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10:27: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在多年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的过程中,不断对毕业论文课程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探索,提出了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由专门教师对毕业论文选题及写作进行培训、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与指导教师定期沟通以完成论文,最后进行论文答辩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 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国务院1981年创立以来,一直把毕业论文的写作、答辩和考核工作作为自学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毕业论文是衡量考生是否具有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整体掌握情况的重要方式。吉林医药学院自2005年起承担吉林省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来,已有近十年的办学经验。在这十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系统的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改革具体情况做一总结。
一、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报考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生源背景较复杂,他们来自于大专院校、中小学、医院、军队、公安系统、企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对于这些考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写作论文,他们并不知识论文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另外,他们的知识层次和专业背景不同,导致他们对毕业论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他们希望可以将自己的工作领域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完成论文,但他们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此外,他们的工作任务较繁重,导致他们没有大块的时间去研究毕业论文的写作。基于以上原因,吉林医药学院组织教师专家组,在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写作能力进行摸底调查以及对毕业论文考核大纲进行详细分析之后,制定了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并形成标准下发给每一位考生。写作规范详细规定了写作的内容要求、格式要求和排版要求,并另附符合标准规范的论文一篇供考生参考,使考生对毕业论文写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写作规范的制定和下发,减少了考生对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的摸索时间以及后期排版定版的时间,避免了考生因不了解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而延误写作进程,使考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论文的写作上。
二、由专门教师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写作进行培训
仅仅将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下发给考生是不够的,他们仍然很难找到合适的选题并顺利完成论文。因此,吉林医药学院将考生集中起来,选派专门教师利用四个学时的时间对考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从查阅资料、提炼观点到论文选题、论文写作,使考生更进一步了解写作规范的同时,学会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选取论文写作的角度和范围,初步确定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向。此外,教师还要对毕业论文写作进程进行详细的说明,使考生了解确定论文选题、上交初稿二稿三稿,上交毕业论文定稿以及论文答辩的具体时间及进程,做到心中有数。这一阶段使考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明确了如何选题以及如何进行整个论文的写作,使考生进一步明确了论文写作的方法,增加了考生写作论文的信心。
三、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针对应用心理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大部分为社会考生,工作任务较重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吉林医药学院不再组织集中时间的毕业论文培训,而是改为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时间与教师时间,双方协调沟通以完成毕业论文的方式。
首先,将教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专长进行汇总,并下发给每一位考生。考生根据自己的工作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并根据教师的研究专长,选择自己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每一期指导教师所带学生控制在4-6人,原则上不超过8人,以保证指导教师对论文指导的质量。如果考生人数较多,则可分几轮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之后,指导教师与考生一对一沟通,进一步指导考生确定选题内容。此阶段结束后,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基本完成,接下来就进入到考生的论文写作阶段。
四、学生与指导教师定期沟通完成论文
题目确定之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结合指导教师的时间,与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进一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鉴于应用心理学专业自学考试考生的分散性、多地区性和多职业性的特点,教师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交流不拘泥于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还可以采取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多种沟通形式。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包括查阅相关资料、题目的选定、假设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及完成、量表的选择、被试的选取、测验的进程、数据的统计与整理、数据呈现,直到论文的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及时与教师交流,接受教师的指导。学生需要按规定时间上交论文初稿,教师对初稿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继续进行修改,并上交教师审阅,直到教师认为可以定稿,学生方可上交定稿。原则上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修改次数不少于三稿,一般需要根据学生写作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种分散指导的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大部分考生无法集中统一时间进行上课的难题,另一方面也使得考生的毕业论文切实得到了具体的指导,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考生在这一阶段通过查阅资料、与导师沟通、不断修改论文,最终完成论文写作。
五、对毕业论文进行答辩
学生的毕业论文完成以后,按规定时间上交。上交后的论文需要先经过由三位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进一步审阅,合格方可答辩。审阅教师若提出修改意见,则让学生按照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可参与答辩。
大部分考生从未有过参加论文答辩的经历,因此对毕业论文答辩会产生担心、恐惧的情绪。为了保证考生能够顺利通过答辩,对于应用心理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我们采用先预答辩再让其参加正式答辩的方法。预答辩时间为每个考生十分钟,考生需要在五分钟之内陈述论文的具体内容,之后由专家组根据论文内容进行提问,考生回答。这种方式使考生对正式答辩的过程进行了模拟,他们在真正答辩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此外,专家组提出的问题会引发考生的进一步思考,并了解到答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考生对最终答辩的准备更能够有的放矢,提高通过率。
六、总结
通过对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环节的一系列改革,虽然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但是使考生真正学会查阅资料、确定选题、写作论文的方法,并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保证了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提高了应用心理学专业自学考试考生的专业素质,真正达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应用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理论,干预或影响心理行为,以改变心理行为,改善心理生活质量的新兴学科。而传统的心理学教学方式单一,重点只在于理论教授,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传统教学模式也不能解决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互动等问题。为促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学生试讲法”的尝试,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字:学生主体;应用心理学;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应用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理论,干预或影响心理行为,以改变心理行为,改善心理生活质量的新兴学科。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应用心理学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也要充分体现其心理学知识和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培训计划要突出心理学实践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由于传统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的局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大有机会参加实践操作培训。对于学生来说,心理学理论“听起来不错,不知道如何学习使用”。教师教学单一,只注重教的理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解决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等问题。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体验,探索新知识和新知识。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在“学生试讲法”的教学进行了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相互研究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课程内容。
二、理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依据以下理论基础。
1.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学生试讲法”使学生从原来的“老师教我”的被动学习变成“我教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过程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是从老师授课所获,而是学生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教师和其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试讲法”强调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和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协助建构知识并进行评估。
3.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动态的交互作用。Brown等人(1989)认为,知识和活动不能分开,活动不是一种辅助认知和学习的手段,它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获得了知识,学习与认知在本质上都是情境性的。因此,通过建立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教学,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做法也有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到实践的情况下,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4.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把尊重和信任学生提到了教育的重要位置,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提倡有意义的学习以及学会学习。Rogers(1961)“相信唯一能够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Maslow(1970)则强调学生的内在学习,就是依赖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实现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和谐氛围。
三、教改实施过程
“学生试讲法”是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学生成为“教师”,教师扮演“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独立地组织教学活动,把指定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其他同学。其运用的基本程序是:思想动员―教师示范―指导备课―学生教学―评价讨论―整理反馈。
1.思想动员,为同学讲解教学改革目标及方式。在课程伊始,要对学生说明,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门课程部分内容会采用学生试讲的方式,请大家也当一次“老师”。将试讲的目标、意义、过程和要求向学生一一说明解释,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参与试讲教学。
2.教师示范,展现对整个课程的把握。开始的课程是由教师完成的,教师在授课时向学生展示课程的大纲结构、课程安排等,并示范对课程重点内容进行精彩讲述,让学生知道如何完整地讲一次课。
3.指导备课,帮助学生收集可用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讲课的相关资源,并对学生在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学习,认真准备授课的每一个环节,并搜集一些课外资料丰富其讲课内容,使课程更生动有趣。
4.学生教学,独立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充当“老师”角色进行课堂教学,全程自主操控课堂。教师作为“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听课,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学生课堂的问题讨论和其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授课任务。
