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时间:2022-05-25 09:59: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指导;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在对择业心理指导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同时,列举了大学生常见的几种不良择业心理,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择业心理指导的方法和思路。

一、择业心理指导的必要性

职业选择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课题,正确选择职业关乎人的潜能开发和自我实现,关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需要慎重对待。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处于由学校走向社会的人生转折期,面临着择业和承担各种社会义务的选择,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现实压力,更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负担;改革开放不断深人发展所带来的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变化,也剧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择业心理。

有些学生因为受到校园内外就业压力的影响,身心长期处于矛盾和焦虑状态;一些自身条件不够理想的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盲目四处投送求职书,在收不到任何回音的情况下,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产生了自卑感和挫折感;有些条件不错的毕业生也会产生困惑,主要原因是选择太多,无法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常有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会感到迷惘、困惑、焦虑、苦恼、忧郁,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固然受经济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状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毕业生自身的不良择业心理从中作祟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对大学毕业生的不良择业心理作必要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调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不断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择业心理

1.依赖心理

部分大学生缺乏独立求职的思想观念,致使他们一方面希望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思考决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缺乏自我选择和决断能力,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

部分大学生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但缺少竞争的勇气,当真正面对竞争时或畏首畏尾,或疑虑重重,或坐等靠要,认为学校、社会甚至家长理所当然应给自己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一旦要自己找工作,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2.焦虑心理

一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当面临个人的期望值与社会期待不完全吻合,加之有些毕业生认为“四年寒窗苦,不如有个好父母”,在这样的情况下,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体验。

3.自卑心理

部分大学生因所学专业不吃香,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表现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对人的思维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效果。

4.自负心理

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生存在过高评价自我、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的自负心理。表现为:职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过程中挑三拣四,对用人单位提不合理要求等。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从而错失良机。

5.盲目心理

部分大学生因为盲目,没有目标,见别人忙于找工作,而自己不忙,心里不踏实,存在着浮躁、不安、无名的苦恼;还有些大学生存在盲目求高的心理,他们只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赏识接纳自己。由于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定位,最终导致择业受阻。

6.急躁心理

有些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为情绪的极端性,心境受到多种择业因素的困扰,缺乏应有的冷静和自控力,心情急躁,对各种信息常作出不加思考的反应,一味强调自我意愿,不能客观分析和合理归因。

7.从众攀比心理

在择业的思维认识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无法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盲目随大流。这类学生往往不虑及自身的能力、专业和条件,只追求时髦职业,向往“黄金城市”,以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结果“高不成,低不就”,错过择业良机。

有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些方面比不上同学所选择的就业单位,就轻言放弃,事后却后悔不已。部分毕业生,见到别的同学被挑中,自己落选,就感到脸上不光彩,低人一等,心里蒙上一层阴影,甚至心灰意冷,滋生虚荣、攀比心理和好高鹜远的心态。

8.求稳心理

大学生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部分毕业生在认知方式上陷人非理性状态,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作择业的唯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以至于同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除上述之外,对毕业生择业影响较大的不良心理问题还有怯懦、孤傲、冷漠、问题行为、躯体化症状等,这些也都直接或间接影响毕业生择业过程及其结果。

三、择业心理指导的方法与思路

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多不良择业心理,具有不同的性质与原因,或因为缺乏自我意识、或由于缺乏有关的信息、或苦于缺乏自我决策能力或源自不同的职业价值观。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应采取不同形式的择业心理指导。

1.问题解决式择业心理指导

通过提供有关信息,使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及人才需求状况,特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理想职业、适合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并澄清问题,协助学生对相关的问题作出适当的决定。这种心理指导和方法可以迅速解决问题,适应于处理毕业生因缺乏政策或信息而产生的问题。比如对存在依赖心理和焦虑心理的学生,可具体帮助其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分析各地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会显现的就业态势及特点,着力消除其依赖和焦虑的心理。

2.能力培养式择业心理指导

职业能力是人从事某些职业所应该具备的能力,职业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成就的大小、事业的成败。这种择业心理指导不仅在于解决毕业生的具体问题,还要注意培养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生未来自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这样才能人尽其才,不会因未来无法胜任所择之业而苦恼。比如对存在自卑心理和坐等心理的学生而言,其心理实质是自我评价过低,而且缺乏职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可从能力层面对其进行锻炼和提高,这有助于培养其自信心和坚强的信念,从而消解自卑心理困扰。

3.正面引导式择业心理指导

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教育学生从个人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就要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困难和机遇的关系以及挫折与成功的关系等。这种择业心理指导主要是教育和引导学生,要克服负性情绪,正确把握自己,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择业观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职业适应式择业心理指导

所谓职业适应,消极言之,指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能力、需求、愿望等条件相符的情形。积极言之,则指个人自愿配合职业上的限制或要求,肯主动学习从而增强能力,培养兴趣,克服困难,并最终在职业活动中获得满足的适应过程。显然,无论是消极的职业适应还是积极的职业适应,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完善自我意识,也就是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不同层面正确认识自我和调适自我,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客观的评价,并能加以合理调适。这样,才不会因估计过高而盲目自信,也不会因估计过低而信心不足。这种择业心理指导方法视职业适应为一连续的过程,而不是局部的单一目标导向的职业选择。指导的重点是以一连串的决策、适应为主。比如对存在急躁心理和从众心理的学生,除注重各种决策技巧或适应能力的培养外,还可通过改善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将职业选择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机会与发展途径,以帮助其职业适应。

5.自我发展式择业心理指导

这种择业心理指导方法充分重视个人内在品质的发展与完善,强调通过认清自我,发掘潜质,化解不良心理,以健康的心态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最终达到主动地去开创自我发展的前景,选择适合于自己特长和环境的职业。比如对存在攀比心理和求稳心理的学生,可引导他们不必为此而苦闷、压抑,应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同时,在符合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应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追求自我实现。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 对策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也使部分大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情绪和将来工作的信心。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认识自我,摆脱就业困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基本对策。

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1.1 逐年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与市场需求量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客观因素。进入21世纪,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就业高峰。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我国2006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数量达1400万人。在新增的劳动力供给中,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生总数为2001年的3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为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达到79万人,2006年将超过百万大关,而从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同步增长。在这种形势下,曾经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变成了现在的“欲嫁无门”,这种残酷的现实和优越感的消失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反差,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2 大学生综合素质欠佳和对自我认识不足是形成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观因素。在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广泛的多学科知识积累,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社会适应能力弱,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普遍缺乏。在择业时,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犹豫不决、见异思迁,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消息、筛取目标、规划职业生涯;在就业时,也不去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一旦就业受挫,便觉得难以承受,给心理问题的形成埋下了阴影。

2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

2.1 焦虑心理。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而这种担忧更集中的表现在临近毕业前。他们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更担心毕业后工作是否有着落,这使得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了焦虑心理,表现为生活中的紧张、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爱发牢骚、抱怨社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一系列行为。这种焦虑心理也使大学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特别是遭受就业挫折后,便一蹶不振,心灵扭曲,甚至丧失生活信心。

2.2 幻想心理。大学生的就业幻想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由于害怕面对残酷的竞争结果或屡受挫折,而采取的一种逃避态度。他们幻想不通过参与竞争,便能如愿以偿找到理想工作,更有甚者,整日异想天开、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不思进取,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2.3 自卑心理。大学生本身就是心理品质的“高危人群”,就业时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使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击,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并由此引发内心的怯懦感,这种感觉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面试前,如临大敌、紧张不安、手忙脚敌;面试中,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忘的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深怕说错一句话,影响自己的“第一印象”,以致缩手缩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2.4 依赖心理。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这种心态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另一种是依赖亲友的心理。在就业中不愿承担责任,也不主动去找工作,只等着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甚至还怀恋过去那种统包统分的制度,希望学校解决就业问题。当别人为自己找的工作不满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无能或是学校和社会不公。

2.5 攀比心理。在一些学生当中,还存在有讲“级别”的攀比心理,觉得在校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强。在择业时,自傲清高,挑三拣四,互相比较,看谁的单位名声好一点、酬薪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后悔不已。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3.1 正确认识自我,确立就业目标。正确认识自我,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能力水平、性格气质、兴趣特长、社会经验等,审视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并能切合实际的评价和定位自我。在此前提下,认清就业形势,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然后把个人具备的条件与就业因素恰当地联系起来,加以合理组合,确立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

