选择。特别是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更弱。当然,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大学生志愿西部地区服务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项目也吸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但整体上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还有待提高。
2.6理智选择和盲从心理并存
在高校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下,大学生基本接收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并主动出击,寻求适合自己的岗位。但在大学生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就业盲从的现象。一些学生择业时不能客观分析现实,对自我认知不足,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没有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没有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而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作为自己的就业标准,盲目择业现象还存在。
2.7就业准备不充分
当前就业市场仍然存在着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现状。总的来说,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希望招聘到综合素质相对全面的人才,相对以前苛刻的招聘条件来看,企业也逐渐接受了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这一现实问题,也愿意为大学生的成长花费培训和投资,但有时企业抱怨说,现在大学生整体素养差的太多了。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基本的文字功底缺乏,计算机基本技能操作不熟练,专业技能不扎实,好高骛远,缺乏责任心,主动承担意识不强,团队协作精神缺乏等等,让企业也十分头疼。这些问题都暴漏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业规划和就业准备不足的问题。需要引起高校相关部门的重视。
3.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着家庭的和谐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努力,共同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支持。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观不断转变,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实际上,近年来针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流向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比如西部计划、选调生等,在分流毕业去向,拓展就业渠道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还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比如不愿到基层就业问题,需要国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于自主创业者,继续完善实施实施免税、贷款等优惠;提高艰苦地区大学生的福利和待遇问题等,总之,要从政策层面鼓励大学生拓展就业思路,积极投身各行业的建设和发展。
3.2发挥高校教育引导作用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地,是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因此,高校思政、学工和就业等相关部门应统筹兼顾,分工协作,在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教育引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基本专业技能学习锻炼、实践经验积累等方面提供机会,拓展平台,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力争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成才。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结合社会发展形势,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加强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不断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就业部门要积极研究大学生就业观变化的原因,积极采取多种举措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咨询和指导。
3.3发挥家庭教育引导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从基本素养、待人接物到就业观念等,都产生较大影响。首先作为家长应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未来职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帮助大学生不断转变就业观念。此外,要多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多深入一线,在基础的岗位上磨练品格,提升素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鼓励学生学会独立,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主动适应团队的生活和学习,做一个甘于奉献、主动承担、愿意分享的大学生。
3.4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未来的世界是自己的,也需要自己去拼搏和创造。大学生应从入校起就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在学校的引导下主动认知自我,面对现实,能够把握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明确目标,不断改进;要积极参与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用科学的计划来度过大学生活的每一天;要多涉猎社会知识,及时关注职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个人就业预期,科学合理的定位,用全面的素质和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的职业。
作者:陈磊 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趋向严峻,而许多单位和公司却缺乏合适的人才。从就业现状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不是不能找到工作,而是就业观念存在诸多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观念偏差、就业目标模糊、就业心态浮躁、就业道德缺失等方面。因此,如何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高校就业指导的首要任务。高校教育者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急骤增加,每年暂缓就业的大学生日益增加。此情况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而高校除了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以外,应充分认识到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及进行思想指导重要性,掌握和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状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引导。本文仅从高校就业工作遇到的问题作些思考,并作简要探讨。
1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
毕业生就业观念指的是毕业生对就业的思想意识,包括对就业的认识和看法。它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行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断变化,毕业生对就业观念也产生较大变化。毕业生接触社会不够,经验不足,加上其他主客观因素,从而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从毕业生找工作过程来看,大学生就业观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就业目标求稳定