5.组织讨论,并给予指导评价。学生试讲后,教师让试讲学生谈谈教学体会,再让同学们谈谈试讲同学的优缺点,提出一些建议。最后由教师做总评,着重在教学内容设计、方法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给予指导,使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还要对学生表述不清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内容进行补充,帮助学生领会所学知识。
6.整理反馈,进一步将所讲课内容把握深刻。通过教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和建议,学生对试讲内容进一步整理学习和反馈。通过实践性学习,学生对学习内容认识更透彻。学习效果优于传统的听课式学习。
四、教改对教学的影响
1.学生自主参与,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成为“老师”,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全身心地充分体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不仅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听课的学生将特别注意“老师”的风范,留心听“老师”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充满生命力。
2.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试讲”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教学表现力和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地促进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3.创新的课堂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评估。“学生试讲法”也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机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改变了传统“一考定全部”的单一评价方式。
4.促进师生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试讲”的实行过程中,加强了师生的联系和互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也使学生更加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巩固师生的关系。
我通过“学生试讲法”训练的教学改革研究,体会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应用心理学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达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心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作者简介:穆露露(1989-),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摘要】 目的:调查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方法: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有48.48%的学生觉得没有掌握好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42.42%的学生认为课时安排不太合理,有51.52%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不太合理。结论:教师必须强调学习西医诊断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健全教学方式,修订教材、把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学好西医诊断学。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西医诊断学; 教学调查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心理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压力。心理因素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躯体疾病患者都兼患有抑郁、焦虑障碍等心理问题,心理因素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医院越来越需要由临床医生和具有医学知识基础的心理咨询师来共同诊治疾病,社会对具有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2]。自2001年以来,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3],为实现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何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将医学教育模式与心理学教育模式结合起来,培养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4-8]。在此背景下,笔者就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西医诊断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并进行分析,为医学院校改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级本科学生99人。
1.2 方法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结合西医诊断学教学实践,借助网络问卷调查平台,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情况。问卷内容由两种封闭式形式构成:(1)单项选择:针对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设计了11个问题,每个问题可选取3个选项中的1个;(2)多项选择:设计了1个问题“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可同时选取12个选项中的多个。
1.3 统计学处理 当学生填写完网络问卷之后,可以从网络问卷调查平台直接导出问卷统计结果。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网络问卷调查邀请99份,回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1 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问卷囊括了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如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和兴趣程度、学校安排课时的合理性、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调查结果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而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见表1。
2.2 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调查结果 影响因素包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校、老师、学生不够重视,内容太多,难理解等。调查结果显示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见表2。
3 讨论
3.1 强调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但是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有调查发现影响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就业中实用,对未来的咨询有帮助”[9],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就业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健康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心理咨询服务不断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范围也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卫生部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必须要设有临床心理科,这就代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满足单纯的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社区心理卫生工作,也应满足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4]。应用心理学专业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大部分医院都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并重。许多国内心理学家也认为,要能从事心理咨询等应用心理学相关工作,除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训练外,还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训练[10-13]。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应该更具有医学特色,要发挥其医学优势,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医学训练背景、又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西医诊断学是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是医学知识训练的必修课,国内各大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均开设了西医诊断学课程[4]。对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西医诊断学能够为毕业后把握住各种就业机会、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改进教学
3.2.1 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训 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不能将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本来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变得分散脱节、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列举一些应用医学知识解决心理治疗中的某些问题、提升咨询效果、增强患者信任度的案例,或者是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通过心理咨询及时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心理反应、增强疾病治疗效果的案例。这就要求西医诊断学教师要具备一些心理学知识,才能在讲授医学知识的时候做到和心理学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这种教师多学科素质的提高,除了靠任课教师自我提高之外,还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进修、访学,开设心理学知识讲座、研修班等,提升教师的学科交叉能力[14-15]。
3.2.2 加强实践教学 调查结果显示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只有51.52%的学生觉得掌握了基本体格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增加教师示教、学生实践的时间。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课时少、医学知识基础薄弱的具体情况,教师备课时应该将各部分内容充分整合、归纳,使学生对疾病知识的掌握不是点状而是片状。例如,体格检查部分视触叩听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解边演示,把纸上谈兵的内容变为临床实践教学,把体格检查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演示过程中讲解清楚;还可以运用标准化模拟患者,增强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电教视频等手段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和应用性。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体系架构,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有所用,学而会用”。症状学部分教学时可以利用一些典型的病例,把某个症状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和治疗要点通过具体病例进行形象生动、清楚明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病例来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点,解决西医诊断学内容多、记忆难的问题。
3.2.3 调整课时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一般来说,要对西医诊断学进行系统的教学至少需要90个课时,而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只安排了32个课时。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系统深入地讲解,加上学生医学基础薄弱(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西医诊断学之前,只学习了生理学和解剖医学等医学课程),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无法充分理解,更无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临床中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因此,在以后的课程设置中有必要适量增加一些课时,以使得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更加系统而深入地展开,帮助学生把课程学得更扎实。
3.3 修订教材 合理地选用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对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的西医诊断学教材是临床专业使用的十二五规划西医诊断学教材,还使用了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材中有关西医诊断学的部分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教材中纯医学知识太多,无法与心理学知识交叉结合,以致于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对教材进行整合修订,在不破坏医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体现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的特色,使教材中的医学知识部分更加浅显易懂,并适当加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并应用到心理学实践中去。
4 展望
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定位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深化,师资队伍的培训还需要加大投入,实践教学的加强还需要不断尝试和优化,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西医诊断学教材的修订也还需要一段时间,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服务社会的医学―心理学复合型人才。
【摘 要】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加强对应用心理学的课程改革,建立完整优化的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更好发展为目标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学;专业课程;改革;发展