3.2 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是十分正常的,应当冷静的接受,而不能把现实的矛盾转化为心理冲突,要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属于主观原因的,就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动机、追求和行为,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属于自身客观或自然、社会因素中自己无能为力的因素,也不能过于自责、自卑或固执,应坦然面对,灵活处理。正确的对待挫折,可以化弊为利,使自己始终保持稳定平衡的心理状态。

3.3 树立择业的自主意识,增强应变性。面对国家“统包分配”制向“双向选择”制的转变,毕业生只有在心理上具备了自主择业意识,才可能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毕业生应该认识到自主择业带来压力和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和实惠,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社会分工、经济特点、相关的职业群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职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和知识能力结构,尽可能的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就一定会在就业市场中胜出。

3.4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好就业准备。大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创业意识、吃苦精神和责任心,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自己的专业范围。积极地参加就业实践活动,使自己对就业的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消除就业恐惧心理。在临近毕业时,从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主动搜索就业信息,开辟就业渠道,了解所要从事的职业对自己有何具体要求,自己在哪方面表现还有所欠缺,应该如何弥补,以便就业时做到胸有成竹。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如果在就业的道路中产生了心理问题,对大学生本身和社会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今天,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地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客观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把握好就业机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

[摘要] 目前,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学生对就业的问题也越来越迷茫,很多学生出现了就业心理困扰。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学的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知识储备都是很不利的,因此,十分有必要将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以及调试作为一个重点来研究,并且,就业问题并不是只存在于大四学生中,它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的四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各种问题。?

[关健词]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心理调适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学生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若不及时发现、正确疏导和解决的话,则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势必要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就业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师长应该将这一学生问题重视起来。

一、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 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各年级程度不同,对压力的反应也不同。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大多数学生对就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光短浅,看不到发展。一些大学生只关注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功利化,带有色眼镜。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力求安稳。忽视发展空间。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对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就业人格缺陷

1.对自己的认识不够

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2.对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这种承受能力与心理素质有关,也与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积累有关,如果从大一就开始对就业有个全面的认识,有所准备的话,就不会害怕突然的竞争环境。另外也需要在毕业前进行实践锻炼。不少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

3.自卑与自大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习!”

(五)就业心态问题

1.过度焦虑与急躁

但一些大学生的焦虑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2.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有些大学生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另外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从进校起就要开始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期,了解自我之后,就要在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在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到四年级就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作为老师,在学生遇到就业心理困扰的时候,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很多同学在上了大学之后就安逸了,只会应付考试,对市场情况,就业情况不去关注,变得信息闭塞,比较麻木。如果这样下去,到毕业的时候必然会手忙脚乱,“临时抱佛脚”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就业不理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们应该从入学之初就有所准备,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时刻关注社会动态,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在招聘会上大展拳脚,在校期间做好正确的职业规划,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在上战场之前,一定要提前擦亮自己的那把“枪”。

(二)脚踏实地,不做飞人

在选择就业,面对用人单位时,一定要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很多同学在面对用人单位时,对工作地点,工资薪酬都有过高的期盼。当然,对工作环境和薪金待遇有一个自我期待值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妄自尊大,“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非京、沪、广、浙不去”、“就业不如创业”。

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例如,一味想去外资大企业发展的同学,应当看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与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非东部沿海城市不去的同学也应该认识到,南方经济发达的城市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在选择去那里就业的时候,先确定自己是否准备好去适应紧张的生活的节奏,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看到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的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有明确的目标,自主创业自然值得鼓励,但是创业要建立在对市场行情,对经济规律都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启动资金,不能盲目创业,只为自己当老板。

虽然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任何一个将军都是从士兵做起的。不能好高骛远,只想捡轻松的做,要认识到,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必须经过基层的锻炼才能历练成一块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定要踏踏实实地从最基础的做起。

(三)学会独立,看清自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考大学、报志愿、再到选择职业、找工作,这一步步都靠着家长做主,尤其是部分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毕业生,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依赖思想完全占上风,认为单凭关系就可以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从而忽略个人努力,完全寄希望于家人。甚至有些同学,自己找到了工作,却认为家长联系的那份工作更好,从而放弃自己努力找到的工作,跟用人单位毁约。

在面对就业、择业时,首先要肯定自我价值,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进行深刻的研讨,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后,在充分调研分析后再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四)谦虚是做人之本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要过多地在意眼前的得失,过分重视用人单位所给的薪酬,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每一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许,目前的待遇不十分理想,岗位不十分称心,但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上级的信任,得到上司的重用。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要学会用一个谦逊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只有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充分的准备是就业、从业的先决条件;出色能力是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谦逊的态度是就业、从业的制胜法宝。

只有从自身做起,平时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真正把就业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另外,还要教给学生正确面对就业,要他们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必要的时候要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就业的问题并不是大三大四学生的问题,而是应该从大一新生就应该抓起来,只有从新入学的时候就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才可以让他们更有目的性,更有计划性的充实的过好大学生活,因此,必须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通过师长的指导作用和不懈努力才能把握好学生的就业心理,为学生更好地谋福利。?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各高校也把学生就业视为关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被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但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若不及时发现、正确疏导和解决的话,则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势必要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就业的顺利进行。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各年级程度不同,对压力的反应也不同。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大多数学生对就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光短浅,看不到发展。一些大学生只关注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功利化,带有色眼镜。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力求安稳。忽视发展空间。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对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就业人格缺陷

1.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2.对就业挫折承受力差这种承受能力与心理素质有关,也与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积累有关,如果从大一就开始对就业有个全面的认识,有所准备的话,就不会害怕突然的竞争环境。另外也需要在毕业前进行实践锻炼。不少学生在求职时只心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

3.自卑与自大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如果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

(一)要客观看待自己的个性

学会评价自我、合理定位,正确对待自己的个性,塑造良好个性,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有重要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反之,过分地高估或低估自我就会在实践中出现焦虑、紧张不安以及狂妄自大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心理调适就必须帮助大学生学会合理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

面对择业,大学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最主要的是认识自己已经具备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测试自己的性格和气质,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这样才可以保证在择业过程中赢得主动。大学生要充分地认识到,求职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毕业生固然被用人单位挑选,但同时,用人单位也在被求职者挑选,不能先入为主地把自己定位于弱势地位。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主见,不要一味迎合用人单位,不要人云亦云。对自己的能力要有自信心,过分的谦虚不再受人推崇,只能埋没自己。另外也应该从“天之骄子”的虚幻身份中摆脱出来,准确定位自我,要调整好心态,放下架子,面对现实,寻求合理的起点才是明智之举。 [1]

(二)接受客观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问题。从发展趋势上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将越来越困难。正确认识我国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可使大学生意识到将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做好参与激烈竞争的心里准备,并且在不同的就业形势下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大学毕业生自身处于矛盾期,且受到“精英型高等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现代教育投资过高产生的补偿心理和一些媒体不良炒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

(三)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

(四)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应该说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这种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现在没有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这些问题还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带来困扰。因此,有关问题其实是暴露得越早越好,同时也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因为很少有人是绝对的人格健全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五)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敢做敢为的青年先锋。因此大学生要有自主创业的打算,这既可以在毕业后马上实现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积累后再实行。大学生们一定要有开拓自己事业的信心与勇气。当前的一些大学生创业公司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也有相当成功的案例。大学生创业肯定是值得鼓励的,关键是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合作,要摆脱学生公司的意识,要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管理。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试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论文关键词】心理问题 就业

【论文摘要】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也影响了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常见心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各高校也把学生就业视为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被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涉及复杂的主客观因素,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高校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自2000年始,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2005年350万人、2006年410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00多万人,2009年毕业生达600多万人。据官方统计数字表明,每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约为70-75%,虽然国家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仍有约30%的大学生不能如愿找到相应的工作。目前世界出现了金融危机,世界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大学生们普遍感受到了来自于就业的心理压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大学生能否正确对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调整好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是至关重要的[1]。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突现出许多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抓住就业机遇,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是十分必要的。

1.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良心理及对就业的影响

1.1 自我同一性混乱,缺乏自我主见

自我同一性混乱在就业中明显表现出盲目从众与依赖托靠,于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许多同学在毕业择业时,往往是低迷茫然、反复无常、见异攀比、躁动不安,缺乏主见,没有独立意识,没有独立决策能力,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竞争、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希望于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或是依赖父母、老师、亲戚、同学和朋友,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最终形成就业不理想。