他们追捧“铁饭碗”,强调要国家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进入人生的“直达班车”,不怕生活无保障,不怕破产失业,不怕四处流浪找工作。有些毕业生宁愿去工资不高,不符合自己所学专业的与国企事业单位有关系的单位上班。现在高校毕业生中形成一个现象,有一门必考的试——公务员考试。
1.2就业心态浮躁
日前高校有一部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存在轻发展,重待遇;轻信息,重关系的浮躁现象。第一,轻发展,重待遇。现在毕业生追求高工资,高福利,高起点。追求名声好,容易升迁,让人青睐的工作。他们觉得生活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不利于个人发展和家庭生活。很多毕业生往工资待遇高的地方去求职,甚至很多毕业生在面试后向用人单位提出高价工资福利,讲求工作条件要好。还有他们认为高起点才能发展自己才华,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容易出人头地。导致一些单位一职百人争,也有一些单位招不到人现象。第二,轻信息,重关系。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吃苦,对于工作要求轻松舒服,生活悠闲自在。他们认为辛苦读书十几年,毕业就可以享清福。找一份轻松,没有压力工作来回报自己。同时不重视就业网,学校,老师所发的就业信息,觉得家里亲戚朋友有关系,可以帮他们找到工作。甚至有些毕业生干脆跑回家中,赖在家里让父母帮他们找工作。
1.3就业道德缺失
第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个别大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刻意在就业自荐材料方面造假。出现重复“学生干部”等头衔,有的学生还伪造职业资格证书、荣誉证书、等级证书等。第二,诚信少,投机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后,如果发现该单位不理想或者又发现更好的单位,就违反双方约定,单方随意违约、毁约。有些自身条件稍好的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中,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在单位之间做对比,投机行为较重,把自己诚信当儿戏。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一些道德缺失,已严重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以上种种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有主观上,也有客观上的。主观上的原因,就是学生本人的主观认识上的原因。客观原因是社会,学校及家庭等原因造成的。
2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改变就业观念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教育者应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为他们打开踏进社会方便之门。第一,树立客观“大就业”的观念。这种就业观念是一种运用开放性,多角度思考方式看待就业的思想意识。毕业生要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综合各方面考虑,在对自己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就业规划和措施,而不要单方面地局限于某地域、某单位或者某专业上考虑就业,应该要全方位考虑。大学生应积极面对社会现实,主动顺应时代要求满足社会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工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有这样就业观念,社会就会杜绝一职百人争,千职没人问的现象。第二,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的观念。由于社会和个人不断变化和发展,职业目标的选择不要“一次定终身”,而要多次择业机会,这样才利于个人和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因此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如果暂时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可以考虑选择与自己心中适宜的那个职位相近的工作,或者选择从基层做起,放弃眼前好的利益。在基层锻炼,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努力为实现远大的职业目标而奋斗。树立这种就业观念的毕业生,他们不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终会踏上成功之路。第三,树立“不打东家,便打西家”的观念。引导毕业生纠正选择职业时必须专业对口这种观念。指导就业工作中,要引导毕业生要有敢于挑战自我,敢于接受新专业,要有经受挫折,吃苦耐劳的精神。必要时,敢于跨专业,跨学科就业,这样一来,学生也可能进一步发现自己新兴趣爱好,发挥自己潜能,找到自己适合岗位,实现自己社会价值,走向成功。第四,树立“自主谋职,自主创业”的观念。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引导毕业生树立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观念,改变其以前一直依赖家人或者老师观念,克服一切让父母决定的思想。在选择职业或创业前,要认真思考自己的理想,自己所学的专业发展方向,社会需要及国家政策等。做好一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及形势变化不断做调整及修正。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自己综合能力,实现宏大理想。明确了树立的就业观念后,还需要运用科学指导方法。只要方法适合,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费力不讨好,甚至多走弯路,错过就业机会。结合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实际,高校就业指导者可以科学运用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具体的方法有:
第一,宣传教育法。宣传是高校就业最普遍,最广泛的指导方法,大学在校期间,都可以通过宣传方式达到就业信息收集,从而进行指导。这种方法对学生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让学生了解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基本要求,方针及政策规定。结合个人情况与当地政府就业政策信息,形成适合自己的就业观念,依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信息共同分析就业形势,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动向。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理想。克服与形势发展相悖的思想,并鼓励毕业生大胆去尝试,积极走向社会。
第二,集体指导法。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采取分年级的就业指导体系,针对不同年级设置相应课程内容。一年级运用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牵引目标教育,重点开展就业形势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在大学伊始,初定自己目标和理想。四年级侧重政策与择业指导,利用上就业指导课方法进行就业指导,也可以以团体共同学习,训练和讨论,互动形式进行就业指导,还用活动模仿就业单位招聘等各种各样方式进行引导,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个人指导法。毕业生就业观念千差万别,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不能简单化,一刀切,一个模式套用所有人,要有针对性。在指导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思想,目标。依据学生情况,利用微信,电话或面谈等方式,使毕业生和指导者达到信息相互交流、沟通。结合学生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制定适合的就业目标。坚持灵活务实的原则,启发或者调整毕业就业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第四,以榜样为导,实践为实。真理永远是从实践中得来,再好的就业观念,也要经过社会实践。一个毕业生就业观念形成过程,需要在实习期间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邀请前一两届在各岗位的优秀毕业生回来现身说法和观念引导,发挥他们榜样作用。同时进行不定期追踪各毕业生实习期思想动态,进行互相交流,能对毕业就业观念进行稳定和发展的指导。