有研究表明,“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应明确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多元化教学方
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评价。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学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理论型,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践经验,因而他们的讲授可能更偏重于概念、理论的阐述,涉及到实际应用的教学则相对较少。心理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很少有教师对这些领域都能驾轻就熟,教学中往往自己擅长的部分多加发挥,不擅长的部分则一带而过,从而影响到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为了弥补师资队伍的缺陷。首先聘请更多的心理学背景的老师,引进有经验的教授;其次由优秀教师开出示范课供大家观摩学习,要求教师同行定期听课,每次听课都随时记录听课意见,并由听课人召集任课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沟通,将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引导任课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扎实提高教学质量。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实行“一帮一、结对子”的“结对帮扶”措施,由优秀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其备课、上课及其他教学工作,在老教师“传、帮、带”的指导下,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质量,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最后要加强学院之间的交流合作,邀请其它学院或其它学校的老师授课,取长补短。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2008年11月29日在深圳就中国教育存在的三大弊端发表演讲时指出的,大学教育的典型写照就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缘于我们一以贯之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心理学研究的一些重要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等学生无法掌握和操作演练,多媒体教学的技术和手段由于课件制作上的麻烦也难以得到普遍运用。再加上心理学作为公共课,基本上是采用几十甚至上百位学生的大班教学,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不当,导致公共心理学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欠佳等都影响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一味以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做法,及时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与优化,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指导。首先,应该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涉及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学观念的问题要予以保留并加以提炼,加强课程中有关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内容。在以往专业实践课的基础之上加入心理测量、SPSS统计学教程等实验实训类课程。
其次,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我们在选题尽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情况而定,通过一系列课程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自我、群体、人际关系等概念所反映的心理咨询内涵,从而加深对学科概念来源于实践的感受。
总之,我们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体系,兼容和整合心理学各分支科的内容,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学课程独特的体系框架,在此体系中,还要组织安排能反映最新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陈旧、方法简单,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为标准,扮演权威代言人的角色。即使重视或使用案例传授教学,课堂上也主要是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在课堂教师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但经常导致学生的认知超载,并没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习效果。师生关系仍然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的经验、情绪、态度、需要和兴趣等主观因素被忽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一)讲座式教学。
可适当采用讲座式教学。例如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感觉他们更像是专题报告,每一节课设定一个主题,然后深入来讲解那个主题,而课程的内容不一定涉及到我们 教材所有的内容,但却对这节课的主题却讲得相对深入。同时可指定一两本书作为主要的教材,但同时会在穿插期刊上的论文,增加课堂讨论、课后网上查询,并把课后讨论纳入平时成绩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注重主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体验式教学强调“做中学”,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将学习变成乐趣和追求而不是压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采取多种方式将体验式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提供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之后再互换进行练习,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再分享、交流、整合以及应用。
以咨询案例的视频为主线的讨论教学方式。把每次邀请来知名教师的讲座录下来进行资源积累。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大家观看,然后分组讨论各自的感受,最后老师点评,共同提高。
体验心理咨询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附属医院的资源,加强临床教学以及实践,组织学生跟随坐诊医生进行治疗观摩,让学生体验在真是的临床情境下治疗者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患者的了解,并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水平。
大学全程式实践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究,除了可以参加院系里老师们的研究项目之外,可鼓励低年级的同学,参加高年级的学生和系里已毕业的研究生的一些研究。同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结合各个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水平。
作者简介:姚朝宗(1984.),性别:男,籍贯:河南长垣,学历
【摘 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对策
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自1998年设置以来,经过十余载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办学规模的扩大,具体表现为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数量众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开设该专业院校类型的多样化。目前,全国已有近18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而在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中,除了师范院校这一传统办学主体外,综合院校、单科性院校也纷纷加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队伍。
1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为新兴专业,应用心理学在经历上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困惑,突出表现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应用心理学是一门以探究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为研究目的的学科,因而强调应用性及专业实践性就成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将应用心理学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由此可见,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就决定了专业实践能力成为衡量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因而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及重点;然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薄弱又恰恰是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点。“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结果表明,40%的专家对心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训练状况,特别是对基本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感到不满意。“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2]。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也表明,“我国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最为欠缺的是心理学应用技能”,并导致毕业生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最低[3]。
造成上述状况的客观因素很多,主要涉及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1)培养定位方面,定位于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及研究人员,而非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因而在培养过程中更侧重学生理论素养的养成而对其专业应用技能训练不够。虽然心理学专业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同属心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但因其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因而在培养定位上也有所不同。(2)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尚未建构起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心理学科经过几十年研究及建设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但在研究倾向上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互脱离、忽视应用技能研究等问题。而上述问题也势必影响到心理学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在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各院校多半采用移植法,将已有的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直接移植为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而未充分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应用技能的特定需求,构建出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上述课程体系移植过程中,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缺乏应用技能研究及专业技能实践不足等顽疾也被同时移植了过来。(3)实践教学条件方面,其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专业建设需求。应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因而对专业实践的类型及场所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加上专业建设周期较短,因而部分院校现有的实验室、专业实践基地无法充分满足专业实践的需求。(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教师自身也相对缺乏应用型技能训练及专业实践经验。目前国内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囿于高校现行的教学及职称等评价体系中没有纳入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教师多半专心从教长于学术研究,而在专业实践训练方面较为薄弱,并因缺乏在企业、咨询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业或实践的经验,因而导致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也较为缺乏。
2 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对于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明确细化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能力定位,并加大实训力度。相关院校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认真梳理经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具体需求,从而明确专业实践训练的领域及相关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依据不同的定位实施分类培养,并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大专业实践训练力度,提高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2)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并建构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建构适合该专业特点及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在这方面部分院校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大部分院校仍需逐步完善。(3)着力提升实践教学条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实践教学条件的支撑。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各院校可积极申请各级财政支持进行专项建设。如很多高校已通过部省共建实验室及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等方式获得专项建设资金,完善了实验室建设;在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院校可根据专业方向定位,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拓展适宜的专业实践及实训基地,为师生的专业实践提供有效支撑。(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师的应用心理学实践技能专业化进程。要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就实验教学而言,应建设一支专职化的实验教学队伍,改变目前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无法统筹规划的局面;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请各类境内外研修及访学项目,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研修深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实践活动或赴企业进行实践,丰富自身的实践或从业经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协助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可通过聘任校处高层次专家、企业家、管理者、专业机构从业者等人士为兼职教师的方式,由他们参与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