1.2 就业心理期望与现实落差明显

许多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或城镇、尚待发展的中小企业。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单位的大小和经济效益,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有些学生坦言非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不去;非党政机关、非公务员不去。这些思想表明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能力有缺陷,表现为自我定位不准,理想和现实脱节。他们往往自恃过高、眼高手低,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同时,反映在求职过程中就是不能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重新定位,造成不能及时就业。表现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的矛盾,“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

1.3 自我认知偏差,存在自卑或自大心理

自卑与自负是择业的双敌,首先是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一些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表现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过于拘谨,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容易自我贬低,在消沉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和机遇,从而错失良机。有的因为学历、成绩、能力、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勇气,悲观失望,不思进取,自我封闭,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这是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其次是自负心理,这在部分名牌大学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集中和突出,自觉高人一等,认为自己满腹经纶,自命不凡,四处吹嘘,自我感觉良好,使他们在择业时常常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期望值很高,在择业中挑剔、攀比,提过分要求。一旦产生自负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会一落千丈,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从而产生孤独、烦躁的心理现象[2]。会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失去优势,反而失去就业机会。

1.4 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

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特点、专业等,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盲目寻求热门职业,如将自己的就业区域定位于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将自己的就业单位定位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企业,将自己的起点固着于高薪高职,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等等。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现状,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二是攀比心理,这山望着那山高,盲目向别人对比看齐。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都源于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特别是忽略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表现一种盲从的状态。其结果不是难以找到自己适宜的单位,任适合自己的单位悄然流失。

1.5 偏执和挫折心理

大学生追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风气感到气愤,这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表现为对公平的过分偏执,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致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了心理阴影。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适应性,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当代大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未曾经历过波折,没有经受过挫折的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对待挫折的准备。在就业工作中,他们往往希望一蹴而就,能够顺利就业,害怕失败。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产生挫折心理,感到失落、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最终丧失就业机会。

2.1 建立自信,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敢于竞争,首先要有竞争意识。当今的世界已成为竞争的时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可以说,竞争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人的一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制度的改革,必须强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时刻准备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竞技状态。要让大学生明白,不能被动地等待就业岗位,要学会抓住机遇,主动出击,要有敢闯敢试的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就明确指出:“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大学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要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勇于走创业之路[3]。敢于竞争,就要从实际出发,敢于竞争,要靠真才实学,敢于竞争,就要准备经受挫折。要知难而上,知难而进,要敢想、敢说、敢干,要相信自己。只要在实践中大胆去干,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2.2 坚定信心,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学生要想在择业中顺利应聘进而成功就业,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自己的特长,让自己成为“博而有所专长”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既不依赖,又不盲从,帮助自己提高认知。敢于面向社会,勇于实践,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的经验更丰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公关协调能力等。其次,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和职业目标,更有利于自己选择工作、适应新环境,从而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知识面和超强的适应能力争取求职的成功。

2.3 面对现实,树立正确择业观

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因为职业的选择不仅是谋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体现其社会价值的手段[4]。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是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中重要的课题,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拓自己的事业,为国家做出贡献,最终真正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做好角色转变,树立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大学生应具有发展的眼光和对未来的预见性,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既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也要对社会有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全面的准备,积极增进职业适应,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推进,结构的调整,人才市场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大城市、大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岗位有限,而私企、边远山区、广大农村人才奇缺。面对有限的岗位,大学生应勇敢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社会,不能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要不断调整自我的期望值,把眼光放远些,不要只盯着国家机关、高薪企业不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转变就业思路,处理好理想与实际的关系。基层单位或偏远地区尽管苦一些、累一些、条件差一些,但能为大学生成才和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与充分的机会,艰苦的环境锻炼人,催人奋进,促人成才。所以,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上去,谁最先觉悟到这一点,最先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自觉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创业,谁就能更早更快地成长起来。

2.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必须首先解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度过一生才有意义”的问题。目前,年轻人的价值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应该注意对自己的价值取向进行评价,有意识地开展自我教育,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把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前途与个人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在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过程中,要看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生活意义,进而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5]。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敢做敢为的一代青年,要有开拓自己事业的信心与勇气、吃苦耐劳精神、自奋自强毅力和开拓提高人生价值的坚强决心。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还需要几代人的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因此,大学生树立为祖国发展贡献智慧和青春的观点,明确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不在于向社会索取,而在于对人民奉献的伟大真理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受到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影响,而同时这种心理又将影响他们顺利就业。本文首先从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发,然后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最后从社会环境和个体自身两方面探讨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心理。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持续增长,按照gdp增长的百分比来算,毕业生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gdp增长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加之各种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1]。其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亟待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持续上升。伴随高校每年应届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时,往届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积聚,所以等待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仍在持续上升。

二是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区域就业不平衡,相对来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中西部的就业岗位则相对较少[2];其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差异很大。

三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相对被动。多数大学生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犹豫不决或者草率决定,当然这也与就业单位的强势地位有一定关系。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自卑心理。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能很好的正视自己,形成弱势心理。

二是焦虑心理。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处理人际关系不够成熟以及对目标不能实现感到沮丧,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担心和忧虑。

三是攀比心理。由于每个大学生最后选择的职业不同,致使在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社会比较,导致心理失衡。

四是挫折心理。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导致情绪波动比较大,产生一定程度的挫败感。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1、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该构建公正、规范、合理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定良好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的信息体系,调节就业岗位分配不平衡的局面,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4];2、用人单位需要积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校园招聘活动,与高校联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促使大学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3、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需要建立完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促使辅导员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说发挥辅导员在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作用[5]。

(二)努力提升自身能力。

1、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2、提高专业水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广泛阅读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

3、培育个人品德。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育良好的个人品德。

4、锻炼沟通能力。大学生应通过学习一些沟通技巧,进行适当的沟通训练来提高沟通水平。

5、提升组织能力。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个体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活动,并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组织能力。

(三)择业前积极心理调适。

1、自我转化。当发现不良情绪很难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2、自我宣泄。当挫折带来焦虑和紧张时,最简单的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莫过于“宣泄”。但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一定要适度。

3、自我反省。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冷静对待,控制心境,摆脱干扰,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4、放松训练。如果在择业过程中遇到不良心理反应,可在有关心理工作人员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训练。

5、理性情绪。要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化为理性观念。消除不正确的想法,毕业生要分析自己有哪些消极情绪,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相应的非理性观念,有效加以纠正,并推动自己向理性观念转化。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

【摘 要】 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的心理调适途径,主要是自我调适为主,学校调适为辅,同时社会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心理;就业压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地位、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国家大力的倡导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神速”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通过对陕西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一、陕师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在对师大1000名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之后,发现师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如下:

1、急于就业且就业期望值高

根据调查结果,49.73%的同学表示应先就业再择业,39.24%的同学表示要先择业再就业。由此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先就业,而待业以及考研都只是在不能找到合适工作时的选择。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什么问题”时,居首位的是“就业期望值太高”,占到56.22%。

2、看重工作发展前景、工资及待遇

调查结果显示,43.03%的同学会选择行政事业单位,31.46%的同学则会选择国企,5.73%的同学选择民营企业。由此可见:学生的就业趋向是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企,看重的是它们较好的福利待遇和较强的稳定性。

3、就业过程中焦虑心理突出

调查发现,师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占到45.0%。被调查的学生中68.22%的认为面对就业情形有一定压力,17.08%的人认为面对就业会感觉迷茫或不知所措,仅有11.24%的人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很自信。调查显示,有超过调查人数一半的同学表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造成自身就业压力增大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他们就业过程中焦虑心理的原因之一。

4、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心理

相对于非师范的同学,免费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有着自己的特点。

(1)在职业的选择上,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目标比非师范的同学更加的明确,在择业的过程中盲目心理相对较小;

(2)在就业地域的选择方面,免费师范生从哪里来回哪去,跨省有条件的原则下大多数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样就业过程中的焦虑心理也会有所缓解;

(3)在薪酬的考虑上,由于职业的确定,免费师范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学校各方面环境的好坏,对于薪酬待遇不做太多的考虑,就业期望值明显小于非师范的同学。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就业形势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一次性就业难度不断加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许多用人单位提高学历录用标准,增加毕业生求职的难度,无形中给毕业生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高校师资不健全,课程设置和机构不合理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招生的规模扩大了,师资、教学设备就日趋紧张了,全日制高校师生的比例逐渐扩大,专任教师的缺失严重。加上在扩招之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压力也在增强。就业心理指导缺乏系统性、实效性。