作者:袁善福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会计学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而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全面性人才却十分匮乏,企业单位面临着人才的巨大缺口,而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的同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逐渐增多。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发展观念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应对策略;实践性;人才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逐步改革,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在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上,学校、学生、用人单位面临着三方对立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很多企业单位面临着人才的巨大缺口,严重缺乏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全面性人才。另一方面,经过了四年或三年大学的系统教育后,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自身社会实践的能力有待磨练和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的同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逐渐增多。其中,大学生就业观念就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塑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来源于自身的发展能力、社会环境和专业技能。对毕业生择业价值的强化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受到了个人价值、薪酬标准、就业地点、知识技能、发展空间等多方面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立直接影响着他们行为方式,继而对人才市场的资源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在大学毕业前夕,有的毕业生已经面试好了工作单位,准备毕业后即投入工作。有的大学生则挑灯夜战,准备报考研究生深造,而有的学生则开始积累人脉,准备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就业观念的不同形式,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要解除就业者的工作困惑,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及时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调整他们的就业心态。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要因素
1.就业竞争压力逐年上升
当前发展形势下,“全民大学”的概念逐步突出,高等教育规模的加大促使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升。据了解,2001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仅144万人,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人数多达699万人,到了2015年,已经达到了749万人。在十几年的变化中,已经翻了5倍之多。很多福利待遇好、稳定性强的工作岗位甚至出现了“万中求一”的局面,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甚至可以称为“人才的白热化”发展形式。学历、经验、容貌、气质、能力都成为衡量大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应聘管的重要标准。
2.高学历人才不断推进
受竞争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很多大学生认为,只有学历高一些,自己才有更多的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深化的学生越来越多。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10年,研究生的毕业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人。自从1981年以来,我国每年的高学历人才都在稳步递进,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成为高学历人才国家,至少培养出12万名博士、85万名硕士,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研究生大国。
3.自主创意意识的萌发
“创业”的大热在前两年就已经开始,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期心里十分迷茫,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创业,能够让自己摆脱给别人“打工”的命运。但是,由于学校“象牙塔”搬的约束性,很少有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仅凭热血和想象很容易遭受失败。马云、冯仑、陈金义等富商的创业史让无数大学生热血沸腾,可是很多学生的社会经验少,性格上急于求成,很容易深陷到“自主创业”的误区中。
三、强化大学生就业观的具体策略
尽管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依然是“挑战和发展”并存的局面,为了让高校大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就业观念,建议从以下几点进优化:
1.强化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引导
为了让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理性,要增加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利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环境的融合,创造积极、宽广的就业影响。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中,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切实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内因、外因的多项交流。在社会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推动作用,完善就业市场的监管机制,规范人力资源的调配。在高校管理者方面,要强化大学生优秀创业事迹的传播,呼吁学生学习先进事迹中蕴含的道理,同时始终呼吁用人单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除此之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要始终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始终,帮助他们改变“消极”“懈怠”“孤傲”等不利于生存发展的性格,消除任何可能出现的就业偏差。在家庭教育方面,要积极深化大学生就业观念,将毕业生教育发展的关键点融入到家庭发展中,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兴趣和长处,得到家庭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家长首先要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交流,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并根据孩子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不断强化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引导,从而为就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正确看待大学生择业、创业理想
从内因上讲,在“创业”的发展热潮之下,学生想要达到择业、创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去拼搏。大学生首先要从自身进行反省,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优势和长处,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拓新的岗位,增进市场创业的生命力。同时,大学生要养成“多听、多学、多看,少说、少论、少谈”的习惯,求真务实,不做一个眼高手低的人。而从外部因素来看,相关部门要为高校毕业生创立一个适宜的创业条件。政府应该有选择、有计划的推进社会就业,提高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在福利保障、创业贷款、劳动保险等人才需求上进行更新,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一些思想成熟、可行性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倾斜政策,在税收、贷款等项目上给予一定帮扶。
3.不断增强学生的能力服务意识