摘要:实践是高校应用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高校应用心理学的教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应用心理学的实践相关内容,对高校应用心理学的实践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校 应用心理学 实践
一、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1.实习领域较固定,全面实习受限制。目前本专业学生实习领域涉及人――人互动及人――机互动等众多情境,比如监狱、医院、学校、企业、工厂等多个领域,但存在的问题是,每一名学生通常只能去一个实习单位集中实习一次,而不同单位情境下的专家们组成的实践共同体共享不同的文化与潜规则,因此这种实习地点安排形式并不能为学生专业实践素质的全面训练提供充足机会,也不能让学生对本专业各种可能的实践情境的文化与潜规则形成初步的认识。
2.实习时间安排较固定,全程实习不鲜明。实习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全程实习执行深度不够、统筹不力,比如课程实习计划缺乏统筹监管,有的专业技能在不同课程里获得多次训练,有的却很少得到训练。另一方面,课程学习与实践学习较为脱轨,课程学习结合实践技能的内容相对不足,而实习阶段对各专业课程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也是顾此失彼、不够全面。故此,需要有机整合课程学习与实践实习这两种基本实习形式。
3.实习组织不给力,缺乏有效全面的指导。目前实习指导的师资投入偏少,指导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学生实习过程呈现出较为松散和缺乏指导的特点。自主实习的情形相对更差,有的实习生甚至根本没有明确的指导老师,导致实习过程比较盲目低效。另一方面,实习计划性不强,许多学生都被实习单位的日程安排牵着鼻子走,或者实习单位提供了充分的实践自由而学生自己却没有有效的实习计划安排,整个实习过程流于观摩见习。
4.实习多为见习,深度实习不足。课题组走访调研发现,有的单位的实习生几乎等同于勤杂生,有的单位的实习生又不能胜任任务,这些情况说明要促进学生有效实习,既需要与实习单位积极进行协调,也需要加强日常课程中的实习训练。
5.实习评估过于主观,系统性不足。实习评价是实习质量的有效保障,而实践学习质量如何又关系到大学教学质量整体的好坏,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实习评价机制至关重要。鉴于以前的实习评价较为粗糙、单一,加之监控不严,实习评价实际上沦为一种表面形式,而没有起到更有效激励学生的作用。我们认为实习评价机制应采取多元评价会诊、主客统一、重在过程的模式。
二、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课程实习与集中实习多次衔接、相互促进。在课程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凝练问题、形成计划,然后直接到真实的专业实践情境中实施计划、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改善集中实习过于盲目与被动的局面,提高全程实习的成效。操作上,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与实践中提出问题,形成实习计划,通过教师指导评估,优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实习计划,继而组织这部分学生到实践情境中进行实习。这一过程可以一门课单独完成,也可以几门课组合进行,总之集中实习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多次进行。
2.虚拟实习与实地实习彼此结合,交叉递进。以模拟实习为发端。虚拟实习能够促进学生熟悉相关情境下专业问题的解决思路与过程,诊断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初步训练应对困难与干扰的随机应变能力,初步培养专业实践的情感等多方面专业实践素质的生长。具体的虚拟情境可以依课程而设置,比如模拟心理咨询、模拟人才测评、模拟广告心理效果评估、模拟产品顾客满意度评估等。 以观摩见习为延伸。观摩见习是虚拟实习向实地实习的延伸,也是为实地实习做的第二次必要准备。只有有了虚拟实习的基础,观摩见习才不至于走马观花,也只有通过观摩见习这第二次准备,实地实践才能水到渠成,减少实习生的盲目性与畏惧心理。观摩见习过程中,鼓励实习生与实习基地人员充分交流互动,以校内学习与模拟实习过程中准备的问题为话题,与专业实践共同体成员探讨这些问题的生态意义、实践价值与可行性,争取达成共识,为进一步实地实践的展开奠定基础与获得支持。以实地实践为归宿。学生在实地实践过程中需要由一名专业学生转变为一名专业实践共同体成员,这种转变不仅是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同时也是在获取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及职业价值判断等职业个性心理。技能的提高是有形的,可以在教师指导与学生训练中逐步实现;而职业个性心理相对隐蔽,通常人际互动在其养成中担当重要角色,因此营造积极、有魅力的实习氛围也是培养实习生专业实践素质的重要途径。
3.实习指导坚持充分互动,多元协作。教师集体参与。不同的人对同一情境可能产生不同的体验与认识,这要求更多的教师参与到集中实习指导过程中识,可以首先让多位教师与实习基地建立密切的合作,即先“老师实习”再“学生实习“,这样可以改变有的指导老师科研精深、实践不足的现状,从而提高实习指导质量。而且,现代通讯手段的普及使得师生互动可以远程进行,教师可以在不妨碍日常教学的条件下实现对实习生的有效指导。师生共同实习。我们认为,教师旁观式指导,不如师生共同合作实习,初次实践可由教师设定较完美的实习计划,然后设法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并付诸实践。该模式可以同时提高师生的实习积极性与投入性,并符合真实专业实践情境中的工作模式,具有更高的生态效应。
4.实习评价坚持多元评价、主客统一,重在过程。评估指标。评估组老师结合实习质量评价表进行较为客观性的打分。鉴于该模式下的实习是问题解决式的,实习报告也是对专业问题解决过程的回顾与总结,甚至可以直接完善成为学生的毕业论文,从而实现实习与完成毕业论文的有机衔接,因此对实习报告及其形成过程的考评借鉴本科毕业论文与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做相应补充完善,做到参考标准系统、明确、统一。过程性评估。实习之初,重点评估实习计划,考查实习计划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实习之中,监督检查是关键,学生需要填写中期总结报告,汇报实习进度、查找存在的问题、调整下一步实习的计划;实习之末,实结汇报与评估是成果,学生提交实结报告,并对评估组老师及相关部分负责人进行汇报,评估小组综合意见对每位实习生形成最终的成绩评定结果。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石油企业革力度逐步加大、行业内部矛盾和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凸显的形势下,身处一线的石油企业基层员工,其心里需求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石油企业政工人员对企业基层员工的心里需求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将心理学运用到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更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新时期摆在石油企业政工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实践与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石油企业革力度逐步加大、行业内部矛盾和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凸显的形势下,身处一线的石油企业基层员工,其心里需求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石油企业政工人员对企业基层员工的心里需求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将心理学运用到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更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新时期摆在石油企业政工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一、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两者都把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心理学侧重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去研究人,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研究人。二者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一定的意识、思想决定着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而一定的心理现象也能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一定思想、意识的发生、发展及内容。心理与思想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由此可知,把心理学原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特殊环境背景下石油企业员工心理需求
(一)石油企业特殊性。
1、石油企业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石油存在的地方就是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石油的分布一般都在偏远的地区,或者荒芜的戈壁,或者浩瀚的海底,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相对独立的存在,与外界的社会形式联系比较少。
2、石油企业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石油企业的工作就是要将地下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进行勘探、钻探、开采,并运输到需要的地方。石油企业的基层员工的主要工作就是钻井、采油等任务。原油生产是一个多学科、多工种、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各项生产技术之间、各个生产环节之间必须互相协作、紧密配合。这些工作环节与其他企业工作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必然导致石油企业基层员工的需求特殊性。
(二)石油企业基层员工的基本需求分析
1、生理需求。在石油企业里生理需求主要包括工资待遇、医疗保障、福利、工作时间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安全需求。石油企业中安全需求主要包括就业保障、养老保险、健康保障、劳动保护、意外保险等方面。
3、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主要包括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以及对友谊、情感和爱的需要。在企业中主要可以细化为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沟通联系、与社会的联系以及个人情感需要。
4、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尊重需求在石油企业中主要体现在绩效考核、晋升机会和表扬奖励等方面。在这些方面能体现出员工的尊重需求主要是考核的客观与公平、公正。石油企业的基层员工如果能够得到公平客观的待遇,他们就会感觉到得到了企业上级的尊重,石油企业在对员工的公平待遇上表现一般。
5、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一个人希望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这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求,在企业中主要体现在教育培训、参与决策、工作的挑战性、发挥个人特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石油企业基层员工由于其自身的工作定位,工作的内容就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工作比较单调。加上特殊工作环境的限制,在工作的挑战性与发挥个人特长上没有太大机会。具体需求主要体现在培训上,但因基层员工工作单调重复,培训主要集中在岗前培训,并没有在员工的晋升道路上有所体现,因此这方面需求并不满足。
三、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实践证明,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必然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必然会成为我们学习工作中可以依赖、可以托付的良师益友。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就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实现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使命。
(一)运用感知原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根据心理学家分析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实现的。这说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直观教学,使被教育者多种器官并用,特别是发挥视觉和听觉作用,教育的效果会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比较抽象的特点,所以在教育中,更要力求为被教育者提供一些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感性材料,使政治教育生动逼真,形象具体,符合人们接受知识的心理活动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二)运用需要动机原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心理学中需要动机理论提出,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一是指人的行为发生过程,一般要经过需要―动机―行为几个环节,需要是人们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是人对各种客观事物感到必须的一种心理活动。动机由需要而产生,行为受动机支配,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指向满足某种需要,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产生各种行为的内驱力。二是指人需要又是多层次的、多结构的,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由于个人所处的地位、职业、文化程度和社会关系不同,各类人员的需要还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需要结构的变化,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构,由此带来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
(三)重视鼓励自我调试。石油基层职工心理健康的维护重在善于进行自我调适。日常工作中,不可能事事如意,特别是一些年轻职工。如果不能适时加以自我调试,就容易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还有可能导致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为了有效防范心理疾患的产生,对待基层职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出现各种矛盾、冲突,发生心理不平衡时,首先应鼓励其及时进行自我调适,理性面对失败和挫折,检讨自身对待困难或处理问题的方式,建立选择更好的适应方法和行为,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摆脱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常用的自我调适的方法有:悦纳自我,善待他人,适应环境,合理宣泄,正确定位,满足成就,快乐进取。