2、内部因素

(1)认知能力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盲目自信或保守怯懦。 其二,对就业形势分析的欠缺。不能准确把握机遇。

(2)自我调适能力不同。从调查结果来看,就业心理与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有些毕业生性格外向,遇到问题能及时发泄,得到调整;而另一些则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调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期望值高”、“焦虑”等心态的出现是很正常的,当人们想去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然而当这些“期望值”和“焦虑”的程度达到一个值的时候,就显得不合适了。这些心理若是等不到及时的调节就会带来长久的负面情绪从而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师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对策

1、自我调适为主

(1)树立正确就业观,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调整就业期望值。

从社会需要出发,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所谓大学生就业难,是难在找一份理想的同时也跟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大学生要想顺利实现就业,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当前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多在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小单位。要处理好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生存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

(2)调整自我,保持心绪平衡。遇到工作难找,受挫折的情况,需要大学生接受客观现实,保持心绪平衡,及时调整因就业受挫而引发的心理失衡问题,及时进行自我调适。一方面要冷静对待。要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的普遍性,增强自信,用心理暗示法进行自我调节,尤其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特长;另一方面要适度宣泄。找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倾诉,宣泄不良情绪,放松自己的心情。

(3)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应该加强自身的教师教育修养。坚定从教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决心。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就业心理。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是要依靠大学生自身调节,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所能做的也就是引导了。

2、高校调适为辅

(1)将就业指导、就业心理纳入必修课,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就业指导作为年级的必修课程,重点做好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好职业规划。

(2)拓宽心理咨询和指导的渠道。 一方面,通过电话、网络心理咨询;另一方面,与学校的校报等其它报刊合作开辟就业心理健康专栏。可以介绍毕业生心理咨询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点评;也可以邀请辅导员或心理研究人员针对学生当前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说明和排解等。

(3)给予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以必要的支持。学校应该从政策上和师资上对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提供必须的方便,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确保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有序、有效地开展。

3、社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在就业的过程中需要社会给予一些必要的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基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而导致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政府应严格执法力度,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良好环境的建设,统一当今存在的各种性质的招聘会,提高就业的效率。用人单位要建立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因为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用人单位服务的,而这不单纯是高校本身的事,所以用人单位也应成为大学生培养的主体,更多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帮助其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并积累工作经验。

四、结语

现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凸显并不是由某一个原因引起的,它是随着个人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只是其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撇开其他因素不谈,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加剧,我们应该更加明确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作基础,要有高度完善的高等教育自身体系作保证,更要形成尊重个人,敢于张扬个性,个体平等发展的价值观念。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温州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由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扩招,加之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度日趋增大,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结合温州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了温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就业;心理;温州;大学毕业生

一、引言

近两年,由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扩招,加之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度日趋增大,大学生就业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据统计,2008年大学毕业生560万左右,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有611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继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工作的再就业危机后,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中国新的就业困难户。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带来的经济不景气,更让近来的人才市场早已“入冬”。

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2002年,经济学家在谈中小企业与就业问题时,认为温州基本上不存在失业问题和就业问题。而今时隔7年,温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温州经济发展中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在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就业工作将近两年时间,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到大学毕业生存在一些普遍的就业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二、温州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温州地区大学生创业意识较浓。温州人敢想、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就业形势的严峻,国家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鼓励,知名企业家和传奇式人物创业的成功例子对大学生的影响,媒体舆论导向等因素都对温州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产生较大的影响。

温州大学生在温州这片经商热土上受到温州文化底蕴的熏陶,养成了执着、永不言弃的个性。“此处不留人,另有留人处”,“天生我才必有用”是温州人一贯的精神,这种精神无形中慢慢渗透到了大学生的思想中。

温州大学生对社会活动投以极大的热情。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经商”、“家教”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实践成为温州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途径。

温州大学生在社会生活目标方面既追求经济目标,也注重非经济目标,期望“鱼”和“熊掌”能够兼得。在个人生活目标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实惠”倾向,注重实效和物质利益,竞争、进取、效率、富裕、自强自主等观念得到大学生普遍认同和充分肯定。

三、温州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将近两年的就业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中,笔者了解到温州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就业心理。

焦虑心理。在咨询工作中,遇到部分学生因为面临就业压力过重而产生就业焦虑症,以致严重影响就业和日常生活。表现为面试中无法正常发挥,产生过度焦虑和抑郁情绪,茶饭不思,彻夜难眠等。

自卑心理和自负心理。一些学生来自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与温州市区经济优越的学生形成对比,在找工作中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认为找工作靠关系,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成绩差也能找到好工作,家庭贫困的学生成绩优异也没用。与此相反,另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则自我定位过高,对工作单位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大学生活从不节俭的他们对单位提供的待遇不屑一顾,以致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

盲从心理。部分毕业生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职业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如将就业单位定位于机关事业单位、外企等,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现状。

依赖心理。部分毕业生在就业中过分依赖父母、学校,没有自己的主见,消极等待职业送上门, 而不是自己去积极争取, 缺乏自主择业能力。

四、对策

1.加强学生心理指导和咨询,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通过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使学生能够自我缓解、调节在就业压力下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同时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帮助学生对自己各方面有一个系统的、真切的了解和认识 ,并能够按照社会性的尺度考察自己 ,对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定位。克服自负、自卑、盲从、依赖等心理。

2.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教育部门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稳定情绪,尽快适应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在竞争激烈的就业过程中占得先机。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择业时从个人理想、价值观、能力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认真审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来选择自己的人生位置。同时,针对温州大学生表现出过多的功利性和短期行为倾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4.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引导学生把知识变成智慧,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当今社会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淡化专业对口, 不再固守“用人所学与学有所用”这种陈旧的用人定式。只要学生综合素质好, 璞玉可琢, 专业知识可以到企业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用人单位所看重的综合素质, 包括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踏实肯干勤奋自信的品质, 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摘要]

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相应地,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因此,对大学就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就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与专家们针对如何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理论和技术层面加强引导,已经初步取得成效,那么,哪些是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的途径,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途径

新时代的发展是人才的发展,是人才的时代。高校是人才的摇篮之一,大学生是高校为社会培养的未来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社会带给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出现状况。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应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国内学者已经从不同视域内给出相关的指导,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需要有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途径,才能不断满足大学生发展变化的心理健康需求。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因其具有抽象性而使其变得难以捉摸。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已经十分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教育上。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对心理产生问题或心理有健康隐患的人进行引导、刺激、用正面激励或负面激励的手段进行辅助教育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对疏通心理问题、引导情感走向、促使心理积极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其领域广泛而专业,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高校群体中的大学生进行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未来人才主体,是引领整个社会未来的文化和思想的主流,他们的思想对社会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其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情况,而就业是社会的根本,是生产力进步的根源。

2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1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状有:竞争激烈、专业素质要求高、就业能力不足等。竞争激烈客观上是因为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多、逐年累加且高校不断扩招的结果,另外是社会就业岗位相对有限的结果。专业素质要求大学生必须有相关的岗位素质,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将工作竞争到手,这就给大学生带来相当的压力。就业能力不足,不仅体现在面试的表达上,还体现在缺乏实践性,理论性较强但未能充分指导工作,不适应工作需求等。因此,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已经形成老生常谈的局面。

2.2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就业难的无形的压力下,许多大学生谈工作色变,甚至对工作有着恐惧的心理。在“毕业即失业”的心理暗示下,许多大学生面对就业产生的焦躁与焦虑的心情,多数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四处碰壁,或是带着试试看的心理去找工作,或是在压力面前畏缩不前,有的甚至毕业许久也不曾踏出找工作的步子,担心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或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能胜任未来工作的要求。这些心理都是不正常的,不利于大学生的人生规划与社会发展,应值得大家关注与反思。

2.3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由来已久,绝非朝夕之间,而且这已经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群体性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目前,主要措施是由高校在大学生新生入学后即对其进行广泛的思想教育,心理引导,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指导,为大学生的就业做好一些充分的准备,以便防止出现就业恐惧、就业心理健康问题的扩大、就业失败等情况。但是,每年高校都会出现因就业问题而导致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抑郁甚至自杀等情况,说明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3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3.1高校方面承担主要教育任务