从根本上说,行业的价值可以用薪酬来计算,而劳动的价值是相互等同的。为了改变大学生长期以来的传统思想,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意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要进行及时的转变。对于酒店、餐饮等一些服务行业,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却看待它们。毕业生应该树立全局意识,认同劳动无贵贱的科学观念,实实在在的做事、踏踏实实的为人。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让大学成为培养社会劳动者的熔炉。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就业,也要面临个人能力的考核和培养,一些不被人们看好的行业却往往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从这个基础上说,大学生能力服务意识的素质十分重要。例如,马云当初在做阿里巴巴的时候面临着无数的冷言冷语,但是他一直在努力没有放弃,因而才有了今日淘宝日均销量过亿的神话。大学生要本着正确的就业观念,来培养和塑造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最快速的成长,避开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的通病。
4.认真做好大学生自身价值规划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要从出校门甚至还未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开始实施的。科学的职业规划能够让大学生把握自己在每一个阶段从事的工作、职务或以后即将进行的道路。帮助大学生摆脱盲目的就业观念,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同时,在完善的就业规划中,寻找积极的就业观念,将诚信、友善、努力、持久等观念融入到自身职业发展之中,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大学生积极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通过完善的价值规划,分析自我实际环境。在自身价值的运作中,设定职业阶段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职业实施修正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自已更好的面对学校、社会,学生、员工的身份转变,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在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社会教育、高校教育都要在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工作中下足功夫,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就业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引导。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困惑的同时,让他们学会的客观分析自我优缺点,使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
作者:汤洪波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外文系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历史演变
(一)指令性计划分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的是由国家负责大学生的计划分配制度。由于国家人才紧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毕业后国家分配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此时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80年代初,大学生开始有了自主择业的意识,热衷于追求工程师、国家干部、科学家等等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工作岗位。虽然没有选择职业的自主权,但是对自我价值观的实现充满信心。
(二)指导性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过度。由于大学毕业生在分配使用中,存在专业不对口等不能人尽其才现象,在1985年5月,中央纲领性文件,学校与用人方首次实现了“供需见面”。纲领文件中提到:“在国家分配方针政策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拉开了大学生子自主择业的序幕。由于当时社会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自主“择业”主要体现在学校向社会推荐,一定范围内实施双向选择。在这个时候,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然后是考虑岗位的稳定,再次考虑的是能否实现个人理想及岗位的待遇报酬。到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教《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文中提到“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为此,大学生自主择业成为了大势所趋。很多大学生以及家长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统包、统配制度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由选择职业是国家、学校在撂包袱。
(三)双向选择。1998年,首批自主就业大学生毕业生走向社会,通过供需市场调节,绝大多数毕业生实现了自主择业,只有少数定向生、少数民族学生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就业。这个时候,彻底实现了大学生择业与人才市场需求挂钩。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特征
(一)理性功利主义。当代大学生能够理性的去迎合社会市场的逐利性,使得大学生择业观由当初的“社会价值型”向“经济价值观”转变,将经济利益、物质待遇遇放到重要位置,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由“实惠”“重实际”主导意识。较过去,更多的考虑个人、现实利益。淡化了社会的“名”“义”。
(二)较强自我意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下,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能够从自身出发,他们追求个性和自我,独立意识强,在选择职业时更多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具备“先就业后择业”意识,先选择一个可以生存的职业,然后再通过自己努力,通过职业流动,逐步的实现自我价值。
(三)创业意识增强。如今社会,铁饭碗不再是个人能力和工作好快象征,大学生追求稳定的择业观住进被独立开创一片天地的风险择业取代。加之这些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高校不断涌动创业大潮,大学生都渴望成为比尔盖茨一样的人物。在2006年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题目是“你是否有创业冲动?”结果显示,96.7%的大学生选择了“有”一项。可见,创业观念已在大学生心里普及。
三、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
(一)缺少职业规划。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自我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目标模糊,择业视角不够开阔。很多毕业生参加招聘会就跟赶集似的,在招聘现场好似一个无头的苍蝇。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职业期望不合理,只注重个人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很少考虑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个人缺少系统的、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造成个体择业目标模糊、心理准备不足。
(二)缺少职业品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趋利性,有些人仍旧恪守着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有些人则非理性的走向竞争的极端,即不择手段。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指导,要么对竞争熟视无睹,要么追逐名利。社会上各个领域出现的道德示范、是非混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影响着大学生们得择业观。使得当代大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感,缺少公平竞争、团队合作、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
四、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就业观