(四)积极提升人格魅力。政工干部的表率作用和人格魅力是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的关键因素,也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问题。政治干部除了要有很好的工作能力、工作艺术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靠自身人格力量感召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使其心服、口服。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中非权力的权威影响会日趋增大,要想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政工干部必须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人格魅力。要注意克服先天生理素质方面的不足,包括性格、情绪、智商等方面的缺陷。同时,要注意加强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始终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要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襟怀坦白、诚实正直,作风民主、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通过自身的良好形象去感化人和激励人。唯有如此,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在石油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是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素质,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向。
关键词:心理学 学生 实践能力
应用心理学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的,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心理学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生态事业、绿色行业和阳光职业。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个应用特色明显、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专业实践能力在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在当代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就业竞争中,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意义极其深远。然而怎样切实有效、深入持久地推进,建立可操作的实践,是一个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研究的心理学课题。
一、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医疗、司法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特别是心理教育与咨询、心理治疗、开发方面的专门人才,使其将来能够胜任心理咨询、治疗、测评等工作。因此,坚实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新近发展、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最高办学理念。
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希望加强心理学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然而,很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踏入社会求职与就业时,感到重要而缺乏的正是相关的专业技能。调查表明,由于适应不了新的社会需要,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困扰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极大地影响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因此实践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实践的构成
我们把专业方向目标主要定位在面向医院和学校,培养具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块:
1、基础能力
主要包括:英语水平方面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国家四级考试;计算机要达到国家二级水平,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普通话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技能。
2、专业能力
主要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补救。心理课程及教育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发展。心理测评及应用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准确了解。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侧重于发展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技能。
3、综合能力
主要包括:综合心理技术,要求学生掌握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群体社会心理测查技术等。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自行选题、取样、设计、实施实验,进行数据统计和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还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实践的保障条件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实施的基本保障条件建设是实现专业实践体系科学运行与良性发展的物质、社会空间与师资保障。它主要包括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心理与行为实验中心的建设、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优化校内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四个方面。
(1)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编写了包含实践指导和训练环节专业课程的实践大纲、实践手册、实践考核制度;制定了专题调查、专业基础实践设计、专业实习、心理辅导技术微格训练、实施计划和考核方法。
(2)强化心理与行为实践中心建设。心理科学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实践是科学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学生构建科学的应用心理理念,形成高素质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条件要求比较特殊,不仅要有专业基础实验室,还要建设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素质测评与团体培训等多个专业小组。
(3)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最终要服务于社会,而社会相关机构的实际需求和专业要求可以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动力。我们围绕专业培养方向,经过沟通与协商,构建了一批心理辅导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校外专业机构实习基地,包括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机构、共青团咨询与服务机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教育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幼儿园与幼儿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等,与各实习基地签订专业实践指导协议,共同讨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与培养规格,聘请有关负责人和指导专家任应用心理学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讲师。与此同时,我们也为这些机构提供了专业人才的支撑。
(4)优化校内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师资是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建设的核心关键的因素,它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统领和指导学生各个教学环节的专业实践活动。
当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体现,这将会激发了我们建设与完善专业实践体系。当然,这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和不断创新的建设过程。我们任需努力。但强调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定其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任何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只有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相互配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技能,打造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心理学高级人才。实践能力,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贯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唯有如此,人才培养的质量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摘要】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应重点突出的“应用”与“实践”素质,但就目前各个院校该专业毕生的总体情况来看,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不强,追根究底是因为其实践能力薄弱。从学校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以及师资力量与实验设施的不足等。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能力;课程设置;教学方式
一、概述
无论对于何种专业,坚实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顾名思义,要求重点是应用型人才,因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突出。但就目前我国很多相关院校培养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培养就业的情况来看,学生们出去实践能力总体上并不理想,专业理论的掌握和实践情况都有所欠缺,很多学生反映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对应用心理学的本科毕业学生并不十分满意。这类情况的出现让很多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处于尴尬的境地,不但影响了该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而且也成为制约着该专业发展。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薄弱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将剖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的措施与方案。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成因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不合理
调研发现,我国各院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少高校偏重基础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应用技能,背离了应用心理学“应用”为关键的这一基本前提。心理学系历届毕业生普遍认为,该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就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这正当前一些高校最欠缺。相关用人单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最重要的要求是相关的实践能力。
课程安排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合时宜,当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放在重点时,必然导致老师的教学内容也转移到理论的讲解,形成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无益于学生的发展。尽管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方法;以致很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多,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带来极大困难。
(二)师资力量不足
基于我国国情,应用心理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在科研和实践各领域都相对不足;因此可以发现一些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都有待提升。不少高校该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受到应用心理学系统综合严格的培训,甚至有部分教师并非出身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因而他们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如:咨询心理与治疗、心理统计学、如实验心理学、SPSS基础与应用、心理测量学等课程的难以驾驭。而还有一些教师是刚经过培训或自学之后立马上任授课,导致学生的很多问题教师无法正确解答或出现敷衍的情况,更不很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很多应用课程出现走形式的现象,形同虚设的应用课程并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业。所谓“名师出高徒”,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良是一大问题。
(三)实验设施不足
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院校都购置并配备了相关心理学实验仪器,但是由于这些实验仪器的价值及相关经费的限制,不少高校的实验课在多数情况下只能采取教师在台上讲解、演示,而学生则分成多人小组共享一台实验仪器,资源的稀缺造成很多学生“打酱油”,影响教学质量;若每个人都进行实验操作,则需消耗大量的时间,理论与实践很难同步,同样教学质量也大大折扣。另一方面,我国总体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仪器的品质与性能偏低,从设计到生产都不够规范科学,因而这些器材所测出值往往与真实值有相当的偏差,在精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远远低于实验教学要求。严格来说,心理学实验仪器一般只能用于演示教学,而不能用于量化的实验教学,从而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
三、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改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