高校一直以来就承担着高校教书育人的重任,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其成才,另一方面又要教育他们的思想,使其充满积极乐观的就业心理,从而成功就业,完成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目标。高校的相关教育专家与教师队伍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指导方针,以大课堂、小辅导的方针,对全部学生以大课堂的心理辅导教育进行激励与指导;对少数心理素质不够坚强的学生进行重点的小辅导,必要时安排心理咨询师进行辅导。在原有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增加大学生就业实践机会,即在真正的就业来临之前,在临近毕业的一年里,为他们提供就业的实践机会,安排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信心和实践能力,增加对就业岗位的了解,减少就业恐惧心理。例如,组织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去参加企业的实习培训,与相关机构达成培训交流协议,使双方互助且完成教育的目标。

3.2就业机构予以正确的就业方向引导

就业机构是多方面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第三方机构等。每个机构在面临新的毕业生时,带有挑剔的眼光,因为它们中的许多机构都以具有相关工作经验为门槛,拦住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然而,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毕竟是多数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所有机构都拒绝给他们学习进步的机会,他们永远都不会有工作经验,也就永远不会就业。因此,就业机构应该为其提供建议、为其提供机会,为其指明就业方向,这样,白纸一般的人生才会色彩丰富起来。因此,就业机构的选拔人才,不需要将大学生一律否定,而是引导,即使是拒绝,也要让大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岗位人才素质的点在何处,这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会受到打击和产生深刻的不可扭转的影响。

3.3大学生克服就业恐惧心理,增加就业实践

大学生因为在象牙塔中苦读,尚未与社会真正接轨,因此心理尚未受到磨炼,对社会的了解并不深刻。社会的生存法则和残酷的现实,使大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心理脆弱的就会立刻产生消极抑郁的心理,而这部分人,就需要克服自身的就业恐惧心理,并且增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的是能力与心理的锻炼,是对自身素质的提高的有效途径,不仅是心理健康的一剂良药,也是人生规划的重要宝典。它能使大学生了解就业情况,贴近现实,走进生活,走入社会,是成功迈入社会的关键。

4结论

大学生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试探和修正的结果。同样,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不会消失,适当的压力是前进的动力,但是过多的压力会扭曲人的心理,最终导致一些健康问题的发生。为了防止消极的后果和不良影响,我们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接近现实社会的模拟环境和途径,让他们在积极中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为社会和自身找到一条圆满的道路,从而做身心健康的人才。

作者:许蕾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要:

就业问题不光是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教育的蓬勃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安康。随着就业局势的不断严峻以及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强,使得大学生产生了种种不良情绪。文章分析了大学生面对就业时的心理素质现状、问题、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

就业心理;原因分析;对策

0引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大学生就业是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作为一群有着极高自我价值的群体,在未能达到自我的梦想追求时所面对的心理压力与矛盾会很大。特别是当前,竞争不断加强,但选择却越来越少,这类状况致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当中发生了种种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于是,有效处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对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维持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1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表现

笔者针对目前的状况,在校园里开展了相关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问题20个,包括个人情况、就业看法、就业渠道、就业方向、就业影响以及就业心理6大方面的内容。分析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状况大都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归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求职就业就是在各种矛盾之中进行艰难的选择,诸多担忧导致了很多消极心理因素,最突出的消极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如下。

1.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个人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的潜意识情感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体现为对自我实力偏低的评估,它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特别是贫困大学生中。在数百万大学生走入职场时,会发现一个岗位有上百个甚至上千个人在竞争。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会因为自己不是名校或自身能力不如其他人而全盘否定自我。这些同学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自卑心理导致他们在就业时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从而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机遇的丧失。

1.2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是一种与自卑心理相对应的心理状态,在名牌大学中尤为突出。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从名校毕业,应该比别人高人一等,这些人自我感觉优秀,自我估计偏高,自认为理所应当享用高工资、高待遇、高地位。比如某高校经济专业本科生张某认为:“我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没有我专业对口的,我只愿到财政局或者大企业去工作,那些决定聘用我的小企业我不想去”。这种对自我有着极高的评价产生了极端的自负心理。且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月薪期望是3000以上,过高的期望和现实产生了极大的落差,在众多的企业选择中错过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成为了择业难的一员。

1.3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具体表现为很被动,很容易依赖别人。几乎一半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表明:我有自己的父母替我着想,我不用费心费力,只要听从他们的安排就好了。于是就过分地或者完全地依赖于自己的老师、朋友、亲人等。即使有工作选择,他们也不主动,缺乏独立决策的能力。这种情况在90后的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突出,他们从小受到长辈们的宠爱,因此一开始就缺乏独立性,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去面对困难,放弃锻炼自己的机会。

1.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自身容易受到其他人群的活动影响,而因此在自我行为上表现出相符于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实力和条件定位模糊,对自身所学专业缺少深刻认识,易受到社会趋势以及观念的感化,都想到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和政府机关、国有大企业去工作。有着从众心理的人大多喜欢盲目追随他人的意愿,人云亦云,缺乏自我判断的能力,依赖性强,且又好高婺源。没有明确的规划,只贪图短期利益和别人的目光,当面对用人单位的苛刻条件时,又心慌意乱,最终导致悲观失望。

2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的原因

毕业生就业机制的转变与市场经济体系的加强,给广大学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但同时他们也承受了更大的就业心理压力,产生了面对就业时的心理问题。

2.1社会因素

市场供求的不平衡、就业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就业法律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招聘单位性别歧视以及学历歧视等,所有这些都会侵害大学毕业生平等就业的权利,毫无疑问,这对有特殊情况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会有沉重的心理打击。

2.2学校因素

自从各大高校扩招以来,学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盲目开设很多热门专业来招生,但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就业心理的失衡;其次,学校忽视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时的迷茫。

2.3自身因素

智联招聘《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难的首要缘由是期望和现实之间落差太大,占25.4%;其次是大学所学知识无法满足实际工作所需,占21.0%;再次是对职场和工作讯息了解不充分,占18.9%,以及缺少有效的职业发展提议,占13.8%。(1)由此可发现,大学生本身的少许原因是产生不良就业心理问题的本质原因。由于当代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在温室中成长,一切琐事都由父母操心操办,就这导致他们缺乏抗压的能力,在碰到求职困难时而焦虑不安,从而产生自卑和依赖父母的心态。(2)大学生本身存在着错误的就业观。很多大学生对小企业不感兴趣,片面追求大城市以及有声望的单位,不顾自身的实际条件,眼高手低,过于在乎眼前的利益,当预期和实际情况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3)大学生自身缺少清晰明了的未来规划。据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对于自己适合什么没有进行认真理性的思考,而是毕业后紧随大流,四处投简历以趁虚而入,导致自己处于盲目与被动的状态。

3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途径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择业以及今后的成长,采取有效的对策能够使大学生以最好的心理状况去迎接就业。

3.1社会就业指导方面

政府应调整市场供求不平衡,完善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逐步消除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提高就业信息的透明度,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负担。

3.2学校就业指导方面

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使他们进行自我职业规划,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有着恐惧、自卑等消极就业心理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教导。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举办一些招聘会,请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就业讲座,通过各式各样的就业指导训练同学们的求职技巧,使他们可以应付不同的外界压力,增加了就业的成功率。

3.3学生自身的应对措施

3.3.1客观评价自我,认清优势

大学生本身也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完善自我,弄清自己擅长什么,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深入剖析自己的人格和性格特征,对自身应有一个全面的定位。人无完人,明确自身优势和不足才能进步。对于优点,要充分利用,善于发扬;对于缺点,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改进与完善。只有对自我有着正确的认知并有相应规划的人,才能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3.2学会心理调适,放松心情

一个拥有良好心态、乐观向上的人才不会轻易被打倒。大学生作为一批无社会经验的新人,面对择业被拒等一系列挫折后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从而导致了心理方面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大学期间,应当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抵抗压力的本领。挫折是正常的,但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应不断暗示自己是可以的,一步一个脚印,不怕失败,应用信心百倍、精神饱满的状态去学习与工作。

3.3.3增强自身素质,完善自我

自身本领的增强必然会为自己取得更多的机会,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就业时的重要筹码,在校期间不仅要提高学习成绩,还应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理当积极参与相关就业工作的社会实践,增长自身的见识,提高自身的实力。还应不断关注社会动态和时代的需求,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不断调整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由于大学生本身和其他方面的缘故,当今大学生的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在面临就业受挫的负面情绪时,大学生应用正确的心态应对挫折,不自暴自弃。同时我们也希望学校和社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减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危机,实现大学生的理想抱负。