(一)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目前国家大力开发基层管理服务岗位,对到城乡基层、社区工作、西部工作的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和保险,选择到中心部等偏远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期满后的就业政策,国际也给予了一些政策,例如升学深造给予加分奖励,报到公务员,地方招录考试给予优先考虑政策。但是报考公务员、升学深造只是在基层服务期满的大学生中的部分人的选择,剩下的人仍旧像其他刚毕业的毕业生一样涌入找工作的大队伍中去,这时他们已经失去了很多应届毕业生享有的待遇。其实国家的这个政策只是缓解一下当下的就业难问题,基层服务期满以后的去向还是要去探讨。
(二)管理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相关部门的做法是开展各类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设创业孵化园,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补助、税费减免、房租补贴等。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原因是一方面国家提供了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毕业生了解不多;一方面毕业生传统观念深,虽然有创业愿望,但是缺少实际行动。
(三)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的救援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较国外来说还不够完善,我们也一直在积极努力不断完善。毕业生离校后返回原籍的,国家提供就业服务,对登记为失业的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困难毕业生给予重点扶持。但是这些政策在实际当中并没有太多效果,原因一方面是毕业生不了解政策,另一方面地方落实政策不积极。所以毕业生的救援制度还需要再原有基础上再完善。
作者:胡少华 李倩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1良好的校友关系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性
1.1良好校友关系的物质带动
校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对简单的交际关系,所处在的交际圈子与环境相对简单,作为一种交际关系,就具备交际关系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物质带动。两个人如果可以用点概括的话,那么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条线,无数的点与无数的线,交叉整合,成为了不同的交际网络与交际圈。这种交际网络与交际圈实质上是社会资源的另一种体现,校友资源,这种资源偏隐性化。把握好校友资源,可以在某些时候,利用校友资源获得相关就业信息,相关就业等多方面的帮助,获得物质资源。这种物质带动并不是简单概念上的钱。而是一种物质环境与隐性利益。良好校友关系的物质带动,也是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利用校友的宝贵经验和丰富的实践经历,能有效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2名人效应的促进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商品需要做品牌效应才能销售的更好,而学校也需要品牌效应。而杰出校友这一名人效应就能作为学校最好的品牌,让校友为自己的学校代言。知名的校友成为了学校的代言人,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往往能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习前辈们的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同时也能够对就业起到了推动的客观作用。通过这一效应,就会形成同校生的再工作中的“群体效应”。
2当代校友关系对树立就业观的影响
2.1在大学时代校友关系是树立就业观的基础
大学生对于这个社会的初步认识,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就源于校友间的沟通交流中进行传播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不同的人群之中,人的认识是会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改变的。大学时期的校友关系的好坏及广度可以影响大学生树立自己的思想观念。单凭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很难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大学作为一个小社会,这种交际圈子也是大学生们在进入社会之前的一种锻炼,这种锻炼是具有基础性的。
2.2在大学时代校友关系是树立就业观的保障
大学生要结合自身职业追求和社会需求的宗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很重要的。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广阔的人脉圈是树立就业观的重要保障。特别的针对当代的大学生,每年应届的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都是社会中最热点的问题,现在的就业方针政策都是鼓励大学生们进行创业,而非“替他人打工”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市场信息,和建立广阔的交际圈子之后,创业也并非不能成功,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大部分创业都是校友间进行的创业。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相同的社会环境,相似的思想观念,可以促进合作的默契性,良好的校友关系是十分有利于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就业发展的。所以在当代大学生的校友关系的建立在某些程度上也是树立大学生就业观的保障。
3恰当利用校友关系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策略
3.1提供相关校友关系建设平台
校友之间关系的建立是需要沟通与交流的,所有学校为建立友好的校友关系平台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在建立平台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之间的交友意识。促进校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出主流方向,在大学中通过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组织建立学生在校社团,专门负责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校友事迹传播工作,对往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事迹进行挖掘,对具有激励意义的同学事迹进行报道,建立相关的交流平台,传播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为建立良好的校友关系打下基础。
3.2加强大学生校友管理机制建设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在大学中建立校友管理机构,例如在学校里建立校友会,并定期举行。校友会的开展,可以使往届毕业身和在校大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在校大学生对前辈们的就业经验充分的借鉴并学习。使得在校大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最终使得大学生能够成功的就业。
3.3加大信息资源的提供
就业信息的管理对于往届毕业生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学校要对每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给予大学生们一个准确而客观的信息统计数据有利于大学生们进行就业。让当代在校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就业状况,进行及时的正确的自我定位。帮助良好的校友关系的资源建设。带动大学生校友们的资源利用,与资源建设。帮助大学生们设立正确的就业观。
4结语
校友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可以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等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当代这种人际关系主导的社会交际的现实中,校友关系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我们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建立良好的校友关系,学校也要提供良好校友关系建设的平台,促进校友间的沟通,从正面与侧面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作者:王娇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