根据当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教学规律制定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方案。明确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具体要求和目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领域主要可以划分为五大方面,即课程实践、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创新和毕业实践等。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应以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与培养方式,增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比重,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除了改进课程设置外,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实验心理学是该专业的基础和核心,实验教学需打破原来传统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而增设更多综合应用性实验,提升实验课程的开放性,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应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互动学习为主;在教学中引入新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情境演示等以提高学生相应实践能力。
(二)提升师资力量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应用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必须由一支专业素养很高的教师队伍从事,他们负责研究实验教学规律,致力于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各院校同时需要定期对实验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到更加权威的机构与学术中进修学习,提高其技能与学术层次,使其更加专业化,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另外,也可以聘请其它机构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学者,造一批具高质量、专业技能强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社会实践与服务,开展研讨学术与教学实践交流,丰富其实践经验。
四、结语
本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现成分析了其成因,并探讨了提高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两个的重要方面。可以看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点在于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树立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观念,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打造出一批社会适应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人才,真正服务于社会。
刘永乐(1992-),男,黑龙江人,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摘要】本文将介绍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生的就业不理想的情况,并分析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然后基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参考多方专业学术意见,提出针对该专业的大体的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的建议与想法。
【关键词】应用性理学;就业情况;改革思路;能力培养
一、引言
事实表明,心理学的应用涉及到当今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如:政治、商业、体育等;可见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有利用促社会文化的提升。应用心理学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适应社会需求的潮流,但我国各院校该专业实践成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大多呈现专业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难以胜任相关职业。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将针对能力培养问题提出对该专业改革的相关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相对而言,我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对于刚经历过高考的本科生来说难以真正落实相应的要求。另外,近几年来心理学的硕士博士生的明显增加,本科生就业相对困难。而且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心理学”与“心理学”专业的区别不大且交叉混乱,使得毕业生对岗位的寻求感到迷茫,而导致应用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共同竞争同职位,而影响其就业率。
(二)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理论性学习,突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却无法体现出应用心理学“应用”的特性。该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全面但不深入,针对性不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浮于表面,对基础心理学知识与实践的掌握不够牢固。以实践与技能培训为主的课程量占比小,缺乏专业训练的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另外,很多时候课程内容陈旧死板,没有及时更新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学生的视野与学术积累无法得真正的提升。
(三)培养方式不合理
我国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课就是专业基础课中的某一点上的强调与细化而不是深入,而且同样以理论为主,授课的内容与方式也大体类似。笼统而单调专业课划分,各院校雷同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并不能在其专业上细致深入地研究学习,无法体现应用心理学的特色与专业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与专业的学科建设。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路线与措施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思路
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力培养是有差别的,我们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大块: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括外语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专业能力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心理教育能力、心理统计与测量方法、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则主要包括: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数据统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科学研究素养和精神以及学术交流的能力。顺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鉴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四个主要去向,即: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目前该领域普遍认同的整体改革的思路是: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定位就业方向、侧重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因而,要以对此的正确认识为基本前提安排理论与应用型课程的比重。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而轻视实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术”轻于“学”这种不平衡的课程设置直接引起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薄弱。因而现在急需改进的是优化应用心理学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研究规律与职业要求明确培养的重点,并以此为重心与基础划分出不同的培养模块与层次,突显各类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同时加强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以防内容重复。
能力培养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单调。学生的学习状态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呈动态发展趋势,而同时相关的学术成果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教师,不但需要根据学生课上的反映对授课方式加以调整,实现师生如朋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局面,而且还需要时常关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及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关注度,形成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最终要投身于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所谓的“能力”,是指胜任工作的能力;而这些工作中必备的能力都是实践中一步一步积累形成的,尤其是专业能力。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培养是社会要求接轨的重中之重,在校的实验课和相关活动的机会多少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高低。据此,本文建议各院校根据年级和学生掌握情况设计并开展相关锻炼学习实践能力的活动,如:模拟心理咨询等。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以项目的形成将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学科调研、到校外进行访谈和问卷等专业实践。到高年级时,应让学生深入学习SPSS软件应用、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并在期间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参与其中,实现知行合一。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可与校外相关机构或当地中小学协作成立更多更广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更多接触社会以丰富专业综合素质、积累工作经验。
四、总结
从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各院校必须对这一现象足够注视,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当然,一门学科专业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不但需要以正确科学的路线支撑,还需要各院校长期坚持对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良,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提高学术与实践能力的机会,才能真正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简介:
曾妮(1992-),女,湖北人,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摘 要]变态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教学存在理解困难、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根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对变态心理学教学方式、考评体系、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探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变态心理学教学存在内容抽象、空洞,缺乏特征性等问题,缺乏临床实践的在校生难以掌握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各种概念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难以理解,部分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症状类似而难以区分。多数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招收文科生或文理兼招,其专业培养方案缺乏系统的诊断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目的教学,学生相关医学的基础较差,虽然通过系统的变态心理学理论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应精神心理疾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理论知识,但学生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部分精神心理疾病难以理解,甚至部分该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使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存在表面化倾向。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变态心理学的教学经验,探讨适用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以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应用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小组进行,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等优点,目前在各学科教育中已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变态心理学教学章节的特点,选取部分较难掌握的疾病或重点内容,如精神分裂症、癔症、广泛性焦虑等,在授课之前布置相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相关干预方案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书面作业或在课堂中回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问题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授课教师针对病例予以适当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之前部分科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如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内容需复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中关于心境的含义,完成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相关问题需了解发展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康复需结合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课堂案例讨论,强化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部分精神心理疾病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如人格障碍与普通人相似使学生很难区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因学生缺乏临床实践难以掌握其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临床特点。