作者:尹晓娇 冀丹娜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原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高校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她们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新形势下研究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可以帮助她们努力完善自我,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理性就业。

一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1自卑心理

在现实的就业市场中,女大学生并没有完全享有和男生一样的就业机会和待遇。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选择男生,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即使降低标准也不愿意招聘女生。用人单位的这种性别歧视极大地伤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她们在就业中产生自卑的心理。有的女大学生虽然很优秀,但是考虑到一些现实的因素,在求职过程中,也显得过于怯懦,谨小慎微。

2功利心理

由于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她们容易忽略自己所学专业和实际能力,在就业时单方面希望获得起点要求低、薪水待遇高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职位等。收入高、升职快是她们就业的热门选择,而一些传统的冷门行业则不被看好。她们容易忽视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更关注他人的看法,甚至贪图一时的享受。

3焦虑心理

女大学生普遍希望自己在就业时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理想职业,但是又害怕自己的职业技能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被拒绝。有些心理素质低的女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心理。适度的焦虑可以发挥人的最大潜能,但是,如果焦虑过度,则会引起精神紧张、烦闷慌乱、思维缓慢、反应迟钝等心理状况[1]。这种焦虑的心理会严重影响到女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求职就业,从而导致发挥失常,错失就业良机。还有的女生缺乏对自己理性的认识,在就业过程中急于求成,过于焦躁,最终也会导致求职的失利。

4攀比心理

有些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喜欢互相攀比。找到理想的工作时,就喜不自胜,向周围同学炫耀,工作环境、薪金待遇都成为炫耀的资本。而当有的同学,特别是在校期间表现出色的同学听到这些消息时,就会觉得不甘心,一定要找一份比对方好的工作心理才能得到平衡。这样导致了不理性的就业期望值,好工作也成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这种明比暗拼的心理导致就业时的盲目状态,使她们的求职就业陷入恶性循环。

5嫉妒心理

一些女生在利益动机和嫉妒心理的驱使下,加上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容易做出一些消极非理性的行为。比如有的女生在大学期间并不是积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而是忙于时尚、化妆等。在就业和择业竞争中,有些女生发现同学签的工作比自己好时,也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从而导致心理扭曲,在背后讽刺挖苦,冷嘲热讽,故意疏远等。这种嫉妒的心理不但让自己失去理智,也失去了学习的良机和就业的砝码。

6依赖心理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女大学生对自身存在一种弱势心理,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传统的观念使这部分女大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安于现状,乐于享受。她们常常喜欢依赖家庭、学校、朋友等。有的女大学生由于从小在家娇生惯养,习惯于所有事情父母包办,甚至找工作时也完全依赖父母,希望父母通过关系或者其他手段帮自己找到工作。这种自甘退缩的依赖心理使这部分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7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2]。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对自己的就业去向、工作性质缺少计划性、目标性,容易偏向于追求大多数人特别是同性追求的职业,而忽视了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等。有的不从实际出发,对自身的特点缺乏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没有主见性,盲目用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对自己进行定位,跟随身边同学的择业去向,其结果往往容易影响到自己求职的正确方向。

二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我国社会当前的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女性在就业市场中仍处于劣势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的调整,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仍然滞后,在第一、第二产业中,女大学生的需求较少,而第三产业,如旅游、美容业、商业、服务业和教育业等都是适合女大学生的行业,但这些行业发展较慢,从而制约了女大学生的就业[3]。相对来说,女大学生的用人成本较大,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和用人单位就会考虑成本大小,不愿考虑女性的多重社会角色,多重社会职能。

2传统原因

由于受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和性别歧视的偏见,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传统家庭对女大学生的角色期待有别于男性,普遍认为女性可以更多的照顾家庭,而非事业有成。这导致女大学生就业时进取心和主动性不足,倾向于稳定安逸的工作。在家庭中,父母对于女性的照顾更多,很多事情都由家长决定,这造成了孩子从小缺乏主见。加之女性更容易胆小怕事,更造成她们的依赖性。

3家庭原因

家庭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点对子女的性格发展、人格养成、社会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女大学生作为家庭的中心都是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成长的,她们的事情是父母关心的焦点,父母给予她们足够的关心和爱好,但同时也更多的干涉了她们的成长。父母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不但影响着子女的生活习惯,也影响到她们的自我定位和就业观念,这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容易出现矛盾心理。一方面女大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另一方面,家庭的影响又让她们摇摆不定,甚至家庭过多的干涉会使她们出现叛逆的心理。父母的人生经验会给自己的女儿提供间接的经验,但是如果干涉过多则会使她们在就业中患得患失,迷失自我。

4个人原因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在择业时一般喜欢选择稳定、安逸的工作,而对于竞争性强、挑战性大的职业则不太愿意接受。有些女生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单位的层次、待遇、地点等都过于挑剔。她们在就业时容易忽视所学专业特点和个人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一心向往大城市、好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她们的就业期望值和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不能适应现实的就业形势,自己缩小了就业渠道,容易错失就业良机。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1社会创造公平就业环境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更是面临各种问题。政府应制订相应政策保护女性就业权,劳动部门加强立法,规定用人单位中男女性别比例,并通过产业转换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不断完善就业体系,推动男女公平就业。从制度上保障女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和社会地位,完善女性公平就业环境,重新开拓女性就业市场。举办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开展女大学生就业专项服务,提供就业指导、就业状况分析等全方位服务,为女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促进充分就业。

2高校进行全面培养指导

高校要时刻关注考察就业形势,把握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女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对女大学生的职业培训,提高她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别观教育,鼓励她们自立自强。高校按照市场需求和女性成才规律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注重对女大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气质修养、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进行人际交往、女性礼仪、言谈举止、求职面试、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培养,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减轻就业压力。还可以举行女性就业讲座、成功女性报告会、模拟招聘会、求职技巧等活动对女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培养她们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增强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3家庭正面鼓励及时引导

家长要对子女进行正确引导,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传递正能量,教给她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女大学生往往从小在家庭中娇生惯养,对家庭的依赖较大。当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或者困惑时,家长要给予合理的引导,帮助她们积极面对就业压力。在就业过程中,如果能从家庭获得鼓励和支持,她们就会更加自信,勇敢面对挑战和压力。家长要引导女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从自身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自信面对社会,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

4女大学生要调整心态完善自我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女大学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正确评估自己的就业能力,正视当前就业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就业会面临的现实难度,摈弃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根据社会的需求寻求解决的方法。树立多元化就业的观念,不能只选择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等稳定清闲的工作,还可以选择外企、私企等岗位。树立创业意识,争取自己创业或者开办公司,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能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女大学生要正确评估客观就业环境和自身条件,对自己有清晰准确的定位,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自觉加强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的职业技能体系,并注重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尽早适应社会,以便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臧运蕾 李静 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近期发生的、反应不太强烈的某种不协调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就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焦虑与自负心理。

有的学生在考研、就业或创业间徘徊,担心就业困难、择业失误、害怕承担创业风险等。各种莫名的担心导致精神上过度紧张、茫然困惑,产生焦虑不安的负面情绪。而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缺乏自我认知,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与现实严重脱离,结果往往遭遇挫折,错失良机,影响及时就业。

2、盲目从众与偏执心理。

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他们盲目地追逐众人选择“名企、外企、事业单位”等,忽视了对自身的兴趣特长、专业范围和综合素质的正确判断,缺乏独立的见解,不能做出合适的就业选择。与之相反,有些毕业生保守偏执,一味地追求大城市就业、公务员、不愿意到偏远贫困的地区就业等,他们最终也成为“漂族”和“蚁族”。

3、自卑与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有些毕业生因为学校不算名牌、专业不够热门、或自身不够优秀等自卑心理,加重了求职的心理负担。在应聘过程中过于拘谨,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错失就业机会。还有的大学生缺乏自立能力,过分依赖家人、学校或其他社会关系,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求职和就业竞争,以至于延误择业时机和进程,影响正常就业。

4、抑郁与逃避心理。

毕业生面临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由于过渡期心理状态的不适应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求职无门,屡遭挫折,深陷择业失败的阴影,产生严重的抑郁心理,从而人为地放弃或者中断就业。也有部分毕业生由于对严峻的就业现实无能为力,丧失信心,从而选择逃避就业,放弃努力,进而失去就业机会。

5、过度功利心理。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忽视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过分关注工作待遇、收入等现实利益,缺乏对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的考虑。过于功利化的心理促使他们放弃专业和理想,不愿意到需要他们的岗位去锻炼。最终,降低了就业品质,阻碍长远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及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其产生原因。第一,自身原因。有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择业目标定位不准确。他们在择业过程中未能理智地认识就业形势,不能客观分析自身与岗位的匹配性,经常出现好高骛远或者盲目从众等现象。有些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竞争意识缺乏,对就业准备不充分。他们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好,缺乏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他们过于依赖外界,缺乏竞争意识,没有主动掌握就业、应试技巧等。此外,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在面对就业挫折和压力时不能有效调整心态,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第二,社会和学校原因。首先,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同时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就业出台的系列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就业体制机制仍不健全;其次,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同社会需求脱节,没有设置健全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实践课程,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专业技能。第三,家庭原因。错误的家庭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从而引发就业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在子女择业过程中过分强调高收入、稳定性和低风险性,并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兴趣特长和理想愿望等,使其偏离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这些都无形中为大学生加载了沉重的负担,造成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

三、解决对策

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就业及以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提出一些措施来消除这些问题造成的消极影响,使他们以最佳的心态迎接职业生涯。第一,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树立正面的择业观。高校就业工作者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清晰地掌握国家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使他们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形成适应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第二,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高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系统专业的指导,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对毕业生进行有关就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相关技能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增强其在职场中的竞争力。第三,注重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培养,提高其就业指导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高校就业工作者应该加强职业指导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学习就业指导专业知识,提高其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聘任专业素养强、实践能力高的职业指导师作为学习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优化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从根本上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水平。第四,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就业心理问题,并进行及时疏导,增强其就业心理承受力。针对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心理专业老师讲授心理健康常识并传授自主调适心理的有效方法。同时,利用学校电台广播、网络等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心理工作者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问题辅导,帮助学生纠正就业认知偏差,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就业的挑战与竞争。

作者:孙晓娥 单位: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引导策略

大学生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受主客观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女大学生就业更显得难上加难,部分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就业心理困惑。高校帮助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不仅可提升女大学生群体就业实效性,更是切实关心关爱、助力女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分析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而职业核心能力不足

受从众心理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认为社会普遍追寻的就是自己所需要的、适合自己的,对于就业的期望值难免过高。她们大多抛开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等实际,盲目地将就业目标定位于中心城市、机关事业编制单位、高薪岗位等所谓“体面工作”,而不愿意到中西部偏远地区、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然而,那些“高大上”的工作往往对女大学生的现代职业核心能力有较高要求,而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储备好,动手实践能力欠缺,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局面产生。

(二)就业公平意识增强而性别自信不足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公平的性别待遇是其中之一。随着教育公平的发展和女大学生性别意识的觉醒,当代女大学生除了担负必要的家庭责任外,也渴望在职业领域竭力争取公平就业机会,主动承担起社会使命与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社会“女不如男”的刻板性别印象不仅已深入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部分女大学生自身也在潜意识中强化着这种错误观念,对于自身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力、较好的记忆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认真负责的态度、较强的自觉自律性等性别优势显得自信心不足,在求职中表现为性别自卑、在与男性共事时畏首畏尾。

(三)初具冒险精神而抗压、抗挫心理准备不足

当代女大学生追求真知,成就动机和成才意识强烈,渴望在社会职业领域里大展拳脚。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部分女大学生已初具冒险精神,愿意奋斗拼搏,尝试新兴行业,挑战高薪,也有着吃苦耐劳的初步准备。但就业的过程并不一定是顺风顺水的。女大学生社会历练有限,对求职就业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艰难性、持久性,以及可能引发的挫折与需要承受的压力的预估和容忍能力不足,部分可能会产生焦虑、自我怀疑、自卑与依赖等消极情绪,这不仅会对成功就业产生阻碍,同时不利于女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引导策略

(一)重视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女大学生过硬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素质是其在就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女大学生不是不可以对就业抱有高期望、高要求,而是“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应当协同相关部门,调动专职任课教师与教辅人员全员、全过程参与职业生涯规划,从新生入学伊始,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学生专业培养结构、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计划;不仅帮助女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帮助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识职业,明确职业定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知道社会需要什么和自己适合什么,从而在大学有针对性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阅历、增强相关职业素质,勇闯就业难关。

(二)重视女大学生性别教育,提升性别自信

男女性别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受传统观念及鲜明的性别特征等所引起的男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长期以来,学校“无性别差异”的就业指导教育不仅使女大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结构构建上与男大学生雷同,而且强化了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的心理压力。高校应当通过针对性、系统性的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在承认性别差异这一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客观评价自身性别优势及相对应的就业优势,充分挖掘职业潜能,从而在求职中扬长避短、准确定位就业目标、成功就业。

(三)重视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助力从容就业

当代女大学生成功、成才意识增强,但受传统观念及自身局限的影响,面对复杂的就业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攀比、自卑、依赖等就业心理问题。高校相关部门不仅要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指导与追踪,必要时还应采取专业的心理干预措施,矫正各类消极心理,增强抗压、抗挫能力,使其敢于竞争。这不仅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建立就业信心,还能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也将为其未来职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要彻底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不仅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上的努力,还需要女大学生自身及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多管齐下,切实帮助女大学生了解自我,准确定位,成功就业。

作者:李华伟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在尚未走出校园时,就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如今,随着“90后”大学毕业生逐渐成为就业大军的主体,针对这一群体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90后”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1.自我认知方面

自卑心理。尽管许多高校目前已经注重对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但由于体制原因,高校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较多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社会期待的是具有一定实践操作技能的实战型学生。能否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是许多大学生心中的困惑。因此在择业时许多毕业生显得底气不足,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自卑心理。这种不良的就业心理会造成毕业生在择业时难以展现自己的优点,错失就业机会,导致就业率低下。

2.群体对照方面

从众心理。是指“90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根据自身特长和所学专业进行择业,存在着随大流、人云亦云的现象。如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看到哪些岗位应聘的人数多,甚至在对这些岗位的要求还不太悉知的情况下,自己也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不管自己能力是否匹配“,公考热”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集中反映。

3.就业观念方面

功利心理。伴随着市场经济长大的“90后”,在择业时往往把自己的实际利益摆在首位,把职业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过多追求自己物质利益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较少考虑社会价值,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应有的担当和奉献精神。

二、“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造成“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校方角度,探索性地提出一些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1.专业设置。

主要体现在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在于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经过层层的行政审批手续,时间上的滞后性使得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一些不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没有适时的调整,而一些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又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状况。

2.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第一,指导认识不到位。许多高校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基本上把这门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由于就业指导包含了诸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一系列知识,目前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还不够,这样在对毕业生进行指导时就会缺乏规范性、针对性以及系统性。第二,指导机构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现有的就业指导部门大多挂靠在学工部名下,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不但要完成行政管理部门和上级教育部门的任务,还要严格服从学校的大局管理。基于这种考核体系与管理,就业指导部门往往会把就业率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就业率指标只能简单的反映就业的数量却不能反映就业的质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视。第三,就业知识内容单一。由于高校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不够,所以在传授就业知识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高校往往会把就业率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所以就业的指导内容主要是向学生就业信息、提供咨询和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就业指导内容也比较陈旧,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缺乏和现实的有效对接,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

3.高校就业心理辅导。

第一,学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还不够。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部门,但由于缺乏有效宣传,使许多学生对这个部门的作用还不太了解。同时,心理咨询机构的指导老师基本上是由思政老师或辅导员兼任,由于这些教师大部分没有接受过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所以指导效果不是很显著,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二,就业心理辅导针对性不强。现有许多高校的就业心理辅导内容偏重于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养成方面的教育还有待提高。有关就业心理课程的教学也多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针对学生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大学生课堂参与和互动的兴趣不高。第三,缺乏专门的就业心理危机应对预案和危机干预体系。虽然高校为避免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形势面前产生不良的心理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但尚未形成有效的应对预案和干预体系。

三、提高高校对“90后”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教育引导的途径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管理上高度重视。学校的管理者一方面要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管理和监督,确保各项措施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高校要有意识地把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来,通过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心理咨询部门来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发动全校教职工来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营造以学生为本、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其次,调整专业设置。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相应地变化。因此,高校应完善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使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一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通过不断更新其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式,实现传统学科专业的新发展;二是联系实际,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三是调整或停办社会需求小、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四是打造品牌专业,建设特色学科。