只有将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典型症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述,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该病特点。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在临床案例教学时,增加案例讨论学时数;根据案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完成课后相关作业,以增强学生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不易掌握的章节可以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电影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填鸭式或纯理论教学影响学习效果。如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较难理解该病幻觉、妄想、智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观看电影《美丽的心灵》的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纳什的特点,结合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该病的幻觉、妄想的临床表现。同时,影片中纳什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活动缓慢、情感表达异常、性欲下降等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意义。在孤独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缺乏孤独症临床经验的实际,可以通过选取观看电影《雨人》的部分内容,结合雷蒙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kanner三联征(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动作行为刻板)”的临床表现。对于部分较为空洞的教学内容,如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某些历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讲授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讲授冲动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水浒传》中的李逵;讲授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历史中的诸葛亮。通过介绍这些人物的相关事迹帮助学生掌握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部分心理疾病,如神经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组模拟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了解相关心理疾病的特点及问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
四、改革考核模式,提高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题目主要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死记硬背、内容偏多、不重视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及学生易作弊等诸多弊端。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其考核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赣南医学院自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变态心理学考试试题全部由案例组成,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将变态心理学科目成绩分多次考核,将在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情况、平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课程论文、病例情景模拟等内容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考核学生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总结,达到教学目的。
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课间见习,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某些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或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形式障碍、肿瘤科患者身心问题等,应尽可能安排精神科或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的课间见习教学。学生通过查阅病历、观摩问诊、案例讨论、询问病史等临床活动,结合心理测验及相关心理治疗等工作,了解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提高问诊、询问病史、精神检查、辅助诊断、常用心理测验量表使用等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目前,我国重性精神病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而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急相关障碍等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变态心理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将课程重点内容向神经症等倾斜。同时,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原因,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容易受到社会歧视,在就医过程中更需要心理治疗工作人员的支持、鼓励和理解。因此,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增加变态心理学发展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解人文精神在变态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逐步建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通过相关的介绍,提升学生人格的整体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对变态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心理测试与评估、发展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相关科目的掌握和理解,能够初步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心理工作人才打下基础。
【摘 要】现在我国本科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安排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内容单一,没有根据实际问题出发,牵制培养专业人心理学素质。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助于培养健康身心、丰富知识顺应社会发展人才作为目标,社会根据时展,人们对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本科高职院校面临教育心理学的新问题。这篇文章是对高校应用心理学如何培养专业人才进行研究,提出对课程合理设置、教育形式、课外拓展等进行建议。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培养;研究
一、前言
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都表明人们需求越来越高,对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强,加大应用心理学专业和高等院校心理学是社会人群的期望。从现在来看,高等专校心理学教育和社会期望是有一定距离,主要原因有,心理学在我国没有形成发展潮流,与中国文化具备差异性,在期间提出心理学论遭到批判,扼杀了培养专业心理学人士;还因为,学校在培养心理学人员期间,心理专业课程和其他专业存在差异,课程出现一致性问题,表现出心理学专业内容安排不合理性,而且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体现不出心理学的科学性质,与社会没有明显关联,研究培养人才模式合理安排课程,培养出专业心理人才。保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各高校要具备自身教学特色,个性发展专业知识把课程内容相结合起来,要保证知识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研究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士培养时,可以根据国外案例进行研究,借鉴国外教学方法设置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当前国情发展的心理课程体系。
二、增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须性
2.1大学犯罪案件上升
从小学到大学期间,学生对事情认知能力越来越强,犯罪案件不断上升。2010年 12月11日,犯罪人小阳在楚雄市紫溪中学401宿舍持刀对宿舍睡觉同学小宇进行刺杀。5-8中南大学杀人案件,2011年5月8日,中南大学南校区华生公寓15栋、16栋宿舍下发生一起命案,一男子持刀将在校一女子杀害随后自杀。郭力维校内杀人事件,2009年11月14日凌晨,吉林某学校发生血案,该校信息技术学院大四生郭力维将其室友赵妍杀害在宿舍当中,次日被省内媒体放在头版头条。随后,知名网站连续转载,网民称郭力维为吉林马加爵。以上案件杀人凶手与被害人都是学校的在校生,根据统计,大学生犯罪案件在近年持续上升,案件的发生引起社会对学校教育产生质疑。
2.2大学生犯罪原因
犯罪的发生加大教育工作者的压力,致使学校对犯罪案件的发生进行了分析。①法律意识的淡薄。②沾染社会不良的影响。③心理素质薄弱。④精神人格的心理缺陷。在我国高等专校越来越多,教师资源缺乏,经济体制的发展造成贫富差距,教育上也存在贫富差距,学生得到教育差距也就拉大,学生泡酒吧、网吧等形成这一社会不良风气是事实。其中最主要是学生心理素质不强,如果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犯罪行为就会相对减少,大学期间就是要加大应用心理学教育,完善学生心理,减少犯罪心理。进过调查表明,有94.3%的同学意识到自己是有心理缺陷,但在自尊心驱使下不能勇敢面对心理缺失,造成更加严重心理缺陷,本科专校要重视心理缺陷带来的危害性,所以要重视心理学教育[1]。
三、如何进行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培养
3.1 积极互动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育当中,学生是主体老师主导学生进行学习,两者之间要相互沟通、了解进行互动,在教育学生上老师不应把自己教师身份抬高,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的教育基础是同等对待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具备主导作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往往不能得到社会保障。通过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平台,在交流当中从被动转变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去探索研究,带领学生去发现、探索、以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时间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比如从老师与学生参与研究探索、启发教学模式、师生合作进行解决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手能力。
3.2联系实际,应用于实际
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是必要的,理解之后要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所以教学的结果往往不是一张张成绩单,而是如何运用到实际当中,心理学教育是要学生对知识掌握和了解,更加注重能力方面的培养和知识的运用。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是相关联,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应用心理上,每个人都有心理活动,心理学知识和人们息息相关,心理是探讨人类内心深处想法的一门学科,在同学心中具有神秘感,抓住学生对心理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到生活中应用到生活中来。应用心理学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意科学和应用性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完善心理学教学的体现。不断完善教学改革,要重视心理学的细微知识,掌握进行运用,除帮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带领学生组织相关活动,进行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
3.3如何带动学生积极性趣味性
中国传统式教学是说教模式,只在意把知识灌输到学生脑袋中,学生是否可以运用心理知识只要完成讲课任务,从而产生学生逃课、旷课现象等,造成学校培养心理专业人才流失。二十一世纪是多媒体时代,老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可以运用录像、影片、以及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也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带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心理教育课上要表现学生积极性与趣味性,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素质问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提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知识;如果学生对心理学不感兴趣,觉得学习心理学成为负担,教师要让学生把知识当成一种享受,享受知识乐趣,不应把学习当成死学习模式[3]。所有的传统式教学都是从一本书开始,教师讲课不应该局限在一本书上;这种方法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生存下去,信息时展下的学生想法奇特,旧的教育模式不能应用在现代化发展上,老师要从教育目标出发大量研究先进教学方案,搜集资料给同学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讲,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更加明显,由于社会犯罪率不断增加,为适应社会发展减低学生犯罪率,加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师生交流与对社会了解认知心理学对人们的重要性,我们要高度重视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发展,保障社会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出良好教育结构中心,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完善学生综合素质,高等院校在讨论中研究方案,要积累自身教学经验,运用丰富的经验知识完善培养心理学专业人士,这样才能完善人才监看发展,社会才可以和谐发展。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和谐企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为企业进一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运用心理学原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舒心减压的工作氛围,不仅能够维护企业的和谐稳定,还能充分保护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一、职工心理压力过大的危害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问题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心身疾患。心理疲劳是不知不觉潜伏在人们身边的,它不会一朝一夕就致人于死地,而是到了一定的时间,达到一定的“疲劳量”,才会引发疾病,所以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