2.建立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系统。

首先,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增强就业指导能力。一要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拓宽就业市场。通过多渠道加强与各地人才服务中心的合作,在拓展新就业市场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就业指导能力。二要加强就业信息指导平台建设,完善信息跟踪反馈体系。高校可以通过对本校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建立跟踪反馈制度,结合他们的工作实践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教育教学提出指导性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三是深入推进就业信息网建设,实现招聘活动联合联动、招聘信息有效共享。通过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更新有关信息,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其次,设立专门就业机构,推进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要加大对就业机构硬件建设的投入,加快如心理咨询室、信息查询室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为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工作场所。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就业指导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另外,也可以聘请一些具有较高指导水平和实践技能的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职业规划设计管理专家等,通过讲座和定期会谈的方式进行指导,强化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再次,丰富就业指导内容。一是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去,加强对其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避免他们出现盲目自信和过度自卑的心理。二是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协调机制,推进校地合作、校产联合、校企对接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推动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利用教师和校友资源等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三是响应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积极鼓励“90后”大学生参与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业体验活动如创业论坛、建立创业实践孵化基地等,为顺利实现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3.构建高效的就业心理教育引导和预警系统。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宣传教育。高校要邀请专家、往届优秀校友及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定期为大学生举办心理咨询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90后”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协助学生调适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第二,开展大学生团体和个体职业生涯辅导。高校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系统、全面、有计划地开展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作为贯穿大学四年的一项全面教育工作。同时,职业生涯规划应依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在不同的学期制定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就业方案,帮助“90”后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可行的职业选择,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从而缓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第三,构建毕业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系统。除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高校还要建立高校、院系、班级三级联动的预警和干预系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解决这些“90后”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危机,把可能出现的伤害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做到一旦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学校有能力提供紧急的、有质量的服务。

作者:刘蕴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社会心理学论文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遇到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择业求职不止是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比较,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着一定的考验。有关的调查显示,现今有众多的大学生由于专业、职业的择选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类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四位。心理问题分别包含了学习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等,在就业的过程中能不能获得良好的引导及处理,这不止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也会影响到学生本身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自我认知不足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理智仔细地分析自己、真正地感受自己,这是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以外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健全的基准,是职业生涯的最重要第一步。因为生活的相关阅历、社会方面的经验、成长的诸多背景太过简单等原因的制约,大学生不能对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客观、充分地了解及认知,进而在自我的评价上存在着一定偏差,这对就业过程与适配职业的择选及获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自卑及自负也是自我评价偏差大的常见体现。

(二)情绪困扰从大学的校园再到职场上,这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再加上现今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使得学生经常处于应激的情况下,进而产生了焦躁、愤怒、抑郁等情绪反差,这些情绪的反应若是过度进展,就会将人的心理平衡破坏,也对人的认知功能有着很大的损害,进而让人们不能对环境及事件进行准确的评价及反应,这样还可能会导致身体或心理病症、轻生等危险问题的出现。

(三)行为表现

1.回避。回避就是知道了什么事情会出现,且在事情发生之前开始尽量地避免这样的事情遇到的行动。比如,大学生经常说的“考研考研,缓刑三年”,其实,回避虽然能缓解心理的应激,不过在诸多时候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应对反应,从本质上解决不了问题。

2.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有些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对主客观的状况考虑不足及判断不准确,盲目地从众。比如几年前的出国、考研。在盲目从众的环境下所做的结果往往不适合自己,最终却还要为此付出代价,致使毕业生的求职出现扎堆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就加剧了竞争。

3.攀比。攀比,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地与高标准相比。很多的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进程中会互相比较,不能客观、全面、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及对他人的评价,觉得别人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就感觉心理不平衡,根本不会去认真考虑这个单位适不适合自己,就盲目地进行攀比。这样不仅让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而且还会在攀比时失去了适合自己的机会。

4.依赖。依赖是指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的行为。当今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临就业的竞争及压力,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将希望置于别人的身上,被动地依赖自己的亲戚、朋友、师长、学校等各界的帮助。导致自己深陷被动的择业处境,这样的心理及习惯会成为以后发展极大的阻碍。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形成因素

(一)个体因素导致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形成

1.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也是个体由不成熟过渡到成年期的阶段,从生理、心理、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呈现着过渡的特性,这也会经常导致青年处在诸多的矛盾中,会受到环境的诱因影响致使出现心理问题;在求职的阶段,学生直接要面临的是从学生转化为职业人,在社会角色上有着重大的改变,若是个体本来的心理行为跟不上外界的步伐,那么众多的心理问题就会出现。

2.自我认知及定位的偏差。大学生的成熟度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其经验跟水平也制约着他们对自我的充分、客观的分析及了解;还有中国的大学生是被称为生活在象牙塔中,也就是学生总是对学校以外的生活没有足够的认知与了解。这样就会出现自我认识的不完全、不准确的问题,会导致自我和理想,自我及其他的环境之间存在诸多的矛盾。

3.认知模式的问题。学生存在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化等非常不合理的信念,也会形成个体本身的另一个应激源,成为导致学生出现焦躁、抑郁的负面情绪,或心理障碍的诱因。

4.应对措施及能力不足。大学生因为缺乏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等,在面对挫折时总是没有合理有效的应对举措及能力,加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导致某些学生对外界的支持体系有着很强的预防心理,并且还不愿意跟身边的人讲或不愿意求助于学校的心理专业机构。应对措施及能力不足,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事件,也不能很快地恢复心理的平衡。

(二)外界因素导致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形成

1.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就业压力过大。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逐渐地严峻起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长,这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应激源。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加导致毕业生及社会间的矛盾加大,并且毕业生还跟我国的社会结构性有很大的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都有着非常大的地区性差别,大学生的就业结构非常不平衡。

2.大学生个体社会化模式的不足。个体在社会的环境下呈现可以适应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且参加社会活动并为社会所接受,这种进程叫个体社会化。若是个体的社会化没有很好地完成,就会对社会不适应,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及行为阻碍。校园及职场的距离已逐渐地成为了学生知识到工作能力转化的最大阻碍。

3.外界环境的期许。外界环境会对学生的价值观、认知等的发展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很多时候,社会舆论方面及父母是以精英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觉得大学生就应该要有好工作;并且人们对不一样的社会分工及职业还有很大的偏见存在。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择选就业有着极大的影响,也会导致更大的就业压力。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大力发展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良好地定位从大学生的自主就业制度施行以来,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迎接的毕业生,注重讲就业政策及技巧等就业安置方面的众多内容。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及技巧。应展开专业化、全程化、系统化的全方位职业生涯引导,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以达到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及定位、发展职业性的素质,这对就业进程中学生的众多心理情况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二)强化就业心理辅导,提升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众多的心理问题及就业问题都是彼此之间交织、相互的结果,这也就要求将心理引导及职业生涯的引导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进行部门工作的互通、互动。在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就业所导致的有关问题,更要将心理引导及进展体现不能缺少的组成模块与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指导。这也能解决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且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程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适应程度也是学生以后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三)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程度良好的社会化环境是学生适应以后职场的基础,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帮学生架起很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能很好地跟职场的人进行交流,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职场中的环境,并依据职业的环境要求,对学生进行有关素质的培养。因为职业对人的要求是多类型的,学生除了要有专业能力以外还要有综合的素质。学校要关注软能力的发展,以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发展社会支持体系,强化辅导人员的团队建设良好的社会体系能够极大地缓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及不良情绪,对学生进行认知的引导。学校也应该发展专门的辅导机构,开展多种类的学生自主活动,对学生就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们应强化心理辅导者的综合知识素养及背景,给学生提供科学的服务,教师要利用自己专业性的知识进行综合引导,及时地处理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五、结语

现今,基本上只要说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人们就会想到是扩招所带来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飞速,让人们得出了这样的简单结论。我国的高等教育根本不是总量供过于求,是结构性供过于求的问题,从而导致众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职业生涯的相关教育,来帮助大学生做良好的方向定位,强化就业前的心理辅导,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适应力,同时也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度。进而发展社会的相关支持体系,构建心理援助的体制等策略,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社会心理问题。

作者:伊剑吴晓华王红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吉林体育学院邢台巨鹿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