心理学家认为,现代人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压力。任何人都摆脱不了压力的困扰。人体对压力的反映分三个阶段:警觉、抵抗和力竭。在警觉阶段,人体注意到压力源,准备与之对抗或回避。在对抗阶段,人体自行克服压力造成的损害。但是,如果压力源没有消失,人体就因不能克服所受的损害而要保持高度警惕。这样,你就进入第三阶段一力竭阶段。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你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受到破坏。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压力增大会容易患病的生理机制。在工业发达的日本,流行这样一个名词:过劳死。意即因被迫紧张工作从而承受的压力超过所能承受的界限,导致心脏病或中风而死。关注职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从心理的角度来考虑他们在沟通、职业心理健康、人际冲突和激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危害,容易诱发多种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尤其难以处理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的效绩和生活质量,甚至安全生产。
二、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要求落到实处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都是从关心人、理解人出发,充分考虑人的内在需求,努力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有利于分清问题的性质,找准切入点,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实效性。
人文关怀的新要求体现在努力营造“工作开心、生活舒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一方面,建立起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企业环境,倡导尊重人格,平等对话,沟通融洽的沟通环境,形成宽容友爱的人际关系,营造鼓励职工干事业,支持职工成事业的氛围。另一方面,关注关心职工群众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千方百计解决职工群众的生活实际困难,同时积极开展利于融洽职工群众关系、激发职工群众活力和潜能、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职工业余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让职工在宽松的工作环境中施展才华。
心理疏导的新要求体现在: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突出自主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的培养,使人在对理想的追求中,领悟生命意义、存在价值、生活目的,找到人生的精神支柱。二是以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为基石,拓展心理健康与调适、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咨询等内容,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心理现象和问题,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心理疏导,是指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以达到降低或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行为。因此,政工干部要自觉实现由政工师向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转变,把心理咨询和心理调适的方法引入实际工作中,使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方法和功能主要有:一是调节思维认知。正确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使人产生正确的行为;错误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使人产生错误的行为。因此人们的思维认知非常重要。然而很多时候,人们的思维认知、信念看法会步入误区,甚至是牛角尖。此时如果单单依靠自身力量调节和控制,往往无济于事。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心理疏导使用一系列非医疗的手段,诸如对话、讨论、攀谈、引导、启发等,以与“问题困扰者”平等交流、相互磋商的方式,共同探讨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事物的正确看法,调整心理状态,克服心理异常,以求得在对客观世界正确反映下的正确思维和行为。正确的心理引导,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提供心理关怀。当前,社会变迁较快,社会的不断分化、人口流动的增加、家庭结构的变迁、原有单位制度的解体等,使原有的人与人的联系越来越松散,导致通过传统的社会支持来调节缓解心理的作用趋于弱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人进行心理疏导,实际上是提供一种专业关怀,注重的是心理辅导和训练,它的介入,可以为人们提供恰当的心理关怀和给予心理支持。三是实施情绪宣泄。心理学认为,情绪宣泄是人们获得精神健康的重要“营养素”。通过宣泄敌对、不满等消极情绪,有利于人们理顺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心理疏导无疑为人们提供了情绪宣泄的机会和平台,避免了被堵塞的敌意倾向的积累。心理疏导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倾听来访者的述说,运用的是同理心(指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当来访者在述说过程中得到关怀,大部分的感受也就被梳理开了。因此心理疏导常常被认为是社会矛盾的减压阀。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要引导职工自觉运用:换位思考、一吐为快、接受帮助、降低生活标准、积极从事体育锻炼等方法来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同时要教育引导职工学会正确评价自我。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也就是说对自己应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这样才不会出现自负和自卑的心理。为自己制定出合理的追求目标,以达到成功的彼岸。一个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从而出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
三、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
当前,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面临着困境,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意识缺失,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造成“非正常”利益表达行为蔓延。近几年,“跳楼秀”频繁上演,大规模非正式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没有畅通的渠道来实现利益表达,弱势群体往往只能诉诸于极端的行动取向或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各阶层和利益群体能及时、有效、规范化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并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表达回馈机制,让所有人都能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实现利益相对和谐。对企业来讲,同样,也要在职工群众中建立起有效的表达回馈机制,让职工普遍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
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机制不完善,或者表达以后没有反馈、没有效果,是造成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时有发生的原因,成为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隐患和危害。因此,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创新对策,努力构建一个程序规范、科学公正、广泛参与、形式多样的利益表达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知道,才能将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才能营造出和谐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
总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准确把握职工的思想脉博,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促进职工群众的精神健康和身心和谐,对创新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谐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岳宗磊,男,1985.09出生,助理政工师,从事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 应用心理学是应用性、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素质就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实践应用,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简要分析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以期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人才。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专业人才 实践能力 培养策略
1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国家教育部关于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描述是:“培养具备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等管理部门从事教学、还礼、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上述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室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的教学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咨询服务能力、专业的信息获取能力等等,这些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够让应用心理学的教育不仅停留在林论知识上,还能让这些应用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和深度学习都有着一定的好处。
1.2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专业的实践检验是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质量的试金石。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类产业的革新,这种经济的发展,也给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的教育行业不仅要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要求,还要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提高了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才能够得到体现,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也就更加宽广。现在各个部门都在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让这些学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
2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开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提出了很多实践能力培养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坚持这些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2.1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应该按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制定出适合应用心理学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应用心理学的使劲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毕业实践等几个方面,要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实践能力培养还要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不能一概而论。在教学时间的过程中,可以实施教师负责的体制,将实践培养的任务进行分解,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的实践项目,确保能够全方面的锻炼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能够快速的落实到教师的身上,并且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2.2建立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注重教学实验的学科,因此要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人才,就应该建立起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在建立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应用心理学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应该设定一些研究型课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应该减少炎症性和单学科的实验,应该注重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举一反三的能力。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锻炼应用心理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人才。
2.3优化教学方法
应用心理学教学方法应该做到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教学方法应该进行优化。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进行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相结合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发展,进过改进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做到更好的自我评价,掌握更多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并且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保证应用心理学人才的专业性和可信赖性。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方法的革新,只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更加专业。